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剖腹產
共找到
107
筆 文章
-
-
2021-08-25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7旬老翁雙側腹股溝疝氣 腹腔鏡微創修補手術解決頑疾
新竹一名70歲老翁雙側腹股溝長期出現兩顆鼓起的腫塊,並隨著時間越腫越大,其中一側曾做過手術,因沒有明顯疼痛,拖了一年多而未就醫,直到親友介紹下才就診,經醫師檢查,發現老翁罹患「雙側腹股溝疝氣」,經過「全腹膜外腹腔鏡」微創手術修補,順利解決老翁長期的頑疾,術後迅速恢復。東元綜合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呂文哲表示,老翁7年前就因左側患有腹股溝疝氣在其他醫院以傳統修補方法手術,但是1年多前又復發,連帶右側腹股溝也出現腫塊鼓起的情形,診治時發現這些腫塊都可被復位推入腹內,由解剖位置及可被復位的腫塊症狀判定老翁罹患「雙側腹股溝疝氣」,左側為復發,右側為續發,導致雙側股溝皆有突起物。呂文哲指出,「腹股溝疝氣」意指疝氣發生在腹股溝部位,疝氣就是俗稱的墬腸或脫腸,隨著時間,突出的疝氣腫塊會愈來愈大,內容物若是腹內的小腸,則有形成腸阻塞與小腸絞扼壞死的可能,輕者會腹脹無法進食,重者則腹膜炎以致死亡。呂文哲說,腹腔鏡的修補分成「全腹膜外修補(TEP)」與「經腹膜修補(TAPP)」,據分析研究顯示,前者能有較少的臟器損傷、人工網膜感染及切口性疝氣;後者則是較少的血管損傷與轉變成打開修補的比率。腹腔鏡的修補取決於疝氣及病人的特性,譬如同時發生雙側腹股溝,或是曾打開修補腹股溝疝氣而復發者,建議選擇TEP,只需使用一側的手術傷口,就可同時修補兩側,能減少因進入腹腔所產生的臟器傷害與腸沾黏的機會,微創傷口僅1至2公分,手術傷口小、少疼痛感,術後2天即可恢復正常生活。呂文哲也提醒不建議施行腹腔鏡手術修補者,包括做過前列腺切除、子宮切除、剖腹產或是下腹部剖腹手術者;有併發腸阻塞或是腸絞扼的腹股溝疝氣者,乃至發生大的陰囊疝氣者;有腹水者;無法施行全身麻醉者;曾做過腹腔鏡修補腹股溝疝氣者。倘若無上述禁忌症者,原則上男性優先採用全腹膜外修補,女性優先採用經腹膜修補;有疝氣疾病的病患,應與醫師詳加討論,經專業診斷後提供最適合的醫療處置。
-
2021-07-01 新聞.元氣新聞
懷孕護理師染疫 急剖腹母女均安
四十歲的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王姓急診護理師,懷胎卅周左右時,因照顧確診病人而染疫,因病情嚴重,轉到台大醫院隔離治療,在醫療團隊評估下,接受剖腹產,順利產下一千七百五十公克的女兒,寶寶多次PCR皆陰性,她則轉入重症加護病房接受治療,最後解隔離出院。她昨出席台大醫院線上記者會時說,因家人全被隔離,相當無助,但為了寶寶,總提醒自己「一定要認真呼吸,才能照顧自己與小朋友。」王姓護理師說,這是自己的第一胎,求來不易,從陽明院區轉到台大過程中,搭救護車時,還需自己簽同意書,想起就心酸。
-
2021-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懷孕護理師染疫家人全隔離 台大保母嬰還幫圓夢
「家人都被隔離,我只能獨自住院,隨時提醒自己認真呼吸。」一名懷孕的急診護理師照顧病人時被傳染新冠肺炎,病情快速惡化,台大醫院緊急剖腹產保住母女,甚至完成她餵母乳的心願。歷經半個多月煎熬,這名王姓護理師今天終於將順利出院,也出席台大醫院舉辦的線上記者會,與醫護團隊一同分享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今年40歲的王姓護理師是急診第一線的防疫人員,5、6月間本土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爆發,她在醫院照護確診者時被傳染,6月初出現肌肉痠痛、疲勞,經採檢確診,當時她已經懷孕超過30週。「確診後壓力真的很大,反覆想著怎麼會是我。」王姓護理師說,這個寶寶是她的第一胎,求之不易,染疫後家人通通被隔離,她只能獨自收拾行李、簽同意書,住進醫院,隨時提醒自己認真呼吸,一定要把自己和寶寶顧好。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戴怡芸表示,這名媽媽確診後,反覆發燒、寶寶心跳偏快,病情也快速惡化,因此從他院轉診到台大醫院繼續治療,當時因病情嚴重,即便已經用了高濃度氧氣治療血氧仍不穩定,且肺部X光持續惡化。台大醫院產科主任李建南說,孕婦染疫後重症風險比常人高3到5倍,早產、死產風險也高,照護團隊肩負媽媽、寶寶兩條性命,每一步都步步為營。李建南指出,經評估決定靠藥物促進寶寶肺部成熟並保護腦部,出動產科、新生兒科、麻醉科、內科、感染科及重症醫療團隊,緊急在產房負壓隔離病室剖腹產,所幸母女均安。寶寶出生後,媽媽回到重症加護病房持續治療,為了讓媽媽放心,護理師每天安排她和丈夫、寶寶視訊,更有動力一起對抗病毒。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胡文郁說,由於寶寶早產,仍在插管的媽媽希望能哺餵母奶,增加寶寶抵抗力和營養,因此重症加護單位與產後病房的醫護人員更穿著全套防護裝備,定時協助擠乳以維持乳汁的分泌及乳腺的通暢,也採檢確認母乳PCR為陰性,讓媽媽在加護病房期間仍完成哺餵母乳的心願。說起治療期間的心情,王姓護理師忍不住哽咽,她說,這段住院的日子正因有護理團隊陪伴,才讓她熬過在醫院裡的漫漫長夜,對於醫護團隊感謝難以言表。
-
2021-06-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懷胎30周護理師救人染疫 醫師估「已達臨界點」急剖腹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日前收治一名確診病患,因在插管急救時,急診醫護遭病患嘔吐物噴濺而染疫,其中一名為懷胎30周的護理師,16日傳出病情惡化,出現發燒40度、雙肺浸潤、血氧降低、胎兒擠壓肺部空間,據了解,主治醫師評估其狀況「已到臨界點」,當天緊急剖腹產子;醫院表示,該護理師目前狀況穩定,孩子也無染疫。陽明院區醫務長何清幼表示,該護理師6月2日因緊急未確診病患插管而染疫,因懷胎30周未接種疫苗,確診後醫院即刻提供最妥適的安置及治療,護理師在治療期間,初期沒有症狀,但16日出現咳嗽、喘等狀況,院方與護理師討論後,即刻協助轉院至台大醫院治療。台大醫院主治醫師指出,胎兒因還在腹中,較忌諱用藥,然而護理師的血氧太低、肺部浸潤,情況十分緊急,評估狀態「已達到臨界點」,當下緊急剖腹以減輕護理師負擔,目前雖仍在插管中,但情況已穩定。陽明院區院長黃實宏表示,醫院會持續關心,並聯繫該護理師及其丈夫;該護理師染疫時因腹中懷有胎兒,導致肺部空間較為狹窄,經病患本人、台大婦產科及內科評估後決定剖腹,過程中陽明院方也都有參與。何清幼說,孩子出生後,經採檢證實沒有被傳染,護理師目前狀況也很穩定;陽明院區院長黃實宏表示,孩子被迫早產,必須使用保溫箱,加上奶粉、尿片及早產自費藥物,護理師丈夫已收到6萬多元帳單,其護理師是因公確診,醫院一定會全力協助,請家屬不用擔心。
-
2021-06-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北染疫產婦呼吸窘迫台中醫護冒險接生!嬰兒哭聲好感動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昨天在臉書分享「讓隔離房內孤獨的產婦生產不孤單「一位堅強媽媽生產故事」,一名北部染疫產婦轉送入院,因呼吸窘迫,院方組成新冠病毒感染緊急生產醫護團隊,在負壓隔離病房緊急剖腹,由婦產部權威醫師陳進典執刀,因考量其他醫護安危,他一人上陣,僅1名助手協助,全程26分鐘完成,母子均安,「新生兒哭聲宏亮狀況穩定」,讓隔離病房外的醫護團隊都好感動。中山附醫婦產科醫師沈煌彬也在臉書分享,幫這位媽媽接生,團隊都會承擔著可能被感染的風險。「電話中聽到陳進典教授說:『大家都有小孩子,顧慮也很多。這台手術我來就好。幫我找一個助手即可,不要影響太多人。』我哽咽的說『好,謝謝。』那一刻,突然覺得自己在陳教授面前顯得很渺小。」中山附醫表示,這名產婦因確診新冠肺炎在5月31日獨自一人從北部轉入中山附醫負壓隔離病房治療,昨天在高流量氧氣治療仍呈現中度至重度呼吸窘迫,婦產科醫師為避免孕婦持續血氧不足會造成胎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建議需立即執行剖腹生產手術。中山附醫說明,這位堅強的媽媽自己填寫手術同意書和麻醉同意書,中山附醫立即組成新冠病毒感染緊急生產醫護團隊,包括感染症專科醫師王唯堯、麻醉部主任洪維德、婦產部陳進典教授、小兒感染科主任潘蕙嫻、隔離房、產房及加護病房護理師、麻醉科、手術室護理師專科護理師,在負壓隔離病房執行緊急剖腹生產手術。中山附醫表示,剖腹產手術程僅花26分,新生兒哭聲宏亮狀況穩定,立即由新生兒加護病醫療團隊接手照護。這是中山附醫醫療團隊首次在負壓隔離病房內執行全身麻醉手術,新生兒被抱出母親子宮的一剎那,在隔離病房外的醫護團隊都為母子均安而感動不已。
-
2021-05-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孕婦呼吸不佳插管生產 台北慈濟剖腹保母女平安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台北慈濟醫院收治一名懷孕32周的確診孕婦,由於孕婦肺炎情形嚴重,院方昨在正壓手術室為孕婦進行剖腹產,手術順利結束,病人與早產的小嬰兒現於加護病房觀察。台北慈濟醫院為了預防染疫患者因疾病出現急迫手術需求,今年3月完成「正壓手術室」建置,為需外科手術治療的染疫病人預做準備,今年5月疫情升溫,就收治懷孕得確診孕婦。院方指出,孕婦懷孕雖僅32周,但呼吸狀況不佳有插管必要,再加上懷孕造成臟器壓迫、懷孕時部分治療藥物無法使用等多重因素,醫療團隊會診婦產部、兒科部、麻醉部討論醫療計畫,並與家屬、病人3方視訊,最後決定剖腹生產。孕婦27日插管後,以全身麻醉的方式在正壓手術室剖腹生產,最終產程平安順利,1565公克的寶寶於手術30分鐘後出生,目前生命跡象穩定。兒科團隊除初步醫療處置外,也為寶寶洗澡降低感染風險,並於負壓隔離室保溫箱觀察。台北慈濟醫工務室主任楊明崇搓,此開刀房是以正壓模式將帶有汙染的氣體排出,開刀房四周廊道則包圍著負壓環境,受汙染的空氣會被排風器所攔截、吸走,病人及醫護人員的空氣不會交叉,受汙染的空氣也不會感染其他房間。台北慈濟醫指出,剛出生的寶寶預計今日採檢。疫情緊繃之際,醫護團隊竭力照顧每名病患,期盼讓每名病患平安出院,回歸生活軌道。
-
2021-05-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30萬劑AZ、莫德納疫苗來了 學者:懷孕醫護應接種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超過兩周,高達5488例確診,雙北醫院滿載,但北市一線醫護已超過一周沒疫苗可打。指揮中心今配發第三批AZ疫苗15萬劑,並宣布明天下午有15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都會優先提供前線醫護接種。中央對孕婦的接種建議一直很保守,但根據學者統整實證及國外婦產科醫學會指引,都建議孕婦打疫苗,因為懷孕後染疫,母嬰風險更高,懷孕醫護更要儘速打疫苗。懷孕27周的北市某醫學中心急診護理師S說,因為疾管署說「實證少、不建議孕婦打」,但又註記「如果高風險就跟醫師討論再決定要不要打」,等於沒有答案,所以她猶豫很久。問過不只一位婦產科醫師、兒科醫師,想到自己是在急診工作,風險實在很高,就還是決定接種。接種後十小時,S開始發燒、全身痠痛,請了一天假在家休息,所有症狀隔天就消失了,副作用情況與一般人無異。現在疫情爆發,回想起來,S認為接種疫苗值得慶幸的是正確的決定。雖然醫院安排她和另外一位懷孕同事不需照顧確診者,但是現在急診人滿為患,病人到底有沒有確診,第一時間都很難說。每天都有眾多確診者、疑似病患送進S服務的醫院急診,每個人力都很珍貴,所以S挺著孕肚、戴著兩層口罩和護目鏡,整天走來走去、忙進忙出,有時候會累到肚子都緊緊的,得趕快去休息。雖然心理壓力很大,但打過疫苗還是安心一點。禾馨醫療執行長蘇怡寧表示,醫學實證上來講,孕婦打莫德納是安全的,只是還沒形成共識;AZ的孕婦相關數據較少,但也沒有證據顯示孕婦接種AZ不安全,所以還是會建議孕婦應接種疫苗,畢竟染疫後重症風險更高。台大公衛學者今年三月就曾歸納國際實證,結論也與蘇怡寧一致,即建議孕婦應要接種。公衛學者范僑芸指出,《NATURE》研究探討臨床試驗中意外懷孕的婦女,發現無論是輝瑞、莫德納、AZ,孕婦都沒有不良反應,樣本數雖小,仍可參考,美國已有超過兩萬名懷孕婦女接種疫苗。另有《JAMA》研究發現,美國高風險的醫療人員當中,大約有30萬人是孕婦、哺乳中的婦女、準備懷孕者。相較於未感染,孕婦感染新冠肺炎,相對風險都比較高,剖腹產風險是1.57倍,早產風險3.53倍,妊娠高血壓1.6倍,產後出血風險2倍。台大公衛校友、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急診部主任賴昭智表示,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建議應提供孕婦接種新冠疫苗,因為副作用最常見是痠痛和頭痛,即便發燒也可吃退燒藥,副作用都可在在不影響胎兒前提下安全處理。賴昭智指出,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孕婦施打非新冠疫苗後先觀察14天,才能接受其他疫苗。打過新冠疫苗後,如果要打其他疫苗,建議觀察28天,如果沒有增加炎症風險在打,如此也不會造成不同疫苗間的不良反應混淆。如果孕婦有急迫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和血液產品,也不應為新冠疫苗而延遲注射,可以同時進行。賴昭智表示,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如果還在備孕,最好是完整打過疫苗再懷孕。如果在打第一劑之前就受孕了,建議要把第二劑打完,不需要因為打新冠疫苗而終止妊娠。另外如果打過第一劑之後,打第二劑之前懷孕,若經評估選擇繼續施打,不需要延遲第二劑接種時間。
-
2021-05-2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居家檢疫產婦若要生小孩怎麼辦? 醫師詳解疫情期間的分娩注意事項
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爆發至今,疫情擴散全世界,結至3月底,全球確診人數已經超過1億3500萬人,而死亡人數也達290萬人,對全人類生活與經濟活動造成莫大影響。所幸疫苗已於今年初在全世界各地開始施打,希望對疫情控制有所幫助。台灣在面對這波病毒衝擊,靠著專業的醫護人員與健全的公衛系統,汲取10幾年前SARS防疫的經驗,至今維持非常優異的防疫成績,未曾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讓大部分國家都非常羨慕,這部分也有賴全民攜手合作的結果。由於疫苗在我國尚未開始全民施打,在全面解封前,國人仍應確實遵守防疫規定。本文就孕產婦在居家檢疫期間,如要生產時,在本院的相關做法提供民眾參考。居家檢疫通則孕產婦於居家檢疫期間,暫勿前往醫療院所產檢,非不得已請儘量留於隔離場所,待隔離結束後在產檢。如有就醫需求,應先通知新北市衛生局,由衛生局人員安排就醫,切勿自行前往。如接近預產期有產兆時,同樣先聯絡衛生局人員,由其安排至醫院檢查待產。待產居家檢疫孕產婦若有產兆,經聯絡衛生局人員安排至本院就醫時,會經由急診戶外篩檢站進入,先由婦產科醫師內診評估,若進入產程準備待產,先於急診採檢做一套核酸檢驗,同時通知8B負壓隔離病房安排住院。由於核酸檢驗需要12-24小時才有結果,在結果出來之前,孕產婦的待產及生產,比照感染新冠肺炎之產婦,以高規格防護方式進行,所以必須入住8B負壓隔離病房待產。待產過程中,若核酸檢驗為陰性,則將孕產婦轉出至產房,按一般產婦待產及生產。由於產婦尚在檢疫隔離期間,生產及產後住院仍安排於單人房中。生產假如產程進展快,核酸檢驗結果尚未出來就要生了,此時按照感染新冠肺炎之產婦於8B負壓隔離病房待產。待產期間產房會支援所有生產設備,但醫護人員會著隔離衣進入生產,產婦切莫驚慌。由於產婦感染狀況並不明瞭,因此無法施打無痛分娩,同時家屬也不能陪產,產後新生兒轉送兒科隔離室,產婦則續留原負壓隔離病房等待核酸檢驗結果。若結果為陰性,則產婦轉出至婦產部產後病房照護,按一般自然產產後衛教指導原則處理,可哺餵母乳,出院後返回原檢疫隔離場所。有關剖腹生產由於感染新冠肺炎之產婦若要接受剖腹生產,醫院必須採用高規格防護標準,也就是在獨立隔離手術室進行,需徵用4間開刀房,且所有醫護人員都須著隔離衣進行手術並管制人員,動員之人力物力甚鉅。因此若孕產婦預產期在隔離期間,也已知這胎必需接受剖腹生產者,請務必先連絡衛生局人員,在產兆尚未發生前或預定剖腹日期前,先至本院採檢接受COVID-19核酸檢驗,取得檢驗結果,若為陰性,則按一般產婦安排住院手術。請盡量不要等到產兆發生後才來醫院做緊急剖腹產,因為沒有核酸檢驗結果,剖腹產手術將比照感染之產婦進行,不但消耗醫療人力物力,許多感染管制措施也會造成孕產婦的極度不方便。最後叮嚀◎居家檢疫的孕產婦如要分娩,當產兆發生時,請先聯絡新北市衛生局,由衛生局人員安排至本院就醫,切勿自行外出就診,以免受罰。◎待產分娩前須接受採檢,結果陰性者同一般產婦於產房待產,採檢結果尚未出來前,須入住負壓隔離病房待產或生產。◎如預先已知要剖腹產者,請務必先連絡衛生局人員,提前安排至本院接受核酸檢驗,避免無採檢結果之臨時緊急剖腹產。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疫需要政府、醫院及民眾三方共同配合,我國資訊平台建置非常完善,相關檢疫及就醫規定與聯絡方式很容易搜尋到,孕產婦無須驚慌。何謂產兆?◎落紅◎規則產痛◎破水◎若不清楚何時要來檢查,可電話聯絡本院產房新北市衛生局◎新北市防疫專線(02)8953-5599分機1520(有我愛你)◎免付費防疫專線 1922 或 0800-001922
-
2021-04-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雙胞胎早產機率高 產婦羊水破裂龍鳳胎提前報到
南投34歲陳姓產婦預產期在5月初,因為懷龍鳳胎,安排4月底剖腹產,連假期間4日上午,拜完祖先後,產婦在家破水,到南投醫院急診,在專業醫療團隊緊急剖腹產後,姐弟平安誕生,因為早產為了預防感染,隨即交由兒科醫師接手照護,健康狀況良好。陳姓產婦表示,羊水破裂的時候不會痛,一開始還以為是尿失禁,跟丈夫討論後,才意識到即將生產,兩人騎機車到南投醫院急診,醫師檢查後說要緊急剖腹,產婦直呼好巧,沒想到孩子迫不及待選擇在兒童節出生。婦產科醫師黃子菲說,基本上雙胞胎的早產機率較高,剖腹產對母子相對較安全,且因為懷孕35周,胎兒肺泡成熟了,胎心音檢查也正常,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比較下面的寶寶羊水幾乎流光,因此團隊評估後安排緊急剖腹產。接生的時候,婦產科主任陳麗琴趕來支援,兒科醫師也在旁待命,確保小孩出生後就能接受到完善的醫療照護。因為早產的關係,為了預防感染,嬰兒出生後隨即交由兒科醫師接手照護,目前收治病嬰室照護。黃子菲還提及連假期間還有一案在凌晨時肚子痛合併出血,經超音波檢查顯示她子宮底部分胎盤剝離,隨著胎盤剝離擴大會影響血流供應,會影響胎兒健康,故緊急安排剖腹產,母子均安。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說,南投醫院為產婦與寶寶設想,克服醫療成本、人力調配等難題,提供24小時小兒急診醫療照護及婦產科接生服務,在婦產科與兒科合作下可應付任何突發狀況,讓南投縣孕婦與孩子隨時都能得到專業醫療服務。
-
2021-04-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發現懷孕多久該去婦產科?孕婦可以注射疫苗嗎?6個懷孕媽咪最常見的狀況,一次分析給你聽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肚子裡有了小生命,原本是件可喜的事,若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該怎麼辦?吃藥、打疫苗……做這些事對胎兒會有影響嗎?原訂的計畫還能繼續進行嗎?針對六大常見狀況,請婦產科醫師提供完整解答。月經晚一週沒來要驗孕很多女性生平第一次到婦產科診所,大部分原因都跟「好朋友」沒來有關。最快什麼時候驗孕才準確?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表示,從受孕那天開始算起,最快10至14天,就能從尿液驗到是否懷孕。由於每個女性排卵的時間點都不相同,且無法得知自己是在哪一天排卵及受孕,通常會建議只要月經比平常晚一周沒來報到,就可以用驗孕棒自行驗孕。若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上升,驗孕棒會出現兩條線,這就表示懷孕了。到婦產科報到時機驗孕棒能測試出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張君堯醫師表示,當女性受孕後,體內的絨毛膜激素會顯著提高,但並不會因為補充較多的水分或飲料而有所影響,只要尿液中含有絨毛膜激素,即使流產兩週內驗孕,驗孕棒還是有可能出現兩條線。因此,從驗孕棒並無法確認懷孕狀況,而早期懷孕最擔心子宮外孕,自行驗孕後就必須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通常確認懷孕後約已是懷孕第5週,這時還不需要急著到婦產科去報到,可以再等一至兩周再到婦產科檢查,約在懷孕第6週時,從超音波就可以看到胚囊,確認著床位置。萬一胚囊著床在子宮角、子宮頸、或輸卵管等位置,就是子宮外孕,需要當下處理。若是正常懷孕,則在懷孕第7週就可以從超音波看到胎兒心跳。萬一第7週還沒看到心跳也別太緊張,張君堯醫師表示,可以再等一週,不過,如果第8週以後還是沒有看到胎兒心跳,那麼,意味著這次懷孕成功的機率就非常渺茫了。Q什麼時候該去婦產科檢查呢?A.月經沒來一週,可自行用驗孕棒驗孕。驗孕棒出現兩條線之後,再等一週就可到婦產科報到確認著床位置;若是正常懷孕,則須再等一至兩週,再到婦產科確認胎兒有沒有心跳。領孕婦手冊後即開始例行產檢看到胎兒心跳之後,有些醫療院所就會發給孕婦手冊,不過,張君堯醫師表示,由於懷孕早期不確定性高,以雙和醫院為例,通常會等到懷孕12週進入穩定期之後再發孕婦手冊。領到孕婦手冊之後,就意味著具備準媽媽的身分了,接下來,記得依照孕婦手冊的產檢時程,一步步完成各項產前檢查。其實,從驗孕棒上出現兩條直線到確認胎兒心跳,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每個女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會出現極大的變化,不免開始擔心在發現懷孕之前,做了哪些事,會不會影響胎兒健康?發現懷孕之後,原訂計畫還能如期進行嗎?以下根據六大常見狀況,提供準媽咪具體的做法與建議,幫助準媽咪輕鬆度過這個美麗的人生意外。狀況一:發現懷孕後,用藥有影響嗎?懷孕6週前,大部分藥物對胎兒影響不大發現懷孕之後,再仔細回想這一個月來自己因為感冒吃過感冒藥、本來想避孕而吃了避孕藥……,這些藥物成分會不會影響肚子裡小北鼻的發育呢?張君堯醫師表示:「有在吃避孕藥的女性卻會懷孕,通常是因為吃藥的頻率不規律,因此吃的劑量也不會太多,對正在發育中的胚胎不會有傷害,發現懷孕後立刻停藥就好。」他進一步解釋說,一般感冒藥物對胎兒也不會有不良影響。「感冒藥物通常是最安全的藥物,多數屬於B級安全用藥,孕婦也可以使用,除非本身對藥物有過敏情形,則需要特別留意。」長期使用之藥物,應遵照醫囑勿擅自停藥其實,在懷孕6週以前,只要不是常規在吃的藥物,對發育中的胚胎都不會有不良影響。不過,張君堯醫師提醒,若是因為正在治療癌症、有使用調節免疫系統方面的藥物,或是有慢性病史的女性,就要特別留意用藥方式。他說:「發現懷孕之後,應儘速到婦產科及原就醫科別檢查。因為長期服用的藥物,其劑量對胎兒可能會有影響,但孕婦也不可擅自停藥,以免停藥後導致病情惡化,反而危及母胎健康。」懷孕初期用藥Point1. 有服用避孕藥者,發現懷孕後應立即停藥。2. 有治療癌症、免疫相關疾病者,應盡速到婦產科檢查,也必須回原科別看診並主動告知醫師懷孕的事實。3. 有慢性病史者,例如氣喘、癲癇、服用甲狀腺機能藥物者,不可擅自停藥,但應請原科別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劑量及服藥頻率。4. 有些特殊疾病患者,須改變服藥方式,例如心臟病和糖尿病者,其中糖尿病患者因口服藥物會有致畸胎的風險,懷孕後須改為注射胰島素的方式用藥。狀況二:發現懷孕後,還能補打疫苗嗎?注射後宜間隔一個月再懷孕如果有懷孕的計畫,建議在注射疫苗之後間隔一個月後再懷孕。萬一注射之後就懷孕了,例如打了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就懷孕,會不會造成畸胎?還能保住胎兒嗎?張君堯醫師表示,注射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只要有來過一次月經再懷孕,就不需要太擔心。但就算是注射當月就懷孕,根據國外文獻和相關研究指出,也沒有因而造成畸胎的案例。不過,他還是建議有計畫懷孕的女性,完成疫苗注射後至少間隔一個月再懷孕,不要刻意去打了疫苗又立刻懷孕,以免徒增困擾。另一方面,張君堯醫師指出,孕婦感染流感容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在流感高峰期,計畫懷孕前不妨先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不過,即使懷孕了也應該考量接種疫苗對自己和胎兒的利與弊,與醫師討論再決定是否接種流感疫苗。此外,未完成接種的疫苗,例如B型肝炎、子宮頸癌疫苗等,應與產科醫師討論或待產後再完成接種。狀況三:發現懷孕後,婚禮能如期舉行嗎?若有出血徵兆要提高警覺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美的新娘,但是,婚禮即將舉行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難免擔心喜沖喜或是籌備婚禮太忙碌,會影響胎兒。張君堯醫師表示,其實早期懷孕就與一般人無異,除非準媽媽有流產疑慮,例如有出血徵兆,這就需要特別做一些處理,可能要安胎或多休息。不過,懷孕後還是有些生活細節要注意,包括過於激烈的運動要避免,例如騎馬、滑雪等。此外,婚禮上因社交禮儀喝一杯酒,少量小酌對胎兒不會有影響。香菸則是百害無一利,建議準父母一定要戒菸。(推薦閱讀:奶嘴、玩具、嬰兒床…三手菸無所不在!只要吸菸.就會危害寶寶!)狀況四:發現懷孕後,還能搭飛機嗎?懷孕中期可搭飛機旅行機票行程都訂好卻發現懷孕了,該怎麼做?張君堯醫師表示,如果沒有早期懷孕的出血徵兆,搭飛機並不是禁忌,不過,建議出國前先到婦產科檢查,以免萬一是子宮外孕或胚胎發育不正常的異常情況發生,所以,確定是否正常懷孕後再出國,比較安心。孕婦旅行最好的時間點是在懷孕第12週以後到28週之間,他表示,因為已經過了懷孕初期噁心、嘔吐的害喜階段,而肚子也還沒大到行動不便的狀況,不妨利用這段時間規畫一趟旅行,好好享受兩人世界,也能幫助紓解懷孕的不適和壓力。但是,懷孕7個月以後要避免長途旅行,因為子宮越來越大,會提高孕婦搭飛機時發生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機率,不可不慎。狀況五:流產不久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染色體異常是機率問題原因就在於統計上的或然率問題。他解釋說:如果早期懷孕卻流產,最常見原因是因為染色體異常,發生染色體異常通常是機率問題,與遺傳無關,但跟女性的年紀有關。因此,高齡女性流產後,更要積極「做人」。既然是或然率問題,相關研究也證實,因染色體異常流產的婦女,流產後越快懷孕,再次流產的機率會大大降低,但如果兩次懷孕間隔的時間較久,再次懷孕發生染色體異常的機率又會提高,以至於可能又會再次流產。他形容說:「這就好比一個人走在路上,同一天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三次的機率是非常低的,但如果隔了三年,就很可能再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不過,如果一個人在短時間內連續撞到同一根電線桿,這就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方面的異常了。因此,對於短時間內連續懷孕卻連續發生流產的夫妻,則流產的原因可能與父母親一方的染色體或是基因異常有關,而非與母親年齡的或然率有關,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狀況六:產後半年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能受孕表示身體機能已恢復產後間隔9個月再受孕是最理想的情況,張君堯醫師表示,因為這意味著至少前胎哺乳已超過半年,子宮也得到充分休息,所以,間隔9個月再懷孕對媽媽和寶寶都好。但若產後不到半年又發現懷孕,也不要太緊張。他說:「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如果子宮能受孕,意味著身體機能已恢復。」就算懷孕了還是可以繼續哺乳,但懷孕中後期要避免抱小孩、提重物等會增加腹部壓力的行為。哺餵母乳也要好好避孕此外,他提醒,產後如果不想很快又懷孕,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哺乳期間也要避孕,全母乳哺餵的媽媽,因泌乳素會抑制排卵,產後半年內只要密集哺乳,可達到較好的避孕效果。產後六個月因寶寶對母乳的需求減少,泌乳素降低後會開始排卵,若沒有避孕有可能很快又懷孕。另一方面,如果哺乳的頻率不是很密集,則泌乳激素抑制排卵的效果也會受影響,因此,不是全母乳哺餵及完全親餵的母親,不想太快又帶球走的話,產後還是要好好避孕為上策。 採訪諮詢/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3-18 養生.家庭婚姻
再懷孕會死,為何婆婆仍對她說「沒有孫子死不瞑目」!令醫師難忘的故事:社會設定她就要不及格
「林醫師,我想問問生小孩的事。」她坐定,一雙杏眼看著我,開口這麼說。「好喔,你想生小孩?」今天預約掛號到八十幾號,已經不像以前剛當新手主治醫師的時候,有餘裕跟每位病人慢慢聊天,我得單刀直入講重點。「對。」她點點頭。她有一雙很好看的單眼皮眼睛,清秀的五官,鵝蛋臉,及肩的黑色直髮,簡單的用大夾子束在腦後。這兩天寒流,她套著咖啡色大衣,黑色格子圍巾摺疊得整整齊齊放在腿上。「其實我常說喔,想生小孩要找老公啊,看醫師看很多次也不會生小孩喔。」我開玩笑,感覺她隱約有一種緊繃的情緒。她淺淺笑了一下。「來,你有沒有懷孕過?有生過嗎?」點開她的電子病歷系統,準備鍵入基本病史資訊。「懷孕一次,生過一個。」她回答,「剖腹產。」「剖腹產原因是什麼呢?」我一邊輸入資料,一邊繼續問。「胎盤有問題,還有胎位不正。」她說,「我那次大出血。」她講到我們心中會響警鈴的關鍵字:胎盤問題、產後大出血。「植入性胎盤(註1)還是前置胎盤(註2)?」我問。「好像都有。」她說,「我那次進了加護病房,輸了非常多的血。」「你如果再懷孕,再發生機率很高啊!」我直說。「我的醫師也是這樣說,他說他好不容易才保住我的子宮,出血二千c.c.。我輸了很多血。」她表情很平穩地說,但是感覺出她有恐懼的記憶。「你要是再懷孕,風險比上次還高啊!」我提高音量,「子宮切除的可能性非常高!」「我的醫師說,我要是再懷孕,很可能會救不回來。」她表情和語氣竟然還是很平穩。「然後你今天來問我,你要生小孩?」我瞪大眼睛,看著她。跟診的護理師M眉頭也皺起來,轉身看著她。「我婆婆說......」她終於講到關鍵字。「果然。」我實在忍不住翻了白眼。「我......我是再婚。」她開始講核心的問題,「之前生的是女兒,唇顎裂。」「女兒開刀矯正了吧?」我雙手在胸前環抱。「開刀好了,沒問題。」她回答。「然後?」我示意她繼續說。「我先生沒要求什麼,他也說有這個女兒就夠了。」她微微仰頭,深吸口氣,「可是我婆婆說,她想要一個孫子。」她像是吐出一顆沉甸甸的石頭。「她知道你前一胎差點死掉嗎?」我直接問。「知道。」她回答,肯定的。「然後她要你再生?」我繼續問。「對。」她回答,一樣,肯定的。「很討厭欸!」我轉過頭向護理師M抱怨。她們很習慣我在門診罵不明理的家屬。「她每天都問我何時要再生一個孫子給她。」她的手緊緊揪著膝上的圍巾,忍著她的情緒激動。「你再懷孕很可能死掉欸!」我把話講白了,這不是我平常的作法。「我婆婆說,如果這輩子沒有孫子,她死、都、不、會、瞑、目。」她睜著美麗的杏眼看著我,一字一字說。「所以你婆婆的意思是,就算你會死,也要給她生一個孫子?」「對。」她點頭。「混帳,要死她先去死啦。」抱歉,本醫師實在脾氣很差。「所以,醫師,我今天就是想問你,我要怎麼樣可以懷男嬰?」她到底是怎麼忍耐過來的?我必須深吸一口氣才能耐住我的理智,專業地回答她:「第一,你的年紀不大,如果真要懷孕,幫你確定排卵、先生要驗精蟲,大概不難懷孕。如果真的很急,一般不孕症技術也可以幫忙。」我頓一下,讓自己不要氣到講不出話,「第二,技術上有一種東西叫精蟲分離術(註3),可以增加懷男嬰的機會。但是,」我繼續說明,「人工生殖法是明文禁止選擇胎兒性別的。」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經過人工生殖技術活產的男嬰女嬰性別比,大約是一二五比一百,相較於自然情況下的男女嬰性別比是一〇四比一百,這極為離譜的數字落差,要說沒有人工干預,大概只有政府會信。也因為台灣曾被經濟學人雜誌拿來與印度、中國等國家共列為嚴重「性別失衡」國家,後來政府積極調查產科和不孕症科醫師,才讓人工生殖技術活產新生兒的性別比趨於正常。但如果以胎次來看,台灣到第三胎以上的男嬰比例,又大大高於自然比例。台灣還是否存在重男輕女?數字說明了一切。她定定地聽著我說,看樣子是認真想要尋求生兒子的方法。「可能有不孕症醫師還是會願意幫你做精蟲分離術啦,」我嘆口氣,問她,「但是,假如你的精蟲分離術失敗,又懷了女嬰,怎麼辦?」她看著我,沒回答。「到時候,這個硬是拚命生出來的女兒,不就註定是個沒人歡迎的孩子?」我講著,心揪了一下,「如果你沒死也就算了,如果你還因此死掉了,女兒這輩子怎麼過?」她的眼眶突然充滿淚水。「你女兒呢?她又是什麼心情?」我知道這些都不是一個婦產科醫師需要跟她說的話。「阿嬤不愛她,然後媽媽為了生弟弟給阿嬤,死掉了。」我深吸一口氣,「你們這樣對得起她嗎?」我說了重話。她眼淚唰地滑落雙頰。我知道她其實很無奈,每天像被鬼纏著、被盯著,催她「生兒子給我,不然我死不瞑目。」的那種壓力,一般媳婦要面對這種情況已經很難受,她是個帶著前一任丈夫的女兒「再嫁」的女人,在傳統婚姻市場上根本是要「感恩婆家收容」,怎麼可能承受得住。台灣人幫女兒取名字常常用「嫻」、「淑」、「順」、「柔」,如此期待她們「乖巧聽話」、「不爭不求」、順長輩順習俗的意涵,女孩沒有被期待爭取權益,沒有被鼓勵勇敢反抗,沒有被希望積極實現自我,最後就是一再貶抑自己的價值,連自己都把自己看成「賠錢貨」,連自己都不敢爭取自己和孩子應該被愛的價值。如果我們沒有從小就建立女孩對人生應有的堅持與自信,制度上再怎麼講男女平等都沒用。「你先生怎麼想?」我問。「他叫我不要理我婆婆,不管她就好。」她邊抹淚邊回答。「男人不懂你每天要面對婆婆的那種壓力啦。」護理師M在旁邊補了一句。「他其實對我很好,只是......」她眼淚還在掉,但是力圖鎮定。是個受苦會硬撐的女人。「只是沒瞭解你的壓力,也沒跟他老母好好溝通。」我補上。她默默淌淚。「林醫師,可以幫我嗎?」她問。「幫你什麼?」我問。「我得生兒子。」她聲音細細弱弱,美麗的杏眼和鼻子因為哭泣而發紅。「即使你很可能再一次大出血?進加護病房甚至死掉?」我很不留情地問。如果是她自己非常想要孩子,自己熟知風險卻想要「圓自己的夢」,我還能跟她慢慢討論,甚至醫療團隊願意為了她拚看看。可是現在,她為的是傳統儒家社會裡莫名有權評斷她價值、左右她人生的偏見。而且這其中,還可能有一個無辜的受害者,她的女兒。她說不出話,任由眼淚淌流到嘴邊,我相信她不是第一天嚐到那苦澀。我吸口氣,咬牙說,「你把你婆婆、你老公、還有你女兒帶來我門診。」這一刻若畫成漫畫,我應該是額頭青筋暴出、頭上冒煙吧。「如果他們在你面前回答我說,寧可你死,也要你再生兒子,我認了,我幫你介紹不孕症科的醫師。」她沒有回答。人生這題太難,而社會設定她就是要不及格的。「想一想你女兒。你應該要保護她和愛她,而不是讓一個自私的老女人,逼你讓她孤單。」我講了很過分的重話。她沉默半晌。「謝謝醫師。」她一邊擦眼淚,一邊優雅地站起身,向我點個頭,離開診間。我很想伸手安撫她,但我的手再長,也無法伸出診間保護她。或許最終,她還是會找到一位醫師,願意「幫助」她「達成心願」。註1胎盤由胚胎絨毛組成,其中富含血管,附著在子宮內壁,供給母體和胎兒間血液內養分、氧氣和廢物輸送交換。正常情況下,胎兒娩出後,胎盤會自動與子宮內膜剝離,但若蛻膜層細胞有缺損,則絨毛可能植入子宮肌肉層,甚至穿透子宮肌肉層到膀胱或大腸組織,稱為「植入性胎盤」或「穿透性胎盤」。產後會因胎盤無法剝離,而導致大量出血。註2胎盤位置若蓋在子宮頸上端,會影響胎兒娩出,且會提早與子宮內膜分離導致出血。註3利用帶Y染色體和X染色體的精蟲比重不同,以人工方式在精液注入子宮腔之前先做篩選。此方式無法百分之百保證胎兒性別,且依照人工生殖法,不得選擇胚胎性別。書籍介紹書名:診間裡的女人2:不再害怕失去,婦產科女醫師陪妳找尋被遺忘的自己作者:林靜儀 出版社:鏡文學 出版日期:2021/01/08作者簡介/林靜儀婦產科醫師,前政治工作者。女性主義者。正在練習老花之後的閱讀方式,體驗更年期的熱潮紅。喜歡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北印度的冷空氣。具有易怒體質,導致對於許多事情無法放著不管,喪失休假的能力。目前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維持腰圍。延伸閱讀: 別把胃當餿水桶!台大營養講師靠「35921飲食法」3個月狂瘦17公斤,連血壓都改善!
-
2021-03-14 該看哪科.婦產科
政府催生 婦產科女醫師:關鍵並非補助
根據國發會推估,明年年台灣總生育率將再度低於一,生育率低迷,投入婦產科的女醫師卻變多。婦產科女醫師指出,提高生育率的關鍵不在補助產檢、發育兒津貼,而是社會觀念必須翻轉,不再弱化孕婦、別讓孕婦為風險負責、努力追求性別分工平等。統計顯示,一九九九年西醫男醫師有兩萬二千六百五十八名、女醫師僅二千四百九十名,到今年二月,男醫師人數增為五萬一千一百七十八人,女醫師人數大增四倍,達一萬零八百廿七人。女醫師執業比率以小兒科最高,成長三成,其次是婦產科。根據健保署委託報告,一九九九年到二○一三年,取得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的女醫師比率逐年增加,從百分之八點六增加到十九點七;執業婦產科女醫師比率,也從百分之十一點五增加到百分之廿三點六。此外,二○一六年到二○一九年,女性婦產科醫師增加九十六,是男醫師三點五倍。此外,婦產科女醫師大都比男醫師年輕,二○一九年,卅一到五十歲的婦產科女醫師占七成,五十一歲以上占三成,但同年度婦產科男醫師逾五十一歲占八成六,卅一到五十歲的婦產科男醫師只有一成四。對於生育率低落,女性婦產科醫師也提出建議。烏恩慈表示,孕產婦風險提升與高齡懷孕確實有關,但政府部門並未基於科學、站在女性立場進行衛教宣導,一方面強調風險、強調懷孕不能運動,導致女性心生恐懼、弱化自我;一方面又怪女性怕痛、怪醫師愛開刀剖腹。烏恩慈建議,應有一筆金額指定用於補助孕產照護,支持女性可以選擇減痛分娩、找助產師、甚至剖腹產。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每個人養育孩子的計畫都不一樣,需要更多元的觀點來支持女性。
-
2021-03-0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媽媽快速回到產前曼妙身材?中醫師針灸瘦身法大公開
在照顧新生兒的同時,許多孕婦總希望能回到產前曼妙身材,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任楊紓怡最近歡喜迎接老三報到,產後力行產後餵哺母乳及穴道按摩,快速恢復產前的健康體型。楊紓怡公開自己的瘦身方法,首推「餵哺母乳」,產後媽媽減一公斤需要消耗7700卡熱量,母乳一天可以多幫媽媽們代謝500卡左右的熱量,每日若能擠1000c.c.母乳,就能增加600~700卡熱量,因此哺餵母乳可增加身體代謝,增強新生兒免疫力及協助子宮收縮復舊。除了擠乳外,產後需蛋白質攝取,可選擇豆漿、豆腐、雞蛋等,攝取足夠水分也很重要,一日約1500cc溫開水,若哺餵母乳的媽媽,建議增加到2500cc,但喝水有小撇步,需要溫水一口一口慢慢喝,身體才能吸收消化,增加代謝。產後體質多夾脾虛,若大量灌水,反而落得脾虛水腫,此時可每日早晚按摩「陰陵泉」穴、「足三里」穴各十次,增加脾胃功能,幫助水分代謝,消水腫、強肌肉;另「帶脈」穴、「天樞」穴,可有效利水消腫,讓皮膚更緊實,易收小腹。坐月子期間,楊紓怡建議產婦儘量在11~3點入眠,持續維持瘦素分泌,睡眠足夠,母乳的量也才能足夠。如晚上照顧寶寶無法睡覺,若屬於陰虛火旺體質的媽媽又加上月子期間的峻補,容易產生口破、便祕,想吃東西,此時應讓產婦減低食慾,增加腸胃道蠕動,可按摩「合谷」穴與「足三里」穴。楊紓怡指出,產後可恢復溫和的有氧運動,自然產在產後2周,剖腹產則建議6周後。懷孕期間有弛緩素的分泌,關節肌肉需到4~6周才慢慢恢復,因此月子期間建議不要進行高強度的重訓,以免落下病根,容易腰酸背痛,可搭配溫和的伸展運動。如此,每日持續不間斷,即可擁有曼妙又健康的好身材。
-
2021-03-08 科別.婦科
生育率怎麼救? 婦產科女醫剖析現代女性需要的是這些
根據國發會推估,2022年台灣總生育率將再度低於1,儘管生育率如此低迷,投入婦產科的女醫師卻越來越多。兩位女性婦產科醫師指出,提高生育率的關鍵並不在補助產檢、發育兒津貼這些「給寶寶」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必須翻轉:別再弱化孕婦、別再強求孕婦為某些難以預期的風險負責、努力追求性別分工平等,並認知到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女人的成就也不該被限縮在母職。禾馨婦產科主治醫師烏恩慈表示,孕產婦風險提升與高齡懷孕確實有關,但政府部門並未基於科學、站在女性立場進行衛教宣導,一方面不斷強調風險、強調懷孕不能運動,導致女性心生恐懼、弱化自我;一方面又怪女性怕痛、怪醫師愛開刀剖腹。社會迷思則把孕婦評價為「病人」,任何人都可以對她指指點點、管東管西。就算懷孕本身既有許多無可避免的風險,但人們常會自行歸因到不相干的事物,堅信一定是產婦或醫師做錯了什麼,才會「保不住」。烏恩慈指出,目前政府對於懷孕的補助集中在產檢,著重於胎兒的部分,建議應有一筆實際金額指定用於補助孕產照護,支持女性可以自由選擇打減痛分娩、找助產師、甚至是剖腹產。建議政府應該要從國民教育就好好傳達備孕、懷孕的知識,別再讓大家透過誇大的影劇情節學習錯誤的觀念。新竹國泰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每個人養育孩子的計畫都不一樣,需要更多元的觀點來支持女性。「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媽媽也不是只有育兒一件事要做,」張瑜芹表示,女性生育需要很多支持,比如育兒時,有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精神支持?孩子年紀可以上幼稚園了,可負擔的幼稚園數量、容額是否足夠?有沒有管道讓女性可以再就業?烏恩慈表示,近十年來,好像要當全職媽媽才算愛小孩、不會錯過孩子成長,但現代女性事業表現越來越好,生育代價太高。社會制度應該要支持女性不因生育而喪失選擇,就算回到職場也不會受到指責,就像沒有人會因為爸爸不放棄工作而指責他。他也呼籲政府要多推廣男性請產假和陪產假,促進投入共同育兒、促進男女平權、性別分工平等,「讓每個人都能開心舒服地在各場域貢獻自己的能力,豈不是全體社會共贏的局面?」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健保大數據/108年剖腹產人次10大院所、比率
※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長庚、馬偕、禾馨...全台接生特色醫療院所
台南安安婦幼診所 剖腹產率25%剖腹費用南北差異大 選擇自然產省很多健保大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剖腹產率明顯高於醫學中心、區域醫院,但位於台南市的安安婦幼診所卻剛好相反,108年剖腹產率僅25%,甚至低於同在台南的成大醫學中心48%。該院院長潘咸安說,「台灣少子化嚴重,只要想生,不管用哪種方式生產,相信婦產科醫師都願意配合。」「自費剖腹產費用南北大不同。」潘咸安說,台北號稱貴族尊榮婦科診所,平均剖腹產費用五萬起跳,有些高達七萬元。相較下南部診所平價得多,以安安婦幼診所為例,不到一萬五。儘管北部費用高,但剖腹產比率卻比南部高。潘咸安分析,北部民眾多半較捨得花,自費剖腹產費用連同坐月子,差不多得花二十幾萬,南部則比較「踏實」,如果沒有必要,「能省就省」。潘咸安指出,安安婦幼診所遵守健保給付規定,一切照標準行事。另外,在孕婦回診接受產檢時,也會提供正確衛教訊息,讓孕婦瞭解自然產的優點。如果孕婦採取自然產,生產順利,且選擇健保房,住院兩天,出院結帳可能只需自付幾百元。潘咸安說,年輕孕婦多會上網瞭解自然產、剖腹產的優缺點,不太聽老一輩的建議,挑時辰生產的比率愈來愈低。台北馬偕醫院 剖腹產率28%降低剖腹產率 鎖定新手媽媽溝通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馬偕醫院剖腹率28%,遠低於其他醫學中心。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主任王有利表示,醫院長期以來就以低於30%的剖腹率為目標,更以新手準媽媽為率先溝通對象,透過精準管控達成此一目標。王有利說,各大醫學中心婦產科多有每月一次的「周產期罹病及死亡討論會」,馬偕這個會議至少已經運作27年,主要透過統計報表,由主治醫師指導住院醫師,針對每月剖腹產病例的原因進行檢討及討論。王有利表示,婦產科每個月也有全院剖腹產適應症排行,並公布自願、非自願剖腹的當月人次,在不影響醫學指引下,若這個月剖腹產比率高出三成,就會依照適應症排行,檢視醫師對孕婦的處置原因。結果發現,多年來,非自願剖腹產的適應症第一名為「前一胎剖腹」,還占一半,王有利說,這個現象讓科內醫師達成共識,花更多時間讓第一胎產婦了解剖腹產是否必要。「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有些執意要剖腹,我們會尊重,但也會讓病患了解兩種生產方式的好處及問題。」王有利說,大部分第一胎自願剖腹的原因是「怕痛」,醫師多會透過產檢建立互信醫病關係,本來要求剖腹的媽媽,多會改變心意。林口長庚醫院 剖腹產率38%避免倡議剖腹 接手高危險產婦健保署統計,108年度全台剖腹產人數5萬8669人,林口長庚居全台之冠,剖腹產數1885人,剖腹產率為38%。林口長庚醫院產房主任詹耀龍指出,林口長庚有全台最多的產科醫師,接生人數也最多,因此接受剖腹產的產婦也多,但主動要求且沒有剖腹產適應症者,估計僅3%到4%。詹耀龍表示,林口長庚每月接生人數約300到330名,但並非所有來院生產的產婦,都在林口長庚產檢。林口長庚是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當周邊診所遇上高危險懷孕或胎兒異常,多會轉來。他估計,林口長庚每接生一百名新生兒,有33名是高危險狀況,需要進到新生兒加護病房。詹耀龍表示,除了情況特殊的產婦,林口長庚不提倡剖腹產。許多孕婦主動詢問,「可不可以協助剖腹產?」甚至要求擇吉時剖腹,通常會被勸退。主要是剖腹產多了麻醉風險,如腹腔沾黏,可能會有產婦臟器及新生兒受傷風險,若產婦有潛在心臟疾病,麻醉也可能出現意外。詹耀龍表示,院內也避免讓醫師向孕婦倡議剖腹產,剖腹自費約二萬元,直接納入醫院營收,不會進到醫師口袋,也讓醫師較能秉持客觀的立場,協助孕婦分析,哪一種產程較合適。台中茂盛醫院 剖腹產率44%專精不孕症治療 雙胞胎多 剖腹率高在這次健保大數據調查中,茂盛醫院剖腹產率為44%,在地區醫院位居第一。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表示,該院專精於不孕治療,許多不孕患者接受人工生殖,胚胎順利著床,約一半比率屬於雙胞胎,生產風險較高,為此,許多孕婦選擇剖腹產。不孕症治療權威李茂盛表示,與一、二十年前相較,現在剖腹產率明顯較低,以前自願剖腹產主要原因是希望寶寶「好命」,但最近幾年則是因為孕婦怕痛。李茂盛說,許多孕婦怕痛,有些人是痛了好久生不出來而選擇剖腹產。其實現在無痛分娩技術進步,大幅降低自然產疼痛感,如果只因怕痛,倒可不必多挨一刀,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無痛分娩。另一個讓孕婦選擇剖腹產的原因是高齡懷孕。李茂盛表示,晚婚晚孕已成趨勢,許多孕婦年齡都超過四十歲,身體狀況相對較差,為了安全會選擇剖腹產。茂盛醫院剖腹產率為何偏高?李茂盛解釋,醫院收治眾多不孕症患者,接受人工受孕時,雙胞胎比率高達一半,依現行健保給付條件,適用於剖腹產給付。再者,不孕症患者在接受不孕治療後,後續產檢及生產多在同一家醫療院所,只要收治較多不孕症,剖腹產率也一定跟著提高。禾馨新生婦幼診所 剖腹產率44% 腹膜外剖腹產 需有團隊技術配合健保數據顯示,108年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剖腹產以981人次居基層診所第一名,剖腹產率則是44%。禾馨醫療執行長蘇怡寧強調,禾馨診所不是「剖腹產」特色醫院,而是「生產」特色醫院,給予媽媽全人照護。蘇怡寧說,多數產婦以自然產為主,但因生產有風險,剖腹產提供一個「救贖」。他解釋,自然產風險最常見胎位不正,另外還有胎盤位置不對的「前置胎盤」、胎兒相對媽媽骨盆還大的「胎頭骨盆不對稱」,或是媽媽身體狀況不佳。剖腹產的方式,除了需打開腹膜的傳統剖腹產外,現在也有許多媽媽選擇「腹膜外剖腹產」,避開腹膜腔再切開子宮,將胎兒娩出。蘇怡寧表示,腹膜外剖腹產並不是新手術,在過去抗生素不發達時就有,因為不用進到腹腔,較不易引起感染。但因手術方式複雜,且隨著抗生素發展,許多醫師改採傳統剖腹產。但近幾年發現,腹膜外剖腹產仍有其優點,包括減少感染、術後恢復快等,因此又開始興起。不過仍需有團隊和技術的配合,才能應付如此複雜的手術,也非人人適合。蘇怡寧說,禾馨採雙主治醫師開刀,並配合產科麻醉專科醫師,以經驗值和技術來說,面對腹膜外剖腹更有把握。木生婦產科診所 剖腹產率80%剖腹原因多元 院內產婦多高齡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度各層級院所剖腹產人次,基層診所排名中,木生婦產科診所以907人次位居第二,但以剖腹產率80%來看,則為整體最高。木生婦產科診所院長李木生表示,應該沒有80%這麼多,不過來院要求要剖腹產的產婦與過去相比確實大幅增加。產婦要求剖腹產原因大概有幾種,擔心難產最後導致「吃全餐」、擔心胎兒受傷、怕痛、有時辰的迷思、擔心產後陰道鬆弛影響性功能、網路資訊影響產婦決定等。李木生表示,不僅上述原因,曾有對夫妻,因先生準備外派,搶在出國前,太太滿足月的時間剖腹生產,讓先生能看見孩子。近年則因高齡產婦增加,顧慮的原因更多,院內近年協助的產婦約落在35歲,皆具高齡生產風險,臨床已少見20幾歲孕產婦。院內多採腹膜外剖腹,減少感染。當孕婦主動要求剖腹時,一定會給予衛教,由孕婦選擇,日前也有39歲的孕婦選擇自然產。院內的麻醉方式,使用多模式自控式硬脊膜外止痛法,以超前部署的概念進行先前止痛,產婦亦可依自己需求加強給藥。目前可達到術後不痛、可動、宮縮無感的良好狀態,產婦可盡早下床活動、哺餵母乳、加快恢復。※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自行要求剖腹產、非自行要求剖腹產前5大主診斷人次
※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生得少 更捨得花 自願性剖腹產費用價差大
對於部分婦科診所剖腹產比率及相關費用均高得嚇人,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也覺無奈。他說,這完全取決診所的態度,如果來者不拒,而醫師也覺得自然產的醫糾較多,而剖腹產只需一刀,相較簡單容易,風險也低,當然也會傾向剖腹產。不孕患者增加,懷孕後多指定剖腹產事實上,婦產科醫學會、衛生福利部均提倡自然產,不鼓勵非必要的剖腹產,為此,健保也擬定嚴格給付標準。不過,黃閔照臨床觀察發現,自願性剖腹產人數愈來愈多,寧願多花點錢也沒關係。黃閔照分析,這與台灣不孕患者持續增加,以及生產數少等兩大因素有關,許多人接受不孕治療,嘗試多次,費用昂貴,且身心俱疲,順利懷孕後,不想承受任何自然產風險,而指定剖腹產。此外,台灣平均生產數僅一點多,大部分女性只願意生一胎,生第一胎時,考慮就多一點,常擔心要是待產時間拖得很久,還生不出來,倒不如一開始就選擇剖腹產,免得白痛一場。醫師提醒,硬要照時辰生,恐帶來更多危險國內不孕症治療權威教授李茂盛說,昔日剖腹產幾乎都是公婆的主意,早在媳婦生產前,就花錢請命理師算出金孫出世的良辰吉時,要求醫師必須在幾點幾分執行剖腹產。近幾年來,女性意識抬頭,要求擇時剖腹產的個案明顯變少。李茂盛說,自然產好處多多,如果硬要挑「好日子」,決定剖腹產時間,千萬不能過於執著,如果一定要依照命理師指示開刀,還可能增加手術風險。舉例來說,如果預定凌晨一兩點,即使醫師願意,但此時剛好是大夜班,護理師與麻醉醫師、護理師等人力容易不足,一旦發生意外,風險更高言,不可不慎。李茂盛指出,如果剖腹產時,產婦突然大出血,或是新生兒出生後呼吸窘迫,這時候必須緊急請求外科、小兒科等專科醫師支援協助,風險極高,一有差錯,反而危及產婦及胎兒生命安全,「醫院診所及醫師都不應該順著孕婦及其家屬的意願,而看時接生。」提供各種醫材選擇,南北收費差距大值得注意的是,依照全民健保規定,產婦如果選擇自願剖腹產,就必須自付一部份手術費用,但這筆費用南北差距甚大。黃閔照指出,少部分婦科診所積極經營品牌形象,以產科界的名牌包包自居,號稱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例如,防沾黏的貼片等醫材,費用當然就貴上許多。黃閔照表示,相關醫療費用均需通過當地衛生局審核,只要收費在合理範圍,而產婦也願意自費,婦產科醫學會並無意見。非常規時間出勤費,應在3000~12000元間此外,基於醫師與產婦的信任感,及使用者付費原則,已有部分醫院收取「非常規時間出勤費」。經婦產科醫學會核算後,建議「非常規時間出勤費」應在三千至一萬兩千元之間,黃閔照說,只要通過衛生局審核,就能向產婦及其家屬額外收取這筆費用。不過,此制上路兩年多,並非每家醫院都會收取這筆費用,例如,同為馬偕體系,台北馬偕收此費用,但新竹馬偕就沒收,黃閔照說,各家醫院考量不同,目前收取「非常規時間出勤費」的醫療院所以基層診所居多。黃閔照提醒,準媽媽在生產之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由醫師評估情況,選擇最適合的生產方式,站在醫學會立場,如果能夠自然產,就不要剖腹產,沒有必要白挨這一刀。※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需經麻醉、傷口恢復過程 剖腹產具短期和長期風險
自然產是胎兒經由陰道娩出,剖腹產則以手術方式切開孕婦腹部,從子宮裡取出嬰兒,侵入性較高、具有一定風險,風險隨剖腹次數增加而提高。理論上,若產婦未具備絕對的剖腹產適應症,醫師都會支持鼓勵產婦朝著自然產計畫努力,經適當評估,即便曾經剖腹產,下次也有機會安全順利地自然產。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率,都低於剖腹產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站在健康促進和恢復觀點,都要謹慎考慮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機率都比剖腹產低,剖腹產需要經過麻醉、等待創傷恢復的過程,具短期和長期風險。鄭博仁表示,短期風險例如併發症、感染,傷及其他正常器官或組織,長期除了提高下一胎懷孕生產風險,也會留下一些後遺症,例如有些人剖腹後月經型態改變,因為經血可能滯留在子宮下段的疤痕裂隙,影響經血排出。若無絕對適應症,醫師和產家都值得為自然分娩努力;但若出現胎位不正、有危及產婦的高風險因素,例如子癲前症等,合乎剖腹產適應症,還是得接受剖腹產,兩害相權取其輕。併發症機率雖較高,但高齡產婦也有機會自然產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表示,許多人誤以為「剖腹安全、自然產不安全」,其實這是迷思,主要是考量適應症,不必要的剖腹產,就不應該開。很多人以為高齡產婦剖腹較安全,這也是迷思,他曾接生49歲生第一胎的自然產案例。黃建霈表示,高齡產婦出現孕期併發症的比率較高,例如妊娠毒血症,因此而需要剖腹,也使高齡產婦剖腹比率變高,但這不代表高齡就一定要開刀。前置胎盤分四等級,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此外,前置胎盤是剖腹產適應症之一,乍聽很危險,其實分四個等級。黃建霈表示,最嚴重的兩個等級必須剖腹,但較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醫師通常會提醒產婦,如果胎盤位置較低,有可能需要臨時剖腹,產後大出血機率也會提高一些。2019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指出,若曾出現前置胎盤,每次剖腹產發生植入性胎盤(胎盤不正常緊密附著子宮肌肉層)的比率倍增,第二次懷孕增為1.3倍,第三次懷孕2.4倍,第四次懷孕9倍,第五次懷孕9.8倍,第六次以上29.8倍,如果有產婦有意願剖腹,醫師務必要與她討論未來的生育計畫,包括不預期懷孕的可能性。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自然產,先評估子宮破裂風險黃建霈表示,現在漸漸有愈來愈多產婦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嘗試自然生產,臨床上叫做剖腹產後的經陰道生產(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簡稱VBAC),兩胎懷孕時間相隔半年以上,便可考慮。但黃建霈也提醒,仍要看上一胎剖腹的原因。如果是因為骨盆狹窄等原因剖腹,這胎VBAC成功率只有一半;如果前一胎胎位不正,這次胎位正常,VBAC成功率高達80%。黃建霈提醒,VBAC有子宮破裂風險,若上胎剖腹的傷口是橫開,這胎VBAC子宮破裂機率0.5%,若是直開,風險高達25%,一旦破裂,母嬰都有生命危險,所以雖然機率低,產婦大多仍會卻步。鄭博仁表示,接受VBAC之前,可評估子宮破裂風險,以超音波觀察子宮條件、胎頭大小等,評估和溝通的過程相當花費時間,加上去有風險,即便「推廣VBAC」是各國努力降低剖腹產率的重要策略,在台灣接受度仍低。前置胎盤分四級1. 低位性前置胎盤是胎盤未蓋住子宮頸內口,但位於子宮下段。2. 邊緣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子宮頸內口的邊緣。3. 部分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部分子宮頸內口。4. 完全性前置胎盤為胎盤完全蓋住子宮頸內口。●等級1、2可嘗試自然產,等級3、4建議剖腹產。不管怎麼生 想要生得順 體重控制最重要黃建霈表示,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現在臨床上都會跟產婦說「要生得順,體重控制最重要。」1. 體重控制得宜產婦和胎兒的體重若能控制得宜,不要過重,可減少很多生產併發症和風險。2. 要吃對不是吃多很多人以為孕婦要多吃才有營養,但其實重點不在吃多,而是吃對。黃建霈提醒,葉酸、鐵等微量元素,孕婦務必均衡攝取。3. 適當運動很重要運動量少不但提高合併症風險,產後憂鬱發生率也會上升。4. 產檢要做,但不是愈多愈好如果聽到有人推銷各種自費檢查或產品服務,應保持客觀,詳細了解其目的、評估必要性、費用,再做決定。※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近三年剖腹產人數各級醫院多下降 診所大增
台灣進入晚婚晚育、生育率低迷的年代,複雜的社會變遷痕跡、當代產婦的特質,都可以從剖腹產的健保給付數據中看出端倪。自行要求剖腹人數,診所三年內增加近900人次健保署統計,106到108年的剖腹產率從34.1%攀升到35.1%,其中自行要求剖腹產人次從3478人次增至3936人次;自行要求剖腹人數在各級醫院都下降,但在診所,三年內持續增加近900人次。診所剖腹產率也明顯高於各級醫院。綜觀108年全國剖腹產人次最高的40間各級院所,第一名是林口長庚(1885人次),但若將診所前五名的三家禾馨診所加起來,達2531人次,超越林口長庚,恐才是真正的全國之冠。以剖腹產率看,最高前十名依序是木生婦幼(80%)、菡生婦幼(67%)、馨悅婦產科(61%)、王立文婦產科(51%),成大醫院(48%)、禾馨內湖診所及童綜合醫院(47%)、育禾婦幼診所(46%)、禾馨新生及茂盛醫院(44%)。高風險產婦多的醫院,剖腹產率未必較高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分析,一般來說,剖腹產常見於高危險妊娠及生產,比較適合在醫院,診所剖腹比率高,可能是診所配合度高,例如可接受「看時」剖腹,也可能是診所人力及各科資源不如醫院,擔心自然產緊急變化處理不來,傾向剖腹避免醫療糾紛。另外,少子化也改變產婦想法,捨得花錢購買優質服務,許多診所看準需求,行銷一條龍服務,例如附設月子中心,這些是一般醫院較不會提供的配套。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通常高風險產婦都會轉診到大醫院,診所以低風險產婦為主,剖腹產率還這麼高,確實有待管理。其實高風險產婦多的醫院,剖腹產率不一定較高,例如接生量大的台北馬偕,一年剖腹產上千人次,剖腹產率僅28%;也有接生多但剖腹產執行很節制的診所,例如安安婦幼診所,剖腹產率也僅25%。近三年具適應症剖腹產人次變動不大,常見適應症依序是前胎剖腹、胎位不正、產程過長、胎兒窘迫。去年非自行要求的剖腹產中,有1萬8093人因前胎剖腹而再次剖腹;1萬1341人胎位不正;產程遲滯或胎心音窘迫加總1萬2806人。「新式產程」不過度干預產程進行,減少剖腹機率產房有所謂「吃全餐」,即產婦本來要自然產,等待子宮頸開,也持續內診,可以忍痛或已接受無痛分娩,但最後還是剖腹。鄭博仁指出,因產程遲滯或胎心音窘迫而剖腹的產婦,很可能就是「吃全餐」,但產程遲滯和胎心音窘迫的判定,與醫師專業和人格特質有關。如果了解「新式產程」進行判斷、膽大心細分辨胎心音是窘迫或生理性減速,知道如何處理生理性減速,又能營造良性溝通而不過度防衛的醫病關係,剖腹產的機會便降低很多。鄭博仁指出,1950年代建立的舊式產程,子宮頸口開到四公分就算進入活躍期,2014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與母胎醫學會共同發表新式產程,六公分才算活躍期。子宮頸口開至幾公分處於活躍期,非常重要,根據新式產程,就知道子宮頸口從四公分到五公分可能超過六小時,五公分到六公分可能超過三小時,低於這速度才算產程延長,醫師因此比較不會過度干預產程,按照舊式,產婦容易被判定為產程過長,建議剖腹,黃建霈表示,臨床上,「吃全餐」機率不高,大概不超過5%,有些是生到一半,小孩忽然心跳不好又缺氧,別無選擇、只能開刀。過去年代,生產造成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一,現已降到萬分之一,因為醫療進步,減少了99%的可能傷亡,所以非自然也不一定不好。黃建霈認為,民眾不需太執著自己的產程過長,醫師會給予專業判斷與建議,若想嘗試自然產,在沒有危險前提下,醫師會全力協助。台灣剖腹產率無明顯惡化,但仍有進步空間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剖腹產率大約在10%到15%之間,但很多國家的數據都高於此數。鄭博仁表示,長期來看,台灣剖腹產率沒有明顯惡化,在亞洲,比韓國好,但比日本差,還有進步空間。根據各國經驗,重點在減少「吃全餐」的比率、提高剖腹產後自然產比率,從這兩個方向著手並妥善管理,剖腹產率就會下降。※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為什麼政府要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與剖腹產相同
迎接新生的喜悅之際,準媽媽也要面臨生產的忐忑。自然產或剖腹產?哪一個對產婦有利?只有醫病良好的溝通,才能做出最好的選擇。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全國孕婦生產數據統計,探討近年的生產趨勢,提供即將迎接新生兒的家庭參考。經過數個月的孕育,小寶寶終於來到母親懷抱,這動人的一刻,是許多醫師不畏辛勞投入產科的原動力,身為移植外科專科醫師的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曾經親身體驗。李伯璋在實習醫師受訓時期,前幾個月在八堵礦工醫院實習,當時也接生了好幾次,自然產、剖腹產都有。當時帶他學習的婦產科醫師還曾經力勸他留下來擔任婦產科住院醫師,只是李伯璋當時已屬意走外科。現代人生育少、更看重生產品質、捨得花錢。「婦產科和移植外科有個相似之處,是願意把兩個生命都交在醫師的手中。」李伯璋說,這樣的醫病關係特別的緊密,個案都期望看到醫師的行醫態度是慎重、負責的。生孩子這件事,對於整個家族來說都是很大的生命轉變,加上現代人越生越少,對於生產經驗的要求提高,通常也會更加捨得花錢。李伯璋分析,為了滿足產家的期待和需求,現在有很多診所從產檢、生產到坐月子,都設計了一條龍的服務,也有高規格的設備、親切的服務、專長的技術,會到這些診所生產的人,大多數經濟能力也比較好。李伯璋也聽說自己的朋友抱孫子,從生產到坐月子的花費都不便宜,但是大家都捨得花。自然產優於剖腹產,醫病溝通更顯重要。李伯璋表示,理想上,自然產是比剖腹產更好,但現實上卻看到剖腹產還是會以一定比率發生。理論和現實的落差,可能就是與這些社會經濟因素有關,或許也有受到某些社會風潮的影響,現在的產婦意見比較多,但醫師與產婦之間就和所有醫病關係一樣,也有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所以很難說剖腹產的結果是出於哪一方的主動或意願。為了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上已將自然產的給付調高到與剖腹產相同,為了不鼓勵自行要求剖腹產,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的給付也比自行要求的高。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給付三萬六千到三萬七千點,自行要求剖腹產僅給付一萬五千多點,其餘的差額,是民眾要根據各縣市衛生局核定的收費標準去自行負擔,以兼顧健保負擔公平和使用者付費的精神。生產的健保給付雖是包裹式給付,以避免做越多給付越多的現象,但如果是多胞胎,或產婦有其他健康照顧需要,也可以另外向健保署申請給付。生產安全性提升,多元產科專業人員投入。李伯璋表示,雖然每個生產過程都有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不過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之下,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關風險都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可控,產前檢查也能越來越準確地了解胎兒狀況,生產的安全性一直在提升。生產的人力也從過去年代有助產士接生,到後來助產士漸漸失去傳承,轉變為由醫師接生。但最近也開始有一些年輕助產士投入接生,未來不論是在都會或偏鄉,對民眾的生產服務上,都期待有更多元的產科專業人員投入。產婦的產檢是由國健署支應,生產則是由健保署給付,醫界常提到給付不合理,但產婦也搞不清楚哪一塊是誰給付。對此,李伯璋表示,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服務、給予專業人員合理的給付,一直是他在健保署努力推動的方向,比較好的技術和藥物,例如更安全的安胎藥或催生藥,健保署都抱持很願意評估和討論的態度;給需要的人最好的治療,也是健保署一貫的目標。年輕世代多能接受「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李伯璋表示,現在年輕世代是主要承擔健保財務的族群,對於「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都很能接受。年輕世代資訊使用能力較高,透過廣泛使用健康存摺,對於自己所使用的醫療服務也越來越具有成本意識。加上年輕人自主意識更強,有更高的意願參與醫病共享決策的過程,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信都有助於朝向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促進合理報償、提升服務品質等好的方向前進。※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醫病天地/劇烈胸痛 孕婦主動脈剝離救回
心臟主動脈剝離好發於動脈硬化、三高、肥胖、先天性結締組織病變等患者,典型症狀為劇烈性胸痛,致死率雖高,但只要及時治療,多數情況仍可救治,懷孕9個月的劉姓女子日前無預警劇烈胸痛、瀕臨休克,被緊急送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診斷因主動脈根部動脈瘤內膜裂開,導致主動脈剝離,先取出胎兒後,再進行動脈瘤置換手術,歷經16小時終於救回劉姓孕婦母子。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蔡貴棟表示,孕婦併發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案例極少見,若是伴隨先天性主動脈血管壁異常,風險將大大提升,如劉女的情形,幼兒時期因主動脈瓣逆流做過主動脈辦膜修補手術,後又罹患7公分大的主動脈根部動脈瘤,更加劇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性。慈濟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評估,劉女先前做過心臟手術,所形成的沾黏或可延緩心包膜填塞產生時間,與婦產科合作先進行剖腹產手術,確保無產後出血等症狀再執行主動脈剝離手術,產後的修復期間,劉小姐病情急遽惡化,二度瀕臨死亡,醫療團隊緊急裝置葉克膜,再執行逾16小時的升主動脈及主動脈根部動脈瘤同時置換手術,術後經過1周復健,順利出院。蔡貴棟呼籲一般民眾要養成運動習慣、調整規律作息、避免抽菸喝酒,如突然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應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2021-01-01 新聞.元氣新聞
喜迎元旦寶寶!醫院贈嬰兒包巾禮盒迎新年
今天元旦,童綜合醫院今天一早迎接4名元旦寶寶,其中有3名是自然產,1名為剖婦產。醫院為了慶祝元旦寶寶的到來,也各別贈送嬰兒包巾禮盒,除了提供專業的醫療照護外,也能讓爸媽感受元旦新希望的氣氛。今天凌晨2時24分,在童綜合醫院婦產部醫師汪文生的接生下,24歲邱姓孕婦自然產下重達3214公克的男嬰,這是邱婦的第二胎。男嬰父親蔡男表示,原本預產期是在12月30日,在12月31日才出現陣痛,沒預料到孩子會自己選擇在元旦這一天出生,很高興也感受到新年的喜悅祝福。再來是40歲的蔡姓孕婦,今天凌晨3時48分自然產下3262公克的女嬰,是第一胎;接下來是今早9時14分,由29歲林姓孕婦自然生下重達3032公克的女寶寶,也是第一胎,新手爸爸黃男說,感謝太太的辛苦,預產期原本是1月14日,孩子迫不及待地的選在元旦出生,是意料之外,也感到非常喜悅。緊接著今早10時26分,27歲邱姓媽媽剖腹產下一名重達3076公克的女寶寶,是媽媽的第二胎。目前還有一名劉姓媽媽仍在待產中, 童綜合醫院表示,今年元旦預計有5名元旦寶寶出生。
-
2021-01-01 新聞.元氣新聞
新冠肺炎減少外出 2021國泰元旦寶寶數增加
2021年第一天全新開始,元旦寶寶迎來好活力。截至中午為止,國泰醫院(含總院丶汐止國泰、新竹國泰醫院)目前生了6名元旦寶寶,2男4女,3名寶寶為自然產,3名寶寶為剖腹產,其中1對是雙胞胎,比起去年上午只有一名元旦寶寶生出,國泰醫院婦產科醫師蔡亞倫觀察,新冠肺炎無法出國、外出活動減少,可能是生產意願提升的原因。蔡亞倫表示,今年光上午就接生六個,數字明顯變多,臨床上也感覺來院產檢預計今年生產的準媽媽變多,應該是新冠肺炎無法出國,有些新婚夫妻原本打算先念一、兩年的書再生寶寶,疫情重新思考計畫。也有人刻意選元旦生產,生日好記又能休假,上午在國泰總院出生的一對女雙胞胎,就是夫妻計畫生產下的結晶。國泰2020年元旦出生的寶寶共8名,2021年上午生了6名,目前還有5名待產的元旦寶寶。
-
2020-12-14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中堅世代未來可能無法退休 林以涵:「與其繼續忍耐當下的工作,不如嘗試創新的道路」
人均壽命延長、勞保即將倒閉等,面對無法想像的未來,退休的定義正在改寫中。身為台灣中堅世代的林以涵表示,退休不再是實現夢想的代名詞,因為無法確定未來的退休年齡和退休的可行性,青壯年人更懂得及時行樂,嘗試在工作和夢想間取得平衡;有人選擇創業、有人兼職當youtuber,以備走更長遠的人生路。1985年出生,現年35歲的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是被夾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中堅世代。她在填寫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退休準備指標」獲得62分,屬於「安老族」,但理財和健康分數遠低於平均,有待加強。林以涵八年來忙於創業,沒時間鑽研理財工具。唯一跟理財及健康相關的是規畫保單。兩年前懷孕準備生產時發現,過去購買的醫療險沒有包含實支實付,導致剖腹產須全數自費,花費至少超過六萬元。記取教訓後,她找來保險經紀人為孩子和家人一同規劃醫療、長照類保單,避免重蹈覆轍。周旋於工作和育兒之間,林以涵表示,對青壯年人來說,退休不僅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隨著工作價值觀的轉變,在同一間公司工作數十年,直到退休的現象越來越少見,有人開始斜槓,甚至從大公司出走,成為自由接案者,市場上的工作形態越趨多元,連帶影響了退休的定義。她觀察,老一輩大多信奉「先苦後甘」的人生哲學,會選擇將夢想擱置到退休後才實踐;而像她這樣的中堅世代,有些人會延續上一代的做法,也有人發現未來可能無法退休,與其繼續忍耐當下的工作,不如嘗試創新的道路,更勇於實現夢想,因此退休不再是夢想的寄託。林以涵說,年輕時不斷被恐嚇勞保會倒閉,中堅世代已經不會對退休抱持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而會更務實看待現況、調適心態。這群人大多比較不會煩惱退休後如何充實生活,最缺乏的通常就是財務和健康。像她對口譯和寫程式有興趣,未來若從社企流一線崗位退下來,學習這些事物將會是開展她第二人生的選項之一。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1-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生小孩好花錢,像極了愛情!看完總金額,過來人:這還只是剛開始!
都說養孩子花錢,但一天一天慢慢花費的感覺,可不比生孩子一次梭哈的感覺來得強烈。談戀愛要錢、結婚要錢、生養小孩更是錢!生小孩勢必得考慮,夫妻倆的經濟狀況,才好再做下一步的打算。近來,網紅瘋狂老爹和網友分享,老婆一路從產檢到順利卸貨等種種花費,一字攤開所有記錄下來的支出明細,並加總出一個大概的金額,好讓許多準備當爸媽的網友,心裡有個底,不少人也驚呼「看一看根本不想生了」、「原來生個寶寶要花那麼多錢」、「養孩子好勇敢」。不過由於產檢基本上都有健保給付,故未將此列入計算。經過考量後,將所有住院、檢查的等級都拉到最高,價錢相對也會比較貴一些。粗估一個孩子約19.5萬!笑著迎接新成員,哭著揮別存款數字瘋狂老爹選在台中茂盛醫院待產,單人房費用為台幣4000元,雙人房為2500元,四人房則是由健保給付。他為了體諒老婆生產辛苦,選擇了較貴的單人房,有關小孩檢查費用,也都是選則層級較高的價位。老婆小豬花費清單(並非是唯一選擇,網友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或考量去做決定。)3天單人房共1.2萬選擇從待產到生產完都在同一間房、無須移動,多加5000元無痛分娩7500元醫療材料費1000元出生證明300(前2份免費,夫妻倆後來又自費多買3張)家人剛好無法幫忙坐月子,3天月子餐需4500元因此在醫院的總花費大概3萬元,之後小孩住院及檢查的費用約1.5萬,整個生產費用大約需要4.5萬元。此外,瘋狂老爹後來讓小豬住15天月子中心15萬,總計下來粗估生一個寶寶大約需要19.5萬元! 生產到底花費多少?安全舒服最重要,有些錢該花絕對不能省生產花費,最主要當然由你們選擇自然產還是剖腹產為最大差別,而這兩者又得用在醫院或是診所區分。雖然最終花費因人而異,也會因為生產可能遇到的突發事情有所變動,不過小編人以過往整理過的資料,可以粗抓個大概試算看看。(以下數字仍以實際情況、醫院、診所為主) 自然產 剖腹產其他自然產、剖腹產共同花費項目包括病房、餐點、入院產包、出生證明、新生兒篩檢等,都是一筆開銷。而孩子出生後,尿布、奶粉,奶嘴、衣服、保險、教育費等,也都會是家裡主要得經濟支出。然而養育一名孩子,雖然花費不少,但看著孩子天使的笑臉,再辛苦都值得!※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生小孩好花錢,像極了愛情!看完總金額,過來人:這還只是剛開始!
-
2020-11-13 科別.婦科
有肌瘤需要中止懷孕嗎? 婦產科醫師解密關於子宮肌瘤的5大迷思
許多人懷孕後才發現自己有子宮肌瘤,導致心情很擔心、整天提心吊膽;並且有很多關於子宮肌瘤的迷思;對此婦產科醫師林思宏在他的社群媒體分享資訊,幫大家整理幾個子宮肌瘤與懷孕的常見問題,讓懷孕中的媽媽可以安心養胎、順利懷孕。以下為林思宏醫師整理的5個迷思問題:問題一:有肌瘤需要中止懷孕嗎?在懷孕時檢查出有子宮肌瘤,多少會擔心影響孕婦跟胎兒的健康,進而有中止懷孕的想法;對此林思宏醫師表示,有肌瘤的孕婦當然不需要中止懷孕,精子牛郎跟卵子織女好不容易在一起,你忍心拆散他們嗎?問題二:有肌瘤懷孕會不會早產?有肌瘤懷孕不會導致孕婦早產,肌瘤跟早產沒有關係;我們的子宮可以裝5000-5500克的孩子,也就是雙胞胎都可以懷了;單胞胎合併子宮肌瘤,我們的子宮空間綽綽有餘,而且即便一顆15公分大的肌瘤可能都不到1000克,所跟孩子相比肌瘤還是很小顆。問題三:有肌瘤懷孕需要注意什麼?肌瘤在懷孕過程中會隨著子宮變大而一起長大,所以比較有變性的可能,但變性「絕對不是」變惡性,而是肌瘤快速長大血液供應不足產生壞死及疼痛的狀況;一般止痛藥吃一周可以快速緩解,一旦變性疼痛過後,該顆肌瘤就不會再痛了。問題四:有肌瘤需要剖腹產嗎?沒有必要為了肌瘤而剖腹產,只要肌瘤沒有擋住生產的路徑還是可以自然產的,也就是還是按照原本的判斷來進行選擇。問題五:如果要剖腹產可以一起那肌瘤嗎?如果因為其他原因如胎位不正等要剖腹產,是可以一起合併子宮肌瘤切除的!現在對於生產後的子宮收縮,有強效型的自費收縮藥物Duratocin可以使用,可以大幅的減少產後出血,即便肌瘤切除也不會增加多少。但肌瘤的位置變化多端,位置差一點狀況就會差很多,能不能一起摘取還是必須尊重您主治醫師的專業判斷。隨後有位網友在醫師的貼文下面留言提問說產檢時發現有肌瘤,在生產完後需要持續追蹤嗎?需要多久追蹤一次?醫師也針對她的問題回答說「半年一年追蹤一次即可。」此貼文一出,有許多子宮肌瘤患者也在醫師貼文下分享自己懷孕時同時有子宮肌瘤的經歷、子宮肌瘤的大小跟顆數,感謝當時主治醫生給予很大的支持及信心,並且提醒要定期回診檢查、追蹤觀察,和肌瘤和平相處。
-
2020-11-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坐月子不能洗頭?坐月子不能外出?關於月中的5大迷思,產科醫師告訴你
Q1 坐月子期間最好不要出門?是過去為了避免產後媽咪發生「產褥熱」而採取的作法。產褥熱是過去產婦在產後死亡的主要原因,過去在自然生產後,因為會陰部裂開,以前沒有縫合技術,也沒有預防細菌感染的概念,只知道要求媽媽腳夾緊、夾一個月,當然也就不可能出門。不過現在傷口縫合技術好、又有提供適當的藥劑給媽媽,只要注意術後的個人衛生,不太會有傷口發炎的問題。因為懷孕期間子宮變得很大,現在要等子宮慢慢恢復,媽咪產後可以稍微走動,幫助消化。因此,坐月子期間當然是可以出門的,但因為身體還在修復期,視體力的狀況,不要進行長時間活動即可。 Q2 坐月子不准洗頭,不然老了就知道?古時為了避免媽媽的傷口被細菌感染、發炎,所以會告誡要避免洗澡、洗頭。坐月子期間當然是可以洗澡洗頭的,建議自然產媽媽第一個星期以前二天擦操,第三天起淋浴的方式;剖腹產媽媽視傷口的情況,第一個星期以擦澡為主。而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媽媽,因為傷口癒合的情況還需要多觀察,所以坐月子期間盡量避免泡澡,洗完頭也一定要吹乾,吹乾後才能走出房間外,以中醫的理論而言,是避免風邪入侵身體。Q3 有了寶寶,先生說我變冷淡了?我遇到不少媽媽在照顧新生兒期間,因為先生有需求而來詢問我:「這時候可以有性行為嗎?」我們建議爸媽在寶寶滿月之後比較適合有性行為,一方面是剛出院,媽媽產後的傷口可能會有變化,一個月後再發生性行為,傷口比較不會痛、也比較安全。另一方面是,媽媽在哺乳期間由於荷爾蒙的關係,性慾是下降的,所以會自然產生不想要跟先生「在一起」的感覺,會覺得先生很煩,都是很正常的,也聽過有些媽媽覺得先把寶寶放一邊,跟先生在旁邊「辦事情」,很奇怪啊!媽媽心裡會有一些障礙,想得比較多,就不太想跟先生有性行為這樣,如果是這種情形,我們建議可以先藉故請婆婆或親戚照顧一下寶寶,這樣跟先生才有獨處的時間,心情也會比較自在、放鬆一點。或是我們會先跟媽媽做心理衛教,告訴媽媽有這種「冷淡」的感覺是正常的。 各位爸比們,和老婆討愛愛之前,請先試著多說幾次:「來,孩子換我抱」吧! Q4 產後多久會有月經呢?產後一個月內從陰道排出的血液稱為「惡露」,並不是月經。而產後的生理期什麼時候來,和媽媽有沒有餵母乳有關,有餵母乳的媽咪,因為體內泌乳激素上升,泌乳激素具有抑制排卵的作用,所以會比較晚來月經,大約在產後2個月~1年之後才來月經都有可能。另外如果是餵寶寶「部分配方奶、部分母奶」的媽媽,泌乳激素濃度不如全母奶媽媽高,月經會比較早來一點;而餵寶寶「全配方奶」的媽媽,產後約1~2個月月經就會來了。如果產後幾次來的月經量很多,或是一個月來好幾次,明顯和產前不同時,建議媽咪們有疑問都可以就診檢查。提醒媽媽們,無論產後的第一次月經何時到來,都不代表月經來之前就不用避孕,因為只要有排卵,就有可能懷孕,如果不希望短期又懷孕,就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在產後不到半年就再度懷孕,母體可能會難以負荷,並且會增加孕期的風險,請媽咪們還是以自己和未來寶寶的身體健康為重。新手媽咪第一次照顧寶寶會特別辛苦,如果暫時沒有再次「中獎」的打算,記得做好避孕措施!Q5 生產後「狂掉頭髮」,怎麼辦?生完寶寶後大量掉頭髮的情形大約會持續半年,每天的落髮量可能有懷孕前的四倍那麼多,不過會慢慢改善,最慢在產後一年應該會恢復到孕前的落髮量。我們的頭髮是從頭皮毛囊長出的,而毛囊的生命週期是「初生期→生長期→衰退期→休止期」不斷循環,產後的大量落髮主要是因為懷孕時,血液中的動情激素濃度升高,延長了頭皮毛囊生長期的壽命,所以掉的頭髮比較少。但是因為出來混都是要還的,之前要掉的頭髮都沒有掉啊,所以當產後激素濃度大幅下降,處於生長期的毛囊快速進入衰退和休止期,一次在產後半年掉光光,媽媽誤以為自己有嚴重掉髮,但其實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大約在產後半年到一年就會通通恢復了這樣子,不必擔心,假如產後一年還是沒有改善,才需要到皮膚科就診。 作者/林坤沂、李容妙、楊雅雯、吳宗樺、張簡銘芬、彰化秀傳暨彰濱秀傳紀念醫院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本文出處/摘錄自台灣廣廈出版《權威醫療團隊寫給妳的坐月子.新生兒照護全攻略》
-
2020-10-14 癌症.乳癌
二寶媽勇抗乳癌轉移 名醫籲:正確治療乳癌就像慢性病
今年41歲的波麗露露個性開朗,外形俏麗,看不出她過去四年經歷生死關頭。2016年她第二個寶寶剛滿一歲,重返職場才未滿一年,6月摸到右乳有硬塊,她以為是哺餵母乳的塞奶現象,加上工作育兒兩頭忙,拖了兩個月才去檢查,不料竟是乳癌第二期,原本順利安逸的家庭和工作,從此風雲變色。好不容易捱過標靶治療和手術,去年波麗露露因為背痛就醫,醫師發現某指數異常高,疑似轉移或復發,要求全面檢查。露露說,「當場好像五雷轟頂,那天怎麼帶兒子回家都想不起來了。」後來確認癌轉移到肋骨、脊椎、肺部和腦部,腦瘤讓她連走路都不穩,幸好透過藥物度過難關,回歸正常生活,她決心要陪伴兩個寶貝走更長遠的路。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北榮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以前乳癌病人能存活多久,連醫師都不敢說,但現在治療很進步,都會請病人要堅強面對,就算轉移復發,只要保持好的體態、按照醫囑接受治療,乳癌很有可能變成和平共存的慢性病。曾令民表示,年輕乳癌患者因乳房組織比較緻密,警覺性比較低,發現期別通常比較晚,初診斷為晚期的比例大約有7%。據北榮統計,七成乳癌患者年齡介於40到65歲,23.7%大於65歲,小於40歲患者雖僅佔6.5%,但有20.3%已經是晚期,以難治的管腔B1型佔35%為最多,29.6%診斷時腫瘤細胞已經高度分化,治療難度較高。曾令民表示,卅多歲乳癌患者高達七成是荷爾蒙陽性,後續還要十年的荷爾蒙治療,治療完40多歲,生育困難,影響伴侶相處和生涯規畫,也會長期擔心復發。第一期確診者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如果第三期確診,長期來看有二至三成機會復發,不過現在的病友比較幸運,不過隨著醫學進步,復發已不再可怕。曾令民表示,現在有很多藥物,例如CDK4/6抑制劑可終止癌細胞分裂周期,無惡化存活期可從12個月延長到27到30個月;PARP抑制劑可以阻斷癌細胞進行DNA修復,達到抑癌效果,最近健保也納入給付;免疫療法也對大約四成三陰性乳癌患者有不錯的效果。曾令民呼籲,癌友千萬別太快放棄希望,積極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溝通,討論各項療法與藥物搭配的可能,才能有最高的機會達成適合自己的治療成果。曾令民曾經治療一位年約32歲、懷孕31周的乳癌病人,確診就是第四期乳癌合併肝、骨轉移。病人在第32周剖腹產,然後接受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罹病至今逾七年,目前仍持續服用標靶藥物、定期追蹤,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態皆維持良好,繼續陪伴孩子度過每個人生重要階段。39歲就確診、復發後已12年的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說,年輕乳癌患者多是新婚或年輕媽媽,也是事業正起步的家庭經濟支柱,有先生、孩子、工作多頭燒,需要面對的因素比年長患者還複雜,確診隨之而來的就是擔心家庭破碎、經濟壓力、失去青春體態等多重壓力。年輕乳癌社團「花樣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說,年輕乳癌患者通常剛出社會或剛結婚,面臨很多艱難抉擇:乳房要不要重建?要不要交男友?要不要生小孩?心事重重卻感覺沒有人了解自己,因為身邊朋友都在衝刺事業,進入一個又一個人生新階段。潘怡伶成立社團,希望讓病友感覺不孤單,看到全台灣到處都一起對抗乳癌的年輕人,一起面對治療後數十年內復發轉移的壓力。2001年確診乳癌二期、同樣屬於「年輕型乳癌」的名導演王小棣,也經歷過這些心情。抗癌成功的王小棣與乳癌病友協會合作拍攝「小豬撲滿計畫」,改編自年輕癌友真實心聲,呈現出癌友面對失而復得的人生,慢慢體悟人生資產中最珍貴的事物其實很平凡,就是「健康、有愛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