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搜尋
免疫力低下
共找到
222
筆 文章
-
-
2024-11-28 醫聲.罕見疾病
高雪氏症/罕藥貴市場小,以往無藥可治,變成無法取得
蕭仁豪是全台灣第一個獲得罕病藥物給付的高雪氏症病患,但是他太晚接受治療,需要切去腫大的脾臟來保住性命;同期接受治療並且切除脾臟的鍾家宏,也因免疫力低下、骨質疏鬆,頻繁往返醫院和家裡。數年後,台灣高雪氏症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啓仁的孩子則為幸運的一代,因早期診治,可以過著與常人一樣的生活。「冬天來臨時,我幾乎無法承受寒冷,骨頭疼痛得無法翻身。」現年40歲的蕭仁豪回憶,童年時期因肝脾腫大、骨骼異常和關節劇痛,生活充滿挑戰,甚至一度痛到無法呼吸或站立,得靠母親背著上學。靠酵素療法 罕病兒重生1994年,蕭仁豪的母親得知國外已有高雪氏症治療藥物,但藥物每月60萬元和台灣尚未進口的現實,讓她四處奔走,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找她召開記者會,迅速引起社會關注與愛心。在馬偕醫院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炫沛協助下,終於讓蕭仁豪成為全台第一位接受酵素療法的高雪氏症患者,得到活下來的機會。在各界努力下,2000年台灣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成為全球第五個立法保障罕病患者用藥和生存權的國家。截至今年5月,全台有245種公告罕病,並有76種藥物獲得健保給付,涵蓋40種疾病,惠及超過1.6萬名病童。求學苦 憑毅力考上公職相較於蕭仁豪的重生,同樣切除脾臟的鍾家宏,因為後續腎臟病與病弱體質,求學過程充滿挑戰,但他仍憑毅力通過公職考試,成為穩定工作的孝順兒子。朱啓仁的孩子則因及時用藥,與常人無異。朱啓仁強調,治療藥物的成本會隨患者體重增加,而健保給付是家庭經濟負擔的重要支柱。罕病新藥 健保給付有限隨著罕見疾病治療藥物陸續問世,台灣罕病患者所面臨的挑戰,從「無藥可治」轉變為「無法取得」。由於罕病罹患率低、市場小,加上研發成本高,罕藥具有藥價昂貴的劣勢,在健保財務困難的情況下,新一代的罕藥、罕病新藥都難納入健保給付。陳莉茵指出,目前健保給付的範圍仍有限,患者家庭難承擔昂貴的治療費用。她強調,罕病用藥不僅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還可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對疾病防治具有深遠影響。合理分配資源 守護生命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罕病基金會董事長蔡輔仁是蕭仁豪的主治醫師,他表示,以往連罕病診斷都困難,現今醫療科技進步,治療已露出曙光,「藥物愈來愈多,但費用昂貴,希望所有病童都可以接受治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如何進行合理分配須共同面對討論。」罕病患者家庭的艱辛,並非外界所能輕易理解。「要多少淚水和努力,才能證明罕病病患值得健保支持?」陳莉茵呼籲,社會多關注,透過完善政策保障,讓罕病患者的生命不因高昂藥費而停滯。■醫學辭典:高雪氏症高雪氏症是一種溶小體神經脂質儲積症,體內調控葡萄糖苷脂酶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葡萄糖苷脂無法代謝掉,累積在巨噬細胞的溶小體內,巨噬細胞逐漸變大,像被揉皺的紙,因而稱高雪氏細胞。高雪氏細胞會累積在肝臟、脾臟、骨骼、骨髓、大腦、淋巴結等器官組織,使病人常發生貧血及骨頭壞死,造成骨骼危機。
-
2024-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都在做的1習慣讓身體發炎又助長癌細胞!醫師:一小時等於抽一根菸
每個人身體裡都有癌症因子,但因著不同飲食、生活、運動、壓力各方面發展,有些人會得、有些人則不會。據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只有1成是基因,而有9成是生活飲食造成;也就是說,癌症是你養出來的!人體自帶癌細胞日前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指出,人體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癌細胞,但會不會發出來,就看你保養得如何。飲食生活習慣不對、免疫力低下,身體的癌細胞就會變成腫瘤。節目中列出大眾常無形中踩雷的「十大壞習慣」,包括吃太甜太鹹、喜歡加工紅肉、睡覺不關燈、不喜歡刷牙漱口……等。其中「久坐不動」,看似沒什麼,對身體的傷害卻很大。劉博仁表示,澳洲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久坐一小時,就相當於抽一根菸!」一堆常久坐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根本躺著中槍。「久坐不動」罹癌機率升醫師解釋,我們坐的地方、下盤整個血液循環是變慢的,從骨盆腔、腹腔到下肢循環,靜脈會容易擴張,並堆積乳酸;而乳酸是非常酸的一個代謝物質,將刺激癌細胞生長。「久坐不動」也非常容易累積自由基,針對這些久坐族去抽血測自由基和發炎指標,數值都非常高,而「自由基高」、「發炎指數高」都與癌細胞息息相關!劉博仁提醒,所以真的建議不要坐太久,上班不時起來活動之外,下班也可以多去運動。5種防癌食物這樣吃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從飲食著手也很重要,節目中提到「5大超級防癌食物」:包括十字花科蔬菜、大蒜、菇類、魚和好油脂。1.十字花科蔬菜:白色或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大小白菜或青江菜、白蘿蔔等,內含「蘿蔔硫素」與「異硫氰酸鹽」,能有效促進肝臟的解毒效率;像是吃太多的塑化劑,它就會代謝快一點。其中番茄雖不算十字花科蔬菜,但其中茄紅素對口腔黏膜、攝護腺的癌症預防有較好的效果,建議多用油拌炒,將茄紅素溶出來,身體會比較容易吸收。2.大蒜:蒜中含有「蒜素Allicin」,是一種含硫化合物,有研究發現,愛吃蒜的人大腸息肉會比較少、降低部分大腸癌的機會,但建議食用生大蒜,經過烹飪過程蒜素會被破壞。3.菇類:各種蕈菇類中都有「多醣體」,在腸子中能調節淋巴的免疫,對抗癌有幫助。菇類還含有「D2」,也稱為麥角固醇,吃到體內會慢慢轉化為維生素D,也有抗癌成分。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常吃菇類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會下降,所以整體菇類對提升人體免疫力是有好處的。但有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民眾注意勿食用過量。4.魚類:以中小型的深海魚類為主,魚肉中含有抗癌成分EPA、還有DHA兩種油脂,能促進人體吸收Omega 3脂肪酸,對於抗癌、腦力與眼力保護有顯著效果。其中,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有較好的的Omega 3脂肪酸;國外有研究表示,若一周吃3次魚,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心悸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罹患率。5.好油脂:這裡指的是不飽和油脂Omega 3、6、9。Omega 3除前述的魚油有EPA、DHA,吃素的人也可攝取紫蘇油、亞麻仁籽油,都含有不錯的Omega 3脂肪酸。Omega 9則像橄欖油(70%出頭)、苦茶油(83%)、酪梨油(53%),內含的「油酸」成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養生抗老角度來看,適合用於烹飪。但建議烹飪盡量不要大火快炒,溫度過高會破壞油脂中好的成分,可使用「油水炒」,也就是將青菜川燙過後,再放入鍋中、加入油脂中小火拌炒。看到這裡,小編要起來動一動了!記住,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能減少癌細胞的生成。尤其上班族和婆婆媽媽們,大家都要平安健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這「習慣」對健康傷害極大!一小時相當於抽一根菸,並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
2024-10-17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疫苗接種】媽媽是帶狀皰疹的高風險群,哪裡可以打帶狀皰疹疫苗、諮詢疫苗資訊呢?
專家告訴你回覆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陳宥達帶狀皰疹就是俗稱的皮蛇,我們小時候感染的水痘復原後,病毒會潛伏於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年紀大、有慢性疾病、有帶狀皰疹家族史、經常疲勞壓力大、曾確診Covid-19的族群之情況時,潛在病毒會再活化機會變大,皮膚出現皰疹樣的水皰,沿著身體單側或一條帶狀區域分佈。急性期的疼痛,可能比生小孩還痛,慢性期的疼痛會比類風溼性關節炎還痛。舊款的帶狀疱疹疫苗效果並不太好,施打後五年可能只剩3成保護力,且因為是活性減毒疫苗,所以免疫力低下的民眾,並不建議施打。近兩三年出現新款非活性重組疫苗,不但相對安全,且免疫力較差的民眾也可以施打,必須施打兩劑,間隔2-6個月,通常10年後的保護力還高達89%,會建議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免疫低下,以及50歲以上民眾,可以至有家醫科、內科的醫療院所進行施打。【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14 醫療.感染科
頭痛、走路不穩不是中風…隱球菌感染引發腦膜炎!公園、機車看到牠別亂碰
一位72歲的男性清潔人員,平常會在公園打掃,從去年年底開始,斷續出現右前額頭部鈍痛,還伴隨頭暈及走路不穩的現象,吃了3個月止痛藥後症狀雖然緩解,但始終沒斷根,今年初他的頭痛突然加劇,更發生複視、意識不清、全身無力等症狀,從椅子上滑下,緊急送醫懷疑中風安排住院,進一步檢查發現是感染隱球菌造成的腦膜炎。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珮昀表示,中樞神經感染是指腦部或脊髓受到病原體的入侵,而導致的發炎現象。正常來說,腦和脊髓受到外層顱骨、脊柱以及其下三層腦膜(硬腦膜、蜘蛛網膜、軟腦膜)的保護,病原體不易入侵,但若因外傷或手術植入物、周邊組織(鼻竇炎、中耳炎、骨髓炎等)的感染,或病原體直接血行性入侵,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感染。隱球菌腦膜炎誤認中風陳珮昀說明,腦炎或腦膜炎在臨床上可能會表現出頭痛、頸部僵硬、意識改變甚至發燒現象,導致部分患者可能誤認為腦中風初期症狀;但也有一部分的病人並不會出現以上特徵,導致早期診斷有所困難。以上述清潔工為例,神經學檢查發現病人步態不穩、意識不清,左眼球視野局部受限,肌腱反射減弱,肢體協調性差等症狀。腦部核磁共振並無發現急性腦梗塞,生理檢查排除重症肌無力,最後在他的腦脊髓液和血液的黴菌培養長出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立即給予抗黴菌藥物,並置放暫時性的腰椎引流管降低腦壓,病人意識逐漸恢復清醒。醫師為病人安排住院經引流管、定期做腰椎穿刺釋放腦脊髓液,以控制其腦壓過高的情形。經過數周治療,病人的頭痛、頭暈、複視和體力也逐漸改善,目前病人持續服用口服抗黴菌藥物,預計要服用至少半年,並出院返家回到神經內科門診追蹤。隱球菌腦膜炎好發這類人陳珮昀指出,隱球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伺機性感染病原體,常存在於鴿子或鳥類的糞便中,主要感染途徑為經由呼吸道吸入帶有菌體的塵埃,或經由皮膚傷口接觸或食入病原體,再經由血行性感染其他器官(肺、中樞神經、骨骼、泌尿系統、眼睛⋯⋯等)。隱球菌腦膜炎好發於免疫力低下者,如愛滋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後的患者等。臨床上表現出亞急性或慢性的病程,起初症狀並不典型,容易被以為是感冒而輕忽,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發燒等症狀,嚴重甚至會意識不清、癲癇、黴菌血症且有生命危險。避免接觸戶外公園禽鳥糞尿陳珮昀建議,預防隱球菌感染的方法為注意環境衛生,定期清理並消毒鴿舍,妥善處理鴿糞,注意傷口清潔,避免食入不潔食物;本身若為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則要盡量避免接觸戶外公園禽鳥類及受鳥糞汙染的土壤、植物或腐爛的有機物、食物等環境。陳珮昀提醒,頭痛和頭暈為神經內科常見症狀,但若症狀反覆或持續未癒,甚至出現複視、肢體無力、平衡感失調、意識改變、口齒不清等神經功能異常,一定要立刻就醫,並告知過去病史及職業、接觸、旅遊、群聚史,由醫師進一步鑑別可能的病因並盡早對症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58.html】
-
2024-10-13 醫療.腦部.神經
忍一忍疼痛不會過去!專家:「能忍痛」不是好事,長期對大腦不利
每個人都害怕疼痛,但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機制。當疼痛出現,就是示警身體某些部位出現問題。止痛很重要,但找出疼痛的根源更重要,面對生活中的大小疼痛,忍耐不吃藥並非最好的解決方案。如何適時適當解痛、找出問題所在?常見「痛死人」的疾病又有哪些?如何避免?有人說自己特別能忍痛,有人一點小痛就受不了,疼痛是主觀性的,同樣的疾病或症狀,每個人疼痛感受度為何不同?衛福部嘉義醫院麻醉科醫師洪柏園說,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一種機制。疼痛是保護身體的機制,避免遭受更多損傷。洪柏園表示,疼痛來自於受到有害刺激時,特定感覺神經的活化。當人體受到如熱、化學刺激、外力重擊等刺激時,位於皮膚、肌肉、內臟等處的疼痛感受器會被活化,將這些刺激轉化為電訊號,經由周邊神經傳遞至脊髓,再經由脊髓丘腦徑傳送至大腦。大腦的多個區域包括丘腦、體感覺皮質、邊緣系統負責處理這些訊息,形成對疼痛的感知。洪柏園說,疼痛本質上是一種保護機制,提醒身體可能正在受到傷害。這個警告系統會驅使我們遠離有害情境,避免進一步損傷,並尋求幫助或休息,對防禦和生存至關重要。你覺得好痛,我覺得還好,多重因素影響疼痛感受。洪柏園表示,疼痛的感知因人而異,受到複雜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共同影響。生理層面,基因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有些人對於疼痛較為敏感,而有些人天生擁有較高的疼痛閾值。心理因素也顯著的影響疼痛感知,情緒、壓力、焦慮、憂鬱和過往的疼痛經驗等,皆使得每個個體對於疼痛的感受度不同,因為大腦對疼痛的解讀不僅來自身體的感覺,更包含了情緒的反應。此外,社會和文化因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同的生長經歷、社會環境和文化系統,造成了每個人在疼痛耐受性上的差異。所有疼痛都能看疼痛門診,量表可量化疼痛程度。洪柏園表示,疼痛門診由多專科的專業醫療團隊組成,提供所有因疼痛而困擾的病人完善的診斷和治療,包含檢查評估、藥物和介入性治療、復健、行為治療和疼痛應對的衛教等服務,致力於幫助患者緩和疼痛。疼痛評量表是一項有效的工具,用來量化病患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能夠幫助醫療人員更加了解病人的疼痛狀態,進而做出相對應的措施,也可用於追蹤疼痛程度的變化,追蹤治療成效。目前常用的疼痛評量表有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和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等。前者由病患將疼痛程度在0到10的範圍內進行評分,0代表「沒有疼痛」,10代表「最劇烈的疼痛」;後者由一條10公分長的線構成,兩端分別標註「沒有疼痛」和「最劇烈的疼痛」,患者在線上標記出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點,然後通過測量點的位置來量化疼痛強度。慢性、劇烈疼痛不要忍,長期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洪柏園表示,一味忍痛,尤其是慢性、劇烈的疼痛,而沒有給予適當的治療因應措施,對於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長期的疼痛可能併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慢性疲勞、睡眠障礙等問題,更可引發心理壓力和情緒障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人際關係和社交表現。因此,尋求專業的疼痛評估和治療相當重要。建議民眾有相關疼痛問題,可至疼痛科門診就醫與諮詢。洪柏園指出,若痛沒有得到適當因應,變成了慢性疼痛,將使得大腦的結構產生一些改變。在處理疼痛的腦區可能出現灰質減少的現象,導致認知功能減退,而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問題和執行能力下降的現象,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神經傳導物的平衡亦會被破壞,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因而造成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憂鬱。慢性疼痛對認知功能和情緒帶來深遠影響,因此,他強烈建議患者尋求及時而有效的疼痛因應,來預防上述不良後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3 醫療.百病漫談
結石、痛風、神經痛,哪個「痛死人」的疾病最痛?如何避免疼痛發作?
三叉神經痛|像被刀割 疼痛指數高達10分「三叉神經痛患者會痛到無法講話!」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新曜表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像是被刀割或是被電到的感覺,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是疼痛指數可能高達9至10分,甚至手摸到、被風吹到都會劇痛,痛到無法講話。三叉神經是由腦部延伸到額頭、顴骨、下巴,由於神經位置靠近牙齒,常被誤以為是牙痛。有時候會請病人先去牙科檢查,排除牙齒問題後,再回到神經外科處理。林新曜說,三叉神經痛多數是因為腦部血管壓迫到神經,但仍有少數是因為腫瘤壓迫而導致,就必須處理腫瘤問題,得釐清疼痛原因。若為血管壓迫導致的典型三叉神經痛,林新曜表示,在發作之前很難預測,原則上會先使用藥物治療,如止痛藥或是抗癲癇藥物,而常用特效藥物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容易導致過敏,因此需要搭配做HLA-B1502基因檢測。由於疼痛表現是周期性,藥物也必須搭配使用。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則會執行開顱手術,透過在腦幹旁邊放墊片避免神經受壓迫。林新曜說,現在也有加馬刀照射減緩疼痛,或以微創手術阻斷神經,也是避免開顱手術的治療方式,但是由於復發率較高,開顱手術仍是效益較高的治療選擇。膽結石疼痛|常在吃完油膩大餐後發生膽結石可能卡在膽管造成暫時性阻塞,也可能讓整個膽囊發炎,變成持續性膽囊發炎。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賴宏飛指出,最常見吃大餐後因為食物油膩造成肚子絞痛,可能持續30分鐘至1小時,疼痛感會從右上腹部往肩膀、背部延伸,同時伴隨噁心、想吐、盜汗。膽結石分成膽固醇結石以及色素結石。賴宏飛表示,患者約有七成是膽固醇結石,當膽固醇攝取過量、超過飽和,可能會產生結石;色素結石則分為黑色素結石跟棕色素結石,與溶血反應跟膽道感染有關。賴宏飛表示,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症狀,如果因為健檢發現膽結石,但沒有特殊症狀,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並不需要治療。若有合併其他症狀、疼痛則會考慮用藥物溶解石頭,或是手術處理,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把膽囊拿掉等。賴宏飛說,若手術僅拿掉膽結石,容易復發,因此通常會將膽囊取出。膽囊為儲存膽汁處,拿掉膽囊後,肝臟仍會製造膽汁,但因為缺乏儲存處,手術後一、兩個月容易出現軟便、拉肚子等症狀,但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結石危險因子包含肥胖、懷孕、年紀超過40歲、特殊基因等。賴宏飛建議,民眾可以透過健康飲食,避免高油、多吃高纖食物預防。泌尿道結石|結石往下掉 疼痛從背蔓延到下腹泌尿道結石疼痛難耐,疼痛感會從後背、後腰一路延伸到下腹部,同時伴隨噁心、嘔吐、血尿等。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李致樵說,腎結石通常不會痛,要等到石頭掉落到輸尿管時才會開始疼痛,疼痛為間歇性,輸尿管收縮時才痛,若結石未排出,疼痛不會改善。當泌尿道結石出現疼痛,李致樵表示,如果是小顆的結石,會請病患多喝水並配合藥物治療。每天要喝水3000c.c.,並且配合跳繩等運動,同時也搭配口服止痛藥、抗痙攣藥物,結石約一至兩個禮拜可以排出。然而,少數難以靠口服藥緩解疼痛的患者,可能需要到急診打止痛針,如果仍壓不住疼痛,就必須安排緊急手術。若為超過0.5公分的較大顆結石,就需要靠體外震波、內視鏡等手術處理。李致樵說,約六至七成患者可靠體外震波處理,有些患者得用到內視鏡,則需要搭配麻醉。結石與先天基因、後天飲食、生活習慣有關。李致樵表示,若發生過結石或有家族史,每天應該喝3公升以上的液體,最好以白開水為主,夏天容易流汗,需要喝更多水,同時排尿量應達2公升,並且應清澈、無色。飲食則要多吃蔬果,避免草酸、磷酸、普林類食物,如內臟、海鮮、高湯等,另外也要避免攝取過多動物性蛋白跟鹽分。但李致樵提醒,如果從來沒有發生過結石,或是沒有家族史的民眾,不需要特別改變飲食。癌症疼痛不處理|影響存活期和生活品質癌症疼痛雖不至於立即威脅生命,但有研究顯示,不處理疼痛可能會讓存活時間縮短。高聖欽說,四成癌症患者會面臨疼痛,三成更是中重度疼痛,原因是癌症腫瘤侵犯組織造成不適。然而,外科手術切除、化療、免疫治療等是治療癌症不可或缺項目,但是過程耗時,疼痛無法立刻緩解,或是患者處於癌症後期難以做積極治療,因此疼痛控制相當重要。高聖欽表示,第一線治療為選擇口服止痛藥物,輕中度疼痛使用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就可以控制。然而,中重度疼痛則可能需要鴉片類藥物(如嗎啡),但可能會面臨噁心、嘔吐、嗜睡、便祕等副作用,衛教上需要特別說明。若患者無法口服,也可使用口腔黏膜的口頰片,或是注射類藥物。然而,約有兩成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強大,或是效果不好,會採取兩大類介入性疼痛治療。高聖欽指出,第一是局部疼痛的神經破壞、神經阻斷,類似剪斷電話線,把疼痛訊號傳遞到大腦的途徑截斷,讓人無法感受到疼痛,但並非所有部位適用。第二種是從脊椎椎管給予嗎啡類止痛藥,但是侵入性高。若病人餘命預估超過3個月,會採永久性置放,將幫浦埋放皮下,減少感染風險等;若是平均餘命較短,會使用導管連結體外機器。帶狀疹後神經痛|免疫力低下族群要小心「抽痛、像電流流過、麻麻的、穿衣服也會痛……」馬偕紀念醫院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高聖欽表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表現多樣,會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工作等,疼痛程度因人而異。感染水痘病毒後,體內神經仍會殘留病毒,但是平時受到免疫力壓制,一旦免疫力降低時就會發作。因為疱疹沿著神經分布,發作時會呈現帶狀,並且伴隨疼痛、異物感。高聖欽說,一般而言,發作後隨著疱疹癒合,約一至兩周就會痊癒,不用過度擔心。可使用抗病毒藥物縮短病程,搭配止痛藥治療。然而,帶狀疱疹可能會演變成長期神經痛,特別是免疫力差、年紀大、癌症患者、服用類固醇等族群,或是疱疹分布在眼眶、額頭附近者。高聖欽表示,如果一般止痛藥效果不彰,則需要使用針對神經痛的藥物,可以減少變成慢性疼痛的機會。若藥物效果有限,就要考慮侵入性治療,如打類固醇搭配局部麻醉藥物、脊椎神經刺激器。他提醒,現在帶狀疱疹已經有疫苗,雖然健保尚未給付,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種,可以降低變成長期神經痛的機率。痛風急性發作|止痛藥、秋水仙素縮短病程痛風患者形容,痛風發作時「連風吹過都會痛」。痛風發生在關節,如腳踝、腳趾、手肘、膝蓋等處,外觀腫大,有時肉眼可見,最常見的部位在大拇趾第一關節處。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偉哲表示,痛風關節炎是關節腔的組織液產生尿酸結晶,誘發發炎反應。然而,關節痛不一定是痛風,需要進一步區分,如抽血檢驗尿酸濃度。血液中尿酸濃度高,跟飲食、生活狀態、飲食有關。有時檢驗數值中,血液尿酸濃度高(男性超過13mg/dl、女性超過11mg/dl),但痛風並沒有發作,只要調整生活習慣即可,如少吃高普林食物、少喝酒,多喝水。然而,痛發一旦發作,患者處於急性期,此時止痛藥角色至關重要。陳偉哲說,這時候通常會給予消炎止痛藥以及秋水仙素,用來縮短病程,而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避免濃度波動引起發炎。如果痛風發作較為頻繁(一年超過兩次),要把患者尿酸濃度控制在6mg/dl以下時,才會使用降尿酸藥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洗腎肋膜積液,輕則咳嗽、重則心臟衰竭!飲食務必嚴控鹽分水分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三:肋膜積液【建議就診科別】腎臟內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保全劉大哥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病史,初期沒甚麼症狀,不以為意,並未規則就醫服藥。加上工作勞累,常常覺得精神不濟,全身痠痛。上班無聊時會聽電台,如果聽到有好用的提神止痛秘方,常常買來使用。然而,沒有規則控制慢性病和濫用不明成分成藥的習慣,讓劉大哥腎臟功能快速下降,還沒50歲就開始洗腎。劉大哥因為工作需要,常常要輪值夜班,飲食時間不正常,外食鹽分又高,很難控制飲食和水分,且因血壓偏低身體不適,洗腎也常常無法洗完,脫水到原來的體重。這陣子劉大哥頻繁的咳嗽,有時還會喘。這天晚上,劉大哥咳個不停,一躺下來就覺得喘到受不了,家人趕快送他到急診就醫。急診醫師發現劉大哥胸部X光有雙側肋膜積水的現象,立即安排胸水引流,引流的胸水是漏出性(Transudate)胸水,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衰竭徵象,診斷是體液過多合併心臟衰竭與肋膜積水,安排住院和緊急洗腎。劉大哥住院後還接受了心導管檢查,發現動脈均有80%的血管阻塞,因此置放了支架改善血流。經過這次驚嚇,劉大哥飲食開始嚴格控制水分,並規律服用慢性病藥物,洗腎時也比較不會有脫不乾水的問題,咳嗽和喘也跟著改善了。洗腎水分沒脫乾 輕則引發咳嗽、重則心臟衰竭洗腎腎友慢性咳嗽,是洗腎室常常要處理的問題。洗腎個案有時候累積的水分沒脫乾,這些水分積在肺部和肋膜腔中,就會刺激咳嗽受器,引起咳嗽。倘若累積的量更多,壓縮到肺部擴張的空間,還有增加心臟的工作量,就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和呼吸困難的徵狀。這些個案可能躺著時就會咳嗽,或者姿勢改變時也會咳嗽。長期的避免方式是控制水分,把水脫乾,然而,有不少個案常常因為洗腎期間血壓下降,無法洗完全程,也因此無法脫乾水分。此時就得搭配嚴格控制飲食鹽分和水分的方式,來改善腎友的狀況。此外,因為腎友常常合併糖尿病與心血管問題,因此,咳嗽合併喘的個案,除了安排胸部X光和到胸腔科檢查外,也需要到心臟科排除心臟衰竭和心肌梗塞。有些年輕的糖尿病洗腎腎友,反而常常因為這種狀況,意外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得以及時治療。腎友也容易感染肺結核造成肋膜積液高雄長庚2021年在臺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的腎友潛伏性肺結核相關研究中,整理過去文獻,發現臺灣腎友潛伏結核測試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Tuberculosis Test [IGRA])陽性率高達二到四成,高雄長庚自己收案的資料是19.3%的腎友IGRA陽性,近兩成的陽性率。換句話說,代表腎友間潛伏性結核的風險偏高,五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有潛伏性結核,這些人未來有發展成結核病的風險。潛伏性結核代表的是個案接觸過結核菌,結核菌潛伏在人體裡,但尚未發病,因此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傳染給其他人。然而,這些個案有5%到10%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結核病,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個案,像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老年人、洗腎個案風險更高。因此,對於有接觸過肺結核個案的腎友,IGRA如果陽性,建議要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可以減少九成的結核病風險,也可保護同住家人不會因為自己發病而被傳染。目前台灣潛伏性結核的防治是鼓勵性質,而非強制治療。因此未接受治療或因為副作用無法完成治療的腎友,建議密集監測自己的狀況。若發現咳嗽持續超過2週、不明原因持續發燒、體重減輕、食慾變差等疑似結核病症狀,建議到胸腔科或感染科就醫,釐清罹患結核可能性。此外,慢性咳嗽合併肋膜積液的腎友,除了腎衰竭和心臟衰竭相關的體液過多需要考慮外,感染肺結核的造成肋膜積液也是一個要留意的原因,少數的狀況下,還需要考慮其他感染和癌症的可能。末期腎病變的個案常常有很多共病,腎臟科的照護除了每年例行的胸部X光追蹤外,也會注意個案是否有合併胃食道逆流、氣喘、呼吸道疾病……等,可能增加咳嗽症狀的共病,轉介給相關的科別治療。參考資料1.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0 (2021) 1350e1360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3 焦點.元氣新聞
別讓皮蛇纏身才後悔 你預防帶狀疱疹了嗎?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其急性期帶來的神經痛如同火燒般劇烈,讓曾罹病的患者餘悸猶存。許多人以為帶狀疱疹只會發生在長輩身上,事實上,帶狀疱疹的發生也與人體的免疫力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五大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含了(1)年長者、(2)免疫不全者、(3)曾感染過帶狀疱疹、(4)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5)慢性疾病。每三人有一人身藏「皮蛇」炸彈 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患者與服用全身性類固醇罹病風險可能攀升「在台灣人的一生當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具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俞佑主任強調:「帶狀疱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根據美國研究,約有99.5%的老年人體內有此病毒,因此國人都應該要積極預防帶狀疱疹!」 國人對於帶狀疱疹發生的原因普遍存有迷思,或是誤以為帶狀疱疹會傳染。俞佑澄清,會傳染的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當我們第一次感染且發病時,就會發生我們兒時常見的水痘。只是水痘康復了以後,病毒可能會潛伏於神經節中、並不會消失,等到免疫力下降後可能會再活化,進而引起帶狀疱疹。也就是說,免疫力較差的族群,也有較高的風險發生帶狀疱疹。 提及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或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患者可能需要服用全身性類固醇。俞佑舉一項成年人的世代追蹤研究結果為例,若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的劑量超過1000毫克,帶狀疱疹的風險可能會增加80%,整體而言,相較於沒有使用服藥的民眾,風險高出59%。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也指出,在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的第一個月,風險更可能會增加約5倍!因此,在臨床上,我們也會提醒患者有預防帶狀疱疹的必要。 黃金72小時治療期難掌握 生活習慣、施打疫苗多管齊下「趕蛇」更有效「當我們提醒民眾要透過生活習慣、施打疫苗等方式,積極避免帶狀疱疹纏身時,不少患者會回饋,反正發病以後再來治療就好」,同心海華診所家庭醫學科沈芝辰醫師強調:「帶狀疱疹的黃金治療期僅有72小時,患者需要在時間內服用抗病毒藥物,才有機會降低病毒量、減緩疼痛。根據我的臨床經驗而言,患者普遍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只能靠止痛藥物盡可能的減少痛感,但成效仍有待加強。」 沈芝辰提醒,帶狀疱疹發生後,患者可不只要面對急性期如酷刑般的疼痛,還可能會發生嚴重而長期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約讓多達30%的帶狀疱疹患者承受如刀割或針刺般的疼痛持續數周或數月。」 有鑑於帶狀疱疹難以在發病初期就治療,沈芝辰鼓勵,民眾要提早做好預防準備。除了在生活中,盡可能的減少工作與工作壓力,維持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外,也建議帶著家人一起到診所或是醫院與醫師討論,是否有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的必要性。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NP-TW-HZU-PRSR-240022 | Date of preparation: Sep 2024 |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 residents only.|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
2024-09-16 醫療.腦部.神經
喝水時水從嘴角流出來是中風還顏面神經麻痺?醫教最簡單判斷方式
一名70多歲有三高的阿嬤,早上起來喝水時水從嘴角流出來,家人擔心可能是中風了,緊急送醫急診,經檢查發現是帶狀疱疹引起了「顏面神經麻痺」。馬偕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勇評指出,病毒感染容易引發顏面神經麻痺,容易跟中風混淆,最簡單的判斷是:顏面神經麻痺並不會影響到手跟腳。常見因病毒感染 好發於春秋黃勇評表示,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局限於臉部,包含眼皮下垂、眼淚一直流、法令紋消失、水會從患者側嘴角流出、舌頭麻不適等,有的人還會出現耳朵後面疼痛的前驅症狀;腦中風則有「臨微不亂」的判斷準則,「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亂」快送醫。兩者最大差異,就是顏面神經麻痺不會影響到手跟腳。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春、秋兩季,常因為病毒感染導致,如疱疹病毒、帶狀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等,同時與免疫力低下或疫苗接種等有關。黃勇評說,通常患者容易在一早發現,尤其是刷牙、洗臉等照鏡子時,會注意到單側臉部出現眼歪嘴斜等狀況。每10萬人約有25人會發生顏面神經麻痺問題,好發族群為免疫力差者、懷孕婦女、年長者等。「顏面神經不治療也可自行恢復,但需要8到12周才會痊癒。」黃勇評說,治療可以加速復元,年輕人復元較快,4周就會復元得差不多。黃勇評說,該名70多歲阿嬤因有出現耳朵後疼痛的前驅症狀,加上免疫力較差,治療時間比較久,耗時4周以上、回診2次,給予抗病毒藥物、類固醇治療才痊癒。針灸、電流刺激 可加速復元另有一名做房地產仲介的壯年男子,交際應酬壓力大,平常菸酒不離手,早上起來出門前發現自己眼歪嘴斜,趕快上網查資料,一到診間就跟醫師說自己「顏面神經麻痺」,經過檢查確診,後來給予類固醇治療,一、兩周之後就痊癒了。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黃勇評說,通常第一周會使用低劑量類固醇,對抗顏面神經發炎、加速復元。然而,顏面神經麻痺會伴隨其他帶狀疱疹病毒感染,必須同步處理感染問題,否則顏面神經也很難單獨治好。此外,針灸、復健電流刺激等,也會加快顏面神經麻痺的恢復。雖然顏面神經麻痺不能百分百預防,但可以透過加強免疫力的方式來減少發生機率,黃勇評強調,日常生活應維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同時補充維他命,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適量攝取咖啡、茶,戒菸戒酒。也提醒出入人潮擁擠公共場所,可配戴口罩,減少感染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3 養生.聰明飲食
熱到只想吃冰涼的!專家驚揭「4類以為解暑卻更上火食物」 熱性水果、冰品秒中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飲食模式,對我們來說絕對不是陌生的生活方式。不過,也就是這樣的生活,讓夏天體內的那把無名火燒得更加旺盛!這個夏天想要清涼一下,不妨忌忌口,將「上火食物黑名單」深刻於腦海中,能閃多遠就多遠。1、辛辣刺激與熱性食物麻辣鍋、鹽酥雞、羊肉爐、人參雞、當歸鴨、炸豬排、羊肉、牛肉、豬肉、雞肉、鱔魚、香料類(如蔥、薑、蒜頭、蒜苗、辣椒、洋蔥)、麻油、四物湯、堅果類(如花生、腰果)、茴香葉、肉桂等,其食物本身的溫熱性質會加重體內之火,使得生理原本蘊藏的火失去平衡,導致上火。2、熱性水果釋迦、榴槤、荔枝、芒果、龍眼是民眾最常吃的熱性水果,因此,攝取時適量就好。 3、甜食人體熱量主要從澱粉、糖分及油脂中獲取,一旦過量攝取熱量上升,相對地火氣也會上升,包括各式蛋糕、甜甜圈、麻花捲、太陽餅、奶油酥餅、鳳梨酥、巧克力、糖果、餅乾、添加精緻糖的咖啡、茶、可樂、汽水等,都含有豐富的糖分及油脂,想要降火,小點心或飲料就要有所節制。4、冰品冰品或冰塊會讓血液凝結在腸胃道,降低血液循環功能,且也會造成體溫調節的失衡,尤其是已有感冒、支氣管炎、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常因虛火旺盛,造成口乾舌燥,這時如果衝動飲用冰品更容易加重症狀,必須忌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4 性愛.性病防治
游泳染菜花?醫:接觸到病毒也不一定會被感染!唯一方法杜絕HPV
夏天到了,游泳池出現戲水人潮,泡在水中清涼消暑。但網傳「游泳會被傳染菜花」開業診所泌尿科醫師戴定恩表示,菜花又稱為「生殖器疣」或「尖頭濕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屬於常見的性傳染病,所以主要傳染途還是經由性行為,在游泳池、大眾溫泉被傳染的機率很低。戴定恩說,很多人身上都存有人類乳突病毒,雖然間接傳染的機會不高,但只要有傷口、免疫力低下,還是可能會發病。民眾常聽到摸網咖滑鼠、使用公廁或坐在患者曾坐過的椅子受到感染,其實前面都會經過一段潛伏期,通常感染菜花後並不會立即有症狀。HPV,接觸到病毒也不一定會被感染戴定恩強調,接觸到病毒不一定會被感染,提升免疫力是杜絕疾病上身的根本之道。到游泳池、溫泉、大眾浴池等地方,一定要確實做好清潔,意即離開水邊馬上沖澡,洗去附著在身上的細菌、病毒。許多人不喜歡在公共空間淋浴洗澡,寧願收拾好衣物再回家清洗全身,戴定恩曾經當過救生員,建議離開游泳池一定先淋浴沖洗,因為除了個人清潔衛生,游泳池會使用氯錠殺菌滅藻,若殘留在皮膚上會造成刺激與敏感,私密處乾癢。游泳並不會直接染上菜花,戴定恩提醒下列4點,做好個人衛生習慣及健康防護,可以把感染機率降到最低。游泳4要點降低感染菜花1.趕快清潔:離開游泳池後,趕快沐浴清潔,若不想在淋浴間洗澡,也要先沖過全身,回到家再好好仔細清洗。2.提升免疫力:平常吃好睡好,要均衡營養、規律作息不熬夜、養成運動習慣,打造健康好體質。3.施打疫苗:HPV疫苗並非只適合女性的子宮頸癌疫苗,而是「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預防菜花,以及由HPV所引發的癌症或疾病,建議適齡族群施打。4.保護傷口:菜花易經由小傷口,到達破損部位表皮基底細胞層;若沒有做好防護,感染風險更高。
-
2024-06-22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養成不生病體質?營養師認證多吃10種食材及3方法,吃出最佳免疫力
近期新冠確診數又上升了,該如何遠離這些病毒呢?我們可以從「增強自我免疫力」開始!提升身體自我保護的能力,來抵抗外來的攻擊。首先最重要的一定是維持「均衡的飲食」以及「健康的作息」,讓生理機能都能正常運作後,再加上營養師Evelyn為你介紹的10種可以增強免疫力的食材,就能讓你由內而外、防疫技能點滿!10種增強免疫力食材1. 大蒜大家都聽過大蒜對身體好,因為大蒜裡面含有「蒜素(allicin)」,具有抗氧化、抗癌、增強免疫力、維持心血管健康的作用,是大蒜諸多保健功效的來源。但其實蒜素並不是本來就存在於大蒜裡的,而是將大蒜切碎以後,讓裡面的蒜氨酸接觸到空氣,再與蒜氨酸酶作用完全才會產生我們所熟知的「蒜素」,然而蒜素並不耐長時間的高溫,像是煮湯或是長時間燉煮都會使蒜素分解。所以大蒜最保健的吃法是「切碎生吃」唷!但這邊還是要提醒大家,大蒜雖然好處多多,但仍屬刺激性食材,適量食用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建議一天最多2-3瓣就好囉!2. 薑如果經常感冒,有可能是身體慢性發炎造成免疫力低下惹的禍!生薑裡面具有多種抗氧化劑,例如薑辣素(gingerol),可以減少自由基對於身體的氧化破壞,也能減少發炎物質的產生、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在感冒前或感冒時食用都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但這邊一樣要提醒大家,薑也是屬於比較刺激性的食物,也有抗凝血的效果,所以適量食用即可唷!3. 咖哩咖哩中主要的成分「薑黃(curcuma)」是咖哩成為近期新寵的原因,薑黃裡面的「薑黃素(curcumin)」不僅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還能提升免疫力、預防失智、甚至抗癌,除此之外,咖哩裡面添加了許多辛香料,例如:印度咖哩常添加薑、大蒜、紅辣椒粉、荳蔻等,這些辛香料有助於幫助消化、舒緩上呼吸道的不適症狀,因此咖哩其實是很適合防疫期間吃的料理唷!4. 菇類菇類裡面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蛋白質量也較其他蔬菜高,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也非常多種,從數千年前就開始被當作重要的藥用食材。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菇類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也能調節免疫、代謝功能,對於人體的好處是很多的唷!5. 菠菜說到菠菜,大家一定不陌生大力水手卜派,遇到麻煩時只要吃菠菜就能變得力大無窮,可以英雄救美!其實菠菜雖然沒有像卡通描述的一樣這麼「神奇」,但會有這樣的設定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唷!菠菜裡面富含大量的葉酸、鐵、鉀、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K,是營養密度非常高的蔬菜,能夠減少氧化廢物、調節身體的多種代謝途徑,對於維持心血管健康、加速新陳代謝、抗癌、抗氧化都有很大的幫助唷!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想來一罐菠菜了呢?6. 藍莓藍莓是花青素(anthocyanidins)含量非常高的水果,雖然在台灣本土的藍莓非常稀少,進口價格會比較昂貴一些,但絕對是值得的!多項研究都顯示藍莓裡的花青素有非常強的抗氧化能力,能夠清除自由基、降低對身體的破壞,另外,它也能調節發炎物質,對於抗發炎也有顯著的功效。近年來也有諸多研究證實藍莓對於抗癌、改善泌尿道感染、調節血糖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等都有不錯的效果,許多學者也因此稱藍莓為「超級水果」!7.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維生素C在我們體內的抗氧化作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防疫期間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身邊有許多水果是富含維生素C的唷!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分析,其實同樣重量富含最多維生素的水果不是柳丁、也不是檸檬、橘子,而是芭樂!其次是釋迦、龍眼、棗子跟奇異果,並不是越酸的水果維生素C就越多唷~如果你想省時,或有額外補充的需求,也可以選擇維生素C的補充劑或保健食品喔!8. 綠茶兒茶素(catechin)是綠茶裡面最重要的保健成分之一,相較於紅茶、烏龍茶等茶種,綠茶因為沒有經過發酵所以保留了較多的兒茶素。兒茶素除了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癌、抗微生物的特性之外,隨著綠茶在世界各的推廣,許多研究也證實它具有多種抗菌、抗病毒的特性,對於預防感冒、防止傳染疾病的擴散是非常有益處的。在這個疫情肆虐的時期,大家不妨也來杯無糖綠茶吧!9. 優格、優酪乳優格、優酪乳裡面含大量的益生菌,能夠協助保護我們的腸道。腸黏膜上的微生物跟細菌,可以說是非常龐大的一批免疫軍團唷!透過優格、優酪乳攝取大量好菌以顧好腸內的菌叢,腸黏膜組織才能獲得完整的保護,進而有助於免疫系統的功能!所以提升免疫力可以從改善腸道菌叢開始!這邊給大家一個小建議,吃優格、優酪乳時可以搭配一些水溶性膳食纖維或寡醣等,可以作為益生質提供益生菌的養分,相輔相成的搭配才能更完善的保護腸道唷! 另外也要提醒大家,在購買時要盡量選擇無糖或低糖的優格、優酪乳,才不會一不小心又吃進去太多精製糖唷!10. 優質蛋白質前面提到均衡飲食是提升免疫力的首要重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都要均衡攝取,但這邊要特別介紹蛋白質是因為它是構成身體所有細胞的主要原料之一,包含重要的免疫細胞。豆魚蛋肉類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有9種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而必須靠飲食獲得的必需胺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而富含越多種必需胺基酸的蛋白質食物,營養價值就越高,我們稱之為「優質蛋白質」,動物性來源的蛋白質都屬於優質蛋白質,如魚肉、牛肉、豬肉,而植物性蛋白質只有「黃豆類製品」才是優質蛋白質唷!這邊建議每一餐吃一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既能提供身體足夠的蛋白質又不會過量!增強免疫力的三大原則看完以上介紹的10種增強免疫力的食材,你發現了嗎?其實要符合能增強免疫力的食材不外乎三個原則:1.抗氧化及抗發炎2.改善腸道菌叢3.足夠的優質蛋白質 掌握這三個原則之外,最重要的是前面所提到的維持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作息,如此一來,透過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提升免疫力,才能更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健康喔! 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7 醫療.呼吸胸腔
未雨綢繆 流感疫苗不用打的用吸的?多種新劑型引關注
國人才經歷過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對於下半年後秋冬疫情是否該未雨綢繆?專家認為新冠病毒雖然不停突變,但未來應該會感冒化;至於流感疫苗高劑量劑型及兒童的吸入劑,未來都有可能在台上市,尤其吸入劑類似自然免疫機轉,國外研究可增加兒童5%接種意願。台灣疫苗推動協會6月1日及2日在台南舉辦2024「疫苗菁英訓練營」,會中聚集了全國的感染科專家及相關研究人員,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台南市衛生局長李翠鳯特地前往致詞,連已退休的小兒感染科大老、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也出席會議。會議中討論最多的就是每年都有公費接種政策的流感疫苗。馬偕兒童醫院醫務專員、兒童感染科權威邱南昌指出,美國從去年10月開始發現,小孩的流感有反撲情形,流感仍是造成重症及死亡的重要因素,而為了增加兒童疫苗的使用率,芬蘭研究發現,這種活性減毒吸入型流感疫苗可增加5%的施打率。由鼻子吸入活性減毒後的流感病毒株,醫界最擔心到達支氣管及肺部時會不會引發感染,邱南昌指出,鼻吸劑的流感疫苗有經過溫度改變的設計,在25到30度可以存活產生類似自然免疫的抗體,屬於長久免疫型式,但進入到肺部體內約37-39度就失去活效性,不用擔心肺部感染的可能;而產生IgA抗體及T細胞的免疫反應與肌肉注射相同,但IgG抗體的反應就稍慢。不過,吸入型的疫苗產生的副作用就類似感冒,會有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及少比例的發燒,在歐美的建議,則對於免疫疾病的孩子或是氣喘患者要小心使用。由於是活的減毒疫苗,擔心長輩因免疫力低下感染肺炎,因此,在設計之初就未納入65歲以上的長輩。另外,目前成人流感疫苗也開始往高劑量研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陳志榮指出,高劑量是以現行肌肉注射的4倍劑量,研究發現65歲以上接種者,會產生2倍的抗體,中和抗體也多1.5倍;至於副作用在4萬例的個案中發現,約有四分之一有發燒情形,其他如腸胃道症狀等;至於加佐劑的流流感疫苗則因加了增強免疫反應的佐劑,身體產生的免疫力會較傳統流感疫苗來得高一些。至於新冠病毒目前流行的情形,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名譽理事長李秉穎認為,未來一定會感冒化。而莊人祥則提醒,目前造成慢性病及高風險死亡者新冠病毒仍大於流感,還是不能掉以輕心。而不能放心的還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由於變化快致死率高,又容易因群聚造成感染,台中榮總感染科主任陳伯彥提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台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軍中或大學宿舍發生群聚感染事件,雖然兒童仍是感染危險群,但學生族群也不容忽視,目前研究發現B型流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保護力可達7.5年,若有要前往國外留學的學生,可自費接種。另外,陳伯彥及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都建議,疾管署對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定義只承認細菌培養落後於國際標準,應將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檢測納入,可以早點確診,讓患者即早獲得健保給付進行治療。而莊人祥也同意納入討論。
-
2024-05-24 醫療.婦產科
分泌物看私密處健康!醫提醒特別留意這顏色 3情況及早檢查
女性朋友時常會出現許多不同顏色的分泌物,總讓人有些擔心是不是有什麼生理問題或疾病。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蔡亞倫指出各顏色的可能原因,也提醒如有異樣別觀察太久,先進行檢查確保健康為佳。 從分泌物顏色看私密處健康!婦醫籲:要特別留意紅色系。 透明的:蔡亞倫醫師表示,女性的分泌物一般而言是呈現無色、無味、膠狀黏黏的。若是出現其他顏色、味道及型態,可能是某些生理因素或外在影響所引起,可多留意變化。 偏白黃色:白色、黃色:白色、呈現豆腐渣狀、白色塊狀的分泌物,常見因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多半是出自於陰部潮濕、悶熱、不通風等因素所致,通常不會有其他異味,不過多半會私密處癢,也可能發紅、發熱等症狀。另也可能以黃色呈現。此情況醫師多會以抗黴菌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偏灰色:黃色、黃綠色、灰色黃色也可能是細菌感染所引起。陰部原本就會有正常菌叢,清潔不當或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就可能發生細菌感染,最常見的菌種就是大腸桿菌。分泌物常見會伴隨魚腥味,以及紅、腫、痛等症狀。另也可能出現黃綠色、灰色等相似顏色。這種情況常會以抗生素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偏綠色:黃色、黃綠色、綠色黃色的分泌物另也可能是滴蟲感染或披衣菌所致,主要因性病傳染所引起,常見伴隨有魚腥味,時常會感覺疼痛、灼熱,尤其是在排尿、性行為的時候。另也可能以黃綠色、綠色等相似顏色呈現。滴蟲感染也多會以抗生素塞劑或口服藥物治療。 紅色系:粉紅色、深紅色、深褐色粉紅色、深紅色、深褐色等紅色系列的分泌物,就需要特別多留意,尤其是在月經以外的時間,或感覺經期較長。這情況的分泌物液態、果凍狀、塊狀都有可能,味道多伴是血味,這意味著體內正有出血的情況,顏色較淺代表血較新,較深則代表在體內較久。可能原因可如荷爾蒙變化、子宮相關的息肉、糜爛、病毒感染等造成的異常出血,或是性行為摩擦使得陰部破皮出血,也可能是惡性腫瘤。可能原因非常多,可輕可重。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若發現紅色系的分泌物更要特別留意,這不是月經又回來了。這種情況就得視當前的原因予以治療。 多種顏色不斷變化:顏色不斷變化也需要留意,這種情況常常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其實依著上述提到的顏色來看,可能就意味著有上述這些問題,例如有時候白色、有時候黃色、有時候又出現深褐色,可能是同時有念珠菌感染、細菌感染、子宮息肉等。 分泌物顏色相似容易混淆,醫籲3種情況還是盡早檢查。 3種情況盡早檢查:從上述可見,各顏色都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部分顏色也相近,每個人對顏色的主觀感覺也有所不同,還可能重複,較危險的紅色系也和月經相似容易混淆。 因此蔡亞倫醫師建議若發現顏色或形態不對、有不適症狀,還是盡早檢查確認為佳。考量到許多人也會再多觀察一下,醫師建議最多就觀察5-7天,因為就像皮膚受傷一樣,一般的受傷或發炎,差不多這些時間內就會好轉,若沒好轉恐怕代表有個問題需要解決,再等下去也難以自癒。 3大相關檢查、2種定期檢查:檢查方面,蔡亞倫醫師表示通常會先進行內診,溫和的將陰道撐開後檢查子宮頸。若檢查無異常,便會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檢查,瞭解子宮卵巢等更深處。除此之外也可透過軟式子宮內視鏡進行檢查,將消毒過的長鏡頭探進至子宮、子宮內膜、輸卵管開口等深處,可上下左右的探查,了解是否有息肉、息肉狀態,甚至也可以了解是否有相關結構原因造成不孕。而檢查也建議做一年一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至少三年一次的HPV檢測。 HPV疫苗防相關癌症:蔡亞倫醫師也呼籲盡早施打HPV疫苗,以防HPV病毒感染,這可防範因HPV引起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也建議伴侶一起施打,於男性可防範陰莖癌。對於男女而言都可防範口腔癌、肛門癌、菜花。伴侶一起施打也可互相保護、避免彼此感染。 內在保養、外在潔淨護妹妹!助防婦科疾病、分泌物異常。 內在保養:檢查、治療後,日常保養也很重要,蔡亞倫醫師建議,內在保養最基本的就是多喝水,可藉由排尿清潔內陰,有助改善絕大多數的分泌物異常。多吃蔬果、養成飲食均衡的飲食習慣,適度紓壓、作息正常等維持良好的生活,也有助自律神經和免疫力穩定,減少感染或荷爾蒙異常等情況。 外在潔淨:日常需多注意私密處保持透氣乾爽,以及環境衛生;可多穿寬鬆的褲子或裙子,避免私密處直接接觸公共環境。私密處也需妥善清潔,可用私密處專用洗潔劑,成分越單純越好,但注意以淋水的方式清洗,避免直接沐浴乳、直接用水沖洗內陰。至於性行為務必戴上保險套、注意安全性行為。另外,許多感染恐怕也使得內褲、甚至洗衣機受到汙染,建議內褲最少半年換新一次,洗衣機也記得清洗或可請人清洗。 察覺異常盡早就醫檢查並治療,日常也養成良好的保養習慣,更有利私密處恢復健康、分泌物恢復正常! 《延伸閱讀》 .護墊別太常用易感染。婦醫教簡單3招降感染風險! .月經沒來、經血量異常?醫:月經異常3個月、停經後出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5-19 焦點.元氣新聞
醫院今起口罩令解禁不強制 院方依這情形仍可要求戴好
衛福部疾管署今天起正式停止適用「為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進入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應佩戴口罩」,將醫療照護機構調整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但進出醫院的病人、住民多為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因此須注意相關規範,且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社區疫情及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的管理措施時,應依醫療照護機構規定佩戴口罩。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進出醫院的病人、住民多為慢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而製作「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提供民眾及醫療照護機構使用。民眾於醫療照護機構建議應佩戴口罩情境如下:一、有疑似或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新冠肺炎;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請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二、過去一周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三、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四、探視或照護疑似或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五、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社區疫情及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的管理措施時,應依醫療照護機構規定佩戴口罩。六、當國家防疫政策或主管機關規定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的管理措施時,應依政策規定佩戴口罩。曾淑慧提醒,呼吸道傳染病感染者可能症狀不明顯或生病前即有傳染力,且不一定知道自己接觸的人,是否可能會因為感染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而有嚴重的病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遮蓋口鼻,可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散播。至於,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的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並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曾淑慧說,請大家共同維持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遵循及落實手部衛生的好習慣,透過簡單的預防措施,可以保護自己、親人及醫療人員。
-
2024-05-09 焦點.元氣新聞
口罩令5月19日起全面解除 僅剩2場所「建議」佩戴
衛福部疾管署今表示,經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專家會議決議,考量國內新冠疫情持續穩定可控,且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為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進入醫療醫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應佩戴口罩」公告,將於5月19日停止適用,調整醫療醫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相關機構全面改採「建議而非強制」佩戴口罩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經上午會議約經2個小時,經專家會議決議,5月19日起相關機構全面改採建議佩戴口罩,也就是說,不再強制佩戴口罩,只要是有許多相關指引都需修正。而5月19日起解除口罩令,正巧是準總統賴清德正式上任的前一天。曾淑慧表示,因應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應佩戴口罩公告廢止,為建立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配合佩戴口罩新常態,調整新冠肺炎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中民眾及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建議,並增訂「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調整說明如下:民眾(一) 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COVID-19)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請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二) 過去一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COVID-19重症高風險者、探視或照護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並遵循醫療照護機構內部相關規定或國家防疫政策佩戴口罩。(三) 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之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醫療照護機構(一) 工作人員應遵守標準防護措施,照護疑似或感染COVID-19病人應視其執行之醫療照護處置項目及場所,採取適當防護措施與個人防護裝備。並可視疫情風險或實務需要考慮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二) 醫療照護機構可依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各單位實務現況(如:院內群聚事件、進入高風險單位),實施感染源控制措施,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區域管理規範。(三) 醫療照護機構應有適當的空調通風系統,且應依循廠商建議定期清潔、檢查、維護保養或更換系統相關耗材配件等,確保有效通風,維護室內空氣品質。疾管署強調,口罩規定鬆綁,民眾生活回歸常態仍應持續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籲請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 婦科醫提醒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
「有什麼抗衰老的秘訣嗎?」馬偕婦科癌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翁嘉穗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秒回「沒~有~」,身為2個小男孩的母親,她認為自己「超不care外表」,日常肌膚保養最重要的就是擦防曬;而以婦產科醫師的角度,她則建議女性至少每3年做一次乳房與子宮健康檢查。如本身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的孕婦,因懷孕期間免疫力較低,癌症細胞更容易在此時伺機而動,因此孕期仍應該追蹤。想學一個能照顧自己的科系,「以終為始」當座右銘。44歲的翁嘉穗在職場中屬於中生代,考上醫學系就決定要走婦產科,除了想要學習一個可以照顧自己的科別,再加上信仰因素,曾想到偏遠地區服務那群可能只願意給女醫師看診的婦女。性格爽朗的翁嘉穗笑說,自己維持狀態的祕訣就是每天不斷的在家庭與工作中調節、磨合,畢竟在肩負臨床醫療與教學的醫學中心工作,「每天都在試圖找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斷探索,匍匐前進。」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所有事都希望先規畫好,「以終為始」地先訂立人生的遠程目標,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這也是她希望送給病人的一句話;而每天禱告、星期天做禮拜,則是沉澱、調適自己的方式。鼓勵婦癌患者勿離開職場,讓她們邊工作邊治療。專攻婦癌治療的翁嘉穗提到,求診的患者常見症狀包含亂經、月經量多、貧血等,大部分是壓力和飲食造成,因為壓力過大影響荷爾蒙而導致停止排卵、月經混亂,長期無卵性月經造成有時出血量很少、有時大出血,造成貧血。有些媽媽覺得自己累是因為顧小孩,但其實是貧血導致,鼓勵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基本健康檢查,檢視代謝與血球狀況。翁嘉穗指出,婦癌患者年紀以35至60歲為多,她考量到現代職業婦女面臨的處境跟自己很像,所以會盡量讓她們可以邊工作邊治療。如安排周末做化療,並透過AI照護,協助患者排除常見的狀況,太嚴重就會轉介到個管師甚至醫師端,對於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的家屬,她也會盡量配合對方時間解釋病情。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女生要彼此合作。「自己也生過小孩,因此特別感同身受。」翁嘉穗說,懷孕是從女孩變成女人,荷爾蒙與體態改變,全家人的心情都要調整好。她也期許婦癌科的學妹們不要離開職場,因為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永遠都要有新知,所以會共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上的女生要彼此合作」。翁嘉穗的2個兒子目前就讀國小,都有打曲棍球的習慣,她覺得看小孩運動很紓壓,有時自己也會在旁跑步或做高強度有氧運動,對抗地心引力、有衝擊性的運動對於「存骨本」都有幫助,最簡單的就是跳繩、開合跳。33歲才生孩子在計畫中,認為自己當時狀態最好。喜歡小孩的翁嘉穗,原本想生3個孩子,但先生認為她太忙而阻止;而擔任第一任國健局長的父親翁瑞亨,則曾希望她和當時是班對的先生大學結婚、住院醫師階段小孩剛好上幼兒園。對於父親的提議,她覺得當學生就結婚很奇怪,加上訓練時間有限,所以翁嘉穗一畢業就結婚,但「完全避孕」、婚後8年才生小孩,雖然父親覺得33歲才生從優生學的角度不好,但她覺得到那個階段,自己對金錢和時間的掌握度提升,幸福感比較好。更年期前後易罹癌,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翁嘉穗說,有些患者是原位癌或癌症前期,懷孕生產期間沒追蹤,癌細胞可能趁免疫力低下時擴散。她舉例,曾有B肝帶原個案,在懷孕生產兩年間沒有追蹤,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不到10個月就過世;也有忙著照顧小孩、3年沒有健檢,持續疲憊與腰痠背痛的患者,檢查才發現是乳癌轉移到脊椎。雖都是罕見個案,但提醒有風險因子的婦女,現在影像檢查發達,在懷孕期間,除了子宮侵入性檢查不能做之外,其他要盡可能追蹤。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翁嘉穗提醒,經期不規則等症狀和更年期很像,若觀察3至4個月,有異狀要盡速就醫。平常可觀察月經量,如果「生理期一天要用到3片夜用型衛生棉」,代表出血量太大。翁嘉穗說,自己每3年會做一次全身大健檢,因為家族有親戚罹患大腸癌,所以特別注意定期腸胃鏡檢查。她也打趣道,先生是肺癌專科醫師,不能得肺癌,所以每年都會做肺部篩檢,加上常規的抽血檢查。她也會透過量表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數值看起來不太好,就會告訴自己要請假,「以前都是為了孩子請假,後來開始為了自己而請假休息,調整步調。」建議做的定期檢查(40歲以上)● 每年基礎健康檢查:除國健署提供的成人健檢,有餘裕者或高風險族群可每年自費健檢,檢查包含:抽血、代謝檢查、肝腎功能等。● 每3年檢查: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子宮和卵巢超音波● 癌症篩檢:40歲以上民眾如有肺癌、肝癌、大腸癌等風險因子,應定期檢查。翁嘉穗醫師小檔案● 年齡:44歲● 現職:馬偕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婦癌醫學會會員●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婦科癌症學科研究醫師訓練● 給患者的一句話:「以終為始」地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
-
2024-05-02 寵物.寵物疾病
貓咪不舒服18種徵兆!各年齡常見疾病一次看,定期健檢、早期發現並預防
貓咪個性、行為難捉摸,生病不易發現,貓咪好發疾病有哪些?該怎麼觀察貓咪生病特徵呢?根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統計,寵物貓登記數量逐年增長,犬派轉貓派現象廣見於各縣市。隨著養貓人口數增加,貓咪照護也越來越受重視,以下整理貓咪各年齡常見疾病、生病特徵、健康檢查,只要飼主悉心照顧、仔細觀察,有助預防貓咪疾病發生率。貓咪不舒服的18種徵兆貓咪身為獵食、肉食性動物,是食物鏈頂層的動物,通常會隱藏牠們生病狀態,飼主可透過貓咪行為觀察是否出現健康異常。若發現出現以下徵兆,有可能貓咪不舒服的徵兆:.嘔吐,除排毛球外,嘔吐次數增加.排便狀況,如:腹瀉、未排便.排尿狀況,如:無尿、少尿、血尿、頻尿.食慾改變、口渴,如:食量大增或驟減、大量喝水.體重變化,莫名消瘦.呼吸頻率,在休息狀態下,呼吸指數應為一分鐘小於30下.口臭、流口水或口腔出血.體溫上升,觀察鼻頭是否保持濕潤.第三眼瞼外露.身體部位出現腫脹.眼、鼻分泌物增加.嗜睡、活動力下降.頻繁抓耳朵、甩頭.異常掉毛、頻繁舔毛.走路、跳躍姿勢異常.躲在陰暗處、貓砂盆等.莫名大叫.莫名出現攻擊行為未施打疫苗、年輕貓咪常見疾病除了先天性疾病之外,未施打疫苗的貓咪和年輕貓咪要注意傳染病如貓瘟,症狀有嚴重下痢及嘔吐、血便甚至可能造成死亡風險,以及須留意上呼吸道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三大常見病原為皰疹病毒、卡里西病毒、披衣菌:.疱疹病毒:流眼淚、眼屎、角膜炎、結膜炎等眼睛症狀及打噴嚏、咳嗽、發燒、食慾不振,嚴重恐有死亡風險。.卡里西病毒:與疱疹病毒症狀類似,但鼻症狀較輕微,不同之處為有明顯口炎、口部潰瘍,病毒有可能入侵肺部造成肺炎。.貓披衣菌:好發幼貓或免疫力低下的貓咪,老年貓也有可能得。披衣菌症狀有結膜炎、頻繁眨眼、流眼淚、鼻蓄膿、食欲不振、體重下降及發燒等。 上述三種貓咪病毒都有機率出現在多貓家庭,應定期接種三合一或五合一預防疫苗,並時常保持居家環境衛生、定期消毒打掃,才能有效預防貓咪感染傳染病。中、老年貓咪常見疾病中老年貓常見疾病為甲狀腺亢進、貓咪腎衰竭、心臟病、腫瘤、慢性疾病及關節炎等。.心臟病:貓咪最常見心臟疾病為「肥厚性心肌病」,根據《心傳動物醫院》解釋,肥厚型心肌病是左心室心肌異常肥厚的心臟病,當心肌變厚或結構異常時,心室腔室空間被壓縮,導致心室血液可能逆流到心房,導致心房擴大且壓力上升。擴大的心房中血液滯留加上心肌細胞拉扯,使細小血塊(血栓)易凝集在心房,隨時可能從心臟打出去, 造成身體各處動脈栓塞,最常見症狀就是貓咪四肢癱瘓及劇烈疼痛。緬因貓、布偶貓等特殊品種貓好發心臟疾病,可挑選含有Q10、魚油的保健食品做為日常保健。.腫瘤:貓咪常見血液性腫瘤如淋巴瘤、肥大細胞瘤等,若有白血病病毒,可能藏於淋巴結導致腫瘤,幼年施打疫苗,有機率降低淋巴瘤發生。.甲狀腺亢進:好發於8歲以上的貓咪,常見症狀為嘔吐下痢、亢奮易怒具攻擊性、毛髮零亂無光澤、多渴多尿,以及食欲好但體重持續消瘦。甲狀腺亢進、腎衰竭、心臟病、腫瘤、慢性疾病及關節炎等都是中老年貓常見疾病。定期健檢,有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貓咪腎衰竭:由於腎功能老化及長期飲水量不足,若發現貓咪食慾不佳、暴瘦、大量喝水、多尿、嘔吐等明顯症狀出現時,可能代表腎功能已無法正常運作。慢性腎病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貓咪在腎功能損失75%以上才被確診。.其它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導致高血壓的可能原因有慢性腎病、甲狀腺亢進及心臟病。糖尿病部分,肥胖的貓須特別留意!因脂肪越多,其胰島素抗性易導致第二型糖尿病,若貓咪體重莫名消瘦就要注意。.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易出現在肘關節和髖關節,膝蓋和腳踝則容易雙側同時出現,症狀有跳躍能力及頻率下降、整理毛髮次數減少、異常如廁行為或如廁位置改變,當發現貓咪跛行時,通常關節炎已經非常嚴重。摺耳貓、短腿貓等特殊品種貓,可能關節不好,可以葡萄糖胺、綠唇貽貝等做為日常保健。此外,貓哮喘、皮膚病也是貓咪常見疾病。貓哮喘好發春天、空汙嚴重時,其徵兆為貓咪蹲下(母雞蹲)、脖子伸直、咳嗽等。皮膚病則因台灣高溫、潮濕,就算貓咪不出門也要小心黴菌,夏季時須留意寄生蟲如跳蚤,以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心絲蟲,定期做好居家衛生有助減少貓咪皮膚病問題。貓咪情緒緊張也是致病原因之一貓的個性敏感、易緊張焦慮,搬家、溫差、鏟屎官換人、裝潢擺設改變、高頻音律等環境發生改變,都有可能造成貓咪緊張、焦慮甚至出現異常舔毛、自發性膀胱炎。通常貓咪皮膚病脫毛會呈現均質、塊狀掉毛,若是心因性掉毛,肚子和手等部位會呈現參差不齊、長短不一脫毛現象。自發性膀胱炎則會出現尿血、尿血塊、尿尿結晶變多等。飼主可先將環境改回原樣並以費洛蒙、貓草舒緩貓咪情緒,或是口服保健品如色胺酸,可增加多巴胺濃度,放鬆情緒,若還是無法解決貓咪情緒問題甚至出現攻擊性,最後獸醫師才會進一步採取藥物控制。當環境發生改變,可能造成貓咪緊張、焦慮甚至出現異常舔毛、自發性膀胱炎。貓咪需要做健康檢查嗎?貓咪善於忍痛,觀察日常行為僅能看出部分病症,定期施做詳細的健康檢查有助早期發現並預防,年輕貓咪平均1-2年做一次即可,老年貓則因甲狀腺亢進、腎衰竭、心臟病發生率較高,建議半年就要做一次健檢。貓健檢費用依項目不同,千元至上萬元不等,一般健檢項目如下:.基礎問診.理學檢查.血液生化檢驗.尿液檢查.糞便檢查.X光影像檢查.超音波影像檢查.內分泌檢驗.血壓測量.心電圖年輕貓健檢項目可以血液檢查為主,由於貓咪好發肥厚性心肌病,建議4歲以上的貓咪除了血檢,可加做X光片以利觀察心臟大小前後變化,老年貓則需要的項目較多,進階檢驗項目,可依據獸醫師判斷,若有需求再進行。延伸閱讀:.突大量喝水、多尿…貓腎衰竭會好嗎?腎貓症狀、飲食建議一次看.你的1年等於毛孩5~7年!貓狗定期健檢很重要!健檢項目費用一次看.貓咪亂尿尿怎麼辦?貓行為諮商師:貓亂尿原因、解決方法指南一次看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2 焦點.健康知識+
白米放常溫,小心吃進「黃麴毒素」!顏宗海點名易產生黃麴毒素的「4大類食物」
在豔陽高照的夏季,許多人喜歡喝一碗蓮子銀耳湯消消暑氣。但之前衛福部食藥署曾稽查發現有一批從中國出口、近6000公斤的乾蓮子,被檢驗出致癌物黃麴毒素(Aflatoxin)超標近10倍。這些違規產品將全數退運銷毀,不會流到市面。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指出,黃麴毒素容易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如果食用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長久下來將影響肝功能,增加肝癌風險。除了蓮子外,一般的花生、堅果、米、中藥材如果保存不當,也可能產生黃麴毒素。 顏宗海建議,民眾在購買這類食品時,建議優先選擇真空包裝的食品,不要一次買太多,開封後可放在密封的盒子裡,或放在冰箱冷藏。許多民眾習慣家裡有米缸,在室溫下囤放大量的米,但其實不建議這種保存方式,米最好還是放冰箱,抑制黴菌滋生,降低黃麴毒素污染的風險。食藥署於2022年8月10日公布的邊境稽查結果,有一批從中國出口的乾蓮子被檢驗出致癌物黃麴毒素(Aflatoxin)超標近10倍(照片由食藥署提供)。黃麴毒素是什麼?黃麴毒素是由曲霉屬(Aspergillus spp.)及青霉屬(Penicillium spp.)中某些菌種所產生的一系列代謝物質,這種代謝物質是一種無色無臭的東西,用肉眼無法辨認,必須利用化學分析或紫外線視察。黃麴毒素有很多種,主要有B1、B2、G1、G2四種,並以B1的毒性最強。 黃麴毒素主要污染花生及相關製品,容易在潮濕、溫暖的環境產生。而且黃麴毒素一旦產生,就不易受到烹調高溫分解而破壞。污染花生及花生製品的黃麴毒素,可能對人類及動物的健康產生威脅。黃麴毒素對人體的影響?如果長期吃入低劑量的黃麴毒素,容易導致肝細胞突變,增加罹患肝癌機率,特別會使B型、C型肝炎患者及帶原者罹癌的風險增高。 長期食用含過量黃麴毒素之乳製品,包括牛乳、乾酪、加工乳酪等,會造成肝臟損傷而影響對營養之吸收和代謝。黃麴毒素的另一毒性作用會影響免疫系統,使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感染,且不易殺死腫瘤細胞。哪些食物會有黃麴毒素?雖然黃麴毒素會污染的食品非常多,包括: 花生及相關製品:包括花生粉、花生糖、花生醬 五穀雜糧 堅果類 豆類 南北乾貨類 辛香料 醃漬類食品 古法釀造製品 地瓜粉及麵粉 咖啡豆而且,如果以受黃麴毒素污染的玉米、五穀雜糧作為飼料,餵食雞、鴨、魚、牛、豬。其內臟尤其是肝臟及牛乳、蛋,也含有黃麴毒素。 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可以從外觀或味道來判斷嗎?有時候可以,有時候不行。如果食物有明顯的發霉、出現怪味,可能遭受黃麴毒素或其他黴菌污染,就要丟掉。但有時食物發霉外表看不出來,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也可能長菌絲,無法從外觀辨認食物是否受黃麴毒素污染。吃到黃麴毒素會有什麼症狀?黃麴毒素列為一級致癌物,如果長期吃到黃麴毒素,會增加肝癌風險。 攝食過量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會導致慢性及急性病變,主要的病徵如下: 一、慢性病變:導致細胞受損、畸胎及突變甚至致癌反應。 二、急性病變: 嘔吐 腹痛 肺水腫 痙攣 昏迷 胰臟充血 肝、腎、心衰竭 腦水腫 死亡吃到黃麴毒素怎麼辦?如果不慎吃到黃麴毒素而有不適症狀,應盡快就醫治療。但顏宗海指出,最好的方式還是避免食入含有黃麴毒素的食品。如何避免吃到黃麴毒素?一、挑選新鮮的魚、肉、蔬果,剩餘的食物放冰箱冰箱,如果食物發霉、過期,應立即丟棄。 二、儘量少吃內臟類、醃漬類、乾貨式食物。三、少吃易受污染的食物及其製品。 四、 注意農作物的收成、運輸、貯藏程序,避免黃麴毒素的發生。 五、購買新鮮、真空包裝的米、豆、麥、五穀雜糧及其製品,並從外觀觀察是否長黴。包裝若有破損或色澤改變,不可購買。 六、食品打開後,最好以乾燥的密封罐貯存在低溫、乾燥處,並在有效期限內吃完。 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花蓮區農業推廣簡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延伸閱讀: 她靠「走路」7個月重度脂肪肝痊癒還瘦8公斤!達人教你這個時間走路,治病效果最佳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友免疫力保護策略:接種疫苗、留意環境衛生
癌友接受治療後免疫力低下,若被感染不僅恐延後治療,讓癌細胞有機會喘息,也增加重症、死亡風險,尤其黴菌感染是血液性癌症的主要死因。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除了須留意環境與飲食衛生,維持手部乾淨,也應接種相關疫苗,降低感染機率。陳宜君表示,患者感染會影響癌症治療計畫,並干擾病情評估,影響到治療效果,是癌友最擔心的事;而黴菌感染對癌友影響甚鉅,一旦感染死亡率可達五到七成,就有一名住在農舍的癌友,因位處複雜環境造成黴菌感染,因此在處理農務時應戴口罩,且要保持環境的乾淨,避免感染。「感染的發生及嚴重度是人跟菌互動的結果。」陳宜君說,當身體抵抗力下降,一點病菌感染就會有致命危機,所以癌友也應避免食用益生菌或生菜沙拉等帶菌食物;有使用胃藥或年紀大的癌友更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胃酸減少導致沙門氏菌長驅直入。接種疫苗也能夠護體,以新冠肺炎為例,癌友較健康人容易感染外,重症風險最高也增加2.32倍,死亡風險增加2.87倍,其中血液腫瘤、肺癌病友最危險,陳宜君建議,癌友應盡早接種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以保持自身健康。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5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專家解釋癌症治療與感染問題,其中乳癌治療已朝向「NESS」方向,期待讓病人活久活好!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連無法治癒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也有機會存活10年以上,而部分癌症治療成效提升,讓癌友開始關注治療後生活品質的問題,但現在手術技術進步,有助於術後疼痛控制與恢復期縮短、乳癌外觀與感知恢復,只要癌友遵從「NESS」照護建議並做好感染預防,即可過上常人生活。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百年難解的癌症—多發性骨髓瘤:健保治療選擇多元但仍有改善的空間多發性骨髓瘤是個百年的疾病,易有貧血、骨頭痛、血鈣高、腎功能差等併發症,平均發病年齡65歲,每年約有700位新病人。近年的治療突飛猛進,傳統治療加上anti-CD38單株抗體一線治療,有八成的病人在3年期間無疾病惡化,目前健保給付在二線用藥,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指出,希望未來健保可以往前給付,讓新的治療可以在第一時間就能使用到。至於難治性的多發性骨髓瘤,現在也有最新的anti-BCMA,讓病人有2至3年的存活時間,目前核准使用在後線治療,仍未健保給付。滕傑林指出,以前對於多發性骨髓瘤病患僅能耐心、關心以待,但現在4小時內就可診斷出來,只要好好治療,未來平均活10年以上也不成問題,希望健保政策可以多支持病人。肺癌手術持續優化:從微創手術、機器人手術平台,提升病人手術品質肺癌的手術治療技術日新月異,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外科副教授、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系主治醫師吳青峰指出,台灣目前近九成肺癌手術可進行內視鏡單孔微創手術,傷口明顯較原先的四孔、三孔手術小,具疼痛減輕、復原迅速等好處;若再搭配機器人手術平台,就能解決器械自由度不足,難以如手臂般操作指使、二維視野導致立體感協調喪失、主刀醫師可能因沒有運動習慣或體力不濟而手抖、疲勞等問題,進一步提升病人的手術品質,有的病患術後12小時即可下床走路,還可神智清楚、開心比YA。乳癌治療走向新思維:「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重視康復者生活品質台灣乳癌發生率非常高,每十萬人口發生率為81人。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表示,隨著乳癌手術的演進及精進,目前多針對不同病人需求,擬定個體化治療策略,以兼顧患者術後生活品質與療效;而為及早發現乳癌,乳癌篩檢很重要,但現在僅有4成的人進行篩檢。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張金堅指出,目前從第一期到第三期的乳癌病患,多數可成為「康復者」,但後續仍要面對諸多問題。根據2022、2023年羅東博愛醫院與乳癌防治基金會所進行的兩份調查報告顯示,近五成病患面臨睡不好的問題,約四成病患體重控制不良,約五成病患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受不好,另有四到五成病患欠缺運動與良好的運動習慣;此外,乳癌病友也常有經濟負擔沉重、親子關係、性生活、夫妻生活出問題、周邊神經不適、傷口麻木、疼痛、淋巴水腫等多種問題。「乳癌患者不只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周旭桓說,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已高達98%,因此術後外觀也成為癌友選擇治療的考量之一;乳癌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並搭配化療、放療等,早期手術多採用乳癌全切除,但現在乳房不一定要全部切除,因研究發現乳癌保留手術與乳癌全切除存活率並無差異,因此治療前須先評估患者適用何者。周旭桓指出,長庚醫院發展內視鏡微創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達文西乳頭保留全切除手術,造成的傷口較小,且可藏在較隱匿的位置;清除乳癌後,可接著施作自體脂肪皮瓣重建手術,術後外觀更自然,也無義乳莢膜攣縮的問題;自體神經重建手術則可恢復乳房感知,讓癌友術後生活品質更好。張金堅也認為,醫院應提升高階癌症品質認證,企業、社會出錢出力支持「提升乳癌康復者生活品質」相關計畫,乳癌病友、康復者則朝NESS方向努力,也就是均衡飲食,適當補充營養(Nutrition)、規律運動(Exercise)、充足睡眠(Sound Sleep)、紓解壓力(Stress Management);希望未來在癌症病患治療後的品質照護上,可全方位涵括各層面,只要該措施有實證證據有效,就應該納入,讓治療、照護體系更符合癌友需求。論壇也邀請三年前罹患乳癌第二至第三期的演員朱芯儀,分享個人罹癌心路歷程。當時她治療後味覺改變,曾經愛吃的食物也味同嚼蠟,但仍要求自己正常攝取營養,並且排除過敏源,建議癌友可喝精力湯補充養分,只要營養充足就能撐過治療期間。癌友術後易免疫低下,恐增感染風險 癌友接受治療後免疫力低下,若被感染將前功盡棄,以新冠肺炎為例,癌友重症風險較健康人增加1.56至2.32倍,死亡風險增加1.66至2.87倍,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除了維持手部衛生,也應接種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在飲食上,癌友可能因治療傷及粘膜,增加感染風險,故應避免食用益生菌或生菜沙拉等帶菌食物;有使用制酸劑、胃藥或年紀大的癌友需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胃酸減少導致沙門氏菌長驅直入。陳宜君也提醒,黴菌是潛藏在癌友生活環境裡的大敵,因此癌友須保持環境乾燥,飼養寵物、從事農務或園藝、周遭建物整修時,應配戴口罩,降低侵襲性黴菌感染風險。此外,如果癌友咳嗽、打噴嚏、拉肚子等症狀輕微,只需症狀治療減少不適感,出現尿道感染等局部感染症狀,就應及早就醫,避免接續出現發燒、畏寒、心跳加快等全身性發炎反應,引發敗血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友感染死亡風險高 專家:注意「這幾種」預防方法
癌症治療期間若因免疫低下導致感染,不僅造成治療計畫延後,也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在後疫情時代,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平常應注重食品安全、個人衛生、環境控制,降低感染風險,為了減少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造成的重症風險,應該接種疫苗。若發現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必須就醫。研究發現,癌友感染新冠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演變為重症的風險更高出一般人1.56到2.32倍,又以血液腫瘤、肺癌最為危險;死亡風險更是一般人的1.66到2.97倍,一樣是血液腫瘤與肺癌最為危險。除了直接影響外,陳宜君擔心,癌友感染後,導致免疫力下降,只能延後治療期程,癌細胞有可趁之機,當全身治療每延後4周,死亡風險就增加28%。部分癌友疑慮是否應接種疫苗,感染後又該如何治療,陳宜君說,癌友是疫苗的優先接種保護對象,應積極接種疫苗,尤其是新冠疫苗等;而癌友也是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是新冠藥物的公費使用對象,發生感染便可用藥,但多數病友不知道。她分享,「一位女性接受骨髓移植,且她的白血球、血小板長期不足,遠距看診時卻沒有明確告知病史,沒有使用抗病毒藥物,幸好她曾接種過疫苗,至少有一層保護力。」癌友日常防護上,陳宜君以食品安全為例,癌症患者若食用不潔的食物,特別容易因腸胃黏膜受損而感染沙門氏菌;而對一般人有益的酵母菌,對於免疫力特別低的癌友卻可能造成感染。陳宜君呼籲,癌友謹防「吃、吸、摸」,注意飲食衛生、配戴口罩、手部清潔,以降低感染機會;並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若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就需尋求醫療評估。「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若癌友了解身體狀況和感染風險,做好預防措施,就能降低感染病菌的機會,也減少健保支出,讓資源花在刀口上。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19 醫療.耳鼻喉
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者症狀比較 出現2異常狀況快送醫
天氣忽冷忽熱,溫度變化讓體溫調節不佳,容易使人生病,許多民眾表示,這一波感冒似乎非常嚴重,一直咳不停,連晚上都咳到睡不著。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德宇表示,感冒是因為病毒進入呼吸道,天氣並非直接原因,而是天冷待在室內密閉空間,被患者傳染病菌。另一個原因是受到風寒,身體抵抗力變弱,病毒趁虛而入。流感流行期延長 突然高燒、肌肉痠痛可能就是流感感冒又稱「上呼吸道感染」,會出現鼻塞、鼻涕、咳嗽、喉嚨痛等症狀,有時會合併頭痛、發燒、肌肉及關節痠痛、腹瀉等,通常3至4天就會明顯好轉,病程約持續一周左右痊癒。冬季是流感號發季節,但是近年為了預防新冠肺炎,解封後受到「免疫負債」影響,造成流感疫情反撲,流感流行期延長到春天,醫院、診所掛號量暴增。而新冠疫情未歇,不少人感冒發燒後,將疫情期間未用完的快篩試劑拿出來使用,馬上出現二條線,若症狀不嚴重,可以先服用常備藥物緩解。張德宇說,每種病毒各有盛行周期,例如流感的高峰期於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新冠肺炎不斷產生變異株,每個季節都會發生;引起一般感冒的病毒約有200多種,好發時間不一定。張德宇提到,呼吸道疾病的傳染途徑分成飛沫傳染及接觸傳染,仍應保持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降低罹病風險。當出現感染症狀時,可先服用市售綜合感冒藥止咳、緩解鼻水、打噴嚏、抗鼻塞。若突然高燒(超過38.3度)加上肌肉痠痛、頭暈無力,得到流感的機率非常高;發病初期使用抗流感藥物,可減輕症狀及縮短病程。新冠症狀跟感冒相似 胸口悶痛、呼吸喘咳可能是異常警訊新冠病毒的症狀跟感冒非常相似,包括發燒、頭痛、流鼻涕、喉嚨痛、咳嗽、打噴嚏以及呼吸困難等。張德宇提醒老年人若有慢性疾病、免疫力低下,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一般民眾也應盡速未完成基礎劑及接種追加劑,保護自己也保護同住的家人。不論哪一種呼吸道疾病,都有可能因病毒本身或繼發性細菌感染引起併發症,例如肺炎、心肌炎、腦膜炎、敗血症等。張德宇強調,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咳,要特別小心是異常警訊,一旦病情急劇變化要立即就醫,別以為只是小感冒而在家躺著休息,錯過了黃金治療期。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者症狀比較●感冒:鼻塞、鼻涕、咳嗽、喉嚨痛,有時會合併頭痛、發燒、肌肉及關節痠痛、腹瀉等。●流感:症狀與感冒類似。若突然高燒(超過38.3度)、肌肉痠痛、頭暈無力,流感機率高。●新冠肺炎:發燒、頭痛、流鼻涕、喉嚨痛、咳嗽、打噴嚏以及呼吸困難等。※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咳,特別小心是異常警訊。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07 醫療.感染科
感冒引發肺炎鏈球菌感染最後竟截肢!醫提醒感冒5天沒好出現這些轉變要警覺
美國一名51歲高中女老師雪莉(Sherri Moody)在戶外教學後出現感冒症狀,原以為休息幾天就沒事,沒想到短短幾天出現高燒、呼吸困難,送醫治療後,發現她的肺部因肺炎鏈球菌感染,出現感染性休克,因血液循環不佳,導致手腳發黑壞死,被迫截肢。醫師呼籲,勿輕忽感冒影響身體抵抗力, 5歲以下、65歲以上更要特別留意。感冒肺炎鏈球菌導致感染性休克 截肢保命根據《每日郵報》等外媒綜合報導,為了治療雪莉因肺炎鏈球菌導致的感染性休克,醫師為了保住她的性命,使用藥物讓血液運輸至她的重要器官內,但使雪莉的四肢血液循環受影響,導致她的手腳發黑壞死。最終在雪莉的生命跡象穩定後,醫師將她的手臂和膝蓋以下全數截肢。讓雪莉感染情況惡化的原因,因為雪莉一直服用的關節炎藥物,削弱了她抵抗感染的能力。對於被迫截肢,雪莉表示「我的精神非常堅強,不過我只是選擇快樂,但這並不是說我會時不時崩潰,只是會哭一會兒,我不會讓它持續太久。」感冒與流感都是病毒感染導致,但屬於不同的病毒,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感冒包括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若身體抵抗力差,也可能因細菌引發繼發性感染。感冒的致病原超過上百種病毒,細菌主要為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黴漿菌等,如果剛好免疫力低下,可能引起敗血症、肺炎或心肌炎,入侵血液傳播至身體各器官,引起更嚴重的感染,甚至休克。為什麼有些人感冒症狀輕微,有些人卻重症?為什麼有些人感冒症狀輕微,有些人卻會發病好幾天,甚至併發重症?柳朋馳說,主要是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一般人可能3至5天就會緩解,免疫力差的人則會拖上一星期,5歲以下幼童、65歲以上長者要特別留意。另外,有酒癮、長期服用類固醇、糖尿病患者也是容易感冒的族群。柳朋馳強調,糖尿病患者感冒後,併發肺炎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因為高血糖使自身免疫力下降,建議在季節交替之際,注意穿著、多均衡飲食,並規律用藥及測量血糖。柳朋馳提醒,感冒症狀若未在3至5天緩解,出現胸悶、氣喘、血斑、嗜睡、間歇性發燒超過48小時,一定要提高警覺,透過抽血、影像檢查找出病因。建議關懷家中長輩健康情形,柳朋馳說,可觀察其活動力、食欲、如廁次數,並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提升長者免疫保護力。千萬別輕忽感冒,若沒有殺死病毒或細菌,當身體免疫力變差時,反覆發作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併發症非常多,小病也會變成大病。(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04 養生.聰明飲食
苦瓜8大好處不只降火氣 營養師教6招去苦味
苦瓜營養豐富,最廣為人知的好處就是降火氣,不過其實好處不只如此。劉怡里營養師指出更多好處,並教如何去苦,讓苦瓜更好入口,就連小朋友也有機會接受吃吃苦瓜! 苦瓜8大好處不只降火氣,減重、解便、養生一把罩! 苦瓜的營養和好處: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屬於蔬菜類的苦瓜,熱量低、高纖有助於控制體重、促進排便。高鉀有利控制血壓。葉酸豐富有利穩定神經、預防中風。較特別的維生素C,雖然苦瓜給人的印象是苦又不酸,但確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有助抗氧化、維持免疫力等。苦瓜苷則有利促進胰島素分泌,幫助降血糖。另外,苦瓜的質地較軟,也非常適合牙口不佳、吞嚥不佳,但又得攝取營養的族群,相較如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會更好咀嚼吞嚥。對於減重族群、便祕族群、三高族群、年長者、養生者等都相當有利。 苦瓜降火氣?是降什麼?相信大家多少都聽過「苦瓜降火氣」,不過降火氣又是甚麼意思?對此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其實中醫所說的降火氣,從營養學、西醫來看可視為「抗發炎」,苦瓜所含的營養確實對於降發炎、抗氧化等都相當有利,身體發炎機率降低,也有助預防癌症等各類疾病。 三種苦瓜比一比:以常見的白苦瓜、綠苦瓜、山苦瓜來看苦味及營養價值,苦味上白苦瓜苦味最低,綠苦瓜較苦、山苦瓜最苦;營養價值上白苦瓜略低,綠苦瓜較高、山苦瓜最高。不過整體而言三者營養都相當豐富。 苦瓜助養生,但不是人人能吃?營養師:部分族群不宜過量。 部分族群酌量:不過苦瓜雖然營養豐富、有助養生,但也還是有一些族群會需要斟酌食用或特別留意。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苦瓜具高鉀的特性,腎臟病患、腎功能不佳者就得留意適量,不宜過多,或是煮過之後只吃苦瓜肉,讓鉀留在湯汁裡。而苦瓜膳食纖維高,對於腸胃較敏感、腸胃狀態不佳者負擔也會較大,吃多了可能會出現較嚴重的腹瀉情況。 部分族群避免生苦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人會為了養生而大量生吃苦瓜,認為這樣的食用方式能攝取更多營養、更有利健康,實則未必。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生食也得考量細菌的帶菌量,且煮過的苦瓜對人體而言差異並不大。另也得考量若要吃苦瓜養生,以長期食用為佳,這就意味著需要口味能接受,身體也不受細菌影響。這點尤其是癌症、化療、年長、慢性病族群等免疫力低下者更需特別留意。 這些族群還是可以吃:至於許多孕婦、手腳冰冷、虛寒體質者不宜,劉怡里營養師則認為苦瓜畢竟就是蔬菜,從營養學來看除了上述營養對人體的影響,其他影響倒不大。不過若有疑慮,也可從其他蔬菜攝取營養達養生效果。 苦瓜營養豐富但好苦難嚥?營養師教6招去苦助入口! 苦瓜營養豐富,但其苦味確實對部分族群而言相當難以入口;也有許多人會有「良藥苦口」的想法,認為苦瓜不苦就沒營養。對此劉怡里營養師表示,苦瓜可以接受就吃,不能接受苦味者,其實去掉苦味的來源,苦瓜的營養價值大部分還是保留住,且有利長期食用。 冰鎮、泡鹽、泡酸:若希望自己能吃、家人能吃,劉怡里營養師建議,除了可選擇苦味較輕的白玉苦瓜,也可以將苦瓜冰鎮、泡鹽水、泡泡如梅子醋等具有酸味的醋,都有利降苦味。 去膜去籽、川燙:烹調前也可先將內膜和籽去除,苦瓜的苦味大多出自於此的苦瓜素,去除後便能降低絕大部分的苦味,滾水川燙約10分鐘也可以再破壞苦瓜鹼再降低苦味。 做成蔬果汁:另也可嘗試將苦瓜、鳳梨、蘋果、芭樂一起打成蔬果汁,有助大幅降低苦味,並攝取各蔬果的營養,對於小朋友或怕苦的族群也更好入口。可斟酌微量的蜂蜜,盡量天然為佳。 《延伸閱讀》 .這些食物助控血糖!芭樂、苦瓜、秋葵都上榜,飲食順序也是關鍵。 .喝苦瓜水、秋葵水能幫助調節血糖?營養師解惑!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28 焦點.健康知識+
80歲老翁憋尿到休克險送命!醫:再忙也要記得喝水、別憋尿,出現症狀快喝水
許多民眾開車、忙碌就不敢喝水、憋著尿,這習慣其實很傷身,甚至可能引起致命危機。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世鋒就分享日前一名案例憋尿憋出敗血性休克,提醒盡可能別憋尿,若真的發現「異常徵兆」,更要懂得趕緊解套。泌尿道細菌感染的常見風險,不只是憋尿,水喝太少也會! 女性發生率較高的原因是?王世鋒醫師表示,泌尿道是細菌感染最常見的途徑之一,各項風險都會提高發生率、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以女性來說,因為尿道長度比男性短,尿道口又鄰近肛門,常因水份攝取不足、憋尿,或是生理期、生理期等外陰清潔問題導致細菌感染,發生細菌性膀胱炎的機率會比男性高許多。 男性也會發生,別輕忽!成人男性雖然泌尿道感染機率比女性低,但幼兒、年長者的發生率則比女性高。常見是因為先天疾病所引起,例如膀胱輸尿管逆流、腎盂輸尿管狹窄等,更多是因為包皮過長、無法妥善清潔所致。年長者則多是因攝護腺肥大所引起,尿量雖小但還能排尿,但若是再加上憋尿、未注意清潔、水份不足等,就容易引起感染。 再忙碌也要喝水、別憋尿!他憋到敗血性休克險送命。王世鋒醫師指出,日前就有一名80歲的男性案例,因連假開車返鄉,怕中途想上廁所不敢喝水、塞車又憋尿憋太久,發燒近40度,急診檢查發現嚴重泌尿道感染,且已經演變成敗血性休克。經搶救、治療一個月後才恢復健康。 出現泌尿道感染症狀別輕忽!多喝水、多排尿,有機會自癒。 泌尿道感染症狀、影響:王世鋒醫師表示,泌尿道細菌感染除了引起泌尿道發炎,細菌也可能順著泌尿生殖道蔓延,輕則出現排尿困難、灼熱疼痛、腹痛等,重則可能進入血液循環,演變成菌血症、敗血症。 輕者有機會自癒,症狀持續早檢查:醫師指出,泌尿道感染剛開始出現輕微症狀就得趕緊多喝水、多解尿,透過大量的尿液將細菌沖出體外,輕微者有機會自行痊癒。若是症狀持續,就建議盡早檢查,醫師會安排尿液檢驗、了解菌種及是否有抗藥性、選擇適合的抗生素予以治療。患者的免疫力也是影響治療、預防的要素之一,像是糖尿病就容易使得免疫力低下出現泌尿道感染,對此控制血糖就非常重要。 當遇上了頑強的泌尿道感染時:有時泌尿道感染也會相當頑強,更換好幾種抗生素依然時常復發、難以根治,此時就需要檢查找出感染原因,例如男性攝護腺肥大導致排尿障礙、殘尿多,就需要治療此原因,並且日常得更注意清潔。若是無法找出原因,也可安排靜脈腎盂攝影術或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是否有腎水腫、輸尿管狹窄等直接或間接引起感染的疾病,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提醒民眾,不論是開車、忙碌,注意多補充水分,切勿憋尿,並且日常注意清潔,維持良好的免疫力,如此有助防範泌尿道感染發生。 《延伸閱讀》 .憋尿不好,有尿就上也不好?醫指原因,這樣上最好! .頻尿、夜尿、一直跑廁所?醫指常見10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7 養生.聰明飲食
小黃瓜不只助減重也消水腫!小黃瓜生吃有毒?營養師指出最需注意的關鍵
小黃瓜日常相當常見,夜市、小吃也隨處可見,除了營養豐富,它同時也是非常親民的蔬菜,腎臟專科營養師威廉營養師指出優點,也提醒留意食用細節及相關迷思,讓民眾吃得更健康! 小黃瓜不只助減重也養生!親民特性腎、腸不佳也能吃。 助減重、消水腫、也養生!威廉營養師表示,小黃瓜最具代表性的特性,就是為含水量非常高的蔬菜,有利清涼解暑、補充水分,而且熱量低,是個常見的減重聖品之一。也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各種植化素、礦物質等各種營養,例如維生素A、維生素C、鎂、鉀、類黃酮等,有助抗氧化、抗發炎。整體而言對於減重、消除水腫、促進排便、維持免疫力、保養皮膚、保護呼吸道等都相當有利。 腎臟不佳、腸道發炎也能吃?值得注意的是,小黃瓜相當親民,幾乎人人都可以吃,雖然粗纖維豐富,但也富含對腸道較柔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對於像是腸道發炎、或需要做腸道相關手術,又得攝取膳食纖維等蔬菜營養的民眾而言,是相當友善的蔬菜。其他像是大黃瓜、秋葵、胡蘿蔔、白蘿蔔、洋蔥等也是如此。而限鉀的腎臟病友,建議可先切片煮過之後讓鉀離子流失在湯汁當中,不喝湯的前提下就可以避免攝取到鉀。 常見小黃瓜疑問營養師解惑!生吃有毒?最需注意關鍵是? 網路上也傳著對於小黃瓜的各種說法,例如「小黃瓜帶有天然毒素,人類生吃可能食物中毒」、「小黃瓜煮過之後營養會變沒營養」、「吃完小黃瓜不能吃芭樂等含維生素C水果」,威廉營養師也一一解惑說明。 小黃瓜生吃有毒?威廉營養師表示,小黃瓜本身並無毒性問題,生吃小黃瓜其實相當常見,需要注意的重點在於「不論任何生食都可能帶菌」,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上吐下瀉,年長、癌症、化療、洗腎、慢性病等免疫力低下族群特別不宜,以免危害身體健康。建議自己準備小黃瓜川燙後再吃,若想冰鎮也可再冰鎮;外食則可和店家確認是否為熟食、料理過程中生食和熟食的覘板是否分開使用。 煮熟會變沒營養?生食和熟食的小黃瓜,營養差異其實並不大,除了前述提到的鉀離子會流失,水溶性的維生素C也會,不過即便如此,維生素C最主要的攝取來源還是在於水果,而小黃瓜的其他營養在川燙後大多也還是持續保留,並不會在川燙之後就沒有營養價值。 吃小黃瓜不能吃芭樂?至於吃小黃瓜之後不能吃芭樂等維生素C水果,此說法主要在於考量生的小黃瓜帶有「酵素分解酶」會分解維生素C,但並不會對人體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兩者前後攝取雖維生素C會被分解,但也還是有其他營養存在,並無不可。而若是要攝取維生素C自然可以避開,或是川燙加熱小黃瓜之後使酵素分解酶破壞流失,也就不會分解掉維生素C。 了解小黃瓜的好處和特性,吃的時候也多留意細節,並且養成多元、天然的良好飲食習慣,相信對於養生或控制體重等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秋葵助減重、護胃、好處多!輕鬆做成「小星星豆腐」可愛又營養! .苦瓜8大好處不只降火氣!營養師教6招去苦,小朋友也能吃!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2-19 醫療.消化系統
他沒腹痛也沒畏寒卻感染2細菌 醫提醒這類人吃過年剩菜須留意
過年時許多人會大吃大喝,但健康狀況往往在這時候發生。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臉書粉專分享一個案例,一位60多歲、有腹部淋巴癌病史的男性病患住院,而他過年前才做過化學治療後出院。他這次再住院是因為肝膿瘍所致,經了解才發現事件元凶竟是「沒蒸熟的年菜」。錢政弘指出,該名男子在急診時體溫正常,沒有腹痛或畏寒的症狀。然而,他的肝膿瘍卻有5.3公分,引流的膿液培養出兩種細菌感染,且白血球指數掉到2000以下,合併低血壓(血壓剩60),算是嚴重的敗血症。好在病患警覺性高,知道低血壓的危險,有及時就醫處理。錢政弘詢問病患究竟吃了什麼,對方表示因為有淋巴癌病史,因此飲食都非常小心,例如不吃任何生冷的食物和甜食,可能是過年時吃下沒有蒸熟的九孔和蝦子因此致病。錢政弘提醒,過年很多人會準備冷凍的海鮮加菜,提醒大家清洗和烹調的時候,要多留意是否新鮮和煮熟,因為有病菌的食物除了會造成腸胃炎之外,細菌還可能沿著膽管跑到肝臟形成膿瘍,尤其接下來幾天是剩菜再加熱的高峰,身體欠佳的人更是不要太勉強。什麼是肝膿瘍?錢政弘指出,肝臟是負責人體解毒和殺菌的器官,會出現肝臟化膿(濃瘍)代表身體的免疫功能很差,通常是因為有糖尿病、慢性肝病、膽結石、肝囊腫、長期使用胃藥(PPI)、免疫功能不全(如癌症接受治療),甚至是大腸癌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人受感染的時候,因為免疫力低下,不會出現典型發燒或畏寒的症狀。腸胃科醫師林明慧曾受訪指出,肝膿瘍致病菌一般分為阿米巴原蟲感染、化濃性細菌感染。阿米巴原蟲感染較少見,化膿性肝膿瘍最常見。林明慧強調肝膿瘍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相當高,包括敗血症就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林明慧表示,肝膿瘍的治療方面,必須給予廣效性的抗生素治療至少6至8周,以及適當的引流,一般大於5公分才做經皮穿肝膿瘍引流術,而小於5公分有時只是超音波指引抽吸術,建議有效引流或抽吸可縮短、改善病情。另外,在消除感染源方面,要試圖找出體內有否其它發炎的疾病並治療,以避免復發。
-
2024-02-02 焦點.元氣新聞
盤點冬季好發病毒 採取正確預防措施以免疾病纏身
「得過一次流感真的就怕到了!」被稱為「台灣最速男」的我國田徑選手楊俊瀚,日前出席「疫」起新開始-民眾衛教特展,提到自己罹患流感經驗,原以為運動身強體壯,三天即可痊癒,卻在床上躺了快兩周,才擺脫疾病,自此不敢不重視預防,包括規律作息、均衡飲食、施打疫苗等。日前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特舉辦「疫起新開始」民眾衛教特展,期望藉由展覽中活潑有趣的切身互動,縮短民眾與艱澀醫學知識間的距離,除了提高民眾對於疾病與相關知識的認知外,更希望觀展民眾能身體力行加入積極預防,建立自身的「強力盾牌」。藝術家陳怡揚也以疫情為發想,現場展示「枷鈴虎」的意象作品。陳怡揚說,疫情期間「+0」是大家最期待聽到的數字,完成畫作時剛好是2022年虎年,因此用枷鈴虎命名畫作,也代表台灣送走了疫情。楊俊瀚說,他最喜歡「枷鈴虎」這件作品,疫情帶來恐懼,但卻也讓人學習抵禦病毒的方式,像他在疫情期間感染流感,竟然是一次嚴重的大病,原本以為三天就可以痊癒,而且自己有在運動,不太相信小小的流感會影響生活,沒想到卻花了快兩週才擺脫疾病。楊俊瀚說,那次之後就怕到了「運動員真的身體不能不好」,以前沒有在特別擔心生病,自此之後,只要有疾病相關的訊息,他一定都會去特別重視。全球雖揮別新冠肺炎的陰霾,但近期時令進入到冬季,也是流感好發的季節1,流感病毒容易侵犯人體,嚴重恐會造成死亡。去年10月流感季開始至2024年的1月1日,流感重症案例就多達252例,65歲以上長者就占60%,當中就有93%沒接種流感疫苗。2疾管署近期公布12月24日該週國內類流感就診人次高達近11萬人,其中以腺病毒與流感病毒居多。截至1/1,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31萬餘劑,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尚剩餘約26萬劑。2別以為冬季只要注意流感病毒,百日咳也須多加小心。百日咳會透過空氣傳播,屬於一種呼吸道疾病,感染後,容易引起嚴重的「陣發性咳嗽」,如果感染的是兒童,更容易引起重症。除了減少出入公共場所、維持良好衛生習慣之外,目前兒童與成人都有百日咳疫苗,但成人接種率相對低,且百日咳具高度傳染力,若家中需照顧嬰幼兒,成人應考慮採取預防措施,以降低家中孩童出現百日咳的機率。3無論是流感、百日咳或是其他的呼吸道疾病,只要被感染時,呼吸道系統就會格外脆弱,容易同時被其他的細菌感染,或讓潛藏在人體內的病毒有機可乘,而有一種常潛伏在人體內,令人聞之色變的即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帶狀疱疹即為水痘病毒,大多數人小時候幾乎都曾有過水痘的經驗,但冒過水痘後,水痘病毒可能不會完全消失,而是躲在體內神經內,等到哪天免疫力低下時,就可能爆發,爆發後最令人難受的就是「神經痛」,有些神經痛還可能會持續超過半年以上,令患者生活受到嚴重影響。4面對冬季各類的呼吸道病毒同時流行,最好的方法在於「預防」,最佳的預防方式就是勤洗手、戴口罩以及「施打疫苗」,若能做好自我防護,不僅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度過這個冬季。1.CDC;2023;1-3;季節性流感防治2.公費流感疫苗剩餘約26萬餘劑,請符合條件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cdc.gov.tw)3.Taiwan CDC;2018;1-4;百日咳疾病介紹4.Harpaz R, et al. MMWR Recomm Rep. 2008 June;57(RR-5):1-30.NP-TW-VX-ADVR-240001|Date of Preparation:Jan 2024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護人員This 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 resident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