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6 焦點.焦點
搜尋
封院
共找到
64
筆 文章
-
-
2023-04-20 新冠肺炎.回首SARS
「我也是人,可不可以不勇敢?」醫師看《疫起》:覺得痛快淋漓地被同理了!
在歷經了三年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終於常態化,以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和平醫院封院二十周年之際,我看了由林君陽執導,劉存菡編劇,王柏傑、薛仕凌、曾敬驊、項婕如、張永正主演的「疫起」(預定4月14日上映),一部改編自2003年SARS和平醫院封院事件的電影。當年封院時,我工作的醫院並沒有發生大型的院內感染,但仍然清晰記得當年社會的混亂與四處瀰漫的不安。在2003年3月至6月的SARS傳染期間,台灣總計一共造成346人染疫、81人死亡,死亡率達23.4%;而在和平醫院封院期間有員工57人感染、7人死亡,包括第一位殉職醫護人員的陳靜秋護理長,當時女兒只有八歲;28歲與未婚妻在三月中旬試拍了婚紗照,也付了訂金的內科住院醫師林重威;護理部鄭雪慧副主任、林佳鈴護理師;蔡巧妙檢驗師;工友陳呂麗玉、楊淑媜(註1);院內民眾97人感染、24人死亡,其中1人是自殺。如果您看過「疫起」,就會發現編劇巧妙的將其中幾位人物的事蹟與形象融入在劇情之中。當時這些醫護人員與民眾的犧牲,為台灣社會帶來了反省,也讓政府與人民都提高警覺,從法規、制度、感染控制都做了許多變革。雖然當年的SARS死亡人數遠遠不能和現在的新冠病毒相比,17年後,林醫師同學林育靖醫師撰文感嘆,如果當時能像今日新冠疫情這樣處理,或許年輕的林重威醫師就不會離開了。【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果SARS時代可以這樣,林重威就不會離開了吧!?電影的重現度、臨場感十足 編劇呈現醫護人員樣貌回到電影,我被醫院、病房場景與手術房的重現度驚艷到,逼真程度讓身為醫護人員的我不斷告訴自己:「那個血(傷口…)一定是假的!」周刊記者金有中(薛仕凌 飾)潛伏在醫院內蒐集證據,讓真相傳出醫院也是功臣一位,計程車司機(張永正 飾)雖是底層小人物,無私著照顧被封在醫院裡的小孩;其他演員們的動作與專業度也十分到位,臨場感十足;閉上眼還依稀看見演員們臉上的口罩壓痕,眼罩裡的霧氣,雨衣、隔離衣下的汗水。編劇劉存菡本身是急診護理師,劇情中真實呈現醫護人員的樣貌,是讓我最有有共鳴的部分。我們就是那個時時刻刻軋在病人、工作、長官、健保抽審和家人間,疲於應付的夏正醫師(王柏傑 飾),總是用盡100%的力氣,但在家人眼中永遠不及格;也是那位染煞的8B護理長,不僅照顧不了女兒,連自己都照顧不了;是那位充滿正義感的安泰和護理師(曾敬驊 飾),自不量力地想要幫助所有的人;是那位堅持理想而憤怒拍門的李心妍實習醫師(項婕如 飾);更是那群害怕染疫,而自我隔離在安全區域的醫護人員。面對疫情 醫護人員內心一樣糾結電影海報上的文字非常貼切地反映出醫護人員內心的糾結:安泰和護理師那張海報上的是:「選擇害怕,你要怎麼救人?」夏正醫師的則是:「我也是人,可不可以不勇敢?」多數的醫護人員就像影片中,封院後在隔離區走廊跌倒的護理師一樣,想著病人不能沒有人照顧,掙扎著爬起來,硬著頭皮踏進病房。夏正醫師原本可以撤離了,卻又自願去隔離區為染疫的孕婦手術,他可是想到了自己多日不見的女兒才這麼做?手術後打電話給女兒時,他是後悔還是慶幸自己留下來? 必須承認,「疫起」這部電影讓身為醫師的我,痛快淋漓地被同理了。我相信醫護人員會繼續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忍受著外人無法理解的辛苦,雖然致死的病毒在擴散,希望和絕望都會傳染,我們不會忘記當年殉職犧牲的陳靜秋護理長和林重威醫師,心中亮著圍成台灣形狀的燭光,因為我們見證了愛在SARS和COVID-19疫情下,無處不在地不停蔓延。【延伸資訊】註1:維基百科: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疫情期間殉職醫護人員列表
-
2022-09-22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別再遇漲則反!張鴻仁:「這些人」將屆退,2030健保必漲
我大膽的預測說二○三○年是健保大限,前提是整個社會還在用傳統思考在想健保。什麼叫做傳統思考?首先,就是「遇漲則反」,我們的民眾很有趣,只要漲價先反對再說,更有趣的是政府也一樣,不喜歡漲價,台灣公立醫院的破舊,很多人沒感覺,我不點名了,因為我看過日本、美國、瑞士、德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的醫院,我們的醫院真的「差粉多」,長期營養不良、不投資,再撐十年,就是英國上世紀末的破敗景象。我們前面說過英國後來不知花了多少兆元,十年後才恢復生氣,亦由低支出國變成高支出國。全世界沒有低支出國,可以長期有效、質優的辦理全民健保的,我沒有把握未來會有第二個李明亮及第二個楊志良,不過我們漲個價,真的需要這樣嗎?我們在反抗什麼?其次,很多人說,因為醫院把我們的錢都A走了,這樣想的人還不少,我們來看統計,二○一八年,最賺錢的二十家醫院(只計醫務收入,股利、停車場、美食街都不計),二○一七、二○一八合計不過賺了八十億左右,連「茅山道士」電子代工業的毛利率三〜四%還不如,獲利這麼低,為什麼我們覺得錢都被這些醫院「A走了」?二○一五年自由時報以「支出破兆,肥了醫院」為題,大作文章,不過已經是五年前的往事了。退休潮我生於一九五六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一九五五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六十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六十五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一九六五年出生者,二○三○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二○三○年 全民健保大漲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二○三○年滿六十五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二○三○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二○二○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二○二○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二○三○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漲多少才叫做大漲?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圖13)是美國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八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一九九九年大約六千美元,二○一八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二○一八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百分之七十,受雇者負擔百分之三十,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二○二○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二○三○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公立醫院崩解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一九八○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兩級化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兩級化。兩級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基本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基本保險就是經濟艙的意思。未來許多藥品/醫材都要自費,如果全民健保還不大幅調高醫師診察費,也應該讓醫師自由訂價,由民眾自付差額。病房費也不該再管制,政府只負責足夠的保險病房,不管制非保險病房,由醫院自由訂價。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健保就像吃大鍋飯,營養夠、卡路里充足就好了。想吃好料自己加菜或到高檔餐廳。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雖然支持分享,但也要注重個人責任,因為有了責任,浪費的問題自然大幅減少。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麼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未來若健保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一九八○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兩級化。侯署長愛說笑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基本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戰爭尚未結束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二○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抗疫指揮官陳時中在指揮中心請媒體記者吃龜苓膏,慶祝「三零」—連續三天零確診,同時連續十六天零本土病例,以及零社區傳播。當天,我在植物園,一群大砲級的攝影愛好者,在捕捉春鳥的鏡頭,剛整修完的南海學園到處是家長帶著小朋友,許多餐廳人氣回籠,我在一間大飯店的餐廳,看到一家似乎沒有訂位而被服務人員請走的父親,一臉訝異的表情,似乎是說「怎麼會客滿」。二○○三年參與過抗煞的同仁,都記得當年我們太早宣布三零,之後和平醫院封院的黑暗歷史。我剛好讀到比爾蓋茲對這次的疫情投書《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最後他引用了邱吉爾在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打敗德軍時的名言:「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台灣抗疫團隊先發投手陳時中投滿六局,已經取得了勝投候選人的資格;不過,誠如美國棒球名人尤吉.貝拉(Yogi Berra)所說:「在比賽結束之前,都不算結束!」在棒球賽中,現在很像我們以三:○領先對手,但是抗疫的戰爭,不論先發、中繼或終結者,隨時會被打爆,一個失投、一個失誤、一個運氣不好,立刻翻盤。而二十五歲的全民健保,在世界的歷史上,還非常年輕。我們苦熬了這麼久,拿到許多「世界第一」,而接下來會怎麼樣?我沒有答案,如同這次的武漢肺炎,今年夏天會平靜下來?秋天再捲土重來?只有天知道!※ 本文摘自張鴻仁《二○三○健保大限》,印刻文學出版。 《二○三○健保大限》作者:張鴻仁出版社:印刻文學出版日期:2020/06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白明忠懷抱信仰 守護台東戰勝病毒
「其實,陽明十字軍一開始的目的,是醫學人文教育。」「最好的醫學人文教育是在社區,我們常說醫師要有醫德,但醫德不是在教室裡教出來的,而是要讓學生接近大眾,將來有一天他穿上白袍、當上醫師,才會看清病人背後的酸甜苦辣。」這是陽明十字軍發起人周碧瑟談起她創立的初衷。從子宮頸癌防治開始 推動公衛研究近半世紀前的台灣,許多偏鄉缺乏健康觀念,1978年陽明醫學院(陽明大學前身、現為陽明交通大學)社會醫學科教授周碧瑟號召醫學系學生組成「陽明十字軍」,走進偏鄉宣導子宮頸癌防治,這是台灣首度大規模的醫學生社區服務。此後,陽明十字軍的足跡遍及全台300多個鄉鎮,為社區預防醫學開啟大門,一代接一代的陽明十字軍,從學生到醫師,在台灣各個角落為民眾守護健康。2003年,陽明十字軍獲頒團體醫療奉獻獎。掌聲之後,陽明十字軍的腳步依然不曾停歇,從最初的子宮頸癌防治,到社區預防醫學服務,也前進花蓮玉里和離島金門,進行慢性病、精神病及老年醫學的疾病管理。陽明十字軍近年更投入人文醫學領域及人權教育,舉辦「全國人文醫學研習營」及「人權教育隊」,帶動社會對醫學人文及健康人權的重視,同時花了十年,走遍25縣市作全面性的社區肺結核篩檢衛教及高齡醫學,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為台灣的公衛研究帶來活水無盡。醫學生走入社區 挺過驅趕謾罵陽明十字軍兼具教學、服務與研究的功能。然而,走進社區不是想像中的容易,這群醫學院的天之驕子不時會感到挫折與震撼。周碧瑟回憶,1978年第一屆陽明十字軍的任務,是挨家挨戶訪視800多位可能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勸導她們做進一步的篩檢與治療,並向社區婦女宣導子宮抹片的重要性。那是一個保守的年代,再加上涉及女性的隱私,常有民眾常把陽明十字軍轟出家門,甚至破口大罵,更有老先生出言不遜:「給女人治癌症是浪費錢,還不如把錢省下來,我再娶一個!」甚至連當地婦科醫師都嘲笑學生:「你們老師是頭殻壞去嗎?」即使到現在,陽明十字軍團隊在偏鄉,仍難免被趕、被罵。今年大五的醫學生洪辰昊,兩年前曾是陽明十字軍宜蘭隊的總隊長,暑假帶隊到宜蘭鄉間推動衛教與老年預防醫學。他很難忘有一回進行家訪時,一位老先生嚴厲拒絕他們,並站在大門口破口大罵了半小時。但洪辰昊和同學沒有轉身走人,反而耐心傾聽老先生訴說不愉快的就醫經驗,以及自身的各種痛苦和壓力。洪辰昊說,那時他很震撼,原來在醫學的世界裡,「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在病人身上不見得一樣!」而透過走進社區的經驗,每個十字軍成員對「醫療」都有了全新的體悟,看世界的眼光不同,更懂得面對病人要有同理心。陽明十字軍的血液 奔流仁醫心中從1978年至今,一代代陽明十字軍學生都有過與洪辰昊相同的心情。前進鄉村和社區有如一場洗禮,讓這群考上醫學院的天之驕子,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並在他們心中播下「醫德」的種子,數年後穿上白袍,才能將心比心,溫柔對待每一個為病痛愁苦的靈魂,讓「醫德」的種子在白色巨塔中開出繁花。 在陽明十字軍的潛移默化下,陽明培育出許多仁醫,為台灣注入溫暖的力量。2003年SARS風暴時,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院,當時仁愛醫院副院長璩大成奉令也是自願進入和平支援,而他年輕時正是陽明十字軍第二屆的總領隊。璩大成於2022年3月升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曾多次公開表示,陽明十字軍的下鄉經驗影響他一生,讓他決心留在基層醫療院所,研究所畢業後仍選擇繼續留在市立醫院服務。「一日陽明十字軍,终身陽明十字軍!」周碧瑟說,陽明十字軍打造出一代又一代的「璩大成」!不論是昨日的學生,還是今日的醫師,骨子裡始終流著陽明十字軍的熱血與使命感,甚至有醫學系學生本著陽明十字軍的歷練,放棄行醫的金飯碗,轉身投入公衛之路。例如,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陽明大學前校長郭旭崧都是第一屆陽明十字軍成員,醫學系畢業後改走公衛之路,成為公部門和學界的陽明十字軍,用更廣更遠的方式,為台灣打造健康的夢土。 投入精神醫學 致力去除汙名化 1990年代,陽明十字軍轉型為校內社團,由陽明大學牙醫學院教授季麟揚擔任指導老師。他也是大學時受到陽明十字軍的感召,牙醫系畢業後,沒有執業開診所,反而攻讀陽明大學公衛所,跟隨周碧瑟前進偏鄉,推動社區預防醫學服務;1999年接手擔任陽明十字軍的社團指導老師,一做23年。季麟揚說,目前陽明十字軍有三大工作方向。第一是健康人權,這是預防醫學的起點,學生們到基層幫民眾落實自我健康自主管理,建立觀念:「照護自己的健康,是我的人權」,也呼應這波Covid-19疫情下,自主健康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個重點是人文醫學教育,每年舉辦人文醫學營,向醫學生以及未來想從事醫療工作的中學生,推廣醫學人文素養,讓醫學人文向下扎根。 精神醫學是陽明十字軍的第三大目標。季麟揚表示,外界常對精神疾病充滿敵意與歧視,陽明十字軍投入精神醫學領域,一方面是對醫學生的人文教育:「醫師的敵人是病,而非患病的人!」另一方面是向外界宣導,去除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建議醫奉獎 增加團體獎名額今年大二的李穎哲、蕭仲軒是陽明十字軍社團成員,積極參與精神醫療的服務,定期到養護機構做志工,陪伴病友。李穎哲說,機構的病友很難與外界接觸,也遠離家人,他希望陽明十字軍能讓病友感受溫暖,不再被社會遺忘。蕭仲軒也說,精障病友並非外界所想的可怕,他實際接觸後發現,多數病友其實情緒穩定,和我們在聊天和溝通上都是沒問題的。陽明十字軍也在校內舉辦精神醫學周推廣活動,希望大家更了解精障病人,不要再將他們汙名化。走過40多年,陽明十字軍獲得無數讚譽和獎項,醫奉獎是其中最閃亮的桂冠。季麟揚說,團體的力量無窮,可以為更多病患送上溫暖,他也建議醫奉獎增加「團體獎」的名額,鼓勵更多團體投入,讓愛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1-12-12 新聞.元氣新聞
北榮前院長李良雄辭世 任內逢SARS創院內零感染紀錄
台北榮總前院長李良雄今天驚傳病逝,享壽82歲。一名台北榮總醫師表示,李良雄約8、9年前中風,但恢復的不錯,隨年齡慢慢增長,又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近2、3年來,心臟、腎臟功能衰退較常進出醫院,特別是今年4月以來,進出醫院次數更為頻繁,且這次住院時間長,約從8月至今,最後因器官退化,今天凌晨3時病逝北榮,走的時候非常安詳。「面對李良雄病逝,家屬、醫師、好友等都已有充分心裡準備。」此名醫師表示,對於李良雄的病情、器官能用多久,醫療成員都已估算好,而李良雄住院期間,許多受過李良雄訓練的北榮醫師都到病榻前探視見最後一面。李良雄出生於1940年,是北醫醫學系第一屆畢業,曾於2003年5月至2009年1月擔任台北榮總院長。自北榮總院長缷任後,擔任台北醫學大學校務總顧問。他在北榮院長任內遭逢SARS,締造院內零感染、無封院紀錄,帶領團隊穩定疫情。李良雄是國內神經醫學界龍頭與推手,專長是腦瘤、腦動脈瘤手術、顱內動靜脈畸形手術。在台北榮總首創國內神經醫學中心,設立神經外科加護病房(NICU),院最早的專科加護病房。另外,更建立「醫師向病人及家屬術前說明模式」、醫護協調會,解決醫病、醫護溝通不良的問題。台北榮總最早在國內成立「高齡醫學中心」,也是在他任內,提供老人全方位的照護並結合生活社區輔助,使台北榮總成為國內高齡研究重鎮。
-
2021-11-09 新冠肺炎.回首SARS
老照片說故事/SRAS風暴 人心惶惶
2003.4.24 SARS於2002年底從廣東開始蔓延,隔年4月台灣進入高危險期,負責接收SARS病患的和平醫院爆集體感染緊急封院。4月27日和平醫院一名被隔離的病患家屬不滿被扣留,作勢跳樓,所幸被拉住。
-
2021-10-18 新聞.杏林.診間
31屆醫奉獎揭曉 葉金川特殊貢獻
第31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今年主題是「醫誓YES,I DO.」本屆特殊貢獻獎得主是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從最年輕的衛生署醫事處長到負責健保開辦、抗煞時處理和平封院等,對台灣醫療與公衛體系貢獻卓著;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屏東基督教醫院馬拉威工作團隊,至去年底已服務超過1萬5千名愛滋病患。除了特殊貢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共8位,分別是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在屏東縣村落執業的牙醫黃常智,在台東偏鄉落腳的陳玉祥、恆春眼科醫師鄭立智、在澎湖惠民醫院包辦大小雜務的韓國乾。呂鴻基首開先例施行兒童心導管、心瓣膜及血管氣球整形等多項手術,並建立台灣正常新生兒心電圖標準,推動成立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親自監督或執行兒童心導管手術超過5千次。林俊龍參與無數國際義診,持續服務花蓮、嘉義大林偏鄉,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牛道明致力於罕見疾病的治療照護及臨床研究工作,於心臟型法布瑞氏症得治療和研究成果,達到世界頂尖水準。鄭聿淩積極改善偏鄉教育,幫助偏鄉兒童早期發展,率先執行醫病共享決策,以糖尿病為介入族群。黃常智長期於屏東監獄看診20年,每診幾乎都會有愛滋病患,於屏東故鄉弱勢居多的內埔鄉龍泉村開業,服務許多中低收、榮民等遠道而來病人。陳玉祥投身偏鄉,培育東部醫師人才,解決醫師荒,帶領東基成為花東唯一地區教學醫院,到109年醫師人數成長60%。鄭立智深感恆春缺乏眼科醫師,89年自紐西蘭回台至恆基服務。韓國乾修士受到聖嘉民精神感召,決定離家前往澎湖服務,協助當地復健相關工作數十年。
-
2021-08-04 新聞.元氣新聞
SARS和平封院風暴 人權會要查
國家人權委員會昨天表示,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風暴和平醫院封院,當時讓醫護、病患及家屬深陷恐懼,對人權產生大規模侵害,人權會將徵求當年這些人接受訪談,以提出相關救濟建議。人權會委員、監委王幼玲表示,監察院過去已針對該事件對相關單位提出糾正,基於一案不二查,本次調查重點為人權侵害,並非追究責任。人權會表示,有一群曾經歷二○○三年和平醫院SARS封院的人,現在仍在受苦;有人因驚恐的記憶夜不能眠、有為錯誤決策遭遇革職處分,名譽損害的醫生、還有目睹病人自殺的護理人員,都處在痛苦中。談到查案契機,王幼玲表示,有當年和平醫院的醫護人員前來陳情,這批人已窮盡行政、司法救濟管道,都未能獲得對等的平反,人權會審視後也認定確有人權受侵害之虞,因此決定再進行系統性調查。
-
2021-06-28 名人.精華區
林芳郁/台灣的醫療 期待民間及企業發揮力量
民國92年3月,SARS襲台,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於4月封院,台大醫院病患暴增,醫護傾全力對抗病毒。那段時候民眾恐慌,醫院害怕被貼標籤。財團法人醫院在門口高掛「本院沒有SARS病患,請安心就診」。政府不得不指定公立醫院專責。國外非公立醫院 聲譽卓著當時的私立醫院只顧盈餘,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作了很不好的示範。也難怪台灣民眾常懷疑私立醫院是「營利機構」。本人多次出國參觀,在國外,聲譽卓著、經營成功的卻並非公立醫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療集團國際有名,由約翰霍普金斯先生於1876年大筆捐獻建立,1899年瑪麗伽俐再捐獻了關鍵性財務,促成醫學院接受女性。美企及民眾 促成醫療進步身為非營利機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療集團一直能募到款項,占地3公頃,規模龐大,業務驚人,臨床、研究和教學無不完備。走在醫院候診室、治療室、迴廊,處處可見某某先生捐贈的硬體,某某女士捐贈的設備。美國沒有全民健保,但企業及民眾促成了醫療進步,也讓自己的捐獻恩澤後人並留名千古。台灣常有人誤以為企業為了賺錢開醫院,真相卻是健保之下,醫院很難有利潤!筆者在台北榮總院長任內,悠遊卡公司要求簽約讓病人刷卡付帳,手續費要2.5%,北榮當時淨利少於這個數目,約沒簽成。 此外,醫院必須不斷投資設備、人才以及研究。為了生存,每個醫院各顯神通,有的醫院縮減不賺錢的科別,例如急診、小兒科、感染科,有的醫院選用較差或是重複使用醫材。台灣醫療走到這裡,大家應該能了解此次的新冠肺炎,死亡率為什麼比別國高。亞東醫院隸屬遠東集團,醫院硬體是五星級飯店水準,醫師來自台大、榮總,去年初口罩慌,集團立刻撥出口罩產線供應醫院。而今年5月疫情嚴峻,亞東醫院位於板橋熱區,發生院內感染,總部提供援助,代為採購大量防護裝備,支持醫院營運降載。亞東醫院抗疫 承接重任完成清零後,亞東全院醫護不分科系投入防疫,承擔了全國11%的ICU重症,住院人數占全台病人數9%,而且接下板橋和三重共兩家加強版檢疫所,還承接篩檢、疫苗等服務。所以,指揮中心公開稱讚亞東醫院為新冠肺炎第一戰神。民間捐助 發揮關鍵性力量檢討起來,亞東醫院身為私立醫院,組織靈活,得以快閃的速度與病毒戰鬥。在此次疫情能有貢獻,除了感謝指揮中心及新北市的長官;遠東總部的支持及善心人士的捐助發揮了關鍵性的力量。台灣的醫療走到這裡,我想建議以外國為師,讓有能力的企業以及有心的個人一起來參與。也懇請在疫情過後,大家繼續扶植亞東醫院,讓它能持續為新北及台灣服務。
-
2021-05-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醫護實習生沒疫苗可打 家長批根本「去送死」
國內疫情嚴峻,本報接獲醫學系學生家長投訴,孩子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今年即將要去台北榮總實習,但疫情嚴重的狀況下,校方及院方決定讓實習日期照常(6月1日起),且未給予疫苗,根本是讓學生「去送死」。陽明交大表示,尊重實習醫院考量,院方也未將實習生安排在高風險科別,若實習單位有將實習生納入員工,就有疫苗施打資格,但若沒有,仍須依指揮中心規定;教育部也徵詢各醫學系意見,認為實習醫學生即將成為正式醫師,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仍應到院實習。該名家長表示,有聽聞其他醫院延後實習日期,如長庚醫院就延至7月1日,且會發疫苗給學生施用;台大醫院實習日期也多有延後,甚至藥學系學生也已暫停實習。他批評,北榮既不給疫苗防護,又不延後實習日期,各單位又互推責任,讓實習生擔任醫護人員去送死。家長說,近日主動聯繫各單位,教育部高教司卻稱疫苗施打與否為衛福部權責,罔顧各醫學院校實習生在醫院實習風險;另詢問衛福部,卻又說是醫院的問題,醫院又回推給學校。他批評,各單位是在互相踢皮球,「我們現在是無政府了嗎?」。不過,家長也強調,為了不影響畢業及考照,他並不反對實習照常,但實習生必須先接種疫苗,給足武器才能上前線。他也提到,若將實習生定位為 「學生」,學生並無執照,無法做任何醫療處置,是否考量將延期實習;如定位為「醫師」,也應比照正規醫護人員待遇,給予疫苗。陽明交大則表示,若實習醫院評估認為實習可照常進行,學校則尊重醫院考量。另外,院方也未將實習生安排在在急診室,或是高風險前線的科別。陽明交大表示,醫學院實習是課程的一部分,學生需要準時畢業,若停止實習,將影響學生畢業或國考的時間。近期也有與實習醫院討論,若醫院因疫封院,就會改以線上操作替代,不影響實習時程,學生準時畢業,才能讓國家醫療人力獲得補充。至於家長主張實習生應施打疫苗後再上前線,陽明交大表示,若實習單位有將實習生納入員工,確實就可有施打資格,但若沒有,就要依指揮中心排定的接種順序。教育部則說,徵詢各醫學系,實習醫學生即將成為正式醫師,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仍應到院實習(於照顧病人中學習)。若有院內感染疑慮,應彈性調整實習地點或實習方式,其餘實習醫院若已進行院區安全篩檢,仍可正常進行臨床實習。教育部表示,醫院應給予足夠的個人防護物資,並給予足夠指導,不得安排到風險單位實習(例如:收治確診病人的單位、急診室、室內室外篩檢站等)若實習場所發生群聚感染,因而暫停教學,教育部表示,實習學生(含醫學生)應暫停前往發生群聚感染單位實習,改至其他實習場域或以虛擬、其他方式代替實體課程。另外,實習學生或實習指導老師應自主健康管理,或依衛福部規定進行通報與檢疫隔離。榮總有將實習生納入員工施打疫苗,但仍有分高、低風險順位。實習生並非在第一線照顧高風險病患,施打順位比較後面。
-
2021-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亞東醫院群聚感染案再擴大 新北:陸續採檢個案
亞東醫院群聚感染案再擴大,累計已有14人確診,是否採取封院或其他進一步的因應措施,避免醫護人員確診不斷增加,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一開始就照CDC的SOP擴大採檢,病房只出不入,一採陰性後也繼續隔離,陸續採檢個案,疫情在掌控範圍內,後續的處理程序會照指揮中心,並提醒所有醫院提高警覺,對於院內新入院病人都要採檢,已入院病人跟醫護定期採檢跟健康監測跟施打疫苗。另外,有護理人員透露自己沒N95口罩戴,被問及新北市針對醫護人員的防疫裝備是否不足,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目前醫護同仁的配備沒有問題,衛生局每天都會盤點,萬一有預備量不足就會馬上準備,全力提供醫護人員在第一線打仗。
-
2021-03-3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麻醉科醫師回首SARS的醫生與疫死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麻醉科醫師的內心世界」。麻醉科醫師的工作不只對社會大眾,對其他醫療團隊成員也都相當神秘。第一篇文章來自年輕的麻醉科醫師介紹這項專業;第二篇來自曾經擔任「麻醉風暴」醫療總顧問的麻醉科醫師以台灣經歷SARS的背景寫出這篇文章;第三篇來自一位美國麻醉科醫師友人與編者分享她在美國照顧新冠肺炎病人的衝擊下,寫出對麻醉科醫師生涯的諸多感觸。事實上本週的主題就是因為這位美國友人的文章引起我們之間的討論,非常高興她欣然同意我們轉載這篇發表於史丹佛大學醫院刊物的文章,並附上一位外科醫師的中譯。這也是「醫病平台」首次轉載英文原作與中譯的嘗試。「踏入麻醉暨重症近10年,一身所學,所為何事?當為何人?知否知否,盡在今朝。」——蕭政峰(2003.05.12)時間是2020年3月4日。北部聯合醫院Y院區加護中心內。站在做好前置防護準備的護理師同仁旁,蕭政峰的眼神透過護目鏡盯在隔離病房區檢疫封鎖線上圍著的膠條,有些失神。淡淡的霧氣隨著呼吸氤濛在鏡片下方,鼻中傳來N95口罩那熟悉又陌生的味道,思緒卻不由自主飄回2003年的5月,那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簡寫為SARS)肆虐台灣近一個月,離北部H市立醫院因疫情爆發而封院快兩周的一個下午:北部V醫學中心要在一棟獨立大樓因應疫情及政府防疫部署,設立SARS重症呼吸加護中心,專責照料SARS確診病例裡重度需使用呼吸器輔助和加護照護的病患。將由呼吸治療科主導此次工作。呼吸治療科視麻醉部為呼吸道處置專業及重症加護合作戰友,發公文力邀麻醉部派兩名主治醫師及多位總醫師入駐此特殊加護單位共同為疫情努力。在麻醉部共通討論室擠滿了所有麻醉主治醫師,總醫師級沒空位進來,只有行政總醫師代表出席並負責紀錄。部主任:「以自願入駐為優先,不足名額再大家輪流。」蕭政峰還來不及舉手表明自願,討論室裡大家聽到有可能要輪駐就轟一聲炸鍋了。有位資深主任級醫師立刻提出對輪駐的異議:「這樣反而讓所有人都增加了曝觸風險,建議固定兩位即可,輪ㄧ休一。」室內一陣沉默。大家心知肚明,在不知如何治療SARS,且已經傳出多位確診患者和接觸者死亡的狀況下,這就是拿命去擋在第一線。行政總醫師不知死活,宏亮的聲音響起:「那CR(Chief Resident,住院總醫師)也比照固定人去嗎?」 部主任略帶威嚴的轉頭盯著行政CR:「以自願優先,是有聽沒懂嗎?」霎時底下又熱議了起來。在事態更混亂前,蕭政峰決定舉手:「我自願進去並固定駐守。」室內突然消音,一向疼愛蕭政峰的麻醉部重症科主任輕輕嘆了口氣:「你自願,大家很謝謝你,但沒必要一直駐守,況且你外科加護中心還有工作。」他接著轉頭用極小的音量朝蕭政峰說:「沒必要這時候去當英雄!也要為家人著想!」話音剛落,已經另有主治醫師快速發言說:「政峰若是進去固定駐守,外頭的工作不必擔心,我們會願意幫他輪流分擔。」聽到這話,蕭政峰愣了一下,想著:「這話乍聽下就沒毛病,可怎就是感覺著刺耳咧?」尚未深思,一旁麻醉部中生代最被住院醫師愛戴的松主治也突然舉手了。松主治:「我也自願,這樣就夠兩位主治醫師輪了。」蕭政峰急了:「松哥,你家裡有老婆和三位小朋友……」松主治:「政峰你是麻醉部重症科,我原本也是,我老婆之前反對我走重症,這回可不能聽她的了。」部主任長長嘆了口氣:「那就有兩位主治醫師自願了,總醫師等下也把CR名單給我……」2003年5月15日開始,直至當年7月17日。V醫學中心12 床的「國家級」SARS加護中心總共收治了近50位病患。初期皆為確診SARS病例,後因也擴大收治疑似病例,故50病患中,確診者共14位,其中9位死亡。有5位是在努力治療了三至四個禮拜仍不敵冠狀病毒引發之其他器官失能而不治。當蕭政峰可以卸下駐守的職責時,已經是快三個月後了,到7月後期雖沒有再增收病患,但卻要等所有加護中心病患確認可「安全」(康復或死亡)轉出加護中心後,這個單位才會因任務完成而撤離。終於走出SARS加護病房獨立大樓,望向爬滿大樓外牆,為了改裝成負壓病室而趕工架設的排氣管道,宛如逝者家屬不停哭泣掛在臉上的淚痕。和另間大樓,狹隙裡產生的風壓吹拂起蕭政峰的頭髮,鼻子癢癢酸酸,想哭嗎?蕭政峰撇了撇嘴,想去揉眼的手卻摸著了刺到眼睛的頭髮。「頭髮長了呢!也是啦,駐守三個月沒剪!」,摸著長了後微捲的髮梢,蕭政峰決定就把頭髮維持著這長度不剪短了。算是個紀念吧,蕭政峰想著。紀念——為了第一時間插管救助已經呼吸衰竭瀕死的第X號病人而只戴了N95口罩就衝進隔離間的麻醉總醫師,那是位可愛的女CR。她插完管回到隔離前室,脫下不完整的防護時,才開始因爲害怕曝觸而忍不住掉淚。紀念——因爲這X號病人被戶外篩檢站丟包似沒聯絡好就衝進隔離室而義憤難平,事後打電話過去飆罵的L主治。本來永遠好脾氣有耐性的呼吸治療科L主治,罕見動怒摔電話筒:「他們這是在逼我們用生命去換幫病人插管!」紀念——自己穿著P100正壓防護衣,帶著一位自願的CR,為第1號確診SRAS病患執行經皮氣切手術。這位指標病患因爲缺氧腦部受損,評估需長時間使用呼吸器,為避免多次換管及氣管內管意外滑脱所產生之風險,團隊商議後決定執行氣切。在那樣的背景下,考慮到整個運送至開刀房的路線以及手術室整體負壓換氣防護的困難度,團隊決定在SARS ICU負壓病床旁執行經皮氣切手術。實際執行完成術式的時間不到30分鐘,但是前置準備防護和器材的時間總共近三小時,期間一再確認各項防護及器材絕對完備,畢竟是破天荒第一次。自己應該會永遠記得穿著不透氣,完全防水的P100太空裝三個半小時後脫下,積在太空裝裡的汗水宛如小瀑布般從前胸和手臂一路傾瀉到腳下的愕然。更愕然的是,站上體重機,自己整整輕了三公斤。紀念——人性的光明與黑暗。自身直然面對生死時,當下的反應再真實不過。是誰說的來著:生死之間有大恐怖(註)。相對於外界報導的落跑醫師情節,沒出駐守區之前,自己早就知道有些長官是說啥也不會踏進這疫情紅區半步。「蕭主任,蕭主任,疑似新冠肺炎隔離病患要從專用電梯上來了,目前血氧濃度在使用Non_rebreathing mask只有90%左右,血壓經過輸液處理也只有76/44mmHg而已。很可能進入隔離病室就得插管使用呼吸器和升壓劑,請做好準備和防護。」身旁的護理師同仁接到通知後轉述給蕭政峰知曉。看著緩緩打開的加護中心自動門,彷彿慢動作重播。穿著全套防護衣的急診同仁,推著做足隔離的救護病床穩定的前進。蕭政峰瞇了瞇已有皺紋的雙眼,遠看了下病患床旁的可攜式監視器的數值,再看了眼戴著雙層手套的手掌。他的聲音略悶的從N95口罩透出:「大家準備好接手病人,給我拋棄式喉頭鏡,Videolaryngoscope(影像插管喉頭鏡)備用,看來我得立刻幫這病人插管。」蕭政峰看了下深吸口氣後想集中精神的護理師,然後轉頭望向穿衣鏡,想再次確認自己有把凌亂的長髮通通塞進防護帽裡。不期然發現這鏡中穿了防護衣的自己確實又從塵封中的記憶裡出現。「又要面對大恐怖了呢!這回算是第二次了吧?任誰都不想這樣,但至少,大家都從容進步了吧!」盯著身後緩緩關上的隔離室門,蕭政峰這樣想著:「在天祐台灣的祈禱下竭盡所學所能吧,畢竟,我有因庇蔭而長了17年的歲數了呀……」後記在麻醉學科裡,有大概區分三大領域,分別是:臨床麻醉、重症醫學、疼痛醫學。文章中的蕭醫師專長是前兩項。在2021農曆過年前的某一天,在聯合醫院Y院區附近某家商店裡,蕭政峰忽然覺得背後被拍了一下,緊接著傳來熟悉的聲音。「哥們,你怎也來這店裡?」蕭政峰轉頭一看,居然是兩季麻醉風暴電視劇裡飾演麻醉醫師蕭政勳的H君,兩人有段時間未見,興高采烈之餘,不顧疫情下的社交距離,互相擁抱了一下。兩個蕭醫師見面,小聊了一下。政勳問政峰:「哥們,這疫情啥時候是個頭呀?已經一年了耶,想出個國都不成!」政峰:「我如果知道了會第一個通知你嘿!」政勳:「……@#$&」(這小段後記是想間接點出為何文章中是以蕭政峰為化名,這是作者擔任第二季麻醉風暴醫療總顧問時候所用,取意為戲中「蕭政勳」醫師之兄,是為「蕭政峰」是也)註:原文據查是出自「黃庭經」。
-
2021-03-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部桃醫護參加高端人體試驗 支持施打新冠肺炎疫苗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上午在高雄舉辦會員代表大會,經歷過醫護、病人有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的衛福部立桃園醫院護理部主任陳素里和2位護理師到高雄參加,陳素里支持打疫苗,並說她參加部桃高端人體試驗之列,已施打第一劑,部內另有很多同仁登記要施打疫苗。陳素里說,部桃沒有封院,在醫院防疫、檢疫、隔離、人力得當的調度下,醫護照常運作,病人照常接受治療,他們本來擔心一家人確診的同仁是否得到家人支持,最近去探望之後已放心,那位同仁家人都很支持她。陳素里提到部桃醫護確診之後,感受到不小的壓力,尤其另一半在科技業工作的醫護人員,科技公司都要求他們的另一半不要去公司上班,改為遠距線上工作,另有公司要求在部桃工作的家人要提出新冠肺炎檢測陰性的證明。部桃護理師們印象也深刻的是,很多人為他們打氣,然而他們有上幼稚園、托兒所的子女,卻被部分家長請他們的孩子暫時不要上學。
-
2021-02-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吐心聲「部桃有危機感」 張上淳:檢視強化原SOP
部立桃園醫院群聚自上個月11日、12日傳出首名染疫醫師至今,該群聚已累積20名確診者,甚至一度傳出擴散到另一家醫院內感染,比較SARS和平醫院採封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較大的進展是「這次比較具危機感」,但仍然認為現在疫情發展是樂觀的。陳時中說,部桃群聚事件中,廣泛使用病毒核酸檢驗、血清抗體檢驗建立圖像、資料,「會把前面這些資料做整理,跟大家做一個結案報告」,這次一切都照預定計畫進行,發展是樂觀,未來將會分階段恢復,如人員分流、設施規劃都要分階段思考。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部桃事件第一時間就開始採取相關醫療因應,緊接著匡列、追蹤需要採檢人員,在過程中,一有確診者就繼續擴大匡列,我們設想單一病房、多病房出現感染怎麼處理,透過區塊分流處理,也想過整棟大樓降載,不再收治病人等。張上淳認為,大部分都有照計畫運作,被偵測到訊號就採取更大規模、暫停運作,安全疏散,在第一周就已把確診病人疏散到其他專責醫院,之後就紅區病人送到其他醫院,所以,「整體來說,都有照我們預定方式來安排。」張上淳說,上起醫院群聚也有這經驗,環境管控是重要因素,採檢過程中,不只是工作場合,待過的地方都會去採檢,也被偵測到有殘留病毒,整個事件中,也是收集很多資料,再檢視先前預定地SOP有沒有更強化之處,絕對是之後很重要的參考。
-
2021-01-27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影/談抗SARS 陳建仁:最差的開始就是和平封院
台北市和平醫院封院責任近期引起討論,時任衛生署長的前副總統陳建仁26日說,當時中央和地方開會後,決定封院,但要分艙分流、循序漸進,但台北市政府時間一到就拉起封鎖線,並沒有好好規劃、造成大家驚慌,他直言「最差的開始就是和平封院」。陳建仁26日晚參加無黨籍立委林昶佐的直播節目「昶昶直播」時表示,因為當年和平醫院封院一發不可收拾,他被臨危受命擔任衛生署長,立刻建立院內感染管控,4、500間醫院管控都做得很好,從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失敗經驗,這次桃園醫院感染就有學到當年經驗,有計劃的進行,但有人拿以前的狀況來比較,他認為沒必要,而且應該要從失敗中找更好的處理方法,怎麼會把失敗經驗拿出來講,他覺得有點不太了解;他常跟國外媒體說,台灣的防疫如此成功是因為把SARS的失敗當作踏腳石越做越好,而非跌倒後爬不起來。陳建仁指出,包括傳染病防治法修訂等,都是在SARS疫情後建立,而台灣人民經過H5N1禽流感、H1N1等挑戰,學習到很多,也能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台灣人民的公共衛生與防疫知識在全世界的表現相當好。
-
2021-01-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綠區病房兩確診 前台大醫:住院患者返家恐引社區感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兩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爲原本是列為「綠區」的病患,晚間指揮中心緊急舉行記者會,表示將擴大回溯居家隔離措施。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在臉書發文表示,這意謂部桃住院大樓已不再分區,希望來得及阻斷傳播鏈。但最上策是逐步清空該院,一一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徹底清消。下午指揮中心發布新增兩例本土個案,爲部立桃園醫院出院病患(案889)與同住家人(案890),皆未曾接觸過確診醫護,被列為綠區對象。但下午林氏璧便發文表示,部桃的感染範圍比想像中大,「又多了一個新的病房出現案例。這很不妙,真的不妙」,多出一個病房就代表之前疫調有其極限,這兩人之前完全沒有被篩檢過,因為12A病房被界定為綠區。他直言,令人擔心的是,案889住部桃的時間是在1月8日至11日,離現在已經有點遠了,希望他們沒有暴露太多人。但更擔心的是如果8日至11日12A病房是汙染的,現在再去召回當時一採陰性的醫護人員,還有當時住院的病人,可能會抓到更多案例。而當時離現在已經快兩週,有可能已經散到家人甚至社區了。至於晚間指揮中心宣布擴大回溯居家隔離措施後,林氏璧則認為,這是不得不然的決定,希望來得及阻斷傳播鏈。他指出,這和當年和平封院以及之前鑽石公主號不同,只進不出清潔區汙染區好好分開,是很不智的決策,讓沒病的人都染病。最上策應該是逐步清空,把人撤出一一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徹底清消環境。https://www.facebook.com/japantravel/posts/10157891196084150
-
2021-01-23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批指揮中心欠缺防疫邏輯! 邱淑媞:當年封院是中央和北市的共同決議
【編按】部立桃園醫醫院院內群聚感染事件持續,台北市衛生局前局長邱淑媞昨於臉書上批評指揮中心「嚴重欠缺防疫邏輯」,引各路網友批評,立委王定宇直接於臉書上痛批邱無能,引發引發和平醫院悲劇「臉皮多厚、心多黑,才好意思做這種事」。邱淑媞挺身反擊,有時間噴口水,卻不盡全力補破網,直呼「無言」。邱淑媞昨天(1/22)於臉書公開PO文,指出因應部桃院內群聚事件,指揮中心嚴重缺乏防疫邏輯,導致現在院內、轉院、社區的警報全面響起,這一連串的錯誤其實都可以預防的。不過,她提出的防疫建議,卻被網友拿過往著太空裝進和平醫院,以及封院導致和平醫護因防疫過世等事件批評。回首SARS/批指揮中心欠缺防疫邏輯! 邱淑媞:當年封院是中央和北市的共同決議「最殘忍的,不是病毒殺人,而是人凌虐人。」奪走73條寶貴人命的SARS風暴雖已過了五個年頭,當時擔任台北市衛生局局長的邱淑媞,至今回想起那場百年大疫,以及這些年來的紛紛擾擾,不禁感慨萬千。她說,有些人用仇恨凌虐自己,有些人則用貪婪凌虐別人!在初秋午后的陽明大學教師研究室裡,邱淑媞透過大片玻璃窗望著遠處的台北城,娓娓說出這些年來努力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痛苦記憶。她一而再懇切地說著,雖然SARS已遠離近兩千個日子,但很多事實仍遭扭曲,很多人仍背負指責的汙名,若不說個清楚,勢將含冤莫白。因此幾經考慮後,她決定說出自己親歷的疫戰決策過程。至今仍很有爭議的是,當時到底是誰決定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院的?邱淑媞表示,民國92年4月21日夜間接獲和平醫院通報一名員工疑似感染SARS。隔天一大早,衛生局第一科人員趕到該院了解狀況,到了當天傍晚,另查出七名有發燒、呼吸道症狀,甚至出現肺部變化的疑似個案。經和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討論後,不排除和平醫院有院內集體感染的可能性。邱淑媞於是向台北市長馬英九及副市長歐晉德一一報告,並獲指示積極處理此事。4月22日晚上,她陪同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許國雄等人進入和平醫院,會同該院院長吳康文、感染科主任林榮第等主管進一步會商,研判確有院內集體感染情形,且不排除有多個感染源的可能。為避免疫情擴大,當下決定擴大調查,將接觸者分級隔離,連夜進行全面消毒,同時暫停門急診服務及停收住院病人。到了4月23日上午,因顧及若全面暫停門診,對定期返院就診並領藥的慢性病患將造成太大衝擊,於是臨時決定只緊縮門診規模,而非斷然停診。至於急診部分則較單純,決定暫停服務,但這已是台灣醫療史上前所未見的緊急措施。由於情勢險峻,邱淑媞那天幾乎全天都在開會,早上先在衛生局開內部會議,下午又趕到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參加專家委員會議,並做成幾項決議,包括和平醫院A、B兩棟大樓收治病人原則;不需居家隔離醫護人員的住宿及往返交通問題;以及醫護人員每天需按時量測體溫等。北市府、政院開會 都決定封院4月24日上午,馬英九在市府召開早餐會報,聽完邱淑媞及吳康文的報告後,指示速就和平醫院封院決策及因應措施進行規畫,同時比照921大地震及納莉颱風規模,成立跨局處SARS災害緊急應變中心,由歐晉德擔任召集人,全面對抗這個未知的敵人。早餐會報後,歐晉德和邱淑媞接獲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邀請,上午10點半前往行政院參加專案會報,與會的還有行政院秘書長劉世芳、衛生署長涂醒哲、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陳再晉及教育部、國防部、新聞局、退輔會等部會相關人員,最後做出幾項重大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暫時關閉、全面管制。」換言之,就是和平封院。「封院是中央與地方共同的決議。」但邱淑媞不滿中央事後把所有事全推給地方,甚至對外表示是台北市政府自行決定立即封院的,還抬出美國聯邦政府疾病管制局專家的說法,指這種倉促決定的封院措施,無異是要讓隔離者「全體死亡」。邱淑媞反問,如果是台北市政府下令封和平,那麼高雄長庚醫院又是誰下令封院的?再者,如果和平封院並無必要,那仁濟、關渡、台大、高雄長庚及陽明等醫院,是不是也不必封院?她氣憤難消地說,中央這種只下令、卻不支援,還四處放話說「是要把所有人關到死」,進而製造仇恨與混亂的做法,放眼全球,只有台灣做得出來。和平醫院主管 一度要求集體撤出4月24日中午12點整,和平醫院鐵門一關,隔絕了院內和院外,被迫隔離在院內的醫護人員、住院病患及其家屬,驚恐、害怕乃至絕望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那個節骨眼,邱淑媞最無法接受的是,吳康文竟率一群主管要求集體撤出,並要求衛生局找其他醫院的醫護人員進駐和平。乍聽這些要求,邱淑媞簡直氣瘋了,當場透過電話發飆。「哪有醫護人員連自己的病人都拋棄不顧的?」「當年披上白袍時,舉手宣誓的誓詞都到那裡去了?」她恨恨地再補上一句,「這根本就是陣前叛逃!」就在和平院內群龍無首、大家亂成一團之際,幸而還是有人自願進去盡一分心力。就像當時的仁愛醫院副院長璩大成、衛生局副局長許君強及第一科科長張朝卿等人。其中最讓邱淑媞感念的是葉金川。當時葉金川遠在花蓮慈濟醫學院教書,早不具公職身分,得知和平傳出院內集體感染的消息後,不時打電話加油打氣。邱淑媞說,和平封院後,她曾在第一時間請張上淳進和平指導防疫措施,但他不置可否。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原本同意入內駐守,後來因另有其他事而僅能進去看看,無法長期留駐。眼看再這樣下去絕對會出問題,邱淑媞一度打算親自進去和平坐鎮指揮,最後卻因長官反對而作罷。愁苦之餘,邱淑媞主動打電話向葉金川試探,結果他一口就答應了,隨即以一身T恤、牛仔褲的輕鬆裝扮,神情自若地穿越封鎖線,走進肅殺、恐慌的和平醫院,進而將場面控制下來。未親自坐鎮指揮 遭輿論砲轟相較於葉金川的自信與帥氣輕裝,4月26日進入和平醫院的邱淑媞卻被轟得體無完膚,相當狼狽。「怪只怪我太沒有政治敏感度了。」邱淑媞落寞地說,當時她只單純想說自己身負全市防疫重責,無法長駐院內,如果不穿上標準防護衣進去,出來後再把這些防護衣脫掉,她就必須在家隔離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哪能和馬市長和所有市民併肩作戰?」就這樣,她穿上中山區衛生所主任王維政好意提供廠商推薦的標準防護衣,戴上全罩式面罩,把全身包得密不通風地走進和平醫院。這個畫面經電子媒體不斷播出後,引來國人不少批評聲浪:「搞什麼鬼啊!進和平醫院有必要這副打扮嗎?」「這也未免太怕死了吧!」缺乏政治敏感度 默默承受責難「我真的太沒政治敏感度了。」邱淑媞再嘆了一口氣,當時她那一身穿著,只不過是比照美國疾病管制局的標準做法,至於揹在腰後那個大大的電池,也是配合麥克風的使用,方便與和平醫院醫護人員說話罷了。但再多的自責與懊惱,也無去洗去深深烙印在國人腦海的既定印象,那身裝束讓邱淑媞從此被打入地獄,永難翻身。對於病家、受難家屬排山倒海而來的責罵,她只能含淚默默承受,既不忍、也不能辯駁。邱淑媞表示,自從考上醫學院後,她就立志要遠離臨床醫療,走向公共衛生,因為臨床醫療再多也只能救幾個人,但做好公共衛生卻能造福無數人。而從宜蘭縣衛生局長轉任台北市衛生局長後,她更能發揮所長。但沒想到人生的際遇,一場千載難逢的災疫,卻讓她夢碎台北。97年總統大選期間,她默默地替老長官馬英九抬轎,馬英九選上後,她又消聲匿跡。難道沒有東山再起的雄心壯志?邱淑媞若有所思地望著窗外,「很難啊!」一場SARS風暴奪走了她最優秀的醫護同仁,更讓不少家庭為之破碎,她指著自己的胸口說,「他們一直都壓在我心上哪!」(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1-01-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邱淑媞批指揮中心引網友出征 她再PO臉書反擊「無言」
部立桃園醫醫院院內群聚感染事件持續,台北市衛生局前局長邱淑媞昨於臉書上批評指揮中心「嚴重欠缺防疫邏輯」,引各路網友批評,立委王定宇直接於臉書上痛批邱無能,引發引發和平醫院悲劇「臉皮多厚、心多黑,才好意思做這種事」。邱淑媞挺身反擊,有時間噴口水,卻不盡全力補破網,直呼「無言」。邱淑媞昨天於臉書公開PO文,指出因應部桃院內群聚事件,指揮中心嚴重缺乏防疫邏輯,導致現在院內、轉院、社區的警報全面響起,這一連串的錯誤其實都可以預防的。不過,她提出的防疫建議,卻被網友拿過往著太空裝進和平醫院,以及封院導致和平醫護因防疫過世等事件批評。行政院長蘇貞昌與桃園市長鄭文燦相繼回應,防疫必須要團結一心,現在最不缺的就是「風涼話」、「口水」,惡意批評都是不好的。立委王定宇更是在臉書痛批,當年SARS期間,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和邱淑媞的錯誤決策,導致當年和平醫院SARS封院害死多少人命;邱淑媞不顧所有人死活、完全失能的作為,留下自己身穿太空裝完美保護的荒謬畫面,和許多家庭永遠的痛。王定宇指出,如今防疫指揮中心正在處理部桃本土病例危機,邱淑媞和一些見不得台灣防疫好的人,急著出來嗆聲、出主意,是要臉皮多厚、心多黑,才好意思做這種事。邱淑媞今上午也隨之反擊,她指出,指揮官陳時中已經提醒民眾要隨身攜帶酒精,等於透露「社區傳播僅剩一步之遙」。對醫護是最嚴峻的時刻,最怕有不屬TOCC範圍內的、表現不典型的病人,攻破下一個醫療院所的防線。尤其是,一年多來,真正的敵人,其實是現在才剛剛現形。邱淑媞說,還有時間在那邊噴口水、搞鬥爭、甩鍋18年前的謊言與悲劇,卻還不盡全力補破網、救醫護、防範悲劇再度發生?公器私用的公視,還在洋洋得意,是打算要有拍不完的紀錄片嗎?她批評「政客有看到快要崩盤的醫療前線嗎?」不僅其他醫院診所應該全力提高警戒,部桃院內員工,也是惶恐不安,既得不到資訊、也得不到有效快速的檢驗,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已遭感染,卻還要照顧病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否有被自己感染。她說,如今網軍出征,鐵蹄撻伐,謊言甩鍋、暴民政治,能保護醫護人員與他們的家屬嗎?最後以一句「無言」作結。她在留言區寫下「盡顯了北市衛生局18年的血淚。謊言與暴力,其實,從未停止過」。
-
2021-0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邱淑媞批疫情指揮中心 王定宇:當年SARS是妳胡亂封院
衛福部立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事件,台北市前衛生局長邱淑媞批評,指揮中心嚴重欠缺防疫邏輯。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在臉書表示,邱淑媞在當年的SARS無能的胡亂封院、只進不出的處置,造成了和平醫院悲劇;現在卻又反過來批評指揮中心,「是要臉皮多厚、心多黑,才好意思做這種事」。王定宇說,當年SARS期間,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和邱淑媞的錯誤決策,導致當年和平醫院SARS封院害死多少人命;邱淑媞不顧所有人死活、完全失能的做爲,留下自己身穿太空裝完美保護的荒謬畫面,和許多家庭永遠的痛。王定宇指出,如今防疫指揮中心正在處理部桃本土病例危機,邱淑媞和一些見不得台灣防疫好的人,急著出來嗆聲、出主意,是要臉皮多厚、心多黑,才好意思做這種事。
-
2021-01-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邱淑媞批指揮中心欠缺防疫邏輯 鄭文燦:最不缺口水
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昨天在臉書發文批評指揮中心嚴重欠缺防疫邏輯,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早上到林口長庚醫院慰問醫護人員,被問及此事表示,防疫要同心,「現在最不缺口水」,並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採取了精準防疫、有階段分艙分流、分區淨空等對策,都是經過防疫專家討論出來的,現階段應給防疫團隊更多的支持與鼓勵。邱淑媞昨天在臉書發文表示,「防疫,其實只是很簡單的邏輯而已。很遺憾的,指揮中心嚴重欠缺防疫邏輯。台大公衛學院專家被打到噤聲,只剩吹捧的馬屁精、大內宣,這是人民之福嗎?」還列出指揮中心出現了4個要命的邏輯錯誤。鄭文燦今天表示,防疫是非常辛苦的,現在防疫要同心,防疫期間要團結、冷靜,現在最不缺的就是口水,並說,這1年來防疫工作辛苦,醫院一有感染事件,必須用最高標準、最快的時間完成所有的防疫對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是很有計畫、很有步驟的一項一項完成,地方的團隊也全力配合、全力支持,把該做的工作能夠完成。鄭文燦強調,身為桃園市長的立場就是「如何幫助這個疫情可以度過、可以控制、可以追蹤」,桃園目前採取防疫同心,任何有助於防疫的工作都要支持,那無助於防疫的工作不要分心,他也感謝各界對桃園的暖心支持,有信心可度過黑暗、迎接亮光。鄭文燦今天到林口長庚醫院視察,他說明,因為林口長庚收治重症病患與檢驗能量都是全國第一名,這次從部桃轉院也有20人來到林口長庚,醫院相互同心協防,這都是很不容易,希望所有國人能夠給我們的醫護人員、防疫的團隊,中央地方都要支持。「台灣只有一個,我們要彼此珍惜、彼此疼惜!」鄭文燦說,大家在同一艘船上,過程中要盡量協同一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採取了精準防疫、有階段的分艙分流、分區淨空這些對策,都是經過防疫專家討論出來的,應給防疫團隊更多支持與鼓勵,掌握可能的破口,並說,防疫是大家的責任,彼此要更心無旁鶩,全力把事情做好。鄭文燦也談到,當年SARS期間和平醫院封院是非常慘痛的經驗,可由醫界用專業的角度來檢視,目前SARS的經驗裡面也延伸很多醫院管理的新對策,比如說分艙分流、人流管制、節點畫定等,大家要支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DC的防疫專家們是經過了非常多的經驗累積,希望透過各項政策能把所有的可能的感染者全部追蹤出來。
-
2021-01-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指揮所成立第四天 王必勝臉書曝部立桃醫最新狀況!
全民關心部立桃園醫院現況,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在臉書發文指出,前進指揮所成立第四天,部桃同仁緊皺的眉頭,似乎鬆開了一些些。住院、急診、門診低量運作,行政工作如常,教學、支援等涉外業務則暫停。並轉達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指示,要妥善照顧員工權益,院方一定會在薪資、休假及其他權益上做到最好的安排,並儘快告訴大家。由於各界最近努力餵食,王必勝還說:「好多愛心美食,減重無望了……」。王必勝臉書全文如下:前進指揮所第四天: 同仁緊皺的眉頭,似乎鬆開了一些些。醫院這裡,臨床業務包括住院、急診、門診以低量運作,行政工作如常,教學、支援等涉外業務則暫停。居家隔離的員工在集中檢疫所或自家,其他員工則加強自主健康管理。沒有「封院」。醫院移出了部份較低風險病人,主要是希望讓這些病人降低受感染風險,也讓照顧的醫護能休息落實健康管理,並縮小分艙分流區域以因應人力短少。非常感謝各友院仗義相助。指揮中心陳指揮官也轉達必須妥善照顧員工權益,院方一定會在薪資、休假及其他權益上做到最好的安排,並儘快告訴大家。其他如心理關懷、臨床工作者不願回家的住宿安排……等也已積極進行。對於回溯關懷的出院病人及陪病者,如無適當場所進行居家隔離,我們也會安排入住集中檢疫所照顧。千頭萬緒,一一釐清。感謝指揮中心各單位提供迅速有效的資源,更感謝好多好多民眾的力挺。(好多愛心美食,減重無望了……)
-
2021-01-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部桃清空未封院 郵務士得入院送包裹憂成防疫破口
衛福部桃園醫院爆發院內群組感染事件,疫情隨後不斷擴大,短短九天累積病例已高達十例。部桃也展開清空計畫,不過由於部桃並未封院,如今有郵務士擔憂,醫院沒有封院,還是有收發包裹、郵件的需求,且郵差為此得入院進到收發室,擔憂是否會因此「中獎」?據了解,衛福部桃園醫院因為沒有封院,至今仍維持正常郵件、包裹、快遞收發,且收發室設在地下一樓,又缺乏收發配套措施,讓部分郵務士相當擔憂,郵差投遞不會只送一個地方,如果真的中獎,疫情不會繼續擴大嗎?對此,中華郵政公司表示,確實有收到類似反映,已和部桃溝通,不過部桃回應,希望有正式去函,才要研議,因此今天會請桃園郵局具函過去,提出訴求,希望可改在一樓設置簡易的收發室。不過中華郵政公司也提到,目前桃園地區總共有11個防疫醫院,會請桃園郵局派遣固定同仁去同一家醫院,不要今天是甲,明天是乙;此外若部桃認為在一樓設置簡易收發室的作為不可行,在顧及同仁的正常投遞作業,以及防疫安全的情況下,會請桃園郵局購置防護衣,只要是去地下一樓收發室送信,就可以先把防護衣穿上。由於疫情擴大到社區,中華郵政表示,去年四月就有規範,如果是針對居家隔離的民眾投遞包裹、郵件,會先問對方方不方便簽收,如果可以,就會做簡易簽收,另外郵務士身上也都帶有酒精等消毒用品;若是不方便簽收郵件,會詢問是否送到其他指定地點,或是改去郵局招領簽收,招領時間也會延長,一切就是遵照SOP因應。
-
2021-01-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院群聚補破網 抗煞專家提醒別忽略這三種人
部立桃園醫院發生新冠肺炎群聚感染,五名醫護已確診,大眾焦點都放在醫護家人是否染疫,因這代表疫情延伸至社區。只是,醫院疫情要滲入社區,遠不只這途徑,但其他潛在的縫隙,卻並未包括在目前指揮中心頒布六項防治作為的範圍內。曾經參與過SARS防疫核心工作的感染症專家指出,目前頒布的六項防治作為大致正確,但還有三種人沒有被考量之內,那就是轉出的病人、支援的醫護,以及其他可能潛在的院內感染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楊志良受圍剿事件,專家即便並未批評防疫,仍漸漸不願具名。專家表示,SARS當年和平醫院封院前,風聲傳出去,許多病人害怕而自行轉院,轉到幾個大醫院,結果這些醫院紛紛淪陷於嚴重的院內感染。這次自行轉院及被安排轉出的病人屬於何種風險等級?是否持續追蹤?出院回家的病人呢?現在都還不清楚,但這部分若沒有做好,會引起後續的問題。允許離開醫院的病人為何仍有感染風險呢?專家分析,根據目前公佈的資訊,現在確診的五名醫護至少分屬於三個服務單位,也在環境中偵測到病毒,醫院中人員與環境受到病毒污染的範圍恐怕不小。加上醫護都會在環境中移動、每個人都照顧多位病人,照顧時間也不短,群聚感染理論上應該會有一定比例的是病人。現在除了一開始的那位重症病患之外,卻只有醫護人員確診,沒有其他病人,也沒有流轉於各病房工作的行政人員、傳送人員、清潔人員。專家表示,除非這些醫護人員都沒去看病人,否則毫無病人確診是很不尋常的比例,很可能沒有反映實際情形,可能還有其他潛在的確診病人未被發現。現在只篩查了一小圈的人,還要等二、三採結果、觀察一段時間,很希望這麼幸運,只有這五個人被傳染。再者就是進入支援的專家。專家表示,如同前述,現在其實還不清楚醫院受到污染的範圍,進去支援的人都是冒著感染風險進去,當他們每天結束工作該去哪裡?可以回家嗎?人力夠嗎?他們需要在原醫院和部立桃園醫院中間兩邊跑嗎?SARS時,南部有醫院是用一棟剛建好的空大樓,給支援醫護作為宿舍,部桃的支援計劃應該要考慮這部分,保護支援醫院、支援者及其家人。專家也委婉提醒,感控這種事,常常是醫院和醫護人員認為自己有做到,但其實和真正做到,還有落差。專家投入SARS防疫時,在發生院內感染的南北各大醫院,看過很多不知不覺犯錯的例子。例如未做好除污就跑去隔壁病房處理事情、戴著手套講電話、確診者在院內移動沒有安排好動線也沒有專用電梯等,許多醫院第一時間也不敢如實通報主管機關,都先試圖自救但是也不知該怎麼做。「指揮中心現在做的六點我都同意,但還是提醒一下還有這些事情要注意。」專家說,「我是好意,但是可不可以不要寫我的名字?」
-
2021-01-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變相封院? 部桃醫院9人群聚 陳時中:今起醫院清空
部桃醫院群聚感染事件,八天內已有兩名醫師、四名護理師、兩名醫護同住家人及一名外籍看護等九人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起執行部立桃園醫院清空計畫,也就是要將醫院內所有人清空,樓層管制並全面消毒,隔離醫護人員。陳時中表示,目前部立桃園醫院防治作為成立前進指揮所,相關窗口都已建立。為了讓居家隔離者與家人區隔,將所有居家隔離者一律集中檢疫或是回院隔離為原則,醫院展開清空計畫。陳時中說,今明兩天將分別送120名、100名病人外移到專責隔離病房,陸續清空後經過消毒檢查後可作為醫護人員回院的處所,樓層分層消毒,目前正進行中。
-
2021-01-19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如果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 張上淳:當年或許能避免院內感染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審視當年抗煞功過,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好萊塢電影「魔戒三部曲」劇情緊湊,引人入勝,在抗煞過程中,SARS病毒就像是肉眼看不見的隱身魔王。而深入第一線的醫師護士如同各方戰士,一定要深入魔王的領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毀邪惡的根源。宛如劇中的魔戒遠征隊將領,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帶領著醫護人員奮勇殺敵,站在第一線,冒著生命危險,抵抗著鬼魅般的黑騎士(病毒)歷經這場慘烈戰役,他整整瘦了15公斤,甚至兩度以為自身發燒染煞,自我隔離。在國內出現第一起確定SARS個案之後,張上淳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他表示,剛開始台灣表現確實不錯,維持了一個多月的「三零」,不管這是否為政治宣傳,單從防疫角度上來看,在上半場,確實打了一場好球。可惜後來「台灣防疫網破洞了!」張上淳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時,他擔任疾管局相關委員會委員,在編號149之前的個案,似乎都排除了染煞可能。新光醫院曾與他討論這個149病例,他也認為是這應該是第一例本土確定個案。審視檢討當年的抗煞功錯,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更謹慎地看待此個案,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傳統醫界講究輩分倫理,為了防治SARS病毒蔓延,張上淳曾經在一場會議上,正氣凜然地質問各大醫學中心院長「大家是否愛台灣?」因為和平醫院、仁濟醫院相繼淪陷,但與會的醫界大老們卻遲遲不願出于援助。張上淳回憶說,那時被列為SARS專責醫院的國軍松山醫院已經人滿為患,需要其他醫院協助收容病人,在一個周五下午疾管局找來北部各醫學中心院長級大老們開會協商,幾乎沒有醫院代表主動表達願意立即收治SARS患者,大家都推說,等到下周一再說吧。各大醫院開會質問「大家是否愛台灣?」張上淳指出,在開會中,突然接到電話通知,署立台北醫院感染科認為,仁濟醫院已經失守了,因為署北急診室突然來了不少從仁濟醫院轉診來的患者。結束通話之後,他無奈地告訴大老們,不只是和平醫院出事,現在連仁濟醫院也保不住了。「大家是否愛台灣?」他義憤填膺地問著與會每一個人,一時之間,鴉雀無聲。不久後就做成決議,各大醫院隔天(周六)就開始動用人力,為收治SARS患者做準備,星期天就開始」運作。當時在醫療領域上,各大醫院之間瀰漫著一股各掃門前雪的消極態度,就連政治上也出現了政黨之間的角力猜忌,影響了防疫上的合作。「中央與地方的不同調,讓第一線防疫人員戰得更辛苦!」張上淳坦言,防疫作戰不應該有黨政色彩,應該齊心協力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是非。張上淳透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和平醫院封院究竟是誰做的決定?他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的前兩、三天,疾管局成立了一個由中央單位及台北市衛生局所共同組成的小組委員會,透過視訊與和平醫院聯繫'只見院內人心惶惶,一片混亂。會議結束時,決定立即召回和平醫院的醫師及護理人員,會去過和平醫院就診,且發燒的患者也必須立即向和平報到;疫調人員迅速進入和平,展開疫調工作。只可惜,這些措施都沒有開始執行,和平醫院就封院了。原來是台北市政府內部己考慮封院,消息不知怎麼傳至疾管局及行政院,中央立刻要台北市派代表至行政院開會,希望將封院一事拉到中央層級,由中央來宣布。中央地方猜忌 削弱防疫力量連封院一事,中央與地方都搶著宣布,可見當時兩者之間存在著多深的歧見,遑論相互支援,攜手合作來抗煞。這些中央與地方的猜忌,對日後的防疫工作有著負面影響。幸好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即時加入團隊,擔任總指揮。張上淳表示,SARS初期,係由國科會副主委陳建仁來帶領防疫工作,但陳身兼數職,隨著疫情的惡化,必須找一個專職的指揮官來協助疾管局。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的張上淳指出,原本一開始希望前副署長黃富源可以擔任重責大任,不過,黃富源推薦李明亮。而李明亮是資深醫界大老,又擔任過衛生署長,確實是最適合的人選。抗煞團隊有了總指揮,有助於穩定混亂的時局。但身為台灣醫界龍頭的台大醫院,此時內部卻有些動盪不安,因為台大竟然也發生了院內感染。談起此事,張上淳語氣中多了一些無奈與沈重。事後報告顯示,台大醫院共有17名護士、檢驗師、傳送人員不幸被病毒感染,多名感染科醫師也險些被感染,出現不明原因發燒,住進負壓隔離病房。爆院內感染 臺大創院來最大危機張上淳坦承,那時不少收治SARS病例的醫院都出現死亡個案,唯有台大保持著零死亡的紀錄。不少疑似染煞的患者都搶著進台大,其他醫院也將台大視為最終收治場所,直接將病人往台大急診室送,估計當時收治了上百名疑似SARS病患,確定個案則高達七、八十人。由於超過負荷,人力空間嚴重不足,隔離病房也有限,大部分病人只好擠在急診室,很容易就被病毒給攻陷,釀成了台大醫院創院以來最大的危機。事後發現,台大醫院這波感染源應是一名去過和平醫院就診的獨居老人,因肺炎至台大急診室就醫,卻隱匿病史,在急診室暫留的那幾天,將病毒傳給了其他病人及家屬,甚至是醫護人員。不過,台大畢竟是台灣第一流的醫學中心,張上淳自豪地說,17名被病毒感染的院內同仁沒有一個人死亡,而接受插管治療的,也只有一個人。這感染個案是個櫃檯掛號人員,以為隔著一片櫃檯玻璃,就不會感染病毒,於是沒有戴上口罩,因此,病情最為嚴重。怕不怕自己也成為SARS個案,住進隔離病房,被插管急救?張上淳苦笑著說,自己又不是金剛不壞之身,與SARS病毒的對抗期間,曾經兩度不明原因發燒,採取自我隔離。他只能祈禱上天,讓他保持健康,才有能力救治別人。「說完全不擔心,是騙人的!」張上淳說,不管是確定或是疑似病例,急診室每天都湧進了一大批發燒咳嗽的病人,當病患越來越多,心裡就開始發毛,擔心要是醫療過程中有個疏失,就可能被傳染。張上淳解釋,從流感、登革熱等傳染疾病來看,每個人在罹患病毒之後,症狀不一,有人症狀嚴重,有人則是相當輕微。那時SARS病毒傳散途徑還不清楚,也還沒釐清典型症狀,一時之間,人人自危,風聲鶴唳。他很擔心部分院內同仁早就被感染,但症狀輕微,而不自知,成為了傳染源頭。那時一名疑似染煞發燒的WHO專家,身體不適,出現發燒症狀,在飯店自我隔離,等著專機接回美國。當張上淳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頓時之間,整個人有點傻住了,因為他多次與該名專家面對面地討論疫情,一起用餐。一度發燒 自己「祕密」隔離兩天就在此時,張上淳也覺得不對勁,體溫偏高,身體有些熱熱的。因此,當天並末回到家裡,想到岳父岳母位於台北的住所沒人居住,於是到那住了兩天,沒與外界接觸,心中暗自祈禱著,自己千萬不要染上SARS病毒,幸而只是虛驚一場。如果SARS捲土重來,或是爆發禽流感大規模傳染,台灣可以安穩地度過嗎?對此,戴著金框眼鏡的張上淳,鏡片後的雙眼充滿了自信。他認為,國內醫療體系在上次與SARS病毒對抗戰役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未來一定能處理地更好。張上淳指出,五年前爆發SARS疫情時,許多醫護人員連N95口罩都不會聽說,但有了這一次經驗,現在連一般民眾都知道N95口罩,個人衛生習慣也加強了許多。當時不敷使用的負壓隔離病房,這幾年來,也陸續增設。萬一文爆發疫情,就不用擔心疑似或確定患者沒有地方可安置。他相信,只要團結一致,捨棄本位主義,再邪惡的魔王,也會被摧毀,再險峻的病毒傳染疫情,都能儘速平息。(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1-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院內感染不可能零容忍 李秉穎:謹記手不碰眼口鼻
北部某醫院發生武漢肺炎群聚案,專家李秉穎今天說,醫院院內感染不可能零容忍,也不能說誰發生就把誰槍斃。除了找系統性原因,還要關注環境接觸問題,手不碰眼口鼻常被忽略。北部某醫院日前發生院內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事件,一名醫師(案838)照顧重症武漢肺炎確診者時遭感染,後續在家戶傳染給其護理師女友(案839),也在醫院傳給曾接觸的護理師(案852)及曾一起照顧病人的醫師(案856)。目前此醫院院內群聚案已累計2名醫師、1名護理師因公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兒童感染症權威李秉穎上午接受廣播訪問時表示,很多人覺得該醫院發生院內感染就是分艙分流沒有做好,但這是錯的說法。分艙分流是指萬一醫院有一組人員暴露感染風險,有另一組在不同環境工作、沒有直接接觸病人者可馬上接手任務,補足醫療人力。院內感染風險與分艙分流沒有絕對關係。李秉穎說,發生群聚案的醫院是否分艙分流有問題,一定要指揮中心的專家現場評估才知道,看有沒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外人無法置喙」,要現場看才知道。有些專家認為,發生院感事件是防疫破口或警訊。李秉穎說,發生一個院內感染,不能責怪任何人或就說SOP有問題。國外哪個國家沒有院內感染,都是幾百個人生病、幾十個人死亡,台灣有一個院內感染就好像指揮中心失能,這種論調不恰當。李秉穎表示,台灣抗疫打仗打了一年多,這是第二次發生院內群聚案,病毒是肉眼看不到的,發生院內感染是無法百分之百避免的事情。所有醫院都會發生院內感染事件,很多細菌、病毒會院內傳染,「不可能零發生率」。院內感染防控都是控制在合理範圍下,而不是零容忍,誰做錯了就把誰槍斃,不是這樣的。李秉穎也說,其他病毒和細菌的院內感染比比皆是,難道那些醫護都要辭退嗎,醫護工作本來就是高風險,明知危險還願意照顧病患,他們的勇氣已經說明一切。不是去追究院內感染發生的問題,而是要減少系統性問題,減少之後發生的機會。至於外界關心此醫院是否需要封院,李秉穎表示,過去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時期,和平醫院被封院是不恰當的做法,在醫院的所有人都突然被關在裡面。如果覺得院內感染的疫情真的沒辦法控制,就停止醫療作業,所有醫護人員都居家檢疫14天,而不是完全把醫院關起來。李秉穎也說,除了檢討醫院發生院內感染,也應該重視環境接觸污染,現在要追究如何被感染應該很難,但環境接觸是可能的方向。此疾病可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染,病毒噴濺在物體表面可存活數小時到數天,若碰觸到病毒又沒有洗手,又碰觸眼睛、嘴巴、鼻子,就可能被感染。但飛沫傳染可匡列密切接觸者,接觸傳染無法匡列。李秉穎表示,台灣很多人有過敏性鼻炎,可能都會不自覺摸鼻子,「不摸眼口鼻」常被忽略,所有人應該都要謹記,必須注意接觸傳染可能性,除了濕洗手,新型冠狀病毒對酒精也有很高的敏感性,隨時噴一下手,可有效殺死病毒,加上不摸眼口鼻,就會比較安全。
-
2021-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贊同封院 李秉穎分析做好這三件事遠比封院人道
桃園某醫院院內感染擴大至四人,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今早於廣播節目《周玉蔻嗆新聞》強調,他認為沒必要考慮封院。SARS當時封院是因當時對病毒及傳染無知,才產生這種極不人道的作法。如果覺得現在無法有效遏止院內傳染,只要「停止醫療作業,所有病人轉走,所有人居家隔離14天」就可以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針對桃園某醫院院內感染採取多項措施,以維護病人權益、控制感染、調查、清消,也坦承應檢討照護分艙,確有無法落實之處。不過,外界仍有質疑院內感染規模恐怕更大,指揮中心不封院亦不實施全院員工篩檢,只是政治考量,因顧慮社會觀感不好。李秉穎回憶道,SARS當時很多人反而是因為封院,去探個病就被關在裡面不能離開,所有人不分風險全部關在一起,有些人不懂得預防接觸感染,反而因封院被感染到。現在回頭看,其實居家隔離14天就可以了,「這不是比較人性嗎?」李秉穎說,當時被關在裡面的人,心理狀態是多大的恐慌,「我有個學生被關在裡面,跟我講電話的時候,都快精神崩潰了,非常、非常畏懼。」李秉穎說,其實當時如果覺得無法停止院內傳播,就停止醫療作業,所有病人轉走,所有人隔離14天就好了。現在這次院內感染,就是為侷限在少數病房,與其他病房沒有什麼接觸關係,「你把他全部關掉,對於防疫有幫助嗎?」李秉穎說,SARS當時指揮中心只找了兩個資深兒科醫師進入專家小組,但其實兒科醫師最懂病毒,卻被排除在外,「那時候如果我有進去的話,作法可能會不太一樣。」
-
2021-01-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院內感染擴大! 楊志良:不做3件事 台灣防疫會失敗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日前因以「應開除」一說,重話檢討確診醫師及醫院未落實感染控制,受到醫界與社會輿論圍剿。然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該醫院院內感染範圍擴大,新增一護理師感染,且醫師休息室採檢發現病毒。對此,楊志良表示,感染發生在醫院內還算是萬幸,但希望這件事情能夠促使指揮中心「檢討雙重標準、警惕醫院改善管理、讓醫護人員提高警覺」;若未能把握改善契機,「照這樣下去,台灣防疫會失敗。」指揮中心昨晚間宣布一名護理師確診。這名護理師曾與確診醫師有工作上的接觸,醫師確診後,這名護理師被匡列為需要自主健康管理的非密切接觸者,而且一採陰性。但不久後出現症狀,這名護理師先前往社區藥局及診所就醫,在診所醫師要求下回到醫院採檢確診,護理師同住家人已有兩人出現症狀。指揮中心昨也公布醫院環境採檢結果,發現醫師休息室內有四處存在新冠肺炎病毒。「某個程度來講,還算是萬幸的」,楊志良表示,因為這位護理人員在跟這位醫師在同層樓,如果是跨樓層、跨艙感染,「這個醫院可能就要封院了」。按照現在感染規模,不封院是可以接受、值得慶幸的,只是數十名醫護人員都隔離了,減損這麼多人力之下,醫院的功能也已經很難維持。「顯然這個醫院的管理有問題」,楊志良說,醫護人員有症狀,竟然不回自己的醫院通報,還去藥局、診所就醫,其家人也出現症狀,這樣的狀況令人很擔心社區感染會發生,社區採檢很可能還要匡列很多人。楊志良說,醫護人員受過專業訓練,應該要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警覺,院內感染暴露出醫院管理有問題、指揮中心的處理態度有雙重標準。這些才是他之前想要表達的意思,可惜他的意思備受扭曲,「綠營綠媒全出動來修理我。」「台灣防疫成功,十分有八分建立在老百姓的配合,疫苗又還沒來,大家還要再撐一下。」楊志良強調,指揮中心一定要改善雙重標準、改正醫院管理,醫護人員也要警惕自己,一定要比一般民眾更警覺。「如果不改,照現在這樣下去,台灣防疫會失敗」楊志良說,「綠營綠媒也要檢討,不要妨礙台灣防疫的進步」。
-
2021-01-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師染疫 蔡英文提醒勿驚慌「醫院內部安全不必封院」
國內又見院內感染,今天指揮中心公布兩起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包括一名醫師及同住接觸者。蔡英文總統在臉書上表示,她有「三個一定」要拜託大家幫忙分享出去,包括一定不要驚慌、一定要支持醫護人員及一定要落實防疫措施。蔡總統說,首先,一定不要驚慌。目前疫調、篩檢都持續進行中,暫時沒有發現進一步的案例,該醫院也已經分艙分流控管,確認醫院內部是安全的,不必封院。第二,一定要支持醫護人員。特別是防疫最前線的醫護人員,為了照顧病患,必須暴露在風險中。但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盡心盡力付出的醫護人員,才有台灣今天的生活如常。第三,蔡總統表示,一定要落實防疫措施。疫情隨時有變化的可能,她還是要請大家持續戴好口罩、勤洗手,落實防疫措施。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團結當醫護人員後盾最好的方式。蔡總統也說,過去這一年來,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所有防疫夥伴的努力下,台灣一次又一次守住疫情的防線。「這一次,我們一樣會相信專業,團結克服疫情的挑戰。」
-
2021-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驚見第二起新冠肺炎院內感染 陳時中保證不封院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親上火線證實,北部某醫院驚現第二起院內感染,確診者為一名醫師及護理師,成為我國首位確診醫師,已展開疫調及採檢隔離,陳強調,目前醫院無疫情擴大情形,完全沒有封院的考慮,醫院分艙分流感控都很有水準,隔離病房一人一是可以做好感染管控。陳時中說,醫院採檢的464人,這裡面包含院內員工260人,其中密切接觸員工29人,病人、陪病家屬從62人擴大到175人,有足跡經過可能接觸者也匡列234人。其中39名醫護相關接觸人員匡列居家隔離,全院員工於3天後再次安排採檢。目前位於北部的該醫院的住院病人只出不進,門急診照常,但取消所有探病,陪病限1人並實名制,移動相關病患至單人病室隔離觀察14天。指揮中心去年2月29日公布,北部某醫學中心案34成為院內群聚指標個案,確診者包含醫院清潔員及3名護理師,3名陪病家屬及1名病人,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當初本報專訪時曾說,無法保證台灣不會因新冠肺炎發生大型院內群聚,唯一能確定的是不會「封院」。衛生單位第一時間要求關閉住院病房,環境清潔消毒,更將住院病患,全數搬離,安置於指定單人病室隔離、工作人員則須採檢陰性且隔離期滿後才能上班。張上淳當時說明,即使未來出現嚴重院內感染,可封閉整棟醫院大樓,不讓新患者入院,將住院病患全數安置指定區域採檢,撤離醫護人員隔離採檢。張強調,封院和封城不一樣,會讓支撐醫院的醫護畏懼、情緒崩潰,進而造成照護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