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搜尋
                
                
                    孩子
                
                
                
                    共找到
                    3079
                    筆 文章
                
            
            - 
                                    ![]()  
- 
                                    ![]()  2022-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85元變350元?快篩試劑悄漲價 民批政府放任趁火打劫本土疫情爆發,民眾搶購快篩試劑,但近日新竹縣卻有民眾發現才短短一周,藥局內的快篩試劑不僅缺貨,還悄悄變貴了。就連協助街友快篩的社福協會也有感,指出一周前到藥局買快篩試劑,每劑還能用285元會員價買到,現在換成每盒兩劑裝卻要700元,等於每劑就要350元,怒批政府說好降價,事實卻放任廠商「趁火打劫」。新竹縣中華照顧者關懷協會與臺灣愛的萌芽福利協會,鑑於轄內近百名造冊街友,因大多沒有手機門號,就算足跡重疊或被匡列也不自知,於周一起於縣內各街友出沒熱點啟動街頭快篩,總共篩了81名街友結果全數陰性,當協會最近想將此活動推廣至新竹市,正要開始籌備快篩試劑時,卻發現坊間藥局快篩試劑悄悄漲價。臺灣愛的萌芽福利協會理事長劉志枰今日在臉書PO文,大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故障時鐘老師」,以股票投資漲停板,諷刺現今藥局販售快篩試劑大漲價,並指出,上周採購單劑才買285元,今天藥局買馬上350元,漲幅23%,更強調自己有發票,不是造謠。劉志枰說,為了籌備新竹市街友快篩活動,他自費到藥局採購,卻看到快篩試劑不只限購還漲價,不解明明都是差不多的試劑怎麼會突然漲這麼多,相比政府說要降價,感覺自己像冤大頭,差點也買不下手,隔壁更有民眾看到要花700元才買得到快篩試劑,乾脆直接不買了走人,直呼「實在太誇張!」。劉志枰也提到,自己屬於外展社工,常在第一線與個案接觸,家裡有4歲女兒,看到這波疫情有許多家長因為有打疫苗所以就算染疫也是輕症或無症狀,可能不知不覺就把病毒帶回家,可是4歲女兒卻沒有疫苗打,冒著可能染疫中重症的風險,令他非常憂心,呼籲政府「別再跟人民開玩笑!」,放任疫情與病毒共存,讓有年幼孩子的家庭都藏著未爆彈。
- 
                                    ![]()  2022-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病毒共存至少「30至60名兒童死亡」 醫強調這點破死亡率魔咒疫情逐漸升溫,台灣已多日本土確診破千例,其中19歲以下感染的比例約20.5%。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近期就在臉書分享相關疫情觀測,他以美國統計數據評估,兒童被Omicron感染死亡率約萬分之一,推估若與病毒共存,台灣未滿12歲的兒童約有至少30至60人死亡,不過台灣疫情只要沒有大幅度失控,兒童能得到醫療全力照護,仍有機會破除死亡率魔咒。謝宗學指出,目前依據中央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數據,19 歲以下人數佔約20.5%,3796人中有2 個中重度以上病例,其中1位死亡,根據美國統計,兒童被Omicron感染死亡率約萬分之一,雖然台灣兒童染疫人口尚未破萬,統計意義仍不足夠,不過仍可以以此做估算。台灣未滿12歲的兒童約200多萬人,若以200萬來算,當感染率上升至30%,60萬人染疫就有60人可能因病過世,若感染率上升至15%,30萬人染疫就有可能死亡,因此在與病毒共存的路上,未滿12歲的兒童至少可能30至60人永遠離開父母。謝宗學說,估算死亡人數不是為了製造恐慌,而是想表達病毒共存的道路不是這麼好走,他說,歐美等國家現在完全開放,皆是經歷2年與病毒戰鬥換來的,曾經也經歷醫療崩潰、失去許多寶貴生命,才可回到疫情前的生活模式。不過,台灣仍有機會打破兒童萬分之ㄧ死亡率的魔咒。謝宗學指出,台灣疫情若沒有大幅度失控,讓中重症以上的兒童可以得到兒科醫師全力的照護,不會因過多病人分身乏術,染疫兒童就可獲得最適當的照護,才可能打破萬分之一的死亡率魔咒。不過相反,若兒童確診病例上升趨勢持續劇烈,沒有拉平曲線,兒童重症照護量能就可能快速面臨緊繃,再加上醫護人員因染疫脫離治療前線,情況可能雪上加霜。謝宗學建議,雖然政府沒有強力限制社交、人流活動,但家長還是盡量減少孩子不必要的社交活動,減少染疫機會,讓兒童急重症的醫療量能可以負荷中重症染疫兒童,若孩子真的染疫但屬輕症,家長居家照護時可以仔細觀察有無警戒訊號,若無就不必帶孩子前往大醫院。「『與病毒共存』是這場與新冠病毒戰役的最後一哩路」謝宗學說,這將面對前所未見的衝擊、一陣混亂的局勢,因此大家要努力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讓疫情溫和擴大,雖然台灣花得時間比較久,但漸進式共存的過程絕對可以減少人命傷亡。
- 
                                    ![]()  2022-04-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4歲染疫子發病癱軟119急送醫 母:感謝中和小天使和救護員國內新冠疫情進入社區感染,住在台北市的Winly與她4歲兒子確診,Winly說,原本她先確診,遲遲等不到衛生局通知,接著她4歲兒子昨晚突然發燒40度、全身癱軟抽蓄,她決定不等衛生局,立即打119求助,救護車立刻將母子兩人送醫,「我很感謝中和天使孩子,我才知道確診是可以叫救護車」。Winly說,她和兒子兩人住在台北市,沒想過自己和小孩染疫,三四天前她開始發燒,原本以為休息就會好,但很快就燒到39度,診所醫師說她沒有接觸到確診者,不能讓她篩檢,只開給她藥物。但吃藥不見好轉,她也買不到快篩劑;後來朋友幫她找到另一家有提供篩檢的診所,快篩陽性,「那兩條線比我當初驗孕棒還清楚」。她說,她主動打1922,但一直打不通,後來聯絡上,等衛生局進一步通知,還沒等到,昨天深夜她的兒子突然發燒到40度、全身癱軟抽蓄。她說,當下想起新北中和2歲染疫兒童過世的新聞,新聞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可以叫救護車,於是她打119告知小孩發燒、可能確診,救護車立刻就來了,年輕的救護員毫不猶豫揹起她20多公斤的兒子,頻頻安慰哽咽的她冷靜。「我很感恩那名天使孩子,我知道他的父母因為孩子的離去非常傷痛,但也因為這樣政府才修改了確診就醫程序,救了更多孩子,更多家庭」,Winly說,她也謝謝柯文哲和救護員、台大醫院,現在母子兩人等醫生檢查中,接下來要住院治療,因為這次疫情有可能引發癲癇,醫生說必須留院觀察。Winly說,這次確診經驗,希望能與其他家長分享,最重要是確診緊急狀況可以叫救護車119,目前1922已經滿載,大多無法得到立即回應,大家要多保重、多收集資訊才能在臨時狀況發生時保持鎮定。她說,她真心感謝中和天使孩子,她的兒子也才能透過119緊急送醫,也感謝救護人員的幫忙,「我實在抱不動癱軟的孩子,他也毫不猶豫的幫我抱著孩子,沒有顧慮自己會不會被傳染」。「家中有小孩的務必注意,Omicron 這不是輕症」。Winly說,她看網路影片,記得台大兒科院長黃立民說過,要特別注意沒有打疫苗的5歲前的小孩。像她兒子病情很突然,原本沒太多症狀,昨晚高燒馬上抽蓄,需要住院觀察,現在各大醫院爆滿,她很感謝有機會可以安排到住院病房。她建議家長,家中常備感冒藥,以及居家快篩劑,還有緊急住院包,因為情況緊急,如果到院發現確診,人不能隨便移動,所以手機充電線、充電器,以及備用衣服和水、面紙、乾糧都準備好,到醫院醫生很多時候會用手機問診,所以手機要有電。
- 
                                    ![]()  2022-04-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市+113 陳其邁愛去的牛肉店也有確診足跡高雄市今天新增113例本土病例,近半月來首度破百,確診案例中有61例屬密切接觸者,有外縣市旅遊史的台北案例中,有6例曾參加台北小巨蛋張惠妹演唱會。衛生局疫調另發現,學生染疫個案極容易在學校或補習班傳開,日前有個高中生染疫後即造成6名同班同學確診,這六人都沒戴好口罩,落實防疫規範。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午說明疫情,指高雄今天新增的113例本土病例中,其中陰轉陽22例,外縣市旅遊史25例,當中11例台北市,而台北市案例中有6例是參加小巨蛋演唱會,特定娛樂場所5例。密切接觸史中有61例,當中同住親友21例、餐飲娛樂14例、職場環境24例、高風險區域2例。市府下午公布確診者足跡,含6家補習班、環球影城、新光三越三多店、168商務酒店、健身工廠同盟廠、瑞豐夜市、海底撈遠百店及大帑殿KTV都上榜,其中陳其邁愛去的廣東汕頭勝味牛肉店,也有確診者足跡。校園部分,目前兩校全校停課,74個班級停課,2348人居家隔離,2789人自主健康管理。疫情發燒,台北市長柯文哲已提出下周一,國高中生免到校上課,陳其邁對此表示,高雄市校園部分有兩所停課,有些孩子染疫後因到補習班上課,又把病毒帶到校園,高市做疫調有重要原則,會對高風險族群例如醫院、學校、補習班等員在24小時內完成疫調,再依據風險高低,進行處置研判。
- 
                                    ![]()  2022-04-2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一張畢業照開啟減重人生 瘦到父母差點認不出從事減重外科這麼多年,協助了7千名患者從肥胖邁向健康,很多人都好奇問我:「你看起來就是天生瘦的那種,為什麼會想當減重外科醫師?」說來有趣,我在青少年時期,也有肥胖困擾。身材看起來比同學「寬」高中時專注課業,都沒有運動,壓根沒有發現自己過重。直到看到高三畢業照,才發現「自己看起來比其他人『寬』很多。」過去年代,減重醫學並不風行,一般人沒有體態管理的概念。特別是男性,普遍認為看起來「壯壯的」好像比較健康,但如果不是透過適當的運動與肌力訓練,大多數看起來的「壯」,都只是體重過重與體脂肪過高的假象,若合併肌肉量不足,就等於是「泡芙人」。高中時的我就是這樣,體重過重、肌肉量不足,看起來就不是一般高中生瘦瘦的身材。成功嶺受訓 改變體態契機考完大學那年暑假,成功嶺的大專兵訓練成為我改變體態的契機。六周的出操訓練加上刻意的飲食控制,讓我著實瘦掉了12公斤。結訓時變得黝黑結實,回家連父母都差點認不得了。進入大學後,我開始打羽球,更因為加入童軍社團,大量的野外運動與登山,讓我至今維持良好的肌肉量與適當的體態。現在工作再忙,仍會每周與好友同事打球、與家人爬山健行,在家則做居家健身訓練。我也刻意培養孩子們從小有運動習慣,讓他們未來能免於肥胖困擾。來台灣訓練減重手術的外國醫師,我也會帶著他們一起打羽毛球。做好三件事 減肥不難我後來選擇從事減重外科,多少與我曾受肥胖困擾有關,因此我常勸告想減重的親友及患者,從生活中做點改變,能讓減重事半功倍。建議做好三件事,減肥不再是難事。一、培養良好飲食及規律運動習慣「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但「選對食物」及「維持運動習慣」很重要。減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來培養及維持,若快速改變原本的生活習慣,反而會讓身體感到壓力及排斥,不但持續的時間不長,短時間激進節食易造成肌肉量流失,基礎代謝率下降。當回到原本的飲食習慣後,體重更易上升而復胖。選擇高蛋白質、高纖、少精緻澱粉、少加工的食材,就是生活中較容易改變飲食的方法,能讓體脂保持在標準的範圍。像我即實行低碳飲食,碳水食物低於總卡路里攝取量的20%。運動建議多方嘗試,先找到自己的興趣,再培養固定的時間來實行,搭配居家或重量訓練,讓身體的線條感更明顯,同時提升基礎代謝率。二、定時量測體重所謂的「定時」,並不是要天天量體重,而是在相同時間、至少一周量一次,建議可固定在一早起床空腹時量測,若一周內體重增加一公斤以上,就要多留意近期的飲食及生活模式,盡快調整。三、尋求醫師建議、盡早治療當肥胖已帶來生活困擾時,務必尋求專業減重治療。若體重稍微過重,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飲食、運動),再搭配減重藥物治療。但到了病態性肥胖,可考慮接受減重代謝手術等治療,有助順利減去多餘體重且長期保持在標準範圍內。醫學辭典/肥胖當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4以上時,即為過重族群,須注意體重及生活型態調整;BMI超過27,就進入肥胖範圍,應積極進行減重治療;BMI若達35以上,為病態性肥胖,應考慮接受減重代謝手術。30歲以後,男性體脂率應維持小於25%,女性應小於30%。常見肥胖相關的疾病,包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痛風、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黃致錕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國際代謝手術卓越聯盟(IEF)主席●台灣外科醫學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台灣肥胖醫學會會員代表●台灣減重支持教育協會理事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專長:腹腔鏡減重手術、腹腔鏡代謝手術及肝膽胰手術經歷:●嘉義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義大醫院國際微創手術訓練中心主任●義大醫院國際減重暨糖尿病手術中心主任興趣:羽球、健行、登山、閱讀、品嘗咖啡
- 
                                    ![]()  2022-04-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視訊診療、電子圍籬都是多餘 兒科醫籲:相信家長的直覺指揮中心今公布兒童染疫五大警訊表徵,發燒超過48小時、高燒39度又冒冷汗、退燒後喘或胸悶或活動力不佳、持續嘔吐腹痛頭痛、超過12小時沒有進食或解尿,建議「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嘴唇發白或發紫、肢體冰冷膚色斑駁等六大症狀,才建議撥打119或自行警急就醫,記得要打電話跟衛生局說一聲,以解除電子圍籬。對於上述「就醫指引」,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直言「對於有確診兒童的家庭,視訊診療和電子圍籬都是多餘的。」兒科醫師都知道兩件事,首先,用視訊看小孩是最不準的,沒有親自觸診、聽診,根本不敢說孩子發生什麼事情。再者,黃立民表示,兒科醫師也都知道,小孩是否不對勁,有非常高的機率「媽媽是對的」。臨床上連醫生都不敢擋媽媽,現在居家照護卻要人先視訊診療,還要先打電話解除電子圍籬再出門,實在是「累死衛生局和警察」,徒增行政工作而已。黃立民建議,有確診兒童的家庭,或許根本不需要設定什麼電子圍籬。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要達到警訊所列條件並不容易,很多孩子都不會符合,但通常在真的符合條件前,狀況早就不對了,而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會最早知道,尤其是學齡前不會講話的幼兒,很多事情無法用言語形容,唯有照顧者看得到那些蛛絲馬跡。所以,臨床上如果母親覺得孩子不對勁,兒科醫師都會很慎重,就算100個裡面有97個最後都不用住院,也不能不當一回事。李建璋表示,視訊診療應該只是一個諮詢的功能,沒有辦法真的判斷小孩的病情嚴重危急程度,因為最重要的檢視膚色、觸碰、聽診,醫師光是看螢幕是做不到的。更何況目前兒童新冠肺炎的實證研究不多,結論也都不太一致,面對面判斷兒童新冠肺炎的症狀都比大人難多,視訊又更難了。李建璋表示,因為已經發生過就醫不及的不幸,或許日後就算觸動電子圍籬,也沒有衛生局或任何單位敢阻擋病童就醫,至少已經要了開一扇可自行就醫的門,可以讓制度去相信母親的直覺。李建璋表示,他希望告訴家長,不要太擔心,Omicron的重症率大約是3%,死亡率是千分之一,孩子的病況基本上還是會比大人好很多,家長應該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但也不要太過擔心。
-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鄉民女神qn黃瓊慧確診 染疫後「先做這件事」「鄉民女神qn」、桃園市議員擬參選人黃瓊慧稍早透過臉書證實自己染疫,Ct值32,她表示,已請家人緊急送小孩去PCR採檢,她的掃街拜票行程也臨時喊卡。也逗趣地說,得知自己確診後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網訂所有藝人代言的乾麵做評比,「隔離10天必須對社會大眾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黃瓊慧今天接到龍潭分局行政組的電話,告知她確診新冠肺炎,Ct值32,並表示,自己剛配合作完疫調,但對孩子同班的幼兒園媽媽非常不好意思,她已經請家人趕緊接小孩去做PCR採檢。她原訂今日下午5點要和立委林靜儀,陪同中壢區市議員參選人魏筠掃街拜票,行程也只好緊急取消。
- 
                                    ![]()  2022-04-21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白血病來得又快又急 專家指4大症狀別忽略還記得這齣強檔韓劇「與神的約定」嗎?當唯一的孩子被診斷出罹患血癌,為了救治父母生下第二個孩子好讓孩子透過骨髓移植救命。血癌來得又快又急,且許多人以為是難以治癒的絕症。事實上現在已有創新標靶藥物,可延長存活期,提升治癒機會。民眾若有「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等四大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發作快、病情凶猛嚴重。根據衛福部的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新增約850人罹患白血病,然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症狀不具特異性,且常惡化快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侯信安表示,白血病患者骨髓內未成熟的芽細胞大量增生,遍布在血液及骨髓取代正常血球。若是導致紅血球不夠,會出現臉色蒼白、氣喘如牛的症狀;若導致白血球不足,則容易感染發燒;血小板若不足,則導致凝血功能變差,出現異常流鼻血、牙齦出血、拔牙後血流不止,或是不明原因多處瘀青,女性患者則會出現經血量突然大增,或是經期拉長。異常血球若大量增生在骨髓,則會造成骨髓膨脹、關節疼痛。也因為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民眾若有「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四大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可透過血液檢查發現血球異常,或進一步進行骨髓檢查。不過許多人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成「絕症」,也常常出現在連續劇與電影的劇情讓主角「領便當」。但隨著多款標靶藥物出現,已能大幅改善病患存活期,甚至有機會治癒。侯信安說,過去治療武器只有化學治療與幹細胞移植,病患存活狀況並不理想。尤其年長者或體弱病患,因難以承受化療,存活期不到半年。不過近幾年有多款創新標靶藥物,可以延長存活從3個月延長到12個月,提升治癒機會。血液病學會也成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網站」( https://knowamltaiwan.org/ ),提供病患和照護者包括治療、日常照護等全方位資訊,並統整全台專門照顧白血病的醫師名單,民眾可一鍵掛號、快速獲得醫療協助。為讓民眾更了解白血病,血液病學會也攜手癌症希望基金會與遠傳friDay影音跨界合作,邀請大眾觀賞「女孩別哭」、「與神的約定」等提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知名影劇,只要到癌症希望基金會官方臉書留言互動,就能獲得影音序號,免費觀看。
- 
                                    ![]()  2022-04-21 該看哪科.兒科 幼童被蚊子叮腫大包 若有過敏體質需當心2歲幼童在寶母家一覺醒來眼睛下方皮膚腫得像被打、快睜不開了。保母表示晚上聽到蚊子在耳邊嗡嗡聲,早上起床看到小孩就變這樣,因為越來越腫,家長擔心會不會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衛福部桃園醫院醫師王淳峻表示,孩子免疫系統還沒發育完全,碰到蚊蟲叮咬,對有過敏體質的小孩而言,可能會誘發大量的過敏激素,造成嚴重的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有時還有可能起水泡,這些嚴重的反應,隨著成長長免疫系統會成熟,慢慢改善。王淳峻說明,萬一過敏已經發作了,可以口服抗組織胺或類固醇藥物,經過兩天就會緩解了;但如果過敏太嚴重導致喉部水腫甚至呼吸急促,就需要掛急診注射藥物處理。桃園醫院護理師鄒瑞瑩說,預防方法是在蚊子叮咬初期,可使用強效類固醇藥膏擦拭覆蓋被叮咬之處,不用太擔心藥物過量,與其擦半天一班藥膏無效還被抓破,不如乾脆擦含有類固醇藥膏迅速止癢。該如何確定是血管性水腫不是蜂窩性組織炎?王淳峻說,細菌入侵後要造成蜂窩性組織炎,通常皮膚要先被抓破,並且感染48小時後才會腫那麼明顯,若真是細菌感染小朋友早就痛到哇哇叫。若是因為搔癢而抓破皮膚,隔天開始紅腫熱痛,也不要輕忽,建議這就時候需要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BNT與莫德納 兒童副作用差不多衛福部決定開放六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國內部分家長對於讓孩子打疫苗,心存猶豫,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兒童染疫死亡率雖然比成人低,但疫情大規模流行恐造成國內數十名兒童染疫死亡,呼籲有兒童疫苗還是要先打,降低重症、死亡風險。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以及長庚兒童感染科醫師謝育嘉則表示,支持孩童接種疫苗,未接種疫苗的染疫住院率是有打疫苗的兩倍,且接種疫苗可以防止多種併發症,減少隔離與學校停課,避免父母因此缺勤。多項研究指出,學校活動中斷恐影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差距擴大。邱政洵和謝育嘉分析,BNT疫苗用於五至十一歲兒童,劑量單劑十微克,是成人三分之一,兩劑間隔三周。兒童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有症狀新冠肺炎保護力達九成。莫德納疫苗則提供六到十一歲接種,單劑五十微克,是成人劑量一半,初步證明莫德納疫苗引發很高的抗體反應。針對家長關心的安全性不良反應,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指出,分析BNT疫苗及莫德納疫苗的實證資料,顯示兩者對於急診、住院或感染的預防效果皆達七成,安全性也高。但現有安全性資料規模落差大,而BNT在美國有約八百萬筆資料,但莫德納提報到歐洲藥品管理局僅五千名接種者資料。陳秀熙表示,短期資料顯示,BNT及莫德納於兒童接種之不良反應差距不大,差別在於BNT資料規模較大,莫德納還需要持續累積;至於接種對兒童的長期影響,兩個疫苗都還需要持續監視。有家長反映,十二歲的國小孩童想打兒童疫苗,若兒童疫苗開放時,是否可以跟著接種?陳時中表示,十二歲可接種現有提供給十二歲到十七歲的既有疫苗。至於五歲以下無疫苗可接種的兒童,不接觸不特定人士,出入場合注意社交距離。
-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擔心副作用簽同意書壓力大 兒童打莫德納家長觀望政府雖宣布讓六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但不少家長擔心孩子承受不了莫德納的副作用,也質疑與各國多先核准施打BNT兒童版疫苗作法不同,很多家長認為,要簽同意書為孩子做決定,壓力真的很大。高雄市各級學校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鍾毓襄坦言,最近接到多位家長焦慮詢問要不要讓孩子打疫苗,各國已開始打兒童疫苗,台灣理應跟國際接軌,不過看到前幾天二歲重症男童案例通報後被轉來轉去,二個多小時才就醫,他們擔心萬一孩子有狀況,造成難彌補的遺憾。台北市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周季平表示,家長都非常恐慌、緊張;政府發問卷給家長,但沒得選擇,只有莫德納。他質疑,若施打後出現狀況是否代表政府不用負責,因為是家長同意,家長要自行負責?林姓媽媽家有二寶,她認為,幼兒及兒童擔心被感染引發重症,打疫苗勢在必行,只是莫德納疫苗是否適合孩子打,希望中央要有明確的科學資訊供判斷,最好也能持續引進不同的疫苗,讓家長和醫師討論決定。家長對於孩子打莫德納疫苗的正反意見都有,更多的是觀望。「先看其他人打完的狀況吧!」賴姓家長的小孩剛滿六歲,他很擔心疫苗副作用,國外多數國家都是先核准施打BNT兒童版疫苗,莫德納不屬於指標性、信心安全度高的兒童疫苗,他希望政府能說明清楚疫苗狀況,包含保護力多久、可能副作用機率等,當資訊不清楚時,他傾向先觀望施打後的狀況。新竹市家長聯合會榮譽理事長王文賓建議,讓數據說話,中央應提供數據,例如打疫苗的風險,打後副作用比率,為什麼是打莫德納而非BNT等,要建立通暢的宣導管道,由衛生單位對家長們宣導,有助解除家長恐慌,畢竟家長們擔心疫苗的副作用會比感染Omicron還嚴重。
-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ACIP通過6至11歲兒童打疫苗 專家曝唯一考量就是這點新北市中和兩歲男童染疫驟逝,全民關注兒童要不要打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下午舉行會議研議,與會專家一致決定,開放6至11歲兒童可以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劑疫苗間隔12周,且青少年可施打第三劑疫苗,而安養機構長者、免疫力低下等成人可以施打第四劑疫苗。專家表示,現在疫情風險高,兒童應是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疫情如今已傳播到如此地步,一定會傳染給兒童。」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ACIP開放6至11歲兒童打疫苗,最主要的考量還是疫情,因疫情如此緊繃,兒童還是需要疫苗的保護。至於兒童兩劑間隔12周。黃立民說,主要是擔心兒童接種疫苗後,引發心肌炎,但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12周,那接種第三劑的時間就會更晚,如此決定有好、有壞。黃立民說,好處是可以降低兒童心肌炎風險,於學理上好像有這樣的證據,但壞處就是接種完整疫苗的時間將會延後,恐增加兒童感染的風險,因接種完第三劑疫苗後,可能此波疫情都已過去了。「如果指揮中心可以盡速購買到輝瑞的兒童疫苗,對兒童的保護會有幫助。」黃立民說,因輝瑞兒童疫苗使用的資料較多,且安全性也比較清楚,且目前莫德納疫苗不知夠不夠用,而疫苗場研發的5歲以下適用的疫苗,目前也在進行臨床試驗,就看往後研究情形如何。ACI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說,雖然疫苗仿單為建議2劑疫苗間隔4周,但30多國實際使用也多以8周或12周接種,與會委員也考量間隔較久,副作用應會比較小而做出12周的決議。依疫苗資料顯示,接種第一劑後14天預防感染保護力達8成以上,預防重症保護力則有7成多。主要副作用為局部紅腫痛,發燒症狀第一劑約3%、第二劑24%,心肌炎發生比例比青少年低很多。張鑾英說,從資料來看,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因此ACIP同意讓兒童接種,並以校園施打為主,自行到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為輔。張鑾英強調,現在很多人對疫苗長期副作用有疑慮,但感染新冠肺炎後遺症是明白、清楚的,且有許多研究陸續出現,因此建議兒童「可以打就盡快打」。對於有些專家認為兒童接種次蛋白疫苗較好,可以等待高端或NOVAVAX疫苗,她表示,等待其他疫苗「緩不濟急」,現在疫情風險高,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ACIP委員、董事長林奏延說,6至11歲接種疫苗可以提升保護力,同時補足群體免疫力的缺角,而就流感經驗來看,學童染疫後是很重要的感染源,上課返家後有機會傳染給阿公、阿嬤,且學童染疫後,若要視訊上課恐影響學習效果,家長也需請假照顧,因此應要早點接種。為預防兒童感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若要避免5歲以下幼兒感染,應不要接觸不特定人過於頻繁,出入場合要注意社交距離。但黃立民說,兒童染疫絕大多數都是被熟悉的人傳染,可能是家中的人傳來傳去,而不是陌生人,且疫情本來就很難止住了,已經沒有辦法可以阻止兒童染疫,「基本上一定會染疫」,除非家長不讓小朋友去上學。況且,新冠病毒疫情還不知會流行幾年,家長也不可能讓孩子都不去上學。因此,若要降低兒童染疫。黃立民說,全家都要打滿疫苗,學校管理好,但要避免染疫的難度相當高,並早點把有染疫的孩子挑出來,但都不容易。至於桃園市預計進行所有國小學童進行快篩,黃說,多少有幫助,但跟不上疫情傳播速度,且快篩敏感度不如PCR,有偽陰性問題,一次篩檢一定會漏掉2成,而學校傳染非常快,病毒還是會傳染出去,一旦兒童出現身體不適要盡速就醫。對於老人家、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黃立民說,這對特殊、脆弱族群本來就要做,一般民眾打不打只是時間問題,如慢慢進入10至11月,新冠病毒猖獗起來,一般人可能都要打4劑,而年底可能會換疫苗病毒株,有可能換成Omicron,目前臨床試驗都已在進行中。
-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11歲可打疫苗一二劑間隔12周 65歲長者先打第四劑國內單日確診病例破兩千例,且累計千位12歲以下兒童確診,指揮中心與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專家自下午三點至五點開會,拍板通過「6至11歲兒童可以開打莫德納疫苗」且「青少年可施打第三劑」、「特定成人能施打第四劑疫苗。」據消息指出,討論議題圍繞在兒童施打的「劑量」和「間隔」進行投票決議,最後結果為施打莫德納劑量為50微克(半劑量),並且第一、二劑間隔從4周改為12周,降低副作用發生的可能。根據國外數據顯示,由於6歲-11歲兒童施打的副作用,反而比12歲至17歲青少年較少,也沒有人因心肌炎而過世,因此採取該決議。知情人士表示,過去發生Alpha、Beta、Gamma與Delta疫情,多侵犯成人及長者,但小孩子感染較少,但是Omicron疫情出現後,感染逐漸年輕化、傳染力也較強,漸漸的兒童感染也受到重視。「最近也有二歲童感染過世,大家也很緊張、壓力蠻大。」他表示,台灣FDA已經核准莫德納疫苗,未來若還有BNT疫苗,其劑型則以10個微克為主,後續也要封緘檢驗、宣導衛教,若確定施打其mRNA疫苗第一、二劑接間隔以12周,但未來疫情嚴峻也許會縮短間隔,做滾動式調整。另外對於青少年第三劑也已通過決議,另外成人第四劑施打,則優先已安養中心、愛滋病等免疫力差、65歲以上長者等高風險優先對象進行施打,原則上第三劑、第四劑間隔也是以三個月間隔,約12周為主。
-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擔心新冠確診幼童重症 醫師建議注意這4現象本土疫情持續升溫,高雄今天新增97例,已近百例,也創近日新高。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表示,如兒童確診後發生超過39度高燒、意識模糊、呼吸淺快和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都是可能進入重症的早期症狀,家長要特別留意。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隨確診數日益增加,兒童染疫比例也持續攀升,加上中和2歲童重症逝世後,外界更加關注兒童確診狀況和疫苗該不該打,今天也在記者會上請來專業小兒醫師來解答。李敏生指出,從美國經驗可知,兒童最易感染年紀是5至10歲,占四成;12到15歲則占三成,兒童與成人症狀都是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美國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兒童染疫約2成,而成人是8成,李敏生指出,隨疫情升溫,可預期台灣兒童染疫會愈來愈高。根據美國統計,感染後的兒童、青少年發聲重症,如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狀況為10萬分之2。病童年齡中位數為9歲,也就是說超過一半是5歲至13歲,大多是在確診後2至6周出現症候群症狀,包括發生多天、腸胃道狀況、皮疹、結膜炎、黏膜症狀、頭痛、嗜睡、意識混亂、喉嚨痛、肌肉痛、手腳掌腫、淋巴腺腫大。致死率為0至2%。有些人後續會有影響到心臟,會有長期後遺症。家長也非常擔心確診後孩子的後遺症,李敏生表示,有高達三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會影響生活等表現。兒童如果有發燒、咳嗽兩症狀就會合理懷疑感染新冠,建議就儘速篩檢。大人咳喉、嚨痛就要注意。多數兒童確診重症有一半是年紀小為一歲,如本身有神經疾病,代謝疾病,糖尿氣喘,先天心臟,肥胖,就有重症風險偏高。重症者有一半是有高風險因子,但仍有一半是健康的兒童。李敏生說,家長一定要注意,如果高燒到39度,在安靜狀況下呼吸快,約一分鐘超過30次,另外精神狀況不好、昏昏沉沉的狀況,這些就要趕快就醫,不用等到昏迷。感染後2到6周如果又出現發燒、腸胃道狀況等也要注意,可能會發生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 
                                    ![]()  2022-04-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照顧確診童被迫請假停工 指揮中心:可申請防疫補償金國內單日確診人數破兩千例,已有確診民眾在家進行居家照護,或有接觸者因匡列而在家中居家隔離,但有不少家長需要照顧確診或隔離的小孩及家人被迫請假無法工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者可以領取防疫補償。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若需要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隔離及檢疫者家屬,必須要請假而無法工作者,沒有違反規定,又沒有領到薪資,都可領取照顧者防疫補償。其中符合生活無法自理的對象,包括國小學童、12歲以下孩子,長照服務2至8級使用者、失智者,受日照的身障者,聘外勞但外勞不在時,就讀國高中或專科三年級的身障者,若需要照顧以上對象而無法工作、沒有薪水可領取防,就能申請防疫補償金。
- 
                                    ![]()  2022-04-20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血友病也可做運動 預防性治療助男童開心騎腳踏車高雄一名4歲男童Vic(化名)在6個月大施打預防針時,因注射部位出現異常瘀青腫脹,經醫師診斷為重度血友病,3歲時又莫名出現抽搐、發燒、嘔吐、嗜睡等異常症狀,一度被誤診為腦膜炎,經高雄長庚血友病中心腦部斷層,發現Vic可能是騎腳踏車時碰撞造成腦內出血,緊急手術移除腦中血塊後,改以長效型凝血因子搭配預防性治療,現在只要每周固定回醫院打針即可。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友病中心主任蕭志誠表示,血友病是罕見的遺傳性基因缺陷疾病,分為A型與B型,根據健保署最新年度統計,台灣血友病患者人數將近2000人,其中九成為男性,因血液中凝血因子濃度不足,造成凝血功能異常,病人常在受傷、拔牙或手術後時發生血流不止,甚至因自發性出血而關節腫脹、變形等,因此在日常活動受到侷限。蕭志誠表示,過去凝血因子時效性可能只有12小時,近年血友病的治療技術大幅進步,其中A型患者只要每7天回醫院施打長效型凝血因子,B型患者也只要每14天回診一次,治療觀念從傳統的需求性治療轉變為預防性治療,再搭配科技輔助即時掌握自身狀況,高雄長庚透過個人化醫療輔助工具與病友溝通,整合專業資源為病友量身打造專屬治療計畫,病友今年起也可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取最新治療資訊。Vic母親表示,知道Vic是血友病時家人都很擔心,但並不會特別限制他不能玩什麼,只是會要求他戴上頭套、護膝,幸好Vic是很乖的孩子都配合醫生治療,目前Vic每周都固定到社區醫院打凝血因子,平時他最喜歡騎腳踏車,因良好的預防性治療,現在即使跌倒受傷,也像一般孩子一樣只會有輕微瘀青,家人不必再擔心傷口會血流不止。高雄長庚醫院指出,世界血友病聯盟將每年4月17日訂為「世界血友病日」,2022年主題為「全民可及Access for All」,高雄長庚醫院攜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林口長庚醫院與協辦單位台灣武田藥品,共同規畫巡迴衛教互動展覽「PK Station全面啟動尬電戰」,帶民眾體驗從事高強度運動的樂趣,改變血友病友對運動的迷思,即日起至4月22日於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醫院大樓設展。
- 
                                    ![]()  2022-04-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沒買到防疫保單別擔心!居家隔離、照顧者每天補助1千元 申請資格、方法總整理本土疫情逐漸升溫,許多民眾擔心被匡列隔離無法工作,而影響到生計。《衛福部1957福利諮詢專線》臉書粉專提供「防疫補償金」和「照顧者補償金」等資訊。只要符合相關資格,即使被匡列者是學生,都能夠申請每日1000元的防疫補償金。Q:被匡列隔離防疫補償金申請資格為何?根據法規,被匡列隔離者本人須有有衛生主管機關開立的居家檢疫、隔離通知書(包含集中檢疫、隔離)、隔離期間未領有薪水(原本就沒有工作也可以)、未領其他性質相同補助、未違反隔離規定。Q:照顧者可申請補償金嗎?申請資格為何?如身為照護隔離者、如家長需在家照顧經衛生局匡列隔離的小孩,無法工作而無收入。須符合受照護者生活無法自理(如就讀國小、未滿12歲孩童)、受照護者有居家隔離通知書、無違反隔離規定。而照護者本人需原本有工作、為照顧而沒有領取薪資才能算,如原本為已退休、家管者則無法申請。Q:如果家長跟孩子都收到隔離通知書,家長可以申請本人與照顧者的防疫補償嗎?孩子符合條件可申請本人防疫補償,家長可以本人或照顧者防疫補償擇一申請。Q:申請期限到什麼時候?受隔離檢疫結束之日起算2年內皆可辦理。Q:申請方式有哪些?•可以線上申請或臨櫃受理。•線上申請防疫補償網址: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臨櫃受理窗口: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home/doc/%E9%98%B2%E7%96%AB%E8%A3%9C%E5%84%9F%E5%90%84%E7%B8%A3%E5%B8%82%E8%AB%AE%E8%A9%A2%E7%AA%97%E5%8F%A3%E4%B8%80%E8%A6%BD%E8%A1%A8_%E6%9C%80%E6%96%B0%E7%89%88.pdf更多「我是照顧者,家中小孩停課」相關問答生活不可自理,須有人照顧資格為何?
-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冷眼集/行政系統快癱瘓 單日破萬例怎麼辦國內本土確診連續五日單日破千,疫情兩年多來,從未見過也未想像過的數字,現有五萬多人遭匡列為接觸者,需居家隔離十天,隨著疫情擴散,愈來愈多輕症患者居家照護,加上居隔人數激增,不管是中央或地方,行政系統瀕於崩潰邊緣,幾乎癱瘓,眾多居隔者求助無門,社會機能受到極大考驗。專家早已示警,台灣在邁向與疫共存的路上,染疫人數勢必暴增,但指揮中心卻仍死守著疫調匡列作法,防疫規定多如牛毛,無法靈活應變,日增一千多例,已是手忙腳亂,一旦單日確診人數破萬,可能的混亂令人難以想像,指揮官陳時中面對此問題,一句要民眾「自主應變」,聽來格外諷刺,民眾只能自求多福。日前國內社區確診個案多點爆發,指揮中心還在「與疫共存」或「清零」的十字路口打轉,儘管蔡總統喊出要朝減災方向,但至今不放棄清零,甚至說出類清零,不斷大內宣「有政府、請安心」,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兩歲重症男童之死,引爆民怨,家長控訴居隔期間孩子病情惡化,與中央、地方防疫單位聯繫逾兩小時後,才得以就醫,事實上,病童住家距離醫院才四分鐘路程,卻因遵守相關隔離規定,可能枉送小寶貝生命,成為家屬心中永遠的傷痛,奉公守法,卻痛失愛子。民眾在收到確診通知書、居家隔離單時,已沮喪徬徨,有人在家等了好幾天,仍未收到衛生單位任何指示,如有就醫需求,更是求助無門;如何改善現有僵硬的規定,檢討現有措施,未來染疫人數如達數百萬,依現有作法匡列、隔離,行政及醫療體系恐早已癱瘓。避免憾事再度發生,是政府當務之急。向來以防疫模範生自居的台灣,從兩歲小男童之死到近來不少隔離民眾求助無門的諸多亂象,卻都凸顯指揮中心沒有超前部署,只有窮於應付。
-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急診醫師恐不夠 黃高彬:逕行送醫不該罰新北市兩歲男童重症死亡,引起家長恐慌,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昨發出六點聲明,提出孩子確診後的常見症狀,若疫情升溫,兒童病例將占總病例兩成,其中二成三需住院,但醫院近年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恐無法收治眾多的幼兒確診病例。指揮中心統計,國內已有一七五○名十二歲以下孩童確診,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提醒,兒童染疫後,病情惡化快速,若高燒超過三十九度C、意識不清、呼吸淺快及合併嘔吐、腹瀉等症狀,就需及早就醫,預後效果較佳;若有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等狀況,已屬後期器官衰竭。根據大規模兒童重症研究,有肺炎病史、共存慢性病、症狀開始四天後才就醫、年齡小於一歲,為兒童重症的四大危險因子;另有研究顯示,大於五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五至十一歲確診孩童較容易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這時候是救命重要,還是程序重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人命關天之際,當然要趕快把病人送至急救責任醫院,就算是逕行送醫,也不該受罰。打給一一九,只要告知孩子可能確診,提醒急救人員穿好防護衣,根本不該讓家長煩惱如何就醫,應與哪個單位連繫。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疫情進入流行高峰,兒童確診人數快速增加,將占總確診病例百分之十七,其中百分之二十三需住院,但近年來許多醫院避免虧損,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政府務必盡早因應措施,提出補助方案。
- 
                                    ![]()  2022-04-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童急診醫師不足 醫學會6聲明示警:疫情升溫恐難應付新北市2歲男童確診新冠肺炎引發重症病逝,引發社會輿論。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發出6點聲明,提醒家長若孩子出現症狀或有相關危險因子,應及早送醫,更示警兒童病例將占總病例中17%,且有23%需住院,但醫院近年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疫情升溫恐無法有效應付。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召集全國相關專家,依照實證共識下制定「早期辨識兒童COVID重症病患共識」6點聲明,包括「急診就醫與轉送」、「危險因子評估」、「急診病患嚴重度評估」、「兒童重症流行病學」、「醫院量能準備」、「兒童急診人力準備」。兒童確診新冠肺炎,變重症往往進展快速,若高燒超過39度C、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若出現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已屬於後期器官衰竭症狀,根據文獻,以早期徵象送急診治療的兒童預後效果較佳,而非晚期徵象才送醫。針對大規模兒童重症研究顯示,「過去有肺炎病史」、「有共存的慢性病」、「症狀開始4天以後才就醫」是產生兒童重症的危險因子,且年齡小於1歲更是高危險群。更大型研究發現,大於5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另外5至11歲的孩童,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風險高。導致重症的三大兒童慢性病,包括為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與早產,家長和臨床醫師需提高警覺。學會指出,目前國際統計自兒童急診就醫的病患,僅有3%產生較嚴重的併發症,包含肺炎、心肌炎、腦炎或敗血症,最終致死率為0.1%,相對於成人還是致死率相對非常的低。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兒童重症危險因子是從大型調查中歸納出,不代表說沒有危險因子就不會重症,像是新北這名孩子沒有上述危險因子但仍然確診,代表即便沒有危險因子要注意,有危險因子更要小心。兒童因為沒有施打疫苗,疫情爆發時會快速蔓延,根據國際統計,流行高峰時,兒童病例大約占全部新冠肺炎病例的17%,其中有23%會需要住院,學會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進行國內兒童醫療量能準備,並使用兒童專屬、經過驗證的統計預測模型進行量化的風險評估。過去一年來兒童急診就診人數大幅下降,許多醫院因為無法負擔虧損,縮減兒童急診醫師人力,當疫情升溫,兒童急診醫師人數將無法有效地應付,兒童急診醫學會建議政府提早準備因應措施與補助方案。夏紹軒直言,急診的裝備一定要足夠,且急診人力目前是應付「一般狀況」,但大量病患湧入時「急診人力一定有問題」,有許多醫院急診室沒有兒科醫師看診的,民眾可透過衛福部網站,查詢有「緊急醫療能力」評鑑醫院,較高機率夜間有兒科醫師。「疫情這麼久,大家已經筋疲力竭了」,夏紹軒坦言,現在病例數量太多,現在中央要求自主管理者不要就醫,是怕醫院若淪陷後果更不堪設想。但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若看起來不對勁,不要猶豫趕快帶去醫院給醫師評估最安全。依照疾管署發布「COVID-19 確診個案注意事項」,病患若有就醫需求,需連繫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再由公衛人員安排就醫流程。學會建議公衛人員,若為高風險族群兒童病患或已出現可能進展為中、重症的高風險症狀時,應及早建議就醫並安排轉送。緊急狀況,照顧者可直接撥打119,通報病況並請求緊急送醫,方能保障兒童生命安全。
- 
                                    ![]()  2022-04-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歲童染疫病歿 兒科急診醫學會籲4大症狀速送醫新北2歲童染疫重症死亡,引起廣泛討論。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天提醒,兒童染疫早期若有高燒逾攝氏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症狀,務必盡速送醫。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天發布早期辨識兒童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重症病患共識聲明,提醒家長兒童染疫後出現重症徵兆務必盡速送醫,以及兒童染疫重症的危險因子,並呼籲政府與醫院整備兒童醫療量能,針對兒童急診醫師人力也要有所準備與補助。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接受媒體電話聯訪說,現在輕症或無症狀患者會採居家照護,但家長應注意孩子染疫後的重症徵兆,出現時要盡速送醫,勿留在家中。兒童急診醫學會提醒,兒童染疫早期若高燒超過39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有較高的重症危險性,建議及早就醫。兒童急診醫學會強調,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屬後期器官衰竭症狀,建議以早期徵兆而非晚期症狀作為急診就醫或轉送的依據,文獻顯示早期治療的預後較佳。兒童急診醫學會也建議公衛人員,若為高風險族群兒童病患,或已出現可能進展成中重症的高風險症狀時,應及早建議就醫並安排轉送,緊急狀況時照顧者可直接撥打119,通報病況並請求緊急送醫。夏紹軒也提到,文獻顯示兒童過去有肺炎病史、有共存的慢性病,以及症狀開始4天後才就醫,都是染疫後演變成重症的危險因子;慢性病包含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與早產。但他也提醒,即便沒有危險因子,仍可能會演變成重症,家長仍要留意早期徵兆。兒童急診醫學會也提到,小於1歲的嬰兒雖有研究顯示是染疫重症高危險群,但是更大規模的研究卻顯示,大於5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另5至11歲的孩童,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風險高,也不能輕忽。因應COVID-19疫情升溫,確診數持續增加,夏紹軒提醒,無論是政府或醫院,應再度檢視目前兒科急診裝備是否足夠,再者兒科急診人力也要予以整備或補助,以因應未來大量兒童患者湧入的需求。夏紹軒最後提醒,有些醫院未設有兒科急診,不見得能清楚掌握與觀察兒童病況,家長不妨可上衛生福利部網站查詢可提供24小時兒科急診服務的醫院,若察覺孩童不對勁,切勿猶豫,應立即將孩子送往有兒科急診的醫院評估治療。
- 
                                    ![]()  2022-04-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幼兒就醫遭拒才知被匡!匡列人多到衛生局漏發通知新北市一名五歲男童4月10日因外傷,在母親陪同下到雙和醫院急診室縫合,18日依約回診拆線卻被院方拒絕,理由是男童「已被匡列為自主健康管理。」男童母親詢問新北衛生局,衛生局卻說不知原因,只知道是4月10日被匡列;為何一家五口只有么兒被匡列,乖乖掃實聯制、開啟社交距離App的媽媽卻未被匡列?該局也無法解釋,仍請孩童暫勿就醫。男童母親查遍實體信箱、手機、電子郵件,都沒有看到任何有關孩子被匡列的通知。男童母親也不解,如果是4月10日在醫院接觸到確診者,怎麼會只匡列小孩,沒匡列媽媽?後經媒體詢查,新北市衛生局承辦單位才說,4月10日雙和醫院急診也有護理師確診,先根據醫院提供的掛號名單去匡列就醫民眾,但由於人數太多,「無餘力去調查或處理當時是否有陪同就醫家屬」,僅能第一時間先將名單上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對於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的對象,都已採取點通知,通知書會送到手機號碼,如果對象是小孩,因小孩沒有手機,就需要另外開立紙本通知書。這次衛生局未加發紙本通知,為遺漏通知的主因。莊人祥表示,通知書當中會載明天數計算方式,所以期滿不會另行通知,以免過度擾民。如果是曾與確診者接觸或疑似被傳染者,隔離期滿後應續自主健康管理7天。這名孩童並非隔離期滿後的自主健康管理,而是要以接觸個案當天的次日起算,自主健康管理10天。若這10天中間有緊急醫療需求,需聯絡衛生局安排就醫;若非緊急需求,則應延後至10天期滿後再行就醫。
- 
                                    ![]()  2022-04-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和兩歲童重症死亡 多位家長至疾管署抗議政策慢半拍國內首例重症兒童個案於今日不幸死亡,家長指控延誤就醫導致病情惡化,去年因武漢包機的「小明事件」發聲的台商會長徐正文,今日中午一時與多位學校家長家長到疾管署抗議,認為中央到地方對於居家匡列、就醫SOP不清不楚,就連疫苗施打政策也慢半拍,導致孩童確診及就醫困難,讓家長急跳腳。徐正文今日下午一點與多位家長至衞福部疾病管制署門口抗議,表示今日有一個兩歲小朋友重症而死亡,凸顯三大問題,包含兒童施打疫苗的政策仍不明,且疫苗選擇有限,僅莫德納、沒有BNT。徐正文說,「明明政府有很多時間可以準備疫苗,但卻沒有購買也沒有公告跟實施。」憂心接下來還有更多兒童確診的悲劇上演。此外對於兒童疫苗的保護力、劑量及副作用也都沒有更清楚的數據能公開,呼籲應該盡快公布讓家長安心。另外對於學生停課標準、居家隔離匡列及居家照護的中央跟政府的SOP制度沒有一致,徐正文說,對於需要停課或確診的小朋友,家長一問三不知,也不知道如果孩童確診後,該怎麼處理,是否要啟動企業快篩等應對,若在家居家辦公該怎麼辦。基隆市附設幼稚園家長會長朱自清也表示,除了希望指引可以有更清楚的依據以外,兒童打疫苗有更清楚的數據,還能有更多疫苗種類給小孩子選擇,希望資訊公開透明。徐正文更表示,希望衛福部長陳時中可以好好專心防疫工作,不要想台北市長選舉,並於現場贈送一本《被討厭的勇氣》書籍給陳時中部長、柯文哲市長,也懇請蔡總統、蘇院長出面協助協調幼兒疫苗的問題。
- 
                                    ![]()  2022-04-19 該看哪科.耳鼻喉 BB彈卡幼童耳內難取出 醫師用「迴紋針」拆彈南投一名4歲男童調皮將BB彈塞入耳內,被家人發現送醫,但BB彈體積小且渾圓,醫師評估後將迴紋針塑型自製成勺狀器械才將BB彈勾出,但醫師呼籲,幼兒誤將異物塞耳鼻,切勿自製器械或自掏,應尋求專業醫療評估協助取出。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這名4歲幼童日前被家人發現,其右耳裡面有白白亮亮的異物,直覺就是有東西塞在裡面,試圖掏出未果,最後才由爸爸帶到醫院求診,而在門診治療時確認,該異物體積小且渾圓,並且卡在耳內狹窄部位,不易取出。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有異物塞在耳道或鼻腔時,醫師多半會使用器械將異物夾出或吸出,但因外耳道有幾個狹窄部位,並不是很好取出,像該名4歲患者的耳內異物剛好就卡在其峽部區,且又小又圓,無法使用鑷子等器械夾出。經專業醫療評估,並與男童家人溝通後,醫師將隨手可得的迴紋針重新塑型自製成勺狀器械,在護理人員及家人協助,且不傷害外耳道的情況下,小心翼翼從上端繞過異物,並從內側往外側順利勾出,這才確認是一顆直徑約0.5公分的BB彈。南投醫院表示,幼兒誤將異物塞耳鼻,應尋求專業醫療評估協助取出,切勿自製器械或自掏;而一般耳朵或是鼻腔異物卡住時,醫師會先在門診嘗試將取出異物,倘若幼童無法配合或遇到複雜情況則需安排全身麻醉,才能將異物拿出來。賴也呼籲,當家長懷疑孩子耳、鼻內有異物,請勿自行嘗試取出,避免將異物往內推入更深處,也恐傷害周邊黏膜;若異物長時間滯留於耳朵及鼻腔,可能會出現感染或其他併發症,應盡早就醫取出,降低異物在身體內所造成的傷害。
- 
                                    ![]()  2022-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莫德納是大魔王? 專家:勿套用成人經驗至兒童衛福部食藥署日前通過莫德納疫苗用於6至11歲兒童接種,但消息一出卻引起許多家長反彈,湧入衛福部臉書留言怒罵「莫德納是大魔王」、「為何要孩子當白老鼠?」更有人說「大人就受不了副作用了,何況是小孩」。不過專家認為,不能以成人經驗套用到兒童身上,認為莫德納是「大魔王」;若家長真的擔心,最好的方式是找兒科醫師諮詢評估。相較於國外兒童使用較多的BNT/輝瑞疫苗,我國卻先通過莫德納疫苗的EUA,引發家長擔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疫苗不是強迫,一向都採自願。而政府有責任把疫苗利弊說明清楚,讓家長可以做好判斷。兒童接種疫苗會有同意書,家長拿到同意書後有任何疑問都可以諮詢,認為適合接種再施打。指揮中心昨也整理出國際間莫德納疫苗用於兒童族群的核准情形,歐盟、英國、澳洲與加拿大則分別在二至四月核准。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莫德納已提出明確明確的臨床試驗結果,並通過歐美國家的EUA,代表其防疫效果和安全性是被認可的。而臨床試驗中也會觀察副作用,看到多為局部疼痛、發燒,未看到如心肌炎等嚴重副作用。他也強調,兒童劑量是成人的一半,且不能以成人經驗套用到兒童身上,認為莫德納是「大魔王」。現在疫情升溫,施打疫苗的利益超過潛在風險,「該打還是要打」;若家長真的擔心,最客觀方式就是找兒科醫師討論。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則表示,目前沒有臨床試驗比較兒童施打莫德納與BNT/輝瑞疫苗的情形,因此副作用的程度無法比較;但可以知道的是,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致心肌炎風險低於青少年。不過呂俊毅也坦言,由於莫德納拿到兒童適應症的時間較BNT/輝瑞疫苗晚,因此接種的人數較少、觀察時間也較短,專家間對於兒童是否應該接種的意見也很分歧,家長只能就自身的利弊進行風險評估;若不願接種疫苗則必須做好NPI(藥物介入措施)進行防疫,避免感染。
- 
                                    ![]()  2022-04-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慟!侯友宜證實:中和2歲確診男童 昨深夜離世中和2歲男童確診後突發重症,外界非常關心。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被問及小男童的狀況,起初不發一語數秒,侯友宜才說,小男童在昨天半夜的時候已經離世。對於小兒的就醫指引,侯友宜說,中央在明天會召開會議,認為相關內容要重新擬定好方向。侯友宜證實男童已經離開人世,在半夜的時候走了,非常難過不捨,雖然我們盡了全力,雙和醫院台大醫院所有小兒重症科的專家,在第一時間跟市府團隊跟衛生局極力搶救小弟弟的生命,過程當中再怎麼盡力,沒有挽回小弟弟的生命深感自責,希望小弟弟能夠平安,這是最大的心願,從第一時間不斷關關懷,他也跟家長視訊,希望挽救這條小生命。侯友宜表示,在這過程中,他們也知道小弟弟的爸媽心情非常哀痛,他身為父母完全可以體會了解,為了這件事情,中央的傳染病防治相關規範,在這麼多限制底下,要快速的調整,中央也在明天要召開整個兒科專家的會議,針對小兒的就醫指引,要重新就好擬定方向。侯友宜說,面對疫情瞬息萬變,中央跟地方要隨時做好應變措施,所以希望明天藉由這個事件,可以找出一個更好的解決的方式,面對未來,孩子們的父母跟家人依然在醫院救治,會持續關懷在醫院的狀況,大家一起努力,希望不斷關懷,也記得這個事件,傳染病防治法相關規定真的該調整,也是剛剛在講居家隔離居家照顧要想辦法快速調整,才能減少民怨。中和這名兩歲確診重症男童的父親先於13日確診,當天6歲女兒也確診,母親打119被要求在家隔離。14日兩歲男童開始發燒,母親帶著兩個孩子步行前往醫院PCR,但篩檢後院方僅給退燒藥即要求回家等待,當天下午4時高燒男童開始陷入昏迷,父母約下午5點開始多方聯絡,求助無門,直到晚間7點半男童才被送入醫院。林父曾說,從5點初不斷撥打衛生所電話沒人接,1922說要聯繫衛生局,119說要聯繫衛生所,就這樣一直被踢皮球,忍不住哭泣「我就是太守法傻呼呼等,若我直接去醫院或許我的孩子就不會重症!」經部立雙和醫院搶救,並與台大兒科重症相關醫師共同會診治療,最終仍發生憾事。獨/中和確診男童凌晨父母陪伴離世 確診父親悲痛回應【記者李定宇/新北即時報導】中和男童因確診,14日凌晨開始出現發燒症狀,14日傍晚昏迷,今凌晨不幸離世。林父上午心情明顯低落,針對記者提問對於救護車時隔兩個多小時才派出,是否考慮國賠或對新北市政府究責?林父對此僅表示,相關事情讓雙和醫院說明,「現在還沒有任何想法 ,只想要先休息。」
- 
                                    ![]()  2022-04-19 該看哪科.兒科 小六男童身高僅127公分、骨齡才9歲 對症下藥長到170小學六年級的男童小杰(化名)因身高只有127公分,身材矮小比同年級男生矮了一大截,經學校轉介至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門診診治,因身高遠低於標準身高曲線百分之3,預測成年身高只有157公分;身體檢查顯示第二性徵尚未出現,骨齡只有9歲,懷疑是內分泌疾病導致身材矮小,住院進行內分泌檢查,結果發現為腦下垂體生長激素缺乏所導致。因持續成長不良,經向中央健保局申請專案用藥,醫師給予小杰每日注射生長激素,再加上飲食、運動、睡眠的輔助,治療療效顯著,經由4年的治療,小杰身高從治療前的130公分進展到170公分,比遺傳身高169公分高,也逐漸恢復自信。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任林昭旭說,矮小的認定可由下列3點觀察:1、生長曲線圖和相同性別、年齡相比低於第三百分位。2、生長速率緩慢,6歲後1年身高成長小於4公分。3、預測成年身高和父母遺傳身高相比,明顯落後。若經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經治療後有8成小孩都會達到遺傳身高,特別是在青春前治療效果最佳。因此家長要經常留意小孩的成長狀況,若有發生上述3點矮小的情形,家長該警覺帶孩子至小兒內分泌科做評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以免錯失黃金時期。林昭旭也指出,矮小症有不同成因,在初次評估時,小兒內分泌醫師需要有各方面孩童的相關資訊,除量測身高、體重外,孩童的出生狀況,包括出生周數、出生體重、出生身長;父母親的身高以及父母親小時候的發育狀況,有無發展遲緩,有無內在慢性疾病;孩童本身飲食、運動、睡眠狀況以及歷年的身高體重紀錄更是重要的資訊。若已經上小學,可向學校申請各個年級的身高體重紀錄。此外,在身體檢查方面,一定要檢查孩童的發育狀況:包括男孩的生殖器官和女孩的胸部發育程度和陰毛腋毛是否長出。小兒內分泌科醫師才能做好正確的判斷,安排相關的檢查,而非直接安排骨齡和抽血檢驗。不少家長好奇矮小的孩童都可以透過注射生長激素來長高嗎? 林昭旭強調,生長激素缺乏發生率約只有3000分之1,唯有符合生長激素治療適應症的孩童接受治療才會有療效,大部分健康孩童透過均衡充足的營養、足夠的運動,充分的睡眠和正常的生活作息,身體就能累積足夠的能量長高。林昭旭說,並非所有孩童施打生長激素都有效,不適用者反而會有反效果,也特別提醒家長更不要聽信偏方亂服成藥或保健品。
- 
                                    ![]()  2022-04-1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整理包/兒童是否打疫苗爸媽好苦惱 看國外施打狀況、副作用、不建議接種者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仍繼續延伸,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預估染疫人數將達345萬,衛福部昨(17日)通過6至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的緊急使用授權(EUA),聯合新聞網替讀者整理了兒童疫苗打什麼牌子、可能副作用、不建議接種對象、國內外專家對兒童疫苗看法,疑惑一次解開。Q1:目前開放的施打品牌?施打品牌為莫德納,2劑,每劑0.25毫升(成人劑量一半)。Q2:施打對象?6-11歲兒童,約120萬人。Q3:常見副作用、嚴重副作用為何?常見副作用: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疲倦、頭痛、發燒。嚴重副作用:心肌炎、心包膜炎,但目前皆無兒童個案。需立即送醫:出現心跳過快、顫動、呼吸急促、胸痛。歐盟、澳洲等30多個國家臨床資料顯示,12至18歲青少年相較,幼兒接種莫德納後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風險明顯較低,不過,仍需觀察更久時間,才能釐清安全上的疑慮。Q4:兩劑施打間隔時間?第一劑和第二劑間隔28天。Q5:預計何時開打?陳時中表示,目前符合接種資格的兒童人數約120萬人,難以估計接種率,美國也僅3成多。本周三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接種的對象、開打時程。如決定開打,需調查家長意願、填寫同意書等,指揮中心將加緊作業。Q6:不建議接種對象?目前正在發燒感冒、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者。Q7:專家對兒童疫苗看法為何?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死亡,「社會可以接受嗎?」呼籲盡速討論幼兒打疫苗,並建議第一劑疫苗以mRNA疫苗為主,減少兒童重症機會。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孩子確診新冠肺炎的症狀與大人類似,若連續三天高燒不退、呼吸困難、活力變差,以及確診幼童為一歲以下,應於24小時內就醫。香港有報告指出,兩名小孩染疫引發腦炎死亡,日本也有不少病毒攻擊孩童腦部案例。黃立民也說,先前有很多人憂心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會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但五至十一歲孩童發生風險並沒有比較高,與青少年差不多。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以色列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在小朋友尚未能施打疫苗前,若父母親皆施打BNT疫苗,對小孩防範Delta變異株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保護力;在小朋友尚未打疫苗前,家中成人完成疫苗接種,可以保護小朋友。Q8:打莫德納、BNT的國家有哪些?打BNT國家:美國: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歲以上BNT、12歲以上BNT。日本:開放時間今年2月下旬,5-11歲BNT。南韓:開放時間今年3月底,5-11歲BNT。歐盟: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11歲BNT。BNT、莫德納都有接種國家:澳洲:開放時間2021年12月,6歲以上可打莫德納、12歲以上BNT。英國:開放時間今年4月底,5-11歲莫德納、BNT皆有。加拿大: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11歲BNT、6-11歲莫德納。Q9:有各國接種兒童疫苗情況能參考嗎?美國:美國自去年11月開放5歲至11歲族群接種輝瑞BNT兒童版疫苗,劑量為成人所使用的三分之一,截至4月12日,美國5~11歲的族群,約有34.8%已接種1劑疫苗,28.1%完成施打2劑。不良反應事件,美國CDC去年12月30日發表相關報告,表示從輝瑞兒童疫苗緊急授權通過以來,打出的900萬劑僅出現少數嚴重不良反應,11月12月共收到4000多份不良反應通報,其中100件為嚴重事件,常見症狀為發燒及嘔吐,另外有11起心肌炎報告,其中7名額同在報告發布時已經康復,4名仍在康復中。英國:最初開放患有特殊疾病的兒童群族接種,本月4日才全面批准5-11歲兒童接種,儘管官方仍未公開接種數據和不良反應通報,但不少專家都抱持正面看法,雖然對染疫獲得抗體的兒童來說短期效益不大,但可以降低兒童在未來出現的變種病毒中,再次染疫的風險。南韓:2月爆發的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兒童確診數暴增,於3月底正式開放5-11歲兒童族群施打輝瑞兒童版疫苗。南韓政府已經宣布自18日起全面解除社交距離,僅保留強制配戴口罩措施,進入與病毒共存模式。日本:從2月下旬開始,開放5-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為BNT兒童版疫苗,劑量為成人所使用的三分之一,兩劑間隔3週,厚生勞動省表示,4月1日前接種的幼童中,疑似副作用的反應有13件,多為接種時感到疼痛、壓力引發血壓變低、脈搏減少等迷走神經過度矯正。(vasovasgal reflex)13起中,有2起症狀較為嚴重,一起為3月接種疫苗的7歲男童,有心肌炎、心包炎症狀,但目前已經好轉,厚勞省指出,5-11歲兒童出現副作用的比例,比12歲以上青少年接種第一劑時來低。
- 
                                    ![]()  2022-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家長憂莫德納是大魔王 專家:兒童副作用比青少年少衛服部宣布國內5到11歲兒童即將開打莫德納疫苗,成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小兒免疫學專家謝奇璋醫師表示,未施打疫苗的兒童會變成未來防疫的破口,為了在冬季來臨前早日控制疫情。讓多數的兒童早日接種疫苗得到免疫力是最好的方法。雖然近兩周國內新冠肺炎感染者大幅增加,並且包含許多兒童病患,但有家長仍對疫苗的效果和副作用有許多疑問,擔心美國並沒有核准莫德納打在兒童身上,憂心莫德納對孩子會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謝奇璋表示,BNT與莫德納都是mRNA核酸疫苗,副作用反應也類似。從國外施打青少年與兒童的經驗來看,兒童雖然發燒可能較常見,其他更嚴重副作用的發生率比青少年稍低。台灣的中學生雖有發生少數心肌炎的副作用,並未因注射疫苗而發生死亡案例。雖然美國尚未核准莫德納用於兒童,但包括歐盟、加拿大和澳洲等國都已經核准兒童使用,家長不必為兒童疫苗的安全性太擔心。謝奇璋表示,現有新冠肺炎疫苗當中,高端及NVX(Novavax)等是使用次單位蛋白技術,其他疾病的兒童疫苗也有使用相同技術,但是因為沒有完成兒童測試,「今年已經來不及使用了」。目前做完兒童試驗的只有BNT與莫德納等核酸疫苗,這些疫苗對兒童的保護力,雖不足以完全阻隔病毒,但的確可以減少感染的時間和病毒量,對發展成重症和兒童特殊的MIS-C (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也有預防的效果。希望後續還有其他疫苗的兒童測試,讓家長有更多選擇。近日出現了2歲童的新冠肺炎重症病患,仍在醫院緊急搶救中。台灣兒科醫學會上周日(17日)的年會中,兒科醫師大都贊成5到11歲的兒童早日施打疫苗。謝奇璋表示,醫界普遍認為疫情已經進展到新的階段,在未來3個月病患數不但不可能清零、還有繼續增加的可能。兒童如果不打疫苗,會使我國流行控制的期間延長。這不只可能使重症死亡人數會跟著增加,並且使染疫而導致長期後遺症(包括呼吸困難,倦怠,發燒,嗅味覺異常,禿髮等)的機會倍增。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還是應該要盡快注射來避免自己和親密接觸的家人和朋友染病的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