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弱視
共找到
8
筆 文章
-
-
2023-05-21 醫聲.醫聲要聞
親子共讀繪本推薦! 從孩子生活經驗談器捐
器捐病主中心近期以器官捐贈、病主法、安寧緩和醫療為主題,設計出三本童書繪本,桃園市八德親子館邀請家長帶著孩子們,透過導讀老師及互動遊戲走入故事。親子館長黃聖堯表示,從玩具零件分享出發,同樣能讓孩子理解器捐所闡述的初衷「遺愛分享」道理。溫叨家庭教育協會執行長鍾欣穎也說,生命教育不是只有嚴肅地談生與死,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從孩子生活熟悉的事物切入,引導換位思考。八德親子館這次由三本繪本中挑選出講述器捐的《小紅機器人》,館方利用小道具及互動體驗,在一邊說故事一邊玩遊戲的氣氛當中,帶著孩子們走到故事核心。聽故事的小朋友年紀在三歲以下,別以為他們年紀懵懂,結尾的分享問答中,一位小孩舉起手,說出自己最喜歡捐出壞掉機器人的貓妹妹,讓主角心愛的機器人重新動了起來。這正是器捐中心希望傳達的理念。從事親職教育工作者的鍾欣穎說,生命教育是一件非常生活的事情,不外乎希望孩子能對周遭人事物有感,這本《小紅機器人》便以玩具壞掉作為故事設定,而玩具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內容並沒有脫離主軸,背後扣緊的都是分享。鍾欣穎認為,親子在共讀之間,會交織出不同想法進而認識這項議題,家長講故事的同時,不妨邀請小小孩找看看插畫中的蛛絲馬跡,引導他們觀看更多細節。對於年紀稍大的小朋友,在闔上繪本後,能以角色換位方式聆聽他們心得,「有時候小孩的想法也會驚艷家長。」透過故事埋下種子,教孩子尊重生命,延伸兒童權利公約。器捐病主中心也推出了另外兩本《樹懶爺爺的心願》、《豬二哥的歡樂派對》繪本,分別象徵著《病人自主權利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鍾欣穎說,台灣在生命教育的落實和想法,不輸給歐美,甚至走在亞洲各國的前頭,也因此觀念向下紮根於幼童,談的不僅止於尊重生命,更延伸到兒童的權利公約,「相不相信小孩能對自己身體做決定。」聯合國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當中所談的身體自主權,有不少團體針對孩童的醫療行為,主張孩童要有學習機會,不能因為年齡而喪失同等待遇。「孩子年紀小,或許還沒準備好做這樣的決定,但透過故事埋下小小種子,要尊重、照顧好自己身體。當社會有需要時,能不能做出貢獻,可以當志工或者器捐,帶給別人新的生命。」鍾欣穎相信,這顆在心中的種子,等他們長大後一定會萌芽。打造特殊兒童互動親子館,分享讓世界更美好。身為兩個孩子爸爸的黃聖堯,聽了《小紅機器人》相當有感觸。他說,故事中最深刻感動的,是願意將壞掉機器人的機芯捐出來的貓妹妹,有孩子的家長都知道,教會小孩分享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導讀故事時,會特別將這一幕拉出來聊,「世界上很多人充滿愛心,而願意分享,世界也才會美好。」對於器捐病主中心推出的繪本,黃聖堯認為,三本分別描述的主題,對大人來說都有些艱澀困難,所以家長也不要想太多,將心智放置在和小朋友相同的年紀,輕鬆接觸這塊領域,說不定會在共讀過程裡激發出不同想法,延伸看事物的角度,都會是生命教育重要一環。黃聖堯在兒童活動企畫有十年經驗,他擔任館長後,與夥伴們將以往平面的故事繪本,打造成可觸摸、互動式體驗,他希望能服務弱視、身心障礙等特殊孩子,雙手實際的碰觸可加深認知,「希望將愛傳達給孩子,因為有愛,在未來的日子,遇到問題也不會有任何阻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1-08-18 該看哪科.眼部
男童看電視總歪頭越走越近 診斷後竟是弱視
一名4歲陳姓男童看電視時總是頭歪一邊,且會越走越近,家長懷疑陳童看不清楚,帶至醫院眼科檢查,卻發現陳童右眼最佳視力為0.5,左眼最佳視力為0.4,進一步經散瞳後檢測,陳童有雙眼超過400度遠視及雙眼超過200度散光.導致有弱視問題,需配眼鏡矯正視力發展。新竹台大分院眼科部兒童眼科醫師陳葆如表示,許多家長對不太了解弱勢,一般而言,正常新生兒兩眼眼球結構正常情況下,視力的進展會隨著成長不斷發育變化。然而,許多因素造成視覺刺激不足或不良,會造成視力發育的障礙。臨床上,矯正視力在4至6歲之間有一定標準。若4歲無法達到0.6,5歲無法達到0.7,6至7歲不能達到0.8至1.0即有弱視問題,需要矯正治療。弱視檢查最重要的兩個項目為「矯正視力檢查」及「散瞳後驗光檢查」。重點在散瞳後的驗光,主要是因在散瞳後,小朋友真正的度數(通常是遠視),才會顯現出來。另外,在門診檢查中,同時也會判斷是否有斜視、眼瞼下垂、白內障、角膜白斑等疾病。若有疾病引起的視力發育問題,須盡早治療疾病本身。陳葆如說,許多家長會詢問戴眼鏡後,度數就可消除嗎?答案是不會,戴眼鏡的目的是矯正因為度數,眼球無法正確發育所引起的視力不良。孩童的度數如遠視和散光通常會繼續存在 ,不過,隨著年紀可能也會慢慢改變。另外,很多父母害怕孩童戴眼鏡就拿不下來。事實上,發育的問題遠比兒童戴不戴眼鏡重要許多。弱視的治療有黃金期,若在7歲前沒有治療到發育的問題,通常7歲後進步的幅度會非常有限,一輩子的視力都會有影響。因此,與其在意眼鏡的本身,應把重點放在孩童視力發展,將視力發展做為第一重要的目標。至於度數的部分,長大成年後再依據當時情形,可決定隱形眼鏡或雷射手術。在七歲以前,要將孩童視力發展當成首要的目標。
-
2021-07-20 該看哪科.眼部
疫情讓孩童視力更陷危機 醫師提醒快檢查
疫情三級警戒以來,各學校、補習班、安親班停課改成線上授課,正值放暑假不少學童更是整天3C不離手,視力危機拉警報,醫師提醒家長,除留意子女3C使用時間,建議疫情穩定後應安排時間至醫院檢查,以免錯失矯正黃金時間。衛福部台南新營醫院眼科醫師沈奕勲表示,近期常聽到回診家長第一句話,「你看!度數又增加了!」視力對學齡兒童非常重要,尤其6歲以下視覺中樞仍在發展,辨認清楚的影像,除防止視力發展不良(弱視),對學校學習有幫助。他說,若確認近視度數,須配戴適當鏡片來矯正視力,已配鏡仍要同時配合使用散瞳劑,近視定期追蹤用藥,在18歲眼軸與度數完全定型前非常重要,決定日後數十年間的用眼情況。他說明,目前控制近視以長效散瞳劑及角膜塑型片為主。長效散瞳劑有助於放鬆過度緊繃的睫狀肌。一般來說,濃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但白天可能有畏光問題,也有部分學童看書及寫作業等近距離受影響,這時可評估改用低濃度長效散瞳劑,或者選擇角膜塑型片。而低濃度長效散瞳劑,目前無健保給付,使用上白天較不畏光,配合良好護眼習慣也有機會維持穩定度數。但如果度數控制不佳,可白天加點一次,或換回原高濃度長效散瞳劑,等度數穩定再改回低濃度的使用,臨床上仍須經醫師評估使用。沈奕勲指出,如果度數快速增加、容易畏光,又不喜歡配戴眼鏡,角膜塑型片是不錯選擇。角膜塑型術如同近視雷射屈光手術,主要是改變角膜形狀,改善近視及散光。於睡前配戴,充足睡眠後取下清潔保存,由於類似硬式隱形眼鏡配戴方式,所以要注意鏡片清潔消毒,及定期追蹤相關角膜結膜疾病。近年來有新發展的日戴型軟式鏡片可降低硬式角膜塑型片配戴不適感。沈奕勲提醒,許多人認為視力1.0就沒近視,或者度數不高,不需要配戴鏡片,都是不完全正確觀念,建議家長在疫情穩定後,可帶子女前往醫院檢查視力。
-
2020-10-24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中型醫院打好專科基礎 讓醫師有全人照顧概念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今年新開幕,由長庚集團BOT經營,定位為地區及中型的醫學中心等級醫院,院長黃璟隆表示,各地區有不同需求,「在地化是好的」,在新北市增加精神科及長照服務。黃璟隆說,像土城這樣醫學中心等級的中型醫院,有條件可把基本醫療知識傳授得更全面更扎實,讓醫師都有「全人」照顧的好概念。我們跨科整合較容易黃璟隆指出,醫師養成過程中,除了專科如內科外,還細分為心臟內科、腸胃科及胸腔科等次專科;因為大醫院有機會碰到難症及罕症,學生在學習時,常會專注在「次專」的某一科,不過難症及罕症畢竟少見,專科打好基礎最重要。土城醫院規模並不大,因此跨科整合較為容易。黃璟隆以自己是小兒科專業為例,強調他也要懂眼科及心智科等領域,這樣小朋友若發燒就診,就不只看他的發燒,還會注意他的身高、體重、有無自閉及斜弱視等整體問題,以達到「全人」照顧。另外,像癌症及高齡醫療等更是需要跨科的基礎。著力兒虐及兒少保護「如果醫師以全人的角度去對待病患,會讓病患得到更好的照顧。」黃璟隆認為,如果以病患為主體,整個醫院的氛圍就會更融洽。黃璟隆接著分享的不是他專攻的過敏,反而是兒虐及兒少保護。他指出,台灣近來每年約有一萬名兒童受虐成案,他的團隊在政府及長庚支持下舉辦研討會,邀社工、警察及司法檢調單位參與,讓大家提高兒虐的敏感度,看出兒童被虐待的痕跡,揪出虐待及防止孩童再度受虐。兒童氣喘防治衛教宣導「對於兒童氣喘防治,透過衛教讓校護及體育老師認識到正確的照顧及保養觀念,學生在上體育課的時候,可以不必被晾在旁邊。」這些都是黃璟隆團隊在工作之餘投入的領域,很多人跟他講何必浪費時間,但他覺得「不會啊,國家看起來更進步了。」推動跨領域業務20年黃璟隆說,以「利他」角度來看,從十幾、廿年前推動這些跨領域業務,到現在累積的成果自己都沒想過,「每一樣事情要做起來都要很久」。他從2007年與年輕主治醫師一起推小兒身體狀況長期追蹤,當時的主治醫師從講師、助教,升等到教授,一起發表數十篇研究,都有助於互相成長,更重要的是,以團隊來面對問題,就不會勢單力薄。黃璟隆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過敏氣喘、過敏性鼻炎、風濕性疾病、紅斑性狼瘡、小兒過敏免疫疾病現職:新北巿立土城醫院院長、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台灣兒科醫學會監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與醫師多點信賴溝通。保持運動、吃得營養,尤其開心最重要;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要適當排解。
-
2020-06-08 科別.皮膚
拔毛、剔毛哪個好?皮膚科醫師提醒除毛必知4常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大部分女性都會想辦法去除腋毛或手腳毛,拔毛、剔毛或使用除毛膏是比較常見的手段,但如果拔毛或剔毛器具沒有清潔好,加上毛囊因拉扯出現傷口,就很有可能導致發炎;假使習慣用除毛膏,也有可能出現過敏症狀。皮膚科醫生建議,除毛前不論皮膚與器具都要清潔好,發現除毛膏塗抹時有異狀,就要立即停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許仲瑤表示,拔毛與剔毛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但都有可能導致毛囊傷害,拔毛由於拉扯毛囊容易有傷口,如果器具、皮膚、雙手,只要有地方沒有清洗乾淨,就有可能讓細菌入侵導致發炎;剔毛也類似,除了也會容易拉扯毛囊外,比較脆弱的皮膚容易在刀片摩擦下變薄,可能容易產生傷害。許仲瑤也說,當細菌入侵毛囊導致發炎,皮膚會出現類似青春痘的紅腫塊,趕快就醫應該可以消除,然而特別要注意,毛囊發炎或皮膚有傷口,有可能引起黑色素沉澱與聚集,傷口部位有可能看起來比較暗沉,雖然隨著時間,黑色素會慢慢消散,大多不會是長期性的黑色素累積,但是不論用拔毛夾或剔毛刀,都應該要特別小心清潔。另一方面許仲瑤補充,比較大面積的除毛,有些民眾會用除毛膏,例如腿部或手臂。除毛膏屬於微酸物質,可以分解毛髮蛋白質,讓體毛可以脫離,一段時間後體毛才會長出來。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化學物質接觸皮膚,有可能導致過敏,擦除毛膏最好先小範圍測試一下會不會過敏,如果皮膚出現異狀就不要大範圍使用。衛福部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周報》中,邀請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同樣也談到除毛相關話題,趙昭明表示,毛髮多寡常會影響自信心,男性最在乎落腮鬍,女生則關心腋下、上臂毛、下腿毛,以及私密處比基尼線的體毛,擔心「雜草叢生」不好看,希望除之而後快。至於除毛時應該注意的事項有哪些?以下提供民眾參考:1.除毛前後都要注意清潔,可用酒精稍微擦拭,若用拔或刮的方式除毛,動作務必要輕,減少毛囊拉扯,除毛後再抹乳液加強保溼。2.如果皮膚有溼疹、發炎、感染及傷口等問題,建議不要使用除毛膏。3.除毛後要用冷水清潔,除毛後有時會有暫時的紅腫及輕微刺痛,大約半天時間就會消退,並可使用冰敷或外用消炎藥膏塗抹,直至紅腫消退。4.臉部比較不建議使用,而私密處的肌膚,比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膚都還要脆弱敏感,所以選購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成分的安全性。頻繁使用或敏感皮膚會造成紅腫過敏,甚至發生皮疹,敏感體質者最好每次使用間隔1個月。趙昭明提醒,除毛後皮膚會產生色素疤痕沉澱,是使用除毛膏最常見的後遺症,要好幾個月色素才會淡化。除毛時有可能造成過敏、感染、傷口紅腫、毛囊角化粗糙、毛囊發炎、毛髮內嵌、發炎性色素沉澱,更嚴重時還會傷害皮膚造成灼傷及水泡形成。趙昭明進一步解釋,這是因除毛膏成份中,常常也含有角質溶解酵素成份,容易刺激皮膚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建議使用前應先抹在手臂內側肌膚測試,看看自己是否會對該產品產生過敏。(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雷射除毛不擔心再長? 醫點名6種人不適做 全台進入梅雨季 高溫潮溼適合黴菌孳生香港腳來報到 孩童單側視力不佳即為弱視 常見的類型有這3種
-
2020-05-26 科別.眼部
弱視黃金治療期在6歲前 奇美醫呼籲家長多注意
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林昕穎今天發表「幼童弱勢」治療案例,提醒家長弱視「是無法預防的」,也是最常見孩童單側視力不佳主因,若孩童有早產、發展遲緩或是家族史,造成弱視的可能性也會提升,視力無法用眼鏡矯正至0.8以上,弱視黃金治療期在6歲前,及早矯正並配合弱視訓練,視力才有機會逐漸恢復正常。視覺功能在0到6歲間逐漸發育,弱視成因主要有3種類型:一是屈光不正型:高度近視、遠視、散光使影像不清,或兩眼度數差距大,使大腦選擇性接受優勢眼影像。另斜視會造成大腦接收兩個不同影像,並往往抑制斜視眼影像。或眼睛結構問題阻礙光線進入,例如先天性白內障、眼皮下垂或角膜混濁,也會引發弱勢。林昕穎說,弱視無法預防,造成的影響又那麼可怕,要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除幼稚園、小學定期學童視力健檢,家長在家可以指導小朋友看視力表,在3到4歲左右會比視力後,帶到醫院或診所眼科做詳細檢查。弱視的黃金治療期在6歲左右,一但過了黃金治療期,孩童視力程度可能已定型,無法有太大進步。治療弱視是要讓清晰影像重新落在視網膜黃斑部,若有高度遠視、近視、散光或是不等視,就要配戴正確度數的眼鏡矯正,並輔以遮眼治療或是弱視訓練;若弱視是由斜視引起,則必須針對斜視情形接受手術矯治;若是因為先天性白內障、眼皮下垂或是角膜混濁,則要以手術處理遮蔽光線主因,再輔以鏡片矯正。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需要家長、小朋友和醫師三方一起配合努力,定期回診追蹤視力。若配眼鏡但小朋友卻沒戴,或是遮眼治療沒徹底執行,都會導致治療成效不彰。遮眼法治療的小朋友更要定期回診,以免遮眼過度導致原本視力好的眼睛反而變弱視。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林昕穎表示,弱視並非無法治療,早期診斷、及時治療能讓寶貝在未來能看清楚美麗的世界,家裡有小寶寶的家長們,記得在寶貝3到4歲左右,趕快帶來眼科做個詳細的檢查。
-
2020-04-10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亞太高齡線上論壇開講 新北防疫經驗受國際肯定
新北市衛生局昨〈8〉日受新加坡社會企業Ageing Asia邀請,參與亞太地區首次舉辦的線上論壇,會議主題為Covid-19對亞太地區高齡長照部門之影響。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擔任第一場論壇主講人,以台灣社區照顧防疫策略進行線上專題報告,與來自亞太地區50位政府代表、銀髮產業、學者專家一同分享新北的防疫經驗,成功完成防疫外交,獲得與會專家肯定。陳潤秋以新北防疫6P新策略為主軸,從超前佈署(Proact)、策略規劃(Plan)、防疫整備(Prepare)、保護市民(Protect)、整合創新(Package)到防疫演練(Pratice),有策略、有系統、有節奏的防疫新思維,引起與會專家熱烈討論,特別對於侯友宜市長以長者健康安全優先、超前部署的行動力、第一時間提供高齡長照設施防疫物資、臨場感十足的大規模社區防疫演習與各項創新作為印象深刻。陳潤秋分享新北市對高齡長輩在防疫上的核心價值「保護,而非隔離」,盡可能讓長者保持在社區自主生活,透過多元形式的社會參與,如戶外動健康、透過有線電視提供教育方案等,針對弱視獨居的長輩,更是主動出擊,從送餐、電話問安、代購物品等,讓長者也能保有生活品質、不被孤立。這些措施也呼應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呼籲,支持社區生活的長輩。會議中,許多國家皆提及失智者在社區隔離情境下所面臨的照顧困境,同時也正在思考該如何提供更妥適的協助,疫情嚴峻帶給高齡長者的衝擊,多數專家指向遠距服務與科技應用的挑戰、高齡者社會孤立的問題。當高齡長照服務無法進入案家或在社區舉行時,年長者要轉換使用遠距服務,但最大障礙就是資訊能力。新北市嘗試以有線電視提供長者運動等課程,因為長者十分熟悉使用電視遙控器而非智慧型手機。此外,會議也討論,當服務無法進入案家時,長者容易有孤獨感,因此相關單位也開始提供電話關懷,在特定情況下,讓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團隊提供緊急協助。本次線上會議主辦單位、多次造訪台灣的新加坡社會企業Ageing Asia創辦人Janice Chia表示,連續兩年邀請新北市於亞太高齡長照創新高峰會分享新北高齡長照政策,新北經驗已經和高齡創新劃上等號,許多國家紛紛表示希望能向新北市取經。昨日專題演講後參與線上討論的專家,包括香港老年醫學專家許鷗思醫師、新加坡衛理公會福利服務社區長者關懷部門總監Jamie Phang博士、澳大利Rayman Health Care區域經理Eileen Kielty等人,還有來自澳洲、德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7個國家、超過50位進行線上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