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副作用
共找到
2834
筆 文章
-
-
2020-12-11 新聞.健康知識+
喝咖啡可以用來治療氣喘嗎? 食藥署曝咖啡因的危險性!
網上盛傳喝咖啡可以用來治療氣喘,能有效降低過敏或氣喘症狀,以及減緩疾病進展;咖啡真的有這麼神奇嗎?在學理上,咖啡含有「咖啡因(caffeine)」成分,雖然「咖啡因(caffeine)」有氣管擴張的作用,但如果使用於急性氣喘發作,藥效不僅太弱且藥效太慢,通常在服用後2至4小時才會出現效果。氣喘發作是因為氣管接觸到過敏原,引發支氣管收縮,會出現呼吸急促、喘鳴聲、咳嗽等症狀。當急性發作時,會使用緩解型藥物(支氣管擴張劑),在短時間內達到擴張支氣管的效果,迅速緩解症狀。當然有人會問,如果藥效太弱,那就喝多一點咖啡可以嗎?食藥署提醒,通常大量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在還沒緩解氣喘症狀前,身體就會出現心悸、手抖、頭痛、失眠等難以忍受的副作用。除此之外,還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造成心律不整,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死亡。民眾應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如有任何用藥安全問題,請諮詢專業的藥事人員,切勿相信偏方。
-
2020-12-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BNT疫苗有副作用? 莊人祥:6月後評估禁忌症
近期歐美國家陸續施打新冠疫苗,卻傳出有副作用的疑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6月會有較多資料,到時再評估誰可能不適合施打以及禁忌症等。莊人祥表示,各國施打後的經驗資料可供我國參考,像輝瑞藥廠與德國生技公司BNT等之前都沒有大量施打的經驗。問及我國是否將對疫苗副作用提出相關規定,莊人祥表示,預估待6月有較多資料,再評估疫苗施打的注意事項。近期英國率先施打美國輝瑞藥廠和德國生技公司BNT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後,發現有兩人出現過敏反應,據外電報導指出,英格蘭國家醫療保健服務醫療總監波維斯表示,英國藥品及保健產品管理局建議,有嚴重過敏史的人暫時不要施打。波維斯補充,兩人經治療後,目前復原情況良好。
-
2020-12-11 新聞.健康知識+
吃藥治病,還是吃藥致病? 醫師告訴你如何改善健康
一直以來,我們接受到的觀念就是「藥物能治病」。然而,行醫中所碰到的諸多案例,卻讓我看到另一個現象:「吃藥也會致病」。醫療行為越多,身體付出代價也越多● 案例一:六十多歲的尿毒症患者,腎與心卻每況愈下我有一個六十多歲的男性病患,他有尿毒症,及心臟問題,長年都在對抗著這些疾病,用藥量可想而知。但他光是心臟病就做了七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六個支架,總被我促狹笑稱「賽登輝」。無奈的是,這些療程並沒有維持他的生活品質。試問倘若光靠藥物治療就能對抗疾病,為什麼心臟病還會一直發作?心臟問題依舊層出不窮?最後腎臟功能越來越差,尿毒症都找上他?或許你會認為上述例子最多只能說藥物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不能證明吃藥致病。那麼,且再聽聽我身邊的兩個實例。● 案例二:健康檢查出高血脂,吃藥控制反而罹患白內障我有一個同學是某連鎖店老闆,在忙碌於事業之餘,每年一定定期抽空前往台大醫院進行健檢。由於他相當注重健康,生活飲食有所節制,身體控制還不錯,每年的健康檢查報告都安全過關。然而,就在三年前他被檢查出高血脂,於是在醫師指示下他開始服用常見的史他汀(Statins)類降血脂藥。九個月過後,他發現自己視力嚴重退化,經過檢查確診雙眼白內障,最後只能動手術裝置人工水晶體(他也是我們班上第一個開白內障的人)。我的朋友納悶不已,他表示自己生活模式、飲食習慣皆沒有任何改變,前一年的眼睛檢查醫師還告訴他一切正常,他不解白內障到底怎麼發生。聰明如你應該猜到原因。沒錯,根據研究顯示使用史他汀類藥物,會提高白內障風險。● 案例三:傷口好不了到想見佛祖,原來是高血壓藥物惹的禍另一個例子是我公司的徐總經理,他媽媽患有老人常見疾病——高血壓與高血糖。老人家是個很聽話的病人,長期回診、按時服藥。但最近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她,困擾到甚至讓她氣餒說出「不想活」。原來,徐媽媽的腳有個小傷口,破了一個洞,在內湖某醫學中心整形外科換藥治療了六個月還是無法收口。每次回診醫師都會特別叮嚀她:不能碰水。所以洗澡的時候,徐媽媽不僅會將傷口包紮好,每回還得請外籍看護幫忙抬高,以免被水潑到。但傷口就是遲遲不好,未見起色。醫師直言判斷:「妳就是一直碰水,傷口才會一直不好!」徐媽媽覺得委屈極了,某天對著兒子嚷嚷要去見佛祖。徐總經理傷透腦筋,於是將情況完整描述給我聽。全盤了解後,我判斷徐媽媽傷口一直不會好的原因,和高血壓用藥有關。徐媽媽服用了高血壓用藥後,高壓維持一百二十毫米汞柱(mmHg),低壓卻只有四十五毫米汞柱(mmHg)。如此一來,身體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和營養到腳,傷口自然好不了。我請徐總經理暫停媽媽的高血壓用藥,讓她吃九十毫克的輔.CoQ10,結果高壓維持住了,低壓來到七十五毫米汞柱(mmHg)。接著,我再讓徐媽媽用蜂蜜擦塗抹傷口,利用蜂蜜能抑制細菌,促進上皮細胞組織增長的特性來改善傷口。果不其然,一個星期後傷口癒合了,徐媽媽再也不鬱卒。爾後,徐媽媽繼續服用輔.CoQ10,還發生了一件讓她開心的事:原本滿頭白髮的她,竟然長出灰髮了!看來輔.CoQ10恢復毛囊功能的效果,在她身上表現良好。讓我們回到徐媽媽的傷口,糖尿病患者傷口的照顧本屬不易,有概念的人大概都知道。徐媽媽為了治療高血壓,使用高血壓用藥,結果導致傷口一直好不了。先不論慢性傷口所引起的行動不便,對患者造成多大的身心壓力,以及照護需付出的人力、時間、醫療支出等沉重的負荷,光是傷口持續感染,可能面臨截肢就夠令人傷腦筋。這種顧此失彼的現象,也是一種藥物造成其他疾病或問題的典型。堅持用藥降血壓,真是最好的選擇嗎? 過度用藥和治療,無法保障反而有害健康我們在上一段說過,台灣人看診平均每張處方藥品是美國的兩倍。治療達成率卻遠不及美國。為什麼呢?以三高為例,在美國當第一次確診時,除非你的檢驗數值高過標準值太多,醫師判斷可能較容易導致立即的危險,否則醫師會請你先透過生活型態調整、改變飲食等方式來恢復健康。台灣則通常是醫師告訴你:「最好馬上吃藥控制,不然血管受到破壞,身體的各主要器官都會產生很多不可逆的傷害..。」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台灣二○一八年的家庭消費支出結構,若按消費型態來區分,醫療保健花費占十五‧八五%,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十五‧五六%。這代表我們每一百元的花費,有十六元用在看病吃藥,和用在吃飯、菸草的花費一樣多。然而,時光倒回二十年前,一九九八年台灣人用在醫療保健的花費占十‧二五%,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十八‧九六%;若再退二十年,來到一九七八年,台灣人用在醫療保健的花費僅占四‧七四%,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四十二‧一%。隨著醫療進步,我們花在吃藥的費用上卻逐步攀高,大家會不會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呢?又倘若利用「藥物」恢復「健康」是百分之百肯定正確,藥物真的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那為什麼掛號、住院的人沒有一天比一天少,醫院經常一床難求,門診總是門庭若市,而不是門可羅雀呢?改善健康,我們的選擇還有很多台灣實在有太多無效醫療、過度醫療。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不是不能吃,但藥吃太多會有承受不了的副作用和致命的危險。想改善健康的方式有很多,吃藥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它的排序不應該在這麼前面。我認為當生病了想重拾健康,首先應該要試圖找出導致疾病的原因,逐一調整飲食、生活習慣,若情況仍未改善,再考慮藥物治療。打個比方來說,當被診斷出高血壓時,應該先檢視自己的體重、飲食、生活習慣。老菸槍要先戒菸;有肥胖問題者先減重;飲食需要降鹽、多魚少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並做到每天測量血壓。倘若控制情況仍舊欠佳,則再進一步檢查腎臟、內分泌,以排除次發性高血壓問題。上述步驟努力過後,證實血壓仍然降不下來時,再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比較理想的順序。我常說:「愚者畏果、智者畏因。」我們該害怕的不是生病這結果,該害怕的是導致生病的原因,避開這些原因,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門。(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 書籍簡介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
2020-12-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英2人接種輝瑞疫苗過敏 政府警告有嚴重過敏史別打
BBC報導,英國國民醫療保健體系(NHS)兩名員工8日接種輝瑞新冠疫苗後,出現過敏反應,經過治療後復原良好。當局警告,若曾對藥物、食物或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不應接種輝瑞疫苗。這兩人接種後不久,就出現「類過敏反應」。通常類過敏反應包括皮膚出疹子、喘不過氣,有時血壓會驟降。這跟可能致命的「過敏性反應」不同。這兩人都曾出現嚴重過敏,都隨身攜帶腎上腺素注射筆,以便過敏時自救。BBC指出,凡是有效的藥物都會有副作用,這兩人的過敏反應,不論接種任何疫苗都可能發生,可以用類固醇或腎上腺素等藥物治療。
-
2020-12-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日疫苗廠宣布500人臨床試驗 研發進度恐不如預期
隨著美國輝瑞&德國BNT疫苗獲英國批准施打,日本研發疫苗進度最快的藥廠AnGes今天宣布開始進行500人規模臨床試驗,目前看來似乎無法如預期在2021年春天獲批准。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和德國BioNTech聯手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日前已獲英國批准,預計今天開始針對首批有資格人員施打。日本共同社報導,源自大阪大學的日本製藥新創企業AnGes今天宣布,有關研發中的COVID-19疫苗,已開始在500人規模臨床試驗中讓受試者接種。AnGes預計2021年夏天左右彙整試驗結果,並計畫之後再進一步擴大臨床試驗規模。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曾表示,預料2021年春天起到秋天可以開始接種疫苗,但目前看來進度已然推遲。AnGes表示,臨床試驗將接種2劑疫苗,打完第1劑後跟第2劑間隔時間分成2組,1組間隔2週、1組間隔4週,希望確認疫苗副作用及能否在人體內產生足夠抗體。日本時事通信社日前報導,美國輝瑞&德國BNT疫苗已獲英國批准,日本政府除了爭取美國輝瑞&德國BNT疫苗等外,也持續給予日本國內研發疫苗支援,日本各藥廠間競爭激烈。不過,日本目前只有AnGes藥廠走到驗證疫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臨床試驗階段,最快也得等到2022年以後才可能實際施打。AnGes是目前日本研發疫苗進度領先的藥廠,雖然原本以2021年春天獲得政府批准為目標,但仍有必要研究進行數萬人規模的臨床試驗,何時能完成疫苗研發仍是未知數。鹽野義製藥也在研發疫苗,目前規劃年底前開始臨床試驗,2021年能在海內外進行規模臨床試驗;公司方面也將持續投資生產設備,打造3000萬支疫苗年產能。
-
2020-12-08 新聞.元氣新聞
醫材極端值竟變建議售價 醫改會:七成品項直接漲到頂
健保署原訂定八大類差額醫材收費天花板,引發醫界反彈後,改由醫學會訂定極端值為上限,健保署並承諾會公佈漲價歷程,不過後續未公開。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自行調查比價網上531個差額醫材品項,結果發現半數都漲價,高達67.7%漲價品項直接漲到極端值,其餘三成漲價品項也趨近於極端值,極端值儼然變成「建議售價」,呼籲健保署應說明。另外,真正用過比價網的民眾僅5%;調查也發現民眾最想知道的事情是自費醫材到底哪裡好,醫改會呼籲衛福部應苦民所苦,修正現有醫病共享決策機制的不足,保障民眾知情權。醫改會在健保署9月公布相關政策之後開始分析,11月完成531個品項的價格變動情形。醫改會執行長王梅影指出,半數品項(54%)提高價格,漲價品項中近七成(67.6%)直接提高到極端值,另外三成也是直接趨近於極端值,代表極端值已經變成建議售價。其中一家醫院之人工髖關節,價格從1萬1960元直接漲到4萬2200元,漲幅高達252%,使用率第二高的塗藥支架和生物瓣膜也是漲價多、降價少,支架漲價39項、降價36項;瓣膜漲價29項、降價14項。王梅影表示,健保署九月曾說要公佈漲價歷程,後來卻跳票,結果靠民間團體自己調查,才釐清有上述情形,這其實是政府責任,呼籲健保署應善盡說明義務。另外,醫改會針對533名近三年曾經自費就醫的民眾進行調查也發現,健保署和醫學會雖然立意良善,設計了比價網和極端值,希望民眾不要多花冤枉錢,但民眾根本不買單,就算醫材定價風波被媒體熱烈報導,僅5%民眾曾經用過。另外,雖然各界常提到私人保險有助民眾負擔自費,醫改會調查發現,只有不到一成民眾,因為私人保險給付而選擇自費,反而有近一半(47.8%)民眾因自費醫療費用造成自己和家人的經濟負擔。對於同醫材在不同醫院的費用比較,民眾並不那麼感興趣,民眾優先考量的其實是自費品項是否適合自己?自費到底哪裡比健保更好?預估收費金額是多少?自費品項的副作用和風險?自費同意書的內容是什麼意思?台灣病友聯盟常務理事吳鴻來表示,沒人希望手術失敗,病人最在乎的未必是價錢,反而更想知道如何做出對自己比較好的決定。現在坊間自費醫材同意書,有的是太過簡略,連中文品名都沒有,另外則是有些太過專業,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民眾根本看不懂。吳鴻來指出,很多需要考慮差額醫材的病人,是在緊急就醫、措手不及之下要做決定,沒有時間可以查閱資料,結果長久下來病人習慣被動接受,不扮演更主動的角色,這非常可惜,其實很多醫病溝通的誤會是可以避免的。呼籲民眾也要積極了解醫療的不確定性,政府也應該更積極教育民眾如何看病,促成良好的醫病溝通、共享決策的機制。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健保署應確實查核比價網資料的真確性,並且提出醫材比價網極端值訂定的「影響評估」,例如這次漲價多的是哪些品項、哪些層級的醫院、幅度是否合理,如果使用量大或是病人多的公立醫院,應該要進一步商榷和討論漲價的合理性。劉淑瓊也建議,健保署應該、逐步將自費或差額使用率高、符合效益的項目逐步納入健保給付,才能真正促進民眾使用新醫療科技、減輕治療負擔。
-
2020-12-08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腹痛、腹瀉要小心 5大警訊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是相當常見的症狀,但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甚至是合併其他症狀,要特別小心,可別以為只是一時緊張或吃壞肚子,因為這很有可能是克隆氏症。 腹痛、腹瀉合併3症狀 當心可能為克隆氏症 長庚紀念醫院腸胃肝膽科系李柏賢醫師表示,腹痛、腹瀉一般而言最常直接聯想到的就是腸胃炎,時間較為長期的也會想到腸躁症,但若合併出現了血便、貧血、體重減輕3大症狀,並且持續了3個月時,就應特別留意可能是自體免疫失常造成發炎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兩種,兩者侵犯的範圍不同,前者只侵犯大腸;後者是從嘴巴到肛門都有可能侵犯,臨床控制、治療都會相較困難些。兩者原因目前還有待研究,根據目前的研究推測可能跟基因、飲食、食品添加劑有關。這些因素可能造成腸道長期反覆性發炎,造成廔管、穿孔等情況,也因此患者常見需要反覆接受治療的情況。 李柏賢醫師分享,日前就有一名38歲男性的克隆氏症案例,起初被認為是盲腸炎開刀治療,但後來又出現了腸子通到皮膚的廔管及肛門附近的廔管,前前後後開了七次刀,最後甚至小腸破洞,身心俱疲,一度放棄治療。好在後續嘗試了生物製劑進行治療,把疾病控制了下來。 常見合併腸道外症狀 克隆氏症應盡早改善 馬偕紀年醫院腸胃肝膽科章振旺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免疫性的疾病,症狀不僅出現於腸道引起相關不適,腸道外也常見合併出現關節炎、虹彩炎、結節性紅斑等症狀。且值得注意的是,克隆氏症的症狀和嚴重程度未必成正相關,並非情況較嚴重時才可能出現腸道外症狀。章振旺醫師就表示,臨床上有3/4的案例是在確診克隆氏症後,陸續開始有相關的腸道症狀出現,但有1/4的案例卻是在診斷之前就有,民眾不可大意。 許多患者會因為自己有相關不適症狀進行大腸鏡檢查,但卻也在沒有發現異狀後輕忽。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最常出現的部位是在大腸銜接小腸的末端迴腸,大腸鏡需進入到此部位才檢查得到;另一方面,克隆氏症從口到肛門都可能侵犯,因此胃鏡檢查也是必要的。其他視情況也可能需要進行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重組的腸道攝影,以利清楚觀測小腸是否有發炎的情況,並以膠囊內視鏡、氣囊輔助式小腸鏡確認小腸發炎的情況。 如何治療急性克隆氏症?確實確認黏膜癒合是重點 章振旺醫師表示,克隆氏症急性期的治療重點會先放在緩解患者的症狀,此階段可能就會以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在患者得到緩解後,腸道黏膜癒合則是治療目標,疾病控制得宜的情況下,將來便有利改變病程,甚至可以減免產生廔管、腸道切除後產生副作用的可能。 在患者症狀緩解後,接下來常見則會運用到免疫製劑,以此延長治療效果。而當疾病出現惡化的情況時,治療的方式也會有所提升,就有可能使用到生物製劑。章振旺醫師表示,每種生物製劑都會有不同的優缺點,在進行治療之前醫師會詳細跟患者多做討論,患者可以放心治療。 黏膜癒合是克隆氏症的治療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症狀並不代表目標達成。李柏賢醫師指出,克隆氏症的臨床症狀和黏膜癒合並非正相關,臨床上許多病人已經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但經檢查還是發現潰瘍,此情況後續復發甚至需要接受手術的比例高。醫師表示,唯有治療到內視鏡檢查沒有發炎及潰瘍等情況,才能助改變患者的預後,後續也才不用進入到需要切腸的地步。呼籲患者應定做內視鏡追蹤檢查,確實確認是否達到黏膜癒合的目標。 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 留意3大誘發因子 李柏賢醫師表示,壓力、感染、飲食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因此若要避免克隆氏症及復發,應盡可能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多運動、早睡早起、適當紓壓、避免不潔的飲食等。 除了良好的生活作息外,正如前述所提到,克隆氏症雖然目前確切還有待研究,但目前推估可能和飲食及食品添加物有關,因此醫師也建議飲食方面應盡量避免食品添加物,並也避免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不必要的保健食品。 克隆氏症在妥善的治療下,患者是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的,因此章振旺醫師也呼籲,除了注意3大誘發因子外,民眾若持續腹痛、腹瀉一段時間,並且合併前述相關症狀時一定要盡早前往檢查,以利及早治療。 《延伸閱讀》 .腹瀉原因不明?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來攪局 .沒有腹瀉就不是腸胃炎?諾羅病毒&急性腸胃炎10大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2-06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面無表情 想笑卻笑不出來
自體免疫疾病是國內十大重大傷病第3名,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症、皮肌炎、紅斑性狼瘡等,全台病人超過12萬名。>>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關節會變形,甚至可能失能;硬皮症病人皮膚會變硬、面無表情;乾燥症病人容易眼乾口乾;皮肌炎病人肌肉會發炎、無力;紅斑性狼瘡病人關節會疼痛、皮膚出現斑疹。不過,這些病人都存在著一種「共病」風險,就是肺纖維化。硬皮症:開口說話,臉皮像拉橡皮筋,檢查發現肺功能只剩70%。「別人是飯後一根菸,我是飯後一根牙籤。」罹患硬皮症超過十年,幽默風趣的林炳煌,面無表情地分享飯後雜談。他說每次吃完三餐,總得用牙籤清理卡在牙齒與臉皮之間的菜渣,這樣的不方便,變得不愛外食與朋友聚餐。由於皮膚僵硬,使得臉部面無表情,肌肉硬的像鐵鎚。林炳煌說,「有時即使想笑也笑不出來。」步入中年之後,五官逐漸產生變化,嘴巴變小、鼻子越來越尖,嘴唇變薄,每每想用手接東西時,因為手掌伸不直、無法施力,都得併用雙手。隨著天氣變冷,皮膚乾燥僵硬,「每次說話,臉的皮膚就像在拉橡皮筋」,變得愈來愈不愛說話。今年63歲的林炳煌,十多年前因全身莫名水腫,四處求醫。曾誤以為癌症,做遍了全身檢查卻沒有獲得任何結果。直到最後一項免疫系統檢查結果出爐,確診罹患硬皮症。當下,又聽到另一項噩耗。因免疫系統的失控開始攻擊自身的內臟器官,肺部首當其衝,造成肺纖維化,當時肺功能僅剩下70%,走路容易喘也容易疲累,一累說話就會沒聲音,伴隨著乾咳。林炳煌說,現階段就專心治療硬皮症,規律用藥,連帶也能控制肺纖維化,配合定期的肺功能檢測追蹤,避免病情惡化。人生曾經一度黑白,失去工作、房子與車子的林炳煌,罹病後依然樂觀。為了找出自我的人生狀態開始學習看相、卜卦命理。他說,自己這樣走了一遭後認清現實,想要助人,透過替人免費看面相、卜卦引導他人人生方向,偶爾上課教人命理,積極面對生活。紅斑性狼瘡:18歲摘除脾臟、23歲確診。不間斷服藥,病情穩定控制。今年55歲的李湘君是兩名孩子的媽,也是紅斑性狼瘡病友。18歲那年,下肢突然出現莫名的瘀青,以為是不小心撞傷,隔沒多久瘀青又再出現,卻不會痛。直到有一天,因齲齒至牙醫診所治療,異常的出血雖讓她感到不對勁,卻也不以為意。後來,因頭皮冒出血絲就診,血液檢查發現,血小板數值異常低下。李湘君說,「當時醫師建議摘除脾臟,年紀小的我不懂事,也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但問題根本沒有解決。」原以為沒了脾臟,血小板就會恢復正常,未料好景不常。23歲那年,因連續兩周的低燒不退再度就醫,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開始使用類固醇治療。回想治療初期,李湘君說,「一天要吃六顆藥,感覺每天都在吃毒藥」,曾經非常灰心。藥物副作用的影響,開始出現後遺症,不僅體態變形、臉部發圓,更引發水牛肩、月亮臉,也容易感到疲憊,由於不能曬太陽,無法經常外出。所幸後來結婚,身邊有了丈夫的陪伴與支持,兩人有了新的期待,希望能擁有小孩,迎接新生命。為了控制病情準備受孕,李湘君積極接受治療,一有新藥物就去嘗試,配合醫囑不間斷用藥,穩定控制。經過兩年後,終於在28歲懷孕生下寶寶。李湘君說,先前透過定期追蹤已發現疾病侵犯腎臟,目前十分擔心肺部健康,為了避免肺纖維化,已定期做肺功能檢查。目前病情穩定控制,李湘君分享秘訣正是定時定量吃藥。由於身邊不少病友會自行減少藥量或停藥,提醒病友們「千萬不要自己當醫師,以免病情急速惡化。」→延伸閱讀:元氣百科 肺纖維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2-06 癌症.飲食與癌症
「斷食療法」可以治療癌症嗎?建議遵循飲食6要點
斷食可以治療癌症?許多病患在被醫師告知罹癌後,會很擔心、徬徨無助,近而開始尋求各種錯誤偏方想治好癌症,導致錯過接受治療的黃金時期;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斷食療法」是最容易執行的偏方之一,但目前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雖有少數實驗研究和動物試驗結果顯示短期斷食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減緩特定癌症的生長和擴散速度等,但由於這些都是動物研究,因此尚不清楚人類是否有相同的結果,不建議自行採用斷食療法,如為減緩癌症治療之副作用,可與您的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進行治療前短期斷食。癌症飲食遵循6要點然而癌症病人要注意飲食,但並非不吃!建議癌症病人飲食可遵循以下幾點:1.可攝取多量彩虹蔬果、香草植物、豆類及辛香料等抗發炎食物。2.食用低至中等量的低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3.每餐飲食皆含有健康脂肪,包括富含Omega-3的食物。4.每餐適量攝取約85-120克的動、植物性蛋白質。5.延長早餐和晚餐的間隔時間,延長整夜禁食超過13個小時為目標,例如:在晚上6點吃晚餐,則早上7點後吃早餐。6.如果您是癌症病人,必須有醫師的同意和監督下才禁食,來提升治療效果並減少與治療相關的副作用。資料來源:Zhang, Jing, Yanlin Deng, and Bee Luan Khoo. "Fasting to enhance Cancer treatment in models: the next steps."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27 (2020): 1-14.https://osher.ucsf.edu/patient-care/integrative-medicine-resources/cancer-and-nutrition/faq/cancer-and-fasting-calorie-restriction
-
2020-12-0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下背痛「休息越久越不舒服」?醫師提醒得提高警覺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聽起來怪怪的…」友人傳了張沉思的貼圖,接著回覆:「趕快去看醫生吧,我進公司會幫你請假。」下背痛有兩種:機械性、發炎性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腰酸背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每個人都曾經在工作後、久坐後背痛發作。當背痛發作,肌肉緊繃痙攣時,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多休息」來舒緩疼痛。這類型的腰痛稱作「機械性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使背部受力過大,導致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而受傷。面對機械性背痛,要盡量維持良好的姿勢,多多休息,適當地做復健,就能漸漸緩解。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常於晨間起床時感覺僵硬疼痛,但起床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相對改善。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二十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四十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發炎性背痛患者的家族成員中常有類似的症狀。翁孟玉醫師提醒,「發炎性背痛」比較難纏,需及時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減緩狀況惡化。假使有這類型的腰痠背痛持續三個月以上,最好要就醫檢查。發炎性背痛有哪些?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以下是常見導致脊椎關節慢性發炎的原因:1)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常出現在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下背痛,也有不少病友已經長期習慣了疼痛,而錯過早期診斷及早介入的時機。2)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是一種外顯於皮膚上的免疫疾病,雖然主要病灶表現於皮膚,卻屬於脊椎關節病變家族的其中一員,近三成的乾癬病友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3)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四分之一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4)其他反應性關節炎及非典型脊椎炎也是發炎性背痛的可能原因。如何診斷僵直性脊椎炎?翁孟玉醫師解釋,要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醫師需要了解病史,患者下背痛的狀況是否已經超過三個月、是否符合晨間僵硬、經休息無法改善等典型特徵。接著醫師會進行身體檢查,確定腰椎運動範圍受限的程度、擴胸範圍受限的程度、脊椎的彎曲程度,並評估是否有其他肌肉骨骼的症狀。患者需要抽血檢驗體內的發炎指數和是否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B27基因(HLA-B27)。根據研究,帶有HLA-B27基因的人2-10%將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影像的部分會安排X光檢查,以評估薦腸關節發炎的程度。該如何治療僵直性脊椎炎?黃文男醫師說明,發炎性背痛經常是慢性且反覆發作,因此患者在面對僵直性脊椎炎時,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好好了解疾病的病程與可能帶來的後續問題。若能及早診斷、早期介入,利用藥物控制僵直性脊椎炎,則能大幅減少關節破壞、避免功能喪失。目前,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可以降低關節發炎的程度、緩解疼痛。類固醇可用於局部注射,不建議長期口服或注射。免疫調節劑(DMARDs)對於合併周邊關節炎病患有部分療效,但是,少部分人會出現腸胃不適、皮膚過敏、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倘若傳統治療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就應該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是具有專一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先前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體內有高量的發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便成了醫師們常用的治療武器,並具有多年的臨床經驗證實其療效及安全性,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也有條件性的給付,詳情可以與醫師討論。生物製劑需要注意感染問題,但不須過於擔心,醫師會進行事前評估及追蹤,將風險降到最低。黃文男醫師說,「我們都會一再提醒患者,僵直性脊椎炎屬於慢性病,務必與醫師好好配合,定期回診,依照指示用藥,才能讓病情穩定,減少關節發炎或功能的損失。」不治療會怎樣?翁孟玉醫師叮嚀,假使沒有好好控制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脊椎會於不間斷的骨頭重塑過程中失去活動度,導致患者姿勢總是躬身前傾。而且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也很高,因而提高了之後骨折或脊髓損傷的風險。關節變形往往是不可逆的傷害,及早治療是預防功能喪失的最佳辦法。此外,由於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所造成的慢性發炎反應,不但會影響關節,也可能進展到為全身性疾病,可能出現虹彩炎而眼睛痛、畏光,或是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肺纖維化、骨質疏鬆等多種麻煩的共病。若有持續超過三個月的背痛、晨間僵硬、越休息越不舒服的狀況,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喔!原文:下背痛有兩種,第二種別輕忽,醫師圖解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12-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肺炎疫苗 泰國擬2021年5月全國施打
泰國和英國製藥公司阿斯特捷利康簽署武漢肺炎疫苗合約,預估2021年5月開始在全國約1萬間地區型醫院進行施打,首批族群包括醫療人員、孩童、年長者以及志願人士。泰國公共衛生部轄下的國家疫苗研究院(TheNational Vaccine Institute)11月27日和英國製藥公司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簽約,由阿斯特捷利康向泰國暹羅生物科學集團(Siam Bioscience Group)轉移2019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苗生產技術,並授權暹羅生物科學集團生產疫苗。民族報(The Nation)報導,公共衛生部疾病管制署署長歐帕斯(Opas Karnkawinpong)昨天表示,疫苗必須要先經過公共衛生部轄下相關單位的品質和安全檢測才能上路。公共衛生部接著會在全國尋找約1萬間地區型醫院設置疫苗中心,以便於一般民眾施打且避免民眾聚集在大型醫院;公共衛生部已經準備好運送疫苗的冷凍運輸系統,相關官員也正在受訓中。政府提供的疫苗免費,第一批可以註冊施打疫苗的族群包括醫療人員、孩童、年長者以及志願人士。泰國政府預估為1300萬人提供2600萬劑疫苗,這將是泰國史上接種對象最廣泛的疫苗施打計畫。疾病管制署規劃2021年5月可以開始施打疫苗,7月到2022年的1月觀察施打疫苗者是否出現副作用。疾病管制署也將宣導免疫力較高的族群不必急著馬上施打疫苗。
-
2020-12-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痛風老藥秋水仙素疑釀死 食藥署籲肝腎患者慎用
年吃3800萬顆的痛風老藥「秋水仙素」8年來不良反應通報達353件,疑釀10人死亡,食藥署緊急示警,呼籲肝腎疾病者慎用。醫師提醒,另2款痛風藥也可能增加副作用風險,應提高警覺。「秋水仙素」(Colchicine)是一款緩解痛風症狀的老藥,在台灣使用已有將近40年歷史,為處方用藥,在台灣共有17張藥品許可證,屬於第一線用藥。據健保統計,全台一年用量高達3800萬顆。不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近年監測藥品不良反應通報案例發現,2011年至今年8月底,共接獲353件不良反應通報案例,以肝腎功能不全病人占大宗,其中180件為非嚴重不良反應、173件為嚴重不良反應,甚至有10人死亡。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患者出現的嚴重不良反應包括全血球減少、橫紋肌溶解、神經病變等症狀,這些雖然都是仿單中記載的可能副作用,但疑因患者肝腎功能不佳或合併使用慢性病藥物,導致藥物代謝時間拉長,明明只吃1顆藥,卻可能出現2到3顆的藥效,副作用也因此倍增。食藥署蒐集國際內外文獻進行評估,發現肝腎患者使用秋水仙素確實可能因副作用太強,導致嚴重不良反應,近日將要求藥廠變更仿單,並提醒醫療人員調整肝腎功能不佳、併用其他藥物患者的劑量,同時進行密切監測。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明翰表示,痛風患者經常同時有多種共病,腎臟問題就是其中之一,根據國外大型研究發現,3/4痛風患者都有程度不一的腎功能不佳,若痛風沒有好好治療,也可能損傷腎功能,無論腎功能還是肝功能,都是痛風患者不可忽視的重點。陳明翰說,秋水仙素可在痛風發作、關節發炎時緩解症狀,急性發作患者幾乎都會吃個5到7天,老痛風病人、發作頻率高的患者比較容易長期吃,這款藥同時也能治療血管炎、發炎性黏膜受損等,在臨床應用上相當廣泛,但考量可能副作用,醫師對於有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都會特別調整劑量。可怕的是,很多老病人常誤以為秋水仙素能治療痛風、排尿酸,自己跑到藥局買來亂吃,卻不知秋水仙素根本不能降尿酸,萬一又沒有定期回診追蹤肝腎功能,導致體內毒性累積,就可能釀成大禍。陳明翰指出,不只秋水仙素可能增加肝腎患者不良反應風險,另2款常見的痛風藥物如Benzbromarone(本補麻隆)以及Febuxostat(非布索坦)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其中,Benzbromarone在日本、歐美都曾有患者用藥後出現腎功能衰竭導致死亡的個案,部分國家已禁用,呼籲食藥署應提高警覺。痛風患者若正在使用上述藥物,最好每3個月回診追蹤肝腎功能。陳明翰提醒,由於肝腎功能受影響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最好定期回診追蹤,長期用藥者一旦出現肌肉無力、身體麻木等症狀,可考慮暫時停藥並立即回診,回診時務必告知醫師正在服用哪些藥物,避免造成錯誤診斷。
-
2020-12-03 科別.消化系統
C肝非慢性不治之症,可預防治療!這些高危險群要注意
最近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宣布由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三位英國、美國學者獲得殊榮,他們在研究上有著承先啟後的重大貢獻,諾貝爾醫學獎新聞的公布,再次提醒大家C型肝炎疾病對人類健康有著很大的危害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七千萬人感染,台灣也至少約有四十萬病人,大概每二十到五十人中就有一位帶原者,是僅次於B型肝炎影響國人健康的最重要肝病。感染 C 型肝炎後的可能併發症身體感染C型肝炎病毒後,大約八成的人會變成慢性肝炎,經過二十到三十年後會導致肝硬化、肝癌等致命疾病,死於肝癌的病人中約有兩成以上為C型肝炎感染者,另外C型肝炎也可能增加腎臟病、糖尿病、免疫疾病、淋巴癌等肝外疾病的風險,因此C型肝炎感染者的壽命會比未感染者來的短。C 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及高危險群C型肝炎病毒主要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播,常因為輸血、使用受汙染的針具(如:共用針頭、刺青、穿耳洞等)、或是有危險性行為而受到傳染,有注射藥癮者、洗腎病友、愛滋病友、醫療工作人員受針扎感染者、C型肝炎病人的性伴侶或子女等為高風險族群,在台灣中南部及原鄉某些高盛行區域的民眾也需要注意。C 型肝炎的治療方式因為病毒基因突變很快,目前仍沒有發展出疫苗可預防,以往的藥物治療是使用注射干擾素和口服雷巴威林(Ribavirin),但療效仍不儘理想,且會有許多像感冒、貧血等副作用,自從2014年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簡稱DAA)上市後,徹底改變醫學上對C型肝炎的治療方式,隨著許多的藥物不斷推陳出新,目前病人只需口服藥物一天一次,一般的服藥療程為八到十二周,若是肝硬化病人有可能要再加上口服雷巴威林使用,根據台灣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可達百分之九十八的成功治癒率,且復發率極低、安全性高。最新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目前本院備有最新的全口服抗病毒藥物,已成功治療近千位病人,簡單介紹各藥物的特點:◎宜譜莎(Eplusa):一天一錠,可治療全基因型的藥物,療程為十二周,各種肝纖維化及腎功能階段皆可使用。◎艾百樂(Maviret):一天三錠,可治療全基因型的藥物,但要隨餐服用,最快療程可縮短到八周,各種腎功能階段皆可使用。◎夏奉寧(Harvoni):一天一錠,可治療基因型第一、二、四、五、六型的藥物,療程為十二周,各種肝纖維化狀態皆可使用。◎賀肝樂(Zepatier)):一天一錠,可治療基因型第一、四型的藥物,療程為十二至十六周,各種腎功能階段皆可使用。治療前、中、後注意事項C型肝炎帶原者只要經肝膽胃腸科或感染科專科醫師檢查,證實血液中有病毒感染,皆可申請健保給付治療,醫師會依照檢驗病毒的基因型、病人有無肝硬化或曾經肝臟失代償性過及目前使用其他藥物間有無交互作用來選擇藥物。因為藥物費用昂貴,目前健保只給付一次療程,不建議隨便停藥,病人需要每二至四週回診,定期接受血液檢查追蹤,藥物治療結束後的十二周,若肝功能檢驗正常且血液中已測不到C型肝炎病毒就是治療成功(醫學上稱為SVR12)。治療成功後的病人,仍要依醫師醫囑定期回診,更要注意自我保護肝臟,避免酗酒、接觸肝毒性藥物及容易被再次感染的危險行為,依照以往干擾素治療的成功經驗,病人發生肝硬化、肝癌或是肝外疾病的可能皆會降低,但是對於已有重度肝纖維化和肝硬化者,仍是要定期追蹤監測肝癌的發生。達成滅除C型肝炎的目標2016年聯合國世界衛生大會鑒於肝炎病毒已有藥物治療,宣示要在2030年滅除病毒性肝炎,目標是「減少百分之九十的C型肝炎新感染,治療百分之八十的C型肝炎病人,減少百分之六十五的死亡率」。台灣自2017年起健保開始開放C型肝炎病人使用全口服新藥治療,初期僅能治療有肝纖維化者,2019年則全面開放給付不設限,每年政府皆編列數十億預算支應,目標是要在2025年以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二十五萬C型肝炎病人,截至2020年八月已有十萬人受益。但研究顯示仍有一半的C型肝炎帶原者不知道病情,因而未獲得妥善治療,為配合國家消除C肝政策,政府擬定加強篩檢支持治療計畫,自2020年九月二十八日起已開放45歲至79歲民眾(原住民40歲至79歲),在定期作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時,可作一身一次的B、C型肝炎檢查,希望鼓勵民眾到醫院接受篩檢,若檢驗到有C型肝炎抗體陽性者,若以前未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過、也從未接受血液C型肝炎病毒檢查者,建議至醫院肝膽胃腸科門診接受後續檢查,評估是否需要接受C型肝炎藥物治療。結語隨著C型肝炎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發明,C型肝炎已經不是慢性不治之症,是可以經由治療痊癒的病,建議所有民眾多關心自己及親友的肝臟健康,可到醫療院所接受肝炎篩檢檢查,若有感染只要早期積極治療,可避免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更可減少將來身體的許多疾病併發症的產生。
-
2020-12-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胃藥顧胃」多吃沒關係? 藥師:當心使胃酸失去殺菌能力,增加感染風險!
當您出現消化不良、胃痛時,是否會自行吞服胃藥來緩解症狀呢?國人普遍存有「吃胃藥顧胃」的誤解與迷思,對此,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陳詩琪藥師說明,胃藥依功能性不同,分為中和胃酸的制酸劑、減少胃酸分泌的抑制劑、胃壁黏膜保護劑、消脹氣用藥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制酸劑,利用弱鹼性的金屬離子中和胃酸,作用迅速但也較短效,安全性相對較高,但長期過量服用時,要注意下列副作用。⑴含鋁鹽的制酸劑:易造成便秘。⑵含鎂的制酸劑:可能會引發腹瀉,長期使用可能會讓體內的離子不平衡,尤其是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更需注意。⑶含碳酸氫鈉的制酸劑:可能出現脹氣不適,且要注意鈉離子過高,高血壓患者不宜使用。⑷含鈣的制酸劑:若和其他藥物併用,可能會影響藥物吸收。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體拮抗劑(H2-receptor antagonists)及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pump inhibitors, PPIs),這兩類處方用藥主要是抑制胃壁細胞分泌胃酸,長期使用須多補充鈣、鐵和維生素B12,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常見不良反應有頭痛、疲倦、便秘或腹瀉等,也可能會和其他藥物有交互作用。胃酸的殺菌力很強,如果長期服用胃藥會使胃酸失去殺菌能力,使胃腸細菌過度生長,造成壞菌入侵,反而增加感染風險。有些人擔心吃西藥會傷胃,一定要搭配胃藥,但並非所有藥品都會引發腸胃不適的副作用,服藥前可以跟醫師、藥師多討論,以免吃太多胃藥反而影響藥品療效。 食藥署提醒,服藥時需注意五要:要知風險、要看標示、要告病況、要遵醫囑、要問專業,以及五不原則:不要求、不併用、不長期、不刺激、不亂買,才能對症用藥,保有健康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日本明定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是義務 費用國家付
日本國會參議院今天一致通過「預防接種法」修正案,明定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是國民的「義務」,疫苗費用則由國家全額負擔。日本放送協會(NHK)、讀賣新聞等媒體報導,修正案中明定,國民對於接種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有「努力的義務」,由市町村執行接種工作,費用則由國家全額負擔。不過若是無法確認疫苗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時,這項國民的努力義務即不適用。修正案也規定,若因接種疫苗而發生副作用、損害健康,導致藥廠須賠償受害人時,由國家補償藥廠損失。另外,參議院今天也通過修正檢疫法,規定入境時對確診病患進行隔離的措施,在明年2月的實施期限到期後,可再延長一年。
-
2020-12-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科學家欲研發鼻噴劑 以基因療法抗COVID-19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雷傑納隆藥廠(Regeneron)科學家正在研究能否利用基因治療技術,研發一款可預防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鼻用噴劑。這項概念是利用弱化的病毒作為載體,將遺傳指令送入鼻子和喉嚨細胞,以產生強大抗體,阻止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入侵人體。主導研究的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和醫學教授威爾森(James Wilson)指出:「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需健全的免疫系統即可發揮作用。」法新社報導,相關技術目前正在進行動物試驗,威爾森認為,如果成功,單次劑量的鼻噴劑能為人們提供約6個月保護力,與可望很快獲得批准的疫苗相得益彰。威爾森是基因治療的先驅,基因治療是將遺傳密碼導入患者細胞,以糾正缺陷和治療疾病。他的研究團隊發現,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組病毒能感染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但不會引起症狀或疾病,可將健康的DNA送入細胞中。瑞士製藥公司諾華(Novartis)的基因療法Zolgensma去年獲得批准上市,成為全球第一種治療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的藥物,科學家如今正在研究更多可能應用的領域。美國政府今年2月聯繫威爾森,詢問他和他的實驗室是否可能利用這種技術來對抗COVID-19,一直到雷傑納隆藥廠研發出兩種針對冠狀病毒的實驗室製造抗體後,相關研究才露出一線曙光。雷傑納隆藥廠製造出來的抗體與病原體表面蛋白結合後,阻止病原體入侵人體細胞,讓威爾森的團隊可繼續從事相關研究。雷傑納隆藥廠的抗體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但已獲得緊急使用授權,可用來治療屬重症高風險族群的輕度或中度COVID-19患者,最受人矚目的案例,便是美國總統川普確診後,接受雷傑納隆藥廠的實驗性抗體雞尾酒療法。研究人員希望這款鼻噴劑將藥劑送入鼻孔後,進入鼻上皮細胞,影響其蛋白質製造機制進而產生抗體。一般來說,只有免疫細胞會製造抗體,這種技術讓新的點子成為一種創新療法。由於冠狀病毒會從鼻道進入肺部,鼻噴劑可預防病毒入侵造成的感染。此外,腺相關病毒組病毒僅會引發輕微免疫反應,副作用可能較領跑的疫苗小;疫苗的運作機制是透過訓練免疫系統識別病毒的關鍵蛋白來發揮作用。賓夕法尼亞大學和雷傑納隆藥廠希望能在明年1月前完成動物研究,接著向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提出申請,以展開人體試驗。
-
2020-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師用心整理 1張表讓你秒懂新冠肺炎3大疫苗優缺點
全球新冠肺炎進入第二波大流行,但值得慶幸的是疫苗已上市有望,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整理目前三大疫苗的優缺點,看起來阿斯特捷利康生產的疫苗價格最便宜,也最容易保存,但前後進行兩次大規模的人體試驗,保護效力差異頗大而受質疑,莫德納的保護效果最好,保存條件負20度相較輝瑞的負70度較容易,但價格也最貴,一劑大約25美元、約750元台幣。全球努力研發疫苗,率先傳出好消息的是上述3家藥廠的疫苗,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等人,根據國外的最新資料,將3大疫苗的特色整理出來,讓人一目瞭然。許秉毅指出,目前引領風騷的3大疫苗龍頭為莫德納 (Moderna)、輝瑞 (Pfizer)/BioNTech、阿斯特捷利康 (Astrazeneca);莫德納與輝瑞的疫苗皆屬於「RNA疫苗」,目前已完成第3期試驗,且結果顯示成效良好。其中莫德納的人體試驗,受試者達3萬人,最終共計有95人感染新冠病毒。其中,安慰劑組感染者佔90人,疫苗組只有5人,疫苗之療效達94% (85/90)。輝瑞的人體試驗,受試者為4萬3538人,最終共計有170人感染新冠病毒。其中安慰劑組受感染者有162人,疫苗組只有8人,疫苗之療效為95% (154/162)。阿斯特捷利康使用的是「腺病毒載體疫苗」,該公司曾進行兩個人體試驗,結果差異頗大,第一個人體試驗,受試者為2741人,疫苗的療效高達到90%;第二個人體試驗,受試者為8895人,疫苗的療效只有62%。兩個實驗的數據綜合起來,平均疫苗療效為70%。許秉毅表示,由於阿斯特捷利康的疫苗試驗結果療效差異大,有點受到質疑。尤其令人費解的是:第一個人體試驗所用的疫苗劑量事實上較第二個研究的疫苗劑量小,保護效果反而高達90%,比第二個研究的62%好。他表示,許多人都關心這些疫苗使用起來到底安不安全,3家藥廠所公布的報告中,只有少數病人出現疲累無力、頭痛等副作用 ,嚴重副作用的發生率甚低。不過阿斯特捷利康在進行第3階段臨床試驗時,有一名受試者曾產生嚴重不良反應 (橫斷性脊髓炎, transverse myelitis),一度暫停試驗,後來經過該國的藥品健康管理局的核可後,試驗才有辦法重回軌道。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全球還有6株疫苗尚未完成第3階段的人體試驗前,就已經在中國、俄羅斯及阿聯酋被當地政府核可使用,預防效果及副作用發生率如何有待完整的研究報告。而疫苗的保存方式牽涉到未來的使用,許秉毅表示,阿斯特捷利康疫苗保存最為簡易,只需放在常規冰箱 (2-8°C),便可保存6個月。莫德納疫苗需保存在-20°C (等同於家用冰箱的冷凍庫溫度) 下。最困難保存的是輝瑞疫苗,因為該疫苗需存在-70°C,會造成保存和運送時的不便。
-
2020-12-02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領袖意見/搶打或觀望?張上淳:台灣有條件等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噴發期,全世界都在引頸期盼疫苗,台大醫院副校長張上淳指出,疫苗以安全性最為重要,需要透過層層機制為安全性把關。疫苗接種之後,疫情嚴重的國家可能使用疫苗而逐漸解封,而台灣的疫情相對緩和,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確認疫苗的安全性,應掌握自己的節奏,「民眾的疫苗接種可以有點慢,但是不要太慢。」、「台灣有條件等好的疫苗」。近20年來,全球三次重大疫情,包括SARS、H1N1以及這一次的COVID-19,鍛鍊出台灣愈來愈精悍的防疫能力,三役全與的張上淳目前是台灣大學副校長,也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在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抗疫世紀挑戰COVID-19疫苗之國家政策 」專家會議中,張上淳指出,接種疫苗的重中之重是「安全」,不論在臨床實驗,或是未來上市之後,都以接種在健康人身上為主,因此安全是首要的目標。傳統疫苗的開發,通常需要七到十年,為了因應新冠肺炎,及早解封各國邊境與經濟,全世界卯足全力開發新冠肺炎疫苗,從疫情開始至今將滿一年,全球目前有超過上百支研發中的新冠病毒疫苗。時程縮短,安全性的把關不能放鬆。張上淳說,疫苗的臨床實驗中,會監測局部的疼痛、紅腫,全身性的發燒、頭痛、倦怠、嘔吐、過敏反應等。而這次感染新冠肺炎者很出現很特別的嗅、味覺異常,也會去設定觀察有沒有出現這樣的狀況。每完成一階段的臨床實驗,都會有獨立的委員會評估,能不能繼續試驗下去。如果真的出現不良反應,試驗就會喊停,AZ疫苗今年9月初也因為受試者出現副作用(脊髓炎得暫停進行人體試驗,目前也已重啟人體試驗。疫苗接種後的風吹草動,特別容易引起民眾的信心危機。即使在疫苗上市之後,也會透過接種後疑似不良事件監測機制去主動、被動監測,張上淳說,國內主動監測只要比對疫苗接種紀錄和健保就醫資料,很容易發現不良事件,或是通過民眾和醫師的通報。張上淳說,政府會透過背景值監測,例如H1N1疫苗上市之後,監測每週發生的GBS事件、顏面神經麻痺事件、中樞神經免疫事件、抽筋或痙攣事件、急性腦中風等等,確認異常事件沒有增加。台灣有國光、聯亞、高端、安特羅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紛紛進入人體實驗,介於第一期與第二期臨床實驗中間,是不是在完成二期臨床試驗就可以採用EUA上市呢?對此,張上淳表示,國際上走得比較快的人,會有一些資料可以參考,參考綜合抗體可以到什麼程度,用此判斷我國的疫苗保護力是否足夠。至於台灣需不需要搶先接種對國外採購的新冠肺炎疫苗呢?張上淳說,早一點打比較好,還是晚一點打比較好?需要視當地的疫情嚴重度而定,美國、英國的疫情嚴峻,透過EUA(緊急使用授權)讓國民早點接種有其必要。等到其他國家都解封了,疫情相對和緩的台灣,是不是要搶快接種疫苗呢?「我們在接種時程的掌握上,可以比人家慢一點,但是不能慢太多。」
-
2020-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挑戰新冠疫苗/鍾飲文:台新冠疫苗三期擬南向進行試驗
英國因疫情嚴重,已決定讓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的疫苗緊急上市,讓民眾施打疫苗,控制疫情。但相較於疫情平緩的台灣,是否需要如此,食藥署新冠肺炎疫苗臨床試驗之專家會議主席,同時也是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說,新冠疫苗要在台灣上市,一定是確保其安全性,國內疫情控制良好,目前無本土個案,要進行三期臨床試驗有其困難度,已有疫苗廠打算把觸角延伸到南向國家。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抗疫世紀挑戰COVID-19疫苗之國家政策 」專家會議,本身是胸腔內科專科醫師的鍾飲文指出,在輔導台灣疫苗藥廠的政策上,食藥署(TFDA)及醫藥品查驗中心(CDE)都是超前部署。他指出, 疫苗研發階段,本來是動物試驗再到人體試驗,但為了新冠疫苗研發速度,進入人體試驗之前,TFDA及CDE幾乎把所有臨床前和臨床試驗階段的法規探討和技術性資料的要求都準備好,給廠商明確的指示,廠商若有研發資料進來時,就採滾動式諮詢。為了加速人體臨床試驗,原本標準的臨床試驗是從第一期、第二期到第三期的漸進式,這一次某些部分的要求,因應球球衛生緊急事件的要求,參考美國FDA和歐盟的作法,採取平行進行,讓業者爭取時間,而原本第二期約幾百人進行試驗即可,但考量國內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可能有其困難性,且為確保候選疫苗的安全性,因此,將第二期的人數拉高到3000人。至於國內是否需在第二期後就緊急授權上市,鍾飲文認為,屆時可能仍然需要專家會議來討論,並由主管機關食藥署做最後決定,即使歐美疫苗因為國外疫情嚴重,當初認為可考慮二期後緊急授權上市,但目前看來都有三期的期中報告,來確保二期的臨床試驗中的免疫原性,即中和抗體有保護效果。他解釋第二期及第三期臨床試驗的不同,「本來第二期臨床試驗是要看疫苗在不同族群、不同的間隔時間,它誘發的免疫反應(但呈現的抗體結果不全然是具保護性的抗體),而三期主要的目的,就是看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是否具保護效果,能降低感染或發病的風險。」他說明,新冠肺炎疫苗和一般不一樣,它施打產生的抗體不一定具有保護性,有的反而會引起免疫增強反應,產生肺部發炎等,必須產生中和性抗體才有保護效果,一般要做第三期試驗,是要看看二期的免疫反應是不是真的能保護到我們,減少疾病發生或感染。如果情況真的緊急或特殊,無法進行三期試驗,就必須訂有統一的標準化的抗體分析方法,去驗證廠商二期試驗中產生的中和抗體具有保護性。鍾飲文也透露,目前已有疫苗廠考慮到南亞國家做第三期試驗,將觸角往南向前進,這是一種新的契機。因此,他也提醒,想將疫苗賣到東南亞國家的疫苗廠,若只做到二期臨床試驗,這些國家是否能接受,值得思考。而鍾飲文也呼籲,國內從民國92年起由國衛院承接衛生署「人用疫苗自製計畫」,雖然初步有相當成果,我們應趁此機會,思考把疫苗產業發展提升到國安層次,由行政首長或副首長等級進行跨部會整合,利用台灣目前擁有良好的生醫人才,醫學中心優質的臨床試驗品質,及產業界現有研發成果等優勢,訂定明確的疫苗產業政策,建立國產疫苗自製能力,帶動生技產業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另外,為了避免像南韓流感疫苗事件後,導致國內民眾有拒打流感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未來上市首重「安全性」。加上民眾也擔心,這麼快疫苗就誕生,是否比較不安全,鍾飲文強調,一般而言,流感疫苗引起的Guillain-Barre syndrome、腦炎或脊隨炎等,大部份副作用較常在前三周出現,至遲在二個月內。美國FDA的緊急授權許可,就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建議最後一劑施打後,至少要追蹤一個月,而台灣二期臨床試驗將此時間拉長為兩個月,就是希望確保疫苗的安全性。
-
2020-12-02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用藥不僅止痛 還可緩和惡化
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和慢性發炎關節疾病,導致脊椎關節沾黏,伴隨疼痛和僵直症狀。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主要治療方法是使用藥物,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是第一線用藥,根據國際最新指引,若疾病活動度高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沒有改善,強烈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常見,但是卻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好發於20歲到40 歲,男女比例約 4:1,在台灣盛行率估計約佔全人口的 0.2 %。除關節炎外,虹彩炎造成紅眼、怕光,長久不治療會影響視力。根據2019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的建議指引,對於疾病活動度高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應該持續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而非有需要才使用。如果使用後,仍沒有改善者,強烈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張婷惠指出,七到八成的病患可以因為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緩解症狀,對於長期預後也有幫助,國內曾有大型研究以X光追蹤病患,發現按照醫師指示規律服藥者比起不規律服藥者,用藥兩年後,惡化情況比較輕微,也就是說,用藥不只是減緩疼痛,還可以緩和惡化速度。病患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物,目的是在控制發炎,減少關節的疼痛與僵硬的現象。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的病程通常是慢性、反反覆覆的。張婷惠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通常是青壯年,因為忙於工作家庭,常常「痛了才吃」。對於疾病活動度高,更應該持續使用藥物,若是仍然無法有效控制疾病者,張婷惠說,疾病活動度高的病患,應持續使用,而非有需要才用,若是仍沒有改善,則建議使用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是一種新的生物製劑,常用於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等等慢性發炎的疾病相當有效,而且可以減少關節破壞、變型等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使用時可能會有一些輕微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疼痛或發癢;另外,因為藥物會調節免疫機制,可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如:感冒),應定期回診追蹤。張婷惠小檔案主治專長:1.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關節炎2.乾燥症、全身性紅斑狼瘡、血管炎等,自體免疫疾病3.過敏、氣喘等過敏性疾病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
2020-12-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打了疫苗就可以出國嗎?COVID-19疫苗接種前,你該知道的9個實用小知識
輝瑞藥廠與德國BioNTech生技公司合作開發的COVID-19疫苗宣稱預防效果超過90%,若藥廠能如預期供給,美國政府計畫從十二月起開始替民眾施打。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與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卻出現瑕疵,英國政府要求評估這款疫苗是否符合取得緊急授權的資格。而台灣,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則表示「手中已經確定有1500萬劑」,保守估計明年中可開打。但無論哪一國哪一種疫苗,大眾對新冠疫苗仍多有疑慮,安全性沒問題嗎?打了就可以出國了嗎?以下咨詢專家意見為你釋疑。Q1:打COVID-19疫苗還會得新冠肺炎嗎?A:有可能,每一個人的免疫反應不同,目前還不知道保護力是多少,需要更多的證據。(食藥署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之專家討論會議主席鍾飲文醫師)Q2:COVID-19疫苗打了一次之後,就一輩子不會得新冠肺炎嗎?A:不知道,COVID-19可能流感化,就像流感病毒一樣,每年都會有一些變化。(食藥署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之專家討論會議主席鍾飲文醫師)Q3:為什麼COVID-19疫苗需要超級冰箱保存?A:環境中充滿RNA水解酶,導致mRNA疫苗失效,因此部分國外研發的mRNA疫苗需要超低溫保存。(食藥署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之專家討論會議主席鍾飲文醫師)Q4:哪些人應該優先接種COVID-19疫苗?第一:醫事人員(估33萬人)第二:中央、地方、機場之防疫人員(估14萬人)第三:維持治安的警察及憲兵(估9萬人)第四:長照及社福機構的工作人員及受照顧者(估15.8萬人)第五:為維持國家安全的軍人(估20萬人)第六:64歲以上長者(估348.5萬人)第七:19到64歲具重症高風險相關疾病者(384萬人)第八: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3.5萬人)第九:50到64歲成年人(530萬人)Q5:哪些人不應該接種COVID-19疫苗?A:ㄧ、疫情控制不穩的慢性病患二、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免疫系統疾病者三、最近一個月接受大手術者四、癌症正在療程或是將接受治療者五、嘗試受孕、懷孕、及正在餵母乳的女性(以上民眾因為不在臨床試驗的收案對象,因此無法預知會有何反應,因此目前不建議接種。)Q6:接種covid-19疫苗真的安全嗎?要注意哪些副作用?A:目前各家藥廠發表的臨床試驗,副作用以發燒、倦怠、接種部位疼痛等為主,至於有些藥廠會產生嚴重頭痛,是因藥廠第一次做RNA疫苗,為了讓疫苗穩定,會添加很多傳統疫苗不同添加的物質,這部份的原因仍待未來更多研究分析。至於有藥廠發生嚴重的脊髓炎,仍屬單純個案,但施打疫苗仍比一般發生率高一些。(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Q7:我接種covid-19疫苗要付錢嗎?要付多少錢?A:未來被政府列為需要施打者,將是公費支付,至於一般人有無自費施打的機會,短期內藥廠應該生產不及,多餘的疫苗供應自費市場有困難,但在考量中。而目前已有航空公司規定得施打疫苗才能搭機,未來當疫苗生產量大時,應該會有出差出國者自費施打。(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疾管署署長周志浩)Q8:如果感染過COVID-19肺炎的人,還需要再接種疫苗嗎?A:若感染過的人有相當的保護力不見得立即施打疫苗,另外,這也需要看未來更多研究分析,屆時國際上疫苗接種的建議。(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Q9:打了COVID-19疫苗就可以出國,並且回國不隔離嗎?A:由於目前仍不知疫苗的效力有多高,因此,即使打了疫苗出國,建議回國仍需要隔離。(食藥署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之專家討論會議主席鍾飲文醫師)
-
2020-12-01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油和動物油孰優孰劣?專家:危害健康的是這種油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作者布蘭達.戴維斯, 薇珊托.梅麗娜】尋求優質的脂肪來源正如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所言:「質勝於量。」有愈來愈多具說服力的證據指出,脂肪的品質比數量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未過度攝取熱量時。自然界中的所有脂肪(無論是源自植物或動物)都含有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相對數量取決於、或至少部分取決於氣候。在植物中,脂肪的流動性和穩定性都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愈靠近赤道的植物,飽和脂肪的含量也愈高。像是椰子和棕櫚科果實便含有豐富的飽和脂肪酸,以幫助保護和維持植物生長;而酪梨和橄欖生長在較溫和的氣候,所以含有相對穩定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生長於寒帶氣候的植物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通常占多數以保持流動性,亞麻仁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動物身上也是一樣,比起冷水性深海魚,溫水性魚類的飽和脂肪含量通常更高,冷水性魚類則含更多高度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雖然食物中的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相對含量會影響人體健康,但我們開始發現,其他因素的影響可能更大,包括人們如何處理、保存和製備食物,以及相對於人們的熱量需求,實際上吃進了多少等等。雖然脂肪曾被當成飲食大敵,但現在則被視為整體食物結構中極有價值的一部分。新鮮、原型和最低限度加工的植物性食物中,含有最優質的脂肪。所有植物性食物都含有些許脂肪,但堅果、種子、酪梨,椰子和橄欖是所有植物性飲食中,最濃縮的脂肪來源。這些食物中的脂肪如此有益健康的原因之一,是它保留原始狀態,且含有天然的抗氧化成分可防止酸敗。此外,完整的植物性全食物封存了保護性成分,例如蛋白質、未精製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植化素、植物固醇,以及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植物性食物的脂肪主要為不飽和脂肪,不過椰子和棕櫚科果實除外,它們所含的主要是飽和脂肪。雖然過度攝取飽和脂肪可能會增加罹病風險,但當植物性飲食中的飽和脂肪以全食物形態適量攝取時,幾乎沒有證據顯示會產生副作用。反觀肉類和乳製品富含的飽和脂肪,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胰島素阻抗增加密切相關。這些食物中的膽固醇被認為加重了脂肪對健康的影響。證據也指出,食用動物性脂肪會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乾淨無污染的魚類被廣泛認為是最好的脂肪來源之一,因為脂肪中的長鏈omega-3脂肪酸、EPA和DHA含量很高。然而,由於高脂魚類—尤其是食物鏈頂端的馬鮫魚(俗名白腹仔)、鮪魚、劍旗魚和鯊魚等,牠們體內含有包括汞在內的環境污染物,因而降低了整體營養價值。無論是自植物或動物提煉的脂肪,只要是透過食品加工技術進行化學改變,或者暴露於高溫下,都需要特別留意。對健康危害最大的,是透過部分氫化作用進行化學改變和固化的脂肪,油脂會因而產生有害的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與許多疾病的惡化有關,它們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引起發炎反應、增加胰島素阻抗性,並與必需脂肪酸競爭進入細胞膜。遺憾的是,因為民眾普遍相信部分氫化的蔬菜油比動物脂肪更健康,縱使幾十年前的研究便已披露它黑暗的一面,但食品製造商仍持續濫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部分氫化油。各國政府正在積極努力減少反式脂肪的使用,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從食品供應鏈中剔除反式脂肪。任何脂肪或油加熱至177∼204℃時,通常就會超過發煙點,進而產生會誘發質變的氧化物質。最安全的作法是避免油炸食品,並在高溫烹調時盡量減少用油量。一般而言,精煉油含有較少的易燃固體微粒,因此比未精煉油更耐高溫。不過精煉過程會損害脂肪分子,而且會去除全食物所含的絕大部分保護性成分。未精煉油(適當保存可作為健康脂肪來源)的發煙點較低(93∼107℃),適合拌入沙拉和其他未加熱的食物。飽和脂肪的爭議:對頭條新聞的斷章取義長久以來,將飽和脂肪視為「壞的脂肪」的觀點,最近開始遭受抨擊,爭議點在於相關研究認為飽和脂肪不一定會增加心臟病的罹患率。兩個關鍵報告為整個科學界帶來了衝擊,第一個是2010年由希芮.塔瑞諾(Siri-Tarino)與同事所進行的21項整合分析研究,調查了近35萬人的飽和脂肪攝取量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第二個是喬賀瑞(Chowdhury)與同事,針對超過51萬人進行的76項整合分析研究。這兩個研究的結果,與數十年來國內外頒布的飲食建議相矛盾,他們發現飽和脂肪的攝取與這些疾病並無明確關聯。但媒體的狂熱報導隨之而來,使消費者相信飽和脂肪是無辜的,再也不需要對食用牛肉、奶油、培根和布里乳酪有任何顧忌。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研究結果?首先,這些整合分析中,有許多研究比較的群體飲食型態與西方飲食極為相似,也就是攝取大量的脂肪和飽和脂肪(檢視更多樣化飽和脂肪攝取量的研究,往往顯示出更大的疾病風險差異);在這個研究群體中,即使是攝取最少量飽和脂肪的人,也還是高於建議攝取量。其次,這些分析中使用的許多研究,只依靠回想24小時內的飲食來決定攝取量,這種方法對於確立長期的飲食模式並不可靠。第三,有幾項研究針對血清膽固醇濃度作了調整,因為這項變數隨飽和脂肪攝取量增加而上升,控制此變數會隱蔽或混淆結果。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10幾項整合分析和科學評論檢驗了飽和脂肪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這些研究中的其中9篇指出,飽和脂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2010年,美國農業部飲食指引建議協會(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總結了有關攝取飽和脂肪,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罹病風險的證據。他們得到的結論認為,飽和脂肪有害健康的證據非常多;而且,只要將飲食中5%的飽和脂肪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便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罹病風險,並且能改善胰島素反應。2011年,一群被召集來審查關於飽和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相關證據的專家小組,發表了一份共同聲明,其中的結論如下:「來自流行病學、臨床和人體機轉的研究證據一致發現,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取代飽和脂肪酸(SFA)時,能降低冠心病的罹病風險。在採行西方飲食的族群中,將熱量中的1%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即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而且可能使冠心病發病率降低2∼3%。」(有趣的是,撰寫塔瑞諾整合分析報告的兩位共同作者,也隸屬於發表這項聲明的專家小組)。最後,2012年考科藍實證醫學資料庫評論報告中亦指出,減少飽和脂肪可使心血管疾病突發風險降低14%。顯然,媒體的陳述並非全貌。就塔瑞諾的分析,媒體報導解讀為飽和脂肪已獲得平反。事實上,該研究表明,當飽和脂肪被反式脂肪酸或精製碳水化合物取代時,對於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無改善,而且罹病風險還顯著提高。多年來,消費者被告知以碳水化合物取代飽和脂肪,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因為碳水化合物會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然而在近期的研究中顯示,以精製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麵粉製品、白飯、含糖飲料和甜點)替代飽和脂肪並沒有任何好處,實際上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精製碳水化合物不僅會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時也會降低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增加三酸甘油酯濃度。雖然攝取較少的飽和脂肪和較多未精製碳水化合物的族群,確實能預防冠狀動脈疾病,但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確認未精製碳水化合物替代飽和脂肪的相對有效性。有證據指出,含低GI碳水化合物來源或富含未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對健康都有所助益。我們向克羅博士(Francesca Crowe,2014年喬賀瑞整合分析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之一)詢問了關於飽和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罹病風險的證據強度,她回答道:「現有的最佳證據(來自隨機對照實驗)顯示,攝取飽和脂肪會影響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這是心臟病的重大危險因子。因此,目前的方針仍應建議人們盡量減少攝取飽和脂肪。」這個答覆傳達的重點,與30年前的訊息相同:充斥動物性食物和加工食品的西式飲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以高纖、植物性全食物(例如蔬菜、豆科植物、水果、全穀物、堅果和種子)為主的飲食,則有防護效果。
-
2020-12-01 癌症.抗癌新知
國衛院化療複方SLOG 治胰臟癌 存活期延長2倍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去年奪走了2497名國人的生命,有八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或是轉移性疾病,已無法開刀治癒。國衛院研究證實,使用化療藥物複方SLOG,可將台灣胰臟癌病人的整體存活期有效延長兩倍,且可降低血液毒性等副作用,此複方療法未來將納入我國胰臟癌治療指引。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姜乃榕表示,目前全世界胰臟癌的整體五年存活率低於5%,而全身性化學治療是首選及標準的第一線治療。過去健保給付的化療藥物多為單方,且治療效果不佳,國際上雖有複方化療藥物,但對亞洲族群的病人有較高的血液毒性,尤其會造成嗜中性白血球下降,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引發感染,以及造成貧血和白血球低下,導致病人身體過於虛弱而無法繼續完成治療或不願治療。國衛院因此選擇使用健保給付的化療藥物健擇/健仕(gemcitabine)、歐力普/益樂鉑(Oxaliplatin)、愛斯萬膠囊(TS-1)和芙琳亞膠囊(Leucovorin),簡稱SLOG複方,加以排列組合,在成大、台大、林口長庚及高醫等四家醫學中心進行臨床試驗,以找出最適合國人的劑量和配方。姜乃榕說,此計畫研究已完成第一及第二期臨床試驗,發現患者腫瘤縮小30%以上者達40.7%,另有35%的患者腫瘤生長速度變慢、腫瘤穩定。原先不治療或治療不佳者存活期僅三至六個月,在接受SLOG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延長為11.4個月;且患者接受SLOG與國外複方相比,也有較低的嗜中性白血球低下和腸胃道方面副作用。此研究去年11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歐洲癌症期刊)。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說,此複方已可在各醫院使用,目前成大醫院已有上百位胰臟癌患者受惠。
-
2020-12-01 新聞.用藥停看聽
綜合感冒藥吃多恐傷肝!專家分析四大類感冒藥成分
● 感冒藥吃多了恐傷肝● 綜合感冒藥吃太多,當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 綜合感冒藥主要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秋冬時節,感冒掛病號的民眾增多。有些民眾習慣自行到藥局購買綜合感冒藥,卻忽略了許多用藥的注意事項,藥師提醒,有些綜合感冒藥吃多了恐傷肝,或是止咳劑太強反而造成肺炎,不可不慎。衛福部食藥署列出四大類感冒藥注意事項:一、鎮痛解熱劑:常見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等,一般成人一天攝取乙醯胺酚最高劑量為4000毫克,使用過量可能會造成肝毒性,引發藥物性肝炎,甚至會導致急性肝衰竭或猛爆性肝炎。二、抗組織胺劑:常見成分第一代抗組織胺,用於緩解打噴嚏及流鼻水,常見副作用如嗜睡、口乾等,因此服用後應避免開車、騎車,操作危險器械或從事警覺性的工作。三、止咳祛痰劑:常見成分有右旋美索芬(Dextromethorphan)、可待因,作用是抑制中樞或周邊的咳嗽反射神經,來降低咳嗽發作頻率和強度,改善咳嗽的症狀。應特別注意若成分含有可待因,未滿12歲兒童及孕婦,須經醫師處方才可使用。四、解鼻充血劑:常會添加麻黃素類(Ephedrine)藥品成分讓血管收縮,以緩解鼻塞症狀,副作用可能會有躁動、心跳較快、失眠等。發燒最好不要自行買藥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綜合感冒藥多為複方,成分都各添加一些。提醒若是發燒,最好不要自行買藥服用,例如細菌性感染導致扁桃腺化膿等,若僅是退燒,根本病因未解決,恐導致更嚴重併發症。推薦特定藥並非人人適用林應然表示,若有症狀還是盡快就醫較好,醫師可協助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並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如果非不得已必須到藥房購買成藥或是指示藥救急,一定要向藥師諮詢適合的藥物以及用藥方式,千萬不可以隨意依據症狀購買。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說,許多人因為親友推薦,選購某些特定的感冒藥,並非都適用,且可能產生不良後果。例如許多人咳嗽會購買止咳劑,但咳嗽有時是要將痰排出,若使用含可待因等太強的止咳劑,容易造成痰不易排出,進而引發細菌性肺炎。也有些人因為過敏而咳嗽,則需要含抗過敏成分的止咳劑才能對症下藥。飲料配藥 可能提高不良反應沈采穎也提醒,有些食物、飲料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果汁可能會影響藥物吸收,進而導致藥物使用過量,或是含咖啡因的飲品及酒精,則可能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和增強藥品毒性,因此吃藥配白開水最好。食藥署提醒,綜合感冒藥主要作用是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服用過多的藥品,反而會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一般成人建議每隔四至六小時服用一次,且24小時不可服用超過4次;若是兒童或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或患有肝、腎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的病人,服用藥品前最好先諮詢醫師或藥師。若是使用藥物後二至三天症狀都沒有改善,就應該盡快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0-1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利潤大 日本企業為何不賺這個錢?
日本共同社報導,歐美製藥巨頭輝瑞與莫德納的新冠肺炎疫苗即將上市,日本卻明顯落後,日本國內製藥公司中,源自大阪大學的製藥創新企業AnGes是唯一已開展臨床試驗的一家,鹽野義製藥和第一三共甚至還未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原因是日本政府指揮不力,加上製藥公司認為,一旦疫情平息就沒人接種,對具有風險的巨額投資怯步不前。輝瑞疫苗預計最早12月11日能在美國接種。競爭對手、英國製藥巨頭阿斯特捷利康與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的疫苗也有望在年內申請使用授權。美國生物科技企業莫德納也公布初步結果稱,其疫苗有效性達到94.5%。日本研發疫苗進度落後,原因之一是企業規模差距大。2019會計年度(1至12月)財報顯示,輝瑞和阿斯特捷利康的銷售額分別達到517.5億美元(約台幣1.5兆元)和243.84億美元(約台幣7000億元)。而日本巨頭之一的第一三共2019會計年度(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財報銷售額僅為9817億日圓(約合台幣2674億元)。其差距主要表現在左右競爭力的研發費上,第一三共僅為輝瑞的約五分之一。此外,日本近年來一直未發生大規模疫情,此外,國民對疫苗副作用的警惕心理原本就很強。瑞士信貸證券高級分析師酒井文義指出,「幾乎沒有日企認為這是商機」,因為一旦疫情平息,疫苗需求就不復存在。
-
2020-11-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消炎安胎藥擬下修適用懷孕週數 醫:恐使藥無用武之地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日前發布用藥警訊,因有35名孕婦使用阿斯匹靈、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後,發生胎兒有腎臟異常、羊水量降低等不良通報,因此建議將現行仿單註明下修到20周左右孕婦避免使用;我國衛福部食藥署也擬跟進。但台北長庚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表示,這類藥物常用於安胎,若下修到20周,就等於「無用武之地」。美國FDA的警訊表示,懷孕20周左右的孕婦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品可能造成胎兒出現罕見但嚴重的腎臟問題,使得胎兒周圍的羊水量低下,並可能造成併發症。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針對美國發布的警訊,我國已將相關資訊公布在藥品安全資訊風險溝通表。而過去我國針對非類固醇消炎藥的仿單便已註明,應避免用於30周以上的孕婦,但未來是否將仿單限制下修到20周,則要再持續蒐集國際資料,並與醫界、藥界討論後評估。但洪泰和表示,非類固醇類的消炎藥有很多種,阿斯匹靈、布洛芬等都是。其中,阿斯匹靈是非常安全的用藥,以婦產科來說,較在意的是布洛芬此種藥物,但也是長期服用才有可能影響羊水下降。布洛芬除了在20周以下孕婦用於止痛外,最常見的是用於有早產徵兆的孕婦上,通常在中後期、約懷孕24周時發生規律宮縮,會給予這種藥物,臨床上實證有效。洪泰和表示,過去使用這些藥物時,也都會要求醫師小心相關副作用,定期觀察胎兒羊水變化,若發現有減少趨勢就會停止用藥,且此症狀可逆,一旦停止用藥便會恢復正常。若是將仿單規定下修至懷孕20周,則這個藥「便無用武之地」,因此若有必要修改仿單,還需要更多專家學者討論是否符合需求。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治療眩暈 4大特色醫療院所
林口長庚醫院減少耳石脫位復發 補充鈣及維生素D透過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就醫行為,林口長庚在許多疾病治療上,門診人數常位居第一,在眩暈治療也不例外。長庚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胡志宇認為,這應與分科精細有關,很少醫院將耳鼻喉部又細分為耳科、鼻科、喉科及頭頸腫瘤科等科系,耳科獨立出來,當然就更專業。健保大數據顯示,眩暈患者就診科別以家醫科、神經內科及耳鼻喉科為主,胡志宇說,近幾年門診收治眩暈患者時,問起為何掛耳科?答案幾乎一致:「在網路搜尋。」他指出,林口長庚將耳科獨立分科並成立人工耳蝸暨聽語診療中心,確實讓耳科更專業。許多眩暈患者至急診接受處置後,耳科醫師負責後續門診檢查及治療,給予適當衛教。 胡志宇表示,經詢問病史,是否耳鳴、聽力損失及偏頭痛,了解發作頻率及時間長短,加上患者對症狀描述,是否在床上翻身時眩暈,配合聽力及其他儀器檢查,可幫助病患釐清病因。但仍有一兩成眩暈患者找不到病因,必須轉介至心臟內科及神經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另外,林口長庚研究也發現耳石脫位與骨質疏鬆發生率呈正相關,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可減少復發機率。苗栗大千醫院老年人口多 天氣變化 患者更多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眩暈藥物使用量最多。大千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指出,眩暈幾乎每個年齡層都會發生,但其中以年長者占比較多,苗栗縣因老年人口多,眩暈就醫病患也相對提高,尤其天氣變化大時更明顯。發生眩暈的原因很多,其中以急性前庭神經炎症最常見,急診就醫時醫師通常會給予止暈或止吐針劑,休息一晚後大多可恢復良好。建議病人隔天再至門診追蹤,確認是否為單純的前庭神經發炎眩暈,並鼓勵病人多活動、盡量看遠方。根據統計,發生過眩暈的病人,大部分還會再發生,因此要多留意。第二種原因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也稱為耳石症。另外還有民眾最擔心的腦中風,雖然眩暈型的腦中風不一定會有明顯單側手腳不能動的問題,但會讓病人走路不穩,合併口齒不清、疊影、手腳麻或無力,是需要緊急判斷處理的。面對病人暈眩狀況,醫師會先排除內科問題,像貧血、腎毒素高、血糖不穩等,然後依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治療,由於眩暈的藥物有口乾舌燥、腦部鎮靜的副作用,因此服藥後在工作或開車時要多加留意。台北馬偕醫院預防耳石脫落 好好睡覺最重要在治療眩暈領域上,台北馬偕醫院執行耳石復位術居全國醫療院所之冠,這其來有自,因為現任馬偕聽語學系系主任、馬偕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正是台灣引進耳石復位術的第一人。林鴻清於1995年至1996年至英國鑽研耳疾及聽損,回台之後,積極推廣耳石復位術,迄今已有20多年,可說是徒孫滿天下。林鴻清說,耳石復位術屬門診處置,甚至還不算門診手術,每次僅約五至十分鐘,但實際操作卻有一定難度與技巧,一旦耳石復位,患者症狀立即改善。曾有一名二十幾歲女患者多年飽受眩暈之苦,到處就醫始終無法改善,在馬偕接受耳石復位術之後,症狀幾乎完全消失。她開心地說,以前眩暈纏身,持續用藥,總認為自己無法結婚生子,現在答應男友的求婚了。「並非每個眩暈患者都能被治癒。」林鴻清說,眩暈有許多成因,耳石脫落約占四成,仍有超過一半患者是因其他疾病而天旋地轉。如何避免耳石脫落?林鴻清說,「睡好就是預防方法」,這類耳疾好發於老年人、內耳疾病患者,及頭部曾遭撞擊者。誘發因子則是熬夜、火氣大、睡不好,由於耳石脫落復發機率高達三成,「睡個好覺最重要。」台中慈濟醫院當藥物治療無效 嘗試前庭復健運動健保署統計,108年眩暈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次數,以台中慈濟醫院最多。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滋圃表示,目前台中慈濟醫院針對慢性頭暈病人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有些病人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因此採取非藥物的「前庭復健運動」為主要治療方式。張滋圃說,醫學研究顯示,全球約有17%的人有慢性頭暈的症狀,推估全台灣大約400萬人有慢性頭暈的困擾。慢性頭暈的成因很多,其中有大半與前庭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前庭復健運動」就是針對前庭功能障礙所導致的頭暈而設計的復健運動。由醫師評估病人頭暈的原因,再由專業前庭復健治療師設計一套前庭復健運動練習計畫。張滋圃表示,「前庭復健運動」所做的動作就像一般體操,操作起來簡單,沒有什麼副作用,可以自己在家練習。但這個運動不像藥物可以馬上「藥到病除」,必須像復健一樣每天持之以恆,依照治療師設計的動作計畫重複練習,才能達到效果。張滋圃從美國習得這套「前庭復健運動」回國後,10年來已幫助不少藥物無法治療的病人解除眩暈困擾,也持續推廣這個簡單、有效、沒有副作用的復健運動。他希望讓更多受眩暈困擾的病人,能夠改善症狀,恢復正常生活。
-
2020-11-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補錯反而傷身
台灣人有個在立冬這天「補冬」的習俗,除了補足一年辛勞之下所耗費的精神與體力,也為入冬之際作個準備,讓自己有個暖和健康的身子應對。天冷民眾普遍就是吃熱鍋,不過可不是凡吃熱鍋就算是進補,進補也要補的對補的健康,以避免吃出健康問題來。 進補應先了解個人體質,缺什麼補什麼。 澄明中醫診所游尚副中醫師表示,「補的正確」、「補的健康」是進補的先決條件,若忽略中醫的進補原則,甚至錯誤食用,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不適。提醒民眾在進補前應先充分了解進補的原則及個人體質,如此一來才能正確地進補,也才能在無副作用的情況下更有效的發揮作用。 游尚副中醫師指出,進補的首要條件在於「有無虧損」,如氣虛者益氣、血虛者補血、陰虛者滋陰、陽虛者溫陽。若有食慾不振、腹脹腹痛、舌苔白膩或黃膩等情況者不宜進補,應先就診治療並調理。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較為濕熱,加上現代人大多營養充足甚至過剩,一般而言普遍沒有進補的需要,反倒是常見「痰濕」問題,身體代謝能力不佳,無法順利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甚至可能有三高問題,過度錯誤的進補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台灣進補以滋陰潤燥為主 並留意避免生冷及作息 入冬後台灣人普遍愛好薑母鴨、羊肉爐等鍋物,游尚副中醫師指出,台灣人最好的補冬食品並非燥熱上火的熱補,相較之下建議以滋陰潤燥的食物取代為佳,例如冬季大白菜、白蘿蔔、豆腐、木耳、南瓜、馬鈴薯等,以符合「秋冬養陰」及健康養生的觀念,並把握少肉、少鹽、少糖原則,以降低身體負擔。若要吃鍋物,游尚副中醫師建議可多加入各種菇類,季節轉換之際特別容易感冒,多攝取菇類,豐富的多醣體有助增強免疫力,無論是香菇、秀珍菇、美白菇、金針菇、黑木耳等,都有相當出色的強身效果。另外也要注意少吃生冷的食物,起居作息早睡早起,如此陽氣便能潛藏,符合立冬後「養藏」的原則。 吃鍋配啤酒易引痛風 進補常見NG行為別再犯 若要應景一下吃吃鍋物暖暖身,除了前述應注意的原則之外,游尚副中醫師也提醒應留意,吃鍋進補時有許多食物是不宜搭配的。例如吃鍋喝白酒,容易引起急性胰腺炎、胃出血;搭配啤酒則容易引起痛風;許多人吃完鍋物後喜歡喝冰飲、吃冰淇淋等,容易累積油脂,讓肝臟、血管壁「卡油」,最終導致血管硬化、中性脂肪肝等。 游尚副中醫師建議,應景2~3週吃一次鍋物是無傷大雅,但平常就應留意健康飲食。在吃鍋物進補時應以白開水為佳,適時補充水分,也可以喝仙楂烏梅茶幫助消除油膩、促進消化,另外也可以在用餐完畢後適量喝些茶清熱去火。而像是麻油雞等油脂攝取量較充裕的情況,建議可將脂肪較高的食材作些簡單的處理,例如將雞肉的雞皮去除,如此也有利減少不必要的脂肪攝取。《延伸閱讀》 .冬季養生、飲食、藥膳大公開 中醫:飲食加入辛香料更助暖身! .冬季保護心血管!溫差大易引心血管疾病,醫教4招保護好自己!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35歲後小心缺鈣!要顧骨本中醫師這樣建議
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常見慢性病之一,隨著飲食改變,有日趨年輕化趨勢,醫師提醒,35歲後若常有腰背疼痛等症狀,就要特別注意,也可透過儀器檢測,及時治療改善。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許益彰說,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定義,骨質疏鬆症為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疾病,骨骼強度包含骨密度及骨品質,其中骨密度可藉由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來測定,當骨密度T值(T-score)介於-1.0到-2.5間,稱為低骨量或低骨密;當T值等於或小於-2.5時,則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許益彰表示,骨質疏鬆症常見症狀為腰背疼痛、身高縮短、駝背、骨折,往往非由單一因素造成,老化、停經、缺乏運動、營養不良或不均、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不足、藥物副作用(如化療、類固醇)、抽菸、過量飲酒等都是危險因子。他提醒,若發現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靠牆站立時頭離牆壁大於3公分、或肋骨下緣離骨盆上緣小於2公分,建議盡速至骨科檢查,並接受治療。許益彰表示,中醫在治療骨鬆,以補腎、補脾為主,輔以活血化瘀,部分補腎藥可有提高骨礦含量及骨密度,如「獨活寄生湯」有抑制蝕骨細胞、「淫羊藿」含有植物性雌激素、「杜仲」有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和分化成熟作用。補脾藥可促進消化系統、增加鈣及維生素D吸收,如「活血藥」可改善微循環、促進骨質修復與新生。另外,中醫還可使用針灸、拔罐、中藥薰蒸、推拿,刺激膀胱經、腎經上穴位,可緩解疼痛,還有助於疏通腰背經絡、改善氣血循環,有一定程度補腎作用,達到防治骨鬆。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如健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重訓等對骨密度提升尤佳,但須注意運動強度適中即可。飲食上可多攝取富含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及乳製品、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日常生活要養成每日曬15分鐘太陽習慣,幫助體內維生素D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