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5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吸菸
共找到
848
筆 文章
-
-
2020-02-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抽菸與染新冠肺炎有關 台大醫籲快戒菸
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台大家醫科醫師郭斐然說,研究顯示,吸菸者較容易感染新冠肺炎。若要對抗新冠肺炎,應盡快戒菸。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郭斐然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有論文以肺部細胞資料庫分析顯示,抽菸者比沒抽菸者的肺部細胞有較多的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CE2)受體,此受體與感染新冠肺炎或SARS息息相關,代表吸菸者比較容易感染新冠肺炎。郭斐然說,之前已有一大型的整合型研究,涵蓋46萬人的社區研究資料顯示,抽菸者罹患肺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抽菸者比較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並非特例。要對抗新冠肺炎,應盡快戒菸。世界衛生組織(WHO)2月11日將新冠肺炎定名為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2-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防老抗衰的健康生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人照護」。旅居國外的作家朋友夏祖麗寄來一篇她追憶父親名作家何凡在步入晚年,對老、病、死的看法,充分流露出老人如何以睿智、幽默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終點。同時我們也收到一位基礎醫學的名教授在耄耋之年仍然不忘研究教學之餘,寫出一篇對老年健康的看法,內容包含中西醫學不同看法,同時提出健康食品、增進記憶、保健養生的新思維。我們也很榮幸能邀請到國內主導老人照護的衛生福利部薛瑞元常務次長發表他對這主題的看法:「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一、老年如何健康快樂全世界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已不斷上升,因此老年醫學非常受重視,有關延年益壽,防老抗衰,永保青春的相關基因(FoxO、p53、sirt1、PP63 shc 等等)及細胞訊息傳遞因素(growth factors、hormones、cytokines、free radicals、oxidative stress、antioxidants)的細胞分子作用機制,已有很多研究,但結果仍處於各說各話,尚未建立實驗可行的防老抗衰的方法或藥物,因大部分的實驗均在試管中或培養細胞所作的研究,直到最近才開始有鼠類實驗成功的例子,發現有些藥物已能瞄準標靶穿入衰老且已不再分裂的細胞,將其清除,因此,具有防老及治療白內障之功效,科學家預測發明不老藥,激發身體自我修護能力及延緩衰老的藥物,渴望延長人類的壽命至一百五十歲或更長,這些研究的重點不但延長壽命,而且提高健康生活品質,實現健康快樂的老年生活。在科學家發現不老藥前,我們又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呢?總合一些簡易可行的方法,與大家分享。二、中國古代名醫抗衰老的典範中國古代許多名醫,各有著名的養生術,似乎與現代的醫藥學養生保健觀點,差異不大,舉例如下:1、華佗(141-208年)三國外科鼻祖:「世間萬物分陰陽,陰陽平衡生長壯,陰平陽秘靠調養,加強運動身心強。」2、葛洪(284-341年)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我國化學鼻祖:「東晉道家葛稚川,一生精煉內外丹,清除六害靜觀座,氣行周天可駐顏。」3、孫思邈(581-682年)唐醫學大家及藥王著千金要方:「養生行善最為要,積德自然少煩惱,欲要長壽成真人,請君深研孫思邈。」4、李時珍(1518-1593年)明代偉大著作本草綱目的作者:「吸菸益少害處多,品茶利多弊端少,若問飲酒怎評估,關鍵在度最為要。」5、長生諺語(1)人怕不動,腦怕不用;早起活動腰,一天精神好;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2)笑口常開。青春常在;不氣不愁,活到白頭;遇事不惱。長生不老。(3)久視傷神,久立傷骨,久坐傷血,久臥傷氣。 三、現代抗衰老的典範現代醫藥學的研究,顯示老化衰弱的罪魁是氧化壓力及發炎,維持腦與心靈的寧靜安祥,乃是防老抗衰最重要的守則,綜合現代各家的養生術,重點如下:1、老化現象(1)形體衰退:白髮、皺紋、黑斑。(2)慢性疾病: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關節炎。(3)情緒低落、健忘。2、改善老化的健康生活範例(一):(1)減輕壓力。(2)愛自己、愛別人。(3)在腦中有幸福及快樂感。範例(二):(1)力行健康飲食。(2)良好的生活習慣。(3)充分休養與修持。(4)適度運動(起床前,吐納深呼吸、丹田功、生活在感恩及幸福中)。範例(三):(1)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臟病、肝病是不良生活習慣促成。(2)習慣能夠改變基因。(3)幸福感是健康生活的要素之一。3、避免大量消耗能量及抗氧能力(1)吸菸喝酒(2)暴飲暴食(3)食物添加物(4)壓力大的生活習慣(5)毒素(6)紫外線、放射線、電磁波。四、藥食同源的觀念及警訊近年來國內外、學界及坊間,均興起保健食品的研究,市面上充斥各種不同的保健食品使用的風潮,值得我們醫藥學界正視,在此嘗試從藥理學觀點,剖析最近有關保健食品的基礎科學與臨床的相關研究。1、 美國參議院特別委員會研究國民營養問題,並調查疾病增加原因,麥高文報告指出,藉由飲食生活的改善,可減少25%心臟病,50%糖尿病,80%肥胖症和20%癌症。2、 理想食物:85%植物性加15%動物性;其中「植物性」食物,係指含45-50%穀物包括豆類,而穀物則以未精緻者為佳,另含35-40%蔬菜水果,這些植物性食物,必須新鮮,保持天然狀態食用,若經過人為加工後,比較不理想。就寢前,讓胃部淨空。3、十四類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物(1) 豆類:扁豆、青豆、豌豆、四季豆、黑豆、紅豆,含維生素B complex。富含蛋白質。具降脂、降血糖、減肥的功效。(2) 藍莓類:藍莓、紅葡萄、草莓、櫻桃、黑莓,具抗氧化。防癌、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白內障,護眼。(3) 青菜:花椰菜、甘藍菜、高麗菜、白菜,青江菜、芥菜、蕪菁。強力抗癌、補鐵。(4) 穀類:燕麥類、糙米、小麥胚芽、小米、黃玉米、亞麻子粉、大麥、小麥、蕎麥、黑麥。富含纖維、蛋白質、礦物質、植物雌激素。(5) 水果:柳橙、檸檬、葡萄柚。富含維生素,吃比喝更有效,含果膠、葉酸。預防癌症、中風及糖尿病。(6) 南瓜、紅蘿蔔、地瓜、橙椒。富含β-胡蘿蔔素、纖維、礦物質。防癌、護眼。(7) 鮭魚、黑鮪魚、牡蠣、蛤蠣、沙丁魚、比目魚、鮪魚、鱒魚。富含必須脂肪酸、ω3、ω6。防心血管疾病、健全細胞膜。(8) 黃豆、豆腐、豆漿、味噌。富含礦物質、維生素E、植物蛋白質、ω3。防心血管疾病、癌症,防骨質疏鬆。(9) 菠菜、甘藍菜、芥菜、青江菜、萵苣、橙椒。β-carotene、維生素C/E/K、B complex、CoQ 10 、礦物質、葉綠素、植物醇、ω3。防心血管疾病、癌症、護眼。(10) 茶含茶多酚。防癌、降血壓、減肥、防骨質疏鬆、抗病毒、抗蛀牙。(11) 蕃茄、紅西瓜、紅葡萄柚、柿子、木瓜、紅心芭樂,茄紅素。含維生素C、β-carotene,抗氧化,維生素B 6 。護心、護眼。(12) 火雞、瘦肉蛋白、去皮雞胸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 6 、B 12 、minerals、nicotinic acid。(13) 核桃:杏仁、開心果、胡桃、榛果、南瓜子、葵瓜子、腰果、芝蔴。堅果富含必要的不飽和脂肪酸(ω3)及維生素E。降膽固醇、降心血管疾病。防癌及防糖尿病。(14) 優酪乳(低脂或脫脂):活益生菌強化免疫,蛋白質、Ca、維生素B complex。防癌、降血壓及膽固醇。4、保健食品(nutraceuticals)及功能性食物(functional food)簡稱NFF。最近的研究顯示,食物不但供給營養素而且具有功能性的保健效果,然而有關濫用保健食品引起不良的效果已有報告,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警覺,適當的使用保健食品。(1)保健食品定義及功效a. 調整免疫系統 b. 改善骨質疏鬆 c. 調節血脂功能 d. 護肝 e. 調節血糖 f. 抗氧化 g. 調整腸胃功能 h. 牙齒保健 (2)保健食品的選擇及警訊a. 保健食品不宜單一大量長期使用。b. 天然食材保健功能最好。c. 加工純化後,不比天然好。d. 每個人因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及生活型態差異,必須考慮個人化的需求,尤其是使用劑量及期間,求取適當的保健規劃。(3)保健食品的臨床實驗結果,部分顯示不良的效果如下,因此必須謹慎使用健康食品。a. β-胡蘿葡素不具預防反而增加肺癌。b. 維生素C增加動脈血管硬化。c. 葉酸增加大腸直腸癌。d. 高鈣、高維生素D可降低大腸直腸癌,但增加攝護腺癌。e. 停經婦女補充荷爾蒙(動情素加助孕素)增加乳癌罹患率。五、老年人增進記憶的方法年紀大,令人感到變化最大的是健忘,因此,除了注意養生的健康生活外,下列幾種簡易的增進記憶的方法,不妨試試看。1. 穩定情緒、舒暢心情、精神愉快、記憶靈敏。2. 調節大腦功能增強記憶:聽音樂、散步、栽種花木、短程旅遊。3. 保護大腦神經:防治腦血管疾病、戒菸酒,適度用腦。4. 鍛鍊大腦功能:多學習文化知識及技藝。5. 生活不可過於悠閒。6. 合理有序的生活節奏,大腦功能活動正常、意識清晰、思維有條理、記憶深刻準確。7. 睡眠充足、飲食適量。8. 遇事,細看細聽,使記憶深刻持久9. 注意明瞭事物信息的內容及特點。六、個人化保健養生新思維由於每個人的遺傳及天生體質的差異很大,保健養生必須講求個人化的養生,才能達到實質上的效果。最近的研究顯示下列各種因素,導致我們對保健食品及各種藥物的反應,差異很大。因此,務必講求個人化的養生術。1. 遺傳疾病:癌症(乳癌、白血病等等)、糖尿病、高血壓等等,家族疾病與遺傳基因多樣型或突變相關連。2. 過敏症,免疫力差,自體免疫疾病。3. 早年型(50-60歲)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小腦脊椎退化症、脊椎側彎硬化症等等。4. 藥物及毒物代謝酶(cytochrome P450)之多型性及差異性。
-
2020-01-31 癌症.肺癌
9成肺癌患者都無抽煙習慣,問題竟出在「油」!醫教弄懂6種油用法
57歲張媽媽,職業是全職家庭主婦,為了家人的健康飲食,堅持每日三餐在家烹煮,避免外食。2年前在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葉處有一處約0.8毛玻璃結節,陸續追蹤其毛玻璃結節成長到1.1公分且結構清晰,後續確診為肺腺癌初期。 「我從來都不抽菸,家人也沒有得過相關的疾病,為什麼我會得到肺癌?」張媽媽一臉驚慌看著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後的影像並詢問醫師。 在醫師進行健檢結果解說諮詢中了解張媽媽的生活型態,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的確會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有幾個生活習慣無形地將她推向高危險族群中。她在日常料理時,並不是每次烹煮都會開啟排油煙機以及習慣等到油熱到煙冒出來再將食菜放入鍋中,要注意的是炒菜所產生的油煙也是一種煙害,吸入身體後可能會導致肺部病變。 衛福部就曾針對過去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研究調查,烹煮時未使用排油煙機的女性,罹患肺癌風險竟高出有使用排油煙機者達8.3倍。「肺癌」已是台灣癌症生率之冠,也是歷年女性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其中罹患肺癌的女性高達9成都沒有抽菸習慣。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表示,由於台灣人飲食習慣,處理食材較喜愛經熱油烹煮後再食用,廚房環境內高溫油煙就是罹患肺癌的隱形殺手,家庭主婦不開排油煙機習慣也相對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並提醒民眾要注意幾點事項:1.保持廚房的通風,每次熱炒料理時務必開啟排油煙機。建議民眾在挑選排油煙機時,可注意馬力及覆蓋率的規格。2.食用油在加溫時勿使其加溫到冒煙狀態。油在開始冒煙時的溫度,就是代表已經無法承受高溫便開始分解、裂變、氧化及產生有害物質了。3.注意食用油的冒煙點,不是所有的食用油都適合任何的烹調方式。高溫煎炒、油炸要使用冒煙點180~200℃或以上的椰子油或玉米胚芽油;中火烹煮可以使用冒煙點160~180℃的大豆油、葵花油;亞麻仁油或菜籽油的冒煙點較低約107℃,建議以涼拌方式料理食材。4.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肺腺癌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的女性,非高危險族群成人,可考慮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肺癌家族史、抽菸、油煙威脅等及有肺癌家族史高危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接受檢查。LDCT可做為肺癌篩的檢有效工具,有機會發現肺癌早期病灶,可偵測到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 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通常等到有明顯症狀如:咳痰帶血或胸痛都已是肺癌晚期,幸好張媽媽有健康檢查的觀念,讓她在肺癌初期無明顯症狀時就被發現,只需手術進行治療,免除接受化療的不適。這也讓張媽媽大呼:「定期安排健康健查真的很重要!早一點發現,早點接受治療,拖到晚了再來治療,難受都是要自己承擔。」●作者簡介_蔡聰聰醫師專長:內科、胸腔暨重症專科 現職: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內科部主任 學歷:菲律賓遠東醫學院 醫學系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特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特約主治醫師中心綜合醫院中心診所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聯安預防醫學診所內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會刊英文顧問中華民國內科,胸腔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延伸閱讀: 喝了人生變黑白!蜆精不能護肝,反而傷肝●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
-
2020-01-29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也吃維他命B群維持體力?醫師提醒這種人別吃
很多人平常都會吃維他命B群維持體力,但補充任何保健食品一定要先詢問清楚,並且記得適量補充就好,千萬別過量。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江坤俊在《東森電視-媽媽好神》節目中指出,如果你是抽菸的男性,又補充很多維他命B群,罹肺癌機率將大增。江醫師所講的,是前幾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癌症預防控制部門的研究,研究指出,和不服用維他命B補充劑的男性相比,服用高劑量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的男性吸菸者,可能增加罹患肺癌風險30%~40%。10年間每天服用超過20毫克維他命B6的男性吸菸者,罹肺癌機率高出未服用者3倍;每天服用55毫克維他命B12的則多4倍。台灣其實很多人在吃維他命B群、維他命C、維他命D…等保健食品,但到底需不需要吃,各方一直有不同論戰。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網站站長林慶順長期以科學研究及數據的角度發表不少相關文章,認為許多保健品「沒有確定的益處,但有可能的傷害」。因此當你要吃任何保健食品前,除了衡量價錢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有無任何相斥之處,可別花了錢又傷了身。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1-23 癌症.胃癌
WHO研究:癮君子手術前 至少戒菸四周
吸菸者該在手術前多久停止吸菸,醫生建議不一,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的最新研究指出,提前戒菸四周的病患術後情況大幅改善,術後感染較少且術後回醫院接受額外照護的可能性較低。該研究作者審核100多篇相關主題研究,希望這項研究的發現能號召外科醫生、麻醉師和醫院行政人員扮演重要角色,說服病患戒菸,包括暫時和永久停止吸菸。該研究共同作者Edouard Tursan D' Espaignet表示,「我們鼓勵全球衛生系統主導病患的戒菸行為」。根據世衛組織,全球吸菸者超過10億人,每年每25人當中就有一人經歷重大手術。在較富裕國家,約16%病患在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開發中國家術後致死率最高可達10%,每個國家比率不盡相同。研究發現,抽菸病患術後爆發併發症的機率是未抽菸病患兩倍多,造成全球醫院重大的負擔。Edouard Tursan D' Espaignet表示,「抽菸不僅對病患不好,也會造成健康服務的分配問題,因為抽菸病患可能再度回到醫院,造成其他病患無法就醫」。研究團隊表示,研究發現提供強大證據讓醫生延後非急迫性手術,讓抽菸病患有更多時間可以戒菸。研究指出,術前一個月停止抽菸的病患,六周後出現併發症比率較低,而四周之外每多戒菸一周,健康結果提升19%。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1-21 醫療.新陳代謝
最新研究出爐 「胖」不再是癮君子逃避戒菸的理由
吸菸會增加心血管負擔,進而造成死亡,因此戒菸是降低疾病風險的最快捷徑,不過不少癮君子發現戒菸過程會變胖,而肥胖也一樣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抵銷戒菸的好處,等於「白戒」,為此,義大醫院神經內科團隊投研究,發現戒菸貼片合併口服戒菸藥物,除能提高戒菸成功率,也能減少戒菸過程發胖風險,研究結果獲國際醫學期刊青睞。義大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謝孟倉為突破戒菸患者的瓶頸,結合高雄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曾秉濤、高雄凱旋醫院醫師李典政及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長杜裕康教授等成立跨領域團隊,投入研究。團隊共分析全球31篇臨床試驗研究報告,研究樣本達5650,平均年齡43.85歲、每天抽菸10到30支、抽菸史半年至3年、身體質量指數(BMI)為7.6。他們使用戒菸貼片合併口服藥物達18到30個月,持續追蹤3年,結果發現能成功戒菸,同時降低發胖風險。這個突破性研究成果獲各界矚目,也獲「世界肥胖醫學會」官方期刊青睞,刊登在「肥胖醫學評論」。謝孟倉表示,以往戒菸患者最常抱怨的是,不抽菸後反而變胖,而肥胖一樣會增加心血關疾病風險,因此戒菸意願大減,但最新的研究成果,已能讓戒菸者不再裹足不前。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1-18 新聞.健康知識+
肺癌元凶藏廚房!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57歲張媽媽,職業是全職家庭主婦,為了家人的健康飲食,堅持每日三餐在家烹煮,避免外食。兩年前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右上肺葉處有一處約0.8毛玻璃結節,陸續追蹤其毛玻璃結節成長到1.1公分且結構清晰,後續確診為肺腺癌初期。但張媽媽從來都不抽菸,家人也沒有得過相關的疾病,為什麼會得到肺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表示,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的確會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有幾個生活習慣無形地將她推向高危險族群中。她在日常料理時,並不是每次烹煮都會開啟排油煙機,以及習慣等到油熱到煙冒出來再將食菜放入鍋中,要注意的是炒菜所產生的油煙也是一種煙害,吸入身體後可能會導致肺部病變。 衛福部曾針對過去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研究調查,烹煮時未使用排油煙機的女性,罹患肺癌風險竟高出有使用排油煙機者達8.3倍。「肺癌」已是台灣癌症生率之冠,也是歷年女性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其中罹患肺癌的女性高達9成都沒有抽菸習慣。 由於台灣人飲食習慣,處理食材較喜愛經熱油烹煮後再食用,廚房環境內高溫油煙就是罹患肺癌的隱形殺手,家庭主婦不開排油煙機習慣也相對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蔡聰聰提醒要注意幾點家庭主婦常常忘記做的事項: 1、保持廚房的通風,每次熱炒料理時務必開啟排油煙機。建議在挑選排油煙機時,可注意馬力及覆蓋率的規格。 2、食用油在加溫時勿使其加溫到冒煙狀態。油在開始冒煙時的溫度,就是代表已經無法承受高溫便開始分解、裂變、氧化及產生有害物質了。 3、注意食用油的冒煙點,不是所有的食用油都適合任何的烹調方式。高溫煎炒、油炸要使用冒煙點180~200℃或以上的椰子油或玉米胚芽油;中火烹煮可以使用冒煙點160~180℃的大豆油、葵花油;亞麻仁油或菜籽油的冒煙點較低約107℃,建議以涼拌方式料理食材。 此外,肺腺癌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的女性,非高危險族群成人,可考慮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有肺癌家族史、抽菸、油煙威脅等及有肺癌家族史高危險族群建議每年定期接受檢查。LDCT可做為肺癌篩的檢有效工具,有機會發現肺癌早期病灶,可偵測到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 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通常等到有明顯症狀,如:咳痰帶血或胸痛都已是肺癌晚期。因此,定期安排健康健查真的很重要,早一點發現,早點接受治療,拖到晚了再來治療,難受都是要自己承擔。  延伸閱讀: 不抽菸也會得肺癌 2件事沒注意很容易就中標 死亡人數僅次肺癌! 肺阻塞3NG用藥行為恐加速惡化 
-
2020-01-17 新聞.健康知識+
口臭原因不只來自口腔 這些部位也可能是問題來源
Q:口臭的原因不單純來自於口腔,消化道問題或鼻炎也可能是元兇?A:正確口臭的真相大部分的口臭主要來自於口腔問題,例如牙齦發炎、牙周病、蛀牙,或是口腔出血或部分腫脹。若不是口腔問題,要懷疑消化道、呼吸道、支氣管擴張、肺部感染,或體內發炎等狀況。若是鼻咽造成的口臭,要判斷是否有萎縮性鼻炎、鼻竇炎、發炎性的扁桃腺炎等。吸菸者吐出來的菸,有時也會被認為是口臭,也要一併列入考量。如何預防或緩解?若確定純粹是口腔問題引起的,那就要請教牙科醫師,留意有沒有刷牙、漱口,讓口腔遠離感染的可能性。若聞到家人有口臭,如前所述原因很多,最好還是就醫找出原因。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人有口臭的不算少,但通常都是別人先發現。有人用檸檬除口臭只是暫時趣味,無法殺菌。刷舌頭、嚼口香糖也不是辦法。找牙科醫師徹底檢查口腔,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鼻腔、鼻竇,還比較實在。(本文選自三民書局出版《快速入門!臺灣人不可忽視的百大病症》)
-
2020-01-15 癌症.肺癌
台大肺癌手術 免插管、傷口小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得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菸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親等到三親等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15 癌症.肺癌
早期肺癌切除免插管 台大讓肺癌門診手術可行性增加
患者接受傳統肺癌手術,需要插管、全身麻醉、切開胸廓或開多孔,才能切除肺葉,術後也要放置胸管引流血水,副作用和後遺症風險較高。現針對腫瘤較小之早期肺癌,台大醫院肺癌團隊結合影像精準定位,發展出「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以靜脈注射做全身麻醉,胸廓只有一個小傷口,術後不用插胸管或尿管。台大「免氣管插管胸腔鏡手術」受到國際矚目,二度受邀到歐洲示範手術,國際專家認為,這種手術方式有潛力提高肺癌門診手術的可行性。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這項技術在台大每年執行超過1100例,其中100例是海外華人慕名而來,相較於傳統手術,新術式只要一小時,切的少但切得準,所以傷口恢復迅速,心肺功能恢復較好,術後發作氣喘比率也較低。避免了傳統胸腔鏡手術插管、使用肌肉鬆弛劑及呼吸器的後遺症,降低病人發生肺炎、心律不整、氣管及肺損傷的風險。陳晉興表示,此手術適合腫瘤在兩公分以下、初次手術的早期肺癌,特別適合氣管小、身材瘦小的東方女性。較不適合用於體型肥胖者、晚期或腫瘤較大的肺癌患者、再次手術的肺癌患者,也不適合。費用方面,目前除了影像定位技術尚無健保給付而需自費兩萬兩千元,其他相關技術都已有健保給付。陳晉興提醒,肺癌是台灣新國病,每年發生人數高達13000多人,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是男女性共同的頭號癌症殺手。改善國家整體肺癌預後的最重要策略,就是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根據美國、歐洲追蹤上萬人長達十年的臨床研究,相較於只做X光或什麼都不做,吸煙者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多活五年。陳晉興建議,50到79歲成年人,如果家族一等親到三等親有肺癌病史或是本身曾經吸菸,屬於中度肺癌風險,最好每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無特殊病史的低風險者,建議45歲以上可每三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至於已確診肺癌者,確診五年內每半年應追蹤一次,五年後則應每年追蹤一次。
-
2020-01-14 科別.腦部.神經
中壯年族群忽略三高 冬季成腦中風發病高峰
60歲的馬先生10年前從事廚師工作,平常有吸菸習慣,冬季某天上班時突然四肢無力、冒冷汗、喘不過氣,同事趕緊叫救護車送他到急診,檢查發現腦幹血管阻塞,經住院治療與癒後復建,雖肢體功能恢復9成,語言功能也正常,但因腦幹吞嚥中樞神經受損,喪失吞嚥功能,10年來只能以鼻胃管進食,也無法再當廚師了。台灣冬季溫差大,人體血管受刺激強烈收縮,血壓驟然升高,一旦超過人體適應力時,就容易誘發血管破裂、導致中風。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國瑋說,除了三高問題,壓力、經常熬夜及酗酒吸菸等不良因素,近幾年中壯年中風比例明顯增加,入冬後「爆斷腦筋」的中壯年患者更增加1成。另名54歲蜀先生是公司主管,一天工作10多小時,某天早上7點半抵達公司後,在開晨會前昏倒,到急診時身體右側手腳無力,以血栓溶劑救治後住院治療,雖在黃金3小時內就醫,但檢查發現他有三高情況,血管破裂出血傷及腦神經纖維,半癱的他努力復健半年,仍須拄著四角拐杖行動,病發後3個月更慘「被」退休,只好跟公司打退休金官司。51歲的胡先生則是操作高空吊車的司機,一上工作台就是一整天,吊車內狹窄悶熱,夏天為減少排尿次數很少喝水,冬天也常忙到忘了喝水,入冬某天早晨,他一上工作台就頭暈嘔吐,就診發現右側手腳輕微無力,電腦斷層顯示是腦血管梗塞,治療後一年努力復健,功能恢復8、9成,但復健期間也被迫辭職不續聘,為此跟公司打官司才拿到資遣費,目前只能打散工、無法從事全職工作。洪國瑋表示,出血性腦中風發病的尖峰時段,約在早上6點到中午間,正好與上述3位患者的情況相符,這群中壯年族平常身體沒有特別情況,加上生活忙碌忽略了自己的三高問題,一旦低溫、壓力、睡眠不足、菸酒等因子累積,衝擊腦血管循環,血壓飆高導致腦血管破裂或梗塞,就中風了。洪國瑋說,腦中風先兆為突然頭痛、頭暈、嘔吐、口眼歪斜、言語不清,應警覺並及時就診,當腦血管多處破裂時,則會昏倒、肢體麻木、半身無力不遂、智力障礙等表現,須盡速就醫以減輕後遺症。平時也應注意防寒保暖,適當運動與補充水分,遠離菸酒、並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和膽固醇,減少血管病變發生。語聽吞嚥治療中心副主任曾偉誠表示,腦中風時,因為控制口、咽、喉、食管的腦皮質損傷、延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可能造成吞嚥障礙或喪失,咀嚼肌、舌肌、咽喉、會厭部的肌肉運動困難,須借助鼻胃管餵食提供身體足夠營養,因為從鼻腔通到胃的管路,因而有「象鼻人」稱號。曾偉誠說,鼻胃管在中風急性期可維繫生命,慢性期則藉由康復、進食訓練及備餐技巧,配合治療師指導安全進食方法,可促進吞嚥功能恢復,約有8成中風患者最後可以成功移除鼻胃管。該院聽語吞嚥中心今年獲SNQ國家品質標章(醫院特色醫療組)認證,已培訓超過500名指導員,以減低置放和移除鼻胃管為目標,提高病患生活品質。
-
2020-01-11 名人.醫院也瘋狂
醫院也瘋狂/吸菸致癌 為了健康不要再想想啦!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1-11 科別.精神.身心
「30元換1條命」 提高最低薪資 能讓自殺率降這麼多
提高最低薪資標準不僅可改善生活,還可救人性命;「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9日刊登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擁有高中畢業文憑的18至64歲群體中,提高最低薪資可以降低他們的自殺率,最低薪資提高一美元(約新台幣30元)的自殺率是3.4%,而沒有提高則是5.9%。聯邦勞工統計局上月的報告說,美國企業的自殺問題嚴重,2018年發生304宗職場自殺事件,比上年增多11%,為26年前開始統計以來最高。愛默蕾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全國50州與華府1990年至2015年的資料,發現提高最低薪資可降低自殺率;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可幫助受教育少、但精神疾病風險高的低收入階層,以降低他們的自殺率。自殺者通常都是因為感到絕望,儘管近年來經濟增長強勁,但可預防的死亡卻增多,包括與自殺、酗酒和用藥過量有關的死亡,成為美國人均壽命連續三年下降的主要因素。自1938年以來,美國的自殺率升至最高。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人員去年公布報告指出,在高中文憑以下的群體中,最低薪資提高10%,可降低自殺率3.6%。其他的研究報告也發現,提高最低薪資還可降低吸菸率、新生兒肥胖率和員工請病假的比率。愛默蕾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試圖說明提高最低薪資的意義,因為經濟長期拮据影響人的福祉。29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最低薪資高於聯邦7.25元的最低標準,過去兩周,另有20個州也制定出更高的最低薪資標準。如果只領聯邦最低薪資,員工一年收入1萬5080元,低於二口之家1萬6020元的聯邦貧困線標準。聯邦參院經濟委員會公布報告說,20世紀初以來,美國因絕望而死的人增多,死亡率比其他類別的死亡都高,決策層應把重點放在用藥過量氾濫上,而不只是經濟。參院經濟委員會主席麥克·李的發言人表示,他們注意到有研究報告說,在最低薪資高於聯邦標準的州,自殺率也較低;但這一結論意味著如果聯邦提高最低薪資,而各州的標準不變,那麼各州的自殺率就會升高。他說,也有人建議或可通過取消聯邦最低薪資標準來降低自殺率,但他認為這是無稽之談。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1-09 癌症.其他癌症
早期鼻咽癌做放療 五年存活率80%以上
一名中年男性長年吸菸,去年洗澡時發現右頸部有一腫塊,合併鼻涕血絲,醫師確診鼻咽癌第四期。所幸經適當前導性化學治療,及後續合併化放療等療程,才讓腫瘤獲控制未擴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連銘渝指出,患者到院時安排鼻咽內視鏡及鼻咽切片檢查,再接受頭頸部之磁振造影檢查及全身正子攝影後,確診為鼻咽癌,當下全家人都難以置信。其實鼻咽癌是亞洲人特有的癌症,如韓國男星金宇彬、馬來西亞羽球世界球王李宗偉等,都是鼻咽癌患者。根據台灣國內最新統計,每年約有16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癌症發生率之第12位,一般而言,男女比例約3比1。他說,鼻咽癌好發年齡為40至50歲,甚至有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發生原因是多重原因構成,如家族病史包括遺傳因子、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如小時候常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抽菸或工作環境之空氣汙染長期刺激等有關。不過,鼻咽癌細胞對放射線治療反應良好,屬早期的第一、二期5年存活率80%以上,而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或後遺症,也隨放射線治療儀器及技術的進步而明顯減少。台灣癌症登記報告中,新診斷的鼻咽癌病例中,有60%以上就已是第三、四期,但針對局部晚期的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同時合併化學治療,不但可增加存活率,也可降低如肝、肺、骨骼等遠端轉移的機率。連銘渝也分享最新大型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適當的前導性化學治療搭配後續同步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率,三年存活率高達九成。雖然有血球降低及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但症狀大多屬於可控制的範圍,八成以上的患者都能完成前導性化學治療療程。他提醒,除了少數病人在初期就發現遠端轉移,使病情較難控制外,鼻咽癌已非不可治癒的絕症。即使是局部晚期的患者,經過正規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後,病人多數不但腫瘤病情能受到控制,甚至可以恢復原有的正常作息及工作。不過治療後少數病人仍有可能復發,故5年內仍不可掉以輕心,務必定期回診追蹤。
-
2020-01-08 癌症.肺癌
醫界建議:肺癌LDCT篩檢 納4大風險群
肺癌長年蟬聯我國癌症死因之首,超過六成患者一確診就達晚期。為求早期發現,國內四大醫學會進行本土1.2萬人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LDCT)計畫並參考文獻,歸納出四大高風險族群,包括菸齡逾30包年(每天一包逾30年)、有三親等內家族史、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與特定肺部疾病患者,可能適用LDCT篩檢肺癌,建議衛福部國健署考慮納為篩檢補助對象。過去肺癌並無有效的篩檢工具,2011年發布的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NLST)翻開新頁,該試驗顯示重度吸菸者進行LDCT篩檢可降低兩成肺癌死亡率。然而,台灣患者半數並未吸菸,因此政府與醫界致力找出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與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近年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納入對象大致為55歲至75歲間無吸菸史、有三親等內家族史、二手菸史、肺部疾病史(肺結核、肺阻塞等)或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者。其中的高危險族群,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定義為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或煮食頻率指數大於或等於110;所謂煮食頻率指數,是七分之二乘以「一周煎炒炸天數總和」再乘以「煮食年」。台灣肺癌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2019年度的報告近日出爐,1萬1177例篩檢者當中,有2.42%的人罹患肺癌,比美國NLST研究的篩出率1.03%更高,且被篩出的患者達94.8%是第一期以內肺癌。因此,研究團隊傾向建議國健署將這項研究與過去文獻觀察到的四大高風險族群納為篩檢補助對象。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李岡遠表示,上述計畫會持續到明年結束,除持續追蹤受試者的罹癌情形,受試者的檢體也會被送至國衛院與中研院作基因分析,未來會有機會替國人解答,為什麼台灣超過半數肺癌患者不吸菸卻罹病。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1-08 癌症.肺癌
國健署:LDCT篩檢有利有弊 3月先推醫病共享決策指引
針對醫學界建議官方考慮補助四大肺癌高風險群作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國健署表示,LDCT篩檢有利也有弊,官方尚未決定是否補助篩檢,不過今年3月將優先推出醫病共享決策指引,載明這項檢查的適用對象與優缺點,供民眾參考。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LDCT是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一種,對偵測小於一公分的肺部結節有高敏感性。但根據美國大型試驗,即使是重度吸菸者去作這項篩檢都具高度偽陽性,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另外,作一次胸部電腦斷層暴露到的輻射量相當於照80至120張X光片的輻射量,LDCT則降至八至十張X光片,雖然後者低出許多,但如果不是高風險族群去作檢查,是暴露在不必要危害。林莉茹表示,國健署將參考國際作法,優先推出肺癌篩檢的醫病共享決策指引,內容包括哪些人適合作這項檢查、檢查益處與壞處等,提供民眾與醫師共同討論的工具,預計今年3月正式公布。至於未來是否考慮由官方補助高風險群篩檢,林莉茹說尚未決定。肺癌初期往往症狀並不明顯,林莉茹表示,如果持續咳嗽而且未見好轉、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就要警覺可能是肺部的求救訊號,及早就醫接受評估。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1-08 癌症.肺癌
肺癌篩檢 醫界初步建議官方補助四大高風險群
肺癌長年蟬聯我國癌症死因之首,超過六成患者一確診就達晚期。為求早期發現,國內四大醫學會近年進行本土1.2萬人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LDCT)計畫,並參考文獻,近日歸納出四大高風險族群可能適用這項篩檢,包括菸齡逾30包年、有三等親內家族史、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與特定肺部疾病患者,建議衛福部國健署考慮納為篩檢補助對象。過去肺癌並無有效的篩檢工具,2011年發布的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NLST)翻開新頁,該試驗顯示重度吸菸者進行LDCT篩檢可降低兩成肺癌死亡率。然而,台灣患者半數並未吸菸,因此政府與醫界致力找出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與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近年執行「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納入對象大致為55歲至75歲間無吸菸史、有三等親內家族史、二手菸史、肺部疾病史(肺結核、肺阻塞等)或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者。其中,油煙暴露達一定程度定義為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或者煮食頻率指數大於或等於110。煮食頻率指數等於2/7乘以「一周煎炒炸天數總和」乘以「煮食年」。台灣肺癌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2019年度的報告近日出爐,1萬1177例篩檢者當中,有2.42%的人罹患肺癌,比美國NLST研究的篩出率1.03%更高;且被篩出的患者達94.8%是第一期以內肺癌。因此,研究團隊傾向建議衛福部國健署將這項研究與過去文獻觀察到的四大高風險族群納為篩檢補助對象。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李岡遠表示,上述計畫會持續到明年結束,除了持續追蹤受試者的罹癌情形,受試者的檢體也會被送至國衛院與中研院作基因分析,未來會有機會替國人解答為什麼台灣超過半數肺癌患者不吸菸卻罹病。
-
2020-01-08 癌症.肺癌
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更勝「癌王」 免疫治療現治療契機
說到「癌王」,許多人想到的是發現不易且存活率低的胰臟癌。但醫師認為,小細胞癌肺癌不但惡化快、易復發,且過去20年治療無進展,五年存活率低於胰臟癌,才是「真正的癌王」。所幸,隨著免疫治療日趨成熟,透過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方式,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出現曙光。台北醫學大學人體研究處處長李岡遠表示,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其中小細胞肺癌的發生率約10%,每年罹癌人數約1000多人,其五年存活率僅6%,低於五年存活率9%的胰臟癌。李岡遠說,小細胞肺癌的原因主要有四大特徵,包括發現時多為晚期,且96%不適合進行手術、癌細胞易轉移、癌細胞增生快,約30天便增生兩倍,以及治療後容易復發。然而過去肺癌出現新的治療進展,包括標靶藥物的進化,多是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尤其是其中的肺腺癌。小細胞肺癌則將近20年沒有新的治療進展,以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僅一開始反應好,能夠縮小腫瘤,大部分患者半年後便會復發,且復發後「兵敗如山倒」,無有效治療方式,近六成患者無法存活超過一年。但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陳崇裕表示,隨著免疫治療的發展,小細胞肺癌也出現治療的契機。由於小細胞肺癌的腫瘤突變負荷量高,容易被自身免疫細胞認出,因此免疫療法是可行的治療選項。陳崇裕表示,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後,已存活超過1.5年;未來也將持續追蹤研究,存活期有機會再提升。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則表示,小細胞肺癌主要和吸菸有關,因此長期抽菸、有肺炎家族病史等高危險族群,建議定期做地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並戒除菸酒。若不幸罹患小細胞肺癌,也不要失去治療信心,化療併用免疫療法可使病症獲得更好的控制。然而由於小細胞肺癌於2019年才納入免疫療法的適應症,健保未給付,每個月需自費十幾萬,因此陳育民也呼籲政府將小細胞肺癌納入健保給付。
-
2020-01-02 新聞.健康知識+
養成10大生活好習慣 遠離空污預防肺癌
身處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中,高尚志提醒,除了政府擬訂對策打擊空污,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中落實防護措施,他提出減少空污影響健康的的10大生活習慣,請務必跟著做,得以降低環境對健康的影響,預防肺癌的發生。對策1 保持室內潔淨有空氣污染疑慮時勿過度掃地清潔,也不宜使用吸塵器,以免揚起的灰塵惡化室內空氣;用濕拖把拖地,則有助於減少這類揚起的灰塵。家中使用空調、加濕器、空氣清淨機,也能明顯降低PM2.5的濃度。對策2 培育植物植物的葉片能夠吸收有害氣體,以及吸附PM2.5,還能產生對健康有利的氣體。對策3 霧霾天氣少開窗、避免出門有霧霾的天氣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險時刻,最好不要出門,也不宜晨運,否則可能誘發病情。此外,別忘了選擇合適的時間開窗通風,例如中午室外污染緩解時;不可全天關閉門窗,否則室內污染可能更嚴重。對策4 減少室內PM2.5污染源燒烤、火爐、煤氣、暖爐、蠟燭以及任何其他燃燒的事物(焚香、蚊香、吸菸)等,都要避免。對策5 外出戴專業防塵口罩一般常規口罩防不了PM2.5,因為懸浮微粒太細小。KN90、KN95、N95級別的防塵口罩才能有效過濾這類細微顆粒。對策6 避免煎、炒等烹飪方式這類作法易產生大量油煙,污染室內空氣,建議在家烹飪多用蒸、煮等方式。對策7 實踐社區環保利用植栽美化社區、隨手節約用電、多搭大眾運輸工具、確實執行汽機車定期檢驗、祭祀不燒金焚香、不燃放鞭炮等,舉手之勞做環保,都是讓生活更美好的方式。對策8 校園體育課場所校園體育課,空污嚴重時應改於室內。因此,學校宜設置體育館,並加裝空氣過濾裝置,以備空氣污染嚴重時作為體育課等活動場所。對策9 兒童應注意日常絨毛玩具的表面灰塵、細菌和塵蟎多,儘量別在家中擺放,或讓孩子把玩,若真的需要,請經常清洗、曝曬陽光。對策10 撘乘大眾運輸工具最放心空氣污染嚴重時,上班族儘量別騎自行車、電動車出門,改利用大眾運輸工具較安心。此外,上下班時間的交通空污最嚴重,須作好個人防護,並讓小孩遠離污染嚴重的交通幹道。高尚志建議,務必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的5大愛肺守則。攝取足量且多色蔬果的「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以及定期篩檢,確實做到整合性防癌,積極照顧自己的肺部健康。
-
2019-12-30 橘世代.健康橘
長出白髮的6大原因 注意!有可能是健康出問題
隨著年齡漸長,每個人遲早都會逐漸成為銀髮族。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皮膚科助理教授艾德爾曼醫生說,頭髮何時變灰白,密碼藏在基因裡,有極少案例,頭髮變白是因為健康亮紅燈。●冒出白髮年齡和遺傳有關頭髮何時變灰白和基因有關。如果父母和祖父母頭髮比較早變白,你可能也會如此。艾德爾曼說:「我們出生時,身體就已編排了這些訊息,並開始它的進程」。●種族和性別也和銀髮有關美國在2011年有項研究分析顯示,白種人約在30歲中期開始冒出灰白髮,亞洲人是30歲晚期,非裔美國人則是40幾歲時。艾德爾曼教授說:「平均而言,世界百分之50的人口在50歲時,頭髮會有一半灰白」。性別也有影響。美國史威格皮膚科集團創始人、紐約皮膚科醫生史威格指出,一般來說,女性會比男性晚5年出現白髮。●極少案例中,頭髮變白是因為健康亮紅燈艾德爾曼說,頭髮變灰白是自然進程,僅極少數的狀況是因為健康亮紅燈。醫學上而言,維生素B12缺乏症、貧血、腦下垂體或甲狀腺問題,可能會引發頭髮變灰白症狀。●抽菸會讓白髮提早冒出研究顯示,抽菸和30歲就「少年白」的相關性顯著。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2○1○年的研究發現,吸菸者頭髮過早變灰白的機率是不抽菸者的2.5倍。●壓力和白髮不一定有關《科學美國人》雜誌指出,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日常生活壓力或創傷和長出白髮有關。然而,史威格說,壓力荷爾蒙或許會影響頭髮裡的黑色素細胞,進而長出白髮。艾德爾曼說:「沒有人會一夜白頭,但壓力會導致掉髮」。●冒白髮年齡和壽命無關史威格和艾德爾曼一致同意,年輕時就長出灰白髮不代表壽命比較短。沒有臨床證據顯示冒出灰白髮會影響壽命。紐約時報報導,丹麥1998年一項追蹤兩萬名男女的研究發現,「無論年齡或性別,壽命和頭髮斑白及禿頭程度無關」。●體毛斑白速度通常比頭髮慢身體、鼻子、臉、胸和陰部毛髮變灰白的速度,與頭髮不同。艾德爾曼和Medline生物醫學數據資料庫表示,大多數人的體毛通常比頭髮較慢變灰白。●長出灰白髮後很難重新變黑艾德爾曼說,除非是因疾病導致頭髮班白,痊癒後頭髮才會重新變黑,「例如,有些人出現暫時掉髮狀況,稱為圓禿,新髮剛長出來時或許是白髮,直到頭髮黑色素細胞趕上新髮生長速度,頭髮就會重新變黑」。【延伸閱讀↘↘↘】。如何染髮不傷身? 醫師教你染髮小撇步。熟齡掉髮原因與預防對策總整理。美的觀念在改變 銀髮,是一種時尚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30 癌症.頭頸癌
紅唇族少了 口腔癌新增個案卻增2倍
癮君子、紅唇族皆是罹患口腔癌的高危險族群,但近年我國抽菸及嚼檳榔人數逐年減少,口腔癌新發生個案卻逐年增加,廿年間每年新增從二千多人攀升至七千多人,罹癌人數則是增加兩倍。專家分析,罹患口腔癌人數增加不是有新的危險因子,而是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有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直到現在才發病。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吸菸行為調查」及「健康危害因子監測調查」顯示,自八十六年實施及九十八年修正菸害防制法以來,吸菸率由九十七年的百分之廿一降至去年的百分之十三,大幅減少四成;國人成人嚼檳榔率也逐年下降。但從癌症登記統計卻發現,我國口腔、口咽及下咽癌新增個案從八十五年的兩千兩百多人增至一○五年的七千八百人;其中,四十至六十四歲族群每年發生個案數也不斷上升,廿年內從一千四百廿八人增至五千六百十六人,占總新增個案七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推測,目前新增個案數是當初政府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事隔多年現在才發病的患者。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也認同該推測,研判這波高峰期過後,未來發生人數會快速下降;他表示,民眾若想預防口腔癌,除了戒菸、戒酒、戒檳榔,建議可施打HPV疫苗,主因是口腔癌中的口咽癌形成與HPV病毒有關。政府也在規畫如何讓無篩檢習慣的高危險群主動走進診間,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強調,在專業醫師檢查下,口腔癌非常容易發現癌前病變,提醒卅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者,可多利用每二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
-
2019-12-29 新聞.科普好健康
類風濕性關節炎 跟吸菸有關?
吸菸增加肺癌及心血管風險已是共識,最新研究顯示,吸菸跟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密切相關性。慢性關節炎成因複雜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關節炎,成因多樣而複雜,從遺傳、感染、荷爾蒙到環境,都是可能的致病因子。如果無法及時治療緩解,可能造成關節不可逆變形,甚至有關節外器官損傷。因此,早期診斷並積極治療是目前的準則。以抽血檢驗,除了類風濕因子外,新一代抗CCP抗體可以偵測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而環境影響因素,吸菸是目前最受關注的議題。吸菸是重要危險因子早在1978年牛津大學研究即發現,吸菸女性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2010年學者以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指出,男性吸菸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未吸菸者2倍,女性則為1.3倍。除此之外,遺傳研究也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家族出現第二個個案的風險分析,吸菸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影響自體免疫抗體吸菸為什麼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近期研究分成幾個部分:第一個是吸菸增加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氧化壓力與自由基相關,自由基會促使發炎反應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吸菸過程中包括焦油及揮發物質氧化壓力,這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扮演一定角色。第二個研究重點在於自體免疫抗體(autoantibodies),這是近年來最被重視的機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出現對抗瓜氨酸化胜肽(citrullinated peptide)的抗體是已知的重要致病機轉,近期研究也證實吸菸會激化對抗瓜氨酸化抗原產生自體免疫抗體。也是連結吸菸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最有力的證據。既然,吸菸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戒菸會不會得到好處?2019年11月剛發表的風濕病期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國家醫院風濕科及脊椎中心醫師Dr. Ida K以吸菸為主題,分析美、英、荷、西、加、挪威等10國的世代研究,收案3331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依吸菸史分類,1012位已戒菸、887位仍吸菸中、1412位從未吸菸。有家族史者風險更高平均追蹤3.5年,期間有235例心血管疾病發生。收案時,仍吸菸組的中高疾病活動度病患數高於戒菸組及從未吸菸組。以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分析(血壓、脂蛋白等),從未抽菸、已戒菸及仍抽菸三組、危險因子呈階梯狀差別,從未抽菸組最少,仍抽菸組最多。至於戒菸組及從未抽菸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也顯著低於仍抽菸組。戒菸組則與從未抽菸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相當。結論是吸菸者會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率,如果有家族史者風險更高。已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戒菸可以降低疾病活動度,也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因此,菸害防制推廣應擴大到全民,尤其是關節炎病患。
-
2019-12-26 科別.心臟血管
癮君子洗腎猝倒見異象 醫護救回一命決定戒菸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今天為一位在醫院洗腎的病友「慶生」,主治醫師吳靜如和醫護人員送上向日葵,祝他離開黑暗,迎向重生及美好的未來,更能如同向日葵般開心地有著微笑人生。男子洗腎時猝倒無心跳呼吸,經急救並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後恢復良好。他透露急救和手術過程中失去意識和意識不清的時候,一度看見「異象」,包括過去洗腎時熟識的醫護人員,當時這些人不在他身邊,從鬼門關前掉頭命被救回來,他決定徹底戒菸。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心臟內科吳靜如醫師表示,這位男性病患53歲,長期吸菸,有洗腎、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疾病,曾因冠狀動脈疾病合併急性心肌梗塞接受支架置放手術。患者洗腎時突然失去意識無心跳呼吸,醫師研判為急性心肌梗塞復發,經心肺復甦術急救後,心電圖顯示有惡性心室顫動,合併嚴重心因性休克。心臟內外科團隊立即搶救,緊急置放經皮心肺功能維生輔助系統(小葉克膜)後,接從桃園分院轉至台北榮民總醫院進行緊急冠狀動脈支架置放等心導管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也順利脫離呼吸器及心肺維生輔助系統,目前仍在桃園分院常規洗腎中。吳靜如指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最近10多年心臟疾病持續盤踞國人10大死因之第2位,107年死亡人數高達2萬1569人,較106年上升4.5%。國人普遍瞭解吸菸可能導致癌症,但不可輕忽的是,吸菸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吳靜如說,香菸含有許多可能危害心血管疾病的物質,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以及自由基等,會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導致發炎反應,增加氧化壓力,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提高血管栓塞的機率。根據統計,吸菸的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比吸菸的人增加50%,吸菸者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若仍持續吸菸,未來再次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戒菸者的近三。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若戒菸,也可減少36%死亡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統計,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男性病患中,74.5%曾經吸菸,在發病後仍持續吸菸者更高達38.5%。若病患能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立刻戒菸,再次梗塞的風險能降低到與非吸菸者相同。戒菸對於降低心肌梗塞之復發非常重要,卻容易被一般民眾忽略。吳靜如醫師建議心血管病患戒菸,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友,可至各醫療院所之戒菸門診就診,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二代戒菸服務,或政府設立之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關懷諮詢,提高戒菸成功率。吳靜如醫師呼籲,為了您的健康,再次叮嚀有菸癮的民眾,吸菸傷肺又傷心,戒菸,要從「心開始」。
-
2019-12-2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成長最快速的癌症,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每年新增罹癌人數最多,一年逾1萬5千人得病,連續8年蟬聯國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平均每35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不過,只要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及存活率很高的癌症。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楊靖國指出,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就要提高警覺;另外,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日常生活久坐少動,以及肥胖、吸菸,也都是好發族群。  此外,正常的腸道為粉紅色的平滑組織,而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組織變化。早期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超過1公分的大腸息肉,就可能感到腸胃不舒服,甚至造成出血現象。 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因為大便形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痛、腹瀉、解血便等身體不適情形,接受大腸鏡檢查而發現大腸息肉;或是50歲以上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 預防勝於治療,楊靖國分享7招避免大腸息肉上身: 1、少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紅肉及加工食品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會延長食物消化時間,增加大腸息肉發生機率。 2、多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及全榖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天天五蔬果加速糞便排出、預防便秘,預防產生大腸息肉。 3、規律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以上,有助腸道蠕動,降低大腸息肉發生。 4、正常作息:養成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晚睡熬夜、吃宵夜,減少內分泌失調及腸道負擔。 5、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6、50歲前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者,建議至少在50歲時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可透過窄頻光照射觀察息肉微血管狀況。依據微血管分布狀態,評估為良性或惡性,再進行息肉切除並送病理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7、曾切除腺瘤性息肉者定期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良好者,建議每2~3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異常者,建議依照醫生指示,密切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延伸閱讀: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做大腸鏡檢查防癌 事前2準備一定要做到才有用 
-
2019-12-24 養生.家庭婚姻
家有嬰兒公公還抽菸!她請丈夫溝通一下…隔天更火
一名人妻在網路上怒PO文「抽煙的人真的有夠自私的」,因為公婆家正在裝修,因此公婆搬過來借住一個月,因為家裡有寶寶,搬進來之前有先講過不能在家裡抽菸,結果第一天,公公竟然就跟搬家工人直接在客廳裡抽菸,讓媳婦當場傻眼。原PO當下沒有講什麼,讓老公去跟自己的爸爸溝通,老公說「有講了」。隔天,原PO起床要收衣服、曬衣服,卻看到陽台的畚斗裡有煙灰,寶寶的衣服晾在一旁,沾染新鮮的二(三)手菸。讓她更加火大,表示「完全不管我的寶寶耶,抽煙的人真的有夠自私的,只管自己爽,影響到家人都不管,煩死了。要爽去外面抽菸區抽到爽死我都不管,一定要在家裡害人嗎?」 網友們看了也認為,會危害家人健康的行為,講不聽、沒改善的態度實在很不OK,「沒禮貌也該關心一下自己的孫子吧」、「有些長輩真的為老不尊!都不理會良好溝通達成的協議。」、「可以把禁止吸菸貼到他們臉上嗎?」因為原PO也回覆留言,表示自己為了孩子的健康,今天已經得罪了(公公),就算要被說「惡媳婦」也無所謂。其實,不少老菸槍戒不了菸,就算在自家陽台、電梯、大樓、公車上,只要有抽菸的習慣,味道經常久久不散。而有些抽菸的人,最常抱持以下三個迷思:1. 「我在陽台抽菸,抽完才進去。」但是,即使菸味散去,人眼看不到的毒性微粒,會殘留在吸菸的環境中,至少長達3個月,所以沒在家人與孩子面前抽菸,不代表不會影響他們的健康。2.「 外面汽機車排放的廢氣更毒。」如果會講這句話,代表抽菸的人自己也知道菸味有毒,關於這些生活中的必要之惡,怎麼比也比不完。一碼歸一碼,就事論事比較實在。3. 「抽菸的人也有人權。」在不會損害他人的權益之下,是可以吸菸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公園有人在抽菸,媽媽就要把小孩抱走;陽台、騎樓抽菸,鄰居只好緊閉窗戶。這就是為什麼在日本要設置吸菸室,而非室外隨便一個地方,都可以讓人哈菸。 為了下一代的福祉,為了家人的健康,也為了自己的肺,最好的方式就是戒菸!就算癮君子一時之間戒除,但是,開始戒菸之後的身體變化,絕對是值得的。根據健康傳媒,白映俞醫師指出,觀察抽菸的人在一天24小時禁菸的身體變化,發現血壓有降低了一些,血中一氧化碳濃度已經降低回正常範圍。戒菸4周後,心血管、肺部已經得到改善,不再那麼緊繃,運動能力增加,比較不會那麼容易疲累、氣喘吁吁。在戒菸來到5年後,與繼續抽菸者相比的話,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已大幅降低。有戒菸需求的人,可以諮詢戒菸門診,或撥打衛服部的戒菸專線0800-636363。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19-12-20 性愛.性福教戰
騎車有益健康…但可能會害男人不舉、造成不孕症
自行車向來被認為是良好的耐力運動,有許多長期健康益處; 但是,最近在性學期刊上的研究報告,讓喜歡騎車的人重新思考這項運動對性障礙的影響。這項調查研究中,收集了有關人口統計學的數據,包括年齡、種族、體重指數(BMI)、吸菸狀況,還有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關節炎等。外加騎行經歷,每周騎車平均距離、花費時間、以及每月3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次數。還收集了有關使用防護服,包括鞍型、鞍墊、騎行短褲以及騎手是否專業適合其自行車的類型和尺寸。目的是要評估騎自行車是否會影響性功能,結果發現:1,騎車可能讓你不舉。以相同年齡的非騎自行車者來比,騎自行車者性勃起障礙發生率為13.1%。一般人則為5.6%。若是每周騎車超過3小時,不舉的風險增加1.72倍,陰莖麻木感發生風險為50%。可能是因為車座對男性陰部組織產生壓迫所致。2,可能造成不孕症。男性陰囊獨特的生理構造是睾丸所處的環境比體溫低,在這種情形之下精子才能健康發育。在騎車的過程中,不但要承受車座的壓力,還會和車座反覆摩擦,導致陰囊溫度也升高,影響精液的質量。3,女性也會有性功能障礙。這項研究結果發現騎自行車對女性的性功能,也產生了生殖器麻木或生殖器疼痛的感覺,而且騎自行車的女性出現性高潮障礙、排尿困難、外陰麻木和疼痛等問題。
-
2019-12-19 科別.兒科
2月大男嬰唇色發黑急送醫 確診法洛氏四合症
新竹一名兩個月大男嬰近日因全身皮膚發藍、唇色發黑緊急送醫,經醫師檢查發現,男嬰症狀為法洛氏四合症,若未及時就醫,可能引發酸血症而導致器官衰竭最終死亡,所幸男嬰母親及時發現送醫,經搶救已無生命危險。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醫師賴俊維表示,法洛氏四合症是最常見的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該男嬰送院時,雖有2個月大,體重卻僅3公斤多,皮膚發藍、唇色發黑具有發紺現象,儘管努力呼吸,血氧卻仍不足,檢查後發現男嬰心臟除右心室出口狹窄外,左心室與右心室間有一個直徑0.6公分的缺口,導致缺氧血進入主動脈,為典型法洛四合症。賴俊維指出,法洛氏四合症包含4種異常,心室中隔缺損、主動脈跨位、右心室出口阻塞、右心室肥大,患有該病的嬰兒通常必須先進行人工血管分流手術,或肺動脈氣球導管擴張術來增加其肺部血流,待養大讓體重到達8至10公斤之後再進行完全矯正手術。根據衛福部歷年心臟疾病死亡人數資料顯示,在去年每十萬人口就有21名0至1歲的嬰兒因心臟疾病而死亡,死亡率達11.9%。賴俊維說,發生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除了特定染色體或基因異常,也可能與孕期病毒感染、特定藥物、菸酒的使用有關。此外,受孕前父親的菸酒使用習慣也被證實與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有關。若準爸媽有吸菸的習慣,或準媽媽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下,會顯著增加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有研究顯示,如果準爸爸在受孕前3個月有飲酒習慣,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比沒有飲酒習慣的夫妻高出44%;若準爸爸的單次飲酒量超過5罐350cc的啤酒,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更提高至52%。賴俊維提醒,若父母發現嬰兒養不大或吃不胖,且有呼吸費力的情形,應盡速就醫,透過新生兒心臟超音波檢查,幫助嬰兒及早正確診斷出先天性心臟病;此外,嬰兒出現膚色發藍唇色發黑、呼吸時胸骨凹陷等突發性缺氧症狀時,可將嬰兒側躺擺出以膝觸胸的蝦米狀姿勢,並立即送醫,先天性心臟病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異常,唯有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預防大腸癌上身 醫師:這個季節糞便潛血檢查最準確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6年癌症登記,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平均每天約41人罹患大腸癌,全年死亡人數約5700多人。篩檢發現患者 占三分之一其實,大腸癌可以預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大便帶血或體重減輕等,多數已非早期。不過,大腸癌與年齡、人口老化、生活環境、飲食西化、家族史、缺少運動、吸菸等因素有關,可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邱瀚模說,台灣每年新發生1萬5千名大腸癌患者中,透過篩檢發現占三分之一,呼籲50歲至75歲民眾把握機會,每兩年接受定期篩檢。定期篩檢率若年提升到五成甚至七成,大腸癌死亡率可望降到更低。若檢出疑似大腸癌,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治療並定期追蹤,存活率相當高。50-85歲好發 有家族史傾向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瘜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罹癌機率會增加;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比非吸菸者高。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高危險群 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邱瀚模說,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國人飲食西化又愛吃夜市食物,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加工品多 吃素未必能防腸癌那麼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兩大檢查 揪出腸癌1.糞便潛血檢查夏季高溫 檢體陽性率下降時序已入冬,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今年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完整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
-
2019-12-12 新聞.健康知識+
令你生病甚至死亡 美國抗癌名醫指出損害健康的關鍵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作者李維麟】破壞DNA的威脅不幸的是,我們的世界對DNA來說充滿了危險。許多外在因素會造成威脅,因為它們會干擾和破壞我們的原始碼。雖然許多危險是工業所產生,但不是所有的威脅都是人為導致。對DNA最有害的因素之一,事實上就是紫外線輻射-陽光。當你外出時,你總是記得擦上防曬乳嗎?研究已經顯示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會穿透皮膚,如果沒有保護,每小時能夠造成我們的DNA產生十萬個病變。在沙灘上做完日光浴回到室內後,不代表對DNA進行的攻擊已經結束。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科學家已經證實即使在經過陽光曝曬後,損傷仍持續發生。皮膚中的黑色素(melanin)可以使你變黑和吸收輻射,它實際上會透過一種稱作化學激發作用(chemiexcitation)的過程去儲存能量。一旦你在室內,被抑制的能量就會釋放出來,然後繼續在皮膚細胞中引起DNA的突變損害長達三個小時以上,縱使你不再接受太陽照射而且室內涼爽。當然,在沙灘上曬黑可能對健康有害,但是還有其他陰險的方式可以讓你的DNA受到太陽的破壞。如果你曾經在早上通勤時,陽光穿透擋風玻璃照在你身上,紫外線輻射就在整趟車程中損害著你的DNA。甚至是更不會引人注意,當你搭飛機的時候。你每次搭飛機前會先擦防曬乳嗎?你應該這麼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研究人員於二○一五年在《美國皮膚醫學》(JAMA Dermatology )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顯示在三萬英呎高空飛行一小時的飛行員,其透過駕駛艙窗口接受到的紫外線輻射量與在日光浴沙龍進行二十分鐘的時段相當。與我們預期相反的,陰天反而使情況更為糟糕。對於飛行員和乘客來說,雲層會從頂端反射輻射到飛機上,增加了DNA損傷和黑色素瘤(melanoma)的風險。太陽不僅是唯一的威脅。破壞性的輻射也會自地面散發出來。這是以氡(radon)的形式-一種無臭的氣體-經由地下室進到家中。不同的土地部分會產生不同濃度的氡,但是它是一個隱形且會破壞DNA的住家入侵者。事實上,氡是導致不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首要因素。如果你有吸菸(你不應該),你在家中所吸入的氡會增加因為香菸導致肺癌的風險。吸菸會毒害DNA。據估計,吸入的香菸煙霧中含有四千種化學物質,其中七十種已經被證實為致癌物,包括了苯(benzene)、砷(arsenic)和甲醛(formaldehyde) 。吸入這些化學物質並不是一種娛樂,也無法為你帶來平靜。它們會引起你全身的發炎反應。就算你不是個吸菸者,但是壞消息是二手菸對於無辜的朋友、家人、同事,甚至是寵物的DNA也具有相同的破壞作用。從地毯、新車到普通家用品,像是去光水、洗髮乳和顏料所排放出來的氣體也會傷害DNA。如果你開的是使用汽油的汽車,當你加油時,你就在吸入含有苯的煙,這也會破壞DNA 。當你在加油站時,站在煙霧的上風處是明智的作法。研究顯示暴露於這些毒物中會破壞DNA,甚至會影響未來子孫。例如:父親精子中的DNA會受到有毒化學物質,像是雙酚A(bisphenol A,用來製造塑膠)、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用來製造螢光棒)和鎘(cadmium,可在陶瓷釉料和香菸煙霧中發現)的影響。這些接觸經由表觀遺傳機制改變了精子中的基因,而這種改變會傳給他的後代。同樣地,苯(存在於石油中)、四氯乙烯(perchloroethylene,用於衣物乾洗)以及吸菸等一位母親在懷孕期間可能會接觸到的有毒化學物質也可能會在胎兒的DNA上留下印記,且將會跟隨孩子一生。DNA的損害可以令你生病,甚至死亡。但是DNA有一個基本的方向:盡可能完整地從一代傳給下一代。為了實現這個命運,DNA擁有防護機制以對抗有害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