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4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孝親費
共找到
46
筆 文章
-
-
2021-11-09 新聞.元氣新聞
夫妻年薪180萬 妻懷孕了不想給1萬元孝親費引論戰
在亞洲,傳統觀念有「養兒防老」,夫妻結婚後會將薪水分給父母來孝敬。一位網友提及,因為老婆懷了孩子,所以她不想再每月固定給孝親費,但原PO認為一定要給,導致兩人意見紛歧起爭執,引起網友討論孝親費的問題。一名網友在網路論壇「Dcard」提及,自己的爸媽還在工作,每月會給八千元的孝親費,岳母則已離婚,為公務員,退休後可每月領四萬元,現在老婆則每月給一萬元的孝親費。但原PO說,有了小孩後,老婆擔心錢不夠用,不想要給孝親費;原PO媽媽也說明可以不用給,但未來要兩老幫忙照顧孫子的話,費用就要算清楚;岳母則認為,栽培女兒卻不給孝親費,覺得很失落。原PO指出,夫妻年收入加起來約一百八十萬元,不懂為什麼要排斥孝親費,畢竟老婆不是家庭主婦,未來孩子成長也需要靠兩老的協助照顧。有網友認為原PO的老婆很自私,「你太太真不是普通自私」、「完全不給真的會讓他們有點心寒吧」、「問題源就很明顯是妳老婆,難道生小孩事前都沒有規劃嗎?」、「給孝親費不是養兒防老,是給出自己的孝心」、「你們雙方父母要求的數額也不大,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飲水思源、在經濟無虞的前提下給一些回饋」。不過,有些網友認為,長輩以孝親費情綠勒索,「養兒真的不是用來防老的欸,說養那麼大多少錢給不起就是情緒勒索啊」、「岳母要退休了,認真問自己一個人一個月四萬塊還不夠嗎?」、「有些人都說老婆不給很自私,其實老一輩養兒防老難道不算自私?」
-
2021-11-04 新聞.元氣新聞
拒給1萬孝親費挨譙「不孝」 社會新鮮人嘆:待業還被罵廢物
子女長大後給父母孝親費是義務嗎?該給多少才算合理?一名剛出社會的男網友在網路論壇訴苦,不住家裡的他被父母要求每月要給1萬元孝親費,他認為負擔太重想溝通,卻被罵「不孝子」,讓他直呼被「情緒勒索」。這名男網友在「Dcard」發文,內容寫到自己剛找到工作,父母看到他的錄取通知後,就上網查詢他可能的待遇,並要求每月上繳1萬元的孝親費,遠高於他原先設定的3到5千元額度,讓他無法接受。然而他試圖找父母溝通,卻被冠上「不孝子」的罵名。發文者坦言,從小到大父母沒讓自己餓過,高中生活費5千、大學8千,學費靠學貸。大學畢業後找到外縣市的工作,每個月底薪6萬,加上其他津貼可破10萬,每個月的主要支出包括家裡房子的貸款1萬,和房租、保險、電話費等,以及父母要求的孝親費1萬。他強調孝親費「多少錢不是重點」,只是他在外租屋、父母也尚未退休,況且當他畢業後待業等當兵期間,雖然沒拿生活費,還是被父母一直罵「廢物」、「米蟲」,在學時也數次透露自己沒存錢,以後可能要靠他養。他認為父母沒有好好規劃後半人生「很不負責任」,雖然他願意回報養育之恩,「但不是在父母退休前」,直言現在每個月要求1萬元是「情緒勒索」。其他網友的意見分為正反兩派,一派站在父母立場,「小時候你爸媽幫你把屎把尿,買玩具給你,你半夜哭鬧他們都細心照顧你,送你唸小學國中,現在出社會給個1年12萬過分嗎?」、「你爸媽如果從來沒虧待過你,我覺得就給吧,有什麼好抱怨的?」、「1萬還好啊⋯每個月都給還加給過年紅包,家庭開銷也多少出一點」。不過另一派則支持發文者,直指這是「標準養兒防老的父母」,「住外面還給到1萬太多了吧」、「錢是越年輕越貴,不如存下來等父母真的需要再出手幫忙」、「生小孩不等於投資,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還是覺得小孩長大要有所回饋?而且剛出社會就要背負龐大經濟壓力」、「如果家人今天需要用錢,我們一定會拿出錢來幫忙…但父母又不缺錢的情況,幹嘛去剝奪小孩的生活品質?」。也有不少人認為孝親費是「心意」,不該「強索」,「經濟能力能給多少就給多少,重要的是心意」、「照顧(小孩)本來就是義務,生之前就要想好的」、「自己願意且能負擔的情況下給出去的才叫孝親費,父母開口要叫作勒索」、「我從小就被灌輸不需要給孝親費的觀念,但反而這樣才讓我想主動給孝親費」。
-
2021-11-02 養生.家庭婚姻
兒給孝親費註明「搶劫費」母傻眼 網笑:欠揍的幽默
很多人都會固定給父母孝親費,不管數目多少,總是孩子的心意。有位媽媽每個月都會收到孩子轉帳孝親費,她不以為意一直存起來,某天她到銀行補摺,她看了明細這才發現,原來孩子竟將「孝親費」備註為「搶劫費」,讓媽媽又氣又好笑。原po在《爆怨2公社》發文,說孩子雖然沒住家裡,但每個月都會固定給她5千元,「一直沒動,想說放那也是死錢,就轉出投資。」某天她去銀行補登存摺,意外發現明細竟然有「搶劫費」,她定睛一看才發現是那筆孝親費,她笑稱,「每個月都給我搶劫費...養這麼大...不知道需要多少搶劫費才划得來?」網友笑了,「不是抱怨文啦...媽媽樂在其中蠻幸褔的」、「挺幸福的啊!跟孩子能有這樣的互動」、「現在已經進步到雲端搶劫了」、「好可愛又有點可惡的兒子」、「平時相處方式像是朋友嗎?感覺要夠親密才會有這種欠揍的幽默」、「希望我以後也有搶劫費可以拿」。網友認為年輕人賺不多,有給就好,「這個年代,不會回來啃老,就萬幸了」、「我是每月進貢,適當的經濟壓力,可以增加責任感、「現在的小孩他們的回應常會讓長輩哭笑不得,重要的是他們要保有一顆善良的心」。也有人認為搶劫費稱呼不妥,「如果覺得是搶劫費,縱然是開玩笑我也會很不爽,這代表媽媽的付出讓他感到理所當然」、「劫費這三個字,好像不是很願意。孩子養那麼大,真諷刺」。
-
2021-10-22 性愛.愛情診療室
男友超摳!她列「飲料只買一杯共喝」等5點 網友直呼:我不行
在談戀愛的過程中,雙方的金錢觀不合常引發爭執,就有位女網友表示,她跟男友從大學交往到出社會,兩人收入不錯,父母也有幫兒女置產,但男友的極致節儉行為令她受不了,她列出5項男友「日常堅持」,其中包含冷氣堅持只開2小時、買飲料只買一杯共喝,網友看完也大吃一驚,直呼「快跑」。這位女網友在Dcard表示,她跟男友從大學交往到現在,已經出社會工作幾年,雙方同職業且收入不錯,平時支出不用負擔孝親費,雙方父母都有為他們置產。但舉凡花自己的錢「享受美食、買精品、喝星巴克」,都會被男友罵「敗家」。她列出男友日常生活的5點堅持:1.不管天氣多熱,在家一天只能開兩小時冷氣2.寧願沒吃飽也不要多買3.買飲料時只買一杯一起喝4.有優惠時才可以吃肯德基或麥當勞5.平日交通只能靠捷運公車腳踏車,用時間節省買機車或汽車的錢她回顧兩人吵架的導火線,有次他們一起逛夜市,剛好有攤販在賣蜜番薯,一盒100元,她興沖沖掏錢購買,沒想到男友卻快速把她拉走,直言「去超商買兩顆番薯也不到一百元」,但女方認為「我花自己的錢買想吃的東西,有何不可?」她接著說,看到同事請喝的星巴克,讓她想到「自己平常很少喝星巴克,因為男友極度討厭,他寧願買三合一來泡,也規定我不准買」。看完文章後,網友紛紛表示「男友對自己摳沒事,但管到別人身上就有病,原po快跑」、「就算要存錢買房子也不需要省到這種地步吧…飲料只能買一杯一起喝是怎樣」、「男友太摳了,三合一我不能接受」、「沒辦法接受這種男友」、「看完後我覺得你男友真的摳⋯看到冷氣一天只能開2小時,原PO還能忍受真佩服」。
-
2021-10-09 養生.家庭婚姻
孝親費調漲5000元引發婚姻危機 32歲人夫苦惱:小學畢業就說好了
父母養育子女長大成人,子女工作後也會評估自身條件後,每月給父母「孝親費」養家,然而給多給少常是眾人討論焦點,甚至近日有民眾抱怨,因孝親費加碼引發婚姻危機。這位32歲的人夫表示,媽媽已有60歲了,不只老了也累了,無法再繼續賣勞力工作,打算和爸爸一起退休,但2人的勞保退休金少得可憐,存款也只有200多萬,因此希望每個月的孝親費能從1萬漲到1萬5千元,讓他們維持每個月有1.5萬至2萬生活。對於媽媽的要求,他也評估自身的經濟條件,他的月薪有7.5萬,老婆月薪4.5萬,兩人年薪加起來上看200萬,雖然育有一女還有每月3萬的房貸要繳,但孝親費從每年12萬變成18萬也還在負擔範圍內,沒想到與老婆商量後竟引起她的不滿,不是氣到不說話就是喊「要搬回娘家」。原PO表示,父母在他小學畢業時就問他「靠自己還是靠父母」,聲明如果「靠父母」未來就要給孝親費。當下他選擇靠父母,之後念書、補習等父母都盡量提供,早晚兼差讓他的生活不虞匱乏……這些辛苦他都看在眼裡,因此心甘情願每月付孝親費「感謝他們用青春的歲月賺錢養我」。可是老婆的觀念卻與他截然不同,她認為父母養子女天經地義,「老人沒錢是自己的問題,自己造的孽自己老了要承擔」,1萬孝親費已經很多了,不可能再加碼。原PO則反駁去年過世的岳父車禍理賠金就有近800萬,岳母當然不需要孝親費,更何況他賺的比老婆多,拿18萬當孝親費那裡不好「不然你賺多一點啊」,兩人爭吵不斷,最後原PO只好求助網友,問「到底誰對誰錯」。貼文引發網友討論,有些人認為該給,「坦白講,現在你父母就是需要孝親費,而這筆錢對你們的生活不會造成負擔,我也不太明白為什麼要吵成這樣」、「你的父母是需要這筆孝親費,且我認為調高的幅度是很合理,也不影響你們家現階段生活,老婆的反應很沒同理心」。也有人認為「要活就要動」,60歲退休還太早,若可以繼續工作就繼續賺,多存錢多理財,原PO則是可以計畫在父母80歲以後多給一些照顧,安排好兩老的養老計畫。有人則點出老婆心理,「當然是怕有一就會有二,這個道理你懂吧?錢呢只會越來越薄,人呢只會需要越來越多錢,尤其是人老了」。有網友建議可以公平的兩人都給,或是換個方式提供,「公平問題?要不然改成兩邊都給?她媽媽可能不需要,但你不能以不需要就不給」、「把要多給的五千換個說法,每個月存入特定帳號,用以給雙方父母年老可能的醫療/照護費用,讓他們安心有準備一筆錢隨時支援他們,而老婆的媽媽也有機會受益,老婆的反彈可能比較小」。原PO在後續也留言回覆,表示自己哥哥薪水更高,孝親費也給得更多,反倒是他因老婆態度遲遲未同意增加5000元,讓媽媽覺得他「食言」,沒有遵守當初說好的條件。
-
2021-03-05 新聞.元氣新聞
嫌孝親費月給1萬太多!妻氣「公婆又不是殘廢」 網傻眼:自私
一名妻子在臉書《靠北老公2.0》抱怨先生,指對方每月都給父母1萬元,實在給太多,三兄弟總共給9千元就夠了。不過她因為在文章中直言,「你爸媽可以工作,又不是殘廢」、「他們可以兼差當保全,給太多錢,閒下來只會老更快」等語,遭網友批評「講話語氣讓人不舒服」,引發一陣熱議。這名妻子發文指出,先生每個月都給1萬元的孝親費,但婚後應該以現在的家庭為重,考慮到日後的開銷,小孩的教育費都還沒存,1萬元的負荷實在太大。而且她也說,先生有兩個弟弟,每人給3千元,其實9千元就很夠兩個老人家花了,「你爸媽老了,應該要清淡飲食,不會大魚大肉」。這名人妻續指,「你爸媽可以工作,又不是殘廢,他們還有退休金可領,孝親費有給就好 」,還說兩名老人家可以去兼差當保全,有工作才不會老得快,「給太多錢,閒下來只會老更快」。她也喊話先生,婚後幾個月回去一次就可以,「要以我們家庭為主,而不是你爸媽!」對此,底下多數網友也認同1萬元孝親費實在太多,不過原PO的用詞太激烈,觀感實在不妥,「妳好自私啊」、「我覺得妳一定不被公婆喜歡」、「千萬別生兒子,以後妳媳婦也會這樣跟他說」、「妳講話的感覺真的讓人很不舒服,好像老了就應該被丟掉」、「妳有的點沒錯,但妳老公孝敬父母也沒錯」。
-
2020-12-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不期待孩子養我...「共老好友」共同心聲:照顧好自己、不拖累後輩
「我們很早就覺悟了:我這一輩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子女棄養的第一代』。」六十歲的理財專家施昇輝說,很早就跟三個兒女約法三章:爸媽會支持到大學畢業,要念研究所或出國,都要自己想辦法。當然,創業、買房,都得靠自己;他相對不要求「孝親費」。唯一送給子女的是終身醫療險,「只要我還在世,保費老爸出。」施昇輝說,兩代分別自求多福,這是時代變化使然。青年世代薪水低、物價高,「我從來不期待他們有能力照顧我和我太太。全家聚餐,還是老爹出錢啦。」曾幾何時,報紙上的訃聞主角,百歲人瑞多了起來。訃聞後長串的子孫群,就是長者的「養老」後勤部隊。但是,嬰兒潮世代不這麼想。「照顧好自己,不拖累後輩。」幾乎這輩六十來歲的「新老人」的共同心聲。施昇輝和「共老」好友、牙醫作家李偉文有同樣看法:嬰兒潮人生是開低走高,現在年輕人是開高走低。李偉文說,尤其這兩年社會新鮮人「多倒楣」,碰到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求職環境嚴苛;如果孩子已經很認真,就算暫時「啃老」,也不是他們的錯,有資源的世代要想辦法改變大環境。老一輩的父母為孩子買房買車,無怨無悔,因為房子是要跟孩子一起住的,孩子就是老年生活的安全氣囊;但現在五、六十歲的新一輩父母作法不同,財務規畫得先保全自己還很長的銀髮未來,實施了廿五年的健保讓他們更健康,「一百歲跑不掉」;年金改革,也讓他們危機感加深,深怕一不小心變成「下流老人」。如果子女向退休爸媽借一百萬開咖啡店或創業,施昇輝說當然不行。他看過太多例子,兒女創業的風險,別拿養老金來承擔。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1-17 養生.家庭婚姻
自己都經濟困難了,孝親費要不要給?來自家人的情緒勒索該如何應對
【媽媽經編按:近日一名黃姓女子,在爆料公社上發文:自己從小不得媽媽疼,現在自己經濟也有困難了,要心甘樂意給予孝親費嗎?黃女表示,自己因為肥胖症的緣故,一直一來都一個人居住,水電、房租、生活費通通自理,微薄的薪水也只能維持生活開銷,只要失業便難以生存,如今母親51歲,自己也已經35歲了,面對母親的情緒勒索孝親費,黃女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從小,媽媽便有明顯的重男輕女傾向,一向不得疼,長大後因母親鹽酥雞創業失敗,便邀請媽媽一起居住,共同為生活打拼,但遭到拒絕,媽媽寧願和不成材的弟弟一同住在祖屋,但弟弟的抽菸、喝酒、打架、鬧事的個性,總是向母親拿錢,後來,弟弟甚至將祖屋的房屋契約抵押給地下錢莊,母親為了拿回房子,又欠債了15萬。如今弟弟正在入獄服刑,黃女更加獨自面對來自母親的壓力,彷彿不給孝親費,就是不孝,給了,自己的生活怎麼辦?面對許許多多來自家人的情緒勒索,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底下網友也回應:「我覺得以目前媽媽才50歲,還有工作能力,給少少的家用即可。」、「可以固定每月多少匯1-2000就好,至少就不會告你遺棄罪,一直情緒勒索的家就不要回去了,自己的人生請為自己而活,先改變自己就會有自信的,相信自己,加油!」給黃姓女子許多的建議與鼓勵。但也有網友表示:「有照顧過你的成長,要回饋。賺多,自己存。給的夠用就好。」認為母親對她有養育之恩,還是要回饋的。】在疫情之後,人們會掀起一波報復性消費;在女人節食一陣子後,某一天會突然大吃大喝,吃到吐滿地;報復性行為,源自於某些事情沒有達到基本範圍,認為自己有所匱乏,所以要一次性補足。但這個「補足」是由個人定義的。為什麼一個不快樂的母親,日後會禍延子孫三代?因為她會用孩子與孫子的餘生來補足。媽媽開心全家開心,這句話所言不假,朋友A的人生就是這樣搞砸的。A是女的,她的媽媽小時候在家裡排行老二,是曾祖母最寵溺的那個孫子,這也直接導致A的媽媽自私、驕縱、強勢的性格。童年感到匱乏曾祖母去世的時候,家裡剛好又被倒會,一夕之間小康家庭變成家道中落,A的媽媽心中匱乏感瞬間一發不可收拾,她怕窮,更怕自己無法成為家裡掌控全局的焦點。A的媽媽結婚後,生下A和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她常常跟A抱怨爸爸的上進心不夠,說別人家老公賺來的每一分錢都上繳老婆、房子車子也都登記在老婆名下,以後找老公一定要找一個有錢人。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長大後,A跟幾個男人交往,媽媽總是把他們嫌得一無是處,嫌沒家境、嫌沒學歷、嫌對方家裡單親,好不容易A跟一個家裡從事房地產的商人交往,媽媽很滿意,還主動請對方吃飯。房地產商人後來劈腿,分手的時候A哭到死去活來,媽媽居然說「我早就跟妳說他有鬼,妳不聽我的,活該。」當女兒失戀的時候,媽媽首先不是安慰女兒,而是趕緊改口撇清,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說不偏心的往往最偏心2020年,就算是活5G世代下的現代人,想要脫離重男輕女的傳統思維還有很長一段路,A的媽媽一直以來最寵弟弟,而且是「寶寶心理寵,但是寶寶不說」那種長輩,她總是大聲疾呼的說,自己很開明,絕對不會跟古早人一樣,家產只留兒子不留女兒。結果呢?A的媽媽現在才60歲,身體狀況都還很健康,但是她卻因為兒子的一句話,日前偷偷先把房子過戶給兒子。兩個姐姐養的小孩比弟弟多,兩個姐姐給的孝親費也比較多,但是在家產分配的大事上,卻完全沒有告知她們,這種完全不被尊重的感覺太受傷了。以孝為名情緒勒索A的媽媽很早就退休了,總是不停提醒兒女:她年輕的時候,因為要一邊養小孩一邊工作壓力很大,胃都被搞壞了,所以A小時候家裡總是烏煙瘴氣,因為媽媽工作不順,回家看什麼都不順眼,過了為錢而吵架的童年,長大之後終究免不了被情緒勒索的命運。只有在數落媳婦這一點上,A和媽媽會短暫結成同盟。A的媽媽會慣性抱怨弟媳的種種:弟媳不會煮飯、弟媳給孩子穿的衣服不夠保暖、不懂得傳統禮數,「(弟媳)女生念書念到碩士又怎樣?菜不會煮也沒用!」過年弟媳來家裡的時候,婆婆和妯娌心照不宣,從不給她好臉色看,弟媳自討沒趣也不太說話,於是又被冠上「不會做人」的罵名。下一代的反撲A自己當媽媽之後,身上開始浮現母親的影子。每當孩子的決定不如自己的意思,她就會用恐嚇的語氣,「沒關係,你們以後不要後悔回來找我」、「我都是為你們好,要聽不聽隨便你。」A的媽媽以前常常對她說:「我在你這個年紀就開始工作,錢都拿回家給媽媽。」所以,A也不准孩子們離開自己太遠,孩子想去環島,不准;孩子想出國念書,不行;孩子想去外地工作,不好;孩子出社會了想搬出去住,A居然還氣急敗壞,破口大罵!孩子最好牢牢地留在她身邊,撫平她過去的傷痕,這才是她對孝順以及人生圓滿的定義。控制慾只會造成更深的匱乏感A凡事緊抓不放手的特質是一種恐懼,源於上一代母女關係的矛盾衝突,矛盾久了就變成一種習慣,如果孩子不聽她的,她就會覺得人生的某部分「少了」,這種匱乏感會像病毒一樣延續給下一代。上一代父母最常犯的錯,就是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有自己的人格」這一點,現代父母應該充分領悟「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建立原則、有效管束,但在孩子日漸長大之後,請試著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對象看待,避免帶入父母「掌權者」的身份,因為這種身分是會世襲的!如果一個小孩在童年時期被寵上天、或是被過度控制、只能壓抑,孩子長大後建立新的家庭,就會不自覺顯露出「報復性行為」,然而這種報復性的反彈,恐怕要透過摧毀下一代去求得補償,或是用一輩子的時間去修復。
-
2020-08-08 養生.樂活人生
「媽媽年輕就一直在養叔叔舅舅,卻讓他們像吸血鬼般把她榨乾…」理財作家教女性用這手段,不讓貧窮複製
十方也提到她的社會觀察,臺灣女性若在年輕時不斷的給,當她年紀大後,也會轉過來壓迫其他的女性晚輩,因為「我之前就是這樣苦過來的」,導致女性在貧窮上的複製。「父母撫養我們長大要感恩,但我們也要主動性決定,我的人生要怎麼過。」明明做好理財規劃,卻在老後陷入貧窮;明明聽從父母的話,熟齡後卻只落得孤苦淒涼......在理財作家十方(李雅雯)筆下的人物,生命故事總令人膽戰心驚,女性就像被剝了層層皮般體無完膚。 「欠咖」(台灣話,意指精明能幹)的臺灣女性何時能從為家庭犧牲的宿命中醒悟?不是沒有情感,而是為自己留一口氣、爭一口氣。不用討好了所有人,最後卻對不起自己。 為何要有財務界線?這是尊重自己的人生界線 「這幾年情緒界線很流行,但似乎沒人聊過『金錢界線』。情緒上懂得說不,可是金錢上與情感的分界卻一片模糊。」 十方在自己的粉絲團裡,經常有讀者來信吐訴金錢糾結的人生難題,十方嘆口氣說,「其實很多都是無解。」 她發覺這些故事都有同樣的原型,被親情綁架了。一方面遵循父母、社會的期待,同時卻又害怕自己的財務搖搖欲墜。 每當收到這些信,她不是給予溫暖安慰的柔情派,而是直接給務實具體的行動方案。她能如此理智清晰,還出版《與家人的財務界線》一書,這一切都與她的原生家庭有關。 女性貧窮的原因:對親人太仁慈,對自己太殘忍 「很多人都以為我很堅強,不是的,其實是因為我很脆弱。我確實看到媽媽的人生毀了,所以想把這些故事說出來。」 「媽媽年輕時就一直在養叔叔、舅舅,卻讓他們像吸血鬼般把她榨乾,不順從還會挨打。我媽一直等到60歲時,才驚覺人生有限,可是身上沒錢,陷入沉重的金錢焦慮裡。這些就是我看到『替別人擔』的人生。」 十方說道,她著作裡雖然揭露了不少童年往事,但遠遠不及家族故事的百分之一,在「沒有人為自己負責」的劇碼裡,辛苦、挫折、被害者與加害者、情感勒索......重複地不斷上演。她曾聽過「貧窮體質會遺傳」,而過度犧牲的母親,也會讓女兒步上自己的「不歸路」。 「女人40歲時會開始覺醒─接下來我的人生要怎麼過?有個故事我分享給你們,不同年齡的女人,都遇到因感情產生的『金錢困難』。」 50歲給30歲的借鏡:單身要有錢,否則最後孑然一身 「我最近又收到一封信,有個31歲的她在三姐妹中排行老二,爸爸在中年做生意失敗後,全靠媽媽做粗工養家。但爸爸與媽媽都在這兩年罹癌,最節省的她,支付家中的醫藥負擔還有生活費,可是她把存款、薪水都拿出來後,不禁擔心,那我往後如果要結婚,如果我也老了、病了,怎麼辦?」 「另一封則是50歲的么女的信,她的家庭背景跟這個女生很像。她雖然有一個哥哥,但媽媽長期都向她要錢,不管是薪水、獎金,全都要交給媽媽,可是媽媽甚至還把這些『孝親費』拿來給哥哥做『零用錢』。等到50歲後,她愈來愈焦急,因為她身上除了基本的保險金,什麼都沒有了。」 「這就像是50歲與30歲的跨時空『對話』,我拿她們彼此的例子說給雙方聽,我們誤以為沒有選擇,可是事實是,人生不會沒有選擇。金錢付出如果超過你的負擔,也影響了你的生命規劃,一定要跟媽媽說『停』。 「50歲的故事就是30歲的最好借鏡,當10年、10年的過去,當你無止盡的付出,你最後真的會一無所有。當你獨自一人,你老了、病了,需要錢時,誰會來幫你呢?」 不再複製貧窮!女人靠自己,手段上要更有彈性 十方談到選擇來自於「心靈的彈性」,父母生病時不是不顧他們,而是財務解方不是單一簡答題,它可以是複選題。例如,家中房子可以做最有效益的貸款、以房養老,與兄弟姊妹之間也可以明定孝親費等等,辦法永遠是人想出來的,最怕的是,你以為「就只能這樣了」,原地踏步會讓人看不到資源。 「我還曾遇過一位個案,媽媽也是永無止盡與她要過多的生活費,她也是在30、40歲時察覺到,自己還真的是身無分文;最後決定豁出去置產,買間小套房,理直氣壯地跟媽媽說:『媽媽,我現在有每個月固定的支出,不能像以前一樣把錢都給你了。』事實上,媽媽錢多有錢多的過法,錢少也有錢少的過法。」 十方也提到她的社會觀察,臺灣女性若在年輕時不斷的給,當她年紀大後,也會轉過來壓迫其他的女性晚輩,因為「我之前就是這樣苦過來的」,導致女性在貧窮上的複製。 「父母撫養我們長大要感恩,但我們也要主動性決定,我的人生要怎麼過。」 別再當受害者!中年後學會走向富裕人生 十方剖析,人生隨時可以重新開始,只要不要落入三種境界:一是缺少看見資源的能力;二是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三是覺得自己充滿無力感。 「我看過那麼多故事,包括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人就算什麼都沒有,但她有大腦,社會上也有資源,要用大腦去調動資源,找銀行、找專家、找金錢財物觀念好的朋友。」 「但我們通常也沒有耐心,遇到困難時會回到原地哭,像是在說『都是別人害我的』,跟閨蜜講同樣的事,生活就一直撞牆。所以不要留在原地分析自己的處境,要去接受現在自己的狀態。」 「你一定可以做別的選擇,就算是媽媽跟你要一千元,你拒絕也是開始。把自怨自哀的情緒拿掉,去盤點你可以做些什麼。理財其實就是在認識自己、整理自己,把未來的目標訂出來,例如想要幾百萬的存款呢?訂出數字出來,接著畫出理財的表格,規定自己每年要存多少。行動從任何小的地方開始。如果無法拒絕父母,可以去買個房子,再小都可以,車位也可以,保險也可以。」 「最關鍵是『盤點』行動之前,還會有一個醞釀期。我們容易遇到了心理上的障礙,就是受害者心態,但我們要渡過這個障礙。就像是我們有時開車,換了另一條路走,很多人會留在原地說我不要換!我習慣走原來的路。」 「就像我們的爸媽是這個樣子,已經形成了,留在原地分析沒有用,不要覺得自己很可憐,一旦你覺得自己可憐,就缺乏改變的勇氣,而覺得自己不能改變時,只好一直忍耐,人生就會落入負面循環。」 退休族的錢不要都給子女,有餘力再給別人 不只是子女要跟父母、親友劃立健康的財務界線,十方也鼓勵退休族群的財務界線也要清清楚楚,一切源於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讓子女以及其他親友們,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第一步是要整理自己的財務報表時,一定要整理保險、房子等資產,還要去整理看不見的資產,以及有多少錢可以借出來,這些都是財務規劃重要的一環,不只是現金存款,還要看自己有借多少錢的能力。」 「第二個要勇敢地想,有什麼夢想還沒實現?有沒有這一生還做的事還沒有做的?愈具體愈好,盤點你的夢想與資源還差多少、夠不夠用。接著開始排列優先順序,圓滿過的有哪些,把它畫掉,讓自己晚年達到『富裕』,在財務容許的範圍內,不留遺憾。」 最後十方鼓勵熟齡的朋友們,把錢用在自己身上,有餘力再給別人。 「遺囑可以先寫好,但財產不要急著先分配出去。我們換個角度想,那麼早把房子給孩子,是不是在討好孩子?當房子還是自己的資產時,你就多了靈活調度的工具。」●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放下「固執」,夫妻才能一起走下去!當另一半向你求救,絕不能馬上回這1句話.四處旅行拍鳥趣,第二人生正精彩!鳥類攝影家蔡蜜雪:生命短暫,找到興趣後,珍惜每一天.退休,到底該怎麼準備?8招教你自我調適,每天過好日子,簡單生活怡然自得
-
2020-05-18 橘世代.好野橘
如何擺脫「負身價」?一張圖表畫出你的負債狀態
很多人會認為,「設定目標」是投資理財最重要的事,但鼠認為在確定目標之前,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現在距離目標有多遠。而了解自己財務狀態最容易的方法,便是計算自己目前的身價。看到「身價」二字,可能會覺得跟自己無關,因為每次在新聞上看到身價後面接的單位都是幾個億,例如米老鼠身價已經達到多少億美元、郭台銘身價有多少美元⋯⋯什麼時候自己的名字後面才會出現這兩個字啊?其實說身價有點抽象,更具體來說應該叫「淨值」,也就是「個人資產減去負債」之後的數值。假設鼠現在銀行裡有50,000 元存款,但這個月信用卡已經刷了20,000 元,此時存款必須減掉卡費後才是真正的淨值。當然一般人的淨值計算,不只有存款和信用卡帳單,以「資產」來說,來源就可能有很多,絕大部分是薪資、獎金(三節、年終)、贈與繼承(長輩紅包或客人小費等)、機會中獎(買福袋抽中汽車)、資本利得(各種利息、交易所得)、其他(路邊撿到錢)。而「負債」形式就更多了,像是卡費、學貸、車貸、信貸、房貸,還有各種要繳的稅金、保險費、水電費、手機費、會員費⋯⋯相同的概念也可以用在公司(法人),不管是土地、廠房、機器設備或技術專利都是屬於公司的資產,減去融資、貸款、稅金、已發行的公司債等,剩下的就是公司的淨值,又稱「股東權益」(後面章節會有詳細介紹)。但鼠相信多數人應該都無法馬上回答出自己目前的淨值有多少,但如果改問:你目前的淨值是正的還是負的?我相信大多數人心裡都會有答案。如果你可以很肯定答案是正的,不管是正一點點,還是正很多都沒關係,鼠恭喜你的理財之路已經有不錯的開始,但如果很不幸答案是負的,也不需要灰心,至少你很清楚自己目前的狀態。不過鼠建議,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做一件事,就是「關注你的淨值」。為什麼呢?因為淨值才是我們真正擁有的,在還沒扣除負債之前,我們的東西並不完全屬於自己,請一定要記住這件事。例如:用貸款買了一間房,表面上是我們在住,但其實大部分的錢是跟銀行借的,就某種意義上,銀行也擁有這間房子的一部分,只是銀行把他們的部分暫時借給我住,以賺取房貸利息。但只要鼠繳不出錢,銀行隨時有權利透過法拍取回他們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說,我們在信用可以自由擴張的環境裡,以為貸款或刷卡分期買的東西就是自己的財產,而忘記自己持有的究竟是淨資產,還是包含了尚未清償的負債。你的信用,不等於你的身價2005 年至2006 年間,台灣發生過「雙卡風暴」,有人戲稱當時信用卡和現金卡是「只要會呼吸就能辦」,銀行發卡浮濫,提供高額的信用額度。鼠印象很深刻,當時有個跟我同期剛入社會的同事,辦一張白金卡核發的額度居然有四十幾萬元。月薪30,000 元的上班族,卻擁有四十幾萬元的額度可以隨時消費,是多麼臭屁的一件事。當時最高的循環利息是20%,比現在還高5%,而且那時全球正處在金融海嘯前的景氣擴張階段,銀行狂打雙卡廣告,電視每天都在「George & Mary」(註1)。我還記得當兵時,有一位學長辦了現金卡,他一休假就上酒店,據說還沒退伍就欠了快八十幾萬元,當時借錢太容易,導致很多人都透支信用還不起錢,有的以卡養卡變成卡奴,越來越多人被債務壓垮,最後演變成雙卡風暴。也因為風暴衝擊太大,在2015 年修法,把雙卡利息上限從20%調降到現在的15%,以避免雙卡風暴再次發生。鼠講這段歷史的意思是,當制度的缺陷加上人性的弱點,很容易讓我們不知不覺陷入負債循環,掉入無底洞難以脫身。我們或許無法期待制度能快速改變,但我們可以克服的是人性的弱點。現在網路購物已經是家常便飯,刷卡零利率分三期、六期是基本款,加上這兩年最夯的行動支付,現在便利商店、麥當勞都可以手機支付了,出門幾乎可以不需要帶錢包。在不知不覺、不痛不癢的情況下,買了不需要的東西或多飛了一次東京。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面臨的消費誘惑,比起十幾年前又更難察覺,更難以抗拒,而且消費門檻越來越低,痛感越來越少,所以默默地讓人越陷越深、負債也悄悄地越滾越大⋯⋯擺脫「負身價」的第一步如果你的資產減去負債後的淨值為負,而且已經負了很久,那你的收支肯定有哪裡出了問題,鼠建議你立刻做以下三件事:1.整理出所有負債,不管是長期或短期的,可能是學貸、卡債、每個月要繳的房租、水電、孝親費、還有出國旅遊的消費等。2.畫出「負債象限圖」,縱軸代表負債的程度,橫軸代表負債的規模大小,把各項負債歸類在ABCD 四個象限。3.把會自動膨脹和不重要的項目,用紅色圈起來,列為優先清除項目,例如卡債。負債象限圖,是幫助自己快速釐清負債狀態的一種圖解法(紅圈可能因人而異)透過這種方式把負債重新解構排序,再擬定清除或替代方案,例如今年不出國或舊手機繼續用等,設法讓負債項目從表上消失,特別是有紅圈標記的部分,先讓自己的淨值從長期負數的回歸到零,也就是至少不要負債,再來想如何從零到正,並透過記帳每月檢討收支、開源節流。當你開始真正花心思「關注你的身價」,也就是你的淨值,你會越清楚什麼該花、什麼不該花,往後在面對消費誘惑時,就會知道如何警惕自己,也會知道該用什麼方法幫自己增加淨值,這就是投資理財最重要的第一步!(註1)喬治瑪莉是台灣第一張現金卡。本文摘自《跟著柴鼠學FQ,做自己的提款機:為投資理財打好基本功,讓你不靠勞力,增加被動收入,快速FIRE》,采實文化 2020/03/26 出版【更多精選理財延伸閱讀↘↘↘】。小資族也能大翻身 掌握三個超簡單的「致富觀念」!。「如何擺脫貧窮體質」 6達人傳授理財心法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3-21 養生.家庭婚姻
你常回娘家幹嘛!3警訊讓你在婚前嗅出公婆本性
日前有人⟨靠北婚姻⟩專頁中,分享她回娘家卻被婆家公審的故事,引發許多媳婦的共鳴。某天,她的公公婆婆問她常常回娘家去幹嘛?像什麼話?她便回答說是回去陪爸媽,結果公公婆婆開始對她歇斯底里。「妳搞清楚妳已經是這家的人,不是娘家的人!不要三天兩頭就跑回去!」公公婆婆不僅限制媳婦回娘家,還搬出「媳婦孝順論」,要求媳婦無條件地孝順他們。甚至,當她的老公站在她這邊,她的婆婆還情緒勒索大吼:「你如果要站在你老婆那邊,我就當沒生過你這個兒子!」如此古板的行為看似離譜,但這樣的例子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貼文一出便引起了熱議,下方許多留言除了提醒老公在這時候的重要性外,也紛紛抱不平,「這是發生在60年代的事吧」「老公挺妳的話就趕快搬出去住!」如何在婚前察覺出公婆的本性?婆媳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個難解的問題,生活習慣、價值觀的不同都很有可能會造成衝突。而其實也有很多人遇過這樣的「隱形公婆」,他們在男女朋友的期間噓寒問暖,但當兒子兒媳結婚,內心隱藏的霸道本性顯露出來,直接翻臉不認人。這也讓很多女性困擾,有沒有方法可以在婚前就看出公婆的真實個性?1.男友的生活習慣俗稱「媽寶」的男生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由於媽媽的過度溺愛,才導致這些人的生活技能不足。當結婚後,婆婆很有可能會因為愛護兒子,不停介入夫妻間的事情,甚至會做出不尊重隱私的行為。對婆婆來說,這些可能只是愛兒子的表現方式,但對媳婦來說,卻是極大的夢魘。想知道未來的婆婆會不會過度干涉,就要觀察男友的生活習慣及處理事情的方法,如果他習慣什麼事情都依賴人,那很有可能是他從小被媽媽慣壞的徵兆。2.男友和家人互動的方式如果在男友與他的家人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公公婆婆非常強勢,完全不聽別人的建議,那未來結婚後,極有可能在發生摩擦時,需要花費非常多力氣溝通,甚至有可能完全溝通不了而演化成嚴重的衝突。3.與公婆坦白自己的價值觀與其婚後才發現自己與夫家的價值觀差異,不如在一開始便談好。例如:婚後要不要住一起?孝親費要不要給?若生孩子要請保母還是請長輩帶?教育觀念又如何?而如果在溝通過程中,發現公婆屬於不聽別人言的類型,堅持自己的想法而絲毫不採納別人的,或是習慣不理性地大吼大叫,那麼就可以好好考慮到底要不要結婚。男人的態度很重要在該則貼文的下方,就有人分享她曾看過的一名年約35歲男性網友的言論,該男性堅持女人以夫家為重是傳統美德,做不到的女性不該結婚,如果結婚了還跟夫家談平權的女性是禍害男方的兇手,顯現出了傳統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大男人主義。其實老公在自己的父母與妻子之間發生問題的時候,是最重要的角色。台灣社會中,因為會與公公婆婆同住,每天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很難不產生摩擦。而在傳統觀念中,女人是「嫁進來」的,所以如果老公不替老婆說點話,那麼老婆就會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而很多時候,婆媳問題是因為婆婆看不慣自己的寶貝兒子「被搶走」,就對媳婦態度刻薄。如果這時候老公可以站在中間當個潤滑劑的角色進行溝通,婆婆也會比較聽得進去,婆媳之間的衝突也會少許多。
-
2020-02-11 養生.家庭婚姻
「住家裡不等於啃老」年輕人:與父母同住也很好
你是自己租屋、買房,還是跟父母住在一起呢?現代人買不起房,但是到了一定年紀搬離家裡似乎才是「自力更生」的標誌。如果一個35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依然與父母同住,就算有工作,還是不免被外界貼上「啃老」的標籤。但其實在房價飆漲的世代,就算年輕人要買房,多半也得依靠父母金援,就像台北市/新北市老屋改建發展協會理事長胡偉良所言:「年輕人捆綁父母買房已成常態」。由於城市物價攀升,很多人就算不吃不喝20年也很難買到房子,受制於現實條件下,年輕人寧願跟家人住在一起,也不要背負沉重的房貸!近日,好房網一篇討論年輕人不買房的文章,題為「房價貴到買不起 年輕人啃老錯了嗎?」引發網友論戰,有人認為是否與父母同住,主要建立在未婚/已婚的前提下:「婚前住一起沒有什麼問題,婚後還是要試著獨立,不然永遠也不會有自己想要的家跟嚮往的生活方式。」「如果我的孩子結婚後還是想跟我住,我會覺得他很窩囊,也影響到我的生活規劃與獨立的空間。」 另一方面,也有網友認為,住家裡與啃老畫不能畫上等號,與父母同住其實是很好的行為:「買房不是現代年輕人可以負擔的起,支持年輕人與父母親同住、三代同堂促進家庭和諧、另一半可以接受並和樂融融的與父母相處的話,住在一起真的很棒。」「到現在我還是溫室裡的阿草,我喜歡窩在宅裡,真心覺得好舒服。」「住家裡不等於啃老,有心的話,孝親費、幫忙付基本開銷、水電費也都很常見。不要將吃喝住都靠父母的青年與有基本能力的人混為一談。」年輕人不買房,的確又牽涉少子化、不婚、晚婚晚育等等各種社會現象。旅行文字作者雪兒曾在臉書發表過一篇文章【30歲多歲跟家人住,這樣好嗎?】,內文提到她已經38歲了,現在仍跟父母住在一起。她被問過有沒有買房的打算,也曾經懷疑「女生這樣子太沒出息,是否應該要找到更好的薪水或是買個房子證明自己很厲害。」 不過,經過人生的歷練,比起在意世俗的眼光,現在的她更重視讓自己感到舒適的生活。「誰說女兒一定要嫁出去?女生一定要很厲害?還要搬出去住?曾經我想過離開,現在,沒有這個想法,畢竟有父母陪在旁邊的日子,真的很幸福,40歲還能窩在老媽旁邊撒嬌也真心了不起。」當然,我們可以反過來說,住家裡不用煩惱三餐和房租,直接享有爸爸媽媽的愛很幸福;但這並不代表搬離父母就是不好,子女能享有更大程度的自由、父母也能卸下擔子,把重心放回自己身上。人生苦短,世事無常,與其爭論到底要不要買房,多多充實自己、珍惜陪伴家人,對未來有所規劃,就不怕以後無法安居樂業。
-
2020-02-08 橘世代.好野橘
大齡女子買房不是問題! 二二三三理財法幫她達標
「幸福的輪廓長怎樣?是走入婚姻,還是命運操之在我最自在?」單身的阿蘭年輕時認為趁著青春無限好,就該好好衝出一番事業,但隨著年紀逼近40大關,也不得不開始疑惑起來。大齡女子 高含金人生加值照理說充實的生活、當個自給自足的單身貴族應該要感到開心才是,但阿蘭年邁的父母總放心不下,擔心阿蘭的下半輩子沒人照顧,父母的關心反讓阿蘭備感壓力,時常陷入焦慮。阿蘭決定從財務自主著手讓父母放心,開始注意年金改革、退休金等議題,她發現若理財行動再不積極,可能將繼續錯失寶貴的時間成本,於是找上了富蘭克林投顧,希望專業的理財顧問能給予像她這樣的大齡單身女,一個量身打造的財務規畫。單身理財 基金相伴訂目標阿蘭月薪5萬元、年屆40,主要的理財目的是購屋以及為退休作準備,理財顧問了解她的想法後,為她規畫「二二三三」理財計畫,也就是其中的2成作為孝親費、2成滿足日常所需;3成用於累積退休基金、3成是儲備買屋頭期款,循序漸進達成理想目標。當「我單身,我驕傲」的想法愈來愈普及,富蘭克林投顧根據實務經驗,建議像阿蘭一樣享受單身生活的女性,依不同的年齡層以及對應的理財目的,以「定期定額」的方式設定3階段的目標報酬率。25至35歲的輕熟女,建議設定報酬率在10至12%;36至49歲的熟女則是7至10%;50歲以上的資深熟女建議降低4至7%,完成每個人生階段的理財目的。像是阿蘭若預計拿出3成月薪也就是1萬5千元,報酬率設定在10%,希望以200萬元作為購屋頭期款,大概8年的時間即可達標。及早規劃幫自己增退休金專家指出,想要經濟自主,光是仰賴薪水、省吃儉用都太消極保守,應善用收入,創造更多財源,而投資理財如同女人的基礎保養,及早開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定期定額勤耕耘,長期投資將見真章!日劇女王天海祐希現實生活中的不婚宣言,鼓舞許多獨身女孩,誠如她在「Around 40」一劇中所詮釋的緒方聰子,經濟獨立又樂在工作,單身反而擁有更多選擇機會,一個人的生活也顯得自在而迷人。投資理財是需要耐心與堅持,如果太忙、太累或是一時為市場情緒影響而不知所措,不妨參考富蘭克林提供深入淺出的投資建議,一步步帶您完成理財計畫!欲退休理財者可參考:https://lihi1.com/pOn4n從定期定額開始理財:https://lihi1.com/pw4j3果敢行動、線上開戶:https://lihi1.com/zOZfK本公司所提供之資訊,僅供接收人之參考用途。本公司當盡力提供正確之資訊,所載資料均來自或本諸我們相信可靠之來源,但對其完整性、即時性和正確性不做任何擔保,如有錯漏或疏忽,本公司或關係企業與其任何董事或受僱人,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人因信賴此等資料而做出或改變投資決策,須自行承擔結果。本境外基金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核准或申報生效在國內募集及銷售,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獨立經營管理】投資基金所應承擔之相關風險及應負擔之費用(含分銷費用)已揭露於基金公開說明書及投資人須知中,投資人可至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http://www.fundclear.com.tw)下載,或逕向本公司網站(http://www.Franklin.com.tw)查閱。本文提及之經濟走勢預測不必然代表本基金之績效,本基金投資風險請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富蘭克林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主管機關核准之營業執照字號:101年金管投顧新字第025號 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87號8樓 電話:﹝02﹞2781-0088 傳真:﹝02﹞2781-7788 http://www.Franklin.com.tw
-
2020-01-17 橘世代.好野橘
拿到一年一次「孝親費」你怎麼做?避開橘世代的NG理財術
過年拿到的紅包,你想好要怎麼用了嗎?新年不只有小孩有紅包拿,長輩往往也有孝親紅包,這筆額外獲得的錢,除了花掉之外,其實還有更好的利用方式,就是投資!專家建議,善用紅包理財,孩子的教育基金、未來的退休金更有保障。「大人的紅包」這樣用 退休基金拿更多58歲的陳阿姨是一位家庭主婦,子女們都已成家立業,每年過年都可拿到一筆孝親紅包約6萬元,之前都拿來作為生活費使用,沒有急用時就放到銀行定存。對於不急用的單筆資金,除了放銀行,還有其他選擇嗎?橘世代族群首重退休的理財規劃,每個月的現金流格外重要。群益投信ETF及指數投資部專業副總張菁惠建議,訴求穩定、低風險的投資人可以考慮債券相關商品,例如季配息的債券ETF,若投資3檔季配息債券ETF分配於12個月,可創造每月現金流。 市場上低風險的公債或投資等級債券ETF,年化配息率大多落在2%到4%之間,勝過台幣定存1%到2%的利率。若每年都將紅包錢投入,積沙成塔下,可加速累積退休金;若是用更大筆的資金投入,創造的收益將會更加顯著。「小孩的紅包」這樣存 教育基金攢更快小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過年的紅包錢,媽媽幫你存起來」,每年放在銀行生利息,是常見的投資法。但隨著時代進步,理財工具更多元、投資資訊更透明,對於想存小孩教育基金的父母,若能善用「複利」的概念,可以加速累積教育基金的速度。若小孩每年可以拿到約2萬元的紅包錢,該怎麼利用呢?群益投信建議,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是一個好的方式。小孩的成長期長,可承擔較退休族更高的風險,不妨考慮積極成長型基金,如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或台股基金。每個月用1000元到3000元定期定額投資扣款,不僅能分散投資時機風險,若能拉長時間,幫孩子從小投資到大學畢業,長時間下來,複利效果非常明顯。。推薦/原來「夠禮數」的紅包要這樣包!。推薦/別再只買儲蓄險!2020理財新計畫 一步驟放大退休金 無恐懼退休 理財心法 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歡迎加入】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 好 野 橘】
-
2020-01-15 橘世代.好野橘
過年怎麼包?原來「夠禮數」的紅包要這樣包!
「恭喜發財!」農曆新年要到了,大人們不免俗要發紅包,討個喜氣,但你知道紅包要如何準備才不失禮嗎?《長輩沒教,但你一定要懂的100種人情世故》點出五大包紅包技巧,教你最得體的紅包禮儀。每到過年,全家人齊聚一堂發紅包,是家家戶戶的重頭戲,但你可有想過紅包所代表的意義嗎?春光編輯室指出,常聽到的「壓歲錢」是長輩給晚輩的紅包,有祈福、避邪和祛病的涵義;出社會或已成家的晚輩,包給長輩的紅包可視為「百歲錢」,有祝福健康、平安和順利之意。「夠禮數」的包紅包五大眉角一、紅包的金額以雙數為主雖然包紅包是一種心意,但以習俗來說,多半會以雙數、吉利的數字作為包紅包的選擇,例如1200、2000、3600或6600元等。一般而言,較忌諱單數的紅包,因為傳統上,只有在包白包時才會包單數的金額。二、過年紅包不用封口許多人都搞不清楚,紅包到底要不要封口?其實封口的紅包,代表著「只送一次」的含意,所以通常只有婚宴的紅包才封口。一般過年贈送的紅包,因為年年都有,所以不需要封口。三、紅包有行情價嗎?紅包要包多少是每個人都會考慮的問題,其實應該斟酌自己的經濟能力來決定金額多寡,只要秉持著吉祥數字的原則,數目大小沒有硬性規定。子女包給長輩的紅包金額,最常見的有3600、6000、6600、16800元,經濟條件佳的,則可考慮36000或66000元等。四、紅包預算為家庭財務一環對於已結婚的小家庭來說,往往需要準備紅包給兩個家庭的長輩,怎麼包才不失禮、不吵架?建議以公平合理為原則,「你包給你父母多少,我也包給我父母多少」避免其中一方感受吃虧或不受尊重。此外,紅包的預算可視為年度支出,提前規劃也可減少因財務歧見造成的紛爭。五、電子紅包無遠弗屆過年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但有些人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不能回家過年,也無法當面以紅包傳達心意;習俗上,紅包可以事後補包,但白包則不宜。隨著行動支付和轉帳的盛行,包紅包的途徑也更加多元,有些人不發實體紅包,改為手機轉帳、即刻收付的電子紅包,讓不能回家的遊子也能盡一份自己的孝心。***。推薦/拿到一年一次「孝親費」你怎麼做?避開橘世代的NG理財術。推薦/別再只買儲蓄險!2020理財新計畫 一步驟放大退休金 無恐懼退休 理財心法 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歡迎加入】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 好 野 橘】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