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共享
共找到
332
筆 文章
-
-
2024-10-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如果整個研究都假的怎麼辦?專家警告保健品科學詐欺已成浪潮
美國的SupplySide Supplement Journal 《供應方保健品雜誌》是一家專門在報導保健品產業界消息的媒體。它在2024-10-9發表Studying the studies: A flood of fraudulent scientific papers puts industry claims at risk(檢討研究論文:大量欺詐性科學論文使產業界面臨風險)。副標題是:「科學欺詐波浪」已達高潮,以及對保健品產業界的影響。作者Risa Schulman 博士是幫保健品公司評估科學研究和策略的專家。我現在把這篇文章整理和翻譯如下:第一次發生在我身上大約是一年前。我到 PubMed 想確認一篇我曾引用的論文,但是卻看到標題旁邊有一個字:撤回。啊?我找不到原因,但我曾引用的這篇論文是無法再引用了。幾個月後,這樣的事又發生了。所以,我決定深入調查一下。結果比我預期的容易。今年初春,科學造假的波浪達到了高潮,所有這些默默無聞的故事突然成為頭條新聞。營收超過 20 億美元的全球出版社 John Wiley & Sons 於 2024 年 5 月 19 日宣布,將關閉其在 2021 年收購的 Hindawi 出版公司的 19 家期刊,理由是大規模研究詐欺。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Wiley 在過去兩年中撤回了11,300 多篇論文(據《衛報》報道,2000 年全球撤回率為每年40 篇論文,2013 年為每年1,000 篇論文) 。觀察家認為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科學詐欺的主要來源是不道德的作者個人,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哈佛和史丹佛等頂尖大學。但在過去 15 年裡,更陰險、腐敗的「論文製造廠」不斷湧現。學者只需支付 1,000 至 2,000 美元的費用,就可以買到一篇完整撰寫的虛假科學論文並發表在知名期刊上。這些工廠的員工都是年輕科學家,他們在該領域找不到其他工作,並且主要集中在幾個國家:埃及、中國、印度、日本、義大利,最主要的是伊朗。這些人很狡猾,冒充特刊的客座編輯,而這些特刊的審查往往比較寬鬆,或者更兇惡,同時向多家期刊提交文章,力求以最大限度來提高發表的機會。在一些國家,他們的活動是合法且公開的。也許最不祥的是,詐欺論文即將以人工智慧的形式呈現。 雖然人工智慧生成的寫作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很容易想像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利用人工智慧產生一份完整捏造的研究報告。科學誠信的倡導者之一是來自我們自己的行業:Alan Gaby是基礎教科書《營養醫學》的作者,巴斯蒂爾大學前教員,也是多個替代醫學期刊的特約編輯。大約 20 年前,他開始注意到一些不正常的情況。 2022年,他發表文章《自然醫學研究詐欺是否盛行?》,列舉了他所看到的種種詐欺類型。同樣來自我們行業的《整體初級保健》主編Erik Goldman最近在他的文章《欺詐性研究淹沒營養領域,腐蝕可信度》中發表了對欺詐性研究及其產生條件的深入剖析。Wiley出版社關閉的那些 Hindawi 期刊對我們行業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例如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預防醫學進展(Advances in Preventive Medicine)、國際慢性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ronic Diseases)等等。如今,每當我看到這些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時,我都會豎起觸角。有時,當我深入審查一項研究設計或統計分析時,我會被一個驚慌的想法打斷:等等!如果整個研究都是假的怎麼辦!這一新現實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我們前進的過程中,每家公司內部以及我們整個產業都需要考慮一些因素。至少,在審查期刊文章作為概念驗證或證實主張時,必須進行另一層審查,然後需要回顧並評估先前的分析。在全球範圍內,這可能是我們行業向前邁出一步的機會,並表示:「我們意識到了。我們將會認真對待科學誠信」,而不是假裝它沒有發生並讓它成為批評者的更多素材。所有這些活動的形成方式都處於進化的早期階段。有些工作可以獨立完成,但有些則需要整個產業共同完成。我鼓勵高階主管和行業領導者在他們的內部和更廣泛的圈子中開始對話。我設想將投資者聚集在一起,形成可以共享的最佳實踐和資源。現在為時還不算太晚,而我們實在不應該讓科學詐欺走在我們前面。在下一波有關科學詐欺的頭條新聞聚焦於保健品行業之前,讓我們先進行一次對話。跟保健品科學詐欺相關的文章:紐約時報教你「偽科學如何推銷健康」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薑黃素之王:大咖教授大規模作假「晚安3秒」玩弄科學「醫師發表HMB肌少症治療白皮書」的幕後「台灣01益生菌」玩弄科學原文:保健品科學詐欺已成浪潮,業內專家警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2 焦點.健康知識+
晚上超餓想吃宵夜、起床反而不餓了 如何改善早晚飲食紊亂的惡性循環?
人類想吃東西的時刻經常錯亂。現代人晚睡,常常半夜肚子餓忍不住亂吃宵夜,但早上起床後卻一點餓的感覺都沒有,甚至吃早餐變成一種負擔,這是什麼原因呢?1.激素變化:研究顯示腎上腺素在早上分泌較多,它可減緩胃排空、增加肝糖的分解為身體提供能量,進而抑制食慾,而飢餓素(胃生長激素釋放肽)在晚上分泌較多;另外瘦素在早上分泌較多,會讓人產生飽足感,這些激素早晚的波動讓晚上食慾旺盛,早上則不怎麼餓。2.生理時鐘作用:早晨人體剛從休息狀態甦醒,生理時鐘尚未完全調整至白天模式,導致胃腸道蠕動減緩,胃口相對較差。3.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現代許多人早餐匆忙囫圇吞棗或乾脆不吃,這種習慣可能導致早晨食慾不振;相較之下晚餐常常是人一天中最放鬆的一餐,有更多時間和家人朋友共享美食,加上晚上活動減少,身體對能量的需求感知降低,心理上更容易放縱食慾。4.光線與褪黑激素:自然光會使得體內褪黑激素下降,褪黑激素是一種調節睡眠的激素,在夜間升高有助於入睡。早晨缺乏足夠自然光照,可能會使身體保持在較「困倦」的狀態,影響到早餐時的食慾。而晚上雖然人工光源無法完全取代自然光,但它可以抑制褪黑激素的早期分泌,讓人感覺更為清醒,食慾也因此提升。了解這些機制之後,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固定的就寢時間不熬夜、接受充足的晨光日照、規律的三餐時間、晚餐不暴飲暴食等,來逐步改變早晚不平衡的飲食模式。其他還有許多會影響食慾的因素:1.抑鬱消沈情緒會影響飢餓程度,抑鬱會引發睡眠障礙、產生疲勞感等,增加壓力激素,進而降低食慾。2.懷孕有些孕婦會孕吐,尤其早上最為嚴重,嘔吐會導致食慾降低。3.疾病身體不適會轉移注意力,導致飢餓感減少,尤其是感冒、肺炎可能限制味覺嗅覺,使食慾降低。4.藥物許多藥品像是利尿劑或抗生素,都會降低食慾。5.衰老老年人因能量需求降低、激素變化、味覺嗅覺功能下降等,都會因此降低食慾。
-
2024-10-02 癌症.抗癌新知
PatientsForce 獲HBR鼎革獎創新商模首獎暨ESG特別獎 以數位創新推動新藥可近性方案
2024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數位轉型「鼎革獎」,第四屆獲獎企業名單於10/1(一)公佈,今年的創新商模轉型獎,中小型企業首獎是采照策略顧問,同時也獲得ESG特別獎肯定。該項得獎專案自2017年啟動以來,已累積超過60種特殊藥物服務,涵蓋癌症、生物製劑等特殊處方藥物及醫材,並透過與多家國際藥廠合作,成為台灣醫療市場中新藥福利計畫的創新。PatientsForce采鋐健康整合集團董事長張向昕表示,解決新藥的可近性問題,除了公私協力,健保與商保並進,應該還需求創新的市場解決方案 ,以兼顧病人的可負擔性及新藥市場價值。采照在2015年提出PatientsForce病人支持計畫平台(Patients Assistance Programs),協助藥廠直接提供病人用藥計畫,並在新藥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期間支持與降低病人的財務與治療上的負擔,並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與健康服務。」張向昕說,去年共有一萬多名病人申請用藥支持計畫,但今年PatientsForce服務的患者已經早已破萬呈現倍數成長,一方面是愈來愈來新藥計畫的加入;另一方面設計創新多元的新藥解決方案,也使用不同用藥管道及疾病類型都能提供服務。目前持續提供超過80種的病人支持方案,自2017年迄今已提供醫師及病人用藥支持服務超過100萬單位的藥物支持申請,市場價值超過60億以上。為了提升台灣患者的醫療體驗,采照集團致力於發展完整數位管理產品,「醫藥通MediPASS整合型SaaS平台」即為一個敏捷式開發的整合系統,能夠讓藥廠、醫療機構和藥局在同一平台上協作,進行病人支持計畫的申請和管理。該平台的推出,使得各方能夠更高效地共享資源,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質量。「我們的管理效能相當於一間保險公司的理賠部門,只是我們給付主要為實際的藥物。」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營運長王怡文指出,醫藥通是Patientsforce 持續優化開發的數位平台,對病人申請用藥的流程,完成標準及合規的品質管理,針對病人的大量申請文件,透過智能模組的優化,不但已能完成快速影像文字辨識,系統工作流程自動化填入及偵測錯誤,更能進行個案管理的工作追蹤,分派及品質管理,並同時完成病人與醫院端的連繫及派藥。為了進一步促進贈藥的發放,集團還向下整合供應鏈,推出「醫箋通」以幫助藥局端的贈藥庫存管理,這一系統的引入大幅提升了計畫藥物發放的正確性與效率。此外,本案在病人藥物財務支持也提供多種解決,首創藥物分期服務「藥分期」,讓病人可以先購藥再分期償付,結合藥廠提供的豁免條款,免除了患者在等待健保給付前自費用藥的財務負擔,亦包括針對特案病人的財務方案,以因應患者不同支付能力的短期財務壓力。AI智能服務的導入,將會是近期PatientsForce提供可規模化病人支持方案的下一階段動能,張向昕表示,為了實現24小時、一週7天不間斷的病人醫務服務,近期已開始落地智能化的語音型AI服務,除了內部提升客服品質的可視化管理,另一方面更規模化的解決與醫療單位與病人大規模對話型服務,包括通知領藥,定期回診,健康調查及臨床上的病人自主回報管理等,以因應未來更多新醫藥模式的精準化健康管理服務。PatientsForce也將病人支持計畫平台擴大到企業端,成為企業的ESG及員工支持方案,為員工及其家庭累積未來的醫療資本。張向昕強調:「PatientsForce不只提供一個數位系統,更代表企業責任的實踐,期待有更多醫療院所、藥廠參與,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數位工具,讓更多的病人負擔得起新藥治療,得到完整的照顧,同時也能協助健保在過渡期及私人保險不足時,解決醫療臨床上的病人支持問題,共同促進醫、病、藥循環共利。」
-
2024-09-20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面臨4大風險!理財顧問告訴你可以靠什麼保險彌補
單身的王先生一直以來就對金錢沒有安全感,理財偏向保守,由於工作性質是輪班制,所以沒有很多時間研究投資理財,好在有個大學同學從事保險業,鼓勵王先生用買保險的方式來為自己準備退休金,同時也做好退休後的醫療、長照規劃,讓他對退休準備不再那麼恐懼。像王先生這樣的情況還真不少,有許多人都是透過保險來規劃和準備退休,到底保險可以提供哪些功能來解決退休準備的問題?退休規劃留意四大風險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指出,在進行退休規劃時,首先要留意四大風險:1.長壽風險: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如果我們活得比預期更久,就會遇到退休金準備不足的問題。2.通膨風險:現在買一碗麵的錢,在退休時也許只能買到一片餅乾了,或者是同樣要吃一碗麵,未來退休時或許得花上兩倍的價格才買得起,這就是通貨膨脹的風險。3.健康風險:身體就像一部機器,用了六七十年,總是需要保養、維修,甚至有些器官已不堪使用,所以我們必須對退休後產生的健康問題與醫療費用提前作準備。4.投資風險:在準備退休金的過程中,會有投資風險,投資不是穩賺不賠,如果因為市場波動或金融風暴,導致資產規模縮水,就會影響到退休金水位,這也是現代人需要多加留意的風險。四大風險靠什麼保險保障?保險在退休規劃中扮演哪些角色,如何在退休後提供財務保障呢?1.長壽風險-「年金保險」:可以解決長壽所帶來的風險。年金保險是以被保險人的生存作為約定的給付條件的保險,可先定期繳交保費或是一次躉繳整筆保費來累積保單價值準備金,等到了約定的年齡時,保險公司會依照合約內容每月或每年給付一定金額的生存保險金給被保險人,直到被保險人死亡,這種保險稱為「年金保險」,跟壽險最大不同就是,人活著就持續給付年金,相對可以有效創造退休後的現金流。2.通膨風險-「增額型壽險」:最大特色就是保障會「增值」,按條款約定,保障會隨著時間以複利或單利增值,例如每年以複利二~三%增值,隨著年紀增加保額也會增加,具有抗通膨的效果。3.健康風險-「醫療險」和「長照險」:根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平均每10人就有6人在過去一年曾接受住院手術,在退休之後,醫療支出通常會較年輕時更高,失能與長照的機率也跟著提高,所需要提撥準備的醫療準備金及長照金可以透過購買「醫療險」和「長照險」來加強,讓自己在面臨健康風險時,有更好的醫療與照護品質。4.投資風險-「投資型保單」和「分紅保單」:提供給對投資不擅長或擔心投資風險的人,想要參與投資但也能同時兼具控管風險的選擇。不同類型保單如何操作市面上「投資型保單」種類有許多,有些可藉由專家代操,達到穩健投資績效 ; 而定期撥回現金的機制,可以創造月現金流,就像月退俸的功能。但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型保單是透過商品設計,將投資期間拉長或藉由專家團隊來降低投資風險,而非完全沒有風險,在選擇時,也要小心謹慎,並記得做好資產配置。「分紅保單」則是可以分享該保險公司經營成果的概念,如果保險公司管理該分紅保單績效良好,則保戶可以分紅,共享績效,若經營績效不佳,還有基本保障,不致血本無歸。醫療保險與退休保險如何整合既然保險在退休規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我們應如何將醫療保險與退休保險進行有效整合,以應對老年健康風險和經濟壓力呢? 保險雖然能提供許多晚年的醫療與退休照護等功能,但我們幾乎無法在同一時間一次規劃完整,如果以消費者購買保險的優先順序來說,我們可以將人生劃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就學期、就業前期、就業中期、退休前期、全退休期,以下提供一些在不同時期規劃上的建議 :1.就學期和就業前期:這時候因為家庭責任重擔通常還在父母身上,財務基礎尚未穩固,可透過基礎的醫療保障規劃,用最少的保費買最大的保障,主要以定期型的醫療險、意外險為規畫重點。2.就業中期:這個時期工作相對穩定,不同的行業與能力造成薪水上漲幅度不同,此階段雖有很大機會因收入成長而讓收入大於支出,但相對也有許多責任要負擔,例如奉養父母、房貸、車貸等支出,因此應該檢視自己的壽險保障,以及因工作失能所帶來的收入中斷,是否有足夠的保障,同時可提早視家族病史、個人生活習慣等評估,增加重大疾病或防癌險等相關保障。3.退休前期:此時雖然收入與人脈達到顛峰,但身體機能也開始退化,要趁還健康的時候,將保單做全面檢視,若財務許可,應增加長照或失能保障,將過去購買的定期型醫療險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為終身型,好因應老年需求,同時注意保障額度是否足夠,以及評估保險在退休財務的規劃中應占的比例。4.全退休期:此時的收入不像還未退休時那樣豐沛,孩子也已經長大,奉養父母的責任可能減輕甚至不需要負擔,應控制保費的支出在合理的範圍,以免造成退休的負擔,但仍應注意保留醫療、重大疾病、長照等保障是否足夠,讓保險公司協助分擔老年醫療長照風險。由於保險在退休規劃中的有其不可或缺性,許多民眾普遍會將保險納入退休規劃中必要的配置,但提醒大家,保險要及早在健康時規劃,才能確保晚年的財務與健康安全,有個幸福與安全的退休生活。作者:楊馥瑄經歷:TFPA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樂學網[理財觀念實務班]講師理財周刊線上直播課程講師Smart智富月刊保單評選委員政治大學壽險經營管理碩士學分班台灣大學高階財富管理研究班壽險公會表揚全國最佳績優外勤人員(2006)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信託業業務人員信託業務專業測驗合格投信投顧相關法規乙科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銷售外幣收付非投資型保險商品測驗合格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地政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8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盼生活更自由、自主!腹膜透析個人化治療助洗腎病友願望成真
25歲的小杉(化名)有著爽朗的笑容,行動也非常敏捷、積極,完全看不出來他需要接受透析治療。熱愛運動的他,從小立志成為運動員,高中時因為罕見疾病導致腎功能惡化,年紀輕輕就需要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小杉選擇使用手動腹膜透析治療,讓時間安排更有彈性、生活更方便。不過在啟動透析治療後,小杉卻常常感覺身體不舒服,且毒素清除率無法達到理想,加上血壓居高不下,連牙痛都無法進行治療。所幸與醫療團隊多方討論,轉換使用自動腹膜透析治療,並透過個人化處方設定,精準調整每次治療的劑量與藥水停留時間,經過五個月,不僅毒素清除率升高,他的體能、精神狀況也大幅好轉,連血壓也回到正常範圍,生活又重新充滿活力。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楊智宇教授表示,末期腎臟病者須接受腎臟替代療法,包括腎臟移植、血液透析、以及腹膜透析等三種治療方式。由於我國器官捐贈風氣尚未普及、盛行,末期腎臟病治療以透析治療為主,其中又以血液透析為大宗,佔了9成以上。「雖然血液透析是目前主流治療,但其實腹膜透析治療相較於血液透析,有其優點。」楊智宇分析,血液透析治療時,腎友的身體需要在幾小時內接受強力脫水,易致尿量減少,與血液透析不同之處在於,腹膜透析治療可保有較多殘餘腎功能、排尿量。維持尿量對腎友來說非常重要,當維持一定排尿量,便不須像無尿腎友,斤斤計較水分攝取量,加上腹膜透析液可排出更多的鉀離子,腹膜透析腎友較不會出現高血鉀症,而蔬菜、水果多半含較多的鉀,腹膜透析腎友攝取蔬果較不受限。此外,血液透析治療並不是每天執行,故每次須在4個小時內將過去兩、三天所累積的水份、毒素排出身體,相對來講較易引起血壓下降、尿量減少,對於心臟較不好或心血管較脆弱的腎友,身體負擔較大。此時,此類腎友就可以把腹膜透析納入考慮,視為另一種治療選項。個人化處方,更貼近腎友的生活需求、治療更容易達標談到腹膜透析的好處,楊智宇表示,腎友在進行腹膜透析時,可以居家治療,因此更能彈性安排生活、時間,出國時也不需要特別去找國外血液透析機構進行治療,腹膜透析的腎友可在異地自行操作、換液,因此可自主安排行程。這也代表腹膜透析腎友的生活可以更自主,也更自由。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莊喬琳醫師分享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腎友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治療模式,而醫護團隊就是協助腎友找到適合的治療處方,盡量幫助腎友透過喜愛的治療模式達到治療目標。「這幾年,腹膜透析治療有了很大的進步,過往我們無法達成的治療目標,透過由機器設定的個人化處方,可讓醫師嘗試、觀察、追蹤不同的治療組合,腎友也更有機會繼續進行居家治療。」莊喬琳醫師觀察到,有些腎友的自主性較高,雖然希望採用居家腹膜透析,但過去因無法達到治療目標而不得不轉成血液透析;現在透過機器輔助,可以精細地依據每位腎友的情況量身打造個人化治療組合,讓過去可能無法達到治療目標的腎友,有機會透過處方調整、嘗試,最終達到理想治療目標。 「腹膜透析治療要成功,除了醫護團隊要密切關懷腎友健康狀況,腎友的配合度也很重要,畢竟居家治療需要腎友具備自我照護的能力,現在有通訊軟體讓醫護團隊可以與腎友即時溝通,更有自動腹膜透析機器可事先設定各種處方,腎友只要透過訓練,就可以輕易操作機器,治療障礙大幅降低,腎友也會更安心。」莊喬琳醫師補充。隨著不同人生規劃,治療模式也需進行調整楊智宇指出,國外醫學文獻指出,慢性腎臟病病人若採用腹膜透析 ,前面兩年可帶來生存益處 ,但這項優勢會隨時間逐漸消失 ,所以針對腎友擬定透析計劃時,宜考慮分階段規劃,比如在透析前期,可考慮腹膜透析治療,但經過一段時間,當腎友腹膜的功能衰退、不足時,則宜適時轉換成血液透析治療,才能一方面享受到腹膜透析在透析前期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又可以避免5至10年後所可能產生腹膜硬化等風險。「這幾年我們很努力地讓腎友充分了解不同治療所帶來的各項好處。」楊智宇認為,在擬定治療計畫時,腎友的人生規劃也要納入考量,讓腎友在不同情況下,可隨時調整治療模式,以符合當下情境、生活,對於年輕腎友、或是更希望彈性安排工作、生活的腎友,腹膜透析往往更方便、自主。但當腹膜透析進行一段時間,可能因身體條件的變化,需要開始思考不同治療模式。楊智宇分享他在臨床上的觀察,他發現,絕大多數的腹膜透析腎友都很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生活也都非常自主,對自我照護也深具信心。他相信有自信的腎友不在少數,希望透過與腎友進行共享決策,讓腎友更有機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以及生活型態。【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17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患者治療該不該住院?精神科醫師:出現3狀況應考慮
「當人陷入明顯的憂鬱之中,要他靠自己去好起來,是件很不公平的事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精神科及精神官能症病房主治醫師唐守志如此表明。多數的憂鬱症患者對治療是有一絲憂慮的,因此當他們願意尋求幫助時, 臨床上醫師需要了解病人的病識感處於何種程度,才有助於雙方溝通,建立醫病共享決策,當然需不需要住院治療,患者的動機及對治療的期待也是影響評估準則之一。憂鬱症治療該不該住院?病人的病識感成為關鍵因素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知道自己狀況不好,也會盡量想要維持正常,但對於是否要治療卻會有很多擔心和猶豫,唐守志分析,病人的擔心和猶豫包含了現實的考量及大眾偏見,例如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藥物是否有副作用,甚至是一旦服藥就成了精神病的想法。同時憂鬱還會影響患者的判斷能力,唐守志指出,「其實憂鬱症患者能感覺到,『我很憂鬱』、『我需要被幫助』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憂鬱讓人缺少了能量,加上想法受憂鬱情緒影響,總難以下定決心,所以能夠來看病治療的患者,其實都是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才踏入診間。當患者願意尋求幫助,從知道自己生病,再細膩到自我選擇治療的方式,這些也是影響治療動機與合作態度的關鍵因素。然而選擇門診或住院治療,又必須要仔細的權衡!唐守志坦言,身為臨床醫師要小心避免,在治療過程中不小心剝奪病人的自主性,住院除了提供安全的環境,針對病情的臨床觀察給予適當的治療外,也是讓人從原本的生活處境當中脫離出來,有助於隔絕壓力,一方面卻也要注意,恐變成患者逃避事情的方法。唐守志提到,有些病人會在意有住院經歷,認為這好像是一個人生的汙點,可能從此一蹶不振。但若因為擔心疾病的汙名化,寧願忍受疾病的痛苦,也不肯好好治療,身心反倒容易受到憂鬱症影響,失去正向的能力,讓自己走上更辛苦的路。患者住院及出院如何評估?精神科醫師提出3面向參考精神疾病發作有3個層面因素:第1是生理的因素,包括遺傳、體質、基因等,可從家族史先觀察;第2是心理因素,與人格特質和人際衝突有關,像是不良應對方式、逆境經驗、內心衝突或創傷經歷皆可能為影響原因;第3是社會因素,主要受外在環境包括經濟、工作、意外事件、壓力等情況影響。通常這3大面向是造成疾病發作的原因,只是比例上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醫師在治療時,也會根據患者的發病原因給予適合的處置,例如藥物、心理治療或是住院治療等。關於憂鬱症住院治療方面,唐守志表示,當患者已經無法自己處理,或利用其他周邊資源來改善疾病帶來的困擾,這時就是醫療介入的時機點,例如有些憂鬱症較為強烈會導致患者想法扭曲,容易變得負面思考,對世界沒有任何希望,就像戴上一副灰色的眼鏡來看世界,如果不把眼鏡摘下來,那麼看到的世界都是會灰色的。當憂鬱的病症更嚴重發展下去,可能會出現脫離現實的情況,臨床上稱為精神病性的憂鬱症(Psychotic depression),開始出現幻覺、缺乏判斷能力,生活上容易發生危險,這類型的人就需要住院。唐守志說明,一般憂鬱症的住院及出院評估主要會看3面向:1.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當症狀強度高時會讓病人思考很負面、對事情判斷很扭曲,降低他對疾病好轉的期待。通常大部分輕度和中度的憂鬱還可以透過門診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來處理,然而更為嚴重的憂鬱症可能連日常生活都出現困難,家人朋友也較難去照顧,因此住院的安排就可考量。2.評估患者的狀態是否存有危險性:憂鬱症患者易有負面思考,出現無助、無望、無價值等想法,再加上罪惡感和死亡的意念,為了不想繼續痛苦下去,因此產生傷害自己和結束生命的念頭就會提高很多。住院能提供密切的觀察,制定治療的方針,同理憂鬱的痛苦,支持和鼓勵治療的進行,重新灌注希望。3.觀察患者利用其他資源是否能協助改善疾病:治療的進展是復原力和疾病之間的拔河,如果運用了自身和週邊的資源來幫助自己,但仍不見症狀改善甚至更嚴重,這時候就需要更專門的治療。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調查 憂鬱症患住院治療平均日數28天根據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調查,自108年至112年6月底,因精神疾病住院的患者平均1年約有8499名,其中憂鬱症為1812人,占約21%,患者平均年齡為43歲,平均住院日數是28天。唐守志分析,從憂鬱症患者住院次數來看,有約72%是1次住院,15%是2次住院,也就是說有7成的憂鬱症住院患者,只住過1次院後就沒有再住院;總共有接近9成的病人是2次住院後就沒再住過院。因此,多數患者住院後都可以改善病情的嚴重度,不用再住院。對於部分憂鬱症患者來說,住院可能是相當排斥的事情,但關於住院治療的用意,唐守志宣導,住院讓病人必須離開原本生活的環境,可以暫時隔絕所有的活動、人際交涉所帶來的影響及壓力,也能讓他在這段時間重新建立正確的日常生活作息。尤其憂鬱症患者常有失眠、入睡困難、早醒等睡眠障礙,有些人可能是因為生活提不起勁導致整日躺床,等到晚上該睡覺時就容易睡不著,錯誤的習慣只靠門診開藥幫助入睡,是無法找出根本問題解決的。唐守志也提到,患者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可以仔細觀察包括體力、作息、飲食、睡眠、心理等方面的狀況來擬定個別治療計畫,例如重新調整藥物、建立規則用藥的習慣、給予心理治療等協助。由於憂鬱症從精神醫學上來看屬於一個通稱,病人在此狀態下可能會同時有不同疾病引起情緒問題,因此住院也便於檢查,判斷病人身上是否有其他狀況,例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控制不好、免疫疾病等症狀,揪出原本門診中未發現的因素。現今傾向社區精神治療 憂鬱症患者不需長時間住院以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為例,主要根據住院評估標準,當患者疾病的嚴重度、危險性較高時,會先安排入住一般急性病房穩定病況,如果有心理衝突或人際議題,也可經過轉介和評估,再轉入精神官能症的病房。唐守志描述,院內的精神官能症病房主要可幫助患者克服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疾病影響,提供像是團體心理治療及個別心理治療,來進行心理社會處遇,病房內除了有5、6位心理治療師長駐,1周的5天會安排運動、放鬆、心理團體、人際互動、園藝藝術治療等,讓患者認識情緒,學習使用不同方式調解憂鬱情緒和人際互動模式。唐守志強調,患者本身若是受疾病症狀影響太大,參加療程活動反而會造成壓力,對調整病情無益,因此等到病況穩定、本人有動機和願意改變並配合治療,再轉介至精神官能症病房才比較有辦法吸收後續的療程。另外,有些門診患者也會因病情需要,在經醫師評估危險性及配合度後,而入院治療。關於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擔心,住院耗費時間長恐打亂原本生活,唐守志指出,現今醫學發展傾向社區精神治療,已不再需要長時間的住院,社區心理中心、相關醫療的復健機構設置,皆有助於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後,能定期追蹤病情。住院治療只是人生跑道中1次進廠維修,重新調整後能夠再返回正常跑道。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05 失智.新手照顧
「介護食品選購指南」長者牙口不好、吞嚥困難如何備餐?
目錄基本介紹-什麼是介護食品-介護食品的適用族群-介護食品的分級標準挑選介護食品關鍵-質地軟硬程度-食用調理方式-口味選擇偏好市售介護食品推薦-依質地軟硬程度--等級1輕鬆咬--等級2牙齦磨--等級3舌可碎--等級4好吞嚥-依濃稠程度-自行調製粉爸媽年紀大了,是不是會因為咬不動,無法吃較硬的食物?照顧牙口不好的長輩,每天都在煩惱該準備什麼餐點?擔心他們吃得不夠有營養,甚至沒有食欲?隨著台灣成為高齡社會,如何滿足老年人的飲食需求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年齡增長常伴隨著吞嚥困難、咀嚼能力下降等問題,導致長輩在進食時面臨諸多困難。介護食品就是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而設計的,幫助長輩可以吃得下、吃得好,獲取足夠營養,同時改善用餐體驗。什麼是介護食品介護食品詞彙源自於日本,指的是專門為了長輩或吞嚥困難者所設計的特殊食品,無論是自行調製、或是購買市面上的現成品,都是為了幫助長者在咀嚼吞嚥能力退化下,也能夠維持原有生活習慣、口味喜好、甚至是用餐尊嚴的情況下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介護食品的適用族群根據日本介護食品協會的命名,UDF (Universal Design Food)是通用設計食品的意思,所以其實有很多族群都是適合吃介護食品的喔!高齡長輩族群:各項身體機能自然退化,影響食慾及營養攝取。牙口不佳族群:牙齒矯正、缺牙等口腔疾病造成無法正常飲食。吞嚥障礙族群:食道肌肉受損退化,吞嚥困難造成容易嗆咳。照顧備餐族群:幫助簡化準備餐點的時間過程,降低照顧負擔。介護食品的分級標準日本推動高齡福祉多年,已針對介護食品發展出分級標準,例如「日本UDF(Universal Design Food) 」將介護食品的質地從硬到軟分成4級。此外,「日本飲食和吞嚥康復學會」也針對飲品進行分類,將其從稀到稠分成3級。除了日本,台灣也有「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推出的Eatender銀髮友善食品標章,將食品質地分成四級,這些分級標準都是為了幫助長者能夠對應自身需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食品或飲品,提升生活品質。挑選介護食品關鍵質地軟硬程度選擇介護食品時,質地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綜合前面提到的分級標準,目前台灣市面上販售的介護食品,質地由硬到軟可以分成四種等級:等級1『輕鬆咬』:用牙齒可輕鬆咬碎等級2『牙齦磨』:用牙齦就可以磨碎等級3『舌可碎』:用舌頭就可以壓碎等級4『好吞嚥』:不需要咀嚼,可直接吞下有些購物網站會將軟硬等級清楚標示,方便消費者直接依照長輩的牙口狀況,挑選購買對應的介護食品。食用調理方式無論是長輩自行處理,或是有家人看護幫忙備餐,調理的便利性,也是挑選時的重要考量。市售介護食品多以調理包或封膜容器包裝,常溫保存者,原則上是打開後就可以直接吃,不過大部分會建議加熱後更可口。加熱方式也很簡單,都是以微波爐、電鍋、或者隔水加熱等方式處理就可以囉!口味選擇偏好市面上的許多介護食品品牌與營養師團隊合作,採用天然食材作為基底,並利用創新技術將食材細打後重新塑型。這不僅滿足了牙口不好的需求,也維持了食物的原型,讓長輩更有食慾,同時確保他們獲得充足的營養。在口味選擇上,台灣消費者有豐富的選擇,包含來自日本的品牌如Ever-Smile、雅膳誼Kewpie、美國品牌百仕可,以及台灣的品牌如奇美、優加+、護力呷。這些品牌提供各式口味,例如三杯雞、滷肉豬、地瓜豬肉粥等台灣道地傳統口味,也有日式海鮮拉麵、炙燒鮭魚凍等日式風味。這些選擇讓長輩可以依需求調整,不會因為單調的餐食而感到厭倦。介護食品推薦/依質地軟硬程度等級1:輕鬆咬此等級需要使用牙齒進行咀嚼,適合牙口狀況相對較好的長者,所以目前市面上的選擇相對少。例如,日本「雅膳誼」推出的總匯野菜雞肉丸、鮮蔬滑蛋蝦丸等產品,都是不錯的選擇。等級2:牙齦磨這個等級的設計讓長者可以依靠牙齦磨碎食物。推薦產品包括日本「百仕可」日式海鮮醬油風味拉麵、台灣「護力呷」香菇羅漢素食粥,另外還有由退休阿嬤組成「灶神在家」團隊所提供的冷凍宅配的銀牙餐。百仕可護力呷灶神在家等級3:舌可碎這個等級是可以用舌頭輕易壓碎,算是介護食品的主流大宗需求。推薦台灣「優加U+」軟心肉排餐推出的蔥油雞、滷肉豬、日本「Ever-Smile」南瓜燉雞肉,或是食品大廠「奇美食品」推出的銀髮膳食軟質餐,就有紅燒獅子頭、蒜香青江菜、南瓜粥等20種以上的口味可供選擇。優加U+Ever-Smile奇美食品等級4:好吞嚥 這是最軟的食品質地,適合無法咀嚼的長者,讓他們可以直接吞嚥。推薦產品包括日本「百仕可」義式蔬菜泥、還有像日本「FORICA」福瑞加甚至推出小菜、點心凍等多樣選擇,滿足主食以外的點心需求。百仕可FORICA介護食品推薦/依濃稠程度目前台灣市售的增稠飲料,選擇不像介護食品那麼多,但仍有不錯的產品可供選擇。例如日本「Ever-Smile」推出的蘋果汁和運動飲料,都是屬於「日本飲食和吞嚥康復學會」定義的第2級,具有明顯濃稠度,流動速度緩慢,有助於避免液體進入氣管,預防嗆咳,同時保留飲品的原始風味。Ever-Smile介護食品推薦/自行調製粉除了現成買來就可以直接食用的介護食品和增稠飲料外,消費者也可選擇自行調製,以滿足個別需求。例如日本「食膳樂」MJ粉此類的食物調製粉,加入粥、飯、肉、魚或蔬菜等食材後,經過攪拌、加熱塑形,降溫即可成為滑順好吞的果凍餐。食膳樂MJ粉食膳樂食物調製粉食膳樂食物軟化劑另外也有像「紐萃」舒活雅S此類的液體調製粉,無論是茶水、牛奶、果汁或是湯品,加入液體調製粉,攪拌後靜置,即可變得濃稠,有效幫助長輩飲用時避免嗆咳。紐萃吞樂美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介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挑選適合的介護食品不僅是為了滿足長輩的營養需求,更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愉快地上餐桌,和家人一起共享美好時光。透過選擇適合的軟硬質地和口味,您能夠為家中長輩帶來更好的用餐體驗,讓每一頓飯都成為帶給家人幸福的時刻。樂齡網
-
2024-08-06 焦點.健康你我他
防詐騙怎麼做?/騙我千萬退休金 老同事徹底消失
我的願望不高,退休後能在山野擁有一座自己的小屋。因此,告誡自己不要生活奢靡,不做非分的想望,也不做力有不逮的事;腳踏實地一磚一瓦的存錢,想像努力後就能優閒高雅的度過餘生,讓生命最後能像美麗的晚霞。結果晚霞沒來,等到的卻是烏雲密布,間或噩夢連連。10餘年來,我一直反省本分又不貪的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招來老天如此的懲罰。故事發生在原本並不熟悉的同事A,因有相似的退休計畫而日漸走近。A說在桃園龍潭有一塊山坡地,她心儀已久,理想是蓋幾棟小木屋,自住或出租,土地持分,租金共享,不偷不搶不騙,是退休人員守財、理財又保守的方式。A興奮地分享:「妳看,建築圖都有了。問題是我手上加退休金只有一千萬元,如果妳也投入一千萬元,案子就可以順利進行了。」勘查了山坡地,也考慮了幾天,加上都是20多年的老同事,連與A的合約都沒有簽,就急忙申請退休。拿到退休金及存款後,A給了我一個大大燦笑,及一句話:「一切都會沒問題。」然後,問題就開始了。A失蹤了,徹底的在台灣消失了,或有她的消息或下落,奔忙跑去都是一場空。慘的是我的一千萬元,那是畢生的積蓄與退休金,是我日後生活的最後糧草。我恨A、也怨我,更罵老天:為何對一個老實人如此殘忍。
-
2024-07-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你的家人會選哪個治療?
【編者按】:本週只有兩篇文章,主題是「視病猶親」。這是我們在醫學教育常對年輕醫師與醫學生勸導的「基本態度」,然而,做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我們非常感謝一位資深醫師與一位社會人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看法,也期待有更多的回饋。→想看本文幾個月前,跟一位醫師朋友討論最近幾年流行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當初是為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而被提出,希望醫師能和病人討論不同治療的可行性,最後由醫師和病人一起選擇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而不是像過去,比較父權的由醫師為病人做決定。這位內科醫師朋友說:「如果我已經知道這個治療最好了,為什麼我還要跟病人講不好或不適合的治療?如果有好幾個治療可以讓病人選,就表示沒有一個治療是最好的,一定是有很多因素難以決定,才會有幾個治療可以選。不然我為什麼要把不好的治療提出來跟病人討論?」最近聽到另一個醫師很挫折,兩位他用心照顧了幾年的病人,還是來到了末期。病人想要選擇臨床上只會增加極大痛苦但無效的治療,他因為作為醫師的道德、怕病人受苦的心,拒絕了病人。結果一個病人選擇去別的醫院,另一位留下的病人則一直責怪他。這位醫師說,明明病人的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了,不適合做破壞性的治療,但另一間醫院的醫師還是用話術鼓勵病人,他覺得是給病人不切實際的希望。另一位末期的病人則是接受不了以現在的科技他已經沒有治療可以做了,所以所有要他接受現實的人,不管是父兄還是醫師,都變成得承接他的怨氣的對象。這位挫折的腫瘤內科醫師,他跟病人解釋治療時分三方面:效果、副作用、費用。如果有最有效、最少副作用又不貴的治療,那麼他會直接跟病人說就是這個最好。如果病人的經濟條件不好、治療的效果不一定、副作用又多,那他也會跟病人說明這些優缺點,但不會鼓勵病人選擇這個治療。可是現實裡更常發生的狀況是存在幾個各有優缺點的選擇,醫師也沒法為病人決定哪個治療更好。這時候病人可能會問醫師:「醫師,如果是您的家人,會選哪個?」大部分會這樣問的病人都是出於徬徨,把醫師當成救命的稻草,希望醫師可以幫他做正確的抉擇。但很多治療有沒有效都是用百分比顯示,對病人來說不是1就是0,就是有效或沒效,沒有人有全然的把握能為病人選對。所以沒有最好的治療方式,只有最適合病人的。選擇治療,對病人來說就是生死決擇,他們做不了決定,所以想要醫師幫他們,可是越是關心病人的好醫師,越不敢為病人做這種決定,誰能確定哪個選擇就能保證「生」呢?再回到醫病共享決策,衛福部的網站上寫到:「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共享決策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療執行過程,兼具知識、溝通和尊重此三元素,目的是讓醫療人員和病人在進行醫療決策前,能夠共同享有現有的實證醫療結果,結合病人自身的偏好與價值,提供病人所有需要考量的選擇,並由臨床人員和病人共同參與醫療照護,達成醫療決策共識並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所以如果醫師能確定哪個治療最好,但病人依舊躊躇時,主動跟病人說:「如果是我的家人,我會建議他這樣選擇。」就會對病人有強大的說服力,增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但是當病人堅持選擇實證無效或不符合臨床處置指引的治療,醫師卻實在無法同意時,也許可以建議病人與家屬尋求第二意見。延伸閱讀2024/7/8 不簡單的「視病猶親」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27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70歲洗腎阿姨遭雙病夾攻,生活精彩是因「這兩因素」
‧訂立生活目標,並確實朝目標努力邁進‧醫病共享決策選適合透析模式,進入透析後也可定期討論並調整,以減少皮膚癢、不寧腿等副作用‧提升中大分子尿毒素清除率,降低心臟、心血管慢性發炎可能性「我最怕遇到一種病患,就是透析後就認為做甚麼努力都『沒用』,完全沒動力…」基隆松禾診所院長游振超指出,對於接受透析的病患,「能走、能動,就要盡量走、盡量動!」若可能臥床,就要鼓勵趕快下床、活動,他也常鼓勵病患訂立恢復目標,主動改善身體狀況,若可以藉由適合治療減少副作用干擾,病患就更有能力朝復原目標邁進,避免成為「被照顧者」。設定復原目標 改善身體狀況以年近70歲的血液透析病患張阿姨為例,由於多囊性腎臟病的影響,張阿姨大約8年前接受透析治療,即使面臨腎疾、乳癌、心衰竭等疾病,期間還遇到Covid疫情,張阿姨不曾缺席治療,當出現傳統透析所帶來易疲累等副作用,她也積極尋求改善,對於張阿姨能以平常心看待透析治療, 並將透析治療過程看成「上下班」,這讓游振超醫師印象深刻,也深感佩服。不僅如此,張阿姨因遵循醫師叮嚀,保持透析外時間的自我良好管理,做完透析治療簡單休息後,便起身準備參加瑜珈課,為自己的身體健康努力。透析者不是只能「被照顧」事實上,過去傳統透析常產生皮膚癢、不寧腿與體力不濟等併發症,導致病友生活受影響。張阿姨也是如此,她說,之前接受傳統透析治療後總是非常疲累,導致對許多事提不起勁,所幸經醫師鼓勵,生活配合醫囑,同時搭配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的支持,現在的她重新恢復活力,做完透析治療後,不只安排瑜珈課、英文課,有空時還會挑一班捷運、公車,到處走走,生活比一般人更充實豐富。另有一位60多歲女性透析病患,心臟有狀況,後來因病截肢影響工作、生活,在醫師的鼓勵下,她決定裝配義肢不再只當「被照顧者」,並接受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治療,現在的她每天騎車出門、繼續做過去房仲工作,積極、配合醫師指示,游振超醫師說,病患只要願意積極改善身體狀況,生活、健康都有機會變得更好。游振超醫師也觀察到,病患接受血液透析,最重要的是清除率與病患營養狀況。以清除率來看,許多研究顯示,當血液中大型中分子無法順利排除,病患就容易產生透析搔癢症、不寧腿、體力不濟等困擾,且可能加劇心臟、心血管慢性發炎。尿毒素清除越乾淨 心血管負擔、副作用都越少研究顯示,隨著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問世,血液裡大型中分子尿毒素較容易清乾淨,病患出現前述症狀的機率也會下降,當心臟、心血管的負擔一減輕,血壓就會較平穩。因此游振超醫師認為,血液透析患者皆可使用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主動追求更好的清除率,減輕身體負擔,就他觀察,特別是年長者、合併心臟病、其他多重疾病病患,風險更高,更需持續提升清除率。游振超醫師叮嚀,當透析當下、透析後任何身體反應,都不可輕忽。像皮膚癢、不寧腿,很容易影響睡眠,長期睡不好,血壓易飆升,血糖更難控制,中風、心肌梗塞威脅便如影隨形;而血壓忽高忽低可能是嚴重心血管疾病警訊,應定期至心臟科檢查,找原因避免惡化。只要病患有動力,透析後還是可以維持正常生活步調。【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6-19 醫療.慢病好日子
【血液透析最愛問-2】總是睡不好,因為皮膚癢、腳裡有東西在爬、腿部無法控制地想要移動...腎友生活大困擾尋解方
「皮膚好癢好難受,又黑又乾好沒自信…」「是異位性皮膚炎嗎?還是濕疹呢?長得像一顆一顆釘子」「好想睡覺,但腳癢到睡不著,甚至無法控制地想要踢腿」「腿裡面很像有東西在爬」以上這些情境,都是腎友洗腎後的常見併發症,根據聯合報「慢病好日子」2022年做的透析腎友煩惱大調查,皮膚搔癢、不寧腿,高居腎友困擾的前三名。困擾1.透析腎友為什麼會出現不寧腿症候群?什麼叫做不寧腿呢?如有以下症狀,可能就符合不寧腿診斷標準●白天或工作時,身體狀況不錯,夜晚就開始出現不適感●難以抗拒雙腳想動的衝動●起來動一下、走一走,狀況即可改善●停止動作、不再動腳,這種癢麻的不適感又馬上回來一項於台灣進行的統計,血液透析的末期腎臟病患者中,四分之一病人有不寧腿症狀。而另一項國際調查顯示,其中將近2成患者受到重度與極重度不寧腿之苦。不寧腿不可忽視,不僅讓日常生活受到困擾,不寧腿症狀與睡眠品質不佳相關,不寧腿的發生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目前確切的病因機制不明,危險因子包括有腎功能缺損、缺鐵、糖尿病以及長期使用例如抑制多巴胺藥物或抗組織胺等藥物、周邊神經病變患者等 ,所以當出現相關症狀時建議主動諮詢,讓醫師診斷及治療。治療不寧腿症候群方式有哪些?目前醫學上對於透析病人的不寧腿症候群治療尚無定論,多以緩解治療策略為主,如使用多巴胺類、鴉片類、抗癲癇類藥物或鐵質補充劑等。近期臨床研究發現,尿毒分子累積亦為不寧腿症狀出現的原因之一,若增加大型中分子如α1-microglobulin(33,000Da)透析中移除率達35%時,對不寧腿症候群具有緩解效益;移除率須達38%以上方可產生不寧腿症候群治療效益。然而,增加傳統中型尿毒分子(分子量10-20,000Da)的移除率並無法治療不寧腿症候群。透析腎友除適合的飲食與生活衛教調整外,透過調整透析處方,採用提高較大中分子毒素清除率的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Expanded Hemodialysis,HDx),也能改善不寧腿症候群相關症狀。困擾2. 洗腎後為什麼會常常皮膚搔癢?血液透析患者40% 的患者受中重度搔癢症狀之苦造成透析腎友皮膚搔癢的可能原因很多1.尿毒過高或鈣鹽物質沉積皮膚過於乾燥2.透析不足,造成尿毒素的累積3.對人工腎臟的材質或採用的消毒方式過敏4.血液中磷濃度增加引起5.周邊神經功能異常引起近期研究顯示,血液透析治療若未能有效移除大的中分子,會造成患者持續累積尿毒狀態下引起併發症,搔癢症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憂鬱、睡眠障礙,不僅如此,搔癢程度與住院率呈正相關趨勢,嚴重搔癢將顯著增加住院風險。如何預防、緩解皮膚搔癢症狀,提升生活品質呢?可以試試以下3種方法▸方法一:低磷飲食再搭配磷結合劑藥物▸方法二:諮詢醫師,擦適合的外用藥膏▸方法三:與醫護人員反映身體不適,透由醫病共享決策討論是否需調整生活飲食、用藥與現行血液透析處方等延伸閱讀:洗腎併發皮膚問題 新一代治療術改善資料來源:1.Lin CH, et al. Eur J Neurol. 2013 Jul;20(7):1025-1031.2.Transforming Participa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rogramme Report, January 2019.3.Sakurai K. Blood Purif. 2013;35 Suppl 1:64-68. 4.Gao X, et al. J Am Heart Assoc. 2021 Feb 16;10(4):e018674.5.Sukul N, et al. Kidney Med. 2020 Nov 21;3(1):42-53.e1.6.Lim JH, et al. Sci Rep. 2020;10(1):7780.【推薦社群】【腎生不息-腎友透析週記】粉絲專頁為了提供腎友及照護者正確的透析資訊,社團法人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於2021年成立《腎生不息 腎友透析週記》,每週提供一個透析知識,與大家一同守護健康。【社團法人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粉絲專頁透析腎友該如何在透析之餘獲得更完整的生活照護,進而邁向更高生活品質,社團法人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於2014年成立,提供更完整的生活照資訊給大家。
-
2024-06-07 活動.活動最前線
【樂齡網】網路加盟推薦夥伴招募中 打造第二人生現金流
你是懷抱熱情的中高齡朋友,需要舞台一展活力?樂齡網網路加盟推薦夥伴招募中📣推薦商品給朋友,朋友購買立享3%折扣,推薦者賺取3%現金分潤!👉點我了解詳情為什麼你必須加入推薦夥伴1.推薦好康商品 賺取現金分潤推薦商品給朋友,朋友使用你的推薦代碼購買,立享3%折扣,你則賺取訂單金額3%的現金分潤。2.分享健康好物 共享熟年商機樂齡網是全台最大銀髮生活用品通路,有數千樣的健康商品可以推薦,共享快速成長的熟年商機。3.無風險無壓力 無須投入資金樂齡網提供你最簡單的加盟推廣方式,0風險0負擔0壓力,只要會分享商品,就可輕鬆開始。誰適合加入推薦夥伴●中高齡退休者:退休後想找一個穩健有潛力的事業機會?樂齡商品是您的絕佳選擇,藉此開啟第二事業的精彩旅程。●樂齡網消費會員:您是樂齡網的忠誠用戶,所以具有強大的說服力,推薦分享給有需要的親友,同時賺取分潤。●網紅團購達人:熟悉社交媒體擴散,充分發揮您在網路上的影響力,輕鬆開啟斜槓事業,賺取第二份收入。●銀髮熟齡NGO:無論是銀髮相關基金會、或慈善機構等等,推薦商品給需要的成員,獲得分潤也有助注單位營收。
-
2024-05-28 活動.精彩回顧
長庚科大嘉義護理系 義竹失智友善青銀共享多元活動
嘉義縣自2020年起推動失智友善社區,今年的老年人口比率居全縣第3,目前在有近四百位失智者的義竹鄉設點,五月起陸續在龍蛟、東光、東榮與溪州村舉辦義竹鄉「失智充能課程」與「失智預防介入課程活動」,推廣讓失智症者在社區皆能被友善的接納與對待。截至目前已有「208人」加入失智友善天使行列,包括鄉長黃政傑、鄉代會主席黃金獅、縣議員黃金茂、翁聰賢及各村村長、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總幹事等人,全鄉22個村都有友善天使。5月初位於義竹鄉龍蛟村舉辦社區人員「失智充能課程」及「失智友善家屬座談會」,呼籲村民要重視對失智的認知、了解失智、遇到失智者時反應。長庚科大嘉義分部護理系陳柏安助理教授講授失智充能課程,說明面對失智症患者的溝通技巧。在「失智者經驗分享座談會」中,有幾位失智症患者的家人分享晚期失智家人的症狀及照顧心得,也會聘請居家服務協助照顧失智者。接續在位於義竹鄉東後寮德興寺舉辦「東光、東榮充能課程」及「失智照顧經驗座談會」展開第二部序曲。陳柏安助理教授講授失智充能課程,說明失智並非老化,澄清老化與失智的差別,失智只是腦袋生病了。另外,多關心身旁周圍的人並且要多運用「看、問、留、撥」,這樣人人都是失智天使,如觀察到失智者迷路,請撥打110請警察協助帶他回家,家中有疑似失智者或照顧需求,可以撥打 1966或義竹鄉衛生所。5/7位於義竹鄉衛生所舉辦的「失智充能課程」,請到當地義竹鄉鄉長、主席、議員、理事長及村民等一同參與本次活動。義竹鄉的老化人口佔全台比例高,必須大力推廣失智症的預防及治療,讓不論是年輕人或老年人都盡早了解什麼是失智症,並且一同推動失智友善商店,讓整個義竹鄉充滿活力! 衛生所黃主任表示,衛生局已經在3月底做了失智友善的啟動,這個活動是要讓大家了解到什麼是失智友善村,除了居民們的參與,也會推廣至公家機關,如警察局、商店街等。5月中旬在義竹鄉溪洲村活動中心辦理課程及座談活動,這個活動主要是要讓大家更了解所謂的失智友善是什麼?除了目前義竹東光、東榮、龍蛟、溪洲四村外。往後會陸續作更廣泛的推動,除了社區居民的參與之外,也會推廣至各機構、單位組織和商店。此外長期以來民眾對於失智症有錯誤的觀念影響,因此我們舉行這項計畫的目的不僅是要減少失智的污名化,並且要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利用長者功能評估量表(ICOPE)評估長者六力,可以進行失智症狀的初步篩檢,若發現問題症狀可以立即轉介醫療院所,早期發現失智症患者!接續配合溪洲村的社區發展協會舉辦「青銀共享戶外參訪」進行失智預防介入課程活動。 由陳柏安助理教授介紹移動數位學習的方式,讓長者可以隨時使用手機、平板等工具更加方便學習,透過影片內容可以了解到關於失智症的症狀及預防方法。台灣失智者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有85%失智者住在社區。衛生局長趙紋華說,預防失智可從生活做起,增加大腦的保護因子例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遠離憂鬱、預防三高。
-
2024-05-24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夫老妻還需性愛?/偷得浮生半日閒 約好時間做功課
「性事」是一件高興的事,兩人世界時,興致一來,當然是賓主盡歡,畢竟生理與心理同等重要。例假來時,那句「結束了沒」雙眼像小鹿斑比,射出等待大獎來臨時一樣的渴望目光,我心裡的OS是「男生的大腦果然長在下半身」。17歲認識他,悠悠已過了31載,超過四分之一世紀,應該算得上是老夫老妻了,但結婚晚,孩子生得遲,大女兒小五、小女兒小二,都還是以媽為天的年紀,三不五時要媽媽來陪睡,我只能跟良人說聲抱歉,「今晚不行做功課」。如果超過一個星期沒做功課,他就像一隻腳底踩到刺的大熊,看什麼都不順眼,女兒寫功課時說:「爸爸這幾天脾氣好大,是誰惹他了?」但只要乖乖上繳功課,他就像喝飽蜂蜜的小熊,對女兒有求必應,對我也超級大方。功課不繳,要啥沒啥,屢試不爽。不過,女兒睡在隔壁,我的心裡障礙實在是跨不過,繳功課繳得心不甘情不願的,很難高興起來。後來夫妻協調好,功課不一定要晚上做,兩個女兒星期六下午要回走路5分鐘的外婆家撒嬌耍廢,這個時間留給外公外婆陪孫女共享天倫,夫妻倆正好偷得浮生半日閒,在家閉門寫功課,沒有孩子在家,品質佳、績效好、完整度十足,身心靈都滿足。喜歡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女子好色得天時地利人和兼具,才能盡興。
-
2024-05-21 焦點.器官捐贈移植
台灣眼角膜不足,竟是向「這國家」的眼庫尋求協助!醫界建議「人體組織保存庫」應由政府整合共享,莫負大愛好意!
台灣目前存有17類組織及周邊血液幹細胞,政府應整合共享大腦、皮膚、肌腱、韌帶、神經…,國內有62家醫療機構設置人體組織保存庫,共存17類組織及周邊血液幹細胞,但各醫院間大多自用,目前缺乏整合,無共享機制,一旦組織存放過期,便直接銷毀,讓其他醫院可能需要的病患錯失機會。台灣組織庫學會呼籲,政府應出面整合,成立平台,資源共享。立法院厚生會日前舉行「台灣人體組織產品共享平台」協調會議,台灣組織庫學會理事長陸振翮發表相關調研報告,呼籲衛福部醫事、健保署、食藥署共同針對組織庫的未來發展進行規畫。目前僅有「眼庫」和「皮膚庫」屬國家級編制陸振翮也是台北醫學大學附醫兒童心臟科教授,他表示,推動人體組織捐贈的最大目的為「共享」,目前僅有「眼庫」、「皮膚庫」屬國家級編制,其餘均為各家醫院自行建置,如果能夠建立國家級組織庫運作平台,串聯起各家醫院資源,相信可以造福更多病友,提供醫療需求。陸振翮解釋,如果把移植器官比喻成「零件」,則人體部分「組織」就像「螺絲」,將各大關鍵零組件組合在一起,讓移植後的器官得以正常運作。例如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移植後,醫療團隊需在短時間內幫受贈者接通血管,恢復輸送氧氣及營養成分,並將軟骨等相關組織接上器官,才可讓器官持續運作。目前衛福部核准人體組織保存庫可放置17類組織及細胞包括:硬骨、軟骨、眼角膜、筋膜、心瓣膜、韌帶、心包膜、周邊血液幹細胞、鞏膜、皮膚、肌腱、臍帶血、血管、羊膜、骨髓、骨粉、神經。陸振翮指出,器官捐贈、移植常為救急、救命之用,上述組織及細胞,不屬於緊急使用,依現行規定,由醫院自行成立組織保存庫,食藥署則定期實地查核,以確保品質。不過,絕大部分保存庫僅供自家醫院使用,讓醫療資源無法流通。之前曾發生醫療團隊完成移植手術,但院內人體組織保存庫無血管可用,臨時無法請求其他醫院支援,最後只能用人工血管,恐增術後的副作用,影響預後成果。陸振翮強調,目前國內各醫療院所保存庫規模不大,且資源不足,最需克服的是,彼此之間無法互通有無,不能交換、交易和買賣,純屬自募自用,不少遺愛人間的捐贈者組織最後竟被丟棄,讓人惋惜。借鏡歐盟7個國家設立統一登錄平台,資源仍需整合我國為亞洲第一個進行器官移植的國家,器官移植與捐贈數量領先亞洲,但人體組織捐贈、移植和共享,則急需整合,陸振翮表示,歐盟27個國家設立統一登錄平台,擬定品質安全規章、規範標準,台灣應比照辦理,借鏡成功案例模式,建立國家級共享平台,除了擬定嚴格的蒐集流程,以達到一致性檢驗品質,並讓各家醫院互為備援,不再單打獨鬥。目前全台共有兩所國家級人體組織庫,分別為國家眼庫(台大承辦)、國家皮膚庫(三總承辦),2015年八仙塵爆悲劇,喚起大眾對捐贈皮膚的認知,打開「捐皮」效應,近年來,位居組織捐贈的第三名,僅次為骨骼、眼角膜,但還是不敷使用,必須向外求援,緊急採購。八仙塵爆事件震驚全國,燒傷人數眾多,當時三總皮膚保存庫發揮功能,在第一時間救災,並提供患者傷口清創和植皮,但還是不敷使用,衛福部緊急向國外皮庫採購大體皮膚,分配給各醫院使用。眼角膜的大愛捐贈仍有限,倚賴斯里蘭卡國際眼庫中心三軍總醫院皮膚組織保存庫前主持人、懷寧醫院院長戴念梓表示,儘管醫學發展進步,幹細胞再生技術精進,但仍無法研發可用於移植的器官及組織,仍需寄託於大體捐贈,但國人器捐風氣及認知,仍有待加強,政府只能向外採購。以眼角膜為例,台灣大愛捐贈來源有限,以往必須倚賴斯里蘭卡國際眼庫中心,但近年來該中心陸續與許多國家眼科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已無法足量提供給台灣患者。衛福部應推動建立全國性的組織移植醫療共享平台戴念梓指出,衛福部應盡速成立組織庫平台,制訂作業流程,並導入共享機制,除了避免冰存組織因過期,浪費珍貴醫療資源,也可考慮統一埋單機制,除健保給付外,患者也需部分負擔,讓醫院自籌財源,維持組織庫品質。唯有政府提供資源及支持,加上患者自費,各醫院組織庫才可能收支平衡。再者,政府應該積極宣導器官捐贈、組織捐贈的重要性,讓更多民眾願意提供大體,遺愛人間。厚生會建議,應借鑑先進國家模式:從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學習,建立本土化的專業人員訓練體系,提高保存庫的品質和效率。推動建立全國性的組織移植醫療共享平台,從心血管組織開始,逐步擴大到其他組織,滿足更廣泛的醫療需求。再來是強化認證與查核,加強對保存庫的認證與查核,確保保存庫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16 焦點.食安拉警報
全球首見乳牛染禽流感已傳人!喝牛奶、吃美牛有風險嗎?關鍵8問解析
美國出現全球首起乳牛感染禽流感,連貓、羊都爆發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疫情,另有一例人類輕症有結膜炎症狀。乳牛禽流感會傳染給人嗎?這可能是大家最關心的部份,《元氣網》整理禽流感重要問題,讓大家了解及防範。Q1:乳牛也會染禽流感?會傳染給人嗎?美國於德州等九個州的46間乳牛場,今年3月起陸續爆發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疫情,迄今累計報告42起疫情。受感染動物除乳牛外,也包含貓、羊等,其中貓隻病情較嚴重,至少10例死亡,野鳥至少5件。至於人類病例,累計監測260餘例,檢測33例,於4月1日報告出現一例人類病例,屬輕症,出現結膜炎症狀,經流感抗病毒藥物治療已痊癒。Q2:美乳牛染禽流感,病毒從何而來?經調查研究發現,本次傳播疫情的病毒是經由野鳥傳染給乳牛後,再於牛群中傳播。至於最初乳牛感染H5N1現象為何會發生?美國科學家以現有證據推測,可能是乳牛攝入「被感染H5N1病毒野鳥糞便污染的牧草」所導致,而乳牛之間,則可能是由機械傳播,如擠乳器、或清潔步驟器械的接觸,造成傳播。Q3:H5N1病毒造成其他動物疫情的風險?研究顯示,乳牛的乳腺細胞廣布人與禽的流感受體,可能為牛乳中病毒量高的原因,研判乳牛可能為流感病毒的中間宿媒。牛隻中已發現無症狀傳播,並回傳至野禽及其他動物,當局已針對其他暴露物種,例如豬隻,加強檢測。美國已開始對病毒於人與牛的呼吸道、乳腺細胞的繁殖情形,展開研究,並進行雪貂試驗。Q4:美國目前採取那些防疫措施?現在藥物和疫苗有效嗎?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正與美國農業部密切合作,監測野生鳥類和家禽、乳牛中的禽流感感染狀況,並且加強監測與衛教宣導。並針對疫情傳播風險進一步分析,確保食品安全,並著手進行疫苗等相關整備。美國於四月廿九日起,限制乳牛須檢測陰性,方能跨州轉運,核酸與血清學檢出陽性者,也必須強制通報。在抗病毒藥物方面,已確認目前病毒仍對神經氨酸酶抑制劑、PA核酸內切酶抑制劑敏感,其餘藥物測試中。候選疫苗株中,已知2支能對此病毒提供保護,已針對2家公司的H5N1疫苗產品進行安全及有效性檢測,並針對曾接種疫苗人類的血清進行測試,確認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效力。美國疾管中心( CDC)也表示,正在向FDA申請開放使用眼睛拭子進行H5N1檢測,並已開始透過廢水監測IAV病毒(A型流感病毒)。Q5:喝牛奶有染疫風險嗎?病牛未經消毒的生乳中可檢出大量病毒,美國官方表示,美國肉品屠宰場有官方獸醫師,牛隻有染病疑慮就不會進入食物鏈,目前確認部分市售乳製品中雖檢出病毒殘粒,但均無致病活性。疾管署表示,美國針對297項市售乳品樣本(含乾酪與優格)進行雞蛋培養,均顯示無活性病毒,判斷現行巴氏殺菌方式仍有效;已再針對消毒前之混合生乳進行病毒量檢測,以確認殺菌方法效力。嬰幼兒配方奶粉PCR檢驗皆為陰性。另外,美國也針對牛乳衍生產品汙染情形、病毒於生乳中存活時間、人類口服病毒感染風險、零售牛乳病毒活性、巴氏殺菌對該病毒之有效溫度時間組合等展開研究。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則說,台灣市售鮮乳都有經過高溫殺菌,所以才會規定牛乳不可以生飲,至於病毒殘粒問題,代表是病毒屍體,病毒已死亡,不會傳染給人而致病。Q6:進口美國牛肉還能吃嗎?至於食用美國牛肉的風險,疾管署評估,乳牛占美國牛肉產量6.8%,目前認為病毒不會在牛隻全身傳播,美國抽檢流行區市售卅 樣絞肉樣本,均為陰性。當局已將繼續對生絞肉、乳牛肌肉取樣,進行病毒檢測,並對不同熱處理程度的牛肉進行病毒殘餘實驗。不過,哥倫比亞已暫停美國特定州別的牛肉進口。Q7:病毒傳播會導致大流行嗎?新冠疫情難道又要捲土重來? 目前病毒極可能透過候鳥持續擴散,WHO評估,此波疫情對一般大眾風險仍低,但對「易接觸感染動物及汙染環境者」風險較高,建議各國加強監測、通報並共享資訊,提高警覺,並因應準備。感染症學會秘書長黃建賢說,H5N1為舊的禽流感型別,但原本僅是感染人類與禽鳥,一旦發生跨物種感染,必須看致病力及嚴重程度。跨物種感染出現時,過去不曾被感染過的新物種,因為免疫系統不認識該病毒,免疫反應會比較強,嚴重程度會比較高,但傳染力低;但若出現病毒突變或基因交換,導致傳染力變強時,就可能導致大流行。Q8:我國疾管署與各部會採取那些措施? 疾管署於5月13日舉行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會議,由傳染病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張上淳主持,邀集農業部、食藥署及相關專家與會,針對防治工作進行盤點與討論。建議目前國內雖無出現此疫情,但仍呼籲民眾切勿飲用未經殺菌處理的生乳。食藥署表示,國內市售鮮乳皆有殺菌製程。農業部獸醫研究所說明,依據國際基因庫,針對近期美國乳牛H5N1禽流感其核酸序列進行比對,美國乳牛中H5N1病毒的PB2、PB1、NP與NS等,四段基因均源自北美病毒株,與台灣禽鳥檢出的H5N1為不同病毒群。農業部進行牛隻H5N1疫情監測,若發現牛隻H5N1疫情,即透過現行農衛雙方禽流感疫情交換機制,提供疫情資訊,讓衛生單位對接觸者進行主動健康追蹤。疾管署已預先規畫當國內乳牛等哺乳動物感染禽流感時,啟動新型A型流感通報條件修訂,以及預擬疫情發生時畜牧場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穿戴建議等措施,降低疫情對產業與食品安全造成衝擊。專家建議:感染症權威、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黃立民:禽流感H5N1病毒毒性強,在台灣以往H5N1病毒多經由接觸候鳥,或由其排泄物中的病毒傳染給雞、鴨等禽類,但美國出現全球首次乳牛感染禽流感,並出現首例牛傳人個案,由此可見H5N1傳染範圍廣,可以傳染給牛隻或任何哺乳類動物,研判傳染原因為酪農場占地廣,乳牛的飼料、乳腺遭到候鳥排泄物中H5N1病毒感染所致。目前為乳牛感染H5N1病毒,不能排除未來可能肉牛也會被感染,同樣的被感染的牛肉也不要吃,等待牛隻痊癒後,牠的奶、肉才能吃。「台灣位在候鳥遷徙路徑上,酪農場應做好防護。」黃立民說,乳牛體積大且感染後病情多較輕微,不會如受感染的雞、鴨直接撲殺,因此,酪農場防護措施更顯重要,呼籲農業部應針對全國酪農場制定嚴格的防護措施,避免乳牛遭到候鳥的排泄物或接觸而感染,在酪農場的工作人員也應穿好隔離衣等,並不要接觸遭感染的牛隻,降低引發H5N1病毒傳人的機會。公衛專家何美鄉:約兩周前注意到美國傳出相關疫情,美國目前相關資料也不多,當地認為病毒已經在乳牛間傳播一陣子了,但目前尚未有資訊顯示病毒變異趨近適合感染人,也就是說並未顯示病毒容易在人類之間傳播。「(禽流感)在乳牛身上是滿特別的」,何美鄉說,乳牛感染的病況,目前看來沒有很嚴重,主要為產乳量減少,而人感染的症狀也相對輕微,目前有通報的個案,是接觸乳牛後感染結膜炎的患者,現階段就是持續觀察病毒變異狀況,看會不會演變為重症,需要再仔細觀察。感染症學會秘書長黃建賢:疾管署建議勿喝生乳,但傳出美國有人搶購,到底可不可喝生乳?美國生乳銷售量暴增,源於部分民眾認為飲用未經殺菌、含有H5N1病毒的生乳,可以得到免疫力。這類作法背後的想法類似於接種疫苗,但是疫苗是在身體中注入死的病毒,直接引用生乳仍有機會攝入有活性的病毒,因此並不建議。 參考資料:.疾管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5-16 醫聲.醫聲要聞
永續健康論壇3/AI消弭偏鄉差距 提升照護品質
人工智慧(AI)已成為醫療領域的核心,也是促進醫療平權的重要工具。數位科技不僅能進行偏鄉遠距醫療、預測疾病風險及急重症照護,還能讓手術更精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還以生成式智能護理與交班紀錄,加速醫院的營運管理,並節省醫護人力成本。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提到,利用高科技可以讓手術更精確,減少併發症且縮短病人的康復時間,比如在胸腔外科及整型外科的合作下,進行的胸椎交感神經顯微重建手術,顯著改善了手術後的代償性出汗問題。而長庚名揚國際的顱顏重建,早已應用3D列印及電腦導航輔助系統,去年更成立「手術技能訓練暨研發中心」精進外科醫師的手術技能,利用擴增實境(AR)進行醫師的培訓並吸引國際人才前來觀摩。至於急重症的應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指出,智慧醫療應用於急重症照護、加護病房、手術麻醉智能管理、生成式智能護理與醫護交班紀錄協作,不僅協助醫師快速準確地判讀氣管內管的位置,更引入AI演算模型,每十分鐘自動評估急診病患的狀態,預判準確率高達九成六,並預測三個月內病人的存活率及急重症病人死亡風險,提升照護品質。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陳相國指出,成大醫院影像緊急通報系統的運作,可讓病患影像資訊經智慧醫療精密演算、比對,及時發出腦出血、氣胸與主動脈剝離等緊急病灶警示,醫療團隊在三分鐘內就能採取行動,爭取黃金救命時機;對於銀髮族心血管疾病患者,AI技術也能進行心血管影像判讀、疾病預測。「智慧醫療的發展,是促進醫療平權的關鍵。」天晟醫院院長鄭貴麟指出,天成醫療體系已整合患者資訊,實現即時數據共享和精確的診斷支持,例如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測(LDCT)配合AI判讀技術,不僅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也減輕了醫療人員的工作負擔。長年投身偏鄉醫療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該院副院長戴嘉言指出,山地原鄉民眾的平均壽命比全體國民減少十歲之多,近年雖然差距較過去有所縮減,但還是象徵「健康權」的不平等。戴嘉言表示,高醫長期配合健保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除派專科醫師定期駐診偏鄉,也結合虛擬健保卡,與衛生所合作設立醫療遠距門診會診,傳輸資料給專科醫師判別,開立處方箋並在地取藥,衛生所與醫院亦能共享病歷;增加醫療可近性,更提升平均餘命,如台東縣民近五年增加0.97歲,增幅居全國第二。
-
2024-05-08 養生.抗老養生
先分切並冷凍有助軟化食材!4道質地飲食調整料理 軟硬適中補營養
母親節將至,您將如何安排與媽媽的聚餐共享天倫之樂?若是家中有牙口不好的長輩,衛福部國健署建議可以「質地調整飲食」,透過食材挑選、烹調技巧及簡易檢測等方式,做出適合銀髮媽媽及長輩們「軟硬度」的多樣化餐點。國健署也邀請台灣廚藝美食協會理事長何育任示範4道美味且符合質地調整的餐點。牙口問題 限制65%長者飲食依據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長輩有72%部分缺牙;22.8%覺得自己的牙齒(包括裝假牙者)功能狀況不好;65.8%因為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的問題,而限制吃東西的種類。「缺牙、唾液分泌減少,會影響長輩食量,易導致營養不良。」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若能夠透過質地飲食調整,即可幫助長輩補充到足夠營養素。吳昭軍說,長輩的身體功能會隨歲月增長,而漸漸退化,如何幫助長輩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補充到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對預防肌少、衰弱或維持骨骼、心血管及腸道健康等相當重要。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李嘉惠表示,國健署推動「質地調整飲食」,今年首次舉辦「2024銀領新食尚銀養創新料理」競賽,邀請專業主廚、在校學生及民眾等運用質地調整的概念和技巧,設計菜單與烹調美味料理,做出「容易咬、吃得下」的餐點,一起守護長輩們的營養健康。先分切並冷凍 有助軟化食材農業部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指出,當令在地的蔬果雜糧,新鮮營養又低碳,可將較堅硬的蔬菜或雜糧,洗淨後分切、分袋,裝成適當大小,置於冷凍庫1至3天,就能軟化質地,讓長輩輕鬆獲取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陳啓榮說,台灣諺語:「一午、二鮸、三嘉鱲」,其中的「一午」就是描述排名第一的「午仔魚」肉質細嫩鮮甜,深受大眾喜歡。午仔魚蛋白質含量高且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低,細刺又少,很適合長輩和兒童食用。4道質地飲食調整料理食譜透過質地調整的方法,就可以讓銀髮媽媽們享用一個不一樣的母親節餐點。國健署邀請何育任示範如何使用國產食材和質地調整技巧,烹調出4道質地飲食調整料理,供民眾參考。母愛綠茵卷選用國產豬肉、胡蘿蔔和芋頭,以紫蘇葉包裹製作,不僅色彩豐富,也增添了料理的層次和風味,還能補充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維持肌肉量和促進腸道健康。煦愛午仔南瓜飯以午仔魚、洋蔥、南瓜、黑木耳及糙米為主,採用燉煮方式,除保留食材原味及濕潤度,亦能提供優質蛋白質外,富含抗氧化物質、β-胡蘿蔔素、維生素D、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E等,可維持免疫系統,促進心臟健康。綠意擁抱藜麥盤選用國產去骨雞肉,順著雞肉的紋理切,搭配冷凍處理過的花椰菜及切碎的文蛤,文蛤富含維生素B群及鐵等多種礦物質,可預防缺鐵導致的貧血。羅勒之吻烤番茄以牛番茄及豆腐為主,搭配羅勒,香氣十足,羅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能幫助骨骼及血管健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5-04 養生.聰明飲食
母親節蛋糕怎麼挑最健康?營養師曝6種蛋糕竟超肥,「健康挑選5秘訣」一次看
再過一周的周日(5/12)就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你有打算買個蛋糕幫媽媽慶祝嗎!對媽媽來說,兒女的盛情難卻是最難推辭,媽媽不想掃大家的興致而吃了一堆高熱量蛋糕,導致高血糖、高血脂,或搞不好不舒服好多天都不敢說。對此,營養師高敏敏提醒,挑選母親節蛋糕是很重要的環節,究竟哪些蛋糕屬於紅燈區,哪些蛋糕屬於綠燈區?告訴你該挑哪顆母親節蛋糕才是安全牌!「母親節蛋糕」紅綠燈,你選哪一個?以下的蛋糕熱量是一整塊去計算熱量,大約可以切6-8塊不等,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切幾塊,來去算一片的熱量!母親節蛋糕-紅燈區.重乳酪起司蛋糕:熱量2700kcal (630g).法式千層蛋糕:熱量2546kcal (720g).卡通造型蛋糕:熱量2490kcal (950g).巧克力鮮奶油蛋糕:熱量2466kcal (900g).茶歐蕾蛋糕:熱量2005kcal (600g).水果鮮奶油蛋糕:熱量1754kcal (800g)母親節蛋糕-綠燈區.蜂蜜蛋糕:熱量1380kcal (400g).海綿蛋糕:熱量1356kcal (400g).水果戚風蛋糕:熱量1250kcal (700g).輕乳酪蛋糕:熱量1176kcal (400g).芋泥戚風蛋糕:熱量1008kcal (400g).戚風蛋糕:熱量920kcal (400g)母親節蛋糕的健康挑選秘訣 1.選質地蓬鬆的蛋糕,熱量較低,也可以以雞蛋、牛奶等原型食材為主。2.蛋糕上的裝飾以原味或是水果口味做替代,減少蛋糕上過多的裝飾,例如:糖衣、翻糖、馬卡龍。4.避開高油脂高糖內餡,如:卡士達醬、慕斯、紅豆餡。5.挑選蛋糕時以適合大小為主,並且一起分食,分散熱量共享歡樂。看完以上高敏敏的建議,知道母親節蛋糕要怎麼挑選比較健康了嗎。也提醒除了挑選「綠燈區蛋糕」,吃的時間也很重要,建議中午到下午時段吃,才能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消化!晚上才吃蛋糕很容易讓身體吃不消,讓身體很難受。吃蛋糕的同時建議搭配無糖茶、無糖豆漿等飲料一起享用,避免喝手搖含糖飲料,讓糖份攝取超標。吃完蛋糕後也記得要多起身多活動,幫助代謝。記得在慶祝母親節的同時,也要顧及媽媽身體健康!如果不是買蛋糕回家吃,而是去吃Buffet慶祝,也建議不要有吃回本心態,以免造成腸胃負擔,在享用餐點時也請抓好分量,避免打包又不會造成浪費。預祝天下所有美麗的媽媽,身體健康❤️母親節快樂~延伸閱讀:.想吃蛋糕卻怕胖?營養師授4方法減輕吃蛋糕罪惡感.慶生吹蠟燭不衛生?美研究:細菌量平均爆增近15倍.黑森林、布朗尼、提拉米蘇,哪個熱量高?一圖看懂甜點熱量
-
2024-05-02 焦點.元氣新聞
關渡學vs.皇后鎮 健康長壽社區台星高峰論壇相互交流
全球人口結構變化,各國關注高齡健康長壽,國內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領導「台灣高齡整合照護研究」,將研究落實在台北市關渡社區,讓居民在健康長壽獲得成效,這是「台灣之光」,更吸引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重視,特別派代表團來台參訪,並參加台北榮總一連兩天舉辦的「台灣新加坡健康長壽高峰論壇」,希望台灣與新加坡經驗充分交流。高齡照護 打造宜居關渡台灣整合高齡照護研究(TIGER,Taiwan Integrated Geriatric Care Study),以整合疾病管理與失能、失智預防為服務基礎,證明可以改善生活品質、預防失能、失智、提升慢病管理品質及健康服務價值成效,並逐步形成「關渡學人」的生活型態,逐步邁向健康長壽的宜居關渡。率領新加坡國立大學代表團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前任副校長、現任人口健康中心執行主任John WONG教授說,新加坡與台灣都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健康是多項綜合的結果,包括心理、生理、社會,新加坡正推動「皇后鎮」健康社區計畫,期盼民眾健康老化,這必須由政府及全社會共同參與。新加坡因應未來人口老化結構,規畫居民有10萬人的「皇后鎮」社區,以介入醫療、科技、社會參與等,從中設計、了解未來的需要。這個計畫與台灣正進行的「關渡學」十分相似,因此來台交流,其中「關渡學」的兩大特色令新加坡代表團驚豔。實證基礎 連結醫療服務陳亮恭指出,特色一是在關渡社區實行的「關渡學」,全面導入過去10年的相關研究,有實證基礎,並連結醫療服務;特色二則是「關渡學」與科技結合,導入學校、醫院、產業等資源,並進入實用端,企業可以依照需求,重新設計服務體系及產品,目前也選出五家企業合作,希望能發展出好的科技方案,也期盼國內廠商可以與新加坡團隊合作。成功經驗 吸引國際注意「關渡學」在人口約5.5萬人的關渡社區推動,初步改變社區的氛圍,也升級了社區醫院的角色。北榮體系在台北 榮總院長陳威明的支持下,將在新竹、桃園、宜蘭、花蓮、台東等分院逐步開展,讓北榮的分院都成為當地社區的「塔台醫院」。昨天論壇中John WONG也指出,新加坡、台灣、日本都是東亞地區重要的意見領袖,應該要彼此合作。「關渡學」計畫架構與成果也吸引了台北市衛生局的注意,期望能藉由人工智慧(AI)提供台北市民完善的數位服務。陳亮恭說,感激北市衛生局看見關渡醫院的努力,也感激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國家計畫的眼光與台灣合作,希望透過國內外各單位合作,從社區去逐步推展,讓健康長壽成為全民共享的未來,「關渡學」最新成果將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對外公布。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陳亮恭院長所帶領的台北榮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團隊,專注於最前瞻的高齡醫學領域,現在新加坡人口也面臨快速高齡化,期盼透過兩國的互相交流、學習,學習到更多的政策及經驗。
-
2024-04-19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揪癌變關鍵 精準治療更能延命
「醫師,到底甚麼是精準醫療?」、「請問我這個癌症,驗出有BRCA基因變異,是不是有藥可用?」當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看診時,常有攝護腺癌患及家人提出上述疑惑。此時,查岱龍總是耐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他解釋,許多基因變異與癌症生成、惡化有關,其中,有些基因變異為「Driver Mutation」(驅動性突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針對這些驅動性基因變異使用適合標靶藥物,就有機會阻止癌細胞作亂,延續性命的機率就大為增加。🎧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篩選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可提升精準醫療效益「把細胞的癌變過程想像成一列火車,這些Driver Mutation就好像火車司機,主導火車前進。」查岱龍指出,在癌細胞上,有時可找到許多基因變異,部分基因變異可驅動細胞癌變,成了火車司機;有些就只是火車上的乘客,對於癌變過程影響不大,而要能真正揪出這些驅動性基因,就必須透過基因檢測,「篩選病人,找出帶有這些驅動性突變基因的族群,使用對的藥物」,癌症治療就可對症下藥、事半功倍,這也正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帶基因變異的晚期攝護腺癌病患,有機會延長生命舉例來說,像一般人常聽到的乳癌基因變異BRCA1、BRCA2,也與攝護腺癌、卵巢癌、胰臟癌等癌症的啟動、發生與預後高度相關。以攝護腺癌病患來說,約10%-15%帶有BRCA1、BRCA2,如果是比較晚期、已對荷爾蒙療法產生抗藥性的病患,更有高達25%帶有上述基因變異,一旦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病患的死亡率就會比一般人多2.5倍。若是卵巢癌,BRCA1、BRCA2的突變比率大約為25%,乳癌、胰臟癌等其他癌別,所占比率為6%-10%。事實上,BRCA1、BRCA2都屬於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當透過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檢測方式找到這些基因突變相關現象,便可運用PARP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標靶治療,治療成效也會明顯提升。研究顯示,像晚期、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攝護腺癌病患,若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可以有望延長存活期,使用化療的時間也有機會延後,如果能控制好副作用,病患的生活品質會更加穩定、優質。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案件申請,出現塞車窘境雖然基因檢測對於精準治療的運用、癌症病患的用藥如此重要,健保也即將把NGS檢測納入給付範圍,但「特管辦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實驗室若要進行NGS等基因檢測,就必須針對「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部分,取得醫事司的認證資格,並有3年的落日條款。今年2月9日特管辦法正式上路後,造成兩千多件審查案件大塞車,很多NGS檢驗項目無法執行,恐影響病人用藥權益,目前健保署、醫事司已想辦法在實驗室檢驗品質把關與加速審核中取得平衡,查岱龍指出,為了紓解塞車的大量申請案子,目前給予六個月的緩衝期。不過,也有人憂心,9月緩衝期過後,申請塞車問題仍可能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或許可以採取一些彈性、變通做法,例如對於過去通過認證,或已符合國際認證、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可考慮有條件開放、就地合法、納管,如此,更多癌症病患才能盡快在短時間取得基因檢測結果,並盡快使用適合標靶藥物、療程,病情也才不會一再拖延、惡化。許多檢驗方法可做配套,病患可安心接受治療然而,查岱龍也提醒,在基因檢測領域,並非只有NGS檢測,以健保所給付的一些標靶藥物來說,還是有其他檢驗方法可以搭配,像PCR(核酸檢驗),或者可以進行檢體染色,然後用相關抗體進行偵測等,運用這些方法取得結果,癌症病患可及時獲得適合藥物的治療,治療權益同樣受保障,因此癌症病患、病患家人不用擔心,可安心接受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查岱龍也提醒,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是重要一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病患可以了解更多資訊,醫療團隊也必須與病患好好溝通,用病患了解的語言進行說明,這樣才能選擇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模式,病患的治療,也才會得到最好成果,且較不會多受痛苦。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我們需要透過更多、更精準的檢測方式,找出適當的病患,才能讓更多病患受惠。查岱龍小檔案現職: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細胞腫瘤學系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經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醫學院外科部主任教授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國防醫學院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把病看好只是基本!余忠仁提升醫療量能,讓醫院成守護民眾健康的護國神山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今年3月升格為醫學中心,成為北區第二家醫學中心。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升格醫學中心是該院全體同仁的願景,目前已達成階段性里程碑,未來將努力爭取擴建湳雅院區,加速生醫醫院二期工程施工進度,提升醫療量能,精進醫療服務品質,成為守護新竹地區民眾健康的「護國神山」。衛生署立新竹醫院於2011年7月改制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肩負「提供急重症醫療服務,滿足在地民眾醫療需求」的使命;2021年1月1日,台大醫院將新竹分院、生醫園區分院、竹東分院三家分院正式整併,成為「新竹台大分院」。養生秘訣/ 靜心不急躁 重訓健身減壓作為醫院管理者,余忠仁在工作上講求實事求是,他強調一定要找出問題,務實分析並求得解方,但凡事保持靜心,絕對不能急躁,才能冷靜分析問題,推動方案執行。醫師的工作壓力不小,余忠仁說,他有固定運動的習慣,每周會到健身房重訓健身,如今重訓已六年多,在專業教練指導下揮灑汗水,對紓壓有正向回饋。此外,他也養成定時睡覺的習慣,照著既有步驟過生活,有助於靜心,心情放鬆了,壓力減輕,自然就能達到養身功效。各司其職 成醫療網絡核心余忠仁表示,整併後的三院區透過業務整合、資源共享、角色分工,發揮綜效。位於新竹市的新竹醫院主要提供重度級急重症醫療服務;生醫醫院竹北院區以轉譯醫學研究、創新醫材及藥品研發為主,並提供急重症、癌症、優質健檢及國際級特色醫療服務;生醫醫院竹東院區將加強其高齡、偏鄉、慢性醫療與精神醫療等照護服務。新竹台大分院三院各有特色,也各司其職。不過,要成為醫學中心可不容易,余忠仁說,「把病看好」只是基本,還得成為區域醫療網絡的核心,當地區醫療院所的領頭羊,具完整的醫事人員培育系統,在研究上創新。整合地方 將擴大分級醫療成為醫學中心後,余忠仁說,未來醫院將和地方現有資源做整合,擴大與深化分級醫療及偏鄉醫療照顧;在教學與研究方面,希望擴大師資培訓,成為南桃園及竹竹苗最完善的醫學中心訓練醫院、全人照護教育的師資培訓輔導機構,設置國考級OSCE考場,通過一般醫學示範中心評鑑,目前正洽談清大與陽明交大學生來院實習的可能性。「解決醫療空間不足問題,也是醫院發展的重要項目。」余忠仁表示,未來將努力爭取擴建「湳雅院區」,興建「急重症大樓」,發揮醫學中心的功能,並加速生醫醫院二期工程進度。面積5.18公頃的新竹醫院湳雅院區,目前行政院已核定國有地部分為有償撥用,市有地部分也是以有償方式處理。生醫醫院竹北院區現今完工一期工程,病床約1500床,待二期研究大樓完工後,將設有行政區、宿舍區、國際會議中心,一期大樓全部開啟後,新竹台大分院病床也將增至1969床,提升醫療量能。余忠仁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一般內科學、胸腔內科學、重症醫學、胸腔腫瘤學、超音波醫學、分子醫學現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專班(EMBA)畢業經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升格為醫學中心,將精進醫療服務品質,持續守護新竹地區民眾的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申請塞車 查岱龍:政府已放寬緩衝期
「精準醫療」是目前治癌新趨勢,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與各項基因檢測方式找出相對應的藥物,讓治療更精準,衛福部健保署預計5月將NGS納入健保給付,讓10餘萬名癌友受惠。為了把關檢測品質,3年前衛福部將基因檢測納入特管辦法,實驗室須取得認證後才能執行,今年2月9日生效後,造成數千件申請案塞車,恐影響病人「無法即時用藥」的權利。對此,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指出,健保署與醫事司已盡力協調,放寬六個月的緩衝期,以紓解申請案件大塞車的狀況。不過,也有人擔心9月緩衝到期後,仍可能讓申請塞車問題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是否可以採取一些變通方式,例如針對過去已通過認證、符合國際認證或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或許可以就地合法,讓更多癌症病患盡早取得基因檢測結果,盡快使用適合藥物,以挽救更多人命。查岱龍表示,精準醫療不是只靠NGS,目前尚有核酸檢驗(PCR),或先用檢體染色,再用相關抗體偵測等其他檢測當配套,病患可依據檢驗結果選擇適合療程,治療權益不受損,希望病患及其家人安心。基因檢測 幫癌症病人選對用藥對於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查岱龍指出,現在精準醫療的重點,是透過基因檢測篩選適合的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像有的基因變異為「驅動性突變」(Driver Mutation),這類基因變異,在細胞癌變的過程裡,擔任火車司機、火車頭角色,如果針對這些基因變異「擒賊先擒王」,就能有效抑制癌細胞,讓病患有機會擁有一線生機。過去因為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的關係,許多人聽到BRCA基因變異,就會想到與乳癌有關,但許多研究顯示,在部分攝護腺癌、卵巢癌與胰臟癌病患身上,也有這類基因變異,這是一種驅動性突變,如果男性帶有BRCA基因變異,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9倍,一旦罹患攝護腺癌,死亡率也比一般人多2.5倍,對荷爾蒙療法有抗藥性的晚期病患中,更有高達四分之一帶BRCA基因變異,威脅性不容小覷。醫界發現,BRCA為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之一,若運用NGS等檢測方式揪出相關基因突變現象,便可使用PARP抑制劑,讓癌細胞受抑制。研究顯示,晚期攝護腺癌病患一檢驗出帶有BRCA基因變異,經PARP抑制劑治療,有望延長存活期,延緩疾病惡化。如能控制好副作用,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醫病溝通 別因偏方失治療契機查岱龍認為,當發現罹患癌症,病患及其家人一定要好好和醫師溝通、討論,醫師也可運用醫病共享決策(SDM)模式向病患及其家人分析各項治療方式利弊得失,期待病患選擇最適合的療程,千萬不要因拖延或誤信偏方而失去治療契機。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07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基因檢測揪癌變惡司機 精準治療更能延命
「醫師,到底甚麼是精準醫療?」、「請問我這個癌症,驗出有BRCA基因變異,是不是有藥可用?」當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查岱龍看診時,常有攝護腺癌患及家人提出上述疑惑。此時,查岱龍總是耐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他解釋,許多基因變異與癌症生成、惡化有關,其中,有些基因變異為「Driver Mutation」(驅動性突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針對這些驅動性基因變異使用適合標靶藥物,就有機會阻止癌細胞作亂,延續性命的機率就大為增加。篩選病人、使用對的藥物,可提升精準醫療效益。「把細胞的癌變過程想像成一列火車,這些Driver Mutation就好像火車司機,主導火車前進。」查岱龍指出,在癌細胞上,有時可找到許多基因變異,部分基因變異可驅動細胞癌變,成了火車司機;有些就只是火車上的乘客,對於癌變過程影響不大,而要能真正揪出這些驅動性基因,就必須透過基因檢測,「篩選病人,找出帶有這些驅動性突變基因的族群,使用對的藥物」,癌症治療就可對症下藥、事半功倍,這也正是精準醫療的精髓所在。帶基因變異的晚期攝護腺癌病患,有機會延長生命。舉例來說,像一般人常聽到的乳癌基因變異BRCA1、BRCA2,也與攝護腺癌、卵巢癌、胰臟癌等癌症的啟動、發生與預後高度相關。以攝護腺癌病患來說,約10%-15%帶有BRCA1、BRCA2,如果是比較晚期、已對荷爾蒙療法產生抗藥性的病患,更有高達25%帶有上述基因變異,一旦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病患的死亡率就會比一般人多2.5倍。若是卵巢癌,BRCA1、BRCA2的突變比率大約為25%,乳癌、胰臟癌等其他癌別,所占比率為6%-10%。事實上,BRCA1、BRCA2都屬於HRR(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當透過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等檢測方式找到這些基因突變相關現象,便可運用PARP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標靶治療,治療成效也會明顯提升。研究顯示,像晚期、帶有這些基因變異的攝護腺癌病患,若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可以有望延長存活期,使用化療的時間也有機會延後,如果能控制好副作用,病患的生活品質會更加穩定、優質。次世代基因定序檢驗案件申請,出現塞車窘境。雖然基因檢測對於精準治療的運用、癌症病患的用藥如此重要,健保也即將把NGS檢測納入給付範圍,但「特管辦法」(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規定,實驗室若要進行NGS等基因檢測,就必須針對「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部分,取得醫事司的認證資格,並有3年的落日條款。今年2月9日特管辦法正式上路後,造成兩千多件審查案件大塞車,很多NGS檢驗項目無法執行,恐影響病人用藥權益,目前健保署、醫事司已想辦法在實驗室檢驗品質把關與加速審核中取得平衡,查岱龍指出,為了紓解塞車的大量申請案子,目前給予六個月的緩衝期。不過,也有人憂心,9月緩衝期過後,申請塞車問題仍可能舊事重演,認為衛福部或許可以採取一些彈性、變通做法,例如對於過去通過認證,或已符合國際認證、檢測品項有國際認證者,可考慮有條件開放、就地合法、納管,如此,更多癌症病患才能盡快在短時間取得基因檢測結果,並盡快使用適合標靶藥物、療程,病情也才不會一再拖延、惡化。許多檢驗方法可做配套,病患可安心接受治療。然而,查岱龍也提醒,在基因檢測領域,並非只有NGS檢測,以健保所給付的一些標靶藥物來說,還是有其他檢驗方法可以搭配,像PCR(核酸檢驗),或者可以進行檢體染色,然後用相關抗體進行偵測等,運用這些方法取得結果,癌症病患可及時獲得適合藥物的治療,治療權益同樣受保障,因此癌症病患、病患家人不用擔心,可安心接受醫師指示、接受治療。查岱龍也提醒,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是重要一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病患可以了解更多資訊,醫療團隊也必須與病患好好溝通,用病患了解的語言進行說明,這樣才能選擇對病患最有利的治療模式,病患的治療,也才會得到最好成果,且較不會多受痛苦。查岱龍小檔案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我們需要透過更多、更精準的檢測方式,找出適當的病患,才能讓更多病患受惠。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4-05 醫聲.健保改革
4月1日健保調整藥價後,對民眾的衝擊有哪些?如何因應這波換藥潮?
健保署2024年最新藥價已於4月1日實施,主要衝擊慢性病族群,集中在這3類患者衛福部健保署公告2024年最新藥價於4日1日實施,藥價調整後,民眾憂心醫療院所出現換藥潮。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健保調整藥價後,醫療院所會與藥廠重新議價,藥廠不願意降價,醫院考量營運成本,確實可能出現一波換藥潮。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也說,此波藥價調整多屬慢性病用藥,如心臟血管、神經系統、抗感染等用藥,影響患者將達600萬人。朱益宏說,醫療院所面對健保藥價調整,考量營運成本需與藥廠重新議價,但醫院層級不同,作法也不同,醫學中心藥品用量大,藥價議價能力強,同一藥廠可以針對不同藥品價格互相搭配,如降某藥品的價格,卻提高另一藥品價格。反觀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在藥品採購受限用量少、必須向藥廠採購達一定數量的藥品,才有議價機會。如果採購量不夠,藥廠不出貨將形同斷貨,形成另類被迫換藥潮,但地區醫院、基層診所被迫換藥,能不能真的換到又是問題,像偏遠地區醫療院所,藥廠送藥成本高,藥價不降反升,呼籲健保署多協助偏遠地區醫院順利取得應有的藥物。健保署每年調整藥價,確實造成部分藥廠不符生產成本,選擇少量生產,或離開台灣市場。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基層診所有時換藥考量並非藥價,而是缺藥不得不更換其他更充足又不影響治療效果的藥品,如果再持續砍藥價,缺藥潮不解決,恐影響民眾的一般用藥。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藥師王明媛說,新藥價上路半年至一年後,醫療院所、藥局會與藥廠重新議價藥品,當藥價太高,為降低經營成本,轉為採購藥價低的藥品,常會出現換藥潮。一位不具名醫師表示,健保署調整藥價有利有弊,健保降低藥價支出後,省下來的錢可滿足其他病人需求,但調整藥價會壓縮藥廠獲利空間,擔心原廠藥退出市場,不利國內醫療發展,往後患者需原廠藥治療時,還須專案進口,反而可能花更多的錢,「一直壓低藥價,並非長遠之道」。每年健保藥價調整,社區藥局已有應對機制,一位不具名藥師指出,每年接近調整藥價,對降價過多藥品會暫停進貨,等待新藥價上路後,再用便宜價格進藥。「暫停進藥的作法,真的很令人痛心。」藥師說,如上月底有位民眾拿慢性處方箋,到藥局領取失智症藥物,但該款藥物藥局剛好用完,但該藥品4月後,每顆藥價調降6元,如果要幫民眾叫藥就會虧損,也只好請民眾到別家藥局領藥,健保署應想辦法解決藥價調整產生的諸多問題。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調整藥價前需經評估,如果是基本的、必要的、不符成本的藥品,就不會調降藥價,確保民眾用藥權益,目前共28家廠商提出重新核價,正依相關程序處理中。民眾憂療效變差 醫師提醒:多注意病況今年健保最新藥價於4月1日實施,此波藥價調整3大類藥物,分別為心臟血管、神經系統及全身性抗感染用藥,2024年健保藥價調整品項總數達4568項,其中調降4551項、調升17項。在心臟血管藥價調整,第一、二名為降血脂藥物,是與立普妥、冠脂妥等相同成分藥物,兩者為健保減少11.48億元支出,排名第三為用於術後傷口皮膚去瘀的去瘀軟膏類藥物,藥價從一支33點7元降至29.1元,可為健保省下八百萬元。延伸閱讀:藥物百科:立普妥、冠脂妥等相同成分藥物-藥物百科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說,民眾遇到醫療院所換藥,可以多量血壓、由健保存摺APP查看抽血檢查的血脂等數據,隨時注意病況;目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二、患者人數持續增加,盼健保署節省藥費後,應放寬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降血脂藥物限制,有效減少發生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藥品調降價格,前三名藥物為理斯必妥、立普能、思樂康等相同成分藥物,以思樂康來說,常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等患者,一顆藥價調整前為9.6元,調整後7.9元,降幅17.7%,為健保省下1.9億元。延伸閱讀:藥物百科:理斯必妥相同成分藥物藥物百科:立普能相同成分藥物藥物百科:思樂康相同成分藥物精神藥物調降藥價,是否影響精神疾病患者服藥順從性?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這次調價藥物在台上市已久,雖然有些病人執著原廠藥,但已在服用學名藥的病人應不受影響,且換藥前醫療團隊也會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與病患說明清楚。如果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病人可向醫師反映,醫師會再向衛福部反映。至於抗感染劑藥品,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說,此波調降藥物多為醫院內處方用藥,對一般民眾影響不大,醫院端對於該類藥品,還是需要多加注意,避免患者無藥可用。藥品政策改革 健保署2024年4月8日討論近年健保藥價調整為依據「全民健康保險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制(DET)」,自民國102年試辦至今,各界均認應調整。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說,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方向,製藥界與衛福部健保署已有多項共識,首先應加快學名藥上市速度;其次盼透過降低藥價,加快新藥納入健保,以及討論藥價核價、調價等DET機制等。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藥品政策改革於2024年4月8日舉行會議。此「113年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方案相關法規修正草案溝通會議」將邀集國民黨、民進黨、民眾黨等立委辦公室及製藥界代表等,與社保司、食藥署、經濟部等。陳誼芬指出,國內約七成藥品為學名藥,給付金額僅占健保藥費二成,應給予在台製造的學名藥優惠措施,降低藥價,且國內原料藥約五成來自中國大陸、三成來自印度,現在全球面臨缺工、缺料,建議政府扶植國內原料藥藥廠,國藥國造,降低藥價,並配合健保署採取平行審查、暫行性支付等機制加速新藥給付。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說,改革DET機制應採用更靈活調價方式,整合藥界專家學者、藥師、製藥界及各層級醫院、診所意見,共同討論適當解決方案,建議健保署應針對不同團體多開會議,了解各方意見。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說,全聯會將對藥品政策改革提出見解,但未被納入4月8日的討論團體之一,他已向署長石崇良提出抗議;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說,今年藥價調整金額、品項是歷年最少,「但調降金額最少,不代表傷害最小」,每年調降藥價讓許多藥廠想退出台灣,DET等藥品政策確實需要改革。藥學會、藥師公會全聯會被安排在第二次會議。「醫師在治療患者時,希望手上能用的武器(藥物)愈充足愈好。」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健保總額有限下,須透過藥品議價、節流財務,但隨著全球藥品成本上漲,過度管制也有可能會導致廠商退出市場,或讓新藥、新技術納入健保的時程受到影響,呼籲政府應建立優質醫療環境,確保國人用藥無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9 醫療.精神.身心
想要做自己一點,會不會有點自私? 臨床心理師剖析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想要做自己一點,會不會有點自私?」、「如果講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會不會影響到別人和這份關係?」上述疑問和想法可能不少人多少都有過,或者聽過其他人有類似的問題,而近年暢銷的心理類型書籍中,多數也都是在談論如何提升自己、掌控自己情緒或人際關係的複雜情感等主題。另一方面,來醫院或診所尋求心理治療的人們之中,人際關係也是最多人來治療室想釐清、討論和改變的議題。「自己」到底該如何定義? 專家提多項見解帶你認識自我儘管近代社會思潮讓人們的自己有更多的空間和選擇,而科技的進步也讓人們更能獨自地滿足各種需求,但「自己」以及「他人」的複雜關係仍是相當普遍且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難題。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黃新惟表示,當思考「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時,或許是因為我們較熟悉前者,以致於習慣將重點放在後者,但其實「自己」比多數人所想的還複雜。被尊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便提出,人有2種自己,1種是像在頭腦裡,主導我們所有行動的自己,並串聯了每個時刻不同的自己,另1種則是可以被看見、被描述的自己,如自己的照片、職業和個性,是所有自己的東西的總和,並讓如拼圖般的自己得以整合成一體。近年來,陸續有學者提出了1種與外界環境或他人互動時的自己,而不同於過往對於自己的看法,這個自己是1種狀態,而不是穩定、一致的,是和外在環境和他人共同形塑的,並非自己擁有的。澳洲臨床心理學家羅素.米雷斯(Russell Meares)認為,這個我自己(myself),和心理發展、親密感及創傷的心理治療都有緊密關聯,設想當1個人說:「我覺得我不是我自己」這句話時,那個「我自己」便是意指這個持續變動,是動詞而非名詞的自己。自己和他人關係為何會相互影響? 神經科學觀點也為此做出解釋若透過神經科學中的「預設模式網絡」,來探討「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定義可能與上述專家的觀點有些不同。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是1個連接大腦各區域的龐大神經網絡,近20年引起了大量關注和研究,但它的功能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既維持了休息時大腦的健康,也和我們放空、神遊及個人記憶有關,同時也涉及了推論他人想法、意圖等社交行為。近年《自然——綜述神經科學》(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上有文章試圖整合預設模式網絡的各種功能,該觀點認為預設模式網絡提供了1個空間,讓內在自我和外在世界兩者得以交會。換言之,為能夠理解自己和世界,我們需要將持續發生的外在事件和過去的經驗進行整合,而預設模式網絡便是負責此過程的腦部區域。上述觀點不只說明了我們如何理解,同時也強調數個「自己」在「關係」中如何影響著彼此和形成共享的理解。從嬰幼兒在和照顧者的互動中學習語言、學生和同儕與老師學習知識,到個案在心理師的協助下調整思維,或心理師能同理個案,無非都是這樣1個奇妙的互動過程。自己不全然只受自身影響! 這因素才是「做自己」的關鍵黃新惟指出,從對自己的深入思考,到神經科學的觀點,我們發現「自己」不完全是自己的,而且「自己」和「關係」並不是對立而是交織一起。故本文的標題可改寫為「有關係,才能做自己」,而這個「關係中的自己」,或內外在訊息在預設模式網絡相遇,是我們和外界互動時,由內在自己和外在環境與他人共同形成的。生活中面對不同的情境或他人時,彷彿會有不同的自己,便是這樣的1種情形,而這個不穩定、深受外在世界和他人影響的自己,是我們獲得親密感,以及可以與他人相互理解的基礎,前述之神經科學文章便是如此做結:「預設模式網絡之所以是預設的,是因為它是整合內外在訊息的核心,使得共享的溝通、意義和經驗敘說成為可能,進而造就了社群和人際網絡。而這些便是人類預設會持續且自然表現出的作為」。儘管如此,我們也不必過度追求這樣的自己,畢竟生活中有很多情境,有其各自適合的自己和他人的互動方式,而且預設也不等於要持續保持,是要能在預設的兩端反覆擺盪。時而較多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和想法,時而以開放和好奇的態度與外在環境和他人交流。自身的臨床經驗便發現,多數的心理困擾或人際問題,便是太固著、太封閉在某一端,而無法有效地將內外在交流所致。心理治療的過程便是和治療師一起安穩地、有彈性地和積極地「我自己」,重新啟動、熟練我們預設的自我整合能力。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做1動作有助預測壽命!專家:做不了這個動作,早死機率較高
-
2024-03-2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TCOG引領精準醫療革命 AI與大數據啟動癌症治療新時代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惡化快、轉移快,罹患率幾乎等同死亡率,治癒機會低,是國人第七大致死癌症。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不僅找到新的基因標靶,更找到對應的治療藥物,研究人員透過分析癌症基因體圖譜臨床資料庫數據,首度證實B-RAF是一新穎之RNF43泛素化標靶蛋白,共同使用MEK抑制劑與WNT抑制劑對RNF43變異的胰臟癌細胞有強烈的協同毒殺效果,能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國衛院長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長期關注消化道癌症,尤其胰臟癌和膽道癌長期以來缺乏有效治療,有鑑於此,國衛院開發了新的化療藥物組合療法——SLOG(S1 + Leucovorin + Gemcitabine + Oxaliplatin),是台灣自主開發的創新治療方法,以口服S-1來取代傳統需要長時間輸注的5FU。SLOG化療處方在晚期胰臟癌的治療中達到了30%的緩解率,而Nivolumab(免疫治療)加上Gemcitabine + S1,在膽道癌治療中,緩解率更是達到了40.7%。司徒惠康指出,這些創新的藥物組合療法不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也在治療效果上有顯著的提升,讓病患在家就能接受治療。國衛院與高醫大所發現胰臟癌新穎標靶蛋白,就是透過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合作成果,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發揮槓桿角色的角色,TCOG由多個醫院進行同一癌症治療方法之跨院際臨床試驗合作模式,有效利用病人的資源及確保臨床研究計畫的安全性及倫理性,並建立療法及學術研究上之嚴謹審核制度,有效整合國內對各癌症之檢查及診斷技術、治療方法及療後追蹤,提昇癌症醫療水準。AI帶來醫療領域的狂風浪潮 發展本地AI成重要課題面對台灣醫療現況,健保財務困窘、醫護人員低薪過勞、醫療人才流失至海外等情況,智慧醫療(eHealth)作為AI世代的解方,不僅能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緩解醫療人力不足的問題,還能減少醫療管理的資源耗損。而AI技術和大數據在智慧醫療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TCOG利用AI進行疾病模式分析、藥物反應預測和治療效果評估,透過科學研究揭示癌症的風險因素,結合大數據分析預測個體風險,提早發現和進行預防,從根本上降低癌症的發生。隨著AI和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從穿戴式裝置的數據蒐集到風險預測模型的建立,AI的輔助使得個人能夠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降低患病風險。司徒惠康指出,AI在藥物開發的各階段、手術治療、精準醫療以及病患照護中的應用,展示了其廣泛的應用場景,這些個性化的醫療策略,也提高了治療的精準度和效率,為癌症患者帶來了更多希望。然而,技術創新同時也帶來了倫理問題,如數據隱私、司法偏見等。司徒惠康呼籲,在推進技術創新的同時,也應加強倫理規範的建立和實施,確保科技發展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大眾。未來AI運用到癌症醫療的各領域是可以預見,但法規環境同樣十分的關鍵,他也強調,醫療具有地區特性,國外發展的AI不見得可完全適用於我國,可能會有「環境偏移」的問題,因此發展本地AI會是未來的研究方向。面對這些挑戰,需要政府、科研單位、醫療機構和產業界共同攜手合作,共享數據和研究成果,研發更新的技術和治療方法。透過科技的力量,有望見證癌症治療和預防上更為精準和人性化的新時代。「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 政府和學研界應盡快建立精準醫療資料庫,以協助大數據分析的AI並資源共享。癌友需信賴專業,避免迷信網路,與醫師合作尋找最佳治療;而醫療團隊應深入理解患者,結合多學科知識,提供全面照護。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NGS建資料庫 精準醫療邁新紀元
隨著科技的發展,精準醫療成為提高治療效果與病人生活品質的關鍵,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應用和全國資料庫的建立,對於提升台灣精準醫療的實力具有重大意義。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這將使台灣在精準醫療的治療上與全球同步,幫助病人精準治療、減少不必要副作用,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推動的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現階段針對台灣的11種癌別,收集4千名患者的數據進行NGS檢測及研究,正是全國性NGS資料庫的前哨站,透過對癌症患者的基因突變進行深入分析,這些研究能更有效地對癌症進行治療。立法須完善 規範數據應用以膽道癌為例,傳統上以化學治療為主,但NGS檢測後發現28.5%的患者存在特定的基因變異,這使他們有機會接受更為精確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治療,從而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然而,NGS即將納入健保給付和全國性資料庫的建立,也引發了國人對個人隱私權的疑慮。司徒惠康表示,政府對此高度重視,並已實施嚴格的隱私保護措施。所有的基因檢測和數據收集都必須基於患者的明確同意,並且在使用前進行去識別化處理,以確保個人隱私得到嚴格保護。此外,這些數據的使用將嚴格限定於學術研究和臨床應用,不會被濫用於其他目的。司徒惠康強調,建立全國性NGS資料庫最大的挑戰,即是如何整合醫院之間的電子病歷系統。這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也涉及到跨機構的合作和資料共享的規範。為了克服這些挑戰,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來規範數據的收集、使用和共享,同時確保所有的操作都在病人明確同意和去識別化的基礎上進行。基因數據庫 促進新藥開發建立全國性的NGS資料庫,不僅只是一個基因數據庫,裡頭包含了治療反應、治療預後和存活率等數據,這些資訊將促進新藥的開發,並為臨床決策提供實證支持,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進而提升國內癌症預防及診療照護品質。司徒惠康提到,台灣做為全球華人的縮影,具備多元族群的特色,健保NGS基因數據庫將是十分寶貴的華人本土數據。因為全球基因醫療數據庫多為西方人數據,建立本土數據,才可能做更好的精準醫療,彌足珍貴。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8 性愛.愛情診療室
為何態度忽冷忽熱?出軌有跡可循!當伴侶出現這6行為時要留意
無論是情侶還是夫妻,都可能面臨感情不穩定的時刻,此時若另一半的舉動或態度突然出現轉變,便難免令人懷疑對方是否有對自己不忠的可能性。我們本次針對「出軌跡象」進行觀測,一起來看看有哪些讓網友內心警鈴大作的出軌前兆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出軌跡象」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出軌跡象排行。見面頻率大幅下降令人起疑 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出軌跡象」相關話題的討論,發現許多網友認為若彼此「見面、聊天次數變少」,如明明原本一週都會見面三、四次,另一半卻突然時常以工作忙碌、有其他要事等藉口推辭,連見上一面都變得很困難時,不免讓人起疑。也有網友列出自己認為的「心靈出軌徵兆」,其中一項便是「越來越少聊天,聊自己的事還會被敷衍」,認為親密穩定的感情中,雙方的交流和「分享慾」十分重要,當彼此的互動頻率越來越低,甚至其中一方有種「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時,可能就該好好審視兩人關係是否逐漸「有名無實」。愛與不愛的樣子都見過「態度轉變」很明顯而突然間的「態度轉變」也常是網友嗅出出軌氣息的判斷標準。就有民眾發文詢問「被外遇過的人,你們是怎麼發現對方外遇的?」引起熱議,許多人提到當另一半「開始不耐煩,冷暴力」、「對伴侶諸多挑剔,冷漠」時就該有所警覺,更有人直言「當你發現另一半對你忽冷忽熱時,沒有錯,一定也是有人在跟你共享!」指出除了找架吵似的不停挑剔外,出軌的人有時反而會因為做了虧心事而感到心虛、因此處處迎合討好,讓人感嘆「見過愛我的樣子,所以不愛一下子就發現了」,認為態度的轉變其實非常明顯。此外,當另一半忽然「性致缺缺」,對於親密接觸的意願與要求頻率都大幅下降時,可能也是潛在的出軌警訊。一位網友就分享「前陣子就感到異狀,(另一半)都不碰我」,最後發現自己被劈腿了;也有民眾指出「性事不合跟個性不合一樣」,不少人在生理需求無法於伴侶身上得到滿足時,會按捺不住慾望而向外尋求慰藉,而為避免這樣的情況,伴侶雙方也應針對性生活相互進行溝通磨合。許多人認為「出軌只有0次跟N次」,不僅傷害了彼此間的信任,也會摧毀建立在誠實和忠誠基礎上的關係,即使原諒了對方也會在心中留下無可抹滅的傷痕與芥蒂。不過,在面對感情時,還是應盡量避免過度的猜忌,雙向的付出與信任才能讓關係走得長久。(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