2022-04-1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搜尋
心包膜炎
共找到
98
筆 文章
-
-
2022-04-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圖表/兒童打莫德納常見4副作用 心肌炎風險比青少年低
衛福部食藥署昨通過莫德納疫苗用於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的緊急使用授權(EUA),家長關心兒童接種副作用。與會專家、高醫大附醫院長鍾飲文表示,國外資料顯示,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疲倦、發燒、頭痛,至於心肌炎、心包膜炎目前則無個案。歐盟、澳洲等卅多個國家臨床資料顯示,與十二至十八歲青少年相較,幼兒接種莫德納後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風險明顯較低,不過,仍需觀察更久時間,才能釐清安全上的疑慮。鍾飲文表示,目前幼兒接種相關臨床資料多在歐洲、澳洲,亞洲國家尚無開打資料,因此食藥署雖已通過相關EUA,但後續國內的兒童接種年齡限制、確切接種劑量和間隔時間,有待周三ACIP專家小組討論,再做出決議。ACIP專家小組於三月廿四日做出決議,暫不建議五至十一歲兒童族群接種新冠疫苗,應待更多數據證實安全性及疫苗保護效益後,再行討論。ACIP委員、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說,因看到成人接種mRNA疫苗出現腦神經、認知功能等傷害,擔心對兒童會產生長期影響。陳秀熙說,三月開會時,疫情控制不錯,且在無法確定副作用下而做出暫緩接種決議,但近日疫情再起,且已有幼兒重症個案,必須重新考量利弊之間的關係。建議家長考量停課、照顧等成本,並諮詢兒科醫師,再決定是否讓孩子接種疫苗。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從臨床試驗來看,兒童接種疫苗的副作用沒有比較多,且副作用以急性過敏為主,「其他倒是還好」,因此沒有特別不適合接種的兒童族群。黃立民提醒,曾經對花生或是其他物品有嚴重過敏的幼童,接種後應該觀察卅分鐘,確定無礙再離開醫療院所。
-
2022-04-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至11歲兒童打莫德納疫苗 「這四種」是常見副作用
衛福部食藥署今天通過莫德納疫苗用於6至11歲兒童接種的緊急使用授權(EUA),不過兒童接種副作用也備受家長關心。與會的專家、高醫大附醫院長鍾飲文表示,依據國外資料顯示,6至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疲倦、發燒、頭痛,至於心肌炎、心包膜炎目前則無個案。鍾飲文表示,兒童染疫主要出現的症狀為發燒、咳嗽,少部分有喉嚨痛、喉嚨不適。而依據歐盟、澳洲等30多個國家臨床資料顯示,目前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並無心肌炎、心包膜炎的現象,和12至18歲青少年相比風險較低,但是仍要等疫苗接種後觀察一段時間,才能知道安全上的疑慮。另外,莫德納針對幼兒接種分為全劑量和半劑量進行臨床試驗,而全劑量(含100微克mRNA)所引發的免疫反應更強,但不良反應也較強烈,因此後續選定半劑量(含50微克mRNA)作為兒童接種劑量。他也表示,目前幼兒接種相關臨床資料的多在歐洲、澳洲,亞洲國家尚未有開打資料,因此雖然食藥署已通過相關EUA,但後續國內的兒童接種年齡限制、確切接種劑量和間隔時間,都有待ACIP專家小組討論和做出決議。
-
2022-04-17 該看哪科.兒科
不僅新冠肺炎疫情 醫示警:腸病毒好發季節至
近來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如何防疫減災民眾關注,麻豆新樓醫院小兒科主任黃士修提醒,腸病毒感染正進入好發期,家長更要注意家中小寶貝健康情況。黃士修指出,每年夏天到初秋是腸病毒好發季節,台灣距離上次流行已7年,近兩年防疫有成,小朋友多已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習慣,感染病例較少,這固然是好現象,但國內0至5歲幼兒體內普遍缺乏抗體,一旦遇到大流行將造成嚴重疫情。黃士修表示,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可經由接觸或飛沫感染,感染後3至5天會有典型症狀如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如果侷限在嘴巴,就是咽峽炎;若連手掌、腳掌都有水泡,則為手足口病;也可能合併發燒,或因口部潰瘍造成進食困難,病程為7至10天,大多數患者會自行痊癒;極少數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重症,機率雖不高,卻可能導致死亡,還是要提高警覺。黃士修說,各年齡層最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兒感染風險,從最輕微發燒到致命多重器官衰竭都有;只要發現新生兒出現發燒、嗜睡、活力不佳、食慾降低、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都可能是感染初期徵兆,應速送醫診治。黃士修指出,腸病毒最容易透過托嬰、幼教機構等處傳播,尤其是絨毛玩具常因幼兒口含、嘴咬而成傳染媒介,他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成人,外出返家後要抱、餵食嬰幼兒前,務必先更衣並以肥皂確實洗手;家長及老師也應注意小朋友是否有感染初期症狀。
-
2022-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2到17歲可打莫德納 兒童基礎劑、青少年追加劑暫不打
國內疫苗覆蓋率朝向長者催打,但12歲以下兒童仍一劑未接種,青少年追加劑也未獲專家共識,ACIP專家會議於今日下午針對青少年追加劑施打與兒童施打有初步結論,仍暫不開放青少年追加劑與兒童施打。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受訪表示,目前兒童確診案例很少,也沒有重症,專家考慮到國際對於兒童接種研究尚未齊全,因此暫不開放12歲以下兒童施打,會等到進一步資料出爐才會再行討論。另外國內青少年施打已經有施打二劑BNT疫苗,但尚未開放追加劑施打。陳時中說,可開放莫德納做為青少年基礎劑接種,但未開放追加劑施打。陳時中說,接種前要告知莫德納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風險,經醫師家長通過後始得接種,按現行規定成年人追加莫德納縮短到三個月才能施打,但12歲到17歲的追加劑可能要拉長到第五至六個月,避免不良反應症狀。
-
2022-03-20 該看哪科.兒科
邊境漸開、急診氣喘兒增 專家:做好兩件事保護兒童
時序入春,日夜溫差大,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說,到急診就醫的呼吸道症狀兒童變多,以細菌感染誘發氣喘最常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應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台灣呼吸道過敏兒童多,過敏兒的呼吸道比一般小孩易受病毒感染,症狀也比較嚴重,公共場所口罩令尚未完全解除,家中大人都接種新冠疫苗,做好這兩件事,對兒童也有保護效果。謝宗學臉書發文指出,3月起兒童急診病人數量明顯增加,月初以病毒型腸胃炎為主,但3月中開始,病毒型腸胃炎減少,呼吸道症狀病人漸增。經觀察急診檢驗結果,謝宗學歸納這些兒童急診個案最多為黴漿菌感染導致急性氣喘發作,其次為鼻病毒引起的發燒、流鼻水、咳嗽,感染腺病毒而發高燒的較少。黃高彬表示,現在是季節交替時節,早晚溫差較大,呼吸道過敏的孩子容易有症狀發作,這些孩子的上呼吸道,也會比一般沒有過敏的小孩更容易受到病毒或細菌的感染,感染後的症狀通常也會比較嚴重。黃高彬表示,目前口罩令尚未完全解除,對這些孩子仍有保護效果。此外,病毒或細菌感染的症狀仍與過敏症狀不同,前者可以持續整天,後者則集中發生於早晚,父母可以仔細觀察,幫助醫師釐清症狀。謝宗學文中指出,隨著逐步鬆綁口罩政策、回歸正常生活,過程可預期急診會觀察到上述現象,但還是要提醒家長,仍要注意孩子呼吸道防護措施是否確實,特別是有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病史的孩子,容易因為黴漿菌感染而誘發急性氣喘發作。黃高彬表示,BNT這款mRNA疫苗是目前唯一可用於兒童的的新冠疫苗,其原理是用脂肪顆粒包覆mRNA,打進人體後脂肪被代謝掉,mRNA裸露出來,可以產生棘突蛋白,刺激身體產生抗體,將來如有真的新冠病毒進來,身體就能辨識病毒表面的棘突,免疫系統快速反應,把病毒中和、破壞掉。黃高彬表示,兒童是否接種新冠疫苗,這是個兩難,疫苗所帶來的棘突蛋白,對於小孩的血管是一種刺激,有可能導致血管炎、心肌炎、心包膜炎。台灣疫苗接種資料顯示,台灣青少年發生心肌炎的比例初步看來是有高於國外。黃高彬表示,兒童到底要不要接種,是一個兩難,下周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就要討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兒童通常是受到一起生活的成年人所感染,若同住家人都有完整種,可望減少兒童感染的風險。
-
2022-0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打莫德納或BNT會增心肌炎風險嗎?醫詳解心肌炎症狀、好發原因及預防方法
●心肌炎症狀:胸痛、輕微發燒、呼吸急速、喘或心悸●避免罹患心肌炎,應盡速接種流感疫苗國內爆發Omicron社區疫情,接種第三劑疫苗至關重要。指揮中心統計,目前第一劑涵蓋率已破八成、第二劑已達七成一。雖然大家開始搶打第三劑疫苗,但仍不免擔心接種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醫師表示,國際研究,尚未看到接種第三劑疫苗提升心肌炎好發風險,但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心肌炎高風險組群,務必多加注意。【延伸閱讀:抗Omicron混打該怎麼打?哪些混打組合副作用比較低?】Q:追加打半劑莫德納或全劑BNT疫苗,是否會增加心肌炎風險?A:不會。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主任褚柏顯表示,依莫德納及BNT疫苗接種須知,雖然都提到接種第二劑疫苗及年輕男性,於施打後14天內,易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但評估對於年輕族群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Q:接種mRNA疫苗,為何容易引發心肌炎?A:研判可能是施打疫苗後,新冠病毒侵入身體,引起身體出現發炎細胞,當進入心臟後,引發心肌炎。褚柏顯說,尤其是30歲以下年輕族群身體免疫力強,易引起發炎反應,也會增加罹患心肌炎風險。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說,心肌炎會引起心臟細胞大量發炎、死亡,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Q:有心臟疾病、移植或其他病史者,是否不適合打第三劑疫苗?A:褚柏顯說,目前尚未有相關證據指出,心臟疾病或其他病史者不適合接種第三劑疫苗,但若正在發燒或急性中重度疾病患者,應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而接種疫苗前應諮詢醫師並充分討論,評估疫苗風險後再行接種,避免引發心肌炎。Q:接種疫苗後,若發生心肌炎可能是什麼症狀表現?A:褚柏顯說,接種疫苗後,若出現急性和持續性胸痛、呼吸急速、喘或心悸,或有輕微發燒等疑似心肌炎症狀,應速就醫檢查。甚至超過48小時仍感到呼吸急促、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嚴重過敏反應,應速就醫釐清病因。此外,蘇彥伯說,患者也可能出現急性肺水腫、胸悶、低血壓等症狀。【延伸閱讀:前兩劑混打 第三劑可採「AZ+BNT+BNT」或「AZ+莫德納+BNT」】Q:除接種疫苗外,好發心肌炎的原因有哪些?A:蘇彥伯說,一般造成心肌炎,多為感染流感等上呼吸道病毒,但也有一些是不明原因。褚柏顯表示,心肌炎好發原因,除感染感冒病毒外,還包括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正在使用愛滋病藥物控制病情,或是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或者曾進行心臟移植病人。Q:心肌炎治療方式為何?A:蘇彥伯說,感染病毒後引發心肌炎,發病速度快,若導致心衰竭時,治療時多先採取利尿劑、升壓劑、呼吸器等支持性療法,讓心臟充分休息,等待發炎情形慢慢好轉,但若病情嚴重,恐引起心衰竭,此時可能必須接上葉克膜維持身體機能,但若疾病持續惡化,仍有死亡風險。褚柏顯說,病毒性引起的心肌炎病人到院後,經胸部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確診為心肌炎時,會先給予治療痛風藥物秋水仙素,降低病人體內發炎情形,多數心肌炎可以獲得治療及痊癒。Q:如何預防心肌炎?A:蘇彥伯說,心肌炎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好發率不高,民眾應了解可能發生心肌炎的致病因子且加以預防,但天冷時,各類病毒活躍,尤其現在Omicron及流感病毒流行,建議國人應盡速接種疫苗,平時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前往人潮擁擠場所。
-
2021-12-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曝九成年輕人胸痛都打BNT 指揮中心:沒接到通報
國內正值疫苗施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指出,近期有百位胸痛患者就醫,其中有二成心電圖異常,部分為輕微心衰竭、心室肥大。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尚無心肌炎第二劑的通報個案。蘇一峰於臉書表示,來看診的民眾中,有近九成為年輕人,且多施打BNT疫苗。莊人祥指出,北市聯醫沒看到有任何通報不良反應事件會持續了解。指揮中心表示,已知我國自12月29日止,有32萬9241人青少年施打過第二劑疫苗,有43例不良事件,分別為9女、34男,莊人祥說,有出現起疹、發燒、呼吸喘、心悸、胸悶等,但暫無收到第二劑心肌炎通報個案。莊人祥指出,文獻已知接種mRNA疫苗,如BNT或莫德納,在第二劑施打後,在年輕男性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發生率較高,台灣也是一樣,民眾若有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心悸等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讓醫師評估。目前國內被歸類為心肌炎、心包膜炎的12-17歲青少年族群,有兩人住院,而18歲至29歲,有1位,其餘皆屬輕症,就醫後讓醫師進行判斷。
-
2021-12-15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一張圖讀懂指甲健康密碼 醫:5種指甲異常盡速就醫
指甲外觀不僅和指甲的健康狀況有關,身體是一整組的,出現疾病也會在各處留下蹤跡,包括指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平時可多觀察指甲狀況,以利發現異常盡早檢查,有些情況甚至與癌症、腎病變、心臟病有關。 指甲看得出健康?醫:身體健康也會影響指甲。 王威傑醫師表示,身體的健康狀況會影響指甲生長,自然也可以從指甲觀察,各別都可能暗示著身體當前的狀況,而有些情況甚至還可以再細分。 直條紋:直條紋的指甲,若是有出現突起、且在大拇指上,大多為正常老化的良性現象,不必緊張。但直條紋且散發性地出現於幾指,就可能與指甲失養症、修指甲錯誤、長期咬指甲、摩擦、接觸化學用品等有關。而若出現線狀出血,除了受傷以外,也包括可能為細菌性心內膜炎、硬皮症。若出現較寬的直黑條紋,且只出現於一隻手指,就要特別小心,尤其是東方人,此很有可能為黑色素細胞瘤,為皮膚癌的一種。 橫條紋:橫條紋大多為為白色,若在多個手指發現,且有多條凹陷的痕跡,其可能為梅爾克氏線,因身體血中蛋白不夠或流失,造成甲床水腫而起,需考量蛋白質流失的原因為何,如腎病變症候群、化療後等。而多指、且每指呈現單條橫條紋、凹陷,則可能為博氏線,常見於以往曾出現重大生命危機者,如休克、心肌梗塞、嚴重感染、燒燙傷等。此情況嚴重時可能會造成整個指甲脫落。 至於橫白粗條紋,通常一隻手指只有一條,也可能出現於各手指,用力壓可能會暫時消失,此可能為米氏線,常見與砷中毒等重金屬中毒,或是後期腎臟衰竭、洗腎有關。而也因為起因通常都已有一段時日,因此白線也較粗。 白斑、白點:白斑、白點常見為散發性,各指甲皆可能出現,是一種屬於指甲基質角化異常的良性現象,原因與外力、生活壓力有關。因此可多檢視最近生活是否常有外力影響指甲,或有重大的生活壓力。 凹陷變薄:凹陷變薄的指甲,主要和乾癬及甲床分離有關。若為乾癬,常見為多指、未必每指都會有。若是甲床分離,原因則可能與外傷、太常碰水等有關,而乾癬、甲狀腺亢進、異位性皮膚炎、接觸化學物質等也可能使得甲床分離。 容易脆裂:指甲容易脆裂的情況,可分成厚和薄的來看。若為厚的,可能和灰指甲有關,但也有皮膚癌中的鱗狀細胞癌的疑慮。薄的常見出現凹陷湯匙狀,此情況大多與缺鐵性貧血有關。 近端較白、遠端較暗沉:此情況可視指甲遠端的暗沉範圍及顏色來看,若遠端暗沉較深、僅有約三分之一,其可能為泰瑞氏指甲,與年齡老化有關,但也有肝硬化、心臟衰竭等疑慮。而遠端若顏色較淺、範圍較大、約占一半,則可能為黑色素沉澱,常見出現於洗腎患者身上。 杵狀指:一般來說,兩手指甲背對背靠在一起,會有個菱形的空間,杵狀指則會合在一起沒有此空間。此情況常見為癌症的警訊,如肺癌,或肺部積膿,也可能是心包膜炎、心肺血管降流等問題,需多加注意。 發現指甲異常怎麼辦?醫:檢查出原因中的關鍵 許多民眾發現身體出現異常,多會打聽可以吃什麼來補,包括指甲問題,王威傑醫師提醒,指甲外觀異常雖然也可能與營養有關,但如前述,也可能藏有各種疾病、甚至是癌症等風險,且即便是營養缺乏所致,也不能單靠補充營養來改善,應從「原因中的關鍵」著手。 例如民眾觀察到指甲變薄、易裂,推測自己可能有缺鐵性貧血,應找出為何會缺鐵性貧血,如月經異常,那麼就得找出月經異常的原因並改善,而非胡亂補鐵。又或者白色橫條紋的指甲,可能是因為蛋白缺乏,背後可能為腎病變使得蛋白不斷流失,因此再怎麼補也補不起來,此問題自然得尋求醫師協助,關鍵就在及早就醫,經檢查找出原因,以利治療及改善。 5種指甲異常盡速就醫,留意癌症等重大疾病! 王威傑醫師也從中特別提醒,5種情況應盡速就醫,別再觀察,因為這往往和癌症等重大疾病有關。包括了單一指脆裂的情況,可能為鱗狀細胞癌。單一指出現黑色、棕色紋路,可能黴菌感染或黑色素細胞瘤,也是癌症的一種。而杵狀指則與肺部相關癌症有關。多指、單條的粗白線,則有金屬中毒的疑慮。多條痕條紋,則可能為腎病症候群,患者未必知道。上述情況就別再遲疑,盡早釐清原因,以免延誤。 《延伸閱讀》 .指甲內捲、嵌甲怎麼辦?醫指常見NG穿鞋、修剪指甲方式別再犯 .指甲倒刺拔掉、咬掉易成甲溝炎!醫教2步驟輕鬆清除,也要留意缺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第三劑該混打還是打原廠牌?專家就濃度、抗體效果、副作用一一解析
國內新冠疫苗第一劑覆蓋率已突破七成八,第二劑覆蓋率達六成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期努力催打,開放AZ族第二劑可混打,BNT以及莫德納族不開放第二劑混打,但第三劑則是全面開放民眾自行選擇品牌。選擇增加,也讓民眾陷入「選擇性困難」,以下整理各種疫苗副作用,以及混打研究,提供民眾選擇。第三劑最佳施打組合「AZ+AZ+全劑BNT」依指揮中心規定,第一劑接種AZ疫苗滿8周,第二劑可選擇施打AZ、BNT或莫德納疫苗。台大家醫科主治醫師何宗祐統整各國數據,AZ族第二劑的選擇,若從保護力看,AZ+mRNA疫苗的保護力達68%,優於接種AZ+AZ疫苗的50%保護力,但混打的副作用如發熱感、發燒、冷顫、肌肉痠痛、頭痛、虛弱等也相對強。AZ族的第三劑選擇,除了再繼續打AZ以外,還有「BNT全劑和「莫德納半劑」兩種選擇。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員周彥宏表示,第三劑最好的施打組合是「AZ+AZ+全劑BNT」,其次是「AZ+AZ+半劑莫德納」組合,原因是BNT疫苗全劑濃度,小於莫德納半劑濃度,抗體效果差不多,副作用風險小。AZ+BNT+BNT優於AZ+莫德納+BNT周彥宏表示,若前兩劑已採混打策略,建議第三劑還是施打mRNA疫苗,但希望以「AZ+BNT+BNT」優先於「AZ+莫德納+BNT」。他指出,兩者效果差不多,但BNT的副作用低於半劑莫德納。周彥宏表示,「AZ+莫德納+BNT」施打方式,雖然是三劑不同品牌,但BNT與莫德納都屬於mRNA疫苗,反應不至於太過強烈,無需擔心。何宗祐說,若本身對AZ疫苗有嚴重過敏及不良反應者,建議第二劑改注射其他mRNA疫苗。如果對含聚乙二醇(PEG)的藥品或化妝品過敏,或曾對核磁共振(MRI)顯影劑,或電腦斷層含碘顯影劑過敏,則不適合施打mRNA疫苗。mRNA族追加劑最好還是原品牌周彥宏表示,AZ混打BNT或莫德納,產生的保護力類似,副作用也差不多,最常見已注射部位疼痛、倦怠、肌肉痠痛、發燒等,如果是成人沒有重大疾病或心臟血管問題,或老年族群、慢性病等健康檢查正常,兩款疫苗都可以選擇施打。無論是接種BNT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最擔心的是引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等不良反應,心肌炎與心包膜炎最常發生在接種BNT的年輕男性。不過,目前追加劑的施打條件為第一類到第三類接種對象,且第二劑以接種滿五個月,可先施打半劑量的莫德納疫苗,且尚未包含青少年。其餘一般類別的民眾,符合第二劑打滿五個月的條件,至少要等到明年,屆時可直接上疫苗平台預約接種,第三劑的品牌任選。周彥宏表示,如果前兩劑都是接種BNT疫苗者,第三劑建議繼續打mRNA疫苗,希望還是第三劑施打原品牌疫苗,主要是副作用相對低,無需再讓身體接受新的疫苗刺激。按照目前科學分析,三劑都是mRNA疫苗,心肌炎比率應會隨之升高,但三劑開打國家及人數仍不多,真實事件數據不足,有待觀察,但施打原本品牌當作第三劑相對安全,前兩劑為莫德納疫苗者,也是建議第三劑施打相同品牌。周彥宏表示,已知施打過兩劑BNT疫苗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三;施打兩劑莫德納者,心肌炎比率為百萬分之11至12,也因為莫德納疫苗使用的佐劑不同核酸物質多寡不同,以致副作用反應較BNT高。
-
2021-1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心肌炎 專家促青少年第2劑隔12周
指揮中心前天拍板,開放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預計十二月中旬於校園施打。指揮中心昨公布青少年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個案,總計廿三例,有二人住院中。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可預期第二劑不良反應將大於第一劑,但是,接種仍「利大於弊」,而且間隔延至十二周,可以減少心肌炎發生。李秉穎表示,今年五月國內疫情爆發時,出現多起校園感染事件,就算學生並非重症高風險族群,仍具傳染力。近期新變異株Omicron出現,有社區傳播風險,因此ACIP委員會建議青少年應接種第二劑,以建構較完整的保護網。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陳婉青說,截至十一月廿四日,共廿三位歲青少年接種BNT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其中,一男一女住院中。廿三名個案為十九男四女,男性比女性多,與國際相仿,多在接種疫苗後十四天內出現症狀;症狀以急性胸悶或胸痛為主,其次為運動後或平躺後呼吸困難,另有發燒、心悸、暈眩、食慾下降等。李秉穎表示,據BNT仿單建議二劑接種間隔為三至四周,但根據國際研究顯示,若二劑間隔延長到六至十四周,不僅不影響疫苗抗體生成性,更可能因延長間隔時間而減少心肌炎發生機會,但間隔周數和心肌炎發生率間的直接相關性尚未被證實。指揮中心宣布最快明年一月開放民眾任選接種第三劑疫苗,相較AZ、莫德納及BNT疫苗,高端未完成三期臨床,接種第三劑具一定風險。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只要食藥署通過四款疫苗第三劑緊急授權(EUA)就可接種,不可能等到所有臨床試驗組合結果出爐才開放。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混打高端疫苗第二劑及第三劑實驗皆未出爐,若能得知抗體表現結果,再來宣布第三劑接種政策,民眾才能放心選擇疫苗。國內雖有少數「新四劑戰士」混打高端和他牌疫苗,但未來廣開給一般民眾施打,少了數據支持的結果就是「風險自負」。
-
2021-11-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內23位青少年心肌炎個案剖析 2位尚未出院
國內規畫在12月可讓12歲至17歲青少年族群,若接種第一劑滿12周,即可施打第二劑BNT疫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防疫醫師陳婉青今日公布數據,截至11月24日為止,經研判歸類共有23位歲青少年接種BNT之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其中21位已經出院。根據統計,這23位12歲至17歲族群,分別為19位男性、4位女性,其中16男性需要住院,15位已出院,女性4位都需要住院,這當中3位已經出院,目前仍在住院者有2位,分別為1男、1女。陳婉青指出,針對幾名通報個案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自9月22日至11月3日接種後通報心肌炎或心包膜炎者,大部分症狀多出現多數都在兩個禮拜內,常見的是急性胸悶胸痛八成,運動後或平躺後呼吸困難其次,較少發燒或心悸。另外,這些個案有些經過住院評估和檢查,心肌酵素異常增高的情形有12位,佔七成五,心電圖異常有15位,佔七成三,而心室收縮功能下降,有2位,至於15位青少年中,已經恢復健康改善症狀,僅一位正值病發。她表示,根據各國經驗文獻報告接種mRNA疫苗後,心肌炎心包膜炎實際發生日不清楚,因為監測系統醫療體系病例研判基礎不同,各國有差異,但可看出八成是男性,大多是小於三十歲,七成以上發生在第二劑。陳婉青說,目前就個案而言,國內第一劑接種後發生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都符合國際經驗,以男性居多,在兩周內發生多數為輕症,可自行康復。
-
2021-11-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六類人將優先打第3劑 青少年12月中後打第2劑
為防堵陸續出現的新冠肺炎變異株,許多國家加快第三劑接種腳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天召開專家會議並已達成共識,建議已完成兩劑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第一線高感染風險工作人員及第九類民眾,應於第二劑接種6個月後,追加接種第三劑。另外,針對已接種第一劑BNT疫苗的12至17歲青少年,指揮中心也建議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接種第二劑BNT,兩劑間隔12周以上,將由指揮中心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安排於校園接種。陳時中表示,仍尊重個人意願,所以也需要家長同意書,但因意願書要重新印製發送,預期施打時間應是12月中旬後。陳時中表示,考量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後免疫保護力可能隨時間下降,為積極因應變異株對於國內防疫造成的威脅,除建議已完成兩劑接種的六類高風險對象在接種第二劑疫苗6個月後,追加接種第三劑新冠肺炎疫苗;其他滿18歲以上民眾可以評估自身感染風險以及接種意願,經醫師評估後接種第三劑。但對於追加劑接種廠牌尚無明確建議,指揮中心將持續收集國內外相關臨床實驗與研究數據以及各國接種建議,並視國內疫苗接種與供應情形,再提供民眾進行接種。另外,陳時中表示,會中經專家審慎檢視各國青少年族群新冠肺炎感染、傳播與重症風險、mRNA疫苗等接種策略、疫苗接種後心肌炎發生率與相關文獻。雖然mRNA疫苗接種後發生之心肌炎、心包膜炎,可能與疫苗接種有關,但考量新冠肺炎病毒變異株持續於國際間流行,且農曆春節即將到來,為降低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社區流行風險,應積極提升各類對象第二劑接種率,提升群體免疫力,故建議歲青少年完成兩劑BNT疫苗接種。另評估現行雖尚無研究證實兩劑接種間隔與接種疫苗後心肌炎/心包膜炎發生率之關聯性,然依據目前疫苗間隔與保護力實證研究結果,及英國、歐盟、加拿大等國之監測與建議,專家建議12至17歲青少年兩劑BNT疫苗間隔為12週以上。指揮中心說,依據各國上市後監測數據,接種BNT疫苗會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病例,這些病例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亦有極少數個案發生於接種後2週至4週間;接種第二劑後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之比率高於第一劑,且年輕男性發生比例較女性以及其他男性年齡層高。指揮中心特別提醒,民眾於接種BNT疫苗後28天內,如出現下列任一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包括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昏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應立即就醫。並於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
-
2021-11-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4輪逾16.4萬人混打 AZ混莫德納占近7成
指揮中心第14輪首度開放AZ混打mRNA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公布相關統計,BNT疫苗共接種4萬9916劑、莫德納疫苗接種11萬4838劑,累計混打16萬4000多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1月下旬、第14輪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施打期間,首度開放第1劑接種AZ疫苗民眾,可於8週後混打mRNA疫苗,包括輝瑞BNT(Pfizer-BioNTech)或莫德納(Moderna)疫苗。因應12歲至17歲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可能出現罕見心肌炎、心包膜炎副作用,指揮中心日前經專家會議決議暫緩施打第2劑,將於28日再開會討論是否恢復施打,但近日卻傳出家長仍然能自行帶孩子接種第2劑。莊人祥指出,專家雖然建議12歲至17歲青少年暫緩接種第2劑BNT疫苗,但若是高風險族群或有特殊需求,只要有強烈接種意願者,指揮中心都不會阻止,只是透過專家建議告知第2劑風險。
-
2021-11-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混打莫德納、BNT疫苗哪種好 台大公布人體試驗結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開放第一劑接種AZ疫苗國人,可以預約登記混打莫德納或BNT疫苗。台大醫院今正式公布新冠疫苗混打人體試驗結果顯示,AZ混打莫德納疫苗所產生的中和抗體效價,均高於兩劑AZ疫苗,且混打間隔8周的抗體濃度較4周來的更好。至於,AZ疫苗混打莫德納或BNT疫苗,哪一種混打效果較佳?專家表示,要混打哪一款mRNA疫苗都是可以的。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盛望徽今表示,就國際研究顯示,莫德納疫苗製程時使用的抗原濃度高,BNT疫苗使用的抗原濃度較低,但兩款疫苗都能產好的抗體效果,但就中和抗體效價觀察,莫德納疫苗會稍微高一點,BNT疫苗會稍微低一點。不過,若考量接種者的體質及接種後產生的副作用,兩劑AZ疫苗的副作用最低,但若有血栓、血小板低下,或接種第一劑後有嚴重副作用時,建議應轉換其他疫苗,甚至是接種mRNA疫苗後,為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高危險族群也應轉換其他疫苗,而當接種前有發燒、發炎等症狀,應待症狀緩解後再接種疫苗。就國際研究發現,AZ混打BNT疫苗的副作用低於混打莫德納疫苗。但不論AZ疫苗混打哪一款mRNA疫苗都是安全、有效。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副主任張淑媛說,就國內外研究顯示,第一劑接種AZ疫苗後,第二劑混打mRNA疫苗,對於提升中和抗體效價有一定的幫助,因此如果在沒有其他安全性的考量下,建議第二劑應混打mRNA疫苗。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要混打哪一款mRNA疫苗,要看每個人的狀況,因不論是兩劑AZ疫苗、兩劑莫德納疫苗或兩劑BNT疫苗,就整體防護效果來說,其實都不錯,且對Alpha、Delta變異株也都有不錯的防護效果,即使在預防重症及住院效果上,雖然兩劑AZ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較其他疫苗偏低,但仍有防護效果。因此,接種AZ疫苗後,要混打哪一款mRNA疫苗,其實都是可以的。就台大醫院研究顯示,第二劑混打mRNA疫苗後,出現發燒副作用的比例較高,但仍在可忍受範圍,但若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出現厲害的不良反應時,應考量混打mRNA疫苗。
-
2021-1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基隆暖暖高中打2劑BNT 陳時中:應宣布開打才開打
基隆市暖暖高中提前替400多名學生接種第2劑BNT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對於青少年接種BNT疫苗第2劑,都是抱持「宣布開打才開打」的態度。12歲至17歲青少年接種輝瑞BNT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不良事件受各界矚目。美國統計顯示,青少年打第2劑BNT疫苗心肌炎發生機率高出第1劑的10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宣布,經專家決議,12歲至17歲青少年第2劑疫苗暫緩施打,將再觀察2週並檢視先前心肌炎個案。不過,基隆暖暖高中約400多名學生已接種第2劑BNT疫苗,校方指出是指揮中心太晚才通知暫緩施打,基隆市衛生局則回應,10月中有通知延後施打,僅暖暖高中依原定時程接種,衛生局會檢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指揮中心對於青少年接種BNT疫苗第2劑這件事,都是抱持「宣布開打才開打」的態度,即便數據看來接種第2劑不會有傷害,但沒按照規定就提前開打,還是要把負責的態度拿出來。另外,有外媒報導指出,莫德納(Moderna)首席醫療官指出莫德納疫苗對於預防重症、住院的保護力,遠高於心肌炎風險,但通報數據顯示,30歲以下男性,施打莫德納疫苗患有心肌炎的風險,比BNT接種者來得高,國內是否有類似情形備受矚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據統計,國內18歲至24歲男性每百萬接種約通報36.9人發生心肌炎,目前國內接種2劑莫德納疫苗的人數較多,BNT疫苗大多僅接種1劑,難以比較接種後的通報情形。
-
2021-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ACIP一票之差暫緩校園接種 專家也列出這些但書
國內先前開放青少年按時程已可打第二劑BNT疫苗,但因證據顯示第二劑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高於第一劑,包括英國等許多先進國家都決定只打一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透露,專家評估決定暫緩BNT第二劑校園接種計畫,等滿十周再決定。據了解,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昨天開會舉行記名投票,以一票之差決定暫緩,專家也提出一些但書,符合某些風險條件的青少年可考慮接種,並非絕對不能打。根據台大公衛學者整理,英國及香港規定,12至15歲與12至17歲青少年僅接種1劑BNT;國內即將於11月13日將開打第14輪疫苗,第二劑BNT僅提供給18歲以上成人,但指揮中心還沒定調青少年到底要不要打第二劑。今面對多位立委關切台灣青少年接種政策,陳時中表示,根據專家委員評估,目前決定暫緩第二劑接種,延長到10周後再決定要不要施打第二劑。ACI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證實這項決議,分析決議背後有兩項考量。首先是考量的疫情,因目前台灣疫情控制得不錯,歐美國家大規模接種第二劑的歐美國家,多屬疫情嚴峻,其風險評估的考量與台灣不同。再者是美國CDC資料顯示第二劑心肌炎風險是第一劑的5到10倍,很多國家也都參照這項資訊,沒有施打第二劑。綜合考量上述因素,評估BNT疫苗的益處和風險之後,委員經過記名投票,最後以一票之差,決定暫緩BNT第二季校園接種計畫。張鑾英表示,專家委員的意思並非絕對不能接種,同時也列出一些但書,例如需要出國、家人有機師或醫護人員等感染高風險族群等,有這些情形者,仍可考慮接種。接下來兩周,專家委員會繼續參考相關證據資料,如果台灣疫情出現變化,或有證據資料支持第二劑混打非mRNA疫苗,例如蛋白質疫苗,專家綜合判斷利弊之後,如果認為值得打,還是會打第二劑,「一切都要讓科學證據去決定。」
-
2021-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2至17歲BNT第2劑暫緩 陳時中曝已與默沙東簽約「高於1萬份」
國內先前開放青少年接種第一劑BNT疫苗,而13日起將開打第14輪疫苗,第二劑BNT僅提供給18歲以上成人。立委楊瓊瓔今質詢,青少年接種BNT第二劑計畫,衛福部長陳時中說,依照專家委員最後決定,目前暫緩青少年接種BNT第二劑,會就目前發生心肌炎16名個案,請專家、防疫醫師整體檢討。12歲至17歲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不良事件備受矚目,美國統計顯示,青少年打第二劑BNT疫苗心肌炎發生機率高出第一劑的10倍。而部分國家也調整青少年疫苗施打策略,如香港建議12至17歲改打1劑BNT、英國12至18歲僅施打1劑BNT等。楊瓊瓔今詢問,先前青少年接種計畫,預計隔6周施打第二劑,陳時中表示,根據專家委員評估,目前決定暫緩第二劑接種,延長到10周後再決定要不要施打第二劑。這兩周會先以16例發生心肌炎個案,請專家及防疫醫師做整體檢討,並參考國外資料,看是否真正符合心肌炎。楊瓊瓔說,國外研擬5至11歲接種新冠疫苗,我國目前有無計畫?陳時中說,這要更審慎,連第二劑都還沒決定,不會想到5歲以上。立委蔡壁如問及,針對新冠肺炎口服藥,包括默沙東藥廠的Molnupiravir、輝瑞口服藥Paxlovid及古老藥物伊維菌素(Ivermectin),我國是否有採購計畫?國內感染科醫學會評估,根據我國疫情,口服藥購買1萬份數量即足夠?陳時中表示,購買數量會高於1萬份,也已經與默沙東簽約,至於價錢「自己不清楚」。至於輝瑞口服藥部分,陳時中表示,這周會請專家來做報告,目前看起來「滿不錯」,若專家認可,我們也會購買。已有多年發展的伊維菌素,雖然價格較便宜,但陳時中表示,醫界對這藥物正反意見多,專家最後認為此藥對治療新冠肺炎無效,先前傳中歐國家使用有效果,也特地去詢問,該國回應並無此根據。
-
2021-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第2劑BNT疫苗打不打 衛福部召集專家評估
第14輪COVID-19疫苗13日施打,3廠牌疫苗中,BNT疫苗第2劑僅供給18歲以上成人,顧慮到青少年的心肌炎風險,衛福部今天下午召集專家討論青少年應否施打第2劑BNT。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 第14輪COVID-19疫苗(2019冠狀病毒疾病)將提供AZ、莫德納及BNT疫苗,11日起分流預約,並於11月13日至24日施打,但暫未開放18歲以下青少年接種第2劑BNT疫苗。12歲至17歲青少年接種輝瑞BNT(Pfizer-BioNTech)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後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不良事件備受矚目,美國統計顯示,青少年打第2劑BNT疫苗心肌炎發生機率高出第1劑的10倍。部分國家已調整青少年疫苗施打策略,如香港建議12至17歲改打1劑BNT、英國12至18歲僅施打1劑BNT等。疫情指揮中心也將提供相關資料,供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評估青少年接種事宜。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下午將會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此事。國內COVID-19疫苗涵蓋率持續攀升,陳時中今天表示,昨天全台接種24萬2721劑,人口涵蓋率第1劑74.93%、第2劑38.35%,劑次人口比113.28%。然而先前規定確診者康復後,須間隔6個月才能接種COVID-19疫苗,指揮中心近期將間隔縮短為3個月,但醫療院所至今未收到公文,遲遲未開放施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疾病管制署官網上問答區都有說明,可列印出來提供給醫院,讓對方知道規定已經變更;11月也會開放不同廠牌疫苗混打,但第14輪尚未開放,要看到貨狀況再跟外界報告。
-
2021-11-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BNT第一劑出現心肌炎 第二劑怎麼辦?醫師給解答
衛福部109年統計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雖為第一名,然而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加總起來高於癌症死亡人數,躍升國人主要死因。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可能引發重症或死亡,在病情控制穩定及醫師許可下,呼籲心血管疾病患者盡量接種疫苗。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舉行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洪大川會中就「各類心血管疾病病人接種COVID-19疫苗的建議與注意事項」題目演講。洪大川表示,以國人十大死因排名,109年統計中,心臟疾病較往年增加3%,糖尿病增加3.2% 高血壓增加7.2%。排名中第二名為心臟病、第四名腦血管疾病、第五名糖尿病、第七名高血壓性疾病、第九名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國內死亡率以心血管疾病為主。洪大川舉國外研究分析,美國紐約2019年針對5279位病人分析,確診新冠肺炎重症、住院機率,結果發現年齡75歲以上者住院機率高達37.8倍、男性2.7倍、BMI大於30是2.45倍、慢性腎臟病2.6倍、心衰竭4.43倍、高血壓1.78倍、糖尿病2.24倍,顯現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美國心臟協會因此建議,長者及心臟病、周邊血管狹窄、冠狀動脈狹窄、病態肥胖、血糖血壓控制不佳、先天性心臟病、心衰竭等病患,優先施打疫苗。另美國疾管署也建議,完整接種兩劑疫苗後六個月,長者、慢性病或BMI高於30者可施打第三劑疫苗。目前我國尚未有施打第三劑規畫。國內目前有AZ、莫德納、BNT及高端疫苗,有民眾施打mRNA(莫德納、BNT)後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問題,憂心是否應打第二劑?對此,洪大川說,若已排除其他原因,疑似是打疫苗引起的心肌炎/心包膜炎,治療改善後與醫師充分討論下,可考慮其他病毒載體疫苗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做第二劑接種。但他說,目前尚未有混打其他疫苗風險資訊。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接種mRNA疫苗是否增加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洪大川指出,目前沒有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史者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高於一般人群,建議民眾施打當下,若心臟仍在發炎,應暫緩接種mRNA疫苗,考慮其他種類疫苗。洪大川另建議高血壓患者,施打疫苗前一週,可透過「722」口訣居家量測血壓,「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即睡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間隔一分鐘取平均值。並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施打疫苗。
-
2021-1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青少年打第2劑BNT心肌炎增10倍 指揮中心將評估
青少年施打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狀況受關注,美國統計顯示,青少年打第2劑BNT疫苗心肌炎發生機率高出第1劑的10倍。指揮中心表示,青少年是否接種第2劑,將由專家評估。國內持續提供12歲至17歲青少年接種輝瑞BNT(Pfizer-BioNTech)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心包膜炎不良事件備受矚目。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昨天在臉書發文提出疑慮,她指出,台灣青少年施打首劑BNT疫苗後,心肌炎的粗發生率為美國青少年2倍,如今第2劑接種時程將屆,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出青少年打BNT疫苗的利弊分析。媒體今天在疫情記者會上提問此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目前國內12歲到17歲的青少年都僅接種1劑BNT疫苗,尚無第2劑接種資料。他以美國資料為例,統計每百萬接種人次中,12歲至15歲男性接種第2劑BNT疫苗心肌炎發生率為39.9,第1劑則為4.2;16歲至17歲男性方面,第2劑發生率是69.1,第1劑是5.7,增10倍心肌炎發生機率應指16歲到17歲男性部分。莊人祥另指出,評估先前本土疫情爆發時青少年染疫狀況,當時沒有任何青少年變重症,指揮中心會將相關資料與數據都會提供給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來評估青少年是否接種第2劑BNT疫苗。台大公衛校友群成員任小萱今天防疫科學線上直播指出,美國研究顯示,年齡越小施打疫苗,發生心肌炎風險越高,施打第2劑後的發生率明顯上升。任小萱說,由於許多研究發現青少年施打第2劑疫苗後,發生心肌炎風險增加,部分國家也調整施打疫苗策略,如香港建議12至17歲改打1劑BNT、英國12至18歲僅施打1劑BNT等。
-
2021-10-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混打憂副作用「被車輾過」 醫:沒這麼恐怖 發燒機率多5%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釋出利多,將開放部分民眾於第13輪AZ可混打mRNA疫苗。開放混打在即,有人馬上取消第二劑AZ預約,有人則擔心混打會出現「被車輾過」副作用,躊躇不定。醫師指出,混打保護力較強,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接種時間未滿,可以等等看混打,但不建議第一劑接種超過12周者繼續等下去。且混打的副作用也沒有這麼可怕,比兩劑都打AZ,多出5%發燒機率。混打會吃副作用全餐?台大醫:僅發燒機率多5%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混打沒有這麼可怕,如果混打會威脅生命,全世界混打的人恐怕都已經奄奄一息。施打每一款疫苗都會有副作用,別以為第二劑打AZ疫苗沒有副作用,仍會出現發燒、頭痛、畏寒、發冷等情況,同理,接種BNT也會有類似的副作用發生。黃立民表示,打過新冠疫苗的民眾,會分享接種第一劑與第二劑的心得,往往會得到打AZ第一劑、mRNA疫苗第二劑時副作用比較強,導致民眾在考慮要不要混打時,就把兩者的經驗混在一起考慮,甚至「超譯」認為混打很恐怖,會威脅生命。他再次強調「沒這回事」。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接種第一劑AZ發燒者約有40%,但接種第二劑發燒狀況變少。混打AZ+mRNA的受試者反應發燒、冷顫、肌肉痠痛、頭痛、虛弱等副作用是高於兩劑都接種AZ疫苗者。黃立民表示,其實混打與兩劑都打AZ,唯一差別是發燒的機率多出5%,也因為發燒機率變高,其餘副作用的感受度也會提升。混打可提升保護力 需注意疫苗不良反應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也表示,無論是混打或是兩劑都接種AZ,都會產生副作用,但很多人會把副作用當作「疫苗不良反應」。他解釋,所謂的不良反應,像是AZ會有一定的機率出現血栓、mRNA疫苗會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如果第一劑接種AZ者,決定第二劑要接種mRNA疫苗,應該要注意接種後,有沒有出現胸痛、心悸、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以及暈厥等症狀,一旦出現應立即就醫。根據瑞典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混打新冠疫苗保護力研究。AZ+AZ保護力50%、AZ+BNT為67%、BNT+BNT為78%、AZ+莫德納79%、莫德納+莫德納為87%。邱政洵表示,這是瑞典於真實世界統計出的保護力結果,說明混打可提高人類對抗新冠病毒的能力。他建議,如果現在尚未滿要施打第二劑者,可以等等看混打,如果時間已經超過8到12周,建議排到就馬上接種,否則時間拉長疫苗免疫效果恐會降低。他舉例,目前新加坡以及以色列,都是非常前期就開始接種新冠疫苗的國家,接種率極高,後續準備開放後,卻又面臨疫情捲土重來,顯示疫苗完整接種後,保護力是會消退的,也呼籲民眾盡速完成兩劑接種,後續再由政府評估,是否要再加打第三劑。另外,如果第一劑接種AZ疫苗後,出現非常嚴重過敏反應,就必須要換另外一個廠牌接種,勢必得混打。邱政洵表示,理解疫苗副作用可以幫助度過不舒服感,不要因為害怕副作用而不打疫苗,疫情之下仍建議完整接種疫苗。各類疫苗常見副作用● AZ疫苗:1.注射部位疼痛 54.2%2.疲倦 53.1%3.頭痛 52.6%4.肌肉痛 44.0%5.畏寒 31.9%6.關節痛 26.4%7.發燒(>38度) 7.9%● BNT疫苗:16歲以上青少年或成人1.注射部位疼痛 84.1%2.疲倦 62.9%3.頭痛 55.1%4.肌肉痛 38.3%5.畏寒 31.9%6.關節痛 23.6%7.發燒(>38度) 14.2%12歲到15歲青少年1.注射部位疼痛 90.5%2.疲倦 77.5%3.頭痛 75.5%4.肌肉痛 42.2%5.畏寒 49.2%6.關節痛 20.2%7.發燒(>38度) 24.3%● 莫德納疫苗:1.注射部位疼痛 92.0%2.疲倦 70.0%3.頭痛 64.7%4.肌肉痛 61.5%5.關節痛 46.4%6.畏寒 45.4%7.發燒(>38度) 15.5%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製表/陳雨鑫聯合報
-
2021-10-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打的疫苗能減少重症和死亡嗎?後疫苗時代來了!真實世界數據教我們的4個疫後觀察
全球經歷COVID-19重擊之後,當疫苗注射無可迴避,民眾對疫苗的疑慮從「安全嗎?」提升到「有多少保護力?」、「防重症能力如何?」、「需要追加第三劑嗎?」目前隨著變種病毒威力愈來愈強大,全球的疫苗研發趨勢又是什麼?專家提醒,相關資訊都可參考,但要注意的是,接種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減少重症和死亡,幫助人類與病毒和平共存。現有疫苗能否達成這個目的?從真實世界的數據可以得到答案。Q1:疫苗的抗體濃度愈高,保護力就愈高?為了終結全球大流行,各國卯足全勁,用史上最快速度衝刺疫苗研發。台灣民眾選擇施打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之前免不了要比一比,但該比什麼呢?是要看臨床試驗的保護力、看驗出的抗體濃度、還是看各國接種後的真實世界數據?什麼是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RWD),按照美國FDA的定義,是指從傳統臨床試驗以外其它來源獲取的數據。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已施打數量為63.9億劑,然而,臨床試驗的情境與真實世界還是有所差異,導致臨床試驗結果外推至真實世界會有局限性。根據加拿大研究,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及死亡風險,在Alpha變異株,各廠牌一劑疫苗的保護力分別為85%(AZ)、80%(BNT)、79%(莫德納),面對Delta變異株,保護力也有88%(AZ)、78%(BNT)、96%(莫德納)。「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相關,但沒有絕對關係,也不是唯一指標。」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表示,民眾打完疫苗後,抗體變化會因人而異,有些人濃度上升較慢,驗到數值比別人低,但不能代表這個人的保護力,也不能推論後續濃度的發展。「面對Delta變異株突破感染,疫苗防重症能力仍強。」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表示, AZ、BNT、莫德納等疫苗,都是依照原型株所開發,臨床試驗雖顯示面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略為下降,但真實世界的數據仍顯示這些疫苗針對預防重症、住院、死亡的保護力有八成到九成以上,「真實世界的數據最實在了」。【延伸閱讀】>>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關嗎?專家曝解讀疫苗效力關鍵Q2:打疫苗發生血栓、心肌炎副作用的機率高嗎?國外疫情仍嚴峻,為避免感染,施打疫苗是必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所有疫苗都有不良反應,隨著施打數量愈多、個別不良反應也不同,像是腺病毒疫苗AZ、嬌生有血栓風險,mRNA疫苗(莫德納、BNT)則可能會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邱政洵表示,以國外報告來看,施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10至20,國內疫苗安全性監測報告,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6,意即國內發生血栓機率低於國外,屬於罕見不良反應。另外,心肌炎好發於第二劑接種後一周內,以年輕男性為主,心包炎好發於第一劑接種後2至4周,以中年男性為主。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只要接種後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不適,盡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均能順利痊癒,邱政洵強調,台灣健保體制完善,醫療水準不輸歐美,民眾不必過度擔心。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表示,疫苗不良事件是指接種後出現任何身體上的不良情況,這些事件發生在疫苗接種之後,但不代表就是接種疫苗造成。為了保護自己與家人,民眾對疫苗應有正確認知,打破迷思,務必把握接種機會,上網預約,完整施打二劑,才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變異株,不要自己嚇自己。【延伸閱讀】>>怕副作用不敢打?秋冬病毒活躍 兩劑保護才完整Q3:已經打過第一劑疫苗,可以不用打第二劑嗎?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接種第二劑疫苗除要拉高抗體外,還有另一項目標是激活免疫記憶、T細胞防護力,由於新冠疫苗大部分不是活性疫苗,除了嬌生以外,其餘國際廠牌疫苗都須接種兩劑,若接種兩劑以上,保護力都會提高。雖然台灣目前尚未受變種病毒肆虐,但各國在Delta的侵襲下,引發疫苗長期有效性的疑慮。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說,追加第三劑的原因無非是,害怕抗體濃度隨時間而去、保護力下滑。簡單而言,第二劑疫苗主要為防重症,第三劑疫苗目的是抵抗變異株。假使追加第三劑的必要性提升,疫苗的挑選又是一大學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AZ疫苗已經針對變異株研發出第二代疫苗,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接種兩劑第一代AZ疫苗之後,第三劑接種二代AZ疫苗者,效果特別好,抗體和T細胞反應都有增強,預防感染及重症死亡的效果可望再提高。輝瑞和BioNTech公司9月表示, 5至11歲的兒童接種BNT疫苗後,產生很強的免疫反應,已向美國衛生監管機構申請EUA授權;自南非變種病毒Beta出現後,莫德納便著手研發針對Beta的次世代疫苗,作為第三劑加強針,2021年5月公布試驗初步結果,顯示注射次世代疫苗者,可提升受試者體內對抗 Beta 與 Delta 變種病毒的中和抗體量。總體來說,追加第三劑疫苗,與疫情現況一樣,牽涉到未來疫情走向、變種病毒演化等,全民應有心理準備面對的是變動式過程。【延伸閱讀】>>因應突破性感染 打第2劑和第3劑疫苗目的有何不同?Q4:打完兩劑疫苗後,就可以安心脫口罩了嗎?目前所施打的疫苗,都是針對病毒原型株所開發的基礎疫苗,由於新冠疫苗提供的免疫保護,在完成兩劑接種後四至六個月開始減弱,而且面臨變種病毒「突破性感染」案例時有所聞,接續施打第三劑,是各國疫苗政策的重要議題。歐美許多國家早已研議第三劑打法及適用對象,而幾家國際藥廠也著手研發次世代疫苗,什麼是「次世代」呢?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只要是改良現有的疫苗,都可稱作「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劑量調整」為次世代疫苗主要改良方向之一,藉此減少副作用;再者為「改良劑型」,希望讓疫苗更方便接種或更容易進入人體作用;另嘗試結合其他疾病,希望苗接種一次,便可預防多種疾病。黃高彬表示,當疫情趨緩,疫苗接種急迫性變低,民眾就會檢視疫苗的副作用,為此,許多藥廠研發次世代疫苗,重點放在調整劑量,以降低副作用,像是莫德納疫苗原本劑量為100微克,最近著手研究25微克劑量的效果。AZ研發次世代疫苗AZD2816,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在接種過疫苗和未接種過疫苗的成人中,評估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預計年底前可發表結果。黃高彬表示,由於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都是冬天發生的呼吸道疾病,因此許多藥廠想朝新冠肺炎結合這兩種疾病發展次世代疫苗,甚至部分藥廠想加入副流感,等於打一劑就能一勞永逸,不過目前都在臨床前試驗階段。【延伸閱讀】>>挑戰不只來自新冠變異株 次世代疫苗4大改良方向大流行恐難終結,需接受與病毒共存紀鑫表示,新冠肺炎短時間內發生全球大流行,社會大眾難免期盼有超強疫苗問世、終結大流行,但其實流感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也差不多是七、八成,各大新冠疫苗的防護效果真的都不差。邱南昌表示,雖然從國外資料看到,在疫苗覆蓋率很高的國家,還是持續發生突破感染,但不能因確診人數增加就否定疫苗覆蓋率提高的價值,還要看重症死亡的比率,而這方面確實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後下降了。如果一個國家社會有共識,可以接受感染後低重症、低死亡的局面,「這就是與病毒共存的開始。」彙整民眾新冠肺炎疫苗5大迷思,邀請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副主任張龍來為大家解答施打疫苗保護力怎麼看?專家知識分享看更多:>>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關嗎?專家曝解讀疫苗效力關鍵>>怕副作用不敢打?秋冬病毒活躍 兩劑保護才完整>>因應突破性感染 打第2劑和第3劑疫苗目的有何不同?>>挑戰不只來自新冠變異株 次世代疫苗4大改良方向
-
2021-10-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覆蓋率突破6成 有27人接種後診斷為心肌炎
國內今日開打第11輪疫苗,昨半夜間臨時加開施打對象,且已為三度加開,遭質疑是否為疫苗數量沒有算好。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每一輪疫苗登記約每一輪約100萬劑,但僅有八成預約率,會剩下兩成沒人施打,為了促進促進每一縣市醫療院所的醫療量能開設,避免空轉,所以希望加開這個疫苗的這個預約,讓民眾可以及早登記施打。目前我國疫苗覆蓋率截至目前為止,累計接種1902萬6022劑,接種人口涵蓋率60.40 %,劑次人口比81.20(劑/每百人)。莊人祥指出,希望年底時,兩劑可以達到六成以上,至於疫苗到貨量,目前像莫德納我們簽的是3500萬劑都是明後年,要全部到貨要後年。AZ、莫德納、BNT疫苗可看年底前是否可以到貨,至於1500萬劑BNT疫苗全數到貨可能要到明年。國內昨日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有141例,其中非嚴重不良事件有68件,疑似嚴重不良事件有73件,其中有8例死亡個案,分別為4例接種AZ疫苗,年齡為54歲至85歲,接住後6至74日發生;4例接種莫德納疫苗,年齡為53歲至80歲,接種1日至57日發生。莊人祥指出,目前國人因施打疫苗後診斷為心肌炎、心包膜炎個案中,自10月6日統計為只有27人,且各廠牌疫苗皆有,其中接種AZ疫苗有8例、莫德納疫苗13例、BNT疫苗有6例,其中接種BNT疫苗年齡介於13至16歲之間,皆已出院,後續會追蹤個案後對外報告。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怕副作用不敢打?秋冬病毒活躍 兩劑保護才完整
第一劑疫苗覆蓋率為鬆綁防疫政策、警戒降至一級的主要關鍵,指揮中心預估,10月底疫苗覆蓋率就能達到七成,屆時疫情平穩,將可能再大幅放寬防疫規定。專家提醒,為了有效抵禦新冠病毒變異株,國人應完整施打兩劑,務必把握接種機會,上網預約,依時間前往接種。疾管署資料顯示,確診新冠肺炎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或出現呼吸困難、腹瀉、嗅味覺異常或喪失,亦可能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依據目前流行病學資訊,雖患者大多能康復,但許多人出現嚴重後遺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據報告,國內發生血栓機率低於國外,屬罕見不良反應。「為避免感染,施打疫苗是必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所有疫苗都有不良反應,隨著施打數量越多、個別不良反應也不同,像是腺病毒疫苗AZ、嬌生有血栓風險,mRNA疫苗(莫德納、BNT)則可能會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邱政洵表示,以國外報告來看,施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10至20,國內疫苗安全性監測報告,打AZ發生血栓機率約百萬分之6,機率較國外稍低,屬於罕見不良反應。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引用國外臨床經驗,美國40家醫院、超過200萬疫苗接種者,從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疫苗接種期前),以及2021年2月至2021年5月(疫苗接種期後),施打mRNA疫苗造成心肌炎、心包炎不良反應的確較高,整體而言,發生動脈栓塞與心肌炎風險大約10萬分之一。心肌炎好發於第二劑接種後一周內,以年輕男性為主。另外,心肌炎好發於第二劑接種後一周內,以年輕男性為主,心包炎好發於第一劑接種後2至4周,以中年男性為主。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只要接種後提高警覺,如果出現不適跡象,盡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均能順利痊癒,邱政洵強調,台灣健保體制完善,醫療水準不輸歐美,民眾不必過度擔心。從3月22日新冠疫苗開打至10月7日,累計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為8861例,其中非嚴重不良反應4613件,疑似嚴重不良反應4248件,疑似接種後死亡個案則有849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苗接種後死亡,是時序上的關聯,不一定有因果關係,疑似死亡個案的認定標準從寬,接種後死亡100天以上也會被記錄,目前為止接種後的死亡並沒有高於背景值。國外疫情仍嚴峻,應完整施打二劑,別自己嚇自己。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表示,疫苗不良事件是指接種後出現任何身體上的不良情況,這些事件發生在疫苗接種之後,但不代表就是接種疫苗造成。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人,民眾對疫苗應有正確認知,打破迷思,踴躍接種,不要自己嚇自己。陳欣湄指出,無論施打何種廠牌疫苗,常見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疼痛、頭痛、肌肉痛等,約在施打後48小時內發生,並於一周內緩解,若民眾施打超過一周仍發燒、疲倦,就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疾病。秋冬之際,年輕族、學生開打BNT、AZ等,可能施打前剛好感冒,卻誤以為是疫苗副作用,建議民眾若觀察一周以上仍有不舒服情況,應求診醫師。雖然國內疫情趨緩,邱政洵提醒,國外疫情仍相當嚴峻,Delta變異株傳播力特別強,美國CDC今年7月底數據,Delta的R0值可高達6至8,R0值指的是基本傳染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0),意謂1人感染可傳6至8人,且像美國、以色列、新加坡等完整施打二劑疫苗的國家,每天仍有千人確診或「突破性感染」。邱政洵表示,疫苗接種政策應該朝著「全民施打」,衛生單位積極衛教民眾,並執行施打疫苗後續追蹤,以及不良通報、早期診斷治療;民眾對於疫苗也要有正確認知,若健康狀態良好,施打疫苗副作用極低,就應該施打。「民眾一定要完整施打二劑」陳欣湄說,施打疫苗需要時間生成免疫力,近日秋冬季來臨,病毒恐更加活躍,千萬別等疫情來才打,應盡速施打獲得保護力。
-
2021-10-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心肌炎風險高…瑞典、丹麥年輕人改打BNT 專家說話了
瑞典和丹麥宣布年輕民眾暫停接種莫德納新冠疫苗,因擔心接種莫德納可能發心肌炎副作用,並建議使用BNT疫苗取代莫德納。不過,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兩種mRNA疫苗都發現在年輕人較容易出現心肌炎症狀,對於以BNT取代莫德納的決定,可能是丹麥和瑞典看到該國的數據,發現莫德納心肌炎發生率高而做出的考量,需再確認。瑞典衛生部門周三(6日)引用最新數據表示,接種莫德納疫苗引發心肌炎的風險升高,決定暫停30歲以下的民眾接種莫德納;丹麥也將停止18歲以下的族群接種莫德納。BNT即將開始校園接種前,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委員李秉穎便曾提醒,年輕族群施打BNT疫苗恐會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副作用,若接種後28天內出現5大症狀:如胸痛、心悸、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和暈厥,應盡速就醫。而呂俊毅表示,兩種mRNA疫苗都看到在年輕男性,容易發生心肌炎的狀況,但機轉究竟為何仍不清楚。而有些國家、地區,像是香港,便建議針對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只打一劑。既然兩種mRNA疫苗都有致心肌炎副作用的疑慮,為何丹麥、瑞典卻反而建議年輕人可以BNT疫苗取代莫德納?呂俊毅則表示,可能是當地的接種數據呈現莫德納致心肌炎的風險大於BNT,而做出這樣的決定;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莫德納的劑量較高。因此還需要詳細了解該國的暫停施打原因和期間,才能作為我國的接種參考。
-
2021-10-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當心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烈!哪些人需注意?
莫德納疫苗來了!國內自9/28日起將提供70歲以上長者接種第二劑,已知施打第二劑疫苗能增加保護力,但仍有不少長輩擔心第二劑mRNA疫苗副作用較強,害怕身體承受不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於26日記者會提醒,若有慢性病且情況不穩定時,則建議暫緩施打。 第二劑嚴重度較強 mRNA疫苗不良反應有哪些? 目前mRNA疫苗有輝瑞疫苗和莫德納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提到,mRNA疫苗不良反應如下:1、輕微不良反應:(1)常見反應包括疼痛、注射部位發紅與腫脹、發燒、畏寒、頭痛、疲倦、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等,第二劑發生率高於第一劑;(2)淋巴腺腫大、疼痛通常位於注射同側的腋下或頸部;(3)延遲性皮膚過敏反應很少見,在接種部位發生紅疹反應。第一劑接種後4-11天與第二劑接種後1-3天發生,持續2-11天後消失。2、嚴重不良反應:立即型過敏、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發生率很低。大多發生於年輕男性,於接種疫苗後一個月內發生,大多一週內。但是必須注意有否持續胸痛、呼吸急促、心悸、心跳過速、運動耐受性不良等症狀,例如走路或爬樓梯出現超乎尋常的呼吸急促。另外,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指出,第一劑接種後,常見注射部位疼痛疲倦、肌肉痛、頭痛等不適,但發燒通常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發燒,18-49歲接種後疲倦、注射部位腫脹、肌肉痛、頭痛、發冷等症狀,症狀隨年齡增加而減少,並於數天內消失。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 可以施打疫苗嗎?假如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等,可以打疫苗嗎?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提到,有以上疾病皆建議接種疫苗。而男性、年紀超過65歲、住在安養或長照機構及有以上疾病且未控制,可能為COVID感染後重症的高危險群,且接種疫苗後能有效降低住院及重症的情形,因此建議施打。而注射前不須停用胰島素、血糖藥、血壓藥、膽固醇用藥。有心臟病史的人 接種會增加心肌炎風險嗎?如果是心臟病史的人,接種mRNA疫苗會增加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風險嗎?依據疾管署mRNA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心包膜炎指引,mRNA疫苗可使用在多數慢性心血管疾病史之患者中,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穩定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風濕性心臟病、川崎氏症、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和植入式心臟裝置者。因此接種mRNA疫苗不建議採取額外特別的措施。且沒有資料顯示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高於一般人。這些族群接種前 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不過,有以下疾病史的人可以接種mRNA疫苗,接種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 發炎性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 急性風濕熱- 12-29歲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 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單心室循環- 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 心臟移植患者雖然仍無證據證實具上述病史的患者,接種mRNA疫苗後會增加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但接種前仍需謹慎評估,並於接種疫苗時,應被詳細告知接種疫苗後要注意的症狀,必要時安排回診,以篩檢相關症狀或病徵。評估當下心臟仍在發炎者,建議暫緩接種mRNA疫苗,或考慮使用其他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第二劑不良反應率高 身體有狀況先調養再接種指揮中心呼籲,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應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再完成疫苗接種後,應於接種處至少留下來觀察15分鐘,如果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至少留下來30分鐘,以利即時處置。(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 2天持續「6種症狀」快就醫:胸痛、心悸極危險 ·接種莫德納疫苗,為何打針處可吸金屬物? 專家破解「莫德納手臂」
-
2021-09-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稀釋BNT事件 莊人祥推估個案遭打「4倍濃度疫苗」
新北市出現25人遭施打未稀釋BNT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推估個案遭施打4倍濃度疫苗,25名個案將至少追蹤關懷1週,執行基本血液檢驗,交由專家評估身體狀況。新北市接種站昨天出現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輝瑞BNT疫苗接種異常事件,該接種站由恩主公醫院負責,醫護人員將未開封25瓶疫苗誤判為接種後的剩餘劑量,將未稀釋疫苗施打在25人身上。莊人祥今天下午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表示,每瓶BNT疫苗含0.45毫升冷凍濃縮原液,這次事件是將未稀釋疫苗原液抽取0.3毫升供接種,也就是只抽取2/3。BNT疫苗未開封時每瓶含0.45毫升冷凍濃縮原液,注入1.8毫升生理食鹽水稀釋後,以每劑0.3毫升連同耗損,每瓶為6劑份;以6劑乘上2/3,莊人祥推估這25人接種的BNT疫苗比稀釋過BNT疫苗的4倍濃度。莊人祥說,mRNA疫苗可能發生的心肌炎及心包膜炎等不良反應,大部分發生於接種後約7天,且接種第2劑發生機率較第1劑高。新北市衛生局持續督導恩主公醫院追蹤關懷25名個案身體狀況,如出現不適症狀務必協助就醫,將由衛生局協助醫院與民眾處理醫療賠償。外界也好奇施打原液BNT疫苗者是否無需接種第2劑疫苗,莊人祥表示,現階段仍在收集文獻及諮詢專家階段,多數文獻都認為可以接種第2劑BNT疫苗,還沒有確定不需要再施打第2劑,或需要接種其他疫苗種類作為第2劑的結論,指揮中心會再尋求專家意見。
-
2021-09-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5人打5倍劑量BNT憂心肌炎?心臟專家:72小時內注意過敏反應
國內第九輪BNT疫苗開放成人施打,新北市三峽恩主公醫院負責的永福接種站因作業疏失,將未經稀釋過的BNT疫苗原液施打在25位民眾身上,等於1人施打6人份劑量。接種BNT等mRNA疫苗可能引發心肌炎等副作用,憂心超打劑量增加心肌炎機率,對此,心臟專家表示,這25位民眾後續須密切追蹤,須留意48至72小時內,是否發生過敏反應或疫苗急性症狀,也須幾周時間觀察是否併發心肌炎。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施打新冠疫苗原理,是要誘發身體引起免疫反應產生抗體,對抗新冠病毒。不管是AZ、莫德納、BNT或高端等不同廠牌,包括腺病毒載體或是mRNA、次蛋白疫苗等,第一劑疫苗是要「建立身體免疫記憶」,引發免疫機制,不過施打第一劑時身體不熟悉,引發免疫反應有限,到施打第二劑時就會喚醒身體記憶,製造更高抗體對付病毒,不管什麼廠牌疫苗,都要打好打滿。對於恩主公誤幫民眾「打太滿」,侯嘉殷認為,超過劑量施打,醫師要觀察民眾是否有延遲過敏反應,通常疫苗或新藥上市前,都會經過動物實驗,會有疫苗劑量安全範圍,多半不會用最高劑量作為仿單建議施打劑量,要看回去看BNT上市前,所提報的安全劑量報告中,看臨床試驗中最高劑量為多少,因此不代表現在打了5倍超過劑量,就會引發過敏反應。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施打疫苗發生急性症狀,通常在48至72小時內產生免疫反應症狀,後期產生心臟不舒服、胸痛或喘、呼吸痛等症狀,就要擔心是否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等併發症,若比較厲害的心肌炎,會造成心臟功能損傷,會出現疲勞、容易喘等現象,大部分疫苗引起的心肌炎屬於局限性,大多會自行恢復,但後續需要密切觀察。侯嘉殷表示,打疫苗引發急性過敏反應,通常在施打後12至24小時發作,這要排除暈針、施打部位疼痛、發燒或全身酸痛等常見施打疫苗症狀。對於這25位特殊個案,後續門診須定期抽血追蹤、觀察期抗體數據。莫德納、BNT等疫苗在年輕族群容易引發心肌炎,且施打第二劑更容易出現,侯嘉殷表示,產生心肌炎與疫苗劑量高低是否有關係,目前沒有證據實證,不代表打劑量高就容易心肌炎,且疫苗產生抗體是對抗病毒,不是攻擊自己的器官組織,不過後續要特別追蹤,定期驗是否有發炎指數。侯嘉殷強調,mRNA疫苗心肌炎比例高的統計,依照不同國家有不同數據,且歐洲數據與亞洲數據也不一定相同。他舉例,治療心血管疾病藥物,西方人需要更高劑量,相對亞洲族群不用這麼高劑量,就可以達到效果,代表不同族群、遺傳背景,藥物反應也有不同。
-
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 4大注意事項不可不知
各縣市中秋節後展開BNT校園接種作業,陸續傳出學生接種後不適的零星個案,大多學生在休息後已無大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首例BNT不良事件通報,一名13歲男學生9月23日接種後出現皮疹及嘔吐。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有哪些注意事項,聯合新聞網整理如下:●接種後該注意什麼:‧接種後以坐姿休息15至30分鐘。‧接種後的副作用症狀於數天後消失。‧若持續有不適症狀,務必立即就醫。●常見反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依據疫苗臨床試驗及上市後監測顯示,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發生比率高於第一劑。●發燒反應: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38℃),依據BNT162b2疫苗臨床試驗,發燒比率平均約24.2%,第二劑較第一劑比率高(依據美國CDC V-safe資料12-15歲第一劑約10%,第二劑約30%)。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釐清病因。●心肌炎及心包膜炎:依據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監測資料,接種BNT162b2疫苗後,曾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這些病例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亦有極少數個案發生於接種後2周至4周間),較常發生在接種第二劑之後以及年輕男性,但評估後BNT162b2疫苗用於年輕族群的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接種疫苗後28天內如出現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包括:‧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昏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出現上述任一症狀時,應立即就醫。並於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若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可經由醫療端或衛生局所協助通報至「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3-aXlTBq4ggn5Hg2dveHBg )。資料來源/疾管署網站「COVID-19疫苗校園接種作業」、「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