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1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喝水
共找到
1448
筆 文章
-
-
2020-06-20 科別.新陳代謝
痛風、糖友 飲食防線勿破功
疫情趨緩,餐館飯店、小吃店又見人潮,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廖曉嵐提醒,應酬多的痛風病友要小心,別讓健康防線破功,糖尿病友也要注意,如果飲食不忌口,一旦血糖控制不佳產生不可逆的慢性併發症,得不償失。廖曉嵐說,吃太多的肉類、內臟、海產等高尿酸飲食易導致痛風,無節制暴飲暴食,患者年齡也逐漸年輕化,1名50歲男性連日參加同事聚餐、客戶應酬,因腳趾關節紅腫劇痛、半夜痛醒無法行走,急診診斷為急性痛風發作。預防痛風需注意控制體重,盡量維持標準體重,多喝水可幫助尿酸代謝,避免飲酒提升血液中尿酸,增加痛風發作機率,少喝含糖飲料,每天喝兩次以上含糖飲料的人,比不喝飲料的人多出85%罹患痛風的機率,少吃油炸食物及少喝火鍋湯、肉湯,多吃櫻桃、藍莓、青花菜等抗氧化食物有利於降低尿酸。另外,糖尿病會導致足部血液供應減少,造成感覺異常、足部易感染、傷口癒合慢,約有一半截肢病友有糖尿病,所以要控制好血糖,身體若出現傷口盡快就醫,以免因為病情延誤造成截肢可能。提醒糖尿病友平時除按醫師指示服用處方藥物,飲食上應採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魚、蛋、豆、肉、奶、蔬菜、水果、油脂等食物,身體有傷口的病友每天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及維生素C,如牛奶、雞蛋、魚、雞、瘦肉、豆腐、芭樂、火龍果等,有助於傷口的癒合。看橘世代 更多新聞
-
2020-06-20 養生.聰明飲食
忌口很痛苦 營養師推薦預防糖尿病的10大控糖好食物!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日常飲食扮演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糖尿病患來說,忌口可是件相當痛苦的事情,面對日益加速老化的血管,其實糖尿病的飲食原則,就如同正常人一般「均衡飲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糖尿病患的飲食可依據自己的喜好來調整,只要依照均衡飲食的原則,利用各種不同食物的組合,日常飲食也可以是多元、多樣化,建議盡可能選擇完整的天然食物,而不是高度加工的食物,尤其可以多攝取非澱粉類的蔬菜,盡量減少添加糖及精製穀物。降低碳水化合物優先對於剛被診斷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病患,程涵宇強調,首先可以從減少總碳水化合物著手,理想的碳水化合物應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且低添加糖、低脂肪、低鈉。根據研究發現,減少糖尿病患者的總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被證實為改善血糖最有效的方式。短期看來,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也是幫助糖尿病患達到血糖目標的優先方法。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2020年版糖尿病標準醫療照護」資料顯示,碳水化合物是身體最容易使用的熱量來源,也是對餐後血糖波動最主要的影響。程涵宇說明,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其糖、澱粉及纖維的比例各不相同,對血糖反應有廣泛的影響,可能導致血糖濃度持續升高或緩慢下降,甚至導致血糖快速升高、隨後又迅速下降。地中海飲食,有效長期控制血糖不過,糖尿病如同其他慢性病仍無法治癒,因此,糖尿病患要學會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程涵宇指出,根據長期追蹤研究顯示,以蔬菜、全榖雜糧類、魚類,以及富含橄欖油、堅果類的地中海飲食,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及預防糖尿病,進而減少使用藥物治療,以及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過去認為,糖尿病患應採取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不過,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發現,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肥胖成年人,隨機分為「卡路里限制的地中海飲食組」及「卡路里限制的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研究結果顯示,地中海飲食組的空腹血糖低於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程涵宇提醒,控制血糖應盡可能多喝水,並避免飲酒及含糖飲料;若是使用代糖減少總熱量及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時,應避免補償心理,以免吃進額外的食物及額外的熱量。1 0大控糖好食物程涵宇提供10種控糖好食物,幫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飆高,同時設計簡單快速料理的早午晚三餐,幫助預防糖尿病上身。1.堅果營養功效:鎂、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糖尿病患的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血壓及體重,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建議量:每天30公克。料理:早餐-水果優格。食材:無糖優格150ml、腰果5顆、夏威夷豆3顆、莓果或其他水果50g作法:無糖優格撒上腰果、夏威夷豆、葡萄乾及水果。2.大蒜營養功效:有機硫化合物及槲皮素、類黃酮素,可降低血糖及血脂,改善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升葡萄糖轉運蛋白及胰島素作用。建議量:每天2顆。料理:早餐-大蒜起司三明治食材:吐司1片、瑞可達起司1大匙、菠菜1株、大蒜6顆、橄欖油適量、黑胡椒粒適量、鹽適量。作法:(1)橄欖油入鍋,放入大蒜及菠菜拌炒,加入鹽及黑胡椒。(2)吐司烤至金黃。(3)吐司對半切,其中一片放上起司、菠菜及大蒜,蓋上另一片吐司。3.人參營養功效:三萜皂苷可提升空腹血清胰島素及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提升葡萄糖代謝,以及降低胰島素抵抗。建議量:當作配料食用。料理:早餐-人參山藥雞湯食材:日本山藥去皮切塊200g、雞腿1隻、紅棗5顆、薑片2片、參鬚適量、鹽適量、水適量。作法:(1)鍋子煮滾水,將雞腿肉汆燙去血水,撈出用冷水沖涼,洗淨備用。(2)鍋中放入冷水、雞腿肉、薑片、紅棗、人參鬚,山藥,加蓋燉煮30分鐘。(3)加入鹽調味。4.鮭魚營養功效:Omega-3脂肪酸、EPA、DHA,可提升葡萄糖耐受度、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三酸甘油脂,預防糖尿病。建議量:每天70公克。料理:午餐-鮭魚串燒佐酪梨食材:200g去皮鮭魚排、1湯匙橄欖油、20毫升檸檬汁、3ml蜂蜜、鹽適量、胡椒適量、1湯匙黑芝麻籽。作法:(1)將鮭魚縱向對切成長條狀。(2)製作醃料,將橄欖油、檸檬汁與蜂蜜放入碗中,加入鹽和胡椒攪拌均勻。(3)將鮭魚放入醃料靜置。(4)以竹籤串起鮭魚,撒上芝麻。(5)將平底煎盤放上瓦斯爐,以大火加熱後放入鮭魚串。每面煎3分鐘,然後取出完成,可佐以酪梨沾醬。(6)沾醬材料:酪梨半顆約140g、新鮮檸檬汁8ml、大蒜1顆、辣椒粉適量、鹽適量、黑胡椒適量。沾醬作法:●將酪梨取出果肉切塊。●將酪梨塊與其他食材放入調理機中,攪打至滑順。5.花椰菜營養成分:蘿蔔硫素,增強血清胰島素及胰島素抵抗的總抗氧化能力,並降低三酸甘油酯,減少脂質過氧化,預防糖尿病及血管併發症。建議量:每天150公克。料理:午餐-烤花椰菜。食材:花椰菜150g、鹽適量、橄欖油適量、黑胡椒適量。作法:(1)預熱烤箱至200℃。(2)花椰菜洗淨切小朵後完全瀝乾。(3)烤盤鋪上花椰菜需注意彼此不重疊,均勻淋上少許橄欖油、再灑一些鹽及黑胡椒後,送入烤箱烘烤20~25分鐘,花椰菜表面微有焦糖化的褐色烤痕。6.大豆營養功效:α-亞麻油酸(ALA),可增強胰臟細胞分裂,促進胰島素分泌,同時可維持血清胰島素穩定,預防糖尿病及血管併發症。建議量:每天半盒~1盒豆腐。料理:晚餐-豆腐芝麻濃湯食材:豆腐半盒、青蔥適量、白芝麻15g、鹽及黑胡椒適量、雞高湯500ml。作法:(1)豆腐、白芝麻及雞高湯熬煮後放入調理機攪打。(2)出放入鹽、青蔥及黑胡椒完成。7.山苦瓜營養功效:南瓜三萜,苦瓜素等多肽-p,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抑制α-葡萄糖活性,降低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後2小時血糖,以及降低總膽固醇,預防視網膜病變及心肌梗塞併發症。建議量:每星期1條。料理:晚餐-沖繩山苦瓜食材:山苦瓜1條、雞蛋1顆、豬肉薄片100公克、醬油1.5大匙、米酒適量、糖適量、柴魚片適量、鹽少許、橄欖油適量。作法:(1)瓜洗淨切半去籽,白色部分用湯匙刮乾淨,並切成約0.3cm的薄片。(2)煮一鍋滾水放入苦瓜,約1分鐘撈起備用。(3)熱鍋下油炒肉片。(4)放入山苦瓜及調味料炒勻。(5)淋上蛋液拌勻加入柴魚片。8.肉桂營養功效:肉桂醛、前花青素,提升葡萄糖攝取及胰島素分泌,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以及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建議量:當作香料使用。料理:晚餐-香蕉燕麥肉桂濃湯。食材:香蕉半根、燕麥1/3杯、葡萄乾5公克、牛奶500ml、肉桂粉少許、鹽適量。作法:(1)燕麥顆粒蒸熟備用。(2)香蕉去皮切段和牛奶燕麥一起入鍋中熬煮。(3)放入葡萄乾、肉桂及鹽調味。9.橄欖油營養功效: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糖尿病患的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血壓及體重,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建議量:每天20~50公克,當作烹調用油。10.生薑營養功效:薑油、薑醇、薑烯酚,增加胰島素釋分泌,降低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和胰島素抵抗,提高總抗氧化能力,降低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功效:降低血糖。建議量:當作配料使用。文章出處/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7期
-
2020-06-1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氣溫節節升慎防中暑 陳潮宗:陽暑、陰暑處理方式不同
時序入夏,氣溫節節升高,慎防中暑!中醫師陳潮宗說,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盡量多喝水、進出冷氣房加件薄外套,避免中暑發生。衛福部統計,今年因中暑、熱衰竭等熱傷害前往就醫的民眾,目前已有292人次。陳潮宗表示,通常在烈日下曝曬、水分不足而造成中樞神經功能出現障礙,屬於「陽暑」;夏天吹冷氣,進出冷氣房,溫差太大身體無法適應,則多屬於「陰暑」。尤其待在冷氣房的上班族容易「中陰暑」,大熱天中午出去買個便當,回來常會出現頭痛、噁心、頭暈症狀,此時可以刮痧、按摩穴道,來刺激表皮神經,使交感、副交感神經「重新啟動」,便可緩解不適。「中陽暑」常使得體溫升高,超過攝氏38度以上,會全身沒力、癱軟,甚至導致休克。陳潮宗強調,這類型的中暑必須趕快降溫、補充水分,並且後送急診,避免危及生命。即將進入7、8月炎夏,氣溫只會愈來愈高,陳潮宗說,常在烈日下工作、奔走的民眾,一定要注意氣象局發布的高溫警報,做好遮陽和適時補充水分,平時可多吃絲瓜、苦瓜、冬瓜、西瓜等瓜類,預防熱暑的發生。至於常待在冷氣房的民眾,進出冷氣房時,可以先加一件薄外套,避免身體不適應過大的溫差;口渴時,則不要一下子飲用大量冰水、冷飲,避免發生陰暑。
-
2020-06-19 橘世代.健康橘
別自以為還年輕!中風型態有兩種,不同年紀不同風險
曾拿下金鐘獎、台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及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三金影帝」吳朋奉5月間因腦中風猝逝,引起國人關注夏天也會腦中風?台東馬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胡智銘說,民眾如有三高病史,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氣溫變化愈大,發生心血管與腦中風的機會確實就愈大。台灣四季變化不明顯,其實一年到頭都有人腦中風,他提醒三高患者平時除須控制好自己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定時吃藥、定期回診,冬天注意保暖,夏天要補充水分。他說,發生腦中風主因還是在患者未好好控管自己血壓、血糖及血脂,加上外部環境因素如抽菸、喝酒及吃檳榔等都有增加中風風險。氣溫變化雖與梗塞性中風的發生率無明顯關係,但提醒有三高病史民眾,夏天一定要多補充水分,且從戶外炎熱環境進到室內,室內冷氣不宜開太強太冷,避免溫差過太,引發心血管與中風發生。他指出,中風型態有兩種,一是出血性中風,即腦部血管爆開,好發在60歲以下族群;另一是梗塞性中風,即腦部血管栓塞,好發在65歲以上族群,其中跟季節變化比較有關聯性的是出血性中風,尤其是冬天發生機率更高,至於梗寒性腦中風跟季節及氣溫變化的關係,並不是那麼明顯。胡智銘說,日本曾有研究指出,夏天腦部大血管、小血管梗塞中風的情形似乎有偏多情形,認為可能夏天酷暑,人容易流汗脫水,人體水分流失,補充不夠,血小板容易凝結,血液濃稠度上升,提高腦血管栓塞中風發生的機率。胡智銘說,要防止中風,就要把造成中風的因子控制住,導致中風危險因子很多,不論是出血性或梗塞性腦中風,唯一無法控制中風的因子是年齡,年齡愈大,中風風險愈高,雖然年齡,人無法控制,但可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不熬夜、不抽菸、不喝酒等。胡智銘表示,現代人因生活習慣不好,中風年齡愈來愈低,曾有不到30歲年輕人本身有三高病史,但白天工作,晚上熬夜通宵在網咖打電動,連續好幾天不眠不休,最後爆發腦血管梗塞,倒在辦公室,命是救回來了,但半邊身體癱瘓,須長期以輪椅代步。他說,其實很多會中風患者,門診時一看就知道,會中風不意外,一是醫生開的藥不按時吃,不定期回診,再來是對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不關心,因門診時會發現有固定吃藥、回診及控制血壓、血脂、血糖,但還中風的患者真的不多。【關於更多熟齡健康大小事↘↘↘】。金鐘視帝腦中風驟逝 醫:預防兩大隱形殺手從「限鹽」開始!。家中長輩突然血壓過低 千萬不能拖!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9 科別.皮膚
夏季長痱子又熱又癢? 今天開始做8件事搶救皮膚
夏天是個暢快揮汗的季節,當大量汗液堆積在皮膚表層,不論大人、小孩都會感覺黏黏的不舒服,等汗水停留皮膚表層一段時間後,汗水中的毒素侵蝕皮膚表層,就會出現紅色或白色的丘疹並感覺搔癢,甚至有灼痛感。痱子主要是濕熱、不通風的環境造成,只要保持皮膚乾爽,注意環境乾燥、空氣流通,就可避免發生,但比較擔心的是痱子會引發皮膚癢痛不適,當反覆搔癢,造成皮膚潰瘍、紅腫,甚至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長痱子多因熱性不散,濕毒作癢,只要可以祛濕毒、清熱,痱子自然就會消失;一般從環境改變著手,輕症可以自我護理,嚴重合併有紅腫、化膿、皮膚炎,才需要就醫。針對只出現紅疹、白疹的痱子輕症病人,教你8個簡單的去濕毒訣竅: 1、飲食勿吃太鹹:重口味的食物盡量減少攝取,例如麻辣鍋。2、多吃具有利濕清熱的食材:如冬瓜、薏仁、苦瓜、綠豆湯。3、以綠豆薄荷湯取代茶飲:綠豆、冷水下鍋沸騰之後,關火燜10分鐘,加入幾片薄荷葉,綠豆只取綠豆皮具有清熱的作用。4、薏仁煮水當茶喝:盡量不加糖或是少許冰糖,只要喝水即可,不吃薏仁。5、雙花浴液洗澡:使用具清熱解毒效用的金銀花及野菊花(不是杭菊)煎水備用,1次洗泡5~10分鐘。6、用藿香正氣水擦洗患部:藿香正氣水成分由藿香、蒼朮、陳皮、厚朴、白芷、茯苓、半夏、甘草、紫蘇等藥材組成,是常見解暑藥物,可散寒化濕、祛暑,可以自行加水熬煮,也可以請店家幫忙熬煮湯劑,或是現成的市售外用成藥。7、以蘆薈膠或蘆薈產品擦拭患部:乳液等具有油性的外用產品不適合痱子病患使用,應該選擇具有親水性的外用塗抹產品。8、中醫師開立煮開的中藥水擦拭皮膚表層:可以將具有抗菌止癢的中藥水先放冰箱冰涼,以紗布濕敷,把體內的熱氣、皮下水分、滲出液、分泌液帶走,或是加入洗澡水中,用來洗澡。延伸閱讀: 好皮膚是養出來的! 一堆人常誤解的10個保養觀念,你有嗎? 又熱又癢! 身上莫名起紅疹可能是長痱子了
-
2020-06-19 科別.心臟血管
氣溫創新高 夏天水喝太少小心腦中風
夏天水喝太少,小心大熱天腦中風!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嶸洲說,一名7旬曾姓婦人日前感到頭暈,且有血壓過低及手腳發麻情形,結果竟是缺血性腦中風,研判應是天氣炎熱,曾婦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血液變得濃稠,形成腦部血液灌流不足造成缺血性腦中風。這二天烈日高照,大甲媽祖遶境活動正進行中,接下來7月還有白沙屯媽祖遶境,林嶸洲說,以往夏天常有老人家參加進香團後來看診,因為天氣炎熱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機率大大提升。林嶸洲說,日前就有一名老婦人因食慾不振、頭暈及左半身肢體發麻來就診,他請老婦人將雙手平舉,發現左手高度明顯低於右手,對話時也有發音困難的跡象,懷疑是中風前的徵兆,即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沒有出血現象後,再用核磁共振找到右腦有些微白影,代表血液灌流不足甚至有流動停滯的現象。婦人應是天氣熱,造成她食慾不振,且飲水不足,使血液變濃稠且流動緩慢,造成血壓降低形成腦部血液灌流不足,進而引發腦中風,林嶸洲說,所幸婦人即時就醫及用藥控制,沒有留下太嚴重的後遺症,現在只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搭配復健及正常作息即可。林嶸洲也提醒,若發現有臉歪嘴斜、半身發麻症狀應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才能避免後遺症,腦中風機率會隨著年紀逐漸上升,有九成的腦中風是和三高、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有關,平常要注意飲食控制,多運動、多喝水及改正不良嗜好,每年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也是預防中風的好方法。
-
2020-06-18 新聞.健康知識+
中暑分陽暑和陰暑? 這樣做避免中暑
時序入夏,氣溫節節升高,慎防中暑!中醫師陳潮宗說,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盡量多喝水、進出冷氣房套薄外套,避免中暑發生。衛福部統計截至6月至今因中暑、熱衰竭等熱傷害前往就醫的民眾,已有292人次。陳潮宗表示,中暑又分「陽暑」與「陰暑」。通常因為在烈日下曝曬、水分不足而造成中樞神經功能出現障礙,就屬於「陽暑」;因為夏天吹冷氣,進出冷氣房,溫差太大身體無法適應,則多屬於「陰暑」。陳潮宗說,常待在冷氣房的上班族,大熱天中午出去買個便當,回來出現頭痛、噁心、頭暈症狀,陳潮宗說,這就是「中陰暑」,而刮痧、按摩穴道可刺激表皮神經,進而使交感、副交感神「重新啟動」,便可緩解不適。而「中陽暑」常常使得體溫升高,超過38度以上,全身沒力、癱軟,甚至導致休克。這類型的中暑無法使用刮痧、按壓穴道等方式緩解,需趕快降溫、補充水分並且後送急診,避免危及生命。接下來進入7、8月,氣溫只會越來越高,陳潮宗說,常在烈日下工作、奔走的民眾,一定要注意氣象局發布的高溫警報,做好遮陽和適時補充水分,平時也可多吃絲瓜、苦瓜、冬瓜、西瓜等瓜類,可以預防熱暑的發生。至於常待在冷氣房的民眾,進出冷氣房時,可以先套一件薄外套,避免身體不適應過大的溫差。口渴時,也不要一下子飲用大量冰水、冷飲,避免發生陰暑。
-
2020-06-18 新聞.健康知識+
頭暈頭痛,是中暑還是熱衰竭?注意不曬太陽也中暑的6原因
受全球暖化效應影響,夏季氣溫愈來愈高,衛福部統計每年的6至7月是民眾因為熱傷害而就醫的高峰期。熱衰竭、熱中暑都屬於熱傷害,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提醒民眾多加留意,尤其是慢性病患、體重過重者等8大高危險群,更要提高警覺。夏季氣溫飆高,常讓民眾大喊「熱浪」來襲! 事實上,台灣目前沒有明確的熱浪定義,但將每日最高溫攝氏35度以上的天數稱為「高溫日數」,近年來不僅平均氣溫愈來愈高,一年之中的高溫日數也愈來愈多。 當有太平洋高壓籠罩,颱風靠近或因西南風引起的「焚風效應」時,屢有高溫破紀錄的情形發生。 慎防中暑、熱衰竭!8大族群多注意 連續高溫對於戶外工作者可能會造成健康或生命威脅,而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等,對高溫適應能力較差,也易引發健康衝擊,尤其是以下8大高危險族群,更要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 1. 65歲以上長者 2. 慢性病患 3. 體重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 4. 服用特定藥物者 5. 密閉空間工作者 6. 戶外工作者 7. 運動員 8. 嬰幼兒 盛夏時,應儘量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儘可能待在室內,並做好防曬工作,多補充水分及適度鹽分攝取,以及安排適度休息,以避免中暑。 萬一發生熱傷害,最重要的是了解傷害的嚴重程度,並牢記熱傷害急救5步驟: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 此外,熱衰竭、中暑的症狀不太一樣,兩者的常見症狀與處置方式如下: 頭暈頭痛恐是熱衰竭!牢記處理4步驟 若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未正常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此時會感到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心跳加速、呼吸淺快、虛弱無力、體溫升高(一般不超過40度),甚至肌肉痙攣、抽筋等。 若遇到可能熱衰竭之患者,應採取以下步驟處理: 1. 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移除多餘衣物 2. 給予補充約1000c.c.水分及適量鹽分 3. 其次可使用冷水噴灑或利用風扇幫助降溫,並多休息 4. 若症狀沒有改善,需立即送醫 皮膚紅、沒流汗恐中暑!3步驟快急救 如果發現病人體溫飆高(超過39.5度)、皮膚紅熱,沒有排汗、沒有尿、少尿或血尿,脈搏快且強,呼吸急促或困難,甚至意識模糊,代表可能中暑,應採取以下步驟處理: 1. 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環境,讓病人平躺、腳抬高,鬆開身上衣物 2. 快速降低病人體溫,方法包括: (1) 提供風扇 (2) 將冰袋放置於病人頸部、腋下、腹部、鼠蹊部 (3) 浸泡冷水 3. 若情況未迅速好轉,則要儘速送醫治療 不曬太陽也會中暑?常見6原因要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不曬太陽也有可能中暑!常見的情況有以下幾種,提醒民眾注意: 1. 夜跑 2. 穿衣過多 3. 藥物導致排汗不良 4. 長時間處在通風不良的地方 5. 持續勞動 6. 上班族:辦公室內外溫差大,上班族平日若較少從事戶外活動,一旦到了較高溫環境,就容易因不適應而中暑。 炎炎夏日,提醒民眾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適度增減衣物,並適度休息、補充水分,降低中暑、熱衰竭的機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暑發燒、頭痛、拉肚子怎麼辦?醫師:3招解除、預防熱衰竭,這樣處理最有用!.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夫妻拼事業拼出病,放下執著找回健美體態:沒有健康身體,有錢也無法到處去
-
2020-06-17 新聞.健康知識+
戶外活動慎防熱傷害 「防曬5招」讓你開心出遊!
近年夏季氣候高溫炎熱,有些地方白天最高氣溫高達36度!若在戶外悶熱環境活動長時間活動,且運動導致大量流汗後,如果忘記補充水分,即可能造成脫水。除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戶外活動應作好預防熱傷害保護措施,戴寬邊帽及太陽眼鏡、穿著涼爽透氣之衣物、注意防曬、於陰涼處活動以減少太陽直曬時間、增加休息次數、定時飲用白開水等。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牢記預防熱傷害的從頭到腳5裝備:「寬邊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之衣物、擦防曬乳、尋找蔭涼處」。預防熱傷害從頭到腳防曬5招國民健康署提醒運用5裝備預防熱傷害。1.寬邊帽或陽傘:利用可防紫外線之寬邊帽或陽傘避免陽光直射臉、耳朵及脖子。2.太陽眼鏡:選擇檢驗合格的太陽眼鏡保護眼睛,並挑選可遮擋眼睛周圍及適合臉型的款式,且注意鏡片破碎的安全性。3.涼爽透氣之衣物:可考慮舒適的棉質衣服,或是能保護皮膚不受紫外線照射的功能性衣服,且於運動後更換乾爽的衣服以維持良好的防護功能。4.擦防曬乳:外出前30分鐘建議使用防水且SPF30以上之防曬乳,並每2小時補充1次,可將防曬乳作為每天早晨保護的一部分;保存時應避免放置於過熱之處以免變質,若為敏感性肌膚可選擇標記有敏感性肌膚使用或無香味之產品。5.尋找蔭涼處及補充水分:外出時盡可能行走於通風蔭涼處,如:樹蔭步道、騎樓或建築物下,避免太陽直曬,並自備水瓶定時喝水,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 國健署提醒多多運用防曬5招:「寬邊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之衣物、擦防曬乳、尋找蔭涼處」,在享受盛夏時光同時也能預防熱傷害。如發現自己或家人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16 橘世代.健康橘
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65歲,被稱為銀髮族的你,也許看起來不顯老,但記憶力與體力大不如前卻是事實。如何減緩「老」的步伐,還能踩著健康步履,持續人生的旅程?掌握這四大慢老重點,照顧好身心的變化,延緩老化腳步,享受精采生活!重點一:好好吃、吃好好隨著老化,難免有牙齦萎縮、牙周病、蛀牙等困擾,加上唾液的分泌不足,咀嚼與吞嚥也不如從前。擁有一副好牙與良好的咀嚼力,是延緩老化的的第一步。你可以這麼做:●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每口食物最好咀嚼30~40次。透過咀嚼,讓唾液與食物充分融合。這麼做,也能減輕腸胃負擔。●餐後立即潔牙,避免蛀牙及牙周病的發生。●透過日常飲食的咬合並練習扣牙的動作來鍛練咀嚼肌,可以強化咀嚼力。重點二:吸收好、代謝好許多長者,常常一吃東西,就感覺到胃不舒服,易有脹氣、消化不良、便秘等問題。腸胃是人類的第二個心臟,腸胃功能衰退,直接影響營養的吸收。延緩消化道的老化,讓身體的吸收與代謝正常,人自然看起來不老。你可以這麼做:●減少油炸物、肉類等難消化的食物,多多補充來自蔬果的天然膳食纖維。另外,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的好菌,也能提升腸道的代謝力。●增加運動量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及腸道蠕動。腹肌力的鍛練,也能緩解便祕。●多喝水能幫助身體代謝毒素與廢物。一口一口慢慢喝,隨時補充水分。重點三:好好走、靈活動銀髮族能夠隨心所欲趴趴走,甚至能登山健行,在於良好的活動力。在生活中以運動和飲食的對策,預防骨質疏鬆症、肌少症的發生,維持好的行動力,就能成功延緩老化。你可以這麼做:●維持正常體重,過胖會對膝關節造成負擔,影響行動力。●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以強化骨骼。●優質蛋白質是增加肌肉量不可少的營養素。而肌肉量的增加,可舒緩膝蓋的負擔。●養成規律運動,儲存骨本與肌肉。建議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要兼顧,且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可以協助體內維生素D3的轉化,增加骨本。 重點四:心情好、吃得下現在人工作忙碌,沒時間陪長輩們吃飯。缺乏家人陪伴的長輩,可能感到孤單而影響胃口。心理上做好老後的準備,能夠獨立生活,找到生活的重心,自然吃得下,活得好。你可以這麼做:●每周找親友聚餐,增加與人的互動與關懷。心情好,食慾也會好。●找回年輕時的興趣,學一項新的技能,增加社交活動。●主動做義工服務,為社會奉獻。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能擴展生活圈。◎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走越多真能越長壽? 萬人參加4年實驗,有答案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6 新聞.健康知識+
起床先喝水是養生還傷胃?晨起喝水對健康到底重要嗎
MyGoPen(麥擱騙)網站的站長在2020-6-11用臉書簡訊和我聯絡:教授好,不好意思打擾,想詢問這個新聞,因為我問了三個醫師,都被說太誇張。詢問您的觀點,然後我在 MyGoPen 會做一篇來解釋。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611000924-260405?chdtv&fbclid=IwAR2LJp4yqd-fLpWiYEkNQdjdVfhUN7YNj9jvW59_SmVF2p0DHUS7xbSXI-M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當天發表在《中時電子報》的文章,標題是:長年胃病竟是起床這杯惹禍 她驚:喝錯數10年。我把其重點列舉如下:1.本刊特別邀訪中西醫,一共列舉現代人最常犯的4大錯誤喝水方式,其中,「一起床先喝水」竟然是台灣胃病肆虐的元兇?!2.莊雅惠中醫師說,許多父母從小耳提面命要求孩子「一起床先喝水」,殊不知卻是錯誤觀念!「很多人以為這樣是養生之道,但其實在空腹的狀態下,就算是喝溫熱水都很傷胃。」3.莊雅惠說,如果胃裡沒有食物就喝水,就好像水災氾濫一般,會把胃搞得亂七八糟,再加上會分泌大量胃酸,更是百害無一益。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就給MyGoPen站長回覆,說這是胡扯鳥蛋,並且告訴他我有發表過10幾篇文章討論有關喝水的種種胡扯。隔天,MyGoPen就發表了【易誤解】一起床就喝水是錯的,致長年胃病?醫:勿過度解讀。這篇文章除了引用我之外,也引用了一位西醫和一位中醫,而他們也都不同意《中時電子報》那篇文章所說的。可是,那位西醫所講的一句話,卻讓我感到非常驚訝,那就是《睡一晚,體內缺水嚴重,一起床喝水是很重要的!》。事實上,MyGoPen這篇文章的最下面有引用一篇我在四年前發表的文章晨起喝水攸關性命?,而它就是要破解《一起床喝水是很重要》這個迷思。在晨起喝水攸關性命?這篇文章裡,我提到一位大陸知名的保健專家/西醫。他說,因為睡覺長達8小時,使得我們身體脫水,血液變得粘稠,造成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及腦中風。接下來我說:【睡覺時,我們的下丘腦會分泌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又稱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顧名思義,抗利尿激素的功能就是減少尿液的產生。也就是說,它能減少為了排尿而起床的次數,同時也能維持身體的水分。讀者如想進一步了解,請參考Why the body isn’t thirsty at night(為什麽在晚上身體不會渴)。它是發表在極具權威的「自然」科學期刊。另外,醫學文獻裡也沒有任何資料顯示,晨起喝水真能降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腦中風的機率。】今天,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再度搜索是否有《晨起喝水可以降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腦中風的機率》這樣的醫學訊息,結果還是沒有。所有較可靠的醫療網站都沒有《一起床喝水是很重要》這樣的說法,例如梅友診所,哈佛大學,以及美國心臟協會。我也搜索是否有《一起床喝水會引發胃病》這樣的醫學訊息,結果也是沒有。請看梅友診所及賓州大學。所以,不管是台灣那位中醫師所說的《一起床喝水會引發胃病》,還是台灣及大陸那兩位西醫師所說的《一起床喝水是很重要》,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在這種情況下,喝還是不喝,就無所謂對錯,而只是個人選擇。原文:晨起喝水:很重要,還是很危險
-
2020-06-15 科別.泌尿腎臟
解封搶出遊 醫師提醒小心熱衰竭中暑上身
天氣炎熱,熱衰竭與中暑的病人也跟著多了起來,一名平常有三高疾病的50歲男子,最近覺得異常口渴、全身疲憊,醫師原本以為是三高問題,檢查才發現是大量流汗引發的熱衰竭,高血鈣與低血磷引發身體不適。這名病患最近前往台南安南醫院就醫,表示這幾天異常口渴、嘴巴很乾燥且全身疲憊,長期有三高問題,但都有規律服藥,工作方面需長時間在戶外監工,不過有注意多補充水分,但無論怎麼喝都無法解渴,且有時腳會抽筋。在診間檢查後,發現其沒發燒也沒低血壓,雲端藥歷顯示近期血糖也算穩定,不像是因高血糖所導致的口渴現象,由於天氣炎熱,家醫科醫師陳泓毓初步研判可能是熱衰竭,經檢查肝腎功能及電解質,結果發現出現高血鈉及低血磷狀況,趕緊轉送急診治療。陳泓毓說,往年天氣炎熱之際,民眾會減少出遊,但今年情況不同,受到疫情解封影響,許多人安排7、8月酷暑之際出遊,須更加注意高溫高熱對身體的危害,除預防夏季常見曬傷外,尚須注意兩個較嚴重且易忽略的疾病-熱衰竭和中暑,兩者成因皆是在高熱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又未適當補充鹽分及水分,以致全身性的不舒服。陳泓毓指出,熱衰竭跟中暑雖成因類似但症狀不同。熱衰竭病人會覺得非常口渴,體溫大多正常或些微上升且伴隨頭痛、疲倦、躁動、噁心、嘔吐、蒼白、肌肉痙攣等現象。而中暑的症狀起初身體會感覺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跟呼吸過快、低血壓,如繼續惡化會讓體溫調節失控及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以致體溫上升很高,核心體溫超過40.5℃,並伴隨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情況,最嚴重還會導致多器官衰竭跟昏迷情況。陳泓毓也提到熱衰竭及中暑的高危險群包含兒童、老人、慢性疾病者、正服藥治療者、戶外高溫(如工人軍人等)或密閉空間從事者等,以上這些族群在夏日應適時補充適量水分跟鹽分。如萬一真的發生熱衰竭或中暑應立即停止活動、給予降溫如電扇、灑水、敷冷毛巾等、平躺並抬高下肢增加血液回流、補充適度水分鹽分(0.1~0.2%食鹽水或運動飲料)並及時送醫。陳泓毓表示,嚴重中暑死亡率高達80%,民眾夏季在外活動千萬記得要喝水及做好防曬,如此才能玩得開心又安全!
-
2020-06-15 科別.泌尿腎臟
排尿困難、頻夜尿一定是泌尿道感染?當心是腎臟惹禍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近日,藝人小甜甜因腎臟發炎緊急住院,檢查才發現是腎結石卡在輸尿管處,引發了排尿困難、腎積水等問題。她坦言,一開始以為只是背痛,服用了止痛藥緩解,沒想到疼痛擴散到全身,出現高燒、嘔吐和血壓過低的症狀,眼看情況不對,才趕緊赴院急診。小甜甜是因為不適症狀就醫而發現腎臟結石,另外也有像45歲陳小姐一樣,經由體檢發現有左腎結石,雖然無發燒、腰痛症狀,但每天會夜尿2次,因而就醫。經檢查確認左腎有鹿角狀結石,充滿整個左側腎臟,由於結石很大,必須積極治療,否則長期必然影響腎功能。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殷約翰表示,門診觀察發現,夏季因結石求診的患者比冬季大約多2倍,其中有1成是腎臟鹿角狀結石。患者常會有血尿、腰痛、排尿疼痛、噁心、尿路感染等症狀;但也有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但經由健康檢查發現。他進一步指出,腎臟鹿角結石之所以會頻頻夜尿,是因為鹿角狀結石阻塞泌尿系統,造成尿路感染及夜尿次數增加。而當結石阻塞泌尿系統,引發腎臟感染,長期不處理,會使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殷約翰呼籲,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也沒有影響日常生活,仍應積極治療,以免腎臟遭受不可逆的損傷。若已知有結石,發生腎絞痛、腰痛、血尿、發燒等症狀,應儘快就醫。殷約翰提到,腎結石治療上,小於2公分的結石,可考慮使用體外震波碎石治療,碎石後看能否自然排出結石;超過2公分的結石,特別是鹿角狀腎結石,以往多數是以經皮腎造瘻取石術治療,在腰部打洞進入腎臟取出結石,由於腎臟有傷口會出血,需住院3至5天。此外,另一個選擇為使用軟式腎臟鏡手術,將軟式腎臟鏡由尿道經膀胱、輸尿管,直接看見腎臟鹿角狀結石,用雷射將結石打碎取出,無傷口可降低腎臟出血的風險,只需住院觀察1天,多數人可一次治療完成。適用於腎臟鹿角狀結石,或體外震波無法打碎及打碎後無法排出的腎結石。他特別提醒,預防結石平時多喝水,特別是氣溫炎熱流汗多時,更要記得補水;飲食均衡營養,儘量少鹽,避免憋尿。此外,結石是有可能復發的,若曾經接受結石治療者,建議每半年定期回診追蹤。(圖文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6-14 橘世代.時尚橘
米可白「黑肉底」竟變白了 ,日灌3000cc水助排毒
藝人米可白從兒童台「葡萄姊姊」出道,歷經節目通告咖到主演8 點檔,成功轉型為演員,全力打拚事業、增加實力外,健康「本錢」也兼顧,她分享保養秘訣,就是多喝水,一天可以喝到3000cc的水,拒喝手搖飲。米可白近期主演台視8 點擋「生生世世」,戲裡演出助產士,戲外也重視身體健康,透露之前因熬夜拍戲壓力大,每到晚上10點,皮膚就會過敏發紅起疹子,耳朵紅、耳鳴,渾身就像泡過溫泉一般,除了盡量在晚上11點上床睡覺外,也因「頸椎長骨刺」無法做刺激性運動,只能透過放鬆舒壓、喝大量的水排毒,情況才好轉。她平日口味偏淡,原本不太能吃辣,後來因為和方文琳一起拍戲,聽對方建議吃點辣,對身體代謝有幫助,於是她嘗試吃辣,現在竟然也漸漸喜歡上辣味,至於保健食品,除了吃保肝藥、人蔘片,偶爾想調身體時才會喝中藥補身。米可白對於臉部皮膚保養也有獨到之處,自19歲起會化妝後,就不再使用洗面乳,每天早晚、工作結束,卸完妝,拿化妝棉沾化妝水或清水拍一拍就好,皮膚從未出過狀況,光滑無暇,她笑:「以前是『黑肉底』啊,現在不知道為什麼變白了,年紀到了吧。」【台灣女星都是這樣保養!↘↘↘】。這樣做年輕10歲!賴雅妍獨門保 養,把握喝 水黃金時間。年過四十仍青春 Gigi:每天攝取大量蔬菜還愛吃蒜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4 新聞.健康知識+
專家提出3個理由 告訴你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喝咖啡
很多人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喝咖啡,但其實健康專家說,喝水才正確。經過幾個小時的睡眠,早上一起床就喝水,不僅能為身體解渴,還能幫助消化與新陳代謝。營養與飲食協會發言人安潔拉.雷蒙德說,「水是對身體最重要的液體;每天喝水對於保持身體機能正確運作非常重要。」馬友診所也指出,每天喝水的建議需求量因人而異,但一起床就喝水有很多好處。1. 喝水比喝咖啡好紐約西奈山醫院肥胖醫學專家瑪莉亞.潘尼亞說,經過一夜睡眠,剛起床時身體可能處於相對脫水的狀態。「其實喝水比喝咖啡的補充水分效果更好,當你喝一杯咖啡時,也要喝一瓶水。」雷蒙德也同意:「我們的身體在一大早剛起床時相當乾涸。」潘尼亞也說,一早補水能幫助民眾養成健康的習慣,讓一整天補充足夠的水量成為日常慣例。2. 水能助消化排毒營養與飲食協會註冊營養師艾莉莎.羅姆齊也說,雖然喝水無法大量燃燒卡路里,但「水能確保身體新陳代謝機能達到最佳狀態。」潘尼亞表示:「多喝水也能排掉體內的壞菌,讓腸道內的好菌繁殖。」喝水會促進排尿與腸道蠕動,也就是人體排掉廢棄物的自然方式,「這是身體清除毒素的方式。」3. 喝水防止吃太多此外,潘尼亞指出,水能讓肌膚豐盈、彈潤,也能潤滑關節,還能幫助消除早上往往會感受到的疲勞。最後,水能帶來更多飽足感;潘尼亞說,渴的感覺可能會被誤認成餓,讓人吃太多,而喝水可以預防這種事發生;喝水也不會讓體重增加,「人體會自動調整。」
-
2020-06-14 養生.健康瘦身
夏日減肥必懂「基礎7件事」 從規律運動、適當休息開始
減肥是夏天最重要的課題,想要到要去沙灘,看見身上的負擔,就會心情低落,沒有自信。常常自問,天天面對著減肥的問題,該少吃的時候也克制了,為何就是瘦不下來?難道減脂也有停滯期?減肥方式有許多種,基本上離不開以下基礎7點,總結一下,只要弄懂了,就不擔心有停滯期的問題,想瘦並不是一個難題,更是養生之道。1.養成喝水的習慣許多養生文獻,常常告訴我們喝水的重要性,那到底每個人要喝多少水,才能真正補足每個人身體所需呢?以最基本的公式來算,自身體重X30=身體1天所需c.c.數。2.節食、減肥,別畫上等號減肥最有效的方式,不是不吃東西就會瘦。真正的減肥真理在於,攝取的熱量低於消耗量,而具體地說,就是攝取量小於基礎代謝。如果過度節食想要達到減肥的目的,那可能會因此降低了基礎代謝,使得身體就算進食少,依然出現變胖的情況。3.別太依賴外來的減肥產品市面上有許多號稱減肥療效的產品,但許多減肥產品使用後,身體僅是排出水分,讓大家有減輕重量的錯覺,只要喝多了水,體重就會回彈。4.碳水化合物也需要攝取對於減肥的人來說,碳水化合物比脂肪還要更可怕,深怕多攝取了,體重立馬飆升。然而適當的攝取碳水化合物,其實有助於提升新陳代謝,還能幫助脂肪加速燃燒。5.蛋白質不可缺少蛋白質在減肥期間,是不可或缺的一項聖品,由於蛋白質能帶給身體有足夠的飽足感、熱量、肌肉的合成,但也不能過度的攝取,應該要搭配著運動去攝取,以一般人(每公斤體重攝取2克)去計算每天該攝取的蛋白質量。6.適度的運動與維持運動與減肥,常常脫不了關係,當想要減肥,身邊的人就會說「多運動少吃」。透過運動要減肥,最重要是先從規律開始,而不是短時間內的過度運動。一開始的運動,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相對的標準值,只要規律、循序漸進加強運動的節奏,而並非一次到位,對於減肥才真正有幫助。7.適當的休息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適度的讓身體休息,也非常重要,想要有效果的減肥,就要養好「精氣神」,面對每天要做的課題,所以有適度的身體休息,才會有高效率的減肥成果。
-
2020-06-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自體免疫「網內互打」 小心肝受牽連!
醫生:「你有自體免疫病!」病人:「什麼叫自體免疫?」醫生:「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器官,簡單說,就是網內互打!」網內互打的自體免疫疾病,好像越來越多,一方面是由於醫療診斷的進步,另一方面不知何因,也許與環境、或飲食方式、或現代人壓力大有關。自體免疫疾病中,最為惡名昭彰的就是紅斑性狼瘡,這種疾病會攻擊全身器官,尤其是腎臟、心臟、肺部,在以前無特殊藥物治療,許多病人只能靠長期服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因此重症病人一定每個人都是月亮臉,久了還會引起骨質疏鬆、胃出血、肥胖等併發症,到後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往往抑制不了,病人因而往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有莫名其妙的引起關節痛,關節發炎.例如有些人早上起來手指僵硬、腫脹,如沒治療,久而久之,指關節變形,此外,其他各部關節也會相繼受波及。以攻擊腺體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引起眼乾、口乾、舌燥,這種病人可能要隨身攜帶人工淚液,或要時常多喝水,才能減輕症狀,必要時還需服用抗自體免疫藥物治療。在肝臟方面,這種疾病也會攻擊肝臟引起自體免疫性肝炎,或攻擊肝臟的膽管,引起膽汁性肝硬化。有不少病友,肝指數升高卻一直找不到原因,其中一部份就是因自己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肝細胞,「網內互打」之故。看病猶如算命,但算命有點玄,但看病就要有各種學理依據,為醫者要能明察秋毫,視病猶親,才能為病人做正確診斷,解決其痛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6-12 養生.健康瘦身
18個簡單到不可思議的減肥技巧 能做到一半的人必瘦無疑
最健康合理快速的瘦身方式當然還是「6分營養+3分運動+1分習慣」的完美結合。若是使用不正確的減肥方式,不僅不能瘦身,還會給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減肥沒有捷徑,最重要的就是靠「飲食」,你必須放棄某些特定食物,並且控制你一天攝取的卡路里,而運動只是輔助你雕塑體型,以下這18個減肥基礎知識能做到一半的人,必瘦無疑!01.絕對不要嘗試排毒斷食法你的肝臟就有幫助排毒的作用,最佳的清腸排毒法就是均衡的飲食 and 喝水!02.不要完全禁止自己不吃某些食物每次你禁止自己吃某種特定食物,它反而會看起來更誘人,最終還是會吃下肚,因為愧疚感的關係反而會害你吃更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允許自己吃,這樣才能從食物中獲得快樂,但要保持正確的心態,是因為你真的想吃,而不是因為它們剛好在那兒。03.答應自己一天至少要有一餐吃得健康你不需要頓頓都健康,只需要一餐,吃到5分飽,自己下廚,少放一些油鹽,有一些瘦肉,多點蔬菜,少少的主食,再喝一大杯水,就是健康。04.當你開始運動(或是重新恢復運動)少做比多做效果更好其實是告訴你,如果你才剛開始運動,別一下子挑戰高難度的運動或太激烈的運動,應該要設一個你達得到的目標,例如一個禮拜上兩次健身房,再漸漸增加次數。05.把出外吃飯變成一件」特殊」場合在家下廚做飯絕對比出外吃飯來的健康又乾淨許多,而且容易控制攝取的卡路里,所以盡量少出外吃飯,除非真的有事情要慶祝或是聚會再來享受餐廳美食吧!06.養成寫下代辦事項的習慣,尤其把運動放在最上面,絕對不可以錯過的項目很多人會在待辦事項裡分兩大類,一種」一定要做」,另一種則是」可做可不做」,這時得靠你的心態,你必須把運動放在」一定要做」那一類,與自己許下承諾才能真的辦到。07.別每次一休息就想要吃零食你不是餓,只是嘴閒,或者是饞,所以你可以以喝水或起身走走來代替零食。08.把水變成你主要的」飲料」這一個月只喝水,不管是汽水、咖啡、果汁等等都以水來替代,如果受不了光喝水沒味道,可以加點水果增加味道,你漸漸就會習慣以喝水為主,而且對你的消化系統也有幫助。09.增加重量訓練雖然有氧運動不可少,但力量訓練絕度可以幫你增加肌肉量,雕塑體形,一旦肌肉量多了,自然代謝速度及燃燒脂肪的速度也就增加了。10.多花時間與能夠真正達到目標的人相處每一個健身房都有達成目標,獲得身材改變的人,去發現他們,和他們交流心得,他們絕對會成為你的動力來源!11.了解食物或零食熱量去了解食物或零食的熱量是多少?以及你實際吃進了多少?大部份的人都不了解他們到底一天吃了多少食物,這樣會害自己吃進更多卡路里,所以去看看真實的熱量是多少,以及你自己需要多少熱量!如果連這都懶的算,別說你想減肥!12.養成早起運動好習慣如果沒有早起運動的習慣,那就養成早起的習慣。做一頓健康豐盛的早餐,一杯茶或者清咖,可以讓你感覺身體舒暢,迎接新的一天,讓你一整天有更健康的選擇。13.一天吃三份綠色蔬菜綠色蔬菜不但低卡又高纖,是飲食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可以增加飽足感又有豐富的營養。14.家中不要儲存垃圾食品營養食品取代垃圾食品,如此一來,你家中就只有健康的食物,想吃垃圾食品還要再去買…人很懶的,一想到要再跑去刻意買,也就少了吃的欲望。15.設定身體目標與其設一個目標是關於你的外觀,不如設一個是關於你身體可以變強壯、感覺良好的目標。其實把目標放在加強你的身體強壯度或是柔軟度,會比你一心只想著趕快變苗條還要容易達成,如果看著自己的身體一天比一天進步,也會讓你比較有動力。16.克制進食量如果做不到克制進食量,那就仔細計算需要吃多少食物?如果你沒有刻意的練習過自制力,「控制飲食」也只是嘴上說說,或者也就兩天打漁三天曬網。相反,不如用數字和切實的目標去克制自己,計算出每天需要的熱量,各個營養素的需求量。17.投資個專業的運動教練有個專業有經驗且能夠激勵人心的教練絕對可以幫助你持之以恒,跟協助你培養好的習慣,還能夠提供你正確的減肥知識。18.別太執執著於」完美」,開心才是最重要的目標重要,但享受這個過程更加重要,去享受運動和健康生活帶給你的快樂,而不是為了減肥而做,你會發現目標來的更容易一些。雖然這些看起來很瑣碎,但其實真的都是減肥的關鍵,把這些減肥的正確觀念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記住,減肥最重要不是「健身」而是學會「生活」!
-
2020-06-12 橘世代.健康橘
疫情趨緩了!但小心太放鬆反而「富貴病」上身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餐館飯店、美食街小吃店大宴小酌又見絡繹不絕的客人上門。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廖曉嵐提醒,應酬多的痛風病友要小心,別讓因少應酬、少外食好不容易構築的健康防線破功,痛風重新上門。糖尿病友也要注意,如果因飲食不忌口,一旦血糖控制不佳,全身無論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易產生不可逆慢性併發症,得不償失。廖曉嵐說,痛風古稱「富貴病」,通常只有達官顯要、富貴人家才會患,因吃了太多的肉類、內臟、海產等高尿酸飲食易導致痛風。現代人因經濟條件佳又注重口慾、飲食習慣的改變與無節制暴飲暴食,痛風不再只是特定對象的專利,年齡也愈年輕化。一位50歲男性連日參加公司同事聚餐,還有和客戶應酬,不是火鍋吃到飽就是海鮮大餐,因腳趾關節紅腫劇痛、半夜痛醒無法行走,到醫院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急性痛風發作。廖曉嵐歸納預防痛風6大妙招:1.控制體重,盡量維持在標準體重內。2.多喝水幫助尿酸代謝。3.避免飲酒提升血液中尿酸,增加痛風發作的機率,如果已經有痛風的病史,更要注意少喝啤酒。4.少喝含糖飲料,研究顯示,每天喝兩次以上含糖飲料的人,比不喝飲料的人,多出85%罹患痛風的機率。5.少油,平常應減少食用油炸食物,少喝火鍋湯、肉湯。脂肪攝取太多會降低尿酸代謝,增加痛風發作的機率。6.多食用抗氧化食物如櫻桃、藍莓、青花菜等,有利於降低尿酸。劉昌娟指,糖尿病會導致足部血液供應減少,造成感覺異常、足部易感染、傷口癒合慢。統計有約一半截肢病友有糖尿病,所以要控制好血糖,身體若出現傷口盡快就醫,以免因為病情延誤造成截肢可能。一位40多歲女性是糖尿病多年病友,有長期吸菸習慣,膝蓋鈍傷自己塗抹藥膏,造成傷口壞死及擴大感染。家人發現傷口不但沒癒合反而越嚴重,立即帶她就醫,治療及配合戒菸,控制飲食及血糖後,住院期間不僅血糖穩定,傷口感染也明顯改善,出院後按時回診,傷口已完全癒合。劉昌娟提醒糖尿病友平時除按醫師指示服用處方藥物,在飲食上應採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魚蛋豆肉、奶、蔬菜、水果、油脂6大類食物;身體有傷口的病友每天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及維生素C,如牛奶、雞蛋、魚、雞、瘦肉、豆腐、芭樂、火龍果等幫助傷口的癒合。研究指出,香菸燃燒後會產生7000多種有害的化合物及致癌物質,其中以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對身體的影響最大,抽菸的糖尿病友血糖會比沒抽菸病友更難控制;抽菸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增加,影響血糖的控制,導致好的膽固醇減少,壞的膽固醇增加,對糖尿病友而言,會增加粥狀動脈硬化的可能,增加糖尿病大小血管、神經病變,衍生血液循環不良。若發生於下肢血管會造成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如果有足部病變傷口難以癒合時,可能面臨截肢命運,所以糖尿病人除配合藥物及飲食控,更應勇於戒菸。【健康精選延伸閱讀↘↘↘】。40+要注意腎功能! 五字訣「自檢是否有腎臟病徵兆」。20年糖尿病史獲改善 用藥切記「五問五不」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1 科別.泌尿腎臟
尿中有許多小泡泡 你可能得了這些疾病
門診中常有病人發現自己每回小便時,尿液裏有許多的小泡泡,恐慌的詢問泌尿科醫生,自己是否罹患腎臟或膀胱的疾病。事實上,有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小便裏頭有許多泡泡的現象。 假如在小便時,發現尿中有許多小泡泡存在,可能因腎臟慢性發炎或糖尿病、高血壓久了之後引起蛋白尿的導致。除此之外,由於空氣充滿在環境中,廁所也不例外,當尿液沖擊水面時,也會使空氣波動,而產生泡泡,如果我們觀查在下雨時,當雨落在池塘水面時也會產生泡泡,但是如果小便時力道不強,如某些攝護腺肥大的病患,小便滴滴答答的,即便是有發炎,也可能不產生泡泡。尿液中有氣形成,首先須探討它的來源,可能是來自體內,也可能由外界進入,正常尿液是不含所謂的空氣或其他氣體,但是如果有泌尿道感染而致病原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菌種時,這些細菌在破壞泌尿上皮或分解尿液時,就會產生氣體,導致排尿時發生泡泡或排氣的現象。另外,病患因為病情需要接受內視鏡或手術等檢查及治療時,也會由器械導入空氣,或使泌尿器官因手術直接曝露於空氣中,雖然經縫合,仍然會有空氣進入腎臟或膀胱內產生氣尿。最麻煩的就是所謂廔管,如大腸、膀胱間產生廔管,而這廔管可以因為嚴重的感染、手術後、腫瘤的侵犯或因放射線照射而產生,於是腸胃道內的氣體也會進入膀胱造成氣尿。所幸,除了泌尿系統感染外,廔管很少發生,內視鏡及手術的氣尿大多解一至二次小便後,空氣便會排出體外,並無大礙。當發現尿中有許多小泡泡存在若懷疑是否因疾病所引起,可至做尿液常規檢查,看看小便是否有蛋白尿、血尿、濃細胞是否有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也可觀察尿的比重是否過高,如果有此現象,可能因每日的喝水量太少,使得小便濃度太高而呈現茶色氣泡多,這個時候,就要檢討自己是否攝取水量不足,正常人每天都要攝取2000cc以上的水量,唯有多喝水,才不致引起尿中太多泡泡的症狀。事實上,一旦發現尿中含有很多的泡泡,經過尿液常規檢查,並無蛋白尿、血尿、或白血球增加的現象,就不必過於擔心,只要平時多攝取水份,就可獲得改善。本文摘自書田診所 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天熱泌尿道易發炎! 4NG衛生習慣超多人都在做
-
2020-06-10 科別.泌尿腎臟
腰背痛、排尿難、頻夜尿… 專家說:不是泌尿道感染,而是這問題惹禍!
近日,藝人小甜甜因腎臟發炎緊急住院,檢查才發現是腎結石卡在輸尿管處,引發了排尿困難、腎積水等問題。她坦言,一開始以為只是背痛,服用了止痛藥緩解,沒想到疼痛擴散到全身,出現高燒、嘔吐和血壓過低的症狀,眼看情況不對,才趕緊赴院急診。小甜甜是因為不適症狀就醫而發現腎臟結石,另外也有像45歲陳小姐一樣,經由體檢發現有左腎結石,雖然無發燒、腰痛症狀,但每天會夜尿2次,因而就醫。經檢查確認左腎有鹿角狀結石,充滿整個左側腎臟,由於結石很大,必須積極治療,否則長期必然影響腎功能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殷約翰表示,門診觀察發現,夏季因結石求診的患者比冬季大約多2倍,其中有1成是腎臟鹿角狀結石。患者常會有血尿、腰痛、排尿疼痛、噁心、尿路感染等症狀;但也有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但經由健康檢查發現。他進一步指出,腎臟鹿角結石之所以會頻頻夜尿,是因為鹿角狀結石阻塞泌尿系統,造成尿路感染及夜尿次數增加。而當結石阻塞泌尿系統,引發腎臟感染,長期不處理,會使腎功能受到嚴重破壞。殷約翰呼籲,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也沒有影響日常生活,仍應積極治療,以免腎臟遭受不可逆的損傷。若已知有結石,發生腎絞痛、腰痛、血尿、發燒等症狀,應儘快就醫。殷約翰提到,腎結石治療上,小於2公分的結石,可考慮使用體外震波碎石治療,碎石後看能否自然排出結石;超過2公分的結石,特別是鹿角狀腎結石,以往多數是以經皮腎造瘻取石術治療,在腰部打洞進入腎臟取出結石,由於腎臟有傷口會出血,需住院3至5天。此外,另一個選擇為使用軟式腎臟鏡手術,將軟式腎臟鏡由尿道經膀胱、輸尿管,直接看見腎臟鹿角狀結石,用雷射將結石打碎取出,無傷口可降低腎臟出血的風險,只需住院觀察1天,多數人可一次治療完成。適用於腎臟鹿角狀結石,或體外震波無法打碎及打碎後無法排出的腎結石。他特別提醒,預防結石平時多喝水,特別是氣溫炎熱流汗多時,更要記得補水;飲食均衡營養,儘量少鹽,避免憋尿。此外,結石是有可能復發的,若曾經接受結石治療者,建議每半年定期回診追蹤。
-
2020-06-09 橘世代.健康橘
想瘦不必挨餓!提升「基礎代謝率」才是減脂王道
許多人似懂非懂的基礎代謝率到底是甚麼?一處咖啡廳中兩個姊妹淘正在熱烈對話「夏天剩沒多少時間了,這冬天吃了不少東西,想穿比較貼身的衣服都沒辦法了!」「對啊!這個過年吃了太多像是肉乾、巧克力零食,好不容易消下去的腹部又回去了!」「唉,到底有沒有辦法在平常時候就能燃燒熱量呢?」一位身材健美的男性剛好走過: 「妳們需要的是重新認識基礎代謝。」這兩人一臉迷茫的看著,想聽到底是甚麼?這位教練拉了張椅子坐下「人體的基礎代謝率,約佔總熱量消耗65~70%,身體活動所需熱量,約佔總熱量消耗15-30%,消化食物所需熱量,約占總熱量消耗10%。」「基礎代謝率或稱靜態代謝率,人體靜臥狀態下24小時內所消耗的總熱量,也就是維持生命所需的最小熱量,包括維持呼吸循環系統、神經系統以及肝腎等器官組織的運作。對於有心減脂的人來說,提高基礎代謝率是相當重要的事,它能幫助你更有效地消耗熱量,且不易囤積脂肪。」該怎麼有效的提高基礎代謝率?以上面的例子來看,在平日增加代謝率是能看到有效改變的方式,減重是藉由運動燃燒體內的脂肪,你也許聽過類似的例子,那為什麼有些人常常運動,身體的肥肉卻絲毫不減?其實啊,運動燃燒脂肪的說法並不夠全面。沒錯!提高基礎代謝率的根本原則是運動,根據醫學期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運動能夠減脂,因為體內的「碳水化合物」被肌肉所利用,間接地掠奪脂肪細胞所能獲取的營養,這樣就會讓脂肪變小、死亡,達成消滅體脂的目的。只有了解這個過程,才能真的有效提高代謝率。都已經拼命運動,為何總是瘦不下來?有經驗的私人健身教練都會告訴妳,想要減脂的關鍵,就在於身體肌肉是否能有效利用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讓脂肪細胞失去養分而無法增長。這時候你一定會問,該如何做才能達到目標,別急,要先知道身體目前的代謝率才能有效的制定計劃對吧!BMR計算公式並不複雜,簡單帶入妳的年齡與體重就可以得知。男生 = 66 + (13.7 × 體重) + (5.0 × 身高) – (6.8 × 年齡)女生 = 65 + (9.6 × 體重) + (1.8 × 身高) – (4.7 × 年齡)這個是建立在整天靜止不動的情況,不過這不可能吧,所以要加入一個關鍵數字TDEE來計算,如果妳是長期久坐的生活型態,就把BMR數字X1.2就是妳的每日總消耗熱量。為什麼已經吃得很少了,體重還是沒有下降的情況?私人教練表示,見過許多想要減脂的學員,可能一天只吃一餐,甚至吃得更少,短期下來的確可能有減重效果,不過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體重再也降不下來,甚至復胖得更快,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啊!人體長期處於低熱量的狀態下,基礎代謝率隨之跟著降低,讓身體所需熱量減少,即使維持低熱量的飲食,體重也無法下降了。在這裡提供給大家飲食方面提高代謝率的建議,這十種食物對於減重很有效果喔!一、水沒事多喝水這句話不是空談,除了能夠抑制食慾,更是加速身體的化學作用,增加身體新陳代謝率,對體內環保、預防便秘、身體廢物排出、脂肪分解…等等都有幫助。二、綠茶好處已經不用多提,在這裡要說的是兒茶素,可以促進脂肪的燃燒、減少脂肪形成。三、薑有許多研究證實,的確有助於提升人體溫度,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提高基礎代謝率,幫助脂肪燃燒等功用!四、辛香料像是辣椒、胡椒粉、咖哩粉,能有效提高甲狀腺功能,增加體內熱量的消耗。不過這些東西會刺激食慾,所以還是要酌量使用。五、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身體消化時會比消化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需要燃燒更多的熱量,建議食物像是雞胸肉、白肉魚或是牛奶、優格、優酪乳等。六、雞蛋無論蒸還是煮等方式都能幫助燃燒卡路里。特別是早餐時,不僅可以增加飽足感,更能提升高達10%的基本代謝率!七、含碘的食物碘是合成甲狀腺素及維持甲狀腺機能正常不可或缺的礦物質,其中含有的甲狀腺素,有助於提高基礎代謝率,有那些呢? 昆布、海苔、牡蠣、蛤蠣、蝦子…都在其中。八、全穀根莖類這類食物會讓,胰島素分泌降低減少產生同化作用,不容易合成脂肪。像是糙米、蕎麥、薏仁、蘿蔔、紅蘿蔔、牛蒡等食物。九、燕麥「好的穀類」這句話真的不假,可以增加飽足感,穩定血糖。十、香蕉富含的鉀有助於身體調節礦物質與液體進出,更是提高基礎代謝,幫助熱量消耗。但是請注意,香蕉熱量並不低,要酌量進食。要命,體重又超標了,這該怎麼辦?私人教練在這裡提供三個原則或是說是方式給大家參考。。減重時,每日仍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攝取之總熱量不可低於基礎代謝。。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維持一樣的活動量,就可以每週減脂約0.5公斤。。每天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並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也可以每週減重約0.5公斤,還可以享受運動帶來的好處。 總之牢記,每減7700大卡就能減少1KG,日常飲食仍須以低GI食物為主,減少攝取精緻糖類的機會,如含糖飲料、甜食、蛋糕、巧克力等,主食用五穀根莖類如糙米飯、五穀飯、燕麥等取代白米飯,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想要減脂的大家,務必牢記提高基礎代謝率 + 增加肌肉含量 + 補充對的營養,才是聰明又健康的瘦身方法!本文摘自《SuperFIT極度塑身》【健康瘦系列↘↘↘】。金馬新人瑞瑪席丹 火辣身材不敗秘訣:隨身必備「彈力帶」!。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不老男星修杰楷:養生秘訣從「戒糖」開始。「佛系減肥法」不挨餓也能瘦!營養師:吃對食物比少吃更重要。如何瘦身不節食 黃惠如:先從「專心吃飯」開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09 新聞.健康知識+
炎夏高溫 6大高危險族群防熱傷害
各地出現高溫炎熱,加上疫情趨緩,國內進入「大解封」後疫情階段,預期戶外活動激增,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夏季氣溫越趨增高,每年6至7月是熱傷害就醫的高峰期,尤其不一定曬太陽才會中暑,6大高危險族群要特別注意。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6至7月是熱傷害就醫高峰期,北市衛生局表示,2016年至2019年,北市共計13人次因熱傷害至急診就醫,其中以熱衰竭為主、其次為熱中暑。衛生局醫事管理科長何叔安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尤其6大高危險族群,包括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服用特定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是密閉空間工作者等。何叔安提醒,不一定曬太陽才會中暑,不曬太陽也可能中暑,若排汗不良,或長期在高溫濕熱的環境,也有可能中暑,籲請大家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並要適度休息、補充水分。衛生局表示,高溫炎熱慎防熱傷害,除避免曝曬於高溫下,出門前應留意天氣、做足防曬工作、補充水分,若發現身邊有人出現熱傷害狀況,牢記急救5步驟「陰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
-
2020-06-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大甲媽遶境防疫 盒餐取代共食多喝水避免中暑
大甲鎮瀾宮媽祖訂於11日起駕遶境,每年沿途點心站提供信徒解渴止飢,今年因應防疫,醫師建議盒餐取代共食,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天氣炎熱,應多喝水避免中暑。國內武漢肺炎疫情趨緩,7日起大規模解封,因疫情延後舉辦的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廟方在昨天晚間擲筊詢問媽祖起駕日期,今天上午11時召開記者會宣布,將在11日晚間11時起駕,20日回鑾安座。大甲媽遶境行程長達340公里,沿途許多信徒準備美食、點心,提供隨行的香客食用,今年因應疫情,飲食的防疫作為備受關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表示,遶境的空間在戶外,空氣是流通的,遶境隊伍宜保持距離,參加者全程戴口罩;吃飯睡覺不可能戴口罩,建議可用盒餐代替共食,香客進入香客大樓時,也應保持安全距離。黃高彬指出,參加遶境的民眾應多洗手,可以濕洗手就盡量濕洗手,不方便的話可使用乾洗手。另外,時序進入夏天,氣候炎熱,黃高彬提醒隨行民眾,多補充水分,避免中暑。擔任大甲媽遶境醫護團隊數十年的光田綜合醫院表示,遶境期間沿途的飲食幾乎都是素食,不少素食在調理上會比較油,有些人吃不習慣就會鬧肚子,因此飲食應避免過度油膩並注意衛生。醫師也發現,遶境結束後有些民眾突然由素轉葷,也容易引發腸胃不適,最好慢慢調整,避免突然大魚大肉。光田綜合醫院指出,有些信徒為避免跑廁所而減少水分補充,這很容易中暑,除多補充水分外,最好也撐洋傘或戴遮陽帽,上午10時到下午2時是最炎熱的時候,儘量休息不要行走過久,多利用氣溫較涼快的時候行進。醫師建議,萬一在路途中發生心跳加速、冒冷汗、體溫升高不退等疑似中暑症狀時,應立即找個陰涼的地方躺下來休息幾分鐘,或至醫療站求助。
-
2020-06-08 新聞.健康知識+
洗澡吸入三鹵甲烷可能致癌?教授破解三鹵甲烷致癌性
讀者莊先生2020-5-27用臉書簡訊提問:林教授你好,想請問這篇文章表示的吸入三鹵甲烷風險,文章正確性高嗎?洗澡水需要過濾嗎?謝謝你. https://health.tvbs.com.tw/regimen/308488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8-4-13發表在TVBS網站的文章,標題是:每天都在吸毒氣?腎臟名醫:這種洗澡方式小心致癌!文章的下面有註明【本文摘自/《如何挑選健康好房子【增訂版】:江守山醫師的安心選屋指南》】。我把文章前兩段的重點拷貝如下:每個人家中的自來水都含有一定量的三鹵甲烷,而三鹵甲烷已被證實會致癌,當我們盡情沖澡或是快活的在熱騰騰的浴缸中泡澡時,漫布的水蒸氣裡,可都是滿滿的三鹵甲烷。國科會曾支持吳焜裕教授進行「毒理機制在風險評估的運用及本土化研究」,…他對中部459位民眾進行問卷調查,…評估國人終生因洗澡,吸入揮發性有機物質(三鹵甲烷等),每百萬人之中有1.43~56.65人,可能會有致癌的風險。我們現在來看上面這段文章到底是有多少真實性。第一,它說《三鹵甲烷已被證實會致癌》,但很不幸的是,這並非事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所發行的致癌物分類專著,三鹵甲烷是被歸類為2B級,而2B級的定義是《對人類有低可能致癌性》,也就是《未被證實有致癌性》。更荒唐的是,《銀杏萃取物》也是被歸類為2B級,而寫這篇文章的江醫師還鼓勵大家吃銀杏萃取物呢!(請看我發表的銀杏能防治失智嗎)。第二,我們來看上面這段文章的三個關鍵詞:《終生》,《每百萬人之中有1.43~56.65人》,及《可能》。先說《可能》好了。這世界上《可能》致癌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想想看,就連豬肉都被歸類為更高的2A級致癌物,那,隨便拋出個《可能會有致癌的風險》,除了嚇唬老百姓之外,還有什麼意義?(有關豬肉致癌,請看我發表的使用手機,腦瘤風險飆三倍?)。再來,《每百萬人之中有1.43~56.65人》就只是推敲出來的數字,而不是實際測到的。縱然是實際測到的,縱然是用最高的56.65來計算,《終生》《每百萬人中有56.65人得癌》算是高癌率嗎?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每年有十萬人得癌,也就是說,每年每百萬人中約有五千人會得癌。那如果把《終生》算是70歲,每百萬人中就約有35萬人會得癌。那,與35萬相比,56.65算是個可怕的數字嗎?更何況56.65就只是個推敲出來的數字,更何況這還是硬把明明是《低可能致癌性》的三鹵甲烷說成是《證實致癌性》。要知道,游泳池也是會產生三鹵甲烷,尤其是室內游泳池的濃度還更高。可是,很多游泳選手每天在游泳池裡訓練至少兩個小時。這跟每天洗個10分鐘的澡,有多大的差別,您應該算得出來吧。何況游泳訓練是需要用力吸氣,而且是吸的很深。那為什麼從來就沒有《游泳選手癌率較高》這樣的醫學報告?為什麼醫學界還鼓勵大家游泳?為什麼高齡101的郝柏村將軍說他的長壽秘訣是每天游泳?寫這篇文章的所謂的腎臟名醫,到底是以什麼出名?有關這一點,我已經在這個網站發表了十幾篇文章討論,例如診斷攝影等於原子彈爆炸?及咖啡醇是壞蛋?名醫搞錯了。這位所謂的名醫也出書說《水是造成台灣癌症的主要殺手》。他說問題是出在自來水添加的氯會形成三鹵甲烷。可是,《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有一篇顏宗海醫師的文章,第一節的標題是《坊間謠言:喝水致癌的迷思》,其中一句是:「根據國內飲用水水質標準,自來水中的總三鹵甲烷濃度是非常微量的,每公升的自來水不會超過0.08毫克,所以不會有致癌疑慮。」想想看,《名醫》大動干戈出書宣傳的東西,竟會被顏宗海醫師說是《坊間謠言》!臉書網頁文青別鬼扯也說:【一位讓人弄不清楚他到底是醫生還是魚販的商人,整天宣稱生活四周都有致癌毒素,告訴大家要追求「零污染」生活,如今自己卻販賣有毒的咖啡,同時還污衊別人的濾掛式咖啡會產生致癌物質,這就導致嚴重的道德倫理問題。】臉書網頁生態綠也說:「違背科學的白袍商人:身為一位醫療專業者,本應以實驗結果為論證、法規調整為手段,這才是一名負責任的科學人。利用醫師身份做生意,卻違背科學方法來製造消費者恐慌、污衊合法業者、擾亂市場信心,這種手段實在玷污了白袍的光環。」《製造坊間謠言》,《整天宣稱生活四周都有致癌毒素》,《違背科學方法來製造消費者恐慌》,這就是這位所謂的名醫如何出的名。再搭上媒體總喜歡用聳動的話題來爭取收視,才會把原本應該是放鬆享受的洗澡,妖魔化成像是在毒氣室裡受刑。原文:洗澡恐致癌?
-
2020-06-06 橘世代.好學橘
73歲牙醫師精通4國語言 退而不休化身導覽員聊歷史
有一群人,從職場退休了,但是熱情和專業退不下來。他們在「高年級平台」找到新的人生舞台。精通4語 退休牙醫導覽家鄉73歲的何良正精通古蹟與建築導覽,可以使用國、台、英、日等語言解說,目前已經在高年級平台開了43場導覽課,累積了近500名學員。何良正的工作與導覽無關,他是一名牙醫,在40幾歲時出國旅遊,他發現,國外的朋友總可以自信而清楚地介紹家鄉歷史與特色,而當對方來台旅遊時,他卻什麼都不知道,只能帶他們去吃。何良正那時立下心願:「我60歲的時候,也要像他們這樣,自信地介紹自己的土地。」於是他開始有脈絡的學習家鄉的歷史地理、當導覽志工。牙醫退休後,他熱情擁抱古蹟建築的導覽,不僅在高年級平台開課,雙北許多古蹟都可以看見他導覽的身影。Fred郁斐過去在華航擔任過近40年航空資訊工程師及主管,對於航空跨國合作與人員招募有豐富經驗。屆齡退休後,他在高年級平台開的課,常常有對航空業有夢想的年輕人,或者是對未來迷惘的資訊人來諮詢。喜歡賞鳥的業務主管,賞了20幾年的鳥就成了專家,於是開了生態賞鳥課;喜歡做日本料理的會計,退休後就成了教日本料理的講師;任內規畫多個人工濕地的公務員,退休後開課帶領學員認識濕地,述說其中的故事,並成為環保傳教士。在高年級平台,有許多退休後職涯再延伸的勵志故事。平台開課 傳承閱歷與專業歷史悠久的求職徵才平台「104人力銀行」,有感於高齡社會的必然趨勢,在2017年11月中旬,「104高年級」平台正式上線,希望讓面臨退休或是已經退休者可以透過平台開課,繼續傳承經驗與專業。負責規畫高年級平台的104董事長室資深協理李明倫說,「他們(這群老師)翻轉了年長者就是老、沒體力、固執、無法學習、需要照顧等刻板印象。」他們帶著想做的事來到這裡開課,透過他們的專業、熱情、行動力,成為一個付出者、傳承者。李明倫舉例,很多導覽課要在大太陽下走很多路,一開始學員會貼心提醒:「老師,您如果累了要休息。」後來發現,「他們永遠不會累,可以導覽兩個小時都不喝水,因為能量是滿的,充滿了活力。」李明倫笑著說。高齡時代來臨,我們必須工作的時間變長了,但是人生下半場的工作並非上半場的延長賽,它有新的遊戲規則,而且充滿了想像。退休後,你要如何展開你的「新工作」呢?【延伸閱讀↘↘↘】。高年級上班去!3個政府免費資源「幫忙找工作」。找到自己熱愛 照服員吳素琴要做到70歲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6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減肥好難? 營養師私藏TOP10燃脂食材大公開
對於大部分想要減重的人來說,「吃」這件事情並不簡單,尤其要達到均衡營養、又有減脂功效的飲食方式更不容易。所以,如果能有食物可以越吃越瘦,越吃脂肪掉越多,又兼具營養美味,肯定大受歡迎。營養師趙函穎綜合提出10種可以幫助燃脂與鏟脂的食物,只要搭配三餐吃,同時配合多喝水、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自然可以達到降低內臟脂肪的效果。1、生辣椒在日本稱為「唐辛子」的辣椒,含有辣椒素、維生素C、抗氧化物質及胡蘿蔔素等,可以透過發汗來降低體溫、促進新陳代謝,且有鎭熱解痛的效果。此外,辣椒對於口腔與腸胃具有刺激的作用,可增進腸胃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但若是胃不好的人,不建議多吃辣椒,要吃的話,要選擇生辣椒;另外,不建議吃辣椒醬或是豆瓣醬等,不但效果差,又含有其他添加物,對減重無益。 2、咖哩咖哩的主成分是薑黃素,更是抗氧化、對抗自由基的幫手,不但能刺激血液循環,也有產熱的效果,最新的研究指出,咖哩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 3、生薑薑具有薑辣素,有抗氧化的效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還能達到促進身體發汗排熱,消除水腫、提升基礎代謝率的作用,可說是日常飲食中最好用的保健食材。值得注意的是,已經腐爛的薑會有產生黃樟素的疑慮,容易提高致癌的機率,千萬不可以食用。 4、胡椒胡椒在料理調味中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不但能幫料理提味,也因為味道辛辣,可以發熱、祛寒、加速循環與代謝。胡椒中的胡椒鹼、維生素A及維生素E等成分,同時也有抗氧化的功效,能舒緩身體內的發炎反應,營養價值高。 5、洋蔥洋蔥含有維生素C、B、硒及硫化物,營養豐富,有人稱之為食物中的「萬能俠」,能殺菌、助消化、降血壓血糖,也可幫助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此外,紫洋蔥還有鈣質、花青素的營養,可以改善運動後的肌肉緊繃,也對脂肪燃燒很有幫助。 6、大蒜研究發現,大蒜中的蒜素可以提升免疫力,其中的硫化物還有殺菌、預防腫瘤增生、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效果。 最好的食用方式是在烹煮之前,先將蒜頭的薄膜剝掉,與空氣稍微氧化一下,蒜素才可釋放出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熬煮太久,蒜素功能會減弱,建議最好在煮粥或煮湯時,起鍋前再放入較佳。 7、黑木耳黑木耳是最近相當熱門的健康養生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可說是腸道的清道夫,能幫助潤腸排便,預防減重時宿便的累積。其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有研究證明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且因熱量低,可提供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很有幫助。 8、綠花椰菜屬於十字花科的綠花椰菜是最被看重的抗癌好食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葉黃素、吲哚類、槲皮素等植化素,可以幫助抗氧化、助消化排便,且有咀嚼飽足感,可降低肥胖的機率。建議食用時不要過度烹煮,才不會讓微生素C大量流失,可以用汆燙方式烹煮綠花椰菜,再淋上橄欖油即可。 9、大番茄在蔬果中數一數二的減肥聖品就屬大番茄了,番茄高纖又具飽足感,果糖含量又少,且茄紅素豐富,可防止自由基對身體細胞的破壞,降低發炎反應。食用時最好能連皮一起吃,可保留最多的營養素;此外,番茄的茄紅素屬於脂溶性,必須靠加熱才會被大量釋出,所以像是番茄炒蛋、茄汁牛肉都很適合。 10、亞麻仁油別以為體內的脂肪多,就不碰油脂類,其實只要選對好油,也能幫助體內的脂肪代謝。例如亞麻仁油就是屬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有降體脂的功效。然而,亞麻仁油為冷壓油,使用時不可加熱,建議可直接淋在生菜沙拉、豆漿上食用,依個人體質適量食用效果較佳。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連減重名醫都在做! 最高CP值的運動是「它」
-
2020-06-06 新聞.健康知識+
6縣市高溫特報!水分補充不足很危險,當心這7種熱出來的病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下,台灣夏季氣溫屢屢創下新高,豔陽與酷暑熱得讓人受不了,每到夏天,總有許多因高溫造成的健康問題頻頻發生,甚至是熱出人命的新聞事件。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指出,以下幾種都是熱出來的疾病,很多都與水分補充不足相關,民眾應該特別留意,尤其是本身或家中患有慢性疾病者,更要注意病情的變化,一旦身體出現不適的情形,最好盡快就醫回診檢查,可別輕忽高溫對身體的傷害。疾病1:心臟病心臟病容易在極端環境中發作,氣溫太熱、太冷,都會影響心臟功能。國外研究發現,炎熱高溫下,體溫每上升1°C,心跳每分鐘會快10下,容易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量。而心跳過快可能造成胸悶、胸痛、心悸、心律不整、頭暈、頭痛,以及心臟功能受損、心臟衰竭,甚至心臟病猝死。另外,天氣熱也會造成身心壓力過大,對於血管調節功能較差的心血管疾病族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及年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都容易誘發心臟病發作。因此,一旦出現虛弱、心跳快、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最好趕快就醫。疾病2:腦中風腦中風不只好發在冬季。國內研究發現,在相對極端的高溫下,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呈現上升。在氣溫炎熱的環境下,流汗過多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影響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使得血氧容量不足、血液變得濃稠,容易誘發腦血管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因為天氣悶熱影響身心狀態,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中老年人對溫度感控能力退化,對高溫環境適應不良,建議適時補充白開水,避免血液循環不順暢。疾病3:泌尿道問題炎炎夏日正是泌尿道結石、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根據統計,夏季泌尿道結石發作的病患,是冬季的3至5倍之多,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腎臟,都可能發生結石。水分攝取量不足是泌尿道結石的主因,由於夏天氣溫高、流汗多,造成身體水分下降,導致排尿量減少,當尿液滯留及過度飽和,就會產生結晶沈澱而形成結石。尤其是活動量大的室外工作者,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尿液顏色呈現黃色、深色,就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建議一天至少喝水1500~2000c.c.,且排尿次數約8~12次,可將微小的結石自然排出。另外,飲料也應適可而止,例如:含有磷酸鹽、咖啡因,或是草酸等成分,都容易促進尿液中的鈣質排出,增加形成結石的機會。疾病4:皮膚疾病夏季高溫多雨、悶熱潮濕,皮膚受到陽光曝曬、高溫及汗水等刺激,許多皮膚疾病也容易好發,例如:汗疹、濕疹、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光敏性皮膚炎,以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等皮膚黴菌感染疾病。汗疹就是俗稱「厞子」,發生的主因就是汗流過多,引起汗腺阻塞,常見於軀幹、頸部、肘窩、鼠蹊部等部位,出現一點一點的紅疹,甚至是膿皰,通常會伴隨搔癢及刺痛感。另外,高溫潮濕的環境利於黴菌生長,好發容易悶熱的部位,如胯下、鼠蹊部、足部、腋下、乳下,以及其他皮膚皺摺,例如:香港腳、股癬、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疾病。疾病5:急性腸胃炎夏天是急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夏天悶熱沒有胃口,民眾喜歡吃生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若是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及保存,很容易吃下帶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的不潔食物,造成急性腸胃炎。另外,細菌喜歡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滋生,高溫容易導致食物保鮮不易、導致腐敗,常見的病原菌有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導致食物中毒,引發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血便等腸胃道問題,每天可能水瀉數次至數十次不等,讓人非常不舒服。疾病6:登革熱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氣候溫暖潮濕,病媒蚊特別容易孳生,每年一到夏日,新聞版面上,總會出現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消息。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所傳播的疾病,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就可能會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高燒、頭痛、後眼窩痛、四肢肌肉酸痛、骨關節痛、噁心、嘔吐、畏光、不明紅疹或出血。大部分感染登革熱病毒,症狀有如感冒一般,極少數人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症狀,出現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甚至導致登革熱重症或死亡。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尤其在梅雨過後,清除居家環境的積水容器,到野外山區記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疾病7:熱傷害高溫環境加上陽光曝曬,容易使身體流汗過多,同時大量喪失水分及鹽分,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就會引發熱傷害。最常見的是熱衰竭,患者會感覺非常口渴,出現臉色蒼白、頭痛、疲倦、肌肉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時還會合併四肢痙攣的症狀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熱痙攣」,通常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鹽分,身體不會有大礙。最常聽到的熱中暑,則是屬於致命性急症,其實並不常見。患者會感覺非常燥熱、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且皮膚乾冷、無法流汗,中心體溫可能超過41°C以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效,出現神智錯亂、抽筋、癲癇、昏迷,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若未及時送醫接受適當處置,死亡率高達80%。延伸閱讀: 16招杜絕熱浪威脅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三小時內搶救熱傷害患者性命 
-
2020-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太熱?拍照想露臉? 陳時中親示範「梅花隊形」脫口罩
天氣越來越熱,口罩悶熱感令人難受,但其實最讓人想脫口罩的時機,是拍美照卻只能遮半臉,隨國內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倡「防疫新生活」,今在例行記者會與防疫醫師合照時,陳突然開始指揮現場,讓戴口罩及沒戴口罩者間隔排開,笑稱這是「梅花口罩隊形」。陳時中說,未來民眾在拍照的時候,或口罩戴熱了 可以靈活運用「梅花口罩隊形」,有戴口罩及沒戴口罩者間隔、落實社交距離。引起記者會現場媒體熱烈討論,笑稱未來親友間可能會只想站在不用戴口罩的位置。陳時中不忘提醒,「大家記得輪流,每個人就都可以稍微拿下口罩。」6月7日大解禁後,雙鐵列車上可售便當、吃便當,但是否開放飲用平台與販賣機,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吃便當、喝水是同樣的一件事,雙鐵是6月1日就開放,7日後維持社交距離可免戴口罩;陳時中說,戴口罩或維持社交距離,是為保護自己與他人,做得比例越高防疫越好。另外,針對境外生開放,原傳教育部曾提出分批來台,但沒來沒有被採納一事,陳時中說,外生沒有列在優先,經貿產業國際醫療人道優先,未來境外生應會採專案性質。「這問題目前整體政策方向是邊境風險嚴管」,境內鬆綁一段再開放,但這段時間會個案溝通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