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科別.耳鼻喉
搜尋
均衡飲食
共找到
805
筆 文章
-
-
2020-12-28 養生.聰明飲食
中年缺鈣藏危機 南投營養師大推芝麻奶簡單補鈣
根據台師大研究顯示,國人骨質密度不合格比例,50歲以上女性達92%,男性達80%,中部地區更高達82%,缺鈣問題須正視改善,南投縣營養師公會和衛福部南投醫院積極宣導「只要鈣健康不要骨頭鬆」,深入社區帶著長輩認識高鈣食物。南投醫院指出,依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但2013至 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國內65歲以上老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約0.4至0.7杯,遠遠不足建議量的1.5杯,導致缺鈣問題嚴重必須重視。南投縣營養師公會因此串聯南投醫院等醫療院所的營養師資源,陸續安排巡迴全縣13鄉鎮市,已赴名間弓鞋社區及集集八張社區推動辦理「只要鈣健康不要骨頭鬆」宣導活動,帶年長者認識高鈣食物,並DIY製作高鈣飲品「芝麻牛奶麥片」。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說,鈣質進入人體需透過維生素D轉化才能被儲存吸收,因此除均衡飲食,並曬太陽才能協助涉入鈣,但年長者常因鈣質攝取不足、運動量減少、太少曬陽光而缺乏維生素D,導致骨質漸流失,跌倒骨折風險機率大增。而為協助長輩加強補充鈣質,南投醫院營養師團隊因此指導自製高鈣飲品「芝麻牛奶麥片」,營養師黃淑敏說,1湯匙約15克的黑芝麻、3湯匙麥片,再加入1杯約240cc牛奶,當早餐飲用,就能補充生活上需要的鈣質,簡單又營養。黃表示,因麥片含有豐富膳食纖維,易產生飽足感,可以當主食,而芝麻牛奶麥片就高達400毫克的鈣,占每日建議攝取量的4成,同時含有蛋白質及油脂,且芝麻味道很香,因此喝起來風味好、不會胖、會飽又很營養,很適合長輩。
-
2020-12-26 科別.消化系統
大啖美食之餘小心脂肪肝上身 瑞典研究:脂肪肝患者增加1倍死亡風險!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2成肝癌非由B型肝炎、C型肝炎所引起,主要是脂肪肝所引起。脂肪肝的主要造成原因包括肥胖、過度營養、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良、酗酒等,因脂肪肝無症狀,讓人難以察覺,一般人常輕忽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且脂肪肝也會有肝癌三部曲的病程,即從脂肪肝漸變成肝炎,之後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千萬別輕忽脂肪肝對健康帶來的影響。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增加1倍死亡風險!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之死亡風險相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約為93%),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可見脂肪肝的問題不容小覷,然而脂肪肝可從平時的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來預防!由於脂肪肝目前沒有很好的生物標記來協助診斷,肝切片仍是診斷標準。因此,經醫師評估下,如有需要的話,仍須接受肝切片檢查、診斷,才不會因延誤而加重病情。國內外研究皆表示肥胖增加脂肪肝風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016年的報告中指出肥胖是導致癌症的危險因子,且過重會比健康者提高1.8倍的罹患肝癌機率,文獻回顧指出沒有多餘的身體脂肪會降低罹癌機率。另國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指出,目前證據顯示肥胖與脂肪肝相關,並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會導致肝發炎或肝損傷。體重過重、肥胖與許多其他慢性疾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食物和飲料中多餘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存儲在體內脂肪組織中。體內多餘的脂肪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並會降低預期壽命。 消脂保肝助健康 生活習慣是關鍵陳先生是美食主義者,平時外食、在家都吃多且油膩,因此體重直線上升,而肥胖問題更衍生出三高問題,得吃藥控制血壓及血糖,最後則罹患脂肪肝。所幸,在醫師的指導下,陳先生改變了飲食習慣,餐餐清淡、多吃天然蔬果、不吃加工食品、多喝水、盡量不外食,每天走路運動,減輕體重,使原本嚴重的脂肪肝,經由超音波追蹤檢查,已轉為輕微。運用我的餐盤 搭配規律運動可改善脂肪肝脂肪肝目前並沒有合格有效的藥物,而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做起,即均衡飲食與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規律運動;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貼心提醒民眾,靈活運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吃足六大類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國民健康署提醒您,平常只要落實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就有助改善脂肪肝。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12-25 養生.聰明飲食
關於168間歇斷食法,高敏敏營養師提點,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近期,最夯的減重方式莫過於「數字斷食法」,其中,又以「168間歇性斷食」討論度最高。朋友圈都流傳,誰只花了2個月就能成功瘦下5~6公斤呢!到底什麼是168間歇性斷食?該怎麼做才能徹底執行?又能成功減重不復胖呢?什麼是168間歇性斷食?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所謂的「168間歇性斷食」,即是將一天切分成兩個時段:16+8=24。在一天24小時當中,禁食16小時、進食8小時。也就是說,把一整天進食的時間壓在8小時內完成,其餘的16小時不吃含有熱量的食物。「168間歇性斷食」是一種輕斷食的作法,是藉由延長身體空腹時間,讓腸胃有機會進一步分解脂肪,進而達到減肥效果。曾有句名言說:「跳過一餐不吃,其實是讓身體有時間修復」高敏敏指出,間歇性斷食減肥法中,胰島素擔任很重要的角色。日常進食時,身體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能幫助身體將攝取的營養合成脂肪及肌肉,同時減慢脂肪分解;在斷食過程中,胰島素分泌降低,體內的升糖素則出動,燃燒脂肪作為能量,達到減脂的效果。168間歇性斷食成功祕訣?高敏敏說,許多人執行了「168間歇性斷食」,卻在可進食時間內放肆大吃,這觀念是錯誤的!比起斷食,更重要的是「如果食物的選擇不正確,不管用什麼方法,都無法減肥成功。」就算是斷食期間也該重視攝取均衡的營養,包含醣類、脂質、蛋白質都應該攝取量。那麼斷食時間該怎麼選呢?期間該吃什麼?那些不該吃?而擇食是成功關鍵嗎?她提醒,首要件是依照個人作息習慣,選擇自己容易實踐地8小時進食時間。一開始,可先從10小時開始,之後循序漸進縮短到8小時內,例如,控制在早上9點至晚上7點間,可以進食。可進食期間,也要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提高喝水量更能有助於減重成功,因身體出現飢餓感,有可能是口渴警訊。而禁食時,除了水、無糖的茶之外,最好任何食物都不要吃,任何含有熱量的飲品、食物都不能攝取。高敏敏表示,在可以飲食的8小時內,一定要慎選食物,注意均衡營養,攝取營養素比例應均衡。而211是最容易執行的均衡飲食法,即每餐中1/2蔬菜、1/4是全穀類、1/4是蛋白質。進食時,也不應吃過量!高敏敏說,千萬不要有補償心態,覺得一天只吃兩餐就多吃些,把原本三餐的份量塞進兩餐中。對於胃口較大的人,餐前不妨先喝500cc的開水,讓身體有飽足感;或調整飲食順序,不妨先喝湯、吃蔬菜。高敏敏提醒,愈接近晚上下班休息時間,即使是可進食的時間,攝取的熱量也該逐漸減低,或多吃蔬菜、多喝水等,以降低整天總熱量的攝取。同時別忘了搭配適合的運動,以及正確的睡眠習慣,才能讓斷食效果加乘。關於168間歇性斷食迷思解惑許多人說,斷食減重會出現副作用,例如,脾氣暴躁、暴飲暴食、飲食失調、胃食道逆流、胃痛、掉肌肉等,所以不宜採用。高敏敏直言,與其說是副作用,不如說是對於168間歇性斷食存有很大的迷思。高敏敏說,很多人出現飲食失調,如暴食、厭食等症狀,通常是因為早已習慣平日飲食型態,貿然進行168間歇斷食時,心態未能調整過來,容易有補償心態,出現三餐塞在兩餐吃的狀況。脾氣變得暴躁、沮喪。高敏敏說,吃東西是一件快樂的事,但因為在禁食期間什麼都不能吃,許多人會因此感到沮喪,進而容易大發雷霆,其實,只要在進食期間,吃的健康、吃得飽足,就能讓情緒穩定。如果心理作用讓168間歇斷食變得困難,高敏敏建議,或者可以讓自己的斷食時間寬裕些,別把自己逼得太緊、輕鬆一點,或者可以改善心理作用帶來的不適感。很多人問,那168會造成掉肌肉嗎?她說,目前,並沒有研究指出,168斷食會掉肌肉。減重時,之所以會掉肌肉,第一是蛋白質攝取不足,第二是不運動,肌肉用進廢退導致。有些人反應,晚上會餓到睡不著,睡眠品質變差了。她直言,睡眠好壞主要也是受到心理影響,如果心裡沒有準備好就貿然斷食,反而給自己心理壓力,當然睡不好。那如果真的是因為餓到受不了,不妨起身喝杯熱牛奶再入眠吧!出現頭痛症狀。高敏敏解釋,當胰島素上升時,除了會堆積脂肪外,還會留住水分和鹽分,讓身體腫脹。當胰島素下降時,可能會因為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而頭痛。斷食時要注重水分的補充,每人每天應攝取”體重X40 cc”以上水分。胃食道逆流主因是胃跟食道中間的「賁門」關不緊,高敏敏指出,會出現胃食道逆流,通常是因為吃錯食物,導致胃酸不斷上湧導致,建議應注重食物內容,才不會火燒心。高敏敏提醒,「168間歇性斷食」確實是有效的減重選擇,但是對於患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孕婦等族群,以及有在服用糖尿病藥物或施打胰島素者,不適合嘗試。她呼籲,在採用斷食法之前,建議務必要先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斷食法有全面的了解,評估適合後再開始進行,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又能達到減肥瘦身的目標!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圖片提供/營養師 高敏敏
-
2020-12-12 科別.泌尿腎臟
冬天6大日常行為易傷腎!腎臟科醫師教你如何避開
冬天氣溫低,除了留意心血管疾病問題外,腎臟病患也不宜大意!尤其冬天容易暴飲暴食,大啖美食加上飲水不足,容易加重腎臟負擔,而冬天早晚溫差大,若身體一直處在寒冷的狀態也會加重腎臟運作負擔;此外,若有憋尿習慣也可能造成腎功能低下,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別輕忽腎臟保健的重要性! 冬天易傷腎的不良行為包括:1.水分攝取不足冬天的活動力普遍偏低,加上天冷不易出汗,就容易減少飲水。若身體持續缺水會讓體內的毒素及廢物不易排出,容易造成結石甚至腎功能減退。對於健康的民眾而言,建議每日需攝取約2,000cc的水分,並採少量多次補充身體所需,因茶水或市售飲料可能含有大量的鉀離子,年長者過量飲用恐超過腎臟負荷。而嚴重慢性腎臟病患則應依照醫師建議控制水分攝取,以免出現肺積水。 2.飲食控制不良冬天最常圍爐吃火鍋,但市售火鍋往往過油、過鹹,對腎臟病友是沉重的負擔。譬如:食材久煮後的湯底含有大量的鉀、鈉、與普林,肉類食材含過高的蛋白質,沙茶、豆瓣醬、辣椒醬等火鍋調味料都含有過高的鹽分,一餐下來即會血壓上升、加速腎臟功能惡化。因此,腎臟病友吃火鍋時應避免飲用高湯,多吃新鮮蔬菜、少吃肉類、雞蛋、海鮮等富含蛋白質的食材;火鍋調味料建議採用新鮮的蔥、薑、蒜、生辣椒、醋、蘿蔔泥等食材調味,以降低腎臟負擔。3.暴飲暴食腎臟病友須嚴格控制飲食內容、並且盡可能固定時間用餐、避免大小餐。當血糖不穩、血壓過高或過低時,都會增加腎臟負擔以及腎內血管硬化的程度,因此,勿因天冷而暴飲暴食,以維持血糖及血壓穩定。張瑞廷醫師提醒,腎臟保健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平時採均衡飲食與正常作息,最好戒菸並避免過量飲酒,若有三高問題或慢性疾病者應配合醫師做好疾病控制,以免腎臟病況惡化。 4.未做好保暖工作皮膚是氣溫的感測器,當身體感覺寒冷時,血壓上升、血液循環變差,而且腎臟也會增加腎上腺素分泌,加重腎臟運作負擔。尤其冬天早晚溫差大,建議腎臟病友外出時應依照氣溫變化增減衣物,做好保暖工作。 5.亂用成藥藥物濫用也是傷腎主因之一!民眾若是出現感冒、頭痛或身體不適症狀時,最好諮詢醫師診斷與用藥建議,切莫自行服用家中剩餘藥品、或服用來路不明的成藥及中草藥,以免藥物殘留造成腎臟不可逆的損傷。 6.不良憋尿習慣長期習慣性憋尿可能引發腎臟損傷!正常來說,身體的毒素會透過尿液排出,若習慣性憋尿者,可能會使尿液因阻力而逆流回到腎臟,可能引發腎積水或是尿路感染等問題,進一步造成腎臟功能低下甚至惡化。寒冷且重飲食的冬季是慢性腎病患者的挑戰!張瑞廷醫師呼籲,腎臟的保養是無時無刻的、也是需要持續且細心的,務必提高警覺,愈早發現,愈易治療。若經腎臟科醫師診斷腎功能無法恢復時,建議應遵照醫囑規律接受洗腎治療,以減輕不適症狀。 腎臟病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腎臟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腎臟科 張瑞廷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姿勢有助受孕?五個祕訣提升自然受孕率!
有生育計劃的你一定希望能儘快懷孕,若你正在想要怎麼達成?這篇將提供幾個經醫學實證的具體做法。再次強調,這本書提供的課程內容,有兩個核心理念:1.提供給尚未進入「進階療程」、仍處於嘗試自然懷孕階段的你,若嘗試超過一年,或高齡者(大於三十五歲)超過半年,還是應該儘快就醫才是。2.我所有文章都是根據最新的「實證醫學證據」,其它各種無實證依據的做法並不在這本書籍中。當然,其他沒有西醫證據不等於沒效,但這本書僅提供有科學證據證明有效的做法。女性年齡一旦超過三十五歲,受孕力便節節下降根據統計,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會在嘗試懷孕的前六個月內就順利懷孕。在所有影響因素中,女性年齡的影響是最大的。二字頭的婦女自然受孕率是超過三十五歲者的兩倍之多,自從「超過三十五歲」起,懷孕率就顯著地快速下降。而這個世界確實是那麼的不公平,男生在超過五十歲以前,生殖能力都沒有顯著改變。因此,美國生殖醫學會,早已將不孕症的定義更改為:1. 少於三十五歲:嘗試自然懷孕超過「一年」未成功者。2. 三十五歲以上:嘗試自然懷孕超過「半年」未成功者。3. 四十歲以上:有些專家認為,四十歲(含)以上者從決定要懷孕那天起,就該考慮就醫了。性行為頻率有關係?天天做最理想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到底是幾天做一次,還是一天做幾次,才是最理想的備孕方式呢?這樣的問題,目前有大量的研究在進行了解,大部分的研究是從男生的精蟲品質著手。禁慾「超過五天」者,男生的精蟲品質會顯著下降;禁慾「兩天以內」者,男生精蟲品質會處於最理想的狀態。一項針對超過一萬個男生的精蟲評估中發現,「天天」或者「隔天」射精的狀況下,精蟲品質能維持在最佳的狀況。反而是禁慾時間越長,超過五天甚至超過十天者,精蟲品質反而顯著地下降。嗯,很遺憾,目前尚沒有女生的研究。所以女生幾天一次,或一天幾次都是OK的,不會因為做太多而影響懷孕率。根據統計,一對完全正常的年輕男女,在正確的受孕期內同房,一個月的受孕率分別為:受孕期內天天做:百分之三十七;受孕期內隔天做:百分之三十三;受孕期內一週一次:百分之十五。因此,在正確的受孕期內,天天做或者隔天做都是合理的 (懷孕率百分之三十三至百分之三十七),依照你先生的體力負荷為主。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跟先生天天同房,但如果先生體力有困難的話,建議也可以做一休一就好。哪一天最容易受孕?教你算出好孕日最佳的受孕時期,就是排卵日前五天到排卵日後一天,一共七天。如果你是月經不規則的人,在悲傷自己排卵期不容易抓的同時,我建議你:那就天天都當排卵期吧,恭喜你!可以從月經乾淨開始天天做或做一休一,直到下次月經來喔!(我有一位患者就是這樣懷孕的,我其實是滿佩服他先生。)當然啦,受孕機會最最最高的日子落在排卵日前三天內,比如說預計星期天排卵,最佳受孕機會落在週四到週六,其中以排卵日的兩天前為最高。根據提供順利受孕夫妻的受孕日迴歸分析發現,百分之十的人在排卵日當天受孕,百分之二十的人在排卵日前一天受孕,百分之三十的人在排卵日前兩天受孕,百分之二十的人在排卵日前三天受孕,百分之十五的人在排卵日前四天受孕。所以,很多人其實都在不對的時間做,不是拚命抓排卵試紙的強陽隔天,就是量體溫高溫的那天,這些都是錯的。為什麼呢?因為當你抓到強陽的隔天,已經是排卵日了,已錯過最佳的受孕時間(排卵日的前兩天)。如果是抓高溫期的更慘,抓到高溫期的那天其實已經是排完卵後一天了,那天才同房的懷孕率已非常低了。最理想的做法應該是「估計大概的排卵日」,在預計排卵日那天的「前一週」,或者是預計排卵日的「前三天」,開始天天做或者做一休一,才是較正確的方法。至於排卵日怎麼抓,相信有認真看前面幾個章節的人,應該都學會了。當然,還有很多觀察身體變化來抓排卵日的方法。但以下這些方法我都不太建議,因為不太準確,例如:子宮頸黏液、性慾、排卵痛、情緒變化等等。這些方法都曾被文獻舉例過可用來估計排卵期,但準確率都不高,而且太過主觀,有時太見仁見智。其中,我唯一推薦的是「性慾」。反正今天想做,管它是不是排卵期,做就對了。沒懷孕也沒關係,做開心的也很好囉!姿勢有助受孕?女性高潮或許更有效有許多的研究都試著去揣摩各式各樣的性行為方式,原理都是想儘可能提升精蟲進入體內的機會。不過,這些方法都沒辦法被證實。不同性行為的姿勢,無法改變懷孕率。事實上,研究發現,性行為結束之後,十五分鐘內精蟲就已經出現在輸卵管了。另一個運用螢光染色顆粒的研究中指出:精蟲在射精當下的兩分鐘內就進入了對方體內,因此,性行為完之後平躺、抬腳、甚至倒立,意義都不大。因為殘留在陰道內的精液流不流出來,都不會影響受孕了。有趣的是,女生在性高潮的時候會分泌催產素,這會刺激子宮跟輸卵管的收縮和運動,而把更多的精蟲運送到輸卵管。因此,盡量讓女性達到性高潮,或許是一個提升懷孕機會的方法。最後,美國生殖醫學會也再次確認了潤滑劑的重要性,其中,油性潤滑劑、橄欖油,以及人類的口水,都會負面地影響精子的游動。修正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好孕跟著來研究發現,太胖跟太瘦的女生都比較不容易懷孕,而且太瘦比太胖更不好。相對於正常體重的女生,那些很瘦的女生(BMI值小於十九)的懷孕率下降四倍,很胖的女生(BMI值大於三十五)的懷孕率僅下降兩倍。以台灣女生平均身高一百六十公分為例,BMI值小於十九,代表體重小於四十八公斤的瘦小女生,反而是最不容易懷孕的;另外,BMI值大於三十五,等同體重超過九十公斤的棉花糖女孩,懷孕能力也是會下降的。在飲食上,素食、低油飲食、維生素豐富的飲食、抗氧化劑豐富的飲食、或草藥的服用,都沒有辦法被證實能夠提高懷孕率。因此,飲食上依循一般的均衡飲食原則就可以了。另外,抽菸、喝酒、喝咖啡都被證實會對受孕有不良影響,抽菸(包括二手菸),會讓懷孕率下降百分之六十。喝酒(每天超過二十克的酒精,等同一瓶罐裝的台啤或一杯一百五十毫升紅酒),會讓懷孕率下降百分之六十;咖啡因(超過兩百毫克,約一杯半的咖啡)會讓懷孕率下降百分之四十五。因此,還是應該盡量避免香菸、酒精和咖啡因的使用。而其他一些生活習慣的調整上,泡湯(桑拿)不會影響懷孕率,不會下降,但也不會上升。避免一些環境汙染物也是重要的,如汞、鉛、殺蟲劑,這些重金屬都是被證實對生育能力有害,應儘可能避免。以上五點,就是美國生殖醫學會二○一七年對「如何提高自然受孕率」的結論。如果你已經完全了解,也嘗試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成功,我想你還是應該儘快接受不孕症的完整評估,然後對症下藥,才是幫助懷孕最有效的做法。【參考資料】FertilSteril. 2017 Jan;107(1):52-58, Optimizing natural fertility : a committee opinion(本文選自三采文化《威廉氏後人的好孕課》)
-
2020-12-09 養生.抗老養生
日行一萬步、地中海飲食...原來「4大胸腔內科名醫」靠這4方法清肺毒、養好肺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至今,全球已飆破6,200萬人染疫,至少146萬人死於此疫,尤其在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地區,甚至創下24小時內新增診逾10萬人的空前紀錄。台灣猶如平行時空,「就是因為我們超前部署,並阻絕境外人士入台,台灣才能如此幸運與安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李岡遠表示,台灣的挑戰將會在「下一次開國門」之時,在這之前,大家都要好好照顧好自己的肺。「正常作息、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這三點就是保健肺部的最好方式。」說起來雖是老生常談,但胸腔內科權威們,都會怎麼做?首先,是「日行一萬步」。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王鶴健,最喜歡的是爬山,「我喜歡一個人運動,通常我會在假日早上運動,若空氣品質不錯,就去爬山二、三小時。平日的話,就是努力一天走一萬步。」若比較有空,他也會提早兩站從捷運下車,走路到醫院。第二步就是均衡飲食,尤其是「地中海飲食法」,抗發炎、長壽也能保護心血管。「多吃魚跟蔬菜類,我盡量每天都會吃小型魚類,像是鯖魚、秋刀魚,清蒸或乾煎都可,偶爾嘴饞、餓的時候就吃點堅果、蕃薯或香蕉。」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彭殿王,則是要求自己每日上午五點半起床,做四十分鐘瑜伽,練習頻率呼吸、深吸吐納,訓練肌肉柔軟度及強度;假日改去大安森林公園,走一萬步,維持下肢肌力。「到公園、山林裡,深呼吸時,同時也可以做一些伸展,讓胸部擴到最大、吸氣吸到最飽的程度,再緩緩吐氣,這就能讓我們的胸腔得到最大的伸展。」彭殿王說,無論是瑜伽、甩手操,或是單純轉轉身子,都對胸腔健康很有幫助。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孟志更建議,家中應隨時準備一台空氣清淨機,日常及運動時要隨時監測空氣品質,只在「空氣品質指標 」(AQI)為「良好」時出門運動,並以「平衡運動」為主,例如瑜伽、八段錦、太極拳、跑步、靜坐、游泳等,運動時要達到「最適心跳數」。「最適心跳數」計算公式:(200-年紀)*0.6~0.8,在此區間內都可保養完,接著也要定期幫肺部排毒。「肺部是人體每天與外界接觸最多的器官,若是將人體肺泡薄膜全部攤開,能鋪滿一座標準網球場。」李岡遠說,日常他常吃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就是為了替肺部排解毒素。尤其飲食首重「多元」,多吃蔬菜好,但不要只吃同一種,最好要常補充顏色深、味道苦的,裡頭含有礦物質及稀有元素,例如紫色萵苣、紅鳳菜等,平日少見且稀有的特別蔬菜;再來則是補充魚油,尤其是大型魚類的。若不小心罹患呼吸道疾病時,也可吃「鋅錠」,鋅能夠避免病毒於呼吸道增生、繁殖,並能效遏止病毒附著在喉嚨及鼻腔的粘膜上,有效抵抗病毒。不過,李岡遠也補充說,這雖然尚未有科學實證,但是臨床上有不少研究發現,吃「鋅錠」對於預防流感有幫助,可作為一種日常保健方式。李岡遠認為,疫情在未來勢必會流感化、常態化,除了等待疫苗上市,民眾平日一定要做好保健準備,正常作息、均衡飲食、維持運動習慣,將自己的身體照顧好,「只要準備好,即使秋冬真的爆發了第二波,也就不用太擔心了。」延伸閱讀: 凸肚子該慢跑、胖小腹要爬樓梯...健身教練教你:一天一個動作,7天腰瘦6公分
-
2020-12-02 養生.聰明飲食
喝了能量補充飲就能補充體力?營養師教你怎麼正確喝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3期文∕蘇逸晴現代人工作忙碌,有時三餐都無法好好吃,有時還得兼顧家庭或進修等,蠟燭多頭燒的現象非常多見,看到媒體廣告大力放送多種能量健康飲料的廣告,像是雞精、人參飲、蜆精等,強調打開就能飲用,方便又有效果的能量飲,讓忙碌的上班族們躍躍欲試,到底這些飲品喝了真的對身體有用嗎?資深營養師劉純君表示,市售能量飲料的確對身體有加分的效果,但前提是民眾還是必須三餐正常且正確飲食,真的覺得身體體能不足,再來選購適當的飲品補充營養。夏冬兩季節,民眾愛用能量補充品民眾選用額外補充的能量飲品來補充體力,常見於夏天與冬天兩個季節,夏天因為天氣太熱,民眾常覺得胃口不好、吃不下也吃不多,只想貪涼,可能正餐不吃,但卻多喝了飲料、冰品等,讓身體正常需要的營養吸收不夠而造成免疫力下降;冬天時天氣寒涼,三餐飲食熱量攝取不足、沒有補充足夠蛋白質,常會讓人覺得疲累、肚子餓、沒體力、想睡覺等狀況。所以,才會說夏天與冬天是最容易讓人想要額外補充營養品的季節。劉純君提醒,當身體出現疲累、免疫力下降、四肢冰冷等狀況,必須先找出原因,可以檢視自己的三餐飲食狀況是否正常,是否有每天正確吃到必須的營養量,再者可以尋求醫師幫忙檢查,有無慢性病等身體狀況產生。若飲食正常、身體也沒有毛病的狀況,真的需要補充額外營養時,再選購適當的飲品來喝,這才是有效利用能量飲料來提升體能的正道。熱門補充能量飲的功效簡單來說,雞精主要是補充蛋白質、補體力,人參飲是補氣,蜆精則是補充肝醣,強調護肝。劉純君分析這三款飲品的主要成分與營養功效:1.雞精主要成分:蛋白質、胜肽、核苷酸、支鏈胺基酸(白胺酸、異白胺酸和纈胺酸)。100毫升雞精約含有6~8公克的蛋白質,相等於一份35公克的肉(大約三指手指頭的面積)。營養功效:根據研究指出,中樞神經疲勞可能和血清素(5-hydroxytrytamine, 5-HT)的濃度有關,血清素上升時,會讓運動員靈敏性降低、感覺疲勞昏睡。1987年Newsholme的中樞神經疲勞假說認為,補充支鏈胺基酸可以降低疲勞、增進耐力運動表現。不少人體實驗顯示,支鏈胺基酸對「運動後疲勞的消除」具有正面效果,但「肉體疲勞的消除」和「精神疲勞的消除」,不能畫上等號。支鏈胺基酸在日常生活來源有肉類(牛、雞、魚、蛋)、奶、堅果種子等,除非有咀嚼吞嚥困難或有蛋白質額外需求(如健身增肌、大型傷口、懷孕),否則平日飲食已經足夠。提醒建議:一般人平時飲食就有攝取足夠蛋白質,但長者或生病的人,可能因咀嚼能力或消化吸收能力差,才需要在正餐以外,額外喝雞精補充營養。2.人參飲主要成分:五加科人參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含有人參皂苷、胺基酸及維生素A、B1、B2、C與鈣、鐵、鎂、鈉、鉀、鋅、鍺、及類黃酮等。營養功效:人參皂苷具有抗衰防老、抗感染、抑制癌細胞生長、降血脂、抑制脂肪吸收、強身、增強免疫、鎮靜止痛、降血糖、保護心肌、改善血凝等多種作用。另有研究發現,持續服用花旗參8週,可有效降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前血糖。而在預防感冒上,研究顯示,持續3~6個月,每日補充一定劑量的花旗參萃取物,可降低得到流感或感冒的風險。提醒建議:市售人參飲常用西洋參,西洋參偏溫涼,可作為日常保健之用,但虛寒體質者要注意。3.蜆精主要成分:肝醣、胺基酸(牛磺酸、甲硫胺酸)、膽鹼、維生素B群。營養功效:蜆精強調護肝,另一個原因跟肝醣能量補充有關。提醒建議:蜆精主要強調的是肝醣補充,除非是在非必要情況下,例如得大量熬夜等狀況才建議飲用,不然多睡覺更能保護肝臟。健康飲品的補充時機劉純君表示,不論選擇什麼牌子的健康飲品,民眾都應該挑選合格且具國家認證的品牌,在飲用時間點上,建議飯後飲用較佳,人參飲則飯前、飯後都可以飲用。雞精◎一瓶鈉含量約在35至170毫克之間,高血壓患者應注意。◎雞精含中高普林,痛風患者不可輕忽。◎須限制蛋白質的慢性腎臟病患禁用。◎楓糖尿症因染色體異常,無法代謝支鏈胺基酸,喝雞精恐促使病情惡化。人蔘飲◎孕婦禁用,因無法預期胎兒反應。 ◎凝血功能異常的人禁用,因人參是活血藥材。 ◎高血壓患者禁用。 ◎感冒中禁用。 ◎飲用期間,要避免吃白蘿蔔、魚油及紅麴。 蜆精 ◎高鈉高蛋白,肝病、肝硬化、痛風患者禁用。劉純君建議,能量營養飲品補充的基本原則是,三餐要均衡飲食,額外補充的營養品為輔助,當三餐都正常飲食之餘,還想補充時,則可選擇自己需求的營養品。透過日常生活飲食、行為習慣增強體力想要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可以早點睡,吃糙米、雜糧、菇菌類補足維生素B群;想要增強體力,建議可多吃魚、肉、豬血,做負重運動,補足身體肌肉及血液供給的營養素,自然會有充沛的體力。延伸閱讀: 預防冠狀病毒!喝雞湯、滴雞精增強免疫有效? 氣、人參、黃耆 
-
2020-12-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冬季食補有哪些禁忌? 「藥記三眉角」讓您吃的養身又健康
冬夜漸長,冷風陣陣,再加上後疫情時期,許多民眾怕冬季疫情再度捲土襲來,想必已開始大啖暖呼呼且滋養心神的食補料理,有些民眾甚至是天天吃,藉此增強免疫力,調養身體。聰明食補:藥記三眉角藥食同源是華人社會常見的飲食文化,國人常會將中藥材添加在膳食或菜餚中。冬季常見的食補料理中,大多會加入薑、當歸或黃耆等中藥材,作為調養身體之用,像是當歸有活血作用,黃耆能補氣、調節免疫功能。為保障民眾食用安全,衛福部公告「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的中藥材」,例如生薑、山藥和枸杞,民眾可在賣場或超市購買,直接作為食材使用;而人參跟黃耆則屬於「可供食品使用原料的藥材」,可酌量添加在料理中,僅作為調味輔助之用,不得單一原料使用。不過民眾常忽略這些常見中藥材的使用風險,哪些西藥會與中藥產生交互作用?要如何運用、搭配食材與中藥材?才能兼顧養生又能吃得安心,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以下三大眉角:眉角一:留意正在服用的慢性病藥物慢性病病人在使用藥食兩用的食材前,要留意目前使用中的藥品或保健類食品及考量自身疾病。例如服用心臟用藥(如digoxin)或降血壓藥-利尿劑(如spironolactone、amiloride、furosemide和hydrochlorothiazide等)的病人,若同時食用含甘草的料理,較容易因低血鉀而增加西藥的毒性,或減低降血壓藥的療效;其中furosemide與人參併用則可能會降低利尿效果。另一類降血壓藥品-鈣離子阻斷劑(如nifedipine)與人參併用,恐會提高西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至於有服用降血糖藥(如glyburide和glimepiride)的病人,併用甘草後,可能會影響血糖控制;併用黃耆、山藥等藥材時,宜注意可能會有增強降血糖的作用7。常見的抗凝血藥品(如warfarin)也宜避免與當歸、生薑和丹參等藥材併用,曾有文獻指出當歸成分中包含香豆素(coumarin),具有類似西藥的藥理作用,若長期服用可能會增加抗凝血作用,增加出血風險。此外,使用抗血小板藥品(如aspirin和clopidogrel)的病人,長期使用當歸、川芎時,則會加重抗凝血作用,提高出血風險的不良反應。建議服用上述藥品的病人,應留意食用含有中藥材的料理,了解潛藏的交互作用風險,食得健康。眉角二:適量攝取食補湯、肉類或沾醬食補湯除了中藥材外,很多人會加入酒、肉類、蔬菜、加工食品或是菇類烹調,再配上調味的醬汁,非常美味可口。但美食當下,暗藏許多健康風險。像是食用過量含有酒的食品,容易增加駕駛或操作機械的危險。有些湯頭多為高鈉、高油脂,搭配鹽分高的調味醬,補湯太油太鹹,一餐吃下來熱量不可小覷,易增加身體額外負擔;若過量攝取恐不利於患有三高、腎臟病和痛風的病人控制病情。因此在進補時,宜酌量攝取肉類和油脂,選擇少油、低鹽、少加工及高纖維的食材,讓您呷補、呷巧、呷乎健康!眉角三:食補前諮詢醫療專業人員食補是冬季常見的料理,但吃補也得補對時機與體質。例如孕婦、三高者、心血管疾病者或腎臟病者等,宜先詢問中醫師或西醫師,經過專業評估,確認藥物交互作用及辨明體質後,再調配食用適合的食品,盡量不要自行選用或購買中藥材補身;若有身體不適(如感冒、腸胃不適)或正逢生理期,也不宜進行食補,以免出現反效果或補過頭,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建議民眾生病時宜先詢問醫師或就醫治療,切勿以為食補可以治療疾病,因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選用中藥材作為食補材料前,宜先了解中藥材的正確使用觀念與考量本身現有疾病與體質,並應主動詢問中、西醫師或藥師等專業人員,了解藥材特性及食用方式,選用適量、適時與適合體質的食補方法。此外,平日也要格外注意保暖、充足睡眠及適度運動,透過正確用藥行為、正常作息及均衡飲食習慣,三管齊下,一起暖暖地渡過冬季!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11-29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獨居苦?獨居樂?端看你怎麼過
與三位好友聚餐談心,其中78歲的好友剛辦完先生百日忌。先生的驟然離世讓她心痛慌亂,幸好,已各自成家的兒女幫忙處理喪葬和稅務等事宜,加上她多年念經禮佛、修佛學課,心情逐漸平靜,於是開始一個人的生活。她除了獨自上市場,有時順著我部落格裡介紹的郊區步道,一個人搭捷運和公車去健行,偶而也去夜市吃清蒸肉圓和蝦仁羹,回味以前與先生的點滴,並且回歸參與多年的高爾夫球隊,繼續揮桿。最近她參加教會舉辦的日文課程,同學大都是熟年族。老師以日文問大家:「中秋節怎麼過?」有位配偶病故且兒女都在國外的男士說,他和朋友去唱KTV。一位70多歲的獨居女士說:「自己搭捷運到淡水賞月。」多麼瀟灑、有意境,是她學習的榜樣。無論不婚,離婚或喪偶,隨著高齡與少子化,獨居機率愈來愈高,不妨也來個「超前部署」。1.健康的身體:老年人的健康不是無病無痛,而是與疾病共存,如把高血壓等慢性病控制好,讓身體處於最佳狀態,生活起居不求人,是獨居的首要條件。然而,健康的老年需從年輕就開始努力,如均衡飲食、持續運動、多動腦、不熬夜等。2.經濟不匱乏:年長者大都不會亂花錢,若不必付額外的醫療費用,開銷其實有限,所以只要有存款、退休金或還有收入,也就是年輕時要努力工作,就可以活得自在。當然,如果子女願意每個月給你零用金,請欣然接受。3.參加社團或宗教團體:從年輕時就參加的社團,不管當初是因為興趣(如合唱團)、公益(如扶輪社)、工作(如各種學會)或信仰(宗教)而加入,請繼續參與,這是維繫社交網路最好、最安全、最不會受騙的方式。另外,台灣有很多社區大學或樂齡學堂,課程琳瑯滿目,一定可以找到喜歡的題目,且可認識新朋友。像我日前選了社區大學「鐵道訪古自由行」課程,與一群年輕同學搭火車慢車出遊,不僅長知識,且身心愉快。4.維持興趣,跟上科技、學習新知:能有充裕時間安靜地閱讀、寫作或追劇是獨居最大的享受。學習使用3C和各種通訊軟體,不僅動腦,且可跟上時代。5.朋友很重要:人老了,父母不在了,兄弟姊妹也老了,孩子可能還在拚事業,這時就要靠朋友。朋友有多種:多年深交且無所不談的密友、在你生病或需要時可以伸手幫忙的摯友、共同興趣的朋友圈,如旅遊、美食、高爾夫球或讀書會等,還有網路上的朋友,都能滋潤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獨居而不孤寂。不僅老友要聯繫,還要交新朋友,才能帶來新見解、新視野。讓我們獨居而不孤寂。6.家人也不能疏忽:記得打電話問候兄弟姊妹,孫兒需要照顧時也要適時支援,培養祖孫情。趁年輕時超前部署,如果大都做到了,相信未來的獨居生活會很豐富、充實、快樂且滿足。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看似輕微眩暈卻是中風徵兆!醫師提醒做好一事很重要
「眩暈」、「頭暈」傻傻分不清?馬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鴻清解釋,一般頭暈只會感受到頭重腳輕、頭腦不清,但眩暈一發作,患者強烈感受到四周景物都在移動,出現好像是地板浮起或天花板塌陷的感受。林鴻清提醒,通常周邊型眩暈來勢洶洶,中樞型眩暈症狀雖輕,卻可能是致命腦中風警訊。周邊型暈眩與內耳有關,一旦發作來勢洶洶。林鴻清說明,眩暈成因可分為「周邊型暈眩」及「中樞型暈眩」。造成周邊型眩暈的原因,主要是內耳及前庭相關問題。因「耳石脫落症」造成的眩暈尤其常見,因頭部受撞擊,如車禍後耳石脫落,一動就會天旋地轉,此類眩暈短暫卻重複發作,誘發時機多在起床或轉頭時。另外,耳部前庭神經發炎、梅尼爾氏症同是引起周邊型眩暈的原因。林鴻清說,前者通常伴隨呼吸道感染,火氣大、睡眠不足或壓力大者是高危險群,造成的眩暈會持續好幾天,隨時間漸漸緩和;後者引發的眩暈最兇猛,每次發作約半小時,一定會暈到嘔吐,逼著患者跑急診。中樞型眩暈看似輕微,卻是中風前兆。眩暈有時是中風前兆,因為眩暈症狀可能是內耳的部分微血管阻塞所造成,一旦出現這類眩暈,意味著人體的血管已出現問題,若未及時就醫改善,體內中大型血管也可能漸漸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反應,甚至演變成中風。林鴻清表示,中樞型眩暈屬於由腦幹或是小腦中風所引起,中老年族群且有三高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是高危險族,發作時可能會持續多天走路不穩,屬於中風徵兆,不容小覷。中樞型眩暈發生比例較周邊型眩暈低,卻遠比周邊型眩暈危險,應盡速就醫。伴隨耳鳴或突然聽力下降,需提高警覺。嚴重中樞型眩暈者可能是腦幹血管出問題,影響生命中樞運作,一旦心跳、呼吸等失去控制,就會送命。一般而言,中樞型眩暈天旋地轉較輕微,眩暈造成的惡心嘔吐,也可能被誤認是腸胃炎。林鴻清提醒,眩暈症狀有時會伴隨耳鳴或突然聽力下降,有類似症狀就要提高警覺。隨時擔心「大怒神」般的天旋地轉突然降臨,誰也不開心。基隆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楊濟匡說,想預防最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可從改善睡眠不足著手,透過規律運動,讓睡眠品質變好。均衡飲食也能改善疲勞,飲食力求清淡,避免太鹹,減少耳類淋巴管不平衡機會。發作期勿喝茶與咖啡,咖啡因會影響睡眠、誘發眩暈。楊濟匡提醒,由於咖啡因會影響睡眠,進而誘發眩暈,建議眩暈發作期間一到兩周不要喝茶類或咖啡。受眩暈所苦的民眾千萬別硬撐,有症狀就應就診,避免大發作而天旋地轉,藥物在血中應達到穩定濃度才會有作用,若不斷嘔吐,即使立刻就醫服用口服藥,效果恐有限。拒絕中樞型眩暈找上門,除藉由健康生活型態、規律服藥控制三高,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強調,補充白開水很重要,門診許多患者的水分攝取來源中,白開水竟不到1000c.c.。許多人喜歡以茶、咖啡取代白開水,但這兩種飲品利尿,無法完全調控水分。服用降血壓藥患者,轉換姿勢務必慢慢來。鍾伯欣觀察,患者一暈就會不愛吃降血壓藥,反而造成血壓控制不佳。另外,他發現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個性較急躁,患者時常因心情起伏劇烈,動作太快,如迅速起床或快速由坐姿改為站姿,可能增加姿勢性低血壓機會。患者血壓是靠藥物調控,無法像一般人在變換姿勢時,能及時調整血壓。鍾伯欣提醒,服用降血壓藥的三高患者應注意「姿勢」,學習放慢步調,避免快速改變姿勢,就可以有效改善頭暈。遇到急性眩暈發作,應盡快找個安全的平面橫躺下來,身體盡量不要移動,如果出現「顏面失調、口齒不清、手腳麻木無力」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並配合醫師的指示積極治療。
-
2020-11-27 科別.新陳代謝
餐餐有魚又有肉也能瘦?糖尿病患開心:右腳也不痠了!
61歲徐姓男子罹糖尿病20多年,原本體重84.1公斤,一天注射四次胰島素加上口服降血糖藥控制血糖,胰島素一日總劑量可達91單位,傳統上注射胰島素會有體重上升的副作用,右腳也常喊膝蓋痠痛,吞一堆葡萄糖胺,加入台中榮總雲端減重飲食控制2個月後,今天開心分享,自己不但瘦近5公斤,血糖控制獲改善,改為一天注射3次胰島素,最開心是肚子消了,右腳也不痛了,不用吃葡萄糖胺了。徐姓病患說,他依照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由承建議,餐餐多選用雞肉、魚肉,蔬菜,菜色很「豐盛」,已經到了雙主餐程度,飯量減到不半碗,熱量控制一天在1800大卡,結果他一天大約吃到1300大卡就很飽,餐與餐之間不會餓,也不用吃零食,很多親友看到,還詢問他「這真的是減肥餐嗎?」徐姓病患說,在第一個月瘦下2.3公斤,胰島素也漸漸調降至一天67個單後,血糖控制也改善,糖化血色素八月初為7.2%,十月底測量已降至6.5%,減了4.9公斤,「肚子漸漸消了很開心」,體重下降後的好處是,除了減藥以外,右腳也不痛了。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由承說明, 徐姓病患採用的是低碳飲食,採用飽足感高的蛋白質原型食物,例如魚、雞、蛋、豆類等,以及大量蔬菜,控制總熱量在一天1800大卡,記得要掌握均衡飲食,飯要吃,每餐約100大卡,約不到半碗飯,可用五榖飯取代白飯,避免加工、油炸食物,多吃原型食物,一餐當中,水果、飯二擇一。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結合糖尿病衛教中心、健康與體重管理中心、一般外科、胃腸科與家庭醫學部共同成立體重管理整合門診,為推廣居家減肥運動,不但拍攝「彈力帶運動」教學影片,並且在今年9月推出「雲端減重」,病患在家上傳每餐吃的食物、體重,並由醫師及營養師即時回覆。
-
2020-11-26 科別.新陳代謝
難瘦想哭?32歲吃素的他低碳飲食 2月瘦10公斤
台中市32歲江姓醫院員工吃素,外食族的他,常吃加工類豆干、豆輪、素火腿等居多,瘦不下來,且有脂肪肝,二個月前加入台中榮總雲端減重,採取低碳飲食,經調整為飽足感高的蛋白質原型食物如蛋料理取代,一天總熱量1300卡就可以吃很飽,成功減下10.9公斤,肝指數從197降至20正常範圍。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由承說明,江姓員工採取低碳飲食,即採用飽足感高的蛋白質原型食物,大量蔬菜例如早餐無糖豆漿、二顆茶葉蛋加一根香蕉,可以撐到中午,中午蔬菜加煎蛋,五榖飯不到半碗,晚餐也有三色蛋,掌握均衡飲食、控制總熱量,可用五榖飯取代白飯,多吃蛋料理、豆漿、豆類等高飽足感的原型食物,一餐當中,水果、飯二擇一。鄭由承說,減重最重要的環節為飲食控制,台中榮總體重管理整合門診雲端減重,使用台中榮總與研華科技共同研發的糖尿病先導照護平台,病患加入返家後照護APP後,拍照上傳每餐吃的食物、體重,並由醫師及營養師即時回覆,教導如何調整,優點是省時間、做中學,而且接受度高,醫師看診也可以藉由飲食紀錄與患者討論,建構客製化的減重模式。江姓醫院員工說,他大學時期曾採不吃晚餐、大量有氧運動減重,但無法持久,很快復胖至90公斤以上,即便運動、控制熱量,但因無法達到飽足感而瘦不下來,直到加入台中榮總雲端減重,經醫師鄭由承指導,調整飲食,熱量控制在一天1300大卡,就能吃很飽,也不會想吃零食,搭配運動,很好執行。
-
2020-11-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健檢名醫抗癌14年的領悟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抗癌十四年,他在38歲那年得到大腸癌第三期的診斷,領悟到「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 此後改變生活型態,投入預防醫學,以下是他的分享:以前當開業醫師時,我是永遠滿診「拚命三郎」,病人從早看到晚,買了早餐到下午都沒吃是日常,38歲那年,一份「大腸癌三期」診斷報告,彷彿老天爺讓我抽取命運、機會卡,找回更滿意的生活,翻轉我對健康認知,用餘生讓更多人享受「那每個年紀能達到的最好狀態」。十多年前,當時醫師絕大多數將重心放在治療疾病,多數醫師知道均衡飲食、調整作息的重要性,但大家還是從早忙到晚,「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這句話是真的,在確診前,我其實已發現自己糞便有出血現象。但醫師面對患者和面對自己不同,看到病人糞便潛血,一定耳提面命要他去檢查,但自己遇到,我自行診斷應該是痔瘡。我清楚記得,38歲生日剛過,我去做了一次健檢,結束後我到診間聽報告,「你疑似有大腸癌」聽那名醫師說出這幾個字後,我什麼反應都沒有。我只回應了一句「喔!大腸癌,我檢查做完了,可以回去嗎?」直到回到家,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當下我最先打了一通電話給專攻大腸癌的醫學院同學,詢問對方意見。我掛掉這通電話後,想起自己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說不害怕是假的。」心情最糟糕的階段是確診後一、兩天,因為我不確定是早期癌還是末期,在拿到健檢中心的轉診報告後,我隔天就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當初最怕診斷期別是第四期,「等待結果是最煎熬的,未知是最恐懼的。」直到確定自己是第三期,心中的一顆大石頭才緩緩放下。後來一位腫瘤科同學跟我說,他估計大腸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有五成,這消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再加上生病期間許多貴人、老師親自上陣為我開刀切除癌細胞,大學同學擔任我的主治醫師、在藥廠的同學也幫我找到很好的藥物。我漸漸坦然接受、對康復抱有信心,連妻子都說,我的優點是即使罹癌,也不會對旁人發脾氣。今年是我抗癌第十四年,在這段期間,我常常告訴自己,生病不是犯罪,但要承認過去生活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那份「大腸癌三期」的診斷報告,讓我學到教訓,正視生活需要做出改變。我從肉食主義者變身均衡飲食主義,花更多時間運動,跟以前在診所的拚命三郎作息比起來,我更滿意現在的生活型態,行醫理念也因罹癌而改變。以前在診間,我只要求患者從有病進步到沒病,但我完成大腸癌療程,回到職場的第一件事是關掉診所,轉換跑道投身健檢領域。十多年過去,我在臨床發現,一般民眾在35歲之後,多達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開始出現大腸瘜肉。「瘜肉不一定會變成癌症,卻是風險。」我認為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賭注。加上近年多位藝人在30多歲就確診大腸癌第三期,我開始建議民眾25歲後開始預防健檢。健檢不只是為了避免罹癌,更應該追求「健康」,是讓每個人在自己當下的年紀,達到最好狀態,更加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調整生活型態,擁抱健康快樂的人生。名醫檔案/洪育忠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 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慢性疾病診療、體重控制、常見一般疾病診療興趣:騎腳踏車、聽音樂、寫字經歷: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主任醫師、耕莘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祐誠診所院長醫學辭典/大腸癌大腸癌連續12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大腸癌患者不論男女,以60至79歲最多,但各年齡層都有,4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約占6%,以我的門診為例,年齡最小的大腸癌患者是十多歲的國中生。大腸癌治療進步,副作用低,但愈年輕的患者愈容易復發。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代表癌細胞特別「厲害」,攻擊可能又快又猛。但大腸癌是最可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一般民眾5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整理/記者陳婕翎
-
2020-11-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糞便出血以為痔瘡!大腸癌三期翻轉我對健康的認知!
以前當開業醫師時,我是永遠滿診的「拚命三郎」,病人從早看到晚,買了早餐到下午都沒吃是日常。38歲那年,一份「大腸癌三期」診斷報告,彷彿老天爺讓我抽取命運、機會卡,找回更滿意的生活,翻轉我對健康認知,用餘生讓更多人享受「每個年紀能達到的最好狀態」。醫師忙碌 沒比一般人健康十多年前,當時醫師絕大多數將重心放在治療疾病,多數醫師知道均衡飲食、調整作息的重要性,但大家還是從早忙到晚,「醫師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在確診前,我其實已發現自己糞便有出血現象,但我自行診斷應該是痔瘡。38歲生日剛過,我去做健康檢查,結束後到診間聽報告,「你疑似有大腸癌」當時我什麼反應都沒有。我只回了一句「喔!大腸癌,檢查做完了,可以回去嗎?」回到家,才真正意識到發生什麼事。當下打電話給專攻大腸癌的醫學院同學詢問意見,掛掉電話後,想起自己上有父母下有妻小,「說不害怕是假的。」老師為我開刀 同學主治心情最糟糕的階段是確診後一、兩天,因為不確定是早期還是末期,我隔天就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等待結果是最煎熬的,未知是最恐懼的。」直到確定是第三期,心中的一顆大石頭才緩緩放下。一位腫瘤科同學說,大腸癌第三期五年存活率有五成,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再加上有貴人、老師親自上陣為我開刀切除癌細胞,大學同學擔任我的主治醫師、在藥廠的同學也幫我找到很好的藥物,我漸漸坦然接受,對康復抱有信心。從肉食變均衡 花時間運動今年是我抗癌第14年,在這段期間,我常告訴自己,生病不是犯罪,但要承認過去生活確實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那份「大腸癌三期」的診斷報告,讓我學到教訓,正視生活需要做出改變。我從肉食主義者變身均衡飲食主義,花更多時間運動,跟以前在診所的拚命三郎作息比起來,我更滿意現在的生活型態,行醫理念也因罹癌而改變。建議25歲後 開始預防健檢以前在診間,我只要求患者從有病進步到沒病,但我完成大腸癌療程,回到職場的第一件事是關掉診所,轉換跑道投身健檢領域。十多年過去,在臨床發現,一般民眾在35歲之後,多達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開始出現大腸瘜肉。「瘜肉不一定會變成癌症,卻是風險。」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賭注,建議民眾25歲後應開始預防健檢。健檢不只是為了避免罹癌,更應該追求「健康」,是讓每個人在自己當下的年紀,達到最好狀態,更加傾聽身體的聲音,及時調整生活型態,擁抱健康快樂的人生。洪育忠現職: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預防醫學、健康檢查、慢性疾病診療、體重控制、常見一般疾病診療興趣:騎腳踏車、聽音樂、寫字經歷:●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主任醫師●耕莘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祐誠診所院長
-
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 陪你健康 長壽 慢老
臺北市是六都中老年人口占比最高城市,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截至109年9月,全臺65歲以上人口已占15.86%,而臺北市達18.8%,預計於2021年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讓每位長輩生活在健康、快樂、安全有尊嚴的環境,與整個城市慢慢「憶」起變老,是高齡友善宜居城市能帶給市民最大的福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表示,如何讓長者「健康長壽」、「活躍老化」、「在地老化」,達到「安居樂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社會穩定狀態,是臺北市一直以來的高齡者政策構想與規畫方向。什麼是高齡友善城市?世界衛生組織(WHO)為因應高齡社會快速來臨,2007年提出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八大面向,包含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大眾運輸、住宅、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通訊與資訊、社區及健康服務,分別提出行動方案與執行建議,提供長者更貼心、有感的健康、安全與友善服務。而臺北市透過「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推動平臺,結合市府策略地圖的「精進健康安全」主題,整合各局處將資源導入八大面向,例如2011年起依循國家政策臺北市12行政區全面推動「高齡友善城市」,2016年成立健康城市跨局處推動平臺,結合各局處資源,加速高齡友善城市的腳步。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與臺北市亮點方案1.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深入民眾生活的巷弄改善,優先考量行人安全,透過標線型人行道劃設改善行人通行環境、禁停紅黃標線調整規範停車。2.大眾運輸持續補貼公車業者汰換低地板公車,提供年長者、身障者、孕婦、幼童及民眾更安全、舒適的無障礙運輸環境。3.住宅辦理居家安全簡易修繕費用實施計畫,協助長者家庭進行居家安全評估、修繕。4.社會參與開辦「長青樂活遊臺北」,提升長者生活品質、豐富生活樂趣。5.敬老與社會融入開辦「長青學苑」、輔導在各行政區國中、國小設置「樂齡學堂」,推動健康促進,增進長者身體健康及知性涵養;另外,運動中心公益時段與免費公益課程,提升高齡民眾運動頻率,養成規律運動習慣。6.工作與志願服務辦理原住民長者志工提供文化傳講服務,安排前往國小、幼兒園、福利機構進行文化傳承、原住民樂舞及技藝教學等課程,建立自我價值。7.通訊與資訊資訊結合教育,運用「數位希望號」行動式教學車實地走入社區,客製化課程,幫助長者可運用電腦科技,處理日常生活問題。8.社區及健康服務結合社區資源推動促進身體活動、認知╱情緒支持、均衡飲食、口腔衛生及慢性病預防等課程介入,營造高齡友善支持環境;另提供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服務,提升長者免疫力;針對失智症長者依確診疾病程度提供多元化的活動課程,以維持其日常生活模式。黃世傑局長指出,為迎接超高齡社會,衛生局以預防及延緩失能為主軸,整合相關局處資源成立資源合作平臺,透過「跨領域資源整合」、「師資培訓與社區人員增能」、「教材教具共享運用」及「資源轉介」四大面向,讓有限資源運用最大化,全方位部署臺北市高齡健康政策,打造健康長壽城市,落實聯合國在地老化與健康老化目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0-11-0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宏觀改革三支箭 從根本解決救健保
健保因再度面臨財務危機,受到普遍關切,但其深層問題至少有下列三項,必須從根本徹底解決。 一、台灣只有全民醫保,沒有全民健保,預防保健、健康促進應納入健保給付 台灣健保以普及性、就醫可近性、民眾滿意度及費用控制,名聞於世,在傳染病控制及整體公共衛生方面,卓有成效。然而在世界各種健康國家的評比中,台灣的排名遠不及日本、北歐、新加坡、西班牙等,且幾乎從未進入前十名,台灣的平均餘命也早已被韓國超越。更重要的是,雖然醫療支出(以健保為最大宗)不斷增加,就醫次數冠全球,壽命也延長了,但依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卻是不健康(失能)的餘命延長,這與其他實施全民健康照護的國家大異其趣。另方面,平均餘命在族群、城鄉、教育、貧富間的差距也不斷擴大,亦即健康的不平等情況越來越嚴重,而這是WHO評估醫療體系的重要指標。原因何在?台灣近年來不論所得、教育、生活型態等階級,差距都不斷擴大,高階層人士多從事養生、運動、戒除有害健康的行為;而低階級人士則反之。從可預防的疾病及死亡上觀察結果,根據2013-16年國民健康署的調查,18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高血壓25.2%、高血糖11.5%、高血脂22.6%,至於65歲以上高齡者,三高幾乎人人有獎;中壯年肥胖比率三成;現今青少年炸雞、含糖飲料不離口,每日五蔬果只是口號,學校的營養午餐應是均衡飲食最好的學習場域,但顯然效果不佳,且台灣大學生是附近國家中最不運動者。健保在第一期規劃及立法時,以及二代健保修法時,均擬將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納入給付項目,但遭到若干短視的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雇主,甚至某些病友團體反對,認為應由公務預算支出。然而政府財政僅負擔健保費36%,就已捉襟見肘,用於預防保健的费用,就算國民健康署加上疾管署,仍不及健保支出的1%,與先進國家的3-10%不可以道里計。「上醫醫國(完善國家總體的衛生福利政策)、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將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納入健保給付,才是可以達到三贏最高明的政策,否則只能算是下醫而已。二、尊重生命,醫療不只是在延長生命,也應減少不必要的痛苦。什麼是生命?不同社會文化及個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依醫學定義,人生的開始是「活產」,亦即胎兒離開母體,有心跳、呼吸及隨意肌的動作(代表腦部的運作)。因此北歐國家,多尋求反璞歸真,即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心跳、呼吸,需依賴各項醫療設備,如植物人、重度失智、無法緩解的疼痛,即可選擇拔除維生設備。末期病人,經醫師判定,當前醫療已對病情無任何助益,則以積極照護取代積極治療,不再施以心肺復甦術的急救。首創安寧病房的馬偕醫院賴允亮醫師說:「只有呼吸及心跳,不代表生命」;安寧照護之母,成大醫院的趙可式教授,倡議以照護身、心、靈的臨終安寧照護,取代無益的「積極治療」。台灣在2000年已通過「安寧緩和條例」,2016年通過「病人自主權益法」,2019年開始實施,但由於各界衛生主管機關推動有限,每年健保支付末期病人的無效治療,多達千億以上。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認為,根據他多年行醫的經驗,末期病人強迫飲水及灌食,反而會增加病患的痛苦。醫學教育除了教導如何延長生命外,更要教導如何減少病人及其家人不必要的痛苦。到目前為止,人總有一天會過世,與其延續痛苦的生命,不如好好說再見。當然,什麼是生命,每個人認知不同,如果自認為植物人也是人,應予尊重,但是否應負擔較高的部分負擔,則值得討論。三. 提升關懷,促進全民健康孤獨有害健康,孤獨與憂鬱症、失智、自殺、身心症、失能等均有高度關聯。台灣因為不婚、不育全球第一,加以外出就業,獨居者達千萬人,當然以老人比率最高。根據衛福部的報告,2019年使用抗憂鬱藥物者近140萬人,需服用安眠藥者達到426萬人,每年服用安眠藥9.18億顆。因此如何由政府與民間合作,提升對獨居老人的關懷,對全民健保將有極大助益。例如民間多個團體在推動的「時間銀行」,提供時間關懷獨居老人,就是很好的方式。此外,也可提倡籌組「第三家庭」。因每個人都有第一家庭(原生家庭),但因不婚、不育,很多人沒有第二家庭(婚姻及子女),這是造成獨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不但同性可以結婚,也應鼓勵沒有血親及婚姻的好友、知交,組成第三家庭,相互扶持。而這更有待政府、民間推動,及訂定相關法規。救健保,提高健保費率僅是頭痛醫頭的末端,以上三項政策的宏觀規畫實施,才能進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真正挽救健保。
-
2020-11-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健食品不是有吃有保庇 藥師:別跟3類藥物一起服用
74歲許伯伯患有心律不整,最近聽親友推薦吃魚油可以降血壓、抗血栓、保心顧眼好處多,許伯伯聽了以後很心動,但因為本身在服用藥物,擔心會有副作用,便前往醫院諮詢。藥師評估許伯伯服用的藥物為抗凝血類,若再吃魚油一類保健食品,恐產生加成影響,增加出血風險,遂即時衛教正確用藥觀,強化許伯伯對保健食品的認知。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兩者差異在這裡近年保健風氣盛行,不少人常抱著「有吃有保庇」、「有病治病,無病安心」的心情,服用各種健康、保健食品。但市面上健康食品、保健食品琳瑯滿目,多數人都不清楚兩者差異,甚至在服用藥物的同時,補充多種保健類食品。王平宇說明,成為「健康食品」須有嚴格的審查標準,如:市面上部分魚油、紅麴產品等,有科學證據顯示其具生理調節及保健功效,並在產品包裝上標有健康食品標章(小綠人)及認證字號;而常見「保健食品」如:膠原蛋白、酵素等,僅做為一般食品使用,沒有實證證明其保健功效,且日常所需的營養素,透過均衡飲食即可攝取,無需特別額外補充,且無論是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若食用不當、服用過量,反而會危害身體健康。3類藥物 易產生交互作用王平宇指出,服用保健類食品前,需確定食用原因、建議攝取量,若因慢性疾病正在服藥者,更要清楚該食品是否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以免食補不成反傷身,常見易產生交互作用者如:抗凝血劑、降血脂藥物、免疫疾病藥物等:1、抗血小板、抗血凝劑:勿自行使用魚油、銀杏、維他命E等具活血功用產品,以免導致皮下出血、胃出血、血尿、出血性腦中風等出血風險上升。2、降血脂藥物:需避免與同樣具降血脂作用的紅麴併行服用,因二者並用時,如同提高藥的劑量,藥品的作用與副作用都會加強,可能導致疲倦、黃疸、肝指數上升、發燒、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深色尿液等副作用發生機率上升。3、治療自體免疫疾病之藥物:需避免與人參、牛樟芝、靈芝等具刺激、活化免疫系統功用者併用,以免藥物治療效果下降,導致疾病加劇。高血壓、腎臟類疾病 避免攝取高鈉補給品此外,高血壓與腎臟類疾病患者應避免大量食用雞精、蜆精、食補液等高鈉補給品,以免加重病情。針對許多人認為「只要將時間錯開就能避免交互作用」,王平宇提醒,多數藥物的作用時效為24小時,無法靠錯開時間減緩交互作用,若真有服用需求,應先向醫師、藥師諮詢,避免弄巧成拙,產生不良影響。延伸閱讀: 胃潰瘍、顧胃可多吃胃藥? 小心適得其反!這些潛在風險先看懂 服用抗凝血藥飲食有禁忌!不能吃綠色蔬菜? 專家告訴你正確解答
-
2020-11-08 科別.婦科
怎麼知道自己是停經了?營養師教你該如何判斷及保養
【文、圖/摘自高寶《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作者崔西‧洛克伍德‧貝克曼】我怎麼知道我停經了?可惜在這方面並沒有專門的檢測,朋友們。這裡所使用的是「排除診斷法」,意思是醫生會排除其他可能干擾生理週期的病症。進行體檢,並且和妳的醫生討論妳的醫療、月經、體重以及家族史是非常重要的。妳也可能會接受賀爾蒙檢測、骨盆檢查以及超音波。藉由緩解並治療可能的潛在原因,或許就能揭露影響妳生理週期的真正異常因素。請注意:在釐清停經原因時,請記得,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停經並非互相排斥的。擁有健康的身體質量指數依然有可能出現停經,而身體質量指數過低或體重過輕並不一定會引起停經,身體質量指數過低或過高的人士依然有可能會月經來潮。減去4.5 公斤體重可能會讓月經停止,所以不要太糾結於身體質量指數的數字,因為它並不是顯示健康狀態的最佳指標。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有些人需要較多能量,有些人的需求則較低),所以我要善意提醒一下,請不要拿自己和他人比較,把焦點重新放在妳個人體重的歷史和增減變化上。我現在該怎麼辦?雖然沒有神奇的萬能療方,但養成新習慣例如降低壓力、減少運動量以及增加食量來平衡飲食中的營養(或者如果妳最近體重減輕的話,請增重),都能有助於讓妳的生理週期恢復。這不是精確的科學,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的身體是百分之百相同的,但我們知道這些行為上的調整能夠帶來巨大的轉變!小提醒:我是個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但我不是妳專屬的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妳不應該因為我的建議而不去找妳自己的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獲得適切的診斷,並且遵循他們所推薦的治療方案。停經的管理提高過低的瘦體素脂肪在策畫妳的生理週期中是不可或缺的。瘦體素,一種來自脂肪組織的賀爾蒙,基本上能夠刺激生殖賀爾蒙(促濾泡激素和黃體激素)為妳的生理週期提供動力,使其發揮作用。然而,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女性體內的瘦體素值通常過低,特別是如果她們刻意在飲食中戒除脂肪的話。瘦體素不足可能會讓妳失去月經,因為妳的身體不再能夠分泌必需的生殖賀爾蒙。事實上,生食飲食(定義為只食用水果和蔬菜)造成70% 的女性出現月經失調的狀況。這顯示了人體需要的不只是水果和蔬菜,才能夠讓月經來潮。在研究中,當女性逆轉過低的瘦體素值時,就能讓她們恢復生理週期,並且增加排卵超過50% 以上。在六個月後,每天多攝取360 卡導致體重增加1.6 公斤,能恢復因運動造成停經女性的月經和排卵。這證實了脂肪對於組成賀爾蒙、促進排卵,以及為生理週期充電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請增加妳的食物和熱量攝取來促進瘦體素分泌。在每一餐多吃一些健康脂肪,並且將妳一般的食量增加兩倍或三倍,以便在體內建構更多瘦體素。多吃整顆的酪梨、在餐點上淋更多橄欖油、添加草飼澄清奶油(ghee)或奶油在妳的炒蛋中、吃健康的堅果和種籽當零嘴,並養成少量多餐的習慣。增加體重多吃和增加體重(尤其如果妳最近曾經體重減輕)是治療下視丘性停經強而有效的策略。從下視丘性停經康復的女性在體重方面出現增加的趨勢,而未康復的女性體重則出現下降或維持不變。請記住,雖然下視丘性停經在身體質量指數20 或更低的女性身上很常見,但大幅度的減重(4.5 公斤或以上)也可能會誘發下視丘性停經,即使最終的體重依然被認為是「正常」或「過重」的身體質量指數。我必須重申,每個人都不同,所以在下視丘性停經方面,請務必將妳個人的體重歷史作為參考因素。少吃高纖下視丘性停經的女性患者有一個常見的特徵,就是食用低熱量和高纖的飲食。研究發現,遵守高纖飲食的女性較容易罹患下視丘性停經,雌激素值也較低。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下視丘性停經患者的身體非常努力地想要提高雌激素。身體想要找到一個雌激素的折衷數值,不太高也不太低。纖維就像掃把,會將雌激素掃出體外,因此可能會讓雌激素值變得過低。所以,如果妳攝取過多纖維,雌激素就會無法恢復到適當的數值。這是很不好的!除了雌激素外,纖維也經證實能夠降低黃體激素(LH)和促濾泡激素(FSH),而這可能會阻礙月經來潮。研究顯示,每增加五公克的纖維攝取,就和經期無排卵(也就是女性不會釋放卵子)之間有強烈的關係,進而可能導致下一次週期大量出血,並妨礙生育能力。低賀爾蒙濃度也和纖維攝取量較多有關,會導致更多無排卵的週期,而這也是不孕的一大風險因素。纖維(可溶性和非可溶性)會讓妳產生飽足感,一般來說是好事,但對於下視丘性停經的患者而言,它可能會壓抑妳的食慾太久,進而對妳的生理週期造成負面影響。直到妳的月經恢復之前,請多選擇非可溶性纖維而不是可溶性纖維,並且讓妳的纖維攝取維持在每天20 公克以下。避免食用大豆在一項系統性回顧和整合分析中,異黃酮和大豆蛋白質(例如豆腐、天貝、毛豆)都沒有影響雌激素值,但卻降低了停經前期女性的促濾泡激素(FSH)和黃體激素(LH),這表示食用異黃酮和大豆可能會讓這些重要賀爾蒙變得更少。為了避免讓促濾泡激素(FSH)和黃體激素(LH)降得更低,最好不要食用過多富含異黃酮的大豆類食品,像是黃豆、豆腐以及毛豆。存骨本維生素D 能讓生殖賀爾蒙維持在良好狀態,對於骨骼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維持良好的骨骼健康,對於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是關鍵。女性運動員當中骨骼礦物質密度過低佔了22% 至50%,相較之下平均人口才佔2% 至12%。如果運動員又不吃某些食物類(例如乳製品或脂肪)或是一般而言食量過少,她們的飲食中就可能會出現龐大的營養缺口,例如維生素D 和鈣質過低。骨量減少和骨質疏鬆症兩種病症都和骨質變少有關,也是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的長期併發症。此外,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人士也更容易出現骨骼脆弱的問題,而骨骼健康受到損害可能會提高壓力性骨折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保護妳的心臟研究證實冠心病(CAD)和次發性停經之間有顯著的關聯。運動性停經的女性患者比健康女性更容易出現壞膽固醇(LDL)、三酸甘油酯、糖尿病以及膽固醇過高。想要透過食物來保護妳的心臟,請攝取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像是全穀類、酪梨、扁豆、地瓜、蘑菇、橄欖油,以及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像是核桃和葵花籽。在每一餐中攝取蛋白質、健康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均衡飲食,來預防血糖飆高以及驟降的問題。緩和妳的健身計畫女士們,暫時別上健身房了。劇烈運動可能會造成月經期更長、停經以及無排卵的月經,而適度運動則會為健康帶來更有效益的成果。積極鍛鍊在心理上可能帶來更大的焦慮和壓力。妳的目標是減少目前所從事的任何體能活動,無論是完全停止或是稍減,進而恢復妳的生理週期。運動員們,請和妳們的教練一同找出切實際的行動方案,來幫助妳減少體能活動但又不至於危及妳的職業生涯。壓力不再壓力是下視丘性停經發展的一大主因。在研究中,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在瘦體素過低的女性身上較高,這是下視丘性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患者身上常見的特徵。事實上,停經運動者比正常月經來潮運動者的皮質醇更高。降低壓力是關鍵,因為在評量下視丘性停經患者的康復時發現,那些不再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人士身上出現的一個普遍因素就是皮質醇值較低。除了學習降低壓力技巧像是靜思冥想和深呼吸,富含Omega-3 的食物例如魚類、堅果,以及亞麻籽也經證實能減輕憂鬱、焦慮和壓力。研究顯示,運動員或許最能從這類食物中獲益。
-
2020-11-05 科別.兒科
秋冬季孩童要增加抵抗力 醫師:可用藥浴並按摩穴位
進入秋冬也是各種病毒為患的時機,林口長庚醫院今天特別結合中西醫,舉辦「打造免疫力,健康FOLLOW ME」活動,提醒家長要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及規律運動,另外,也教家長如何用中藥藥浴幫助孩童增強抵抗力。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婦兒科醫師郭順利表示,小兒外感疾病的治療上,孩童往往容易抗拒服藥,即便醫師已經矯味,讓藥物口感較佳,父母也不一定餵的了藥,而且小兒感冒往往因咳嗽、嘔吐劇烈,導致服藥困難。郭順利說,若遇到這類病患,藥浴依然能發揮作用,這時可利用藥物發汗幫助小兒散熱及恢復,以減輕父母餵藥的辛勞,並提升小兒免疫力與治療疾病。郭順利解釋,中藥藥浴應由醫師視病童狀況進行調整,若為風寒感冒(西醫病毒性感染),建議使用溫性藥物,例如荊芥、防風、藿香等;如為風熱感冒(西醫病毒感冒後併發細菌感染),這類偏熱性症狀,建議使用涼性藥物,例如黃芩、薄荷、魚腥草等。至於中藥藥浴的適用年齡?郭順利建議,5至6歲以下兒童因身體不大,可選擇用藥浴,6歲以上較大兒童則可改以泡腳或局部濕敷。藥浴溫度一般建議37至40度,頻率一天大概1至2次,若為預防性,約一周1次,由於藥浴後皮膚表面微血管擴張,家長要注意室溫應維持26度左右,以免藥浴完受寒,體溫散失過快。另外,在藥浴或洗澡時可配合經絡穴位按摩輔助,如小兒發燒時按摩瀉天河水、推三關,咳嗽時按摩天突、膻中或上背的風門、肺俞穴,對於治療與恢復都有助益,平常也可用荊芥、防風、佩蘭藥浴,預防孩子過敏或感冒,或是透過捏脊法,疏通背後膀胱經,都可增強孩童的免疫力。郭順利也提醒,小兒感染症狀往往變化迅速,孩童生病時應注意其活動力與意識狀況,若有發燒嚴重、熱痙孿、意識不清,應盡速就醫,配合西醫檢查以釐清病因,並早期接受治療。
-
2020-10-31 新聞.生命智慧
醫院院長癌末竟舉辦生前告別式... 老婆:面對死亡不是只能等死,道歉也道謝才能「生死兩無憾」
「滿馬桶的鮮血,我心想糟了...」我是如何發現自己得了大腸癌?事情是這樣開始的。約莫半年多前,云的生理課程上到消化系統,提到「團塊運動」是促進便意的一種機制,我還笑笑的對她說:「老爸最近的團塊運動比較明顯(大便習慣改變),每次吃完東西都想去大便。」心想,可能都吃得太多了!之後,陸續擦屁股時,衛生紙上有血漬⋯⋯應該是痔瘡吧!最近坐著打電腦的時間比較久。有時,大便上有暗黑色的血跡,有時則一、兩滴鮮血滴在大便上。受過醫學訓練的我,知道要觀察自己的排出物,如:尿液、大便、痰液等,但總不以為意。近來,裡急後重感增多了(這個名詞不知是誰創造的,真是傳神,沒有經歷過的人還真很難體會。)總是很想去大號,去了又解不出什麼?之前幾個月,蘭和茹就一直勸我去找醫師,我因為忙,也因為實在不好意思找同事麻煩,總是回說:「我就是醫生!不過是痔瘡而已。」就在昨天,放假在家,大約下午1點出頭,覺得想放屁就⋯⋯。咦!怎麼沒聲響?屁股一股熱熱的,心想不妙,趕緊脫下褲子,沒事,接下來拉下雪白的內褲,嘩!一大片血紅,趕緊又坐上馬桶,唏哩嘩啦一陣之後,滿馬桶的鮮血、血塊,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痛啊!愣了一下,心想糟了,一定得去大腸直腸科看診了。整個早上,在高醫院區裡東奔西走,看診、衛教、抽血、X光、心電圖、營養照會,耗去不少時間。與王醫師十多年沒見了,他的容貌沒什麼大改變,相當客氣,看了我的資料,向我解釋,大致與我原先預料的八九不離十,他幫我做了肛門指診,說腫瘤可能距肛門口只有3~4公分,若要保留肛門,勢必要做放射治療,因CT(電腦斷層)報告有淋巴結轉移發現,所以要做Port-A(人工血管),以方便日後化學治療。下週一等待通知辦理入院、麻醉照會,週二排MRI,週三進開刀房做port-A及經肛門腫瘤切片及冰凍切片手術,若有組織的證明,週四就可以開始化學療法了。接著化療、放療,有沒有機會做病灶切除都還不知道呢?無論如何,抗癌之路開始了,這一仗攸關生死,我常說:「智者無慮、仁者無敵、勇者無懼。」我能否做一個稱職的勇者呢?希望老天給我更多的勇氣坦然去面對,渡過這一切。王醫師與張個管師一同來查房,很直接地告訴我,MRI報告出來了,雖沒有明確的meta(轉移),但仍認為首先要R/O(懷疑),對於rule out這一英文名詞,從我當醫學生至今已使用不知多少次,字義分明是排除,而臨床上卻是「優先認定,直至排除為止」。自己應該算是第四期了吧!不菸不酒,丈夫為何罹大腸癌?老婆尹亞蘭:「他愛吃肉、常去吃到飽」癌細胞最喜歡糖,在他的實驗中發現越高糖濃度環境,癌細胞長得越快。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癌症與生活息息相關。他不抽菸、不喝酒、但不愛運動、很少喝水,飲食習慣也是關鍵,他不吃海鮮、魚類,愛吃臘肉、牛肉、燒烤、炸雞等,常喜歡上網找好吃的、吃到飽餐廳並購買餐券,假日帶著孩子吃大餐。家中吃的總是他吃最多,我平常上班喜歡吃素食便當,青菜多了,他說:「那是在吃草,我又不是牛。」因為工作關係,我不常準備晚餐,只要覺得老公孩子喜歡吃,他們開心吃什麼,我從不限制,因為買了餐點家人不吃也是浪費,所以,總買些他們愛吃的食物,完全忽略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加上從小養成的惜福觀念,常有過期食品送到他的肚子裡,他常說:「過期只是過了嚐鮮期,不代表食物壞了。」這些言論我也不知對錯,只能尊重他的選擇。發現病症的前二年,他特別喜歡火鍋、燒烤二吃,有一次吃完後一不小心放個屁就「剉賽」出來,他很不好意思,我還一直安慰他:「沒關係,應該是吃多了,腸胃不好。」或許,那個就是前兆,我們卻都一直去合理化解釋,「如果」我有那個靈敏度要他去檢查,「早知道」應該要提醒他,或許他就不會那麼嚴重才就醫了。可是再多的「如果」、「早知道」對現在而言都無濟於事,我只能提醒大家只要有異常前兆,都要把它當成一回事,這是上天的好心提醒,切記!自從107年1月份他接受股骨頸內固定手術後,走路變得緩慢,短距離他可以自行走路,長距離的話就由我推輪椅,減少他時間及體力上的耗費。他還是堅持回醫院上班,做些行政業務。2月23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後,他不用再為治療請假住院,上班的日子請我推輪椅帶他參加醫院的委員會開會,算是貢獻最後的建言吧!當下我的眼淚在眼眶內打轉,他在對他的過去告別與交代,就像當初擔任醫療副院長時經常被指派為「主驗官」,我知道此時他正在享受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成就感,當初所認為的辛苦,現在卻是最美好的回憶,凡是在生命中經歷的必留下痕跡。有一次幫他敷臉時,他突然說:「我最近常在想,我走的時候會是什麼情況?不知會不會痛苦?」我說:「照顧病人時看過很多死亡,最主要就是呼吸一瞬間,那口氣有吸到就活著,沒了就走了。」我跟他再保證,「你不清醒時,我是你的醫療決策代理人,我會選擇一些治療讓你減少痛苦。不管怎樣,我都會想辦法促進你的舒適。」人生被疾病「快轉」「生前告別式」完成見老友最後一面的願望看著他的痛苦,我心痛不已,我輕輕的握著他的手,靜靜地聽著他的述說,回想著認識他是從學生時代開始,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出社會闖蕩人生,直到事業高峰,現在面臨到疾病威脅,甚至已至生命盡頭,都有我的陪伴。他還如此年輕,成就經歷卻是如此豐富(30歲當市立醫院最年輕的主任,40歲當副院長,43歲當院長,46歲自辭院長一職),我覺得他的人生是不小心被上天「快轉」了。我當下決定要為他辦個「健裕的快轉人生」的生前告別式。107年3月14日我著手計畫他的生前告別式,當時他拒絕我辦這個活動,他說:「算了吧!大家都在忙,怎麼好意思麻煩朋友來看我啊!」我自己私底下聯絡他的同學,詢問意見。院內同事來看他,提及:「生前的活動我們可以穿美美的來參加,而喪禮的衣服不能太花俏,要為我們這些愛美的人著想啊!」他聽完後有點心軟,不排斥、不限制、不鼓勵。在這期間我也一直說服他,跟他分析辦這個活動不只是為了他,因為他曾當到院長這個職務,受他幫助的朋友不少,還要為了那些想說感謝,卻苦無機會的朋友著想。況且參加這活動的同學不只來看他,更能看到一起來參與的其他同學,算是另一場的同學會,讓許久不見的同學多一次聚會的機會。所以,當你跟師長、朋友、同學、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同時,也讓他人有這個機會跟你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讓生死兩無憾、生死兩相安。有天我為了要找尋辦活動所需的照片無法陪伴在旁,怎知回到他身邊時,他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他說:「剛剛蹲下去,站起來時,無法站起,一口氣提不上來,差點走掉。」我要求他前去住院,他堅持不肯,只說需要氧氣機就好。他無法脫離氧氣太久,所有的日常活動都須戴著氧氣鼻導管,氧氣製造機隨時在旁,他還是一如往常的要求坐在客廳,可以陪著公公婆婆,我不敢再離開他,把筆記型電腦帶在身旁,一邊陪他一邊製作活動報告。我知道我一個人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活動的內容,於是晚上趁他睡著時與孩子們分享我的構想「人生的畢業典禮」、「畢業證書」等,孩子們依個人能力認養工作。云、珽負責照片翻拍、掃描、影片製作及播放,云的同學幫忙當天活動拍照及攝影,茹提供以前住院時拍攝的照片及活動當天陪伴裕,翔是當天活動主持及PPT製作,我是當天活動主講者及總召,還必須找出舊照片,讓孩子掃描翻拍,融入報告。孩子們想到要有活動流程表,成立一個LINE族群,製作QR code,方便參加者自行下載照片,務必讓每個來參加的朋友賓至如歸。我從這裡發現孩子的潛力無窮,有創意、有行動力,我只陳述我的想法與構想,他們便要我去休息保持體力。隔天早上流程表及QR code就交出來了,原來我一直認為還沒長大的孩子都能獨當一面了,那種全家人同心協力的感覺是這麼的美好。4月9日裕呼吸急促的症狀沒有改善,我先去民生醫院家醫科門診安排安寧病房的住院事項,為了載運路途上的安全,我找了私人救護車協助,救護車上有氧氣以及簡單的監測設備,要離家前他握著公公婆婆的手說道:「我這次去醫院可能就回不來了,我不能再為您們盡孝,對不起!」公婆說:「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住院後當我提及4月15日這個活動時,病房內的所有同仁都一致的贊同並給予協助,我許多的擔心都迎刃而解。活動會場的布置、活動當天氧氣筒的準備、醫療團隊會幫我留意裕當天的身體狀況,讓我無後顧之憂。我真的感恩這麼多的貴人相助,才能一步步順利完成。院內同仁知道他住院了,有些人無法在活動當日前來的,會提前來探望他,有些退休的員工怕當日活動人太多,無法表達感謝之意,提早來道謝。我利用這段期間繼續完成活動當日的報告內容,製作畢業證書。事先徵求公婆同意,由他們頒發這張健裕人生最後的畢業證書。「健裕的快轉人生─畢業季」活動正式開始4月15日一早我先將健裕安置好,協助會議室開門、停車場開放,很多同仁都自動自發前來協助,我們在會場布置了簽到區;點心區,讓參加者可以休憩,和許久不見的同學聊聊;還有卡片書寫區、小卡收集盒(有些想感謝的話說不出口,可用寫的)。整個活動簽到人數:國中部分8人;高中部分7人;大學部分34人;研究所部分20人;泌尿科相關27人;民生醫院73人;其他4人,很多不能來的朋友都轉來了問候的卡片。為了考量他的體力及氧氣使用,整個活動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早上8:50分他坐在輪椅上,我推他入會場,全場的朋友、同學給他熱烈的鼓勵掌聲,活動就此開始。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只在健裕生命中的一個小階段出現,有的是國中、有的高中,有的大學、有的是研究所,就連父母親也無法百分百的陪伴,透過這次的生命回顧,每個朋友都能更了解健裕。在照片的顯現中,從黑白照片漸漸地變彩色;由稚嫩臉龐到帥氣、成熟;照片中的人由拘謹漸漸轉為開朗,每個階段的照片都喚起當時同學及朋友的回憶。在高醫泌尿科當住院醫師時,師兄弟一起專業成長,在民生醫院時同仁間的共同奮鬥,為了醫院評鑑、教學醫院評鑑,彼此為了共同的榮譽一起打拼的日子,這些都是他生命的歷程,我和孩子在準備這些照片的同時,也更完整的了解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當然要為他此生打分數,人生該修什麼學分呢?我思考著,歸納成「家庭學分、學業學分、事業學分、愛情學分、財富學分、人際關係學分、健康學分」,他唯獨「健康學分」不及格,但已經積極補考,相當努力做治療,盡力而為,我們接收到他的誠意,同意予以通過,准以頒發畢業證書。健裕天生就是演說家,我請他準備「健裕的話」,他沒草稿就能侃侃而談,說的都是他今生的感觸,他對朋友的感謝與最後的叮嚀。病房同仁幫他準備了一束送給我的花,讓他能真正公開地感謝我,這才發現我最近一直在為他、為同學、為同仁、為朋友、為家人打算著,完全沒有「我」自己的存在,我也是需要抒發情感,需要被感謝的啊!嚴肅傷感的部分結束,接下來就是「心內話,大聲說」,輕鬆愉快、各自拍照,讓大家抱著愉快的心情返家。這場生前告別式充滿的是對師長以及貴人的感恩、對朋友治療期間一直陪伴著的感激、看到久別重逢故舊的感動、有滿滿的愛與關懷,來參加的人都體會到朋友在彼此心中的地位。會後,這個活動透過同學的分享,很快的被媒體得知,健裕覺得能將自己的圓夢計畫與更多大眾分享,讓社會大眾多一點討論,多認識安寧緩和醫療也是好事。其實,面對死亡之前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等死」,還能利用生命結束前「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讓活著的人除了可以減少悲傷,還可以減少遺憾,得到諒解,繼續開心的生活著。活動結束後不久身體狀況忽然急轉直下LINE族群上每天都有朋友加油打氣的關懷訊息,我說:「朋友都很關心你,我每天幫你拍張照,來製作打氣貼圖,讓朋友們知道你的狀況。」我都想好每天的問候語:4/19「努力過好每一天」、4/20「遇到困境微微笑」、4/21「給自己按個讚」、4/22「開心過著每一天」、4/23「替悲傷找個出口」。結果,4/21他因為病況改變,咳血痰,呼吸次數大於30次/分,我將問候語改成「愛,要即時說出口」,晚上7點,婆婆和我為他在床上洗頭、擦澡、泡腳,11PM左右我建議用藥讓他休息,在那之前我們拍了照片,並幫他穿上紙尿褲。護理人員給藥後,他呼吸次數能維持在20次/分、心跳穩定,他終於獲得休息。4/22 3AM心跳越來越快、呼吸次數增加,我想他應該醒來了,問他:「想翻身嗎?」他點頭,我請孩子協助一起幫他翻身,並用棉棒沾水潤濕嘴巴。直至早上6:20分我發現他手指呈現蓮花指,呼吸變慢,請護理人員協助一起幫他穿上褲子,我將造口袋換新後,6:55分呼吸、心跳停止,他的生命結束。我請女兒將LINE貼圖改成「為自己按個讚」,我對於他近期會死亡這件事,是完全沒有預期到的,只能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圓滿人生:健裕的心靈遇見安寧後 逐漸療癒了心靈 他沒給我辦畢業季part 2的機會,在活動一星期後就安詳離世,或許是天上的佛國收到他的入學申請,這麼優秀的學生當然愛不釋手。裕說:「我會盡量在早上離開,早上人手多,妳也可以不用那麼擔心。」他做到了他的承諾,星期日早上6:55分離開人世,讓我不用獨自處理他身後繁瑣的事,讓小孩也不用為了他而跟學校請假。這些好像都是安排好的,安排好他在人間的身後所有事,讓他無所牽掛的去佛國入學。我通知了玄空法寺、通知了生命禮儀公司以及通知公婆及家人,在LINE群組發布訊息,告知關心他的朋友們,不慌不忙的處理他接下來的八個小時,由禮儀車載著他回到家裡轉一圈,再前去布置好的靈堂。值得一提的是:離開醫院當時,急診室來了一批傷患,我們無法從那兒經過,改從醫院大門離開。我當時激動地掉下淚來,心裡五味雜陳,想著他今生的生命,能在最掛念的醫院結束,能獲得從大廳離開的殊榮,這是他應得的福報,這些都是他所種下的「善的因緣」。他此生已經蓋棺論定,就如畢業證書上寫的「此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妹、愛妻不渝、呵護子女;在學期間表現優異、品學兼優、同儕互助、團結合群;在職期間負責盡職、勇於承擔、處事公平、提攜屬下;罹病期間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惜福感恩、行善助人。」綜合以上,不虛此生,功德圓滿。書籍介紹「健」癒心靈、「裕」見安寧:陪伴癌夫圓滿人生的歷程 作者:尹亞蘭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9/11/30作者簡介:尹亞蘭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曾任高醫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燒傷中心護理師(民國80年至82年);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護理系科部定講師(民國82年至104年)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31 養生.聰明飲食
他問不吃水果會如何? 有網友「不記得上次吃是何時了」
水果富含豐富營養素,甚至許多人樂於將水果代替正餐,補充身體養分,但一名網友發文問「當一個人整天不吃水果會對自己產生什麼負面影響嗎?」,引起網友熱烈討論,有些人直言回應「幾乎不吃水果」。一名網友於臉書社團《爆系知識家》上發問表示,人人都說水果營養價值高,為均衡飲食需多方攝取,從水果中攝取的營養素可增強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等,可謂是好處多多,但也讓原PO不禁懷疑,當一個人整天不吃水果,會不會對自己的身體產生影響?文章發布後引起網友紛紛回應,有網友詼諧表示,「就水果攤老闆賺不到你的錢而已」、「我幾乎不吃水果,我覺得吃飽比較重要」、「我沒在吃水果欸,很健康啊」、「糟糕,忘記我上次吃水果是什麼時候了」。也有網友回應,「維生素C多補充就好」、「偶爾吃幾根小黃瓜、苦瓜這些應該就夠了」、「應該不會有太大影響吧!因為我自己偶爾吃,可能一星期吃不到一顆水果,我自己是沒什麼影響。」根據《hello醫師》指出,水果是許多營養素的重要來源,份量及搭配的食品都有極大的影響,適量水果可以增強健康,但過量或代替正餐等食材,長久以往恐致營養不良,太多也容易造成胃酸分泌過多、高血糖等風險,因此建議人們選擇適合的水果並攝取適量的營養即可。
-
2020-10-28 科別.眼部
銀髮族的視力殺手! 7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問題,眼科醫師替你解惑
各位讀者可能聽過這樣的對話: 「阿姨之前看東西扭曲怪怪的,去看醫生說是黃斑部病變,結果說眼睛要打針,而且打一針不會好,要打很多針。那個藥是什麼?眼睛也可以打針喔?」 「隔壁那個廖阿嬤也說是黃斑部病變,醫生怎麼說要做什麼光動力治療,可是眼睛也要打針,到底對不對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在已開發國家造成失明原因的第一名,不是最常聽到的白內障或青光眼,而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台灣已在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並可能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此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個越來越重要的課題。然而因為此類疾病的種類以及治療方式有時讓人眼花撩亂,本篇文章將以七個重要的問答,解除您心中的疑問。一、什麼是視網膜?什麼又是黃斑部?我們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相機,光線經過角膜、水晶體折射後投影在視網膜上形成影像訊號,視網膜就像是相機的感光元件一般非常重要,而其正中央就是黃斑部,只要我們在看東西,都是在使用它。二、黃斑部為什麼會生病?聽說有分乾的跟濕的?我們的黃斑部就像一個高能量的工廠,每天為各位提供視覺的訊號,當使用了時間久了,開始就會有一些退化性的病變,更嚴重的甚至會造成黃斑部的積水或出血,這就是黃斑部病變。「乾性」的病變指的是比較輕微的退化,一般在55歲以上的長者如果黃斑部產生了退化性的隱節稱之(如:圖一右側),在這個階段大多視力不受影響,也不用特別治療,但建議每半年至一年要追蹤;「濕性」的病變就嚴重多了,它指的是視網膜的深層長出了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血管經年累月的作怪,引起黃斑部的水腫或出血(如:圖一左側)。濕性的病變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黃斑部會形成結痂,進而造成永久性的失明了。三、黃斑部病變的症狀有哪些?哪一些人是黃班部病變的高危險群?黃斑部出問題的特徵就是都從正中央來,造成視力的下降。常見的症狀是看東西扭曲(直線變成曲線)、中心的暗點或斷點、或中心的模糊。高危險群包括高齡者、有家族遺傳者、抽菸、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四、乾性的黃斑部病變該如何保養及控制呢?因為在乾性的患者中,大約有10%可能轉為濕性,因此平常自己在家的評估是很重要的。可以上網搜尋「阿姆斯勒方格表」,一次遮一隻眼,觀察線條是否出現扭曲或暗點。更為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輪流用單眼觀察家裡的門框或窗框,如果出現了新的歪斜扭曲或暗點,那麼就要趕快到眼科就診了。五、黃斑部病變該如何治療?眼睛裡面注射的是什麼藥物?目前治療的主流是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製劑。健保從2011年開始給付,需要事前送審。一般來說需要長時間有毅力的與眼科醫師配合,規律的回診,並且通常需要多次的針劑治療。標準的療程初始以一個月一針為原則,總共先施打三針,之後視病情再做後續的安排。一般來說,在前兩年施打超過10針是很常見的(如:圖二是一個71歲伯伯的治療範例)。六、醫生有跟我說我的病稍微比較不同,叫做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需要做「光動力治療」,這是什麼狀況呢?其實這是在我們亞洲特別重要的疾病。就以台灣的資料來說,所有傳統上診斷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病患,大約有接近一半是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它的特色是脈絡膜會有一顆到數顆像葡萄一般的息肉狀異常血管,也可能伴隨猶如葡萄藤一般的不正常血管(如:圖三)。這種病灶除了造成積水之外,還很常因為血管的破裂而產生黃斑部下方的大出血。因此在治療上,除了用新生血管抑制的眼內針劑注射外,醫師也可能視情形給予一種特殊的雷射:「光動力治療」,將這些不正常的血管燒灼,使其萎縮。七、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樣的飲食可以保護我們的眼睛呢?所有一般民眾都有幾件事情可以做:◎外出在日曬較強之處,記得戴上太陽眼鏡和帽子。◎危險因子的預防與控制,包括三高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控制。◎均衡飲食,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堅果類、以及深海魚類等。如果想要補充健康食品,葉黃素是大家最關心的部分,它的確對於中重度的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有預防惡化的效果。然而在許多深綠色蔬菜包括番薯葉、綠花椰菜、菠菜等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黃素,所以充足的攝取這些天然的深綠色蔬菜,或許是更好的作法。我們如果做個總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個在高齡/超高齡社會不可忽視的疾病。乾性的階段著重於日常的保養及追蹤,而濕性的階段就要與醫師配合積極治療,才能保全視力。
-
2020-10-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避免發炎轉癌 專家提供抗癌餐盤
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第一位,為陪伴民眾防癌抗癌,滄洲教育基金會今年再度與聯合報合辦「癌知識360度」講座,邀請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北醫公衛系教授韓柏檉與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林楷雄,同台分享全面性的抗癌新知。首次移師台中舉辦,吸引逾200名中部民眾報名參與。長期忽視身體的發炎警訊,小心癌症來敲門。醫師指出,發炎與癌化的機轉路徑相通,以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為例,有研究證實腸道黏膜終年處於「爛爛的」狀態,轉為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逾六成。想降低發炎機會,專家認為從飲食改變著手相對容易,找回均衡營養,就有機會遠離癌症。腸道長期發炎 恐刺激細胞癌化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說,發炎與癌化的機轉具共通路徑,所以長期發炎很可能刺激細胞癌化。以大腸直腸癌為例,致癌主要風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及不良生活型態以外,另有一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若發病8到10年都沒好的治療,也可能癌變。發炎性腸道疾病包含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蔣鋒帆說,前者為大腸與直腸紅腫發炎,後者則是從口腔開始,整個腸胃道至肛門口都潰瀾,均可能躲藏癌症。丹麥研究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轉化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多66%。「發炎性腸道疾病最知名的病人,就是最近剛因病辭職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蔣鋒帆說,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有不錯的藥物可好好控制、降低發炎,只要好好治療,有助提升生活品質並且免於癌化的威脅。糞便潛血+大腸鏡 定期檢查不可少想要免於大腸癌的威脅,蔣鋒帆強調要定期檢查,50歲至70歲者應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家族史則提前至40歲。大腸鏡檢查可每三到五年做一次,雖然大腸鏡做起來不舒服,「但可提供完美診斷,是值得做的檢查。」該如何降低身體發炎的機會,以防癌抗癌呢?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韓柏檉以自身的抗癌經驗,分享他專屬的健康五字訣「心、動、吃、睡、靈」,也就是保持愉悅心、適量運動、均衡飲食、優質睡眠、和安頓靈魂。「堅守五字訣不只是要做,還要做得久。」韓柏檉舉例,對現代人而言,每天均衡補充人體五大營養素並不容易,包括醣類、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所以他建議「加減吃」,也就是精緻食物吃少一點,原形食物吃多一點。謹守健康五字訣 多吃原形食物攝取原形食物的方式,韓柏檉建議可以打「蔬果汁」,把蔬菜、水果、穀類、堅果類統統丟進果汁機攪打。他認為,一杯飲品就能把好東西都吃進肚,所以他每天早餐必喝一杯蔬果汁。「吃好東西,舌頭味覺就會改變,接著就會愈吃愈健康。」若是正在抗癌的民眾,也千萬別輕忽營養補充的重要性。滄洲教育基金會健康顧問副理林楷雄說,癌症病人有「早飽」現象,不太想吃東西,但營養素不足除了免疫力降低,也會出現癌因性疲憊。因此,應比平時多20%的熱量攝取。補充關鍵營養素 增強免疫力林楷雄表示,臨床證實維生素B12和葉酸能促進紅血球合成,維生素D則能維持免疫系統的均衡並促進癌細胞死亡,高蛋白則能增強免疫力,輔助癌症化放療更順利。如何補充上述營養素?林楷雄說,最好的方式是吃原形食物,萬不得已要使用營養補充品,建議選擇使用天然型態營養素的補充品較佳,比較容易被身體吸收利用。但他提醒,使用前都應與醫師討論,避免與化療藥物衝突。滄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琳說,該會去年成立「癌知識」網站,從預防照顧到治療調養,全方位提供「引經據典」的正確癌知識。今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願意關注健康,歡迎上癌知識網站學習如何活得更快樂健康。
-
2020-10-22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長者咀嚼功能維持正常 有助延緩失智
台灣的銀髮海嘯來襲,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將高達460萬人。預防勝於治療,口腔健康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研究發現,強化咀嚼及吞嚥能力,可以延緩失智,更是重要的防老關鍵。常見銀髮族有失智、失能、認知功能障礙、吸入性肺炎等四大疾病威脅。其實只要做到「均衡飲食攝取、餐後口腔清潔、勤做健口操、鍛鍊咀嚼力」,並持之以恆,不僅可以防老,並且有效降低失智等問題的發生率,促進健康生活的延續。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團隊曾發表咀嚼能力與大腦灰質關聯性的研究,並榮獲2018年世界牙醫學研究學會的老年研究論文比賽首獎。此研究發現,只要把牙齒保持好、咀嚼功能維持好,就能減緩腦中灰質退化速率,延緩失智症發生。國外許多研究顯示,咀嚼能力較差的人,認知功能也較差,甚至容易出現沮喪等情緒問題,進而增加失智的風險。據統計,每個人平均一天正常咀嚼的時間大約是9分半,但隨著年齡增長,就需要更長的咀嚼時間,才能確保咀嚼及吞嚥的功能不會快速退化。每天的飲食是維持銀髮族健康的關鍵,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牙齒狀況不好或是裝了假牙,往往只吃軟的、流質食物,長期下來,容易因飲食不均衡、咀嚼能力降低,導致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建議牙齒狀況不佳或戴假牙的人,應該要訓練、維持口腔的咀嚼功能。像核桃、毛豆都是營養價值高又不會太軟的食物,適合每日攝取;牙齒狀況還不錯的人,偶爾則可以嚼食口香糖,也是一種輔助鍛鍊咀嚼肌群的方式,每次咀嚼10至15分鐘即可。口腔內咀嚼肌的訓練,建議從青壯年時期就持續性的進行,愈早開始愈好,成效愈明顯。可以利用通勤的時間、等電梯的時間,一天3次、每次3分鐘做口腔健康操,隨時隨地都能做。簡單的動作就能鍛鍊咀嚼肌群,延緩失智的發生,還能防止嗆咳與幫助維持唾液分泌及吞嚥功能。
-
2020-10-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蚓激酶」降血脂?小心只是吃辛酸!台大醫示警下場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為了降血脂、降血糖,偏方眾多,有人生吞壁虎,有人則是服用紅麴、納豆、大蒜精等保健食品,最近幾年,日本風行「蚓激酶」,聲稱從歐洲特有紅蚯蚓萃取而來,可有效清除血脂、血栓,食藥署在闢謠專區撰文,鄭重澄清,這是沒有根據的傳言。 許多民眾平常吃太油、太鹹,熱量太高,久坐不動,缺乏運動,健康檢查報告幾乎滿江紅,看到血脂偏高,害怕心肌梗塞,而開始服用紅麴、納豆、大蒜精等保健食品,最近1、2年,來自日本「蚓激酶」大受歡迎,被稱為血管保健之王,雖然價格不便宜,1個月約花上1千多元,但還是吸引不少血脂過高的民眾購買服用。「蚓激酶」又名紅蚯蚓酵素 恐不具有宣稱療效 「蚓激酶」又名紅蚯蚓酵素,1983年日本宮崎醫科大學名譽教授美原恆博士發現,歐洲特有的紅蚯蚓含有1種溶解纖維的蛋白質酵素,死後溶解剩餘的皮膚。進一步從紅蚯蚓的腸道和體液中萃取精製成新型溶解酵素。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王宗道表示,許多三高患者到診間常拿著所謂的保健食品,焦急問「吃這個有用嗎?」,有些產品寫著天花亂墜,聲稱可以清血路、打通血管、降低血脂,但從療效來說,頂多是低效醫療,甚至是「吃辛酸的」。三高亂服用保健食品 當心引發致命風險 王宗道說,最怕三高患者誤以為只要服用這類產品,就可以不吃藥,疏於測量血壓、血糖,也沒規律回診,等到症狀惡化,被送至急診,才知病情嚴重,後悔莫及。 王宗道指出,不少三高患者選擇保健食品的參考標準是「越貴、效果應該越好」,提醒患者應該遵循醫師指示,服用正規藥物,才能遠離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風險。蚓激酶可以清除血脂、血栓無根據 勿信偏方延誤就醫 對於坊間流傳「蚓激酶可以清除血脂、血栓」的訊息,食藥署則提醒,這並無相關科學論述依據及作用機轉,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 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苦瓜胜肽助降血糖? 營養師曝健康危機 服用降血脂藥3食物要避開! 鐵齒不信恐害病更重
-
2020-10-18 養生.保健食品瘋
「蚓激酶」降血脂、清血栓? 醫師:不如規律運動
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許多人會購買降血脂保健食品。而繼納豆、紅麴之後,網傳從紅蚯蚓萃取的「蚓激酶」也有「清除血脂、血栓」的功效。但衛福部食藥署和醫師都指出,這類產品都沒有科學根據,最有效的方式仍是均衡飲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蚓激酶」產品賣得火熱,食藥署連忙在官網的「闢謠專區」打臉表示,關於坊間流傳「蚓激酶可以清除血脂、血栓」的訊息,內容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及作用機轉,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表示,血脂通常是指血中低密度膽固醇過高,久而久之造成血管硬化,進而使血管內腔狹窄、血栓形成,造成血管阻塞而引發各種心臟血管疾病。而不論是紅麴、納豆,或是近來火紅的蚓激酶,都只有小規模的研究顯示「可能」可以改善代謝、降低血脂,但沒有大規模的臨床實證,臨床上仍以他汀類藥物為主來降低血脂。鍾伯欣說,這些保健食品不是不能吃,但要「保養血管」最好的方式仍是均衡飲食,少吃動物性油脂、內臟等,並且養成規律運動。而男性45歲、女性55歲以上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最好每半年至一年定期做健康檢查,尤其必須進行膽固醇檢測。食藥署則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
2020-10-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飯後1顆B群被醫學系好友嗆「沒常識」 網友戰翻
許多人將B群視為日常生活中的保健食品,也有些人把B群當仙丹,身體有問題就先吃一顆,但B群真的有這麼神奇嗎?一名網友與醫學系的朋友吃飯,飯後他拿出一顆B群吃,卻被好友笑罵沒常識、浪費,網友氣到連飯錢都沒付,直接走人,被不少網友認為太誇張。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表示,他與醫學系朋友吃完飯後拿出藥盒,並在朋友面前吞下B群,卻被對方不可置信的表情詢問「為什麼要吃B群?」「人體能吸收的維生素礦物質就這麼多,多餘的只會排出來」,並笑網友沒常識且浪費錢。網友解釋,排出多餘的,就自己有把當日營養素補充到100%,表示「總比營養素補充不足還要好吧?」,接著好友開始和網友講一些醫學常識,讓他氣到連飯錢都沒付,憤而離席。貼文一出引發熱議,其他網友紛紛回應「你是對的,嘴破平時吃B群真的有效」、「B群ok啦 是吃提神又不是吃健康的」、「醫學院的一堆自以爲是的廢渣!別理他」、「可是醫生有開B群給我吃耶」「看醫生開B群代表你真的維生素嚴重不足了吧」,也有網友說「一般人的確不容易缺乏,不過多吃也不容易過量啦」。據統計,台灣人平均一年吃掉近千億元的保健品,足以蓋1.5座台北101大樓,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維生素B群。對此,藥師提醒,保健食品適量即可,多吃無益,建議培養定時服用習慣才不會容易漏吃,狂吃特定保健品或食物也可能會讓營養失調,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的。
-
2020-10-15 養生.聰明飲食
膽固醇過高,最好別吃肉、只吃青菜水果?醫師破解3大迷思
膽固醇超標是許多現代人的健康隱憂,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控制膽固醇?一旦膽固醇過高,是不是肉類、油脂類食物完全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水果?膽固醇愈低愈好嗎?以下由家醫科醫師說分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針對以下3個常見迷思,為大家解說澄清。 迷思1:膽固醇是壞東西,愈低愈好? 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提供能量外,它是體內荷爾蒙、酵素、膽酸的重要原料,也是合成維生素D、細胞膜、修復血管壁、大腦組成的重要成份。 如果沒有膽固醇,人無法存活。因此,膽固醇並不是愈低愈好。 迷思2:膽固醇有分好壞?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差在哪裡? 膽固醇在人體內的運送要靠「脂蛋白」來幫忙,而這些脂蛋白有各種大小。 俗稱「好膽固醇」的HDL其實是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的膽固醇回到肝臟;而俗稱「壞膽固醇」的LDL是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 它們都是蛋白質而非膽固醇,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貨車」的數量,是取決於「貨物」的運輸量,並不是因為這些「蛋白」導致膽固醇高。 檢查報告中的HDL、LDL的數值,是反映體內的膽固醇運輸狀況,而這些數值的高低,與個人體質、飲食、運動、壓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內分泌疾病等多種原因有關聯性。 俗稱「壞膽固醇」的LDL之所以被冠上惡名,是因為許多大型研究都顯示,過高的LDL會大幅升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俗稱「好膽固醇」的HDL能降低風險,因此才會有好與壞的說法。 至於超標的膽固醇是否需要治療或使用何種方式治療,醫師在評估後會依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有不同的建議。 迷思3:膽固醇過高,所以肉類、油脂類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和水果? 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膽固醇代謝量約為1000毫克,而人體內的膽固醇70%-80%是由肝臟製造,由每日飲食攝取佔的比率僅20%-30%。 只要不是過度超量攝取膽固醇,人體是可以自行調節的,如果攝取的量不足,反而會迫使身體自行製造的量增加,增加肝臟的負擔。 因此,飲食建議還是老話一句,「均衡飲食」最重要,應均衡攝取全穀類、豆類、堅果、奶蛋、魚、蔬果…等食物,避免過多的澱粉類(飯、麵、麵包、蕃薯等)和糖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也要注意,勿過量食用。 鄭玠豪提醒,任何營養素都需要適量,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有害,膽固醇也是一樣。 醫師再次強調,平日應維持均衡飲食,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品。如有任何疑問,可以請教家庭醫師,由醫師提供正確的資訊,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頭暈目眩又胸悶心悸,恐是高血脂症頭!中醫給6+1招,快速降數值.一家人住,也有一家人的熱鬧!女兒對母親告白:一起生活,想有天你老了做菜給你吃.沒有跨不過的關卡,只有跨不過去的自己!一個人可以很好,只要我好一切都會好起來
-
2020-10-13 養生.聰明飲食
哪些夜市美食最易胖?營養師建議4類食物熱量最高要少吃
體重過重容易對健康造成各種傷害,甚至會增加新冠病毒等感染重症風險。國人愛逛夜市、愛吃美食,如何在美食與體重控制之間取得平衡?營養師提醒,想要減重的民眾只要做好食物份量與種類選擇,一樣可以享受夜市美食。黃君聖營養師指出,挑選夜市食物時首先要注意烹調方式,油炸食物因為油溫高,較易產生有害物質。選擇適當的烹調方式可以降低熱量攝取,例如滷、蒸的食物熱量較低,相對來講比較健康。另外,油炸物的表皮多為油脂熱量高,國人愛吃炸雞排,減重時炸皮建議不要全部吃光,可減少熱量攝取。夜市美食中有些屬於隱藏的高熱量殺手,選擇上也要注意。黃君聖指出,最要注意的是加工食物,由於額外添加油、鹽、糖,造成熱量上升,比如點滷味時的加工餃類。另一個隱藏的熱量來源是湯汁,如三鮮羹、肉羹湯,多用太白粉勾芡烹調,容易吸附油脂,隱含熱量自然偏高。醬料高油高鹽高糖宜減量 這樣吃夜市美食營養均衡另一個國人常吃的夜市美食麻辣鴨血,黃君聖說明,鴨血本身熱量低,100公克約只有20至30大卡,但是湯汁本身熱量高,建議正在減重的人不要將湯全部喝完。此外,醬料的攝取也要注意。黃君聖指出,醬料大多為高油、高鹽、高糖製品,包括千島醬、美乃滋、沙茶醬等。減半餐點中的醬料,熱量可少50至80大卡,就能避免吃下過多熱量。黃君聖提醒,逛夜市吃小吃美食時,仍可搭配主食類、蛋白質、蔬菜類均衡攝取。可盡量選擇均衡飲食,像是潤餅、關東煮、滷味、鹹水雞作為搭配,較容易達成營養均衡,有肉有菜也不會太過於油膩。營養師說明,即便是正在瘦身的民眾,只要聰明選擇食物種類和份量,一樣能享受夜市美食。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