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外食族
共找到
158
筆 文章
-
-
2020-11-28 科別.新陳代謝
手搖飲不只肥到爆! 專家曝「每日1杯」下場...晚年慘了
很多台灣人都離不開手搖飲,每天都要喝1杯才能感覺到生活小確幸,如果再加上1塊蛋糕或餅乾,就有滿滿的幸福感。然而專家指出,經常超量攝取糖分,可能阻礙骨骼生成,加快肌肉衰退,增加未來骨質疏鬆風險。而外食族應注意食品成分,參考營養餐盤份量,最好將每日攝取糖分下降至總攝取熱量5%以下。攝取糖份過多阻礙骨骼生成 加劇肌肉衰退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政光表示,攝取過多糖分可能影響身體骨骼生成、加劇肌肉衰退,降低骨質量增加發生骨折機率,對骨質疏鬆高風險中老年族群,每日糖分攝取量更是要特別注意。新光醫院營養課高郁雯營養師提醒,外食應多留意食品成分,可以參考營養餐盤份量,適當調整每日攝取量。陳政光說明,一般人骨質大約在30歲左右到最高峰,中年以後骨質每年平均減少0.3%至0.5%,如果骨質流失過多,會讓原本緻密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現象,導致骨骼變得脆弱,只要稍微撞到或跌倒就會骨折。中老年人已是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若是日常生活中忽視糖分的影響性,恐增加骨折風險。足夠熱量才能維持健康 有7成糖分潛藏包裝食品新光醫院營養師高郁雯則說,民眾常有飲食迷思,以為正餐少吃一點可以有助於減重,或是避開油脂澱粉類食物不吃,然而每日攝取足夠熱量對於維持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建議民眾若是擔心熱量,可以透過每日分配預計營養熱量,事先計算份量,以達到均衡營養的健康原則。高郁雯營衝,約有7成糖分潛藏在日常包裝食品中,無論麵包、優格,甚至健康食品都可能含有糖分,因此除了應多留意食品營養成分,民眾平時用餐時不妨多選擇原型食物,以減少多餘糖分及加工物的攝取,養成戒糖的飲食習慣,若覺得一下要改為無糖太困難,可以從降低每週飲料與甜食的頻率開始。正餐吃飽多吃蔬菜 增加飽足感減少吃點心慾望高郁雯分享日常飲食重要原則,正餐要吃飽,可以降低對飯後甜點的慾望;多吃蔬菜,增加飽足感;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白肉、瘦肉等。紐約時報定義2020年為減糖年,並推動7日無糖運動,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糖分對身體造成的負擔。(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無糖茶當水喝超傷腎! 毒物專家公布茶喝太多3健康危機 你會胖可能就是因為對糖上癮! 6個糖對身體的影響...要健康最好少碰
-
2020-11-26 科別.新陳代謝
難瘦想哭?32歲吃素的他低碳飲食 2月瘦10公斤
台中市32歲江姓醫院員工吃素,外食族的他,常吃加工類豆干、豆輪、素火腿等居多,瘦不下來,且有脂肪肝,二個月前加入台中榮總雲端減重,採取低碳飲食,經調整為飽足感高的蛋白質原型食物如蛋料理取代,一天總熱量1300卡就可以吃很飽,成功減下10.9公斤,肝指數從197降至20正常範圍。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由承說明,江姓員工採取低碳飲食,即採用飽足感高的蛋白質原型食物,大量蔬菜例如早餐無糖豆漿、二顆茶葉蛋加一根香蕉,可以撐到中午,中午蔬菜加煎蛋,五榖飯不到半碗,晚餐也有三色蛋,掌握均衡飲食、控制總熱量,可用五榖飯取代白飯,多吃蛋料理、豆漿、豆類等高飽足感的原型食物,一餐當中,水果、飯二擇一。鄭由承說,減重最重要的環節為飲食控制,台中榮總體重管理整合門診雲端減重,使用台中榮總與研華科技共同研發的糖尿病先導照護平台,病患加入返家後照護APP後,拍照上傳每餐吃的食物、體重,並由醫師及營養師即時回覆,教導如何調整,優點是省時間、做中學,而且接受度高,醫師看診也可以藉由飲食紀錄與患者討論,建構客製化的減重模式。江姓醫院員工說,他大學時期曾採不吃晚餐、大量有氧運動減重,但無法持久,很快復胖至90公斤以上,即便運動、控制熱量,但因無法達到飽足感而瘦不下來,直到加入台中榮總雲端減重,經醫師鄭由承指導,調整飲食,熱量控制在一天1300大卡,就能吃很飽,也不會想吃零食,搭配運動,很好執行。
-
2020-11-25 科別.眼部
3C上班族、外食族都是高風險族群 6招預防乾眼症上身
● 長時間使用3C產品、待在空調室,小心發生乾眼症● 眼睛乾燥缺水、淚液不足或過度蒸發,易眼睛發炎● 台灣乾眼症盛行率約50至60%乾眼症是現代文明病,長時間使用3C產品、待在空調室的上班族,因眨眼次數少,容易眼睛乾澀,是常見的乾眼症高風險族群,而三餐老是外食、眨眼時眼皮常不完全閉合、50歲以上更年期、服用抗組織胺、精神或神經科藥物者等也是乾眼症好發一族。國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杜培寧分享,一位50多歲女士,每天使用3C產品且工作長達12小時,三餐外食及更年期荷爾蒙減少,出現紅眼、灼熱及眼皮浮腫等乾眼症狀,2年來自行頻點人工淚液,直到出現雙眼灼熱疼痛、視力模糊,影響工作,才緊急就醫治療。外食多油膩 高脂影響代謝乾眼症是眼睛乾燥缺水、淚液不足或過度蒸發,使得淚液滲透壓變高並引起發炎反應,最終造成眼表損害、眼睛不適及視力不穩定。外食飲食不均衡,易缺乏維他命A、C、E等護眼營養素,且外食多油膩,高脂攝取會干擾人體必須脂肪酸利用與代謝導致乾眼症。乾眼分3類 人工淚液別亂點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張朝凱指出,乾眼症分缺水、缺脂質或缺黏液三類型,未經儀器診斷難以確認屬於哪一類,點錯人工淚液,可能使脂質層和黏液層更不足,症狀惡化。應及早接受治療,若療程無效,可盡快釐清眼睛乾澀是否與更嚴重的風濕免疫問題有關。缺淚液 恐結膜、角膜發炎張朝凱推估,台灣乾眼症盛行率約50至60%,年輕人好發原因多是過度使用3C產品,長者乾眼症則與退化有關。淚液除可滋潤雙眼,同時也具消炎功能,缺乏淚液易出現眼睛紅腫、發炎、視力模糊,若置之不理雖不至失明,但患者仍受慢性結膜及角膜炎所苦。杜培寧說,傳統乾眼症檢查是使用試紙做淚液分泌試驗,只能檢查淚水分泌量是否不足,但乾眼症患者高達8成伴隨瞼板腺功能障礙,因此,傳統檢查容易低估乾眼症發生機率;若使用人工淚水或消炎藥水緩解症狀,卻無法針對瞼板腺功能障礙達到根本治療目的。若檢測出有瞼板腺功能障礙,杜培寧說,可採保守治療,早晚眼瞼熱敷,以軟化阻塞的瞼板腺,並配合眨眼訓練;藥物治療則可使用人工淚液、自體血清眼藥水、免疫調節眼藥水或搭配類固醇眼藥水,也可口服四環黴素衍生物。避免過度用眼 熱敷可舒緩預防乾眼症,應避免過度用眼,杜培寧建議,每用眼40至50分鐘,就要休息5至10分鐘,用眼時眨眼頻率1分鐘不得少於6次,並可於早晚熱敷眼瞼各5至10分鐘,溫度建議攝氏40至45度左右,可舒緩瞼板腺功能,減少阻塞。張朝凱建議,外食族應減少高脂攝取,可多補充魚油等Omega-3食物與維他命A、C、E等抗氧化物;注意室內空調風扇勿正對眼,也可在空調室內放置一杯水,避免乾燥環境,導致乾眼症加劇。
-
2020-11-13 養生.聰明飲食
深秋青江菜含鈣量每百克達122毫克 幾乎跟牛奶差不多!
如果想補充鈣質,一般人常直接聯想到牛奶、起司等乳製品,事實上,綠色葉菜也含有豐富鈣質,食藥署「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食品營養資料庫顯示,青江菜屬於高鈣蔬菜,深秋季節的青江菜鈣含量每百克達122毫克,幾乎跟牛奶差不多。台北馬偕醫院資深營養師趙強表示,目前正是秋收時節,當季蔬果相高多,水果則有柳丁、橘子、香蕉,蔬菜則有青江菜、高麗菜、茭白筍等,前兩者又屬於十字花科,含有豐富的硫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可以提升免疫力。趙強強調,十字花科蔬菜含有硫化物,這是其他蔬菜所沒有的營養成分,可以產生很強的抗氧化作用,提高保護力,清除自由基,甚至有排毒和防癌等效果。青江菜又名「湯匙菜」,有個圓圓的梗,形狀就像是小湯匙,口感清脆,一般常用來炒,較少用來煮湯。目前正值青江菜盛產季節,價格便宜,黃昏夜市一把才賣幾10元。食藥署資料顯示,入秋10月後青江菜特色為高鈣、低草酸,鈣含量每百克達122毫克,和牛奶每百克125毫克相當,但吸收率比動物性奶還差一點,但含有植化素、硫化物,及維生素A,在營養上更為全面。由於青江菜的草酸含量低,可以避免草酸和鈣結合而被排出體外,最適合素食者用來補鈣。趙強指出,健康飲食以均衡為主,建議多吃當季蔬果,最近除了青江菜、高麗菜,茭白筍、南瓜、地瓜都屬於食蔬,建議多吃。如果是外食族,挑選自助餐配菜時,最好每天都有些變化,不要只吃自己愛吃的蔬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1-12 新聞.食安拉警報
源頭未把關…萊豬食安 責任轉嫁民眾
我國開放萊劑豬肉進口,全球萊豬都可叩關。政府強調要用全面標示來把關,真實性飽受質疑,而產地標示不等於肉品不含萊劑,民間團體痛批標示政策本末倒置,政府只是想把食安責任轉嫁給民眾自行負責。「重點不在產地,而是萊劑。」當朝野立委質疑時,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標示萊劑有歧視意味」。他受訪時說,萊劑是動物用藥殘留,與基改作物概念完全不同,目前僅能「鼓勵」業者標示,讓「肉品標示萊劑協助民眾辨識」進入死路。台大食科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說,標示不僅容易造假,就算標了美國、加拿大,也無法代表那塊肉不含萊劑,對消費者沒保障,對進口不含萊豬的業者也不公平。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產地標示真實性建立在源頭管理,源頭管不好,不用說消費者,下游根本無從辨別,政府強調全面標示要讓民眾有所選擇,現在看來根本是「無法」選擇。她強調,八年前卅月齡萊劑美牛開放後,政府至少有建立三管五卡制度,萊豬宣布開放後,未見政府強調源頭管理,也沒任何政策說明,只是不斷地去看示範區,強調有產地貼紙。「政府推標示是想把食安責任轉嫁給民眾。」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專員詹筱勻認為民眾根本無力選擇,台灣外食族比率高達七成,多數人吃便當、路邊攤解決一餐,而多數生產端在乎價格跟獲利,有沒有混用、偽造須仰賴政府做好源頭把關,怎麼可以用最末端的標示來糊弄民眾。詹筱勻說,八年前開放美牛已有前車之鑑,進口牛肉標示做得如何?台灣一線食品稽查人力長年不足,真有辦法落實稽查嗎?這些才是政府應該正視面對的問題。她認為,如果萊豬擋不了,風險評估報告顯示豬內臟風險高,是否該在媽媽手冊等媒材上進行宣導?建議政府盡快針對老人、小孩、孕婦進行食安教育。
-
2020-11-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葉黃素什麼時候吃?預防黃斑部病變 眼科醫師曝「黃金時間」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老是覺得眼睛痠澀、眼窩脹痛嗎?每次點開手機的「螢幕使用時間」,顯示的使用時間常高得讓你不敢面對?上班用電腦、下班滑手機,根據眼科醫學會調查發現,國人每日平均使用手機、電腦、電視的時間已經飆升到9.4個小時!用眼過度產生的眼睛疲勞,讓許多人年紀輕輕就有了老年人般的視力。就有眼科醫師發現,近年來門診中的年輕族群有增加的趨勢,都是因為3C產品的使用率增加,造成民眾罹患高度近視以及眼部病變的現象越來越多。兒童長期使用3C傷視力 近8成高中生都是近視眼眼科醫師陳逸川表示,由於現代人高度仰賴3C產品,幼兒接觸3C產品的年齡層也下降,因此兒童近視的比例增加。根據統計,小一學童有20%近視,小六學童有60%近視,國中生有77%近視,高中生則有80%近視。不可不知的是,長時間用眼易造成高度近視(超過600度以上),眼軸會增長,使視網膜變薄,罹患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的風險高於一般人好幾倍。葉黃素可延緩黃斑部病變 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陳逸川醫師指出,想保護眼睛,延緩黃斑部退化可適時補充葉黃素。葉黃素是1種營養素,聚積在視網膜的黃斑部,年紀越大、近視越深者,相對需要越高的劑量。然而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葉黃素,需靠飲食來攝取,因此平時可多食用深綠色蔬菜、紅蘿蔔,而富含Omega-3的深海魚類也可降低黃斑部病變的風險,盡量三餐飲食均衡、不偏食。然而現代人工作忙碌、飲食精緻,加上外食族多,往往無法做到飲食均衡,因此可斟酌補充葉黃素保健品。吃葉黃素保健品 慎選品牌、吃對時間很重要陳逸川醫師進一步說明,葉黃素是1種抗氧化劑,能幫助抵抗讓人體老化的自由基,並吸收藍光或紫外線,因此有助於降低黃斑部病變機率。葉黃素又可分為酯化型跟游離型,前者分子較大,需透過腸道酵素分解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因此吸收速度較慢;後者分子小,可直接被腸道吸收,吸收率平均較酯化型高23%。陳逸川醫師提醒,保護眼睛要及早,日常閱讀姿勢要正確,並與書本保持35公分之距離,看書、看3C產品1小時應休息10分鐘,讓眼睛放鬆。注意營養均衡,若無法做到可適時補充葉黃素保健品,但應認明具信譽、有認證的品牌,並建議於早晨服用,若有服用藥物應間隔1小時。唯有平時養成用眼的好習慣,適當補充葉黃素,才能守護眼睛的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用食物顧目睭! 3烹調方式最能吃進完整營養 護眼別只吃葉黃素! 還有5種天然營養素你也需攝取
-
2020-11-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照大腸鏡前3天的低渣飲食怎麼吃?一張圖表教你判斷
「大腸癌」從民國95年逐年攀升,大腸癌的發生人數統計至今已連續12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第一名。衛福部更指出50歲以上的人,如果終生都不做大腸癌篩檢罹患機率為7%,簡單來說,每15個人有一個人可能會罹患大腸癌。國人大腸癌發生率如此之高,面對大腸癌除了維持健康良好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主動安排大腸癌篩檢,及早發現大腸癌病灶及早治療是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法。大腸癌約有90%是由腺瘤性瘜肉發展而成,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就有機會找到大腸癌癌前病灶(腺瘤性瘜肉),檢查過程中並可同時切除,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大腸鏡直接找出癌症病兆!徹底清腸效果才會好國民健康署有提供50-74歲的民眾,每2年免費一次的「定量免疫法」的糞便潛血檢查,這種檢查敏感度可高達80%。如果篩檢結果是陽性,可以透過大腸鏡檢查,通常有一半的機會能找到癌症或息肉。不過,大腸鏡檢查是否徹底,也涉及了腸子是否乾淨。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民眾在安排大腸鏡篩檢前,需做好「徹底清腸」,清腸是否徹底會直接影響到大腸鏡檢查效果。「人體中的大腸原本是充滿糞便的狀態,檢前必須要將在大腸裡面的糞便清乾淨,尤其當清腸程度不理想時,會直接影響腺瘤性瘜肉的偵測率,甚至是讓檢查白做了。」他指出。清腸 2 步驟: 3 天低渣飲食 + 服用瀉劑清腸的準備包含兩個動作:服用瀉劑及低渣飲食。梁程超指出,服用瀉劑只需依照指示定時喝完搭配足夠的水即可。不過低渣飲食建議在檢前三天就必須開始進行,可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可以使清腸藥物的效果大增,以避免病灶因為糞便覆蓋而無法仔細觀察,同時也會使腸鏡的檢查過程更為順利。低渣飲時該怎麼吃才對?可用咀嚼時間來判斷「低渣飲食」是指減少經消化後會留下殘渣的食物。要怎麼判斷挑選的食物是否為低渣飲食,減少膳食纖維的攝取,當然纖維多的蔬果不要吃,還可以用「咀嚼時間」來辨別。「像是需要咀嚼很久的食物就算是高渣,咀嚼較少的就算是低渣,例如蒸蛋、白吐司或是豆腐等。」梁程超舉例。特別的是,同樣的食材,經過不同的料理方式,也可能從低渣變成非低渣食物。像是滑嫩的蒸蛋入口即化,絕對是低渣飲食,但是同樣的雞蛋該做成鐵蛋,光從咀嚼的難易度就可以知道絕對是低渣飲食階段要忌口的食物。飲食 7 分飽,以熟食為主!外食有這些食物供選擇過油、太甜、太辣較刺激性的食物也要避開,要特別注意的是像牛奶雖為液態好進食,酪蛋白與胃酸形成的乳凝塊較難被消化,因此乳品與起司都在禁食項目;每餐食量也不要吃太飽,約5~7分飽就好。吃生食易增加腸胃道不適的風險,飲食應以熟食為主,外食族可以吃皮蛋瘦肉粥、米粉湯、鮮肉餛飩湯麵、豆腐蛋花湯等,但是記得需將搭配的青菜、蔥花等剔除,也可以喝黑咖啡、紅茶、綠茶飲料。醫師強調:低渣飲食不是健康飲食!梁程超特別提醒,為了大腸鏡檢查有良好的偵測率必須要採取「低渣低纖」飲食,但與維護大腸健康的飲食相反。「受檢者應在檢查完後,再依照醫師指示恢復健康的飲食。」畢竟,檢查只是一時,但是用正確的飲食方式保持腸道健康,才是長久之計。延伸閱讀:糞便潛血檢查是陽性!我是不是確診大腸癌了?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