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8 橘世代.愛玩橘
搜尋
台南
共找到
1537
筆 文章
-
-
2020-07-08 橘世代.愛玩橘
避暑就往山裡走!鯉魚山有6步道,健身或輕旅都行
夏天避暑,就往山裡走。位於花蓮壽豐鄉鯉魚潭旁的鯉魚山,海拔高601公尺,共有6條步道,長度在900公尺至2700公尺之間,不同年齡層、腳力的民眾,可依個人能力,挑選適合的步道,來趟健行、賞景之旅,或者也可沿著潭邊愜意散步,或租一艘腳踏船漫遊湖面,享受些許清涼。鯉魚潭是因河川襲奪及淤積作用造成的堰塞湖,面積約104公頃,呈南北狹長的橢圓形狀,是東台灣最大的內陸湖泊,吃住行育樂統統都可以在這裡完成,且停車方便,南北兩側及商家區都設有廁所,從潭邊、潭內到潭面,都有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活動選擇,是老少通吃的景點。潭邊的鯉魚山步道群,由6條長短不一的步道相互連接而成,包括野趣步道900公尺、野餐觀景步道1280公尺、登山步道1500公尺、賞鳥步道1560公尺、健身步道2100公尺,遠眺步道2700公尺,每條步道單程步行時間,約需25分鐘到80分鐘不等,沿途為低海拔闊葉林及人造林,走起來十分涼爽宜人,輕裝就能輕鬆登頂,不算太吃力。其中,登山步道、賞鳥步道、健身步道和遠眺步道皆可登上鯉魚山稜線,站在制高點觀景台上,可以眺望雄偉的中央山脈、奇萊山以及花東縱谷,是享受森林浴、賞鳥、賞花兼賞景的絕佳健行路線。鯉魚山步道多半都是木棧階梯,維護的還不錯,不過有時難免濕滑,建議帶登山杖輔助;另一個要注意的,是林蔭深處不時有成群的野猴子,或占據步道上,或在枝頭跳躍,模樣雖可愛,但最好保持適當距離,不要太靠近。若只想來個慢活的放空行,則可選擇平易近人的環潭公路,不論步行或是租借單車一遊都很適合,橢圓型狀的湖泊,繞著外圍一圈約5公里,1小時不到就能輕鬆征服,是不少當地居民午後的散步地點。潭南還有一塊面積1.8公頃的濕地,是以截流方式將附近餐廳和聚落產生的廢水引到濕地進行處理,濕地廣植水生和水岸植物,生態豐富,周圍還有木棧曲橋和水車等造景,頗具浪漫風情。除了大自然的風景及豐富生態,今年8月,縣府還會在鯉魚潭舉辦「紅面鴨FUN暑假」,1個月的活動將以「淨、靜、境、勁、靚」五大主題輪番呈現花蓮之美,其中最吸睛的水上劇場,每周都有不同舞碼。水上活動除了必備的天鵝船,想漫遊潭上,膝蓋卻不給力,還有動力天鵝船可選擇,若想快速環繞一圈,則有快艇環潭選擇;若還有體力挑戰,則可選擇獨木舟或立槳,在相對平緩的潭上划行,很適合讓新手們練習。玩累了,潭邊也有整排的美食商圈,在地特色小吃包括地瓜酥、蝦餅及木瓜牛奶,還有必吃的「活跳蝦」,都是鯉魚潭的美食代表,沒吃過就不算來過鯉魚潭;若人數多一點,大桌合菜選擇也不少,如阿房小吃、樹屋餐廳、大陸小吃館等,提供一般熱炒店菜色,若來訪鯉魚潭,建議安排一整天停留。【更多精選愛玩延伸閱讀↘↘↘】。「抹茶綠灑落海灘」算準潮汐時間,夕陽成最美著色。到台南找「俗女」!北台南趴趴走,酷夏也快意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8 養生.聰明飲食
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台灣被喻為水果王國,荔枝是夏季當令水果,大顆飽滿、甜度又高,許多人1顆接1顆地吃,不過,不少網友認為,吃多了可能容易得「荔枝病」,或是建議不能空腹吃荔枝,這是真的嗎?中醫師彭溫雅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荔枝屬於熱性水果,吃了之後,可以給人溫暖及正能量等感覺,看似好水果,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食用荔枝。 像是體質燥熱的人就不太適合吃荔枝,有人吃了幾顆,就會上火,流鼻水、便秘,甚至冒出滿臉的痘痘。另外,過敏體質的人吃了荔枝之後,可能引發皮膚搔癢,晚上睡不著,抓個不停。彭溫雅建議,民眾不要1次吃太多荔枝,尤其是老人或小孩,再者,也不要選在在空腹、久餓,以及早餐之前,食用荔枝,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再食用。 相較於其他水果,荔枝甜份較高,因此血糖偏高或是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以免血糖飆升、不穩,如果空腹食用荔枝,則風險更高,家裡如有糖尿病長者務必做好飲食控制。 彭溫雅指出,荔枝、鳳梨及芒果都屬於熱性水果,且糖份都偏高,儘管好吃也不可貪食多吃,體質燥熱者更不能吃太多,以免上火。如果知道對某種水果過敏,一吃就全身發癢,就更需要忌口。 但就營養學的角度而言,吃荔枝還是會以總量為優先考量,並沒有飯前吃或飯後吃的疑慮。國泰內湖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在營養師角度上來談,不會考慮飯前或飯後,而是在總量概念。一般健康人如果吃過多的荔枝,因荔枝糖份高,血糖上升快,胰島素同時會分泌,讓血糖回到平穩值,當血糖進入細胞,熱量超過所需,就轉化成肝糖或脂肪存放,也就讓體重增加。 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張斯蘭提醒,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分泌異常,沒有辦法穩控制血糖穩定,當血糖快速上升無法下降,就容易造成危險,一定要特別注意。 台南市立醫院營養課長張麗娟也強調,吃荔枝要有總量概念,吃太多就容易升高體重,例如單次1斤、2斤吃,就會吃到很多熱量,所以要把荔枝計算到每餐的份量中。一般人或糖尿病患,營養師會設計每餐可以吃多少份,而一份水果大概就是1個拳頭的大小。由營養師判斷各人每天每餐可以吃幾份水果,只要不要超過份量就不至於影響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夏天吃西瓜消暑! 內行人都知道新鮮多汁要這樣挑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8 科別.感染科
新增5例日本腦炎 1患者不認得家人
日本腦炎正值流行高峰期。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患者分別出現發燒、頭痛、倦怠、步態不穩、口齒不清等症狀,還有人頸部僵硬、躁動不安及意識改變;其中一例50多歲女性病情較嚴重,甚至認不得家人,目前所有個案都在住院治療中。新增5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年齡落在48歲至58歲間,分別在桃園、彰化、嘉義、高雄等4縣市發病,發病日介於6月16日至7月2日間。他們平時活動地點以住家或工作地為主,衛生單位在5人活動地周邊發現有豬舍、鴿舍或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患者於活動地附近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捕蚊燈懸掛及誘捕病媒蚊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衛教宣導。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國內今年目前共9例日本腦炎確診病例,分別為桃園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各2例,彰化縣、嘉義縣及台南市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2016至2019年全國同期病例數分別為9、16、31及13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不過日本腦炎在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林詠青說,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嚴重者甚至可能昏迷或死亡。林詠青表示,國內正值日本腦炎流行高峰,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籲請民眾盡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林詠青提醒,記得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接種日本腦炎疫苗,以避免感染風險。
-
2020-07-08 科別.眼部
防黃斑部病變 可自我檢測
黃斑部病變,許多人以為中老年人才會發病,但近年年輕人高度近視普遍、長時間觀看電腦手機螢幕,黃斑部病變也漸年輕化,最近有媒體從業人員、電腦族非先天性病變,才40多歲黃斑部就嚴重受損,靠新開發「眼內注射」治療挽救剩餘視力。台南霖陽眼科醫院院長李尹暘呼籲近視500度以上、用眼過度民眾務必定期檢查,忙碌的人擔心黃斑部病變,可隨時先用「阿姆斯勒方格表」來自我檢查,及早發現異常立即就醫。李尹暘舉最近案例指出,高度近視的45歲歐小姐4月右眼突然看不清楚,門診右眼視力掉到0.1,眼電腦斷層掃描視網膜異常水腫,玻璃體藥物注射手術後,右眼視力已進步至0.5。患者說,每天盯著螢幕最長連續5小時,治療後改變作息,視力沒再惡化。研究顯示近視性黃斑部新生血管病變一旦發生,不即時處理萎縮區域逐漸擴大,九成以上患者視力最終無法達到0.1,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阿姆斯勒方格表檢查,將表放在光線充足眼前30公分,先用手遮蓋一眼,另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正常視力方格棋盤狀直線;若出現模糊、扭曲或黑點擴散等非直線狀態,黃斑部就可能病變。
-
2020-07-07 科別.腦部.神經
便祕、憂鬱...可能是巴金氏症的前兆
便祕、憂鬱等中老年人常見的症狀,也可能是巴金森氏症的前兆,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師李佳維指出,醫學已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更有研究認為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而在臨床上不少巴金森氏患在出現手抖、步態不穩等肢體症狀前,已有便祕等症狀。一位60多歲男子至奇美求診,向醫師表示,表示兩年前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一直以為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然而治療後仍未改善,直到最近開始手會抖,才轉到神經內科就醫。醫師發現,患者一坐下來,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陪診的妻子也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李佳維評估後,認為可能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酸痛的情形好了很多,右手抖動的部分也改善。李佳維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人們對於巴金森病的印象多半侷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他指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病的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應證之前所提的,巴金森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李佳維表示,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時,請至腦神經內科就醫讓醫師來診斷。巴金森的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並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症狀減緩,使病人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
2020-07-07 科別.消化系統
B肝帶原沒追蹤…突見肝腫瘤
65歲林先生B型肝炎帶原超過30年,但過往並無定期追蹤檢查,近來因食欲愈來愈差,因此就醫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一顆約三公分肝腫瘤,再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確診為肝癌。經射頻燒灼術治療後於門診持續追蹤,至目前未發現肝癌有復發情形。台灣為肝癌高度盛行國家地區,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位居台灣十大致死癌症第二位,不可小覷。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及肝硬化,都會增加肝癌發生率。肝癌最讓大家輕忽的是,其發生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和病識感,因此有上述症狀的病人都應定期接受肝臟追蹤檢查,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此可增加生存機率。在選擇肝癌治療方法前,必須先考慮腫瘤大小、數目、位置、肝硬化的程度、是否有肝臟外轉移、是否有血管侵犯及其他身體狀況等,才能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早期肝癌病人,可以考慮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或肝癌射頻燒灼術(俗稱電燒治療),而肝臟腫瘤數目在3顆以下且都不超過3公分,或是單顆且最大5至6公分左右的病人,可以考慮接受肝癌電燒治療,特別是不願意或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病人,肝癌射頻燒灼術是一種很好的治療選擇。至於中晚期肝癌病人,能夠接受手術切除或電燒的機會不多,因此治療效果比較差,也容易復發,中期肝癌病人可以考慮肝動脈栓塞或肝動脈灌注化療,而晚期肝癌病人可以選擇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通常早期肝癌病人因沒有明顯的症狀而不容易發現,建議有慢性肝病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及肝硬化的病人,都要定期接受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最好能每半年一次,倘若真的發現肝腫瘤,必須與和消化科主治醫師共同討論日後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及早發現,永絕後患。
共
5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