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同志
共找到
63
筆 文章
-
-
2020-07-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同性戀都可以結婚了,我還是對同志一無所知?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多元性別教育」。這幾年同志友善的實務議題在台灣社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同時也看到政府立法方面也有更開放的空間。在偶然的機會聽到徐志雲醫師對醫護人員繼續教育的演講,才發覺這議題迄今未曾在這專欄介紹過。非常高興有機會邀請徐醫師的團隊寫了這三篇文章,讓我們有機會循序漸進地更了解這重要的議題。同志是什麼?這幾年,台灣民眾很常聽到「同志」、「同性戀」、「同性婚姻」這些名詞,但大部分的人仍對同志一知半解,甚至受到網路謠言的誤導,而將同志視為毒蛇猛獸、破壞家庭倫常的異類。我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也在台大醫院開設了同志諮詢門診,專門諮詢同志因為社會壓力、污名而導致的情緒困擾。我常到各個醫療院所、醫學年會演講,主題經常是多元性別以及性別友善醫療,因此也發現仍有許多醫療人員對於同志存在著誤解。現代醫學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同志不是疾病、不是異常,而是人類多樣性的正常展現。但究竟同志包含了哪些族群呢?在傳統觀念當中,對於人往往僅限於男女兩種性別的刻板想像,但性與性別的豐富與多樣絕不僅於此。很多人以為同志就只有同性戀,但事實上,同志的定義隨著社會演進也逐漸變化當中,在華語地區,當代「同志」的範圍已逐漸擴充至泛指LGBTI(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Intersex),意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陰陽人(或翻譯為間性人),進一步包括非異性戀、非二元性別的所有性/別少數者。原來不同性傾向的人有這麼多同志族群中,大眾最常聽到依然是男、女同性戀,同性戀是一種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傾向是指一個人在身體、浪漫情懷或情感方面被其他人所吸引。男女同性戀者喜歡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人、異性戀者喜歡相異性別的人、雙性戀者則可能喜歡相同或不同性別的人。除此之外,性傾向還有泛性戀、無性戀等其他各種可能性。那麼,社會上到底有多少人是同性戀、雙性戀呢?2012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是我國第一個有系統地蒐集國人性傾向資料的大型學術調查,研究結果顯示,94%的受訪者自陳為異性戀,1.7%自陳為雙性戀,而僅有0.2%自陳為同性戀,不確定、不知道與拒答者共占4%(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2013)。由於性少數的受訪者可能對於調查過程中「出櫃」的風險感到顧慮,不見得願意回答真實的性傾向,且此數據中同性戀比例遠低於歐美國家的大型研究結果,因此普遍認為該調查可能低估了性少數者的比例。楊文山與李怡芳(2016)則利用了2011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台灣北部24至29歲年輕人口中,有2.85%的男性自我認定是同性戀、女性則有5.21%自我認定是同性戀,且有8.86%的男性和27.65%的女性自我認定「不是異性戀」。不論在性慾望、性行為或性傾向認同等層面,女性同性戀傾向的人口百分比皆較男性多,此與西方研究結果相似。當代醫學對於同性戀的看法目前已知的、可信的科學證據,都顯示性傾向不是一種任意選擇、也不是外力可以改變的。世界精神醫學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2016年發布之〈性別認同與同性性傾向、性吸引與性行為之立場聲明〉強調:「性傾向是與生俱來,並由生物、心理、發展與社會因素等所決定。」世界醫師會(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在2013年10月於巴西召開之第64屆世界醫師會大會也通過〈人類多元性傾向聲明〉,強調「世界醫師會譴責所謂的『轉化』或『修復』性傾向的療法。這些作法構成對人權的侵害,更是不合情理的行為,應被譴責並接受制裁與處罰。醫師參與此類行為的任何步驟都將違反醫學倫理」。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性傾向都不需要改變、不需要治療。台灣精神醫學會也在2016年12月26日公開發表〈支持多元性別/性傾向族群權益平等和同性婚姻平權之立場聲明〉,文中強調:「台灣精神醫學會支持政府應提供多元性別/性傾向者在法律與社會上的平等保障,包括醫療照護、反霸凌、反歧視、合法而完整的婚姻等權益,並給予多元性別家庭在生養、領養、撫育小孩上有完整的法律義務及權利,這將對同志家庭中的孩子提供重要的保護。」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曾在2014年和2015年兩度刊出文章支持同性婚姻,文中明確指出:「同性婚姻合法化是降低社會汙名的直接做法,能有效改善同志族群的身心健康。」台灣也在2019年5月24日實施《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使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醫療人員對於同志該有什麼樣的態度與觀念身為醫療人員,我們有社會責任經由倡議與衛教來改善社會的不平等,其中包括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相關的不平等。因此,醫療人員應該理解多元性別,當為性少數個案(例如同雙性戀、跨性別者)進行醫療及心理照護時,應以肯定式態度做為基本立場,避免對於性少數個體存有誤解、歧視,或落於性別刻板印象。在行政、立法或司法單位,決策過程中也應考量人民健康促進之面向,納入醫療實證,重視弱勢族群(包括婦女、性少數、兒少、經濟弱勢、以及被體制排拒於外之族群)的基本醫療權益,以符合憲法中平等權之核心價值。至於在醫療院所當中,也必然會有多元性別的員工,也應該照顧到同志員工的權益,讓不同性別、性傾向的員工,都能在醫療體系中自在地貢獻所學,這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當中,醫療領域應該與時俱進之處。
-
2020-07-03 新聞.生命智慧
蔡依林經紀人蔣哥的生命告白...面對摯愛成了植物人:「一場溺水戲,差點讓我在電影院窒息...」
蔣承縉在35歲時成為超級經紀人,成功將蔡依林、羅志祥、楊丞琳推上天王天后寶座。40歲那年,他與人生摯愛小光舉辦同志婚禮。當大家都以為,屬於他的故事,將會有個幸福美滿的結局時,他卻在48歲生日前夕,見識到地獄……你曾經在人生的低谷,見過那個讓你恐懼、脆弱的魔鬼嗎?該如何面對?是讓自己掉進深淵的泥沼,跟它共處?還是將它擊退?這不是當時的我,所能夠做的具體描述;這更不是一個將近72個小時不曾闔眼的人,所能夠進行的觀察……而我當時唯一的念頭,就是一定要把小光活著送回臺灣而已。我搭過飛機的次數太多,陪藝人去工作,或者帶著小光去旅行──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搭上國際醫療專機,飛越大半個地球回來,這次我們不是要回家,我們是要直奔臺大醫院。我們正在跟時間賽跑,在過程裡隨便發生一件小事都可以把我們絆倒,都可以讓我們天人永隔;我應該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但此時此刻,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是一直盯著螢幕,看著我的摯愛是不是還有心跳而已……這「原本應該」是一趟我們期待已久的旅行,我們從臺北到巴賽隆納,從巴塞隆納又到了IBIZA,這趟旅行的下一個城市「原本應該」是佛羅倫斯。這「原本應該」是一趟我在按部就班的人生裡,給自己的放鬆,結束後再回去繼續我該努力的一切。生命中有許多的「原本應該」,後來都沒有真的那樣,我懂,也有過許多經驗。但從來沒有一次經驗,像這次這麼劇烈,就在頃刻之間,我的世界毀滅!一切都不再是從前的樣子。一秒,就跟過去的美好死別。「你等下如果要游回岸上,一定要穿救生衣喔!」我在跳下遊艇前跟小光說,他正在我們一行6個人租來的小遊艇上晒太陽。我們的遊艇離海岸邊也才差不多200公尺而已。我游上岸,邊散步邊看著正享受著美好陽光的遊客,也才幾分鐘的時間,突然我就看見同行的一位友人正在海裡扛著小光慢慢靠近沙灘……我馬上衝進海裡。「小光溺水了,他游到一半溺水了!」友人驚狂的聲音,像一顆炸彈在我耳邊爆炸,我的耳膜好像破了,所有的聲音都開始變得好遠好遠……岸上剛好有位遊客是醫師,馬上幫他做急救,10分鐘後小光吐出一堆泡泡,我以為會像電影般,他應該就快醒了,但當我伸手去摸,他還是沒有心跳跟脈搏,緊接著救護車來了,電擊了4次,才把小光從死神手上拉回來。後來我們火速到了IBIZA市區最好的醫院,醫生說他的狀況很糟,隨時都會因為腦死而走,每天說一次,我的心就死一次,每死一次,我心底的魔鬼就又長大一次。你看過那個魔鬼嗎?你曾經在人生的絕境之處,見過那個讓你恐懼、脆弱的魔鬼嗎?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小孩,不想要的就隨緣,我想要的就擬定計劃去得到。沒有藉口,堅持到底,我對自己總是「說到做到」。從去美國半工半讀念書,到回臺灣工作,我跌過跤,但我總是抹乾汗水、拍拍塵土就又站起來。我受傷過但從不退縮,可是這次我很弱。在千萬里之外的西班牙,每天每個回臺灣的希望都像太陽一樣,升起又下沉。小光的狀況,讓歐洲大多數的醫療專機都不願意冒險接下任務。在等待專機的那幾個晚上,我每天在20樓的飯店陽臺一直淚流不止,甚至一度想往下跳,但我知道他還在努力,所以我也不能放棄!直到終於有一個瑞士的醫療團隊跟專機願意接這個案子,真的太感謝Elva蕭亞軒的幫忙,我們終於可以回臺灣了,回臺灣我們就可以想更多的辦法了。即便,這張機票的費用是新臺幣1千萬元。我是白手起家,工作這些年雖然收入不錯,但這筆費用依然是我身家的幾分之幾,但是我一秒鐘都沒有猶豫,因為他是我的全部,他是我的命。在安靜的醫療專機裡,大多數的時間聽見的都是機器規律的聲音。我想得太多,卻都是支離破碎的未來,其中沒有一個碎片,是我有把握的。而我心底的那個魔鬼,一直在這個機艙的某個角落,它沒有離開,我知道這一幕幕的魔鬼回憶,它再也不會離開,此後會一直跟隨著我。在命運突然發動的逆襲裡,人很渺小,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事實,我們自責,我們更大的難題是「害怕」,因為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將要發生?在22個小時的航程後,醫療專機終於抵達臺灣。跑道的盡頭有一群朋友正在等我們。而這場苦難會有盡頭嗎?在盡頭等待著我們的,又會是什麼呢?我永遠不會忘記專機降落在松山機場那一刻,那是9月8日的清晨,是我的生日。「我不要禮物,我最需要的是大家給小光的集氣祈福。」我在臉書上跟朋友報平安說。我是真的不想要任何禮物。卻渾然不知,上天在這一天給了我一份大禮。一份讓我重獲新生的,生日禮物。「勇敢」不是沒有恐懼,而是戰勝恐懼「恐懼」讓你的心疲憊不已嗎?你感覺自己的世界危機四伏,而且你會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預演,如果可怕的事情真的發生,該如何應對嗎?一個人的晚上,我用力按下了DVD的 「play」按鍵,畫面裡的我們正在抹眼淚。「小光,我們一起給媽媽磕頭。」影片裡的我這麼說,那是我們7年前在寒舍艾美酒店舉辦的婚禮,臺下是我們的好朋友,臺上是我最愛的媽媽。「小全、小光,媽媽祝福你們幸福快樂。」媽媽在臺上說,還為我們帶來她精挑細選的項鍊。那場幸福的婚禮,最後走過的那一關,我真的以為,我們接下來的路,再也不會有過不去的關卡了。這是一張我後來反覆練習「勇敢」的婚禮DVD,每一次當我按下play鍵的時候,都像在執行一次槍決。每一次,我都覺得自己將無法負荷,然後每一次,都又那麼真實地活了下來。在小光發生溺水事件的3個月後,好朋友拉我去看電影散心,那天看的片子是「金牌特務II」,裡面看似平常的一場溺水戲,卻差點讓我在電影院裡窒息。那只是一個開始,後來我發現任何有關醫院、海邊的場景,或是跟生離死別有關的戲碼,都一次次地在訓練我克制胃食道逆流的能力。我發現自己不只「悲傷」,更可怕的是「恐懼」。「悲傷」必須隨著時間慢慢調理,可是消除「恐懼」卻需要更積極的練習。如果,遺忘是不可能的,那讓我們練習更勇敢的「面對」,而不是「逃避」。因為「逃避」並不會讓恐懼消失,反而會讓恐懼的黑影,繼續籠罩我們一輩子。因巨大悲傷所引起的恐懼,發作的時間經常「無法預期」,也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也許在一個喧譁的聚會裡,沒有前兆與預警,也只要一個類似的經驗或場景,瞬間就會讓人無法呼吸、瀕臨滅頂。所以我們才更需要面對恐懼的練習。消除恐懼就像「健身」,剛開始一定會痛不欲生,全身酸痛,但是在逐次的鍛鍊之後,當痛到無法再痛,「勇敢」的肌肉就會開始長出來。就像勤於運動的人,會擁有比較好的反應和抵抗力,每一次當恐懼又突然來襲,我們也會因為平日「勇敢」的練習而不再倉皇失措,造成更大的傷害。我後來更積極的練習,開始陸續踏上練習勇敢的旅程:我們的第一個家、我們的第二個家、我們最常去吃飯的餐廳,許多那些我們的最常、最愛與最特別的地方,我都努力地去了,每一次都那麼心慌、捨不得還有混亂……最近的一次是我又回到我們最愛去騎腳踏車的河濱公園,真好當時旁邊都沒有人,所以我可以在風裡放聲大哭,不知道過了多久,哭到我的頭都痛了,可是我的心卻越來越安靜,然後在那個安靜裡,終於清澈地看見了我們從前的樣子。光,我還是很想你,想念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那些美好。我沒有逃避,更不想遺忘,我會用更勇敢的方式鍛鍊自己。每當我又在某個特別的日子,「一個人」又回到那些地方,即便最後我還是又「一個人」地大哭了,我知道我正在流著的,也還是我們「兩個人」的眼淚。而我也真的越來越好了,我終於丟掉了安眠藥,不再需要精神科醫師的治療,開始運動,甚至偶爾也可以好好睡一覺了。我們無法預期生命的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我們也無法改變命運,但我們能做的是改變自己在命運面前的姿態。人生總是會有新的挑戰在等著我們,而我們唯一能夠準備好,而且是最好的武器,就是「勇敢」。沒有人是天生的勇者,最勇敢的人,也一定有他的軟弱和恐懼。而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勇者,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恐懼,而是他們知道自己最後一定可以戰勝恐懼;而他們的堅定,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他們從來未曾停止,戰勝恐懼的練習。書籍介紹禮悟:在脆弱的盡頭,看見生命出口作者: 蔣承縉, 李小光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19/09/17作者簡介/蔣承縉知名經紀人、作詞家,曾任年代整合行銷公司總經理、天熹娛樂公司總經理、天地合娛樂公司負責人。擅長協助藝人找尋市場定位,發揮最大潛力──帶領蔡依林渡過事業低潮,一步一腳印成為地才,並奪下金曲女歌手;推動羅志祥登上「亞洲舞王」寶座,又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成功轉型楊丞琳,讓她不只是「可愛教主」,更是金鐘女主角。如今成立「愛最大慈善光協會」,致力於老人、孤兒、同志平權、流浪動物等四大弱勢族群的慈善工作。手稿文字/李小光知名作詞人,作品有梁詠琪〈偏見〉、蔡依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特務J〉、羅志祥〈愛投羅網〉、楊丞琳〈青春鬥〉、蕭亞軒〈不愛請閃開〉、周渝民〈我不是F4〉、李玟〈I just wanna marry you〉等共數十首膾炙人口的創作。延伸閱讀: 長時間吹冷氣,體內代謝停滯...難怪濕氣排不出!中醫師:一個神奇穴位,調理心胸胃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