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7 癌症.乳癌
搜尋
切片檢查
共找到
175
筆 文章
-
-
2020-10-06 癌症.癌友加油站
從不生病的他感冒了,拖很久都不好還開始痛!一檢查竟確診鼻咽癌…
壓力大崩盤有了孩子之後,卡斯柏背著我抽菸、不正常作息、給自己很高的期許與壓力,然後,越來越不喜歡笑、吃東西不注意、喜歡吃一種東西就拚命吃不節制、不注重保健……。這些都是當我聽到他罹癌後一直在找的可能答案;為什麼是他?到底為什麼會得癌症?一直到我後來認識更多的癌症患者後才發現:以上種種都可能是觸發的誘因,但不是絕對因素。其實每個人的基因或身體裡都有癌細胞存在,只是看何時或是如何被觸發而已。當時身體看似如此健康的他被診斷出癌症,而且是鼻咽癌第四期,對我來說宛如似晴天霹靂般的打擊,更何況是當事人的他!一開始卡斯柏的不舒服,我們都以為只是單純的感冒,應該是被孩子傳染了。一直以來,我和小孩從來沒停止過吃藥,吃藥已經當吃補的母子倆,竟發現了從來不生病的他居然也感冒了,我還一派輕鬆地提醒他:「趕緊去看醫師,免得我們三個人一直交叉傳染!」於是他乖乖地去看了醫師,但三個月的時間,他看遍各診所的耳鼻喉科,感冒卻一直都未見好轉。大部分的醫師都說只是鼻涕倒流,只要吃藥、休息就好了,唯有其中一位老醫師提醒他說,如果感冒真的太久都不好,最好去大醫院檢查一下。而到了知名健檢診所檢查後,也只發現鼻內有「瘜肉」,可能病況是因此而起……,於是他更不以為意了。沒想到,他後來覺得左側脖子淋巴處開始疼痛,自己也擔心了起來,心想:「怎麼一個感冒拖那麼久都不會好,而且開始會痛?!」噩夢的開始卡斯柏終於決定去大醫院徹底檢查。九月的某一天,他去了公司附近的馬偕醫院做檢查,耳鼻喉科的呂醫師是個經驗豐富的好醫師。初步檢查之後,呂醫師當下立刻跟他說:「我懷疑是鼻咽癌,我想做進一步的病理切片檢查,你下禮拜再來回診看報告。」聽完醫師的話,卡斯柏頓時覺得晴天霹靂,腦袋一片空白,整個人呆坐在診療室的檢查椅上,臉色慘白、全身發軟……,彷彿是過了一世紀那麼久,才在醫師和護理師關心的言語下回神,慢慢起身。但當下他沒辦法立刻和我說這個噩耗,只簡單發個簡訊告訴我:「我下午請假回家休息,我很累……。」不了解狀況的我只回覆他說:「累了就趕緊多休息吧!」我什麼都沒有多想,更沒有想到要打電話關心他一下。回家之後,他也不發一語,隔天還自己打起精神去上班。但,因為擔心,也導致他更沉默了……。一直到禮拜六,他終於憋不住跟我坦白說,下禮拜要去看檢查報告,因為醫師懷疑他罹患鼻咽癌。我乍聽的當下,完全不相信也不擔心,只是懷疑著說:「哪裡有可能?拜託!你身體好到幾乎不生病;而且你家族也沒有癌症病史,那個醫師是不是在嚇你呀!你被騙了啦!」在我極度白痴的樂觀態度下,他也被我逗得開朗了起來,又開始正常的吃喝、放心睡覺,而且也開始跟我一起叨唸著說,「醫師會不會太誇張了……」(事後證明我的白痴樂觀,在這痛苦又艱難的治療過程中,還是起了作用,竟然給他一個莫名的相信力量,這也是我當初開始寫部落格分享抗癌歷程的原因。因為抗癌真的需要樂觀堅持、相信自己,唯有如此,醫師、自己和家人才能發揮極大的力量度過這一切!請大家一定要「永不放棄」!這不是口號,這是我們的親身經歷)。罹癌確診回診看報告那天,他因為緊張擔心要求我陪他一起去醫院,我為了讓他安心,豪邁地說:「當然!一定要去笑一下那個醫師啦!」當天中午我們還先去吃了他最喜歡的刀削麵,緩和情緒後才出發去看報告。或許是因為有了食物的力量(這時候還沒有相信的力量……),他也開始談笑風生,感覺沒那麼緊張了。途中,我接到了在馬偕工作的姊妹淘偷偷打電話跟我說:「我幫妳問過了,卡斯柏真的罹癌了,只是要做更詳細的檢查才能知道是第幾期!他在妳身邊嗎?先不要跟他說好了,免得他不去聽醫師的說明。」聽姊妹淘在電話那端地說著,我當下強裝著冷靜,只是淡淡地回應說:「好呀!感謝妳的關心,我會幫妳轉達的!」掛上電話,我跟老公說:「我有事先請姊妹打聽了,但醫師報告好像沒辦法先看到,我們還是去聽醫師說明吧!」為了不讓他起疑心,我還故意跟著車上的音樂哼著歌,但其實心早已經涼了大半截,並在腦海裡不斷地問自己:「怎麼會這樣?!怎麼會發生在他身上?!怎麼可能?!」●一路上的演出,我想我可以拿金馬獎了。一直到醫院的檢查室之前,他都不知道其實我早就知道報告結果了;因為我怕他崩潰,更怕我崩潰後讓他更難過。到了醫院,他坐上檢查椅準備聽報告結果,我握著他的手……醫師一邊看報告一邊說:「王先生,報告結果是惡性腫瘤。我們可以安排你今天住院檢查,待確定第幾期後,可以立刻開始治療……」我感覺到他的手一緊,臉色大變,但語氣跟我一樣故作鎮定。他問醫師:「可能是第幾期?治癒率有多少?」「這一切都要等檢查結果出來後才知道。我先幫你辦住院吧,你先趕快去辦手續,先不要太擔心,鼻咽癌治癒率很高喔!」呂醫師很專業也很親切的回答著。終於,我忍耐許久的情緒,就在走出診療室的那一刻爆發了!我跟卡斯柏說我要去一下廁所,結果就在廁所內開始崩潰狂哭,腦袋一片空白,只能不停地一直哭一直哭,眼淚不停地流、止不住地流……,但很快地,我恢復了些許理智(我就是那種即使遇到再混亂的狀況,但還是能想到下一步處理動作的性格),我馬上打電話給公公,請他先幫我去接小孩。我還記得,當時已經哭到停不下來的我,是用非常哽咽的聲音跟公公說老公生病的消息,我想他一定被我嚇壞了,因為那時候實在是哭得無法控制,淚水自動不斷湧出,完全沒辦法停下來!為什麼是我?!正當我在廁所大崩潰之際,卡斯柏卻是異常的鎮定,因為他在我從廁所發洩回來之前,一個人已經開始辦理病理切片報告,並先打電話至其他醫院掛號希望複診確認,更已經辦好重大傷病卡的申請手續等等。事情過後,每每回想起來,都覺得他表面雖然看似鎮定冷靜的面對罹癌的打擊,但我相信,若那時他能大哭一場發洩出來,說不定就不會有日後的昏倒事件發生。不過這一切都很難定論,只能說每個人聽到「癌症」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時,恐怕第一時間都無法接受,只能崩潰大哭或是想逃避!(後來在病房聽到許多病友分享,發現每個人的歷程都不太一樣,但大都有「為何是我?!」的衝擊與痛苦過程;從不相信到生氣難過,從極度沮喪到積極治療,整個過程的心情起伏,比搭雲霄飛車對心臟的考驗更大!)關於本書從平凡的人妻到催生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的成立──《為愛勇敢:不放棄,才有轉機!獻給所有在黑暗中奮鬥的人》講述了一對平凡夫妻抗癌及陪伴醫療的不凡人生歷練,以及生病的小蝦米如何對抗大鯨魚的過程,字字句句,深刻動人!不只完整紀錄了辛苦的醫療之路,更詳實的將臺灣癌症治療推向新境界其背後一段無畏無懼的故事公諸於世。>>購書連結
-
2020-10-05 癌症.頭頸癌
醫病天地/面對癌症 前基隆議員熬過來了
基隆市前市議員韓良圻去年被檢查出罹患口腔癌,腫瘤大約4公分,醫師判定為第4期。他抱著「該面對就面對」的態度,配合醫師安排,完成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期程;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高偉堯說,癌症患者接受化、放療得靠自己熬並撐過去,韓在他眼中是很堅強的病人。去年3、4月間,韓良圻發現口腔傷口遲沒癒合,過了1個多月嘴巴只能張開約1指寬度。他說,年輕時有吃檳榔,42歲才戒掉,「心裡有數」,馬上就醫。醫師檢查韓良圻口腔腫瘤約4公分大,雖未發現遠端移轉,但因侵犯腦部局部區域,判定為4期。韓良圻說,他沒有埋怨「為什麼是我?」因為人生總不可能都是順境,遇到壞事也要接受,該面對就面對。他先接受6次化療,希望腫瘤縮小後再開刀未能如願,接著拔掉12顆牙齒做放射線治療,期間做多次核磁共振、切片檢查,狀況都不錯,現在只需定期追蹤,生活慢慢恢復正常。
-
2020-09-29 科別.心臟血管
運動後猝死為什麼常發生在年輕人?心臟科權威曝:1原因很容易沒注意
一般民眾對肥厚性心肌病變並不熟悉,但年輕人、小孩、甚至運動員,在運動後猝死的新聞常有耳聞。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魏崢院長表示,這疾病常發生在有家族病史的人身上,體檢時只要加上心臟超音波檢查就能發現。心肌異常增厚影響血流 好發有家族病史者肥厚性心肌病變分兩類,非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是因為心臟肌肉變得異常肥厚,血液在腔室內的容量變小,以致打出去的血液量也減少;阻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變則是因為腔室變小後,血液滯留腔室內無法打出,因此患者常常突然就暈倒、猝死。患者常見症狀包括胸痛及心室性心搏過速的心律不整等問題。魏崢院長強調,肥厚性心肌病變尤其容易發生在有家族史的人身上,因此呼籲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最好到醫院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這項檢查別忽略! 非阻塞型也能開刀「民眾在做體檢的時候,往往會忽略掉這一個診斷。」魏崢院長說,心臟超音波是發現心肌肥厚最簡單的檢查,另外,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就能從影像看出心肌肥厚的程度,若要確診,還需要做到切片檢查。整體而言,心肌肥厚患者發生率約有1%。大部分病情輕微的病人以藥物治療,就有機會一輩子得到控制,但很多嚴重的阻塞型心肌肥厚患者必須接受開刀治療。魏崢院長表示,非阻塞型的心肌肥厚過去被認為不能開刀,如今的技術已經能把太厚的肌肉切除,恢復心臟腔室正常的空間大小。心肌肥厚誘發致命性心律不整 植入式去顫器防猝死發現疾病初始,醫師必須先用精確的影像鑑別診斷確診,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還要了解患者是否伴隨心律不整,以往是否曾有心室顫動、心搏過速等情形。 「心臟血打不出去,心肌肥厚的地方就變得缺氧,」魏崢院長解釋,缺氧情形會造成嚴重的心室顫動,這種情況需要電擊急救才能免於死亡。另一種情況則是患者發生心律不整當下,只覺得短時間內頭暈,不至於昏倒,後來檢查才發現原來有心律不整,因此這兩種患者就會建議安裝植入式去顫器,預防心律不整造成的猝死。 院長補充,心肌肥厚手術後,雖然症狀就能緩解,但仍需定期追蹤,對心律不整的症狀也要特別留意。
-
2020-09-17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嬤患類天皰瘡 竟是降血糖藥物引發
罹患糖尿病的阿嬤,近期發現大腿突然冒出大面的紅疹與水泡,到處求診皆未獲得改善,水泡一路延伸到全身,還導致全身皮膚潰爛,轉至長庚醫院後接受切片檢查,確診為罕見的皮膚疾病「類天皰瘡」。醫師發現阿嬤的病因,全是因為服用某種降血糖藥物引起,其研究於6月刊登於知名國際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中。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教授紀景琪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台灣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有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中老年人較多,男女比率差不多,過去只知道是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但確切原因不明。由於有些案例報告是藥品所引起,為了釐清在眾多藥品中哪些藥品有較高的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進行研究,發現在年長者或有神經系統疾病等高危險族群,使用某些藥品,如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保鉀型利尿劑」及「抗帕金森氏症」藥品等,與類天皰瘡之間有高度關聯性。研究團隊進一步採取實證研究分析,發現使用保鉀型利尿劑的病人,發生類天皰瘡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75倍;而糖尿病病人使用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產生類天皰瘡的風險,是未使用族群的1.92倍。紀景琪表示,雖然臨床使用上有無法避免的風險,但僅少數體質的人會因為服用藥物而誘發類天皰瘡,因此原已在使用藥品的病友,應依原先醫囑服藥,別擅自停藥。
-
2020-09-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阿嬤患罕見「類天皰瘡」 長庚研究竟與降血糖藥有關
罹患糖尿病的阿嬤近期大腿突然冒出大片紅疹與水泡,到處求診皆未獲改善,水泡一路延伸到全身,使全身皮膚潰爛,轉至長庚醫院接受切片檢查,確診為罕見的皮膚疾病「類天皰瘡」。醫師發現,造成阿嬤類天皰瘡的原因,竟然與服用某種降血糖藥物有關。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教授紀景琪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罕見皮膚病,在台灣發生率為每年每百萬人4.7例,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但以中老年人較多,男女比例差不多,過去只知道是免疫系統認知錯亂,誤把正常的皮膚當作敵人進行攻擊,導致皮膚結構解離而產生水泡,但確切原因不明。由於有些案例報告認為是藥物引起,為釐清眾多藥品中,哪些藥品有較高的關連性,長庚醫院皮膚部與土城醫院藥劑科團隊攜手研究,終於發現在年長者或有神經系統疾病等高危險族群使用的某些藥品,例如新一代降血糖藥「雙基胜肽酶抑制劑」、「保鉀型利尿劑」及「抗巴金森氏症」藥品等,與類天皰瘡間有高度關聯性。紀景琪表示,雖然臨床上可能有無法避免的風險,但僅少數人可能因體質服用特地藥物而誘發類天皰瘡,因此原本已使用藥品的病友,請依原先醫囑安心使用,不應擅自停藥,針對年長者及有神經疾病的患者,需謹慎使用與追蹤觀察。長庚進行的研究也於今年6月登上「美國醫學會期刊:皮膚科學(JAMA Dermatology)」中。
-
2020-09-11 科別.牙科
別輕忽口腔內任何白斑!他只抽菸不吃檳榔幸好發現得早
雲林縣53歲吳姓男子,是貨運司機,只有抽菸,並無嚼檳榔習慣,只是偶爾人家請吃一、兩顆,他因牙周病到北港媽祖醫院牙科診療,被發現口腔後舌根出現白斑,因不痛不癢也不知存在多久,馬上轉請頭頸腫瘤口腔外科醫師處理,經液態氮冷凍治療已獲改善,醫師呼籲千萬別輕忽口腔任何白斑,隨時自我查看,若有不明白斑最好趕快就醫。吳先生因牙周病牙齒鬆搖,半年前至北港媽祖醫院由牙醫主任劉德模治療,意外發現口腔後方靠舌根處有白斑,吳也不知白斑已有多久了。馬上轉診頭頸腫瘤口腔外科由醫師胡創志診治。因吳有抽菸,但嚼榔並不常吃,慎重起見仍切片檢查,幸運地並非惡性腫瘤,經4次液態氮冷凍治療,已獲改善,目前每3個月定期追中。胡創志說,口腔癌死亡率已躍昇第5名,大家都知道和嚼檳榔有關,但很多人不知道吃檳榔、吸菸及喝酒三項習慣都有的話,比一般人致癌危險高出123倍,尤其,大家更不知道其實吸菸更是口腔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吸菸的人更容易出現口腔黏膜白斑。胡醫師說,臨床上的口腔白斑,多半出現在牙齦、臉頰內側或舌頭兩側,因不同性質來分類,有薄、有厚的白斑,也有因牙齒咬到或磨傷,造成口腔急性發炎,都須謹慎評估。雖然口腔白斑多屬於良性病變,卻也是一種「癌前病變」,當病灶快速變大、出血或長久不癒的潰瘍時,轉變成口腔癌的機會更高,胡醫師說,傳統以手術切除為主,也可以液態氮冷凍治療,或以棉棒直接接觸在病變處破壞病變細胞結構的完整性,導致病變細胞的壞死或凋亡,遇有異狀或出現白斑,最好趕緊就醫。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9-09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移轉肺部 54歲女接受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
54歲劉姓女子3年前發現子宮內膜癌第3期,治療後定期在婦產科追蹤,在一次腹部電腦斷層追蹤檢查時 ,醫師發現她右下肺的部位有異狀,特別安排胸部電腦斷層引導切片檢查,確診右下肺有3顆轉移的肺結節,因此轉由胸腔外科協助處理。雖然3顆肺結節位置分散,所幸都位於右下肺葉,因此醫師以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進行治療,手術傷口約3公分,切片病理報告顯示為子宮內膜癌轉移肺腫瘤,術後恢復狀況非常良好。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癌細胞轉移到其他器官是癌別的第4期,許多病人常覺得消極或無法治療,但病人原本的癌症如果控制良好、體力及身體狀況佳,同時僅單一器官轉移時,是可接受手術治療,且5年存活率與第3期類似。他指出,在這次案例中,因病人原本的子宮內膜癌控制良好,且腫瘤僅單一轉移到肺部,即適合以微創手術方式治療; 過去傳統肺癌手術傷口大,約20-30公分才能將腫瘤切除,隨醫療進步,肺癌手術已進入微創階段,這次進行的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及併發症少,且術後恢復快,幫助病人可盡早回復正常生活。肺腫瘤微創手術適合早期診斷出的腫瘤,建議民眾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健康保肺。
-
2020-09-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肚子悶痛一驗竟是肝腫瘤 禍首是9年前腸癌轉移
一名60歲男子因為肚子痛到腸胃科門診就醫,醫師以腹部腹部超音波,發現肝臟有好幾處黑影,因為他害怕開刀,經醫師評估與討論後,安排肝臟穿刺切片檢查,證實男子的肝臟腫瘤竟是九年前罹患的大腸癌所轉移復發。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指出,患者9年前罹患大腸癌第二期,當時在醫學中心手術,便沒有再回診追蹤。直到這次腹痛就醫,安排檢查發現肝臟冒出腫瘤。大腸癌容易轉移至肝臟,但沒有確診就不能排除是肝癌的可能性。陳筠方表示,癌症轉移至肝臟,與肝癌的治療方法不一樣。透過肝穿刺檢查後,確診患者的肝腫瘤是大腸癌的癌細胞所擴散侵犯導致。當確認癌細胞來自大腸後,醫師便可針對大腸癌,擬定個別治療計畫,而患者目前正接受標靶治療。肝膽腸胃科醫師賴馨吾說,當血液及影像檢查接無法確診時,就會考慮安排肝臟穿刺切片來確認病因、腫瘤性質或疾病之嚴重程度。肝臟穿刺切片是使用組織穿刺針,透過超音波進行定位後,從腹部取出一點肝臟組織檢查。肝臟穿刺切片檢查的傷口極小,不會有特別不適的感覺,隔日就能出院,患者可無需透過開刀即可進一步了解病情,幫助醫師診斷,並能夠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癌症早期發現,大部分的患者能獲得有效控制,甚至治癒。但部分患者即便手術切除腫瘤,癌細胞仍會轉移至其他部位。陳筠方提醒罹癌患者在確診後,仍應接受標準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以控制病情。
-
2020-08-31 癌症.食道癌
食道黏膜沒接受器 醫師:當心出現症狀已食道癌中晚期
一名54歲男性從年輕就有抽菸和喝酒的習慣,未有任何不適症狀,日前到大里仁愛醫院做身體健康檢查,在無痛胃鏡的窄頻影像檢查中,發現一公分的食道病變;界線明確的棕色區域有不規則的微細血管型態,經予以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為早期食道癌。經轉診至醫學中心做內視鏡超音波評估內黏膜下層情形,再實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術後狀況良好。消化內科醫師黃冠智表示,因食道黏膜並沒有「感覺接受器」,因此當腫瘤尚未發生下黏膜侵犯時,幾乎都是沒有感覺,而當出現體重減輕、貧血、吞嚥困難或是出血而就醫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食道癌的男女比例為16比1,容易導致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為抽菸、喝酒、吃檳榔;尤其是長時間食用下,任一項都會剌激局部黏膜產生病變,而3者共用時危險性更高達195倍之多。黃冠智説,目前最有效的檢査方式是胃鏡檢查,搭配光學模式與染色內視鏡,讓診斷效果最大化。食道癌依據腫瘤侵犯部位,大致分為4期,治療的方式以及存活率因期別而個有不同;該患者為第一期食道癌,僅能以定期胃鏡檢查或運氣好意外發現,此時腫瘤尚未侵犯到肌肉層,可以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切除,把病變處完全刮除,5年以上存活率達70到80%。他提醒,有食道癌家族病史、菸酒檳榔習慣超過10年,或是曾經罹患下咽癌、口腔癌的頭頸癌患者,終其一生有20到30%會發生食道癌,建議每年都要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8-25 癌症.抗癌新知
做愈詳細檢查,愈能明確找出疾病? 癌症醫師吐真心話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癌症篩檢可及早發現並治療 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者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 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估算癌細胞惡化程度 觀察、病理檢查能做到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兩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一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一兩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一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2害處 但別過度恐慌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 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兩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一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 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二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三萬六千人中會出現一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九人,比例是兩百萬人中才會出現一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七千人之中會出現一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7種癌都跟吃有關! 日常防癌這幾個飲食壞習慣都要避開
-
2020-08-22 科別.消化系統
壓力大亂吃 念珠菌感染 食道雪花飄飄
40歲王小姐近月來常感到吞嚥困難、食道灼熱感,起初以為是工作壓力太大,導致胃食道逆流加劇,僅自行到藥局購買胃藥,但症狀仍無改善,改到醫院安排胃鏡檢查,赫然發現整個食道布滿白色斑點,切片後證實食道遭念珠菌感染,藉由調整飲食、增強抵抗力,並搭配抗黴菌性藥物治療後,終能順利進食。抽血檢查顯示,王小姐並無免疫系統缺失的問題,詳細問診發現,她因生活及工作壓力大,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外,外食族的她,經常選擇「空熱量食物」果腹,也就是吃高熱量低營養價值食品,如雞塊、餅乾、可樂等,且每當身體出現頭痛、胃痛、腹痛等不適時,都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成藥服用,長期下來造成免疫力低下,因而引發念珠菌感染。念珠菌存在於正常人體的皮膚、口腔、腸道及陰道等部位,其中消化道帶有此病菌的比例最高,且念珠菌屬於常見黴菌,並不會致病,但諸如糖尿病患、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胃食道逆流患者、乾燥症患者、愛滋病患,或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都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另外,若長期服用廣效型抗生素、中草藥或胃藥,也容易遭念珠菌感染。一旦食道遭念珠菌感染時,多數患者會有胃食道逆流的感覺,其他包括吞嚥困難、腹部不適、噁心、胸口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因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相似,因此必須透過胃鏡確診。而替王小姐進行胃鏡檢查時發現,其食道猶如「雪花飄飄」,出現許多白色斑點,且無法以水沖洗掉,再經切片檢查才確診。通常食道念珠菌感染並不會癌變,但若沒有及時治療,恐造成黴菌血症,而有致命風險。針對食道念珠菌感染的患者,會透過第一線口服抗黴菌藥治療約1至2周,並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以提升免疫力,才能完全治癒。防範之道,平時應避免吃太刺激、油膩和未煮熟的食物,多攝取新鮮蔬果,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多補充水分,維持良好生活型態,以增強免疫力,才能預防念珠菌找上門。
-
2020-08-18 科別.皮膚
汗皰疹其實與流汗無關!皮膚科醫師告訴你致病原因
手或腳長出一顆顆小水泡,伴隨搔癢感,不停想抓,抓破皮不只疼痛、皮膚還可能變厚、粗糙,不但影響美觀也非常困擾,很可能是汗皰疹惹禍!陳太太近來發現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側處,出現數顆小水泡,有搔癢感,幾天過去,連左手手掌也出現小水泡,而且越抓越癢,有些水泡乾掉之後,形成小圓圈狀的脫皮,去看皮膚科醫師,確認是汗皰疹作崇。汗皰疹季節交替易出現 7成出現在手部新竹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建和表示,汗皰疹是在季節交替、特別是春季轉夏季時好發的濕疹疾病。根據統計,有70%症狀出現在手,10%是出現在腳,20%是手腳同時出現,盛行率約為0.05~10%,由於台灣天氣濕熱,患者相當多。雖然汗皰疹有個「汗」字,但病因與汗腺異常或流汗都沒有直接相關。朱建和指出,有些人會合併手腳掌多汗症,但與流汗本身無關,而手腳掌小汗腺較多,可能是吃到過敏物質,過敏物質從手腳掌小汗腺排出,接觸到手腳掌皮膚導致汗皰疹,並不是汗水或汗腺異常導致,只是間接造成此病症。汗皰疹與流汗無關 致病原因有這些汗皰疹的致病原因說法很多,大致相關因素如:體質、壓力、熬夜或作息不正常、氣候或季節變化、多汗症、抽菸、黴菌感染,或者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接觸性過敏等,特別是接觸或吃進含有鎳、鈷、鉻等重金屬,這些重金屬普遍存在於土壤中,以及罐頭食物、可可、巧克力、堅果、燕麥、豆類等食物中,還有項鍊、眼鏡、耳環等含有金屬的配件;另外,香精、防腐劑等物質,也可能誘發汗皰疹。汗皰疹難斷根 適時紓壓 規律生活防復發汗皰疹是一種難以斷根的皮膚疾病,只能就「可能」的發生原因加以預防。朱建和則建議,要適時抒發壓力,保持運動習慣與情緒平和、作息正常,都有助於減少汗皰疹的復發,並提醒,皮膚上有異常的小水泡,最好就醫檢查,特別是「出血型水泡」,很可能並非只是單純汗皰疹,有可能是「皮膚淋巴癌」或「類天皰瘡」的自體免疫疾病,必須做皮膚切片檢查,清楚鑑別診斷,再對症治療,否則會延誤病情。★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16 科別.泌尿腎臟
男人「長壽癌」如何揪出? 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71歲許姓男患者,10年前開始出現頻尿、夜尿、急尿與尿不乾淨的情況,經診斷為攝護腺肥大,開始定期至泌尿科門診就醫,在治療追蹤過程中發現,體內血清攝護腺特定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持續緩慢升高,但肛門指診卻無發現硬塊,因此在北部醫院進行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雖然2次結果都是良性,但在第2次切片後,因為感染而高燒不退,還引發敗血性休克,在加護病房住了1周,所以對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出現陰影。指診無硬塊 不代表沒癌症這2年移居中部,今年到童綜合醫院進行定期檢查時,卻又發現PSA指數不斷上升,指數已上升到8.9ng/ml(正常值0至4ng/ml),童綜合醫院泌尿科呂謹亨醫師說明,因指數上升速度快,每年PSA上升超過0.75ng/ml,且肛門指診摸不到硬塊不代表沒有癌症,建議進行切片檢查,但患者拒絕並告知疑慮。後來經由呂謹亨醫師解釋說明,除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以外,醫院已引進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Transperineal TRUS/mpMRI fusion prostate biopsy),可以針對MRI影像懷疑腫瘤的位置做精準切片,且切片是經由會陰部而不是直腸,所以大大降低術後感染機率。經醫病間溝通後,患者同意進行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檢查。切片過程發現患者腫瘤位置在攝護腺前方偏頂端處,是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較難取樣的地方,剛好藉由新式的定位儀器,精準切到腫瘤組織,切下來的病理報告確診罹患初期攝護腺癌;後經達文西攝護腺切除手術,成功完整切除攝護腺腫瘤,並保留神經,維持了正常的解尿及性功能。MRI影像診斷 提升至9成呂謹亨醫師表示,傳統攝護腺癌病理診斷,是使用經直腸超音波做12針隨機切片,不一定能切到腫瘤的位置,診斷率約僅3成,尤其是腫瘤如果在較難切片的位置,如個案是在攝護腺的前端或頂部,就難以診斷。傳統式切片因直腸有許多腸內菌,易由切片的路徑感染攝護腺,也可能有術後直腸出血、發燒甚至感染性敗血症的風險。因此為避免併發症發生風險,攝護腺診斷方式不斷改善,目前除了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也可選擇新式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經會陰攝護腺切片,這種新式的切片診斷方式,針對MRI影像腫瘤位置精準切片,診斷率大幅提高到9成左右,且克服傳統切片方式無法取樣的位置限制。此外,因為經會陰而非經直腸切片,所以避免傳統切片可能出現的併發症風險。有攝護腺癌家族史 建議40歲開始接受檢查童綜合醫院泌尿科權威歐宴泉副院長指出,攝護腺癌因大多好發於高齡男性,又名「長壽癌」、「富貴病」,事實上,攝護腺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疾病,但若是拖到晚期才處理,會對病人及家庭造成莫大的負擔。因此目前大於50歲的男性,都建議接受攝護腺癌篩檢,包含肛門指診及攝護腺指數PSA抽血檢查,而有相關癌症家族史或有下泌尿道症狀的患者,建議40歲起就開始接受相關檢查。如果攝護腺指數PSA大於正常值或是肛門指診摸到硬塊,就需再進行攝護腺切片來取得腫瘤病理組織。
-
2020-08-12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癌症迷思!進行癌症篩檢有壞處嗎?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篩檢可及早發現癌症並治療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者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兩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一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一兩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一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害處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兩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一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二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三萬六千人中會出現一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九人,比例是兩百萬人中才會出現一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七千人之中會出現一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 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
2020-08-08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10大燒錢疾病慢性腎病奪冠! 遠離洗腎,營養師提5警告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10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1)慢性腎臟疾病、(2)第2型糖尿病、(3)齒齦炎及牙周疾病、(4)齲齒、(5)原發性高血壓、(6)到院抗腫瘤治療(放療、化療)、(7)呼吸衰竭、(8)慢性缺血性心臟病、(9)思覺失調症、(10)支氣管及肺惡性腫瘤。慢性腎臟病108年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位居第1名,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的洗腎人數9萬人相較,1年之內又增加2千人,「慢性腎臟病」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有46%新洗腎患者是糖尿病控制不佳 導致腎臟病變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眾多,觀察背後主因,有46%新洗腎患者是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台灣糖尿病患的年齡大多為65歲以上族群,但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甜品越來越容易取得,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年齡族群,糖尿病發生人數從2010年至2014年之間有成長趨勢,顯示年輕族群對於腎臟的保健防範也不容小覷。保護腎健康 預防腎臟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針對腎臟的保健,從日常生活中飲食的控制及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相當重要,保護腎健康,預防腎臟疾病!除了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外,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纖維及含豐富鉀離子,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可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及降低腎臟負擔。適量攝取水分,每公斤體重喝30c.c.水,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控制鈉的攝取量,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6g)。常吃甜食,攝取過多熱量,會造成肥胖,增加糖尿病的風險。【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謹記並遵守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的4不原則。【1沒有】沒有鮪魚肚:沒有鮪魚肚,避免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更重要的是,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膀胱炎都怪衛生習慣差! 大小便後擦拭應向前or向後?
-
2020-08-06 科別.耳鼻喉
口腔反覆潰瘍 小心病變快就醫
不少人因口腔反覆潰瘍且疼痛難耐就醫,擔心為口腔癌前兆;醫師指出,口腔潰瘍及口腔癌並無確切關聯,但如果潰瘍狀況有異時,仍需經醫師檢查確認是否為口腔癌。苗栗大千醫療體系舒康診所耳鼻喉科醫師黃山崧指出,口腔潰瘍多發生在夾黏膜、唇黏膜或舌下等處,每次發生部位不一樣;透過口腔檢查可發現大多為直徑小於1公分的淺層潰瘍,周圍稍有紅腫,潰瘍底部為黃色或灰色,數量1或多個,觸診潰瘍底部沒有硬塊。口腔潰瘍原因包括創傷、情緒壓力、病毒或細菌感染、遺傳基因、食物過敏和免疫不協調等,如出現持續3周不癒合的潰瘍或不會痛、底部摸起來有硬塊或潰瘍周圍突起等,就需找耳鼻喉科醫師診察,必要時切片檢查。口腔潰瘍治療大多使用有消毒作用的漱口水或含有類固醇的口內膏幫助傷口癒合,也會視情況使用硝酸銀溶液局部治療,促進傷口新生、加快癒合速度;如出現面積較大或底部纖維化較嚴重,會建議手術切除再縫合,嚴重的復發性口腔潰瘍有時也會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建議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多補充維他命B、C或多吃蔬果、維持正常作息、減少壓力和勞累,降低發作機會,戴假牙者需考慮是否為假牙佩戴不合造成反覆潰瘍;常有嚴重復發性潰瘍,且身上有其他潰瘍性病灶或多發性紅疹的病人,可能有自體免疫性疾病,建議抽血檢查找出病灶給予正確治療。
-
2020-08-02 新聞.健康知識+
熱水澡和冷水澡哪個對健康比較好?研究實測結果揭曉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休息的藝術》,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泡澡真是萬靈藥如果說了這麼多,還是不足以說服你泡一個長長的澡可能有益身心健康,那麼試試下面這份發表在雜誌上,就只是簡單題名為《溫度》(Temperature)的研究如何?研究人員表示,男性泡澡一小時,燃燒的卡路里等同於散步半小時。這句論述聽起來似乎太美好了,實在難以置信,但請記住,水溫必須始終保持在攝氏四十度,所以要是你想在家裡試試這一招,就得不斷補充浴缸中的熱水。實驗結果倒是挺顯著的:參加實驗的男性身上配戴的葡萄糖檢測儀顯示,他們泡澡時能量消耗比率提升八○%。這麼一來,有沒有其他研究主張乾脆放棄運動,只要泡澡就好?真可惜,沒有。同一批受試男性騎乘健身車燃燒的卡路里更多,所以若從健身運動的角度來看,研究人員單單只是建議,泡熱水澡可視為新陳代謝失調族群的補救藥方,因為他們已經無計可施。即使如此,熱水澡所提供的強大力量著實讓人印象深刻。有人建議,熱水澡或許有益你的心臟功能。最近有項研究詢問日本銀髮族一星期泡幾次澡,答案從零到嚇死人的二十四次都有!簡直和古羅馬人旗鼓相當了。不過重點是:那些一星期泡澡超過五次的族群(我覺得這是平均水準),多半有一顆強壯的心臟,而且循環系統也比較健康。但務必當心泡澡時間不可過熱、過長。奧地利哲學家路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喜歡自己的浴缸裝滿滾燙的熱水,還到處吹噓自己可以承受高溫。拿這一點說嘴實在有點奇怪,畢竟毫不讓人意外,這恐怕不是一個好點子。在熱愛泡澡成痴的東京,法醫辦公室曾提出報告,二○○九年至二○一一年短短兩年間就有三千二百八十九例與沐浴相關的突然死亡案件,數量多得嚇人。大部分死者超過六十歲,而且都是發生在冬季。幾乎一半的案例顯示與心臟問題有關,四分之一則與酒醉有關;但是讓人擔憂的反而是,三分之一的案件無從解釋。在眾多可能性之中,有一項是泡熱水澡的時候溫度太高了。如果把這份「日本泡澡大屠殺」數據,和其他個案研究一併考量—二○○六年,韓國有一名男性糖尿病患者泡澡三小時結果中暑,併發多重器官功能衰竭;四年後類似的案例也發生在中國,一名患者泡完溫泉後死亡;一九八五年,阿拉斯加有一群人使用被污染的浴池泡澡,導致毛囊發炎—你可能會覺得泡澡終究不是那麼理想的休息之道,或者無法提供你尋覓的理想休息類型。不過,幸好泡澡引發的死亡事件很罕見。儘管如此,要是你擔心過熱問題,要不要試試看沖一場冷水澡? 這是故意搞矛盾嗎?最近冰水游泳可說是大行其道,有很多人按讚浸泡在冰水中好處多多,說是可以讓你頭腦清醒、精神百倍,還可以提振精神。我有幾名朋友住在蘇格蘭東部福斯灣(Firth of Forth)的小鎮,一直試圖說服我在元旦那天一起下海游泳,他們說這是當地傳統,而且非常「刺激」。聽他們說完後我暗忖,這真是有夠痛苦的慶祝法,所以我說,謝謝你們的好意啦,我有自己的傳統養生妙招,可以搞定跨年夜狂飲的後果:一整天賴在床上就好。事實證明,科學站在我這一邊。長期以來,熱水浴和冷水浴對健康有何影響,一直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多數研究都聚焦頂尖運動員,以便找出比賽後最佳的肌肉恢復之道。不過在此我很開心向各位報告,證據顯示,冷水浴的好處相對附之闕如。英國網球明星安迪.穆瑞(Andy Murray)對大家發誓,每次他打完球賽都要沖澡、進食、按摩,然後坐在八度至十度的冷水柱下方八分鐘。他不是唯一這麼做的人。奧運女子七項全能金牌得主潔西卡.安妮絲—希爾(Jessica Ennis- Hill)為了肌肉恢復,也曾站在裝滿冰塊的大垃圾箱裡。穆瑞和安妮絲-希爾相信,降低體溫、血流與肌肉組織的發炎症狀,可以加速運動後的體能恢復,所以將身體浸泡在冰水裡;這就像是為了減輕肌肉拉傷後產生的疼痛和腫脹,於是在大腿中夾一袋冷凍豌豆。如果是偶爾受傷,這種做法效果很好,但是專業運動員和業餘運動控同樣都希望鍛煉肌肉,所以這時如果嘗試壓抑發炎症狀,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倘若血流減速,有可能會在疲勞或受損後拖累肌肉自我重建的能力。雖然有些專業人士經常噗通一聲就跳入冰水浴池,但這種做法的隨機對照研究,卻遠比你想像中來得少。一支來自澳洲、挪威和日本的團隊想比較冰水浴和一般許多運動員常做的溫和暖身運動,由於這場研究太複雜了,廣召大量受試者參加實在太不切實際,最終只能選擇九名活躍的男性參加。他們分別在不同日子進入實驗室,開始實做一連串複雜的弓箭步、蹲馬步、冰水浴、慢騎單車、血液檢查甚至大腿組織切片檢查。測試結果顯示,如你所期,運動後肌肉中的發炎反應標記增加了,但是沖冰水浴完全沒有改變發炎程度的效用,也無助肌肉休息和恢復。這道結論對我很管用,我絕對不沖冰水浴、不洗冷水澡,也不在元旦那天跳下福斯灣冰泳。
-
2020-07-29 癌症.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檢查 新式攝護腺切片精準更安全
71歲許姓男患者多年前開始出現頻尿、夜尿、急尿與尿不乾淨的情況,經診斷為攝護腺肥大,開始定期至泌尿科門診就醫,治療追蹤過程中發現,體內血清攝護腺特定抗原 持續緩慢升高,但肛門指診沒有發現硬塊,在北部醫院進行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雖然兩次結果都是良性,但在第二次切片後,因為感染而高燒不退,還引發敗血性休克,在加護病房住了一週,他對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出現陰影;後來到童綜合醫院就醫,以新式攝護腺切片精準更安全,降低感染機率。童醫院泌尿科醫師呂謹亨說明,患者指數上升速度快,每年PSA 上升超過0.75 ng/ml,且肛門指診摸不到硬塊不代表沒有癌症,建議對方進行切片檢查,但患者拒絕並告知疑慮,呂謹亨解釋說明,除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以外,童綜合醫院目前新引進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可以針對MRI影像懷疑腫瘤的位置做精準切片,且切片是經由會陰部而不是直腸,所以大大降低術後感染機率。經醫病間溝通後,患者同意進行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定位攝護腺切片檢查。切片過程發現患者腫瘤位置在攝護腺前方偏頂端處,是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較難取樣的地方,剛好藉由新式的定位儀器,精準切到腫瘤組織,切下來的病理報告確診罹患初期攝護腺癌;後經達文西攝護腺切除手術,成功完整切除攝護腺腫瘤,並保留神經,維持了正常的解尿及性功能。呂謹亨表示,傳統攝護腺癌病理診斷,是使用經直腸超音波做12針隨機切片,不一定能切到腫瘤的位置,診斷率約僅三成,尤其是腫瘤如果在較難切片的位置,如個案是在攝護腺的前端或頂部,就難以診斷;傳統式切片因直腸有許多腸內菌,易由切片的路徑感染攝護腺,也可能有術後直腸出血、發燒甚至感染性敗血症的風險。為避免併發症發生風險,攝護腺診斷方式不斷改善,目前除了傳統經直腸攝護腺切片,也可選擇新式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經會陰攝護腺切片;這種新式的切片診斷方式,針對MRI影像腫瘤位置精準切片,診斷率大幅提高到九成左右,且克服傳統切片方式無法取樣的位置限制。此外,因為經會陰而非經直腸切片,所以避免傳統切片可能出現的併發症風險。
-
2020-07-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攝護腺癌威脅增 醫:50歲後應每年篩檢
台灣攝護腺癌(又稱前列腺癌)發生率雖然不比歐美國家,但近年攝護腺已悄然成為台灣男性發生率第四名,病患確診時有超過三成已經遠處轉移,分析主要原因是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篩檢率不夠普及。PSA是攝護腺的正常分泌物,在癌症患者的血液中指數通常會升高,因此普遍用來作為攝護腺癌篩檢及攝護腺癌治療後的療效評估。由於攝護腺癌大多發生在50歲以後男性,建議50歲以後的男性每年一次,藉由血液中PSA指數檢查,來評估攝護腺癌的風險。診斷靠切片 確診考慮三件事攝護腺癌的最有效診斷工具還是攝護腺切片檢查,施行的方法分為經直腸或經會陰部兩種,雖然經直腸切片的方式較普遍,但術後併發感染的風險相對較高。攝護腺癌盛行率雖然逐年增加,但是癌症病程進展卻相對緩慢,且不常轉移重要器官,因此,一旦確診為攝護腺癌後,該如何選擇治療方式,至少需考量三件事,一是自身身體狀況及生命期望值、二是疾病期別,三是癌症的惡性度。例如一位85歲的老先生,若確診為低惡性度的早期攝護腺癌,他可能完全不需要任何治療,患者得知罹患攝護腺癌時,不需慌亂,應該與醫師討論分析,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術後副作用 近年已有新療法如同其他絕大多數的實質癌症,唯一能根治攝護腺癌的方法,就是早期發現並接受根除性攝護腺癌切除手術,但攝護腺位於骨盆腔深處,此類手術的困難度較高,且有多種可能的術後副作用,例如術中出血及術後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等。近年微創手術包括腹腔鏡及機器人輔助手術,已大幅減少術中出血的危險性,並且經由許多術前評估,術中技巧改進及術後復健訓練,讓術後尿失禁的比率和時間都相對減少。至於受擾於持續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的病患,可與醫師討論補強。攝護腺癌為相對進展緩慢的癌症且多侵犯年長男性,加上攝護腺根除手術有可能的術後併發症,因此,許多潛在可以控制攝護腺發展的治療也被廣泛應用,其中最有效果的方法當屬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當然,此種治療方式也有可能的副作用,但總體而言,其治療結果和根除術手術相比,八年內大致相當。荷爾蒙去除 抑制癌細胞生長對於遠處轉移的患者,治療上必須考量全身系統性治療,目前最有效的全身性治療法為荷爾蒙去除療法,透過雙側睪丸切除術或針劑注射法,讓體內男性荷爾蒙盡量降低,抑制攝護腺癌細胞生長。若荷爾蒙去除療法無效時,可再考慮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近年許多大規模臨床追蹤報告顯示,針對診斷時已轉移的某些高危險族群患者,在第一時間除了荷爾蒙去除法,就加上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甚至針對局部的病灶施行手術切除或放射線治療,可有效提供患者更好的疾病控制。
-
2020-07-22 癌症.乳癌
乳癌不可輕忽 3D乳房斷層攝影減疼痛升準確率
嘉義縣38歲蔡小姐因媽媽是乳癌病友,自己非常注重乳房健康,日前趁公司提供健康檢查福利,到嘉義長庚醫院安排新式3D乳房斷層攝影及乳房超音波,發現0.5公分的病灶,切片後證實是惡性腫瘤,幸好發現得早,術後不到一個月就恢復正常生活,後續只需定期追蹤。衛福部最新公告統計資料,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台灣婦女好發年齡高峰期約在50歲,且有年輕化趨勢,但傳統2D乳房攝影需加壓將乳房夾緊才能清楚顯現病灶,讓許多婦女因疼痛不願受檢,3D乳房斷層攝影可減少乳房約40%的壓力,大大減少壓迫疼痛的感覺。嘉義長庚醫院放射診斷科醫師陳書恬表示,「3D乳房斷層攝影」會在單側乳房分別記錄25張影像,從斷面影像來判斷,病灶可更容易被發現,比傳統2D乳房攝影只用一張影像,提高乳癌在緻密乳房的偵測率41%,減少偽陽性及20-40%複檢率。陳書恬表示,3D乳房斷層攝影加上新式3D電腦導引切片系統,能比傳統2D乳房攝影更快速、有效率定位病灶,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病灶切片,切片傷口僅0.5公分,另可選擇配合真空抽吸系統取得更完整的組織檢體,門診手術不需住院,傷口復原時間快,可在短時間內以最微創的方式完成切片檢查。陳書恬建議,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及年齡45歲以上婦女,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或超音波檢查,乳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良好,婦女朋友在家也可進行每月自我檢查觸診,若觸摸到腫塊或本身為高危險族群,應積極接受進一步檢查及後續治療。
-
2020-07-19 癌症.抗癌新知
「做越詳細的癌症檢查,越能找出疾病?」癌症醫師的真心話:你該知道的2種篩檢壞處
做癌症篩檢有壞處嗎?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2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篩檢可及早發現癌症並治療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者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2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1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1、2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1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害處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 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2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1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 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2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2人之中就有1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36,000人中會出現1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9人,比例是2百萬人中才會出現1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7,000人之中會出現1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避免採取無科學根據的篩檢還有另一個重點,「依照每個人所居住地區不同,可能會接收到不同的癌症篩檢建議,在這之中也有地方會採用並建議民眾接受尚無確切科學實證的檢查。」有關這一點,很多書籍或是報章雜誌都很少提及。是否決定接受癌症篩檢會分成3大階段。第1階段是國家。首先國家會決定提出哪一種癌症篩檢建議,由編定篩檢指引的專家團隊相互討論,擬定篩檢用的指引標準。第2階段為縣市鄉鎮。也就是各地區的自治團體將自行判斷「要採取哪種篩檢,或排除哪一些篩檢。」而最後階段就是你個人。在收到你所居住之縣市鄉鎮發布的宣傳單後,再自己判斷要不要接受篩檢。此部分需要注意的是第2階段。實際上有很多縣市鄉鎮自行判斷並建議民眾的篩檢,並不是國家對策型篩檢指引中所建議的項目。以下引述自日本的國家資料:「實施未列入國家癌症篩檢指引之檢查項目的市區町村,共占全國的86.5%(1496/1730)」(2017年市區町村癌症篩檢的實施狀況調查統計結果)。其中大部分為前列腺癌篩檢(1411個自治團體),此外還有子宮體癌(501個自治團體)、卵巢癌(94個自治團體)、口腔癌(64個自治團體)、甲狀腺癌(63個自治團體)等等。有關目前實際現況便陳述到此,下面是我的個人意見。關於我身為醫師的看法接下來的內容是基於我身為一名醫師的經驗所述,是以我的人生觀(不可否認會有偏頗之處)、執業經驗做為依據,因此我要先說明最不具科學根據(甚或是幾乎沒有根據)的部分。很可惜地,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經驗與知識來論斷一件事,此外,未來我的想法也有可能有所改變。更進一步來說,市面上許多談論癌症篩檢的書籍或雜誌,內容幾乎都是從作者的價值觀出發。換言之,若是主觀認為篩檢壞處較多的人就會說「癌症篩檢根本不像話」,而認為篩檢是利多於弊的人就會「建議要做篩檢」。那我個人又怎麼選擇呢?‧對策型篩檢部分,我會確實依照前述日本「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之癌症篩檢」指引,接受指引中建議的篩檢項目。‧不接受「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之癌症篩檢」指引中建議等級較低,亦或是目前尚無確切根據的篩檢項目。加上指引的建議有可能會更改,一定要隨時跟上最新資訊,一旦建議等級變動,就按照指引的推薦做法行事。我要事先聲明,我並沒有因宣傳篩檢而獲利,也許有人會說「少來了,你是癌症外科醫師,看到疑似癌症的患者應該很高興吧。」但我們醫師的薪水並不是看患者人數多寡而定,更何況醫院工作已經夠忙了,若能儘量減少癌症病患當然是好處多多。此外偷偷告訴大家,我並不是只靠當醫師做為經濟來源,也有寫作書籍的收入。至少「你是業界派來的間諜吧?」這種陰謀論並不適用在我身上。那麼追加補充,針對自主型篩檢,也就是一般身體健康檢查,我會怎麼做呢?以對策型篩檢講求的等級看來,自主型篩檢的科學實證根據並不足夠,因此基本上我不會做自主型篩檢。只不過我身上若罹患了自己專業領域的胃部或大腸部位的癌症,那就不能說什麼大話了,因此我打算每1到2年做1次胃鏡、大腸鏡檢查。加上我有胃食道逆流,雖然沒有惡化,但我也想藉此定期檢查看看是否有癌化現象。另外,若我的太太或家人都強烈要求我做檢查的話,我可能也會不情不願地答應吧。書籍介紹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在患者面前不說的事實!從抗癌療法到醫病關係,患者&家屬必讀的第一本書作者:中山祐次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06/23作者簡介中山祐次郎1980年出生。聖光學院高等學校畢業後重考兩次,考上鹿兒島大學醫學部。於都立駒込醫院實習後,在同所醫院擔任大腸外科醫師一職十年。2017年2〜3月擔任福島縣高野醫院院長,接著,擔任福島縣郡山市綜合南東北醫院外科主任。天天為病患施行大腸癌腹腔鏡手術、擴大手術等。具備消化器外科專門醫師、內視鏡外科技術認定醫師(大腸)、外科專門醫師、感染管理醫師、乳房X光攝影影像認定醫師、癌症治療認定醫師、醫師臨床實習指導醫師等資格。座右銘是「無論什麼時候死,都要不後悔地活著」。「日經商務online」和「Yahoo!新聞」等多家媒體都有專欄連載。共榮獲4次「Yahoo!新聞」個人連載的Most Valuable Article獎。於NHK「News Watch 9」提出關於在大學醫院的無給職醫師問題應以實名建議等醫療問題。著作有熱銷超過13萬本的《外科醫師的真心話》(中文版由世茂出版)等。延伸閱讀: 脂肪肝就是動脈硬化第一步!想維持乾淨血液,日本診所院長推薦5大食物
-
2020-07-10 科別.婦科
乳頭濕疹久未癒 小心「柏哲氏病」上身
宜蘭一名65歲婦女因單側乳頭出現搔癢、發紅與潰瘍等症狀多月,藥物治療無效而前往羅東博愛醫院就醫,醫師診視後安排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核磁共振檢查均沒有發現明顯異常,經乳頭切片檢查確診為柏哲氏病。羅東博愛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覃紹殷表示,柏哲氏病實為皮膚裡面的腺癌,可能發生在腋下、乳房、會陰及肛門周圍,只有少數約百分之1到4.3的乳癌病人同時合併柏哲氏病,但絕大多數乳房柏哲氏病病人,就診後都被檢查出得了乳癌,因此與病人充分溝通後,該婦人採外科手術切除全部乳房,術後恢復良好,手術後病理化驗證實為乳房原位癌。羅東博愛醫院表示,炎炎夏日,隨著天氣越來越悶熱,相信很多女生都曾面臨類似的困擾,突然感覺乳頭乳暈癢癢的,突如其來的搔癢發生在如此私密的部位,讓人想抓也不是,不抓又難以忍受,但如果症狀持續2周以上,必須就醫檢查是否罹患「柏哲氏病」。覃紹殷指出,乳頭搔癢大部份的情況是良性問題,如有做好適當的皮膚清潔,偶爾出現乳頭搔癢,並無伴隨脫屑或發紅等表現,女性不需過度緊張,這種情況多是由於皮脂腺分泌物或衣物刺激所引起類似濕疹的反應,大部份可以自行痊癒,但若女生出現乳頭頻繁搔癢感,伴隨脫屑、發紅、滲出組織液等症狀,此時應就醫治療。羅東博愛醫院表示,通常使用藥物治療後,搔癢以及濕疹情形便會好轉,若用藥超過2周以上症狀仍無好轉,就需特別留意了,金種罕見乳房疾病「柏哲氏病」(Paget’s Disease),其存在代表著乳房可能已發生了癌症,主要病徵就是乳頭乳暈及周圍皮膚搔癢、脫屑、糜爛、分泌物及結痂等類似濕疹的症狀。博愛醫院表示,若及時檢查得知柏哲氏病,大多數病人可以在乳房原位癌階段時便被發現,並得到立即治療,而乳癌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為主,根據術後結果,再搭配荷爾蒙治療、化療、放療或者標靶治療。早期乳癌病人,經過適當治療後普遍預後良好。因此,院方提醒,女性朋友們留意自身的身體狀況,若發現單側乳頭乳暈長期搔癢、發紅,甚至出現糜爛或常有鱗屑狀痂皮附著,塗抹藥物後仍舊未改善,務必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
2020-07-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是一個需要經常自我反省的行業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醫師是個奇特的行業,照顧病人辛苦忙碌,做好是理所當然,如果出了狀況,除了自我反省,還必須接受同儕檢討,不僅為了提升醫療品質、也是醫學教育重要的一環。個中滋味,只有身歷其境的當下才能體會。畢業將近四十年,最感到驕傲的事,是許多自己無師自通,透過經驗、研究出來的醫療業務執行方法,因為醫療業務的確有此必要。舉例來說,以影像(電腦斷層)引導施行切片。二十多年前,有些胸腔科病人因為內視鏡檢查無法確認診斷,又不合適接受手術切片,處於進退失據的為難;因為癌症醫學的原則是,必須有正式病理診斷,才能開始治療。正好醫學雜誌發表可以用電腦斷層引導切片來實施,於是我們就開始嘗試,憑藉的是過去以超音波及螢光攝影實施切片的經驗為基礎,還有病理檢驗科的同仁的支持,才得以順利推展。幾年下來,逐步由胸腔拓展到腹部、骨盆腔、四肢及骨骼……最後也開始實施眼眶部位病灶的切片檢查。這部份的工作,為了讓受檢者沒有任何壓力,需要替病人麻醉、則需要麻醉科同事的協助。不到十年,我們也累積了將近十例的經驗,都順利完成,旁人都以為是藝高膽大,不過面對因檢查需承擔的麻醉風險,我卻始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最戒慎敬謹的心情處置。有一次,一位已接受治療多年的頭頸癌病人,發現視力衰退,磁共振造影發現右眼眶有異常病灶,懷疑復發,但必須排除感染發炎的可能性。臨床同仁十分猶疑,病人態度堅定,決定不管任何代價,要求切片檢查。即使到了諮詢室裡,我告知病人:曾經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的病灶,因為治療可能改變解剖構造、血管分佈;我們以前沒有這樣的經驗,病人的態度依舊堅決,請我務必找到答案,解除痛苦。切片處置當天是週五,為了謹慎起見,我們讓病人住院觀察,同時每天訪視,想不到週一做視力檢查時,竟發現視力退化、幾近於零。我的心情跌到谷底,進入天人交戰的境地。經過難熬的一晚,我決定主動提報M&M conference(Mortalty or Morbidity conference 發病率與死亡率討論會)檢討。這種討論會是針對臨床上病人死亡或發生併發症時,醫師們一起檢討醫療方面是否有犯錯的會議,目前台灣各大醫院都有這種自我改進的制度,防止錯誤再犯,以確保醫療品質的提升。事後檢討認為,病人視力退化,可能是局部水腫、讓原本脆弱的視神經血液循環失去平衡,而切片檢查可能是駱駝背上最後一根草。我個人認為身為資深醫師及老師,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檢討原因,這是平日教育後進的,如今必須實踐;另外,我也認為「不傷害病人」是我們踏入醫界時,宣誓過的首要責任,自己有必要接受同儕的檢視,為何不能做到?會議在不到兩週內舉行,這是這輩子以來最長的一個小時,報告事件的過程必須要誠實交待,回答同事們的質疑與問題必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時秉持的態度就是「求真求實」,我深信:如果這個時候無法面對這些,將會成為永遠的疤痕,永遠無法復原撫平!這當然也是要感謝幾位前輩師長的協助,讓我確信這麽做是最好的方式。會議接近尾聲時,我的結語是:我仍然會為病人的福祇做最好的努力,謙虛的接受檢討,最重要的是「必須堅守紀律--不傷害病人的紀律原則(Discipline-Do no harm)」。這時,才有機會掃視全場,我發現許多同事都在現場,顯然大家都關心也好奇,我是如何經過難關。大約一年左右,又有病人需要幫助,我接受了。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許多影像數次湧上腦海,必須聚精會神來度過這些場景,當完成任務的當下,我知道,我已經過關了,上次的夢魘沒有將我擊退!我又找回勇氣,能面對自己的來時路。其後,我又執行幾次類似的切片工作,一下子又好幾年了。在行醫的路上,書本、老師是老師,病人也是老師,有時,自己也必須要求自己,教導自己;這樣子,才能繼續面對病人、學生。更重要的是面對自己,才有辦法繼續支持下去。我珍惜、也感謝學醫給予我的種種試鍊與學習。M&M,讓我懂得謙虛,一次就夠了。(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6/9/20)
-
2020-07-07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會變癌?醫師提醒這項警訊別不當一回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壓力大,飲食時間不固定,讓你胃食道逆流?」這恐怕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寫照。食道在胃酸長期刺激下,有可能出現異常黏膜組織「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如果即時發現即時處置,有機會在轉化成食道癌前,趁早消除異常組織,降低生命危害;但如果沒能即時發現,生活飲食習慣也沒改變,就有可能癌化並威脅性命。衛福部日前發布10大癌症死因,食道癌死亡人數排名占總癌症死亡人數第9位;而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食道癌是癌症死亡排名第10位,顯見食道癌對國人生命威脅之大。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食道黏膜與胃部黏膜不同,無法承受胃酸高強度腐蝕,食道與胃部中間有賁門緊縮間隔,照理來說胃酸無法流到食道,但壓力大、飲食不正常、愛吃酸辣等因素,胃酸經常大量分泌流出賁門到食道,發生次數太多,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在不斷傷害修復中,發生細胞變異。 朱光恩也說,不是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出現「巴瑞特氏食道」,臨床上不是很常見,但是確診有「巴瑞特氏食道」,轉化成癌細胞機率就非常高,日後恐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原因在於「巴瑞特氏食道」黏膜與正常食道黏膜會產生競爭,加上胃酸持續傷害,癌症發生機率就立刻提升,但是「巴瑞特氏食道」沒有明顯症狀,只能仰賴檢查才能發現。 朱光恩解釋,大部分「巴瑞特氏食道」病患,不會有明顯症狀,多數是因胃食道逆流,接受為檢查時發現。檢查醫生必須非常有經驗,檢查時發現食道賁門附近,會有一些粉紅色異常組織,一旦發現會立刻切片檢查,大概3天就可以回醫院看檢驗報告。假使確定發現「巴瑞特氏食道」,會再約病人回診,用內視鏡電燒治療。 朱光恩強調,大部分接受電燒治療病患,不會有很大的風險,由內視鏡深入把異常黏膜燒掉,但如果範圍太大,則會轉介外科醫師執行手術。當異常黏膜去除後,正常黏膜就會慢慢恢復,剛開始幾天食道會有些不舒服,但這種不適的感覺會慢慢退去消失,患者除要服用一段時間藥物抑制胃酸外,本身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也應做改變。 朱光恩提醒,接受電燒去除「巴瑞特氏食道」(異常黏膜)患者,3個月後要在接受1次胃視鏡檢查,確認傷口恢復狀況,或有沒有其他異常黏膜,如果都正常就可以算完全康復,未來演化成食道癌風險也可說趨近於零。不過,若飲食依舊不控制,仍然喜歡吃重油、酸辣、味道重的食物,如果再加上吸菸,相同疾病可能會再反撲。(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3 癌症.癌友加油站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45歲確診鼻咽癌第四期 陳愷鴻照常看診,沒把自己當病人
「我是醫師,我得癌症。」陳愷鴻面對病患,從不隱瞞自己與癌症和平共處十多年了。放射治療破壞他的唾液腺,唾液分泌減少,總是口乾舌燥,說起話來卡卡的,但他總是抱著水杯,一面喝水緩解不適,一面分享罹癌經驗,希望每個人都能體會生命的無常及可貴。家族罹癌高風險45歲確診陳愷鴻是婦產科主治醫師,是一個樂於給人溫暖的人,很早就意識到自己有鼻咽癌家族史、罹癌風險高,從飲食、運動到定期檢查都逐步調整,卻還是在45歲那年,被醫師宣判罹患鼻咽癌第四期。陳愷鴻的父親在60多歲時罹患鼻咽癌,身為婦產科醫師,他認為自己工作忙碌,常要半夜接生,作息不固定,以後應該也是高風險一族。只要每次感冒,就會找在耳鼻喉科執業的同學王俊仁醫師,請他用鼻後鏡伸到鼻腔後方,觀察一下口咽和鼻咽。每次他都會向對方開玩笑說:「我這次中獎了沒?」一吃就吐 妻慰體會孕吐2007年7月12日,陳愷鴻記得自己心情愉快,照舊請王俊仁用鼻後鏡檢查,結果在鼻咽上發現突出物,王俊仁當下臉色大變,請陳愷鴻到醫院做進一步切片。在國軍高雄總醫院接受切片檢查後,確認是惡性腫瘤,隔天再轉往高雄榮總做磁振造影,不但確診鼻咽癌,且已是第四期。當時陳愷鴻的主治醫師、高雄榮總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胡渝昌,立刻為他規畫治療計畫。「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是治療鼻咽癌最有效的方式。」他選擇相信醫師一步步來。放射治療一周後,頭髮逐漸掉光,伴隨著口乾、虛弱、嘔吐等副作用。陳愷鴻回憶,那時候坐在餐桌旁,一吃就吐,最後他乾脆捧著飯碗「移駕」到廁所的馬桶邊用餐,想吐只要轉個頭,就不會弄髒衣服和地板。當時太太還安慰他:「很多孕婦會孕吐,老天爺是要身為婦產科醫師的你,體會一下那種痛苦。」怕影響吸收吃東西不用麻藥 35天療程結束,口咽黏膜組織的破壞逐漸顯現,開始潰爛、破皮,連喝水都有如刀割、針刺,醫師要他喝營養乳品時,先在黏膜破損處塗上麻醉藥才不會太疼。他想想這是必然過程,麻藥也可能影響吸收,決定不用藥,只跟身體說「我現在要吃東西了」,然後一口一口喝進去。治療過程雖然辛苦,陳愷鴻完全沒把自己當病人,仍舊照常看診、晚上也值班,只把半夜接生的工作停了。陳愷鴻持續每天運動、上健身房,很多患者和朋友看到他的樣子都很驚訝:「你一點都不像得了癌症!」治療帶來後遺症突發性耳聾陳愷鴻完成療程後,身體雖逐漸恢復健康,但放射治療帶來的破壞力仍持續作用,他的耳朵、眼睛這幾年都慢慢發生問題。「我的手機壞了嗎?為何一整天都沒有聽到它在響?」2011年3月,陳愷鴻正在納悶此事時,手機有人來電,但他聽不到鈴聲,原來手機沒壞,是他的耳朶發生俗稱急性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陳愷鴻住院治療一周,反觀自省,突發性耳聾致病原因主要是病毒感染,自己卻是天天運動的運動達人,體質也非弱不禁風。是否因為右側鼻咽癌曾接受放射線治療和化療受損,在長久持續累積的壓力下,「生命難免找到出口」,右耳的突發性耳聾就這樣發生了。面對罹癌後接踵而來的身體病痛,陳愷鴻仍以平常心看待,更覺得自己被託付、被看重,有責任協助更多患者。他和太太投入慈濟人醫會活動,除了義診外,也持續關懷癌症病患,將自己罹癌後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四處分享,希望為癌患帶來更多力量,勇於戰勝癌症,活出更精彩的人生。陳愷鴻小檔案現職:•高雄市邱正義婦產科副院長•慈濟南區人醫會醫師癌別:鼻咽癌四期抗癌歷程:近13年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專長:•不孕症•腹腔鏡•一般婦科疾病經歷:•台北榮總不孕症專科醫師•海軍總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澎湖海軍醫院婦產科主任立即購書》.udn買東西:https://bit.ly/2YNNdW2.博客來:https://bit.ly/3fzwnRw
-
2020-07-02 科別.腦部.神經
男全身摸到就痛懷疑卡到陰 原來罹患「公主病」
一名52歲男子平日沒有慢性病史,不菸不酒,偶爾快走當作運動,但最近身體卻多處莫名疼痛,四處求醫但仍毫無改善,不僅影響睡眠,白天也精神不佳,一度還擔心是否「卡到陰」直到醫師確診為「纖維肌痛症」並經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他才解除困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致螢指出,患者平日沒有做耗費體力的粗重工作,但全身各部位疼痛卻如影隨形,即便到多家診所、醫院就診,做過不少抽血及放射檢驗,都未能改善。也曾經吃了一陣子止痛藥,似乎稍有些改善,但沒多久疼痛又來襲。除此,患者還經常晚上失眠,導致白天工作精神不濟,連以往熱衷爬山、打球也提不起勁,令他懷疑自己自律神經失調、碰上更年期,甚至以為是卡到陰、被下降頭等。吳致螢指出,經詳問病史、臨床表現及壓痛點檢查後,確診是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只要摸到哪,就會痛到哪,甚至輕觸身體也會造成莫名疼痛。由於外人無法體會患者的痛苦,因此常會以為是無病呻吟,就醫也會被當成詐病或心理疾病。他強調,纖維肌痛症的盛行率約2至4%,以女性患者居多,確切致病原因不明;一般認為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失調或和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包括疼痛刺激太嚴重或持續太久,造成中樞對疼痛感受的敏感化;腦部容易將不是疼痛的刺激,誤認解讀為疼痛訊號,以致體內疼痛抑制系統功能下降。他說,疼痛感猶如警報系統,對身體具示警作用,讓人可適時就醫,及早治療,但此病有如警報器故障,一直發出假警報,使病人身體或心理提心吊膽;不僅嚴重干擾正常工作及作息,甚至造成焦慮、憂慮及失眠。病人因此常遊走於神經科、身心科、骨科、風濕科和復健科,仍找不到原因。他強調,目前仍無法以醫學檢驗儀器協助確診,甚至針對疼痛部位的肌肉切片檢查,在顯微鏡下也觀察不到任何的肌肉發炎病變。不過研究顯示,早年受傷、感染,或遺傳及環境因素都可能是致病因子。吳致螢提醒,目前無法以單一因素歸咎病因,不過可藉由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物,以及物理治療、體能訓練及認知行為治療等方式,達到改善症狀效果。
-
2020-07-01 癌症.乳癌
叫媽媽不要再撿菜尾了!當心變胖還會招惹婦癌頭號殺手上身
「孩子一出生後,我就把工作辭了,專心在家育兒。再過幾年先生就要計畫退休了,跟老伴說好要回歸兩人世界。現在孩子都大了,我也終於可以安心放下一些扮演媽媽的重心,開始把時間多留給自己。家庭主婦這個職業哪像上班族,公司還會安排員工健檢,所以這次先生約我一起來做健檢,為兩人的人生下半場做好準備。」今年已60歲的柯媽媽,笑咪咪的跟醫師分享這次與先生到醫院進行健檢的緣由。檢查流程結束後,醫師隨即為這對夫妻安排健檢報告解說。先從基礎檢查看起,柯媽媽的身高162公分,體重80.3公斤,BMI數值(身體質量指數)為30.6,腰圍也超出女性80公分理想範圍。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提醒, BMI數值超過30就已屬於中度肥胖的範圍,應注意體重的控制。然而,肥胖除了有外觀上的美醜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讓「肥胖」成為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我最喜歡為家人準備豐盛的三餐,也因為看家裡飯菜常常剩一兩口,丟掉太浪費,所以都會自己將剩菜吃掉,吃久了都吃到身上去了」此時柯媽媽露出尷尬的微笑邊解釋。接著,透過零輻射動態磁振造影(MRI)檢查乳房發現,柯媽媽左側乳房右上方距離乳頭約3公分有一處1.8公分且外緣不規則病灶,是乳癌的機會相當高。後續經由專科醫師進一步切片檢查,確認罹患乳癌第一期,所幸發現得早,透過手術局部切除,還能夠保有左側乳房。若能聽從醫囑盡快治療,第一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95%。沈彥君指出,有乳癌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飲酒、長期接觸荷爾蒙產品、未曾懷孕哺乳、初經早或停經晚等,都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有研究指出,過重及肥胖者有較高罹患乳癌風險;當婦女BMI數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17%、 BMI>30,罹患乳癌風險增加37%、BMI>35,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近60%。因此,所有婦女朋友應維持健康體態(18.5≦BMI<24),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安排一次乳房影像檢查,特別是高危險族群都該為自己與家人安排定期乳房檢查(乳房檢查包含: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動態磁振造影等),才能夠把握早期發現的機會。延伸閱讀: 別小看分泌物! 沉默婦癌初期5情況最易被忽略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養成3習慣最要緊
-
2020-06-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等死這句話把我敲醒」 陳淑媜挺過2癌重生
「我是定期自我檢查而發現乳癌的患者。」陳淑媜說,「我不想讓一個壞細胞在自己身上,我當時跟主治醫師說,如果是惡性,就請在外面等待的家人簽改變手術同意書,全部切除,包含淋巴。」乳房摘除21顆腫瘤手術是早上九點鐘,陳淑媜出手術室第一句話就問護理人員說:「現在是幾點了?」護理人員回:「下午四點。」陳淑媜聽了之後,心裡就有底了,她知道切除結果是「壞東西」,才花費如此長的時間,主治醫師總共摘除21顆腫瘤,還說後續要做追蹤、電療及化療。手術後,她找當時擔任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的高瑞和醫師幫忙檢查。接下來,每半年固定檢查一次,前前後後檢查四次,很順利都沒發現問題。2009年,陳淑媜第五次檢查時,發現左邊乳房有一顆接近一公分的腫塊,醫療團隊再次作腫瘤切除檢查。不過這次,當醫療團隊告訴她腫塊確定有問題的當下,陳淑媜被嚇到了,想一想,該是有心理準備的時候了。心境「過一天、算一天」「後事都已經想好了。」陳淑媜說,包括照片的選擇、樹葬等等,也和先生及兩個小孩做好溝通與心理建設。那時的心境,就像隨時準備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時間到就去治療、上班,過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先生和小孩比我害怕。」陳淑媜說,最親的家人得癌症,身邊的人不擔心害怕是騙人的。當初告訴兩個孩子她得了癌症,孩子三不五時跑到她身邊說:「媽媽妳會不會離開我們?」先生表面上很堅強,內心卻很擔心。乳癌又罹子宮內膜癌這樣的日子一晃眼又拖了好幾年,2018年12月,陳淑媜健康檢查時,發現子宮代謝異常、子宮內膜增厚,切片檢查結果為子宮內膜癌第一期,需接受六次化療。這次罹病連醫師同學都非常緊張。提到治療過程,陳淑媜說,抗癌藥物吃到第八年,身體開始出現狀況,一開始腳部血管不舒服,因為自己愛走路,所以出現下肢栓塞和喘的現象,連爬樓梯都會喘得難以呼吸,甚至還昏倒。肺動脈壓增高昏倒有一次在醫院走樓梯上樓拿資料,突然間胸口很悶,整個天旋地轉,呼吸也愈來愈急促,當時心想該不會就這樣走了吧!過了3分多鐘,才慢慢緩和下來。另一次是在家裡,坐在客廳沙發上,起身時整個人一陣昏眩就倒了下去。檢查後,結果是肺動脈壓增高。之後她非常注意身體,因為她知道吃抗癌藥會有副作用,也可能有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所以每兩年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面對接二連三的癌症伏擊,陳淑媜沒有被擊敗,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她堅持下去?「一次偶然上教會,聖經內容讓我重生。」牧師說,老鷹在牠40歲的時候,牠的喙變得又彎又長,無法輕易啄物;指甲變得又長又彎,無法有效抓取獵物;牠的毛變得雜亂厚重,影響飛行。這時,老鷹必須做出選擇,一是「等死」,二是「改變」。牠必須飛到無人能及的懸崖峭壁,以老喙敲打岩石,讓它脫落,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再把指甲咬掉,直到長出新的指甲來。有了新的喙、新的指甲,老鷹才能飛得更快、抓取獵物,繼續存活。了解「從心得力」真義「『等死』這句話,把我敲醒了,因為我覺得自己的狀態就像在等死。」陳淑媜說,她罹病時剛好40幾歲,且在乳癌復發後,就做好「等待死亡」的準備。牧師講道的當下,感覺就好像神在告訴她,必須有所行動,而不是在原地等死。「我這時才從心、深刻的了解這句話,何謂『從心得力』的真義。」她也從此時才被喚醒,因為疾病而發現信仰的力量,開始研讀聖經,心靈才真正的平靜了下來。(本文摘自《我是醫生 我得癌症》:第一本12位醫師、公衛專家的抗癌聖經。)陳淑媜小檔案現職: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暨優活健檢中心主任癌別:乳癌三期、子宮內膜癌一期抗癌歷程:13年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專長:健康檢查和諮詢、一般內兒科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腹部超音波檢查、口腔黏膜檢查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台東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玉里榮民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家庭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會員台東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師立即購書》.udn買東西:https://bit.ly/2YNNdW2.博客來:https://bit.ly/3fzwnRw
-
2020-06-19 癌症.皮膚癌
檢查基底細胞癌 用照的也可以
檢查基底細胞癌,用照的也可以!國人自行研發的「非侵入式高解析活體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可以即時影像顯現人體皮膚結構組織,皮膚科醫師運用於基底細胞癌的診斷,顯示細胞解析度與傳統病理切片有高度的可比性,今年也將向美國FDA提出申請,進軍國際市場。由台灣大學光電所教授黃升龍獨創的 「晶體光纖寬頻光源技術」,經國內生技業者開發,成為可以協助皮膚癌診斷的利器,具細胞等級的高解析度,並以即時影像顯現人體皮膚組織結構,協助醫生進行非侵入性的臨床研究與輔助診斷。由於歐美國家的皮膚癌盛行率較高,因此由國人自主開發的「非侵入式高解析活體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 ApolloVue® S100」影像系統,已經正式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送件申請醫療器材上市許可,預計最快第四季取證,為台灣的醫界在結合光學應用的超高階醫材一個領先全球的機會,扮演領頭羊關鍵地位。此外,在亞洲,除了皮膚疾病之外,醫美市場的皮膚照護應用也是發展方向。未來更計劃將該技術延伸開發到眼科等疾病,或即時手術用於顯像系統 (如手持式裝置、內視鏡系統等)。安盟生技執行長馬永霖表示,過去,在皮膚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流程上,經常需要依靠病理切片檢查,對於經常需要追蹤的病患,不啻是一大壓力。透過影像技術的提升,多維度影像資訊,可以提供皮膚科、病理科或是外科的臨床輔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