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0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吳晟
共找到
5
筆 文章
-
-
2024-05-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原來是這樣!在臨床實習中體會醫學與藝術的結合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各校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這次分享三篇文章的醫學院,包括一位還沒進入臨床階段的醫學生,介紹他如何由課堂老師的啟發使他學到醫學與人文的課程可以當作一個橋樑,橫跨醫學與各種領域,思索兩者碰撞出的火花。同時也分享課程提供許多參訪活動,是一種記憶的傳承,讓學生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而領悟「醫學與人文可以說是一門貫穿人生的重要課程」。→想看本文一位在臨床實習的醫學生描述在他所參與照顧的一位病童的整個治療過程中,見證了小男孩透過藝術治療,展現了驚人的勇氣和力量,而在告別式上,音樂治療師用小男孩生前最愛的歌曲改編成樂曲,溫暖的陪小男孩完成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更難得的是,這學校的醫學人文課程的主要負責教授,雖然目前借調台北市衛生局長要職,看到了兩位醫學生的報告後,居然在夜深人靜時,寫出作家吳晟面對自己孩子們時所說:「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是各醫學院校負責醫學系人文課程的老師的最佳心情寫照。謹在此對這些老師致上最大的謝意與敬意。從大一進入醫學系以來,師長們就強調醫學本身是一門「以人為本」的學問,豐富的醫學人文課程包含了哲學、文史、藝術、心理等面向,尤其課程中常常接觸到藝術與醫療的介紹。然而那時是懵懵懂懂,內心總是有個疑惑:「到底為什麼醫學要和音樂、繪畫等藝術連結,是否一定要學習這些技能才算是有醫學人文素養?」後來,也從醫學演進史了解到,最早的醫學便是先賢們觀察病人的臨床症狀及表現,歸納整理出疾病的特徵和治療方式,進而有系統性地對疾病展開實驗與研究。與其說醫學是科學,它更像是一門藝術。醫學與人文是習習相關,唇齒相依。「阿伯你好,我是這個病房的實習醫學生,這兩週都會在病房看您喔!」在大五進入臨床實習後,每當我來到一個新病房時,總是要重複著自我介紹給病人聽,也重新去認識他們。醫學生就像一只不斷轉動的陀螺,如同觀賞電影般從一位病人的故事躍遷到另一位。儘管電影扣人心弦,但當片尾曲響起,感謝名單浮現,電影院的燈光逐漸明亮時,我僅能是輕輕擦拭眼淚,整理自己的服裝,沉著地走出影廳。然而,電影的故事並未結束,我是否真正深入體驗劇中角色的情感?是否真的能夠感受其痛苦?或者只是暫時的情緒激動?在醫院裡,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連結是那麼脆弱。儘管雙方曾如此緊密相連,感受過深厚的親密,但我仍然只是他或她生命中的短暫過客。我常覺得,我與病人之間存在著一層朦朧的隔膜,距離雖近但不清晰,觸碰雖近但無法真切。病人的困頓在我面前毫無保留地呈現,然而內心的脆弱卻不易展露,我也小心的讓自己保持專業,不流露太大的情緒。我常覺得,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維持在一種微妙的平衡。當醫師傳遞不樂觀的消息時,雙方需要承擔多大的勇氣?如何面對病人與家屬絕望的眼神?當醫學超越純粹的理性時,一切變得複雜。然而,這些波瀾的情感,不過是別人的敘事嗎?就如同那些讓我流淚的小說、電影和戲劇,我能允許我的情感涉入多深?每次照顧一個病人,就如同打開一本豐富曲折的故事,當診察及病歷紀載完成,已然完成能交班的工作,但我依然如一只陀螺,在各個故事之間旋轉不止,好似留下眾多未完結局,而內心的疑惑,也須待日後實習方能繼續探索。在小兒科實習時,我遇到了一位罹患橫紋肌肉瘤的小男孩,在勇敢地接受化療所帶來一系列的痛苦後,仍不敵病魔離世。這位小男孩住院的期間,接受來自藝術治療師們的治療與幫助。治療師以繪畫、音樂及舞蹈為祂帶來了安寧和愉悅,使小男孩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能找到一絲安慰。儘管無法用言語表達,舞蹈和繪畫讓祂有了與最愛他的家人及治療師們的溝通方式,得以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小男孩的媽媽在照顧他的期間,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但藝術的媒介讓母親和小男孩有了情感的連結,陪伴她走過哀悼的歷程。在男孩的告別式上,音樂治療師用小男孩生前最愛的歌曲改編成樂曲,溫暖的陪伴小男孩完成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整個治療過程中,小男孩展現了驚人的勇氣和力量:儘管面對生命的挑戰,依然保持著開心和笑容。透過藝術治療,小男孩展現了自己獨特的生命價值和意義。陪伴兒童面臨生死的心痛場景,這樣真實地在眼前,是對我很大的衝擊,醫療團隊所提供病人的支持與實際互動也令我了解,原來藝術也可以和這樣和臨床醫療結合。在生命最黑暗的時刻,在現代醫學的所不能及之處,病童和家屬們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陪伴與關懷。透過藝術治療,不僅是身體病痛的緩解,更是建立起人與人間心靈上的支持和連結。進入臨床實習後,很大的挑戰是除了要能靈活運用學到的各種醫學知識外,也要開始學習如何與病人應對,了解病人的需求。所謂的全人醫療,不僅僅只是治好身體上的疼痛,更是給予病人心靈上的支持。在即將卸下實習醫學生的身份時,我重新審視大一時醫學與人文的課程內容,讓我對這些課有了不同的體認。在臨床嚴肅且專業的老師們,講起音樂藝術信手捻來,每天穿梭的醫院背後是藝術空間的理念,真正支撐起現代醫療與醫學教育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細膩的人文情懷。在醫療越來越商業化的現今,更能體現出醫學人文的重要性,敦促我們重新思考醫療與醫學教育的本質。醫學校老校長高木友枝的那句「做醫生之前,先懂得做人」,在進入了臨床後,讓我有了更深的體悟。延伸閱讀5/6 醫學生不只是醫學生:醫學視野下的人文之旅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學生不只是醫學生:醫學視野下的人文之旅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各校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這次分享三篇文章的醫學院,包括一位還沒進入臨床階段的醫學生,介紹他如何由課堂老師的啟發使他學到醫學與人文的課程可以當作一個橋樑,橫跨醫學與各種領域,思索兩者碰撞出的火花。同時也分享課程提供許多參訪活動,是一種記憶的傳承,讓學生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而領悟「醫學與人文可以說是一門貫穿人生的重要課程」。一位在臨床實習的醫學生描述在他所參與照顧的一位病童的整個治療過程中,見證了小男孩透過藝術治療,展現了驚人的勇氣和力量,而在告別式上,音樂治療師用小男孩生前最愛的歌曲改編成樂曲,溫暖的陪小男孩完成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更難得的是,這學校的醫學人文課程的主要負責教授,雖然目前借調台北市衛生局長要職,看到了兩位醫學生的報告後,居然在夜深人靜時,寫出作家吳晟面對自己孩子們時所說:「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是各醫學院校負責醫學系人文課程的老師的最佳心情寫照。謹在此對這些老師致上最大的謝意與敬意。過年在與親戚聊天的時候,他們都會問我:「醫學系有那些課程?」此時,我會很有自信地跟他們說,醫學生的課程除了醫學專業的課程外,我們還有許多人文相關的課程。我覺得醫學相關的課程是種「硬實力」,能培養醫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人文相關的課程可以增加醫學生的「軟實力」,訓練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溝通能力等,這些能力在學術交流和醫病關係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醫學與人文是所有大一醫學生都會修的課程,課程內容十分多元,涵蓋許多主題,包含藝術、歷史和文學等。有一次的主題是醫學與攝影,透過徐思淳醫師的介紹,讓我了解到每一張照片背後必定會有個故事,藉由構圖與光影傳遞給觀眾,這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有時反而比話語更具有份量及震撼力。課後的討論是:「若你/妳要策劃一場攝影展,請以『疼痛』為主題,請問你/妳會選擇哪類照片進入展場,而這類照片能傳達哪些意涵?」這可能是痛苦的表情、嚴重的傷口、或是疼痛治療的過程。這樣的展覽不僅可以提醒觀眾疼痛的存在,更可以透過藝術的方式傳遞關懷和理解。因此,醫學與人文的課程可以當作一個橋樑,橫跨醫學與各種領域,讓我思索兩者碰撞出的火花。除此之外,醫學與人文課程也提供了許多參訪活動,以台大校史館的參訪為例,同學們可以親自感受校史館的氛圍,長著綠蘚的十三溝面磚有久耐風霜的傲然,斑駁的牆面則有歲月駐足的印痕,這些真實的感覺十分可貴。不僅如此,校史館內的文物保存著台大歷年的校園風情,這是一種記憶的傳承,讓我對台大有很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對我而言,醫學與人文課更是一個望遠鏡,不僅讓我能夠遠觀整個醫學世界,更能聚焦在我有興趣的部分。在陳彥元醫師講述台灣醫療史的時候曾提到「漢醫」,這讓我開始省思台灣從傳統中醫到西方醫療的漸變過程,透過課後的查閱資料,我對於傳統中醫愈來愈有興趣,在大一下的時候我便修了張嘉鳳老師的中國古代的醫療與文化,更進一步的認識傳統中醫。最後,透過這個望遠鏡,我能更清晰地看見醫學與各種領域之間的連結,更重要的是這些連結對於病人、醫學專業和社會的影響。因此,對我而言,醫學與人文的可以說是一門貫穿人生的重要課程。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0-01-11 橘世代.好學橘
詩人吳晟親手種下2座森林 串起吳家四代情
多數人初識鄉土文學作家吳晟(本名吳勝雄)是在國中的國語課本,那首名為「負荷」的詩,那時的吳晟,是個把對孩子的責任形容成「甜蜜負擔」的阿爸。如今,吳晟已75歲,是個阿公,有5個孫子,還有親手種植的2座森林。吳晟種下一棵又一棵的樹,在時光之流中,種出了屬於一家4代的故事。「你孫娶某那天 就有紅眠床」吳晟愛樹,成長在到處是樹的台灣鄉間,爬樹是基本技能,在樹下捉迷藏、聊天、打鬧是必要記憶。樹不但是好玩伴,還可以吃,果樹下隨手摘龍眼、芒果、蓮霧大快朵頤,吃完的種籽,都被年紀還小的他栽進土中,想像有天小種籽長成大樹木。他對樹的感情不單因為成長環境,更源於愛樹的母親。媽媽會在自家庭院種果樹,看到鄰人砍樹時常惋惜:「砍樹容易種樹難」。吳晟年輕時,媽媽不只一次要他種樟樹,理由是:「你孫子娶某那天,就有紅眠床」。30多年前,吳晟開始為媽媽種樹:在三合院旁種下一棵棵樟樹苗。10年成林。吳晟母親85歲辭世,在生命最後幾年的夏日,整天和阿嬸、鄰居坐在樟樹林下乘涼、聊天,「看到這個畫面都覺得很美」。最欣慰「為媽媽種了樟樹林」已是阿公的吳晟,說起媽媽的事,語調變溫柔了,「現在回想,我最欣慰的,是為媽媽種了一片樟樹林」。吳晟的母親1999年過世,隔年他從學校退休,把媽媽留下的近2公頃田地,陸續種下3千多棵烏心石、毛柿、櫸木等台灣原生木。後來以母親名字「陳純」將森林命名為「純園」,希望母親一輩子單純善良的生活態度,成為整個家的核心價值。吳晟的兒子吳志寧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小時候父親帶著他和哥哥種樹,他總是抱怨,小樹苗要等到何時才能長大?吳晟笑答:「這些樹不是種給你我的,是為了你們的孩子和孫子,還有孫子的孫子而種」。農田成森林 鳥類昆蟲回來了把台灣消失的原生樹林種回來,種給下一個世代,也種還給台灣。這是吳晟的夢想,是個今生不一定會親眼見到的景象,但一定要開始做。20年過去,當初的農田已成蓊鬱森林。依著四季時序,每個季節都有樹木開花、結果、落葉,平地森林成了30幾種鳥類棲息的地方,離開好久的蜜蜂、蜻蜓、螢火蟲…,都回來了。2018年,吳晟和太太莊芳華將「純園」交給自學團體「基石華德福」作為辦學基地,吳晟4個學齡的孫子就在此學習。樹長大了「傳承孫子剛剛好」「樹長大了,我們也老了,剛好這群孩子來了」,吳晟認為這樣的傳承來得剛剛好,他跟孫子說:「阿公和阿嬤愈來愈老了,這裡你要和爸爸好好照顧捏。」吳晟把對媽媽的愛化作土地之愛,種下一棵棵樹,茂密成一片林,然後交給了孫子。不需等到孫子「娶某」那天砍樹做紅眠床,他們早已在其中徜徉,向自然學習。多年來物換星移,大門外,一望無際的阡陌間建起樓房、樹下乘涼的長者已凋零;大門內,吳晟從赤腳奔跑的小男孩成為白髮蒼蒼的老翁,但那顆愛樹的靈魂仍做著相同的夢,時間彷彿沒有帶走任何東西。此生最大遺憾 沒把環境顧好問吳晟,此生有什麼遺憾?「最大的遺憾,應該是沒把環境顧好」,說起山林被破壞、農地不再耕種、隨處可見的原生木逐漸消失等問題,吳晟的語氣迫切。為此,吳晟每天看報、剪報,以資料夾將關心的議題分類,雖然時間與能力那麼有限,但心中的熱血依舊,這樣的吳晟,就如他詩中寫的:「漫長的旅途,如此倉促來不及認清多少世間道理盡頭將隨時出現如果還有什麼堅持我只確知我雖已老,世界仍年輕」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11 橘世代.好學橘
蓋房子給書住 吳晟打造書屋、與愛書「共老」
吳晟位於彰化溪州的家,是間屋齡70年的三合院。從2歲到75歲,吳晟在三合院成長、成家、養大孩子、送走辭世的母親、迎來新生的孫子。70幾年來,三合院因應不同時期的生活需要整修,吳晟都堅持保留主結構,就連33年前韋恩颱風,把三合院屋頂整個掀掉,也只是盡力修繕。關於「住」,吳家最大的改變,是蓋了一間給書住的屋子。吳晟喜歡看書、買書,書只進不出,書架不夠放,就弄了間書房,書房不夠,又弄了「書倉」,後來連書倉都放不下,乾脆蓋房子給書住。2010年,由吳晟的太太莊芳華操刀,在三合院旁的樟樹林裡蓋起了這棟「書屋」。書屋一角有個天井,環抱著一棵大樟樹,當初蓋書屋得移走幾棵樟樹,移到最後一棵捨不得,就讓它融入建築中。書屋也是樹屋。吳晟把三合院的模樣留在70幾年前的時光裡,把書屋的功能放在老將至的未來。蓋書屋時吳晟和莊芳華都超過60歲,空間設計上思考到人生下半場如何與愛書「共老」。捨樓梯砌斜坡「方便推輪椅」樓高3層的書屋沒有樓梯,以斜坡蜿蜒而上,「老了方便推輪椅」,吳晟笑著說。屋內以原木書架做為隔間,陽光從三面落地窗直透進來,窗外就是藍天白雲、樟樹飛鳥,身處其間書香圍繞,也融入自然綠意中。書屋完成後,吳晟一本一本親自上架,近萬本藏書時光悠遠到高中時餓著肚子省下錢買的書。書雖多,但吳晟笑說,有哪一本書不見了,他馬上就會知道。房屋是生活的容器,空間是個人價值的展現,你,想要和什麼「共老」?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