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搜尋
咀嚼
共找到
545
筆 文章
-
-
2020-11-02 科別.牙科
醫病天地/人工植牙 仍需防牙周病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要改善缺牙也從以往的活動假牙與固定牙橋,多增加了人工植牙的選項,金門牙醫洪長享表示,隨著植體材料和植牙技術進步,以植牙修復缺齒來重建咀嚼功能和美觀,已是普遍醫療方式,不過發育中的青少年,因骨骼及牙齒的發育會有些許差異,18歲以前不適合考慮植牙,而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或有血液凝固方面問題,要先作適當處置才能進行治療。洪長享說,植牙是指將鈦金屬人工牙根,以手術方式植入牙床,等到與牙床骨頭形成骨癒合後,再連接固定假牙。植牙的優點很多,包括健康的牙齒可完全保留,免磨或少磨鄰接牙,使兩邊牙齒完好,而傳統的牙橋製作必須將前後牙齒修磨小,人工植牙不必破壞真牙,便能製作固定假牙。植牙還可預防牙齒脫落後的齒槽骨流失,防治缺牙處的骨床萎縮現象,讓臉部不會變形,且人工植體本身不會有蛀牙問題,避免修磨兩邊的鄰牙,可減低其蛀牙機率,也容易清潔。洪長享說,人工植牙所需的療程,視骨頭與人工牙根密合的情況而定,一般約為6到8個月。至於人工植牙可以使用多久?洪長享說,植牙5到10年的成功率雖已達70%到80%,但仍然要維持清潔與定期回診,不然一樣會有牙周病的問題產生。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為什麼他不想吃/是對食物恐懼 還是照顧者給的壓力?
疲倦無力胃口差時1.不要追求「養生清淡」,要先能吃得下。2.使用辛香料為食物增色增味。周婉琪表示,病人治療後很累,很多人坐著、躺著,不活動,自然也不想吃,整天都不餓。這種狀況如果不處理,會惡性循環,愈不動愈累、愈不想吃,愈不吃愈沒力氣動,整個人消瘦,沒有體力,治療副作用也會比較嚴重。建議病人有體力就要動一動,時間到了就要多少吃一點,少量多餐。周婉琪都會告訴病人,不要太勉強自己吃得多養生,想吃什麼就吃,就算是吃冰淇淋、蛋糕、麵包都可以。但若白血球低,食物都要煮熟、也要選購包裝產品,可補充蛋白質如豆漿、豆花、茶葉蛋,喝營養品也無妨。周婉琪發現,很多病人煮菜不用油、不加鹽,因為他們覺得生病了,飲食就要超級清淡,甚至覺得這是治療的一部分,結果還沒開始治療,胃口就已經不好了,因為這些食物令人提不起勁。他鼓勵胃口差的病人,煮菜用油用鹽,還可以使用各種辛香料或調味料,像蔥、薑、蒜、咖哩、辣椒、糖醋、檸檬汁或市售醬料如胡麻醬、番茄醬等。重口味讓食物色香味俱全,治療期間要吃得下,吃夠營養、吃夠熱量與蛋白質最重要。不過,若腸胃不適、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者,建議經由營養師評估。吞嚥困難時1.需專業跨團隊評估吞嚥治療。2.太乾、太黏、粉狀或液狀都不宜。周婉琪表示,吞嚥困難常見於頭頸癌病人,需要語言治療師、營養師、醫師等跨團隊合作,詳細詢問和觀察,為病人進行吞嚥、食物質地評估,再進行嘗試和選擇,病人治療後也需要吞嚥方面的復健治療。周婉琪指出,一般來說,太乾或太黏及粉狀食物,都很容易嗆到或噎到,粉要加水泡開,但也不能太稀,否則流速太快,像白開水和清湯容易嗆到,就需要加增稠劑。每個人吞嚥困難程度不同,做法也會有差異,有人吸吮能力不佳、口腔肌肉協調性沒那麼好,用吸管也可能嗆到,建議用湯匙小口吃。周婉琪表示,咀嚼或吞嚥能力的差異,也影響食物質地的選擇。譬如蒸蛋、嫩豆腐、豆花、魚肉、粥、麵線、河粉。有些人需要將食物剁細碎、泥狀,用食物調理機打成半流質或全流質等;有人正餐吃得少,會在餐間吃點心或使用營養品搭配。周婉琪提醒,有些頭頸癌病人幾乎不太能吞嚥,由口進食的量達不到足夠營養,此時可經由醫師或營養師建議,暫時使用鼻胃管或胃造口進食。根據以往觀察,癌友接受醫院建議後,大多較有體力並順利度過治療期。治療後接受吞嚥復健,也能像以前一樣能從嘴巴吃東西,建議不要太過於排斥接受暫時性的腸道營養灌食,才有體力抗癌。癌患進食的心理建設沒人陪吃或照顧者嚴格要求解方:營造愉悅進食氣氛癌症希望基金會營養師周婉琪表示,這部分很需要心理師幫忙,營養師也會詳細詢問,引導病人想想看自己不想吃東西的原因,並且聆聽癌友的憂慮,從中鼓勵。常見的問題包括不知道要吃什麼、對食物感到焦慮害怕、覺得食物沒有味道或味道改變、擔心吃下去之後身體的反應等。周婉琪表示,有時候病人在意的不是食物,而是與人的關係出了問題。例如有些病人總是自己吃一份特別的食物,沒人陪他一起吃飯。有些是家屬一直叮嚀這不能吃、那不能吃,這吃太多、那吃太少,結果照顧者和病人的壓力都很大,讓吃飯變成痛苦的事情。通常諮詢的時候都要請病人、家屬或負責準備餐食的照顧者一起來,共同瞭解該怎麼吃,並解決飲食上的問題。有親友陪伴吃飯,一同營造愉快舒適的用餐環境。對選擇食物存有恐懼解方: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周婉琪觀察,對於食物恐懼的病人,常把食物歸類為好食物、壞食物,連白飯白吐司都不敢吃,或對營養品(特別疾病配方食品)有偏見而不吃,反而買一堆誇大不實、對疾病沒有幫助的產品。需要鼓勵他們重新認識食物,建立「好好吃飯就是治療」的觀念,認識食物與手上的產品、了解營養,懂得選擇和分辨適合自己的食物,如此便不會懼怕飲食。周婉琪表示,可以藉由參加病友活動或講座來認識其他癌友、出去走走,當病人心情開朗了,也會比較願意吃東西,吃得好的人,心情也會更好,正向循環。
-
2020-10-22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長者咀嚼功能維持正常 有助延緩失智
台灣的銀髮海嘯來襲,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將高達460萬人。預防勝於治療,口腔健康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研究發現,強化咀嚼及吞嚥能力,可以延緩失智,更是重要的防老關鍵。常見銀髮族有失智、失能、認知功能障礙、吸入性肺炎等四大疾病威脅。其實只要做到「均衡飲食攝取、餐後口腔清潔、勤做健口操、鍛鍊咀嚼力」,並持之以恆,不僅可以防老,並且有效降低失智等問題的發生率,促進健康生活的延續。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團隊曾發表咀嚼能力與大腦灰質關聯性的研究,並榮獲2018年世界牙醫學研究學會的老年研究論文比賽首獎。此研究發現,只要把牙齒保持好、咀嚼功能維持好,就能減緩腦中灰質退化速率,延緩失智症發生。國外許多研究顯示,咀嚼能力較差的人,認知功能也較差,甚至容易出現沮喪等情緒問題,進而增加失智的風險。據統計,每個人平均一天正常咀嚼的時間大約是9分半,但隨著年齡增長,就需要更長的咀嚼時間,才能確保咀嚼及吞嚥的功能不會快速退化。每天的飲食是維持銀髮族健康的關鍵,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牙齒狀況不好或是裝了假牙,往往只吃軟的、流質食物,長期下來,容易因飲食不均衡、咀嚼能力降低,導致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建議牙齒狀況不佳或戴假牙的人,應該要訓練、維持口腔的咀嚼功能。像核桃、毛豆都是營養價值高又不會太軟的食物,適合每日攝取;牙齒狀況還不錯的人,偶爾則可以嚼食口香糖,也是一種輔助鍛鍊咀嚼肌群的方式,每次咀嚼10至15分鐘即可。口腔內咀嚼肌的訓練,建議從青壯年時期就持續性的進行,愈早開始愈好,成效愈明顯。可以利用通勤的時間、等電梯的時間,一天3次、每次3分鐘做口腔健康操,隨時隨地都能做。簡單的動作就能鍛鍊咀嚼肌群,延緩失智的發生,還能防止嗆咳與幫助維持唾液分泌及吞嚥功能。
-
2020-10-22 新聞.健康知識+
舌苔到底哪裡來?需要特別清潔嗎? 醫:增厚、變色應就診
舌苔到底哪裡來?舌苔需要特別清潔嗎?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舌苔混合了口腔中的細菌、唾液、食物碎屑、白血球、以及口腔中脫落的上皮細胞所組成,正常來說應該是薄薄一層覆蓋在舌頭上,如果舌苔異常增厚、變色恐為健康警訊,建議就診接受檢查。伸出舌頭都會看到舌頭上有一層白白的舌苔,舌苔到底從哪裡來呢?黃斌洋醫師表示,舌苔混合了口腔內的多種物質,包括唾液、細菌、食物殘渣、上皮細胞代謝剝落、白血球等慢慢堆積在舌頭上形成一層苔狀物。正常來說,透過日常的飲食咀嚼、飲水、漱口等過程,都有助於清潔舌苔,避免舌苔大量堆積,因此,對於健康狀況良好的人來說,舌苔應該是薄薄一層白苔,且會明顯透出舌頭粉紅的顏色。然而,舌苔到底需不需要清潔?這個問題目前仍未有定論,由於舌苔的堆積是症狀而非疾病,若自覺舌苔厚、有異味,用牙刷輕刷舌頭表面幫助去除舌苔是沒問題的,但若舌苔沒有異狀,無需特別清潔也無損口腔健康。 黃斌洋醫師補充,其實舌苔的變化有時可能正暗示著身體的健康狀態,若舌苔有增厚、變色現象恐為健康警訊,建議積極諮詢醫師診斷為佳。 舌苔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牙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總會理事長暨柏登牙醫院長 黃斌洋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共
1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