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大腸鏡
共找到
308
筆 文章
-
-
2020-09-15 科別.消化系統
安倍罹潰瘍性結腸炎辭職 醫師:未來癌變機率高
一名53歲中小企業老闆近幾年常腹瀉卻不以為意,直到腹瀉合併黏液和血液,才趕緊安排大腸鏡檢查;另名45歲家庭主婦,更是每天腹瀉高達20次,2人都以為是壓力過大導致腸躁症,但都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經透過藥物治療、培養良好習慣,終於能和疾病和平共處,降低日後癌化風險。兩患者主述的症狀都是跑廁所次數多,該名企業老闆甚至形容「「跑廁所次數比接電話還多」」當他們獲知潰瘍性結腸炎為罕見重大疾病,且無法治癒、未來癌變機率高,當下均無法置信,甚至情緒激動的否定、崩潰、大哭,經詳細衛教並配合治療後,兩人才破涕為笑,學習與疾病共處。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張家熙說,除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長期為潰瘍性結腸炎所苦,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前總統小布希的弟弟馬文布希等許多名人也深受其擾,故潰瘍性結腸炎也被暱稱為「總統病」。他說,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腸道發炎疾病,致病機轉不明,推測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失調、腸道共生菌失衡、飲食、壓力等因素有關,好發於20歲左右年輕人,以及50至60歲中年人,通常會出現持續腹瀉、嚴重腹痛、解血便和黏液便,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並可能造成腸道出血、腸道穿孔,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等併發症。張家熙說,潰瘍性結腸炎症狀類似腸躁症,都可能出現腹痛腹瀉、排便情況與型態改變、糞便帶有黏液或帶血等症狀,常與情緒和壓力有關,在鑑別兩項疾病時,需要透過綜合病史、臨床表現、抽血和糞便檢驗、大腸鏡檢查合併組織病理切片方能確診。治療上,輕度患者會使用抗發炎藥物治療,以降低發炎對腸道造成的破壞,重度患者則會使用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若仍然無效,就須透過生物製劑治療,以協助修復腸黏膜,降低未來癌化的風險。他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過於刺激、油膩或引起脹氣的食物,多補充鐵質、葉酸改善貧血症狀,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助腸黏膜修復,同時切記症狀改善也不可擅自停藥,需長期回診追蹤,才能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
-
2020-09-12 科別.消化系統
怕痛才需要做無痛腸胃鏡檢查? 沒那回事!舒眠麻醉7情況超危險須評估
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現代人三餐外食應酬多,擔心腸胃鬧脾氣,定期安排腸胃鏡檢查揪出病灶,內視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工具。然而,腸胃鏡檢查具有侵入性,讓不少人相當恐懼,根據國泰健檢2019年度資料顯示,每年有將近2萬民眾願意做無痛腸胃鏡檢查,利用NBI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使用二氧化氮(CO2)充氣系統,進行腸胃道檢查,檢查過程由腸胃專科醫師操作、麻醉專科醫師全程監控,透過舒眠麻醉,在類似睡眠狀態下完成檢查。 無痛腸胃鏡檢查 麻醉科醫師全程照護 國泰健檢麻醉科醫師葉珮安表示,所謂無痛腸胃鏡檢查,就是在檢查過程中,由靜脈注射全身麻醉的藥物,通常屬於短效,使受檢者處於中重度鎮靜,同時不能影響到自主呼吸狀況,類似睡眠的狀態,受檢者在檢查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焦慮、躁動不安等狀況,而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發等問題,腸胃科醫師也不會受到情緒反應、肢體反抗等干擾,可以專心進行詳細的檢查。 內視鏡檢查除了有腸胃科醫師執行檢查,麻醉專科醫師的角色也很重要,受檢者在舒眠麻醉下,麻醉科醫師必須確保受檢者呼吸道安全,執行麻醉並全程照護,全程監控、調整藥量、觀察心跳、血壓及血氧濃度,通常這種全身麻醉,是不需動用肌肉鬆弛劑,也不會使用到氣管內管及呼吸器這些輔助設備;檢查結束約5-10分鐘後,受檢者很快就能恢復意識,而且很少有麻醉後噁心嘔吐,暈眩頭痛,肌肉酸痛等後遺症。 無痛胃腸內視鏡檢查 5大情況特別適用 葉珮安提到,這種無痛的胃腸內視鏡檢查,特別適用在腹部動過手術、骨盆腔發炎病史、婦科子宮內膜異位沾黏、體型較胖或過瘦的受檢者,因腸道沾黏或較為彎曲等因素,進行大腸鏡檢查的疼痛程度及時間都會增加,甚至有可能因為過度疼痛而放棄檢查,這時候就可以考慮以麻醉無痛的方式進行。 在安排檢查之前,會確認受檢者的過去病史,包括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冠狀動脈疾患,中風,藥物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腹部手術等相關病史,並安排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X光,交由麻醉醫師進行術前評估。 舒眠麻醉術前評估需據實以報 7狀況不建議施打麻醉 在麻醉醫師親自執行,全程照護的狀況下施行無痛胃腸內視鏡,其實安全性相當高,但是仍有部分需醫師評估或不建議施打麻醉者:1、嚴重的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最近半年內曾發生胸痛、胸悶、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塞病史3、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患者4、過度肥胖, BMI大於35以上5、末期腎衰竭,洗腎病患6、嚴重的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狀7、懷孕期間,儘量避免接觸麻醉藥物 葉珮安提醒,如有遇到上述狀況,務必要詳實告知麻醉專科醫師,進行風險評估和專業分析,才能針對個人的特殊狀況,幫助選擇最安全恰當的檢查方式。最重要的是,如有家族病史、腸道瘜肉的體質、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的習慣者,都應該定期進行胃腸內視鏡的詳細檢查,甚至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腹痛腹脹食量銳減,排便出血等情況,更要積極就醫,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而逃避檢查延誤診治。 延伸閱讀: 手術麻醉很危險? 這幾點沒注意將讓風險三級跳 動手術前注意事項多! 被問翻的2大疑問,麻醉科醫師一次解析
-
2020-09-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這2件事與癌症息息相關 醫師教你如何遠離大腸癌!
在國健署所公布統計資料顯示,2017 年到 2020 年,大腸癌為我國罹癌人數第一名已超過十年,且它造成總體死亡率的排名為第三名。造成大腸癌的原因不外乎與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像是抽菸、喝酒、高油、高脂、低纖的飲食。飲食習慣與癌症息息相關為什麼飲食習慣會容易造成癌症呢?可以先了解腸胃道的蠕動、代謝的途徑。當我們吃下食物後,食物進入消化道會在胃停留 3~4 小時;在小腸停留 3~4 小時,在大腸停留 17小時左右。也就是說身體代謝全部的廢物會在大腸停留的時間最久。美國癌症協會也指出,控制飲食與運動對於大腸癌的預防是有幫助的,以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少油的飲食,是指適度地減少油脂,而不是完全斷絕油脂的攝取。在蔬果方面要注意的是,現在許多水果的糖分都相當高,攝取過多的醣類,在近代營養學也確定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的機率,因此糖尿病患者與肥胖的人都需要特別注意。癌症是如何發生的?其實癌細胞是由自己的身體跑出來的,以大腸為例,人體大腸的黏膜細胞代謝脫落之後必須經由 DNA、RAN 蛋白質的蛋白質的複製,變成一個新的黏膜細胞出來。所謂的癌症就是指這個再生的過程當中,黏膜細胞再生發生錯亂,進而變成不正常的黏膜細胞並且不受任何生理機轉的調控。黏膜再生異常變成一些小瘜肉,在慢慢的變成腺瘤,最後變成大腸癌。這個變異的大腸細胞不會死掉,「不會死掉的細胞」其實就是癌症的特性,它會去搶奪正常細胞的營養,久而久之會使病人營養不良、造成貧血等等,這就是癌症。如何遠離大腸癌?讓有害的物質停留在大腸太久容易得大腸癌,因此便秘的人就需要特別注意。大家也可以觀察並記錄自己排便的頻率,一天三次跟三天一次排便其實都是正常的。如果排便的頻率突然大幅改變,或是大便異常出血或是變細的情況發生,那就需要主動尋求大腸鏡的檢查,也建議五十歲以上至少要做一次大腸鏡的檢查。遠離大腸癌除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建議大家定期地做檢查,注意自己排便習慣的變化。最後一般外科陳榮堅醫師也特別提醒,現在醫療已是相當的進步,當你遇到大腸癌時,好好地配合醫師的治療,一般第一期的大腸癌的治癒高達 90% 以上,較後期的病患不要因為統計數據而影響治療求生的意志。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09-09 癌症.大腸直腸癌
婦人愛吃炸物 大腸鏡查出可能癌變的鋸齒狀腺瘤
台中一名39歲婦人平時愛吃炸物,近期因腹部悶脹、排便不順及排血便前來就醫,經大腸鏡檢查後在大腸處發現有一鋸齒狀腺瘤,於是立即在手術中切除,避免日後癌化風險,讓她放下心中大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說,患者平時喜愛吃臭豆腐,偶爾也會吃炸雞、烤肉,雖然知道對身體不好,但總是改不了口,直到出現上述狀況,才趕緊就醫檢查,但她過去曾剖腹產兩次,聽到要做大腸鏡,一度相當緊張,所幸全程順利,也提高大腸鏡檢查影像的清晰度。他說,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3名,其中大腸息肉根據癌變機制,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無蒂鋸齒狀腺瘤和傳統鋸齒狀腺瘤,後兩者有癌變的可能性。根據患者的病理報告,顯示為「無蒂鋸齒狀腺瘤」,位於大腸近端,在內視鏡影像上呈現平坦且顏色較接近腸背景色,因出現在腸壁褶皺,經常被黏液層覆蓋,可能貌似未清腸乾淨的糞便渣,使息肉界線不清楚,容易因忽略而未切除,再加上許多人重複篩檢的意願低,故時間一久,很容易產生大腸間隔癌。曾晟恩指出,新式「免麻醉減痛大腸鏡」以水代替原本的空氣,將大腸撐開,改善充氣造成乙狀結腸變彎的情況,有助於減輕大腸鏡通過轉彎處時的疼痛,並由醫師單人操作內視鏡。此外,使用用藍、綠光照射組織,使黏膜表層細微的血管型態對比更強烈的特性,透過偵測棕色病變區域,可揪出早期病灶。他提醒,當出現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有可能為腸息肉所致,應即時赴醫接受大腸鏡檢查,並遵守醫囑治療,並定期追蹤,才能降低息肉癌變的可能性。
-
2020-09-0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愈年輕治療過程愈易復發!5成患者可透過飲食、運動預防大腸癌
漫威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因大腸癌症病逝,享年43歲,震驚全球粉絲。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14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腸癌,但有5成大腸癌患者可透過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罹病。「黑豹」一邊治療一邊工作 查維克博斯曼於2016年發現結腸有惡性腫瘤,經診斷大腸癌第三期,2017年正式拍攝「黑豹」,演活了瓦甘達國王帝查拉,螢幕上的「黑豹」肌肉健美,難以相信他是一名正在接受化療的抗癌鬥士。國內的大腸直腸外科權威醫師表示,現行大腸癌治療,想要兼顧工作,並非不可能。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解釋,大腸癌治療進步,藥物副作用低,例如罹患大腸癌第四期的藝人豬哥亮,當時也是一邊治療一邊工作;高醫附醫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吳登強說,癌友接受化療期間,只要有足夠體力,就能繼續工作,甚至保持好身材。但目前癌症治療普遍遇到一個難題,就是愈年輕的患者,治療過程愈容易復發。梁金銅說,4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占6%,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這代表癌細胞特別凶惡,攻擊會又快又猛。」如廁後別忘多看一眼糞便吳登強推測,「黑豹」可能因為年輕,忽略身體警訊,提醒大家如廁後別忘了多看一眼糞便形狀,如大便異常變細、出現血絲,就要留意,也呼籲有家族史民眾應提前接受大腸癌篩檢;梁金銅建議,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12年蟬聯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美國癌症研究機構指出,大腸癌是最可以預防的癌症之一,有5成大腸癌患者可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達到預防目的。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若經由篩檢發現大腸癌,大多為癌前病變或第0期及第1期,在大腸鏡檢查發現時就能摘除病灶,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若沒定期篩檢,出現症狀再檢查的話,可能已是第3期或第4期,此時必須透過較複雜的外科手術或化療及放療等進行治療。逾50歲 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今年上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民眾篩檢的意願,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呼籲,趁現在疫情趨緩期間,民眾可至醫療院所接受篩檢,其實在無症狀時,篩檢多數找到的是早期病變或早期癌症,早篩檢早治療。
-
2020-09-06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醫點靈/常腹痛、腹瀉 注意腸道發炎警訊
花蓮一名30歲陳姓小姐常腹瀉、腹痛,向門諾醫院求診,擔心是大腸發炎。腸胃內科主治醫師戎伯岩表示,潰瘍性大腸炎屬腸道慢性疾病,不易根治,也易誤判為其他腸胃疾病,並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民眾若出現持續性腹痛,及長時間慢性腹瀉等,應就醫檢查治療。戎伯岩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中,以「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最令人耳熟能詳,雖屬於罕見疾病,但隨著飲食西化,比率有逐漸升高趨勢,尤其好發於20歲到40歲間,西方人患病比率高於東方人。戎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顧名思義,就是大腸小腸因某些原因引起發炎相關症狀,民眾若出現持續腹痛、大便次數增加、大便質變稀、軟或水瀉、血便、發燒、莫名原因貧血等警訊,就要特別注意。然而,這些症狀易和腸道其他疾病搞混,民眾有疑似症狀還是到醫院檢查為佳。戎伯岩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確會增加大腸癌的機率,特別是「全大腸型發炎」的潰瘍性結腸炎,若罹患逾15年,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且每隔5年危險性會倍增。他建議有發炎性腸道病史超過10年的民眾,應每年做大腸鏡檢查,也要注意其他如淋巴癌發生的可能性。目前醫界認為,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因與免疫系統、腸道內細菌、環境及遺傳因子有關。醫師建議,患者除配合使用藥物、定期追蹤病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適時地放鬆並減少不必要的壓力,也能有效降低病情惡化。
-
2020-09-05 癌症.大腸直腸癌
34歲無家族病史竟檢查出「大腸癌」 這些壞習慣種下禍根
34歲的楊先生,在工作忙碌之餘,抽空為自己安排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假期。沒想到沒有癌症家族史的他,竟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他直呼「真的太幸運了!」幸運地透過健檢提早發現病灶,也因發現得早,才能徹底根治,遠離大腸癌死亡風險。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黃洸偉主任表示,楊先生在無痛大腸鏡檢查中,發現大腸內有1個2公分的腺瘤型瘜肉,在檢查同時也一併進行瘜肉切除,病理檢查報告確診為0期大腸癌,其癌細胞僅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後續楊先生也聽從醫師建議定期追蹤,有了這次經驗更體會到健康檢查的重要性。案例本身並沒有糖尿病、無家族病史、也沒有酗酒習慣,讓人驚訝的是年齡才34歲與一般常見的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顯然年輕化許多。楊先生說自己有15年抽菸史以及平日愛吃燒烤的不健康習慣,一般認定抽菸致病往往與肺相關,但其實菸對全身器官都會造成傷害,抽菸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平均年齡也比一般人提早2年。黃洸偉主任提醒民眾,不要覺得自己還年輕,就忽略了罹癌風險,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大腸癌及其他疾病提早找上門。大腸癌已連續11年蟬聯我國癌症好發之冠,目前醫學上發現主要危險因子如下:1.年紀:5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2.家族病史:大腸癌、直腸癌家族病史。3.飲食習慣:長期偏愛吃高熱量及燒烤、油炸食物、紅肉吃太多。4.生活習慣:抽菸、喝酒、久坐、少運動、體重過重。5.體質:糖尿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患。黃洸偉提醒,近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年齡逐漸有年輕化趨勢,在眾多影響大腸癌病患存活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診斷時的期別,越早發現治癒機率越高。目前最好的篩檢方式是做腸胃鏡檢查,無痛舒眠腸胃鏡已是健檢趨勢,能在睡眠中完整觀察胃部及全大腸,且檢查中發現息肉也可順便切除。想要預防大腸癌,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共
1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