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3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廖靜清
共找到
580
筆 文章
-
-
2024-04-03 醫療.泌尿腎臟
護髮竟致腎衰竭?注意護髮、染髮產品含有「這些成分」恐造成急性腎損傷!
一名26歲的突尼西亞女子,於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間出現三次急性腎損傷,原因是美髮療程引發健康危機。根據外媒報導,該名女子每次到同一家美髮沙龍進行護髮療程後,隨時出現嘔吐、發燒、腹瀉和背痛等症狀,就醫診斷出急性腎損傷的情形。染、燙髮容易誤以為會致癌,目前已證實會傷腎不少人認為染、燙髮會傷身,因為染劑和藥水含有許多化學成分,經常被詢問是否會增加致癌風險。目前尚無人體試驗證據顯示它會引發癌症,含有「乙醛酸」的護髮、直髮產品恐有傷腎風險。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曾公開居家養生密技,其中一項就是不染髮,因為主要成分的苯二胺類化合物,已證實會傷腎。「乙醛酸」的護髮、直髮產品有傷腎的風險護髮、直髮產品的「乙醛酸」成分也有傷腎風險,以色列政府已經宣布禁用含有乙醛酸的直髮劑。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長暨台北透析診所院長李孟鴻表示,這幾年陸續都有美髮產品內的乙醛酸造成急性腎損傷的文獻報導,其機轉為:乙醛酸在肝臟細胞中會被代謝,再經過一連串酶的作用轉化為草酸,易造成急性腎病、腎鈣化症等腎臟病變。李孟鴻提到,以色列進一步研究因體內草酸鈣濃度過高導致腎衰竭的案例,追蹤2019至2022年全國14間醫學中心的26名腎臟病患者,在發表的文獻中,整理多起病例,在腎臟病切片中發現腎小管有大量草酸鈣沉澱、結石產生,證實草酸的確會造成的急性腎損傷。2024年,法國也呼應以色列2023年的這篇文獻,用老鼠做實驗,把美髮(直髮)產品塗在老鼠的背上,再觀察老鼠腎臟的變化。實驗證實:含有乙醛酸的直髮霜是導致草酸鈣誘導性腎病變的原因。染髮劑中多種化學成分可能會增加急性腎損傷的風險染髮劑內含多種化學成分,包括芳香胺類染料、氧化劑、鹼性劑、乳化劑和各式添加劑。染髮劑中部分成分的代謝物具有潛在的腎毒性,例如芳香胺類染料可產生芳香族胺,可能造成急性腎損傷、間質性腎炎;過氧化物可導致腎小管損傷;銨鹽可引起代謝性酸中毒;乙醛酸及其衍生物則可代謝成草酸鹽等。如果長期大劑量接觸這些化合物,勢必增加急性腎損傷的風險。李孟鴻建議,優先選擇成分天然、低風險物質的染髮劑,避免過度暴露於可能導致腎毒性的化學品。對於患有慢性腎臟病或其他腎臟疾病的人群,使用化學染髮產品時,更應格外小心謹慎,可先諮詢醫師的建議,降低潛在腎損害。預防急性腎損傷的常見6原則:●不亂服用成藥,或來路不明的藥物偏方。●每日至少須攝取2000至2500㏄左右的水分,避免憋尿。●積極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原發病。●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提昇身體免疫力。●定期健康檢查(尿液、血液檢查)。●少吃高脂、高鹽、煙燻、醃製之食物,不吃含防腐劑、色素、受污染、發霉或加工之食物,飲食宜以清淡為主資料來源:元氣百科 想了解更多的急性腎損傷資訊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2 焦點.食安拉警報
廚師手部檢體驗出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惡貫滿盈」?中研院士:「它本是保護椰子的神將」
廚師手部檢體驗出 專家:米酵菌酸環境中可活天長地久【記者林琮恩/台北即時報導】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有重大進展,台大法醫所昨天在台北市衛生局送驗的環境及生物檢體中,於越南廚師手部檢體中驗出米酵菌酸。專家表示,米酵菌酸在環境中可存活至天長地久,即使過了很長時間也能驗出,但除了米酵菌酸,當務之急應該是找出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來源。北市送驗的檢體包括2把廚房刀具、1塊砧板及廚師手部檢體,皆為上月24日培養後的剩餘檢體。台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米酵菌酸的化學結構相當穩定,進入人體後,經人體代謝的半衰期是102小時,在環境中則可以存活到「天長地久」,隨時間消失的機率不高,而廚師手部雖然摸到米酵菌酸,但因皮膚阻隔且有角質抵禦,沒把毒素吃下肚故沒有中毒。台大法醫學研究所所長翁德怡則說,法醫所是使用質譜儀檢測,儀器相當靈敏,即使廚師接觸米酵菌酸後有洗過手,只要有微量毒素就能驗出,而廚師本身有無中招也不得而知,因為並未對其抽血檢驗,且患者中毒後症狀不一,除了死亡、重症個案,也有人輕症、無症狀。姜至剛強調,驗到米酵菌酸後,應該盡快找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尤其是產生毒性機率較高的椰毒亞型來源,往前溯源、培養才是重點,但此類細菌並不好培養。米酵菌酸「惡貫滿盈」?中研院士:「它本是保護椰子的神將」【記者廖靜清/台北即時報導】寶林中毒案截至3月31日共有31例通報,包含2名死者與5名仍在加護病房住院中,其中有4位肝臟損傷嚴重,人類檢體累計已有14例陽性。民眾聞「米酵菌酸」色變,衛福部昨天公布,粿條、香蘭葉、在來米粉以及調味料等35項食材均未檢出米酵菌酸,目前毒素源頭待逐步分析。米酵菌酸毒性十分猛烈,但真的「惡貫滿盈?」中研院士牟中原在臉書發文指出,「米酵菌酸本來是好菌(米酵菌)的好幫手,任務是保護含油量高的植物種子。」牟中原以椰子為例,椰子果肉含油量為60-65%,豐富的脂肪可榨取椰子油,油內大部分為飽和脂肪酸,僅有少量的油酸與亞油酸。早期印尼,將椰奶或椰油生產中的椰子肉副產品壓製成餅,再接種少孢菌進行發酵而製成椰子天貝;如果發酵不完全,米酵菌酸會增生。以下是中研院士牟中原的臉書:這幾天bongkrekic acid(米酵菌酸,以下簡稱BA)被吊打,認為他是罪惡滿盈,怎麼這麼毒啊? BA 辯解道,我本來是好菌(米酵菌)的好幫手。任務是保護那些油茲茲的植物種子。就擧椰子吧,它生的椰子肉富含油脂(高達20%),負責傳宗接代。可是有一種真菌會侵犯它使它從內部爛起。真菌是最早演化出來有粒線體的生物(單細胞或多細胞),那時地球上的氧氣還不大多,真菌高度依賴新入伙的粒線體進行氧化產生能量。可是這就讓椰子不高興了,於是它召來米酵菌來幫忙產生這厲害的武器BA. 這菌只𠕇在很油的種子上才造BA,來消滅真菌,使椰子可以活下去。其實這和國家一樣,和平時不浪費資源造武器。只有當肥茲茲受敵人威脅才造它。米酵菌只有在油含量很高的植物而且有真菌(發酵)作用時才產出多量的BA 去攻擊真菌的粒線體,因為那是真菌的阿基里腱,一打就完蛋。好了,時間快轉到19 世紀,印尼來了很多中國移民。中國愛黃豆食品,豆腐之類的。在印尼發展出國民美食「天貝」,它是發酵的黃豆餅,煎或烤起來很好吃。但是印尼不產黃豆,要靠進口。所以後來就發明「椰子天貝」,又便宜又好吃。但後來就出了大禍,死了很多人,多到政府禁止它。當政府決定禁止國家食物特產時,這當然是非比尋常的情況。 然而,1988年,印尼政府對數千起食品舉報做出了回應。正式禁止 tempe bongkrek(椰子天貝) 進入市場。 然而,實際並不成功——Tempe Bongkrek 仍然是一道受歡迎的菜餚。 傳統天貝是將根霉屬(Rhizopus spp.)真菌接種至煮熟的脫皮大豆,再以香蕉葉包覆,經過一至兩天發酵,真菌將大豆分解後菌絲包覆大豆而成的白色餅狀食品。顯然,你已猜到就是BA 造成吃椰子天貝中毒的。另外,富含油的玉米餅在中國東北也發生中毒事件,也死了很多人。但照說,米含的油脂不多,不應該容易有BA 啊。我們台灣人吃粿粉,粄條幾百年了真是使大家大惑不解。以下是我的猜測:台灣人吃粿條是用水煮或蒸的,沒有什麼油,那很安全。但馬來西亞炒粿條不會加水,且放入馬來西亞特製的黑醬油,裡頭含有香茅等香料,醬油濃度較黑,才能將招牌粿條炒到「黑黑的」。且關鍵在於製作時必須以大火熱鍋,利用鍋氣去炒粿條,火侯及油量都要控制得宜,「要炒但又不能在燒焦的邊緣」。大火會逼出粿條中的水,而由油進入米中(我們的炒飯是油包米,而非油滲米)。那再如果這炒粿又放了很久,就招來酵菌了。馬來西亞餐廳必備椰子產品,米酵菌不缺 當它遇到其它菌就奮勇殺敵,產生很多BA.這些東西一起進了人肚子,那些 BA 就更勇了,因為人體每一個細胞都有粒線體。我真不是故意的,我本來是保護椰子的神將。
-
2024-04-02 醫療.骨科.復健
遶境完腳痛該如何處理?中醫教你有效改善身體勞損、避免足底筋膜炎
一年一度大甲媽祖遶境活動,將於5日深夜展開,信徒長時間虔誠跟著進香隊伍徒步前行,小心對身體和雙腿造成傷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表示,每年活動結束後,各醫院會出現一波「腳痛潮」,出現小腿痠痛、膝關節不舒服、腳底及踝部疼痛等症狀,最常見足底筋膜炎發作,建議可按壓6大穴位舒緩改善。遶境容易雙腳疲勞難消 注意久走後遺症遶境的信徒往往走上數公里、甚至更長的路程,對身體是一項極大挑戰,易導致「勞損」。林舜穀說,勞損是指超過負荷使用而引起的肌肉或韌帶損傷,像大甲媽祖遶境為天數,從以前四天三夜逐漸增至九天八夜,許多人一窩蜂參加宗教盛事,在沒有足夠準備和訓練下,重複的行走動作可能導致關節和肌肉的磨損,增加受傷風險。若穿上不適當的鞋子,更會加重腳底和踝部的疼痛、發炎。足底筋膜炎是遶境期間最常見的足部問題,連接腳後跟和腳趾的組織因長時間負重走路,腳底不斷受到壓迫,導致在行走或站立時,特別感到僵硬。林舜穀指出,由於遶境的長時間走動,也容易造成腿腳肌肉損傷,包括小腿一系列筋絡、各部位的症狀有所不同,但都會影響到日常活動與運動表現。常見腳部肌肉慢性受傷:*腓腸肌:小腿後部疼痛、腫脹或緊繃,特別是在行走或奔跑時。*比目魚肌:導致踝關節附近疼痛和不穩定,影響行走或站立時的平衡。*脛神經:影響腿部和腳部的感覺和運動,導致麻木、無力或行走困難。*腓骨長肌腱和腓骨短肌腱:這些肌腱扮演穩定踝關節和支持腳部弓形結構的重要角色。若受傷會導致踝部疼痛、腫脹及行走時的不適。平常沒鍛鍊腿力 操過頭小心壓力性骨折平常沒有鍛鍊腿力的人,突然參加高強度的負重行走,容易發生足部壓力性骨折。林舜穀說,這種損傷通常不是一次性的急性外力造成,而是持續且重複的應力和壓力引起;長時間行走,足部壓力性骨折最常發生在腳掌、踝部、脛骨和腓骨。發生足部壓力性骨折,常見局部疼痛、腫脹、灼熱感和壓痛等症狀。如果要緩解遶境腳的疼痛,林舜穀建議,應適時找個地方坐下、躺下休息,讓身體放鬆並恢復,如果條件許可,考慮輕柔的按摩或泡澡,緩解肌肉緊繃疼痛。冷熱治療也是有效的方法,冷敷可減少疼痛和腫脹、熱敷有助於放鬆肌肉並促進血液循環。另外,可以按壓5穴位緩解足部疼痛、足底筋膜炎,調節身體的氣血機能。5穴位按摩減輕疲勞感1.大陵穴:位於腕掌橫紋中點,掌長肌與橈側腕屈肌腱間的凹陷處。當腳跟疼痛時,按摩大陵穴,可達到遠端止痛效果。2.地機穴:位於小腿內側,陰陵泉下3寸,陰陵泉與內踝尖的連線上。可放鬆比目魚肌,減輕小腿內側下半部疼痛。3.築賓穴:小腿內側面,內踝尖上5寸,可幫助改善下半身血液流動。4.申脈穴: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常被運用來改善腰腿痛、足踝關節痛。5.照海穴:足內側部,內踝尖正下方與距骨相接的凹陷處,按一按就能消炎。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1 醫療.指甲.足部
跟著大甲媽祖走透透 5招不讓「遶境腳」上身
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即將熱鬧展開,將於4月5日深夜11時起駕,為期9天8夜。每年參與人潮眾多,考驗信眾的體力、耐力和腳力,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指出,長時間走路容易形成「遶境腳」,提供預防腳傷5方法,供信眾參考運用。腳痛可能破皮引發感染謝嘉娟說,每年進香期間和遶境過後,門診常見高齡長輩出現痼疾發作、中暑曬傷、鐵腿腳痛等,尤其是長時間走路形成「遶境腳」的腳傷,從腳跟痛到腳掌、小腿、膝蓋,若腳底起泡破皮,可能造成細菌感染。避免長時間徒步發生腳傷,謝嘉娟認為,出發前應先循序漸進訓練體能,每日健走2小時或練習走5至10公里,慢慢加強。選擇適合走路的鞋子也很重要,不要為了遶境買新鞋,反而走久了易磨腳破皮流血;還要有貼合腳部的襪子,搭配厚襪或五指襪,多帶幾雙替換,因為濕滑的襪子會增加摩擦生成水泡。另外,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因足部傷口不易癒合,要選擇寬楦頭、包覆性佳的鞋子,防止雙腳被悶壓住,腳趾頭互相磨傷了也沒感覺;襪子以寬鬆、彈性設計為主,減少壓力預防腫脹,幫助身體調節溫度;如果腿部痠痛別隨便貼藥膏,避免皮膚紅疹搔癢或起水泡,容易忽略而變嚴重。穿著護膝支撐保護下肢謝嘉娟建議,可以穿彈性襪改善腿部血液循環,或是使用護膝支撐保護膝關節,透過外部強力加壓,減少腿部承受的壓力。對於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來說,穿戴護膝運動或走路可增加活動時間,途中休息時,試著把護膝放開、讓關節伸展舒緩。春天的氣候不穩定,日夜溫差大,白天可能悶濕易中暑,謝嘉娟提醒,遶境時應隨時多補充水分。有些尿酸偏高的民眾,要留意水分攝取不足易導致痛風發作,除了服用醫師開立的降尿酸藥物外,一定要喝水幫助代謝;也別喝手搖飲,果糖飲料會影響尿酸排出。跟著媽祖進香遶境,雙腳幾乎不停歇,晚上休息時,可以將雙腿抬高,促進血液循環。行進間如果腿部很痛,屬於過度使用發炎,先冰敷處理,建議中斷行程並就醫治療。5招減少遶境腿部傷害1.先行前訓練,循序漸進從家附近開始活動,再慢慢增加速度與強度,避免遶境時突然長距離行走2.選擇適合的鞋子、襪子,避免磨腳不舒服,尤其糖尿病患者易增加傷口感染風險3.穿彈性襪改善腿部血液循環,可減少腿部承受的壓力4.使用護膝支撐保護膝關節,可減緩疼痛5.休息時可做伸展減壓動作,睡前將雙腿抬高促進血液循環(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31 醫療.指甲.足部
健保大數據/香港腳、灰指甲治療特色院所
台北榮總/備有磨甲機等器械 助變形指甲盡早恢復依據健保署112年統計,台北榮總門診治療香港腳或灰指甲,達2萬7000人次,為治療經驗相當豐富的醫學中心。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張綜顯表示,許多病人在診所治療多次,因為治療效果欠佳,改到醫院就醫。一般擦的、點的外用藥物對灰指甲治療效果不佳,口服藥物效果較好。張綜顯說,由於治療灰指甲的口服藥有造成肝功能異常的風險,服藥期間須監測肝指數,而診所抽血檢查較不方便,因此較不常開立口服藥物。此外,灰指甲族群多為年長者,台北榮總病患多為老年人,這可能也是收治較多病人的原因之一。為治療灰指甲病人,北榮備有磨甲機、修剪指甲的器械、以及指甲矯正器等治療選項,可以幫病人修剪及打磨指甲,或是將嵌甲拉平,讓因黴菌感染產生變形的指甲能快速得到改善。除了門診治療,衛教十分重要。張綜顯說,老年人、免疫功能不全、衛生習慣差、容易流腳汗、需要長時間穿著包腳鞋者,都是罹患香港腳及灰指甲的高危險族群。除了接受藥物治療,患者還需改變生活習慣,盡量保持雙腳通風乾燥,才有機會治癒疾病,並且降低復發率。台北市聯醫/遵醫囑口服灰指甲藥 不必擔心傷肝副作用北市聯醫112年收治香港腳、灰指甲患者超過3萬人次,該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應是在治療及衛教上,比其他醫院更為細心,且主動找到類似「隱疾」患者,提供正確治療資訊,讓病友安心用藥,解決惱人的皮膚宿疾。潘企岳表示,在皮膚科門診中,專程因香港腳、灰指甲等黴菌感染問題而前來就醫的比率並不高,許多患者自覺這是小病,至藥局購買藥膏,塗抹後不癢不痛即可。從感染途徑與治療來看,香港腳、灰指甲確實相對單純,香港腳患者持續在患部塗抹藥膏,而灰指甲患者使用口服藥物,從體內殺死黴菌,只要遵循醫囑,就能明顯改善病情。潘企岳說,許多灰指甲患者擔心口服用藥「傷肝」副作用,事實上,僅有3%至4%患者服藥之後,出現輕微肝功能異常,但只要規律抽血監控,發現之後停藥,肝指數很快就可恢復正常。潘企岳表示,北市聯醫皮膚科團隊在皮膚黴菌治療經驗豐富,在收治股癬患者時,除了診治胯下、臀部等黴菌感染狀況,也習慣關心其腳趾,常會雞婆地要病友除去鞋襪,觀察是否也有感染黴菌問題,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北市關渡醫院/讓患者乖乖擦藥 每次看診都要檢查腳依據健保署統計,台北市關渡醫院112年治療香港腳、灰指甲門診量近萬人次,名列地區醫院前茅。造就如此高門診量的關鍵人物,為台北榮總及關渡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志強。他說,香港腳和灰指甲並不是難治療的疾病,但要讓患者遵循醫囑,他花了很大的功夫跟患者建立感情,每次「一定會看患者的腳」,不會只聽症狀描述,也讓不乖乖擦藥的患者無所遁形。陳志強說,他同時在北榮與關渡醫院看診,但兩邊的香港腳患者相當不同,關渡的患者多是漁民,天天穿雨鞋,腳臭與漁獲的味道難以辨識,等到發現有香港腳時,常常是腳出現傷口,黴菌入侵、傷口糜爛,甚至已經蜂窩性組織炎,沒辦法走才來就醫。北榮的患者不少是榮民或是高齡合併重症的患者,榮民大多是香港腳的「老病患」,年輕時穿軍靴染上,卻沒有根除,年紀大免疫力變差,香港腳又捲土重來。陳志強表示,治療會先解決最嚴重的問題,如蜂窩性組織炎,後續透過藥物逐步改善。治療香港腳或灰指甲,關鍵是讓患者乖乖用藥,台灣環境潮濕,隨時會復發,他都跟患者說,如果沒辦法好好吃三個月的藥,就不要看了。台北黃禎憲皮膚科診所/香港腳可能只紅不癢 就醫才能對症下藥健保署數據顯示,112年黃禎憲皮膚科的香港腳、灰指甲就醫人次超過萬人。主治醫師黃千耀表示,皮膚問題不只用肉眼觀察患部,還要詳細詢問患者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工作環境等,另加上檢查化驗,才能正確診斷、給藥。黃千耀說,香港腳與灰指甲是頑固的黴菌感染,治療需有耐心、勿擅自停藥或斷斷續續用藥,造成惡性循環。診間的香港腳患者男女比例相當,男性稍多一些,主因是易流汗、衛生照護習慣略差。年齡層則從青春期學童到高齡長輩都有,甚至是沒穿鞋的幼兒,赤腳踩在地板上被傳染。至於灰指甲,則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原因是長期忽略不處理、身體抵抗力變差、缺乏自我照顧意識。治療灰指甲要持之以恆,約半年至一年時間,才能完全回復健康狀態。黃千耀提醒,有些民眾看到指甲變色就以為是灰指甲,指甲失養症、甲床分離也會有變厚、變色等症狀;香港腳常見癢、痛、水泡、厚皮,但有些人只會發紅但不會痛癢。皮膚症狀因人而異,對症下藥才能「斬草除根」,建議經由專科醫師診斷,針對個人狀況治療。112年香港腳、灰指甲患者就醫院所門診量
-
2024-03-31 醫療.指甲.足部
香港腳藥膏怎麼選?有沒有發癢有區別!亂擦多合一藥膏恐更滋養黴菌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容易生長黴菌,因皮膚問題就診的患者也特別多,不少人長期飽受香港腳的困擾,症狀反覆發作、擦藥也難以根治。每到春夏季,梅雨季節加上氣溫升高,刺激真菌生長,雙腳出汗加劇香港腳症狀。香港腳又稱「足癬」,最典型的症狀為發癢、水泡、脫皮、龜裂,如果不治療,很容易侵犯到指甲部位,形成灰指甲,影響美觀且質地會變得粗厚。許多民眾會自行到藥局購買這類皮膚受黴菌感染的用藥,希望能減輕症狀,甚至藥到病除。單方、複方要看症狀使用,不能一瓶擦到底。藥師沈采穎表示,香港腳患者可能同時感染灰指甲,但灰指甲的成因還包含了外傷、甲溝炎、糖尿病足等傷口,讓黴菌進入到指甲,造成變色、變形、散發異味的感染現象。而香港腳又分成是否會癢、癢的程度,購買藥膏應針對症狀向藥師詢問及討論,選擇適合目前病症需要的藥品使用。以香港腳來說,如果發癢難耐,可選用含有類固醇、抗黴菌的複方外用藥;若沒有發癢症狀,則使用不含類固醇的單方藥物。沈采穎說,香港腳患者要視病情選擇外用藥,亂擦多合一藥膏可能會讓感染更加嚴重,例如類固醇藥物的作用會更「滋養」黴菌,愈抹愈嚴重。所以當發癢症狀解除後,就要改用另一種藥膏,而非一瓶擦到底。若已是陳年痼疾,更須認真擦藥才能避免復發。黴菌非常難纏,即使治好了還是會復發,尤其是環境潮濕未改善、個人衛生習慣不佳、身體免疫力低落,都有可能再次被感染。沈采穎提醒,治療香港腳最忌沒耐心、擅自停藥,剛感染香港腳,症狀輕微、患處局部,擦藥持續一周即可舒緩,但建議再多擦一周左右,因為黴菌可能還在。若已是陳年痼疾,必須更認真擦藥,沈采穎以一位40歲患者為例,因當兵時感染香港腳,反反覆覆發作,依用藥指示持續擦了一年,盡可能保持雙腳乾燥,後來鮮少復發。一般來說,黴菌藥膏有一定效果,用藥後有明顯感覺不癢了、皮膚變光滑,可繼續擦藥。但病情沒有轉好,出現紅腫、過敏,可能是其他因素,例如症狀相似的汗皰疹,應就醫治療。類固醇藥膏勿大範圍使用,有厚皮需先用水楊酸去角質。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會出現皮膚變薄、變紅的副作用,過度刺激同一部位,也可能造成毛囊發炎、刺痛,沈采穎建議,類固醇藥膏使用二周即可。有厚皮的人,應先使用水楊酸去角質,讓藥物滲透到皮膚,才能發揮最佳藥效。另要注意,類固醇會讓皮膚抵抗力變差,勿大範圍使用,一天擦2次為限,擦至患部的皮膚跟周邊健康的膚色一樣即停藥,再改成單方皮膚藥物。香港腳復發,可能每次症狀都不同,應諮詢藥師選購單方或複方藥膏,不要覺得同樣一條皮膚藥膏有效就不想換藥。治療灰指甲,水劑穿透率優於藥膏,至少要6個月療程。灰指甲雖然不痛不癢,但可能會因指甲易碎脫落、嵌甲的傷口問題,引發細菌感染,增加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治療灰指甲,水劑的穿透率比藥膏來得好,且可以在患處形成薄膜,達到長時間保護的作用。灰指甲的病症也是多變化,有些輕微到看不出來,有些人會感到癢、刺、麻、痛。因為黴菌躲在指甲裡面,灰指甲的治療必須要有耐心,可能比香港腳更頑強,至少要6個月療程,如果外用藥劑失敗,要就醫轉為口服抗黴菌藥物。香港腳藥物選用須知.有發癢症狀:可選用含有類固醇、抗黴菌的複方外用藥。.無發癢症狀:使用不含類固醇的單方藥物。.有厚皮者:先使用水楊酸去角質,讓藥物滲透到皮膚,才能發揮最佳藥效。.換藥時機:發癢症狀解除後,就要改用無類固醇藥膏,切忌一瓶擦到底。各種皮膚用藥注意事項.塗抹藥量薄薄一層即可,勿超過藥品仿單的建議使用量或使用次數。.擦拭藥膏要先擦乾皮膚,尤其是患部,千萬不要在浴室擦藥。.擦藥前可先以清水清潔,勿使用酒精,會更加刺激皮膚。.治療期間勿自行停藥,若未見任何改善,應諮詢醫師找出其他病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30 焦點.食安拉警報
白飯要趁熱保存!放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易變質,「米飯保存4技巧」一次看懂
許多長輩喜歡煮一大鍋飯,從早餐吃到晚餐,吃不完隔天繼續加熱食用,這樣的飲食習慣,隱藏食物中毒危機:容易滋生仙人掌桿菌。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111年食品中毒發生與防治年報」,去年通報的189件案件數中,24.6%為仙人掌桿菌。米飯放室溫超過2小時,就會開始變質白飯沒吃完時,許多人會先放涼再放置冰箱,因為「怕冰箱壞掉」。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表示,米飯只要放在室溫超過2個小時,就會開始變質,在自然降溫的過程中,會使細菌快速繁殖。尤其是炎熱的夏天,米飯才放沒多久就出現「牽絲」,可聞到一股微微的臭酸味,代表已經有仙人掌桿菌了。仙人掌桿菌可在10至50℃中繁殖,溫度範圍很寬,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0℃,最容易感染米飯、馬鈴薯等澱粉類食物。徐佳靖強調,要將米飯冷藏在4°C以下,或保溫在65°C以上,才能抑制細菌繁殖。仙人掌桿菌不耐熱,拿出冰箱復熱時,一定要加溫達70℃以上,才能滅菌避免吃下肚中毒。白飯放進冰箱冷藏,也要在2天內食用完畢白飯即使放進冰箱冷藏,也要在2天內食用完畢,因為冰箱保存只是讓細菌的生長繁殖速度變慢,而且冰箱門打開太久或頻繁開關,也會使內部溫度產生波動。另要注意的是,勿把熱的食物跟冰的食物放在一起,會讓原本已經冷卻的食物溫度提高。若想延長白飯保存時間,徐佳靖建議,可分裝冷凍一周;而使用保鮮膜包覆,可以鎖住米飯美味。除了家中的米飯保存,徐佳靖提醒,便利商店的即食飯糰、市場販售的傳統飯糰若放在室溫過久,一樣也會產生仙人掌桿菌。超商飯糰以18℃的保鮮方式處理,離開鮮食櫃後,要盡速食用完畢;糯米飯糰也易受仙人掌桿菌汙染,從早餐放到午餐,不建議再食用。米飯保存技巧1.煮完飯後放置60℃左右,可放置冰箱冷藏,勿超過2個小時。2.冷藏溫度為4°C以下,拿出冰箱復熱時,要加溫達70℃以上。3.盛裝容器可用保鮮盒、玻璃碗,覆上一層保鮮膜;不要使用鐵碗,因為容易滋生細菌。4.建議冰箱挪出一層空間放置需冷藏的熱食,避免冷熱食物擺在一起,影響彼此溫度波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9 焦點.食安拉警報
米酵菌酸有多毒?全面性細胞死亡,最快一天內發病致死!衛福部關鍵4大QA教你自保
寶林茶室中毒案,衛福部證實,經法醫解剖,2位死者血液驗出「米酵菌酸」,此為國內首見。米酵菌酸毒性強烈,致死率高,也因中毒的食物來源是大家經常會吃到的米食類,引起國人恐慌。不過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呼籲民眾不用過度恐慌,「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米酵菌酸為唐菖浦伯克氏菌感染產生所致衛福部提出米酵菌酸這種毒素的特性,這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一種強烈呼吸毒素,患者會有嘔吐、腹瀉、盜汗等症狀,嚴重會造成肝、腎等重要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它另一個特色是「加熱殺不死」,不會因為洗滌或烹飪而破壞毒性,預防方式只有一個: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澱粉發酵食品。馬偕醫院急診毒物科主任蘇昱彰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種喜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一種植物病原菌,可以與植物和真菌共生,也可存在於土壤、水、植物根莖及多種動物體內。蘇昱彰說,此類細菌在食品發酵過程中產生,但中毒案例罕見。中國大陸廣東有發生過類似事情,全世界相關研究顯少。中毒的最初症狀包括疲勞、頭暈無力、胃痛、嘔吐、嚴重腹瀉和出汗,意識改變,可能有低血糖,嚴重者可能導致肝衰竭、腎損傷和昏迷;出現最初徵兆和症狀後一天內可能就會因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指出,米酵菌酸是在pH值中性的溫暖環境(攝氏廿二至卅度)中產生,台灣曾經在腐敗的杏鮑菇和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鑑識到此病菌。米酵菌酸關鍵4大QA姜至剛:米酵菌酸可在一天內造成發病死亡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米酵菌酸造成最嚴重後果就是所有的「身體細胞瞬間失去能量」,細胞無法運作下,每個病患都出現嚴重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等,導致全身癱瘓。姜至剛指出,細胞運作要有適當能量,身體內粒線體就像是「發電廠」,本身相當複雜,酸化過程產生必要能量三磷酸腺苷(ATP),簡單來說就是能量交換的硬幣,身體需要靠這個能量運作。一旦「米酵菌酸」出現,ATP受損,將造成嚴重後果,讓所有身體細胞瞬間失去能量,耗氧強大的細胞受到損傷,細胞無法運作下,出現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全身腦部及心臟肌肉癱瘓。姜至剛說,患者的腸胃道無法運作時,會讓黏膜受損導致血便、血壓下降、衰竭等,可以看到病患送到急診時出現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狀態。基本上全身能量ATP受損,因此可以在數小時、一天內造成發病死亡。過去相關文獻的死亡率介於30%至100%,相當嚴重。米酵菌酸的半衰期為102小時,解剖患者的檢體,代表每經過4天左右會減少一半,所以在病患身上還可以測得到。米酵菌酸有多毒?王介立:全面性的細胞死亡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表示,米酵菌酸是粒線體毒素,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人體、國家比喻成細胞,粒線體就是國家的發電廠。米酵菌酸的作用,就是對全地球的所有發電廠發起無差別攻擊,等於就是讓全球直接陷入停電狀態。王介立表示,換到人體,就是細胞無法進行呼吸作用,無法產生能量,因此就是全面性的細胞死亡。最耳熟能詳的粒線體毒素,就是氰化物。他表示,目前已知這種毒素只由一種細菌產生,細菌名稱叫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B. cocovenenans),不是一個常見的人類致病菌,「意思是,這隻細菌不會入侵人體造成疾病」,但細菌是廣泛存在於環境之中。關於米酵菌酸在過去造成的案例,王介立表示,最早是在印尼,來自一種叫Tempe bongkrek的食品,使用椰肉副產品製成,發酵過程中使用Rhizopus oligosporum黴菌。首次報告於1895年,特別是在爪哇島。而主要事件在1951年至1975年間有7216人受影響,850人死亡。1988年後,雖然印尼官方禁止生產tempe bongkrek,但偶爾仍有中毒事件發生。整體的死亡率平均為60%。而隨後的報告在中國,王介立表示,主要來自於發酵玉米製品,用於製作麵包、麵條和餃子。南方地區的掛糖糕和半數可能受土壤汙染的白木耳也與中毒事件有關。從1953年至1974年在黑龍江省報告665人受影響,288人死亡。1990年至2006年在廣西報告121人受影響,76人死亡。王介立表示,而在2015年,非洲莫三比克報告了首次非亞洲地區的中毒事件,影響了飲用自製發酵玉米粉飲料的人群,造成75人死亡。王介立表示,具體讓細菌產生毒素的有利條件,包括溫度,溫暖的環境下較為活躍,理想溫度範圍為攝氏22至30度,與天貝的製作條件相似。第二是pH值,較為中性至微鹼性的pH值(6.5至8.0)有利於毒素產生。第三是NaCl濃度,低於1.5至2%的鹽濃度更適合BA的產生。第四是脂肪酸類型,當脂肪酸濃度在20至50%時,尤其是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棕櫚酸,有利於毒素產生。只要條件適當,2天的培養就可產生2至4 mg/g的毒素量。目前關於此毒素的毒物動力學性質仍然報告不多,但王介立表示,因為它是高度脂溶性,因此推測其在人體內的分布體積很大,「而這通常也代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移除毒素的效果是很差的」。楊振昌籲不用過度恐慌「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中央社/ 台北28日電】國內首例驗出米酵菌酸,過往則在中國、印尼、莫三比克等地有過中毒案例。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推測,應是因台灣一向注意食品製程,過去發生中毒案例,多是在生活水準較低、環境較差的地方,且多與自製或發酵食品有關,若是正規生產、經過適當滅菌,應較不會發生。但楊振昌也指出,這次事件發生在百貨公司內,不是環境那麼髒亂的地方,且還影響後續責任歸屬,因此一定要搞清楚到底什麼過程遭到污染。楊振昌也提醒,若確定為米酵菌酸造成中毒,代表要警惕「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過往國內因沒有發生過,不會進行常規檢驗,後續可能要參考其他曾發生案例國家的規範,考慮是否要像黃麴毒素一樣,對玉米、穀類等高風險食品做常規檢驗,並訂定檢驗標準,且對於相關食材製程到餐桌等環節,都應有規範。這次事件引起不少民眾擔心、不敢食用米製品。楊振昌呼籲民眾不用過度恐慌,雖然米酵菌酸致死率高達3成以上,但就算在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以2010年到2020年統計共19起事件、140人受影響來看,「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楊振昌說明,就算有唐蒼蒲伯克氏菌存在於環境中,也要符合合適氣溫、鹽較少、中性環境等適合生長的條件,且產生大量毒素也需要時間;只要食物製程各環節有注意、適當滅菌、妥當存放,生產後盡快食用,不認為會頻繁發生,民眾不用過度擔心。【參考資料】.王介立醫師臉書.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中央社新聞資料
-
2024-03-28 焦點.食安拉警報
食物中毒怎麼辦?常見食物中毒6類型,原因及症狀詳解!就醫前必做一事保命
知名素食餐廳寶林茶室出現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多人就醫且造成死亡、器官衰竭重症,民眾擔憂該如何預防這類事件。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病從口入」,食物中毒原因常見細菌、病毒感染,食材被化學物質汙染,以及吃到植物性天然毒、動物性天然毒等。食物中毒原因多 最快1小時出現症狀另外,食物加熱處理不足、未妥善保存、在室溫放置過久變質腐敗、生食與熟食交叉汙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佳、器具或設備不潔未清潔乾淨、用餐環境髒亂等,上述任何一個原因都可能導致出現中毒症狀,若再加上本身慢性病、抵抗力弱,則會加劇器官損傷。陳姿吟提醒,有問題的食物吃下肚後,最快1個小時就會出現噁心、腹痛、上吐下瀉等腸胃道不適。而侵犯到神經系統,則會有心悸、胸悶、呼吸急促、視力模糊、肌肉無力等。只要發現在吃了食物後突然腹瀉、腹部絞痛、嘔吐,就要提高警覺快送醫。根據衛福部「111年食品中毒發生與防治年報」,台灣總共發生499案食品中毒案件,人數最多為諾羅病毒,其次分別是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陳姿吟呼籲,做菜前、吃飯前都要徹底洗淨雙手,盡量不要生食,謹慎選擇衛生優良餐廳。要避免食物中毒,陳姿吟建議遵照衛福部的「5要2不」原則,記住洗、鮮、生、熱、存口訣,以確保食用安全。認識食物中毒以往我們多認為食物中毒頂多拉拉肚子、幾天就會好,但此次寶林茶室中毒事件,讓大家驚覺,原來食物中毒也會造成這麼多的死傷。以下元氣網整理有關食物中毒的常見類型、症狀、處理方式等,尤其要提醒,就醫前記得保留食品檢體,如情況嚴重,才能提供醫院檢驗,快速找出問題對症治療。食物中毒是什麼?食物中毒發生原因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通常不會太嚴重,大多數人在幾天內就會好轉,但少數抵抗力較差之高風險族群可以會有較嚴重之併發症產生。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定義,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食物中毒類型食品中毒可概分以下6種:1.細菌:常見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常見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2.病毒:如諾羅病毒、A型肝炎病毒等。常見症狀: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脫水、輕微發燒等。3.動物性天然毒:如河豚毒素、麻痺性貝毒、組織胺等。組織胺中毒常見症狀:除上吐下瀉,另還包括神經中毒症狀,如皮膚癢、臉潮紅、嘴巴麻、頭昏、發燒等神經症狀。4.植物性天然毒:如野生菇類、姑婆芋等。天然毒常見症狀:神經麻痺、嘔吐、頭痛等現象。嚴重時有感覺麻痺、運動失調、血壓下降、繼而肌肉鬆弛、引起之呼吸停止而死亡。5.化學物質:農藥、重金屬、非合法使用之化合物等。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常見症狀:嘔吐、噁心、腹瀉、腹痛、呼吸困難等6.寄生蟲:如海獸胃線蟲。常見症狀:腹瀉、噁心、嘔吐、發燒、體重減輕等。台灣常見的細菌性食品中毒,原因食品有哪些?1.引起腸炎弧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生鮮海產及魚貝類等。2.引起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及豆製品等。3.引起病原性大腸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受糞便污染的食品或水源。4.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肉製品、蛋製品、乳製品、盒餐及生菜沙拉等。5.引起仙人掌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米飯等澱粉類製品、肉汁等肉類製品、沙拉及乳製品等。6.引起肉毒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低酸性罐頭食品、香腸及火腿等肉類加工品及真空包裝豆干製品等。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食物中毒症狀可能從輕度到嚴重、非常嚴重不等,依感染到的不同細菌、病毒,症狀可能有所不同。一般食物中毒的最常見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另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食物中毒常見原因造成食品中毒的常見原因,如食品加熱處理不足、食品未妥善保存、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食物中毒症狀多久會出現?需要就醫嗎?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有問題的食物吃下肚後,可能最快1個小時就會出現噁心、腹痛、上吐下瀉等腸胃道不適症狀,但多數很快會解除。如症狀一直持續甚至惡化,一定要立即就醫。另高風險族群包含年長者、幼兒、孕婦、癌症病患、肝硬化、洗腎、糖尿病等抵抗力不好的患者,一旦出現食物中毒合併敗血症狀,需速就醫、不要等。疑似食品中毒,我該怎麼做?食品中毒之處理應把握下列3原則。1.發生疑似食品中毒症狀時應迅速就醫。2.保留剩餘食品檢體(密封並留存於低溫冷藏,不可冷凍),並儘速通知衛生單位。3.醫療院(所)發現食品中毒病患,應在24小時內通知衛生單位。如何避免食物中毒?1.要洗手:飯前、如廁後即處理食品前後應徹底洗淨雙手,手部有傷口要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3.要生熟食分開:處理及盛裝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汙染。4.要徹底加熱:食物中心溫度要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5.要注意保存溫度:食物冷藏溫度需低於7℃,拿出冰箱要1個小時內吃完。6.不飲用山泉水:飲水先煮沸,避免直接生飲山泉水。7.不食用不名的動植物:不知名的動植物,遵守「不採不食原則」。【參考資料】.衛福部食藥署.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2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半夜關節腫大痛醒當心是痛風 營養師曝痛風重要飲食原則
一名55歲男性,在半夜時痛醒,發現自己的腳踝和腳掌關節處腫起來,又紅又熱,幾乎難以下床走動,送醫發現是痛風。健保署統計,每年近100萬人因痛風就醫,且人數逐年增加,可見飲食習慣受到精緻化影響,攝取過多含普林的食物。營養師王姝穎說,痛風發生的原因為普林(purine)代謝異常,體內長期尿酸過高,引起「高尿酸血症」,久了之後,尿酸鹽在關節處沉積形成結晶,引起發炎疼痛。許多患者形容:「痛起來要人命,甚至腫到沒有辦法穿鞋、走路。」病發時間常在晚上與清晨,所以患者無法入睡或被痛醒。依照不同的臨床症狀,痛風可分為四個階段:一、無症狀高尿酸血症血中尿酸值偏高,但無明顯的關節炎症狀,屬於潛在期。二、急性發作期在下肢的腳拇趾、踝部、膝部會有劇烈的關節疼痛,患部甚至脹痛到無法走路。三、間歇期痛風期因發作進入治療階段,若未控制好可能在短時間內復發,同時侵犯多處關節。四、慢性痛風石血中尿酸濃度超出飽和,結晶逐漸沈積於四肢關節的軟組織處,引起關節變形、影響活動度。王姝穎表示,痛風的主因為「高尿酸血症」,若未及時治療及控制飲食、生活作息,會引發急性或慢性的痛風關節炎,而痛風一但發作,終身都會受到影響。想要減少復發的機會,可以從藥物、均衡飲食、生活作息、改善肥胖下手,幫助降低尿酸。藥物治療可在急性期發作時,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素及類固醇;長期控制痛風則是使用降尿酸藥品,抑制人體內的普林轉換成尿酸。王姝穎強調,喝酒會阻礙尿酸排泄,而甲殼類、貝類的普林含量很高;含有果糖的飲料也會增加尿酸濃度。所以若是放了大量海鮮的火鍋,加上飲酒、含糖碳酸飲料,這一餐就會讓普林爆表,特別是煮火鍋的湯,大量肉類與海鮮會增加痛風危險。「忌口」是痛風患者的飲食原則,王姝穎建議,掌握「三不一多」口訣:不要喝湯、不要喝酒、不喝含糖飲料、多喝白開水。每天至少喝2000cc的水,有助於排出尿酸,另要多攝取全穀雜糧類、蔬菜水果;牛肉、豬肉、羊肉屬於高普林食物,不妨多食用豆類、豆腐、豆漿,改為植物性蛋白質。普林食物參考.高普林食物:動物內臟、蚌類、海扇貝、螃蟹、花枝、白鯧魚、白帶魚、肉汁、濃肉湯等.中普林食物:鴨肉、大豆、紅豆、毛豆、瘦肉、堅果等.低普林食物:奶製品、糙米、胚芽米、蛋、蔬菜、水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7 醫療.新陳代謝
對控制血糖有顯著效果 名醫宋晏仁建議飯後做這件事15分鐘
你常忘記量血糖嗎?飲食一定要清淡嗎?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和白飯嗎?想要控制好血糖,「吃對」很重要,糖尿病患者要多攝取高纖食物,避免高鹽、高油、高糖及高膽固醇食品。家醫科醫師宋晏仁分享控糖妙招,他在個人臉書專頁發布短片,提醒民眾適量攝取醣類、確保高品質睡眠、增加運動量。尤其是飯後15分鐘散步或快走,對於調節血糖有顯著效果,還能幫助減重。宋晏仁提到,穩定血糖三招超有效,只要確實執行,糖尿病患者不用太過度擔心數值波動不穩。YouTube頻道 初日醫學-宋晏仁醫師*COFIT1.適量攝取醣類血糖高的人,通常有醣類不耐現象,所以要限制食用白飯、白吐司、甜點、糖果,甚至是水果,這些都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2.確保高品質睡眠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睡不好會讓壓力荷爾蒙升高,影響人體對糖的吸收與調節,讓胰島素抗阻變嚴重,容易導致血糖升高。3.增加運動量在吃完食物之後,進行15分鐘的散步或快走,運動效果對於血糖控制最佳;如果三餐都規律執行飯後運動,可改善胰島素抗阻。根據統計,台灣的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250萬人,且每年持續增加2.5萬人,而全球各國家的糖尿病盛行率都在增加中。糖尿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應定期健檢揪出潛在病症;若未能即時控制疾病,恐引發各種併發症,包括截肢、失明或洗腎,危害整體健康。糖尿病患者要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並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建議從三餐飯後散步15分鐘做起,對控制血糖非常有幫助。參考資料:臉書專頁「宋晏仁醫師 ‧ FLC 減重私房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6 醫療.泌尿腎臟
烹煮前少做一事,他吃下一大盤炒菠菜竟需終身洗腎!腎臟病患吃蔬果5禁忌
日前,一名浙江寧波的老翁,因吃下一大盤炒菠菜而引發「急性腎損傷」,需終身洗腎。據報導,這名男子吃完菠菜後,出現全身無力、噁心等症狀,緊急送醫治療,檢查發現肌酸酐異常,接著安排腎臟穿刺檢查,體內腎小管有多處大大小小的草酸鹽晶體,確認罹患「草酸鹽腎病」,對腎臟危害大。腎臟病患吃菠菜 務必先汆燙去草酸老翁本身患有慢性腎臟病,長期控制得當,定期追蹤也未發現異常,但一時未忌口吃了大量菠菜,其最重要的原因為烹煮前「沒有先汆燙」,踩到飲食地雷。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長暨台北透析診所院長李孟鴻表示,對於已經有結石體質或慢性腎臟病史, 需要適當限制菠菜的攝入。菠菜中含有相當高的草酸,烹煮時可以流出、溶解在菜湯裡。飲食方式以汆燙水煮方式對於去除草酸的效果為最佳, 經過汆燙水煮3分鐘,瀝乾菜湯之後,可以明顯降低蔬菜當中的草酸含量。李孟鴻說,慢性腎臟病是一種漸進式疾病,依嚴重程度分為五個時期。隨著病情惡化,需要逐步限制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入量。然而,在較早期的一至三期,腎友不必太過恐慌,對所有食物都過度禁忌,反而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在這些早期階段,只要注意控制膳食中的磷含量,選擇低鈉食物,即可減輕腎臟的負擔。適度的蛋白質攝入對維持體力和免疫功能仍然很重要。腎友應諮詢專業人員,制定符合個人病情的飲食計劃,兼顧營養需求和控制危險因子,以延緩病情惡化。第四、五期腎友飲食禁忌多 最怕吃進過多「鉀」此期即使減少蛋白質攝取,也要攝取足夠熱量,掌握「低蛋白、高熱量」原則,防止身體過度分解組織蛋白質。李孟鴻強調,腎臟病患者有許多飲食禁忌,一定要定期檢測腎臟功能。尤其以四、五期的腎臟病患來說,最怕吃進過多的鉀,引發心律不整等症狀,改變烹調方式可以保護腎臟、延緩功能持續退化。腎臟病患攝取蔬果5原則許多深綠色蔬菜都含有高鉀、高鈣、高鎂等礦物質,腎臟病患者該如何均衡攝取蔬果呢?1.注意食用的量。2.避開鮮豔的綠色、黃色蔬果,例如:冬瓜、絲瓜、苦瓜、洋蔥、茄子、玉米筍等。3.烹煮之前先汆燙過,或是切成小塊用水沖,可洗去部分草酸及農藥殘留。4.煮過後的菜汁千萬不要喝,包括匯集食物精華的蔬菜湯,都含有腎臟病患無法代謝掉的鉀離子。5.不要生食蔬菜拉沙。(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6 醫療.呼吸胸腔
肺炎為什麼可怕? 演變成「這種情況」時就需靠葉克膜保命
進入春天,秋冬流行的呼吸道傳染病持續延燒,根據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統計,新冠肺炎和肺炎排名上升至第三、四名,對健康的威脅不容小覷。美食家王瑞瑤夫婿、名廚「保師傅」曾秀保因肺炎住進醫院十多天,病情惡化裝上葉克膜救命;肺炎發炎造成呼吸損傷,嚴重者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危及生命。社區型肺炎通常較輕微 非社區型肺炎棘手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沈聲燁說,肺炎是肺部感染而導致發炎的疾病,可分為「社區感染型肺炎」、「非社區感染型肺炎」。社區型肺炎的定義為發生在未住院或住院未滿48小時,致病因子包含細菌、病毒與非典型病原體(真菌),例如:肺炎鏈球菌、流感病毒、肺炎黴漿菌、退伍軍人桿菌等,目前最常見致病菌是肺炎鏈球菌。非社區型肺炎則是指住院48小時以後,或距上次住院結束後14天內發生肺炎,常發生在長照機構或長期住院病人,患者常具有慢性病(氣喘、癌症、三高、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因自身免疫力保護低,容易反覆感染、產生抗藥性。沈聲燁表示,社區感染型肺炎屬於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通常症狀較輕微,一般人施以抗生素後,大約七天可見療效。若自身免疫力差,或是演變成重症肺炎合併呼吸困難,會進行廣效抗生素,另視病情進行氣切幫助病人呼吸。當病程進行到急性呼吸窘迫症、器官衰竭,則要靠葉克膜協助肺部運作。誰是罹患肺炎的高危險族群?哪些人是罹患肺炎的危險族群呢?沈聲燁指出,年紀大的長輩,因吞嚥功能不佳而容易嗆到,常見食物、水等異物進入肺部導致發炎。慢性病患因免疫力下降,不利於抵抗致病菌,受到感染易引發併發症。另外,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也要注意,胃食道逆流、胃脹氣、胃潰瘍等會把逆流的食物或胃液帶到氣管,引起肺炎,注意睡前四小時不要吃東西、喝水。肺炎臨床症狀多 變成「大白肺」恐侵襲整個肺部肺炎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咳嗽、發燒、黃痰、呼吸困難、胸痛等,應盡速就醫治療。有些患者會出現頭暈、腹瀉、皮膚起疹子等症狀,常忽略治療黃金期,過了幾天引起高燒,照X光變成「大白肺」,肺炎範圍變廣,幾乎侵襲整個肺部,嚴重影響呼吸功能。要預防肺炎感染,一定要施打疫苗,尤其是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國內已擴大65歲以上民眾接種1劑13價及1劑23價政策,提供更完整的免疫保護力。沈聲燁提醒,注意均衡飲食、控制好慢性病、維持良好作息,提升自我抵抗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5 醫療.呼吸胸腔
別小看肺炎!美食家王瑞瑤夫婿、名廚「保師傅」曾秀保靠葉克膜救命 五大危險群注意
美食專欄作家、美食節目主持人王瑞瑤在臉書專頁貼出令人震驚的訊息,她的夫婿、超級名廚「保師傅」曾秀保因為肺炎住進醫院,並於前天裝上葉克膜。王瑞瑤向夫婿喊話,「天公疼憨人,你要加油。我也會加油。」,「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你一定一定要撐住。」衛福部去年發布111年十大死因,肺炎排名第四位,前三名分別是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COVID-19,肺炎之後是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別小看肺炎,從民國105年起,肺炎穩居國人死亡率前十名,在新冠流行之前,曾經達第三名根據元氣網「元氣百科」,肺炎是指肺部出現炎症,可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包括病毒、細菌或真菌。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肺炎可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肺炎症狀包括咳嗽、咳痰、發燒、畏寒、胸痛、意識改變等,嚴重者甚至呼吸衰竭、敗血症合併休克、引發其他器官衰竭而死亡。如果出現肺炎臨床症狀,應該提高警覺,建議一定要就醫。肺炎高危險群接受器官或骨髓移植的患者。免疫系統功能不佳者。糖尿病、心臟病、肺病、癌症等患者。65歲以上的老人。5歲以下的幼童。【延伸閱讀:元氣網疾病百科「肺炎」】根據「大廚在我家」一書作者介紹,「保師傅」曾秀保出身川菜世家,父親為川菜大師曾少林。十六歲走進廚房,跟著首席川揚大師王玉璋學習點心;進入亞都飯店,接觸湘菜與江浙料理,並前往香港天香樓,拜杭州菜大師韓桐椿為師,學得正宗的杭菜技法,進而升任飯店行政主廚。另涉獵法國料理基本技巧,還遠赴泰國皇室酒店觀摩道地的泰國香料與味道。王瑞瑤是資深美食記者,因採訪與曾秀保共結連理,目前是美食評論家,並於同一到周五主持中廣流行網103.3超級美食家。王瑞瑤貼出保師傅住院的訊息後,大家紛紛留言打氣,「保師傅加油,吉人天相,一定會沒事,瑞瑤要挺住」、「我的家人也在疫情時感染肺炎,也住院好長一段時間,挺過來了,保師傅一定可以的」、「好人有福報。保師傅加油。瑞瑤加油」以下是王瑞瑤臉書全文:寶貝,今天是第19天了,這19天以來我天天捏著大哥大,不管是睡著還是醒著,因為我好怕接到0972開頭的來電,又怕錯過0972開頭的來電。前天凌晨午夜我接到電話,你裝上了葉克膜,我在加護病房門口,一個人坐了一整夜。今天凌晨我不敢睡,所以整理了亂糟糟的雜物櫃,還有剩菜一堆吃了好幾天的冰箱,然後又跟蘭花訓了一頓話,距離上次的訓話,他們又多開了好幾朵,我還是叫他們要HOLD住,等你回來再盡情綻放,給你洗塵接風。肺炎很難纏,我知道,你一步步靠近死亡,我一步步學習死亡,但我相信你,也相信我自己,天公疼憨人,你要加油,我也會加油,雖然剛剛又接到了0972的電話,但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你一定一定要撐住。#妹妹愛你#葛格加油#保師傅最棒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5 醫療.中醫
不良姿勢易造成顯老體態 中醫教按摩6穴位告別圓肩、烏龜頸
你有觀察過自己的坐姿嗎?現代人使用電腦或手機,身體容易前傾靠近螢幕,長時間維持不良的姿勢,會出現圓肩、駝背、烏龜頸等「上交叉症候群」症狀,這是一種顯老的體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推薦,可以按摩6大穴位、伸展肩頸肌肉的動作進行改善。不良姿勢易造成顯老體態林舜穀說,現代人長時間久坐,除了增加心血管疾病、血液循環不良、下肢浮腫之外,更會傷害肌肉和骨骼。尤其坐姿不良易引起一連串的身體痠痛,讓脊椎僵硬、側彎,從肩頸部位痛到背部、腰部、膝關節等。「上交叉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的姿勢疾病,主因是長時間姿勢不正確,例如脖子前傾而讓周圍的肌肉和神經受到壓迫、拉扯,感覺僵硬、痠痛、麻刺甚至頭痛。「上交叉症候群」常出現在需要長時間低頭或反覆進行手部動作的人身上,包括辦公室內勤、學生、職業司機,運動員在某些運動中也可能導致肩膀和脖子肌肉的不適,特別是需要長時間保持特定姿勢的動作。林舜穀指出,不良姿勢會讓肌肉無法好好被使用,造成脂肪堆積、破壞身材曲線,看起來顯老、沒精神,從背後看去似乎愈來愈胖。久坐應拉筋或適度的按摩為了避免肌肉失衡、緊繃疼痛,林舜穀建議,應時常伸展身體,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平常待在辦公室時,站起來運動拉筋或適度的按摩,將原先卡住的經絡筋膜拉開;退休族群長時間坐在沙發上追劇也會有肩頸僵硬困擾,可試著坐挺,將頭部彎向側邊,對側手輕放施力,換邊重複3至5次,舒緩放鬆頸部周邊。姿勢不良不只是一時的痠痛,全身都會受到影響,恐加速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林舜穀建議,可按摩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天宗穴、天柱穴、膏肓穴等6個實用穴位,放鬆前胸緊繃的肌肉,解除上半身的緊繃狀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0 養生.健康瘦身
168斷食法恐致心血管疾病!誰適合間歇性斷食,如何進行?醫師分析不同族群風險何在
近年來相當流行的168斷食法,每日集中於8小時內吃完三餐,其餘16小時不進食,只能喝水與無熱量的飲料。這種方式又稱為「間歇性斷食法」,透過調整進食時間來達到減重目的,許多藝人都採用執行,在短時間內瘦身有成。168斷食法怎麼吃?168斷食時間分配:強調8小時可安心享用美食,在斷食16小時內,清空腸胃並進一步促進脂肪燃燒。好處:有助於改善血壓、降低胰島素幫助血糖控制。採用「168斷食法」者 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增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分析美國超過2萬名成年人的數據,指出與非間歇性飲食者相比,採用「168斷食法」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91%。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世霖表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本身就有血管狹窄、血管硬化等問題,在8個小時內吃完一整天的量,容易影響血糖、血壓波動,而禁食時間太長可能導致饑餓、疲勞和虛弱。進食8小時、禁食16小時的做法,可能會產生高血壓、低血壓;有些人以為進食時間可以隨意吃,結果攝取過多油炸及高糖的垃圾食物,反而有害健康。張世霖提醒,輕症的心臟病患者可以進行間歇性斷食法,但是建議加強配戴監測系統測量一整天的心跳、血壓變化,注意隨時補充水分。但曾經發生心肌梗塞、患有高血脂的人,不建議用這種方式來控制體重,恐加重身體負擔。不是每個人都適合168斷食法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石光中表示,168斷食法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勿嘗試,尤其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會產生酮酸中毒。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是體型肥胖,執行時間不超過二周;體型瘦弱者不宜進行,影響營養吸收。一般正常人執行168斷食法不要超過2個月,最好「見好就收」,避免脂肪溶解,出現倦怠、嗜睡、活動力變差。石光中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均衡飲食,執行168斷食法會改變荷爾蒙分泌,且提升腎上腺素會讓心臟收縮力上升,等於「做更多工」,刺激心臟跳得更快。4族群不適合進行「168斷食法」.高血糖患者.高血脂患者.曾經發生心肌梗塞.糖尿病患者:第一型糖尿病患會產生酮酸中毒。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是體型肥胖,執行時間不超過二周;體型瘦弱者不宜進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0 醫療.感染科
我需不需要打麻疹疫苗?抽血檢測可知自己還有沒有麻疹抗體!但「1原因」醫建議直接補打
疾管署於2月公布今年首例本土麻疹個案,日前又新增2例境外移入麻疹,讓人擔憂疫情逐漸擴大,尤其麻疹的傳染力高,面對高傳染性疾病該怎麼預防跟治療?麻疹發病口腔有白色斑點 其餘症狀跟感冒相似 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麻疹在台灣被列為第二類傳染病,是屬於感染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症狀跟感冒非常相似,同樣有流鼻水、鼻炎、咳嗽、發燒等症狀,而在發病3至4天左右,口腔內會出現白色斑點(柯氏斑點)。柳朋馳說,麻疹列入我國法定傳染病,於1992年全面推行幼兒接種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但要注意的是,1981年後出生、接種麻疹疫苗已過20年的族群,保護力會下降,建議補打一劑。麻疹的疫苗接種率高,依目前資料統計,一歲幼兒的接種率約達95%,具有一定的保護力,不容易傳開來,民眾不需過度驚慌另一波大流行。不過特殊族群(免疫不全、體弱多病、工作頻繁接觸外國人者)建議施打疫苗增加抗體。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麻疹抗體,抽血檢測可知麻疹好發於春夏二季,雖然罹病的致死率不高,但併發症不容小覷,可能會引起腦炎、肺炎、中耳炎等,造成聽力受損或智力障礙。柳朋馳提到,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抗體,可抽血檢測,但檢測費用和施打疫苗的費用差不多,不如直接補打,效益更快。要特別注意的是,MMR屬於活性減毒疫苗,孕婦不宜接種,接種4周內也要避免懷孕。不論是感冒、流感、新冠肺炎、麻疹,這些呼吸道疾病症狀都頗為相似,也都怕引發重症、併發症,施打疫苗是最佳保護方法。目前麻疹沒有特定的治療藥物,若不慎被傳染,採症狀舒緩和支持性療法,症狀嚴重可以用抗生素來治療感染。柳朋馳提醒,麻疹的潛伏期約10至14天左右,透過口鼻飛沫傳染,有些患者不會有出疹症狀,施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延伸閱讀】.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預防麻疹要打什麼疫苗,我該補打嗎?關鍵QA了解麻疹
-
2024-03-19 養生.抗老養生
24節氣春分到!宜拜土地公補財庫、迎好運,養生重袪濕養肝
二十四節氣來到了春分,《春秋繁露》記載:「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這一天,晝夜均分一樣長,又稱為「日中」。民俗專家謝宗榮表示,古代對應農耕生活的變化,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拜土地公補財庫、迎好運從古代的春、秋兩大祭典演變而成的「春祈秋報」謝平安,於農曆二月二日春耕之日、八月十五日土地公得道升天日,祭祀土地神求平安。祭祀供品可以準備土地公喜愛的花生酥、湯圓、麻糬等甜食;發糕、年糕對業務人員來說,有業績高升的意思。這些重要時令除了是祭祀社稷土地神的日子,演變迄今,有許多習俗與開運養生撇步,例如利用「卯時水」招好人緣。2024年的春分落於陽曆三月二十日,在上午五時至七時取水飲用或洗臉,象徵開春大吉,喝春分水可以旺一整年。諺語:「春分落雨落到清明」指雨天型態會一直下到清明節,謝宗榮說,春天氣候不穩定,氣溫一下子冷、一下子熱,要注意日夜溫差,適時增減衣物避免生病。專家分享身體「排濕」秘方春分代表萬物復甦,在季節轉換之際,中醫理論主張調養人體陰陽平衡,養生重點為「補氣養肝」。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說,春天建議排除濕氣、養肝降火,可以選用廣藿香搭配魚腥草、紫蘇、菊花(任一),每種約5公克,使用500cc水沖泡,有清熱解毒、健胃除濕功效;腸胃疲弱的人可以再加少許薑片。春雨滋養大地,菠菜、莧菜、茼蒿、高麗菜、羽衣甘藍都進入產季,當令蔬菜鮮嫩營養,也對健康最有益。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分享春天養肝飲食原則,多吃綠色食物可增進肝氣循環,其膳食纖維有益於肝臟代謝。少吃油炸、燒烤、高糖等燥熱食物,春天飲食宜清淡,另要保持心情愉悅,避免「肝氣鬱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9 養生.健康瘦身
什麼是低GI飲食?營養師教你外食「GI搭配法」,食物加「1味」可降GI值
紅遍全球的「低GI」飲食法則,你吃對了嗎?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營養師劉怡里說,低GI不等於低熱量,如果肆無忌憚吃過量,仍會變胖、累積大量脂肪。什麼是低GI?什麼是低GI呢,首先要了解「GI」,Glycemic index代表升糖指數,指食物吃進身體後,血糖速度增加快慢的影響力,可作為血糖控制的參考。所以低GI食物有助於糖尿病患穩定血糖,也能協助體重管理,有效減肥減脂。低GI食物4特點劉怡里分享,低GI為「高纖維、低精緻、低加工」,其食物有幾項特點:1.纖維量高: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有助於減少膽固醇的吸收,血糖上升速度慢。2.密度扎實:需要多花時間咀嚼的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義大利麵條。3.精緻度低:加工處理的澱粉食物,例如白麵、意麵、白土司等。4.糊化程度低:澱粉煮愈久,糊化程度愈高,易讓血糖上升速度快,要避免長時間烹調的粥、燉飯。適合與不適合低GI飲食的族群適合族群低GI飲食能避免刺激過多胰島素分泌,有助於控制血糖、減重、減少心血管疾病,劉怡里表示,糖尿病患者、想瘦身減肥者、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代謝症候群患者,都適合多吃低GI食物。另外,學齡兒童若專注力不足、需要控糖,也可以執行低GI早餐計畫,提高學習力,還要避免攝取過量含糖飲料,雙管齊下。1.糖尿病患者2.想瘦身減肥者3.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4.代謝症候群患者5.學齡兒童不適合族群低GI飲食好處多,有飽足感、有助減重、有助血糖穩定,但有以下症狀的人,不適合進行,避免得到反效果。1.低血糖患者:需要理想分量的碳水化合物啟動肝臟肝醣分解或進行糖值新生。2.體重過輕、BMI值過低:攝取多元食物,增加卡路里及熱量。3.剛進行腸胃道手術:易刺激胃腸道蠕動。4.容易腹脹、不舒服:食物停留在胃中過久。5.胃口不好的老人家:容易營養攝取不足。看數值選擇低GI食物想知道如何選擇低GI食物,劉怡里說,可掌握以下數值:低GI:<55,對血糖波動的影響小。中GI:56至69之間,對血糖的影響中等。高GI:>70,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外食「GI搭配法」現在人外食比例高,可參考衛福部提供的「GI搭配法」,如果吃了高GI食物,可選擇GI較低的食物一起食用,例如陽春麵加海帶、白土司加生菜沙拉,有效平衡GI值。盡量少吃加工食品、勾芡的羹湯類;在食物中提升酸度(檸檬汁、白醋),也可以降低GI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19 醫療.耳鼻喉
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者症狀比較 出現2異常狀況快送醫
天氣忽冷忽熱,溫度變化讓體溫調節不佳,容易使人生病,許多民眾表示,這一波感冒似乎非常嚴重,一直咳不停,連晚上都咳到睡不著。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德宇表示,感冒是因為病毒進入呼吸道,天氣並非直接原因,而是天冷待在室內密閉空間,被患者傳染病菌。另一個原因是受到風寒,身體抵抗力變弱,病毒趁虛而入。流感流行期延長 突然高燒、肌肉痠痛可能就是流感感冒又稱「上呼吸道感染」,會出現鼻塞、鼻涕、咳嗽、喉嚨痛等症狀,有時會合併頭痛、發燒、肌肉及關節痠痛、腹瀉等,通常3至4天就會明顯好轉,病程約持續一周左右痊癒。冬季是流感號發季節,但是近年為了預防新冠肺炎,解封後受到「免疫負債」影響,造成流感疫情反撲,流感流行期延長到春天,醫院、診所掛號量暴增。而新冠疫情未歇,不少人感冒發燒後,將疫情期間未用完的快篩試劑拿出來使用,馬上出現二條線,若症狀不嚴重,可以先服用常備藥物緩解。張德宇說,每種病毒各有盛行周期,例如流感的高峰期於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新冠肺炎不斷產生變異株,每個季節都會發生;引起一般感冒的病毒約有200多種,好發時間不一定。張德宇提到,呼吸道疾病的傳染途徑分成飛沫傳染及接觸傳染,仍應保持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降低罹病風險。當出現感染症狀時,可先服用市售綜合感冒藥止咳、緩解鼻水、打噴嚏、抗鼻塞。若突然高燒(超過38.3度)加上肌肉痠痛、頭暈無力,得到流感的機率非常高;發病初期使用抗流感藥物,可減輕症狀及縮短病程。新冠症狀跟感冒相似 胸口悶痛、呼吸喘咳可能是異常警訊新冠病毒的症狀跟感冒非常相似,包括發燒、頭痛、流鼻涕、喉嚨痛、咳嗽、打噴嚏以及呼吸困難等。張德宇提醒老年人若有慢性疾病、免疫力低下,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一般民眾也應盡速未完成基礎劑及接種追加劑,保護自己也保護同住的家人。不論哪一種呼吸道疾病,都有可能因病毒本身或繼發性細菌感染引起併發症,例如肺炎、心肌炎、腦膜炎、敗血症等。張德宇強調,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咳,要特別小心是異常警訊,一旦病情急劇變化要立即就醫,別以為只是小感冒而在家躺著休息,錯過了黃金治療期。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者症狀比較●感冒:鼻塞、鼻涕、咳嗽、喉嚨痛,有時會合併頭痛、發燒、肌肉及關節痠痛、腹瀉等。●流感:症狀與感冒類似。若突然高燒(超過38.3度)、肌肉痠痛、頭暈無力,流感機率高。●新冠肺炎:發燒、頭痛、流鼻涕、喉嚨痛、咳嗽、打噴嚏以及呼吸困難等。※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咳,特別小心是異常警訊。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18 醫療.皮膚
「挽面」清粉刺、去角質,操作不慎恐感染!挽臉前必知4件事
阿嬤級的「挽面」,被喻為傳統美容技藝,靠著兩條細綿線,在臉上以「又」字型交叉來回,使用巧勁拔除汗毛。這項技術在夜市、美容院、傳統市場仍看得到,有些人習慣定期挽面,有些遊客慕名而來體驗古早技法。挽面可清粉刺、去除老廢角質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高珮菡指出,挽面是早期台灣女性保養皮膚的方式,先塗上戴著一股清香的白粉,再靠師傅運用棉線完成。其主要作用在於清潔、除細毛,棉線在臉部摩擦滾動,又可以達到清粉刺、去除老廢角質,皮膚看起來非常光滑。古人認為,面部光滑無毛是純潔的象徵,在習俗裡有祛除污穢的寓意,象徵開運、改頭換面,是早期婚嫁禮節之一。高珮菡說,適度幫臉部除毛,可以讓上妝更服貼,而且肌膚摸起來平滑柔嫩,還是有許多人喜愛傳統式挽面。挽面常見3種風險不過,挽面屬於「拔毛」動作,除了痛,也會對皮膚造成過度刺激,操作不慎容易引起感染風險。高珮菡表示,挽面最常見三種風險:1.毛囊發炎:拔毛本身的過程就可能刺激到毛囊,導致拔起後的毛孔發炎,有疼痛、紅腫、發癢的症狀。2.皮膚過敏:對使用的白粉過敏,或是挽臉過程破壞皮膚表層,引起不適反應。3.傷口感染:本身有痘子、細小傷口,或線材沒有清潔而導致細菌感染。挽臉注意4件事高珮菡提醒,挽臉需注意以下幾件事:1.本身容易冒痘子、肌膚敏感,或有濕疹、皮膚乾澀的人,並不適合挽臉,避免症狀加劇。2.膚質健康者雖然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挽臉次數不宜過度頻繁,一個月1次為原則。3.若皮膚出現紅、腫、癢,一定要盡速就醫,停止再刺激肌膚。4.在選擇挽面的師傅和店家時,要注意「衛生」條件,包括場所環境、器材工具,挽面前後也要注意清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18 失智.大腦健康
耳悶、耳鳴是聽力下降前兆 輕忽聽損恐致大腦退化失智
「電視怎麼開那麼大聲,講話噪音愈來愈大,開始重聽、耳背了嗎?」過了50歲之後,人的聽力會逐漸衰退,常不自覺把音響開得比較大聲,與人交談可能會有些吃力。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表示,聽力障礙是一種複雜的多因素疾病,如果不及早預防延緩,除了影響人際關係,還增加失智風險。中度聽損就會增加3至5倍失智症風險胡皓淳指出,聽力是非常重要的刺激來源,保持學習、社交,並促進認知功能。一旦聽力受損,減少了與外界的接觸,恐致大腦退化。研究顯示,若是中度聽損,會增加3至5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胡皓淳說,聽力退化難以自我察覺,通常是身邊親友發現溝通上有問題,才會帶去就醫進一步檢查。民眾可以留意耳悶、耳鳴症狀,若出現彷彿隔著水或紗的悶聲感,以及像鈴聲、嗡鳴的惱人聲響,小心是聽力下降的前兆。除了年齡因素,家族遺傳、基因變異、神經退化等,都是漸進性聽損的原因,胡皓淳指出,耳朵發炎也會對聽力造成影響,例如中耳炎,但可以配合醫師用藥,恢復正常生理功能。聽力受損是經年累月的漸進過程,當檢查測驗的分貝數在25至40左右,屬於輕度聽損,若是超過40分貝的中度聽損程度,建議戴助聽器改善生活品質。戴助聽器可延緩聽力退化長輩常礙於「自尊心」,不願意配戴助聽器,甚至拒絕社交活動,胡皓淳強調,及早配戴助聽器能延緩聽力退化,降低憂鬱壓抑的感覺。除了機器輔助,補充維生素B12可促進末梢神經代謝,攝取優質蛋白質多吃魚肉蛋奶及內臟,幫助組織修復、聽力調節。挖耳朵易感染、影響聽力如何避免耳朵發炎機率?胡皓淳提醒,「挖耳朵」容易引起外耳道皮膚受傷,尤其許多人洗完澡或耳朵碰水後,習慣拿棉花棒掏耳垢,但外耳道的耳垢含有酵素、油脂,具有保護作用,免於灰塵、細菌、異物進入耳膜,並不需要過度清潔,棉花棒反而會將耳垢推到更裡面,引發感染導致聽力喪失。若有耳垢堆積問題,建議找耳鼻喉專科門診協助,不要隨便亂挖。聽力下降警訊1 聽不清楚旁人說話內容,講話不自覺愈來愈大聲2 在較吵雜的環境中,辨識聲音的能力下降3 聽不到氣音、倒車雷達、燒水汽笛聲等高頻聲音保護聽力方法1 盡量少用耳機,如果需要使用,控制時間及音量2 不要去太吵的地方,參加廟會時要避開鞭炮施放3 不必刻意清理耳垢,有阻塞問題應看耳鼻喉科4 定期檢查聽力,遵醫囑配戴助聽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14 醫療.耳鼻喉
全臉腫脹竟是愛挖鼻孔引起!專家建議想挖鼻孔前建議「先做1件事」
你有挖鼻孔的習慣嗎?總是覺得鼻子癢癢的,不自覺伸出手指頭清鼻子,這看似無害的動作,卻隱藏了細菌感染的危機。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說,鼻腔黏膜的血管密度相當高,打噴嚏、用力擤鼻涕容易造成黏膜出血,天氣乾燥也會讓黏膜變乾裂開。愛挖鼻孔可能是一種「強迫症」許多人有每日清潔鼻腔的習慣,但過度頻繁,可能是一種「強迫症」,跟壓力大時會咬指甲、抿嘴唇一樣。胡皓淳說,習慣性挖鼻孔有幾個原因,包括過敏、鼻前庭炎、焦慮情緒等。狂挖鼻孔除了有損形象,也會誘發感染,而鼻黏膜反覆受傷發癢,誘使更想摳挖......胡皓淳指出,要找出鼻子發癢不舒服的原因,若是鼻前庭發炎,應使用鼻軟膏、抗生素軟膏治療,消除疼痛、紅腫、痛癢等症狀。而過敏性鼻炎則要保持鼻腔潤濕,避免接觸塵蟎、黴菌等過敏原。而下意識的強迫行為,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醫師治療,降低敏感度。愛挖鼻孔恐細菌感染 嚴重會全臉腫脹手指頭藏有許多細菌,包含指甲部位,一直挖鼻孔容易讓病菌進入鼻腔內,加重感染。胡皓淳強調,雙眼的正中央到鼻孔兩側,有「危險三角區」之稱,如果細菌進到這個區域,可能會蔓延到腦部,變成全臉腫脹。有些嚴重的個案,會因為手指頭拉扯到鼻毛,進而引起鼻孔毛囊發炎,甚至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演變到超乎想像的敗血症、腦膜炎等程度。別小看挖鼻孔,細菌可能趁機侵入身體內,危害組織與器官。想挖鼻孔怎麼辦?想要挖鼻孔該怎麼處理呢,胡皓淳分享,保持手部清潔、不要過度用力,難清的鼻屎可以先用食鹽水清洗,軟化後再輕輕移除。清鼻屎的頻率因人而異,如果暴露在空氣品質較差的環境,容易鼻子癢不舒服,可以早晚各一次。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因為鼻塞、流鼻水感到困擾,可以用「洗鼻器」清潔髒污並舒緩症狀。使用方式為傾斜頭部、閉氣將水壓進鼻腔中,記得用嘴巴呼吸,可避免洗鼻液流至喉嚨;要特別注意用生理食鹽水或專用洗鼻鹽水,生水對鼻腔太過刺激。常挖鼻孔的危機1.挖傷鼻孔周圍的毛囊、黏膜,傷口易引發感染。2.經常反覆發炎,不斷打噴嚏、流鼻水。3.不衛生、破壞形象,有損人際關係。4.總是忍不住想清理,演變成強迫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4 養生.聰明飲食
譚敦慈曝心目中的「台大醫科魚」,護心護腦好處多!一周可以吃幾次魚?如何挑好魚?
吃魚會變聰明?吃魚真的好處多多,可幫助大腦發育、增強人體免疫力、保護心血管以及有效對抗身體發炎等。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分享養育兩個台大兒子的方法:經常吃鯖魚,她因此稱鯖魚為「台大醫科魚」。魚肉對人體重要性有哪些?每周可吃魚幾次?人體無法自行製造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魚肉除了是優良蛋白質及脂肪來源,富含DHA、EPA與碘、硒、鈣、鐵等礦物質,其維他命A和D是人體不可缺乏的營養素。營養師鄭佾琪指出,魚類是優良蛋白質來源,建議成人或幼兒每周至少吃魚3次,每次大約手掌心大小。魚肉的營養素能調節人體生理機能,包含腦神經發育、維持腸胃系統運作、減緩記憶退化等,而且魚肉比白肉、紅肉更好消化,熱量相對低,減少對心血管負擔。台灣魚類CP值最高是「鯖魚」!如何料理更美味?魚類選擇多,哪一種營養含量比較高?台灣海域所產的鯖魚,全年皆有漁獲、肉質豐美鮮甜,登上營養價值第一名,且價格親民,「CP值」非常高。譚敦慈指出,她家裡經常吃鯖魚,不需要過多加工調味,南方澳撈捕的鯖魚,汞汙染也最低,搭配番茄、洋蔥等食材烹調,美味營養,保健效果增倍。鄭佾琪表示,鯖魚的味道比較重,大部分用烤或煎煮烹調;如果是購買已調味過的薄鹽鯖魚,只要簡單乾煎或放進烤箱即可。鯖魚料理/【味噌鯖魚】1.先稍微刷一下魚皮,塗上1比1用水稀釋的味噌。2.烤箱200-220℃,烤約15分鐘。3.食用前淋上檸檬汁,增加抗氧化的維生素C。那些魚類適合熟齡增肌?並且達到永續海鮮的精神!鄭佾琪另外推薦台灣盛產的虱目魚、秋刀魚、剝皮魚、白帶魚、鬼頭刀等,高蛋白質可說是最適合熟齡族群的增肌食物,這些魚種易取得又便宜,也符合「本地產」的永續海鮮精神。她提醒,大型迴游、掠食性海洋魚類容易有重金屬含量偏高問題,應避免食用野生的鯊魚及鮪魚,尤其是魚頭、魚皮、內臟等部位。補充魚油能夠取代攝取魚肉嗎?如果日常無法規律攝取魚肉,可補充魚油嗎?鄭佾琪強調,魚油是從魚類提取而來,無法完全取代其功效及好處,宜適量攝取。魚油具有抗凝血功能,孕婦、孩童、凝血功能不全、服用抗凝血劑藥物者應在食用前諮詢醫師、營養師。如何挑好魚?5點輕鬆選好魚魚的營養價值高,是優質蛋白質來源,低脂助增肌,但要如何從琳瑯滿目的魚獲中挑選好魚?台北漁產營運部經理徐碧霞說,除了要會辨別魚種,還要看季節,不同時令影響魚肉的脂肪厚度。徐碧霞分享市場選購的方法,包含看眼睛、魚鰓、魚腹,觀察魚的整體外觀,拿起來聞聞看魚身,詢問來源產地,觸摸魚肉是否扎實有彈性,掌握「望、聞、問、摸」原則。1.眼睛:呈現清澈透明、飽滿明亮,若眼球凹陷、變色,甚至有血絲,新鮮度已經下降。2.魚鰓:觀看是否緊密且呈淡紅色或暗紅色,色澤變成灰褐色或灰綠色,且出現黏液,要避開選購。3.魚腹:魚肉內臟容易腐壞,新鮮的魚因內臟完整,腹部堅實且不會破裂。4.氣味:新鮮的魚會有一種類似海藻或是海水的氣味,腐敗的魚會有一種腥臭、氨水味。5.體表:魚的表面黏液完整,有一層光澤感,魚鱗完整無脫落。
-
2024-03-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安眠藥一吃就回不去了嗎?貿然停藥才危險 遵從醫囑不怕藥物成癮
Q: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安眠藥用量有上升趨勢,2022年高達453萬5千多人使用健保安眠鎮定類藥物,這還不包括民眾自行到藥局購買助眠藥物。究竟安眠藥該怎麼吃?有哪些禁忌?過量會上癮嗎?A:安眠藥主要分為苯二氮平、非苯二氮平兩大類,需要醫師處方箋的管制藥品;一般藥局販售的助眠藥則屬於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作用範圍小。過去電視常上演主角服用大量安眠藥輕生的劇情,其實是錯誤觀念,現行安眠藥安全性極高,但仍要注意服用時間,避免與酒精、其他慢性病藥物並用產生交互作用。安眠藥的種類有短效型、中效型和長效型,須經由醫師評估開藥,並遵循處方劑量,勿擅自增減數量,貿然停藥可能出現焦慮、失眠、頭痛等戒斷症狀。有睡眠障礙的人,應於睡前15至30分鐘服用安眠藥,服藥後馬上躺床睡覺,不要再走來走去,以免藥效發揮時發生跌倒意外。許多人擔心吃了藥就回不去了,害怕藥物成癮,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適當的減藥或停藥,並找出失眠原因解決根本問題,經由專業睡眠諮詢,建立健康睡眠習慣。(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13 焦點.食安拉警報
蘇丹紅食用過多傷肝、引過敏!護肝靠4招,多吃「深綠蔬菜」助排毒
帶點辣度的紅色料理,視覺色彩刺激食欲,但是含「蘇丹紅」色素的辣椒粉造成另一波食安風暴,不小心吃下肚該怎麼辦呢?亞東醫院營養師陳煌其說,蘇丹紅被列為「第三級致癌物」,規定不能用於食品的工業染料,雖然目前檢測出使用微量,但民眾仍擔心吃下肚有害健康。深綠色蔬菜助肝臟排毒陳煌其表示,肝臟負責代謝身體各種毒素,食用過多蘇丹紅會損傷肝功能、引起過敏反應。想要進行肝臟排毒大掃除,可多吃深綠色蔬菜,其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可幫助身體排除多餘廢物。特別推薦地瓜葉、菠菜、高麗菜、花椰菜、甘藍菜、青江菜、茼蒿菜等,營養價值含量高。其中,高麗菜富含硫及維生素C,有防癌、排毒功效,是春季養肝的好食材。屬於花椰菜、羽衣甘藍、芥菜、大白菜的十字花科蔬菜也榜上有名,含有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微量鉀及硒等礦物質,對腸胃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助於肝臟代謝毒素。大蒜含有天然的大蒜素和硒,可以增強肝功能,生吃效果更佳。少吃傷肝的油炸、加工品陳煌其提到,可補充保健品保護肝臟,原生於地中海地區的朝鮮薊,已被證實可抗發炎、改善肝臟疾病,其萃取物被廣泛運用在許多保健食品中。維生素B群亦能維持代謝,是不可缺少的營養之一。除了有益肝臟的食物及保健食品,陳煌其強調,少吃油炸品、加工食品、過量酒精,並避免含黃麴毒素的食物,易發霉的花生、五穀雜糧一定要妥善保存。而精製糖、高果糖的食品會導致脂肪肝,增加肝硬化、肝癌風險。日常作息方面,首先避免熬夜、有充足睡眠,中醫觀點認為晚上11點至半夜3點為膽經循行的時間,應躺床進入睡眠,才能讓肝臟好好進行修復。陳煌其強調,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分布,初期肝病無明顯症狀,若容易疲累、尿液顏色變深(茶色尿)、眼白變黃,很有可能是肝功能出問題,建議進行肝功能檢查(GOT、GPT)、B型肝炎和C型肝炎等檢驗。營養師分享護肝保健四招1.多吃深綠色蔬菜,幫助身體排毒2.少吃傷肝的加工品、油炸食物3.可補充保健食品,補給能量4.規律作息少熬夜,幫助修復肝功能
-
2024-03-13 醫療.中醫
改善頑固性疼痛! 中醫用「1法」告別50歲婦人肩頸僵硬
一名年逾五十的女性,因車禍受傷造成頸部椎間孔狹窄,壓迫到脊椎神經,出現肩頸肌肉緊繃、左手臂麻木無力等症狀,手臂屈伸活動都有困難。疼痛感造成難以入眠,翻身也會痛醒,白天疲累不堪而影響日常生活。改善頑固性疼痛 用「1法」告別肩頸僵硬經磁振造影(MRI)檢查後,奇美醫院中醫部骨傷科主任任東輝施以小扁針及美式整脊(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經過四周療程治療(每周一次),患者肩頸部緊繃痠痛減輕許多,手臂麻木無力也明顯改善,晚上不再失眠。任東輝說明,椎間孔狹窄是常見的脊椎病變之一,受損部位受到壓迫的神經痛困擾許多病人。椎間孔狹窄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車禍、搬運重物等外傷,以及基因、長期久站或久坐、老化、家族史......其病症好發在青壯年族群、以及生活型態緊繃且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久站的勞動者更容易發生。組織沾黏是身體痠痛元兇因外傷、扭拉傷或者長期姿勢不良、過度使用肌肉導致椎間孔狹窄,引起肌肉韌帶損傷,身體產生急、慢性發炎,進而形成局部的軟組織沾黏。久了會因氣血阻塞不通而全身痠痛,嚴重則會壓迫神經造成麻木無力、關節活動困難。小扁針(小針刀)是痠痛解方,可以直接鬆解沾黏處,疏通氣血、恢復關節活動功能。任東輝指出,小扁針是利用寬度0.45mm的扁形刀刃,融合「針」與「刀」的特色及優點,於特定部位進行軟組織的鬆解,是衛福部認定有效而安全的治療方法,屬於技術性治療。小針刀的治療時間短,約數分鐘,不需留針在身上,也不需住院和臥床休息,但施針處會有一些痠脹痛感,建議服用藥液包「消腫退癀湯」四至六包,效果會更好。小針刀療法有效改善疼痛若害怕扎針,建議可搭配美式整脊(AMCT)脊骨神經活化療法,經評估脊椎錯位後,用活化槍以快速度、低力道、穩定的脈衝推力矯治脊椎錯位,使神經不再受到壓迫,可治療脊椎錯位所導致的痠痛與各種疾病。小針刀可用於椎間孔狹窄引起的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手腳麻木、膏肓痛、五十肩、網球肘、關節炎等,以及各種筋骨痠痛新傷、舊傷,改善頑固性疼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3 養生.抗老養生
春天一到就想睡覺?溫差大身體濕邪所致 中醫師分享5招改善「春睏」
俗話說:「春睏秋乏夏打盹」,春天一到就容易睏倦、精神不濟。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所長彭溫雅說,「春睏」的主因是節氣變換,由寒轉熱,人體的調節反應跟不上,導致陰陽失衡。春天身體陽氣升 溫差大易受濕邪侵犯冬天血液循環變慢、新陳代謝差,陽氣也跟著下降。進入春天後,正是身體陽氣升發的時機,循環漸漸變快,但是受到氣候忽冷忽熱影響、日夜溫差大,人體易受到濕邪侵犯。如果沒有將濕氣排出去,就會有頭昏欲睡、提不起勁的症狀,即使已經睡了一整晚,白天還是會有「睡不飽」的感覺。除了一直打哈欠想睡覺,彭溫雅提到,有些患者主訴劇烈頭動、肩頸僵硬,但血壓數值都正常,其因素為天氣變化劇烈,引發各種痛症。在中醫養生治療方面,春季與臟腑的肝對應,可著重養肝排毒,促進人體陰陽平衡,改善睡眠品質。春天「養肝」 5招改善「春睏」彭溫雅表示,春天是「養肝」好時機,多吃袪濕食物、注意保暖,搭配食療茶飲提升免疫力,護肝提升陽氣還有以下方法:5招改善「春睏」一、保暖穿搭:遵循「春捂」原則,穿衣服要「下厚上薄」,中醫理論認為寒濕多從下半身進入,所以要穿著長褲、厚襪,上衣可以稍微薄一些,適時添加外套,以防病邪侵襲。二、護肝飲食:春天對應五行中的「青」色,多吃綠色蔬菜,例如花椰菜、茼蒿、蘆筍、菠菜等。忌吃油炸、辛辣、過油及過甜的食物,也不要吃寒涼性的瓜果、冰品。三、補氣茶飲:準備黃耆、西洋蔘、枸杞各1克,泡250ml的水,可滋補強身、提振元氣。建議等比例煮一大鍋,溫和調整體質。四、規律作息:就寢與起床的時間要跟著季節調整,春天有「生發」之氣,著重「夜臥早起」,接受陽光照射去除體內寒濕之氣,也不要太晚睡,保持規律習慣。五、適當運動:打敗春天的倦怠感,宜「輕鬆活動」,不可以過度,運動後要充分休息。彭溫雅提醒,「春睏」是身體濕氣重的警訊之一,代表體內循環不良,如果輕忽不理,依濕氣積聚在不同部位產生水腫、便祕、腹瀉、濕疹、長痘痘......影響臟腑功能。把握春天養肝排毒,多注意養生保健,為整年健康打下好基礎。
-
2024-03-12 養生.聰明飲食
超強「護心食物」堅果抗憂鬱、防心血管疾病!每天吃多少才不會熱量爆卡?
屬於植物種子的堅果,被譽為超強「護心食物」,在國健署推廣的每日飲食指南中,建議三餐各吃一茶匙(約10克),以達到營養均衡。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堅果是很好的油脂來源,其脂肪中有八成以上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血壓、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堅果種類多 輪流吃吸收不同營養素堅果種類繁多,國人最喜愛杏仁果、腰果、開心果、核桃、花生、夏威夷豆、葵花子、南瓜子等,各含有不同的礦物質,尤其巴西堅果的珍貴硒元素,可增強抗氧化能力。陳姿吟說,輪流攝取堅果可吃進不同的營養素,例如:芝麻的鈣含量比牛奶高、花生仁富含菸鹼酸、核桃具有抗炎特性、杏仁的維他命E可調節新陳代謝、南瓜子中的鋅對男性攝護腺有良好保養作用......能預防失智的「麥得飲食」,強調使用堅果類,有益大腦健康。陳姿吟分享,台灣雲林盛產花生、國產芝麻最大的產地就在台南,符合「吃在地、食當季」的低碳食物里程精神。芝麻可以補充鈣質,含鐵量相當高;花生除了菸鹼酸,亦含有抗氧化物質白藜蘆醇,抗癌、抗氧化的功效備受矚目,以清蒸或水煮的方式烹調,口感Q軟綿密。吃堅果降憂鬱、護心血管 選「原型原粒」少熱量堅果特有的植化素,能抵抗體內氧化失衡的壓力,多吃促進身體分泌血清素,產生快樂的感覺,國外研究發現,吃堅果類食物可降低憂鬱。陳姿吟強調,堅果容易受潮,產生易導致肝臟損傷的黃麴毒素,要特別注意保存方法。另外,過敏體質者、腎臟病患者食用堅果要小心,避開過敏原及高磷、高鉀、高鈉食物。雖然是優質油脂,但堅果吃多了仍容易造成肥胖、出現上火症狀。陳姿吟提醒,加了糖粉或其他調味的堅果非常涮嘴,尤其是油炸、蜜煉等作法,一口接一口不小心就爆量。選購前掌握「原型原粒」原則,注意簡單加工,低溫烘烤能保留完整營養,也能吃到堅果的原味香氣,減少糖或鹽分的攝取,才不會吃下更多熱量。堅果食用5建議1.每餐攝取一茶匙(約10克),每天不超過30克。2.不執著只吃某種營養素高的堅果,均衡攝取。3.掌握「原型原粒」原則,不吃過多調味的堅果。4.買小包裝,避免吃過量或存放過久。5.選有信譽的品牌,盡量避免大量散裝。(責任編輯 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