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2 該看哪科.皮膚
搜尋
寶瓶文化
共找到
60
筆 文章
-
-
2022-02-12 養生.人生智慧
外科醫師50歲就該退休了?林靜芸醫師:我70歲了,我還在挑戰自己!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講一位女性挑戰年齡限制的故事。主角是美國的林賽女士,她從十五歲開始跑馬拉松,目標是進入奧運國家代表隊,但是多次被淘汰。跑到三十歲後,身旁的人認為她沒希望,她也接受了,也就淡忘了自己的潛力。紐約馬拉松已有四十年的歷史,冠軍一直是男性。二○一七年,首次由三十六歲的弗拉納根女士奪冠。她在領獎時,鼓勵身旁的女性跑者,「下次換你們了。」果然,二○一九年,三十四歲的黛絲女士在波士頓馬拉松,打破自一九八五年以來的紀錄,成為第一位女性冠軍。這次輪到黛絲女士領獎時,不忘鼓勵身邊的女性跑者,「努力接棒。」美國的奧運馬拉松國家代表隊沒有性別和年齡限制,只要求成績少於兩小時四十五分。林賽女士受到激勵,結合志同道合的馬拉松跑者,重新開始訓練。她坦言過程很痛苦,還需調整對年齡的認知,要說服自己相信自己的潛能,勇敢挑戰自己。三十六歲時,林賽女士跑出超過自己以往的成績,獲選為美國奧運馬拉松國家隊的代表。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我沒有跑馬拉松,但是,林賽女士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的心。我們對年齡有固定的制式印象。例如我年輕時,看老醫師手抖無法對準目標、有老花無法拆線,便認定上了年紀的人無法做好外科醫師,早早就規劃要在五十歲時退休,還選了席琳.迪翁的歌作為告別曲。可是,隨著我的年紀一年年增長,習慣了多焦眼鏡,看遠和看近都沒有問題;身體健康,動作靈活,手部穩定。加上外科是我的最愛,至今,我仍持續工作。可能是我七十歲了,最近常有病人打電話來詢問:「林醫師退休了嗎?」問的人太多,讓我上班常感覺心虛。不過,看了林賽女士的故事,我的感想是:人生猶如馬拉松,任何年齡都能圓自己的夢想。如果能夠超越自己,就值得留在跑道上。依據這篇文章,有的女性是生了四個小孩後,才開始進行馬拉松訓練,也能達到國家隊的標準。年輕,不是馬拉松的必要條件。年齡,當然不是完成夢想的束縛。任何年齡都可以挑戰自己,而挑戰自己,有很多方法。中風後昏迷數天才清醒,留下失智後遺症 斯泰夫找回了遺忘的語言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的首席執行長斯泰夫中風後,昏迷數天才清醒,卻留下失智的後遺症,走出自家會迷失方向,無法回家。更糟的是失語,說話顛三倒四、詞不達意,甚至胡言亂語。他勉強復職,終究被解僱。曾經是統率二十三萬人、意氣風發的領導者,斯泰夫在人生陡然成空後,並沒有被打倒。他堅決地一步一步朝夢想邁進。復元期間,他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用五十天,徒步從荷蘭阿姆斯特丹走山路到法國尼斯。斯泰夫找回了遺忘的語言,也恢復了過去的睿智。三年後,他在法國工業界另創事業,回到大老闆的世界──在世界排名前三大的航太集團「賽峰企業」,擔任監理會副主席。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讓我的人生增加許多動力。我很喜歡打高爾夫球。但可能是因為先天扁平足,下盤不穩,一直沒有好成績。十八洞高爾夫球的標準桿數是七十二桿,我的成績卻徘徊在九十桿到一百桿之間。最近發覺有一種成就叫做「年齡打者」(Age Shooter),意思是以自己的年齡為標竿,打出與年齡相同或更低的桿數。我現在的夢想是活到九十歲,打出九十桿。是的,你沒聽錯,我七十歲,我正在挑戰自己!作者簡介:林靜芸醫師是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有「整形教母」之稱,是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從自我成長、醫美專業等層面,她分享不管幾十歲,都要追美、追愛、追健康的獨特觀點,激勵熟年讀者創造「無齡生活」,享受理想的後青春,成為熟齡族優雅養生的師法對象。持續在「元氣網」、《自由時報》等媒體撰寫專欄,並出版長銷著作《不老的幸福》。現為聯合整形外科診所院長、台大醫院整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並擔任中華民國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民國七十一年,獲頒「十大傑出女青年」。曾任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整形外科醫師、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本文摘自寶瓶文化《不老的挑戰:創造理想的老後》
-
2022-01-15 新聞.杏林.診間
會家暴的癌末病人,救不救?一個外科醫師的領悟:治病容易,治「病人」很難
下次,我再碰到這樣的情形,我要不要聽從大家的勸告,不要醫療,讓他走呢?我想,我不可能任由癌細胞奪走他的命。我認為我一定還會再幫這種人開刀。但是,我也認知到,開刀只是治療了這個病,並沒有救了這個人。救人的濫醫師「你以為你做手術很厲害,是不是?」「我們恨你!」「醫生,你不要救他。」「醫生,你假如幫他治療,你就是壞人。」「醫生,你又不差一個病人。就算做點好事,不要幫他開刀。」我看著一臉無辜,坐在我擠滿了人的診間的這個男人。他頂著一頭凌亂的捲髮,身材瘦小,穿著早該送洗的衣服,用一種求助的眼神,跟我靜靜的對望著。我們兩個人坐著,都沒講話,反而是站在周遭的人,各自發表意見。雖然是七嘴八舌,但看法卻是一致,就是──不要醫他。他是一個得到第四期下咽癌的病人。而擠進我診間的其他人,沒有一個是他的家人,全部都是在診間外的鄰居。鄰居們發現他來看病,不顧病人的隱私,他們全部都擠進來,強烈表達他們的主張。///下咽癌常常發生在抽菸、喝酒、吃檳榔的人身上,算是喉癌裡,比較不容易早期發現,但卻容易淋巴腺轉移的一種癌症。由於發現時都比較晚期,死亡率會比一般的喉癌高很多。「他的病情很嚴重,一定要住院、開刀治療。」「醫生,你不要理他。他常常路倒,睡在街頭。」「做醫生的,縱使在戰場上碰到敵人受傷,也要醫治他。更何況,他只是路倒。」我回答。「醫生,我們比你認識他。」「醫生,你不懂啦。」「醫生,你不要做濫好人。」由於腫瘤已經侵犯到食道,所以在手術中,我們必須先打開肚子,在食道與胃交接處,把食道切斷,並在食道的斷端,綁上長長的線,再把喉嚨,連同食道一起從頸部拖出來,全部切除。這時,之前在食道上綁的線,一端被拉出頸部,另一端還留在肚子,而線的中間這段,就留在食道被移除後,遺留下來的管道空隙中。再來,就是把胃分離出來,捲成一個像食道一樣,直直的管狀。把留在肚子裡的線,綁在由胃做成的管子端,像拉地下纜線般地,將長線慢慢地從頸部抽出來,讓「胃管子」隨著長線,經由原本是食道所在的空隙,從頸部被拉出來。這時候的胃,「身兼母職」,既是胃,又兼任食道。我們將「胃管子」與剩下來的喉嚨縫合,氣管造口做好後,手術順利完成。一年很快就過去,那位第四期下咽癌的病人,也就是加弟,他都按照時間,乖乖地回來複診。加弟的捲髮不再凌亂,衣服也乾淨、整齊。整體療程非常成功,讓我好不得意。///「你以為你做手術很厲害,是不是?」「我們一點都不感激你。」「我們恨你!」又再哭著補上一句「好恨你!」好不容易結束了今天的門診,正想好好地休息一下。不料突然闖進一對母女,劈頭就罵得我莫名其妙。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是加弟的太太與女兒。但從加弟住院手術到現在,一年多來,我從來就沒有見過加弟的家人。從她們的口中,我才知道在我面前一臉無辜且聽話的加弟,竟是一個動不動就出手打人的家暴狂。加弟開刀前,經常醉倒街頭。但加弟睡在路邊的那一段時光,卻反而是加弟家裡最寧靜、最安全的一刻。附近的鄰居們都非常同情加弟的妻子和女兒。看加弟睡在路邊,也都不報警,希望他早點醉死,讓這個家庭能夠解脫。現在加弟身體好了,又開始對家人施展他的拳腳。這時,我才明白當初為什麼他們要阻止我治療加弟的原委。加弟的妻子和女兒要求我,至少白天不能讓加弟到她們的小吃店搗蛋,否則她們連生活都會有問題。我說,我除了幫忙安排社工以及精神科醫師參與加弟的治療之外,我無法干涉加弟的生活。「你可以的。」加弟那個長得楚楚動人的女兒說。「我爸爸只有要到醫院看你的時候,行為才會正常。」「而且孽是你自己造的。」好吧,自己造孽,自己擔。那麼,我可以用什麼理由,讓加弟每天到醫院報到呢?天天來看病?健保一定會刪,不可行。打掃醫院環境?加弟會溜出去,也不可行。只有把他留在我的診間,我才能夠監控他,讓他溜不掉。可是加弟又沒有受過醫學教育,加弟留在診間裡,能夠做些什麼,又不會打擾到我們正常的醫療流程呢?我想到一個好辦法,就是讓他清洗耳鼻喉科的器械。我交代門診護理師,把所有耳鼻喉科門診使用過的器械,全部交給加弟清洗後,再送去消毒。這樣,我可以讓加弟忙不完。小吃店可以安心營運,門診小姐也樂得輕鬆,不用再加班洗器械,皆大歡喜。這妙招很管用,加弟的妻子和女兒非常滿意,甚至加弟的午飯,都是由她們小吃店送餐,不需要我來張羅。但是幾個月後,加弟開始做膩了。加弟看到我禮拜天都來醫院做動物實驗,他主動要求參與。加弟的頭腦其實是很聰明的,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很快上手。架設顯微鏡,連上二氧化碳雷射,清除大白鼠的耳毛,加弟做得樣樣到位,讓我的實驗進行得非常順利。因此,當我的正牌研究助理請長假時,我毫不考慮地就叫加弟暫代。沒有想到的是,這竟然是另外一個造孽的開始。///我們的動物是養在地下室四層,加弟在那裡,已經不在我的視線範圍內了。在我面前,加弟除了請假的次數愈來愈多之外,他的表現還算中規中距,實驗也都正常進行著。更重要的是,他的家人也都沒有消息。所謂沒消息就是好消息。直到有一天,加弟的里長氣急敗壞地來找我,提到他們的大樓裡,到處都是不怕人的大白鼠。大白鼠四處亂竄,嚇死那些怕老鼠的住戶們。原來加弟在地下室,認識了一些其他也愛喝酒的朋友。禁不起誘惑,加弟又開始喝酒了。為了不讓我知道,加弟就把老鼠偷偷帶回家養。但老鼠的繁殖速度快,籠子關不了,加弟又喝茫,就讓老鼠在家裡亂跑。加弟的妻子、女兒因前一陣子安心經營小吃店,攢了一些錢,早搬出去住了。我隨里長到加弟家裡。只見大門沒關,老鼠當然可以進進出出,稱作鼠患,一點也不過分。再走進去,就看見幾個由一箱一箱的酒所疊成的床,而加弟及他的酒友們就躺在這些「酒箱床」上呼呼大睡。看到這裡,我心都涼了……///下次,我再碰到這樣的情形,我要不要聽從大家的勸告,不要醫療,讓他走呢?我想,我不可能任由癌細胞奪走他的命。我認為我一定還會再幫這種人開刀。但是,我也認知到,開刀只是治療了這個病,並沒有救了這個人。治「病」容易,治「病人」很難。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找我開耳朵的病人。病人抱怨她開刀後,天天失眠。因為以前耳朵不好,聽不到她老公打呼。現在耳朵開刀好了,聽到鼾聲這麼大聲,太吵,睡不著……●●「人」真的很難醫喔。書籍介紹有溫度的手術刀:一個頂尖外科醫師的黑色幽默作者:陳光超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21/09/27作者簡介陳光超:‧《商業周刊》百大良醫‧榮獲「國家新創獎」及國際10多項專利‧發展電子耳(人工耳蝸)醫療技術,領先全球,不但引起國際醫學界關注,歐洲、日本及韓國等不少機構邀請演講,也成功開展國際醫療‧聯合報「元氣網」專欄作家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目前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以及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在專攻頭頸手術超過20年,完成的頭頸癌手術超過5000例後,2000年,他接觸電子耳,獲得「亞太人工電子醫學會」論文首獎。2004年,他開始發展電子耳醫療。2007年,經由他不斷鑽研手術技巧,發明各種鉤子,每次縮短0.5公分,直到手術開口縮小到2.5公分,且患者不用剃髮,這創下台灣醫界電子耳傷口最小的紀錄,而在2008年,他戮力研究,原本術後4星期才能開機,他卻首創術後24小時就開機,領先全球。他的出色表現,引起國際醫學界的關注。自此,歐洲、日本及韓國等不少機構邀請他去演講,他的患者更不限於台灣。2020年,他帶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策略聯盟團隊,開發出「人工智能輔聽器」醫療技術。透過輔聽耳機,照護銀髮族以及提早預防老人失智,榮獲十七屆「國家新創獎」殊榮,另外,他個人也獲得國際10多項專利。被推薦為《商業周刊》百大良醫,也持續大力開展國際醫療,至2020年,已有超過700位海外患者,跨海來台就醫。曾經擔任亞東紀念醫院人工耳蝸中心主任;振興醫院耳鼻喉部部主任;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科總醫師、主治醫師;屏東龍泉榮民醫院住院醫師。延伸閱讀: 蔡依林「王牌經紀人」蔣哥的生命告白...面對摯愛成了植物人:「一場溺水戲,差點讓我在電影院窒息...」
-
2021-09-07 養生.人生智慧
燒出「觀音骨」代表有福報?大師兄:那些火葬場上不專業的溫柔
有時,話說到此就好。●裝罐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把燒完的骨頭裝到骨灰罐內。但是,罐子「裡面」的學問卻不小。在裝罐前,我們會請家屬到撿骨室裡「撿骨」,由業者主導,請一位家屬用筷子夾起一塊骨頭,放入骨灰罐。在放進去的時候,要一邊喊著:「某某某入新居喲!」每當聽到這句話,都覺得很欣慰,原來在陰間入新居比陽間容易呀。這時,葬儀社的人也會稍微向家屬介紹亡者的骨頭。「這副骨頭燒出來好漂亮呀。你看,這個觀音骨那麼完整,是極有福氣的人才有。不信?不信你問一下火化大哥,是不是很少見呀?」所謂「觀音骨」是人的第二頸椎,形狀像是觀世音的頭,並呈現坐姿,所以我們稱作觀音骨。每個人都會有,可是骨質疏鬆的人,這個骨頭容易碎掉。說少見嘛,也不算少見,但是為了配合葬儀社,我們都會掛著一絲神祕的微笑,點點頭。家屬看到我們高深莫測的微笑,就覺得自己的親人很有福氣而開心。「啊,你家人的骨頭裡面黑黑的,應該是化療變成這樣的。」「啊,這骨頭是粉紅色,應該是常吃高血壓藥。」「啊,這骨頭黃黃的,應該是……」每當聽禮儀師介紹骨頭的樣貌,以此判定往生者生前的身體狀況,都覺得他們很專業,厲害地說中了往生者曾患的疾病。而家屬回想著往生者生前的狀況,往往也看著骨頭流淚。●那次在裝罐時,禮儀師不在場,家屬看到骨頭黑黑的,便問我的學長:「請問這個骨頭為什麼會黑黑的呢?」學長回答:「因為是柴油燒的,積碳。」家屬又問:「為什麼那個骨頭黃黃的呢?」學長回答:「可能是陪葬的衣服染色,染到了骨頭上。」我在一旁聽得瞪大雙眼,心想天呀,這樣講也太不專業了吧!裝罐完之後,我忍不住問學長:「為什麼別的禮儀師都能那麼專業地解釋往生者得過什麼病、吃過什麼藥之類的,我們的回答卻那麼遜?」學長笑了笑,說:「我們每天裝那麼多罐子,你有沒有注意到,如果在裝罐的時候,我們不談那些疾病、吃藥啊等等,家屬的感覺是不是好一些?人都往生了,到現在也是最後一步了,能不能就不要再透過骨頭去研究他得過什麼病、吃了哪些藥?只要知道他現在沒病沒痛,好好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了,這樣就好。「有時候我們的一句話,會讓家屬難過很久,內疚很久。比起這樣,我寧願當一個話少、不專業的人。」我聽了,沉思很久。這天,我在火葬場,學到了溫柔。※ 本文摘自《火來了,快跑》。《火來了,快跑》作者:大師兄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1/07/27
-
2021-08-31 養生.人生智慧
火來了,快跑!大師兄:棺材不只是容器,更承載了思念與祝福
「棺材」,在大家眼中會產生什麼樣的連結呢?曾經有段時間,我很膽小,或許是殭屍片看太多了,只要一想到棺材,自然而然,下一個畫面就是殭屍。●高中時,一位很疼愛我的阿姨得癌症走了。我們一家子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趕回南部外婆家。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奔喪」。我一直覺得「奔」這個字用得很美。當我們聽到這個消息,準備趕回去時,我妹還在想穿什麼衣服比較不失禮,被爸爸臭罵一頓。「奔喪的意思,就是無論如何立刻要趕回去!」直到現在,我還深深記得那時在趕回去的路上,心情多麼沉重。回到外婆家後,我發現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不敢看我阿姨。很諷刺吧?單身一輩子,從小對我疼到大、過年都帶我買玩具,生病時牽著我的手,告訴我以後她不在了,我要好好保護外婆的阿姨──她過世了,我不敢看她。我不為自己辯解。不是因為怕太難過,而是不敢看。老爸強拉著我去看阿姨。那是放在鄉下家裡的一種移動式冰庫,裡面躺著一個女人,臉色蠟黃,眼睛半瞇半開,下巴放了一疊銀紙。後來我才知道,那疊銀紙是要讓她的下巴可以闔上。但我只覺得害怕,連為她守夜都不敢。直到大殮那一刻,阿姨的遺體被放入可怕的棺木裡,棺蓋準備要關上時,我才驚覺:「要是再不多看她幾眼,等棺木蓋起來後,我就再也看不到她了!」瞻仰遺容時,我一邊哭、一邊看。阿姨從未化過妝,而我第一次見她化妝,居然是她躺在棺木裡的時候。這次,我不怕了,只有滿滿的難過。我哭倒在棺木旁,最後被我爸拉走。「叫你看的時候不看。等到看最後一眼,你又看得拉不走!」這句話一直在我心中存著。從此當看見棺木時,我只有滿滿的哀傷,而不見太多的恐懼。●在殯儀館,我看過各式各樣的棺木,有的非常名貴漂亮,有的簡單隆重,有的是幾片木板釘一釘。而最令我意外的,是一個死胎被放在一個小紙箱中。到了火葬場之後,研究棺木變成我的興趣。第一次看到紙棺,覺得超酷的,用很厚的紙做成棺木,聽起來就很環保。禮儀師卻在一旁冷冷地說:「等到下雨的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環保了。」啊,原來紙碰到水容易散呀!第一次看到土葬棺,覺得超氣派的。就像在電影裡出現的那種大棺木,兩邊各有一個圓弧突出,看起來就很霸氣。禮儀師卻在一旁冷冷地說:「等到叫你抬的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霸氣了。」啊,原來土葬棺那麼重呀!●某天在火葬場,看到一具白色棺木,上面寫滿了字,就像是以前學生時代要畢業時,大家在畢業紀念冊上寫的一樣:一路順風下輩子做個更快樂的人來生再相見各式各樣的祝福,不像「英年早逝」、「痛失英才」那種制式喪禮用詞,而是很口語化地直接寫在棺木上。真的很酷。原來,往生者是一位老師。他生了重病,知道自己快要離開了,告訴學生們,希望願意來參加喪禮的同學,在他進火爐之前,可以給他一些祝福──就像是學生們離校的時候,他給他們的祝福。看著這樣一副棺木被送進來,聽那一聲聲「老師,火來了,你快跑呀!」真的很感動。有一次,來了一具好小的棺木,上面有蠟筆小新的圖案。雖然有「白髮人不送黑髮人」的古禮,但是我聽到在火爐外面,有個堅強的爸爸喊著:「小佑,火來了,你要跑呀!不要怕,爸爸陪你,小新、小葵和小白也陪你喲。小佑,火來了,趕快跑呀!」還有一具棺木上的圖,是一棵一棵的櫻花樹。火化爐外,子孫滿堂。子女請媽媽「火來了,快跑」,孫子喊著「阿嬤,火來了,快點跑」……家人們用老母親最愛的櫻花樹,送她最後一程。●每一具棺材,有著不同的樣式,裝著離去的人們縮小的身軀,也載著親人、朋友們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送進火化爐。還沒來火葬場工作之前,我覺得在棺木上花這些心思很浪費。反正都要火化掉,一下子就沒了,弄那麼多花樣幹麼。但,假如有一點點,一點點讓人感受到自己對於逝去的人可以做到更多,其實又有何不可呢?畢竟棺木裡面那緩緩地被推進火化爐的,都是一生中最愛的人呀。※ 本文摘自《火來了,快跑》。《火來了,快跑》作者:大師兄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1/07/27
-
2021-03-22 新聞.生命智慧
母親的告別式家族盛大、好友的告別式精采回顧…我要怎麼說再見?
回顧罹癌好友的精采此生參加過不少告別式,印象最深刻、也最震撼的是一位六十歲往生的好友,放映的第一張投影片就是她罹患癌症後,接受化療的光頭照片:身著病服、打著點滴,體貼的先生陪伴在旁。她堅定的眼神,勇敢、豪率,令人動容。投影片從她人生的最後時刻一直往前推:事業成就、桃李天下、家庭圓滿、國外求學、學業優異到乖巧可愛的小女孩……短暫的片段如同時光隧道般,帶我們陪著她走完精采人生。事後,一位朋友很感慨地說:「平常要多拍照,告別式才會精采豐富。而且要趁現在還不是很老,去拍一張美美的大頭照,以備靈堂使用。」我不禁心想:我要怎樣的告別式呢?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記得我五、六歲時,住在鄉下的外祖母去世了。瘦小的外祖母是位非常慈祥、輕聲細語,散發著溫暖光輝的長輩。我們這些孩子都非常喜歡她來家裡,因為如果犯了錯,母親拿起藤條要責打時,趕快跑到外祖母身邊就沒事了。外祖母的遺體躺在大廳裡,墊高的門扇板上,面色祥和,旁邊點著香。母親帶著我繞外祖母一圈,說:「免驚,阿嬤是好人,很疼我們,不會害我們的。」──這是我對往生者的初次印象:安靜、平和、自然,無有恐懼,而且人老了,有一天都會這樣。父親病逝時是九十一歲。中部小鎮的喪禮,大多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且占了馬路的一部分,因此,需事先向派出所申請路權。當時,我們晚輩站在靈堂旁,一面哀戚答禮、一面聽到背後的車聲,不免有點擔心被撞。幸好路過者都尊重往生者,也體諒家屬,車子慢行而過。晚輩跪拜時,六十歲出頭的大嫂因膝蓋退化,跪下後無法起身,還得讓身旁的大哥拉她一把。禮儀師趕緊說:「不方便者可以免跪,行禮即可。」喪禮的繁文縟節之一是請法師及居士誦經、唸佛。我手邊沒有經文,不知內容,只覺得聲調平庸而反覆,但聽久了,心境卻慢慢平靜,頗為療癒。那時五十多歲的我,想著退休後,也許可以從事禮儀師的工作,希望能以莊嚴、溫暖的方式撫慰生者。大哥卻笑說,殯葬業是個大事業,我的外表和專業能力都明顯不足。他說得對,但從此,我就特別注意喪禮撫癒人心的療效。父親去世後六年,九十七歲的母親往生了,我們仍然在自家門前搭棚、設靈堂。由於母親是大家族中最高齡的長輩,當時跪拜的晚輩多到即使三人一排,還是排到棚子外。這讓我感受到臺灣傳統的喪禮,可說是大家族成員見面、緬懷、思源的機會,也是個人省思、感恩和療傷止痛的起動力。基督教的追思禮拜在教會舉行,莊嚴典雅,除了牧師講道、獻詩班,大家一起禱告、讀經、唱詩,非常療癒,而且離開時,每人手上還常帶回一盒點心呢!從現在開始回看一生,不留下遺憾我單身,與大家族的親戚們平常少聯絡,想到等哪天自己走了,那時候朋友也都老了,能來參加告別式的人可能寥寥無幾,怕是既難堪,又心酸。所以,我決定免掉告別式,但要自行製作一生的投影片,而且從現在開始做,同時反省做人有哪些要改善或學習的、還想去哪裡玩、哪些事還沒做,趁現在還來得及一一補足。不過,投影片將來給誰看?總有幾位親友吧。或許也可以放到YouTube,永存雲端喔。(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2021-03-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巴金森主題/「你這麼好的人,怎會得這種病!」…若你遇見「巴金森氏症」,這些話別說!
縱使得了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之前參加一個女性成長團體聚會,輪到一位六十歲出頭的優雅女士發言。她患了巴金森氏症。她說,幾年前和先生到一間機構辦事,趁著她先生剛好走開時,櫃檯小姐笑咪咪地說:「你先生很愛你喔!」她問:「怎麼說呢?」櫃檯小姐回答:「你病成這個樣子,又行動不便,要人扶持,他還肯帶你出來。」她聽了,心中一沉,真後悔多此一問,早知道只要笑笑或說聲謝謝,不就得了。不過這件事也讓她領悟到,雖然是病人,還是得盡量維持自立、自強的形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縱使得了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此後每天,她一定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尤其外出時更是如此。而且更積極地與醫師配合,按時服藥,並依病情調藥。每天在家做溫和的運動,努力復健,要做一位模範病人。她告訴大家,行動不便是因為生病,而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適時地幫忙,但不需要憐憫。巴金森氏症,有藥物可治療巴金森氏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中腦的黑質組織的神經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造成在休息狀態時會顫抖、僵硬,還有行動緩慢和平衡不佳等症狀。通常,症狀從單側的手、腳開始,逐漸擴散到兩側肢體、身軀,影響到平衡與轉身,需靠輔具行走,生活也需要有人幫忙。但每個人疾病的進展速度不同,而且可以用藥物控制。然而,巴金森氏症並非只是動作協調性的問題。巴金森氏症病人也可能會出現憂鬱、焦慮等症狀,更可能因為手抖、講話慢、面部表情僵硬和動作遲緩,自覺形象變差,而不願與人接觸或參與社交活動,逐漸變得孤立。巴金森氏症的平均發病年齡是六十歲。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六十歲以上的人中,約有一%罹患巴金森氏症,但有少數人在五十歲以前就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氏症」,例如美國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Fox)在三十歲時,被診斷有巴金森氏症。可見巴金森氏症並不如想像中的少見,你、我都可能遇到。巴金森氏症是第一個有藥物治療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在一九六○年初期即發現左巴胺的療效,而且此後一直有新藥出現。近年來,視丘下核深部腦刺激術,也是治療方法之一。巴金森氏症患者,容易被誤解有一次,我參加國外旅遊團,其中有位先生一看就知道是巴金森氏症患者。他雖然動作稍遲緩,手有點抖,步伐小,身體有些前傾,但是走步道、逛景區,都跟得上團隊的步調。除了請他坐遊覽車的前排,比較好上、下車外,大家沒有對他另眼看待。然而,一般人不大了解巴金森氏症,甚至會誤解其症狀,例如把「說話慢」當作是認知障礙,「動作遲緩」認為是缺乏運動,「平衡差」以為是喝酒或服藥太多,「手抖」表示焦慮或睡眠不足,而「面部缺乏表情」則是不友善。親友患了巴金森氏症,我們該如何應對?請慎重地看待這是一種疾病,表達關心,請對方好好接受治療。如果不曉得要跟對方講什麼話才好,那就不要講,也沒關係。千萬不要給強烈的個人意見或隨便下斷言,以免造成傷害,例如:●「你這麼好的人,怎會得這種病!是不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壞事?」生病不是犯錯或遭受懲罰,生病更是與道德或修養無關,無論好人、壞人都是會生病的。●「你的手都沒抖,怎麼會是巴金森氏症?我手抖得很厲害,也沒得到巴金森氏症啊!」也許說話者是動作性手抖,也就是拿東西、夾菜時會抖。不像巴金森氏症是在休息狀態時,手會顫抖。看似同樣的症狀,但細節不同,診斷也可能不同。●「你根本沒病,多運動、多走路就會好的。」多麼不切實際又不負責任的話。把病人當作平常人尊重一般人如果在路上、餐廳、捷運車廂等公共場合,遇見巴金森氏症患者(或是行動不便的人)該如何?我們的眼光很自然地會落在病人身上,但是在短暫的注目後就不要一直盯著對方看,或交頭接耳地議論。如果對方需要幫助,可以適時、適當地給予協助,例如幫忙攙扶、讓出空間或座位(但不是躲閃)。有時,把病人當作平常人看待,是對病人的一種尊重。(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17 養生.抗老養生
想要「老康健」,愈早開始準備愈好!健康長壽的3個實用處方
好好照顧健康最重要內政部公布的二○一九年國人平均壽命為八十一歲,男性是七十八歲,女性則是八十四歲,創下歷年來的新高。而截至二○二○年六月,臺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比例高達十五‧七%,並持續攀升中。因此,長壽不是問題。如何有個健康的老年、做到「老康健」(healthspan),才是重要的。要「老康健」,除了身、心健康,其他層面也很重要。二○二○年二月四號的《美國醫學》期刊有一篇論文:〈二十一世紀的長壽處方〉,引用醫學文獻,提出健康老年的三個要素,很值得參考。「老康健」要素一:生活有目標,帶來意義和價值美國有一項「健康與退休研究」(HRS),請六千九百八十五位、平均年齡六十八歲的居民,填寫「心理幸福量表」中的七個題目,以評估他們是否有生活目標。題目如「有些人生活沒有目標,但我不是這樣的人」。分數愈高,表示愈有生活目標。四年後,研究人員發現,分數最低的人,死亡率是分數最高者的二‧四三倍,可見「擁有生活目標」是有益健康的。其作用機轉不明,可能與血中皮質醇與促發炎細胞激素的濃度降低有關。我們小時候幾乎都寫過作文〈我的志願〉。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目標不一定要遠大。可以是擔任志工、上社區大學,學樂器、陶藝、寫作、繪畫、國標舞等圓夢計畫,以擴展視野,成就自己。也可以是照顧孫輩,含飴弄孫,樂在其中,且讓中年兒女在事業上能全力衝刺,成就子女。「老康健」要素二:維繫社交人脈,可互助和取暖有一份針對一百四十八項、來自不同國家的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報告,所做的統合分析,這些研究共有三十萬八千八百四十九位參加者,平均年齡六十三歲,平均追蹤了七年半。結果發現整體而言,社交關係較強的人,存活率比社交關係弱的人多了五十%。社交有益健康可能是因有助於紓解精神壓力,或容易得到各種人脈資源幫助的關係。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與親友互助、取暖,有歸屬感,才比較不覺孤單、少憂鬱。有些上班族努力工作,平常接觸的都是同事;退休後,才發覺自己沒有朋友。因此,在年輕時就要依個人的興趣或需要,加入不同的社團。這些社團成員來自不同行業,沒有利害關係,不僅能夠一同成長、變老,且有新血加入,可以交換訊息、互通有無,比如生病要看哪一位醫師等。這陣子為防範COVID-19,有位朋友在LINE群組裡說她到處去排隊,都買不到口罩,於是有朋友送口罩到她家,令她好感動。「老康健」要素三:良好的生活型態,是健康基礎美國芝加哥有一項「記憶與老化研究」(MAP),追蹤九百二十一位無失智症的居民,平均年齡八十一歲;六年後,有兩百二十人被診斷為患了阿茲海默症。研究並發現,飲食攝取「黃酮醇」(flavonols)的量最高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黃酮醇攝取最低者少了四十八%。「黃酮醇」存在於茶葉中,與甘藍、菠菜、豆莢、花椰菜、橘子、番茄與梨子等許多蔬果中。良好的生活習慣像是:不抽菸、飲酒適量,多動腦、多運動、多從事休閒活動,多吃蔬果,睡眠充足等。這不僅是健康的基礎,能提升免疫力,也有助於降低得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老康健」的準備,愈早開始愈好其實,「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與「健康的生活型態」,應該從年輕或中年時就開始,慢慢培養,才能長長久久,長壽且健康。(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2021-02-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當媽媽說「菠菜是好吃的」時 她是在談論什麼嗎?
當媽媽說「菠菜是好吃的」?!科學家海因茲‧馮‧福爾斯特能幫助我們理解這些話語的毒素在哪裡。他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描述過,我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個女性控制者是說著「菠菜很好吃」的母親。這句話是有毒的話語的一個絕佳例子。事實上,菠菜不是好吃的,而是綠色的。說「菠菜是綠色的」,是對它的客觀屬性進行描述;說「菠菜是好吃的」,則是把個人的觀點,當作事物的客觀屬性。這意味著我們的母親是壞人嗎?當然不是!雖然她們的表達在語法上,或者說在句法上有缺陷,但她們這麼說,只是希望我們能嚥下這碗綠色的菠菜湯。當有人告訴你「你是一個變態」、「你是一個病人」、「你是一個瘋子」等等的時候,情況也是如此。這些客觀描述其實是兩人之間關係的產物。只有當客觀描述和關係產物之間區別明顯時,這些描述才算得上是話語控制。這類話語控制非常普遍,為了個人的身心健康,很有必要學會識別它。它涵蓋了很多種情況,可能出現在伴侶之間,也可能出現在家庭內部。在這些情況中,有人會帶著斷然,甚至激烈的口吻,說著「你是個卑鄙小人(或者無恥之徒)」這樣的陳腔濫調。也就是說,他用了一個形容詞來定義一個人的品質,而這個定論實際上是他和描述對象之間關係的產物。沒有人純粹是卑鄙的(或者說比較少)、控制欲強的、變態的、暴力的、柔情的、善良的,或是慷慨的。只不過,我們在某段關係中會展現出這樣或那樣的一面,而在另一段關係中,則會展現出不同的一面。因此,問題不在於菠菜究竟好不好吃,問題是動詞「是」被用來使人相信,它所描述的是菠菜內在固有、不可更改的性質。這句話的毒素就在這裡:我們可以說菠菜是綠色的,但我們不能說它是好吃的。只有真的認為菠菜好吃的人,以及在特定的情況下,想要讓小孩子嚥下菠菜的人,才會說菠菜是好吃的。這樣做的問題在於,他們在吞下菠菜的同時,也接受了一種錯誤的論證,並可能在將來使用同樣的論證。利用已經建立的關係,損耗、麻痺對方,使對方內疚這類話語控制在伴侶之間表現為:「你是個病態自戀者」;在家庭中表現為:「你是個壞父親(或兒子,或母親等等);在精神病學領域表現為:「你是一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憂鬱症患者、自閉症患者、思覺失調患者(多項可選)。」這些話的危害相當大,因為這種虛假的客觀性,把在某段關係中產生的個人意見,包裝成了絕對肯定的客觀事實,而這種絕對,肯定通常只涉及無生命的物體。在這裡,要感謝普通語義學的創始人、哲學家阿爾弗雷德‧科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他告誡我們,要小心動詞「是」的濫用。他認為這個動詞擾亂了人的思維。兩個人的真實關係,雖然在這個動詞中得以體現,但在現實中,卻不是完全如此。動詞「是」的使用,如「他是,或者你是如此這般」,應該被理解為:「這個人認為我『是』這樣的,另一個人可能並不這麼認為。這些話不是對我進行價值判斷,而是向我傳遞某種資訊,目的是利用我們之間已經建立的關係來損耗我、麻痺我,使我內疚。」※ 本文摘自《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作者:羅伯特‧紐伯格譯者:楊燕萍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1/01/06《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書封。圖/寶瓶文化提供
-
2021-02-15 養生.心理學解密
「你對我的關心少了,我才會出軌」看穿那些婚姻裡有毒的話語
你對我的關心少了,我才會出軌當控制者想要掩飾某種行為或目的時,情感控制是他們最常用的手段。情感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與受控者是否容易被激起內疚感、羞恥感或同理心有關,而且取決於受控者是否信任這段感情或者控制者本人。控制是為了說服「受控者」,讓他們去接受或面對一些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棘手的、讓人痛苦的,甚至是令人震驚的情境和狀況。這裡並沒有列出所有可能被控制的情感,我只列出了其中最常見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想像力是無窮無盡的……內疚感:「你給我的陪伴少了,你對我的關心少了,我才會出軌。」蕾娜,四十歲,結婚十五年。「這麼多年了……」她說,「以前,我和我先生的感情很好。雖然我們待人的方式很不一樣(他外向,我內斂),但我們以前一直配合得很好,或者說我們曾經覺得我們相互之間是一種有益的互補。但是,孩子長大了,隨之而來的問題,導致我們這兩三年來過得不太好,災難由此而生:去年,我發現他出軌了。「他沒有否認,而是試圖狡辯:我給的陪伴少了,我對他的關注少了,我見他見得少了……雖然我很受傷,但我還是試著理解他,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想要挽救我們的關係。「然而事到如今,我已經無法掌控事態的發展:我沒辦法忘記。即使他給了我承諾,我也無法再相信他。甚至,我做出了連我自己都不能理解的行為:我經常查看他的手機,他遲到了,我就會驚慌,我意識到我變得不可理喻。「他提醒我,叫我別把他逼急了,但是沒用,沒幾天,我就又控制不住我自己了。每一次,我都控制不住要發火。我們的愛情好像就此被他殺死了一樣。這意味著我不愛他了嗎?我認為不是的:相反,這使我知道我愛他勝過一切。但是,我要怎麼做,才能在他硬下心離開我之前,讓自己平復下來,去原諒、去找回過去……」顛倒是非黑白蕾娜的苦惱並不難理解:她的丈夫顛倒了是非黑白。他不但不承認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反而想方設法讓蕾娜內疚,指責她該為出軌的事情負責,因為她陪伴的時間少了、給的關心少了,甚至是見面次數少了,而他才是受害者!這種顛倒黑白的行為,也許正反映出男方知道是自己做錯了。如果他真的對蕾娜不滿,他應該將不滿告訴蕾娜,而不是做出出軌的行為。這種對事實的顛倒,讓蕾娜感到困惑。她愛他,所以她很難意識到自己才是受害者(而對外人來說,這是顯而易見的)。這也解釋了她那些表面看來不理性的行為是從哪裡來的,而她的這些行為,也反映出她處在一種不正常的環境中。讓對方內疚是最常見的話語控制手段。它依賴於對方感知罪惡感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經由教育灌輸給我們的,由此可見教育的作用。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曾經感受過罪惡感,也曾經讓別人產生過罪惡感。讓人內疚的三種類型讓人內疚的手段,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個女人感覺到丈夫在疏遠她,對她態度冷淡,不再碰她。女人很擔心,便去問丈夫什麼情況。第一種類型,丈夫會回答說:「看看我工作上這些事,你就會懂了!」或者「不是我疏遠你,是你沒有時間。你要出差,要陪孩子,要陪父母什麼的。」又或者「我不知道你有什麼好抱怨的,你連感覺被愛的能力都沒有了!」第二種類型,丈夫會回答說:「我受夠你的這些要求了。你要再這樣,我就走了。」至於第三種類型,女方聽到的回答會是:「我不明白為什麼你就不懂我,我不能一心多用啊。你站在我的立場想想看……」控制者會根據自己的目的,來選擇相應的控制手段。例如在兩個人要分手的時候,想要先結束關係的人自己會感到內疚,而他們讓自己擺脫內疚感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對方來承擔分手的責任:「我離開你,是因為這些年來,你一直都在忽略我,你沒有做任何努力讓我能夠繼續愛你,你的心思都在(以下幾種情況任意可選)孩子/工作/家人身上……」「你那方面不行。」「我在你眼裡什麼都不是。」「你的注意力從來就沒有放在我身上。」……除此之外,還有:「你根本不顧及別人的痛苦,我說的不只是我的痛苦,反正你也不在乎。但是請你想想孩子們,想想他們要承受的,想想你給他們創造的生活,想想他們對你的信任!」但這個辦法也不總是能夠奏效。例如,女方向男方開戰,試圖讓他內疚,而後者也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擊。當然,女方不會任由對方這樣汙蔑自己,於是列出更多的證據,甚至言詞激烈地指責對方。男方也不示弱,藉此發洩以往埋藏在心中的不滿,從頭開始翻舊帳……如此一來,幾個月後,這兩個人恐怕都可以成為讓人內疚方面的專家了。※ 本文摘自《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作者:羅伯特‧紐伯格譯者:楊燕萍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1/01/06《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書封。圖/寶瓶文化提供
-
2021-02-10 科別.精神.身心
與渣男分手的8個策略!七成謀殺發生在決定分手後
渣男有了另一個「獵物」時,通常才是最有可能「安全下莊」的時候。在理解人格偏差者的潛在暴力風險後,分手時要注意什麼?能不能針對以上的這些特點,做出最合理的分手策略?首先,要先理解多數人類的暴力事件,是相對上的「小概率」事件。我們一生中跌倒、出小車禍受傷……各式創傷的機會,都比真正被另一個人以暴力直接攻擊的機會要來得大。這不是說我們就可以因此掉以輕心,而是要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就像疾病做檢驗一樣,當事件本身是「小概率」時,任何檢測的方式,都很容易出現「偽陽性」和「偽陰性」,這也是醫生不會盲目讓病患做各種檢驗的主要原因。應用到暴力的預測,其實由於「自傷」和「傷人」都是小概率事件,這很容易讓我們的各種預測產生「狼來了」效應。你以為會出現的暴力攻擊,結果沒有產生,但你以為應該沒事的時候,暴力就硬生生地出現了。前者的預測錯誤,讓我們誤以為「其實他沒那麼壞」,而後者的預測錯誤,輕則陷自身於險境,重則傷身,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一、隨時相信「風險」無時無刻都存在此時,最正確的方式,是隨時相信「風險」無時無刻都存在。不要輕易放下戒心,特別是當你已經很清楚地釋放出堅定的分手要求時。任何暴怒咒罵固然是暴力的可能徵兆,甜言蜜語的哀兵姿態,也不保證下一秒就不會見到他亮出刀子。在隨時警戒,提醒自己風險一直存在的同時,如前面所述,我們第一個要面對和處理的,就是對方面對失落後的反應。切忌把「擁有」掛在嘴邊雖然這個時候才提,通常已經過了最佳時機,但健康而對等的親密關係,切忌把「擁有」掛在嘴邊或放進心裡,這是任何想要和另一半維持親密關係的重要原則。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也都該一直有著對等的尊重。親密關係要謹守的,是兩人持續溝通、維持互動、相知相守,一起面對未來、共度餘生。沒有誰「擁有」誰,沒有「誰是誰的人」這種說法。這樣的言語和情話雖然甜蜜,但背後隱含的概念,也等於抹煞另一半的獨立人格和物化了對方。除了很難在未來一起相互扶持、共同承擔,以面對瞬息萬變的人生之外,在這種分手的場合,「失去」所帶來的痛苦,也會格外嚴重。因為在這種狀況下,渣男會想到的,只會是他的一個「東西」即將被他人奪走。那個潛意識底下的黑暗存在,不會是多數女性在檯面上能夠聽到的。那個在他潛意識中的「東西」,也許是個女傭、也許是個廚娘、也許是棵搖錢樹、也許只是具性愛娃娃。那個「東西」即將被奪走,所以莫須有的,「一定有另一個男人」的指責,也必然會出現。不論你如何解釋,也不管事實真相是什麼。這時候,在實務上,我見過多數最平順無傷的處理方式是「轉移」。也就是渣男有另一個「獵物」時,通常才是最有可能「安全下莊」的時候。以邊緣人格為例,即使是很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也有可能被邊緣人格個案搞到灰頭土臉,往往只有邊緣人格個案又「盯上下一位受害者」時,當事人才有機會鬆一口氣。當然,這樣的狀態可遇不可求,但當我們發現渣男竟然背叛愛情時,其實當事人反而應該慶幸,因為如果能夠好好把握,既然有人願意接受這支只會下跌的爛股票,你也大可不用繼續在這裡傷神苦撐。但總不能都憑運氣。如果渣男就是不轉移,那麼,什麼樣的東西才是可以「操之在我」的呢?二、堅定地確立自己一定要和渣男結束關係的信念三、分手的訊息最好能夠兼顧「盡量降低對方的挫敗感」這時要考慮的是,以預防因失落而誘發的暴力風險而言,除了堅定地確立自己一定要和渣男結束關係的信念之外,分手的訊息傳遞最好能夠兼顧「盡量降低對方的挫敗感」。或者至少如前述「拿走三百元和還有兩百元」的研究,即使客觀事實一樣,但讓當事人比較能夠聚焦在「還擁有什麼」,就比較有可能降低失落所產生的挫折。具體來說,關係的結束,比較好的方式是傳遞「你沒有什麼不好,也沒有人想改變你,也不需要改變你,而我,也不可能改變。在這樣的前提下,兩人都不可能走下去,所以希望將這段關係結束」的概念。四、別再爭論「誰對誰錯」,這只會讓事情更糟因為多數關係破裂的時候,兩方都很喜歡爭「誰對誰錯」,也通常都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相互指責。這也是為什麼「愛情沒有對錯」這句話時有所聞的原因。就是因為所有過來人都很清楚,即使真的可以有對錯,但對當事人雙方而言,在這上面糾纏,根本就只會讓事情更糟,所以不如睜眼說瞎話,反正沒有對錯,就不用再爭對錯了。五、讓對方盡量有足夠的支持系統,例如朋友或家人另外,也需要做到的,就是讓對方盡量能有足夠的支持系統。別忘了,「還擁有什麼」是一個一定要讓「被分手」的當事人感受到的點。就算是渣男,也還是有可能願意站在他那邊的朋友、親人、潛在支持者。傳遞「我要和他分手,他在這段時間可能需要很多關心」的訊息。這一點對順利的分手,也會有幫助。但是同樣地,所有的「誰對誰錯」的戲碼,一樣有可能在任何人際關係的連結裡上演,但是我們就是要避開這樣的爭論。「他就是他,不需要改變;我也就是我,同樣不需要改變。這樣的兩人,無法維持關係。有問題的是這段關係,要停掉的,也是這段關係;沒有任何人被拋棄,被放掉的,是這段關係。」六、就算有「更好的對象」,這段期間,也要盡量延緩因為將焦點放在「關係」之上,所以切記,就算有「更好的對象」,這段期間,也要盡量延緩。一旦讓被分手的一方感受到「我是被替代掉的」,那麼,幾乎前面希望降低當事人「失落」感的一切努力,都會化為烏有。「被搶走了」,是所有失落型態裡,最容易誘發憤怒的。緊接著要處理的,是「無法同理、自我中心」的致命傷。強調「這段關係必須結束」,雖然已經是盡量降低對方失落、維持對方價值感的方式了,但通常接下來還會面臨的,至少有兩種狀態。△渣男提出那套「我一定會改」、「你要負責,不可以拋棄我」的情緒勒索。△各種「你不對、你該改、你一定有別的男人」之類的道德綁架。但別忘了,同理的能力其實和「大道理」沒什麼關係。對於人格違常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種天生的缺陷。當事人之所以被眾人罵是渣男,就是會沒有自覺地以自我為中心,並且完全忽視你的感受。所有的辯論都會失焦和離題,甚至會讓你深刻體會到一個偏執的人格,可以將過去的現實記憶顛倒黑白到什麼程度。七、你需要找到適當的「緩衝防禦」,但千萬別找另一位同齡男性友人所以,這時候除了不要陷入「三堂會審」式的刑偵調查,虛耗精力,而是堅守「不想要改變彼此,彼此也無法持續這段關係,所以沒什麼道理可談」的基調之外,為了隔絕這種「不可能有同理,也不可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所以也不會有好聚好散」的困境,自己這方找到適當的「緩衝防禦」,協助做這段關係的冷處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這個「緩衝」千萬別找「另一位同齡男性友人」,因為這通常只會造成對方更嚴重的偏執。一位年長、具有權威,但沒有情愛糾葛關係的男性會是較佳的選擇。而這時可能會面臨的,則是另一種「轉移」,只是這種轉移的焦點是「恨」。過去也有一些實例,治療師被當成「緩衝」,渣男將憤怒轉移到治療師身上,造成很多困擾。我也認識一位美女級的網紅藝術家,到後來,還要找律師當協助隔絕的緩衝者,才有辦法擺脫心理病態跟蹤狂的糾纏、騷擾。如果到這個階段,能夠成功地將「失落」和「無法同理」這兩個關卡所造成的問題盡量淡化,一般來講,這樣的關係糾葛,即使面對的是令人厭惡的人格違常者,問題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去。特別是能夠讓對方接受「你不是拋棄對方,而是目前的你,不想要建立任何『關係』」的話,使用暴力的機會就可以大幅降低。八、了解對方平常會跟你提到的挫折是什麼,以及他通常如何處理最後一個問題仍然相當棘手。需要很長時間小心提防的,就是對方「處理挫折的方式和能力」。若對方毫無處理挫折的能力,那麼你必須用盡一切方式保持距離,以及完全不要相信和他的任何互動會是安全的。※本文摘自《渣男,病態人格:精神科醫師剖析7種人格違常渣男,遠離致命愛情》/出版社:寶瓶文化 /作者:王俸鋼
-
2020-11-23 性愛.愛情診療室
交友軟體遇見恐怖情人!醫點出常見特質,出現3種可能是「反社會人格」
很「貼心」,但其實更接近「獵人對其獵物習性的瞭如指掌」,而不是溫柔體貼。‧「你不認識我,不過沒關係,我會給你機會。」‧「你很想被看見,對吧?但你的品味實在有問題。放心,我會糾正這一切的,你註定是我的人,那些毫無意義的抗拒,只是因為你太膽小了。」看著檢察官搜索後,在調查庭上提示的證據,筱莉打從心底覺得不寒而慄。男友日記上幾近瘋狂般的囈語,完全透露出他內在深處的瘋狂。「我這樣做,真的是我的錯嗎?」「我這樣做,真的是我的錯嗎?」一時興起,筱莉使用最近很流行的交友軟體。筱莉無法否認自己確實渴望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但也不能說自己不夠小心,畢竟不只是透過社交軟體,認識了男友,自己還花了一番時間和力氣,去打聽男友身邊的一切,包括他的工作、家世、過去的愛情史和人際關係等,但,誰知道即使如此滴水不漏,還是防不住這個爛桃花。一切都要從筱莉的愛犬小P開始說起。從大學時期開始收養,小P可以說是筱莉的心靈支柱。雖然小P只是隻全黑的台灣土狗,但討喜、溫馴的個性和筱莉很像。筱莉和小P幾乎形影不離,小P的足跡就是筱莉的生活軌跡。筱莉每次回到家的那句「媽媽回來了!」配上小P搖著尾巴撲上來狂舔的身影,幾乎是這幾年來每天都會上演的兩「人」間的溫馨接送情。即使筱莉也跟著朋友開始玩起社交軟體,但因為有小P的陪伴,所以筱莉從不覺得寂寞,這也是筱莉在交男友時,除了一直能夠冷靜、慢慢觀察外,不急著進入兩人親密關係的主要原因。但遺憾的是,一個晴天霹靂的意外,打破這個幸福的平衡。某天下午,筱莉突然接到大樓管理員的急電,「你家小狗出事了!可不可以趕快來XX獸醫院,醫生說可能沒救了……」心急如焚的筱莉飽受煎熬。小P一向受到社區居民的寵愛,所以當筱莉不在家時,就常待在管理員室或附近的社區,而乖巧的牠,也從不曾跑遠。但那天不知為何鬼使神差,當小P在管理員室門口追球時,就突然衝了出去,立刻被一輛重機撞倒。騎士頭也不回的逃竄,監視器也沒能看清楚車牌號碼。「醫生說已經盡力了。小P的頸椎骨折,四肢完全癱瘓,我該怎麼辦……」崩潰狂哭的筱莉,將這樣的消息放上社交軟體,但在一片安慰聲中,筱莉只覺得更無助。不過,其中一段簡短的問候和建議,卻像暴風雨中的明燈,給了筱莉溫暖和希望。原本沒太多互動的網友阿豪,告訴筱莉,要買什麼樣子的水墊、該如何幫小狗翻身。這些非常專業的建議,才讓筱莉注意到阿豪的網路照片裡,有不少阿豪在寵物店工作,以及與各種貓狗合照的身影。隨著交流、互動變多,筱莉驚訝於阿豪如此貼心。阿豪常常在筱莉生活或工作上需要幫助時,給了筱莉最需要的心靈或實際生活上的協助。深入瞭解後,筱莉才發現阿豪的寵物店照片,只是他去打工時所留下的身影。阿豪的正職是某家私人公司的法務人員,從他不時打卡,也可以看出他在各地從事免費法律諮詢的服務,甚至筱莉還看過阿豪在知名女中演講所得到的感謝狀。「這個不錯喔!人挺帥,又貼心,只差考上律師執照,就不會只當個小小法務了吧?」筱莉的朋友揶揄著,但也透露出喜悅與祝福。「阿豪喔?沒聽過他有什麼女朋友啊!他來這邊打工快兩年了,很難相信他只為了興趣來兼職耶。那個手法啊,老練得很。後來我們遇到骨折的case,第一個就想到找阿豪來幫忙。」「兩年嗎……自己玩社交軟體也才不到一年,看起來,阿豪不是那種靠寵物把妹的渣男。」筱莉小心翼翼,也因為阿豪聽起來無懈可擊的過去而鬆了一口氣。「我是真的覺得自己會死掉!」然而,如同鐵律一般,渣男假面的保固期限,永遠不夠長。筱莉和阿豪的關係很快開始敗壞。最開始腐朽的徵兆,是來自阿豪在性關係上不經意流露出來的不尊重。筱莉自問也不是古板的人,但阿豪在床笫之間愈來愈多的SM類要求,逐漸讓筱莉吃不消,但看著阿豪沉浸滿足的樣子,也讓筱莉很難拒絕。只是沒想到,後來阿豪竟然想對筱莉嘗試「窒息式性愛」,此時,筱莉爆發了。「我是真的覺得自己會死掉!!」筱莉一邊哭,一邊咳,她對阿豪大吼。但男友卻還是一派雲淡風輕的態度,「你沒真的死掉,而且,我也鬆手了啊……」雖然生氣,但在男友軟磨硬泡的態度下,筱莉終究原諒了阿豪,而且之後的性愛也再度回復到早期鮮花、美酒,以浪漫為基調的模式裡。用女友名字欠下卡債只是,渣男假面的崩壞,通常就是條不歸路。就在一次筱莉應父母要求,打算用信用貸款,借一筆修繕老家的經費時,筱莉才被銀行的授信單位,告知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我有卡債?我怎麼都不知道?都是我的簽名?我寫給未婚夫的委託書?!……」再一次,筱莉又看到阿豪那副天塌不驚、雲淡風輕的嘴臉。但這次,還沒來得及讓阿豪再度施展他的水磨功夫,接下來,一連串駭人聽聞的事,隨著警察進屋搜索、查扣所有阿豪的電腦和物品而不斷爆發。阿豪因為涉嫌在某個他曾去演講過的女中廁所裝設針孔攝影機,而被警方大舉搜索。隨著電腦中各種不堪入目的照片、影片被發現,阿豪因為自鳴得意而留下的各種生活日記,也全被清查出來。原來,美麗的筱莉早就是阿豪注視已久的獵物。駭人的事實確實筱莉在認識阿豪之前,使用社交軟體並不到一年,但阿豪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偷偷跟蹤筱莉達到半年之久。也就是說,阿豪根本不需要透過網路,筱莉和小P的感情、生活中的各種瑣碎小事,幾乎全都在阿豪的掌握之中。甚至小P的車禍,根本也都是阿豪所下的毒手。而阿豪在寵物店打工的目的,更多的原因是藉著這樣的工作,他才有機會去「欣賞」自己用各種手段凌虐、傷害過的小動物的慘狀。阿豪的法律系背景,也根本是假造的。他靠著在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從事的印刷工所學到的技術,成功地用一張偽造的畢業證書,爭取到一家查證不嚴的小公司法務人員的工作,更藉此累積履歷,加上他自學的法律知識,成功轉職到知名的大公司。更不用說因此爭取到機會,讓他能夠去心儀已久的女中演講,讓他有下手犯罪的機會。看著那一堆不堪入目的照片,筱莉被迫在其中指認自己。筱莉看著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在鏡頭下被綑綁成各種羞恥的姿態。筱莉哭著破口大罵,要阿豪給自己一個解釋。.「是這些傢伙太無聊了,才對吧!他們沒來,有誰覺得不對勁了嗎?有誰掉一塊肉嗎?有問題,也是他們過來搜,才搞出來的啊!」.「你沒興趣,那我怎麼辦?這樣不是兩全其美?你可濕透了耶!你睡你的,我爽我的,給你吃點藥,你哪一次早上醒來不是神清氣爽?」.「也不過就是張紙!我說的都是正確的法律知識,不信你叫哪一個律師來跟我辯啊!我的演講多受歡迎,你們知道嗎?他們學到物超所值的東西,用一張感謝狀給我,還嫌喔?」這一回,筱莉終於清楚地看見了。阿豪那張永遠雲淡風輕的臉,如何轉變成猙獰、咆哮的魔鬼。完全難以令人相信的歪理,竟然就這樣從阿豪的口中,臉不紅氣不喘地說出。依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的描述,下述的特質中,只要存在三個以上,就很有可能是反社會人格違常。1. 不能符合社會一般規範對守法的要求,一再做出會被逮捕的行為。2. 狡詐虛偽,一再說謊,使用化名或為自己的利益、娛樂,而欺騙愚弄他人。3. 做事衝動或無法事先做計畫。4. 易怒又好攻擊,表現於一再打架或攻擊他人身體。5. 行事魯莽,無視自己或他人的安全。6.無責任感,表現於一再無法維持長久的工作或信守財務上的義務。7. 缺乏良心,也不會自責,表現於對傷害、虐待他人或偷竊他人財物覺得無所謂或將其合理化。我們對反社會人格的三個誤解1. 認為具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的人,一定看起來很像流氓,也必然是面目猙獰、好勇鬥狠。一個很容易存在的誤會,就是認為具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的人,一定看起來很像流氓,也必然是面目猙獰、好勇鬥狠。但其實在所有診斷特質裡,給人這種印象的行為特徵,也不過就是七個條件中的「4.易怒又好攻擊,表現於一再打架或攻擊他人身體」。至於其他的特質,都可以用一種更隱性的方式來呈現。像是阿豪從偽造大學文憑開始,他所有的工作收入幾乎都是透過詐欺而來。這樣的行為,阿豪百試不爽,就符合「1. 不能符合社會一般規範對守法的要求,一再做出會被逮捕的行為。」阿豪只是「還沒被逮捕」而已,但只要夠聰明,很多反社會人格/精神病態(psychopath)可以很長期地,如阿豪般逍遙法外。另外,像是完全不尊重伴侶所嘗試的「窒息式性愛」以及對於伴侶和其他所有受害者的感受毫不以為意,即是「5.行事魯莽,無視自己或他人的安全。」,以及「7.缺乏良心,也不會自責,表現於對傷害、虐待他人或偷竊他人財物覺得無所謂或將其合理化。」的表現。2. 「他曾經這麼貼心,怎麼會是沒有同理心的反社會人格?」但事實是,這類人的「貼心」,其實更接近「獵人對其獵物習性的瞭如指掌」,而不是多數人所以為的心有靈犀或溫柔體貼。3. 「反社會人格的人不是都很魯莽?他們怎麼會這麼沉得住氣,去計畫如何欺騙別人?」人格病態者的「魯莽」,在更多狀況下,顯露出來的是「不在乎」。因為他們完全不在乎後果,也不在乎任何規範,他們只在乎自己。但只要是「自己在乎的」,他們可以和普通人一樣專注,一樣懂得「放長線釣大魚」。由於這類人格違常者,以固定約百分之四的比例,存在於社會之中。一旦遇上了,輕則在人際關係上遭受這類人的情感剝削,重則被捲入法律事件。往往數年,都無法從精神病態者所製造的陰影中擺脫。但是,面對這樣的特殊病態,目前並沒有絕對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及早辨識出這類人的存在,並盡可能地遠離他們,成了目前最被建議的處理方式。※本文摘自《渣男,病態人格:精神科醫師剖析7種人格違常渣男,遠離致命愛情》/出版社:寶瓶文化 /作者:王俸鋼
-
2020-10-09 養生.家庭婚姻
一位明星國中女孩的自殺現場:沒有遺書只有裝滿保溫瓶的背包?資深警察揭「真相」,爸媽無言...
好不容易熬完了數回合令人疲於奔命的勤務,拖著沉重腳步走進公司,目光被角落裡的一件學生制服吸引───那應該是個國中女孩,綁著馬尾,青澀臉龐上有雙不該如此滄桑的眼。在嘈雜的空間裡,她出奇地安靜。我好奇地問同事:「這個學生是……?」「她是竊盜的嫌犯。」值班同事給了一個令我驚訝的答案。我邊繳回裝備、填寫工作記錄簿,邊聽承辦的學妹與她對談。「……保溫瓶是我偷的沒錯,我願意負責賠償。」女孩的語氣平淡,透露出這似乎不是她第一次這麼做。「店家已正式提告報案,我們也受理完成。按規定,因你未成年,必須請家長或監護人到場,才可以製作筆錄函送地檢署……」承辦的學妹不顧身後等著報案的長長人龍,耐心向她解說。「不要!不要找我爸媽!幹麼找他們來?!」一聽見警察表示需要聯繫父母,女孩的情緒波動明顯膨脹起來。但,法律規定就是規定,我們也莫可奈何。「拜託,能不能先放我回家?讓我自己先跟我爸媽說,明天一早我就會跟他們一起來警局。」「這……呃,好吧。」由於在女孩身上沒有起獲保溫瓶贓物,且偷竊的犯罪行為也已是過去式,沒有現行犯的問題,基於情、理、法,承辦學妹同意了她的請求。●「她的案子是怎麼回事?」女孩走後,我問學妹。原來,幾天前有店家來報案,說他們店裡架子上的一個紅色保溫瓶被偷了。學妹檢視當天店內的監視器,發現竊賊是個穿著國中制服的女學生。那是一所明星國中,制服形式與顏色特別顯眼,因此,學妹很快便確定了女學生的身分、住址。學妹先打電話到女學生家裡,但無論白天或晚上都無人接聽,於是聯絡學校。老師接到電話好驚訝,說她的成績相當優異,在學校常是獨來獨往,沉默寡言,可是,「她是個好孩子,家境又好,她為什麼會偷東西呢?」由於女學生未成年,所以警方只能留下電話,請老師代為轉達聯絡,沒想到她卻在放學後,自己一個人到警局報到。●隔日一早進公司,便覺氣氛凝重,見同事們進進出出很是忙碌,一會拿封鎖線,一會拿白粉筆,我心裡有數。晃到槍械室領裝備,值班學弟匆忙跑進來,喘著氣對我說:「學長,所長麻煩你去××大樓幫忙,清晨有件墜樓的案子。」果然,有案子要辦了。墜樓現場是一棟十幾層樓高的開放式商辦大樓,救護車已將遺體送往醫院,現場只剩鑑識小組還在採證。為了確認墜樓的過程及釐清是否有他殺的嫌疑,我問了當晚值班的警衛阿北。「沒印象耶……」阿北表示,因為人來人往的實在太繁雜了。去調了頂樓樓梯間的監視紀錄來看,螢幕裡,一步步踩著階梯踏向死亡的那個小小身影,怎麼看都覺得似曾相識。再看一遍,那件制服……我猛然想起,這不是昨晚那個偷了保溫瓶的女學生?身旁的學妹更是張大嘴,一臉詫異得說不出話來,保溫瓶案子正是她在辦的。我們到頂樓與鑑識人員會合,那裡還遺留了一些死者的私人物品。我赫見地上有個直挺挺的紅色保溫瓶,還有一個黑色後背包,裡面別無其他,塞滿了好多個不同顏色、大大小小的保溫瓶。該不會是有蒐集的癖好?尋遍現場,沒看到任何能以自殺結案的遺書。●回到公司,同事已經聯絡到女學生的父母,正為他們製作筆錄。女學生的媽媽恍神地低著頭,對於同事的提問不發一語,只是口中喃喃自語著:會不會是這次學測數學沒考好?會不會是上次英語多益聽力錯太多?……爸爸則始終不發一語,保持望向窗外藍天的姿勢,沒有太多的情緒起伏,似乎整個人抽離了現場。保溫瓶店的老闆也接到通知趕來,我向他簡單解釋了案情,沒想到老闆知道女學生已身亡後,仍然堅持要求賠償。女孩的媽媽突然對著店家撕心裂肺地哭吼:「我和她爸都是老師,我們教出來的女兒不可能偷東西!我們管得很嚴,不信你可以問左右鄰居,而且她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我要她將來不是醫生,就是律師。你敢亂說,我要告你!」店家也不甘示弱地回說:「我沒有亂說話,店裡的監視器可以證明小偷就是你女兒!明明自己沒教好,還好意思在這裡大聲,你要告我,我也要告你!」情況一發不可收拾,雙方你一言我一語地大聲爭論,反而沒人去惋惜一條生命的流逝。學妹突然衝進來,塞給店家一張千元大鈔,然後彷彿用盡她人生所有力氣,滿懷憤怒地大叫:「從她晚上進入那棟樓到清晨跳下樓,中間至少還有6、7個小時,那段時間裡,為什麼她沒有任何一個朋友、同學可以訴苦?也沒有任何一位家人對她伸出雙手?我在那邊自責得要命,你們卻在這裡吵得要死!你對年輕不懂事的孩子有沒有一點包容心?你們對跳樓自殺的女兒有沒有一絲關心?你們知不知道,那是一條年輕的人命啊!」她說完就奪門而出。雙方沒有人再出聲。這瞬間,我恍然大悟:現場不但留了遺書,而且還是「好幾個」。書籍介紹書名:你所說的都將成為呈堂證供作者:條子鴿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0/08/24作者簡介/條子鴿高中時,常無照騎車,警察總是神出鬼沒,不但後頭追著跑,罰單更是吃到飽,以致我對警察深無好感。沒想到,命運卻深不可測,走馬換位,造化弄人,瞬間便將我從戰機飛行員變成基層小警員,就此展開長達20年的警界生涯。從鎮暴警察、派出所管區、霹靂小組、國道警察到刑事警察,各項職位一路走來,歷經社會大大小小的刑案,數盡人生分分合合的聚散,我反而感謝這份工作,因為它給了我機會──幫助更多人的機會,改變更多事的機會,看見更多層面的機會。我從沒想過升官,也沒想要發財。我不期盼掌聲,更不在乎噓聲。無論在車流壅塞的街道,或是寒風刺骨的深夜,我只想盡我所能對得起身上的制服。若你問我原因,別無其他,只因我們總是能從想要守護的人身上,找到自己最大的勇氣。延伸閱讀: 隨時都能做!日本正夯「空氣跳繩」:下半身扭轉跳,小腹不見、大腿變細了!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8-21 科別.精神.身心
爸媽都是精神病患,在療養院一見鐘情...「瘋子的小孩」偏鄉教師文國士:我要走出家庭複製的悲劇
編按:文國士(國國老師)的爸媽都是精神病患,在療養院一見鍾情,婚後生下了他。8歲以前與爸媽同住,但他倆最常出入的地方是國軍八一八醫院(現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台北市立療養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前身),遭電療、綑綁、隔離……直到他近8歲,爸媽都住進專門收容精神病友的榮總花蓮玉里分院,自此沒離開。「瘋子的小孩!」曾令他羞恥,「我會發病嗎?」是最大恐懼。但他翻寫了命運。他成為TFT(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的老師。【第一次跟爸爸坦誠對話】心靈受創的2個孩子利用假期到玉里走一趟,這次沒見媽媽,只接我爸出來,多少有點偷約會的感覺。來了不知多少回,但這次心裡是帶著目的:多少年來第一次,我想和爸爸坦誠地談談過往。我想多認識他,也想聽他說說童年的我,因為我腦海裡和他有關的記憶真的好少,少到讓我覺得這個人好像從沒出現在我生命當中。同時,雖然覺得對他有點苛刻,但如果可能的話,我想親口聽他對我說:「國國,對不起,因為這場病,我缺席了你的人生。」我想,這樣的道歉會有助於我放下。從護理站望見他挺著圓滾滾的肚子,從遠方一跛一跛地緩緩走來。這是我從小來到大的地方,昏暗的光線、眩腦的藥水味,其他病友們想示好卻可能讓陌生人沒什麼好感的眼神……所有的人、事、物,我都從8歲看到現在,此刻卻第一次感到不自在。他憨厚而真誠地笑著,習慣性地摸摸那顆大平頭,十分有朝氣地對我說:「國國,我們出去會客吧!應聖娜會不會來?」畢竟只有在會客的時候,他可以稍稍離開那個牢籠,見見他深愛的老婆。「爸,今天就我們父子倆好好聊聊吧!30年來頭一遭喔!」我們同病相憐步出病房大門,我們各自點了支菸,他抽的是愜意,我抽的是焦慮。他那條數十年前跌斷的腿,帶我們落腳在一座方形建築物下,這裡是復健中心,一樓有郵局和麵包店,平日有一些病友幫忙打雜,但今天是假日,空無一人,有我正需要的寧靜。像每次一樣,話題由他主導,我向來就只是個聽眾,因為他從沒有真的想聽誰的意見過。無邊無際地瞎扯,扯的盡是他的妄想,最後我終於忍不住開口打斷他。「爸,我跟你說喔,我正在寫一本書耶!」「書?什麼書?」以書當開場,好像讓他滿感興趣的。「嗯,算是自傳吧。可以提到你嗎?你會不會覺得不太好?」「很好啊!有什麼不好的?」「因為你這場病啊,寫出來沒關係嗎?」「有什麼關係?我又沒做什麼昧著良心的事。而且讓大家多認識像我這樣的病人很好啊!我幫你整理一下,我得的是思覺失調症,這裡面呢又可以分成$@%^)@%……」他又開始像博物館導覽員那樣,如數家珍地介紹自己的病史。「爸,病史的部分先不用講,倒是說說你對我小時候的事,有什麼印象嗎?」我試著把話題帶到我的小時候,只是在這個人的記憶裡,童年的我好像也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名小小配角。他漫不經心地想著,遲遲吐不出半個字。我不死心地問:「說說嘛!你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什麼?」他搖頭。等了幾分鐘之後,我再問一次,他也只是繼續搖頭。「我想不到。」難道對他來說,我就真的只是個跑龍套的……為什麼再怎麼旁敲側擊,他都想不起來?「那你有印象嗎?小時候你餵我吃檳榔,或是帶我去教會?」除了搖頭之外,他什麼話都說不出來。沒有印象,什麼印象都沒有。剛剛的歡樂氣氛散去了,取而代之的是2個男人的沉默。許久之後,是他先劃破那沉默的。「我對你很內疚。」我們彼此對望,此生第一次讓彼此的靈魂相遇。這句我等了30年的告白,濕了我的眼眶。我費力撐大眼睛,咬著下唇,拒絕讓眼淚落下。「是應該啊,哈哈哈哈哈……你為什麼覺得內疚?」我選擇用打岔的方式沖淡自己的哀傷。「因為從你8歲到現在,我都沒有照顧過你。」一個自覺是個罪人的自白。「那你那時候都在幹麼呢?」「我在煩我的妄想啊!……」他開始自動播放我聽爛了的政治妄想。「爸!」他的眼神回到我身上。「那我8歲之前,你有照顧過我嗎?」我問出了口,但不大敢聽他的回答。「沒有。」「你那時候都在幹什麼呢?」我想我真的需要一些好理由。「我在煩我的妄想啊!……」他又繼續播放他的政治妄想。「爸!」眼神再度回到我身上。「那你們生我之前,考慮過自己有沒有能力照顧這個小孩嗎?」「沒有,沒有想過。」他摸摸大平頭,一臉歉意地說:「我們沒有想那麼多,就是想要有小孩……我太自私了。」「是啊,你們很自私。但還好奶奶他們很愛我,很照顧我。還好我很厲害可以健健康康地活到現在,哈哈哈哈哈!」我以笑聲包裝自己的失落和對他的不忍。看著這個男人,我不知道該不該繼續這場對話。我突然想起,眼前這個為了自己未善盡父職而對我感到內疚的男人,其實跟我有相似的童年經驗吧!我們會不會都不知道父親在哪裡?在做些什麼?為什麼沒有陪在自己身旁?我想進入我爸爸的童年。「爸,你說你對我很內疚,那爺爺該對你感到內疚嗎?你小的時候,他照顧過你嗎?」他沉默了一會,接著開始細數心目中「偶像」的種種光彩:「他沒時間啊。他那時候很忙,是很&#%^#^#%^*#^……」在他心中,他的父親是無人可比的超級大電視製作人,是可以幫助他實現幻想的男人。「爸!」我試著打斷他的思緒。「你小的時候,爺爺照顧過你嗎?」他轉為沉默,然後說:「他帶我去過幾次很高級的法國餐廳。」我刻意放慢速度,溫柔地問:「我是問,他照顧過那個還未成年的你嗎?陪你聊天、送你上學、哄你睡覺之類的事。」「……我會照顧好自己啊!而且我還帶大我的弟弟、妹妹。我南一中的耶!李安還是我高中同班同學。我大學聯考英文考#%(*^#^#)……」「爸,我這樣問你好了:你覺得你感受過父愛嗎?」這可能是我這輩子問過最傷人的話了。「……一點點吧。」「爸,你,小時候的你,感受過父愛嗎?」過了好久好久,他低頭對著地板說:「沒有。」我在心裡跟他說:是啊,這些我都知道。我知道你自幼是苦過來的。苦得懂事,苦得堅強,也苦得壓抑,最後苦得分裂啊!我知道你是飽讀詩書的高材生,還是子代父職的好長兄,但你看看你自己現在住在哪裡啊……你看看你泰半的人生是怎麼被吞噬掉的。這心坎裡的話,我不忍跟他說,也早就錯過跟他說這番話的時機了。如果有人溫柔而耐心地陪伴過他,如果有人曾帶著同理跟開放的心境牽引著他,如果有人健康地愛過這個男人……就算日子再苦,我想也不致如此。而他的沉默、他幼時的期待與失落,就不會壓垮他一世了。想到這裡,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跟他好像。我們同病相憐:我們的父親都活在他們的世界裡,我們都未曾感受到父親的溫暖,未曾被自己的父親好好抱過、好好愛過。●回過神來,我繼續問:「爸,如果你現在有機會跟8歲的我說說話,你會說什麼?」「沒什麼想說的。我沒有時間想這些,我都在想我自己的妄想啊!」他再一次扯著他的妄想,但這次我沒辦法像平常那樣假裝聽他說話。看著父親,童年的國國在我心裡嚎啕大哭。我原本想,爸爸總有些什麼話想告訴我吧,或至少在陷入沉思後,跟我說他不知道怎麼說,或不曉得要說什麼。結果都不是。我們同病相憐:我們的父親都活在他們的世界裡,我們都未曾感受到父親的溫暖,未曾被自己的父親好好抱過、好好愛過。他怎麼可以?我覺得自己被拒於千里之外。爸媽都沒愛過我我的內在小孩哭得凶,這是我近30年來,第一次因為未被父親重視過而掉淚。我問我自己,為什麼直到現在才看清「爸爸的世界裡沒有我」這個事實。答案簡單得可笑:因為我有一個讓我恐懼萬分的母親啊!不是爸爸沒傷過我,而是有個傷我更巨的「她」擋在前面,讓我未曾正視爸爸對我造成的傷害。長期以來,母親對我造成的傷害,讓我在心裡自動降低對父親的標準。我告訴自己至少爸爸這輩子沒傷害過我。我把他沒在肉體上侵犯過我,解釋成他愛我的證據,卻從沒正視「父親的缺席」造成的影響。我把一切的痛與恨都怪在媽媽身上,因此未曾對父親感到厭惡和噁心。當你有一位零分的母親,一分的父親就顯得珍貴。一路上,奶奶和其他家人們都愛著我,我也從好朋友身上感受到愛與支持。直到現在才恍然大悟──我父母都沒愛過我。我爸不會有話跟童年的國國說了,這對他而言再自然不過。他的回應裡有我爺爺的影子。就像爺爺早年因為事業而忽略了家庭,我爸也為了他的妄想而遺棄兒子。他自幼領受到的就是父親的缺席,我又怎麼能苛求他扮演一位稱職的父親。未曾領受過的,該怎麼給?很多人不都在和自己孩子的關係裡,複製了那段曾對他造成傷害的親子互動模式嗎?未曾領受過的愛,需要當事人很有意識地努力,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往往,在家庭裡我們看到的是相同的劇本,角色易位罷了。劇本不斷重演,因為曾經被傷害過的方式雖然讓人痛苦,卻也是許多人唯一懂得的方式。但這樣的悲劇,在我家會因我而止的。幾根菸的時間,讓我更清楚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以及從中我要帶走的人生課題是什麼。我要超越我的出生,活出自己的名字。我有機會和能力,走出不同的路爸爸伸手跟我要菸,他知道我每次來都會帶5包白長軟盒給他。我想鬧鬧他。「你沒菸抽,我為什麼要幫你買?」他的臉上露出一副「沒想過……但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的表情。他摸摸自己的大平頭,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因為你是我兒子啊!」我苦笑了一聲,在心裡跟自己說:但我們有身分,沒情分啊!我深吸一口氣,慢慢把氣吐完後,拿著要給他的菸,和他說了一段話。近30年來第一次的告白。「爸,我跟你說喔,這5包菸是我幫奶奶買給你的。我以後還是會幫她買菸給你。因為你是她兒子,她非常非常愛你,而我深深愛著她。我願意替她做任何她會做的事。但你要知道,是奶奶借我的手買給你的。」我不知道他有沒有聽懂我的弦外之音,但這已經是我能對他最坦白的程度了。再多,就太傷人了。他慢慢地抽菸,享受著吞雲吐霧的暢快。我則在他的身影裡看見了自己的疊影。我爸和我,2個心靈受創的孩子。而我還有機會和能力,走出不同的路。書籍介紹書名:走過愛的蠻荒: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作者:文國士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7/29作者簡介/文國士(國國老師)最愛pink(粉紅色),喜歡擁抱,不說「我」而老愛講「人家~」,頂個大光頭,大笑起來甚至有點三八。但是聊到陪伴弱勢家庭孩子,這份近乎信仰的理念,眼神變得嚴肅、深刻,有時他流淚、罵髒話(在心裡),更多時刻,他為了孩子微小的進步雀躍。爸媽都是精神病患,在療養院一見鍾情,婚後生下了他。八歲以前與爸媽同住,但他倆最常出入的地方是國軍八一八醫院(現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台北市立療養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前身),遭電療、綑綁、隔離……直到他近八歲,爸媽都住進專門收容精神病友的榮總花蓮玉里分院,自此沒離開。他由奶奶撫養長大,領低收入戶補助,住過育幼院,國中念了兩間學校。從高職重考上台北市立復興高中,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他是教育組織TFT「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第二屆教師,「陳綢兒少家園」的生活輔導老師。從小受盡譏諷和辱罵:「那個肖仔的小孩!」而今他說:「我要超越我的出生,活出自己的名字。」延伸閱讀: 你的累,皰疹都知道!得過也不會免疫,皮膚科醫師:誘發皰疹病毒的10大因子
-
2020-07-25 新聞.生命智慧
「醫師拜託你,不要跟他說可以出院了...」病房裡,一位阿嬤的最後願望
回家,好難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如果,某一次離開家門的就醫,會讓你一輩子都再也回不了家,你是會忍著病痛,就這麼堅持在家中待著?還是多眷戀地看上幾眼呢?每一回,想著眼前的病人,在離開家的那一刻,總是走得如此急促,甚至不曾想過就此與家訣別,我總是感到心裡強烈的疼痛,而我也總是沒有勇氣,問上家人一句:「你們為他感到心痛嗎?」雖然,有時我無法辨認那些在家人心中為此遺憾或捨不得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我知道的是,家人通常不會沒來由的不肯讓病人回家,而是那照護的複雜性以及承擔生死的重量,讓他們挑不起,於是只好害怕地做出另一種他們認為對病人,也對自己更好的選擇——讓病人前往護理之家,接受長期照護,或是在醫院往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盧奶奶終於要回七股鹽山的老家了。聽到居家護理師對我轉述,我欣慰得都快要落下淚來。感覺即使在生命與健康上,我們已經無法幫上忙,但至少在重要的心願上,終於幫上了奶奶。但我還是揮不去內心的難過,因為奶奶遭受癌細胞與嚴重感染攻擊的身軀,已經破敗,無法再供予她的靈魂居住了。她處於即將啟程,前往極樂國度的狀態已經有了一陣子,然而,此時此刻,她卻無法用清明的雙眼,再看看她想念的老家,只能在高燒囈語中,搭著救護車回老家與世長辭。究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中華文化的落葉歸根,造成了醫院裡非常多的病人家屬,要求讓病人留一口氣回家,但是因為擔心無法應付臨終的照護,家人常提出「形式上返家」的要求,我們自然總是慨然應允。但我卻總是思考,已然沒有任何氣息,卻形式上掛著氧氣面罩返家那一口氣,是為誰而留的呢?又是在安誰的心呢?病人家屬的擔憂與懼怕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醫生,他沒有好起來,怎麼可以出院?」「醫生,他這樣怎麼叫做穩定。我們回家,要怎麼照顧?」家人們總是常常在聽到出院2個字時如驚弓之鳥,即使,我多年陪伴安寧病人的經驗,已經讓我對於家人質疑出院的合理性,不再感到挫折,但對於家屬如此的懼怕照顧,還是常會深深地嘆息。「他現在的器官功能都在退化。退化是一種慢性的狀況,一定會有症狀的。我們已經把他的症狀控制得舒適很多,現在沒有哪些治療一定要在醫院做。我們會教你們照顧的技巧,告訴你們,突然有不舒服的時候要怎麼做,也會安排居家訪視喔!」「醫生,你要跟我們保證,回家不會再有症狀,不用再來住院。」「醫生,在醫院,我們比較放心啦。沒關係啦,不要聽他亂講什麼要回家。醫院照顧比較好。」「媽,你乖乖聽醫生的話,我們很快就會好了,就可以回家了。」醫療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有時,我會在現場靜默,因為我既無法保證,也無法無視於病人從來都不是亂講,更不可能應和一個即將走上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聽我的話,就會好」這樣的結論。然後,我會在靜默後,坐在病人的床邊。問問他,想回家做什麼。如果真的無法再回家了,是否會很遺憾。家人剛剛說不能讓他回家,可能是在擔心什麼事情。如果很想回家,我們給彼此一點時間準備,好嗎?大多數的時候,病人雖然有點不情願,但是會點頭答應。然而,同樣的循環出現了好多次之後,病人或許會對所有的人生氣。他或許再也不說話,他或許心裡煩悶影響著身體症狀感受加劇,於是,呼叫護理師的紅鈴頻頻響起。查房時,醫師所聽到的抱怨越來越多,而這一切的不順遂與不舒適的起因,卻無法碰觸,以至於這一切的緊繃,越演越烈。甚至家人被病人鬧得煩了,還會把我叫出門外:「醫師,拜託你,不要再繼續跟他說,可以出院了。如果健保真的不能讓我們繼續住,我可以自費。或是我會加快找安養中心,但是,我真的無法帶他回家。」有時,這種家人自個兒聯想到健保規定而為我找的台階,還真是讓我哭笑不得,但這一切卻無法撫慰我淌血的心,因為我太瞭解醫療並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然而,無論我用盡多少的力氣,沒有盡頭地說明著,仍舊改變不了現實。絕望的奶奶,再不願開口說話曾幾何時,口口聲聲的落葉歸根、壽終正寢,早已不復存在、扭曲不已。我每天都在推著由家屬層疊而成的銅牆鐵壁,只為這些病人或是長輩們,尋一個轉圜的餘地。讓他們能在意識仍清明時,能回自己最安心的處所,靜望那一方熟稔的磚牆,嗅聞那伴了大半輩子的氣味。有時候,病人不停地譫妄與躁動,只要回家就會好了。但是因為無法透過實行回家的策略來做驗證,我們的病人常常就這樣心裡痛苦得一路躁動到生命的末尾。七股鹽山的盧奶奶,就是如此。她不平靜,我們都知道。住院診斷癌末,到出院,直至病危,前後不出1個多月。奶奶因為解便不順,長期灌腸,殊不知已是腸癌末期併嚴重腸阻塞。一心盼著住院後,症狀改善,可以不用再灌腸,然而,檢查與治療越做越多,身體狀況卻是越來越糟,而孩子們卻緘默不語。奶奶急了、倦了、絕望了,她一步一步的退守。最後只求,若是要死,讓她可以死在家吧。而且,這些爺爺、奶奶的臨終,可不是最後一刻死在家,而是趕緊地離開醫院,在熟悉的地方享盡餘生。盧奶奶無論如何衝撞,都無法如願。因此,她像個蚌殼一樣,把自己緊緊閉住,不願意說話,直到我們問起她過去的工作時,她才既緬懷又驕傲地說,自己是辛苦的鹽工,就在那座「被踩得好扎實,現在已經黑嚕嚕的鹽山」附近,操持著她一生的責任。但除了聊聊往事的幾許時間之外,奶奶總是充滿著無奈、憤怒與憂鬱的情緒。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我開了一次1個多小時的家庭會議。每回巡房,總是一次次地溝通,近乎拜託的希望家屬,可以讓我和奶奶談談現在的病況,她心理的需求,以及未完成的大小心願,但他們總是不願意。奶奶除了想回家,還想去某個神壇求平安符,但兒子以聽不懂,不曉得那地方在哪,非常輕易地否決了奶奶的想望。於是,奶奶又不說話了。直到在安寧病房團隊的照顧下,症狀趨於舒適、穩定。我跟她說,即將安排要回家的那一刻開始,她才又現笑容。但我說不出口的是,孩子並不打算讓她回老家,而是讓她與初至台灣,語言與老人照護都極其生疏的外籍看護工,一起回兒子家。我看著她的笑容,在心裡忖度著,盧奶奶還有多長的餘生,可以讓我繼續努力為她奮鬥著這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出院後1週,我前往兒子家裡看望她。發現盧奶奶高燒不退、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嗜睡,種種跡象顯示著奶奶大限將至,但她依然困頓地窩在兒子家裡,某個房間一方電動床上,被蒼白的牆面圍繞,還有車庫的鐵門,而不是鹽田鹹潤的空氣和未被高樓阻擋的鄉野陽光。我又開始遊說。一次又一次地引領著家屬,去面對奶奶的心願,去正視她最需要被滿足的需求。此刻,所有的醫療與藥物都幫不上忙,能牽著她的手,走往死生之門的,只有家人的愛與陪伴,還有老家的庇蔭。直到我離開奶奶的家,他們都還是沒能下個決定。所幸,下午能得知奶奶即將啟程的消息。殘忍的場景,卻天天上演我於是想起另一樁故事。在那段故事裡,我不停地被重量級人物關說施壓,幾位兒女硬是不肯讓高齡90好幾,想要在老家優雅辭世的心衰竭母親,離開醫院系統。奶奶從離開老家來到急診的那一刻起,就與她數十載相連的根狠狠被斷開了。這樣的故事,層出不窮。回家的路,越來越長,越來越顛簸,直到人生的燭光燒盡,都還走不進那個門。曾經那麼輕而易舉就跨進的門檻,曾經那麼自在歡笑哭泣一生的樓房,如今,連再次感受,都比登天還難。生命的最後一段路,所見盡是冰冷的病床、單調的病床鋪單、蒼白的牆壁、幾面之緣的醫護人員,而且,常常還掛著鼻胃管、尿袋、引流袋、點滴針頭,嚥下最後那口氣的當兒,往往鼻胃管裡還灌流著營養配方,護士還推著一管子藥,臂彎上還綁著血壓帶,臉上罩著呼嚕嚕作響的氧氣罩,心電圖機嗶嗶嗶地響個沒完。這樣的場景,想了就殘忍,卻天天上演。大多數的人可能都希望,如果,這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刻,我們可以穿著一襲最愛的衣裳,在最熟悉的那把椅子上,搖入夢鄉,安然而美麗的長眠。而我總夢想著,有一天,我能在醫囑單上,鏗鏘有力地寫上一句治療的囑咐:「回家!」最後一哩路的安心錦囊大多數的人都希望在家往生,但是,數據上卻顯示,最後大多數的病人卻都在醫療機構中過世,國、內外皆然。到底,要讓重病的人返家這件事情,有多麼困難,才讓大多數的病人都無法如願呢?●不知道如何照護: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症狀,家人即便有心要帶病人回家,但也擔心在家中若遇到病人有突發症狀時,自己無法因應,因此,讓安寧居家團隊來協助是必要的。除了由醫師評估返家後,可能會有哪些症狀發作,應當用什麼樣的藥物或是方式來緩解,並備妥足夠的藥物與衛教使用時機,以及安排能24小時聯絡的電話,好讓心慌的家屬可以隨時來電諮詢。另外,也需預演一旦在家的症狀照護或緩解有困難,甚至需要返回醫院處理的流程為何。同時,返家前,醫療人員也會教導家屬瀕死症狀如何判斷,以及這些症狀,是否會對病人造成舒適度的影響,是否需要介入處理。●擔心無法開立死亡證明書:在家往生的病人,只要備妥診斷書或是病歷,均可以聯繫在地衛生所的醫師(目前台灣部分從事在宅醫療的醫師,也可以協助開立),順利的開立死亡證明書。不必因為證明書而將瀕死的病人送回醫院,增添病人的痛苦、不適。●擔憂回家的照護品質,或是醫療可近性比醫院差:對於末期的病人而言,醫院中的交叉感染,過度醫療所引發的併發症,或是長期住院,所引致的失能和低落的情緒,都對末期病人的疾病狀態和生活品質沒有助益。回到熟悉的環境,除了對病人的休息睡眠、心緒的穩定,以及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等方面,有極大的助益外,文化上,在家的環境是最不會有被隔絕或是遺棄之感的,這對於讓病人心理、靈性圓滿走完一程,通常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只要有安寧居家團隊的指導,居家環境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創意可以進行,並不一定需要租、借病床,或是將所有的設備、儀器都放在家裡,病人才能得到很好且舒適的照護。書籍介紹書西: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作者: 謝宛婷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1作者簡介/謝宛婷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1983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延伸閱讀: 病人原本可能不會死的...一個麻醉醫師的真心話:碰到這一種外科醫師,你真的要多打聽一下
-
2020-07-21 橘世代.健康橘
從玫瑰少女到鋼鐵戰士,媽媽心聲:「中年女人,不怕生病,但最怕的也是生病。」
被讀者稱為「中年婦女代言人」、「中年摯友,人間指南」,擁有百萬粉絲公眾號的「格十三」以獨到文風,犀利視角,為女性讀者引領一種嶄新的生活及思考方式,將陷入泥潭的中年婦女們拉出困境,一起情緒崩潰,一起哈哈哈哈。《了不起的中年婦女》講述了很多中年婦女才懂的各種瑣碎,從月下花前的「玫瑰少女」到結婚生子後的爺性迸發,每一個中年婦女,莫不是經歷了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成長,變成「鋼鐵戰士」。精彩書摘試閱:從小到大,我以「體格強壯」著稱,七大姑八大姨們教育自己的孩子時,都拿我當榜樣:「你看人家,不挑食,長得圓滾滾的,多結實!」以前我覺得那是真誇我,而且我真的感覺自己的身體一直都挺好的。十幾歲的時候,我一度很不喜歡被這樣誇,因為開始「愛美」了。「結實」和「壯實」這種詞,哪個女孩子會喜歡?二十出頭的時候,為了漂亮,我努力模仿別人的穿著打扮、神態動作,有段時間覺得會芭蕾的女孩真優雅,從沒學過舞蹈的我竟然在家自己練壓腿,怎麼摧殘身體都不覺得過分。自從有了孩子之後,逐年下降的身體狀況,開始讓我覺得,原來「結實」和「壯實」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優點啊!生完小孩之後,剖腹產留下的後背麻醉傷口,總是隱隱讓我覺得自己這老腰怕是好不了了,彎腰給孩子換個紙尿褲的工夫,就感覺直不起腰來,擔心自己殘了。以前晚睡熬夜,第二天早點睡就能補回來;現在熬個夜,一週都緩不過勁來。從前兩年開始,每年體檢都有一點小毛病;再後來,小毛病被醫生警告「不斷變大」,膽囊結晶成了膽結石,小腎結石變成大腎結石。去年,這些毛病在同一時間爆發了。我先是住院動了膽囊手術。手術後沒多久,腎結石攻擊了我幾次,痛不欲生,之後做了腎結石的治療,折磨了好一陣子。在這漫長的極其折磨人的一段日子裡,碰上了我媽的腰椎間盤大手術,打了十個鋼釘進入腰椎,住院兩週,我天天晚上陪她;還碰上了更難熬的──兒子小升中。我住院做「保膽取石」的時候,心裡在想:這幾天還有兩個客戶預約的文案要提交,於是給自己訂了一間單人病房,並找了充足的理由:「難得住院一次,不得對自己好一點嗎?」於是,那次住院反倒成了我難得的一次休養機會。手術的確很小,也沒有太大疼痛,手術完當天我就下床了,晚上就打開了電腦。第二天一早,遞交上去的文案要求修改,我又花了四十分鐘搞定。弄完後,看到兒子的班級通訊群組裡,老師發了兩張表格要填,我又打開電腦。每次護士進來,看到我都是坐著的狀態,我以為她會非常驚訝並且勸我快躺下不要動,但護士說:「現在的女病人都很厲害,上次住這兒的一個媽媽,有三胞胎兒子,兒子來看她的時候,她還起來給兒子默寫唐詩,還批改了三張數學卷子。」哦,那我真不算女強人了,我才一個兒子要忙,而且,還有人幫我帶著他。有時候看到其他媽媽三頭六臂,扛著大包小包,雙手還各拎著一個孩子,大的要教育,小的要哄,真心佩服得不行,大大小小裡裡外外,唯一顧不上的就是自己。家人對我這種行為很是憤怒。我爸媽嚴厲批評我:「躺在病床上怎麼還工作?!」我只想告訴他們,生這點小病,動個小手術,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們中年婦女一點都不怕生病,什麼都阻擋不了我們繼續按部就班地照顧孩子、打理工作、穩穩地搞定生活裡的雜亂無章。兒子小升中那段時間,真的令我焦頭爛額。由於我的後知後覺,關於升學的政策啊步驟啊等等方案,我都沒有提前備妥,一時間被很多朋友洗腦說要趕緊準備起來。那幾個月,每天要留意各個學校公布的招生資訊、參觀通知、考試計劃等等。心裡總有一根弦緊繃著,特別累。偏偏那陣子,腎結石發作了,疼得打滾,不斷嘔吐,折騰幾天,甚至急診醫生也沒轍,只能給我一針配西汀(Pethidine),讓我晚上能好好休息。這時候我覺得我是真怕生病。之前那個生了病也活跳跳,在病床上還忙裡忙外的我,已經消失。現在我覺得我絕對不能倒下,手裡千頭萬緒的事還在等著處理,小升中的關鍵節點,滴水不漏才能進行下去。中年女人,不怕生病,但最怕的也是生病。愛惜身體,是為自己,更是為了家人。本文摘自《了不起的中年婦女》,寶瓶文化 2020/04/27出版|精選延伸閱讀。馬斯克的媽媽「我30歲很悲慘,但71歲棒呆了!」。方季惟演唱會「空兩位」,帶天上爸媽來聽唱歌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6 橘世代.健康橘
「對愛的質疑」老大人們被遺棄的焦慮
將安全體驗建立在「錢」上的父母,當他們逐漸老去的時候,他們被「人」拋棄的恐懼,也會更加強烈,所以他們會努力讓孩子看到:我一直把我最好的東西「錢」交給你,你一定不要拋棄我。此時,他們早年在與父母關係中被拋棄的恐懼,再度被喚醒,只是此時他們的身分更加複雜:在潛意識中,與子女的關係既處於父母的位置,也處於子女的位置。當他們處於子女位置時,他們就會努力做些什麼,來保障自己不被拋棄,例如用給孩子錢的方式,吸引子女的注意力,就像當年面對父母時,努力做個「好孩子」來保證父母不討厭自己。當他們處在父母的位置時,又可以感受到給予的優越感,從而補償被拋棄的恐懼,但這又會把子女推到當年自己所恐懼的那個位置:一個沒有能力的、不能養活自己的孩子。相信物質,不相信被愛對於成長中缺少安全體驗的父母,他們的內心其實也會缺少對於關係、對於愛的感受和信任能力,因為他們無法相信自己可以作為一個愛的對象而被愛著,而不是作為一個交換的對象而被愛(因為我有能力、有錢、漂亮……才被愛)。所以,他們在與子女的關係中也會延續這種交換的愛,即他們必須讓自己對孩子有用,才能感覺自己有資格讓孩子愛自己。而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這樣對待他們的孩子,於是孩子就真的可能學會「你對我有用,我才接受你」。因此,這兩代人的關係中,就會缺乏真實的愛的關係,取而代之的,是對愛的遲疑和無法信任。當內心無法相信真實的愛存在於彼此的關係中時,就會對對方的行為、情感等產生質疑,即便對方真的是出於愛,才對自己好,也會懷疑那個好背後,不過是為了得到某些東西而已。對愛的質疑,使雙方都無法信任關係的安全,也就無法真實的將自己開放,也無法將真實的自己交付給對方,於是雙方的關係就像隔著一層什麼。看起來很親近,內心其實很遙遠。所以,兩代人常常都感覺自己很委屈:我對他那麼好,為什麼他對我那麼糟?這些對於關係,對於人內心的情感需要,都是非常具有破壞性的。沒有被愛的經驗,難以給他人愛當一個人的內心有太多情感匱乏體驗的時候,是很難真正地給予別人,能量守衡原則在人內心依然適用。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充盈時,他的付出是帶有滿足和喜悅的,這時,他是可以給出愛的能量的,因為他內心已經儲存了豐富的被愛的體驗,所以給出去並不會讓他感覺匱乏。而當一個人內心非常匱乏時,每付出一些,他的匱乏感就會增加一些。為了保持內在的平衡,他就只能從其他的地方,以其他的方式再收回來,譬如剝奪對方的自戀、控制對方的情感等等,而這樣的給予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困難,因為父母的愛裡摻雜了傷害,讓孩子無法清晰地分辨愛與傷害的界限在哪裡,使孩子在成年後,人際關係中會有諸多的困惑,不知該如何與人建立健康的關係。父母讓自己生活得好,才能給子女真實的愛那麼,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盡量避免這些傷害的發生呢?父母要有能力讓自己生活得好,要讓自己能夠充分獲得愛的滿足,才有可能給予子女真實的愛。父母如果有能力「自私」一點,將關注點從孩子身上收回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生活得舒適,就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榜樣,同時這種放手也向孩子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過好生活,是需要自己做出努力的事情,而不是來自他人的給予。而且這也可以釋放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由地發展。只有父母內心足夠滿足時,孩子才能得到真實的愛,而不是夾雜著傷害的愛。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家一直強調,父母相愛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如果伴侶關係中不能給予相互的滿足,子女就會成為替代性的滿足者;有時候,這個替代性的滿足就是以給予的方式呈現的,但是這背後卻不乏對自己內部情感缺損的補償,也就是為了維持家庭的關係,會犧牲掉某些真實的情感需要。所以,對子女最好的愛,是父母自己的成長、有能力愛自己、有能力愛彼此。因為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有能力給予孩子真實的愛。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精選延伸閱讀↘↘↘】。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大家族旅遊」有2技巧!。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5 橘世代.健康橘
注意!4個特質,容易患上老年憂鬱症
什麼樣的狀況,容易罹患老年憂鬱症呢?過去的研究,整理出許多可能會促發老年憂鬱症的因素,可以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針對有這些因子的高危險群,給予適當的關懷與協助,消滅可能的危險因子,或許能減少老年憂鬱症的發生。一、年輕時要求完美、自我要求高,習慣控制一切的人,在年老時,反倒是憂鬱症的危險群。年輕時擁有不錯的地位,當老化時,發現身體不再受自己控制,或退休、失去工作,感覺自我價值下降。倘若調適不當,無法接受,就容易出現憂鬱情緒。二、家族病史中有憂鬱症,也會有比較高的比例罹病。但相較於年輕的憂鬱症患者,老人憂鬱症的遺傳性比較低。無論是成人,還是老人,女性得到憂鬱症的比率都比男性高。對於長輩,影響情緒最多的,就是「鰥,寡,孤,獨,老,病,久,衰」。當生命進入銀髮期,除了身體的自然老化之外,難以避免地會面臨許多失落,伴侶離世、獨居、退休、久病、失能等,都有可能成為老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一個人若喪偶,七到十二個月之間,是憂鬱症病發的高危險期,病發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四。三、亞洲人普遍重視工作,年輕時沒有規劃退休生活的概念,退休後,生活重心突然被抽走,也容易感到不適應四、老化、身體逐漸失去功能,甚至出現疾病,也是一大挑戰。身體疾病可能會造成憂鬱、疼痛,而憂鬱又會加重身體疾病的痛苦,這種痛苦又讓疾病變得更加嚴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舉例來說,一個老人原本有退化性脊椎疾病,若憂鬱症病發,他對疼痛的敏感度就會上升。原本可能感受到的疼痛是五分,但病發後,病人感受到的痛可能達到十分。當越來越痛,最後家人只能讓他吃止痛藥,但卻不知道其實病人痛是因為憂鬱,所以即使吃了止痛藥,心情也不會好,反而常造成藥物過度使用。又痛又憂鬱,老人會誤以為自己的病治不好了,甚至可能出現結束生命的想法。要小心的是,某些對中樞神經有影響力的藥物,容易導致憂鬱症病發,例如,部分抗高血壓藥、類固醇藥、嗎啡類止痛藥、抗帕金森氏症藥、毛地黃類藥、干擾素、癌症化療藥物等,但若得病,這些藥物又非吃不可。因此,若家中老人有服用這些藥物,一定要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隨時注意病人情緒。必要時,須更換藥物種類,或是改用非藥物方式,治療憂鬱症。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不會讓人上癮目前治療老人憂鬱症的藥物療法是使用抗憂鬱劑。抗憂鬱劑有很多種,經過許多大型研究證實,療效是確實的。很多人誤以為治療憂鬱症的藥物會上癮,或誤以為服藥會壓抑情緒,讓人變得呆呆的,這可能是將鎮靜劑、安眠藥及抗憂鬱劑混為一談的誤解。所謂的抗憂鬱劑,是作用於腦部,調整腦內的分泌物質,提升腦內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質的濃度,達到治療憂鬱焦慮症狀的效果。抗憂鬱劑並不含鎮靜、安眠的成分,雖然藥物的副作用,仍可能會造成嗜睡,但並無上癮的風險。倘若有相關疑問,建議詢問精神專科醫師。在這裡,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何種抗憂鬱藥物,都不會立即見效,必須耐心連續服用超過六至八週,才會開始出現效用。許多病患或家屬對於藥物治療的期待超乎現實,結果在這之前就以為無效,中斷或是放棄了治療,實在非常可惜。憂鬱症患者不願意出門,怎麼辦? 許多家屬會問,除了聽從醫生指示按時吃藥,定期回診,我們還可以帶憂鬱的長輩做些什麼。其實治療憂鬱症不只有藥物有效,多運動、多曬太陽、多接觸音樂等藝術活動,也是很有效果的。道理雖然簡單,但家屬最常反問我的問題就是:「帶不出去,該怎麼辦?」許多親友們看到憂鬱長者整日唉聲嘆氣,家人、朋友也想幫忙,於是打電話邀約長者一起出門活動,或是安排旅行遊覽,但卻遭遇長輩百般推託、拒絕,甚至長輩還碎念、找碴。有些家屬因此感到自己的付出不被接受,容易轉而憤怒、生氣,可能會對長輩出現指責的語氣。責備他們不聽勸、不遵照醫囑,或是怪他們不努力。我建議在協助憂鬱長輩之前,要先調整自己的想法,必須先了解到「憂鬱症患者並非故意的」。憂鬱長輩在理性面上或許可以接受勸告,但是活力與行動力都受到憂鬱症的影響,才會需要我們拉他們一把。可以試著找出能增強長者動機的誘因,想想有什麼是他們看重或喜愛的。應用他們所在意的人事物,以協助長者對抗憂鬱,抒解心情。譬如他平日最喜愛打牌,但生病後都不去了,就可以拜託牌搭親友,聲稱缺一不可,甚至可嘗試先將打牌的地點改在家中,製造陪伴的機會。又或者是病患最疼寶貝金孫,我建議多找理由聚餐,諸如慶生、慶功等,半哄半拖地,帶著長輩出門去接送孫子女。憂鬱症患者容易營養失調在健康飲食方面,憂鬱者常會出現食欲減退,進食量下降的情形,這在長輩身上,就容易因此而出現營養失調的結果。若考慮補充營養品,可以選擇補充維生素B群、葉酸、魚油,或是益生菌等。透過神經免疫的調節,腦腸菌軸的機轉,而且這些健康食品在新近的研究中,被認為可以減少憂鬱症復發,或者是改善情緒症狀。電視廣告盛行以巧克力、蛋糕或飲料等高糖分、高不飽和脂肪的食物療癒心情,雖然可能暫時有提振心情的功效,但是效果短暫,而且有惡化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所以對於罹患三高的老年憂鬱族群,並不建議這麼做。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帕金森爺爺跟孫出門逛新北!山林秘境陶冶身心。長輩堅持不看精神科,怎麼辦?醫師提6訣竅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4 橘世代.健康橘
別把老年生命窄化了,「好老伴」不一定就是配偶
一般人常認為,老伴,老伴,就是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據許多社會現象的分析,這個想法說不定是個迷思,與事實相去甚遠。配偶不見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侶,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完全照自己的意思」陪伴度過晚年生活,可能是過度理想化的想法,也把老年生命的可能窄化了,這反而對彼此形成沉重的壓力。更別說,萬一其中一方先走了,留下的一方,恐怕不知如何承受。所以,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越老越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這裡指的老伴,並不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有許多人不能把私密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風靡日本的吉澤久子女士在《一個人不老的生活方式》書裡,分享許多老年生活的觀念。她雖然獨居,身邊卻圍繞著許多朋友,有不少人來探訪她。相對的,她也積極地接觸人群。她說:「只有朋友能夠為生活增加色彩。我有許許多多的朋友。與朋友接觸,可以受到刺激,讓人的精神和頭腦保持活力。人際關係也是一種財產,心理健康的泉源。只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獨自一個人不見得會寂寞,生活同樣可以既充實又愉快。」此會非彼會,快來跟個會吉澤女士會和朋友交換食物,享受彼此口味不同的樂趣,也會和朋友一道去看各種電影或是舞蹈表演。她也和朋友們組成了讀書會,剛開始是邀請各種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家裡講述專門學識,逐漸演變成有年輕人參加。有些人的年紀甚至比吉澤女士還小個三、四十歲。讀書會事先定好諸如歷史或外國文化等主題,然後各自發表心得。每個月都有十多人來聚會。開完讀書會,緊接著就是聚餐時間。每次由不同人輪值,使用自家帶來的食材,在聚會地點的廚房裡做飯。吉澤女士表示,能夠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邊聊天,一邊吃飯,度過時光,真的很愉快。考量銀髮讀書會成員的年紀越來越大,也會視情況,偶爾請外燴,或是去買外帶的好吃便當。除了讀書會,吉澤女士也參加許多不同類型的團體,例如「改善高齡社會的女性之會」,並在「高齡者或身障人士供餐的組織中」擔任理事。她抱持著希望貢獻所能的心情,加入團體,把想要傳達的理念傳達出去,同時藉著參加這些團體來服務他人。現在有許多不同的社團,適合長輩參加。例如,銀髮族旅遊團興起,長輩們多了一起去旅行的選擇。退休後,時間增多,但是體力可能不如從前,建議可以先從距離比較近的地區旅遊,或是時間比較短的一日遊開始,輕鬆、無負擔地享受出門走走,有時還會有和朋友的朋友結為好友的樂趣。有些長輩玩出心得來了,就會開始揪團,規劃喜愛的路線。如果是愛好品嘗美食的長輩們,就不妨組成「銀髮老饕會」,一起搜尋適合老年人的健康美食,交流情報,或是相約前往那種必須多幾個人一起來,才能享受到多種菜色的大餐。我時常鼓勵來看診的銀髮長輩,多多參與各式的活動。我發現社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可能是「卡拉OK歌唱班」。有時聘請專業的老師來教導,學習丹田發聲等各種技巧,或是練習雙人對唱,增加趣味。老年交友的祕訣:三不一要祕訣一:要心態放開朋友是一種無形的財富,有人說「沒有朋友的人,最貧窮」。許多人在成年期為了追求事業,忽略友誼,這通常是以男性居多。朋友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也是需要用心經營,建議越早開始認識人越好。中年就可以開始考慮累積下一階段的人際資源,千萬不要隨緣。有許多長輩對於交友,顧慮太多。一會兒擔心自己沒有特殊嗜好、才藝,跟人聊天缺話題,又或擔心自己年華老去,不好看,甚至認為參加活動,是浪費金錢。在還沒有嘗試交友之前,就裹足不前。建議應該要用平時、開放的態度,嘗試認識朋友。老年期所交的朋友,跟年輕時不同。並不強調一定要是能夠深交的知己,反而是應該多培養清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彼此不過度依賴,不要造成太多內外在的負擔及罣礙,做一個銀髮好朋友。祕訣二:不要設限只要價值觀相同,無論幾歲都能做朋友。上了年紀之後,找朋友的訣竅,不在於身家、背景、性別,也並非年齡相仿,而是在於是否有相近的價值觀,或是相近的喜好、興趣。這樣的朋友,相處起來比較融洽。這些相當重要。當人與人的價值觀相左時,相處起來,經常就會因為幾句話而發生衝突或誤會,例如使用金錢的觀念差異太大,或是政治立場不同。當有事情需要找人商量時,我們通常會考慮找鄰近或熟悉的親朋好友談談。價值觀相同的人,提供的建議值得參考,但如果是價值觀不同的人,就會讓人感到困擾。歐洲國家甚至推動青銀互助、青銀共居。跨越世代與年齡的距離,只要理念相通,長輩與青年人來做彼此的好朋友。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創造新同居時代。祕訣三:不要比較雖然我常常鼓勵長輩多多參加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享受休閒嗜好帶來的快樂,不過也曾經遇過被長輩抱怨的情況。潘奶奶一坐下來就開始抱怨,表示以後再也不要去參加讀經班了。「怎麼了呢?」我問。「您上次不是還告訴我,去參加讀經班之後,認識了很多好朋友。一起讀聖經,一起分享小點心,吃吃喝喝,又唱詩歌,非常快樂。」奶奶只是搖頭,不肯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在旁陪伴的女兒忍不住對我洩漏了真正的原因。她說:「原本都好好的。每個禮拜去,也都很開心,甚至時間還沒到,就開心地準備待會兒要穿的衣服,催促我趕快開車接送她。沒想到前幾個禮拜,讀經班的班長一時興起,發起了一個活動,要來比賽背經節,說是鼓勵性質,只要有參加,就有獎品。背得越多,獎品越多。還熱心地自掏腰包,說要發給前三名的得主紅包。」原本是想要炒熱氣氛的活動,但沒想到班主任這麼一說,奶奶回家後,就表示下次不去了。女兒旁敲側擊才發現,奶奶很在乎自己的表現。奶奶認為自己現在的記憶力不好,可是說到年紀,在班上又不是最老的。奶奶又認為自己是讀過大學的,萬一表現比別人差,實在是太沒面子了。不管女兒怎麼安慰、勸說,老奶奶就是不肯去。不要以為長輩上了年紀,就會沒有得失心。相反的,團體互動的挫折感,會成為他們繼續參與的阻礙。建議團體的倡導者,要有智慧地避免這種情形發生。祕訣四:不要說教黃爺爺是個攝影高手,退休之後,也參加了攝影同好會。平日會分享彼此拍攝的美照,互相指導拍照的技術,甚至相約到著名的風景地點,拍攝照片。有次,同好會中的某人生日,邀約黃爺爺參加難得的慶生宴會。黃爺爺很看重,把多年前訂做的整套黑色西裝熨燙整齊,還準備了禮物,高高興興地赴會,豈知到了現場,另一名同好會成員,居然當眾指責黃爺爺,不該穿得全身黑,說是不吉利、不喜氣。黃爺爺氣極了,不願意再見到那位仁兄,也氣到不再參加攝影聚會。朋友圈裡,的確也有這樣的人,不會去想到別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總是愛七嘴八舌,評論別人。後來,大家也都沒有和那個人來往了。要當銀髮好朋友,記得戒為人師。這樣人氣必定上升,處處受歡迎。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熟齡選延伸閱讀↘↘↘】。最資深志工 楊滿時:「歌劇院就像我家!」實踐退休夢。夫妻情感不合最大元兇?專家:彼此過多期待和幻想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不要一直傳長輩圖啦!」晚輩先別煩,長輩圖好處多
登登,手機發出聲響,有訊息LINE進來。益宏正跟著老總,與客戶端開會,也同時用LINE和同仁保持即時聯繫,方便獲得補充資料的支援。益宏整個人神經緊繃,以為有重要內容進來,他迅速地瞄了手機螢幕一眼。糟,是張花花綠綠的貼圖。原來是老媽傳來「早安 幸福滿滿 快樂每一天」。益宏看了看時間,大概是老媽已經把早晨的家事都做完了,開始坐在沙發上滑手機。登登,登登,登登,老媽使出慣用的「三連LINE」。益宏一看,又是兩張問候圖「輕輕的問候最貼心 朋友的關心最感人」、「人生有福 健康是福 糊塗是福 奉獻是福」,再搭配一則健康衛教「吃彩色食物,遠離失智與心肌梗塞」。會議緊鑼密鼓地進行,手機又發出聲響,益宏的心中焦躁了起來。吼,偏偏在這個時候,益宏不方便打電話請老媽先別傳,於是他打字告訴老媽,現在時機不對,別傳LINE,老媽也沒在看。益宏的手機依然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長輩圖怎麼來的?拜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加上網路吃到飽的費用親民化之賜,老年人使用社群相關科技的門檻下降,過往不熟悉網路生態的長輩,成了網民大草原的新興族群。許多長輩雖然對傳統的桌上型或是筆記型電腦不擅長,如今就直接跳階,熱衷於學習如何使用手機或是平板來上網。使用手寫輸入,長輩們不需要學習中文輸入法,也無須背鍵盤。如今更是有了語音辨識輸入的功能,這對於視力退化的族群,是一大福音。在台灣,社區開始為了銀髮族,推出各種長青課程,打著活到老,學到老,與孫子一起有話聊的招牌,長青電腦製圖班、老人學銀髮科技……都成了廣受歡迎的課程,而這裡,就是多數「長輩圖與它們的產地」。教導銀髮族時,總是要考慮難易度,所以長輩圖的基本素材,通常會先是選擇一張風景照或是生活照,接著挑選喜歡的字句,將內容打字上去,再進行簡易的美術編輯,就能成為一張色彩繽紛的長輩圖。門檻不高,耗時不久,又能有不錯的成就感,於是長輩圖就這樣源源不絕地被製造出來了。長輩圖的內容長輩在製圖,或是接收這些轉發圖片時,多傾向於選擇「正向」、「簡單直覺」的內容,例如山水、風景、花卉,或是可愛的圖片。他們也很喜歡那種寒暄問候語,例如「早安!祝您有個美好的一天!」「天氣濕冷,記得加件衣服。」其實這很像過去社會在鄰里鄉間遇到時,彼此的相互問候,這或許也能讓長輩們消弭現在社會疏離,或是與家人分居所帶來的孤獨感。「呷飯未」、「愛穿衫哦」,這種平常且帶著善意的問候語,其實是他們對你的關心,他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人際間的連結與歸屬感。長輩們的另一種喜好則是類似格言佳句,例如「簡單中擁有,才最心安」、「平淡中相守才最珍貴」,除了也是一種關心之外,也可能會讓他們有種當了良師益友的「成就感」,以及「分享的是智慧」的價值感。我LINE,所以我存在對長輩來說,世界進步快速,其實會帶來一種自己可能會落伍的焦慮感,而科技演變快速,更是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遠遠地拋在後頭。智慧型手機的發明,充滿直覺的使用方式、以AI來輔助人性的設計,讓他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許多以前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儘管你覺得他們只是發發圖、轉分享,但是對長輩來說,這讓他們覺得自己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潮」,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沒有那麼老。最重要的是,能夠傳訊息給他們關心的人,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還有一些意義感。他們在乎的不一定是你的回應,而是一種還能跟你,或者是與世界連結的歸屬感。在發送成功的那一瞬間,長輩其實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回饋。如果他們還得到親友的回應或讚許,那是錦上添花,他們會更加開心。但若是沒有回應,他們多半也不會像年輕人一般,對「已讀不回」那麼耿耿於懷,通常他們還是照發不誤。於是,定期發送LINE貼圖,就成了一種習慣。你甚至可以從長輩發文的時間與頻率,推測他是否身體安好、有沒有出門,還是手機沒電……為什麼是LINE?既然長輩圖都做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要能實地應用。在人人都上網,處處都有社群的世代,長輩們希望自己不只是袖手旁觀,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參一腳」。利用電子郵件將圖片寄出去,所需的步驟與過程較為複雜,不但得申請電子郵件、帳號,還得記得住密碼。若是運用臉書或IG來分享,也得先擁有一個臉書或IG帳號,然後學習上傳照片,而有些長輩並不習慣讓許多人同時看到他所分享的訊息,而利用LINE傳長輩圖,不但執行的步驟很簡單,也很即時,而且製造出來的新圖片,馬上就能與親友分享,甚至當其他人也回以圖片時,很容易就能轉傳。對長輩們來說,他們平常接觸的人際關係網絡中,最多的就是家人與親戚,所以長輩圖的第一線接收者,也就是長輩們的親友。年輕人為何不愛長輩圖?長輩圖會讓你心煩,有幾種可能。一、發得太多睡醒發,等公車發,等看醫生也發,有事發,沒事也發,可以說是至少照三餐發。這部分,我想就算是年輕人發給你,就算不是發送長輩圖,當有人一直不停地傳訊息來,你也可能會覺得很煩。只是因為長輩退休後,空閒時間比較多,因而發送訊息的次數與頻率可能更高。我建議將收到通知的訊息音關閉,以減少困擾。另外,也不需要立即回覆,只要有空時再回應即可。對於愛發長輩圖的家人,我建議要提醒對方,若是緊急的事,就要直接打電話或是以其他的方法聯絡,以免重要的消息淹沒在茫茫圖海中。二、圖片太醜,不符合年輕人美學長輩圖在年輕人的世界裡,變成一個戲謔的詞彙,因為世代的美學喜好不同,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字體。年輕人覺得標楷體太過普通,可是長輩卻最喜歡用標楷體。其實那是因為已灌好的中文字型就是那些,而長輩不太會為此去上電腦課、花錢買字型。再者,當一個人老化時,對於清晰度較差的字型,會讓大腦覺得辨識不清,於是選來選去,就還是回到那幾款。另外,長輩圖很常被拿出來Kuso的還有顏色。長輩最喜歡將五顏六色統統放上去,除了是因為色彩繽紛,覺得很「夠本」、很「澎湃」之外,他們也認為這樣比較「吉利」。其實,鮮豔且對比的顏色,比較能刺激大腦,因此容易獲得長輩的注意而受到選擇,其實兒童也有相同的狀況,所以關於這一點,我得替長輩們說幾句話。其實美醜只是世代觀念不同,我們喜愛聽的流行歌曲,或許哪天也會被下一代嫌棄也說不定。三、內容錯誤不實最令年輕人難以忍受的,大概就是這種類型的長輩圖了。除了容易引起爭戰的政治問題之外,最常見的錯誤內容,其實是與健康觀念有關的長輩圖,「保健新知」類的長輩圖可以說是歷久不衰的排行榜常勝軍,畢竟這是銀髮族最關心的議題之一。舉凡吃什麼可以改善骨頭,哪些東西有毒,不能吃,如果這樣、那樣就會罹癌,種種偽科學充斥在LINE群組中。其實這也是醫師最頭痛的內容。每當有病友或是家屬又在門診詢問我哪些東西是否有效,人家說什麼什麼、對不對時,我幾乎就可以猜到最近的「流行」。只要時間允許,我會不厭其煩地回答。只是等到說明到我喉嚨沙啞、疼痛時,我心中也不免吶喊,誰來幫我也發張長輩圖澄清一下啊。或許是其他醫師也出現了類似的想法,因此,有神人網友寫出反謠言的LINE程式「美玉姨」。只要加入群組中,就能自動搜尋是否為假新聞或是訛言,進而闢謠。不煩,不煩,長輩圖功用多第一個好處:增加社交已經有許許多多的研究強調,孤獨對於老年人的身、心皆有不利的影響,但是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對於性格內向,不習慣直接面對面或是通電話的長輩來說,社群軟體的興起,提供了一種較為間接、緩和的溝通方式,反而能讓他們增加彼此的互動。換個角度來想,當長輩們想要抒發自己的想法或價值觀,但又不想被後輩抱怨這樣很嘮叨時,長輩圖或轉發訊息就是個很好的媒介。能夠把意見帶到,又避免了直接面對的壓力。第二個好處:抗憂鬱之前我曾讀過一篇外國的醫學文獻。針對老年人使用手機發簡訊、使用電子郵件,或是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等工具進行調查,並且篩檢長輩的憂鬱情緒。結果發現,時常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的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未使用者的一半。研究學者認為,鼓勵長輩使用這些社交軟體,讓長輩們有了更容易與親友聯繫情感、表達關心、建立連結的管道,對於他們的精神心理健康大有幫助。第三個好處:防失智站在預防失智、抗老化的立場,我鼓勵長輩多多參與動腦的課程,學習新知。隨著環境的變化或生存的需要去學習新的技能,對大腦是大有助益的。在練習做長輩圖的過程中,會運用到文字、圖形、色彩、空間的組合搭配……的確具備活化腦部功能的基本元素。每日收取他人傳來的圖片,檢查哪一個回了,哪一個沒回,這也是種動腦的樂趣。我想,重要的不是長輩們傳了什麼長輩圖給你,重要的是,在長輩的名單中,有你一個。這一份看不見的心意,比看得見的意義,更值得你珍惜。更重要的是,這讓長輩LINE出「存在感」、LINE出「價值感」。無論你喜不喜歡長輩圖,都沒關係,就像長輩也不懂年輕人為什麼喜歡上IG,吃飯老是要先自拍、打卡,或是說話愛用PTT鄉民哏一樣。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方法,盡量尊重,巧妙善用,就能讓煩惱變成彼此相處的助力。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帕金森爺爺跟孫出門逛新北!山林秘境陶冶身心。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4 新聞.生命智慧
失去至親之後的沉重任務:如何「清空」父母的家?
【文、圖/摘自寶瓶文化《如何清空父母的家:走過喪親之痛》,作者莉迪亞.阜蘭】佛洛伊德不曾動手清理過父母留下的房子,他的妹妹朵樂菲就住在裡面,直到大戰爆發被送進集中營為止。不過佛洛伊德自己也只比母親多活了九年不到。且說,他如果考量過這樣的舉動可以牽涉多廣,也許就會把此一令人痛苦卻有解放療效的清空作用納入他的理論體系中吧!它讓我們再度面對自己那些最原始的幻想:讓我們又成了一群嬰孩食人族,貪婪地覬覦著父母親的財物;一群積恨已久的復仇者,像患有強迫症似地非得掌控整個從滿到空的流程不可;一群可以隨時隨地把口袋掏空的青少年,贊成「把一切統統扔到海裡去」,目空一切、狂熱、渴望和父母斷絕關係,一心一意想抹殺過去;或一群其實頗有心要盡孝道的大人,卻無時無刻不受到那些陰魂不散的往事糾纏。當我們剛剛失去第二位至親,幾乎就得同時穿越一種最痛苦的經驗、一種混合著各種矛盾情感、一種極其沉重的任務:清空父母親的家。於是,就在此同一時空中,所有的情緒都爭先恐後地一下子全湧上我們的心頭:密集的宣洩期、焦慮與精神壓力、惱怒和幸福、痛苦及狂喜。清空,這個詞讓我覺得很彆扭。我的意思是「整理」,但整理不過是整個工作的一部分。當然,除了將東西分門別類,裝箱打包,判斷價值之外,還得決定哪些是要送人的,哪些是要丟的、賣的、保留下來的。到頭來,除非是住在代代相傳,物品也是一代疊過一代的祖厝裡,我們的任務確實就是去「清空」父母親的家。清空,這個字眼聽起來陰森恐怖,讓人不舒服,瞬間聯想到盜墓,就像潛進死者的國度去竊取機密(什麼金字塔的詛咒之類的),讓人覺得自己跟專吃屍體的禿鷹或專門打劫死人的土匪沒兩樣。於是有人會試著用不那麼粗暴,比較平緩、溫和的字眼,譬如「打掃」,或甚至是「關起來」。彷彿所談論的是一座夏日結束時的度假小屋。但如果這也算是一種告辭,那就是永遠的離別,再也不會結束的假期。生命的本質,就是一種攻擊性,無論我們是否願意,不論這會不會顯得有點卑鄙。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起來了,前浪就倒下去,「國王駕崩,國王萬歲」,這和某種象徵性的謀殺可謂不無關聯。只因為我們將繼任他們而活下去,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殺死(而且不僅僅只是在夢中)老父或老母,甚至是兩者的凶手。這麼說也許很令人反感,但事情就是如此:曾經看著我們誕生的人,會在我們的眼前死亡;我們的孕育者,最後將由我們來埋葬。我們不曉得父母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是怎麼過的,而他們也不會知道在我們這輩子最後幾年的境況,一如我們也見不到我們自己孩子們的晚景。我們在我們的原生家庭裡誕生,在我們建立的家庭裡死去。所以,沒錯,當輪到我們的時候,我們登上國王寶座,因為我們也成了未亡人。白髮送黑髮才是慘絕人寰,黑髮人送白髮人,乃天經地義,但,還是不容易。這就是心理分析所謂的現實考驗。漫長且無法避免的服喪作用,就從對死去雙親的過分投入開始。之後,為了活下去,我們才會漸漸放手。
-
2020-05-27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人的表白-你對不起我了嗎?為何說我愛妳
假設在一生中,我們平均每個人用六十年去愛一個人,如果每天說一次「我愛你」,一生總共要說兩萬一千九百次。如果每週說一次,這個數字變成了三千一百二十次。如果每月說一次,這個數字是七百二十次。如果每三個月說一次,則變為兩百四十次。如果一年才說一次,一生就一共只有六十次。想一下,有多少含蓄的人,對一個和你共處一生的親密愛人,漫長的一生中可能連六十次「我愛你」都達不到。我們努力地尋找字眼,遣詞造句,堆砌華麗,就為了有個不一樣的表白來代替「我愛你」。小說《茶花女》裡,瑪格麗特說:「我在床上,飯在鍋裡。」張愛玲說:「你還不來,我怎敢老去。」而現在的中年人表達愛的最佳話術,也許是「這道題我來給娃講,你去休息吧」。「520」前幾天看到商家貼的大海報:愛她,要說出來。孩子他爸對著那張海報露出一個輕蔑的微笑,連我都跟著一起附上了不屑一顧的冷笑,「哼哼,你們是作業太少,還是家務不夠?」你看,曾經也是誇張地要玩浪漫,沒有浪漫也要製造浪漫的我,如今修成正果,絕對佛系。表白這種事情,一旦刻意來做,豈不是降格嘛。很難想像,一對中年夫妻正在商量週末的才藝班去掉哪一個,才能再塞進一堂又貴又難但也許會有用的數學課,在這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氛圍下,孩子的爸突然放下手中的計算機,深情凝望著對方,溫柔地來了一句「我愛你」……「嗯?你說啥?你做了什麼對不起我的事了?」神經病啊,我們不要面子的啊!畫風真的不和諧。真的,我們中年人的表白,一般人理解不了,但絕對不是這樣赤裸裸的。我們甚至含蓄到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只為讓對方感受到「我愛你」。從「今晚月色真美」到「去散個步嗎」,每個中年人心裡都藏著一個文藝青年。不過大多數中年人,吵架的次數倒是遠遠高於表白次數。有時羨慕西方人的愛情,多直白啊,我愛你,我愛你,一天能說個百八十次,說得不愛都愛上了。可東方人呢,真可謂是「吵架的巨人,表白的侏儒」。剛結婚時,我老公說要一起去吳哥窟,因為看了那部《花樣年華》。他說:「吳哥窟就像是一個未完待續的愛情聖地。」當時我想也沒想,覺得比較浪漫,後來愈想愈不對勁,未完待續?愛情聖地?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但是凡事要往好處想─多麼優雅和文藝,帶上最愛的人,去尋找愛情裡的那一束光……你看,東方人極致的含蓄表白,比一句「我愛你」豐滿多了,西方人肯定是辦不到的。然而那一場旅行一點都不像未完待續的愛情之旅,倒像是一場拆散戀人之旅。行程安排的失誤,中途生病的焦灼,互相埋怨對方找的旅館不好,溝通不暢導致行李丟失……好好的一段愛情朝拜,成了一路吵架的鬧劇。這位直男也許本想來一段梁朝偉式的愛情表白,最後卻以冷戰兩週收尾。生完小孩後,我有將近兩年的時間身體不好,各種小毛病不斷,慢慢好轉之後,孩子的爸覺得是時候撫慰一下我這個新晉老母,便又打算安排一場旅行。說是重溫了《西雅圖夜未眠》,要帶我去美國尋找愛的足跡……你看,中年人的表白手法又是這麼深情──執子之手,帶你去玩──這不是比說一百句「我愛你」更管用嗎?我連續感動了好幾個禮拜。拋下兒子,二人世界,本來應該好好珍惜的,沒想到從第一天開始就狀況百出。再加上第一次離開孩子,心裡總是惦記,心情焦慮,草木皆兵。十天換四、五個地方,幾乎每天都要收拾行李,做行程攻略,本來是出來放鬆的,結果搞得一點不比在家裡輕鬆,愈想愈來氣。唉,不是我脾氣大,中年人「愛的表達」真的有點難。要想攜手玩浪漫,各種前提條件很重要,要輕鬆,要舒適,要不累,還要處處順心,無牽無掛。沒有這些前提,任何「行萬里路」的表白都是累贅。中年人的表白,含蓄到無法用言語表達。有時候,當你早上在廚房一言不發地準備早餐,一個轉身就能看到對方把你打算從冰箱裡拿出來的牛奶遞到你手裡,這就是一種表白。表白,無非就是告訴對方:我們已經是彼此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非就是告訴對方:我最瞭解你,也最接受你;無非就是告訴對方:當我看過你最張牙舞爪、邋裡邋遢、笨拙、懶惰、不修邊幅的樣子之後,我依然還願意為你準備早餐,你還願意默契地為我遞上牛奶。●十三說說「我愛你」好像真的有點難,不過表達「我愛你」並不是很難,因為方法太多種多樣了,而且每一種方式其實都是在給孩子做示範。比如有一次,不善言詞的木訥兒子把一盤切好的水果端到我面前,然後用小勺子把西瓜上的籽一個個剝掉。這是他看到爸爸經常會做的一個小動作,爸爸幫媽媽把西瓜籽剝掉,這是愛的表達。孩子學會了,他也有了愛的表達。他們雖然沒有說「我愛你」,但這種只有我們三個人才懂的「我愛你」,不是比什麼都來得更幸福和可貴嗎?※作者介紹:格十三,本名張蓓,被讀者稱為「中年婦女代言人」、「中年摯友,人間指南」。文風獨到,視角犀利,為女性讀者引領一種嶄新的生活及思考方式,點燃只有同類才懂的生活情趣,也將陷入泥潭的中年婦女們拉出困境,一起情緒崩潰,一起哈哈哈哈。《了不起的中年婦女》電影籌拍中。本文摘自《了不起的中年婦女》,寶瓶文化 2020/04/27出版【愛情精選熟齡↘↘↘】。日本熟齡夫妻「愛情保鮮」秘訣大公開!。因為愛所以「休婚」 婚姻關係真的可以休假嗎?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2 養生.樂活旅遊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我們中年人的「表白」
假設在一生中,我們平均每個人用六十年去愛一個人,如果每天說一次「我愛你」,一生總共要說兩萬一千九百次。如果每週說一次,這個數字變成了三千一百二十次。如果每月說一次,這個數字是七百二十次。如果每三個月說一次,則變為兩百四十次。如果一年才說一次,一生就一共只有六十次。想一下,有多少含蓄的人,對一個和你共處一生的親密愛人,漫長的一生中可能連六十次「我愛你」都達不到。我們努力地尋找字眼,遣詞造句,堆砌華麗,就為了有個不一樣的表白來代替「我愛你」。小說《茶花女》裡,瑪格麗特說:「我在床上,飯在鍋裡。」張愛玲說:「你還不來,我怎敢老去。」而現在的中年人表達愛的最佳話術,也許是「這道題我來給娃講,你去休息吧」。「520」前幾天看到商家貼的大海報:愛她,要說出來。孩子他爸對著那張海報露出一個輕蔑的微笑,連我都跟著一起附上了不屑一顧的冷笑,「哼哼,你們是作業太少,還是家務不夠?」你看,曾經也是誇張地要玩浪漫,沒有浪漫也要製造浪漫的我,如今修成正果,絕對佛系。表白這種事情,一旦刻意來做,豈不是降格嘛。很難想像,一對中年夫妻正在商量週末的才藝班去掉哪一個,才能再塞進一堂又貴又難但也許會有用的數學課,在這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氛圍下,孩子的爸突然放下手中的計算機,深情凝望著對方,溫柔地來了一句「我愛你」……「嗯?你說啥?你做了什麼對不起我的事了?」神經病啊,我們不要面子的啊!畫風真的不和諧。真的,我們中年人的表白,一般人理解不了,但絕對不是這樣赤裸裸的。我們甚至含蓄到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只為讓對方感受到「我愛你」。從「今晚月色真美」到「去散個步嗎」,每個中年人心裡都藏著一個文藝青年。不過大多數中年人,吵架的次數倒是遠遠高於表白次數。有時羨慕西方人的愛情,多直白啊,我愛你,我愛你,一天能說個百八十次,說得不愛都愛上了。可東方人呢,真可謂是「吵架的巨人,表白的侏儒」。剛結婚時,我老公說要一起去吳哥窟,因為看了那部《花樣年華》。他說:「吳哥窟就像是一個未完待續的愛情聖地。」當時我想也沒想,覺得比較浪漫,後來愈想愈不對勁,未完待續?愛情聖地?總覺得哪裡怪怪的……但是凡事要往好處想─多麼優雅和文藝,帶上最愛的人,去尋找愛情裡的那一束光……你看,東方人極致的含蓄表白,比一句「我愛你」豐滿多了,西方人肯定是辦不到的。然而那一場旅行一點都不像未完待續的愛情之旅,倒像是一場拆散戀人之旅。行程安排的失誤,中途生病的焦灼,互相埋怨對方找的旅館不好,溝通不暢導致行李丟失……好好的一段愛情朝拜,成了一路吵架的鬧劇。這位直男也許本想來一段梁朝偉式的愛情表白,最後卻以冷戰兩週收尾。生完小孩後,我有將近兩年的時間身體不好,各種小毛病不斷,慢慢好轉之後,孩子的爸覺得是時候撫慰一下我這個新晉老母,便又打算安排一場旅行。說是重溫了《西雅圖夜未眠》,要帶我去美國尋找愛的足跡……你看,中年人的表白手法又是這麼深情──執子之手,帶你去玩──這不是比說一百句「我愛你」更管用嗎?我連續感動了好幾個禮拜。拋下兒子,二人世界,本來應該好好珍惜的,沒想到從第一天開始就狀況百出。再加上第一次離開孩子,心裡總是惦記,心情焦慮,草木皆兵。十天換四、五個地方,幾乎每天都要收拾行李,做行程攻略,本來是出來放鬆的,結果搞得一點不比在家裡輕鬆,愈想愈來氣。唉,不是我脾氣大,中年人「愛的表達」真的有點難。要想攜手玩浪漫,各種前提條件很重要,要輕鬆,要舒適,要不累,還要處處順心,無牽無掛。沒有這些前提,任何「行萬里路」的表白都是累贅。中年人的表白,含蓄到無法用言語表達。有時候,當你早上在廚房一言不發地準備早餐,一個轉身就能看到對方把你打算從冰箱裡拿出來的牛奶遞到你手裡,這就是一種表白。表白,無非就是告訴對方:我們已經是彼此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非就是告訴對方:我最瞭解你,也最接受你;無非就是告訴對方:當我看過你最張牙舞爪、邋裡邋遢、笨拙、懶惰、不修邊幅的樣子之後,我依然還願意為你準備早餐,你還願意默契地為我遞上牛奶。●十三說說「我愛你」好像真的有點難,不過表達「我愛你」並不是很難,因為方法太多種多樣了,而且每一種方式其實都是在給孩子做示範。比如有一次,不善言詞的木訥兒子把一盤切好的水果端到我面前,然後用小勺子把西瓜上的籽一個個剝掉。這是他看到爸爸經常會做的一個小動作,爸爸幫媽媽把西瓜籽剝掉,這是愛的表達。孩子學會了,他也有了愛的表達。他們雖然沒有說「我愛你」,但這種只有我們三個人才懂的「我愛你」,不是比什麼都來得更幸福和可貴嗎?※作者介紹:格十三,本名張蓓,被讀者稱為「中年婦女代言人」、「中年摯友,人間指南」。文風獨到,視角犀利,為女性讀者引領一種嶄新的生活及思考方式,點燃只有同類才懂的生活情趣,也將陷入泥潭的中年婦女們拉出困境,一起情緒崩潰,一起哈哈哈哈。《了不起的中年婦女》電影籌拍中。【以上摘文選自:《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作者:格十三、圖文:寶瓶文化提供】
-
2020-05-08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堅持不看精神科,怎麼辦?醫師提6訣竅
「○○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回答。「這樣啊,病人有來嗎?依照規定,必須親自診察本人才行哦。」「醫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帶她來,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掛自己的號,先來跟妳討論。」高女士不停點頭、拜託,急得淚都要飆出來了。上面這種情景,每個月總是會重複好幾次地出現在我的診間,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門診也有類似的經驗。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依照法規,醫師不能對於未曾親自診察的病患,給予診斷或是開立藥物。看著那些痛苦的家屬,我心裡雖然能了解,卻無法違規來協助。畢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藥,或是單憑想像。之前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方法一:順水推舟 有時,我們正面勸說無效,就必須要找一些順水推舟的機會。因為老化的關係,長輩不免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其實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點。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食欲差、體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夢等現象。我們可以順著病人的抱怨,建議他們:「這種情況,應該要到醫院去看看醫生,說不定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又或「我們可以聽聽看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促進胃口,改善身體的健康,讓自己睡得好一點。」再舉例來說,焦慮症、恐慌症的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手抖、冒冷汗,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這樣的症狀。當長輩向你抱怨這些不舒服時,我們就可以順著他的話,勸說他到門診去接受檢查或是治療。只要病人願意進到醫療院所來,就達成一半的目標。記得進入診間時,要向醫師打個暗號,套好招。有經驗的醫師,一聽到陪伴者開的頭,就會有默契的點點頭,順勢安撫第一次來看診的長輩。另一方面,醫師也會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對初診的個案來說,身體方面的檢查,也是鑑別診斷所必要的項目。方法二:買一送一 有許多親友為了要協助長輩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都會採取「同時掛號」的方法,也就是向長輩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點緊張,不敢一個人去看,我們一起去看,你陪我。」這個方法是成功率不錯的一個招式。一方面可以讓長輩覺得並不是只有他自己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看精神科沒什麼大不了。時常,我在門診聽到的對話是:「我今天沒有要看喔,我是陪他來的。他說一個人不敢來,所以我才答應跟他一起來。」對於比較不容易建立關係的病患,有時候我會先對親友進行問診的動作,並且讓他在一旁聆聽。在過程中,親友就可以把相關的症狀述說一遍。這過程有點像是網路上所謂鄉民常見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個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實是在問自己的問題。一樣透過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時機成熟,醫師會鼓吹長輩:「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或「排隊排了這麼久,等了好幾十分鐘,不看很可惜。」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先消除長輩心中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療的一些誤解。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憂鬱症的藥就是會上癮,或者認為藥物就是會傷肝、傷腎。親友可以藉機詢問醫師這些問題,好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之前某個病患天生就只有一個腎臟,於是非常擔心服用的藥物會有腎毒性,因此明明已經嚴重失眠,卻還是不敢就醫。恰巧她陪同另外一個親友來就診,聽到對方問我:「這個藥物會不會傷腎?」我首先向對方說明:「腎臟功能可以透過抽血或是尿液檢驗來確保,還有就是現在的藥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來避免比較有風險的副作用。藥物的盒子裡也都有一張說明書,裡面其實有詳細記載;例如腎功能不好的人,這個藥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減量使用、有什麼禁忌,都會寫在上面。如果還擔心的話,可以到藥局窗口去做藥物諮詢。」聽到這些說明之後,那位原本站在親戚、朋友身後的長輩突然說:「醫生,我也想加號,我也要看診。」方法三:假傳聖旨 現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檢查,這檢查時常都是熱門的項目。現在的老人健康檢查內容,其實包含了兩個精神科的基本項目,一個是老年憂鬱症的篩檢,另外一個是失智症的篩檢。當然,也有一些自費的身體健康檢查項目。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勸說長輩,以關心他、維護他身體健康為理由,先進行一個全身性的健康檢查。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長輩是因為接受老人身體健康檢查之後,拿著這份報告到門診來諮詢的。又或是親朋好友可以婉轉地利用幫忙長輩解讀報告的機會,試著說:「上面寫說你要到大醫院去做仔細檢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長輩就醫。方法四:轉轉遇見愛 許多長輩平日患有身體的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攝護腺肥大等等,長年都在內科或是家庭醫學科的醫師門診進行追蹤。他們多半與原來的慢性病主治醫師,保持著長久且良好的信任關係。當長輩出現精神或者是身心方面的困擾,但是又不願意前往精神科就醫時,可以拜託這些與長輩有良好醫病關係的醫生們幫忙,請他們協助轉診,成功率會比親戚、朋友勸說,來得更高一些。許多前來老年精神科門診就醫的銀髮族朋友們常常告訴我:「是某醫師大力推薦我來看妳。」還說其實這位醫師已經勸他來看我很多次了。他想到醫師非常的關心他,又講了這麼多次,覺得不來,好像說不過去,才鼓起勇氣到精神科門診來就醫。我非常感謝這些內、外科醫師。他們平日一定是對自己的老病人觀察得非常仔細,看出對方可能有精神科方面的困擾,才會不停勸說,因為他們希望病人能得到更專業的治療。方法五:名人效應 長輩不去看精神科,有許多的成分都是因為汙名化的關係。但隨著時代改變,長輩也會接觸到許多國內外新聞,因此,我不得不說,明星效應還是挺有影響力的。我時常在演講中提到,以英國王子哈利為例,他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中,承認自己在母親離世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有憂鬱症的困擾。他在接受了許多年的精神科治療之後,才慢慢地走出來。後來,哈利王子現身說法,鼓勵與他有相關困擾的人勇於求助,勇於接受治療。像這樣一個不愁吃穿的皇家貴族,也會遭遇到人生各種無常的打擊,但是他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哈利王子告訴大家,憂鬱症並不可恥,那是一種疾病,而疾病是可以治療的。方法六:實話巧說長輩對於醫學名詞或是疾病的理解,常受到個人教育程度或是文化背景的影響,而有些自己的堅持與解讀。在協助他們看診時,我建議盡量使用他們能接受的觀念與名詞。在不說謊的原則下,巧妙地說明,有時候會有不錯的效果。舉例來說,有些長輩不能接受自己要去看「失智症」,卻能接受自己是「腦退化,記憶不好」,而接受治療,就可以「顧腦」。長輩無法理解「血管性失智症」,但能接受「腦部小中風,需要治療」。他們不容易想像「抗憂鬱劑」的藥理、原理,卻能接受「調整腦部內分泌」的觀念。所以,我們應當多加嘗試不同的說法,找到長輩能接受的方式,協助他們就醫,或是接受適當的治療。為了減少長輩到精神科就醫的障礙,精神醫學界也做了許多努力。有些醫院故意不用「精神科」三字,而改成「身心科」。有些醫療院所則是開立老年精神科門診,強調「老年」兩字,表示是為長輩設立。另外,也有醫療院所開設睡眠特別門診、記憶特別門診、失智特別門診等。在大型的醫院裡,也設有「整合門診」,裡面包含與精神科整合的門診。建議在掛號看診前,先向各地方的醫療院所詢問,是否有上述的服務。除了這些拐著彎的善意,真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是我們能正視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了解精神醫學也是醫學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的健康包括身心靈全面向,也不再以尋求精神科協助為忌諱。不忽視、不歧視,看精神科不需要解釋。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照顧者與被照顧著」延伸閱讀↘↘↘】。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2 橘世代.健康橘
養毛小孩忘憂 長輩付出愛也得到愛
「媽,我今天提早下班,要不要出門去逛逛?我去接妳。」關爸爸年初過世後,唯一的女兒善思也已出嫁。善思發覺母親獨居在老家,整日足不出戶,心情也悶悶不樂。善思抓住空檔時間,想去探望母親。「啊,那個,我不在家。」電話那頭的關媽媽,小小聲地回應。「什麼?妳在哪裡啊?」善思沒想到母親竟然自行出門了。自從父親過世後,這種情況幾乎沒發生過,讓善思有點小小的激動。「我帶皮皮出來散步啊,我們在便利商店附近的一個公園裡。」善思在心中大叫,皮皮真的太棒了!那是一隻擁有純白毛色的小小犬。善思的朋友建議她,替媽媽找隻寵物,增添生活的趣味。她想起年幼時家中也曾養過寵物犬,媽媽對於養狗經驗不錯,在她的鼓吹下,老媽領養了皮皮。「哦哦,好ㄟ,我知道那裡,那我也過去,馬上到。」善思掛掉電話,想著要給皮皮買台推車,這樣老媽就能推著小狗,四處逛逛了。動物陪伴 健腦也化解焦慮有許多研究都顯示,在友善的動物陪伴下,可以降低人內心的緊張與焦慮。純粹的情感,讓人比較不寂寞。根據研究,養寵物有以下優點:1.增進身體健康養狗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比不養狗的人還低,尤其是養大型犬類,推論養大型寵物由於要出門遛狗,活動量較多。2.促進大腦功能照顧寵物的過程,就是腦部認知功能的訓練,需要記住步驟、時間,並且親自動手做。寵物帶來的互動,可以給予長輩即時回饋。3.抗憂鬱憂鬱症的治療中,讓寵物介入可增加治療成效。撫摸寵物帶來溫暖與幸福的感覺,學者發現人們在與寵物講話時,心跳較為和緩。4.抗孤獨原本互不相識的路人,聊起狗狗經,立刻拉近彼此距離。獨居長者,平日生活有寵物陪伴,甚至晚上有寵物陪伴入眠,也可以減少孤獨感。事先評估 體力認知都需要雖然養寵物好處多,也不是人人都適合,認養寵物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安全性的評估長輩的體力是否能負荷?過去有許多前例,都是為了追趕精力旺盛的寵物,長輩因此跌倒。體力較差或是身形瘦小的長輩,不建議飼養大型犬,可考慮小型犬或貓咪。2.長輩的認知功能是否適合飼養寵物長輩若是飼養方式的判斷失當,或是反應能力不佳,可能會被寵物咬傷。例如即使是已被豢養許久的寵物,還是保有某種程度的野性,倘若餵食又突然伸手靠近,可能會激起寵物攻擊性。3.長輩是否有其他不適宜飼養寵物的疾病例如對寵物的毛髮過敏,或是患有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等,在飼養寵物前,先檢查過敏原再做決定。4.要考慮後援部隊別把寵物的照顧責任全丟給長輩。要想想,倘若老人家生病,寵物有沒有人能接手幫忙。漸進飼養 讓長輩慢慢習慣許多專家建議,可以採取「漸進式」飼養法。讓原本沒有養寵物習慣的長輩,漸漸地認為家中有寵物。可由子女或孫子女,透過領養狗狗或是貓咪,帶回家中給長輩,等寵物被當作家中的一分子後,再鼓勵長輩接手飼養。接手前,也要了解長輩的個性及好惡。有些人非常懼怕寵物,或是不願意面對寵物帶來的生離死別。自認為對他們好,說不定反而造成他們的負擔。養寵物比較適合常常「窩」在家的長輩,因為有個能驅使他們走出去,強身健體的理由,並增強心理的慰藉,但若沒辦法配合,也不要勉強。找尋最合適長輩的方式,才是最佳的選擇。(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出版)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新家人」關係↘↘↘】。從怕到愛 陳亞蘭多了「新家人」 甘願當毛孩奴。「10年緣分,我的生命禮物」忘不了毛小孩天使。愛上喵星人 上天給的禮物。毛小孩多過孩童的時代來了「新家人」關係正彼此呼喚著。毛寶貝的紅牽繩 止不住思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新聞.生命智慧
成為一個「沒有家」的人:每個人都會碰到的喪親之痛
【文、圖/摘自寶瓶文化《如何清空父母的家:走過喪親之痛》,作者莉迪亞.阜蘭】我們在任何年紀都有可能會變成無父無母的孤兒。就算已經過了童年,失去雙親,並不會因此而變得較不嚴重。若這種事情還沒被我們碰上,也是遲早的問題而已。即使大家都知道誰也躲不掉,但就如同我們自己的死亡彷彿還很遙遠一樣──其實,是根本無法想像。父母親會死,這個事實,長久以來在我們意識中受到生命長流的屏蔽,我們拒絕知道,寧願相信他們長生不死,將永遠在我們的左右,即使早已接收到疾病或衰老所發出的警訊,我們還是會被那突如其來的死亡給嚇得目瞪口呆。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碰到兩次、要克服兩遍的這件事,過程並不相同。當第一位至親去世後,至少第二位還活著。此刻我們的心糾結著,痛苦著,也許哀慟逾恆,久久無法平復;但等到連第二位也去世後,我們就真的成為一個「沒有家」的人了。雙親在墳墓中聚首,而我們則永遠地被隔離開來。於是,伊底帕斯將自己的眼睛挖出,而納西瑟斯開始放聲大哭。也許婚姻和友誼這兩種關係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骨肉至親,甚至可能更令人舒適自在。儘管如此,當我們的祖父母和父母都相繼去世後,我們的背後就再也沒有靠山了,我們會覺得後面涼颼颼的,因為少掉了兩層屏障。父母親的死,意味著我們的某一部分也將隨之而逝;人生中最初的那些篇章,自此畫下句點。那些將我們創造出來,賦與我們生命,並最先見證到我們存在的人,從此必須入土為安,而隨著他們一起埋葬的,還有我們的童年。我們之中,有多少人,只是默默地承受著父母親的去世,而從未能道出那些隨之而湧現的、其強烈程度足以將人弄得心慌意亂或元氣大傷的各種情感?有多少人,覺得自己被一波波、經常是無法說出口的情緒浪濤給捲走?誰敢輕易地吐露出心中那把剪不斷理還亂的亂麻?像一鍋彷彿摻雜了憤怒、壓抑、無盡傷悲、不真實感、反叛、悔恨和莫名解脫感的大雜燴,而我們就在其中載浮載沉?誰能夠坦然而毫無罪惡感地說出這股由各種強烈情緒所形成的漩渦,若它們混亂得教人無以名之?而我們將一直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它讓我們覺得很尷尬、困惑不安,以致沒辦法給它一個名字?當一個人心裡其實是對已逝者滿懷憤怒、舊怨甚至恨意時,連我們也會不諒解自己吧?那接踵而來或蜂擁而至的被拋棄、掏空和撕裂的可怕感覺,那種比悲傷更為強烈的求生意志,以及因能夠存活下來而產生的喜悅和勝利感,生命和死亡詭異的共存──這些都是正常的嗎?多少小生命的形成──也許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要歸功於那想要用肉體歡愉來對抗死亡及喪親之苦的念頭?誰又敢承認自己曾如何瘋狂地尋歡作樂,甚至耽溺其中,放浪形骸,如飢似渴,揮霍無度?每一個人,都會以各自特殊的方式,來經歷這場情緒風暴的入侵、掠劫,而且只能自己面對。
-
2020-04-30 新聞.生命智慧
老婆堅持放鼻胃管灌補品,老公2天後去世...一個病房裡的故事看「過度照護」為何錯了?
愛,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我的住院醫師很難過。「不是說過不要放鼻胃管的嗎?什麼併發症都出現了!」我靜靜坐在她的身邊,體會著多年前我也有過的懊惱和自責。我在安寧病房見到丁先生的時候,便知道他時日無多了,但是他與他的家人都不知道。正確來說,他們也不是不知道,而是家人處於否認狀態,丁先生也處於配合否認的狀態。所以雖然私下丁太太與2個女兒都說丁先生的後事,已有準備,只希望他能存著鬥志,多活一陣子,但因為丁先生的老媽媽還不知道兒子病重得快要走了,所以我們還是感到棘手。當病人家屬堅持放鼻胃管丁太太想為丁先生放鼻胃管。丁先生曾經私底下向居家護理師表示過,放鼻胃管在他僅存的生命中,是很痛苦而且無益的,他完全不想接受,但是如果太太一定要他放了,灌食才會安心,他會點頭答應。知道了病人的心意,也知道了鼻胃管在末期生命的百害而無一益,哪有不捍衛的道理。但現在的情境非常尷尬。看起來反對放鼻胃管的,只有安寧照護人員,因為在太太面前的丁先生是為了愛而臣服的。他既希望我們代言與堅持,卻不願拂逆太太的愛,也不忍扛下太太的哀傷。逐步失去吞嚥功能,進入輕微脫水狀態,其實是人生終末之時,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少受苦而啟動的機制。減少攝食,不但可以減輕器官衰竭之時的水分蓄積(如肢體水腫、腹水、胸水、痰液、喉頭分泌物),也減少腸胃道的負荷,使得嘔吐或是排泄量降低,而強行置入鼻胃管灌食,或是輸注大量的點滴,不只破壞了這個自然的平衡,甚至會因為灌進去的食物成為身體負擔,而引發腸胃道出血,有些人更會在臨終躁動的狀況下,無意識的拔除這些讓他不適的管路,而遭到家屬或是看護的手腳約束。「以丁先生的狀況,我們假設若身體的狀況,還能維持1個月。那麼,放了鼻胃管,也無法延長多少的時間,卻可能面臨更多受苦的併發症。」丁太太把我拉到病房外頭,語氣仍柔軟,但身體姿態、眼神,以及用詞遣字,顯然對我充滿了不諒解。「我先生從來都沒有跟我說過他不想放鼻胃管,他只是不了解鼻胃管的好處。」「我們從來沒有讓我先生知道,他的時間可能只剩1、2個月那麼短。現在,你竟然讓他知道了。」「知道時間會讓他失去鬥志的。他最捨不得我婆婆,這樣,他就不能為了她活下去了。」我向她道歉。但其實我並不真的需要道歉,我只是完全能體會她的心情與焦慮。我已經花了1小時在他們的病床邊,握住丁先生的手超過半小時。討論照護的時候,眼神沒有忽略過丁先生、丁太太或是女兒,並不時停下來詢問疼到說不出話來的丁先生,是否曲解了他的原意,是否還希望我們繼續,甚至所有選項的語調與遣詞,都是盡可能的柔軟與寬厚,以他們的感受和需求為出發點,作為每個建議的立場。我也坦白告訴他們,我為何如此心急。那些沒有準備的病人,沒有達成的心願,沒有說完的話,才是真正走得充滿遺憾與痛苦,而很顯然(雖然我們並不輕易吐露病人的預估存活時間),丁先生僅剩1、2週的生命了。丁太太理性上明白我們的出發點以及顧慮,但對自己的想法非常堅持。她說,嗎啡勉強先接受一天,然後她會問到先生點頭說要放鼻胃管為止。愛的證明她認為這已經是尊重,而且先生是個自主性非常高的人,不會因為愛她就答應放鼻胃管。若是先生答應了,一定是自己也想要灌營養。心理師、社工師、醫師、護理師、志工,安寧病房團隊的每個成員鎮日穿梭在他的病房,促進家人共同談話,並交流感情,找時機偷偷確認病人真正的意思,探詢未完成的心願,以及病人面對死亡的準備程度。非常可惜的,如此努力了1週,當病人的疼痛已經得到較好的控制之時,甚至也讓病人最掛念的媽媽來到醫院陪伴他之後,益發虛弱的他,某日在太太又要求放鼻胃管之際,向我們說:「你們每天問我要不要放鼻胃管?要不要打止痛藥?我已經連自己的答案是什麼都不知道了。」接下來,他清楚地表示同意放鼻胃管,因為他的身體已經沒有什麼值得堅持的了。如果,這是他離世之前能為太太做的最後一件事,那麼便承受吧!身體的虛弱並不影響末期病人意志的強度,但是當意志繳械的時候,我們為他所共同捍衛的堅持,忽然都變得毫無所依了。於是,他被放上了鼻胃管。這時,我相信我的痛苦勝過丁先生與丁太太。因為這是一個無效醫療,也可能會讓他承受更多我早有預期,也已告知的併發症。但病人將這條管子視為是愛的證明,主動同意我們置放。突然失去重力的彷彿是我。我以為我拉住了病人的手,但其實他一直拉住的是太太的手,而不是我的。那條鼻胃管置入之時,太太緊繃的臉龐,第一次和緩下來。反手打開病床旁邊的櫃子,一盒盒的營養食品與補品被搬上了檯面。灌了2瓶後,病人的腸胃完全無法吸收,通通被引流出來。隔日,果然開始出血,從鼻胃管中淌出濃黑的血液。我的住院醫師很難過。「不是說過不要放的嗎?什麼併發症都出現了!」我靜靜坐在她的身邊,體會著多年前我也有過的懊惱和自責。現在也不是沒有這樣的情緒了,只是對自己的心理反應,有預期與調適的訓練,也懂得某些受苦,有它無可被取代的意義:對個人的、對所愛的,那是一道道人生的刻痕。安寧照護者最深刻的學習,便是如何看著刻痕落在我們所關懷的病人和家屬身上,涔涔滲血,卻能跨越自己的不忍,而沒有轉頭離去,留下他們獨自面對。腸胃出血的隔日,病人又把媽媽請來醫院。清晨,母子叨絮了好久好久的時光。然後,病人向太太和女兒綻出笑顏,道謝。旋即陷入混亂的意識,然後昏睡,不到半天就過世了。最後一哩路的安心錦囊末期疾病的病人,幾乎都會出現惡病質的現象。身體會開始先行代謝蛋白質,也因此無論是否有補充營養,身體仍會持續消瘦,因此和使用嗎啡或是因嗜睡,無法進食,一點關係也沒有。此時,應注重讓病人吃得愉快。倘若補充太多的點滴,反而會讓病人僅剩的食欲,都被注入的熱量或營養取代,而更沒有進食的欲望,甚至會造成水量過多,肢體會水腫、腹水、胸水累積造成腹脹腹痛、噁心嘔吐、呼吸喘等不適症狀。當然,也不需要額外使用補品,因為身體無法吸收,反而造成傷害或負擔。倘若希望在飲食上調整,或是配合傳統藥方的輔助,可以告訴治療的醫師,讓他們協助會診營養師與中醫師來建議與診視。延伸閱讀: 一支吹風機通氣血、治久咳!中醫師傳授「吹風機溫灸術」:持續吹5分鐘,還能改善經痛●書籍介紹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作者:謝宛婷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1作者簡介/謝宛婷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1983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
-
2020-01-19 橘世代.健康橘
小心!頭暈不簡單,到底該看哪一科?
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忽然之間,天旋地轉六十歲的陳太太開車和丈夫一道去赴宴。到了目的地,在路邊停好車子,丈夫下車後往前走,陳太太則到後座拿禮物──她只記得自己打開車門,接著就昏了過去……醒來時,她發現自己躺在車門旁的地上,全身虛弱無力,後腦疼痛,腳下有個路邊的小花盆傾倒破損了。陳先生見妻子沒跟上,走回車子旁邊一看,嚇了一跳!幸好她還意識清楚,四肢活動自如。他扶妻子起身後,立刻掛急診,並住院觀察。陳太太一向健康,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近幾年,有時會覺得心跳快速,但只有一下子就恢復正常了。只有一次,她和丈夫在家具行看床鋪時,突然一陣心悸,接著昏倒,剛好倒在一張大床上。因為人沒受傷,而且立刻便醒來了,所以她也就沒想到要就醫。這回住院,醫師為她做了腦部的電腦斷層和頸血管超音波檢查,確定沒有腦傷或頸血管阻塞現象,常規心電圖檢查也正常,但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要幾天後才會知曉。原本,她準備出院了,沒想到第二天在床上要轉身時,突然覺得天旋地轉,時間持續不到一分鐘。此後,每當她的身體姿勢變動或坐起來時,便出現暈眩,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醫師診斷是跌倒所引起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於是會診耳鼻喉科醫師。在耳鼻喉科診療室,醫師施行「頭位變換眼振檢查」:讓陳太太躺在床上,使她的頭靠向床沿懸空,並側轉,誘發她的眩暈及嘔吐,以確定診斷;接著再施行「耳石復位法」以治療眩暈。但治療之後,暈眩的情況更加嚴重,她只要一睜開眼睛就覺得房子在轉,且噁心、嘔吐到無法進食,需要靜脈注射點滴。幸好在四十八小時後,情況迅速好轉而出院了。眩暈、昏厥、不平衡感與頭昏頭暈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是造成頭暈的原因很多,可能輕微到因空氣不好或睡眠不足而引起,也可能嚴重到是中風的病徵。像陳太太一開始有昏厥,也許是心律不整引起,還需進一步地檢查和治療,這其實是比較嚴重的問題,萬一問題沒有解決,下次發生時正好在開車就危險了。而姿勢性眩暈雖然讓她很受苦,卻沒有生命危險。頭暈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在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依症狀可分為四大類:一、眩暈即天旋地轉。大多是內耳的疾病,如「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另有少部分的病情是因腦幹或小腦中風所引起。二、昏厥因由心臟到腦部的血流不足,而造成短暫的意識喪失,也就是俗稱的「昏倒」。引起昏厥的疾病包括: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藥物所引起的低血壓,以及迷走神經性昏厥等等。三、不平衡感因為不平衡感而覺得頭暈,如小腦病變、巴金森氏症或四肢的周邊神經病變,導致走路不穩。四、頭昏症狀不是很具體,只覺得頭昏昏沉沉、頭重腳輕或「頭腦不清楚」,常被稱為「非特異性頭昏」。有時找不出原因,但常與憂鬱、壓力、睡眠不足、焦慮、服用鎮靜劑或其他藥物有關。緊張和恐慌所造成的「換氣過度症候群」,也會讓病人頭昏。頭暈,到底看哪科?由此看來,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耳鼻喉科「眩暈」而沒有伴隨不平衡等神經症狀時,看耳鼻喉科醫師。.心臟內科「昏厥」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不平衡感」看神經內科。有時,遇到複雜或原因不明確的病例,則需要三科會診。當然,也可以先看家醫科或內科,必要時再轉診。病人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由於每個人對頭暈的定義不同,因此看醫師時,病人自己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醫師會先進行第一步:釐清症狀是屬於眩暈、昏厥、不平衡感或頭昏中的哪一類,因為每一大類的後續檢查和治療的方向不同。第二步:再決定可能是哪種疾病引起的。有時候,醫師只要根據病人清楚的敘述,就可以正確下診斷而對症治療。大部分的情形,則需根據病人身上其他的伴隨症狀做鑑別診斷,例如:反覆發作的眩暈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很可能是「梅尼爾氏症」;而眩暈且有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臉的半邊麻木,則可能是腦幹中風,必須進一步做腦部磁振造影等檢查。像陳太太很可能是心律不整引起的昏厥,必須等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判斷是何種心律不整,再對症治療。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2018/08/3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6 橘世代.健康橘
我要回家!失智者令人心痛的渴望
當心智逐漸退化,記憶也隨時光隧道倒退回小時候,他們再也認不得眼前的家。照顧她的外籍看護說:「阿嬤,這裡就是你的家啊!」不讓她出去。陳女士站在門邊不肯離開,滿腹的委屈全寫在她惱怒的臉上。當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心智逐漸退化,記憶也隨時光隧道倒退回小時候,使他們認不得目前的家,因而認為「這個房子不是我的家」,但他們還能說出老家的地名和父母親的名字。病情較輕者,跟他解釋時,他好像能接受,但聽完後馬上忘掉,過了一下子還是要回家。病情較重者,則怎麼解釋給他聽都沒有用,因為患者的記憶已回不來了,如果堅持據理力爭,反而讓雙方都怒火高升,患者也會覺得自己被欺負,情緒更加混亂。安慰,安心,安撫遇到這種情況,不妨運用下列這五種方法應對。一、帶他出去走走告訴老人家要帶他回家,出了門之後,問他往哪裡走,他可能也說不清楚,也許在外面逛不到半個小時,老人家就滿意了。當年,我九十五歲的母親失智,認為她已住了七十年的房子不是她的家,要我帶她回家,還對我說:「你若帶我回家,我老母嘛會拿糖給你吃!」母親因腰椎動過手術,走路不便而坐輪椅,她一會兒指東,一會兒指西,我推著輪椅在附近的馬路上東南西北走一圈,母親滿意了,也累了,最後同意改天再回家。二、讓他感到安心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家是一個熟悉、溫暖、舒適又安全的地方。小孩子到了陌生的地方,不是常吵著要回家嗎?所以患者也許不只在找老家,更是在尋找「家」的感覺。因此,可以問問老人家:住哪裡?家裡有什麼人?父母親做什麼工作?還可以請他看家人的老相片,聊以前的故事,讓老人家安心,把家的感覺找回來。心之所安,就是家。三、轉移他的注意力可以提議吃點水果、外出散步、逛百貨公司,或其他患者喜愛的活動,轉移他「要回家」的念頭或行動。四、以善意的謊言安撫他有一次在吃晚飯時,母親突然表示要回家,還說:「我老母在等我吃飯。」有豐富照顧經驗的嫂嫂安撫她說:「剛剛打電話給你老母,你老母說天色已暗,你家的山腳路沒有電燈,走路危險,要你在這裡過夜,明天再回家。」母親想了想之後,說:「這樣也好。」五、大門要上鎖以防患者晚上自行開門,出外遊走或走失。失智的自然過程,只能自然接受它每位失智患者的情況不同,照顧者需隨時應變,但不要挑明說:「你在這裡已經住了三、四十年,你的老家早就沒了。你年紀都這麼大,你父母早就不在了。」也不必真的帶著老人家回老家看看,因為很可能景物全非,也可能與老人家的記憶不相符,徒增傷感。更不要認為自己如此盡心照顧,老人家卻不認同這個家,而自覺做得不夠好或委屈,其實,這是疾病的自然過程之一。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2018/08/3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4 橘世代.健康橘
「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有不少罹患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有睡眠和生理時鐘障礙,例如:才吃過晚飯,就要上床睡覺;半夜經常醒來,甚至遊走。也有失智病人一大早就把家人全部吵醒、白天嗜睡或作息日夜顛倒等等,形成照顧上的一大難題。近期的醫學研究發現,睡眠障礙不僅是阿茲海默症的精神行為症狀之一,有些患者在發生失智症之前幾年,就開始出現睡眠問題,因而推論:「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先驅症狀,甚至是危險因子之一。睡好且睡飽,有助於預防失智發生目前已知類澱粉斑塊在腦中的大量沉積,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主要病變,而且是從失智症狀出現的前二十年左右就開始慢慢堆積了,直到堆積量大至讓大腦無法負荷才發病。近年來有動物實驗發現,「睡眠」有助於老鼠腦內類澱粉斑塊的清除;相反地,被剝奪睡眠的老鼠腦內的類澱粉斑塊則明顯增加。這些現象更讓學者們推測:良好、充足的睡眠可以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率,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新招。值得注意的研究發現那麼,在人類是否也有類似研究?強而有力的研究工具有一種「類澱粉蛋白正子掃描」可以偵測到在人腦內沉積的類澱粉蛋白,雖然在台灣尚未能應用於臨床診斷,卻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研究工具。在一篇發表於二○一三年《美國醫學會神經期刊》的論文中,七十位平均年齡七十六歲,參與「巴爾的摩老化長期研究」的老人,回答問卷中關於最近一個月的睡眠時數和品質的問題,並且接受類澱粉蛋白正子掃描,偵測腦中的類澱粉蛋白的沉積量。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多於七小時或睡眠品質佳者相比,睡眠時數少(指六小時或不到六小時)或者品質不好(難以入睡、常常醒來、醒來後無法再睡或早早醒來)的人,腦部類澱粉蛋白的沉積量明顯較多。但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或是互為因果,目前還無法確定。在這項研究的七十名參加者中,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三人有輕度認知障礙。將其他六十六位認知功能正常者的資料重新分析,所得到的結論仍然一樣,可見睡眠與腦部類澱粉蛋白的多寡有密切相關。但仍需進行後續追蹤,以探討這幾位腦部類澱粉蛋白沉積量較多的參加者,將來是否也會演變成阿茲海默症患者。客觀的長期追蹤另一篇發表於同一期《美國醫學會神經期刊》的論文,則有六百九十八名平均年齡八十二歲、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居民,參與美國芝加哥「拉許記憶與老化研究」的年度追蹤,並接受「載脂蛋白基因E」的檢測(其中一百四十九人具有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罹病率的第四型E基因)。所有參加者一開始都要在手腕上戴十天的「腕動計」(actigraphy)。腕動計約手錶大小,可以記錄全天身體活動的狀態,因而可用電腦公式算出參加者夜間的活動量,藉此來推估整體的睡眠品質──夜間活動量大的人代表睡眠品質不佳。這比用問卷所得的個人回想資料更客觀。平均追蹤三年半後,其中九十八名參加者被診斷為患有阿茲海默症。經過統計分析,發現睡眠品質較佳的人,不僅將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低,對於有載脂蛋白基因E第四型者尤其有效果。在這項研究中,具有第四型E基因的人若再加上睡眠品質不好,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危險率是未帶有此基因者的四‧一倍。但是在睡眠品質最好的那一組,此基因的危險率降到了一‧八倍,這也表示:良好的睡眠,可以抵消基因所帶來的部分罹病機率。睡得飽,睡得好對於阿茲海默症,我們目前無法完全預防,只能藉由後天的努力(比如:受教育和多動腦),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多運動、地中海飲食及從事休閒活動),與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方面著手。如今,很高興又多了一項:睡得飽、睡得好,加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行列,更有理由睡個好覺了。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2018/08/3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