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廖靜清
共找到
580
筆 文章
-
-
2024-06-11 失智.大腦健康
促血液循環助防失智症 5穴位保養術改善不利大腦健康危險因子
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小心是「大腦老化」。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老化徵兆,包括輕微健忘、容易分心、動作變慢等,但如果持續記憶力減退和認知功能下降,就要注意可能是不正常的腦部退化,恐造成失智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不良習慣會加速大腦衰退,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用眼過度、長期壓力、血壓不穩、無法安睡、腦部發炎等。想護腦健腦,林舜穀表示,應避免讓大腦長期處於不利健康的環境,可先從5項關鍵因素著手,針對危險因子找到相對應的穴位刺激按摩,增加血液循環,有助於預防失智症。1.用眼過度長期用眼過度,可能對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林舜穀提到,視覺疲勞和眼睛疲勞會干擾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效率,進而影響記憶力和注意力。視覺疲勞常伴隨頭痛、眼部疼痛,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症狀。此外,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特別是夜間)會降低睡眠質量,因為藍光干擾人體生物時鐘,易損害記憶力、注意力和決策能力。按摩穴位:腦戶穴位於頭枕部正中線後,約髮際上2.5寸處。刺激腦戶穴可緩解用眼疲勞、減輕視覺壓力,改善整體的精神狀態。2.長期壓力長期壓力對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林舜穀強調,持續的壓力會讓大腦中的皮質醇水平升高,這種壓力激素在高濃度下會損害海馬體,導致記憶力減退及學習能力下降,降低專注力和工作效率,引發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長期壓力也會影響前額葉皮層功能,造成計畫、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按摩穴位:腦空穴位於後頭部枕骨外側隆凸處旁開2.25寸處,具清熱止痛作用。刺激腦空穴可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皮質醇分泌,進而減輕壓力對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損害。3.血壓不穩血壓劇烈波動會對大腦血管造成傷害,增加腦血管病變風險,例如中風和小血管病變,進一步影響大腦的血流供應,導致腦細胞缺氧。高血壓會加速動脈硬化、降低血管彈性,影響大腦各區域的正常血流;低血壓則可能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和反應遲鈍;血壓不穩還會對心臟和腎臟造成負擔。按摩穴位:通天穴位於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有穩定血壓的作用。刺激通天穴可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血壓,穩定的血壓有助於保持大腦供血充足,也提高情緒穩定性。4.無法安睡持續睡眠不足會讓大腦無法獲得足夠的休息和修復,直接影響到記憶力、學習能力。長期失眠還會引發焦慮、抑鬱及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慢性病風險,損害整體健康狀況。按摩穴位:神門穴位於手腕處,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神門穴可以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焦慮和壓力,從而改善失眠問題。有了足夠睡眠,可讓大腦進行修復和記憶鞏固,提升注意力、記憶力和認知功能。5.腦部發炎當大腦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時,免疫系統會不斷釋放炎性細胞因子,損傷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導致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炎症不僅會損害海馬體,慢性炎症會影響前額葉皮層功能、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包括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病,這些疾病會加劇認知功能的下降。按摩穴位:腦清穴位在解溪穴上二橫指,脛骨外緣。按摩腦清穴有助於改善腦部慢性發炎症狀,並減少神經細胞的損傷和死亡,從而保護大腦結構和功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0 醫療.皮膚
成年後皮膚長出硬硬突起物伴隨分泌物?小心是粉瘤,醫師建議「2狀況」才要手術治療
背部長了一顆硬硬的凸起物,不僅紅腫,還可以擠出膏狀分泌物,不斷反覆發作,患部偶爾疼痛難耐,小心「粉瘤」上身。皮膚科醫師黃千耀提醒,粉瘤不可亂擠,避免增加感染風險,一旦粉瘤大小超過2公分或發炎,建議應手術根除病灶。粉瘤是什麼?好發部位在哪裡?一位長輩因睡眠困擾,心情鬱悶不佳,家人發現他的背上長了一顆粉瘤,讓他疼痛到難以入眠,就醫確診後,動刀切除粉瘤。黃千耀表示,粉瘤與體質有很大關係,成年之後每個人都有可能誘發,出現在皮膚的任何部位,最常見發生於臉部、耳垂、耳後、背上或陰部等部位。粉瘤的醫學正式名稱為「表皮囊腫」,屬於良性腫瘤,大小、外觀跟青春痘差不多,好發於30、40歲的人,男性的比例較高,大部分都是因為毛囊堵塞刺激生長引起。粉瘤如果超過2公分或引起發炎,建議手術治療黃千耀指出,粉瘤幾乎無疼痛感,可能過了好幾年也沒什麼變化,不過當肌膚因衣物緊身過度摩擦,或是當抵抗力變差時,就容易發生紅腫發炎症狀。如果沒有感到不適、影響生活,可以和平共存,但若是反覆發炎、持續變大,建議切除預防感染。有些人會自行將分泌物擠出,不僅清理不乾淨,還容易造成感染,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黃千耀說,若是粉瘤的「囊袋」沒有被清除,可能會逐漸腫成一大包,一旦某日突然爆開,流出膿血,就有感染風險,建議粉瘤大小超過2公分或是發炎,可採用微創手術根除病灶,傷口較小,不會留下明顯疤痕。粉瘤別擔心不易癌化,卻也不會自行消失粉瘤容易與青春痘、粉刺、脂肪瘤、皮脂腺囊腫搞混,黃千耀表示,患者就診時,除了肉眼觀察外,會進一步對囊腫患處進行病理切片化驗。有些人擔憂粉瘤會不會癌化?他說,癌化的機率非常低,不需要擔心,除非有異常變硬、變色、潰爛、滲液等問題,再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其他皮膚疾病或皮膚癌。粉瘤不會自行消失,黃千耀說,如果長在臉部影響外觀,或痛到影響日常生活,可掛皮膚科、整形外科門診諮詢治療方式。如果不想開刀,可先藥物控制,並由專業醫護人員將膿清創出來,避免重度發炎。亂擠粉瘤易增加感染風險1.手部或器具不乾淨,引入更多細菌。2.無法拿捏擠壓力道,可能會造成血管受損,或是造成內部發炎。3.肌膚受傷或增加痘疤的生成。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08 醫療.婦產科
國內女性平均生育年齡接近「高齡產婦」,哪些產前遺傳檢查必須要做?
現代人普遍晚婚、晚育,依據內政部111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4歲,而35歲以上更超過3成。生育年齡升高,也提高染色體異常機率,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子綺表示,準父母對滿滿的產檢項目感到不知所措,常詢問:「我們夫妻都沒什麼疾病,還需要做基因檢查嗎?」高齡產婦的定義是什麼?需要注意那些問題?高齡產婦是指生產時年滿35歲的婦女,應重視定期產檢,並接受絨毛膜穿刺、羊膜穿刺。高齡懷孕可能面臨較高的胎兒染色體異常機率,特別是唐氏症等染色體缺陷。吳子綺提到,隨著醫療技術及疾病研究的進步,現在有了更多樣的診斷和篩檢方式,評估隱性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的風險。產前遺傳診斷檢查可以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生育保健的目的,民眾可先了解什麼是染色體和基因?常見的產前遺傳檢查項目有哪些?即早掌握狀況,確保母嬰的健康。解密遺傳的基本知識:染色體與基因人體的細胞核內有23對染色體,每一對的2條染色體分別來自父母雙方,又可分為體染色體(第1-22對)和性染色體(X或Y)。染色體是由DNA纏繞構成,DNA則是由兩股螺旋長鏈構成,長鏈上有4種鹼基(A、T、C、G),兩股長鏈之間成對牽住,就是鹼基對。基因是DNA的片段,約有3萬個遺傳基因分布在染色體上,從胎兒的成長和發育,到新陳代謝、思想性格等每一部分,都受到不同基因的控制。當這些密碼出錯時,就可能造成功能異常。一般最常聽到的染色體數量異常就是唐氏症,第21對染色體多了一條,另外常見的數量異常還有愛德華氏症(Trisomy 18)、巴陶氏症(Trisomy 13)、透納氏症(45,X)、克林菲特氏症(47,XXY)等。產前遺傳檢查有哪些?診斷性檢查和篩檢性檢查的項目有哪些?目前的產前檢查項目中,會涵蓋到基因異常疾病的檢查,又可分為診斷性檢查及篩檢性檢查,診斷性的檢查包含:絨毛膜穿刺、羊膜穿刺。絨毛膜穿刺是於妊娠10周以後,在超音波導引下抽取胎盤組織。羊膜穿刺是在妊娠16至18周左右,抽取羊水進行進行細胞培養,羊水染色體分析可以看到染色體的數量和大結構。若要看到較小片段的基因有無異常,則需要更進一步的羊水晶片分析(全基因體定量分析)。這幾項檢查因為需要用穿刺針進入腹腔,屬於侵入性檢查,可能會有破水、感染等風險。篩檢性的檢查包含了初期唐氏症篩檢、中期唐氏症篩檢、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初期和中期唐氏症篩檢,是透過媽媽的年齡、抽血數值,以及寶寶的超音波等指標,去計算胎兒的唐氏症風險。這二項檢查的準確率較低,單獨只做其中一項,準確率大約在70-85%,但沒有侵入型檢查的風險。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是在妊娠10到14周之間,抽取媽媽的血液,利用其中少量的胎兒DNA碎片,進行染色體的分析,針對不同的異常有70-99%不等的準確率。吳子綺提到:篩檢性檢查不是診斷標準,有偽陰性和偽陽性的風險,還是需要諮詢醫師,安排適合的檢查。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07 醫療.中醫
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你中了幾項?中醫師分享保養穴位
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小心是「大腦老化」。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正常的老化徵兆,包括輕微健忘、容易分心、動作變慢等,但如果持續記憶力減退和認知功能下降,就要注意可能是不正常的腦部退化,易造成失智症。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你中了幾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不良習慣會加速大腦衰退,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用眼過度、長期壓力、血壓不穩、無法安睡、腦部發炎。想護腦,先從這五項關鍵因素著手,林舜穀表示,避免讓大腦長期處於不利健康的環境,另可針對危險因子找到相對應的穴位刺激按摩,增加血液循環,有效幫助預防失智症。一、用眼過度長期用眼過度,可能對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林舜穀提到,視覺疲勞和眼睛疲勞會干擾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效率,進而影響記憶力和注意力。視覺上的疲勞感常伴隨著頭痛、眼部疼痛,無法集中注意力。此外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特別是夜間)會降低睡眠質量,因為藍光干擾人體生物鐘,易損害記憶力、注意力和決策能力。建議穴位:腦戶穴位於頭枕部正中線後,約髮際上2.5寸處,是傳統中醫中的重要穴位之一。刺激腦戶穴可緩解用眼疲勞,透過減輕眼睛疲勞和視覺壓力,改善整體的精神狀態。二、長期壓力長期壓力對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林舜穀強調,持續的壓力會讓大腦中的皮質醇水平升高,這種壓力激素在高濃度下會損害海馬體,導致記憶力減退及學習能力下降。長期壓力也會影響前額葉皮層的功能,這個區域負責計劃、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壓力會降低專注力和工作效率,另引發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建議穴位:腦空穴功效在於清熱止痛,腦空穴位於後頭部枕骨外側隆凸處旁開2.25寸,刺激穴位可以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皮質醇的分泌,進而減輕壓力對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損害。三、血壓不穩血壓劇烈波動會對大腦血管造成傷害,增加腦血管病變風險,例如:中風和小血管病變,進一步影響大腦的血流供應,導致腦細胞缺氧。高血壓會加速動脈硬化、降低血管彈性,影響大腦各區域的正常血流;低血壓則可能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和反應遲鈍;血壓不穩還會對心臟和腎臟造成負擔。建議穴位:通天穴位於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有穩定血壓的作用。刺激通天穴可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血壓。林舜穀表示,穩定的血壓有助於保持大腦供血充足;通天穴的刺激還能提高情緒穩定性。四、無法安睡持續睡眠不足會讓大腦無法獲得足夠的休息和修復,直接影響到記憶力、學習能力。長期失眠還會引發焦慮、抑鬱,以及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慢性病風險,損害整體健康狀況。建議穴位:神門穴位於手腕處,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這個穴位可以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焦慮和壓力,從而改善失眠問題。有了足夠睡眠,可讓大腦進行修復和記憶鞏固,提升注意力、記憶力和認知功能。五、腦部發炎當大腦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時,免疫系統會不斷釋放炎性細胞因子,損傷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導致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首先,炎症會損害海馬體;其次,慢性炎症會影響前額葉皮層的功能;慢性炎症也會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例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病,這些疾病會進一步加劇認知功能的下降。建議穴位:腦清穴位在解溪穴上二橫指,脛骨外緣。可使大腦清醒,故名「腦清」。按摩這個穴位有助於改善腦部慢性發炎症狀,並減少神經細胞的損傷和死亡,從而保護大腦結構和功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焦躁易怒,小心體內「隱吡咯」濃度過高!竟與2營養素有關
你有聽過「隱吡咯(ㄅㄧˇ ㄌㄨㄛˋ)」嗎?這個詞聽起來或許很陌生,但它會影響鋅和維生素B6結合。若體內隱吡咯的濃度過高,就容易有情緒方面的問題,甚至衍生免疫、消化功能等疾病。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在功醫檢測及臨床經驗中,憂鬱症、焦慮症、自閉症等身心疾病患者,常有一定比例伴隨隱吡咯或甲基化失衡。隱吡咯是血紅素的代謝副產物,累積過多會阻礙身體吸收鋅和維生素B6;B6對於維持神經系統正常運作非常重要,鋅則負責代謝、促進組織生成。什麼是隱吡咯?是體內產生血紅素的代謝副產物,會耗損較多的鋅、維生素B6,若體內隱吡咯濃度過高,導致代謝功能紊亂的吡咯症,易有焦慮、壓力耐受性差、消化問題。顏佐樺說示,人體分泌能使情緒穩定的血清素、讓心情愉悅的多巴胺,以及促進睡眠的退黑激素,都有賴B6的參與合成。若個人體質對B6的需求較大,但面臨較大壓力及吡咯症情形,就會加劇身心情緒。他以一名升學的個案為例,女學生國小時品學兼優,升上國中突然有自殘行為,甚至有想跳樓的念頭;上高二期間自覺無法承受課業壓力,有焦慮及睡眠困難,開始拒學、最後甚至休學。在經過功能醫學相關檢項的整體評估,了解個案基因條件、家庭背景及生活狀況,臨床判斷經驗後,發現隱吡咯失衡。因處於青年時期,剛好面臨課業壓力,或攝取營養不足,隱吡咯會耗損較多的B6營養素。此外,吡咯症有較高的因素來自遺傳,若父母或近親患有吡咯症,則下一代罹患吡咯症的可能性非常高。顏佐樺提醒,當發現自己或親友有身心症狀,如情緒失控、焦慮、睡眠困難等,可先檢查是否為營養失衡所導致。另透過功能醫學相關的檢測,加強隱吡咯分析檢測,並結合飲食及生活習慣,調整身心健康狀態。顏佐樺強調,及時補充B6、鋅等營養素非常重要,只要開始適量補充,約1-2個月即可看到成效。常見的吡咯症(Pyrrole Disorder)症狀1.易怒2.爆發性脾氣3.無法負荷高壓4.聲光氣味觸感敏感5.不記得做夢內容6.免疫短期記憶差7.指甲脆弱或長斑點8.睡不好9.早晨易有噁心感10.皮膚乾燥且白皙11.生長緩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5 焦點.元氣新聞
NVIDIA攜手長庚 合作AI智慧醫療
個人化精準醫療是未來大趨勢,NVIDIA(輝達)將AI導入醫療照護領域、開發診斷方式,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造成旋風,並於6月2日公布攜手長庚醫院合作,NVIDIA全球醫療業務部門副總裁Kimberly Powell昨天再率團至林口長庚拜訪。長庚表示,未來將共同推動台灣智慧醫療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Kimberly Powel昨天一早抵台後,即前往林口長庚,由院長陳建宗、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主任郭昶甫等人接待。陳建宗表示,這次合作將透過NVIDIA的加速器計畫,滿足臨床實務應用,共同推動與引領台灣智慧醫療發展,這次訪問象徵雙方強強聯手深化合作的開始。郭昶甫表示,林口長庚自2018年5月成立AI核心實驗室後,積極開發並推動AI在臨床醫療應用,包含影像、訊號及數據分析等模型,已取得三項食藥署醫療器材許可證,例如腕部舟狀骨骨折偵測軟體、心房顫動偵測軟體、心室收縮功能篩檢。長庚更致力於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領域,將醫療結合AI智慧,目前推出超過40個臨床模型、完成5項生成式AI專案,包含病房輔助機器人協助護理師發放物品及病程紀錄等臨床業務;「AI學姊系統」運用語音智慧化護理會診系統,可快速回答問題、協助醫療決策並回應病人需求,強化專業支援、病人照護並簡化臨床工作流程。Kimberly Powell表示,林口長庚很早就布局AI,加上NVIDIA在的發展經驗,可結合雙方的專長嘗試許多應用。她指出,NVIDIA在其它領域的成功經驗,例如無人駕駛技術等,可在醫療AI上進一步取得進展。雙方昨天進行深入座談,分享對台灣未來兩年醫療發展趨勢,以及技術創新及市場戰略,包括數位轉型、生成式AI、人工智慧在醫療診斷和治療應用趨勢,以及跨國醫療環境的變化等議題。長庚也介紹院內最新各項AI技術開發進展,進一步探討與NVIDIA如何合作,雙方共同創新。
-
2024-06-05 失智.非藥物治療
阿茲海默不可逆,「三動」延緩認知衰退!預防首重穩控血糖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慢性、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主要與腦部病變、遺傳基因有關。演出《雷神索爾》走紅的澳洲男星克里斯漢斯沃,因檢查時發現自己帶有2個ApoE4遺傳基因,宣布暫時息影。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帶有風險基因≠罹病,民眾多注意控制三高、慢性病,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失智症會遺傳嗎?「失智症會遺傳嗎?」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確實有家族關連,但是只有小於5%是因基因遺傳而得病,徐文俊說,失智症有部分遺傳性,但基因只能歸為先天是否容易生病的體質,最主要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基因帶原不等於患者,風險高不等於生病。失智症中最常見的為阿茲海默症,可以透過血液檢測生物標記以及ApoE遺傳基因檢查,生物標記的診斷為重要的趨勢,不過即使進行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生物標記仍會存在、不會消失。徐文俊強調,阿茲海默症的發症原因與腦中累積類澱粉蛋白β有關,當檢測出大腦的異常蛋白濃度,可能開始發病。「大腦的糖尿病」阿茲海默症 穩控血糖很重要預防失智症要及早開始,徐文俊提到,阿茲海默症與胰島素的分泌有關,一定要穩定血糖控制。阿茲海默症被喻為是大腦的糖尿病,又稱「第三型糖尿病」,當血糖過高時,會造成腦部神經及腦血管內皮細胞病變。若是對阿茲海默症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性治療,例如注射糖尿病藥物刺激調節血糖的荷爾蒙,這方式是否有效呢?徐文俊認為,這只能控制血糖,無法治標治本,要防治疾病發生或惡化,必須執行「健康生活型態」。「三動」延緩認知衰退徐文俊強調「三動」,藉由運動、腦動、互動延緩認知衰退,控制慢性病並穩定三高,再加上飲食,多吃抗氧化類的食物。運動:適當且規律的運動,是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關鍵,建議每周進行2次以上的運動。腦動:多閱讀或課程學習、觸新事物,刺激大腦提升認知能力。互動:日常多參與社交活動,人際互動可促進語言能力、改善情緒。飲食方面,建議地中海飲食及麥得飲食,二種型態強調吃全穀類、堅果類、多蔬果及健康的油脂,都被證實能保護心血管健康。要特別注意,地中海飲食鼓勵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但不等於植物性飲食,其強調選擇魚類及海鮮。徐文俊提醒,植物性飲食容易維生素B12不足,可能影響紅血球製造和神經系統。(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05 醫療.消化系統
吃太好、睡不夠都容易得脂肪肝 做「一件事」可有效逆轉
神曲「晚安大小姐」爆紅洗腦超,歌詞提到:還在滑手機嗎?再不睡覺的話,皮膚會變差。好心肝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家醫部兼任主治醫師粘曉菁說,晚睡對身體的影響除了精神不濟、食欲不佳,還會引起炎症反應,民眾常忽略的,還有得到脂肪肝的風險。吃太好、睡不夠 都會有脂肪肝脂肪肝的發生,最直接的關鍵是飲食,當吃進過多脂肪、澱粉及醣類時,肝臟無法清除代謝,以油泡形式堆積在肝細胞內,漸漸成為脂肪肝。粘曉菁表示,有9成的肥胖者都罹患脂肪肝,因為吃得好、吃得多造成「營養過剩」。輕度的脂肪肝不會有明顯症狀,等到肝功能異常時,常出現疲倦、噁心、厭食、右上腹腫脹等。而睡眠不足,也會大大增加罹患脂肪肝的機率,不論睡太多、睡太少,都會導致發胖。粘曉菁建議,每天睡眠時間不要少於5小時、也不要多於9小時,約6-8小時左右最剛好。若有睡眠障礙的問題,白天可多活動、多曬太陽,刺激大腦分泌血清素,進而轉成褪黑激素,穩定睡眠品質。脂肪肝是「慢性發炎」 運動可逆轉脂肪肝是一種慢性發炎,當「肝包油」的程度嚴重,會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又稱「肝病三部曲」。粘曉菁說,脂肪肝可以逆轉,運動是最有效的方式,進行快慢交替的間歇運動或是有氧運動,幫助燃脂減重,只要減少體重的5-10%,即可有效降低脂肪肝。哪些人是罹患脂肪肝高危險群?1.三高患者2.肥胖症、體重超標者3.酗酒4.糖尿病患者5.代謝症候群6.先天性基因缺陷7.B、C型肝炎患者8.長期使用類固醇睡不好的原因很多,「睡前滑手機」易導致入睡困難、睡眠時間延遲,手機藍光會阻礙褪黑激素分泌、讓睡眠品質下降。粘曉菁提醒,睡前半小時讓心情平靜下來,不要再碰3C;另注意室內燈光,研究顯示燈光與肥胖有正向關係,開燈睡覺確實會變胖。飲食控制部分,粘曉菁強調,要遵守少油、少糖原則,尤其是人工果糖。美國科學家進行青少年9天限制果糖飲食的研究,第10天抽血發現,脂肪肝、內臟脂肪及血糖都有顯著改善。
-
2024-06-04 養生.聰明飲食
糯米高升糖指數,糖尿病患務必忌口!吃粽子5招平衡健康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民間傳統習俗三大節日,拜拜供品一定要準備粽子剝開粽葉,陣陣米香撲鼻。不過,糯米做成的粽子,熱量非常高,肝膽腸胃醫師蕭敦仁表示,南部粽約350大卡、北部粽約550大卡,小小1顆暗藏驚人的熱量,而且糯米屬於高升糖指數食物,支鏈澱粉含量極高,是糖尿病患的禁忌。蕭敦仁在個人臉書直播分享,粽子分為生糯米拌內餡水煮的南部粽、糯米炒熟加入內餡再蒸過的北部粽,放了五花肉、鹹蛋黃、香菇、蝦米等。另有圓糯米以鹼水浸泡後,用青竹葉包裹再蒸熟、放涼冷藏的鹼粽,食用時會沾上白糖或蜂蜜。粽子不僅熱量高,澱粉特性不易消化,蕭敦仁提醒有3族群要注意,避免踩到食物地雷。哪些人群不適合吃粽子?1.糖尿病患者:糯米的升糖指數高,會促進血糖上升、血糖波動,不利於控制血糖,建議選擇全穀雜糧的健康粽。2.腸胃消化不佳:肉粽隱藏了高脂肪、高蛋白、高鹽,容易消化不良,且糯米中的支鏈澱粉在腸胃道的消化速度較慢,吃多會胃痛、脹氣。3.體重控制者:粽子屬於高油、高熱量的食物,尤其北部粽多了加油拌炒增加香味的步驟,應適量為宜。想吃粽子該如何平衡身體健康呢?蕭敦仁建議,一顆粽子約含有2-4分主食,不宜每餐吃,每餐也最好不要食用超過一顆,另攝取膳食纖維豐富的蔬果,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5招平衡健康攝取粽子1.控制分量:無論是鹹粽或甜粽,都要控制分量大小,一次不超過1顆,避免消化不良。2.勿重複主食:吃了粽子就不要再吃其他全榖根莖類,或是麵條、麵包等澱粉食物。3.選擇健康五穀:選擇糙米或五穀雜糧類的粽子,減少糯米含量。4.注意飲食均衡:多攝取蔬菜水果,綜合營養素,避免單一性的高熱量粽子。5.適量運動:吃完粽子後,適量運動可以消耗多餘的熱量,可選擇散步、慢跑、有氧運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04 養生.聰明飲食
多喝水無法排鹽!吃太鹹恐高血壓也影響睡眠:多吃這些才有效
早餐三明治加奶茶、午餐便當加手搖飲、晚餐跟同事聚餐吃火鍋……,這些外食族的日常飲食,隱藏了高鈉危機。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鹽分攝取過量,除了會造成高血壓外,也會影響睡眠,容易有入睡困難問題。常見許多睡眠障礙患者是因為吃進含鈉多的加工食品,高鈉打亂了生理節奏。高鹽飲食 加重腎臟負擔衛福部建議,國人每日鈉攝取量上限為2400毫克,換算下來一天不能吃超過6公克鹽,實際上國人鹽分攝取都過量。徐佳靖表示,吃得太鹹,有些人罹患高血壓卻渾然不覺,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更加重腎臟負擔。高鹽飲食也會影響睡眠,因為控制晝夜節律的大腦視交叉上核(SCN)被過多鹽分打亂運作,促使夜間神經元興奮。攝取過多鹽分也會頻尿跑廁所,吃鹽愈多、尿量愈多,再加上高鹽會刺激口渴反應,導致喝下更多的水分。徐佳靖指出,當過多水分滯留在體內時,會造成水腫,因此,吃火鍋、炸雞、漢堡時,很多人總覺得食欲大開,而且一定要配飲料,甚至是喝含糖飲料來中和,但隔天起床就會感覺全身很不舒服。喝水幫助代謝循環排鈉有效嗎?徐佳靖說,喝水無法排鹽,建議可多補充「高鉀」食物,例如奇異果、香蕉、深綠色蔬菜等,鉀離子含量豐富,可穩定血壓,又能促進腸胃蠕動。高鈉地雷 火鍋不要喝湯多數人以為只要吃得不鹹,就不會攝入超量的鹽,其實很多食物隱藏了高鈉危機,一不小心就會掉入陷阱。徐佳靖強調,容易讓人失去警覺的高鈉地雷食物,莫過於關東煮的湯汁,喝起來甘甜,但各種加工食物放進大鍋內久煮,湯頭又加了許多調味料,舀上一碗可能就含逾千毫克的鈉。看似清爽的昆布鍋湯頭,鈉含量也相當高,建議吃火鍋盡量不要喝湯。其他「高鹽值」的食物,還包括白麵條、白吐司,尤其是細麵種類的麵線、雞絲麵,製作過程中都會加入鹽。徐佳靖提醒,下鍋前,可先用冷水泡過,或是先用熱水煮過,起鍋時再放入冷水中洗滌,洗去多餘鹽分,並保持Q彈口感。減鈉的健康吃法1.以蔥、薑、蒜、胡椒等辛香料取代鹽,減少用鹽。2.少吃罐頭或加工食品,這類食物含鈉量超高。3.外食族用餐要注意營養標示,鈉含量的數字比熱量大的話,就屬於高鈉產品。4.吃鍋類食物盡量不要喝湯,火鍋煮愈久,普林含量愈高。5.想吃點心時,多以新鮮水果代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3 醫療.精神.身心
長期失眠怎麼改善? 臨床心理師:有4症狀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
「一夜好眠」是許多人的心願,睡不好影響免疫力,增加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慢性病的風險。根據統計,國人服用安眠類藥物比例逐年升高,每年用量已超過10億顆,吃多恐影響生活作息。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失眠成因複雜,安眠藥並非萬靈丹,先透過其他方式改善,用藥應是治療失眠的最後一道防線。吳家碩說,目前非藥物介入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運用各式助眠的行為技巧,以及認知上的調整等方式,核心順序上是「找原因,再處遇」,先從根本上找出失眠的主要原因,再對症下藥給予合適的睡眠管理方法。他以個案說明,因長期苦於失眠,嘗試過各式民間偏方卻未有療效,最後依賴助眠藥物。在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後,個案的心理焦慮得到緩解,睡眠品質也有改善。因為仍有半夜易醒和多夢的問題,經詳細的臨床評估和睡眠檢查,發現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心理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得到全面性的改善,逐步減少依賴助眠藥物。5招助眠技巧幫助入睡1.作息規律:先確立起床和就寢時間,建立生理上的規律性,固定時間把作息調整回來。2.適量運動:運動能有效幫助睡眠,只要持之以恆,任何形式都有益處。3.助眠飲食:多吃含有色胺酸的食物,例如蛋黃、牛奶、香蕉,幫助合成褪黑激素。4.呼吸放鬆:深吸深吐,讓氧氣徹底進入血液,放鬆交感神經。5.環境改造:打造舒適和安靜的寢室,並控制室內的溫度。吳家碩提到,臨床上協助個案解決失眠問題前,可同時透過睡眠檢測了解生理狀態,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如果沒有合併生理異常的單純失眠,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為最有效方法;若合併生理異常狀況,就需會診專科醫師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失眠。以盛行率高達15%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為例,常見症狀有:1.整夜多夢睡眠中快速動眼期階段肌肉張力更容易消失,因此呼吸暫停、醒來次數增加,導致個案感到晚上的夢特別多。2.半夜易醒呼吸道阻塞將造成身體缺氧,缺氧情況下大腦會主動喚醒自己進行呼吸,避免窒息身亡。3.白天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因為半夜多次醒來身體未獲得真正休息,將導致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想睡。4.自律神經失調呼吸若暫停超過10秒,胸內負壓將增加、影響心血管與自律神經功能。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成因為呼吸道發生反覆性的塌陷,造成呼吸道狹窄或堵塞,使呼吸變淺、變得費力,好發於肥胖者、中年以上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透過居家睡眠檢測,在家睡一晚即可獲取此症診斷參數AHI值(apnea-hypopnea index/平均每小時無通氣與低通氣次數),若AHI>5即表示罹患睡呼吸中止症應積極就醫接受治療。
-
2024-06-03 醫療.精神.身心
孫安佐失控疑被下蠱?醫揭大麻成癮生心理影響:PTSD不應有脫序行為
孫安佐4月在泰國吸大麻、私闖民宅被逮,脫序行為被安排入住當地精神醫療院所。回台後,狄鶯爆孫安佐遭下蠱,孫安佐今(2)日孫安佐受訪時則自爆罹患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希望各界不要再逼他回想被送進醫院的痛苦經歷。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大麻屬於中樞神經迷幻劑,會讓人上癮,有些人服用後會有易怒、焦慮和食欲改變,甚至引發譫妄,出現各種幻聽及幻覺。吸食大麻會對人體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等多方面的影響。從生理上來說,易增加肺部感染風險、引起心臟病發作,也會對生殖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大麻對生理有什麼影響?1.心血管系統:大麻會導致血壓上升、心率增加,恐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尤其是有心臟病史的人。2.呼吸系統:吸食大麻會刺激呼吸道,引起支氣管擴張和發炎反應,長期吸食可能會增加慢性支氣管炎和肺部感染的風險。3.消化系統:大麻會增加食欲,饑餓感引起「嘴饞」現象,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和飲食過量。4.生殖系統:對男性來說,長期吸食大麻可能會降低睪丸激素,影響精子質量;女性則可能會影響月經周期。而對心理的影響,楊聰財提到,大麻雖然能令人感到放鬆暢快,但殘留在身體的時間很長,會造成腦部的損害和程度不等的上癮。吸食大麻會有哪些症狀?1.精神病性症狀:可能引發精神病性症狀,如妄想、幻覺,尤其是高劑量使用或有精神病史的人,會出現怪異行為,如同中邪般,表情呆滯、神情恍惚。2.焦慮和憂鬱:有些人使用大麻來減輕焦慮和憂鬱症狀,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加重這些問題。依賴性和成癮:長期使用大麻會導致心理依賴,有些人可能會發展為物質使用障礙。對於孫安佐提到的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楊聰財認為,一個人是否罹患PTSD,需要由精神科醫師評估診斷,並且由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會師、職能治療師,進行專業的評估和治療,常常需要超過一年的療程,個案的病識感、配合治療,以及親友的協助陪伴很重要。單純的PTSD不應該出現脫序行為,他以美國越戰退伍軍人大量罹患PTSD的案例來看,是因為想改變負面認知及情緒變化等惱人的症狀,所以白天會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提神,晚上會用鎮靜安眠麻醉藥物來助眠。精神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會用幻覺劑,例如大麻、LSD等藥物,便會影響精神情緒,很容易出現脫序行為。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
2024-06-03 醫療.中醫
6月5日「芒種」濕氣重 中醫師建議多吃這類食物祛濕健脾
今年芒種的日子落在6月5日,這個節氣前後,梅雨面滯留在台灣,氣候濕熱、氣溫逐漸上升,容易感到悶熱不適。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說,芒種過後,心火逐漸增強,要養心補血並著重「排濕」,五臟中的脾,有運化濕氣的功能,如果體內多餘水分排不出去,容易感到睏頓、精神倦怠、身體腫脹。進入梅雨季後,悶熱濕氣易誘發過敏及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相關疾病,張家蓓表示,夏天汗腺與皮脂腺分泌旺盛,若出現濕疹、帶有分泌物的皮膚過敏,是濕氣重的警訊。想要「排濕氣」,要多吃降心火的食物,例如蓮藕、蓮子以及瓜果類,可以有效的降火氣、排除積存的濕熱。瓜果類可以多吃當季盛產的小黃瓜、大黃瓜、冬瓜、西瓜、香瓜等,補水又消暑降溫。張家蓓提到,夏天潮濕炎熱,胃口差、脾胃功能減弱,不妨食用溫補肝腎的韭菜。以中醫角度來看,韭菜能健胃、補陽,還能提高新陳代謝,有助調整痰濕體質。除了食補,張家蓓強調,要避免睏頓嗜睡,應適量運動,讓身體微微出汗幫助氣血循環,帶出身體的暑氣、濕熱。流汗過多時,要加強「補氣」,用黃耆、白蔘泡水代茶飲,或是煮玉米鬚水、白茅根水,解熱利尿消水腫。所謂「夏日炎炎正好眠」,張家蓓提醒,夏天作息要早睡早起,可適度睡「子午覺」,在正中午時間閉上眼睛休息一下,午時小憩片刻以30分鐘為佳,不超過1小時,避免影響晚上睡眠。另外,可按摩勞宮穴、內關穴,緩解高溫帶來的心神煩躁。位在手掌處的勞宮穴,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功效,當情緒受到影響而失眠時,可以刺激這個穴位。內關穴是中醫養生的三大要穴之一,位置在內手腕的橫紋後,有平衡自律神經與情緒的作用。芒種養生中醫推2穴位1.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心點,只要屈指握拳,中指尖端碰到的點就是勞宮穴,剛好位於掌心橫紋中央。2.內關穴:位在手腕內側處,握拳時,前臂正中有兩條筋突出,內關穴就在兩筋之間,大約手腕橫紋上約三指的位置。
-
2024-05-31 醫療.心臟血管
半夜如廁昏倒 心臟罷工當心猝死
一名60多歲男子,有規律運動習慣,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半夜起床上廁所時發生短暫昏厥,之後回復意識卻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就醫檢查發現是「房室傳導阻滯」,醫師指出,若是心跳過慢(每分鐘搏動小於60下)或不穩定、頻繁心搏暫停,就會有猝死的危險。「房室傳導阻滯」屬慢速心律不整 無明顯症狀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房室傳導阻滯」是慢速心律不整的一種,平時無明顯症狀,當心跳過慢或暫停時,會忽然出現暈眩狀況。這名患者曾被診斷有第二度心室傳導阻滯、偶發性心室早期收縮,及右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輕度狹窄,僅接受血脂藥物治療並追蹤。因患者有相關病史,特別進行連續三天的心電圖檢查,竟是「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三天內發生逾80次心搏暫停,清醒時最長暫停4.29秒,睡眠時最長暫停8.48秒。立即轉診心臟科,進行手術置放人工心臟節律器,目前症狀穩定。房室傳導阻滯分三度 第三度較危險房室傳導阻滯可分為三度,第一度是指心搏脈衝傳導阻滯要比正常心搏慢,大多不會引發症狀,不用治療;第二度是因有部分心房脈衝無法傳到心室,導致脈搏變得不規則,會依據是否有症狀給予人工心臟節律器治療;第三度是脈衝無法傳導,心室單獨繼續搏動,與竇房結及心房跳動完全無關。潘俊伸說,第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又稱為完全房室傳導阻滯,症狀嚴重也較危險,會有頭痛、低血壓、昏厥,甚至併發心臟衰竭、Adam-Stokes症候群(突發心律異常,可能會出現意識喪失、昏厥、抽搐和腦缺血等症狀)等;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以各種原因造成的心肌炎症最常見。潘俊伸提醒,當出現心律不整、胸悶、暈眩時,要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並詳細檢查找出原因。「房室傳導阻滯」可由問診及一般心電圖檢查發現,但有時患者症狀不明顯,且一般心電圖檢查也不一定有異常,可安排長天期的24小時心電圖檢查幫助診斷。
-
2024-05-30 醫療.泌尿腎臟
每8位就有1人患腎臟病 中醫授護腎4招預防腎功能不自覺惡化
慢性腎病已經成為新國病,國內每8位成人就有1位患有腎臟病,有些民眾正處於腎功能逐步惡化仍不自知。台中市中醫師公會榮譽理事長曹榮穎表示,想要護腎,除了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之外,千萬不可隨便吃保健食品、來路不明的中草藥,藥膳進補也會增加腎臟負擔。曬乾的紅棗及經過低溫烘焙的黑棗,是養生藥膳的最佳食材,且具有讓湯頭甘甜的作用。在湯裡加入紅棗或黑棗可補養身體、滋潤氣血,許多人也會隨手泡上一杯「紅棗枸杞茶」養氣明目。曹榮穎說,紅棗、黑棗是慢性腎病患者的飲食禁忌,包括葡萄乾、鳳梨乾都屬於高鉀食物,要謹慎食用。曹榮穎強調,鉀離子有助於降低高血壓,但是腎臟病患者如果攝取過量,會出現血鉀過高,導致全身無力、心律不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降低及預防腎病的發生,可從以下方式著手:一、養成健康生活型態肥胖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要維持理想體重,把BMI值控制在18.5~23.9之間;每周至少運動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鐘的適度運動,透過運動改善代謝,加速排除尿毒素;更要戒除抽菸、酗酒,抽菸者的洗腎風險是一般人的近2倍,也會讓血糖難以控制;做好保暖也能保護腎臟,避免血壓變化過大增加腎上腺素分泌。二、均衡飲食 適量喝水坊間的十全大補湯、藥燉排骨、薑母鴨、麻油雞等藥膳,腎臟病患者應與中醫師討論,不適合體質的中藥會使邪氣留滯,不宜隨意進補。尤其要避開食用楊桃、香蕉和柿餅等含高鉀的水果;川七、莧菜、菠菜、空心菜等高鉀蔬菜也要注意。日常飲食應均衡且清淡易消化,少鹽、少調味料、少加工品,減低腎臟負荷。應適量喝水,每天飲水量可以自己體重的公斤數乘以30估算。三、遵從醫囑 不信偏方吃中藥會傷腎是錯誤觀念,亂買來路不明的藥材補身才是傷腎主因;服用藥物應諮詢及遵從醫藥專業人員指導,不濫用止痛藥、不聽信偏方草藥、不亂吃減肥藥。四、自我監測 定期健檢原發性腎絲球腎炎需長期監控追蹤與治療,可避免病程惡化。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血糖控制,糖化血色素
-
2024-05-30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少吃一點可減緩過敏反應?改善過敏只有一方法
一名幼兒園男童差一點因花生而死,他對花生相關製品嚴重過敏,吐司塗了一點花生醬,吃了之後,引發過敏反應,迄今就醫三次,其中一次呼吸困難,家長緊急送至急診,才救回一命。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蘇冠文表示,近年來,國內兒童對於花生過敏的比率明顯,家長務必提高警覺。林口長庚團隊昨公布最新「台灣食物過敏大調查」,不論哪個年齡層,過敏原第一名均為「帶殼海鮮」,國小學童第二至第五名為花生、雞蛋、水果、牛奶。蘇冠文表示,小朋友如對花生過敏,成年之後食用相關製品, 仍可能誘發過敏反應。食物過敏反應大不同 腹痛嘔吐、意識不佳快送醫蘇冠文指出,曾收治一名幼兒園小男童因花生過敏而三度就醫,前兩次症狀輕微,到診所就醫,簡單用藥,就緩解不適症狀。到了第三次,異常嚴重,眼睛和嘴巴腫脹,且呼吸困難,緊急被送至急診。提醒家長,如果孩子出現喉嚨聲音沙啞、腹痛嘔吐、意識及活力不佳等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就應緊急送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表示,在食物過敏的急診患者中,以帶殼海鮮居多,食用之後,全身發癢、冒出紅疹。有些則是對酒類過敏,讓需要頻繁應酬的中壯年男性上班族吃盡苦頭。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侯重光指出,一般食物過敏反應的症狀較不嚴重,但曾收治過一名帶殼海鮮嚴重過敏個案,才吃了幾隻蝦子,全身冒出皮疹,合併水腫,呼吸不順,情況危急。改善過敏唯一方法:避免食用誘發過敏食物在治療食物過敏上,陳維恭表示,先施打抗過敏藥物,並多喝水代謝,約八成患者在打完針劑後,過敏反應就會代謝完畢。部分患者代謝能力較差,在打完過敏藥返家休息後,又回醫院急診,必須給予點滴輔助治療。有些家長以為,少量接觸海鮮、花生等食物過敏原,就可減輕孩子過敏症狀,對此,蘇冠文表示,這萬萬行不得,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怎能以「神農嘗百草」方式來改善過敏,唯一方法就是避免食用可能誘發過敏的食物。氣喘會遺傳 食物過敏原未必相同【記者廖靜清/台北報導】許多民眾都有過食物過敏的經驗,輕則喉嚨癢、冒出紅疹,嚴重時還可能引發過敏性休克,不少體質過敏的父母擔心孩子也有過敏問題。新光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莊志誠表示,過敏體質確實會遺傳給下一代,例如,皮膚、氣喘等,但食物過敏原太多,親子不見得對同樣食物產生過敏反應。莊志誠表示,食物過敏成因複雜,與體內分泌免疫球蛋白E(IgE)有關,當食物某些成分進入體內,被免疫系統視為敵人,就會引發發炎反應,一般來說,食用了誘發過敏的食物後,幾分鐘內至二個小時就會出現異常反應,但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回想剛剛吃了什麼,應該就知自己對什麼食物過敏。過敏體質會遺傳,但每個人對食物過敏的反應不一,莊志誠表示,很少收治全家人對同一食物過敏的案例,例如,父親對甲殼類過敏,一吃就全身搔癢,但兒子卻偏好螃蟹、蝦子,毫無症狀。在治療上,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表示,過敏急性發作,可以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來緩解症狀,但目前仍沒有根本有效的預防方法。「減敏治療」為減少過敏原敏感性的一種方法,原理為直接接觸過敏原,改變患者體內的免疫反應,主要用於治療塵蟎過敏,無助於食物過敏。「過敏是無法完全治癒的,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避開引發過敏的食物。」洪育忠說,要想避免食物過敏,就是牢牢記住自己吃過哪些食物後出現不適症狀,謹記不再食用。另接受血液檢驗過敏原,測量血液中「急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目前可檢測二百多種過敏誘發因子,找出過敏原後,避免食用。
-
2024-05-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生理痛、偏頭痛...長期吃止痛藥會傷身嗎? 醫師提醒:小心洗腎
你有疼痛的困擾嗎?頭痛、牙痛、生理痛、肌肉拉傷、關節疼痛......民眾常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或是聽到親友要去日本,必託買藥妝店的止痛藥清單。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中分享,一名女性因長期偏頭痛,服用止痛藥10多年,不幸腎衰竭必須洗腎治療。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長暨台北透析診所院長李孟鴻說,過量或長期使用止痛藥確實會對腎臟造成損害,不同類型的止痛藥對腎臟影響程度不同,例如藥物會抑制前列腺素,使腎臟的血管收縮,增加腎臟負擔。 有些止痛藥雖然比較不傷胃,卻會對腎臟造成傷害,李孟鴻表示,止痛藥可分成四類: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鴉片類藥物(Opioids)、COX-2抑制劑,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風險: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風險:長期或高劑量使用NSAIDs會減少腎血流量,導致腎灌流減少,並可能引起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和急性腎功能衰竭;一般健康人短期使用大多沒問題,長期使用可能引起腎乳頭壞死和慢性腎衰竭。機制:NSAIDs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來減少炎症和疼痛,但前列腺素在維持腎臟血流中扮演重要腳色,血流減少會導致腎臟灌注不足。使用建議:避免長期或過量使用NSAIDs,這類藥物對腎臟的影響最為顯著,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宜長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風險:相對於NSAIDs, 對乙酰氨基酚對腎臟的影響較小,但過量使用仍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乙醯氨基酚經由肝臟代謝,過量使用主要會引起肝毒性,造成急性肝臟衰竭。機制:主要通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前列腺素合成來減少疼痛和發熱,過量使用時會增加代謝負擔,導致器官損傷。使用建議:對乙酰氨基酚相對安全,但需注意不超過服用劑量。鴉片類藥物(Opioids)風險:是臨床上最常用於強效止痛的止痛藥,例如嗎啡;鴉片類藥物不會直接損害腎臟,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其他副作用,如耐藥性及成癮,間接影響腎臟健康。某些鴉片類藥物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會造成代謝減慢,增加毒性風險。機制: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特定受體產生作用,改變對疼痛的感覺。使用建議:鴉片類藥物需醫生監控,這類藥物需嚴格按照醫生指示使用,避免成癮和其他副作用。COX-2抑制劑風險:這類藥物對胃腸道副作用較少,但仍可能對腎臟造成影響,特別是在長期或高劑量使用時。機制:選擇性抑制COX-2酶,減少炎症和疼痛,但對腎臟血流量的影響仍需謹慎考慮。使用建議:需定期監測,使用任何止痛藥時,尤其是對已有腎臟疾病的患者,應定期監測腎功能和其他相關指標。李孟鴻提醒,選擇止痛藥時需與醫生討論,包括個人病史、用藥情況,尤其是慢性腎臟病患者,避免加劇損傷。另外,對於國人喜愛購買日本藥妝店的止痛藥,李孟鴻以EVE止痛藥為例,主成分是布洛芬(ibuprofen),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臨床上非常廣泛使用來解熱鎮痛。雖然是非處方藥銷售,有些成分可能會有副作用或造成腸胃不適,不要自己亂買藥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9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林憶君組「小蜜蜂」當最強後勤 藥師偏鄉送藥到深夜卻滿滿成就感
藥師小檔案姓名:林憶君年齡:54歲執業地點:承祐藥局(花蓮縣花蓮市)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把自己照顧好,從前端預防開始防患未然,為健康打底。當過兵的人都知道,軍方最強的後勤就是「小蜜蜂」,宛如內建GPS的補給單位,總是比部隊還早到達任務地點,提供各種餐車美食。新冠疫情期間,立法委員、藥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林憶君整合花蓮縣內29家健保藥局,組成「小蜜蜂特攻隊」協助送藥到府,民眾揪甘心。對抗新冠第一線 不只賣口罩、發試劑林憶君說,這場突如其來的病毒感染,社區藥師扮演防疫第一線的角色,不只是口罩實名制購買,還要發放快篩試劑、協助藥品調度,每天要面對民眾殷殷盼望的眼神。甚至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刻,不畏辛苦協助送藥到府,每天服務送藥約100多戶,解決民眾確診在家的用藥問題。疫情初期,許多人早起到藥局排隊領取口罩,人流帶來散播病毒的群聚危機。林憶君回憶,每日新增確診者愈來愈多,雖然心裡也很害怕,但看到長輩們焦慮的眼神,一方面加強做好自我保護,一方面宣導正確的防疫觀念,安撫民眾情緒。送藥送到半夜 跨越狹長南北距離藥師的角色愈來愈多元,肩負「照顧鄰里健康」的責任,林憶君提到,有些藥師主動花時間到據點、里民活動中心做衛教宣導。以這次疫情來說,送藥到府服務採自願性質,縣內的藥師都非常願意加入,晚上9、10點下班後,親自送到部落或偏鄉,回到家都已經半夜。有些家屬擔心另一半的安危,打電話到花蓮縣藥師公會「關心」,讓同仁很不好意思。「花蓮地形狹長,南北相距137.5公里,有些鄉鎮無社區藥局,在送藥上確實有些困難。」林憶君說,藥局主要分布於市區和吉安鄉,秀林、卓溪、萬榮及最南的富里都沒有健保藥局,有些鄉鎮則是一人藥局,只能北南奔波送藥,跨越山線、海線,光是一趟路程就花了1個半小時。遇到各種突發狀況 一輩子難忘林憶君曾經在開車送藥時,遇到滂沱大雨、找不到門牌號碼,下車步行時還看到百步蛇,冒出一身冷汗。她說,各種問題五花八門,有些部落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發達,連Google地圖也標示不出路線,感覺好像快找到了,竟出現跳號、跳巷,不斷兜圈子,只能想方設法問村民、求助當地的教堂、派出所員警。即便知道送藥到府的執行不容易,林憶君感謝29家藥局挺身而出,加入「小蜜蜂特攻隊」的藥師們,成立群組協調人力、回覆遇到的困難,互相支援與合作,在同一艘船上作戰。曾經有藥師行經鮮少人跡的產業道路時,被巡邏員警攔下盤查:「這麼晚了還在外面晃?」結果造成送藥延誤。上山下海使命必達 送上救命藥有時候遇到山路太窄,車開不進去的狀況,藥師還會折返回家換摩托車,「阿嬤,我幫您送藥來了。」使命必達親自送藥到患者家中,再電話指導如何用藥。離開時,患者在樓上揮手致謝,當下滿滿的成就感,覺得藥師工作是一件開心又有意義的事情。雖然送藥過程宛如外送員,卻是送上救命的藥,村民的健康狀況掌握在手中。藥師一接到任務,犧牲下班休息、吃飯的時間,盡速把藥品送到府上,因為內容物關係到民眾生命安全。林憶君說,確診已經很害怕了,居家隔離無法出門拿藥更讓人提心吊膽,這又是新興傳染疾病,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一定想趕快拿到藥解除病痛。自己也確診 同理心民眾驚慌新冠病毒傳染力強,藥師也陸續「中鏢」,看到群組傳來的災情,不免擔心焦慮。疫情持續延燒,該來的還是遇到,林憶君在第一波疫情時於花蓮確診,跟「天選之人」無緣,出現喉嚨如刀割的劇痛,遵循防疫步驟吃藥、隔離,第三天症狀減緩,過程像歷劫歸來,但也感同身受民眾的恐慌不安。在這場似乎「看不見終點」的防疫戰,林憶君認為,身為藥師,絕不只是整理口罩、發放防疫用品,思索「藥師在公衛的角色」,還可以做的更多、更廣,更是前端健康照護的一員。東部的就醫可近性或醫療量能遠不及都會地區,藥師的專業和熱忱打破距離藩籬,這些都是不可以替代的價值。隨著疫情趨緩,藥師的工作漸漸回歸日常,林憶君繼續推廣防疫衛教,利用布袋戲到廟宇演出時傳達健康訊息,呼籲民眾多運動、均衡攝取營養,提升免疫力,並確保民眾用藥安全。藥師是一群在醫療分工內默默工作的人,對藥理專精,也樂意站上前線,在這波疫情被看見,被譽為「社區好朋友」。
-
2024-05-29 醫療.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不控制,多種病跟著來!6招照顧難根治的異位性皮膚炎
近日氣溫炎熱,大量流汗刺激皮膚過敏,常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出現搔癢難耐、抓到流血掉皮屑狀況。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異位性皮膚炎容易反覆發病,常併發氣喘、過敏性鼻炎,甚至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應控制病情,減少身體發炎反應。留意氣喘、過敏性鼻炎共病根據統計,全台有百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每到換季時節,溫度變化易使皮膚乾燥或出汗,皮膚開始長紅疹。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非常複雜,主要是「基因」,再加上後天環境,患者會合併其他過敏性症狀。氣喘、鼻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過敏疾病,黃毓惠強調,三者常會伴隨發生,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不同病症,年幼時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會導致皮膚問題層出不窮,長大後則可能出現鼻過敏、氣喘等呼吸道不適反應。黃毓惠指出,如果異位性皮膚炎不加以控制,除了皮膚發癢、脫屑、角質化、傷口感染外,也常衍生憂鬱、焦慮等心理壓力,發炎因子亦增加心血管、血糖代謝的負擔,不是單純的皮膚病。控制飲食 注意皮膚清潔保濕異位性皮膚炎病症時好時壞,患者常因搔癢及皮膚外觀影響日常生活,包括白天精神難以集中、晚上睡不好,如苔癬般黑黑皺皺的皮膚更是自信心受創。黃毓惠說,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以「病灶占體表面積」及「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為指標,患部面積逾10%即為中度,可考慮免疫抑制劑、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等療法。目前的傳統藥物治療方式,多採取外用藥膏與口服類固醇,劑量愈高、使用時間長,則提高副作用的機率。新型療法則可進一步調控身體免疫系統,屬於個人化醫療照護,提供精準且安全有效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基因、過敏體質所致,無法100%「根治」痊癒,需要耐心照顧。黃毓惠提醒,平時要注意環境的衛生與飲食的控制,例如杜絕灰塵、黴菌、塵蟎,避免食用蝦蟹類海鮮、芒果、荔枝等水果。清潔保濕也不能少,可以補充油脂防止皮膚乾燥,遠離過敏紅腫癢。6妙招照顧異位性皮膚炎1.有症狀請諮詢專科醫師,勿亂買藥膏擦拭。2.異位性皮膚炎早期治療很重要,小心避開過敏原。3.注意家中環境整潔,定期掃除塵蟎、灰塵、寵物毛髮。4.請醫師評估嚴重程度,採行適合療法。5.忌口少吃海鮮蝦蟹、易上火的芒果、荔枝。6.依膚況挑選適合的保濕劑,避免皮膚屏障缺損。
-
2024-05-29 醫療.泌尿腎臟
想知道腎臟老化速度?掌握抽血檢測中的「關鍵數字」,降低就靠這7招!
隨著年紀增長,腎臟功能會逐漸老化,大概在40歲左右,平均每年以1%速度下降。如果沒有染上重大疾病、吃太鹹增加排鈉負擔、抽菸加速血管內皮細胞發炎......到70歲時,過濾血液、排除毒素的腎絲球大約剩下2/3或1/2。腎功能最相關的數據是「低密度膽固醇」,發生血脂異常後易讓腎臟逐漸老化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分享,腎絲球是一顆顆微血管構成的過濾小球,每顆腎臟約有一百萬顆的腎絲球,數量是固定的,一旦腎功能下降速度過快,腎絲球過濾率低於60分就嚴重拉警報,一定要定期追蹤治療,避免走上洗腎這條路。根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顯示,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大概每4人就有1人有高血脂症,估計約500萬人;高血脂又有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酐油脂症與兩者混合型。不論哪一型的高血脂症都會影響腎臟健康,洪永祥提到,與腎功能最直接相關的數據就是「低密度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當低密度膽固醇沉積在血管造成發炎堵塞、破壞血管,易導致一連串器官病變,尤其是充滿血管的腎臟。許多腎功能不佳的患者都併有糖尿病或是代謝症候群,容易出現血脂異常,隨著腎功能不全的病程愈往後,血脂異常的比例愈高,導致腎衰竭又LDL高,讓腎臟老化衰退速度雪上加霜。低密度膽固醇(LDL)是什麼?過去都認為膽固醇太高不好,但膽固醇還是有分好壞,壞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會聚集在血管壁,使血管彈性變差,造成粥狀硬化、加速血管老化,大幅升高中風、心血管疾病與腎衰竭的風險,又名「超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會對人體造成長期破壞,過去抽血檢驗報告LDL的標準值為130mg/dL,屬於非常寬鬆的標準。洪永祥表示,三軍總醫院醫學中心的標準值已經降到100mg/dL;國內六大心臟血管協會對LDL的標準,建議曾經中風、糖尿病患者應在100mg/dL以下。慢性腎衰竭、心肌梗塞、慢性冠狀動脈等患者,低密度膽固醇則應控制在70mg/dL;曾發生心肌梗塞且同時有糖尿病者,應降至55mg/dL以下。洪永祥分享降低壞膽固醇七大招1.飲食:根據美國農業部發布的「2015-2020飲食指南」(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要減少攝取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並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油與植物油,同時建議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全穀雜糧類與深色蔬果。2.運動:研究顯示,運動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並增加好膽固醇,建議每周五天、每天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3.維持健康體重:過重或肥胖的高膽固醇患者,可藉由控制體重改善健康。研究顯示,肥胖、過重的成年人在減掉3-5%的體重後,壞膽固醇下降、同時好膽固醇上升。4.管理壓力:慢性壓力可能增加壞膽固醇並減少好膽固醇,可進行瑜伽、靜坐、冥想、唱歌、泡澡、按摩、接近大自然等各種抒壓方式。5.戒菸:抽煙不僅讓脂肪代謝惡化,更會加速血管內皮細胞發炎與粥狀動脈硬化。6.降血脂藥物:很多人都會抗拒服用降血脂藥物,研究顯示,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LDL能有效減緩腎功能惡化。這類藥物還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能減少腎臟炎症和氧化壓力,進一步保護腎功能。7.雙重過濾血漿離析術(血液淨化):屬於侵入性的降膽固醇治療,用於部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類似血液透析,以大掃除般濾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5-28 焦點.元氣新聞
醫美最紅新星是它 「外泌體」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成抗老新趨勢
你知道什麼是「外泌體」嗎?2013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了外泌體(exosomes)研究貢獻,自此掀起一波研發熱潮,各界相繼投入再生醫療的應用,被譽為近期最紅的醫學新星。台南維格皮膚科院長王昭欽表示,外泌體可以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在皮膚治療和再生功能有一定效果,是繼臍帶血、幹細胞之後,新崛起的醫療技術。除了新藥開發,衛福部訂修訂的《再生醫療發展法》草案中,已將外泌體納入新興生物療法,通過允許來自人體細胞的外泌體做為化妝品原料,預計2024年7月1日執行。王昭欽說,外泌體的良好相容性,常應用在醫學美容治療上,包括皮膚抗衰、肌膚美白、毛髮生長、消除疤痕、血管新生等。新冠疫情爆發,mRNA技術快速被全球認識,而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所攜帶的mRNA,引導身體自我修復,外泌體在組織再生領域展現出潛力。外泌體的多元應用1.加速傷口癒合:外泌體可促進人體的膠原蛋白增生,修護受損的皮膚,有助於消除疤痕。2.抗皮膚老化:外泌體的分子小,應用在肌膚保養上,直達真皮層的細胞性,鎖水保濕。3.改善毛囊狀態:利用外泌體的生物活性,刺激毛囊再生並促進毛髮生長。4.皮膚炎治療:針對免疫系統疾病的異位性皮膚炎,可藉由mRNA做調節。王昭欽提到,外泌體對再生醫療帶來新的突破,在美容醫學界漸受歡迎,不過民眾在選擇醫美療程或日常保養品,要注意來源、添加量,諮詢專業的皮膚科醫師。什麼是外泌體(exosomes)由蛋白質、核酸及脂質組成,是間質幹細胞(MSC)分化過程中所分泌的小囊泡,含有多樣訊息分子,是細胞間通訊的一個重要媒介,幫助修護身體的細胞及組織。其分子結構非常小,易於吸收、生物相容性高,可應用於疾病治療、醫藥保健、抗老護膚。
-
2024-05-28 醫療.骨科.復健
只注意三高還不夠!醫提醒「一低」易骨折、憂鬱症:健康隱形殺手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有4到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易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糖尿病等,是罹患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不過,還有「一低」也是健康隱形殺手:低骨密。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高醫岡山醫院骨科部主任林松彥指出,骨密度過低會讓骨頭變得脆弱、造成骨質疏鬆,增加骨折的風險。骨質疏鬆不會疼痛、沒有症狀,大多數患者發生骨折才知道自己早已罹病,要想有效治癒,「預防性治療」才是王道。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疾病」,當發現行動不便、關節變形、身高縮水等症狀時,已經是相當嚴重的程度。長期身體病痛導致心情低落,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負面情緒易累積成憂鬱症。最有效避免骨鬆性骨折及其帶來的失能後遺症,即是還沒發生骨折前,先檢測出骨密度的異樣。林松彥強調,國人應在早期骨密尚未流失之前,定期接受DXA骨密度篩檢,持續追蹤、早期發現、及時治療。臨床上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是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數值作為判斷,只需要「躺著測」5至6分鐘的時間,即可檢查出完整的骨密度鑑定資料,且輻射暴露劑量約為一張胸部X光片的1至4%。骨質疏鬆檢測數值1.T值大於或等於-1.0標準差,為正常骨量。2.T值若在-1與-2.5之間,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3.T值低於-2.5就確診為骨質疏鬆症。一般人的觀念中,駝背、變矮、下背痛皆屬於正常老化現象,這些身體警訊容易被忽略,缺乏主動檢測骨質密度的意識。林松彥呼籲,民眾要多觀察家中長輩的身體狀況,若出現「駝、矮、痛」,例如身高縮水4公分、嚴重駝背、發生背痛等,就要提高警覺「可能是骨質疏鬆」。他以一名90歲高齡的老媽媽為例,就診時已明顯看出嚴重駝背,訴說「會痛、身高變矮」,符合骨質疏鬆症狀。安排DXA骨密度檢測,T值已呈現-4,遠低於-2.5指數,且有多處壓迫性骨折,一旦跌倒可能危及生命。林松彥提醒,預防骨質疏鬆從定期檢查做起,日常飲食多選擇牛奶、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補充足夠的鈣質。若確診為骨質疏鬆,也要督促長輩持續規律接受藥物治療,減少骨折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8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下背痛都跟它有關 強化核心肌群是最好的護腰保養
日前立法院進行「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藍綠爆發數波激烈衝突,立法院長韓國瑜受到波及,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洪孟楷證實韓國瑜腰部貼了膏藥,而前立委郭正亮也驚爆「韓國瑜負傷嚴重」。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表示,想避免腰傷,姿勢要保持正確,強化核心是最好的護腰保養。林瀛洲說,如果身體核心肌群力量不夠,久站或久坐者,會讓脊椎承受過多的壓力,不僅容易腰痛,也可能因為外力碰撞,造成軟組織受傷,建議可藉由運動來強化全身核心肌群。韓國瑜需要長時間站著主持會議、坐著研讀法案,超級傷腰。林瀛洲表示,85%的腰背痛患者是屬於機械性下背痛,原因是身體結構不夠強壯,失去穩定性。以運動員為例,上場比賽經常有肢體接觸、推擠和碰撞,日常訓練會加強核心肌群,提高整體平衡力、更有力地支撐全身。避免久坐 預防腰部傷害現代人經常久坐,加上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不自覺前傾,讓人肌肉緊繃、慣性駝背;長期姿勢不良或太少活動四肢,容易感到腰部與背部不適。對於立委指出韓國瑜腰部受傷,貼了膏藥消炎止痛,林瀛洲說,這只能暫時減緩疼痛,應就醫診斷找出是肌肉、韌帶還是肌腱受損,或是坐骨神經痛,應解決根本原因。有關腰痛,輕則感到不舒服,重則影響走路、站立,若是軟組織反覆損傷,可能變成慢性腰痛,當天氣陰雨濕冷變化,疼痛症狀更明顯。日常該如何保養腰部?林瀛洲建議,養成規律運動,強化核心肌群、維持肌肉質量,重新找回結構平衡,達到保護腰背、脊椎的效果。棒式動作 有助強化核心核心肌群強壯能夠穩定軀幹,幫助矯正體態,就能減少姿勢不良狀況,不易產生腰痛、背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鍛鍊核心可選擇棒式基礎動作,或搭配呼吸的深蹲,林瀛洲強調,如果腰部受過傷,更應該適量運動使肌肉放鬆,改善緊繃和痠痛情況。急性腰痛該怎麼緩解1. 肌肉拉傷:可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適用長時間姿勢不良的疲勞性損傷。2.關節扭到:冰敷止痛,緩解患部發炎反應,減少腫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50歲後突患糖尿病?稍一不慎6原因恐讓你成為胰臟癌高危險群
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除了病程快、容易侵襲其他組織外,最可怕的是「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就診時,多數腫瘤已經超過2公分,有轉移現象,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五年存活率約5-10%。胰臟位置隱密、初期無明顯症狀,病變難發現。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胰臟癌擴散速度快,約有80%的患者無法開刀,因為周邊血管、淋巴結、神經分布密集,切除腫瘤非常困難。從胰臟的結構和位置來看,因位在腹部深處,是一個狹長型腺體,鄰近腸胃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常與胃病混淆。胰臟癌病變不易偵測,初期僅是反胃、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佳等症狀。梁程超表示,常見病人主訴胃痛、腹痛,不舒服症狀時好時壞,自行購買成藥緩解,而到院就醫時,腹部超音波也難以發現病灶,因為胰臟位置隱身在腸胃道之後,不易看清楚全貌。胰臟癌症狀有哪些?.黃疸、皮膚變黃:腫瘤壓迫到膽管,或癌細胞侵襲到肝臟,黃疸指數飆升。.腹痛、背痛:若發生在胰臟的體部及尾部,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延伸到背部。.明顯暴瘦:腫瘤壓迫到腸胃,吸收能力變差,影響食欲。.糞便異常:小腸吸收障礙導致大便浮油,或膽管堵塞,糞便變成灰白色。黃疸症狀、糞便變灰白色,兩大觀察胰臟癌重要指標。當腫瘤變大時,會壓迫到腸道、膽管,前者會有噁心、嘔吐,伴隨著體重明顯減輕;後者則會出現黃疸、茶色尿、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及搔癢。而膽管因為被堵塞無法排出膽汁,糞便會變成灰白色,梁程超提醒,糞便顏色也是觀察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另外,50歲後罹患糖尿病者,要特別提高警覺。梁程超強調,沒有家族史、飲食也正常的人,中年後忽然發生糖尿病是一個重要警訊,胰臟癌所分泌的物質,會引發血糖上升,兩者有很大的關係。誰是胰臟癌高危險群?1.吸菸、酗酒:癮君子的罹患機率是一般人2-3倍,喝酒會加速身體發炎反應。2.肥胖者:腹部脂肪會讓胰臟三酸甘油酯沉積,進一步造成脂肪胰。3.糖尿病:多數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血糖值增加,胰臟癌風險也增加。4.胰臟炎:胰液分泌不出去,影響消化道分解食物。5.飲食不均衡:經常攝取肉類及高糖、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胰臟發炎風險。6.工作環境: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在化工廠、石油、石化業工作者,較易罹患胰臟癌。內視鏡超音波、磁振造影最能明確看到胰臟癌病灶。胰臟癌不易早期察覺,建議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包括抽血、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癌症腫瘤標記檢驗以及電腦斷層攝影、磁振造影。不過梁程超說,單靠抽血檢測、腹部超音波,還是無法百分百偵測早期胰臟癌,腫瘤標記也有偽陽性、偽陰性;電腦斷層雖然可以看到腫瘤,但是對小於1公分、甚至2公分的腫瘤,只能看到胰管擴張,無法定位腫瘤。目前,內視鏡超音波是最有效確診胰臟癌的工具,利用做胃鏡時,檢查消化道附近的器官,可以看到臟器表面以及利用聲波的變化了解腸胃道黏膜壁下的病灶。磁振造影檢查不具輻射線,可360度無死角完整評估胰臟,但檢查時間久且費用昂貴,較適合高風險族群。梁程超說,胰臟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人可能沒有典型症狀,他分享門診的臨床經驗,醫院每年都會透過健檢找出確診個案,患者雖然不解為什麼會罹病,但定期檢查追蹤是最重要的預防之道。胰臟癌治療趨勢:先用藥再開刀,以手術移除為目標。胰臟癌是惡性腫瘤中的大魔王,有「癌王」之稱,國健署於112年公布的十大癌症發生率,胰臟癌首次入榜,但死亡率長年高居第7、8名。胰臟的位置在腹部深處,鄰近肝、膽、腸、脾,躲在胃的後方,一般的超音波和胃鏡檢查很難發現異狀,等到上腹部疼痛或背痛、體重明顯減輕、黃疸等症狀出現,就醫診斷已是癌症晚期。胰臟腺癌約占90%,屬外分泌腫瘤、惡性度大。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石宜銘表示,胰臟癌與吸菸、高脂飲食有關,歐美發生率為癌症排行榜的前三名,台灣近年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胰臟屬於消化系統,是人體唯一具有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的器官;胰臟癌的分類主要有「外分泌腫瘤」和「內分泌腫瘤」。胰臟的外分泌細胞負責製造胰汁,內分泌細胞則生產胰島素,協調身體的新陳代謝。目前胰臟腺癌為大宗,約占90%,是從外分泌系統長出來,侵襲性非常強、具高擴散能力;少部分則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程稍微緩慢些,這類癌症相較沒那麼惡性。胰臟周邊器官組織多,易侵犯轉移,治療需多科整合。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即是罹患比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方式較為單純,預後比胰臟腺癌好上許多。胰臟腺癌大多長在胰臟頭部,連接十二指腸,胰臟尾部則與脾臟相連接,附近還有許多淋巴、血管、神經,手術非常困難。胰臟癌的治療,就像「打群仗」一樣,要多科整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藥物治療。石宜銘說,胰臟癌治癒率低,且很難在早期發現病症,尤其,癌細胞很容易侵犯到旁邊的分泌胰腺體,只要一擴散到周邊組織或器官,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胰臟癌七成好發在胰頭,切除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手術是癌症治療的根基,胰臟癌根據腫瘤部位的不同,大致可歸為二大類手術方式。長在胰臟頭部的位置,要接受「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醫界又稱「惠普式手術」(Whipple);長在胰體部(中央)或尾部的腫瘤,要進行「胰尾切除手術」。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除了切除胰頭,還有十二指腸、膽囊、下端膽管等,同時進行胰管腸胃道、膽道腸管的大範圍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許多病友會詢問:為什麼要切除那麼多器官?因為胰頭部位被十二指腸環繞一圈,而且膽道系統與胰臟關係緊密,這些器官的供血系統又是同一套,必須一起摘除。不幸的是,有七成左右的胰臟癌好發在胰頭。以複方組合化療縮小胰臟腫瘤,再以手術移除。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很多患者連刀都開不了。石宜銘說,治療以手術移除腫瘤為目標,若侵犯嚴重,可先以化療藥物縮小腫瘤,或是接受重粒子治療後再開刀。「先用藥、再開刀」是近年來治療趨勢,以複方組合化療找出最有效的方式,想辦法把腫瘤縮小;術後必須接受加強性化療,降低復發的風險。胰臟癌治療方式.手術治療:剖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復原快;傳統剖腹手術的效果不會比較差,只是癌細胞已經有明顯侵犯、遠處轉移,就不適用達文西手術。.放射線治療:光子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光子治療(高能量X光放射線)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質子治療使用質子束來照射病變組織;重粒子治療利用高強度的放射線能量,殺死癌細胞。.藥物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藥物治療在胰臟癌的效果不佳;化療藥物種類多,會針對基因突變特性使用2至3種藥物合併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包含藥物、細胞療法、疫苗。研究仍在起步中,而且費用高昂。.細胞治療:目前應用尚未有很好的證據證明有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4 醫療.泌尿腎臟
吃中藥傷腎?醫:真正傷腎的是「中草藥」!正確吃中藥能養腎護腎
吃中藥會傷腎嗎?許多人靠吃中藥調理身體,但又擔心長期吃中藥會傷身。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要翻轉「吃中藥傷腎」的錯誤觀念,強調中醫腎病成效的研究證實,中醫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特別有效,而根據全民健保資料庫則顯示,長期且正確使用中藥,對腎功能的保全有良好助益。配合服用中藥能延緩洗腎中醫師陳潮宗表示,25年前的馬兜鈴酸事件,造成民眾對中藥的恐慌,衛福部中醫藥司已於2003年明令公告禁用。政府對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嚴格管理,包括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真正會傷腎的是「中草藥」,尤其是來路不明的草藥與藥酒、偏方。慢性腎病已經成為新國病,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1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達12%以上,且有超過9成的早期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自知。陳潮宗強調,看中醫吃中藥可護腎,已有數據可以佐證,而且吃愈久、洗腎風險愈低。中醫於2020年開始執行「中醫慢性腎臟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藉由早期介入腎臟病治療,能達到減緩腎病惡化、延緩洗腎時程。只要配合醫囑、長期服用中醫醫療院所的藥方,能達到延緩慢性腎臟病第3、4、5期病人腎功能的惡化程度。糖尿病是造成腎臟病的主要原因,關鍵是「血糖控制不良」,產生蛋白尿、造成腎絲球過濾率減少。全民健保資料庫顯示,長期且正確使用中藥不只不傷腎,對腎功能的保全有良好助益,包括對糖尿病腎臟病的治療效果。民眾勿亂吃來路不明偏方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歐世宸分享,使用健保中藥的糖尿病患者,罹患腎臟病風險降低31%;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使用健保中藥後,惡化為末期腎臟病的風險降低19%,死亡風險降低一半。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時,建議應規律抽血檢驗,嚴格配合飲食禁忌,病情穩定前應持續中醫治療,另外,切勿自行服用成藥、草藥、中藥或保健食品。
-
2024-05-23 醫療.消化系統
空腹脹氣隱藏危機,當心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醫師分享7招保腸道健康
你有胃脹氣的毛病嗎?吃飽飯後明顯感覺到腹脹,可能是吞入太多空氣或食物難消化,還有腸胃疾病產生氣體。不過,有時候明明沒吃什麼東西,空腹卻有脹氣情形,小心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簡稱SIBO)。你有胃脹氣的毛病嗎?小心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說,食物進入消化系統後,經過腸胃蠕動,小腸負責吸收營養、大腸吸收水分。人的胃腸道一天大約產生0.5到2公升的空氣,透過打嗝、放屁的方式,將氣體排出體外。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有腸胃功能障礙症狀,在「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情況下,會因為食物沒有完全消化,囤積在小腸而產生氣體,容易有脹氣、腹脹不舒服,甚至一直處於飽足感,導致食欲低落。顏佐樺表示,腸道蠕動不良、消化酵素過低,是造成「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原因,主要症狀為經常性腹脹,直接影響食欲,面對美味也吃不下,有礙營養吸收。其主要成因有四項:1.胃酸酵素不足:當胃酸、膽汁、酵素分泌不足,食物無法充分被消化,容易讓細菌進入小腸繁衍生長。2.蠕動不良:腸胃蠕動功能不佳,食物及液體停留在腸道中,致使細菌生長,或小腸內的細菌無法清除,加劇「小腸菌叢過度增生」。3.藥物及免疫力不佳:長期使用制酸劑、慢性疾病用藥,可能會影響胃酸、膽汁、酵素分泌;而免疫力下降易使腸道受感染,均可能導致產氣過多。4.愛吃精緻糖、易脹氣食物:例如高油脂、高糖類及碳酸性飲料,提供細菌生長的環境。顏佐樺提到,可以透過「乳果糖呼氣測試」檢測是否有小腸菌叢過度增生的情況,另藉由腸道菌相功能檢測找出腸道環境失衡的原因。除了健康檢查,腸道環境的保健可以從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做起,維持腸道環境平衡。改善排便和脹氣的保健之道1.細嚼慢嚥、飯水分離:提高食物在口腔和胃消化效率,讓食物在胃裡充分消化。2.適量攝取酸性食物:搭配一點酸性食物,例如果醋,可刺激胃酸分泌。3.補充消化酵素:食用木瓜、鳳梨等天然食物,或適量攝取消化酵素保健品。4.避免食用過多精緻加工及易脹氣食物:蘆筍、豌豆、洋蔥、韭菜含有較高的纖維和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容易造成脹氣不適。5.養成排便習慣:檢視每日水分攝取、油脂、膳食纖維或運動量是否足夠;補充膳食纖維時,要注意是可溶性纖維。6.釋放壓力:壓力會影響自律神經,導致腸胃蠕動不良,紓解壓力可維持腸胃蠕動功能正常運作。7.避免久坐:站立半小時或進行適當運動有助於促進消化;行動不便者可以透過腹部按摩達到效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2 失智.長期照護
「阿姨,上學囉!」紀錄片 看見失智家庭勇氣
衛福部調查推估,今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約35萬人,失智照顧是一條漫漫長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為了增進大家對失智症的認識,達到社區友善,歷時2年多,與衛福部社家署、新北市衛生局合作拍攝紀錄片「阿姨,上學囉!」期待大家認識失智症、看見失智者的能力、了解照顧者心路歷程,延伸失智友善社區及社會參與。「阿姨,上學囉!」由紀錄片導演劉臣恩執導,將聖若瑟失智老人日照中心的失智症家庭化為紀錄片主題,昨天在新北市板橋秀泰影城舉行首映會。片中藉由2位主角與護理師的互動,讓大家認識失智症,更告訴大家,主角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是可以發揮能力、參與並服務社會,期望民眾可以給予更多接納與支持。片中見證兩位失智症長輩與家人面對疾病的堅強與勇氣,主角壁英阿姨覺得自己來日照中心陪女兒上班,熱心幫忙清潔打掃,也會幫助有需要的同學,分攤老師工作;秀珍阿姨眼睫毛貼的位置和一般人不同、衣服穿很多件、口袋塞滿衛生紙,這些都是失智症的症狀,但不代表罹病後不能發揮能力。失智老人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麗華說,自己的妹妹是早發型失智,在60歲時發病,雖然認知功能退化,但仍保有許多能力、還可以做很多事。對於失智症患者,社區、社會應該給予支持,運用「尚有」的能力貢獻社會,繼續發揮所長。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新北市於2020年率先達成國家政策綱領「2020失智友善555」目標,2023年超前達成「2025失智友善777」,即7成以上照顧者獲支持與訓練、7成以上患者獲診斷及服務、7%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近年新北市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選定人口最多的板橋都會區,並持續推動至新北29區。
-
2024-05-22 醫療.中醫
暑熱濕氣讓身體慢性發炎 穴位按摩加「排濕3寶」消水腫
夏天到了,暑熱加上濕氣,容易使脾胃積濕,當腸胃道因濕熱導致水分吸收不良、代謝不佳時,會出現頭暈、水腫、關節僵硬、四肢沉重等症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夏季可多利用排濕食補及按摩4穴位,調理脾胃並祛濕養生。腸胃濕熱水狀糞便與腹瀉不同台灣氣候潮濕,夏日常見脾胃系統失調,主因是「腸胃濕熱」,導致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林舜穀表示,腸胃濕熱者會感到消化不良,伴隨食欲不振;濕熱還會引起腹部不適,表現為腹痛或腹脹,且常伴有脹氣。更明顯症狀是大便溏泄,「溏泄」是指糞便呈現鬆散狀或接近水狀,與腹瀉不同,主因是腸道對水分及營養的吸收力變差。排濕3寶 紫蘇、白荳蔻、魚腥草瘀滯在體內的濕氣稱為「濕邪」,當濕氣累積在脾胃,又常吃油炸、生冷食物,恐導致腸胃炎上身,以發燒、嘔吐、水狀腹瀉為主要表現。林舜穀推薦夏日排濕食補,可運用紫蘇、白荳蔻、魚腥草排除體內濕氣與多餘水分。可以紫蘇、檸檬、蜂蜜製成「紫蘇檸檬蜂蜜茶」,紫蘇具有解熱、消炎功效,加上檸檬的維生素C和蜂蜜的滋養,可增強免疫力。白荳蔻主要用於治療濕滯中焦,特別是當濕邪影響脾胃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欲不振等症狀,白荳蔻能改善消化系統的功能、減輕腹部脹滿的不適感,建議使用白豆蔻粉醃製雞胸肉後乾煎,釋放出風味。魚腥草廣泛用於治療泌尿道感染,具清熱解毒和利尿特性,能減輕濕熱引起的尿頻、尿痛、燒灼感症狀。可以使用魚腥草、金銀花、蒲公英、甘草、綠茶葉等製成「魚腥草排濕茶」,用沸水沖泡效果較好。
-
2024-05-22 醫療.感染科
被呆萌水豚君發狠咬一口染蜂窩性組織炎!被動物咬傷抓傷必做2件事
呆萌的水豚君,看起來溫馴無害,但畢竟是野生動物,身上帶有未知的細菌、病毒。日前一名遊客到一家水豚農場遊玩,被水豚咬傷小腿,幾天後傷口愈來愈痛,竟引發蜂窩性組織炎住院。台安醫院醫療品質副院長暨感染科主任楊祖光說,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進入真皮及皮下組織所造成的炎症,大部分發生在下肢,因為腿部容易被割傷、蚊蟲叮咬,有些患者是因為足部濕疹、香港腳龜裂,細菌進入皮膚後發炎。蜂窩性組織炎會「紅、腫、熱、痛」 持續發燒、化膿代表細菌擴散蜂窩性組織炎最明顯的症狀是「紅、腫、熱、痛」,當症狀較嚴重時,會合併出現發燒、畏寒、出汗、四肢無力、嗜睡等。楊祖光強調,有持續性發燒及化膿現象,代表細菌已經擴散,必須馬上就醫治療。楊祖光提到,細菌經由細小傷口進入體內,一般在第3至5天出現症狀,因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A群鏈球菌要一段時間繁殖。身體會啟動防禦機制,但若剛好熬夜、壓力大、免疫力下降、血液循環差,就無法抵抗細菌的侵襲。容易傷口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族群1.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不佳,且體內糖分高,是細菌最喜愛的生長環境。2.肥胖者:血液循環較差,容易受到細菌侵擾。3.老年人:於細菌的抵抗力較弱,且多數有慢性疾病。4.下肢循環不良:容易水腫、靜脈曲張的人,血液循環較差。5.濕疹、香港腳病人:患部傷口容易感染細菌,注意傷口搔抓。蜂窩性組織炎若症狀輕微,可能自行痊癒;但有紅、腫、熱、痛等不適,務必及早就醫服用抗生素,避免拖延造成軟組織壞死。楊祖光說,療程需要持續服用7至14天才能痊癒,使用原則一定要按照醫囑全部吃完,不可擅自停藥。90%的蜂窩性組織炎沒有明顯傷口,僅在皮下出現典型症狀,須仰賴臨床醫師的判斷。楊祖光表示,蜂窩性組織炎大多發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靠近踝關節的部位,距離心臟遠、循環不佳,約二星期的時間盡量減少站立、走動,多坐著休息,或將腿抬高。治療期間,每天將患部泡2-3次溫水,每次約10-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被動物咬傷、抓傷怎麼處理?動物咬傷、抓傷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狀況並不少見,楊祖光說,第一步應立即處理傷口,以清水或稀釋的肥皂水洗淨,建議另施打破傷風,降低細菌產生毒素破壞神經系統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