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孫越
共找到
9
筆 文章
-
-
2023-08-14 退休力.自在獨立
9旬爸8旬歲媽都還在趴趴走!湯志偉從父母身上學樂活:「2方面」保持獨立不給晚輩留負擔
「老」或「年輕」是個相對的詞,或許出於私人的偏見,有些人在記憶中不曾老去,彷彿自己也能永遠年輕。好比演員湯志偉,時間的戳印還停留在《TV新秀爭霸戰》、《京城四少》,怎麼一眨眼,他竟也到了花甲之年?對此,湯志偉促狹指著訪綱上「出道40年」這句說道:「其實我9歲開始當童星,已經出道53年了!」眼前的他,才從溽夏的豔陽中走來,草帽短褲花襯衫,一身打扮倒也看不出年紀的分野,「年齡對現在的人來說不會有這麼大的障礙,一定非要哪個年紀就要長什麼樣子。」他說,演員演什麼角色,就在狀況裡,「我不會有角色限制的困擾,沒什麼偶包。」他大笑。 湯志偉9歲入行,12歲以《天倫樂》奪下金馬獎最佳童星獎,但來到國高中時期青熟不接,「演哥哥不是,演弟弟好像也不是。」當時圈內男一是劉德凱、寇世勳這樣的熟男,他想等到相同年紀,就會站那個位置,「可是當我到他們那個年齡的時候,我已經變(演)別人的爸爸了!」 「時代改變了,只能順勢而為,我沒有推遲,有什麼戲來,時間上搭配得來就沒有太大問題。」多年來他嘗試各種角色,2013年更以電視電影《權力過程》拿下48屆金鐘獎男配角獎;不只跨足電視、電影、廣播,觸角更擴及舞台劇,光是今年夏天,就有《仁愛路六號》與《丞相,起風了》兩齣戲。 養雞、上課、練書法,為生命尋渴望 演藝圈打滾逾半世紀,問湯志偉可有退休念頭?他卻笑道:「失業就是退休,我隨時退休!」他坦言,這個圈子只有兩個狀態,一個是失業,一個是就業,可是待業/失業這個狀態會比就業時間長,每每戲還沒殺青,心裡就開始慌亂:「下一檔戲在哪裡?下一個角色在哪裡?」 他27歲主持張小燕製作的《TV新秀爭霸戰》,有次跟小燕姐聊天,詢及人生規劃,想不到小燕姐的答案令人詫異。她說:「我的人生沒有規劃,唯一的就是把手上的事做好,它才有可能。」 這句話對他終身受用,「你不要好高騖遠、不要去想什麼,就是把自己做好,人家放心把角色託付給你,你的工作狀態也很穩定…這在任何行業可能都是必備;至於才華,是可以被學習和調教出來的。」 是以,「退休」不是人生的一個斷點,而是一種狀態,這個狀態也未必是消極停滯,反倒是能自由運用的寶貴時間。「我常常習慣了要這種狀況下去尋找——不是出路,而是讓自己對生命這件事有渴望。」 就像疫情這3年,他當起城市農夫養雞、練書法、看線上教學,「台大有開放課程,我就一科一科的學;圖書館有千千萬萬的書,當你有時間,就可以去看想看的,又不用花錢。」 沒戲拍的日子,也讓他特能揣摩退休族的心情,「上班族退休後不知道幹什麼,很可怕!連在家都很怪,去到哪裡都沒有朋友,因為朋友都在公司…所以要想辦法讓你的生活有一些養分進入,不要空等,這不管什麼年齡都會遇到。」 84歲媽活躍職場,不受限年齡仍樂活 而他的不憂不懼,還有高齡卻依然樂活的爸媽當範例。湯志偉笑說,94歲老爸已輕微失智,卻仍天天騎著單車在社區裡繞,像個「管區」般雞婆管東管西。84歲媽媽則依然活躍職場,每天起早趕晚,有時周末還加班,竟比家裡小朋友都忙,「他們兩個人,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福氣與恩典!」 他也從媽媽的姊妹淘身上,看到老後的精彩可能,「她們那群婆婆媽媽,有些是先生已經走了,但她們都願意走出來,打麻將、到處吃喝,把我家大丹狗Double當孫子疼,她們的愛不分的…在她們身上有好多學習,人生還是有很多開心喜悅的事情。」 湯志偉說,自己理想的老後典範,是實業家兼演員「陶爸」陶傳正,「他很照顧人,同時讓人從他身上得到穩定和溫暖。」還有已故孫叔叔(孫越),「只要他在那個地方,很多事情好像就不是問題了,而且很多事只要他幾句話,就覺得可以一笑待之,不會有那麼多困難,可以輕舟已過萬重山。」 心靈、財務獨立,不給晚輩留負擔 「人生一定要有一些看透與歷練,生命到了一定的成熟,才會體會人生哪有什麼大不了。」他欣喜看待時間沉澱的價值,期許自己老的時候,不管在物質或心靈上,千萬別給晚輩或朋友帶來負擔。 湯志偉笑說,財務上要保持一定的自由,像他勞保年資早已超過25年,已開始領月退金。精神上則別給孩子負擔,「不要去抱怨、批評、論斷,他們就不想聽你嘮嘮叨叨,而且我們的建議也不一定是對的,也許他需要去經歷,那我們何必去阻擋?」 也別為已然消逝的感傷,「雖然歲月有些增添,但大家一起變老,不要每個人都愁眉苦臉,這世界還是很美好!」 就像金馬獎50周年紀錄片《那時.此刻》,請來昔日在加工廠上班的女工回顧瓊瑤電影,當《煙雨濛濛》、《彩雲飛》、《我是一片雲》的片段出現,這些60~70歲的阿姨臉上瞬間閃現17、18歲的少女神情。 湯志偉有感而發:「那個時候的她們沒走、也沒死,都還留在心裡。」說到底,年齡只是個數字,一旦放下對時間流逝的焦躁與不安,在永恆的時空中,「每個人都還是很年輕!」●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陪伴癌末先生的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婆婆人前裝和藹,她怒揭「雙面人」老公卻不挺!心理師教「這樣反擊」:拉出情緒距離,善待自己 .年紀愈大後才明白,獨自旅行的美好就是﹕走過的旅途不會白費,好的壞的都是自己的
-
2023-05-07 醫聲.醫聲要聞
首套生命教育繪本出爐 譚艾珍:用溫暖故事談生死議題
長期擔任器捐宣導志工的譚艾珍,對於「老」、「死」這件事情從不避諱。她翻閱了器捐病主中心推出的全台第一套生命教育繪本,以可愛動物角色插圖談論器官捐贈、安寧療護、病人自主等議題,她說,繪本能作為家人談論生死的鑰匙,「如果明天是來生,你要如何度過今天的此生?」🎧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宗教信仰支持,前衛媽媽不避諱談死。年近70歲的譚艾珍,近年與女兒歐陽靖及小孫子「新醬」搬到台南定居,除了含飴弄孫之外,仍四處奔走宣導器官捐贈、大體老師追思紀念會等公益活動,她和女兒歐陽靖也簽署了DNR(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與器官捐贈。譚艾珍說,這樣的緣分,要從有著前衛思想的媽媽和外婆說起。譚艾珍聊起母親,臉上滿是笑意,這位民國九年出生的媽媽受外婆影響,都是虔誠的基督徒,死亡對她們來說是榮耀地回上帝身邊,不是恐懼,而是歡喜。「入塔會悶死,要把我灑到太平洋的大海,能去的國家比較多。」譚艾珍憶起媽媽不避諱談死的這段對話,當時她笑著回應說,「妳已經死了,還會悶死嗎?」將器捐觀念帶給家人,可惜來不及完成。談及為何會開始接觸器官捐贈推廣,譚艾珍提及大約30年前,她在已離世的資深藝人孫越帶領下,開始接觸器官捐贈,她也將器捐的觀念帶給老媽媽,這對多數長輩來說是禁忌的話題及觀念,媽媽不但接受,還要參與。不過,母親的這份心意最後並未圓滿達成。譚艾珍說,母親晚年選擇到中國大陸養老,過世後因為當地醫院沒有大體捐贈的需求,於是火化後,家人們將骨灰帶回台灣,再一同搭船航行到太平洋,讓母親乘著風去暢遊大海。譚艾珍心中還有一個來不及完成的遺憾,20幾年前和丈夫談器官捐贈時,他的觀念還來不及調整,沒想到意外先到,事隔不到一個月,他因為呼吸中止在睡夢中離世,無法執行器官捐贈,但這份遺憾卻成了她不懈宣講器捐的動力。童趣繪本打開話題,大人小孩一起接受生命教育。「呸呸呸!長命百歲……」譚艾珍表演了一段家中長輩聽到死字時,流露出的神情。身為推廣大使的她以自身經驗分享,器捐和生命教育要循序漸進,有個孩子看到器捐訊息後,立刻和媽媽討論,就在兩人說好了其中一方離世,要替對方完成器捐或大體捐贈後,沒想到半夜媽媽突然敲門,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說「我做不到,我捨不得。」譚艾珍說,器捐病主中心推出的《樹懶爺爺的心願》、《豬二哥的歡樂派對》、《小紅機器人》繪本,以童趣插畫角色作為親近生死議題的素材,家長們在共讀之前可以做點功課,配合不同年齡孩子們的思考模式、提問來引導內容,無形中大人也學習到生命教育。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但能決定生命的厚度。她很喜歡《小紅機器人》故事鋪陳,一台小紅機器人的機芯壞掉了、不能動要怎麼辦?這時,說故事的大人可以分段休息,再慢慢講完,藉此吸引小朋友們注意,如果是和國小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共讀,可以帶到一些醫療知識背景,說不定小朋友們能將觀念帶給阿公、阿嬤。譚艾珍將身體比喻成一輛汽車,「保養得再好,零件可能需要更新,也會有報銷的一天,而在下車時,我們又能保持優雅自在嗎?」她說,這就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既然人們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但能自己決定生命的厚度。
-
2022-12-23 焦點.生死議題
母女相愛相殺20年,最後91歲老母離世「像插頭一拔就走」!陳淑麗體悟每天不留遺憾
常人總覺青春無限好,老了怎樣都不對勁,然而問到這一題,72歲的陳淑麗卻笑了。「我之前一直嫌棄自己,當模特兒時不夠年輕、不夠漂亮,演戲的時候又老了,覺得沒有一個是對的,別人都比較好…」那麼現在呢?她坦然笑道:「做義工以後,已經不是靠外在過日子!」從一顆星落入人間,久了便放下對外在的執著,她說有天回頭再看以前的舊照片,「唉呀~我以前算漂亮,幹嘛嫌棄自己呢?」即使已不再年輕,但歲月沉澱而來的成長,是超乎「漂亮」的擁有。 陳淑麗20歲從模特兒出道,34歲轉型拍戲,1986年即以中視《上錯天堂投錯胎》爆紅。當時人人勸該打鐵趁熱去作秀賺錢,她卻一頭栽進公益,與孫越長年擔任志工。 「前陣子張小燕才講,當年《綜藝100》問我要不要一起演短劇?我就懶…。」陳淑麗調侃自己:「有錢賺的工作嫌懶,反而沒錢的事情跑得很高興。」 做義工是陳淑麗的生活重心,更讓她熬過母親離世後的傷痛:「我覺得以前是一個人在做,現在是帶著天上家人的愛在做,他們把我留在人間,是讓我可以彰顯他們的愛。」 總對媽媽說「不」,當義工才懂「孝順」 出身澎湖的陳淑麗,家裡原先開報關行,父親為人寬厚,卻因幫人作保被倒債,一夕間家產化為烏有,「一夜之間,我家報關行變成早餐店,她沒一句抱怨。」 陳淑麗回憶,小時候最喜歡鄰居媽媽,對方總是穿著旗袍坐在牌桌上,「那是我(嚮往)當太太的形象。」但有了閱歷才體悟:「媽媽是真正的賢妻良母!如果是我遇到這種事(被倒債),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她也不怕,我覺得她好厲害。」 只是夾在手足間,總覺媽媽重男輕女,從小抗命「媽媽在東,我一定在西。」尤其媽媽常誇哥哥孝順,她心裡總感不平,「從當模特兒都是我拿錢,他每月拿3千,妳就說他孝順?」 後來當了義工才懂反省,哥哥從來不對媽媽說「不」,反觀自己則一定先拒絕再去做,「我雖然『孝』,但是不『順』。」多年來她勞軍、探訪榮民,「怎麼我對別人這麼好,卻沒跟媽媽講過愛?」 某日她特意打電話給媽媽,三番兩次想說出那句「我愛妳」,卻怎麼都講不出來,只好掛了1通再打1通。到了第4通終於吐露:「媽媽謝謝妳,我愛妳,我以前也不是故意愛頂嘴…」電話那頭的母親簡直嚇壞了,停頓3秒後急問:「啊是發生什麼事情?咱可以講出來、可以參詳的…。」 母女相愛相殺20年,和平相處是修練 母親晚年與她同住,卻是相愛相殺20年,陳淑麗只能長嘆:「真是相愛容易相處難。」她解釋,老人家脾氣陰晴不定,常一覺醒來就生悶氣,「我媽不講話不理我,就是最大的懲罰。」有時作女兒的按耐不住頂撞,「就該我生氣了!」 「其實我媽是我很好的老師,她這樣考驗我,就知道你沒過關。」與親愛的人置氣,氣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你以為自己過關了(脾氣改了),結果她3天一小考,5天一大考,小考過關,大考就沒過。」 有一回,她在捷運站看到一個小孩討媽媽抱,偏偏對方滿手東西,陳淑麗便走過去幫忙,「那畫面一直在我腦海裡。」當晚母親入睡前,她學起孩子討抱,「就一個扶助行器的身影,很僵硬地擁抱」,從此成了母女倆的晚安儀式,每晚睡前都要抱一下。 過去總用「罵」來示愛的母親,於是也變得柔軟。母親一向氣惱陳淑麗為公益不顧生計,有次她出門前特意說:「我作義工,功德都給妳。」只見母親面無表情撂下一句「I love my daughter」,讓她又驚又喜。 母親故去8年,她回想此事仍哽咽:「這是我做義工最大的收穫,媽媽晚年是沒有遺憾的,(因為)台灣人很難說出我愛你…。」她吸了吸鼻子說:「我回頭去想,從小只有被罵的份,而且媽媽都說『會罵才有救』,所以不被罵也很害怕。」 長久兵戎相見的母女,終在人生告別前和解,母親更慎重交代兄嫂要照顧好妹妹,向媳婦透露:「這個女兒很孝順…。」 母親「插頭一拔」就離世,體悟每天不留遺憾 老母以91歲高齡辭世,過世前沒有臥床、也無徵兆,只是起身喊了一聲便斷氣。陳淑麗形容母親像「插頭一拔」就走了,儘管難捨,卻也啟發她把每天當最後一天過。 「我覺得沒有人可以帶走什麼,所以也不用帶走遺憾;讓每一天不要有遺憾,這比較重要。」今天想做什麼事、想問候誰?她便趕快做、立刻連絡,今天沒做就放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也不要推託,不囉唆的!」 年齡來到古稀,人生再無此刻像這般篤定,她作義工、教瑜珈、常跟朋友相聚,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圓滿從容。她也去看過銀髮村,發現養生宅多辦離群索居,不適合喜歡趴趴走的她,所以選擇在家「以房養老」。 而練了多年的瑜珈,她學而優則教,最高紀錄是一天開6堂課,儼然成為名師。但陳淑麗笑言沒打算退休,也不想被教課綁死,「我喜歡留一點時間,可以和朋友彈性相聚,雖然少賺一點錢,但我就是懶。」 怕老、怕病、怕一個人、怕錢不夠用…分沓而至的愁絮,她輕輕拍去,只說了句:「不管你幾歲,有人天生會煩惱,你現在煩惱這個,你能怎樣?所以要問:你為何煩惱?你在煩惱什麼?」 「我沒有什麼(煩惱)好排解」,因為面對只有自己的老後,就是努力把自己照顧好,「那後面(要怎樣)也要看自己的命啊!」她呵呵地笑了。●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不是那個意思...溝通到最後常常變吵架?切記「一件事」不要做,別讓情緒毀了談話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
-
2022-02-09 養生.抗老養生
常楓睡夢中辭世/98歲長壽秘方 戒菸癮、吃得清淡
【2022/02/09編註】聯合報報導,曾拿下金馬、金鐘雙金影帝等殊榮,資深演員常楓9日驚傳在大年初六已在家安詳辭世,享耆壽98歲,女兒常青在受訪時低調證實。以下為常楓2016年接受聯合報專訪,聊到自己的長壽秘方。常楓長壽秘方 戒菸癮吃得清淡【2016-06-08/聯合報/記者葉君遠、陳昭妤/台北報導】去年才拿下金鐘特別貢獻獎,今年94歲的常楓仍然思路清晰、身體硬朗,面對老友張冰玉、王瑞陸續離世,他感嘆說,這些好友,都是長年因病所苦,最後撒手,「我不認識豬哥亮,但我若見了他,一定勸他,病不治好,為了工作拖了時間,身子最後弄壞了,真的划不來。」常楓說,他抽了幾十年的菸,直到90歲那年突然一刀兩斷,戒菸後睡眠變好了,精神也清爽,「是孫越,認識這麼久,他老叫別人戒菸,卻從不跟我說這些,那一次他突然告訴我,老哥,小酒可以喝一點,舒筋活血,菸別抽了,我知道他是真朋友,一聽完,當天就把幾十年的癮給斷了。」常楓的養生秘方,就是吃得清淡,不大魚大肉,也不固定3餐,什麼時候想吃就吃,不看電視,只閱讀報紙。而端午節將至,資深藝人們特別齊聚餐會話家常,周遊、李朝永夫婦、「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石雋、「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得主文夏和文香夫婦、林沖等350位資深藝人皆出席,氣氛相當熱鬧。今年餐會由台視主辦,現場也追思剛過世的資深藝人王瑞,與王瑞私交甚篤的周遊含淚表示:「王瑞工作認真、不遲到早退,常在劇組逗大家笑,希望他能回來餐會和大家相聚。」
-
2021-03-25 養生.人生智慧
72歲單身的豐富!陳淑麗:盡情快樂助人,走時最好像插頭一樣一拔就離開
編按:72歲的資深藝人陳淑麗,身材輕盈,聽她說話心情也很輕快!她擔任董氏基金會終身志工、長年推動反菸運動,也因此勤於保養身體,練了數十年的瑜珈,體能極佳。她曾渴望走入家庭,多年來卻始終單身,然而卻發現:原來沒有完成願望也無所謂,因為一定有別的快樂,說不定比你預想的更好!如果從小就有一個願望,但始終沒有達成。心情是什麼?對資深藝人陳淑麗來說,這個願望再簡單不過,就是很多人都有的身分:「想當一個媽媽」。這是她小學2年級第一次寫作文 〈我的志願〉時,寫下的答案。當時還被同學笑當媽媽有什麼了不起的?未料,人生的路有時很幽默。今年72歲的她,一路以來就是緣分未到,仍舊單身。但她多年來活躍於公益活動、並修習瑜珈,雖然本來的願望沒實現,但發現:人生也還是很豐盛啊!所以,每個人的人生都會轉彎,後來的路也許比你預想的更好。17歲進入演藝圈 但只想過普通人的生活陳淑麗17歲時被挖掘進入演藝圈,以模特兒身分出道。當時收入豐厚,卻也花錢花得兇,台上台下都光鮮亮麗。然而,陳淑麗對這樣的生活並不太眷戀,「我只想和普通人一樣,做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或找人嫁了就好。我心想: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過日子,應該沒那麼困難吧?」29歲時,她曾有一個穩定交往多年、論及婚嫁的對象,不料對方母親卻因為她從事模特兒工作,強烈反對2人交往,面對來自家長的壓力,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更不想讓男友為難,最後自己選擇果斷分手。陳淑麗說,自己的個性屬於坦率直腸子類型,凡事容易認真,「我談戀愛很慢熱,但面對情傷,又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平復心情」,此後她陸續有過幾回戀情,卻都以分手收場,反覆受挫下,或許因此讓她對於感情逐漸卻步。「差不多過了35歲後,我算是斷了一定要結婚的念頭。」多年菸癮 因為一聲咳嗽決定戒菸1986年,她37歲,決定加入董氏基金會,擔任終身義工至今,和「孫叔叔」孫越一樣大半生都致力反菸運動。原來,她曾經是個菸不離手的大菸槍。當時董氏基金會創辦人嚴道的乾女兒卜仁美是民生報的娛樂記者,和陳淑麗是同住一室的姊妹淘。「嚴先生的丈母娘愛燒菜,只有我吃不胖最捧場,老太太喜歡我來,久而久之就變成嚴家的常客。嚴先生曾說,每次他回到家只要聞到菸味,就知道我來過了。」為何決定不抽菸了?「我第一次想戒菸,是為了愛漂亮。那時有個同樣是模特兒的朋友,一個多月沒見,我發現她氣色很好,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方戒菸了。」但難以抵擋菸癮誘惑,陳淑麗經常戒了又抽、抽了又戒,前前後後拖了3、4年,「最後朋友都虧我說:這次妳要戒多久?我都不好意思再跟別人說我要戒菸。」最後陳淑麗徹底戒菸,是在她第一次拍8點檔連續劇《四千金》的時候。「當時在拍一個重要場景,我卻因為忍不住喉嚨癢,在現場乾咳了一聲,導致那段戲整個重來,讓我很過意不去,也覺得這有損演員專業。這次總算真的成功,就算朋友在旁邊吞雲吐霧滿室菸味,我也不會想抽了。」投身公益30年 獲得人生最大感動董氏基金會是台灣禁菸運動的重要推手,陳淑麗除了經常擔任活動、記者會的主持或代言,為了推動立法,到立法院對立委遊說也是家常便飯。陳淑麗說,這樣熱心公益的性格,或許和她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出身澎湖的陳淑麗,小時候家裡開報關行,在她的記憶中,家裡門從來沒鎖過,簡直就像社區活動中心。「因為那時候澎湖本島跟離島之間船班每天只有一趟來回,往來做生意的人有時搭不上船,我爸就會留他們住一晚。所以從小我就很習慣家裡有陌生人吃飯、留宿,沒把外人當外人。」陳淑麗在世新念書的時候,學姐經常在假日拉著她去育幼院給孩子們說故事、或是到YMCA幫忙,把當時一些駐台美籍家眷捐的衣服、用品等物義賣出去;出社會第一次賺了錢以後,陳淑麗就把錢拿給爸爸,要他幫忙捐給澎湖救濟院。「對我來說,自己有能力時幫助別人,就是一件很自然、直覺的事。」直到她演出《上錯天堂投錯胎》一炮而紅,她做公益的心態也有些不同了。「過去做善事是別人拉著我去幫忙我就去了,心裡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後來我的心境慢慢轉變,覺得自己得到這麼多名聲、觀眾的喜歡,應該要去做一些回饋的事、盡一分社會責任。」不只是董氏基金會,當時不少慈善團體包括世界展望會、聯合勸募等,都來邀請陳淑麗幫忙募款,如果活動不巧撞期,她會優先參加沒有酬勞的活動,「因為沒有酬勞,表示他們經營更辛苦、更需要幫助。」陳淑麗說,要做公益,其實捐錢是最簡單的,長期參與其中最不容易,「當中董氏基金會又更特別,因為反菸屬於社會倡議運動,和一般公益團體救助弱勢族群不同,必須花時間說服大眾。」《菸害防制法》正式通過後,有次陳淑麗搭公車,有個陌生人下車前忽然轉頭對她說:「陳姐謝謝妳,讓我上班終於不用吸二手菸了。」她說:「當下我很感動,覺得自己努力了十幾年,真的有回報。」40歲後開始練瑜珈 有體力就能完成更多事為了投身公益,陳淑麗修習瑜珈將近30年,如今更擁有多張專業證照。最初她單純是想找個運動鍛練身體,人才有力氣。學了幾年之後,碰上921大地震,她和一群志工一起到現場賑災,「到晚上每個人都精疲力竭,但我反而沒什麼事,才感覺原來真的有練有差。」她說,年輕時在演藝圈作息不正常,經常拍戲到凌晨,隔天睡到下午,後來因為做公益,她經常得一大早就起床跑活動,久而久之,生理時鐘自然調整成早睡早起,「過這樣的生活,你想不好吃好睡也很難」。也因為接觸到環保概念,陳淑麗也養成了少吃肉、少吹冷氣的習慣,這些都是她無形中保養自己的小秘訣。練習瑜珈超過10年後,一起上課的朋友都跟陳淑麗說:「妳動作做得比老師好!」紛紛鼓勵她去考師資證照。「那時候我很傻,想說當瑜珈老師的話,就不用花錢上課了!沒想到真的當老師之後,反而更掉進更大的錢坑,因為你必須花更多時間和心力精進自己,才能把學生帶好。」陳淑麗笑說。因為多年練習瑜珈,72歲身形仍然維持得纖細有致。現在陳淑麗一週上6堂瑜珈課,班上學生無一例外,全都比她年輕。「有時候學生說這個動作她做不來,我就鼓勵她說:我70歲都可以,妳比我年輕怎麼會不行?」有時陳淑麗也會問她的老師同樣的問題,這時老師會說:「妳這時候不練,難道要留到下輩子才練嗎?」陳淑麗笑說,她會教瑜珈直到做不動為止,「我沒有忘記自己幾歲,但不需為了年紀阻礙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可以一直到終老都有活力、有目標。」順利但不盡如意 人才會有所成長走過大半生,此刻陳淑麗覺得,自己其實是幸運的人。「一個沒什麼背景的女孩子,就這樣順順地進入演藝圈、一路上又遇到這麼多幫助我的人。年輕時我一心想嫁人生小孩,很怨歎地認為自己要的不多,為什麼就是無法如願?卻忽略了除此之外,我其實什麼都不缺。」她笑說,很多女人永遠不滿意自己的外表、覺得自己不夠年輕美麗:「我活了幾十年,一路都在嫌自己老,但現在我回頭看30歲、40歲或50歲的照片,都覺得我還蠻漂亮的啊!現在過了70歲還可以維持這樣,也很不錯了。」陳淑麗和媽媽同住長達20年,和母親的關係,也因為從事公益才有了改變,「我媽媽是從小管教很嚴格的人,有時其實是關心,彼此卻習慣用帶刺、負面的方式講話,和媽媽的關係就很緊張。直到我做活動,接觸到很多人的故事,可能因此開始反省自己,也更容易站在對方立場去理解。」後來陳淑麗開始改變和媽媽的相處方式,言詞不再尖銳,經常把「我愛妳」掛在嘴邊,2人更養成每天回家就會擁抱的習慣,「其實人與人的相處就是一面鏡子,先改變自己,對方就會感受得到。」2014年媽媽因病過世,她坦言至今還沒能完全走出傷痛,「但我心裡已經保存了媽媽的愛。」而面對老後的未來,陳淑麗心裡已有了安排。目前她暫租一間小套房,原本住的房子則是適度作整理修繕,準備在此終老,「只要還有呼吸,就快樂出門;走的時候,最好能像插頭一拔就離開!」她笑說。原文:72歲單身的豐富!陳淑麗:盡情快樂助人,走時最好像插頭一樣一拔就離開
-
2020-12-20 科別.腦部.神經
爸媽性格大變 張小燕拍攝《愛記》提醒留心失智前兆
為喚起國人失智預防的重要,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推出「愛記」一系列失智關懷宣導影片,最近全面上線,重量級綜藝大姐大張小燕挺身加入宣導,並呼籲大家,父母若性格改變,可能是失智症前兆,千萬不要跟他們爭辯,趕緊就醫篩檢,及早發現、治療。張小燕過去經常與已逝藝人孫越、陶大偉投身公益代言,此次接續孫越生前對失智議題的關心,在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董事王念慈邀請下,拍攝宣導影片。張小燕在有23萬粉絲的個人臉書專頁也提及,失智症不可怕,需要你去了解,希望大家一起關心失智,如果我們可以溫柔的辨識身邊人的變化,及早發現失智症狀,就更能幫助病情。張小燕在影片中指出,「性格改變,其實是失智症初期常見症狀之一。」指出如果爸媽感冒,發燒了,是不是會帶去看醫師?若好動的父親變安靜,溫柔的母親變猜忌多疑,甚至常常覺得他的東西被人偷走,這時千萬不要跟他們爭辯,因為他們可能生病了,這就是失智前兆,要趕緊帶去看醫師;可以看記憶門診,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進行失智症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延緩失智症惡化,也能提升一家人品質。「愛記」失智關懷宣導影片共8部,除了張小燕,還有黃子佼、郎祖筠、郭采潔、葉金川、江綺雯、鍾安住、鄧世雄等共同參與拍攝宣導。黃子佼在影片指出,多運動、多動腦,是預防失智的重要方法,多吃橄欖油、全果堅果類食物可降低失智風險,同為失智症家屬的郎祖筠,也參與了此片宣傳的拍攝,她提醒失智老人的照顧者,如果發生意見與衝突,請先試圖接受,試圖引導他,不要急著改變或更他,因為他們記憶功能已經受損,爭辯對事情完全沒幫助。「愛記」共8部影片,至今已上線一個月,希望推動「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的照護宣言,正向推廣失智症各項議題。相關影片請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
-
2020-07-18 橘世代.健康橘
70歲仍像名模! 陳淑麗靠一張椅子練出好體力
70歲的資深藝人、終身志工陳淑麗,隨手拿了張椅子,做起整套辦公室瑜伽,「先躺在地上,把雙腳跨進椅背中央,往上勾住椅背,身體弓起,這樣就是相對安全的橋式,你看,這樣背部整個就能伸展開來,很舒服的…」。換個姿勢,她喬好椅子與牆壁的距離,「這很簡單,身體靠在椅背坐穩,把雙手向後舉起碰到牆壁,這時候背部就自然地往後挺…」。現場採訪的記者忍不住開始找尋椅子想要跟著做。志工趴趴走 練瑜伽增體力15分鐘後陳淑麗才緩緩的結束這堂瑜伽課,「我學瑜伽30多年了,當老師也10多年,會練瑜伽其實是為了要練體力,因為志工需要大量體力支撐。」「30多年前,我開始跟著孫叔叔當志工,當時我們倆就分工合作,大場合演講就他去,我就去小場合,每天東奔西跑需要很大的體力,就開始想要運動健身,有人推薦我去打高爾夫,可是當年就有環保團體抨擊高爾夫球場已飽和,不能再開發破壞水土,心裡就覺得不妥,自己是志工,怎麼可以為了健康而破壞環境呢?」這個念頭一直縈繞心頭。印度考證照 證實自己也行後來,陳淑麗放棄打高爾夫,轉而嘗試有氧運動,有一天她到有氧教室看見有人練瑜伽,可是當年瑜伽被妖魔化,覺得一旦踏入就會走火入魔,始終覺得害怕,直到被信任的朋友帶進門,才開始對瑜伽重新認識,她笑笑地說,「我開始上第一堂瑜伽課,老師就問我要不要來當老師,我心想『我已經快50歲,怎麼可能教人呢?』。」直到20多年前看到新加坡國寶瑜伽大師許哲的故事才開始轉變,許哲在67歲開始學瑜伽,80多歲當瑜伽老師,「看到許哲年紀這麼大還能教瑜伽,這讓我覺得自己好像也可以當老師。」為此,她還跑到印度考瑜伽證照,證實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很少人知道陳淑麗已經70歲了,但她的身材還維持著跟名模相當的體態,或許瑜伽是維持逆齡的方式之一;但心態的調整才是魔法棒,尤其「志工」的身分,就像是命運轉盤,輪盤一轉,變了性換了身。志工助省思 老菸槍終戒了志工身分不只讓她開始省思感恩,改善了母女關係,也開始持續至今的心靈環保旅程,還讓陳淑麗把「菸」戒了。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透露,大約35年前的耶誕夜前後,阿麗姐有了重大決定—「戒菸」,為何稱是重大呢?其實,在孫越叔叔戒菸成功半年後,就常對著陳淑麗說,「阿麗啊…把菸戒了吧!」但陳淑麗都說,「這是我唯一的興趣了,就讓它(抽菸)帶我進棺材吧!」她總認為自己當志工後,生活物欲愈減愈少,連妝都懶得畫,唯有「菸」這把雙面刃,讓她左右為難。受日本教育的媽媽,年輕時看著抽菸的女兒,曾經爆氣大罵「不良少女」。媽媽再怎麼叨念也改變不了她的決定,但在孫叔叔也加入勸說行列下,陳淑麗確實開始思考未來的人生可以怎麼過。有天早上她起床後,認真的想「是不是該戒菸了…」,想著想著她就抽了4、5根菸,突然間,陳淑麗就醒了,就這樣,視「菸」如命的陳淑麗把壞傢伙給丟了。從名模轉戰藝人當演員、主持人,再到志工,隨著身分轉換,心態也跟著轉,讓自己愈活愈逆齡,採訪一結束,人稱「阿麗姐」的陳淑麗,又趕快拿著放大版的通訊錄,開始打電話給好友們,請他們幫忙「戒菸就贏」的活動宣傳。人生70才開始,在陳淑麗身上完全印證。|陳淑麗系列延伸報導。「人生70 有一半在做公益」陳淑麗:看淡生死沒遺憾。陳淑麗談母/從一言九頂到I love U,媽媽的珍貴禮物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16 橘世代.健康橘
「人生70 有一半在做公益」陳淑麗:看淡生死沒遺憾
談生死,對於已進入人生下半場的陳淑麗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70歲的她,人生有一半時間都在公益這條路前進,對她來說,已沒有任何遺憾,會這麼坦然,有一部分是從媽媽身上學到的智慧。陳家有2位很年輕就離開的親人,1位是陳淑麗的弟弟、1位是姪子,陳媽媽從當母親到阿嬤,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痛,但她堅毅的性格,深深影響了陳淑麗。陳淑麗說,「大概20年前,姪子在美國突然過世,眼看已讀大三沒多久就能畢業的孩子,卻因意外離開,我飛往美國幫忙善後,一方面不捨邁入中年的哥哥喪子,也不忍老母親的哀痛,只能告訴自己要冷靜面對」。陳淑麗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堅強面對,沒想到卻哭到媽媽反過來安慰她,「妳不能再這樣哭了,就當做孩子去英國念書…」,陳淑麗才驚覺,原來媽媽比她想像中更堅強,比自己更有韌性。年輕時,陳媽媽也經歷過送別小兒子的心痛,當年她必須撐起自己、撐起整個家,後來陳淑麗才知道,媽媽的心還是缺了一小塊,而這種痛,在2014年母親過世時,陳淑麗深深的體會到了。2018年好友李麗鳳及喊了30年「爸爸」的孫越相繼離開人世,讓她對生死愈來愈坦然,母親走的那時,她剛好是台北市多元環保葬的代言人,她幫母親選擇海葬,讓母親重回最熟悉的大海;好友李麗鳳則是選擇樹葬,回歸天地。陳淑麗說,自己的後事也是同樣的選擇,更希望走到盡頭的那一天無病無痛,能像媽媽一般,平靜的離開,一生也沒有遺憾了。【延伸閱讀↘↘↘】。陳淑麗談母/從一言九頂到I love U,媽媽的珍貴禮物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