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1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大腸鏡
共找到
314
筆 文章
-
-
2020-09-01 醫療.消化系統
不是胖,也不是脹氣!「腹水」難收該怎麼辦?
你聽過生病後有了「腹水」的狀況嗎?腹水,代表肚子裡的空腔裝進了一堆水,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導致腹水的問題呢?一起來看看。腹水帶來的症狀一般人的肚子裡,有時可能也存了一些液體,但量不多,通常就小於一罐養樂多的量。然而,若肚子愈來愈鼓,裡面多了一堆水,會發生什麼問題呢?首先大家會想到的大概是「體重變重」。而患者自己會覺得肚子愈來愈脹與緊繃感。腸子泡在一堆水之中,動的會比較差,因此患者吃東西後很快就覺得脹、噁心,容易打嗝。當腹腔壓力變的更大,患者還會因為血液回流不佳而出現痔瘡,以及下肢腫脹的問題,又或跑出肚臍或腹股溝的疝氣。腹壓太大壓迫到胸腔影響呼吸時,則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 所以,別以為腹水是小事,腹水讓身體愈來愈沉重,負擔好大,讓一些原本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像是進食、喝水、走來走去,都變得好困難、好辛苦,生活品質大打折扣。不僅如此,肚子裡存了太多水,還會引發腹內感染,而讓人有發燒、肚子痛的狀況。當體內積了太多腹水,會讓體液失去平衡,腎臟功能也因此會失調、變差。那為什麼會跑出腹水呢?最常見的原因是肝硬化引起的。當肝臟狀況不好,許多細胞都因纖維化失去正常功能,肝臟硬化纖維化之後,會引起肝門靜脈的血液難以回流,門脈壓升高,導致一連串問題,最後血管內的液體就滲透到腹腔積存,也就是造成腹水。另外,肝臟失能之際,體內白蛋白會變少,蛋白質濃度太低,同時也會讓血管內滲透壓低,引發腹水。而引發肝硬化的原因就很多啦,脂肪肝、喝太多酒、B型肝炎、C型肝炎等都屬於常見的肝硬化原因。如何評估肝硬化的嚴重程度請看「正確保肝很重要 – 肝硬化」。另外則是有腹內癌症的患者,也很可能有腹水的出現,我們稱為惡性腹水。癌細胞可以是影響到腹腔內一層叫做「腹膜」的組織,又或是癌症轉移到肝臟,都會引發腹水。有幾種癌症比較容易造成腹水,像是卵巢癌、胰臟癌、肝癌、及大腸癌,若癌症狀況愈嚴重,或是治療後再度復發時,就可能出現腹水。心臟衰竭、腎臟衰竭、或本身因腸道問題或營養不良而白蛋白濃度低時,也會出現腹水。如何診斷腹水?很多人會說,我怎麼知道肚子脹起來的時候,是宿便太多、脹氣嚴重、脂肪太多,還是多的是一肚子水呢?其實要分辨並不難,用身體檢查與超音波就差不多能確定診斷是否為腹水了。 然而,我們剛剛說過最常見的腹水原因是肝硬化或是癌症,因此在診斷腹水之後,更重要的事情是要找到引發腹水的原因。如果患者本身就有B肝、C肝、或酗酒等問題,我們可能會先猜是肝硬化引發的腹水,這時就要抽血檢驗肝功能,做腹部超音波時也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肝硬化、肝腫瘤等問題;若擔心患者腹內藏有癌細胞,還可以依據身體檢查的結果,考慮利用陰道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大腸鏡等影像學檢查,找出是否有癌症問題。要了解腹水從何而來之際,也可以直接檢驗,用針抽取做穿刺檢查,抽出一些腹水做檢驗,由化驗來確定裡面白血球高不高、有沒有細菌、是否有出血、有沒有癌細胞等,就能找出引發腹水的原因,再根據病因來做適當的處理與治療。有腹水該怎麼辦?現在體內有個東西「腹水」變多了,我們該怎麼辦呢?方法就是「減少腹水形成」,與「增加腹水排出」。◆ 減少腹水形成飲食少鹽,當減少從食物攝取的鹽量,可以減少身體內水分的堆積。可以請教醫院的營養師,了解如何施行減鹽飲食(每日食鹽攝取量小於1.5克)。記得,不是使用低鈉鹽就沒關係喔,低鈉鹽通常代表的就是「高鉀」,而會讓體內鉀離子升高,這有時也會帶來麻煩事的,請不要想說使用低鈉鹽就可以吃多一點。減少水分的攝取,也能減少體內腹水的堆積。如果平常有在喝酒,就得戒酒了!畢竟酒精還是可能導致肝功能失衡,增加腹水問題的嚴重度。 另外,補充白蛋白也能增加血管內的滲透壓,藉此減少水分滲漏到腹腔的程度。要快速補充時可以選擇點滴的補充製品,若是長期營養不良者,也可以改變飲食習慣,多從食物中攝取優質蛋白質。◆ 增加腹水排出為了增加水分的排出,可以考慮使用利尿劑,利尿劑有針劑也能口服使用,醫師會看患者病情決定使用哪一種。假使腹水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症狀,肚子很緊很繃,甚至腹壓太大,讓胸腔無法好好擴張,吸進的空氣量變少,患者覺得呼吸不順、喘不過氣,就可能要考慮直接從肚皮抽出多一點的腹水,直接減輕患者的腹壓。醫師會先在超音波的指引下,用針頭戳進腹腔,再接上引流的管路,連接空瓶,一次可能引流個一千到三千毫升,甚至四、五千毫升。然而,在這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血壓,避免突然血壓過低而休克。另外,直接放水屬於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幾個星期後,肚子可能又再度脹起來。那我們該拿一直反覆發生的腹水怎麼辦呢?如果病因是肝硬化引發,可能要考慮的肝臟移植這個最後手段。如果因為癌症而誘發腹水的話,通常代表癌症病情已經比較棘手,這時重點就在於根據不同的癌症狀況趕緊進入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考慮手術處理的可能性。原文:是胖,也不是脹氣 – 腹水難收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8-31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影響 口腔癌篩檢量比去年少1成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避免去醫療院所,依據衛福部國健署6月癌症篩檢資料顯示,相較於去年同期,全國四大癌症篩檢量整體下降了15%。隨目前疫情趨緩,癌症篩檢量已逐步回升,但7月統計,最受影響篩檢意願的是口腔癌篩檢,相較於去年7月底,仍減少10%。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呼籲,現在疫情趨緩,大家都來做癌症篩檢,民眾報復性旅遊之餘,更要「報復性癌症篩檢」。國健署統計,今年7月,大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篩檢量已超越去年同期,乳癌篩檢量較去年同期增加近1.1萬人次,王英偉特別提醒,目前累計參加篩檢人數已達202萬人次,符合資格民眾應趁著疫情趨緩,到全國6000多家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洽詢癌症篩檢的相關資訊,接受篩檢,早篩檢早治療。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終其一生每14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大腸癌,男性每2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口腔癌,女性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而女性每89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子宮頸癌。有人覺得癌症不會找上門,心存僥倖或覺得身體沒有症狀,不需要篩檢。國健署呼籲民眾不要害怕篩檢,在無症狀時,篩檢多數找到的是早期病變或早期癌症。以大腸癌為例,經由篩檢發現的大多為癌前病變或第0期及第1期的早期癌,只需經由大腸鏡檢就能摘除病灶,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
-
2020-08-30 癌症.大腸直腸癌
「黑豹」男星大腸癌逝 台每14人中1人可能罹患
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今天因大腸癌症病逝,享年43歲。消息一出震驚全球粉絲,但其實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民眾中每14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腸癌。據國健署公布106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繼續由大腸癌蟬聯十二年十大癌症之首。與大腸癌相關致癌因子,含年齡其中90%腸癌患者年紀大於50歲、不良的生活型態,如抽菸、飲酒、高油低纖的不健康飲食、不規律運動、體重過重及有大腸息肉、腸炎、發炎性腸病等腸道病史者。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機構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類型的癌症之一,有5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達到預防目的。研究也證實,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大腸癌經由篩檢發現大多為癌前病變或第0期及第1期的早期癌,只需經大腸鏡檢就能摘除病灶,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若沒定期篩檢,等到已出現症狀再檢查,可能已經是第3期或第4期預後差的晚期癌,這時候就需要透過較複雜的外科手術或化療及放療等治療方式。國健署大腸癌篩檢提供50-74歲一般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部分民眾覺得癌症不會找上門,心存僥倖,沒接受篩檢,或覺得身體沒有任何症狀,不需要篩檢,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呼籲,民眾不要害怕篩檢,在無症狀時,篩檢多數找到的是早期病變或早期癌症。今年上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民眾至醫療院所意願,依據國民健康署6月的癌症篩檢資料顯示,相較於去年同期全國四大癌症篩檢量整體下降了一成五,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趁著疫情趨緩期間,符合篩檢資格民眾定期接受篩檢,早篩檢早治療。
-
2020-08-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逝 醫呼籲年輕族群注意6大警訊
年僅43歲的電影「黑豹」男星大腸癌病逝。醫師表示,近年年輕大腸癌患者增近2成,民眾若發現便便有深紅血液、便便變細、突然便秘、肚悶脹、貧血、體重異常減輕等,應提高警覺。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4年前經診斷罹患大腸癌,今天因癌症病逝,享年43歲。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1年高居10大癌症首位,全台每年有1.5萬人確診為大腸癌,平均37分鐘就有1人。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全台每年新增的大腸癌患者雖有多達1.5萬人,但死亡率卻位居10大癌症第3名,主要原因就在於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成,從息肉演變成癌症至少得花上5到10年,只要能及早發現、切除,都有機會治癒。糠榮誠說,過去大腸癌患者年齡層主要落在60到70歲,但近年明顯出現年輕化趨勢,臨床觀察發現,20至40歲就發現息肉的族群增加約2成,年輕大腸癌患者也增加近2成,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拖到50、60歲才發現,恐怕為時已晚。糠榮誠指出,癌症年輕化和許多危險因子有關,包括本身有致癌基因、致癌物暴露等,最近門診就有2名28歲女性同時確診大腸癌,其中一人因工作因素經常喝烈酒,另一人每天下班都有吃鹹酥雞的習慣,確診時都已是第三期。大腸癌其實有跡可尋,糠榮誠說,很多人都知道大便出血是最重要警訊,但實際上,大便帶血多達90%以上都是痔瘡,若糞便和血液分開、大完便才流血或擦屁屁時出現鮮紅色鮮血,都有較高機率是痔瘡;不過,若便便裡帶有深紅色血液,是腫瘤的機會就比較高。其次,大便習慣改變也是重要警訊,糠榮誠指出,一個平時排便順暢的人突然便秘就應提高警覺,另外像是肚子悶脹、便便突然變得很細、嚴重貧血、體重異常降低等,都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症狀,務必儘速就醫。糠榮誠建議,一般民眾年逾50歲後,可以每5年做一次大腸鏡,及早切除息肉,避免演變成癌症;至於父母有大腸癌病史、兄弟姊妹有息肉者,則應提高警覺,時刻關注身體狀況、定期做健檢,平時也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少吃油炸、燒烤等食物,少碰菸酒,降低罹癌風險。
-
2020-08-28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火燒心 媽媽歌后林喬安勇敢照腸胃鏡
三立紅人榜媽媽歌后林喬安多年來一直有胃食道逆流情形,連帶有火燒心困擾,衝上喉頭的灼熱感甚至會影響歌喉與聲帶,最近她到彰化縣員生醫院進行3D立體胃腸鏡檢查後,醫生除了建議她飲食需要正常,才能解決胃食道逆流問題,也幫她夾除大腸瘜肉,讓她對自己的健康更安心。林喬安說,一開始要做腸胃鏡其實很害怕,但又想要勇敢一點面對自己的腸胃問題,因為胃食道逆流問題已困擾她一段時間,此次她來體驗3D腸胃內視鏡檢查,還能夠戴上3D眼鏡了解自己的食道、胃部的狀況,更了解自己腸胃的健康狀況。員林市員生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主任吳文傑說,飲食習慣不良的人經常會有胃食道逆流問題,林喬安因為要照顧孩子與四處上通告,有時甚至一天的第一餐在半夜才吃,壓力與生活作息不正常,的確需要好好檢查,找出病因。吳文傑說,林喬安進行3D腸胃鏡檢查後,也夾除了大腸的扁平性瘜肉,大腸瘜肉除了和體質有關,抽菸的人特別多息肉,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都可以提早來做大腸鏡檢查,或是先做糞便潛血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吳文傑說,具有深度景深的立體內視鏡影像,讓微小凸起之病變組織都無所遁形,能夠增加大腸瘜肉發現率,增加早期癌症之診斷成功率。並能降低器械碰到不相關組織的機會,特別在內視鏡剛進入病患咽部時,可避免病患之嘔吐反射,減少病患之不適感,在進行瘜肉切除術時使用活檢夾,3D成像系統可以提供更準確的深度和角度減少手術時間,並防止器械造成其他粘膜損傷。
-
2020-08-26 科別.消化系統
男子乙狀結腸扭轉造成腸阻塞 肚子腫脹如氣球
63歲黃姓男子長期有便秘的困擾,最近因為下腹嚴重脹痛到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急診,醫師從腹部X光發現他有個咖啡豆狀的異常氣體分佈,確診為乙狀結腸扭轉造成的腸阻塞,以大腸鏡為他治療,當下黃姓男子的肚子像洩了氣的皮球,腫脹消除許多,狀況也恢復穩定。大千醫院指出,醫師與病患討論後採取大腸鏡方式治療,發現對方的乙狀結腸有一個狹窄部位,通過狹窄處後有大量的糞水及氣體噴出,將氣體抽出後並將扭轉的腸子反轉回來,黃姓男子的肚子隨即像洩氣的皮球,腫脹消下去許多,之後再讓他使用軟便及消脹氣藥物,隔天追蹤腹部X光,乙狀結腸的咖啡豆狀脹氣都已消失,病人狀況恢復穩定。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德福表示,乙狀結腸扭轉是因為腸繫膜扭轉超過180度,加上過長的乙狀結腸,導致腸阻塞及血流受阻,通常好發於長期便秘者、安養機構住民或慢性神經及精神疾病病人、有腹部手術病史者、及年長的男性。林德福表示,乙狀結腸扭轉的症狀包含:腹痛、腹脹、噁心、嘔吐、便秘,從腹部X光檢查可看到像咖啡豆的脹氣。如像黃先生一樣沒有腹膜炎的狀況,則可使用大腸鏡方式將扭轉的大腸復原,但若大腸扭轉太久或太嚴重,造成腸壞死或破裂,且有腹膜炎的情形,就必須緊急開刀處理,其併發症及死亡率也會相對提高許多;民眾如發生持續性腹部脹痛時,一定要盡速就醫,透過即時診斷及治療,才能及時挽救健康。
-
2020-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春風吹又生!醫師提醒,小心腸瘜肉,切了又長!
從 2006 年起,大腸癌就成為國內罹癌人數第一名的癌症,但直到最近多位名人,如前總統李登輝、屏風創辦人李國修、資深法醫楊日松等知名人物相繼傳出罹患腸癌的新聞曝光後,很多民眾才開始正式「腸癌」的嚴重性。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腸胃問題形成普遍存在的病症,但是許多人並不自覺!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2010 年有 67% 的受檢者健檢前的主訴中並無便秘、腹瀉、腹脹、消化不良、胃痛、胃酸多、食道逆流等症狀,然而腸鏡檢查卻發現異常。超過8成的大腸癌與腸瘜肉有關腸鏡篩檢最常出現的前三大病症,分別為增生型瘜肉 (36.5%)、腺瘤型瘜肉 (21.5%)和黑色素沉澱 (2.1%) 。大腸癌是國人目前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超過八成的大腸癌又與腺瘤型瘜肉有關,因此千萬別輕忽腸瘜肉問題。鄭乃源表示,在不分年齡層的情況下,有腸瘜肉的受檢者比例是 44%。 而 61~70 歲銀髮族,平均每三人中就有兩人有腸瘜肉 (64.2%);但是年輕人也不能輕忽,31~40 歲的初老族,每三人中也有一人有腸瘜肉 (33.7%)!由於腸瘜肉和大腸癌有密切關聯,鄭乃源建議,如檢查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乙狀結腸以上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盡快切除,並且持續密切觀察,才能確保腸道健康。腸瘜肉春風吹又生 比率逾2成鄭乃源特別強調,腸瘜肉的切除並非一勞永逸,聯安發現腸瘜肉「春風吹又生」的比率逾二成。99年在聯安進行腸瘜肉切除者有 750 位,但隔年經聯安複檢提醒返回做大腸鏡者有 202 位,卻發現其中有 46 位 (22.8%) 再度發現屬於高危險的腺瘤型瘜肉。不過,就算原來發現的是增生型瘜肉,也不可大意。鄭乃源表示腺瘤型瘜肉初期發展時,有可能會因太小而易被忽略,或是受檢者本身的體質是屬於快速發展型的,因此有瘜肉都需要追蹤。例如有位一直維持標準體重的沈小姐,雖然 99 年在聯安做全身健檢時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增生型瘜肉,卻未放在心上。直至 101年初至聯安再做全身健檢時,卻發現瘜肉不但變大也變多了,除了原來 0.2 公分的增生型瘜肉,也發現 1.6公分「鋸齒狀腺瘤瘜肉」。生活好習慣 定期篩檢 有助遠離腸癌正確的腸胃保健應從維持良好日常習慣和定期篩檢並進。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與水分,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另外,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也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瘜肉的發生率。從 30 歲起就應安排每年進行完整腸胃道篩檢,項目包含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 (CEA)、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如果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或體重過重,尤其是BMI (身體質量指數) ≧24 者,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更應積極接受篩檢,早期發現病灶,才能把握治療時機,不讓初期症狀惡化成難以挽回的重症。
-
2020-08-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大腸鏡切除瘜肉等待解說 跑去抽菸引發腹部劇痛
50歲劉姓男子因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醫師發現他右下腹升結腸處有個約3公分瘜肉,以大腸鏡瘜肉切除術處理,但結束檢查等待醫師解說時間,他自行跑去抽菸、吃東西,結果右下腹出現劇痛,醫師為確認瘜肉切除處的傷口是否破裂引發腸穿孔,立刻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幸好無大礙,男子休息2天後出院。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大腸鏡可直接檢查腸道有無潰瘍、發炎或惡性腫瘤的早期病灶等問題,當發現異常時能立即做切片供診斷分析、切除瘜肉處理;許多研究指出,透過大腸鏡發現瘜肉並切除,是降低大腸癌的有效方法。接受大腸瘜肉切除術後,雖可恢復一般飲食,但不可以立即抽菸、喝酒或暴飲暴食,以免產生腹痛、腹瀉、出血、腸穿孔等併發症,此外也要配合醫師建議,視情況停用幾天活血化瘀的藥物及食物,例如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藥物、銀杏、靈芝、魚油、中藥補品等。他指出,根據統計,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者,100人中約50人有大腸瘜肉、5人可能有大腸癌,因此建議篩檢為陽性的民眾,一定要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趁瘜肉尚未轉變為大腸癌之前切除,才能降低風險。接受大腸鏡檢查前,應配合衛教指示服用清腸瀉藥、多喝水、多走動,將殘餘的糞水排乾淨到淡黃色半透明的程度,檢查的品質才會良好。林裕鈞提醒,預防大腸癌要少吃燒烤油炸類、多吃蔬果及膳食纖維、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以及戒菸,並建議有抽菸、飲酒習慣、肥胖、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因長大顆瘜肉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較高,可考慮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確保自身健康。
-
2020-08-05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癌症治療迷思!醫師是依個人喜好選擇治療方法嗎?
「醫師是依個人喜好選擇治療方法嗎?」我偶爾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事實上,醫師不會一開始就直接判斷「把它切除吧!」或是「給這名病人抗癌藥物試試看吧?」如同我在第一章談過的,切除手術的前提必須是「切掉後能痊癒嗎?若是能延長壽命的話就切除」。什麼情形的患者需要開刀?什麼情形的患者不需要開刀而是投以抗癌藥物治療?這些都是按照「指引」來決定。絕對不會是看醫師的心情或行事風格而決定。因此,投以抗癌藥物的治療也不會是按醫師的喜好來決定。而是根據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研究結果來決定「這名患者是否適合抗癌藥物?如果適合,最好的抗癌藥物是什麼?」本章節將一五一十地跟大家談談癌症的治療方法是如何決定的?首先,先介紹癌症療法的種類。談到有關癌症的治療,所有相關書籍一定會羅列「三大療法」,並以這三大療法做為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1. 手術2. 抗癌藥物(=化學療法)3. 放射線治療除此之外還有「內視鏡治療」和「免疫療法」等各種治療方法,為了讓各位更容易了解,就以前述三種療法來思考。以下先簡單說明三種療法的差異。「手術」顧名思義是指「開刀切除不好的部分」,「抗癌藥物」則是以藥物消滅癌細胞,而「放射線」即是照射放射線消滅癌細胞。無論是哪一種治療方法都各有利弊,不過,接下來我將談談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將這三種治療方法互相搭配使用時,根據癌症的種類不同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搭配方法」。再者,「也會根據癌症發展到哪個階段進而改變其治療方式」。由於很少看到有相關書籍談論到這一點,因此,我想在這裡跟各位談一談。什麼是癌症的期數?在具體舉例說明之前,先解釋在醫學上用來表示癌症發展到哪個階段的「期數」。當我們罹患癌症時,一定會聽到醫師跟你說「你的某某癌是第X期」。期數的意思就是指「發展程度」,分0∼4期,0是最早期,4是末期。為方便讀取,通常會用阿拉伯數字的「1」「2」來記錄,不過最常用的還是羅馬數字的「Ⅰ」「Ⅱ」「Ⅲ」「Ⅳ」。一般人可能都不清楚,其實,期數會根據癌症的種類而有完全不同的規則。換言之,大腸癌有大腸癌專用的期數,胃癌有胃癌專用的期數。絕大部分都是世界通用的期數。早期癌症如何治療?那麼,「將這三種治療方法互相搭配使用時,根據癌症的種類不同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搭配方法」是什麼意思呢?我以我的專門領域「大腸癌的治療」來說明。假設某位病患檢查出罹患了最早期的0期大腸癌。他的癌細胞只生長在大腸的最裡面(稱做黏膜的地方)。在淋巴結或是其他臟器都沒有發現癌細胞。因此這名病患的首要治療選項是「內視鏡治療」,這是一種利用大腸鏡進行治療的方式。內視鏡起初只是一種查看腸子內部的細長型鏡頭,而現在的內視鏡搭載多項功能,其功能之一就是從鏡頭的旁邊伸出一個像是圈圈的東西,從這裡釋放出電流並切除癌細胞或是瘜肉。這個圈狀物也能再收回到鏡頭旁邊。這名病患的癌症治療就到這裡結束。之後則是每隔數個月到一年,接受大腸鏡或是CT檢查來看看是否再度復發。第Ⅲ期癌症又該如何治療?至於大腸癌第Ⅲ期的患者又該如何進行治療呢?如上圖所示,癌細胞已經深深地長進大腸壁裡,而且也已轉移到旁邊的淋巴結。順道一提,轉移到旁邊的淋巴結時,通常還不適用於遠端轉移治療。當被診斷為第Ⅲ期時,無論是要在日本還是在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接受治療,醫師會建議採取的方式是手術。那麼,為什麼不能做跟第0期一樣的內視鏡治療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兩個理由。第一,因為癌細胞太過深入到大腸壁裡面,若是以內視鏡切除的話,會使腸子出現孔洞。腸子一旦破洞,腸子裡面的糞便會跑到整個腹腔造成腹膜炎。腹膜炎的病患,肚子會劇烈疼痛且發燒,放著不理會有致命的危險。第二個理由是,內視鏡無法切除遭到癌細胞轉移的淋巴結。但,淋巴結若是在癌細胞附近,開刀的時候就會一併摘除。如果轉移在可切除的範圍內,屬於第Ⅲ期;若是更遠的淋巴結轉移就是第Ⅳ期。手術結束後,醫師會將切除下來的腫瘤拿去做病理化驗。當化驗確定為第Ⅲ期時,會在術後的一、二個月,等身體恢復元氣時再開始使用抗癌藥物。這是因為「使用抗癌藥物會降低復發的機率」,此法也是透過大規模研究獲得的結果。因此,無論是哪一間醫院哪一個醫師,通常都會使用抗癌藥物。當然也有例外的情形:不想使用抗癌藥物的患者、癌症之外還有其他疾病導致全身狀況不佳的患者。前面已舉出大腸癌第0期與第Ⅲ期的具體例子,若是其他癌症又另當別論。像這樣的治療組合,主要還是依「指引」來進行。關於指引將在下一節繼續說明。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
2020-07-31 癌症.抗癌新知
揪出消化道癌前病變 三總成立內視鏡檢查區增受檢人數
大腸癌是我國罹癌人數第一位已超過十年,但據國健署數據發現,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三軍總醫院今成立「健康管理中心內視鏡檢查專區」,民眾進行腸胃道癌症篩檢後,可快速查詢高精準性檢驗報告,早期辨識消化道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癌化病灶。三總「健康管理中心內視鏡檢查專區」今上午舉行揭幕儀式,,由三總院長蔡建松主持揭牌典禮,蔡建松在致詞時表示,三總健康管理中心自民國95年成立以來,每月平均健康檢查人數約3千人次,現在完成內視鏡檢查專區擴建,受檢人數有望再攀升。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立偉指出,大腸癌連續十二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排行之首。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來自飲食習慣的改變,現代人飲食西化,吃的東西趨於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易引發炎症性或息肉性大腸疾病。因此,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者,更應定期受檢,才能長保健康。吳立偉說,隨著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技術成熟,只要內視鏡檢查方法得宜,內視鏡檢查不再是受檢者的夢魘,搭配廣視野角度的內視鏡,將有效率的偵測黏膜病變並減少角度調節而帶給受檢者的不舒感。吳立偉表示,內視鏡檢查儀器也進步到能智能彎曲,可使大腸鏡更順暢地穿過結腸的急彎處,當進入大腸遭遇阻力時,可利用壓力使插入管自動彎曲以調節適應結腸的輪廓,降低病人不適應和過速插入盲腸的風險。另外,吳立偉也提及,窄頻色帶攝影技術是運用血紅素會吸收特定波長的特性,將表層黏膜組織的細小微血管突顯出來,利用光線變頻使波長窄化,可突顯大腸微血管及細微黏膜形態構造,藉以早期辨識消化道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癌化病灶,讓早期消化道腫瘤無所遁形。
-
2020-07-29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65歲後最好發! 早期無明顯症狀,除了血便還有這些要注意
65歲的陳伯伯因為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的腫瘤,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其他器官轉移後即接受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 大腸癌侵犯位置為結腸、直腸 一開始多為良性瘜肉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楊明翰醫師說明,大腸癌泛指發生於大腸的惡性腫瘤,可依其侵犯位置分為結腸和直腸;結腸包含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相接。大多數大腸癌一開始時只是良性瘜肉,經過一段時日後,有些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逐漸變大產生症狀。若是出現在升結腸較容易造成貧血、腹脹;若發生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則多出現腹瀉或便秘,及型態變細或帶狀改變、血便或是腸道阻塞來表現。 第1至3期大腸癌治療 手術輔以化學或放射治療為主一般針對第1至3期大腸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1期的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2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3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醫師會建議進行3個月或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危險因子包括:組織學分化不良、有淋巴管及小血管或神經侵犯、手術前已出現腸阻塞甚至穿孔症狀、手術邊緣有腫瘤細胞浸潤。 大腸癌發生率僅次乳癌 第一期存活率高達9成楊明翰醫師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多肉少纖維、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癌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根據國民健康署報告指出民國106年有1萬6千多人被診斷大腸癌,其發生率僅次於女性乳癌,但同年度死於大腸癌的卻不到6千人,表示大多數被診斷大腸癌的病人可以在治療後長期存活。而決定存活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診斷時的期別及是否有機會手術切除。除第4期的大腸癌外,其餘期別的5年存活率都遠超過5成,若為第1期的大腸癌,存活率甚至高達9成以上。因此在臨床上,並不贊成大腸癌病人完全不接受正統治療而採取另類療法,倘若錯過了治療良機,從原本可以手術切除的早期轉變為全身轉移的晚期大腸癌,那治癒的機會就大大地降低。 50至74歲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結果陽性應盡早就醫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楊明翰醫師提醒,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左右,80至90歲的患者也並不算少見,年齡本身並不是接受化療與否的絕對限制,建議還是與醫師及家人好好討論,衡量接受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行決定,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及達到延長存活期之目標。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養成3習慣最要緊
-
2020-07-28 癌症.飲食與癌症
香噴噴的燒烤令人難以抗拒,卻暗藏致癌危機 家醫教你3招健康吃!
有一名50歲男性,平時下班常與同事到燒烤店聚聚,近日回診拿三高藥物順便做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結果為陽性,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確認為一期大腸癌。烤肉潛藏健康危機香噴噴的燒烤令人難以抗拒,但您知道烤肉裡暗藏的危機嗎?除了紅肉(豬、羊、牛)及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等,已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的發生率外,用高溫(超過100度以上)烹調肉類,也會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烹調的時間越長會產生越多;而肉類放在烤架直接暴露在火焰上燒烤時,油脂滴在火上也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附著在食物表面吃下肚後恐誘發腸癌。聰明烤肉 您有更健康的選擇●選擇食材:以新鮮雞肉、魚肉取代如紅肉及加工食品(如:貢丸、香腸、甜不辣等)。●多蔬果:除了富含抗氧化的營養素,豐富的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減少肉類攝取量。 可以將肉片捲入青蔥、洋蔥、金針菇等再燒烤,營養均衡又美味。●避免烤焦:烤焦的部分含有大量致癌物質,應避免食用。可先將不易烤熟的食材用熱水汆燙至半熟,再行燒烤; 將鋁箔紙鋪在烤肉架上,可以隔絕炭火的致癌物吸附到食物,也可包裹住再燒烤避免食物烤焦。但鋁箔紙在高溫下若遇到酸會有鋁溶出問題,因此建議民眾先將食物烤熟,放到盤子上,再淋上含有酸的醬料。大腸癌為國人最好發癌症根據國健署最新資料,大腸癌連續12年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約一萬六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近六千人。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肥胖等,是大腸癌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所幸1/2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特別提醒您,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年齡超過50歲●有腺瘤性瘜肉或發炎性腸道疾病者●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等以上高風險族群,要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整個採取樣本的過程花不到一分鐘,不需要先做大腸鏡,就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3成。若篩檢結果為陽性,應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若結果為陰性,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腸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你我一起健康腸相守提醒您「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多運動、拒絕肥胖」、「50-74歲的民眾每2年可免費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後續還需要接受大腸鏡確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大家與親愛的家人健康「腸腸」久久。參考資料: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
-
2020-07-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解便困難求診 65歲男子發現結腸癌轉移
65歲陳姓男子因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腫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經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楊明翰說明,大腸癌泛指發生於大腸的惡性腫瘤,可依侵犯位置分為結腸和直腸,結腸包含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相接。大多數大腸癌一開始時只是良性瘜肉,經過一段時日後,有些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若出現在升結腸較容易造成貧血、腹脹;若發生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則多以排便習慣(腹瀉或便秘)及型態(變細或帶狀)改變、血便或腸道阻塞來表現。一般針對第一至三期大腸癌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治療主要針對被固定在骨盆腔的直腸癌,對結腸癌並沒有太大幫助。輔助性化學治療主要是殲滅手術時潛在的微轉移,降低復發及轉移的機率,進而提升病患整體存活期。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一期的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二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三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醫師會建議進行3或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楊明翰說,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但80至90歲的患者也不算少見,除第四期的大腸癌外,其餘期別的五年存活率都遠超過五成,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共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