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1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基改
共找到
34
筆 文章
-
-
2024-09-08 養生.聰明飲食
「人體抗氧化之母」穀胱甘肽是什麼?吃對「4大抗氧化食物」可抗老、美白、解毒
愛美是許多人的天性,靠著精心打理好自己的外在及內在,展現出由內而外的自信氣質。近年來「穀胱甘肽」這個成分已小有名氣,在幫助調整體質的保健食品中有時會看到它的存在。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為大家介紹穀胱甘肽到底是什麼、以及有什麼功效吧!穀胱甘肽是什麼?穀胱甘肽(Glutathione,GSH)是由麩胺酸(Glutamic acid)、半胱胺酸(Cysteine)及甘胺酸(Glycine)三種胺基酸所組成的小分子硫醇,是人類細胞中含量最豐富的抗氧化物,因此有「人體抗氧化之母」的美稱。 穀胱甘肽以兩種形式存在於人類細胞中:還原型及氧化型,兩種形式的穀胱甘肽會在體內達到一個動態平衡,透過還原型和氧化型的轉換,構成一個有效的抗氧化系統。穀胱甘肽有什麼功效?穀胱甘肽是人體內源性的抗氧化物,而許多代謝生理反應以及病理學都與氧化還原反應息息相關,因此被譽為「人體抗氧化之母」的穀胱甘肽便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起來看看穀胱甘肽有什麼功效吧!一、抗氧化、抗老化前面提到還原型(GSH)及氧化型穀胱甘肽(GSSG),兩者的比例決定了體內的氧化還原狀態,因此透過不斷轉換的動態平衡,可以直接清除體內許多超氧陰離子、羥基自由基、一氧化氮等自由基,而有許多疾病與體內的氧化壓力及自然衰老有關,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心血管疾病等等。因此穀胱甘肽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的氧化壓力,並保護身體各個細胞及器官不受氧化破壞,以達到預防部分疾病的效果。二、恢復維生素C、E活性維生素C及維生素E也是體內非常重要的抗氧化物,透過不同型態的轉換來幫助體內清除自由基並降低氧化壓力,然而在結合與自由基結合後,維生素C與維生素E都需要被還原才能再重新恢復活性執行抗氧化的工作,因此穀胱甘肽就扮演這個重要的角色-還原維生素C及維生素E,使其恢復活性。三者共思體內抗氧化的反應,形成一個堅固的抗氧化系統。三、提亮膚色、美白黑色素的數量和類型決定了一個人的膚色,而黑色素的生成是一連串非常複雜的過程,有許多影響細胞分化、增殖、存活的因子及機制。而穀胱甘肽參與了黑色素生成的調控,由研究發現,當體內的GSH濃度較低的時候就會促進黑色素的生成;而GSH濃度高時則會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基於此「抗黑色素生成」的特性,近年來有更多研究著重探討穀胱甘肽對於肌膚狀況的改善,發現連續使用穀胱甘肽一段時間後有膚色變淺、斑點淡化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會說愛美的你一定要認識穀胱甘肽。四、解毒穀胱甘肽參與多種內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的解毒,它可以直接中和這些有毒物質例如:汞,並促進身體將這些物質排泄出去。而研究也有發現,體內較低濃度的穀胱甘肽也與長時間接觸這些化學毒物有關。如何補充穀胱甘肽?看完上面穀胱甘肽的這麼多功效,你是否也在好奇,如果想要補充穀胱甘肽,應該如何補充呢?我們的身體其實就會自行製造穀胱甘肽,因此體內穀胱甘肽的濃度多寡一直被認為與身體狀況有關,包括慢性疾病、氧化發炎狀況、衰老情形等等。雖然目前學界對於穀胱甘肽與許多疾病之間的關係還沒有釐清詳細機轉,也還沒有足夠的研究支持使用穀胱甘肽來治療疾病,然而,「維持體內穀胱甘肽濃度」已經被提議作為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策略之一,甚至是在某些特殊狀況下,身體對於穀胱甘肽的需求也會提高。想要補充穀胱甘肽,可以從天然的食物中攝取。常見的食物來源有:蘆筍、酪梨、菠菜、秋葵等等,而由於穀胱甘肽裡面含有硫原子,因此補充十字花科蔬菜、洋蔥等含硫食物也能作為身體合成穀胱甘肽的原料喔!穀胱甘肽保健食品怎麼挑選?當然,除了從天然食物中攝取之外,你也可以選擇補充含有穀胱甘肽的保健食品,在《歐洲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中有研究顯示,額外補充穀胱甘肽保健食品確實可以提高體內穀胱甘肽的濃度。下面就由Evelyn來告訴愛美的你,如果要補充穀胱甘肽保健食品的話究竟要怎麼挑選才不會踩雷吧!一、選用來源為天然圓酵母發酵而成的穀胱甘肽穀胱甘肽的來源應選擇非基改天然圓酵母發酵萃取而成,而不是人工化學合成的穀胱甘肽,如此一來能夠確保品質的穩定也比較安全喔!二、注意劑量是否合乎標準、是否合法標示警語我國食藥署規定穀胱甘肽的每日食用上限為250毫克,並應標示「對穀胱甘肽過敏者、孕婦、哺乳婦女及嬰幼兒應避免食用。」的警語字樣,因此消費者在選購時要特別注意該產品是否有符合法規的標準喔!三、擁有透明公開的檢驗及認證畢竟是要吃進身體的保健食品,因此選擇具有透明公開檢驗及認證的產品才能真正為自己的食安把關,另外在原料方面,選擇擁有美國 FDA-GRAS 安全認證、TFDA核可可供食品使用之原料…等認證的原料,在安全方面也能更安心無虞喔!四、選擇複方產品,功效全面提升好的複方保健食品會針對目標功效加入不同的珍貴成分,從多種面向共同達到更加全面的效果。且經過專業設計的複方能夠確保成分間不會互相干擾,並且功效能夠相輔相成,達到1+1大於2的效果!因此選擇好的複方保健食品能夠更完善的達到目標功效喔!看完今天的文章,愛美的你是否更認識這個「人體抗氧化之母-穀胱甘肽」了呢?愛美是天性,唯有勤勞的保養以及對於背景知識做功課才能讓自己從裡到外的美麗,而體質的調整、健康的維持也是讓我們可以盡情享受「美」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1 養生.聰明飲食
用基因改造來改善小麥有沒有好處?教授破解基改作物常見迷思
我在2017-8-1發表渾沌文茜世界,指出2013年6月9日發表的「文茜的世界週報」是錯誤百出。讀者Willy在2024-3-22留言:基改小麥有沒有造成過敏我是不知道!但我倒是過敏了20多年了⋯⋯那個「文茜的世界週報」的標題是「基因改造的小麥危機Monsanto 孟山都」,而節目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孟山都基因改造的小麥種子在全美國到處蔓延,變成我們的麵包,變成你送給小孩的生日蛋糕。」可是,在2013年根本就沒有基改小麥問世。甚至到了我發表文章的2017年也還沒有基改小麥問世。而當時在世界各國所做過的檢測也都沒有發現市面上的小麥製品有任何一樣是出自基因改造的種子。所以,怎麼可能會有「基改小麥變成你送給小孩的生日蛋糕」呢?不管如何,既然現在有讀者留言,我就再次搜索相關資料。我搜到一篇2019年發表的綜述論文Genetic Modification for Wheat Improvement: From Transgenesis to Genome Editing(用基因改造來改善小麥:從轉基因到基因組編輯)。它的文摘是:為了餵養不斷增長的人口,到2050 年全球小麥產量應從目前的每公頃3.3 噸增加到約5 噸。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現有的育種實踐必須輔以基於小麥基因組測序最新成果的新技術,……。……這篇綜述總結了最近在應用小麥基因操作來提高產量、改善小麥營養和健康促進品質以及增強作物對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抵抗力方面取得的成功。我也搜到一篇2022-4-4發表的文章The World’s First Genetically Engineered Wheat Is Here(世界第一個基因改造小麥問世)。它的副標題是「阿根廷新的基改耐旱小麥可以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我把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紅色字):2020年10月,阿根廷批准了世界第一個用於種植和消費的基因改造小麥。阿根廷於 2021 年底獲得監管機構批准向阿根廷小麥主要消費國巴西出口後,2021 年產量大幅增加,並將在 2022 年繼續擴大。當其他國家決定是否效法時,阿根廷的經驗教訓很重要。阿根廷的基因改造耐旱小麥(名為 HB4)可能會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HB4 用更少的水就能更好地生長,這有助於減少土地使用。由於阿根廷小麥產量下降,所以播種面積就必須擴大。這是全世界面臨的壓力:為了滿足全球對小麥等農作物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必須增加產量和/或種植總面積。在全球範圍內,這種農地擴張會導致森林砍伐,從而釋放溫室氣體,並對生物多樣性以及水過濾等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自 2000 年以來,全球有 1.02 億公頃土地(幾乎相當於埃及的面積)被從原生植物轉變為農田(不包括牧場)。與未經抗旱基因工程改造的類似品種相比,HB4 小麥的產量提高了 20%。與不具有HB4性狀的同類小麥品種相比,HB4小麥在不良生長條件下平均增產49%,在中等生長條件下平均增產12%,在良好生長條件下減產11%。我們估計,在阿根廷三分之一的小麥種植面積上種植耐旱 HB4 小麥,如果產量提高 13% 或以上,每年可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至少 0.86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MtCO2e/yr)。而如果產量增加20 %,則可達1.29萬噸。我也搜到一篇路透社在2023-3-3發表的文章Brazil approves GMO wheat as food supply fears help convince skeptics(巴西批准基改小麥,因為對糧食供應的擔憂有助於說服懷疑者)。我把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紅色字):巴西已批准種植和銷售耐旱基改小麥,這對一度被視為禁忌的作物來說是一個重大提振,因為全球糧食供應擔憂和地區乾旱天氣增強了基改作物的吸引力。這項批准使巴西成為繼阿根廷之後第二個批准HB4 小麥品種種植的國家。其他市場已批准其消費。雖然開綠燈並不意味著巴西很快就會種植基改小麥用於生產,但這反映出隨著氣候變遷和烏克蘭戰爭加劇了人們對全球糧食危機的擔憂,人們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由於消費者擔心全世界用於麵包、義大利麵和糕點的主要作物存在過敏原或毒性,因此基因改造小麥從未用於商業目的種植。用於動物飼料、生物燃料和食用油等成分的玉米和大豆生物技術品種很常見。讀者Willy留言的當天(2024-3-22),專門在打擊偽科學的McGill大學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OSS)正好發表一個談到基改的影片。這支影片的標題是The Confused World of the Food Babe,而它是在批評一個藝名為Food Babe(食物寶貝)的網紅。所以,我就沿用渾沌文茜世界這個標題,把這支影片的標題翻譯成「渾沌食物寶貝世界」。有關基改的部分,OSS 的主任Joe Schwarcz博士是這麼說:「令我惱火的是她(Food Babe)完全缺乏科學知識。 例如,她不了解什麼是基因改造生物,認為基因改造大豆油是「基因改造生物」。 這種油可能來自基因改造植物,但它不含有任何改造的痕跡,也無法與任何其他大豆油區分開來。 此外,大量研究已經證明基因改造生物不存在健康問題」。是的,她(文茜)完全缺乏科學知識,根本不了解什麼是基因改造生物。對她來說,主持「基改小麥」這樣的節目無異是「瞎子引路」。至於讀者Willy所說的「但我倒是過敏了20多年了⋯⋯」,我當然知道他想暗示的是什麼,只不過,「基改作物會引發過敏」在科學面前是站不住腳的。後記:文章發表後不久,讀者Elliot回應:基改作物迷思的科普衛教,淺顯易懂、寓教於樂。“The Unfortunate Truth About GMOs |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註:影片裡頭陳述的事實,教授先前文章幾乎都有涵蓋過。版主加註:這個影片才剛發表(2024-4-7),的確是淺顯易懂、寓教於樂。不過,從內容來看,它應當是根據我的全套基改文章(20篇)製作出來的🤣原文:基改小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8 養生.健康瘦身
吃素減重常見3迷思!營養師劉怡里4原則教你健康吃素減重
許多人減重都會改吃素,但很多人常問說:「我已經吃素了,為什麼還瘦不下來?」營養師劉怡里破解「吃素減重3大迷思」,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吃純素或全素,因個人體質而異,建議最好是吃蛋奶素,較有益身體健康。常見的吃素迷思迷思1:吃到素食加工品這些素食加工品都是高鹽分、高油脂的食品,包括素雞、素鴨、豆皮、豆包、油豆腐、香菇、蔬菜等,會愈吃愈好吃,長期將這些加工品全部都吃掉,當然就會發胖。迷思2:吃素想吃得很健康,就吃下大量的蔬果很多人吃素想吃得很健康,就沒有吃蛋白質和澱粉,而會吃下大量的蔬菜水果,殊不知蔬果也富含糖分,導致攝取蔬果糖分過量,也會讓人愈吃愈胖。迷思3:吃素過程覺得好痛苦又不好吃不少人對吃素過程覺得痛苦且不好吃,結果就會吃一些小糕點類食物,不知不覺糖分攝取過多,就會讓人變胖。如何健康吃素減重?1.素食烹調宜水煮、滷、烤等方式劉怡里認為,現在很多素食,經油脂烹調得很香,包括豆皮、豆包、油豆腐、香菇、蔬菜等經油煎炸,油脂攝取很高,建議以水煮、滷、烤等烹調方式最好。2.多吃原形食物吃全素的人,要懂得全榖類、豆類、堅果類間的搭配,多吃新鮮食物的「原貌」,才會營養均衡。3.吃天然豆類或非基改黃豆製品吃天然的豆類或非基改的黃豆製品,例如毛豆、黑豆、豆漿、豆腐、黃豆芽等。吃素會缺乏維生素D,要多曬太陽來補充,以幫助鈣質的吸收。4.吃素搭配辛香料進入更年期的人減重,還要避免出現三高問題,建議吃素可以搭配吃洋蔥、大蒜、薑等辛香料,幫助血液更清,有效降低血脂與膽固醇。蔬食正風行 點餐有撇步時下流行吃「蔬食餐」減重,以吃全穀類、蔬菜水果及豆類食物為主,劉怡里指出,蔬食不等於是素食,蔬食是以健康為取向的飲食,可歸類於吃「蛋奶素」,對健康比較好。很多人點餐方式不對,劉怡里建議,蔬食餐的前菜可以吃生菜沙拉,要少吃糖分高的水果沙拉;主食可以吃全穀飯或胚芽飯,搭配橄欖油或堅果油烹調的蔬菜,少吃熱量高的燉飯、麵食、假牛排等;點心則以水果為主,勿吃素糕點。(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3-10-27 養生.聰明飲食
無籽西瓜、無籽葡萄是基改水果嗎?吃多會不會容易罹癌?
你可以先知道: (1)無籽西瓜是用「秋水仙素」刺激父系或母系其中一方的親本,消費者吃到的是子代的西瓜,在栽培過程中不會用藥,不會有藥劑殘留問題。 (2)台灣以藥劑誘變葡萄無籽並不普遍,目前多以傳統育種、選育無籽品種。 (3)中國大陸有關無籽水果的謠言流傳多年,中國政府、官媒曾闢謠澄清,葡萄使用的生長激素毒性低、降解快,甚至無殘留標準。 網傳「無籽西瓜、葡萄 打死也不要吃」影片,片中指出無籽西瓜是雜交的特殊品種,無籽水果是三倍體雜交的結果,或是使用激素藥物,可能造成人體免疫反應、誘發癌症。但台灣專業媒體曾採訪農改場專家、大學教授等,說明各種無籽水果的技術。此外中國各級政府即官媒也曾因當地流傳無籽水果會害人不孕、有害健康而出面闢謠,澄清無籽葡萄使用的植物激素是植物原本自身就會產生的、即使「用了人工合成的也對人體無害」;而無籽西瓜則是利用雜交技術,讓西瓜沒有籽不具有繁殖能力,該技術「並不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 無籽西瓜、葡萄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無籽西瓜 & 葡萄 打死也不要吃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通訊軟體與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無籽西瓜從爸媽下手 子代不會用藥 MyGoPen查詢相關公開資料,根據《上下游News & Market》於2022年的報導,「無籽水果解密》鳳梨結果免交配,無籽西瓜是畸形兒,無籽是基改嗎?怎麼生後代?」提到,西瓜的無籽品種是藉由「秋水仙素」等藥劑刺激父系或母系其中一方的親本,讓產出的子代果實沒有種子,該文採訪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黃圓滿,他表示西瓜只有親本需要用到藥劑,消費者吃到的子代在栽培過程中不會用藥,長出的果實自然會種子萎縮,不會有藥劑殘留問題。 該文也採訪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葉文彬,他解釋葡萄開花時,會施用「激勃素」可讓葡萄沒有授粉就開始膨大果實、獲得無籽的葡萄,部分日本無籽葡萄就是用這種方法;葉文彬強調,市售的無籽葡萄也有自然環境出現的無籽品種,並非都需使用藥劑誘導無籽,而台灣以藥劑誘變葡萄無籽並不普遍,目前也以傳統育種選育無籽品種,而且他也強調,藥劑誘變葡萄無籽,使用時必須符合用藥規範,「食用時不會有傷害人體的疑慮」。 無籽葡萄分2種 台灣葡萄選育無籽品種 該文內容提及,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副教授許富鈞補充表示,誘導水果無籽的藥劑多屬於植物本身就有的生長調節劑,原理是代替種子提供刺激果實發育的化學物質,而且通常是在開花前期施用,只要合乎用藥規範,果實採收前藥劑都會消退、可以安心食用。 此外,《食力》於 2018 年報導「吃葡萄不吐葡萄籽,無籽葡萄怎麼來的?」,文中提到目前有 3 種方法可以產生無籽水果:第1種是使用外源性的植物激素;第 2 種方法則是透過雜交手段;第 3 種是尋找突變株,例如種子不育、自身卻能夠產生足夠植物激素的;其中無籽葡萄就是使用第1種和第 3 種,無籽西瓜則是採用第 2 種;文中甚至還指出,種子會產生出加速水果變質的物質,因此無籽水果可以增加果實的保存期限。 此傳言影片為簡體字版、推測應來自中國大陸,MyGoPen 查詢中國網路上相關資料,無籽水果對健康有害的謠言流傳多年,包括中國官媒新華網於 2016 年 9 月報導「農業部專家闢謠:無籽葡萄與避孕藥無關 可放心食用」,當時網路流傳一段葡萄農說無籽葡萄是抹了避孕藥的影片導致葡萄滯銷,該報導澄清謠言、並引述中國農業部專家指出,無籽葡萄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天然無籽葡萄,有些品種是單性結實所以沒有籽,最常見的曬葡萄乾所用的無籽白葡萄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另一種則是在葡萄開花期施用合法的植物生長激素抑制種子發育,坊間謠傳吃無籽葡萄會造成不孕的說法「很荒謬」,葡萄用的是「植物激素」,人類的避孕藥是動物激素,兩者完全不一樣。 中國流傳多年 部會、官媒已澄清 至於無籽西瓜則分別於 2014 年、2020 年等於中國大陸網路上都傳出「無籽西瓜是擦了避孕藥才結不出籽」的傳言,包括中國政府各級單位都曾出面闢謠。中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在2020年於官網的「科普天地」公開「無籽水果是因為用了避孕藥麼?」一文,表示無籽西瓜是透過雜交,使原本能夠產生種子的二倍體植物轉變為不能產生種子的三倍體植物;而無籽葡萄有二種,一是利用植物激素處理,抑制種子生長而促進果實發育,二是透過自身產生的種子不育、但又能夠產生植物激素的植物突變種而得到無籽葡萄,該文甚至強調葡萄用的植物激素「赤黴素」毒性低、降解快,包括美國等都列入豁免名單而不必限制使用,也不需要訂定殘留限量。而由中國科學技術部主管的「中國科普網」於 2021 年發表「無籽西瓜是用避孕藥處理的?」,澄清表示「無籽西瓜是人工採用雜交的方式培育而成」。 結論 傳言影片為簡體字版、推測應來自中國大陸,但包括中國農業農村部、中國科技部、官媒新華網都曾公開闢謠,表示無籽葡萄、無籽西瓜和人用避孕藥無關,所使用的農業技術也不會對吃水果的人造成健康危害。過去有關專家及教授,都解釋過無籽西瓜、無籽葡萄等各種無籽水果的培育技術,並且指出「這些方式都不是基因改造」、無籽水果並非基改水果。 資料來源: .《上下游News & Market》無籽水果解密》鳳梨結果免交配,無籽西瓜是畸形兒,無籽是基改嗎?怎麼生後代? .《食力》吃葡萄不吐葡萄籽,無籽葡萄怎麼來的? .中國新華網 - 農業部專家闢謠:無籽葡萄與避孕藥無關 可放心食用 .中國農業農村部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 - 無籽水果是因為用了避孕藥麼? .中國科學技術部 - 無籽西瓜是用避孕藥處理的?(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8/watermelo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30 養生.養生
蛋黃變白色是買到假蛋?還能吃嗎?專家蛋黃顏色不同的關鍵原因
每個人都看過、吃過蛋黃,但如果蛋黃顏色變成白色,這可奇怪了吧。1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分享照片,貼文「這輩子活了這麼久,第1次看到清一色白色蛋黃」,只見水煮蛋中間的蛋黃呈現乳白色,與外層蛋白顏色相近,兩者間有著一層灰綠色。至於口感,該網友表示,第1次吃到白色蛋黃,口感方面則是跟常見的黃、橘色等蛋黃沒有差別。蛋黃竟有白色的!網友:難道是買到假蛋?由於網友提供的照片中,水煮蛋的蛋黃、蛋白幾乎同一個顏色,模樣特別,網友們紛紛留言,「假蛋」、「香草冰淇淋?」、「淘寶買的嘛?」、「蛋被煮到臉色慘白!」,也有讀者回應「這是飼料的因素,苗栗後龍的畜牧場就有生產,這種接近白色蛋黃的非基改雞蛋」。蛋黃顏色為何差異這麼大?畜產試驗所揭蛋白顏色不同的原因畜產試驗所解釋,除受遺傳、品種等因素影響,雞蛋蛋黃顏色主要受飼料中所含色素成分多寡所致,例如,蛋黃顏色可藉由添加一些天然色素而有所不同。舉例來說,母雞食用了含有較多的青綠飼料、黃色玉米、金盞花草或β-胡蘿蔔素等,所產生蛋的蛋黃顏色就會加深。畜產試驗所表示,有時水煮蛋去殼後,蛋黃與蛋白接觸表面出現一層灰綠色,這屬於正常現象,因為雞蛋在加熱時,蛋白中蛋白質的含硫胺基酸生成硫化物(主要是H2S),與蛋黃的鐵(Fe)反應生成「硫化亞鐵」所致,不會影響食蛋的安全。延伸閱讀:.蛋殼發霉還能吃?專家警告用水沖洗也沒用!冒險食用恐出現4危險症狀.蛋殼粗糙較新鮮?雞蛋要挑大顆的?營養師破解雞蛋6迷思.洪惠風/我有高血脂,一天能吃幾顆蛋?★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1-10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一日減醣三餐加點心,用千張豆皮製作低脂高蛋白料理
疫情期間宅在家,少運動又認真煮放任吃,漸漸忘記當初飲食控制的初衷,讓Albee三寶媽的體重從49公斤上升52公斤,面對體重計顯示的現實,她才趕緊重拾起減醣飲食生活。現在她要跟大家分享利用千張豆皮來製作高蛋白質的減醣菜色和小朋友的點心,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這次Albee三寶媽從早、午、晚餐,外加小朋友的下午茶點心,都是以千張豆皮為主要製作材料。早餐從營養好吃又好做的千張蔬菜蛋卷開始,使用千張替代蛋餅皮,配料使用各式蔬菜,由此降低不少熱量。中餐也是製作方式簡單的蔬菜雞肉鹹派,將千張當做派皮,放上雞胸肉塊、蔬菜、蛋液等再送進烤箱烤15分鐘即成,另外同樣做法製作小朋友的點心焗烤雞肉鹹派,讓小朋友吃得心滿意足。晚餐四菜一湯,以千張蔥肉餅取代白飯為主食。千張在市面上有很多選擇,Albee三寶媽提醒一定要選擇非基改黃豆製成、不添加防腐劑、漂白劑和色素才是好的千張。想學做更多作法簡單又美味的減醣料理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簡單的千張豆皮料理學起來!原始影片Albee三寶媽 教養生活YT超媽事務所 Youtube 頻道延伸閱讀低卡減脂,好吃又好做的豆腐漢堡排佐和風蘿蔔醬高纖高蛋白瘦身湯,風味十足的韓式牛肉海帶湯「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2-04 養生.聰明飲食
豆漿純不純?營養師教看營養標示:這數值低於2.6克就算過度稀釋
豆漿是許多國人早餐首選飲品之一,坊間豆製飲品五花八門,包含豆奶、黑豆漿、濃豆漿、蜜豆奶、豆乳、沖泡豆漿粉等,選購豆製飲品應該怎麼挑?元氣周報列出十大QA,協助民眾解惑。Q:豆漿不像鮮奶,有標章認證,購買盒裝豆漿,應注意哪些標示?豆漿的主成分為黃豆、水,其餘還有糖分等,不同於鮮奶是由生乳殺菌而成,條件嚴苛,價格也高,因此認證機制上,豆漿製品比較像是飲料,飲料相對沒有認證的必要。不過,國人對於黃豆為基改或非基改有「知的需求」,豆漿多會標示是否為基因改造黃豆製成。如果想辨識豆漿「純不純」,是否過度稀釋,可以檢視包裝豆漿的蛋白質營養標示,每100毫升低於2.6克,都屬於被過度稀釋,如果蛋白質含量高於2.6克,甚至達到5克以上,黃豆濃度高,喝一杯等於喝到兩杯的營養價值。Q:近年出現「濃豆漿」,強調纖維添加,蛋白質更高,口感更濃稠,選購這類豆漿須注意?濃豆漿是指稀釋水分較少,蛋白質含量通常會高於5克以上。添加纖維是為了增加口感,屬於合法添加。但依照健康飲食的建議,膳食纖維建議每天25克,纖維的來源,不建議只來自一餐,可以平均分配到三餐,黃豆纖維容易引發脹氣,建議適量攝取。Q:黑豆漿與一般黃豆漿營養成分有差異嗎?黑豆與黃豆都能製成豆漿,黑豆的蛋白質比黃豆低,因此市面上也較少出現「黑豆腐」,每100公克的黃仁黑豆,蛋白質約20克左右,黃豆蛋白質約為35克左右。黑豆富含花青素、維生素B群、維生素E、葉酸等;黃豆富含鉀、鈣、鐵、鋅等。Q:豆漿加熱後上層會出現一層完整「豆皮」,代表蛋白質含量較多?只要是豆製品製成的豆漿,加熱後都會產生豆皮,如果黃豆加得少,水分加得多,蛋白質不足將難以產生豆皮。傳統豆漿店確實可以透過「豆皮」來確認基本的濃度,但通常水只要不加得太誇張,如一比九,一般來說豆漿加熱後都還是可以產出豆皮。Q:和奶粉一樣,現在也出現「豆漿粉」選項,選購這類商品須注意?豆漿粉與奶粉的概念類似,透過脫水,讓原本的飲品呈現粉狀,雖然是經過脫水加熱的程序,但並不會影響太多營養素成分,像大豆異黃酮並不會有太大差異,如果為了攜帶方便,可以選購豆漿粉。Q:超市的豆漿有的稱「豆奶」,兩者是否相同?豆漿在CNS的標準中就叫做「豆奶」,其標準中明訂,豆奶是指大豆經加工處理後製成並包裝之乳狀飲品,粗蛋白須在2.6%以上;調製豆奶是指含50%以上之豆奶為原料,以大豆或大豆蛋白產品經加工處理後製成並包裝之乳狀飲品,必要時得添加營養劑及風味料,粗蛋白在2%以上。Q:日本的「豆乳」喝起來比台灣「豆漿」濃郁,兩者的差異是?日本的豆乳是否等於台灣的豆漿,難以確認。但日本的豆乳其蛋白質高於台灣的豆漿。同樣240毫升,台灣的豆漿蛋白質大約為7克,日本豆乳可以達到10克。Q:蜜豆奶是牛奶還是豆漿?蜜豆奶屬於一種調製豆奶,市面上被稱為蜜豆奶的產品,大多會用雞蛋作為調味,依照CNS的標準,調製豆奶的粗蛋白會在2%以上。坊間也會把牛奶加入豆漿中,依照食藥署的建議,成份比較多的,會將名稱放在前方,如牛奶豆漿,表示該產品的牛奶含量多於豆漿,名稱相反,其成分多寡則反之。Q:強調不濾渣的豆奶,比較營養嗎?濾渣的豆奶或豆漿,口感比較好,過去過濾掉的豆渣,會轉作為肥料,主要是營養價值高,如果豆奶或是豆漿沒有濾渣,將會保留較多的黃豆營養素以及纖維。黃豆的營養素如蛋白質、膳食纖維、大豆異黃酮、維生素、礦物質等。Q:乳糖不耐症患者,喝豆漿或是豆奶,可以避免腹瀉、腸胃脹氣嗎?牛奶的營養素沒辦法被豆漿或豆奶取代。牛奶屬於奶類,豆漿或豆奶屬於豆魚蛋肉類。乳糖不耐症的患者喝豆漿或豆奶可以避免腹瀉,但無法避免脹氣,豆類屬於產氣食物,主要是豆類含有寡醣,屬於短鏈碳水化合物,小腸較難消化吸收,容易滯留在腸道中,腸內細菌容易發酵產生氣體。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
-
2022-11-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黃豆到底防癌還是致癌?網友最關心10大防癌食物清單一次看
說到最可怕的疾病,相信大家都會想到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而WHO(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有30-50%的癌症是可藉由飲食、作息習慣的調整,來降低罹癌機率,例如透過每日攝取足夠6大類食物及少油、少鹽、少糖,可預防癌症的發生。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防癌食物」相關話題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防癌食物網路聲量排行。 「豆類」含豐富膳食纖維 「這些食物」有益女性健康觀察網路上對「防癌食物」的相關話題討論,可發現以「豆類」食物聲量奪冠,特別的是,不少網友對豆類中的「黃豆」保持疑慮態度,認為「黃豆中的雌激素可能會造成乳癌」,但有醫師於節目分享「事實上,黃豆中的大豆異黃酮與膳食纖維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對健康有正面的作用」,引起熱烈討論,網友紛紛表示「原來黃豆致癌是迷思!」、「看來早餐飲料要改喝豆漿了」,不過也有民眾提醒「黃豆要記得選非基改的,不然反而更不健康」,表示食物還是天然一點對身體比較好。 聲量排行第二的「蘋果」同樣備受關注,有新聞提及芬蘭研究顯示,蘋果中含有類黃酮素,具有強抗氧化力,能幫助抑制肺癌,對此,有網友說道「現在空污越來越嚴重,真的要多吃蘋果」,表示身在空氣不好的都市,平時會盡量攝取對肺好的食物;而排行第三的「堅果」則擁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許多民眾也表示自己有吃堅果的習慣,留言像是「我每天都會吃一小匙核桃跟杏仁」、「堅果不只健康,也很好吃」,但也有在健身的網友提醒「吃堅果要注意量,太多熱量會爆表」,表示堅果雖然健康,一次還是少量為宜。 此外,針對女性的健康飲食,除了「咖啡」含有多酚類物質,有機會降低得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國際期刊最新研究也顯示,「菇類」中的麥角硫因則對預防乳癌有幫助,民眾看了紛紛說道「太好了,我假日都用咖啡開啟美好的一天」、「準備去全聯買菇菇回家」,而針對男性好發的攝護腺癌,則可以多吃「番茄」,豐富的茄紅素具有抗氧化能力,有網友表示解惑,笑道「難怪我媽每次都叫我爸多吃番茄,終於知道為什麼了」。 看完以上的文章分享,你是不是也已經把防癌食物記錄下來了呢?無論如何,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均衡飲食還是最重要的!
-
2022-03-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為何人們總對虛假資訊信以為真?心理學權威解密
明白人類可以保有信念卻不在乎其真實性以後,才能開始釐清理性層次的悖論,也就是為何身為有理智的動物,卻能接受這麼多莫名其妙的胡言亂語。提出陰謀論的人、轉傳假新聞的人、掏錢消費偽科學的人並不總是意識得到自己相信的事情不屬於現實世界,偶爾還會引發慘劇,除了披薩門、反疫苗,還有惡名昭彰的天堂之門(Heaven’s Gate)邪教,一九九七年三十九位教徒以為有太空船隨海爾博普彗星來到地球,他們準備讓靈魂得到接引的方式就是集體自殺。人性本有的傾向若與神話思維結合,面對荒誕說法也容易信以為真,下面分析三種情況。▍偽科學偽科學、超自然、另類醫療涉及我們最深層的認知直覺。人類是天生的二元論者,我們意識到心靈可以與肉體分開看待。這種概念十分自然,一個原因是各種觀念和慾望背後其實是神經網路,但在自己與別人身上都看不見摸不著,同時生活經驗卻指向心靈真的不受到肉體拘束,所以才有夢境、冥想、靈魂出竅,以至於死亡。對人類而言,跳過物理媒介直接以心靈與世界和彼此聯繫,其實並非太誇張的邏輯跳躍,因此有人相信心電感應、透視能力、靈魂與鬼魂、輪迴轉世、來自彼岸的訊息等等。同時人類也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認為所有生命都蘊含看不見的某種東西,所以能夠有形體與活力這種與生俱來的認知催生我們對種子、藥材和毒物的研究,但同樣的思維也導向順勢療法、藥草偏方、放血與排毒,以及對外物如疫苗和基改食物的排斥。最後,我們是天生的目的論者。人類的計畫與製造物都有存在目的,於是我們不禁認為世界上各種生物與非生物如此繁複,背後應該也有某種意義,也因此我們很容易接受創造論、占星術、共時性以及宿命論。科學教育的原始用意是抵消原始本能的影響,但好幾個因素導致效果有限。其一是像神創論、靈魂、天意之類信念在宗教或文化勢力中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是得到高規格保護的神話思維,要說服大眾放棄相當困難。再者,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其實科學觀念模糊,很少人能夠解釋為何天空是藍色、為何季節會交替,更別提族群遺傳學、病毒免疫學。教育良好的公民選擇信任以大學為主的科學界:只要學者們有共識,對我們就已足夠。問題是多數人心中對科學與偽科學的辨別一樣模糊,大家生活中最接近科學的場景是看醫生,偏偏很多醫生並非隨機臨床試驗的專家,與傳統的民俗醫者差距不大。比方說脫口秀節目就會請很多密醫,他們嘴裡那套根本就是新時代運動。連主流電視臺的紀錄片和新聞節目也常分不清現實和幻想,煞有其事將遠古時代太空人、靈媒協助緝拿歹徒這類事情說得和真的一樣。部分責任得歸在真正的科學教育者身上。科學沒能在大眾腦袋裡扎穩根基,否則偽科學一看就會令人起疑了。然而學校或展覽館將科學當作另一種神奇魔法呈現,習慣將主題放在稀奇的生物、五顏六色的化學物質、令人目瞪口呆的錯覺等等,反而很少闡釋基本原則,例如宇宙不隨人類心思起舞、所有物理上的交互作用都來自幾種基本力、生命體其實是精細的分子機器、心靈是大腦處理資訊的活動過程。背後原因或許就是這些原則看來彷彿羞辱宗教,觸碰道德敏感帶。但既然如此,科學教育的成果也該是預料之中,多數人的認知依舊好比大雜燴,重力和電磁力能夠與超能力、業力、氣、水晶療癒同時存在。▍假新聞至於都市傳說、小報頭條與假新聞之流為何能夠盛行,首先得留意這些東西確實很有趣,糅合各式各樣主題如性愛、暴力、復仇、危機、名望、魔法、禁忌—藝術與創作的主題也不外如是,無論格調或高或低。假新聞標題像「懷疑希拉蕊電郵洩密的調查局探員死於明顯的偽造自殺」,作為懸疑小說情節豈不相當出色。前陣子一份針對假新聞的量化分析也得到結論:「造成都市傳說與小說,或者說任何敘事具有文化吸引力的特徵,都能運用在網路虛假資訊上。」娛樂效果也出現在笑料上,以鬧劇、諷刺、無厘頭的形式呈現:〈太平間工作人員打瞌睡導致自己被火化〉、〈川普下令封鎖校園以根絕校園槍擊事件〉、〈大腳怪囚禁伐木工人作為性愛奴隸〉。匿名者Q也一樣,成了多平臺上的另類現實遊戲,具有強烈的娛樂性質。這個「Q」(自稱為政府吹哨人)三不五時拋出一些模稜兩可的神祕訊息,追隨者跟著在網路進行解密、提出假設、分享發現,還有可能因此成名。人會找樂子這件事本身一點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明明虛構的東西卻都打著事實的幌子。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會認真拿捏事實與虛構的界線,若主題脫離日常生活經驗、討論有錢有勢的圈子時尤其如此。宗教與國家神話能夠憑藉精神意義融入主流文化,假新聞亦然:散布者常常自認是在維護崇高價值,比方說凝聚所屬團體的向心力、提出敵人的奸詐狡猾作為示警。有時這些所謂價值甚至未必是脈絡清楚的政治策略,只是一種道德優越感,散布者敵視某個社會階級或自認被某種強大體制打壓,所以想揭發對手是何等腐敗墮落。▍陰謀論陰謀論會盛行是因為人類一直以來必須提防真正的陰謀。採集社會的人類活得萬般小心,最可怕的不是正面激戰,而是暗處或黎明時分殺出的突襲者。人類學家拿破崙.沙尼翁(Napoleon Chagnon)研究提到亞馬遜河流域的亞諾馬米人(Yanomamö)語言裡有個詞彙nomohori,意思是「卑鄙無恥的手段」,用來描述暗算行為,例如邀請鄰人赴宴卻計畫屠殺。敵營的陰謀詭計與猛獸、閃電之類災害不同,是人類發揮才智突破對手的防禦並掩蓋自己留下的痕跡,能對抗的辦法就只有盤算得更快更準,於是演變為錯綜複雜的揣測想像,且不信任人事物的表面形象。若以信號檢測理論解釋,可以說若遺漏真正的陰謀,代價遠比杯弓蛇影的誤警高出太多,因此我們傾向將報告標準設定為寧枉勿縱,只要看到一丁點蛛絲馬跡就懷疑別人暗中搞鬼。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上確實仍有大大小小的陰謀存在。公司會有小圈圈背著不受歡迎的同事說要趕走人家,政府或叛亂組織依舊謀劃政變、侵略、破壞行動。陰謀論如同都市傳說和假新聞,首先滲透並變成謠言,然後被大家掛在嘴邊。針對謠言的研究發現內容以威脅和危機為主,並建立論點來自專業人士的氛圍,比較令人訝異的是當謠言在既得利益團體內流傳,譬如職場情境時,其實謠言常常都是對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有動機時時留意他人是否構成威脅,轉達友軍提出的警告。當前問題出在大眾傳播和社群媒體上的謠言無論對錯都不妨礙散布者的利益,他們的動機是娛樂消遣或同儕肯定而非自衛,於是也沒有追蹤後續的興趣與管道。同樣理由導致製造謠言、流傳謠言的人即使說錯了也不至於名聲受損。既然真假無所謂,社群媒體上的謠言與職場就有很大不同,錯誤比例非常高。梅希爾認為阻絕可疑消息散布最好的方式是施壓,要求散布者採取行動—如果認為是真的,就該去報警,而不是留個一星評價。想瞭解怪異信念為何吸引人,最後一個關鍵是將信念放在顯微鏡底下好好觀察。演化並不只作用在身體和大腦,還會影響想法。理查.道金斯創造「迷因」(meme)這個詞的時候,意思並非加了註解的圖片在網路流傳,而是經過世世代代分享於是變得風行的觀念。原本的例子是迴盪在大家腦海的旋律,或忍不住一直提起的故事。有機體經由演化避免被吃掉,想法經過演化避免被剔除,所以思想的生態體系內有很多強勢觀念。譬如「上帝的心思凡人無法理解」、「否認是自我的防衛機制」、「心靈感應能力會受到懷疑者的干擾」、「不譴責種族歧視就是種族歧視的表現」、「助人會快樂,所以沒有不自私的人」,當然別忘了「找不到證據,更凸顯這個陰謀多恐怖」。經過適應演化的陰謀論本就具備易於散播的特性。※ 本文摘自《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作者:史迪芬‧平克 譯者:陳岳辰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1/24
-
2022-02-07 養生.聰明飲食
「欺騙」萵苣產生更多營養素 科學家用一招讓萵苣維生素C增8倍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為了解決營養不良問題,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Yarin Livneh透過基因編輯技術讓萵苣誤以為需要更多營養素來維持生命,使單位重量下的萵苣產生8倍維生素C。一般來說,各種食物所富含的營養素是固定的,也因此才會有著每日攝取量的出現,但在基因編輯技術問世後,將對人們對於食物的既定印象帶來巨變,例如將萵苣含有的維生素C量增加到原本的8倍。全球10%民眾面臨營養不良,基因編輯或許能改善根據聯合國於2021年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不僅有3分之1的人無法獲得足夠食物,更有10%的人面臨營養不良,且全球營養不良問題可能在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下,變得更嚴重為了改善這樣的問題,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Yarin Livneh希望透過基因編輯技術使單位重量下的食物能帶來更多營養素。「欺騙」萵苣產生更多營養素!兩杯就能滿足一天所需維生素CYarin Livneh選擇先以萵苣作爲實驗對象。萵苣內含有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等營養素,而營養素的量取決於萵苣本身運作所需,因此此研究者想藉著基因編輯技術調整生物體中調節營養素累積的區塊,讓萵苣誤以為需要更多營養素來維持生命,「欺騙」萵苣產生更多營養素。然而,Yarin Livneh面臨一個大問題:如何有效地使基因編輯器精準調整植物中調節營養素生產的區塊。在嘗試多種方式後,Yarin Livneh選擇採用病毒載體的方式,透過感染植物,將修改好的遺傳基因送到植物體內。經基因編輯的萵苣,其中的維生素C量增加到原本的8倍,可以說是「強化萵苣」,成年人一天所需80毫克的維生素C,只需要兩杯切碎的「強化萵苣」即可達成。歐盟禁止基因編輯,但商業化仍極具潛力儘管在全球重要市場之一的歐盟仍將基因編輯與基因改造視為同一類技術且禁止,但世界其他地區例如美國就積極開發基因編輯技術,2020年脫歐的英國也開始投入基因編輯研究,可見該技術極具潛力。此外,Yarin Livneh亦表示對於基因編輯作物商業化相當看好,認為將成為商業趨勢。在研究發佈後,已有當地農民和蔬菜供應商前來詢問,並對於種植和銷售非常感興趣,延伸閱讀▶繼基改馬鈴薯獲FDA核准後 美國J.R. Simplot公司推出可延長保鮮期的基因編輯草莓▶脫歐後管制少 英國核准基因編輯小麥實地種植▶對抗隱性飢餓!植物基因工程可以使產能穩定還可提升農作物營養價值?參考資料▶Nutritionally charged lettuce developed with CRISPR/Cas gene editing tech(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2-03 新聞.元氣新聞
全球產值117億美元 免疫細胞療法成醫療展焦點
「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正在台北南港展覽館展出,台灣在COVID-19疫情相對穩定下,總計有800家國內外業者與會,創新高。由於免疫細胞療法是目前抗癌新顯學,預計2027年全球產值117億美元,近10年內,有3座諾貝爾獎頒發給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此次醫療展也有國內業者與會,讓免疫療法相關新知成為展覽注目的焦點之一。癌症免疫療法目前已儼然成為大國間的生技大戰,尤其聚焦在更高階的基改細胞CAR-T之生產應用,更讓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歐美至今已有多種產品上市,主要適應症以B細胞型的血液性癌症、多發性骨髓瘤為主,但台灣至今沒有產品被核准,但有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何謂CAR-T,它是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進行質跟量的改造,成為專一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之後再打入病人內,藉由大量被複製的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2021亞洲生技大會表示,全球CART-T市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40.54%,預期2027年市值將能成長到117億美元,是個快速成長的市場。台灣在此領域屬於剛起步階段,成長速度明顯落後歐美,也相對落後於中國。剛獲得第十八屆「國家新創獎」的沛爾生醫創辦人,同時也是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免疫腫瘤講座教授林成龍表示,「高階細胞療法才是癌症免疫細胞治療的主戰場,台灣醫療實力堅強,對於癌症細胞治療,應該產官學一起合作、打團體戰,快速縮短台灣與國際的差距,否則將錯失良機」。而此次論壇除了最新的癌症治療新知外,目前治療主軸的精準醫療也有相關論壇,在疫情影響下「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是亞太區唯一有成長的醫療展,兩2年的疫情也加速醫療數位化進展,大數據、AI、遠距也都是看展重點。展預計展出至12月5日。
-
2021-10-19 養生.聰明飲食
沙拉油是用什麼做成的?專家教挑選「好」油要訣
雖然早已習慣它的存在,但別再買「沙拉油」了平常在用的沙拉油,其實暗藏玄機如果有人問,什麼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油呢?想必很多人的答案都會是「沙拉油」吧。的確,沙拉油價格親民,料理時可以用來炒菜、炸食物,還能當作沾醬來使用,真可稱得上是萬能食用油啊!但這麼方便的沙拉油,其實有不少人並不知道,它是用什麼做成的。在日本,「沙拉油」(Sarada Abura)指的是紅花油、葵花油以及棉籽油等,九種經日本農林規格(JAS)所規定的精製植物油。但因為名稱中有「沙拉」兩個字,所以容易在消費者心中自動形成一種「健康、對身體有益」的形象。但實際的情形是,在日本人還沒有習慣於生菜上淋上醬汁來食用的時代,因為這種油具有在低溫下也不會出現白濁和凝固的情形,所以才被稱為「沙拉油」。此外,將兩種油調和之後所製成的油稱為「調和沙拉油」,市場上又以大豆油和菜籽油混合之後的商品最為常見。因為製作沙拉油所使用的穀物油中,含有許多Omega–6系脂肪酸中的亞油酸,所以從應該均衡攝取Omega–3系脂肪酸的角度來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不要把沙拉油拿來當作食用油使用比較好。而且近來原料不明的商品,或是使用國外生產的基因改造原料所製造的沙拉油與日俱增,消費者在購買油的時候,一定得仔細確認過成分才好。到底什麼是「沙拉油」?沙拉油或許有不少人看到「沙拉油」這個名稱,就會聯想到新鮮的「沙拉」吧。然而攤開其脂肪酸組成就會發現,其Omega–6系脂肪酸(亞油酸)的含量,遠遠超過Omega–3系脂肪酸(亞麻酸),如果攝取過量,可能會提高罹患「生活習慣病」的風險。就算要使用以下羅列的這些原料所製成的油,也應盡量挑選Omega–6系脂肪酸較少,Omega–3系或Omega–9系脂肪酸(油酸)較多的油。沙拉油的主要原料●油菜(種子)●棉籽●大豆●芝麻●紅花●向日葵●玉米●米(米糠)●落花生●葡萄籽雖然同為「沙拉油」,但成分卻不一樣以下為主要的植物油中脂肪酸含量佔比整理。不論哪一種類型,基本上Omega–6、9系脂肪酸都佔了近半數以上,而Omega–3系脂肪酸只有不到10%的佔比,可以說相當稀少。用來製作油的原料可能為基因改造作物像菜籽油這類部分使用了海外進口原料所製作的油,因為在其原料中,可能有使用到基因改造作物的可能性,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時需張大眼睛看仔細才行。如果在成分標示欄位或商品網頁上有標示,該商品為「基因改造不分別」*(遺伝子組み換え不分別)的話,就盡量不要選購。※使用基改與非基改農產品混合為原料。※ 本文摘自《油與脂肪的驚人真相:魚油真的比較健康?哪種脂肪不讓人變胖?改變你對健康飲食誤解的52個重要關鍵》。《油與脂肪的驚人真相:魚油真的比較健康?哪種脂肪不讓人變胖?改變你對健康飲食誤解的52個重要關鍵》作者:守口徹譯者:林巍翰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2021/09/09
-
2021-10-12 養生.聰明飲食
不喜歡加工食物而不願意嘗試植物肉?植物肉中的添加物大解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植物肉為了像真肉,製程不外乎會視各種不同需求使用添加物,除了常在一般包裝食品成份表看到的椰子油、鹽、維生素等,調味劑、粘稠劑、著色劑都是必要的。乍看之下,植物肉在視覺上就像真肉一樣,仿真外型的技術對於台灣已經發展20幾年的素肉產業來說其實一點都不難。但植物肉不管是口感還是風味,到底是怎麼超越素肉、貼近真肉呢?當然了,這不是巫術,而是依靠食品添加物才能辦到。植物肉為了像真肉,製程不外乎會視各種不同需求使用添加物,除了常在一般包裝食品成份表看到的椰子油、鹽、維生素等,調味劑、粘稠劑、著色劑都是必要的。根據《食力》調查發現,有28.4%的消費者,因為「不喜歡加工食物」而不願意嘗試植物肉,撇除天然來源的添加物,其餘添加物總不免讓消費者產生擔憂:「這些添加物真的安全嗎?」「色素」讓植物肉更有肉色、肉味植物肉要達成近似真肉的色澤,常用紅甜菜、紅麴等天然色素,但Impossible Foods使用的是人工色素「大豆血紅蛋白(又稱大豆血紅素)」,除了能令漢堡排近似牛肉的紅褐色,其實還能賦予產品具有肉的風味!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許庭禎解釋:「大豆血紅素的結構上含有鐵,所以除了色澤,還能帶給產品一個鐵的腥味,也就是血腥味。」不過,也因為Impossible Foods是將大豆血紅素的基因轉殖到酵母菌上,以發酵技術製造酵母後,再分離出大豆血紅素,這種採用基因改造技術製造的大豆血紅素,雖然成色效果好,卻也引起了反基改團體的批評。過去,Impossible Foods僅在美國各地的餐館銷售經過烹調的植物肉漢堡,直到2019年7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因為經過科學證據審查後,認為這個成分是安全的,終於批准將大豆血紅蛋白分類為食品添加物中的「著色劑」,這也意味著Impossible Foods可以在零售通路上銷售生的植物肉漢堡排。不過身在台灣的我們要在短期內吃到Impossible Foods的產品恐怕比較困難,許庭禎說明:「因為它是一個新的食品添加物,若有廠商欲申請,勢必要經過風險評估、安全性試驗等相關資料的審核,大概要兩到三年才有機會通過。」除了能夠增稠,「粘稠劑」也能增加口感豐富度此外,一般國際間最常用於植物肉的粘稠劑為「甲基纖維素」,除了能夠增稠,也能豐富真肉的咀嚼感。甲基纖維素除了可使用於各類食品中,因為其有助於吸水使糞便變軟,也是瀉藥中的常見成分。FDA和歐盟也批准甲基纖維素是食用安全的添加物,且沒有特定的使用限制。許庭禎更說,添加甲基纖維素在植物肉中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完美複製肉的質感!因為真肉之所以口感佳,是因為除了瘦肉之外,還含有「油脂」,但植物肉多利用植物油來取代動物油,可是單純使用植物油其實難以複製出真肉的口感豐富度,這時候甲基纖維素的角色就很重要,「除了可以帶來咀嚼時的纖維感,另一個是它可以吸附油脂,加上乳化劑(常用為卵磷脂)後,就能夠形成脂肪球,讓組織裡面帶有油脂感。」鈺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孟甫也表示,以「三機植物肉堡排」來說若沒有甲基纖維素,在結構上會有組成的困難。傳統素肉、植物肉的調味料都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台灣人常吃的素肉,會習慣以味精、調味劑(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胺基乙酸、DL-胺基丙酸)、酵母抽出物、香菇粉、胡椒等來調味。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植物肉產品,則以天然香料、醋、小麥麥芽萃取物等調味。乍看之下好像植物肉比傳統素肉更天然?營養師張越評解釋,胺基乙酸與胺基丙酸,就是人體20種胺基酸,天然存在茶葉中,而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則負責替胺基酸提味,與味精混合使用,就是俗稱的高鮮味精。因此無論是傳統素肉或是植物肉,所添加的添加物只要符合用量規定,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植物肉從利用植物蛋白原料來產生肉的質地,再加入脂肪、營養素、色素、香料等混合在一起,複製出肉的外觀和風味,許庭禎笑說:「如果你把色香味拿掉,他就是一塊大豆豆腐、豌豆豆腐。 」而美味、咀嚼感,都是我們選擇這塊植物肉的原因,因此添加物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添加物所塑造的效果就像Beyond Meat自傲的:「每咬一口都會喚醒我們的味蕾!」延伸閱讀▶海帶、綠豆、酒麴塑造豐富口感!植物海鮮成為下一個新戰場▶植物肉的豆腥味揮之不去?別怕,有解!▶全球「彈性素食主義」人口已達42%!年輕人吃素竟與社群媒體有關?(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9-15 新聞.元氣新聞
食藥署同意基改靈芝液可做食品原料 孕婦、授乳者避食
靈芝不再高不可攀?衛福部食藥署同意將酵母代孕的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作為新型食品原料,並預告訂定「以基因改造畢赤酵母菌(Pichia pastoris)Ey72菌株發酵生產之食品原料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草案,加以管理。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此類食品原料主要將作為保健食品,並須須針對敏感族群標示警語。廖家鼎表示,新興或是利用新穎加工技術產製的非傳統供食用的原料愈來愈多,因有廠商申請利用基因改造畢赤酵母Ey72菌株發酵生產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並作為食品。因此,食藥署針對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時,訂定相關規範,包含應符合規格、使用限量及標示規定。規範明定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為利用基因改造畢赤酵母Ey72菌株發酵生產,再經濾膜移除菌體、濃縮、調配混合製得,最終成品不含基改微生物與其轉殖基因片段。廖家鼎說,並未規範小孢子靈芝類球蛋白濃縮液使用的劑型,因為是新型的食品原料,且蛋白質恐引起過敏,因此規範每日食用限量六毫克,且需表示12歲以下兒童、孕婦以及授乳者為敏感族群,避免食用。草案正式施行後,經查獲食品所使用的原料不符合相關規定者,得依食安法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
2021-03-25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必知九件事之8/CAR─T免疫細胞療法
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目前的非基改細胞療法是各自培養不同的免疫細胞,加入細胞激素後,讓免疫細胞數量變多後再輸入體內;但CAR-T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變大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的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這就像是在T細胞上裝上導彈,能精準的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3家廠商4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CAR-T免疫細胞療法適應症皆用在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想知道更多「CAR-T免疫細胞療法」的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15時至15時15分,由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主講:「治癌未來式CAR-T免疫療法」。想知道更多「免疫療法」的訊息,請鎖定3月27日(六)論壇線上直播,講題及時間如下:●14時45分至15時,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15時至15時15分,台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主講:「治癌未來式,CAR-T免疫療法」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癌症論壇:CAR-T免疫細胞療法 挑戰治癒癌症
你知道最新的癌症治療是什麼呢?就是被認為可以治癒癌症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歐美已有四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血液性癌症,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球已有五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九成,一半以上患者長期無病存活。在T細胞上裝導彈,精準消滅癌細胞。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式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一般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就像在T細胞裝上導彈,能精準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三家廠商、四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用於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包含B細胞淋巴癌與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林建廷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被認為有機會讓癌症痊癒,分析多年來的臨床報告,用於急性淋巴性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患者,九成患者有緩解,有一半以上長期無病存活;至於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有六成的緩解率,其中一半是長時間無病存活,這種跳躍式的突破性治療,已顛覆我們對癌症治療的想像。免疫風暴已能控管,大幅提升安全性。由於治療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擔心免疫風暴,早期臨床試驗期間還有人因此死亡。因此這些核准上市的產品都被嚴格追蹤副作用,至今已少有死亡個案報告。此外,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置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不過,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台灣還沒有取得正式核准,因此,民眾要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只有三條路,一是赴國外治療,打一針費用約1400萬,二是參加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三是接受恩慈療法。而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開始進行淋巴癌的臨床試驗;未來更多的臨床試驗則在規畫遞件申請。給癌友的一句話:「希望」是給永不放棄的人。
-
2021-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論壇/治癌新曙光 CAR-T免疫細胞療法真的這麼神嗎?
癌症到底有沒有痊癒可能?在醫療科技跳躍式的推進下,被醫界認為最具可能性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歐美已有4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血液性癌症,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球(ALL)已有5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9成,一半以上患者長期無病存活。目前台灣已有醫院開始進行臨床試驗,也有數例恩慈療法個案,正急起直追這項最新醫療科技。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目前的非基改細胞療法是各自培養不同的免疫細胞,加入細胞激素後讓免疫細胞數量變多後再輸入體內;但CAR-T是利用慢病毒來進行基因修飾,把可以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讓它變壯變大具有辨識、攻擊癌細胞的能力,是專一性存活力強的基因修飾細胞。這就像是在T細胞上裝上導彈,能精準的找到癌細胞進行消滅。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相較於一般非基改免疫細胞,基改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歐美已有3家廠商4種產品上市,是具有科學性的免疫細胞療法。目前CAR-T免疫細胞療法適應症皆用在難治型或頑固型的血液性癌症,美國FDA在2017年8月最先核准諾華的產品上市,適應症是25歲以下復發或難治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B細胞型;兩個月後吉利德的產品也被核准,是治療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瘤。林建廷指出,CAR-T免疫細胞療法被認為有機會讓癌症痊癒,分析多年來的臨床報告,用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細胞型患者,9成的患者症狀有緩解,有一半以上長期無病存活,以最早的藥物在臨床使用至今已有5年;至於瀰漫型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有6成的緩解率,其中有一半是長時間無病存活,這種跳躍式的突破治療,已顛覆我們對癌症治療的想像。為何CAR-T免疫細胞療法多以B細胞型的血液癌症為主,林建廷解釋,因為科學證據最充足,大部份的癌症專一性腫瘤抗原標記還不太清楚,但B細胞癌症帶有抗原CD19是很明確的,因此我們就在體外培養修飾專一度高的CD19 CAR-T,只要找出帶有CD19的B細胞就能準確攻擊。由於CAR-T免疫細胞療法是很新的治癌方式,施打劑量為何仍未有共識,林建廷指出,目前國際間傾向每公斤打入約10的6次方CART細胞,由於治療的最大副作用就是免疫風暴,因此劑量的拿捏很重要,加上施打前無法評估CAR-T會在體內複製分裂的倍數,因此,已上市的產品都被嚴格的追蹤副作用。目前全球至少已有數百至數千人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核准使用後至今少有因副作用死亡個案報告,而醫界對免疫風暴的處理也愈來愈有經驗,加上目前已有解毒劑可以使用,因此,在輕度副作用發現時就能治療,讓治療安全性大幅增加。由於CAR-T免疫細胞療法打一劑1400萬台幣,為了避免副作用,在病人選擇就需更加謹慎,林建廷指出,目前醫界認為有兩種患者治療副作用較大,一是治療當下癌細胞多的人;另一種是LDH乳酸脫氫酶高,也間接反應癌細胞數是多的,就容易產生副作用。 今年預期還有國際藥廠的CAR-T產品上市,適應症有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不過,CAR-T免疫細胞療法在台灣還沒有藥物取得正式核准,因此,民眾要接受CAR-T免疫細胞療法只有三條路,一是赴國外治療,二是參加目前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三是接受恩慈療法。台灣已有生技公司與醫院開始進行淋巴癌的臨床試驗;而未來更多的的臨床試驗則正在規畫遞件申請。2021癌症高峰論壇請點https://bit.ly/3lvSNah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1瓶抵12瓶」理科太太賣維他命功能誇大? 食藥署要查
網紅理科太太與理科先生開發號稱「1瓶抵12瓶」、「讓人狀態好到爆炸」的「太空人維他命」,透過募資平台「嘖嘖」開放民眾訂購,才短短幾天就達到募資目標,累積金額高達三千多萬。但理科太太的「太空人維他命」宣稱有「五大體感」可增強體力等用詞,是否涉及食品廣告涉及誇張易生誤解?衛福部食藥署表示,初步認定無違法,但將再請衛生局調查。理科太太的「維他命」一罐60粒,原價新台幣兩千元,但其宣稱30天就有感覺,可以增加體力、提升工作效率、精神變好、幫助入睡、讓思緒靈敏,因此上月24日透過募資平台以來,短短幾天就衝破既定的一百萬募資目標,超過3200萬新台幣。食藥署企科組科長黃建隆表示,理科太太的募資網頁中宣稱的是「保健食品」,並非需要認證的「健康食品」,因此屬於一般食品。但根據食安法規定,禁止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誇張、易生誤解或宣稱醫療效能,如宣稱治失眠、改善過敏體質、增強記憶力等。不過,黃建隆表示,初步看過募資網頁裡置入的影片和廣告內容,其功能性宣稱並沒有明顯誇大。但其中,商品宣稱五大體感、獨特配方和特殊萃取的成分的部分,食藥署還必須釐清是否與事實相符,以及是否有證據可以佐證這些宣稱的功能性;另,萃取物有關基改與非基改的部分,也要釐清是否屬實,都會要求衛生局對廠商做進一步釐清。黃建隆說,如釐清後認定確實有違規,可依去食安法處新台幣四萬到四百萬元。
-
2021-02-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南非變種病毒株降低疫苗中和抗體濃度2/3
實驗室研究發現,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南非變種病毒株,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 Inc)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共同研發的疫苗所產生的中和抗體濃度少約2/3。路透社等媒體報導,輝瑞與BNT今天表示,他們研發的疫苗仍能中和這種病毒,且目前尚未有來自人體實驗的證據顯示,南非變種病毒株會降低疫苗保護力。即便如此,兩家公司仍準備好在必要時替這支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研發更新版本或追加劑量。這項實驗室研究由輝瑞、BNT和德州大學醫學院(UTMB)科學家共同執行。他們研發出一種基因改造病毒,而這種病毒棘狀物所含變異,與率先於南非發現的變種病毒B.1.351相同。鑒於病毒利用棘狀物進入人體細胞,許多COVID-19疫苗都鎖定它為主要目標。研究人員從輝瑞/BNT疫苗接種者身上取得血液樣本,並用基改病毒進行測試後發現,和美國疫情中最常見的病毒相比,這支疫苗中和抗體的濃度降約2/3。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由於還沒有建立起確切基準來判定需要多少濃度的抗體才能保護人體免於南非變種病毒,所以少了這2/3是否就會導致這支疫苗對正蔓延全球的南非變種病毒株失去作用,目前還不清楚。然而研究共同作者、德州大學醫學院教授史佩勇(Pei-Yong Shi)表示,他認為輝瑞/BNT疫苗對南非變種病毒株的保護力應該是存在的。史佩勇說:「研究人員並不知道最低的中和數是多少,我們並沒有那個分界線。」他懷疑實驗觀察到的免疫反應,可能遠高於它需要提供的保護力。他提到,即使這種令人憂心的變種病毒株大幅降低疫苗效力,這支疫苗仍有助預防重症與死亡。衛生專家先前已指出,這是讓緊繃的醫療免於不堪負荷的最重要因素。
-
2021-02-05 科別.泌尿腎臟
遠離洗腎!營養師公佈傷腎食物:香腸火腿之外,這4種也盡量少吃
台灣號稱「洗腎大國」,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洗腎危機,然而手無寸鐵的我們究竟該如何是好?營養師李祥瑞表示,吃新鮮食物、謹記「三少」(少鹽、少糖、少油)、不亂用藥物、保持正常BMI值,就是最關鍵的護腎秘方。「我最近很頻尿,是不是腎不好?」「身體好容易水腫,腎怎麼了?」「我每天一杯含糖飲料,會不會傷腎呢?」 我們常為了一點點不適把心情搞得雞飛狗跳,生怕哪個壞習慣就造成腎臟損傷而難以回復,不管最終目的是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還是不想花費鉅額醫藥費,至少你我曾意識到腎臟的重要性,只是,知行往往難合一。 當你在大啖微波食品、加工食品,或把非處方藥物當保養吃,就已經足夠加重腎臟負擔,只是它無法表達、不懂抗議罷了。 營養師李祥瑞表示,一般健康成人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預防慢性腎衰竭的方法,吃新鮮食物、「三少」(少鹽、少糖、少油)、不亂用藥物、保持正常BMI值,就是最關鍵的護腎秘方。 遠離洗腎、腎臟病配方1》選當季新鮮食物,護腎不用刻意多吃什麼 不用吃特定的護腎食材? 李祥瑞搖搖頭,「一般民眾想避免腎臟不好,其實不是低鉀、低磷、限水飲食,因為他是健康的人,應以新鮮食物為主。」長期食用合成加工食材,或食品添加物較多的食品,恐增加腎臟負擔,導致腎功能慢性衰退。 有人說黑色食物,如黑豆、黑木耳等補腎,或有些論點基於腎功能差也是一種發炎狀況,可以多吃抗發炎食物, 如富含Omega-3 脂肪酸的鮭魚、酪梨、堅果、黃豆等,保護腎臟,同時避免尿路感染, 李祥瑞不置可否,認為只要腎臟功能正常,無需多補。 究竟什麼是養腎好食材? 李祥瑞表示,很簡單,所有當季新鮮食物都是,只要正常飲食,營養均衡,凡事過猶不及,不用刻意多吃什麼。 確定你吃的食物來源和栽種方式,避吃基改食物,用天然調味料,像是蔥、薑、蒜、九層塔、檸檬、薑黃,取代味素、豆瓣醬、XO醬等,並將食材確實清洗乾淨,就能有效減少吃到來路不明的化學添加物、殘存農藥或是不潔食品的機會。 在烹調上, 謹記「三少」,少鹽、少糖、少油,能直接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一旦這些健康狀況全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腎臟自然也就獲得保護了。 遠離洗腎、腎臟病配方2》慎選油品,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 若照上述方式確實吃好、吃對,你也能免於肥胖纏身, 同樣有助於預防慢性腎臟病。 李祥瑞說,體重過重及腰圍大的中廣型肥胖者,是慢性腎衰竭的高危險群,BMI30以上者,罹患慢性腎衰竭的機會是一般人的將近2倍,別再以為身材跟腎臟無關。 若家族有遺傳慢性病, 也別忘了定期健康檢查,做好疾病管理,因為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這三者就像對彼此又愛又恨的夥伴,常互為因果,或一個拉一個;高血壓與高血糖都容易造成血管通透性差,導致腎功能衰退。 高血脂症也是慢性腎臟病常見的合併症。研究顯示,血脂異常會造成腎絲球中細小血管受損、腎絲球過濾率下降, 雖然高血脂與飲食沒有絕對相關,但李祥瑞說,減少不必要的脂肪攝取,的確可以減緩血脂異常,進而保護腎臟。 平常應選用好的油脂,如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等,降低血中的壞膽固醇(LDL)、增加好膽固醇(HDL);或以葵花油、黃豆油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來降低總膽固醇;攝取蛋白質時,也可以多吃深海魚類, 如秋刀魚、鮭魚、花鯖魚等來增加Omega-3脂肪酸的攝取, 降低三酸甘油酯。 遠離洗腎、腎臟病配方3》均衡營養,每餐有三寶 有些人可能會說,上班無法自己煮,很難做到「三少」,沒關係,你至少可以做到這幾點: 1.尋三寶:每餐都要有全穀根莖類+蛋白質( 豆、魚、肉、蛋)+各式蔬菜。 2.聰明分配比例,蔬菜多吃一點,避免餐餐大魚大肉, 別忘了天天五蔬果。 3.慎選烹調方式較清爽、能吃到原汁原味、以當季食材入菜的店家。 4.避免餐餐煲湯。 5.吃進嘴裡前把沾附在食物上的油、醬汁在碗緣刮一刮,菜汁滴一滴,能降低鹽分和油脂攝取。 6.少吃貢丸、火鍋料、火腿、香腸、甜不辣、肉鬆等磷含量高的加工食品。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她花半輩子照顧罹癌夫,卻不如一個外籍看護!一件事告訴我們:在這世上,最重要的是自己.晚上睡得很好,白天卻總是想睡、精神欠佳?善用4招,改善這5種睡眠障礙症狀.妳不把錢給弟弟,就別回娘家!她被情緒勒索半輩子,面對「不孝」兩字,只能這麼做
-
2021-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素食孕婦做月子? 營養師推「彩虹飲食法」輕鬆掌握
民眾常質疑,「素食主義者的,產婦如何做月子」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黃金環表示,把握食物六大營養素,搭配「彩虹飲食法」,以新鮮、多元食物入菜,就能達到調養產婦身體以及哺乳的需求。衛福部建議國人,蛋白質攝取應優先選擇植物性蛋白質,其次是白肉、蛋類,後選紅肉,以預防心血管慢性疾病,研究也指出茹素者的糖尿病發生率較低,脂肪肝、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也減少。黃金環說,素食者蛋白質的來源主要為豆類、堅果、穀類,如將穀類跟豆類一起吃可互補,形成人體所需要的完整蛋白質,哺乳期需要多兩份的蛋白質補充,以修補細胞組織恢復傷口和增加乳汁分泌。主要蛋白質來源有植物豆類:黃豆、黑豆、毛豆和其製品,如豆腐、豆干、豆包,且皆為非基改黃豆製成,另外蛋、奶也是其一來源。另建議以「彩虹飲食」促進營養均衡,「黃色」含葉黃素、β-胡蘿蔔素;「紫色」含花青素,「紅色」含茄紅素,「綠色」含葉綠素、兒茶素;「白色」則是含硫的有機物,「黑色」也有豐富的花青素。這些抗氧化營養素對於產後的調養非常重要。黃金環指出,蔬食中多元的抗氧化營養素,可幫助清除細胞內外的毒物與自由基,還可降發炎抑制壞細胞生長,清除廢物毒物,加速代謝,讓體質調理更完善。俗語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產婦極需補充鈣質與鐵質,黃金環也建議,堅果和深綠色的蔬菜含有非常豐富的礦物質,如芥蘭菜、地瓜葉等,另外海藻類,像昆布片、海帶芽等,若隨餐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讓鈣、鐵吸收更好。
-
2020-11-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莫德納和阿斯特捷利康哪款新冠疫苗最好?教授圖表解析
目前已經有五款新冠疫苗發布新聞,聲稱有效。其中一款是俄國製造,另一款是中國製造。由於這兩款可能會有國家介入,從而誇大效率及安全性,所以我就不把它們列入討論的行列。剩下的三款,根據新聞發布的先後,分別是由這三個團隊研發出來的:(1)美國的Pfizer公司/德國的BioNTech 公司,(2)美國的Moderna公司,和(3)英國的AstraZeneca公司/英國的Oxford大學。為求簡單明瞭,我會把這三款疫苗分別稱之為Pfizer,Moderna,和AstraZeneca。請看下面的圖表以及說明:技術:Pfizer和Moderna都是採用RNA技術。這將會是有史以來首次上市的RNA疫苗。這種技術的概念大約在30年前出現,在經過無數的改良之後,如今總算揚眉吐氣,一鳴驚人。AstraZeneca是DNA疫苗。這也將是有史以來首次上市,人用的DNA疫苗。不管是RNA疫苗或是DNA疫苗,都是用基因改造技術做出來的,所以這又再次顯示基因改造技術對人類的貢獻。希望反對基因改造技術的人能因此而拋棄沒必要的意識形態。請看反基改:你會接種基改的新冠疫苗嗎。效率:這三款疫苗都需要接種兩次,而Pfizer和Moderna的效率都是95%。這樣的高效率應該是超乎所有專家的預料。AstraZeneca的效率是62%或90%。很有趣的是,當第一次打半劑,第二次打全劑,所得到的效率是90%。但是當兩次都打全劑時,效率反而只有62%。平均而言整體效率是70%。貯存溫度:我在新冠疫苗,DNA,RNA,孰優孰劣這篇文章裡有說,RNA是很不穩定,而DNA則是很穩定。RNA的全名是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而DNA的全名是Deoxyribonucleic acid(去氧核糖核酸)。就是因為DNA《去氧》(少了一個氧)而使得它會比較穩定。AstraZeneca是DNA疫苗,所以可以放在一般冰箱貯存。反過來說, Pfizer和Moderna都是RNA疫苗,都需要冷凍貯存。雖然這兩款都是RNA疫苗,但由於它們所使用的載體不同而需要在不同的溫度貯存。Pfizer是零下70,Moderna是零下20。換句話說,Pfizer的載體技術不如Moderna。Pfizer的超低溫需求將會在運送和貯存上帶來極大的挑戰。保質期:保質期的英文是Shelf-life。就Pfizer和Moderna而言,保質期是從貯存的冷凍冰箱取出來之後,放在一般冰箱裡(攝氏2到8度)還能維持效率的期限。Pfizer在這方面又輸給了Moderna。價格:圖表所顯示的是每劑的價格,而這三款疫苗都是需要打兩次,所以實際的價格差別還需要乘以2。尤其是,如果AstraZeneca是第一次打半劑,第二次打全劑,那價格上的優勢還會再加大。牟利:Pfizer和Moderna都計劃從疫苗中獲利,而這是理所當然。 AstraZeneca則表示在這次的疫情結束後才會追求利潤。也就是說,它預期新冠疫苗的施打將會在未來成為一種常態。供應量:圖表所顯示的是2020年底之前所能供應的劑量。由於DNA疫苗較容易製作,也較容易貯存,AstraZeneca的在供應量上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雖然AstraZeneca的效率不如Pfizer或Moderna,但它的穩定性,價格,和供應量都是遠遠勝過Pfizer或Moderna。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一個有70%效率的疫苗就能達到群體免疫,更何況AstraZeneca還有可能達到90%的效率,所以我認為,在這三款疫苗裡,AstraZeneca是最符合全球性(不分貧富)的需求。原文:哪一款新冠疫苗最好?
-
2020-11-29 新聞.食安拉警報
萊豬自主標示 陳時中甩鍋業者?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拍板「進口豬肉全方位管理五大措施」,信誓旦旦將做好萊豬把關,但對於人民最卑微的請求「標示萊劑」,蔡政府至今仍不為所動。衛福部長陳時中昨稱,「相信台灣未來會自主標示」;政府引美豬入關,卻把責任甩鍋給市場業者,自主標示宛如「佛系把關」,一語戳破蘇內閣會嚴格把關的假象。衛福部一○五年公告「包裝食品、食品添加物及散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訂出基改食品標示原則。農委會前主委陳保基說,萊劑標示可比照基改食品,標示「不含萊克多巴胺」,並非完全不能標示萊劑;但他擔心,我國將萊劑列為禁藥,卻開放含禁藥肉品,未來其他國家也可能無視我禁用規定,要求比照辦理。陳時中昨說,萊劑標示屬於「安心的選擇」,也是商業行為,不宜用法律或命令限制。事實上,現在坊間餐廳可見的自主標示,大多是強調「本店採用非美牛、非基改食品」等「負面表列」,未來業者一定是自主標示「不含萊劑」,否則被標註為「萊店」,勢必成為消費者眼中「不安心的選擇」。消基會近期將拜訪各大肉品進口商,拜託自主標示,讓民眾有知的權利。不過,政府將標示的責任下放民間,可能形成另一場災難。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長趙振瑞質疑,業者自主標示,恐無統一的標準,也許業者會認為低於政府規定的殘留容許量,即可標示「不含萊克多巴胺」,這將是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反而影響我標示的公信力。眼看再過一個月萊豬就要叩關,相關配套仍如此消極,蔡政府面對萊豬的政策轉變猶如擠牙膏,眼看民怨節節高升,才一點一點加強管制措施。立院前天上演全武行,蔡政府強勢清空國民黨立委,展現不惜一切都要開放萊豬的決心,但萊劑不標示、查廠不全面、行政命令不審查,盡是展現政治凌駕民生的思維。
-
2020-1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和台灣都用基改 教授:你會接種基改的新冠疫苗嗎
相信大家在這一兩個禮拜來已經聽到很多關於新冠疫苗的好消息:輝瑞和莫德纳這兩家公司所研發的新冠疫苗都有95%的保護率。但是,你知道這兩款疫苗都是用基因改造技術做出來的嗎?傳統技術製造的疫苗通常需要10年才做得出來,但是基改技術可以1年就做出來。美國有一個致力於提供正確醫療資訊的網站叫做American Council on Science and Health(美國科學與健康協會)。它在2020-11-17發表Will COVID End The Anti-GMO Movement?(新冠會終結反基改運動嗎?)。它的最後一段是:Americans love to hate Big Business, particularly Big Pharma and Big Ag. But when we need them to rescue us, we run to them for help. They usually deliver. Let’s hope the new vaccines are so successful that they are able to end not only the coronavirus but anti-GMO ideology, as well — in other words, wiping out two viruses at once.(美國人最喜歡仇視大型企業,特別是大型製藥公司和大型農業公司。 但是,當我們需要他們拯救我們時,我們便會跑去向他們求助,而他們通常也都會有求必應。 但願這次的新疫苗會很成功,以至於它們不僅能終結冠狀病毒,也能終結反基改意識形態,換句話說,可以一次消滅兩種病毒。)(註:台灣人也喜歡仇視大型製藥公司和大型農業公司,請看渾沌文茜世界)沒錯,《反基改意識形態》的確是一種病毒,而且已經肆虐全球20多年了。打從1994年美國FDA核准第一個用基因改造技術做成的農作物(番茄),反基改的聲浪就一年比一年大,儼然形成主流民意(請看從反基改到親基改)。但是,事實上,美國FDA核准的第一個用基因改造技術做出來的產品是許多糖尿病患賴以為生的胰島素(1982年核准)。如今,基因改造技術又即將拯救全人類於水深火熱。那,反基改人士,您還要繼續反下去嗎?我在2020-10-6發表新冠疫苗,DNA,RNA,孰優孰劣,列舉了7款正在做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而其中6款都是用基因改造技術做出來的。唯一的那一款用傳統技術做出來的新冠疫苗是來自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所以,顯而易見,美國和台灣都只會採用基改技術做出來的新冠疫苗。那,反基改人士,您會願意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而放棄反基改的立場嗎?原文:反基改:你會接種基改的新冠疫苗嗎
-
2020-11-12 新聞.食安拉警報
源頭未把關…萊豬食安 責任轉嫁民眾
我國開放萊劑豬肉進口,全球萊豬都可叩關。政府強調要用全面標示來把關,真實性飽受質疑,而產地標示不等於肉品不含萊劑,民間團體痛批標示政策本末倒置,政府只是想把食安責任轉嫁給民眾自行負責。「重點不在產地,而是萊劑。」當朝野立委質疑時,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標示萊劑有歧視意味」。他受訪時說,萊劑是動物用藥殘留,與基改作物概念完全不同,目前僅能「鼓勵」業者標示,讓「肉品標示萊劑協助民眾辨識」進入死路。台大食科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說,標示不僅容易造假,就算標了美國、加拿大,也無法代表那塊肉不含萊劑,對消費者沒保障,對進口不含萊豬的業者也不公平。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產地標示真實性建立在源頭管理,源頭管不好,不用說消費者,下游根本無從辨別,政府強調全面標示要讓民眾有所選擇,現在看來根本是「無法」選擇。她強調,八年前卅月齡萊劑美牛開放後,政府至少有建立三管五卡制度,萊豬宣布開放後,未見政府強調源頭管理,也沒任何政策說明,只是不斷地去看示範區,強調有產地貼紙。「政府推標示是想把食安責任轉嫁給民眾。」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專員詹筱勻認為民眾根本無力選擇,台灣外食族比率高達七成,多數人吃便當、路邊攤解決一餐,而多數生產端在乎價格跟獲利,有沒有混用、偽造須仰賴政府做好源頭把關,怎麼可以用最末端的標示來糊弄民眾。詹筱勻說,八年前開放美牛已有前車之鑑,進口牛肉標示做得如何?台灣一線食品稽查人力長年不足,真有辦法落實稽查嗎?這些才是政府應該正視面對的問題。她認為,如果萊豬擋不了,風險評估報告顯示豬內臟風險高,是否該在媽媽手冊等媒材上進行宣導?建議政府盡快針對老人、小孩、孕婦進行食安教育。
-
2020-10-28 新聞.食安拉警報
殘留容許不同要管制 衛福部鬆口:正申請新增豬腎貨號
政府宣布明年一月一日進口來客多巴胺豬肉進口,台灣去年從美國進口1.9萬公噸的各式豬雜碎,但我國並未針對豬雜碎進行專家諮議會議,因此並未明確規範須管理的豬雜碎,因此稅則號列並不如開放美牛時完整;衛福部次長薛瑞元今天首度鬆口,外界有疑慮,已經在申請新增加豬腎的稅則號列;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說,牛是有狂牛症,與豬的萊客多巴胺是不同的層次。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繼續審查農委會101年9月7日農防字第1011473960號公告。立委蔡壁如表示,CCC code前六碼基本上是國際通用的,但第七第八碼是財政部主管,為了要課稅用的,除非涉及稅籍,否則不太會去變更;增加第九、第十碼是為了國稅局出入管理與統計方面用的,基改食品也是額外增加貨號,豬內臟增加貨號究竟可不可行?為何不向國貿局申請新增?她也呼籲政府,食安就是國安,宣布開放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之後,吵吵鬧鬧兩個月都沒有定論,乾脆一開始就不要進來客多巴胺的豬就好了。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衛福部有申請新增豬雜碎的貨號,正在申請針對豬腎新增一個貨號,因為管制上有其必要性,但對動物用藥新增貨號不可行,要新增加一個貨號,是針對不同部位,不會對於某種動物用藥新增貨號;蔡璧如反問,新增貨號後豬腎會不會進口、會逐批檢驗嗎?薛瑞元答當然有可能進來,因為豬腎的萊克多巴胺安全容許(0.04ppm),跟其他部位(0.01ppm)不一樣,未來食藥署決定一開始每批都檢驗。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基改是為了國內的產業,國內不可使用,擔心被拿去種植影響到國內產業,管制有其必要性;另立委王婉瑜質疑,豬內臟的稅則分類管理不如牛內臟細緻,陳吉仲說,牛是有狂牛症,與豬的萊客多巴胺是不同的層次,萊克多巴胺式飼料添加劑,風險不同。
-
2020-10-26 養生.聰明飲食
玫瑰鹽、海鹽和岩鹽哪個比較健康?教授告訴你答案
昨天(2020-10-24)在加拿大McGill大學的網站看到一篇剛發表的文章,標題是Table salt, kosher salt, sea salt, Himalayan salt. Which one should I buy?(食鹽,猶太鹽,海鹽,喜馬拉雅鹽。 我應該買哪一個?)。這篇文章裡面有很多跟鹽有關的趣事,所以我覺得值得跟大家分享。但是,我並不會只是把它翻成中文,而是會加入很多我個人的創作。也就是說,我這篇文章是半翻譯,半自創。鹽是我們祖先使用的第一個調味料,而取得的方法是將海水蒸發或從鹽礦開採。事實上,由於鹽礦是海洋變成陸地之後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鹽其實都是「海鹽」。早在公元前6500年,人類就在奧地利的Salzburg(薩爾茨堡)附近開採鹽礦。事實上,Salzburg這個字是由Salz(鹽)和burg(城堡)組成的,所以Salzburg的意思就是「鹽城」。但是,一提起Salzburg,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應該是莫扎特,而不是鹽。至少我就是如此。古羅馬人在海邊建造大型蒸發池來收集鹽,而由於鹽在當時是非常珍貴,所以士兵獲得一種叫做Salarium的特殊津貼來購買鹽。Salarium這個字是由Sal(鹽)和arium(票卷)組成的,所以Salarium的意思就是「鹽票」,而它也就是Salary (薪水)這個字的來源。美國食物裡有一種叫做corned beef的生牛肉。它就像我們台灣的鹹豬肉,都是用鹽來保持肉的新鮮(延長可食的期限)。可是,我在美國住了41年,還是搞不懂為什麼會叫做corned beef,畢竟corn是玉米,而這種肉是怎麼看也看不出,怎麼吃也吃不出,如何會跟玉米扯上關係。看了McGill大學網站的那篇文章才知道,原來Corn在這裡的意思並不是玉米,而是「顆粒」。Corned beef是用大顆粒的鹽(即粗鹽)抹在生牛肉上而製成的,所以Corned beef的翻譯是「鹹牛肉」,而不是「玉米牛肉」。不管是食鹽,猶太鹽(kosher salt),海鹽,還是喜馬拉雅鹽,它們都是至少含有98%氯化鈉的物質。它們的差別是在於結晶的大小和形狀,以及它們所含的微量雜質。海鹽是蒸發海水而製成的,食鹽是從世界各地開採的鹽提煉而成的,喜馬拉雅鹽是在巴基斯坦的Punjab(旁遮普)地區開採來的,而猶太鹽可以是來自海水或鹽礦。傳統上,猶太人的食物,即所謂的kosher food,是必須遵循猶太教的教規來處理,而其中一條(Leviticus 7:26)的規定是「你不得在任何住所中食用任何血液,無論是禽類的血液,還是獸類的血液」。所以,猶太人就用大顆粒的鹽來達到吸乾肉裡血液的目的。也就是說,所謂的kosher salt,其實就只是再普通不過的粗鹽。但是,由於kosher這個字給人的感覺是神聖,高尚,衛生,所以腦筋動得快的人就創造出kosher salt這個詞來達到賺錢的目的。「喜馬拉雅鹽」因為含有微量的鉀,矽,磷,釩和鐵,所以會呈現出粉紅色。而就因為這個所謂的「天然」顏色,它就被有心人士吹捧為含有儲存的陽光,可以去除肺部的痰,清除鼻竇充血,預防靜脈曲張,穩定心律不齊,調節血壓,平衡腦細胞中過多的酸,等等。那,既然是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功效,喜馬拉雅鹽的價格當然也就不能被看扁 – 大約是食鹽的20倍。我在2019-7-6有發表一篇非基改鹽,談到一款名為HIMALANIA Rock Pink Salt的《岩鹽》。HIMALANIA這個字很顯然是HIMALAYAN的誤拼,但也有可能是標新立異的品牌名。不管如何,它的的確確就是「喜馬拉雅鹽」,而更有趣的是,它在標籤上有註明NON-GMO(非基因改造)(請看上面的插圖)。也就是說,這種鹽是有基因的,是可以傳宗接代的,說不定還能交配做愛呢。我在2019-5-22也有發表一篇氧化還原信號分子,直銷鹽水,談到一款要價不菲,但卻在台灣大賣特賣的高檔鹽水。這篇文章已經累積了將近五萬個點擊,而直到現在每天都還是有一兩百個點擊。更有趣的是有一大堆這款產品的直銷騙子常來嗆聲踢館,大大提升這篇文章的點擊率。我還真得感謝他們對我這個網站所做的貢獻。不管如何,這款產品也是有特別註明非基因改造(請看上面的插圖)。也就是說,它那罐子裡的鹽水也是有基因的,也是可以傳宗接代的,也是說不定還能交配做愛呢。這篇McGill大學的文章在最後說,鹽就是鹽,無論是在營養上,或是在健康上,食鹽,猶太鹽,海鹽,還是喜馬拉雅鹽,都是毫無區別的。不過,有一點不同的是,大多數的食鹽是有添加碘來預防甲狀腺肥大(請看我在2018-8-31發表的食鹽加碘,滅華工程?)後記:讀者chongyie寄來一篇2020-4-15香港明報的報導【消委會報告・食鹽】兩款岩鹽金屬物超標 4海鹽含微塑膠。原文:食鹽,海鹽,猶太鹽,喜馬拉雅鹽:鹽的趣事
-
2020-08-30 新聞.健康知識+
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 教授:科學似乎總算贏了一局
今天(2020-8-28)早上當我打開我網站的數據庫時,很詫異地看到,在點閱率上,我的幾篇有關瘦肉精的文章竟然名列前茅。到了晚上用餐時,看到中文電視台播放的台灣新聞,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台灣政府在今天宣布要准許美牛美豬進口。吃完飯,打開電腦,看到兩位讀者剛剛用「與我聯絡」要求我談論有關美牛美豬進口這個議題。然後我就上網查看相關的新聞,看到這麼一段:「蔡英文表示,她今天是替台灣做出關鍵決定,解決懸宕已久的問題,有關美國牛、美國豬進口,經過這幾年謹慎評估,她已責成相關部門,在保障國人健康前提下,依據科學證據、國際標準,訂定進口豬肉萊克多巴胺的安全容許值,並放寬30月齡以上美國牛肉進口。」啊!依據科學證據!想不到科學也有揚眉吐氣的一天。其實,在今年1月13日我就已經發表小英連任,美豬美牛再叩關,政治遊戲繼續玩,把我過去發表的10篇有關瘦肉精的《科學》文章,按發表順序提供連結(請看這篇文章的最後)。下面的圖片是我2016-5-2發表,第一篇有關瘦肉精的文章的截圖。又這麼巧,在今年5月初,台灣僑委會在舊金山的辦事處發函給僑務榮譽職人員(我是僑務顧問),希望我們能提供建言給台灣政府。所以,我就提供了這麼一個建言:「有關美豬、美牛議題我曾在我的網站發表過十幾篇文章,指出美國有將近四億人口,包括數十萬台灣移民,以及外交/僑務人員及其眷屬。我們吃萊克多巴胺餵食的豬肉牛肉,已經吃了20年,但卻沒有任何一個發病的案例。這不是萊克多巴胺安全性的證據,什麽才是?萬望政府在與美方談判時能摒棄政治,尊重科學,如此才能創造雙贏。」尊重科學!啊!一個多麼卑微無奈的請求!請不要誤會。我當時在寫這個建言時,完全沒有任何妄想它會上達天聽。我現在寫這篇文章時,也完全沒有任何幻想我的這個建言跟這次的政策大轉彎,會有任何關係。我今天寫這篇文章,完全就只是為了要給一直處於挨打局面的科學,拍一個手,鼓一個掌。但是,請不要誤會,我是心知肚明,如果不是政治的需要,科學是不可能會有任何機會的。這就是為什麼這篇文章的標題會是《科學似乎總算贏了一局》。沒錯,就只是《似乎》。瘦肉精,好膽你就來!瘦肉精,快幫我減肥!小心瘦肉精-美國足球聯盟警告瘦肉精有多毒?無瘦肉精美豬瘦肉精被玩弄成食安問題瘦肉精如何被玩弄成食安問題台灣使用高毒性瘦肉精的證據瘦肉精的人道問題及。。。美牛豬基改,川普放話原文:瘦肉精:科學似乎總算贏了一局
-
2020-06-10 養生.聰明飲食
基改食物吃太多害健康? 毒物專家顏宗海這麼說
許多民眾購買豆製飲品時,常發現產品包裝上會標示「本豆漿原料為非基改黃豆」,註明其原料來源是否為基因改造作物,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我國核准通過黃豆、玉米、油菜、棉花及甜菜等5種基改作物原料,相關產品必須清楚標示,以供消費者參考。「基因改造」一詞聽起很可怕,許多人擔心如果吃了這類產品,或是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是否自己的基因也會連帶受到影響?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截至目前為止,醫學實證仍未發現攝取含有基因改造原料的食物,會危及身體健康,不過廠商仍須在外包裝上標明,讓民眾擁有選擇的權力。不過,通常不含基因改造的原料,屬於天然作物,售價較高;含有基因改造作物成分的食品則價格較低,只要包裝標示清楚,就看民眾如何選購。食藥署食品組指出,基因改造技術衍生的食品及原料的安全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食安議題,許多民眾因為不了解基因改造科技,而擔心食用安全。事實上,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作物中,本來就含有各式各樣的基因(DNA片段),這些基因就像蛋白質、澱粉和脂肪一樣,經腸胃消化分解成小分子後,作為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因此,無論是天然或是基改食品,其所含的基因都會在人體內被分解,並不會影響人類自身的基因組成。各國研究也均未發現攝取任何基改食品後,外來的基因會嵌入到人體基因中的現象。事實上,基改作物的基因並不會影響人體基因,更不會因為吃了被餵食基改飼料的動物,就成為了基因改造人,民眾無須感到過於恐慌。食藥署指出,我國目前核准通過的基改作物原料,包含:黃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5種,這些基改作物在上市前,均須向政府申請查驗登記、進行安全性評估資料審查,經取得許可證後始得供作食品原料。另外,所有基改原料製造的食品,都必須在外包裝上特別標示,清楚揭露消費資訊。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冠心症是心臟殺手! 10高風險群從「冠狀動脈鈣化」指數測風險 職場最重要的事大家都忽略了! 只要50%的生活改變,你會過得更快樂 迎向後疫情時代告別悶日子 專家建議多補充維生素C 耳鳴不就醫亂吃保健品 可能無法改善反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