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8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哺育母乳
共找到
10
筆 文章
-
-
2022-11-24 醫療.懷孕育兒
職場女性餵母乳好糾結! 醫助破除「4大迷思」家人支持不可少
職場女性升格新手媽媽,哺育母乳即成為一大課題。國健署為鼓勵媽媽哺育母乳,列出母乳哺育常見4大迷思並釋疑,包括「鬆軟的乳房,是沒有奶水嗎?」、「喝母乳的寶寶,便便稀稀水水,是媽媽亂吃東西嗎?」、「母乳六個月後會越來越沒營養?」、「要增加奶水,只要用飲食偏方多吃發奶食物就可以嗎?」等,另也推出母乳哺育互動遊戲,讓婦女及家人透過遊戲同步提升知能。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母乳對寶寶來說是最自然、營養的食物,可提升孩子免疫力,但對於剛生產完的媽媽來說,做母乳哺育是很辛苦的事,國健署鼓勵職場設置哺乳室,營造友善哺乳環境,另也鼓勵醫療機構成為母嬰親善認證醫院,協助解決媽咪在哺乳過程碰到的疑難雜症。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針對母乳哺育4大迷思一一釋疑,針對乳房鬆軟是否沒有奶水,他表示,脹奶不是判斷有無奶水的指標,在哺餵寶寶的前1、2周,賀爾蒙變化下乳房會脹滿且結實,後續奶水增加但乳房變得柔軟,會讓媽媽懷疑「奶水量不多」,其實寶寶還是能吸吮到170CC以上的奶水,因此只要寶寶吸吮,就能持續產生更多奶水。至於寶寶的便便較稀、水,李敏駿指出,因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寡糖、益生菌、乳糖及乳清蛋白等,對寶寶來說非常好吸收與消化,因此大便較稀軟,屬於正常現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純母乳哺育的寶寶到出生6個月之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同時持續哺乳至2歲或以上。李敏駿說,不是因母乳營養不夠,而是寶寶需要更多營養成長,因此搭配副食品補充鐵、鋅、維生素D等均衡的營養素。李敏駿表示,增加奶水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寶寶吸多少,媽媽就產生多少」,可透過親餵或擠乳增加母乳分泌,以自然方式達到供需平衡。不過媽媽若哺乳過程承受許多壓力,會影響母乳分泌多寡,這時周遭親友的支持與鼓勵,有助媽媽持續哺乳的動力與勇氣。中國醫大附設醫院母乳哺育衛教師洪靜琦表示,媽媽哺育常面臨3大壓力,包括「長輩傳統觀念」因婆婆媽媽的年代哺乳經驗未廣泛,加諸媳婦或女兒壓力、「職場顧慮」女性哺乳遭職場同事不友善眼光、「自我憂慮」擔心奶水不足,加上配方奶廠商不斷遊說,進而花錢購買。洪靜琦表示,出生第一天的寶寶胃僅「一顆龍眼大小」,約5CC左右,媽媽的初乳量雖不多,但很夠寶寶喝,且初乳內含有高濃度免疫球蛋白、新冠病毒抗體等,對寶寶來說初乳就是「第一劑預防針」,因此寶寶剛出生時,多會鼓勵媽媽與寶寶不限時間的肌膚接觸來喝初乳。今年國際母乳哺育周主題「從教育與支持,加速母乳哺育行動(Step up for Breastfeeding:Educate and Support)」,國健署也發展首款母乳哺育互動遊戲,設計「育齡婦女、孕婦、產婦、家人及伴侶」4個角色的情境,讓民眾一同學習哺育知能,即日起至12月1日止也舉行「「母乳大挑戰 答題刮好禮」活動,答題挑戰成功後分享揪好友加入,即可參加刮刮樂,有機會將iPhone手機、iPad平板、多功能電烤盤等多項大獎帶回家。
-
2022-07-05 癌症.乳癌
台灣乳癌近一成不到40歲 定期影像檢查才能及早發現
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歌手朱俐靜去年初宣布罹患乳癌,今傳出她已於7月3日逝世的消息,享年40歲。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台灣年輕乳癌占比是歐美的2到3倍,這些年輕女性還不到可以做國健署乳癌篩檢的年齡,必須需要靠自己多注意,例如可在年度健檢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如有家人曾罹患乳癌,可從其罹癌年齡下修10歲,及早開始注意。曾令民表示,一般文獻定義40歲以下為「年輕乳癌」,35歲以下是「非常年輕乳癌」,前者在台灣占比約9%,後者約5%,都是歐美的2到3倍。臨床觀察,大約每100個就有9個不到40歲,5個不到35歲,臨床上最年輕看過19歲,也有20幾歲的大學生。曾令民表示,目前國健署的每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提供45歲以上婦女,有二等親曾罹患乳癌的40歲以上婦女,沒有涵蓋到年輕與非常年輕乳癌。民眾靠手摸、自我檢查其實不夠,畢竟不是專業人員。如果腫瘤在2公分以下,位置較深、乳房較豐滿、組織較緻密,連專業人員都需要靠影像檢查輔助,例如乳房超音波、必要時應加做乳房攝影,才比較有機會發現。曾令民表示,乳癌若能早期發現,大部分預後都不錯,問題在於早期乳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自我檢查也不見得摸得出來。如果有定期做健康檢查,可將乳房影像檢查也安排進去。如果有明確家族史,假設家人是45歲罹癌,就往前推十年其他人可以從35歲開始多家注意。因為一個腫瘤要長到一公分以上,通常要5到10年的醞釀期,但一公分以下的真的不容易發現。要預防乳癌,好的生活型態很重要。曾令民表示,不要抽煙、喝酒、晚睡、缺乏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都有幫助,哺育母乳則是保護因子,可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
2021-04-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媽媽哺乳怕奶量不夠 多吃魚湯或豬腳花生反增塞奶風險
不論親餵或擠奶瓶餵,許多哺乳媽媽都會擔心自己奶量是否足夠;醫師指出,餵奶時應保持身心放鬆,以免影響催產素的分泌和排乳反射,寶寶想要吃就順應他的需求,乳房會知道寶寶的需求量去製造相對應的產量。擠奶瓶餵的媽媽,選擇合適舒服的擠奶器,擠奶過程越放鬆,乳汁越容易移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婦產科國際認證泌乳顧問許馨予表示,母奶近九成由水組成,但其中的醣分、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的比例是穩定的,且有許多活性免疫因子及細胞,酵素,生長因子等,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寶寶出生後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寶寶超過6個月後,需適量補充副食品,尤其可多給予含鐵鋅較多的食材如紅肉類或是蛋黃、海鮮,避免寶寶鐵質缺乏。而乳房大小和奶量無關,且媽媽的飲食並不會影響母乳的營養,多吃魚湯或豬腳花生對奶量影響不大,補品油脂量高,可能增加媽媽塞奶的風險,建議媽媽均衡飲食即可。許馨予也指出,媽媽感冒時仍可以餵奶,因為媽媽身體所製造對抗感冒病毒的抗體,會進入乳汁,藉由餵奶把抗體傳給寶寶,而大部分的感冒藥,並不會影響母奶。另外,乳腺發炎使用抗生素時,也可以哺乳。乳腺炎的治療除了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是鬱積的乳汁可以移出,因此只要寶寶願意吃,媽媽親餵時可先從發炎側開始,並增加哺乳頻率,若寶寶不願意吃或是以擠奶為主的媽媽,也需要增加擠奶的頻率幫助乳汁移出。許馨予也建議媽媽可以嘗試半躺臥姿勢餵奶,在身體放鬆的狀況下,讓寶寶發揮尋乳及含乳的生物本能,而不論親餵或擠奶,如果有乳頭疼痛狀況,可尋求專業泌乳顧問的協助,進一步評估親餵或擠奶的情況,媽媽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舒適,母乳之路也才能走的平安順利。
-
2021-04-16 新聞.元氣新聞
辣媽網紅PO哺乳照遭批暴露 國健署、醫師說話了
健身美女部落客Michell時常分享生活點滴,4月13日在臉書曬出哺乳照後,有網友留言指其「隨意暴露隱私部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楊文理看到照片後表示,「照片表情很溫馨!很像教學哺乳的教案照片」,另哺乳時是否要遮掩乳房,應由哺乳者自己決定;國民健康署則表示,哺乳時不一定要遮住乳房,若有人在公共場域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得依「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開罰。為鼓勵與維護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的權利,並提供婦女無障礙哺乳環境,國民健康署制定「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若有人禁止、驅離或妨礙婦女於公共場所哺育母乳,得依該條例第8條,處新台幣6千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指出,哺育母乳是神聖的行為,若大家以異樣眼光看待哺乳行為,恐讓哺乳婦女感到不適,「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精神在於母親可以在公共場所自在哺乳,若小朋友臨時需要餵奶,婦女不一定要去哺(集)乳室哺餵,也可以在辦公室內。「表情很溫馨啊!這就是一張哺育母乳的照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楊文理表示,臨床上會有教學哺乳的照片,指引哺乳姿勢、如何哺乳較方便等,該名網紅拍照重點看起來是在表達「親餵母乳是有愛且健康的行為」,且姿勢標準,很像一般教案的照片。楊文理指出,大眾須尊重婦女在公共場合哺育母乳,才能營造自在的哺育環境;對於部分人士覺得照片裸露,她認為,可能跟台灣民情有關,只要照片態度上不是強調「暴露」,其實應讓母親自在哺育母乳為好。對於在外哺乳是否應用布遮掩,林宜靜表示,哺乳時不一定要遮住乳房,有婦女穿「哺乳衣」是為了方便哺乳,是否要穿在於個人意願;楊文理呼籲,哺乳時是否要遮掩乳房,應由哺乳者自己決定,若覺得需要隱私,可將寶寶的背巾往前背,較不會露出乳房肌膚,「乳房是養大寶寶的驕傲部位」,觀者不要物化乳房。
-
2020-08-19 該看哪科.兒科
研究發現缺鐵和維生素D 純母乳寶寶易較瘦小
近年母嬰界提倡哺育母乳,但有研究指出純母乳寶寶體型較瘦小。長庚最新研究發現,純母乳寶寶1歲時貧血、維生素D不足的比例增加,呼籲4個月後可補充副食品。基隆長庚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這項研究成果,基隆長庚新生兒科醫師廖穗綾表示,母乳是媽媽們給寶寶最好的禮物,母乳當中的營養也是一般配方奶無法取代的,愈來愈多媽媽選擇給孩子喝母乳,但近年有研究發現,只喝母乳的寶寶體型通常比較瘦小。基隆長庚團隊針對630名嬰幼兒進行檢測研究,包括191名純母乳哺餵的寶寶以及439名配方奶或混合哺餵的寶寶,從1個月大追蹤至3歲,定期檢測其身高、體重及頭圍,逐年抽血檢驗生長相關營養素,並填寫飲食問卷。研究結果顯示,純母乳餵養超過4個月的孩童,在1歲過後雖然成長曲線大多在標準範圍內,但身高落在低標的比例較高,1歲約21.6%孩童落於低標,2歲約19%、3歲22.9%;而配方奶或混合哺餵的孩童,1歲僅有約13.1%落於低標,2歲9.6%、3歲18.2%。抽血結果方面,純母乳餵養的孩童在1歲時,罹患缺鐵性貧血的機率為34%,是混合餵養孩童的9倍;維生素D不足的比率為60%,是混合餵養孩童的6倍。問卷進一步發現,有高達80%孩童,以純母乳哺餵時,並未適當補充維生素D及鐵劑,使得血中鐵和維生素D呈現缺乏現象。此研究成果已於2019年12月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廖穗綾解釋,維生素D和鐵蛋白是嬰幼兒成長的重要營養素,母乳雖富含多種營養素,卻不含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可能影響寶寶鈣質吸收以及骨骼生成速度,初期可能導致寶寶牙齒生長速度較慢,大一點可能出現O型腿、骨骼發育異常等問題。鐵質方面,廖穗綾說,4個月過後的寶寶對鐵的需求上升,必須透過鐵來促進生長因子分泌,刺激肌肉細胞生長和分化,鐵質不足的寶寶初期可能會臉色蒼白、比較沒元氣,長期下來恐有異食癖問題,也有研究顯示會影響未來學習力發展,需靠副食品或鐵劑來補充鐵質。廖穗綾說,不論是缺鐵還是缺維生素D,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比較難透過看診察覺,即便發現異常建議家長補充特定營養素,也容易被誤解為在推銷產品,面臨兩難。她建議,寶寶剛出生時若以純母乳哺餵,媽媽可替寶寶以滴劑補充口服維生素D,每天補充約400IU,等寶寶4個月大時,則可以天然食物製作副食品替寶寶補充營養。基隆長庚中醫科主治醫師黃澤宏表示,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豬肝、蛋黃、乳製品、麥片、深海魚類(鮪魚、吳郭魚、鮭魚)、深綠色及紅黃色蔬果等;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如豬肝、燕麥、糙米、火龍果、蘋果、百香果、肉類、蛋、全麥麵包、木耳、紅莧菜、紅鳳菜等。
-
2020-06-03 醫聲.癌症防治
乳癌/乳癌發生率居冠 晚婚晚生有影響
國健署昨公布「二○一七年癌症發生資料」,多數癌症發生率上升,其中女性乳癌在發生人數及發生率上均位居第一,比前一年新增一千二百多人。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分析原因,應與國內女性大都晚婚晚孕,甚至不孕、不想生育等因素有關。國健署資料分析十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發現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等發生率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女性乳癌新增人數為一千二百多人、大腸癌增加一千多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國內宣導乳癌防治多年,但女性乳癌發生率卻逐漸升高,王英偉說,透過乳癌篩檢,得以找出早期乳癌患者,這是原因之一,此外,人口老化、國人生活習慣改變、肥胖率增加,也會提高乳癌風險。王英偉說,女性哺育寶寶,被證實為有效預防乳癌方法之一,雖台灣哺育母乳人數眾多,但哺育媽媽年齡偏大,許多人晚婚,在卅歲後才生第一胎,以致保護力不佳。對女性乳癌、大腸癌發生人數明顯增加,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說,「這一點都不意外」,隨著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的改變,致癌人口將持續上升。他建議成年女性應定期接受篩檢,國健署提供四十五至六十九歲女性、或有一親等二親等乳癌家族史等四十歲以上女性,免費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但篩檢率目前僅四成九。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說,受疫情影響,今年一至五月全台四癌篩檢人數約為一二五萬人次,篩檢量跟去年同期減少二成,國健署為此擬從下半年起,把篩檢站搬進千人規模大企業,強化篩檢率。另規畫和民間藥局、超商合作,協助推廣糞便潛血檢查。
-
2020-06-02 癌症.抗癌新知
影/癌症發生人數攀升 女性乳癌奪發生率之冠
國健署今公布「2017年癌症發生資料」,癌症發生人數11萬1684人,較前一年10萬5832人,新增5852人、上升6%。多數癌症發生率上升,其中女性乳癌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奪冠,醫師表示,癌症發生率降不下來,也跟篩檢率仍待提升有關,篩檢率逾五成五至六成,才能使發生率開始走低。據國健署資料分析10大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及食道癌發生率都呈現增加趨勢。其中女性乳癌發生人數為1293人,大腸癌增加1034人,標準化發生率相較2016年每十萬人口增加5.9人及1.6人,為發生人數及發生率增加最多二種癌症。國內宣導乳癌防治多年,但今年女性乳癌發生率卻奪冠,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除與乳癌篩檢使早期發現者增加,不可否認人口老化及國人生活習慣改變有關。另外,女性餵食寶寶母乳是預防乳癌方法之一,雖台灣哺育母乳人數多,但多為30歲後才生第一胎,可能保護力不佳。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對女性乳癌、大腸癌發生人數增加並不意外,他表示一方面此兩癌發生數長年冠軍,另一方面則是接受四癌篩檢的人數逐年上升,故今年找出不少早期癌症患者。不過賴基銘也表示,上述癌症發生率降不下來,也跟篩檢率仍待提升有關。據他了解,目前台灣乳癌篩檢包含45至69歲女性、或有一等二等親乳癌家族史等40至44歲女性,都可免費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但即便如此,篩檢率目前僅約49%,仍未破五成。賴基銘說,根據流行病學文獻,篩檢率逾五成五至六成,才能使發生率開始走低。而大腸直腸癌方面,雖民眾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目前有破五成,但也是同樣情形。他建議,癌症發生高峰無論男女多為35至55歲青壯年時期,但此年齡層的篩檢率偏低,可能與工作忙碌有關,呼籲除了定期健檢外,符合四癌篩檢的男女性,再忙也要撥空檢查,也盼企業主鼓勵員工定期受檢。
-
2020-03-18 科別.兒科
養成孩子好牙齒 6周大就要注意
「親愛的,為什麼寶貝的牙齒變亂了?」這可能是現代父母在小孩換牙時期發現的大問題,牙齒凌亂或是長不出來,一張可愛的臉彷彿開始變得歪七扭八,甚至應該健壯直挺的身體,也駝背無力了起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2歲以前 打好牙齒根基想要讓寶寶牙齒健康、整齊、漂亮,孩童2歲以前為關鍵時期,應打好基礎!出生到6至8周的嬰兒:因為媽媽的哺乳,這個時期的嬰孩可以獲得母親的抗體和來自母體乳汁管腺旁伴隨的益菌,幫助分解乳糖,小舌頭反射性地向上頂住上顎,推壓媽媽的乳頭促進乳汁分泌和自然吞嚥,這一波波動作,是幫助嬰兒上顎橫向擴張發育的關鍵。4個月到6個月的嬰孩:4到6個月的嬰孩已經可以嘗試咀嚼的動作,舌頭的肌肉比較靈活,會左右翻動,所以簡單的副食品和用練習杯喝東西,可以促進口腔周圍肌肉的成熟應用,也促進下顎的發育。1歲的幼兒:1歲的幼兒已經發展出成熟的吞嚥能力,所以如果有使用奶瓶的幼兒,可以開始戒除奶瓶了。此時多給咀嚼機會,促進肌肉的協調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一歲後的幼兒要吃「塊狀」食物,不需要再全然依賴吸食或吃「泥狀」的食物了。2歲到2歲半的幼童:此時的幼童已經長好大部分的乳牙,也應該發展出成熟的咀嚼能力。如果孩童不愛咀嚼,吃飯很慢,喜歡含著食物懶得咬,甚至咬不爛東西,要小心!孩童已經朝向「不健康」的方向走了!從哺乳到吃副食品別忘刷牙知道了孩子發育的歷程,我們如何讓他們健康成長呢?首先,6到8周的嬰兒盡量由母親親自哺育母乳,並採取「立式」而非「躺式」的餵養方式,避免躺著餵養時,嬰兒為了避免嗆到,改變舌頭位置並變成閉氣吸食奶水、吞嚥後,立即用口呼吸,造成口呼吸習慣。觀察餵養時,是否有因為先天嘴唇或舌頭的繫帶太緊造成的哺育困難,例如:嬰兒容易吸奶水不足而哭鬧、吞下空氣而脹氣、容易喝奶水後立刻吐奶、舌頭上有殘餘奶水垢,嘴唇上有乾、厚皮或用力出現的水泡等現象,造成發育和體重低下的問題。如果有上述問題,可以和醫師討論及早去除唇、舌頭的繫帶限制。4到6個月之後,開始使用練習杯來喝東西,也可以開始時用天然的副食品練習咀嚼。1歲後,開始戒除奶瓶,用杯子喝東西,以塊狀食物練習咀嚼,讓口腔肌肉可以正常發展,帶動上、下顎骨頭發育,有足夠空間讓牙齒良好的排列和發揮良好咀嚼效能。另外,開始長牙齒就要開始刷牙,保持良好飲食、刷牙習慣,這樣就可以有一個良好的基礎,長成一口整齊、美麗、健康的牙齒了!所以口腔保健要從小開始,才可以從「齒」健康喔!
-
2020-03-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全脂牛奶會變胖?研究團隊告訴你實情
牛奶近來的銷量連年下滑,隨著素食主義的興起與乳糖不耐的人口越來越多,不少人開始找尋牛奶的替代品,且關於牛奶仍存在許多迷思,甚至有人認為可能會加重感冒症狀。但專家指出,只要是孩子,牛奶絕對是必需品,而且一定要是全脂。 兒童營養學家Lucy Upton說明,牛奶富含鈣質、碘、維他命A和B12與脂肪,而脂肪非常重要,它提供孩子的能量所需,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乳製品、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是孩子重要的能量來源,孩子所需的養分比成人更多,2歲兒童需要平均每公斤體重80大卡的熱量,而成年人可能連這一半的數字都不到。近期有1項刊登於《牛津期刊》(Oxford Academic)的研究(Whole milk compared with reduced-fat milk and childhood overweigh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也指出,相較於喝低脂牛奶的孩子,喝全脂牛奶比較不容易肥胖。專家建議,除非是嚴重乳糖不耐或過敏(兒童發生比例約占2%至7%),否則不要剝奪孩子攝取營養的機會。 而如今配方奶被廣泛的使用在12個月大至3歲的孩子身上,但健康營養學者長期以來都不建議飲用,因為其中可能添加過多的糖、鹽,而且蛋白質遠低於牛奶,近期連美國健康營養組織也重申了這項論點。最近配方奶的銷量下跌,研究團隊認為應該與近年哺育母乳的比例增加有關。明確的建議是,嬰幼兒在12個月大以前都應該喝純天然的全脂牛奶,12到24個月大則應該每天喝2至3杯牛奶。另外,專家Upton也提到,並不建議兒童喝脫脂牛奶,特別是未滿5歲以前,而且根據研究發現,1到18歲的孩子並不會因為喝了全脂牛奶就變胖,甚至連肥胖的機率都比喝低脂牛奶少了39%,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全脂牛奶會帶來飽足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喝牛奶也要看時間! 補鈣、安神2黃金時段別錯過 新鮮牛奶最營養? 營養師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