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居家照護
共找到
637
筆 文章
-
-
2022-07-23 焦點.元氣新聞
首例熱中暑確診死亡 醫曝1高危險群容易被忽略
連日高溫,國內出現首例確診新冠肺炎且熱中暑的死亡個案,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在家中熱昏迷,送醫後體溫高達44度,不幸因新冠病毒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死亡。專家提醒,除了老人家、幼兒以外,認知障礙患者更是中暑高危險群。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對於熱傷害高危險群,多數人關注老年人、小孩、肥胖、慢性病者及戶外工作者等,但其實「認知障礙患者」更是一群容易被忽視的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常見失智症、智能不足、部分精神疾病引起認知功能不佳者。朱柏齡說,認知障礙患者因3項原因容易熱中暑,包括:一、認知功能差,無法避免處於炎熱環境;二、天氣炎熱時,不會主動補充水分;三、即便出現中暑症狀,也不清楚自己已中暑,仍持續處於高溫環境。三總曾收治多名失智症長者熱中暑個案,朱柏齡指出,曾有一名失智症個案,上午獨自出門卻走失,正當家屬焦急如焚,才接到通知原來長輩在路上昏倒,送醫時不僅昏迷,體溫還超過40度,且炎熱夏天還身穿夾克在大太陽下走動,相當危險。朱柏齡說,另一名智能障礙患者,平時多在家休養,某一天趁家人不注意溜出門,結果在戶外迷路,經過5、6個小時後,被路人發現昏倒在路邊,送醫時體溫高達42度,到院後緊急降溫,住加護病房數天後才脫離險境。也遇過從精神科醫院走失的患者,在酷熱天氣行走數小時。朱柏齡表示,熱中暑致死是因溫度過高、高溫持續時間過久,一般人若遇到天氣過熱會想辦法躲太陽,但認知功能異常的患者如失智症、精神疾病者,當下無法判斷,也不會找陰涼處遮陽或補充水分,他提醒,民眾家中若有認知功能異常的家人,暑假期間避免讓家人獨自外出。國內疫情雖趨緩,但每日仍有破萬人確診,朱柏齡提醒,確診新冠肺炎前幾天身體虛弱,血液循環、散熱能力變差,若處在悶熱環境,很有可能中暑,建議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若有發燒務必開冷氣降溫,避免室內成為高溫環境,引發熱中暑危機。
-
2022-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利大於弊 小兒科醫師:幼兒打疫苗至少具7至9成保護力
高雄2至5歲小兒莫德納疫苗23日至24日將開打,6個月以上至5歲幼兒也開放預約接種,小兒專科醫師王志祿今午表示,幼兒接種疫苗利大於弊,針對確診重症至少具7到9成的保護力,鼓勵父母讓孩子接種。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午召開防疫記者會,指BA.1、BA.2病毒獲控,但BA.4、BA.5在北部仍發生本土個案,意味這種病毒株進入社區,8、9月民眾仍需落實防疫,多加小心。高雄今新增2628例,是近期單日最低數,相較於6月7日1萬2500例已是第6周呈下降趨勢,目前盛行率來到17.72%,65歲以上重症死亡個案下降到300出頭,占整體12%。全市專責病房及負壓病房數降到1466床,97%為居家照護個案,尚有542人確診住院。現任高雄醫師公會祕書長,同時也是小兒專科醫師的王志祿表示,據小兒科統計,19歲以下兒童確診數仍在20%左右,0到4歲約占6%,比例算很高。他說,每個0到4歲的個案都是「重量級核子彈」,家長照顧起來很費心,尤其幼兒確診,父母隔兩天亦多半確診,因此需特別小心。王志祿說,高雄0至4歲確診兒童約9萬3389人,盛行率高達23.25%,幼童感染也會演成中、重症,有得哮吼,咳得像狗,必須插管才能度難關,包括腦炎,缺血性中風,腦血管病變都可能發生。尤其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與川崎症症狀雷同,都是不明原因發燒,冠狀動脈受損,確診2到6周內,有時致死率高達2%,「不得則已,一得就很慘」,但MIS-C與川崎不同的是,會拉肚子、紅眼、皮疹。王志祿特別提醒,幼兒確診後的2個月,要注意否冠狀動脈腫脹或血管瘤,如果感染,有時進展比川崎症嚴重,須打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因此曾確診過的孩子,若六周內持續發燒,需馬上就醫。他表示,曾打過一劑疫苗,33名MIS-C幼兒可降到7位,疫苗施打滿14天,可降到5位,滿42天可降到2例,這是疫苗接種的好處,要預防幼兒流於中重症,打疫苗針對重症至少有7到9成保護力,打2次疫苗則有8到9成保護力,家有6月5歲幼兒,一定要施打,利大於弊,目前高市有224家幼兒疫苗合約院所可預約施打。陳其邁表示,每個孩子大家都「惜命命」,2歲以下幼兒可以盡量到醫院施打,2至5歲幼兒可到社區接種站施打。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市府預約系統,約前僅預約二分之一,還有名額。
-
2022-07-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尾效應快來了 新北今增4997例確診下降速度趨緩
疫情趨緩,新北副市長劉和然今表示,從7日確診平均線來看,已經接近平行線,但下降速度非常緩慢,仍要持續觀察。衛生局長陳潤秋則提醒,明日起將開放6個月到5歲幼兒第一劑預約。劉和然今日出席疫情記者會說,新北今新增4997例確診,居家照護有1萬4551人,居隔列管7658人。從7日確診平均線來看,已經接近平行線,但下降速度非常緩慢,仍要持續觀察。陳潤秋說,需要觀察前三周的平均確診數,目前下降趨勢減緩,有機會進到長尾效應。另外,陳潤秋說,新北6個月到5歲幼兒第一劑莫德納疫苗,從明日上午9時到19日晚上9時開放預約,21日到24日接種,亞東、雙和、三重聯醫、慈濟、淡水馬偕與恩主公醫院都會開設專診提供接種服務,接下來248家醫療院所、29家衛生所與中和環球購物中心,也會陸續開設嬰幼兒專診接種。
-
2022-07-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以為只是輕症,三天後卻被送加護病房!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分享救命關鍵
「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40歲的鄭仁信,是高雄市楠梓區沐仁耳鼻喉科診所負責人,身兼高雄市醫師公會副秘書長,常出席高雄市政府防疫專家會議,還支援快篩陽篩檢站,對防疫事務參與深,診所、公會、防疫三頭忙。過去一年多來,鄭仁信幾乎每天只睡4、5個小時,太太顏翎如說,半夜3點起床如廁時,常看到先生還埋頭做簡報資料,清晨7點多就在前往診所路上,趕8點看診,「確診也許是天意,上帝要先生放慢腳步多休息」。回想確診過程,鄭仁信說,6月3日覺得喉嚨卡卡的,快篩陽性,遂留在診所休息室隔離,透過視訊看診、給藥,診所同仁協助準備餐食,讓他無後顧之憂。起初鄭仁信認為只是輕症,不以為意,但醫師公會常務理事蔡昌學醫師提醒,因他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叮嚀他要及早吃抗病毒藥paxlovid,還好有這一記提醒,如果沒有先使用抗病毒藥,之後病情加劇使用類固醇時,會有降低身體免疫功能疑慮。「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未料,鄭仁信6月6日凌晨4點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他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先吊點滴,之後照X光、內視鏡,發現咽喉有潰瘍,無法從嘴巴吃藥,因此被收治到加護病房,當下閃過念頭是「祈禱不要惡化到要插管」。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在鄭仁信住院後,太太顏翎如、7歲長女也相繼確診,長女有發燒症狀,太太是咳嗽、喉嚨痛,症狀都不嚴重。顏翎如說,先生在急診後告知需要住加護病房,她趕到醫院簽下病危通知書,心想「應該不會那麼糟吧!」她不斷禱告,也安慰先生「天父可能要你好好休息」。在急診及加護病房3天後,他再轉入普通病房1天,6月10日出院,6月12日出關才恢復看診。「一切來得太驚奇,好像被雷打到!」鄭仁信說,他可能自恃年輕,診所、醫師公會等事務多頭忙,較忽略身體健康,抗疫之路走了2年多,接觸過無數確診者,沒想到輪到自己確診時,竟然嚴重到住進加護病房,且是生平第一次住院,說明新冠病毒威力不容小覷。回顧染疫之路,鄭仁信說,一路得到很多提醒、打氣,最感謝的人是太太,雖然也被他傳染,仍照顧7歲長女、2歲小女兒,成為家庭安定力量。顏翎如說,病毒並不可怕,過度緊張是折磨自己,「喜樂的心是良藥」。鄭仁信及妻女相繼確診,一家4口唯獨2歲么女安然無恙,一家人平安出關後,幫小女兒補過2歲生日,一家人能平安健康在一起就是最大幸福,這一感觸在經歷確診考驗後格外深刻。醫師小檔案姓名:鄭仁信 頭銜:高雄市醫師公會秘書長、高雄市沐仁耳鼻喉科院長何時確診:6月3日如何確診:戴外科口罩視察快篩陽門診病人動線時,可能被經過的病人傳染;或工作時被病人傳染,這機會較低症狀:發燒、疲倦、喉嚨痛、咳嗽、全身痠痛、吞嚥困難、易嗆食治療:居家照護期間,症狀用藥、抗病毒藥物paxlovid、抗生素;住院治療時,類固醇、抗生素、症狀用藥、24小時不間斷抽痰給確診者一句話:如果符合資格,趕緊使用抗病毒藥物。感謝上帝安排了一群人間天使在病程中各個時間點對我的幫助,讓我能好好休養並儘快回到工作崗位。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BA.5再增2例!指揮中心:親友接機群聚染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88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86例境外移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2例本土BA.5個案,指標個案從法國轉機新加坡返回國內,家人從屏東到桃機前往接機,可能是在長途車程中染疫。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32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BA.4 (48例)及BA.5 (278例);另累計4例本土確定病例,均為BA.5亞型。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例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本土個案中,為1例男性(以下稱案A)、1例女性(以下稱案B),年齡分別為40多歲及50多歲,為今(2022)年7月4日公布之邊境攔截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以下稱指標個案)相關之家庭群聚。指標個案於6月24日自法國至新加坡轉機入境,案A及案B於同日至機場接送其返家居家檢疫。指標個案於6月25日接獲通知入境PCR檢驗陽性確診,同時出現流鼻水症狀,並進行居家照護,案A及案B列居家隔離。案A及案B於6月27日快篩陽性確診,其中案B有咳嗽及嗅覺異常症狀,後續定序結果2人均為 Omicron BA.5。目前3名個案皆已隔離期滿,另1名家人,檢驗結果為陰性,亦無症狀。指揮中心提醒,目前國內4名本土個案均研判於接送時感染可能性較高,請民眾接送入境親友時落實下列相關防疫措施,以保護自己和家人:一、接送者應完成接種至少2劑疫苗(建議打滿3劑者優先),並穿戴手套、佩戴口罩。二、親友上車前,應針對手部、鞋底、行李進行消毒。三、車內不飲食,接送時適度開車窗,保持充分通風。四、車上所有人全程佩戴口罩,盡量避免交談、 碰觸等接觸行為。五、接送完成後,建議對全車內外進行清消,特別針對常碰觸區域,如車門把手、座椅、安全帶扣環等處加強擦拭。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清冠一號公費調整達共識 醫建議納未打3劑確診者
清冠一號應明訂公費適用對象,衛福部已與專家學者達調整初步共識,適用對象仍在擬定階段,不會單純以年齡劃分,將多方考量重症危險因子,有中醫師建議應納未打3劑疫苗確診者。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隨著單日本土個案數增加到萬例以上,衛福部中醫藥司日前邀集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及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研商 「公費COVID-19治療用台灣清冠一號申請補助方案」,盼調整公費清冠一號適用對象,以利公費預算更完善運用。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今天上午告訴中央社記者,7月4日會議中,經過一番討論後,已和與會的專家、學者達成初步共識,認同不論西藥或中藥,只要是公費給付藥物就應該制訂明確適用對象。至於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指引方案仍在作業中,不排除會參考口服抗病毒藥物。黃怡超重申,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絕不會如外界所言簡單以「年齡」劃分,13至64歲確診者不一定只能自費購買,訂定未來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同時會將年齡以外的重症危險因子納入考量。至於外界關心的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何時上路,黃怡超表示,由於公費適用對象仍在擬定階段,需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拍板才算正式定案,日前指揮中心推估的7月暫不限縮清冠一號公費對象,時程推估合理,但新制準確上路時間未定,以目前作業進度推算,應不會7月中旬倉促上路。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柯富揚說,除了醫院確診者,自4月18日開放居家照護輕症者可公費使用清冠一號後,當時雖有優先適用對象,但沒有限縮公費對象,已累計多達9萬多人次的確診者使用過清冠一號,療效有目共睹,尤其清冠一號沒有明顯副作用或交互作用,不應該完全改為自費。柯富揚表示,認同公費給付的清冠一號應有明確適用對象,雖然可參考西藥,但不能只按照抗病毒藥物給付,中醫與西醫是兩種思維的醫學,同意新版公費對象不可僅以年齡區分,建議納入慢性肝病、腎病、免疫系統不全等慢性病或重大傷病確診者,甚至應該將未打滿3劑疫苗確診者納入。另外,柯富揚提到,雖然現在北部疫情已逐漸趨緩,但中南部疫情仍在,中南部確診者正是需要使用清冠一號階段,若在此時重新公告新版公費適用對象,「是否有必要雨中收傘,需要審慎評估」,建議新制上路、推動時間點應該往後延。
-
2022-07-10 養生.健康瘦身
宅在家愈吃愈胖 專家:外送方便、活動減少有關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害怕染疫,不願出門,多數公司行號也改為居家上班,國人體重因此直線成長;專家分析,去年成人體重增加,應與疫情之下,外送方便、活動減少有關,其餘還有疫情造就不良飲食習慣、情緒壓力、睡眠不良等,幼童若在疫情期間培養「亂吃、亂睡」壞習慣,使其過重、肥胖,未來恐成癌症候選人。卅歲的陳小姐是職業婦女,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因工作忙碌無法備餐,多半時候透過外送平台點餐,孩子們也同樣吃著外食。有時忙到晚上九點多才用餐,食物無法在睡前完全消化,進而導致體重逐漸增加。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柯曉彤表示,疫情期間國人體重增加現象,雖未有研究證明兩者直接影響,但近年外送風氣盛行,讓食物取得更加容易,若常常選擇不健康食物,又宅在家運動量不足,都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建議,孩童在發育期間,應該一日正常吃三餐,若僅吃一、兩餐,中間又夾雜高熱量點心,恐會因肚子餓而暴飲暴食,造成體內酵素及內分泌不均衡。柯曉彤說,肥胖是慢性病跟癌症最早的徵兆,肥胖代表身體正在屬於慢性發炎狀況,會增加未來糖尿病、心血管等,甚至增加罹患乳癌、大腸癌等十三種癌症風險。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表示,民眾確診居家照護期間,不需要過度補充營養或食物,只要定時、定量進食即可,也建議民眾可適時到戶外走動,維持基本活動量。李宏昌建議,每周至少要有三百分鐘運動,且須平均,不可集中一天且激烈運動,反而沒有成效。
-
2022-07-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臨盆前3天確診順利產子 母淚眼:永遠感謝醫療團隊!
32歲孕婦懷孕第二胎38周時感染新冠肺炎,還差五天解隔卻出現產兆,緊急送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療團隊立即換上完整防護裝備接生,順利產子,母子均安,男嬰採檢陰。媽媽在隔離期滿出院前,抱子淚眼對醫師直說「永遠感謝醫護團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彥廷說,這名孕婦因染疫居家隔離照護期落紅、規律陣痛,感覺胎兒正在下降,打119求助,由救護車後送至急診,醫療團隊檢查後發現子宮頸口已開四指,醫護立即穿上隔離衣、戴上防護面罩以及N95口罩,全副武裝為產婦接生。陳彥廷指出,這名孕婦生產時掛心會傳染給寶寶,醫護不斷安撫她舒緩心情、專心在生產,並不斷調整子宮收縮藥物及引導她控制呼吸,不到半小時,順利產下男嬰,男嬰採檢新冠肺炎呈現陰性,讓她鬆了一口氣,不斷地感謝醫護團隊的協助。陳彥廷說明,孕婦染疫不必恐慌,把握「媽媽好,寶寶就好」原則,經醫師評估下可選擇居家照護。孕婦在染疫期間注意呼吸以及血氧,配合醫師評估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即可;但若出現呼吸困難、胸悶、血氧濃度低於95%等情況應立即就醫。陳彥廷也提醒,孕婦注意胎動,若超過兩小時沒有胎動,應主動與胎兒互動,或吃甜食使血糖上升刺激胎兒,觀察胎動情況是否有改善,若依然沒有胎動,立即就醫檢查。陳彥廷強調,足月孕婦如果染疫,但在隔離期間出現明確的產兆,要盡速就醫,不用過於擔心,只要好好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及胎動,相信可以安心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
2022-07-03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銀髮宅經濟大起 樂齡十大熱銷品
COVID-19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雖然已逐漸鬆綁外出管制,不過前陣子疫情高峰時還是有很多人不敢出門消費,尤其免疫力較弱的長者更是盡量減少外出。宅在家的結果,一方面造成電商業績爆量成長,一方面對居家用品的需求亦大幅提升。由於樂齡網是以中高齡生活所需為主,跟一般零售通路或電商有些不同的消費走向值得觀察。根據樂齡網門市及電商2022年上半年的銷售資料,發現有以下幾個趨勢:居家照護家具銷售大增:由於醫院量能緊繃及老人安養護中心探視不易,原本有機構療養需求的長者改為在家照護,因此居家電動床及起身輔助椅的銷售較去年同期都成長超過五成。即食介護食品異軍突起:過去台灣較少看到「介護食品(針對牙口不好或吞嚥功能退化的長者設計)」,但因疫情關係,此類商品大大減少外食風險及備餐不便的困擾,而且兼顧營養及口感。隨著多家廠商投入開發,口味的選擇也增多,成長可期。在家運動養肌健身正夯:疫情期間外出運動染疫風險較高,但對長者而言,若減少運動量有肌少症風險,因此許多長者選擇在家運動,在家坐著也能健身的健步機及律動機都有很高需求。宅家追劇閱讀眼界大開:多數銀髮族都有視力退化問題,長時間盯著手機看,對於長者而言眼力大傷,因此一些放大鏡或閱讀架亦成為這段時間的熱賣商品。長輩溝通不再大呼小叫:聽力退化的長輩不願配戴助聽器,溝通往往像吵架一樣。疫情期間跟長輩在家相處的時間變長,有許多貼心的兒女會幫長輩購買輔聽器,讓居家也能輕聲細語。若以銷售金額來排序,在2022年上半年樂齡網熱銷排名前十大商品分別為:1.居家照護三馬達電動床:可頭、腳、整床升高及降低,實用性高,加上有長照2.0補助,跟去年同期相比銷售成長超過90%。2.木製起身輔助椅:對於因為中風其他各種原因導致起身不易的長者,此椅可協助其起身,減少依賴他人攙扶起身的困擾。3.介護食品:目前有台灣自製及日本進口的介護食品,分等級讓不同牙口狀況的長輩可選擇適合自己的即食餐包。4.光彩護汝髮:此款商品在母親節大熱賣,本身是護髮乳,因加入銀離子,只要照日光便能讓頭髮有變色效果。5.電動健步機:可被動式運動,體積小不佔空間,長輩坐著也能透過健步機帶動雙足運動,可調控速度。6.高感度集音器:類似MP3的輔聽器,可調大小聲及音頻,對輕微聽損者有很好的集音效果。7.角度可調式大螢幕放大鏡:角度可任意調整,看書報雜誌或手機筆電都很適用。8.電動雙馬達起身椅:可電動緩升及緩降,還可平躺,看電視睡著還可在其上小憩。9.電動床墊:背部及膝部可分別緩升降,不像醫療病床,只要架在原床架之上即可。10.Stander床用護欄扶手:可當成護欄防止長輩跌落床下,一方面又可協助起身,若不想換電動床,可加裝於原床墊。隨疫情趨緩,防疫商品的熱潮逐漸褪去,未來將有更多適合長者使用的產品問世,迎接超高齡社會來臨。
-
2022-07-03 焦點.元氣新聞
遠距醫療擴大對象 拚年底上路
遠距醫療於疫情期間頻傳亂象,過程處處卡關,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接受本報專訪,強調今年下半年最重要就是提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適用傳染病流行及緊急事件,對象將放寬含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末期病人或國際醫療等,將與相關團體協商,預計八至九月擬定草案,拚年底完成修訂上路。衛福部於二○一八年五月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適用地區為山地、離島、偏僻,再擴充五種情形可通訊診療,包括急性住院病人出院後追蹤、領有慢箋的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計畫的病人;遠距或居家照護收案對象於治療後三個月內的追蹤;非本國籍但接受本國醫療的患者。石崇良說,現行「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仍受限為複診病人,且不能開立藥物,只能進行原有處方調整及醫療指導。二○二○年因為新冠疫情,函釋放寬適用對象為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者,去年五月至九月進一步擴大讓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可透過遠距醫療開立處方,其他慢性病患者可遠距醫療。今年五月疫情再起,石崇良說,健保再度開放遠距診療,包括快篩陽性視同PCR陽性的遠距診察費用,藥師送藥到宅、親友代為領藥等服務。去年遠距醫療服務為「半套」,今年是「全套」。石崇良表示,遠距醫療未來是否能成為常規醫療,須評估成本及醫療效益等,如是否減少病人併發症等,另須解決數位落差、改善服務流程、增加耳鏡、喉鏡等輔助工具,讓遠距醫療不遜於面對面診療。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4/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年底前修法
新冠疫情期間,遠距診療改變了民眾就醫方式,為擴大推動遠距診療,衛福部著手研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7月7日邀集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遠距健康策進會等團體進行研議,預計今年底完成修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修正草案將開放遠距診療適用於傳染病流行、災害等緊急事件,對象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末期病人居家照顧、國際醫療等,實施項目包含開藥、診察、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過去遠距診療法源限制多 因新冠疫情嚴峻才鬆綁衛福部2018年5月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適用地區為山地、離島、偏僻,並明定5種特殊情形得通訊診療,包括急性住院病人出院後3個月內追蹤、住宿型長照機構領有慢箋住民、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計畫病人、遠距或居家照護對象於治療後3個月內追蹤,以及擬接受或已接受本國醫療機構治療的非本國籍病人。石崇良說,「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對象目前受限為複診病人,不適用初診病人,且不能開立藥物,只能調整原有處方及醫療指導。2020年因應新冠疫情,函釋放寬適用對象為具新冠肺炎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者。去年5月再放寬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可透過遠距診療開立處方,非居檢、居隔的穩定慢性病患者也可透過遠距診療,但去年9月疫情趨緩後,服務也就停止了。石崇良指出,今年5月Omicron疫情興起,健保再度開放遠距診療,同時由公務預算支應快篩陽性視同PCR陽性診療費用,同時可以開立抗病毒藥物等處方,並搭配藥師送藥到宅、親友代為領藥等服務。因此,去年遠距診療服務為半套服務,今年可說是全套服務。依衛福部統計,今年5月15日至6月22日疫情期間,使用視訊及電話問診的遠距診療人數,共有185萬人,案件數達312萬件,其中視訊診療占74%,電話問診占26%,其中以診所診療占8成最多,醫院占2成,目前參與遠距診療的基層診所最高為1萬2000多家,醫院有400多家。另依健保署統計,今年4月1日至6月30日,確診個案居家照護人數,包括透過視訊、電話確診,以及由本人或家屬拿快篩試劑至門診判定為確診者的人數達264萬8430人。電子病歷法規本月上路 「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年底將完成修正不過,遠距診療也遇到三大瓶頸。石崇良說,第一是遠距診療還是要刷健保卡登載,因此健保署現正推動虛擬健保卡,盼解決此一問題;第二是患者病歷資料如何整合共享,而去年12月已預吿「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預計本月上路,其中規範電子病歷平台資安認可等相關規定。最後也是最難的關卡,就是開立處方、領藥及繳費,現在由健康益友App平台協助,藉由藥師送藥到宅或親友代領藥,往後將由健保署或開放業者設置遠距診療平台,提供送藥、領藥及繳費服務。石崇良說,今年下半年最重要是擬定「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適用期間為傳染病流行、災害等緊急事件,往後適用對象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住民、疾病末期病人居家照護或國際醫療等,擴大實施項目包含開藥、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預計7月與相關團體協商,8至9月完成草案擬定,再經2個月預告,於年底完成修訂及上路。遠距醫療擴大有待法規完善 將評估醫療效益決定健保給付與否後疫情時代,遠距診療是否會擴大實施?石崇良表示,遠距診療是否納為常規醫療,牽涉到健保給付問題,須進一步評估成本及醫療效益,確實可以減少病人疾病併發症,醫療資源耗費,另須解決數位落差、改善服務流程、增加耳鏡、喉鏡等輔助工具,讓遠距醫療不遜於面對面診療,這都須有一定的醫療效益,健保署才會進一步評估是否要予以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遠距診療對於偏鄉、離島、山地民眾就醫幫助很大,讓偏鄉醫療品質可以媲美都會地區,也是往後醫療服務重點,同時提升協助偏鄉醫療醫護人員的服務點數,因此去年訂為遠距診療元年,健保署編列1億元預算,公告全國60個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得以「遠距視訊診療」方式,提供五官科專科會診及急診診療,疫情期間也提供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遠距醫療服務。李伯璋說,遠距診療涉及法規及設備,目前正將虛擬健保卡擴大至遠距診療、居家醫療及檢疫隔離視訊診療等三大場域進行推動,至於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住民等真正有需要遠距診療的民眾,也可能會考慮納入健保給付,一般民眾則還需要進一步評估,畢竟健保資源還是應用在真正有需要的民眾,提升醫療品質。
-
2022-07-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阮理瑛與另一半同時確診 喉嚨劇痛、失去嗅覺最震撼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阮理瑛,向來身體健康,4月下旬意外染疫,從醫師變成病人、確診者,還跟另一半Evonne同時染疫,居隔10天,身心承受極大壓力,讓她對於生命有著更深的體悟。 談起確診經過,阮理瑛表示,相守多年的伴侶Evonne在4月23日喉嚨痛,當時以為宿疾胃食道逆流所致,到了25日,症狀更為嚴重,快篩試劑結果為陽性,而她隨即做了快篩,同樣也是陽性。平常兩人形影不離,連染疫也是「妻妻相隨」。 由於Evonne罹患糖尿病,且有癲癇病史,疑似染疫後,症狀相對嚴重,口腔黏膜潰爛,說話、喝水就痛,根本無法服用藥物,阮理瑛相當緊張,緊急送她至急診,不料,到院時,一量才知,自己體溫偏高,處於發燒狀態,只因過於擔心另一半,渾然忘卻身體不適。 Evonne病情特殊,必須立即住進專責隔離病房,凌晨阮理瑛回到家,開始出現頭痛、流鼻水,且持續高燒,但仍掛心另一半的病情安危,以及10天居家照護期間的門診病人該由誰來照顧? 因為Evonne喉嚨劇痛,無法說話,必須施打嗎啡止痛,在住院期間,妻妻兩人透過LINE敲字聯繫。一人居家照護,一人在隔離病房,雖然無法照顧彼此,但心卻靠得更近。 至於門診病人,阮理瑛得知確診時,以電話告知秘書此事,並請託其他同事暫時照顧,及支援相關行政及醫療業務。阮理瑛說,和信醫院醫療團隊合作無間,自己染疫時,才能安心養病。 居家隔離時不能外出,阮理瑛擔心起一向固執、習慣在戶外散步的狗女兒白柴YUKI的大小便問題。沒錯,YUKI硬是不在陽台角落尿尿、大便,只好請朋友幫忙遛狗,一天兩次,算算近十天遛狗費用,就花了幾千元。 Evonne的劇烈喉嚨痛則持續了好幾天,差不多一個禮拜後,終於能夠開始喝水、吃清流質飲食。從住院後第一次能進食白粥,竟使Evonne感到「活著的滋味」。Evonne說,失去嗅覺的那段時間,讓她承受前所未有的震撼,原來身邊美好的事物都與味覺都有密切的連結,對於眾多確診者嗅覺失靈,有著深刻體會。例如,習慣清晨來杯黑咖啡,卻聞不到咖啡豆的香氣。隔離結束後,她牽著YUKI散步,經過公園熟悉樹叢時,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有些不一樣,原來她竟聞不到狗尿味。 不過,10天居家隔離,也讓阮理瑛廚藝進步許多,她說,從小到大,自己生活技巧極差,料理食物也是如此,「做出來的食物,大概也只有自己能夠吃下去。」 這些年與Evonne在一起,她大都扮演著被照顧的角色,沒想到,居家隔離期間,讓她有時間靜下來學著做菜,除了餵飽自己,也希望另一半出院回家後,分享己的成長。居隔10天,家裡冰箱壞了,無法冰存食物,讓她覺得有點煩。再者,有著嚴重潔癖的她不想讓病毒散佈在主臥室,而計畫至客房休息睡覺,沒想到沙發床突然卡住崩壞,無法拉開使用,這讓她心理有些怪怪的,「難不成壞事會接踵而來!」 但阮理瑛向來相信科學,念頭一轉,就知這是錯誤連結,她表示,冰箱原本就有小問題,而沙發床也是如此,但平常不當一回事,不料,在染疫當下一股腦地全壞了。 「要壞不壞的東西都應該盡快處理」阮理瑛說,否則遇到困境時,會讓人覺得更煩。人生也是如此,如果覺得身體出現異狀,千萬不要忍著不管,務必盡快就醫,找出病因。 阮理瑛染疫後症狀輕微,但住在專責隔離病房的Evonne則狀況複雜,除了喉嚨極痛,還合併呼吸急促、血氧偏低,在解除隔離、出院後,使用往常的胰島素劑量,但血糖卻一直壓不下來。研判應該是新冠病毒引起的胰島素阻抗,在調整了胰島素劑量後,才讓血糖逐漸恢復平穩。為讓體能回到先前狀態,Evonne 說,回家後強迫自己運動,跑跑步、做瑜珈,不能把自己當成病人,一直躺在床上休息。 這幾個月來,本土疫情大爆發,眾多確診者透過視訊診療領藥,而醫療人員也用網路及軟體來協助許多病人,讓阮理瑛體認到遠距醫療的前瞻性。未來疫情獲得控制以後,在法規及實際操作上是否可以繼續善用遠距醫療看診,是政府相關單位需要積極考慮與討論的部分。 這次意外染疫,阮理瑛成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第一波確診醫師,阮理瑛感激醫院長官及同事的協助,讓她無後顧之憂,專心養病,也感激病人們的貼心問候、加油打氣。 重新回到醫院時,許多門診病人問起「怎麼休診快兩個星期?」,阮理瑛毫不隱瞞地回應自己確診,而病人均親切地說「醫師辛苦了,加油!」,讓她感到開心,「原來被病人關心的感覺,如此的美好。」 從醫師變成病人,讓阮理瑛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體悟,採訪過程中,她常與Evonne相視而笑,這次一起生病,兩人更珍惜彼此,期許未來一起學習成長。一起做菜、一起運動,她們認為全家健康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醫師小檔案姓名:阮理英頭銜: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4月25日如何感染:不明來源 症狀:發燒、疲倦、食慾變差、嗅覺改變治療:使用症狀緩解藥物給確診者一句話:在門診中,常見到「堅信人定勝天」、「意志力可以戰勝一切」的病人,自己染疫後將更堅定地告訴病人「不要排斥用藥,服用藥物可減輕許多痛苦,如果不吃藥,而讓身體承受著諸多的不舒服,這一點都划不來。」
-
2022-06-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新冠肺炎確診的人愈來愈多,全台目前每天仍有數萬人確診。確診者、隔離者,各有不同的防疫補償金及防疫險、疫苗險的保險金可領,但規定也各異,例如確診者不能領防疫補償金,但可以申請勞保傷病給付;有些疫苗險有針對施打疫苗後突破性感染給付…。《元氣網》整理主要四種補償金的申領要點,大家可要看清楚規定,別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防疫補償金防疫補償是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補償措施,只有「受波及」而被隔離的人才可申請,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而確診者隔離治療,還有確診者在家裡居家照護,都不可申請。分為分為本人被匡列隔離的防疫補償金與照顧者防疫補償。重點1:有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者,不管是紙本或電子。重點2:隔離期間未領有薪水重點3:未違反隔離規定(無年齡限制、不論原本有沒有工作)【延伸資訊】>>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勞保傷病給付勞動部自5/5起即已放寬,確診者不論是收治在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進行居家照護期間,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者,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皆可依勞工保險條例相關規定請領傷病給付。而勞保傷病給付分二種,即普通傷病給付及職業傷病給付。重點1:確診者才能申請。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不能申請。重點2:給付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算。重點3:根據《傷病給付Q&A》第8問,只要是「未取得原有薪資」即可請領。如請「特別休假」、「加班補休」、「彈性假」、「輪休假」或「排休」等,亦屬損失原有薪資性質,得依規定請領傷病給付。這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及搞不清楚的,請務必注意。重點4:根據《傷病給付Q&A》第11問,正在領失業補助津貼的確診者,基於社會保險不重複保障原則,二者不得同時請領勞保傷病給付金。【延伸閱讀】>>勞保確診COVID-19申請居家照護期間傷病給付Q&A防疫險防疫險則依所購買的各家保險公司規定,主要針對確診的給付,及住院日額給付等。但有的是確診者本人才可領,有的是連一起隔離但沒確診的家人也可以領。本人的部份也有分確診才可領,或隔離也可領。疫苗險疫苗險主要針對保戶施打COVID-19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或不良事件,給予醫療補償或喪葬費用保險金。但也有部分疫苗險針對施打疫苗後突破性感染給予給付,有買疫苗險的人,可詳細看一下條款以申請理賠。如果你漏了以上哪項補償金,也不用緊張,這些補償金申請的時效都很長,勞保傷病給付5年內、防疫補償金2年內,都可申請。僅防疫險及疫苗險則依各保險公司規定為準。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南投老婦外出取藥 健保卡一插竟是「確診居隔期」開罰20萬元
南投1名70多歲確診老婦人居家隔離期間,自行至健保藥局拿慢性病連續處方簽藥物,健保系統插卡後發現是確診個案,引起衛警的一場虛驚。老婦人事後承認有離開處所自行至藥局拿藥,南投衛生局表示,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予以裁罰20萬至100萬,呼籲所有居家隔離(檢疫)者,務必遵守防疫規定,千萬不要跟自己荷包過不去。局長陳南松表示,南投縣今日公布確診人數999例,居家照護人數仍有4914例,雖然各項指標都顯示確診人數都下滑的趨勢,但不論是確診者或接觸者,在居家隔離期間應留在指定隔離處所,禁止外出,若有緊急就醫或取藥需求者,應主動與衛生局或警察局聯繫提出就醫需求申請,經同意後暫時解除電子圍籬,以利就醫。南投衛生局指出,確診居家隔離期間,若未依規定自行擅自外出,只要健保卡插卡時,就有警訊告知「新冠確診個案」;日前接到轄內健保藥局通報,1位70多歲確診老婦人,居家隔離期間因有感冒、流鼻水症狀,自行至健保藥局拿慢性病連續處方簽藥物,健保系統插卡後發現是確診個案,立即通報衛生局。南投衛生局隨即會同公所及警政人員,前往老婦人居家隔離處所訪查,老婦人承認確實有離開居家隔離處所,自行至藥局拿藥;全案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48條第1項規定,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5條第1項,裁罰20萬至100萬,衛生局呼籲所有居家隔離者(檢疫)務必遵守防疫規定。
-
2022-06-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即使謹慎以對,小心防範,但雙和醫院副院長、國內婦癌權威賴鴻政仍染疫,也不知從哪裡感染病毒,談起如何抵禦病毒,除了家中備用感冒成藥,還有患者提供「清冠一號」,讓他感動萬分,「現在是反過來病人在照顧醫師了。」平日會慢跑、騎單車、做重訓的他,染疫後更有一套特別的心肺復健方法,雖身體不適,仍堅持在跑步機上緩走著,適度擴張肺部組織,咳出痰液,避免病情惡化。6月1日(周三),賴鴻政帶著口罩、防護罩,看完門診患者,開車返回內湖住處,身體略感不適、喉嚨怪怪的,隔天一覺起床,頭痛、喉嚨痛、全身痠痛,染疫症狀全數湧現,心中想著,「大概是中獎了」;做了快篩,檢測卡匣清楚顯示著兩條很強、很紅的線,他趕緊連絡醫院,延後門診及預定手術,啟動居家隔離措施。經過視訊看診,賴鴻政確定染疫,擔憂父母年事已高,若也感染,更加棘手,趕緊安排雙親至另一住處,自己開始為期7天的居家照護。因不符合抗病毒口服藥的用藥資格,而以家中常備藥物症狀治療;停診多日,有婦癌老病人猜到確診,特地送來「清冠一號」,要他好好養病,保重身體,因為抗癌之路,還需醫師陪伴。賴鴻政表示,染疫第2天症狀劇烈,咳嗽、喉嚨痛,咳出相當濃稠的痰液,幾個小時內血氧濃度不斷下降,一度掉到90%以下,智慧手錶不斷發出警示聲響,他也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仔細觀察身體的變化。單看有無症狀,容易讓自己陷入焦慮情緒,賴鴻政建議,每隔幾小時應自我判斷症狀是否加劇,例如,思緒是否是否愈來愈迷糊,呼吸愈來愈急促、急喘?此外,肌肉痠痛、喉嚨痛、疲倦感等症狀,逐漸變嚴重嗎?只要主觀感覺到症狀加劇,就應撥打1922,尋求協助。除了透過藥物症狀治療,賴鴻政另有「規律運動」的抗疫密招,確診當天就在跑步機、飛輪機器上做復健,先從「緩走」開始,每天半小時,一開始速度為每小時五公里,就會發喘,但仍強迫自己要走下去,幾天後能夠「緩跑」,調高強度,藉此維持心肺機能。「臥床休息不一定對身體好。」賴鴻政說,染疫後,如果一直臥床,身體可能愈睡愈差,因為肺部持續擴張不全,痰液等分泌物蓄積在肺泡末端,透過輕度運動讓自己喘一下,可適度擴張肺部,容易咳出分泌物;許多染疫死亡個案在解剖時發現「肺部全積滿了痰」,彷彿溺死。賴鴻政強調,訓練心肺功能,可以避免病情惡化,若持續臥床,一旦感到不對勁,可能就已經太晚;有人一確診就躺兩周,心肺功能退化,肌肉也會流失,下床走路時都站不穩。熱愛運動的賴鴻政,在今年三月完成生平首次標準鐵人競賽,雖然染疫,前後約兩個星期無法練跑,但仍要參加台北全馬,明年則將挑戰超級鐵人三項113K競賽,邁向人生另一個里程碑。醫師小檔案姓名:賴鴻政 頭銜:雙和醫院副院長確診時間:6月2日如何感染:未知感染源症狀:低溫發燒、血氧下降、咳嗽、濃痰、頭痛、喉嚨痛、全身肌肉痠痛治療:普拿疼、清冠一號、低強度運動給確診者一句話:確診毋須驚慌,染疫前打滿疫苗,染疫後多多運動,總有一天會與病毒共存、回歸正常生活。
-
2022-06-26 失智.長期照護
照顧者的煎熬 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院嗎?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失智症粉絲專頁。在粉絲團的互動中,「該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嗎?」每隔一段時間就躍為熱門討論話題,這幾乎是所有失智家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為人子女心中的痛。專長失智照護的社工師游純瑜提醒,失智症的照護涉及認知障礙,當患者出現異常行為時,照顧者其實非常恐懼,長期承擔龐大的壓力,自責無助甚至積累成憂鬱症。送長輩去機構,沒有必然對錯問題,她建議先屏除「送父母到照護機構就是不孝」先入為主的想法,和家人就以下項目蒐集資訊、討論,唯有家人達成共識,協力合作、多使用照顧資源,才能給予最適切的照護。Q該不該送父母到安養機構?建議評估自身狀況,包括照顧者的體力、工作模式、家人經濟狀況,選擇居家照顧、安養中心、養護中心、日間照顧等。Q如何跟家人有共識?兄弟姊妹和另一半共同討論,列出選擇清單,考量地點和距離,方便探視。照護費用方面,盡量由父母的年金與存款支應,或彼此均攤並善用政府資源,避免主要照護者一同倒下。另外,分配探望時間,讓手足維持良善的關係。Q如何選擇安養機構?首先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親友間的經驗、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等。Q決定安養機構前,有哪些前置準備?●和長輩一起參觀機構,請社工、護理師到家訪視,雙方完善理解。●告知即將更換住宿環境,安撫長輩情緒。●短期試住安養機構,循序漸進熟悉陌生環境。●準備玩偶、照片等個人物品,布置床邊環境降低不安。●購買常用的尿布、復健品等備品,避免銜接落差。Q還有哪些政府資源可以申請?可使用衛福部的長期照顧服務計畫,或聘雇外籍看護進行居家照護,另外還有住宿式照顧機構。各縣市政府也提供失能老人機構公費安置、傷病住院醫療及看護補助,以及身心障礙住宿式照顧機構補助方案。
-
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公費快篩對象再擴大 社區式機構下周一至7月底發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為降低社區式照顧機構群聚感染風險,自今年6月27日起至7月31日止,社區式照顧機構需定期公費快篩,服務對象每周定期快篩2次(2至18歲則每周1次,未滿2歲免篩);另工作人員每周至少1次,已確診康復者則3個月內免篩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先前針對住宿型機構一周快篩兩次,陽性即時給藥效果非常好,專家也認同要擴大,因此除了住宿型機構,社區式機構定期公費也一樣,包括2到18歲每周一次,未滿2歲免篩,若有症狀採PCR,工作人員每周至少快篩一次。原先已經有些公費快篩試劑,近2天會再調查,持續發放,希望及早讓確診者篩檢,聯繫衛生局領藥,分流就醫措施。指揮中心說,為避免社區中之失能者因罹病危及其生命安全,並降低社區式照顧機構群聚感染風險,除既有住宿型機構外,指揮中心擴大篩檢措施至社區式機構,並將提供社區式照顧型機構定期快篩之公費試劑,照顧較多慢性病及重症高風險族群的社區式長照機構(日間照顧中心、家庭托顧),也包括附設於各類住宿式機構之日間照顧服務、日間型精神復健機構、身心障礙社區式服務單位、早期療育機構以及托嬰中心等;公費試劑配送數量以服務對象每人10劑及工作人員每人5劑估算,並將直接配送至上述照顧型機構及單位。指揮中心指出,目前疫情仍於社區廣泛流行,除定期篩檢外,各照顧機構發現服務對象或工作人員有症狀時,也應進行快篩(未滿2歲有症狀則採PCR);若篩出陽性個案,則應立即請專責醫療院所完成醫師診斷確診進行通報、評估是否適用抗病毒藥物或視病情開立其他相關藥物,各照顧機構同步提供個案及家屬正確衛教及領藥資訊,並協助服務對象依指示返家居家照護、至集中檢疫所隔離照護或送醫治療。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疫後再也走不動 80歲伯確診輕症暴瘦無力只能坐輪椅
長輩染疫,當心肌少症愈發嚴重。一名約80歲的老先生,本身有三高慢性疾病,平常拄拐杖傘可緩慢步行到門診就醫,也會到公園散步,自行買便當。日前確診新冠肺炎,雖僅輕症,住院期間用低流量鼻導管給氧,解除隔離後卻難行走,整個人消瘦不少,回診都得靠家人推輪椅。收治該名個案的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表示,人體肌肉量在20至35歲達到高峰,35歲後肌肉量每年減少1%,40歲後每10年更流失10%,年紀愈大愈容易有肌少症,不少民眾確診新冠肺炎,若是中重度、急性病症需臥床,長期臥床都有可能加速肌肉流失。謝嘉娟表示,臨床觀察許多高齡長者染疫雖然輕症,康復後大多有「體重減輕」問題,可能與居家照護期間沒出門,鮮少曝曬陽光,影響維生素D合成,也沒有足夠的運動量,以及因牙口狀態不佳,優質蛋白質補充不足等,必須當心肌少症問題。謝嘉娟建議,老人家若因牙齒口腔狀態不好,不喜歡吃過硬食物,建議可攝取軟質食物,包括絞肉、蒸蛋、鱈魚、豆腐等,都是不錯的優質蛋白質,避免餐餐吃稀飯,造成營養不均。謝嘉娟引用日本東京大學飯島勝矢教授研究簡單測試肌少症的方法,民眾可以在家簡單用手指環扣自我檢測:用食指和拇指繞成一個圈,圈在小腿最粗的地方,若圈不起來代表肌少症危險度低,圈起來的空隙愈多,代表肌少症危險度愈高,「原本蘿蔔腿若腿變細,要小心肌少症」。維持肌耐力長輩應適當運動、曬太陽,謝嘉娟表示,若老人家沒有適時曬太陽、也沒有透過保健品補充維生素D,恐連帶出現骨鬆、肌少症,建議可選擇清晨或黃昏時外出走走。除了散步等下肢運動,也應多做上肢運動,謝嘉娟建議,民眾在家可用寶特瓶裝水,依照自己能舉起的程度決定裝水多寡,兩隻手一起舉起,亦可帶動心肺復健,或是雙手扶著牆壁做站姿伏地挺身,都是不錯的阻抗運動,對於確診康復的長輩都是很好的心肺運動。國民健康署為提供民眾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徵兆,建置「長者量六力」(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自評工具,建議可搭配參考歐盟「長者活力體能訓練手冊」所製作影片,每周至少訓練5天、每天30分鐘,運動後會感覺更有活力與朝氣。運動建議9個動作包括:「步行、扭毛巾、舉水瓶、起立坐下、上下樓梯、邊拍氣球、走8字步、手臂向上、腿部伸展」,其中長者在家運動時家人一同訓練更好。完成此訓練方案後,可提升長者的肌力、平衡感、靈活度及心肺功能。一、輕鬆步行:步行時保持能和旁人對話的速度,但感到輕微費力。二、扭扭毛巾:緩慢地扭一條小毛巾,並盡量用力扭。三、舉舉水瓶:雙手各握水瓶,手肘朝胸口方向彎曲,將瓶子舉到與肩膀齊高。四、起立坐下:坐在有扶手的穩固椅子上,腳踩地板站起維持1秒再坐下。五、上下樓梯:扶著扶手上下樓梯,如果有信心的話可以不用扶手。六、邊拍氣球:直線向前走,同時做氣球在左右兩手間互相拍打動作。七、走8字步:地上放2瓶水,間隔1公尺以上,在瓶子之間走一個「8」字。八、手臂向上:坐著或站著,雙手互扣並把手臂向上拉直。九、腿部伸展:坐在椅子上,左腿伸直,雙手放在彎曲的右膝蓋上,再換邊做。國健署提醒,防疫期間長者在家進行體能訓練時需穿著舒適的衣物與運動鞋,並在光線充足而且沒有任何障礙物的空間內進行。如果在訓練期間感到任何疼痛或者呼吸困難、暈眩或心悸等症狀,須立即停止。另為了提升肌肉與骨骼的耐力,請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魚類、牛奶和蛋。
-
2022-06-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沒胃口、吃不下!別再吃冰了,營養師推薦消暑5食材,「辣椒」居然是第一名
炎炎夏日,胃口盡失,除了飲料、剉冰之外,能放進嘴裡享受沁涼的食材到底還有哪些呢?其實屏除刻板印象,能達到清涼消暑的好食材,其實就在你我身旁。冷氣房、手搖飲,治標不治本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人體為恆溫動物,會依據外在環境來調節身體溫度,當我們覺得熱,大腦體溫調節中樞便會督促汗腺發汗,以達到解熱降溫的效果。然而,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內,全身毛細孔也跟著收縮,造成身體不易流汗、暑氣無法散出,代謝也跟著下降。代謝一降,人自然會易感疲倦,胃口更不佳,就算冰涼飲品一杯接著一杯,還是治標不治本,吃完反而更燥熱!營養師推薦的消暑食材有哪些?怎麼吃的美味營養又健康?就讓我們跟著程涵宇營養師一起來「實際應用」看看吧!◎辣椒說到發汗食物,當仁不讓的就屬辣椒了。辣椒內含辣椒素,是一種主要的刺激性物質,其內部固定辣椒籽的白色部分是辣度最高的地方,辣椒素不僅能刺激唾液提高食慾,還能加快血液循環與腸胃蠕動,並緩解關節炎、神經痛以及外傷引起的輕微至中度的疼痛症狀。不過程涵宇特別提醒,儘管吃辣好處多,還是有些朋友在攝取上需要多加注意,像是患有痔瘡的朋友,如果大量食用辣椒恐會刺激腸胃加速血管擴張,反而會使痔瘡疼痛加劇。還有本身腸胃不好、患有胃食道逆流,甚至胃潰傷或胃出血等情況的朋友應避免辛辣,過多的辣椒素會劇烈刺激腸胃粘膜,誘發或加劇病況。◎蒜頭蒜頭是華人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也是發汗食物的成員之一,既能入菜又能提味,素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血栓、降血壓、維持脂蛋白平衡、防治動脈硬化等功效。不過卻鮮少人知道,食用大蒜還可以「溫化濕氣,消除疲勞」!程涵宇指出,蒜頭裡富含大蒜素,不僅能促進維生素B1的吸收,還能有效提高新陳代謝並修復人體疲勞,其獨特的辛香更能提振食慾,是許多主婦餐桌上的秘密武器。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中,室內和室外溫差過高,一個不注意就中招感冒,若想避開夏天感冒的窘境,只要適量地攝取蒜頭就能提高免疫力,可說是一石多鳥! ◎洋蔥在國外被譽為「菜中皇后」的洋蔥,同樣也有助於人體發汗、提升代謝,富含槲皮素的洋蔥還能抗癌、抗發炎和抗病毒活性,並幫助我們的身體排毒,促進腸蠕動,將多餘脂肪排出體外。此外,洋蔥還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進我們的食慾,所以在各國料理的前菜中,都能看見洋蔥的身影,不僅美味可口又開胃,更是祛濕降壓消暑的好食材! ◎薑常言道「薑是老的辣」,其原因就是來自薑裡的「薑辣素」,薑辣素會隨著薑的生長累積的越來越多,所以薑才會越老越辣。而薑辣素可推動消化、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我們發汗,炎熱夏日吃上一點,暑氣也能消掉一半。除此之外,另一個辣感來源的「薑烯酚」也能抗氧、抗菌、抗發炎,能緩解關節炎或相關病因所引起的疼痛症狀。程涵宇也特別提到,薑可以促進唾液腺酵素分泌增強胃腸平滑肌蠕動,加速消化速度,減輕反胃發生的機率,所以生理期會感到反胃不適的女孩們可以喝點薑茶,舒緩噁心嘔吐感,還能達到利水、散熱的功效喔!◎紅豆、綠豆既然談到了利水,那就不得不提及前陣子風行一時的「紅豆水」了!,程涵宇表示,多數人都知道紅豆水是夏日消腫神器,其實綠豆也是不遑多讓,紅豆、綠豆皆有消濕利水的功效,能幫助水分循環、促進代謝,還能排除體內濕氣,其富含的高膳食纖維更是有助於新陳代謝,豐富的鉀幫助多餘的鈉排出,吃進熱量的同時也提供了蛋白質及膳食纖維,既能提供飽足感又不怕胖,是夏日減重的好選擇!  延伸閱讀: 。高溫不斷攀升,夏季必備「4物品」,正確使用防曬、防中暑 。高溫防中暑病,「3族群」要特別注意,夏日出遊注意「5件事」!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81例、171人病歿 新增4歲女童腦炎亡
國內新增281例中重症個案、171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因住院中發現合併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且持續惡化,於6月17日出現突發性肺出血,不幸過世。目前兒童死亡個案累計19例,其中因腦炎死亡有6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4歲至90多歲,158人具慢性病史、111人未接種滿三劑、90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3410例,死亡4798例死亡。其中出現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因發燒、抽搐至急診,插管使用呼吸器,頭部電腦電腦斷層發現腦水腫,診斷為腦炎。6月15日住加護病房使用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抗癲癇藥物等藥物治療,住院中發現合併肝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並持續惡化。6月17日有突發性肺出血 ,當天不幸過世。另有一例19歲男性,本身有慢性心血管疾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5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5月30日採檢、31日確診。6月1日出現因頭痛、抽搐、咳血、吐血到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有腦內出血及腦壓高,立即安排手術併使用瑞德西韋治療。6月3日完成手術,但在術後一周出現嚴重敗血症,血液培養出綠膿桿菌,雖然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仍持續惡化,於6月17日死亡;主要死因爲自發性腦出血,因此列為與新冠肺炎共病。中重症個案包括150例中症、131例重症。其中新增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九歲男童。個案5月19日確診新冠肺炎,當時出現發燒,合併鼻塞、頭痛等症狀,於家中採居家照護至解隔離。但6月15日有出現高燒至40.5度,伴隨頭痛、輕微咳嗽、頸部腫痛,6月16日出現結膜炎,由家人帶往診所求診,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發燒。6月17日出現嘔吐、食慾、活力下降,6月18日到急診,檢查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心臟酵素、凝血功能異常,懷疑為MIS-C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所幸病況改善,6月21日轉到一般病房。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6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3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9例,其中6例為腦炎。
-
2022-06-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從未在外聚餐、高規格防疫仍快篩陽性!感染科醫師施長慶:千算萬算不如一次家中聚餐
對於自身染疫,擔任和信醫院防疫指揮官的施長慶有些懊悔與意外,因為疫情爆發兩年半以來,他一直採取高規格防疫,院內感控會議一律採用視訊,減少實際互動,而自己也從未在外面與人聚餐,但還是功虧一簣,千算萬算,還是避免不了。施長慶表示,五月初與好友相聚,為求安全起見,選擇在家裡吃飯,還特別請朋友做了快篩,結果陰性,才放心一起聚會,沒想到百密一疏,聚會隔日,朋友電話告知當天快篩陽性,有如晴天霹靂,他心想自己應該也中獎了。「感染科醫師總是比較敏感一點」施長慶說,第一時間總會想到防疫措施是否完善、會不會傳染他人。記得當天是周日,雖無症狀,但從那天起自我隔離,告知院內長官及同事,每天做快篩,前三天均為陰性,原以為可以安全過關,沒想到周三一早,喉嚨痛、聲音沙啞,而快篩試劑出現兩條紅線。他隨即自行開車至鄰近醫院,接受PCR採檢,當晚結果出爐,不出意料,確診染疫,開始為期十天居家照護。為了避免加重其他同事工作量,並持續提供糖尿病、高血壓等老病人的醫療服務,施長慶在隔離期間只停了一兩次門診,因為當天喉嚨實在痛到受不了,有如刀割,其餘門診照常,透過電話問診,協助病人領藥。「不想影響病人的就醫權益」施長慶說,居隔期間,總是強迫自己多喝水、服用止痛藥,儘管喉嚨還是不舒服,聲音沙啞,講話時疼痛,但還是堅持幫老病人看診,開慢箋、看檢查報告。那時最大的鼓舞,除了親朋好友的關懷與協助,還有來自老病人的叮嚀及打氣,一句句「醫師,加油」、「你一定要趕快好起來」,聽在施長慶耳裡,莫名感動,讓人頓時充滿勇氣。 除了維持看診,施長慶也透過視訊,參與院內感控會議。他說,自己是感染管制專科醫師,且身為醫院防疫指揮官,卻是院內前一兩波染疫醫師,深感抱歉,所幸感染源明確,並非在醫院被感染,希望藉由會議,加強院內感控措施,減少其他醫事人員確診。對於指揮中心開放鬆綁、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施長慶深表贊同,因為這是各國防疫必經之路,也要逐步放寬、非一步到位,當然願意全力配合、確實執行,但許多措施很臨時,從醫療執行面來說,有其一定需要的時間做調整。 「大船轉彎,總需要一點時間。」施長慶說,指揮中心許多鬆綁步驟,可能今天才透過視訊會議,向全國宣告,但院內除了向醫師、護理師、行政單位宣導新規定與教育之外,還要整理與調整許多細節,但才過數天,又有新進度,這類滾動式調整,臨床有時趕不及。舉例來說,指揮中心擴大「快篩陽性視同確診」適用範圍、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步驟,對於防疫而言,當然是正確方向,但臨床醫事人員會對新規定不熟感到緊張,也容易出錯。施長慶建議,指揮中心一次做較大範圍地放寬,而不是一點一點地鬆綁,相信能讓醫療院所更有效率地做事。儘管指揮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九成九以上的確診者都屬輕症,且染疫三個月內,像是吃了無敵星星,但施長慶表示,迄今仍會咳嗽、易喘,在家裡做重訓,以及開合跳等心肺運動時,就比染疫前更容易喘,必須休息久一點。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為了盡快恢復到原先體能狀況,仍需強迫自己運動。算算這次染疫,施長慶在家裡居隔足足兩周,他表示,這是全新的生活體驗,每天測量血壓、血氧、體溫,並拍照上傳,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病人。 另外,學著自己養活自己,父母送來新鮮蔬果及各種食材,就放在門口,隔著大門,低聲慰問打氣,有如探監,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惆悵;他則上網查詢如何烹飪料理,或打電話向友人與家人求教。至於解除隔離後的第一件事,施長慶說,當天凌晨,一過十二點,他離開家裡,漫無目的地開著車,最後到了鄰近公園,搖下車窗,享受著自由,呼吸著新鮮空氣。醫師小檔案姓名:施長慶頭銜: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4日確診途徑:與確診友人聚餐症狀:喉嚨痛、發燒、聲音沙啞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的一句話:備妥常用藥物,例如,感冒、止咳、鼻炎、止痛及抗發炎等成藥,並瞭解出現哪些症狀時,就必須尋求醫療協助,盡快就醫。居家照護期間,最重要的是吃好、睡好,補充足夠水分,多做心肺運動。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官陳時中隔離期滿未現身 羅一鈞揭原因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2日確診,自6月13日開始居家照護,昨天已期滿。但今天的防疫記者會陳時中仍未出現,由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代打主持。羅一鈞表示,因部長仍然快篩陽性,且仍有輕微咳嗽症狀,因此採居家辦公、視訊開會,不便出席記者會。羅一鈞表示,部長因快篩陽性且有輕微症狀,因此為不影響與會媒體和受訪長官,採取較高規格不出席記者會。但解隔後快篩不是指揮中心的要求,也沒有要求繼續隔離,這僅是個人自行調整。於陳時中七天期滿仍有輕微咳嗽,外界關心還需要觀察幾天才會出席記者會。羅一鈞表示,七天仍輕微咳嗽是平均值,復原速度不算特別快或慢。(部長)因為比較謹慎,擔心公開場合可能有無法避免的近距離接觸,例如堵訪等。之後相信他還是會進行快篩,確認結果後再見面。羅一鈞也說,部長這幾天都以視訊開會,元氣、精神都不錯,也沒有常在視訊中聽到咳嗽聲。至於部長過去病史、手術,需要服用抗病毒藥物的部分也依照醫囑服用五天莫納皮拉韋,有效降低產生重症風險。他說,七天後快篩陽性僅是代表少部分民眾隔離期滿,仍可能驗到殘餘病毒量,但國外研究,確診五至七天就培養出活病毒的機率小,因此國內措施為隔離後要加上七天自主管理。部長只是謹慎,企業不需要用特例做通案適用,七天後不用快篩,不論陰或陽都不影響七天自主管理措施,也能外出工作。陳時中日前透露染疫後狀況,表示自己發燒三天,已退燒後仍有咳嗽、咳起來骨頭會痛等狀況。而因有其他慢性病,因此按照醫囑服用默沙東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在陳時中確診後,社區防疫組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長石崇良、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發言人莊人祥也陸續確診,因此上周防疫記者會連日由羅一鈞孤「鈞」奮戰。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居隔最後1天 羅一鈞:不需快篩即可主持記者會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上周日確診,自6月13日周一開始居家照護,到今日滿七天。不過,明天陳時中是否能復出開記者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將視部長的身體狀況而定,但沒有規定一定要快篩陰性才能開記者會。陳時中已68歲,符合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條件。而他日前透露染疫後狀況,表示自己發燒三天,三天後已退燒,但有咳嗽、咳起來骨頭會痛等狀況。而因有其他慢性病,因此按照醫囑服用默沙東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4976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4236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740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25萬1252多人份,包括20萬2993人份倍拉維及4萬8259人份莫納皮拉韋。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4137床、空床6908床、空床率48.9%,其中台北區54.8%、北區58.5%、中區42.4%、南區32.0%、高屏區49.6%、東區50.1%;55家集中檢疫所共8131床、空床數4774床、空床率58.7%;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146床、空床率47.3%。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增3歲童哮吼重症亡 住院後發現糖尿病酮酸中毒
國內新增中重症285例、172例死亡個案。其中再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死因為哮吼併呼吸窘迫及糖尿病酮酸中毒。另增一例17歲青少年重症個案,二度赴急診,因肺炎仍收治於加護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72例死亡個案中,166人具慢性病史、100人未接種滿三劑、97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2625例,死亡4368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3歲到90多歲。其中一名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6月7日發燒至40度至診所抗原快篩陽性確診。6月11日出現咳嗽、嘔吐、活動力降低至醫院急診,發現有呼吸喘、呼吸雜音,診斷為哮吼併呼吸窘迫,收治於兒科專責加護病房,並給予氧氣、類固醇、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另於診治過程中,發現個案有糖尿病酮酸中毒,屬於糖尿病重症,因此給予胰島素治療。但仍不幸於6月14日因敗血性休克及心肺衰竭,急救無效死亡。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2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2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2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8例。中重症包括145例中症、140例重症。其中一名17歲青少年,本身有慢性腦神經疾病、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6月9日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及短暫抽搐等症狀至急診,PCR檢驗陽性確診,但經醫師開立藥物後返家居家照護。返家後發生四肢間歇性發紫,6月13日再度至急診就醫,發現血氧濃度下降、X光顯示肺炎,插管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並接受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個案共八例,包括肺炎五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共病一例;死亡維持三例。
-
2022-06-19 醫療.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初期沒有症狀 定期檢查骨密度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該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雙親髖部骨折 校長兒退休照顧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友善居家環境 適度運動及補鈣馬景侯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記者會停開=疫情降溫?陳其邁:過防疫新生活
高雄市每天舉行的防疫記者會,今起周休假日暫停召開,市長陳其邁今早表示,疫情已從高原期逐步緩降,民眾應慢慢回歸到正常生活,不過他也提醒,高雄近日各有一例BA.4及BA.5個案,仍會強加邊境監測。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以來,陳其邁每天午後天天坐鎮召開防疫會議,接續舉行記者會對外說明,不過昨晚府方的市政行程,周六、周日2天均未排入防疫記者會,引外界好奇。陳其邁今早表示,近日高雄確診病例從9千降到8千,今天預估7千多,疫情從高原期逐步緩降,一方面得力於民眾做好防疫;另方面居家照護系統運作一段時日,民眾經由早期篩檢、早期治療,輕重症達到分流。他說,大家慢慢回歸到正常生活,但防疫的規定並沒有鬆散,而是要過所謂的「防疫新生活」,讓日常防疫措施融入生活習慣。他進一步說明,平日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作法都沒有改變,但在戶外活動就不要太緊張,尤需提醒的是,家有慢性病或居家照護的長輩、小孩,要特別小心,盡量不要共餐,共處最好帶口罩。長輩年邁、扺抗力不好,又沒打疫苗的風險較大,中重症即以老人居多。大家把握這些原則,心情放輕鬆正常生活,這就是防疫新生活陳其邁說,高市目前專責及負壓病床空床率達51%,出院的比入院的多,嚴峻考驗的這一關已經過去,接續確診風險高的長照機構,會加速投藥,高雄目前長照機構投率已達97.4%,一般居家照護的長輩,一旦發現染疫,也鼓勵基層醫師多投藥,市府進行居照派案時,優先把高風險對象派到備有藥物的診所,就是為了投藥。「疫情逐漸降溫,但若大家都不防疫,疫情還是會回來」,陳其邁指高雄目前各有一例BA.4及BA.5病例,昨已提醒航港局、港務公司加強邊境基因監測。
-
2022-06-18 醫療.骨科.復健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醫師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醫師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馬景侯醫師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醫師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以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8 焦點.長期照護
該不該送親人去安養院?會比在家裡好嗎?身為長期照護者該扮演什麼角色
送安養院會比在家裡好嗎?我也會定期與不計一切、堅持在家照顧親人的家屬見面。有時,這的確可以一直持續到最後,讓親人有家人照料並擁有最舒適的環境。但必須明白過程中得付出多少代價,這絕非區區小事。如果說專業照護人員的參與不可少,那麼照顧者的付出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親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在家人的圍繞下,確實有可能過得比較好。你想在家中陪伴親人走到最後,這的確很了不起,但是代價是什麼?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理性清醒,知道什麼切實可行,同時不要失去理智,思考有哪些因素會危及這番美意?還有該如何快速地隨機應變?照顧者常說:「能走一步算一步,之後再看看吧。」只要「親人沒事,我們就沒問題」,「無法想像自己棄他們於不顧」。然而,當親人開始出現攻擊行為、摔倒或是身體機能減退(心肺或感染問題),還有照顧者自己開始崩潰時,往往會迫使照顧者撥出緊急電話求助。習慣處理這些情況的專業人員,知道如何尊重照顧者和病患的選擇,同時在需求出現之前,即定期提出安全協助措施或是相關備案,「習慣保有危機意識,並提前部署以防萬一」。薩米婭來諮詢了一段時間,「只是」想說說照顧丈夫遇到的困難。她患有關節疾病,行動不便,連步行到走廊盡頭都有困難,但她每一次都會出現。她總是輕描淡寫道出她所面對越來越多的麻煩。「無任何協助,不願接受協助」,關於她的電腦檔案這麼寫著。她家中有很多動物:狗、貓、兔子、雞。薩米婭的丈夫與牠們都有很深的感情,而且越來越難割捨。他親切地叫著動物的名字,即使他不一定能夠認出牠們。有一天,她對我說:「當我看到他坐在扶手椅上,待在花園裡,身邊圍繞著他的動物,而他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還能怎麼樣呢,我覺得他好極了!我會為他泡上很甜的茶,他喝得津津有味。晚上,他在睡覺前會拉著我的手,我們一直習慣這麼做。我無法想像他待在那裡(她用皺皺的鼻尖指著養老院的窗戶),就是如此。」居家照護與其說是種選擇,其實更像是一趟旅程,一路上充滿歡笑但也布滿陷阱。這是一趟屬於每個家庭的旅程,根據每個家庭的價值觀、限制、病情的演變和自主性的喪失、居家照護的可能性和照顧者本身的資源等因素來決定。選擇沒有好壞之分,只有能否加以適應而已。我相信,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去了解替代的方案多少能派上用場。它可以協助我們預測可能出現的難題,選擇傷害最小的解決辦法,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去面對。預作準備並不意味這些情況會發生,但它能讓你睡得更安穩,有時……能讓你堅持得更久。【延伸閱讀:因丈夫罹患了帕金森氏症,打破了原本的生活... 身為長期照護者我撐不下去了,必須結束這一切!】我該扮演什麼角色?究竟要不要送安養院?決定的關鍵最終還是在你,還有你能允許自己做到何種地步。要弄清楚只有一個辦法:慢慢地體會內心的感受,傾聽你的需求,認識自己掌握的資源,以及會讓這些資源不夠的原因。一再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很容易會忽略自己。面對我提問「什麼會讓你快樂」或「你需要什麼」的大多數照顧者,已經很久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他們固然受到照顧關係的束縛,但重點在於他們因為害怕失落而不再問自己這些問題。他們彷彿與外界、甚至是與自己隔絕。他們正亦步亦趨穿過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隧道。面對提問:「什麼會令你覺得安心?」有一兩個答案相當一致,既動人又令人不捨:「他很好的時候我就感覺安心。」或是「他很好的時候我就覺得快樂。」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會探討這兩句話有什麼意味深長卻又意在言外之處。我們在這裡先牢記,照顧者是按照自己親人的需求來生活,屬於他自己的生活就像是一張日益皺縮的驢皮。當他說出「我不敢奢望」時,就等於失去了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重新考慮自己的想法,至少可以重新擁有更多的自由。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一場長期照護者們的內在療癒之旅》
-
2022-06-18 焦點.長期照護
因丈夫罹患了帕金森氏症,打破了原本的生活... 身為長期照護者我撐不下去了,必須結束這一切!
身為照護者,撐不下去了怎麼辦?你勇於面對一切。過去幾天、幾個月、或許是好幾年,你一直沒有離開。親人需要你,而你陪伴在他身邊。也許你一直都是那種為別人付出時間和關懷的人,也許你一直都是那種人們面臨困境時會求助於你的人。你的親人需要你,你做了正確的事情,但僅限於某種程度!你感覺到準備引爆一切的火花就近在咫尺。你獨自承擔、咬緊牙關,你不顧那些會阻礙你、傷害你的東西,但是你的容忍值很快就開始下降。你再也無法忍受任何事情。一句輕聲呼喚、一個腳步聲、一個無傷大雅的問題、一種氣味或一句無心的指教,都足以讓你土崩瓦解。你只有一個念頭:讓一切停止下來,無論用何種方式。你很清楚,就算你遠走高飛,你的煩惱也會如影隨形,你就是無法放下。當盛裝情緒的杯子滿了的時候,你身不由己,只能轉換環境,讓自己呼吸片刻。你不一定會走得很遠,有時就只是在陽台上或是隔壁的房間裡。你可以大吼大叫、哽咽哭泣、發洩情緒、分散注意力,或是什麼都不做。有時候,你會耗盡你的精力、你的耐心和你的付出,直到沒有任何力氣。你跨越了自己的底線,任何事物你都看不順眼,包括你自己在內!因為罹患了帕金森氏症,打破了原本的生活說到這裡,我要和各位分享安娜和紀堯姆的故事,他們是一對老夫妻,目前已經退休了。他們一起經歷了比別人更加動盪的人生時期。他們的工作職責有時讓他們分居兩地,他們共度過美好的時光,但也經歷過痛苦的失落,並始終一起面對。他們有自己的持家理念,這些價值觀維繫著一家人的團結。自尊一直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價值,他們也將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子女已經長大成人,而且事業有成。安娜和紀堯姆對於自己為人父母可以成功教育子女,感到非常欣慰。他們擁有一個舒適的居家環境,而且今後的兩人生活也不虞匱乏。他們開始一起旅行,但次數不多,因為紀堯姆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想讓人看到自己會顫抖,於是在吃飯時把手藏在桌子底下,這樣就足以粉飾太平,生活一切照舊如常。後來,紀堯姆的步履變得蹣跚,有時手臂還會做出失控的動作。安娜和紀堯姆外出的次數越來越少,街上陌生人的異樣眼光令安娜非常痛苦,但她仍舊緊緊守護在紀堯姆身旁。對安娜來說,前往醫院或是進行理療,很快就成了一場煎熬。看到那些生病、喪失理智的人,她簡直無法忍受。她再也無法陪紀堯姆去看病,所以後者只好自己搭計程車前往。用餐的時候,她也無法忍受丈夫狼狽的吃相,頓時就沒了胃口,還經常放任紀堯姆按照自己的節奏獨自用完餐點。她對這樣的想法感到自責,但坦白說,她只有一個念頭:結束這場折磨!一次摔跤意外打斷了原先居家照護的安排。這棟老房子的布置沒有一項符合長照需求,家中樓梯成了無法克服的障礙。紀堯姆不得不搬進養老院,光是想到這裡,安娜就覺得不舒服。她無法忍受丈夫現在的德行,也不能忍受對她來說已經算是非人類的養老院老人,甚至連前往養老院的道路她都看不慣。再也無法承受現在發生的一切也許你和安娜一樣,出於不同原因,覺得自己再也無法承受現在發生的一切。今天、此時、這一刻,你覺得自己已經觸碰到付出的極限。這甚至已經不是堅持到底的問題,因為底線就在你眼前。你到達極限,告訴自己:「必須結束這一切。」你想要高舉雙臂,對著可以聽見的所有人高喊「停」。你扛不住了,受不了了。你覺得自己就要崩潰,即將爆炸。你已經沒有能力去面對,這甚至已經不是信心、能力和專業的問題。情況讓你窮於應付,當務之急是現在、立刻,採取不同的做法。你拿起電話,隨便打給任何人,首先是15或112這些醫療或緊急專線。除了「我受不了了」之外,你真不知道還能說些什麼,這是一個關於存亡的問題。此刻,你把自己和親人的命運交到別人手裡,決定權已不在你。愧疚感不再糾纏著你,你沒有任何悔恨,你已經堅持到底了。讓專業人士或其他家庭成員做決定,你退居二線,不必承擔改變的責任,你已經盡力了。有時,需要一個觸發事件才能促成決定事件可能是親人在身不由己的情況下造成的,包括摔倒、病情惡化、發生緊急或危險的情況、出現了暴力或不當行為,甚至親人抗拒一切幫助,使自己身處險境之中。窮於應付的情況也可能直接與你相關。倦怠感使你無法起身,身體的不適、意外或疾病等,讓你不得不優先處理其他問題。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是「具有正當性」的緊急事態,就連你也得接受。它迫使你必須做出交棒的決定,但在之前這是多麼困難的事。你的良心已經無力反對,沒有其他選擇,必須由其他人接手。這讓你立刻放下心中大石,卻也讓你感到不知所措。突然間,你面對了一種新的變局,你必須加以適應。事後重拾自己的人生,走上別的道路,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你的思緒肯定還想與新的局面討價還價,於是你問自己,難道沒有其他方式?難道沒有轉圜的餘地?但是此時此刻,放手讓自己好好休息才是當務之急,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一場長期照護者們的內在療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