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動脈粥狀硬化
共找到
184
筆 文章
-
-
2020-07-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回鍋油「比機油還黑」!外食族如何分辨黑心油?
外食族要小心,高雄楠梓某自助餐,長期使用比機油還黑的回鍋油,炒菜給客人吃!一名離職廚師在爆料公社po文,他表示自己去年11月1號到這間自助餐店工作,今年6月底終於受不了店家行徑而離職。(>>新聞連結)以為是營養均衡的自助餐;事實上是滿鍋黑油炒菜離職廚師表示,在職的8個月中,除了過年時段和偶爾幾次有正常換新油外,其它都是舊油加新油,基本上沒在清洗。後期又碰上疫情,生意有落差,老闆娘竟為了節省成本,要求廚師拿回鍋炸油炒黑色肉類,或者炒黑色醬汁時把回鍋油炒掉!員工表示,「那幾天我們都會趁老闆娘不注意時偷偷倒掉,因為實在違背良心炒不下去!」、「老闆娘妳自己都不敢吃了,也不敢用給老闆吃,連我們自己都不敢吃,結果妳為了省成本,卻要我們炒給客人吃?」當老闆娘發現員工會偷偷把黑油倒掉,還不悅的說「叫我們看東西炒」,員工心底不滿的表示「難道你不知道那種東西會致癌嗎?」離職廚師還附上店內的回鍋油照片,只見整缸的油水居然比機油還黑,看了令人咋舌,更遑論拿來炒菜給客人吃。離職員工更指控闆娘積欠薪水、凹人休假當義工,對此,老闆娘出面喊冤,表示絕對沒有這回事,目前衛生局已經介入調查,要還給消費者一個真相…你三餐老是在外嗎?外食族不得不認識的回鍋油國人外食族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又外送平台的興起,滿足大家在家裡也能點美食吃的方便性,但是,滿足小確幸的同時,也要顧及自己和家人的食安健康!回鍋油又稱萬年油,是指重複使用的食用油,食用油隨著高溫加熱改變本質,產生過氧化物、反式脂肪、戴奧辛、多氯聯苯和多環芳香烴等200多種的有害物質,經食物進入人體,最終引起包括增加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回鍋油對健康有害的相關研究:1.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子誠指,食油隨高溫加熱,會改變其本質,而且加熱時間愈長,改變愈大。2. 油品含三酸甘油酯,加熱過程會分解並產生如過氧化物等逾200多種物質,過氧化物對身體有害,例如血液中乳糜粒(Chylomicrons)的共軛二烯烴濃度會隨翻用食油中的過氧化物成分上升而增加,過氧化物會產生更多的自由基,這與慢性疾病有關,亦會增加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3. 油煙含多環芳烴,這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有動物研究亦顯示,長期進食經高溫加熱的食油,氧化及聚合化的食油會令肝藏受損,還會生下肝臟較細小、體重較輕的後代。4. 臺灣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兼任講師陳俊成指出,廢食用油易出現「丙烯醯胺」、「3-單氯丙二醇酯類」(3-MPC ester)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致癌物質。如何辨識「這是回鍋油」?1. 外觀上,油質泛黃甚至變黑,油炸後產生細小白色狀的泡沫2. 攪拌時有黏稠感3. 油耗味很重提醒家中自己煮食的媽媽,就算外觀上沒有變色或異味,也不適宜重複使用回鍋油喔。另外,大人小孩都愛吃的速食店,基於成本與時間考量,大多不會每天更換新的食用油並清洗油炸箱。據悉,各家速食業者均有自訂換油標準,平均每周換油兩次。如何從食物推測攤商使用回鍋油?(來源:譚敦慈)1. 油炸物顏色很深2. 油煙周圍牆壁卡油3. 炸東西時常常起油爆4. 泡沫表面積超過油鍋的1/25. 表皮一咬,油大量溢出6. 外皮硬但是不脆7. 放涼後有油耗味認識常見的油脂種類(衛福部:油炸油手冊)1. 豬油、牛油-動物油耐炸程度★★★★★飽和脂肪酸多,低密度脂蛋白(LDL-C)相較於植物油多,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相對提高。2. 大豆油(沙拉油)-植物油耐炸程度★★由黃豆製成的油,呈液態,適用低溫烹調,不適用油炸。3. 橄欖油-植物油耐炸程度★★★由橄欖樹的果實製成,呈液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4. 棕櫚油-植物油耐炸程度★★★★由棕櫚樹的果實製成,呈固態;另外,移除棕櫚油固態油部分剩下的液態油也廣泛使用,稱軟性棕櫚油。5. 耐炸油(業者自行調配油品之統稱)-植物油耐炸程度★★★★以棕櫚油為主,或與其他植物油混合(稱調和油) ,可透過調整脂肪酸比例,增加油品的安定性,促使可油炸時間增加,多呈液態,方便操作。6. 酥油(烤酥油、起酥油)耐炸程度★★★★動物油或植物油為來源。有添加乳化劑,便於製作烘培點心,有專業用途,勿作為油炸油。衛福部提醒,長時間使用的油炸油需要更換,除了影響食品的口感與美觀,當食品吸了已變質的油炸油,被消費者吃下肚,太多的反應產物會使油炸油更容易變壞。吃下過量的油炸品會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若吃下過多「變質」的油品食物,容易導致人腸胃不適、嘔吐、肝毒性、骨質疏鬆及心血管疾病!註:於動物實驗中,高劑量的油炸油飲食(20-25%總極性化合物)提高罹患高血壓及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參考資料:爆料公社、衛福部油炸油安全管理簡易手冊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看病時醫師沒問的:睡眠,恐是你慢性疾病的主因!4指標檢視你是否為高危險群
睡眠與記憶力的形成有關記憶包括很多類型,包括操作型記憶、背誦型記憶、感知上的記憶(如嗅覺,第一次聞到某種水果的香味,也看到這個水果的樣子,就會產生記憶,下次再聞到這個味道,就會浮現這個水果的樣子)。記憶的形成有一定的流程,記憶的開端是五感──眼、耳、鼻、舌、身,感官的刺激會形成短期記憶,如果要使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需要複習。人的大腦對短期記憶的儲存其實很短,例如坐車時沿途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如果大腦覺得不重要的,會自動忽略;如果大腦覺得它是重要的,或是會引起注意的影像,這時就會從短期記憶進入到中期記憶,但中期記憶不見得會進到長期記憶,除非我們認為它很重要、有趣或想要進一步了解,而繼續複習,才有機會進到長期記憶。值得注意的是,複習不只是在白天進行,睡眠當中的複習才是關鍵。快速動眼期之所以會做夢,其實就是在複習白天、前幾天或上個月的重要事件,所以在快速動眼期的時候,大腦的海馬迴就會將重要的訊息儲存在不同位置,變成長期記憶,這是記憶形成的大致過程。所以如果睡不好,記憶力就會下降。學生或考生如果想強化記憶,建議可在睡前背誦東西,因為睡前背誦,睡著時就會開始複習了,可提升學習效率。坊間曾流傳「睡眠學習法」,主張在睡覺時聽課,其實這並不會有效果,因為睡著時基本上是聽不到的,所以靠潛意識去學習並不會有效。就像很多人說,收聽英語廣播電臺ICRT可以學英文,這是正確的,但如果在聽的時候,注意力是放在電腦或工作上,再怎麼聽也不會有學習效果。同樣的,睡眠學習法也不會有幫助,專注力必須放在學習的項目上面,如果只是播放但不去注意聽,並不是真的在學習。不同形式的記憶是在不同的睡眠期所進行的,因此對於「睡眠學習」的研究,應該著重於睡眠當中記憶形成與固著的機轉才對。很多疾病其實是睡眠問題在作祟?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得了冠心病或者腦血管病,雖然沒有明顯的心臟和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但是臉腫、脖子粗,白天還總犯睏,仔細詢問病史,才發現夜間睡眠呼吸中止。研究表示,睡眠呼吸中止所導致的夜間低血氧,會增加血管發炎機會,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和血液高凝固狀態,從而容易導致血栓形成。很多人有高血壓,真正的問題很可能是睡眠問題所導致的,如果沒有去做觀察或進一步檢查,降血壓藥很多人得吃一輩子。大量的臨床證據顯示,解決睡眠的問題後,高血壓不藥而癒的例子有很多。如果從睡眠的根本問題來著手調查,會發現8成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是因為睡著後呼吸中止導致缺氧、加重心臟負擔、交感神經持續亢奮,血壓才會慢慢上升;如果治好睡眠呼吸中止,不再缺氧,心臟沒有負擔,交感神經穩定了,血壓自然就降下來了。也有多項研究指出,糖尿病也與睡眠呼吸中止有關。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的接受器無法作用所致。如果睡眠呼吸中止造成缺氧,胰島素的分泌量會減少,血糖就會不易控制、容易上升,如果沒有進一步治療就會發展為糖尿病。高血壓在30年前就已被很多研究證實與睡眠呼吸中止有直接相關,因為內分泌的研究比較複雜,血糖部分後來才被研究證實,現在也有一些研究認為血脂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跟睡眠品質不好有關係。此外,很多人知道鼻子過敏會導致黑眼圈,事實上不是因為過敏嚴重才有黑眼圈,而是過敏嚴重導致睡眠中缺氧、睡眠品質不好才有黑眼圈,因為血液循環和代謝都會受到影響。總而言之,有很多白天的問題都是在睡眠過程中發生的,如果沒關注睡眠的話就不會發現真正的原因。即便是醫師,也可能會忽略睡眠問題引起的疾病。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睡眠呼吸中止?一般要注意睡覺時會不會打呼、白天是否常會覺得睡不飽、常常容易累,或是夜間容易睡眠中斷,甚至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如果半夜上廁所次數多,泌尿科檢查沒問題的話,那就要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目前對於睡眠呼吸中止導致夜間尿量增加的機轉還不是很清楚,一般認為可能原因有2個:(1)缺氧導致心跳加速,使得經過腎臟的血液量增加;(2)因為夜間缺氧之後心臟有負擔,體內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尿量就會增加。根據臨床上的經驗,經過治療之後,大部分病患夜間的尿量就會正常。夜間常起來上廁所在睡眠呼吸中止的患者中是很常見的,因此也是一個警訊。誰是睡眠障礙的高危險群?第一是輪班工作者;第二是肥胖者,肥胖通常會有三高,而三高也與睡眠有關;第三是要求完美的A型人格,這引發的睡眠障礙與肥胖就不同,而是容易失眠或生理時鐘不穩定,尤其在工作長期的狀況下,但個人特質還是比較重要,如果個人特質本來就是容易失眠,不管外在是否有高壓仍然會失眠。有些更年期的婦女,睡眠也會受到影響,因為雌性賀爾蒙的分泌突然下降,會產生熱潮紅等症狀而不好入睡。另外,甲狀腺亢進患者也會不容易入睡,因為甲狀腺負責調節身體的代謝速率,當身體的代謝比較快時,核心體溫會上升,比較不利於睡眠。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如果覺得自己睡眠品質不好,像是淺眠多夢、容易醒,或是半夜需要起來上廁所超過2、3次,這些其實都是睡眠有問題,當然有一部分可能是泌尿道的問題,如果去泌尿科檢查都正常,基本上就要檢查睡眠的部分。睡眠障礙到了什麼程度需要就醫?主要有3個判斷標準。1.晚上睡眠品質不好,無法維持穩定的睡眠,如淺眠多夢。當睡眠問題已經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甚至出現心理壓力,例如有些人一看到床壓力就很大,到傍晚就開始擔心晚上睡不著,這種狀況就已經達到要就醫的標準。2.白天常會精神不濟、覺得睡不飽,容易想睡覺甚至打瞌睡,這些都會造成一些危險,例如有人在工廠工作,因打瞌睡而手指被切斷,這種情況也是必需就醫的。3.如果睡眠問題已對家人造成影響,也需要就醫,例如有些人是輪班工作,長期下來會影響家人的作息;有些人打鼾太大聲吵到枕邊人;有些人作夢時拳打腳踢甚至傷害到枕邊人,這都是就醫的適應症。 至於就醫要看哪一科,建議一定要看睡眠專科醫師,就如心臟病要看心臟專科醫師一樣的道理。睡眠專科醫師能針對睡眠問題給予全方位的評估與治療,找到真正的病因之後,才有辦法對症治療。延伸閱讀: 頭痛時覺得脖子硬硬的,小心是腦出血!醫師:6種頭痛類型,該做腦部掃描●書籍介紹一級睡眠術:睡眠權威親自傳授的好眠祕訣作者:江秉穎出版社:三民書局出版日期:2020/1/17作者簡介江秉穎 醫師江醫師2013年起在台北榮總擔任副執行長,共同建構世界一流的睡眠醫學中心;2016年起擔任康寧醫院副院長,組織該院「睡眠醫學與養生中心」,引進先端睡眠診療方法與儀器,達到多元專業又有效率的治療方法。
-
2020-07-08 科別.腦部.神經
再不注意恐殃及全身!醫師:6表現是大腦正在發炎
台灣在疫情期間,全民認真防疫之下,流行性感冒減少,但疲倦、焦慮、失眠、食慾差、莫名的不舒服等症狀卻增加了;其實,這很可能是「發炎」的症狀,特別是「大腦發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黃智群表示,發炎是人體正常的防禦機制,當面對病菌、異物或受損細胞,免疫系統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將它移除。而人體的心理—免疫—疾病三者關係密切,牽一髮而動全身,過去認為發炎特徵就是紅、腫、熱、痛,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腦部發炎」會引發精神疾病的證據,改變對發炎的認知。黃智群引述相關研究指出,壓力過大、作息紊亂、自體免疫問題、代謝異常、外來刺激物(例如PM2.5),都會引發慢性發炎。另有研究發現,PM2.5細懸浮微粒侵入人體後,不只呼吸系統受損,還會引發全身性發炎,例如加速血栓及動脈粥狀硬化形成,且對孩童的影響還有神經發展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關聯性。此外,不健康的飲食,則會減少腦部滋養因子、胰島素抗性,還有增加氧化壓力,像是高熱量飲食最容易傷害大腦的海馬迴,讓記憶力減退;另外,研究更發現,若媽媽在懷孕期間吃太多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會引起胎兒海馬迴微膠細胞活化,孩子在長大後,身體也更容易發炎。現在已經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含糖飲料與發炎指標上升有關。要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黃智群說,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下列六項發炎常見的症狀,例如:疲倦、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或者有些消化道、皮膚與呼吸道症狀,是否有無法解釋的疼痛或是經常感冒;若長期有這些問題反覆出現,很可能是身體正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雖然慢性發炎影響我們身體各器官、系統,看起來很難解決,但是,臨床治療也發現,這些擾人的病症,也可以透過減壓、良好飲食、正常作息與正念練習來改善,甚至是預防。黃智群強調,進行防疫新生活,其實也是在控制、預防發炎狀態。戴口罩,不只是防感染,也可以防PM2.5對神經發展的傷害;外出曬太陽,不僅能藉由陽光殺菌,也可以維持生理節律,讓心情愉快,此外,學習正念呼吸,不但減緩壓力,且能控制發炎的狀態。延伸閱讀: 身體毒素通通藏在臉! 超容易犯的日常9個NG習慣是元凶 慢性發炎都是自己吃出來的! 5地雷千萬不要踩
共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