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8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大舌頭
共找到
29
筆 文章
-
-
2023-05-04 醫療.腦部.神經
33歲男星驚傳腦中風!身體突半邊麻痺 腦中風年齡層下降,每47分鐘就有1人死亡
33歲南韓演員崔晳鎮(최석진)是音樂劇的熟面孔,原定上個月30日演出音樂劇《海賊》,演出當天突然身體半邊麻痺,緊急就醫後被診斷出「腦中風(腦梗塞)」,劇團因而發出公告表示,崔晳鎮因將全面退出演出,消息曝光引發熱議!根據噓新聞報導,音樂劇《海賊》官方製作組1日發出公告,內容提到崔晳鎮因被診斷出有腦中風症狀,所以將中途退出演出,並表示未來他所參與的場次將會更換演員,部分場次也受到影響臨時取消。此外,崔晳鎮也發文向粉絲們道歉,表示演出當天上午突發現身體半邊麻痺,緊急就醫後發現是腦中風,他便第一時間通知公司,對於佔用觀眾寶貴時間深表歉意,「真的非常抱歉,也謝謝你們,我會盡快恢復健康,再以健康樣貌與各位見面」。腦中風患者年紀有下降趨勢腦中風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除了肥胖、三高,不良生活習慣也是誘發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而腦中風不只是年長者人的專利,也可能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患者年紀有下降趨勢。藝人余天突然感覺右手、右腳麻痺,經檢查發現腦部有血管堵塞,判定為小中風。臺灣藝人納豆,也是因出血性腦中風導致神經受損必須展開積極復健,醫師提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抽菸習慣的人要注意。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共奪走11,169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腦中風為一種急症,因腦部的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若不即時接受有效的醫治,將會殘留中至重度殘障。台灣腦中風學會則指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其中三高患者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中風經常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後續頻繁的就醫也造成照顧者及家庭經濟沈重的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腦中風類型分為出血性及梗塞性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重症加護科科主任劉偉修表示,腦中風主要分為梗塞性(缺血性)及出血性腦中風。‧梗塞性(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血管被堵塞,症狀表現大多是眼歪、嘴斜、手腳無力。缺血性腦中風須把握3小時「救援黃金期」,劉偉修指出,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血栓造成,醫療上目前有溶解血栓劑、或動脈取栓術,可儘早排除血栓。‧出血性腦中風:是指血管破裂,導致血塊殘留於腦中,包括一般血管破裂及動脈瘤破裂,症狀表現有眼歪、嘴斜、手腳無力,嚴重會意識不清。「若突然劇烈頭痛,小心是動脈瘤破裂!」劉偉修表示,動脈瘤破裂會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不僅會有劇烈頭痛,死亡率高達五成,是除了心肌梗塞外容易猝死的疾病之一。 梗塞性(缺血性) 出血性特性血管被堵塞血管破裂:一般血管破裂及動脈瘤破裂症狀眼歪、嘴斜、手腳無力眼歪、嘴斜、手腳無力、意識不清、劇烈頭痛(動脈瘤破裂)治療溶解血栓劑、或動脈取栓術重點:排除血栓.一般血管破裂:程度輕微可藥物治療:若血塊很大或意識昏迷則手術治療.動脈瘤破裂治療5關卡:解除水腦症→手術止血→腦腫→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感染風險判別腦中風F.A.S.T口訣 把握黃金3小時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為最多,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之殘障等後遺症,因此若出現中風症狀,應立即送醫爭取治療時間。腦中風病發後的6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運動能力恢復最快,掌握黃金復健期,積極配合醫療專業人員的復健治療計畫,能降低身體殘障程度,重拾日常生活功能,讓中風患者拋開病後憂鬱,讓生活更美好。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牢記FAST(快、快、快)辨別中風口訣,以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1.「F」就是FACE-臉歪: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2.「A」就是ARM-手軟: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 3.「S」就是SPEECH-大舌頭:說一句話,觀察說話是否清晰且完整。 4.「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預防腦中風把握6原則中醫大新竹附醫腦中風中心主任陳睿正表示,要預防年紀輕輕腦中風,控制血壓很重要,平常就要養成規律量血壓,另外也要控制血糖、控制體重、戒菸,並規律運動333,避免因過胖容易產生三高,不過運動做重訓時也別突然用力過猛,以免血管破裂。衛福部國健署也指出,大部分的中風是可以藉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治療積極控制三高來預防的,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只要把握以下原則,就能夠降低罹患中風之風險: 1.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需用藥,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
-
2022-05-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胸悶以為染新冠,昏迷竟是心肌梗塞!醫師教分辨二者最大不同
●疫情碰上梅雨季,讓心血管疾病更棘手●心肌梗塞典型症狀:胸悶、胸痛●腦中風症狀:單側手腳無力、眼歪嘴斜、大舌頭70歲張先生,日前出現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症狀,以為感染新冠肺炎,嚇得趕緊快篩呈現陰性,讓他鬆了一口氣,未料到房間休息片刻,卻陷入昏迷,緊急送醫搶救,才發現竟是「心肌梗塞」發作,即時就醫挽回一命。疫情攪局錯認疾病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每年五、六月梅雨季好發心血管疾病,加上疫情攪局,讓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錯認疾病,很容易延誤就醫治療的黃金時機。疫情碰上梅雨季,讓心血管疾病問題更為棘手,陳玠宇指出,梅雨季節的氣候忽冷忽熱,若沒注意溫差變化,血管劇烈收縮擴張,都可能導致血管斑塊或狀況不佳的心臟問題一觸即發;近期疫情大爆發,更讓民眾容易輕忽心臟疾病的症狀,或是害怕染疫不敢到醫院回診,進而造成就醫時間延宕。梅雨季患者增三成梅雨季節最常見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比其他季節增加約三成患者。陳玠宇解釋,每個人血管內多少會有血管斑塊,當溫度劇烈變化時,血管會劇烈收縮或擴張,血管可能因此破裂或產生急性血栓,發生血栓的位置在腦部會產生腦中風,在心臟就會心肌梗塞發作。●心肌梗塞胸悶、胸痛是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同時會伴隨心悸、暈眩,部分會有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症狀。陳玠宇表示,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患者,再次發生的機率高,如果是三高患者、肥胖者,或有抽菸習慣的人,近期出現類似症狀時,要非常注意,別以為是感冒或是新冠肺炎症狀,一旦快篩呈現陰性,稍微休息症狀仍未改善,應立即就醫。●腦中風與心衰竭腦中風患者會先出現單側手腳無力、眼歪嘴斜、大舌頭,後續會陷入昏迷;心臟衰竭的患者,初期會以喘來表現,甚至會吸不到氧氣,出現發紺、水腫的現象。陳玠宇強調,家人或患者本身發現不對勁,一定要立即送醫,與時間賽跑,搶黃金救援期。陳玠宇表示,梅雨季節期間,濕度明顯上升,即使氣溫顯示宜人,也可能因為風大又加上濕度高,體感溫度降低,此時一定要添加衣物保暖,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近期一定要格外注意。若發燒可快篩分辨 另外,新冠肺炎與心血管疾病最大的不同症狀為「發燒」,病毒感染身體,會出現發炎反應,免疫功能對抗病毒,就會產生發燒現象,因此如果有發燒不適,又有胸悶、胸痛、喘等症狀,才比較可能是新冠肺炎。最好的檢視方式,是當症狀出現時,使用快篩確認是否染疫。陳玠宇說,最近有確診陽性又出現心肌梗塞症狀的患者,讓治療的難度提高,致死率也大大提升。因此呼籲心血管高風險患者,最近應多休息,讓免疫力健全,三高患者一定要妥適控制,同時搭配減重,以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
2022-03-31 癌症.頭頸癌
口腔正常卻流鼻水 確診竟是口腔癌三期腫瘤竄向鼻竇
彰化縣53歲鍾姓男子去年入秋開始鼻塞、流鼻水,到後來說話、呼吸都受影響,到診所檢查左鼻竇紅腫並長出息肉,服藥沒改善,改到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求診,息肉竟是第三期口腔癌的腫瘤,鍾男聽了有如晴天霹靂。「那麼多人嚼檳榔,我竟然真的命中。」鍾姓病人說,如果嚼檳榔容易罹患口腔癌,他確實不冤枉,畢竟從10幾歲開始嚼食檳榔,嚼了30多年不曾中斷,可是想一想還真不甘心,為何偏偏他會命中?現在最要緊的是先戒掉檳榔和香菸,希望還來得及。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今天表示,鍾姓病人主訴鼻塞、流鼻水好幾個月,左鼻塞得較嚴重,常要用嘴巴呼吸,也因鼻塞,說話會「大舌頭」讓人聽不清楚,還有小朋友笑「鍾阿伯說外星語」,人際關係大受影響。鍾姓病人一口咬定是鼻竇炎之類疾病,自行噴治鼻塞藥劑,好沒久又發作,到診所檢查發現左鼻竇紅腫長息肉,服藥也沒改善,改到彰化醫院看病,經檢查竟發現是口腔癌腫瘤往上侵犯鼻竇腔造成鼻子症狀,鍾姓病人得知實情大感意外,因為口腔都沒不舒服感覺,一次檢查就確診口腔癌進入第三期,心情十分低落。許嘉方說,經過電腦斷層及病理切片、正子攝影等檢查,發現鍾姓病人的左側牙齦內有一個約4公分的惡性腫瘤,往上穿越骨頭,破壞鼻竇腔引起鼻子不舒服等症狀,鍾姓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之後,鼻子不舒服症狀改善很多,但對抗口腔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許嘉方表示,研究顯示口腔癌主要是口腔受到長期慢性的刺激,嚼檳榔、吸菸、喝酒、尖銳的蛀牙或不當假牙等都是原因,其中約9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習慣,另有報告指出,嚼食檳榔又吸菸、喝酒,罹患口腔癌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從各方面的研究及報告來看,嚼檳榔和口腔癌的關係密不可分,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每兩年可免費1次口腔癌篩檢,有嚼檳榔習慣的原住民提早到18歲就可以接受篩檢。
-
2021-12-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醫示警:勿踩生活地雷,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
一般人認知的中風常會造成肢體癱瘓,引起家庭生活風雲變色,然而,醫學上稱為「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俗稱「小中風」,症狀比較輕微,有人甚至很快恢復,因此,多數民眾容易忽視。其實小中風可以說是中風的前兆,後續可能引發中風機率相對提高,必須加以嚴防。 出現小中風症狀別輕忽 1周內可能引發中風小中風的成因是由於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到阻礙,導致產生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發作時類似中風症狀,可能突發性出現頭痛、頭暈、想吐,產生複視、視力模糊或暫時性失明等,部分會有耳鳴,手腳發麻無力、步態不穩,或突然大舌頭、說話遲鈍等情況。醫學定義認為小中風通常符合「24小時之內恢復正常,且沒有任何神經學後遺症,以及神經學影像正常」的3個條件。現代人往往因為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在小中風症狀出現後多休息即獲得緩解、恢復正常,因而不放在心上。復健專科滕學澍醫師指出,罹患小中風的患者,代表腦部及末梢血液循環已出現不良警訊,歷經小中風的1周內,很可能引發真正中風,根據臨床統計資料,缺血性中風患者當中,有30%過去曾經歷過小中風。促進及預防末梢血液循環不良 遠離小中風威脅小中風好發族群包括慢性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其中血壓長期偏高,容易導致血管壁脆弱、內膜受損、甚至破裂,最後引發腦血管出血;高血脂表示血液裡脂肪堆積過多、壞膽固醇高,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血管愈變愈狹窄;高血糖容易導致血管受損不易修復,血循變差。其他如抽菸、肥胖、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不正常又不愛運動,都容易讓身體及血管產生慢性發炎,提升小中風的機率。預防小中風發生,罹患先天心臟血管疾病及三高患者,必須服藥控制,作息規律、適當舒壓,多攝取高纖蔬果,補充足夠的水分,飲食少油、少鹽,戒菸酒以及適度運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臉歪嘴斜是中風還是顏面神經麻痺?專科醫師教你如何區分 ·氣溫驟降!「2時間點」 最易中風 護心祛寒保暖這樣做
-
2021-12-03 新聞.健康知識+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再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天氣又將轉冷;12月4日、5日東北季風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天氣偏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偏冷。 禦寒保暖 多件式穿法很重要冬天為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對於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及長者,當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容易引發血管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急性中風發作的機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禦寒保暖的重要性,像是帽子、圍巾或絲巾、口罩、手套、輕便發熱保暖材質、微貼身、多件式穿法(可依溫度調整穿著)、襪子及軟質止滑的包鞋。(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熱湯、熱食勿超過攝氏65度 保持空氣流通在飲食方面,喝熱湯或熟食取暖,避免超過攝氏65度;維持722(7天、2次、2遍)原則量血壓;遵守「慢、熱、起、穿、行」生活原則;定時服藥,不隨便增、減藥物或停藥,及門窗關小與空氣流通的同時,小心室內使用電器及瓦斯,都是急遽溫度變化下自我保護的方法。 (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抗寒8要點 出現不適立刻就醫1、要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要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3、多喝水、均衡吃、情緒要穩定:適量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且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另外,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推薦閱讀:口渴才喝水? 營養師揭「身體受不了6警訊」:小心變老、易胖) 4、不宜泡湯或泡澡: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且泡湯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飯後2小時後再泡湯,較為安全。 5、不增加身體額外的負擔: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6、定期量測與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推薦閱讀: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7、外出要隨身帶著健保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 8、有症狀立即就醫:若突然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搶時間快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氣溫驟跌!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氣溫驟降、溫差大恐讓心血管撐不住! 專家曝「起床第一件事」...加碼保暖穿法
-
2021-10-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阿嬤走路歪一邊、說話口齒不清 一查右側頸動脈幾阻塞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72歲的阿嬤搭團到南部廟宇進香走路偏一邊,回家後出現說話口齒不清,經家人協助就醫查出右側頸動脈幾乎完全阻塞,差點引發大範圍腦中風,經置放頸動脈支架後已痊癒。阿嬤回診時,感謝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耿豪醫治,並說還好有拜有保庇,揀回老命。張耿豪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突然出現視力不清楚、手腳麻痺無力或講話突然大舌頭等症狀,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以免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阿嬤表示,她口罩戴好戴滿隨著進香團到南部廟宇進香,有團員提醒她好像走路會稍微偏一邊,她不以為意,沒想到進香返家幾天後,說話說一半突然口齒不清,還會頭暈頭痛,家人趕帶她就醫。張耿豪說,這名患者經血管攝影,發現右側內頸動脈嚴重狹窄超過90%,因考慮患者年邁,傳統的外科手術風險偏高,與家屬詳細討論後,接受微創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管,先置入過濾網導絲預防術中血栓流進腦血管,再置放頸動脈支架,順暢血管通道。患者術後兩天出院,幾個月下來,沒有口齒不清與走路不穩的情形。張耿豪說明,經導管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治療時間短、不需要麻醉、傷口小恢復快,對年紀大的長輩來說較能負荷。國外研究也顯示,支架置放術與外科手術有同等的療效,對病患來說為另一種有效又安全的選擇。
-
2021-09-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腦中風後最怕復發!二度發生的嚴重程度將遠勝於第一次
●疫情期間,腦中風回診率降三成●恐增復發風險,甚至引發失智●三高患者應該控制好三高,避免發生腦中風新冠肺炎疫情讓國人不敢進出醫院,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疫情爆發期間腦中風患者回診率減少三成,恐增復發風險。腦中風後最怕「復發」,二度中風增加傷害認知、語言功能的機會,甚至引發失智,增加照顧負擔以及醫療支出,鄭建興呼籲患者,疫情期間,一定要依照醫囑服藥、定時回診,做好三高的控制,避免病情惡化。「疫情期間,給予中風患者積極治療的比例並沒有減少,但今年5、6月回診的患者明顯少了三成。」鄭建興說,國內急性腦中風的發生率,未因疫情嚴峻而減少,但是需要規律看診的患者,多因為害怕而沒有回診。可以預期的是,有些患者會因此停藥,或是出現復發的輕微症狀,都無法及時讓醫療介入。腦中風 五年內復發機率35%導致腦中風最大的因素與三高有關,腦血管疾病位居我國109年十大死因第四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性命。根據研究顯示,腦中風五年內復發的機率約為35%、10年內為51%。發生第一次腦中風,通常就會留下不同程度神經功能障礙、失能等後遺症。二度發生腦中風,嚴重程度將遠勝於第一次發生,甚至死亡。鄭建興表示,腦中風發生時,無論是第一次或是復發,多取決於同住家人或朋友即時發現。新冠病毒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遠了,許多長者身邊沒有子女陪在身旁,疫情更是減少與長輩見面的機會,又或者是長輩只有外籍看護陪伴,即使發生症狀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求助。疫情期間 多關心觀察三高長輩鄭建興呼籲,為人子女在疫情期間要多觀察長輩,特別是有三高的長者,最簡單辨識中風的方法,就是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若是中風,會臉歪嘴斜、雙手沒辦法舉起、講話大舌頭,此時要立即盡速就醫。「只要發現,愈快送醫愈好」,即使超過黃金3小時,以現在的醫療技術還是有機會可以救回來,只是時間拉得愈長,對腦部的傷害愈大。國內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率,相較於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率高。如果是缺血性腦中風,可即時給予血栓溶解藥物或經導管血栓移除術,即時改善腦中風;若為出血性腦中風,則透過手術引流,清除血塊、降低腦壓。
-
2021-09-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疫情期間「怕染疫」 腦中風回診率降3成、恐增復發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讓國人不敢進出醫院,身體不舒服先「忍」再說。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疫情爆發期間腦中風患者足足減少三成,與民眾恐懼有絕大關係。腦中風後最怕「復發」,二度中風增加傷害認知、語言功能的機會,甚至引發失智,增加照顧負擔以及醫療支出,呼籲患者疫情期間,一定要依照醫囑服藥、定時回診,做好三高的控制,避免病情惡化。「疫情期間,給予中風患者積極治療的比例並沒有減少」但去年2、3月以及今年5、6月,回診的患者明顯少了三成。鄭建興說,顯示國內急性腦中風的發生率,並沒有因為疫情少送到急診,但是需要規律看診的患者,多因為害怕,而沒有到醫院。他可以預期的是,有些患者會因此停藥,或是出現復發的輕微症狀都沒有及時讓醫療介入。導致腦中風最大的因素與三高有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腦血管疾病位居我國109年十大死因第四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性命。根據研究顯示,腦中風五年內復發的機率約為35%、10年內約為51%。發生第一次腦中風,通常就會留下不同程度神經功能障礙、失能等後遺症。二度發生腦中風,嚴重程度將遠勝於第一次發生,甚至死亡。鄭建興表示,疫情期間,讓就醫變得不這麼單純、容易。腦中風發生時,無論是第一次或是復發,多取決於同住家人或朋友的即時發現,很少是患者靠自己發現而即時就醫。新冠病毒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遠了,許多長者身邊沒有子女陪在身旁,疫情更是減少與長輩見面的機會,又或者是長輩只有外籍看護陪伴,即使發生症狀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求助。鄭建興呼籲,即使在疫情期間也要多觀察長輩,特別是有三高的長者,最簡單辨識中風的方法就是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鄭建興表示,若是中風,會臉歪嘴斜、雙手沒辦法舉起、講話大舌頭。此時就要立即盡速就醫。過去倡議把握「黃金3小時」,但現在改倡議「只要發現愈快送來愈好」,別算有沒有符合3小時以內,即使超過3小時,以現在的醫療技術還是有機會可以救回來,只是時間拉得愈長,對腦部的傷害愈大。如果是缺血性腦中風,可即時給予血栓溶解藥物,或是經導管血栓移除術,即時改善腦中風;若為出血性腦中風則是透過手術引流,清除血塊、降低腦壓。國內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率相較於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率高。鄭建興呼籲長輩在疫情期間要多加注意自身的身體狀況,特別是三高患者,更應該控制好三高;已經發生過一次腦中風患者,即使在疫情期間也要定期回診,避免腦中風再次發生。
-
2021-05-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究竟是不是中風?台大醫教你「一條皺紋辨別法」
Q:居住在山裡的阿公,平常愛喝酒又患有高血壓,有天晚上突然頭痛,休息十分鐘後竟開始嘔吐,意識變得不清,這時候我該怎麼辦?腦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原因的第一位,長年位居十大死因前四名。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宋奇穎說,新竹縣山地鄉的尖石及五峰鄉,曾有病患中風發作卻被誤以為是喝醉酒,或以為是喝酒過量引發手、腳暫時性麻痺,因被發現的時間晚,當地又與市區醫院距離較遠,錯過黃金搶救時間,釀終身遺憾。提高救護員的判斷能力,爭取搶救時間。後送急性腦中風病患是消防救護員任務之一,新竹縣三面環山,部分山區病患需與後送時間拔河,救護員到達現場時迅速辨識,特別重要。宋奇穎長年觀察,分析腦中風後送問題,在前端辨識症狀時,若能提高緊急救護員現場的辨識能力與準確度,可爭取搶救時間,縮短黃金時間的流失。宋奇穎表示,許多緊急救護員衝抵現場,最常以「FAST辛辛那提」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替病患進行測試,但若出現不典型的中風症狀時,例如嘔吐、頭痛、視野偏盲、失語等漏網的症狀,資深的救護員會透過其他量表輔助辨識,但新手救護員可能較不熟悉;或當病患意識不清時,辛辛那提根本派不上用場。區分大小血管中風,送往正確醫院。為提升辨識中風的準確度,縮短送醫時間,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急性腦中風消防教育課程,由醫師分享腦中風的處理原則、評估方式與治療等,並提供第一線緊急救護技術員快速辨識中風的祕訣。由於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醫院,宋奇穎說,以往在現場只能分辨病患正常或不正常(中風),現在更增進了區分大小血管型中風的能力,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不過,除了設法解決消防救護端的痛點,宋奇穎表示,民間的痛點則是獨居或長輩白天單獨在家時,衛生單位應發展出求救機制,並提高民眾對於腦中風的病識感,加速全民搶救腦中風的行動。教官小叮嚀宋奇穎/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當病患意識不清時,家屬應回憶病患上一次清醒的時間點,蒐集過往病史並記錄,提供緊急救護員快速辨識的參考。醫師開講觀察眼球偏移+步態平衡 準確辨識中風類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癲癇科主任周秉箴於課程中說明,腦中風不僅症狀多樣,且易與顏面神經失調、酒精中毒等混淆。不過,掌握辨識訣竅,中風與顏面神經失調僅有「一線之隔」,且在民眾熟知的FAST(微笑、舉手、說你好)之外,再觀察病患的眼球偏移,3+1的辨識方式更能抓漏。周秉箴說,中風與顏面神經失調的一線之隔,就是「一條皺紋辨別法」,如病患額頭能動、可看見「抬頭紋」、眼睛能閉但臉下半部不能動,就能區分出是中風,而非顏面神經失調。而腦中風症狀包含講話大舌頭、嘴角歪斜、失語症、視野缺損、吞嚥困難、步態不穩、暈眩等皆為突然發生,症狀愈多樣代表中風範圍愈大,情況愈危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坤璋則說,第一線的症狀辨別除FAST中風評估外,更精緻的到院前評量會再加上G(Gaze),建議多看「兩眼」病患的眼位偏移,就能分辨是否為大血管中風;周秉箴也提出近年更常被使用的辨識方法BEFAST,除眼球偏移之外,再多看病患的步態平衡(Balance),緊急救護技術員辨識中風的抓漏將能更準確。國外研究也顯示,在針對緊急救護技術員進行腦中風教育後,能提升其中風辨識的準確度,約可從六成提升至八成六到九成七,而病患的預後,也常取決於前端能否快速辨識出中風,並啟動及執行後續的處置流程,盼縮短送醫的時間,讓患者能及時搶救,減少失能機率。
-
2021-03-05 新聞.元氣新聞
陳昇證實罹口腔癌 不捨35年髮妻「和夫人還有約定」
陳昇去年底例行身體健康檢查發現口腔癌原發性初期,旋即入院接受開刀治療,術後恢復良好,今晚將於台北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舉辦春酒演唱會,他坦言「稍微會大舌頭,舌頭5分之一還是麻的」。他透露在國泰醫院確診後,站在仁愛路上不知如何打電話給家人,心中滿是抱歉,「好像沒辦法活到跟夫人想活到的那時候」,而夫人只是淡定要他先回家,之後便開家庭會議一起正面面對接下來的治療。從確診至開刀完出院近2個月的時間,他都處於不清楚未來會怎樣,「那段時間比較不愉快」,但他也啟動阿Q機制,在病房看著陽明山的第一公墓,就跟弟弟說「我跟你講喔,我要丟在海裡,不要土裡或花葬」,弟弟也天兵回「我才小你2歲,說不定是你丟我」。陳昇談到這次生病心境沒有像2002年的暴力事件那樣不安與惶恐,當時他頭部重創動了開顱手術取出頭顱內血塊,期間頭蓋骨在腹中直至腦壓降下,才動刀將頭蓋骨放回頭上,「那時候兒子考上成功高中,我跟他說『麻煩你,不要讓別人推我進手術房』,其實是我想跟他告別,沒把握面對這事」,而這次則是他坐在輪椅,讓弟弟推進手術房,「醫院規定一定要坐輪椅進去,我就沒那麼嚴重,因為我弟弟長得跟我很像,我還跟他說『不然我推你,你幫我進去開』」,在笑虧中面對治療,但要開刀不忘叮囑醫生「你要把我治療好,我和我夫人還有約定」,不捨結婚35年髮妻,未來除了每個月回診,每2年就要做一次大健檢。上月35歲獨子娶媳婦,升格新手公公的他想抱孫,但也不好將過去長輩給自己壓力的前車之鑑投諸兒子,只能用rocker的方式,提醒兒子「不是只是讓你爽,該做的事還是要做,這麼不合作,我就去你家把你的套子都搓破」,已做好騎單車帶孫子遊山玩水,或幫孫女穿芭比娃娃衣服的準備。而他下月計畫在苗栗公關山上民宿斥資百萬打造錄音室,與團員集中營式創作,計畫6月有望推出新作。而今晚開唱是否邀了主治醫生來看,他笑說醫生有次不好意思跟他說「我不是你的歌迷,我喜歡A-Lin」,讓陳昇無奈笑說:「我現在為了要取悅我的醫生,要想辦法接近A-Lin,、跟A-Lin示好。」
-
2021-02-27 科別.腦部.神經
顏面神經麻痺跟中風怎麼分?三大徵兆看分明!醫師:及早治療助恢復
突發性臉歪嘴大小眼?恐太累引發顏面神經麻痺 莫名臉歪嘴斜、大小眼,甚至一邊眉毛抬不起來?當心是「顏面神經麻痺」警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洪志憲受訪表示,一般認為,顏面神經麻痺可能與病毒感染相關,但明確病因尚未有定論。較為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病毒感染後,造成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發炎,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影響臉部控制能力。 洪志憲醫師指出,由於顏面神經麻痺與病毒相關,當身體疲勞、不舒服時特別容易受到病毒入侵,因此增加顏面神經麻痺的機率。部份病人會在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前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但並非每個人都有相同情形。整體而言,疲勞、壓力、睡眠不足等狀態,確實較容易發生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3大症狀?與中風差在單側肢體無力? 臉部出現哪些徵兆時,可能與顏面神經麻痺有關?洪志憲醫師說明,顏面神經麻痺症狀有三大症狀,第一是眉毛無法抬起,病人會感覺無法挑眉;第二是眼皮無法緊閉,甚至睡覺時也持續發生;第三是嘴部控制問題,病人可能無法做出嘟嘴動作。 顏面神經麻痺與中風應該如何區分?洪志憲醫師表示,中風可分為腦幹中風及大腦中風,通常大腦中風較不會出現挑眉、閉眼等症狀,而這三個徵兆較容同時發生在腦幹中風患者身上。不過,腦中風不只影響臉部與嘴巴動作,往往會伴隨較為明確的單側肢體無力或其它複雜的神經學症狀。若加上吞嚥困難、說話大舌頭等症狀,中風可能性就變得相當高。 顏面神經麻痺及早介入類固醇 減少神經發炎助恢復 洪志憲醫師提醒,無論是顏面神經麻痺或中風,只要病人自覺發生異常症狀,及早就醫治療都是最正確的方式。對腦中風而言,黃金3小時內施打藥物,有機會減少中風造成的重大傷害。至於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由於治療沒有特效藥,若能及早介入口服類固醇,降低病毒感染造成的神經發炎,可以幫助後續神經恢復更良好。 此外,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除了及早介入類固醇,臨床上也可能輔以維生素B群。洪志憲醫師表示,B群被認為可促進神經修復,基本上對身體沒有害處,在顏面神經麻痺治療上屬於輔助治療的角色。另外,也要注意因為無法閉緊眼睛,顏面神經麻痺病人可能會併發乾眼症甚至是結膜炎。臨床上會建議使用人工淚液、眼部止癢凝膠,或是睡覺時沾溼棉花、貼膠帶蓋住眼睛,以達到保濕的效果。 顏面神經麻痺多久會好?各年齡層都可能會發生? 洪志憲醫師指出,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約85%可在三個月內完全恢復,及早就醫仍是黃金準則。至於坊間流傳的針灸、按摩,因無直接證據可證明療效,需當心緩不濟急,及早介入明確有效的藥物治療是上策。 顏面神經麻痺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甚至出現在未成年小朋友身上。洪志憲提醒,無論是否年紀大,只要有自覺有相關症狀,出現不明原因的眼歪、眼斜,都應該及早就醫。平日多注意吃得好、睡得好、充足休息、避免過勞熬夜等等,是預防顏面神經麻痺與各種神經疾病共同的保養之道。 今健康精選延伸閱讀: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身體缺鎂會影響血壓?專家:血壓、血管等都會受影響,這4種顏色蔬果找得到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02 科別.心臟血管
冬天洗澡由腳往頭洗可以防中風?一動作才是重點
天氣多變化!告別前幾日暖洋洋的好天氣,天氣將再度變冷,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週四(1月28日)大陸冷氣團南下,北台灣氣溫下降;週五(1月29日)受大陸冷氣團影響,北台灣天氣寒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偏冷。洗澡順序 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網路上流傳冬天洗澡順序必須由腳往頭洗,以防中風,但目前並沒有實證顯示洗澡順序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反而是,短時間過於激烈的周遭溫度變化,與腦血管風險較為相關。因此,國民健康署表示,從寒冷的戶外走進溫暖的室內,應先讓身體逐漸回暖,再洗熱水澡,避免溫差過大,導致血管擴張,因其對於血管彈性不佳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很可能引起低血壓。洗澡後要注意 冷熱溫差大易致心血管疾病發作不過,洗完澡後,也要特別注意保暖,不可馬上進入太過寒冷的地方,以免造成血管急速收縮,易促發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而如有使用電暖器等相關設備時,要注意通風及用電安全。出現中風徵兆快就醫 避免憾事發生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面對寒冷的冬天,應留意在氣溫驟降之情境,例如早晨起床離開被窩、由溫暖的室內走至寒冷的室外、日夜溫差大的地區等,並適時添加衣物,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如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確實做好保暖措施。此外,如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應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年過40散發濃濃老人味? 洗澡時這2個地方別忘記用力搓 ·天冷早晨、夜晚皮膚特別癢? 「5種洗澡習慣」做了恐陷惡性循環
-
2021-01-30 新聞.健康知識+
天冷騎機車怎麼穿才保暖? 手別插口袋!把握「3關鍵」不挨凍
氣溫又急速下降!今年寒流再三襲台,除了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防寒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而冬天可以說是機車通勤族最辛苦的季節,需忍受低溫加上車速帶來的冷風,千萬別輕忽低溫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強風易造成體溫流失快 騎車必學保暖穿著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強風會造成體溫流失過快,騎車時應放慢速度,穿著須保暖且具靈活度以免影響車輛操作的精準度,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等外套,注意四肢保暖,如穿戴手套及襪子等,及頭頸部保暖,像是穿戴圍巾和口罩等,務必做好禦寒防護措施,並切記放慢車速,以策安全。 急性中風發作 典型、非典型症狀一次看另外,低溫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如發現自己或親友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值得一提的是,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一樣要注意;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 中風初期症狀 FAST口訣把握黃金急救時間同時,牢記FAST(快、快、快)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用來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黃金時間搶救急性中風:「F」就是FACE-臉歪: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就是ARM-手垂: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S」就是SPEECH-大舌頭: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送醫: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延伸閱讀: ·氣溫暴跌!手腳冰冷泡湯取暖 「6種NG行為」做了會出事 ·天冷早晨、夜晚皮膚特別癢? 「5種洗澡習慣」做了恐陷惡性循環 
-
2021-01-12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席捲機車通勤族 心臟科醫師透露禦寒小撇步!
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及輻射冷卻影響,國內各地天氣寒冷,除了長輩及慢性病病人要注意保暖,冬天機車通勤族最是辛苦。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機車騎士應放慢速度,可穿戴手套及襪子、圍巾和口罩,並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的外套。加強保暖。機車族需忍受低溫加上車速帶來的冷風,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宗道表示,騎車時口、鼻暴露在外面,除戴口罩,建議可用圍巾稍微包圍住口鼻,避免接觸冷空氣;移動機車也算是一項運動,若出力時感覺胸悶、喘不過氣,應去醫院檢查。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強風造成體溫流失過快,騎車時應放慢速度,穿著須保暖且具靈活度以免影響車輛操作的精準度,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等外套,穿戴手套及襪子、穿戴圍巾和口罩等,注意四肢與頭部保暖。王英偉表示,低溫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機會;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別是需要注意保暖,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王英偉表示,若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盡速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心臟病徵兆:突然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惡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等,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治療;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中風徵兆:中風口訣FAST(快、快、快):「臉歪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快送醫」,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黃金時間搶救急性中風。「F」就是FACE:臉歪: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就是ARM:手垂: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S」就是SPEECH:大舌頭: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送醫: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
2021-01-08 新聞.健康知識+
三高患者寒冬保命三招 「不泡湯、不過飽、不喝酒」
寒流來襲,氣象局持續發布低溫特報,每年連續低溫都會增加發生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的機率,醫師指出,三高患者特別容易在寒流來襲時,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三高患者除了要注意保暖以外,有三件事千萬不能碰,不泡湯、不過飽、不喝酒。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暨輔大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王宗倫表示,氣溫驟降,血管內的平滑肌會隨之收縮,對於三高患者、年紀大的民眾而言,血管收縮很容易提高血壓,若遇到血管中有斑塊,導致血管阻塞,就會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王宗倫表示,每年寒流來襲,許多民眾會選擇去泡湯,對於三高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溫差容易變化太大,血管因泡湯而放鬆,流到周邊血管,當泡湯起身時,會散熱更快,反而器官失溫,原本血管狹窄的民眾,就會出現缺血現象,臨床也常會有泡湯後昏倒,或是泡湯後遇冷中風的案例。再來就是,寒流時,民眾也很喜歡吃火鍋,飽餐一頓後,全身熱呼呼的,其實也是血管放鬆的時刻,一旦離開火鍋店,又遇上冷空氣,血管一樣快速收縮,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與中風。最後則是飲酒,天冷時常會有「喝酒暖身」的想法,王宗倫說,喝酒一樣會使血管放鬆,與上述二者引發中風的原因一致。王宗倫表示,天冷一定要適當的穿衣保暖,家中若沒有暖氣等,也建議採取洋蔥式穿法,避免出入溫差過大,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他提醒,若因為天冷引發心肌梗塞,最典型症狀為「心臟出現壓迫感」,就像是平躺時胸口有五公斤重的重物壓在胸前,有人患者會形容「心臟好似被捏著的」,又或者有些會以嚴重心悸、冒冷汗作為表現。但也有部分的患者是以不典型症狀作為表現,如肩膀痛、上腹部痛、牙齦疼痛導致,王宗倫提醒,若本身是三高患者,當天冷出現類似症狀時,要提高標準檢視,盡可能就醫求助。若引發的是腦血管阻塞,即腦中風,初期症狀為口歪眼斜,講話不清大舌頭,四肢中有一肢體沒力氣,若是阻塞處在小腦,則會出現「喝醉酒」的暈眩感,呼籲民眾一定要提高警覺。
-
2021-01-08 科別.心臟血管
今晚K.O「霸王級」寒流!醫師、料理網紅教這樣做
冷空氣襲台,好發心血管疾病,今晚又有新一波「霸王級」寒流到來,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建議,需特別注意「上半身」保暖措施;除注意保暖,料理網紅Amy推薦時令料理「羊肉蘿蔔湯」,適合全家老小溫補身體。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今天至週六(1月7至9日)冷空氣增強,強度接近寒流等級,台南以北及東北部地區低溫僅8至10度,加上水氣偏多,北台灣降雨情況明顯,體感溫度會較實際溫度更低。Amy表示,三高患者不適合吃薑母鴨、藥膳等料理,推薦「羊肉蘿蔔湯」,很適合全家一起溫補身體;羊肉燥熱,蘿蔔偏寒,兩者中和彼此性質,配上「不剔皮的薑片」溫和不上火,很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享用,抵禦寒流。當氣溫度驟降或溫差過大時,易引發血管收縮,容易造成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病人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鍾伯欣表示,前幾日跨年時天氣寒冷,明顯發現平常高血壓控制穩定者血壓有升高趨勢;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提升,不管是急診、門診數量均有明顯提升。鍾伯欣呼籲,民眾大多沒想到有這麼冷,所以忽略保暖重要;如今今晚又有新一波寒流到來,「保暖」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上半身,若頭髮較少,建議一定要戴帽子保暖。此外,男性跟女性最大不同在於女性荷爾蒙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是保護作用在進入更年期之後漸漸消失。鍾伯欣表示,女性55歲以上或是停經5年以上也需注意,因喪失往日保護身體的荷爾蒙,此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已與男性差不多。王英偉提醒,若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更年期女性還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提醒,家中若有65歲以上長輩,濕冷的天氣應盡量減少外出,若需外出應結伴而行、注意保暖,避免因天雨路滑跌倒,選擇穩固之防滑鞋底、低且四方形之鞋跟、有充分固定的鞋子,穿著合身的衣物,注意褲管不要過長,減少絆倒風險。吳建遠表示,在寒流期間使用暖暖包、熱水袋做局部保暖時,要避免長時間使用於同一個部位,尤其糖尿病或有週邊血管疾病的病人,對溫度的感覺較遲鈍,使用時更應特別小心以免燙傷;另也要注意居家安全,若在室內有使用電暖器等相關設備時,需要注意通風及用電安全。
-
2021-01-01 新聞.元氣新聞
寒流低溫好發心血管疾病 醫囑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
因應近日低溫寒害事件,南投縣衛生局統計全縣6家急救責任醫院,並未接獲因疑似寒害猝死個案,但昨晚獲報有1名民眾因急性心肌梗塞而急診就醫後,已請急救責任醫院做好急診醫療照護及寒害監測,預防低溫傷害病患的照護整備。南投衛生局指出,冬天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當氣溫降低或溫度驟降時,血管內的平滑肌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病患,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機會,每年寒流奪走國人性命的新聞也時有所聞。竹山秀傳醫院表示,寒流低溫來襲時,「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要注意頸部及四肢保暖,出門前記得先檢查保暖物品帶齊了沒,包括圍巾、帽子、口罩、手套及暖暖包等,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打119盡速就醫。醫院並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有抽菸、酗酒、肥胖、缺乏運動者,以及本身或家人曾有心臟病、中風者都是低溫傷害高危險族群,除規律服藥、血壓監測、定期回診、避免菸酒和飲食控制外,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
2020-12-31 養生.生活智慧王
霸王級寒流來襲!怎麼穿? 超實用抗寒「穿搭公式」一次看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今(30日)急遽降溫、風速驟增及跨年前後的嚴寒天氣特別需要留意,在寒風吹拂下,體感溫度會較實際溫度更低,中部以北沿海地區因風速強,感受會更冷。 留「心」健康狀況 禦寒工作不可少寒潮爆發,氣溫驟降容易導致血管收縮,造成心肌梗塞機會大增,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年長者、有慢性病患者留心健康狀況,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規律用藥及監測血壓,減少天冷造成的影響,並且避免到空曠地區暴露於低溫中,保暖禦寒工作不可少,口罩務必戴好戴滿;對於有心臟病史的人,在任何時間都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 洋蔥式穿法 可加可減最保暖王英偉強調,外出應做好保暖禦寒工作,建議穿著禦寒衣物,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如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及防滑鞋,以多層次穿著,例如洋蔥式穿法,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另外,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之外套,且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 減少暴露於低溫 留心急性促發徵兆此外,若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天冷喝熱飲保暖? 當心身體還沒熱反長胖為什麼天氣愈冷血壓就愈高? 先別急著吞降血壓藥!生活3習慣最好現在開始做
-
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發威頻傳猝死 專家籲跨年嚴防「溫差大」
寒流迅速南下,今天急遽降溫、風速驟增,多個縣市今天傳出猝死個案。國健署呼籲,跨年前後天氣嚴寒,外出建議穿著禦寒衣物,以多層次穿著,方便隨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之外套。輔大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任哈多吉表示,中風、心肌梗塞、氣喘等跟天氣溫差大有關,至於明晚跨年活動,平時的不織布口罩不保暖,但基於防疫需求仍應配戴,可再加一層布口罩,或是使用高領毛衣照著口鼻保暖。哈多吉建議,如今寒流來襲需特別注意獨居、寡居老人,嚴防氣溫驟降導致血管收縮,當腦部血管收縮致腦部缺血後,恐引起血壓高。因此,哈多吉建議,子女應多關心,可於家中使用暖氣、變熱器等,但須注意用電安全;晚間也能穿個襪子睡覺,早上加件衣物再起床洗漱,避免溫差過大。王英偉表示,氣溫驟降容易導致血管收縮,造成心肌梗塞機會大增,提醒年長者、有慢性病患者留心健康狀況,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規律用藥及監測血壓,減少天冷造成的影響,並且避免到空曠地區暴露於低溫中,口罩務必戴好。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做好保暖禦寒工作,外出建議穿著禦寒衣物,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如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及防滑鞋,以多層次穿著(例如洋蔥式穿法),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之外套,且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王英偉表示,有心臟病史的民眾,在任何時間都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衛福部說,注意保暖、記得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別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
-
2020-12-19 科別.心臟血管
開車時發生心肌梗塞怎麼辦? 保命「2動作」死亡機率降
心肌梗塞新聞時有所聞,日前媒體報導,客運司機載客途中胸痛引發心肌梗塞,硬撐1小時險釀意外。而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已超越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出現中風徵兆 須立即打119快就醫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者若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而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須立即「打119快就醫」,千萬別硬撐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近年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忽冷忽熱及氣溫驟降等的氣候型態也是誘發因子之一。駕駛時發生心肌梗塞 保命原則這樣做工作執勤時若發生急性徵兆,王英偉說,此時駕駛人應將車輛停到路旁且關掉引擎,並告知乘客自己身體不適,請其幫忙打119送醫;如無乘客,須盡快下車尋求幫忙,勿獨自待在車上,避免心肌梗塞時無人知曉。最重要的是,千萬別逞強,如有不適應立即就醫,先顧好自身健康,才能做好稱職工作。 預防心臟病措不及防 日常生活習慣要注意近日冷空氣來襲,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大,除注意保暖也要適時補充水分,隨時注意相關危險徵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且普遍人也以外食族居多,心血管疾病常來的猝不及防,彈指之間即天人永隔,為避免憾事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王英偉提醒,從健康生活型態開始做起,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節酒、控制三高、定期健檢等,即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守門員。延伸閱讀: 每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除了天冷,4危險因子就藏在生活裡 心臟手術後要少喝水?不能運動? 什麼都不做心臟會廢掉!醫師教日常保養原則
-
2020-11-23 科別.腦部.神經
全身無力以為感冒 20歲女腦中風
心血管疾病日漸年輕化,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陳龍表示,許多人自認年輕就是本錢,無視三高提前來臨,他收治年齡最小的腦中風患者是國中生,近期則有20多歲社會新鮮人,以為工作太累全身無力,檢查才發現腦中風。20多歲社會女新鮮人,對於工作抱有滿滿熱忱,假日加班是生活常態,日前她全身無力,特別是右手抬不太起來,肩頸僵硬,有時講話大舌頭。以為是感冒,就近到診所看診,醫師也判定是小感冒,開了三天藥讓她服用,但症狀毫無改善,再次就診才懷疑是腦中風。陳龍表示,經檢查確認,該名女子真的腦中風,且檢查發現她過去就曾發生過幾次無症狀腦中風,她血糖也過高,雖然自己知道,卻沒好好控制,糖化血色素一直維持在9%,高出正常值7%。陳龍表示,有太多年輕人對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不在意,曾有30歲左右科技新貴,某次健檢後被警告血壓偏高,約140mmHg,高於正常的120mmHg。他自認可以透過飲食、運動來降血壓,只是工時太長讓他無法按時運動,飲食也有一餐沒一餐,某天晚上突然中風送醫,悔恨自己沒有好好控制血壓。陳龍表示,近年年輕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顯著增加,每周至少會有二名50歲以下患者因腦中風求醫。他表示,部分年輕人作息紊亂,高油、高糖飲食,生活壓力大,不知不覺三高就上身。建議定期檢測,了解自己是否有三高,別等到中年。年輕人也應定期量測血壓,家族若有三高史,更應在40歲後定期健康檢查。
-
2020-11-21 科別.腦部.神經
驚!全身無力以為小感冒 20餘歲女竟腦中風
「小鬼」黃鴻升主動脈剝離過世,年僅36歲,引發社會討論。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陳龍表示,心血管疾病年輕化愈來愈常見,許多人自認年輕就是本錢,無視三高恐提前來臨,這三大未爆彈恐隨時奪走年輕人性命,他收治過年紀最小的腦中風患者還在念國中,近期則是一名20多歲的女社會新鮮人,以為工作太累全身無力,檢查才發現是腦中風。20多歲的女社會新鮮人,對於工作抱有滿滿的熱忱,假日加班幾乎是生活常態,日前她發現全身無力,特別是右手抬不太起來,肩頸僵硬,有時候講話有點大舌頭,以為是感冒,就近到診所看診,醫師也判定是小感冒,開了三天藥讓她服用,但症狀毫無改善,再次就診才被懷疑是腦中風。陳龍表示,經檢查確認該名女子腦中風,且這不是第一次發生,檢查發現她曾發生過幾次「無症狀腦中風」,她也有高血糖的問題,雖然自知卻沒有好好控制,糖化血色素一直維持在9%左右,正常應該在7%。陳龍表示,有太多年輕人對於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指數異常都不太在意,曾有30歲左右的科技新貴,某次參與健檢被警告「血壓偏高」,約140mmHg,正常應為120mmHg,但該名科技新貴自認可以透過飲食、運動「降血壓」,常常都是有夢最美,工作時間仍讓他無法按時運動,飲食也因時間控管差,有一餐沒一餐,某天晚上突然中風送醫,悔恨當初沒有即時就醫,控制血壓。陳龍表示,近年年輕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太多了」,每周至少會有二名50歲以下腦中風的患者就診,比起以往真的多太多了。他表示,年輕人的生活作息多紊亂,飲食也大多是高油、高糖,生活壓力大,不知不覺三高就悄悄上身,檢測自己是否有三高,別等到中年以後才注意,無論幾歲的年輕人,每天都應該量測血壓,家族有三高史,應在40歲後定期做健康檢查。
-
2020-10-28 科別.心臟血管
逾三成上班族發生中風不會處理 記FAST口訣減失能風險
據「腦中風健康識能推廣試辦計畫」研究發現,企業職場工作者面對急性腦中風情況發生時,三成以上表示難以立即做出處置,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預防暨社區醫學部主任陳龍呼籲,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減少失能與死亡風險。該計劃由國健署委託台北醫學大學林立峯助理教授團隊執行,擇定企業員工對象特徵包含工作時程不固定、時常外食及應酬,生活習慣作息不規律、工作型態屬於責任制及業績導向、工作壓力大及高度精神緊張,了解職場員工對於「腦中風健康識能」的認知而進行調查。計畫發現,88.4%上班族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獲取腦中風相關資訊是容易的;但28.6%表示在理解腦中風相關書面及口語資訊上是有困難;而對於判斷腦中風相關資訊的正確性也有五成認為困難;而面對急性腦中風情況發生時,31.7%上班族表示難以立即做出處置。據衛生福利部108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中風對國人健康衝擊甚鉅,且中風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也提醒,「每4人中就有1人發生中風。」要掌握以下333健康守則,就能夠減少腦中風急性發作的風險;民眾若發現有小中風的情形,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迅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若發現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不可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的劑量;記住不吃多鹽多油食物、不吸菸、不過度飲酒;保持定期測量血壓、適度規律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及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國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
2020-10-24 科別.心臟血管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時序進入秋季,天氣多變化,低溫與溫度驟降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因而增加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依據108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死因,例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列在十大死因第2位、第4位及第8位,共造成38,290人死亡,即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死因。「沉默殺手」高血壓無明顯症狀 是中風、心臟病元凶之一高血壓的成因是多面向性的,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運動等。依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2%,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很多人都是在健檢或是看醫生的時候才發現,甚至有人第一次發生症狀就是中風。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醫師表示,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代表有高血壓,而且高血壓可能造成很多後遺症,會影響到腦部、心臟、腎臟和眼睛等。白袍恐懼症易使血壓飆 居家測量有這些注意事項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出現白袍恐懼症,即為看到醫護人員血壓會不自覺飆高,建議可善用國健署建置「全國社區血壓測量網絡地圖」的血壓量測服務資訊,而若量血壓採居家進行,建議使用衛生福利部核發「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的血壓計作為家中常備血壓計,並注意要定期校正檢查。此外,量血壓時須注意不交談、不憋尿、不翹腳、壓脈帶不低於心臟、挽袖、腰部挺直、腳底自然垂放,才能正確量血壓。控制血壓避免併發症 牢記中風口訣把握治療黃金期今年全球經歷COVID-19疫情的衝擊,個人自我防護固然重要,但血壓自我管理更不容忽視,並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避免錯失治療黃金時間。王英偉提醒,掌握以下三個簡易步驟,就能輕鬆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1.記得定期量血壓(Check):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有高血壓家族史更應該從年輕起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紀錄血壓數值,除可自我監測血壓變化情形,亦可幫助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控制情形,做為治療依據。2.健康生活型態不可少(Change):在日常生活上,更要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如採低油、糖、鹽及高纖的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3.按時吃藥要記牢(Control):血壓不是固定的數值,會隨著時間、情緒、季節有些許變化,除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外,更需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高血壓治療目標值依罹患慢性疾病種類及年齡層不同,會有所差異。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人建議至少維持在血壓值140/90 mmHg以下,對於罹患慢性病及老人族群,血壓控制則更為重要,針對個人合適的控制範圍建議仍遵循醫師專業諮詢。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量對血壓很重要  這3個時候量超NG
-
2020-08-25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症狀千變萬化、全身受影響的多發性硬化症 醫:唯有靠這件事改善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MS)是一種自體免疫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就是發生於腦部與脊髓的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與撞到頭、車禍這類外傷無關,而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產生破壞自體中樞神經的疾病。讓神經短路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我們的神經纖維表面覆蓋著一層「髓鞘」,髓鞘可以隔絕相鄰的電氣傳導,減少干擾,讓神經纖維傳導速率變快。這原理類似家裡的電線,銅線外圍會包覆一層絕緣外皮,就是為了減少電流傳導時受到干擾、耗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體內有些免疫細胞出現異常,會導致發炎並攻擊、破壞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就像是包覆電線的絕緣外皮變得破損、劣化,裸露的銅線容易發生短路那般,中樞神經的神經傳導也會因為髓鞘被破壞而發生「短路」,失去正常神經功能。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神經肌肉疾病科蔡乃文主任表示,免疫系統的攻擊是隨機的,因此神經受傷的地方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各處都可能出現,受損的位置不只一處,會影響很多不同的神經部位,所以我們會稱之為「多發性」。每次攻擊後,都會讓神經髓鞘發炎受傷,癒合後留下疤痕,也就是所謂的病理上的斑塊,或說「硬化」。因此,從多發性硬化這個病名我們可以理解到,患者的神經纖維留有不少疤痕。「多發性硬化症容易發生於20歲到40歲的族群,」蔡乃文醫師指出,「而且以女性患者居多,女性與男性的比率大約是2:1。」在台灣,有罕病登記的多發性硬化總患者數約為1900人左右,算罕見疾病,但這個疾病在西方國家的患者比較多,尤其是緯度較高的國家。多發性硬化的症狀千變萬化、全身受影響多發性硬化症可能侵犯腦或脊髓的任何一個部位,也因為每位患者髓鞘受傷的位置不盡相同,症狀可說是千變萬化。侵犯到視神經,患者會抱怨視力模糊;侵犯到大腦,患者可能表現出運動功能受損、肢體無力,讓人誤以為是中風。有患者會頭暈目眩,有人講話大舌頭、口齒不清,有的則是失去平衡感。如此多樣化的症狀代表著視神經、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或脊髓的受損,也因為臨床上病徵多、疾病認知度低,經常延誤確診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多發性硬化症是會反覆發作的疾病。蔡乃文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的每一次發作,都可能侵犯到不同部位,並帶來不同的症狀。」時好時壞、經常復發的多發性硬化症約七、八成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屬於「復發緩解型」(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RRMS)。患者於疾病發作時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但在一兩個月後症狀緩解、狀況漸漸變好,甚至恢復到正常。「另外一小部分的患者會在症狀復發之間,狀況持續變差,」蔡乃文醫師說,「這群患者大約佔了15%,屬於次發進展型的多發性硬化症(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SPMS)。」多發性硬化症要積極控制,延緩病情目前尚未有方式能治癒多發性硬化症,不過有許多藥物可以穩定並緩解病情,透過積極的藥物治療,可以減少復發或新病灶的產生;平日多做運動與復健,能盡量維持正常的活動功能,也要學會與疾病共處,對生活品質改善很大。在藥物治療方面,這幾年來可說是進步很多。蔡乃文醫師表示,過去只有干擾素之類的針劑能被用來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得每天或隔天替自己打針。近幾年來,陸續有不少口服藥物出現,患者可以靠吃藥控制多發性硬化症,減少復發機會,比較方便、也不用挨針。目前健保核准的藥物已有七、八項,接下來還會有新的藥物陸續引進台灣。根據患者病灶、病情不同與個人情況差異,醫師會與患者討論來選擇適當的藥物。 「一定要提醒患者,不可擅自停藥!」蔡乃文醫師叮囑著:「不要因為吃藥吃半年沒發作,就以為病好了,而自行停藥。那有可能面臨很嚴重的復發!」運動復健要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多發性硬化症會影響身體多處的功能,因此每次急性發作之後,應該盡早進行復健。通常在急性發作穩定之後,便可視患者症狀安排適當的復健計畫。尤其針對肢體無力、緊繃、痙攣等狀況,復健治療會很有幫助。在多發性硬化患者身上,可能就不適用大家平時熟知的「運動三三三」,也就是每週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133下這樣的運動標準。最重要的是要針對個別患者的狀況擬定運動處方,例如當患者的平衡系統受損,就不該叫他去做打球、騎腳踏車這類型大量講求平衡感的運動。 「曾經有患者到健身房去,看到別人練重訓就跟著練,結果一個禮拜就受傷了。」蔡乃文醫師提醒,「復健與運動一定要考量病情及身體能否負荷,有些患者很心急,想要趕快恢復身體功能,反而容易運動傷害。重點就是,復健運動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一般而言,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體力,維持心肺功能;徒手或借助器材進行阻力訓練,能改善肢體無力;水中運動有助於訓練協調能力,改善平衡感,水中的阻力可以訓練肌力,而且冷水能帶走熱量,運動後體溫不至於升高,可減輕疲勞感。由於每個人的症狀、嚴重度皆不相同,醫師會和患者一同評估,找到合適的運動菜單,漸進式地訓練。「按摩與伸展就比較適合大部分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蔡乃文醫師說:「當肌肉過度緊繃,會引發疼痛不適。靠著居家伸展活動舒展關節與肌肉,很緩和,也不會造成心肺負擔,對關節的活動度與減輕疼痛都有幫助。」運動時務必注意安全,平衡感較差的患者要預防跌倒受傷。無論從事哪一種運動,請隨時留意環境溫度,最好能保持涼爽舒適,而且要記得隨時補充水份。運動復健,對身心都好蔡乃文醫師回憶道,有位患者已罹患多發性硬化症超過10年,反覆發作過好幾次,也留下一些神經學症狀,走路比較不方便,需要拿拐杖,走一小段路就需要停下來休息。患者的家庭支持還不錯,家人都能陪伴她正向面對多發性硬化症,幫她安排了運動復健的課程,雖然她能做的運動有限,不過相當認真學,在家也都不斷練習。「我發現她的整體狀況,包括肢體僵硬的程度、走路的平衡感,都有明顯改善。另一個最重要的是,她的情緒、心情,也都跟著變好了。」蔡乃文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大部分會伴隨一些憂鬱、焦慮的狀況。畢竟當病情反覆發作,對一個人來講是很大的壓力。患者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變差?」運動復健、參與活動,除了對身體的症狀有幫助,能改善肢體的肌力、僵硬度,同時也對心情的改善有益。患者很開心能夠來參加活動,也感覺到自己漸漸進步,然後醫師又能調整運動處方,讓他繼續練習。這些活動,其實不只是對病患有利,家屬也能參與其中,可以幫忙、也可以一起做,進而促進情感交流、家庭和諧。貼心小提醒蔡乃文醫師提醒道,很多患者或家屬有進補的習慣,然而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要避免食補、藥補,任意進補反而會加重病況,甚至導致復發。採取均衡、清淡的飲食,減少身體氧化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平衡會比較好。平時作息要規律,不要熬夜、不能太累,搭配適當的運動復健,改善肌肉僵硬與肌耐力,按時回診並依照指示服藥,才是面對疾病的最佳方式!原文:
-
2020-08-11 科別.心臟血管
頸動脈狹窄 醫:可能導致2次中風
一位70多歲的男性病患腦中風後,檢查出他的雙側頸動脈狹窄程度都高達90%以上,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耿豪說,頸動脈狹窄在60%以上,如果不及時處理的話,更可能再導致下一次的中風;經置放頸動脈支架,配合藥物和復健1個多月後,該病患已經可以自己行走,十分開心,關鍵是讓患者心臟打出的血液,順利通往腦部。張耿豪說,頸動脈狹窄是不易察覺的疾病,患者可能毫無症狀,約有20%的缺血性腦中風是因頸動脈狹窄造成,只要及早發現,及時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可大幅減少腦中風機率,降低造成長輩的失能跟家人的負擔;預防性的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更顯重要。這位年歲已高的男性,有糖尿病跟心血管疾病,放過冠狀動脈支架,幾年來一直規律的服藥,某天清晨一覺醒來,站起身後頻頻跌坐在地,家人聽見聲響前去觀看,卻聽不懂在講什麼,等扶起坐好,發現也無法自己穿衣服,左手根本舉不起來。緊急做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竟然是腦中風,再經神經內科仔細地檢查,發現爺爺左右兩側的頸動脈都有十分嚴重的狹窄,心臟打出的血液根本無法通往腦部,才導致了這麼突然的腦中風。為了預防再次的腦中風,便會診心臟內科,經血管攝影發現兩側頸動脈血流入口處都嚴重鈣化,而且狹窄程度都高達90%以上,導致腦部血流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後來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先在雙側頸動脈置入特製的「過濾網導絲」,在狹窄的部位放上「頸動脈支架」,之後再用氣球擴張術,形成新的順暢的血管通道,歷時約2個小時就完成。張耿豪說,從各個研究顯示約有2成的缺血性腦中風是由於頸動脈狹窄所引起。疾病初期,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發生單側肢體無力、嘴歪眼斜、說話口齒不清,或單側視力障礙;嚴重的患者即使經由積極藥物治療,有症狀的比例仍然高達20%,而狹窄不及時處理的話,更可能再導致下一次的中風。他提醒,由於頸動脈狹窄難以自我檢測,必須藉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才能有效診斷,因此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抽菸習慣者,可以尋求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此外,若突然出現視力不清楚、手腳麻痺無力或講話突然大舌頭等症狀,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
-
2020-06-20 科別.腦部.神經
說話不清、視力模糊 不能忽視的「小中風」症狀!
最近收治了一些中風患者,讓我想提醒大家,夏天天氣熱、容易流汗,記得要適當補充水分,因為脫水可能增加腦中風風險。另外,還要提醒大家,要注意是否有「小中風」的症狀!我印象很深刻,有位65歲的阿伯因為腦中風昏迷送醫,轉由醫學中心施以動脈取栓術,術後阿伯有恢復,意識也很清醒。我就問阿伯,中風前是否有一些症狀?阿伯說,中風前一周有出現幾次「頭暈、走路不穩、講話大舌頭」的現象,但他以為是身體太累、感冒,就去休息一下,的確症狀也消失了,完全沒想到跟之後的中風有關。我提醒阿伯,那些症狀都是「小中風」症狀。小中風是中風的前兆,如果遇到小中風的症狀,記得要立即就醫,可以降低未來得到「中風」的機率。那「小中風」跟「中風」到底差在哪裡呢?小中風又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症狀與中風類似,但時間短暫,通常只持續2-5分鐘,最久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因為症狀輕微且短暫,通常症狀結束後患者會誤以為自己已經恢復了而不會特別警覺,也常被誤認成身體太累或感冒症狀,而沒有即時就醫。小中風症狀有哪些?◆肢體麻痺無力 ◆走路不穩 ◆說話不清◆吞嚥困難 ◆視力模糊 ◆短暫失憶 ◆意識改變出現小中風症狀後,得到中風的風險評估是根據下面幾項綜合因子:A (Age) 年齡大小● 年齡大於 60歲給 1分● 年齡小於 60歲給 0分B (Blood Presure) 血壓● 血壓高於 140/90 mmHg給 1分● 血壓低於 140/90 mmHg給 0分C (Clinical features) 臨床症狀● 單側肢體無力,給 2分● 只有語言障礙,給 1分D (Diabetes) 糖尿病有無● 有糖尿病,給 1分● 沒糖尿病,給 0分D (Duration) 發作時間● 臨床症狀發生超過一小時,給 2分● 臨床症狀發生小於一小時,給 1分● 臨床症狀發生小於十分鐘,給 0分將上述的分數加總,可以預估48小時內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低風險族群:0-3 分,48小時中風機率 1%。⭐️中風險族群:4-5 分,48小時中風機率 4%。⭐️高風險族群:6-7 分,48小時中風機率 8%。如果分數大於4 分的病人,就建議要積極評估以及預防中風的發生。 如果能即時治療中風,是可以大幅降低後遺症的。當平時自己或家人的身體健康出現細微的變化,記得要提高警覺,如果覺得不太放心,也建議立即就診諮詢醫師。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
-
2020-05-28 科別.腦部.神經
經常頭痛是腦中風前兆嗎?醫師:6個改變要提高警覺
你也是頭痛一族嗎?研究報告指出,頭痛是現代上班族常見的困擾,卻也是長期被忽視的疾病,許多人只要一頭痛就擔心是不是患了腦瘤?長安醫院神經內科&神經整合治療中心主任林邵臻表示,頭痛的定義很廣泛,有些人一頭痛會突然單邊沒力氣,有人頭痛會先頭暈,這些都算是頭痛,只是伴隨不同症狀。一般來說,腦瘤或腦中風的病人,除非腦壓升高,才容易引發頭痛反應,在臨床表現上,腦瘤是慢慢形成的,少部分病人會頭痛外,還可能伴隨嚴重噁心、嘔吐,或合併半邊手腳無力、意識不清、說話困難等症狀。林邵臻進一步說明,現代人的頭痛問題,很多是因為其他病症所導致,例如眼壓過高的青光眼、感冒或慢性鼻竇炎導致頭痛、剛拔牙或頸椎退化也會造成頭痛,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通常血壓都要非常高,才會感覺頭不舒服、頭悶、有點痛的不適。頭痛分為原發型與續發型,前者是沒有原因的頭痛,後者續發型可能是因為外傷、血管有狀況,或是藥物過度使用、感染以及結構上的問題。林邵臻指出,不管是哪一型頭痛,應就醫檢查診斷,才能真正把頭痛解決,降低頭痛影響正常生活的機率。依國際頭痛分類,沒有原因的頭痛就屬「原發型頭痛」,一部分會遺傳,有的病人症狀會比較明顯,可能因為睡眠、作息、飲食、女性荷爾蒙等因素,會誘發「偏頭痛」;「原發型慢性每日頭痛」是指每月病人頭痛頻繁至少15天,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為4~5%,在頭痛門診的比例為1~44%,最常見的「偏頭痛」就是這類,誘發因子很多,壓力是其中一種,酒精、咖啡因、檸檬酸的食物,也都是誘發因子。林邵臻提醒,有很多偏頭痛的病人會狂吃止痛藥忍到太晚才就診,導致「偏頭痛重積狀態」,產生一種使人極度失能的偏頭痛,若發作持續超過72小時,就需要住院治療。其他常見的頭痛類型,像是「叢發性頭痛」,症狀是絕對固定於單側發作的劇痛;而「緊縮型頭痛」的典型症狀,為雙側壓迫或緊縮性頭痛;「外在壓力性頭痛」則是因持續施於顱周軟組織的壓迫或牽引所導致的頭痛,例如頭綁緊帶子、戴帽子或安全帽、游泳或潛水時戴的護目鏡等。若自覺頭痛時,有伴隨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走路不平衡、視覺受損,或整個人突然感覺不太一樣,尤其有頭痛病史的人,更要注意頭痛的位置、嚴重程度、痛的形態是否有改變,才能有效防範急性血管堵塞與破裂造成腦中風。除了一般原發性頭痛,林邵臻指出,也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尤以小孩跟老年人是屬於腦部長腫瘤機率較高的族群,通常小孩患有先天性腦瘤的機率不是沒有,會反應在走路有問題、反應變慢、發展遲緩等表現,其中又因癲癇發作就診發現腦部有腫瘤最為常見。在診斷上,要區別頭痛、腦中風與腦瘤,除了問診外,也可輔以腦波、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來協助釐清最根本的問題。基本上,經常性頭痛「很少」直接代表就是罹患了腦中風和腦瘤,大部分的腦中風跟腦瘤都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失智、記憶力障礙、步態改變、個性改變、幻覺、不自主抖動、單邊越來越沒力、視野缺損、講話越來越慢、大舌頭、吞嚥困難等。腦中風常見的症狀是「臉歪」,尤其是在下臉部1/4的位置,患者會不自覺流口水、有吞嚥困難或是單側手腳麻或是沒力。如果是小腦中風,就會導致平衡系統出現問題;也曾有病人因為單邊眼睛看不見就診,經診斷是腦部視覺區中風所致;一般腦中風的症狀很少包括「經常性頭痛」,因為腦部血管出血導致明顯頭痛的比例較血管塞住為多。林邵臻說,一般腦瘤有分先天與不明原因、其他部位轉移等因素,後天型動脈瘤可能會因為血壓較高或血管結構有問題而導致,因此,平常多注意血壓,可預防動脈瘤及腦血管急性破裂;而頭痛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覺,醫師通常都會以許多客觀症狀,加以判定是否為腦部的問題,可能是因哪些疾病或生活習慣所致,才能對症下藥。延伸閱讀: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