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 醫療.皮膚
搜尋
卡介苗
共找到
23
筆 文章
-
-
2024-04-05 醫聲.疫苗世代
預防結核病,嬰幼兒嬰接種卡介苗:一次了解接種時間與不良反應時間!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當結核菌侵入人體後,可在肺部、腦膜、淋巴腺、骨骼、腸道、泌尿道及生殖器官等器官引起病變,其中以肺部感染最多。罹患肺結核後,早期病人可能因沒有顯著症狀,易遭到忽略而延誤治療,之後可能出現咳嗽、咳痰、胸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結核病防治措施重要一環:嬰幼兒接種卡介苗疫苗台灣結核病防治措施,除了及早發現潛伏結核感染與結核病病人,並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之外,也包含嬰幼兒接種卡介苗疫苗。由於結核桿菌易引發結核性腦膜炎,造成腦積水、脊椎障礙、腦血管病變、腦梗塞等病變,可能導致終身殘疾等後遺症,因此嬰幼兒接種卡介苗可降低結核菌感染所帶來的併發症風險。據統計,相較有接種卡介苗者,未接種卡介苗的幼童罹患結核性腦膜炎增加47倍風險。卡介苗疫苗的接種時間與副作用,何時該就醫?卡介苗是減毒活性疫苗,注射後可針對結核病產生抵抗力,初期症狀的預防效果約85%。台灣疾管署自105年起,將卡介苗適合接種年齡由原先的出生24小時後調整為出生滿5個月,建議接種時間為出生滿5至8個月,提醒家長別忘了讓您家中的嬰幼兒按時接種卡介苗,才能遠離結核病併發症威脅。有些家長可能擔心嬰幼兒施打卡介苗後會產生副作用,一般來說,嬰幼兒皮膚接種部位會隨著期程正常進展變化,有極少數個案可能發生骨炎、骨髓炎等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卡介苗不良反應平均發生年齡為接種後的6個月至2年,若發現曾接種卡介苗的幼童成長至2至3歲間,有出現骨炎、骨髓炎的症狀,如局部腫脹、肢體無力、步態不穩等,宜尋求小兒科的醫療協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4 醫聲.慢病防治
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 免疫力低下的人該怎麼辦?三大醫學會給意見
自從3月20日新冠疫情解封後,本土併發症每週仍有近300名個案,近來各類病毒大爆發,對免疫力低下者威脅最大,三大醫學會的專家們提醒,對於即將到來的嚴峻疫情,抵抗力弱的人必須接種流感疫苗,也應補打次世代新冠疫苗。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腎移植病人得小心CMV病毒的感染,而2030年要消除愛滋病,擴大篩檢將是最後一哩路。面對後疫情時代 三大醫學會針對免疫力低族群提解方疫情解封後各式病毒大爆發,對醫病而言今年要過好冬,需要周全準備才有辦法面對。10月28日台灣三大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移植醫學學會及台灣愛滋病學會共同舉辦第一屆「免疫力低下患者感染控制論壇」,這是國內首見的跨領域、跨科別論壇,不只有三大科別醫師進行專題演講,還有兩大醫療團隊與病人座談討論。會議中聚焦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輩多重慢病者、腎移植者及愛滋病患者,面對未來感染症的威脅,要如何護體不讓自己受攻擊,各領域的專家紛紛提出解方。感染症醫學:疫情大解封 次世代疫苗接種要跟上依疾管署從2022年至2023年3月的統計台灣至少有1,000萬人確診,確診率達4成以上,其中16%為65以上的長者,解封後每週的本土併發症人數至今仍維持在2、300人左右,其中併發症中65歲以上約佔78%,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很多人認為現在是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代,但若依統計數字來看,解封後重症及死亡個案仍然存在,而免疫低下族群仍是被攻擊的族群,流感的重症患者也8至9成都沒有打流感疫苗,因此,民眾必需認知我們有條件跟能力可以與新冠共存嗎?專家會這麼認為不是沒道理,由於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變異非常快,免疫逃脫的能力很強,疫苗研發的速度有點趕不及病毒變異,王復德認為,「醫界對新冠病毒仍不太了解,目前變異株雖然容易造成輕症,但感染的機會仍大,未來疫情是否重來很難預測。」人與微生物是永無止盡的戰爭,面對狡猾多變的微生物,感染科醫師得站上第一線,王復德指出,在疫情期間疾管署光治療指引就更新了20多個版本,並與臨床醫師及官方溝通,至今都開了百餘場的會議,面對後疫情時代來臨也與開業醫進行密切合作。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王復德認為,最好的方式除了做好個人衛生及戴口罩,另外就接種疫苗,而打疫苗也需要更新,目前提供的XBB.1.5新冠疫苗,對付目前的流行病毒株具保護力,高危險群的患者更需要再補打。移植醫學學會:腎移植者CMV感染威脅 可預防性投藥3至6個月免疫低下的族群還包括接受器官移植者,移植患者可能會面臨術後感染的情形。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移植患者在術後一到六個月內,為了避免產生排斥反應,使用免疫抑制的劑量會比較高,有些特殊的感染就趁虛而入,尤其是一般人不會感染的病菌,這時候對移植者就是威脅。需要特別留意就是巨細胞病毒(CMV),它是皰疹病毒的一種,依健保署的十年數據資料分析,發現移植感染的比為一般人高9倍。吳麥斯解釋,台灣有95%的一般民眾感染過CMV病毒,感染痊癒後就會潛伏在人體細胞內,當免疫力下降時就增加感染的機會。台中榮總遇過一名18歲未受CMV感染的腎移植患者,接受CMV陽性父親的腎臟,原本術後病情控制穩定,沒想到1個月後患者肝功能異常,經檢查發現受贈者確定感染CMV,還好經過治療後已痊癒。實際上經過台中榮總統計,捐腎者若是陽性器官捐贈給陰性受贈者,術後有一成的感染機會;若陽性捐贈者給陽性受贈者,那麼CMV感染的比例達二成五到三成五。而感染的時機有可能會延到移植後2到5年,原因在於受贈者開始不規則服藥,造成體內潛藏的CMV病毒蠢蠢欲動。由於CMV會活化免疫系統,可能危害到移植的器官,而現在治療的藥物愈來愈好,台灣移植醫學學會也即將針對腎移植患者,建立CMV的照護共識準則,從診斷、預防到治療的最新資訊,吳麥斯指出,目前專家的共識建議,腎移植患者可以採取預防性3到6個月的治療,可以降低CMV對病人危害。愛滋病學會:愛滋治療後已不具傳染力 應列常規健檢項目減歧視聯合國愛滋規劃署宣示於「2030 年消除愛滋」,即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三零計畫,希望可以達到95-95-95目標。即是提高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狀態之比率達 95%、感染者有服藥比率達95%及服藥之感染者病毒量檢測不到之比率 95%。而台灣2021年防治成效已達90-94-95,在第一個目標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的比例上仍需努力。台灣如何達成最後一哩路,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洪健清指出,擴大篩檢就是一種方式,很多人認為自己並非是高風險族群,但實際上,有一些愛滋病患只有一位性伴侶,但他還是被感染了,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愛滋病毒的篩檢列入健康檢查的選項,這不只可以減少歧視問題,也能找出潛在病人達到第一個95。洪健清解釋,這就像當年在推動BC肝篩檢時,最後納入成人健檢中,大家覺得這是正常的事,那麼為何檢測愛滋病毒需要被「懷疑」呢?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健檢將愛滋病毒選項納入,希望未來可以更普及,我們只要將它當成健康維護的一部份,就是減少歧視的開始。而愛滋病患在維護健康上,除了固定回診治療外,因為屬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接種必要的疫苗非常重要,可以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因此,洪健清會建議,患者可依疾管署建議施打的疫苗都去接種,因此包括covid-19、季節性流感、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而B肝疫苗則需要補打雙倍劑量,才能讓抗體至少可維持2-3年,但若是活的減毒疫苗就不建議施打,例如卡介苗、口服小兒麻痺、黄熱病等。愛滋病已成慢性病,台灣的治療指引都跟上國際,台灣愛滋病學會除了提供專業的衛教講座,與疾管署及民間的病友團體相互合作,已形成默契。洪健清指出,像最近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就針對愛滋病患牙科治療的就醫權利,與學會及相關團體進行討論,希望幫愛滋病人爭取權益。
-
2023-09-18 名人.好食課
雞隻會打許多抗生素?溫體雞肉比冷藏冷凍肉更新鮮?破解5大雞肉迷思
好食課營養師發現網路上還是有許多消費者對於肉品有著許多迷思,像是生長激素、抗生素等問題,這次好食課整理了常見的5個雞肉迷思,一次破解給大家知道!迷思一⟫雞肉有打生長激素不需要用、不能用、也用不起的生長激素2015年的市場調查指出,消費者最擔心的肉品安全議題中,第一名是使用生長賀爾蒙!消費者的想法是,台灣到處都是雞排攤,每天雞肉需求這麼大,台灣那麼小哪可能養這麼多隻雞,所以一定是使用生長激素讓雞隻快快長大!答案是!絕對沒有!白肉雞的品種、育種與飼料注定使雞隻快速成長台灣的肉雞品種為「愛拔益加」、「樂斯」和「科寶」,本來就是很容易長肉的品種,且經過數十年的育種技術,再加上良好的飼養環境與飼糧調配,大幅提高肉雞的生長速度。讓肉雞的飼料換肉率,從原本的2公斤飼料換1公斤肉進步成只要1.5公斤飼料換1公斤肉(想想人類要吃多少食物才換得一公斤),所以完全不需要用什麼生長激素就可以達到養肉的目的!除此之外,生長激素非常的昂貴,以白肉雞的批發價不到百元,根本用不起生長激素!再加上生長激素是蛋白質,加在飼料中會有被消化破壞問題。若用注射的,想想整個養雞場上千隻到數萬隻的雞,要打生長激素可不是打一劑就有效,那要找多少人工才能打得完?所以,打生長激素完完全全的不符合經濟效益!不會打也不需要打,也不值得打!迷思二⟫吃雞肉會性早熟不是雞肉導致性早熟,是烹調與飲食太多油脂提高了風險由於生長激素的謠言傳得沸沸揚揚,再加上近年來零星的兒童性早熟新聞,導致媒體甚至是非畜牧專業的醫事人員,在節目上言之鑿鑿指出導致性早熟的兇手就是施打生長激素的雞肉,另外也衍生出雞翅尖和雞脖子是打生長激素的部位,叫消費者不要吃的謠言。可是前文已經說明雞隻是絕對不會打生長激素,那為什麼近年來會有性早熟的問題呢?首先,疾病的歸因沒辦法歸咎到單一因子,飲食高油化也可能是性賀爾蒙變多的原因之一。此外,過去爆發的塑化劑事件,在台灣已經數十年之久,研究也發現塑化劑是環境賀爾蒙,會干擾我們的性激素導致性早熟問題。所以要歸咎原因的話,塑化劑和高油飲食反而更是主因。迷思三⟫雞隻會打許多抗生素抗生素是讓雞隻不要受到細菌的感染,因此在雞隻養成期作為「預防性投藥」之用,但養雞業者須配合政府規定的停藥期規範,讓雞隻在電宰前可以代謝在飼養前期使用的抗生素,因此對於我們而言也是安全的!若是擔心的話,也可以購買標榜飼養全程沒有使用抗生素的雞肉品牌,讓自己更安心!另外,網路影片指出幼雞在出生時會打針,這就是打生長激素或抗生素的證明!錯!抗生素不是用打針的,而是計算好給予量後添加於飼料中,讓雞隻攝取時可同步攝入。影片中雞隻施打的其實是新城雞瘟等疫苗,就像我們在出生時會打的卡介苗一樣,是激發幼雞的免疫反應以避免罹病,和抗生素一點關係也沒有!迷思四⟫溫體肉比冷藏冷凍肉更新鮮許多消費者總覺得溫體的最新鮮、最好吃!早年在市場還有現宰雞肉,將雞脖子劃一刀後丟到橘色大桶子中讓雞一直掙扎後死去,這樣一點也不人道,且屠體在死亡前的掙扎會耗盡肝醣,反而造成肉品僵硬問題!台灣在2008年為了防治禽流感,因此頒布了禁止現宰政策,現在在菜市場已經看不到這種不人道的屠宰方式!目前傳統市場還是有溫體雞肉、豬肉等肉品,若是有食安意識或經過輔導的市場,可能在運送、販賣過程都有控制溫度,這樣就可以大幅降低細菌孳生的問題,不僅降低了食物腐敗的狀況,也防止食品安全的問題!不過,傳統市場還是有很多未控制溫度的攤商,試想這些攤商都是什麼時候批貨?什麼時候分切?到消費者購買回家時已經過了多久?再加上許多傳統市場的衛生堪慮,就讓肉品成為細菌的溫床!根據先前的研究,在室溫下販售肉品的細菌含量是冷藏冷凍肉的百倍,甚至千倍之多!因此溫體肉並不一定比冷藏冷凍肉新鮮!如果還是喜歡買傳統市場的「溫體肉」,可以挑選運輸與販賣環境有溫控的攤商,才是更加保障食安!迷思五⟫保存期限前的即期肉品就是不好?消費者對保存期限的迷思,不只限於肉品而是存在於所有食品中!保存期限的意義,是規範業者要保證在該日期前,「未開封」的狀態下不得腐敗或有食安問題。民眾常有的問題是開封後於保存期限前腐敗,就認為是業者的問題。但開封後就會有環境污染、人員污染等等因素,像是沒洗手就拿取肉塊,那這樣導致腐敗是業者的問題還是消費者本身問題?另外,未開封的即期品也常被認為是不新鮮的商品而不敢購買,這就間接地導致食物浪費。只要是在保存期限內可以食用完畢的,無論是即期還是剛出廠的,都會是安全無虞、品質優良的商品,消費者不用過度的在乎保存的「期限」!結語⟫現在的網路流通太過快速,許多錯誤的資訊也因此無遠弗屆的繼續傳遞中,因此建議大家要慎選資訊來源,或是主動將正確的訊息傳遞給親朋好友,才能遏止錯誤的訊息一直傳散!【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解析⟫白肉雞有打生長激素?會性早熟?5大雞肉迷思一次破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1-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0多歲男打完莫德納返家途中死亡!獲VICP救濟30萬元
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出爐,根據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第193次會議紀錄,此次審議90案,獲救濟共12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70多歲男性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續於返家途中死亡,個案本身有冠心症、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梗塞及心房顫動等病史,依症狀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潛在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但無法排除過敏性休克的可能性,因此核予救濟金30萬元。另外,嘉義縣方○○(編號:322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左腋下淋巴結腫大之症狀與接種卡介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高雄市胡○○(編號:366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局部脂肪萎縮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桃園市符○○○(編號:3316)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膿瘍培養結果為表皮葡萄球菌,屬感染症,惟個案皮膚紅腫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高端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高雄市蕭○○(編號:2194-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住院治療前有扁桃腺炎及腹瀉等感染情形,個案胃鏡檢查顯示十二指腸發炎,惟個案腸胃道症狀仍有可能為過敏性紫斑症所致,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之關聯性,適用行政程序法第128條第1項第2款規定「發生新事實或發現新證據者,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處分者為限」,爰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2萬5000元。新竹縣趙○○(編號:353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出現蕁麻疹之症狀與接種 AZ疫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高雄市陶○○(編號:3097)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具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於接種疫苗後出現全身紅癢情形,經診斷為蕁麻疹。其症狀距離接種時間已2週,惟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 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5000元。高雄市徐○○(編號:311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23日出現視力模糊情形,經診斷為視神經炎。個案之抗磷脂抗體檢驗結果顯示為陽性。惟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 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2萬元。新北市林○○(編號:302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因持續發燒、不適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肺炎合併敗血症。而AZ疫苗係屬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疫苗,並不具致病力,不會造成感染症。個案之相關檢驗及檢查結果並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4萬5000 元。桃園市王○○(編號:297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3日因發燒、肌痛及噁心感等情形就醫,影像學檢查顯示腦皮層微小靜脈血栓。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目前醫學實證顯示此年齡層於接種AZ疫苗後27日內靜脈血栓之發生率有上升 情形,且個案無血栓相關危險因子疾病史。研判個案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 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3萬元。台中市廖○○(編號:368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5分鐘即出現嘔吐、胸悶喘等情形,依病歷記載及處置方式無法確認是否為急性過敏反應,研判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高端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 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5000元。另個案到院後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疑似有近期梗塞,又個案本身具多重心血管疾病史,故其疑似中風情形與接種高端疫苗無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7 條第1款規定,不予救濟。台北市王○○(編號:373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接種疫苗後19日起陸續出現肩痛、呼吸喘及嘴唇、手部出血點等情形,於接種後45日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及貧血,檢查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查個案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及胃潰瘍等疾病史,其下肢水腫及貧血情形與其潛在疾病有關,惟其血小板低下情形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3萬元。
-
2022-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國衛院專家:這種人小心成為「病毒變異株培養皿」
過去三個月,Omicron病毒株又冒出BA.2、BA.2.12.1、BA.4與BA.5等變異株,國內外學者觀察到,新冠病毒不僅持續突變,變異株數量也不斷上升,至今已演化出超過兩百種變異株,且還在持續演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倫提醒,面對這樣的趨勢演變,民眾除了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更要盡快注射疫苗,以免身體變成「病毒變異株培養皿」,形成更大威脅。廖經倫解釋,Omicron病毒株出現後,許多人成為無症狀的「隱性傳播者」,當病毒株進入未接種疫苗者體內,若免疫力又較弱,便可能大量滋長、加速突變演化,形成多種變異株,這些變異株再擴散出去,順利存活的變異株就有機會更強大。如果接種疫苗,不僅可降低重症、死亡風險,也可減少病毒隱性傳播威脅,更重要的是,病毒株不容易在已施打疫苗者的體內複製存活、擴散,變異機會自然大幅下降。疫苗與抗病毒藥物 重要戰略物資「病毒持續演化,想克敵制勝、提升整體防疫量能,疫苗與抗病毒藥物是重要戰略物資。」廖經倫指出,未來,不僅病毒會繼續演化,也可能出其他現新興傳染病威脅,因此我國必須要有自己生產、研發疫苗的能力,且需要即時掌握感染性疾病資訊,才不會出現緊急狀況時還必須仰人鼻息,防疫節奏也才能與時俱進。因此,國衛院團隊將興建生物製劑二廠與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料庫((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s Bank,NIDB),期待我國能在防疫戰疫中有能力即時面對重大疫病傳播的第一擊,取得致勝先機。在國衛院即將興建的生物製劑二廠中,預計建置6條產線與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BSL-3 Lab)、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實驗室(ABSL-3 Lab)等,以利開發高風險新興病原體疫苗。此外,六條產線皆採獨立操作規畫,可避免交叉感染、縮短準備期,同時降低維持成本,預計於2026年啟用,未來若面臨新變種病毒或新興疾病來襲,便可即時生產緊急疫苗,供第一線醫護人員、軍事與國安人員、邊境檢疫人員先行使用。面對詭譎多變情勢 須事先做好準備談到未來發展,廖經倫表示,未來將搭配 NIDB「重大傳染病原」資料庫建立以及各式高品質「模組化」疫苗研製技術平台,包括:DNA、mRNA與病毒載體等疫苗技術,研發新興疾病生物製劑與各式緊急疫情疫苗。平時將先以假想敵標的疫苗進行演練,當有大規模疫情爆發時,可以迅速應變即時研製疫苗。另一方面,也會持續承接疾管署委託進行卡介苗與抗蛇毒血清先進製程的開發、量產,整個過程均須符合現今我國 PIC/S GMP 法規及國際追求高品質的趨勢,已確實保障國人用藥安全。廖經倫認為,面對病毒、新興疾病的詭譎多變,在國衛院團隊秉持「與民興利」之精神,積極與民間企業、相關學、研及法人機構的攜手合作下,相信我國防疫量能勢必進一步升級,民眾生命安全、健康福祉也能得到更多保障。
-
2022-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出爐 接種AZ後腦出血死亡獲350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公布最新第182次會議紀錄,本次共審議65案,其中7案接種AZ獲得救濟,其中台南市林姓個案接種AZ疫苗後嚴重腦出血死亡,查無潛在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或腦出血,無法確定與接種AZ之關聯性,核予救濟金350萬元,為此次通過金額最高之個案。另外6例接種AZ後核予救濟之個案,金額由高至低依序為80萬(肝門靜脈血栓、腦出血)、60萬(格林巴利症候群)、50萬(腦靜脈竇血栓、右內頸動脈血栓)、5萬(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5000元兩案(過敏性蕁麻疹、蕁麻疹),接種高端、BNT、莫德納各1例,依序分別核予救濟10萬元(格林巴利症)、1萬元(急性過敏反應)、5萬元(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至於不予救濟者,AZ有36案、莫德納10案、高端4案、BNT2案,另有2案資料仍需補件;另有1案為接種卡介苗,核予救濟9000元。以下為核予救濟相關案件全文:AZ共7案:1. 台南市林○○(編號:265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頭痛、嘔吐情形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隔日出院後晚間因意識昏迷送醫,腦部電腦斷層顯示左側顳葉大面積出血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因嚴重腦出血死亡。查個案無慢性病病史,本次雖有血小板低下情形,但無任何血栓表現,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個案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及腦出血。故依據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推測個案本次發生之腦出血與嚴重血小板低下有關,又目前醫學實證無法確定免疫性血小板低下與接種COVID-19 疫苗 (AZ)之關聯性。綜上所述,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50萬元。2. 彰化縣張○○(編號:3540)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起陸續因腹脹、腹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肝門靜脈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腦出血。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80萬元。3. 彰化縣柯○○(編號:37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雙側手腿麻木及肌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併急性呼吸衰竭,惟其神經傳導檢查結果非屬格林巴利症候群之典型表現,個案後續接受免疫球蛋白及血漿置換術治療, 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疫苗(AZ) 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60萬元。4. 台北市洪○○(編號:46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8日起陸續因頭痛、噁心及嘔吐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腦靜脈竇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右內頸動脈血栓,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 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症狀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萬元。5. 新北市郭○○(編號:305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25日因左眼視力模糊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疑視網膜剝離。4 日後再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結果 診斷為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個案之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查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屬罕見區域血栓,目前接種疫苗後發生此症狀僅有個案報告記載,惟個案屬年輕族群,且無可能引發此症狀之潛在疾病史及危險因子。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6. 新北市劉○○(編號:337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8日因全身紅斑及斷續發生搔癢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過敏性蕁麻疹。查個案之就醫病歷並未載明蕁麻疹症狀之開始發作時間,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依其病程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7. 台中市黃○○(編號:349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隔日因全身紅疹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蕁麻疹。查個案接種疫苗前即曾因皮膚癢疹情形就醫數次,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其皮膚症狀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高端、BNT、莫德納各1案:1. 台南市郭○○(編號:452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檢驗結果符合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高端)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0萬元。2. 新北市周○○(編號:3848)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當日因嘴巴紅腫、全身痠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臨床檢查及實驗室檢驗結果均不符合心肌炎之臨床表現。查個案本身有氣喘過敏史,惟接種後出現之症狀及發生時間符合急性過敏反應,與接種COVID-19疫苗(BNT)相關,且經住院6日,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3. 台南市蘇○○(編號:274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第1劑及第2劑COVID-19疫苗皆發生發燒情形,惟其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與一般常見不良反應不同,故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及COVID-19疫苗(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
-
2022-07-04 醫療.感染科
猴痘來了!卡介苗、天花疫苗疤痕怎麼分辨?2張圖看懂自己有無保護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邀請衛福部防疫醫師陳婉青說明猴痘的衛教知識。陳婉青提醒,近期法國出現首例小學生感染猴痘,顯示幼童感染猴痘需格外小心,特別是免疫功能低下的幼童。猴痘潛伏期短 採支持性療法猴痘屬於人畜共通病毒,感染潛伏期約有5到21天,但通常是6到13天;症狀有發燒、畏寒、出汗頭痛、極度倦怠與皮疹等。發燒1到3天後會有皮膚病灶、多是從臉部開始蔓延到四肢。症狀可能持續14到21天。▲猴痘主要透過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傳染,飛沫傳染需較長時間且近距離才會發生。(圖/疾管署提供)傳染方式有接觸感染,例如接觸到帶病毒的動物,或是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受傷的皮膚或黏膜,與相關汙染物;另有可能透過飛沫傳染,但這需在長時間共處才可能感染。在疫苗部分,國際都不建議大規模接種,僅建議高暴露風險職業,如實驗室人員;與高感染密切接觸者,如照顧者或醫護。且陳婉青提到,多數人感染後症狀輕微,可透過輸液治療、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降低併發症。且藥物相當多,但這類藥物僅能使用於免疫力低下病患。 預防方法有:前往流行地區,避免宿主動物,所有食物需煮熟、避免與病患接觸,醫護須備妥防護裝備,有症狀需就醫。▲疾管署提供猴痘的預防方法。(圖/疾管署提供)第3代疫苗與藥物採購中 有發生重大事件才會搬出首代疫苗針對抗猴痘藥物與疫苗整備,指揮中心發言人說明,目前需與藥商作採購的詢問,目前都還在討論,只是提醒大家,感染者不一定要服用。「目前主要採購天花第3代疫苗,與許多人打過的第1代疫苗不同的是,第1代副作用極大。未來如發生天花恐怖事件,才需要把戰備的第一代疫苗拿出來。第三代的疫苗副作用低,僅用於醫護人員、實驗室人員以及接觸者才可做接觸後暴露之預防使用。你有打過猴痘疫苗嗎? 看你的左手臂三角肌莊人祥表示,台灣在1979年之前,不少民眾打過俗稱牛痘的天花疫苗;研究顯示該疫苗對於猴痘,具有85%保護力,但「我打這麼久,保護力有沒有85%,就是個問號。」另外有不少人不會分辨卡介苗與天花的疤痕,疾管署說明:曾接種牛痘的手臂,應當有較大的痘疤,多呈現輻射狀,大多數有2痘疤,也有接種在大腿外側的。另外,卡介苗疤多在左上臂三角肌中央,疤痕較小。▲疾管署說明卡介苗的接種痕跡。(圖/疾管署提供)▲疾管署提供接種過牛痘疫苗的疤痕樣態。(圖/疾管署提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重症醫列3點證明「猴痘已加速進化」! 揭「8個感染徵兆」:發燒先出現 ·此波猴痘症狀較不典型!打牛痘疫苗能預防嗎? 美CDC解答...6種人恐重症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發燒膿尿皮疹出院一周後又復發 2歲童MIS-C兩度發病
高雄榮總近日收治一例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的2歲男童,他確診康復後兩周後又突然高燒近40度、眼睛發紅、手腳脫皮,就醫診斷為MIS-C,投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治療,出院後一周內又復發。醫師提醒,兒童於新冠肺炎感染痊癒後2至6周內,要注意併發症: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推測和病毒感染後引發的免疫風暴有關,需及時診斷治療,以免病情惡化。高雄榮總兒醫部急重症科主任翁根本表示,這名2歲男孩兩周前有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入院前一天發高燒,驗尿有嚴重膿尿,疑泌尿道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男童隔天持續高燒,查房時,發現病童身上有紅疹,特別是左手臂處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一個川崎症診斷重要的條件,雙腳周邊也有紅腫。因為病童曾有COVID-19感染,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診斷,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和心功能正常,就給予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於12小時候順利退燒,後續血液和尿液細菌培養報告也是陰性的,證實非細菌感染,退燒後觀察3天順利出院。病童出院後精神活動力正常,但持續發燒,只好再住院評估。翁根本指出,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正常,但有極輕微的心包膜積水,疑輕度心肌炎,另外手指和腳趾端有脫皮,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臨床表徵。由於治療一周內又復發,屬於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除了給予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治療過程曾高燒到攝氏39.8度,但隔天就順利退燒。翁根本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症狀,像是發燒3天以上、川崎症特徵、腸胃道症狀、神經學症狀等,好發於5歲以上,且約有一半以上會呈現休克。翁根本表示,此個案年僅2歲,且第一時間有檢查到膿尿,易被誤導治療方向,還好後續有出現川崎症特徵,特別是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能及時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男童在治療一周內,又高燒,是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需再入院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目前已完全退燒,出院後再門診追蹤。醫院提醒家長,如發現小孩身上出現不正常紅疹或其他異常狀況,可用手機照相或錄影下來,供醫師診斷參考,特別是住新冠肺炎隔離病房,因醫護人員全身防護裝備,不易拍照,加上小孩有時怕生會哭鬧不安,不易檢查眼睛和嘴巴,家長在這方面要多注意。
-
2022-04-07 該看哪科.兒科
非典型川崎氏症難辨別 發燒5天是必要條件
1名9個月大女童反覆發高燒,原以為是一般疾病常見症狀,但高燒不止經超過3天,身上還出現紅疹,雖進出多家醫院反覆檢查,卻遲遲找不出原因,日前轉介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檢查,才確診為「非典型川崎氏症」,醫師提醒,此病為兒童後天性心臟病主因,嚴重者恐會致命。亞大醫院兒科醫師陳劍韜表示,川崎氏症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兒,目前發病的原因仍然不清楚,不過持續高燒多日是臨床診斷一大標準,主要以血管炎的方式表現,會造成全身性中型動脈的多系統血管發炎,特別是會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冠狀動脈瘤等。他說,典型川崎氏症患者會出現發燒5天以上,並伴隨皮膚出現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眼睛出現非化膿性結膜炎、手掌與腳掌水腫、口腔出現草莓舌,嘴唇乾裂等症狀,除了發燒5天是必要條件外,其餘5項臨床症狀只要符合4項就能判斷是川崎氏症,並且在發燒的早期階段,還常會出現卡介苗接種處紅腫的現象,雖未被列入診斷標準,但臨床上也相當常見。陳劍韜說,最近發現有不少像這名女童的非典型的川崎氏症患者,在疾病初期卻又無法完全符合診斷的條件,必須經由抽血檢驗數據以及心臟超音波檢查才能確診。在兒童疾病中,很多病都會有發燒合併紅疹的現象,例如腸病毒、玫瑰疹、其他病毒疹,有的病則會有發燒與結膜炎的現象,例如腺病毒,有一些則是發燒合併口腔出現草莓舌、嘴唇乾裂,如猩紅熱,因此在診斷上必須提高警覺,仔細鑑別,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時機。陳劍韜說,目前川崎氏症的治療,發病的10天內是黃金治療期,會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阿斯匹靈,能降低約80-90%發生心臟病變的機會,同時必須定期回診進行心臟超音波追蹤,大多數都能夠逐漸恢復健康。
-
2022-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這波已5童染疫 幼兒感冒有哮吼提高警覺
桃機Omicron群聚事件持續擴大,造成六個家戶感染、五名兒童染疫,指揮中心表示,近日將邀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開會討論,是否讓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國內兒科專家提醒家長,幼兒如有感冒症狀,且合併「哮吼」,講話及咳嗽時聲音粗啞,就應提高警覺。這波本地疫情造成五名幼童染疫,一人無症狀,其餘四人出現發燒,且各有頭痛、嘔吐、喉嚨痛、頭痛等症狀。兒科醫學會兒童急診主任委員吳昌騰表示,香港研究發現Omicron病毒對肺部侵襲性較低,但易引發上呼吸道症狀,兒童氣管較細小,如發炎腫脹,染疫後症狀類似流感、感冒,很難辨別。美國專家觀察大量兒童病例後發現,部分感染Omicron的兒童聲帶和喉頭發炎,出現「哮吼」症狀,聲音粗啞,咳嗽聲刺耳類似狗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極少數確診兒童會有全身多系統發炎的重症,臨床症狀近似於「川崎氏病」,會發燒四、五天,眼睛紅、嘴唇乾裂、淋巴腫大、出疹、手指、腳趾末端紅腫脫皮,卡介苗注射位置會紅腫。上述症狀可透過免疫球蛋白治療康復,但若發生在一歲以內的嬰兒,會比較危險。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症狀較輕,與一般感冒難以區別,建議醫師收治感冒幼童時,應詳細問家庭的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居住地、家人工作、就讀的學校是否預防性停課等,如有風險因子,給予快篩。至於幼兒是否適合施打疫苗?黃立民表示,美國建議五到十一歲兒童接種疫苗,但大部分國家態度保守,兒童防疫措施仍以疫苗以外的公衛措施為主。
-
2021-11-29 名人.精華區
司徒惠康/國衛院趕建生物製劑2廠 研製國家疫苗
面臨全球性各式新興感染疾病威脅,疫苗研發與生產的超前部署及疫情管控的洞燭先機,是全體國人最大的期待及防護盾。但若平時沒有疫苗研製的各項整備工作與執行臨床試驗的實務經驗,想在疫情來臨時馬上產製疫苗,無異是緣木求魚。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其所屬生物製劑廠,多年來建立各式細胞培養平台以放大病毒量並生產疫苗,已成功產製過符合國家製藥規範的腸病毒71型、新型流感H5N1和H7N9等疫苗並進行臨床試驗。但這次變種新冠病毒具高度傳染性,屬於生物安全第三等級操作的致病原,實務上較難以細胞培養病毒的方式生產疫苗,因此造就腺病毒載體疫苗與mRNA疫苗的異軍突起,也給了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疫情爆發迄今不到兩年,全球逾320種各類新冠疫苗進行開發,其中130種在臨床試驗階段,39種已進入第三期,且23種取得緊急授權使用(EUA),這是人類疫苗發展百年以來首見的「光速」紀錄。也可看出開發有效與多樣的疫苗生產技術平台、建置緊急量產能力,是因應未來各種疫情威脅超前部署的重中之重。台灣經歷2003年SARS疫情後,政府於國衛院打造了國家認證的GMP先導級生物製劑廠,肩負國安層級的防疫重任,除了開發製造國內需求量不高,且民間廠商不願投注資源的必備性生物製劑外,另外在平時進行國安疫苗產製的各項演練及技術平台開發,以面臨緊急疫情時研發國人所需疫苗,對抗疾病。生物製劑廠自2008年運作至今,因應台灣流行病需求開發數項人用疫苗技術,並積極扮演轉譯研發成果至產業界之關鍵中游角色,其中腸病毒71型疫苗已輔導技轉廠商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正申請藥證中,創下我國自行研發疫苗的重要里程碑;也持續與衛福部疾管署合作,供應國人所需的卡介苗及四種抗蛇毒血清製劑。新冠疫情旋風式襲擊全球且不斷變種,造成各國經濟及社會重大損失。國衛院身為國內唯一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究機構,為了保護全民健康安全,即刻動員開發及協助國內業者防疫相關快篩試劑、疫苗及藥物,生物製劑廠及其所屬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ABSL-3)實驗室,扮演重要關鍵角色,但深感基礎設施不足。為強化國內快速研製及量產疫苗的能量,國衛院於2020年重新啟動生物製劑二廠籌畫。在衛福部長陳時中責成下,擬定建置國家級感染症資源庫新計畫,隨後在各部會支持及院長梁賡義積極奔走下,今年4月經國發會通過興建計畫,期間獲得一位企業家無條件捐款廿億元,公私協力共同為提升國家防疫能量努力。生物製劑二廠將建置六條產線,另建置兩單位ABSL-3實驗室及感染症資源庫。六條產線採獨立操作規畫,其中四條產線為量產規模,用以提升產量因應緊急疫情時第一線防疫人員需求。兩條產線為小量生產臨床試驗用新型產品,以建置核酸(DNA、mRNA)、病毒載體、重組蛋白及不活化全病毒疫苗相關技術平台。搭配感染症資源庫搜集的各式病原體和檢體,建立疫苗開發「模組化」標準流程。另一方面,緊急傳染病的病原體多為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基於法規規範及人員安全考量,此次生物製劑二廠興建中一併建構BSL-3及ABSL-3實驗室,這也是本計畫非常重要的一環。生物製劑二廠完工後,將以國安為目標,強化與疾管署防疫中心的互補性,串接防疫及疫苗研製任務。除配合政府疫苗開發政策及滿足國人防疫需求,將執行民間不願投資、低商業價值或較難開發的新穎平台技術,同步優化國人卡介苗與抗蛇毒血清製程,提升生產品質及供貨穩定度。在疫苗產業鏈上將扮演連結上游學術研發及下游業界產品化之關鍵橋樑角色,並藉由產程開發之能量協助產業界,與產業攜手共同提升國內生物製劑自製能力。
-
2021-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注射手臂最佳 臀部針頭難到位
接種疫苗的時候打手臂比較好,臀部脂肪太多,針頭容易插不到肌肉,導致後續免疫反應受影響。但對於在長者間謠傳,接種疫苗要打右手臂才比較不會發生心肌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在記者會闢謠表示,不管打在左手、右手,都屬於肌肉注射,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常見的注射方式疫苗接種的常見方式包括皮內注射(卡介苗)、皮下注射(日本腦炎、德國麻疹)及肌肉注射(B 型肝炎、破傷風、新冠肺炎)等,且肌肉注射落針處主要有上臂三角肌、大腿前外側及臀部注射三種,且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通常是採用上臂三角肌的肌肉注射進行接種。肌肉注射相較於打點滴一類的靜脈注射方式,可以讓免疫細胞有更長的時間產生免疫反應,而上臂三角肌又因為脂肪相對較少,可以精準注射到肌肉內,尤其是臀部肌肉萎縮嚴重的老年人,臀部的皮下脂肪又非常厚,針頭插到底都還有可能停在脂肪層內,因此手臂又比臀部更適合。免疫反應產生原理林靜儀於臉書解釋,肌肉注射是藉由肌肉良好的血液循環來協助疫苗傳播,並刺激樹突狀細胞,使其捕捉疫苗相關的病毒資訊攜帶至淋巴結,帶給產生免疫反應的 T 細胞與 B 細胞,接著由前述兩種細胞開始製造抗體。在體內產生免疫反應的過程中,有可能因為免疫反應過激而導致接種部位疼痛,或產生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但長者的免疫力相對較差,血栓與心肌炎一類與免疫反應相關的副作用發生機率都相對偏低。打左右手都沒差但對於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時,到底要從左臂還是右臂,又或者是臀部下針?林靜儀於指出,疫苗打在上述三個部位,最終都還是透過免疫細胞的反應,誘發身體對於疫苗所模仿的病毒蛋白訊息,產生足夠的抗體;一旦真的遇到病毒,第一時間身體就能快速抵抗病毒的入侵。也有醫師提到,臀部注射操作不慎,可能會傷害到坐骨神經,榮總護理部品管會制定的注意事項中也提到,臀部注射落針點應在臀外四分之一中間或稍外,若打在臀部外上四分之一內角等區域就可能傷到坐骨神經,需要特別注意。【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1-02-23 名人.黃軒
第二劑副作用比第一劑更高!一張表看懂新冠疫苗常見副作用
疫苗,陸續在歐美大量的注射新聞報導指出 : 又發燒、又頭痛、又發冷....沒錯這些都是疫苗接種時產生常見的副作用大家一定忘記了,從小一出生我們都有被打過疫苗其實這些常見的副作用一定有曾經發生過在你身體,你才會有了很好免疫系統,才能健康長大到現在!倒如:打卡介苗,我們幾乎 ( 90-95% )都會發燒、紅腫、疼痛的表現呢!但我們也因此得到保護、才能健康長大到現在!疫苗常見副作用我個人常常把最常見的疫苗副作用,唸成口訣:“一疲二發四疼痛”這樣方便大家知道,原來這些都是不管哪種疫苗,都會有這些副作用的。把流感疫苗,AZ疫苗、輝瑞疫苗和莫登納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整理如下:可見得,這些“一疲二發四疼痛”都很常見。尤其是現在的COVID19 任何一支疫苗,其發生副作用,更是比流感疫苗高的。另外mRNA疫苗(輝瑞、莫登納)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通常都比第一劑更高例如輝瑞疫苗的疲倦副作用,在第一劑只有42%,在第二劑後有75%、同樣的在莫登納疫苗的疲倦副作用,在第一劑只有38.4%,在第二劑後有67.6%其實目前的COVID19 常見的副作用,大部分在12/24小時內,就會消失,沒有造成重大併發重症病例或死亡。疫苗罕見副作用我們任何藥物或疫苗的臨床試驗,人數最多不過幾千而已,因此無法透過臨床試驗查出發生率低於幾萬/十萬/百萬分之一的副作用,我們通稱這些為「罕見副作用」例如Moderna 疫苗,其仿單皆會註明每萬人可能發生面神經痲痹 ( Bell's Palsy ) ( Rare side effects after the COVID-19 vaccine : Moderna vaccine : After the Moderna COVID-19 vaccine more than 1 in 10,000 people:may develop Bell's palsy ) 目前 Pfizer-BioNTech 疫苗 打了千百萬劑,發現約29位有罕見的過敏反應,約是打了每百萬劑,才會出現 11.1 次過敏反應;這個和流感疫苗比較,打了每百萬劑,就會出現 1.3 罕見的過敏反應是高了一些,但目前未有人因此死亡 ( No deaths were reported. )。如果跟目前的COVID19 引發的全球大流行比較的死亡人數,其效益肯定大很多了,故各國政府一定會開始大量大疫苗。( Federal health officials have confirmed 29 cases of anaphylaxis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 Anaphylaxis is "still exceedingly rare" Nearly 1.9 million doses administered, a rate of 11.1 per 1 million doses. The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1.3 cases per million for flu vaccines but said officials have not detected worrisome safety signals and are continuing to track and investigate cases. No deaths were reported. )由於可見,不管是疫苗常見副作用或罕見副作用,仍未因此而造成死亡!但「染上COVID19 的死亡率,卻是流感病毒的2-3倍左右」。由於罕見,什至無法事先預知會發生在哪一類人身上。如果過敏病史問了、安全措施做了,但為了多數人安全著想,即使明知藥物或疫苗具有某種罕見副作用,各國主管機關FDA 也會核准上市,如果真的發生了,再給予發生罕見副作用者救濟。最後,你打不打?你打不打?我不知道,但我會打。因為打了疫苗,其實我也正在搶救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爺爺 奶奶...(因為這些老人的高死亡,可能是我們的身上COVID19 傳播出 ?...而使這些至愛的老人重病或死亡)更何況,我能長大,都是「謝謝父母,小時候,曾帶我去打了那麼多疫苗接種」,我才能健康活到現在呢!現在,就讓我保護他們老人家,當一名健康樂活銀髪族。更何況,一但你染上了COVID19 ,其死亡率是流感的2-3倍左右。我只知道:COVID19 有副作用,可以恢復起來COVID19 若死亡了,至今無人恢復所以,2021年,是全球COVID 19 疫苗年 :大量大疫苗,大救命,也大救全球經濟...※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0-09-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臨床研究證實卡介苗減少呼吸道感染 防新冠效果待證實
卡介苗是否有助人們對新冠肺炎的免疫力,國際間有許多研究;最近「Cell」(細胞)期刊發表相關研究顯示,接種卡介苗對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有防範效果。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認為卡介苗對所有感染症皆有效,是否對新冠肺炎有防治效果,需要更多驗證。在「Cell」發表的研究,針對一九八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出院時隨機接種卡介苗和安慰劑,並進行十二個月追蹤。結果發現,安慰劑組的呼吸道感染率為四成二、卡介苗組為二成五;接種卡介苗老人出院後,再次感染時間也比安慰劑長者晚五周。不過,研究也指出,卡介苗是否對新冠肺炎有防範效果,尚待證實。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以來,各國無不在尋找解方。四月初澳洲發表研究顯示,亞洲、非洲因卡介苗接種率較歐美高,確診、重症個案相對少,認為卡介苗或可成為新冠肺炎的解方之一。目前也有許多廠商針對卡介苗對抗新冠肺炎的效果進行臨床試驗,但目前尚未有進一步的成果。黃立民表示,卡介苗主要產生非特異性免疫增強效果,在仍有保護力的狀況下,對所有感染症都有效。但卡介苗施打後,其特異性免疫增強效果會在兩年內消失,除非補打,否則對一般成人對抗新冠肺炎的效益不大。黃立民說,除非世界衛生組織(WHO)或歐美等國發表相關報告,確切指出卡介苗對新冠肺炎的防治成效,否則不考慮在新冠疫苗研發成功前,對老年人或高風險族群全面施打卡介苗。
-
2020-07-15 科別.兒科
爸媽注意!全國8月中至8月底 暫停嬰幼兒卡介苗接種
衛福部疾管署公布,今年9月將恢復國產卡介苗提供嬰幼童疫苗接種服務,因應不同疫苗廠牌轉換期間,全國將於8月中至8月底暫停嬰幼兒卡介苗接種服務,提醒民眾這段期間如需帶嬰幼兒接種卡介苗,可提早或延後前往合約醫療院所進行接種。現行卡介苗建議接種時程為出生滿5至8個月,疾病管制署慢性傳染病防治組組長黃彥芳表示,我國卡介苗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製造,但因國產卡介苗製程不及供應接種需求,為避免疫苗短缺,現行使用日本製卡介苗是以專案進口方式採購,做為過渡時期替代方案。因日本製卡介苗尚未取得國內藥品許可證,而國產卡介苗已可穩定供貨,因此自9月1日起,恢復以國產卡介苗供應嬰幼兒接種服務。黃彥芳指出,考量國產卡介苗與日本製卡介苗,二者稀釋方式及施打劑量有所不同。為避免轉換期間新舊疫苗併存時,發生接種誤失,將於8月17日至8月31日期間,全國暫停卡介苗接種服務,以利接種單位確實完成疫苗轉換之各項前置準備作業。在全國暫停卡介苗疫苗接種服務期間,如民眾有前往結核病高發生地區出國需求,因卡介苗原於出生後滿24小時即可進行接種,建議可提早於8月17日前,攜帶寶寶前往院所,向醫師說明欲提前接種原因,經由醫師進行卡介苗接種前評估,如無接種禁忌,可提前完成接種作業。
-
2020-06-18 科別.兒科
打卡介苗好處多 但罹罕病者不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發現施打卡介苗的詢問度變高,但兒科護理師劉珮芬提醒,注射卡介苗的好處雖多,但有些罕見疾病、特殊狀況的民眾不宜施打。桃園醫院指出,台灣屬結核病較盛行地區,經統計,未接種卡介苗的幼童罹患結核性腦膜炎的風險比接種者多47倍,接種卡介苗對高死亡率、易造成終身殘疾的結核性腦膜炎等,有85%以上的保護力,目前規定嬰兒滿5至8個月,體重達2500公克以上就應接種,目前65歲以下約有9成接種。劉珮芬提醒,不是每個新生兒都適合接種,有些罕見疾病需多加留意,如先天遺傳疾病-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此類新生兒若接種卡介苗,會感染結核菌產生後遺症或死亡,家長若先替寶寶進行篩檢,確定都正常後再接種會更安全。劉珮芬補充,對疫苗嚴重過敏、嚴重濕疹、免疫功能不全、愛滋病毒感染、孕婦等都不適合接種,發燒或疑似結核病患者、麻疹及水痘感染或母親為愛滋病毒感染者,則須暫緩施打。桃園醫院每個月第1周的周一下午2點至4點有卡介苗門診,經小兒科醫師評估寶寶健康狀況後,再由受過專業卡介苗接種訓練、持有接種合格證書的護理師施打,院方提醒,受疫情影響家長讓寶寶接種卡介苗的意願提高,建議家長可先預約,避免久候。
-
2020-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本新冠肺炎死者少 學者提X因子引關注
在這一波疫情中,包含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每百萬人口死亡率明顯比歐美國家來得低,讓曾獲諾貝爾獎的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提出「X因子」(factor X),受到許多研究者關注。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在這一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中,日本截至3日止,每百萬人口死者7人;亞洲國家每百萬人口死者大多維持個位數,例如確診病例多的中國僅3人、新加坡4人、印尼6人。反觀死亡病例數全球最多的美國,每百萬人口死者327人,英國及西班牙死者都是580人,歐美主要國家大都是3位數。至於亞洲國家與歐美國家在每百萬人口死亡人數會出現這麼大的落差,有人認為,可能跟過去曾有類似的冠狀病毒在亞洲流行過,造成一部分民眾免疫;也有可能是因為人種等因素造成基因資訊相異等,但並沒有決定性證據。山中在官網指出,如果能夠弄清楚「X因子」,應該就能運用在未來的防疫對策戰略上。哈芬登郵報(HuffPost)日文版網站日前報導,山中列出幾個可能是「X因子」的候選名單,包括「配戴口罩及每天洗澡等高度衛生意識」、「很少擁抱、握手及大聲對話的生活文化」、「日本人的基因要素」、「曾接種卡介苗疫苗等某些公共衛生政策影響」、「2020年1月止,曾受到某些病毒感染的影響」等。山中提出的「X因子」也受到學者及政界關注,例如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5月25日談到為何日本能比海外其他國家減少死亡人數時說,「跟歐洲不同,可能跟有X因子有關吧」。日本網友說,到底什麼是「X因子」?如果真的有這個東西,希望早點弄清楚;也有網友說,日本死亡率低的主因,可能跟文化及衛生有關。
-
2020-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危險國兒童川崎氏症確診高 張上淳:待釐清
新冠肺炎持續在歐美肆虐,如今歐洲多國突傳出兒童罕見疾病「川崎氏症」案例增多,醫師示警之餘,也開始研究新冠肺炎危險國,與兒童川崎氏症確診高關聯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也在例行記者會中,發表對兩者是否有關的看法。張上淳表示,近來部分英國兒童有比較厲害的皮膚疹,類似川崎氏症表現,川崎氏症通常發生在小小孩上,但英國報告,卻出現在學齡或接近學齡兒童「這部分確實有機會成為全球專家討論會內容,還沒完全認證,這是怎麼回事。」張上淳說,多數出現類似川崎氏症症狀的個案分離不出新冠肺炎病毒,但體內有抗體,目前傾向是感染後引發的全身性發炎反應,更像新冠肺炎症狀表現,但仍須有更多證據證實此事。另外,美國哈佛大學將展開卡介苗對新冠肺炎防護效果研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美方發現疫情嚴重國家,卡介苗接種率低、接種高的國家,新冠肺炎發生率似乎較低,因此美國哈佛主動與我國聯繫,我方也樂於參與國際研究,目前審查中。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卡介苗對抗新冠肺炎 印度擬擴大臨床試驗
一項研究顯示強制接種卡介苗國家,武漢肺炎病患死亡率較低,印度赫夫金研究所最近在馬哈拉什特拉省對確診患者注射卡介苗後,效果令人鼓舞,正準備擴大臨床試驗。這一項項研究顯示,印度等新生兒強制接種卡介苗的亞、非國家,感染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的病患,死亡率比義大利等未強制接種卡介苗的歐美國家要低,且確診、重症案例相對較少,不過,這項研究仍未獲得廣泛驗證。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今天報導,位於孟買的赫夫金研究所(The Haffkine Institute)進行動物卡介苗免疫反應試驗後,在孟買所在的馬哈拉什特拉省(Maharashtra)少數武漢肺炎病患身上施打卡介苗,初步評估出現「令人鼓舞的結果」,正準備與馬哈拉什特拉省醫學教育部門合作,擴大臨床試驗。馬哈拉什特拉省醫學教育部門秘書穆克吉(SanjayMukherjee)證實,已對少數不同病況武漢肺炎病患施打卡介苗,「效果令人鼓舞」,但需要全面試驗後,才能說明卡介苗是否有抗疫效果。馬哈拉什特拉省與赫夫金研究所計畫小範圍在國立醫學院擴大進行卡介苗對抗武漢肺炎的人體試驗,已獲得馬哈拉什特拉省政府和醫療倫理委員會批准。穆克吉說,一旦印度藥物管制總局(Drugs ControllerGeneral of India)批准後,即可展開試驗。不過,也有部分印度醫生對卡介苗的效果提出質疑說,卡介苗施打後需要2到4週來刺激人體免疫力,一般武漢肺炎確診病患感染兩週後不是可以回家就是症狀開始惡化,研究者恐難評估卡介苗療效。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ICMR)上週宣布,將研究卡介苗預防和治療武漢肺炎效果,也建議醫護人員可以進行試驗。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沒有證據證明卡介苗可以預防武漢肺炎,但正在進行兩項卡介苗是否可預防武漢肺炎的臨床試驗。美國哈佛大學最近也計畫找台灣合作,針對卡介苗是否有效提升免疫力對抗武漢肺炎展開研究。卡介苗廣泛用於新生兒和嬰兒上施打,以預防結核性腦膜炎,包括日本、印度等許多亞、非國家都強制新生兒施打,台灣更早於1965年起開始推廣接種卡介苗。
-
2020-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卡介苗可防護新冠肺炎?彰縣衛生局加入哈佛大學研究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到今天為止,確診病例已突破306萬,超過21萬人不治。目前各國均積極研發疫苗,但有研究發現為防治肺結核而強制接種卡介苗的國家,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較少,甚至可能是現成的疫苗。美國哈佛大學正在啟動全球卡介苗社區研究計畫,由於彰化縣在長照服務網絡基礎良好,透過衛福部疾管署找上彰化縣衛生局合作,將針對養護中心安置的老人家進行研究。葉彥伯說,這是一個「看天」的研究計畫,也是在「搶時間」,一定要在還沒有發生社區感染前來打,才能觀察是否有保護效果,如果台灣防疫做得好,這項研究就無從比較。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證實與哈佛大學有這項合作計畫,葉彥伯說,哈佛大學選定各國不同調查對象,在台灣則選擇老人家,主要台灣約從1965年起推廣接種卡介苗,至今4、50年,依國人目前年齡層,65歲以下則接近9成打過,65歲到75歲約7成,75歲以上則幾乎沒打過,而卡介苗的防護期限約20到30年,幾乎都已失效。葉彥伯說,哈佛大學這項研究計畫是透過衛福部疾管署推薦,找上彰化縣合作,主要是彰化縣在老人長照網路有良好基礎,包括將安養中心與護理之家整合由衛生局管理,結合社區據點、住宿、醫療及長照機構的老人促進計畫,以及辦理萬人健檢,至今已有15萬人接受篩檢的具體成果,由於此項研究有時效性,而彰化縣又有相關基礎與經驗,才雀屏中選。葉彥伯說,這項研究將選定養護中心做為臨床研究,目前彰化縣養護中心的老人家約5、6000人,將選擇60歲以上,徵求1000到1500人參與臨床試驗,前提是必須徵得同意,且要排除身體健康差及免疫差者,將採抽籤方式,分成兩組對照,一組是再追加施打卡介苗,一組是施打安慰劑,被施打者都不知情, 藉此觀察、比較卡介苗的成效,等哈佛大學跟疾管署核定計畫、程序完備後,就會開始徵求受試者,但實際做法仍待美國方面進一步評估、確認。卡介苗是為了對付結核菌已問世百年的古老疫苗,到底對於新冠肺炎有防護效果?葉彥伯說,卡介苗對於呼吸道有保護效果,但對於新冠肺炎是否有防護效果,仍有待進一步做科學探討與研究,但以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來得如此急而凶,而疫苗研發仍有待時日,以既有的卡介苗來做研究,也是一種選擇。
-
2020-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學院評估磐石艦有70人感染 31人下船前已治癒
上周全世界各地疫情皆傳出減緩現象,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今在記者會中指出,各國慢慢進入「後新冠肺炎時期」。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秀熙則說,在此時刻,台灣應該利用境外阻絕、隔離檢疫和減災計畫,防止社區爆發流行,爭取時效等待病毒和疫苗開發,並趁早開始進行血清檢查監視計畫。陳秀熙根據鑽石公主號感染的流行曲線,來推斷磐石艦可能的感染人數、以及對台灣社區感染的影響。他表示,根據流行曲線的評估,磐石艦已感染人數估計為70人,下船前已治癒人數為31人,下船後預計兩周後的第一波本土感染人數為4.8人,對台灣社區感染的影響不大。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後,病毒會消失嗎?陳秀熙認為「不大可能」。未出現大流行的國家也未有群體免疫,大流行可能延後,已有大流行國家,可能已有部分群體免疫,但仍有可能感染宿主。為了讓免疫力持續,陳秀熙指出,很多國家都開始進行血清檢查監視計畫,包括德國、美國和英國。若有可能,台灣也應該趁早積極規畫。陳秀熙指出,台灣感染人少,可能跟施打卡介苗有關。從研究顯示,沒未全面實施打卡介苗的國家,個案數與死亡率確實較未全面實施打卡介苗的國家,但也可能有其他因素。英國牛津大學的新冠肺炎疫苗人體試驗已經上路。陳秀熙指出,此一疫苗已從4月23日開始接種,預計五月將擴大招募5千人接種。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陳燦堅指出,目前新冠病毒致死率6%到7%百,流感則是0.1%,因此不要輕忽,必須開發疫苗。目前全世界有接近70種疫苗,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研究中。他形容SARS、 MERS和新冠病毒,病毒之間的關係是「西裝和領帶」的關係,穿一樣的西裝,但領帶顏色有所不同。國外針對這一系列病毒的研究,已有十五年以上的歷史。
-
2020-03-14 癌症.抗癌新知
不要小感冒就吃藥!癌末重生首爾大學醫院院長:預防癌症該有的5個生活習慣
五大防癌守則一般人知道的其中一項癌症常識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有痊癒的可能。」這句話完全正確,尤其是韓國人最常見的胃癌,若初期接受治療,有95%的存活率。換句話說,現在癌症治療的成功與否,在於「是否可提早發現、盡快治療」,但實際上想要發現初期癌症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有人或許會說只要定期接受檢查不就好了嗎?但不是每6個月或一年進行定期檢查,就能100%發現癌症,也有人雖然都有定期進行癌症檢查,還是被診斷出得了癌症末期。再加上一般人都認為自己身體沒什麼異狀,不會一年接受一、兩次精密的醫療保險檢查。由於這些現實狀況,加上癌症本身的特性,使得人們不易在初期階段發現癌症。首先,大部分的癌症在初期都沒有自覺症狀,很多人因為某天突然感到身體出現異常到醫院檢查時,癌症都已潛伏一段時間了。另外,就算是在擁有設備先進的醫院裡服務、經驗豐富、又有實力的醫生,也要腫瘤大小大於5到10公釐,才能辨識或診斷出來。此時,發現的腫瘤很難說是早期發現,腫瘤長到10公釐時,從原本一個癌細胞可分裂30次來計算,等於大約已經增加了10億個癌細胞。就許多研究報告來看,儘管腫瘤只有10公釐,卻明顯已經有70%以上的機率為轉移狀態。美國MD安德森醫院,不把癌症初期病患看成有90%機率可以醫好的病人,只要經判定罹患癌症,便把病人視為「全身罹病」的理由就在這裡。那麼,我們對癌症難道就完全束手無策嗎?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生活,深怕癌症找上自己嗎?現在許多醫生都在針對這些問題做各方面的研究。如果癌症不容易在初期診斷出來,一旦發病又將難以治療的話,「是不是一開始就應該先遠離會致癌的條件呢?」醫生們努力探討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可惜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確切的癌症預防方法,只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最好的。雖然不知道這是不是100%預防癌症的標準答案,但還是有幾項預防癌症的基本原則。第一 先動手清理冰箱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吃過所謂的抗癌食品。去烤肉店吃烤肉時會說:「聽說吃這個不會得癌症。」然後,一手夾起大蒜,放進包好的烤肉裡,這就是韓國人的面貌。也會到處尋找像蔬菜汁、大蒜汁,這類聽說可預防癌症的食品。我生病後,身邊一時間充斥了抗癌食品,所有的人都一副擔心自己某天起床就會得到癌症的樣子。聽說其中有一位親戚到市場購買大蒜汁,早晚各一包由大蒜和各種蔬菜製成的汁液,把它當水一樣喝,據說下訂的量多到連小型冰箱都快裝不下了。生病的我雖然沒有說任何話,但內心悶得要命。不知道從哪裡而來,沒有出產地的不明大蒜,加上沒有用自己眼睛確認過的蔬菜,就這樣攪和榨成汁後放到人工包裝的容器內,然後在冰箱放了快3個月後再喝掉?不論是包裝的濃縮液、製成錠劑的藥品,都已經不是食物原本的面貌,以人工方式製作成了別的形態,有可能加入防腐劑防止變質,甚至添加化學成分處理,這些都無法避免。最大的問題是材料的出處標示不清,不是說中國產的農產品對身體有害,是因為當它運送到我們面前時,已經添加了許多會傷害人體的防腐劑。當聽到親戚在喝大蒜汁時我心裡有個疑問:「塞滿這些抗癌食品的冰箱裡會是什麼樣子?」用塑膠袋包著的各種火腿、充滿許多色素的飲料、過度漂白的太白粉、過期3、4天打開過的麵包、好幾瓶打好的大蒜、不知放了多久的陳年小菜……等。我當下就跟告訴我那位親戚消息的妻子說:「請他先把冰箱大掃除一番,再去找大蒜汁吧。」預防癌症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學習並活出自然的原理」,這也是能阻止細胞突變的最基本生活態度,吃東西時最好能找優質且自然的東西。這裡所說的優質食物是指「最接近自然狀態的東西」,如不使用化學肥料,以有機方式栽培的農作物或沒有任何添加物的食品。遭化學物質汙染或添加不自然的成分,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些物質凝聚在體內無法排出,久而久之就會讓身體出現異狀。最好不要讓食物連續放在冰箱好幾天,因為食物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質,越接近自然狀態的物品,變質的速度就越快,最理想的抗癌飲食是趁新鮮時吃完未加工的食品。如果有時間和經濟的餘裕找抗癌食品,就先從查看冰箱開始吧。看著家裡人數不多,卻塞得滿滿的冰箱,一定能了解到一些東西。包含各種加工食品、冷凍食品、丟掉可惜的小菜在內,把冰箱裡擺很久、含有添加物的東西果敢地丟掉吧!冰箱內的空位越多,飯桌上的菜色也就越自然、新鮮,也就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第二 做適合自己的運動現代人運動不足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也有人相當注重運動,甚至還出現了運動後流汗能排出體內致癌因子的學說。先不論這個學說的真實性,運動確實是維持健康生活的必需條件,可是太多人對運動的關心,大過於運動主要的意義,很多人不是為了健康而運動,是為了運動而運動。我現在為了防止癌症復發也會運動。我的運動只是邊打高爾夫,邊慢慢地在草坪上走動,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哪算運動,但我可以自信地說這是最好的運動,因為我自己有看出效果。如果要我在廣大的草地上跑步運動,或是在高爾夫練習場打一箱箱的球,現在的我肯定無法做到,就算勉強去做,反而會使肌肉僵硬、身體痠痛,這樣不叫有運動效果,而是無謂地浪費體力。先拋開預防癌症的運動要「忍耐辛苦,努力流汗」,這種既有觀念改掉運動越多對身體越好的偏見。不是要你隨便敷衍地運動,而是這項運動必須適當地維持自己的身體均衡,並愉快地進行。因此適當的運動依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興趣而有所不同。20幾歲的健康男性想脫離肥胖,每天上健身房也不會累,因為他有充分的體力並能樂在其中,但若4、50多歲的上班族,選擇每天1、2個小時以從沒跑過的慢跑來消除身體的疲倦,如此勉強自己不僅沒有運動效果,也會因過勞而令健康受損。各位不妨可以從自己能輕鬆享受的事情中,尋找可以當作運動的活動,並不斷維持愉快的念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體力,此時再提升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也不遲。癌症發病大多和生活方式有關,若跳脫健康平凡,偏向不當或人工的生活時,罹患癌症的機率往往會變高。在注重運動效果前,應該先煩惱它是否有副作用,或會帶來精神上的壓力,別忘了,在基本的生活方式中找出適合的運動才有效果。第三 服用藥物要斟酌現在因卡介苗(BCG)接種普及,結核病的發生率降低,但1950年前,人類對結核病可是一點預防措施都沒有,很多人常會在毫無防備的狀態下,遭到結核菌入侵,這時為了尋找是否有結核免疫而施行的方法,叫曼托(Mantaux)測試。所謂的曼托測試是先在手臂上注射可檢測結核菌是否進入體內的針劑,沒有感染結核病菌的人,注射後不會出現任何變化;而遭結核病菌感染的人,注射後該處會立刻腫得又紅又大,當時測試的結果中有80%至85%的測試者呈陽性反應,不管是沒吃過藥或沒注射過針劑的人,5名中就有4名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感染結核後擁有了免疫力。人們體內有和病菌對抗的力量及自我治癒的能力,像跌倒後傷口會自己癒合,拉肚子一、兩天後會痊癒,或藉由短暫的睡眠就能消除疲勞等,這些都是人體自我治癒的能力,靠著這些能力,我們度過了幾萬年間的許多疾病和災害,這項能力要靠平常的自然生活才能維持。但科技文明的發達、醫學卓越的進步,逐漸讓人類數萬年間的免疫力或自我治癒力消失。近來,許多人只要有一點小咳嗽就會到藥局或醫院看病,數百年前沒有感冒藥或退燒藥我們也都能撐過,但現在只要不吃藥,就大驚小怪得好像感冒不會好一樣。肚子痛就吃腸胃藥、便祕就吃通腸藥,這些藥物會降低人體的自我治癒力,原本會自己增加抵抗力對抗外來刺激的身體,卻因藥物而變得遲鈍。亂用藥物會破壞生理節奏,降低人體免疫力或治癒力。癌症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正常細胞突變成的癌細胞,在我們體內一定潛伏了一段時間,當潛伏後要現身時,唯一能阻擋它的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雖然不能全部阻擋,但體內的免疫系統越強,就越能減少發病的機率。我雖然是個醫生,卻不喜歡藥物,家裡的常備藥物就只有退燒藥。在三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也沒讓她們吃過任何感冒藥,雖然會有需要吃藥的時候,但過量食用只是百害無一利。我認為我接受化療後有這麼顯著的效果,是因為平常沒有吃藥的習慣和我的生活態度所致。不僅僅是為了預防癌症,想經營健康的人生就不該使用任何藥物,吃藥前一定要先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第四 愉快進食是最好的良藥突然想起不久前,在網路上看到一位癌症病患妻子所寫的內容。那位丈夫被診斷出得了胃癌第二期,手術結束後,家裡的菜色有了大改變。原本家人愛吃的辣湯很久都沒出現在餐桌上,連泡菜也都盡量醃漬得很清淡;聽說動物脂肪對身體不好,所以妻子乾脆連肉類都不煮了,但家人間的相處狀況卻越來越不好。手術後恢復良好、返回職場工作的丈夫因自己還被視為病患而生氣、孩子們則是在壓力之下似乎也快被逼到有癌症,家人的不滿逐漸升高,妻子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她認為由於丈夫平常就喜歡刺激性的飲食,所以得了胃癌,不應該再繼續這種不好的飲食習慣,加上孩子們像丈夫一樣喜歡吃肉、辣的食物,讓她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因為對癌症有所利弊而選擇吃的食物呢?不論是對癌症或其他疾病,蔬菜都是極有幫助的,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聽到的話。此外,也必須改掉喜歡吃辣的、鹹的等刺激性食物的飲食習慣。那麼,只吃蔬菜的人就不會罹患癌症了嗎?一生都不碰肉、不吃肉的和尚、尼姑能保證不會得到癌症嗎?不吃辛辣食物的日本人,胃癌發生率卻很高的原因在哪裡呢?1999年美國醫學團體協議發表了<美國人綜合飲食方針>,原先每個協會設立的方針都有所不同,很容易讓病患或一般人混淆,因此美國國立衛生局統合各領域專家後,立下新的飲食方針,主要以預防4大成人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的飲食為方向。第一條飲食方針就是「均衡飲食」,不可以挑食,要均衡地吃東西,再來則是少鹽、多蔬果、少攝取脂肪等,對特定食物進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攝取均衡的食物。如果喜歡吃辛辣食物的人,每一餐的食物都要加三匙辣椒醬,一定會出問題;單吃一種食物,例如一天三餐不吃飯,只吃烤到焦黑的肉,就算原本健康的人也會吃出問題來。只要不是這麼極端的飲食方法,每次吃東西時都有顧慮到營養均衡的話,也能夠預防癌症。反倒是一般人為了預防癌症,一整天固執地只吃蔬菜,不僅破壞均衡,長期下來也會累積不少壓力。想吃肉時就吃肉,記得也要和蔬菜一起吃,若是擔心堆積膽固醇或脂肪的話,調整飲食並加上運動就可以了。食物不要超過過度辛辣或過度鹹的範圍,愉快地享用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愉悅地進食可說是最好的良藥。第五 遠離致癌因子現代醫學一直以來最積極研究的領域就是癌症,其中主要都是在研究致癌因子,也就是探討何種情況會引發癌症。目前為止,最確定的致癌因子是我們常看到的香菸,迄今,臨床上發生癌症的主因有1/3以上都是因為香菸。香菸中有3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數十種含有致癌的成分。當然,不是不抽菸就不會得癌症,常見到許多沒抽過菸的家庭主婦,卻發現自己得到肺癌的案例。但是,有研究報告指出,一天抽一包菸的人比不抽菸的人,罹癌率高出4倍,因此戒菸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遠離癌症的捷徑。常和香菸相提並論的物品就是酒類,其實酒精成分並非致癌因子,但它是幫助許多致癌物質作用的角色,可刺激活化致癌因子。我不是要大家因此滴酒不沾,像我雖然不愛喝酒,偶爾也會小酌,只要不是每天喝得酩酊大醉,而是心情愉快時小酌一、兩杯,對精神健康就不會有壞處。肥胖也是導致癌症的原因之一。人們常覺得吃好的食物就對健康有益,殊不知飲食過量和均衡飲食不同。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對現代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認為吃點好的應該不會有任何危險的想法很常就會觸發致癌因子。再來,一定要記住,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清潔雙手,規律地清洗全身,將周圍生活環境打掃清潔,也能降低癌症發病率。最後要說的是性生活,研究證實,不健全的性生活會增加生殖系統的罹癌率。因丈夫外遇而讓妻子罹患癌症,或自己也罹患癌症的例子一再發生。各位應該都能理解上述所提的內容,實際上罹患癌症的危險發病因子就是超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有東西,換句話說,健全的生活也就是可以預防癌症的方法。平凡又合宜的生活可以讓你遠離致癌因子,大家只要回顧自己的生活,即使不是前面所提,有哪些致癌因子也是顯而易見吧?各位不妨先找出這些因素,腦袋裡浮現的致癌因子,可能會因人而異,找出並改掉自己身邊最微小的致癌因子,才能預防癌症。延伸閱讀被醫生宣判剩下4個月,他卻活過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5守則書籍簡介 超越5%存活率,我活過了16年:首爾大學醫院院長與癌症為友的治癒之路암과 싸우지말고 친구가 돼라作者: 韓萬青原文作者:한만청譯者:陳馨祈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4/04/30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韓萬青1934年生,首爾大學名譽教授、前首爾大學醫院院長。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院,並獲得首爾大學醫學博士。曾赴美國哈佛醫學大學進修三年。在擔任首爾大學醫院院長時,以「研究為重,病人為重」的概念改革,並制定體系化的服務系統,為韓國最早加入北美、日本、歐洲放射線醫學會的榮譽會員,將韓國影像醫學提升至國際水準。1998年初在肝臟發現了超過十四公分的惡性腫瘤,診斷過後被判定只剩下四個月的時間可活。選擇接受肝右葉切除手術。1998年切除癌症腫瘤兩個月後,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醫生宣判存活率不到5%以堅定的意志展開五個多月的化學治療。如今,年屆80歲,戰勝癌症十數年,仍維持健康的身體,積極地出席演講活動和培訓,為癌症病患們增加許多希望。韓萬青博士認為,越是想脫離癌症,反而越會像掉入沼澤般越陷越深,倒不如將「癌症」視為自己的「朋友」,好好照顧,送走癌症。著有《影像醫學》、《人體橫斷面解剖學》、《介入性放射線科學》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