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喝水
共找到
1449
筆 文章
-
-
2021-02-04 科別.消化系統
腸躁症、大腸癌傻傻分不清!專科醫師提醒,3情況快就醫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都有便秘的問題,有的人則是容易出現腹瀉的困擾,尤其是遇到壓力事件之前,恐怕常會拉肚子,然而也有人一陣子便秘,明明飲食沒有特別改變,隔一陣子卻又會突然變成腹瀉,兩種情況交替出現,以上這些症狀有可能是罹患了腸躁症。 腸躁症難確診 需先排除非生理因素造成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許希賢表示,要確診是不是罹患了腸躁症,必須要先經過各種檢查,包括糞便潛血、照X光看大腸有沒有糞便堆積,抽血確認是不是有貧血的問題,甚至是大腸鏡、胃鏡等侵入式的檢查。 在確定患者出現的不正常消化症狀,不是因為生理因素造成,排除了腸胃、肝膽等器官的疾病之後,而且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每個月還會超過3天以上有類似症狀,才能夠真正確診為腸躁症。 腸躁症在診斷上之所以會這麼困難,就是因為它並不是發炎或感染所造成的疾病,而是胃、大小腸等消化系統,在運作上出現了不正常而引起的功能性疾病。 引發的原因不明 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什麼是導致消化系統運作發生不正常的原因?截至目前,在醫學上還沒有證實,不過,醫界將這個情況推論為精神層面所造成,有一派的說法是認為,大腸受到中樞神經的影響,可能是處於高壓的環境下,有些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失衡,直接刺激腸道產生症狀。 腸躁症主要是跟三個神經系統有關: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或腸道神經系統的失衡,造成排便習慣改便,或對腸道脹氣、膨脹的感覺異常敏感。由於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了2~3倍,有的患者在經期時症狀更會加劇,因此,也有人認為荷爾蒙也是導致腸躁症發生的原因之一。 腸躁症不會導致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 腸躁症患者常得忍受不正常的消化症狀,更令人擔心這樣不正常的排便表現,會不會導致大腸癌?許希賢認為,腸躁症與大腸癌是兩種完全不相干的疾病,病因也不同,前者主要為情緒失調、壓力過大所引起,後者則跟飲食不正常、大腸癌家族史等有關,因此,腸躁症並不會演變為大腸癌,不必過度恐慌。症狀方面,腸躁症與大腸癌相當類似,像是大腸癌一般認為的症狀,大多與腹脹、腹痛,合併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體重減輕等有關;然而,腸躁症的患者,雖然也可能出現與大腸癌症狀差不多的情況,但是在排便之後,腹脹、腹痛就會大幅改善。 許希賢指出,兩者最大的差別是腸躁症不會產生血便或造成貧血,也比較少有嚴重的體重減輕問題。 國內研究首度證實 腸躁症會提高大腸息肉風險 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腸躁症仍然有其危險性,根據國內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在201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患有大腸激躁症者,有21%的患者在5年內會得到大腸息肉,由於大腸息肉早已經被證實是大腸癌的前身,因此,這份研究可以說是首度證實了腸躁症是大腸癌的致癌因子之一。 治療腸躁症 保持好心情才能根除病原 有腸躁症的人想要改善症狀,許希賢說,醫師常會開立鎮定劑,並且建議患者減少壓力來源,避免引起消化道問題。在飲食方面,只要妥善調整飲食的習慣與內容,也能減輕不舒服的症狀;像每天最好在固定的時間進食,讓腸子能規律的發揮功能;避免吃過量;早餐多吃一些富含纖維質的食物並且多喝水,因為多喝水就能促進排便更順暢。 至於細分不同類型的腸躁症患者,例如腹瀉型患者則要少吃高纖、有潤腸效果的食物,以及寒涼瓜果類水果,相反的,便秘型患者則可以多吃點這類食物來刺激排便。 不過,為了減少腸道鬧情緒,最好要稍微忌口,包括少吃過甜、過辣、過油的食物、濃茶及咖啡等刺激腸胃的食物,也要少吃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各種豆類、地瓜、芋頭、甘藍菜、包心菜、青椒、洋蔥、花椰菜、堅果、碳酸 飲料等;當然,也要減少糯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
2021-02-02 名人.黃軒
打掃做家事其實很幸福?醫:別懷疑,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今年農歷過年,全球各地都會疫情管制。反正,哪裡都會去不了,可以好好做日常生活的家務事吧!研究人員發現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動,本身也能夠提升你的幸福感呢。相不相信呢?這些日常生活的活動家務事就是 : 做飯、炒菜、洗碗、掃廁所、洗衣服、大掃除、整理擺飾、走路、爬梯、搬東西、除草、澆水...這是來自德國科學家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ce Advances, 科學進展》, 研究者們記錄了參與者的日常生活活動習慣,比如說爬樓梯、打掃、倒垃圾,出門取快遞,這些日常的生活活動,也能夠提升幸福感。在做第一次研究時,研究人員招募了67名參與者,給他們戴上日常做家務事活動量的設備。根據統計數據, 這些參與者平均每周進行73.55分鐘的活動。其中67人中,有43人表示自己根本就不喜歡運動。研究者進一步發現,那些不愛運動者,只要他們在做日常生活的家務事後,也會很有「精神抖擻」的。也就是說 : 「日常生活在做家務事之後,身體更容易感覺精力旺盛。」 這是為什麼呢?日常生活的活動也能夠提升幸福感,這背後的機制與大腦灰質的“膝下前扣帶皮質(sub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Sg ACC )”有關。研究人員,又開始另一個類似的試驗,這次找來了83位參與者,統計他們的日常生活活動量的同時,也對他們大腦的灰質體積,進行了測量。這次參加者每周活動有138.53分鐘,有33人說自己不愛運動。分析結果顯示, 那些日常生活活動量與大腦灰質中的膝下扣帶回(sgACC)的體積存在,有明顯的相關性。大腦灰質的sgACC體積較大者日常家務活動量較大者,其大腦灰質的sgACC體積也更大。並且這種更高的sgACC量大腦結構,也減輕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因家務活動,而產生的【瞬間精力充沛的喚醒】。大腦灰質的sgACC體積較小者研究人員發現有趣的是, 那些大腦灰質的sgACC體積較小者,對家務事活動帶來的影響似乎【更加敏感】,這些人原本無動力懶洋洋的,如果在進行家務事活動持續一週後,就容易感到精力提升。同樣的,也更容易在家裡不動的時候,也更覺得「散散」的。憂鬱症和大腦sgACC容量在憂鬱症科學早已發現sgACC的大腦容量減少,這些憂鬱症發作的特徵就是身體活動減少和能量感覺減少,整天懶懶無力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 sgACC的大腦容量低的人,去加強他們日常生活活動時,也會獲得更多的能量益處。所以,加強日常生活家務活動量,也是對憂鬱症有益的活動治療之一。持續做家務事一週持續做家務事活動一週,和運動活動量持續一週相比,一般民眾可能更容易實現。可以走樓梯,就不要坐電梯。你可以做飯、炒菜、洗碗、掃廁所、洗衣服、大掃除、整理擺飾、走路、爬梯、搬東西、除草、澆水...就是千萬不要坐在沙發按遙控器而已。使用WHO-5幸福指數(WBI)進行了評估, 那些「持續做家務事活動一週後」的人,精力較為充沛、有更高的幸福感、對生活的滿意度,他們表現得更樂觀,也更不焦慮。 大腦灰質sgACC體積較小者,對家務事活動的影響更敏感,更易啓動。 大腦灰質sgACC體積較大者。減輕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因家務活動,而產生的瞬間精力充沛的喚醒。過年,你幸福嗎?所以,過年到了,當你感覺到「散散」的時候,不如起身活動活動吧!喝喝水吃吃零食,敦促你的對象和自己,一起去做做家務事,例如大掃除,是一件幸福的事(信不信由你...)。但記得根據硏究的方法 : 要持續一個星期,幸福才會出現喔
-
2021-0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 今天起雙鐵、客運禁止飲食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今天起雙鐵、客運禁止飲食,高鐵也取消春節自由座。台鐵高鐵都表示,若有生理的特殊需求需服藥,可以喝水,喝完水後要把口罩重新戴起來。台鐵運安處副處長黃國榮表示,台鐵依照疾管署與交通部的公告辦理,今天起列車上全部禁止飲食,除非有生理上的需求,比如服藥、口渴飲水、低血糖,但吃完必須立刻把口罩戴起來;至於觀光列車部分,鳴日號、環島之星等,旅客能在車上用餐區飲食,但仍必須遵守疾管署的秋冬防疫專案規範。黃國榮表示,列車長會進行巡查,如有不合規定的事宜,會立刻制止;至於春節返鄉南來北往,站票要如何銷售,他表示,為了防疫需求,普悠瑪、太魯閣號每列車只有發售120張站票,至於自強號,只有15張站票。高鐵公司也提醒旅客,即日起高鐵車廂內禁止飲食,並全面暫停推車販售,商務車廂亦暫停供應熱飲,改為提供單獨包裝的甜鹹點心各1份及瓶裝水;旅客若因生理需求(如喝水、服藥、哺乳)需飲食者,要遵守保持社交距離規範,並應於飲、食用完畢後,儘速佩戴口罩。
-
2021-02-01 科別.兒科
發燒該多穿衣服or少穿? 醫曝「正確答案」多數人都錯了
「唉呀~寶貝的身體怎麼那麼燙啊?」發燒的孩子病懨懨的躺在病床,還真是急慌了爸比媽咪的心。爸媽只要一發現孩子發燒,就怕頭腦也會跟著燒壞,變成智能不足,所以都急著退燒,但這其實是對發燒症狀認識不清,以訛傳訛所造成的不正確觀念。高燒不會燒壞腦 體溫過高是常見小兒發燒主因小兒科醫師盧英仁表示,通常小孩得了腦炎、腦膜炎或先天性感染等真正影響腦部的感染疾病時,才會導致腦細胞受損,而發燒只不過是伴隨這些疾病的一個症狀罷 了。通常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極度高燒有時會使意識出現程度不等的異常,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為什麼會發燒?盧英仁說明,一旦人體因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時,發炎反應製造出的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因而造成體溫的定位點上升,若是上升過於異常就是發燒。此外,另一種常見的小兒發燒,多半是身體沒有發炎、體溫定位點也沒有上升, 但因為身體熱量太多且來不及散熱而使體溫上升,這種情形稱為「體溫過高」;此種原因的發生,多半是太過保護孩子的爸媽,即便在炎熱的環境下,總是怕孩子著涼,依然給予多重衣服或包裹得很緊等。幼兒發燒的反應 這些情況別大意倘若當時幼兒體溫並未達到正常的體溫標準,就會感覺很冷、不自主地出現肌肉顫抖(以增加身體熱量,並讓四肢 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喪失)等症狀,因此,出現體溫升高卻手腳冰冷的迥異現象。盧英仁特別提醒,新生兒、小於3個月的嬰兒、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免疫缺損病童等發燒幼童,爸比媽咪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尤其若高燒超過41℃、發燒合併紫斑症狀的話,也要盡快帶給醫師診治。 幼兒發燒別驚慌 發燒照護4招倘若幼兒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發炎性疾病,而是衣服穿太多或中暑之類的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至於是身體發炎反應而引起的發燒,盧英仁建議,若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的不舒服感時,就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39℃以上的時候)。爸比媽咪面對三更半夜時,幼兒突然的發燒不要驚慌,最好是先用溫度計(肛溫較佳)量一下體溫並記錄,才能送醫後,協助醫師判定症狀。若是安撫後,孩子比較能夠安穩入睡,就讓他好好休息睡到天亮;倘若孩子仍持續吵鬧不安,爸比媽咪可依照下述醫師建議的步驟處理,待天亮立即就醫診治:第1招、補充水分發燒時首先要補充水分,最簡單的方法是多喝水。盧英仁指出,尤其二歲以下的嬰幼兒有時會因水分攝取不夠,引起所謂「脫水熱」;由此可知,發燒需要多補充水分。此外,退燒後的人體流汗會散發體內多餘熱量,並因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所以更應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第2招、輕微發燒可躺冰枕若小孩體溫於38.5℃以下,可先行給予睡冰枕、洗溫水澡等方式來幫助退燒。值得提醒的是,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傳統老一輩使用酒精來擦澡的方式,並不適合作為退燒用途,以免產生不當的副作用。第3招、勿穿著厚重衣物發燒幼兒的衣服穿著和平常一樣即可,不用特別添加衣服,以免流汗太多反而更易脫水。此外,穿著的衣服應減少,才可幫助散熱,有出汗的話,可以用毛巾擦拭乾淨,以免幼兒著涼造成病情更加惡化 第4招、視情況給常備藥當小兒輕微發燒(體溫>38.5℃)時, 有非常嚴重的不舒服,那就先給予口服退燒藥 (如小兒普拿疼)。若吃完藥後發燒仍然持續,可讓孩子洗溫水澡;若是服藥後1小時, 仍然沒有流汗或退燒情形,則可加強給予栓劑。小於5歲的嬰幼兒發燒常伴隨有熱痙攣(抽筋)的併發症,尤其是最常發生於6個月∼5歲的小孩。若是發燒溫度超過 38.5℃,並在24小時內發生熱痙攣,且每次抽搐時間不超過15分鐘,一般都是良性的;本身若是熱痙攣體質的小孩,則應在發燒初期就服用退燒藥,並立刻就醫。盧英仁表示,口服退燒藥與栓劑兩者的效果一 樣,只差吸收速度不同;小朋友不建議打退燒針來退燒,因為曾有小朋友打退燒針導致過敏性休克而致死的案例。正確量體溫 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溫度傳統習慣以「摸皮膚」來判斷有沒有發燒的方法很不準確,體溫計量出來的體溫比較正確,而測量的方法則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背溫、耳溫、額溫等,其中又以「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但必須注意3個月大以下嬰兒的耳溫常不準確,5歲以上的孩童才能量口溫。由於口溫和腋溫容易受到皮膚黏膜及血管收縮的影響而偏低,所以,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 0.8℃。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發燒的皮膚表面,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並不建議常規使用;盧英仁建議,1個月大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可考慮量肛溫。延伸閱讀: ·量體溫有眉角!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發燒標準 ·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分3階段處置才能加速康復
-
2021-02-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血壓忽高忽低比高血壓更危險!醫師揭「這些行為」洗腎風險很高
一名中年男子平時無任何不適,但在天氣冷熱交替時,早上起床常會感一陣眩暈,直到偶然的健康檢查發現血壓竟然高達收縮壓在175-180mmHg之間、舒張壓在130-135 mmHg,但到了下午,血壓又回復穩定約收縮壓在130-135mmHg之間或舒張壓在85-90 mmHg之間,長期下來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持續數年並不以為意,直到例行健康檢查才發現事情大條,確診罹患中度慢性腎衰竭。血壓忽高忽低 比長期高血壓更傷腎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秋冬氣溫變化大,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成了腎臟的隱形殺手,人體的腎絲球是非常敏感的構造,忽高忽底的血壓所造成的壓力差容易讓腎絲球質接受到機械性的損害,引起的血管硬化,也會讓腎臟過濾淨化人體血液的功能變差,殘餘的腎元將會增加本身的血流量來補償已經損失的腎功能,殘餘腎元的血流量必須增加,這會對腎元造成惡性循環的損害。所以要補保護腎臟,首重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血壓。周宗翰建議,最好可以把血壓穩定控制在130/80mmHg左右,忽高忽低的血壓導致的壓力差,反而比長期高血壓對比腎臟的損害更為明顯,當腎功能愈差,血壓就愈不易控制,因此治療上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血壓愈低,對腎臟愈有保護作用,愈能減緩腎功能惡化。患有腎臟病未洗腎者 日常這些事要注意對於患有腎臟疾病還未洗腎的患者,周宗翰表示,飲食調控更是關鍵,像是喝水要少量頻飲,原則上當日水份攝取=前一日尿量排出+500~700毫升,避免喝酒以及突然大量灌水,腎衰竭者尤需注意每日體重勿增減太多,儘量少吃醃製及加工製品,味精最好不要用,以免容易口渴喝入過多的水分。此外,還要控制鈉鉀磷在身體的穩定,過量的鹽份會造成腎衰竭患者高血壓或水腫;一天建議攝取的鹽量約為3~5公克。平時多補充高鈣食物來穩定身體的磷。控制蛋白質 減少尿毒產生若要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若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值得一提的是,運動飲料含有額外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周宗翰提及,早期腎功能不全時,控制飲食中的蛋白質,可以減少尿毒的產生,進而延緩腎功能的衰退,但是往往患者會因為過度限制蛋白質導致自己營養不良;原則上攝取優質蛋白50~75%來自動物性蛋白質,如魚、猪、牛、羊等肉類、蛋、牛奶混和食用,其餘的蛋白質由米、麵粉及其製品、蔬菜、水果供給。不可自行購買成藥服用 定期篩檢降風險此外,許多市售的止痛藥、感冒藥和自己抓的中草藥可能含有腎臟毒性,不可自行服用。周宗翰建議,最好每半年做一次尿液和血液肌酸酐和尿素氮檢查,以了解目前身體的狀況。 延伸閱讀: ·腎不好要少吃高鉀食物! 6大飲食地雷別踩...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 ·最燒錢的病!有鮪魚肚要注意 醫曝「6飲食習慣」會害腎出問題
-
2021-01-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同意 雙鐵等交通運具2月1日起禁止飲食
儘管國內疫情升溫,春節7天連假仍預估有出遊人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表示,已同意交通部提出春節期間禁止販售高鐵自由座、限制台鐵站票總量,大眾運具及郵局禁止飲食等規畫。交通部今天說,指揮中心已回函,同意2月1日起實施交通運具禁止飲食,今天會做公告。因為涉及傳染病防治法70條之1,違規者可處3000到1萬5000元罰鍰,所以必需先公告。交通部昨天公布眾交通運輸五大加嚴措施,包含高鐵、台鐵(觀光列車除外)、公路客運、船舶(固定餐飲區域除外)、航空器(國際及兩岸航班除外)等運具內、或郵局營業區域內禁止飲食,若因生理需求須喝水、服藥、哺乳,應於食用完畢後儘速佩戴口罩;前項除外範圍內有飲食需求者,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情形下,得於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針對雙鐵車票販售,2月8日至16日春節期間,高鐵取消自由座服務,改全車對號座銷售,預計釋出四六點七萬座位數。台鐵城際列車限制銷售站票數,每列次至多發售120位、每車廂至多站15位。此外,春節期間,航空站、台鐵、高鐵、客運、國道服務區、海運、觀光場域清潔消毒頻率全部加倍處理;秋冬防疫專案期間,台鐵、高鐵各車站大廳暫停或延期租借,並停止辦理各項活動,以避免群聚活動。觀光遊樂區部分,觀光局在去年清明連假時已有一套啟動的ABC人潮總量控管方案。當主題樂園人數達承載量五成為警告點、五成五為行動點、六成為管制點。按照不同等級,即時預警分流遊客。觀光局說,目前預估今年春節會較去年出遊人數下修,應變措施會按照去年清明連假的計畫辦理,只要指揮中心指示,就會立即啟動。至於訂房率,預計提前一周公布各地住宿率,彙整後將資料提供給指揮中心參考。交通部長林佳龍昨也指示,春節疏運請各運輸單位做好最萬全的準備,民眾可能改以自行開車返鄉。他下達全力提高雙鐵大眾運輸運能、加強宣導分流及路況即時通報、國道疏運措施再精進、以及做好外離島返鄉和收假運能準備與應變等指令,要交通部總動員,全力嚴防春運壅塞。
-
2021-01-29 新聞.生命智慧
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編按:當生命走到盡頭,該如何面對?前高雄民生醫院院長蘇健裕,48歲那年確診第4期大腸癌。積極抗癌4年,仍無法完全治癒。太太尹亞蘭決定幫他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在人生最後的時光,向這輩子最重要的親朋好友道謝、道愛,不留遺憾。「大家好,我是蘇健裕。蘇東坡的蘇,健康的健,富裕的裕。從姓名大家可以知道父母對我的期待,……很可惜我的健康沒有做好,但我覺得我心靈相當富有。」2018年的春天,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前院長蘇健裕在服務22年的醫院舉辦了自己的生前告別式。在人生結束前的最後一週,和親人、朋友好好說再見。55年次的蘇健裕是泌尿科醫師,他32歲成為泌尿科主任,46歲就當上市立醫院院長,原有大好的前途。然而,48歲那年,上天卻對他開了個玩笑。他確診大腸癌,且發現時已是末期。一生皆以救人為職志的醫師,如何面對自己的疾病,乃至於死亡?抗癌4年動大手術6次 從「努力活下來」到「希望能好走」太太尹亞蘭回憶,其實早在確診前,先生的病就已有徵兆。蘇健裕熱愛美食,假日常帶孩子們上餐廳享用大餐。牛肉、燒烤、火鍋、炸雞,都是他的心頭好。醫師工作壓力大,他平時很少喝水,也不太運動。當腹瀉等早期大腸癌症狀出現時,他仍不以為意,一直到大量血便才驚覺事態嚴重。尹亞蘭還記得,蘇健裕到直腸外科初診那天,是夫妻倆原先預計展開遊輪旅行的前夕。沒想到一檢查,就發現直徑3公分的息肉腫瘤。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大腸癌是最嚴重的第4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接下來的日子,遊輪之旅變成了醫院之旅。尹亞蘭細數近4年的抗癌時間,先生打過數不清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接受了6次大型手術。隨著病況惡化,他的直腸、肝、肺都開過刀。幾乎是能開的刀都開了、能用的藥都用了,但仍無法阻止癌細胞轉移。即使是醫師,在病痛面前也和常人一樣脆弱。尹亞蘭提到,某些癌症治療藥物會引發嚴重副作用。治療期間,蘇健裕的雙腳曾長滿水泡,腳掌一接觸地面就疼痛,連洗澡都只能用爬行前進。痛到流淚的他曾忍不住問:「這種日子還要過多久?」讓家人心疼不已。「他是一個非常愛面子的人,卻要過這樣的生活。」尹亞蘭說。到了癌症後期,先生的突發狀況愈來愈多:藥物副作用導致嚴重出血、主動脈剝離、手術後敗血性休克、呼吸衰竭。他開始頻繁發燒、出院不久就再度住院,甚至一度昏迷失去意識。最後一次回診,醫師提到日本有新療法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問他想不想自費接受治療?蘇健裕婉拒了。根據醫學統計,第4期大腸癌患者的平均壽命是29個月,而當時他已經抗癌超過40個月。「他努力過了。」尹亞蘭說。辦一場人生的畢業典禮 送給家人最後的禮物從事護理工作的尹亞蘭,本身也擁有生死學碩士學位,對安寧療護相當熟悉。平時在家,夫妻倆就不時會討論臨終議題。2017年,在化療副作用最嚴重那段日子,蘇健裕曾告訴太太:「我病危的時候不要急救、骨灰要跟阿公阿嬤放在一起。」他也提到想開同學會,再見一次人生各階段的好友。2018年2月,蘇健裕的癌症治療告一段落,轉入安寧病房。但當尹亞蘭提議舉行生前告別式時,蘇健裕卻反而猶豫了起來:「不要啦,同學分散在台灣各處,還要麻煩人家大費周章來看我。」正好當時,電影《與神同行》在台灣火紅。故事提到,人死後要到陰間受審。遺憾都圓滿了,才能順利轉世。尹亞蘭以此勸進先生:「你幫別人那麼多,卻沒給人家機會道謝。如果有人遺憾怎麼辦?他以後可能沒辦法上天堂!」同事也加入說服的行列:「院長,喪禮都是穿黑色衣服,生前告別式才可以穿美美的。要為我們這些愛漂亮的人著想呀!」費了一番工夫,才改變蘇建裕的想法。決定舉辦生前告別式後,尹亞蘭動員家族中的孩子分頭進行準備。她負責借場地、聯繫朋友、收集舊照片、獎狀。孩子們則發揮所長,有人寫流程、有人買點心、有人負責做影片、建立群組……。告別式的主題則訂為「快轉人生」,帶大家回顧蘇健裕短暫卻精采的一生。生前告別式當天,現場來了200多人,包括蘇健裕從國中到大學的同學、醫院共事過的同事。大家一一上台,和他分享往事,說出最後的感謝。會場也貼心設置了卡片區,讓無法到場、不好意思開口的人以文字表達心情。此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自然少不了畢業證書。尹亞蘭認為,先生此生不論是學業、事業、愛情、家庭,都有好成績。唯一不及格的就只有健康學分。經過近4年的積極補考,家人決定予以通過。這份畢業證書由公婆在典禮上親自頒發,代表家人認可他的努力,也接受他即將離開的事實。「不是只有要離開的人會遺憾,家人也會。」尹亞蘭說。她在安寧病房常看到懊悔的家屬,平時忙於工作、學業,無法時時陪在患者身邊。到了臨終階段,才驚覺自己什麼都來不及做,患者就已經要走了。在籌備生前告別式的過程中,一家人同心協力,孩子們也能為爸爸盡自己的心力。另外,即使親如家人,彼此仍有不知道的事。尹亞蘭說,在告別式上,先生從小到大的好友都來了。人的一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緣分所組成。「我們大學認識,他過去的人生我沒參與到。透過健裕的朋友,我們才知道他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完整地理解他。」這場告別式,其實是屬於全家人的寶貴回憶。人生並不總是「還有時間」 把握每個當下道歉、道愛、道謝尹亞蘭說,在先生罹癌以前,一家5口各有生活重心。想做什麼事,總覺得「還有時間」,不必急於一時。一場大病,讓全家人意識到「快沒時間」,感情更加緊密。她形容,過往蘇健裕個性有些急躁、說一不二,也常和父母吵架。但罹癌後,他們搬回家與公婆同住,先生的脾氣變得柔軟許多。他開始喜歡陪在爸媽身邊,就算什麼事也不做,只是一起看連續劇閒聊也開心。有次病危送醫,他在上救護車前特地握住爸媽的手,說:「我這次去可能就回不來了,沒有辦法照顧爸爸媽媽,很抱歉。」父母也體諒地回答:「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生命剩餘的時間愈來愈少,讓平凡的日常也有了特別的意義。尹亞蘭回憶,先生常嫌她開車技術不佳,卻每次都愛念又愛跟。有次她載女兒回大學宿舍。女兒下車後,先生特別叮嚀她晚點再離開:「我要看著我女兒走那段路。」夫妻倆就這樣待在車上,看著女兒微笑說再見,背影慢慢地走遠。為人父母的愛,盡在無言之中。尹亞蘭也笑說,先生生病後更常對她道謝了。「醫學系的學生都很聰明,他以前都覺得我很笨!」生病前,家中大小事都是先生負責,其他人只要配合即可。然而,一場病改變了兩人的相處模式。為了照顧先生,尹亞蘭選擇留職停薪。三餐、盥洗、推輪椅,全部親力親為。「生病後,健裕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別人幫忙,不是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完成。」生前告別式的最後,蘇健裕在安寧照顧團隊的鼓勵下上台獻花給太太,謝謝她長期以來無怨無悔地付出。「我心情也很激動。對先生來說,人生最後沒有感謝我,他會遺憾吧!」尹亞蘭說。告別式後的一個禮拜,蘇健裕就在睡夢中安詳離開了。此生最後一句話,是對太太說:「我好愛你。」人無法決定生死間的長度 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很多人認為,癌症到了末期無法積極治療,住進安寧病房也只是「等死」。但尹亞蘭提出不一樣的看法:「其實,我們所有人都在朝死亡邁進不是嗎?」人無法控制生與死之間的長度,但可以自己創造深度。她說起蘇健裕人生最後一段日子,「他想做什麼,我們都盡量支持。」好比,先生因藥物副作用腳掌水泡、不良於行那段期間,仍堅持到醫院看診。儘管公婆不贊同,尹亞蘭仍每天接送先生往返醫院,甚至推著輪椅送他去開會。即使是在病中,也能貢獻專業,發揮自己的價值。此外,大腸癌的患者裝上人工腸造口後很難自行沖澡。但在蘇健裕生前最後一年,全家一起去了趟家族旅行,造訪台南關子嶺的溫泉旅館。尹亞蘭幫他以塑膠袋包裹腹部的造口,讓他完成沖澡、泡湯的夢想。「連溫泉都讓他泡了,他最後的願望應該都實現了。」她笑說。當然,還是有來不及的事情。2人當年安排好的遊輪之旅,始終沒有機會成行;結婚時說好的白頭偕老,如今承諾已無法履行。「人生的遺憾只能盡量減少,不可能完全沒有。」尹亞蘭說,「但現在的遺憾,也許能讓我們以後更努力。」蘇健裕過世後,尹亞蘭開始到安寧病房當志工,陪伴患者實現人生最後的夢想。有人想到日本旅行卻無法出國,志工們就放風景影片讓他觀賞。有人惦記著失聯多年的兒子,最終靠著一紙存證信函才找到人。尹亞蘭感歎,在安寧病房,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費。「你今天才想到要做什麼事,他可能明天就出院了。」對現在的她而言,圓滿的人生就是「該做的事趕快做」。人生來到下半場,工作退休、先生走了、孩子也大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她不必照顧任何人,生活多了不少空閒。走過低潮,她整理先生的日記和自身做為照顧者的心得,集結成書發表,希望能提供病友參考。她也笑說以前總是依賴先生,從沒考慮過自己想做什麼。現在,「我要踏出去,開始找自己。」她說起最後一次夢到先生的情景,「他變得又高、又帥。我想踮起腳尖看他,他說:『我都長高了,妳也要加油喔!』」雖然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無從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屬於她的生命旅程才正要展開。原文:幫癌末先生辦生前告別式!尹亞蘭:珍惜每個當下,人生很多事沒辦法「等一下」
-
2021-01-27 新聞.健康知識+
尾牙過量飲酒傷身 小心隔夜醉
又到歲末年終因飲酒身體出現狀況的高峰期。每逢尾牙宴、過年圍爐等聚會活動過後,常有患者在飲酒後腸胃不適前來求診,過量飲酒對肝臟、胰臟等器官會造成莫大的傷害,甚至帶來相關疾病或引發宿疾,不可不慎。在門診中,常見部分患者聲稱自己沒有喝混酒也沒有喝烈酒,以為身體不適是因喝混酒造成的,但其實混酒本身並不會導致喝醉,最終影響醉酒的原因是酒精攝取總量。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在國民飲食指標原則中,滿18歲以上的成年男性每日建議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個酒精單位(20公克),成年女性是不超過1個酒精單位(10公克)。另一方面,許多人覺得酒後睡一覺,頭不暈即可開車上路,但其實這是陷自己與他人於危險之中而不自知。酒精代謝與乙醇脫氫酶及乙醛脫氫酶有關,過多的乙醛累積在體內就會造成所謂的「宿醉」。而所謂的隔夜醉對行車安全依然會造成危險,因此謹記千萬不要宿醉駕車,請改搭乘公共交通運輸工具或是計程車。當人喝酒後,酒精進到體內後即開始代謝作業,約20%會由胃吸收,80%由小腸吸收,後續酒精進入肝臟後,會被代謝成乙醛,再代謝成乙酸,最後則是代謝成二氧化碳跟水,二氧化碳的排出透過肺,水則是從腎臟排出。人體一般狀況一小時只能代謝1個單位(10公克)的酒精,而代謝時間會因性別、基因等影響,所以學習如何計算正確「酒精攝取量」,可以避免飲酒過量造成健康傷害。另外,酒精進入到人體後,則會對腸胃產生刺激,尤其酒精在接觸到胃黏膜即會被吸收至血液中,血液中酒精濃度高就會有酒醉感。想要避免酒醉不適,切記不要空腹喝酒,飲酒前建議吃點蔬果、澱粉、蛋白質和肉,這樣有助於緩解酒精對人體的影響;若喝酒前感到身體不適,則不建議當天飲酒,飲酒時也可同時交替多喝水,防止脫水;未成年及孕婦也千萬不可飲酒,以免對身體以及腹中胎兒健康造成負擔。如何正確計算酒精攝取量?喝下的c.c數或ml數 × (酒精度數/100) × 0.8(酒精比重) = 酒精攝取量(酒精重量)聯合報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1-01-26 新聞.元氣新聞
53歲康康健康亮紅燈!驚曝劉真過世同一天「差點中風」
藝人康康善於歌唱與主持,在演藝圈多年受到不少觀眾喜愛,如今已53歲的他透露2019年時得知自己健康亮紅燈,檢查後才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嚴重的話可能會中風,有一次差點中風恰巧正逢女星劉真過世的日子,讓他嚇了一跳!康康日前上節目《命運好好玩》表是,去年某天起床後發現頭暈目眩、脖子緊,走了幾步路就想吐,緊急就醫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血管阻塞率達百分之四十二,再嚴重就要中風,後來才開始注重健康,謹記醫生叮嚀多喝水、多運動、曬太陽等等,6個月後病情才順利好轉。康康回想起當時心有餘悸地說,當天得知阻塞那天恰巧傳出女星劉真過世的消息,看到劉真留下辛隆與女兒離開,讓他不禁想到自己的女兒,「我就在想女兒不能沒有爸爸!」。他坦言當時還一度因為醫療費太貴想打退堂鼓,光三個月就花了10萬多的打針費,幸好老婆在一旁鼓勵「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才讓他有勇氣面對病情。
-
2021-01-26 該看哪科.兒科
一年感冒12次正常嗎?提升免疫大補帖
影片重點整理🔎1:12 什麼是免疫力?🔎2:45 感冒藥吃多會影響免疫力嗎?🔎4:15 小朋友常生病就代表免疫力不足嗎?🔎7:17 冬天如何預防感冒呢?🔎9:28 4關鍵全面提升免疫力坊間流傳不少關於兒童免疫力的迷思,例如,小朋友一年感冒超過5次,代表免疫力不佳?多吃感冒藥會削弱免疫力?醫師指出,這些都是錯誤觀念,兒童如一年內有2次以上反覆性的嚴重細菌感染,才需懷疑有免疫力問題,需就醫檢查。●免疫力不佳 先天因素居多2歲的妮妮曾高燒不退超過10天,原以為是一般感冒,經檢查發現,罹患的是一種罕見先天性免疫不全疾病─高免疫球蛋白M症候群,身體缺乏正常轉換抗體的能力,容易受到感染,需終生施打免疫球蛋白存活。開業小兒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表示,兒童的免疫力不全,可區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其中以先天性居多,後天的免疫力不全,可能是孩童患有腦瘤、白血病等疾病影響所致。●兒童平均一年感冒5-8次 屬正常現象盧英仁解釋,有些父母會誤以為,小朋友一年感冒超過5次,代表身體虛弱、免疫力不佳,其實是錯誤認知。相關研究統計,兒童感冒平均次數一年5到8次,國外數據更顯示,甚至有一年超過12次的平均數,皆屬正常狀況。孩童之所以經常感冒,是因小寶寶在6到9個月大時,還有母親經由胎盤給予的抗體保護,較不容易生病,等到抗體逐漸消失,孩童也上學之後,長時間處在群體生活中,當班級裡有一名孩童生病,其他孩童也容易因接觸被感染。不過,雖然會引起感冒的病毒超過100種,例如,腺病毒、冠狀病毒、輪狀病毒、腸病毒等,孩童在每次生病痊癒後,都會產生對此種病毒的終生抗體,一般在4、5歲之後,已罹患過多數病毒,未來較不常經會生病。●吃感冒藥不影響免疫力 一年內逾2次嚴重感染才須當心此外,針對吃太多感冒藥會削弱免疫力的說法,盧英仁表示,若僅是一般緩解咳嗽、流鼻水等症狀的藥物,並不會影響免疫力,除非感冒合併鼻竇炎、中耳炎、肺炎、泌尿道感染時,醫師才會開立抗生素治療,當動用到比較後線的抗生素,容易促使細菌突變,產生抗藥性。一般來說,感冒病程約持續一周,初期發燒3到5天,之後會有咳嗽、鼻涕轉為濃黃等情形,最長也會在兩周內改善,但如一年內出現超過兩次的反覆性嚴重細菌感染,例如,腦膜炎、菌血症、皮膚起膿瘍等,需懷疑免疫力有問題。盧英仁表示,攝取五色蔬果、多喝水、少吃甜食,或可補充綜合維他命,乳鐵蛋白、蜂膠、鋅等營養素,經醫學證實可提升免疫力;日常生活勤洗手、戴口罩、少摸口鼻眼,每周進行至少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例如,羽球、游泳、快走等,有助提升免疫力。更多訊息加入LINE@搜尋《友愛寶貝大無畏》盧英仁小檔案現職:翁佩魁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主治專長:疫苗注射兒童健檢一般小兒感染疾病小兒過敏氣喘泌尿道感染皮膚疾病學經歷:台北國泰綜合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感染症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專科醫師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研究員輔大醫學系臨床講師小兒科專科醫師指導醫師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會員嬰兒與母親雜誌票選2010年以及2011年以及2013年以及2016年全國最佳小兒科好醫師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睡覺、脫衣都要注意!醫師揭天冷猝死3大危險時刻
台灣平地很少出現攝氏10度以下的低溫,最近全島如有冰凍大蕃薯,心肌梗塞及猝死案例頻傳。三軍總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祝年豐指出,天冷時最怕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只要做好保暖、多喝水等2件事,就能平安度過寒冬。身體缺水 提高血栓風險祝年豐表示,天氣一冷,人的惰性變高,只想窩在被子裡不想動,甚至連上廁所都懶,因此,許多人乾脆連水都不太喝,反正也不太渴,但如果身體缺水,加上久躺不動,血液就會逐漸黏稠,提高血栓風險。 建議白天至少飲用2,000c.c.至2,500c.c.開水,如果體型較壯,甚至可以喝到3,000c.c.的水。工作一段時間,就應走動一下或上上廁所。晚上過了10點之後,就盡量少喝水,以免凌晨尿急,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加上若沒注意保暖,還會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睡覺不要開除溼機 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此外,適度調節溼度,可以提高室內溫度。有些人建議,人睡覺時不要開除溼機,以免人體內的水分也被除掉,祝年豐說,實際上沒那麼嚴重,頂多就是皮膚乾癟,眼睛不舒服。醫師建議,屋內除溼時,可以放1盆水、1杯水,就能改善過於乾燥所帶來的不適症狀。在使用電熱器、暖爐時,房間溫度變高,但會使身體局部血管擴散,如果從屋內走至屋外,必須更重視保暖,否則溫差較大,更容易引發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臨床觀察,天冷猝死的3大危險時刻:脫光衣服、洗澡前後、睡眠當中,建議室內維持18至20度,不用太高,在室內活動、或窩在沙發看電視時,可以披著、蓋上小毯子來保暖,避免因溫差過大導致憾事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天冷腳抽筋痛爆!怎麼辦? 除了伸展,還要常吃「3種食物」可改善 ·天冷進補禦寒保暖? 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醫揭「禁忌族群」恐爆血管
-
2021-01-23 科別.泌尿腎臟
1晚小便10次站馬桶前就2滴 男人40要留意攝護腺肥大
65歲張先生去屆齡退休,工作漸漸交給年輕人,但白天覺得越來越疲倦,去年底突然發現晚上跑廁所次數增加,1個晚上曾經小便10次,等同躺床30分鐘就要起身,卻又常常站在馬桶前,小便出不來就是出不來,就只有2至3滴,僅有尿意但沒有尿液,接受解查才發現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容積減少。攝護腺肥大40歲就漸漸開始 小便變慢夜尿越來越頻繁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表示,攝護腺起初肥大時,剛開始會影響小便速度,臨床中曾有40多歲病患求診,原因發現自己小便開始不如以往,排不乾淨、流量變小,而部分攝護腺肥大患者,若沒有即時治療病況越來越嚴重,就有可能發展到晚上頻尿,個案張先生1晚小便10次,可以說幾乎沒有休息機會。楊景偉補充,膀胱收縮力降低,尿容積減少會引起夜間頻尿,男性最常見因攝護腺肥大,造成膀胱容積減少增加夜尿;同時,心理性原因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症,有時對膀胱裡尿液特別敏感,即使少量尿量仍要排空才能安心入睡,這是因情緒焦慮引起。症狀輕微先調整生活習慣 症狀嚴重可服藥或手術改善楊景偉建議,症狀輕微者建議從生活習慣調整開始,睡前4小時內儘量少喝水與攝取刺激性飲料、茶、咖啡、酒精、含水含糖過多的水果等,考慮以漱口代替喝水,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改善睡眠環境與平日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規律運動、減肥,對夜尿都有幫助。楊景偉補充,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治療,可改善夜尿症狀;夜間尿多症病患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治療,讓水份晚上留在體內,減少夜尿排出;有睡眠障礙者可服用短效的安眠藥來改善睡眠;至於嚴重的攝護腺肥大阻塞,需要透過手術治療,才能澈底改善臨床症狀。夜尿常被忽視 找對原因才能完整評估楊景偉醫師提醒,夜尿是容易被忽視的臨床症狀,治療方式應找到夜尿原因,針對可能面向完整評估,並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的,了解符合病患的期待,對症下藥避免因藥物引起不良副作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拒當小腹婆、大肚男 跟著美女中醫這樣做
肥滋滋的頑固小腹難以消除?可能是沒用對方法!!小腹成因百百種,需要對症下藥,才能有效剷除小腹。本次,邀請中醫師彭溫雅一同分享,如何打造平坦小腹。有減重經驗者都知曉,小腹最難瘦。導致有人懷疑,一旦脂肪累積於小腹,是否就永久定居不離去?彭溫雅表示,消除腹部脂肪最佳方法是運動,不過,造成小腹原因眾多,仍須先了解成因,尋求最適切的解決方式。水腫型大部分的人都有水腫問題,只是輕微與嚴重的差別。有些人因代謝速度較慢,難將身體多餘水分排除,容易產生水腫。彭溫雅說,如果有此問題,建議要忌吃生冷食物(包括冰飲),並多加運動,提升身體代謝率,讓水分順利排除。姿勢不良型長期久坐久站,最怕站姿與坐姿不正確,使身體為維持平衡,而進行自我調整,例如:骨盆可能因此而前傾或後傾,進而造成小腹凸出。彭溫雅指出,如果有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從姿勢改善做起,或請推拿師幫助處理。氣虛型有人明明四肢纖細,卻唯獨小腹凸出,彭溫雅解釋,此類小腹婆通常是氣虛型小腹。若有此問題,最根本作法是,調整生活作息,不熬夜、抽菸、喝酒,並培養良好運動習慣,並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忙調理,都可以有很不錯的效果。脂肪型指得是因肥胖產生小腹,是最常見造成小腹婆、大肚男的原因。彭溫雅提醒,改善方式便是:快擬訂最適合自己的減重計畫,不只是從飲食調整,還需要加入規律運動,並可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助,可加快減重速度。便秘型便秘已成為現代文明病之一,彭溫雅說,如果滿肚子宿便,當然會形成小腹,建議多攝取高纖食物,如新鮮蔬果、優酪乳等;增加運動、多喝水,促進腸道蠕動。別忘了,也可找專業中醫師調理體質。此外,從日常生活習慣進行調整,也可避免「小腹婆」、「大肚男」稱謂,緊緊跟著你不放!!1.避開精緻澱粉 改吃全穀根莖類近年風行生酮飲食,認為徹底杜絕澱粉,就能夠杜絕脂肪上身。但此觀念並不正確!彭溫雅表示,完全不吃澱粉,不一定會瘦小腹,反而會造成營養失衡,影響健康。不妨選擇對身體有益的澱粉類,如全穀類(糙米、全麥、燕麥、藜麥或五穀雜糧等)、根莖類(如地瓜、南瓜、馬鈴薯等),除了增加飽足感,還能攝取其中富含之維他命B群、鐵、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彭溫雅笑著說,「只要拿捏好分量,吃澱粉也不用擔心會變胖,還可提升精神活力」。2.多吃利尿食物 加速水分代謝如果有水腫問題者,建議多吃薏仁、冬瓜、紅豆、綠豆、菠菜、西瓜等利尿食材,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而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咖啡、紅茶、綠茶等,雖具有利尿效果,但攝取過量恐有心悸、失眠、焦躁等狀況發生,建議不要攝取過量較佳。3.減少鹽分攝取 避免水分滯留彭溫雅表示,過多的鹽分會讓身體內的水分更難排除,使水腫問題越顯嚴重,導致身體看起來浮腫、發胖。因此,像是零食、罐頭、泡麵等高鹽食物,盡量避免食用或減量攝取,減少發胖機會。4.遠離甜食與壞油 降低肥胖機會高糖分也是造成水腫的兇手之一,所以,平時要多注意飲食中的攝取量。彭溫雅解釋,糖分跟鹽分一樣,會使過多的水分滯留體內,使外觀看起來腫胖,建議少吃為妙。雖然已有大量研究證實「油≠肥胖」,而其中的關鍵在於,攝取的油是好油?還是壞油?結論來說,油脂能讓人獲得飽足感,如果適量攝取優質的好油,就不會有發胖的問題,建議可用橄欖油取代沙拉油等。
-
2021-01-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針灸醫師教你用「吹風機」吹穴位 解決全身病症達到溫灸效果!
吹風機多是用來吹乾頭髮,但你可能沒有想到,吹風機尚有熱敷的功效,不過必須要配合穴位點的加溫,才能真正達到保健的功效,否則僅只是表面的暫時性加溫作用而已。 吹風機對穴位 可以強身保健吹風機所產生的風跟熱,可以將身體的水分和濕氣帶走。有時肌肉痠痛或手腳冰冷時,需要以熱敷的方式來緩解,可藉由吹風機的升溫的功能,來達到類似中醫的溫灸效果。針灸醫師吳建勳例舉以下針對不同的穴位,以吹風機進行溫灸的作用,可以達到的保健功能: ●改善高血壓症狀→「湧泉穴」 (腳掌前1/3的中央)慢性病的高血壓的患者,是因腳部的血液循環不佳,以致血壓升高,溫灸「湧泉穴」有助腳部循環的改善。 患者因長年有慢性的虛症問題,因此下盤比較虛寒,以致「頭重腳輕」,藉由加溫的作用,引導壓力往下走, 使身體達到整體的平衡,對於舒緩高血壓的症狀很有幫助。 ●預防手腳冰冷→大椎穴(正坐低頭,第七頸 椎下的凹處)對於比較怕冷或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對準這個穴位吹,除了可以讓身體快速暖和起來,對於落枕的改善也很有幫助。 ●膝關節保養→膝蓋的三穴(即膝蓋骨有兩個凹處,內側有一個「膝眼穴」,外側有一個「犢鼻穴」,以這兩個穴點為正三角形的底邊,上方的頂點為「鶴頂穴」) 天氣冷,很多老人家坐一坐就站不起來,會感覺僵硬或麻痺,此時可以吹膝蓋的三穴,可以有效改善膝關節的不適 ●腰痛治療→「腎俞穴」(雙手插腰,大拇指按後腰的兩側,大約在第二腰椎左右旁開約1.5吋,即約二指寬處的位置)久坐之後或因天冷所致,感覺腰部的疼痛,則屬寒冷的腰痛,建議早晚各做一次,每個穴位5分鐘,可以每天做;若體質屬於比較燥熱的人,建議隔天做一次,且要配合喝溫開水。 ●治療頭痛→「風池穴」(後腦、後頸部的凹處)適合用於一吹風就會頭痛的類型,但若是因為血壓升高,或是口乾、悶熱型的熱頭痛,就不適合用此方法。 ●鼻過敏緩解→「風池穴」(耳朵與後髮際正中間這個 大凹的穴位點)由於此處為人體鼻腔的反射區,吹個5分鐘,就會發覺鼻孔的鼻塞現象得到改善,但不能直接對著鼻子吹,如此反而會使鼻子變得乾燥,鼻塞的症狀反而更加厲害。 ●胃痛舒緩→「中脘穴」(胸部中間凸出的骨 頭到肚臍之間的中點) 若是因為吃了冰冷的東西引起胃的不舒服, 或是晚上睡覺時肚子吹到風而肚子痛、拉肚子, 就屬於胃寒痛,但若是因為胃部發炎所引起的疼痛,則不能使用此方法。 使用吹風機 這些細節要注意使用吹風機最好間隔15公分以上的距離,以降低電磁波的負作用。而若在做溫灸時,溫度應該調到最熱的強度,結束前,最好先調降溫度後,再關掉會比較好。而吹的時候要風口要正對穴位吹,不要使用風口側面。因為風口的側面的電磁波是最強的,是正常使用的10倍,且建議一個穴位吹5分鐘就足夠,每次不超過 10分鐘,最多15分鐘,並間隔5分鐘,這是由於吹風機的用電量相當高,除了擔心電磁波太 強的問題外,也較會有發生危險的疑慮。 溫灸前後要喝水 補充水果防電磁波值得一提的是,應注意空氣流通的問題,保持室內空氣的流暢。在進行溫灸的前後,要記得各補充一杯300c. c.的溫水,幫助身體的新陳代謝;溫灸後建議配合吃一點水果,效果會更好,因為水果除了可以補充水分以外,還能補充身體 一些抗氧化成分,達到間接預防電磁波的作用,由於此溫灸的方式多半適用於虛症的治療,因此在水果的選擇上,就不能太寒,例如:蘋果、芭 樂、水梨、洋梨、恐龍蛋、奇異果、桃子類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吹風機選擇多 依需求選擇合適款式最重要針對吹風機的選擇,常見的陶瓷式,因加溫之後可產生遠紅外線的低熱效應,順 著皮膚的經絡,一層一層的往下深入作用,除濕的效果會更好;遠紅外線的熱效 應,如同熱敷的效果般,可促進局部血液 循環加快,並使微細血管循環獲得改善。而負離子式,除濕功能較佳,也比較容易吹乾,所費的時間可縮短1/3,同時還能減低電磁波所帶來的負作用;至於充電式,用的鋰電池,價格較昂貴,但其電磁波非常的低,是在很安全的範圍內。 延伸閱讀: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太濕」讓你猛打瞌睡! 除掉體內濕氣從這2地方開始
-
2021-01-22 科別.牙科
口臭好困擾!醫:口臭成因有這些,6種方法助改善
你是否曾經長時間不發一語地埋首於工作,突然開口與人交談時卻驚覺自己的「口氣」貌似不太好聞?其實,口氣不佳除了尷尬之外,可能是健康的警訊之一! 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常見的口臭原因大致分為三大類,像是全身性疾病、因服藥造成唾液減少、或是口腔疾病等都會導致口臭問題。若口臭已對生活造成影響,建議先諮詢醫師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以改善症狀。 1.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病患者、呼吸道疾病(如鼻竇炎)、長期的便秘等都會引起口臭。這些全身性的疾病,都需要經由專業醫師仔細診斷治療後,才能根除口氣因素。2.藥物作用:有些會使唾液分泌減少的藥物,如某些鎮靜藥、降血壓藥、阿托品類藥、利尿藥等,也會加重口臭問題。3.口腔疾病:一般而言,口腔疾病還是佔口臭首要原因,例如患有蛀牙、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人,因為口腔內容易滋生細菌,尤其是厭氧菌所分解產生出的硫化物就容易造成腐敗的味道或口臭。 與人近距離講話時口中卻飄出陣陣異味?這種尷尬的場景可能常常出現在你我身邊,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口臭大部分是因為口腔問題所引起的,因此,加強口腔清潔就有助維持清新好口氣!然而,部分口臭也可能是因疾病或服藥引起,建議對症下藥才能治本唷! 該如何改善口臭問題呢?黃斌洋醫師表示,口臭的成因可能並非短期造成,因此治療方式也建議治本最重要。一般而言,口腔疾病是造成口臭的一大原因,因此,在治療上,首先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口臭經常是由於口腔或消化道感染厭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所致,對於口腔、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可引起口臭的疾病。可查查自己是不是有一段時間沒有做口腔定期保養與牙結石清潔了? 建議先讓牙醫師徹底進行口腔清潔與口臭原因評估,以改善口氣不佳的問題!此外,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也有助改善口氣不佳的問題,包括:1.強化牙齒清潔,舌苔刮除與牙線使用頻率。2.平日輕輕叩齒100至300次,這個動作可增加唾液分泌,有助改善口臭問題,同時對強化牙周也有不錯的療效。3.平日宜清淡飲食,避免吃生冷、刺激性、有臭味(如蒜、蔥、韭菜、臭豆腐等)及不易消化的、油膩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4.平常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豆類,進食時細嚼慢嚥,增加唾液分泌。5.降低吸菸、飲酒的頻率。6.生活作息規律,保持心情舒暢。 口腔疾病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牙科」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北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前理事長暨柏登牙醫院長 黃斌洋醫師 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口氣不佳的原因 、改善口臭的方法
-
2021-01-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食道潰瘍竟然與青春痘有關 醫師:不少人少了這動作
胸口痛竟然是青春痘惹的禍?!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最近遇到一位25歲的年輕女患者因胸口痛就醫,痛了3天、吃東西、喝水更是「痛徹心扉」,結果原因竟然是美眉服用治療青春痘的藥物,卻忘了多喝水,讓四環素膠囊卡在食道上,經過一夜馬上形成潰瘍,許秉毅表示,其實類似的病患比大家想像的多,一看就知道「又是青春痘惹的禍」許秉毅表示,這名女病患胸口疼痛,以為是胃病而到胃腸肝膽科就醫,看到年輕女患者臉上有青春痘,就詢問「妳最近是不是有吃治療青春痘的藥?」患者相當驚訝,「醫師你怎麼會知道?」經過胃鏡檢查,果然在食道的中段處,發現左右兩側各有一處蠻深的潰瘍傷痕,剛好就是一顆膠囊卡住的形狀,找出病因後,患者也鬆了一口氣,「沒想到青春痘也會造成潰瘍」。許秉毅表示,四環素是治療「化膿性青春痘」常使用的抗生素,一天要吃4次。 不少人在臨睡前吃四環素,只喝一口水,就躺平睡覺。有時候黏黏的膠囊還卡在食道,還沒下肚。結果具有腐蝕性的四環素就在食道作用了一夜,造成食道潰瘍。他表示,臨床上,一顆小小的四環素可在「一夜之間」造成食道潰瘍,病人的症狀以吞嚥疼痛為最常見,一般痛在胸部。預防之道就是就寢前服藥,一定要採站立的姿勢,同時要多喝水,確定四環素膠囊已被水沖到胃裡,才可平躺睡覺。千萬不要忽略這服藥小知識,讓自己痛徹心扉。
-
2021-01-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都有便秘的問題,有的人則是容易出現腹瀉的困擾,尤其是遇到壓力事件之前,恐怕常會拉肚子,然而也有人一陣子便秘,明明飲食沒有特別改變,隔一陣子卻又會突然變成腹瀉,兩種情況交替出現,以上這些症狀有可能是罹患了腸躁症。腸躁症難確診 需先排除非生理因素造成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許希賢表示,要確診是不是罹患了腸躁症,必須要先經過各種檢查,包括糞便潛血、照X光看大腸有沒有糞便堆積,抽血確認是不是有貧血的問題,甚至是大腸鏡、胃鏡等侵入式的檢查。 在確定患者出現的不正常消化症狀,不是因為生理因素造成,排除了腸胃、肝膽等器官的疾病之後,而且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每個月還會超過3天以上有類似症狀,才能夠真正確診為腸躁症。腸躁症在診斷上之所以會這麼困難,就是因為它並不是發炎或感染所造成的疾病,而是胃、大小腸等消化系統,在運作上出現了不正常而引起的功能性疾病。 引發的原因不明 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什麼是導致消化系統運作發生不正常的原因?截至目前,在醫學上還沒有證實,不過,醫界將這個情況推論為精神層面所造成,有一派的說法是認為,大腸受到中樞神經的影響,可能是處於高壓的環境下,有些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失衡,直接刺激腸道產生症狀。腸躁症主要是跟三個神經系統有關: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或腸道神經系統的失衡,造成排便習慣改便,或對腸道脹氣、膨脹的感覺異常敏感。由於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了2~3倍,有的患者在經期時症狀更會加劇,因此,也有人認為荷爾蒙也是導致腸躁症發生的原因之 一。 腸躁症不會導致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腸躁症患者常得忍受不正常的消化症狀,更令人擔心這樣不正常的排便表現,會不會導致大腸癌?許希賢認為,腸躁症與大腸癌是兩種完全不相干的疾病,病因也不同,前者主要為情緒失調、壓力過大所引起,後者則跟飲食不正常、大腸癌家族史等有關,因此,腸躁症並不會演變為大腸癌,不必過度恐慌。症狀方面,腸躁症與大腸癌相當類似,像是大腸癌一般認為的症狀,大多與腹脹、腹痛,合併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體重減輕等有關;然而,腸躁症的患者,雖然也可能出現與大腸癌症狀差不多的情況,但是在排便之後,腹脹、腹痛就會大幅改善。許希賢指出,兩者最大的差別是腸躁症不會產生血便或造成貧血,也比較少有嚴重的體重減輕問題。 國內研究首度證實 腸躁症會提高大腸息肉風險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腸躁症仍然有其危險性,根據國內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在201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患有大腸激躁症者,有21%的患者在5年內會得到大腸息肉,由於大腸息肉早已經被證實是大腸癌的前身,因此,這份研究可以說是首度證實了腸躁症是大腸癌的致癌因子之一。 治療腸躁症 保持好心情才能根除病原有腸躁症的人想要改善症狀,許希賢說,醫師常會開立鎮定劑,並且建議患者減少壓力來源,避免引起消化道問題。在飲食方面,只要妥善調整飲食的習慣與內容,也能減輕不舒服的症狀;像每天最好在固定的時間進食,讓腸子能規律的發揮功能;避免吃過量;早餐多吃一些富含纖維質的食物並且多喝水,因為多喝水就能促進排便更順暢。至於細分不同類型的腸躁症患者,例如腹瀉型患者則要少吃高纖、有潤腸效果的食物,以及寒涼瓜果類水果,相反的,便秘型患者則可以多吃點這類食物來刺激排便。不過,為了減少腸道鬧情緒,最好要稍微忌口,包括少吃過甜、過辣、過油的食物、濃茶及咖啡等刺激腸胃的食物,也要少吃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各種豆類、地瓜、芋頭、甘藍菜、包心菜、青椒、洋蔥、花椰菜、堅果、碳酸 飲料等;當然,也要減少糯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延伸閱讀: 排便太用力小心大腸憩室! 吃蔬果助順暢,醫師點名「這類水果」更難消化 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如何分辨? 不要見血才就醫!出現這些附加症狀別輕忽
-
2021-01-14 科別.泌尿腎臟
發生率隨年紀增加 為什麼寒夜頻如廁卻尿不出來?
65歲張先生去年底出現頻繁夜尿等問題,嚴重時一個晚上起身十幾次,站在馬桶前許久,就是尿不出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檢查發現,攝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加上退休引發的焦慮憂鬱,引發夜尿。振興醫院泌尿部醫師楊景偉表示,夜尿為主要睡眠期間醒來如廁,發生率隨年紀而增加,20至40歲發生率約二成,60至八80歲約六成,80歲以上約八成。在治療上,如症狀輕微,可先調整生活習慣,睡前四小時內少喝水或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料,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嚴重者則可考慮使用藥物,如攝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使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夜間尿多,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讓水分晚上留在體內;至於利尿劑引起的夜尿,可將利尿劑服用時間改為下午。若膀胱功能喪失、大量殘尿,就必須以導尿來改善問題;一旦攝護腺肥大阻塞、膀胱腫瘤、結石、尿道狹窄等問題,則透過手術治療,才能徹底改善。
-
2021-01-14 科別.泌尿腎臟
寒夜起身上廁所真要命 分清夜尿類型對症下藥
寒冷的冬夜突然出現尿意,要起身上廁所真是一大「酷刑」。振興醫院泌尿部醫師楊景偉則表示,夜尿主要分為四類,可依據症狀改善生活習慣或以藥物、手術改善。65歲的張先生即將退休,從去年底開始突然產生頻繁夜尿問題,最嚴重時一個晚上起身十幾次,而且站在馬桶前許久,就是尿不出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檢查才發現是攝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加上退休引發的焦慮,引發夜尿。楊景偉表示,夜尿是指一個人在主要睡眠期間醒來去小便,發生率隨年紀而增加,20至40歲發生率約二成,60至八80歲約六成,80歲以上約八成。楊景偉說,夜尿可分為四類。一是「全日多尿」,也就是24小時的總排尿量超過體重(公斤)乘以40毫升,如60公斤男性每日排尿總量超過2400毫升,即診斷為全日多尿症,可能要考慮是否因糖尿病、尿崩症或多渴症引起。二是「夜間多尿」。一般來說,正常人整天的尿量主要發生在白天,夜間多尿定義為夜間排尿量總合大於全日總排尿量33%以上,原因為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致夜間多尿; 其次身體血液於夜間時回收至腎臟而導致夜尿過多,主要與系統性慢性疾病有關。另外,睡前喝太多水、飲料等液體,也會引起夜間多尿。三是因膀胱收縮力降低,導致「尿容積減少」;男性常見是因攝護腺肥大,女性則多因泌尿道感染導致。第四則是「睡眠障礙」引起夜尿。楊景偉表示,睡不好的人晚上常會起床排尿,精神性原因如焦慮症或憂鬱症引起睡眠問題而產生夜尿;心理性原因如有些人對膀胱裡尿液特別敏感,即使尿量一點仍必須把尿液排空才能安心入睡。而夜尿患者常合併兩種以上原因,以張先生為例,便是護腺肥大引起膀胱容積減少,合併憂鬱症引起。楊景偉表示,症狀輕微者可先從生活習慣調整,睡前四小時內少喝水或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料,並養成睡前先將尿液排空的習慣。嚴重者則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並對症下藥,如攝護腺肥大引起尿路阻塞,可使用用交感神經抑制劑或合併第五型還原酶抑制劑治療;夜間尿多症病患可用合成抗利尿激素治療,讓水份晚上留在體內;利尿劑引起的夜尿患者,可將利尿劑服用時間改為下午。若膀胱功能喪失、大量殘尿的病人則需以導尿來改善問題;嚴重的攝護腺肥大阻塞、膀胱腫瘤、結石、尿道狹窄等問題,則必須透過手術治療,才能徹底改善。
-
2021-01-14 科別.泌尿腎臟
最燒錢的病!有鮪魚肚要注意 醫曝「6飲食習慣」會害腎出問題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十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第一名由慢性腎臟疾病奪下,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經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相比,又增加了2千人,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慢性腎臟病 飲食控制不佳有關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之所以逐年提升眾多,究其原因,約有四成六的新洗腎患者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罹患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年齡多為65歲以上,但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發生人數有成長趨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使得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越來越容易取得,也是得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就算是年紀輕,也可能陷入腎臟疾病的危機。因此,使得腎臟保健刻不容緩!潘富子指出,從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控制,以及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相當重要。除了要做到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能增加膳食纖維及攝取豐富鉀離子。潘富子說,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能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以及降低腎臟負擔。不論水分攝取量多寡,腎臟都會持續過濾血液,將身體所代謝廢物經由尿液排出。當水分不足情形下,腎臟必須花更多力氣在吸收水分,當脫水到一定的程度,會造成急性腎受損。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喝35㏄,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除了避開糖類與澱粉類的過多攝取,也應該注意控制鈉的攝取量。研究證實,食鹽中的鈉離子可增強澱粉酶活性,促進澱粉消化,或加速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進而引起血糖濃度增高,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潘富子表示,每日鈉含量攝取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約6g,而超過65歲或已確診糖尿病的患者,每日鹽分攝取量則不要超過5公克。此外,調味料含鈉量高,如醬油等,也應限制攝取。 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抽菸是引發腎臟病之危險因子。從美國的追蹤研究發現,除了年齡、血壓、糖尿病,抽菸也是慢性腎臟病發生因子。不論是否罹患糖尿病,抽菸者的慢性腎病發生率比不抽菸者,男性多達2.4倍、女性到2.9倍。不使用未經醫師處方的藥物,因為許多藥物需經腎臟代謝排除,一旦使用方法不對,極易造成腎臟負擔,最有影響的,除了抗生素、止痛劑、利尿劑或未經合格中醫師處方之中藥草。 1沒有:沒有鮪魚肚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另外,在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3%,肥胖與腎臟病變二者的關係,不容小趨。肥胖會改變腎臟血流造成腎絲球超過濾和腎絲球高壓,對於慢性腎臟病病情加重;肥胖也是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危險因子,而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 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潘富子提醒,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潘富子呼籲,保養腎臟要趁早,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延伸閱讀: 腎不好要少吃高鉀食物! 6大飲食地雷別踩...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
2021-01-11 科別.消化系統
天冷特別容易便秘?9大原因曝光!不是多吃菜就好
寒冷冬天,你是不是坐在馬桶上、釋放出最大的吃奶力氣,全身緊繃到臉紅耳赤,便便依舊固執地不肯冒出頭來;甚至為了擠出便便,擠到眼睛血管爆裂、充血、肛門破裂出血或痔瘡復發等?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 即為便秘根據統計,約有80%的民眾曾受便秘困擾,便秘可以說是現代人常見的隱疾之一。一般來說,每天排便2~3次或2~3天排便1次,是正常的排便次數,如果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或是解便時感到不順,就算千呼萬喚仍「屎」不出來,就是「便秘」。天冷活動、飲水量少 便便不順暢為什麼冬季會影響排便呢?事實上,冬季發生便秘的原因跟我們不常活動確實有關。由於冬天氣候寒冷,減少了許多身體活動的機會,導致排汗量比較少,連帶影響喝水量的降低,因此,糞便中的含水量便跟著降低,造成不容易排出的乾硬大便;另外,家中若有開暖爐或是電暖器的習慣,在相對乾燥的環境下,會加速體液的散失,體內水分愈發不足,排便更形困難。如果再加上寒流來襲,窩在溫暖家中比出門運動更吸引人,平時有運動習慣的人可能因此暫停運動,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因為天氣冷就更懶得運動,在久坐不動的 狀況之下,腸胃蠕動會趨於減緩,這些都是冬天便秘情況惡化的原因。便秘原因多 9個常見因素要留意1、纖維、水分攝取太少:這是最常見的原因,蔬果吃得少,開水喝得少,都會造成便秘發生。2、纖維質攝取過多,水喝太少:纖維攝取過量,但是,水分吸收得太少,是許多成年人便秘的原因。3、疾病引起:例如糖尿病、脊髓損傷、巴金森氏症、甲狀腺疾病、尿毒症、高血鈣 症、硬皮症、中風、胃腸蠕動不良、大腸 激躁症、大腸腫瘤等,都會引發便秘。4、藥物副作用:例如降血壓藥物、鎮靜劑、抗憂鬱劑、利尿劑、止痛藥、鈣片、 含鐵劑的補充物、含鋁胃藥、含有可待因的感冒藥或咳嗽藥等。5、濫用瀉藥:有些人以為每天都需要排便才健康,或是為了減肥而長期濫用瀉藥,影響腸道的自然蠕動功能,從而降低對糞便壓力反應的敏感性,產生藥物依賴性,繼而造成「頑固性便秘」或是「習慣性便秘」。6、缺乏運動: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下,腸道蠕動功能將受到影響,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越久越乾燥,以致便秘發生。7、腸道老化:因人體自然老化導致腸道益菌減少、蠕動減緩,排便反射也會變弱,加上老年人活動量少,容易造成便秘。8、油脂攝取不足:很多人怕胖而限制油脂攝取,糞便不夠滑潤,也可能引發便秘。9、孕期:因胎兒壓迫,孕婦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改善便秘 從飲食、生活習慣做起改善便秘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若因為疾病或藥物引起,應向醫師反應,依據身體狀況給予適當治療或更換藥物,通常能有效改善;而針對大部分非器質性的便 秘,若症狀不嚴重,可考慮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做改變,如培養運動習慣,能幫助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堆積在腸道的時間,或養成固定時間排便,腸道也會每天在固定時間蠕動,就能排便暢通。最重要的還是增加纖維質及水分攝取,多喝水是增加水分最有效率的方法;而膳食纖維可從含量豐富的地瓜、蘋果、燕麥、竹筍、芭 樂、芹菜、菌菇等天然食材中取得;此外,適量補充益生菌或是酵素,食物中味增、泡菜中也存在一些益生菌,可增加腸道好菌。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
2021-01-08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身歷其境才真的體會病人苦痛…當泌尿科名醫成了攝護腺癌患
回想這三個月,從自我檢查,確診攝護腺癌,到住院手術。讓我覺得好像經歷了一場奇幻的旅程。不論是心裡上和身體上的感受,都是我這一生永難忘懷,這也是我人生之一場美麗的意外。這一次的攝護腺癌,其實是我自己診斷出來的。因為長期使用波斯卡治療掉頭髮,我也定期的檢查自己的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PSA)的變化。沒想到在今年PSA稍微上升,引起我的注意。隨後檢查游離性攝護腺特殊抗原指數,竟然小於百分之十。我在隨後的連續兩個月,檢查PSA都發現指數略為上升,因此立即做了核磁共振(MRI),並且找到病灶。在九月三日經直腸切片檢查確診,雖然病理報告是個低惡性度的攝護腺癌,但考慮到未來自己工作,還有生活秩序的安排,不能讓一個癌症一直存在我的身體裡面,讓我無法有明確的生活中心和方向。所以我決定開刀,將它拿掉。十月十日,我接受了達文西機器手臂攝護腺癌根治手術。主刀醫師歐宴泉從台中特地前來幫我進行手術。科內的同仁以及我的學生廖俊厚、蔡曜州等人,也都在旁為我加油打氣。其實在這之前,有些醫師朋友建議我,不妨考慮放射線治療,或是只要定期追蹤,等到有一天需要手術時再來做。但是身為外科醫師的我,卻很難下決心不將它移除。因為一個癌細胞在身體裡面,究竟它侵犯程度有多深,是否有其它更加惡性度的癌細胞存在裡面,尚不得而知。以我的個性,是沒有辦法忍受這種不確定的事情。十月九日從台中和台北來的醫師們都聚集到花蓮。我們晚上一起在傑米料理用餐。老闆傑米是我們家的好朋友,他精心幫我們製作了精美的無菜單料理,並且讓大家在他的餐廳裡面包場言歡,十足像個手術前的派對一樣,開心的氣氛讓手術前應有的擔心與焦慮消失無踪。十月十日上午,醫院的護理部同仁們一早就來關心。我最親愛的太太,孩子家穎,女兒姿廷一起送我到手術房。在手術房裡,麻醉科醫師黃顯哲與陸翔寧兩位醫師,幫我插管麻醉,從頭到尾全程幫我麻醉監控。在歐宴泉醫師靈活的手指撥弄之間,如行雲流水般使用機械手臂在我的腹腔內廻旋切割。就在很短的時間裡,完美地將我的攝護腺拿得非常乾淨,並且保留了必要的神經血管。在現場看刀的人都說技術真棒,十分精準流暢,正是大師示範,讓手術房裡面其他的泌尿科醫師也上了一堂課。直到手術縫完最後一針,歐醫師離開達文西手術台,宣告手術成功,圍觀的醫師們無不擊掌稱讚。歐醫師犧牲假日,從台中飛越千里來到花蓮,幫我進行這個手術,其實是相當辛苦的。但他說,幫老朋友開刀是他最大的榮幸,這份無價的情誼,更令人感動。手術第一天,身體復原的很快。傷口稍有不適,麻醉退了之後,尿液轉黃,隨即排氣,並且可以下床稍微活動。手術後第二天,窗外花蓮的大山,因為大雨過後水氣濃,竟然出現美麗的彩虹。映照著初升的亮麗陽光。似乎在告訴著我們,這個手術完全成功,而我將會有一個美好健康的身體。手術後第三天,病理報告證實這是個3加4分的攝護腺癌。有點侵犯到攝護腺被膜。出院之後,如果PSA還不能降至最低,應該還要再接受放射線治療,來確保癌細胞完全治癒。不過手術的邊緣是乾淨,而且沒有淋巴腺轉移。當初決定要做手術還是正確的選擇。歐醫師能把攝護腺周圍的組織清得乾淨更是重要。過去我們在照顧接受攝護腺癌手術的病人,總是會問他們,有沒有問題?身體有沒有疼痛不舒服?其實這是因為我們不懂病人身體的感受。現在自己當了病人,才知道那種微妙的感覺,不是當醫師的人所能體會的。因為攝護腺是位於直腸的上方,平常從肛門指診就摸得到。因此攝護腺手術全部拿掉,這一部分的直腸一定會有因為組織剝離和燒灼後產生的發炎。那種老是覺得有大便在肛門上面的感覺,不是痛,也不是壓力,而是一種脹的感覺。尤其是當要排氣前,會陰部的膨脹感更是沉重。導尿管帶來的不舒服,反而不是很重要。因為它放在尿道裡面,雖然會有一些想要解小便的感覺,可是只要多喝水,淡化尿液的濃度,這種感覺就會漸漸改善。有時候服用膀胱放鬆的藥物也有幫助。腹腔鏡造成的傷口疼痛,平常沒有感覺,只有在咳嗽及打噴嚏的時候,才會有劇痛感。總之,以達文西腹腔鏡手術做攝護腺根除手術並不痛苦,手術後的復原也是很快。這一次的生病開刀,對我的人生啟發很大,也可以說是在我行醫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確診得到攝護腺癌之前,我正好把我下一本書「與苦難同行」裡面的醫病故事寫完。我在寫的時候,雖然講到病人的苦痛,好像我真的能夠體會一般。現在我身歷其境,遭受到打針、住院,進開刀房、接受麻醉、手術、以及術後種種痛苦的考驗,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原來生病的苦痛是多麼的痛苦。對於我所描寫的醫生與病人之間那些苦難相連、生命共同體的故事,到現在才真正有新的體會。我心裡想,如果能重來一次,我應該會對於那些我所照顧過的病人更好才是。開刀的時候會更加細心,傷口更小。唯有醫生親切的問候,護理人員溫柔的照顧,才能讓病人心靈和身體的苦痛減輕一些。在癌症手術之後,確實會讓人認真地思考未來。因為當你變成一個癌症的患者,未來按照標準流程去做治療,究竟治療的結果如何?癌細胞是否會轉變成為抗藥性?這些都不得而知。想太多也沒有用,重要的就是把自己乖乖的當成一個病人,找一個可靠的主治醫師,讓他來治療你。我則盡量想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做些想做還沒做的事情,多把自己的時間留給家人。雖然已經開完刀了,可是有時候還是會覺得不那麼真實。然而,它卻已經是個事實,無可逃避,只能面對。我不知道未來還有多少年可以做事?不管是五年、十年、或是更長,應該要趕緊擬定計劃,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做滿。生病之後,反而會對人生態度更加積極。想要把這剩下的一段人生旅程精彩的走完。醫學辭典/攝護腺癌攝護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攝護腺癌位居國人癌症十大死因第六位,每年新增5千多名攝護腺癌患者。早期攝護腺癌的10年存活率將近95%,甚至有很高治癒機率。早期攝護腺癌多半沒症狀「無感」,多數患者都是因腫瘤侵犯尿道、膀胱頸,出現解尿不順、尿液難以排空的不適感,才有警覺。早期攝護腺癌治療以手術為主,「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的治癒率高達9成以上,尿失禁也低於2%,年輕患者可保留神經血管叢,維持原有性功能。郭漢崇小檔案現職:●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副執行長年齡:66歲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專長:●婦女泌尿學●尿路動力學●臨床醫學●泌尿生理學經歷:●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副教授●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
-
2021-01-07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你真的吃對了嗎?滿足對你好的水果其實有條件
關於吃水果這件事存在很多誤區,下面我們來說一說。有一位河南的女孩,有這樣的疑問:水果煮熟了吃可以嗎?文小叔反問:「為什麼要把水果煮熟了吃?」女孩答:「因為我脾胃不好,水果生吃會胃痛、拉肚子。」文小叔反問:「吃水果胃痛、拉肚子為什麼還要吃水果呢?」女孩答:「因為水果可以減肥、美容、防止便秘、治療痘痘……」文小叔反問:「那你吃水果美容成功了嗎?減肥成功了嗎?便秘好了嗎?痘痘消了嗎?」女孩答:「沒有。」這位女孩自稱吃水果堅持了八年,目的是減肥。每天雷打不動一個蘋果,涼拌番茄、涼拌黃瓜是家常便飯。還經常換著花樣吃,有時候把水果榨成果汁喝,有時候做水果沙拉吃。主食吃得很少,甚至直接用水果代替主食……結果可想而知,減肥沒有成功,反而喝水都發胖,現在吃點生冷水果胃就不舒服……八年啊,多不容易,不過減肥還沒成功。文小叔還真是挺佩服這個女孩的,能夠把一件小事堅持八年,這毅力值得點讚。可惜八年的堅持用在了錯誤的道路上,白白浪費了八年光陰,還嚴重傷害了自己的身體。文小叔還有一個朋友,特別愛吃香蕉,吃就吃吧,可是她一吃就停不下來,連吃好幾根,有時候起床晚了,就直接用香蕉代替早餐。就這樣吃了一年多,有一天買了還未熟透的香蕉回家,本來想著放幾天吃的,因為嘴饞就吃了兩根,結果當天晚上就肚子痛得打滾……「一天一個蘋果,醫生不來找你」,那些愛吃水果、一天也離不開水果的人,那些吃水果把自己吃得傷痕累累仍然執迷不悟的人,都把這句諺語當作至理名言,刻在自己的骨子裡,時不時拿出來念叨。似乎不吃水果,美麗就與自己無緣,苗條就與自己無緣,健康就與自己無緣。結果呢,事與願違。一天一個蘋果,醫生當然不會來找你,但你會去找醫生啊。水果虐你千百遍,你卻待水果如初戀。如果有好心人勸她們少吃一點水果,她們會振振有詞,西方人不是天天吃水果嗎,還不是好好的?西方人,為什麼總是拿西方人來做比較呢?你是西方人嗎?你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啊。西方人是什麼體質?西方人是遊牧民族,肉食主義者,體質天生偏熱。中國人是什麼體質?中國人男耕女織,以五穀、素食為主,體質天生偏涼。而大多數水果的性質都偏涼的,且濕氣大。在養生這件事上,文小叔真心奉勸各位一句,不要老跟別人比,要跟自己比。吃水果前自己是怎麼樣的,吃水果後自己是怎麼樣的,身體都清清楚楚地告訴你了!為何還要捨近求遠,為何還要聽信所謂的專家說出來的「真理」呢?各位,你身體的反應才是最大的智慧,才是最大的真理啊。真正懂得中醫的人、懂得養生智慧的人都會勸身邊的朋友少吃一點水果。因為他們深深地領悟了《黃帝內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深刻道理。也就是說五穀才是養生的根本,水果是來幫助我們消化五穀的,是排在第二位的。而現在的人卻反其道而行之,把水果當飯吃,把飯當水果。十斤水果都比不上一兩小米熬出來的粥有營養,在你餓得兩眼昏花時,你可以看看是小米粥補充氣血快還是水果補充氣血快。什麼是好水果?不是貴的,不是稀有的,不是天邊的,不是好看的。這種水果對你來說好不好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必須是當地的水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的水果最養人,天邊的水果最傷人。必須是這個季節盛產的水果。那些反季節水果,那些大棚裡的水果,那些用激素催熟的水果對身體只有害處沒有好處。大冬天的吃西瓜你覺得很爽,實則不是你吃西瓜,而是西瓜在吃你,吃你的陽氣,吃你的脾胃。必須與你的體質相符。如果你體質偏熱,梨對你就是好水果,荔枝對你就是毒水果;如果你體質偏寒,西瓜對你就是毒水果。水果的寒與熱都是相對而言的,不要死板地套公式。大家千萬別誤會,文小叔說這麼多絕不是不讓你們吃水果,而是希望你們正確地吃水果,讓水果真正滋養我們,而不是坑害我們。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到底怎麼吃水果才好?文小叔給出以下建議。要傾聽你身體最真實的聲音,身體會告訴你到底該不該吃這種水果。如果你吃了這種水果很舒服,那你就放心大膽地吃。但即使這種水果適合你,也不要天天吃、頓頓吃,要適可而止。絕對不能把水果當飯吃。另外,如果你的脾胃真的虛弱到水果需要煮熟了吃,那最好不吃。※ 本文摘自《每天都用得上的生活中醫》。《每天都用得上的生活中醫》作者:文泉杰(文小叔)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1/18
-
2021-01-05 科別.泌尿腎臟
臥床嬤尿道感染 膀胱結石逾9公分
高雄一名86歲老婆婆長期臥床、反覆泌尿道感染,照X光發現一顆超過9公分的膀胱結石,經剖腹取出這個感染性結石;另一名73歲爺爺長期尿酸過高,經診斷為多發性膀胱結石,後經由內視鏡取出1050顆大小不一的結石,相當驚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科教授周以和表示,預防泌尿道結石,還是要多喝水,讓解尿量一天可達1500至2000㏄,並觀察尿液透明度。高醫泌尿部主治醫師陳妤甄表示,86歲婆婆罹患失智症,長期臥床,並放置尿管和鼻胃管,三年來反覆泌尿道感染,後來因為發燒到急診,診斷為嚴重泌尿道感染合併敗血症,住院治療。一照X光發現一顆很大的膀胱結石,但連病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結石,家屬決定開刀,取出了一顆「9╳7╳6」公分大的結石,分析成分為感染性結石。這顆跟棒球差不多大小的結石,在老婆婆膀胱中形成的時間無法確定,但應該有許多年。醫師提醒,長期臥床者的尿道、陰部、肛門衛生一定要更加注意清潔,避免感染。周以和說,4年前曾經治療過一名73歲男性,長期尿酸過高,因為頻尿和血尿來求診。經檢查後診斷為多發性膀胱結石,後來以尿道內視鏡取石術,共取出1050顆大小不一的結石,分析成分為尿酸結石。周以和表示,膀胱結石成因,分為特異性因素與非特異性因素。「非特異性因素」是水分攝取不夠,尿液過度濃稠;「特異性因素」有膀胱出口阻塞、膀胱機能不好、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炎,還有新陳代謝疾病,像是尿酸過高的痛風、副甲狀腺機能過度旺盛等。周以和提醒,膀胱結石的症狀,包括小便不順暢、頻尿、偶爾血尿。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現尿尿行為改變,有解尿不順、解尿中斷、解解停停的現象,就要就醫。排尿後,可觀察尿的顏色,顏色改變也要小心。建議平常要多喝水,保持尿液清澈透明,如果尿液混濁不透明,應就醫診斷。
-
2021-01-04 科別.泌尿腎臟
驚!她剖腹取出9公分膀胱結石 他高尿酸取出1050顆結石
高雄一名86歲老婆婆長期臥床、反覆泌尿道感染,照X光發現一大顆超過9公分的膀胱結石,後來剖腹取出這個感染性結石;另一名73歲男性,長期尿酸過高,醫師診斷為多發性膀胱結石,後來經內視鏡取出1050顆大小不一的結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科教授周以和表示,預防泌尿道結石還是要多喝水,讓解尿量一天可達1500至2000西西,並觀察尿液透明度與比重。高醫泌尿部醫師陳妤甄表示,這名86歲的女性罹患失智症,長期臥床並放置尿管和鼻胃管,三年來反覆泌尿道感染,後來因為發燒到急診,診斷為嚴重泌尿道感染合併敗血症,住院治療。一照X光,發現一顆很大的膀胱結石,但連病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結石。家屬最後決定接受開刀,取出了一顆9X7X6公分大的結石,分析成分為感染性結石。這顆跟棒球差不多大小的結石,在婆婆膀胱中,形成的時間無法確定,但應該有許多年。醫師提醒長期臥床者的尿道、陰部、肛門衛生一定要更加注意清潔,避免感染。周以和表示,4年前曾經治療過一名73歲男性,長期尿酸過高,因為頻尿和血尿來求診。經檢查後診斷為多發性膀胱結石,後來以尿道內視鏡取石術,共取出1050顆大小不一的結石,分析成分為尿酸結石。周以和說,膀胱結石成因分為特異性因素與非特異性因素。「非特異性因素」是水份攝取不夠,尿液過度濃稠;「特異性因素」有膀胱出口阻塞、膀胱機能不好、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炎,還有新陳代謝疾病,像是尿酸過高的痛風、副甲狀腺機能過度旺盛。周以和提醒,膀胱結石的症狀包括小便不順暢、頻尿、偶爾血尿。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現尿尿行為改變,有解尿不順、解尿中斷、解解停停的現象,就要就醫。排尿後可觀察尿的顏色,顏色改變也要小心。平常就要多喝水,保持尿液清澈透明,如果尿液混濁不透明就要就醫。正常尿液的比重為1.005到1.020。
-
2021-01-03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吃了很多高纖的食物,卻還是排便不順?了解排便警訊 解除身體未爆彈通常食物被消化後的非營養物質,進入消化道30~48小時後,就會形成糞便。便秘形成的問題,不能單從補充足夠的纖維質來看,營養師林容安指出,膳食纖維在腸道中則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大腸中,因為纖維質具有吸水而膨脹的特性,在大腸運作過程中能增加糞便的體積,每1公克的膳食纖維,可以促使糞便體積增加約20倍左右,有了充足的糞便體積,就能促進腸道肌肉的蠕動,以利將糞便推送出體外。除此之外,纖維質吸收水分的作用,能夠使糞便變得柔軟,就比較容易順利排出,不過,由於膳食纖維與水分具有互相牽引的作用,一旦吃進過多的纖維質,水分卻不能同步補充足夠時,反而會出現便秘的反效果。膳食纖維攝取足夠還便秘 當心是水喝太少若你有長期的宿便困擾,但平日食物攝取量與膳食纖維攝取都很充足,林容安表示,這就是水分補充得太少。人體每天的基礎補水量,可以依照體重來計算,每1公斤應補充35c.c.的水分,因此,若是每天攝取足夠的纖維質,但是喝水量卻不足的話,就容易有宿便的情況發生。除了要補充水分之外,當宿便情況持續時,也可以補充像是絲瓜、冬瓜、木耳、 胡蘿蔔、黃瓜、大黃瓜等水溶性的纖維質。另外,最好也要減少攝取肉類食物,可以多吃些水果,林容安說明,大多數的水果都富含水溶性纖維質,只是要注意適量,因為水果所含的糖分容易導致肥胖的問題,每日2 份(2平碗)就足夠了。林容安提醒,吃筍子或是牛蒡會容易便秘的人,有可能是少數腸道比較彎曲者,自己要特別小心注意,食物要先切細,不能吃太大塊的,並且要經過充分烹調處理為質地柔軟,才會比較好消化吸收,排便也會比較順暢。排便偏黏有殘便感 恐是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量當發現便便狀況有些偏黏的情形,或是常常覺得有排不乾淨的殘便感時,則有可 能表示體內的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量。林容安指出,這種情況就應該增加含有較多非水溶性的粗纖維蔬菜,例如葉菜類、花椰菜、高麗菜等,同時應減少肉類的攝取,補充足量的水分,才能幫助便便的情況恢復正常。飲食上可以再做一些調整,例如可以把主食類的白米飯改為全穀根莖類如糙米或 五穀米等。因為1碗全穀類米飯所含纖維量相當於1份蔬菜(半碗煮熟的青菜);白米飯中幾乎沒有纖維質,1碗白飯的纖維質含量不到0.5克,若是吃習慣白米飯的人,建議可以在飯中加些薏仁、紅豆、綠豆等, 來增加主食的纖維質的含量。吃對纖維質 有助輕體順暢膳食纖維其實包含了非水溶性的粗纖維及水溶性纖維質,基本上每種蔬菜水果 中,都同時會有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纖維,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林容安建議,平日纖維質吃不多的人,最好是慢慢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不要一次吃太多,最好是適度的增量,維持2~3天之後,等腸胃適應之後, 再逐步往上增加攝取量,至於高纖食物的選擇以及吃的技巧,可以根據個人不同的情況自行加以改善。延伸閱讀: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
2021-01-02 科別.心臟血管
腳出現「6大症狀」超不妙! 久坐、久站小心下肢阻塞釀截肢
秋冬之際,氣溫逐步下滑,早晚日夜溫差大的影響,導致人體血管快速收縮,容易引發心臟及周邊血管疾病,此時若是沒有及時加以正確診斷治療,最壞的狀況有可能會導致組織壞死,面臨永久失雙足的悔恨。下肢血管疾病分動脈與靜脈兩種 影響部位不同病徵也不同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志成表示,過去血管阻塞性疾病被人們認為是老年疾病,但近年來年齡卻有逐步年輕化的現象,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長期不運動、習慣久坐、慣性熬夜及嗜吃高油脂食物,導致血液濃稠、循環減緩,提高形成血管粥狀硬化或產生血栓的機率。根據資料統計,台灣一年約有八千例截肢手術,其中因動脈阻塞而截肢的約近六千例,而即使做了截肢手術,在住院期間68天內死亡率高達18%,成功出院的一年內也有34%的死亡率。所以民眾應該要對此類的疾病更加的認識及做更有效的預防才對。下肢動脈栓塞難察覺 嚴重者恐截肢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說明,動脈阻塞是指動脈中有「斑塊或血栓」堵住血管,影響了血液的流通,若雙腳動脈阻塞,常見的症狀初期為下肢發冷、麻木、脫毛,更進一步則有間歇性跛行、疼痛、下肢無力等症狀,嚴重則有傷口、壞疽、截肢問題。由於在冬天氣溫較低的時容易好發,因此這些症狀則會更加明顯。針對嚴重型動脈阻塞治療方式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以及介入導管手術兩種,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導致血管壁細胞增生,可考慮使用塗藥氣球/塗藥支架等醫療器材,用以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血管再次阻塞,若是血管鈣化嚴重或斑塊太硬的患者,也可考慮搭配血栓及斑塊旋切導管治療,可有效的將下肢血管壁鈣化的部分磨碎、清除,打通狹窄動脈,讓血流變好。久坐久站族注意 靜脈血栓栓塞風險高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洪俊聲醫師解釋,靜脈比動脈更容易形成血栓,原因是靜脈的血流較動脈慢,而下肢靜脈血栓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常見的靜脈曲張,即是淺層的靜脈性栓塞炎,另一種為深層靜脈血栓。洪俊聲醫師表示,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於常見於須久坐久站族群,這類族群因工作需常久坐、且少時間喝水,導致血液速度過緩,而形成下肢靜脈血栓,治療方法有傳統導管溶栓術、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以及經皮機械性血栓去除術,治療目的是減少血栓總量並且改善靜脈回流、降低疾病復發率與栓塞後症候群發生率。預防下肢血管阻塞疾病 日常生活習慣要良好陳志成主任提醒民眾,冬季氣溫低,血管遇冷易收縮,容易使病況惡化,應注意保暖,此外,應培養日常生活適當運動、調整飲食習慣、良好生活習慣等方式預防血管產生病變。(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坐太久靜脈血栓會奪命! 多發生在單腳,5種人都屬高危險族群 天冷手指凍到發紫是血液循環太差? 醫師警告「3種顏色變化」小心會截肢
-
2021-01-01 科別.消化系統
吃太辣小心得痔瘡!多少算是適量? 胃出現「1狀況」就該停
當辣椒的刺激感在味蕾綻開,不論寒暑、男女,都愛上那種吃了滿頭大汗、大呼過癮的感覺,「辣」在不知不覺中,已成了多數人生活離不開的味道。但怎麼吃太辣會引起痔瘡出血呢? 辣吃過量 增加腸胃負擔、引發痔瘡許多文章卻指出,吃辣有可能會引起痔瘡發生的可能,針對這樣的問題,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沈明宏抱持不同的看法。他說明,痔瘡乃是每個人天生都有的一種組織,所以,吃辣並不會引起痔瘡,只是,若病患本 的痔瘡已有癢、腫痛,甚至是出血的症狀時,這個時候若還吃過量的辣,就會加劇痔瘡的病況。另外,許多人吃辣會感覺腸胃道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感,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助理教授陳巧明指出,雖然辣椒中富含抗氧化成分,但其實辣椒不管對食道或是腸胃道的黏膜,都是一個很大的刺激,若辣吃過量,研究指出,除了引起腹 部絞痛、腹瀉外,也可能會加重胃炎、胃 潰瘍的病情,同時對食道也是一大傷害。 吃辣優點多 8個好處報你知除了排毒的好處之外,吃辣的優點真的很多,諸如開胃、養顏美容、促進血液循 環等,但到底辣是否真能排毒、養顏美容呢?以下集結國內外研究,說明吃辣椒的益處:1、排毒:因為辣椒中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維生素含量也相當豐富,諸如脂溶性維生素 A、E、K,及水溶性維生素C及B群等,有 排掉身體的自由基,達到排毒的功效。 2、開胃:辣椒能夠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慾。 3、驅寒:辣椒是一種溫熱的食物,中醫學上說能溫暖脾胃,若遇寒時,出現嘔吐、腹瀉、肚子疼等症狀,可以適當吃些辣椒,有助緩解不適的症狀。 4、促進血液循環:以中醫學來講,辣椒能「除風發汗、行痰、除濕」,指的就是辣椒能讓身體發汗、除去濕寒,進而促進血液循環。 5、養顏美容:辣椒能促進體內激素分泌,適當攝取有助改善肌膚的狀況。 6、降脂減肥:辣椒中的辣椒素能加速脂肪分解,其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7、增加新陳代謝:美國研究發現,長期攝取含辣椒素的食物,像是咖哩、辣椒等,可提高體內新陳代謝,有防止老化的功效。 8、使人心情愉快: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辣椒素能激發人體口腔內的「疼痛感受器」,繼而向大腦發出一種信號,使大腦分泌出一種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不僅能緩和辣味帶給人的刺激,而且能有效改善人的情緒,使人心情愉悅。 吃辣要適量 出現胃悶應適可而止 至於有人就會疑問:「吃多少算是適量?」答案是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都不同,有些人一點點辣就受不了,有些人大把的吃辣椒也忍受得住。所以,吃辣量的拿捏實在無法明確定量,但若發現在吃辣時,胃出現有點悶悶的感覺,就應該適可而止了。 正確排毒 攝取膳食纖維、多喝水、運動是根本 陳巧明指出,吃辣雖可增加腸胃的蠕動,達到排便、排毒的功效,但因辣是一種刺激腸胃道黏膜的物質,過量攝取會增加腸胃道的負擔,因此,建議若想要排毒,應透過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好菌, 及喝足夠的水。除了飲食之外,沈明宏建議,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讓毒素由皮膚排出去,才是排毒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 痔瘡要不要開刀? 依症狀分4個階段!醫師解析用藥、手術時機 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如何分辨? 不要見血才就醫!出現這些附加症狀別輕忽
-
2020-12-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柯文哲照常辦跨年 宅神爆粗口「你他媽還想選總統咧」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午親自宣布北市府跨年晚會照常舉辦,不過人流總量管制將由8萬人,縮減為4萬人,並說市府會做適當的準備,「不會被不理智的恐懼打敗」,理性務實決定政策。對此,「宅神」朱學恒今在臉書批柯文哲從醫生當了市長之後不但市政搞不定,連數學都退步了, 爆粗口駡柯「你他媽還想選總統咧,角落洗洗睡了啦。」朱學恒說,預計開放4到8萬人進場,管制的志工算100人好了(更別提中間還有倒楣的學校家長志工嬤嬤被宣導要來支援哈哈),一個人要勸導800人還要宣導還要監控他們不可以違反防疫規定,這些志工都是改造人嗎?還是通通是斯巴達三百壯士可以以一敵百?朱學恒說,然後又為了防疫,從6點開始到凌晨1點的7個小時中間必須戴著口罩不能吃東西只能喝水,今晚溫度算個7、8度好了,在寒流中罰站7小時不能補充熱量,他強烈建議參加完今天的活動之後頒發寒帶特種作戰結訓證書,參加完活動之後大概就可以直接上戰場了。「好啦簡單濃縮成兩句,就是靠北,你他媽還想選總統咧,角落洗洗睡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