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1 科別.牙科
搜尋
嬰幼兒
共找到
439
筆 文章
-
-
2020-03-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全脂牛奶會變胖?研究團隊告訴你實情
牛奶近來的銷量連年下滑,隨著素食主義的興起與乳糖不耐的人口越來越多,不少人開始找尋牛奶的替代品,且關於牛奶仍存在許多迷思,甚至有人認為可能會加重感冒症狀。但專家指出,只要是孩子,牛奶絕對是必需品,而且一定要是全脂。 兒童營養學家Lucy Upton說明,牛奶富含鈣質、碘、維他命A和B12與脂肪,而脂肪非常重要,它提供孩子的能量所需,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乳製品、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是孩子重要的能量來源,孩子所需的養分比成人更多,2歲兒童需要平均每公斤體重80大卡的熱量,而成年人可能連這一半的數字都不到。近期有1項刊登於《牛津期刊》(Oxford Academic)的研究(Whole milk compared with reduced-fat milk and childhood overweigh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也指出,相較於喝低脂牛奶的孩子,喝全脂牛奶比較不容易肥胖。專家建議,除非是嚴重乳糖不耐或過敏(兒童發生比例約占2%至7%),否則不要剝奪孩子攝取營養的機會。 而如今配方奶被廣泛的使用在12個月大至3歲的孩子身上,但健康營養學者長期以來都不建議飲用,因為其中可能添加過多的糖、鹽,而且蛋白質遠低於牛奶,近期連美國健康營養組織也重申了這項論點。最近配方奶的銷量下跌,研究團隊認為應該與近年哺育母乳的比例增加有關。明確的建議是,嬰幼兒在12個月大以前都應該喝純天然的全脂牛奶,12到24個月大則應該每天喝2至3杯牛奶。另外,專家Upton也提到,並不建議兒童喝脫脂牛奶,特別是未滿5歲以前,而且根據研究發現,1到18歲的孩子並不會因為喝了全脂牛奶就變胖,甚至連肥胖的機率都比喝低脂牛奶少了39%,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全脂牛奶會帶來飽足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喝牛奶也要看時間! 補鈣、安神2黃金時段別錯過 新鮮牛奶最營養? 營養師告訴你答案
-
2020-03-03 科別.感染科
防肺炎、流感一樣重要!醫師:這樣做才能保護家人和自己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1位黃姓(化名)女主管就診時主訴前1周高燒、咳嗽、全身痠痛,在診所篩檢為B型流感,服用克流感藥物後仍然咳嗽不止。醫師問及群聚史時,黃小姐突然眼眶泛淚,原來65歲父親也突然出現一樣症狀,即使當天就醫服用流感藥物,沒想到隔天還是因呼吸困難住進加護病房,醫師發布病危通知。黃小姐很難過的說,自從被診斷流感之後,她都在房間自主隔離,為什麼父親還是會得到流感,自責父親是不是被自己傳染流感,不過父親的檢驗結果是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占率最高的A型流感,與黃小姐的B型流感不同。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感染科醫師蔡宛臻表示,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報告顯示,近4周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黃小姐父親可能是被生活周遭接觸的流感病人所傳染。但黃小姐自己發病後採取自主隔離,配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家人受到傳染,非常值得鼓勵。黃小姐疑惑,為什麼同樣是流感,自己吃了藥好轉,父親卻嚴重到有生命危險?蔡宛臻說明,流感病情可輕可重,多數患者即使不用藥治療也會自行痊癒,但是少數高風險群的患者會併發重症,常見的有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甚至導致死亡。過去研究顯示高風險族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肥胖(BMI>30)、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氣喘、慢性肺病、慢性肝病、腎臟疾病及重大傷病等等。黃小姐本身不是高風險族群,而父親雖然平時注重養生,但黃父是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屬於流感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蔡宛臻醫師表示,為避免因流感併發重症甚至死亡,政府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流感藥物,除可以減緩流感症狀、減少重症及死亡外,也可以提早清除病毒並縮短可傳染期。符合公費用藥條件的民眾,請務必於48小時內就醫用藥效果最好。有些病人會問,為什麼去公共場所都有戴口罩還會得到流感?蔡宛臻醫師說明,流感的播方式主要是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染,配戴口罩雖然可以有效預防,但是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比如門把、扶手、電梯按鈕、桌面、小朋友共用的玩具等等,沾染了流感病毒的雙手一旦觸碰到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就有可能被感染。除了正確配戴口罩之外,也要勤洗手才能杜絕流感。另一方面,COVID-19(武漢肺炎)雖然症狀與流感類似,但是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也尚無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預防方法包括勤洗手、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必要依疫情指揮中心指示配戴口罩等。案例中黃小姐父親經過治療後,肺部狀況逐漸恢復,已順利轉出加護病房。蔡宛臻醫師提醒防疫需要全民共同努力,希望大家能透過正確的預防方式,保護家人也保護自己。(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症狀像流感、武漢肺炎! 年輕人有這6症狀當心是「這癌」 防疫時期出現發燒、咳嗽? 就醫時「這件事」一定得做
-
2020-02-25 該看哪科.婦產科
研究證實:幫助寶寶增強免疫力,母乳活性因子gsMO是關鍵
大家都知道母乳的不可替代性,因為母乳不但含有許多珍貴營養素、親和寶寶人體,成分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適中,容易被寶寶所消化吸收,更富含多種母乳活性因子,這些母乳中的生物活性因子,能夠有效幫助嬰兒增強抵抗力。什麼是gsMO?與嬰幼兒免疫力息息相關的母乳活性因子近來,科學界對於母乳研究進入了嶄新階段:母乳生物活性研究,發現母乳中的多種生物活性因子,例如gsMO,即乳源之神經節苷脂(Gangliosides) 對寶寶成長發揮重要作用,也與寶寶的抵抗力相關。小兒科主治醫師巫漢盟(阿包醫生)表示,母乳中含有數百到數千種生物活性因子,包括「gsMO(乳源之神經節苷脂)」、a-lac(α-乳白蛋白)、HMO(母乳低聚糖)等等,這些乳源活性因子部分可以被消化吸收,具有活性功能和營養價值,部分活性因子則會直接發揮其生物活性功能。巫漢盟醫師指出,在這些母乳活性因子中,以「gsMO」和「α-乳白蛋白」最為重要,而且在母乳中的含量相當豐富:「gsMO」能夠增強嬰幼兒的抵抗力;α-乳白蛋白則是分子細緻,易於嬰幼兒消化吸收及利用。珍貴母乳活性因子:gsMO有效吸附病原體、增進嬰幼兒抵抗力巫漢盟醫師補充說明:「神經節苷脂」的來源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目前已知在母乳中的神經節苷脂含量豐富,被稱為:「乳源之神經節苷脂(gsMO)」,存在於乳脂肪球膜上。近期研究發現gsMO能發揮「誘餌」般的功用,吸附並帶走嬰幼兒腸道中的病原體,直接對抗病原體黏附,從而提升嬰幼兒免疫力、增加抵抗力。巫漢盟醫師進一步解釋,gsMO其實在人體各組織中即廣泛存在,尤其是在腸道組織中富集,它也是細胞膜的組成成分,能保護細胞膜、促進細胞膜各種酶活性恢復等作用。對於胎兒和嬰幼兒而言,神經節苷脂可以通過胎盤屏障到達胎兒體內,所以胎兒和嬰幼兒獲得gsMO有兩種途徑:自身合成和從母體中獲得,而嬰兒出生後,哺餵母乳讓寶寶獲得好的免疫力,gsMO就是當中關鍵。但由於寶寶自身合成gsMO的能力有限,因此,建議媽咪可以持續哺餵母乳,讓寶寶從母乳獲取gsMO這個關鍵營養,增加免疫力。
-
2020-02-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超過38℃發燒了!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
發燒是人體發炎反應所造成的現象,是身體發出的警訊。80%的發燒是由外來的感染引起,另一則是體內異常細胞導致發炎反應所致,如痛風、免疫風濕疾病、癌症等。這些感染源會使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心,將原本的體溫設定點調高,於是身體就會開始發燒了! 醫師通常會將38℃定義為發燒,是指耳溫或肛溫達38℃,而口溫37.5℃、腋溫37℃以上亦可能是發燒了。人體許多部位皆可測得體溫,但有些微差距,其中,耳溫與肛溫接近人體中心體溫,但因為新生兒不適合測量耳溫,所以肛溫是嬰幼兒的首選。而測量腋溫及口溫時受影響的因素較多,如衣物多寡、剛喝過水,都會影響到;耳溫槍則因操作方便、迅速且準確,所以普遍成為居家測量體溫的工具。 耳溫槍主要以紅外線測量耳膜的溫度,因為耳膜的位置接接下視丘,也就是體溫調節中樞,且與頸動脈的血流相通,所以耳溫可說相當於人體的中心體溫,但是人體的耳道是彎曲的,使用於3歲以下的幼兒時,要把耳朵向下向後拉,3歲以上的孩童應把耳朵向上向後拉,所測得的溫度較準確。 台北馬偕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郭建峯表示,一般感冒也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只要多喝水、多休息,保持良好免疫力即可,但如果發燒造成身體愈來愈不舒服,變得虛弱、開始打寒顫、意識不清,就有可能是細菌感染引起,因此建議就醫治療,投予抗生素以縮短病程。 使用退燒藥的時機是,當病患燒到38.5℃以上,且因伴隨的頭痛、肌肉痠痛、疲累而無法忍受時,就可考慮服用退燒劑,來減輕不適。 普拿疼、阿司匹靈、非類固醇解熱鎮痛劑都是常見的退燒藥物,但21歲以下禁止使用阿司匹靈。退燒藥主要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使大腦體溫中樞所設定的溫度能暫時降低,並刺激血管擴張,以達到發汗來幫助體表降溫的效果。經由以上的藥物,體溫多會暫時性的下降,但可能藥效消失後,體溫又會恢復高溫,這是因為致病源尚未解除,服用退燒藥只是治標不治本,讓身體感覺舒服一點的症狀治療藥物。 退燒藥物應依醫囑使用,不可自行將劑量增加或多服幾次,否則超過安全劑量可能出現傷肝、傷腎及失溫的情形,使用過量的退燒藥會讓病患的中心體溫過低,反而會刺激大腦更積極地產熱,導致全身發冷、顫抖,此時應再加強保暖並補充水分。 另外,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永綺提醒,即使服用退燒藥仍可能無法降至正常體溫,這也是正常的,通常使用退燒藥2小時後,可讓體溫降低1℃左右,發燒處置不以快速降溫為原則,只要維持在38℃左右就可以。但在給予病患足夠藥量的退燒藥後,體溫仍無法下降時,可以用物理性的方法輔助降溫,但建議是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再進行。 溫水拭浴是常用的降溫法,用毛巾沾37℃的溫水擦拭身體,可讓皮表的血管擴張,將體表溫度散去。因為嬰幼兒的體表面積較大,所以用此法的效果較好;不過,禁止用冷水或酒精拭浴,此種方法會讓體表快速降溫,反應太過劇烈反而可能造成抽搐,讓病患更不舒服。 泡溫水澡也是同樣的原理,但要注意水溫需維持在38℃~40℃左右另外,建議不要對無表達能力的幼兒使用冰枕、退熱貼,以免造成局部過冷或體溫過低。  陳永綺提醒,身體藉由發燒來提醒我們「有狀況了」,只要處置得宜,記錄發燒的程度、觀察合併症狀是否加劇,若沒有失能狀況出現,其實不需太過緊張,重點是在找出發燒的原因為何,才是看待發燒、治癒疾病的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 高燒不退會燒壞腦? 想太多!家醫科醫師破解迷思 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分3階段處置才能加速康復 
-
2020-02-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量體溫學問大!如何快又準?幾度算發燒?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高中以下學校開學日延至25日。但日前國內出現首例死亡個案,各級學校如臨大敵,紛紛討論進校前應量體溫。但體溫怎麼量?幾度算發燒?各校定義和作法不盡相同。直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定調,額溫槍量測的是皮膚表面溫度,以37.5度為發燒標準,若為耳溫槍,則為38度。發燒是人體設計出來抵抗感染的免疫機制,藉著提高體內溫度,讓細菌病毒繁殖力降低,並增加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對抗疾病,因此也是許多疾病重要的癥兆之一。●5種測量方式 這2種最佳現在小朋友若因燒求醫,多是量耳溫,甚至額溫,但不少五六年級生幼時有量肛溫的經驗,記得當時年紀小,醫師叔叔或護士阿姨拿出溫度計,再來脫褲子,就以為要被打針,在診間哇哇大哭起來。其實,人體可以量體溫的部位很多,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依現行測量溫度的體溫計種類與方式,至少包含耳溫、額溫、口溫、腋溫、肛溫。一般來說,額溫、口溫、腋溫較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而偏低;肛溫則是身體內部的溫度,耳溫槍對準耳膜測溫,測得的溫度也接近體內中心溫度,這兩者可優先選擇。●額溫-易受環境干擾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頭部和軀幹是中心體溫,四肢體溫相對低;林應然說,額溫因距離、環境或人體因素,恐高估或低估體溫。他舉例,若額溫槍距受測者前額太遠、在溫度高的場所、民眾剛曬太陽或戶外回來等,都可能改變量測結果。●腋溫-太過耗時腋溫也有類似情形,林應然說,腋溫需在腋下夾住來量測,若角度較偏,可能改變量測結果,且需夾五分鐘,在臨床工作忙碌時,或學校需要短時間大量為許多學生量測時,太過耗時。●口溫-易咬斷有風險過去臨床常用水銀口溫計測量溫度,但同樣也需要口含一段時間,且對於意識不清或無法配合者,體溫計也容易被咬斷,水銀溢出,造成風險。●肛溫-最準但也有風險肛溫雖是最接近人體內部真正溫度,但多用於量測嬰幼兒體溫,且肛溫計同樣因內含水銀,若意外破裂會導致水銀中毒,此外回收時也有環境汙染考量,目前醫療院所多已不再使用。●耳溫-準度次佳卻快速林應然說,準確度僅次於肛溫的就是耳溫,他最建議以耳溫槍量測體溫。臨床上,醫療院所也大都以耳溫槍量測,建議學校單位在額溫槍外可多準備一支耳溫槍,以便學生有發燒疑慮時多重確認。學校對學生測量溫度時,若使用耳溫槍,發燒標準標準為38度,額溫槍則是37.5度。並以耳溫槍量測最適合、準確度高,且臨床上醫療院所也大都以耳溫槍量測。在量測方式上,耳溫槍在耳朵裡的角度必須正確,角度勿過斜、對準耳洞正對耳膜;另量測時若耳垢過多應先清理,以免干擾測量;而耳溫槍也需定期校正以免失去準確性,每回可量兩次,並以較高溫度為準。●耳套不足時 可用酒精消毒不過,學校學生多,目前不太可能為了量耳溫而準備大量耳套,林應然建議,可先以額溫槍量測,並多準備一支耳溫槍備用,若耳套不足時,可採酒精消毒乾掉後再量測,就不會有浪費問題。
-
2020-02-18 該看哪科.兒科
首例年紀最大腸病毒重症 下周開學疾管署籲做好消毒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國內現在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疾管署今公布,上周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其中一位北部15歲少年為今年最年長個案,因感染腸病毒71型而併發腦炎、脊髓炎,所幸住院治療後已康復。疾管署提醒,下周各級學校就要開學,應落實個人衛生及校園環境清潔消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15歲少年1月7日出現高燒、雙手顫抖與持續頸肩疼痛等症狀,發病後第三天持續嘔吐、頭痛且出現不太不穩等症狀,經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感染且併發腦炎、脊髓炎。住院治療兩周後,健康狀況穩定,但肢體無力等情形仍在持續復健中。林詠青表示,雖然腸病毒重症主要高危險群為5歲以下嬰幼兒,但過去也有年紀較長的「大小孩」併發重症,去年最年長個案為17歲。另一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東部6歲女童,她在1月17日出現發燒、口腔潰瘍、手腳紅疹及嗜睡等症狀,18日因嘔吐、意識模糊等情形收治住院,經檢驗審查確診,住院治療一周後,症狀改善並已出院。林詠青說兩名個案的家人都未有腸病毒症狀,但同班同學中皆有確診案例,不排除為放寒假前校園內交叉感染。因此提醒,下周即將開學,因此校園須特別注意腸病毒防範,尤其是否的有嗜睡、意識不清等併發重症。若是生病則盡量不上學、呼吸道症狀應戴上口罩,學校也須將學童常接觸手把、扶手等使用消毒水消毒。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疫情處於低點,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群為主,惟腸病毒71型仍持續活動。今(2020)年累計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均感染腸病毒71型;近3年(2017至2019)同期分別為0例、3例(克沙奇A4型1例、克沙奇B1型2例)、3例(克沙奇A10型、腸病毒71型及腸病毒D68型各1例)。
-
2020-02-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一代防疫消毒搶手貨 打破次氯酸水的迷思
最近因為防疫的需要大增,所以酒精供不應求,次氯酸水產品也都賣到斷貨。其實據韋恩對產業的了解,現在次氯酸水生產廠製水能力不是問題,反倒是小瓶子供應上來不及,所以沒得生產,這也是這個產業十幾二十年來遇見的奇觀。韋恩所幸家裡常有一些噴霧空瓶留著裝精油、酒精等等,所以也找有次氯酸水電解機的朋友,自製了一些給小朋友噴噴桌面來用。只是因為次氯酸水很搶手,網路上對它的奇怪說法也就越來越多,不排除是一些廠商的人出來放的誇大消息,我深以為憂。加上前文《消毒用的電解水有用嗎?臭氧電解水與次氯酸電解水》寫完,也有許多朋友私訊來問了有關次氯酸水的一些問題,所以我在這邊乾脆一起澄清一些常見次氯酸水的迷思。次氯酸水是氯系的氧化劑,因為它的強氧化性,可以造成蛋白質或DNA的變性,所以對細菌可以殺菌,對具有外套膜的病毒也有不活化的效果。而且它需要的濃度比次氯酸鈉(漂白水的成分)要低,工作pH又偏弱酸性,所以刺激性較低。所以是個相當不錯的環境清潔消毒劑,但是大家可千萬不要將它神話了。1.次氯酸水是食品添加物,所以可以吃進嘴裡?錯!很多廠商刻意誤導宣傳日本將次氯酸水納入食品添加物,但是沒告訴你的是,日本是將其當作消毒料,規定在最終食物中要完全去除。所以正確的說,依照法規,台灣將次氯酸水列為食品清潔劑用,也就是可以用於作為水的殺菌或是食品容器以及食材洗滌之用,在食材殘留不得超過 1ppm。也就是說拿來洗菜、器皿可以,但是最終還是要把它沖掉,而且次氯酸水不要直接加在食物裡,以免造成腸胃的不良反應,或是裡面有的雜質一起被吃進去了。次氯酸水裡面最值得注意的雜質是三氯甲烷,雖然它的濃度與自來水相當,我認為不用太過注意,但是如果是許多人擔心三氯甲烷的致癌性風險,連燒個開水都要刻意多煮一下好讓三氯甲烷可以揮發,那又何必讓次氯酸水殘留在食物裡,增加三氯甲烷的攝取呢?2. 次氯酸水可以拿來噴手?錯!次氯酸水很多廣告宣傳明示暗示可以拿來噴手,我認為這樣宣傳的廠商故意遊走法律邊緣,相當無良(這個品牌最近新聞置入很多,大家可以回想看看)。因為依照法規面來說,只有化妝品才能用在人體肌膚上,而宣傳在肌膚上殺菌,更是屬於含藥化妝品了。化妝品必須由合格化妝品廠生產,而如果是含藥化妝品,更應該預先由食藥署審查許可。所以不符合這些法規要求的次氯酸水,只能用於環境清潔消毒用。所以教你可以噴手的廠商,就可能是誇大不實的廠商,可以反問它是否為合格化妝品廠,否則就可以檢舉它。另外從科學上來看,次氯酸水還是一種強氧化劑,可能對皮膚有刺激性,在一些動物實驗裡,也觀察到高濃度的次氯酸水,可能造成皮膚增厚的現象。所以尤其是對嬰幼兒嬌嫩的皮膚,更是得小心。如果沒有經過該有的皮膚敏感性測試,實在不建議這樣用。3.次氯酸水可以搶購多囤貨一些?錯!次氯酸水其實是一種安定性很不好的東西,它怕光、怕熱,隨著時間就會慢慢被還原,結果變成水跟鹽等等無用的成分,失去效用。但是要發揮消毒的作用,卻需要一定的氯含量,依照許多研究指出,有效氯含量至少要在數十ppm(比如說40ppm 10秒鐘)以上。所以我不建議大家搶購一堆次氯酸水產品,因為它的效果會因為放太久而遞減,甚至無效。所以還是用新鮮的好。而每家廠商對次氯酸水的產品保存期限有長有短,有的長到兩年的,這麼長的保存期限,超出我的想像之外。我都很好奇,廠商對其安定性有沒確實的證據,在有效期限內都能確保有足夠發揮功效的次氯酸含量? 還是只是圖個商業上的銷售方便而已? 否則大家就是當成噴噴鹽水,求個心安,但是卻花了冤枉錢。韋恩認為,次氯酸水是個好東西,對於清潔環境、器皿、用具來說,可以在防疫抗病毒的關頭幫上很大的忙,但是如果有不良廠商來渾水摸魚,企圖做誇大的宣傳,讓大家被誤導的話,就很不應該了。消費者們也要有正確的知識,將次氯酸水加以善用。
-
2020-02-18 科別.感染科
15歲染腸病毒重症 桃園近3年首例
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主要高危險群和重點防治族群,不過桃園卻出現一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竟是15歲少年,桃園市衛生局表示,這是近3年內首例15歲以上重症個案。衛生局指出,這名15歲少年1月7日出現高燒、雙手顫抖與持續頸肩疼痛等症狀,二度就醫後收治住院,後續因持續嘔吐、頭痛、小碎步,右手無力等症狀,醫師懷疑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而通報,經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重症,經住院治療後健康狀況穩定,已於1月22日返家休養,肢體無力情形已明顯改善,持續復健治療中。桃園市衛生局解釋,大人感染腸病毒多為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但不表示青少年族群及成人完全沒有併發重症的風險,提醒民眾要落實手部清潔衛生,加上25日開學將至,呼籲學校及教托育機構留意學童健康狀況,校內消毒工作也應針對學生常接觸的門把、桌椅定期以漂白水消毒。衛生局表示,腸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病程變化快速,家中學童如感染腸病毒,應趕緊就醫,落實生病不上學,一旦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等腸病毒重症前兆,應立即送往桃園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聖保祿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敏盛綜合醫院及國軍桃園總醫院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親愛的,我們分房睡吧」 小心…分了就回不去了
新冠肺炎疫情攪得人心慌慌,專家建議的防疫之道當中,多了一項夫妻分房睡,讓人大嘆病毒竟能破壞夫妻感情;但醫界認為,這項建議很中肯,也與提升免疫力吻合。夫妻分房睡的理由百百種,有的夫妻感情變淡、逃避性事需索無度,不少是另一半打鼾、半夜踢腿等,甚至因作息不同、習慣不同而分房睡,彼此不打擾;沒想到現在又多了一項「防疫」的理由。醫師:若想辦事 記得先量體溫新竹市東元綜合醫院家醫科醫師黃彗倫說,防疫期間,夫妻分床或分房,性慾不會因此消失,考量防疫安全,非常時期「能忍則忍、共體時艱」;若真的「性致」來了忍不住,那就「辦事前量體溫」,確保對方沒有發燒,如果有感冒、上呼吸道症狀,還是戒急用忍,保護彼此,才能愛得更長久。因應疫情,大陸啟動防疫大作戰,流行「做好隔離三字經」,內容是「護自己,愛家庭;分室住,勿親近;分餐吃,有距離;勤洗手,多通風;常消毒,講衛生……其中「分室住,勿親近」講的就是分房睡。分房抗疫有用嗎 要看生活作息…夫妻分房睡,有助防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文元認為,以病毒傳染風險來說,距離帶原者2公尺以內,持續15分鐘以上,因近距離接觸,加上飛沫傳染,易增加感染風險。夫妻分房睡,某種程度確有助於降低病毒傳染機率,特別是夫妻當中有人常要出差彗應酬、接觸不特定人群等,分房睡可築起防疫的第一道防線。 ; ;醫師黃彗倫表示,最近台灣確實有夫妻互相感染的案例,若是夫妻彼此工作領域差異大,接觸的人重疊性低,且通勤方式又不同,分床或分房睡的確可以減少感染機率;如果是共同開店或在同家公司上班,就沒有必要特別分床、分房睡。分房後 都說睡眠品質變好了台中市精神科醫師林本堂說,睡眠是百藥之王,換言之,有充足、品質好的睡眠,身體的免疫力自然提升,有較好抗疫病的本錢;夫妻若因分房睡而能改善睡眠品質,不失為一種選擇。他表示,在臨床經驗發現,很多失眠的患者抱怨,受不了另一半打鼾聲、睡夢時拳打腳踢等,被吵到睡不著;也有夫妻彼此干擾,都受不了對方鼾聲,搶著先睡,後睡者則因打呼聲睜眼到天明。這些患者經過建議分房睡或分床睡,多數都反映睡眠品質明顯提升,感覺神清氣爽,脾氣不再那麼暴躁、抱怨變少,工作也變得專注。夫妻分床或分房睡理由很多,有的彼此上班時間不一樣,一個上白班,一個值大夜,或經常要加班應酬,回來妻兒早已入睡;有的是家裡有嬰幼兒,丈夫怕吵,睡不好就會影響明天的上班品質,要求分房睡;甚至也有夫妻睡前習慣看電視,有人必須關燈暗濛濛才睡得著,對方習慣若不同,乾脆分房睡,彼此不打擾。李姓上班族就認為,夫妻生活習慣大不同是分房睡最好的理由,他很淺眠,有一絲光線、一丁點聲響就睡不著,不像老婆沾枕即眠,還要求要開燈、開音樂一整晚才有安全感,但對他夜夜都是折磨;他鼓起勇氣提議分房睡,沒想到老婆也贊成,還吐槽他打鼾聲很大聲,忍他很久,分房睡剛好。分房後 2/3夫妻認影響親密關係英國媒體曾報導床墊公司的調查,顯示1/6的伴侶選擇分床睡,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再愛對方,而是受到一方打鼻鼾、不停轉身等打擾自己入睡的因素影響,選擇分床睡的目的是渴望睡個好覺。不過,結果有2/3分床及分房睡的夫妻認為影響彼此的親密關係。主張不要分房睡的專家認為,分房睡後,雙方肢體接觸的時間一定減少,甚至做愛的頻率也會降低,親密接觸、性行為次數一路走下坡,一定會影響夫妻感情。也有專家相譏,如果連同床共枕,容忍對方打鼾、踢腿、半夜開燈起來上廁所都不願意,最好不要結婚。林本堂醫師認為,分房睡最大的好處是,對難以入眠的失眠一族,減少睡眠期被干擾,睡眠品質變好,身體獲充足的休息,恢復腦力、體力,增加免疫力;至於夫妻分床或分房,並不會影響親密行為,可以先做愛做的事再分房、分床睡,感情更甜蜜。
-
2020-02-15 科別.感染科
別只關心新冠肺炎!2種傳染病悄悄孳生 家有寶寶更危險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成全國關注焦點,台灣目前共18例確診,此時老牌傳染病也悄悄報到。高雄市衛生局昨天公布新增1例傷寒本土確定病例,為30餘歲菲律賓籍男性;國內截至2月13日傷寒確定病例共2例,1例為本土個案,1名為境外移入病例,境外移入感染國家為印尼。另外,衛福部疾管署昨天也公布國內今年首例百日咳確定個案,他是一名居住北部、年紀40多歲的男子,去年12月底曾至深圳洽公,2月11日確診。所幸目前已痊癒,且同住接觸者3人無疑似症狀。高雄市衛生局疾管處長何惠彬表示,傷寒預防方法包括食物徹底煮熟、不吃生食、飲用水煮沸或使用瓶裝礦泉水,飯前便後以肥皂確實洗手,才能有效避免感染。要前往傷寒流行疫區旅遊、經商或探親的民眾,可考慮接種疫苗。疾管署表示,百日咳成人患者很少出現併發症,嬰幼兒患者症狀通常較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或死亡,接種疫苗是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菲男確診傷寒 研判本土感染國內確診今年首例本土傷寒病例,這名菲律賓籍男性患者去年2月回菲律賓9天,返台後未再出國,研判應是在國內遭到感染,因此歸為「本土」確定病例。他在今年1月21日開始出現頭痛不適症狀,31日因發燒及持續頭痛就醫檢查;為查明病因於2月6日再度就醫,住院並採血檢驗,10日由血液檢體檢驗結果為傷寒陽性。目前他的症狀改善且已經出院,同住接觸者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進一步調查個案飲食史及接觸史,以釐清可能感染來源。•腸胃道傳染病 不淨飲食惹禍疾管署說,傷寒為腸胃道傳染病,潛伏期平均為8至14天,最長60天,傳染途徑主要為食用未煮熟、遭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貝類、水果、蔬菜皆可能遭受汙染成為傳染媒介,而帶菌者在處理食物時,也可能會汙染食品。另外,蒼蠅可能散布病菌於食品中,為傳播媒介之一。感染傷寒或副傷寒後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腹痛、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便秘或腹瀉、淋巴腫大等。傷寒若不治療,可能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國內至2月13日傷寒確定病例共2例,雖然都是零星案例,但傷寒是法定傳染病,不可掉以輕心。•百日咳像感冒 打疫苗才保險國內今年首例百日咳確定個案,男性患者1月10日從中國深圳返台後,在30日出現咳嗽有痰,至多家診所就醫未改善,2月5日至醫院採檢通報,11日確診。疾管署表示,透過飛沫傳染的百日咳,無論有無發病都具有高度傳染力。這個疾病的感染症狀是持續咳嗽超過2周,且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主要感染族群 過半是嬰幼兒另外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如果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盡速就醫,並按醫師指示確實完成治療,以免造成傳染。疾管署監測資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同期的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1例、2例、2例、4例,每年累計病例數為17至34例。其中,高達56%是3個月以下、未達接種疫苗年齡或僅接種第一劑疫苗的嬰兒,26%是20歲以上成人。
-
2020-02-14 科別.感染科
國內現今年首例百日咳個案 40多歲男去年底至中國洽公
衛福部疾管署公布國內今年首例百日咳確定個案,他是一名居住北部、年紀40多歲的男子,去年12月底曾至中國深圳洽公,1月10日返台後於30日出現咳嗽有痰,至多家診所就醫未改善,於2月5日至醫院就醫後採檢通報,11日確診。所幸目前已痊癒,且同住接觸者三人無疑似症狀。衛福部疾管署表示,透過飛沫傳染的百日咳,無論有無發病都具有高度傳染力。這個疾病的感染症狀是持續咳嗽超過兩周,且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成人患者很少出現併發症,嬰幼兒患者症狀通常較嚴重,特別是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或死亡。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疾管署表示,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二、四、六、18個月,以及滿五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此外,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因此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如果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盡速就醫,並按醫師指示確實完成治療,以免造成傳染。衛福部疾管署監測資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同期的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一例、兩例、兩例、四例,每年累計病例數為17至34例。其中,高達五成六是三個月以下、未達接種疫苗年齡或僅接種第一劑疫苗的嬰兒,兩成六是20歲以上成人。
-
2020-02-13 新聞.食安拉警報
食藥署監測食品中重金屬 兩件深海大魚甲基汞超標
深海大型魚類位在食物鏈高階,體內容易累積重金屬汙染物。衛福部食藥署近日公布去年度食品中重金屬後市場監測結果,其中在153件水產品中就驗出兩件大型魚類的重金屬甲基汞超標。醫師表示,體重50公斤的人一周吃深海魚不宜超過半個巴掌大,孕婦與幼兒則應避免食用。衛福部食藥署每年執行食品重金屬監測計畫,去年度抽樣檢驗611件產品,包含153件水產品、182件蛋品及其加工品、102件食米、62件蔬果植物類、50件禽畜產品、32件藻類食品與30件嬰幼兒食品。在所有深海、淺海的魚蝦貝類等水產品當中,檢出一件東港黑鮪魚的重金屬甲基汞濃度達3ppm,是限量標準的1.5倍;一件紅魽魚排的重金屬甲基汞濃度為0.9ppm,是限量標準的1.8倍。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汞是自然形成的金屬元素,一般透過工業汙染排放至空氣中,再沉降累積於湖泊河川及海洋中,接著經生物作用轉變成甲基汞,愈大和愈老的魚體內可能含有較高濃度的甲基汞。顏宗海表示,甲基汞具神經毒性,以50公斤的人而言,一般建議,鮪魚、旗魚、鯊魚、油魚、鯨魚等深海魚的每周食用量別超過80公克,相當於半個手掌大;懷孕婦女與嬰幼兒則不建議食用,否則可能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鱈魚、鯛魚、鰻魚、烏魚、烏鯧、鱘魚、比目魚等魚類的每周食用量不超過160公克,相當於一個手掌大。至於其他魚類、貝類、頭足類與甲殼類的標準則較寬,每日不超過150公克即可。食藥署的食品重金屬監測計畫還揪出壞皮蛋,在182件蛋品及其加工品當中,檢出三件皮蛋含有重金屬銅或鉛,其中有皮蛋的鉛含量高達限量標準近七倍。食藥署表示,經地方衛生局依法要求限期改正後,複抽檢驗結果已符合規定。顏宗海表示,皮蛋製作過程可能添加氧化鉛與氧化銅來穩定品質,但不慎超標時並無法從皮蛋外觀被辨識,因此只能在購買時選擇信譽良好商家以及包裝標示完整的產品。同時要知道,皮蛋是加工食品、較鹹,營養價值不能取代新鮮雞蛋。
-
2020-02-12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1歲內嬰兒防疫 醫師建議外出嬰兒車加套防風罩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家長擔憂多起嬰幼兒感染病例,台中市茂盛醫院小兒科醫師簡佳裕今天表示,1歲以下的嬰幼兒不適合戴口罩,如要外出,可在嬰兒車上加套防風罩。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發生以來,已出現多起1歲以下嬰幼兒和新生兒感染個案,簡佳裕認為,嬰幼兒也要嚴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平時增加嬰幼兒免疫力,主要是飲食均衡、睡得飽、穿得暖、適度運動和曬太陽;同時也要避免感冒或進出醫院被傳染。簡佳裕指出,嬰幼兒防疫以「被動防護」為主,1歲以上幼兒在密閉空間才需要戴口罩,若買不到兒童口罩,可將大人口罩綁緊給兒童使用,至於在公園玩耍或戶外散步,則不需要配戴。簡佳裕進一步表示,1歲以下的嬰幼兒不適合戴口罩,實際上嬰兒也戴不住。尤其更不建議5到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戴口罩,因為嬰兒呼吸力較弱,加上外科醫療用口罩共有3層,可能會讓力量微弱的嬰兒過於費力呼吸,甚至有窒息之虞。他強調,還是要盡量減少到醫療場所或人潮擁擠處,如果真的需要外出,可以在嬰兒車上加套防風罩,但回到家後一定要將防風罩徹底消毒再收納,家長可選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濃度75%的酒精擦拭。對於嬰幼兒照顧者,簡佳裕也提醒,大人除了自己要勤洗手,也要幫小小孩勤洗手,只要觸摸到公共區域物體表面,就要幫小朋友用肥皂洗乾淨,不親吻嬰幼兒、不共用餐具、不餵食或共食,保持家庭環境清潔及通風。
-
2020-02-1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嬰幼兒防疫 醫師:不親吻、勿拿手機給小孩玩
武漢新冠肺炎傳播力強,中國大陸傳出許多1歲以內的嬰兒被感染,浙江還有3個月大的新生兒中招。台中市茂盛醫院小兒科醫師簡佳裕提醒,平時應注意嬰幼兒的飲食均衡、睡得飽、穿得暖,並適度運動和曬太陽,以增加嬰幼兒免疫力,同時要避免感冒和進出醫院。再者,就是幫嬰幼兒勤洗手、外出使用防風罩、加強室內通風等防疫措施。考量嬰幼兒的特性,防疫乃以「被動防護」為主,簡佳裕提出的重點有:一、戴口罩:1歲以上適合佩戴,但在密閉空間才需要。若買不到兒童口罩,將大人的口罩綁緊,還是能給兒童使用的;若到公園玩耍、戶外散步,不需要戴口罩。1歲以下不適合戴口罩,且也是戴不住。尤其5、6個月以下的小嬰兒因為嬰兒的呼吸力較弱,更不建議戴口罩。再者,外科醫療用口罩共有三層,這可能會讓力量微弱的嬰兒過於費力呼吸,甚至有窒息之虞,反而更危險。二、使用防風罩:基本上,還是儘量減少到醫療場所或人潮擁擠處的機會;如果真的需要外出,可以在嬰兒車上加套防風罩,但回到家後,一定要在防風罩徹底消毒後。可選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擦拭,或用75度的酒精擦拭,再收納起來。至於照顧者,簡佳裕也建議應堅守以下原則,以保護家中嬰幼兒:一、勤洗手、不亂摸:勿讓小孩玩手機:手機上面充滿指紋,是間接傳染的超級大媒介,加上病毒在光滑面可以或超過24小時,所以千萬不要讓小孩玩手機。大人在外出回家後,首先要把外出服換掉,並且徹底洗手、洗臉、洗眼鏡,這跟預防腸病毒一模一樣。同時要督促家中小孩勤洗手、勤洗臉、不亂摸,尤其要避免小小孩吃手的習慣。不能用手揉眼睛、掏鼻孔、手部不要碰觸公共區域的物體表面,尤其是電梯按鈕等頻繁碰觸的表面;萬一不小心碰觸了,就要幫小孩用肥皂徹底洗手。有些家長會使用酒精或精油進行手部消毒,但頻繁使用對嬰幼兒來說,可能太過刺激,故不建議,僅限在外不便時,偶一為之。二、不親吻嬰幼兒、不共用餐具、不餵食或共食;不對嬰幼兒小孩呼氣、喘氣;不用嘴巴吹氣的方式讓食物變冷再餵食,以防飛沫汙染食物。三、家庭環境消毒:保持家庭環境衛生,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可以用酒精消毒擦拭物體表面一次。最近很夯的次氯酸水產品,濃度太高會對皮膚不好,萬一小孩誤食,也有危險。四、加強房間通風:家中有配置空氣清淨機的人,應該每日定時開啟;家裡若沒有空氣清淨機,就要每天在房間輪流通風2至3次,每次開窗通風30分鐘至1小時。房間通風時,將孩子轉移到其他房間,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通風時小孩因而受涼。
-
2020-02-07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預防武漢肺炎只戴口罩?專家提醒6個時候別忘了洗手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與其一窩蜂搶購口罩,正確的洗手時機和步驟,是預防傳染病(病菌、病毒)最簡單、有效又經濟的方法。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包括普通感冒、流感、冠狀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輪狀病毒、A型肝炎、桿菌性痢疾和傷寒等呼吸道症狀和感染性腹瀉,還有易造成不孕症的塑化劑等環境賀爾蒙,都可以藉由「正確洗手」有效減低危害。許惠玉提醒,平日就應確實注意以下洗手時機,以減低病菌、病毒和環境賀爾蒙危害,防疫期間尤為重要:1、吃東西前:避免手上的病菌接觸到餐具和食物而帶入口中,每間餐廳都應有洗手設備。2、如廁後:洗去尿液或糞便,及掀馬桶蓋、沖水、開關門時沾染到的病菌。3、咳嗽捂口或用衛生紙擤鼻涕後:避免雙手沾染的分泌物和病菌傳播。4、進出醫院前:進入醫院前先洗手,避免將病菌帶入醫院,以保護抵抗力弱的病患;離開醫院前先洗手,避免將病菌帶回家中。5、接觸嬰幼兒前:保護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兒易受感染。6、外出返家時:特別是有新生兒的家庭應洗手、換衣物以隔絕由外帶回的病菌。洗手步驟應牢記濕搓沖捧擦,搓洗範圍包括手掌、指頭、指縫、手背和手腕,至少20至30秒,差不多兩次生日快樂歌的時間,並擦乾雙手。洗手亦是同樣重要的防疫關鍵!許惠玉強調,生病的人務必戴口罩,並優先提供口罩給醫護人員、服務許多民眾的第一線人員,才能有效隔絕病毒飛沫散布,大幅降低傳播風險;最重要的還是,與其一窩蜂搶口罩、花大錢嘗試各式各樣的偏方,不如養成洗手的好習慣,才是最簡單、有效又經濟的自保良方。延伸閱讀: 防流感勤洗手 肥皂or酒精乾洗手哪個好? 口罩販售實名制正式上路! 哪裡買、數量剩多少懶人包秒懂 
-
2020-02-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今癲癇醫療照護的挑戰:從難治癲癇談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癲癇」,由一位癲癇病人的母親描述她陪伴罹患癲癇多年的兒子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並且因為醫師的不離不棄,使病人終於因為癲癇外科治療的進步,而找到突破性的進展。因為她的文章,感動了我們,改變了「醫病平台」一向的原則:「避免來稿提到某一醫院或醫師的名字,以避免有『置入性行銷』之虞。」我們轉而利用這機會,邀請文中特別提到照顧這位病人多年的神經內科蔡醫師以及安排病人最後接受外科手術的尤醫師各寫出一篇他們照顧癲癇病人的心得,並介紹這位病人所接受的、較不為人知的癲癇外科治療。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看到病人與家屬因為「癲癇」這疾病所遭受到的「痛苦」,並看到醫療團隊如何努力替病人「治病」,替病人與家屬「醫心」,醫病雙方都不放棄希望,共同努力,找到最好的治療與完美的成果。更希望這可以幫忙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癲癇」這疾病,鼓勵這種病人擺脫疾病所遭受的誤解與歧視,而能走出黑暗的角落,接受更先進的治療。1997年我曾以「什麼是難治癲癇」在成大醫院癲癇病友會主辦的「難治癲癇的處置」教育演講中作為引言,當時有幾個癲癇病友團體正在積極爭取立法,將最難治的頑性癲癇列入「身心障礙者保護法」;2001年底,終於獲得政府公告修法,不過其主軸是立基於社會福利,因此對病友、家屬與社會而言,「癲癇症」仍然是很大的困擾與負擔。難治癲癇一直是全世界醫療與研究的核心議題,它帶來了新型抗癲癇藥物的開發、臨床試驗、癲癇診斷的精進、外科評估與治療的進步。雖然台灣的癲癇醫療照護都緊跟著先進國家的頂尖醫療持續進步中,但是普及性與落實度仍不足以嘉惠全台灣約五至六萬名難治癲癇的朋友。癲癇醫療的核心是正確的診斷,其次才會有適當的處置,如藥物治療、外科評估與處置以及心靈的關懷。各國的文獻幾乎一致認同癲癇的誤診率達30%左右,因此醫師的主責是做出正確的診斷;相反的,也有癲癇朋友,甚至家屬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能接受或不信任醫師給予癲癇的診斷,從而延誤病情,甚至發生嚴重的傷害與意外之後,再來求診。癲癇醫療的處置主要以獲得長期持續沒有癲癇發作為目標,藥物治療仍是主流,外科處置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將另有專家以專題介紹)。二十年前,台灣醫界可以選擇的抗癲癇藥物只有第一代(一種)、第二代(兩種)與當時最新的第三代(二至三種)三種類別,如今健保已同意給付超過十種以上的第三代抗癲癇藥物供選擇使用。服用抗癲癇藥物有其必要性、合理性與長期性,但是卻有為數不少的癲癇朋友與家長質疑使用藥物的種類、藥量,暗中以自己做實驗,為自己減藥或停藥;由於使用過程難免出現藥物的副作用,這是許多癲癇朋友及家長所最擔心的,但很遺憾的是有時他們並不會因為醫師事前的說明,甚至保證,而去除心中的疑慮。有些病人在增加劑量的過程或新增藥物後,在預期治療效果尚未彰顯時,就懷疑療效而未能同意接受醫師的指示,規則服藥。長期服藥過程中,不少醫師要求病友每次複診提供癲癇日誌,以查看癲癇發作日期、次數、生活型態,以供分析綜合可能的誘發因素,作為醫療參考。卻總是有病友忘記,甚至在幾次複診後,有許多癲癇朋友或家屬要求「只要拿藥就好」,但就是有醫師聽從他們的要求。癲癇朋友或家屬的這些信念與行為,以及縱容病友與家屬的醫師,都深深的影響癲癇的醫療品質。醫師對癲癇朋友與家族的安慰與鼓勵、親人的陪伴、朋友的支持、師長的教誨,都屬於雪中送炭,但是每次面對再發的挫折,尊嚴與信心馬上就被打敗,主要的因素包括長年以來,媒體側重於報導癲癇的負面新聞,其成效為一再強化社會文化對癲癇的標籤、汙名化,使得一般人聽到癲癇,隨即反應內心的恐懼,一看到癲癇朋友也就自然而然的保持距離,甚至排斥,造成許多癲癇朋友及家屬只得生活在這個看不到但卻深深的感受到龐大陰影,難以處之泰然。許多癲癇朋友常聽到「要看開、要獨立、要堅強」的鼓勵與勸戒,但是這並不實惠,因為這是一件知易行難的大難事。解決此一難事之道在於,要越早開始,就可以越早克服,因為高達60-70%的首次癲癇發作都發生於嬰幼兒、兒童與青少年期,他們在發育與發展的過程中,若一再的飽受隔離、歧視、霸凌、侮辱,影響人格與個性至鉅,甚至終其一生;此外,由於每個人都是所屬家庭的成員,家庭中有人罹患癲癇時,難免因為癲癇發作的併發事件,如難以預期的傷害、意外或需要轉送急診,甚至於有的還需住院等而帶來困擾,尤其是有難治癲癇的成員;還有因為家人對待癲癇成員的態度,包括過度保護或限制,有些則選擇逃避、甚或轉而憂鬱,也有容易情緒失控、衝突,尤其是在青少年這個階段;負責照護的家屬在持續的壓力下,也會造成焦慮、憂鬱或疏離。如果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雙方沒有建立有共識的合理解決方案並落實於生活中,一再的家庭衝突,不僅無法有正向溝通,甚至可能破壞和諧的家庭關係。癲癇症不屬於罕見疾病,大多也不需要高強度的照護,但它所延伸出的家庭、心理、社會層面議題,卻高於其他的疾病類別。藉此提出幾項重要具體可行的策略與方案,供各層級關心癲癇醫療照護者參考:1.訓練癲癇專科護理師成為癲癇醫療照護團隊的一員。2.建立各級學校的校護以及特殊輔導諮商管道,形成地區癲癇登錄系統,以利全面性的進行癲癇醫療照護。3.整合各醫療層級致力於癲癇醫療照護的醫師群,建立癲癇個案管理系統,以利雙向轉診。4.落實個人化整合醫療服務,在執行面上要以癲癇朋友以及家庭為單位,並由此推動癲癇醫療健康知能。5.登錄各地方、地區或區域的正式、非正式病友團體,由交換經驗到形成共識。6.組織癲癇青年朋友共識群,共同與所屬癲癇醫療專業團隊,為進行廣泛正確癲癇知識宣導教育盡一份心力。7.在醫療商業化取向的現實,規劃癲癇醫療照護團隊的分級與任務。8.規劃癲癇白皮書。
-
2020-02-03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健康的人不用戴口罩 洗手可保健康
健康的民眾不需要戴口罩,且一般外科口罩便有足夠的防護力。對此,台大醫院醫師張上淳說,預防武漢肺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勤洗手」。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特別教導,民眾洗手是避免雙手沾染的分泌物和病菌傳播,並放入口中,特別是有新生兒的家庭。戴口罩正確時機張上淳在影片中表示,民眾在以下幾個狀況下須戴口罩,一、看病、陪病、探病時;二、有呼吸道症狀時;三、慢性患者外出時。最後,他提醒,健康的民眾不需要戴口罩,且一般外科口罩便有足夠的防護力。台大醫院醫師張上淳提到,預防武漢肺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勤洗手」。洗手的方式不僅可以用肥皂濕洗手,也可以使用乾手液。張上淳表示,正確乾洗手使用量只要2~5cc即可,不需要過多,因此不需要準備太多的量。許惠玉則提醒以下狀況,應確實洗手,以減低病菌、病毒和環境賀爾蒙危害,防疫期間尤為重要。第一、民眾吃東西前,避免手上的病菌碰到餐具和食物而帶入口中;第二、如廁後,洗去尿液或糞便,及掀馬桶蓋、沖水、開關門時沾染到的病菌;第三、咳嗽捂口或用衛生紙擤鼻涕後,避免雙手沾染的分泌物和病菌傳播;第四、進出醫院前、後都需洗手,避免將病菌帶入醫院或帶回家中,保護病患和家人。第五,接觸嬰幼兒前,保護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兒易受感染;最後,外出返家時,特別是有新生兒的家庭應洗手、換衣物以隔絕由外帶回的病菌。許惠玉強調,生病的人務必戴口罩,並優先提供口罩給醫護人員、服務許多民眾的第一線人員,才能有效隔絕病毒飛沫散布,大幅降低傳播風險。【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1-31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腹部鼓出不明肉球 女人也會得疝氣?
十餘年前在生產車用電線束的工廠擔任生管,倉管人員請假時我就要支援出貨工作,根據出貨單搬出成品一箱箱疊好,貼上出貨單,待品管人員確認後,由貨車來收送。躺下來肉球就消失可能是以前曾動過盲腸手術又經常搬重物,無意間竟然發現,每到下午,右下腹部便會鼓出一顆如雞蛋大小的肉球,摸起來軟軟的,躺下後就會消失。當時臆測可能身患惡疾恐懼不已,又害怕醫師證實病情而不敢就醫,只能一再自我安慰,也許過一陣子就好了。異狀始終不曾消失,肉球出現的時間愈來愈長,雖然不痛不癢,但穿著緊身衣褲時,口袋位置總是鼓鼓的,好像塞了一團東西,迫不得已才在家人叨念下就醫。疝氣最常見是小腸醫師聽了我的描述並觸診患部後,很快判定是「右側腹股溝疝氣」,我聽了嚇一跳,「疝氣」不是小男孩才會得的病嗎?我是女人怎麼也會疝氣呢?醫師解釋,俗稱「墜腸」的疝氣,是部分內臟,最常見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上方、肚臍、腹部等,幼兒和成人都可能發生。男女發生比例9:1嬰幼兒發生疝氣是由於腹股溝內環閉合不全,成人腹股溝疝氣,則是因腹股溝內環老化鬆弛或腹壁肌肉薄弱,導致腸子鼓出腹腔外。一般來說,男女的比例約九比一,其中又以小孩及老年男性占大多數。疝氣除了手術一途,並無任何藥物或治療方式可治癒,為了降低復發率及減低手術疼痛,建議使用人工網來加強修補。若是輕忽病情、延誤治療,很可能因為腸子壞死,造成休克或死亡的可怕後果。術後半年不能提重物為了不影響孩子上學,我等到暑假才接受手術,手術後有半年不能提重物及做劇烈運動,幸虧兒女們貼心的代勞家事,讓我順利復元。我想以自身經驗提供大家參考,腹部如有不明原因的凸出物,請務必就醫檢查,而疝氣可能發生於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身上,只不過男性發生機率比較高罷了。
-
2020-01-31 養生.聰明飲食
寒流正是減肥大好時機!吃對食物不用受凍也有效
最近寒流正要來,氣溫逐步滑落 , 有些人心中咒罵不已,但是聰明人才知道這正是天賜良機的減肥大好時機!!你以為冬天的命運就該是吃飽睡飽就該變胖嗎? 錯了,科學家告訴我們,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人體遇到低溫的情況下,本能會驅動我們的身體燃燒脂肪自體發熱,以維持身體的恆溫,所以在低溫下,身體能量的消耗是比平常高的。根據一項國外研究顯示,在19度下的能量消耗,比27度下多了將近20%。這樣的原理來自於人體的脂肪其實很多種,簡單來說分成壞的肥肉(白色脂肪)與好的肥肉(棕色脂肪)。白色脂肪就是囤積用的,很令人討厭,而棕色脂肪就可愛多了,它會燃燒能量以產生熱能,所以棕色脂肪組織越活化,人體消耗的能量就越大,是不是真的是一種好的肥肉呢? 不過人體的棕色脂肪組織以嬰幼兒時期最為發達,隨著年齡老化會越來越少,所以囤積脂肪也是老化的一種悲哀。但是不用擔心,前面講到,科學家已經告訴我們,低溫可以活化人體的棕色脂肪組織了。只是到底要多低溫呢? 你只需要待在19度低溫下2小時,連續6週,驅動棕色脂肪後,這樣可以讓每天熱量多消耗250卡路里…..。的確,很多人會想,這樣是不是太折騰人了。不用擔心,身為食物的專家當然凡是優先考慮用吃的來解決。事實上,確實有很多食物,可以騙過身體,讓身體產生遇到低溫的錯覺,所以一樣有驅動棕色脂肪燃燒熱量的效應。在某些食物裡,有特別的植化素,這些植化素就像鑰匙,吃進體內會刺激人體的感覺受器(鑰匙孔),然後啟動大腦與交感神經系統,之後副腎上腺素就會分泌,因此棕色脂肪就會被活化開始燃燒。那到底有哪些食物有這樣的功能呢?辣椒。辣椒可以說是目前最受矚目可以活化棕色脂肪的食物了,主要原因是他含有辣椒素。辣椒素正是具有前面講的功能,甚至美國有保健食品公司純化不具辣味的類辣椒素,作為減肥食品上市販賣啦。薄荷。薄荷含有薄荷醇,可以發揮類似的功效,薄荷醇正是吃了薄荷以後口腔與喉嚨會感到涼涼的成分。山葵,哇沙米。山葵含有異硫氰酸烯丙酯,這是一種有機硫化合物,其化學式為CH₂CHCH₂NCS。 異硫氰酸烯丙酯是一種無色的油脂,其實一些十字花科的植物如芥菜,蘿蔔,辣根都含有它,芥末的刺激性味道都是來自於此化合物,味道辛辣又催淚。看到這些食物其實都平易近人、容易取得,是不是很想讓人嘗試看看呢,不過我還是要提醒,刺激性的食物還是要看自己的體質,不能過量。當然,搭配天賜良機的低溫啟動發熱機制,多去外面待一下,才是天然又省錢的減肥的方法啦(小心別感冒)。或是在戶外,吃著麻辣火鍋、沾wasabi醬、最後嚼薄荷口香糖,那就真的是最佳組合,不罔老天爺賜給我們這10度的天氣了。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1-22 養生.家庭婚姻
老師努力把遲緩兒教成正常生 反遭母怨:補助津貼沒了
如果老師告訴你孩子經過努力,能從特教班轉到正常班,父母都會為孩子高興吧?然近日一名老師在網路發文表示,當自己非常努力的把遲緩生教到恢復成正常的一般生時,孩子的母親卻對老師說 : 「能正常是很好啦,但我的補助津貼都沒了欸。」除了這一點,老師聲稱就連小孩生病、異味性皮膚炎,提醒媽媽之後,媽媽卻反而請老師幫忙餵藥、擦藥,甚至說:「我們當家長的很忙,你們老師也不能怕麻煩,什麼都要推給家長做吧?」有網友就在下面留言:「疏忽照顧也是家暴的一種。」「老師辛苦了!已經變成服務業了!更不幸的遇到一個奧客!」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家長絕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老師是輔助孩子在學習知識和融入群體生活的指導者,但家長才是陪伴孩子、影響小孩人格發展最密切的人,更遑論相較普通兒童,更需要悉心照顧的遲緩兒童了,遲緩兒的定義是什麼?的確可以透過指導或治療完全根治嗎? 發展遲緩就是身心障礙嗎?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統計資料顯示,發展遲緩兒之發生率約為6%~8%。依照國內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遲緩兒是指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異常或可預期會有發展異常之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之特殊兒童。由於嬰幼兒發展的黃金時期是0到6歲,而3歲以前更是腦細胞連結增長最迅速的階段,有些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年紀還小,對異狀不以為意或是不想讓小孩因為發展遲緩兒送往特殊班,錯過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的機會。 而一般人誤以為發展遲緩等於身心障礙,其實發展遲緩的兒童不一定患有不可恢復的生理障礙。大部分的發展遲緩兒童只是與一般幼兒在知覺與情緒溝通上有一段差距,不過經過適當協助與療癒,仍有趕上正常兒童的可能,因此才有如上述老師用心教導,遲緩兒方能恢復正常學生的案例。疏於照顧,也是造成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在目前已知會造成遲緩的原因中,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包括: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形症候群、腦部發育異常,早產、缺血、缺氧、腦病變、家庭環境刺激、基因突變、先天疾病、後天疾病等。而家庭環境刺激中,忽視、虐待、家庭破碎都是可能因素之一。因此父母沒有妥善照顧小孩,還有可能間接犯了妨害幼童發育,如果身邊發現有小孩在生活中疑似受到不當對待,被忽略、遺棄或虐打,可通報社福機構或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線上諮詢,幫助兒童獲得應有的保護與更完善的生活。 如何幫助發展遲緩兒?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及早診斷和介入療育服務,是最好的方式。寶寶從出生到六歲是發展最快的時期,三歲前的孩子如果顯露疑似發展遲緩的徵狀,父母應盡快帶小孩至醫院做篩檢。而在早期診斷、早期療育的工作當中,並不是由任何單一個專業領域的工作人員就可以獨立完成。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服務,最重要的就是跨專業領域的合作,例如最知道小孩身心狀況與生活細節的家長、作為整體評估的醫師、語言與動作表達的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特殊教育老師、社福工作人員等,透過個案或大或小的狀況,共同努力協助使遲緩兒邁向正常的生活。
-
2020-01-22 該看哪科.兒科
出生3天染腸病毒 2周後喪命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但疾管署昨公布上周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包含一例死亡,一名出生僅三天的小女嬰,因感染伊科病毒併發重症不治。疾管署提醒,目前國內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家長應落實個人與嬰幼兒手部衛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該出生三天大女嬰於去年十二月底發病,陸續出現呼吸中止、發燒、急性呼吸窘迫症、血小板下降、多重性器官衰竭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等症狀,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六型併發重症,經搶救仍不幸於住院約兩周後過世。伊科病毒六型並不常見,但卻是新生兒死神。自二○○七年迄今,包含今天公布的個案,僅通報確診四例伊科病毒六型個案,其中三例是新生兒、一例為三歲幼兒,當中兩名新生兒都不幸喪命。女嬰感染源未定,但林詠青說,新生兒可能經由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尤其成人感染伊科病毒症狀非常不明顯,提醒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有感冒、拉肚子症狀,一定要馬上告知醫師;親友即使只是些微不適,也應避免探視寶寶。另一重症個案為北部一歲女童,於一月五日至六日出現發燒、嘔吐、肌躍型抽搐及四肢紅疹等症狀,二度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經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七十一型併發重症,目前個案狀況穩定已返家。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累計一例重症病例;去年累計六十八例重症,含四例死亡。
-
2020-01-21 該看哪科.兒科
慘!出生僅三天 女嬰染腸病毒喪命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國內現在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疾管署今公布,上周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包含1例死亡,是一名僅出生三天的小女嬰,因感染伊科病毒併發重症,經搶救仍不治,來不及回家的小生命讓人不捨。疾管署提醒,家長應落實個人與嬰幼兒手部衛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出生3天大女嬰於去年12月下旬發病,陸續出現呼吸中止、發燒、活動力差、急性呼吸窘迫症、血小板下降、多重性器官衰竭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等症狀,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6型併發重症,個案雖於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治療,仍不幸於住院約兩周後過世。伊科病毒6型在台灣不常見,對新生兒而言,卻是如同死神般的存在。自2007年迄今,包含今天公布的個案,僅通報確診4例伊科病毒6型個案,其中三例是新生兒、一例為3歲幼兒,當中兩名新生兒都不幸喪命,僅一名新生兒及3歲幼兒存活。目前該女嬰感染源尚未確定,但林詠青表示,新生兒可能經由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尤其成人感染伊科病毒症狀非常不明顯,提醒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有感冒、拉肚子症狀,一定要馬上告知醫師;親友即使只是些微不適,也應避免探視寶寶。林詠青提醒,雖腸病毒目前無特效藥,但早發現早治療,就能避免重症及死亡風眼,新生兒感染初期會有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情形,並容易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徵狀,應儘速接受治療。另一名重症個案為北部1歲女童,於1月5日至1月6日出現發燒、嘔吐、肌躍型抽搐及四肢紅疹等症狀,二度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經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目前個案狀況穩定,已出院返家。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疫情處相對低點;今年累計1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2019年累計68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4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53例為多。
-
2020-01-19 科別.感染科
流感肺炎形影不離 年節防重症
再一週就要過年了,依照以往的經驗,預估流感疫情會在農曆年節進入高峰期。實際上,國內流感疫情去年12月中旬就進入流行期,且單月流感併發重症人數,創下五年來同期的新高。由於鄰近日韓及美加也都處於流行期,加上肺炎死亡人數近年不斷增加,還未施打疫苗的民眾建議依醫囑接種,有類流感症狀提早治療,減少重症發生。在流感疫苗擴大開放施打對象後,台北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特別提醒,家有6個月以下嬰幼兒的父母及孕婦要接種疫苗。日前紀鑫才接獲一個家族9人感染A型H1N1流感群聚感染個案,其中一名未滿週歲的嬰幼兒還因此住院。紀鑫說,這個家族是三個家庭住在一起,剛開始是阿嬤感染上A流,之後傳給未滿一歲的小孫子,但群聚感染的家族裡,還有其他感染源,是一名從幼稚園帶回流感的小小孩傳回家中,造成一人感染流感病毒傳給2至4人。因此,建議家中的照顧者要打流感疫苗,保護還不能打疫苗的嬰幼兒。孕婦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族群,有研究指出,懷孕時因為體內荷爾蒙變化及懷孕時的營養、情緒與壓力等因素,影響心肺功能,導致免疫力下降,使得孕婦感染流感後,成為易引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也增加流產、早產及死產機率,尤其在懷孕後期以及產後2週內最危險。民眾也不用擔心孕婦接種疫苗風險,疾病管制署曾針對2009至2010年,接種流感疫苗的14,474名孕婦進行調查,發現接種流感疫苗的自然流產率為2.3%,相較於一般的流產率12.8%低很多,且未增加胎兒風險。目前台灣流行的流感病毒株以A型H1N1為主,與疫苗病毒株相符,不過,這與國外流行的A型H3N2,及B型維多利亞株不同,必須要密切觀察,防止重症出現。流感併發症每年約14%的人會因肺炎或流感住院,在重症個案中,死亡率約兩成。尤其肺炎一年約有100多萬人就醫,總醫療費用約133億元,平均一人約13萬醫療費用,進一步分析,有67%的費用支付在65歲以上的肺炎病人,佔所有肺炎人口的25%。隨著人口老化,肺炎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從105年開始,肺炎就列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107年死亡人數與106年相比,還多了7.5%,增加的幅度比第一名的惡性腫瘤及第二名的心臟病來得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顏啟華指出,肺炎仍以肺炎鏈球菌感染為主,且又有高抗藥性問題,治療上較棘手,老病人經常反覆感染,從小病拖成大病,嚴重者還得住進加護病房,耗費的醫療成本相當驚人。顏啟華指出,預防流感或肺炎最好的方法就是依醫囑打疫苗,但依疾病管制署的統計,今年新增13萬名75歲長輩,他們都可以依醫囑施打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但直至去年下旬,接種率仍偏低,還未接種的長輩,最好趁過年前快去施打,打完疫苗後要一段時間才有抗體,才能降低春節感染風險。而流感疫苗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施打,已有研究證實,能有效降低因流感或肺炎住院率,還能減少44%侵襲性肺炎的住院率。即使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整體降低肺炎感染也有幫助。
-
2020-01-19 科別.皮膚
50歲以上免疫力降恐皮蛇上身 積極預防主動諮詢
台灣50歲以上的人口,將近95%都曾罹患過水痘,一生中有1/3的機會病毒會被活化,而且研究已證實帶狀疱疹會增加1.2倍的骨鬆及骨折機率 ,也會增加中風機率,對長輩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專家建議,五十歲以上民眾依醫囑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對健康有多重保護力。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指出,目前醫界認為罹患帶狀疱疹代表免疫系統開始虛弱,是身體的警訊。台灣學者曾研究健保大數據,在2000年至2012年間分析帶狀疱疹與未罹患者發生骨鬆及骨折的風險比例,平均追蹤了6年,發現帶狀疱疹患者發生的風險是沒有罹病者的1.2倍。實際上,帶狀疱疹的發生,通常都是年幼時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人體感染水痘痊癒後,該病毒並未消失而藏在背根神經節,等到免疫力下降時,仍有10%到20%會被活化,像是老化、壓力、感染、罹患癌症時就很容易被誘發。尤其老化,會使得T淋巴細胞的數量、活化及增生能力都下降,而這也是帶狀疱疹發病的重要機轉,因此長輩就成了高風險者 。由於水痘與帶狀疱疹都是同一種病毒,而為了避免幼兒因水痘產生的嚴重併發症,國內早在民國93年開始推動滿一歲嬰幼兒接種一劑公費水痘疫苗,也建議滿四到六歲自費接種第二劑;13歲(含)以上未曾接種疫苗且未得過水痘者,也可自費接種兩劑,兩劑間隔四至八週。若小朋友打過水痘疫苗,未來是否會降低罹患帶狀疱疹的機會,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說,打完水痘疫苗身上就具保護力,未來感染的機會就降低許多。但應該還有不少二、三十歲年輕人沒打過水痘疫苗,加上50歲以上長輩高達95%都曾罹患過水痘,因此,這些族群終生仍承擔著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風險。另外,研究顯示,大於45歲的族群,帶狀疱疹患者也比沒有罹病者增加31%中風機會。其中病灶部位在眼睛周圍的人,發生機會達4.28倍最驚人。無獨有偶,也有研究發現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在帶狀疱疹感染後一到三個月發生的風險,高於發病一年以上的患者,吳至行醫師說,這顯示急性期感染,病毒兇猛又危險。另外,也有報告指出,帶狀疱疹患者失智風險會增加11%,不過,若患者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則會減少45%的發生機率。罹患帶狀疱疹的長輩不只要擔心中風、失智的風險,擺在眼前最痛苦的則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帶來的折磨,且隨著年紀增加、發生率愈高,60歲以上有50%的機會,75歲以上發生率則高達75%。曾德朋醫師就接獲一名70歲的男患者,自訴得過皮蛇,10年來腰際間不定時抽痛,吃止痛藥、喝降火氣草藥、連民間的斬蛇都試了,都沒有效果,進出醫院多次,治療上非常棘手,曾德朋醫師說,最後只能多管齊下協助病人改善疼痛狀況。● 帶狀疱疹疫苗小檔案長過皮蛇 也建議積極預防帶狀疱疹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可提高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特異性免疫力,預防成人之帶狀疱疹及其併發症。建議施打的對象,為50歲(含)以上未曾接種過帶狀疱疹疫苗者,不論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帶狀疱疹病史,建議接種一劑。因為有研究認為帶狀疱疹即使感染過,再次感染的機會仍大。不過,提醒女性朋友,在接種後四週內應避免懷孕。和任何疫苗一樣,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並不一定能對所有的接種者產生保護作用。而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皮疹、發燒、過敏反應等,如有問題可以詢問專業醫護人員。
-
2020-01-16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他命D什麼時候吃才對?一天吃幾次?醫師詳細解答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每日好D【實踐版】》,作者江坤俊】維他命D補充劑怎麼挑、怎麼吃?市面上的維他命D 補充品琳瑯滿目,該如何挑選?幾個選購重點快速帶大家了解:1 錠劑、膠囊、滴劑都可以:選擇覺得好入口,吃了之後能有效吸收、血中維他命D 有確實上升的種類。2 選擇「純」維他命D:市面上有綜合維他命,或是鈣+ D 的複方維他命,建議吃單方的維他命D。3 選擇檢驗合格的產品:選擇經過國家認證的產品,較有保障。4 選擇「非活性維他命D」:一般人需補充的是「非活性」的維他命D,如果補充「活性」維他命D,容易造成高血鈣問題(瓶身標示的單位為IU,即為非活性維他命D)。選購維他命D的重點維他命D3挑選維他命D時,會發現瓶身通常會標示D3字樣,是代表什麼呢?因為維他命D可分為D1、D2、D3、D4、D5等等,不過其中以維他命D2及D3較為重要,所以市面上較常看到D2和D3的補充劑。D2來自植物,D3來自動物,所以如果你為素食者可選擇D2,一般人選擇D3即可。維他命D的單位維他命D有分為「活性」與「非活性」,一般人要補充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其單位通常會標示IU(活性維他命D會標示UG),所以大家購買補充劑時可以IU作為判斷的依據(為什麼不能補充「活性維他命D」,請見下一頁的Q1)。合格認證字樣瓶身有標註「USP」、「GMP」認證標示的產品,品質較有保障。劑量我常被問到,維他命D的補充量該吃多少呢?會建議一般成人每天服用00∼2000IU。維他命D補充劑的外包裝上顯示的數字,就代表每一顆/滴的劑量。不過想要提醒的是,重點不在於你吃了多少量,而是補充後血液中的濃度有多少?同樣吃1000IU的維他命D,有人血液中維他命D的濃度上升得很快,有些則非常低,所以其實維他命D很難給一個標準的建議量,又比如說一個住在南部的人,和一個住在北部的人,他們原本血中的維他命D基礎值就不一樣,那他們的建議量又怎麼會一樣呢?維他命D常見問題Q&AQ1: 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非活性維他命D」,而不是「活性維他命D」?維他命D 有分活性、非活性兩種,我如果沒有特別說明,通常指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至於為什麼不能吃「活性維他命D」呢?因為當我們吃活性維他命D 時,它會直接進入到血液中,影響血液裡的鈣離子濃度,很容易產生高血鈣問題。吃非活性維他命D 時,它會在細胞裡轉成活性,對細胞發揮功用,待作用完成後會代謝掉,並不會進入到血液,所以不具危險性,也不會造成身體負擔。那什麼人才會需要補充活性維他命D 呢?如果是洗腎患者,就必需補充活性補他命D和非活性維他命D,以提高血液中的鈣濃度和細胞中的維他D濃度。Q2:維他命D 什麼時候吃才對,一天吃幾次?維他命D 不管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段食用皆可,不過因維他命D 為脂溶性,需於飯後吃(餐點需帶有油脂,但不用刻意搭配高脂食物)。可以固定於某一餐後補充,養成習慣較不易忘記。Q3:嬰幼兒也需要補充維他命D 嗎?劑量為多少?國外有研究建議,一歲內的小孩每天可補充400 ∼ 1000IU;超過一歲補充600 ∼ 1000 IU。嬰幼兒及小小孩可選擇滴劑型的維他命D,較易食用。Q4:維他命D 需要搭配鈣一起吃嗎?講到骨質疏鬆,大多數人會想到要補充鈣質,不過光補鈣是不夠的,還要同時補充維他命D,因為透過維他命D,身體才有辦法吸收鈣,還能阻止鈣的流失。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我們除了要補充維他命D 之外,是否也要補充鈣質呢?除非你已確定罹患骨質疏鬆症,或是為已停經的婦女和老年人較易有骨鬆的症狀,需要特別補充鈣質,一般人並不用特別補鈣,因為每天可以從很多食物中攝取到鈣質了。Q5:維他命D 的食用禁忌?維他命D 基本上不會和任何食物或藥物相互作用,可以放心食用。
-
2020-01-13 養生.聰明飲食
缺碘恐生長遲緩、工作表現不佳…營養師告訴你補碘吃這些、這樣煮
碘為人體必需的微量礦物質,也是構成甲狀腺素荷爾蒙分子所不可或缺的元素。甲狀腺素的作用包括參與許多重要的體內生化代謝反應,如蛋白質合成及酵素活性,包括胚胎及嬰兒期骨骼發育和生長、腦神經系統的發育與認知功能的發展。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7歲以上尿碘中位數為104.3微克/升,僅達WHO充足標準100-199微克/升的下限,而45歲以上尿碘中位數更是未達充足標準,顯示出中老年族群可能有碘營養不足的狀況。關於碘缺乏症(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長期碘營養不足可能會引起碘缺乏症,而碘缺乏症一般係指因碘缺乏而對生長發育不利之影響。長期碘營養不足會刺激腦下垂體產生促甲狀腺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TSH會進行一系列的生理作用,如甲狀腺細胞的增生和肥大,強化體內碘利用的效率,並降低碘排出體外,因此也會造成尿碘濃度的降低,而甲狀腺腫大就會是碘缺乏症典型的臨床症狀,長期缺碘在(1)嬰幼兒及孕婦:可能增加胎兒死亡風險,或造成嬰幼兒學習功能障礙、生長遲緩及呆小症(2)發育期的學童:可能造成腦部功能或生長遲緩(3)成人:可能會使工作表現不佳或學習力降低等,由此可知,適度的碘營養攝取是必須的。哪些食物可以攝取到碘呢?碘營養最主要來源10%來自飲用水,90%是來自食物,而可攝取到碘營養的食物如:(1)標示「含碘鹽、加碘鹽、碘鹽」之產品,如市售之台鹽高級精鹽、統一日曬海鹽加碘等 (2)常見含碘食物如海帶、紫菜等海藻類食物(常見食物含碘量如附表1),但由於台灣的飲食習慣較難攝取足夠的碘,因此仍建議每日能適量攝取碘鹽,而第7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9歲以上成人碘建議攝取量為140微克,而孕婦建議攝取量為200微克,哺乳婦則建議每日攝取量應達250微克(各年齡層建議如附表2),而依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食鹽碘添加濃度為20-33毫克/公斤鹽,換算每日約攝取5-6克鹽,即可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但鹽品中含有鈉,若攝取過多可能影響血壓,所以要記得每日建議攝取不超過5克的鹽唷!而有些民眾會認為,我有吃海鹽、玫瑰鹽、雪鹽等產品,應該不會有碘缺乏的危機,但其實不然,有許多市售的海鹽、玫瑰鹽等不含碘,因此長期食用此類產品,亦可能造成缺碘危機!因此還是建議大家平日以碘鹽為主,偶爾想換個口味時,再選擇海鹽等風味鹽食用。除含碘食品外,烹調方式也會影響碘含量,碘會在烹飪過程中流失,清蒸、涼拌之烹調方式,相較高溫長時的煎、炒、煮、炸,較能保留較多之碘營養素,而亦可在烹調完成前再加入碘鹽調味,也是保留碘營養素的小技巧唷!攝取含碘食物要記得,如果有與碘營養素攝取相關之疾病,如甲狀腺疾病須接受碘131放射檢查或治療之患者及患有高碘性甲狀腺腫之病人,應遵循醫師指示選用非加碘鹽,且避免含碘量較高之食物。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再搭配適量碘鹽佐味,才能讓我們吃得美味又均衡!
-
2020-0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心理發展影響兒童的生病行為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2018年7月曾經邀請林信男、陳榮基、宋維村教授分別從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的觀點談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當時宋教授以為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信仰對死亡的方面差異不大,而提出以他的兒童精神科專長,由兒童發展的觀點來探討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以及照顧上的需要,並推薦兒科重症專家,呂立醫師以其在台大負責及發展兒童安寧服務的經驗來撰寫臨床方面的照護經驗。想不到今年剛過了新年,我們終於接到趙芳欣護理師與呂立醫師的「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的經驗分享。更想不到的是在國外度假的宋教授欣聞呂醫師來稿,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他一年半前就動筆的文章分為「兒童少年對死亡的概念」與「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兩部,讓讀者可以對這複雜的議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感謝這些有心人的努力使「醫病平台」更精彩。一個小朋友需要打點滴治療,醫護人員和家長不論如何說明,小朋友都不肯接受,因為病情需要,用強制的手段抓住打針並用板子固定,她的哭聲全病房的人聼了都受不了,小兒科醫師只好把點滴拔掉,照會兒童精神科醫師協助。我到病房去看她。這個四歲女童,隔壁床是位嚴重黃疸的小朋友。我向媽媽和小朋友自我介紹之後,請小朋友到遊戲室玩,她抱著娃娃和我玩扮家家酒。我發現她的語言能力很好,稱讚她很聰明,她笑了起來,說「老師也說我很棒」,我抱起她的娃娃,替娃娃身體檢查,然後說:「娃娃生病了,要打針治療,好不好?」她一把搶過娃娃說:「不可以!」我說:「打針才會好耶!」 「打針會變黃,我不要變黃!我不要打針!」她搶著說,都要哭出來了。我想到她隔壁床是嚴重黃疸,點滴液是加了維他命B的黃色,原來她認為黃色的點滴液造成黃疸而拒絕打針。於是請她的護士帶我們去看另一個打點滴的小朋友,打黃色的藥水,但小朋友沒有黃疸,再請她的小兒科醫師向她說明,在媽媽的保護下,她開始接受點滴注射藥物治療。一個六歲的男生,九二一大地震時父母雙亡,叔叔協助辦喪事,儀式需要小朋友披麻帶孝行禮致敬,但小朋友堅拒披麻帶孝,叔叔生氣打他,他還是不肯聽從,於是尋求在災區救援的兒童心理工作人員協助。他不大說話,可以用簡單的畫畫和護理師溝通。經過幾次治療,才知道小朋友的心事:半夜地震時,爸爸把他抱到門外,又回去要帶妹妹時,房屋倒下來,他再也沒有看到爸爸媽媽和妹妹。叔叔說爸媽妹妹都升天了,要他披麻帶孝拜父母,但他相信爸媽會回來,「如果我穿那個衣服拜爸媽,他們就不會回來了!」因此他無論如何都不肯披麻帶孝,聽了令人心酸感動!兒童是成長的個體上面的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兒童有他們的想法,成人認為不可理解的奇怪行為,其實都可以解釋,只是兒童不會用適當的方法和相關的人溝通,大人也不知道兒童的心理,而造成兒童和大人很大的挫折。拒絕打點滴的四歲孩子,看到隔壁床病人的黃疸和注射黃色的點滴液,他把這兩樣事情連結起來,不像成年人可以把產生黃疸的病和用黃色的點滴液治療分開來認知,因此醫生要注射點滴,產生極大的恐懼,強烈的抗拒打針。拒絕披麻戴孝的男生,對死亡的不可逆性還沒有完全了解,也可能情緒的需要,希望父母親會再回來,因此強烈拒絕接受父母已經死亡的儀式和行為。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兒童是成長中的獨立的個體。本文主題是照顧重大疾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在這裡先概括敍述兒童的人際關係、情緒、語言發展,並對認知發展略加說明,幫助大家了解兒童的心理。兒童的社會人際關係發展,嬰兒時期最重要的是和主要照顧者建立依戀關係,安全的依戀關係是後來自我和人我關係的基礎,然後逐漸發展二人和更多人之間的人際社會關係和互動技巧。兒童的情緒從出生時不舒服會哭,隨著年齡增加,情緒的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嬰幼兒先注意到照顧者的情緒,對自己的情緒的認知和表達也逐漸發展出來,對其他人的情緒也有更多的了解,越來越會察言觀色,然後逐漸發展出比較完整將心比心的同理心。兒童的語言發展也是循序漸進,大部分的兒童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用眼神、動作、表情、出聲音和照顧者互動。嬰幼兒理解別人講話的能力發展比自己講話要早一些。在十二至十五個月左右出現有意義的媽媽爸爸,之後單字、日常用的名詞和動詞,在二歲時很快地增加到上百個詞彙,三到六歲這段時間,兒童的詞彙爆炸性的增加到幾千個。兒童的認知發展認知能力在兒童時期的發展過程令人驚訝!認知就是「知道」「懂」「了解」的內在心理過程和運作的結果。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模式,較能說明兒童認知能力「質」的改變。它分成感覺動作期(胎兒至二歲)、前運思期(約二至七歲)、具體運思期(約七至十一歲)和形式運思期(約十一至十七歲),運思是運用邏輯原則思考的歷程。人在胎兒後期就有少數感覺和反射動作,出生之後繼續以感覺、反射動作來探索了解周遭的世界,這是感覺動作期的開始。嬰幼兒的感覺功能逐漸增加和分化,反射動作也逐漸發展出有意圖的動作、重複自己和模仿别人的動作,對周遭事物好奇地探索,但這些行為都只限於嬰幼兒眼前能看到聽到的刺激作反應。當不在眼前的物品,仍然能在腦海裏存在它的心像時,就具有物體恆存的能力,幼兒的認知進入前運思期。前運思期的前半段發展許多心理意象的功能,有持久的心像概念,就能以語言符號表徵外在事物,在心裡運作心像概念,了解、複製不在眼前的事物,像初階的扮家家酒到高階的假裝、替代的和編故事的遊戲,都是這個階段發展出來的能力。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像瞎子摸象的故事,只能敍述從自己的角度看到的現象;他們把物品都看成和人一樣有生命、會動作,譬如天上的雲會動有生命,地上的椅子有生命會絆倒我。後半階段的孩子是直覺思維期,像四歲拒絕打針的孩子,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不會從多個角度思考。這個階段的兒童逐漸發展「守恆」的能力,糖果的數目不會放的位置不同而改變,液體的體積不會盛放的容器形狀而改變,繩子的長度不會拉直或捲起來而改變。當兒童具有數、體積、長度、質量的守恆能力,就進入具體運思期,但運思限於具體可以實際操作的範圍,到可以運思抽象的邏輯概念,就進入形式運思期。
-
2020-01-11 科別.感染科
流感重症非老人專利 50歲以上中壯年族群占3成
流感季到來,許多人認為流感併發重症是老人家的專利,但疾管署統計發現,在重症患者中,50到64歲中壯年族群就占了3成,呼籲趕在春節前接種疫苗,可降低併發重症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今天表示,本季流感季至今共出現499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為主、占42%,其次是50至64歲、占31%,重症個案多達99%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近8成具有慢性病史,以感染H1N1最多。此外,另有26例流感重症死亡病例,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及具有慢性病史,相較近5年同期的19至41例,死亡人數為第二低。莊人祥指出,根據以往經驗,50至64歲的中壯年族群整體流感疫苗接種率約為20%,算是接種率偏低的族群,今年元旦中壯年族群開放接種公費疫苗以來,約有9%、47萬人已接種疫苗,雖然看似比往年踴躍,但相較其他族群仍偏低。莊人祥說,國內目前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儲備量約314萬盒,其中約40萬盒已配送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及合約院所,分別為口服式克流感膠囊、易剋冒膠囊及吸入式瑞樂沙旋達碟,3者均可用於治療A型和B型流感,國內目前共4413家合約醫療機構提供公費藥劑,民眾如有類流感就醫需求,可至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查詢鄰近診所就醫。疾管署提醒民眾切勿輕忽流感嚴重性,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類流感症狀,或出現呼吸困難、發紺、意識改變等流感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必要時按醫師指示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以降低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
2020-01-10 科別.感染科
流感疫情最高峰恐在春節前 公費疫苗估節前用罄
流感疫情處高峰期,近幾周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持續上升,疾管署預估,本季流感疫情最高峰將會出現在下周或下下周,也就是農曆年前。目前公費流感疫苗只剩約139萬劑,再次呼籲接種疫苗為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符合公費條件的民眾應把握機會儘速接種,以及早獲得保護力。截至1月9日,全國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達465.1萬劑,因我國流感疫苗首度從三價疫苗升級為四價疫苗,再加上公費流感疫苗延後開打,流感疫苗打氣旺。連過去不愛打疫苗的50至64歲中壯年族群,開打9天就打出47萬劑,接種率比前一年高出一成多。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截至1月9日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尚餘約139萬劑,目前每日接種數都還可多達10萬多劑。若繼續以這個速度接種,預估公費疫苗會在農曆年前就會全數用罄。市面上仍有自費流感疫苗可供接種,打不到的民眾也可考慮自費接種。據疾管署統計,去年10月起迄今年1月6日流感重症病例累計499例,年齡層以65歲以上為主(42%),其次為50至64歲(31%),重症個案中高達99%都沒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其中近8成具有慢性病史,以感染H1N1為多。流感重症死亡病例累計26例,過去近5個流感季同期死亡個案數皆於19至41例,其中三年同期都是36例以上,莊人祥說,本季流感26例算是近5年次高,但也發現死亡個案都沒有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及具有慢性病史。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歷年流感重症及死亡個案,約有七至九成有慢性疾病病史。莊人祥提醒,染感流感容易加重慢性病症狀,定期接種疫苗是最好的保護方式。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應儘速完成接種,也鼓勵未具公費接種資格民眾,可自費接種一劑流感疫苗,以獲得保護力。疾管署強調,民眾不可輕忽流感嚴重性,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類流感症狀,或出現呼吸困難、發紺、意識改變等流感危險徵兆,應盡速就醫,必要時按醫師指示使用流感抗病毒藥劑,以降低重症及死亡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