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微創手術
共找到
320
筆 文章
-
-
2020-10-05 癌症.乳癌
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乳房 助罹癌女性恢復自信心
一名42歲陳小姐乳房雙側確診原位腺癌,且腫瘤位置靠近乳頭,經與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乳房特別門診醫師雷秋文溝通,採乳頭保留的乳房全切內視鏡微創手術,結合整型外科乳房重建,外觀看不出傷口,陳女也恢復自信心。陳女洗澡時摸到乳房右邊有硬塊,超音波檢查確診原位腺癌,同時發現左側也有乳小葉原位癌,因雙側腫瘤位置都離乳頭很靠近,醫師建議局部切除或全切除乳房,她猶豫不決,轉而到苗醫乳房特別門診,雷秋文與她討論溝通後,決定同時進行雙側乳房內視鏡微創手術。雷秋文指出,乳房是重要性特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檢查確定陳女乳頭沒有被癌細胞入侵後,進行乳頭保留的乳房全切手術,傷口藏在腋下或側胸,讓乳房外觀看不出來,再將乳腺組織從切口完整取出,結合整型外科做乳房重建手術。目前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高居第1,死亡率乳癌排第4位,可透過國民健康署推展的乳房攝影篩檢,無家族病史的婦女,年滿45歲到69歲每2年免費檢查1次;二等親內曾罹患乳癌的女性,可提早到40歲就開始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定期接受檢查,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
2020-09-30 科別.一般外科
台大生醫分院複合式手術室 有利細微精確手術治療
台大醫院生醫園區分院自6月建置新一代複合式手術室,並引進多軸式機械臂錐束斷層造影系統,運用精準數位影像導引,大幅提升手術精確度,且複合手術室能夠直接在手術室完成一站式的「麻醉、定位、手術」流程,對於需要跨團隊多科共同診治的重大外傷病人,更能減少手術中移動的風險。生醫分院長余忠仁表示,此手術室為醫學中心等級,多軸式機械臂錐束斷層造影系統,可在手術中提供即時二維平面影像及三維立體影像,而複合式手術室除了具備多種影像造影功能外,還可藉由影像工作站將擴增實境的技術應用在手術中的影像定位,提升各式手術的精準度,尤其針對需細微精確手術治療的早期肺癌、心血管或神經疾病等。生醫分院外科部主任何明志指出,複合式手術室能同時提供各科所需的影像,如危急時栓塞止血就能同時在手術室進行,減少病人從手術室移動至血管攝影室的風險,有助於加強重大外傷的處置能力。手術室自今年6月啟用以來,已順利完成超過70台心血管外科、胸腔外科、一般外科以及神經外科手術。胸腔外科醫師楊順貿分享一名徐姓患者治療經驗,徐姓患者去年接受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左上肺葉有一顆0.8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經過一年的影像追蹤醫師判斷轉為惡性,與患者討論後決定進行定位手術將病灶切除。手術團隊在複合手術室中利用擴增透視導引系統,在病人已麻醉的狀態下進行支氣管定位,清楚標示病灶位置,再以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病灶,病人在手術後隔天即順利出院,病理報告證實左側結節是早期的肺腺癌。
-
2020-09-26 癌症.食道癌
爸爸患癌去世,兒子如今確診,侄子也中招!很多人一查已是中晚期,這個習慣趕緊改
5年前,67歲的老林得了食道癌,不到4個月就去世了。今年9月,他的兒子大林也得了食道癌,他提醒家人做個體檢,結果41歲的侄兒小林也被查出癌前病變。這樣的情況不是特例,不少家庭有食道癌家族聚集的現象。協和醫院副院長、胸外科主任陳椿教授提醒,近年食道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且趨於年輕化,與菸酒過度、喜吃燙食有關。吞不下東西,他們以為是咽喉炎剛做完手術的大林還在住院,目前病情穩定。大林表示,近半年他常胸悶、腹疼,以為是胃病,吃了胃藥不見效,又覺得喉嚨不舒服,以為是慢性咽喉炎,直到一個月前,他胸口堵得慌,乾飯咽不下,在當地醫院做了檢查,才發現食道癌。隨後,他趕到協和醫院做手術治療。“有家族史嗎?”陳椿教授的提問,勾起了大林的傷心事。5年前,大林的父親也是進食困難,被查出食道癌,因為發現太晚,錯過手術時機,老人連藥都吞不下,不到4個月就去世了。大林病倒後,督促家人做了體檢,侄兒小林也做了胃鏡,檢查報告顯示,食管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就是癌前病變,再不注意,很快也會變成食道癌。為啥一家三代得食道癌?大林很懊悔,家人都愛喝熱茶、喝酒,且常聚在一起喝幾杯。陳椿教授說,人的食道壁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過了,食道黏膜就容易燙傷,常喝烈酒、嗜好吸煙,吃得太燙、太硬、太快,黏膜反复受傷、修復,容易引起黏膜質的變化,甚至發生癌變。早期症狀不明顯 很容易誤診大林住院期間,陳椿教授提醒食道癌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可能是家族的基因有易感性,但關鍵是要改善飲食習慣,加強體檢,才能提防家裡再有人“中招”。最新的腫瘤登記年報也顯示,研究表明,食道癌大多是不良習慣引發的。患者大多愛喝熱湯、熱茶、咖啡,還有不少患者長期抽煙、喝酒。陳椿教授指出,食道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誤診,我國超過80%的食道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20%。而在食道癌早期時就發現並進行治療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過90%。陳椿教授提醒,如果吃東西時,心窩、胸骨後有燒灼、針刺感,常返胃酸,或有家族遺傳,都要及時檢查。酗酒、愛吃燙食、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40歲以上應每年做一次胃鏡,一些早期的食道癌可以治愈。食道癌 與進食「熱、快、粗」關係大研究認為,遺傳因素、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是食道癌的三大誘因。環境中主要是水、土中微量元素“鉬”的缺乏會導致食物容易霉變;而飲食習慣中影響較大的則是吃得熱、快、粗。醫生的鄉野調查發現,在部分高發區,人們飲食習慣中愛吃特別粗和硬的食物,也大多有食用醃製食品的習慣,從蔬菜到海鮮到豆製品,種類之多數不勝數,這也是食道癌發病的高危因素,。戎鐵華說,醃製品中含有亞硝酸胺,長期食用將大大提高致癌風險;“如果開罐後一次性吃完還好,但誰家的醃製食品不是放很久,一直吃?這種情況下各種霉變的機率就更高了。另外,愛喝熱茶也被認為是食道癌高發的主要原因。長期飲用很燙的茶和熱湯也可能導致食管反复燙傷,反复形成疤痕,從而誘發癌變。以前認為腸癌是“富貴病”,食道癌是“窮病”,大致也與飲食習慣相關。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道癌的發病率還是有一定下降趨勢的,但總體來說依然還是一種多發的常見腫瘤,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長期形成的飲食習慣難以改變。診斷:大部分就診已是中晚期戎鐵華說,食道癌的早期發現早期預防目前確實是個難題。早期患者可通過食道鏡微創手術治療,費用較低,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大大好於中晚期患者的療效。但臨床上,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已是中晚期。實際上,九成半以上的食道癌患者早期是有輕微症狀的,比如進食時吞嚥不暢,有阻滯感;患者本身可能不容易感知,或者不以為意,但醫生通過內鏡檢查可以發現。醫學方面要想辦法打破這個局面,普通人也需要加強防病意識。尤其是高發區,45歲以上人群建議尤其關注食道健康,最好定期體檢,發現不適及時就醫篩查。預防:多吃新鮮食物少吃燒烤要早期預防和早期發現食道癌,戎鐵華認為,除了45歲以上人群應提高保健意識、關注食管健康外,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對於所有的人來說都是有借鑒意義的。比如食物要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少吃重口味的食物和很硬的干糧等。很多年輕人還喜歡吃燒烤,燒烤的肉製品在製作過程中,食材中的蛋白、脂肪等不充分燃燒,可產生強致癌化學物質3-4苯並芘,已被證明可致癌,過多進食自然大大增加了口腔、食管乃至胃腸道的癌變風險。提醒:康復期飲食要精細戎鐵華提醒,目前食道癌的治療方式主流還是手術、化療、放療,可供選擇的手段和方案越來越多,但無論何種治療,患者都要注意康復期的養護細節,尤其是飲食方面。患者術後早期要盡量少量多餐,注意營養;可以適量逐步增加運動;部分食管殘留較長的患者,可能需要長期(終身)服藥抑制胃酸分泌,防範胃酸上湧引發反流性食管炎,進一步導致腫瘤復發。接受過放療的患者,放療一年內食道還是十分脆弱的,進食要十分謹慎。務必防止食物過熱再次燙傷復發,以及不要再吃過粗過硬的食物,選擇較軟食材和烹飪方式,避免摩擦食道。(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23 科別.骨科.復健
腳翻船扭傷未在意 醫:輕忽可能要換人工關節
新竹一名35歲陳姓女子,走樓梯時不慎踩空扭到腳,整隻腳「翻船」變成用腳背著地,腳踝外側疼痛也腫了一大包,過了2周多仍腫如「麵龜」,甚至痛到不能走路,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求診,經X光及超音波並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才確診為前距腓韌帶撕裂傷,醫師施以踝關節鏡微創手術修補韌帶,經過一個多月的復健,終於回復正常行走。台大竹東骨科醫師黃鼎鈞表示,健康腳踝承受的重量遠超過膝關節,但是當姿勢不正確時,力量就會傳導到關節周邊的韌帶上,容易造成韌帶撕裂傷,其中最常受傷的就是前距腓韌帶,當關節韌帶受傷,關節就容易不穩定,產生輕微的晃動,容易增加關節軟骨的磨損,造成關節提早退化,最終可能要換人工踝關節,所以腳踝扭傷不可輕忽。黃鼎鈞說,傳統的韌帶修補是採用開放式,也就是大傷口,現在已可使用踝關節鏡微創手術,利用2ˋ3個不到半公分的傷口即可完成,韌帶部分撕裂或是韌帶完全撕裂但還堪用的時候,可以考慮修補,若韌帶完全撕裂且已不堪用,或是運動員受傷的時候,可考慮重建韌帶,修補跟重建都是微創手術,可減少健康組織的傷害及沾黏,避免傷口癒合不良,提升術後腳踝的功能跟病人滿意度。黃鼎鈞也教導民眾如何預防扭傷,平常運動就要注意自己的姿勢、穿的鞋子及運動的環境,不同的運動都有不同的姿勢,初學者應該求助教練或防護員。運動鞋則不應選擇現在流行的厚底或底越寬大的鞋,容易因著地時沒踩平或踢到東西而扭傷。另外,如果是在不熟悉、戶外不平的環境,更需要注意前方的路況,感到疲累了時也別逞強,因肌肉疲勞後就很容易扭傷韌帶,在進行籃球等衝擊性較高的運動,也要特別注意,以免跳起來落地踩到別人的腳,造成扭傷。
-
2020-09-22 科別.骨科.復健
椎間盤突出不用再忍痛 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復原快
南投80歲吳姓阿公經常背痛並向下延伸,左腿也又酸又痛,發現是腰椎椎間盤突出,他因年紀大不想動刀,醫師在神經根注射藥物治療。不過止痛效果無法持久,有時痛到無法行走,南投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葉國球討論後,病人與家屬同意用微創內視鏡手術,術後第二天就出院,而且背部與腿部的痠麻疼痛感消失,不用再使用止痛藥。南投醫院表示,腰痛、下背痛連帶到下肢麻痛無力,也有人會肩、手臂痠麻,都是椎間盤突出的症狀。發作時苦不堪言,不過許多人一忍就是好幾年。醫師提醒有症狀就應就醫,無需太過擔心手術治療,且腰椎內視鏡手術,相對傳統手術,傷口小復原也較快,改善疼痛困擾。葉國球說,腰椎內視鏡手術是新近發展的開刀技術,透過1公分的小傷口,內視鏡進入腰椎,直接到達病灶處,透過鏡頭可將病灶切除,達到手術目的。內視鏡屬微創手術,不只傷口小,對鄰近組織傷害,也能減到最輕,而且手術出血量少,可減少手術併發症。葉國球說,腰椎內視鏡手術最常用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病人的症狀通常是下背痛,而且會牽引痛到下肢,這就是坐骨神經痛。如藥物治療無效,再經過影像學正確診斷,即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麻醉方式可選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手術中需要移動式X光機來定位病灶處,確認後即可進行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胸椎及頸椎也可進行內視鏡手術治療,應用於小面關節囊腫伴有神經根症狀,外側椎管和椎間孔狹窄等等。當然手術也有他的禁忌症,如馬尾症候群,此時脊椎管嚴重壓迫,病人雙下肢已無力,傳統神經減壓手術是比較正確的選擇。
-
2020-09-19 科別.腦部.神經
台大腦出血微創手術 死亡率降至2.4%
腦部出血致死率高,傳統手術須以鐵勾來勾開腦部,找出血塊進而清除,可能傷及正常組織,台大團隊以微創手術將死亡率降至2.4%,也能避免術後出血或腦水腫的風險。腦出血初步分為自發性及外傷引起顱內出血,自發性腦出血是腦中風的其中一種類型,腦血管受不了壓力破裂或腦血管硬化破裂,外傷引起顱內出血,往往是意外或跌倒撞擊頭部所致。研究顯示,亞洲人、非洲人發生自發性腦出血比率高於西方人,原因可能與基因及對高血壓警覺性低有關,即使及時送醫救回性命,也需要長時間復健,後續常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身體障礙。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博浩表示,腦出血與血栓引起的腦中風,治療原則都是「愈快送醫愈好」,手術分為傳統開顱手術以及微創手術,但傳統開顱手術傷口大,對腦部傷害也大,必須再次手術的風險高,復原期長,特別因為用鐵勾勾開腦部,容易引發後遺症,如腦水腫、再次出血等。他說,微創手術傷口小,對腦部傷害小,再次手術風險也低,台大的微創手術運用透明的手術套管(sheath)將局部腦神經纖維剝離開,並由內視鏡增加手術視野,不需勾腦且降低對正常腦部的傷害。黃博浩表示,這類微創手術處理一般疾病已相當普遍,運用在腦瘤與腦部外傷等疾病,效果也相當好,接受治療患者死亡率僅2.4%。目前台大腦部微創手術可在一個小時內完成,有52%的病人術後可恢復到自已照顧自己。黃博浩說,微創手術雖然有好處,但不代表可全部取代傳統開顱手術,有些疾病仍需仰賴傳統開顱才能根除病灶。
-
2020-09-18 科別.腦部.神經
台大腦出血微創手術 助死亡率降至2.4%為亞洲第一
腦出血致死率高,約可高達六成以上,台大醫院腦出血團隊今發表最新的臨床治療成果,運用微創手術治療腦出血患者,死亡率可以降至2.4%,其成績傲視亞洲,位居第一位,且微創手術也能避免傳統手術後,容易引起術後出血或是腦水腫的風險。腦出血可粗分為二種類型,自發性腦出血及外傷引起顱內出血,自發性腦出血屬腦中風的其中一種類型,腦血管受不了壓力破裂或腦血管硬化破裂,外傷引起顱內出血往往是意外或是跌倒撞擊頭部所致。根據研究顯示,亞洲人、非洲人發生自發性腦出血的比例遠高於西方人,分析原因與基因以及對於高血壓的警覺性低,因此即使即時送醫救回性命,也需要長時間復健,後續也常會伴隨不同的身體障礙。台大醫院神經外科專任主治醫師黃博浩表示,腦出血與血栓引起的腦中風治療原則都是「愈快送醫愈好」,手術方式與多數的治療並無差別,都是分為傳統開顱手術以及微創手術。但是傳統開顱手術的傷口大,同時對於腦部的傷害也大,二次手術的風險高,復原期又長,特別是需要用鐵勾把腦勾開,常會引發術後後遺症,如腦水腫、再次出血等。他說,微創手術則是傷口小,對腦傷、再次手術的風險都較低,台大使用的微創手術則是運用透明的手術套管(sheath)將局部腦神經纖維剝離開,並藉由內視鏡來增加手術視野而不需勾腦且降低對正常腦部的傷害。黃博浩表示,這類微創手術方式在處理一般疾病已相當普遍,不過將其運用在在腦瘤與腦部外傷等疾病,效果也相當好,觀察接受治療的患者死亡率僅2.4%。目前台大腦部微創手術可在近一個小時內完成,比傳統的二到三小時更短,也看到有52%的病人術後可恢復到自行照顧自己。黃博浩說,微創手術雖然有其好處,但不代表可全部取代傳統開顱手術,有些疾病仍需要仰賴傳統開顱手術才能有效根除病灶。
-
2020-09-18 癌症.抗癌新知
血尿快就醫 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根治率高
惡性腫瘤(癌症)長年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舉凡肺癌、大腸癌、口腔癌都經常被媒體報導,不過,有一種癌症不能忽視,一旦出現症狀,同樣也是接近末期,那就是泌尿道腫瘤,彰濱秀傳醫院泌尿科醫師楊哲瑞表示,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完成治療,復發機率低,除了患者要積極接受治療外,也要搭配改變生活習慣,比如戒菸、改變飲食,或者避免服用來源不明的中藥等。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當中,攝護腺癌就排名在第六位,楊哲瑞表示,泌尿道腫瘤常見有三類,除了前述的攝護腺癌之外,還有腎臟癌、泌尿道上皮癌,其中,泌尿道上皮癌包含膀胱癌、腎盂癌,以及輸尿管癌,臨床上又以膀胱癌佔比最多。不同部位的泌尿道腫瘤,成因也不相同,以攝護腺癌為例,通常被認為和飲食的精緻化,以及年齡有關;腎臟癌則較沒有明確的危險因子;泌尿道上皮癌在近幾年國內外相關研究中,較明確與抽菸與誤食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有關,另外,長期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下,發病率也比較高。楊哲瑞指出,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透過手術容易根治,復發率也低,只是一旦末期確診、癌細胞轉移,通常存活率就剩不到一年。以三種常見的泌尿道腫瘤確診情況來分析,泌尿道上皮癌由於早期就會有血尿症狀,最容易提早被診斷出來,至於腎臟癌和攝護腺癌,通常都是癌細胞轉移出去,出現其他症狀,患者到院後才確診,其中,腎臟癌最常見的是肺部轉移,或局部腫瘤太大,出現腰痛:攝護腺癌則是骨轉移,導致骨頭疼痛,兩者確診後,癌末的預後狀況通常都不佳。目前秀傳醫院針對泌尿道腫瘤,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楊哲瑞強調,若有機會開刀根除,都會建議開刀,過去傳統的開刀方式是從肚子開洞,把器官拿掉,傷口較大,現在則多半採用腹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完成微創手術,這也是世界趨勢。至於放射線治療,通常是作為輔助角色,比如腫瘤很大,不容易開刀時,會先用放療將腫瘤縮小,但放療的缺點是比較無法根治。楊哲瑞建議,有癌症家族史的民眾,應更積極的進行癌症篩檢,此外,若出現解尿不順,或者血尿的情形,要盡快就醫,由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及治療。至於生活習慣方面,戒菸相當重要,因為這和泌尿道上皮癌的關聯性高,工作環境上也應避免經常接觸重金屬汙染,假使不得已必須長年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也建議要比一般民眾更定期做健檢;飲食方面則是減少攝取高油、高鹽的食物,並少吃油炸過的紅肉和加工食品,最重要的是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中藥,以免內含馬兜鈴酸,同樣有可能造成泌尿道上皮癌。
-
2020-09-17 科別.耳鼻喉
耳內視鏡手術耳膜修補無負擔 嘉義長庚助患者重獲聽力
64歲邱姓婦女長期洗腎,多年雙側中耳炎反覆發作困擾,導致兩側耳膜幾乎全部破裂,耳朵常流出膿性分泌物,聽力變差,經嘉義長庚耳鼻喉科醫師張耕閤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邱婦恢復聽力,邱婦中午參加記者會,當面感恩張耕閤醫師說,「我現在看電視可以聽聲音了」。邱婦說,長期受中耳炎所苦,家人需要大聲靠近講話,她才能勉強聽的到,這些症狀嚴重影響她的生活品質,也長期困擾著她家人,「這種手術方式很輕鬆,想不到我這一輩子還能清楚聽到別人講話,真的改善我生活品質很多,非常感謝!」。邱婦求助張耕閤醫師治療,張醫師先控制其中耳炎至穩定後,考慮到病人身體狀態,採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進行耳膜修補;術後耳部外觀無傷口,病人很快就返家修養。術後耳膜預後良好,同時也治癒中耳炎;此外,後續追蹤聽力發現,她的聽力大幅改善,家人也不再需要提高聲量與拉近距離,就能很正常的與她輕鬆對談。2年後,病人再次接受耳內視鏡微創手術,修補「另外一側耳膜」,術後雙耳聽力幾乎恢復至正常狀態,終於完全解決邱婦多年來困擾。張耕閤說,傳統中耳炎手術從耳後切開約5、6公分傷口,再將皮下肌肉切開至骨頭,然後慢慢剝離部份外耳道黏膜直至中耳腔進行耳膜的修補,術後頭部需要包紮大耳包防止傷口出血,對有系統性內科疾病,像糖尿病等病人,較有傷口感染及預後不佳的風險。現在新式技術為使用耳內視鏡外接螢幕,直接從耳道進入修補耳膜,鏡頭就在破裂耳膜前面觀察,能將手術細緻度作大幅度提昇,術後外觀無傷口,疼痛感很輕微,能有效改善病人中耳炎及聽力障礙。用來修補耳膜的素材,是取自病人耳內軟骨上的軟骨膜。
-
2020-09-10 科別.骨科.復健
影/44歲她股骨壞死塌陷寸步難行 置換髖關節當天出院
44歲陳姓女病患因免疫系統問題長期服用類固醇,幾年後發現左側髖關節疼痛不已,嚴重到半年來,必須拿拐杖助行,經就醫發現股骨壞死、塌陷導致疼痛加劇,經接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門診,以微創手術置換髖關節,當天術後麻醉恢復後就能下床行走,傍晚出院返家休養。洪誌鴻說,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可以大幅改善關節疼痛,減少病患過度依賴止痛藥物,近年來微創手術技術保留肌肉韌帶組織,不論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約八成患者在手術當天就可恢復獨立行走的能力,也因為疼痛大幅降低,約七成病患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返家休養。陳姓女病患在上個月因股骨頭變形疼痛加劇,洪誌鴻在門診向陳姓女病患說明現在的置換手術有別於傳統手術,已經不需傷害臀肌,便可完成置換手術,術後疼痛大幅減少,恢復速度也快。陳女接受「正前側」全髖關節置換術,沿著肌肉間的縫隙執行手術,對於肌肉與其他軟組織的不必要破壞降到最低。陳小姐在接受手術後兩個小時即下床走路,並於當天傍晚便出院返家休養。洪誌鴻指出,微創手術持續精進,進展到內部肌肉組織的保留,手術後恢復快,疼痛少,功能好。正前位髖關節置換可以在幾乎不破壞臀肌的狀況下,完成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因為沒傷害臀肌,所以術後病患行走才會不痛,也才會穩定有力。洪誌鴻說明,正前位置換手術已經有許多患者是以門診手術方式完成,免除住院流程,但手術視野狹小及困難度更是大幅提升,需要特殊的手術器械、甚至是造價昂貴的前位髖關節專用手術檯來執行手術,因此面對較為複雜的病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大範圍的手術視野,正前位就不是好的選項。
-
2020-09-09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移轉肺部 54歲女接受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
54歲劉姓女子3年前發現子宮內膜癌第3期,治療後定期在婦產科追蹤,在一次腹部電腦斷層追蹤檢查時 ,醫師發現她右下肺的部位有異狀,特別安排胸部電腦斷層引導切片檢查,確診右下肺有3顆轉移的肺結節,因此轉由胸腔外科協助處理。雖然3顆肺結節位置分散,所幸都位於右下肺葉,因此醫師以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進行治療,手術傷口約3公分,切片病理報告顯示為子宮內膜癌轉移肺腫瘤,術後恢復狀況非常良好。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癌細胞轉移到其他器官是癌別的第4期,許多病人常覺得消極或無法治療,但病人原本的癌症如果控制良好、體力及身體狀況佳,同時僅單一器官轉移時,是可接受手術治療,且5年存活率與第3期類似。他指出,在這次案例中,因病人原本的子宮內膜癌控制良好,且腫瘤僅單一轉移到肺部,即適合以微創手術方式治療; 過去傳統肺癌手術傷口大,約20-30公分才能將腫瘤切除,隨醫療進步,肺癌手術已進入微創階段,這次進行的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及併發症少,且術後恢復快,幫助病人可盡早回復正常生活。肺腫瘤微創手術適合早期診斷出的腫瘤,建議民眾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健康保肺。
-
2020-09-09 科別.腦部.神經
顱內動脈瘤破裂開刀搶時間 醫師形容猶如「拆炸彈」
一名41歲婦人日前因突然的爆炸性頭痛、腦壓增加、意識開始嗜睡昏迷,被家人緊急送往急診,經診斷是「顱內動脈瘤破裂」,馬上為她進行「開顱夾除手術」,術後復原狀況良好。因顱內動脈瘤破裂95%事前無症狀,醫師呼籲超過30歲民眾,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腦部血管異常,以免不幸憾事發生。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出血性腦中風的主因之一,因腦血管結構異常,長期受到血流不平均的壓力,造成動脈血管鼓出囊泡,形成血管瘤。通常一旦破裂,往往造成20%以上死亡率、50%以上的重殘,能走出醫院的患者,10位裡面不到3人。他強調,動脈瘤破裂初期,下視丘會分泌血管收縮素,讓破裂處隨血管收縮,醫師此時才得以利用時間進行血管攝影並進行搶救。搶時間對這樣的患者非常重要,也必須馬上執行高難度的開顱夾除手術預防再次破裂出血。李漢忠形容,手術過程有如拆炸彈般,因有7~10%會在手術中再爆掉,若放任不處理24小時內5%、14天內20~25%會再次破裂,每次破裂都是一次大出血,會有20%的死亡率,可說分秒必爭。長安醫院9月起成立神經醫學中心,由李漢忠帶領的神經外科團隊進駐下,腦瘤、腦中風、腦外傷等急重症都可以在本院獲得最佳治療,幫助有需要的社區民眾,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就近救命治療。此外更結合骨科,引進新儀器,有關脊椎骨刺、椎間盤突出及脊柱滑脫等難治病症,也都可以透過脊椎微創手術治療。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發生率萬分之一,台灣每年有2000人發生,但95%事前無症狀。呼籲女性超過30歲、男性超過35歲,尤其是有家族病史及三高患者,每年定期到醫院做健檢,一旦發現動脈瘤,建議住院接受腦部血管攝影檢查,以後更需每年追蹤一次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早期發現及治療。
-
2020-09-07 科別.一般外科
男子草藥偏方治痔瘡 沒好轉反腫脹像芒果
新竹一名60歲男性長痔瘡,大便腫痛流血已長達10年,因害怕手術會造成肛門受損或是失禁等問題,遲遲不敢接受治療,反而尋找草藥偏方,導致痔瘡腫脹成約10公分芒果,甚至表面發生潰爛情形,疼痛難忍才求醫,經醫師以減痛痔瘡微創手術開刀治療,疼痛問題馬上獲得改善,痔瘡病兆都切除乾淨,男子隔天就出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也提到另一個案,一名30歲婦女懷孕約20周,罹患痔瘡造成貧血,長達5年頭暈目眩,體力變差,經檢測,孕婦血紅素只有3g/dL,低於一般正常女性的12g/dL,若不緊急開刀,可能影響胎兒。一般醫師對孕婦比較不建議侵入性治療高風險手術,但基於母嬰安全,沈名吟以減痛微創手術治療後,不只解決孕婦貧血問題,在手術過程,也發現病患的痔瘡長出原位癌,藉由手術切除腫瘤避免變成癌細胞,一次手術解決孕婦貧血和腫瘤2大問題,之後小寶寶也順利健康出生。沈名吟指出,痔瘡是良性組織,讓肛門緊密不會漏氣、漏糞水,但是過度擠壓會造成鬆弛甚至脱出,一旦脱出會出現流血腫痛等症狀,甚至會導致貧血。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觸痛或持續性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建議盡速就醫,不要聽信偏方拖延,變成「玫瑰花盛開」的肛門。沈名吟強調,傳統痔瘡手術創傷大,須半身麻醉,術後疼痛期及住院期較長,且肛門傷口不易平滑美觀;減痛微創痔瘡手術,病患接受舒眠麻醉以降低手術時的焦慮,傷口小且藏在肛門內,再精緻縫合,出血少、恢復快、疼痛減低,擺脫痔瘡的糾纏困擾。
-
2020-09-05 科別.骨科.復健
肩痛就是五十肩,忍忍就會自己好? 導致肩痛的最常見原因其實是它
肩關節有很多的肌腱和肌肉,可以做很多大範圍的動作,同時也最容易產生疾病。肩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筋骨疼痛被稱為肩痛。中老年人常有肩部疼痛的困擾,舉臂梳頭、脫上衣、沐浴等都會有困難,甚至睡覺翻身都會因為肩痛而驚醒。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凝肩、五十肩。由於肩周炎這個概念在很多人的思想裡已經根深蒂固,所以絕大部分人都認為「肩痛」就是「肩周炎」,忍忍就過去了,有些人不到醫院而是自行按摩推拿,這樣的醫療常識導致很多患者病情加劇,並且頑固地認為「肩周炎就是治療不好的」。那麼,肩痛的原因就是肩周炎嗎?有研究數據表明,真正的肩周炎發病率很低,只佔肩痛患者的10%~15%,導致肩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肩袖損傷,其中60歲以上由於肩痛就診的老年人中,肩袖損傷的比例超過60%。我們來看以下兩個病例:病例1:蘇先生,66歲。平時肩部偶有不適,坐公交汽車遇急剎車,拉著拉環的右肩感到不適無力。到醫院經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為肩袖岡上肌腱斷裂。病例2:金小姐,50歲。到超市買東西,因左手提重物,感左肩不適,到醫院經核磁檢查,診斷為肩袖岡上肌腱大部分撕裂。所謂「肩袖」,是由肩部四塊肌肉的肌腱組成的,分別稱作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這四塊肌肉在肱骨頭前、上、後方像袖套一樣包裹著肱骨頭,呈袖口狀,故而得名,它對肩關節的活動、 穩定起主要作用。肩袖撕裂是肩袖損傷發展到晚期的結果。肩袖中最常見的損傷部位就是岡上肌腱(90%),肩胛下肌腱撕裂少見,岡下肌腱撕裂也很少見,單獨小圓肌腱撕裂罕見,但岡上肌腱可合併岡下肌腱或其他肌腱撕裂。肩袖損傷的發病機制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急性損傷常見於摔倒時肩部支撐、暴力牽拉、提拉重物;慢性損傷常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另外,某些特殊工種,如油漆工、粉刷工等等,以及長期從事業餘羽毛球、網球、游泳等需要上肢過頂運動的人群也較多見。肩袖損傷的病因在醫學界尚有不同見解:撞擊學說認為,95%的肌腱斷裂是因為撞擊引起的。當肩關節外展時,肌腱袖受到喙肩弓的碰撞,發生充血、水腫、變性,導致肌腱斷裂。退變與外傷學說認為,肩袖撕裂最常發生在離岡上肌腱抵止點約1cm處,此區域血供較差,常被認為缺血危險區。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腱尤其是岡上肌腱的乏血管區增多,肌纖維壞死斷裂,當遇到輕微外傷時,即可出現明顯的肌腱斷裂。研究表明,除少部分肩袖損傷有急性外傷史,大部分是磨損改變及肌腱退變。肩袖撕裂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50歲的無症狀患者約40%患有肩袖全層撕裂,>60歲的無症狀患者局部和全層撕裂的患病率均超過60%。肩袖損傷臨床症狀多表現為:急性外傷史、重複性或累積性損傷史;肩關節疼痛、活動障礙,其中最典型的是頸肩部夜間疼痛以及“過頂位”活動疼痛(即患肢高舉過自己頭頂),患者十分痛苦,無法患側臥位,嚴重影響睡眠。肩袖損傷的特殊體徵主要包括肩墜落試驗和疼痛弧徵。肩墜落試驗:被動抬高患臂至上舉90°~120°,撤除支持後,患臂不能自主支撐而發生臂墜落和疼痛即為陽性。疼痛弧徵:患臂上舉60°~120°範圍內出現肩前方或肩峰下疼痛即為陽性。重要的影像學檢查:首先是X光檢查,它作為肩峰撞擊症、肩袖撕裂的輔助檢查手段,可顯示肩峰形狀、肩峰下間隙的距離、肩峰下骨贅及異常鈣化等病理改變。核磁(MR)檢查,對於診斷肌腱及軟骨病變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與病理解剖的吻合度高。肩袖損傷中的部分撕裂和全層撕裂,以及損傷的撕裂程度,在核磁檢查中均可明確診斷,為臨床進一步治療提供可靠依據。治療建議:肩痛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自我診治,以免加重病情。肩痛時,先到醫院請醫生診斷病因,經過MR檢查明確病因診斷後,再進行治療。肩袖部分撕裂可以非手術治療。根據醫生的囑託,休息制動、口服中藥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外用藥、封閉、牽引等。肩袖的全層撕裂為肌腱的連續性中斷、撕裂,從關節面延伸到滑囊面。此類患者需要手術治療。目前關節鏡微創手術技術日趨成熟,其視野開闊、創傷小、術後恢復快,已經在臨床廣泛採用。本文由東方醫院災難醫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02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保衛站/關節唇破裂 微創手術復原快
許多人跌倒後髖部會隱隱作痛,有人不以為意、越來越痛,每次身體前彎例如要穿襪穿鞋或走樓梯上樓,髖部深層就痛,找骨科及復健科常被當作單純肌肉拉傷,一直治不好。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部運動醫學主治醫師林敬為指出,這有可能是髖關節關節唇破裂。林敬為表示,髖關節常因外傷、運動傷害以及關節先天結構異常,如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等原因造成損傷而疼痛;其中關節唇破裂比率不低,文獻統計約22%,找專業運動醫學醫師診治,及早找出真正病因早治療,關節唇破裂以關節鏡手術修補關節唇效果好,配合復健治療,疼痛症狀多會消失,能盡快恢復健康。過去醫學對髖關節關節唇破裂理解不多,受傷機轉及相關症狀並不清楚,因此常被認為是肌腱炎等其他疾病。另因髖關節位於身體深層,過去要處理髖關節唇損傷,需大範圍關節切開手術才能處理,但是傷口大復原慢,併發症多,效果不佳。林敬為說,近來醫學進步,手術技巧提升、醫療儀器發展,髖關節內視鏡微創手術引進台灣,可藉2到4個約1公分小傷口,置入內視鏡手術器械,完成髖關節唇清創及修補的手術,大大減少髖關節附近組織傷害,因傷口小、復原快,病人滿意度高。再配合後續復健治療,病人可以早日回到過去的健康生活狀態。
-
2020-08-21 科別.呼吸胸腔
LDCT揪出0.7公分肺部腫瘤 精準定位完成切除
60歲葉女士定期健檢,四年前接受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LDCT)檢查,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結節,開始追蹤。今年檢查時,結節從0.6公分變成0.7公分,決定直接切除,在台北榮總接受手術後,病理報告顯示為原位肺腺癌,術後恢復良好,隔日出院。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表示,每年肺癌新確診約一萬三千多人,死亡人數約九千多人,透過LDCT檢查可發現患者有微小的結節,多數僅需追蹤即可,通常0.8至1公分或醫師懷疑為惡性,才需要切除。收治葉女士的北榮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過去肺癌被視為不治之症,因為當出現症狀,透過X光檢查時,已是第二、三期,甚至轉移。近年因LDCT可作為早期肺癌檢查的工具,在腫瘤尚小且初期時就發現,此時發現還是第一期,切除病灶後存活率高達90%以上。由於透過LDCT抓出的腫瘤通常比較小,若進行切除手術,精準定位非常重要。徐博奎表示,台北榮總利用電磁導航精準定位,先用螢光綠染色對病灶做清楚定位標記,從體外穿刺也可以像開車導航一樣,設定路線,導引支氣管鏡在錯綜複雜的氣管分枝到達目標病灶。除了精準定位,許瀚水表示,過去切除腫瘤,必須先到檢查室進行定位,再回到病房等待,轉至手術室進行手術。目前電磁導航精準定位切除手術則可直接在開刀房完成病灶定位和切除,一站式完成,且微創手術傷口小,過去手術時間需五至六小時,現在縮減為二至三小時,住院時間也從一周縮短為三至五天。不過,此項手術健保常不給付,屬於自費項目,約需花費十萬元。許瀚水表示,北榮引進電磁導航系統已兩年,服務超過百位病友。
-
2020-08-20 癌症.肺癌
長年吸二手菸健檢揪出肺結節 她超前部署切除心頭大患
50歲許姓女上班族因丈夫抽菸,擔心吸入丈夫的二手菸,癌肺癌風險高,在公司健檢時追加「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毛玻璃狀肺結節約0.5公分,醫師研判應是早期肺癌,經醫病溝通後接受電腦斷層定位術,以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肺結節,終於讓她卸下心頭大患。建議追蹤三個月觀察,但許女士返家後內心相當煎熬,深怕隨著時間推移,會使疾病更加惡化,諮詢積極治療的方式。自己長年士看新聞得知國內肺癌死亡率連10年蟬聯十大癌症首位,女性肺癌發生率增幅又高於男性,想到自己長年憂心「看不到孩子成家」,日前決定安排健檢,赫然發現0.5公分毛玻璃狀肺結節,經醫病溝通後同意採「電腦斷層定位術」和「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肺結節,讓她卸下心頭大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說,許女士平時生活習慣正常,也無不良嗜好,但因先生長期抽菸,擔心自己受二手菸影響,才會在健檢時特別追加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醫師依健檢結果研判應是早期肺癌,建議追蹤三個月觀察,但許女士返家後內心相當煎熬,擔心拖下去會更加惡化,諮詢積極治療的方式。劉柏毅指出,隨著電腦斷層檢查容易發現早期肺癌,但病灶往往太小,導致無法取得組織進行診斷,故目前醫療策略仍以追蹤觀察為主,只是觀察時間往往長達數月甚至一年,使患者相當苦惱;所幸目前可透過電腦斷層定位術,再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又能有效切除病灶,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劉柏毅介紹,電腦斷層定位術是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先標示出肺結節的位置,再鎖定肺結節位置,將檢查過程中的不適及氣血胸風險降到最低,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病灶,經由一個約3公分的傷口切除病灶,具有傷口小、切除乾淨、恢復快速等優點,手術前後再搭配個別化的肺部復健,將疼痛及併發症降到最低,讓患者盡速回歸日常生活及工作崗位。劉柏毅提醒,肺癌最常見的危險因子仍為抽菸,但即便沒有抽菸,若有家族史、暴露於二手菸、室外空汙、室內空汙、化學藥劑暴露等,也應特別注意。因早期肺癌不易發覺,也難以診斷,建議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08-17 癌症.乳癌
洗澡摸到乳房有硬塊 微創手術切除良性腫瘤不影響外觀
「醫師,我的乳房有硬塊,怎麼辦?」新竹一名25歲陳姓女子無意在洗澡時發現右側乳房有硬塊,因害怕而到醫院求診,醫師觸診時,發現右側乳房明顯有一腫塊,立即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右側乳房外上方約有2.4公分的腫瘤,邊緣平整,無明顯血管供應,再經過細針抽吸後發現為異常細胞,醫師以乳房腫瘤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傷口只有約0.3公分,完全不影響乳房外觀,開完刀即可回家,不需住院,目前陳姓女病患已回復正常生活,持續追蹤。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乳癌的發生率在近10年來成為女性最常發生的癌症,乳癌也佔婦女癌症死亡排名的第4位,45至49歲為國人婦女乳癌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古君平指出,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是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切除,但往往會留下2至4公分的疤痕,術後外觀較差,若患者有蟹足腫,過度增生的疤且會痛體質,疤痕將更為明顯,且許多病患的乳房良性腫瘤一長就是好幾顆,若以傳統手術切除,有時須開幾個傷口才能將腫瘤移除乾淨,導致乳房外觀「千瘡百孔」。而此次手術採用的乳房微創手術,是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腫瘤切除,可藉由移動探針來移除2顆以上的腫瘤,並且只要1個0.3公分的傷口即可,不需增加傷口,即可移除3公分以下的腫瘤,術後恢復時間較短,也不易有傷口感染的問題,並擁有較佳的術後外觀,適合腫瘤小於3公分、良性腫瘤,及有蟹足腫體質的病患。古君平也提醒,女性從20歲開始做自我檢查,40歲以上女性,每2年交替進行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至於乳癌高危險群婦女,應與醫師討論,何時開始定期檢查。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頸椎椎間盤病變 4大醫療院所
三軍總醫院頸椎手術選擇多 內視鏡全台少有全國「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就診人數,由骨科聞名的三軍總醫院奪冠,成為排行榜前三名中唯一的醫學中心。三軍總醫院脊椎骨科主治醫師陳秋銘分析,可能與三總在頸椎手術治療方面,相較於其他醫院有更多元手術選擇有關,甚至連目前台灣少有人在做的頸椎內視鏡都可提供服務。陳秋銘解釋,三總頸椎手術方式選擇多,可以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手術,治療滿意度高,做出口碑。再加上三總本身就以骨科聞名,自然吸引不少頸椎、肩膀、後背疼痛的患者就醫。另外,國軍弟兄負重容易出現腰椎椎間盤突出問題,到三總就診,可能也會連帶發現頸椎問題。一般醫療院所執行人工頸椎手術多為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或微創手術。陳秋銘說,頸椎內視鏡手術相對上述傳統手術是較新穎的方式,國內很少有醫院有在做,但三總有培訓相關專業醫師及設備。頸椎內視鏡手術雖無健保給付,但術後傷口僅1公分,是現有頸椎手術中最微創。但頸椎內視鏡手術並非每位患者都適用,陳秋銘表示,內視鏡手術專門治療頸椎椎間盤突出,且可否使用全視病灶位置而定,椎間盤突出位置在後外側才適合。若是椎間盤突出在前位或有頸椎狹窄問題,陳秋銘建議選擇傳統手術,如脊椎融合術、頸椎椎間盤切除術等較為合適。患者在選擇手術方法前,務必與骨科醫師討論。 林口長庚避免頸椎疾病 不要墊高枕頭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手術以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為主要手術方式,而這兩種手術執行數都由林口長庚奪下冠軍。林口長庚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隨著人口老化加上「低頭」的不良習慣,加速疾病的發生,其餘的原因多為外傷所致。頸椎椎間盤病變最常使用的兩種手術為脊椎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兩種皆是從脖子前側的頸椎周邊肌肉畫開傷口,脊椎融合術則是利用顯微鏡放置人工墊片或是患者自身骨頭,以放鬆肌肉,改善神經狹窄導致的四肢麻痛感。椎間盤切除術則是磨掉椎間盤突出處,再視需求植入人工椎間盤。賴伯亮表示,林口長庚對於這兩種手術都有專門團隊,包含腦神經外科、脊椎科醫師等,主要的顯微鏡設備足夠,且複雜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也都能搭配不同的團隊處理。賴伯亮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常被誤為五十肩,常有診斷錯誤,導致開錯位置送來林口長庚協助的案例。他呼籲,民眾盡可能預防頸椎椎間盤病變,降低低頭看手機、電腦的時間,特別是不要墊高枕頭,頭部跟身體呈現「L型」,此舉是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最常做的動作。當手部、肩頸麻痛感超過兩個月,透過復健等方式都沒辦法改善,就得懷疑是其他疾病引起。高雄七賢脊椎外科全程顯微手術 確保病患安全高雄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是全台第一家獲衛福部核准創設的脊椎外科醫院,醫療設備比照醫學中心等級,吸引不少患者求治。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以高頻熱凝療法治療頸椎問題,更採用顯微手術置換人工頸椎,安全性更高。3C產品盛行,低頭族增多,不只年輕人滑手機滑到頸椎出毛病,銀髮個案也愈來愈多。有人因頸椎退化或壓迫神經,痛到手臂乏力,最終接受人工頸椎置換,七賢脊椎外科一個月就開幾十台刀。副院長蔡東翰表示,頸椎有七節,統管的神經系統僅次於大腦。一般頸椎造成的病變約可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自主神經型多種,輕則手麻、畏光、頭痛、胸悶,嚴重的會下肢癱瘓,多數醫院只注意到神經根型、脊髓型症狀,七賢脊椎外科則注意到較少被關照的交感神經型,解決許多病患困擾。院長黃旭霖表示,醫院除器械設備及「護病比」比照醫學中心等級,更網羅神經外科專業團隊。脊椎治療部分發展無鋼釘手術,開頸椎也採用顯微鏡手術,全程在顯微鏡底下操作,病人安全更有保障。黃旭霖說,過去置換人工頸椎,是將椎間盤切除再融進骨塊,骨塊分為自費及健保給付;另種選擇是換上陶瓷等材質的「活動關節」,不過費用偏高。不管哪種,手術時間及安全性都差不多,患者可視經濟能力決定。新北市佑達骨外科診所找到問題根源 才能對症解痛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位在新北市永和區的佑達骨外科診所,是基層診所頸椎椎間盤病變門診人數第一名。院長蔡宗穎表示,診治上會先了解病患不舒服的臨床徵狀,再從病痛的源頭治療,如果單純治療疼痛部位,並沒有解決病患的問題。「許多病患照了X光片無異狀,但身體還是不舒服。」蔡宗穎指出,一般民眾就診都會照X光,若無大礙醫師就會開藥、叮囑多休息。但很多問題並不是靠吃藥就能解決,身體的軟組織或韌帶受傷,無法靠X光找出來。蔡宗穎說,除了X光,還會配合超音波檢查,例如,病患腳踝扭傷,還會有撕裂傷,就可透過超音波定位出受傷確切位置,增加治療效果。他舉例,上班族因長時間久坐,覺得膝蓋不舒服,但其實根本問題是在臀部,因骨盆不穩造成臀部的薦髂韌帶受傷,因為不舒服進而改用大腿外側筋膜活動,才導致膝蓋磨損疼痛。他說,如果是扁平足治療,會看足弓是否對稱,但問題在於小腿肚筋太緊、有沾黏,或足弓不正內翻導致腳背延長,筋膜才會被拉扯。病患感覺到「疼痛」是結果,醫師要像偵探一樣找病痛源頭。蔡宗穎表示,只有10%的病患需要手術治療。一般診所會建議病患多休息,但他認為,要找到病患的「弱連結」,加強比較弱的部位,讓筋膜放鬆,搭配物理治療等一條龍治療,讓關節活動穩定度更好,進而得到改善,這也是診所的治療特色。
-
2020-08-16 橘世代.健康橘
腰痛腳麻走不動,可能是「全身最長的神經」受傷了
新竹一名65歲的阿公,長期有腰痛問題,因疼痛感還在忍受範圍並未就醫,但在一次跌倒意外後,腰痛越來越嚴重,且疼痛範圍從左腰延伸到大腿及小腿、腳底麻木,甚至痛到無法行走。經醫師安排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阿公脊椎第4、5節有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因原本年紀大脊椎退化又跌倒,將椎間盤擠出,才引起左腿疼痛,經醫師施以微創手術移除掉出來的椎間盤,改善阿公神經壓迫症狀,也恢復正常行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江忠穎表示,脊椎問題是許多長者的困擾之一,年紀大脊椎會有所變化,容易造成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骨質疏鬆症都是常見退化性脊椎疾病。坐骨神經是全身最長的神經,匯集下背部神經分支,因此,當坐骨神經出問題時,痛的範圍可能從下背一路痛到屁股、大腿及小腿,甚至腳底,而容易有坐骨神經痛的危險因子,除了年紀外,因工作關係需長期背負重物或久坐不動,都較可能罹患了坐骨神經痛。江忠穎指出,一般患者症狀為麻痛時會使用藥物治療及復健,可以透過熱敷、電療緩解疼痛,患者也可以做拉腰的動作,把神經孔拉大,讓神經放鬆,神經不被壓迫,就不會麻痛,但有2到3成的患者仍無法透過上述方法解決,必須進入開刀階段。江忠穎說,若疼痛影響到功能就一定要開刀,如下肢無力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等,必須及早手術治療,否則拖太久再開刀也不一定能治療好,功能恢復較慢甚至無法恢復。骨質疏鬆症、肌肉缺少症也是長者常見的疾病,隨著身體老化,骨質和肌肉量會慢慢流失,且骨質疏鬆症本身並沒有任何病徵,但容易因輕微碰撞或跌倒而骨折,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江忠穎說,適度的運動可以幫助減緩老化,維持肌力及柔軟度,改善身體控制能力,包括平衡感及敏捷度,讓長者降低跌倒風險,並多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3,如牛奶及乳製品、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 。也提醒長者在生活習慣方面,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起床後可先在床邊坐一分鐘,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少做高度太矮的小凳子,撿東西時也應盡量放緩動作,避免直接彎腰,而是改為蹲下再撿。精選延伸閱讀↘↘↘。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腰痠背痛 小心肌肉痠痛或椎間盤病變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利!換人工膝關節,不需荷包大失血
「陳醫師,真的不用兩萬嗎?真的可以用微創手術開嗎?真的可以讓我再正常走路嗎?」86歲的阿公,顫抖著一雙變形的膝蓋,已呈現O型的腿很激動的問我。阿公一輩子都在田園農作或到海邊打零工,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告知膝蓋軟骨磨損,而且嚴重變形,需要動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只是考量到術後復健與照顧問題,以及從電台聽到的微創手術費用都相當昂貴,所以阿公一直不敢開刀。退化性關節炎 不是老人專利據統計,每十個70歲以上老人,就有七個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報告,到西元2025年,世界上有近25%的人口,由於骨關節的問題而導致行動不便,而65歲以上罹患比率更高達74%。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家專利,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體質虛弱或缺乏運動、基因遺傳等,會讓關節軟骨磨損提前到二、三十歲,導致人未老關節先衰。軟骨是襯於骨頭關節面的結締組織,它就像個有緩衝功能的軟墊子。當軟骨退化,磨損趕不上修復速度,厚度變薄失去彈性,關節腔變窄,會刺激硬骨邊緣增生長出骨刺;當軟骨損耗到硬骨摩擦硬骨,骨頭就會受傷,引起疼痛。且軟骨磨損時會產生碎屑,身體的白血球會趕過來吞噬,引發關節腔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病人行動於是愈來愈受限,久而久之,雙腿膝蓋變形,變成O型腿。人工膝關節置換 成功率9成人工膝關節置換為半世紀來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高達九成的患者可以經由這個手術清除關節積液、移除增生骨刺、矯正膝蓋變形,大大提升生活的品質。而其中材質更從傳統的聚乙烯墊片(polyethylene),到交鏈型墊片(cross link)、維他命E墊片、陶瓷,甚至手法也從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到微創人工膝關置換、機械手臂關節置換;手術住院費用則從兩萬到五十萬,可以從生活型態與經濟能力做考量。便宜有好墊片 平均可用逾10年目前在健保制度下,依然可採取微創的手術技術,減少對膝蓋組織的破壞;手術中亦可採多層面的雞尾酒式止痛藥物注射,降低術後疼痛的天數;手術後隔天也有專門的復健團隊介入,協助下床行走。所採用的膝蓋墊片是傳統的聚乙烯墊片,即便是最傳統、健保給付最便宜的墊片,平均使用年限亦有十至十五年,對年長、活動需求沒有這麼強烈的患者,已屬足夠。在三個月內,我階段性的幫王老先生進行了兩腳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隔天可以下床,生活幾乎可以自理;而手術費用則是兩萬有找。阿公的膝蓋和人生就此截彎取直,阿公也很海派地用台語說:「陳醫師,真多謝!你真的是賣我俗!但不是賣我歹!」健保真的是台灣醫療奇蹟,先不論這制度有多少醫護人員的血汗,至少在這裡,它造福了這濱海城鎮,世代定居的一群海口人:「賣你俗,毋是賣你歹!人工膝關節置換,便宜也有好貨!」
-
2020-08-13 科別.消化系統
37公斤紙片人一天跑廁所10多次 原來闌尾長腫瘤
60歲詹姓婦人身高150公分,體重只有37公斤,身材猶如紙片人,她因連日頭暈、嗜睡送急診治療,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膽結石併發胰臟炎,原要安排切除膽囊,但術前檢查發現闌尾長腫瘤,經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與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跨科合作,以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一舉切除兩個病灶,讓婦人回復正常生活。詹婦表示,她每天如廁10餘次,糞便幾乎都呈水狀,長期腹瀉,以致營養吸收不了,也曾經到大醫院檢查,卻都查不出原因,10餘年來一直靠胃腸藥度日。方佳偉表示,「闌尾腫瘤」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幾乎沒症狀,要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引發類似腹脹、腹痛等急性闌尾炎症狀。一旦腫瘤越來越大阻塞闌尾,可能因闌尾發炎造成感染,出現敗血等症狀,有致死可能。方佳偉進一步說明,闌尾癌在大腸直腸癌症中,只有1~5%的發生機率,因初期症狀很不明顯,就算病人右下腹疼痛,也容易被當成便秘、吃壞肚子等一般問題處理。詹婦透過機器手臂實施腹腔鏡微創手術,一次切除2個病灶。方佳偉說,詹婦的腫瘤已出現早期病變,且闌尾擠壓到盲腸,單純切除闌尾已經不夠,尤其腫瘤已逾2公分,為避免闌尾腫瘤癌化,甚至有看不見的癌細胞轉移,因此一併切除右半邊部分結腸。詹婦表示,因為膽結石併發胰臟炎就醫,還好一般外科醫師術前仔細評估,發現闌尾長腫瘤,能一次解決兩個疾病,又是微創手術,手術恢復快、傷口只有一點點,真的很感謝。
-
2020-08-11 科別.心臟血管
男子腳靜脈曲張10年腫脹麻痛 微創勾除手術治療改善
50歲的林姓男子超過十年深受靜脈曲張之苦,腳長期腫脹麻痛,曾動手術一次,但手術完卻痛了1個月,直到無法忍痛,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醫師利用「主軸靜脈雷射燒灼封閉手術」,及傷口僅有0.1公分的「微創勾除手術」,精準移除病變血管,解決長年靜脈曲張問題。林男說,手術完隔天就覺得改善,現在「走路像是在飛」。中醫大新竹附醫心臟外科主任翁啟峰表示,全台灣有20%民眾有靜脈曲張的問題,工作久站容易造成靜脈曲張,如老師、專櫃小姐、髮型設計師、空中小姐及醫護人員都要特別注意。靜脈曲張跟遺傳或個人體質有關,當腿部腫麻痛、小腿浮青筋、皮膚乾黑硬、傷口不會好或是半夜腿抽筋,建議立即就醫診治,可能合併發生的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周邊血管疾病等嚴重疾病。翁啟峰說,「微創勾除手術」,傷口只有0.1公分,精準移除病變血管,在超音波的輔助定位下,採用精細手術器械,以心臟外科高規格放大影像,全程配戴4倍顯微鏡進行手術,清楚辨識病變血管再行移除,避免盲目破壞動作造成軟組織的受損,減少術後不適,同時也降低手術併發症的機會,患者傷口小,出血量少,恢復快當日就可返家。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有完整「一站式」服務,包含下肢靜脈曲張診療、血管超音波檢查、周邊血管檢查、靜脈顯像儀和顯微皮膚鏡檢查,提供準確迅速的檢查和治療。翁啟峰說,超音波是靜脈曲張治療的靈魂,在手術前使用超音波,定位血管病灶,提高治療的準確性,降低復發的機會。過去常以為是周邊動脈阻塞或是糖尿病問題造成的慢性傷口,其實近7成是「靜脈潰瘍」,運用精密儀器檢查,安排完善的治療方式,別把慢性傷口當成絕症。
-
2020-08-09 科別.呼吸胸腔
咳血遲遲未癒,竟是這原因導致!
年約六旬的黃女士,自述咳血、喘的症狀長達10年,一直被當作支氣管擴張症治療。一次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左下肺葉3公分黑影,追蹤近2年又長到1倍大,同時咳血次數增加、肺部也反覆發炎感染,必須住院打抗生素治療。 因病情未能好轉,轉而到臺中慈濟醫院詢問第二意見。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柯志霖推斷黑影疑似腫瘤或肺膿瘍,為求謹慎,安排電腦斷層動脈血管攝影,驚見病人左下肺與橫膈膜間,存在一條異常血管,確認為「游離肺」。柯志霖表示,「游離肺」是先天肺部發育異常疾病,分為「肺外游離肺」及「肺內游離肺」」。「肺外游離肺」通常發生新生兒,因症狀明顯易被診斷;「肺內游離肺」則發生在成人居多。「肺內游離肺」的患者近8成是肺臟除了肺動脈供應血液,還多出一條胸主動脈分支的血管。由於主動脈血壓血流大,以致肺臟積血,進而產生咳血、喘、肺部反覆發炎等症狀。柯志霖指出,黃女士的游離肺個案之所以「極為罕見」,是因為大多數游離肺病人致病的血管是從胸主動脈過來,而黃女士致病機轉則是因胃的左胃動脈跑上來到肺臟形成游離肺。他解釋,一般人胸主動脈進入腹腔後會分支為左胃動脈,但患者的左胃動脈卻又出現異常分支,並在腹腔繞了一個髮夾彎,經橫膈膜鑽回胸腔進入肺臟,多出來的血管使肺部出現多種症狀。柯志霖採用單孔式胸腔內視鏡微創手術,替病患切除左下肺葉,縫合左胃動脈血管,處理胸腔多處沾黏,手術歷經4小時完成,手術傷口直徑約4公分,出血少、恢復快,切除病灶後不再有咳血症狀,已經能享受大口呼吸的暢快。他強調,引起咳血病因很多,通常是咳嗽太用力,口腔或咽喉的黏膜破裂而出血,一般人不需要特別擔心。
-
2020-08-03 科別.婦科
子宮肌瘤免動刀 無創海芙治療保住生機
購書網址:.udn買東西:https://reurl.cc/g7LWRL.博客來:https://reurl.cc/Wdp3OD我國子宮肌瘤盛行率高,35歲以上女性,至少二成罹患大小不一的子宮肌瘤,嚴重時,生理期「血崩」或「劇痛」。由於罹病時大都在育齡階段,患者多有生育需求,多數女性不願手術,以致延誤治療。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表示,傳統或微創手術治療子宮肌瘤,術後可能出現沾黏等後遺症,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可考慮減少對生殖威脅的治療方式,例如海芙刀治療,無傷口並保住子宮。多數子宮肌瘤無明顯症狀鄭丞傑表示,大多數子宮肌瘤患者無明顯症狀,多是在健檢、婦科檢查或懷孕前檢查才被發現。是否出現症狀,取決於肌瘤的位置、大小、數目、懷孕及惡性狀態,一般無症狀的小肌瘤可定期追蹤,一旦出現不正常子宮出血、貧血、腹痛、頻尿、排便困難、不孕、流產等症狀時,須進一步診斷與治療。鄭丞傑表示,子宮肌瘤發生的原因,至今不清楚,在預防方面,也討論不多,僅能透過異常的症狀及早就醫,追蹤子宮肌瘤的過程中,若是發現子宮肌瘤生長過快、嚴重腹痛、貧血或停經後肌瘤仍持續擴大,超過3公分以上,就必須要積極接受治療。超音波手術仰臥式治療鄭丞傑表示,一般藥物治療只是抑制症狀,並不會讓肌瘤真正縮小,而手術治療分為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海芙刀也是目前的選擇之一。他表示,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都可能造成器官傷痕,易沾黏,需要一段恢復時間,海芙刀是一種超音波手術治療,過往採取俯臥式治療,現在發展到仰臥式治療,無須在身體打洞,手術大約1到3小時內就能完成,也能幫助計畫生育的女性,保住生育機會。仰臥式海芙刀過去僅在中國附醫、台南郭綜合醫院等設置,如今台北秀傳醫院也引進,可提供北台灣患者選擇。適合年輕或計畫生育女性子宮疾病不容輕忽,如有經期困擾、劇烈經痛、經血大量、頻尿等不適症狀,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患者如想保有子宮、生兒育女,或保有無痕肚皮,或可考慮「免開刀仰臥式無創海芙治療」,非侵入性、不用全身麻醉、無傷口,20至45歲患者或計畫生育的女性,可以考慮。子宮危機解密100問解惑鄭丞傑表示,女性常見疾病以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女性常常會把這些疾病的症狀搞混,為了釐清子宮相關的疾病,整理子宮相關疾病100問,撰寫成「子宮危機解密」一書,為民眾解惑。
-
2020-08-03 科別.耳鼻喉
美國病童罹乳突炎 跨國遠距醫療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
一名7歲的孩童從小就有反覆性中耳炎及聽力損失的問題,去年發生嚴重的抗藥性細菌感染,在美國接受治療以為病情已獲得控制,隨後跟隨父母來台居住,沒想到耳朵繼續流膿、耳後部分紅腫熱痛,頭痛甚至聽損加劇,就醫後透過純音聽力檢查,耳咽管功能檢查及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反覆性中耳炎合併難治性乳突炎」,經醫師施以「中耳微創內視鏡併上隱窩乳突鑿開手術」及「耳咽管微創內視鏡手術」,病童耳朵已沒有流膿紅腫等問題,聽力也從原本的中重度聽損提升到輕度聽損。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表示,由於此病童在美國長期就診,為了更深入了解病童的病史,在家屬的同意下,利用「聽覺輔具之智慧遠距系統」平台,同步掌握病童在美國的病史、處置、檢查參數、助聽器的數據等,透過跨國會議以及會同感染科討論後,進行精準的微創手術。王堂權指出,乳突炎屬於中耳炎的併發症之一,中耳炎治療未果、中耳腔感染化膿、耳咽管長期功能不良,都是促使發病的原因,因乳突腔與腦組織只有薄薄的一層骨板分開,一旦發生乳突炎,若沒有立即治療,細菌就有機會進入腦部引起腦膜炎、腦膿瘍或腦靜脈竇栓塞等,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中耳暨乳突腔微創內視鏡手術」是經由外耳道自然孔進行手術,清除乳突腔發炎性肉芽及壞死組織,不像過去傳統手術需要剃頭髮及耳後切開6公分傷口,此手術利用內視鏡克服外耳道狹窄彎曲容易遮蔽視野的問題,也無外在傷口,術後不必頭部壓迫包紮,大幅降低術後頭部悶脹不適,耳後也不會出現麻木及疼痛感;「耳咽管微創內視鏡手術」,也是經由鼻腔自然孔手術,進行耳咽管功能重建,改善中耳腔及乳突腔的壓力調節機制,以及引流中耳腔積膿等問題。王堂權說,在合併以上兩種手術,讓病童沾黏阻塞的耳咽管得以暢通,也清除中耳及乳突腔的肉芽和壞死組織,重建耳朵的正常通氣機制及同步改善乳突腔的引流功能,目前病童聽力慢慢改善中。
-
2020-08-03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病人安全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機器手臂乳癌手術─制度失靈(Robotic Mastectomy-Program Malfunction)」。作者Julie A. MargenthaIer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她審閲了自2016年以來在歐美醫學雜誌發表,與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相關的共9篇,包括兩篇來自台灣的論文。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爭議作者説,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FDA尚未審核並許可將機器手臂應用於乳癌手術。但這兩年來,仍然有論文發表肯定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可行性,聲稱機器手臂手術較傳統手術精準,且因為傷口小,術後從美觀的角度去看,病人的滿意度也較高等的優勢。問題是,直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篇關於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結果問世。所以,目前還沒有人能説,機器手臂乳癌手術是安全的。至於用機器手臂手術,是否較傳統手術,在外觀上令病人更滿意也沒有定論。別蹈子宮頸癌手術覆轍更何況,一般而言,機器手臂手術價格遠較傳統手術高,而且開刀時間也較長。麻醉時間延長是否增加併發症或感染機率?這些疑慮在上述論文中,完全沒有任何利弊得失的討論。所以,都是未知數。最令作者擔心的是,癌症病人接受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安全問題。因為惡性腫瘤的切除手術,往往有外科醫師意想不到的陷阱。她特別提醒,千萬別重蹈機器手臂子宮頸癌手術的覆轍。當初,婦癌醫學界在進行對照組臨床試驗以前,所有有關機器手臂子宮頸癌手術的論文,也一樣都宣稱機器手臂手術療效很好,而且機器手臂手術,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人人都認為是婦癌手術一大進步。不要相信新的、貴的較好等到進行對照組的臨床試驗後,才發現事與願違,接受微創手術的病人,復發率與死亡率出乎意料之外的高,復發率高出四倍,死亡率高出六倍,令很多病人悔不當初。終於促使美國FDA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其安全性與有效性以前,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相信新的,費用高貴的治療必定是比較好的治療。至今仍為復發病人收殘局我每周參加婦癌團隊新病人討論,到今天,我們還在為一些,因先前接受機器手臂手術而復發的病人收拾殘局,令人很是心酸。因此,看到Margenthaler醫師這篇評論,感觸特別深。忍不住還要再次提醒病人,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有效以前,不要輕易嘗試任何醫師推薦的新療法。尤其在台灣,健保對大多數癌症醫療已有給付,更不値得放棄健保,自掏腰包去接受療效還是未知數的治療,成為一些沽名釣譽的醫師的小白鼠。
-
2020-08-02 科別.婦科
子宮肌瘤免動刀 海芙刀3小時內無創解決肌瘤
我國子宮肌瘤盛行率高,35歲以上的女性至少有兩成罹患大小不一的子宮肌瘤,子宮肌瘤患者大多以生理期「血崩」或「劇痛」呈現,該年齡多有生育需求,多數女性不願手術,反而延誤治療,台北秀傳醫院執行副院長鄭丞傑表示,現在無論是傳統或是微創手術,都可能造成沾黏,若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可改採「無創」的海芙刀治療,保住子宮,且療程一天就能結束。鄭丞傑表示,大多的子宮肌瘤患者無明顯的症狀,多是在健檢、婦科檢查或懷孕前檢查才被發現,一般無症狀的小子宮肌瘤無須治療,僅需要定期追蹤,一旦出現不正常出血、頻尿、排便困難、腹痛、貧血就得立即就醫。鄭丞傑表示,子宮肌瘤發生的原因,至今不清楚,預防的討論不多,僅能透過異常的症狀及早就醫,追蹤子宮肌瘤的過程中,若是發現子宮肌瘤生長過快、嚴重腹痛、貧血或停經後肌瘤仍持續擴大,超過3公分以上,就必須要積極接受治療。鄭丞傑表示,一般藥物治療只是抑制症狀,並不會讓肌瘤真正縮小,而手術治療粗分為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目前已有更新的選擇海芙刀。他表示,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都會造成器官傷痕,易沾黏,且需要一段恢復時間,他引進海芙刀是一種超音波手術治療,過往都是採取俯臥式治療,現在已經發展到仰臥式治療,無須在身體打洞,手術大約1到3小時內就能完成,也能幫助計畫生育的女性,保住生育的機會。鄭丞傑表示,仰臥式海芙刀僅有中國附醫、台南郭綜合醫院設置,如今台北秀傳醫院也引進,可提供北台灣患者選擇。鄭丞傑表示,女性常見的疾病以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女性常常會把這些疾病的症狀搞混,為了女性釐清子宮相關的疾病,整理子宮相關疾病100題問題,一一替民眾解惑。●書名:子宮危機解密●作者:鄭丞傑醫師●價格:定價380元,新書優惠300元●劃撥資訊: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請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訂量)
-
2020-07-30 科別.呼吸胸腔
老翁被芒果樹幹砸中胸部 疼痛就醫幸運發現肺部腫瘤
苗栗一名70歲蔡姓老翁上個月在家裡農忙時,不慎被芒果樹幹打到胸部,期間雖多次就醫,胸部悶痛始終未見改善,因此轉往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求診,胸腔外科醫師檢查除發現肋骨有1根骨折,還「意外」發現右上肺葉有1公分的小結節,老翁日前住院接受內視鏡微創手術,組織切片經病理檢驗確診是惡性腫瘤。院方表示,這起病例幸好及早發現、及早切除,患者恢復良好,已順利康復出院,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將持續於門診接受追蹤。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指出,這名老翁因胸部「意外」被樹枝挫傷就醫,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細檢查後又「意外」發現右肺葉上的小結節,且研判屬惡性腫瘤的機率高,但因考量結節貼近血管,無法事先取樣,加上患者年紀大,經向家屬說明與討論後,決定採行內視鏡手術,並於術中送冷凍切片進行病理檢驗,迅速確診為惡性腫瘤。連允昌指出,內視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差異在於內視鏡手術傷口小,約4-5公分,相對地疼痛也較小,通常術後一周內就能出院;若傳統胸腔手術傷口約30公分左右,住院也需要2到3周才能出院。另外,胸腔外科手術在術後最擔心病人因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痰等動作,導致肺炎發生,而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疼痛減輕特點,可以有效降低併發肺炎的風險。他表示,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且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已是無法施行手術的3、4期,由於肺內大部分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發現;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檢測0.2毫米以上的小腫瘤,民眾如有長期抽菸病史、肺癌家族史或暴露在石綿瓦環境(礦工、玻璃工、石綿瓦工人等)及45歲以上者,建議應每年定期進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