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9 寵物.照顧指南
搜尋
噪音
共找到
140
筆 文章
-
-
2021-07-17 新聞.科普好健康
惱人耳鳴,戴助聽器可有效緩解! 醫師詳解耳鳴的種類
在耳鳴門診中,屢屢聽見我對患者說:「您聽力不好,應該要配戴耳機」、「要治好您的耳鳴,藥物效果頂多三分之一,剩下的得靠耳機」、「如果您不戴耳機,耳鳴會愈來愈重」等等。所謂「耳機」指的是助聽器,為何配戴助聽器可以治療耳鳴?所有耳鳴都適合配戴助聽器嗎?耳鳴種類1.代償性耳鳴又稱「聽障性耳鳴」。聽覺接收系統發生狀況,例如耳垢阻塞、中耳積液、耳蝸功能不良或聽神經老化,大腦(聽覺感應系統)接收不到基礎音量,腦幹(聽覺傳遞過濾系統)會啟動代償機制,減少抑制效應,加強聽毛細胞擺動、聽神經傳導及神經核放電,設法去強化已減弱的聽覺訊息,猶如聽廣播時,電台主持人講話太小聲時,聽者把音量轉大,收音機內雜七雜八的背景噪音也跟著呈現出來。2.發炎性耳鳴因為聽覺器官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或是受到毒素、過敏或發炎激素的侵犯而易引起發炎性耳鳴,例如過敏性耳蝸炎、化膿性中耳炎或聽神經炎等發生,耳蝸或聽神經會自動發出「求救」訊號,產生聽覺;若因此產生聽力障礙,會續發代償性耳鳴。3.轉化性耳鳴患者不停地把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挫折、孤單及無奈轉嫁給耳鳴,藉此暫時逃避原本現實中的困境,結果使聽覺訊號在海馬迴內形成迴路,不斷地鑽牛角尖,使這迴路愈來愈強大,超越大腦伏隔核的控制,不僅耳鳴變大,整個大腦皮質也跟著活躍起來,形成「腦鳴」,衍生焦慮、恐慌及失眠。配戴助聽器的好處1.減輕代償性耳鳴,預防轉化性耳鳴助聽器可以對於聽力減弱的音頻,進行彌補及放大,使大腦接收到足夠的聽覺訊號,腦幹就不會啟動代償機制,更沒有機會在海馬迴內形成迴路。2.避免耳膜及聽小骨沾黏及硬化由於外耳、中耳及內耳血液循環均來自於外頸動脈,耳部發炎性疾病通常都會涉及耳膜及聽小骨關節,造成發炎性軟組織增生及附著。配戴助聽器可以加強耳膜或聽小骨關節的震動,進而避免沾黏及硬化,以免聽障加重。但須注意的是,突發性耳鳴大多是發炎性疾病,需先請醫師診治,以免配戴助聽器後音量愈調愈大。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會同時出現發炎性及代償性耳鳴,在治療時,若能同時配戴「暫時性」助聽器,可預防轉化性耳鳴。配戴助聽器初期,若出現「魔音傳腦」現象時,有可能是聽覺過敏,須諮詢選配師或請醫師治療。助聽器通常需要終生配戴,每日最好能連續戴超過10小時,只有在游泳、洗澡或睡覺時拿下。耳鳴大約會在兩、三個月內逐漸變小;在耳鳴消失後,患者通常會嘗試解下助聽器,但耳鳴可能會在數日或數周內復發,只好再戴回助聽器。
-
2021-07-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憂鬱人數增 護理師:在我面前說不想活 怎麼辦?
台灣從5月19日實施三級警戒,民眾的情緒也因為疫情受到影響,在新北市淡水馬偕專責加護病房工作的護理師朱冠霖認為,許多人因為疫情被迫分離,在隔離病室的病人,處在不熟悉的環境,容易有害怕、否認、哭泣的情緒,多一點家人的陪伴,也會讓病人更安心。「當有一個人在你面前說著我不想活了,我能怎麼辦?」朱冠霖分享,被隔離病人每天的日常,張開眼看到的都是白色牆面、身旁只有機器的噪音跟身上一大堆管路,身旁沒有家人、朋友,只有自己跟一群不認識的人,因為疾病被關在了病房,8坪大的空間就是病人的所有。朱冠霖表示,他今天看疫情記者會新聞稿,死亡案例其一是「因其他原因死亡」,這些日子在醫院越來越多憂鬱、情緒低落的病人。他分享一位個案,剛開始住進病房時,奶奶還說喜歡唱歌、可以自己好好的吃飯,但病情時好時壞,已經住在隔離病房一個月,交班時前一班的學姐提及奶奶情緒低落、有自殺意念,也因為如此他也時時注意著奶奶的眼神、動作。「奶奶今天換我照顧妳喔!」,朱冠霖回憶,當時奶奶看了他一下,「好」,語氣顯得淡漠、無奈,他一邊做治療、一邊跟奶奶聊天、在旁默默傾聽她說的話。「我家人都不來陪我」、「我已經被你們關在這裡一個月了」、「我這幾天都睡不著」、「每次你們都說快要出院了,但又沒有」、「我不想活下去了」奶奶一邊哭泣、一邊說著。朱冠霖了解原因後,開始多跟奶奶聊聊開心的事情、一起運動,再用電話視訊聯繫奶奶的家人,「我們都會一直陪在妳身邊」,聽到家人在電話另一頭這樣說,奶奶的臉上少了淡漠,多了一些笑容。朱冠霖說,最能讓奶奶開心起來的就是家人的陪伴。朱冠霖指出,這位奶奶在詢問下有說出憂鬱不開心的原因,但更多有這樣狀況的人是沉默的,不跟他人訴說的,或是沒有人可以去說,也期待奶奶可以早點出院、好好擁抱她愛的人。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6-1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防疫待在家晚上特別難睡?盤點「8條睡前習慣」不再失眠
疫情擴散延燒,許多人每天下午緊盯指揮中心記者會,心情隨著新增感染人數高低而起伏,甚至失眠、難以入睡。精神 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因為憂鬱、焦慮、睡眠障礙而就診的患者明顯變多,建議在家仍應多運動,生活規律,如果真睡不好,務必尋求醫師協助。每10人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 應保持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發現,國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0.7%,每10人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楊聰財說,最近1個月來,失眠比率應該更高,有人擔心染疫,有人憂慮收入變差,以致出現睡眠礙。 楊聰財提醒,在逆境時,更應保持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能吃、能睡、能動,目前校園、公園、運動中心均關閉,許多人無法運動,建議在家做做伸展、瑜珈、簡單開合跳,或是上網跟著教練,練習核心,只能要流汗,持續30分鐘,都可達到運動效果,舒緩身心。此外,規律生活,飲食均衡,並常與親友保持聯繫,一旦面對困境時,應該朝向「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等4步驟,最重要的是,每天睡足7至8小時,如果真的睡不好,可以考慮就醫。安眠藥勿自行增減藥量 養成8大睡眠好習慣食藥署提醒,如有失眠問題,應尋求醫師治療,若評估需服藥治療,民眾在領取鎮靜安眠藥時,應看清楚藥袋標示、仿單(說明書)及用藥指導,並遵照用藥劑量與服用時間,勿自行增減藥量。另外,除了用藥品治療外,只要養成正確睡眠習慣,也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食藥署在此提供8大睡眠好習慣: 1.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包括燈光柔和、溫度適中、隔絕噪音等。 2.定時作息:準時上床、準時起床,無論幾點入睡,皆準時起床。 3.避免午睡或午睡不超過半小時。 4.避免晚餐後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菸。 5.避免於用床上做其他非睡眠的活動,如看電視、看書報、打電話、寫作、討論事情。 6.躺在床上30分鐘後未能入睡,先起身做些不耗神之事,等有睡意再上床。 7.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但避免於睡前3至4小時內做劇烈運動。 8.自我調適壓力,包括從事戶外活動、睡前靜坐、冥想、瑜珈。 此外,規律生活,飲食均衡,並常與親友保持聯繫,一旦面對困境時,應該朝向「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等4步驟,最重要的是,每天睡足7至8小時,如果真的睡不好,可以考慮就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台灣10個人就有1人失眠! 醫曝「睡不著惡習」:早醒又繼續躺床也NG ·防疫宅在家一直看新聞心情焦慮? 醫授「減壓秘訣」
-
2021-06-0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疫情待在家焦慮到睡不著? 養成8大睡眠習慣不再失眠
疫情擴散延燒,許多人每天下午緊盯指揮中心記者會,心情隨著新增感染人數高低而起伏,甚至失眠、難以入睡。精神 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最近因為憂鬱、焦慮、睡眠障礙而就診的患者明顯變多,建議在家仍應多運動,生活規律,如果真睡不好,務必尋求醫師協助。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發現,國人慢性失眠盛行率為10.7%,每10人就有1人飽受失眠之苦,楊聰財說,最近1個月來,失眠比率應該更高,有人擔心染疫,有人憂慮收入變差,以致出現睡眠礙。楊聰財提醒,在逆境時,更應保持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能吃、能睡、能動,目前校園、公園、運動中心均關閉,許多人無法運動,建議在家做做伸展、瑜珈、簡單開合跳,或是上網跟著教練,練習核心,只能要流汗,持續30分鐘,都可達到運動效果,舒緩身心。此外,規律生活,飲食均衡,並常與親友保持聯繫,一旦面對困境時,應該朝向「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等4步驟,最重要的是,每天睡足7至8小時,如果真的睡不好,可以考慮就醫。食藥署提醒,如有失眠問題,應尋求醫師治療,若評估需服藥治療,民眾在領取鎮靜安眠藥時,應看清楚藥袋標示、仿單(說明書)及用藥指導,並遵照用藥劑量與服用時間,勿自行增減藥量。另外,除了用藥品治療外,只要養成正確睡眠習慣,也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食藥署在此提供8大睡眠好習慣:1.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包括燈光柔和、溫度適中、隔絕噪音等。2.定時作息:準時上床、準時起床,無論幾點入睡,皆準時起床。3.避免午睡或午睡不超過半小時。4.避免晚餐後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菸。5.避免於用床上做其他非睡眠的活動,如看電視、看書報、打電話、寫作、討論事情。6.躺在床上30分鐘後未能入睡,先起身做些不耗神之事,等有睡意再上床。7.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但避免於睡前3至4小時內做劇烈運動。8.自我調適壓力,包括從事戶外活動、睡前靜坐、冥想、瑜珈。此外,規律生活,飲食均衡,並常與親友保持聯繫,一旦面對困境時,應該朝向「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等4步驟,最重要的是,每天睡足7至8小時,如果真的睡不好,可以考慮就醫。★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4-1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雖然大家都知道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但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所進行的「世界睡眠日睡眠習慣網路調查」發現,接近半數受訪者的睡眠品質不佳(46.0%),且平均睡眠時間不到7小時(6.67小時),低於專家建議的7~9小時。 若進一步檢測大眾睡眠習慣,竟然只有3.3%能完全做到「好眠好習慣」!而排名前三名的「好眠壞習慣」依序是:睡前使用手機、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以及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養成好眠好習慣 為健康儲存本錢 當大家都在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懂得積極運動、重視均衡飲食時,千萬別忽略睡眠的重要性。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表示,只要努力養成規律的生理時鐘與好的睡眠習慣,才能為健康儲存更多本錢。 該調查發現,84.4%受訪者習慣在睡前使用手機等3C用品,成為另一個重要議題。因研究已經證實,睡前使用手機會活化大腦的特定區域,從睡前持續到清醒,不僅讓入睡困難,造成淺眠,甚至影響記憶、認知等大腦功能。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而調查中也發現,睡前有使用手機習慣的人,睡眠品質不佳的比率明顯高出沒有這個習慣的人許多,分別為48.0%:35.7%。 美國華盛頓大學睡眠專家得羅素醫師(Dr. Lourdes DelRosso)表示:「睡眠專科醫師不僅診療睡眠疾病,更有責任促進睡眠健康」。 因此,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鼓勵大家依循世界睡眠學會所推廣的「好眠十招」(10 Tips for Better Sleep),養成規律的睡眠好習慣,讓一夜好眠來紓解疲勞、維持白天清晰的思緒,用健康與活力滋養人生。 好眠一招: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該睡覺時就睡覺,該起床的時候就起床,養成規律生理時鐘。現實中,有許多人因為工作必須輪班等因素,導致生理時鐘紊亂,每天失眠成常態;更多的是夜晚打手遊、追劇等,破壞規律生理作息,導致睡眠障礙。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蔡宇哲表示,「規律」不麻煩,是可以有彈性的,大概1個半到2個小時之間的變動。如果一個人大約都在晚上10點半上床,那麼在10點半到12點之間上床睡覺,睡眠時間都可以算規律,起床時間也一樣。 好眠二招:檢視自己運動習慣 蔡宇哲指出,根據現在所有臨床科學的驗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動。如果白天有多一點活動量,甚至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對睡眠都會非常有幫助。他以自身經驗分享,從2年前養成運動習慣後,睡眠品質明顯變好。 然而,跟睡眠時間一樣,規律運動也是可以有彈性的,不一定要每天做,偶爾休息一下也沒關係。此外,建議在睡前2小時內應避免激烈運動,應該讓自己處於放鬆狀態,但千萬別滑手機。 好眠三招:勿在床上工作做事,床只用來進行睡眠及性生活 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提醒,謹記上床只做兩件事「Sleep」(睡覺)跟「Sex」(性行為),不要在床上進行跟兩S無關的行為。如果習慣在床上滑手機、追劇、看書、工作等,讓大腦不斷運轉,當然影響睡眠。 他提醒,與床的關係越單純,看到床就會直接連結睡覺,就會特別容易入睡。記得,上床後你是另外一個角色,不用擔心工作、不想煩人的事,快與舒服的床相擁在一起吧! 好眠四招:白天有小睡習慣也不超過45分鐘 也是與生理時鐘有關!白天小睡片刻已被認定能消除疲勞、抵消睡眠債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研究發現,午睡能促進大腦細胞修復,給大腦充電,激發創造力,提高工作效率。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白天睡15~30分鐘,可以改善心情、提升記憶等。千萬不能睡超過45分鐘,因為睡得過多,可能進入深度睡眠週期,如被叫醒,可能會陷入昏昏沉沉的狀態,也可能會擠壓主要睡眠時段的品質。 好眠五招:遠離酒精物質濫用,保持健康生活形態 許多人以為飲酒能幫助入眠!研究發現,酒精雖能使睡眠準備期減少,受試者也自覺易於入睡,但腦波顯示快速眼動期卻減少了。受試者常抱怨淺眠多夢、半夜醒來,總睡眠時數則與未喝酒時一樣,大大抵消好入睡的好處。 而喝酒助眠研究進行數週後,受試者睡眠準備期逐漸延長,換言之,開始睡不著了。當受試者當突然停酒時,會產生輕重不一的戒斷現象,比用酒助眠前更難以入睡,且中途常醒來,總睡眠時數因而大幅減少,可說得不償失。 臨床上,常見到失眠患者喝酒以助眠,卻因安眠作用的逐漸降低而增加飲酒量,停酒又有難受的戒斷症狀及快速眼動期反彈現象,導致失眠更嚴重。只好繼續喝、增量飲,因而染上了酒癮,對健康損害更大。 好眠六招:設定使用咖啡因的「截止時間」 許多人會抱怨某些日子睡眠變差,詳細詢問後發現,原來是當天過午後接觸到「含咖啡因飲料」,如茶類、咖啡等。當然,不是每個人對於咖啡因飲料都有相同反應,但如果體質會如此,請在中午以前喝吧,過午之後,請避免攝取! 咖啡因是一種能影響精神的中樞神經興奮劑,不僅能消除疲勞,還可提高人的警覺度、專注力和耐久力,並縮短反應時間。而咖啡因的半衰期長達6個小時,表示它存在體內的時間比想像中更久。為了好眠,時間太晚就別攝取。 好眠七招:調整睡前點心食用習慣 有人晚餐吃得早,所以在睡前會吃點心、宵夜,喜歡吃得飽飽入睡;而有人因工作晚餐吃得晚,不得不帶著飽腹感入眠。但,睡前吃點心、宵夜的習慣,對於好好入睡影響大。 胃的胃酸分泌尖峰是在半夜,所以,完全空腹上床睡覺不是件好事;但,吃得太多把胃裝滿後,躺下恐會發生胃食道逆流,反而破壞睡眠品質。建議睡前進食,以量少易消化為原則,飲食完畢之後最好隔半小時以上再上床。 好眠八招:舒適寢具,擁你入夢 該睡硬床還是軟床?枕頭材質、硬度、高度該怎麼選?都沒有標準答案,應該說適合你的寢具就是好寢具。建議花時間到專門販賣寢具的店家選購,躺好、躺滿再下手。但是,寢具不是決定睡眠品質的唯一條件,該就醫時別逃避。 好眠九招:睡眠時寢室維持舒適溫度,保持良好通風 吳家碩表示,溫度、通風,都是入眠的助攻工具。空氣不流通容易產生異味、悶熱感等,讓人無法好好入睡。寢室內空氣要盡量保持流暢,可開窗產生空氣對流,或利用空氣清淨機維持室內空氣清淨,對提升睡眠品質有幫助。 臥室溫度太熱或太冷都會影響到睡眠。太熱使人身心煩躁而不易入睡,或半夜因躁熱而醒來,嚴重影響睡眠的品質;太冷則讓人手腳感到冰冷難以入眠,也可能因為過冷而中斷睡眠。 夏季氣溫偏高時,可在入睡之前將室溫調降至約25°C左右,產生一個令人容易進入夢鄉的環境,然後利用舒眠功能將室溫逐漸回升至27°C左右,之後儘量保持恆溫。 好眠十招:維持臥室安靜,盡量遮蔽光源 一般而言,人在微暗的環境裡較容易入眠,所以,入睡時應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光線在寢室中出現。因為光線進入眼簾,會干擾大腦中睡眠運作的機制,並且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減少,使睡意盡失。 聲音也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超過70分貝的聲音,就有可能會讓人難以入睡。想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應維持寧靜的睡眠環境,或配戴耳塞來協助降低噪音,也有助於安眠。 世界睡眠日睡眠習慣網路調查.調查時間:2021.3.10-3.17.受訪人數:2,209人(男性25.7%,女性74.3%).年齡分佈:20歲以下(2.5%),20-50歲(82.9%),50歲以上(14.6%).睡眠習慣及比率 睡前有使用手機或其他3C產品習慣 84.4% 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 56.3% 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 44.9% 臥室遮光不佳 28.7% 睡前有用含咖啡因飲料習慣 20.2% 床墊棉被等寢具不舒適 16.7% 白天小睡過長 15.5% 臥室溫度濕度不適中 13.8% 睡前有吃大餐習慣 12.2% 睡前有喝酒或抽菸習慣 9.9%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蔡宇哲、好夢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 )
-
2021-04-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安靜和吵雜的環境何者有助思考?真相令人訝異
在周圍嘈雜的環境下,工作效率更高在想事情,或是全神貫注工作或讀書時,不曉得各位是否想過自己「需要獨處的安靜空間」呢?一般來說,應該有很多人認為工作或讀書的環境最好安靜一點。然而,伊利諾大學的梅塔(Ravi Mehta)等人卻發表了一份令人訝異的研究報告。梅塔他們進行了五個實驗,調查在下列哪種環境最能提高做事效率。①「噪音等級較低(五十分貝):約相當於安靜的辦公室」②「噪音等級中等(七十分貝):約相當於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內部」③「噪音等級較高(八十五分貝):約相當於救護車的警笛聲」結果發現,當人處於第②種七十分貝的環境時,創造力會有所提升。另一方面,當周遭聲音達到第③種八十五分貝的程度時,則是會妨礙思考。也就是說,稍微有點嘈雜的環境對大腦更好。據說這種環境有助於思考「抽象事物」,例如構思企劃內容、為報告書做總結、思考新的提案、制定策略等「概念式思考」都很適合。大腦喜歡新的刺激。反過來說,在一樣的環境裡進行同樣的工作會迅速令大腦感到疲乏。畢竟大腦不太擅長專注做一件事。基於這點,以工作環境來說,我建議選擇「不會太安靜的咖啡廳」。理由有三個,第一是我剛才提到的,當人處於有某種程度的人聲或碗盤聲等雜音的環境,工作會更有效率,這叫做「咖啡廳效應」。第二個理由是「香氣」。首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咖啡豆的香氣具有促使被活性氧破壞的腦細胞回春的效果」。這裡所說的活性氧,已被公認是一種造成睡眠不足與疲勞原因的物質。在這項實驗中,他們研究了睡眠不足的老鼠的大腦內部。在這種狀態下,實驗鼠身上可抑制壓力的細胞很少,此時再讓牠們嗅聞咖啡豆的香氣。結果發現,此舉具有讓部分細胞復原的效果。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期待咖啡豆的香氣具有消除疲勞或抑制壓力的效果。而事實上,咖啡豆的香氣的確帶有刺激性,聞了可以讓人精神抖擻、頭腦清醒。而我建議選擇咖啡廳的第三個理由,是期待可以透過「慣例化」來達到切換意識的效果。到自己平常常去的咖啡廳,並在那裡工作。如果這個行為一直持續下去,便能建立一套系統,使自己想到「去咖啡廳」就會反射性覺得「大腦要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之後只要一去咖啡廳便能集中注意力(打開幹勁開關)。當然,這套系統在家也能應用。準備好一個「工作區」,建立一套「只要坐在這個座位、對著這張桌子,大腦就會變得很有創造力」的系統。工作時播放音樂或廣播,或是家人的聲音、外界的聲音,這些都會刺激我們的大腦;要是再準備一杯咖啡(重點是香氣,只有咖啡豆也可以),就能營造出一個近似於咖啡廳的環境。無論如何,不要神經質地認為「不在一個安靜的場所就不能專心」,不妨這樣想「其實多少有些嘈雜的環境更好」,試著讓自己的精神放鬆一下。我相信這麼做一定會讓各位的表現比以前更好。How to UNTHINK別神經質地去想「現在要專心」。事實上,不這麼想反而能集中精神。※ 本文摘自《這世界愈複雜,你愈要簡單思考》。《這世界愈複雜,你愈要簡單思考》作者:堀田秀吾譯者:劉宸瑀, 高詹燦出版社:台灣東販 出版日期:2021/01/26
-
2021-03-21 科別.精神.身心
改善失眠 先從生活型態開始建立睡前習慣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的生活習慣都被打亂,宅在家的時間增加,3C產品的使用大幅提升又缺乏運動,影響到睡眠品質,睡眠本身是種調理健康的重要機制,究竟怎樣才是好的睡眠呢?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吳易澄指出,規律的生活作息是重要因素,睡眠環境包含光線、噪音、溫度、空氣流通都會有所影響。吳易澄表示,失眠的主觀感受相當多元,包括入睡困難、早醒或睡不久,睡眠斷續等,不同的睡眠樣態都有其特別的神經與精神病理的成因。壓力帶來失眠是很常見的,短期的壓力性失眠約一個月內會緩和。若超過一個月仍持續睡眠障礙,則必須積極調整生活或工作安排。個人的生活壓力與生活習慣常是導致失眠的主要因素,例如需仰賴勞動力維持機器24小時運作或是各種輪班工作,往往使得睡眠障礙成為常態。飲食習慣也會直接影響睡眠,比如睡眠中飢餓或過飽、水分攝取導致頻尿、刺激性飲食、含有咖啡因的茶或咖啡,也常常導致失眠。有些民眾甚至喝酒助眠,其實酒精會改變睡眠結構,減少深睡期,反而導致睡眠品質不佳,更別說長期藥物(甚至包括睡眠藥物本身)或毒品濫用的影響。吳易澄建議,要改善失眠情況,可先從生活型態上的改變入手嘗試建立一些睡前習慣,包括提早就寢時間,盡量不要熬夜,有助於調節生理時鐘; 晚上避免喝含咖啡因及酒精的飲品,以免難以入睡; 調暗房間燈光,保持內部空氣流通,並在舒適的溫度入眠。吳易澄提醒,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支柱,也是增強免疫系統的有效方法之一。若遭受失眠之苦,可用睡眠日記來記錄每天的生活與睡眠狀態,釐清問題及找出改善方法。必要時可求助家庭醫學科或是精神科醫師,針對睡眠問題做謹慎詳細的評估與治療。
-
2021-03-15 醫聲.數位健康
健保給付/楊志良:想要「好好說再見」 不能只靠健保
現代醫學突飛猛進,新科技及藥物不斷的創新研發,例如抗排斥藥物及基因配對,使得器官移植成功率大為增加;達文西手臂的微創手術、遠距醫療及AI技術,甚至可達到越洋開刀,精準到完整的切除病灶而不傷及正常組織。基因檢測 客製化精準醫療醫師不再只是檢視整個系統、器官、組織,而是可審視細胞內某個染色體的某段基因,甚至基因內某幾個分子。基因檢測甚至修補,可用以客製精準醫療,同樣是乳癌患者,依型態決定是全切除或局部摘除,或給予不同的藥物。免疫療法可透過各種方式,增強、活化患者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在影像醫學上,X光是百年前的老科技了,CT、 MRI、PET直把人體層層穿透,呈現在醫師面前。新藥物有效治癒以往的絕症,一如C肝的新藥,幾乎可以把患者100%治癒。健康平均餘命 台灣後段班台灣對於新藥、新科技引進不遺餘力,醫療科技水準被認為是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然而以最重要的健康指標「平均餘命」,在40個先進國家中,台灣只落在26位;如果進一步比較「健康的平均餘命」,台灣名次更在後段班。國衛院研究顯示,台灣平均餘命延長,但失能的平均餘命擴張了,原因是只著重微觀的疾病醫學,忽略宏觀的健康照護。病友們一再強調及爭取,能夠獲得先進醫療延長壽命,社會整體卻忽略了如何讓大家不進入罹患疾病及衰弱的狀態。影響健康 逾7成社會因素多項研究顯示,影響人類健康因素,醫藥占10到15% ,遺傳也僅是如此,7成以上是「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哈佛大學一項對哈佛學生及同年齡波士頓青年的追蹤研究,延續70年,歷經4位主持人,發現影響健康及幸福的因素,是家庭及社會人際互動。另有多項研究顯示,相互扶持多的社區,和有機會就要占你便宜的社區,居民健康有很大差距。進一步探討,因兩地居民腎上腺素分泌程度不同,不安全社區的民眾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三高、癌症、精神疾病及暴力死亡明顯較高,至於社區飲水、排水、空氣、噪音,均影響民眾健康。世衛組織一再倡議,政治人物需負責建立健康都市。自覺可活多久 影響生活型態更有趣的是一項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生理因素後,預測存活年數的最佳預測因子,居然是「自己覺得還可以活多久」,因為這會影響他的生活型態,如運動、均衡飲食、解除不良生活習慣、經常研究如何健康長壽等。健康固然是個人責任,更是社會責任。如果你生在美國,在川普治理下,罹患新冠肺炎及死亡的機率,遠大於參加一次大戰、二次大戰及越戰。生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人,或在抗日戰爭、國共戰爭,一直到文革年代的人們,罹患疾病及死亡機率,就比1950後生活在台灣的人不知高出多少。更高的層次如地球暖化、海洋汙染、物種的加速滅絕,更廣泛的影響全人類的健康,健康長壽,絕不僅是醫學的發展,或某一項治療的突破而已。有醫保沒健保 應整體興革台灣有亞洲最先進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讓病人有權選擇不再延長無意義的痛苦生命,此有待健康照護體系的強力推動。台灣只有「醫保」而沒有「健保」,應從事整體的興革,讓國人健康快樂直到好好說再見。
-
2021-02-07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日劇《半澤直樹2》談老年人聽力障礙
日劇《半澤直樹》是日本TBS電視台於2013年推出的作品,描寫銀行員半澤直樹勇敢面對挑戰,為在金錢遊戲之下犧牲受害的人找到尊嚴。《半澤直樹》在日本創造超高收視率,在台灣也膾炙人口,主角名句「加倍奉還!」成了許多上班族的口頭禪。去年2020年再度推出《半澤直樹2》,這次主角面對更龐大的國家機器和政治惡勢力,他秉持一貫拚鬥精神,拆穿貪婪政治家的醜惡面目。每次看到半澤直樹正義凜然斥責敗德者,觀眾隨之熱血沸騰,再度創下高收視率。劇中老謀深算的政客聽到不利於自己的言論時,就裝出疑惑的表情:「嗄?你說什麼?我重聽。」來塘塞。在重要關頭,聽力障礙對他反而成為護身符?老年人聽力障礙非常常見,在我的門診中也常出現以下場景。「阿嬤,您哪裡不舒服?」病人已經80多歲,我刻意加大音量。「蛤?」「醫師不好意思,我媽媽重聽,我來替她說。」一旁的女兒說。「沒關係。」我診間隨時準備一台小型擴音器,貼近阿嬤耳邊。「您聽清楚了嗎?哪裡不舒服?」我說。「噢,我放尿會痛,頻尿。」阿嬤臉上綻開了笑容。「這是第一次醫師直接和我說話。」根據統計,65歲以上成年人三分之一有聽力障礙。原因很多,常見的有:老化、遺傳因素、持續暴露在吵雜的環境中(例如工作噪音或音樂)、身體健康狀況(例如心臟病或糖尿病),及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例如阿斯匹靈和某些抗生素)等等。因為聽力變化是逐漸產生的,許多人不能立即察覺,但是可能出現以下症狀:●覺得別人說話聲音含糊不清●在嘈雜環境中,覺得對話很難理解●覺得男人的聲音比女人的聲音容易聽(高頻聽力喪失)●耳鳴聽力障礙不僅造成溝通困難,更可能對健康有負面影響。研究指出:聽力問題讓很多老年人更封閉,容易焦慮不安,退縮或沮喪。不想參加社交活動,罹患老年失智症的機會也大為增加。治療方面,可以考慮使用助聽器或其他輔助設備,或是透過視覺提示(口語閱讀)來確定對方說話的內容等等。與年齡有關的聽力損失無法逆轉,因此預防最重要。生活中可注意以下事項:●避免在吵雜的環境或使用耳塞●減少使用耳機,如果必須使用,將音量保持在安全水平●不要抽菸●如果耳朵感染,應立即治療在《半澤直樹2》,最後政客醜惡的面目終被揭穿,亦正亦邪的「大和田常務」在眾目睽睽下提交證據時,政客還想大聲威嚇阻止,大和田竟也假裝有聽力障礙說:「蛤?我聽力不好,聽不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聆聽,是一種藝術。有時候聽不見,攸關是否「用心去聽」,而非單純聽力問題。至於面對有聽力障礙的朋友或家人,應該多付出愛心與關心,善用輔助工具耐心溝通,並鼓勵走出戶外,多接受外界刺激,才不會加速身心雙方面的退化。(本文關於「老年人聽力障礙」部分,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鄒永恩醫師閱稿,謹此致謝)
-
2021-01-23 醫聲.慢病防治
思覺失調/常聽到嘰嘰聲好像漏電,是幻聽還是耳鳴? 醫師教你如何分辨
在耳鳴門診中,常會聽見患者問道:「我的耳鳴已經很久了,很像蟬在叫,會是幻聽嗎?」、「我一直聽見嘰嘰聲,很像在漏電,是幻聽還是耳鳴?」所謂耳鳴和幻聽,都是人體聽到不屬於外界環境的聲響,該如何分辨?外耳、中耳 聽覺接收系統外耳和中耳負責收集及放大聲波,稱為「聽覺接收系統」。內耳耳蝸把聲波轉換成神經電波,經由聽神經傳到同側耳蝸神經核,接著在腦幹內發出聽覺神經路徑,向上延伸進入大腦,並不斷地交叉到對側,發揮抑制性調控功能,過濾掉雜亂或較不重要的電波訊息,稱為「聽覺傳遞過濾系統」。聽覺皮質位於大腦兩側顳葉,負責整合並解讀傳遞上來的電波訊息,產生聽覺,並跟儲存於大腦頂葉內的記憶聯結,使我們知道其中涵義,衍生思想或語言,稱為「聽覺解讀系統」。耳鳴會聽到沙沙、嗡嗡聲若聽覺接收系統發生狀況,例如耳垢阻塞、外耳炎或中耳炎,耳蝸接收不到環境中原有的基礎音量,聽覺傳遞過濾系統會自動啟動代償機制,聽毛細胞加強擺動,聽神經加強傳導,耳蝸神經核加強放電,腦幹聽覺路徑減少抑制效應,設法去強化已減弱的聽覺訊息,患者就會聽到雜亂無章、沒有特定頻率的「沙、沙」或「嗡、嗡」聲。若聽覺傳遞過濾系統本身發生了狀況,例如噪音傷害、聽神經退化或腦幹中風,造成某個音頻的聽力缺損,剩下健康的器官代償性地加強做工,並減少抑制效應,患者反而會聽到特定音頻的聲音,大多是高頻的「嘰、嘰」聲,很像鐵窗在磨擦,少部分是低頻的「嗯、嗯」聲,很像是馬達在運轉或汽車在怠速;最特殊的,莫過於跟心跳同步、搏動性的「咚、咚」聲,或很像血液在噴的「咻、咻」聲,其實都是該系統沒有把原本屬於人體內正常的聲響給過濾掉,甚至把它放大,稱為「體內聽覺症」。多數耳鳴 都可找到病因幻聽乃聽覺解讀系統出現了狀況,例如大腦萎縮(失智症或思覺失調症)、癲癇發作、中風或腫瘤壓迫,誤生有定義的聽覺,例如鈴噹聲、鐘聲、貓狗叫聲或言語交談聲。人體不會無緣無故聽見不存在於環境中的聲響,一定是身體某種病理變化影響到聽覺系統。隨著檢查儀器及技術的進步,大多數耳鳴均可以找到病因,只有在無法找到病因,疾病無法獲得治療前,患者持續焦慮,把生活壓力及過去負面經驗投射在耳鳴,大腦解讀系統也跟著加入代償行列,進而放大與扭曲耳鳴,成為「腦鳴」,使病症更加地複雜。旁人感受不到、極主觀症狀耳鳴和幻聽都是旁人感受不到、極度主觀的症狀,但兩者來源不同,有時被誤認「腦波控制」或「電波攻擊」,建議患者宜盡早就醫,早期找到病因並治療,才能減輕痛苦。
-
2020-12-05 新聞.元氣新聞
中高齡重回職場 雇主應風險評估避免職災
中高齡就業專法及其子法今天上路,勞動部職安署同步發布相關安全衛生指引並提供工作適能評估表及檢核表,讓雇主進行工作場所及個人健康風險評估,避免職災發生。為促進中高齡及高齡勞工重回職場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及其子法今天正式上路施行,由於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可能因身體機能特性下降而導致職業災害發生,職安署今天也同步發布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安全衛生指引,讓雇主能參考指引內容,強化相關安全與健康設備及管理措施。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組長李文進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高齡者隨年紀增長,其骨骼肌肉、心血管呼吸系統及視力、聽力等可能隨年齡而有所衰退,進而導致注意力下降而造成工作危害,因此根據指引內容,雇主在聘僱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時首先應進行危害辨識及評估。李文進指出,危害辨識及評估包含工作場所的風險評估以及個人健康風險的評估,在個人健康部分,除了一般及特殊勞工體格或健康檢查外,也建議評估包含肌肉骨骼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工作適能等,指引中也已提供評估表供雇主使用。至於工作場所的風險評估,李文進表示,雇主應針對作業環境的照明、噪音、人因危害、環境溫度等進行評估,並採取必要的預防及改善措施,以防止發生職業災害。另外,根據指引內容,當雇主依工作場所及個人健康風險評估結果,發現中高齡者不適任特定工作時要進行危害控制時,必須以作業環境改善為優先考量,其次才是進行工作調整與職能訓練,李文進表示,這是為了保障中高齡者的勞動權益,避免有歧視或者是強迫中高齡勞工情況發生。李文進也提到,雇主若因為聘僱中高齡勞工而有作業環境改善需求等,勞動部也有相關計畫可以提供輔導措施及補助等,雇主都可以向職安署諮詢。此外,雖然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安全衛生指引僅是行政指導,但李文進強調,若雇主違反指引導致員工受傷甚至死亡,仍可以回到職安法法規進行開罰,呼籲雇主遵循指引內容。
-
2020-12-03 癌症.肺癌
增肺癌存活率/學者呼籲 制定國家級肺癌防治政策
「每天吸空汙,就像在吸低劑量的香菸。」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說,肺癌在台灣的特殊性包括空汙,而非歐美國家以抽菸為主,呼籲制定國家級肺癌防治政策,導入跨部會資源共同防治。台大公衛學院二○一四年一項針對國內空汙病死亡的研究顯示,近三萬四千人中,逾六千二百人死於PM2.5,其中肺癌就有近一千三百人。且雲嘉南高屏空汙嚴重,能見度低於北部,相關研究顯示,肺腺癌罹病人數增加。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表示,中南部夏天臭氧濃度高,尤其高雄四季都是空汙季,政府針對空汙排放產業的控管仍需加強。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葉光芃說,台灣不像日本廣設空汙監測站,無法得知移動汙染源在哪兒,「就像高血壓沒有血壓計一樣難防治。」除了戶外空汙,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說,二手菸、廚房油煙、殺蟲劑、家具建材、室內裝潢、燒香等室內空汙也會危害人體。他強調居家通風,包括打掃生活環境和植栽種樹,有益改善空氣品質。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蔡孟裕回應,將結合縣市政府成立空汙預防應變小組,進行滾動式檢討,以每年提高空汙品質百分之一為目標。交通部亦回應,將針對集中市區的空汙熱區提出因地制宜的政策。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當前醫院評鑑已納入氣候變遷指標,減少碳排負擔;詹長權建議,衛生部門應提出健康標準,讓環保部門來考量,國家的衛生政策應將空汙納入指標。
-
2020-11-22 科別.耳鼻喉
四旬男暈眩耳鳴竟是「耳中風」 急採高壓氧治療
南投縣魏姓男子因近日容易暈眩,且覺得右耳悶脹、常耳鳴,上網查詢以為自己罹患梅尼爾氏症,未料就醫診出是「耳中風」突發性耳聾,所幸在黃金治療期內及時接受類固醇藥物及高壓氧治療才逐漸恢復,免於造成永久失聰的憾事。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該名魏姓患者年約40歲,最近老是頭暈,且覺得右耳悶悶的,像耳鳴的感覺,因為感到不適先是自行查詢,覺得應該是罹患梅尼爾氏症,所幸仍保持警覺到院就醫,經診斷發現是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而「耳中風」突發性耳聾多耗發在氣溫多變的秋冬季節,院方表示,到院患者大多是出現突然察覺單耳聽力喪失的症狀,部分患者除了聽力惡化,還會合併暈眩;只不過,突發性耳聾的原因目前尚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又或者是血管病因所致。針對突發性耳聾,南投醫院耳鼻喉科則表示,醫師會透過耳鏡檢查其外耳和耳膜結構是否正常,並安排聽力檢查,確認有無神經病變或腫瘤;若確認是耳中風會依患者病情安排口服、耳內類固醇治療,並且配搭高壓氧輔助治療,以改善聽力。高壓氧中心醫師薛凱風說,高壓氧治療會安排患者在高壓氧艙內,在高於1.4大氣壓的壓力下,給予患者100%的氧氣治療。透過高壓氧治療提升血液及組織內的含氧量,改善內耳組織缺氧情形,促使循環與組織細胞修復,加速聽力的恢復。薛也提醒,突發性耳聾得把握7天黃金治療時間,延遲治療恐導致聽力永久損失;南投醫院則呼籲,耳中風目前無明確預防方法,但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充足睡眠與運動、避免熬夜、噪音暴露和減少使用耳機,降低壓力有助維護保健聽力。
-
2020-11-19 科別.耳鼻喉
秋冬好發突發性耳聾 把握這項關鍵避免聽力喪失
秋冬季節氣溫多變化,是突發性耳聾的好發期。南投縣40歲魏姓男子近日容易暈眩、右耳耳鳴,以為罹患梅尼爾氏症(暈眩症),經醫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讓他相當震驚,治療後聽力才逐漸恢復。醫師提醒頭暈加上單側聽力突然下降或喪失,可能是突發性耳聾症狀,民眾若出現不適,一定盡快就醫,把握7天黃金治療時間,以免聽力永久喪失。南投醫院高壓氧中心醫師薛凱風說,突發性耳聾最常出現單耳聽力喪失症狀,部分患者還會合併暈眩,患者常以為罹患暈眩症。突發性耳聾原因目前尚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或是血管病因造成。醫師會透過耳鏡檢查其外耳與耳膜的結構是否正常,接著安排聽力檢查,並適患者的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排除神經病變、腫瘤的可能性。醫師提醒,突發性耳聾一定要把握7天黃金治療時間,如果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聽力永久損失。耳中風雖然沒有明確預防方法,但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飲食均衡、充足睡眠與運動、避免熬夜、噪音暴露與減少使用耳機,降低壓力,是維護聽力的保健方法。
-
2020-11-14 科別.耳鼻喉
耳鳴也是胃食道逆流症狀之一! 耳鼻喉科醫師教你幾個日常簡易緩解方式
現代人工作忙碌,往往一不留神就過了用餐時間,導致三餐不定時,或是一整天下來吃到晚餐的時間已經9、10點,太接近睡眠時間,讓不少人因此衍生胃食道逆流問題,進而引發焦慮、緊張、情緒不穩,及併發慢性中耳病症,或內耳疾病如耳鳴、眩暈等,如果沒有正視這個病症,耳鳴問題很可能伴隨而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醒,如果長期耳鳴卻不願主動治療,嚴重恐導致聽力退化。 4分之1台灣人有胃食道逆流 耳鳴也是症狀之一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台灣有4分之1的人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近20年來,罹患人數快速成長中。然而很多人不曉得「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引起耳鳴,主要是因為當賁門關閉不緊,致使胃酸或氣體跑到食道裡,容易引起喉嚨紅腫發炎,進而刺激耳咽管,引起喉咽返流,造成無菌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因此有些人常在大餐之後,出現胃脹胸悶,併發耳鳴、頭昏現象。通常在治療完胃食道逆流之後,耳鳴現象也可望獲得改善。若不及早治療,可能引發中耳及內耳組織的症狀惡化,日久易成不可逆的病變,耳鳴的治療特別頑強而困難,因此從早期耐心治療才有痊癒的機會。 耳鳴多因5大因素所致 及早正確診斷治療病因 臨床上的耳鳴患者多源於年齡增長、耳朵老化,以及噪音損傷或病毒感染、中耳發炎等因素,其他像是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及用腦過度,抑或是罹患高血壓、心臟病或鼻竇炎等影響,此外,飲食偏好油膩、高膽固醇等三高患者,也容易造成血管阻塞,血液不通暢,影響到內耳循環,進而導致耳鳴、眩暈。耳鳴初期的檢查以患者自述為主,一般是焦慮、緊張、失眠等,最易發生各種不同程度的耳鳴,李宏信說明,包括耳鳴的型態、持續時間、聲音大小等,醫師也會詢問患者病史,因此患者一旦有耳鳴症狀出現,應紀錄發作時間、每次發作時間長短、音頻高低,或者是否會因某種姿勢減緩或更劇烈等,這樣有助於醫師釐清病因,及早正確診斷治療。 避免壓力過大、飲食清淡 減緩耳鳴現象李宏信指出,針對初期症狀輕微的患者,聲音不大且低頻,試著規律作息、飲食清淡,不熬夜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3個月內多半能不藥而癒。若是耳鳴現象已超過半年以上,嗡嗡聲響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使用清血藥物,來打通內耳血液循環,給予修護神經的營養劑,活化再生已受損的內耳神經,協助恢復正常功能,並阻止血管過度收縮,以免內耳缺血、營養失調。患者需有耐心持續治療,建議至少服藥3至6個月,多數都能逐漸好轉,勿因稍微改善就自行中斷服藥,將影響整體的治療時間及效果,病人必須有耐心服藥的決心,方能達到治療目的。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生活中面臨過度的壓力、經常失眠、過勞及過油、過鹹等飲食型態,都是誘發耳鳴的高風險因子。平日飲食應秉持清淡及營養均衡為原則,不熬夜、適度運動等,有助增強自身免疫力,若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應控制好病情,才不致影響耳鳴病情。(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
2020-11-07 科別.呼吸胸腔
打呼跟睡得好不好無關!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在睡覺發生,專家揭嚴重下場
外宿時,總關心同住的友人是否有打呼習慣,最怕出現同宿者陷入熟睡、鼾聲雷動的狀況,自己卻被吵到睡不著覺。睡覺會打鼾是一件惱人的事情,尤其對枕邊人、同房室友而言,更是苦不堪言。 不過,可別以為打鼾只是單純噪音而已,也別把打呼當成是身體較疲累所致,或者是睡得沉、睡得好的表現。據統計,國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2~10%,估計台灣有數十到數百萬的患者。呼恐是呼吸中止症警訊 嚴重恐造成猝死風險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表示,長期打呼恐是呼吸中止症的警訊之一,嚴重者隨時會有在睡眠時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猝死的風險。他說明,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睡覺時因上呼吸道變狹窄,而使呼吸變淺且費力,因此打呼聲特別大聲,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上呼吸道完全堵塞而吸不到空氣、窒息,這也是為何臨床上偶會聽到有人在睡夢中猝死的案例。不僅如此,睡眠呼吸中止症者因常在夜間反覆缺氧,會造成心臟負荷增加、血壓上升、血管發炎。長期下來,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日益嚴重,如高血壓、糖尿病、心律不整、心肌梗塞、中風等機率都會大幅增加。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 中風、失智風險高據美國睡眠心臟健康研究會(SHHS)長期隨訪結果顯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OSAS)患者,中風機率高於健康人3至4倍,甚至未來失智風險也大幅提升,不可輕忽。洪育忠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不一定會打呼,但大多是會的。他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者常有打呼症狀,但是,有打呼不見得一定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疑慮,建議進一步做深度的睡眠檢測,幫助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態。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睡覺時發生 不管胖瘦都會出現而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否都在睡覺的中期才發生?洪育忠進一步說明,在睡眠的前中後期都可能發生。因此,瞭解自身整體的睡眠狀態與品質,有其必要性,才能對症下藥找到方法解決。睡眠呼吸中止症通常是胖的人才會有,瘦的人不用擔心?洪育忠提到,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因很多,飲酒、鼻塞、鼻中膈彎曲、過敏性鼻炎、舌根無力者都有可能,所以任何體型都有可能有上述狀況,不單限定於肥胖者。睡眠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人一生將近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想瞭解自身睡眠品質,或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洪育忠建議,可進行做完整的睡眠檢測,包括全身健檢、新世代心肺耦合睡眠檢測、壓力荷爾蒙、情緒荷爾蒙等,勿輕忽睡眠對健康的影響。(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延伸閱讀: 睡覺鼾聲如雷吵醒枕邊人 4打呼原因一次搞懂 睡覺會打呼是5大疾病高危險群! 中年男性、更年期後女性要注意
-
2020-10-20 新聞.健康知識+
吸血鬼傳說源自狂犬病?人類容易受到狂犬病毒危害嗎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寄生大腦:病毒、細菌、寄生蟲 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與社會》,作者凱瑟琳.麥考利夫】了解狂犬病的猖獗樣貌後,你會深深感謝每一位致力預防此疾病的研究人員,而這一切努力可以追溯到路易.巴斯德,他在一八八五年從狂犬病狗口中蒐集唾液,以研發第一個狂犬病疫苗。在那之前,對於這種令人聞之喪膽的傳染病的唯一治療方式,甚至包含燒灼遭動物咬傷的部位或截斷受創肢體。由於狂犬病的病原體作用緩慢,因此這類激烈手段通常可見效。病原體經由皮膚傷口進入人體後,並不像大部分病毒一樣滲透血管。相反地,它會沿神經纖維悄悄前進,一天緩慢移動數公分,直到抵達腦部為止,時間約為二至四個星期—但讓科學家困惑的是,在某些情況下這段潛伏期會長達數個月、甚至一年以上。對多數人來說,感染狂犬病的第一個症狀像感冒一樣不適,而這表示病毒已經到達腦部。如果病毒抄捷徑,一般會入侵邊緣系統,即控制攻擊、性交、飢餓與口渴等基本需求的神經中樞。這時病患可能會產生激烈性慾。隨著病毒瘋狂複製,導致迴路不規則放電,任何光線、噪音、氣味或最輕微的碰觸(甚至只是微風),都會讓病患心煩意亂。這種名為感覺過敏(hyperesthesia)的現象,在狗、浣熊、蝙蝠與狐狸等常見宿主身上有其目的:易激動的動物會因生氣而弄斷自己的爪子和牙齒;狂犬病毒也會癱瘓宿主喉嚨的肌肉,導致宿主痛苦喊叫時發出嘶啞的窒息聲,聽起來就像在吠叫。隨著吞嚥動作變得愈發困難,含大量傳染原的唾液會不斷從嘴巴冒出並起泡,流到嘴邊牽絲。這時,病患會籠罩在恐水症—實際上就是「怕水」—的陰影。然而,恐懼並不能充分描述水對狂犬病患造成的折磨。狂犬病毒會導致喉嚨劇烈疼痛,因此玻璃杯裝有任何液體、或只是水盆裡濺起水花的畫面,都會讓患者產生嘔吐感。隨著狂犬病進入所謂的狂躁期,受害者的臉部肌肉會不由自主地痙攣,表情變得凶狠。不同於罹患狂犬病的動物,人類患者很少啃咬東西,但是會瞬間暴怒。恐怖的幻覺常見於這個階段。患者通常在嚴重症狀出現後幾天死亡,原因一般是窒息或心臟停止跳動。然而,狂犬病的發病過程不一定都如此戲劇性。在三分之一的案例中,患者基於不明原因只出現癱瘓的症狀,從被咬傷的部位開始逐漸蔓延全身,最終導致昏迷與死亡。這是比較溫和、卻往往拖得較久的死法,也導致患者受苦時間相當漫長。儘管狂犬病的症狀讓人恐懼,但或許較安撫人心的事實是,病原體不需讓宿主變成野獸才能散播。在受感染的動物開始出現詭異行為前,病毒已經在宿主的唾液中大量繁殖,並在動物舔舐另一隻動物的特定部位時擴散,尤其是眼睛、嘴唇、嘴巴、鼻孔、乳頭、肛門與生殖器內裡的粉紅色粘膜。「病毒透過哺乳動物的正常行為達到傳播目的。」狂犬病專家查爾斯.魯普雷希特(Charles Rupprecht)表示,「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喜歡舔舐、喜歡吸吮、喜歡啃咬。吸吮是母嬰關係的一部分;多數哺乳動物時常舔舐生殖器和四處嗅聞,狗兒們無時無刻都在做這些事情,小狗之所以蹦蹦跳跳、亂咬東西,是因為牠們想吸奶;而當牠們在交配時,雄性動物會咬住雌性的頸背以制伏對方。我們對病毒造成的奇特症狀感到緊張,但大致上那些對它的傳播來說微不足道。」幸好,我們不像其他哺乳類動物那樣容易受到狂犬病毒的危害。人對人傳染狂犬病毒(例如透過口交、接吻等等)的機率微乎其微。新聞報導的少數案例未經證實,而且多半來自貧窮國家,那裡的衛生官員缺乏預防狂犬病的資源,更別說進行嚴謹的流行病學研究,以判斷這類說法的真實性。儘管如此,魯普雷希特堅信,任何曾與狂犬病患者發生性行為、抽同一根香菸,或喝同一杯飲料的人,都應該接受預防治療—通常要在手臂上連續注射四次疫苗,而且這跟傳言相反,頂多就像打流感疫苗一般痛。他強調,「根據我們對狂犬病毒的認識,個體當然有可能經由接吻和口交傳染狂犬病。」此外,由於性慾遽增是感染狂犬病的初期症狀之一,因此病患很可能在確診前,就已在不知不覺間把病毒傳染給別人。舉印度的一個案例來說,一名二十八歲的已婚婦女突然間在性事上索求無度,讓先生備感壓力,因此婦女求診婦產科和內科,最後進了急診室。她當時恐水症發作,負責照顧她的醫師們立刻懷疑她得了狂犬病。在他們的追問下,她想起兩個月前被一隻小狗輕輕咬了一下。她進急診隔天就宣告不治,所幸她的先生有接種疫苗,並未遭到傳染。「一毫升的唾液中可能至少有一百萬個病毒微粒,」魯普雷希特說,「對於任何傳染原都能造成極高死亡率的疾病,誰會冒這樣的風險?如果你得了狂犬病,我救不了你。」總之,狂犬病毒似乎透過重創宿主腦部的方式來促進散播,並導致無數迴路出毛病。其間引起的某些症狀(例如恐水症)看似與病毒散播無關,不過提高性慾也許有效(至少對動物而言是如此)。當然,激起動物的怒火與感覺過敏—讓牠即使受一點刺激也會神經緊繃—促使牠咬人,是狂犬病毒更換宿主最有效的方法。不過宿主在發病前,於正常性交過程中輕咬交配對象頸部,也可能散播狂犬病毒;這意味著狂躁期是一種保險措施,也就是說,這是寄生生物在無法憑靠一般手段完成任務時,為了確保找到新宿主的備案。以上說的是現代版狂犬病。在早期無人認識狂犬病毒或知道它們如何擴散的時代,人們無疑將狂犬病視為傳染性的精神病。一隻野獸咬了你,牠的靈魂會進入你體內。身體被牠占據後,你也變成了野獸。你口吐白沫、抓狂暴怒,甚至在精神錯亂之際瘋狂亂咬。你像狼狗一樣吠叫,肉慾橫流,生活充斥著暴力、性與血腥。你是一個四處擴散、有生命力的惡魔。如果你覺得這種情節似曾相識,那是因為狂犬病幾乎是所有吸血鬼故事的基礎。在這些傳說中,尤其是起源於十八世紀上半葉東歐的版本,大部分都描述吸血鬼在白天是人(有時是死人),到了夜晚會現出原形(通常是狗或狼),並攻擊鄰人;而在他們的眾多惡行中,最令人髮指的是貪婪啃食人類肉體、吸吮血液或強姦。其實,這些不只是那年代人們的口耳相傳,而任何被指控擁有這種邪惡力量的人,很可能會遭處絞刑或被綁在火柱上燒死。一八九七年,布拉姆.史多克(Bram Stoker)筆下的德古拉伯爵正式建立在這些古老傳說上,不過這位恐怖伯爵廣為人知的是化身成蝙蝠。這些超自然形體具有狂犬病動物的邪惡特質與旺盛性慾,披著狂犬病常見宿主的外衣,其嗜血習性一如狂犬病透過咬痕散播的特質,這一切當然不是巧合。吸血鬼與狂犬病類似之處可不止於此。一九九八年發表於《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的一篇專欄文章裡,西班牙醫師胡安.戈梅茲– 阿隆索(Juan Gómez-Alonso)指出吸血鬼與狂犬病動物間潛在的相似處:根據民間傳說,吸血鬼的壽命是四十天,正好是受害者被狂犬病動物咬了之後繼續存活的平均天數。而且,吸血鬼就跟狂犬病患者一樣害怕光線(才會發展出夜行習性)、強烈氣味(傳說大蒜氣味可以驅趕吸血鬼)和水(據說在墳墓周圍倒水可以將吸血鬼困在地下墓穴)。
-
2020-10-09 科別.耳鼻喉
年長者聽損 增失智或憂鬱風險
聽覺是人類重要的感官之一,聽力障礙往往會引起生活中許多不便,包含人際溝通困難、社交障礙等,進而影響工作、學習與生活等。年長者有聽損,可能會增加罹患失智或是憂鬱症等風險。隨著人口老化的比例愈來愈高,有聽力障礙的人口也愈來愈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全世界約有4.66億人口有中度以上的聽損。根據統計,在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當中,約三成以上的民眾有程度不等的聽力障礙。造成聽力損失的成因很多,包含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基因變異也是新生兒聽損重要的原因之一,約占七成左右,早產、周產期缺氧、新生兒核黃疸、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先天性德國麻疹病毒感染等因素,亦可能造成新生兒聽損。另一方面,噪音暴露、耳毒性物質、老化、中耳炎或腦膜炎等感染,也是造成青少年及成人聽損的重要成因。不良生活作息、菸酒、系統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造成老年性聽損的常見原因。聽覺障礙可以初步分為傳導型聽損及感音型聽損兩大類,傳導型多是由於外耳或中耳病變引起,部分可藉由藥物、局部治療或手術等方式治療而改善。然而,針對感音型聽損,也是最常見的聽損類型,目前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需要藉由聽覺輔具如助聽器、人工耳蝸等幫忙。早期診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防護工作等,都能有效的做到預防聽損惡化及聽力保健。目前台灣新生兒聽力篩檢普及率高,能有效的早期診斷新生兒聽損,輔以基因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評估,能良好的提供治療計畫,使聽損患童也能有良好的聽語發展。也因為醫學的發達,目前中耳炎或腦膜炎等感染症都能有效的治療,大幅降低此一比例造成的聽損。此外,避免長期噪音環境,包含職場噪音及娛樂性噪音等的暴露、工作配戴防護耳罩或耳塞、良好生活作息、避免菸酒等不良嗜好、預防肥胖及系統性疾病等,都能有效的預防聽損。
-
2020-09-17 科別.耳鼻喉
6成民眾通勤調高耳機音量 醫籲:長期操耳聽損風險增
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宅經濟升溫,標榜個人化娛樂活動如追劇、聽音樂、玩手遊等影音使用量飆高,讓「娛樂性噪音」值得被關注。有調查發現,高達6成使用者在通勤噪音環境下聆聽耳機,會因怕聽不清楚而自動調高音量,另有近3成甚至戴耳機到睡著,讓聽損風險增加。前台中榮總耳鼻喉頭頸部主治醫師、開業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呼籲,慢性病患者、作息差、噪音較明顯的工作者等都是聽損的高風險群,也會影響口語表達、工作或學習、焦慮情緒等,建議民眾應保持相對低的音量、不去吵雜環境、適當使用耳塞,並注意生活警訊,有聽力疑慮時立即就醫。長期關注聽損議題的華科慈善基金會,今公布「2020年耳機使用習慣」網路調查。1202名受訪者中,高達92%的民眾有使用耳機的習慣,最常用來聽音樂、追劇、打遊戲;超過1成的受訪者表示習慣將音量開到超標(音量大於75%);而超過6成的使用者會在搭乘交通工具等噪音環境下聽耳機,且多半會調高耳機音量。而調查也顯示,高達44%的民眾每次使用耳機的時間超過1小時,甚至將近3成的人戴耳機睡覺,也就是說,每三人就有一人超時用耳,在音量未控制好的狀況下長時間食用耳機,恐造成聽力損害。張益豪說,長期接觸噪音且沒有休息的民眾,如長跑酒吧、夜店、KTV、電影院等娛樂場所,或本身是樂團成員、電競選手等,其使用行為超標,或習慣長期配戴耳機,就是「娛樂性聽損」的潛在高風險族群。他提醒民眾秉持「66原則」,也就是使用耳機時音量小於60%、一天使用時間少於60分鐘,來減少聽力的負擔。若有反覆耳鳴、常聽不清楚對方說話的內容就要趕快就醫,並定期聽力檢查來作為預防。「2020年耳機使用習慣」,為了解民眾使用耳機進行娛樂性活動如聽音樂、追劇、玩遊戲等習慣進行網路調查,共回收1202名受訪者,平均年齡為29歲。華科慈善基金會本周六將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2020愛耳嘉年華」,現場提供免費聽力篩檢與諮詢,並請來歌手許書豪獻唱,呼籲民眾注意聽力問題。
-
2020-09-13 新聞.健康知識+
你可能會很震驚:你其實無法一邊聽電視一邊讀書
【文、圖/選自大田《最高學習法》,作者傑里德.庫尼.霍維斯】雙管閱讀?做這個實驗你需要一個播放口語的聲音來源(一台電視就夠了),以及一份讀物(提示:你現在手上拿著的就是!)1、打開電視,找到「人頭在說話」的節目。如同上一個實驗,內容不重要,只要找到某個人在說話的節目就行。2、打開你的讀物,翻到你不太熟悉的一頁(你可以翻到這本書任何你還沒讀過的段落)。3、你的目標是一面聽電視、一面默讀這本書,還要同時理解這兩串訊息。試試吧……現代人生活忙碌,我們很多人善用零碎時間閱讀:通勤電車上、人來人往的咖啡館、銀行排隊時。因此,我們都習慣在嘈雜的環境閱讀,也不至於無法理解讀到的內容。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很多人發現我們沒辦法一面理解閱讀的內容、一面聽懂別人正在說的話時,會感到震驚。要了解背後的原因,我們再回到大腦:看看圖⑦,覺得哪裡眼熟嗎? 閱讀的時候,最先活化的區域是視覺皮質(visual cortex)。大腦的這一區負責處理我們看見的純視覺特質:比如顏色、輪廓與動作。閱讀時這一區活躍起來非常合理,因為你閱讀之前一定得先「看見」文字。有趣的來了。幾乎就在視覺皮質活化之後,聽覺皮質與布洛卡/威尼克網絡也同時啟動。為什麼無聲閱讀時大腦的口語區也會啟動?簡單:歷史上從口頭閱讀轉換為無聲閱讀,並不是真正的轉換,只是把文字轉語言這個動作從聲帶移進大腦。換句話說,你的大腦處理你無聲閱讀的聲音的方法,跟它處理真正大聲說出來的言語幾乎沒有差別。基於這個原因,想一面閱讀、一面聽人說話,跟同時聽兩個人說話一樣—根本不可能!我再說一次:你不可能一面理解你在讀的文字,同時聽懂你聽見的口語。這就是本章開頭那兩個假想情境背後的原理。在喧鬧的酒吧聊天時,你的聽覺皮質瘋狂地處理從四面八方湧進你耳朵的無數說話聲。然而,你的左額下迴會辨識出你朋友的聲音,將它傳送到布洛卡/威尼克瓶頸,因此你才能理解。因此,雖然你可以同時聽見幾十種相互抵觸的聲音,一旦你選定其中一種加以理解,其他訊息全都變得毫無意義。同樣地,在員工會議上,簡報的人站在文字密密麻麻的PowerPoint 投影片前說話。你的聽覺皮質忙得不可開交,既要處理說話的人的聲音,也要處理你自己默讀的聲音。問題就出在瓶頸:你必須決定讓哪一串訊息通過你的布洛卡/威尼克網絡。前面說過,如果你決定選擇某一串訊息(比如你自己默讀的聲音),你就能充分理解讀到的內容,但說話的人的聲音就會被攔下來,變成無意義的噪音。然而,更常見的情況是,我們希望盡量接收所有訊息,也就是看一下幻燈片,聽一下說話的人,往返來回。這就像同時觀看同一齣電視劇不同的兩集,只要我們這麼做,我們對那兩串訊息的理解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聽完PowerPoint 簡報後,經常比還沒聽以前更茫然。
-
2020-09-09 科別.耳鼻喉
耳鳴怎麼辦?需要接受腦部影像檢查嗎
臨床上常常會碰到病人因為惱人的耳鳴至耳鼻喉科或是神經內科就診;有時病人會擔心腦部有沒有什麼問題,而要求腦部影像檢查,但通常醫師會跟病人解釋不需要。為什麼不需要呢?到底耳鳴有沒有可能是腦部問題?那耳鳴又是什麼時候需要做腦部影像檢查呢? 耳鳴耳鳴是一種在外界沒有聲音刺激的情況下仍然會聽到聲音的症狀,病人大多會表示在安靜的時候會聽到機機機…、轟轟轟…或是像血管跳動蹦蹦…蹦蹦…的聲音,嚴重的話不只安靜的時候才會聽到,甚至可能會持續一整天,造成睡眠不佳、情緒不穩等症狀。臨床上耳鳴主要可以區分,成非脈動性及脈動性耳鳴兩種類型。至於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讓我們娓娓道來。非脈動性耳鳴非脈動性耳鳴代表聽到的不是像脈搏跳動的聲音,這類病人佔耳鳴病患的大多數。臨床上病人會表示聽到像工廠機器運轉,比較高頻(機機機…)或是比較低頻的聲音(轟轟轟…),也有可能是其他頻率的聲音,或是混合多種頻率的聲音。造成非脈動性耳鳴的原因,絕大多數跟聽力受損有關,耳鼻喉科醫師通常會檢查外耳有沒有耳屎、中耳腔有沒有發炎或是積水,接著再安排聽力檢查看看是否有聽力受損的狀況;藥物方面如果有服用一些利尿劑或抗生素也有可能會造成非脈動性耳鳴的情形,如果有服用類似藥物也可以向醫師反應。醫師也會詢問耳鳴是單側還是雙側,如果是雙側非脈動性耳鳴通常還是聽力損傷造成;通常這種情形並不需要安排腦部影像檢查,除非聽力檢查顯示有單側異常或是病人有合併其他症狀,才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如果是單側耳鳴且有其他症狀如急性聽力惡化、頭痛及眩暈等等,也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治療方面如果有找到其他的原因,會針對各別原因治療;針對單純非脈動性耳鳴的治療,則包含藥物治療及耳鳴減敏療法等,如有較嚴重的聽力衰退也會建議配戴助聽器。除此之外,也會給予衛教,建議病人避免前往吵雜地方,避免更嚴重的聽力損傷;如工作場所需要,可考慮配戴防噪音耳塞。脈動性耳鳴脈動性耳鳴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會聽到跳動性的耳鳴聲,臨床上病人會表示聽到跟心跳或脈搏一樣蹦蹦跳或是咻咻咻的聲音。造成脈動性耳鳴的原因大多數都是跟血管異常有關,其他原因則包含了動脈硬化、高血壓及肌肉異常跳動等等,如果有脈動性耳鳴的病人,耳鼻喉科醫師會建議病人可以考慮至神經內科就診,由神經內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安排血管超音波或是腦部的影像檢查,看看有沒有一些血管異常等等原因。通常這些血管異常不一定需要治療,除非病情嚴重或是合併有一些腦部症狀如頭痛等等才會建議治療。什麼樣的耳鳴病人需要接受腦部影像檢查回過頭來看什麼樣的病人才需要腦部影像檢查呢?根據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指引,如果是雙側非脈動性耳鳴的病人,聽力檢查又沒有單側異常,那麼腦部影像檢查不僅對於治療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額外的輻射線暴露,對身體造成危害。如果是單側非脈動性耳鳴的病人合併有其他症狀,或是脈動性耳鳴的病人,則會建議病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在這類的病人,腦部檢查才會比較有幫助喔!
-
2020-09-03 橘世代.好學橘
靠藝術享退休!60歲救難英雄成石頭雕刻家
2020嘉義市石猴雕刻競賽成績日前揭曉,首獎得主是阿里山消防分隊退休小隊長鄭育興,他在山區服務超過25年,曾參與無數山難搜救、阿里山小火車出軌救援,直到10多年前發現,帶隊上山搜救後,回程體能居然跟不上年輕人,開始規劃退休方向,學習素描、油畫、石雕,10年前退休離開阿里山。嘉義市石猴雕刻競賽今年有62件參賽作品,鄭育興創作的「猴幸福」,以白色大理石雕刻大猴帶著數隻小猴打盹,如沐浴在陽光下恬靜自在,表現猴群內在心靈幸福,評審認為石猴造型豐碩圓滿、技巧純熟、剛柔交融,獲選為今年首獎,鄭謙稱「只是運氣好!」早期工作克難 小火車翻覆救援印象最深是血腥味60歲的鄭育興說,19歲就從警校畢業擔任消防員,前5年都在新竹服務,請調回嘉義他一直等不到職缺,最後調派阿里山分隊,原以為工作幾年就可調回平地,沒想到工作久了,習慣也喜歡山區生活,就這麼在阿里山服務近26年,一直到50歲退休。「早期消防很克難!」鄭育興表示,剛到阿里山報到那年,分隊才2名消防員,每次出任務打火、搜救,都要先開車到街上載義消一起出任務,之後才逐漸增加員額、隊員越來越多。鄭育興指出,山區突發性工作繁重,經常遇到登山客失蹤協尋,山難救援,印象最深就是2003年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意外,當時阿里山居民都到場幫忙,他進入掉落約5米深溪底的車廂救援,看車內遊客相互交疊、傷亡人數不計其數、哀鴻滿車廂,該事故共造成17人死亡、205人輕重傷。他說,當時不斷救援、搬運傷患,累到完全忘了時間,記得最後搬運死者遺體,進入香林醫療站時等待相驗時,醫療站內排滿屍體、滿室血腥味,那味道真的至今難忘。出任務返隊全身痠痛 開始規劃退休生涯鄭育興回憶說,14年前帶隊上山找失蹤登山客,數小時後找到傷者,返隊下山時1名原住民自告奮勇,背70多公斤山客下山,他身為領隊一路跟隨都覺得吃力,當下直覺年紀漸長、體力可能無法負荷山區任務,萌生退休想法。鄭育興笑著說,年輕就喜歡藝術、攝影、繪畫,常利用公餘到山裡拍猴子、畫猴子,對於猴子體態、動作、身形比例都有概念,退休前剛好嘉義市辦石猴藝術創作,啟發他雕刻創作想法,退休後更用心到社區大學學石雕。「找石頭運動量大!」鄭育興說明,石雕並非單純雕刻,還要到溪底找石頭、認識石材硬度、特色,因為每顆雕刻石材都重達40公斤以上,因此找石頭須結伴同行才搬得動,搬運石材成為休閒另一種樂趣。●退休生活有重心 時間過得飛快 必須提早做準備鄭育興說,不同石材呈現不同石雕細節,像嘉義赤蘭溪、八掌溪貝殼化石多,南投埔里鎮眉溪有黑膽石,透過觀察石材、規劃作品樣貌,雕刻過程因為切割噪音、打時粉塵,必須穿戴護目鏡、耳塞、專業口罩、防護衣等安全設備,整個人與外界隔離、全心全意創作,時間過得很快,經常工作到忘了吃飯,若不是擔心影響鄰居,可能會忘記疲累工作一整天。鄭育興認為,生活一定要有重心,年紀漸長、體能或許無法負荷原本的工作,但退休後仍要讓生活有重心、有短中期目標,設定目標雖然有點壓力,但就是生活一部分,可以讓自己生活更有重心。他也建議,退休生活應提早規畫,最好有動、有靜,而且一定要有朋友互動、交流,像他退休前就去社大上課、撿石頭、玩陶土,現在石雕之餘還要玩盆栽、種水果,自己掌握退休生活節奏,活得很健康、很快樂。延伸/24年前栽進「賞石領域」 退休當起石頭師傅傳承學子延伸/獨自面對寂靜-聾啞木雕師成「巷弄藝術家」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9-02 新聞.健康知識+
影/自助加油逸散油氣直襲肺部 實測2分之1力道最適合
自助加油風氣愈來愈盛,台南市環保局配合紅外線成像儀掃描,發現油槍按到底或按3/4的加油方式,油氣逸散撲面而來,影響健康;若按壓約1/2力道,油氣逸散出來的高度約在腰部,較不會吸入肺部。空氣及噪音管理科長楊朝全表示,他自己也常自助加油,每次加油時也格外注意油氣逸散情形,由於每次加油時都聞到濃濃油氣味,覺得很不舒服,因此,試著以按壓強度來測試,發現按壓強度若愈小,就愈聞不到油氣逸散出來的味道。為了宣導正確加油,減少油氣逸散並汙染環境,台南市環保局配合紅外線成像儀實地掃描測試。一般加油員都是將加油器按到底,加油時儀器螢幕顯示逸出的油器四散,直襲頭部以上;若力度是3/4,逸散油氣則直撲口鼻,明顯吸入油氣,危害身體。若把力度控制在1/2,逸散出來油氣約在腰部處;若按壓力度降至1/4,螢幕上顯示,逸散出來的油氣很少,但缺點是加油速度太慢。楊朝全說,油氣逸散量的多寡與按壓力道有關,若壓到底,油直接沖入油箱,由於撞擊量大,逸散出來的油氣就明顯多。雖然按到底或3/4力道的加油方式,速度會較快,但因逸散油氣多,除了汙染環境也有害身體,建議1/2力道的加油速度最適當,目前已加強宣導,讓加油員和民眾知道,保護自己也減少汙染。
-
2020-08-14 科別.耳鼻喉
助聽器加這系統 重度聽損小男孩圓幫家人接電話的夢
小彥勛今年七歲,因為先天性重度聽力損失,即使帶著助聽器,幫忙家人接聽電話仍是難以觸及心願,因緣際會下媽媽帶著小彥勛參加「聽損兒童關懷體驗計畫」,藍芽助聽器讓小彥勛世界聲音更清楚,不只成為家中接電話小能手,哥哥也說每次和弟弟說話「不用再多說一次了。」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3‰至4‰,國內每年發現超過7百位聽損兒,先天性聽損孩子如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於6個月大前就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將來就可以達到接近正常的語言和身心發展,兒童八成時間是在吵雜環境下聆聽。北區聽力師吳政融表示,語言學習始於聆聽,聽損兒童帶著助聽器,透過教育部補助FM調頻麥克風系統,遠端聲音更清楚,但缺點是需加裝接收器及音靴,小小耳朵戴上笨重助聽器,降噪功能較差,噪音下語音辨識能力不佳,隨科技進步,聽力輔具融入藍牙技術。「2020年聽損兒童關懷體驗計畫」共9名藍牙遠端麥克風系統助聽器兒童參與,經實際體驗與測試,對比FM,噪音環境下提升語音理解力達30%,只要電器用品可連結藍牙,助聽器無須加裝設備都能接訊號。手機開啟藍牙,藍牙助聽器就像變成藍牙耳機,雙耳接收聲音更清晰。聽損高危險群如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前3個月內感染德國痲疹或其他病毒性疾病、早產兒等。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任杜宗陽提醒,若發現家中孩子反應、表達不佳,應儘快至醫院檢查,確認是否有聽損,並遵從醫師建議,儘早進行復健或配戴輔具,增加聽覺學習語言機會。國健署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費用由政府負擔,未滿3個月新生兒均可獲得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是在出生後24-60小時即可於合約醫療院所做聽力初篩;若初篩未通過,應在出院前36-60小時進行複篩或是滿月前做複篩。
-
2020-08-13 橘世代.時尚橘
挑選助聽器的三大訣竅,幫助老爸找回人際互動的自信
「這陣子,老爸看電視時把音量越開越大,和他說話經常要重複兩三遍,我覺得他耳朵似乎有問題,問他要不要去檢查一下,但是他卻只是搖搖頭,好像連我講的這些話都聽不清楚,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類似這樣的狀況,每天都在許多家庭中上演,人的聽力會自然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然而,許多高齡者卻不願意正視這問題,他們認為,一旦戴上助聽器就是承認自己「老了」,因此往往選擇逃避,不願面對自己脆弱的一面。聽損狀況有逐步年輕化的趨勢事實上,聽力問題已經不再是高齡者的專利,隨著科技進步,以及環境噪音的惡化,人類聽損狀況有逐步年輕化的趨勢,特別是習慣戴耳機的民眾,聽力受損的機率也相對較高。唯有及早發現聽力問題,才有機會降低惡化的程度。藉由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民眾可自我檢視是否聽力有問題?例如:時常感到耳朵裡有聲音,像是嗡嗡聲、蟬叫聲或鈴聲(耳鳴),或家人反應自己講話越來越大聲,聽不清楚別人說話,會要求對方重複好幾次……等,都有可能是聽力受損的徵兆,建議民眾要盡快去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選購助聽器不踩雷,關鍵藏在這裡!若是聽力問題已經嚴重到需要配戴助聽器時,消費者又該如何選購一副適合自己的助聽器呢?其實,戴助聽器就像配眼鏡一樣,每個人的狀況、習慣、偏好都不同,聽得到不代表聽得清楚。因此,在選配助聽器時,除了商品的功能音質之外,品牌的專業度、售後服務、維修等更是關鍵。以助聽器領導品牌——巨泉助聽器為例,在選配助聽器時,提供一對一專屬服務,首先幫使用者做諮詢及聽力檢查,了解需求,挑選出幾款適合的產品,用選配軟體完全照聽損者的聽力曲線調整,試聽時會再根據使用者的聽力數據和主觀感受,進一步個人化調整出完全適合的音質,讓使用者聆聽時自然舒適、無負擔。戴上高科技迷你助聽器,一秒變身時尚潮爸!針對許多銀髮族在意的外觀問題,巨泉也顛覆一般大眾對助聽器的刻板印象,推出比無線藍牙耳機還小、已是高科技穿戴式科技的助聽器,具有360度環繞音效,聲源定位功能極佳,另外還有快速充電功能,能夠和手機藍牙串流,不管是接電話、和孫子視訊、看影片、聽音樂都能聽得舒適又清楚。巨泉還提供貼心的教學服務,一對一教會長輩下載手機APP,透過APP輕鬆操控助聽器,隨時微調音量、高低音,找不到助聽器時,也可一鍵尋回;需要諮詢協助時,也可利用APP的遠端遙控調整功能,使用者不管在任何地點,都可以發送問題,透過雲端回傳到選配系統,門市端收到後會立即協助解決,如同擁有一群隨身顧問,幫助長輩解決使用上的大小問題。超值好康雙重優惠!88折再加碼3000元巨泉更提供暖心優惠,讓消費者以超高CP值價格,就能享有優質產品以及專業個人化助聽器選配服務,溫柔解放老爸的耳朵!即日起凡購買數位式助聽器指定機種,可享88折優惠;使用實體振興三倍券,全數位式助聽器不限機種,巨泉加碼三倍券變六倍券!機會難得,敬請把握這一波!加入巨泉Line線上客服> @gd1977優惠方案>https://lihi1.com/1qHbi預約免費聽力檢測> 02-2381-1417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徐乃麟寫給長子徐新洋:錢不能決定幸福 當個開朗男孩。吳宗憲寫給寶貝女鵝Sandy:只想當平凡父親…妳才是主角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04 橘世代.健康橘
銀髮族「蛤蛤蛤」聽不清? 醫師曝:掏耳習慣很關鍵
上了年紀,聽力下降是銀髮族的常見困擾,但衛福部台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家萱提醒,聽神經除了會隨年紀衰退,日常生活習慣及營養均衡也都是影響聽力的關鍵,其中不正確的掏耳朵習慣,恐使耳垢不斷淤積,造成耳朵悶塞,嚴重還會刺傷耳膜,變成重聽。56歲的陳小姐在家中跟家人說話時,常常不自覺越講越大聲,聽別人說話,也常常「蛤」了一聲,再請對方說一次,原本以為是說話太小聲的關係,沒想到這樣的情形卻越來越頻繁,這才發現自己聽力大不如前。李家萱指出,人的聽力大約從50歲開始下降,到了70歲後,更有8成民眾有明顯聽不清楚的現象,其中原因除了聽神經的自然衰退,不正確的掏耳朵習慣,更可能成為聽力的無形殺手。李家萱表示,耳朵內的耳垢分成乾性、濕性,如果屬於乾性,直接將棉花棒深入耳道三分之二、約2公分的地方,輕柔地慢慢往外掏即可,但萬一伸太裡面,或不小心被旁人撞到,穿刺到耳膜,恐造成耳膜發炎、破洞,聽力將立刻下降;濕性的耳垢則像是濕掉的泥巴狀,掏耳過程若持續把耳垢向內推,堆積在外耳道內側,長期可能造成耳朵悶塞。此外,銀髮族到理髮店修容時,經常會要求掏耳服務,在共用掏耳器情況下,恐造成徽菌感染,使耳朵搔癢難耐、分泌物變多、悶塞,甚至破壞聽力。李家萱說,許多人在聽力退化或受損的一開始並未察覺,當發現時,很可能已有一定程度的聽力障礙,造成說話音量越來越大聲,受到家人朋友提醒時,還會認為對方找碴或嫌棄,造成關係失和;因此,若發現自身或他人聽力異常或長期耳鳴,應盡速至耳鼻喉科檢查。李家萱提醒,維持良好聽力除了保護好耳朵,避免外傷、撞擊,也要做好日常保養,戒菸忌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遠離高噪音環境、進入高噪音場所要戴耳塞;吃銀杏、補充維他命B、C。若耳朵不適、疼痛應立即就醫,才能預防及避免不可逆的聽力損失。 【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前胸痛到後背!「這些」症狀別輕忽,以免心肌梗塞找上門。熟女被3C綁架!手麻忍痛也要玩,小心最後肌肉萎縮!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1 養生.生活智慧王
晚上洗衣能省電救荷包?媽媽必知的20個夏季省電絕招!
【編按:近期網路盛傳,在6月1日至9月30日實施夏季電價的期間裡,一天的電價共分為紅、黃、綠燈3個時段,因此民眾若想省荷包,洗衣服應選在電價最便宜的晚上綠燈時段。但針對這則傳言,台電人員表示這套制度從未正式實施過。至於晚上洗衣服是否真能省荷包?台灣電力公司的鄭姓專員說明,一般民眾家的電價計算有兩種方式,分別為「適用住宅非時間電價」及「時間電價」。一般民眾若未特別申請,電價就會採用「適用住宅非時間電價」,因此無論在哪個時段洗衣服費用都相同。而針對時間電價,台電進一步說明一般家庭每月用電達700度(即2個月的電費單用電1400度)以上,才建議評估後申請改為時間電價。民眾若有意申請可透過台電各服務據點,或透過客服專線1911與台電官網申辦。爸媽們若真想在夏日守住荷包,不妨參考下面20個省電小妙招!】熱到受不了!五月開始氣溫逐漸升高,炎熱的天氣下,許多家庭都會選擇開冷氣來降溫,就怕變成「吃電怪獸」吹出驚人電費,如何吹冷氣兼顧省電費,這可讓媽媽們傷透腦筋。怎麼吹冷氣最省電,難道真的是一感到溫度降後,就要馬上關掉才不會多浪費用電?使用哪個模式最省電?只要透過以下小方法,吹冷氣也能輕鬆省電又舒適!以下省錢 20 點,省電大作戰從你我開始!1. 以節能燈管或省電日光燈,取代傳統白熾燈,節省用電。2. 電器品需定期保養、擦拭,來提高使用效率,及延長壽命。3. 選購高效率(高 EER 值)之冷氣機,效率愈高愈省電。4. 使用冰箱後隨手關門,並減少開門次數。5. 上午 10-12 點、下午 1-5 點為夏季尖峰用電時段,請避免使用耗電量大之電器。6. 洗衣機前浸泡 20 分鐘再洗,水裝 7-8 分滿效率最高。7. 煮飯前先將生米浸泡後再以電鍋烹煮,可縮短煮熟時間;使用電鍋保溫不要超過12小時。8. 冷氣開放時應緊閉門窗防止冷氣外洩並將冷氣口由上往下吹循環。9. 選用變頻式冷氣無噪音、不震動;EER 值高,省能源及電費;快速冷房維持恆定室溫。10. 微波爐應遠離電視機或音響,以免被雜訊破壞,並遠離熱源。11. 使用適當的清潔劑、水和運轉時間清洗衣物。12. 以日光燈取代白熾燈泡,可省 2/3 電力;日光燈壽命比白熾燈泡長六倍。例如使用 T85 省電燈管13. 採用電子式安定器及高效率照明,可節省用電25%。14. 養成不使用或離開房間時,隨手關燈的習慣。15. 停用冷氣前 5-10 分鐘可先關掉壓縮機 (改為送風或調高溫度設定)維持送風換氣,則下次再開冷氣時較省電。16. 冷氣吹出口以人身高度為宜,室外部份離地面至少 75 公分,以免塵土揚入,污染散熱片,增加耗電量。17. 每兩週清洗空氣過濾網一次,空氣過濾網太髒時,容易造成電力浪費。18. 選購適當容積的電冰箱,以家庭成員每人 60- 80 公升估算,愈小愈省電,選購效率高的電冰箱,電冰箱的效率以能源因數值(EF,ENERGY FACTOR)來表示,EF 值愈高,愈省電。19. 電冰箱背面離牆壁至少 10 公分,上面及側面至少保持 30 公分的空間,以提高散熱效果。20. 壓力鍋較傳統式電鍋省電且省時,可省 1/3 電力。
-
2020-07-03 科別.耳鼻喉
天熱潮溼耳朵也會生黴!戴耳機時這幾點很重要
隨身聽音樂已經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習慣,然而在炎熱夏天長時間帶耳機,除了小心容易阻礙耳垢的排出外,也容易因熱氣發生溼疹,如果覺得癢一直用挖耳棒,很有可能傷害皮膚導致細菌感染,也可能導致黴菌滋生誘發「香港耳」,並且長時間高分貝 很容易聽力耗損。專科醫師建議,戴耳機一定要有休息時間,如果耳朵癢長時間未能改善,最好就診檢查。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部分民眾可能會疏忽耳機清潔,當觸摸耳機時,不論耳掛式或入耳式,都可能摸到1層油垢,或是能直接看到耳垢,如果未清潔乾淨,多少都會有病菌滋生,增加耳機跟耳朵接觸就有可能感染,假使發現耳機上很多耳垢,加上不自覺就想要一直清潔挖耳朵,有可能因此引起傷口。 蔡易錚解釋,耳朵有自動把耳垢往外排的機制,熱氣或溼氣也會對外散出,可是戴著耳機容易擋住耳道,讓耳垢與熱溼氣排不出,就有可能發生溼疹引起搔癢感。而如果用挖耳棒想要清耳朵止癢,太用力使用的話還會傷到耳朵,臨床上就曾有挖耳朵導致皮膚破裂的就醫案例。再加上皮膚有傷口的情況下,就有可能讓感染機會增加,誘發更嚴重的傷害。 蔡易錚提醒,其實耳垢是身體的保護機制。外耳道皮膚不斷向上生長,把老舊皮膚推出去,加上一些酵素與油脂,可以有一些殺菌功能;如果把耳朵挖太乾淨,首先外耳道就沒有油脂保護,容易乾裂反而更癢,越癢越挖皮膚就可能出現外傷,而如果沒有好好養護傷口,就有可能發生細菌感染。 蔡易錚也說,有時如果耳機沒有清潔乾淨,加上總是戴耳機擋住耳道通氣,沾染在耳機上或原本就在耳道裡的黴菌,就有可能滋生在耳朵裡,導致一直癢忍不住想抓,嚴重者甚至看到臨床病人中,有看到長出菌絲或黴斑患者。蔡易錚提醒,如果每天都會需要用到耳機,最好能定期保持清潔,即便耳朵耳道癢,也不要任意掏。 同時蔡易錚也提醒,戴耳機不僅要注意清潔,音量大小也是重要課題,現代人生活中經常戴著耳機,環境噪音會不自覺放大耳機音量,例如在捷運或公車上聽音樂,為了不讓運行聲干擾歌曲,耳機聲音就必須蓋過環境音,如果捷運車廂內音量在80分貝,耳機就要超過80分貝,長時間高分貝戴耳機聽力就可能受損。 根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規範,工作場所環境噪音當在95分貝,耳朵就不能連續噪音4個小時,如果噪音上升至100分貝,耳朵就只能連續暴露2個小時。蔡易錚特別說,大部分年輕族群喜歡大聲聽音樂,不論走在路上或搭乘交通工具,連續高分貝大聲聽,很可能提早發生聽力減損。(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用棉花棒挖耳垢超母湯? 耳燭也NG!醫師提供2妙招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20 科別.耳鼻喉
四成65歲以上長者聽障 應即早治療避免社交障礙
65歲以上的長者聽力障礙高達40%,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亞洲大學聽語系今天到田中頂潭社區為長輩進行聽力篩檢,亞洲大學聽語系系主任盛華表示,老人家的聽力障礙會讓他們和別人溝通容易有障礙,甚至造成他們走不出去,所以及早發現聽力問題,才能提早治療,避免影響其社交活動。「阿嬤,阿嬤」無論志工叫得再大聲,阿嬤還是頭也不回地往前走,頂潭社區理事長蕭萬福說,這種情況可說是社區中日常,也是長輩們嚴重的聽力危機。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田中志工站關懷的83歲林阿公也是多年前就有退化和重聽情形,因為和人溝通較吃力,參加社區活動時都很困擾,林阿公說,因為連接電話都聽不到,所以現在只要電話響,他就把電話拿起再掛掉,親友就會知道他在家,不過後來他也學會自己按摩耳朵來延緩聽力減退。根據PSA華科事業群慈善基金會2019年的聽力篩檢報告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失能性聽損盛行率高達40%,不但會造成長輩產生溝通困難問題,老人家更會有孤獨、憂鬱、缺乏安全感,甚至會提高失智症罹患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華科慈善基金會公益支持與亞洲大學聽語系協助下,今天除了在頂潭社區幫長輩做聽力篩檢,結果現場九成長輩有聽損問題,活動也透過互動和講座方式,希望能協助輕中度聽力損失的長輩即早就醫,並勸長輩不能忽視聽力問題,因為只要正確的耳朵清潔觀念、降低長期曝露在噪音中、睡眠充足、避免過勞、每年定期接受聽力篩檢即可預防聽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彰化服務處處長施淑莉也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常講話很大聲、電話響了很久都不接或看電視音量調很大聲等,都可能潛藏聽力損失危機,可協助長輩就醫,並配戴適合的助聽輔具,才能避免長輩因聽力障礙的疏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