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4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年長者
共找到
1119
筆 文章
-
-
2024-05-16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練好拳擊體適能 閃躲碰撞不易跌倒
許多人都有經驗,走在傳統市場或過斑馬線,常需閃躲腳踏車、汽機車,還有不專心的人亂走,危機重重,尤其年長者不小心發生擦撞、跌倒,就可能受傷嚴重。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經由「拳擊體適能」訓練一段時間後,將可以有效提升個人的敏捷力、肌力、平衡力等能力,遇到狀況時較容易閃躲,不易跌倒。暢快運動 適應環境變化田玉笛表示,拳擊體適能中的「體適能」,是指「身體適應環境的能力」,這些能力包含反應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柔軟度、反應敏捷能力等,當這些能力有所提升,無論出門遊山玩水、買菜或進行各種日常活動,較不會那麼快就感到疲累,享受時間較持久,較不易受傷。根據研究,拳擊體適能可以幫助燃脂,讓身體組成更平衡、更健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規畫退休5力「強肌運動系列─拳擊體適能」6堂課中,田玉笛將循序漸進引導學員進行拳擊體適能訓練,在律動與間歇性的訓練過程中,學員透過打拳等動作,可提升肌力、反應力、平衡力與專注力,體能會增加,還有助紓壓,在與其他人互動時,會增添許多樂趣。循序漸進 享受運動樂趣談到「拳擊」,一般人會聯想到速度快、爆發力很強,事實上,進行拳擊體適能運動時,教練會引導學員透過「瑜伽球」協助,進行拳擊有氧、基礎拳擊擊打、徒手全身肌力與繩梯敏捷訓練等,藉由運動、休息互相交替方式訓練心肺有氧與肌肉力量,訓練更有效率,整個過程會視學員個別狀況進行調整,較不會產生學員「跟不上」的問題。上課時,瑜伽球除了可用來健身,也可以拿來當練拳時的拳靶,田玉笛指出,瑜伽球比較柔軟、實用,可用來進行抗阻力運動,以提升肌力訓練效果,當出拳擊打瑜伽球,手也較不會受傷,因此以瑜伽球取代打拳拳靶,對學員安全維護更有保障。此外,上課時教練會進行安全評估,根據學員個別情況給予適合建議,讓學員能自在、安全享受運動樂趣。專業教練指導 提升效果田玉笛叮嚀,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喜好都不一樣,因此選擇運動課程時,可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喜好選擇適合課程,建議找專業教練進行指導,訓練比較有效果,運動傷害風險也會降低。強肌運動系列拳擊體適能6堂課●課程日期:6月12日、19日、26日7月3日、10日、17日●上課時間:上午10時40分至12時10分下午3時至4時30分●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報名連結:https://shih5869.pse.is/5xsj33
-
2024-05-12 醫療.骨科.復健
剛睡醒勿馬上站起應放慢動作 治療師揭年長者易跌倒最大原因
長者發生跌倒,輕者挫傷、瘀青,嚴重者骨折、失能,致生活品質下降。跌倒隱藏各種風險,只是滑一跤,卻可能嚴重到需住院開刀,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秘書長黃上育表示,老年人容易跌倒的最大主因是「肌力不足」,平常應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延緩肌肉的流失。老化因素︱肌肉流失 平衡力下降、反應變慢跌倒是老年人事故傷害第二大死因,「保命防跌」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尤其步入高齡化社會,跌倒發生原因相當複雜。黃上育說,年長者跌倒的因素很多,年紀愈大愈容易跌倒,因為肌肉力量減少,走路長一點時間就覺得發抖無力,步伐也跟著不穩。其次是協調能力,平衡能力下降也是老人家跌倒的因素之一,當視力衰退異常時,會影響本體感覺和前庭功能的配合,有些人會失去立體感,難以評估自身與物品的距離。黃上育強調,年紀大了,反應能力本來就會變慢,面對突發狀況,來不及啟動身體下一個動作,加上肌肉流失,即使想跨出大腿保持平衡也覺得力不從心。「運動」是降低跌倒風險的良方,可練習深蹲、弓箭步、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肉外,同時也有助於訓練心肺功能。老年人行動不靈活易跌倒,若有骨質疏鬆會大大增加骨折風險,常見骨折處為髖部、腰椎和手腕,髖部骨折劇痛難耐,最容易帶來嚴重併發症,日常運動可以延緩身體機能退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疾病與藥物因素︱疾病影響步態 藥物也易致跌除了身體正常老化,血壓、血糖波動也會引發頭暈,讓步態不協調。黃上育說,高血壓引發頭痛、低血糖會眼花暈眩;而本身有偏頭痛病史的人,上了年紀也容易跌倒,因為痛覺影響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另外,中風、巴金森氏症會產生運動功能障礙,身體不自覺偏移重心,才會一再跌倒。年長者要留意用藥安全,安眠藥、降血壓藥、抗憂鬱藥物會讓注意力下降、肌肉無力,服用後應休息或立即就寢,否則易增加跌倒的機率。服用慢性病藥物的長輩,就診時要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防跌解方︱3種訓練 加強肌力、預防骨鬆1.深蹲:可強化肌力和平衡力,「長輩版深蹲」可先雙手扶著椅子,雙腿與肩同寬,慢慢蹲下、起立。2.弓箭步:一腳在前、一腳在後,扶著牆壁改變前後腳姿勢,訓練平衡感、穩定行動力。3.登階有氧:利用踏台進行有變化性的爬樓梯動作,若膝蓋、髖關節不適,可改騎單車、游泳。睡醒易跌︱放慢動作 光線要夠黃上育提醒,睡醒馬上站起來容易頭昏眼花,最容易發生跌倒意外,要放慢動作,讓體溫慢慢回升、促進血液回流。以下是剛起床容易跌倒的原因,務必提醒長輩留意:1.血糖波動大:躺床一整夜,突然坐起身,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2.神經反應慢:大腦神經尚未完全清醒,未恢復所有的控制肢體功能。3.肌肉僵硬:睡覺姿勢錯誤,醒來關節或肌肉僵硬,身體卡卡不靈活。4.室內光線昏暗:半睡半醒起床如廁,光線昏暗、動作急被絆倒。如何降低跌倒的危險因子?1.肌力訓練:運動已被認定能有效預防跌倒,適當運動可鍛練肌肉、骨骼,保持關節靈活度,並防止骨質疏鬆。2.安全用藥:勿自行購買安眠藥,有睡眠問題或其他慢性疾病,請醫師評估用藥。將正在吃的藥單或藥袋帶去給醫師看。3.環境設計:行走動線勿堆放雜物,注意保持臥室及廁所光線充足,廁所通道加裝小夜燈。4.衛浴乾燥:使用抽風或吹風設備保持乾燥,浴室地板要加上止滑設計。5.使用輔具:選擇合適的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便。請本人親自去試用,或選擇可以調整高度的枴杖或助行器。6.適當穿著:衣物要合身,褲管不過長,應穿包覆的鞋面並有防滑的鞋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7 醫療.泌尿腎臟
台灣膀胱過動症人口超過4百萬人 六旬婦接受脛神經刺激術治療改善
60歲洪女士多年來飽受頻尿問題困擾,每30至40分鐘就想上廁所解尿,尤其夜尿3至4次嚴重影響睡眠,更不敢出門旅遊。原以為是泌尿道感染進行抗生素治療卻未見改善,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她罹患「膀胱過動症」,除了口服藥物治療外,並接受電針刺激腳踝脛神經治療,目前頻尿及夜尿狀況獲得改善。根據研究統計,膀胱過動症盛行率約18.6%,女性盛行率高於男性,以年長者居多,推估台灣膀胱過動症的人口約428萬人。中國附醫泌尿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台北分院泌尿科醫師鄒頡龍指出,「頻尿、尿急、夜尿」是患者常見三大排尿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嚴重會發生尿失禁,也因不敢社交而增加失智的風險,應及早治療改善。鄒頡龍表示,一般成人膀胱的尿液容量約400至500cc,正常的膀胱運作是等尿液累積至某程度,再透過神經傳遞使大腦產生尿意,接著經由膀胱肌肉的收縮將尿液排出。如果膀胱僅儲存了少量尿液就開始傳遞排尿訊號,產生尿意和不正常地收縮,就稱為「膀胱過動症」。40歲以上女性、肥胖、曾經反覆泌尿道感染、攝護腺疾病、有飲酒習慣的人,是膀胱過動症的高危險群。膀胱過動症的治療,鄒頡龍說,一般是採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如寫排尿日記,記錄喝水量、排尿狀況等,並且進行膀訓練;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抗膽鹼藥物及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但抗膽鹼藥物會有口乾、便祕等等副作用,可能影響老年人的認知功能,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則易有高血壓及頭痛問題。近年國內引進膀胱過動症新治療方法─「脛神經刺激術」。鄒頡龍指出,此方法是以超細微電針(直徑約0.23 毫米)微侵入刺激腳踝內側的脛神經,從而對膀胱進行調節,每周進行一次微電療,每次治療30分鐘,6次治療後會有穩定療效,之後可每2周或4周再進行一次維持治療,但仍需搭配低劑量的藥物治療。此治療須自費,每次治療費用7500元。鄒頡龍說,男性膀胱過動症治療方向與女性差不多,但治療更複雜,因為男性有攝護腺,但治療膀胱過動症的藥物可能會讓膀胱收縮力降低,讓男性解尿更困難。而脛神經刺激術不會影響膀胱收縮,也不會影響排尿的速度,對男性膀胱過動症患者而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洪女士去年10月接受「脛神經刺激術」6次及口服低劑量藥物治療後,目前每2周或3周進行一次維持治療,她不再嚴重頻尿,膀胱容量及夜尿症狀改善減少到2次,睡眠品質提升,外出旅遊也不必煩惱。鄒頡龍指出,「脛神經刺激術」在美國及歐洲已有20年以上使用經驗,2005年通過美國FDA認證,適用於頻尿、急迫性尿失禁等治療;2010年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亦將此治療列入膀胱過動症常規治療。鄒頡龍提醒民眾,當持續頻尿影響日常生活時,千萬勿拖延,應盡快就醫診斷是否罹患膀胱過動症,此病症需要長期控制,配合生活型態調整,持續口服藥物,脛神經刺激術也可成為治療的一環,以達到穩定控制的效果。
-
2024-05-04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怎麼辦?該吃什麼鞏固骨本?營養師不藏私分享5種顧骨頭的營養素
隨著年紀增長,骨量漸漸流失,很有可能就會面臨到"骨質疏鬆"的問題!而根據國健署的調查中發現,65歲以上的民眾,至少一個部位出現骨質疏鬆的盛行率為14.1%,相當於每7個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且這個比例還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繼續上升!很多人都會說:「那補鈣就好了啊!」補鈣固然重要,但只補鈣夠嗎?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來與大家分享學習鞏固骨本的保健營養知識,來預防骨質疏鬆找上門喔!為什麼會骨質疏鬆?在成長的過程中,人體骨骼中的骨量約在20-30歲時會達到顛峰,之後就會隨年齡增加而流失骨量,大家常聽到的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就是骨量流失的一種病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我們人體的骨骼屬於一個「活組織」,意思就是骨質的分解與再造是不斷在進行的,這個過程主要是由身體內的兩個細胞:分解骨骼的蝕骨細胞(Osteoclast)與再塑骨骼的成骨細胞(Osteoblast)兩者達到動態平衡來完成。當因為老化、更年期,或其他異常的原因,使骨骼分解的速率大於骨骼再造的速率時,就會造成骨質的流失,進而可能引發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高危險族群有哪些?如果你或是你的親朋好友中是屬於這幾類族群的話,可以把今天的文章推薦給他們喔!除了幫助他們對自身的健康有所掌握外,也可讓正確的保健知識傳遞給更多人知道!1.年長者在上一個段落中我們提到,骨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快流失,所以年長者一直都是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再者,老人家牙口不好、胃口也不像年輕時那麼好,當進食量變少時,從飲食中攝取到有助於骨骼健康的營養素自然就減少許多。2.停經後婦女女性的雌激素則可以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但當女性到了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大量減少,蝕骨細胞的活性便彷彿像是「掙脫束縛」一般而活性大增,使骨質流失的速度急遽上升。根據統計,女性停經後的5-7年,骨密度會減少約15~30%。3.生活習慣不良者常見的不良生活習慣包括吸菸、酗酒、挑食、缺乏日曬、缺乏運動…等,這些行為都會從許多面向來使骨骼的健康產生危害,例如加速骨質流失、妨礙身體吸收對骨骼健康的營養素…等。 顧骨頭不只要吃鈣!5大顧骨頭營養素一次看相信每一個人都知道,要顧好自己的「骨」本就得補充到足夠的鈣質,但事實上,還有些營養素能夠和鈣一起相輔相成,讓骨骼更加健康喔!就讓我們接著繼續看下去吧!1.鈣 ( Calcium )鈣是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礦物質,是構成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有99%的鈣都存於這兩個組織中。鈣除了能維持蝕骨細胞與成骨細胞間的平衡,也是作為成骨細胞製造新骨頭時的重要材料。食物中富含鈣質的有小魚干、牛奶、板豆腐…等。在找高品質的鈣保健食品嗎,Google搜尋:海藻鈣+納豆膠推薦2.鎂 ( Magnesium )鎂常常是在骨骼健康中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營養素,它同樣是骨骼與牙齒的建構成分之一,還能協助進行「礦化作用」,使骨骼更加堅硬而不易發生脆裂。常見富含鎂的食物有:腰果、菠菜、酪梨。3.維他命C ( Vitamin C )除了養顏美容以外,維他命C也能幫助維護骨本喔!它的原理是促進鈣質吸收,以利成骨細胞合成骨質;對抗氧化壓力減少骨質流失;同時也能幫助合成骨骼結構中的膠原蛋白。蔬果中的芭樂、櫻桃、甜椒都是補充維他命C的好選擇。4.維他命D ( Vitamin D )維他命D在人體內扮演類似荷爾蒙的角色,可以調節血鈣的恆定。除此之外,維他命D也能幫助骨骼進行礦化作用,也與骨骼中的一種蛋白質-骨鈣素(Osteocalcin)的形成有關,而這些都是維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除了透過適度日曬來使身體自行合成維他命D外,我們也可以透過攝取富含維他命D的食物,如黑木耳、蘑菇、鮭魚…等。5.維他命K ( Vitamin K )維他命K也是一個很常被人忽略的重要營養素!維他命K除了能幫助凝血外,骨骼組織中的兩種蛋白質:骨鈣素與基質鈣結合蛋白(Matrix Gla protein)也需要它的存在來讓鈣質最終形成骨質。維生素K也可幫助鈣的轉化、增加骨骼中成骨細胞的作用強化骨骼,把攝取的鈣填補在骨骼的隙縫中,提升骨質密度。飲食方面可以透過攝取菠菜、花椰菜、納豆來補充。骨質疏鬆症常被視為老年人的一大棘手問題,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的統計數字指出,髖部骨折後的一年內,死亡率竟高達20%~24%,比常見的癌症死亡率都還要高出許多!為了守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變成了每個人都需要重視的課題。看完今天的文章後,相信你一定對預防骨質疏鬆有了更多的了解。若無法從飲食中完整攝取到上面所提及的所有營養素,聰明有效率的你也可以選擇自己信賴的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喔!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3 醫療.心臟血管
發脾氣真的會「傷心」 研究揭為何憤怒可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發脾氣不只讓你的心情不佳,還可能會影響你的健康。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新研究表明,它可能導致血管損傷,從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根據早期研究發現,血管鬆弛能力受損可能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機率,而該項新研究的重點是探究憤怒和其他負面情緒,是否可能直接導致這種類型的血管損傷。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隨機分配280位參與者完成四項各不相同的八分鐘任務,旨在引發不同的情緒:.回憶起讓他們生氣的記憶。.回憶讓他們焦慮的記憶。.閱讀一系列令人悲傷的壓抑句子。.重複從1數到100以保持中性的情緒狀態。在參與者完成這些任務之前、期間和之後,研究人員評估了他們的血管,以尋找血管擴張受損、細胞損傷以及細胞修復損傷能力降低的跡象。研究結果發現,當人們生氣時,血管擴張會在實驗完成後的40分鐘內受到損害。除此之外,暴露於其他情緒的人群的血管沒有任何顯著的變化。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教授Daichi Shimbo博士表示,「我們發現,引發憤怒狀態會導致血管功能障礙,儘管我們還不知道是什麼可能導致這些變化。」Shimbo補充,調查憤怒與血管功能障礙之間的潛在聯繫,可能有助於那些心血管事件風險較高的人群確定有效的干預目標。為什麼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21年的研究指出,心理健康可以對一個人的健康以及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美國貝勒醫學院醫學教授Glenn Levine博士指出,該項研究很好地補充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基礎,即心理健康可以影響心血管健康,而強烈的急性情緒狀態,例如憤怒或壓力,可能會導致心血管事件。不過,Shimbo也指出該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參與者年輕(平均年齡為26歲)且健康,因此並不清楚研究結果是否適用於患有其他健康問題的年長者,他們很可能正在服用藥物。此外,參與者是在實驗的環境中而不是在現實世界中進行觀察的,並且該研究僅評估了誘發情緒的短期影響。【資料來源】.Brief anger may impair blood vessel function.Anger Can Lead to Blood Vessel Changes That May Harm the Heart
-
2024-04-24 醫療.皮膚
罹患水痘埋下疼痛炸彈 跟著林鉅勝醫師、淑芳阿姨預防帶狀疱疹
許多人年幼時都有罹患水痘的經驗,但卻不清楚儘管水痘痊癒了,致病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可能不會消失,而會潛伏於脊髓背根神經節中,當人體免疫力變差時便再次活化,引發帶狀疱疹。在台灣,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會在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¹,如火灼燒般的疼痛還可能痛達數個月、甚至數年²。國民阿嬤淑芳阿姨也表示:「聽身邊的朋友說,皮蛇纏身痛到快崩潰,不痛不知道,但一旦發作了,那種疼痛可是這輩子都不想再想起。」水痘紅疹消退以後病毒卻可能不會消失 病毒再活化、引起帶狀疱疹 強烈疼痛感恐達數年林鉅勝主任說明,台灣民眾在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的機率約為32.2%,帶狀疱疹急性期症狀含紅疹、水泡、疼痛等¹,曾有病人形容,只要觸碰皮膚就會劇痛,僅是穿衣服蓋著就感覺到強烈不適,讓自己不管站或坐都相當難熬。林鉅勝主任進一步指出,帶狀疱疹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痛完就好了」,事實上帶狀疱疹除了急性期的疼痛以外,還可能發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部分患者的痛感可能長達3個月以上²,曾經有年長病患疼痛超過1年,不僅身體非常不舒服,心理也形成巨大壓力,其生活品質更是劇烈下降³。守護自己與家人健康 提前預防帶狀疱疹、維持良好生活型態林鉅勝主任指出,帶狀疱疹引發的疼痛容易影響白天與夜晚生活,白天時上班族難以好好工作,年長者也難外出社交與運動;晚上則常常痛到影響睡眠,讓早上精神不佳,形成負面循環³′⁴′⁵。目前對於急性帶狀疱疹可用抗病毒藥物、類固醇、止痛藥等來治療及緩解,針對疱疹後神經痛則需要靠辣椒素或是抗癲癇藥等來舒緩⁶,但緩解程度相當有限,研究顯示只有14%的年長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病患對治療感到滿意⁷。「面對帶狀疱疹,謹記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林鉅勝主任提醒:「維持對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免疫力,是避免皮蛇危機的重要關鍵,除了保持規律作息、攝取充足營養⁸、減少壓力⁹以外,民眾也可向醫師諮詢是否適合施打帶狀疱疹疫苗²,主動出擊才能守護自己的健康。」「為了自己好,也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負擔,及早來預防、及時做好疾病管理,這件事是我最重視的!特別是年紀較長的族群²,免疫力持續變差,更是要特別小心。」長期身處於影劇圈、需要面對高密度、高強度拍攝工作的淑芳阿姨也鼓勵:「不管我們幾歲,都要自己好好的愛自己,或是主動關心家人的健康,透過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施打疫苗²等等,全家齊心打擊帶狀疱疹威脅!」點擊下方連結,聽聽淑芳阿姨怎麼迎戰帶狀疱疹威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lVIZE-cMx8 NP-TW-HZU-ADVR-240002 | Date of preparation: Feb 2024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The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¹ Pamphlet on Vaccin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2023;1-28² Harpaz R;MMWR;2008;57;1-30³ Lukas K;Zeitschrift für Gesundheitswissenschaften;2012;20;441-451⁴ Matthews S;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2019;6;ofz007⁵ Curran D;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2022;11;2265–2277⁶ Saguil A, et al. Am Fam Physician. 2017;96(10):656-663.⁷ Johnson RW, et al. BMC Med. 2010;8:37.⁸ Chen JY, et al. Popul Health Manag. 2012;15(6):391-7.⁹ Schmidt SAJ, et al. Br J Dermatol. 2021;185(1):130-138.
-
2024-04-18 醫療.感染科
預防諾羅病毒首重勤洗手 漂白水消毒環境可以這樣做
上周國內近十四萬人次因腹瀉就醫,其中包括多起群聚感染,而病原體檢驗結果顯示,致病原為諾羅病毒,近日爆發藏壽司(雙北、高雄)、王品(嚮辣、初瓦)、北市溪山里等三大腹瀉群聚,均驗出諾羅病毒。到餐廳用餐,若出現上吐下瀉、發燒、頭痛等症狀,小心感染到諾羅病毒!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秘書長、小兒科醫師羅源彰說,勤洗手是預防諾羅病毒的重要途徑,以壽司店來說,如果師傅在有腸胃炎的情況下做壽司,相當恐怖,容易透過接觸或飛沫傳染諾羅病毒,用餐者如果有像腸胃炎症狀,「水瀉」次數頻繁時,應立即就醫治療。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及小小孩要特別留意,羅源彰表示,有些患者一吃東西就拉肚子、持續進食就持續腹瀉,要當心可能會脫水,還會出現後腰痛合併寡尿的情形;在小小孩身上,如果尿布整天都是乾的,表示脫水狀況變得很嚴重,可能出現心跳變快、喘等情形,嚴重會危及生命。羅源彰指出,如果患者在進食後導致腹瀉的狀況未改善,甚至連喝水都會吐,建議直接到醫療院所,透過施打點滴維持相關營養,也有較完整的醫療照護系統。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感染諾羅病毒,常見症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痠痛。一般而言,年紀較小的幼童嘔吐症狀較明顯,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10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在環境清消方面,羅源彰建議,可以使用稀釋漂白水,消毒常觸碰的門把、電燈開關等,如果家中環境許可,可使用獨立的房間及衛浴系統,避免和家人共用。疾管署指出,稀釋漂白水前,應穿戴手套、口罩及防水圍裙,準備物品包括:「含次氯酸鈉濃度約為5%至6%」的市售漂白水、免洗湯匙、容量約為1250cc的大寶特瓶、手套、口罩、防水圍裙及護目鏡。消毒環境建議使用1000ppm漂白水,配製方法:1.大量:200cc漂白水+10公升清水 (免洗湯匙10瓢、大瓶寶特瓶8瓶)2.少量:20cc漂白水+1公升清水TIPS:嘔吐物及排泄物建議使用5000ppm漂白水。
-
2024-04-18 焦點.健康知識+
公廁你都選坐式/蹲式馬桶?重症醫曝優缺點,「這種馬桶」易殘留菜花病毒
在外面使用公共廁所,通常會有蹲式馬桶或坐式馬桶可以選擇,你比較偏好使用哪一種?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調查大家的如廁習慣,是偏好坐式馬桶、還是蹲式馬桶?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整理了「蹲式vs.坐式馬桶」的多種優缺點,以及對衛生污染的影響,告訴你哪種馬桶比較好!公共廁所的馬桶你都選坐式還是蹲式?出門在外多少都會有如廁的需求,此時要去公共廁所方便一下,元氣網調查大眾對公共廁所的馬桶偏好偏好,來看看網友們的使用習慣,是不是跟你的選擇一樣。大多數的人偏好選擇蹲式馬桶,「外面廁所 都是選擇蹲著」、「看年齡,目前還是蹲」、「公共廁所(當然選蹲式)衛生問題」、「有選擇機會會選蹲式」、「選蹲式!但會等上完廁所褲子衣服全部都穿好,可出去時再把廁所門打開後再按沖水,這樣就可即時離開廁所不會被濺到」、「坐式還要選免治的」、「蹲的!不想跟人共用一個屁股的馬桶蓋」。部分網友偏好坐式馬桶,「坐式!但半蹲不敢碰到馬桶蓋」、「用酒精消毒週圍再擦拭,人再坐上」、「年紀大的老人家無法蹲,會選坐式馬桶」、「膝蓋不能彎,只好選坐式」、「坐式但半蹲!年紀大不方便蹲式!但坐式公厠不碰馬桶蓋!」、「膝蓋不好會選坐式,但馬桶坐椅會自己帶,一次性套子套上再坐!」、「坐在馬桶上,比較好推比較不會酸,前提是拿濕紙巾噴殺菌消毒的噴一下,比較安全衛生」、「坐式也會半蹲,絕不碰到墊子」。也有網友表示其他想法。「只要廁所乾淨都可以」、「屎在滾的話選能第一個進去的」、「我的屁股認馬桶,一定要回家上」、「首選蹲式,只有坐式就半蹲上廁所」、「快拉出來了,就都能接受」、「大人蹲式,老人與小孩適合坐式」、「我的選擇是,看當時急不急」、「看自己的身體狀況決定」。綜合上述網友們的意見,大多數人偏好蹲式馬桶,認為其衛生較好,尤其在公共廁所使用。而選擇坐式馬桶的人通常是年紀較大、膝蓋不便者。也有一些人表示無論蹲式或坐式,只要廁所乾淨,能滿足需求即可。坐式/蹲式馬桶哪個好?醫師曝優缺點蹲式馬桶和坐式馬桶,兩者的衛生汚染情況不同、使用姿勢也不大一樣,以下是黃軒針對蹲式馬桶和坐式馬桶優點跟缺點的分析,及對衛生污染的影響的整理,來看看兩者的差異!蹲式馬桶.優點:1.姿勢自然:蹲式馬桶能夠模擬自然蹲姿,符合人體生理結構,這樣能夠更好地幫助排便。2.清潔度高:使用蹲式馬桶時,身體與馬桶表面接觸的範圍很小,減少了直接接觸病菌和細菌的可能性。3.減少直腸壓力:在蹲姿下,較少的直腸壓力可能減少便秘和痔瘡等問題的發生。4.衛生污染少:蹲式馬桶通常沒有座圈,這樣就避免了細菌在座圈上滋生的可能性。.缺點:1.體力消耗:蹲式姿勢需要一定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對於年長者、行動不便者或關節疼痛的人來說可能較為困難。2.不太舒適:蹲式姿勢對於長時間的使用可能不太舒適,特別是對於患有關節問題或腰背疼痛的人來說。3.無法提供支撐:蹲式馬桶缺乏支撐結構,可能對一些人來說感覺不穩定或缺乏安全感。坐式馬桶.優點:1.舒適度:坐式馬桶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座位,對於長時間使用或有特殊需要的人來說可能更加適合。2.易於使用:對於年長者、行動不便者和小孩子來說,坐式馬桶更容易使用和操作。3.提供支撐:坐式馬桶通常配有扶手和支撐結構,可以提供更好的穩定性和安全感。.缺點:1.衛生問題:坐式馬桶上的座圈容易成為細菌和病毒滋生的地方,特別是在公共場所使用時,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2.容易產生疾病:坐式馬桶的使用方式容易導致直腸直腸靜脈曲張,增加痔瘡等直腸疾病的風險。蹲式/坐式馬桶的衛生污染差異‧蹲式馬桶對衛生污染的影響:1.直接接觸面積較小:蹲式馬桶使用時,身體只接觸到少量馬桶表面,減少了接觸病菌和細菌的機會。2.少有交叉污染風險:蹲式馬桶通常沒有座圈,這樣就避免了不同使用者之間因為共用座圈而可能產生的交叉感染風險。‧坐式馬桶對衛生污染的影響:1.座圈容易滋生細菌:坐式馬桶上的座圈是直接與人體接觸的部分,容易滋生細菌和病毒。即使在定期清潔的情況下,座圈仍然存在一定的衛生風險。2.交叉感染風險:在公共場所,使用坐式馬桶時,不同使用者直接接觸同一座圈,有可能傳播病原體,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蹲式馬桶」有衛生優勢 但2種人不適合總結以上的分析,「蹲式馬桶」在衛生污染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因為接觸面積較小且少有交叉感染風險。但「坐式馬桶」的使用便利性和適應性更好,特別是對於年長者或行動不便者...特定人群來說。雖然坐式馬桶適合年長者或行動不便者,但公共廁所中的坐式馬桶,坐墊上有著許多細菌跟病毒。眼科醫師洪啟庭表示,研究近年菜花的研究報告意外發現「公共坐墊上竟有高達8成9的菜花病毒。」,且病毒能存活半小時之久,可見我們平時與菜花病毒的距離,恐怕超乎想像。洪啟庭表示,菜花病毒可以預防,民眾在公共廁所如廁,可使用可拋棄式坐墊或以酒精消毒,而一般人除非本身就有痔瘡等傷口,且免疫力低落,才會感染上菜花。無論選擇蹲式馬桶還是坐式馬桶,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定期清潔都是至關重要的,以減少衛生污染和疾病傳播的風險。看完醫師的優缺點分析後,公共廁所的馬桶你會選坐式馬桶、還是蹲式馬桶呢?延伸閱讀:.比廁所髒!醫師警告辦公室4物品「養細菌」 第1名幾乎沒人清.蹲式馬桶和坐式馬桶哪個髒?看完這個實驗就懂了.懸空尿尿讓她膀胱細菌蔓延!蹲姿其實沒錯…醫教正確解尿姿勢
-
2024-04-15 醫療.心臟血管
愛爬山、重養生,他卻心臟衰竭,心功能剩一半!醫指出關鍵問題
隨健康意識抬頭,許多民眾注重養生,卻也常讓人在異常症狀出現時,誤以為只是單純的老化。日前就有一名67歲案例平常注重身體保養、平常喜歡到郊區爬爬淺山,但時不時感覺喘、體力大不如前,原以為是年紀大,拖一段時間才檢查。 檢查時發現,他的心功能只剩一半,左心室收縮分率僅剩30%,診斷為心臟衰竭。這讓案例匪夷所思,更進一步檢查下發現膽固醇和血糖都偏高,還有3條冠狀動脈阻塞,另也有缺血性心臟病變,併發心室早發性收縮的心律不整。所幸問題都不大,案例病識感還算高、發現的算早,經治療及控制病情,約半年後恢復健康。 平常有運動、養生卻心衰竭?醫指主要3關鍵,不容忽視。 長者、慢性病好發的「心房顫動」: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一般而言人體靜止未活動的狀態下,心跳頻率約介於每分鐘60-100下,不規律、太快或太慢等不正常的模式稱為心律不整,常見出自於心臟的心房或心室,慢性三高者、年長者最常好發的就是「心房顫動」,死亡率會比同年齡層的正常人高2倍,中風率則高5倍,卻有75%的患者沒什麼嚴重症狀而輕忽。 心房顫動逐漸常見? 陳玠宇醫師指出,據統計,60歲以上的族群約每100人就有4人有心房顫動;80歲以上則約每10位就有一位。台灣逐漸邁向老年化社會,心房顫動也會越來越常見。 心跳快也可能是:另一方面,心跳比平常來得快、甚至容易喘,這除了和交感神經較興奮有關以外,也很可能暗示其他問題,例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脫水、發炎感染、貧血、甲狀腺亢進等,需近一步檢查釐清原因。而心跳過慢則可能引起頭暈、暈厥、癲癇發作等情形。 心臟疾病族群:若有心臟衰竭等心臟疾病的族群,心跳速率越快對心臟的負荷也就越大,可能加重心臟缺氧。據國外研究,心衰竭的患者若每分鐘心跳超過80下,和平均小於65下相比,會增加將近4成的一年內死亡率。而歐洲心臟衰竭指引,更建議將此警示數據下修到70下。 因此提醒,有慢性疾病、心臟病,或是年長族群,日常都需要注意,像前述提到的案例三種情況都符合,即便日常有在運動、有在養生。 簡單觀察心跳速率是否異常,超過最大值的一半盡早檢查! 220-歲數=100%最大值:為了能在生活中就察覺心臟是否有所異樣,陳玠宇醫師表示可透過觀察心率進行初步了解。方法很簡單,以220減掉年紀約為100%的最大運動心率,例如50歲的最大運動心率就是170,也就是每分鐘會到170下。 再依各狀態百分比觀察:算出最大值後,再依百分比評估其他情境下的心律。最低強度的等級一在50-60%,例如慢走。低強度的等級二在60-70%,例如快走。中等強度的等級三在70-80%,例如慢跑。高強度的等級四在80-90%,例如快跑。最高強度的等級五則在90-100%,例如衝刺。當靜止、放鬆時,心跳速率超過最大心率一半以上,就得懷疑有潛在問題存在。 養成測量血壓、觀察心跳習慣,更有利醫師精確評估和處置! 基於前述,陳玠宇醫師平時門診都會建議心臟不佳的患者,心跳控制在50-70下,並視個人情況予以調整。像是平常有在運動的族群,心臟也會較為有力,尤其是年輕的運動員,有時就會出現心臟較慢,屬正常現象,但對一般人而言就會需要留意是否心臟提早退化。 心跳過快或過慢都可能代表著異常的生理意義,建議平時養成測量血壓、觀察心跳並記錄的習慣,會比端看症狀來得更加保險,尤其是有慢性病、心臟病、年長族群,也更能提供給醫師參考,更有利精確的判讀和處置。 《延伸閱讀》 .護心也能防腦中風!?如何避開心房顫動地雷?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凱特王妃罹癌震驚各界,世界研究指出罹癌青壯年近30年增79%!了解什麼是預防性化療
英國凱特王妃2024年3月發布影片宣布罹癌,表示在先前腹部手術後的檢測發現癌症,醫療團隊建議進行「預防性化療」,她也正在該治療的早期階段,但並未進一步透露治療細節。尤其她年僅四十二歲,癌症患者雖大多為年長者,但近期研究發現,全球未滿50歲罹癌的病例,近30年來激增約八成。學者對此趨勢原因未有定論,從菸酒、肥胖到加工食品都有嫌疑。多留意身體警訊、及早篩檢為對抗青壯年罹癌的可行方式。凱特王妃治療團隊所指的預防性化療是指什麼?在癌症治療中扮演何種功能?未滿50歲癌症死亡數 增近28%法新社報導,英國醫學期刊「腫瘤學」去年刊登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1990年~2019年間,全球每年未滿50歲確診29種常見癌症任一種的患者總數,大增將近八成,原因無人能確定。這項全球性研究發現,1990年,全球不滿五十歲的癌症確診病例為182萬例,到了2019年增加到326萬例,增幅達79%。研究人員還預測在這個十年結束前,未滿五十歲的癌症新病例數還會再增加三成,經濟富裕國家將尤為顯著。青壯年罹癌人數增加,和全球人口增長有關。不過,過去半世紀各年齡罹癌者存活率已幾乎翻倍,但未滿五十歲癌症死者數在過去30年來卻仍增加近28%。英國伯明罕大學癌症學者西瓦庫瑪說,罹癌青壯年增加的趨勢可謂一種「流行病」。自從凱特王妃2024年一月歷經腹部手術、3月22日宣布罹癌後,西瓦庫瑪等醫師均發聲,指出在診間看到的青壯年癌症病患越來越多。乳癌最常見 消化道癌症受關注青壯年癌症患者中,乳癌最為常見,但研究人員特別憂心結腸癌、胰臟癌、肝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相關癌症。美國癌症學會指出,以未滿五十歲的美國男性癌逝者來說,結腸癌如今是頭號殺手,在女性癌逝者中也僅次於乳癌。參演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的影星查維克博斯曼二○二○年就是因結腸癌病逝,年僅四十三歲。台灣常將發生在結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通稱大腸癌。針對青壯年癌症病例增加,西瓦庫瑪坦言尚未有證據能確定其原因,可能是多項因素綜合導致。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癌症流行病學教授柯爾曼說,潛在解釋有二:★其一,當前四十幾歲青壯年比上一輩更早暴露於菸、酒、肥胖等致癌因子。她指出,流行病式的肥胖問題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西瓦庫瑪也認為,肥胖起碼是部分原因,但有些青壯年患者既非肥胖,也沒有遺傳具罹癌風險的基因。★其二,青壯年面臨與以往不同的問題,疑似禍首包括若干化學物、新藥物甚至塑膠微粒,但未獲證實。★也有人歸咎於高度加工食品,但亦無足夠資料佐證。★另有理論指向食物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群,但柯爾曼的研究雖顯示癌症會改變微生物群,卻難定論微生物群的改變會致癌。開設年輕癌症病患特別門診的伯明罕大學教授貝格斯說,青壯年罹癌數增加的原因不少,包括醫界越來越善於在早期發現癌症;年輕人對自身健康的覺察度也比上一輩敏銳,更願意在相關症狀剛出現時就尋求幫助。英國觀察家報引述貝格斯指出,其他因素還有部分癌症風險因子可能透過家族基因遺傳;隨著帶有癌症風險基因的人比以往壽命更長且能生育更多小孩,這類基因於是在人口中累加。年輕人罹癌 化療劑量耐受度高為了應對青壯年結腸直腸癌病患數增加,美國2021年將建議篩檢年齡下修到45歲。好消息是,年輕罹癌者對化療劑量的耐受度比年長患者高,可用更強效治療方式。英國華威大學醫學教授楊恩說,較年輕罹癌者存活率一般較高;像凱特這樣手術中意外發現癌症,多半是還沒有明顯症狀的早期癌症,化療更有效。學者希望凱特的經驗能提醒民眾,一旦察覺任何身體異狀就應諮詢醫師。西瓦庫瑪說,人們對自己身體狀況多半有自知之明,「如果你真的覺得哪裡不對勁,不要拖延,就去做檢查」。預防性化療不等於預防癌症澳洲非營利媒體網站「對話」解釋,預防性化療不等於預防癌症。在癌症治療上,「預防」指涉在癌症移除後,透過化療來防止癌症復發。要真正預防癌症,專家建議可就飲食、運動、防曬等方面的生活型態進行調整。另外,一種荷爾蒙療法藥物「泰莫西芬」可用來降低部分乳癌高風險患者罹癌風險,阿斯匹靈則可以用於腸癌等癌症的高風險患者。放射線治療 局部移除癌細胞癌症發生後,如果癌細胞限於身體局部,而未發現轉移到遠處部位的證據,手術、放射治療等局部治療能移除所有癌細胞。但如果癌症已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診斷出來,醫師會使用化療(抗癌藥物)、荷爾蒙或免疫治療等療法,循環至身體各處發揮作用。化療也可在手術或放射治療前後使用,來防止原發癌復發。雖然手術可能已治好癌症,但部分案例中,難以偵測的微小細胞可能已擴散至血管,被帶到體內遠處的部位,這將導致癌症在數個月或數年後復發。在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比較只接受手術的癌症患者以及手術後再接受追加化療的患者,發現後續化療能防止癌症復發,延長患者壽命。化療副作用 造血功能暫受損許多化療藥物是透過擾亂癌細胞中心的遺傳物質DNA來阻止其分裂;為了增加效果,在身體不同部位生效的多種藥物會混合使用。不過化療不只針對癌細胞作用,也會殺死分裂中的正常細胞,但由於癌症病灶裡分裂中細胞的占比較高,每次化療殺死的癌細胞比率會高於正常細胞。化療通常每隔3-4周進行一次,正常細胞可在間隔時間恢復。化療副作用通常可逆轉,且常發生在細胞汰換率較高的部位。例如血細胞的製造會暫時被打亂;如果白血球數量低,感染風險會增加。化療用的特定藥物也可能導致手腳麻木等。預防性化療是在局部手術後,沒有癌症殘留的證據後開始實施,因此患者通常可在化療結束後數周內恢復正常活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預防失智之我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資深醫師的人生智慧」。一位旅居美國多年的大學醫院退休教授以個人長期對氣功的興趣,加上這幾年來與一群亞裔銀髮族結緣,透過互動與學習,開始構思在高齡化社會,應該有的養生法則,尤其應該重視如何預防失能、失智。→想看本文他也在同週的另一篇文章,以 ChatGPT 輸入關鍵字「如何預防失智」,瞬間得到十項重要的預防方法以及該注意事項,而將之整理出「預防失智症需要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一篇是一位資深腫瘤科醫師分享她在參觀一座非常精緻的私人博物館,巧遇一位已退休多年的同事,不覺想起過去受到她的影響,而深思自己在退休之後的生涯規劃。在今日人工智慧盛行,知識的獲得已經變成輕而易舉,如果用 ChatGPT 輸入關鍵字:如何預防失智,它在五秒鐘內,洋洋灑灑的列出十項重要的預防方法以及該注意事項,為了節省篇幅,今只把 ChatGPT 給的答案重點,整理如下:「預防失智症需要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並實施如下的各種策略,來維持大腦和身體的良好狀態。 雖然無法完全保證癡呆的預防,但下述建議可以幫助降低風險,並促進大腦的健康:規律運動、保持健康飲食、管理心血管危險因子、刺激你的思考、保持社交活躍、獲得優質睡眠、管理壓力、限制飲酒、戒菸、照顧你的心理健康。(只列出標題)這些建議並非萬無一失,但它們可以幫助您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可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最後,建議您諮詢醫療保健專業人士,以獲得個人化的建議,並討論您對癡呆症或大腦健康的任何擔憂。」這幾乎是滿分的回答,顯示人工智慧的驚人表現,尤其是開宗明義的說明:「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採取不同的策略,來促進大腦的健康,降低失智的風險。」非常正確的點出非單一方法能奏效。若仔細看其內容,其第一項全文如下:「 規律運動:參與體育活動,如散步、慢跑、游泳或騎自行車。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同時進行肌力訓練;完全掌握了運動的重點:規律,有氧,外加重力訓練。」這一點,我完全同意。為了測試 ChatGPT 的功力,我問了一個新的問題:失智症發生的可能機轉為何?同樣的,不出五秒鐘,答案有好幾種假說。在這諸多假設的可能機轉中,竟然沒有包含「大腦血流不足的假說」在內,因此,我想提出我個人的非神經學專家的看法:長期的,間歇性的 micro-stroke 超微小中風,導致神經元逐漸減少及其傳導功能喪失,喪失功能的區塊愈來愈大,終至嚴重失智,所以年紀愈大、失智比例愈高、愈嚴重。如果這假設成立,則我們的規律運動,要加入更多的刺激元素。今用下述兩個例子來佐證筆者的想法:Dual-task Gait Performance 雙任務步態表現去年(2023) 在英國柳葉刀醫學雜誌(Lancet)有一篇來自西班牙的研究,大約一千位40至64歲的成員,完成安靜走路(對照組)、走路的同時做減法演算(測試組),以及受試者接受大腦五種認知功能的測試。結果發現:這個族群的「雙任務步態表現」分佈,在 54歲產生分界點,54歲以後逐漸變差,而且是和認知功能中的處理訊息的速度 (Processing speed) 不夠快、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 變弱有關。這就有趣了,當額外的任務交給大腦,如果血流的分配不足,當然執行起來略遜一籌,所以組織的血流不足和認知功能變差是相關的。90+老人的長期追蹤研究現今的社會,愈來愈多人活超過90歲。加州爾灣大學在1981年開始,追蹤社區內將近一萬四千人的年長者,作長期觀察與失智的研究,比較特殊的是許多年長者,願意於過世後捐出大腦作研究之用。由兩位神經病理專家,在不知臨床病史的情況下,檢查分析大腦的病變,於六個不同的區塊取樣,依八種不同的病理病變來分類,在解剖分析兩百多個 90+的超高齡長者大腦後,發現除了Tau蛋白和失智有明顯的相關聯性之外,有52%的大腦有微梗塞(microinfarct)或明顯的肉眼可見的梗塞,其中58%失智,若以微梗塞數目超過三個以上來統計,81%的案例失智,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表示說大腦血流與失智相關,而且其關連性已經達到:血流的變化是Tau蛋白之外,一個很重要的獨立相關因子。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上醫醫未病,如果預防的方向正確,失智的風險應該會大幅度的降低,也因此,所有與微梗塞相關的發生因子,如三高、糖尿病、肥胖、吸菸等要盡量去除,飲食要盡量清淡多蔬果,運動一定要規律,而且盡量做有氧運動,同時用分區灌溉的理論,全方位的刺激不同部位的打腦,使血流均勻分佈至整個大腦。延伸閱讀:4/8 氣功養生——預防失能與失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9 養生.運動健身
倒退走可幫助你保持關節健康 3大益處及如何安全練習一次看
走路是最簡單及常見的運動方式,每天適當的走路可以改善身心健康,例如2023年一項薈萃分析表明,每天步行2337步可以降低一個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每天步行4000步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的機率。不過,向前走並非唯一有益的步行方法,倒退走則是不那麼常見的選項。當你向前行走時腳跟會先著地,向前的動力來自腳踝。當你倒退行走時,力量則來自大腿和臀部,由腳趾先接觸地面。這種變化可以以新的方式挑戰你的身體,並且改善你的日常步行習慣。倒退走對健康有什麼好處?一般來說,向前行走本身就有增強力量、有助心肺健康及改善心情等益處。倒退走則是朝相反方向移動,這會比平常調動不同的肌肉群,並減輕膝蓋的壓力。1.肌力提升向前走會用到大腿前側肌肉,也稱為股四頭肌,這些肌肉在倒退走時更加活躍。股四頭肌活動度越佳,膝蓋就能伸展更多,這有助於減輕膝蓋疼痛,並減少肌肉緊張。重要的是,倒退行走可以減輕膝蓋內側的壓力,那是許多年長者關節炎的好發部位。2.緩解背部疼痛倒退走也能鍛鍊你的臀部,迫使你的臀肌反覆收縮,從而增強它們的力量。鍛鍊臀肌也會對髖屈肌產生額外的拉伸,髖屈肌是參與姿勢、平衡和穩定下背的肌肉群,伸展這組肌肉可以幫助緩解背部疼痛。3.改善本體感覺本體感覺為感知身體運動和空間位置的能力。在協調運動時,人腦優先考慮視覺而不是其他感官訊息,例如聽覺和嗅覺。然而,反應和視力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使得年長者更容易失去平衡和跌倒。倒退走會使你積極思考要去哪裡,並迫使大腦從其他感官收集比平常更多的資訊。如何安全地開始倒退走練習?倒退走通常是安全的,但視野受限增加撞到障礙物的風險。專家建議,可以從跑步機開始,它排除需不斷回頭看的動作,並且可以抓住扶手以適應這項運動。如果你決定在外面倒退走,專家建議你和一個步行夥伴一起走。這個人可以充當你的眼睛,防止你撞到物體或其他人,或進入到交通要道。此外,人們也應該選擇一條熟悉的、幾乎沒有潛在障礙的路線。例如,在運動場跑道上倒退走可能比在樹林裡的小路上更安全。專家也建議慢慢開始,讓大腦習慣倒退走。當你越來越習慣倒退走時,你可以延長步行時間或以不同的速度和坡度挑戰自己。【資料來源】.Walking Backward Helps You Move Ahead with Joint Health.Can TikTok’s Walking Backward Trend Really Help You Improve Fitness and Lose Weight?.Backward walking – Fitness fad or balance hack?
-
2024-04-07 養生.人生智慧
真希望沒那麼拼命工作 安寧護理師曝臨終病人最常見的5大遺憾
威爾(Bronnie Ware)是一名澳洲護理師,在職業生涯中,她絕大多數時間是在為臨終者服務,在他們最後的時刻提供照顧。英國地鐵報(Metro)報導,雖然這是個沈重的話題,但威爾在她暢銷全球的回憶錄「和自己說好,生命裡只留下不後悔的選擇:一位安寧看護與臨終者的遺憾清單」(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 A Life Transformed by the Dearly Departing)中,以深刻的洞察力及溫柔的筆觸探索了此一話題。以下是臨終者最常與她分享的5大遺憾:1.真希望沒那麼拼命工作威爾說,面臨死亡的人最常感到懊悔的,是有關他們的職業與工作生涯。她表示,對男性來說尤其如此,因為現今年長者所屬的世代,多數男性是扮演著養家活口的角色。2.真希望依照自己的意願生活,而非活在別人的期望下臨終者第二個經常悲嘆的是未能「忠於自我」。威爾指出,這是她在病床邊聽到的所有遺憾中另一句最常聽見的話。也是人們哀悼從未實現、或是試圖實現的個人夢想。3.很遺憾與許多朋友失去聯繫當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回顧過往一生時,令人驚訝的是,許多人都會為友誼的消逝而感到悔恨。威爾說,友誼與所有關係一樣,都需要呵護;人們經常輕易地讓它溜走、讓它消逝。4.真希望更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威爾表示,許多人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以便維持與他人和睦相處;最終,他們安於做個「沒有聲音」的人,從未有機會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她說,不少人因而罹患與苦悶、怨恨長期累積有關的精神疾病。5.真希望自己更快樂無論是害怕改變或是害怕讓別人失望,許多人會選擇走一條簡單的路,甚至是看似無私、自我犧牲的路;當類似事件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上演,最終導向一個不快樂的人生。威爾在書中強調,人生是一種選擇,而這是你的人生;有自覺地選擇、明智地選擇、誠實地選擇…最重要的是:選擇讓自己快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2 失智.大腦健康
可改變的失智症風險中最有害 研究揭加速大腦老化3大危險因子
失智症是記憶、語言、解決問題和其他思考能力喪失的總稱,嚴重程度足以干擾日常生活。近期一項發表在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研究指出,在一系列可能導致失智症的風險因素中,糖尿病、空氣汙染和酒精對大腦的危害最顯著。失智症的3大危險因子英國和美國科學家先前的研究發現,大腦特定區域容易受到老化過程以及精神分裂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影響。然而,生活方式選擇、體能活動和飲食等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是否會影響這些區域並最終導致失智症並不清楚。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透過觀察約四萬名45歲以上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參與者的腦部掃描,並評估了161個可改變的失智症風險因素,以確定哪些因素對脆弱的大腦區域影響最大。研究團隊將這些「可改變」風險因素,也就是在一生中可改變以降低失智症風險的因素分為15大類,分別為血壓、膽固醇、糖尿病、體重、飲酒、吸菸、憂鬱情緒、發炎、汙染、聽力、睡眠、社交、飲食、體能活動和教育。該研究主要作者Gwenaëlle Douaud教授在新聞稿指出,大腦的一系列區域在老化過程中會較早退化,而在這項新研究中表明大腦的這些特定部分最容易受到糖尿病、與交通相關的空氣汙染的影響,這些汙染日益成為失智症的一個主要因素,而酒精是導致失智症的所有常見風險因素之一。研究共同作者Anderson Winkler博士也表示,透過將所有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放在一起來檢查每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的獨特影響,以評估這個特定大腦「弱點」所導致的退化。他進一步指出,一旦考慮到年齡和性別的影響,糖尿病、空氣汙染和酒精這三者就成為最有害的因素。對大腦有益的10個健康習慣儘管避免交通汙染可能具有挑戰性,在研究人員確定的失智症的三個主要危險因素中,有兩個更容易改變。例如人們可減少飲酒,並採取糖尿病預防策略,例如維持理想體重、運動和健康飲食,以幫助降低失智風險。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的資料,積極的日常行為可以改善大腦健康,甚至降低認知能力下降以及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的風險。以下為協會建議的健康習慣:1.挑戰既有思維學習一項新技能,挑戰你的思維可能會為你的大腦帶來短期和長期的好處。2.教育教育可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症的風險。3.運動定期參加運動,這包括提高心率並增加流向大腦和身體的血液。4.保護頭部防止頭部受傷,盡你所能防止跌倒,尤其是年長者。5.禁止吸煙戒菸可將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降低到與不吸菸者相似的程度,而且永遠不嫌晚。6.控制血壓藥物可以幫助降低高血壓,正確飲食和體能活動等健康習慣也有幫助。7.管理糖尿病2型糖尿病可透過健康飲食、增加體力活動以及必要時服用藥物來預防或控制。8.健康飲食吃更健康的食物有助於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這包括更多的蔬菜和更瘦的肉類或蛋白質,以及加工較少和脂肪含量較低的食物。9.保持健康的體重正確飲食、運動和良好睡眠可幫助維持健康體重。10.良好的睡眠品質良好的睡眠品質對大腦健康很重要。如果你有任何與睡眠相關的問題,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應積極就醫改善。【資料來源】.Risk factors for faster aging in the brain revealed in new study.Study: Here Are the Three Biggest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Alzheimer's Association: 10 Healthy Habits for Your Brain
-
2024-03-31 醫療.指甲.足部
健保大數據/香港腳、灰指甲治療特色院所
台北榮總/備有磨甲機等器械 助變形指甲盡早恢復依據健保署112年統計,台北榮總門診治療香港腳或灰指甲,達2萬7000人次,為治療經驗相當豐富的醫學中心。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張綜顯表示,許多病人在診所治療多次,因為治療效果欠佳,改到醫院就醫。一般擦的、點的外用藥物對灰指甲治療效果不佳,口服藥物效果較好。張綜顯說,由於治療灰指甲的口服藥有造成肝功能異常的風險,服藥期間須監測肝指數,而診所抽血檢查較不方便,因此較不常開立口服藥物。此外,灰指甲族群多為年長者,台北榮總病患多為老年人,這可能也是收治較多病人的原因之一。為治療灰指甲病人,北榮備有磨甲機、修剪指甲的器械、以及指甲矯正器等治療選項,可以幫病人修剪及打磨指甲,或是將嵌甲拉平,讓因黴菌感染產生變形的指甲能快速得到改善。除了門診治療,衛教十分重要。張綜顯說,老年人、免疫功能不全、衛生習慣差、容易流腳汗、需要長時間穿著包腳鞋者,都是罹患香港腳及灰指甲的高危險族群。除了接受藥物治療,患者還需改變生活習慣,盡量保持雙腳通風乾燥,才有機會治癒疾病,並且降低復發率。台北市聯醫/遵醫囑口服灰指甲藥 不必擔心傷肝副作用北市聯醫112年收治香港腳、灰指甲患者超過3萬人次,該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應是在治療及衛教上,比其他醫院更為細心,且主動找到類似「隱疾」患者,提供正確治療資訊,讓病友安心用藥,解決惱人的皮膚宿疾。潘企岳表示,在皮膚科門診中,專程因香港腳、灰指甲等黴菌感染問題而前來就醫的比率並不高,許多患者自覺這是小病,至藥局購買藥膏,塗抹後不癢不痛即可。從感染途徑與治療來看,香港腳、灰指甲確實相對單純,香港腳患者持續在患部塗抹藥膏,而灰指甲患者使用口服藥物,從體內殺死黴菌,只要遵循醫囑,就能明顯改善病情。潘企岳說,許多灰指甲患者擔心口服用藥「傷肝」副作用,事實上,僅有3%至4%患者服藥之後,出現輕微肝功能異常,但只要規律抽血監控,發現之後停藥,肝指數很快就可恢復正常。潘企岳表示,北市聯醫皮膚科團隊在皮膚黴菌治療經驗豐富,在收治股癬患者時,除了診治胯下、臀部等黴菌感染狀況,也習慣關心其腳趾,常會雞婆地要病友除去鞋襪,觀察是否也有感染黴菌問題,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北市關渡醫院/讓患者乖乖擦藥 每次看診都要檢查腳依據健保署統計,台北市關渡醫院112年治療香港腳、灰指甲門診量近萬人次,名列地區醫院前茅。造就如此高門診量的關鍵人物,為台北榮總及關渡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志強。他說,香港腳和灰指甲並不是難治療的疾病,但要讓患者遵循醫囑,他花了很大的功夫跟患者建立感情,每次「一定會看患者的腳」,不會只聽症狀描述,也讓不乖乖擦藥的患者無所遁形。陳志強說,他同時在北榮與關渡醫院看診,但兩邊的香港腳患者相當不同,關渡的患者多是漁民,天天穿雨鞋,腳臭與漁獲的味道難以辨識,等到發現有香港腳時,常常是腳出現傷口,黴菌入侵、傷口糜爛,甚至已經蜂窩性組織炎,沒辦法走才來就醫。北榮的患者不少是榮民或是高齡合併重症的患者,榮民大多是香港腳的「老病患」,年輕時穿軍靴染上,卻沒有根除,年紀大免疫力變差,香港腳又捲土重來。陳志強表示,治療會先解決最嚴重的問題,如蜂窩性組織炎,後續透過藥物逐步改善。治療香港腳或灰指甲,關鍵是讓患者乖乖用藥,台灣環境潮濕,隨時會復發,他都跟患者說,如果沒辦法好好吃三個月的藥,就不要看了。台北黃禎憲皮膚科診所/香港腳可能只紅不癢 就醫才能對症下藥健保署數據顯示,112年黃禎憲皮膚科的香港腳、灰指甲就醫人次超過萬人。主治醫師黃千耀表示,皮膚問題不只用肉眼觀察患部,還要詳細詢問患者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工作環境等,另加上檢查化驗,才能正確診斷、給藥。黃千耀說,香港腳與灰指甲是頑固的黴菌感染,治療需有耐心、勿擅自停藥或斷斷續續用藥,造成惡性循環。診間的香港腳患者男女比例相當,男性稍多一些,主因是易流汗、衛生照護習慣略差。年齡層則從青春期學童到高齡長輩都有,甚至是沒穿鞋的幼兒,赤腳踩在地板上被傳染。至於灰指甲,則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原因是長期忽略不處理、身體抵抗力變差、缺乏自我照顧意識。治療灰指甲要持之以恆,約半年至一年時間,才能完全回復健康狀態。黃千耀提醒,有些民眾看到指甲變色就以為是灰指甲,指甲失養症、甲床分離也會有變厚、變色等症狀;香港腳常見癢、痛、水泡、厚皮,但有些人只會發紅但不會痛癢。皮膚症狀因人而異,對症下藥才能「斬草除根」,建議經由專科醫師診斷,針對個人狀況治療。112年香港腳、灰指甲患者就醫院所門診量
-
2024-03-31 醫療.指甲.足部
香港腳和灰指甲,哪個對健康危害大?皮膚科醫師解答
台灣氣候悶熱、潮濕,常見黴菌感染引起的香港腳或是灰指甲,患者人數非常多。台北榮總皮膚部主治醫師張綜顯常提醒病人,香港腳及灰指甲即使治癒,復發率也很高。香港腳危害高於灰指甲,更需積極治療。張綜顯表示,香港腳比灰指甲容易治療,擦藥就有機會改善,而且香港腳應該比灰指甲更要積極治療,因為香港腳可能會產生皮膚傷口,使細菌容易入侵,引發下肢蜂窩性組織炎,一旦症狀嚴重時,恐需住院施打抗生素治療,特別是年長者等免疫力較低的族群,需要多加注意。相對地,灰指甲雖然不易採外用藥物治療,但對健康較無影響,年紀較大或共病較多、不適合服用口服藥的患者,可以選擇不治療,僅需將變形增厚的指甲修剪平整,減少因此受傷的機會。多數人都有致病黴菌,大量孳生才會出現症狀。張綜顯說,其實多數人腳上都有香港腳及灰指甲的常見致病黴菌,但只有當黴菌大量孳生,才會出現相關臨床症狀,香港腳的主要症狀為腳趾間及腳底發癢、刺痛,並產生紅疹、脫屑及水泡等。若黴菌由皮膚入侵到腳趾甲,則可能引發灰指甲,常見症狀為甲床剝離、指甲下角質增厚、趾甲產生黃色或灰黑色等顏色變化。一般來說,已有灰指甲的病人,往往合併有香港腳。口服藥物治療灰指甲效果佳,需長時間使用。治療香港腳的外用藥物,須每天塗抹1至2次,持續使用2至4周,同時配合改變生活習慣,包括不要長時間穿包腳鞋,把腳悶在鞋子中,保持腳的通風乾燥,就有機會治癒香港腳。若欲以外用藥物治療灰指甲,須將指甲磨薄,甚至在指甲表面打洞,以增加藥物滲透率,才有機會治癒灰指甲。口服藥物治療灰指甲的效果較佳,一般而言,手的灰指甲須服藥至少6周,而腳的灰趾甲則須服藥至少12周。張綜顯說,「對於須長時間服用口服藥物以治療灰指甲,許多患者感到驚訝。」灰指甲口服藥物可能與降血壓、血糖藥物交互作用。張綜顯說,到台北榮總求醫的香港腳、灰指甲病人,多為中老年人,常因合併其他疾病,正在服用多種藥物,但治療灰指甲的口服藥物,可能與常見的降血壓、降血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若同時合併使用上述藥物,可能會導致藥物代謝下降,而使藥物濃度上升,增加發生藥物副作用的風險。例如,正在服用降血糖藥物的病人,同時吃治療灰指甲的藥物,可能使降血糖藥物在體內濃度上升,而引發患者低血糖。另一方面,治療灰指甲的口服藥物,可能引起肝功能異常,使用藥物期間需要監測肝功能,這些都是醫師開始治療前,必須考量的。平時如何遠離香港腳、灰指甲?張綜顯說,老年人、男性、免疫功能不佳、衛生習慣差、容易流腳汗等族群,為香港腳、灰指甲的高危險族群,除藥物治療外,還需改變生活習慣,包括不要長時間把腳悶在鞋子中,保持腳的通風、乾燥,且當指甲出現變形、顏色混濁,應盡速到皮膚科就醫,經由醫師研判病情,加以治療,才能讓病情好轉。香港腳、灰指甲個人衛生須知.腳部應盡量保持乾燥,例如洗澡後必須把腳完全擦乾,特別是腳趾縫間。.穿鞋時間較長的上班族、學生,可以多帶一雙襪子到公司、學校替換。.不要長時間把腳悶在鞋子中,雨天淋濕的鞋襪必須完全吹乾後再使用。.應該避免和他人共穿同一雙鞋襪(如浴室拖鞋),以避免交叉感染。.出入游泳池、溫泉等公共場所,最好要穿拖鞋,否則回家後一定要把腳底洗乾淨。香港腳、灰指甲用藥須知1.使用香港腳藥膏前,應先以溫水及棉片小心清洗患部,並妥善乾燥。2.使用灰指甲油劑前,可先使用銼刀將指甲表面盡可能銼平,再用酒精棉片擦拭清潔,去除感染黴菌的角質層,可促進藥物滲透。3.用藥後,應清洗手部,以免交叉感染。4.治療期間不可不規則用藥或提早停藥。資料來源╱衛福部
-
2024-03-31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駕駛車禍頻傳 該要求年長者不要開車及回收駕照嗎?
前陣子,很多國內外車禍與高齡駕駛有關,因此要求高齡者不要開車及回收駕照的呼聲再起。根據英國Swansea大學創新衰老中心研究指出,超過70歲的駕駛涉入車禍的可能性,比17-21歲的駕駛低4倍。試想,因為年輕人開快車或酒駕而造成的車禍傷亡率,與因為老人反應較慢而造成的車禍傷亡率,哪一個比較高?我想應該是前者。可是怎麼沒有人禁止年輕人開車?某種程度來說,應該也算一種年齡歧視。事實上,若銀髮族不開車或被要求繳回駕照,反而對高齡者生活有些負面影響。駕照被迫繳回,會給老年人帶來自主性減少的感覺,失去了掌握生活的能力,可能引起負面情緒。另外,因為駕車可以延伸自己的生活空間,購物、就醫和探訪親友都可自己來,一旦被剝奪,會限制參與社交活動的能力,使他們感到孤立和缺乏社會支持。日本精神科權威及高齡醫學專家和田秀樹醫師,就建議高齡者千萬不可以交還駕照。他認為即使年屆高齡也不放棄開車,正是維持健康活力的一大關鍵。尤其住在鄉下,若無法開車就不方便出門,在這種狀態下失去社交生活,很有可能罹患失智症。他還舉出筑波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跟持續開車的人相比,放棄開車的人經過6年之後需要照護的比例竟高達2.09倍。同一研究也顯示,若放棄開車改利用電車、公車或自行車的人,需要照護的風險也較持續開車的人多1.69倍。有駕照與沒駕照的差別就在「自由自在任我行」的感覺,有駕照可以隨時準備出門,去遠一點的地方也沒問題,一旦駕照沒了,就會感到寸步難行,讓人打消出門念頭。老人家也許反應慢,但是若能定期檢查身體並且配合換照,其實發生事故的可能性遠比年輕人開快車、酒駕因而肇事的比率低。世界各國針對高齡駕駛是否強制換照的規定並不一致。台灣與日本、英國都有70歲以上、每3年要強制換照的規定,換照時除了體格與視力檢測,還要檢測夜間視力和動態視力,以及參加道安講習,通過了才能換照。不過也有一些國家如法國、德國,並沒有規定高齡者強制換照,他們的駕照是終身有效。法國原本要對65歲以上駕駛人實施強制性換照,後來卻沒有推動立法。因為從數據來看,他們認為法國老人開車並沒有特別危險,在交通死亡意外中只有10%是由65歲以上的駕駛人造成,20%的死亡意外歸咎於18到24歲的年輕駕駛人。德國的立法和政策主要著眼於個體能力和行為,而不是將年齡作為唯一的指標。德國政府尊重個人的權利和自主性,認為老年人應該有權繼續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他們能夠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安全地駕駛。因此,除非駕駛者的健康狀況明顯影響到駕駛能力,否則他們不會因為年齡而被取消駕駛權利。高齡者是否該繳回駕照,是一個個人化問題,應該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家庭支持、社區交通情況和個人偏好等因素考慮。雖然放棄駕照可以減少某些風險,但也可能限制自主性、社交參與和生活便利性。對於高齡者來說,重要的是仔細權衡利弊,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另外,政府在鼓勵長者放棄駕照時,也應盡快建置配套措施,如偏鄉的運輸系統建立,別讓長者行不得也。
-
2024-03-29 焦點.食安拉警報
寶林茶室死亡病例驗出米酵菌酸!米酵菌酸超耐熱,清洗、煮沸殺不死!哪些食物裡有?
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信義A13「寶林茶室」疑似爆發食物中毒,累積18例身體不適通報,並且有兩人死亡。衛福部將此案視為重大食安事件,28日晚間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死者檢體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 王必勝曝最新發現:驗出米酵菌酸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擴大,累積近20起身體不適通報,並且有兩人死亡。今日兩名死者(40歲男以及66歲男)已經解剖後,由於檢驗結果有重大發現,因此衛福部晚間8時30分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死者檢體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一共有18例相關個案,包含2例死亡、5例加護病房、1例一般病房以及10例返家休養。此次記者會因為法醫在解剖時發現,其中一個檢體血液驗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至於標準品還沒到為何可以驗出?王必勝解釋,國內有醫院還有標準品,因此提供台大法醫所檢驗。某位死者的檢體有驗出米酵菌酸,跟調查方向有很大關連,跟專家會議一致認同的方向吻合。寶林茶室中毒事件整理表此案源起39歲呂姓男子於22日皆同友人至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信義A13「寶林茶室」用餐,點了素食炒粿條、香蘭葉飲料,餐後持續腹瀉,身體虛弱,就醫後轉診至台北馬偕醫院急診,不料病情急轉而下,引發嚴重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使用呼吸器後,仍然不治,院方通報疑似食物中毒症狀。而一般食物中毒都是急性腸胃炎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局部症狀,症狀也大多很快解除。為何此案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根據《聯合報》報導,一名不具名急診醫師推測,該個案可能係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毒素所致,「米酵菌酸」毒性超強,只要一毫克毒素,就可能致命,大陸地區就曾爆發多起涼拌木耳、河粉等中毒死亡事件。什麼是「米酵菌酸」?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米酵菌酸」是一種毒素,常見於「Burkholderia gladioli」菌衍生,當米或玉米製品保存不當,就有可能出現,由於具耐熱性,加熱也無法破壞,一旦誤食,致死率高達三成。 國內尚未出現「米酵菌酸」中毒病例,楊振昌表示,看國外文獻,印尼、莫三比克、大陸都曾發生「米酵菌酸」中毒案例。根據中國大陸於2010年至2020年發表共170多人中毒的統計,其中160多人住院,死亡率近三成。其中2020年10月黑龍江省的「酸湯子中毒」事件,造成食用的一家12口中9人死亡 哪些食物裡可能有米酵菌酸?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食品安全衛教資訊指出,米酵菌酸已被證明存在於變質的穀類發酵製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的澱粉類製品中,常見的食品有糯米湯圓、馬鈴薯粉條、甘薯澱粉等;而大部份中毒個案皆因自製的發酵食品或變質鮮銀耳所造成。米酵菌酸的危險性何在?中國大陸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肝臟外科主任姜楠曾在《健康報網》撰文談及米酵菌,它非常耐熱,一般的烹調方法並不能破壞其毒性。即使用開水煮沸或用高壓鍋蒸煮也不能破壞其毒性,清洗或浸泡亦無法去除。一般發病症狀最早出現在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嚴重者會出現肝腫大、肝功能異常、肝昏迷等,甚至死亡;但患者一般不會發燒。中毒潛伏期最長為3天,多數為半天至1天。「米酵菌酸」會影響人體主導能量的粒腺體,影響身體無法產生能量,導致無法呼吸,對治療也沒有反應導致死亡。「米酵菌酸」目前沒有解毒劑,對於這類中毒患者,只能給予支持療法。食物中毒多是急性腸胃炎 7高風險族群提防敗血症而其實一般食物中毒多是急性腸胃炎,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局部症狀。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包含年長者、幼兒、孕婦、癌症病患、肝硬化、洗腎、糖尿病等抵抗力不好的患者,可能合併敗血症,導致器官衰竭。一旦出現畏寒、噁心、嘔吐、腹瀉、高燒不退、意識不清、小便量變少等,就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顏宗海提醒,不管葷食或素食,保存不當都可能污染,所以都需要做好妥善保存,民眾到外面用餐,要注意餐廳整潔等衛生狀況;餐廳業者則要在準備餐點時,將生熟食分開處理,如果食物放置在室溫之下,也要盡速吃完或放進冰箱。【參考資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食品安全資訊.食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28 焦點.食安拉警報
食物中毒怎麼辦?常見食物中毒6類型,原因及症狀詳解!就醫前必做一事保命
知名素食餐廳寶林茶室出現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多人就醫且造成死亡、器官衰竭重症,民眾擔憂該如何預防這類事件。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病從口入」,食物中毒原因常見細菌、病毒感染,食材被化學物質汙染,以及吃到植物性天然毒、動物性天然毒等。食物中毒原因多 最快1小時出現症狀另外,食物加熱處理不足、未妥善保存、在室溫放置過久變質腐敗、生食與熟食交叉汙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佳、器具或設備不潔未清潔乾淨、用餐環境髒亂等,上述任何一個原因都可能導致出現中毒症狀,若再加上本身慢性病、抵抗力弱,則會加劇器官損傷。陳姿吟提醒,有問題的食物吃下肚後,最快1個小時就會出現噁心、腹痛、上吐下瀉等腸胃道不適。而侵犯到神經系統,則會有心悸、胸悶、呼吸急促、視力模糊、肌肉無力等。只要發現在吃了食物後突然腹瀉、腹部絞痛、嘔吐,就要提高警覺快送醫。根據衛福部「111年食品中毒發生與防治年報」,台灣總共發生499案食品中毒案件,人數最多為諾羅病毒,其次分別是沙門氏桿菌、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陳姿吟呼籲,做菜前、吃飯前都要徹底洗淨雙手,盡量不要生食,謹慎選擇衛生優良餐廳。要避免食物中毒,陳姿吟建議遵照衛福部的「5要2不」原則,記住洗、鮮、生、熱、存口訣,以確保食用安全。認識食物中毒以往我們多認為食物中毒頂多拉拉肚子、幾天就會好,但此次寶林茶室中毒事件,讓大家驚覺,原來食物中毒也會造成這麼多的死傷。以下元氣網整理有關食物中毒的常見類型、症狀、處理方式等,尤其要提醒,就醫前記得保留食品檢體,如情況嚴重,才能提供醫院檢驗,快速找出問題對症治療。食物中毒是什麼?食物中毒發生原因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通常不會太嚴重,大多數人在幾天內就會好轉,但少數抵抗力較差之高風險族群可以會有較嚴重之併發症產生。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定義,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食物中毒類型食品中毒可概分以下6種:1.細菌:常見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肉毒桿菌等。常見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2.病毒:如諾羅病毒、A型肝炎病毒等。常見症狀: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脫水、輕微發燒等。3.動物性天然毒:如河豚毒素、麻痺性貝毒、組織胺等。組織胺中毒常見症狀:除上吐下瀉,另還包括神經中毒症狀,如皮膚癢、臉潮紅、嘴巴麻、頭昏、發燒等神經症狀。4.植物性天然毒:如野生菇類、姑婆芋等。天然毒常見症狀:神經麻痺、嘔吐、頭痛等現象。嚴重時有感覺麻痺、運動失調、血壓下降、繼而肌肉鬆弛、引起之呼吸停止而死亡。5.化學物質:農藥、重金屬、非合法使用之化合物等。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常見症狀:嘔吐、噁心、腹瀉、腹痛、呼吸困難等6.寄生蟲:如海獸胃線蟲。常見症狀:腹瀉、噁心、嘔吐、發燒、體重減輕等。台灣常見的細菌性食品中毒,原因食品有哪些?1.引起腸炎弧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生鮮海產及魚貝類等。2.引起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及豆製品等。3.引起病原性大腸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受糞便污染的食品或水源。4.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肉製品、蛋製品、乳製品、盒餐及生菜沙拉等。5.引起仙人掌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米飯等澱粉類製品、肉汁等肉類製品、沙拉及乳製品等。6.引起肉毒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低酸性罐頭食品、香腸及火腿等肉類加工品及真空包裝豆干製品等。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食物中毒症狀可能從輕度到嚴重、非常嚴重不等,依感染到的不同細菌、病毒,症狀可能有所不同。一般食物中毒的最常見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另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食物中毒常見原因造成食品中毒的常見原因,如食品加熱處理不足、食品未妥善保存、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食物中毒症狀多久會出現?需要就醫嗎?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有問題的食物吃下肚後,可能最快1個小時就會出現噁心、腹痛、上吐下瀉等腸胃道不適症狀,但多數很快會解除。如症狀一直持續甚至惡化,一定要立即就醫。另高風險族群包含年長者、幼兒、孕婦、癌症病患、肝硬化、洗腎、糖尿病等抵抗力不好的患者,一旦出現食物中毒合併敗血症狀,需速就醫、不要等。疑似食品中毒,我該怎麼做?食品中毒之處理應把握下列3原則。1.發生疑似食品中毒症狀時應迅速就醫。2.保留剩餘食品檢體(密封並留存於低溫冷藏,不可冷凍),並儘速通知衛生單位。3.醫療院(所)發現食品中毒病患,應在24小時內通知衛生單位。如何避免食物中毒?1.要洗手:飯前、如廁後即處理食品前後應徹底洗淨雙手,手部有傷口要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3.要生熟食分開:處理及盛裝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汙染。4.要徹底加熱:食物中心溫度要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5.要注意保存溫度:食物冷藏溫度需低於7℃,拿出冰箱要1個小時內吃完。6.不飲用山泉水:飲水先煮沸,避免直接生飲山泉水。7.不食用不名的動植物:不知名的動植物,遵守「不採不食原則」。【參考資料】.衛福部食藥署.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28 醫療.心臟血管
肥胖與主動脈剝離密切相關!醫師:「BMI大於xx」多注意胸痛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郭鐘太昨天在記者會說明,主動脈剝離的高風險族群,除了年長者和女性族群外,根據多項研究和就診個案顯示,肥胖與主動脈剝離也有密切關係,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的民眾,也應多加注意是否出現胸痛等相關症狀,並盡速就醫診治。肥胖與主動脈剝離密切相關 郭鐘太昨以「致命的胸痛─談主動脈剝離」為題說明,他表示,主動脈剝離是極為嚴重與緊急的醫療狀況,主動脈是人體心臟輸送血液至身體各部位的主要血管,當主動脈內膜破裂、血液流入主動脈的層間,可能導致內膜與間膜的剝離,進而引起主動脈破裂,此時已面臨生死關頭。出現以下症狀要當心民眾要如何來注意?郭鐘太說,臨床上常見動脈剝離的症狀包括,突發性、非常嚴重的胸痛或背痛,疼痛可能向上背部、頸部或下腹部蔓延,血壓下降,昏迷或意識不清,呼吸困難,肢體無力或麻木,特別是如果剝離影響到腦部或四肢的血流等等。急診郭鐘太主任呼籲,當家人或朋友發生以上情形時,請立即撥打119求救或監速前往最近的醫療院所急診就醫。郭鐘太指出,當有疑似主動脈剝離的病人送至急診後,主要處置為立即進行醫療評估,優先穩定病人狀態,會以穩定病人生命體徵為優先,包括控制血壓和心率,以減少主動脈進一步剝離。再安排相關影像檢查:通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核磁共振檢查(MRI)或是心臟超音波(超聲心動圖)等影像學檢查,確定主動脈剝離的位置與範圍。他說,會使用藥物控制血壓和減少心臟的工作量,常用的藥物例如降壓乙型阻滯劑等。對於某些類型的主動脈剝離,可能需要進行緊急手術來修復或替換受損的主動脈部分。主動脈剝離病人後續要長期管理,郭鐘太建議應定期門診追蹤和安排影像學檢查,以監測主動脈的狀態。務必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預防主動脈剝離的進一步發展或復發。平日做好5件事預防郭鐘太提醒保命重要,建議民眾要戒菸、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並避免過度勞動以及適當調適壓力等。務必按照醫囑服用藥物來控制血壓和心率,勿自行任意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7 失智.像極了失智
詹鼎正/長者常常忘東忘西,是得了失智症嗎?
前陣子好萊塢動作影星布魯斯威利傳出「額顳葉失智症」(FTD)惡化,令人心疼。根據統計,台灣失智症患者也不斷增加,大約每30分鐘就新增1名患者。隨著年齡增長,失智症的盛行率愈高,65歲以上老人中,每13人就有1位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老人中,每5人就有1位患者。失智症對社會的衝擊不容小覷,及早預防十分重要。如何區別失智症與正常老化?首先,了解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很重要。年長者大腦,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功能可能減退,神經元數量雖未顯著減少,但神經元間通訊減弱,導致反應時間變長,若是突然忘記某件事,或突然想不起某人的名字,但事後會再想起來,這是正常的老化。如果記憶力或是認知功能的變化開始影響生活,例如完全忘記既定行程、無法執行熟悉的動作、自理生活能力下降、判斷力異常,甚至出現妄想或性情大變,這就可能是非正常老化現象,需要透過評估、診斷,來確認是否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10項失智症警訊,如果出現時,需提高警覺進一步就醫診斷。門診檢查常使用「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作為評估工具,有30道題目來評估患者對人事時地物的認知、注意力、計算能力、記憶力、語言及空間建構能力,作答無時間限制,滿分是30分,分數愈高代表認知愈好。失智是腦功能慢性的損壞,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而是藉由家人察覺不對勁求診。但也不乏有正常長者會因為老化產生的健忘或反應慢,而憂心忡忡以為自己罹患失智症。失智症的種類有哪些?有方法可減低日後失智的風險?失智症主要分退化性和血管性兩種,常見的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屬於退化性失智。除了遺傳因素外,心血管危險因子也會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常見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頭部外傷、菸酒、憂鬱、聽力損失、肥胖、缺乏社交、缺乏運動、空氣汙染等,控制這些危險因子對於避免失智症很重要,不僅要關注先天基因影響,也要注意後天身體健康及環境條件。失智症絕大多數是不可逆的,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癒,但經常運動、愛動腦,例如閱讀、玩牌、玩數獨,以及喜歡社交互動的人,比較不易罹患失智症,而增加健腦訓練,也在失智症發生初期有幫助。研究顯示,每周運動3次、每次運動50分鐘以上的老人,比起沒運動的老人更不容易得到失智症。儘管失智症無法治癒,但藉由藥物可以延緩惡化速度。對於失智症患者及照護者,適時地尋求醫療專業的介入、保持樂觀態度,將能減輕彼此身心負擔。●10項失智症警訊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2.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4.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5. 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出現困難。6. 語言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8.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9.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退出。10.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7 養生.聰明飲食
39歲男於「知名素食餐廳」用餐疑食物中毒亡!毒物專家盤點常見原因:相當罕見
有2位民眾在本月22日到信義區知名素食餐廳「寶林茶室」餐廳用餐,曾食用素食炒粿條及香蘭葉飲料,其中1人在用餐後2天左右死亡,毒物科醫師指出,這次的個案確實少見,死亡原因跟食物中毒有待衛生單位調查,不過年長者或幼兒、癌症與糖尿病等抵抗力較差者,如出現畏寒、噁心、嘔吐、腹瀉、高燒不退、意識不清或小便量變少等合併敗血症,就要趕快就醫。39歲男素食餐廳用餐後疑中毒亡新北39歲呂姓男子3月22日與一名女同事到餐廳用餐,之後出現嘔吐、腹痛、心悸等症狀就醫,呂男送醫不治,另一名女子到診所就醫後已有好轉;但呂男在3月23日接近下午5時,由救護車送進急診室,患者主述前一天晚上有到素食餐廳用餐,隔天人非常不舒服,主要症狀是腹瀉,沒有嘔吐情形,院內有採糞便檢體、點滴注射補充水分,也立即通報食物中毒,當時急診檢驗痢疾、傷寒目前都是陰性,輾轉送至台北馬偕醫院,最後仍不治。台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長林冠蓁說,3月24日中午接到新北市衛生局通報,有2位民眾在3月22日中午到該餐廳用餐,曾食用素食炒粿條及香蘭葉飲料,這兩人分別於當天晚上8點、10點,民眾出現噁心腹痛症狀,其中一人就醫後死亡,另一人症狀輕微、於就醫後返家。林冠蓁表示,北市衛生局接到新北市通知後,當天下午前往餐廳稽查,該餐廳現場工作人員無健康檢查報告、餐具不潔,已要求3月27日前改善完畢,逾期未改善可依食安法開罰6萬到2億,因為稽查當天已經沒有殘留食餘,採集廚師手部檢體及刀具砧板等環境檢體,新北市三重醫院有採集糞便檢體,如檢出相同病原菌,即視為一起食品中毒確定事件。毒物專家盤點食物中毒常見原因林冠蓁說,一般會引起食品中毒死亡的案件很罕見,過去曾發生包括原因包括河豚毒、麻痺性肺毒、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型、沙門氏菌等,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型常見於歐美地區生菜沙拉,沙門氏菌常見於一般食品,這次案件的兩人都沒有上述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死亡食物。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粿條、香蘭葉都算是常見食物,所以這次的狀況確實罕見,但患者死亡與食物中毒原因,都仍有待衛生單位調查,衛生單位跟醫院也會做細菌培養,不宜太快下定論,不過一般食物中毒都是急性腸胃炎,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局部症狀。如果是對抵抗力不好的民眾,除了急性腸胃炎還可能合併敗血症,顏宗海指出,急性中毒一但合併敗血症,就可能導致器官衰竭而有生命危險,一旦出現畏寒、噁心、嘔吐、腹瀉、高燒不退、意識不清、小便量變少等,就要注意是否為敗血症。顏宗海表示,高風險族群包含年長者、幼兒、孕婦、癌症病患、肝硬化、洗腎、糖尿病等抵抗力不好的患者,一旦出現食物中毒合併敗血症狀,就要儘速就醫、不要等。顏宗海提醒,不管葷食或素食,保存不當都可能污染,所以都需要做好妥善保存,民眾到外面用餐,要注意餐廳整潔等衛生狀況;餐廳業者則要在準備餐點時,將生熟食分開處理,如果食物放置在室溫之下,也要盡速吃完,吃不完就要放在冰箱。延伸閱讀:.3食物別再加熱吃!營養師警告:吃一餐就好 尤其「這種」易生致癌物.50歲以下注意!年輕罹癌者變多!出現「10罹癌警訊」要當心,你有中幾項?.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4 醫療.皮膚
皮膚科醫師籲勿幫頭皮去角質 也別用熱水清洗臉部超過這時間
幫頭皮去角質是過度清潔,會讓乾癢、乾澀更嚴重。為了解決頭皮屑困擾,有人會使用市售頭皮去角質產品,從海鹽磨砂膏到角質淨化液等產品形式多樣。然而,國泰醫院皮膚科醫師羅陽表示,頭皮去角質會讓角質層被破壞,短期可能會覺得清爽很多,但長期下來讓角質層含水量下降,反而更容易讓頭皮脫屑,不管頭皮是否發炎,都不建議去角質。三種族群最容易掉頭皮屑,分別為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患者。羅陽指出,這些族群因為頭皮發炎,容易出現頭皮屑變多狀況,一般人的角質以28天為一個代謝周期,但是頭皮發炎會加速代謝速度,因此讓掉屑問題嚴重。然而,做頭皮去角質反而是過度清潔,讓頭皮乾癢、乾澀等問題變得更嚴重。不少人去髮廊,店家會推薦做頭皮去角質,羅陽說,雖然短時間可能會比較清爽,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要解決皮屑問題,應該回到疾病本身,否則掉屑只會越來越嚴重。他建議,民眾洗頭頻率應該一至兩天一次,一天洗太多次會傷害頭皮,多天才洗一次又過於油膩,也對皮膚不好。熱水容易洗掉油脂,但也會破壞皮脂腺。一般認為熱水清潔比較容易洗乾淨,羅陽表示,雖然熱水確實較容易沖掉油汙,但是也會破壞皮脂腺,尤其是年長者皮脂腺分泌會退化,長期用熱水洗臉,反而產生類似缺脂性皮膚炎狀況,皮膚變得敏感,容易乾燥、緊繃,甚至出現類似酒糟性皮膚炎血管擴張的狀況。一天建議洗臉一至兩次最適當,羅陽說,洗臉應該先把臉打濕,用洗面乳塗抹在臉上約10至30秒,再用溫冷水沖掉,整個過程不超過一分鐘。他提醒,國人大多數是混合性肌膚,如果使用一些針對油性肌的含酸類洗面乳,反而讓臉頰、下頷等處更容易乾燥,應該用中性或弱酸性洗面乳比較合適。如果想加強清洗T字部位的油膩,可以在T字部位使用不同產品,或是搭配吸油面紙等。防曬兩小時補擦一次,塗抹均勻,並依當天活動選適合的防曬乳。最後,羅陽表示,防曬一定要確實執行,一般每兩個小時要補擦一次,上班前、運動前等接觸紫外線前5至10分鐘要塗抹防曬。防曬不是有擦就好,必須要擦得均勻,而且要定時補擦,並且根據當日預計進行的活動,挑選適合的防曬產品。羅陽說,大量流汗、潛水等活動應該1至1.5個小時補擦一次,並且防曬係數需要SPF50以上較為足夠,特別是潛水因為在水中,很多民眾不知紫外線會穿透,因此忽略防曬。有些民眾雖然有擦防曬,但一整天只擦一次,或是只有擦臉,忘記擦到脖子、手臂等處,也是會曬傷。沒有確實執行防曬的傷害,從皮膚變黑、脫皮到起水泡都有。羅陽說,不同部位的皮膚耐受性不同,像手臂比較常接觸太陽,可能較不容易曬傷,但一旦曬傷脫皮、起水泡,可能會演變成大面積發炎,類似像燒傷一樣損失大量皮膚,會有感染風險。羅陽提醒,曬傷如果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必須就醫。他說,很多人會使用蘆薈、牙膏等塗抹在患處,希望舒緩不適,就怕反而變成接觸性皮膚炎,建議還是就醫解決問題。簡單測試,找出自己是哪種膚質。羅陽建議,民眾可以自己測試皮膚是油性、乾性還是混和性,來選擇合適產品,「睡覺前洗臉,並且臉上不擦任何保養品,隔天早上觀察臉部狀況。」混合肌膚:如果T字部位油膩、其他部位乾燥,屬於混合肌膚。油性肌膚:T字部位以外也油膩的,為油性肌膚。乾性肌膚:整個臉都乾燥的,則是乾性肌膚。羅陽說,保養最重要是看個人膚況。以敏感肌膚的酒糟性皮膚患者來說,保養品要盡量單純,可以在洗完臉微濕的狀態擦乳液,加上容易受到「熱」影響,也要做好防曬。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則是需要頻繁擦乳液,一有空就要擦,讓角質層保持水分,其他保養品使用盡量單純,避免二合一等功效產品,同時清潔一定要做好,卸妝一定要確實。羅陽醫師小檔案.現職: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想要擁有好膚質,努力保養才會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定期清理環境 運動兼曬太陽
內人跟我在早期均曾遭遇惱人的鼻子過敏。經研究後,我們徹底改變生活方式,力行規律生活作息,定期清理居家環境與室內除濕、每天到公園運動兼曬太陽、管控健康飲食、外出戴口罩、飲用足夠水分等。如今,雖已年過八十,幸運地再也沒有過敏症的困擾。引發鼻子過敏的主因,是灰塵、塵蟎及濕氣在作祟。由於多數家具、寢具、地毯及軟墊是灰塵與塵蟎容易聚集的地方,所以定期吸塵,並以濕布徹底擦拭家具與地板,是去除過敏原的基本工作;每周清理居家環境很值得,還可以將之當作活絡筋骨的室內運動。戶外運動是預防過敏的重要配套措施。根據國內外研究文獻顯示,在充滿芬多精森林或樹木中進行各種健身運動,不但可使人感到身心舒適,消除疲憊,還可藉由新鮮空氣淨化與活化體內組織、強化免疫系統,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除了肢體運動外,同時輔以吐納、觀想與陽光的功能,可以達到健身與排解過敏因子的功效。此種固定的室外運動,對年長者來說,是養身不可缺乏的功課。適當的健康飲食、充足的睡眠及每日溫水沐浴,也是排除過敏的要件。若能長期體驗,定可預防過敏找上門,維繫身心健康與愉悅的生活。
-
2024-03-21 養生.運動健身
想減重卻沒空運動?曾胖到90公斤的醫師推薦無痛入門1運動,熱量消耗勝健走
對於沒有運動習慣、想減重的人來說,總有一個又一個無法開始運動的藉口,諸如沒時間、需要找場地…等。曾胖到90公斤的減重醫師魏士航分享,「超慢跑」隨時隨地都可進行,能量消耗比健走多了2.5倍,能燃脂、改善代謝及三高。而且超慢跑3歲到93歲都能上手,是一項很棒的運動入門選擇。曾胖到90公斤的家醫科、減重醫師魏士航在臉書發文分享,因為運動要準備服裝、要找合適場所很麻煩,所以之前在忙碌的時候就是最有理由不運動的時候。但「超慢跑」不需要器材輔助,隨時隨地都可以跑,不受環境限制。魏士航說,他現在每天上班前跟著Youtube教練的影片跟著跑30分鐘,順勢把運動習慣建立起來。超慢跑的熱量消耗比健走多2.5倍但很多人疑惑,既然要「超慢跑」,那就健走、走路不也是差不多?魏士航指出,超慢跑的跑速跟健走的速度差不多,但實驗發現,在同樣速度下,超慢跑的熱量消耗比走路足足多了2.5倍。超慢跑時的心率約為最大心率約60~80%,接近所謂zone2訓練的心率區間。這樣的訓練是最能夠刺激粒線體功能、提升有氧系統效率、以及乳酸清除效率的運動強度,有利燃燒脂肪,改善代謝狀況,也能改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內臟脂肪問題。超慢跑老少皆宜 慢性病患需評估進行超慢跑屬於低強度運動,普遍適合各年齡層,基本上從3歲到93歲都能上手,對許多族群來說都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入門選擇,近70歲的香港影帝周潤發也曾公開推薦過。但魏士航仍提醒,若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的患者,病情未控制且平時沒有任何運動習慣者,運動(超慢跑)前應接受專業醫療的篩檢跟評估,或是有上述三類疾病,就算平時有運動習慣,但有胸悶胸痛、頭暈、心悸、心雜音、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症狀,也不適合在未接收醫療評估前進行運動。有胃食道逆流、足底筋膜炎、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有紅腫熱痛症狀時,也不適合超慢跑。超慢跑的跑姿?超慢跑從慢跑演變而來的,可以原地跑也可以在戶外跑。維持自然舒服的跑步姿勢,小步伐和高步頻的進行。過程中則保持不酸、不痛、不硬、不喘的原則。注意:1. 跑步時輕鬆看著前方2. 前腳掌先著地,腳後跟再落地,不要只用腳掌或是踮腳跑3. 跑步時膝蓋微彎曲,保持彈性,避免膝蓋承受太大壓力4. 維持小步伐的「輕量落地」原則誰適合超慢跑?1. 想增加減肥、減重成效的人2. 想開始運動,改善肌肉量過少問題的人3. 想改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內臟脂肪問題4. 容易肌肉痠痛,無法根治5. 跑步初學者、運動新手、缺乏運動習慣、年長者誰不適合超慢跑?1. 心血管疾病患者2. 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的患者3. 胃食道逆流患者4. 足底筋膜炎患者5. 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有紅腫熱痛症狀時(資料來源/《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臉書粉絲專頁)有「心跳」才是「運動」,否則只是「活動」!此外,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曾受訪提醒,運動品質的關鍵點是「心跳」。他指出,許多老人家都有在公園走路的習慣,但這其實只是「活動」,而不是「運動」,必須讓身體有發熱、流汗甚至稍微喘氣,運動量才足夠。建議可參考國健署運動「333」原則: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建議「533」:即每周5次30分鐘或每周150分鐘以上運動量,才能達到有效運動量及品質。沒運動習慣想要運動的人,可把超慢跑當作入門,從超慢跑開始養成運動習慣。方啟榮也建議保持健康的最好方式,還是要多嘗試各種不同型態的運動組合:例如跑步與騎腳踏車、游泳、重量訓練、太極拳或氣功等互相輪替搭配,對促進身體健康才能有更顯著的幫助。【參加資料】.《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跟隨媽祖進香有什麼禁忌?2024白沙屯媽祖繞境日程、路線總整理,5件事保平安!
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媽祖於18日起駕,一連九天前往北港徒步進香,來回約400公里,吸引18萬名信眾跟隨。醫師提醒,媽祖進香人潮擁擠,春天氣候日夜溫差大,須注意身體保暖,避免血壓不穩定,引發心臟不適,甚至導致心肌梗塞。此外,跟隨進香的信眾三餐不定時,小心引起腸胃不適。針對白沙屯媽祖九天八夜的進香活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前主任、開業醫師高偉峰提出5大注意事項:跟隨媽祖進香5注意事項1.媽祖進香每年參與人潮眾多,尤其進香的民眾許多年齡偏長,且晚上可能在各地的宮廟、路邊等處席地而睡,現在氣溫早晚溫差大,提醒注意保暖,要隨身攜帶藥物按時服藥,一旦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2.流感、新冠疫情正在流行,參與進香人潮眾多,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待四周人潮較不多時,可以脫下口罩喘口氣。3.進香時,天氣可能較熱,務必多喝水、戴帽子,做好防曬工作,以防中暑、熱衰竭等急性熱傷害症狀4.徒步進香時間長,易誘發足底筋膜炎,建議應穿著舒適的鞋子,也可以利用鞋墊,或以手杖、長柄雨傘作為支撐,降低發作的機會。5.進香活動時常燃放鞭炮,應注意被炸傷的意外,若鞭炮不慎炸傷眼睛或引起外傷,得不償失,建議燃放鞭炮時,應該遠離。跟隨媽祖進香的信眾三餐不定時,常需要餐風露宿,恐增加罹患腸胃炎機會。開業消化內科醫師方冠傑表示,進香信眾可能三餐不定時,吃飯時往往是隨便吃一吃,且常以自己隨身攜帶的三明治、麵包果腹,在天氣炎熱時,食物可能加速腐敗,若吃入不潔食物,即可能引發腸胃不適。方冠傑說,當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症狀,應暫時不要進食,多休息,若有更為嚴重的發燒、一天腹瀉3次以上、脫水、全身無力等情形,務必盡速就醫。衛福部疾管署指出,目前有多種病毒會引起腸胃炎,包括諾羅、輪狀、腺病毒等病毒,主要症狀為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惡心、肌肉痠痛等症狀,通常感染後1至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可以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毒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疾管署表示,大部分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人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長期後遺症,不過對於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而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其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甚至死亡,需要特別注意。進香信眾5點預防腸胃炎疾管署提供5點預防方法:1. 注意個人衛生,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包括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2. 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澈底煮熟再食用;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3. 為預防疾病傳播,受病患汙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並以漂白水消毒環境或器物表面。4. 新生兒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5. 出入公共場所及清理消毒病患之排泄物或嘔吐物時,應戴口罩以避免飛沫傳染。誰不適合參加媽祖進香?1.家有喪事者《白沙屯拱天宮》臉書特別說明,家中有喪事或守孝期間不宜參加進香活動。信眾應學習媽祖孝道,在服喪期間好好守孝,還沒對年之前不建議參加。此外,是大愛精神的展現,因進香是眾人的祈願,以白沙屯來說,這是數萬人對於媽祖的一種祈願,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而去影響到別人的祈願。2.懷孕婦女懷孕者盡量不要參加進香,因進香人潮眾多,容易發生碰撞推擠,影響胎兒健康。參加媽祖進香有哪些禁忌?1.進香期間任何時刻都不可觸摸神轎。2.媽祖行轎時 須騰出空間不要簇擁在神轎旁。3.香燈腳在進香途中不能「鑽轎腳」,需把「鑽轎腳」的機會留給當地的民眾。4.不搶食、不浪費:香燈腳的吃與住需自行打理。但沿途信眾均會熱心準備各式餐點免費提供信徒食用,需遵守基本禮儀:不搶食、不浪費、公筷母匙及注重環保。參加進香建議穿著、必備物品1.個人換洗衣物及盥洗用品2.隨身攜帶的毛巾3.舒適好走的鞋子4.環保餐具6.睡袋或簡易睡覺休息用具7.防曬用品8.個人常備藥品,如三高藥品、止痛藥等9.個人隨身必須用品,如現金、手機、充電線。10.重要證件,如身份證、健保卡、駕照、提款卡等。其他重要資訊●2024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時間表●白沙屯媽祖路線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為全臺各媽祖進香遶境活動中,徒步距離最遠的行程,自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出發至雲林縣北港朝天宮,來回約400公里。●白沙屯媽祖直播:https://www.youtube.com/@Baishatun-Mazu●GPS追蹤媽祖神轎及頭旗即時位置:https://www.baishatungongtian.org.tw/article.php?id=4【資料來源】.白沙屯拱天宮網站.白沙屯拱天宮臉書.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18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每日健走1小時 睡前泡腳放輕鬆
每當季節變化,鼻過敏症狀益發明顯。早晨起床連打幾個噴嚏,流鼻水、擤鼻涕似乎成了首要儀式。打掃時揚塵,也容易發作,甚至眼睛紅、睡不好、精神差。有幾次鼻水流不停,醫師笑稱我的鼻子像湧泉,雖然用藥後緩解,不久又發作,令人困擾。為了對抗過敏性鼻炎,嘗試許多方法,像不碰冷飲、起床前先戴好口罩,避免口鼻受冷空氣刺激。媽媽買了東洋參,囑咐每天泡茶喝,東洋參溫補,具有增強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寧神等好處。50歲後,我每日早起一小時,到堤防走路運動。好好走路是一門最自然的練氣功法,讓身體保持最輕鬆的狀態,不疾不徐走一個小時,如果感覺累,就放慢腳步,千萬不要停下來。人在走動的狀態下,對氣會有一定的推動力。12筋脈按時辰有一個大循環,小循環亦不間斷,基本是40分鐘巡行一圈,氣血功能差的人,一個鐘頭亦足夠,若能持之以恆,不出3個月定能讓人脫胎換骨。年長者血管老化,夜裡末梢循環較差,建議可在睡前泡腳,讓神經、血管放鬆,或在睡覺時穿上襪子,避免周邊末梢暴露在冷空氣中,可改善抽筋,有助睡眠。靠著這些方法,鼻炎復發和感冒次數也大幅減少。
-
2024-03-17 焦點.長期照護
家人突病倒,想請假被刁難被迫失業!他盼除了有家庭照顧假,更需長照安排假
主計總處統計,去年五月,廿五到六十四歲未就業者有二八六點五萬人,其中因為照顧六十五歲以上家人無法工作者,逾十五萬人。對於因為照顧與工作而蠟燭兩頭燒的員工,必須在職場上給予更多彈性支持,雖然目前已有家庭照顧假,家總等民團更倡議長照安排假,避免因為照顧而離職,失去珍貴的勞動力。 家人突然因病倒下,照顧責任大多落在職場打滾的子女身上。許多人想兼顧工作與照顧,但雖有家庭照顧假,根據勞動部一一一年統計,過去一年請過家庭照顧假的女性有百分之六點五,男性僅百分之三點二;一旦想請假,職場常見的歧視與不平等待遇為「請假刁難」,其次為言語歧視、要求加班等,照顧者身心煎熬。高齡加上少子化,台灣自民國一○五年起,年減十八萬勞動力,照顧者一旦離職,人才流失,也造成勞動力折損。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如何減少離職照顧,不僅是個人困境,也是國家勞動力危機與企業經營重要課題。照顧家人 逾6成考慮離職照顧家人與工作都需要投注時間與心力,若無法兼顧,勢必擇一,離職不是意外的選擇。勞動部民國一○六年統計,每年十三萬人因照顧離職。台灣愈來愈老,去年五月主計總處統計,廿五到六十四歲未就業者二八六點五萬人,其中因照顧六十五歲以上家人無法工作者百分之五點二五,顯示照顧離職人數每年已逾十五萬人。留在職場的照顧者,也不斷面臨「是不是該回家照顧長輩」的掙扎與拉扯,不論男女,為了照顧家庭成員而考慮離職者,皆超過六成;至於不考慮離職者,原因以「經濟因素考量」最高,分別占三成。顯示為了兼顧工作與照顧,許多留在職場的照顧者面臨「蠟燭兩頭燒」的窘境。留住照顧者,要靠友善職場,根據大多數照顧者的經驗,家人倒下的最初六個月最為混亂不安,但之後若經妥善安排讓照顧工作變得穩定,便減少離職機率。目前政府提供家庭照顧假,家總一○八年與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產業總工會、勞工團體等一○四個團體提出「長照安排假」,讓員工彈性請假並給予薪資,因應長照歷程突發等狀況。根據性別平等法,勞動部推動「家庭照顧假」,一年可請七天,但合併事假計算,僅有公務單位單獨設立家庭照顧假,且不扣薪。但在一般民間企業,請家庭照顧假等於請事假,天數有限制,又會扣薪,加上以台灣不健康餘命平均八年來看,家庭照顧假僅能撐過最緊急的急性照護期。請假太多 照顧者被迫失業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張筱嬋表示,當家人倒下,照顧者得重新盤點自身資源、媒合人力、整理出院後回到家中的環境、購買輔具等,絕對不是七天可以完成。家總倡議的「長照安排假」來自日本提供一名年長者子女有九十三天有薪「顧老假」的發想,「顧老假」可分為三次,並由勞工保險支出百分之六十七薪水,安排長輩照顧計畫。陳景寧說,家庭照顧假提供民眾育兒及顧老所需,但一年七天太少,職場上民眾為照顧家人請假太多是「被辭職」的主因,更有許多人擔心影響升遷不敢請假、不願說出自己是照顧者,長照安排假可減少勞工頻繁請假,此為照顧不離職的配套措施,政府應給予照顧者更多支持力道。 新聞辭典》家庭照顧假 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受雇者於家庭成員預防接種、發生嚴重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自照顧時,得請家庭照顧假。.家庭照顧假日數併入事假計算,全年以七日為限。.家庭照顧假薪資計算,依事假規定辦理。依勞工請假規則規定,勞工請事假一年內合計不得超過十四日,事假期間不給工資。.雇主不得因受雇者請家庭照顧假視為缺勤而影響全勤獎金、考績。徵求友善職場「照顧不離職」需要友善職場來支持,有時在最忙亂的時期協助照顧者找到方法,就能讓照顧者在職場穩定下來。有的職場提供有薪的家庭照顧假,有的協助利用政府長照2.0資源,您工作的場所有任何陪伴與支持照顧者的措施嗎?如果願意分享,歡迎推薦。照顧不離職 「友善職場」大募集延伸閱讀:.「是妳媽住院生病,妳沒生病沒資格請病假!」照顧者請家庭照顧假遭主管刁難.孫為顧阿嬤放棄出國進修、拒絕工作機會!不認為是阻礙,反化壓力為動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6 養生.聰明飲食
別誤會大魚大肉了...小心越養生「肌少症」風險越大!陳亮恭教你:怎麼吃、怎麼動才能留住肌肉
隨著台灣人愈來愈長壽,「老人疾病」也成為必須注重的課題,其中之一就是「肌少症」。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而肌少症不只影響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台北市立醫院關渡醫院院長、肌少症權威陳亮恭表示,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逐年緩步下降,到了50歲開始,肌肉量跟肌力流失加速,開始感覺到體力大不如前,到了65歲,有5~10%罹患肌少症,80歲則可達三成。那我們該做什麼、吃什麼,才能有一個不失能、不臥床的的晚年生活呢?運動加入「阻抗運動」曾有研究指出,在40歲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至於大腿肌肉力量,在40歲之後,每十年下降10~15%,70歲後則為每十年下降25~40%。平均餘命不斷增加,當我們比想像中活得更久,肌肉量流失的時間就會拉得更長,所以要保存肌肉量,運動與營養補充是最重要的。說到運動,除了有氧運動(提升心肺功能)、 平衡感(如太極拳,預防跌倒)、瑜珈(訓練柔軟度、伸展)外,若要增加肌力或肌肉量,必定要做「阻抗運動(重訓)」。在過去,建議老年人的運動可能都是跑步、游泳等,但近年年長者的健身潮都已是強化「阻抗運動(重訓)」。錯誤的養生法,讓肌肉流失永不回頭而飲食方面,就是需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台灣年輕人或中年人攝取的蛋白質量是夠的,甚至年輕人還吃得有點多,但是50、60歲之後就有點不夠了。過去建議,65歲以上的長輩,每天需要攝取每公斤0.8/0.9克的蛋白質已不夠,現在要增加到每公斤1.2克,才能減少肌少症、肌肉衰弱。為什麼很多人退休後,吃得比以前更健康反而造成肌力會大量流失?其實,臨床上有很多病患過去上班太忙,退休後卯起來養生,如不太吃肉、吃十蔬果等等,還因此瘦了7、8公斤。但這年紀若非以正確方式減重,都是瘦到肌肉而非脂肪,也因為肌肉流失,開始覺得疲倦無力,身體更不好,即使恢復原有飲食,卻因為年紀漸長,蛋白質的吸收率與合成肌肉的能力都下降,瘦了之後,肌肉流失也難長回來了,所以反而越養生越虛弱,讓自己陷入肌少症風險之中。但若是老長輩吃不多、胃口不好,就必須在有限的食物中塞進足夠的蛋白質。因此在蛋白質的營養補充品中,有以下3大類:第一:乳清蛋白(其中的白胺酸,是製造肌肉的重點胺基酸),乳清蛋白是增加肌肉的快速蛋白,但乳清蛋白的分子比較大,但對於長輩可能就相對較難完整吸收。第二:支鏈胺基酸,分子較乳清蛋白小,比蛋白質好吸收。第三:HMB(胺基酸的代謝物)基本上營養補充品還是圍繞著蛋白質,只是從分子的大小來做調整,都是希望長輩能夠吸收得更好、更完整。有人會問,那長輩是不是和年輕人吃所以年輕人同等量的肉就可以了?吃下肉等蛋白質後,要經過消化吸收再合成肌肉,但長輩合成效能只有年輕人的一半,因此建議要聰明吃蛋白質。根據上述建議,我們了解到運動與營養補充品都很重要,但是沒有運動,只靠營養補充效果也都不好。而且肌少症的藥物都還在臨床試驗中,目前仍以運動與營養補充為主要治療方向,因此想要預防肌少症,阻抗運動、足量的蛋白質是我們就能立刻做到的。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