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印度
共找到
693
筆 文章
-
-
2022-07-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再增2例本土 南部船廠疑出現社區傳播
變異株BA.5再增二例本土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一例個案與接機有關,但另一例為不明感染源的社區感染個案,為南部船廠人員,接觸者另有10人新確診,疑為社區傳播事件。目前國內Omicron亞型變異株累計檢出9例,皆為BA.5,其中7例與接機有關、2例為社區感染。羅一鈞表示,上周定序174例,包括120個本土、54境外。新增兩例BA.5本土個案,其中一例為50多歲男性,為南部船廠人員,曾接種三劑疫苗。5月18日曾經確診新冠,7月13日再度出現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快篩陽性,Ct值為17,研判為重複感染。個案三名家人,一人陰性、兩人陽性,Ct值皆為20左右。個案職場匡列118人,一人在國外、一人無法採檢,其餘116人,106陰性、10人陽性;其中8人為新確診,其中Ct值小於30共7例,尚待定序,其餘二人曾在五月及七月確診,Ct值超過30。初步研判為家庭及職場群聚感染,指揮中心已請國際港埠主管機關要求相關業者加強落實登輪等作業防護清消,並積極催種相關人員第二次追加劑疫苗接種。另一例本土個案為60多歲男性,7月5日至機場接送兩名德國入境家人,其中一人機場採檢陽性確診。個案列接觸者PCR採檢陰性,採「〇加七」隔離措施;後因家人定序為BA.5,因此個案與另一名入境家人再次採檢為陽性,兩人定序也都為BA.5。目前三名個案皆已隔離期滿,個案接觸者共12人,二人陽性,但Ct值大於35,且於五、六月確診過,研判暫無社區傳播情形。至於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八例Omicron BA.4及38例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23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9日至7月16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德國及印度各2例,泰國、日本、英國及荷蘭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德國及泰國各5例,美國、日本及韓國各4例,越南、法國及荷蘭各3例,新加坡及英國各2例、菲律賓、義大利及巴西各1例移入。羅一鈞表示,境外偵測情形87%為亞型變異株,顯示國際流行持續攀升有完全取代BA.2的趨勢,來源國以美國、德國、法國、新加坡、英國為主,BA.5則多來自於德國、泰國。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41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其中BA.4為62例及BA.5為354例;另累計9例本土確定病例,均為BA.5亞型。目前重複感染完成定序共245例,其中2例為BA.5,其餘243例均為BA.2。
-
2022-07-25 養生.運動健身
肩頸老是卡卡的?印度瑜珈冠軍傳授一個動作放鬆筋骨、改善肩頸背痠痛
經過長假休息,肩頸背反而覺得又痠又緊?為了要鬆筋骨、不僵硬,讓你的一舉一動都不會被疼痛控制───我必須要為你鄭重介紹一個簡單的體位法,只要規律練習就能夠幫你鍛鍊「肩胛骨」-肩膀穩定的關鍵。如果你開始練習以後,發現有巨大的改善,就試著將練習融入生活,花不了幾分鐘,但卻能讓你遠離惱人的肩頸背疼痛。 相比於身體其他關節,你的雙肩需要更加細心的照顧,因為肩膀每日工作繁重,各種大小範圍的活動都要用到它。讓日常生活起居更加輕鬆簡單,保持身體健康是我們的責任,而保持身體靈活、活動範圍不受疼痛限制也是我們應該要為身體做到的事。 維持肩膀的完美運作並不需要強壯背肌或寬闊肩膀,要讓肩膀不會痠緊痛,首先你要了解肩膀其實運用特定部份的肌肉群與關節,其中最重要也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部分正是-肩胛骨。所以,你現在意識到你的每一個牽涉到肩膀或雙臂的動作都會運用到肩胛骨了嗎? 是什麼讓你的肩膀超緊繃? 肩膀功能好壞其實是與多年來我們如何運用關節的習慣有關係,現在趁著還沒有太遲,好好了解正確使用關節的方式!有些人想要透過重訓、仰臥推舉、伏地挺身來增加大塊肌肉以保持肩膀健康,但即使你的訓練方式正確,還是容易讓肩膀處在高風險的狀態。因為肌肉增加的同時,也可能會喪失一定程度的關節靈活度,因為長期執行超過負荷的負重訓練會讓肩膀周圍的肌肉和關節失去靈活度。 我們其實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即使有在努力做對的事,但事實上根本不夠,因為日常生活習慣不改,依舊還是駝背敲鍵盤、窩在椅子上,姿勢不正的用滑鼠、滑手機好幾個小時…所以別再以為強壯又充滿肌肉的肩膀就一定是健康平衡的狀態。 打造肩胛骨穩定度就是創造肩膀穩定度 這邊我要教你一個幾分鐘就能做到的動作,快速幫你找回肩膀穩定度。上師扭腰式(Bhardvaj-asana)就是一個超簡單的動作,你可以站著練習也可以坐著練習,這是適合全齡練習的動作,即使你沒有肩膀疼痛問題一樣也可以透過練習預防肩頸背痛。 肩膀問題的特徵是發展緩慢,不會一時半刻就出現劇痛,除非是錯位、脫臼。從療癒的觀點來看,你可以選擇停留在上師扭腰式時仔細專注的觀察自己是否有那裡緊緊卡卡的,看看左右肩膀是不是感覺到非常明顯的差異。特別提醒,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肩胛骨弱化問題,這時就可以選擇練習簡單的瑜珈動作,不需要挑戰更進階的版本。 準備好了嗎?不要等到疼痛發生才後悔,最好事先做好預防工作,但如果你已經開始出現疼痛問題,這就是你需要的。 【注意】 練習過程中避免疼痛感,痠痠的感覺是可以接受的,但疼痛就必須停止。簡單說,要避免任何會讓你覺得肩膀疼痛的動作。 上師扭腰式|Bhardvaj-asana (1)金剛坐姿,閉上雙眼,正常吸吐,全身放鬆。雙腳屈膝放在臀部左側,臀部向右挪坐在右側地板。左腳疊在右腳上方,雙膝著地。雙手放在背後支撐身體重量,指尖頂地。 (2)右手繞過背部,抓住左手肘。平衡肩膀使兩邊肩膀一樣高。 (3)左手放在右膝上。吐氣,身體向右轉,打開胸部,讓肩胛骨互相靠近。此時,不可聳肩,臀部不應翹起,仍貼近地面。脊椎、頭部呈一直線。 (4)接著頭轉向右後方,身體再慢慢往右扭轉多一些。停留5~7個吸吐後放鬆,左右換邊。 作者簡介_Master Sujit KumarMaster 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在26歲創辦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希望藉由超過15年的教學經驗帶給全家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專欄文章列表延伸閱讀: 老婆癌末、老公另找小三,這原本是個悲傷的結局...侯文詠的一句話,卻改變3個人的一生
-
2022-07-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2萬1460例本土個案 羅一鈞:確診數較昨日下降4%
本土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萬1460例、境外277例,死亡65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個案較昨天下降4%。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9897例男性、1萬1554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747例),台中市(2,632例),桃園市(2,270例),台北市(2,204例),高雄市(2,147例),台南市(1,771例),彰化縣(1,020例),屏東縣(627例),新竹縣(624例),宜蘭縣(575例),苗栗縣(554例),新竹市(526例),雲林縣(525例),嘉義縣(435例),花蓮縣(353例),南投縣(342例),基隆市(327例),嘉義市(249例),台東縣(222例),金門縣(188例),澎湖縣(102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6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63例具慢性病史、47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2日至7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7月21日。今日新增27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5例男性、11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歲多歲,分別自美國及新加坡(各6例),泰國及越南(各4例),日本、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及德國(各2例),印度、柬埔寨、韓國、西班牙、香港、印尼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4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4月19日至7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43萬583例確診,分別為1萬8464例境外移入、441萬206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596例死亡病例,其中8,58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33例、台北市1,006例、台中市835例、高雄市776例、台南市658例、桃園市643例、彰化縣505例、屏東縣354例、雲林縣253例、南投縣246例、基隆市204例、嘉義縣180例、苗栗縣178例、宜蘭縣172例、花蓮縣146例、嘉義市137例、新竹縣130例、台東縣116例、新竹市80例、澎湖縣18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境外BA.2.75!30多歲男自印度來台 Ct值僅20
國內出現首例Omicron BA.2.75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一名北部30多歲男性,7月10日與1名家人及1名友人從印度入境,雖登機前持有2日內陰性報告,3人於機場檢驗為陽性,定序發現男子為BA.2.75,另外2人則是BA.4,3人都有症狀。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3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與同行的2人於機場檢驗,3人皆為陽性且Ct值20,且3人都有症狀,皆於7月10日出現發燒、頭暈及咳嗽等症狀,經視訊診療目前已無不適。3人採居家檢疫目前已解除隔離,皆無其他接觸者,目前無外擴跡象,社區傳染風險低。羅一鈞表示,Omicron BA.2.75最早於今年5月發現,已印度快速傳播成為該國主流,全球已有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印尼、泰國等到少15國報告病例,惟因多國檢測量下降,實際傳播情形可能低估。指揮中心提醒,WHO表示,BA.2.75帶有之新增病毒突變,可能影響其抗原特性,尚須研究證實傳染力及致重症機率,需密切關注BA.2.75對疫情影響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籲請民眾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重複感染可用抗病毒藥物、清冠一號 羅一鈞:重點是通報
Omicron新型變異株BA.4、BA.5於國際再掀疫情,印度等地也出現BA.2.75變異株,國內有民眾擔心再度感染。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依據7月1日宣布新的重複感染定義,目前有639位通報研判為重複感染個案。羅一鈞表示,從前年至今累計通報重複感染個案共2382例,其中639例為7月1日新制上路後通報的個案。目前我國對於重複感染個案的定義為,於發病一至三個月內,符合症狀惡化,PCR陽性Ct值小於27、或快篩陽即算;若超過三個月,PCR陽Ct值30以下,或抗原快篩陽;至於感染一個月內,不算重複感染。羅一鈞說,小於30天(一個月)內的個案,若仍判定為重複感染,醫師與衛生局聯絡後,會人工進行了解及後續研判。若確認通報,不管西藥、中藥,包括口服抗病毒藥物和清冠一號,都會針對每一個隔離期補助一個療程的藥品,不會有不補助或核刪,重點是要有通報紀錄。羅一鈞也表示,目前國內尚未驗出BA.2.75,若驗出是大事,一定會在記者會報告。但不管Omicron哪個亞型,包括BA.1、BA.2、BA.4、BA.5,目前報告顯示有1%至2%比例的患者服用抗病毒藥物後,症狀雖緩解但病毒再次竄升,且可能短期內染疫1至2周內出現症狀,這後重複感染是不太一樣的狀況。他解釋,這仍是同一病程,只是經過藥物控制,停藥後病毒又跑出,但比例不高。目前來講復發情形算少見,也沒有看到新變異株有明顯增加比例。
-
2022-07-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立即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專家解析如何因應下一波新冠疫情
兩個禮拜前我發表新冠疫苗到底救了多少人,今天出爐的數據。今天讀者Lungchin在回應欄裡留言:「目前病毒演變為Omicron BA.5,既有的疫苗不論是本質上還是時間衰減,造成的防護力降低情況,進而加了第一加強劑(第三劑),現在又第二加強劑(第四劑)。想請教林教授,疫苗當初是依原型病毒所研發出的,到了Omicron BA.5,如針對此型出了新疫苗,理論上會有比較好的防護力?還是經過一段時間補一劑加強劑,已能具有足夠防護力?謝謝。」我立刻回覆:「目前醫學界沒有共識。我想以後也不會有共識。問題是在於病毒會不斷演變。打了針對Omicron BA.5的疫苗之後,還是無法完全阻擋下一個變種。目前打加強針的理由是說能避免重症或住院,而不是能避免感染。但也有人認為不應永無止境地打加強針,所以也就只能自己做選擇。」沒想到,在接下來的例行電郵閱覽時,竟然看到一篇才剛發表,跟這個議題完全符合的文章。這篇文章是發表在Kaiser Health News(KHN)網站。KHN是一家致力於提供健康資訊(尤其是醫療政策)的非牟利傳媒。這篇文章的標題是Boost Now or Wait? Many Wonder How Best to Ride Out Covid’s Next Wave(立即打加強劑,還是等待? 許多人想知道如何最好地度過新冠的下一波)。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佩姬現年 56 歲,住在底特律,已經接種了三劑,但目前不打算遵循聯邦政府的建議打第四劑。跟佩姬一樣,一些美國人似乎對三劑疫苗的保護感到滿意。但其他人可能想知道該怎麼做:現在就再打原始疫苗加強免疫,還是等幾個月,等針對最新的、高度傳染性的 omicron BA.4 和 BA.5 量身定制的新疫苗?迅速變異的病毒給公眾帶來了難題,也給衛生官員帶來了溝通上的挑戰。埃默里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 Carlos del Rio 醫生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點信息空白,它無助於人們做出正確的決定。」Carlos del Rio說,公眾對疫苗在預防嚴重疾病方面的價值了解得不夠多,儘管疫苗不能阻止所有感染。他又說,每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種也迫使衛生官員調整他們的信息,這可能會加劇公眾的不信任。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在 50 歲及以上的美國人中,大約 70% 的人(以及 65 歲及以上的人中幾乎同樣多的人)沒有接種第四劑。該機構目前建議 50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和免疫系統受損的年輕人打四劑新冠疫苗。上週,多家新聞媒體報導稱,拜登政府正在製定一項計劃,允許所有成年人打四劑新冠疫苗。官員們擔心 BA.4 和 BA.5 的激增,因為它們很容易傳播,並且可以逃脫免疫保護。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BA.5 對目前可用的 mRNA 疫苗的抵抗力是早期 omicron 變種的四倍。疫苗專家的不同觀點使一致的信息傳遞變得複雜。儘管像 del Rio 和貝勒醫學院的 Peter Hotez 這樣的醫生認為應該要打第四劑,但 FDA 疫苗諮詢委員會成員 Paul Offit 醫生卻認為只有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才需要打第四劑。洛克菲勒基金會全球公共衛生戰略負責人、也是Offit 在 FDA 小組中的同事 Bruce Gellin 醫生說:「當專家基於相同的科學卻有不同觀點時,也就難怪民眾會對信息感到困惑。」拜登政府在7 月 12 日發布了管控BA.5 的計劃。在近三週以來的第一次白宮新冠病毒簡報會上,聯邦高級衛生官員發出的信息很明確:不要等為 omicron 量身定制的疫苗。 CDC 主任 Rochelle Walensky 醫生說:「現在有很多人處於高風險之中。等新疫苗等到 10 月和 11 月不是一個好的計劃。」由於對 BA.5的擔憂日益增加,FDA 於 6 月 30 日建議輝瑞和莫德納開始生產一種新的二價疫苗,該疫苗將當前版本與針對新病毒株的配方相結合。兩家公司都表示,他們可以在 10 月份為美國提供數百萬劑新配製的疫苗。但是專家認為,鑑於困擾疫苗生產的意外障礙,最後期限可能會延緩幾個月。范德比爾特疫苗研究項目的科學主任Kathryn Edwards醫生說:「我認為我們都在問同樣的問題:當秋季推出的是二價疫苗並且您將獲得目前正在傳播的 BA.4/5 時,現在獲得另一個加強劑有什麼好處?雖然BA.4/5是否會在秋季傳播是另一個問題。」她又說,新冠併發症風險非常高的人可能現在就要接種第四劑,因為它能在等待 BA.4/5 疫苗時暫時預防嚴重疾病。她又說:「關於新冠,沒有什麼是簡單的,不是嗎?就好像打地鼠遊戲一樣。今天早上我看到報導說有一個出現在印度的新變種。也許這將是一個空無一物的漢堡,但是——誰知道呢?——也許是很厲害的變種,然後我們就會想,為什麼我們將疫苗株改為 BA.4/5呢?」原文:打第四劑,還是等Omicron BA.5疫苗
-
2022-07-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再掀疫情時間點?指揮中心:滿難預測
國內今天在公布兩例新增本土BA.5個案,外界擔心變異株何時會在國內再掀一波流行。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大家一直預測變異株的疫情再起的時間,但「這滿難評估的」,一般推想應該是落在八、九月,但指揮中心會嚴密觀察。針對變異株可能造成的疫情,發言人莊人祥表示,BA.4、BA.5疫情估計是當本土變異株個案占30%以上才會出現流行,可能最早流行的都市如北市,最近幾周個案數下降幅度不高,懷疑可能是BA.4、BA.5變異株,也可能是因為人流回升造成的影響。對於BA.4、BA.5恐在國內造成另一波疫情,外界也關心國內是否針對全民接種第四劑。王必勝表示,第四劑施打範圍會提出擴大的想法,將請ACIP評估,若有擴大會再公告。莊人祥則表示,第四劑疫苗的接種每個專家都有不同意見,美國開放50歲以上和18歲以上免疫不全者接種,其他國家大部分開放65歲以上,沒有開放全民施打。但如果有次世代疫苗是有可能給全民符合資格都來打,第二次追加劑會再評估。另外,除了BA.4、BA.5外,外界也關心BA.2.75變異株是否有較高傳播力和免疫逃脫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2.75是最近幾周才在印度等亞洲國家偵測到,也有較高傳播力和免疫逃脫力,但與成為主流的BA.5比,還沒有足夠相關研究可佐證,是否會成為下一個主流變異株都言之過早,還要觀察偵測到的國家有沒有後續較大的社區疫情才可得知。而目前台灣在本土和境外都沒有偵測到。
-
2022-07-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BA.4、BA.5疫情 擴大接種第4劑?評估中
新冠BA.4、BA.5變異株在不少國家再掀疫情,近日南韓擴大第四劑施打對象,包括五十歲以上民眾、十八歲以上慢性病患者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確實考慮擴大第四劑接種至五十歲以上,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本周就會擬定建議。但專家認為,無需急著擴大接種對象。國內上周已首見BA.5社區感染本土個案。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說,國外研究發現,在BA.1、BA.2疫情過後三至四個月,將出現另一波BA.4、BA.5疫情,推估台灣約在九、十月再現疫情高峰。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說,BA.5已成美國主要流行病毒株,日韓也有類似趨勢,不少人還二度感染,國外研究顯示最快再次感染時間為首次感染的廿天後。此外,五月底首見於印度的BA.2.75,已成當地主要感染病毒株,傳染力似乎勝過BA.5和BA.2,恐再添疫情變數。但國內目前第四劑開放對象包括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另包括醫事人員、機場港口、航空機組員、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等對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和意願接種。ACIP將討論評估是否擴大接種對象。不過,黃高彬說,目前新冠疫苗係針對原始株研發,對於Omicron變異株的防護力差強人意,因此台灣不用急著催打第四劑。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持相同意見,他說,以現有疫苗供打第四劑,「花一堆錢、一堆人力,但幫助不大。」除了等待較能預防BA.4、BA.5的次世代疫苗外,現在能做的其實不多。莫德納和BNT等次世代疫苗預計十月問世,黃立民說,屆時可依據疫苗保護力來調整接種對象,但即使順利於十月到貨,也不能馬上開打,至少得花一、兩個月才能打完,根本來不及。
-
2022-07-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社區感染 醫師:最快20天後再感染、3事項需注意
國內16日出現首例Omicron BA.5社區感染案例,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BA.5不僅在美國成主要流行株,日韓也有此趨勢,已在亞洲打敲門鐘,印度等地則有BA.2.75開始異軍突起;根據國外研究,「再感染的時間,最快是第一次感染的20天後」,剛退燒的台灣除需準備3件事,建議高齡者打追加劑第4劑。姜冠宇表示,從「Your Local Epidemiologist」摘錄連續3篇的整理指出,第ㄧ重複感染情況在下一波預計會有更多案例,要有心理準備;第二,服用抗病毒藥物可能反彈復陽,仍需採取措施;第三,BA.2.75要注意,它可能是伏筆。姜冠宇說,對於Omicron病毒株再感染的速度,再感染最快的紀錄,是第一次感染的20天後,光BA.1就有可能再感染BA.1,平均再感染的速度是26天,甚至比BA.1再感染BA.2的36天更短。但未來是否有所謂的「再感染節奏」(每隔多久再感染一次),這些預測會受限於時間、病毒變異極是否繼續推出加強針。再感染的症狀是否較嚴重?姜表示,說法分歧,很多早期研究認為不會變嚴重,但那是Delta之前,Omicron後諸多風向仍未明,包含後遺症,但由些預印本(Preprint)研究顯示,「二次再感染症狀較為嚴重」,有可能是這些族群原本就比較脆弱。姜冠宇指出,像是華盛頓大學退伍軍人研究的預印本指出,研究中平均62歲,有25%是吸煙者、80至90%是未接種者、30至40%患有糖尿病、19至26%患有心臟病,對於高風險族群,再感染機率確實較高,當BA.4、BA.5病例激增時,就應該要當心,這也是為何面對BA.5,高齡者建議打追加第4劑的原因。反彈復陽部分,姜說,美國當初發現有2%患者在服用Paxlovid後,大約在治療後第10至14天會復陽,現在正式認為Paxlovid估計有5至10%的人會反彈復陽,對於服用抗病毒藥物卻又成為陽性的人,應假設自己再次具有傳染性,要採去隔離措施直到轉陰為止。至於BA.2.75,姜冠宇表示,BA.2.75於5月底首次在印度被發現後,迅速占據主導地位,現在占病例的25%大多樣本來自孟買。盡管印度的測試數據還不夠大量,但BA2.75似乎勝過BA.5和BA.2,意味著BA.2.75可能引起一波浪潮。姜冠宇表示,與BA.2相比,BA.2.75在刺突蛋白上攜帶了8個額外的突變,其中有2個突變特別值得關注,就是G446S和R493Q,其中G446S是最有效的抗體逃逸位點之一。但現階段瘋狂追逐子變體變異未必是有效益的,因為變太快,目前應是從最低可及成本下追就最大保護,才是次世代疫苗的切入點。姜冠宇最後表示,相信台灣至少還是可以度過寧靜的7月至8月中,基本上我國已經取消登機前48小時內的PCR陰性證明,另境外移入也僅是3+4,別國有什麼狀況,還是會反映到台灣來,很多該調整的上一波就已調整過,應該不會再有什麼滾動式調整,把自己該做的功課做好,就可以把代價降到最低。
-
2022-07-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5251! 境外45例 72死 只有新北市破4千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萬529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5251例本土個案及4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72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萬5251例本土病例,為1萬1553例男性、1萬3684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50例),台中市(3,217例),高雄市(2,662例),桃園市(2,661例),台北市(2,358例),台南市(1,906例),彰化縣(1,249例),屏東縣(893例),苗栗縣(711例),雲林縣(708例),新竹縣(658例),宜蘭縣(627例),嘉義縣(508例),新竹市(499例),南投縣(453例),花蓮縣(425例),基隆市(400例),嘉義市(317例),臺東縣(300例),金門縣(168例),澎湖縣(157例),連江縣(24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7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2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65例具慢性病史、5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6日至7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0日至7月13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1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美國(6例),越南(2例),印度、新加坡及澳大利亞(各1例)移入,另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3日至7月1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4,187,30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940,192例排除),其中4,240,466例確診,分別為16,190例境外移入、4,224,22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10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08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55例、台北市976例、台中市781例、高雄市737例、桃園市618例、台南市590例、彰化縣457例、屏東縣333例、雲林縣233例、南投縣223例、基隆市193例、宜蘭縣165例、苗栗縣164例、嘉義縣159例、花蓮縣139例、嘉義市129例、新竹縣128例、台東縣106例、新竹市78例、澎湖縣13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3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又有新變種「Centaurus」?BA.2.75激增已在10國現蹤、仍需時間觀察
病毒學家對另一種快速傳播的Omicron變種的出現表示擔憂,這種變種正在印度迅速普及,並已傳播至英國。衛報報導,這種被稱作「BA.2.75」的新冠變種病毒株綽號「Centaurus」,於5月初在印度首次被發現,此後確診例急劇上升,而且明顯快於極易傳播的BA.5變種,此後在英國、美國、澳洲、德國和加拿大等大約10個國家也檢測到了BA.2.75。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C)於7月7日將BA.2.75認定為「正在監測的變種」,意味著有跡象表明它可能更具傳染性或與更嚴重的疾病有關,但目前的證據仍薄弱或尚未評估。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密切監測BA.2.75,但也表示目前還沒有足夠樣本來評估其嚴重程度。除了明顯快速增長和廣泛地理分佈之外,病毒學家還注意到BA.2.75相對於BA.2包含的額外突變數量更多,意味著它有機會比已經成功傳播的病毒譜系發展出更多「優勢」。專家也將BA.2.75視為病毒刺突蛋白變化能力的新例子,並表示「去年這個時候,許多人相信Delta變種代表該病毒的進化頂峰,但Omicron的出現以及變異性和抗體規避性的大幅增加表明:我們作為一個群體不能遵循類似流感的計劃來保持與病毒進化同步」。除疫苗外,長期計劃應包括與變異無關的措施以預防感染和二度感染,通過包括改善室內通風、過濾和消毒、合理重新提供側向流動測試以及適當隔離來創造抗感染的環境,上述措施皆將減少傳播持續。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境外攔截12株BA.4、74株BA.5 指揮中心:美德法最多
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邊境檢疫攔截狀況,其中Omicron變異株一周統計以來,有12株BA.4變異株,以及74株BA.5變異株。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羅一鈞表示,變異株來源國以美國、德國、法國、新加坡、英國為主,檢出國家愈來愈多,未來將不逐一列出。指揮中心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2株Omicron BA.4及74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50例男性、3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1日至7月4日。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美國(4例),新加坡及英國(各2例),德國、義大利、法國及土耳其(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32例),德國及巴西(各5例),新加坡(4例),英國、土耳其及荷蘭(各3例),義大利、法國、日本、韓國及加拿大(各2例),越南、沙烏地阿拉伯、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菲律賓、澳大利亞、墨西哥、印尼及泰國(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指出,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7月6日資料指出,目前全球BA.4 及BA.5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其中BA.5快速增加,佔比上升至52%,BA.4佔比則上升至12%,且已導致部分國家住院數增加。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近期BA.5變異株已於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歐美多國成為主流株,造成疫情快速回升、住院數增加等情形,鄰近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紐西蘭、澳洲、泰國、印尼及越南等均報告社區感染病例,疫情亦漸升溫。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跌破2萬大關!今本土新增1萬9051例及境外80例、死亡96例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疫情概況,今本土新增1萬9051例,是5月3日以來的新低,歷經69天,疫情持續趨緩;境外移入部份來到80例、死亡96例略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確診人數大幅降低,主要還是因為周末國人篩檢人數減少,與上周相比下降近4000例,降幅是7.3%,仍然緩降。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9,051例本土病例,為9,028例男性、10,012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069例)、台中市(2,595例)、桃園市(2,067例)、高雄市(2,026例)、台北市(1,743例)、台南市(1,409例)、彰化縣(1,088例)、屏東縣(650例)、雲林縣(574例)、新竹縣(533例)、苗栗縣(458例)、宜蘭縣(451例)、新竹市(391例)、南投縣(386例)、嘉義縣(373例)、花蓮縣(353例)、基隆市(227例)、台東縣(205例)、嘉義市(197例)、澎湖縣(118例)、金門縣(117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9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9例男性、37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4例具慢性病史、6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7日至7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5日至7月8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8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6例男性、33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韓國(4例)、美國(3例)、加拿大(2例)、越南、土耳其、印度、泰國、阿根廷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6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6日至7月1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946,57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841,625例排除),其中4,101,156例確診,分別為15,763例境外移入、4,085,33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72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70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806例、台北市945例、台中市732例、高雄市691例、桃園市595例、台南市547例、彰化縣426例、屏東縣317例、雲林縣215例、南投縣214例、基隆市185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6例、嘉義縣146例、花蓮縣126例、新竹縣123例、嘉義市121例、台東縣100例、新竹市75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再降!今本土新增2萬7708例及136例境外、71人染疫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萬784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萬7708例本土個案及1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71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7,708例本土病例,為12,887例男性、14,812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72例)、台中市(3,474例)、桃園市(2,947例)、高雄市(2,935例)、台北市(2,785例)、台南市(2,264例)、彰化縣(1,462例)、屏東縣(1,064例)、苗栗縣(732例)、宜蘭縣(726例)、新竹縣(710例)、雲林縣(660例)、新竹市(640例)、南投縣(562例)、嘉義縣(502例)、花蓮縣(486例)、基隆市(388例)、台東縣(346例)、嘉義市(308例)、金門縣(162例)、澎湖縣(160例)、連江縣(2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7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3例男性、28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70例具慢性病史、5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3日至7月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21日至7月7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79例男性、5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美國(6例)、印度(4例)、泰國(3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例)、烏拉圭、德國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11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8日至7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913,16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827,369例排除),其中4,082,028例確診,分別為15,682例境外移入、4,066,29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62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60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94例、台北市937例、台中市721例、高雄市683例、桃園市590例、台南市531例、彰化縣414例、屏東縣313例、雲林縣212例、南投縣211例、基隆市184例、宜蘭縣162例、苗栗縣155例、嘉義縣141例、花蓮縣125例、新竹縣122例、嘉義市119例、台東縣100例、新竹市72例、澎湖縣12例、金門縣1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314、境外+163、死亡131人 降幅未如前幾周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30,47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0,314例本土個案及16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是30314人,個案數比昨天降1050人,比上周五降低5385人,所以如果以一周趨勢看,還是有降低,但降低幅度沒有前幾週那麼大的降幅。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0,314例本土病例,為14,000例男性、16,295例女性、1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640例)、臺中市(3,851例)、高雄市(3,291例)、桃園市(3,236例)、台北市(2,838例)、台南市(2,419例)、彰化縣(1,688例)、屏東縣(1,191例)、雲林縣(881例)、苗栗縣(838例)、新竹縣(742例)、宜蘭縣(691例)、南投縣(664例)、新竹市(642例)、嘉義縣(590例)、花蓮縣(562例)、基隆市(436例)、台東縣(376例)、嘉義市(343例)、澎湖縣(194例)、金門縣(180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2例男性、59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27例具慢性病史、8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1日至7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7月5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6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91例男性、71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越南及印度(各4例)、泰國及法國(各3例)、南韓及加拿大(各2例)、英國、波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荷蘭、德國及瑞士(各1例)移入,另13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30日至7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823,03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93,255例排除),其中4,026,067例確診,分別為15,441例境外移入、4,010,57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45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44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77例、台北市924例、台中市701例、高雄市660例、桃園市584例、台南市509例、彰化縣406例、屏東縣305例、南投縣及雲林縣各203例、基隆市182例、宜蘭縣161例、苗栗縣150例、嘉義縣135例、新竹縣121例、花蓮縣118例、嘉義市117例、台東縣97例、新竹市70例、澎湖縣11例、金門縣10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邊境攔截BA.4、BA.5超過6成 羅一鈞:尚未進入社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新增112例邊境攔截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截至目前國內累計檢出238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 (36例)及BA.5 (202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境外BA.4、BA.5變異株已超過6成,但本土尚未檢出,沒有進入台灣社區的現象,但仍會持續監測。羅一鈞表示,上周檢驗182例病株,基因定序95例,其中BA.5佔52.2%、BA.4僅9.3%,共計61.5%,已超過6成。本土部份,羅一鈞指出,從5月1日以來,基因定序476株,均無BA.4及BA.5變異株,因此,本土尚未有證據顯示BA.4、BA.5變異株有進入到台灣社區的跡象,仍要持續監測。指揮中心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7株Omicron BA.4及95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72例男性、4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入境日介於6月9日至6月26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美國(8例),新加坡(2例),荷蘭、以色列、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亞、法國及英國(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30例),法國(9例),德國(8例),荷蘭(7例),英國(5例),土耳其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4例)、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各3例),越南、西班牙、以色列及韓國(各2例),瑞典、奈及利亞、埃及、希臘、肯亞、沙烏地阿拉伯、葡萄牙、印度、芬蘭、馬來西亞及巴西(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說明,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6月29日資料指出,目前全球BA.4 及BA.5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持續增加,其中BA.5快速增加,佔比上升至43%,且已導致部分國家住院數增加。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近期BA.5變異株於法國等部分國家取代 BA.2變異株成為主流株,於歐洲德國、法國、義大利及英國等多國造成疫情快速回升現象,新加坡、日本近期疫情回溫評估與BA.5變異株傳播有關;其他鄰近國家如香港、紐西蘭、澳洲、韓國、印尼及泰國等均有社區感染病例,另中國大陸亦表示近期境外移入病例中BA.4及BA.5變異株病例增加,須密切關注對疫情影響。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6-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Novavax開放18歲以下施打?羅一鈞:需申請EUA新案審查
我國透過COVAX機制獲配的首批次蛋白疫苗Novavax,今晨抵台50.4萬劑,各界都想知道此次新的疫苗,會如何配發地方?同時,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日也建議加速審查Novavax開放給18歲以下的國人。指揮中心今回應,已通知Novavax公司提供資料給食藥署進行審查。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18歲以上許多人都已打疫苗,Novavax疫苗應開放青少年施打,目前食藥署也已要求藥廠提供資料,若經審核通過應可開放,主因是青少年打Novavax疫苗,對比打mRNA疫苗出現嚴重頭痛、心肌炎等不良反應的機會比較少。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腹組長羅一鈞今日也說明,Novavax疫苗在國際上有印度、跟歐盟於6月23日緊急核准12-17歲青少年施打;另外加拿大也準備進行審查。羅一鈞表示,指揮中心已通知Novavax公司提供資料給食藥署進行資料審查,也因為是新的適應症,不是舊的適應症延長,因此要重啟新案做食藥署EUA審查。此外,本批抵台的Novavax疫苗效期至今年9月30日,採各縣市自行預約,指揮中心會如何分配疫苗?羅一鈞則表示,目前還再清點不同施打劑次的人數,也會了解地方提報來的需求數,做整體縱整考量;疫苗到貨還有一周封緘檢驗時間,因此仍有一周可完成分配調查作業。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兵臨城下!上周境外定序結果BA.4、BA.5過半 計126例
上周境外移入個案定序,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超過一半,檢驗120例驗出61例變異株個案,包括53例BA.5、8例BA.4。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論BA.4及BA.5都以美國最多共16例,其次為法國7例。目前BA.4及BA.5已累計攔截到126例,包括107例BA.5及19例BA.4。不過,國內5、6月已完成的443例本土個案定序,仍為BA.2。羅一鈞表示,上周針對6月10日至18日入境的個案進行定序,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8株OmicronBA.4及53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40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0日至6月18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美國(3例),新加坡(2例),法國、馬來西亞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13例),德國及法國(各6例),新加坡(4例),英國(3例),泰國、土耳其、丹麥(各2例),西班牙、馬來西亞、日本、韓國、波蘭、奈及利亞、印尼、荷蘭、印度、比利時、挪威、沙烏地阿拉伯、肯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羅一鈞表示,根據6月22日世衛統計已有62國檢出BA.5,累計占全球25%,58國檢出BA.4占9%。病例雖然正增加中,但沒有爆炸性成長,BA.2還是主流,因此會繼續觀察國際疫情。而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羅一鈞表示,因應變異株,指揮中心從驗到境外首例開始,便請地方衛生局針對個案的同行者、居家檢疫同住家人若發現確診,需再次採檢,以了解可能的傳播範圍,屬擴大監測的一部分,但目前沒看到境外移入個案傳給國內家人的情形。目前境外移入個案九成都是無症狀,輕微症狀的都是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沒有特別的不同的症狀。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病例數再減少 本土+4萬5678例、境外+89、死亡+152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4萬5678例本土案例,包括境外89例,死亡152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相較昨天新確診病例數,今天45678例比前一天來得少一些,而境外移入89人、死亡152人,比前一天都稍微少一些。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5,678例本土病例,為21,087例男性、24,558例女性、3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667例)、高雄市(6,413例)、新北市(5,808例)、台南市(4,347例)、桃園市(4,020例)、彰化縣(3,318例)、台北市(3,189例)、屏東縣(2,136例)、雲林縣(1,406例)、南投縣(1,134例)、苗栗縣(1,033例)、新竹縣(999例)、嘉義縣(885例)、新竹市(866例)、宜蘭縣(783例)、花蓮縣(669例)、嘉義市(590例)、基隆市(558例)、台東縣(461例)、澎湖縣(209例)、金門縣(151例)、連江縣(3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5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1例男性、6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38例具慢性病史、109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6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6日至6月22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8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7例男性、3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歲以上,分別自法國(8例)、英國(4例)、印度(3例)、加拿大、新加坡、美國及柬埔寨(各2例)、泰國、越南、西班牙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6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6日至6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084,22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547,671例排除),其中3,533,335例確診,分別為14,120例境外移入、3,519,16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96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95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92例、台北市852例、台中市517例、桃園市510例、高雄市475例、臺南市339例、彰化縣272例、屏東縣219例、基隆市160例、南投縣138例、宜蘭縣134例、雲林縣126例、苗栗縣111例、新竹縣96例、花蓮縣95例、嘉義縣87例、台東縣84例、嘉義市76例、新竹市54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5萬2213例 莊人祥:推估明起確診人數降至5萬以下
國內本土疫情仍維持5萬多人,並先前未降到先前預測的四字頭。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5萬2213例、境外移入個案33例、死亡個案17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每周二、三的確診數字都較高,但今天較昨天的確診人數降低7.3%,大多數縣市的確診人數都已下降,推估明天之後的確診人數會降至5萬以下。今日新增5萬2213例本土病例,為2萬4760例男性、2萬7429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7,909例)、高雄市(6,992例)、新北市(6,444例)、台南市(4,841例)、桃園市(4,680例)、彰化縣(3,873例)、台北市(3,516例)、屏東縣(2,403例)、雲林縣(1,617例)、新竹縣(1,283例)、苗栗縣(1,226例)、南投縣(1,208例)、新竹市(1,127例)、嘉義縣(980例)、宜蘭縣(980例)、嘉義市(782例)、花蓮縣(739例)、基隆市(699例)、台東縣(514例)、澎湖縣(243例)、金門縣(118例)、連江縣(39例)。今日新增17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17例男性、5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8例具慢性病史、111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6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6月19日。今日新增3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3例),荷蘭(2例),印度、中國大陸、法國及瑞士(各1例)移入,另2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0日至6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43萬9279例確診,分別為1萬3957例境外移入、342萬526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651例死亡病例,其中56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54例、台北市839例、台中市481例、桃園市475例、高雄市429例、台南市321例、彰化縣247例、屏東縣203例、基隆市153例、宜蘭縣127例、南投縣124例、雲林縣116例、苗栗縣97例、花蓮縣91例、新竹縣86例、嘉義縣83例、台東縣73例、嘉義市70例、新竹市50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0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會不會增死亡率和心血管風險?研究顯示收入影響相關程度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Cardiology(心臟學)前天(2022-6-15)發表Association of Sitting Time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igh-Income, 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的久坐時間與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關聯)。首先,我需要解釋,Sitting Time的意思是「坐著的時間」,但為了簡單明了起見,我把它翻譯成「久坐」。這篇論文共有32位作者。他們是來自21個國家的研究人員,而第一作者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的Sidong Li。研究的對象是來自21個國家的105677人,而其中58.6%是女性。這些人在研究開始的時候(2003-1-1)年紀是在35到70歲之間,而他們是被研究人員隨訪直到2021-8-31。這些研究對象的國家被分成下列4個收入等級:高收入國家: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瑞典、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共14511人中高收入國家:阿根廷、巴西、智利、馬來西亞、波蘭、南非、土耳其,共30907人中低收入國家:中國、哥倫比亞、伊朗、巴勒斯坦、菲律賓,共49926人低收入國家: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坦桑尼亞、津巴布韋,共10333人。這些研究對象每天坐著的時間被分成(1)小於4小時,(2)4到6小時,(3)6到8小時,(4)大於8小時。從上面的兩個圖表可以看出,全因性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是跟每天坐著的時間成正相關性,而此一相關性的程度是與收入成負相關性。也就是說,儘管久坐的時間相同,但收入較高的人卻比較不會有健康的問題。至於為什麽收入高低會影響久坐與健康的關聯性,這篇論文的解釋是:關聯的差異可能是由於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有不同的久坐行為。例如,看電視時間較長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中比較常見,並且與結果的關聯性更強。這可能是由於同時存在的不良營養習慣和長期不間斷的久坐模式。相比之下,由於職業需要而久坐的人通常有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可能會改變與久坐時間相關的過度死亡風險。因此,在社會經濟水平較高的人群中,久坐時間與健康問題的關聯可能不太明顯。例如,Whitehall II 研究就有發現,經常運動的白領階級的人,他們的久坐時間與死亡率之間沒有相關性。原文:久坐會增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但程度是與收入高低有相關性
-
2022-06-16 醫療.消化系統
玩社群、走進偏鄉防治肝炎,吉立亞醫藥─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推動B肝識讀
肝炎被稱為台灣國病,事實上,眾多東南亞民眾均深受病毒性肝炎的威脅,為此,吉立亞醫藥啟動亞太ALL4LIVER基金,主題為「透過教育賦予力量」,供各國民間團體提出申請,希望在藥界、學界及民間NGO組織的齊心努力下,攜手達成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懷壹擔任這次評選委員,他表示,這次遴選對象為非政府組織NGO團體,共有來自台灣、泰國、越南、菲律賓、香港、巴基斯坦、新加坡、印度、印尼、南韓及馬來西亞等國的民間團體、學術單位提案,均相當有特色。克服B肝防治困境 各國NGO團體多元化宣導肝炎防治分析發現,每個國家均面臨不同的B肝防治困境,例如,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民眾普遍對於肝炎仍存有錯誤認知,甚至讓感染者遭受歧視、污名化,被貼標籤。 獲獎的菲律賓NGO組織就以感染者為中心,透過LINE、FB 、IG、YouTube等社群媒體,連結政府、醫療、病患,結合社會心理支持,擺脫污名化,提高患者治療意願。另請社區意見領袖擔任「領航員」,透過眾多社交媒體,宣導正確的肝炎防治訊息,並引導患者進入治療機構。 相較之下,越南NGO團體在運用世代社群上,更顯活潑,貼近年輕世代,除了上述幾項社群,還請網紅、社區意見領袖錄製有趣的抖音短片,直接觸擊年輕族群。至於中老年人,則換成不同傳播工具,例如,計程車、電視、電台,透過廣告傳送肝炎防治與治療的正確認知。台灣部分,則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肯定。楊懷壹表示,在國內,肝基會是社區肝病防治的重要力量,至各縣市巡迴公益肝炎篩檢,並特別針對弱勢族群進行抽血、超音波檢測,成效顯著。 至於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肝炎防治上,同樣貢獻良多,且歷史悠久。 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赴偏鄉離島推廣防治,肝病篩檢數萬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資深義務諮詢醫師、高醫大講座教授余明隆表示,基金會成立迄今已25年,在中南部、花東等偏遠地區及離島,推廣肝炎防治,提供免費肝炎篩檢。在扶輪社及各地地方社團的協助下,大幅提升民眾對於B肝的正確認知。 以高雄梓官為例,為全台五大「C肝村」之一,高醫肝炎防治中心與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在20多年前調查發現,當地三成民眾感染C肝,甚至某些村落每3人就有1人為C肝帶原者。 為了讓梓官鄉親接受篩檢,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每年均舉辦大規模肝病篩檢,篩檢數萬人次。三年前更創立家戶篩檢,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敲門拜訪,三年下來,已採檢5000多人,其中四成為首次篩檢,結果發現,肝炎盛行率明顯高於全國,且有六人已罹患肝癌而不自知。 結合社群媒體消滅肝炎!獲獎提案加強B肝識讀教育肝炎、肝硬化、早期肝癌幾乎沒有症狀,亟需提高整體疾病認知,余明隆表示,這次提案針對臨床醫療及一般民眾進行衛教宣導,加強B肝病毒識讀教育,給予民眾正確認知,前者以內科及家醫科醫師,以及一般護理人員為主。多年來,在高醫肝病防治團隊的支持下,定期舉辦研討講習,獲得不錯成效。 在一般民眾方面,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拍攝多支五至十分鐘的衛教短片,內容包含,肝炎感染、篩檢及治療等相關知識,於FB、IG、YouTube等社群網站播送。另製作30秒短視頻,濃縮主要訊息,除了在LINE群組廣為分享,並在肝炎篩檢及衛教等活動現場播放,提高參與者印象。 「透過社群媒體傳散肝炎防治訊息是必要的。」楊懷壹說,台灣大部分銀髮族都會使用LINE,傳遞訊息,如能製作以民眾為中心、淺顯易懂的衛教短片或圖卡,透過LINE群組發送,相信可讓更多中老年人瞭解肝炎的可怕,進而接受篩檢。 至於病友團體、NGO組織,則能改變民眾認知,透過分享肝炎患者親身經驗,以及「學長、學弟」等伙伴關係,由過來人講述自身治療甘苦談,讓新病人瞭解規律用藥的重要性,提高服藥的順從性。 另一名評審為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蘇東弘,他表示,在肝炎防治上,台灣走在其他國家前面,例如,最早公費全面接種B肝疫苗、公費給付昂貴C肝藥物,而肝基會、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等民間團體走入社區,鼓勵民眾篩檢肝炎。 B肝防治仰賴政府、社群、醫界繼續努力台灣為肝炎防治模範生,是否能夠提前達到「2030年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目標?蘇東弘說,確實有可能早一步攻頂,但必須先克服「治療經費充裕,卻找不到C肝患者」窘境,以及「B肝健保治療給付嚴格,導致部分需要治療患者未接受治療,或是尚未達到治療目標即需要停藥」等困境。 目前仍有許多B肝患者不知道自己感染B型肝炎,且對疾病認知不足而未定期回診追蹤,或是仍認為B型肝炎沒有抗病毒藥物不需要治療。這部分需要由政府、醫療機構及民間社群組織一起努力教育民眾。此外,這兩年多來遇到世紀疫情,需要如期回診的B型肝炎患者有減少的情形,一旦沒有繼續追蹤,下次再見面時,可能疾病已進展成肝臟腫瘤,甚至到了末期,令人不捨。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彭國書說,該公司於2020年展開「亞太ALL4LIVER獎助計畫」,首屆以B型肝炎為關注重點,鼓勵亞太區NGO團體,由藥界與民間組織攜手推廣肝炎防治,這次肝基會及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獲得獎助,相信在眾人努力下,讓更多民眾遠離病毒性肝炎的威脅。
-
2022-06-0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奶蛋素?五辛素?素食分類霧煞煞嗎,一次搞懂五大素食分類
你是否在生活中有許多吃素的朋友,卻總是弄不清楚他們吃素的規則,進而聚餐時不知如何選擇餐廳呢?,或是常常好奇素肉的作用是什麼,今天「找蔬食Traveggo」就要來和我們詳細介紹五大素食分類並介紹素食者的一些小知識喔!台灣其實是素食人口比例非常高的國家,僅次於印度並和瑞士齊坐第二名,也因為吃素人口眾多,台灣有超過6000家素食餐廳,但即使已經有這麼多吃素人口,卻還是會常常搞不清楚素食的種類,其實吃素的種類關乎到的是吃素的動機與原因,也因此衍伸許多不同種類的素食,為了讓素食者安心選購,衛福部早在2008年就公告了素食標示的規定,將素食分成了全素(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和植物五辛素。以上這五大類的素食是有被明確規範的,影片中也有非常清楚的表格,可以幫助大家更清楚了解各類素食的地雷,一直以來搞不懂素食的你,快點開影片跟著找蔬食Traveggo一起了解更多素食知識!!!想了解更多關於素食飲食的小知識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健康素食不踩雷!原始影片找蔬食Traveggo YT找蔬食Traveggo FB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素食者都可以喝!4款植物奶簡單學減肥好嘴饞?3種健康甜點新手也能輕鬆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明入境全面唾液採檢 指揮中心:飛機落地後勿喝水飲食
年初為防範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國內採取「落地採檢」政策,並多次調整採檢國家,目前針對東南亞、印度、韓國、中東及歐洲航線持續執行「落地採驗」。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6月1日零時起暫停「落地採驗」,全數回歸為「唾液採檢」,進行病毒核酸檢驗(PCR)。陳時中指出,旅客來台前除應取得「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PCR)報告」,抵台時務必配合機場檢疫人員指示及引導採集唾液檢體,且於航空器落地至採檢前,請勿飲食、飲水,以確保唾液檢體品質,入境後至預先安排的檢疫處所,包括一人一戶或防疫旅宿等進行居家檢疫。如後續唾液核酸檢驗陽性,「一人一戶」檢疫者於原地改實施居家照護;「防疫旅宿」檢疫者則依規定改送加強型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或醫院收治。我國自1月11日起,因應當時Omicron國際疫情嚴峻及機場員工群聚事件,陸續針對部分抵台航班入境旅客執行落地採檢,截至5月31日累計篩檢旅客逾14萬8000餘人次、檢出境外移入確診者逾6200人,有效早期攔阻境外移入個案。目前該專案已完成階段性任務。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邊境將放寬 陳時中:縮短入境檢疫天數為方向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曾表示,邊境開放是遲早的事,由於國內染疫率已達6%,境外移入最高也是6%,當境內、外風險已差不多,邊境嚴管意義不大。陳時中今日於指揮中心記者會上再度透露最新討論進度,未來朝向「縮短入境檢疫天數」。同時,落地採檢措施也將全面改成唾液PCR。據日前指揮中心透露,新的邊境檢疫政策最快下個月出爐,內容、方向都仍在與各部會討論中。陳時中今日再度被問及此事進度,他表示,目前都尚在討論階段,整體朝「縮短入境檢疫天數」為方向。對於屆時是否比照居家隔離3+4或0+7,陳時中強調,入境檢疫政策「不是朝免隔離」的方向規畫,因此不會是0+7而是縮短。同時,我國自今年1月11起,陸續執行長程航班、印度、東南亞、韓國等航班的落地採檢。今日陳時中進一步透露,「我們正在規畫全面改成唾液PCR,正在規畫中」。
-
2022-05-26 新聞.元氣新聞
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區推出更多創新藥品,台灣民眾受惠
拜耳近日發佈訊息表示,2021年是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地區業績創新紀錄的一年,銷售業績穩健成長4.8%、總額超過58億歐元。亞太地區在該事業部的全球銷售業績占比超過三分之一。此外,該事業部也在亞太地區推出四項創新產品,包括1.治療心血管疾病用藥2.針對特定基因融合變異量身打造的癌症精準醫學療程3. 治療攝護腺癌藥物4. 腎臟疾病用藥其中前三項已有部分台灣病友受惠。近年來,COVID-19 所帶來的挑戰持續不斷,拜耳西藥事業部的銷售額在不少已開發市場仍成長 1-2%,像澳洲、紐西蘭、韓國與台灣市場等;主要業績成長市場也包含南亞地區,其中印度的穩健成長幅度達11%,巴基斯坦則有2%的成長,東協各國的平均成長幅度也達到9%。 新上任的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區商業運營高級副總裁陳瑛表示,對拜耳西藥事業部而言,2021年是成功的一年,主要是因為該事業部團隊努力聚焦於為亞太地區患者提供創新與必要藥物,這說明了透過創新組合,亞太地區患者更能深切感受到創新醫療產品的珍貴價值,對於相關醫療需求,也有了更多、更不一樣的選擇。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區醫療學術事務負責人Catherine Donovan醫師指出,目前約有1/4的亞太地區患者參與多項拜耳西藥部重要全球研發試驗計畫,現在透過現代數位科技與去中心化模式,亞太地區民眾也有機會藉由遠端科技參與重要臨床試驗,且執行過程也更便利,此時,研發團隊也更能取得有意義的數據,並可進一步追蹤、改善患者預後成果。Catherine Donovan醫師補充,創新是拜耳的命脈,合作關係與整合性照護則是關鍵驅動力。目前全世界已逐漸自疫情中復甦,拜耳正與亞太地區的專業醫療照護人員合作,希望透過科學實證精神為病患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未來也將投入更多資源於早期預防,期待在疾病加重、惡化之前進行教育、篩檢與及早介入治療,除了盼望改善治療結果,也希望透過這樣的策略可降低整體醫療照護支出。
-
2022-05-24 新聞.食安拉警報
韓國知名品牌泡麵農藥超標 1400公斤邊境攔截
食藥署今天公布11款邊境違規清單,韓國知名泡麵「SAMYANG火辣雞肉風味鐵板炒麵」驗出農藥超標,1400公斤遭邊境攔下,違規產品全數遭退運銷毀,並未流入市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上午公布最新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共有11款食品、食品容器具檢驗不合格遭邊境攔下。根據不合格產品清單,岢利亞貿易有限公司從韓國進口的「SAMYANG火辣雞肉風味鐵板炒麵」驗出農藥超標,1400公斤遭邊境攔下,退運銷毀;發路達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從緬甸進口約600公斤的「軒軒牌 細麵條500公克」也被驗出防腐劑超標。日本、韓國的蔬菜水果也驗出農藥超標,包括千和水果公司從日本進口的39公斤「鮮藍莓」、商田實業有限公司從韓國進口的80公斤「紫蘇葉」、智盛貿易有限公司從中國大陸進口的2.5萬公斤「鮮栗子」、民緯有限公司從中國大陸進口6810公斤「聚寶紅南瓜盅」等,而尼亞那有限公司從印度進口36公斤「NIRALA印度葫蘆巴粉」則是驗出3種農藥超標。在加工食品方面,大多以漂白劑、防腐劑超標為主,翔逵有限公司從印尼出口78公斤「Dua Kelinci辣味蠶豆」驗出漂白劑超標,原太國際有限公司從印尼進口456公斤「ABC蝦膏」、百睿達有限公司從中國大進口46.8公斤「BOTRISTA甜蜜紅茶茶飲料」則雙雙驗出防腐劑超標。另外,台灣擇珂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從中國大陸進口的「造型杯」則未通過溶出試驗,碰到酸類食物會溶出原料殘渣,1萬50件全部遭退運銷毀。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吸入大蒜素能破壞新冠病毒?有科學證據支持嗎?
今天(2022-5-5)MyGoPen事實查核網站寄來電郵:【林教授你好:近期收到不少民眾回報「大蒜素(蒜辣素)可以破壞病毒中蛋白酶」的謠言,內容為:醫師説,蒜頭裡的蒜辣素(大蒜素)可以破壞病毒中的蛋白酶。在疫情嚴峻的非常時期,大家不妨試試這簡易又省錢的方法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方法:蒜頭搗成蒜泥,一茶匙蒜泥,放舌頭上,用口吸蒜辣素,最好能一次吸五分鐘,注意是吸氣味而不是吞食。———————查核其出處可能是以下這篇論文:《The Effect of Allicin on the Proteome of SARS-CoV-2 Infected Calu-3 Cells》 。想詢問林教授是否能協助檢視幾個問題:Q1: 大蒜素可以破壞病毒中的蛋白酶,有科學依據?也適用於新冠病毒嗎?Q2: 如何正確解讀報告結論?是否提到大蒜素可以破壞蛋白酶?】MyGoPen提供的那篇論文是在2021-10-28發表的The Effect of Allicin on the Proteome of SARS-CoV-2 Infected Calu-3 Cells(大蒜素對感染 SARS-CoV-2 的 Calu-3 細胞蛋白質組的影響)。這項研究是用Calu-3細胞來進行所謂的「體外」 研究,也就是說,它並不是臨床研究,所以它的結論是不可以直接套用在人身上。Calu-3細胞是源自一個肺癌病患的肺臟,可以在實驗室裡長期培養,來做為研究呼吸道疾病的實驗模型。這項研究是先將Calu-3細胞分成兩組,一組有用新冠病毒來感染,另一組則沒有。被感染的那組細胞又再分成兩組,一組有加大蒜素,另一組則沒加。接下來的實驗就是分析這些細胞的蛋白質成分是如何受到新冠病毒和大蒜素的影響。在這篇論文的文摘裡有這麼一句話:「大蒜素進一步降低了宿主病毒蛋白質組中結構病毒蛋白 N、M、S 和 ORF3 的量。」這就表示,受到大蒜素影響的病毒蛋白是結構蛋白,而不是蛋白酶。所以,這篇論文應該不是MyGoPen所說的那個謠言的出處,而MyGoPen所問的那兩個問題也就顯得沒必要了。我用allicin(大蒜素),covid-19,和protease(蛋白酶)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搜到兩篇論文:2020年11月:Garlic (Allium sativum L.): a potential unique therapeutic food rich in organosulfur and flavonoid compounds to fight with COVID-19【大蒜(Allium sativum L.):一種潛在的獨特治療食品,富含有機硫和類黃酮化合物,可對抗 COVID-19】2022年1月:Pharmacoinformatics and hypothetical studies on allicin, curcumin, and gingerol as potential candidates against COVID-19-associated proteases(大蒜素、薑黃素和姜酚作為 COVID-19 相關蛋白酶的潛在候選物的藥物信息學和假設研究)2020年那篇論文是出自一個印度和伊朗的研究團隊,而2022年那一篇則是出自一個奈及利亞的研究團隊。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篇論文標題裡的「潛在」和「假設」這樣的字眼。事實上有關大蒜能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的說法早在兩三年前就開始流傳,而這也就引起世界衛生組織的關切。它在一份2020-8-14發表的問答裡就說:「沒有證據表明吃大蒜可以保護人們免受 COVID-19 的侵害。 然而,大蒜是一種可能具有某些抗微生物特性的食物。」不管如何,我搜到的那兩篇論文應該也不是MyGoPen所說的那個謠言的出處,因為它們都沒有提起謠言所說的「吸氣味而不是吞食」。我用allicin(大蒜素),covid-19,protease(蛋白酶),和inhalation(吸氣)在谷歌搜索,搜到一篇2021-4-20發表在The Pharmaceutical Journal(藥學期刊)的文章:Garlic extract allicin: a possible inhalation therapy for COVID-19?(大蒜提取物大蒜素:COVID-19 的一種可能的吸入療法?)這份期刊是英國皇家藥學會的官方出版物,但是卻沒有被PubMed收錄(被時代淘汰?)。這篇大蒜素的文章是以letter(信件)的地位發表的,所以也稱不上是論文。它的作者是藥學博士Steve Thomas。此人在2007年創辦一家叫做Medetec的公司,從事「向傷口敷料、傷口管理產品和其他相關醫療設備的製造商和分銷商提供技術和其他支持服務,包括醫學寫作。」他是在2020年12月在公司的網站發表Scientific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concept of garlic extract as an inhal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infections(支持大蒜提取物作為吸入療法治療 Covid-19 感染概念的科學證據)。其中有這麼一句話:「理論上可以使用噴霧器中的水溶液將大蒜素輸送到肺的整個內表面,這對治療 Covid-19 和其他嚴重的肺部感染具有明顯的意義。」所以,「理論上」是可以支持吸入大蒜素治療新冠肺炎的「概念」。不管如何,請注意上面列舉的這些論文所說的治療成分是純化或合成的大蒜素,而不是謠言所說的「蒜頭搗成蒜泥」。總之,這個謠言就是典型的「看一個影生一個子」,把一些初步的研究東拼西湊,編織成讓人垂涎三尺的偏方撇步。原文:吸入大蒜素能治療新冠肺炎嗎
-
2022-04-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822例、新北破3千! 境外101例、死亡增2人
國內新增892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822例本土個案及101例境外移入,有8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本土個案比昨天6千多例成長較多一點。有2例死亡個案,一個是境外移入個案、一個是本土案例。昨天境外入境檢驗16個班,共篩1003人,有89人陽性,陽性率8.88%。陳時中說,近來檢驗的相對比例又高起來,也是自東南亞入境相對多一點,今天上午共篩39人無陽性個案。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8,822例本土病例,為4,268例男性、4,551例女性、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發病日介於今(2022)年4月1日至4月26日,其中包含4,138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布為新北市(3,241例),台北市(1,892例),桃園市(1,452例),基隆市(476例),台中市(356例),高雄市(268例),花蓮縣(237例),台南市(179例),宜蘭縣(135例),新竹縣(110例),彰化縣(98例),新竹市(82例),屏東縣(63例),雲林縣(62例),苗栗縣(53例),南投縣(35例),嘉義縣(24例),台東縣(23例),嘉義市及澎湖縣(各12例),金門縣(10例),連江縣(2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2例死亡個案(案30381、案35335),分別為70多歲及50多歲本國籍男性,皆已接種2劑COVID-19疫苗。案30381為本土病例,4月13日進行接觸者採檢,於今年4月14日確診,具癌症病史,屬重度感染個案,採安寧治療,未住加護病房,於4月20日死亡。案35335為境外移入病例,具慢性病史,於今年4月16日自美國入境,落地採檢陰性後返宅居家檢疫。4月17日因出現咳嗽、流鼻水、嘔吐、頭痛等症狀就醫採檢後,個案要求自動離院返家,於4月18日確診,4月19日於住家經家人發現昏迷送醫,急救無效死亡。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58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越南(12例),西班牙及印尼(各2例),澳大利亞、印度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82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31日至4月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8,244,47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166,125例排除),其中76,938例確診,分別為10,618例境外移入,66,266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5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5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30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及花蓮縣各3例,宜蘭縣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