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搜尋
口服抗病毒藥物
共找到
198
筆 文章
-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性愛不戴保險套,竟成C肝再感染漏洞!
性愛不戴保險套,竟成為C型肝炎再感染漏洞!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在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共同主辦的「為台灣喝采!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中表示,根據疾管署C型肝炎通報系統,在2016年,C肝合併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病患的比率有上升趨勢,不過近年來已下降到4成以下,而C肝主要危險因子之一為性愛過程「未全程完整使用保險套」,導致易同時感染C肝、HIV,C肝再感染率也較高,其中九成為高危險性行為族群。「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二○一六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二○二五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HIV族群多了解C肝威脅,再感染率可降至1%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也發現,不少藥癮者因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感染已有預防性投藥策略,導致性愛沒有全程使用保險套,而這樣的做法卻可能造成C肝傳播、再感染,成為消除C肝破口,因此醫療、社區、非營利機構(NGO)必須合作,針對這些族群進行衛教宣導、推動C肝快篩,才能產生防治成效,根據過去經驗,如果做好衛教工作、追蹤,幫助這些族群有疾病防治意識,C肝再感染率可下降至1%。莊人祥分析,自2016年,HIV合併C肝感染病患人數,到2021年,比率達49%,從2022年到2023年,降到40%以下,在國外,HIV感染者的C肝再感染率為每百人年5.27,北美為每百人年3.92,在台灣,根據研究統計,2019年的HIV感染者C肝再感染率為每百人年8.2,到了2023年,已降到每百人年3.73,數據明顯下降。疾管署積極衛教,將加強追蹤病患用藥近年來,疾管署已補助各地衛生局辦理急性病毒性肝炎防治計畫,並分眾辦理病毒性肝炎衛生教育、活動。2021至2023年,針對醫事防疫人員、高風險族群及一般民眾辦理肝炎教育訓練或衛生教育活動共計6079場次,累計235708人次參與,對於急性C肝確診病患,各地衛生局也有進行衛教,在2023年,衛教完成率達97%以上,自2025年,也將加強掌握C肝確診病例至醫療院所接受追蹤檢查,並評估病患接受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情形。此外,為了配合2025消除C肝計畫,疾管署也運用現行HIV匿篩管道,推動C肝抗體快篩檢測,及早發現潛在個案,並協助轉介、就醫治療。不僅如此,統計也顯示,接受血液透析者也是C肝再感染高危險群,針對這部分,莊人祥建議,可提升醫療機構感染管制查核,疾管署已訂立診所感染管制督導考核項目,建議各地衛生局可參考、採納。C肝病患若再三感染,治療藥物健保給付議題也引關注,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認為,對於多次感染病患用藥是否納健保給付,須有更多共識,若藥物進一步降價,或許更有機會。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跨界合作 特殊族群篩檢率增
在台灣消除C肝的過程中,靜脈毒癮者與矯正機關收容人等族群,不僅易因共用針頭感染C肝,且因篩檢不易常成「漏網之魚」。法務部矯正署副署長林明達、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觀察,這些族群雖是C肝高危險群卻無法強制篩檢,且用藥順從度較差、再感染率也較高,因此需靠衛教、效率與跨團隊合作,進行C肝防治。輔仁⼤學數據科學中⼼執⾏長、前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矯正機關收容人的停留時間長短不一,且有管理需求,診治上須矯正機關、醫療單位合作、溝通,醫療流程也須細心設計,才能提升治療率。林明達以2021至2022年為例,矯正署與國健署合作推動矯正機關C肝篩檢與治療計畫時,提供衛教宣導、血液篩檢、門診治療,篩檢1萬7千多位收容人,其中2千餘位C肝病患接受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DAA),成果獲全球消除肝炎聯盟專家肯定,2023至2025年更全面開放與協辦機關合作,預計篩檢1萬9千餘人。在醫療院所,靜脈注射藥癮者常用美沙冬、丁基原啡因等低毒性藥品取代高毒性毒品,稱為替代療法。陳詩典表示,當透過院內轉診、同體系支援等轉介模式,搭配肝膽腸胃科、精神科等一起協助,靜脈注射藥癮合併C肝族群較願意接受C肝篩檢,篩檢率近100%。數據顯示,上述族群的C肝抗體陽性率近九成,血液中有病毒比率約82%,治療率近98%,完成DAA療程比率為88%,經衛教宣導,四年再感染率為1%。此外,衛福部心健司將這些族群納入「113年度藥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且依衛福部「2025年消除C型肝炎計畫」,鼓勵每年至少接受一次C肝抗體篩檢,每執行一次替代治療個案C肝快篩,並將結果上傳系統,便支付C肝快篩行政協作費。
-
2024-06-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主流株出現變化,症狀2大特色!如有呼吸道症狀建議這樣做
新冠肺炎主流株近期正悄悄出現變化,疾管署監測目前JN.1占比雖為最大宗,但新變異株KP.2、KP.3正快速攀升,同時也宣布,國內新冠疫情將進入第六波流行期,預計八月才會降溫。台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詹前俊說,近期新冠患者具有一大特色,初期皆會有「低燒多日」的症狀,且低燒時快篩皆呈現陰性,導致民眾誤判錯失就醫時機。5月19日起,國內口罩令全面解除,國內疫情攀升,詹前俊說,從5月底迄今,診所忙到連午休都沒辦法休息,患者一波波湧進,多數都還是因為新冠、流感而就醫,光是一個早上就有3到4位患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新冠近期症狀:低燒多日伴隨輕微流鼻涕詹前俊表示,近期的新冠患者,主要的表現症狀為「低燒多日」,有些患者會伴隨輕微流鼻涕等,但低燒期自行快篩都呈現「陰性」,又或是由醫師快篩診斷也驗不到病毒,通常會等到低燒期過後數日,快篩才會呈現陽性。詹前俊表示,隨著病毒不斷變異,患者不一定會出現發燒症狀,曾有患者只覺得身體不適、喉嚨怪怪的,經轉診到台安醫院,當下由他協助快篩,馬上就出現「兩條線」的結果。他也提到,近期發現有不少民眾已經不太會使用快篩,有幾位患者主訴到診間就醫前,已在家快篩,只是結果都呈現陰性,但到診間快篩卻呈現陽性,一問之下才發現是不敢「下重手」戳鼻子,使快篩未能發揮效力。如有呼吸道感染症狀建議連做3天快篩詹前俊強調,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為1%,65歲以上老人是高危險群,如果有呼吸道感染症狀,建議連續做3天快篩。如果染疫,可經醫師評估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如果是流感也別輕忽,服用流感特效藥緩解不適症狀。國內上周新增328例新冠肺炎確定病例,疾管署研判疫情上升,詹前俊提醒,接種XBB疫苗能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暑假來臨,增加許多接觸機會,民眾日常應做好勤洗手、戴口罩,有症狀要警覺性自行快篩,避免病毒傳染給家人。
-
2024-05-29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李懿軒:善用社區藥局資源,守護大家用藥安全健康
藥師小檔案姓名:李懿軒執業地點:出雲藥局(新北市三重)年齡:35歲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平時善用社區藥局資源,需要時可以守護大家用藥安全及健康眾多藥師另擔任外送員,送藥到府疫情期間,眾多藥師肩負著發放口服抗病毒藥物任務,另擔任外送員,送藥到府,仔細講解藥物服用方式,還需留意是否有用藥禁忌。出雲藥局負責人李懿軒表示,當時一名確診者服用抗病毒藥「倍拉維」、偏頭痛藥物後,突然低血壓,情況危急,但急診壅塞,無法就醫。他只能用電話與家屬聯繫,那時閃過一個念頭「我的職業生涯會不會就斷在這!」。「倍拉維」早晚有別,一次需服用兩種錠劑,如果錯誤服用,成效不彰,甚至讓身體不適。 李懿軒指出,「倍拉維」禁忌太多,而健保雲端藥歷僅能得知西醫開藥紀錄,難以得知確診者服用清冠一號或是紅麴等保健食品。再者,確診者在家隔離,家人領藥時,也很難清楚說出當事人正在服用哪些藥物。李懿軒表示,該名案例讓人印象深刻,確診後分別拿到長期服用的偏頭痛藥物以及「倍拉維」,但受時間差影響,他在調劑時,還無法從健保雲端藥歷系統得知之前的藥物記錄。不料,一兩個小時後,接到家屬求救電話,確診者服藥後意識不清,癱軟在地,出現低血壓,以及疑似麥角鹼中毒的症狀。當時疫情嚴峻,急診壅塞,找不到醫院收治,李懿軒只能遠端支援,請家人每兩小時量一次血壓,並服用症狀治療藥物,所幸患者逐漸清醒,度過難關。除了指導確診者正確服用抗病毒藥物,位於新北市三重的出雲藥局是藥物配送的核心藥局,收到抗病毒藥物後,必須轉送至衛星藥局、分區藥局。李懿軒指出,藥品配送初期,新北市僅2家核心藥局,大概以大漢溪南北作為區分,他負責配送範圍遼闊,遠至三峽、三芝,都得親自開車運送這些昂貴藥物。隨著感染人數暴增,送藥到府的任務量愈來愈大,李懿軒表示,為了兼顧門市營業,只能透過中午離峰空檔,或晚上打烊後配送,有時一晚得幫6至7名病人送藥,一天下來,必須跑10、20趟,等於藥師兼外送員。不少北漂青年在三重地區租房,大部分住在公寓頂樓加蓋房間,因未與家人同住,一旦確診,只能靠藥師負起送藥任務。李懿軒說,光是爬樓梯到五樓,就氣喘吁吁,滿頭大汗,不過,運動量一多,體重變輕,算是意外收穫。送藥到府的任務比想像中還要複雜送藥到府的任務比想像中還要複雜,李懿軒表示,除了必須花時間配送,還得花時間「調藥」,因為藥局存備藥物種類有限,不見得會有大醫院醫師習慣開立的藥物,這讓許多藥師在調劑時,相當困擾,還需跟病患解釋為何藥物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出雲藥局屬於愛滋指定藥局,李懿軒那時也幫不少愛滋感染者送藥,因為大部分愛滋感染者並未讓家人、室友瞭解自身感染狀況,如何成功送藥(抗愛滋病毒藥物),又不會被發現,也需要一些技巧。李懿軒說,感染者不能出門拿藥,這違反防疫規定;至於直接按門鈴,送藥到府,這又太危險,因為同住家人可能先拿到藥物。一名年輕愛滋感染者事先告知用藥需求,他在送藥時,將抗愛滋病毒藥物裝在保健食品盒子,假裝探視生病的朋友,這才順利送藥。開業前,李懿軒多次為愛滋感染族群發聲,擔任年輕藥師學會理事長,致力愛滋友善,希望讓更多藥師了解該愛滋族群需求,願意投入愛滋指定藥局。2018年全國愛滋指定藥局僅17間,在政府推動性平、持續教育訓練下,2021年他卸任理事長時,各縣市均有指定藥局,已有59家,目前全國共有111家指定藥局。新冠疫情漸趨流感化,藥局功能也隨之轉換。李懿軒笑稱,如此為了響應衛福部國健署「長者量六力」,宣導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延緩失能的關鍵,需要管理六大面向的內在能力:「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他幫長者做身體檢測,也在藥局添購了許多健身器材與玩具,持續發揮專業,服務社區民眾。
-
2024-05-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兩例病友的經歷——反思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文章來自三位醫師以截然不同主題寫出他們對事情的看法。一位深具睿智的精神科醫師,以其一流的文筆寫出最近醫病雙方常感到困擾的「意外偶見瘤」。他的一句「『多』並不等於『好』」道出深具哲理的回應。一位醫師因為看到兩位病人不理想的治療結果,而深感當初病人、家屬與他們的醫師之間因為沒有建立好關係,導致病人輕忽及拒絕持續追蹤的重要性,而錯失治療的良機,並以此強調醫病溝通的重要。一位老醫師敘述老同學畢業五十多年,在近乎完美的安排下暢遊山水,結果有好友體力不堪而發生遺憾,寫出這年紀應當量力而行,並建議其他更安全且能勝任的活動。近來遇到兩例第一次門診見面就必須告知壞消息的病友,這兩位都是慢性C型肝炎導致肝硬化,在經過其他醫師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C型肝炎病毒已達到根除,但後來因為一些因素而沒有好好地規則性追蹤,到我接手時已到晚期肝癌的階段了。兩位病友就診時,都有家人陪同,告知時當下有種愁雲慘霧的氣氛。第一位為六十幾歲的劉大哥,是C型肝炎病毒導致肝硬化,而且也愛好杯中物,在幾年前因為服用C肝抗病毒藥物而根治C肝病毒後,覺得身體一切無恙,短暫地接受幾次追蹤性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掃描後就斷了聯繫了。此次來門診,是因為覺得上腹部不時有不適的感覺,而且食慾越來越差且體重有下降的情形,他來求診想要檢查胃是否有問題可否做個胃鏡?經過問診以及簡單的身體檢查後,摸到右肋下緣有不規則的腫塊,便跟他說:「胃鏡當然可以幫你安排,但是,這麽久沒追蹤肝臟了,這次一起抽血及做個肝臟超音波吧!」他很爽快地答應,走出診間就逕自去抽血櫃檯抽血以及安排做胃鏡及超音波的時間後就回家了。沒想到幾個小時後,我的手機就收到他的血液甲型胎兒蛋白檢驗危急值(四十多萬)。於是當日我便再打電話問他胃鏡及超音波安排的時間,並叮囑他一定要按照時間前來,到時會再幫他安排後續的檢查以及治療計畫。等到他前來做腹部超音波時,探頭一放到肚子上就看到一大顆的腫瘤幾乎佔滿了整個右肝,連右門靜脈都有被侵犯到了,內心覺得才見沒幾次面的病人,要告知這麼殘酷的事實真的有點難開口。胃鏡做完也發現有明顯的食道靜脈瘤,在胃鏡的觀察下算是高出血風險的特徵,也有預防性地做了環紮術。根據目前的一些證據,跟他委婉地解釋,上腹痛是因為腫瘤的關係,需要幫他做個電腦斷層來做完整地評估腫瘤的侵犯程度,做完之後再好好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等到做完電腦斷層後回診的那天,妻兒全家都陪他一起來聽檢查結果,電腦斷層結果比預期的還嚴重,不只門靜脈有侵犯到,甚至下腔靜脈也有血栓,肝門附近也有淋巴結腫大的情形,唯一還有機會的是肝硬化的一些抽血數值算起來還可以(Child-Pugh score: A),他兒子提及是否可以肝臟移植?便跟他解釋,目前腫瘤侵犯到大血管以及附近的淋巴結了,肝臟移植不是那麼適合,目前比較可行的治療方式,偏向口服標靶藥物以及最新的免疫治療。經過討論的結果,後來決定採用免疫治療,一開始施打後對一般日常生活沒有影響,但是漸漸地開始有出現肝腦病變的情況,變得日夜顛倒以及對時間及人物有混亂的情形。也是因為他意識混亂,我才從他妻子的口中得知當初不想繼續追蹤,是因為和之前的醫師有溝通上的不愉快所導致。經過三個療程後,再幫他做電腦斷層來評估腫瘤的情況,原本的大顆腫瘤有多處壞死,但左肝也有新生的小顆腫瘤,原侵犯的大血管則是紋風不動,而且腹水以及右邊肋膜積液也都出現了,告訴他妻子這個壞消息後,她一開始也問還有其他積極的治療方式嗎?只是很遺憾地,依目前的醫療是藥石罔效。劉大哥看到我找他太太去病房外談話時就大概猜到結果了,出院後意志消沈、食慾更加不振。因為在家完全吃不下、全身無力被送到門診後,收住院發現腎功能急速衰退、出現肝腎症群以及開始解黑便,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形,劉太太跟我說她與小孩其實心裡都有準備了,在最後的階段,主要治療能讓他不要痛苦就好。按照一些治療的準則,能給的藥物都給了,但是因病情的進展最後還是不幸離世了。整個過程,我在他人生的最後半年的時間中經歷了醫病關係的建立,同時反思自己是否也曾讓其他病人如同劉大哥一樣,遭遇不愉快而中斷追蹤,而造成無法及時發現而錯失治療的良機。另一位是八十多歲的巫阿伯,本身也是C型肝炎導致肝硬化,經過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後,血液中C肝病毒已經廓清了,一開始都很規則地在我們科的學長門診追蹤,只是後來他覺得每半年就要來追蹤很麻煩,而且只是抽血及做超音波又沒有藥可以吃,覺得不划算,於是就超過兩年沒來醫院追蹤。最近覺得食慾不振、肚子有變大,雙腳水腫導致拖鞋磨擦破皮,小便的顏色也有像烏龍茶般的深色,女兒就帶他來門診求治。經過身體檢查後,鞏膜明顯有黃疸,肚子明顯有鼓脹的情形,超音波檢查發現右肝有個將近十公分的腫瘤且有門靜脈侵犯的情形,腹腔也存有大量腹水。解釋病情時,阿伯因為重聽,對病情有聽沒有懂而在狀況外,女兒則是有點自責怎麼沒早點帶來檢查,問目前有什麼好的治療方式?我則是建議等抽血及做完電腦斷層後完整評估後再來討論,先用點利尿劑及限鹽限水來控制腹水及水腫的狀況。半個月後,很遺憾地,腫瘤侵犯大血管、肝功能狀況不佳,標靶藥物以及免疫治療則是無法申請,女兒一開始想要自費吃標靶藥物,可是聽到價格以及只能延長幾個月的存活時間就打了退堂鼓。之後經過家屬間的商議,決定讓阿伯採安寧緩和的方式。這個案例讓我反思到,老人家缺乏醫學知識,認為沒吃藥就等於沒接受治療,以為在C肝病毒根治後肝臟就安然無恙,而進一步輕忽及拒絕持續追蹤的重要性,導致無法及早發現肝癌而錯失治療的良機。最後,也希望由兩個案例,反思行醫的行為是否能避免讓病人因溝通不良而逃避醫療,最後造成遺憾的結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4 焦點.元氣新聞
捐肝救不回,張洪量愛妻逝!肝病三部曲,輕忽「普遍一問題」恐步入肝硬化
知名歌手張洪量於2021年在波蘭結識立陶宛籍女體操國手Jekaterina(Kate),兩人一見鍾情後結為連理。2021年,Kate因肝硬化於高雄長庚醫院進行換肝手術,原本張洪量想要捐肝救妻,但因不適合捐肝改由張洪量的表弟捐肝進行肝臟移植。根據鏡周刊報導,Kate已於2022年逝世,當年為Kate進行肝臟移植的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表示,Kate是因為罕見的「頑抗性急性排斥」而離世。陳肇隆:Kate因罕見「頑抗性急性排斥」離世陳肇隆表示,Kate是因為罕見的「頑抗性急性排斥」而離世,這種藥物控制不下來的急性排斥反應非常罕見,也是高雄長庚2400多例肝移植手術中,唯一發生「頑抗性急性排斥」的病例。陳肇隆表示,肝臟移植術後,不到兩成病人發生急性排斥反應,通常增加抗排斥藥劑量或給予類固醇即可回復,頑抗性急性排斥在肝臟移植術後極少發生。陳肇隆說,Kate是高雄長庚唯一由亞洲人捐肝給非亞洲人的病例。他表示,Kate是很好的病患,醫囑遵從性、配合度都很高,也完全戒酒。但根據調查顯示,亞洲人捐肝的非亞洲人受肝者存活率最低,原因不明。「美國器官移植受者科學登錄資料庫SRTR(Scientific Registry of Transplant Recipient)」曾分析8萬5427例的肝臟移植報告,接受亞洲人捐肝的非亞洲人受肝者存活率最低,原因不明。肝病三部曲 早期肝硬化症狀不明顯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曾受訪表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布,所以肝臟初期病變時毫無異常不適感,但如果長期疏可能會錯過可以藥物控制的肝臟慢性發炎階段,而放任肝臟長時間的反覆發炎,會讓肝臟細胞纖維化並且進一步導致肝硬化。早期肝硬化症狀也不明顯,梁程超表示,嚴重則可能疲倦、虛弱、噁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皮膚出現黃疸變黃或蜘蛛狀血管瘤等症狀。但若是嚴重時才就醫檢查,很可能已處於肝硬化階段,若此時再沒有妥善控制,將面臨會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最終章。至於肝硬化可否逆轉?梁程超說,「有機會」,B型肝炎患者如果長期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避免肝臟反覆發炎,不但肝功能恢復,肝硬化等級也有機會出現下降的趨勢,也可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民眾若想知道的肝臟健康狀態可以透過抽血及超音波檢查。改善脂肪肝首要先減重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接受採訪時曾表示,肝癌每年死亡人數超過8千人,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高危險族群定期追蹤檢查是早期發現的關鍵,全台高達4成民眾具脂肪肝,若同時有代謝相關因子,演變為代謝性肝病、引發肝癌的機率並不低,建議民眾改變生活習慣,減重就能遠離脂肪肝。要改善脂肪肝,關鍵作法是減重。蘇東弘表示,根據研究,患者若減下體重的5%至10%,即可改善脂肪肝狀況;部分脂肪肝患者是非肥胖型患者,雖不必減重,但增加運動量也能改善代謝問題。另,近期已有脂肪肝藥物進入第二、第三期臨床試驗,可改善患者肝臟發炎情況,同時幫助減重。蘇東弘指出,脂肪肝患者若經肝功能檢測,發現肝臟出現發炎情況,即屬「脂肪肝炎」患者,且容易演變為肝臟纖維化,甚至進入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呼籲民眾藉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肝臟病變進行治療,避免肝病惡化。
-
2024-02-24 焦點.元氣新聞
蛆蛆竟會寄生在皮膚!馬偕醫師從病人嘴唇中取出3隻活蛆蛆,了解什麼是「蠅蛆症」?
秘魯旅遊慘遭馬蠅寄生嘴唇,馬偕醫師手術室活捉3幼蟲在手術室活捉蛆蛆(蒼蠅的幼蟲)!一名33歲陳先生去年到秘魯馬丘比丘旅遊,回國後,嘴唇逐漸腫大並且疼痛。幾經求診,最後才轉診到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劉崇基安排病人全身麻醉,並活捉3隻寄生在嘴唇上的馬蠅幼蟲(蛆)。陳先生去年10月中旬到秘魯旅遊,疑似在熱帶雨林區民宿時遭到馬蠅感染;11月初回國後發現嘴唇表面有一點小破皮並不以為意,沒想到2周後沒有好轉,嘴漸腫大且伴隨疼痛。陳先生經皮膚科診所診斷為皰疹後,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抗生素及藥膏治療也未見改善,轉診至馬偕醫院皮膚科做細菌培養也未驗出任何菌種,最後才轉診至口腔顎面外科門診。陳先生傷口初期與一般昆蟲咬傷非常相似,腫疱的周圍有小型丘疹也容易與皰疹混淆,不容易被診斷。陳先生自述照鏡子時會隱隱約約看到有東西在動,有時候也會感覺有異物在裡面蠕動,萬萬沒有想到會是蟲卵寄生孵化成幼蟲。劉崇基觀察病人嘴唇有3處傷口持續滲出液,且隱約看到物體活動,因嘴唇周圍有大血管,蟲體為躲避容易碰撞造成出血。國內遭馬蠅蟲卵寄生案例罕見,劉崇基表示,以往只有兩次病例,還是發生頭皮,此次遇到馬蠅寄生嘴唇是行醫首見;嘴唇處理上又更為敏感,曾經嘗試要在門診夾出,因劇痛病人無法忍受,因此改採全身麻醉替病人動手術處理,手術全程約15分鐘,術後住院一晚確認恢復良好才讓病人出院。什麼是蠅蛆症?該如何避免?根據疾管署《感染控制雜誌》中楊清鎮所撰的〈Dermatobia hominis 引起癰瘡性蠅蛆症之簡介〉提到:蠅蛆症 (myiasis) 一詞是源自希臘語,myia 為「蠅蛆」之意,乃指雙翅(iptera)目蠅幼蟲感染人類和脊椎動物,能以其組織體液等物質維生。它們感染身體很多部位,皮膚是最常見之處。Dermatobia hominis 也是源自希臘語「活存於人類皮膚」的意思,是馬蠅(botfly) 中唯一會侵犯人類的一種,引起癰瘡性蠅蛆症。它的分佈主要是在中南美州,北自墨西哥,南到阿根廷及智利的北部,潮濕的熱帶森林地區及樹木繁茂的低地是其主要棲息處。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黃偉新指出,馬蠅主要分布在中南美州,自墨西哥至阿根廷和智利北部都是主要活動的範圍。一般生活在潮濕的熱帶森林地區和樹木繁茂的低地。馬蠅會將蟲卵產在其他節肢動物(如蚊子)的腹部,當蚊蟲叮咬宿主時,蟲卵就順勢落到傷口上,卵在宿主的體溫下孵化成幼蟲以後,再從叮咬的傷口或毛囊鑽入皮膚內,因為通常都無痛,難以察覺。只要能將幼蟲完全取出,傷口通常能癒合也少有併發症發生。馬蠅蟲卵寄生傷口起初像昆蟲咬傷,之後變為癰瘡,皮膚出現紅色突起,並在傷口隆起小結節的中央傷口有漿液性血水的滲出液。被感染者可能會因蟲體蠕動而在夜間感覺間歇性疼痛以及搔癢感,或有異物蠕動感。如果寄生在頭皮或臉上則會因為該處的肌肉層過薄,而疼痛感強烈。由於馬蠅引起的蠅蛆症在台灣極其少見,容易誤認為是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毛囊炎等皮膚疾病,因此給予抗生素治療,或是進行不必要的外科切除。黃偉新提醒前往馬蠅的流行國家,預防馬蠅叮咬的辦法:●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進入叢林區戴帽子以保護頸部及頭皮●不擦香水或使用體香膏●衣褲無法包覆的皮膚則選用適當的防蚊液並適時補擦。如果曾至高風險地區回國後發現身上有不明類似蚊蟲叮咬傷口,又遲遲未癒合,應儘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旅遊避免帶回蟲蟲?專家給2必知秘訣 返台先觀察「這症狀」每國曾有研究指出,一名45歲男子在秘魯度假2周時,被多處蚊蟲叮咬,回到西西里島後不久,出現頭皮搔癢及疼痛等症狀,在初次就診5天後,有皮膚科醫師注意到一條白色的小蟲子,從患者皮膚中噴出,5周後檢查發現,有紅斑癤樣病變和繼發性蜂窩性組織炎,接受為期10天苯唑西林肌肉注射治療。寄生蟲感染有內、外之分,蚊子、臭蟲、頭蝨等,屬於外寄生蟲,不一定長期寄生;內寄生蟲則如蛔蟲、鉤蟲和絛蟲等。但這類吸血昆蟲也曾有醫療用途,陳錦生分享,在抗生素未普及年代,戰場上有許多傷兵,醫療人員曾利用蒼蠅吃掉腐爛的肉,協助後續治療。陳錦生提醒,民眾如規畫前往中南美洲,可攜帶防蚊液或穿著長袖衣物,防止吸血類昆蟲叮咬,也避免暴露在會接觸到這類昆蟲的戶外場域。臨床醫師也應注意,若從中南美洲返台國人或旅客的皮膚有未癒合傷口,需警覺是否因馬蠅幼蟲感染,也可請教寄生蟲或昆蟲專家,避免不必要的檢查或抗生素治療。隨著全球化,飛機成為民眾跨國移動首選,許多寄生蟲也容易隨行李「偷渡」,先前萬華某旅館出現臭蟲時,陳錦生就曾提醒,民眾出國時可選用硬殼行李箱,讓臭蟲不會躲藏在縫隙中,回來一定要檢查行李箱有沒有夾帶,到住宿環境則可以檢查床墊、家具、雜物堆積、床單等處及縫隙,或檢查有沒有血斑,只要看到黑黑小小一點的就是。去年入侵歐洲的臭蟲(床蝨)疑已在台現蹤,有民眾入住北市某商旅發現並在臉書社團發文提醒。今天馬偕醫院發表民眾赴秘魯旅遊,疑因在熱帶雨林區住宿,嘴唇遭馬蠅寄生案例。長榮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名譽教授陳錦生指出,國內衛生條件改善,少見寄生蟲,但隨著全球化,應注意出國旅遊接觸感染及搭飛機時寄生蟲隨行李「偷渡」。「人類馬蠅(bot fly)」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地,會寄生在多種哺乳類動物身上,最常在牛隻身上發現,也可能感染人類,雌性馬蠅會將卵產在蒼蠅或蚊子等,其他以血液為食的昆蟲身上,當媒介昆蟲叮咬其他動物時,幼蟲離開卵進入宿主皮膚、穿透皮下組織。陳錦生指出,馬蠅幼蟲滲透至皮膚會導致皮膚潰瘍,容易繼發細菌感染,並提供癤子供幼蟲呼吸,被感染的宿主變得昏昏欲睡,體重和生產力下降,而幼蟲會在宿主體內生活20至28天,也就是「蠅蛆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2 醫療.皮膚
「蜘蛛撒尿」會導致嘴唇長疹子?解析「口唇型疱疹」的成因、治療與預防
許多人常一覺醒來,發現嘴唇、鼻翼等部位,長出很多刺刺癢癢的水泡,恐是「口唇型疱疹」上身。一旦人的免疫力差、壓力過大、感冒時,容易感染疱疹病毒引發口唇型疱疹,雖然多數症狀輕微,但如果病毒擴散至眼睛,可能導致視力受損,極少數情況下,病毒會影響到大腦引起腦炎。「口唇型疱疹」是什麼?如何傳染?常見的單純疱疹病毒(HSV)分為第一型(HSV-1)及第二型(HSV-2),第一型疱疹病毒大部分都感染在口唇周圍,第二型疱疹病毒則較常引起生殖器官、臀部、肛門附近及大腿等部位疱疹。讓人又痛又醜的口唇型疱疹,有「蜘蛛撒尿」的稱呼。成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許釗凱表示,口唇型疱疹主要由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HSV-1)引起,此病毒在人體內可長期潛伏,當免疫力下降時可能會活化,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疱疹或唾液傳播,如親吻、共用餐具或毛巾等。口唇型疱疹初期症狀有哪些?可能併發哪些問題?感染口唇型疱疹初期,通常集中在嘴唇邊緣出現小水泡,有輕微的刺痛或燒灼感,若水泡破裂會形成疼痛的潰瘍,初次感染可能會有輕微發燒、肌肉痠痛或淋巴結腫大等症狀。許釗凱說,雖然大多數疱疹病例輕微,但見過幾例較嚴重情況,曾有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合併嚴重疱疹病毒感染,進而演變為「疱疹性濕疹」,又稱為「卡波西氏水痘樣疹」;也有個案的病灶擴散至眼睛,導致視力受損,極少數病毒還會影響到大腦引發腦炎,這是非常嚴重但罕見的情形。部分民眾的口唇型疱疹易反覆發作,許釗凱分享預防、減輕之道:●首要避免熬夜、壓力、過度疲勞等會誘發因素。●更要避免與疱疹病毒的傷口親密接觸,不要共用牙刷或唇膏等個人用品,保持手部清潔,尤其是在接觸臉部前。●發作時,可使用抗病毒藥膏或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以減輕症狀。口唇型疱疹反覆發生的原因有哪些?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口唇型疱疹常長在嘴唇、鼻翼、T字部位等處,會感到刺刺癢癢的,通常5至7天就會好,治療以擦抗病毒藥物為主,如果沒有改善,代表症狀比較嚴重,會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一般人每年發生不超過3次,但有些人每個月都會長,代表免疫力不好、壓力大,一直處在很累的狀態。荷爾蒙是影響口唇型疱疹發生的因素之一,趙昭明表示,臨床上觀察,罹患口唇型疱疹女性多為30至45歲,界於停經前、荷爾蒙旺盛的年紀,因為月經荷爾蒙波動造成口唇型疱疹;男性則落在30至50歲左右,大都是上班族,可能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引起。特別的是,沒什麼壓力的小朋友也可能得到口唇型疱疹,趙昭明說,小朋友可能是溫差大或感冒沒有好引發,大人得過口唇型疱疹就不要親小孩,否則可能透過唾液傳染,抵抗力降低就會出現疱疹。趙昭明指出,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有些人可能出現一、二型混合的情形。有一名28歲女性,感冒一段時間後,免疫力降低,上下嘴唇開始長出很多又刺又癢的水泡,甚至有點潰爛狀況,屬於比較嚴重的狀態,以擦藥配合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口唇型疱疹5大成因1季節交替、溫差大時2長期睡不好3壓力過大4感冒或有其他疾病時5女性月經前後資料來源/趙昭明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民眾「新冠疲累」、疫苗施打率低 社區感染拉警報/新冠高峰來襲1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所發布最新訊息,新冠變異病毒株JN.1正迅速蔓延,台灣10月也首見該變異株,由於感染力強大,更易造成免疫逃脫,讓民眾再度感染。但醫界擔心,現在民眾已呈現「新冠疲累」現象,較難維持自我健康管理,新冠XBB疫苗施打率也極低,這兩大原因恐致病毒再度蔓延,新冠肺炎社區化更對高危險族群造成威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日前收治一名70多歲糖尿病患者,之前接種過新冠疫苗,感染新冠肺炎後沒有立刻用藥,出現呼吸喘才就醫,血氧濃度已掉到90%以下,X光肺部「白一片」有嚴重的肺炎,最後送加護病房治療才化險為夷。王鶴健指出,「這名患者太沒有戒心,出現新冠肺炎初期症狀後,就應盡早快篩確認,確診後盡快用藥才行。」上周,疾管署也公布一名20多歲北部男性,有潛在神經系統跟腎臟疾病,2020年曾經接種兩劑傳統新冠疫苗,12月上旬出現咳嗽、有痰、發燒等症狀,確認感染新冠肺炎,五天後即不幸過世。疾管署針對新冠確診者,若是65歲以上、肥胖、心腎糖慢病、免疫疾病等就屬於重症、死亡高風險族群,經醫師評估後即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一份國際性的調查,國內受訪者當中,竟有超過八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由此可知,許多民眾、高風險族群非常輕忽新冠嚴重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發現,有些民眾即使出現症狀,也不去接受篩檢,自然不會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提醒,目前新冠可能呈現不典型症狀,像只是輕微咳嗽、類似小感冒,而剛開始感染者的病毒量不高,第一次抗原快篩可能陰性,而更容易被輕忽。陽光耀說,為了避免重症,民眾應為自己設立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人人都應該接種新型新冠疫苗,雖不能免於感染,卻能減少重症,第二道防線則是及早用藥,避免病況變嚴重。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特聘教授張峰義也提醒,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就先自我快篩,五天需要篩兩次,若持續發燒達39度,且高燒不退,或者有腸胃不適、無法進食、持續頭痛、呼吸急促、持續胸痛、冒冷汗、血壓偏低等症狀,恐是中重度前兆要盡快就醫。多位醫師提醒,目前社區正百毒齊放,民眾前往人群密集且密切接觸的密閉場所仍建議戴口罩;當擤完鼻涕後或用手碰觸口鼻臉前,必須清潔雙手,以防病菌散播、感染。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避免中重症 把握及時用藥/新冠疫情升溫4
「輕、中症高風險病患沒及時用藥,常前一天還好好的,一下子就變成重症。」在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所接治的新冠重症病患中,大部分高風險病患都沒有及時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便演變成重症,需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治療。陽光耀認為,這類病患出現呼吸道症狀時,常自認病情輕微,沒有快篩,也沒在黃金治療期五天內接受藥物治療,在第五到七天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情況往往變得非常嚴重。陽光耀指出,多數民眾接種疫苗已超過一年保護期,而曾感染的民眾康復後也僅有三個月保護力。陽光耀強調,新的感染症狀仍會嚴重,不會因為二次感染就症狀輕微,仍然可能演變為重症,尤其是具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更要留意。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以台大醫院為例,住院病人仍得快篩,可是初期感染者的病毒量不高,或常呈現非典型症狀,起初可能只是輕微咳嗽,或類似小感冒,不會在第一時間被篩檢出來,因而常被輕忽,因此需要反覆篩檢,以確保病人安全。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觀察到,以新冠輕症病患來說,因為症狀與流感或其他上呼吸道症狀相似,往往等到病程進展變嚴重時才會就醫,而錯失治療時機。因此對於新冠輕症病患,用藥可能就無法像治療流感那樣迅速、及時。此外,對於防疫資源儲備,陳宜君也甚感憂心,她說,現今指揮中心已解編,已經沒有防疫預算,雖然仍有留用的公費抗病毒藥物及篩檢試劑可用,面對「剩餘」的防疫資源,公費抗病毒藥目前仍夠使用,「但用完了怎麼辦?」而醫用快篩也在十月一日回歸健保支付,當快篩與藥物回歸健保,又將形成健保財務負擔,期待未來在防疫資源的供應上可趨於穩定,病患才能及時確診、有藥可用。(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1-21 醫聲.疫苗世代
新冠疫情威脅竟還高於流感 疾管署公開最新驚人數字
衛福部疾管署最新統計,上周通報新冠肺炎中重症患者高達235人,高於流感重症15人的15倍以上。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新冠疫情威脅高於流感,民眾不應輕忽」。另統計新冠及流感疫苗接種數方面,兩者也差到10倍以上。其實,新冠疫苗接種率不佳情形,同時也發生在其他亞太國家,避免在新冠疫情下成為「消失的世代」,民眾應盡速打疫苗,一旦染疫也應盡速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曾淑慧說,流感重症人數每周約30至35人,但新冠肺炎中重症患者,一天就達相同人數,可見新冠肺炎威脅高於流感。但就今年9月26日起開打XBB.1.5疫苗,截至11月19日,共施打52萬7690劑,相較流感疫苗,今年10月開打截至11月19日止,共接種554萬3682劑,新冠疫苗施打數僅為流感疫苗的十分之一,呼籲民眾應同時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亞太各國新冠疫苗接種率差 引專家憂心第23屆亞太呼吸學會(APSR)年會於本月16至19日在新加坡舉行,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亞太國家學者與會,會議聚焦在新冠肺炎疫後,民眾面對疫情認知及治療趨勢。新冠疫苗接種率不佳情形,同時也發生在其他亞太國家。新加坡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家梁浩楠表示,新冠疫情期間,看到許多染疫者來不及治療病逝,真的令人悲傷,這可謂,但「消失的世代」不僅發生在成人,兒童防疫同時需要關心。梁浩楠說,在新加坡很多家長認為,小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後,不容易出現重症,卻擔心接種疫苗後,可能會出現副作用,多認為孩子不需要打疫苗,但臨床發現,很多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後,不適症狀維持很久,成為長新冠症狀,且有萬分之一機會引起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 ,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很難回去正常生活,同樣成為「消失的世代」。「家長不應過度擔心,該打的疫苗還是要打。」梁浩楠說,打疫苗可以避免引發重症,並降低病毒的傳播力,確保醫療量能,但現在各國政府卻非常忽略,必須加以重視。目前擔心人畜間的新冠病毒成為新的病毒,這必須十分注意。曾淑慧說,民眾除盡速接種新冠疫苗,一旦出現染疫的不適症狀,也應盡速就醫,採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目前新冠肺炎治療口服抗病毒藥物儲備情形,截至11月18日,倍拉維(paxolvid)庫存量30萬9750人份,預估尚可使用738天。莫拉皮拉維(Molnupiravir)庫存量6萬5838人份,預估尚可使用470天。
-
2023-09-2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醫師兼月老!趙昭欽顧好病人的肝,成就好姻緣
高雄市立岡山醫院原本是個每年需由高雄縣府補貼上億元的醫院,秀傳醫療體系在2000年接手經營,成為全台第一家公辦民營的醫院,現任院長趙昭欽在2003年接任,只花3年,就讓醫院「轉虧為盈」,明年秀傳體系更將在鄰近路竹成立有700床的高雄秀傳紀念醫院,一樣由趙昭欽擔任院長,這也將是北高雄規模最大的醫院。趙昭欽是高雄農家子弟,父母務農養大4個孩子,成績優異的他,一路從雄中讀到台大機械系,畢業時正好遇上成大開辦後醫學系,想回南部的他也去報考,一試就中,自此從理工男,踏上行醫之路。養生秘訣/登山當休閒 清晨騎車放鬆在休閒時,趙昭欽喜歡登山、騎單車,他常清晨六點從台南東區住家,騎著單車到高雄路竹老家,一騎就是一個小時,那段時間是他自我放鬆時刻,接著他沖個澡,再到岡山醫院上班,而他對部屬,也秉持絕非必要,絕不在下班後打擾部屬,他認為上班就認真以赴,但下班就好好休息,人生不能繃得太緊。因緣際會下,秀傳體系在2015年選定南科高雄科學園區「管2」用地,做高雄秀傳醫院基地,這是全國首創在科學園區內設址的醫院,明年9月將開幕。趙昭欽說,未來這兒會有更高端醫療設施,有達文西、各式微創設備,也會有腫瘤癌症治療中心,會與園區內生醫產業合作,進行臨床試驗與研究,此外,還規畫長照中心,「我希望故鄉愈來愈好,有更好醫療環境照顧鄉親,這是我行醫、也是身為高雄子弟最大的盼望」。父母務農苦 畢業回鄉服務父母與家鄉長輩務農艱辛,趙昭欽看在眼裡,心疼他們常三餐不定時,而且早期打針文化造成鄉下肝炎盛行,趙昭欽因此決定投入肝膽腸胃科領域,且畢業後就回到高雄長庚、台南市立醫院等醫院服務,以就近照顧父母,並在2003年接任高雄市立岡山醫院院長,一待就是20年。如何讓高雄市立岡山醫院形象「由負轉正」、「轉虧為盈」?趙昭欽除擘劃改善醫院外觀與充實硬體設備外,並與醫院同仁組成「親善小組」,拜訪當地診所,與他們成為伙伴,診所醫師可借用岡山醫院裡設備,為病人做檢查與手術,術後病人也可住在醫院,由院方照顧,受惠則是他最在意的鄉親,醫院也在他接手後3年轉虧為盈。推病友團體 簡化回診流程趙昭欽也推動病友團體,例如由B、C肝患者成立「愛肝聯誼會」,他說,岡山、路竹一帶,因早期針具消毒不徹底,很多人感染C型肝炎,若未定期追蹤,可能走上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又由於從偏鄉到醫院一趟不易,讓患者回診意願低,因此他不僅讓病友成立聯誼會,且讓患者追蹤看報告一次搞定。趙昭欽指出,病友間有聯誼會,會彼此分享療程甘苦,激勵彼此抗病,並且簡化流程,讓肝炎患者回診追蹤時,醫師可馬上開單為患者抽血做檢驗,40分鐘後即看報告,一次完成,不用讓患者跑好幾趟。行醫核心價值 病人照顧好問到行醫核心價值?趙昭欽不假思索地說,「照顧好病人」,他希望自己所帶領的醫院是有溫度的,是給病人溫暖的。有些務農鄉親回診,就是帶他們自種的芭樂給他,一進診間叫著「阿欽,哇來呀」,「這是阮庄腳郎,最真實的情感」,吃著他們送的農產品,「這是千金萬銀也買不到的珍饈美味」。他分享有個20多歲男子,感染C肝,為期一年、兩個干擾素療程都失敗,讓受盡發燒、食欲差等藥物副作用的他沮喪不已。後來健保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男子接受此療程3個月後回診,女友與女友姊姊陪同在旁,當他告知男子體內已測不到C肝病毒時,男子開心轉向女友說,「我可以娶妳了」,原來女友父母對男子染C肝一直有疑慮,擔心愛女會很早守寡,因此要另個女兒到醫院確認男子健康,才肯點頭讓愛女下嫁,「當醫師也能成就好姻緣」,趙昭欽臉上露著笑容。趙昭欽小檔案.年齡:61歲.專長:一般內科、胃腸疾病、肝膽胰疾病、胃鏡、大腸鏡、超音波檢查.現職:高雄市立岡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機械工程學系、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經歷:台南市立醫院胃腸科主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人生有很多功課,感情、事業、家庭等,健康也是門功課,要用心去經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0 癌症.肝癌
為何醫師要我做B肝病毒量檢測?病毒量高易得肝癌嗎?B肝病毒量關鍵7問
Q:醫師要我做B肝病毒量檢測,B肝病毒量代表的意義?A:B肝病毒量代表B型肝炎病毒在體內複製的情形,而B型肝炎病毒量會隨著病毒與宿主免疫力的平衡狀態會有所變動。 Q:B肝病毒量高,未來得肝癌的風險越大嗎?A:B型肝炎病毒量越高,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確實較高。中研院陳建仁院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經長期大規模追蹤研究發現,當病患身上的B型肝炎病毒量超過2000 IU/mL時,未來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會明顯變高。Q:B肝病毒量高,肝功能(發炎)指數就會異常嗎?A:不見得。肝臟發炎還受免疫或其他因素影響,不是病毒量高就會造成肝臟發炎。 慢性B型肝炎感染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為免疫耐受期,約為患者20至25歲間,這時期患者與病毒和平共處,肝功能多正常,但體內病毒DNA含量高,e抗原(HBeAg)呈陽性。第二時期為免疫廓清期,肝功能會反覆上升,病毒量會慢慢減少,e抗原有機會由陽性轉陰性,但因肝炎反覆發生有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或雖無肝硬化卻產生肝癌。一旦e抗原轉陰性後,7成患者病程趨於穩定,肝功能恢復正常,體內病毒量降低甚至測不出,此時期為第三階段不活動期。不過有小於5%的患者在e抗原轉陰後又轉回陽性或B肝病毒突變後再度活化而導致肝炎,因此,慢性B型肝炎患者或B肝帶原者需要定期追蹤。 Q:我的B肝病毒量高達600多萬,為何醫師說還不需要服藥治療?A:慢性B型肝炎患者要不要接受治療,除了病毒量,還必須考慮其他的因素,例如肝臟有沒有發炎(ALT數值)、肝臟是否纖維化或是硬化、是否罹患肝細胞癌等。假如單單病毒濃度高,但是ALT數值正常,肝臟看起來也很正常、切片也沒有異狀,吃抗病毒藥除了降低病毒量,沒有明顯的好處,再加上長期治療存在抗藥性的議題與費用的考量,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下,建議保持追蹤觀察即可。 Q:B型肝炎服藥治療有健保給付嗎?A:有,不同的情形,健保會有條件的給付。 口服抗病毒藥物有貝樂克(Entecavir, Baraclude)、惠立妥(TDF, Viread)和韋立得(TAF, Vemlidy)等等,以及注射藥物干擾素。醫師會依據病人肝臟的條件與是否有生育計畫等,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或是注射型藥物干擾素。這兩大類藥物的作用機轉不同,干擾素同時具有抗病毒作用與免疫調節作用,可以引發身體的免疫能力,將病毒清除掉。而口服抗病毒藥物的作用是抑制病毒,藉由抑制病毒來降低肝臟發炎,減少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治療時間也不一樣,干擾素的治療是固定療程,治療一年後,就會停藥;而口服抗病毒藥物的療程會隨著患者狀態而有所差異。然而,近年干擾素的原料藥已停產,因此各醫療院所用完庫存藥即無干擾素可用。 健保給付條件參考自數個國際學會的治療指引、國內學會建議與國情。針對符合條件的肝硬化病患,健保會終生給付抗病毒藥物。另外,發生失代償性肝衰竭情形(總膽紅素T-bilirubin高於2mg/dL或凝血?原時間PT延長超過3秒以上),健保也有給付抗病毒藥物。在e抗原陽性病患與e抗原陰性病患發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異常時,健保也有給付抗病毒藥物。器官移植與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也在健保的給付條件內。近年來停藥後復發的健保給付條件也取消只給付一次的條件。從2021年3月起再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給付條件,包含肝臟移植前、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前的預防性用藥,以及病毒量大於2萬單位且發炎指數大於正常值上限的肝纖維化程度第三期(F3)以上的患者使用,以造福更多的病友。 Q:B型肝炎服藥治療後,病毒量就測不到嗎?A:不見得。抗病毒藥物是有抑制病毒複製的功效,但是當B型肝炎病毒活性大或宿主免疫力較弱的時候,不見得能迅速抑制B型肝炎病毒到量測不到的程度。此外,治療過程中,當B型肝炎病毒產生抗藥變異株時,病毒量會不減反增。 Q:B型肝炎服藥治療後,有可能根治嗎?A:目前還沒有根治B型肝炎的治療方法,現在的口服B型肝炎藥物只能抑制病毒的複製,還沒辦法完全清除cccDNA。感染B型肝炎病毒後,B型肝炎病毒會進入肝細胞內形成具複製能力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與大部分病毒不同的是,B肝病毒平時就啟動複製模板cccDNA,進而產生含有B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病毒顆粒及亞病毒顆粒(subviral particle),以減緩或躲避宿主免疫反應。人體的免疫系統啟動也沒辦法清除B型肝炎病毒,反覆發炎的結果,可能演變成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產生肝癌。 因此,根據B型肝炎病毒的生活史,許多新的治療策略正在積極研發中。從病毒感染過程、病毒組裝過程、病毒核酸複製過程、病毒基因表現過程等等,來阻斷病毒的複製。另外,提升人體的免疫能力,與干擾素作用類似,例如免疫療法、治療性疫苗等。未來B型肝炎的治療可能會走向合併治療,即同時結合不同的機轉,以提高B型肝炎病毒根除的機會。【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2期(2023-04-07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清零到共存:循序調控、穩健鬆綁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新冠病毒由清零到共存的回顧與前瞻」。首先由一位長年耕耘於社區的醫師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想看本文接著一位持續關懷台灣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與政策的公衛教授回顧台灣過去這方面的努力,並提出他對政策的看法與建議。→想看本文最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應邀撰文說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的政策。能夠邀請到三位專家百忙中為社會大眾說明這個台灣重要的醫療政策議題,「醫病平台」謹在此表達最深的謝意。從2022年4月以來,國內本土Omicron疫情經過BA.2、BA.5、BA.2.75等三波社區流行後,中央與地方政府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已正式於今年5月1日達成防疫降階的里程碑,除將COVID-19自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改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同步解編。數日後,世界衛生組織於5月5日宣布解除COVID-19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日本於5月8日防疫改類降級、美國於5月11日結束國家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全球正式進入疫後時期。回顧一年多來由清零到共存的過程,除了疫苗政策、邊境管制、社區防疫及篩檢措施隨疫情變化及時調整外,醫療體系的應變作為大幅度轉型,特別是由集中收治隔離改為居家照護、視訊診療及口服抗病毒藥物普及化,中央、地方與基層醫藥界的緊密合作,使大量輕症或無症狀患者能安心在家療養,保存急重症醫療量能處理COVID-19中重症及其他疾病住院需求,落實災害防救醫療體系啟動時的由下而上、分流收治原則,是讓我國雖經歷去年至今年的大流行疫情,和世界各國相比仍能維持較低新冠死亡率及超額死亡率等指標的主要原因之一。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更於2022年9月出版的全球新冠疫情檢討報告中指出:「西太平洋區域(包括台灣、韓國、紐西蘭等國)成功控制疫情、維持低死亡率。」總觀由清零轉變為共存策略之後的醫療體系應變作為,主要有以下四大面向:一、輕重症分流收治:為擴大醫療應變量能,除原有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應變醫院外,另將急救責任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居家照護等納入收治量能。為強化輕重症分流與病人適當安置,訂有確定病例分流收治條件,中/重症、出生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及因其他疾病經醫師評估確有住院治療必要之確診者,收治於醫院專責病房或隔離病房;依衛生局評估有特殊情形無法採居家照護之無症狀/輕症確診者(如無固定住所等),收治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無症狀/輕症之確診者,採居家照護,由醫師進行門診視訊診療,經醫師診療後如開立處方箋,可由親友至醫療院所或藥局代為領藥,或由社區藥局藥師協助藥品調劑及進行「居家送藥」服務。分流收治有效確保醫療量能之合理利用,使確診個案及時獲得所需之醫療照護。上述措施維持至今年3月20日輕症免通報隔離政策實施後始告一段落。另指揮中心亦視疫情變化,及時調整全國急救責任醫院及各縣市應變醫院之專責病床開設比率/床數,以利病床有效運用,專責病房的開設要求維持至今年5月1日指揮中心解編時始同步解除。二、醫院管制措施:醫院之嚴格探病管制(限特殊單位或情境才開放探病),去年因社區疫情流行維持至2022年12月10日始有條件開放全國住院病人之探病;探病時段仍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但例外情形之探病時段及訪客人數不在此限。住院病人及其陪病者,於入院前篩檢,陪病人數以1人為限,但病人為兒童、老人、身心障礙、或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陪病人數上限為2人。住院病人及其1名陪病者之採檢及檢驗費用以公費支應。另為確保醫療機構對疫情的因應,強化醫療照護人員管理措施,新進人員應於到職當日公費篩檢;急診、加護病房等高風險單位、專責病房人員及採檢人員,醫院得依社區傳播風險,每週定期進行公費篩檢。上述陪探病管制及篩檢措施維持至今年4月中旬後始解除或改為建議性質。三、防疫物資整備與調度:指揮中心依法徵用國內口罩工廠生產之一般醫用、外科、N95口罩,隔離衣、防護衣等物資,以因應民生、醫療及公務防疫需求。其中醫療部分係配送予地方政府及中央機關,並請地方政府衛生局撥配轄區醫療院所使用、持續監測耗用量,並依醫療院所任務別撥補維持防疫物資儲備量,且機動調整撥補頻率。基層診所部分,持續依執業登記醫師人數撥發西醫、中醫、牙醫診所一般醫用、外科口罩供醫師及工作人員使用並調整數量,以及定期撥發N95口罩及隔離衣供儲備運用。四、治療藥物採購儲備:參考臨床試驗研究實證、國際建議及專家諮詢小組意見,政府自2020年起陸續申請通過國內緊急使用授權並納入瑞德西韋(Remdesivir)、Paxlovid、Molnupiravir及單株抗體(Evusheld等)等抗病毒藥物至「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治療建議藥物,並與醫院、診所、藥局、照護機構及地方衛生單位合作建構藥物配送及領用體系、於確診者居家照護實施期間額外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之開立評估諮詢費用,使我國具重症風險因子之的輕症病患藥物開立得以普及便利,以降低重症發生率。指揮中心解編後,衛福部仍維持公費抗病毒藥物政策不變,提供醫師評估後之治療使用。今年截至6月10日止,1-6月國內染疫就醫民眾之口服抗病毒藥使用率推估為18.2%(約開立45萬人份藥物),且今年各月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率均高於去年平均使用率(11.6%)。而我國確診個案藥物使用率,遠高於日本、香港、韓國、英國等國家,僅次於美國。另目前COVID-19抗病毒藥物儲備量能皆可再使用四至六個月,並訂有開口式合約可再購買,儲備量充足無虞。我國自去年邁向與疫情共存階段,至今已有超過一千萬人曾確診,但仍能維持全球較低的重症及死亡率,第一線醫療照護人員的全力付出功不可沒,實屬最應獲得掌聲感謝的對象。全球雖正式進入疫後時期,新冠病毒並未消失,「多元監測疫情」、「持續供應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以及「整備醫療物資」仍為現階段COVID-19防治重點工作項目,衛福部將持續掌握疫情發展及醫療量能負荷,適時調整相關防治作為,並每周於疾管署定期記者會說明。亦與各地方政府合作持續提供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及提供衛教品,加強鼓勵長者儘速完成接種。截至今年6月6日止,國內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接種率達77.9%,目前亦正評估規劃秋冬之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將依國際建議引進最新XBB疫苗。目前正值第四波疫情期間(以XBB為主),提醒民眾應持續配合現行戴口罩規定及建議,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請符合資格民眾儘早前往接種次世代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再度逆襲!醫籲放寬公費藥限制讓有需要的人盡早用藥,避免成重症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台灣新冠肺炎正處於第四波疫情,已進入高點。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劉偉倫臨床發現,在這波疫情當中,病患的病情瞬息萬變,病情可能兩天內急轉直下,需接受插管急救。他也呼籲,希望台灣公費藥物可以和歐美等國同步,放寬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限制,讓輕症、有需要的病患盡快用藥,避免演變成重症,造成更大醫療負擔。敏盛綜合醫院重症醫學科專家簡修洵認為,研究顯示,當病患確診、剛出現症狀時,建議五天內盡快使用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後續重症風險才會比較低。期待有需要的病患都可以及時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減少往後重症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近四周監測資料,本土個案中,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已成為主流株,佔65%,BA.2.75居次,佔32%,WHO表示,XBB、BA.2.75等變異株的傳播力、適應力都比較強。面對重症威脅 這些族群特別脆弱!2022年11月,一項發表於「自然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的大型數據研究則顯示,無論病患的疫苗接種狀態如何,只要是再次染疫,住院、死亡風險與出現重大急重症的機率,都會比初次確診來得高。這代表二度確診、三度確診或多次確診的病患,更需留意重症、死亡威脅。劉偉倫指出,在這波疫情中,重症病患多為高齡,或帶有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病患,其中,很多病患不曾接種疫苗,主要原因除了有些人擔心疫苗副作用,也有人是身體狀況不適合接種疫苗,或原本要打疫苗時剛好生病,或有免疫問題考量等,結果就沒有接種疫苗,面對病毒變異株來勢洶洶,這群人就顯得特別脆弱。一旦演變成重症,治療更棘手簡修洵解釋,病患一旦演變成肺感染重症,就得使用靜脈注射新冠藥物「瑞德西韋」,有時,也必須使用免疫抑制劑搭配類固醇,減少免疫風暴發生,如果病情進一步惡化,就得進行呼吸治療、濕化高流量氧氣治療(HFNC),治療較棘手,若病患在輕症、症狀剛出現不久,也就是確診五日內便盡快服用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就可以大幅減少重症住院機率,也可降低長新冠發生風險,若有特殊考量,醫師也會視病患情況而建議適合藥物。目前,國內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公費對象已納入多數潛在重症族群,不過據歐美治療指引,像60-64歲族群、高血壓病患、BMI在25-30之間、單純吸菸者與未接種疫苗族群等,都可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而國內公費對象並沒有納入這些族群。讓有需要的人盡早用藥,避免病情持續惡化簡修洵表示,政府預算有限,無法將所有高風險族群都納入口服抗病毒藥物公費名單,這是可以理解,但如果讓有需要的病患都可以及時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治療,便可降低往後重症風險,避免新冠病毒進一步傷害病患健康。「醫護人員一確診,也需要及早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劉偉倫疾呼,隨著確診人數、重症人數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增加不少,確診機率也跟著上升,而確診後,由於無法盡快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導致無法在最短時間復原、回到工作崗位,醫護人力因此受到影響,這讓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更是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希望醫護人員也有機會及時獲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當醫護人員盡快復原、投入工作,醫療品質也才能維持穩定。處於疫情高點 不要輕忽重症威脅!簡修洵、劉偉倫皆提醒,雖然口罩禁令已解封,但現在正處於疫情高點,還是建議民眾出入人多、擁擠場所時,盡量戴口罩。如果是慢性病患者,則要好好控制慢性病病情,像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數,都需要好好控制。沒有注射疫苗的民眾,也建議盡早注射疫苗,若是公費用藥族群,確診後也要盡快在第一時間用藥,以避免病情加重,對整體健康帶來重大打擊。
-
2023-06-13 醫聲.疫苗世代
國人十大死因新冠肺炎排第三位 疾管署曝最新防疫規劃
衛福部今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新冠肺炎名列第三位,外界關心,疾管署今年防疫措施,能否防範下一波疫情到來。疾管署表示,因應各國邊境逐步開放,國內防疫措施持續鬆綁,目前採購足量新冠肺炎疫苗,並正評估規劃秋冬新冠疫苗接種計畫。另為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風險,已積極儲備足量抗病毒藥物,並提升藥物可近行。國人新冠疫苗接種方面,疾管署今年3月6日至4月30日,推動「112年全民COVID-19疫苗接種運動」,呼籲符合接種資格民眾接種新冠肺炎次世代疫苗,而截至6月6日止,國內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接種率達77.9%,另有16.9%長者已完成3劑追加劑接種。抗病毒藥物部分,疾管署依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截至6月10日止,1至6月國內染疫就醫民眾的口服抗病毒藥使用率推估為18.2%,約開立45萬人份,且今年各月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率均高於去年平均使用率的11.6%,顯示符合公費抗病毒藥物民眾如經臨床醫師評估適合用藥,均依規定開立抗病毒藥物供民眾使用。而我國確診個案藥物使用率,高於日本、香港、韓國、英國等國家,僅次於美國。另目前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儲備量能皆可再使用4至6個月,並訂有開口式合約可再購買,儲備量充足無虞。疾管署表示,基於新冠肺炎疾病嚴重度下降,篩檢陽性民眾多為輕症個案,且國內治療藥物、疫苗及防疫物資充足,自今年3月20日起調整病例定義,符合臨床條件及檢驗條件的併發症個案,須通報法定傳染病並住院治療,但輕症及無症狀民眾建議「自主健康管理」10天。自5月1日起也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由第五類傳染病調整為第四類傳染病,因應社區流行之相關防治措施亦視疫情發展逐步調整或放寬,於確保社區防疫安全及保全醫療量能前提下,逐續恢復疫前生活。疾管署持續透過併發症通報、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抗病毒藥物使用情形、住宿式機構定期公費抗原篩檢結果及醫療資源使用情形等多元管道監測國內疫情。因應近期新冠疫情上升,疾管署已調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時效為72小時,並就通報個案後續處置研擬相關配套措施,另也持續供應抗病毒藥物,並維持醫療機構、醫事機構、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等高風險場域戴口罩規定。疾管署表示,「多元監測疫情」、「持續供應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以及「整備醫療物資」為現階段COVID-19防治重點工作項目,疾管署將持續掌握疫情變化,適時調整相關防治作為,也提醒民眾應持續配合現行戴口罩規定及建議,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請符合資格民眾儘早前往接種次世代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2023-05-09 醫聲.肝病清除
B肝無法提早用藥 惡化成肝癌
據統計,台灣每年約一萬二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而近兩百萬名B肝患者均為高風險族群,應妥善治療。但義大醫院最新研究顯示,肝炎惡化為肝癌的個案中,僅兩成五曾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比率偏低。專家呼籲,應適度放寬健保給付,提高藥物治療率,有助大幅降低肝癌人數。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在「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表示,在B肝治療上,二○二○年爭取經費三億元,擴大給付對象。消化系醫學會近期再次建議放寬,開放中度肝纖維化病患,或有肝癌家族史者使用,預計三萬三千人受惠,但經費需增加十四億元,對健保衝擊不小,目前正與藥廠商議,希望再降低藥費。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肝癌成因眾多,包括B肝、C肝、脂肪肝等,如要畢其功於一役,應將肝癌防治作為終極目標。如果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上投資已經差不多,建議將剩餘經費轉至B肝治療,嘉惠眾多B肝患者。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部長許耀峻表示,許多肝癌患者直到晚期、出現症狀,才被確診,另有不少B肝患者受限於現行治療給付規定,無法提早或持續用藥,以致惡化為肝硬化、肝癌,令人遺憾。許耀峻指出,常有人戲稱,「如不想多花錢,台灣到了二○五○年也能做到世衛組織肝炎防治目標,因為屆時B肝感染者都已走了。」台灣在肝炎研究領域獨步全球,但治療上卻落後許多國家,「很多該做的,迄今還沒做」,相當可惜。消化系醫學會希望擴大治療範圍,每年約需十四億元,金額看似龐大,但治療是預防的重要手段,許耀峻說,「這筆錢可謂是最佳健康投資」,可大幅減少日後肝癌衍生醫療費用,更能提高整體社會生產力。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在肝炎治療上,C肝患者持續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就可根除,立竿見影。相較之下,B肝患者用藥後仍須長期追蹤,以致讓衛生單位裹足不前,迄今無法放手一搏。陳秀熙以成本效益數據作為肝炎防治必要性的強大佐證,例如,台灣於卅七年前全面讓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流行病學模式推估國人平均餘命延長四歲。C肝口服藥物可治癒C肝,阻絕日後肝臟纖維化、肝癌等風險,「投資一元,成本效益超過五元」。如果健保依據消化系醫學會提出指引,放寬治療標準,粗估一年藥費約十四億元,相信未來成本效益可觀,可減少日後龐大醫療支出,「這筆投資是相當划算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全台近兩百萬名B肝帶原者中,約五十萬人需持續治療,但現行治療給付嚴格,依照消化系醫學會建議,放寬給付條件,「ALT模型的檢驗超標的次數減為一次、肝纖維化從F3降到F2、或是肝指數異常從兩倍改到一倍」,預估擴大給付十五年後,每年可以減少二千至七千例代償不全肝硬化、三千三百到一萬四千五百例肝癌個案,符合經濟效益。「B肝是清除病毒性肝癌的最後一塊拼圖。」蔡麗娟強調,只要健保放寬給付標準,就能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等風險,保障眾多肝炎患者的健康權,降低未來健保的醫療負擔。
-
2023-05-0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用藥、幼兒疫苗 台灣成全球防治模範生
台灣肝炎防治成效卓著,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如果諾貝爾生醫學獎得主以國家為單位,在肝炎防治上,台灣一定能獲獎。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則認為,在臨床治療上,若可給予更好藥物照護,才能達到已故中研院士陳定信「消除肝炎、超越世衛」的目標。陳秀熙指出,四十年前他剛學成歸國,當時被譽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李國鼎將肝炎防治列入國家政策,之後逐步實施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擴大肝炎篩檢、成人預防保健,提供公費C肝抗病毒藥物,讓台灣成為全球肝炎防治模範生。陳秀熙讚許健保逐步放寬用藥限制,提高用藥可近性,目前大部分基層診所醫師均能開立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在清除C肝一役,扮演關鍵角色。高嘉宏表示,我國在肝炎防治上已有兩大具體成果,一為幼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一為全面使用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可說是領先全球,很有機會在二○二五年達到「八成以上肝炎患者接受治療」目標。不管在台灣及全球,病毒性肝炎均為重要疾病,卅年前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 廿年前健保啟動B、C肝治療試辦計畫,這是台灣兩大前瞻性肝炎防治政策。高嘉宏感謝衛福部長期以來對國人健康的努力,透過公費疫苗及篩檢,從源頭做起,減少帶原率,並提供肝炎患者多種藥物治療。「預防、篩檢、治療為肝炎防治的三大支柱」,高嘉宏提到台灣B肝防治的四大階段,台灣正邁向世衛組織二○三○年「肝炎感染率小於百分之一、死亡率降低百分之六十」目標,相信在政府、醫界及全民努力下,有機會提前達標。
-
2023-05-07 醫療.泌尿腎臟
「那話兒」反覆感染發炎怎麼辦? 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是元兇!
HIV感染者,不只要控制病毒量、慢病監控也不能少!一名不到四十歲的HIV感染者,穩定服藥治療下,病毒量降低至測不到、CD4免疫細胞球數量也回升至正常,卻仍然反覆出現龜頭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合併勃起功能障礙。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高達12.2%,幾乎是正常值的兩倍,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是造成他反覆感染的元兇。 感染者長期存活時代:不只控制病毒量 三高警訊別輕忽 高效能抗病毒藥物廣泛使用後,HIV愛滋病毒感染者平均餘命幾乎與常人無異,伴隨著感染者老化而衍生的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成為感染者例行追蹤門診的另一項重點。 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暨感染科主治醫師杜漢祥日前分享一名個案,患者不到三十歲時因為反覆龜頭發炎輾轉就醫、兩年後發現感染HIV。患者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病毒控制非常理想,三十四歲那年於門診例行追蹤時發現罹患糖尿病。 杜漢祥醫師指出,患者前一次例行回診時血糖值已處於糖尿病前期、且三酸甘油脂超過一千(正常值應在一百五十以下),經用藥後血脂大幅下降,體重掉了兩公斤、但血糖卻變得更差。也因此,後來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也開始糖尿病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在門診追蹤治療的十年間,患者病毒量持續保持「測不到」、CD4免疫細胞球數量處於正常值,但血糖控制卻不盡理想,糖化血色素甚至曾經高達12.4%,當時還反覆出現龜頭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甚至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杜漢祥醫師指出,多項研究顯示,HIV感染者的糖尿病盛行率比一般族群更高,臺大先前研究甚至發現,在50歲以上感染者族群其糖尿病的盛行率高達18.4%!推測其原因除了老化、體重、代謝等因素之外,感染者長期處於發炎、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也因此,有必要透過定期監控、即時診斷、適時介入,管控感染者血糖等心血管風險因子。除了可能每3個月監控血糖、血壓等風險因子,甚至要注意有沒有糖尿病相關併發症,並且在糖尿病前期,就透過生活飲食型態調整等方式,開始積極管理血糖。 杜漢翔醫師指出,從個案的病情控制也發現,近年單錠多成分STR藥物問世後,感染者一天吃一顆藥控制病毒很方便。相較之下,他們面對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用藥順從性反而比較不理想。也因此,若要達成「第4個90」、也就是提升感染者生活品質,提升患者順從性,也需考慮借助跨科會診或是營養師等跨領域專家共同介入。 《延伸閱讀》 .抗病毒用藥隨意停? 不只病毒失控、小心抗藥性風險! .行逕詭異非中邪!原來是愛滋病發 感染隱球菌腦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4 醫聲.肝病清除
C肝辦解散降級衛福部埃轟 學者:2025無望清除C肝
衛福部喊出「二○二五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原直屬衛福部的「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卻於二月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前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回歸學界。中研院士陳培哲指出,C肝清除是公衛學家出身的行政院長陳建仁一生致力目標,在他出任行政院長之際,C肝辦「無聲無息」併入國健署,令人不解。政策領先美國 卻半途而廢衛福部喊出「二○二五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但原直屬衛福部的C肝辦卻從二月起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陳培哲直言「C肝還沒清除,C肝辦公室卻先被清除」,美國日前才宣布成立隸屬衛生部次長的C肝辦公室,並投入數十億美金防治資源,反觀台灣在政策上領先美國,卻半途而廢。陳培哲表示,自己與C肝辦的專家委員都未被告知降級一事,行政手段「十分粗魯」。更值得注意的是,C肝辦降級後,每月C肝治療人數也下降,近三成無病識感的C肝患者尚未進入醫療體系,須靠部會動員行政能力才有機會完治。他指出,若要達到世衛組織的C肝清除目標,台灣每月至少需治療一千六至二千人,但今年一、二月C肝治療人數僅八百、一千人,「照此進度絕不可能達成二○二五年清除C肝。」併入國健署 恐剩數據功能拜登政府提出三大清除C肝策略,分別是簡化C肝篩檢流程、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以及透過公共衛生與社會網絡找出尚未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的病人。陳培哲說,前兩項已在台灣落實,剩下二至三成C肝患者,多屬偏鄉居民,或不知感染C肝,單靠醫學界單打獨鬥很難找出。曾是C肝辦流行病學研究組長、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表示,消滅C肝需要跨部會溝通協調,如今拿掉「國家」層級,很難再用同樣高度去看消滅C肝的決心。陳培哲也直言,國健署官員是文官身分,缺乏行政執行力以醫藥行政領域的號召力,憂心未來C肝辦的功能只剩下流行病學數據整理。國內C肝患者約有五十五萬人,為達二○二五年治療廿五萬人根除C肝目標,健保署一○六年起給付C肝藥費,初期每人藥費約為廿五萬元,為了解治療效果,要求各醫療院所登錄患者治療後病毒量檢測。經檢測患者治療後,若超過十二周檢測不到病毒量即為治癒,截至去年十月治療十四多萬人,健保用於治療C肝總花費約三百多億元。此外,前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在一月底就離職生效,四月起將於輔仁大學任職,回歸學界。
-
2023-03-24 醫聲.肝病清除
衛福部手段粗魯降級C肝辦 中研院士陳培哲嘆半途而廢
「C肝還沒清除,C肝辦公室卻先被清除。」衛福部喊出「2025年超前世衛清除C肝」,但原直屬衛福部的「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簡稱C肝辦)」卻於2月起降級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中研院士陳培哲直言,美國日前才宣布成立隸屬衛生部次長的C肝辦公室,並投入數十億美金防治資源,反觀台灣在政策上領先美國,卻半途而廢,相當可惜。陳培哲也說,自己與C肝辦的專家委員都未被告知降級一事,行政手段「十分粗魯」。更值得注意的是,C肝辦降級後,每月C肝治療人數也下降,近三成無病識感的C肝患者尚未進入醫療體系,須靠部會動員行政能力才有機會完治。若要達到世衛組織的C肝清除目標,台灣每月至少需治療1600至2000人,但今年1、2月C肝治療人數僅800、1000,「照這個進度絕對不可能達到2025年清除C肝。」「清除C肝能減少病人受苦、拯救性命,並節省醫療資源,我們怎麼能不去做?」陳培哲引用白宮專家在1份報告中提出的結論,直言C肝防治極具重要性。他指出,拜登政府提出三大清除C肝策略,分別是簡化C肝篩檢流程、提供口服抗病毒藥物,以及透過公共衛生與社會網絡找出尚未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的病人。陳培哲說,前兩者在台灣都已落實,目前剩下的二至三成C肝患者,多屬偏鄉居民,或不知道自己已感染C肝,單靠醫界、學術界單打獨鬥很難找出,需要仰賴跨部會行政資源,包括法務部、教育部共同合作。 「改制後的C肝辦拿掉『國家』二字,缺乏領導者和行政資源。」陳培哲說,過去C肝辦設置在衛福部次長之下,能夠協調衛福部各單位合作推行C肝防治策略,且次長的層級也能進行跨部會溝通。他表示,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行政院長陳建仁都曾擔任C肝辦領導人,並經過與諮詢專家討論,施行電子病歷篩檢、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篩檢等全國性策略,帶領全台邁向C肝清除。陳培哲直言,國健署官員是文官身份,缺乏行政執行力以醫藥行政領域的號召力,憂心未來C肝辦的功能只剩下流行病學數據整理。陳培哲感嘆,C肝清除是公衛學家出身的陳建仁一生致力目標,衛福部長薛瑞元卻在陳建仁出任行政院長之際,「無聲無息」C肝辦併入國健署癌症防治組,「2025年清除C肝到底還是不是行政院、衛福部的施政目標?」他直言,衛福部應該明確表態是否仍將原先的C肝清除目標視為重點,若2025年清除C肝已不是府院目標,包括自己在內的醫界、學界仍會繼續努力;若仍是目標,應在C肝辦降級後,找出持續推動防治策略的方法。
-
2023-03-19 名人.劉秀枝
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就會活化 如何預防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
外籍看護推著輪椅,上面坐著86歲重度失智的陳老太太,到公園賞櫻。她忙著拍照,回頭發現一隻蜜蜂正停在老太太的右耳上。回家後,她清洗老太太被蜜蜂螫傷的右耳,擦了藥膏,但沒告訴家屬。約五天後,老太太的兒子發現她整個右耳殼發紅腫脹,傷處出現潰瘍。於是,把耳朵拍照後,立刻帶老太太看耳鼻喉科。醫師認為是細菌感染,開立三天的抗生素、止痛藥與消炎藥膏。服用三天的藥後,潰瘍沒進步,於是回診。此時醫師發現老太太的右耳殼有不少小水泡,立刻診斷是右耳的帶狀疱疹。回頭仔細看三天前的相片,原來那時就有些小水泡,但因潰瘍處太明顯,這些小水泡就不引人注目。醫師開立六天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右耳的紅腫和小水泡在10天後都消失了,潰瘍也結疤,讓家屬大為放心。帶狀疱疹是小時候得過的水痘病毒,潛伏在人體的腦與脊髓的背根神經節中,當年紀大了或罹患癌症等導致免疫力降低時,病毒趁機活化而出,從一側神經節沿著感覺神經傳至末梢神經,造成神經痛,最後抵達皮膚,出現腫脹、紅疹與水泡等。疱疹好發部位在胸腹部,其次是頭頸部,包括三叉神經所支配的頭皮與額頭,以及顏面神經所支配的耳殼、外耳道和舌頭。顏面神經比較特別,它包含運動與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控制臉部肌肉,感覺神經則分布在耳殼與舌頭的前三分之二。水痘病毒除了感染感覺神經造成耳朵痛、紅疹與水泡,有時也會感染運動神經而造成單側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臉斜,稱為「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此症候群是美國的耳鼻喉科亨特醫師於1907所提出,因此以他命名。此症候群並不常見,每年的發生率約每10萬人口有5位,約占所有顏面神經麻痺的7-12%,僅次於原因不明的「貝爾氏麻痺」,且預後較差,只有約六成左右會恢復。陳老太太很幸運,只有耳朵出現症狀,沒發生顏面神經麻痺。治療除了止痛藥和塗抹藥膏外,需盡快服用類固醇和抗病毒藥,才恢復較快,且比較不會出現惱人的疱疹後神經痛。這個病例還讓我聯想到:照顧重度失智者如同照顧嬰兒:重度失智長輩不會表達,不僅被蜜蜂螫時不會喊痛,也因手腳不靈活而無法揮走蜜蜂或保護自己,更不會抱怨耳朵痛。因此照顧者得像照顧嬰兒似的隨時觀察呵護。病史很重要,但也可能誤導:因為專注於被蜜蜂螫刺且感染的傷口,而忽略了小水泡。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常會造成「框架效應」而誤導醫療判斷,忽略其他診斷的可能性。回診追蹤非常重要:雖然初診時醫師很樂觀地說不用回診,但因症狀沒有進步,家屬帶陳老太太返診時,耳殼上的小水泡變得明顯,也就是病情成熟、明朗化了,讓醫師一眼就發現小水泡而診斷是帶狀疱疹,才能對症治療。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明起防疫大鬆綁:確診輕症免隔離 8大QA一次解惑
國內外疫情趨緩,疫情穩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9日宣布,3月20日(個案採檢日)起,輕症或無症狀民眾如檢驗陽性,不需通報也不需隔離。符合新冠肺炎併發症(中重症)條件才需通報並隔離治療。聯合新聞網整理民眾可能會有的疑惑,一次解答。問:確診怎樣的情形才要通報?答:併發症(中重症)才須通報,即如為新冠檢驗陽性,且出現肺炎需氧氣治療或其他新冠相關併發症,因而住院(含急診待床)或死亡,醫事人員才須通報。問:我確診了,真的可以外出嗎?答:輕症者建議「0+n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快篩陰性,或至距離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已達10天無需採檢,即可解除。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安心外出。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問:我確診了,需要就醫嗎?答:具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具慢性病或免疫不全/免疫低下病史者等民眾,快篩陽性後請盡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若出現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100次/分鐘,盡速撥打119、或由同住親友接送、自行就醫。住院需防護措施,經醫師評估維持,符合病例定義的住院者亦維持開立隔離治療通知書。問:我確診了,有發燒等症狀很不舒服,可以請假嗎?答: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說,軍人、公務人員、教師、學生與勞工等族群,皆可請「病假」,學生持快篩陽性證明,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之病假不列入出缺席紀錄,家長可請防疫照顧假;勞工請假雇主不可扣發全勤獎金。若第6天後學生或教職員工仍快篩陽性並有症狀者,建議可就醫看診並取得醫師證明,學生仍不列入出缺席紀錄,家長亦可申請防疫照顧假,教職員工仍可請病假,不列入學年度病假日數計算及成績考核。勞動部指出,快篩陽性勞工如有症狀,身體不適無法出勤,可持「快篩陽性證明的照片」,向雇主請未住院之普通傷病假,病假日數1年內未超過30日的部分,雇主應發給半薪。另外,快篩陽性的勞工請病假者,自篩檢陽性日及次日起5日內,雇主不得扣發全勤奬金。問:防治相關配套措施有哪些變動?答:取消「輕症強制隔離」、「開立隔離通知書」、「同住家人、入境民眾0+7」、「輕症通報、確診數位證明」、「確診者簡訊、自主疫調回報」、「居家照護遠距諮詢」,並同步調整遺體處置感染管制建議。問:我的親人確診過世,我想為他送終。答:指揮中心取消「確診死亡個案遺體盡速火化」規定,並刪除「使用雙層屍袋」規定,改為有滲漏風險才使用屍袋;以及刪除「醫院或接體車上入殮封棺後逕送火化場火化」規定,無需24小時內火化,家屬可自行安排後事。符合感染管制原則下,親友可瞻仰遺容,惟應佩戴醫用/外科口罩,並避免直接碰觸遺體。問:防疫鬆綁以後,確診就醫的新冠藥物必須自費了嗎?答:「口服抗病毒藥物」、「淸冠一號」由公費支出。問:我確診還可以請領勞保傷病給付嗎?答:勞動部說,輕症確診者不再具請領勞保傷病給付資格,僅收治醫院診療的重症者可請領。資料來源/指揮中心、教育部、勞動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輕症免隔離新制/成人7症狀、兒童6症狀應警覺 這些對象適用口服抗病毒藥
下周一(3/20)起新冠肺炎輕症確診者就可正式免隔離,但民眾可能仍有輕症轉重症的風險。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不論大人小孩,如出現重症的警示症狀,包括喘、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應儘速就醫。羅一鈞表示,大部分新冠肺炎確診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但部分有較高重症風險的病人,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輕症確診常見十大症狀:1.喉嚨痛、乾癢2.咳嗽、有痰、聲音沙啞3.頭痛、肌肉痠痛4.鼻塞、流鼻水5.腹瀉、腹痛6.發燒7.心悸、胸悶8.皮膚紅疹、蕁麻疹9.會喘、呼吸困難10.心情鬱悶(統計資料來源:「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兒童6警示症狀若兒童出現以下6種症狀,包括抽搐、嗜睡或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或胸凹、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或冒冷汗,家長或親友應儘速送醫。成人7警示症狀若成人出現以下7種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紫、在沒有發燒情況下心跳大於每分鐘100次、無法進食或喝水以及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都可能是轉為重症的前兆,也務必儘速就醫。4類高風險對象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公費COVID-19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領用也從自3月20日起同步調整。如為檢驗陽性併發症高風險民眾,就醫後經醫師診察評估為發病5日內且符合「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的重症風險因子藥物適用條件者,可由診療醫師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處方,至全國約2700餘家口服抗病毒藥物合約機構領用藥物治療。醫事機構於開立或調劑口服抗病毒藥物可自主上傳IC卡藥物作業,以掌握藥品使用流向。尤其65歲以上、孕婦、產後六周內的產婦、具氣喘、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的民眾,是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導致併發症的高風險對象,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4類高風險族群.65歲以上.孕婦、產後六周內的產婦.具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炎、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大於等於30等慢性病.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下周起台灣社會將向常態生活邁進一大步,但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則提醒應持續觀察兩指標,包括超額死亡是否趨近於零,以及新冠重症率和住院率都降低到與疫情前的流感相同;但兩個指標都還沒達到。對此,羅一鈞也表示,將持續「疫苗加一」的活動,希望能進一步提升疫苗覆蓋率,另外輕症免通報、隔離新制上路後,也會持續提供公費抗病毒藥物給重症高風險的民眾,以減少重症和住院率。【解封必知】.3/20起確診隔離改「0+N」,7個QA掌握解封新制重點.整理包/「疫苗加一」 上路,十大QA 一次看!這幾個縣市施打可拿500元禮券【確診必知】.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輕中重症適用藥品詳細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4 醫聲.醫聲要聞
新冠重症死亡率高 醫界促放寬口服藥適用對象
新冠疫情趨緩,指揮中心預定五月解除防疫禁令,降低新冠肺炎法定傳染病等級。立法委員林為洲、溫玉霞與立法院厚生會、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於十三日舉辦「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新冠肺炎重症死亡率逾八成五,仍明顯超過流感的一成七;長庚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黃景泰則說,口服抗病毒藥物是減少高危險群重症死亡關鍵,應放寬其適用年齡、肥胖標準,並納入高血壓患者。慢性病患者 伴隨死亡風險高溫玉霞表示,全台累計確診人口超過千萬,即使解封降級,仍應研擬更完善新冠肺炎治療指引,將高風險定義中的高齡者年紀下修至六十歲。此外,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準則也應放寬,下修BMI範圍,並將高血壓納入其中。台大公衛學系教授陳秀熙提出「危險分層」模式,他表示,判斷新冠肺炎風險程度不能只看直接死亡,須考量與新冠肺炎具有共病關係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所導致的「伴隨死亡」,高危族群依序為未打疫苗者、高齡長者及慢性病患。多種高危因子 應納治療指引「口服抗病毒藥物係減少中重症及超額死亡的關鍵。」黃景泰建議,放寬高危因子,針對有症狀患者,區分嚴重度,決定是否投藥,才能減少重症個案。王復德表示,國內新冠抗病毒藥適用的重症因子係衛福部參考美國疾管署訂定,雖已納入多數潛在重症病患,但仍有六十至六十四歲、高血壓患者,BMI介於廿五至卅間、吸菸者、未及時接種疫苗者等五大高危因子,已列入美國治療指引,卻未被我納入。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指出,根據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一項涵蓋逾二千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未服用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的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率高於服用者,甚至比糖尿病、慢性腎病等慢性病更高。另一項針對住院新冠肺炎患者研究顯示,四十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死亡率較高。比照流感藥物 開放自費用藥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說,肥胖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機率逾五成,應將口服抗病毒藥適用標準從現行BMI三十調降至肥胖定義的二十七。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指出,除了高風險族群,院內群聚因病毒散播速度快,若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降低病毒量、控制感染速度,建議納入治療指引,未來應參考流感藥物,讓非高危族群民眾也能自費使用。立法院厚生會會長、立法委員黃秀芳表示,新冠肺炎解封在即,且朝向流感化發展,政府應重視抗病毒藥物是否準備充分,並針對藥品取得公費與自費機制,訂定明確指引。對此,衛福部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回應,衛福部新冠肺炎治療指引納入多數高危族群,已經是全球規範最寬鬆的國家之一,三月二十起實施輕症免通報、免隔離,醫師若評估患者符合抗病毒藥物使用標準,仍可開立處方,減少重症發生率。此外,針對下修適用年齡及醫界提及其他高風險因子,以及醫院群聚是否納入適用條件,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研議。
-
2023-03-14 醫聲.醫聲要聞
3月20日起防疫大鬆綁!專家直言「疫情將大爆發」 感控人員Hold不住
全台3月20日進行大規模防疫鬆綁,輕症、無症狀確診者可免通報、隔離。專家表示,新冠疫情的穩定,是靠三年大規模、高強度的防疫措施換來的,如今防疫人力驟減,對醫院、養護機構來說都是大挑戰,但口服抗病毒藥又相當有限,希望全民還是要對疫情保持警覺,否則感控人員已快「Hold不住」。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今出席「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時表示,3月20日大鬆綁,政府的態度就是以最低要求,但各家機構感控人員其實都嚴陣以待,必要時將祭出嚴格管制措施;目前雖未鬆綁,但民眾在已開始多人擠在病室、脫下口罩交談等,不遵守醫院探病管制的規範,相當令人頭疼。陳宜君表示,病患到醫院就醫,卻在院內確診造成病情改變,家屬都難以接受,容易產生情緒,但大家要如何避免對他人的影響,民眾不懂感染管制就會在機構內散播給其他病患。「輕症免隔離後疫情將大爆發。」陳宜君說,2009年新流感,第二年的死亡人數就超過第一年,原本高規格防疫措施鬆懈後,絕對會引起前所未有更大的疫情,這是必要的代價;但克流感的費用與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無法比擬,預算相當有限,目前防疫公務預算支應,後續健保是否給付仍待討論,但健保署恐怕「剉咧等」,要走自費則要等待藥廠取得藥證。陳宜君說明,新冠疫情走過三年,第一波防疫中,台灣取得相當多的時間因應,靠的就是「大量專業人力」高規格介入,但鬆綁後疫情常態化,民眾都要自我照護責任,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大政府努力照顧,這是災難的開始。」陳宜君說,誰都不希望一個疾病拖垮國家金融、醫療,但確診不通報後,防疫人力大幅縮編,對回歸正常生活來說確實是利多,但對於機構住民來說醫療量能降載,更容易出現破網,感控人員都相當憂心,已經快要HOLD不住了。莊人祥則說,過去曾討論「未接種疫苗者」使用抗病毒藥物,但專家認為是間接鼓勵民眾不接種疫苗,因此不予採納,目前相關藥物仍處緊急授權階段,倍拉維已在申請正式藥證,待通過後,醫療院所可以自行採購,民眾也能依情況詢問醫師是否可以使用。莊人祥表示,未來60歲至64歲民眾是否可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仍待專家會議討論,將綜合考量後納入討論。
-
2023-03-1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疫再鬆綁!3/20起確診隔離改「0+N」,7個QA掌握解封新制重點
【本文重點】指揮中心宣布新冠肺炎確診者自3月20日起實行「0+N」措施,輕症確診者免隔離、免通報,需自主健康管理並全程配戴口罩,中重症確診者則須通報並儘速就醫。解封新制重點詳情可參考「元氣網」整理的7大QA。--by ChatGPT指揮中心今宣布,3月20日起新冠肺炎確診者改為「0+N」措施,未來輕症確診者免隔離、免通報,改為自主健康管理,確診期間若需外出,則要全程配戴口罩,勿與他人聚餐、聚會。而中重症確診者需須通報、儘速就醫。「元氣網」為讀者整理7大QA,一次掌握解封新制重點。Q1:若快篩陽性,但無症狀或只有輕症,「0+N」期間我該做什麼?A:指揮中心表示,若是輕症者,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非必要外出,若要外出全程配戴口罩。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一天)後,可安心外出,並配合自主健康管理,至快篩陰性或採檢陽性滿10天。不過「0+N」屬於指引性質,並沒有相關罰則。Q2:輕症確診期間可以到醫院就醫嗎?A:如需前往醫療院所陪病、探病、就醫或檢查,請遵守公布之醫療應變措施。Q3:快篩陽性後身體不舒服,有哪些狀況或族群需要就醫或撥打119?A:指揮中心提醒,具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具慢性病或免疫不全/免疫低下病史者等,快篩陽後應儘速就醫,醫師可以及時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表示,若出現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100次/分鐘,儘速撥打119、或由同住親友接送、自行就醫。指揮中心表示,目前維持提供「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公費清冠一號」,經醫師評估後符合病例定義者,住院後仍採適當防護措施,也會開立隔離治療通知書。Q4:我的同住家人確診,有什麼要注意的?A:同住同戶者日常生活請採取適當防護,包括戴口罩、勤洗手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在篩檢陽性民眾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同住家人應避免共食。Q5:輕症確診者後,可以請假在家休息嗎?A:指揮中心表示,各部會針對5大職業列出不同假別,請假依據建議採認「快篩陽性證明」照片即可,不須要求出具醫師開具的診斷證明。不過請假作業細節,另依目的主管機關規定辦理。1.軍職人員:「病假」(無不利處分)。2.公務人員:「病假」(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之病假不列入年度病假日數計算及考績等次考量);或採取「居家辦公」。3.教師:如無法居家辦公或線上教學,可請「病假」(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之病假不列入學年度病假日數計算及成績考核之考量,所遺留課務由學校協助排代並支付鐘點費)。4.學生:「病假」(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病假不列入出缺席紀錄),家長可請「防疫照顧假」。5.勞工:「普通傷病假」(0日及次日起5日以內不得扣發全勤獎金)。若第6天仍然快篩陽性,學生是否可以回學校上課、或是續請病假?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教育部原則給予5天病假,不過距離3月20日實施前仍有11天時間,希望各部會、地方政府或民間多提供意見,讓新舊制轉換更順利。若公司行號內部自行規定,第6天得快篩陰性才能上班,是否會產生勞資爭議?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勞動部於請假規定是提出通案性建議,大原則是支持性給假,若公司作法較嚴苛,個別狀況由勞動部討論、研析。Q6:3月20日後輕症確診者不再隔離通知書,我想申請防疫保險理賠,可以到醫院申請PCR證明嗎?A:指揮中心自3月20日起,除了取消輕症強制隔離,也同步取消「居家照護對象隔離通知書開立」,也不再提供輕症通報、確診數位證明、確診者簡訊、自主疫調回報、居家照護遠距諮詢,同住家人及民眾自主防疫「0+7」也同步取消。王必勝表示,政策一直以來都沒有考慮防疫保險到問題,這須由金管會研議是否有相關辦法。Q7:確診親友不幸過世,還需要24小時內火化嗎?A:指揮中心取消「確診死亡個案遺體儘速火化」規定,並刪除「使用雙層屍袋」規定,改為有滲漏風險才使用屍袋;以及刪除「醫院或接體車上入殮封棺後逕送火化場火化」規定,無需24小時內火化,家屬可自行安排後事。確診者遺體可以採取火化、埋葬等方式處置,在符合感染管制原則下,親友可以瞻仰遺容,建議應配戴醫用/外科口罩,避免碰觸遺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8 醫聲.肝病清除
台監獄受刑人也加入消除C肝行列 國際公衛深感不可思議
監獄受刑人也是有健康人權!在2月15日至19日於台北舉辦的亞太肝臟研究協會年會(APASL2023)「亞洲消除C肝政策論壇」中,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暨醫學院院長、肝膽胰內科講座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余明隆報告醫療團隊深入澎湖監獄,並說服、幫助監獄受刑人接受C肝篩檢、治療成效,而這項成果引起在場國際學者興趣,對於監獄受刑人也願意加入消除C肝行列,深感不可思議。余明隆教授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團隊、三軍總醫院本院、澎湖分院團隊共同執行上述計畫,研究成果也已登上〈世界腸胃病學期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監獄受刑人罹患C肝 多願意好好接受治療余明隆教授指出,從研究數據來看,在監獄中,受刑人是靜脈毒癮者的話,出現C肝的風險比較高。而針對這些高風險族群進行C肝篩檢、治療,較能事半功倍,研究人員先執行C肝篩檢計畫,其中有212名確診C肝的受刑人自願參與這次C肝消除計畫,另有91人早先已確診患有C肝,並已接受C肝全口服藥物的治療,這91人為控制組。結果顯示,212名患者中,很少人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晚期肝纖維化與慢性腎臟病等疾病,不過他們的C肝病毒RNA指數卻是偏高,這些人都願意接受治療,之後,達95.8%的人在用藥12週後抽血即驗不到C肝病毒,控制組用藥12週後抽血驗不到C肝病毒的比率則是94.5%,在這過程中,並沒有患者治療失敗、治療中斷或有任何嚴重副作用。研究認為,如果醫療團隊外展進入監獄,並進行大規模C肝篩檢,只要受刑人一確診就馬上現場給予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並讓療程持續下去,這樣就有機會成功消除監獄C肝威脅。消除C肝計畫延伸監獄 每個環節都重要余明隆教授表示,在亞太地區,要將消除C肝的觸角延伸至監獄,相對較困難,若要進入監獄,醫療團隊事先要和獄政管理單位大量溝通,像他們就花了三個月時間溝通,確保每個環節都安全無虞,並將出意外的風險降到最低。此外,他們也事先錄製衛教宣傳影片,讓受刑人了解接受C肝篩檢、治療的好處,同時也鼓勵受刑人多重視自己的健康,因此受刑人接受篩檢、治療的意願就大幅提升。今年二月起,健保署放寬規定,讓過去沒接受過治療的C肝病患在第一次使用健保給付的C肝全口服抗病毒新藥時,可以不用檢測病毒基因型,這代表診斷時間可以縮減,病患也可以更快速接受治療。彰化縣衛生局成績 表現亮眼此外,彰化縣政府衛生局局長葉彥伯也在「亞洲消除C肝政策論壇」分享彰化縣消除C肝經驗,他分析,根據2022年彰化縣衛生局一項計劃顯示,在彰化縣8232名HIV陽性、靜脈毒癮者與監獄受刑人中,接受C肝篩檢的比率達92.89%,其中,確診C肝且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比率則是93.61%。在提升監獄受刑人C肝篩檢率方面,葉彥伯局長未來希望將C肝檢測納入新監獄受刑人常規檢查,監獄受刑人每年健康檢查也希望納入C肝檢測。在提升治療率上,當監獄受刑人確診C肝,希望這類病患未來也可以按時程轉介醫療團隊,且用藥流程要簡化,病患才比較樂意接受治療。消除C肝計畫導入監獄模式 值得各國學習、思考全球消除肝炎聯盟(Coalition for Global Hepatitis Elimination)主任約翰‧沃德(John W. Ward)受訪時表示,在消除C肝的過程中,台灣將慢性C肝門診導入監獄模式是一項很重要的成就,而這種模式很值得世界各國學習、思考,不過台灣未來想徹底消除C肝威脅,還是面臨一些挑戰,像社區服務的擴展、支持政策者是否可以以永續角度持續支持、響應等,都是挑戰,期待所有人、各界通力合作,共同為消除C肝努力、打拼,讓C肝病毒不再輕易傷害人體健康。
-
2023-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春節後疫情恐另一波反彈! 台大醫:免疫力低下病友務必提高警覺
年關將近,入境返台人潮持續增加,本周將步入高峰期,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說,農曆過年期間聚會多,加速新冠肺炎的傳染,高風險族群務必接種完整疫苗,並在醫師評估下,使用長效型單株抗體,有效預防感染或作為治療之用。今年1月30日通報30例死亡案例,其中27人患有癌症等重大疾病及有慢性病史,免疫力低下族群占比相當高,盛望徽表示,接種新冠疫苗3個月後,體內所產生的抗體逐漸下降,特別是對於免疫低下的病友來說,即使接種新冠疫苗,體內產生的抗體也是會偏低,例如研究顯示血癌患者相較於一般民眾僅有5成能生成抗體,如果是器官移植病友則更低,僅有3成。盛望徽說,免疫低下病友一開始的抗體量已經不高,而下降速度還比一般人快,以致疫苗保護效果有限,屬於易感染族群,染疫後發生重症的比率、死亡率明顯較高,這正說明了新冠肺炎重症的死亡個案多為高齡及免疫低下病友。免疫低下族群 建議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針對免疫低下族群,疾管署新冠肺炎治療指引建議,40公斤以上、年滿12歲的免疫低下族群可在醫師評下,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作為暴露前的預防性投藥,藉此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依據疾管署公告,符合暴露前預防公費條件的免疫低下族群包含:1、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2、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3、曾在一年內接受CAR-T治療或B細胞清除治療4、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5、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6、感染HIV且最近一次C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