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最近吃飯時間越來越長,食物老是含在嘴巴里,又不吞下去,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方法嗎?
隨著年紀增長,器官也會慢慢退化!吞嚥功能出現障礙時,可以試試軟質、泥狀食物,液體的話可以加增稠劑,預防嗆咳以及吸入性肺炎,也可以訓練吞嚥復健,平日可進行健口操與按摩,加強咀嚼肌群的力量、強化吞嚥功效,還能預防吸入性肺炎,同時促進唾液分泌。 若仍無法改善,最後就是管灌飲食了!預防走到鼻胃管這一步,可以找專業的語言治療師做復健,政府長照也能申請復健師到家裡來教導。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飲食和營養
隨著年紀增長,器官也會慢慢退化!吞嚥功能出現障礙時,可以試試軟質、泥狀食物,液體的話可以加增稠劑,預防嗆咳以及吸入性肺炎,也可以訓練吞嚥復健,平日可進行健口操與按摩,加強咀嚼肌群的力量、強化吞嚥功效,還能預防吸入性肺炎,同時促進唾液分泌。 若仍無法改善,最後就是管灌飲食了!預防走到鼻胃管這一步,可以找專業的語言治療師做復健,政府長照也能申請復健師到家裡來教導。
非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主任 林聖皇 巴金森病進展到第3期之後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如果是因為肌肉僵硬(張力過強或異常),導致巴友喉頭的肌肉緊繃,注射肉毒桿菌素可以放鬆肌肉,幫助改善吞嚥困難的症狀。 有些晚期巴金森病友因吞嚥困難或唾液腺異常,導致口水過多而流涎。此時也能施打肉毒桿菌素在唾液腺上改善。當然也能使用抗膽鹼藥物,降低口水分泌,不過使用抗膽鹼藥物可能會增加便祕的機率。 另外1種可能是巴友的食道括約肌緊縮僵硬,出現食道弛緩症,同樣也可能造成吞嚥困難,這時候也可以使用肉毒桿菌素,運用內視鏡,從嘴巴進入到食道括約肌施打肉毒桿菌素。肉毒桿菌素可以緩解括約肌張力異常的症狀,進而改善食道弛緩症。 如果有辦法改善吞嚥困難的症狀,即可降低嗆咳的機會。巴友嗆咳的風險是會導致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對於一般人而言就已有高度風險,更何況是罹患巴金森病的巴友,在咳嗽及清除呼吸道的動作較一般人差,如果遇到吸入性肺炎,其治療期會延長且惡化風險更高。 使用施打肉毒桿菌素改善吞嚥困難,需經醫師評估。如果就診醫院有完整的吞嚥評估,就可以了解吞嚥困難的問題為何,是否可以使用肉毒桿菌素注射改善。肉毒桿菌素注射目前都屬於自費項目,且無法打1次就一勞永逸,注射1次大約可以延續3至4個月左右的治療效果,1年需要打3次左右。 如果是施打唾液腺,因其分布較為廣泛,最好使用超音波導引,需要有經驗的相關醫師配合施打。另外,如果是食道弛緩症,則需與胃腸科醫師合作,運用內視鏡定位,精準施打肉毒桿菌素於食道括約肌上,以緩解症狀。
飲食和營養
只要喝水就咳嗽,顯示失智者可能已經吞嚥困難,建議先別讓失智者喝水,吞嚥障礙通常合併牙口不好,也停止進食需咀嚼的食物。 很多家庭面對失智者吃東西咬不動或容易嗆到,直覺認為是食物不夠軟,常採買葉菜類、瓜類煮到太過軟爛,他們很難吃得下去。建議先選 擇質地較軟的食物,如豆腐、蒸蛋、魚肉等,減少使用兩隻腳、四隻腳的肉品,再將食物打碎。 另外,吞嚥障礙的失智者沒辦法直接攝取過多水分,容易出水的食物須使用增稠劑或太白粉、麥精、米粉、蓮藕粉等。失智者也可做「健口 操」保健口腔機能,例如輕輕拍打臉部,可刺激唾液分泌,加強攝食吞嚥機能,預防窒息、誤嚥及吸入性肺炎等問題。
非動作障礙
[專家解答]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林祖功 巴金森病進入晚期,會出現吞嚥功能障礙,這通常是罹病至少超過5到10年才可能發生。如果是早期突然發生不自覺流口水、嗆咳、服藥、進食困難,建議盡速回診,調整藥物或作進一步鑑別診斷。 因為吞嚥功能障礙是晚期症狀,建議巴友要多作吞嚥與語言訓練,以減緩吞嚥功能障礙發生的速度。 若是罹病多年,巴友開始出現吞嚥障礙,時常重複嗆咳,這時可能會引發一再的肺部感染,經醫師專業評估後,可能會建議做胃造口或是鼻胃管餵食。晚期巴金森病友,如果在無法正常進食與服藥的情形下,藥物改善症狀的效果會更為有限,巴友將會暴露在「吸入性肺炎」以及「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的2大風險中。 吞嚥障礙同時也代表負責吞嚥的肌肉功能受限,強灌入的食物,可能流入氣管,增加嗆咳機率,也可能增加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最終引發全身細菌感染,敗血致死。長期營養攝取不良可能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更加重感染機率,增加死亡風險。因此必須在醫療評估建議下,經由管灌服藥及飲食來改善。 目前沒有其它飲食方式,協助吞嚥困難的巴友恢復正常飲食,最佳的方式是從早期開始語言訓練與復健,避免吞嚥困難的發生。如果吞嚥困難已無可避免,胃造口或是鼻胃管餵食能改善營養不良的風險,提升生活品質。 胃造口或是鼻胃管,也可改善巴友服藥困難的情形,降低因藥物作用不足引發的動作障礙。另外有些巴友吞嚥困難可能與藥物服用遵囑性相關,如果能定時服藥,將有助改善吞嚥困難。 不過,多數巴友或是家屬一聽到胃造口或是鼻胃管就會擔心會疼痛,甚至誤以為是手術或急救的氣管內插管。其實鼻胃管的管徑小於一般小吸管大小,鼻胃管從鼻子放進去,大約1個月後更換1次,現在的材質都有考慮到柔軟度,當然不能稱得上舒服,但至少能降低異物感。 胃造口則是需要開刀,在腹部開1個小洞口,幫助液體食物經由管子直接導入胃中,相較於鼻胃管,更有生活品質,但需要照顧傷口。至於要不要插鼻胃管或是胃造口,決定權仍在巴友以及家屬的手中,可評估風險及可行性後,再與醫師一起討論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