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9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小火車
共找到
11
筆 文章
-
-
2024-07-21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利用科技 而不是被科技所用
前幾天跟家人到阿里山旅遊,對於大部份住在「天龍國」的人而言,阿里山可能遠過日本,有人一年去好幾趟日本,阿里山卻一輩子可能才去一、二次。當年開放陸客來台,最高峰時一天有三千輛遊覽車在阿里山上,大家都要來朝聖,因為「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必做之事除了看神木,便是坐小火車看日出。為了看日出大家都要起得很早,搭第一班火車到祝山看第一道曙光。我們3點多起床,搭車到祝山車站再走一小段山路到小笠原觀景台上等日出。照理說,這麼辛苦的來到山頂,應該好好感受一下日出的氛圍,讓身心好好浸淫在第一道曙光中。但只見大家全都拿出手機對著太陽猛拍照,為了取得好的景色,大家拚命的把手伸高,也有人背對著太陽來個自拍。不久之後,這些數以千計的相片應該就會被分享到社群媒體上,吸引親友按讚。這樣的旅遊方式逐漸成為現代人的標準模式:拍照、分享、按讚。我常常在想,旅遊的目的究竟是為自己,還是玩給人家看?社群媒體累積每個人上傳的巨量資料,用AI來分析每個人的行為,再將此資訊賣給廣告主,推播你想要看的資訊,再吸引你來消費,你究竟是在利用科技,還是被科技所用?有一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真的是如此嗎?回想科技產品進入家庭的進程,過度依賴科技,反而讓人心的距離變得更遙遠。有了電話,我們返鄉的次數變少了,因為有了電話可問安,省卻舟車勞頓的時間,卻也少了與父母面對面相處的時光。有了電視,我們跟鄰里的互動變少了,大家從廟口的大樹下各自回家守著電視盒子,比鄰若天涯。有了電腦,家人談天的時間變少了,大家從客廳回到房間,虛擬世界裡有各自的同溫層。有了手機,大家講話更少了,一家人聚餐大家各自滑手機……科技一直在進化,再加上少子高齡化的環境催化,現代人不得不愈來愈依賴科技產品。很多科技產品也正排隊等著進入家中,如:照顧機器人、智能床墊都已問世。科技的確帶給人們便利,但若只是單純用科技來取代人力,會不會讓人愈來愈疏遠。當我們將長者照顧工作外包給機器人,你還會常常跟長輩講話嗎?當長者睡覺時都可偵測到呼吸心跳,還會自動翻身,你的關懷會減少嗎?我們必需有正確的認知,引進科技的目的是要補足人力的不足,也讓照顧者有機會喘息,而不是要遺棄長者。當日常瑣碎的事有科技可以代勞,你應該思考如何去協助長輩過更有品質的生活。過往科技產品還沒有那麼興盛時,很少聽到長者失智的問題,傳統柑仔店、廟口、菜市場都扮演社區的關懷據點角色,大家聚在一起聊天,長者的腦子便一直保持在活化的狀態,自然不易退化。科技可以提供生活輔助、監測健康、安全保護、社交娛樂等功能,但是,人與人間溫暖的互動是任何科技所無法取代的。我們希望能用現代科技幫助長者重新找回生活的目的和價值,也讓我們能在減輕照顧負擔的前提下,給予長者更多的愛與關懷。
-
2023-02-06 名人.精華區
李志恒/戰後嬰兒潮 一身兩世的心聲
戰後嬰兒潮泛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年內出生的世代,這幾年西方媒體以「OK, Boomer」,意為「好啦,嬰兒潮老人」,帶有嫌棄或年齡歧視的嘲諷意味,暗指嬰兒潮一代守舊、對一些新議題,如全球暖化等一無所知的刻板印象。例如在紐西蘭,25歲的國會議員Chlöe Swarbrick,因質詢政府落實碳排法案時,被反對黨資深議員頻頻打斷,反唇相譏「OK, Boomer」,藉資訊時代的無遠弗屆,迅速在各國媒體及主網站爆紅,相關諷刺字眼甚至被製成T恤熱賣。在美被譏「吃乾抹淨」世代又如美國,PayPal基金經理人Bruce Gibney,在2017年出版「反社會的世代:戰後嬰兒潮如何背叛美國」,批評美國戰後嬰兒潮缺乏同理心、不願承擔社會責任,繼承上一代富足安樂、坐享經濟飛躍成長,使美國從活力走向停滯、不公平,將造成社會安全、公共財政及環境的傷害。在這樣的風潮帶動之下,甚至於有媒體將嬰兒潮評論為「吃乾抹淨」的世代。但並非所有戰後嬰兒潮皆如西方媒體所描述的「OK, Boomer」,戰後每個國家狀況不同,美國雖然派兵參戰,但本土(夏威夷因珍珠港事件除外)並未被戰火洗禮;在台灣,因是日本殖民地被捲入戰局,許多地方被盟軍轟炸,戰後從廢墟中重生,大家胼手胝足,才有後來的經濟起飛,從無到有。日本的教育家、慶應大學創辦人福澤諭吉以「一身兩世」,形容其橫跨德川幕府和大政奉還後的明治維新兩個時代。台灣的戰後嬰兒潮,在父執輩接受日本殖民文化影響及大中國思想及戒嚴體制下成長,到現在的「中華民國即台灣」思維,戰後嬰兒潮世代及新生世代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一身兩世」。難忘同輩克服環境的身影我小時候穿過用中美合作麵粉袋改製的內褲,念省立嘉義中學時,班上多位同學每天從農村搭糖廠小火車,再轉鐵路局平快車(現在的區間車)到嘉義車站,然後徒步到校,他們多利用火車上的時間背課文或英文單字,回家還得幫忙農務再繼續念書;甚至家裡沒有電,要趕在太陽下山前做完功課。這是許多同學或朋友那時的日常生活,他們後來克服先天環境限制,接受高等教育,事業有成,對社會公益也不落人後,這與Gibney所描述的美國狀況有所出入。西方對戰後嬰兒潮的刻版觀念,不該原封不動、硬生生地移植到台灣來。每個世代都有代溝,但現在台灣社會的世代對立如此激烈,很大一部分被部分媒體及主政者,為吸引年輕族群注意或認同所鼓吹產生。台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成長於一窮二白的年代,大部分白手起家, 冠上「世代掠奪」的罪名太沉重。戰後嬰兒潮世代經歷了農業、工業到資訊社會的劇烈變化,在奮鬥過程中,有血有淚,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仍有奉養父母的觀念,同時疼惜下一代,不希望他們受苦,不奢望子女反哺。尊重與包容才能世代共榮超高齡社會來臨,在戰後嬰兒潮逐漸步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當下,起心動念寫出「一身兩世」這本書,每個世代都有其天命,或許相互的尊重與包容才是共存共榮的不二法則。(本篇內容摘自uStory出版「一身兩世」)
-
2021-08-12 新聞.杏林.診間
遵從父命棄文從醫,卻始終無法壓抑對文學的迷戀!陳克華,擺盪在文學及醫學之間
許多年以前,有位命理師曾對陳克華鐵口直斷,說他這一生無論怎麼搬家,都將是臨水而居。出生在花蓮市的水溝「溝仔尾」,大學時住吳興街,下雨就水淹過膝的像泡在水裡,到榮總擔任眼科醫生,工作與住家都在流水潺潺的磺溪邊,草山上的溫泉水滙集而下,「所有的河最終都流向了那裡。」到訪這一天,脫下白袍返家的陳克華,嗓音低沉間忽又清亮,簡潔範圍內不修邊幅而衣色奪目。家,一如所臆,帶著懷舊的華麗,完全吻合「詩人」、「畫家」、「收藏家」與「珠珠藝術家」在眼科醫生之外的諸多銜稱,秀也秀不完的一流才氣,族繁不及備載地凝聚一屋子的目不暇給和琳琅滿目,頗有浮世繪的趣味外,大大的佛雕也靜坐一角,和流轉的星辰相望,像句偈,喚醒了東方美學的因果,與眾生共憂苦喜樂。喝過咖啡,久遠的樂蒂、喬宏等許多閃亮大明星畫像被陳克華自櫃中取出,栩栩如生交織著真切樸雅,令觀賞者快速脫口直呼其名,因為,畫得實在太像。這才子,合該能在大學畢業前後的流行歌曲躍動亞洲黃金期,初試啼聲而一曲成名。填詞的《台北的天空》經典傳唱至今不歇,是鄉愁,也是確幸,多年後的今天,他說還要再寫一首《花蓮的天空》來接續故鄉的青春退場和心境轉移。「我從來都只是個詩人,如果我寫小說、散文、歌詞或劇本,也不過是詩的變形。」相對於直指我心,又揮灑變化的詩文藝術性,陳克華將一般作品歸於真實之外的扭曲,並不違和的扭出多本出版物,「可見我平常多努力。」他說。花蓮,呀花蓮,遙遠的童年和少年都充滿溝仔尾,外婆抱著他立於橋頭的回憶。1961年,陳克華誕生在明義街一條水溝上的木屋,綿延不絕的吊腳樓外,酒吧和東方茶室密集,還有城隍廟、國術館,集合成張愛玲筆下的「邊城」意象,窗外永遠是海的教室,那誘惑自己逃學的低矮圍牆,太平洋無限廣闊的靛藍呼吸,還有沿著東海岸線開通的窄軌小火車,每日按時運來了整個花東縱谷的蕉風椰雨,甘蔗的清香。陳克華形容自己是填鴨教育的清教徒,享受海浪打進教室,還會撿到貝殼的無拘,直到高一升高二的那年暑假,他蹺課躺在樹下,太平洋的海風輕拂,黃花紛飛,一顆相思豆落在臉上,燃起強烈的詩魂就此爆發,「我是詩人,要寫詩……」靈光乍現,謬思附身,應了心理學家馬斯洛「高峰經驗」說法,從此改變人生風景,從1983年的《騎鯨少年》到2019年的《欸》,陳克華共出版35本詩集,17本散文和3本小說,還有無數的攝影與繪畫創作都來自隨時隨地的書寫,不需要先記下再斷續銜接潤飾,完全一氣呵成的想寫立即就寫,當下從第一個字寫到最後的句點,多才也多產,跨界又斜槓,跳TONE無極限。爸爸開的診所叫「壽軒眼科」,進出都是可愛有趣又熟識的鄰居。忙於看診,父子親而不近,但「額頭」和「風鈴」兩個畫面隨時竄進陳克華失親的痛點,「小時候,爸爸在我發燒的時候,會額頭碰額頭,好像5秒就立即測出溫度。」等爸爸彌留到最後一刻,換陳克華用額頭相黏爸爸漸失氣血的身軀,留下父子最後的溫存。父後2個月,把劇痛化為詩作 ,陳克華一天創作3至4首,思親的筆,停不下來。陳克華的臥室繫了一個淡水老街買回的白色風鈴,風吹過,發出窸窸窣窣的輕吟。有一天,陳克華回花蓮診所,竟訝異的發現,爸爸也有一個一模一樣的風鈴,扇形的白色貝殼托起傘狀圓頂,顯示著父子連心的隱密連結,令他微微一顫,卻也什麼都沒說。終究遵從父命棄文從醫,雖然,一再被投以加著親情的牽掛,「你這孩子,不務正業」,但陳克華自認已盡力符合家族期待,「文藝界幾位醫生,只剩我還繼續留在白色巨塔。」語調輕緩中含有感慨,人間豐美駁雜,盡在不言中。擺盪在文學及醫學之間白色的塔,白色的袍,在陳克華看來,是一份「先為人,再為醫生,再為專業醫生」的札實功課。萬般皆是緣,從掙扎煎熬到溝通稍融,畢竟以榮總眼科主任重銜高位,出於藍更勝於藍的達成家族期待而掙了臉面,「爸爸視病如親,把病人當親人真心相待。喔!真是了不起。」做兒子的,由衷感念自己流了同樣的血。對藝術家投以羨慕,對醫生賦予尊敬,陳克華的醫學之路從台北榮總住院醫師、總醫師,一路升到主治醫師,再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史蓋本眼科中心,花3年時間從事眼角膜內皮細胞研究,研發出獲得美國及全球專利的培養液。另一方面,也埋首實驗室從事眼角膜內皮細胞體外培養及移植手術,研究論文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目前在榮總專治白內障手術、角膜移植手術、近視屈光手術、隱形眼鏡配戴併發症治療及乾眼症治療。典型的天秤座性格,擺盪在文學及醫學之間。爸媽曾憂心輕問,「如果沒有醫師的光環,還有誰會看你的文章?」親情最透達的提醒,使他怎麼樣也要在關鍵的學醫時刻,壓抑對文學及藝術的迷戀。 相對爸爸的醫德醫心,陳克華說起自己也曾得到一位北杯病患的書禮相贈,「克華詩文傳世遠,華陀醫藥活人多」,這榮傲,就掛在牆上。(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降級阿里山小火車停駛難觀日出 遊客觀光業失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27日起防疫降為2級,避暑勝地嘉義縣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總量管制人數,由3000人調整增到3600人,遊園車降載復駛,林鐵小火車持續停駛至8月9日,因遊園車上午8點才行駛,小火車又停駛,不方便觀賞日出,無法吸引遊客上山,遊客觀光業失望。嘉義林區管理處統計,13日微解封至今逾10天,阿里山遊樂區入園人數累計3127人,每天平均300多人,首個周休假日才1千多人;受烟花颱風外圍環流降雨影響,上午開園到10點半入園人數只有14人。在阿里山遊樂區經營飯店的嘉縣旅館公會理事長陳昆茂說,這波本土疫情爆發,團、散客紛紛取消住宿,畢業旅行及聯誼性社團活動統統取消,原預期微解封暑假旅遊旺季,遊客會回籠,因小火車及遊園車全停駛,無法觀賞日出,旅客紛紛退訂,部分延期訂房。陳昆茂表示,這次防疫降級,原以為小火車、遊園車可復駛,吸引遊客上山觀日出,豈料,遊園車降載每車只載7人且上午8點才開車,又小火車仍停駛,無交通工具,遊客須天亮前摸黑走遠路上祝山觀日出,遊客紛紛打退堂鼓。陳昆茂不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既然有條件開放遊覽車團客,為何小火車不能復駛?讓人失望;林鐵暨文資處說,考量小火車車廂空間小,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為防疫安全,持續停駛到8月9日,去年下半年疫情解封,安心旅遊啟動加三倍券發放,林務局全台12處國家森林遊樂園區,從7月15日到年底,任選一處免費入園一次,阿里山遊樂區7月入園共10萬7941人,其中5萬6189人免票入園,今年爆發本土疫情,旅遊業悲觀說,暑假旅遊榮景難再現了。
-
2021-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小火車遊園車仍停駛 阿里山遊樂區微解封訂房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延長防疫三級到26日,嘉義林區管理處轄管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13日微解封開放,遊客總量管制人數由4355人下修為3000人,不必預約入園,原飯店旅宿業預期會有大量遊客回籠訂房,卻因阿里山林鐵小火車、遊園車繼續停駛,又餐廳禁止內用,影響遊客住宿意願。嘉義縣旅館公會理事長、阿里山遊樂區高峰大飯店負責人陳昆茂說,遊樂區13日雖重新開園,但微解封限制入園人數,又阿里山小火車及遊樂車停駛,影響遊客觀賞日出意願,加上嘉義縣府禁止餐廳內用,遊客詢問人數增加,但訂房人數很少,大多訂8月上山。阿里山林鐵小火車停駛到26日;嘉義林區管理處在阿里山遊樂區休園期間,持續進行「舊公車站拆除及景觀改造工程」,拆除報廢的嘉縣公車處阿里山舊公車站,上月完成景觀改善工程,讓遊樂區人潮聚集活動的停車場及商店街區,展現美麗新風貌。嘉義林管處說,新增櫻花大道,把原車位移到舊公車站拆除的位置上,未增加小型車停車位,增加畫設機車停車位20格。小型車停車場可提供小客車停車位144輛,無障礙停車位4輛,婦幼停車位2輛。微解封,阿里山遊樂區入園人數2000人,林管處將透過台18線CMS資訊可變標誌、LBS簡訊、警廣等系統通知遊客;達2500人時,透過前揭系統通知遊客轉往其他景點,並請保全人員在園區入口啟動管制。入園大門量測體溫及實聯制登記,第一管制哨設自動量測體溫感測器,場域內均需配戴口罩,禁止戶外10人、室內5人以上群聚,需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社交距離,區內旅客服務中心及室內展館不開放;受鎮宮室內不開放參拜;遊客可電洽05-2679917或至「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FB粉絲專頁詢問。
-
2020-09-03 橘世代.好學橘
靠藝術享退休!60歲救難英雄成石頭雕刻家
2020嘉義市石猴雕刻競賽成績日前揭曉,首獎得主是阿里山消防分隊退休小隊長鄭育興,他在山區服務超過25年,曾參與無數山難搜救、阿里山小火車出軌救援,直到10多年前發現,帶隊上山搜救後,回程體能居然跟不上年輕人,開始規劃退休方向,學習素描、油畫、石雕,10年前退休離開阿里山。嘉義市石猴雕刻競賽今年有62件參賽作品,鄭育興創作的「猴幸福」,以白色大理石雕刻大猴帶著數隻小猴打盹,如沐浴在陽光下恬靜自在,表現猴群內在心靈幸福,評審認為石猴造型豐碩圓滿、技巧純熟、剛柔交融,獲選為今年首獎,鄭謙稱「只是運氣好!」早期工作克難 小火車翻覆救援印象最深是血腥味60歲的鄭育興說,19歲就從警校畢業擔任消防員,前5年都在新竹服務,請調回嘉義他一直等不到職缺,最後調派阿里山分隊,原以為工作幾年就可調回平地,沒想到工作久了,習慣也喜歡山區生活,就這麼在阿里山服務近26年,一直到50歲退休。「早期消防很克難!」鄭育興表示,剛到阿里山報到那年,分隊才2名消防員,每次出任務打火、搜救,都要先開車到街上載義消一起出任務,之後才逐漸增加員額、隊員越來越多。鄭育興指出,山區突發性工作繁重,經常遇到登山客失蹤協尋,山難救援,印象最深就是2003年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意外,當時阿里山居民都到場幫忙,他進入掉落約5米深溪底的車廂救援,看車內遊客相互交疊、傷亡人數不計其數、哀鴻滿車廂,該事故共造成17人死亡、205人輕重傷。他說,當時不斷救援、搬運傷患,累到完全忘了時間,記得最後搬運死者遺體,進入香林醫療站時等待相驗時,醫療站內排滿屍體、滿室血腥味,那味道真的至今難忘。出任務返隊全身痠痛 開始規劃退休生涯鄭育興回憶說,14年前帶隊上山找失蹤登山客,數小時後找到傷者,返隊下山時1名原住民自告奮勇,背70多公斤山客下山,他身為領隊一路跟隨都覺得吃力,當下直覺年紀漸長、體力可能無法負荷山區任務,萌生退休想法。鄭育興笑著說,年輕就喜歡藝術、攝影、繪畫,常利用公餘到山裡拍猴子、畫猴子,對於猴子體態、動作、身形比例都有概念,退休前剛好嘉義市辦石猴藝術創作,啟發他雕刻創作想法,退休後更用心到社區大學學石雕。「找石頭運動量大!」鄭育興說明,石雕並非單純雕刻,還要到溪底找石頭、認識石材硬度、特色,因為每顆雕刻石材都重達40公斤以上,因此找石頭須結伴同行才搬得動,搬運石材成為休閒另一種樂趣。●退休生活有重心 時間過得飛快 必須提早做準備鄭育興說,不同石材呈現不同石雕細節,像嘉義赤蘭溪、八掌溪貝殼化石多,南投埔里鎮眉溪有黑膽石,透過觀察石材、規劃作品樣貌,雕刻過程因為切割噪音、打時粉塵,必須穿戴護目鏡、耳塞、專業口罩、防護衣等安全設備,整個人與外界隔離、全心全意創作,時間過得很快,經常工作到忘了吃飯,若不是擔心影響鄰居,可能會忘記疲累工作一整天。鄭育興認為,生活一定要有重心,年紀漸長、體能或許無法負荷原本的工作,但退休後仍要讓生活有重心、有短中期目標,設定目標雖然有點壓力,但就是生活一部分,可以讓自己生活更有重心。他也建議,退休生活應提早規畫,最好有動、有靜,而且一定要有朋友互動、交流,像他退休前就去社大上課、撿石頭、玩陶土,現在石雕之餘還要玩盆栽、種水果,自己掌握退休生活節奏,活得很健康、很快樂。延伸/24年前栽進「賞石領域」 退休當起石頭師傅傳承學子延伸/獨自面對寂靜-聾啞木雕師成「巷弄藝術家」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1 橘世代.愛玩橘
循著羅東林鐵舊線去旅行 「穿越41年,回到1979」
宜蘭太平山森林鐵路停駛41年,縣府爭取復建,雖然沿線鐵道大多已拆除,但10個車站部分留存或經修建,沿著舊線走,有如穿越時光隧道,重溫昔日風華,也是尋幽訪勝的旅遊路線,從羅東市區的竹林站,到三星天送埤,品味林鐵文化外,田園風光、小吃美食,林場肉焿、三星蔥餅、卜肉,懷舊有味。太平山森林鐵路全長36.95公里,從太平山土場到羅東鎮竹林站,沿途設10座車站,包括土場、濁水(樂水)、牛鬥、清水、天送埤、三星、二萬五、大洲、歪仔歪、竹林,1924年全線通車,以五分車運輸木材,也載送旅客,因太平山林木禁伐,交通發展,加上颱風破壞等多重因素,1979全面停駛,結束56年營運,停駛至今已41年。林鐵舊路線,從羅東市區、經市郊到三星市區、大同山區,沿途鐵道雖陸續拆除,火車站也因林鐵停駛而廢止停用,原車站建物難擋風吹雨打而毀壞,但部分保留、整建,重現舊車站特色。其中,起訖站的竹林車站,就在羅東市區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裡,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完整保留與整建,林鐵縮影,古味的車站,還有鐵道、火車、車廂、清洗台、儲木池、卸木平台,甚至當時的工人宿舍。林鐵舊線主要路線以縣道196線為線索,出了竹林車站,沿著196線羅東鎮復興路而行,可以抵達下一站歪仔歪站,即現在羅東鎮與三星鄉交界的歪仔歪橋附近,歪仔歪橋跨越羅東溪,地名特殊,相傳是因火車經過會發出「歪仔歪仔」聲響而得名,這處是早期運送木材與甘蔗的分界點,車站拆除已經多年,現在處農地,有歪仔歪橋為地標,以前還曾是以檜木造橋的珍貴交通建築物。過橋往三星鄉大洲方向,在大洲國小附近,有座大洲站,這一站早期因與糖廠契作,是種植甘蔗最集中的地區,車站重建,沿線而行,有二萬五站,改名為萬富站,如今站體雖已不復存在,當地社區利用現有公車站候車亭營造昔日車站意象,進入三星市區後,有三星車站,曾是熱鬧車站,但站體已拆除,變身為三星公園,現有鐵軌意象,有座搖搖大木馬。196線在三星市區接省台七兩線、即三星鄉三星路,沿路而行,到三星鄉天送埤車站,天送埤車站是林鐵沿線保留最好的一站,整建後,重現風貌,古色古香,曾是偶像劇取景拍片場,在此,遊客不但可以拍照打卡,還可搭乘三星鄉公所打造復刻版林鐵小火車,在車站前重鋪的軌道繞行體驗,相當有趣。天送埤站過後,有清水站、牛鬥車站、濁水站等,清水與牛鬥已無站體,其中,濁水站改為樂水站,大同鄉公所建置站牌、鐵軌等車站意象,起訖點的土場站,接近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入口,有小火車等展示,是羅東林鐵歷史窗口。想要探訪林鐵舊站,可由羅東往三星鄉大洲、三星市區、天送埤方向而行,交通相當方便,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在各站設指引,有解說牌,全程自行開車約1小時,騎乘單車約3到4個小時,沿途可以順遊周邊景點,品嘗小吃,例如,竹林站有知名林場肉羹等,天送埤有卜肉、三星蔥餅等,一盡玩興又有美味可飽足。【延伸閱讀↘↘↘】。經典小鎮行程/悠走楊梅客庄古道,賞景啖美食!。不只抹茶山還有「抹茶湖」!跟著偶像劇遊走宜蘭「望龍埤」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曾經有過幾個「張曼娟」。那是學生時代讀小說「海水正藍」時,遇見思念媽媽的早熟小男孩,流下的心疼眼淚;那是談戀愛時,衝去南台灣的小火車站,買了「永康」到「保安」站的車票,獻給情人「永保安康」的心意;那是周治平「江南有雨嗎?」歌裡的鄉愁、張清芳「深邃與甜蜜」曲中的苦澀戀情;慢慢的,兒孫的書桌上也出現了張曼娟:有聲書、奇幻學堂、成語學堂、唐詩學堂。現在,張曼娟還在。從未停止分享自己人生的她,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張曼娟第一次察覺自己跨入「老」的疆土,是在5、6年前。有天張曼娟搭電梯,住在同棟樓的一名青少年踏進電梯後對她說:「我知道妳,你們家就是有那個很老、很老、很老的老人家的,對不對?」那是張曼娟第一次聽到有人用連3個「很老」來形容父母親。「第一次聽很不習慣,但後來思考,那時母親年近80、父親年近90,對青少年來說,他們『很老、很老、很老』也沒錯。」80歲照顧102歲 台灣社會真的很老從那天起,張曼娟發現不少朋友家裡都有8、90歲的老人家需要照顧。與此同時,她聽說母親有個好姐妹,也是年近80,還在照顧102歲的老母親;老人照顧老人的例子俯拾即是。有天晚上,張曼娟送父親進急診室,整晚一直有病人被送進來,每個都比父親老,多數是因「老化」後的身體機能退化:血壓低、尿道受感染、肺部水腫…,她永遠記得那天的驚駭,「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台灣社會真的很老很老了。」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這幾年來,張曼娟因為照顧年老的父母,經歷了一段驚惶失措、難以向外人道、只有照顧者才懂的旅程。對張曼娟而言,思考是習慣、寫作是日常,這些辛苦並非過了就煙消雲散,反而化為生命裡必須思考的議題、值得寫下的學習。她記得,父親剛過80歲的幾天後,因為聽力退化,加上罹患罕見疾病紫斑症,凝血功能下降,必須天天服用大量類固醇,心情低落。有天早晨,張曼娟在睡夢中驚醒,聽見父親嚎啕大哭,痛徹心扉地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但沒有人能回答父親。張曼娟的父母未曾照顧過老人,不知道老之將至是怎麼回事,當老毫無預期來到生命裡,便手足無措。「照顧父母有辛苦,但也很幸福」,她從父母身上學習:老是怎麼回事?預想「我要怎麼老?」預設「我要成為什麼樣的老人?」沒有上一代匱乏感 自許成為睿智老人「我的學習是,要當一個『不等待的老人』」張曼娟觀察,人年紀愈大愈期待他人關注,總是在等待:等尊敬、等關心、等付出、等待兒孫回來…。等待成為不快樂的來源,也成為旁人的壓力。張曼娟父母這代老人,經歷過戰爭與饑荒,生命有著匱乏與不安。最近新冠肺炎導致大家排隊搶口罩,母親還心慌的問她:「會不會有天真的沒有糧食可以吃?」母親經歷過1942年河南大饑荒,這場饑荒死了超過300萬人,她母親一直覺得這樣的悲劇會再發生。「我們這一代思考與自我實現機會多,沒那麼深的匱乏感,更容易安定,我們不應該等待別人給與,要成為自給自足的生命」,張曼娟期待自己是一個「睿智的、雋永的」老人,面對困難她極少抱怨、刻意交不同年紀的朋友、願意吸收不同的觀點,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喜歡當下的自己 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年輕時的張曼娟,敏銳而自我,文學作品感動無數人;如今站在中年與老年的交界點,舉止言談反而散發著自在的從容:「活到某個年紀真的就像孔子說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她笑著說,很多人問她,若有時光機,想要回到生命哪個階段?「沒有!」對張曼娟而言,每個階段都很棒,「但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今日的張曼娟,肯定比昨日更豐盛,對生命的理解、對自己的認識也更多了。回首人生路,張曼娟有時候會覺得心疼,「原來我曾經那麼孤獨、不被理解」,但也看見自己從未放棄,終於做到了一些事、幫助了一些人。喜歡當下的自己、期待未來的生活,這是張曼娟。張曼娟陪伴著我們走過生命的許多階段,包括學習老去、面對老化這段時光。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5 橘世代.愛玩橘
櫻花綴滿街!奔阿里山賞櫻王 再嘗碗清甜牛肉香
阿里山櫻花季至4月10日底,林管處阿里山工作站前的「櫻王」 染井吉野櫻已滿開,賞櫻遊客絡繹不絕,3月底還有800株重瓣櫻花將盛開;阿里山賞花除到受鎮宮旁吃便當、小吃,遊客中心附近欣欣餐廳的牛肉麵,清甜湯頭搭配山區特產竹筍,也值得品嘗。●櫻王滿開 白色霧社櫻也不可錯過阿里山近期山區天氣晴朗、藍天白雲,遊樂區湧入許多賞花人潮,阿里山工作站前「櫻王」滿開,吸引許多賞櫻拍照遊客,久久不願離開;阿里山賓館前吉野櫻因沒有護欄阻擋,遊客站在白色櫻花旁取景都驚嘆「好美喔!」林務局阿里山工作站櫻花保育員蕭明學表示,眾所矚目「櫻王」盛開,但櫻王花況受上周山區下雨,吉野櫻快速萌芽,加上部分花苞受水氣影響、櫻花盛開數量約往年9成,但還是非常漂亮。蕭明學說明,吉野櫻每年7、8月花苞分化,只要當年冬天氣溫夠低,有助櫻花冬眠,隔年春天花況就漂亮,但櫻花開3成時最怕下雨,雨水後陽光普照、益發綠芽,像今年櫻王部分芽葉快速成長,影響櫻花盛況,盛開期若下雨也少了滿開綻放美感。「除了櫻王,還有許多櫻花!」蕭明學指出,近日阿里山派出所旁吉野櫻也盛開,另遊客走步道經過員工宿舍旁,白色霧社櫻也不可錯過,沼平車站周邊有小火車經過,是非常漂亮賞櫻、拍照景點。●阿里山賞花吃甚麼?蕭明學表示,阿里山遊樂區餐飲、小吃其實不少,遊客上午進入森林遊樂區,沿步道賞花、拍照,中午想吃好一點,可到阿里山賓館點套餐、吃合菜,也可一路賞花步行到受鎮宮,對面就有數十家小吃、點心、特產店,買便當、品嘗韭菜盒都是不錯選擇,另遊客中心停車場旁也有多家餐廳,可吃合菜、套餐也可品嘗牛肉麵。位於阿里山郵局階梯下方的欣欣餐廳,在地服務超過50年,已傳承到第二代由年輕老闆陳煌仁接手,除了原有火鍋、簡餐,還搭配阿里山竹筍,烹調一道口味清爽的筍絲牛肉麵,成為店內特色。陳煌仁說,母親52年前就在阿里山經營餐飲,早期在沼平車站附近,後來遷到遊客中心,7年前因職業傷害、身體痠痛,才將料理手藝陸續傳給他和妻子,其中筍絲牛肉麵即是屬於阿里山特色的料理。他說,為讓遊客品嘗阿里山特產竹筍清甜滋味,紅燒牛肉麵湯頭雖是牛肉熬煮,但刻意不強調濃郁、減少香料、豆瓣醬等調味,湯內還加入雞骨、豬骨、山上白蘿蔔熬煮高清,讓遊客吃牛肉麵也能吃到筍子清甜。陳煌仁指出,牛肉用腱子肉熬煮,可以吃到半筋半肉口感,為讓麵有嚼勁,他還找麵廠製作專用生麵條,希望這碗牛肉麵不僅傳承媽媽味道,也能品嘗到阿里山特色。阿里山賓館嘉義縣阿里山鄉香林村16號05 267 9811阿里山欣欣餐廳嘉義縣 阿里山鄉 阿里山24號05 2679748●花季期間例假日,阿里山公路實施交通管制,部分時段小型車無法上山,遊客上山必須改搭接駁車,上山前一定要先確認,建議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上山賞花。 【期間限定/櫻花特輯↘↘↘】。不用遠征!捷運就能到的「內湖絕美櫻花隧道」。櫻花滿坑谷!新竹「山上人家」迎賓—賞櫻觀星看日出。最美賞櫻新秘境!桃園「翠墨山莊」3公頃櫻花大綻放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2-23 橘世代.愛玩橘
走一回雲林朝天宮 「媽祖廟領頭」串巷走弄逛北港
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宗教信仰有助降低老人憂鬱、減輕壓力,從中找到生命意義和心靈慰藉。進香拜拜一直是台灣銀髮旅遊的選項之一,走一回媽祖信仰雲林縣北港朝天宮,來一趟宗教深度之旅,體驗古鎮文化風華,是不錯的選擇。年近7旬的北港退休老師許士能,對笨港史鑽研頗深,多年來擔任朝天宮導覽志工,把列屬國家二級古蹟的朝天宮建築之美,介紹得淋漓盡致,他說,朝天宮被譽為台灣媽祖廟的代表作,不論建築布局,或剪粘木雕、彩繪龍柱皆是薪傳名師鉅作,廟埕古牆石雕,斗拱藻井,精雕細琢,觸目所及盡是藝術的結晶,歷史的刻痕,靜心品賞,令人回味無窮。拜完媽祖,逛逛廟前中山路土產大街和廟周景點,體驗古鎮文化與樂趣。廟前櫛比鱗次的百年特產店,選購北港最有名的狀元餅、麻油伴手禮,振興戲院內有傳統名師藝匠手作懷古工藝,鄰近的古樸小巷更別有洞天,巷弄內的「北港工藝坊」有美麗的燈展工藝,也有懷舊茶坊,品喫小巷咖啡。此外,朝天宮附近的北港大橋下「牛墟市集」,只要國曆日曆數字逢「3、6、9」就有開市,仍保有濃濃古早販仔市場景象的牛墟,是許多人最愛,許多人老人家都說「逛牛墟太有趣了,許多百貨賣場買不到的這裡統統有!」,因而人潮熱滾滾。許士能指出,古早牛隻交易是最典型的農村商業樣態,買賣牛隻而形成的市集更具特色,早年全國有40多座這類市集。稱做「牛墟」,後來減至鹽水、善化和北港3處,北港牛墟歷史最久,除交易種類品項特殊,因市集型態保有古風味,所以總能引來人潮。鄰近的水道頭園區的圓體水塔遊客中心,園區古木參天綠草如茵,漫步堤防花道秘境,觀賞網紅的天空之橋和女兒橋的空中廊道,登上觀光大橋上賞溪景、看夕陽,鬧中取靜,美不勝收。再沿著觀光大橋,跨過北港溪,來到嘉義縣二級古蹟的水仙宮及彰化南遙宮的祖家厝天后宮,兩廟相鄰,和當地板頭厝文化園區,構築一充滿鄉土人情的園地,感受「三個傻瓜」如何本著一股對文化熱愛的傻勁,將消失數十年的小火車站找回來,故事精彩動人。北港小吃最有名,福安、老受鴨肉飯、百年羊肉店、阿豐油飯麵線糊、煌明假魚肚、捷發煎盤粿....全在朝天宮四周,好吃又便宜。享受完北港古鎮風華,可沿著164線往約15公里外的口湖鄉前進,參觀成龍濕地生態藝術村、全國最大有「小日月潭」之稱的宜梧滯洪池,感受生態之美,當地遊客中心提供有名的烏魚子大餐,引領品賞漁村風情,豐富又有趣。【愛玩橘 慢活輕旅行↘↘↘】。春遊玩什麼?苗栗2天慢遊行,品嘗山中無歲月。2020「復古」正夯!重現消失的中華商場懷舊時尚大爆發。宜蘭看海秘境 黃聲遠X蔡明亮 打造沙丘地景藝術。獲選2019經典小鎮 大溪從早到晚驚喜不間斷!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