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搜尋
勞動力
共找到
114
筆 文章
-
-
2024-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獨居長者的幸福好朋友!老盟「孤獨處方箋」研討會11/23舉辦
王奶奶(化名)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離開之後,她成了名符其實的獨居老人,加上行動不方便減少外出,漸漸地跟社會脫節。幸好社區的「幸福獨居好朋友」經常來陪伴她,有一次還號召好多人到家裡包水餃,把王奶奶的客廳變成一個小型的社區據點,她的好朋友變多了,心也不再封閉,原來獨居也可以很幸福。人口老化是全球趨勢,伴隨而來的是家庭結構改變、獨居長者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429萬人,65歲以上獨居人口也隨之增長,根據估算獨老比率為15.6%,推估至少有67萬名像王奶奶這樣的獨居長者。老人福利推動聯盟長年關注「獨居長者」及「社區共好」議題,協助全國偏鄉社區老人開發照顧模組,自2022年開始推展「孤獨處方箋暨社區共好」實驗方案,今年邁入第三個年頭,至今已與全國各地共20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開發,並推動「幸福獨居好朋友」互助服務模組,不但培育在地的中高齡及高齡者成為半專業志工,更建立自助、互助與共助的安全互助型社區網絡。遠親不如近鄰,隨著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的逐漸流失,營造社區在地互助系統是重要解方。老盟祕書長張淑卿表示,孤獨處方箋就像是傳統農業社會鄰里間互相關懷,由行動能力尚佳的長者擔任幸福獨居好朋友,兩兩一組去拜訪及陪伴比較行動能力較弱的獨居長者,解決常見的日常生活問題與孤寂感,將原本掉鍊的社會連結再度串連起來。今年,老盟特別邀請本年度參與投入的全國11個社區夥伴,於11月23日辦理「2024孤獨處方箋及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研討會暨成果分享交流會,透過論壇議題的分享以及各方專家與社區代表的共同討論,激發「高齡好人才,社區正精彩」互助服務模組的推動,更深化社區共好與孤獨處方箋的願景,盼每個社區都能成為長者在地幸福安老的好所在,更期待透過此場盛會,將此議題分享及大力推廣至全國社區,促使社會大眾共同關心此議題!時間:113年11月23日(星期六)09:30-16:30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會議廳(中正區徐州路2號)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mLV9bHNFAenjYbH9詳細資訊參考連結(老盟官方網站):https://www.oldpeople.org.tw/pop/pages/e708c344d855403a89855991586d489c(*)本場研討會報名名額上限150名:本活動以本年度老盟合作社區優先錄取,剩餘名額開放有興趣未來與本聯盟合作及進一步了解此議題之社區夥伴報名;本聯盟保有最終錄取資格審查及決定權。
-
2024-10-27 退休力.活躍好學
2024退休力論壇/台灣高年級生勞動參與率低!企業啟動「職務再造」計畫
台灣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企業如何因應人口結構變遷、善用高齡勞動力,成為當前重要議題。美惠曾在美商半導體公司工作21年提早退休,從會計師回歸家庭後,又因孩子長大後再度就業,現為IKEA內湖店餐飲部經理。她提到,「儘管進入了一個全新產業,但工作所需的細心與責任感是不變的,這也是我能在短時間內融入新環境的原因。」高年級勞參率 台灣未5成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缺工」問題正式浮上檯面,55歲至64歲的「高年級」勞動參與率在許多國家超過6成,但台灣卻不到5成,顯見企業如果不正視這個趨勢,未來可能會面臨人力短缺的困境。IKEA台灣人才與文化總監李佳潔表示,年輕一代可能嚮往自由職業或自媒體等工作形式,這使得中高齡員工在勞動市場顯得更為重要。這些員工並不是因為經濟壓力而重返工作崗位,而是希望透過工作,保持生活中的活力和社交連結,他們擁有豐富的職業和生活經驗,能為團隊帶來更多元的視角和智慧。互相學習理解 跨世代合作二度就業的美惠擁有豐富的會計與行政主管經驗,在公司被併購後,她選擇提前退休。她說,「退休後,我先陪孩子考完大考,但隨著孩子長大離家,開始覺得日子變得無聊。」這時,她看到招募中高齡員工的職缺,決定挑戰自己,重新返回職場。作為一名資深會計師,美惠運用過去的專業經驗,協助團隊進行流程優化,特別是細節管理和數據處理方面。另外,她也扮演著「職場媽媽」的角色,「一位年輕同事因為失戀來找我哭訴,感覺自己就像她的媽媽一樣。」後來同事結婚,也邀請她參加婚禮,這種跨世代的關係,讓美惠在職場中找到歸屬感。然而,美惠也曾遇到代溝產生的挑戰,她曾幫忙整理展示區,卻發現年輕同事因此生氣。「我當時不明白為什麼他這麼在意,後來才了解這是他的『地盤』,我無意間傷害了他的自尊心。」美惠說,這些經歷讓她理解到,不同世代之間的確存在文化差異,也讓她更有耐心地與不同背景的同事相處、彼此包容。李佳潔提到,跨世代合作的關鍵,在於互相學習與理解。「中高齡員工常常會帶自製點心,甚至滷一大鍋肉分享給年輕同事,這樣的溫馨互動,讓整個團隊感覺就像一個大家庭。」更打趣道:「我們企業可是六代同堂呢!」職務重新設計 輔具能幫忙為了讓中高齡員工能更輕鬆地融入工作,IKEA進行職務再設計。李佳潔解釋:「我們對許多工作進行重新設計,確保每個員工能根據自身體力和興趣選擇合適崗位。」例如,對於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工作,提供可調整高度的工作站和輔具設備等,讓高年級生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工作時間。聯合報「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將於11月9日登場,「北基宜花金馬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將在現場擺攤,進行中高齡者職務再設計、中高齡就業諮詢,並提供申請補助及就業輔具。什麼是中高齡者職務再設計?中高齡及高齡勞工因年齡增長可能面臨生理或心理功能限制,導致工作困難和不便。透過職務再設計的專業評估,可以協助事業單位建構友善、安全的職場環境,使在職勞工穩定就業,繼續發揮職場優勢。補助額度、適用方式、申請方式這邊看2024退休力論壇延遲轉大人──XYZ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時間:11月9日(六)上午10時到下午4時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門票:888元報名:02-8692-5588轉2622或5616udn售票網購票連結(現場憑門票享千元好禮):https://tickets.udnfunlife.com/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P0O0JKP3
-
2024-10-26 醫聲.醫聲要聞
工作人力高齡化 僅三成公司培訓現有員工 各產業代表拋3關鍵策略
工作人力高齡化,明年全台45歲以上的壯世代將突破半數,每2個人就有1人超過45歲,AI科技因而成為顯學,但不少人擔心工作被取代,且根據調查,六成公司傾向直接外聘AI技能人才,各企業代表對此均建議,政府與企業應為員工賦能,協助員工升級、數位化,並提供多元共融的環境、彈性職場政策,以促進人才永續。台灣少子化嚴重,加上國際移動方便,如何攬才、留才是企業矚目的焦點。歐洲在臺商務協會友善家庭聯盟(ECCT FAA)日前舉辦「人口永續與人才永續最佳實踐高峰會」,邀請政府官員、國際智庫及企業代表等各界專家,探討如何透過創新政策與實際行動,營造友善家庭與生育的職場環境。AI、DEI是攬才趨勢 開發中高齡、身障勞動潛力根據藝珂人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橫跨3萬5千名員工、27個國家、20個產業的調查,發現員工十分重視工作保障,尤其2000年後的世代更是如此,但66%公司卻直接外聘AI技能人才,僅34%選擇培訓現有員工,另僅46%公司打算重新規劃受AI衝擊的員工職務。藝珂人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ECCT FAA共同主席陳玉芬則表示,台灣公司98%為中小型企業,且中高齡同事可能較抗拒AI,多數公司的工作設計已沿用好幾十年,建議政府支持中小企業進行數位化、中高齡職務再造,「AI會創造更多新工作,只是我們尚未看到。」「擔心被AI取代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學習的問題。」台灣萊雅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關係處總經理邱琍婷說,AI能幫助簡化工作流程,讓員工專注於個人成長與更進階、精細的任務,員工應升級自己的能力,例如人為判斷、持續學習。此外,台灣藝珂派遣及外包事業部總經理辛文麗表示,「多元、平等、共融(DEI)」能帶來6%收入成長,增加15%客戶贏取率,提高市占率,創新、提升績效的可能性也分別是其他公司的1.7倍、3.8倍,因此雇主應積極營造DEI職場。除了中高齡融入職場外,障礙族群也是潛在勞動力,陳玉芬說,若協助還在就學的障礙族群進入實習,協助職務再造,不僅能避免他們畢業就失業,對企業端來說,也有一批穩定的即戰力。邱琍婷分享,萊雅1997年起推動「倉儲天使就業計畫」,提供身心障礙及單親媽媽等弱勢族群,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不僅以行動響應DEI理念,也能達成人才與企業永續。人性化彈性職場政策 助員工兼顧工作與家庭 相比於過去民眾一心撲在工作上,現代人較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因此企業也應適時調整職場策略,瑞健醫療資深人資策略夥伴賴秋芬舉例,除開放遠距工作、彈性工時外,因企業訂單有淡旺季之分,可開放讓員工自主選擇加班領加班費與否,若無加班,也有底薪保障。H2U永悅健康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ECCT FAA共同主席陳俊嘉也表示,企業加強照護員工健康,提升福利制度,推行友善的家庭政策,能創造更幸福且健康的職場環境,能幫助形成員工生活福祉與企業的永續發展。
-
2024-10-25 醫聲.醫聲要聞
美預測我國今年生育率全球墊底 陳時中:催生需千億元
美國中情局曾預測,台灣今年的生育率恐以1.11在全世界墊底。對於政府的催生成效,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昨(24)日參加歐洲商會2024友善家庭聯盟高峰會時表示,現金給付一定有效,只是給得不夠多,要能打動人心,推估要增加一千多億元經費,才能改善少子化問題,目前正蒐集更多國外經驗,研議相關政策,讓台灣人口結構可以改變。今年總人口是2340萬,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日前國發會公布的人口推估結果,2028年工作人口降至三分之二以下,人口紅利時代已經結束,2070年總人口則不到1500萬人,減少近三分之一,屆時不僅一位青壯年養一位老年人,也出現勞動力短缺,社福支出增加。全球生育率下降,以台灣最為嚴重。陳時中表示,在他出生的年代,社會互助、家庭功能完整,生育率最高有7,但現代人晚婚、生小孩擔心經濟能力,每月還需付錢養小孩,壓力很大,進而喪失生育意願,拖到一定歲數後,再依靠人工生殖。陳時中說,台灣作為全球排名第14名的富有國家,可參考法國投資GDP於提升生育率。他說,撒錢無法提升生育率的說法,他並不認同。他認為,「是錢給的不夠多」,他建議,6歲以下國家養,以減輕年輕人的經濟負擔,甚至是「生小孩可賺錢」,扭轉現金給付無效的觀念。此外,提供臨時托育,讓父母有喘息機會、在職場上持續奮鬥;他推估,需增加一千多億元經費,才有辦法改善少子化。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前總統蔡英文上任前,家外送托率僅10.56%,成長至目前24%,期待未來達到OECD國家水準的36%;2021年也增加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與既有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合計後,可獲得平均月投保薪資80%金額,也就是八成薪。台灣同時也面臨超高齡危機,如今是3.6名青壯年人口扶養每1名老年人口,2070年將減少為每1名青壯年人口即需扶養1名老人。陳時中說,想減輕年輕人壓力,讓他們有餘力生育,除了提高老人照顧率,也要降低老人失能率,這部分除了政府要努力,民眾也有責任,應從壯年開始從事健康促進。陳時中表示,養兒防老的觀念不復存在,生孩子不是個人的責任,而是國家的事情,由國家養大孩子,再繳稅給國家,將形成正向循環,為了國力平衡,國家要有決心推出人口政策,主動提供生育所需支持。
-
2024-09-29 養生.運動健身
森林療癒培養綠領人才!運用身體五感體驗自然,促進身心靈健康
走進山林,運用身體五感體驗自然,促進身心靈健康,是林業保育署近年來發展的森林療癒,至今已有五十位森林療癒師,今年除持續培育認證,更計畫自十月開始,在一年內擴大舉辦一百場森林療癒活動,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發展森林療癒有兩大原因,一是台灣森林覆蓋率達六成以上,山林資源豐富,無論是生態環境或人文背景都很適合作為森林療癒的場域,再來是國外日、韓、德、澳、加等國推行成效良好,更確定可行性。林華慶說,林業保育署發展森林療癒是朝著產業化方向進行,不只是培育森林療癒師,而是希望為台灣長期培養綠領(green collar)人才,綠領工作泛指對於環境保護或永續生活有貢獻的職業,此外還希望大家善用台灣山林環境,「讓更多人獲取森林生態的惠益(Benefit),而不是提到台灣山林只有想到單純的登山郊遊。」另外也希望幫助私有林的地主創造林地價值。此外,現行的森林療癒師培訓認證採線上課程加實體的帶隊實習,不少學員卡在等待實習階段,因此十月開始的森林療癒活動,將有一部分是提供給學員的實習課。明年底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將有改變,目前林業保育署已與勞動力發展署合作,預計於明年底併入iCAP職能課程認證,完成後可獲得國家認證,之後可從事相關工作。舉例來說,就像廚師拿到國家證書後回歸市場機制找工作。森林療癒師可以將原本的專業運用到森林療癒領域,例如去年首批森林療癒師之中有人具備太極拳、園藝、精油、藝術創作等專長,就可以發展出具備個人特質的課程活動,去年首批森林療癒師中有一位原住民青年,希望有更多原住民青年參加培訓,發揮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十月開始的一系列活動,串連至旅遊業、非營利組織以及私有林,打開台灣森林療癒的大門,帶動整體產業活絡起來,讓民眾走進山林,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森林療癒 百場活動報名林業保育署百場森林療癒活動即日起開放報名,由認證森林療癒師引導民眾,運用身體的五感體驗自然,有助減輕壓力與改善免疫力,增進身心健康。例如運用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森林療癒處方箋」、梅峰農場香氛與頌缽音療,及台中市和平區大雪山社區「森之行走─林下的身心平衡」等活動,讓參與者親身感受森林療癒的美好。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醫師陳俊霖表示,透過科學數據驗證,森林療癒對身心壓力有舒緩的效果,醫學研究也顯示,充足運動量對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高血壓、失智症都是保護因子。綠色照顧早已運用在醫療上,從十多年前的園藝療癒到近年來的森林療癒,不但運用在舒緩都市人壓力疾病,甚至安寧病房也透過VR裝置,讓病人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量。他建議至少一個月從事一次森林療癒活動,維持免疫系統在相對比較好的活性。這次林業保育署與公私部門共同合作,部分場次將收集資料,分析參與者身心數據變化,為台灣的森林療癒研究提供寶貴資料。百場森林療癒活動只是開端,林業保育署將藉此媒合森林療癒師對接國民旅遊、企業活動、醫療長照相關業者,擴大森林療癒市場,發展具台灣山林特色的健康產業。首批森林療癒活動已開放報名,詳情請至台灣山林悠遊網森林療癒活動專頁查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9 養生.聰明飲食
喝水能預防宿醉?專家揭殘酷事實:不管何時喝都無濟於事
喝水預防宿醉的「秘方」淵源流長,可比喝酒史,但荷蘭專家說,這只是迷思,多喝了兩杯,不論事先、事中、事後喝水,喝多少,都無濟於事。荷蘭烏垂克特大學(Utrecht University )大學研究人員綜合三篇研究報告的結論,說喝水無助解除或減輕宿醉。他們檢視的研究報告,調查了好幾百名學生,問他們喝醉以後,睡前喝水或不喝水,和第二天醒來後的感覺,有何差別?發表於「酒精」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喝了水的同學,第二天醒來,只是脫水感沒那麼嚴重,噁心、疲倦和痛苦感,和沒喝水的宿醉同學無差。總之,研究人員說,「不論喝酒時或喝完酒立即大量喝水,對預防宿醉都無效。」「宿醉當天喝了多少水,也和宿醉嚴重程度,沒有甚麼關係。」宿醉是英國勞動力的一大問題,酒精研究所(Institute of Alcohol Studies )的資料顯示,英國每天多達8.9萬人醉醺醺或仍在酒精影響下上班上工,其他人因此無法上班上工,讓英國經濟每年損失14億英鎊(約18億美元)。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1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痛到連回想都發抖... 盼擺脫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致命陰影 健保暫時性支付專屬藥物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少見,但可能伴隨致命併發症的皮膚重症。年約40歲的陳小姐,飽受該疾病所苦20、30年,在發病的日子裡,她體無完膚,上廁所時連燈都不敢開、不敢照鏡子,一度引發敗血症,差點失去生命。衛福部健保署今年7月起,將治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專用生物製劑藥物納入給付,適用病友一年可省下藥費90萬元。「發病時,一度覺得自己會死掉。」陳小姐今參加「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專用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衛教活動表示,高中時期皮膚出現膿疱至皮膚科診所就醫,但診所醫師無法處理,建議到大醫院檢查。陳小姐當時到台北榮總就醫,住院治療時,膿疱長滿指甲縫、股溝、頭頂、腳踝,可說是體無完膚,那時無法上廁所,也無法下床走路,一度覺得自己會死掉,真的很可怕。陳小姐坦言,她服用傳統藥物,通常要兩到三周才初見療效,根本沒有一個工作能讓她如此長時間請假,即使強忍身體不適前往上班,還須面對工作效率不佳、同事異樣眼光等,長期下來身心飽受煎熬,更背負沉重經濟負擔,最擊潰她內心的是疾病反覆發作,又不知道何時才能好轉的絕望感。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乾癬中最為凶險的類型之一,病友因生病導致整個家庭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影響層面不僅是患者和家庭,更造成社會整體勞動力的下降。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嚴重程度完全不同於尋常的斑塊性乾癬,且發病原因多元,像是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或感染等,若未妥善治療,還可能提高敗血症或心肺腎等多重器官衰竭,且併發致命風險。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如今已有專用生物製劑可以治療,且是迫切需要的藥物,健保署7月1日起納入暫時性支付,預計適用患者每年可以省下藥費約90萬元。「給付過程經過許多討論。」石崇良說,國際間並未普遍給付用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生物製劑,如英國、澳洲即未納入給付。健保暫行性支付去年上路,可先滿足病友需要,並鼓勵病友使用以提供臨床數據資料,作為2年後是否納入健保給付的參考,其他國家也可參考台灣經驗。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指出,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36(IL-36)相關發炎途徑異常有關,包括IL-36RN基因突變,或是IL-36激素過度活化都可能誘發疾病發作;國內患者高達半數以上具有IL-36的基因突變,這項重大發現也成為全身性膿疱性乾癬邁入精準治療的新里程碑。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依皮膚科醫學會「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共識」,主要治療目標為「快速且持續控制疾病,讓病患安心重返生活正軌」,也就是急性發作時,應快速且持續地清除皮膚症狀,緩解疼痛;症狀緩解後,也應持續規律回診追蹤治療,減少再次急性發作與併發症風險。黃毓惠指出,健保署今年納入給付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針對IL-36發炎途徑所研發,經臨床試驗證實,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在一周左右完全清除膿疱,且治療後3個月,仍有6成患者維持膿疱完全清除的狀態,有效效緩解急性發作。蔡呈芳說,透過基因檢測,可快速辨識IL-36RN基因突變,以加速診斷及個人化治療,未來將著重提高大眾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認識,促使有症狀的患者及早就醫,且將基因檢測運用在疾病診斷與擬定治療方案。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與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提倡「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321治療新主張」,呼籲民眾依循,對於一般民眾,也希望能建立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正確認知與警覺,及早發現及早就醫。●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321治療新主張:「3」:出現膿疱、紅斑、脫屑3大症狀,應盡速至醫學中心皮膚科就醫。「2」:與醫師討論,善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GPPGA)和基因檢測2工具,協助評估治療方案。「1」:把握一共識,快速且持續清除膿疱症狀。
-
2024-06-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發展醫療AI:不傷為上
【編者按】:本週再度以目前最夯的「人工智慧(AI)」為主題,討論對於醫療的影響。去年三月我們首次由幾位資深醫師討論Chat-GPT對醫病關係與醫學教育可能產生的問題。兩個月後三位年輕世代對這方面有心得的醫師,介紹這對病歷的書寫效率、醫病雙方攝取正確醫學常識都會有長足的幫忙,可以改善醫療工作的效率,甚至達到更理想的醫病關係。本週一位年輕的實習醫師自問「醫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寫出他對此有所保留的想法。→想看本文一位腫瘤內科醫師以ChatGPT如何幫助我們將非結構化的文字轉換為結構化的JSON格式的實例,闡述這可以成為對臨床研究非常有用的利器。→想看本文一位醫療人工智慧核心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介紹了最近國際注目的醫學倫理、政策及人工智慧專家討論如何確保醫療人工智慧的應用符合醫學倫理及社會利益,而「不要造成病人傷害」仍是醫學倫理的最高準則。每位醫師在開始訓練之時都會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詞(Hippocrates oath),其中最重要一句為Primum non nocere(First, do no harm),指導著醫者最高行事準則即是不要對病人造成傷害。隨著人工智慧(AI)的飛速發展,醫療相關之AI應用(AI in Healthcare, AIH)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同時在醫學倫理及法規政策面也產生巨大的挑戰:我們要如何確保強大的AI演算法在做臨床決策時符合醫學倫理?政府與社群要如何控管比所有人類都還聰明的AI?2024年二月初於醫界最著名之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 之AI子刊1及Nature Medicine2同步發表了標題為”To do no harm – and the most good – with AI in health care”之文章,我們可以透過此評論一窺當代醫界思想領導者對於醫療AI的思考。此篇評論源自於2023年底舉辦之RAISE (Responsible AI for Social and Ethical Healthcare)會議,該會議由哈佛大學醫學院主辦,聚集了各國醫學倫理、政策及人工智慧專家討論如何確保醫療AI的應用符合醫學倫理及社會利益。如同該文標題所揭櫫,醫療AI的運用仍要遵守醫學倫理的最高準則:不要造成病人傷害,並在此範疇中達成最大福祉。會議中亦對幾個醫療AI的重要問題進行討論,筆者分述如下:誰能受益?醫療AI的使用應聚焦四個主要目標:改善病人健康、提升醫療服務體驗、降低醫療成本並提高生產力、及在醫療勞動力短缺和職業倦怠的情況下支持醫療工作者。會議成員建議醫療工作者及醫療社群審視並嘗試將醫療AI用於加強臨床業務。醫療AI馬上能發揮的功能包括協助病歷紀錄、排序並分析影像及實驗數據、協助鑑別診斷、提供治療計畫討論、病人衛教及約診。這些AI醫療服務必須搭配相稱的支付系統,確保收費的透明及公平性,同時醫療機構需要提供醫療人員完整的訓練及病人充分的教育。對於AI醫療服務所達到的成效,須有公開且清楚定義的衡量指標,而非只為達成私人醫療系統的營利或是公共醫療系統預算上的消化。獨立之聲或最佳幫手?是否應將AI醫療工具視為傳統醫病二元關係中獨立的另一個實體?這個問題會議上大多數參與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對於醫療提供者而言,目前詳細的法律仍在訂定中,但多數意見認為即使有AI工具協助決策,臨床醫師須為臨床決策負起法律責任。然而如果AI醫療工具被大規模的運用,開發該產品之科技公司終須負起部分責任。目前,醫療AI應被視為支持臨床醫生的工具或是病人自我管理的輔助,而不是新的實體。醫療AI是補充性的,而非替代性的,儘管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一情況可能會在適當的保護措施下發生變化。下一個世代的醫師必須學習如何使用AI醫療工具協助進行醫療行為,及其中可能涉及到的責任歸屬。病人資料如何運用?AI模型相當仰賴大量臨床照護過程中生成的數據,利用廣泛且多樣的數據來訓練醫療AI模型相當重要。會議參與者支持「選擇退出」而非「選擇加入」,這樣能減少資料產生偏見或代表性不足的問題,但必須非常明確告知病人有不讓自己的資料被用於訓練模型之選項。醫療AI的開發機構必須確保在運用病人資料過程中遵守現行之資料保護準則,且致力於確保訓練資料囊括不同群體,尤其是確保弱勢族群有足夠之代表性。使用者參與:監管機構應要求醫療AI公司揭露訓練之資料集(如同營養成分標籤)及相關指引,讓病人跟監管機構能清楚了解模型的運作方式。在開發醫療AI的每個步驟中都應該將病人、病人倡議團體、醫護人員之意見納入設計,確保醫療AI模型能受到各方使用者之信任。醫師應開始預期病人會拿著醫療AI提供的資訊前來諮詢,也應鼓勵病人於看診過後上網閱讀診斷之總結及治療計畫。病人可以直接使用的醫療AI系統一旦普及,也會造成許多看病行為的變化,病人可能會因為健康問題得到解答而開始減少看醫生,健康照護系統需對此轉變做出準備。財務問題:對於醫療AI軟體服務,會議成員較傾向訂閱或一次付清制而非按件計酬。支付應該與被解決的問題及照護的改善相對應。第三方機構(如學界、非營利機構)應建立起良好的評估系統(如學術期刊或報告),去評估醫療AI是否真的達成了減少成本、改善病人預後等效果,這個系統也應包括監管者的上市後評估及跨國交流。醫療的發展日益複雜,醫療AI似乎成為此龐雜系統持續進步的一大希望。這項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步,鑒於未來幾年它將如何發展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各界專業人士及病人需不間斷的討論相關的議題,以「不傷為上」為價值的核心,共同商討如何有效、公平地運用此強大的工具,真正地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參考資料1.Goldberg CB, Adams L, Blumenthal D, et al. To do no harm — and the most good — with AI in health care. Nejm AI, 2024;1(3). https://doi.org/10.1056/aip24000362.Goldberg CB, Adams L, Blumenthal D, et al. To do no harm - and the most good - with AI in health care. Nat Med. 2024;30(3):623-627. doi:10.1038/s41591-024-02853-7延伸閱讀:2024/6/17 醫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一個實習醫學生的反思2024/6/19 語言模型與臨床結構化資料
-
2024-05-27 退休力.社會連結
年邁父母生病承擔照顧責任,只能捨棄工作?透過友善職場的處理,可望讓員工的家庭照顧不斷鏈!
自從年邁的爸媽生病,好好工作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每天夾在家庭與職場之間疲於奔命,無法拋下照顧責任,難道只剩下捨棄工作一途?根據家總統計,大約45歲開始面臨家庭照顧問題,而這正好也是員工成為職場中流砥柱的年紀,愈來愈多員工發生照顧問題,不敢向雇主開口尋求幫助,照顧的壓力持續累積,最後演變成離職。但也有企業運用政府資源支持員工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今日報導就要來開箱「照顧不離職」的企業案例。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23年5月,25~64歲未就業者為286.5萬人,其中因照顧65歲以上家人而無法工作者占5.25%,顯示照顧離職人數每年已逾15萬人。聯合報長期關心員工健康福祉,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落實ESG目標,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聯合倡議「友善長照職場計畫」,推動照顧不離職,合庫人壽作為先期導入服務的合作夥伴,交出第一張成績單,兩名受惠案例的情形有如社會縮影,雇主的支持尤為重要,可作為高齡長照社會的借鏡。親人失智 彈性工時幫她一把楊淑婷在合庫人壽工作八年,單身與高齡父母同住便於照顧,五年前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生活步調整個打亂。母親生病後情緒起伏較大,抗拒居服員進到家裡,改安排到附近的日照中心,卻經常不願意坐上交通車,狀況層出不窮,好不容易安撫母親上車後,她必須立刻騎車趕到公司打九點鐘的卡。「那段時間心情很浮躁」。每天早上還沒開始上班,就累得像是打了一場仗。後來楊淑婷的主管察覺到異樣,由於主管也是照顧者,能體會她的辛苦,替楊淑婷向公司申請彈性工時,上下班延後一小時。比其他同事晚一小時打卡,剛開始讓她心理壓力很大,因為整個辦公室都能看到打卡位置,總覺得大家都盯著她,「我會主動解釋家裡狀況,幸好同事知道後都很關心我,也認同公司提供的照顧支持」。楊淑婷的母親今年九十二高齡,她目前仍持續使用彈性工時,因感激公司的體諒使她家庭安頓無憂,在工作上更加投入,年初還獲得升遷機會,證明請假照顧父母以及彈性工時不會影響公司觀感。安置父母 安心請假調配工作另一個例子是在合庫人壽年資十三年的歐姿吟。一年多前,歐姿吟住在台南的母親車禍自摔,導致粉碎性骨折及顱內出血,當下主動向主管說明家裡情況,開始頻繁請假南北奔波,配合醫院門診時間,搭早班高鐵回台南帶母親就醫,之後為了方便照顧,將父母一起接到台北同住。由於合庫人壽長期與家總配合,歐姿吟早已上過照顧前的預備課,更曾擔任志工,與家總一起進行訪視服務,因此很清楚政府的長照資源。家裡發生狀況後,她撥打長照專線一九六六,個管師擬定照顧計畫,「我申請沐浴及復健服務,地區機構派居服員及物理治療師到家裡,真的幫助很大」。尤其是沐浴,行動不便的老人家身體很沉,解決了她無法獨自攙扶母親到浴室洗澡的困難。但南部老人家不習慣台北都市生活,母親發生瞻妄情況,父親情緒受影響,她只好又將父母送回台南,個管師為他們轉介至台南的機構,長照服務串聯很順利。「當時請假調配工作的時間,大約一至兩個月」。現在父母情況穩定,歐姿吟也恢復原本生活。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說,家總推動照顧不離職多年,發現許多人尤其是白領階級,經常誤以為政府的長照資源只提供給特定弱勢族群,以至於有照顧需要時不知如何尋求幫助。她強調,長照是全民皆享的福利措施,但企業必須一起參與,才能有效幫助員工。友善長照職場諮詢 關懷專線提供解方員工離職返家照顧的風險極大,不僅讓家庭照顧者損失一份薪資,也可能因照顧時間長達數年,損失退休保障;在大缺工時代,任何人為了長期照顧提早退休或離職,勢必讓雇主損失熟練員工、花費重新招聘成本、徒增經營風險,國家也會損失勞動力,甚至必須提撥社會救助給予淪入貧窮的家庭照顧者,造成個人、家庭、企業、國家「四輸」。聯合報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倡議「友善長照職場」,可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設置的0800-507272關懷專線聯絡,也可直接填寫需求單。員工遇上照顧問題 不再害怕開口求助當我們談到照顧,照顧小孩顯得很幸福,雖然疲倦卻可以看見孩子的一路成果,照顧對象變成老人,卻顯得沉重起來,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遇上照顧問題怎麼辦?家總問卷調查,六成以上員工覺得會對同事造成影響,五成七員工覺得考績會下降,如何幫助員工照顧不離職,主管和雇主該看,員工更該看,開箱合庫人壽作法。聯合報數位版看這裡照顧不離職/每年逾15萬人因照顧離職 看合庫人壽如何用「DNA」給員工方便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7 退休力.社會連結
友善長照職場最重要是「這件事」!看合庫人壽如何落實「照顧不離職」,推動永續發展的可能
「金錢或許不是最重要,因為當你家裡有人需要照顧的時候,我想更需要是時間,以及公司能夠理解你的情況。」合庫人壽總經理藍年紳談到照顧不離職觀念時說,員工是企業的重要資產,更是永續發展的關鍵,他鼓勵員工做到合庫人壽的核心精神DNA(daring勇敢、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agility敏捷),首要的daring就是鼓勵員工勇敢說出需求,他強調:「你不說,公司也不會知道。」企業鼓勵員工 勇敢說出照顧需求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問卷調查顯示,與藍年紳談到的時間需求相符。合庫人壽的員工平均年齡是43.6歲,正是開始面對家庭照顧壓力的族群,在「是否有照顧生活自理能力受限之家人」一題中,填答的160名員工當中,有23名是家庭照顧者,在照顧的初期階段,近六成的照顧者需要花費約三個月處理照顧安排,而近30%的照顧者每天平均花費5小時以上照顧家人,平均照顧年數則為8.4年。至於最希望公司提供的支持,約65%的員工需要彈性工時。藍年紳表示,合庫人壽的友善長照職場包含兩部分,一是硬體,提供員工舒適辦公環境,再來是軟體,也是長久推動的友善長照職場計畫。公司與時俱進,以前員工申請彈性工時需要總經理特批,現已成一個機制。合庫人壽總管理部協理陳憶溪表示,公司長期與家總合作,每年舉辦兩次照顧課程。目前提供的友善長照職場服務項目,最多員工使用的是舒壓按摩服務。此外職福會提供家庭照顧慰問金,當員工的配偶、父母或子女發生意外或罹患重大疾病,初次可申請5000元,之後每季可申請2000元。合庫人壽拋磚引玉,盼更多企業運用政府資源。藍年紳說,「我們還有很多學習的空間,希望接下來更多企業一起互相學習」。雇主留才6招 成本低又製造雙贏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家總自106年開始推動友善長照職場,觀察到許多「在職照顧者」擔心影響主管對他的觀感或升遷,不敢主動開口尋求幫助。對雇主來說,並非不願意支持員工,主要受限於兩種情況,一是對於長照資源感到陌生,二是不知道員工照顧情況要持續多久,無法預估對公司造成的影響。「在職員工若於3~6個月內穩定照顧安排,將可大幅減少離職決定。」陳景寧表示,政府極力推動許多照顧資源,企業主未能運用非常可惜。為協助企業開始佈建友善長照職場,家總提出雇主低成本留才六招:一、政策制定:指定負責人員與員工求助窗口,處理員工有關「照顧不離職」相關支持、連結資源、意見收集或反饋等。二、雇主關懷信:以最高主管名義發布給員工的一封關懷信,發布上述政策及支持理念。三、公告:公告週知上述政策內容。四、教育課程:辦理至少一場次長照主題課程,鼓勵員工善用資源,兼顧工作與照顧。五、意見調查:調查員工家庭長期照顧需求與困境。六、轉介個案:負責窗口發現有無法解決的特殊個案,可轉介0800-507272 家庭照顧者關懷服務合作,提供個別化服務。此外,陳景寧建議有照顧需求的員工,可自行備妥「家庭照顧計畫」與雇主協商,讓雇主瞭解須提供哪些幫助以及初期照顧安排所需時間,就有更高機會獲得支持。以合庫人壽為例,按部就班執行上述六項友善長照職場計畫,幫助在職員工提升因應長期照顧問題的解決對策與韌力,員工照顧不離職,企業留住人才,製造雙贏。友善長照職場諮詢 關懷專線提供解方員工離職返家照顧的風險極大,不僅讓家庭照顧者損失一份薪資,也可能因照顧時間長達數年,損失退休保障;在大缺工時代,任何人為了長期照顧提早退休或離職,勢必讓雇主損失熟練員工、花費重新招聘成本、徒增經營風險,國家也會損失勞動力,甚至必須提撥社會救助給予淪入貧窮的家庭照顧者,造成個人、家庭、企業、國家「四輸」。聯合報與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倡議「友善長照職場」,可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設置的0800-507272關懷專線聯絡,也可直接填寫需求單。員工遇上照顧問題 不再害怕開口求助當我們談到照顧,照顧小孩顯得很幸福,雖然疲倦卻可以看見孩子的一路成果,照顧對象變成老人,卻顯得沉重起來,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遇上照顧問題怎麼辦?家總問卷調查,六成以上員工覺得會對同事造成影響,五成七員工覺得考績會下降,如何幫助員工照顧不離職,主管和雇主該看,員工更該看,開箱合庫人壽作法。聯合報數位版看這裡照顧不離職/每年逾15萬人因照顧離職 看合庫人壽如何用「DNA」給員工方便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0 醫聲.高齡社會
熟齡返校2/長輩拿學位正夯 年齡友善大學全球熱
隨著全球面臨高齡化浪潮,許多國家和高等教育機構紛紛推動針對高齡人口的教育計畫,以協助他們重新獲得新知識,並找到新方向。美國高齡學會主張應秉持「年齡友善」理念,創造年齡多元化的校園,讓學生與高齡者共學;愛爾蘭都柏林市立大學則推行「年齡友善大學」,提供包容性的學習環境與再就業培訓課程,以爭取「老學生」重返校園,進修新知好返回職場,再造「第三人生」,已成全球趨勢。台灣如何借鏡全球經驗?國立台北大學社工系教授兼高齡社區研究中心主任曾敏傑指出,許多國際大學已經開始討論,並準備迎接高齡人口的教育需求。美國高齡學會在2019年指出,隨著全球高齡者人口的增長,高齡者的教育需求和興趣正在日益增加,大學應開發創新的教學和研究來應對這一趨勢,包括提供靈活的學習選擇(如:學位認證、證書課程),和創建符合高齡學習者需要的學習環境。美國和愛爾蘭近年來,相繼推出「年齡多元化校園」與「年齡友善大學運動」,強調尊重與包容,將高齡者視為學習社群的重要成員。美國的「年齡多元化校園」積極吸納中高齡學生進入校園學習;愛爾蘭的「年齡友善大學運動」則通過具體政策和措施,如設計適合所有年齡的課程和活動,創造能包容各個年齡層的學習環境。而在亞洲部份,早已是高齡化社會的日本規畫最完善,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的高等教育機構,如東京經濟大學的「高年級研究所」(シニア大学院),專門為52歲以上的中高齡者,放寬入學門檻,提供文件審查、課題報告和口試,讓他們靈活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廣島大學與靜岡英和學院大學也設置了特別選拔制度,提供靈活的學位取得途徑,不僅幫助中高齡者能夠結合終身學習與再培訓,重新獲得學位並將新技能運用於新工作中,培養他們成為新的勞動力資源。國內大學缺乏高齡者入學相關配套,翻轉現況迫在眉睫相較於歐美及日本的全齡多元學習校園的建置,台灣高教體系似乎尚未理解高齡化社會帶來的變化。曾敏傑強調,儘管台灣設有「樂齡大學」和「社區大學」等機構,但目前主要提供基礎知識和休閒娛樂類課程,未能提供真正的學位學程或專業深造機會。另外,許多大學對於高齡學習者的需求認知不足,缺乏相應的課程和資源配套,加上傳統樂齡大學的招生能力有限,且成效逐年下降,隨著高齡者的教育需求日益增加,這樣的教育模式將無法充分滿足中高齡群體的職涯發展,及生活品質的提升。曾敏傑提到,大學必須正視高齡者的入學需求,特別是那些希望通過學習改善退休生活質量的高齡人口。因此,隨著全齡大學概念的推廣,如何有效整合全球的成功經驗與本土實際情況,將是未來的重要課題,而國際上的經驗,都可成為台灣高教機構的借鑒模式。
-
2024-05-03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全人口結構介入 改變老化軌跡
台灣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占總人口20.8%,老年人口增加,再加上少子化,造成勞動力銳減,照顧問題更需重視。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表示,臨床醫療或照顧服務都針對個人,個人的健康與照顧固然重要,如何從全人口結構有效介入,才能改變台灣老化的軌跡。「台灣新加坡健康長壽高峰論壇」昨天進行第二天議程,討論聚集高齡健康產業鏈的跨域整合與推動,還有超高齡社會數位產業發展與創新、如何產學共創與人才培育等,陳亮恭以「健康長壽的成功指標:價值醫療的社會導入」為題,發表「關渡學」的緣起與經驗。「TIGER」結合衛生所、診所、醫院陳亮恭表示,建構有效服務體系的思考,是他過去十年來努力方向。十年前,在衛福部國健署支持下,發展出社區高齡者的失能與失智預防介入,雖然有著不錯成果,但面對多重疾病、多重藥物長者,卻發現許多困難,於是啟動「台灣高齡整合照護計畫(TIGER)」。「TIGER」結合衛生所、診所、醫院門診部,提供醫師高齡醫學教育,結合失能與失智預防,得到更全面的成果。不僅有效預防失能、失智,還改善慢病管理、憂鬱症狀與營養狀況,更是符合「價值醫療」的指標。陳亮恭表示,TIGER模式不僅有效,更符合政策需求,具長期成本效益,但是政府未見得採用,也無法系統性推廣。「關渡學」精準掌握社區長壽大數據直到陳亮恭擔任關渡醫院院長,將TIGER成果轉換成「關渡學」,結合不同社會資源,以社區文化再造的精神推行,並逐步展現成效。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皇后鎮」便是學習,如何以一家社區醫院之力,改變社區文化,並發展出「健康長壽指數」,真實即時呈現「不健康餘命」,精準掌握社區健康長壽大數據,從而推動有效介入。新加坡大學前副校長John WONG昨天也指出,「關渡學」的規畫、推動、成效令人印象深刻,也是他們推動「皇后鎮」計畫很重要的參考,希望未來可以更進一步交流,發揮更大的國際影響力。
-
2024-04-08 活動.活動
【即刻報名】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 邀請近20位權威講者!
【論壇資訊】📌時間:2024/05/11(六)10:00-16:30(9:30開放入場)📌地點: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1101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11樓)👉報名:限額300名,先報先贏!(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活動前言》2024年是台灣邁入新時代的關鍵時刻,疫後醫療新型態漸漸成型,衛福部日前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今年4月正式上路,將進一步落實遠距醫療的方便性與普及性。 數位醫療發展更是促進醫療平權,加速醫療科技整合 AI智慧與資訊流成重要趨勢,台灣2025年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以人為本的照護計畫全面啟動,大病人小醫院改變了未來就醫的環境。為了凝聚高雄醫學大學傑出校友的影響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高雄醫學大學、傑出校友前立法委員張育美及高雄醫學大學眾多的優秀校友們共同舉辦《2024永續健康未來醫療趨勢論壇》,旨在為未來醫療發展提供一個交流與倡議的平台。期盼透過本次論壇,能夠集思廣益,為促進台灣醫療發展做出貢獻。《五大趨勢》本次論壇將聚焦於未來醫療發展的五大趨勢,包括:數位轉型:隨著科技的進步,數位技術已逐漸融入醫療領域。未來,數位醫療將會更加普及,為醫療照護帶來質變。虛擬醫療照護:虛擬醫療照護可以打破時空限制,讓民眾更容易獲得醫療服務。未來,虛擬醫療照護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醫護勞動力:隨著人口老化與慢性病盛行,全球面臨醫護人力短缺的挑戰。如何提升醫護人力資源的效率與品質,是未來醫療發展的重要課題。健康平權:健康平權是指所有人都有獲得優質醫療服務的權利。如何縮小健康差距,是未來醫療發展的重要目標。永續發展:醫療資源的永續發展,是確保民眾健康福祉的重要保障。如何提升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是未來醫療發展的重要課題。《精彩議程》
-
2024-03-23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總經理池田秀子:企業應支持員工照顧家庭,讓人才永續
默克集團2022年在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CCT)的支持下, 攜手跨產業企業成立友善家庭聯盟(Family-Friendly Alliance, 簡稱FFA),倡議打造多元共融的職場文化以及構建友善成家與生育的職場環境,迄今已攜手18家跨國企業響應。默克集團去年底更獲得首屆親子天下友善家庭職場獎。台灣默克醫療保健事業體總經理池田秀子(Hideko Ikeda)日前在台北辦公室接受專訪時,談到提出家庭友善照顧倡議的初衷,「默克集團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關注「健康女性、健康經濟」等議題,我們觀察到女性在社會期待下,需要面對非常多的挑戰,但自身健康卻沒有受到妥善照顧,默克希望幫助女性提升健康,進而促進更好的經濟發展。」從健康女性出發 重視人才永續性女性在現今職場高壓的環境下,對於建立家庭、生兒育女可能會有更多考量,這也是全球低出生率、人口結構高齡化的原因之一,默克從關懷職場女性出發,在2019年提出三項關鍵倡議:提升健康意識、工作與生活平衡、工作上的賦權,提供女性在家庭與職場上需要的支持。池田秀子強調默克從關懷女性出發但不限於女性,而是希望那些有意願成家立業以及肩負照顧長輩責任的員工,都能夠受到支持跟友善對待,「我們的目標是創造一個讓員工感受到自己受重視,並且可以安心地把家庭照顧放在首要的職場環境,這也與ESG永續發展的核心原則相互呼應。」台灣持續的低出生率將造成未來勞動力人口下降,對產業來說將是很大的危機。池田秀子建議雇主應該更加關注友善家庭議題,協助員工成家立業以及工作賦能,並支持員工面對以及迎接人生各個階段所要面臨的挑戰,「一起重視台灣人才的永續性,建立更加多元、共融、友善家庭的職場文化。」為照顧者塑造更好的環境在全球高齡化趨勢下,默克也看見照顧者在醫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2021年與全球頂尖照顧者組織發起「擁抱照顧者計畫(Embracing Carers)」倡議,努力提升社會大眾對照顧者重要性的認知,致力於提供照顧者所需要的支持。「很多照顧者在家裡照顧生病的家人,其實是未支薪的,從照顧病患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角色非常重要,可是卻未被重視。」池田秀子表示「擁抱照顧者計畫網站」已經建立五個訓練模組,透過課程來培訓照顧者的基本照顧能力,課程內容涵蓋了醫療設備使用方式、創造安全照護環境、克服溝通障礙等,完成訓練後將可獲得照顧者的認證,同時也藉此認同與鼓勵每位照顧者。「擁抱照顧者計畫凸顯了默克改善照護者生活的決心,在人口結構高齡化的社會尤為重要。」池田秀子希望默克帶動產業以健康老化和永續發展為目標,塑造一個對照顧者更好的環境。給企業的三個建議台灣默克邀請企業一起建立「照顧不離職」的友善職場,池田秀子提供三項建議:首先,聆聽跟瞭解你的員工,以及瞭解員工可能遇到的阻礙或挑戰。第二,找一個最佳實踐案例學習經驗。池田秀子強調,台灣在各面向的發展已經走在很前面,很值得跟其他國家交流分享,同時也可以藉此來學習吸取各國的成功經驗,持續進步。第三,池田秀子認為領導者扮演關鍵地位,因為員工隨著年齡遞增會面臨照顧家庭的情況,員工本身也會逐漸老化,企業領導者應該要主動去做改變, 而不是只有不斷拋出工作給員工。最後她感性地表達對台灣的讚美,她認為台灣有很大的潛力開始改變,因為台灣人比較互助,常主動關懷周遭人事物,參與公共事務的程度很高,也較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跟展現行動,「在台灣,要推動某些計畫會相對快速,因為大家都會全力以赴。」池田秀子接下來將與其他企業交流分享、互相學習,一起營造友善職場,朝永續發展的目標推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7 焦點.長期照護
家人突病倒,想請假被刁難被迫失業!他盼除了有家庭照顧假,更需長照安排假
主計總處統計,去年五月,廿五到六十四歲未就業者有二八六點五萬人,其中因為照顧六十五歲以上家人無法工作者,逾十五萬人。對於因為照顧與工作而蠟燭兩頭燒的員工,必須在職場上給予更多彈性支持,雖然目前已有家庭照顧假,家總等民團更倡議長照安排假,避免因為照顧而離職,失去珍貴的勞動力。 家人突然因病倒下,照顧責任大多落在職場打滾的子女身上。許多人想兼顧工作與照顧,但雖有家庭照顧假,根據勞動部一一一年統計,過去一年請過家庭照顧假的女性有百分之六點五,男性僅百分之三點二;一旦想請假,職場常見的歧視與不平等待遇為「請假刁難」,其次為言語歧視、要求加班等,照顧者身心煎熬。高齡加上少子化,台灣自民國一○五年起,年減十八萬勞動力,照顧者一旦離職,人才流失,也造成勞動力折損。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如何減少離職照顧,不僅是個人困境,也是國家勞動力危機與企業經營重要課題。照顧家人 逾6成考慮離職照顧家人與工作都需要投注時間與心力,若無法兼顧,勢必擇一,離職不是意外的選擇。勞動部民國一○六年統計,每年十三萬人因照顧離職。台灣愈來愈老,去年五月主計總處統計,廿五到六十四歲未就業者二八六點五萬人,其中因照顧六十五歲以上家人無法工作者百分之五點二五,顯示照顧離職人數每年已逾十五萬人。留在職場的照顧者,也不斷面臨「是不是該回家照顧長輩」的掙扎與拉扯,不論男女,為了照顧家庭成員而考慮離職者,皆超過六成;至於不考慮離職者,原因以「經濟因素考量」最高,分別占三成。顯示為了兼顧工作與照顧,許多留在職場的照顧者面臨「蠟燭兩頭燒」的窘境。留住照顧者,要靠友善職場,根據大多數照顧者的經驗,家人倒下的最初六個月最為混亂不安,但之後若經妥善安排讓照顧工作變得穩定,便減少離職機率。目前政府提供家庭照顧假,家總一○八年與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產業總工會、勞工團體等一○四個團體提出「長照安排假」,讓員工彈性請假並給予薪資,因應長照歷程突發等狀況。根據性別平等法,勞動部推動「家庭照顧假」,一年可請七天,但合併事假計算,僅有公務單位單獨設立家庭照顧假,且不扣薪。但在一般民間企業,請家庭照顧假等於請事假,天數有限制,又會扣薪,加上以台灣不健康餘命平均八年來看,家庭照顧假僅能撐過最緊急的急性照護期。請假太多 照顧者被迫失業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副主任張筱嬋表示,當家人倒下,照顧者得重新盤點自身資源、媒合人力、整理出院後回到家中的環境、購買輔具等,絕對不是七天可以完成。家總倡議的「長照安排假」來自日本提供一名年長者子女有九十三天有薪「顧老假」的發想,「顧老假」可分為三次,並由勞工保險支出百分之六十七薪水,安排長輩照顧計畫。陳景寧說,家庭照顧假提供民眾育兒及顧老所需,但一年七天太少,職場上民眾為照顧家人請假太多是「被辭職」的主因,更有許多人擔心影響升遷不敢請假、不願說出自己是照顧者,長照安排假可減少勞工頻繁請假,此為照顧不離職的配套措施,政府應給予照顧者更多支持力道。 新聞辭典》家庭照顧假 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受雇者於家庭成員預防接種、發生嚴重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自照顧時,得請家庭照顧假。.家庭照顧假日數併入事假計算,全年以七日為限。.家庭照顧假薪資計算,依事假規定辦理。依勞工請假規則規定,勞工請事假一年內合計不得超過十四日,事假期間不給工資。.雇主不得因受雇者請家庭照顧假視為缺勤而影響全勤獎金、考績。徵求友善職場「照顧不離職」需要友善職場來支持,有時在最忙亂的時期協助照顧者找到方法,就能讓照顧者在職場穩定下來。有的職場提供有薪的家庭照顧假,有的協助利用政府長照2.0資源,您工作的場所有任何陪伴與支持照顧者的措施嗎?如果願意分享,歡迎推薦。照顧不離職 「友善職場」大募集延伸閱讀:.「是妳媽住院生病,妳沒生病沒資格請病假!」照顧者請家庭照顧假遭主管刁難.孫為顧阿嬤放棄出國進修、拒絕工作機會!不認為是阻礙,反化壓力為動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6 活動.活動
促進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績優獎經驗分享會
2023促進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績優獎 經驗分享會*活動簡介:為協助事業單位營造友善中高齡員工環境,讓中高齡者及高齡者成為職場上的得力好幫手,打破年齡的高牆。會中將邀請專家學者講述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相關獎補助措施,及今年得獎單位及得獎者進行分享,讓有興趣參與的民眾能透過成功案例經驗分享瞭解企業運用中高齡及高齡人力的秘訣,營造友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職場氛圍,同時協助企業穩定經營成長。*主辦單位: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執行單位:太乙廣告行銷股份有限公司*實體場次辦理時間及地點:12月07日 (星期四)13:00 中彰投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多功能教室12月08日 (星期五)13:00 嘉義市銀髮人才據點3樓會議室12月14日 (星期四)14:00 屏東縣政府勞動青年發展處305研習教室12月15日 (星期五)13:00 桃園市政府勞工教育大樓401會議室12月18日 (星期一)13:00 高屏澎東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12月19日 (星期二)13:00 桃竹苗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2樓12月20日 (星期三)09:00 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尼采廳12月20日 (星期三)13:00 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尼采廳 12月21日 (星期四)13:00 台南文創園區 七七展演廳12月22日 (星期五)13:00 彰化鐵路醫院宴會廳*線上場次辦理時間:12月13日 (星期三)13:0012月27日 (星期三)09:0012月27日 (星期三)13:00 *議程及報名方式:請參考報名網址*若有報名相關或其他未盡事宜,請洽本活動執行窗口:02-8913-1111#211徐先生、廖小姐
-
2023-11-24 焦點.元氣新聞
52歲科技主管拚過頭失智被迫離職! 透過「職務再設計」重返職場找回人生價值
「失智也能重回職場!」雲林縣52歲陳姓男子曾是意氣風發的科技主管,手下多名員工由他指揮,工作拚得有聲有色,是大家眼中前途無量的科技男,不料去年出現失憶併發重度憂鬱,被迫離開20多年職場,今年初被鑑定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在家休養1年多,最近在虎尾就業中心協助下重回職場,從高科技變成毛巾廠的操作員,「我要守住老公的價值!」妻子一句話讓他眼眶泛紅,化為重新出發的動力。52歲陳姓男子罹年輕型失智症 休養後重返職場去年還是知名科技公司高階主管的陳男,投入科技業20多年,原準備迎接美好退休生活,不料,去年卻出現記憶減退併發重度憂鬱,被迫提早離職,今年3月更被鑑定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在家休養一段時間後,今年9月虎尾就業中心協助他到毛巾工廠上班,重返職場。「他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我一定要守護他的價值」,他的太太不忍老公從原本的高階工作,轉換成現今揮汗的基層工作,但她堅持把老公回推回職場,就是希望藉由工作減緩智力退化,老婆一番話,在旁的他聽了不忍眼眶泛淚。「加油!我也會陪你走下去」,好心老闆一句話,讓他笑開懷,老闆說,比剛來時進步很多,甚至下了班還能跟太太一起去夾娃娃。陳的主治醫師說,上班工作對失智症而言有如兩面刃,過度工作或壓力太大,或者不上班缺乏社交互動,兩者都可能造成加速病情惡化,所以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對失智者變得相對重要。因此,虎尾就業中心與其家人、雇主多次溝通、評估後,運用「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及「僱用獎助措施」,幫他安排毛巾打包整理工作;新環境和新工作起先也曾讓他焦慮,但經過2個多月學習適應,如今已駕輕就熟,問他累不累,「還好啦!肖年頭家對我很好!」他抹去汗珠慶幸自己遇到好老闆。「職務再設計」協助失智者就業虎尾就業中心說,陳的工作雖單純但難免偶而出現健忘,為讓他適應,就業中心延長了職場學習時間並引入「職務再設計」資源,透過「工作清單」與「圖像卡」協助他完成任務;尤其老闆經常從旁鼓勵,讓他安心且愈加進步。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長劉邦棟表示,醫學統計全球每3秒就有1人罹失智症;國內失智人口也有增加之勢,衛福部資料顯示,失智症人口中年輕型失智(65歲前)約占9%,有時因未退休即失智造成家庭衝擊,因此,勞動部推動職務再設計,協助失智者就業。劉邦棟說,大家普遍認為失智就無法再工作,其實輕度失智只要經過認知功能治療或訓練,還是可重回職場,適當的工作也有助於延緩病況;勞動部希望透過多方合作破除企業對失智者的刻板印象,提供更多、更精準的職業,相關資訊洽詢虎尾就業中心(05)6330422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1 醫聲.健保改革
新聞眼/藥品健保挖東補西 醫療品質能提升?
明年將滿30歲的全民健保制度,逐漸顯現疲態,高齡化趨勢、勞動力人口下降的同時,新藥研發突飛猛進,藥價愈來愈貴,尤其癌藥、罕藥人年藥價動輒數百萬,由政府擔任單一保險人購買醫療服務,採取總額制的全民健保,財務吃緊人人皆知,就連健保署長石崇良都坦言健保已是「夕陽產業」。健保署推動藥價改革,降低過專利期藥物價格,這項專家籲為健保開辦以來「最大變革」的制度早就該做,原廠藥隨學名藥上市競爭,價格本應下跌,但台灣過去卻仍核給較高藥價,同時納入愈來愈多新藥,讓健保成了「大胖子」,如今也讓健保財務走到接近末路。此次調整老藥價格,並嘗試將資源挪至新藥,但基因治療時代來臨,健保近期給付罕病、癌症基金治療,動輒千萬,甚至數千萬,新制充其量只解得了近渴,政府應把眼光放遠,以公務預算成立癌症新藥基金,在健保體制外,挹注新藥,才有助於收載足夠的新藥品項,讓病友獲得最好的照顧。政府不該只在健保體制內一翻再翻,缺點值就花錢補,醫護上街就砸錢挹注,形同「挖東牆補西牆」。政府對病友、醫界提出的健保改革建議充耳不聞,再不直視面對「健保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事實,日後醫學中心院長預言,國人看得到病、卻看不好病的情形,恐成事實。
-
2023-11-11 退休力.健康準備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更勝日本!不斷學習、維持社交、注意健康...邁向長壽人生
台北大學最近出版一本新刊物,名為「學老誌」,創辦人、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曾敏傑說起創刊的起心動念,五年前,他正照顧年邁父母,看到八十多歲的雙親飽受病痛所苦,非常不捨。但同時,他看到也是八十多歲的福邦證券前董事長丁桐源健步如飛、耳聰目明,對比之下,讓他思考如何提前做好準備,持續人生最好的狀態。根據國發會推估,再過兩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代表我們跨過了高齡人口達百分之廿的門檻,每五個人就有一人六十五歲以上。目前已是超高齡社會的國家,包括日本、義大利、芬蘭、荷蘭、瑞典、德國、法國與加拿大等,南韓和台灣同樣於二○二五年「升格」為超高齡社會,快過美國和英國,真正超英趕美。日本在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但台灣老的速度比日本更快,日本從六十五歲以上占比達百分之十四的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花了十一年,台灣卻只有七年;預估日本邁向極高齡社會,即高齡人口占百分之廿八約需十六年,但台灣只需要十年。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台灣面臨的挑戰不只是高齡化,而是快速高齡化。推薦閱讀:「什麼都不敢,是要在家裡等死嗎?」韓柏檉10年前胸腔內發現17公分腫瘤,傳授退休準備經驗超高齡列車 台灣疾駛中台灣搭上疾駛的超高齡社會列車之後,預估二○二八年,十五到至六十四歲工作年齡人口占比低於三分之二,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不若以往充沛。工作年齡人口結構將更趨高齡化,未來將近一半為中高齡者;幼年與老年人口將於二○六○年超過工作年齡人口,扶養比逾一百,且預估這個時程還可能再提前。當熟齡人口變多,占工作年齡人口比率愈來愈高的情況下,曾敏傑認為,我們要為熟齡與老後做準備,賦權培力個人面對老化,不但要「提前做好各項準備,以因應老年生活的到來」,更要保持健康與活力,熟齡人士健康、有活力,攸關台灣社會競爭力。只是容顏改 腦袋仍靈光別再以「銀髮海嘯」等負面標籤來看對高齡化,現代的七十歲,可能等同於過去的六十歲,甚至更年輕。老年定義翻轉,即使成為六十五歲的法定老人,依然充滿無限可能。神經醫學權威、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今年七十五歲,她說:「我是容顏不再、動作遲緩,但腦細胞依然活躍的銀髮族。」劉秀枝最近出書,書中提到美國老年學期刊於二○二○年回顧七十五年來,社會對老年看法的改變。一九四六年創刊號指出,「老年是人類社會的問題」,認為老人生產力低,體弱多病,需要照顧;一九六九年甚至出現老年岐視,給老人貼上負面標籤,讓人恐老。一九七四年開始有學者發現,七十五歲以前的年輕老人依然健康有活力;一九九七年,有人提倡成功的老年, 鼓勵維持社交能力,年老而不衰老。劉秀枝指出,如今的「老人」與過去完全不同,使用3C產品是活力老年指標之一,別小看老人,許多人非常擅長使用3C,使用3C的能力與年齡無關。曾敏傑與台北大學歷史系教授辛法春共同推動青銀共學課程,內容程包羅萬象,例如規畫食物森林,鼓勵師生與社區長者一起栽種咖啡豆、香蕉與香草植物,也有共唱、共學課程、成立「閱讀健康書庫」等。他提醒,老的過程需要學習,中壯年時期就開始準備,所有人都必須有這樣的自覺與覺醒。推薦閱讀:我留給自己十年準備退休!連桂慧退休目標「老後不麻煩別人,自己照顧自己」,未來要幸福現在就得開始改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 歡迎報名參加聯合國報告指出,一九九○年,全球只有九萬二千人能活到百歲,但二○二一年百歲人口逾六十二萬人,到了二○三○年,人數更將超過一百萬。「山中長有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已是過去式,百歲世代來臨,每個人都要「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了解長壽是現在進行式,面對比想像更長的人生,我們一定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供大家填寫後檢視退休準備的優勢與不足,並主張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是準備退休最需要的五種核心能力。今年聯合報進一步付諸行動,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舉辦退休力論壇,請到「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等專家分享最新退休準備趨勢,現場還有博覽會,提供「一日退休練習生」體驗,歡迎揪團報名參加。.洽詢:02-8692-5588轉5616、2070.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來測退休力 https://pse.is/3uraub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1 醫聲.醫聲
楊瓊瓔多位立委推國中男生HPV公費疫苗政策,侯友宜也按讚
「男生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不只會得口咽癌,還可能得肛門癌、陰莖癌,好可怕的!」立法委員楊瓊瓔、林為洲與張育美國會辦公室於今(31)日舉辦「政策防癌,守護未來」推動國中男生HPV公費疫苗政策公聽會,楊瓊瓔談到HPV所帶來的種種癌症威脅,憂心忡忡,她也在臉書強調國中男生施打HPV疫苗、男女健康平權的重要性,連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也來回應,且深表認同。預防重於治療,疾病防治不應存性別差異!過去,許多人認為,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只與女性子宮頸癌有關,事實上,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也可能讓男性罹患口咽癌、肛門癌、陰莖癌等多種癌症與菜花等性病。在這場政策公聽會當中,楊瓊瓔表示,研究發現,新型HPV疫苗除了可以保護女姓,也可以保護男性,目前國際建議HPV疫苗的黃金接種期為9到14歲,希望我國也比照國際建議標準,針對國中男生、女生提供公費HPV疫苗施打。「預防重於治療!疫苗施打政策,不應存有性別的差異!」楊瓊瓔強調,目前全球已有58國將男性列為HPV疫苗公費施打對象,全台則有嘉義市、雲林縣補助男生施打HPV疫苗,但若要政策完整落實,應由中央統一提供,讓全國的國中男女都可以施打HPV公費疫苗。中央政府要趕快匡列預算,以保護孩子、國人健康!及早注射疫苗,才能減少未來醫療、社會成本支出「現在給孩子打疫苗,是預防和降低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指出,進行疾病成本效益評估、分析時,不能只看當下數值,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型態已有轉變,如果在很年輕時反覆感染HPV,到了50歲後,身體免疫力下降,癌症可能就會出來,這時,不只醫療花費,勞動力與社會、家庭成本的損失,就會非常龐大。因此,婁培人認為,政府若要評估HPV公費施打效益,除了醫療花費,也要將勞動力損失、社會與家庭成本納入評估,呼籲台灣如果現在不積極預防,未來台灣因HPV相關的癌症發生率將更高,也將有更多人受HPV傷害。台北市聯合醫院小兒感染科吳宗儒主治醫師指出,國中男生、女生在性生活尚未開始前就施打疫苗,不僅可保護未來伴侶,也可保護自身健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也提到,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每人一生都要接種一次HPV疫苗。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認為,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多數家長在HPV認知上比較重女輕男,風險認知比較偏重女生,建議應加強衛教推動,才能減少民眾錯誤認知。病團建議:調整菸捐,可作為公費HPV疫苗財源臺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國健署明(113)年將討論菸捐調整事宜,如果將調漲菸捐後的收入做為HPV公費疫苗施打財源,不僅可減少青少年和男性的吸菸率,還可以降低醫療資源耗費,更能幫助降低HPV相關癌症發生。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針對專家提出的建議會慎重評估;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目前政策沒有預設立場,在政策執行上確實因資源有限有分配上的考量,未來會針對HPV兩性衛教加強溝通,提高HPV相關的健康識能。
-
2023-10-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人力荒:臨床觀點與具體作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護理人員的心聲」。七月初曾以「醫護人員的過勞與病人安全」邀請關心這議題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以及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寫出三篇十分精彩的文章。當時我們深感台灣醫療團隊裡,護理人力所遭逢的考驗更需要我們的關懷。非常高興在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的主導下,我們終於有三篇針對台灣護理人力所面臨的困境有非常精闢的分析,同時也提出各種頗有創意的建議。蔡司長以人口、勞動力雙重老化是供需不平衡的國際大環境背景,加上疫情的影響,以及國內的數據指出這問題的嚴重性,並提出幾個可行的原則。→想看本文接著護理學界的資深老師分享她對「職業疲潰」(burnout)的精闢看法,並提出如何打造健康快樂的護理師的想法。→想看本文醫院護理部主任暨護理師公會的資深人員寫出護理人力的省思、依據、招募與留任的看法,並呼籲護理人員應該受到尊重。希望這三篇護理界的呼籲,可以讓醫療界以及社會大眾聽到護理界的心聲,「尊重與自主」是台灣護理人員應得的權利。護理人力荒的省思2023年COVID-19解封後醫院出乎意料的出現護理人力荒。今年7月天下雜誌報導「護理人員的出走告白」,更可見護理人力問題引起社會大眾極大的關注。醫院護理人力荒的原因,我認為可歸納為以下四點:●包括疫情後出現較多的資深護理人員離職,人員想休息或轉到醫院以外其他壓力較低的工作場域,例如長照或診所;●受到疫情和少子化的影響,許多護理科系的報到率較以往差,讓人聯想未來新人的來源會減少,人力不足的問題會更嚴重;●應屆畢業生疫情期間無法到醫院實習,進入職場工作出現比以前更嚴重的現實休克感,更早出現適應不良而提出離職的情況;●受到Z世代新人特質的影響,工作不是唯一,更看重生活品質,渴望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寧願選擇工作量較少或工作負荷較輕的醫院,進行舒服的學習。護理人力的依據在討論護理人力前,會先了解醫院的護理人力怎麼算,須考慮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院評鑑、各種訪視或認證提到的護理人力要求,同時會計算休假係數(公式=365/實際工作天數(365-週休*2*52-國定假日-特休日) ),以符合勞基法周休二日及每年隨著年資該給的休假(特休)或配合國家的休假應該放的假(國假)。護理人力除了基本人數的要求外,更要重視人力素質,一位新人須透過各種訓練才有能力照護病人,當一位有經驗的護理人員離職後,補進來的新人無法立刻取代離職的人,出現能力差距,就會引起人力不足的恐慌。2019年全日平均護病比納入「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院目前每月定期公告其前一月份之護病比,基本上醫院聘用的護理人力越充足,醫院申報的護理費會給越高,最高可加成到20%。因為每月需公開護病比,當護理人力不足時,醫院會彈性調整床位,以符合法規的要求。護病比入法確實可降低護理人員工作負荷,期待未來三班護病比亦可立法通過。護理人力的招募與留任一直以來應屆畢業生為醫院主要的護理人力來源,鑒於今年特別感受到護理人力荒,我們跳脫以往在醫院被動等著收履歷的情況,增加進入校園徵才的場次並設計多元的獎助金方案,吸引其到醫院工作,例如五專生展翅計畫、在學生就學獎助金、實習生留任醫院獎金、實習生報到獎金、最後一哩到職津貼及護理人員介紹獎勵金等等。醫院新人試用期一般在1至3個月,但今年約3成左右新人試用期都往後延,甚至延到第6個月,透過臨床教學時間的延長,補齊COVID-19期間不足的實習經驗。新人試用期間的留任議題,長期以來一直都是醫院護理人力留任最困難的部分。因此持續營造護理友善工作環境與氛圍,讓新進、資深護理人員都有感,已成為全臺灣醫院的重要工作目標,這些可包括:●尊重護理人員:長期以來,醫院主管會指派護理人員做一些非關護理專業的事,民眾端也會使喚護理人員做雜事,這些會讓護理人員覺得不受尊重,而我自己106年發表的文章「Quality of Work Life, Nurses’ Intention to Leave the Profession, and Nurses Leaving the Profession: A One-Year Prospective Survey」, 結果也指出「尊重與自主」是預測護理人員離開護理專業的重要因素。在這方面,醫院可由院長帶頭在公開場合宣示尊重護理人員的重要性。●提高護理人員薪資福利:設計工作津貼、提高留任獎金、提高夜班費、提高能力進階獎金、提供臨床教師教學獎勵金並給予主管臨床護理費以及五專學歷護理師可以公費公假進修,並針對未考上護理師執照者舉辦國考衝刺班。●降低護理人員工作量:運用輔助人力並推動住院整合照護(skill-mixed),實施護理分級制度,透過智能化儀器定位簡化工作流程。●設計多元職務與彈性班別:設計全職/半職護理師、時薪護理工讀生、護理機動小組等職務及不同上班時段之班別吸引不同工時需求的人留任或再次進入職場。●兼顧不同世代間的需求並提供關懷:在醫院常聽到很重視新人卻忽略資深人員,因此我們必須兼顧不同世代間的需求並提供關懷。在Z世代學弟妹的作為方面,可以舉辦減壓復原力活動,凝聚對團隊的工作氛圍;實施導師制度給予生活關懷並陪伴;推動主責教師制度,讓新人有歸屬感及給予正向回饋;落實PGYN二年期護理師訓練,提供以學生為中心的訓練,給予主動參與的機會及提供職涯晉升的機會等。在資深學長姐的作為方面,可以舉辦臨床教師訓練營互相支持關懷並藉此認識Z世代新人的特質;教導運用學習風格量表調整教學方法,促進有效臨床教學;給予臨床教學獎勵金並公開表揚表達感謝之意等等。●穩定護理人力,善盡社會責任:護理主管在護理人力的重點應放在人力穩定(量)與專業成長(質),同時關注政府推動的人力政策、參與各種公學會的活動並與學校連結,從學生開始暢通人才的流動。若職場上的每一位主管都能盡力於提供一個好的護理友善工作環境與氛圍,讓在醫院工作將近95%以女性為主的護理人員都可以安心穩定地工作,人員穩定後除可提供安全的病人照護外,亦可間接的安定其背後的每個家庭,達到善盡社會之責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共創健康快樂護理師,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護理人員的心聲」。七月初曾以「醫護人員的過勞與病人安全」邀請關心這議題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以及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寫出三篇十分精彩的文章。當時我們深感台灣醫療團隊裡,護理人力所遭逢的考驗更需要我們的關懷。非常高興在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的主導下,我們終於有三篇針對台灣護理人力所面臨的困境有非常精闢的分析,同時也提出各種頗有創意的建議。蔡司長以人口、勞動力雙重老化是供需不平衡的國際大環境背景,加上疫情的影響,以及國內的數據指出這問題的嚴重性,並提出幾個可行的原則。→想看本文接著護理學界的資深老師分享她對「職業疲潰」(burnout)的精闢看法,並提出如何打造健康快樂的護理師的想法。醫院護理部主任暨護理師公會的資深人員寫出護理人力的省思、依據、招募與留任的看法,並呼籲護理人員應該受到尊重。希望這三篇護理界的呼籲,可以讓醫療界以及社會大眾聽到護理界的心聲,「尊重與自主」是台灣護理人員應得的權利。何謂職業疲潰(burnout)?護理師的職業疲潰現象的產生是複雜且動態的。2020年,Nabizadeh-Gharghozar等人應用Hybrid概念分析模式,進行系統文獻回顧,並進行護理師質性訪談,以建立疲潰概念的前因、概念特性及後果。研究結果指出,疲潰之概念定義為:因為未妥善處理的職場壓力及不當的社會支持,產生了負向的反應。這是一種身體、情緒及社會上的精疲力竭的狀態。疲潰會造成對工作興趣與動機的減少,也會影響照顧品質,及對護理師個人、病患及其工作的負向態度。影響疲潰的工作相關因素之實證研究2020年Dall’Ora, Ball, Reinius 及Griffiths,應用系統文獻回顧法,統整與分析91篇文獻。研究顯示:護理師的健康狀況與病假次數,和疲潰具高相關。其他的預測疲潰的因素有:人力安排不足或不適當、輪班時工作大於12小時、排班缺乏彈性、時間壓力高、工作及心理上需求、工作缺乏多樣性、角色衝突、自主性低、醫病關係不良、領導力差及工作不安全等。疲潰會影響工作成效、照顧品質、病人安全、意外事件、醫療錯誤、感染、病人跌倒及離職率高。打造健康快樂的護理師一、彈性排班多篇針對護理師排班對其疲倦、疲潰、慢性疾病的影響。Persolja(2023)進行系統文獻回顧研究,共納入21篇文獻,研究結果指出:輪班及排班影響護理師生活韻律及身心改變的重要因素。班別混亂、護理師無法選擇班別、輪班轉換快速、超時工作,兩頭班及工時小於12小時,均會造成護理師的職業疲潰。Bae(2021)進行一篇系統文獻,納入22篇研究,進行護理工作時數與病人成效的相關性之統合分析。研究結果指出護理人員每班工作多於12小時,或每週工作多於40小時,與病患成效有統計上的負相關。尤其,Wu(2022)亦建立固定班別、護理師可自由意志選擇班別、設計不同科別之多樣性排班。二、護理師自我排班(self-scheduling)國際間護理師自我排班的文化與自主權行之多年。於應徵工作時,醫院行政主管就會主動和護理師討論其排班意願,及目前醫院可以配合其班別意願的單位,如果某些特殊單位有人力需求,也會開誠布公的和護理師諮詢與討論。此外,護理師也可定期應生活或其他因素需要調整班別。Wynendaele等人(2020)也以系統文獻回顧研究法,分析護理師自我排班對護理師個人層面之工作滿意度、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健康與幸福感的影響及專業成長等。三、護理師及護生之韌力的培育正向心理學近年在國際蓬勃發展,深植於各年齡層的教育中,由小學教育至職場正向環境,期望培育正向健康的民眾,可以應用自己的強處,參與學習及參與社會、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及完成目標。學校及醫院宜培養以實證為基礎強化護生或護理師的韌力以減少其匱乏的經驗。Castillo-González 等人(2022) 以系統文獻回顧研究法,探討護理師的韌力與疲潰的關係。共29篇與疲潰相關的文獻納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師的韌力(resilience)分數高,其服務時間較長、合理的薪資及合理的工作負荷。此外,韌力與疲潰、匱乏(exhaustion)及去人格化(depersonalisation)呈現負相關。Velando-Soriano等人(2023)進行系統文獻回顧研究,調查影響護生發展疲潰的相關因素。共33篇文獻納入分析。研究結果指出:護生的人格特質、同感心及韌力,與其情緒的匱乏、去人格化及個人的成就有正相關。Amsrud, Lyberg and Severinsson(2019) 應用質性系統文獻回顧,調查護理系教師如何支持學生發展韌力。共納入8篇質性文獻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指出,整體經驗包括兩個整體經驗的本質內涵:(1)值得信賴與(2)關懷的準備度之教育文化。其包含五個主題:展現關懷關係、認識資源與權力、認識與接受不確定性、重新理會或定義困境經驗,並調整學習的框架。正向心理學強調學習看見我們強處,朝向本真的快樂,包括:愉悅的生活、樂於工作及有意義的生活。護理是一種「關懷健康經驗」的專業。我們常在個案罹患疾病或經歷苦痛需要關照時現身。讓我們一起終身學習建構本真的快樂,陪伴我們的個案朝向圓滿的生活經驗。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友善職場環境維護,沒有局外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護理人員的心聲」。七月初曾以「醫護人員的過勞與病人安全」邀請關心這議題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以及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寫出三篇十分精彩的文章。當時我們深感台灣醫療團隊裡,護理人力所遭逢的考驗更需要我們的關懷。非常高興在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的主導下,我們終於有三篇針對台灣護理人力所面臨的困境有非常精闢的分析,同時也提出各種頗有創意的建議。蔡司長以人口、勞動力雙重老化是供需不平衡的國際大環境背景,加上疫情的影響,以及國內的數據指出這問題的嚴重性,並提出幾個可行的原則。接著護理學界的資深老師分享她對「職業疲潰」(burnout)的精闢看法,並提出如何打造健康快樂的護理師的想法。醫院護理部主任暨護理師公會的資深人員寫出護理人力的省思、依據、招募與留任的看法,並呼籲護理人員應該受到尊重。希望這三篇護理界的呼籲,可以讓醫療界以及社會大眾聽到護理界的心聲,「尊重與自主」是台灣護理人員應得的權利。從數字解讀護理人力國際經驗國際護理協會(ICN)《Ageing Well?》報告及相關研究顯示:人口、勞動力雙重老化是供需不平衡的大環境背景,各國邁向高齡化,人口生存時間越長,預防性、慢性及多重疾病照護需求增加;但同時,嬰兒潮末班車的勞動力(包含護理人力)正要退休,導致護理需求增加、有經驗資深的護理人力供給卻在減少。再則,護理是女性為主的職業,需在凌晨、清晨、週末等時段輪班,工作需身心體力的投入。當女性面對生命歷程可能經歷的懷孕育嬰或年齡較長後的體力負擔,都可能造成護理人員選擇離開。而損失經驗豐富的資深護理人力,可能進一步導致護理質與量下降,這是護理人力短缺上須關注的重要面向。國際護理協會(ICN)2023年的《Recover to Rebuild》報告彙整逾百份研究,進一步指出:COVID-19疫情加劇了護理人力短缺,疫情期間增加的工作負荷及身心壓力,在疫情後引發因過度疲勞(burn out)的離職潮。台灣經驗台灣至2023年8月約有18.7萬執業護理人力,平均每千人口的護理人員數為8.1人。與全球趨勢相似,在高齡與慢性病的驅動下,整體健康照護需求持續提升;雖每年總執業護理人力增加中,但照護需求也逐年增加。醫院護理人力歷年來有常態性空缺,空缺率由疫情前約4.5%攀升至疫情後約6.5%,離職率亦由疫情前約11.1%提升至疫情後約11.7%。綜析107-110年統計,每年約有9,000人畢業、8,000人通過專技高考領證,最後有執業、實際成為當年度護理新人力者約4,500至5,500人(考照率約八成、執業率逾六成);而每年流失、回流人數介於4,500至5,500人,加總相抵後,過往每年總執業人數約增加4,500至5,500人。從「量」看,流失與回流人數差距不大;但從「質」看,兩者的年齡組成有別,造成實質護理職場負擔增加。流失部分以年資10年以上、30至40歲已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為主,而回流是以22至24歲為主,其是專科學校畢業後已領證但未執業、繼續就讀二技的畢業生,雖歸類為回流,實為職場新手。疫情衝擊疫情後的111年出現明顯變化,因疫情影響,考照率下降一成,同時,疫情後離職率攀升,流失人力增加、回流人數下滑,111年度總執業人力只有新增2,500人,為過去歷年一半,加上112年醫院疫情後首次評鑑,導致醫院護理人力的緊繃壓力非常有感提升。疫情後台灣護理人力體系的復原與再建,需要系統性的創新投資及再次典範轉移。護理人力教考用協力整合COVID-19疫情擴大了各國護理人力的短缺,國際護理協會 (ICN) 指出,各國皆須補充因過度疲勞 (Burn Out) 及高齡化而流失的人力,同時減緩現有及未來的人力短缺。教育部已於113年開始增加10%的護理學生人力投資;考選部、教育部與衛福部也已建立護理人力教考用政策協力平台。本文先聚焦醫院護理職場環境改善議題的進行式及未來式與大家分享資訊。一、推動三班護病制度減少護理人力流失、增加回流的關鍵,在於如何減輕護理職場過於沉重的工作負擔;而明訂「護病比」是達到此目標的重要方法。現行《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已有明訂護病比並連動健保給付,108年規範的是「全日平均護病比」,未來政策進階改以「三班護病比」,確保醫院臨床照護現場各時段班別護理人力皆有合理配置。衛福部刻正積極爭取財源,讓三班護病比及夜班人力的負荷有所獎勵與規範。依據衛福部照護司調查,超過 80% 護理人員贊成推行三班護病比有助於護理人員留任;今年8月起衛福部已責成醫院護病比資料填報由全日改為三班,透過實證資料蒐集,作為與各界研商討論的基礎,我們的目標是112年底前完成護病比標準的訂定。二、正向護理職場再建影響醫院護理師職離因素的前三名:不被醫院尊重、不適當薪資、工作與生活不平衡;而會留任前三名因素是:有意義的工作、正向互動及信任團隊。醫院的管理在護理職場扮演重要角色,友善職場應鼓勵醫院重視護理第一線的聲音,協助工作與生活平衡,如:建立半職、流動或短期等彈性班別方案,增加因應女性因生命歷程改變需要的執業多元選擇;認可護理價值貢獻,建立老手牽新手臨床教師制度,成立醫院友善職場委員會,一半委員由直接照護的護理人員擔任,並公假出席;透過智慧科技減輕人力負荷;定期監測護理人力指標,引領醫院間薪資福利標竿學習,營造正向醫院護理執業環境。三、護理職場資訊透明衛福部自107年起建立《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接受匿名吹哨,迄今已接獲逾2500件通報,月結案率約96%,裁罰率17%,案件處理統計皆即時公告於平台,然而工時過長、花花班及職場霸凌等仍名列前茅,可見除了法規,需要更多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的創新解套方案。衛福部「護助e起來」平台已有32萬使用者,瀏覽超過156萬人次,這是以護理人員執業需要設計的護理公共事務參與平台,有定期與不定期資訊開放與直接照護護理人員的意見收集。薪資受市場機制影響,透過資訊公開,讓護理求職者可以掌握資訊做更好的選擇。目前衛福部《護助e起來》官網已公開醫院薪資調查。歡迎您加入該平台的護理社群,一起參與護理執業環境更好的改變旅程。四、公職護理師比例調升公職待遇是由政府規範,觀察過往公職護理師於公立醫院留任狀態良好,但占院內護理人力比例並不高,約在20-30%。政府已放寬四大公醫體系(教育部、退輔會、衛福部、國防部)公職護理師員額限制,並將持續監測與鼓勵公醫體系提升公職護理師比例,期望扮演護理職場標竿示範角色,帶動整體市場給予護理人員更合理待遇與正向執業環境條件。五、逐步全面推動Skill-Mixed住院計畫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已於110年起試辦,病家、護理人員、照護輔佐人員滿意度皆超過八成,試辦規模從111年40家醫院快速增長至112年84家,顯示醫院投入的意願。未來,透過招募每次國考約有5,500位尚未能通過護理師證照的夥伴加入計畫,減少護理畢業即轉職的流失,並提供持續考照輔導。預定112年12月我們將公告台灣護理佐理人員(Nurese Aid)認證制度。健康需要護理照護,護理專業也需要社會支持,維護護理正向執業環境沒有局外人。讓護理人員發揮並肯定自身專業價值,是為整體健康照護體系加值、也是對人民生命健康照護的祝福。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04 醫聲.癌症防治
健保署將設「新藥基金」 病團樂見但有幾大提醒
受限健保財源有限,癌症新藥納健保給付速度緩慢,適應症條件又多加限縮,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表示,將於明年元旦成立專屬辦公室,加速醫療科技評估(HTA)審查,同時與食藥署一同辦理新藥平行審查機制,期盼讓新藥審查至納入給付,時程可從現在的2年多,縮短至1年左右,且將研擬比照英國癌藥基金模式,籌設規模達100億元至120億元「新藥基金」,造福更多病患。癌藥基金規劃五大面向出爐 健保署朝試行5年滾動調整石崇良日前於「2023數位健康產業政策前瞻研討會」提到「癌藥基金」規劃,將分為五大面向,納入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等癌症新藥,朝試行5年滾動調整。據了解,今年健保總額內給予新藥給付為20億元,癌藥基金初步編列40億元預算,健保署正安排向行政院報告積極爭取。若以每年40億元預算增加,約3年即可達到超過百億規模。健保署為照顧癌症病友著手規劃癌藥基金,最新規劃分為5個面向:1.適用藥品:針對「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或「其他經評估具治療潛力」但臨床效益、財務衝擊不確定的癌藥新藥或新適應症。2.暫行收載:原則為2年,最長不超過3年。3.預算額度:依新藥預算模式推估,編列於健保總額預算外。4.財務管控:超出當年預算的金額,由參與廠商依使用預算比率,分攤超支部分的藥費。5.效益評估:原則要求以1.5至2年時間蒐集進行中的臨床試驗資料及真實世界資料評估,必要時,要求建立登錄系統;若3年後療效評估未能完成,合約自動失效。病團批:基金、總額一把抓 評估、決議過程又缺病人代表 為讓「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財源穩定,病友團體期望透過修訂「癌症防治法」爭取預算編列,但立法曠日費時,恐無法短期內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且健保署規劃的「癌藥基金」與癌症病友團體倡議的「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在收納藥品條件有些許不同。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若不修癌症防治法,用健保署公務預算成立新藥基金,根本是健保大水庫、新藥基金小金庫都要一把抓,再加上專責辦公室組成看不到病友角色,基金要納入什麼藥物、支付期滿後是否常規納保,實務上都掌握在健保署手中。若要以此方式成立基金,不如把錢放到健保總額中,成立癌症新藥專款。他指出,既然健保署要參考英國「國家健康暨社會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成立專門辦公室成立「台版NICE」,就應比照英國模式,讓病人在醫療科技評估過程中,有正式代表席位。目前健保署委託醫藥品查驗中心(CDE)進行醫療科技評估的過程中,並沒有病人代表角色;決定藥物給付與否的健保共擬會,病友也只是列席。「英國、歐洲、澳洲、加拿大等國,都已在醫療科技評估中納入『病人專家』。」劉桓睿表示,健保署要成立專辦執行醫療科技評估,病友團體會強力要求應納病人專家;新藥基金將有委員會決定哪些藥物要納入,評議過程務要凝聚共識,且委員會應做出制度建議,而非直接審議藥品。劉桓睿也說,國內醫療科技評估認為病人意見「不量化就無意義」,但國外多會納入病友經驗分享、質性訪談。健保署雖設有「新藥及新醫材病友意見分享平台」蒐集意見,但現行制度下病人多須自費用藥,新藥要價不菲,有使用經驗者本來就少,就算有病友分享意見,也難匯集成健保署認定「具統計意義」的意見。他強調,既然健保署要創建新制,一定要考量病友需求;醫療科技評估對藥品的價值判斷,不應只看財務影響,病人生活品質、收入減損、國家勞動力損失等社會層面,也應被納入,「這才是真真切切在影響病人、社會的因素。」就連中國大陸復旦大學受託進行醫保之醫療科技評估時,都已把社會影響納入,衛福部卻從未關心藥物帶來的社會效益;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五大指標中,其中一大指標就是病人需求,包括生活品質優化、副作用的減少、照護成本等均納入考量,不會單以經濟因素評估藥物價值。兩癌團提建言 皆盼財源永續、給付期滿接軌健保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也於臉書表示,癌症家庭新藥自費已成常態,包括台灣癌症基金會、乳癌病友協會、年輕病友協會、厚生基金會等13個癌症相關團體多年來持續倡議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希望參考英國做法,減輕癌症家庭負擔。1. 盡速通過癌症防治法修法工作,給予「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獨立於健保外運作的法制授權。2. 明定基金穩定的預算財源,提撥固定比例建立完善的醫療科技評估(HTA)制度。3. 確保收納藥品審查作業的獨立性,由腫瘤臨床醫師、藥物經濟學專家、癌症病友團體共同籌組審查委員會,直屬於衛福部。4. 調整健保預算項目,確保2年後通過基金暫時性給付的新藥能順利納入健保。5. 落實前瞻預算推估(Horizon scanning)透明化,健保新藥新科技預算編列充足,確保相對療效明確新藥納保。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依英國癌藥基金(CDF)規劃,也是先從納入癌症新藥開始,再逐步擴大到創新新藥基金(IMF),台灣也可循此模式進行,政府應盡速說明癌藥基金、新藥基金的規劃時程,讓癌症患者治療能夠跟上新藥的腳步,感受到政府的美意,而不是陷入遙遙無期的等待心情。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說,基金會樂見健保署正面回應,爭取設計百億規模的「新藥基金」,納入癌症、其他特殊族群迫切需求的新藥,給予短期、暫時性的給付,讓病人即早用得到藥,但制度必須完善才能讓美意成真。她提出三大建言:1.明確規畫納入的藥品2.確保財源永續3.基金給付期滿後與健保給付接軌嚴必文說,納入藥物品項連動基金的財務規模,健保署專家應與病團甚至藥廠討論後,審慎評估,並明確畫定要納入的新藥項目;基金成立後,政府必須承諾財源穩定,永續經營,造福病人並帶動台灣醫療生技發展。基金財源必須獨立於健保總額,另尋財源撥款,否則將重蹈覆轍,導致侵蝕醫院點值等疑慮。此外,新藥基金係「暫行給付」,並在期間搜集病人用藥的「真實世界數據(RWD)」,以評估未來常規納保,或走入自費市場。嚴必文說,在新藥在基金給付2年後,應由專家根據真實世界數據評估成效,且過程要嚴謹、公開、透明,若經專家認定應常規納入健保給付,也要確保能夠接軌,不會因財務衝擊,再度被拒於健保大門之外,否則無助於緩解病人經濟壓力。嚴必文強調,好的政策,需搭配完善的制度與長遠規劃,才能真正落地執行,造福未來所有生病的民眾。石崇良:基金先考量未滿足醫療需求或突破性療法石崇良說,目前許多新藥適應正限縮的原因是健保考量「經濟效益」,有些藥就是「沒那麼值得。」未來納入基金的藥物,首先考量的會是有未滿足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s)或突破性療法等。前者例如三陰性乳癌,對荷爾蒙治療無效,但因特定基因突變(BRCA)已有標靶藥物能夠治療,後者則是例如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基因療法,過去並無藥物能夠治癒,如今藉該治療,患者能夠痊癒。他也說,新藥給付緩慢,「評估」、「資源」是兩大關鍵,明年成立專責辦公室加速新藥、癌藥評估審查,專責行政人員將從現在的8人擴增至百人,並由統計學、健康經濟學等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任務是收集病人治療資料後,執行藥品醫療科技評估,同時輔導業者提交藥物經濟評估報告,以評估為暫時性收載或納入健保。專責辦公室長遠計畫會另立專法,於3至4年內成立行政法人專責單位。另期盼利用平行審查機制,與食藥署合作讓未滿足醫療需要的新藥納健保給付,可由過去平均2年以上,縮短至1年以內。(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9-02 醫聲.高齡社會
這3類申請外籍看護有望免評估 家總憂人力仍缺乏/長照看護2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拋出「80歲以上就廢除巴氏量表」及「70至79歲患有癌症二期以上長者,也可取消巴氏量表」等政策,盼減輕家庭照顧壓力,行政院31日找勞動部、衛福部開會討論,初步規劃3類別申請外籍看護免評估,但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外籍看護費用水漲船高,未來家庭恐也請不起外籍看護。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轉述,陳建仁說,為協助失能者的照顧需求、減輕家庭照顧負擔,政府已實施長照2.0計畫,進行社區長照及住宿型長照;但仍有些家庭需要家庭看護移工的幫忙,政府會秉持簡政便民、擴大照護原則,「放寬家庭看護移工申請門檻」,並做好社會溝通。據勞動部官員表示,目前初步規畫包括放寬納入已經使用長照服務一段時間、以及經專科醫師評估有照護需求的特定病症者,比如調降失智症CDR(臨床失智評估量表)分數門檻等,至於目前正在檢討的12項免經評估身心障礙類別,也會評估擴大納入更多適用類別。勞動部官員強調,擴大照顧的政策大方向不會變,將研議符合照顧事實、且簡政便民的多元認定方式,但年齡不會是主要考慮因素,將儘速與衛福部討論出共識。勞動力發展署署長蔡孟良說,放寬家庭看護移工的申請門檻將以照顧平權、平等對待為原則,放寬不需修法,僅需修改行政命令。長照司鼓勵家庭先使用長照服務 醫:應重視實質需求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現在正檢討部分,是12項免評估的特定障別中,有無需要調整的;另外,也鼓勵有長照需求的家庭,可以優先使用長照服務,若使用如長照照顧服務一段時間後,仍覺得無法滿足到照顧需求,或是後續身體狀況惡化、產生改變,而需要聘請移工的家庭,未來有機會讓他免評估,以醫院診斷方式取代。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家庭照顧須考量病家實際需求。有些病人家庭資源充足,或家中備有電梯協助病人移動,未必有家庭看護工需求。但少子化導致病人家庭成員在外縣市工作,對看護工需求較高,不是長照時數就能涵蓋。李俊宏說,醫師在診間透過巴氏量表等方式評估,無法了解個案家中實際需求、有多少資源,現有資源也很難讓醫師到個案家中進行判斷。建議由長照執行單位入家評估,更能了解個案是否有看護需求,或需要特殊照顧。他表示,自己遇過個案巴氏量表過不了,但家中確實沒人照顧,身為醫師陷入兩難。醫師可以視病患需求開立診斷書,表示若有照護資源能提升生活品質,至於是否需要本籍看護,或需要外籍看護,不是醫師能夠負責,「把外看評估與醫師綁在一起,容易造成醫病關係衝突。」針對侯友宜放寬癌症病人巴氏量表的討論,李俊宏說,有些癌症病人歷經化放療或手術而需要照顧,但未必落在長照看護資源的限制範圍內,可再研議;若把巴氏量表拿掉,要找出評估實質照護需求的評估方式,仍建議藉入家評估方式,更能貼合需求,還能同時評估輔具等病友其他需求。李俊宏也說,過去長照人力吃緊,考量病家需求讓醫師在門診評估照護需求,如今衛福部長照司已經成立,人力到位,應回歸入家評估,更能真正幫助到病人家。照護需求問題與民眾切身相關,也高齡化社會趨勢中一定會碰到的問題,醫療上確實看到很多病人需要,希望政策的調整、討論能夠真正幫助病家。巴氏量表引申請看護工之戰 家總憂「照顧責任丟回家庭」陳景寧表示,任何基於長照需求的申請資格放寬或行政程序簡化,家總都樂觀其成,但隨著東南亞各國人口老化,日、韓等國搶移工,可預期未來外籍看護工人力將逐漸枯竭,且成本更昂貴,5年、10年後台灣可能請不到、甚至請不起外籍看護工。陳景寧擔心,因總統大選引發的「放寬申請外籍看護工之戰」,表面上有利於民,但其實是將「照顧責任丟回家庭」,建議中、重度長照資源國家仍要積極佈建,以免未來外籍看護工愈來愈貴,照護人力缺乏問題恐再度重演。
-
2023-09-02 醫聲.高齡社會
侯友宜拋「80歲就廢巴氏量表」4項主張VS衛福部:無失能不補助/長照看護1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提出「80歲就廢巴氏量表」等4大主張,藉此滿足長輩照顧需求,減輕家屬負擔,提升台灣長照產業競爭力。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未來申請外籍看護將朝多元認定,但衛福部政策主要著重於失能族群,而申請外籍看護工屬於移工政策一部分,如果勞動部要放寬到80歲以上皆可申請,衛福部也不反對。長者、照顧者、醫師三輸 侯拋4主張解壓侯友宜表示,大多數高齡長輩希望在宅養老,但衛福部統計,照顧家庭責任有6成落在女性身上,也有4成女性因為照顧老人家而被迫離開職場,對女性不公平。監察院也調查,僅2成國人願意接受照顧專業訓練後,投入長照工作,不只長照領域的本勞短缺,且價格昂貴,往往家屬每月5、6萬元也難聘雇到人,家屬申請外籍看護工,又面臨巴氏量表障礙,往往等到長輩重病、長期臥床,才能符合資格。侯友宜說,巴氏量表評估過程中,申請人為了過關,常出現造假狀況,負責評量的醫師壓力更大,而聘雇到外籍移工,又會出現逃跑等失聯問題,直到今年8月,全國看護移工與幫傭失聯已超過3萬人,佔失聯移工總數的36%,對家屬更是一大不便,甚至形成另一種壓力。侯友宜提出4大主張,包括:1.廢除80歲以上巴氏量表,長者可直接申請看護移工2.看護移工與長照體系整合,推動長照專業人力與知識介入,提高移工照護技能與品質,提升高齡長者照護品質,改善健康3.就業安定基金直接補助雇主聘用本國看護,提升薪資及工作環境,並提高本國勞工就業競爭力,減輕家屬負擔4.釋放家庭勞動力,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與負擔,讓婦女重回職場,不必再為照顧家中長者而擔憂申請外籍看護將朝多元認定 2族群有其他標準薛瑞元表示,巴氏量表評分面向,包括身體自主性、自我照顧功能等,有些家屬因為各種原因,而有照顧需求,但被照顧者的身體功能標準尚未達標,巴氏量表申請不過,使得家屬求助無門,現在要將這些有需求、難申請巴氏量表的族群找出,用其他方式多元評估。薛瑞元舉例,像是失智症患者,無論高齡失智症或是年輕型失智症,在評估巴氏量表過程中,可以順利執行各類動作,但失智症病發時容易遊走、迷失,因此需要有人陪伴在旁,這時就有照顧需求,但在巴氏量表評估項目中「就是過不了」,這時可由神經科、精神科醫師,運用失智症診斷例如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分數判定,達到標準分數後即可申請外籍看護來照顧。薛瑞元說,或有身心障礙手冊等其他身份別,在申請巴氏量表過程中也無法通過,但又有被照顧需求,這時也可以採取納入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ICF)評估,達到規定條件以上,即可不需要再用巴氏量表評估,這就是多元評估。針對侯友宜提出「70至79歲患有癌症二期以上長者,也可取消巴氏量表」,薛瑞元直言「不妥當」,因為用年齡區分是一件事,妥當性還可以討論,但用疾病類型跟疾病嚴重程度去判斷他是否有照顧需求,「不太妥」,他反問侯3個問題,包括「皮膚癌二期割掉就可以,為什麼可以申請外勞?」、「為什麼是70至79歲,40歲末期患者無法自理反而不能申請?」、「為什麼是癌症,中風病人更需要看護協助」。薛瑞元指出,像是皮膚癌二期患者,病灶就是皮膚表面上有一個2至3公分的癌細胞,侵犯程度為真皮,治療方式就是割除,割掉後「就跟一般人一樣好好的」,但他卻說癌症二期以上70至79歲可免巴氏量表評估來申請外籍看護,「我覺得這個不妥。」此外中風病人或許還更需要人家協助,應該回過頭看是否有照顧需求。衛福部不反對放寬申請看護 但無失能申請屬勞動權責 薛瑞元說,外籍看護工基本上屬於移工政策一部分,如果要放寬到80歲以上的民眾都可以申請,「衛福部也不反對」,不過衛福部多在處理一定失能等級以上的族群,並給予相關補助。薛瑞元說,至於80歲以上沒失能的,是否容許說可以申請外籍看護來照顧,部分不是衛福部權責範圍,衛福部注重追蹤的是,失能程度是否需要他人幫忙照顧,如果是法定年齡以上無論有無失能,都允許讓他請外籍看護的話,這就屬於勞動權責範圍。衛福部長照司回應,申請外籍看護工的條件,係依勞動部主管「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46條第1項第8款至第11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第18條規定辦理。長照司表示,鑑於多數醫事團體認為開立「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最大困難在於,個案狀況不同,僅看診1、2次很難確認病人實際照護需要,爰參考實務上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第7條規定特定疾病,病人於同一醫療機構持續由與所罹疾病相關科別診察至少3個月,始得向該醫療機構申請開立病症暨失能診斷書。長照司表示,為使民眾、醫療機構、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三方協力完成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之申請,將彙整衛福部及勞動部近期相關會議決議重點,函知勞動部、醫院團體、地方政府「申請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作被照顧者專業評估注意事項及評估流程」。(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不是原罪!醫曝不吃澱粉後遺症有哪些:重點在如何吃對
吃了會變胖、血糖會飆高……加上近年生酮飲食流行,「澱粉」成為人人喊「禁」的小惡魔。曾幾何時,餐桌上重要的澱粉類主食,成為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食物。事實上,澱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吃澱粉本身不是原罪,重點在於民眾多半吃錯澱粉。健身、減重風氣盛行,不少民眾為了減重、塑身而不吃澱粉,只吃肉類及蔬菜。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指出,以蛋白質取代澱粉雖能減輕體重,但人體長久缺乏葡萄糖,將難以應付急性血糖變化需求,不吃澱粉類食物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過少恐造成情緒低落、女性停經等問題。為什麼澱粉類對身體有影響?勞動量太少、澱粉吃得多,就可能出現肥胖、血糖問題。王治元表示,攝入蛋白質能提高人體肌肉質量,但肌肉中的肝醣只能在肌肉中使用;澱粉經分解後形成葡萄糖,累積在肝臟中,則可提供全身使用。人體面對壓力時分泌的激素如腎上腺素、可體松,能提升血糖、支應人體所需能量,若澱粉攝取過少,難以應付短期升糖需求。故早年營養學建議,每日熱量來源應有五成來自澱粉。他也說,現今社會型態轉變,針對勞動力密集度低的白領階級,若攝取太多澱粉而無法消耗,就會助長血糖變化,造成糖尿病等疾病發生。但減少澱粉攝取量的同時,也不宜將澱粉攝取歸零,除了因應短期升糖所需,也因澱粉是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如鈣、鐵、錳的重要來源,尤其糙米等含有米糠的穀類,微量元素含量高,若長時間只吃白米飯,或不吃澱粉類,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澱粉類該吃多少才恰當?攝取量應與活動量平衡,40歲後減少澱粉攝取量。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澱粉攝取量多寡應與活動量取得平衡,若攝入過多又沒有消耗,囤積在體內會形成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肥胖等狀況。現代人活動量少,自己攜帶計步器,在主動留意活動量的前提下,一天才走了3000步;若恰逢外出工作、乘坐計程車等情況,活動量可能更少,澱粉的攝取量就要減少。此外,年齡愈長活動量也愈少,年過40歲的民眾也應減少澱粉攝取。不過,李婉萍說,澱粉能被人體分解為葡萄糖,進而產生能量,且葡萄糖能通過腦血管,提供腦部營養,若攝取的澱粉量不足,人體恐會進入「休眠狀態」,除了精神不濟,甚至會主動停經。澱粉進入體內也會轉換為「色胺酸」,帶來快樂情緒,澱粉攝取不足時,會導致焦躁不安、情緒低落。澱粉和精緻澱粉有何區別?糙米、芋頭等非精緻澱粉營養多,優於麵包、麵條等精緻澱粉。澱粉可分為「精緻澱粉」與「非精緻澱粉」。李婉萍說,前者不具其他營養素,單由澱粉組成,如麵包、麵條等;後者則包括纖維、維生素等其他成分,即時常被誤認為蔬菜的澱粉類,包括玉米、南瓜、紅藜麥等。糙米、胚芽等穀類具有外殼,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芋頭則含有纖維、維生素B群,還有鉀、鎂等礦物質,也屬於非精緻澱粉。建議民眾選擇非精緻澱粉,其中纖維素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提升腸胃健康,久坐容易便祕的上班族能夠受益。澱粉類除了飯還有哪些食物?同樣是豆子,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就是澱粉。李婉萍表示,正常體重的人一天至少應攝取「一碗飯」,即200公克澱粉類食物,低醣飲食的標準則是每日攝取50克醣類。除了白飯以外,也可加入其他澱粉類食物一起食用,包括地瓜、菱角等。部分蔬果類其實是澱粉,如芋頭、山藥、南瓜、地瓜、三色豆中的玉米及青豆等,民眾選擇時應多加注意,避免誤判攝取量。李婉萍也說,民眾選擇食物時,能藉由「口感」初步區分澱粉類食物與非澱粉類食物,前者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後者則相對「結實、Q彈」。例如同屬豆類,鷹嘴豆口感較為鬆軟,屬於澱粉類;屬於蛋白質成分的毛豆、黃豆則吃起來較為紮實。有人認為,在早餐時多吃澱粉類,能幫助提升整天精神。李婉萍表示,早餐吃不吃澱粉並無太大差別,台灣常見早餐選項如豆漿等食物,幾乎都有醣類,即使食物本身不含糖,也能在人體中轉換為醣類。建議早餐選擇以健康飲食為主,如果是「麵包配奶茶」,組成成分只有油脂、澱粉、糖,還不如不要吃的好。她也提醒,一般上班族早上9點工作、12點休息,期間幾乎都坐在位置上,若早餐攝取太多熱量、無法消耗,反而容易囤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6 醫聲.癌症防治
台灣青壯癌友陷低薪 年花上看300萬+收入大減如何逆轉勝?/年輕癌友2
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服務的青壯年癌友中,該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觀察到,青壯癌友每年花在自費用藥、營養補充與看護、家人照護成本上,一年多要花費100萬到300萬,加上收入大量減損,超過半數癌友每年損失36萬元以上收入,此外,不少年輕癌友還面臨低薪、低存款、少保險等「2低1少」困境,導致抗癌更艱困。不只如此,隨著青壯癌友人數逐年攀升,國家整體的醫療、社福支出也跟著增加,但癌友失去工作收入而讓稅收減少,國家勞動力也大量流失,面對癌症的步步進逼,新藥、新科技又救援不及,國家、社會都付出龐大代價。高齡化、少子女化影響 健保面臨嚴峻挑戰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分析,28年來,健保保費年年上漲,費率由4.25%陸續調整至5.17%,其中,65歲以上高齡長者的健保醫療費用更是不斷成長,佔39.8%,而出生率下降、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現象的交互影響,為健保財務帶來更嚴峻的挑戰。目前,健保體系是由台灣勞動力人口收入所支撐,不過,在1995年,高齡人口比率為7.6%,推估到了2040年,台灣高齡人口比率將達30.1%,形成超高齡化社會,屆時將由9名青壯年扶養1位高齡者遽減至2位青壯年扶養1位高齡者。低薪困境 導致健保大餅成長受限此外,20-64歲的青壯年罹癌病患人數由105年的42.5萬人成長至110年的47.3萬人,每月勞動力產值流失約682億,3個月癌症療程便約造成2045億生產產值的流失,一年累積下來,更達8181億元,青壯年生產能力的下降,意味健保費用的繳交,也會受到影響。劉桓睿指出,除了癌友的生產能力大受影響,回顧過去10年來,台灣人均GDP成長約30%,然而薪資中位數僅提升約6%,健保總額大餅的成長幅度,便受到很大限制。更令人憂心的是,相較於歐美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我國公部門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在GDP的比重偏低,僅佔GDP的3.9%,相較日本9.2%、英國7.8%、南韓5.0%等,比重實在偏低,而國人平均餘命較低,不健康餘命也是比較長,這代表公部門的醫療保健支出投資偏低,似乎與國人平均餘命、不健康餘命長短有所關聯。多重解方 健保系統才能永續運作為了解決上述困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在2023青年健康論壇上發表《青年健康政策建言》,嘗試提出解方。劉桓睿解釋,由於民眾薪資所得是保費計算的母數,保費調整往往又充滿各方角力,所以若要有持續的保費成長,必須積極解決低薪問題,同時挹注政府稅收提升公部門經常性醫療支出在GDP的比重,才能從根本增加保費收入與健保總額數目,這也才是釜底抽薪之道。在論壇中,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也提出《抗病保台,搶救因病流失的國家競爭力》主張,劉桓睿呼籲,在GDP的資源分配上,政府、各界應轉換思考,加強健康、醫療投資,像:癌症新藥基金的設立、商保補位健保,增加資源,同時藉由3A、3B大類藥價改革、以老藥支持新藥方式進行健保資源重新分配等,創造永續健康的社會。期待從癌友到國家、社會 創造多贏契機在實際執行層面,劉桓睿建議,應從加強前期疾病預防、提升新藥可近性著手,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品給付政策,讓青壯年能擁有更好的預後生活,也有接納他們回歸的友善職場,包含「提供聘僱病友之企業賦稅優惠」、「賦予病友更多勞動法規的保障」等,如此就能保留這些因罹癌而流失的國家競爭力。每當討論到癌症新藥、新科技是否納入健保,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已成為不可或缺一環。劉桓睿認為,醫療科技評估不應只考量健保財務,也應納入其他醫療、社會成本考量,像前述所提,包含病友治療時的自費項目、營養補充、病友照護成本、收入減少的影響,以及國家勞動力與稅收減少、社福支出增加等潛在成本,都要納入考量,從癌友到社會、國家,才能真正受益,癌友也才有更多逆轉勝的機會。
-
2023-08-16 醫聲.癌症防治
47萬青壯年罹癌,被迫離職零收入,台勞動產值年損8千億/年輕癌友1
「我們有些青壯癌友是躺在病床上,被迫簽下自願離職證明,結果不但沒工作、沒收入,失業補助也領不到…」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分析衛生福利部、行政院主計處資料發現,全台20到64歲勞動人口中,罹癌人數約47萬人,當這些人因為罹癌而無法工作或被迫辭職,全台每月流失的勞動力產值達682億元,如果離開職場時間達12個月,全台流失的勞動力產值就上看8千億元。該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上述青壯年癌友遭遇的情況,事實上十分普遍,由於癌友需要接受治療,加上病痛折磨,在心力交瘁當下,根本無法與資方據理力爭,也沒有體力、精神打官司,最後只好躺在病床上被迫簽自願離職證明,許多癌友是家庭經濟支柱,家庭收入也出現極大破口。癌症攻擊青壯族群 正蠶食台灣勞動生產力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在今(112)年8月12日舉行的2023青年健康論壇上,以「病得起的未來」為主題針對青壯年因罹癌失去經濟來源、勞動生產力,以及高齡化、少子化所帶來的健保財務挑戰等議題進行系列討論。劉桓睿指出,癌症為我國十大死因首位,每年約5萬人因癌症而失去生命,其中25-44歲與45-64歲的死因首位都是癌症,代表癌症正以肉眼看不見的方式蠶食台灣的勞動生產力。期待透過「加強癌症預防政策」、「增加健康投資」、「產官聯手友善病友」等解方確保健保財務永續運作,並維持國家競爭力。20多家企業 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在這次論壇當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立法委員吳玉琴、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健保署蔡淑鈴副署長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行政副院長周穎政等皆蒞臨現場。活動中,鄭文燦頒發感謝狀給二十多家響應《病友友善職場宣言》的企業代表,這些企業單位也宣告共同為打造癌友友善職場而努力,此外,鄭文燦也簽署《抗病保台,搶救國家競爭力》宣言,希望未來可更有效地預防青壯年族群罹癌,青壯年病友也可獲得最佳治療選項,且可順利回歸職場、社會。面對醫療4C挑戰 需全方位思考解方鄭文燦表示,克服癌症挑戰是人類在醫療、健康與公衛領域上的重要課題,今年政府面對醫療4C挑戰,也就是「CPI物價指數上升造成醫療成本提高」,「Covid-19新冠後讓中西醫支出增加」、「C肝滅除計畫的政策資源挹注」與「Cancer癌症新藥、新科技的醫療支出增加」。鄭文燦進一步指出,在民國111年,癌症醫療花費已達1334億元,佔健保總額的六分之一,像基因檢測、癌症治療免疫療法加標靶藥物等,都是重要趨勢,未來會把病人的權益放在第一位,先針對新藥、新療法推動暫時性支付,之後,觀察藥品、療程效果兩年,再根據觀察結果進行調整,進而提升藥品可近性。吳玉琴提醒,在肝炎、乳癌與大腸癌等疾病年輕化的議題上,希望未來可以下修乳癌、大腸癌等癌症篩檢年齡,提高國家健康投資幅度,從前端做起,預防癌症的發生,即使發現癌症病灶,也能及早治療,減少後續龐大醫藥、照護支出。打造更好醫療、支持環境 才能挽救國家競爭力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表示,新藥研發日新月異,但目前政策腳步因財務限制無法跟上新藥發展趨勢,若要接軌國際腳步,相關流程的優化和病友的參與都是重要條件,減輕癌友的家庭經濟負擔、減緩國家勞動力的流失等,也都是重要課題。透過打造更好的醫療、支持環境,才能達到抗病保台、挽救國家競爭力目標。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劉桓睿強調,產業界、官方應攜手合作,幫助青壯年族群積極接受篩檢、預防癌症發生,期待當青壯年族群遭遇癌症侵襲,可獲得最佳治療策略的支持,職場生涯、經濟來源也可不中斷,並擁有更具體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