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搜尋
婦科
共找到
303
筆 文章
-
-
2021-05-08 該看哪科.婦科
母親節快樂!這個時期的女性,一定要特別注意這件事,才不會全身不對勁
將近60歲的洪太太停經約兩年後,開始出現更年期現象。除了典型的潮熱、盜汗等症狀,洪太太尚伴有嚴重的陰道乾澀,讓她總坐立難安、苦惱不已。雖曾至婦科診所就醫,然而,醫生施予的塞劑、潤滑液總是效果短暫,多次進出婦產科也讓她感到羞赧。最後,她試圖尋求中醫調理改善不適,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許雅婷以「滋陰潤燥」方式為她治療,服藥一周後效果顯著,經三個月調理,洪太太順利回歸正常生活,不再受私密處乾澀問題所擾。 隨著年齡增長,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隨著年齡增長,內分泌、荷爾蒙會日漸衰退,約在七七(49歲)前後,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一直到完全停止後的一段時間,皆為更年期階段。許雅婷指出:「在中醫,更年期屬腎陰虛;中醫的腎,類似西醫的內分泌系統、陰則可解釋成荷爾蒙。」,更年期的女性,因腎陰虧虛,臟腑得不到滋養,就如同不斷空燒的鍋爐,越燒越熱、越燒越乾,而中醫的觀念中,肝、心、脾、肺、腎,五臟會交互影響,因此更年期所造成的影響相當廣泛,除潮熱盜汗、口乾舌燥、五心煩熱、全身痠痛、淺眠易醒、焦躁易怒外,尚可能產生性慾低下、陰道乾澀等症狀。中醫治療著重體質的調理「與西醫治療更年期的角度不同,中醫的治療著重體質的調理;透過問診、觀察脈象、舌頭等,辨認患者體質,進而發展個人化的精準醫療。」許雅婷醫師表示,除用知柏地黃丸、何首烏等「滋陰潤燥」的藥材調理外,民眾也可透過日常保健,緩解更年期不適。首先,需補充足夠的水分,每日飲用量為體重公斤數的30倍(毫升);若想額外做一些食療,則可食用白木耳、蓮子、百合等富含膠質的食物。另外,按壓三陰交、神門、耳神門等穴位,也有助改善更年期的生活品質。 應尋求專業中醫診療,切勿迷信偏方許雅婷提醒,若像洪太太這樣,以嚴重陰道乾澀為主述者,建議先至婦產科就診排除細菌感染等問題,再行調理,更能對症;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更別因為乾澀就一直清洗私密處,過度清潔只會加重病症。最後也呼籲,想要進行中醫調理的民眾:「應尋求專業中醫診療,切勿迷信偏方或自行服用來歷不明的漢方成藥。」 延伸閱讀: 。更年期症狀恐影響停經婦女職場表現 透過這些改變可幫助提高工作效率 。冷天仍燥熱出汗,是要更年期了嗎? 醫曝「更年期前3徵兆」:45-55歲婦女常見
-
2021-04-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腹痛頻就醫找不到原因!醫師:下腹痛原因多,這二類問題檢查方向不同
林小姐是一位 40多歲上班族,本身無慢性病,只有在年輕時因子宮外孕接受過腹腔鏡手術,因為長期慢性腹痛故至本院門診尋求治療。她跟醫師說她腹痛已經有 3 年多了,到過許多醫院及診所檢查,醫師不是跟她說可能是膀胱發炎、骨盆腔發炎,就是跟她說檢查正常,吃了一堆抗生素跟消炎藥也沒效,一直找不到原因。慢性骨盆疼痛,是指持續或斷斷續續超過六個月的肚臍以下疼痛,且須跟經痛或同房疼痛做區分。下腹痛的原因很多,可能來自骨盆腔內器官 ( 如膀胱、子宮、大腸…) 或是其他神經痛、肌肉骨骼疾患、甚至心理層面等等,醫師要找出真正的病因並不容易。因此,為了要順利找出病因,也要患者有耐心地配合檢查回診,才有可能正確做出診斷。大部分的病患遇到下腹痛的問題,會選擇至婦產科診間或胃腸科就醫,其中婦產科醫師通常都是內診檢查,經陰道指診可觸摸子宮,評估是否有發炎、沾黏、或疼痛點的結節,大略可區分出是否來自婦科疾病的疼痛。通常婦產科也會進行骨盆超音波檢查,以排除婦科腫瘤 ( 例如腺肌症、巧克力囊腫等等 ) 造成的疼痛。但慢性疼痛的問題,例如骨盆沾黏,若病患有過腹部手術、子宮內膜異位症或骨盆腔發炎病史皆可能發生,若懷疑可能得安排腹腔鏡檢查,若發現沾黏並可同時處理。若病患的下腹痛有合併相關下泌尿道症狀 ( 頻尿、急尿、夜尿等等 ),則別忽略了間質性膀胱炎的可能性。間質性膀胱炎是發生原因不明的慢性膀胱炎,並非細菌感染的疾病,通常會有超過六週的慢性下腹痛或下腹不適,這種感覺和膀胱脹尿有關,已排除可能的其他原因,保守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則考慮進一步安排膀胱鏡檢查確診。間質性膀胱炎以往被認為少見,但近年來,隨著大家對它的認識越來越多,診斷率提升,其實盛行率並不像想像中低,甚至也有學者認為應該是女性慢性骨盆疼痛最常見的診斷,值得重視。再經詳細問診之後發現王小姐因為頻尿都要一直跑廁所,漲尿時腹部疼痛最為不舒服,每天晚上也常需要起來上廁所至少 5~6 次以上,但常因而造成白天上班時精神狀態不佳,為了這個問題都不敢出門,也變的越來越憂鬱了。因為大多數的檢查皆為正常,經醫師的建議接受進一步的內視鏡檢查,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後續進行治療之後症狀終於得到緩解,王小姐又能恢復正常的社交生活了。
-
2021-04-25 該看哪科.婦科
健保大數據/骨盆腔發炎治療特色醫療院所
基層診所No.3林正宗婦產科/排便後擦拭不淨 也可能造成骨盆腔炎林正宗婦產科109年診治女性骨盆腔發炎患者16,683人次,居全台醫療院所第三名,高於許多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院長林正宗表示,相對於醫學中心,診所有一定的便利性,但骨盆腔發炎最怕反覆感染,問診品質才是門診人數關鍵。常見在他院治療復發多次的病患找上門,診所會透過細菌培養找到源頭對症下藥,又或者請患者把性伴侶找來一起治療,讓男性也進婦產科,根治滿意度不斷提升。林正宗表示,骨盆腔炎在婦科疾病的嚴重性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最怕患者以為肚子痛,不當一回事,久了沾黏引發不孕或外孕,變慢性骨盆腔炎更難醫治。由於骨盆腔炎以抗生素治療為主,遇到慢性骨盆腔炎患者吃抗生素不見好轉,一定會先透過細菌培養找出感染菌源。林正宗說,別以為披衣菌、淋病雙球菌才是感染主力,若大便擦不乾淨,或者溫泉池子清洗不乾淨,泡到前一個人的「屁屁水」,都可能因大腸桿菌、糞便腸球菌經肛門感染後,引發骨盆腔炎。若沒有用對抗生素便無法改善,曾有病患在醫學中心看了兩個月沒好轉,直到尿道膀胱炎進一步培養細菌,才找到發病癥結。地區醫院No.1宏其婦幼醫院/經期保護功能弱 經後常見急性發炎健保署統計,109年骨盆腔發炎門診就醫件數,宏其婦幼醫院居地區醫院第一名,共11,494人次。院長張紅淇表示,骨盆腔發炎最主要的原因是,陰道內的病菌感染子宮頸,破壞子宮頸的保護功能,使細菌往上跑至子宮。張紅淇指出,月經期間保護功能較薄弱,因此急性骨盆腔炎常發生在月經後第4至5天。常見致病菌有淋病雙球菌、披衣菌或多種細菌同時感染,性行為是主要感染途徑,15至40歲生育年齡、且有性經驗的女性較易發生。此外,陰道感染、陰道沖洗、裝置子宮避孕器等,都是危險因素。骨盆腔發炎常見下腹部疼痛或腰痛,其他如月經失調、陰道分泌物異常、性交疼痛、解尿疼痛、發燒畏寒等。急性骨盆腔炎若未治癒,會演變為慢性骨盆腔炎,只要免疫功能不佳,就可能復發。張紅淇說,骨盆腔發炎常由多種細菌同時感染造成,因此患者須接受10到14天完整的抗生素治療,不能因為自覺症狀改善擅自停藥。一旦反覆感染,很容易造成沾黏、不孕症、子宮外孕及慢性骨盆腔發炎。骨盆腔發炎確診困難,後遺症又難纏,因此當有疑似骨盆腔發炎症狀時,應該積極治療,以免造成遺憾。區域醫院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少穿緊身褲、少用護墊 多補充優格、益生菌健保署統計,109年骨盆腔發炎門診就醫件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以9,249人次居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詹景全表示,男女因先天身體構造不同,女性較容易有生殖上的感染,建議骨盆腔發炎患者,除了吃藥治療,也盡量少使用護墊、穿緊身褲。詹景全指出,北市聯醫仁愛院區骨盆腔發炎的門診,每月多達2600至3000人不等,由於是婦幼科門診,所以95%為女性患者,但也有不孕症夫妻為了檢驗一同來看診。看診時需做內診,做超音波檢視是否有感染或囊腫情況,要排除器官病變,才能判定是否為骨盆腔發炎。由於細菌喜愛潮濕、悶熱環境,建議女性盡量不要穿緊身褲、不要憋尿、少用護墊,分泌物若多就勤跑廁所擦拭。另外,性行為也是造成骨盆腔發炎原因之一,若沒有生育需求,建議男性盡量不要在陰道內射精,避免改變女性陰道酸鹼值,以及把病原體送往陰道,增加感染機率。至於生產完安裝避孕器的女性,詹景全說,由於避孕器五年需更換一次,因此會留一條尼龍線在外方便取出,但該線也會成為帶入細菌的管道,建議婦女可多補充優格、優酪乳、益生菌。醫學中心No.1台北馬偕醫院/醫師多、門診也多 開夜診方便上班女性在這次女性骨盆腔內器官發炎疾病門診就醫排行中,台北馬偕收治5,431人次,成為醫學中心之冠,該院婦產部主任王有利說,婦、幼兩科一向是馬偕醫療強項,且醫院又位居台北市中心,當然婦科患者人數相對較多。王有利指出,每個醫院都有其特色,以台北馬偕為例,婦科就屬於大科,共有二十多名主治醫師,其中包括多名女性醫師,加上相關護理人員超過百位,這對於個性保守的女患者來說,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該院堅持開設夜診、周六診,讓上班的女性患者方便看病,只要提高就醫可近性,收治人數就會變多。在這項婦科疾病就醫人數排行上,幾家基層婦科診所取得絕對領先,排名第一的診所收治人次達22,598,約莫等於前六名醫學中心人數總和。王有利分析,骨盆腔內器官發炎屬婦科常見疾病,多數與性行為有關,許多女性認為這是小病,只需吃些消炎藥,且易聯想到較負面的形象,因此習慣就近在婦科診所就醫。許多婦科診所擁有醫療團隊,早中晚均有門診,甚至假日也開診,加上醫療費用較低,可近性比醫院高出許多。門診觀察,這類疾病患者常在診所多次就醫,不見效果才會轉至醫學中心。
-
2021-04-25 該看哪科.婦科
陰道分泌物增多!2行為當心成骨盆腔發炎高風險群
一名20多歲女大生平時常感下腹痛,卻未多加注意,直到嚴重腹痛、發燒,方至婦產科就診。診斷是骨盆腔發炎,卵巢、輸卵管化膿,病況嚴重,需住院治療。連續注射抗生素五天,再服用抗生素兩天後,明顯改善。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提醒,年輕女性不要因為不好意思、就不到婦產科就診,若有慢性腹痛、異常發燒、分泌物多等問題,應及早至婦產科相關醫療院所就診,以免病情拖久更嚴重。常見症狀:持續性下腹痛、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骨盆腔發炎(PID)是一種常見的婦科感染性疾病,細菌藉陰道由下向上感染,進而造成骨盆腔內的子宮、卵巢、輸卵管發炎。黃閔照指出,正常狀態下,子宮頸處的黏液屏障能阻擋有害細菌進入骨盆腔。當陰道受到細菌感染時,會破壞子宮頸黏液結構,讓子宮頸的保護功能減弱,細菌就能沿著子宮頸往上入侵子宮內膜,向上擴散感染子宮、輸卵管、卵巢等處。患病後,臨床常見的症狀是持續性下腹痛、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且有臭味等。觸診時,骨盆腔器官會疼痛,抽血可以看出白血球數值上升等。陰道不當沖洗、性行為頻繁,都是發炎主因。黃閔照說,「陰道不當沖洗」是造成骨盆腔發炎的原因之一,陰道內的菌種是弱酸性,大部分乳酸桿菌的PH值約在4、5,若用自來水或是鹼性沖洗液沖洗,可能導致陰道環境改變,好的乳酸桿菌無法生存。太頻繁的清洗會讓子宮頸黏液喪失保護作用,更容易引起骨盆腔炎。性行為也是造成骨盆腔發炎的原因之一,過早發生性行為、性行為太過頻繁、性伴侶較多,或是月經期間性交,都會提高骨盆腔發炎的風險。此外,黃閔照補充,侵入性的婦科檢查,如子宮鏡、輸卵管攝影、人工流產、裝設子宮內避孕器等,都可能破壞子宮頸的保護能力,增加感染風險。做好基礎藥物處置,裝設避孕器感染風險不高。對於有婦女擔心裝設避孕器會導致骨盆腔發炎,黃閔照說明,「其實只要做好基礎藥物處置,子宮內避孕器造成感染的風險其實並不高。」但產後三個月內,子宮不夠強壯,不太適合裝設,因為可能會有穿孔的危險。他強調,裝設避孕器過程的感染風險雖不高,但若有嚴重腹痛、出血、發燒等症狀,應到婦產科相關醫療院所就診,釐清是否裝設避孕器的過程造成發炎,切莫大意。避免感染兩重點:內褲洗淨曬乾、安全性行為。預防骨盆腔發炎需從日常生活做起,不孕症治療權威醫師李茂盛指出,平時內衣褲要洗乾淨、曬乾,避免和其他衣物雜洗;進行性行為應配戴保險套,並選擇單一性伴侶;排便後要處理乾淨,擦拭方向由前往後,避免大腸桿菌感染。李茂盛進一步提醒,女性若有慢性腹痛、異常發燒,陰道分泌物過多、化膿或分泌物顏色呈現黃色等,就是不正常,最好立即至婦產科做檢查。
-
2021-04-25 該看哪科.婦科
健保大數據/骨盆腔發炎3次以上 不孕機率高達54%
臨床上,求診婦科的患者中,20位約有一位因骨盆腔發炎上門,是育齡女性最常見的問題。專科醫師提醒,別以為這疾病只是單純的細菌感染,若太晚治療或反覆發炎導致沾黏,成了慢性骨盆腔炎,將是女性不孕的最大殺手。更重要的是,治療過程除了嚴禁性行為,最好連性伴侶都能配合檢查,才能大幅降低復發機率。以抗生素治療為主,嚴重膿瘍需考慮手術引流。骨盆腔發炎主要是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砂眼披衣菌和淋病雙球菌。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暨婦產部主任王有利表示,一般急性骨盆腔發炎確診後,會投以口服抗生素治療,病患通常24至48小時症狀便會緩解。倘若到了72小時還是沒有改善,伴隨高燒、白血球上升,就得懷疑敗血症或輸卵管、子宮有膿瘍可能,此時就要住院接受治療,而且不能只用一種藥物,必須以多種抗生素治療,通常約兩周能恢復。亞東醫院婦產部醫師吳文毅表示,若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膿包,會以腹腔內視鏡手術將膿包劃破引流,有點類似擠痘痘的概念,以開小洞方式放置引流管取出。切除子宮、卵巢為下下策,育齡女性務必妥善治療。不過,吳文毅說,臨床上也有極低的機率發現膿包位置過於隱性或因多處沾黏,以至引流手術完成後,患者仍有發燒、白血球升高等感染現象,這時候最不得已的處理,可能就得將子宮、卵巢切除。王有利也說,開刀引流骨盆腔內的膿瘍,並不是容易處理的手術,由於子宮、卵巢附近有其他臟器,像輸卵管前面是膀胱,後面是大腸直腸,遇到反覆性發炎的骨盆腔,沾黏比例就越高,處理更複雜。理論上應該把子宮、卵巢拿掉就可根除,但骨盆腔炎的好發族群多是育齡中的年輕女性,拿掉子宮、卵巢等於終身不孕,一般來說,會盡可能讓患者避免走到開刀切除一途。性行為、侵入性檢查,都可能帶來細菌感染。除了性行為是造成骨盆腔發炎的主要原因,吳文毅表示,一些侵入性檢查和處置也是原因之一,例如子宮輸卵管攝影、子宮內避孕器等外來物引起發炎。研究指出,急性骨盆腔炎若沒有接受完善治療,約1/4患者會出現骨盆疼痛、性交疼痛或影響生育功能等後遺症,若因輸卵管反覆感染造成沾黏,嚴重可造成不孕或子宮外孕。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不少女性因為骨盆腔反覆發炎導致阻塞而不孕的案例,吳文毅表示,這些婦女多透過回溯推理,才找到自己無法懷孕的真相,之後只能以試管嬰兒的方式協助受孕。治療過程,最怕未按時服藥或自行停藥。醫學文獻調查也指出,骨盆腔發炎是造成女性輸卵管不孕最大的原因。發生一次骨盆腔發炎,會有12%機率造成不孕;發生兩次則有23%的機率;三次以上的骨盆腔發炎,不孕機率高達54%。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骨盆腔發炎造成的不孕,在歐洲某些國家比率達38%,非洲約64%。要避免沾黏最後導致不孕的遺憾,醫師強調及早治療的重要,尤其務必接受完整療程,免得發生抗藥性「春風吹又生」。初期的骨盆腔炎九成以上可治癒,最怕的是病人未按時服藥或自行停藥,導致一再發作,治療上就比較麻煩。2招防細菌感染全程戴保險套 性行為前後沐浴 亞東醫院婦產部醫師吳文毅:門診常見求診女性表示,對先生要求配合性行為覺得無奈困擾,此時會建議患者請伴侶戴保險套。馬偕醫院婦產部主任王有利:骨盆腔炎患者治療期間一定得禁止性行為,建議性伴侶一起接受檢查,同時作性傳染病篩檢,如:梅毒、愛滋病等,一併治療才能杜絕再犯的可能。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性行為前雙方都要先洗澡,全程正確戴好保險套或指險套。如果希望懷孕而不戴套,就要特別注意性行為前後的清潔,及個人免疫的維護。
-
2021-04-25 該看哪科.婦科
健保大數據/骨盆腔發炎診治 九成在基層診所
每年因為骨盆腔發炎就醫的女性將近百萬人,所幸有逐年遞減趨勢,從107的99.4萬人減少到109年的92.2萬人,30到49歲患者就佔一半。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骨盆腔發炎與性行為有關,因此好發於性生活較活躍、計畫生育的年紀,病況也與個人免疫力有關,因為不容易根治,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容易復發。就醫人數前十名,僅有一家地區醫院。骨盆腔發炎就醫集中於基層診所,就醫人次依院所層級而遞減,全國醫療院所就醫件數最多的前十名中,有九間診所、一間地區醫院。109年總門診數達91.9萬人,主要執行尿液檢查(11.5萬人次)、細菌培養(5.2萬人次)、血液檢查(2.1萬人次),治療以口服抗生素為主,住院僅4800人次。另可做腹腔鏡檢查(168人次)、手術清創引流(1.2萬人次)等侵入性檢查和治療。醫療可近性佳,婦科醫師多能臨床診斷。張瑜芹表示,骨盆腔發炎可由臨床診斷,不一定要用影像學檢查,通常病人會自述腹痛,醫師內診時用手指推子宮頸,如果骨盆腔發炎,就會引發疼痛。通常也會做尿液檢查,藉此排除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按照治療指引,病人需要吃七天或十四天的抗生素,如果反覆發作,就可能要做細菌培養,如果發現是特殊的細菌,就要考慮換藥。台灣大部分地區的醫療可近性高,在診所很少看到病人忍到化膿才就醫,但在大醫院就不是如此。烏恩慈表示,醫院急診都會遇到女性肚子劇痛,以為自己是闌尾炎,其實是已經嚴重化膿的骨盆腔發炎,通常是年齡較大的女性,因為天生免疫有問題,或因糖尿病導致免疫力較差而發炎,卻因各種因素一忍再忍、延誤就醫。年長女性多忍痛延遲就醫,嚴重案例併發腹膜炎。張瑜芹剛到新竹國泰的時候,曾為一位住在山上、五十多歲的婦女動緊急手術,她因就醫不方便而一直忍耐,結果卵巢嚴重感染併發腹膜炎,肚子裡都是細菌,再不開刀恐怕會喪命。張瑜芹表示,年輕女性若希望懷孕,卻因骨盆腔曾經發炎,導致兩邊輸卵管蓄膿或水腫,很難自然受孕,也有蠻高機會子宮外孕,可能需要預防性切除輸卵管,不孕治療也需要採取體外受精。生殖結構差異,女性若反覆感染,伴侶也該就醫。張瑜芹提醒,男性攝護腺或泌尿道感染比較不會有症狀,也不見得會痛,但是如果女性反覆感染,男性也可能需要接受檢查。烏恩慈表示,男性生殖器沒有通到腹腔內,細菌在表皮比較不會引起感染,也不需治療。反觀女性,陰道和子宮都在腹腔內,如果免疫差,加上性行為將細菌帶到體內,就可能引起發炎反應。女生有疑問Q:備孕期間發炎,可以吃抗生素嗎?有些準備懷孕的女性會擔心,備孕期間如果骨盆腔發炎,吃抗生素會不會有問題?禾馨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烏恩慈表示,大部分的抗生素都是孕婦也可以安心服用的,如果沒有好好服藥而反覆感染,反而會使懷孕機率下降。建議可以主動告知醫師正在備孕,確認自己服用的藥物是懷孕可吃的,按照醫囑服藥、回診,繼續備孕。Q:常常發炎,代表性生活亂?「女性也不要因為骨盆腔發炎,就懷疑男友在外面亂來。」烏恩慈表示,生活環境中本來就有很多細菌,骨盆腔發炎就像感冒一樣,是身體受到病原侵襲,不一定是因為性生活亂。男女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女性構造上比較容易發炎,就像有些人體質就是比較容易感冒一樣,建議以平常心看待,好好解決問題比較重要。有些人免疫力低,特別容易反覆感染。如果知道自己體質如此,就要多注意維護個人免疫力,包括睡眠充足、少吃促發炎的食物,作息不正常或身體比較虛弱時,應暫時停止性行為。
-
2021-04-25 該看哪科.婦科
健保大數據/骨盆腔發炎為何多集中在三、四十歲階段?
台灣每100個女性當中,就有8個人在一年內曾因骨盆腔發炎而透過健保就醫,比率不低。女性的骨盆腔為什麼會發炎?為何年齡層多集中在三、四十歲階段?今天「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每年近百萬患者的就醫數據,作為女性朋友相關問題的就醫參考。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從每年將近一百萬名女性的骨盆腔發炎就醫資料,可以看到女性因步入戀愛、結婚、生子等不同人生階段,開始承擔骨盆腔發炎的健康風險。也可以看出台灣衛教知識的普及、健保分級醫療制度的適切分工,有需要的女性都能獲得有效的治療。計畫生育、性生活活躍,患者以年輕女性居多。李伯璋表示,年輕女性性生活比較活躍、計畫懷孕,較容易有骨盆腔發炎的問題。不過近年少子化趨勢明顯,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避孕做得更徹底,有骨盆腔發炎的女性因此逐漸減少。李伯璋表示,女性如果下腹疼痛,有可能是骨盆腔發炎,也可能是泌尿道系統發炎,因為兩者構造很接近,因此醫師會需要進行鑑別診斷。正常的膀胱裡面是無菌的,陰道則是平常就有一些細菌,若進行尿液檢查,可以排除泌尿道系統的問題,再進一步透過內診、超音波等檢查,確認是不是骨盆腔發炎。台灣婦科診所多,就醫可近性高。李伯璋表示,這些都是基層診所就可以進行的檢查,台灣有不少診所特別專精於婦科,就醫可近性很高。女性只要稍有不舒服,通常都能及時在自己熟悉的婦產科診所,進行必要的檢查、接受恰當的治療,例如抗生素的療程。少部分病情比較嚴重的女性,也可以透過基層診所轉診,到大醫院接受腹腔鏡或是手術引流等治療。抗生素拿三天藥,記得要回診走完療程。說到抗生素療程,李伯璋表示,很多民眾在診所就醫,只拿到三天份的藥,會以爲這是健保署的規定,其實不然。抗生素的療程通常以七天到十四天為一個單位,只拿三天藥是不夠的,需要再次回診,才能走完療程。只是,如果很多人吃完三天的抗生素,自認改善而沒有回診,療程沒走完,細菌沒殺乾淨,生命力強悍就像「打不死的蟑螂」,除了可能反覆發炎,也可能會增加群體的抗藥性。那麼,為什麼診所通常一次只開三天藥呢?李伯璋表示,其實就算院所一次開七天抗生素,健保也會給付。但是,因為西醫基層的總額是固定的,如果申報越多點數,點值就會下降,基層總額為了穩定點值、進行內部管理,透過「簡表申報」的方式,藥品費用一律固定三天申報66元,不多也不少。如此不但能夠穩定點值,藉由回診,診所也能多獲得一次的掛號費。骨盆腔發炎患者,在診所就醫就能得到妥善治療。李伯璋重申,醫師可以視病人病情治療需求,決定用藥天數。依據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的規定,健保給付的處方用藥,是每次以七天份用量為原則。如果屬於慢性疾病,病情穩定,也適合長期服用相同藥品,醫師可以依照病人的病情需要,一次給予30天以內的用藥量,或開立三個月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李伯璋表示,骨盆腔發炎的病人,絕大多數都在基層就醫,就能接受到很好的治療,顯示台灣各層級醫療院所的醫療品質都是很高的。健保署也持續在部分負擔、論人計酬等改革方向上不斷努力,希望引導民眾小病到基層,大病才到大醫院。落實分級就醫、提升健康識能,成就健保永續。李伯璋說,健保署也支持各層級院所垂直整合,民眾就近到診所就醫,也有醫學中心作診所的醫療備援,希望民眾對於地區醫院和診所有信心,相信厝邊好醫師。此外,健保署也透過持續壯大健保快易通App及健康存摺,提升民眾的健康識能和醫療成本概念,選擇落實分級醫療的就醫行為,希望醫病雙方共同達成醫療人員不過勞、醫療品質提高、健保永續的美好願景。疾病小檔案骨盆腔發炎骨盆腔內器官的發炎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指的是女性生殖系統(包含陰道、子宮頸、子宮、輸卵管、卵巢等)發生細菌感染,導致發炎,是常見婦科病症之一。
-
2021-04-19 該看哪科.婦科
醫病天地/改善尿失禁 凱格爾運動療效佳
許多中年婦女都曾有過大笑、或急著追公車,不小心漏尿經驗,儘管周邊的人沒發現,但不自主滲尿仍讓人感到不好意思,甚至嚴重困擾。醫師表示,尿失禁是當腹壓增加時,如咳嗽、大笑、打噴嚏、跑步、跳繩等動作時,尿液恐有不自主滲出情形。根據調查,50歲以上中年婦女,約有3至6成都有過這樣困擾,危險因子包括生產、懷孕、肥胖、老化、抽菸等導致,病理機轉有可能是支持骨盆底的肌肉或筋膜缺損、尿道括約肌缺損,或本身膠原蛋白缺乏導致。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林姿吟說,治療尿失禁,保守療法仍為第一線治療方法,包括生活型態調整、凱格爾運動、骨盆底電刺激療法、生理回饋治療、磁波椅及陰道雷射治療。以凱格爾運動為例,運動是加強訓練骨盆腔底的肌肉群,因膀胱、陰道、子宮就是由骨盆底肌肉群支撐,訓練此肌肉群,可用來預防及治療因鬆弛引起疾病,甚至包括陰道鬆弛、子宮脫垂、甚至性生活障礙。 醫師提醒,病患需先辨別骨盆腔底肌肉群的位置,即是馬桶上解尿時,嘗試停止解尿,中斷小便的感覺,這就表示做到收縮周圍肌肉,如此反覆緩慢收縮5秒與放鬆5秒鐘,就是骨盆底肌肉運動。據研究,長期做此運動,對尿失禁有效率約41至85%。 另外,林姿吟也說,磁波治療儀也可用於治療尿失禁,療效約8成左右。至於雷射也可用於治療輕微尿失禁等婦科疾病。
-
2021-04-06 養生.聰明飲食
控血糖、助排便、防泌尿道感染…桑葚好處多,營養師教怎麼吃
一位年約55歲婦人因糖尿病前來就診,主訴血糖不穩,已經好幾年不敢吃水果,排便一直不順暢,也常有婦科感染。由於糖尿病患腸胃蠕動較慢,完全沒碰水果,膳食纖維補充不足,容易排便不順;若是血糖過高,也易併發泌尿道及婦科感染。那時正逢春天,是桑葚的產季。建議這位病人每天吃半碗(約30顆)的桑葚,若擔心血糖控制不好,分次吃也行,一個月後回診,病人告知,不僅排便順暢,婦科感染問題也改善了。桑葚富含花青素 高纖、低熱量助排便桑葚是桑科植物的果實,呈紅色或藍紫色,富含花青素、維生素A、C、E等抗氧化元素,還是高纖、低熱量的營養品。桑葚的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含量豐富,且帶有很多細小的籽,能促進大腸蠕動,因此有便祕的人,吃些桑葚可幫助排便。含糖量低適合糖友 一天最多吃半碗尤其桑葚含糖量低,升糖指數也低,GI值僅有25,很適合當成糖尿病患的水果來源。但也要注意,桑葚GI值雖低,民眾仍然不能吃太多,多吃一樣會使血糖控制不良,建議一天最多吃半碗的分量。莓果類防婦科感染 貧血女性吃也很好經常出現泌尿道或婦科感染的人,特別是糖尿病患,屬於莓果類的桑葚富含初花青素,可以防止大腸桿菌等壞菌沾黏到泌尿道及陰道,其他如蔓越莓、藍莓,也有一樣的功效。想要白裡透紅的肌膚,美白之外還要聰明補血,桑葚含有高濃度的鐵質,研究指出,每100公克的黑桑葚含有11.9毫克的鐵,而桑葚維生素C含量高,能幫助鐵質吸收、補血,還能抗老化。很適合有鐵質不足、貧血的女性食用。
-
2021-04-03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嘉義醫院黃元德 衝武漢接回台胞 抗疫用心不輸人
去年疫情初始,部立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搭包機赴武漢接回同袍,一句「你們終於來了」,讓他感動承諾「再一次還是會去武漢接機」。他始終充滿熱血,嘉醫是雲嘉地區主要公立醫院,院內從弱勢照護、防疫救災、政策推動,都比一般醫院更加辛苦,但他努力帶領嘉醫完成「公醫使命」。「你們院長好可愛喔!」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受訪當天,為了找一分資料進入院史館,剛好遇到院外某機構來賓到訪,滿頭白髮的他開心地打招呼、揮揮手,熱情的笑容感染了到訪者。坐不住的院長 四處傳遞笑容57歲的黃元德行醫滿30年,擔任嘉義醫院院長3年,個性開朗的他,直言坐不住,開會強調講重點,除了文字畫面計畫,更重視如何實踐,因個性外向、習慣走動式管理,院內員工常見到他穿梭各部門、診間處理公務的身影,並以笑容為同仁加油打氣。由於母親是護理師,黃元德從小就在醫院出入,對醫療環境不陌生,喜歡與患者互動。實習時發現外科患者都是愁容、痛苦,因此選擇充滿朝氣、祝福的婦產科行醫。滿頭銀髮的他幽默地拉起前額頭髮說,年輕時白了一撮,原以為可當「怪醫黑傑克」,沒想到白得太快「先老起來放」。選擇婦產科行醫 見證少子化黃元德回憶過往,民國81年到85年擔任住院醫師時,每月接生約150到200名嬰兒,那時候每天眼睛睜開就是接生,接生完就去睡,等護理師醒叫他再去接生,一晚接生多人稀鬆平常,升任總醫師時,5年已接生1000多名嬰兒,行醫迄今接生的孩子超過萬人。過去最忙時,他曾經一晚接生10多名嬰兒,年年都要接生元旦寶寶,今年卻「破功」、沒有元旦寶寶可接生,也是國內少子化,人口老化的見證者。心懷公醫使命 帶嘉醫拚轉型黃元德表示,許多人因為傳統刻板印象,不太重視嘉義醫院,直到去年疫情爆發,台灣防疫動員,部立醫院醫護人員衝第一線,他更代表國家到武漢接回台灣同胞,雖然辛苦、有染疫風險,卻是他當醫師擁有的最大成就感,也讓許多人看見嘉義醫院同仁的努力與付出。嘉義醫院是雲嘉地區主要的公立醫院,黃元德指出,醫院的養護機構內住民不僅是多重慢性疾病的老人,通常也是失能程度最嚴重的高齡者,院內從弱勢照護、防疫救災、政策推動,都比一般醫院更加辛苦。「嘉義醫院是這波疫情中,全國最用心團隊。」黃元德說明,院內針對疫情提供養護機構正確的防疫觀念、訪客管理及門禁管制措施,做好分倉分流、環境清消、積極防護,教育訓練中明確宣導通報及送醫原則,確保社區疫情爆發前完成整備,保全養護機構運作。近年黃元德帶著同仁通過一次次評鑑,完成「公醫使命」,去年度更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肯定,看著嘉義醫院持續成長、茁壯,他知道還有許多轉型、社會責任實踐,都等著他和嘉醫人共同努力、實現。黃元德小檔案現職:部立嘉義醫院院長學歷: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候選人、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碩士、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經歷:部立台中醫院副院長、署立豐原醫院婦產科、急診科主治醫師、醫務秘書、台北市立忠孝醫院主治醫師專長:高危險妊娠、腹腔鏡手術、婦科腫瘤、更年期保健、難產處理、醫院管理、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全面滿足病人身心靈的需求,尊重生命,落實弱勢民眾的照護。
-
2021-04-03 性愛.性愛後遺症
性交出血正常嗎?專家分析6大可能原因,熟女更應當心婦科疾病
有些女性在性生活時或在性生活後會出現少量的陰道出血。這種出血通常是淡粉色或者鮮紅色的,有時表現為白帶中夾雜著血絲,個別人會持續數日後才乾淨,或者反復出現。性生活出血是許多女性羞於啟齒的困擾,還會令人惶恐不安,擔心出現嚴重疾病。現在就來列一列性生活出血的常見原因。性交出血6個可能原因1.性交不當:粗暴性交行為,頻繁的性生活,都會導致女性內、外生殖器損傷而出血。這類出血常伴有陰部疼痛,嚴重者傷口可長達幾釐米甚至穿透腹膜到達腹腔,同時因出血量的不同有時為淡紅色,有時為鮮紅色。一旦性生活中或者之後出血,尤其是出血量多、無法止血時,千萬不要心存僥倖當作月經血去護理,應立即去醫院檢查損傷情況,採取恰當的治療措施。如陰道內填塞紗布止血或者縫合止血。一般男性是性行為的主動方,要注意性交過程不可過於激烈,要在身體承受範圍內享受魚水之歡。2.子宮頸癌:性生活時接觸性出血常常是子宮頸癌變的早期表現。子宮頸分佈有豐富的小血管,受到癌細胞的浸潤後會導致周圍組織變脆、毛細血管增生,有的人可出現菜花樣贅生物或者組織壞死脫落而導致出血。在性交的過程中,宮頸更容易受到損傷而出血。發現不明原因的性生活出血後,尤其是35歲以上的女性,應儘早到婦科門診行TCT(薄層液基製片細胞學檢測)和HPV(人乳頭瘤病毒檢測)檢查,必要時還需要進行陰道鏡下取病理活檢,確定病變類型,及時治療。人乳頭瘤病毒(HPV)是一種DNA病毒,目前已分離出130多種,不同型別的病毒侵犯的部位不同,會有多種臨床表現。如低危型HPV感染可造成尋常疣、趾疣、扁平疣、生殖器疣等,高危型的HPV持續感染可導致宮頸癌。據文獻報導99%的宮頸癌患者檢測出高危型HPV陽性,但HPV陽性並一定都會患宮頸癌。TCT檢查是宮頸癌的“哨兵”,對宮頸癌細胞的檢出率為100%,同時還能發現部分癌前病變及微生物感染。TCT和HPV聯合檢查更有利於早期發現宮頸病變,減少漏診。3.宮頸糜爛:八成以上女性會在婚後患有此“病”。這裡要說明一下,宮頸糜爛不是一種病,現在這個稱呼已被“宮頸柱狀上皮異位”所取代,且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變化。它與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的發生毫無關係。子宮頸在性激素的作用下,並受到炎症長期刺激,導致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細胞外移,使宮頸外口看上去紅腫,像是糜爛的樣子,或者宮頸外口的上皮細胞剝落,形成糜爛面。性交時由於男方龜頭的摩擦容易損傷造成出血。這類出血量比較少,可能僅表現為擦血或帶下裡夾有血絲。可通過婦科檢查確診,採用陰道上藥、物理治療或者手術治療。4.子宮頸息肉:在慢性炎症的長期刺激下,子宮頸口會出現單個或多個帶蒂的小肉芽組織,這就是宮頸息肉。宮頸息肉質地較脆,在與陰莖摩擦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擠壓出血,一般出血量較少,可行手術切除治療。5.生殖器官炎症:當有陰道炎時,陰道黏膜會充血水腫,在性交時容易損傷陰道黏膜而出血。女性的尿道和陰道相距很近,患有尿道炎的女性也容易在性交時受到擠壓損傷而出血。此外,女性患外陰炎、子宮內膜炎或者宮內節育環放置不當均可導致性交出血。避免生殖器官炎症的發生,就要注意個人衛生,尤其在性生活前後要做好清潔工作。如出現陰道分泌物有異味、顏色質地有變化,或者外陰瘙癢、陰道灼熱不適等症狀時要及時就醫。這裡需要提醒的是,若在陰道分泌物檢查中發現滴蟲,或者陰道炎反復發作者,需要性伴侶同時接受治療,並且在炎症未治癒前不要有性行為。6.子宮內膜異位:這類疾病是育齡期女性的常見病、多發病,常伴有痛經。它是由於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細胞,轉移種植到了宮腔以外的地方。有的子宮內膜異位到了子宮頸上,呈現出藍紫色結節狀,會出現性交疼痛伴有出血,一般出血量少,在婦科檢查後可進一步確診。性交出血會影響性生活的品質,也會由此暴露出女性身體尤其是婦科方面的隱患。因此如果在性生活中出現了出血的症狀,尤其是35歲以上的女性,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婦科做相應的檢查,明確病因,大多數情況是可以治癒的。不要擅自止血而不去醫院檢查,等到病情嚴重了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
2021-03-29 焦點.健康知識+
致病菌恐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洗衣機保養清潔3方法
洗衣機是居家清洗衣物的常用工具,但它自身其實也是個藏汙納垢的地方。 2016年,一篇關於北京市家用全自動洗衣機的微生物污染狀況的調查顯示,洗衣機洗滌水樣中平均細菌菌落數為13206CFU/ml(相當於1毫升的菌液塗板可以長出1.3萬多個單菌落),平均真菌菌落總數為229CFU/ml,共檢出17種細菌,多數為條件致病菌,少數為致病菌。檢出率較高的為銅綠假單胞菌(66.67%)、金黃色葡萄球菌(60.00%)和大腸埃希菌(53.33%)。其實,洗衣機洗滌水檢測出的微生物還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微生物存在於洗衣機槽夾層桶壁的污垢和生物膜中,洗衣機的微生物污染狀況令人擔憂。隨著洗衣機使用年限的增加,洗滌水細菌菌落數的污染總數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些條件致病菌與人體長期共存,會刺激人體的免疫功能系統,尤其是老人、小孩等免疫系統功能較差的人群。同時,還可能威脅家庭女性成員的身體健康,導致發生婦科疾病等。藏汙納垢原因有4個自身設計問題:洗衣筒的外面套有一個外套筒,洗滌水就在這兩層中間流動,排水不徹底致環境十分潮濕。時間久了,夾層裡便會附著大量的污垢,類似生物膜。這種污垢較易造成衣物的二次污染。進水管問題:洗衣機進水管常年處於有水的潮濕環境中,細菌和黴菌會在管壁上大量生長。同時由於進水管口徑比較小,內壁很難清洗。內管壁上的細菌和黴菌就很容易通過水流進入洗衣機中,污染洗衣機內的環境。排水管問題:洗衣機排水管排除污水時也會有少量污水殘留,給細菌和黴菌的繁殖提供了營養物質,會滋生大量細菌和黴菌。並且,下水管道中各種細菌、黴菌滋生,排水管直接與下水道連接,更容易通過孢子傳播進入洗衣機內環境。洗後殘留細屑問題:衣物脫落的細屑如羽絨、棉屑,以及洗滌水自身形成的水垢等,不會被徹底排出,而是附著到洗衣機內,尤其是在內外筒之間的空間中,水流沖刷作用較小,容易附著細屑。洗衣機如何保養清潔首先,洗衣機應定期進行保養和清洗消毒。可以將清潔劑倒入洗衣機,波輪洗衣機加清水至高水位,滾筒洗衣機跳過預洗設定,直接加入清水運轉5分鐘左右,使清洗劑充分溶解後再浸泡1小時,按洗衣機日常洗滌標準模式清洗即可。其次,儘快制定針對洗衣機使用的衛生防護指南。目前還沒有關於洗衣機清洗消毒要求和清洗劑產品的統一標準,個別產品無標生產,導致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建議管理部門根據洗衣機性能和消毒要求,制定相關的衛生防護指南,加強居家洗衣機使用的公眾指導。再次,養成良好的洗衣機使用習慣。建議將洗衣機放置於家中通風處,做到衣物分類清洗。洗衣後打開洗衣機蓋,以促進殘留水分的揮發,衣物洗完後馬上晾曬。頂開門的洗衣機用過之後,要用幹抹布將其內部的水擦乾。側開門的洗衣機還要把鑲嵌在門口的墊圈中的水擦乾,進水管和排水管要及時清洗和去除殘留污水。建議大家隨時關注洗衣機的衛生狀況,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保持好家用洗衣機的環境衛生。
-
2021-03-27 新聞.元氣新聞
2孕媽基隆旅遊探親寶寶等不及 醫為10新生兒吹薩克斯風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在面對少子化、將近4年的時間裡,久未有新生兒在院內誕生,去年10月婦產科主任陳致宇醫師到任後,喜迎睽違已久的第1位寶寶,到今天為止,共有6名女寶寶、4名男寶寶在醫院出生,今天醫院為10位新生兒祝福。其中2位孕媽來自屏東、台南,因旅遊、探親到基隆,在預產期未到的情形下出現落紅、破水等產兆緊急到院生產。院長林慶豐今天特別吹奏薩克斯風,一曲「想你」贈送與祝福寶寶們,來紀念這樣特別的日子與機緣,他表示,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身為區域醫院,歡迎懷孕媽咪們多加利用婦科門診進行諮詢、產檢或安排生產等,兒科主任謝王虎帶領的兒科團隊,可提供完善的婦幼醫療服務。婦產科陳致宇主任說,10位新生兒的媽媽來自台灣及世界各地,並非固定於基隆醫院產檢,卻具有這樣特殊的緣分到基隆醫院生產。第1位、第10位媽咪分別來自屏東、台南,因旅遊、探親因素到基隆,卻在預產期未到的情形下,出現落紅、破水等產兆而緊急到院。所幸2位媽咪都有隨身攜帶孕婦健康手冊,幫助醫護人員迅速掌握媽媽與胎兒的狀況,得以順利生產。陳致宇提醒,尤其是屬於高風險妊娠的媽咪,週數越大或接近預產期時,儘量避免過勞或是出遠門,務必多加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及寶寶的胎動;遇到身體不適時,也不必過於驚慌,盡速攜帶孕婦健康手冊就醫。
-
2021-03-21 癌症.卵巢.子宮
2021癌症論壇/卵巢癌易復發 精準醫療助延緩
癌症治療中,復發是許多病患最擔憂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延緩疾病復發成為治療的一大課題。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在卵巢癌治療上,已可利用基因檢測找出異常基因,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維持戰果」,大幅延後疾病復發的時間,延長存活期。一線治療後,逾70%卵巢癌患者一年半內復發。以癌症五年存活率來看,表現愈差的癌症代表惡性度愈高,存在更高復發機率,包括胰臟癌、卵巢癌等。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說,卵巢癌是婦科癌症中最容易復發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小於50%,被稱為「最棘手的婦癌」,逾70%的病患經一線治療後,會在一年半內復發,一旦復發就會一再復發,且距離下次復發的時間會逐漸縮短,最後產生抗藥性。不過,近年卵巢癌治療上已有重大突破,帶來曙光。基因檢測找出突變者,標靶藥物延緩復發。卵巢癌病患在完成標準的手術輔以化學治療後,在延緩疾病復發的「維持治療」上,突破過去僅以化學治療或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維持治療法,現今採取基因檢測,找出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患,並使用PARP抑制劑的替代性維持療法成為主流趨勢。PARP抑制劑屬於標靶藥物,以抑制癌細胞的DNA修復路徑延緩疾病復發,經研究顯示,晚期卵巢癌病患經基因檢測,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對含鉑類化學治療具有良好反應者,在服用藥物達兩年後並追蹤41個月,發現病患復發與死亡的機率大幅降低70%。據統計,國內女性每千人中就有一至兩名具有BRCA基因突變,且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皆與卵巢癌有關。其中帶有BRCA1基因突變者,終其一生有44%的機率;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則有17%的機率罹患卵巢癌。提醒病患確診後及早進行基因檢測等相關檢驗,如果有問題應求助婦癌專科醫師,擬定治療對策。●小辭典● 維持治療為延緩復發,卵巢癌經一線或復發治療後採取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三類,分別為介入性維持療法、繼續性維持療法,及替代性維持療法。給癌友的一句話:癌症雖可怕,好好配合治療,有望改善現況,愈來愈好。
-
2021-03-20 科別.婦科
非同小「咳」!女教師感冒喘咳 竟掉出10公分子宮肌瘤
42歲陳姓女教師日前如廁時,劇烈咳嗽,陰道內部居然咳出1團約10公分大小的肉塊組織,模樣有如鐘錘,無法塞入體內。婦科檢查發現為「黏膜下大肌瘤」。醫師提醒,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但如合併貧血、頭暈、頻尿,就應該積極就醫。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亞倫指出,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疾病,好發於30歲以上育齡婦女,發生率約20%,平均每5個輕熟女,就有1人有子宮肌瘤。到了40至50歲,發病率更高達30%至40%。子宮肌瘤致病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遺傳基因、荷爾蒙變化、個人體質、肥胖等因素有關。臨床依照肌瘤生長位置,可分為下列3大類:1.子宮肌肉層肌瘤:肌瘤生長於肌肉層中。2.黏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腔並常出現經血量增加的症狀,有時會塞住子宮頸甚至陰道口。3.漿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最外層往腹腔內生長,有時會壓迫到其他器官。蔡亞倫表示,如果子宮肌瘤體積不大,且位置並未壓迫子宮腔,通常沒有症狀。如肌肉層或黏膜下肌瘤太大或壓迫子宮腔時,就可能增加月經血塊、經血,導致貧血,若腹腔內肌瘤太大壓迫鄰近器官,可能會壓迫膀胱、直腸導致頻尿及便秘。以陳姓女教師為例,超音波檢查發現黏膜下大肌瘤,且子宮已被撐到14公分,為原來的兩倍大,以致她長年來,月經量多、長期貧血,容易頭暈,且頻尿,必須每小時上1次廁所。在治療上,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如無法改善,則考慮手術切除肌瘤,目前手術種類可分為傳統開腹手術、微創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手術、腹腔鏡手術)及微創子宮鏡手術。蔡亞倫解釋,通常會參酌子宮肌瘤位置及大小,來選擇手術方式,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陳小姐接受硬式子宮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經住院觀察1晚後,即順利出院。「近一半女性都有子宮肌瘤」蔡亞倫說,雖然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但嚴重時,恐引起腹痛、頻尿、便秘、貧血及不孕,建議定期回診,先以接受藥物治療,如有必要,仍須考慮手術切除肌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3-16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為圓媽媽夢冒生命危險治療 植胚胎成功產子
32歲余姓女子4年前29歲,因月經異常出血到嘉義長庚就診,診斷罹子宮內膜癌第一期,面臨保命及生育抉擇,她為圓媽媽夢不放棄,經婦科及生殖中心醫療團隊治療,採人工受孕,上月喜獲麟兒,成為嘉義長庚第3名子宮內膜癌生育保存治療後出生的寶寶。嘉義長庚婦產科主任歐育哲、不孕症科鄭菱勻醫師及婦癌科陳兆瑜醫師,上午與余女及丈夫,母親,舉行記者會分享見證,余女開心抱滿月嬰兒,感謝丈夫、母親支持,醫療團隊細心照護,讓她圓媽媽夢,她說,無法接受罹癌,她勇敢面對信任醫療團隊。「媽媽是冒生命危險產子!」歐育哲說,余女堅持不放棄,接受治療人工受孕,保命兼顧生育,子宮內膜癌初期患者標準治療,以手術全子宮切除、兩側輸卵管卵巢切除和後腹壁淋巴結摘除為主,婦產科團隊結合婦癌與不孕症專科,討論生育保存治療計畫。採口服賀爾蒙藥物治療搭配子宮鏡手術保留子宮,經1年口服黃體素治療,子宮內膜仍殘留異常增生細胞,改針劑藥物合併黃體素子宮內投藥,治療半年進入「做人」階段,但余女卵巢庫存量偏低,採試管嬰兒方法一次取卵獲2顆囊胚,因經歷3次子宮鏡手術,子宮內膜變薄不利胚胎著床,最後採低劑量排卵針合併陰道威爾鋼藥物,才讓內膜厚度及格進行胚胎植入,成功受孕。國民健康署公布,107年子宮內膜癌高居女性癌症第6名,成為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好發於40至60歲停經前後女性,飲食西化,病患年齡年輕化趨勢,治療整體預後不錯,尤其初期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達8至9成,如何保留生育能力,成為年輕子宮內膜癌患者重要議題。歐育哲建議婦癌與不孕症科團隊共同治療,與病人討論定治療計畫,完成生育盡早切除子宮,避免癌症復發。
-
2021-03-10 科別.婦科
嚇!喘咳下體掉出10cm肌瘤 42歲女教師這樣做不再慘白
一名42歲在中學執教的陳姓女老師,未婚外型清瘦,臉色卻經常一片慘白,每個月月經報到時,常因頭暈無法久站得跟學生請假,半年前因重感冒肺炎住進國泰綜合醫院,某晚如廁一陣猛咳,下體竟掉出一團約10公分的組織「以為子宮脫垂」當場嚇到,經婦產科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黏膜下大肌瘤,隨即安排微創子宮鏡順利切除,出院後的陳小姐,血紅素逐漸恢復正常,氣色由白轉紅,感謝治療肺炎的同時找到彩色人生。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蔡亞倫提醒,子宮肌瘤為女性常見疾病,好發於30歲以上育齡婦女,發生率約20%,40至50歲女性發病率更是高達30至40%,個案先前以為自己只是貧血體質,經痛也不以為意,還好因肺炎住院找到真相,臨床上,10公分的子宮肌瘤相當罕見。子宮肌瘤發生原因目前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基因、荷爾蒙變化、個人體質、肥胖等因素有關;蔡亞倫表示,一般依生長位置可分為子宮肌肉層肌瘤:肌瘤生長於肌肉層中;黏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腔並常出現經血量增加症狀,因為有時會塞住子宮頸甚至陰道口,相對較危險;另有漿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最外層往腹腔內生長,太大可能會壓迫膀胱、直腸導致頻尿及便秘。常見子宮肌瘤頂多2至3公分,如果不大且位置没有壓迫子宮腔,通常没有症狀,隨著肌瘤變大,臨床常見症狀包括:血塊增加或月經量過多導致貧血,蔡亞倫表示,個案血紅素只有3.9,與正常12g/dL的數值相比,明顯偏低。治療子宮肌瘤,初期可嘗試藥物治療,隨著肌瘤變大可進行手術治療,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會診評估後,透過「硬式子宮鏡」為陳小姐切除子宮腔内肌瘤,因為是自然孔洞,術後無傷口、疼痛少、恢復快,住院一天清醒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蔡亞倫提醒,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惡性率雖僅0.5%,但症狀輕則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造成經血量大、貧血及不孕,現代女性不婚、不生小孩比例逐漸升高,少了產檢可提早發現婦科相關疾病的機會,反而更要提高警覺,近期門診就出現未婚女性經痛確診為子宮內膜癌的案例,凡月經不正常出血、貧血、腹痛、頻尿、便秘,都是女性疾病重要警訊,盡早就醫勿輕忽。
-
2021-03-08 科別.婦科
女力當道!婦產科女醫比例增逾兩倍 優勢不只是同性別
三月八日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婦權運動而設立的國際性節日,「婦產科」則是最女性的科別,台灣女醫師取得婦產科專科和執業的比例穩定攀升,整體年齡也比男醫師年輕得多。兩位女性婦產科醫師分析,女醫師在婦產科的優勢並非是僅止於「與服務對象同性別」這麼表淺,而是在對孕產有誤解或偏見的社會環境中,她們能重視個體差異、支持現代女性探索並發揮自己的力量。根據2015年健保署委託研究報告,1999年到2013年,取得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的女醫師比例逐年穩定增加,已從8.6%增加到19.7%,僅次於小兒科及檢查科。有執業的婦產科女醫師比例,也從11.5%增加到23.6%,論佔比僅次於小兒科,論增幅則是各科之冠。雖然生育率逐年降,但內政部性別統計顯示,2009年到2019年間,都是女性的助產師,接生數從40人增加到148人。此外,2016年到2019年,男性婦產科醫師只增加27人(增幅1.4%)。女性婦產科醫師則增加96人(增幅18.5%),女醫師增加人數是男醫師的3.5倍。此外,婦產科女醫師大都比男醫師年輕得多,2019年婦產科女醫師以31到50歲佔70%最多,51歲以上僅佔30%,同年度婦產科男醫師則以51歲以上佔86%最多,31到50歲只有14%。禾馨婦產科主治醫師烏恩慈表示,考上醫科的女生越來越多,選科時會覺得婦產科比較吃香有兩個原因。首先服務對象都是女性,內診或討論私密的事比較不會尷尬,再者是婦產科出路多元,可專攻婦癌、不孕、婦科門診、產科接生。在醫療場域中,女醫師也會面臨刻板印象,認為女生一定比較溫柔、女生都是護理師;不過當醫師變資深,同性別優勢和刻板印象都會淡化,個案看重醫師的專長和特質,更勝於性別。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婦產科屬於外科,住院醫師養成蠻辛苦,白天要跟刀,婦癌長刀視野小而且得站好幾個小時,不過時間仍比其他大外科短一些。晚上值班接生、守急診、開婦科急刀,都是挑戰。一般會認為婦產科醫師生活品質不佳,但若不接生,只看門診和做產檢,或在採取值班接生制的醫療集團工作,休息時間還是受保障,張瑜芹則是受新生兒出生的喜悅吸引,依然投入產科工作。烏恩慈和張瑜芹都熱衷照顧孕產婦、有在接生,但自己沒有生孩子。烏恩慈表示,孕婦壓力很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周遭的人很習慣用自己的經驗去評價她的身心變化,包括親近的家人和朋友,要是跟大部分人不一樣,產婦會被認為「有問題」,徒增很多焦慮。烏恩慈特別注重個體差異,虛心理解每個女性、支持她們用健康的方式備孕、懷孕,就算她自己沒有生育,信賴關係的建立不受影響。張瑜芹表示,很多人熱心以過來人經驗給孕婦建議和指教,不是惡意,卻常讓孕婦很傷心、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讓旁人期望凌駕她自己的想法。現代女性希望被溫柔對待,孕期的身心不適可以被理解、可以和醫師討論自己的生產期望和計畫;至於醫師的性別、有沒有生產經驗,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
2021-03-02 癌症.卵巢.子宮
女大生吃藥調經期一年未改善 就醫才發現罹子宮內膜癌
一名20歲的女大學生,長期經期混亂不規則,但女大生及其家人都不以為意,認為「這麼年輕不會有嚴重的婦科疾病」,應該調經吃藥就可以改善,沒想到調經調了一年仍未改善,就醫檢查後才確診為子宮內膜癌症,幸好發現時仍早期,考量女大生年紀及保留生育功能的需求,決定以宮腔鏡切除腫瘤,再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目前定期密切追蹤內膜情況。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婦產科醫師陳璐敏表示,女大生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內膜有不正常回聲,進一步安排宮腔鏡後,發現子宮內膜有一個1至2公分腫瘤,最終切片病理報告證實是子宮內膜癌症。陳璐敏說,子宮內膜癌是指子宮體的內膜所產生出來的癌症,有9成罹患子宮內膜癌症的女性會發生不正常的子宮出血,晚期可能侵犯子宮附屬器官甚至侵襲膀胱或者腸道。陳璐敏也指出,近十年發現,子宮內膜癌症的發生率逐年上升,超越子宮頸癌症,成為女性好發率排名第6的癌症。子宮內膜癌和環境及飲食相關,研究發現,現代生活中有很多化學製品有類女性荷爾蒙的作用;加上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高熱量高油脂的飲食,體重增加又缺乏運動,都是子宮內膜癌增加的原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都相當好」,陳璐敏提醒,女性朋友一旦發現月經不規則、不正常陰道出血,一定要盡快就醫接受檢查,越早發現,治療率越高;也建議女性朋友多運動,減少脂肪與高升糖食物的攝取,清淡飲食,多吃生鮮蔬果,多喝水,盡量少喝飲料及食用加工食品,才能降低罹癌風險。
-
2021-03-01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
今天在關渡平原的和信醫院有一座近300床的醫療大樓,還有一座宋瑞樓教育研究中心。然而,卅年前,這所台灣唯一的癌症專科醫院,是從租用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兩個樓層開始,大約50至60床,員工不到150人。因為當時台灣尚未有癌症專科醫師的訓練計畫,所以,台大、榮總送資深內、外、婦科住院醫師來接受短期的癌症專科訓練。健保開辦 醫院衝量搶大餅記得有一位外科住院醫師,他現在已經是院長級人物,就跟我打賭。他説,我們那時醫院規模小,我每天巡病房,瞭解所有病人的情況,所以能夠維持良好的醫療品質。這時正好健保開辦,所有醫院都開始「衝量」搶食健保大餅,他認為,當和信醫院搬到永久中心以後,規模變大,如果不跟其他醫院一樣增加作業量,一定沒有辦法生存下去。我知道這位年輕人,話雖這麽説,其實是不想看到和信醫院改變。我回答他,我決定回國,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照顧台灣的癌症病人。對我而言,如果為了讓醫院生存下去而犧牲醫療品質,那就違反了我回國設立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照顧台灣癌症病人,進而提升台灣癌症存活率的初衷了。用心感控 病床周轉率高因為要維護醫療品質,我們絕對不會衝量,而「論量」不「論質」計酬的健保支付制度,確實不利和信醫院。所以,在醫院經營管理,我們不是追求量的增加,而是努力提升經營效率。我們用很多心,做感染控制,也有全國最高的護病比。因此,病人在醫院很少因感染而延長住院,也因為有足夠的護理人力,提供周延的全人照護,病人康復迅速。多年來,我們醫院病人的平均住院日都少於其他醫院,目前已少於四天。因而,病床周轉率遠高於其他醫院,彌補了一些收入。「正確的醫療是最經濟的醫療。」是我在杜克大學執醫時建立的信念。回國後,我希望能在和信醫院全面實踐。原則上,我要同事們不做不必要的檢查、不開不必要的藥,更不能執行不必要的手術,而是用最少的醫療資源,達到最好的醫療效果。儘管這樣的主張正義凜然,但是在論量計酬的支付制度下,就是要吃虧。卅年來,醫院的財務狀況一直在收支平衡的邊緣。用對的方法 照顧更多癌患然而,因為和信醫院癌症病人的治療結果很好,所以,多年來病人以及肯定和信醫院有所不為的社會善心人士,總會慷慨捐助,不但讓和信醫院能夠生存下來,而且,幫助我們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貴重醫療儀器及設施,容許和信醫院的醫護人員堅持用對的方法,照顧更多的癌症病人。
-
2021-02-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變性網紅懷孕網友驚呆 婦科醫學會籲:產檢醫師請加油
28歲變性網紅「罔腰」在IG曬出12周孕肚宣布有喜,網友驚呆熱烈討論,還被醫生打臉不要鬼扯。對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最有可能是在國外找代理孕母受精後植入腹腔回台生產,但腹腔懷孕有極大的出血風險,胚胎可能因腹腔空間不足無法長大,幫罔腰產檢的醫師「請多加油」。黃建霈表示,男變女的變性人想懷孕,最單純的情況是雙性人,也就是陰陽人,只要拿掉陽性性徵,保留子宮就是真女人,想懷孕不是不可能;然而,若是男變女的情況,通常只會讓變性者者裝上陰道有正常的性生活,子宮移植等於器官移植,需長期吃抗排斥藥,全世界醫療先進國家的子宮移植案例仍少,台灣還在人體臨床實驗階段,日本也剛起步,這也是為什麼罔腰在泰國變性三年來一直求問哪國可以裝子宮還找不到門路的原因。面對罔腰說是接受台灣醫學中心的人體試驗成功懷孕,黃建霈只表示,在台灣無論子宮移植、代理孕母都不尚未合法,若罔腰真的懷孕,比較可能的情況是在國外找代理孕母,受精後植入腹腔著床再回台生產。但他提醒,腹腔懷孕是子宮外孕的一種,跟著床在輸卵管一樣都有極大危險,胚胎靠著大腸、小腸、肝臟等外膜血管汲取養分,隨著胎兒長大恐怕超過腹膜可以吸收的程度。在開發中國家,腹腔懷孕常常導致孕婦死亡,已開發國家雖可藉由超音波掃描監控孕程,但臨床上能足月順產的腹腔懷孕案例實在很少,「曾有一位孕婦足月開刀剖腹才發現胎兒長在媽媽的腹腔,但幾乎是奇蹟」,黃建霈因此呼籲幫幫罔腰產檢的醫師要多加油,比正常產檢得多更多的注意跟小心。
-
2021-02-1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長「肝斑」是肝不好嗎?女中醫教你怎麼好好調養
什麼是肝斑?和曬斑不一樣嗎?臉上出現斑點的原因很多,不管是曬出來的、累出來的、肝不好,還是年紀到了,有斑就是有斑,肝斑、曬斑都是斑,男生、女生都不喜歡!臉上有斑,中文有好多稱呼:色斑、曬斑、黑斑、雀斑、瘀斑、肝斑、黃褐斑、色素斑、老年斑⋯⋯,還有還有,懷孕時在臉上會出現的妊娠斑。英文對於臉上有斑的名詞也有好多種:Sun Spot、 Dark Spot、 Freckles、Liver Spot、Melasma、Age Spot......,而這一堆名詞,其實都是指同一件事。我們常聽醫師說「肝斑」,雖然很多人不明白為何臉上的斑和肝有關,想說斑點不就是紫外線曝曬或是內分泌失調所引起的嗎?肝斑這名詞其實源自於中醫對臉上斑點的看法。中年後,容易肝氣鬱結而長斑古中醫稱斑點為「釐黑斑」,是指臉上黃褐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沉澱,這些斑點可大可小,邊界明顯,形狀不規則,摸起來平於皮膚,雖沒有任何病症,但會影響一個人的外觀。年輕的女孩患有釐黑斑的不多,但是中年婦女在兩頰、顴骨處或者鼻子兩旁、口唇四周都常見。古中醫觀察這些容易長斑的婦女,仔細地望聞問切之後,根據臨床大數據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中年「肝氣鬱結」的人,比較容易臉上長斑!很多患者一看到斑就說是曬斑,其實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太陽並不公平喔,一個人的體質與皮膚新陳代謝的快慢,這才是長斑與否的關鍵。的確,太陽曬多了,黑色素容易沉澱在皮膚上成為曬斑,這是絕對的真理,但是這無法解釋,為什麼年輕人無論再怎麼曬,卻也不會長斑呢?然而年過30 以後,尤其進入40 歲,就算是妳足不出戶,每天只照日光燈,卻也會開始出現斑點了。我們不得不承認,女人到了一個年紀,尤其是有肝氣鬱結症狀的人,身體的氣血循環不僅會變差,臉上也會開始長出黃褐斑!皮膚的黑色素沉澱不易消失,顯示著你的肝臟的狀態為「過度操勞」。以下這些因素,可能養成斑點 Check□ 雌激素過高、黃體酮分泌,例如懷孕□ 曝曬過多的紫外線□ 患有婦科病□ 患有肝病□ 睡眠不良□ 精神緊張女人天生比男人容易長斑臉上有斑的人看起來比較累、操勞、蒼老。但有人可能會舉手發問,或是認為這根本就不公平:「醫生,為什麼女人好像比較容易長斑?男人不是也會肝氣鬱結嗎?」不要說中年婦女了,很多懷孕的年輕女生,也是一天到晚跟醫女抱怨斑點變多,無論是年紀、還是懷孕,女人的內分泌只要一改變,像是雌激素過高、或是黃體酮分泌,都會影響皮膚,造成色素沉澱。所以懷孕的女人不僅肚皮上有黑黑的妊娠紋,臉上也容易有黃黃的妊娠斑。內分泌失調就像內憂,陽光就像外患,所以臉上有斑的人都要特別注意了。另外,如果患有某些特殊疾病,像是婦科病、肝病等等,也會讓妳容易長斑,如果觀察到自己臉上的斑變多了,身體又有其他症狀的話,請記得一定要去看醫生。另外,像是睡眠不良、精神緊張,也會影響你的內分泌混亂,導致斑點增加,這些都是屬於中醫裡所說的「肝氣鬱結」的症狀,一定要注意改善喔!調養祕訣1:好好調肝+脾腎黃帝內經說到:「肝喜舒暢條達」,所以重視睡眠、規律運動、放鬆心情、生活減壓,簡而言之,要調養肝臟,良好的生活習慣絕對是預防臉上長斑的加分項。進一步了解,若色斑暗黑,表示體內腎水不足;若色斑黃褐連成片,表示脾虛,也要一併調理腎或脾。尤其是對懷孕、接近更年期的女人來說,好好調理肝腎脾三臟絕不可少。中醫有一藥方叫做「逍遙散」,顧名思義,是專門給肝逍遙的,肝逍遙了就不會肝鬱,於是婦女的斑就會散去。也可以試試看醫女下面給的消遙茶,比吃藥更可口,也是補肝好物。色斑暗黑▼表示體內肝鬱+腎氣不足色斑黃褐連成片▼表示體內肝鬱+脾虛不足調養祕訣2:多重視防曬和補水雖然醫女提倡多運動和走向大自然,去戶外活動曬太陽是好事,但是記得外出之前要擦防曬乳,並且曬後要立即洗臉和補充水分,包括多喝水和塗抹保養品保濕。我推薦最佳曬後保濕品為天然『蘆薈膠』,不僅可鎮定燒燙的肌膚,還可迅速給肌膚補水,有水份的肌膚就會有活力,才能預防黑色素沉澱。就算是在室內日光燈下工作的朋友們,也要記得塗防曬和補水,皮膚才會健康不長斑喔。調養祕訣3:滋潤保濕加按摩如果想要淡化既有的黑斑,就要加強促進皮膚代謝。皮膚每28 ∼ 45天會更新一次,基本的皮膚保濕要做好,再加上勤於按摩和敷臉,皮膚新陳代謝就會好,原有的斑點就比較容易代謝消失。醫女的食療藥膳逍遙茶材料:菊花3g,薄荷3g,紫蘇3g,川芎3g,玫瑰3g,紅棗3 枚,500c.c. 熱水作法:1. 以上藥材稍微沖洗,用茶濾袋包好。2. 用500c.c. 熱水沖泡約10 分鐘即可享用。醫女的保健穴位斑點多半長在面頰、鼻子兩旁和口唇處,可使用蘆薈浸漬油搭配穴位按摩,清爽又修復。以食指或中指指腹輕柔按摩臉部,以下穴位各點穴一分鐘,直至皮膚產生輕微的溫熱感。承泣穴【取穴】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眼眶下緣間。【點按】食指深按於眼眶骨頭上。四白穴【取穴】瞳孔直下顴骨凹陷處,眼眶下緣一橫指。【點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顴髎穴【取穴】外眼角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點按】以食指深按於骨頭上。地倉穴【取穴】瞳孔直下,與口角外側交接處。【點按】食指深按於牙齦上。※ 本文摘自《逆齡食養》。《逆齡食養》作者:杜丞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11/11《逆齡食養》書封。圖/幸福文化提供
-
2021-02-14 科別.婦科
「13個子宮內膜癌因子」年輕女性要注意! 太胖、愛吃炸物快戒
50多歲的李太太是子宮內膜癌病人,在接受子宮內膜癌手術後,開始出現下肢淋巴水腫,剛開始大腿有些輕微浮腫,休息後也無法消除,後來症狀加重,左邊腳掌至大腿的整個浮腫,直徑大小都約莫右邊正常下肢的近兩倍左右。不僅造成外觀的嚴重改變,也影響到活動、手臂或腿部的皮膚變得粗厚與乾燥,並隨時伴隨癢的症狀,造成生活上的不適,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子宮內膜癌淋巴廓清術後產生的併發症。子宮內膜癌 13個危險因子要注意子宮內膜癌是臺灣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體癌(子宮體癌細分為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而超過九成的子宮體癌都屬於子宮內膜癌)列居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十名,且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林俊宏表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含肥胖、高熱量高油飲食、賀爾蒙因素,如:不曾懷孕、初經早或停經晚、更年期服用雌激素,或是老化、缺乏運動、第2型糖尿病、近親或自身有子宮體癌或大腸癌家族史、乳癌或卵巢癌、子宮內膜增生、曾接受骨盆腔放射治療等。治療子宮內膜癌 易釀下肢水腫後遺症針對子宮內膜癌治療,多是以傳統開腹式手術、微創手術-腹腔鏡或達文西為主,儘管腫瘤僅限於子宮內,但在沒有生育的考量下,醫師一般會建議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主動脈淋巴腺等,再依照病理化驗的結果確立病人的癌症期數,以準確預後和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不過,許多子宮內膜癌病人在依照標準治療法接受全面淋巴結廓清術後,恐有淋巴水腫、下肢淋巴無法回流導致腫脹、手術時間較長、神經受損、增加術中出血量、術後形成淋巴囊腫壓迫或感染、疼痛等潛在的副作用問題;而2008、2009年發表的大型跨國隨機分配研究顯示,針對早期子宮內膜癌病人,淋巴結廓清術可能在治療上沒有太大的益處,若過度清除淋巴結,對病人後期的生活品質可能會有極大的影響。前哨淋巴結造影 減少後遺症、癌症復發機會林俊宏說,淋巴系統是腫瘤細胞轉移的途徑之一,前哨淋巴結是與腫瘤連接的前端淋巴結,當病人發生癌細胞轉移到淋巴結時,前哨淋巴結常是主要轉移處。而前哨淋巴結造影方法就是將造影劑注入腫瘤周遭組織,醫師可以精準的切除該前哨淋巴結,不必將所有淋巴結都移除;在歐美的研究發現,初期子宮內膜癌手術使用前哨淋巴結造影方式,可以減少下肢水腫的後遺症,也不會有較高的癌症復發率。此外,前哨淋巴結造影術已用於其他類型的癌症,約莫40年前,前哨淋巴結的觀念就被提出,主要運用於體表惡性腫瘤,後來才廣泛應用在乳癌上。近年來,也開始被應用在婦癌手術。不僅減少後遺症、不影響癌症復發率,因為取出的淋巴結較少、較精準,手術副作用也明顯降低,且減少手術出血量。林俊宏提醒,透過定期的子宮頸抹片篩檢和對於不正常陰道出血提高警覺,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增加存活率。延伸閱讀: ·常經痛、經血多小心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6大症狀」只要有月經就可能出現 ·停經、無性行為就不會得子宮頸癌? 國健署揭「女性宿命」
-
2021-02-12 科別.精神.身心
「我很想吃,但吃了就會想不開…」從厭食到暴食,被卡路里控制的人生
那時,張沁文已經兩年多沒有正常進食了,像掉入一個巨大的黑洞,食物在她的眼中是魔鬼。「我很想吃,但吃了就會想不開,就想死。因為心裡有個聲音在說,那是魔鬼。」剛剛20出頭的年齡,張沁文掉髮、脫皮、長出老年斑,月經也不來了,就連上臺階都很困難。張沁文的父母每天盯著她吃東西,僅僅為兩小塊餅乾和半杯脫脂牛奶,她也會哭一下午,最後邊哭邊吃進去。一到吃飯時間,家裡氣氛就緊張起來…張沁文覺得那段日子是一場無聲的、昏暗的沙塵暴,主觀上知道爸爸媽媽是對的,但她就是無法接受食物,互相矛盾的想法撕扯著她。張沁文所說的病是進食障礙,屬於精神疾病,是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暴食障礙等一組疾病的總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陳珏對記者說:「進食障礙在精神科裡屬於小病種,而其中的厭食症卻是精神障礙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致死率高達5%~20%。」瘦到28公斤時,張沁文住進了重症監護室。檢查結果顯示,各臟器衰竭,醫院下了病危通知。在那之後的治療過程中,張沁文用網名記錄下自己面對厭食症的狀態以及漸漸康復的過程,並開始和其他病友一起組成互助小組,在網上為其他患者講解病情,為公眾普及相關知識。到底得了什麼病進食障礙本身並不致死,患者死因主要是嚴重營養不良導致的多器官衰竭或是併發抑鬱導致的自殺。就在兩三個月前,陳珏在門診見到一個患嚴重厭食症的年輕女性,將近1.7米的身高,體重只有25公斤,連蹲下去再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陳珏趕快聯繫華東醫院消化內科,安排病人先進行內科治療和營養治療,但不到一周,病人身體機能突然崩塌,猝死。「太遲了,來不及了。」陳珏感慨。進食障礙有就診率低的特點。《柳葉刀》雜誌2020年3月刊發的論文《進食障礙:急需創新和進步》中指出,只有約20%的進食障礙患者尋求治療,且往往是在病情發展的晚期,經年累月的症狀未得到及時治療,導致病情惡化迅速,更難控制。進食障礙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產物,最早的醫學描述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從1970年開始,西方醫學對神經性厭食症有了較多記錄,神經性貪食症的病例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急劇上升。2017年,據估計,全球有1600萬人受到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的影響。中國目前尚未有關於進食障礙的全國性流行病學調查,大眾對進食障礙的瞭解也相對匱乏,相當長時間內,國內僅有兩家醫院設有進食障礙專科: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張沁文從18歲開始減肥,身高1.62米不到50公斤的她只是「為了讓腿更細一點」。她給自己制訂了嚴格的食譜,用手機上的軟體計算卡路里,每天攝入熱量不超過800卡,如果能控制在500卡更好。每吃一口都要計算,哪怕多吃了幾顆青豆,她也要計算進去。節食是會上癮的,今天少吃了一點,明天覺得也許可以更少一點。漸漸地,張沁文早餐只吃1/4個紅薯,午餐僅有一小碗青菜,還要在清水中反覆涮過,沒有晚餐。同學提醒她已經太瘦了,不要再節食,她就偷偷把食物藏在袖子裡、口袋裡、餐盤後面。到了大二後半學期,她的體重已經不到40公斤。但她停不下來,對「吃」非常反感,眼中的世界也變了,再沒有任何事情能讓她開心起來,每一天都「盼著今天趕快過去,但又不想讓明天到來」。張沁文的父母意識到她病了,帶著她四處求醫。進食有問題就去看消化科,月經不來去婦科,心臟不舒服去心臟內科,父母還猜測她會不會是因為之前拔牙出了問題,四處查閱文獻,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再去神經外科、臨床營養科、骨科、內分泌科,甚至做了腦電圖和全身CT,還是不知道她究竟得了什麼病。直到有醫生提醒:「會不會是厭食症?」父親到網上四處查找,才終於找到對症的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張沁文被確診為「厭食症,伴隨雙相情感障礙」。進食障礙導致情緒失調迄今為止,進食障礙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就目前已知的研究成果,其發病主要涉及遺傳素質基礎及一系列環境因素,包括生物、心理、家庭、社會文化4個方面。根據西方的流行病學調查,進食障礙患者中90%~95%是女性,發病年齡在12歲~35歲。據陳珏在臨床上的觀察,中國厭食症患者的發病年齡集中在13歲~14歲和17歲~18歲,中考和高考後的假期會是部分學生極端節食減肥的時間段。陳珏解釋說,進食障礙會導致抑鬱、焦慮等情緒失調,尤其是厭食症患者,多數有與抑鬱症共病的情況。2014年,一項由比利時根特大學研究人員發表於學術期刊《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的研究顯示,自殺是進食障礙患者尤其是神經性厭食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進食障礙患者中,11.8%有自殺未遂史,43.3%有自殺意向。美國自殺預防資源中心於2020年2月公布的數據稱,在有厭食症病史的人群中,自殺的發生率為24.9%。儘管確切病因不詳,但陳珏在臨床中發現,進食障礙患者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往往出自生活條件較優渥、層次較高的中產家庭;父母對他們自小寄予厚望,要求嚴格,過度保護,很多患者的母親對自己身材的要求就很高;患者本人通常性格敏感、自卑,過度追求完美,即便自身已經很優秀。一部分厭食症患者會在治療後轉向貪食甚至暴食。張沁文就是如此。出院後,她的體重長了10公斤,還拿到了海外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長期過度節食後,張沁文的身體出現報復性補償,彷彿是體內放出了一匹脫韁的野馬,她開始了難以控制的暴食,到了國外後變本加厲。開始只是吃6個冰淇淋、十幾份盒飯,後來她連課也不去上了,待在房間裡什麼都不做,不停地吃,無論手邊的食物是什麼,都必須馬上塞進嘴巴。半生不熟的雞肉,她也吃過。「實在等不到它熱好,那時候,我感覺自己不是人。」張沁文說。好幾次,她都吃到呼吸困難。後來,張沁文才知道,她當時的情況屬於「再餵食症候群」,很容易休克,發生危險。情況太嚴重,張沁文只能回國。父母怕她半夜偷偷點外賣,換上了聲控鎖,只要開門就會報警,冰箱也安了鈴鐺。在父母的陪伴下,張沁文再次開始接受治療。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綜合三科病房主任李雪霓接觸過的患者中,像張沁文這樣由厭食轉為暴食的比比皆是。這像厭食在恢復道路上的一段彎路,但沒有清除行為(催吐、服用瀉藥等)的暴食,在經過持續的治療和引導後,身體能夠逐漸恢復健康。在李雪霓眼中,治療中最困難的情況,是限制型厭食轉為暴食清除型厭食,這不但增加了危害性行為,還使營養不良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最小的患者只有7歲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全球衛生與社會醫學系教授安妮‧貝克爾曾在斐濟做了一項文化人類學研究。結果表明,西方「以瘦為美」的觀念影響了人們的審美,從而進一步使人們對飲食的態度和行為發生變化。在陳珏的印象中,30年前自己就讀醫學院時,進食障礙還是一種很罕見的疾病。2002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開始使用電腦進行資料統計,那時全年門診就診進食障礙者僅8人次。2005年後就診人數逐年增加,由兩位數增加到三位數,2012年後更是顯著攀升,2016年進食障礙的就診人數超過1100人次,2019年已超過2700人次。李雪霓在一篇論文中提到,2001年至2005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收治進食障礙住院患者104例,是1993年至2004年總和的3倍。2011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成立了以收治進食障礙為主的專科病房。在陳珏看來,進食障礙的發病率增加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們的精神追求越來越高密切相關。近些年,「A4腰」「鎖骨放硬幣」「比基尼橋」在社交網路的盛行更催化了輿論風向,「瘦」不但意味著美,還與自律、成功甚至社會階層掛上了。1996年的一次世界範圍內的進食障礙流行病調查顯示,減肥是進食障礙發病機制中主要的危險因素,有30%~60%的青春期少女試圖通過節食來減輕體重,有7%~12%是極端節食者。2019年,中國心理學學者任芬和王燕學抽取285名中國女大學生進行研究。他們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的進食障礙與外觀焦慮和抑鬱均呈顯著正相關。在臨床觀察中,李雪霓發現社會文化對「瘦」的肯定還是很多病人康復的重大障礙,醫生不得不花大力氣去扭轉病人的思想。有個病人體重恢復到42.5公斤後,說什麼都不肯再治療,她無法接受42.5公斤以上的體重,因為「××明星就是42.5公斤」。隨著患者數量的增加,進食障礙在中國的發病正朝年輕化和低齡化,並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地區發展。門診中,李雪霓和陳珏都接診過只有7歲的患者。進食障礙也引起了國內醫療界的更多關注,2016年,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成立了進食障礙專科病房,長春第六醫院、南京腦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也加大了對進食障礙的研究。但由於科普和預防不足,多數人不瞭解這種疾病,甚至存在誤解,這使得很多進食障礙患者具有強烈的「病恥感」。張沁文在網上為普通人普及這種疾病的知識,同時鼓勵和幫助病友,而她自己也從陌生的網友那裡獲得了很多溫暖和關懷。她發現了海面下沉默的冰山─很多進食障礙患者認為自己的行為難以啟齒,無處傾訴,也不敢尋求幫助,身邊親人的誤解使他們更加無法接受自己,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很多深陷痛苦的女孩給張沁文發來長長的私信。2020年夏天,張沁文在微博上成立了行動小組,短短幾個月,就突破1000人。一些擅長營養學、心理學、醫學的志願者也慢慢加入,定期為組內的患者做科普和諮詢,讓患者知道,自己不是「怪物」,在康復的道路上並不孤獨。許多人從無數個崩潰、自責、絕望、無助的黑夜裡走了出來,在這條與食物戰鬥的道路上前進。「我們一定會好的。」張沁文很有信心。(米若/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43期,本刊節選)
-
2021-02-10 新聞.元氣新聞
身心治療引入服務 助部分街友脫離流浪
台北市社會局攜手三軍總醫院與聯合醫院,將身心治療引入服務,盼幫助部分街友不再流落街頭,主要因應有研究發現,部分街友就算得到住所,仍常因「旋轉門效應」再次流浪。台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工師楚怡鈞說,全台灣共2000多名街友,其中4分之1集中在台北市,當中又有9成住在台北車站跟艋舺公園附近。楚怡鈞服務街友已10年,他認為,若就有些個案是先患精神疾病才流落街頭,可能因為沒有病識感、沒有醫療資源、沒有社會支持,遲遲未就醫,導致個案出現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問題,工作與收入不穩定,最後變成街友,之後就一直卡在這個關卡。楚怡鈞指出,每當跟街友相關的社會案件發生,許多人就會直接認為這是個危險的族群,但其實是個案沒有機會得到醫療資源,且有些個案因為疾病發作而傷害到其他人,被強制送醫、接受身心治療,一旦病情較穩定了就被關進監獄,服完刑後又回到街頭,不斷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為了補起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北市社會局雙管齊下,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定期到遊民收容中心為街友看診;也開設「街頭急診室」,派出社工隨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醫師到街頭主動尋找需要幫助的個案,針對身心狀態提供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安排住院、協助安置等。與社會局合作的市立聯合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表示,一般認為幫助街友的第一步是「安置」,但有酒、藥癮的個案就算找到租屋處,仍會因酗酒或吸用毒品而被房東趕走,或是患有思覺失調症等疾病的街友,可能因疾病發作,認為房子不安全、 有人想害他等,再度回到街頭流浪,形成「旋轉門效應」。鄭勝允說,他參與這計畫,1年來已經服務超過70名個案,這部分的診斷分布極廣,包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嚴重精神病,憂鬱症、強迫症等精神官能症,失智症、智能障礙等認知疾患,酒精、非法藥物等成癮疾患等都有遇過,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女性個案。他回憶,這個案的身心障礙手冊上寫著患有思覺失調症,第一次看診時,收容中心的工作人員還特別提醒「這個人完全無法溝通」。看診過程中,這個案明顯恍神,問診都答非所問,只是一直抱著肚子說「痛」,判斷應是在急性發作期。鄭勝允表示,思覺失調症在急性發作期間通常只能投藥治療,但他想到在學生時期,老師有特別交代,遇到20幾歲的年輕女性抱怨腹部疼痛,有可能是有婦科問題,因此將這個案轉診到婦產科,才發現她有子宮外孕。鄭勝允說,後來在與婦產科、社工的通力合作下,這個案已經康復,且成功脫離無家者身分,有穩定工作,並會固定回來看診。當被問到,願不願意繼續幫助街友,鄭勝允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願意啊」,他笑說,不會有人一開始就心甘情願去照顧街友,但他在這過程中找到意義,也與社工發展出合作默契,「有些愛喝酒、打架鬧事、很兇的,在我介入後就變乖乖的,會繼續做下去啦。」
-
2021-02-04 科別.婦科
月經沒來、經血量異常?曾郁文:月經異常,可能身體3部位出現問題
月經異常是不少女性常見的生活問題,往往讓人不便,月經久久沒來也讓人憂心是否懷孕。不過出現月經異常情況需要注意的可不只有是否懷孕,更要注意的是是否有健康問題,甚至是疾病、癌症的疑慮。 月經異常與過早死亡有關? 婦產科曾郁文醫師指出,月經不規律往往是疾病的警訊。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於《英國醫學期刊》一項發表的大型研究指出,月經不規則與過早死亡息息相關,且越早出現者過早死亡機率越高。以結論看來,月經不規律者BMI值過高、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健康風險普遍比一般人還高。曾郁文醫師提醒,月經不規則可以視為疾病警訊,同時也可能是疾病的起因,因此若有出現月經不規則者,應盡早檢查不可大意。 月經沒來、經血量異常?月經異常3大問題包括腦! 卵巢可能相關疾病: 曾郁文醫師表示,月經不規則的常見主因之一就是BMI值過高,其不僅是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子,對卵巢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容易導致排卵異常,包括經血量異常、月經沒來,或合併出現多毛的情況、痘痘變多等。醫師也呼籲,有肥胖情況者,若有月經異常的情況更要注意。 子宮可能相關疾病: 另一方面,月經異常也常見出自於子宮,例如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兩者可能導致月經量大;子宮內膜息肉則可能導致不斷的異常出血,這三者屬於良性的疾病。 惡性疾病則包括了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可從非經期內的陰道出血作觀察,其為一個警訊,另外也會有白帶增加的情況,若出現了腹痛、排尿異常往往已進入了晚期,呼籲有發現相關症狀盡早檢查為佳,平時也應定期作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內膜癌則可能出現如子宮息肉相似的症狀,月經量變大及異常出血。因此若有發現相似症狀,雖不用過度緊張,但也不能輕忽。特別是許多人會認為是年長者的疾病,但其實也可能發生於年輕族群身上,應多加留意。而曾郁文醫師在此特別提醒更年期的婦女,若於停經後又發現不正常出血,一定要多加注意,盡早作子宮內膜相關檢查為佳。 腦部可能相關疾病: 除了卵巢與子宮病變之外,曾郁文醫師也指出其他常見的風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其與腦部有關。 曾郁文醫師指出,腦部的下視丘若出現異常的症狀相較前述幾項較不明顯,形成下視丘機能障礙,會影響荷爾蒙分泌,導致月經也跟著出現異常。此情況常出現在飲食不均、營養不良的族群身上,例如極端控制飲食的模特兒、為了美觀急速減重的族群等。而像是準備應考的學生、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等,壓力過大的族群也有可能引起下視丘異常,當中也包括了心理創傷等情緒壓力。 另外,引起月經不規則和腦部相關的原因,也包括了腦下垂體異常,如腦部出現腦下垂體腺瘤,最常見為泌乳激素瘤。其較難發現,未妥善處理恐會不斷擴大,處理起來更加棘手。 因此曾郁文醫師也表示,診斷時通常會綜合評估患者的飲食習慣、BMI、壓力狀況、抽血檢查、超音波檢查、腦部檢查(如MRI)等作一個全面性的檢查,也提醒自身若為上述族群多加留意。 19歲月經異常,檢查確診子宮內膜癌 月經異常不論年記為何都要留意,曾郁文醫師分享自身診間案例,就曾遇過一位19歲年輕女性檢查出子宮內膜。該名女子體型較為肥胖,據陪診的母親表示,女子從12~19歲之間月經都相當不規律,久至3~4個月才來一次。超音波檢查時發現子宮內膜非常厚,曾郁文醫師原認為僅僅只是子宮內膜增厚,畢竟患者還相當年輕,但沒想到進一步檢查切片化驗後發現竟是子宮內膜癌。所幸該名患者發現的早,為子宮內膜癌第一期,經治療並無大礙,也無須切除子宮。 留意月經異常保健康 超過3個月速就醫 曾郁文醫師提醒,月經正常與否攸關身體健康,不論是大小疾病都有可能,若有超過3個月月經異常的情況,就應盡早就醫檢查,萬不可再持續自我觀察,停經後出血也包括在內。 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適時紓壓避免壓力過大、適度飲食及運動避免過胖或過瘦。而抽菸已是多國研究證實和各種疾病、癌症等息息相關的習慣,自然也應避免。 另外,身有慢性病、婦科相關疾病、家族史者也要多加注意。例如糖尿病患者也容易病發各種疾病,當中就包括了子宮內膜癌,是一般人的3.4倍之高,應遵照醫囑規律用藥及回診,以達妥善控制。家中若有相關的家族史者,風險也會較於一般人來得高,也應多加了解,對其防範。 除此之外,遲遲未生孕者、晚孕者、不生者,這類的族群罹患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的機率較高,應多加留意。值得注意的是,卵巢癌雖不會導致月經異常,但據研究發現,月經異常者罹患卵巢癌的機率比常人還要來得高。 《延伸閱讀》 .月經沒來怎麼辦?醫:28天正負7天算正常,這些情況速就醫。 .更年期後出血是回春?是癌症?醫:3族群更要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長庚、馬偕、禾馨...全台接生特色醫療院所
台南安安婦幼診所 剖腹產率25%剖腹費用南北差異大 選擇自然產省很多健保大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剖腹產率明顯高於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但位於台南市的安安婦幼診所卻剛好相反,108年剖腹產率僅25%,甚至低於同在台南的成大醫學中心48%。該院院長潘咸安說,「台灣少子化嚴重,只要想生,不管用哪種方式生產,相信婦產科醫師都願意配合。」「自費剖腹產費用南北大不同。」潘咸安說,台北號稱貴族尊榮婦科診所,平均剖腹產費用五萬起跳,有些高達七萬元。相較下南部診所平價得多,以安安婦幼診所為例,不到一萬五。儘管北部費用高,但剖腹產比率卻比南部高。潘咸安分析,北部民眾多半較捨得花,自費剖腹產費用連同坐月子,差不多得花二十幾萬,南部則比較「踏實」,如果沒有必要,「能省就省」。潘咸安指出,安安婦幼診所遵守健保給付規定,一切照標準行事。另外,在孕婦回診接受產檢時,也會提供正確衛教訊息,讓孕婦瞭解自然產的優點。如果孕婦採取自然產,生產順利,且選擇健保房,住院兩天,出院結帳可能只需自付幾百元。潘咸安說,年輕孕婦多會上網瞭解自然產、剖腹產的優缺點,不太聽老一輩的建議,挑時辰生產的比率愈來愈低。台北馬偕醫院 剖腹產率28%降低剖腹產率 鎖定新手媽媽溝通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馬偕醫院剖腹率28%,遠低於其他醫學中心。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主任王有利表示,醫院長期以來就以低於30%的剖腹率為目標,更以新手準媽媽為率先溝通對象,透過精準管控達成此一目標。王有利說,各大醫學中心婦產科多有每月一次的「周產期罹病及死亡討論會」,馬偕這個會議至少已經運作27年,主要透過統計報表,由主治醫師指導住院醫師,針對每月剖腹產病例的原因進行檢討及討論。王有利表示,婦產科每個月也有全院剖腹產適應症排行,並公布自願、非自願剖腹的當月人次,在不影響醫學指引下,若這個月剖腹產比率高出三成,就會依照適應症排行,檢視醫師對孕婦的處置原因。結果發現,多年來,非自願剖腹產的適應症第一名為「前一胎剖腹」,還占一半,王有利說,這個現象讓科內醫師達成共識,花更多時間讓第一胎產婦了解剖腹產是否必要。「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有些執意要剖腹,我們會尊重,但也會讓病患了解兩種生產方式的好處及問題。」王有利說,大部分第一胎自願剖腹的原因是「怕痛」,醫師多會透過產檢建立互信醫病關係,本來要求剖腹的媽媽,多會改變心意。林口長庚醫院 剖腹產率38%避免倡議剖腹 接手高危險產婦健保署統計,108年度全台剖腹產人數5萬8669人,林口長庚居全台之冠,剖腹產數1885人,剖腹產率為38%。林口長庚醫院產房主任詹耀龍指出,林口長庚有全台最多的產科醫師,接生人數也最多,因此接受剖腹產的產婦也多,但主動要求且沒有剖腹產適應症者,估計僅3%到4%。詹耀龍表示,林口長庚每月接生人數約300到330名,但並非所有來院生產的產婦,都在林口長庚產檢。林口長庚是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當周邊診所遇上高危險懷孕或胎兒異常,多會轉來。他估計,林口長庚每接生一百名新生兒,有33名是高危險狀況,需要進到新生兒加護病房。詹耀龍表示,除了情況特殊的產婦,林口長庚不提倡剖腹產。許多孕婦主動詢問,「可不可以協助剖腹產?」甚至要求擇吉時剖腹,通常會被勸退。主要是剖腹產多了麻醉風險,如腹腔沾黏,可能會有產婦臟器及新生兒受傷風險,若產婦有潛在心臟疾病,麻醉也可能出現意外。詹耀龍表示,院內也避免讓醫師向孕婦倡議剖腹產,剖腹自費約二萬元,直接納入醫院營收,不會進到醫師口袋,也讓醫師較能秉持客觀的立場,協助孕婦分析,哪一種產程較合適。台中茂盛醫院 剖腹產率44%專精不孕症治療 雙胞胎多 剖腹率高在這次健保大數據調查中,茂盛醫院剖腹產率為44%,在地區醫院位居第一。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表示,該院專精於不孕治療,許多不孕患者接受人工生殖,胚胎順利著床,約一半比率屬於雙胞胎,生產風險較高,為此,許多孕婦選擇剖腹產。不孕症治療權威李茂盛表示,與一、二十年前相較,現在剖腹產率明顯較低,以前自願剖腹產主要原因是希望寶寶「好命」,但最近幾年則是因為孕婦怕痛。李茂盛說,許多孕婦怕痛,有些人是痛了好久生不出來而選擇剖腹產。其實現在無痛分娩技術進步,大幅降低自然產疼痛感,如果只因怕痛,倒可不必多挨一刀,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無痛分娩。另一個讓孕婦選擇剖腹產的原因是高齡懷孕。李茂盛表示,晚婚晚孕已成趨勢,許多孕婦年齡都超過四十歲,身體狀況相對較差,為了安全會選擇剖腹產。茂盛醫院剖腹產率為何偏高?李茂盛解釋,醫院收治眾多不孕症患者,接受人工受孕時,雙胞胎比率高達一半,依現行健保給付條件,適用於剖腹產給付。再者,不孕症患者在接受不孕治療後,後續產檢及生產多在同一家醫療院所,只要收治較多不孕症,剖腹產率也一定跟著提高。禾馨新生婦幼診所 剖腹產率44% 腹膜外剖腹產 需有團隊技術配合健保數據顯示,108年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剖腹產以981人次居基層診所第一名,剖腹產率則是44%。禾馨醫療執行長蘇怡寧強調,禾馨診所不是「剖腹產」特色醫院,而是「生產」特色醫院,給予媽媽全人照護。蘇怡寧說,多數產婦以自然產為主,但因生產有風險,剖腹產提供一個「救贖」。他解釋,自然產風險最常見胎位不正,另外還有胎盤位置不對的「前置胎盤」、胎兒相對媽媽骨盆還大的「胎頭骨盆不對稱」,或是媽媽身體狀況不佳。剖腹產的方式,除了需打開腹膜的傳統剖腹產外,現在也有許多媽媽選擇「腹膜外剖腹產」,避開腹膜腔再切開子宮,將胎兒娩出。蘇怡寧表示,腹膜外剖腹產並不是新手術,在過去抗生素不發達時就有,因為不用進到腹腔,較不易引起感染。但因手術方式複雜,且隨著抗生素發展,許多醫師改採傳統剖腹產。但近幾年發現,腹膜外剖腹產仍有其優點,包括減少感染、術後恢復快等,因此又開始興起。不過仍需有團隊和技術的配合,才能應付如此複雜的手術,也非人人適合。蘇怡寧說,禾馨採雙主治醫師開刀,並配合產科麻醉專科醫師,以經驗值和技術來說,面對腹膜外剖腹更有把握。木生婦產科診所 剖腹產率80%剖腹原因多元 院內產婦多高齡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度各層級院所剖腹產人次,基層診所排名中,木生婦產科診所以907人次位居第二,但以剖腹產率80%來看,則為整體最高。木生婦產科診所院長李木生表示,應該沒有80%這麼多,不過來院要求要剖腹產的產婦與過去相比確實大幅增加。產婦要求剖腹產原因大概有幾種,擔心難產最後導致「吃全餐」、擔心胎兒受傷、怕痛、有時辰的迷思、擔心產後陰道鬆弛影響性功能、網路資訊影響產婦決定等。李木生表示,不僅上述原因,曾有對夫妻,因先生準備外派,搶在出國前,太太滿足月的時間剖腹生產,讓先生能看見孩子。近年則因高齡產婦增加,顧慮的原因更多,院內近年協助的產婦約落在35歲,皆具高齡生產風險,臨床已少見20幾歲孕產婦。院內多採腹膜外剖腹,減少感染。當孕婦主動要求剖腹時,一定會給予衛教,由孕婦選擇,日前也有39歲的孕婦選擇自然產。院內的麻醉方式,使用多模式自控式硬脊膜外止痛法,以超前部署的概念進行先前止痛,產婦亦可依自己需求加強給藥。目前可達到術後不痛、可動、宮縮無感的良好狀態,產婦可盡早下床活動、哺餵母乳、加快恢復。※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生得少 更捨得花 自願性剖腹產費用價差大
對於部分婦科診所剖腹產比率及相關費用均高得嚇人,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也覺無奈。他說,這完全取決診所的態度,如果來者不拒,而醫師也覺得自然產的醫糾較多,而剖腹產只需一刀,相較簡單容易,風險也低,當然也會傾向剖腹產。不孕患者增加,懷孕後多指定剖腹產事實上,婦產科醫學會、衛生福利部均提倡自然產,不鼓勵非必要的剖腹產,為此,健保也擬定嚴格給付標準。不過,黃閔照臨床觀察發現,自願性剖腹產人數愈來愈多,寧願多花點錢也沒關係。黃閔照分析,這與台灣不孕患者持續增加,以及生產數少等兩大因素有關,許多人接受不孕治療,嘗試多次,費用昂貴,且身心俱疲,順利懷孕後,不想承受任何自然產風險,而指定剖腹產。此外,台灣平均生產數僅一點多,大部分女性只願意生一胎,生第一胎時,考慮就多一點,常擔心要是待產時間拖得很久,還生不出來,倒不如一開始就選擇剖腹產,免得白痛一場。醫師提醒,硬要照時辰生,恐帶來更多危險國內不孕症治療權威教授李茂盛說,昔日剖腹產幾乎都是公婆的主意,早在媳婦生產前,就花錢請命理師算出金孫出世的良辰吉時,要求醫師必須在幾點幾分執行剖腹產。近幾年來,女性意識抬頭,要求擇時剖腹產的個案明顯變少。李茂盛說,自然產好處多多,如果硬要挑「好日子」,決定剖腹產時間,千萬不能過於執著,如果一定要依照命理師指示開刀,還可能增加手術風險。舉例來說,如果預定凌晨一兩點,即使醫師願意,但此時剛好是大夜班,護理師與麻醉醫師、護理師等人力容易不足,一旦發生意外,風險更高言,不可不慎。李茂盛指出,如果剖腹產時,產婦突然大出血,或是新生兒出生後呼吸窘迫,這時候必須緊急請求外科、小兒科等專科醫師支援協助,風險極高,一有差錯,反而危及產婦及胎兒生命安全,「醫院診所及醫師都不應該順著孕婦及其家屬的意願,而看時接生。」提供各種醫材選擇,南北收費差距大值得注意的是,依照全民健保規定,產婦如果選擇自願剖腹產,就必須自付一部份手術費用,但這筆費用南北差距甚大。黃閔照指出,少部分婦科診所積極經營品牌形象,以產科界的名牌包包自居,號稱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例如,防沾黏的貼片等醫材,費用當然就貴上許多。黃閔照表示,相關醫療費用均需通過當地衛生局審核,只要收費在合理範圍,而產婦也願意自費,婦產科醫學會並無意見。非常規時間出勤費,應在3000~12000元間此外,基於醫師與產婦的信任感,及使用者付費原則,已有部分醫院收取「非常規時間出勤費」。經婦產科醫學會核算後,建議「非常規時間出勤費」應在三千至一萬兩千元之間,黃閔照說,只要通過衛生局審核,就能向產婦及其家屬額外收取這筆費用。不過,此制上路兩年多,並非每家醫院都會收取這筆費用,例如,同為馬偕體系,台北馬偕收此費用,但新竹馬偕就沒收,黃閔照說,各家醫院考量不同,目前收取「非常規時間出勤費」的醫療院所以基層診所居多。黃閔照提醒,準媽媽在生產之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由醫師評估情況,選擇最適合的生產方式,站在醫學會立場,如果能夠自然產,就不要剖腹產,沒有必要白挨這一刀。※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2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內褲要用熱水洗?洗錯堆滿菌!快避開NG清洗動作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沒有性行為,但陰道搔癢、分泌物好多,有異味,就醫被診斷罹患了「黴菌性陰道炎」,究竟感染從何而來?陰道發炎 分泌物出現異色要注意婦產科醫師劉惠珊表示,與私密處緊貼的內褲,若沒有正確清洗及晾曬,很可能會使得黴菌入侵,引起「陰道發炎」,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婦女特別容易發生。劉惠珊指出,正常女性的陰道酸鹼值應呈pH3.8~4.2的弱酸性,分泌物呈透明或是乳白色,而且幾乎沒有味道,頂多有點鳳梨微酸的味道,若以顯微鏡檢驗正常的陰道分泌物,只會看到屬於益生菌的乳桿菌。但是,當陰道發炎時,分泌物可能變成白色塊狀或黃綠色,且變得濃稠,散發出類似魚腥味的異味,患者的外陰部還可能會出現騷癢感或是灼熱、小便疼痛、性 交不適等症狀。正確清洗內衣褲避免黴菌感染 如廁擦拭要注意劉惠珊建議,一旦發現有陰道感染情況,要確保內褲清潔過程沒問題,最好是清洗後太陽曝曬後再穿,或是熱水煮過消毒,徹底消滅黴菌,但若常反覆感染,也可以考慮汰換掉內褲。另外,有些女性上班族因為感染問題相當困擾,如果不方便一直換內褲,不妨使 用「護墊」,但一定得勤換,每次上廁所時都要更換;小女孩因為沒有感染途徑, 比較不會感染,但要注意上完廁所擦拭時,不要從屁股往前擦,才不會把細菌從肛門帶到陰部,要從尿尿處向肛門處擦,才是正確的方法。貼身衣物避免大鍋洗 弱鹼性洗劑才給力與私密處接觸的內褲,清洗上該怎麼做才正確,以免惹「菌」上身?家事達人陳映如提及,應每天手洗,且使用pH值6~8弱鹼性的洗劑,清潔力會比較好;中性洗劑雖然溫和,但清潔力沒有那麼好,因此若同時要有洗淨力,又要保護衣物,建議選擇弱鹼性的洗劑。清洗用冷水、不要用熱水 活氧漂白水避免內褲變黃值得一提的是,不建議用熱水洗內褲,因為陰部的分泌物有蛋白質,遇熱會凝固,反而滲透到纖維內不易洗淨,用冷水洗即可。此外,而內褲穿久了,與陰部接觸的底面會變黃,這是因為分泌物裡面有乳酸菌,穿久了會有點泛黃,若介意可用活氧漂白 水(粉)加以洗淨,其中「過碳酸鈉」成分遇水分解為氧氣,能夠有效把髒污帶走。洗衣機清洗內衣褲 避免襪子一起攪和若覺得每天手洗內衣褲很麻煩,可以和其他衣物一起丟洗衣機,但最好2~3天內就洗,以免細菌大量孳生,要避免與襪子一起洗(襪子的細菌很多)。內褲若是蕾絲材質,建議用洗衣袋包著才不會傷到料子;另外,要注意洗衣槽的乾淨與否,因為洗衣機清洗不同衣物,可能有細菌附著其中,洗衣槽要定期 清潔,才不會讓細菌跑到內褲上面。內褲最好太陽曬乾 陰天不得已才烘乾在晾曬方面,陳映如表示,可以用曬的最好,陽光的紫外線可以殺菌,不要把內褲晾在房間或浴室,「風乾」無法殺滅細菌,尤其浴室潮濕,還可能孳生大量細菌,不利於健康;內褲不要反過來曬,會有灰塵,接觸身體那面若沾染到灰塵,再穿到私密處可 能會造成不適;若是陰雨天,沒有太陽,可考慮烘乾。鋼圈內衣最好手洗 材質不佳恐冒濕疹此外,若是鋼圈內衣,最好用手清洗,曬的時候倒過來,用夾子夾在罩杯下緣,內衣才不會變形,若懶得用手洗,記得用內衣專用的「球型洗衣袋」保護丟入洗衣機清洗,再用正確方式曬乾即可;雖然內衣不會接觸私密處,較無感染問題,但有人2、3天換1次,不一定天天洗,建議內衣選擇透氣材質,否則長時間穿著、悶著,有可能會長濕疹。內褲底部泛黃應換新 未經洗滌別穿上身除了清潔問題,陳映如建議,若是內褲的底部已嚴重泛黃,怎麼洗都不乾淨,且鬆緊帶變形,最好就換新。有人很節省,內褲已穿到長出一點一點的黴菌還不換新,很讓人捏把冷汗;內衣也是,有鋼圈的內衣如果已經變形,與胸形無法貼合,建議換新,以免胸部受擠壓或壓迫,造成不適,影響健康。此外,議內褲材質最好挑選棉質的,避免穿太緊身的內褲,造成悶熱、不透氣,容易感染。而新買的內衣褲未經洗滌就穿在身上,其經常使用化學添加劑,對人體的皮膚有刺激作用,建議買來都要洗過、曬過後才穿。延伸閱讀: ·穿鋼圈胸罩易得乳癌?無鋼圈內衣會讓胸部下垂、外擴? 醫師解析「胸罩迷思」 ·不穿內褲身體會出現什麼變化? 婦科教授曝1恐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