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加工食品
共找到
553
筆 文章
-
-
2024-05-25 焦點.健康知識+
6屆熱狗大賽冠軍大胃王小林尊退休!常吃加工食物有多恐怖?你最該避免的4種超加工食品
今年46歲的日本傳奇大胃王小林尊宣布,退出所有未來的大胃王比賽,因為近年食慾開始消退,甚至曾達3天沒有進食。現在的他只想要修復大腦跟腸道。長期暴食傷身心 這些大胃王吃到把身體搞壞從日本《電視冠軍》崛起著名的大胃王小林尊(Kobayashi Takeru),2001年開始連奪6屆紐約著名的吃熱狗大賽冠軍。當年的他一次比賽可以吃下5、60個熱狗堡,但根據紐約郵報報導,小林尊在Netflix的新紀錄片《飲食健康知多少:胃腸道祕辛》宣布退休,因為他的大腦已經變得對高度加工食品感到排斥。醫師分析了小林尊腦部掃描,發現小林尊看到食物時,大腦所有牽涉到噁心的區域都會啟動。小林尊指出,自己的食慾近年來開始消退,現在的他從未感到飢餓,曾經可以3天沒有進食。他在紀錄片解釋,「當你吃得太多,就會失去聞到食物的能力,也忽視身體的訊號,像是飽足感」。當了20年大胃王已嘗到苦果,現在的他「想要修復大腦跟腸道」,為了生活得健康長壽,目前只能少量多餐,吃下更多有營養的食物。不只小林尊吃到把身體搞壞,光去年(2023年),日本就有菅原初代及高橋知成(高橋ちなり)2位大胃王過世。可見長期暴食,對身、心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巨大。而小林尊比賽狂吃的熱狗堡,又是最不健康的超加工食品。然而其實大部份的人都知道加工食品很邪惡,但為何大家還是無法控制一直吃。超加工食品到底有什麼魔力?超加工食品恐怖之處:讓你快速吃、不停吃 之前英國就有一位醫師拍紀錄片,發現在大吃超加工食品4周後,開始出現焦慮、便秘、性慾低下等諸多症狀,甚至「覺得自己老了十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Dr Kevin Hall針對紀綠片內容做了些研究,發現大量吃超加工食物者有一些共同狀況出現:導致飢餓的荷爾蒙增加、感到飽的荷爾蒙減少。而以前的研究指出,慢慢進食可以減少飢餓感,但許多超加工食物很容易咀嚼和吞嚥,因此讓人吃得更快,也導致攝入更多卡路里。根據國泰醫院國泰醫訊發行的《營養通訊》112期也指出,超加工食品的4個特性,可能有令人暴飲暴食的隱憂,且與肥胖的發生具有相關性。超加工食品4特性1.熱量密度高2.富含精製碳水化合物3.缺乏纖維、質地精緻4.大份量包裝且便於使用,只需簡單的準備即可食用許多國內外研究早已指出,加工食品與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認知功能衰退等都有關聯。近期也有一項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發現,食用超加工食品與早期死亡風險有關。但並不是所有超加工食品都會構成同等的健康風險。研究發現,與健康風險關聯最強的超加工食品有以下4種:最該避免的4種超加工食品1.以肉類、家禽以及海鮮為基礎的即食產品,像是香腸、火腿、熱狗、方便食品和加工零食。2.含糖和人工甜味劑的汽水飲料3.含乳製品甜點。4.超加工早餐食品【參考資料】.《國家地理》 .《NETFLIX》 .《國泰醫訊》超加工食品和肥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5-21 名人.好食課
睡前吃地瓜或蔬食較健康?可能反而害你睡不着!一圖看懂7大飲食影響睡眠
お嬢様,it's time to go to bed。咦?今天的大小姐沒在玩手機?呀咧呀咧,原來是吃了這些東西導致小姐睡不著啊!今天好食課Anna李宜樺營養師就來分享7個可能導致大小姐睡不著的飲食,幫助執事少跳一晚舞!影響睡眠的飲食咖啡因咖啡因與啟動睡眠機制的「adenosine」結構相似,因此兩者會互相競爭腦部的作用受體,而抑制睡眠反應!過去有研究發現即便睡前6小時飲用咖啡仍可能影響到睡眠,另外除了咖啡,茶、巧克力、能量飲料也都有咖啡因,要特別注意!高脂食物油脂會延緩腸胃消化速度,容易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常吃加工食品、速食者有較短的睡眠時間及較差的睡眠品質,可能與肥胖有關,因此建議能少吃油炸食品為佳。辛辣食物睡前食用辣的食物容易讓食道、胃部產生灼熱感,除了易有胃食道逆流問題,也可能導致體溫升高而影響睡眠!酒精飲品研究發現,較高的酒精攝取與較差的睡眠品質與睡眠時間有關,雖然酒精可以讓人較快入眠,但也容易導致飲酒者半夜醒來,影響睡眠品質。高升糖指數食物高升糖指數食物(如:精緻甜食、含糖飲料等)雖然能使血糖快速上升,讓人產生放鬆、想睡覺的感覺。但多項研究發現,其實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反而會降低整體的睡眠品質,原因可能是後續為了降血糖而大量分泌胰島素導致。產氣食物有些人覺得不吃甜食,睡前吃些地瓜或蔬食較健康,但其實像地瓜、十字花科蔬菜、洋蔥等因含較多寡醣,不容易被腸道消化,也就容易導致脹氣,而影響到睡眠。*部分睡眠問題可能是受到一些疾病影響,如胃食道逆流、肝炎等,其中胃食道逆流就可能是因為睡前食用酒精、薄荷、咖啡因、酸辣食物、高脂食物導致,建議易有胃食道逆流者,宜避開這些食物,並於飯後2-3小時再躺下,較不會因腸胃不適影響睡眠。【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呀咧呀咧,原來大小姐不睡覺是因為這原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7 養生.聰明飲食
「這種澱粉」竟能降低膽固醇!營養師認證4種食物還有助穩定血糖
夏天到了,氣候炎熱食欲差,是減重好時機,「抗性澱粉」不易消化的特性,被喻為助瘦神隊友。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抗性澱粉的作用類似膳食纖維,不會在腸道被吸收,而且進入大腸時,會變成益生菌的飼料,加速蠕動排便,不易便祕。抗性澱粉可有效降低膽固醇研究證實,抗性澱粉可有效降低膽固醇,增強心血管保健,而且抗性澱粉因為消化的速度緩慢,抑制醣類的吸收,可維持血糖的穩定。不過若要當成減重飲食,還是要節制攝取,徐佳靖強調,抗性澱粉的熱量約一般澱粉的7成,非極大的差異性。一般澱粉每公克的熱量:4.0大卡抗性澱粉每公克的熱量:2.8大卡「原型澱粉」更助穩定血糖一般澱粉跟抗性澱粉的熱量相差無幾,不吃澱粉是不是更有效?徐佳靖說,如果極端完全不攝取米飯、麵包,宛如「類生酮飲食」的戒澱粉手段,容易掉頭髮、指甲斷裂、抽筋、疲勞等。有些人不吃澱粉,卻攝取其他精緻加工食品,營養不均衡,反而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徐佳靖建議,沒經過加工處理的原型澱粉,保留了最多營養素及纖維質,可多吃馬鈴薯、南瓜、栗子、玉米,這些食物還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除了增加飽足感,也對人體有許多好處。徐佳靖說,有些人怕吃澱粉變胖,用大量蔬菜來填飽肚子,但是一天怎麼可能吃進那麼多的量,且蔬果消化快,很快又覺得餓了。不要限制任何食物種類,以「每日飲食指南」為原則,六大類食物都要均衡,未加工的原型澱粉是膳食纖維來源,「與其少吃、不吃,不如選擇好的原型澱粉。」營養師推薦優質原型澱粉.馬鈴薯:煮後冷卻屬於低GI食物,100克的熱量約80大卡,含維生素C、鉀、膳食纖維。.南瓜:每100公克南瓜熱量為69大卡,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他命C和E等,具抗氧化作用。.栗子:每100公克約131大卡,熱量雖然不低,可補充維生素C、E及抑制膽固醇的多酚單寧酸。.玉米:白玉米每100公克約66大卡,醣分低、脂肪含量低,有維生素A、C、E及鐵、鈣、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5 醫療.消化系統
每10就1人受腸躁症所苦,台中榮總分享透過「這飲食原則」協助患者改善腹脹、腹瀉等問題
台中市1名24歲男性,長期受腸躁症所苦,幾乎天天腹瀉,腹部常不適,心情也因而常受影響。後來經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穎正與營養室團隊為他調整飲食,把原先喜歡吃的加工食品、炸物、泡麵、含糖飲料以及乳製品等等,用「低腹敏食物」例如米食、無乳糖飲料取代,症狀才大幅改善,心情因而穩定,飲食品質也提升。什麼是「腸躁症」?引起的原因有哪些?林穎正說,腸躁症是一種慢性腸道功能障礙,特徵是經常有腹部不適、脹氣、便秘、腹瀉症狀,或是交替發作,盛行率大約在10%左右,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疾病。但是,它沒有特定的生理學異常,也不會導致結構性的腸道損傷,只是一種功能性障礙。他說,腸躁症確切的原因尚不明確,可能因素包括腸道運動不規則、神經系統過度敏感、腸菌異常、生活方式、飲食、壓力和精神健康等。腸躁症與飲食有關嗎?能透過飲食改善嗎?病人可能對特定食物、感染或壓力等因素更為敏感。大多數的腸躁症病人認為症狀跟飲食有關連性,甚至自行進行飲食調整,這和低「腹敏飲食」有關。什麼是腹敏食物?林穎正說,腹敏食物是一群在腸道難消化的短鏈碳水化合物,通常是由10個以內的單醣(半乳糖、果糖、葡萄糖)串聯而成的,包括果聚糖、半乳寡醣、乳糖、果糖、山梨糖醇及甘露醇等,它們不容易被腸道消化、吸收,因此滯留在腸道中發酵產生氣體,因而導致脹氣。低腹敏飲食就是透過限制腹敏含量高的食物,可減少氣體產生和腸道不適的飲食方法。文獻資料顯示,超過7成的腸躁症患者,可以透過低腹敏飲食達到顯著的改善。不論是整體腸道症狀、生活品質、排便習慣,甚至連焦慮憂鬱也可以好轉。元氣百科提供預防「腸躁症」的小撇步:●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或是像糯米等較難消化的食物,儘量避免食用乳製品。●飲食宜儘量清淡,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適量攝取蛋白質,少食用易產氣的食物。●生活作息規律、不要過度勞累、避免熬夜。●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強化腸胃機能,提升身體免疫力。●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愉快心情,減輕工作壓力,尋找適當抒發情緒的方式。●適量補充益生菌、乳酸菌或比菲德氏菌,可減緩腸躁症的症狀。●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資料來源:元氣百科 腸躁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5-15 醫療.婦產科
更年期增三高風險 護心5要訣教你如何管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更年期是婦女生命歷程中自然且必經的階段,在45至55歲期間隨著卵巢功能衰退,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導致更年期婦女基礎代謝率降低、容易骨質疏鬆、體脂肪囤積、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更年期婦女應定期監測自我健康狀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並提供護心5要訣,做好日常保健,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45至64歲女性血壓偏高、血脂偏高、血糖偏高,盛行率達26.4%、21.3%、39.7%,隨年齡增加,三高異常盛行率有升高情形。吳昭軍說,更年期是影響婦女健康的關鍵,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更為顯著,進而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死亡風險,如何在更年期早期管理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至關重要。護心5要訣1.健康體重依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行整體熱量攝取的規畫,並視年齡、活動量及體重增加情形,進行個人熱量攝取的調整。2.均衡飲食適當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遵守少油、少鹽、少糖、高纖、高鈣飲食原則,以天然原型食物為主,減少過度加工食品。3.規律運動增加自我活動機會,運用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每天累積30分鐘運動,每周累積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搭配肌力和伸展運動,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4.放鬆舒緩透過閱讀、聽音樂、瑜伽等嗜好活動,適時舒緩生活壓力,放鬆身心靈,維持愉快心情,多與親人、朋友分享心事,保持良好互動。5.無菸樂活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容易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危險,若有吸菸習慣的婦女,可善用國健署多元戒菸服務資源。為幫助更年期女性了解健康狀況,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包含身體檢查、尿液檢查、血液生化檢查、BC型肝炎篩檢、健康諮詢等,定期接受檢查,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做好更年期健康管理。
-
2024-05-12 養生.聰明飲食
吃白吐司不再罪惡 烘烤前先做一事可降麵包升糖指數相對健康
在各種麵包類型中,「白吐司」被認為是最不健康的麵包之一,含添加物且缺乏必需營養素。如果你是白吐司愛好者,也許可試試讓它變得稍微健康的吃法──先冷凍再烘烤。在英國國民健康服務署(NHS)工作的外科醫師Karan Rajan博士,分享他如何讓吃白吐司不那麼罪惡的方式。他建議將吐司冷凍、解凍再烘烤。這樣可以讓一片白吐司的升糖指數(GI)降低兩倍。【延伸閱讀:精緻穀物、加工肉類及含糖飲料,哪個是你最需要避免的超加工食品?】升糖指數(GI)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影響血糖上升的速度。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會緩慢地將糖釋放到血液中,維持較長時間的飽足感。而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如糖和白吐司,則與糖尿病和肥胖風險相關。Rajan博士說,降低麵包的升糖指數,意味「它的分解速度更慢,血糖上升的速度也會減緩,不會造成血糖快速震盪。」把白吐司放進冷凍庫,要吃時拿出來解凍再烘烤,此時吐司的升糖指數降低幾乎兩倍。「這是因為冷凍能增加『抗性澱粉』,有利腸道健康,它的作用更像纖維,會降低消化速度,更慢更穩定地將糖釋放到血液中。」不僅有益消化系統健康,還能穩定飢餓素,避免在餐間大吃零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10 養生.聰明飲食
精緻穀物、加工肉類及含糖飲料,哪個是你最需要避免的超加工食品?美國30年研究解答
有多項研究指出高度加工的食物與多種健康狀況,像是癌症和心臟疾病等之間存在聯繫,也有科學家提出,食用超加工食品可能與失智症的發生有關。但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真的會導致早逝嗎?一項為期 30年、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表明,食用超加工食品與早期死亡風險有關,然而不同的食物有不同影響。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超過10萬名沒有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病史的健康專業人員的數據。參與者每兩年提供一次有關其健康和生活習慣的資訊,並且每四年他們完成一份詳細的食物調查問卷。研究人員發現,大量攝取超加工食品的確可能會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除此之外,超加工食品攝取量與死亡之間的關聯因特定食品類別而異,其中以肉類、家禽和海鮮為基礎的即食產品、加糖和人工甜味劑飲料、乳製品甜點和超加工早餐食品與死亡率結果有更強的關聯。不過研究人員也補充,在考慮整體飲食品質後,這種關聯就不那麼明顯了,這表明飲食品質對長期健康的影響比吃超加工食品更大。另外,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得出確切的因果關係。所有超加工食品都不健康嗎?超加工食品包括包裝烘焙食品和點心、碳酸飲料、含糖穀物以及即食或加熱產品。它們通常含有色素、乳化劑、香料和其他添加劑,通常熱量含量高、添加糖、飽和脂肪和鹽,但缺乏維生素和纖維。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臨床流行病學和營養學副教授Mingyang Song博士告訴《CNN》,不一定要完全拒絕所有超加工食品,因為它是一個多樣化的類別。Song指出,例如精緻穀物、全麥麵包,它們也被認為是超加工食品,但它們含有各種有益的營養素,像是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但他也建議,人們應該盡量避免或限制某些超加工食品的消費,例如加工肉類、含糖飲料以及可能的人工甜味劑飲料。Song表示,降低死亡風險的最重要因素是一個人的整體飲食品質。如果人們保持整體健康的飲食習慣,他們不需要因為吃了超加工食品而感到害怕或驚慌。換言之,整體飲食模式仍然是決定健康結果的主要因素。為何穀物和麵包是超加工食品?根據「NOVA食品分類(Nova food classification)」,早餐麥片和大量生產或包裝麵包等日常用品可以被視為超加工食品,這是因為它們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添加額外的成分,例如乳化劑、甜味劑、人工色素和香料。此類食品雖然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但卻與營養價值較低的超加工食品並列,這也是NOVA食品分類方法遭受批評的原因之一。NOVA的食物分類法將食品和飲料依照加工性質、程度和目的,分成四級:(1)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品,例如肉類、雞蛋、飲用水、蔬菜和果實。(2)經過加工的烹飪原料,包括油、鹽、糖,加工目的為了與(1)組合菜餚。(3)加工食品,如蔬菜罐頭、魚罐頭和水果罐頭,通常是(1)+(2)組合成(3)。(4)超加工食品,包括各式各樣含糖飲料和碳酸飲料、包裝餅乾、加工肉品和魚排、超商量產的包裝麵包、泡麵、冷凍食品(如饅頭、包子等)、微波即食食品(義大利麵、炒飯等)。【資料來源】.30-year US study links ultra-processed food to higher risk of early death.Here are the ultraprocessed foods you most need to avoid, according to a 30-year study.Ultra-Processed Foods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Premature Death.Ultra-processed foods: how bad are they for your health?.國泰醫訊:超加工食品和肥胖
-
2024-05-08 養生.聰明飲食
吃肉不健康?營養師盤點「牛羊豬雞肉營養圖鑑」,教你肉類挑選「這些部位」少負擔
你是無肉不歡的肉食控嗎?總是對肉類又愛又恨,愛吃又怕對身體有負擔!怕胖的朋友別擔心,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只要聰明選擇「肉類部位」,並且以簡單的方式來烹調,就能大幅降低熱量,讓你吃肉也能大快朵頤一番!肉類熱量脂肪圖鑑愛吃肉的你,喜歡吃牛肉、羊肉、豬肉、雞肉的哪一種肉?有喜歡吃哪些特定的部位嗎?高敏敏盤點「4種肉類脂肪熱量圖鑑」,告訴你要肉要吃哪些部位才是低熱量首選(圖中為每100克之數值)。牛肉脂肪熱量圖鑑牛肉含有大量肌氨酸、維生素B6,對於人體好處多多。.挑選少油部位:菲力是牛腰內肉,此部位運動量少、肉質最嫩,且油脂含量低。.切除肥肉部分:吃肥肉並不會增飽足感,只會增加熱量,所以一定要記得切除。.烹調方式很重要:使用川燙、乾煎、烤等方式,撒海鹽和天然香料就非常美味。羊肉脂肪熱量圖鑑羊肉含有維生素、礦物質、支鏈胺基酸 等等營養 也是冬天鍋物常出現的肉類。.挑選少油部位:例如前腿肉片、腰脊肉,都是相對來講脂肪含量低的部位。.醬料、湯減量:吃羊肉爐經常會喝好幾碗湯,連肉片都要涮上厚厚的醬料,小心不知不覺中吃進過多的鈉、熱量。.烹調方式很重要:以川燙、乾煎為主,偶爾可使用烤、滷等方式。豬肉脂肪熱量圖鑑豬肉是十分常見的食材,但是含脂量高,怎麼吃得健康不易胖呢?.挑選少油部位:腰內肉、松坂肉等部位油脂較少、熱量較低,避免花字輩(五花肉、梅花肉)。.拒絕加工食品:譬如香腸、熱狗、火腿…等,不僅脂肪量高、鈉含量更高。.烹調方式很重要:使用川燙、乾煎、烤、滷等方式,少用炸、糖醋、紅燒。雞肉脂肪熱量圖鑑雞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且去皮即去油,建議去皮再吃。.挑選少油部位:雞胸肉、雞里肌等部位油脂較少、熱量較低。.去皮更健康:雞的脂肪大多都藏在皮下,像雞翅的熱量就很高,一支快兩百大卡。.烹調方式很重要:以川燙、乾煎為主,偶爾可以使用烤、滷等方式,就是不要用炸。除了上述肉類選擇建議,高敏敏也提醒愛吃肉的老饕客,在外吃肉時盡量以「全熟」為主,多吃其他蛋白質食物來替代高油脂的肉品,建議豆魚蛋肉均衡攝取。總而言之,愛吃肉不是錯,但要記得為自己的健康安全做把關,多挑選油脂較少的部位,烹調方式也建議以川燙、乾煎、烤等方式較健康;除了攝取肉量不要過量,也不要忘記搭配蔬菜水果,這樣才是營養又均衡的一餐,吃肉也可以健康無負擔!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你吃的肉有多肥?一圖看懂豬肉部位營養成分:吃錯熱量差3倍.吃紅肉真的比較不好?每天需要睡足8小時?5大健康信念背後的真相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體悟女性應該多愛惜自己 是醫師也是母親更能對患者同理相待
「懷孕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從女孩蛻變成母親,身心均出現極大的轉變。」身為二寶媽的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嚴嘉琪表示,兩次生產經驗,加上職場哺育,讓她在門診與孕產婦互動時,常以過來人身分分享懷孕過程中可能承受的煎熬。除了是醫師,也是母親,雙重角色,同理心相待,給患者滿滿的安全感。感謝同事友善協助,讓她有生第二胎的勇氣。嚴嘉琪醫師在當住院醫師時,就進入婚姻生活,她說,那段時間真的蠻辛苦的,婚後生活還好,只是與另一半磨合,但懷孕、生育期間繼續值班,身心壓力沉重。嚴嘉琪於擔任總醫師時生下第一胎,她表示,懷胎10月、生產、坐月子的那段期間,可說是蠟燭兩頭燒,身體容易疲累,體力也變差,且不耐久站,但仍繼續看診、接生,及進開刀房手術執刀。她感謝醫院同事們的幫忙,正因職場友善的氛圍,讓她有了生第二胎的勇氣。邊開刀邊忍受脹奶,完成哺餵母乳任務。不過,職場中的哺育媽媽面臨諸多考驗,嚴嘉琪表示,寶寶滿月後,一般建議每4-5小時擠一次母奶,但工作一忙就忘;再者,也不可能開刀開到一半,為了哺育擠奶而離開手術室。往往拖到六小時後才擠奶,此時乳房發硬脹痛,擠奶更為辛苦不適,擔心塞奶的精神壓力,產後要兼顧工作與母乳哺餵真的是蠻大的挑戰。嚴嘉琪說,哺育媽媽如果返回工作崗位,職場氛圍卻不友善,那真的會很虐心,很難撐下去。所幸在院方及婦科同事們的鼓勵及支持下,讓她順利達成母乳哺餵的心願。此外,嚴嘉琪也感謝另一半的體貼、協助,她笑著說,「真的很幸運,老公很能理解我懷孕哺乳的辛苦。」同為婦科醫師的夫婿重視家庭,樂於烹飪,婚前兩人就達成共識,不會委屈對方做不想做的事情,也不會讓某一個人完全負責,夫妻兩人分擔所有家事。歷經懷孕、生產、哺育等人生重大轉折,嚴嘉琪深刻體悟女性應該「多愛惜自己、多相信自己」,長久以來,唸書、實習、執醫,她忽略了自身健康,也不太重視飲食。直到懷孕,因母愛使然,希望胎兒健康,自己就必須吃對食物,因而開始思索該多吃哪些食物?攝取哪些營養成分?此外,盡量提高睡眠品質,不要因為生活壓力而睡不好,否則將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也會影響胎兒發育。為了健康與身材,第二胎後啟動減重任務。懷孕生產後,人生重點任務就聚焦在孩子身上,原本愛漂亮、重視體格曲線的嚴嘉琪,身材逐漸走樣。但因為育兒的壓力與疲憊,讓她選擇先放過自己,專心在眼前新生活的磨合,直到生完第二胎的半年後才開始決定減重。嚴嘉琪表示,推動她減重的原因是對身材的不滿,還有身體的痠痛以及健康檢查出現赤字。為此,她擬定四大減重策略,而這也讓正值職場巔峰的她,能用最小的壓力慢慢的減重,並將身體健康維持在最佳狀態。重訓好處多多,不喜歡也要持續下去。嚴嘉琪的四大減重策略包括:1.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盡可能在高壓職場環境中,維持身心最佳狀態。2.多吃原形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盡量自己料理,減少外食。3.保持愉悅心情每天開心地面對先生、孩子,院內同事、患者,努力修煉心性,盡量不要真的生氣,有時候意思意思一下,達到有效傳達良好溝通的目的就好。4.投入重訓這對於討厭運動後又累又喘、身體痠痛的嚴嘉琪來說,可是一大考驗,她坦承不喜歡重訓,只要是表定重訓當天,就會想各種不去的藉口。但她告訴自己「這是一件需要且應該做的事情,且必須做完。」為此,長時間聘請體能教練,每周一至兩次重訓,而這運動習慣竟已快六年之久。「重訓好處多多。」嚴嘉琪表示,在擔任住院醫師時,常覺腰痠背痛,懷孕生子後更嚴重,但持續接受重訓後,也學會放鬆肌肉的技巧,改善很多,即使久站開刀或是幫產婦接生,一兩個小時彎著腰,身體雖痠痛,但也很快回復。建議做的定期檢查● 婦科超音波:瞭解卵巢、子宮狀況● 乳房超音波:每三年一次● 子宮抹片:一年一次,如不想做抹片,建議自費HPV篩檢,兩者均陰性,則可三到五年再做一次HPV篩檢跟抹片檢查。● 腸胃鏡:每三年一次● 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早期發現肺癌,每三年一次。● 洗牙:定期半年洗牙一次,尤其是備孕或是懷孕中的婦女更要注意牙齒健康。嚴嘉琪醫師小檔案● 年齡:37歲● 現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給患者的一句話:全世界最值得妳愛並好好珍惜的人,就是妳自己;不要把精力浪費在不愛妳的人身上,還有負能量的關係裡。
-
2024-04-29 名人.好食課
一換季過敏性鼻炎就跟著來?一圖看懂如何從飲食改善換季過敏
一換季過敏性鼻炎有跟著來,到底要如何改善或緩解這些過敏症狀,好食課Lexie張宜臻營養師整理9項抗過敏營養+2大保健食品報你知!9大抗過敏營養根據《Nutrients》期刊2023年一篇文獻指出,飲食與過敏有著極大的關係,其中高熱量、高飽和脂肪酸、n-6脂肪酸、低蔬果攝取、高加工食品及低維生素ADE與鋅鐵會增加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風險,而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及一些微量營養素則可減經症狀或降低風險!.維生素A:可維持皮膚、黏膜完整性,幫助減少外來物入侵,也可刺激調節T細胞,幫助維持身體對過敏原的免疫耐受性。飲食可吃:豬肝、南瓜、地瓜、胡蘿蔔。.維生素D:具有調節免疫的作用,充足的維生素D可降低過敏性鼻炎風險及異味性皮膚炎的嚴重度。飲食可吃:雞蛋、鮭魚、鰻魚、強化牛奶、日曬乾香菇。.維生素E:具有抗發炎的功效,於動物實驗發現給予維生素E可降低組織胺78%,並減輕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症狀。飲食可吃:堅果種子(葵瓜子、黑芝麻、花生、杏仁)、酪梨、全穀雜糧。.鋅:補充鋅可幫助降低身體發炎情形,並幫助調節型T細胞分化,缺乏鋅則會增加過敏疾病的風險。飲食可吃:牡蠣、牛肉、南瓜籽。.鐵:鐵除了與造血有關外,免疫細胞中也需要鐵來維持其活化狀態。飲食可吃:豬血、蛤蜊、紅莧菜、豬肝。.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透過被腸道細菌代謝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如:丁酸)來預防過敏性氣喘及異味性皮膚炎等過敏問題。飲食可吃:黑木耳、菠菜、地瓜葉、香菇、海帶、青椒。.ω-3脂肪酸:ω-3脂肪酸對於過敏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補充ω-3脂肪酸可幫助改善皮膚屏障功能,減輕過敏性鼻炎症狀,也可減輕一些皮膚搔癢問題。飲食可吃:鯖魚、秋刀魚、亞麻籽油、核桃。.柚皮素:柚皮素主要存在於柑橘皮中,可抑制TSLP(一種細胞激素,會去誘導過敏性發炎),進而預防過敏性疾病。飲食可吃:柳丁、橘子、葡萄柚。.槲皮素:可降低發炎反應,減少血清中IgE和Th2相關細胞激素,降低發炎浸潤情形與過敏性鼻炎症狀。飲食可吃:洋蔥、青椒、蘆筍、莓果(蔓越莓、藍莓)。保健食品1.魚油:富含ω-3脂肪酸,其中這些脂肪在體內會代謝成具有特定抗發炎、減少過敏作用的前列腺素與白三烯素等,幫助我們改善過敏症狀!2.益生菌:好的腸道菌也能造就好體質,有些菌株具有過敏調節的功效,除了目前食藥署審核通過具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功能的特定益生菌、優酪乳(總乳酸菌)等,也可觀察一下一些日常保健用的益生菌是否有副乾酪乳酸桿菌等調整體質功效!【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改善換季過敏!飲食+保健這樣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2 醫療.婦產科
準媽媽懷孕時,準爸爸也須做好的7功課!選擇自然產,5方式可減輕孕媽咪疼痛
媽媽懷孕好辛苦 準爸爸也有7項功課得做好現代人生得晚、也生得少,孩子都是寶。不僅準媽媽要迎接身心理上的變化,準爸爸也要做好「準備功課」。衛福部國健署7項建議,讓準爸爸也能從容準備迎接新生命,參與懷孕生產過程,讓另一半感受到貼心與用心。國健署表示,媽媽在280天的懷孕生產的過程中,身心會有很大的改變,多數準爸爸一開始可能無法體會另一半懷孕的辛苦,如果準爸爸若能在懷孕生產過程中全心全意投入,對每一個細節都產生好奇並積極參與,不僅對準媽媽來說意義重大,也是孩子出生後幸福感的重要地基,為加速掌握父職角色,可透過以下7點建議,讓整個家庭都快樂期待寶寶的來臨。1、一起參與產檢:政府提供公費產檢共有14次,並有其他自費產檢項目,完整內容請利用延伸閱讀來了解。鼓勵準爸爸可善用陪產檢假陪同準媽媽產檢,諮詢醫師、助產師後共同決定產檢項目。透過產檢更清楚了解不同階段的胎兒成長及母體的變化,不僅可經歷孕育孩子的過程,也讓另一半感受到貼心與呵護。2、了解懷孕及生產的資訊:現代資訊流通發達,透過像是書籍、雜誌、網站,都能獲得豐富且多元的知識資訊,國健署上的「爸爸手冊」也可以做為指南書,「孕產婦關懷網站」或「健康九九+」網站之媽咪好孕館查詢,都可以幫助準爸爸們了解及學習。3、注意孕期營養均衡:懷孕後因為荷爾蒙的影響,飲食習慣可能不同於以往,有些準媽媽因為孕吐而胃口不佳,有些準媽媽則是胃口比懷孕前更好,當食物攝取太少或過多時,都可能導致營養不均衡。準爸爸可以多關心另一半的營養狀況,準備合宜的食物,若需補充營養品、保健食品,建議諮詢專業醫師、藥師、營養師。4、改善不良生活習慣:菸品對孕婦及胎兒會造成危害,二手菸、三手菸也是,如果您有抽菸習慣,請為了自己和親愛的家人努力戒菸吧!讓自己更健康,也能讓另一半在無菸環境下安心孕育寶寶。另外,準爸爸也應陪伴另一半同步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不吃高熱量食物、少吃油炸、勾芡、加工食品,或是宵夜、含糖飲料等,多選擇天然、當季、原型的食物,一起迎接健康新生活。5、參加爸媽教室:許多產檢院所都會舉辦爸媽教室,邀請專業醫護人員、專家教授各種孕產、育兒知識,包括懷孕生產知識、生產減痛課程、哺餵母乳、新生兒照顧,請安排時間和伴侶一起去上課學習陪伴照顧的技巧,共同參與孕產過程。6、準備孕產、育兒用品:懷孕期間要準備孕期、產後、育兒等相關用品,爸爸在此過程中也能認識這些產品的用途,同時學習相關育兒技巧,為將來的育兒做準備。7、討論生產、哺乳及育兒計畫:面對新成員誕生後的生活變化,建議懷孕中後期的夫妻,雙方需要討論生產、哺乳及育兒計畫,例如生產方式、陪產、如何坐月子、哺乳方式、是否要留職停薪或請育嬰假、孩子日後如何照顧及家務勞動分擔等等,這些都必須提前安排,彼此有共識,事先做好溝通及準備。孕媽咪要生了,陪產爸爸可做好5件事要迎接新生兒來到,每個家庭都得做足準備,到了最後要出生的時刻,陪產爸爸與孕媽咪面對「生產」當下的選擇,該如何做準備。衛福部國健署表示,母體正常的情況下,通常會選擇自然產,但如果有剖腹產適應症,務必和醫師討論後決定。孕媽咪在生產時,伴侶也可以做好5件事,讓過程更加順利。生產方式除了在醫療院所進行自然產、剖腹產,還有其他生產方式,可依孕婦健康狀況,在產檢時與醫師或助產師討論安全且是伴侶雙方想要的生產計畫。「母體正常的情況下,通常會選擇自然產。」國健署表示,如有剖腹產適應症,例如:胎位不正、前胎剖腹、媽媽有重大疾病、產程遲滯等,應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是否選擇剖腹產。建議規劃合宜的生產方式,不選擇無醫療適應症之剖腹生產。同時生產前可參考醫療機構生產計畫書,討論出你們覺得安全、舒適、愉快的生產方式。國健署提醒,孕媽咪待產過程中,準爸爸除了透過正向的話語來鼓勵伴侶外,若伴侶為自然產,準爸爸可事先與醫護人員討論後,透過以下5個技巧幫助伴侶減輕疼痛。1、在未破水的情況下,先生可協助太太在床上,改變較舒服姿勢或是詢問醫護人員是否適宜下床活動。在醫護人員的許可下,準爸爸可以協助伴侶下床或利用生產球改變姿勢2、準爸爸可以利用手或按摩工具,以伴侶覺得舒適的力道按摩背部、腰部、腿部及肩頸部。3、在醫護人員許可下,準爸爸可以協助伴侶沖熱水澡或進行背部熱敷,但避免使用暖暖包以防燙傷。4、準爸爸可以準備伴侶喜歡的音樂,舒緩產痛壓力。5、媽咪可用自己舒適的呼吸方式,可盡量使用慢速且深層的呼吸。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療.婦產科
月經異常、體毛或痘痘狂長,當心多囊性卵巢症候群!9大飲食方式助改善
如果你突然發現自己的月經異常、體毛大量生長或是痘痘(或稱痤瘡)狂長,這些看似無關痛養的小症狀,其實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所致,不僅可能造成不孕,甚至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也會增高。幸好,被診斷出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可以從飲食改善他們的健康。不過具體該怎麼吃才有幫助,或是需要避免那些食物呢?以下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相關知識,可以幫助你更好應對該疾病。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卵巢產生過量雄性荷爾蒙的疾病,這種雄性荷爾蒙通常在女性體內含量很少。過量的雄性荷爾蒙可能會為女性月經週期帶來問題,例如它會引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許多症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這個名稱描述了卵巢中形成的許多小囊腫(充滿液體的囊)。然而,有些患有這種疾病的女性沒有囊腫,而一些沒有這種疾病的女性則會出現囊腫,所以不一定有囊腫才會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據統計,在育齡年紀的女性身上,發生率約在10%至30%之間,不同種族的發生率略有不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哪些症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則:包括月經不來或根本沒有月經,它還可能涉及經期大量出血。.體毛生長異常:臉部毛髮可能過多,或手臂、胸部和腹部毛髮大量生長。.痤瘡: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引起痤瘡,尤其是在背部、胸部和臉部。.肥胖:40%到80%的患者可能患有肥胖症,並且難以維持健康的體重。.皮膚變黑:可能會出現皮膚變黑的斑塊,尤其是在頸部、腋窩、腹股溝(兩腿之間)和乳房下方的皺褶處,這被稱為黑色棘皮症。.囊腫:許多患者的卵巢在超音波檢查中顯得更大或有許多囊腫。.皮膚贅疣:皮膚贅疣是皮膚額外的突出物,它們經常出現在你的腋窩或脖子上。.頭髮稀疏:患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人可能會有雄性禿或變得頭髮稀疏。.不孕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女性不孕的最常見原因,不定期或頻繁排卵可能會導致無法受孕。導致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原因是什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可能在家族中遺傳,姊妹或母女皆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很常見,不過確切原因尚不清楚。其他幾個因素,最重要的是肥胖,也在引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中發揮作用:.較高濃度的雄性荷爾蒙:高濃度雄性荷爾蒙會阻止卵巢釋放卵子,導致月經週期不規則,排卵不規律也會導致卵巢上出現充滿液體的小囊腫。.胰島素阻抗:胰島素濃度升高會導致卵巢製造和釋放雄性荷爾蒙。同時,胰島素阻抗意味著身體無法正確處理胰島素,從而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升高。並非所有患有胰島素阻抗的人都會出現血糖升高或糖尿病,但胰島素阻抗可能導致糖尿病。.低度發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往往患有慢性低度發炎。如何透過飲食緩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目前尚無有效方法可預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但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減輕症狀。例如健康的飲食、定期運動和控制健康體重能幫助你避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影響。對於如何達成健康的飲食,你可以採取以下9件事來保持營養充足及避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加劇:1.選擇新鮮與最少加工的食物選擇各種新鮮和最低限度加工的水果、蔬菜、乳製品和瘦肉蛋白質食物,同時也包括堅果和種子。2.選擇全穀物例如糙米、大麥、高粱等,用全穀物製成的麵包和麵食可以幫助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避免血糖飆升。3.經常補充水分保持充足水分對身體至關重要,喝水始終是最佳選擇,但重要的是要避免飲用果汁、能量飲料和蘇打水等高糖飲料。4.少量多餐不要每天吃三頓大餐,而是嘗試每三到五個小時吃點食物或零食。5.避免反式脂肪攝取大量反式脂肪可能會加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的症狀,並增加心臟病的風險。6.每週吃兩次富含Omega-3的魚鮭魚、沙丁魚和鯡魚等多脂魚類是omega-3脂肪的重要來源,目標是每週吃兩次富含脂肪的魚,份量為8至12盎司,大約是226克至340克。7.多攝取膳食纖維目標是每天從全穀物、水果和蔬菜中攝取至少25克的膳食纖維。8.限制鈉的攝取每天攝取的鈉不要超過2300毫克,請盡可能減少到餐廳用餐以及吃罐裝和盒裝的加工食品。9.優先考慮大豆蛋白大豆蛋白對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來說是一種有益的營養素,因為它有助於改善代謝和心血管健康。大豆蛋白的一些良好來源包括豆腐、毛豆、黃豆和豆漿。總而言之,如果你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並不意味著你注定健康狀況不佳。你可以透過做很多事情來應對、盡量減少症狀並保持自己的健康。具體應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保持健康的體重、吃營養食物和定期運動。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會影響荷爾蒙濃度,進而調節你的月經週期並緩解症狀。【資料來源】.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Johns Hopkins Medicine).PCOS Diet(Johns Hopkins Medicine).Treating PCOS with Nutrition: 9 Tips for a Healthy Diet(Penn Medicine Lancaster General Health).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Cleveland Clinic).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和代謝症候群(長庚醫訊)
-
2024-04-18 養生.聰明飲食
女性更年期該吃什麼?有助預防2大健康風險的更年期飲食一次看
眾所周知,女性更年期會帶來一系列身體變化,例如隨著雌激素濃度下降,體溫和體重等指標可能會增加。該如何在每個人都會碰上的女性更年期中保持健康?女性更年期可能有哪些疾病風險?所謂的女性更年期,意指女性已經停止月經至少12個月,但更年期症狀可能會比你預期的更早開始。更年期通常從40多歲開始,但最早可以在30多歲或晚至50多歲開始。在此期間,你可能會開始感到熱潮紅、情緒波動和精力不足等症狀,而雌激素的減少可能會開始影響你的骨骼、肌肉質量和新陳代謝。幸運的是,健康、多樣化的飲食和積極改變生活方式有助於減輕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它還可以幫助預防停經後女性患上風險較高的健康狀況,例如骨質疏鬆症和心臟病。吃什麼有助改善女性更年期健康?在生命的任何階段,均衡的飲食都至關重要,但在更年期,身體需要額外的耐心和照顧,改變飲食有助於預防未來的症狀。必須留意的是,每個女性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需求和症狀,沒有一套統一的更年期飲食標準,但有些食物你可以考慮添加到飲食中或盡可能多吃。1.強化骨骼健康雌激素對骨骼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雌激素濃度的下降,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會增加,骨質疏鬆症還會導致骨折的風險更大。飲食能對骨骼健康有著正向的作用,以下有一些重要的常量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需確保你攝取足夠。.每餐都應攝取優質蛋白質,像是海鮮、豆類、乳製品、肉類和家禽。.鈣是骨骼健康的重要礦物質,良好來源包括乳製品、帶骨的罐裝魚、菠菜和豆腐。.維生素D是由陽光照射到皮膚上時產生,蛋黃、油性魚類和一些強化食品中也含有少量維生素D。.維生素K存在於綠色蔬菜、發酵食品、乳製品和肉類中,對骨骼強度有重要作用。.磷存在於家禽、肉類、乳製品、油性魚類、馬鈴薯、全穀類和豆類等食物中。.鎂是另一種礦物質,良好的來源包括全穀物、菠菜、南瓜子、杏仁和豆類。2.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停經期間和停經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這部分與老化過程以及雌激素下降的影響有關。與雌激素濃度下降相關的體重增加也會導致肥胖、高血壓、2型糖尿病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升高的風險增加,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以下飲食改變有助於降低這種風險。.將飽和脂肪(動物脂肪)換成不飽和脂肪,例如特級初榨橄欖油、酪梨、種子、堅果。.將精緻碳水化合物(白麵包、白米)換成全穀類(糙米、黑麵包、小米)。.每天至少吃5份水果和蔬菜.每週兩次吃兩份油性魚類(例如鮭魚、沙丁魚、鯖魚)。.每天吃一把堅果和種子。哪些食物可能使女性更年期症狀惡化?當你經歷女性更年期時,你所減少和添加的飲食都會產生同樣大的影響。以下是你應該避免的一些常見食物:1.辛辣食物如果你出現潮熱紅和盜汗的情況,可能需要減少辣醬的用量,因為辛辣食物會使體溫升高,進而引發這些症狀或使症狀變得更糟。2.咖啡因咖啡因可能是更年期熱潮紅的部分原因,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完全戒掉它,但過量的咖啡因已被證明會使熱潮紅變得更加嚴重。3.酒精酒精會引發女性更年期症狀,例如熱潮紅、盜汗和頭痛。如果大量飲酒,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會升高,飲酒過多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4.碳水化合物和澱粉類食物由於女性更年期會減緩新陳代謝,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同樣的,高度加工食品和添加糖的食品和飲料也是如此。總而言之,更年期是一個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女性會經歷一系列嚴重的症狀,而保持均衡的飲食是嘗試緩解女性更年期症狀的好方法。目標是每餐吃各種顏色的全穀物、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全植物性食物、富含鈣的食物,並優化你的腸道健康,以獲得長期健康益處,從而支持健康體重、降低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長期風險。【資料來源】.Menopause Diet: What To Eat To Help Manage Symptoms(Cleveland Clinic).Managing menopause with diet(British Nutrition Foundation).Healthy Eating During Menopause(The Menopause Charity)
-
2024-04-17 焦點.食安拉警報
身體每天都在接觸毒素,如何減少中毒機率?顏宗海分享個人排毒秘方
寶林茶室的邦克列酸(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在台灣是第一次驗出,毒素可危害性命,不少民眾聞之色變。林口長庚醫院臨床病毒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台灣沒有發生過邦克列酸引起食物中毒,但曾在印尼、中國、東非國家造成民眾致死案。邦克列酸在國內相當罕見,是從唐菖蒲伯克氏菌分泌出的毒素,在特殊環境下才會產生,包括溫度攝氏22-33度、中性pH值環境、食鹽濃度小於2%、高濃度油脂。顏宗海於廣播NEWS 98分享「食物中毒頻傳 吃個東西心驚驚」議題,提到一連串的食安事件,強調食物保存的重要性,若沒有在安全時間內適當冷藏,細菌可能悄悄滋長。避開食物危險溫度帶 便當1個小時內吃完微生物最喜愛在7-60度的溫度,這也是食物危險溫度帶,所以夏天是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峰期,午餐便當最好一個小時內要吃完,調製過的食物也建議不要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冷藏與冷凍雖然能抑制或降低微生物生長,但冰箱的功能不是殺菌,一定要再充分加熱後食用。微波注意加熱不均勻 保鮮膜要拆掉微波加熱要注意加熱不均勻,例如體積較大的肉類,可能呈現「外熱內冷」,不妨多加個盤子或空碗覆蓋,有助於集中熱能,或是改用電鍋充分複熱。有些人習慣使用保鮮膜加熱或微波,顏宗海建議,熟食外層的保鮮膜最好都拆掉,在家烹調食材也不要用保鮮膜包覆,特別是高油脂食物,可能會因高溫而溶出塑化劑。市售保鮮膜有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CDC)、聚甲基戊烯(PMP)材質,耐熱程度都不同,不超過耐熱溫度並不代表安全,因材質是塑膠單體組成,遇熱就會產生結構破壞。除了食物保存與加熱注意事項,顏宗海提醒,少吃加工食品,過去國內就曾有「蘇丹紅」工業染劑混進鴨飼料的事件,今年查獲國外進口的辣椒粉原料含有蘇丹紅,被製成各種調味粉料及零食。蘇丹紅吃下肚,會被身體代謝為胺類化合物,增加膀胱癌風險;吃過量也會讓肝腎功能受損、引起過敏反應。顏宗海分享個人排毒秘方身體每天都在接觸毒素,顏宗海分享個人排毒秘方: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尤其是深綠色蔬菜,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排出體內累積的廢物。
-
2024-04-16 養生.聰明飲食
膳食纖維為何重要?攝取不足會如何?每天應該吃多少?水溶及非水溶有何差異?
我們都知道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Dietary Fiber)可以促進消化健康,有助於體重管理,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並有助於調節血糖濃度,甚至近期一項研究發現,每日補充纖維可以改善60歲以上老年人的大腦功能。但你知道大多數人其實沒有攝取足夠的纖維量嗎?什麼是膳食纖維?纖維是植物中的一種物質,膳食纖維則是你吃的那種。膳食纖維有多種形式,每種形式都在支持健康方面發揮作用。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包括:.全穀類.堅果和種子.水果和蔬菜可溶性纖維與非水溶性纖維有何差異?一般來說,最為人熟知的膳食纖維分別是可溶性纖維(Soluble Fiber)及非水溶性纖維(Insoluble Fiber)。燕麥、豆類和水果中含有可溶性纖維,可溶於水形成凝膠狀物質,有助於調節血糖濃度和降低膽固醇。另一方面,非水溶性纖維存在於蔬菜、堅果、種子和全穀物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於預防便秘。膳食纖維還包括抗性澱粉,它相對不易消化,存在於香蕉、豆類和馬鈴薯等冷卻的澱粉類食物中,在健康的腸道中發揮關鍵作用。事實上,不同膳食纖維之間是必不可少且相互關聯的,因此刻意強調不同膳食纖維種類可能是多餘的,最好的方式讓人們混吃不同類型的纖維食物。 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會如何?首先,判斷你是否攝取足夠膳食纖維的主要方法是每天排便一次或兩次,而在排便時能否舒適、快速、不費力地排出。其次,你的糞便的樣子也是觀察的重點。它們應該很容易折斷,更像是一根長而光滑、形狀良好的香腸,而不是顆粒或糊狀。 第三條線索來自你整體的健康狀況。你的腸道對心理健康和免疫系統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情緒低落或容易感染任何細菌等情況,可能是你的腸道健康需要一些幫助的微妙跡象。為什麼膳食纖維重要?多數人未攝取足夠的纖維,這種飲食狀況可能導致相反的結果。雖然很大一部分人每天都患有便秘,但還有一大群人經常腹瀉,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通常是由富含肉類和超加工食品的低纖維飲食引起的。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可能更廣泛。2019年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一項研究顯示,與攝取量較少者相比,每天攝取25至29克膳食纖維的人其全因和心血管相關死亡率減少了15%至30%。另外,他們罹患冠心病、中風、第二型糖尿病和大腸癌的機率也降低了16%至24%。與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同,我們的身體缺乏分解纖維食物的酵素。因此,你的胃對於體積大、能量較低的高纖維膳食,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消化及吸收,這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也能促進飽足感。 纖維也有助清除體內多餘廢物,因為在身體使用完所需物質後,這些廢物會被放回腸道中釋放。如果你的腸道中有大量纖維,它在通過時會帶走一些可能積聚並有害的物質,如膽固醇、雌激素和其他賀爾蒙,以及酒精分解產生的毒素。每天應該攝取多少膳食纖維?根據美國農業部《2020-2025 年美國人飲食指南》建議,50歲以下的女性應該每天攝取25至28克纖維,50歲以下的男性每天應攝取31至34克纖維,51歲以上的女性每天應攝取22克纖維,51歲及以上的男性每天應攝取28克。 .50歲以下女性:每天25至28克。 .50歲以下男性:每天31至34克。 .51歲以上女性:每天22克。 .51歲以上男性:每天28克。根據美國家庭醫師學會建議,增加纖維攝取量時,一定要循序漸進,並補充大量液體。由於當膳食纖維通過消化道時,它類似於海綿需要水才能順利通過。如果你攝取的膳食纖維多於平常的攝取量,但水分不足,你可能會感到噁心或便秘。此外,在你購買纖維補充劑之前,可能需考慮纖維補充劑和富含纖維的食物可能不會帶來相同的好處,例如飽足感。如果你未達成每日建議攝取的纖維量,那麼其他必需營養素的攝取量也可能同樣不足。換言之,你的纖維攝取量是衡量整體飲食品質的良好指標。嘗試透過未精製的食物來達到你的纖維目標,這樣也可以獲得它們提供的所有其他好處。【資料來源】.You probably aren’t getting enough fibre – here’s how to up your intake.Medline Plus: Dietary Fiber.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Fiber: How to increase the amount in your diet.Cleveland Clinic: How Much Fiber You Need and Why It Matters
-
2024-04-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做出7項改變可望降低罹癌風險、助長壽!與「飲食」相關占了5項之多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和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致力於癌症預防的研究和倡導,2大機構縮寫簡稱為WCRF/AICR。最近1項研究表示,遵循WCRF/AICR提出的7項健康生活建議,就能夠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這項研究發表在《BMC Medicine》上。遵循7大健康生活建議 可能影響罹癌的風險WCRF/AICR提出的建議包括一系列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可以大大影響1個人終身罹患癌症和其他非傳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以下為其提出的7項健康生活建議:1.保持健康體重2.保持適度的運動3.遵從更好的飲食習慣4.限制快餐和加工食品的攝取5.限制紅肉和加工肉品的攝取6.減少含糖飲料的飲用7.限制酒精攝取研究小組透過分析來自英國生物庫的94,778名受試者的數據,評估了遵從WCRF/AICR建議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此項研究的受試者平均年齡為56歲,經收集其飲食和運動數據,以及身體質量指數和腰圍測量數據後,研究人員再對建議的遵從程度,根據最高7分的評分制度來進行評估,最後得出受試者的平均分數為3.8分。遵從分數愈高、罹癌風險愈低! 最新研究結果曝光在研究期間,參與者中約有8%(7,296人)罹患癌症,分析顯示,每增加1分的遵從分數,癌症風險就減少7%,遵從分數較高(4.5分或以上)的參與者,總體癌症風險降低16%。每增加1分的遵從分數,乳腺癌風險就降低10%,結腸癌風險降低10%,腎臟癌風險降低18%,食道癌風險降低16%,肝臟癌風險降低22%,卵巢癌風險降低24%,而膽囊癌風險則降低30%。由於該研究是觀察性的,因此無法提供遵從WCRF/AICR建議與癌症風險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人員表示,這部分仍需進一步研究,以了解這些因素之間的關聯性。資料來源:7 Healthy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To Cut Cancer Risk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凱特王妃罹癌震驚各界,世界研究指出罹癌青壯年近30年增79%!了解什麼是預防性化療
英國凱特王妃2024年3月發布影片宣布罹癌,表示在先前腹部手術後的檢測發現癌症,醫療團隊建議進行「預防性化療」,她也正在該治療的早期階段,但並未進一步透露治療細節。尤其她年僅四十二歲,癌症患者雖大多為年長者,但近期研究發現,全球未滿50歲罹癌的病例,近30年來激增約八成。學者對此趨勢原因未有定論,從菸酒、肥胖到加工食品都有嫌疑。多留意身體警訊、及早篩檢為對抗青壯年罹癌的可行方式。凱特王妃治療團隊所指的預防性化療是指什麼?在癌症治療中扮演何種功能?未滿50歲癌症死亡數 增近28%法新社報導,英國醫學期刊「腫瘤學」去年刊登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1990年~2019年間,全球每年未滿50歲確診29種常見癌症任一種的患者總數,大增將近八成,原因無人能確定。這項全球性研究發現,1990年,全球不滿五十歲的癌症確診病例為182萬例,到了2019年增加到326萬例,增幅達79%。研究人員還預測在這個十年結束前,未滿五十歲的癌症新病例數還會再增加三成,經濟富裕國家將尤為顯著。青壯年罹癌人數增加,和全球人口增長有關。不過,過去半世紀各年齡罹癌者存活率已幾乎翻倍,但未滿五十歲癌症死者數在過去30年來卻仍增加近28%。英國伯明罕大學癌症學者西瓦庫瑪說,罹癌青壯年增加的趨勢可謂一種「流行病」。自從凱特王妃2024年一月歷經腹部手術、3月22日宣布罹癌後,西瓦庫瑪等醫師均發聲,指出在診間看到的青壯年癌症病患越來越多。乳癌最常見 消化道癌症受關注青壯年癌症患者中,乳癌最為常見,但研究人員特別憂心結腸癌、胰臟癌、肝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相關癌症。美國癌症學會指出,以未滿五十歲的美國男性癌逝者來說,結腸癌如今是頭號殺手,在女性癌逝者中也僅次於乳癌。參演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的影星查維克博斯曼二○二○年就是因結腸癌病逝,年僅四十三歲。台灣常將發生在結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通稱大腸癌。針對青壯年癌症病例增加,西瓦庫瑪坦言尚未有證據能確定其原因,可能是多項因素綜合導致。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癌症流行病學教授柯爾曼說,潛在解釋有二:★其一,當前四十幾歲青壯年比上一輩更早暴露於菸、酒、肥胖等致癌因子。她指出,流行病式的肥胖問題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西瓦庫瑪也認為,肥胖起碼是部分原因,但有些青壯年患者既非肥胖,也沒有遺傳具罹癌風險的基因。★其二,青壯年面臨與以往不同的問題,疑似禍首包括若干化學物、新藥物甚至塑膠微粒,但未獲證實。★也有人歸咎於高度加工食品,但亦無足夠資料佐證。★另有理論指向食物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群,但柯爾曼的研究雖顯示癌症會改變微生物群,卻難定論微生物群的改變會致癌。開設年輕癌症病患特別門診的伯明罕大學教授貝格斯說,青壯年罹癌數增加的原因不少,包括醫界越來越善於在早期發現癌症;年輕人對自身健康的覺察度也比上一輩敏銳,更願意在相關症狀剛出現時就尋求幫助。英國觀察家報引述貝格斯指出,其他因素還有部分癌症風險因子可能透過家族基因遺傳;隨著帶有癌症風險基因的人比以往壽命更長且能生育更多小孩,這類基因於是在人口中累加。年輕人罹癌 化療劑量耐受度高為了應對青壯年結腸直腸癌病患數增加,美國2021年將建議篩檢年齡下修到45歲。好消息是,年輕罹癌者對化療劑量的耐受度比年長患者高,可用更強效治療方式。英國華威大學醫學教授楊恩說,較年輕罹癌者存活率一般較高;像凱特這樣手術中意外發現癌症,多半是還沒有明顯症狀的早期癌症,化療更有效。學者希望凱特的經驗能提醒民眾,一旦察覺任何身體異狀就應諮詢醫師。西瓦庫瑪說,人們對自己身體狀況多半有自知之明,「如果你真的覺得哪裡不對勁,不要拖延,就去做檢查」。預防性化療不等於預防癌症澳洲非營利媒體網站「對話」解釋,預防性化療不等於預防癌症。在癌症治療上,「預防」指涉在癌症移除後,透過化療來防止癌症復發。要真正預防癌症,專家建議可就飲食、運動、防曬等方面的生活型態進行調整。另外,一種荷爾蒙療法藥物「泰莫西芬」可用來降低部分乳癌高風險患者罹癌風險,阿斯匹靈則可以用於腸癌等癌症的高風險患者。放射線治療 局部移除癌細胞癌症發生後,如果癌細胞限於身體局部,而未發現轉移到遠處部位的證據,手術、放射治療等局部治療能移除所有癌細胞。但如果癌症已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診斷出來,醫師會使用化療(抗癌藥物)、荷爾蒙或免疫治療等療法,循環至身體各處發揮作用。化療也可在手術或放射治療前後使用,來防止原發癌復發。雖然手術可能已治好癌症,但部分案例中,難以偵測的微小細胞可能已擴散至血管,被帶到體內遠處的部位,這將導致癌症在數個月或數年後復發。在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比較只接受手術的癌症患者以及手術後再接受追加化療的患者,發現後續化療能防止癌症復發,延長患者壽命。化療副作用 造血功能暫受損許多化療藥物是透過擾亂癌細胞中心的遺傳物質DNA來阻止其分裂;為了增加效果,在身體不同部位生效的多種藥物會混合使用。不過化療不只針對癌細胞作用,也會殺死分裂中的正常細胞,但由於癌症病灶裡分裂中細胞的占比較高,每次化療殺死的癌細胞比率會高於正常細胞。化療通常每隔3-4周進行一次,正常細胞可在間隔時間恢復。化療副作用通常可逆轉,且常發生在細胞汰換率較高的部位。例如血細胞的製造會暫時被打亂;如果白血球數量低,感染風險會增加。化療用的特定藥物也可能導致手腳麻木等。預防性化療是在局部手術後,沒有癌症殘留的證據後開始實施,因此患者通常可在化療結束後數周內恢復正常活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1 焦點.健康知識+
睡不好跟「1件事」有關!醫師曝出現5種情況應及時改善
睡不好和甲基化代謝有關?甲基化對人體的作用相當重要,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表示,一旦甲基化不足,會影響睡眠所需的神經傳導物質合成受阻,導致睡眠品質不佳,甚至會夜不成眠。因此如果發現甲基化異常,應盡早針對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進行調整改善。睡不好和甲基化代謝有關影響睡眠的甲基化代謝問題,男女原因有別。蘇聖傑指出,女性大多是因為女性荷爾蒙異常所致;男性則多是因為組織胺引起過敏症狀而受影響。當甲基化代謝疲於應付女性荷爾蒙異常或是過敏反應,而無法充分供應合成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或褪黑激素等,就可能發生失眠困擾。蘇聖傑說,血清素扮演調節情緒、減輕焦慮和促進良好睡眠的角色,但當甲基化過程有差錯時,可能會減少血清素的製造,因此會感到情緒低落,睡眠品質受影響。褪黑激素則是在晚上由松果體分泌,調節生物節律,尤其是在控制睡眠與清醒節律方面,若是甲基化過程出了問題,就可能導致褪黑激素減少,進而發生白天精神不振,晚上難以入眠的狀況。出現5種情況應及時改善甲基化代謝受生活和飲食習慣所影響,蘇聖傑提醒,若出現5種情況時,應及時改善。1.高油、高糖飲食:過度攝取高油、高糖食物,特別是加工食品,由於缺乏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素,導致營養不均衡,進而會影響甲基化代謝的運作。2.蔬果攝取不足:蔬菜和水果是提供身體所需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其中包括活性葉酸、維生素B群等,若攝取不足,可能導致甲基化反應所需的營養素不足。3.慢性壓力:長期處於壓力下,會導致腎上腺釋放大量的皮質醇。皮質醇在應對短期壓力時有助於提供能量,但長期處於高壓力狀態下,身體持續釋放皮質醇,可能導致皮質醇濃度持續升高,進而干擾甲基化過程。4.缺乏運動: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增加氧氣及營養素的供應。良好的血液循環有益於身體各種代謝過程,也包含甲基化反應所需的營養及代謝。但缺乏運動則會導致循環不良及代謝功能下降,進而影響甲基化代謝的正常運作。5.過度飲酒:酒精代謝過程需要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參與,包括維生素B群、C、鎂、鋅等,這些營養素在甲基化代謝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過度飲酒會增加對這些營養素的需求,進而可能導致身體中這些營養素不足,影響甲基化反應的正常進行。甲基化代謝失衡,影響不僅是睡眠品質,更甚者可能造成疾病的發生。蘇聖傑表示,民眾若有睡眠伴隨著壓力及荷爾蒙失調、過敏等問題,建議透過甲基化代謝分析檢測來進一步尋求讓身體更為健康的可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0 醫療.消化系統
放屁次數太多該擔心嗎?吃什麼食物會一直放屁?醫建議少吃「這些」
生活消費網站Parade報導,克利夫蘭診所胃腸科醫生克莉絲汀·李(Christine Lee)表示,多數人每天會產生半公升至一公升的氣體,相當於每天放10到20個屁,但她說,一天放屁的次數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如果覺得自己太常放屁,新澤西州澤西市的腸胃科醫生拉斯金(Jeffrey Raskin)指出,背後的原因很可能與飲食有關,每天吃的、喝的是導致身體排氣的最大因素。吃這些食物較易放屁他解釋說,有些食物較難以消化,因此會讓人放屁。克利夫蘭診所稱,這些食物包括乳製品、小麥或馬鈴薯等澱粉類食物、花椰菜與球芽甘藍(抱子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洋蔥和大蒜等含硫成分較高的食物,以及超加工食品中常見的糖醇類,例如山梨糖醇、木糖醇與赤藻糖醇等。維吉尼亞州鎮腸胃科醫生喬索維茲(Kenneth Josovitz)表示,豆類、全穀物與蔬菜等高纖維食物也會增加排氣的可能性。拉斯金說,另一個禍首是碳酸飲料,它們會將更多的氣體帶入消化道,這代表會有更多的氣體需要排出。克莉絲汀·李表示,放屁過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對食物過敏或敏感。克利夫蘭診所稱,當消化系統無法分解食物時,就會增加排氣;乳糖不耐症與麩質不耐症所引起的乳糜瀉,都很容易引起排氣。克莉絲汀·李說,如果感覺自己放屁比正常情況多,可能是消化系統紊亂的徵兆,例如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或腸易激綜合症(IBS)。如患有SIBO,亦即小腸中的細菌過多,會伴隨慢性腹瀉與身體難以從食物中吸收營養的消化不良現象,還可能出現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症與體重減輕。而腸易激綜合症則是一連串影響消化道的症狀,包括便秘、腹瀉、腹痛、排氣和腹脹。何時需要擔心自己放屁克莉絲汀·李表示,只是排氣過多、沒有其他症狀,只有在對自己或生活產生困擾時才會成為問題;這時便該尋求醫療救治以獲得改善,或進一步檢查出誘發的因素。其他跡象如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排便規律改變、腹痛或便血,便該向醫生報到。拉斯金說,如腹痛難忍或嚴重腹瀉時,應立即就醫。喬索維茲指出,一般來說,如果每天放屁次數都超過20次,最好去看醫生;此外,如果已調整飲食習慣或其他生活方式來減少排氣,但放屁的次數仍比平時多,也要與醫生討論。(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4-10 醫療.新陳代謝
果糖和酒精哪個危險?醫師點出「最油碳水化合物」布下的3大甜蜜陷阱
如果問你,果糖和酒精,對我們的健康而言,哪個較危險?你可能會回答酒精!但醫師指出,答案其實是果糖。不是因為酒精比較好,而是比起酒精,你更難意識到果糖帶來的風險。但二者攝取過量的話,都會傷害人體的代謝及內臟功能。果糖是「最油碳水化合物」家醫科、減重醫師魏士航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分享關於果糖與尿酸的關係。他指出,美國一位內分泌學家曾說過「你絕對不會想給你的小孩喝啤酒,但你會幫他們買可樂!」魏士航解釋,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抗氧化物維生素C的功能,唯有透過提升身體裡血清的尿酸值補足部份抗氧化能力。但這是指尿酸愈高愈好嗎?當然不是,尿酸太高除了產生痛風,更會造成許多代謝問題。而許多人以為高尿酸是因為攝取太多高普林食物,魏士航指出,其實果糖才是主要兇手。果糖被稱為「最油碳水化合物」,果糖在肝臟代謝時會生成尿酸,尿酸合成後又會產生脂肪,同時又加速果糖代謝速度,生成更多脂肪,形成惡性循環。果糖「3大甜蜜陷阱」,危險難察覺那又為何說,果糖比酒精更危險呢?魏士航點出果糖的「3大甜蜜陷阱」,讓人更容易身陷其中而不自覺。1.與酒精相較,果糖的危害更難以察覺:有些人喝酒後會出現頭暈、嘔吐等警示症狀,阻止你喝太多。但果糖卻能直接欺騙大腦,讓人缺乏飽足感,一直不斷攝取果糖。人們常說吃甜點的胃是另一個胃,其實也正是這個道理。果糖就是一種讓我們怎麼吃都吃不飽的糖分,不但在各種甜點甜食裡,更隱藏在各種加工食品中,讓你攝取過量都不自知。2.果糖的濫用潛力和依賴性更強:許多研究證實,人體對果糖產生的成癮效應,與菸酒的成癮類似,它會影響大腦,讓你愈吃愈多。此外,也有研究指出,果糖會引發瘦素阻抗。瘦素是一種促進飽足感的荷爾蒙,瘦素阻抗就是讓你缺乏飽足感,不斷有攝食的欲望。3.果糖攝取量更難以感知拿捏:天然水果有纖維,可稍減緩果糖被人體吸收的速度。但汽水、果汁中的果糖卻可快速進入身體,經肝臟代謝後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如此方式果糖攝取量高,卻讓人難以察覺,以一罐可樂為例,就含有35克果糖,相當驚人。又不自覺的越喝越多,很容易就超過一天的糖份攝取上限。魏士航最後也說明高尿酸的2個迷思。其一,現在很多水果都被改良的很甜,其實已算「加工甜食」,高尿酸患者應適度禁食水果。此外,許多人認為常吃火鍋會導致尿酸過高,魏士航指出,只有身體對普林代謝異常時才需擔心。果糖最多運用於碳酸飲料 甜飲甜食慎食營養師提醒,由玉米澱粉分解來的果糖,甜度與蔗糖相當,但因價格低廉,廣泛用於碳酸飲料、清涼飲料、加糖優格、果汁與糖果餅乾中,尤以碳酸或清涼飲料中含量最多。國內外研究都發現,果糖對腰圍、血糖、血脂、脂肪肝、血壓、尿酸、癌症(特別是胰臟癌與乳癌)、阿茲海默症等均有危害。因此除了戒菸酒、也請大家務必節制甜飲甜食。【資料來源】.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4-07 醫療.消化系統
脹氣、胃食道逆流怎麼辦?10方法助改善,若服藥後還是有8症狀應立即就醫
在壓力大的社會中,你是否常在忙碌過後,透過享用各種美食來犒賞自己?雖然吃美食的當下很爽,但美食下肚後,胃腸就得開始工作,將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但如果暴飲暴食、攝取過多高油高糖的食物,可能會讓胃腸功能異常,導致脹氣、胃食道逆流等讓人不適的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會發生症狀持續或加劇的狀況。食藥署提醒,這些症狀造成的原因、緩解的方法以及就醫時機,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造成脹氣原因人體的消化道中都會存在氣體,這些氣體來自於吞嚥時吞下空氣、受到食物種類的影響、或食物消化分解過程造成的氣體。當氣體在腸胃道中,身體會透過打嗝或放屁的方式適度排放,但若過於大量、無法正常排出,就會產生脹氣,讓人感到腹脹不適、噁心、嘔吐,甚至腹部痙攣、絞痛。 5種改善脹氣方法造成腸胃脹氣的原因有很多,如果是因為疾病造成脹氣,就要諮詢專業醫生來獲得正確且有效的治療。但若排除病因性原因,可藉由最基本的飲食習慣來做緩解。1.避免吃入過量食物:每餐盡量不要吃太飽或過量,可以減少氣體產生。當脹氣不舒服時,也可以考慮適量減少進食的份量。2.避免食用產氣的食物:產氣性食物種類多,包含澱粉含量高的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或經發酵製成的食物,應依照自身體質,減少食用容易脹氣的食物。如果脹氣已經讓您感到不適,建議咖啡、酒、乳製品、碳酸飲料、高油高糖食物等,先暫停食用。3.避免吃東西時吃入過多空氣:用餐時盡量減少交談,而細嚼慢嚥也可減少脹氣產生。4.適度運動以促進腸胃蠕動:此處指的運動,並非飯後做激烈運動,這會得到反效果。建議飯後做伸展、瑜伽、散步等舒緩運動,以達到幫助消化、緩解脹氣的功效。5.養成規律排便習慣:肚子累積太多糞便時,會感到脹氣不適。養成固定時間排便,有助於腸胃蠕動。每個人腸胃道蠕動機能不同,對脹氣耐受度也不同,若不是其他疾病造成脹氣,除了嘗試緩解方法外,也可諮詢藥師使用緩解脹氣的非處方藥,這類緩解脹氣的成分如Dimethicone、Simethicone,其作用像界面活性劑,用來降低氣泡的表面張力,讓消化道中的氣泡張力改變,氣泡就會比較容易破裂,並藉由打嗝或放屁排出,進而減緩脹氣不適。造成胃食道逆流原因除了脹氣,許多人也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腸胃毛病,當胃食道逆流發生時,表現的症狀為胸悶、胸痛、喉嚨異物感、溢酸或慢性咳嗽,不僅影響呼吸與睡眠,也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而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像是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習慣不正確、抽菸喝酒、藥物或疾病的影響等,還有肥胖、懷孕等因素也會導致腹壓較高,容易導致胃酸逆流。除此之外,在進食的時候,為了讓食物向下流動進到胃,位於食道與胃交接處的下食道括約肌會放鬆,但若下食道括約肌鬆弛,胃裡的胃酸就會逆流到食道,造成食道的傷害。5方法改善輕度胃食道逆流偶爾發生或輕度的胃食道逆流,建議可先從調整飲食、改善生活習慣著手:1.避免辛辣刺激或高油高糖食物。2.避免食用加工食品。3.避免抽菸、飲酒、咖啡、碳酸飲料等。4.維持生活作息正常,避免熬夜。5.進食後避免馬上平躺。最後食藥署提醒,腸胃不適症狀輕微時,可考慮使用非處方藥物緩解(藥品成分主要用來中和或減緩胃酸或減少胃酸分泌)。使用前務必先詢問藥師確認症狀,並注意藥品說明書上的注意事項、用量用法與警語、是否會造成過敏等事項。但藥物主要是提供緩解,治本之道還是改善生活與飲食習慣。若用藥後症狀沒有緩解,持續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甚至因長期性逆流導致胃酸侵蝕食道、喉嚨,造成潰瘍、出血甚至引發其他疾病,此時應立即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延伸閱讀:.一下便祕一下拉肚子!盤點養好腸胃3處方,「順暢通便操」助順暢.拉肚子只能吃稀飯、喝運動飲料?醫破解腹瀉7大迷思.出旅途中腹瀉、便秘、消化不良怎麼辦?教你預防與做好萬全應對
-
2024-04-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清明節祭拜香蕉招厄運?靈骨塔與樹葬要如何祭拜?或許不拘泥禁忌、心意才更重要!
民眾南來北往攜家帶眷準備鮮花素果前往墓地祭拜,現在趨勢幾乎9成以上都選擇火化入塔,環保葬也越來越多,有民眾就選擇到親人樹葬的地方散步,或買花到下葬位置追思,學者認為不管何種葬法,新時代新葬法,可用其他具精神性和紀念性的方式來追思亡者。清明節的祭拜禁忌有那些?可以化解嗎?習俗重要還是心意重要?民俗專家蒲慶峰說,清明節掃墓的禁忌還包括墓園不要拍照、攝影以免侵犯到他人,孕婦、幼童盡量不要掃墓,在墓地也不要直呼全名,以免被無主孤魂附身跟隨,掃墓時間最好是在早上5點後、下午3點前,因為酉時之後陰氣逐漸增長,禁忌不遵守恐怕遭來厄運。清明節祭拜禁忌流傳多年像是不宜祭拜,例如玫瑰花、薔薇花,因此類植物用來化煞,去刺後就可以供拜;鳳梨、香蕉(台語:亡者一直來)不宜祭拜祖先,葡萄、龍眼一整串的也不宜,以免一整串不詳發生,但也有人說,剪開就沒關係。生命禮儀管理所蕭姓前所長說,其實很常看人家拜香蕉、水梨、荔枝等水果,好保存也好攜帶,「且有的祖先生前就是喜歡吃,何必拘泥於習俗禁忌。」有些人也喜歡準備許多金銀財寶燒給祖先,他建議,現代趨勢燒越少越好,可選擇面額大的也是一個辦法。靈骨塔應該如何祭拜?樹葬要如何追思親人?祖先進塔成為常態,納骨塔櫃位並不能拿香,一般會先到大廳拜地藏王菩薩,再拜祖先,建議要唱名,祖先才知道,若有必要在到櫃上探望祖先。近年樹葬、海葬興起,彰化陳姓婦人說,父親樹葬,每年會準備他生前愛吃的東西,也買束花去看看他,他會先擲硬幣問父親在不在,手機放念經,最後將花留著,食物帶走,也是一種懷念。清明節氣特點「多雨」,命理師提醒氣候忽冷忽熱需要避吃「這2類」食物命理師楊登嵙說,進入「清明」節氣後,多雨是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隨著每一次降雨及雨過天晴之後,氣溫會不斷的升高。清明祭祖活動能體現對家庭的尊崇,又能表達對祖先的感恩,還顯現對血脈親情的認同,此節氣有鼠、兔、龍、猴等四生肖,要防破財官災,防小人陷害,口舌是非多,易有心臟、血管疾病,可多吃山藥、薺菜、菠菜等食物,少喝冰水、少吃偏寒性食物。尤其避免探病弔喪,勿吃喪家物。此節氣氣候忽冷忽熱,容易疾病復發,因為季節交替、天氣潮濕,更增加過敏原,例如花粉熱、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季節性蕁麻疹等症狀。不要吃太多容易引起「發炎」、「過敏」的食物,像是油炸類、辣椒、重口味調味料、加工食品、零食,或是海鮮、筍類、羊肉等大辛大熱的食物,以免助熱升火。楊登嵙提醒,清明節是祭祀的節日,緬懷先人時難免容易悲傷,但不可悲傷過度,以免影響身體健康,尤其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人,要控制好情緒,防止疾病復發,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2 焦點.食安拉警報
仙人掌桿菌加熱也不易殺死 醫師揭導致食物中毒2種疾病型態
食安問題引發國人關切,「仙人掌桿菌」是常見的食物中毒致病原,一般約攝入每公克食物含有105-108CFU(Colony-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單位)可分泌毒素的仙人掌桿菌,就會導致食物中毒,可能造成傷口感染、中樞神經感染,甚至發生菌血症及心內膜炎,對於免疫不全的病人有嚴重威脅。自然界有許多微生物存在各式環境中,例如土壤、淡水、海水、凍原甚至空氣中,也存在於各種動植物身上,以及人類的皮膚、口腔和腸道。常見的微生物包含細菌、黴菌和病毒,大多數微生物與人類和平共存,但當人體免疫下降、皮膚出現傷口或腸道黏膜潰爛時,這些微生物就可能引發感染。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為芽孢桿菌屬,能存在許多食物中。它會產生芽孢,具耐熱抗酸的特性,所以加熱也不易殺死這種細菌。事實上,食材準備難免帶有微生物,且食品中也常有仙人掌桿菌的芽孢。為避免仙人掌桿菌造成食物中毒,重點在於減少細菌大量繁殖,尤其食品烹調後應盡快吃完,若未能立即食用,需使用至少65℃以上高溫保溫,或是溫度低於7℃以下冷藏,避免食物放置室溫太久。米飯為國人常吃的主食,無論是白飯或炒飯,遵循前述食物處置原則,即可減少食物中毒的發生。此外,保持食材新鮮,重視手部衛生,食器維持乾淨,生食與熟食分開處理,確保食物徹底加熱,並隨時注意保存溫度,以降低食物中毒風險,減少仙人掌桿菌或其他微生物造成腸胃炎,才能「食在安心」。仙人掌桿菌不同毒素所導致的疾病型態有2種:1.嘔吐型攝食汙染食物0.5至5小時後,會出現惡心嘔吐狀況,偶有腹瀉,通常在24小時內好轉。此種致病毒素耐熱,所以隔夜食物再加熱也難以去除。主要影響食物,包括米飯和其他穀物。2.腹瀉型攝食汙染食物後,潛伏期較長約8至16小時才出現症狀,包括腹部絞痛、腹瀉,有時伴隨惡心感,症狀持續較久,一至兩天才會緩解。這類致病毒素不耐熱,但如果吃下會產生毒素的仙人掌桿菌芽孢,即使加熱食物也無法去除。主要影響食物,包含肉類及其加工食品、湯品、蔬菜及乳製品。通常這些症狀輕微且會自己好轉,無需特別使用抗生素,只需要多休息、補充水分即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體質怎麼打疫苗?我是過敏體質嗎?搞懂過敏發作怎麼辦、皮膚過敏、鼻子過敏到底是什麼!
一到冬天或是季節交換時,身為「過敏人」就會開始大發作。無論是鼻子過敏、皮膚過敏、藥物過敏都讓人非常不舒服又煩惱。而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開打,現在又多了一條「疫苗過敏」要注意,到底過敏人該怎麼辦?過敏體質該怎麼注意生活中的處處地雷呢?什麼樣的體質才叫過敏體質?如果討論「過敏」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指人體免疫系統對某些物質過度敏感,因此「有過敏體質」,代表這個人容易對不同、而且常見的物質「過度敏感」。不同的物質包含塵蟎、灰塵、花粉,還有食物如海鮮、雞蛋、蠶豆,或是藥物如抗生素等,種類非常多元。每個人都可能對幾種,甚至幾十種以上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如果是常見物質,就可能會影響到生活。其實過敏體質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雖然過敏讓人很不舒服,但其實是免疫系統保護身體的機制,避免我們受到外來物的傷害。如果並非干擾到生活的過敏反應,通常只要避開特定過敏原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別治療。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但不一定是過敏在各種不同過敏反應中,最常見的就是過敏性鼻炎,特徵是會一直打噴嚏、流鼻水,甚至連眼睛周圍都紅腫癢。但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卻不是過敏性鼻炎,而是「溫差反應」,讓鼻腔短時間內過冷或過熱。比如頻繁進出冷氣房、暖氣房,或是風直接吹到鼻子、冰水喝太快等,都是因為身體接觸到的溫差太大,才引發打噴嚏的反應。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過敏體質?判斷一:接觸到特定物質時會變得更嚴重發作時接觸到的物質,如果再次接觸,又會引發同樣反應。例如吸到塵蟎而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再次接觸到塵蟎又有同樣反應,很可能對塵蟎過敏。或是吃了某種食物/藥物後,半小時到兩小時內出現皮膚疹子等過敏症狀,下次又接觸到時,又有同樣反應。判斷二:沒有接觸特定物質時不會發作在沒有接觸到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前,不會產生過敏反應。比如對塵蟎過敏,家裡打掃乾淨後就不再流鼻水、打噴嚏了。判斷三:症狀多元一想到過敏,可能就會想到打噴嚏、搔癢等,但其實過敏通常不會只有一種症狀,例如過敏性鼻炎除了打噴嚏之外,還可能流鼻水、眼睛癢、頭痛;皮膚過敏除了搔癢之外,也可能起紅疹。有過敏體質可以打疫苗嗎?前面已經介紹過,通常過敏是對「特定物質」過敏,所以只要不是對疫苗成份過敏,基本上都可以施打。但如果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對疫苗成份過敏,可以先檢視自己是不是「高風險過敏者」。高風險過敏者是指有過敏體質,而且情況嚴重的人:1. 曾經對藥物或疫苗有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2. 多種藥物過敏。3. 合併多種過敏疾病(有兩種以上過敏疾病如藥物過敏、昆蟲叮咬過敏、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氣喘)。4. 有肥大細胞疾病。如果是高風險族群,在接種mRNA疫苗後,的確也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建議在打疫苗前,詳細告知過敏史,並諮詢醫師施打疫苗的意見;如果真的要施打,同時也在醫護人員監控下施打疫苗、觀察30分鐘,確認平安。過敏發作怎麼辦?過敏發作的時候,做什麼都不舒服,該怎麼辦?過敏性鼻炎怎麼辦:熱敷鼻子、眼周,或用洗鼻器清洗鼻子,平躺讓自己休息一下。皮膚過敏怎麼辦:冰敷、輕拍。(延伸閱讀:皮膚紅疹、發癢...孩子「急性過敏」怎麼辦?兒科醫師:快用家裡一定有的●●藥膏救急)食物/藥物過敏怎麼辦:輕微症狀先停止吃該食物/藥物,並註記起來。如果嚴重過敏,請立即就醫。有過敏的人該注意這些!我該做過敏原檢測嗎?如果是症狀輕微的人,「親自試一試」就是最好用的方法;但如果症狀嚴重,還是建議就醫。(延伸閱讀:花了萬元做過敏檢測,還是沒有用》過敏科醫生:不用花大錢,最好的方法是...)食療法/益生菌有用嗎?食物中也有一些會促進發炎的物質,例如加工食品、油炸物、醃漬食品等,就不建議過敏人吃。這些食物雖然不會「誘發」過敏,卻可能讓過敏症狀更嚴重。因此對於慢性過敏的人來說,如果多攝取能夠「抗發炎」的食物營養,的確能幫助減輕過敏症狀。而益生菌的效果則因人而異,目前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會比較有效果。(延伸閱讀:9成以上的過敏患者,腸道都充滿毒素!她花3週戒「麵包、麵條」,過敏竟好轉了)吃藥要吃一輩子嗎?大部分輕微過敏的患者,藥物都是用來「減輕不舒服」,比如抗組織胺等,不一定要每天持續吃,只要發作時使用就好。但如果是慢性過敏的患者,例如氣喘,藥物就是「控制症狀」用,因為慢性過敏的過敏反應會在身體裡不斷持續,一停藥就可能讓症狀反彈、甚至造成器官損傷,按時服藥非常重要。參考資料:衛福部衛教資料:過敏是什麼?「高風險過敏族群在施打BNT疫苗的過敏研究」專家意見過敏、貧血與飲食不當 增加罹患過動症風險!中研院發現過動症與身體疾病及生活型態有關責任編輯:盧映慈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親友「心肌梗塞」送醫前,你能做什麼?「開窗、溫開水、熱巧克力...」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教你:4方法爭取黃金時間 長期讓血糖像雲霄飛車會短命!日本管理營養師:早餐沒食慾,不妨試試這兩種食物
-
2024-04-01 焦點.健康知識+
9個傷肝NG壞習慣!吃太好營養過剩、愛生氣都很傷
有句話說:「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可見肝臟之於人體的重要性。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臟器,有「體內化工廠」之稱,擁有人體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3大功能:代謝、解毒、形成膽汁。 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1萬3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擔負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舉凡排毒、製造消化酵素、幫助膽固醇的製造與排出、製造荷爾蒙等,都需要肝臟的幫忙;不過,肝臟卻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只有病到無法再負荷,才可能出現症狀,也因此,許多人發現肝臟疾病時,都已經為時已晚了。 哪些習慣容易傷肝?常聽到長輩告誡,經常熬夜很傷肝,的確,熬夜的話,肝臟無法在需要修復的時間點,得到完整的修復;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其實除了睡眠不足之外,喝酒、吃太多藥、飲食不拘、暴飲暴食、吸到二手菸、吃不新鮮的食物等,都是常見的傷肝行為。 1、飲酒過量過去經常聽到小酌有益健康一說,不過,陳詩婷說明,2023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會網路開放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指出,少量飲酒並不能防止各種原因的死亡,只有將飲酒量降到零,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危害。 陳詩婷更說,過量飲酒會導致肝細胞損傷,長期喝酒,輕者會引發脂肪肝,重者則演變成酒精性肝硬化,最終發展成肝癌。尤其是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的民眾,無法將有毒的乙醛代謝成乙酸,導致臉紅、心跳加速、頭痛、宿醉等狀況,造成的傷害還是全身性的。 2、有抽菸習慣或常接觸二手菸香菸含尼古丁、焦油等致癌物,會影響紅血球的帶氧能力,導致人體的新陳代謝受到很大的干擾,進而影響肝臟的健康;陳詩婷說,菸還含有N-亞硝基降菸鹼、甲醛、乙醛等有毒及致癌物質,會對身體的免疫反應產生改變。國內外許多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若有抽菸習慣,未來變化成肝癌的機會,比不抽菸的人高出1.2至2倍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接觸到二手菸、三手菸的人,同樣也可能會造成肝細胞的癌化;也會對B型肝炎、C型肝炎的治療有很大的影響,原因就是香菸減緩體內鐵離子的運輸,以及紅血球的帶氧能力,進而影響肝炎的治療成效。 3、常吃加工食品加工品通常添加許多防腐劑、人工色素、人工甜味劑等食品添加物,這些物質通通都需要肝臟代謝,譬如一種名為蔗糖素的人工甜味劑,就被證實會傷肝;常見的防腐劑如苯甲酸和己二烯酸,也被證實,會導致肝臟和腎臟損傷;而去水醋酸則可能增加致癌風險。 4、常吃油炸物愛吃油炸物也是非常傷肝的行為。陳詩婷解釋,油炸物一來油脂含量高,很容易讓身體吃進過多熱量,導致脂肪肝;二來,因為食物與高溫油炸的交互作用,很容易產生致癌物質,肝臟就得花好一番功夫來解毒;假使一周內有吃到四到五次的油炸物,通常肝臟就已經開始無法負擔,長期下來,則會進展成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5、營養過剩現代人飲食太過豐富,三餐經常大魚大肉,經常會在不知不覺間,吃進很多高熱量、高糖的食物,反而缺乏膳食纖維及微量元素的補充,而這些過剩且精緻化的熱量,經常會在肝臟堆積成脂肪肝,嚴重的脂肪肝,更會損害到肝臟的功能。 6、藥物吃太多尤其是脂溶性的藥物,譬如人工荷爾蒙、類固醇、止痛藥、避孕藥、雌激素、抗生素、降血壓藥、降尿酸藥、安眠藥等藥物,通常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毒性;長期吃西藥的民眾,最好每隔3個月做一次肝功能檢查,尤其本身有B型或C型肝炎帶原、長期飲酒等族群,更建議每個月做一次檢查。 7、長期睡眠不足中醫認為,肝系統有兩個作用,一是收藏血液,二是幫助調暢全身氣血運行;《黃帝內經》記載:「人臥則血歸於肝」,晚上的11點到3點間,正是肝膽兩臟腑氣血最旺盛的時間。 換言之,人在睡眠時,人體有較多的血液回流肝臟,促進肝臟的新陳代謝與排毒;熬夜時,肝臟的血液滋養相對不足,長時間下來,就有可能造成肝過勞,引起虛火上炎症狀,例如牙齦腫痛、易生口瘡、心慌、口苦、眼睛乾澀、眼白發黃、失眠等狀況。所以,建議晚睡族應盡量調整作息時間,最好每晚11點前入睡,以便讓肝臟有效排毒。 8、常吃不新鮮或發霉食物台灣氣候比較潮濕,如果乾料沒有保存好,很容易造成黴菌感染,尤其黃麴毒素的孳生,是目前所知最強的生物致癌劑,僅僅只需1毫克的黃麴黴素就具致癌效果,特別是肝癌的發生。陳詩婷說,黃麴毒素最容易來自變質的穀類、玉米、豆類、堅果類、咖啡豆等食物,甚至是竹筷沒有清洗乾淨,都被發現有黃麴毒素的感染;所以,如果發現豆穀類、堅果類味道聞起來不太對或是味道發苦,也最好別碰,因為這個苦味的來源,就是來自發霉的黃麴毒素。 很多人以為煮熟,黃麴毒素就會被消滅,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因為黃麴毒素有極高的熱安定性,儘管高溫200℃,還是無法被消滅;所以,選購食品時,特別是穀類、堅果類,務必確認味道新鮮,包裝完整,一旦發現味道不太對勁,甚至有肉眼可見的發霉,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整包丟掉,因為黃麴菌的黴菌孢子可能早已汙染整包食物了。 9、愛生氣、發怒或心情不好情緒的穩定和身體的狀態息息相關。中醫認為,人體每個臟器都有自己的特色,透過升降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而生氣、發怒等壞情緒,會讓身體運行的氣往上衝,導致腦部血管壓力增加、刺激交感神經,並使腸胃的血流量減少,而影響全身的健康。 正所謂「怒傷肝」,經常發怒、愛生氣對肝臟的傷害最大。因為肝臟的血除了幫忙調和血液外,也會幫助各臟腑的氣疏通,要是經常生氣,肝氣長期積壓阻滯的狀態下,除了傷肝,更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免疫系統下降,以及罹患各種腸胃疾病。(本文摘自493期) 延伸閱讀: ·春天吃「4種食物」對關節好!復健科醫激推 這1款菜還有助鈣補在對的地方 ·不只打噴嚏!「春季過敏12跡象」曝:流鼻血、胸悶中了 醫推每天起床喝1飲品
-
2024-03-30 養生.聰明飲食
自由基是百病根源!如何減少自由基的傷害?營養師認證「3種抗氧化食材」預防老化、癌症
我們很常在保健生活、健康營養相關的報章雜誌中看到「自由基」這個詞,有人稱自由基是「百病之源」,要用各種方式來避免它的產生、對抗它……等等。不過,如此「可怕」的自由基究竟是什麼東西呢?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為大家介紹到底什麼是自由基?我們為什麼要對抗它?而又要吃哪些東西才能幫助我們減少自由基的傷害呢?自由基是什麼?在自然界中,物質是由各種原子、分子、化合物所組成的,它們周圍各自都有著電子(Electron,簡稱e-),藉由電子的得失與交換來執行各種反應,包含我們的呼吸、代謝、免疫等等反應都與電子的得失息息相關。而這些周圍的電子大多傾向以成雙成對的「偶數」形式存在,才是在自然界中比較穩定的狀態。而那些能獨立存在、卻只有「奇數」個電子(不成對電子)的分子或離子,我們就稱之為「自由基(Free radical)」。這些只有奇數電子的自由基會處在非常不穩定的狀態,想要趕快去「搶奪」周圍物質的電子以達到穩定狀態,並且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種「自由基連鎖反應」會促使蛋白質、脂質、醣類等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遭受到氧化而成為新的自由基,並且再去搶奪其他物質的電子……,如此過度循環下去的結果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包括細胞功能障礙、DNA的結構破壞、脂質過氧化等等。為什麼會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其實是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物質。包括我們行有氧呼吸產生身體所需的能量時、抵禦外來病原體時而產生的發炎反應等等,這些過程中都會產生自由基。而一些生活習慣或狀態例如:熬夜、焦慮,以及一些外在因素包括:油炸食物、精製加工食品、紫外線、輻射、電磁波等等,也都會增加體內的自由基。自由基都是壞人?其實自由基並非我們常聽到的這麼罪大惡極,反之,適量的自由基對生物體其實是有好處的,在體內某些反應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一氧化氮(˙NO)雖然是自由基的一種,但是因為其分子很小,所以可以穿越血管內皮細胞的細胞膜,而當周圍的平滑肌接受到訊息後就會造成血管擴張,讓大量血液通過。因此一氧化氮對於調節血壓、改善血栓是有幫助的。一般來說,我們體內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抗氧化機制,能夠維持我們體內氧化壓力的平衡,讓自由基維持在適當的量。然而,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或是環境暴露,造成自由基過度的產生並累積在身體中,就會引發上述一系列的「自由基連鎖反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才要在日常生活中「對抗」自由基。自由基對身體的破壞經過許多研究顯示,擁有「百病之源」之稱的自由基,與許多種重大疾病都脫不了關係,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等。那麼,當自由基在體內過量累積時,究竟會對身體造成哪些方面的破壞,才導致這些疾病的發生呢?自由基對身體的破壞,主要從三種面向:1.破壞DNA:DNA為細胞的遺傳因子,而自由基會破壞DNA的結構單元,使得DNA股切斷或鹼基結構改變,造成基因無法正常修復而產生突變、甚至有致癌的可能。2.脂質過氧化作用:自由基會搶奪體內不飽和脂肪酸的電子,造成脂肪酸過氧化的破壞,產生有毒物質。而低密度脂蛋白(LDL)也會受到自由基的氧化,引起動脈粥狀硬化,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攻擊蛋白質:自由基會攻擊蛋白質的側鏈,使其結構被破壞,讓蛋白質無法正常運作。而蛋白質是組成身體結構非常重要的來源,包括肌肉、皮膚、毛髮、指甲等等,連體內代謝所需的酵素、影響生理的賀爾蒙都是由蛋白質所構成,因此蛋白質被破壞,受影響的範圍也非常大。3種抗氧化食材戰勝自由基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是一種緩慢累積的氧化過程,一開始可能不會感受到身體上的不適,但在日積月累的侵害之下,身體各個組織器官會漸漸達到無法復原的程度,此時就會出現明顯的老化或病變。因此,我們除了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作息、減少會增加自由基的外在環境因子之外,也可以從「飲食」方面著手,多攝取擁有「抗氧化」功能的食材,提高身體的抗氧化防禦系統,幫助對抗自由基!下面Evelyn就提供3種優質的抗氧化食材給大家參考:1.藍莓擁有「超級水果」之稱的藍莓,擁有非常高含量的花青素(anthocyanidins),根據研究顯示,花青素擁有非常高的抗氧化能力,能夠幫助清除身體的自由基、減少氧化傷害。雖然台灣本土的藍莓非常稀少,外國進口的價格會比較昂貴,但擁有如此強大抗氧化能力的水果絕對是值得投資的選項!2.洋蔥洋蔥內含有一種叫做槲皮素(Quercetin)的植物多酚,研究顯示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能力,對於免疫系統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過槲皮素容易受到加熱破壞,因此建議可以生吃或輕烹調就好囉!此外,洋蔥內也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以及礦物質硒,都是對身體非常重要的抗氧化物喔!3.芭樂維生素C是飲食中非常常見的抗氧化物,大家常常以為檸檬、柳橙等柑橘類水果是補充維生素C的首選水果,其實,芭樂才是水果中的維生素C之王喔!根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100公克的檸檬和柳橙分別含有34 mg及41.2 mg的維生素C,而每100公克的芭樂則含有高達137.9 mg的維生素C!相較之下,芭樂是不是有更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呢?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你對於報章雜誌上常看到的「自由基」這個名詞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其實自由基是生物體存活時必然會產生的物質,一般健康人的身體都擁有非常完整的抗氧化系統,只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就能避免自由基大量產生而造成的疾病喔!想要戰勝自由基,就從擁有好的習慣開始吧!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6 養生.抗老養生
《紐時》長壽暢銷書醫師作家:每天做4件事助健康延壽
格萊格爾(Michael Greger)醫師是四本紐約時報有關長壽和健康生活暢銷書的作者,他的職涯致力於研究營養及生活方式因素如何延長壽命,並透過自己的著作和慈善組織Nutritionfacts.org分享研究結果。格萊格爾分享他試著在每天做的四件事,盡可能讓自己活得長久健康。吃莓果、十字花科蔬菜、亞麻籽格萊格爾說:「我們能做到最重要的事情是遵循藍區(Blue Zones)的做法,飲食以全植物性飲食為主。」藍區是人口比全國平均壽命長約10年的幾個區域,如加州洛馬林達(Loma Linda)。藍區居民的飲食多以水果、蔬菜、豆科植物、堅果和種子為主,少吃精製糖(refined sugar)、動物性產品、超加工食品;藍區飲食與地中海飲食相似,地中海飲食普遍被認為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格萊格爾主要吃植物性食品,但並非不吃其他類食品。更具體地說,他盡量每天吃莓果和十字花科蔬菜,格萊格爾經常將這些食材打成飲品,方便全天飲用。早餐他通常吃燕麥配櫻桃、核桃、南瓜籽和可可粉。格萊格爾在他的YouTube頻道上分享,青花菜、高麗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蘿蔔硫素可以中和毒素,減少炎症,莓果則富含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細胞損傷。他還每天吃一茶匙亞麻籽粉,因為亞麻籽含有大量木脂素(lignans),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他會將亞麻籽撒在燕麥上,或加入飲品中一起食用。使用跑步機辦公桌缺乏運動或一天坐著10小時或更久的時間,與較高的早死風險相關,而多動則有許多健康益處。格萊格爾在家工作時會用跑步機辦公桌以每小時兩至三哩的速度步行一整天,估計一天步行約14哩。提高心率格萊格爾確保每天能以某些方式提高心率,目標是做90分鐘的中度運動或40分鐘的劇烈運動。但他承認,在旅途中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並不容易,因此他會利用現有條件,例如嘗試每日慢跑上樓到他住的第18樓層。如果沒有足夠的階梯,他還會帶上阻力帶,做波比跳。一天中早一點攝入卡路里由於我們的晝夜節律,普遍認為早點進食比晚進食更有益於健康和長壽。格萊格爾指出,若早晚攝入完全相同份量的卡路里,上午進食造成的血糖飆升較少,吸收的三酸甘油酯也較少,「如果打算吃垃圾食物,應該在早上吃,因為這樣身體更容易應付。」。
-
2024-03-25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運動、食補、作息 三管齊下防過敏
哈啾、哈啾!台灣天氣潮溼悶熱,幾乎80%的人有過敏體質,每年春季、梅雨季、秋冬季是我最擔心的時刻。曾經一次寒流來襲,為了搶在上班前收拾還在陽台晾曬的棉被,門一開,一股冷風撲面而來,接下來就一連串噴嚏、眼淚流不停,甚至影響整天上班節奏,最後還是得靠藥物才舒緩症狀。隨年齡增長,過敏發生頻率也更嚴重,為了改善過敏的困擾且不再依靠藥物,最好的方式是養成運動習慣。我每周騎一次自行車、兩天一次慢跑,或在家進行tabata有氧運動,運動不僅可以保持良好的體態,且能改善過敏體質,連頭皮的異位性皮膚炎也不再犯,也變成我下班抒壓的最佳方式,簡直一舉數得。除了運動之外,食補和作息也非常重要,不熬夜,三餐要正常,少碰生冷飲品、零食及加工食品,口罩、圍巾不離身,保持身體恒溫,增強自身免疫力,過敏不再報到。現在只要一天不動就混身不對勁,家人朋友們都笑稱我是「過動兒」,但我拒當「過敏兒」,當個「過動兒」何樂不為呢。
-
2024-03-23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外出抗敏三寶:口罩、圍巾、保溫瓶
我家4人中,3人有過敏體質,分別有鼻塞、流鼻水、氣喘、眼睛癢、異位性皮膚炎等症狀,因此,從年頭到年尾都上演著抗敏大作戰。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易滋生塵蟎,牠是過敏族群的頭號凶手,喜歡藏匿於衣物、寢具、床墊中。我對付塵蟎採取「洗、烘、清、除」四字訣,勤洗衣物寢具,因住市區沒有適當空間可以曝曬,就到自助洗衣店以高溫殺蟎烘乾;當空品亮起橘燈,就即刻打開清淨機;一旦室內濕度超過50%,除濕機就上場啦。外出必定隨身攜帶三寶:口罩、圍巾和保溫瓶。為口鼻戴上口罩,不僅保暖,也隔離髒汙空氣;圍巾在冬季防風寒,夏天隔絕冷氣,頸椎暖了,減少鼻塞,呼吸順暢;晨起外出上班時,喝一杯溫熱的水可以緩解過敏的症狀。不管是抗蟎四字訣,或是隨身三寶,幾乎都是從外在方式著手,若能搭配日常飲食與適度的運動,效果會更加顯著。吃原形食物是首選,減少食用加工食品,穀類、堅果、蔬菜、肉類和水果都是天然的優質食材,只要避開引起過敏的食物,就可以快樂健康的吃。緩和的運動也有助於減敏,勤走路是最方便的。現今醫藥科技進步,請醫師開立一些常備抗敏的藥物,一旦急性發作可即時舒緩,這是最後的手段,日常生活仍應該避開誘發過敏症狀的過敏原為首要。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