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5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妊娠高血壓
共找到
28
筆 文章
-
-
2023-09-08 醫療.心臟血管
醫師為什麼會詢問高血壓家族史?一次瞭解高血壓與遺傳的關係
高血壓患者就醫時,醫師經常會詢問是否有高血壓家族病史?這究竟是為什麼?難道高血壓與遺傳有關嗎?有家族病史就一定會得到高血壓?如果是的話,遺傳機率多高?元氣網根據相關資訊與報導,整理出4個相關問題與答案,帶您了解高血壓與遺傳複雜的關係。Q1:高血壓會遺傳嗎?根據發生原因,可以將高血壓大致分為兩類:1.「原發性高血壓」:也稱本態性高血壓。找不到特定原因所引起的高血壓,約有95%的高血壓病患屬於此類型,目前推測與遺傳、年齡、性別或生活型態有關。2.「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為次發性高血壓。由特定的疾病或病因所造成的高血壓,這類型的高血壓只要將疾病或病因改善,血壓就能夠恢復正常,但繼發性高血壓患者約僅佔整體高血壓病例中的5%。常見的有:懷孕所引起的「妊娠高血壓」、腎臟疾病所引起的「腎血管性高血壓」,以及因為內分泌異常、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壓,都是屬於繼發性高血壓。要特別注意的是,高血壓疾病本身並不僅受遺傳控制,只是容易從父母遺傳到容易引起高血壓的體質。據研究指出,有高血壓體質的人,如果生活環境容易引發血壓上升時,環境因素會如同扣板機般引起「高血壓」的問題。Q2:有高血壓家族史就一定會得高血壓?常聽到「高血壓有家族史」,這又是怎樣的情況?一個家族往往家庭成員有高血壓時,因為類似的基因、相同的環境與生活習慣,這才讓高血壓可以在家族中遺傳。國外研究也指出,即使有家族高血壓的病史,只要在成長的過程有健康的飲食習慣,養成運動的習慣,生活作息良好,無抽菸和酗酒的問題,也有機會將血壓控制在正常,所以說遺傳並非引起高血壓的唯一原因。Q3:高血壓遺傳機率高嗎?高血壓會隔代遺傳嗎? 雖然遺傳並不是高血壓直接的原因,如果家庭成員中有高血壓疾病,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就會增加。目前研究指出,當親生父母和祖父母患有高血壓時,他們的孩子和孫輩會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具體來說,尤其家庭成員是在55歲前就罹患高血壓,此種高血壓受到生活方式的影響較低,家族就有可能帶有高血壓體質的基因。目前透過雙胞胎和家庭的研究表明,高達 30~50% 的血壓數字變化可能經由家族史造成的,但仍有待學者持續加以研究釐清。目前推估高血壓的遺傳機率可能最高也不會超過50%,有可能帶有高血壓體質的基因卻沒有顯現高血壓,對女性影響較男性顯著,並且也有隔代遺傳的機會。Q4: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要如何預防?可以做些什麼來降低患病風險?如果一個人有高血壓家族史,要想降低未來罹患高血壓,就要儘可能減少環境因素來誘發高血壓。●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吃太多鈉(高鹽飲食)會增加日後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尤其容易在加工食品和餐廳飲食較高,鉀攝取不足也會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如果攝取鉀足量也有助於平衡鈉攝取過高的問題。其他飲食因素:攝取過多紅肉、含糖飲料、反式脂肪都會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養成運動的習慣:運動有助於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有助於保持動脈血管的彈性,目前建議每周應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例如快走或騎自行車。●限制酒精攝取:限製酒精攝取有助於預防高血壓。女性飲酒量應限制為10克的酒精,男性每天飲酒量應限制20克的酒精。10克的酒精 = 3.5% 啤酒 360ml = 12% 葡萄酒 105ml = 40% 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 30ml●戒菸:雖然抽菸與高血壓的關係仍不清楚,但吸煙或會增加動脈血管硬化的風險,動脈硬化後就容易引起高血壓。●體重:體重越重會增加心臟的負荷,也會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定時監控三高: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往往是連帶一起的疾病,糖尿病和高血脂都會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所以想避免一定要養成定時監測三高數值的習慣,才能避免引起高血壓。參考資料:美國CDC資料 verywellhealth Medicalnewstoday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6-15 焦點.元氣新聞
卵子一去不復返!時光機也救不回老化的卵子!醫師籲:及早檢查AMH值掌握妳的生育力
晚婚晚育已是目前社會趨勢,不少女星在臉書分享已加入「凍卵」行列,為求延長生育年齡,今年起桃園市和新竹市也率先開放凍卵補助,盼增加懷孕率,降低少子化危機。面對是否要凍卵前,很多女性選擇先上網做功課,關於凍卵的討論也不少,例如「我該凍卵嗎?」「凍了卵就一定可以當媽媽?」「凍卵會不會傷身?」針對網路上常聽到的女性凍卵10大迷思,udn邀請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理事李怡萱醫師,提出正確解答,並呼籲女性定期了解自身卵巢狀況,掌握未來生育力。Q1:AMH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都說凍卵前要檢測AMH指數?A: AMH全名為Anti-Müllerian Hormone,中文名稱為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是一種醣類蛋白,主要由卵巢小濾泡分泌,本身卵巢小濾泡數目愈多,血液中測得的AMH濃度愈高。臨床上主要透過AMH數值判斷「卵子庫存量」,而不是卵子品質。AMH的正常值跟年齡成反比,隨著年齡增長,AMH值會持續下降,卵子一去不復返,若有生育計畫,建議一年一測AMH,若有危機及早凍卵。有生育計畫的女性,即使沒有凍卵的規劃,透過一年一次抽血檢驗AMH值及超音波檢查,持續掌握自己的卵子狀況,更能完善後續生涯及生育規畫。Q2:凍卵的方式是什麼?取卵手術、打排卵針會傷害到卵巢嗎?A:凍卵是預存健康卵子的一項技術。正常生理狀況下,女性每個月會排出一顆成熟卵子,其他未成熟的卵子將會萎縮流失,而凍卵技術是透過口服及注射型的排卵藥物,誘導增加排卵數量,使原本會萎縮流失掉的卵子能夠一起長大成熟,再由取卵手術將卵子取出冷凍保存。很多人擔心施打排卵藥物會造成癌症或是傷害身體,然而凍卵的療程僅約14天,並非長期使用排卵藥物,且藥物能自行被人體代謝,不會對身體造成顯著影響,目前也沒有任何研究顯示,施打排卵針或是服用排卵藥與卵巢癌相關。取卵手術是一種無外傷傷口且復原快速,不需要住院的手術方法。取卵過程會採舒眠麻醉,醫師會在陰道超音波導引下,確認濾泡位置,並用取卵針至卵巢取出卵子。手術的過程僅留下針孔般傷口,很快就可以自行癒合。Q3:凍卵療程會有併發症或是後遺症嗎?A:取卵手術,除了麻醉本身具有風險,術後約有2‰-6‰的機率(依個體狀況及院所不同其數據有所差異),可能會有內出血,感染,膀胱受傷等併發症。另外打排卵針可能會出現「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如腹脹、腹部輕度到中度疼痛、體重增加、噁心嘔吐、腹瀉等,但是這些不適症狀都是短暫的,通常在2到7天內可逐漸改善。Q4:取卵手術只要做一次嗎?凍卵過,未來還可以繼續凍卵嗎?A:隨著年齡增長,卵子的數量、品質也會逐漸下降;所以醫師會依據年齡建議需要凍卵的數量:● 小於35歲:建議數量10到15顆● 35歲到38:建議數量15到20顆● 39歲到40歲:建議20到30顆● 41歲以上:建議30到40顆每次凍卵療程,最後能取出的卵子數量並不一定可以一次到位,因此若要達到建議目標卵子數,根據個人的卵巢庫存量,執行取卵手術的次數也可能不同。舉例而言,AMH高而且年輕的女性可能一次就能取足夠顆數,相反的AMH低且高齡的女性,可能需要多次手術才能達到目標。凍卵並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未來有生育打算,在卵巢功能尚可前都能施行,建議凍卵前先與醫師討論,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條件,給予個別建議。Q5:凍卵後,保證可以生出寶寶嗎?即使50歲以後更年期,還可以用嗎?A:凍卵屬於試管嬰兒療程的前半段,未來如果打算要生育就需進入試管嬰兒療程,將原預先冷凍的卵子解凍後與先生的精子受精成為胚胎,再將胚胎植入子宮著床,即完成試管嬰兒療程。影響胚胎著床成功率的原因很多,且女性年齡愈大,發生流產、死胎、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機率高,懷孕期間也容易增加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等妊娠合併症風險。即使有凍卵,有生育打算的女性也建議盡早懷孕。至於卵子的使用規定,依照現行台灣人工生殖法,並沒有規定使用者的年齡,需使用預存的卵子,必須要有婚姻關係,才能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子宮的條件也得納入考量,不過在現今醫療技術的協助下,不一定更年期後就完全不能使用。Q6:取卵前,需要養大卵子或是看中醫調理身體嗎?A:卵子生長有一定的規律性跟時間性,所謂的養卵最重要的還是建議正常生活作息、均衡飲食。因每個人狀況不盡相同,建議可先到門診檢查,根據檢查結果有需要醫師會建議適合的營養品補充。臨床上常見女性自行服用含有荷爾蒙的營養品,結果照超音波發現卵巢長了水瘤,反而影響療程。故建議補充營養品前或需中醫診療養卵前,應與醫師充分討論。Q7:傳統「以形補形」的概念,可以運用在補卵上嗎?多吃蛋可以讓卵子品質加強?A:強化卵子品質,以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為最高指導原則。其中「地中海飲食」法來說,簡單、清淡、以及富含豐富的營養素,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好油為主,攝取大量多元新鮮蔬果,蛋白質以白肉取代紅肉,澱粉則以未精製全穀類作為主要來源,並非僅是「以形補形」的概念,而是均衡飲食才能養出品質較佳的卵子。Q8:凍卵價格大約是多少?能凍多久?A:台灣目前凍卵手術費用平均約在10萬到12萬,取卵後,每年需支付凍卵保存費。依照國健署規定,冷凍卵子或是冷凍精子,並沒有冷凍保存的使用期限,只要滿10年,採取書面申請繼續延長冷凍時間即可,但是胚胎則有冷凍保存10年之限制。Q9:取出冷凍的卵子、胚胎,會與新鮮的卵子、胚胎一樣嗎?A:目前的冷凍技術是將卵子、精子、胚胎放置在攝氏負196度的液態氮之穩定冷凍環境中,解凍的卵子、精子或胚胎,與新鮮的生殖細胞狀態幾乎沒有差異。根據臨床觀察,若年齡小於35歲凍卵的女性,其使用解凍卵子與新鮮卵子的懷孕率,差異不大。Q10:如何選擇有保障的生殖機構?A:婦產科醫師需要取得「人工生殖機構施術醫師」資格才能施行取卵、凍卵、試管療程等醫療處置,除此之外建議評估該機構的試管嬰兒成功率、醫師口碑、胚胎師資歷及生殖實驗室環境設備等,經驗愈豐富的醫療團隊才能讓未來的試管嬰兒療程更輕鬆順利。另外,機構的生殖實驗室是否具備: 「24小時環控系統」,嚴格監測溫度、溼度、壓力、落塵微粒、VOC等,避免生殖細胞耗損,且環控系統能即時連線管理員即時調整誤差;「不斷電系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確保所有的生殖實驗室設備能夠24小時供電不受任何影響;選擇高端嚴謹且具有高規格硬體設備的生殖機構,能夠讓妳的卵子安全保存在高品質的環境;經驗豐富的胚胎師,能夠有穩定熟練的胚胎操作技術,精準判斷胚胎之能力,提高試管嬰兒懷孕率。「生育自主」是每個女性都擁有的權力,透過社團法人台灣凍卵協會(TEFA)協辦的 「凍住卵實力, 幸福妳定義」台北首場公益講座超過百位女力共同參與,講座中除了推廣凍卵正確知識與觀念,也解析凍卵迷思,讓大家更加了解凍卵療程。李怡萱醫師也透過本次講座再次呼籲女性,自知才能自主,檢測AMH是了解自己生殖健康的第一步,後續若想凍卵,14天,即可擁有幸福的不同樣貌。TEFA未來將持續在全台各地舉辦一系列公益衛教講座,與生殖醫學專科醫師共同推廣一年一檢AMH,TEFA陪妳定義未來幸福,掌握自己的健康。更多凍卵相關新知與資源請參考:https://tefa-egg.com/
-
2023-03-29 醫療.懷孕育兒
41歲Selina懷孕!妹妺曝料姊懷孕後「囤貨」這食物!孕婦口味改變,無關胎兒性別
任容萱從小就跟姊姊的感情很好,日前驚喜親自宣布懷孕的消息,家人與粉思紛紛獻上祝福,妹妹任容萱也感性說到,得知Selina懷孕的當下很驚訝,「因為對41歲的她來說很不容易,現在最重要的是就是要好好照顧身體,還有寶寶,」「我也很明確讓姊姊知道,如果需要幫助,都可以找我。我們一起聊了很多未來的事,包括找保母之類的,總之我希望她可以健健康康。」一家人一切會以Selina的意見為主,「畢竟寶寶在她肚子生長,她的感受最深!」孕婦口味,真的會變而她也透露, Selina本來就很感性,情緒上倒沒有太大的轉變,反倒是胃口大變讓她有點吃驚!過去不太碰的水餃與麵食,她現在很喜歡,而且還喜歡吃酸甜的百香果。任容萱就笑著說到,前陣子到姊姊家找她,發現她竟然買了4大簍的百香果「囤貨」,好像很怕會斷糧一樣,有點瘋狂,而且百香果看起來就是剛採收的,外皮都很光滑。她繼續說,「姊姊還問我,妳要不要幫我吃?」任容萱便吐槽她:「妳吃不完還買這麼多!」對於姊姊懷孕,最開心的人就是任容萱了,「她一直都很堅強,人生故事已經這麼精采了,對她來說,懷孕真的是很棒的禮物」。孕婦口味,無關性別不少孕媽咪共同的煩惱,懷孕之後口味變得很怪,本來孕前愛吃的食物,懷孕後卻食之無味。這是因為黃體素會抑制腸胃蠕動,進而導致腸胃道平滑肌蠕動速度變慢,有些孕媽咪就會感覺腹脹,甚至會有噁心、想吐的害喜現象,味覺也變得遲鈍,這種現象多數在懷孕滿3個月之後就會改善。 也有少數孕婦口味搞怪的情況會持續到懷孕中、後期。此外,懷第一胎的口味改變和第二胎可能不一樣,前一胎喜歡吃清淡的食物,第二胎卻喜歡吃香喝辣的孕婦也不少。口味改變,還是要飲食控制醫師提醒媽咪,吃重鹹可能會導致妊娠高血壓,甜食不忌口則會造成孕期體重失控,胖在自己身上呢,提高妊娠糖尿病的風險。所以孕媽咪千萬不要將口味改變當做飲食不忌口的理由喔。由於懷孕初期是靠卵黃囊滋養胎兒,孕媽媽並不需要額外增加飲食,等懷孕3個月著床穩定之後,才是靠胎盤供給養分,這時候就可以開始補充營養品。※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3-14 醫療.婦產科
41歲Selina傳喜訊懷孕12周 醫曝高齡孕婦五大注意事項
【本文重點】41歲藝人Selina(任家萱)宣布懷孕12週,讓高齡孕婦議題再度浮上檯面。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蕭勝文表示,懷孕與生產對於40歲以上女性已是常態,但需密切關注母胎狀況。台灣孕產婦年齡呈現「M型化」,20歲及40歲是孕產高峰,藉由學業或工作安排懷孕與生產時間。高齡孕婦需注意血壓、血糖、染色體異常及母胎健康,並進行帶因篩檢及定期產檢。--by ChatGPT41歲Selina(任家萱)昨傳出喜訊,她與圈外男友小徐做人成功,目前懷孕12周,大家紛紛送上祝福。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說,受國人晚婚、晚孕及少子化等因素影響,「國內40歲以上女性懷孕、生產已是常態」。台灣醫療衛生進步,許多女性年過40歲,身體素質都保養的很好,懷孕生子不是問題,但逾35歲仍是高齡孕產婦須按時產檢,隨時注意母胎狀況。蕭勝文表示,門診觀察,台灣孕產婦年齡已呈「M型化」發展,兩個孕產年齡層高峰為20多歲及40多歲,研判原因可能是,20多歲年輕族群在大學已有穩定交往對象,大學畢業、步入社會後選擇結婚一起打拼,而在年輕時就懷孕生子;40多歲女性則是年輕時選擇努力工作打拼,當工作穩定後,年齡較大時才考慮懷孕生子。高齡孕婦五大注意事項蕭勝文說,在醫學上來說,女性逾35歲懷孕已是高齡孕婦,為讓寶寶順利誕生,須注意以下五點事項:一、孕婦須注意血壓、血糖變化,避免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避免影響母胎健康及增加生產風險。二、孕婦懷孕至16至17周時,可選擇進行羊膜穿刺或非侵入性的抽血檢查,了解胎兒有無如唐氏症等染色體異常、基因體缺損等相關疾病。三、女性懷孕至22周時,可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了解胎兒發育情形及外觀有無異常。四、女性懷孕初期,可以進行「帶因篩檢」,了解自己基因的狀況,評估胎兒可能患病的風險,以便及早與醫師諮詢適合的孕產前檢測。五、高齡產婦生產會有較高早產兒機會,務必定時產檢,隨時注意母胎健康狀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2 醫療.懷孕育兒
35歲婦女不孕、流產風險高! 醫指黃金生育期「25至35歲最佳」
現代年輕人普遍晚婚、延遲生育,我國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29歲,其中35歲以上逾3成,是10年前的1.8倍,不過35歲以上高齡孕婦發生不孕、流產、早產等機率較高,國民健康署呼籲,有意願生兒育女的民眾,應該及早進行生育規劃,把握25至35歲黃金生育年齡。35歲以上高齡孕婦 高危險妊娠合併症風險增加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35歲以上高齡孕婦懷孕期間,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也會增加,且腹中寶寶出現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機率也隨之提升。陳麗娟指出,依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研究數據顯示,35歲產婦生出胎兒為唐氏症的風險約是25歲產婦的3倍;此外父親年齡越高,越可能導致孩童心理及行為健康上的問題,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躁鬱症等。34歲以上有以下條件者 產前遺傳診斷檢查補助5000元為鼓勵風險較高的懷孕媽咪接受產前診斷檢查,國健署補助年齡在34歲以上、經診斷或證明曾生育過異常兒、本人或配偶家族有遺傳性疾病史,或其他可能生育先天異常兒(如超音波或孕婦血清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等風險較高的孕婦,提供產前遺傳診斷檢查(羊膜穿刺)補助5000元。另針對低收入戶、優生保健資源不足地區的民眾,陳麗娟說,34歲以上高齡孕婦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檢查(羊膜穿刺),可另行減免採檢費用3500元,歡迎符合產前遺傳檢查補助條件的民眾多加利用,如有生育遺傳相關的疑問,亦可運用「遺傳諮詢中心名單」進行遺傳諮詢相關服務。延伸閱讀:‧我為什麼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如何提高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專家告訴你高懷孕率的密技‧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凍卵/捐卵、凍精/捐精」你不可不知的資訊一次看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1-16 醫療.懷孕育兒
被孕婦大量黑血噴臉!施景中替胎盤早期剝離婦開刀,憂胎兒不保竟撐過來
懷孕意味著即將會有新生命到來,是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不過,對於準媽咪來說,孕期40週是條艱辛且漫長的路,不僅孕期會有生活上的諸多不便與身體不適,每一次的生產過程都是在生死邊緣交戰,非常的辛苦且危險。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在臉書分享最近遇到的情況:近日有一名嚴重胎盤早期剝離的孕婦,緊急開刀時子宮內的積血壓力太高,黑血如同挖破石油管線般噴出,嚇壞在場的所有人,所幸小寶寶平安生出來,馬上放聲大哭。「天佑!」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11/15在臉書發文表示,昨天(14日)早上安排了一台刀,沒想到另兩個安胎孕婦都半夜多量出血、兩個胎兒也輪流心跳減速。清早值班醫師與我報告,確定了這兩個孕婦都需要加刀,於是安排了刀序。但在第一台刀要送進去前,總醫師急忙打給我,刀序排第二的孕婦胎兒心跳狀況比較緊急,於是我又把第二台刀調成第一台。她送進刀房,血又流了一大灘在地上。原來的第一台刀變成第二台,下刀後我去看這位產婦,覺得面容有異,緊急麻醉開下去,結果是嚴重胎盤早期剝離,手術刀一劃下去,子宮內的積血壓力太高,像噴泉一樣噴到一旁幫忙的女醫師臉上。而這不是一般常見的血水,是接近原汁的黑血,源源不絕流出,好像挖破的高壓石油管線。施景中心想,這下慘了,以前碰到類似狀況,小孩出生都是蒼白軟癱,有的沒多久就當小天使了,沒想到這個寶寶生出來後,馬上放聲大哭。連後來娩出的胎盤都爛爛的,真的不知道這寶寶怎麼有辦法撐過來?下班後施景中去探望,孕婦狀況不錯,小孩在ICU照顧,也沒有大問題。母親說:「這是老天特別照顧生下來的小孩。」我點頭表示認同,難怪以前有人名字要取「天佑」、「天保」、「天賜」等等。施景中感慨表示,相對於老天(或大自然的力量),我們醫師的角色真的太渺小了。而有民眾好奇這張照片怎麼來的?手術的過程中都會有人負責照相嗎?在這麼緊急的狀況下怎麼還會有人力空出手來照相?對此,施景中特別解釋,大家手上都有手機隨時聯絡重要事情,那張罕見的重度胎盤早期剝離照片是用手機拍的,也因具教育意義,有經孕婦同意分享,並已經過特殊處理,照片中還有血滴凝集在空中的畫面。假若當初先幫她開刀會不會比較好呢?這個答案只有天知道。說不定第一台刀延後開,結果產婦變大出血休克、或寶寶出生要急救...無論如何,目前昨天(14日)早上所有寶寶都很好。感謝老天幫忙。網友看完醫師的貼文,紛紛留言表示感謝,謝謝醫師與媽媽的辛勞。「感謝醫生的努力,感謝媽媽和寶寶的堅持,每一個生命的到來是如此的不易,也如此的美好!」、「感謝醫學不斷進步與發達,讓很多孩子得以有來到父母身邊的機會。」、「每每看到與死神拔河的媽媽與醫護,真的覺得大家都很偉大。」、「雖然過程太過顯險,但最後一切都很美好,天佑偉大搶救的所有醫護人員,新生希望 ,天佑媽媽及寶貝天使的努力,希望新生,美好的新生命起啓了。」胎盤早期剝離是什麼?基隆市婦產科施俊宇醫師表示,在正常的情況下,胎盤會於胎兒出生後才會從子宮內壁剝離,而胎盤早期剝離,顧名思義為胎兒尚未出生時,胎盤就提早全部或部分剝離下來,因此,胎兒血流供應中斷,導致缺氧而死亡,發生率雖只有約0.5%至1.5%,不過一旦發生卻是相當危險。胎盤早期剝離通常於妊娠20週後至分娩前發生,發生時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胎動減少、劇烈宮縮以及可能伴隨陰道出血,除了胎兒危險之外,孕婦甚至可能因大量出血,進而引起凝血機制耗損,危險性更是不容小覷,因此胎盤早期剝離是產科中相當緊急的重症,需要立即給醫生診斷及處置。如何預防胎盤早期剝離?很可惜的是,以目前的醫學環境並沒有任何方式可全面性的預防胎盤早期剝離的發生,不過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降低胎盤早期剝離的發生機率。比起婦產科醫生,身為腹中胎兒的媽媽最能隨時隨地感受到寶寶的生命力,尤其仔細觀察胎動狀況更是每個孕婦都須做的功課。不過胎動頻率因人而異,無法制定出一個胎動頻率的標準,然而孕婦依舊可以大致找出胎兒的胎動習慣及規律,例如胎兒在某個時段活動力會特別的強,那麼媽媽可以固定在這個時間點觀察寶寶是否與平日不同,不管是明顯過於頻繁、費時或是減少,都需提高警覺心,必要時須趕緊就醫診斷,否則等到毫無胎動、強烈宮縮甚至大量出血時,就已無法挽回了。誰是胎盤早期剝離危險群?胎盤早期剝離高危險群,包括孕期時腹部遭受撞擊、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高齡產婦、抽菸喝酒習慣、前胎已有胎盤早期剝離症狀的孕婦以及子宮異常的孕婦等,發生胎盤早期剝離症狀的可能性都較大。
-
2022-10-21 醫療.懷孕育兒
寶寶只是忘記帶東西了,等你準備好了再來當我的小孩!醫指出胎兒流產的6大徵兆
辛辛苦苦懷孕,卻發現寶寶沒有心跳、失去生命,這絕對是父母心中永遠的痛。但面對不能看、不能摸的腹中胎兒,懷孕中的夫妻又可以觀察哪些徵兆,提早就醫治療呢?胎死腹中孕媽咪、爸爸心中永遠的痛,但畢竟不能親眼看、親手摸,孕媽咪、爸爸實在是很難觀察到胎兒的狀況。婦產科主治醫師表示,針對「胎死腹中」的定義,一般是指「妊娠滿20週後,卻發生胎兒死亡」的狀況。大部分很難明白指出導致胎死腹中的確切原因。因此,若想降低胎死腹中的機率,目前僅能透過觀察某些跡象,推測、評估可能影響母胎的6個風險因子,進而密切追蹤(必要時需接受治療),直到順利生產。可能影響母胎的6個風險因子1.染色體異常懷孕中期,正值胎兒發展形體、器官等構造的時候。因此,如果胚胎內染色體有問題,如:多一條或少一條染色體,則可能使胎兒生理結構發育異常;若染色體異常影響器官發育或功能,則胎兒將無法持續發育、成形,甚至胎死腹中。2.胎兒生長遲滯通常是因為母體的狀況不佳(如:妊娠高血壓),促使血管阻力增加,子宮環境變差,導致胎兒發育不良、生長遲滯。透過超音波檢查,若發現「胎兒週數小於妊娠週數約4週以上,如:孕婦32週,胎兒卻只有27週的狀態」,則會判定此胎兒有生長遲滯的狀況。一旦生長遲滯,將可能影響生理構造及其功能的發展,體重易過輕,更容易併發胎兒缺氧、胎兒窘迫等問題,死亡率偏高。3.胎盤問題對胎兒來說,胎盤身兼傳遞營養與氧氣、屏蔽外來刺激的雙重角色,是維繫其生命最重要的器官。因此,一旦胎盤功能不良或胎盤早期剝離、胎盤鈣化等等,就會影響胎兒生長,甚至胎死腹中。4.臍帶狀況臍帶是母體和胎兒的連結,更具有傳輸營養、氧氣和代謝物的作用。多數父母擔憂的臍帶繞頸,屬於常見現象之一,大部分不會有影響。然而,若發生其他臍帶異常狀況,如:打死結、扭轉、受到嚴重壓迫而影響血流等等,則可能有危及胎兒生命的風險。5.胎兒吸入胎便最常發生在「過期妊娠(超過40週)」的階段。隨著胎兒愈加成熟、趨於足月時,胎便會逐漸往下移到靠近肛門處,在肛門擴約肌的一鬆一放之下,就會解出胎便。此外,足月後,胎盤可能開始出現鈣化等現象,功能逐漸退化,無法繼續穩定提供胎兒所需營養,因此易導致胎兒缺氧,再加上肛門括約肌鬆弛導致胎兒提早在子宮內解出胎便,將增加胎兒吸入胎便的機率。若不幸吸入胎便,易引起「胎便吸入症候群」,造成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引起呼吸窘迫、胎兒死亡。6.雙胞胎輸血症候群如果這兩個胎兒彼此間胎盤太接近或共用胎盤,有較大機率會出現不平衡的血液循環情形,如:血液會偏向流往某一邊胎兒,造成一大一小的狀態;無論是哪個胎兒,都可能有危險。她補充,血液太多、體型較大的胎兒,小便量多,羊水量也會增加,反而較易出現全身組織腫脹、心臟衰竭等症狀,死亡率較高。※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4-01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沒拔插頭、沐浴乳、灰塵...看懂6大居家「塑化劑」陷阱!醫師傳授吃5類蔬果排除塑化劑
因《犀利人妻》走紅的36歲藝人朱芯儀日前公開自己去年罹患乳癌,事實上台灣的乳癌患者也出現年輕化趨勢,而女性容易忽略卻關鍵的致癌因子之一就是環境荷爾蒙,特別是我們每天幾乎都會接觸到的「塑化劑」。塑化劑是最常見於生活中的環境荷爾蒙,種類多達上百種,因為能讓材料柔軟、液化,改變物品原來的特性,不只是塑膠製品才會添加,從塑膠製品(塑膠容器、寶特瓶、塑膠袋、塑膠吸管、保鮮膜、塑膠手套等)、定香劑(存在於有香味的化妝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到藥品的膜衣、膠囊等都含有塑化劑。家中的壁紙、地磚、家具裝飾材料、油漆和清潔品,以及小朋友經常接觸的巧拼、塑膠地墊、塑膠玩具都可能是塑化劑暴露來源。像是前陣子風靡兒童、國小學生幾乎人手一個的「滅鼠板」益智玩具,就要當心塑化劑疑慮。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罹癌風險、不孕,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塑化劑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長期大量暴露對健康的危害包括:1. 可能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2. 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平滑肌瘤、第2型糖尿病與妊娠高血壓風險增加3. 男性精子稀少、活動力弱,容易不孕4. 女童性早熟及乳房提早發育5. 孩童容易產生氣喘、過敏性疾病6. 可能影響孕婦甲狀腺功能(甲狀腺激素濃度降低);研究也發現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若生產男嬰,其生殖器官先天性異常風險越高7. 嬰兒腦部發育可能受到影響(嚴重可能會智能低下)8. 有些臨床症狀包括偏頭痛、嘔吐、暈眩等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臨床教授兼主任蘇大成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塑化劑還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頸動脈內中層厚度)明顯呈現正相關劑量效應:塑化劑暴露會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失常,增加壞膽固醇滲入的風險,長期影響之下形成脂肪斑塊,若斑塊破損阻塞就會造成心臟病。塑化劑對內皮細胞的破壞,是動脈硬化的關鍵起始點。雖然塑化劑進到人體後約兩到三天可被代謝,但在居家生活、環境和空氣等仍有機會接觸到塑化劑,當環境毒物的微量持續暴露,仍會造成身體全身性的影響。隨手拔插頭、避免用巧拼⋯⋯醫師教你避免塑化劑毒害雖然專家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塑膠都含有塑化劑,但接觸來源在日常環境中幾乎處處可見,所以更需要有意識的注意相關成份如何入侵我們的生活。統整各方專家與醫師建議,要避免塑化劑毒害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勤洗手:高雄醫學大學的實驗發現,用肥皂搭配正確洗手6步驟能有效移除塑化劑達95%,遠高於只用清水洗手的9%,並建議選用無香精、成分簡單的肥皂和洗手乳。尤其是小朋友摸過塑膠玩具後,一定要洗手後再吃東西。• 多喝水:多喝水及透過運動排汗可加速身體代謝體內的塑化劑毒素。• 多吃各色蔬果:蔬果中含有各式各樣的植化素,例如茄紅素(番茄、西瓜)、胡蘿蔔素(木瓜、南瓜、番薯)、花青素(葡萄、李子)、葉綠素及葉黃素(深綠色蔬果)等,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減輕塑化劑的毒害。而脂溶性的維生素像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E,更能幫助代謝脂溶性的塑化劑。中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欣湄指出,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小白菜、白蘿蔔等含有「吲哚」,對塑化劑排除有些幫助。• 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大多以脂溶性型態存在,因此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可減少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累積體內的風險。• 凡是塑膠製品都避免高溫加熱:因塑化劑遇含油、酸性物質的熱食容易溶進食物,不論是哪一種材質的保鮮膜,微波時建議一定要把保鮮膜拿掉。另外,現在許多人都會買超商微波即食加熱食品,食藥署建議若所需加熱時間較長,可以採用中溫、多次加熱的方式微波;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則建議,不管是使用PVC或PE等類型的塑膠包材,還是要把外包裝拿掉再放進微波爐加熱較安全。• 冷凍食材的塑膠袋包材選擇:分裝肉品或含油食品冷凍保鮮時,應避免使用PVC材質。因PP材質在低溫下容易有脆裂的可能,PE材質中首選HDPE材質較耐低溫;冷藏也最好避免塑膠製品直接接觸食材,以免油脂促進塑化劑的溶出。• 慎選塑膠製品:如美耐皿餐具、兒童的塑膠玩具、文具、塑膠地墊、巧拼、桌墊等等大都含有塑化劑,長期接觸恐有健康疑慮。• 慎選保養品、化妝品和香氛用品:每天洗澡用到的沐浴乳、洗髮精等都可能添加含有塑化劑的「定香劑」,所以應多使用天然的手工肥皂或比較不香的清潔用品和保養品;除了不要在密閉空間長期使用香氛和精油等產品,浴室也要避免擺放空氣芳香或除臭劑。• 不用的家電要拔掉插頭:電線無論是在待機狀態或使用中,都會因溫度上升而加速釋放塑化劑。• 定期清除灰塵:分佈在室內環境中的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最後可能被吸附或沉積在灰塵中,而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資料來源:《食品不安全的年代如何自保?顏宗海醫師教你怎麼吃最安心!》《環境荷爾蒙:認識偷走健康.破壞生態的元兇》延伸閱讀: 「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兒子被逼到跳樓,留給父母的最後一句話
-
2022-02-14 該看哪科.婦產科
林志玲47歲得子 不孕症醫師李茂盛:40歲以上婦女仍有成功機會
藝人林志玲47歲得子,不孕症醫師李茂盛今指出,超過40歲以上婦女採凍卵生子的成功率雖然只有2%,但因台灣的試管技術具國際水準,還是有成功機會,建議可快運用政府「擴大試管補助方案」增加成功懷孕的機率。台中市茂盛醫院與不孕症基金會今天舉辦講座,傳授「如何複製林志玲的幸福」,由具30多年經驗的李茂盛等5位專業不孕科醫師解說最新的人工生殖及凍卵技術。李茂盛指出,擴大試管補助方案實施半年來,已有1千多位至他經營的茂盛醫院接受治療,植入者約600位,其中近400位已成功懷孕,統計其懷孕率近6成。他強調,47歲高齡求子之路異常艱辛,因為超過41歲的婦女,凍卵生子成功率只有2%,且孕期和生產的風險都很高,最常見的就是妊娠毒血、妊娠高血壓,早產、出血風險也會增加。不過,當求子意志堅定時,47歲的求子路並不遙遠,尤其台灣的試管技術具國際水準更能為婦女圓夢。
-
2022-01-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試管嬰兒「多」未必好 研究:1~2個胚胎成功率最高
2007年上路的《人工生殖法》限制最多植入4個胚胎,但民眾花大錢求子,總希望一次成功,常選擇植入多顆以提高成功率。最新出爐本土人工生殖研究卻發現,植三或四個胚胎,流產或死產風險增加一到三成。學者建議政府,當本土證據再累積,結合國際趨勢,可考慮下修現行胚胎限制,並提高單胚胎植入補助。本土研究證實:植入數下降,懷孕勝算增35%、活產提高32%。研究分析「立法限制胚胎植入數」的前後各五年,高達8萬3264筆試管嬰兒(IVF)資料,發現2002年平均每療程植入約4個胚胎,2007年立法設限後,2012年平均仍有約3個。校正多項因素後發現,立法限制加上技術進步,植入數下降的療程成效甚至更好,懷孕勝算增加35%,活產勝算也提高32%。研究也發現,植入1至2個胚胎,流產或死產風險相似,但植入3到4個胚胎會顯著提高失敗風險。此研究由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教授鄧宗業指導,去年10月發表在《台灣衛誌》。研究第一作者、婦產科醫師虞希正表示,台灣人工生殖資料庫只公布到2016年,他於另一項研究中分析2010到2016年10萬4015筆IVF資料,結果也顯示,無論何年齡層,植入1到2個胚胎有最佳活產勝算,40歲以上植入更多胚胎,反而折損活產勝算。這是非常重要的訊息,已於今年六月刊登在《美國生殖與遺傳學期刊》。植入太多胚胎,反而可能危害最健康的一個。虞希正表示,過去觀念認為多放胚胎能提高懷孕機會,但若看死產或流產,就會發現植入太多胚胎,反而可能危害其中最健康的那一個,不僅對活產沒幫助,也不利母嬰健康。再者,已有很多新技術有助提升單胚胎成功率,例如2013年開放的「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篩查(PGS/PGD)」,可事先挑出異常胚胎。不過此技術價格高達數十萬元,求診者負擔沉重,能否真正大幅提高活產或母嬰健康也仍待佐證。上述研究破除多胚胎迷思,也與現行補助方案相符。國健署去年七月公布人工生殖補助方案規定,35歲以下只能植入一個,36歲至44歲以下最多植入2個,不符規定就無法獲得最高10萬元的補助。反觀《人工生殖法》仍規定最多可植入4個,台灣生殖醫學會2016年的指引則建議,38歲以上最多可植入3到4個,除非是高活產機率者或胚胎已通過遺傳篩檢確認者,建議植入一個即可。虞希正表示,希望更新近年資料後,有更多研究反覆驗證上述結果,並探討新一代生殖技術的效果,更有助現行指引及政策調整。醫師觀點胚胎雖減少 提升中獎率有技巧現行「人工生殖法」規定,最多只能植入四顆卵子,國泰醫院生殖中心主任賴宗炫表示,雖減少植入胚胎,但可透過胚胎培養和精算植入期來增加「中獎率」。賴宗炫表示,過去因考量女性隨年齡增長,卵子質量變低,因此採取多植入胚胎的方式增加懷孕率;但植入太多,也容易有多胞胎的風險。多胞胎在產前歸類為高危險妊娠,不僅媽媽容易發生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等併發症外,寶寶也容易早產,更可能因太早破水而流產。因此歐美、日本等地都以「生出單一活產健康的嬰兒」為最高目標,盡量減少多胞胎。賴宗炫說,過去我國試管嬰兒的多胞胎比率約25%,現在大約23%,未來希望能降到15%以下,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勢必要減少胚胎植入數。雖然減少胚胎植入數後,懷孕率略下降約3%至5%,但仍有很多方法可以增加「中獎率」。首要策略是先將胚胎在體外養到囊胚再植入,著床率較高,便可減少植入數。有些女性可能因年齡較長或是其他因素,只能取到兩、三顆卵,可從卵子的型態、發育及受精、分裂的時間點來挑選質量較好的胚胎。若是卵數多,也可利用著床前染色體分析(PGTA),確認染色體正常再植入胚胎。另外,透過計算自然周期、藥物和排卵針等,也能引出成熟、品質較好的卵子。有些女性的子宮環境不利於懷孕,可搭配黃體素等藥物調整,或以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ERA)找出最佳著床期,提高懷孕成功率。國健署婦幼組組長林宜靜表示,站在母嬰安全的立場,胚胎確實不能植入太多。今年七月起,國健署擴大人工生殖補助,將觀察實施情形,累積更多資料,並持續邀請學者專家討論相關規範修訂或增加補助。
-
2021-11-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罕見案例 換腎後成功生下雙胞胎
39歲的高小姐,21年前因為雙側腎衰竭,導致內分泌失調,被醫師宣告僅有2.4%機會可以懷上孩子。11年前,終於等到換腎的機會,只是術後肚皮還是沒消息,多次嘗試試管嬰兒,去年終於成功懷孕,且一舉懷上雙胞胎,懷孕對高小姐的腎臟負擔仍舊龐大,在林口長庚生殖中心醫療團隊的照顧下,雖然提早生產,仍生下健康的寶寶。而洗腎患者順利產下雙胞胎的案例,全球僅有18例。高小姐從小常因血尿就醫,18歲時,因為長期腎臟發炎引發雙側腎臟衰竭,必須終身洗腎。林口長庚腎臟科主任田亞中表示,高小姐是長庚的「老患者」,當她結婚後,就提出想要懷孕生子的願望,醫療團隊非常鼓勵她完成夢想。林口長庚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吳憲銘表示,無論是洗腎或是腎移植的患者懷孕的風險都非常高,以高小姐為例,長期服用抗排斥藥,加上本身內分泌失調,都會導致排卵功能降低,懷孕機率大幅降低。團隊協助她做試管嬰兒,多次嘗試後成功懷孕,而且是雙胞胎。但懷孕後,考驗才要開始。高小姐必須要先停用抗排斥藥物,以及小孩非常可能早產,腎臟負擔增加,一旦腎臟功能又再次亮紅燈,就必須馬上終止懷孕。吳憲銘表示,每一位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器官的負擔都會大幅提升,腎臟負荷將增加75%以上,洗腎患者或是腎移植的孕婦也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及貧血。這些都會危害到胎兒的健康。高小姐懷孕23周時,發生早期破水和宮縮,住進高危險妊娠病房安胎長達6周,29周時她宮縮愈來愈頻繁,即使給予高濃度的安胎藥也沒有效果,最後決定安排剖腹生產,順利產下兩名女嬰,但因早產體重都偏輕,只有855克和945克,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經過新生兒醫療團隊三個月照顧,女嬰體重增加到2870克和3690克,終於順利出院。高小姐說,「真的很謝謝林口長庚團隊給我這個機會當媽媽」,希望其他想懷孕的換腎鬥士不要氣餒。根據文獻調查,洗腎或腎移植患者成功懷上單胞胎,台灣一年大約有10到20例,但雙胞胎極為罕見,全球能夠查到的案例也僅有18例。
-
2021-11-0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洗腎患者懷孕率僅2.4% 她順利產雙胞胎 全球罕見案例
39歲的高小姐,21年前因為雙側腎衰竭,導致內分泌失調,渴求懷孕的她,被醫師宣告僅有2.4%機會可以懷上孩子。11年前,終於等到換腎的機會,只是術後肚皮還是沒消息,透過林口長庚生殖中心團隊多次嘗試試管嬰兒,去年終於成功懷孕,且一舉懷上雙胞胎,懷孕對高小姐的腎臟負擔仍舊龐大,在醫療團隊的照顧下,雖然提早生產,但仍生下健康的寶寶。而洗腎患者順利產下雙胞胎的案例,全球也僅有18例。高小姐從小時常因為血尿就醫,她18歲時,因為長期腎臟發炎引發雙側腎臟衰竭必須終身洗腎。林口長庚腎臟科主任田亞中表示,高小姐是長庚的「老患者」,當她結婚後,就提出想要懷孕生子的願望,醫療團隊當然非常鼓勵她完成夢想。林口長庚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吳憲銘表示,無論是洗腎或是腎移植的患者懷孕的風險都非常高,以高小姐為例,長期服用抗排斥藥,加上本身內分泌失調,都會導致排卵功能降低,懷孕機率會大幅降低。團隊協助她做試管嬰兒,多次嘗試後成功懷孕,而且是雙胞胎。但懷孕後,考驗才要開始。高小姐必須要先停用抗排斥藥物,以及小孩非常可能早產,腎臟負擔增加,一旦腎臟功能又再次亮紅燈就必須要馬上終止懷孕。吳憲銘表示,每一位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器官的負擔都會大幅提升,腎臟負荷也將增加75%以上,洗腎患者或是腎移植的孕婦也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以及貧血。這些都會危害到胎兒的健康。高小姐懷孕23周時,發生早期破水和宮縮,住進高危險妊娠病房安胎,安胎長達6個禮拜,到了29周時,高小姐宮縮愈來愈頻繁,即使給予高濃度的安胎藥也沒有效果,最後決定安排剖腹生產,術後,順利產下兩名女嬰,但因早產加上體重都偏輕,只有855克和945克,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經過新生兒醫療團隊三個月的努力下,女嬰終於順利出院,出院時體重增加到2870克和3690克。高小姐跟先生今出席林口長庚記者會,她說「真的很謝謝林口長庚團隊給我這個機會當媽媽」,希望其他想懷孕的換腎鬥士不要氣餒。根據文獻調查,洗腎或腎移植患者成功懷上單胞胎,台灣一年大約有10到20例,但雙胞胎極為罕見,全球能夠查到的案例也僅有18例。
-
2021-06-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疫苗預約秒殺 醫師提醒這4類孕婦快去打
美國日前贈送台灣250萬劑莫德納疫苗,首批110萬劑將於明天起配送至各縣市施打。在婦產科醫學會建議下,指揮中心將孕婦列在第六類優先接種對象,上週也開放預約接種,各縣市不少孕婦立刻搶名額。婦產科醫師表示,除了建議孕婦優先打莫德納疫苗,還有另外四類族群的孕媽咪也應儘早施打,避免感染新冠肺炎產生併發症。三軍總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林啟康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無針對特定疫苗給出建議,但建議高暴露風險、妊娠高風險孕婦可施打。《NEJM》醫學期刊今年4月底發表文章,孕婦施打輝瑞、莫德納等mRNA疫苗後無安全上的問題,第一孕期施打的流產風險、胎兒異常的比率沒有比較高,第二、三孕期施打的早產風險也跟一般族群相同,在《NEJM》發表後文章後,美國、英國、歐洲也修正指引,建議孕婦施打mRNA疫苗。林啟康指出,英國過去多施打AZ疫苗,後來建議孕婦優先考慮莫德納、輝瑞BNT等mRNA疫苗,此外本身有嚴重內科疾病,或是染疫風險高的醫療相關工作人員、妊娠糖尿病或BMI>40以及45歲以上的孕婦,應優先考慮施打。若第一劑已經打AZ疫苗,除非有嚴重過敏反應,不然第二劑仍建議施打AZ。林啟康說,英國先前提出AZ安全性報告,有十萬分之一風險會出現血栓,不建議40歲以下民眾優先施打。台灣染疫人數相較他國低,評估20到29歲的一般女性,若懷孕、或剛生產完、正進行不孕療程,施打AZ疫苗增加血栓風險,此群族不建議施打AZ疫苗。若要準備懷孕的女性,不需因為打疫苗特別避孕,英國建議打完第一劑後發現懷孕,可等到懷孕12周再打第二劑。林啟康表示,三總本周開始協助孕婦接種莫德納疫苗,內湖有26萬人口,產婦約500至1000人,上週開放預約後立即秒殺。近期Delta變異株入侵台灣,目前國際上疫苗都可有效對抗,若孕婦感染新冠肺炎,妊娠併發症很多,包含嚴重感染、子癲前症、早產風險都相當高,加上孕期肺活量低,若肺部浸潤就有損傷風險,建議盡快施打疫苗;但有妊娠高血壓、對疫苗過敏、血栓靜脈炎等可能有安全性問題,建議與產檢醫師討論評估。哺乳期間是否可施打疫苗?林啟康指出,疫苗裡沒有新冠病毒,目前各國研究中,不論AZ或是mRNA疫苗,疫苗成分都沒有跑進母乳中,建議打完疫苗還是可以餵母乳。日前《JAMA》跟《AJOG》期刊發表文章,施打mRNA疫苗後,發現乳汁中有對抗新冠肺炎的抗體,哺餵母乳可讓新生兒降低染疫風險。
-
2021-06-0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守護高風險孕產婦 遠端照護降低感染
迎接新生命是喜悅,在疫情壓力下,孕婦產檢、生產準備戰戰兢兢,陪伴高風險孕產婦更是重中之重。高醫婦產科主治醫師詹德富表示,可透過遠端照護協助有妊娠糖尿病孕婦監控血糖,降低患者進出醫院感染的風險與壓力。一名懷第二胎少婦,前一胎即出現妊娠糖尿病並接受胰島素治療,此次原計畫入院調校施打劑量與衛教,因疫情緊繃,對進出醫院感到不安,深怕帶病毒回家讓家人及自身陷入險境,詹德富指出,經過討論她改將藥劑帶回家自行注射,每天會上傳血糖資料到雲端監控血糖。「非常時期透過遠端照護,能減輕病患身心壓力是多贏方式。」過往生產是有產兆才到醫院,詹德富說,防疫當前,入院前要先做篩檢,會安排產婦提早一周催生,採計畫性生產,對產婦、醫護人員作足防護措施。33歲曾姓少婦七月底將臨盆成為二寶媽,她說,疫情讓人心惶惶,五月中旬便暫停工作整天宅在家,活動量大減,到醫院產檢也是包緊緊,回家馬上更衣洗澡,小心翼翼深怕染疫。為守護母嬰健康,降低嬰兒死亡率,高雄市衛生局持續向中央爭取經費開辦「高風險孕產婦健康管理計畫」,邀助產師(士)公會當協力夥伴,今年已開案107件,收案條件包括有多胞胎、生過早產兒、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藥物濫用或產後憂鬱症高危險群等健康風險因子,或未滿20歲、中低收入戶等具社會經濟危險因子產婦。家暴、性侵等高風險家庭懷孕個案也列入收案條件。衛生局健康管理科表示,不受疫情影響,對孕產婦健康關懷不中斷,避免面對面接觸,改以視訊或電話訪視。最近一名產婦透露有經濟壓力,無力購買尿布、奶粉,衛生局立即轉介社會局實物銀行伸援手,解決燃眉之急。新高雄助產師助產士公會理事長林麗英說,許多助產師、助產士是公衛護士退休,實務經驗及人生閱歷豐富,在婦女懷孕、育兒過程能發揮陪伴角色,安定孕產婦的心,讓嬰兒得到更好照顧。
-
2021-05-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30萬劑AZ、莫德納疫苗來了 學者:懷孕醫護應接種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超過兩周,高達5488例確診,雙北醫院滿載,但北市一線醫護已超過一周沒疫苗可打。指揮中心今配發第三批AZ疫苗15萬劑,並宣布明天下午有15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都會優先提供前線醫護接種。中央對孕婦的接種建議一直很保守,但根據學者統整實證及國外婦產科醫學會指引,都建議孕婦打疫苗,因為懷孕後染疫,母嬰風險更高,懷孕醫護更要儘速打疫苗。懷孕27周的北市某醫學中心急診護理師S說,因為疾管署說「實證少、不建議孕婦打」,但又註記「如果高風險就跟醫師討論再決定要不要打」,等於沒有答案,所以她猶豫很久。問過不只一位婦產科醫師、兒科醫師,想到自己是在急診工作,風險實在很高,就還是決定接種。接種後十小時,S開始發燒、全身痠痛,請了一天假在家休息,所有症狀隔天就消失了,副作用情況與一般人無異。現在疫情爆發,回想起來,S認為接種疫苗值得慶幸的是正確的決定。雖然醫院安排她和另外一位懷孕同事不需照顧確診者,但是現在急診人滿為患,病人到底有沒有確診,第一時間都很難說。每天都有眾多確診者、疑似病患送進S服務的醫院急診,每個人力都很珍貴,所以S挺著孕肚、戴著兩層口罩和護目鏡,整天走來走去、忙進忙出,有時候會累到肚子都緊緊的,得趕快去休息。雖然心理壓力很大,但打過疫苗還是安心一點。禾馨醫療執行長蘇怡寧表示,醫學實證上來講,孕婦打莫德納是安全的,只是還沒形成共識;AZ的孕婦相關數據較少,但也沒有證據顯示孕婦接種AZ不安全,所以還是會建議孕婦應接種疫苗,畢竟染疫後重症風險更高。台大公衛學者今年三月就曾歸納國際實證,結論也與蘇怡寧一致,即建議孕婦應要接種。公衛學者范僑芸指出,《NATURE》研究探討臨床試驗中意外懷孕的婦女,發現無論是輝瑞、莫德納、AZ,孕婦都沒有不良反應,樣本數雖小,仍可參考,美國已有超過兩萬名懷孕婦女接種疫苗。另有《JAMA》研究發現,美國高風險的醫療人員當中,大約有30萬人是孕婦、哺乳中的婦女、準備懷孕者。相較於未感染,孕婦感染新冠肺炎,相對風險都比較高,剖腹產風險是1.57倍,早產風險3.53倍,妊娠高血壓1.6倍,產後出血風險2倍。台大公衛校友、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部主任賴昭智表示,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建議應提供孕婦接種新冠疫苗,因為副作用最常見是痠痛和頭痛,即便發燒也可吃退燒藥,副作用都可在在不影響胎兒前提下安全處理。賴昭智指出,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孕婦施打非新冠疫苗後先觀察14天,才能接受其他疫苗。打過新冠疫苗後,如果要打其他疫苗,建議觀察28天,如果沒有增加炎症風險在打,如此也不會造成不同疫苗間的不良反應混淆。如果孕婦有急迫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和血液產品,也不應為新冠疫苗而延遲注射,可以同時進行。賴昭智表示,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如果還在備孕,最好是完整打過疫苗再懷孕。如果在打第一劑之前就受孕了,建議要把第二劑打完,不需要因為打新冠疫苗而終止妊娠。另外如果打過第一劑之後,打第二劑之前懷孕,若經評估選擇繼續施打,不需要延遲第二劑接種時間。
-
2021-03-2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吐該強迫吃東西? 孕期10大常見問題整理包1次搞懂
孕期的營養狀態影響準媽媽及寶寶健康的關鍵,準媽媽有可能在懷孕過程中,因孕吐、食慾不佳而吃不下飯,但又擔心寶寶營養缺乏,在吃與不吃之間,常讓孕媽咪煩惱不已,國民健康署彙整準媽咪常見的10大孕期營養問題並破除迷思,提供給準爸媽參考,幫助孕媽咪了解如何攝取相關營養素,協助吃得下、吃得對,讓寶寶能健康成長發育。常見問題1:孕吐時應強迫自己吃東西嗎?懷孕初期發生孕吐情形時,不需要擔心寶寶沒有養分而強迫準媽咪進食。要改善孕吐,可採取少量多餐飲食方式,並避免攝食油膩食品。常見問題2:可以攝取咖啡因的飲料嗎?建議懷孕的最初3個月內要減少喝咖啡或茶的量,一般建議孕婦1天最多不能攝取超過200毫克的咖啡因,但每個人體質不同,能否喝咖啡,以及飲用量多少?還是先請教醫師、遵循醫囑比較保險。常見問題3:喝不下水,該怎麼辦?可適當改變溫度或味道幫助入口,例如:加入水果片,但要避免過多含糖飲料。常見問題4:經烹調處理過後的米酒料理,可以吃嗎?雖然米酒料理經過處理,但在沒有確定酒精完全揮發下,並不建議孕婦食用。另外,孕婦在孕期內應避免吸菸、飲酒。常見問題5:是否該避免食用像是生魚片、生菜、泡菜等生食?食用遭汙染的食物,若由孕婦傳染給胎兒,可能導致流產、死胎或早產,因此懷孕期間應避免食用生魚片、生菜、泡菜等生食,或是食用前充分加熱。常見問題6:植物奶是否可替代牛奶? 喝牛奶會脹氣該怎麼辦?牛奶中富含鈣質,是植物奶不能替代之營養素。如果會脹氣,建議可以用其他高鈣食物或鈣片來代換,建議每日鈣質攝取量須達1000毫克。常見問題7:如何透過飲食來減少妊娠高血壓的發生風險?應採取少油、少鹽、少膽固醇的攝取,降低飽和脂肪酸攝取(如:肥肉、豬油等),增加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例如堅果、橄欖油等)作為油脂主要來源。常見問題8:如何透過飲食來減少孕期糖尿病的發生風險?須注意營養的均衡並減少澱粉的攝取量,如果發生時,應諮詢專業醫師及營養師並遵照糖尿病飲食建議,避免血糖不穩定。常見問題9:如何避免便秘?可多攝取蔬菜、水果、全榖類等富含膳食纖維食物以避免便秘,建議每日攝取32克膳食纖維。常見問題10:懷孕過程中,有哪些營養素建議補充?葉酸、鐵、維生素D是影響胎兒健康發育的主要礦物質及維生素,孕期攝取量應達到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懷孕期間準媽咪應均衡攝取各類食物,若在日常生活飲食中有攝取不足情形,建議可找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改善飲食,讓孕期有充足的營養,使寶寶健康長大。★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2-06 科別.婦科
懷有身孕能否做重量訓練?醫師:多動致流產觀念已過時
新竹一名29歲詹姓孕婦平時有重訓習慣,有身孕後擔心繼續重訓恐流產,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產檢,並詢問醫師是否可持續運動,經醫師問診與檢查,詹女無孕期運動禁忌症,若沒有身體不適,懷孕期間仍可規律運動,維持重量訓練與骨盆底肌訓練。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黃冠穎指出,一般認為孕婦要多休息、少動,以免流產的觀念已過時,懷孕期間若減少運動量且增重過度,即為孕期肥胖,容易導致併發症,如妊娠糖尿病。過去認為懷孕期間運動與流產、胎兒過小、孕婦骨骼肌肉損傷、早產有關,但目前並無相關文獻證實此說法。近期有文獻指出,孕期運動的好處,包含有較高機會可以成功陰道生產、較不容易孕期體重過度增重、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早產等。黃冠穎說,孕期的重心改變,導致腰椎前凸、骨盆前傾、膝蓋內夾及荷爾蒙改變造成韌帶彈性改變,都可能造成孕期骨盆帶疼痛,包含下背疼痛、恥骨聯合疼痛。根據文獻指出,孕期骨盆帶疼痛可透過孕期運動改善疼痛情形。黃冠穎指出,2018年美國首次發表全民運動指南,建議孕期及產褥期應維持每周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且建議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的孕婦,可持續維持。2019年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與2020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針對孕期及產褥期運動彙整最新文獻與專家意見,建議婦產科醫師應該鼓勵沒有禁忌症的孕婦於孕期及產褥期持續運動。黃冠穎提醒,設計孕期及產褥期運動課程時,必須針對個別孕婦調整內容,考慮核心肌群是否會出力、骨盆是否有前傾或歪斜及脊椎是否有腰椎前凸情況。運動強度也必須考慮到孕婦原本是否有運動習慣、工作型態、工作時所耗費的體力。最重要的是,婦產科醫師應告知孕婦本身是否有相關禁忌症,並熟知相關孕期運動指引所建議與不建議的運動類型,及提醒孕婦哪些情況是警訊,必須停止運動;若有運動傷害或相關不適症狀發生時,必須回診讓婦產科醫師判斷狀況,以利提供相關檢查與建議。
-
2020-08-2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避免子癲前症讓孕婦送命 長庚找出亞洲孕婦篩檢模組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9年孕產婦死亡個案達28人,為歷年最高。造成孕產婦死亡,子癲前症是最常見的原因。長庚醫院發現,台灣孕婦體重與胎盤重量遠低於歐美,現行風險指標皆以歐美數值為標準,導致篩檢精準度降低,長庚與亞洲6國合作蒐集資料,成立亞洲孕婦特有資料庫,將能大幅提升子癲前症的篩檢機率。子癲前症俗稱「妊娠高血壓」,是令孕產婦聞風喪膽的疾病。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表示,子癲前症指懷孕20周後,孕婦出現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或肺積水、上腹痛、肝腎功能異常、血小板低下,嚴重頭痛或視力模糊等症狀,通常與胎盤功能不良有關。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表示,子癲前症對於孕婦的影響,是產後比一般人罹患心血管、中風、慢性高血壓、腎臟等疾病機率高;子癲前症也容易早產、胎盤早期剝離,容易造成胎兒發展遲緩,甚至導致死胎。避免子癲前症,可找出高風險族群進行篩檢,包含高齡、試管嬰兒、懷雙胞胎等。不過,蕭勝文指出,台灣使用的篩檢模組以歐美資料庫為主,偵測率為七成。進一步檢視篩檢模組發現,歐美的孕產婦光是BMI值就與台灣孕產婦相差甚遠,台灣孕產婦BMI值約23、歐美約27,蕭勝文表示,BMI值就足以影響血壓高低判定。長庚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結合中國、印度、日本、新加坡、泰國等11個醫學中心隊進行研究,總共收案懷孕11到13周產婦4023名,皆為懷單胞胎。結果發現,亞洲孕產婦的胎盤生長因子與歐美相差11%,此研究成果也發表在今年8月婦產科權威期刊「婦產科超音波(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中。蕭勝文表示,孕婦若在11周到13周施行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時,也可同時接受子癲前症的篩檢,一旦發現屬於子癲前症高危險群,應於16周前每日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可大幅減少8成以上發生早產子癲前症的發生率。
-
2020-07-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媽媽懷孕月份決定你生什麼病! 這4個月罹病風險最高
打算懷孕生子的準媽媽,如果想要生個相對健康的寶寶,不能輕忽懷孕期間曝露的環境也可能影響寶寶健康。一項由臺北醫學大學參與的跨國研究發現,孕婦妊娠期間曝露於較高的一氧化碳環境,可能導致寶寶罹患憂鬱症風險增加。這項由臺灣、美國、韓國等專家學者與「觀察性健康醫療數據與資訊學會」(OHDSI)合作進行的「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研究論文刊登在美國醫學訊息學協會期刊(JAMIA)。 台美韓跨國研究 孕婦產前所處環境與罹病關聯大 研究統計分析臺、美、韓三國的數據,共逾千萬人的資料,平均年齡介於35至53歲之間,統計的時間從1979年至2016年不等,平均分析為24年,最長達36年,其中臺灣資料庫橫跨時間達13年;結果發現,孕婦產前所處環境與憂鬱症、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風險高低可能有關聯性。 懷孕月份碰上這4個月 寶寶罹憂鬱、高血壓風險增 參與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烏斯馬(Usman Iqbal)表示,從分析資料庫發現,如果懷孕前3個月適逢臺灣的10月、11月,也就是一氧化碳濃度相對高的時期,出生的孩子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相對高;而懷孕初期曝露於PM2.5較高的環境,如臺灣的9月、10月及12月,不僅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也可能進而導致小孩高血壓及心房顫動之風險;而懷孕後期日照太少,影響維他命D吸收,則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進而影響小孩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產前曝露環境 是影響到胎兒發育主因 不過,也有其它研究發現,生產前曝露的環境,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的發育,比如有些研究顯示媽媽在懷孕期間如果罹患流行性感冒,寶寶出生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另一則是周產期曝露的環境,比如寶寶出生不久後接觸到過敏原或病毒,將會影響日後免疫系統的發育。烏斯馬博士強調,上述結果純粹是從資料整理分析而得,至於出生月份及未來可能罹患疾病之間的因果為何,不在這篇研究的探討之列。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老婆懷孕做什麼都錯? 準爸爸做對4件事秒變神隊友 寶寶喝母乳好處多! 關於母乳的3基本知識你一定要知道
-
2020-06-30 該看哪科.婦產科
新版孕婦手冊上路 加強準爸爸參與感
新手媽媽們的年紀越來越高齡。據內政部人口資料最新統計,國人女性平均生育年齡再創新高,2019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1歲、35歲以上占30.9%,較10年前增加一倍。為了讓準媽媽掌握自身健康與胎兒情況,國健署今年改版孕婦手冊,除了重新編排外,並有方便性提升、閱讀流暢、週期紀錄、方便互動連結等四大亮點,也提供QR CODE讓查找資料更方便;更重要的是,手冊在封面裡終於出現「爸爸」角色,跳脫過去封面只有媽媽。今天的記者會上,更找來劇團演出新手爸媽可能會遇到的狀況,及孕婦常見的問題。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容易提高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流產、早產、低體重兒等風險,較35歲以下產婦風險高約1.5倍;而孕婦手冊1995年創立至今,陪伴每一世代懷孕媽媽健康走過25年,隨著我國婦女生育齡的提高,經歷五次改版,如增加衛教資訊、互動式孕婦自我檢核表、分為健康及衛教手冊等;這次手冊改版,則是從醫療人員及準媽媽的觀點,來調整手冊內容及編排,同時衛教手冊封面也加入先生,著重準爸爸角色的導入。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新竹馬偕醫院婦產部主任黃閔照表示,這次手冊如上次改版,也將衛教手冊、健康手冊分開,資訊重新編排外,增加更多插畫、圖片,如健保補助的10次產檢就以精簡的圖文說明,讓準媽媽用手機一掃,就能得到正確的衛教資訊;而手冊也增加非正式常規檢查的介紹,包含高層次超音波等,提供準媽咪們參考。黃閔照說,準媽咪懷孕過程中,準爸爸的參與非常重要,他指出準媽咪懷孕過程常因為身體不適,容易忘卻產檢時想提問等問題,透過準爸爸的協助,問的問題也能更全面;他笑說他在新竹看診時,多半都是準爸爸陪準媽媽來,且是「有備而來」,準備的問題往往比準媽媽更多。他強調,懷孕不是只是準媽媽的事,整個家庭都要一起投入,過去手冊雖也有提醒準爸爸的注意事項、但未特別強化;今年改版時,特別在封面加入準爸爸角色,也是期待準爸爸在太太懷孕過程裡能更積極參與。
-
2020-06-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大數據分析 媽媽懷孕月份環境可能影響孩子健康
一項台北醫學大學參與的跨國研究發現,孕婦妊娠所處環境及懷孕月份,可能與孩子罹憂鬱症、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風險高低有關。參與研究的北醫大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烏斯馬(Usman Iqbal)今天表示,研究統計分析台灣、美國與韓國數據,共超過千萬名病人資料;其中台灣樣本數有90萬筆,年齡介於20歲到50歲,資料庫橫跨時間達13年。研究從病人出生月份推算母親懷孕月份及孕程所處環境發現,孕婦產前所處環境與未來孩子罹患憂鬱症、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風險高低可能有關聯性。烏斯馬表示,分析資料庫中台灣數據發現,孕程的前3個月適逢一氧化碳濃度相對高的10月、11月,出生的孩子罹患憂鬱症風險相對高。研究發現,懷孕初期暴露於PM2.5較高環境,如台灣9月、10月及12月,不僅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也可能進而導致小孩高血壓及心房顫動風險;懷孕後期日照太少,影響維他命D吸收,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進而影響小孩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不過,烏斯馬說,這些結果單純是從資料整理分析,但出生月份及未來可能罹患疾病間的是否有確切因果,不在這篇研究探討範圍。烏斯馬表示,醫療保健數據分析為科學領域發展帶來新潛能,也為世界帶來改變,「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就是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名博士生將發想放上「觀察性健康醫療數據與資訊學會」(OHDSI)群組上,吸引很多人興趣,進而組跨國研究團隊完成。這項由3國專家、學者與OHDSI合作的「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論文,已刊登在美國醫學訊息學協會期刊(JAMIA)。烏斯馬表示,OHDSI的做法是建立一套共同的語言結構,將醫院電子健康記錄數據庫轉換為通用數據模型,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可的標準。如果能使用同一標準語言分析使用數據資料,將大幅改善醫療和病人安全。
-
2020-06-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北醫大研究:懷孕月分影響胎兒健康 年底出生兒易憂鬱
台北醫學大學與美國、韓國等專家學者與「觀察性健康醫療數據與資訊學會」(OHDSI)合作進行的「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分析數據資料發現,在台灣,懷孕前三個月若在年底,孩子出生後罹患憂鬱症比例高,產婦本身罹患妊娠高血壓風險的風險也相對高,目前該研究已刊登在美國醫學訊息學協會期刊(JAMIA)上。台北醫學大學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烏斯馬(Usman Iqbal)表示,針對研究統計分析台、美、韓三國的數據,共逾千萬人的資料,平均年齡介於35至53歲間,統計的時間從1979年至2016年不等,平均分析為24年,最長達36年。其中台灣資料庫橫跨時間達13年,分析資料庫發現,如果懷孕前3個月適逢台灣的10月、11月,也就是一氧化碳濃度相對高的時期,出生的孩子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相對高。懷孕初期曝露於PM2.5較高的環境,如台灣的9月、10月及12月,不僅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也可能進而導致小孩高血壓及心房顫動之風險;而懷孕後期日照太少,影響維他命D吸收,則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進而影響小孩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烏斯馬表示,上述結果完全是從資料整理分析而得,至於出生月分及未來可能罹患疾病之間的因果為何,不在這篇研究的探討之列。不過也有其它研究發現,生產前曝露的環境,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的發育,比如有些研究顯示媽媽在懷孕期間如果罹患流行性感冒,寶寶出生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另一則是周產期曝露的環境,比如寶寶出生不久後接觸到過敏原或病毒,將會影響日後免疫系統的發育。
-
2020-02-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38歲孕婦突視力模糊癲癇 緊急剖腹搶救母嬰均安
新竹一名懷孕32周的38 歲孕婦,近日突然視力模糊且全身性癲癇抽搐數次,家人驚覺不對勁緊急送醫,經醫師診斷為子癲前症,胎兒在腹中嚴重缺氧,情況危急必須立即終止妊娠,生產過程中孕婦一度昏迷,嬰兒也因早產體重僅 1660公克,所幸經治療後母子均安。東元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文斌指出,許多婦女在懷孕或生產時突發癲癇症狀,俗稱「子癲前症」、「子癇症」或「妊娠毒血症」,是醫師最擔心的懷孕併發症,大多發生在20周後,最主要的症狀是高血壓,其他還有蛋白尿、全身性水腫、噁心、嘔吐、視力模糊、體重過度增加等合併症狀。孕婦癲癇發作非常危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母體呼吸中斷,造成胎兒的腦部受到缺氧傷害,尤其孕產期34周前發生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嚴重者可能危及孕婦及胎兒的生命,孕婦的循環系統受到極大影響,併發症包括腎衰竭、肝衰竭、肺水腫,全身抽筋等癲癇症狀。胎兒若不滿30周,死亡率較高,死因多為早產、子宮胎盤機能不良而導致胎盤剝落。陳文斌表示,胚胎著床後,母體會分泌胎盤生長因子(PIGF),降低螺旋動脈阻力,有效的運送血液給胎兒,而子癲前症患者的PIGF濃度較低,血管擴張不佳,隨著胎兒增大,血管的管徑大小若差1倍,產生的血流將差16倍,影響胎兒生長,此時母體的血壓會不斷升高來增加供應量,血管阻力也會不斷增加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就必須終止妊娠,才能即時保住母親與胎兒的性命。陳文斌提醒,35 歲以上高齡產婦,或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過去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有自體免疫疾病等狀況的孕婦,都是發生子癲前症的高危險族群。目前可在第一孕期 11 至 13周時,透過抽血檢測PlGF與懷孕相關血漿蛋白A(PAPP-A),並搭配高層次超音波進行子宮動脈血流檢查及定期血壓量測,可有效篩檢出子癲前症發生率,及早發現,及早對症治療。
-
2020-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高齡孕婦 子癲前症風險高近2倍
婦產科醫師表示,以35歲以上高齡產婦,或本身已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的女性,較可能出現子癲前症。國健署也表示,高齡孕婦罹患子癲前症風險,比一般孕婦高近兩倍。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2018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高齡者占30.12%(含二三胎者);而35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也占22%。高齡產婦在我國孕婦中,的確有一定比例。國內外統計數據顯示,高齡產婦的子癲前症風險平均比一般孕婦高出近兩倍。林宜靜說,世界衛生組織(WHO)2014年的跨國研究顯示,35歲以上高齡產婦,與20至35歲間的孕婦相比,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高出1.78倍。林宜靜說,美國2014的醫學研究也顯示,若以4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與20至35歲間的孕婦相比,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更高出2.17倍。國內部分,健保署的早期數據也曾顯示,高齡產婦的子癲前症風險,也比非高齡者高出約兩倍左右。林宜靜說,只要是懷孕的孕婦,就應該定期、按時產前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國健署目前已補助準媽媽十次產前檢查、一次超音波檢查、第36周時一次乙型鏈球菌篩檢;而孕婦若以34歲以上接近高齡時,則在懷孕16周以後以羊膜穿刺方式,即多一次產前遺傳診斷,來進行染色體或基因突變分析,避免胎兒患有唐氏症等疾病。孕婦應辨識自身是否為高危險妊娠。林宜靜說,若孕婦出現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本身有自體免疫、慢性疾病時,應向所檢查的醫師討論目前院所設備是否合乎需求,或轉至設備較完整的大型醫院。林宜靜表示,也可參考衛福部所擬定全台70家「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照護品質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當懷孕出現緊急狀況時,責任醫院可提供較完善照護服務。新手爸媽有任何問題,也可上國健署「孕產婦關懷網」及0800-870870專線洽詢。
-
2020-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生育高齡化 子癲前症恐致孕婦及胎兒死亡、早產
初期幾無病徵孕婦等待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許多併發症,如羊水栓塞、大出血、子癲前症等導致有死亡風險。婦產科醫師表示,子癲前症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最大;初期幾乎沒有病癥,一旦併發,恐導致胎兒生長遲滯、胎盤剝離或早產外,孕婦也可能出現高血壓、癲癇、中風、腦水腫或是出血休克等症狀。禾馨婦產科院長林思宏表示,高齡產婦、高血壓、糖尿病等,皆為子癲前症的危險因子。子癲前症是造成孕婦、新生兒死亡,以及早產的主因之一;並常見於初懷孕女性、高齡產婦,或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等孕婦。胎盤功能失調致病他說,其原因是胎盤功能失調所致,多半發生在懷孕的20周以後,主要會出現高血壓與蛋白尿兩症狀。林思宏說,在懷孕過程中,孕婦為供給寶寶養分者,胚胎著床後,初期寶寶可照正常速度生長至1500公克左右,但懷孕中後期,孕婦若不足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大量血液時,母體就會以升高血壓的方式來增加血液供輸給胎兒;而當血壓過高時,即可確診為罹患子癲前症。他說,血壓上升的同時,蛋白質在腎絲球的濾過增加,即會出現蛋白尿。子癲前症不僅大幅增加生產困難度外,胎兒也會因此連帶併發症風險。林思宏說,子癲前症可分為早發性與晚發性,早發性為孕婦懷孕20周後,初期多無自覺,直到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噁心嘔吐、全身水腫不退、體重過度增加等狀況時,病症已經惡化,為避免危及孕婦、胎兒安全,得視情況進行引產或終止懷孕。晚發性則發生在懷孕34周後,但此時因已接近38周足月,胎兒已成熟、生產風險較低,則會讓孕婦直接生下。控制飲食避免過重除了就醫遵循醫囑,林思宏說,飲食上要減少鈉的攝取,同時也可做如瑜伽、慢跑、游泳等會流汗的運動。此外,也可透過抽血檢查孕婦胎盤生長因子、測量血壓等方式,第一孕期是子癲前症的最佳篩檢時間點。林思宏說,孕婦懷孕時期過度進補的時代已過去,切勿過重,懷孕期以增加8至12公斤內為佳外,若為高齡產婦或有計畫懷孕者,建議應先向婦產科醫師諮詢、進行風險評估等,以避免子癲前症發生。
-
2020-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高齡孕婦子癲前症風險 國健署:比一般孕婦高出近兩倍
懷孕雖是喜悅之事,但婦產科醫師表示,以35歲以上高齡產婦,或本身已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的女性,較可能出現子癲前症。國健署也表示,高齡孕婦罹患子癲前症風險,比一般孕婦高出近兩倍。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2018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高齡者占30.12%(含二三胎者);而35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也占22%。高齡產婦在我國孕婦中,的確有一定比例。而國內外統計數據顯示,高齡產婦的子癲前症風險平均比一般孕婦高出近兩倍。林宜靜說,世界衛生組織(WHO)2014年的跨國研究顯示,35歲以上高齡產婦,與20至35歲間的孕婦相比,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高出1.78倍。林宜靜說,美國2014的醫學研究也顯示,若以4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與20至35歲間的孕婦相比,罹患子癲前症的風險更高出2.17倍。國內部分,健保署的早期數據也曾顯示,高齡產婦的子癲前症風險,也比非高齡者高出約兩倍左右。林宜靜說,只要是懷孕的孕婦,就應該定期、按時產前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國健署目前已補助準媽媽十次產前檢查(第一次為懷孕12周時,檢查包含孕產史、抽血、驗尿、身體檢查等更完整項目)、一次超音波檢查、第36周時一次乙型鏈球菌篩檢;而孕婦若以34歲以上接近高齡時,則在懷孕16周以後以羊膜穿刺方式,即多一次產前遺傳診斷,來進行染色體或基因突變分析,避免胎兒患有唐氏症等疾病。孕婦應辨識自身是否為高危險妊娠。林宜靜說,若孕婦出現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本身有自體免疫、慢性疾病時,應向所檢查的醫師討論目前院所設備是否合乎需求,或轉至設備較完整的大型醫院。也可參考衛福部所擬定全台70家「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照護品質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當懷孕出現緊急狀況時,責任醫院可提供較完善照護服務。新手爸媽有任何問題,也可上國健署「孕產婦關懷網」以及0800-870870專線洽詢。
-
2020-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妳知道子癲前症嗎? 對孕婦和胎兒影響大
母親懷胎十月後,迎接新生命是值得喜悅之事,但在等待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許多併發症,如羊水栓塞、大出血、子癲前症等導致有死亡風險。婦產科醫師表示,其中子癲前症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最大;子癲前症初期幾乎沒有病癥,一旦併發恐導致胎兒生長遲滯、胎盤剝離或早產外,孕婦也可能出現高血壓、癲癇、中風、腦水腫或是出血休克等症狀。而高齡產婦、高血壓、糖尿病等皆為子癲前症的危險因子。禾馨婦產科院長林思宏表示,子癲前症是造成孕婦、新生兒死亡,以及早產的主因;並常見於初懷孕女性、高齡產婦,或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等孕婦。其原因是胎盤功能失調所致,多半發生在懷孕的20周以後,主要會出現高血壓與蛋白尿兩症狀。林思宏說,在懷孕過程中,孕婦為供給寶寶養分者,胚胎著床後,初期寶寶可照正常速度生長至1500公克左右,但懷孕中後期孕婦若不足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大量血液時,母體就會以升高血壓的方式來增加血液供輸給胎兒;而當血壓過高時(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即可確診為罹患子癲前症,血壓上升的同時,蛋白質在腎絲球的濾過增加,即會出現蛋白尿。子癲前症不僅大幅增加生產困難度外,胎兒也會因此連帶併發症風險。林思宏說,子癲前症可分為早發性與晚發性,早發性為孕婦懷孕20周後,初期多無自覺,直到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噁心嘔吐、全身水腫不退、體重過度增加等狀況時,病症已經惡化,為避免危及孕婦、胎兒安全,得視情況進行引產或終止懷孕。晚發性則發生在懷孕34周後,但此時因已接近38周足月,胎兒已成熟、生產風險較低,則會讓孕婦直接生下。除了就醫遵循醫囑,林思宏說,飲食上要減少鈉的攝取,同時也可做如瑜伽、慢跑、游泳等會流汗的運動。此外,也可透過抽血檢查孕婦胎盤生長因子、測量血壓等方式,第一孕期是子癲前症的最佳篩檢時間點。林思宏說,孕婦懷孕時期過度進補的時代已過去,切勿過重,懷孕期以增加8至12公斤內為佳外,若為高齡產婦或有計畫懷孕者,建議應先向婦產科醫師諮詢、進行風險評估等,以避免子癲前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