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4 寵物.照顧指南
搜尋
催吐
共找到
29
筆 文章
-
-
2024-06-21 寵物.照顧指南
毛小孩誤食有毒食物怎麼辦? 專家分析多種可能情況及3處置重點
寶林中毒事件,再添1死,目前已累計5名死者。國內發生重大食安事件,令許多毛小孩的主人擔心,家中毛寶貝,如遇誤食有毒食物時,該怎麼辦?前台北市獸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表示,毛小孩誤食中毒可分為貪吃,食用不該吃的食物,以及在戶外接觸到除草劑、消毒劑等兩大類,後者屬於神經毒,風險較高,提醒飼主帶狗狗外出散步,一定要留意公園布告欄是否張貼消毒等告示。毛小孩誤食有毒食物怎麼辦?楊靜宇指出,如以機率來看,狗狗中毒場所以家裡居多,可能是飼主誤餵了巧克力、洋蔥、葡萄等狗狗不可吃的食物,也可能是狗狗貪吃,連防腐劑、保冰劑或是玩具,也吞下肚。如為這類中毒,症狀相較輕微,但如果一口氣吃了太多,也會引發風險。楊靜宇說明,如果狗狗只吃了1、2顆葡萄,還在容許範圍,但要是吞了一大串,就必須緊急就醫,予以洗胃。楊靜宇說,狗狗中毒,急診就醫,最怕的是誤觸殺蟲劑、消毒劑,這屬於神經毒,只要接觸,就可能導致癱瘓,到地不起,猛流口水,必須立即送醫,進行催吐,施打解毒劑。如果毒素劑量過重,將引發肝腎衰竭,情況嚴重。楊靜宇坦言,在擔任台北市議員時,要求教育局、公園處於校園、公園等場所噴灑殺蟲劑、除草劑及消毒藥劑之前,務必提早在網路公布訊息,並在場地附近張貼告示。飼主也應提高警覺,外出遛狗時,多留意布告欄上的訊息。一般來說,狗狗誤食時處置重點如下:1.飼主不要貿然幫寵物催吐:除非獸醫或專業人士執行,否則有害物質可能對狗狗的食道和胃部造成進一步傷害。2.立即尋求獸醫協助:獲悉狗狗可能誤食有害物質,即使還沒出現症狀,也應立即尋求獸醫協助,告知食用哪些食物?數量?時間?3.常見中毒症狀提高警覺:狗狗食物中毒後,出現了哪些症狀?常見為嘔吐、腹瀉、虛弱、困惑、發抖。「預防才是上策」,楊靜宇提醒飼主,將狗狗不可食用的食物放在高處,或是儲藏箱及櫃子裡,並維持家中環境整齊,每天提供乾淨的飲水及飼料,以確保狗狗安全及健康。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可帶貓咪出門遛貓?獸醫提醒:帶貓皇出巡只有牽繩不夠!還需注意1細節★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3 焦點.元氣新聞
北市溪山里水質受到大腸桿菌汙染?如何避免感染?醫師提醒發生「這現象」,飲用水加熱也不保險!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近山區有多名居民自設水源系統,疑因水質問題,出現上吐下瀉症狀,根據自來水處採樣結果,證實是水中大腸桿菌群偏高,市長蔣萬安已要求市政團隊快速因應,並確保里民不會使用到有疑慮的水。水中出現大腸桿菌,代表飲用水出了什麼問題?北市士林區溪山里長年飲用山泉水,近期發生疑似水質不佳,造成居民上吐下瀉,北水處淨水科長林河山指出,大腸桿菌群存在於大自然,飲用水的大腸桿菌標準為6MPN/100mL,溪山里長2024年4月8日通知民眾上吐下瀉,北水處增加檢測水質,當天結果為900MPN/100mL,直至10日略降至1700MPN/100mL。林河山也透露,大腸桿菌數值高低與氣溫、降雨等因素,溪山里去年4月最高數值曾高達14000MPN/100mL,今年同期相較低。這起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群超標的事件,是否因地震導致還有待釐清,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水中檢出大腸桿菌群,說明有糞便汙染,有可能是管路被震裂而滲水,影響到飲水系統,建議民眾在飲水時,一定要煮沸可以徹底殺菌。朱光恩說,大腸桿菌的種類非常多,是人類與動物腸道中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細菌之一,在正常情況下,對人體沒有害處。某些菌種會引起腹瀉,而毒性強的則會造成嚴重病症,例如O157H7型,會導致出血性腹瀉、急性腎衰竭、凝血功能異常,嚴重甚至死亡。大腸桿菌如何影響生活?如何避免感染?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大腸桿菌是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種,所以食品一旦出現大腸桿菌,即意味著食品直接或間接的被糞便汙染,故常被用做飲水、食品的衛生檢定指標。大腸感染引起食品中毒的潛伏期平均為5至48小時,曾淑慧說,感染大腸桿菌主要症狀為腹瀉、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燒,症狀的程度差異很大,年齡愈小,症狀愈嚴重。朱光恩提醒,大腸桿菌不耐熱,加熱超過70°C通常就能有效殺菌;更安全一點的作法,可以在1公升的水中加1滴含氯漂白水煮沸消毒。把飲用水煮開後,加蓋保存,放置冰箱的容器也可多覆蓋一層保鮮膜阻隔灰塵和細菌。曾淑慧提醒,除了注意飲用水的加熱煮沸外,食品需經適當加熱處理,食容器也應澈底清洗及消毒。被感染者切勿接觸食品之調理工作。特別是在如廁後、進食或者準備食物之前必須洗手。飲用地下水、山泉水存在什麼風險?士林區溪山里的事件被質疑是否跟飲用地下水有關,朱光恩說,不少民眾喜歡取用山泉水,但是未經過氯化消毒處理的山泉水,可能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仙人掌桿菌和寄生蟲,生飲對健康有害。每個人的體質、免疫力不同,一般健康的成年人吃到不乾淨的食物可能腹瀉後就恢復正常,有些人因免疫功能缺失而加重病情。朱光恩說,1歲以下幼兒、65歲以上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糖尿病、腎臟病、尿毒症、癌症)患者,要更加注意飲食安全,未經處理檢驗的山泉水,隱藏大風險。醫師提醒如果有嘔吐現象,有可能細菌毒素引起,加熱可能也沒用!「相關單位說要把水煮沸再飲用,但是也不見得有用。」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姜冠宇提醒如果水真的夠髒了,其實造成腹瀉是還好,但如果有嘔吐的症狀,就要小心,也可能是攝入了有些病原體預先形成的毒素,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腸毒素,或仙人掌桿菌的催吐毒素,而這些毒素是「耐熱」的。如仙人掌桿菌的毒素,需要在90℃以上,加熱至少5分鐘,才可能被破壞;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腸毒素則需要在80℃以上,加熱2小時才可能被破壞,這些條件顯示,一旦這些細菌的毒素產生後,通過一般家庭烹飪方法來破壞,有時可能無法達到破壞毒素的標準。參考報導:聯合新聞網 溪山里水質汙染含大腸桿菌 醫師籲:飲用水應煮沸消毒聯合新聞網 地震後釀溪山里水質不佳? 北水處曝去年大腸桿菌數值曾破萬聯合新聞網 防疫醫師介入調查北市溪山里腹瀉 北榮醫曝地震影響可能聯合新聞網 北市士林區自來水含大腸桿菌 醫直呼三大族群須多注意
-
2024-03-15 醫療.精神.身心
阿沁老婆「花花」自曝罹厭食症,暴瘦僅剩29公斤!病態審美觀...7類危險族群要當心,嚴重恐致死
F.I.R.飛兒樂團前團員阿沁的老婆網紅「花花」李汶靜,非法持有大麻,家中被搜出大麻煙草和吸食器。3/13依毒品罪移送台北地檢署;據了解,李女在檢警應訊時坦承持有大麻,且犯後表示悔意,檢察官複訊後命李女無保請回。除了吸毒,花花之前也因罹患厭食症上媒體版面,她去年曾在臉書粉專曾透露自己於2023的後半年罹患厭食症,體重掉到只剩29公斤,BMI只有13.2,遠低於厭食症的標準15,為極重度厭食症。厭食症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健康障礙,恐引起腸胃代謝全面失常,嚴重恐導致死亡。何謂厭食症?在今日瘦身風氣盛行的社會中,厭食症可說是相當常見,尤其愛漂亮、愛苗條、熱衷減肥的年輕女生,出於可能變胖的強烈恐懼,她們會嚴格執行節食計劃,克制自己想吃東西的任何渴望,甚至採取各種激烈手段,以加速食物的排泄,周而復始。患者多半還帶有抑鬱、社交疏離等心理問題,所以也有些是發生在年老喪偶、獨居的老人身上。厭食症是一種排斥飲食的精神疾患,屬心因性,可能是因為患者對自我形象的偏差認知,或心理上有某種重大的鬱結難消,導致無法正常進食、厭食,或深陷一種節食─狂吃─嘔吐和腹瀉的惡性循環,許多患者的體重極低,BMI值小於17.5,甚至低到10以下的極端值,使健康出問題,最終可能引起腸胃代謝全面失常,身體和情緒上的失調、混亂,嚴重者足以致死。厭食症2種類與常見症狀依照飲食行為的表現,厭食症又可細分為兩類:.節制型:一種是節制型患者利用過度節食和運動的方式來控制體重。.掏空型:另一種則是暴食後掏空型,在大吃大喝之後,把吃進去的食物用催吐、吃瀉藥或利尿劑、浣腸劑等方式排除,與真正的暴食症不同的在於,此種厭食症的患者,在大吃大喝之際仍會留意卡路里的問題,且吃進去的量遠比暴食症患者少,而在掏空食物的行為上做得更徹底。約有半數以上的厭食症患者,都有大吃大喝後再催吐的病症。常見症狀有:體重驟降、拒食、暴食、嘔吐、反胃、腹脹、疲倦、便祕、全身無力、精神抑鬱、暈眩、喘氣、心律不整、畏寒、低溫、貧血、落髮。7類危險族群要當心1.年齡介於12至20歲左右的青春期少年,女男比例為十比一,過分在意身體形象、積極尋求同儕認同。2.因職業需求需要不斷維持纖瘦身材的人,不分男女,如演員、舞者、模特兒、或騎師、舉重、柔道、摔角選手等運動員,亦有較高的罹病率,而多數患者的社經地位又屬於中上階層。3.非常害怕變胖,經常想用各種方式減肥瘦身的人。4.長期處在壓力大的環境之下,情緒焦慮、憂鬱的人。5.個性上屬於固執與完美主義,對身體有較多負面評價與強迫行為的人。6.本身罹患特殊生理疾病如癌症患者,疾病造成的疼痛或因藥物治療產生的副作用,易併發厭食症。7.藥物濫用者,多數毒品如安非他命或古柯鹼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造成食慾驟減,長期倚賴將引發厭食症。5件事預防厭食症造厭食症的原因主要出在心理因素。由於現代社會風氣對理想體態的界定,經常傳播「瘦就是美」的訊息,無形中將扭曲的審美觀根植眾人心中,為達到普世對理想體態的期許,許多過度減肥的心態就出現了。一開始或許還會覺得餓,但經過不斷的強迫自己忍耐,後來就漸漸習慣,失去對吃的渴望而成厭食症。這類型的抑制飲食者,其性格通常也屬完美主義,對自我要求相當嚴格,甚至將控制飲食視為自我紀律的表現,因此能夠採行極端的方式包括忍受挨餓、催吐、服用瀉藥等來達成目標。另外,長期處於特殊的環境,例如芭蕾舞演員、運動選手、模特兒等,因工作關係必須保持苗條,嚴格控制飲食,都可能促使厭食症的發生,而生活、家庭、課業或工作的壓力過大導致情緒低落,也會使食慾減退,長期下來引發厭食症。建議做好5件事,預防厭食症的發生:1.培養愛自己的「自信美」,不要單從他人的評價來建立自我價值感。2.培養正確的審美觀,接受並欣賞多元美,無論胖瘦,每種體態都有其獨特的地方。3.應以健康為前提而減肥,寧可多做運動、多吃低脂肪高纖維的食物來維持適當體重。4.減少情緒壓抑,多與身旁親近的人溝通,傾訴自己內心的感受,也傾聽對方心聲。5.適時舒緩生活上的種種壓力,並保持充足的睡眠,慎防因過度勞累引起腦部下視丘功能紊亂。在「瘦就是美」審美風氣盛行的社會中,厭食症可說是相當常見,尤其愛美、在意外表、熱衷減肥的年輕男女;元氣網建議愛美的民眾平日培養自信美,接受多元的美,不以外在標準衡量自我價值,應注重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避免極端節食或激烈減重方法,飲食多吃低脂肪高纖維的食物,並搭配運動瘦身,才不會快速復胖。也要適時與親友溝通,審慎處理情緒壓力,有助於維持健康飲食和心理狀態,避免陷入厭食症的危險。延伸閱讀:.「我很想吃,但吃了就會想不開…」從厭食到暴食,被卡路里控制的人生.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元氣網疾病百科-厭食症
-
2024-01-08 焦點.元氣新聞
以為競選小物是糖果!長者誤食洗衣球 醫師提醒千萬別催吐
選戰倒數,國民黨侯康配彰化競總發放洗衣球當宣傳品,包裝雖有標示,但有長輩當成糖果誤吞送急診,估計有3人誤食;二林基督教醫院表示,5日先後有2名長者誤吞送醫,經灌腸洗胃後已出院。藍營競總表示,共發出23萬分,將探視誤食民眾,外包裝雖清楚標示,將不再發放,改發面紙。民眾以為洗衣球是糖果誤食臉書社團「二林人的大小事」有民眾發文,候選人送「洗衣球」當宣傳品,但外型像糖果,有人誤食被送醫洗腸。有鄉親留言回應,「自家大嫂誤食,妻子娘家大嫂也同樣誤食,吐了整晚」;不少人回應「真的超像糖果的,我差點吃了」、「誤食後果不堪設想」。二林鎮長蔡詩傑表示,他得知長輩誤食洗衣球,已去急診室探望,請里長加強宣導;就醫長輩說以為是糖果,又不識字才吞下去,吃起來苦苦的。二林基督教醫院表示,5日先後有80歲老先生、86歲老太太因誤食洗衣球來就診,經灌腸洗胃後已無大礙出院;據了解,社頭鄉也有人誤食送醫。藍營彰化競總說,洗衣球包裝清楚標示,但民眾仍誤食,將加強宣導,目前已發出23萬分,將不再發放,改發面紙。醫師提醒千萬別催吐以免二次傷害土城醫院副院長蘇銘堯表示,誤食清潔用品,恐導致胃部灼傷,千萬別「催吐」造成二次傷害,應大量喝水盡速就醫。蘇銘堯說,清潔劑多含有界面活性劑,會與胃部胃酸產生化學反應,發熱導致胃部變熱,造成胃壁灼傷。一般來說送至醫院時,會先以鼻胃管灌以清水、生理食鹽水沖洗稀釋、降低濃度,再以粘膜保護劑保護胃壁。若病患已出現胃潰瘍、胃穿孔導致出血時,則須以胃鏡伸入電燒、止血。蘇銘堯說,吃下清潔劑時,民眾會感覺胃部悶痛,出現類似胃潰瘍症狀,會產生氣體、一直打嗝,若發生胃部灼傷,患者會吐血或吐出咖啡色狀的液體,更嚴重時會排出黑便。若攝入量過多,清潔劑進入腸子,因腸壁較薄,容易灼傷、穿孔,若不及時處理,恐有生命危險。病情嚴重程度與吃下的量、病人體質年齡均有關聯。蘇銘堯表示,正常人胃壁較厚,若吃下的量不多、容易稀釋,胃穿孔機會較小,老人家、小孩因為胃壁較薄,胃穿孔、出血風險高,若本身就有胃潰瘍病史的民眾,則風險更高。蘇銘堯提醒,不慎吃下清潔劑時,處置方式應避免催吐,以免其中成分造成食道灼傷,可大量喝開水稀釋胃中的清潔劑濃度,並立即送醫檢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走出同溫層
【編者按】:本週延續「寬闊的胸襟」為主題,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神學院神學士的歷練,以自己對過去所作所為的反省,提出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一位外科醫師認為醫療行為是團隊工作,必須經由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劑師、復健師、放射線師等專業技術人員與醫事行政人員共同協力才能完成,因而呼籲醫療人員間相互包容與尊重,用寬闊胸襟來創造快樂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一位自閉症權威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以其個人在國外求學的經驗,以及回國後多年的努力,分享他的心得:成人應以開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建立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法律,促進所有的兒童快樂地成長、發展潛力、貢獻社會。拜讀「醫病平台」三篇有關「寬闊的胸襟」的文章,腦子裡浮現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往事,把它記下來警惕自己。從1970年進入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當住院醫師算起,我已經當了53年的精神科醫師,看過許多病患,教過不少年輕醫師。有一次電視正在報導有關精神疾病的主題,我的妻子大聲喊,叫我趕快來看一位我們兩人都認識的年輕醫師受訪的報導。我有點故意慢吞吞走去看那報導。我當時的心態是那個主題是我的專長,怎麼會去訪問那年輕醫師。事後回想,若我當時能打從心裡為我教過的年輕人上節目受肯定而高興,那該多好!如果能打開心胸,分享別人值得高興快樂的事,人生會更美好,因為「分享的快樂加倍多」。可惜人常常見不得別人好。1981至1984有二年多的時間,我當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精神科代理主任。當時華視兩位很有名男女主持人希望能和台大醫院精神科共同策劃一個早上8點的衛教節目,向民眾介紹精神疾病。當時我花了不少時間規畫此衛教節目。該節目從9月開始播出,可是才播出兩次,我突然接到主持人的電話說這個節目不能再播出了。原來是有萬年國會立委向教育部施壓,說10月有許多僑胞回國,不可讓僑胞在光輝的10月看到電視台播出精神疾病節目。天啊,那萬年立委認為精神疾病是可恥見不得人的事,怎麼能出現在電視節目上。其心胸狹窄,自認官大學問大,無法接納不同意見。我對中醫接觸不多,了解有限,因此多少有些偏見。曾有一位有名氣的中醫師,因焦慮、失眠影響到他的生活作息及工作來看我的門診。他並不以中醫師身分來看我的精神科為恥。現在回想起來,我自問我能像那位中醫師一樣有寬闊的胸襟,於必要時坦然接受中醫治療?在我的門診,曾有多次由宮廟人員帶著病患來看病的經驗。他當著我的面對病患和家屬說:「醫治這個病需要神,也需要人。神的部分我已幫你們做了,人的部分就交給醫生了。」傳統上,醫師傾向將宗教信仰從醫治領域排除。極端的情形是互相敵對,客氣一點的是河水不犯井水。其實醫師做臨床試驗都知道有所謂「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所謂安慰劑效應就是信仰的醫治力量。曾有一個治療孕婦晨吐(morning sickness)的藥物臨床試驗,對照組除安慰劑組外,還有一組其實是催吐劑。但實驗結束解盲時,催吐劑組一樣有安慰劑效應,這是因為受試者相信服的是止吐劑。服藥就會有安慰劑效應,那宗教信仰的醫治力量更不能忽視。我在思考醫療人員是否也應有那種胸襟,於需要時,對病人和家屬說:「人的部分我會盡力做,神的部分就交給你的宗教信仰了。」許多年前電影大法師在台灣上演時,我參加一個相關的研討會擔任與談人。我剛好坐在另一與談人王敬弘神父旁邊。王神父是當時台灣天主教界對驅魔(趕鬼)最有經驗的人。當開放聽眾提問時,一位天主教教友問王神父:「你驅魔時,是否遇到過非常兇悍的鬼?你是如何處理的?」我印象很深刻,當時王神父幽默地指著我回答說:「我若再遇到,會轉給林醫師。」引起滿堂哄笑。天主教的驅魔手冊提醒神父在進行驅魔前,應請教醫師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我在想,當我治療自稱是被鬼附身的患者時,我是否也應該有請教宗教神職人員排除鬼附身可能性的胸襟。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時,人免不了多多少少會有壓力感。因此一般人喜歡窩在同溫層取暖。待在同溫層覺得比較舒適沒有壓力乃是趨吉避凶的人性。但過度害怕面對陌生事物,會使人抗壓性差而無法成長,進而導致偏見、自大、仇外的心理和行為。Xenophobia這個名詞本來是指害怕陌生人,後來延伸為害怕圈外人或不喜歡圈外人。在害怕、不喜歡的情境下,容易產生偏見、歧視。在優越感作祟下,認為圈外人是次等公民,不值得接觸來往,甚至認為應加以排斥。希特勒從種族歧視與種族優越感走向除滅其所認定的次等族群,就是一個鮮活的悲劇。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都持續不斷在經歷留在圈內與走向圈外的抉擇。心胸寬闊地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才能消除害怕、偏見、敵視,並進而發現圈外世界的美而加以欣賞。適時地走出同溫層,可降低個人與社會的負能量,使世界更美好。聖經有一段話,以人的身體來比喻我們的社群生活和相處之道。我覺得很適合用來勉勵我自己走出同溫層。將之摘錄供大家參考。如果全身是眼睛,怎麼能聽呢?如果全身是耳朵,怎麼能嗅呢?然而,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把那些不同的肢體都安置在人的身體上。如果全身體只有一個肢體,怎麼能算是身體呢?其實,肢體有許多,身體卻只是一個。所以,眼睛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相反地,身體上那些似乎比較軟弱的肢體,更是我們所不能缺少的。(新約聖經歌林多前書12章17-22節)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寬闊的胸襟主題文章11/20-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22-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24-以寬闊的胸襟選擇好醫師 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2 醫療.耳鼻喉
一根魚刺的代價!三次大手術險死 健保加自費竟超過「這個金額」
台南市72歲男子阿財去年8月誤吞魚刺不以為意,1個月後發燒、背痛、右上腹痛送到急診時血壓只剩81/65毫米汞柱,急診影像學檢查發現疑似主動脈瘤破裂。經搶救及前後三次大手術、到現在成為少數不到四成能活過1年的幸運兒;不過就因為這一根魚刺,代價除了鬼門關前痛苦一整年,健保加自費醫療支出超過300萬。誤吞魚刺沒理會 1個月後動脈瘤破裂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依璇說,當晚接到急診通知,出發前先看急診傳來的影像,發現疑有異物穿破食道,立即請急診醫師置入鼻胃管並詢問病史。阿財告知1個多月前吃吳郭魚時「有吞食到魚刺」,因「沒有什麼異樣感覺」未就醫。吳依璇說,因急診以鼻胃管洗胃時湧出鮮紅血色,研判可能「主動脈-食道廔管併降主動脈感染性假性動脈瘤破裂」,造成腸胃道大量出血,緊急執行主動脈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穩定生命徵象。阿財之後經主動脈切除置換術、食道切除清除感染源及第三階段食道重建手術,術後長時間餵食腸道,日前終於康復出院,且手術一年才能開始吃軟食物。魚刺穿刺感染救治所費不貲 10個只有4個能活過1年「救治所費不貲,且10個只有4個能活過1年!」吳依璇說,魚刺經1個月穿刺汙染造成感染,治療穩定後要胸腔鏡移除腐爛食道、先前放置也一定被感染的支架,接著還要開胸放人工血管,光是第一、二次手術健保就支付220多萬,患者自費45萬元。再以抗生素壓制感染3月以上,才食道重建。吳依璇提醒民眾,早年因為醫療不發達,很多人會用手指催吐或吞飯、喝醋等偏方,吞飯可能把刺推到無法處理的位置,醋也沒辦法溶解刺,吐不出來最好的方法就是馬上就醫,白天掛耳鼻喉科,晚間至少要區域醫院才可能有值班專科醫師處理。誤食魚刺後意想不到的隱形致命炸彈「主動脈-食道廔管」,日本醫界論文收集10多年治療個案,即使經過搶救多次手術治療,統計只有六成的人能救活出院,但1年後仍存活的少於四成。吳依璇指出,食道就在主動脈前方,嚴重穿刺恐因高壓血液透過相連廔管傷口全往食道灌,造成大吐血、膿胸、敗血性休克等死亡。「主動脈-食道廔管」要人命的急症,更是誤食異物後死亡率最高的狀況,必須早期警覺及時治療。吳依璇說,近年新科技「主動脈內覆膜支架置放手術」,得以迅速挽回主動脈破裂命危生命。加上傷口很小,傳統開胸或開腹主動脈手術日減.但阿財這狀況還是需併用兩種手術、三階段手術才得以救命.在阻止主動脈大出血情況下,才能接受足夠抗生素治療到血液培養陰性,再接受後續多次手術,最後得以存活。
-
2023-11-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用清潔劑打掃避免誤觸4成分,嚴重恐造成永久性傷害!醫提4大預防措施
大掃除許多人為清除陳年汙垢,普遍會使用各類清潔劑提高效果。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李冠儀提醒,使用化學藥劑要格外小心,藥劑酸鹼度容易造成腐蝕;混合使用更可能產生高溫或有毒氣體,導致永久性傷害。他建議,清掃過程做好防護、保持環境通風,萬一碰到傷害也要知道緊急處理流程,才能保護身體避免傷害。這些清潔劑混合用 需小心有毒氣體及激烈反應李冠儀列舉常見的清潔劑類型:「消毒水(次氯酸鈉)」容易和鹽酸、氨水甚至尿垢反應,產生有毒或易燃氣體,使用時一定要遵守使用說明;刺鼻的「氨水(氫氧化銨)」常添加在清潔劑中,用來分解廚房、玻璃或衣物油脂。李冠儀接著說,方便清水垢的「鹽酸(氫氯酸)」是無色刺鼻的強酸液,容易和空氣中水蒸氣結合產生酸霧,和消毒水混合更會產生有毒氯氣;強鹼「苛性鈉(氫氧化鈉)」常用於片狀或顆粒式的浴廁疏通劑,要注意酸鹼反應會大量放熱導致灼傷。安全使用清潔劑 遵守4大預防措施雖然清潔劑化學效果複雜,也不必因噎廢食,李冠儀強調,只要遵守4個預防措施,就能大大降低使用化學物的風險。▸口罩戴緊維持現場環境通風,就能大幅度避免吸入有害氣體。▸一定要戴手套,尤其疏通水管、馬桶需要大劑量清潔時,要特別小心肌膚直接碰觸。▸1次只使用1種清潔劑產品,等待一段時間後再沖水,避免相互作用產生化學反應。▸避免清潔劑分裝在不同容器,導致混淆發生誤用誤食,尤其要放在兒童拿不到、陽光照不到的陰涼處,以免發生意外。誤吞酸鹼物質別催吐 先送急診最重要李冠儀回想急診臨床經驗,偶爾會碰到清潔劑嗆傷救治的個案,由於「吸入性」煙霧會令人立即不適,所以通常不會大量吸入擴大腐蝕;不過若發生誤食或遭到大面積噴灑的情況,「接觸性」腐蝕就會深入表皮灼傷,因此民眾若不慎發生意外接觸,應趕緊沖水15至20分鐘以上,保護好傷口馬上送醫;若不小心吞入酸鹼性物質千萬不要催吐,以免2次傷害,務必先立即送急診處理。民眾大掃除時,使用各類清潔劑,一定要詳細瞭解使用方式,遵守4項預防措施把風險降到最低,才能避免「吸入性」與「接觸性」化學性灼傷,順利打掃清潔。延伸閱讀:.衣服洗後有異味、愈洗愈髒?專家授清洗洗衣機6步驟.內褲不是不能用手洗!婦產科醫師提醒2問題沒注意,恐滋生細菌.譚敦慈家裡沒蟑螂的秘訣!家事達人分析3種天然清潔神器優缺點★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7 養生.健康瘦身
輕斷食減重,還可降血糖、改善糖尿病?專家提醒健康斷食最重要一原則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提到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但專家表示,基因為先天性遺傳,表觀遺傳學才有後天行為「調節基因表達」的說法,傳言有誤導之嫌。 (2)肥胖醫學會公開在指引中表示,斷食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但與傳統的低熱量減肥法效果相當。國健署則公開宣導,「斷食為不正確減肥方法」、「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糖尿病患者貿然斷食可能導致低血糖、腎臟損傷 」。專家則提醒,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重要,斷食必須配合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有促進健康的效果。網傳描述「輕斷食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的影片,片中提及輕斷食的好處包括「一鍵重啟基因」、「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看上去的年齡至少年輕 5 到 10 歲」。但台灣肥胖醫學會表示,間歇性斷食因為降低攝取的總熱量及胰島素因素,雖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效果相當;營養師也表示,患有第一型糖尿病、脂肪代謝異常、胰臟炎、肝衰竭等各種疾病的病患不可進行斷食、以免發生危險,斷食必須搭配飲食內容的調整才能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傳言只講求飲食的時間,卻不提飲食內容,恐使民眾誤導而貿然自行嘗試。 輕斷食能夠重啟基因? 原始謠傳版本: 輕斷食 挨餓對人體重新調整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內容描述「我做整體自然健康療法這18年裡面,其中一個非常好的健康方法,那就是挨餓,當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我們的基因才可以重新再去啟動,所以我們的基因它都是為了挨餓存在,為了保護我們,那反而這近2、30年,為什麼那麼多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情況出現,其實更大原因是因為吃太多了,吃多了以後我們的基因就重新開始要去適應,過去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多、你現在扔給我這麼多食物,我處理不完,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就會形成高血糖、高血脂、血壓高或者是各種慢性疾病,都是因為胰島素而存在的。」 查證解釋: 官方專業指引:斷食的減重效果沒有更優 包括 168 斷食在內的各種斷食法近年引起注意,MyGoPen 實際查詢具有公信力的資料,衛福部國健署於 2023 年 1 月出版最新版的「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該指引由國健署長吳昭軍、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共同掛名,在這本高達 205 頁、具有官方立場及專業效力的指引中,其中第 109 頁引證諸多研究出處,指出「間歇性斷食法可有效減重及改善代謝參數;但與傳統的低熱量飲食法相較則效果相當」、「機轉上常歸咎於降低的熱量攝取及胰島素」、「欠缺一年以上的長期研究 」,其最後結論為「間歇性熱量限制法或可替代傳統低熱量飲食法,但效果沒有更優」。 十大族群不適合斷食 MyGoPen 諮詢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營養師蔡一賢,她表示傳言在沒有提到任何前提之下,直接就說輕斷食可以有種種好處,但其實醫學上的「間歇性禁食」並不適合某些特殊族群,這是民眾在討論間接性禁食前,一定要先特別注意的,不適合間歇性進食的族群包括: (1)18歲以下的兒童跟青少年 (2)懷孕或哺乳的婦女 (3) 飲食失調症患者:例如吃東西會覺得噁心,或是吃太多之後會自己催吐等厭食症的患者。 (4)嚴重的低體重病人 (5)糖尿病的酮酸中毒症 (6)急性或慢性的胰臟炎 (7)急性或慢性的肝衰竭 (8)家族性脂肪代謝異常 (9)脂肪酸氧化作用缺陷疾病 (10)第一型糖尿病患:因為注射胰島素,若又進行間歇性禁食,恐增加低血糖等風險。 蔡一賢強調,不管是傳言提到的輕斷食、或是任何有關身體健康的行為,在得到好處之前,首先要先避免壞處,這是最基本的原則,上述族群因為有特殊的生理需求,傳言不能一窩蜂地轉傳而忽略提醒相關的危險性;此外,蔡一賢強調,除了這些特殊族群之外,一般人要進行間歇性進食,也一定要在醫師或營養師的飲食計畫跟監督下執行,而不是自己 DIY,蔡一賢以第二型糖尿病病患為例,糖尿病患通常合併有肥胖症、使用多種不同機轉的降血糖藥物控制血糖,這樣的病患如果能把體重控制下來、達到理想體重,事實上對糖尿病也有很大的幫助,醫師或營養師會依據專業幫病患計算藥物、食物怎樣搭配安排,才能夠達到效果、減少風險。 應由醫師、營養師指導 不能自行嘗試 蔡一賢表示,間歇性禁食最常被提到的包括 168 斷食法、52 禁食法等等,168 就是一天當中連續16 小時斷食、只集中在 8 小時內進食,52 禁食法則是正常吃 5 天、挑 2 天減少飲食,蔡一賢提醒,即使要進行間歇性禁食,也必須慢慢導入,而不是一下子就完全進入狀態,就像運動之前要熱身、結束後要做收操的回復運動一樣,不是一下子完全嚴格斷食、禁食。蔡一賢指出,她曾有一位年輕女性病例,雖然也不胖但是想要減重就自行節食少吃不吃,後來出現皮膚粗糙、掉頭髮、月經停止,這就是明顯的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例子,蔡一賢強調,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自己可能有一些還沒發現的疾病,貿然進行斷食可能短時間瘦下來、自己也覺得很開心,但其實瘦得非常不健康,甚至瘦的是肌肉量的流失而不是體脂,所以必須呼籲民眾,間接性禁食應在醫師或營養師的指導下依每個人狀況不同、以專業漸進的方式進行。 蔡一賢呼籲民眾「吃什麼,比什麼時間吃更重要」,健康飲食的原則其實應該注重的是飲食的內容,而不只是傳言提到的飲食時間,蔡一賢指出,飲食時間的問題其實是源自於現代人 24 小時都能活動、都能吃到東西的生活型態,任何時間都能工作、上街,任何時間也都能買到食物、叫到外送,以她從營養學的觀點而言,168 斷食法也不過是比較回到之前的正常生活狀態、比較符合以前人的飲食型態而已;而傳言只提到斷食,卻完全沒提吃什麼,如果輕斷食之後暴飲暴食高油脂、高糖份、高熱量的食物,不但營養價值低又會造成身體負擔,這樣輕斷食後報復性進食對身體反而更不好,傳言偏頗地只說斷食的好處,卻沒有提醒相關的配套措施及注意事項,可能使民眾誤解而貿然自行嘗試。 飲食內容比飲食時間更重要 傳言提及「挨餓可以讓基因重新啟動」,「輕斷食是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蔡一賢強調,能夠長期維持的飲食習慣才是符合人性的行為,例如強調多吃大量蔬果、魚肉禽肉、少紅肉加工肉品的「地中海飲食」就會比斷食更容易做到;傳言說斷食能「一鍵重啟」基因的說法不是改變基因,而應該說成「基因的表現」比較適當,就像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探討在不改變 DNA 序列的前提下、調節基因的表達,每個人從父母身上得到先天性的遺傳基因,但後天好的飲食或運動等生活習慣,使得某些疾病基因不被啟動,但若是高油、高加工食物以及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就會刺激相關的基因、造成細胞病變。 斷食不能治糖尿病、癌症 蔡一賢強調,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輕斷食是一種激進、不符合日常生活習慣的方式,輕斷食的科學實證目前大多都僅限於動物實驗,極少有人體實驗的研究,而且這些鼠類的輕斷食研究也同時操作包括飲食內容的調配,這也是要特別提醒民眾的地方,不要一昧迷信斷食的好處,而忽略飲食內容的優劣才是關鍵。 傳言還提到「無論什麼身體症狀,只要輕斷食,身體症狀都會有很大的改善」,MyGoPen 查詢其他具有代表性的資訊,其中國健署官網就曾於 2018 年發布「不正確減肥方法 」資訊,內容提到「斷食法可能造成各種重要營養素缺乏、體重掉落太快、肌肉流失,也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而 2020 年保健闢謠專區的「斷食可以治療癌症嗎?」則公開宣導「目前尚未有足夠的實證證明斷食能夠治療癌症,雖有少數實驗研究和動物試驗結果顯示短期斷食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減緩特定癌症的生長和擴散速度等,但由於這些都是動物研究,因此尚不清楚人類是否有相同的結果」。而「斷食法可以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是真的嗎?」一文則強調,「糖尿病患者貿然採用此種斷食法,還可能因為熱量攝取不足,導致低血糖發生,甚而身體將脂肪分解燃燒產生酮體,造成腎臟損傷」。 結論 傳言強調輕斷食的好處,提出「輕斷食一鍵重啟基因」、「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基因才可以重新啟動」、「對付各種症狀的金牌手段」。但包括國健署、肥胖醫學會、營養師都指出,斷食無法治療糖尿病、癌症,而備受爭論的減肥效果則與傳統低熱量飲食法相當,傳言「斷食重啟基因」、「斷食治百病」為錯誤說法。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不正確減肥方法 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 諮詢專家: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副主任 - 蔡一賢(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8/gene.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1 焦點.健康知識+
卡魚刺別吞飯、喝水、喝醋,小心更糟糕!醫夾半小時,他狂嘔飆淚
吃魚卡到魚刺、吃炸雞卡到小碎骨、吃蝦蟹卡到小碎殼,這些稀鬆平常的小問題卻可能帶來大麻煩。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提醒,民眾口耳相傳的解決方式其實並不建議使用,因為將可能越來越難排除。 卡魚刺4NG處理方式不要做,醫:小心越卡越深、越難處理 賴盈達醫師以魚刺舉例,民眾吞魚刺時常見以大口吞水、大口吞飯、喝醋、催吐等方式試圖改善,但其實這些都可能使得問題越來越嚴重。 吞飯、吞水:大口吞飯、吞水目的在將魚刺往下推,運氣好一點可以順利推下進入胃部然後溶解,但更常見的情況是推到食道更深處,且不上不下的,疼痛等不適感依舊,也更難取出。 喝醋:喝醋有人說目的在溶解魚刺、有人說目的在軟化魚刺,但其實並不會有此效果,有些人喝了有用,可能是出自於前述運氣較好吞下了魚刺,而這樣的做法也可能更加刺激魚刺已帶來的傷口。 催吐:至於催吐,除了未必能真的吐出已卡住的魚刺,反而可能將胃酸吐出,容易傷及消化道、食道、口腔。且若有不適就習慣以催吐的方式進行改善,日久恐將引起其他病變。 唯一最好的解決方法:賴盈達醫師表示,民眾吞下魚刺當下唯一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停止進食盡快就醫檢查,請醫師取出,避免以前述方式進行,也不宜久拖。 卡魚刺應盡早就醫妥善處理,避免引起更嚴重的發炎、感染! 常見引起3種問題:賴盈達醫師表示,面對魚刺卡喉嚨許多民眾也會覺得事小、等幾天後、吞下去後就沒事了,但其實過久了反而可能越卡越深,甚至連檢查都難以找到,交給醫生處理也就會越來越棘手。也有可能刺穿或劃破黏膜形成更嚴重的發炎、感染。即便是較小、較軟的魚刺也可能刺進黏膜,使得不痛、但時常喉嚨癢、形成慢性咳嗽。 越簡單的問題越容易被輕忽,案例卡魚刺常常越弄越糟糕! 賴盈達醫師再三提醒,越簡單的問題往往越容易被輕忽,引起更大的問題。民眾若卡到魚刺強烈建議停止飲食、盡快就醫,情況允許當下便就醫為佳,最久也別超過一天。 他取出魚刺竟還痛,原來...賴盈達醫師指出,日前就有民眾覺得吞下魚刺沒什麼,幾天後越來越不舒服,經檢查才取出魚刺。但過幾日後疼痛卻依舊持續,於是再檢查一次,發現魚刺原來是斷成兩截,還有半根魚刺卡在更深的部位。 越吞越深,醫夾半小時,他狂嘔飆淚:另也有一名案例吞下魚刺,原本位置較淺,嘗試吞飯、吞水後依舊無法改善,原本打算隨時間讓魚刺漸漸吞下就沒事,發現越來越不舒服後就醫檢查,此時魚刺已卡在較深的位置,取刺過程非常不舒服,內視鏡從鼻腔探入、同時以30公分左右的夾子從口腔進入,讓案例不斷乾嘔、流淚,也干擾了取刺作業,花了將近半個小時才排除。 卡魚刺常見檢查及治療,醫籲早檢查別越弄越糟! 視情況,常見3種檢查:賴盈達醫表示,檢查過程一般會先以頭燈、壓舌、觸診等方式看是否在較淺的位置。若位置較深則會先進行鼻腔噴霧麻醉,麻醉鼻腔,再使用纖維內視鏡從鼻腔進入檢查。若魚刺位置已深到食道、消化道則以X光或胃鏡檢查。過程中民眾也可以形容位置引導醫師,更有利盡早發現魚刺位置。 取刺越淺越快結束:治療方面多以前述提到約30公分左右的夾子進行取刺,在此之前也會進行口腔、舌部麻醉,但多少也還是會感受到刺激,使得患者乾嘔不適。也有卡進消化道,快到胃部,是經全身麻醉後取刺。較極端的例子也有喉癌患者,進行過切除手術及化療,最後是劃開皮膚約1公分左右進行取刺,後續因傷口難照料及復原住院了一個月。 再次提醒民眾,卡魚刺看似事小,因此事而就醫聽似荒謬,但實則是唯一安全有效的解決方式。卡越深越不易取出,取刺過程就會越久,務必盡快尋求醫師協助。 《延伸閱讀》 .喉嚨卡卡檢查出腫瘤?哪些疾病是元兇?醫師指兩大常見原因 .燒聲、沙啞可以吃什麼改善?醫教保養重點:真的別亂吃!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1-14 養生.生活智慧王
大掃除使用清潔劑,注意4成分避免踩雷!醫師提醒:4守則可避免
春節前家家戶戶年度大掃除,哪些清潔劑能清除經年頑垢?臺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李冠儀提出常用清潔劑4種成分的使用注意事項,要注意其酸鹼度、混合使用是否產生高溫或有毒氣體、清掃過程應確保通風,做好防護,知道緊急處理流程,才能輕鬆打掃,避免踩雷。清潔劑中的成分,在使用時需要注意的地方:1.消毒水(次氯酸鈉):常作為環境消毒之用,容易和鹽酸、氨水甚至尿垢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或易燃氣體,使用時一定要遵守使用說明。2.氨水(氫氧化銨):常添加在清潔劑中用來分解廚房、玻璃或衣物油脂,需避免與消毒水或含次氯酸鈉的產品混合使用。3.鹽酸(氫氯酸):方便清水垢、無色刺鼻的強酸溶液,使用時容易和空氣中水蒸氣結合產生酸霧,和消毒水混合時,更會產生有毒氯氣。4.苛性鈉(氫氧化鈉):片狀或顆粒式的浴廁疏通劑主要成分,使用時需要注意避免與酸性物質接觸,酸鹼反應發生時會大量放熱,導致皮膚灼傷。遵守4個預防守則,減低清潔劑傷害身體的風險1.口罩戴緊維持現場環境通風,就能大幅度避免吸入有害氣體。2.戴手套,通常疏通水管、馬桶需要大劑量清潔時,要特別小心肌膚直接碰觸。3.一次只使用一種清潔劑產品,等待一段時間後再沖水,避免相互作用產生化學反應。4.避免分裝在不同容器,導致混淆發生誤用誤食,尤其要放在兒童拿不到、陽光照不到的陰涼處,以免發生意外。李冠儀主任回想過往急診經驗,偶爾會碰到清潔劑嗆傷救治的個案,因為「吸入性」的煙霧會讓人不適,通常不會大量吸入擴大腐蝕。如果發生誤食或遭到大面積噴灑的情況,「接觸性」腐蝕就會深入表皮灼傷。不慎發生意外接觸,接觸面要趕緊沖水15至20分鐘以上,保護好傷口馬上送醫;不小心吞入酸鹼性物質千萬不要催吐,以免二次傷害,務必立即送急診處理。春節除舊佈新,使用各類清潔劑,一定要詳細瞭解使用方式,遵守四項預防措施把風險降到最低,才能避免「吸入性」與「接觸性」化學性灼傷,順利打掃清潔好過年。
-
2022-04-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婦誤吞牙刷卡在食道 內視鏡取出
一名44歲婦女因過度勞累加上趕時間,早上刷牙時不慎誤吞牙刷,18公分長的牙刷卡在食道下端,緊急至診所就醫,再轉至大醫院,經內視鏡檢查發現異狀,趕緊取出,足足卡了七小時之久,幸好未釀併發症。屏東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元榮表示,這名女性患者主訴前一晚沒睡好,精神不濟,早上起床後迷迷糊糊的,要趕著上班,在恍神中刷牙,不注意把一整支牙刷吞進去,胸口疼痛。蔡元榮指出,牙刷屬塑膠材質,胸部、腹部X光檢查均看不出異狀,因此安排內視鏡檢查,結果在食道下端發現牙刷,花半小時小心翼翼地夾出牙刷。蔡元榮說,誤食異物是胃腸科常見急症,但頭一次遇到誤吞牙刷案例。經查國際期刊文獻,從1988年到2013年,全球共發生50例吞牙刷案例,六成是女性,分析發現,四成是催吐、一成是不小心把牙刷吞進去;發現位置七成在胃,一成在食道;七成是用胃視鏡取出,三成開刀取出。蔡元榮說,臨床常見是幼童、老人誤吞異物,小朋友常愛把東西往嘴裡放,很容易吞進小電池、螺絲釘、錢幣、彈珠等危險物品;成人最常見的食道異物,則是魚刺、骨頭。一般胃鏡檢查需空腹六到八小時,但不小心誤吞異物,若確認異物已到食道、胃或十二指腸,須由胃腸科醫師緊急施做胃鏡取出。
-
2022-02-16 該看哪科.中醫
元宵節湯圓吃太多打嗝不停、肚子好脹,中醫師傳授5招消一肚子氣
「嗝~ 嗝~嗝~」跟朋友聚餐之後,因為吃飽喝足而不斷打嗝、噁氣,肚子也圓滾滾的,有時候用空心手掌去拍拍肚子,還會有低沉「咚、咚、咚」的聲音,肚子脹氣的難受經驗,一定很多人都曾經發生過,當發生脹氣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1.薄荷油塗抹腹部按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認為,薄荷性辛、涼,微甘、無毒,歸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暑化濁、辟穢氣、清頭目等功效,其中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包括薄荷醇、薄荷酮、異薄荷酮等,提煉成薄荷油或是薄荷精油使用,具有調節與鎮定作用,對於舒緩頭痛、充血、疲勞、發燒、消化不良、肌肉痛、胃腸不適、脹氣等症狀,有一定的助益,還能夠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收縮,緩解胃腸抽筋症狀。另外,薄荷油對於止癢、消炎、止痛等,也有一定的效果。若沒有薄荷油也沒關係,居家常備藥物中的白花油、小護士軟膏(俗稱面速利達母)等,也都含有薄荷成分,塗抹於腹部按摩,同樣有改善脹氣的效果。不過陳潮宗提醒,白花油、小護士軟膏等藥油、藥膏中多添加了如樟腦、水楊酸等其他成分,在使用上比單純薄荷油要更加謹慎。陳潮宗指出,尤其是發育尚未完全的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這些綜合成分的外用藥膏時,要注意樟腦可能加重蠶豆症症狀;而薄荷加上水楊酸若使用過量,可能會有呼吸困難、痙攣等中樞神經中毒的危險;對阿斯匹靈過敏的人,對水楊酸也有相當程度的敏感現象,因此,幼童使用這類藥物之前,最好先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確保使用上的安全性。2.消脹氣運動蹲下後用手環抱彎曲的雙腿,將大腿貼近肚子,可加強腸胃道消化作用,有助改善腹脹、腹痛症狀。 3.打嗝排氣多走動,加速胃腸蠕動、保持彈性,透過打嗝或噯氣將空氣排出體外;切忌催吐,否則恐造成胃食道逆流。 4.中醫藥膳茶飲薄荷、柑橘類的茶飲有助消化,改善脹氣。 ‧山楂陳皮白菜豆腐湯(3~4人份)材料:陳皮4錢、穀芽2.5錢、麥芽2.5錢、山楂3錢、白菜1把、香菇8朵、豆腐2塊、生薑5片。作法:中藥材全部洗淨,白菜切段,香菇去蒂泡發;鍋中加入2000c.c.清水和藥材,大火滾沸改成小火滾30分鐘後放入香菇再滾15分鐘;放入白菜、豆腐、適量鹽、香油後,煮熟後關火。功效:消除積食、緩解胃脹、噯氣、理氣健脾。 ‧桂花陳皮消積飲材料:陳皮2錢、桂花1錢、茯苓2錢。作法:所有藥材放入8 0 0 c . c . 水中,小火燉煮至顏色呈深褐色、水分收乾至剩下600c.c.時關火;依個人口味添加適量紅糖調味後,即可飲用。功效:陳皮具消肉積、桂花助理氣、健脾去濕,兩樣藥材加在一起製成茶飲能改善脹氣狀況。5.穴道按摩陳潮宗說明,藉由按摩穴位達到消除脹氣的症狀。‧中脘穴:胃的正上方,肚臍上4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指併攏,橫放肚臍上側,向上折量2次)。‧天樞穴:肚臍左右兩側旁開2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橫指寬)的距離。‧關元穴:肚臍正下方3寸(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4指幅寬)。 預防脹氣10招1.吃東西時細嚼慢嚥,不要「呷飯配話(台語,邊吃飯邊說話的意思)」。2.不要張大嘴巴咬食,應斯文地閉著口咀嚼食物,以免吞進過多的空氣。3.減少吃口香糖的頻率。4.有氣的碳酸飲料,如汽水、可樂、啤酒等應減少飲用。5.避免高油脂、高糖分飲食;增加水分、膳食纖維等營養攝取,促進腸胃蠕動。6.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7.適度運動可減少脹氣發生機率。8.保持心情愉快,適度紓解壓力。9.食用助消脹氣的食物,例如陳皮、山楂、酵素、益生菌等(處方類藥材需經醫師評估後再食用,不宜自行服用)。10.容易脹氣的人應減少某些食物攝取,包括洋蔥、蔥、蒜、麻辣、咖啡;豆類、牛奶及其製品、地瓜、馬鈴薯、玉米、芋頭;糯米、韭菜、油炸物、肥肉等;桑葚、葡萄、蘋果、櫻桃等,因容易發生胃液逆流症狀;冰飲、冰品、瓜果類等。 延伸閱讀: 。元宵吃湯圓小心脹氣、肥胖上身! 營養師點名「4族群」一餐別超過2顆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
2022-02-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打嗝、燒聲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中醫師點名10症狀,搞懂腸胃生了什麼病
不少人會認為,當脾胃出狀況時就會有胃痛、腹瀉、腹痛、腹鳴等現象,其實脾胃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以下這十種症狀,會時常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但很多人卻不曾注意過,當這些日常的症狀開始跟以前不一樣時,請務必多加留意,因為很有可能代表你的脾胃出問題了。一、打嗝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打嗝又稱「呃逆」,為胃氣上逆所引起的現象,像是吃太飽、吃太快、吃太多產氣的食物、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會造成打嗝,一般短暫且可以自然停止的打嗝,皆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是過於頻繁地打嗝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很可能是胃部疾病所引起,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等。此外,腦部腫瘤、中風、頭部外傷等中樞神經出現問題的患者,甚至某些類型的癌症,都可能會出現頑固性呃逆,建議當打嗝停不下來時,應及時就醫,找出病灶對症治療。二、放屁中醫將放屁、排氣稱之為「矢氣」或「屎氣」。每一個人都會放屁,適量的放屁對身體是有利的,反映著體內的氣機通暢。郭大維院長指出,但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放屁類型就需要多多留意,有可能是身體疾病的症狀:❶多屁在中醫認為,經常性的放屁並非是在排毒,而是腸道消化不良,或是腸道壞菌太多時所引起的。正常來說,一天的放屁次數在十四~二十六次皆屬正常範圍,若超過這個數字就代表多屁。當脾胃虛寒時,排氣會變多但不臭;若脾胃濕熱,排氣不但多且臭。基本上放屁次數過多,大多和腸胃功能有關,例如腸躁症、便祕等,都可能引起多屁的症狀。❷臭屁中醫認為,經常排臭屁,是腸胃較虛、消化不良,脾胃濕熱讓腸胃運化停滯所致。而大多數的屁是無氣味的,會有臭味的原因多來自於「硫化物」的成分,和日常飲食有相當大的關係。經常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的燥熱食物,例如起司、紅肉等,這些黏膩難消化的食物,都會導致腸胃運作失常,也更容易造成難聞的屁味。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腸道發生病變,例如潰瘍、慢性發炎、腸道有出血,甚至惡性腫瘤等現象時,排出的屁味也會更加刺鼻。三、脹氣脹氣最常發生在吃壞肚子或吃到腐敗的食物、胃痙攣、腸絞痛等情況,但長期找不到原因,或是突然發生且無法緩解的脹氣問題,就要考慮其他病因的可能性,像是胃發炎、腸道感染,甚至是癌症等,都可能造成胃脹氣。就以大腸癌來說,腫瘤會阻塞腸道而導致腹脹,早期的胃癌通常也沒有太多症狀,大多以上腹部脹氣或消化不良等模糊症狀表現。四、便祕在中醫上認為,便祕大致有四種證型:❶腸胃燥熱:飲食不正常、吃過度辛辣、油膩的食物。❷陰寒凝滯:喜歡吃生冷食物。❸氣血不足:久病體虛,像是有糖尿病、急慢性腎病、腎發炎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❹氣機不通:久坐少動、情緒憂鬱、容易煩心者。大部分的便祕都可以透過飲食或生活習慣來調整,但當你的便祕型態伴隨著這些症狀,還是建議需考慮就醫,以免症狀惡化。五、腹瀉腹瀉在中醫裡面稱之為「泄瀉」,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可見腹瀉和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腹瀉主要是由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原因包括食物不潔、食物中毒、食物寒涼、消化不良等。約有八成患者是屬於急性腹瀉,而慢性腹瀉致病原因比急性複雜,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腸炎、腸道感染性疾病,甚至是大腸癌、小腸吸收不良等病症,都可能有長期腹瀉且排便帶血,甚至還有體重下降或貧血等症狀。急性腹瀉是指,一天之內腹瀉超過四次,且持續超過三天、甚至是兩個星期都未能緩解,患者可能會有脫水的現象,尤其是發生在身體比較虛弱的年長者及幼童時,要更加留意,恐會有大量脫水,甚至產生休克的情況發生。而慢性腹瀉則是,腹瀉情況超過兩個月都未有改善,且體重有明顯下降或貧血的情況發生。六、腸鳴腸鳴又稱叫腹鳴,是指腸動有聲。中醫認為,若鳴響在胃部,是為中氣不足、胃腸虛寒;若腹中腸鳴如雷,多為風、寒、濕、邪,以致腸胃運作紊亂所致;腹內有腸鳴聲,會有腹脹、胃腸功能傳導減弱所致。有些人的肚子動不動就咕嚕咕嚕叫不停,肚子餓也叫,不餓也叫,每當在重要場合或安靜的場所都會讓人瞬間尷尬。當腸內好菌、壞菌、菌體失調而產生大量氣體,使腸胃內容易產生幅度過大或異常移動時,就會出現「腸亢進」,也就是腸鳴的現象。短暫的脹氣腸鳴不大會被視為疾病,但若腸鳴次數增多、聲音增大且伴隨其他不適,如腹痛、腹脹或食慾低下等,或是腸鳴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就可能表示有腸胃發炎的症狀,最好安排檢查,排除是否有長息肉、腫瘤等疾病。七、厭食中醫厭食稱之為「納呆」,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也是一種進食障礙。厭食可分為三種證型:❶脾氣胃虛型:通常患者精神較差、臉色枯黃、拒食、易出汗、舌苔薄白,稍微進食,糞便呈稀薄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❷積滯不化型:通常患者形體偏瘦,食之無味,也沒有食慾。❸胃陰不足型:通常患者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而無光澤、大便乾燥、舌苔少且偏紅,不喜歡進食。一般會從疏肝解鬱進行調理,並加以調理脾胃,都可以獲得很大的改善。當自己或是身邊朋友有以下症狀時,就可能要警覺有厭食的發生:①突然開始挑食。②明明沒吃多少東西,卻突然開始劇烈運動。③吃完東西就開始催吐。④體重極速劇減。⑤注意力不足、情緒焦慮。⑥過度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八、暴食上面提到的厭食,暴食行為障礙也是飲食失調的一種疾病,中醫認為的暴食是屬「脾胃濕熱」夾帶肝鬱體質。所謂暴食的定義是指,無法控制過度的飲食行為,診斷準則包括:①無法控制自己進食(包含份量)。②過度進食後會有強烈的罪惡感,並用激烈的補償性行為避免體重增加,如催吐、服用瀉藥、灌腸等。③以上行為在一周內出現兩次以上,並持續三個月就可能有暴食的傾向。在治療上除了緩解焦慮的情緒,同時一併改善因暴食所引起的脾胃失調,著重在健脾利濕、疏肝理氣。九、燒聲、久咳不癒一般來說,沙啞或是咳嗽,很多人的直接反應都會認為是支氣管發炎,或者是肺部出現問題,但其實排除掉肺部疾病的因素,有些腸胃問題也會造成喉嚨沙啞或久咳不癒等現象,最常見的就屬於胃食道逆流。通常由胃酸引起的咳嗽症狀,往往會伴隨著喉嚨卡卡以及胸口灼熱感,躺下時症狀更加劇。十、大便出血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便血也稱之為下血。有些患者便血情形有一段時間,但卻一直認為是痔瘡所引起的現象,忽視了便血的警訊。若以初步的出血顏色來做簡單的判斷,痔瘡出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而腸胃道出血或是腫瘤所造成的出血顏色,因為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往往會偏暗紅色,甚至為黑色,但並不代表鮮紅色的血便就都是痔瘡所引起的。若腫瘤的位置靠近肛門處時,也會排出鮮紅色的血便。當出現便血症狀時,若伴隨著腹痛或大便形狀改變時,最好可以盡快的安排就醫檢查。書籍介紹書名: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作者:郭大維, 王瑞玲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9/21作者簡介郭大維/現任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 醫學博士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 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高雄醫藥大學 復健醫學理學士主治專長內科:咳嗽、過敏、青春痘、睡眠障礙、腸胃疾患婦科: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兒科:過敏、體質調理、轉骨調理男科:性功能障礙、頻尿、攝護腺肥大針灸科:運動傷害、職業傷害、久年痠痛特殊治療:腦中風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坐骨神經痛症、退化性膝關節炎、椎間盤疾患累積性創傷症候群(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等)特種針法:針刀治療、眼針治療、筋骨針治療郭大維中醫師 FB:www.facebook.com/drtcmdavidkuo王瑞玲/資深醫藥、美食記者,擁有25年以上的醫藥採訪經驗。著作《小毛病發現大疾病系列十本》、《愛,小吃》、《心臟回春術》、《骨科診治照護全書》、《不用餓肚子,5周瘦10公斤》、《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等書。經歷▸曾任《自由時報》、《大成報》、《民眾日報》、《臺灣時報》、《臺灣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等多家報社醫藥採訪記者▸曾任《柯夢波丹雜誌》影劇採訪編輯、凱信出版社醫藥叢書主編▸《BODY體面雜誌》醫藥專欄作家▸健康醫起來」節目主持人▸「實在不可思議」健康節目主持人與策畫▸高雄教育廣播電台、中廣流行網快樂廚房節目主持人▸國防部衛教講師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FB:www.facebook.com/reallyjie520延伸閱讀: 秦老闆的當鋪故事:92歲老太太,用4件「傳家之寶」教我的人生智慧
-
2022-01-25 該看哪科.兒科
高雄1歲男童誤食清潔劑 造成食道不可逆的終生傷害
高雄一名1歲多男童,日前在家中撿到一瓶未鎖緊的浴廁清潔劑,卻誤當飲料直接喝下,造成食道被強鹼灼傷,緊急治療,食道仍攣縮剩0.1公分,歷經8次食道擴張術,才勉強能流質或軟質食物。對此,醫師也提醒,因避免將家中藥物、清潔劑等有害物品,放置在幼童可觸及的地方。這名誤食浴廁清潔劑的男童,被送往高雄長庚醫院急診治療,由醫療團隊安排胃鏡等內視鏡檢查,發現他口腔中有大量潰瘍,還延伸至食道有二至三度潰瘍,胃部還發現呈現第四度壞死性嚴重潰瘍。收治病例的兒童胃腸科主治醫師賴宛孜指出,食道是有彈性的組織,若受強鹼等腐蝕性破壞,會導致萎縮、攣縮甚至演變成狹窄,因此,醫療團隊趕在男童食道未完全孿縮前,緊急用胃鏡放置鼻胃管維持食道通暢。賴宛孜坦言,即使把食道撐住,留有小縫隙,卻已是緊急救治的極限。在醫療團隊為男童進行食道擴張術前,僅能吃布丁與喝水,後續才將受傷後結痂的食道透過醫療技術協助撐開。賴宛孜說,食道受強鹼腐蝕是不可逆的傷害,男童出院時仍帶著鼻胃管回家。歷經8次食道擴張術,才將男童約僅有0.3公分寬的孿縮食道擴張至10分1寬,僅有約為一隻原子筆心般細。賴宛孜提醒,正值口腔期的幼兒,經常任意抓取東西往嘴裡塞,為避免類似誤食情形發生,家中藥物、清潔劑等有害物品,應放高處或鎖在幼童無法觸及的地方,以造成憾事發生。賴宛孜叮嚀,若不慎發生誤食,家長也千萬不要試圖催吐,以免造成反覆侵蝕,或嗆入呼吸道導致窒息,若發生誤食應該要盡速送醫,也務必帶著現場遺留的清潔劑,以利醫師進行判斷。
-
2022-01-11 該看哪科.兒科
男童誤食巴克球胃腸穿孔 醫師教一招免除幼兒誤食危機
今年元旦假期,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一連收治三起兒童誤食毒物或異物事件。一名兩歲男童與三歲的哥哥在家中玩老鼠藥,等媽媽發現,老鼠藥只剩下空盒,弟弟的嘴角還有老鼠藥殘留,緊急送醫治療後並無危險。而令醫師感到不可思議的病例中,曾有一名三歲男童誤食23顆巴克球,造成胃、腸破洞,緊急手術才脫離險境。醫師表示,家長在家中應趴下用孩子視角看房間,移除或鎖好可能造成兒童誤食的危險物品。今年元旦於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值班的兒童一般科主任李嶸,從早上到傍晚8小時內,一連收治3起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案件,除幼童誤食老鼠藥外,還有一起兩歲男童誤食乾燥劑,以及一名四歲男童誤食五十元硬幣。令人不可思議的病例中,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主治醫師吳昌騰分享,曾有一名三歲男童腹痛三天,且於診所就醫卻未緩解,經至該院急診就醫,X光檢查發現,男童腹部竟有23顆巴克球,因巴克球高磁力讓胃、腸沾黏,造成胃、腸出現破洞,緊急進行手術才脫離險境。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召集人黃璟隆針對巴克球等磁性玩具的潛在風險特別呼籲,因有些磁力珠玩具磁力極高,孩童誤食可能造成胃腸穿孔等嚴重狀況,甚至死亡。雖然台灣於2019年10月將巴克球等磁性玩具納入商品檢驗法管理,但仍不時有誤食案例傳出,令人遺憾。依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最新研究顯示,2011到2015年,18歲以下共有590名因誤食毒物送至兒童急診,其中男孩309名、占比52.3%,女孩281名、占比47.7%;平均年齡5歲;小於11歲病患多數是男性,11至17歲患者多數是女孩;平均每3天就發生1件;發生地點高達九成五是在家中;時間從下午6點至晚上12點發生率最高,比率為42.2%。此外,誤食毒物中以藥物占最多為41.4%,其中殺蟲劑是最常見非藥物毒物誤食,占比為9.5%。平均急診停留時間為5.45小時;101名孩童,比率為17.2%需住院,其中21例,占比為3.6%,需要入住加護病房。林口長庚也針對兒童誤食居家清潔劑中毒研究,過去10年間共103名孩童誤食中毒,男孩70名,比率為68%,女孩33名,占比為32%,平均年齡3.5歲,大多數清潔劑誤食中毒9成6發生在家裡,誤食居家清潔劑7成4是鹼性、2成5酸性和中性為1%三類,其中鹼性居家清潔劑誤食,容易導致嚴重食道損傷和食道狹窄。其中25名患者需內鏡檢查,5名患者出現食管狹窄,需要食道擴張。任何東西都有可能造成孩童的誤食,如藥物、錢幣、鈕扣電池、細小物品、玩具、清潔劑、殺蟲劑、酒精,甚至是含鉛物品與腐蝕性物質等。長庚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說,家長平日應學習心肺復甦術和哈姆立克動作,為孩童誤食異物急救做好準備。若是誤食清潔劑或腐蝕性物質等毒物,則應立刻送醫,切勿催吐以避免食道和腸胃道二次灼傷。長庚兒少保護中心特別拍攝公益動畫影片,提醒家長重視孩童在家中的安全。李嶸說,為預防孩童誤食異物或毒物,長庚兒少保護中心特別提出幾項重點提醒家長注意。一、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並上鎖存放。二、藥物/清潔產品或化學品應保存在原始包裝或原瓶中,不要分裝在其他容器,尤其是飲料瓶或食物容器中。三、亮麗包裝的洗衣膠囊對孩子更有吸引力,應放在孩童拿取不到的地方。四、接觸含鉛塗料物質後應用清水及肥皂洗手,以避免鉛中毒。五、應妥善回收用過的鈕扣電池,放在孩童拿不到的地方。六、孩童玩磁力珠玩具應有家長在旁陪伴,以避免誤食。七、在家中趴下用孩子的視角看房間,移除或鎖好兒童視野內可造成兒童誤食的危險物品。
-
2021-11-21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007特派員也用的「心臟電擊去顫器」
賭牌桌上,爾虞我詐,瞬息萬變。英國007特派員詹姆斯・龐德面對陰狠狡詐的對手,卻保持一貫優雅自信。他啜飲一口侍者送來的雞尾酒,突然臉色大變,意識開始模糊,心跳加快,他知道被下毒了。匆匆衝進廁所,猛烈催吐,踉蹌地衝進專屬跑車,與總部視訊聯繫請求救援,這是他唯一活命的機會。若不趕快急救,龐德將在數分鐘內死亡。他依指示,將一台神奇機器的貼片放在胸前,按下按鈕……卻毫無動靜,原來情急之下,電擊貼片沒有正確連上機器,他盡最後努力想將之連結……太晚了,龐德陷入昏迷,心臟停止,死神近在咫尺。幸好,這時美女夥伴衝進車內,再次壓下紅色按鈕,龐德全身一震,心跳恢復,悠悠轉醒,數分鐘後再次回到牌桌上,給歹徒迎頭痛擊!以上是2006年由丹尼爾·克雷格擔綱主演007系列電影「皇家夜總會」中驚險的一幕。是誰救了007?是龐德美女?還是那台機器?為何能讓007在數秒內起死回生?它就是「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這道具不必成為007特派員才能擁有。《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特定的公共場所應置放AED,例如:機場、高鐵站,森林遊樂區、學校、電影院、圖書館、百貨公司、大型購物中心、旅宿場所等隨處可見。為什麼AED如此重要?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每年約有兩萬人在社區發生心跳停止,其中有許多是因為突發性的心律不整。心跳停止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會死亡。讓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恢復成正常心律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電擊去顫,並且同時持續施行心肺復甦術(CPR)。目睹路人甚至是親人在面前倒下失去意識,內心的驚慌可想而知,電擊去顫?沒接受過訓練怎麼可能使用這樣的機器?相信這是許多人的疑問。事實上,AED的操作非常簡單,打開機器會出現語音指示,聽從指示就能操作。因為儀器可以自行分析心率,提供即時電擊去顫拯救患者生命,世界上先進國家都積極推廣在公眾場所擺設AED,便於取用。當然,單純使用AED是不夠的,如果在公眾場所看到忽然失去意識的人,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民眾版成人心肺復甦術」,建議以下救命步驟:「叫、叫、壓、電。」1.叫:確認反應、呼吸。2.叫:請旁邊民眾協助快打119求救,並取得AED。3.壓:持續性胸外按壓。4.電:使用AED。歷任的詹姆斯・龐德,您最喜歡哪一位呢?現任007丹尼爾·克雷格與之前的形象不同,不再是萬能無畏、風流多情。他也有孤獨脆弱的一面,但總能振作起來,面對挑戰。或許這樣的龐德更適合與21世紀男人的形象投射。「第七號情報員」系列電影自1962年至今已接近60個年頭,共25部電影,不變的是:007情報員永遠風流倜儻,龐德女郎總是美艷動人,電影道具超乎想像,讓觀眾瞠目結舌。更重要的是:看007電影的你我,眼神充滿著興奮期待,永遠保持著年輕好奇。看完最新一集電影,不禁會問:下一集007呢?何時上映?(FB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1-10-13 新聞.元氣新聞
新竹老農巡田水竟然中毒 心率驟降意識不清差點喪命
新竹縣日前一名70歲老農,照往常一樣到田裡巡田水,沒想到當天返家吃完晚餐後,竟然突然胸悶、喘不過氣,隨後意識不清,送醫檢查心跳更是降到每分鐘僅42下,醫師當下就研判是農藥中毒,立刻給予解毒劑才讓老農撿回一命。竹北市東元醫院的急診科醫師謝政勳就說,這名許姓老農(70歲)送醫時,有呼吸困難並伴隨因潮濕引發的濕囉音,就像是肺中吹泡泡一樣,泡泡不斷破裂的聲音,雖然老農已經意識不清,但經檢查了解他白天有下田,才懷疑是農藥中毒,立刻解毒及支持性療法一周後才平安脫離險境。謝政勳說明,老農疑似因噴灑農藥時防護裝備不足,才會導致有機磷農藥中毒;有機磷廣泛被用於農業殺蟲使用,例如常見的美文松、達馬松、大滅松、毒絲本、亞素靈、全滅寧、撲滅松等,都是屬於有機磷農藥。除了吞農藥導致中毒,也有可能是在噴灑農藥時吸入,當因不慎吸入有機磷導致中毒時,有機磷會結合人體內的乙醯膽鹼酶,使中毒者處於嚴重的乙醯膽鹼毒性症候群。輕度中毒時,可能出現頭昏、頭痛、噁心、嘔吐、多汗、無力等症狀;中度中毒時,開始出現流涎、腹痛、腹瀉、肌肉抽搐、大量出汗、語言障礙、意識不清;如果攝入大量造成重度中毒,恐立即昏迷不醒、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難、脈搏微細,導致心臟衰竭及肺水腫而死亡。東元醫院表示,新竹地區因農田腹地廣泛,每年都有農藥中毒的個案,臨床救治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必要時進行洗胃及插管治療,也可搭配其他輔助療法像是活性碳給予、血液透析、血液灌注等。醫師也建議,如果身邊有人出現疑似農藥中毒時,當下除了讓現場通風、打119,如果中毒者沒有呼吸及心跳盡速實施CPR,而且不可催吐,催吐反而可能因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風險,同時送醫時可將農藥瓶罐包裝於密封袋中一起帶到醫院提供醫療人員鑑識。
-
2021-10-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可以變成更稱職的病人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我記得在六年前胃鏡檢查發現感染幽門桿菌接受治療之後,需每三年定期追蹤檢查。兩年前,胃鏡檢查中發現了一個小的(0.8公分)潰瘍,當時醫師看完初步評估是良性的,但是不放心,決定再進一步檢查,醫師在潰瘍處邊缘做了四個切片。第二天,報告證實有一片發現胃腺癌。當時心裡是非常平靜的,並沒有因為罹患癌症而感到恐懼。經過期別檢查,確認病灶沒有轉移。一星期內進行內視鏡下部分胃切除,病理報告為IA期,表示沒有侵犯到黏膜。術後恢復的非常快,四天後就出院了。生活作息恢復正常,上班也沒有問題。然而,一個半月後的凌晨三點,突然間感到肚子一陣絞痛,當時我認為可能是腸子出了問題,上個大號或許可以排除這個疼痛,可是排不出來,只好等到上班時間。我先到急診室做檢查及腹部X光,發現有一段腫脹的小腸。九點多,突然間嘔吐,吐完後肚子更痛了,我心裡想,這不妙,可能發生腸阻塞。經過腹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確定是腸阻塞,但是程度不明確,只能繼續在急診室觀察,可是我自己發現肚子越來越痛,給予嗎啡注射也沒有辦法緩解疼痛,所以當時跟主治醫師商量,我認為剖腹探查是避免不了的,結果決定當天下午六點進行手術。等到要手術麻醉時,我已經無法平躺,只能側身等麻醉師給我施打麻醉劑後,才能把我放平,當時連腳都無法伸直。醫師在肚子切開15公分後,發現腸子其中一段有扭轉,表面已經有點狀出血,還好還沒有壞死,等到把那些沾黏的組織切除後,整個腸子很快就恢復到正常的顏色,所以不需要將腸子切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術後第一天,被告知要對著吹氣器認真吹氣,並盡量把痰咳出來。但是並沒有告知以什麼方法最好?肚子上有傷口,無法用腹部用力去咳嗽,因為自己有醫學的常識,我用自己的方法,平躺下來、頭低腳高,再轉向左側側躺,利用引流的方式,很快地順利將第一口痰給吐出來。第二天,尿管移除後,護理人員建議可以多下床走走,比較容易排氣,但沒有告知走多久?我繞著病房外的走道走,發現走一圈是250步,走完兩個病房是600步,第三天終於排氣了,護理人員告知可以少量多餐開始進食,早餐給300 CC的粥,由於多天未進食,感覺非常饑餓,立刻就吃完了;中午也是300 CC的粥、晚上五點還是300 CC的粥,吃完了以後發現肚子脹得一塌糊塗,護理人員說可以擦薄荷油按摩,增加腸蠕動、減少脹氣,結果我對簿荷油過敏,整個肚子變成紅肚子,到了晚上十一點還是沒有改善腹脹感,只好自己用催吐的方式吐出一點,直到第二天才慢慢不脹。第四天起就自己準備流質飲食了,此時才知道,少量多餐是多麼空洞的一句話,應該盡量數字化才能夠讓病人能夠接受。經過兩次的住院,第一次是內視鏡手術切除胃的病灶,檢查發現是初期癌,可見定期身體檢查的重要性,尤其是有幽門桿菌的病史;第二次住院發現,自己對自己身體的感受、觀察非常重要,因為一般人要做剖腹探查,常常要有合適的適應症,對一個影像檢查有懷疑,但阻塞程度不明確的病人,有時候觀察或許會解除他的阻塞,但是在嘔吐完以後卻更痛,同時持續越來越嚴重的腹絞痛,這時應當有自己的警覺,並主動跟醫護人員反應,盡快接受進一步的處理,而不是再觀察等待,否則會失去最適當的手術時機。在病房的照顧上,要量化,不管要咳出第一口痰、走多久的路?少量多餐的定義?量化能讓病人能夠有依據可遵循,這次住院中最好笑的是,第四天主治醫師查房看肚子的時候說怎麼會有一個紅紅的肚子?當我從醫生的身份轉變成病人時,從提供醫療照顧者變成接受醫療照顧者,心情上有很大的落差與衝擊,但是心情平靜下來後,我想我應該盡量做好一個好病人,更嚴謹正確的提供我的症狀、發生經過、誘因、程度、頻率、對於身體的影響及改變,會讓主治醫師能夠即時的診斷及治療。當醫師面對病人時,他能以他的醫學專業迅速地做診斷及決定治療的方式,但如果他的病人也是一位醫師,那他會再三考慮,希望能夠得到十分充足的證據或症狀,才決定治療的方式。我想,當一個稱職的病人,是每一個人生病時的職責,尤其是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更應該放下當醫師的身段,好好認真的去扮演病人的角色,據實紀錄自己注意到的身體異常之處,以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對非自己專業的醫學領域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
-
2021-03-04 養生.運動天地
走過自殘、重度憂鬱 甜美版大S:只要願意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你好可怕,我們分手吧!」那一年,朱珮欣服安眠藥自殺,悠悠醒轉後,男友嚇得提出分手。在不能輸的環境下成長,反覆暴食、節食,重度憂鬱的她,今年就要大學畢業,有機會找回陽光笑容嗎?電影黑天鵝真實版電影「黑天鵝」描述舞者因自我要求過高,不堪激烈競爭,最終性格扭曲,甚至喪命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也在珮欣的人生中真實上映。朱珮欣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專訪,透露從大班到大學,都是舞蹈專科生,在精英環伺、只能和強者為伍教育下,厲害的舞者身旁總是很多朋友,表現差的則淪為邊緣人。珮欣長期壟罩在強大壓力下,舞者們爭搶主角,就算成了主角,也被諷刺批評是老師偏袒。為了讓自己更好,符合舞台上纖細體態,珮欣高中到大學曾激烈節食,卻引發重度憂鬱,更反彈造成暴食症,暴食後再催吐,吃保健品恢復身體能量。虛弱的身體無法負荷期末考,動不動就腿軟、暈倒,越來越自卑,性格陰暗負面。生命結束就會好了吧好勝心很強的珮欣,始終無法解開心頭枷鎖;加上遠距離戀情受挫,她選擇多次自殺和自殘,雖然總幸運被發現送醫,救回一命,但人生卻依然無解。她不斷暴哭,男友提出分手,「這個不是你,現在的你,太恐怖了。」親人更無助搖頭「到底要怎麼樣救你?」珮欣更茫然了,她不知道怎麼抒發壓力,親友建議她聽音樂或運動,從心靈出發找快樂,而不是再為了表演或生存去跳舞。悲傷語錄變正能量珮欣開始進健身房,運動讓她變正向開朗,前幾個月還需服藥控制情緒,不到5個月她就找回心靈平靜,可以開朗大笑,更找到人生目標。「原來運動可以幫助我變得不一樣!」大二,她決定轉讀體育系,攻讀運動防護,每周3到4天重訓加有氧運動,在運動中變健康,建立自信心、身體、精神都恢復了,大三時更考取健身教練證照。如今,珮欣大四了,今年就要畢業,專注在自己想要的目標「我想要更健康更快樂,也幫助其他人變得更健康」開始走在專業健身教練路上,穩健而踏實。回想過去,珮欣啞然失笑「覺得自己很可怕,當初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前遇到困難或挑戰會說「為什麼是我,你為什麼要拒絕我」;現在遇到任何挑戰或不順,都會正向思考,不管被拒絕多少次,總會有一天會被接受。未來的力量透過「有肌勵」,她也分享自己的「未來哲學」。很多人因為覺得自己很醜、身材不好很自卑,但是當你越來越漂亮、越來越有能力的時候,就會有人關注你。與其每天晚上哀怨「想當初」,為何不一早起床跟自己喊加油,要做一個連自己都羨慕的人。時間不會騙人,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就要往那個地方前進,而不是只是羨慕,勤勞可以改變你自己。找一群正能量的朋友,每天早上都對自己說一聲「你很棒,你很好!」;只要願意努力,只要願意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2-13 養生.聰明飲食
她吃木耳竟噁心、嘔吐中毒了!3招安全食用木耳
前不久,張女士在家剛吃過飯,隨即出現噁心、嘔吐、拉肚子、全身無力等症狀。家人把她送到醫院,經檢查發現,張女士的肝、腎、心臟等多個重要臟器均已嚴重受損,病情兇險。在被轉到我院後,張女士很快陷入病危狀態。與此同時,有關部門對其中毒食品樣本的檢測結果顯示,張女士是因為誤食了泡發多日的有毒木耳,也就是米酵菌酸中毒而致病。張女士的經歷不禁讓很多人嚇出了一身冷汗。木耳泡久了真會有毒嗎?實際上,乾木耳本身並無毒素。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時間發泡過程產生米酵菌酸的概率非常低;但如果長時間浸泡,加上外部環境不乾淨,就有可能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而生成米酵菌酸,比如浸泡時周邊同時存在過期變質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沒洗乾淨而殘留食物殘渣。這些變質和殘留的食物殘渣就會變成米酵菌酸形成的溫床。而且米酵菌酸耐熱,一般的烹調方法並不能破壞其毒性。米酵菌酸的中毒潛伏期最長為3天,多數為半天至1天。當前,米酵菌酸中毒在醫學上一直沒有特效藥,中毒後只能採取一般的催吐、洗胃、清腸等急救措施,或者借助血液透析方法稀釋毒素。怎樣食用木耳才安全?第一,浸泡當餐食用量的木耳,每次用冷水泡1小時~2小時就可以了,最多不要超過4個小時。第二,不提倡食用浸泡過夜的黑木耳,因為椰毒假單胞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37℃,最適產毒溫度為26℃。長時間泡發,再加上露天的高溫環境,很容易釀成毒性強大的米酵菌酸。第三,黑木耳浸泡後如發現有異味或手摸感覺有黏液時,要立即丟棄。
-
2021-02-12 科別.精神.身心
「我很想吃,但吃了就會想不開…」從厭食到暴食,被卡路里控制的人生
那時,張沁文已經兩年多沒有正常進食了,像掉入一個巨大的黑洞,食物在她的眼中是魔鬼。「我很想吃,但吃了就會想不開,就想死。因為心裡有個聲音在說,那是魔鬼。」剛剛20出頭的年齡,張沁文掉髮、脫皮、長出老年斑,月經也不來了,就連上臺階都很困難。張沁文的父母每天盯著她吃東西,僅僅為兩小塊餅乾和半杯脫脂牛奶,她也會哭一下午,最後邊哭邊吃進去。一到吃飯時間,家裡氣氛就緊張起來…張沁文覺得那段日子是一場無聲的、昏暗的沙塵暴,主觀上知道爸爸媽媽是對的,但她就是無法接受食物,互相矛盾的想法撕扯著她。張沁文所說的病是進食障礙,屬於精神疾病,是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暴食障礙等一組疾病的總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陳珏對記者說:「進食障礙在精神科裡屬於小病種,而其中的厭食症卻是精神障礙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致死率高達5%~20%。」瘦到28公斤時,張沁文住進了重症監護室。檢查結果顯示,各臟器衰竭,醫院下了病危通知。在那之後的治療過程中,張沁文用網名記錄下自己面對厭食症的狀態以及漸漸康復的過程,並開始和其他病友一起組成互助小組,在網上為其他患者講解病情,為公眾普及相關知識。到底得了什麼病進食障礙本身並不致死,患者死因主要是嚴重營養不良導致的多器官衰竭或是併發抑鬱導致的自殺。就在兩三個月前,陳珏在門診見到一個患嚴重厭食症的年輕女性,將近1.7米的身高,體重只有25公斤,連蹲下去再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陳珏趕快聯繫華東醫院消化內科,安排病人先進行內科治療和營養治療,但不到一周,病人身體機能突然崩塌,猝死。「太遲了,來不及了。」陳珏感慨。進食障礙有就診率低的特點。《柳葉刀》雜誌2020年3月刊發的論文《進食障礙:急需創新和進步》中指出,只有約20%的進食障礙患者尋求治療,且往往是在病情發展的晚期,經年累月的症狀未得到及時治療,導致病情惡化迅速,更難控制。進食障礙被認為是西方文化的產物,最早的醫學描述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從1970年開始,西方醫學對神經性厭食症有了較多記錄,神經性貪食症的病例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急劇上升。2017年,據估計,全球有1600萬人受到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的影響。中國目前尚未有關於進食障礙的全國性流行病學調查,大眾對進食障礙的瞭解也相對匱乏,相當長時間內,國內僅有兩家醫院設有進食障礙專科: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張沁文從18歲開始減肥,身高1.62米不到50公斤的她只是「為了讓腿更細一點」。她給自己制訂了嚴格的食譜,用手機上的軟體計算卡路里,每天攝入熱量不超過800卡,如果能控制在500卡更好。每吃一口都要計算,哪怕多吃了幾顆青豆,她也要計算進去。節食是會上癮的,今天少吃了一點,明天覺得也許可以更少一點。漸漸地,張沁文早餐只吃1/4個紅薯,午餐僅有一小碗青菜,還要在清水中反覆涮過,沒有晚餐。同學提醒她已經太瘦了,不要再節食,她就偷偷把食物藏在袖子裡、口袋裡、餐盤後面。到了大二後半學期,她的體重已經不到40公斤。但她停不下來,對「吃」非常反感,眼中的世界也變了,再沒有任何事情能讓她開心起來,每一天都「盼著今天趕快過去,但又不想讓明天到來」。張沁文的父母意識到她病了,帶著她四處求醫。進食有問題就去看消化科,月經不來去婦科,心臟不舒服去心臟內科,父母還猜測她會不會是因為之前拔牙出了問題,四處查閱文獻,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再去神經外科、臨床營養科、骨科、內分泌科,甚至做了腦電圖和全身CT,還是不知道她究竟得了什麼病。直到有醫生提醒:「會不會是厭食症?」父親到網上四處查找,才終於找到對症的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張沁文被確診為「厭食症,伴隨雙相情感障礙」。進食障礙導致情緒失調迄今為止,進食障礙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就目前已知的研究成果,其發病主要涉及遺傳素質基礎及一系列環境因素,包括生物、心理、家庭、社會文化4個方面。根據西方的流行病學調查,進食障礙患者中90%~95%是女性,發病年齡在12歲~35歲。據陳珏在臨床上的觀察,中國厭食症患者的發病年齡集中在13歲~14歲和17歲~18歲,中考和高考後的假期會是部分學生極端節食減肥的時間段。陳珏解釋說,進食障礙會導致抑鬱、焦慮等情緒失調,尤其是厭食症患者,多數有與抑鬱症共病的情況。2014年,一項由比利時根特大學研究人員發表於學術期刊《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的研究顯示,自殺是進食障礙患者尤其是神經性厭食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進食障礙患者中,11.8%有自殺未遂史,43.3%有自殺意向。美國自殺預防資源中心於2020年2月公布的數據稱,在有厭食症病史的人群中,自殺的發生率為24.9%。儘管確切病因不詳,但陳珏在臨床中發現,進食障礙患者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往往出自生活條件較優渥、層次較高的中產家庭;父母對他們自小寄予厚望,要求嚴格,過度保護,很多患者的母親對自己身材的要求就很高;患者本人通常性格敏感、自卑,過度追求完美,即便自身已經很優秀。一部分厭食症患者會在治療後轉向貪食甚至暴食。張沁文就是如此。出院後,她的體重長了10公斤,還拿到了海外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長期過度節食後,張沁文的身體出現報復性補償,彷彿是體內放出了一匹脫韁的野馬,她開始了難以控制的暴食,到了國外後變本加厲。開始只是吃6個冰淇淋、十幾份盒飯,後來她連課也不去上了,待在房間裡什麼都不做,不停地吃,無論手邊的食物是什麼,都必須馬上塞進嘴巴。半生不熟的雞肉,她也吃過。「實在等不到它熱好,那時候,我感覺自己不是人。」張沁文說。好幾次,她都吃到呼吸困難。後來,張沁文才知道,她當時的情況屬於「再餵食症候群」,很容易休克,發生危險。情況太嚴重,張沁文只能回國。父母怕她半夜偷偷點外賣,換上了聲控鎖,只要開門就會報警,冰箱也安了鈴鐺。在父母的陪伴下,張沁文再次開始接受治療。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綜合三科病房主任李雪霓接觸過的患者中,像張沁文這樣由厭食轉為暴食的比比皆是。這像厭食在恢復道路上的一段彎路,但沒有清除行為(催吐、服用瀉藥等)的暴食,在經過持續的治療和引導後,身體能夠逐漸恢復健康。在李雪霓眼中,治療中最困難的情況,是限制型厭食轉為暴食清除型厭食,這不但增加了危害性行為,還使營養不良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最小的患者只有7歲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全球衛生與社會醫學系教授安妮‧貝克爾曾在斐濟做了一項文化人類學研究。結果表明,西方「以瘦為美」的觀念影響了人們的審美,從而進一步使人們對飲食的態度和行為發生變化。在陳珏的印象中,30年前自己就讀醫學院時,進食障礙還是一種很罕見的疾病。2002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開始使用電腦進行資料統計,那時全年門診就診進食障礙者僅8人次。2005年後就診人數逐年增加,由兩位數增加到三位數,2012年後更是顯著攀升,2016年進食障礙的就診人數超過1100人次,2019年已超過2700人次。李雪霓在一篇論文中提到,2001年至2005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收治進食障礙住院患者104例,是1993年至2004年總和的3倍。2011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成立了以收治進食障礙為主的專科病房。在陳珏看來,進食障礙的發病率增加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們的精神追求越來越高密切相關。近些年,「A4腰」「鎖骨放硬幣」「比基尼橋」在社交網路的盛行更催化了輿論風向,「瘦」不但意味著美,還與自律、成功甚至社會階層掛上了。1996年的一次世界範圍內的進食障礙流行病調查顯示,減肥是進食障礙發病機制中主要的危險因素,有30%~60%的青春期少女試圖通過節食來減輕體重,有7%~12%是極端節食者。2019年,中國心理學學者任芬和王燕學抽取285名中國女大學生進行研究。他們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的進食障礙與外觀焦慮和抑鬱均呈顯著正相關。在臨床觀察中,李雪霓發現社會文化對「瘦」的肯定還是很多病人康復的重大障礙,醫生不得不花大力氣去扭轉病人的思想。有個病人體重恢復到42.5公斤後,說什麼都不肯再治療,她無法接受42.5公斤以上的體重,因為「××明星就是42.5公斤」。隨著患者數量的增加,進食障礙在中國的發病正朝年輕化和低齡化,並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地區發展。門診中,李雪霓和陳珏都接診過只有7歲的患者。進食障礙也引起了國內醫療界的更多關注,2016年,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成立了進食障礙專科病房,長春第六醫院、南京腦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也加大了對進食障礙的研究。但由於科普和預防不足,多數人不瞭解這種疾病,甚至存在誤解,這使得很多進食障礙患者具有強烈的「病恥感」。張沁文在網上為普通人普及這種疾病的知識,同時鼓勵和幫助病友,而她自己也從陌生的網友那裡獲得了很多溫暖和關懷。她發現了海面下沉默的冰山─很多進食障礙患者認為自己的行為難以啟齒,無處傾訴,也不敢尋求幫助,身邊親人的誤解使他們更加無法接受自己,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很多深陷痛苦的女孩給張沁文發來長長的私信。2020年夏天,張沁文在微博上成立了行動小組,短短幾個月,就突破1000人。一些擅長營養學、心理學、醫學的志願者也慢慢加入,定期為組內的患者做科普和諮詢,讓患者知道,自己不是「怪物」,在康復的道路上並不孤獨。許多人從無數個崩潰、自責、絕望、無助的黑夜裡走了出來,在這條與食物戰鬥的道路上前進。「我們一定會好的。」張沁文很有信心。(米若/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第43期,本刊節選)
-
2021-01-13 科別.消化系統
老翁誤食暖暖包 醫師籲不要催吐儘速送醫
一名老翁把暖暖包當成食物調理包,將暖暖包剪開放入麵裡拌一拌吃下肚,外籍看護工趕緊送老翁掛急診,觀察後無大礙出院;南投醫院指出,如誤食暖暖包不要催吐,趕緊送醫治療。衛福部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蔡金記向記者表示,最近暖暖包因寒流來襲大缺貨,但日前卻有一名80歲老翁誤把暖暖包當成食物調理包,將暖暖包剪開送入麵裡拌一拌吃下肚,外籍看護工見狀,趕緊阻止老翁繼續吃麵,並將老翁送往南投醫院急救。蔡金記指出,老翁誤食的量不多,他們幫老翁進行胸部、腹部X光檢查,也使用胃鏡檢查,發現老翁胃部發炎,住院觀察2天,確認無大礙後就讓老翁出院。蔡金記說,暖暖包內裝有鐵粉、活性碳、鹽類及吸水性樹脂,可以持續釋放熱能,有的人誤食後不一定會有症狀,也有人會出現嘔吐、腹痛等症狀,提醒民眾如有誤食的情形,記得不要催吐,以免造成更大傷害,應儘速送醫治療。蔡金記表示,有時民眾為了保暖,也會把暖暖包貼在身上導致燙傷,呼籲民眾使用暖暖包應隔著衣物,使用時間也不要太久;老人及兒童使用時,應有成人在旁協助,免生意外。
-
2021-01-07 養生.心理學解密
寂寞的人並不總是悲傷 為什麼寂寞難以在他人身上察覺
餵養「饑渴」在他人周圍感到孤單或「在人群中感到寂寞」的用語,跟物質濫用與康復計畫在社會疏離普遍出現時的用語非常類似。預防醫學教授史蒂夫.薩斯曼(Steve Sussman)描述了與依賴、戒斷與康復相關的生理症狀,其中包括「自身皮膚的不適」感受,以及為了緩解那種不適感,而對食物或飲料產生的渴望。有趣的是,在跟寂寞狀態有關的情緒群集中,食物或飲料常用來當作能緩解及慰藉個人與集體的隱喻、象徵和實際標誌。神經科學家約翰.卡奇奧波曾將寂寞比作一種能夠在個體間散播的心理性「傳染」,他也把寂寞稱為一種內在「饑渴」。這是因為在卡奇奧波的社會神經學研究方法中,「與他人脫節」被視為「一種危及生命的狀況,寂寞會做為一種改變行為的訊號──非常類似飢餓、口渴或生理上的疼痛──而持續演變」。心理健康慈善組織「Mind」在建議人們如何克服寂寞的時候也利用相同隱喻:「將感到孤單想像成飢餓,就像是你的身體利用飢餓感來告訴自己:你需要食物,而寂寞就是你的身體告訴你需要更多社交接觸。」這隱含的意義是:如同我們可能會以食物來餵養飢餓的身體,我們也會與「更多人或不同的人」見面來滿足寂寞帶來的饑渴。除了食物以外,討論寂寞時另一種盛行的隱喻是溫度:字面上和比喻上的「冷」及「熱」。寂寞是冰冷的。與佛洛伊德同時代的德國精神病學家芙芮達.佛洛姆—賴克曼(Frieda Fromm-Reichmann),是率先將寂寞視為一種病理心理問題的人之一。她在一篇一九五九年的論文中詳細描述一名罹患思覺失調憂鬱症的女性曾經大喊:「我不懂為什麼人們將地獄想像成一個充滿炎熱與燃燒火焰的地方。那才不是地獄。地獄是你結凍成冰的地方。那就是我去過的地方。」相對來說,當一個人感到既與他人脫節又孤單,生理上的溫暖會有一種實質性及象徵性的補償作用。雖然在一個人感覺自己與親朋好友有所連結的時候,熱水澡可能不會引發內在溫暖,但確實會讓孤立的人產生生理及心理上的變化。就像是反映出缺乏社會的溫暖一般,我們已發現寂寞的人會對溫暖的飲食、泡澡和淋浴表現出較大的渴望。這些與食物的連結很重要;飲食失調也同樣與孤立及寂寞的感受有關,包括暴食在內。據報告顯示,肥胖女性的寂寞感比非肥胖女性遠遠更高;鑑於西方世界對於肥胖有很高程度的社會汙名,所以這是可以理解的特徵。然而,同一項研究卻顯示,肥胖男性並未表現出比非肥胖男性更高程度的寂寞感,反映出其中可能存在著性別偏向的外表期望。階級與族裔對這些經驗所造成的差異則有待觀察。舉例來說,許多心理學與社會學論文顯示,黑人女性「比白人女性更滿意自己的身體」,因此黑人女性比白人女性更少經歷跟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體形象有關的不安全感。我們也已經發現失眠、寂寞、肥胖之間的關聯;由於我們愈來愈瞭解缺乏睡眠與體重增加之間的連結,以及焦慮在妨礙睡眠上扮演的角色,所以寂寞對於進食及睡眠這樣基本的功能會產生影響,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精神病學家認為,寂寞與睡眠剝奪會導致身體出現重大變化,因為皮質醇(cortisol)(即所謂的「壓力激素」〔stress hormone〕)的分泌量變化會對失眠及體重增長造成影響。這個問題在青年人身上特別嚴重。在古代與前現代醫生視為與自我照護有關的「身體習慣」中,就包含了注意飲食與睡眠。所謂的非自然因素(對身體發揮作用的體外條件)不僅包含睡眠及營養,也包含運動、空氣品質和情緒調節。在十九世紀之前,身體及其習慣對於情緒狀態的討論非常重要。醫生讓病患流血來去除「劣質的血」,或提供催吐劑及瀉藥來清除負面、汙濁的體液;儘管體液理論到了十九世紀幾乎已經完全消失,但放血療法仍以不同形式持續存在。在十八世紀,過度獨處則藉由運動、接近他人身體等療法來加以平衡。這種關於寂寞的生理觀點一直在治療學歷史上明顯可見:二十世紀之前的非藥理學介入措施與非自然因素的傳統觀念一致,並將這些觀念納入其中:新鮮空氣和運動(最終是有益於荷爾蒙而非體液)、營養飲食、充足睡眠、與人們保持聯繫、發展出一種融入世界而非退出世界的平衡方式。二十一世紀對身體而非心靈具有刺激作用的治療學,在應對單獨這方面的可能性令人很感興趣。這種治療學並不是倚賴談話及思考(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CBT〕)的強制性社交形式,而可能是跳舞、撫摸動物、集體烹飪和進食等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心靈與感官身體、社會性身體融合在一起。促進社交能力與獨立能力的英國慈善活動,從「棚屋男士」(men in sheds)運動到 Age UK 頓卡斯特分部的「獨立互助圈」(circles for independence),都在一定實際程度上意識到身體活動和技能對於預防寂寞的重要性。針對寂寞的健康照護與社會照護建議,鮮少會探討具身化經驗或預防策略。目前英國已經朝著「社交處方」邁進一步,醫生不僅能開藥物的處方,也能要求病人參加當地志工團體。評論者認為,社交處方正在英國各地推行,卻缺乏足夠的縝密性或成功的證據;最糟的是,社交處方對英國國民保健署的預算造成財政壓力,使人們無法得到充分支持。此外,社交處方並不會重構現代醫學對心靈與身體的分隔,或是將寂寞的身體性置於眾人焦點之下。它也不會處理寂寞的感官層面,或是聲音、氣味、視野、觸摸對生活經驗產生影響的方式:從火車車廂的嗒嗒聲到蘋果花的香味,我們生活與記憶的物質環境都能反映出身體上的生活經驗。而這些層面普遍不被認為與寂寞「流行病」有關。舉例來說,除了寵物之外,對身體接觸的渴望──這在老年族群特別明顯──並沒有受到關注。這種狀況反映的不僅是我們在西方醫學中習以為常將心靈與身體之間區隔,還是對老年人感官經驗的普遍忽視。在社會及醫學領域中,我們往往將老年身體想像成缺乏性魅力且逐漸崩毀的身軀,而非具有跟年輕人相同的渴望和需求、持續存在的自我載體;毋庸置疑,性親密關係的匱乏並未在有關老年人的討論中受到重視。與身體對話及透過身體表達寂寞之所以這麼難以在他人身上察覺,部分原因是它並非單一情緒狀態,而是一種群集。或許所有情緒都是如此,一部分是因為它們快速變化的特性,也因為情緒會與觸發事件及認知環境連結。因此,戀情中受到冷落所導致的憤怒可能夾雜著一絲羞辱或悲傷;對運動對手的嫉妒可能與失望及憤怒有關。沒有一種情緒狀態是維持靜止不變且未連結感知及環境的。然而,跟大多數情緒狀態不同的是,寂寞並非由社會所理解的一組獨特姿勢來表達。舉例來說,憤怒在西方文化裡一直與發亮的雙眼、緊握的拳頭、脹紅的面孔有關,愛情則可能透過心跳加速或臉頰泛紅表露出來,甚至羞恥也不例外(低垂的頭及垮下的肩膀)。相對於這些獨特又可辨識的經驗,我們一直以來都缺乏表達寂寞的傳統姿勢或表現準則。因為寂寞的人並不總是悲傷;有時他們會憤怒、憎恨、羞恥、無可奈何,或甚至感到平靜。因此,有各式各樣與身體相關的姿勢和行為可能顯示出寂寞。諷刺的是,其中一種行為是孤單的人無法解讀、領略他人的情緒;這被稱為「損壞」的解碼系統。畢竟,學習如何理解與解讀肢體語言是一種社交技能;由於強制性獨處而缺乏該領域的練習與互動,或過度擔憂自己可能無法正確表現社交能力(而且可能遭到拒絕),都可能讓情緒上的交流難以進行。倫敦天主教社會關懷組織(Catholic Agency for Social Concern)的安妮.福布斯(Anne Forbes)於一九九八年注意到老年人寂寞感的存在,便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投稿,呼籲全科醫師需要熟悉病患的寂寞感表現形式,尤其是那些年老又虛弱的病患。福布斯察覺孤單的人所表現出的許多肢體特徵,包括:講話滔滔不絕、抓別人的手或手臂的時間較長、垂頭喪氣的舉止、緊緊交叉的雙臂與雙腿,以及單調的服裝。遺憾的是,福布斯的想法似乎尚未在醫學脈絡下進一步發展。就目前而言,這些身體意符(signifier)每一個都不夠獨特,無法協助辨識寂寞感,因為它們與憂鬱疾患有關,也與恐懼(講話滔滔不絕)、焦慮(抓別人的手或手臂的時間較長)、害羞(緊緊交叉的雙臂與雙腿)、缺乏財務來源(單調的服裝)的情緒有關。具身化寂寞最受到忽略的層面之一,是寂寞──伴隨著衰老及喪親──可能會限制人們尋求陪伴的渴望與能力,不論陪伴對他們有多重要。這種退出社交生活的現象可能不僅是寂寞者的特徵,也是其照護者的特徵。照護者是最缺乏研究又最孤單的(有薪及無薪)就業領域之一。因此,瞭解用於表達寂寞的肢體語言及物質文化語言,對於仔細瞭解二十一世紀寂寞至關重要。這能提供見解來探討我們可能如何體驗、溝通、預防寂寞,以及如何「解讀」他人身體上的寂寞。或許也能讓人在界定那些表示幸福的姿勢動作、儀式、習慣時,瞭解「寂寞不存在」的情況;這件事非常重要,有助於辨別自主選擇的獨處及不想要的寂寞之間的差異,以及察覺人們何時可能需要他人介入。當寂寞被視為一種生理問題,有幫助的介入措施可能也是生理性的,這並不令人吃驚。觸碰等動作提供一種跟他人交流的感官方式,不論是游泳、跳舞(具有音樂所帶來的額外情緒層面)、走路或雕刻的形式都能發揮作用。如果寂寞是一種全身經驗,那麼它的感官互動就非常需要關注。我們聽到的聲音、我們聞到的氣味、另一個人的觸碰(不論是出於喜歡、關愛、性慾),都在我們的自我經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我們的自我是同時跟他人連結的具身化個體。我住在倫敦的東芬奇利時,我朋友花園末端的地鐵北線所發出的聲響讓她不堪其擾,卻令我感到安慰:這些聲響提醒了我,我從不是獨自一人,而是一個遠遠更廣闊的生活網路的一部分,我能隨時依照我的想法參與或退出這個網路。有所選擇是很重要的。獨處(甚至是在正確環境下的寂寞)可以增強自信並具有情緒上的恢復作用,特意選擇的獨處尤其如此。在西方世界,我們往往對寂寞有全然負面的聯想,但寂寞與獨處可以是療癒性甚至創造性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寂寞是否受到強制、遭到延長、被人渴望,或被解讀為一種社交上及情緒上的缺陷徵兆。※ 本文摘自《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作者:菲伊・邦德・艾貝蒂 譯者:涂瑋瑛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12/05《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書封。圖/商周出版提供
-
2020-12-03 科別.精神.身心
16歲女學生患飲食障礙症 竟是媽媽從小管太多
混亂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引發各種臨床相關疾病,恐導致營養不良、肥胖、厭食、吸食物質、濫用藥物、酗酒、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吸菸、胃腸身心疾病、癌症…等。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分享拒食暴食個案,強調若形成情緒反應習慣,恐影響終生情緒、性格。該案為16歲女學生從小愛吃的蛋糕、甜點, 但1年前週末返家時,卻說沒有胃口,陸續出現異常愛哭、便秘、停經等情況,媽媽詳細了解才驚覺,女兒在校期間受到同學言語嘲諷,認為自己身材很糟,沒有正常進食,常以白開水度日。為了能改善女兒不願意進食的情況,媽媽要求記錄每天吃的食物,沒想到出現暴食情況,女學生看到體重增加又會崩潰拒食,反覆在拒食跟暴食之間,才趕緊就醫。經精神科醫師診療發現,女學生平時家人關係親密,但因媽媽從小在飲食上就會有所要求,強迫進食不愛的食物,導致一到用餐時間就會氣氛緊繃。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該個案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及經驗,加上環境改變適應困難、同儕人際困擾、自我感覺及調適不良等情況,而用飲食抒解壓力,但吃了又陷入擔心變胖的悔恨,造成拒食跟暴食的反覆,出現飲食障礙的症狀。陳家駒表示,培養良好的飲食營養衛生習慣及餐桌禮儀,學習情感人際互動,都是社會化訓練一環,會塑造人的性格,與情緒處理的能力。家庭提供的資源及父母依附陪伴支持學習的程度,都會影響到未來發展。陳家駒解釋,飲食障礙者(暴食、拒食)通常會非常在意外表,大吃大喝後會後悔催吐;或是為了不引起注意假裝有吃飯,又偷偷丟棄食物,甚至使用藥物催吐或灌腸。長期除了影響健康,還會影響生活、學業成績、人際相處等。治療飲食障礙症依個人症狀而不同,治療須長時間的多管齊下,包括:藥物、心理治療、行為治療、關係治療、情緒認知管理治療、溝通及團體治療…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改善。研究指出,厭食症患者因嚴重者營養不良,統計有5%-25%有死亡的風險;住院治療者最常須6年才能出院。陳家駒提醒,從小的飲食習慣及用餐氣氛會持續影響到成年,父母應儘量陪孩子好好吃飯,快樂滿足一餐飯,幸福安樂滿滿滿。飲食障礙會引起生理不適症狀,心理上也會對生活、社交等造成影響,當開始有相關症狀時,應積極治療。※飲食障礙症是長期的慢性身心疾病,並非臨時壓力引起的反應,患者經常會出現以下症狀:●外貌:面容憔悴、棍棒狀四肢、明顯的體重下降、衣服寬大●生理徵兆:經期停止、腹瀉與便祕交替發生、嘔吐、皮膚發涼、血液循環不良、易受感染●行為:對外表敏感、大吃食物後嘔吐、假裝吃飯卻把食物偷偷扔掉、偏愛輕瀉劑∕催吐劑∕利尿劑∕灌腸劑等、學校成績變差、反社會行為像是偷竊∕故意損壞東西∕離開朋友等
-
2020-10-27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小事?哪些時候的喉嚨痛不尋常?專業醫師詳解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很高興邀請到耳鼻喉科的蔡耀德醫師來到照護線上。劉育志醫師:今天要請問蔡醫師的是,喉嚨痛是一個很常見的症狀,哪些原因會導致喉嚨痛?蔡耀德醫師:最常見還是由感冒引起的,感冒又可以區分為相對常見的病毒、細菌,除了感冒之外,也是有些原因會造成喉嚨疼痛,包括慢性胃食道逆流刺激,或者環境過度乾燥,或是昨天吃完麻辣鍋,今天早上喉嚨不適,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劉育志醫師:這麼多的原因裡面,哪些時候會需要抗生素治療?蔡耀德醫師:我們常常聽到鄉間說:「醫師,你幫我開消炎藥」,消炎他們覺得有抗生素有殺菌就是有效,可是其實在大部分的感冒裡面,還是以病毒感染為主,抗生素主要針對的是細菌性的感染,所以並不是每次喉嚨痛患者,醫師都會開立抗生素。蔡耀德醫師:醫生,我怎麼知道我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通常病毒性感染還會伴隨其他全身性症狀,不光有喉嚨痛還會有肌肉痠痛,倦怠甚至腹瀉的狀況,所以這也可以讓我們稍微區分,到底是病毒性感染還是細菌性感染。劉育志醫師:哪些時候的喉嚨痛是不尋常的喉嚨痛,需要趕快就醫? 蔡耀德醫師:這個其實也是非常好的問題,因為在這麼眾多的喉嚨痛患者裡面,我們總是要抓出少部分是有危險的喉嚨痛,首先,像是如果你的喉嚨痛,伴隨著吞嚥的困難,吃不下去甚至產生聲音沙啞,這個時候就是要小心,有可能你的喉嚨痛已經往下延伸造成呼吸道窘迫,必須立刻就醫。蔡耀德醫師:另外我們也常在成人發現他有齟齒的問題沒有處理,進一步導致齒源性的深頸部感染,這時候不光喉嚨痛連外觀上,脖子就會有紅、腫、痛的現象,這也是需要馬上注意的症狀,最近也愈來愈多報導,就是有一些喉嚨痛不尋常,痛了一兩個禮拜沒好還反而痛去耳朵,痛去往下脖子延伸,這些也有可能是頭頸部腫瘤的前兆,必須趕快就醫進行檢查。劉育志醫師:如果喉嚨痛的時候,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情來舒緩不適?蔡耀德醫師:其實很大部分的喉嚨痛,可以藉由日常生活中的小撇步來進行緩解,像是在初期感冒的階段,我們要適度地飲用白開水,喝水方式也很重要哦,不是牛飲一次喝個500-1000cc,而是少量多次,藉由反覆的濕潤喉嚨,達到局部緩解效果,當然如果你已經產生喉嚨痛症狀,就一定要以溫和、清淡飲食為主,麻辣鍋、太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也暫時要避免,另外像夏天或冬天房子裡有開暖氣,這些都容易造成環境上的乾燥,進一步飲食喉嚨黏膜乾燥不適,這個都需要加以注意。蔡耀德醫師:主要的藥物分成症狀性緩解,比如病人喉嚨痛,我們會給他一些非類固醇的止痛藥,另外如果醫生判斷有細菌性感染的可能性,確實我們就會針對病情評估使用抗生素,如果快篩發現確實是流感病毒造成,有時候也會開立治療流感的藥物,我想在醫師開立這些藥物的時候,其實我們都是有經過專業的判斷和評估。蔡耀德醫師:有時候患者會對類固醇有所顧忌,所以這時候我們在症狀的治療上,也可以選用非類固醇的口服藥物,如果想要效果控制更好,更能夠緩解喉部不適的話,也可以選用一些具有Benzydamine成分的消炎止痛藥,或者具有局部清潔殺菌效果的漱口水,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效果。劉育志醫師:我們可以使用噴劑來緩解喉嚨痛嗎?蔡耀德醫師:噴劑是目前市面上相對比較新穎的止痛方式,大部分可以區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所謂的消毒殺菌性的藥水,另外一個是有真正止痛消炎效果的噴劑,噴劑在使用上,我個人在門診上蠻常使用的,因為他除了口服藥之外,提供了另外一個方便的途徑,可以讓民眾在家裡就自行使用,像在我們選用上,有的時候消毒藥水可能還有一些優碘性的消毒液,止痛噴劑本身,除了有局部抗發炎止痛效果之外,它對於局部會有一點麻醉效果,所以對於有時候喉嚨很痛造成無法吞嚥,我們可以在他進食之前使用這樣的噴劑,讓患者方便進食,而加速整個疾病的復原進程。劉育志醫師:一天可以噴幾次?蔡耀德醫師:一般來講這個在成人的話使用相對寬鬆,每一次大概1.5小時到3小時,對患側可以噴2-4下,所以它想對使用次數比較頻繁,因為畢竟口腔,噴進來的時候經過唾液吞嚥會被代謝掉,如果是6-12歲,相對比較是青少年或小孩的話,建議每天直接對患側噴兩下,不過這個使用時機也蠻重要,它的使用時機最主要還是要在進食之前,就有它的最大效益,因為通常患者疼痛之後,就會覺得吃東西不方便又不敢喝水,反而造成輕度脫水,甚至無法讓自己的免疫力正常運作,所以其實我覺得這種喉嚨噴劑的效益在於說,可以讓患者可以正常的進食,從而提高他自己自身的免疫力。劉育志醫師:請問蔡醫師,如果被魚刺哽到喉嚨的時候應該怎麼辦?蔡耀德醫師:如果懷疑魚刺有哽到的狀況,第一時間絕對避免去催吐,避免催吐!不要用手指去挖,想要把魚刺挖出來,同時也盡量避免過度的攝食,因為這會造成我們接下來處理的過程中,病人容易噁心、嘔吐的反應,因為整個肚子都是飽的,最好的方法還是盡速就醫,讓有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進行內視鏡的檢視,來找出究竟有沒有魚刺。蔡耀德醫師:我曾經有一個患者他很特別,他來就是主訴喉嚨痛兩天,也沒有吃魚,他說他昨天有喝汽水,不過汽水就是開了罐沒喝完放在那邊,依稀好像記得附近有些螞蟻,他沒有在意就把飲料喝下去了,後來就喉嚨痛,所以他這個事件的先後是很明確的,喝飲料也沒什麼異物啊!怎麼會喉嚨痛?結果內視鏡一看一隻大螞蟻咬在他的喉嚨裡面,超大一隻,這螞蟻可能有做過一些掙扎,所以它整個牙齒就咬緊緊的,我們內視鏡想嘗試去夾牠的時候,這個不太好夾,最後還是使用一個全身麻醉方式,讓病人比較舒服的方式,藉由器械將牠移除,這是算一個比較特別的經驗。蔡耀德醫師:喉嚨痛不是大病,所以大部分可以藉由專業醫師的協助,不過確實有些喉嚨痛,少部分是大病的前兆,所以萬一有太久不會好的喉嚨痛,建議還是盡速就醫,藉由專業醫師的診治,希望提早發現一些問題,盡早處理。劉育志醫師:感謝蔡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蔡耀德醫師:謝謝!吃什麼都吐?竟是巨大主動脈瘤在作怪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7-28 科別.消化系統
2歲女童吞了爸媽婚戒 空腹時間不足只能全身麻醉取出
苗栗一名2歲女童前幾天因誤吞父母的戒指,被送到大千醫院急診,X光檢查發現戒指已掉到胃部,必須進行無痛胃鏡才能取出,但這名女童空腹時間不足,胃部可能還殘留食物,因此經麻醉醫師評估後,採取全身麻醉,並置入氣管插管,保護呼吸道以防嗆入嘔吐物,經多次以胃鏡進出,分批將胃中食物殘渣撈出,終於順利將女童誤吞的戒指取出。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誤吞異物時建議於6至24小時內接受胃鏡取出的物品,包括尖銳物、電池、磁鐵、毒藥物或超過2.5公分的鈍狀物,這次女童誤吞的戒指屬於鈍狀物,但直徑將近2公分,對幼兒來說相對較大;由於6個月至4歲的小朋友很容易誤食異物,尤其是6個月到1歲半前的口腔期,寶寶會通過嘴巴的咀嚼與味覺來探索、認識世界,並透過吃、將東西放到口中來獲得滿足,所以會不斷嘗試抓東西往嘴裡塞,家中大人一定要特別留意。他指出,如果不小心發生誤吞異物,家長可先保持鎮靜,了解誤吞物品的形狀、大小與數量,就醫前不要用吞飯、催吐、喝醋等方式處理,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同時也確保如需緊急做胃鏡或手術時,可維持空腹6至8小時以上;若出現呼吸困難、無法出聲,顯示異物梗塞氣管,應馬上撥打119,並執行哈姆立克法直到異物咳出或嘔出。林裕鈞建議,想要預防嬰幼兒誤吞異物,可選擇符合年紀的安全玩具,將家中藥品、硬幣等容易誤吞的物品放置高處或鎖在櫃子裡,幼兒哭泣時應避免餵食,若有帶骨、刺、核的食物與硬質糖果,也不建議給學齡前幼童自行食用。另外,民眾就醫希望接受胃鏡檢查摘除異物,並非馬上就能施作,如果空腹時間不足8小時,可能會因為檢查過程嘔吐併發吸入性肺炎,也因為食物殘渣的遮掩,增加尋找和撈取異物的困難度。此外,較小的魚刺雞骨,約80%都會自行滑入胃中軟化溶解,喉頭的異物感經過3至5天會逐漸緩解,如果沒有吞嚥困難、吞嚥疼痛等警示症狀,不一定有緊急施行胃鏡的必要性。
-
2020-07-16 新聞.健康知識+
誤食強鹼清潔劑? 「快送醫」護理師:勿喝水或以酸中和
家中的清潔劑多數為強鹼性,不小心食用會造成喉嚨灼傷,甚至危害到食道及胃部。護理師提醒,切記不能催吐,也不要喝水或有以酸中和的想法,須趕緊送醫治療。衛生福利部桃園醫病房副護理長程盈溎表示,曾有一名86歲賴婆婆,長期被腰痛和憂鬱症所擾,飲用廚房裡強鹼性的清潔劑,所幸家人們及時發現緊急送醫治療。送醫照胃鏡後發現,食道、胃和十二指腸都廣泛性腐蝕,住院治療一個月。食用強鹼一旦處理不當易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程盈溎指出,強鹼會產生液化性壞死,能貫穿至深層組織,強鹼的傷害會在吞服後數秒鐘時間內造成,她強調,催吐和洗胃只會讓原來已經受傷的消化道更易破裂,切記不能以「水」來稀釋或以酸中和鹼,這樣只會產熱導致傷害加重。程盈溎解釋,急性期必須禁食,保持氣道暢通,給予靜脈注射、止痛藥物、抗生素及類固醇。病患需要住院觀察,如發生穿孔、腹膜炎或大量出血,就必須要緊急手術,若觀察數天情況穩定,則安排胃腸道檢查,檢查無大礙才可開始進食,且病人出院後需持續門診追蹤治療,以觀察是否後遺症產生。程盈溎說,如患者本身想不開時,務必向家人求助、說出心中的痛苦與恐懼,或者找專家協談尋求幫助。倘若是家人有自殺念頭時,應給予關懷傾聽及陪伴,而不是批判,要留意家中可能自殺的工具、物品及藥品收走,親人陪伴在側不讓其獨處,最重要的是要儘早就醫治療。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2-16 科別.消化系統
復發機率達6成!不只是喝咖啡、吃甜食害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成因不只是喝咖啡、吃甜食,醫師指出,壓力過大也可能影響下食道括約肌鬆弛,肥胖則可能導致橫膈膜裂孔擴大,這些危險因子均容易使胃酸往上衝,造成胃食道逆流。賁門鬆弛關不住 胃酸往上衝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說明,食道與胃交界處有個稱作賁門的開關,正常情況是關閉的,當嘴巴吞進食物時,它會開啟讓食物進入,而後隨即關上,以避免胃中的食物逆流而上。管控賁門鬆緊的是下食道括約肌,一旦鬆弛就會讓賁門無法緊閉,使得胃酸容易逆流而上。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危險因子除了老化,還包括抽菸、壓力大、使用高血壓藥或安眠鎮靜藥、經常攝取咖啡、酒精、辣食、甜食與油炸食物等。另外,陳銘仁表示,暴飲暴食會讓胃排空時間延遲,使得胃中食物較易回流。橫膈膜裂孔擴大 肥胖者常見胃食道逆流還有另一種發生原理,就是橫膈膜裂孔擴大。許秉毅說明,人體食道須先鑽進橫膈膜上的一個小裂孔再進入到腹腔,橫膈膜的肌肉會將食道裂孔掐緊,但肥胖可能使腹腔內的組織往橫膈膜推擠、把裂孔撐大,因此容易發生胃酸或膽汁逆流往上的現象。經常喝酒催吐的人,他們的胃時常撞擊橫膈膜,也容易發生這種現象。檢查方式 胃鏡使用最多當不舒服的症狀出現時,臨床上有幾種檢查工具。健保數據顯示,107年患者接受上消化道泛內視鏡檢查件數達20萬7206件,其他檢查均少人使用。1.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許秉毅說明,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就是胃鏡檢查,胃鏡經由口腔伸入喉嚨,可檢查食道與胃部等器官,醫師可藉由內視鏡觀察與診斷消化道疾病,同時也有切取組織送病理化驗或切除瘜肉等功能,臨床上應用廣泛。不過,約有半數胃食道逆流患者照胃鏡並無異狀,此時可優先考慮使用目前臨床上最有效的治療藥物,也就是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試試看,有機會緩解不適。由於胃鏡檢查無異狀者,健保不給付這項藥品,因此需要自費,不過一顆僅約12元,短期吃並不貴。2.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當胃鏡檢查無異狀,也可以考慮進行24小時食道酸鹼度測定,這項檢查將管線經鼻孔陸續進入食道與胃部,如果胃酸往上湧,就能測得食道變酸,但因為檢查過程不適,鮮少人使用。有時患者的症狀可能不是來自胃酸逆流,而是膽汁或氣體逆流,此時可使用24小時食道酸鹼度及電阻測定,若是液體湧上電阻會下降,若是嗝氣往上電阻則會上升。3.上消化道攝影上消化道攝影是讓患者喝下顯影劑,觀察胃收縮時是否有異物往上逆流,但可能沒這麼剛好能觀察到胃液逆流,因此這項檢查較不敏感。很少數患者的胸痛症狀是源於食道痙攣,此時可用食道測壓檢查觀察是否有食道痙攣的情形。防胃酸上衝餐餐七分飽 睡覺上身稍墊高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提醒,胃食道逆流不是用藥就一勞永逸,其復發機率高達六成,若能同時搭配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復發風險就可能降至四成。好習慣像是減少吸菸以及避免咖啡、酒精、辣食、甜食與油炸食物等,建議每餐吃七分飽就好,飽餐後散步五到十分鐘使胃酸往下流。晚上睡覺可將上半身稍稍墊高,上半身與下半身約呈30度,藉由姿勢引導胃酸順著地心引力而下。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健康資訊暨流行病學研究室副教授楊曜旭表示,腸胃疾病調理的大原則是「三分治、七分養」,除了藥物治療,患者宜保持心情愉快、三餐正常飲食、細嚼慢嚥、減少刺激性食物與菸酒。其中在飲食方面,牛奶、乳製品雖然可以緩衝胃酸,但可能會引起脹氣不適,所以應該適量喝;富含膠質的食物,像是地瓜葉、秋葵、黑木耳、白木耳、紫菜、海帶、豬腳筋、雞爪、海參等,都適合胃食道逆流患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