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健康飲食
共找到
943
筆 文章
-
-
2020-06-12 癌症.抗癌新知
突然胃脹、血糖不穩定要留神! 糖尿病患者得這個癌的機率比正常人高2倍
胃痛胃脹、腰酸背痛、血糖不穩定、皮膚發黃……你一定想不到,這些症狀都可能指向了「胰腺癌」。胰腺癌有「癌中之王」的惡名,它的很多症狀往往會和其它情況混淆,使得患者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一經發現已是晚期。就是這麼一個隱藏得很深,讓人生死都在「胰腺」之間的病,人們對它卻是所知甚少。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權威專家,了解「胰腺癌」,掌握「胰腺生機」。胰腺癌為什麼會被稱為「癌王」?胰腺癌是一種嚴重危害人的生命健康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2019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胰腺癌發病例數和死亡例數分別為9.5萬和8.5萬,位居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第10位和第6位,胰腺癌發病率與死亡率之比為1:0.89,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癌中之王」。目前胰腺癌的總體發病率高嗎?胰腺癌的發病率大約是多少?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胰腺癌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胰腺癌位居我國人群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9位,大約是7/10萬。很多人都說「患了胰腺癌就真沒救了」,真的是這樣嗎?像甲狀腺癌、乳腺癌等相對療效好的癌症生存期可以達到十年、二十年等,但胰腺癌因為其惡性程度,我們常以1年、2年、5年的生存期計算。目前,全球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9%,預測2030年,胰腺癌死亡率將僅次於肺癌。但只要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直徑小於2厘米的胰腺癌,5年生存期還是可以高達50%。如何才能早期診斷胰腺癌?當出現胃脹、腰酸、黃疸、血糖不穩定等症狀時,千萬別忘記再多加一個腹部增強CT檢查胰腺,不要輕易自判疾病或求助非醫學專業人士。哪些人會是患上胰腺癌的高危人群?1、40歲以上的人群2、常年菸酒。吸煙是目前唯一被公認的胰腺癌發病高危因素。國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吸煙的胰腺癌患者與非吸煙者死亡的危險比在1.6-3.1:1。實驗研究已證明,菸葉中的致癌物質可以引起胰管上皮的癌變。胰腺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他們常有吸煙史,因此必須注意戒菸,尤其要重視二手煙的危害,減少去煙霧繚繞的休閒娛樂場所。3、不健康飲食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總結了飲食與胰腺癌關係,認為富含紅肉(豬牛羊肉)、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可能增加致胰腺癌的危險性,而通過攝入富含蔬菜、水果的飲食可預防33%-50%的胰腺癌發病率。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發病率也幾乎是正常人群的2倍。因此,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突然發現患糖尿病時,除了一定要認真檢查外,還要查胰腺。5、胰腺炎反復發作慢性胰腺炎、胰管結石或結石性胰腺炎具有癌變傾向,可以認為是一種癌前期病變。6、遺傳因素胰腺癌的發病,有家族史者是無家族史者的3-13倍。家族中有1人發病,其他家庭成員患胰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4倍,如2人發病則升至12倍,3人發病則高達40倍。母女、父子、兄弟姐妹、祖孫三代的胰腺癌家族出現頻率非常高。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有效預防胰腺癌的光顧?1、避免酗酒2、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3、提高對自己身體的警惕,定期體檢,關注血糖,腹部增強CT和腫瘤標記物(尤其是CA199)的檢查不可少。4、如影像學有異常,及時就醫,密切隨訪,必要時加做超聲內鏡加以明確。防治胰腺癌不單是醫務工作者的事,主動權更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就能助你遠離胰腺癌的洶湧來襲。(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11 橘世代.健康橘
你是健忘還是早期失智?「失智症篩檢量表」測測看
據統計,目前全球約5000萬人罹患失智症,許多人都知道要提早預防、及早發現、早期診斷,但是這些口號能否落實,有賴全民認知教育,讓它成為日常知識。「台灣失智症協會」大力推動各項政策,希望播下預防種子,期盼與全民共同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由於人口高齡化已經成為全球的隱憂,再加上國際衛生組織的重視,關於「失智症」的影片、廣告、或是DM文宣處處可見,但若非有切身之痛,一般社會大眾仍然無法對失智症加以注意。別忘了,失智症並不是專屬於老年人的疾病,年輕型失智症也有可能找上您。失智者在失智症狀出現之前,可能就已經潛藏長達20年的腦部病變,所以,當您還在懷疑自己到底是健忘還是失智時,請花一點時間用「失智症篩檢量表」測測看吧!長期以來關注各項失智症議題的「台灣失智症協會」強調,除了結合政府、民間,以及各領域專業力量,為提升失智者及其家屬生活品質而努力外,倡導失智症預防相關衛教及建立失智友善社區,更是刻不容緩的要務。失智議題納課綱 成人分享學習2019年7月份上映了一部由日本暢銷繪本改編的同名電影《阿嬤,不要忘記我》,是以劇中孫子「小翼」的視角生動描繪出人生無可避免的老化、失智等難題。劇情敘述一位平日極為呵護孫兒的阿嬤,因為記憶力逐漸減退,漸漸地變成一個行為怪異的長輩,例如:任由心愛的植物枯萎、一次吃光一鍋果醬,或是忘記去接孫子、半夜吵著要外出等。種種行徑讓小翼因為害怕而與她日益疏遠,但是這段所有人都很辛苦的過程中,小翼也漸漸從大人口中認識了什麼是「失智症」,並且學會與失智的阿嬤相處。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即以這部電影作為訪談的開始,她表示,這部電影點出了幾個議題,第一個是失智症,第二是照顧分配的問題,第三是學生霸凌的問題,第四是祖孫相處,第五是關於如何認識失智症的教育問題。認識失智症是現代很重要的課題,而且應該從小就開始。湯麗玉指出,根據統計顯示,失智程度為重度與中度者約占26%,輕度與極輕度的患者約有74%,所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相對可以減緩症狀惡化,為此,就必須趁早將失智症相關議題納入學齡孩童的課綱領域中。投入失智症領域已經將近30年的湯麗玉表示,家有失智者,無疑對整個家庭造成巨大的影響。失智症協會在2005年成立「瑞智學堂」,是專為輕度失智者及家屬設計的認知促進課程,目的是為了促進多元認知、延緩失智退化,成立至今已逾13萬人次參與。「其中『永遠記得您講座』必須具備失智者家屬身分者方可參加,經由演講與分組討論,家屬可以做經驗分享與交流,達到互相幫助的目的。其他可以自由參與的則有『家屬必修班』課程教導照顧技巧,提供相關資源與資訊,另外,『記憶咖啡講座』則由家屬擔任講者,著重對一般人做宣導,講者中有許多是已經卸下照顧責任的『畢業生』,他們會將照顧失智家人全程的經驗與大家分享,所以許多處於懷疑或是未確診階段的家屬,因為參加了記憶咖啡講座而解惑。」湯麗玉詳細地為我們說明,指出以不同的課程來教導社會大眾認識失智症,才能夠引領大家由未知的領域進而付出關心。許多人認為失智症是老年人才會罹患的疾病而漠不關心,然而年輕型失智症會對家庭造成更大的衝擊,湯麗玉舉出實際案例︰「有一位50多歲年輕型失智症病人,夫妻兩人經營一家公司,育有3名子女,後來因為公司財務每況愈下,妻子才驚覺先生已經罹患失智症,也因為罹病後的諸多脫序行為,造成孩子莫大的困擾,以致於必須接受學校輔導。這個家庭後來變成了低收入戶。」由此讓我們更加了解年輕型失智症對家庭的影響甚鉅,原本美好的世界會在瞬間瓦解,所以愈早對失智症有所認知,就愈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預防降低風險 訓練種子教師向下扎根湯麗玉認為,《阿嬤,不要忘記我》這部電影對小朋友來說是極佳的教材,若是小學老師在課堂上播放之後,將失智症的議題帶回課堂上,將可以成為孩子們參與討論的話題,因為影片或繪本對孩童來說,有聚焦吸睛的效果。她進一步說︰「不論是我們協會或是其他單位、坊間,都有很多與失智症相關的影片、繪本或是教材,甚至於我們的同仁將自製簡單的動畫影片帶到校園去做宣導,都引起熱烈的迴響。所以我們期望以培訓種子教師的概念,藉由老師的力量在各個學校推廣,或是訓練大專院校的學生對失智症有清楚的概念之後,亦可以協助映後座談或討論的活動,如此就有機會讓失智症的衛教在孩童心中深耕,進而帶到各個家庭開枝散葉。」由於少子化時代來臨,照顧人力逐年大幅減少,未來失智症照護已經無法單靠家庭,而將轉變為社區互助照顧的模式。根據統計,目前有95.9%的失智者在社區中生活,所以社區中的失智症病人需要我們共同來關心。對於友善社區的推動,湯麗玉樂觀其成:「因為現在每個縣市的衛生局都可以申請相關經費,來推動當地的友善社區,其中包括了友善天使、友善組織、友善商店等,大家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協助,就會成為失智症病人與社會銜接最重要的橋梁。」失智症協會於2018年負責拍攝製作友善公車、友善警察,以及失智友善「大學生篇」等相關影片,做為各縣市宣導使用素材;他們也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製作一系列失智友善線上學習課程影片,由湯麗玉及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培寧、台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蔡佳芬主講,以每支2至3分鐘的短片,傳達有關失智症的知識與最直白的因應方法,希望大家共同來打造失智友善家園。「預防失智、降低失智風險並非熟齡後才開始注意,因為在顯現失智症狀前,大腦的病變已經累積了20年,所以在生活中要積極力行預防失智的種種方法,不論是良好的飲食或是生活習慣,都要從小就開始培養。」湯麗玉認為,對學生做教育宣導是很有價值的事情,亦可間接影響父母親了解「預防失智」的重要性,以防日後成為家人子女的負擔。去年9月28日~29日,失智症協在台北市華山文創園區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失智症月」,鼓勵失智症者勇敢站出來,為自己發聲,也持續促進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失智症協會預計在2020年度將失智症宣導、友善社區及大學生做連結,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可以投入失智症相關宣導,因為現代年輕人的網路行銷、傳播資訊能力都不容小覷,若善加運用,必定會成為宣導失智友善、預防失智的強大生力軍。失智不是一個家庭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事,唯有讓失智症的觀念更加普及,尤其是加強學生的知識推廣,才能夠防患於未然,整體社會亦可以提供失智症病人及其家屬友善的環境與有利的支持。讓大家心手相連,共同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9月號(NO.90)》【關於更多長照大小事↘↘↘】。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善用長照2.0 寒溪部落同村共養共老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11 養生.聰明飲食
嘴饞吃不停又怕胖? 1常見零食不僅降食慾還能讓「腰瘦」
不論是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想要提早預防,在日常飲食中加入一些杏仁,可能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研究發現,經常食用堅果類食物有助降低壞膽固醇和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研究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研究團隊要求受試者吃杏仁或熱量差不多的零食,進行6個星期的比較,在把這些食物添加到飲食後,研究人員將測量參與者的心臟健康指標變化直到試驗結束,發現每天食用杏仁的參與者,血管內皮功能和壞膽固醇指數都比較低,表示杏仁有助降低32%心血管疾病風險。 該研究同時也佐證了團隊於早期進行的另1項研究,先前研究指出,攝取杏仁對人體具有正面效果,研究發表在《歐洲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表示堅果類食物可以縮減腰圍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研究人員紀錄6,800多名英國成年人4天的食物,並表示每天吃杏仁的飲食較為健康,因為蛋白質、總脂肪、維生素C、纖維、鉀和其他健康補品的攝取量都增加了。進行上述2項研究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首席研究員Wendy Hall表示,食用杏仁這類堅果,是實施健康飲食的重要因素,但從龐大的英國人口數據庫顯示吃堅果的成年人並不多,但那些有吃杏仁的人,飲食型態較健康,而且體內脂肪含量也更低。如果想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就透過杏仁取代餅乾和薯片吧!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吃下午茶擊退負能量! 但這些食物只會讓你愈吃愈累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罹癌發生率增加所幸死亡率下降 大腸癌連續12年居國人癌症首位 女性乳癌發生率最高
-
2020-06-10 養生.聰明飲食
到底是誰在吃人造肉?數據顯示有95%客群不是素食者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根據NPD Group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4月,購買人造肉漢堡的消費者中約有95%的人也吃肉。這說明,人造肉的客群並不侷限於素食者!人造肉絕對是近年來最熱門的話題性食品,在美國2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超越肉類)」與「Impossible Food(不可能食品)」推動下,以植物性蛋白為原料的人造肉品正走入主流市場。夯到不行的人造肉更受到投資者的喜愛,比爾蓋茨、李嘉誠等都參與投資;Beyond Meat於2019年5月掛牌上市時,首日盤中飆逾190%,創下全美近20年來的紀錄。受到投資者歡迎的人造肉,消費者會買單嗎?究竟,人造肉市場的主要客群是誰?人造肉客群除了素食者還有誰?聽到人造肉以植物性蛋白為原料,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素肉」。的確,以大豆蛋白、豌豆蛋白等植物性原料混合製成的擬真人造肉是素肉無誤,但市場調查公司「NPD Group」的分析師指出,儘管素食主義者為美國植物基市場的成長做出了貢獻,但這群人只佔了美國人口的2~6%,不可能作為推動市場的助力。在英國,素食主義者雖然仍呈快速成長,但是也只佔據總人口的1.16~3%。根據NPD Group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4月,購買人造肉漢堡的消費者中約有95%的人也吃肉。這說明,人造肉的客群並不侷限於素食者!近年來,歐美一些餐廳開始提供人造肉食品,尤其是在速食中,將人造肉運用於漢堡、炸雞的品牌越來越多,也進一步炒作起更多熱潮!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這些餐廳共賣出2.28億份人造肉漢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無可否認,人造肉風潮引來許多好奇的人嘗鮮,但這95%購買人造肉的非素食者中,也有人是來尋求替代方案的。除了口感外,消費者選擇人造肉,因為它更健康、環保與人道?美國老牌研調公司「DA Davidson」分析師Brian Holland指出,在美國約有50%購買過植物奶的人同樣對人造肉感興趣,但與牛奶相比,正尋找動物肉替代方案的人更少。這是因為飲用植物奶的人很大比例是患有「乳糖不耐症」,植物奶成為他們的替代解方,有12%的人每週會購買一到多次,佔整體銷量的62%。但人造肉的市場缺乏這群「必須、或只能」食用人造肉的客群來穩定且持續消費。2017年,市調公司Mintel曾針對美國民眾對於選擇植物性產品的原因作出研究,儘管52%的人仍然視「口感」為選擇的主因,但是也有人選擇植物性產品,是因為認為它更健康、更環保、更人道,分別佔據39%、13%與11%。2018年,Mintel的分析師Patty Johnson進一步透露,會購買肉類替代品的消費者很在意標示的成分列表,他們想要以蔬菜為基礎的可識別成分,而且擬真的人造肉產品更受市場的歡迎。關心環境、動物福利議題的人正在尋找替代品綜上所述,人造肉的主要消費者包括下列幾種:一、過去曾經吃過肉的素食主義者:大多數的素食主義者都是從小吃肉長大的,不含任何動物成分,且口感與記憶中肉類相符的植物性人造肉成為這群素食者的肉類替代品。二、追究更健康飲食的人:根據Mintel的研究,近60%的美國民眾表示想少吃一點肉,人造肉為這群人提供了新選擇,這些人認為人造肉含有更高的蛋白質、較低的脂肪,是更優質的蛋白來源。但是也有營養師出面駁斥這樣的論述,認為人造肉本質是加工食品,並不代表比較健康。三、關注環境與動物福利議題:大規模畜牧業被認為是引起全球暖化的的元兇之一,此外工業化養殖之下,動物也常爆出虐待等醜聞。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需要畜牧,甚至不需要養殖動物的人造肉似乎成為了更好的可能,這也成為人造肉公司最常使用的營銷手段,宣稱「對氣候變化產生積極影響」、「減少了碳排放」等來銷售產品,但是一些科學家對於這是否屬實,保持謹慎的態度。美國頂尖的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AT Kearney)預測,2040年人造肉將會成為市場上的主流,其中基於植物性蛋白的替代品將佔25%。眼下雖然許多速食品牌如漢堡王、肯德基都推出人造肉產品,但這其實是呼應整體環境的風潮而推出,當這股風潮退去,消費者對於人造肉的熱情與好奇能維持多久,也要打上一個問號。延伸閱讀▶植物肉替代漢堡肉排後,下個目標竟想取代整隻牛?▶人造「肉」、花椰菜「米」、植物「奶」?美國阿肯色州立法規定命名不得令人混淆▶2040年,我們吃的肉有60%不會是屠宰肉!參考資料▶Quick Service Burger Buyers Mix It Up Between Plant-Based and Beef▶Good news for Beyond Meat? 95% of people who order vegan burgers when dining out aren’t even vegetarians▶Beyond Meat Falls As Analyst Says Fake-Meat Demand Overhyped▶How to Make Meat Alternatives Consumers Want▶Beyond Meat uses climate change to market fake meat substitutes. Scientists are cautious▶TASTE IS THE TOP REASON US CONSUMERS EAT PLANT-BASED PROTEINS▶What do consumers really think of meat alternative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10 橘世代.好學橘
「孫子年輕,爺奶智慧」全家玩桌遊,鬥智看誰贏!
據說現在年輕人不太喜歡使用臉書,因為他們發現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有了臉書帳號。的確,不管是透過手機或電腦,已退休的熟齡族群如今花愈來愈多時間掛在網路上,再加上幾乎所有上了年紀的人最怕的都是失智症,導致許多打著預防失智症的電玩上市,每一款都說研究證明打電動可以預防或減緩失智症的進展。電玩是否真能預防失智症,目前國內外研究結論分歧甚大,可以說是尚未有定論。不要說坊間的遊戲效果讓人存疑,美國的莫魯斯實驗室經研究後推出了一款需付費才能使用,針對大腦訓練的電玩遊戲,宣稱能提升日常生活品質和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率,後來卻因效果不明顯而被使用者提告,並於二○一六年一月被法院判定敗訴,必須支付總金額高達二百萬美元的賠償。另一方面,比起一個人孤零零在手機或電腦螢幕玩遊戲,其他需要與別人一起玩的遊戲,不管是傳統的棋類、撲克牌類或麻將,乃至於近年很夯的桌遊,從古早的大富翁到現今各種設計得生動有趣、種類繁多的桌遊,因為多了與人的互動,對失智症才具有絕對明顯的改善效果。目前研究中,只有四個管道能夠確實有效地預防或延緩及改善失智症,也就是飲食、運動、多動腦的認知儲備、社交中的人際關係。桌遊包含了動腦與人際互動,有的桌遊還納入了運動設計,或是在遊戲中學習健康飲食相關知識,可以說是非常棒的娛樂與保健養生道具。現今也有很多單位,不管是社會企業或公益團體,乃至於社區樂齡中心或日照機構,陸續開辦了桌遊相關課程與活動。曾有社區發展協會發現里內住民的年紀愈來愈大,失智老人愈來愈多,培訓了一批中高年級的孩子,讓他們先熟玩桌遊,再試教幼稚園與低年級的小小孩,等具備一些教學經驗後,再請他們教導與陪伴長輩玩桌遊,這真是青銀交流最棒的模式。之所以使用這種看似複雜的做法,是因為教老人與教小小孩有類似之處,也就是不能太難,否則他們一直遇到障礙就會退縮、放棄,因此除了遊戲設計必須難易適中、循序漸進,遊戲的對象與氣氛也很重要。桌遊最棒的地方是可以根據我們想達到的目標挑選適合的遊戲,不管是記憶類、認知推理、邏輯思考、反應訓練,甚至是體能運動,都有設計得很有趣的桌遊可供選擇。有個台灣的設計團隊和職能治療師合作,開發了一款「回憶錄大富翁」桌遊,參加二○一六年美國史丹佛大學舉辦的銀髮設計比賽,拿下心智組首獎。這款桌遊的初始構想來自於失智症團體活動舉辦的懷舊療癒課程,在遊戲中結合了各種感官刺激與認知訓練,將懷舊相片、影片、音樂,甚至肢體動作都設計了進去,在職能治療師的引導下,一次可以提供五到六位失智長者一起玩,課程每周一次,共八次,開放各機構申請,有興趣的單位可以上網報名。除了這些比較專業的桌遊,沒有罹患失智症的我們,大可在家庭聚會時,全家人一起玩桌遊,絕對比大家各自滑手機、上網來得開心快樂,對家族情感的凝聚力更是大加分。本文摘自《李 偉 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時報出版 2020/04/21 出版【好學精選延伸閱讀↘↘↘】。日本爺奶用科技當老師 4000名學生來自世界各地!。73歲牙醫師精通4國語言 退而不休化身導覽員聊歷史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貧血不能先補鐵?小心身體越補越糟!
有些人常覺得暈眩,覺得可能是貧血,就買了鐵劑來補充鐵。但其實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很多種,例如鐵攝取不足、基因異常或慢性疾病引起等,演變成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或慢性疾病貧血。以下就來向大家介紹兩種最常見的貧血以及改善方式唷!一、地中海型貧血由於地中海貧血是先天的基因缺陷,骨髓沒辦法製造出品質穩定的紅血球,導致紅血球無法攜帶足夠氧氣給各個器官,也容易受到破壞,比一般人的紅血球少存活了100天左右。我們進一步看紅血球品質不穩定的原因,紅血球中的血色素可分為血基質(Heme)及血蛋白鏈(Globin chain)這兩個結構,鐵質是血基質的主要成分,缺鐵時骨髓無法製造足夠的血基質,稱為缺鐵性貧血,為後天因素造成的,此時補充鐵是有幫助的。但地中海貧血則是天生無法製造出正常的血蛋白鏈所導致的貧血,他們體內的鐵質是足夠的,因此若額外補充過多的鐵時,反而容易有過量的風險,累積在心臟、肝臟、肺等器官內,都會對器官造成損傷!地中海型貧血如何改善?輕度地中海貧血:以均衡飲食為主,不須特別補充鐵質。重度地中海貧血:經常輸血的患者應避免吃太多富含鐵的食物,如牛肉、菠菜、豬血等,可藉由喝茶或咖啡來減少鐵的吸收,但須增加水分的補充。 二、缺鐵性貧血根據衛生署的調查發現,19~50 歲與71 歲以上女性鐵攝取不足,而且比例高達50%左右,當鐵不足時,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它亦是貧血中最常見的一種,以下針對一般大眾會有的迷思一起來做個探討。只有女性容易缺鐵性貧血?女生因為每個月的月經,流失了大量經血,尤其子宮內膜異位或肌瘤造成出血量比一般女性高,而容易有缺鐵性貧血;事實上除了月經之外,腸胃道潰瘍、痔瘡流血、胃切除等也會容易產生貧血,所以男性也有可能會有缺鐵性貧血。學齡期的孩童,因為在生長狀態中,需要比一般成年人多的鐵質,若飲食沒有特別注意,容易會有缺乏的症狀和影響;而老年人因為牙齒不好,不好咀嚼肉類食物,造成鐵的攝取也不足,也容易有缺鐵性貧血。貧血會影響記憶力?鐵是製造血紅素的重要元素,如果鐵不足,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素讓紅血球攜帶氧氣,造成缺氧,而容易有疲倦、頭暈、臉色蒼白、血壓降低、心跳變快、指甲易裂等症狀,甚至是家長們很關心的記憶力和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缺鐵性貧血如何改善?補充高鐵食物:高鐵食物動物性優於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所含的鐵為血基質鐵,身體較容易吸收,另一種為非血基質鐵,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它需要轉換形式才能吸收,容易受到其他因子影響,所以吸收率較差。可以多吃紅肉,例如牛肉、鴨肉;或內臟類、豬血、鴨血等。建議每天攝取10~15毫克的鐵,若是較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則建議要補充鐵劑。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維生素C可以幫助非血基質鐵的轉換,所以可以增加鐵的吸收,因此素食者可以多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增加鐵的吸收。可以選擇芭樂、柑橘類水果、木瓜、青椒、芽菜、芥藍、花椰菜等。單寧酸及鈣質會影響鐵的吸收咖啡和茶中含有單寧酸,它會和鐵結合,進而減少鐵的吸收,因此要避免進餐食和餐後喝茶和咖啡。鈣質因為會和鐵競爭吸收的通道,如果想同時補充鈣和鐵,最好錯開來補充,例如午餐注重補鈣,晚餐補鐵,或是在點心時間分開補充,因此額外添加變成高鐵高鈣的食品應避免哦!營養小教室貧血可以細分成許多種類,缺鐵性貧血只是較多人容易患有的。建議若有上述的貧血症狀,應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哪一種貧血,再對症下藥做補充才是最有效的呦!本文摘自《SuperFIT 極度塑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用藥別輕忽!不良藥物反應可能是自己造成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09 橘世代.健康橘
你知道「呼吸」分2種嗎?一呼一吸,牽動身體肌肉
認識自己的呼吸功能:安靜呼吸與用力呼吸我們每天都在呼吸,我們都知道,有呼吸等於活著,沒有呼吸等於沒有生命。那麼,何謂「呼吸」?這一呼一吸的韻律,為我們的生命譜出一首和諧的樂曲,然而,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這首曲子似乎不太和諧,甚至有些走調,例如鼻塞,我們的呼吸會陸續出現休止符,我們會因為吸不到空氣而變得特別用力,為的就只是吸到空氣;例如生氣,我們會因為氣呼呼的狀態而變得十分緊繃,呼吸便成為一首急促的快曲。呼吸會隨著不同的外在環境狀態,和我們自己的內在狀態隨時改變,為的是幫助我們的生理做適度的調節,好讓我們能夠維持整體的行動。人的呼吸方式分為「安靜呼吸」和「用力呼吸」兩種。安靜呼吸又有「安靜吸氣」(Quiet Inspiration)和安靜吐氣(Quiet Expiration);用力呼吸又有「用力吸氣」(Forced Inspiration)和「用力呼氣」(Forced Expiration)。安靜呼吸,也稱之為「被動呼吸」或「自主呼吸」,它是一個不需要刻意啟動肌肉收縮的被動呼吸過程,即是我們平常自然呼吸的狀態,我們無需特別去想,呼吸便會自行運作著。在安靜呼吸的模式裡,我們的身體有三大主要呼吸肌肉,分別是:橫膈膜(Diaphragm)、肋間肌(Intercostals)、斜角肌(Scalenes),它們主動幫助身體建立起一個具有彈性的容器空間,使得氧氣能順利進入身體內,同時也能使二氧化碳排出身體外。吸氣的時候,橫膈膜會往下沉,同時肋間肌和斜角肌會提起肋骨,以增加整體胸腔的空間,使肺部能夠獲得更多氧氣;吐氣的時候,橫膈膜會回到原來的位置,同時肋間肌和斜角肌放下肋骨,擠壓胸腔空間,藉此幫助肺部將更多廢氣排出。這一提一放之間的律動,讓身體像是氣球般,吸氣鼓起又吐氣消去。被動呼吸亦是腹式呼吸,因為當橫膈膜往下沉時,同時也將腹腔裡頭的所有內臟往肚皮四周圍推出,因此,若是去觀察一位呼吸功能正常的人,特別是小嬰兒睡覺時的呼吸,能發現其肚皮會跟著吸氣和呼氣,鼓起又下沈,自然且有韻律。用力呼吸,也稱之為「主動呼吸」,相對於安靜呼吸不需要刻意用肌肉收縮,用力呼吸則需要刻意啟動肌肉的收縮,根據不同的狀態,我們必須使用這樣的呼吸。試著回想一下,當我們在爬樓梯或跑步時,因為需要大量的氣體交換,我們會屈著身體、嘴巴打開喘息,整個身體會比平時更用力地去做呼吸運動,此時除了安靜呼吸中的主要肌肉持續運作外,身體中的大小肌肉也會跟著增進,產生比安靜呼吸時更多的力量,藉以輔助我們的整個腔體在短時間內有更多的空間去因應氣體進出,以平衡完整的身體系統運行。淺談瑜伽療癒什麼是瑜伽療癒(Yoga Therapy)?如果從字面上直接去了解,很容易直接被解讀成「可以透過瑜伽治療什麼」,又或者「療癒」看起來像是一套很舒服或可以獲得放鬆的療程。創立於一九八九年的國際瑜伽療癒師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Yoga Therapist,簡稱IAYT)1,為現今瑜伽療癒師資格的國際認證單位,對於瑜伽療癒的定義:「瑜伽療癒應用瑜伽教學和實踐瑜伽以賦予個人能力,朝著增進自我健康和福祉進展的一個過程。(Yoga Therapy is the process of empowering individuals to progress to ward improved health and wellbeing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s and practices of yoga. )」,在國際上屬於輔助及補充療法。而我對於瑜伽療癒有更進一步的看法。我認為「療癒」乃是一個過程,透過「瑜伽」的方式,幫助我們在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個部份度過每個過程,而這「每一個部份」,皆屬於我們身為「人」原本就擁有的部份。就生理層面而言,我們的身體和呼吸,例如身體的姿勢、身體的活動性、呼吸的功能性等;就心理層面而言,我們的感覺、感受、情緒和思緒,例如身體的感覺(酸、痛、緊、鬆等)、呼吸的感覺(深度、長度、速度、溫度等)、情緒的感受(喜、怒、哀、樂等)、思緒的感受(平靜、擔憂、專心、紛亂等)。透過瑜伽中的身體動作和呼吸方式,此兩項主要工具幫助我們重新連結起自己的生理及心理,使得我們開始學習,與自己的身體和呼吸進行對話及溝通,並且依據我們所關照到的現象,選擇是否進一步的強化提升能力,亦或弱化減少負荷,透過不斷地調整和改變,往自己理想的生理和心理目標前進,例如身體健康、紓解壓力、健康生活等,擁抱自己想要的人生。本文摘自《從呼吸開始的瑜伽療癒》,幸福文化,2020/03/11出版【更多慢活生活精選閱讀↘↘↘】。123慢鬆呼吸操 讓身體自癒,緩解感冒。每種情緒都是天賦 面對焦慮該如何應對?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09 橘世代.健康橘
台灣「重建樂活」助患者擺脫鼻管人生,重食幸福
許多急重症的病友在鬼門關前走一遭之後,雖然救回了性命,往後的日子卻是苦難的開始,鼻胃管成為身體的一部分,生活品質每況愈下,似乎走向一條無望之路。但是以協助病人「回家」為目標的重建樂活護理之家,讓我們看到「無管」人生是可以期待的。關心長照議題的朋友或許會發現,街頭巷尾有愈來愈多的養護中心、護理之家等機構四處林立,顯然成了另類的台灣特殊文化,雖然政府積極推動在地老化,但仍有很多人長期入住養護機構,其中有些人甚至會在機構內待到終老。如果我們能在黃金復健期,以對的方式,協助提升健康、訓練日常生活機能,讓更多的病友能夠回到家庭自主生活,不但讓自己有更好的生命能量,也不會再拖累家人。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簡稱重建樂活)為病友設計了多種課程及復健規畫,希冀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病友們恢復活動功能,重拾病前的生活。恢復生活自立能力 量身訂製基礎訓練「我們的服務以失能的病人為主,吞嚥只是失能的一部分,吞嚥的問題解決了,並不代表就可以走路,所以失能是主要的根源。」重建樂活院長譚雪莉指出,必須做整體的基礎訓練,才可以讓吞嚥問題得到改善,如果僅針對吞嚥問題做訓練,則改善的程度有限。醫療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但也因為各有專長,所以往往各司其職,沒有整合。譚雪莉表示,姿勢影響到一個人進食的準確度,例如腹肌、下肢的力量都有牽連,而認知能力亦與進食有關,所以整體能力的改善才是最重要的核心。有效的做法就是運動,藉由運動將力量引出來,就有機會全面改變失能的狀況。生活家具復健法 以實用長久為主在重建樂活內,我們看不到任何昂貴的復健器材,只有家具和客製化的訓練課程,譚雪莉表示,很多機構的復健服務項目內,其費用約有50%是花在硬體上,但是站在復健醫學的角度,必須由病人做出正確的動作,而非藉由器材幫助做出動作,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因此將基礎的復健、治療理論搬到家具和生活化的用品上,實用性非常高,如此一來病人在回家之後,還是可以利用家中的家具持續做復健。失能的身體需要重新學習,從上肢到下肢,肌肉的力量必須一點一滴才得以累積起來,所以透過在椅子上的簡易動作、持續訓練,就能夠循序漸進地進步。重建樂活依據不同的難易程度設計了80種運動,能做到愈高程度的運動,表示能力提升愈高。我們看到室內牆壁上貼著各種課程活動,包括靠背坐訓練、墊上趴臥、直椅單腳踢球、直椅前趴、墊上翻身等,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家具用品即可從事的復健運動。譚雪莉告訴我們,病人每天的作息時間固定,除了吞嚥活動以及一對一的課程之外,每天都要從事好幾個小時的體能訓練,連週末假日都不能休息,其用意就是要將病人的日常生活導向正軌,並且訓練病人可以融入團體,增加互動行為,希望建立一個基本的正確概念,讓病人的整體能力可以提升,順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徹底執行「要活就要動」的健康概念。譚雪莉強調,病人在入住之前,會先做身體狀況的檢查與評量,有復原潛力的才會收案。為了讓個案的整體能力可以有效率地進步,因此每星期都量身訂做不同的課表,大部分的病人經過3個月的課程後,生活自立能力都會恢復到一定的程度,這個時候就可以「畢業」回家了。3個月循序漸進 為生命打開新頁若以吞嚥問題來說,對於有吞嚥困難的病人,工作人員每日都會協助他們做口腔清潔,以及吞嚥的練習。「口腔護理不僅是一般的刷牙與清潔,還包括了口腔內肌肉的刺激,提高病人的敏感度,以利恢復吞嚥的能力。」譚雪莉指出,在3個月內會有不同的訓練階段,除了口腔清潔及吞嚥課程之外,頭頸部肺活量訓練及基礎訓練都不可少,若病人通過30毫升清水測試之後,則可以進入食用清水快凝寶(飲用水加入增稠劑)、麵茶和布丁(吞嚥專用)的階段。若是訓練進展順利、進食狀況良好,肌肉力量與功能活動達到標準,經過一段時間後,若通過初步評量,病人即可由家屬陪同至醫院,由專業醫師來評估是否可以移除鼻胃管。待醫師同意後,家屬可以自行決定由醫師拔管或是回到護理之家。譚雪莉建議回到重建樂活移除鼻胃管較好,因為可以在一個星期內,循序漸進慢慢適應由口進食,以及吞嚥藥物,是對病人較安全的撤管方式。另外,因為說話的時候舌頭、嘴唇、頸部肌肉群都有牽連,與呼吸頻率亦有關,我們常說「用進廢退」,也就是說移除鼻胃管後,雖然能由口進食,但是若口腔使用的頻率過低,例如話說得很少,一直沉默不語,長久下來,吞嚥功能又會明顯退步。所以日常口腔訓練與維繫人際互動,都是曾經失能的病人在日後不可少的活動。重建樂活成立7年多,很多病人從入住時的虛弱失能、不穩定、情緒低落,到能站、能走、無管一身輕,不但為生命開啟新頁,也讓原本憂心無助的家人充滿驚喜,令譚雪莉印象深刻的案例多不勝數,她舉了幾個鮮活的故事與我們分享。76歲的鍾女士有高血壓及高血糖的問題,卻沒有好好控制而導致中風,右大腦中動脈前端梗塞,且因為錯失了黃金3小時的搶救期,因此大片腦組織壞死導致嚴重失能,加上她還有心臟肥大與初期的肺部感染,所以狀況極不穩定。鍾女士入住初期,連坐都沒有辦法坐正,工作人員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幫助她走這一條復健之路,她在復健時期常因為耐不住疼痛而淚流滿面,但是經過了密集的體能與吞嚥訓練,她不但逐漸可以由別人攙扶著慢慢走路,而且也移除鼻胃管可以正常進食了。57歲的林大哥右腦中風、左側癱瘓,帶著鼻胃管來到護理之家,因為有強大的意志力,所以他對於各項復健運動都極為配合,經過工作人員的協助及自己不斷地努力,才20天,他就可以拿拐杖行走,1個半月後就將鼻胃管移除了。到後來不但可以自行走路、爬樓梯,甚至可以幫助其他的病友,也讓大家看到他的努力所換得的豐碩成果。譚雪莉表示,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大的效果,除了發病時間長短、腦部損傷的面積與部位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有效的訓練方法,以及病人的意願與配合度,所以「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果然有其道理。譚雪莉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家有失能者,已經是一件極為辛苦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以同理心來為他們設想,不論家屬或是個案本身,一定都想要回歸正常生活;生病或突發狀況是一時,能夠自主生活才是永久的,所以我才會以回家為目標,讓我們這個護理之家可以陪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如果我們得到重病,或是老後無法品嘗食物的味道,徒留一根鼻胃管,人生還有什麼滋味呢?這些成功移管的案例給了很多有類似經驗的家庭極大的鼓勵,也希望大家都不要放棄每一個可以重回自主生活的機會。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3月號(NO.96)》【更多長照醫療大小事↘↘↘】。翻轉臨終醫療—日本打造「共生之家」與病人建立類家人關係。照顧病母20多年 吳若權:我的字典沒有孝順而是愛。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09 橘世代.健康橘
想瘦不必挨餓!提升「基礎代謝率」才是減脂王道
許多人似懂非懂的基礎代謝率到底是甚麼?一處咖啡廳中兩個姊妹淘正在熱烈對話「夏天剩沒多少時間了,這冬天吃了不少東西,想穿比較貼身的衣服都沒辦法了!」「對啊!這個過年吃了太多像是肉乾、巧克力零食,好不容易消下去的腹部又回去了!」「唉,到底有沒有辦法在平常時候就能燃燒熱量呢?」一位身材健美的男性剛好走過: 「妳們需要的是重新認識基礎代謝。」這兩人一臉迷茫的看著,想聽到底是甚麼?這位教練拉了張椅子坐下「人體的基礎代謝率,約佔總熱量消耗65~70%,身體活動所需熱量,約佔總熱量消耗15-30%,消化食物所需熱量,約占總熱量消耗10%。」「基礎代謝率或稱靜態代謝率,人體靜臥狀態下24小時內所消耗的總熱量,也就是維持生命所需的最小熱量,包括維持呼吸循環系統、神經系統以及肝腎等器官組織的運作。對於有心減脂的人來說,提高基礎代謝率是相當重要的事,它能幫助你更有效地消耗熱量,且不易囤積脂肪。」該怎麼有效的提高基礎代謝率?以上面的例子來看,在平日增加代謝率是能看到有效改變的方式,減重是藉由運動燃燒體內的脂肪,你也許聽過類似的例子,那為什麼有些人常常運動,身體的肥肉卻絲毫不減?其實啊,運動燃燒脂肪的說法並不夠全面。沒錯!提高基礎代謝率的根本原則是運動,根據醫學期刊發表的論文中指出,運動能夠減脂,因為體內的「碳水化合物」被肌肉所利用,間接地掠奪脂肪細胞所能獲取的營養,這樣就會讓脂肪變小、死亡,達成消滅體脂的目的。只有了解這個過程,才能真的有效提高代謝率。都已經拼命運動,為何總是瘦不下來?有經驗的私人健身教練都會告訴妳,想要減脂的關鍵,就在於身體肌肉是否能有效利用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讓脂肪細胞失去養分而無法增長。這時候你一定會問,該如何做才能達到目標,別急,要先知道身體目前的代謝率才能有效的制定計劃對吧!BMR計算公式並不複雜,簡單帶入妳的年齡與體重就可以得知。男生 = 66 + (13.7 × 體重) + (5.0 × 身高) – (6.8 × 年齡)女生 = 65 + (9.6 × 體重) + (1.8 × 身高) – (4.7 × 年齡)這個是建立在整天靜止不動的情況,不過這不可能吧,所以要加入一個關鍵數字TDEE來計算,如果妳是長期久坐的生活型態,就把BMR數字X1.2就是妳的每日總消耗熱量。為什麼已經吃得很少了,體重還是沒有下降的情況?私人教練表示,見過許多想要減脂的學員,可能一天只吃一餐,甚至吃得更少,短期下來的確可能有減重效果,不過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體重再也降不下來,甚至復胖得更快,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啊!人體長期處於低熱量的狀態下,基礎代謝率隨之跟著降低,讓身體所需熱量減少,即使維持低熱量的飲食,體重也無法下降了。在這裡提供給大家飲食方面提高代謝率的建議,這十種食物對於減重很有效果喔!一、水沒事多喝水這句話不是空談,除了能夠抑制食慾,更是加速身體的化學作用,增加身體新陳代謝率,對體內環保、預防便秘、身體廢物排出、脂肪分解…等等都有幫助。二、綠茶好處已經不用多提,在這裡要說的是兒茶素,可以促進脂肪的燃燒、減少脂肪形成。三、薑有許多研究證實,的確有助於提升人體溫度,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提高基礎代謝率,幫助脂肪燃燒等功用!四、辛香料像是辣椒、胡椒粉、咖哩粉,能有效提高甲狀腺功能,增加體內熱量的消耗。不過這些東西會刺激食慾,所以還是要酌量使用。五、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身體消化時會比消化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需要燃燒更多的熱量,建議食物像是雞胸肉、白肉魚或是牛奶、優格、優酪乳等。六、雞蛋無論蒸還是煮等方式都能幫助燃燒卡路里。特別是早餐時,不僅可以增加飽足感,更能提升高達10%的基本代謝率!七、含碘的食物碘是合成甲狀腺素及維持甲狀腺機能正常不可或缺的礦物質,其中含有的甲狀腺素,有助於提高基礎代謝率,有那些呢? 昆布、海苔、牡蠣、蛤蠣、蝦子…都在其中。八、全穀根莖類這類食物會讓,胰島素分泌降低減少產生同化作用,不容易合成脂肪。像是糙米、蕎麥、薏仁、蘿蔔、紅蘿蔔、牛蒡等食物。九、燕麥「好的穀類」這句話真的不假,可以增加飽足感,穩定血糖。十、香蕉富含的鉀有助於身體調節礦物質與液體進出,更是提高基礎代謝,幫助熱量消耗。但是請注意,香蕉熱量並不低,要酌量進食。要命,體重又超標了,這該怎麼辦?私人教練在這裡提供三個原則或是說是方式給大家參考。。減重時,每日仍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攝取之總熱量不可低於基礎代謝。。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維持一樣的活動量,就可以每週減脂約0.5公斤。。每天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並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也可以每週減重約0.5公斤,還可以享受運動帶來的好處。 總之牢記,每減7700大卡就能減少1KG,日常飲食仍須以低GI食物為主,減少攝取精緻糖類的機會,如含糖飲料、甜食、蛋糕、巧克力等,主食用五穀根莖類如糙米飯、五穀飯、燕麥等取代白米飯,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想要減脂的大家,務必牢記提高基礎代謝率 + 增加肌肉含量 + 補充對的營養,才是聰明又健康的瘦身方法!本文摘自《SuperFIT極度塑身》【健康瘦系列↘↘↘】。金馬新人瑞瑪席丹 火辣身材不敗秘訣:隨身必備「彈力帶」!。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不老男星修杰楷:養生秘訣從「戒糖」開始。「佛系減肥法」不挨餓也能瘦!營養師:吃對食物比少吃更重要。如何瘦身不節食 黃惠如:先從「專心吃飯」開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08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檢查可揪出脂肪肝警訊 避免惡化應從2方面著手
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肝癌名列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的第4名,在男性10大癌症中,更是位居第2。醫師指出,近幾年來,治療B肝、C肝上,均有不錯進展,預估未來脂肪肝可能改寫原本肝病3部曲,變成「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國泰健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許舒淳說,脂肪肝為肝臟累積過多脂肪導致發炎,國泰健檢2019年客戶健檢數值統計,近5成受檢者出現脂肪肝警訊,40至69歲中每2人就有1人脂肪肝。醫師指出,脂肪肝看似溫和,但若肝臟處於長期發炎情況下,約有1至2成機率將惡化為肝硬化或肝癌,絕對不能輕忽,應避免攝取高油脂、高糖份等食物,並養成運動習慣。預防脂肪肝,須從「飲食」和「運動」等2方面著手,在飲食上,少油、少糖、少喝酒、少吃宵夜,避免在睡前進食,如果體重過胖,應該尋求專家協助,控制體重,調整飲食,改善血脂肪、高血糖。許舒淳說,運動可以消除脂肪肝,因為身體消耗熱量會先從血糖開始,等糖分消耗差不多後,才會燃燒脂肪,而如果開始運動,就能很快消耗血糖,並快速分解蛋白質和脂肪。建議請專業體適能教練規劃運動菜單,在身體可負荷的前提下,心跳每分鐘達到130下,並且頻率持續10到30分鐘,且1個禮拜至少要3天,就能達到運動效果,平常則可慢跑、爬山、游泳、騎腳踏車,來消耗熱量。許舒淳強調,只要能持之以恆,養成運動習慣,就有辦法改善脂肪肝,也能代謝掉身體的膽固醇。由於脂肪肝不會有明顯症狀,許舒淳提醒,民眾應該定期接受超音波等健康檢查,檢測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數值,1年1次,若已有嚴重脂肪肝,以致肝臟發炎,建議每半年就要去追蹤1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06 橘世代.健康橘
減醣關鍵密碼 菜和肉要這樣吃
一名65歲的退休婦人,每天運動、買菜、照顧孫子,生活過得充實,但85公斤的她,因體重過重導致膝關節不好,難以出遠門,直到請營養師設計減重菜單,實行「減醣飲食法」,開始早餐喝豆漿配地瓜,午餐吃各種顏色的蔬菜沙拉,晚餐吃魚湯配兩道青菜,搭配固定運動,一年下來成功減重17公斤,不僅身體變輕盈,改善三高問題,還跟家人出國旅行,享受天倫之樂。究竟減醣飲食是減什麼?「醣」跟「糖」有何不同?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說,醣就是碳水化合物,在米飯、麵條等澱粉類都有,這些食物入口時不會感受明顯甜味,經唾液分解成葡萄糖才被腸道吸收;糖指的是精緻糖,像是蜂蜜、果糖,一嚐感覺到甜味,食用後血糖迅速升高,分泌胰島素,造成脂肪堆積。其實攝取過多醣類,跟食用糖類一樣,當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加,血糖一高刺激胰島素分泌,使多餘的醣類轉化成脂肪堆積體內,逐漸形成肥胖,因此減醣飲食便是瘦身關鍵。全榖雜糧吃多也不行根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不管是蔬菜、堅果油脂和乳製品,約有八成國人攝取不足,反倒是全榖雜糧(醣類),五成民眾吃太多,處於「營養失衡」狀態,導致肥胖、三高等各種文明病出現。趙函穎觀察,診間熟齡族三高問題多,加上年紀大罹患肌少症機率增加,更需要補充蛋白質增肌,一旦蛋白質和脂肪需求增加,醣類勢必要減少。該如何實行減醣?趙函穎說,依照個人狀態減醣就好,例如原本每日中午吃一碗飯,改吃半碗飯或替換成地瓜,一日吃到六份拳頭大的蔬菜,不見得要仔細計算熱量,只要每天比前一天有改變,且不用挨餓即可。把握菜:肉=2:1比例她建議多攝取魚類富含Omega-3,可護心降血壓;豆製品如大豆、豆干等含大豆異黃酮和纖維,可舒緩更年期不適感及降膽固醇。另特別推薦三種膳食纖維高的蔬菜:黑木耳、綠花椰菜、玉米筍,歐美人常將菜變成米飯,例如花椰菜飯富含纖維;或國人愛吃小火鍋,可將加工火鍋料換成青菜,記得減醣關鍵「菜和肉的比例為2:1」。執行減醣後,她說因攝取足夠纖維量,不僅排便順暢、身體變輕盈、心情變佳、工作效率也提高,還可改善過敏症狀。不碰甜食 精緻澱粉要先戒在執行減醣飲食過程,有人難以忍受不吃飯類,感覺好像沒吃飽,有人外面逛了一圈發現沒有食物可以吃,很沮喪,她建議民眾先覺察目前飲食習慣,調整心態,從無糖飲食、不碰甜食、減少精緻澱粉等方式開始,前五天是黃金觀察期,撐過後多數人飯類的渴求度下降。不過,「減醣並非斷醣」,因為人體需要碳水化合物協助大腦正常運作,且糖尿病患等慢性病族群若要採取減醣飲食,請由主治醫師評估,避免產生不良反應。趙函穎也說,改變飲食習慣,採取減醣飲食,讓民眾不用挨餓,增加瘦身動力,而熟齡族常面臨情緒問題,壓力荷爾蒙會影響健康,建議放下心中壓力,找到情緒出口,才能創造幸福生活。鮮蝦時蔬花椰菜飯材料(1人份)紅蘿蔔.........100g黃椒.............50g蛋................1顆橄欖油...............1小匙大蒜切碎............2小瓣洋蔥切碎...........30g青豆仁...............80g白花椰菜米........100g蝦子約5尾..........150g海鹽....................適量芝麻油................1小匙黑胡椒................適量蔥末綠色部分......少許作法1.紅蘿蔔和黃椒切丁、蛋打散備用,平底鍋熱鍋後倒入橄欖油,先放蒜末跟洋蔥爆香。2.加入紅蘿蔔丁跟青豆仁,等炒軟後加入白花椰菜米跟蛋液,均勻拌炒至蛋凝固,撒上海鹽跟芝麻油調味。3.放入蝦子跟黃椒,加上黑胡椒粉,等蝦子熟了後撒上蔥末,即可起鍋盛盤。香煎鱸魚材料(1人份)雞蛋..........1顆地瓜(小的1/2條) ......60g牛番茄(約1顆)..........110g娃娃菜(約2株)..........65g木耳(1片)............20g玉米筍(5支).........50g甜豆............................50g橄欖油.......................1小匙鱸魚............................200g鹽................................1小匙醬油.............................1小匙黑麻油.........................少許香蒜粉........................少許作法1.將雞蛋做成水煮蛋,剝殼後備用;地瓜煮熟去皮備用;玉米筍和甜豆洗淨,番茄和木耳切成適口大小,娃娃菜切成適口大小,將所有蔬菜類燙熟後備用。2.熱鍋後倒入橄欖油,將魚片下鍋煎熟後盛盤。3.將1擺入盤中,蔬菜類淋上醬油、黑麻油及香蒜粉調味,即可完成。更多減醣知識可參考:FB粉絲團 趙函穎的美麗方程式 【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6 養生.聰明飲食
影/推廣純素主義 醫師點出植物飲食爆紅的原因
Vegan純素主義在歐美行之有年,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 Vegan獲很多人支持與響應,今天是世界環境日,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與純素世界倡議聯盟聯手舉辦的「Vegan 與社會創新研討會」今天在台中社會創新實驗基地登場,共安排5場演講。其中,台大雲林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建勳倡導植物飲食。黃建勳認為,植物飲食完全可以取代肉食,健康、養生,又符合節能減碳世界風潮,想翻轉健康的民眾,關鍵就在飲食,建議民眾透過植物飲食找回健康人生。今天的研討會由純素世界倡議聯盟主編、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理事鄭執翰開講,主題從環境權與永續發展出發,並以人本的設計思考看社會創新大趨勢。緊接著由台大雲林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關鍵飲食」與「2012飲食密碼」作者黃建勳談蔬食營養的正確觀念。第三場由台灣純素30天活動發起人吳智輝主講,他曾舉辦上百場純素街頭推廣活動,分享街頭推廣經驗與純素推廣策略分析;第四場由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分享動平會創立之緣起與創新。第五場由無肉市集創辦人張芷睿分享流行純素飲食的觀念革新,並介紹無肉市集如何在半年內創造2萬人次造訪。最後綜合討論由「餐桌上的英雄」發起人黃于華小姐主持,邀與會者提出推動Vegan生活與文化的創新對策。
-
2020-06-0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不僅會胸悶 2非典型症狀更要注意
入夏後,天氣經常陰晴不定,氣溫變化較大,以致許多商界名人、知名演員皆死於心血管疾病,令人惋惜。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提醒,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位居國人死亡排行榜第2名,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就有5.4萬人死亡,人數多於癌症。 黃瑞仁指出,老化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但從門診觀察發現,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共同生活形態多為壓力沉重、抽菸、少運動、多外食、過重或肥胖及過量飲酒。 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急性心血管疾病屬於急重症,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生命,黃瑞仁指出,如果平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就應盡速就醫,可減少死亡以及病後失能的嚴重度;另外,更年期女性若罹患心肌梗塞,症狀較不典型,可能為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民眾應該提高警覺。 在腦中風急救上,必須把握治療黃金期,黃瑞仁提出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出現任一症狀時,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 黃瑞仁認為,8成的心臟病與腦中風致死案例是可以預防的,只要能夠養成運動習慣、健康飲食,落實健康生活,慢性病患者也規律用藥,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則呼籲,國人應該保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規律服藥,並遠離菸酒,避免熬夜,都是保命之道。運動方面,建議從事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並配合阻力負重運動,避免肌肉量流失。此外,控制體重(BMI)、擁有良好的睡眠,也能避免慢性病纏身。 如有三高慢性病史更應積極養生,定期量測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王英偉說明,國健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國人應多加利用。(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因應人口老化 食藥署擬將關節保健納入健康食品項目 【影】蔬食者專屬鰻魚飯! 清爽夏日茄子料理大變身 
-
2020-06-03 養生.聰明飲食
端午節到營養師教你「+0冰菓粽」配方 冰涼消暑無負擔
端午節快到了,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營養師楊智凱特別研發「+0冰菓粽」配方,提供民眾疫情期間吃粽消暑的新選擇。材料可利用時令水果如香蕉、荔枝、芒果、火龍果等,吃起來消暑又無負擔,作法也十分簡單。營養師楊智凱說,以成人來說,男性一天所需熱量約1800大卡、女性約1500大卡。別看粽子這樣小小一顆,其熱量高達400至600大卡,民眾若要吃得盡興,很容易就超過成人1天所需攝取的熱量,此外端午期節天氣炎熱,或無適時補充水分,容易造成中暑甚至熱衰竭現象。石手民眾吃粽要把握以下原則,均衡飲食首先顧、選擇當令食更佳。糯米容易導致脹氣或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包粽子時可摻入紫米、糙米、燕麥或紅藜等全穀雜糧類減少糯米用量,除此之外也可添加南瓜、地瓜、山藥等根莖類來增加纖維質攝取。吃粽子也別忘了要補充蔬果,建議每日至少攝取3份的蔬菜及2份水果。可選用當令食材,新鮮又美味。其次,他建議,要避免高油重調味、天然提味更健康。粽子中餡料改成滷製而不拌炒,可以減少油脂的使用,調味時儘量少油、少鹽及戒糖。因粽子配料中的五花肉飽和脂肪含量較高,可以瘦肉、雞肉或海鮮、豆製品等來取代,粽子內餡大多已有調味,民眾食用時應儘量少蘸醬,以免鈉及糖過量攝取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楊智凱說,烹調餡料時可以大蒜及洋蔥等天然食材提味,不僅可減少調味料使用,其中大蒜素、硫化物更可調節人體免疫力。粽子熱量較高,也需要較多的時間來消化,建議一餐一顆為宜,且儘量避免餐餐食用。綠茶中富含之兒茶素, 除了具有抗氧化、加速血液循環效用外,亦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且在兒茶素與親苯兒茶素分子的交互作用下,更能提高抵抗病毒之能力,一杯綠茶佐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日建議補充2份水果,不僅能幫助消化,水果中所含的植化素與Vitamin C 也都能調節人體免疫力,增加抵抗感染的保護力。楊智凱提醒,民眾在準備餡料或採買粽子時,食材的清洗與保存方式也要注意。食材若是處理或保存不當,都有讓致病菌大量繁殖的風險,進而造成食安的疑慮。民眾或店家處理食材過程中,都務必遵守衛生安全,讓大家可以吃的安心,歡度端午佳節。楊智凱特別研發「+0冰菓粽」配方,提供民眾疫情期間吃粽消暑的新選擇。一、材料1.時令水果(夏季時令水果香蕉、荔枝、芒果、火龍果)3種共50g2.綠茶150ml3.吉利丁粉8g4.開水30ml二、作法1.將水果切丁備用2.將吉利丁粉加入冷開水中均勻攪拌,再以隔水加熱方式將吉利丁粉完全溶解3.將加入吉力丁粉之綠茶放涼至室溫後倒入耐熱袋4.將水果放入袋中成漏斗狀5.放入冷藏庫冷藏約4小時後,取出以棕葉包裹即完成三、營養素分析每一人份約 200公克每份熱量 71.5大卡蛋白質 9.6公克脂肪 0.1公克碳水化合物 8.9公克膳食纖維 0.6公克
-
2020-06-03 橘世代.健康橘
在家收成!在小陽台用盆栽混植蔬菜/友好的番茄與羅勒
一盆混栽、四季共生,即使只有一坪大的小陽台,也能打造多元豐盛的菜園!想在家收成多樣的蔬菜,不是「綠手指」也能做到嗎?超過20年經驗的日本陽台菜園專家兼庭園設計師田中寧子老師,教你用「混植」栽種方法,不必撒農藥與化學肥料,以自己的小陽台示範,打造出真正能隨摘隨洗隨吃的菜園!「混植」,是在一個盆栽裡栽種兩種以上的植物,當植物的種類愈多,土裡的微生物就愈多樣,自然形成一個植物不易生病的世界。而且土壤變得肥沃,能促進植物吸收養分,本書作者鑽研混植栽培多年,並於自家陽台親身實踐,將能互利共生的蔬菜、香草、花卉種植在一起,打造實用又美觀的綠色小天地。田中寧子老師分享,打造能夠種植多樣蔬菜的混植環境,在盆器裡成功栽種蔬菜的重點就在「混植」。縱然是狹窄的陽台,也可以發生許多令人開心的事情,先來期待你的收成日吧。【因為陽台不太寬敞 才開始了省空間的混植】我曾在住家附近租了一塊田地當作菜園,當時陽台上植物的花期都已結束,也因疏苗的關係而把菜園裡的萵苣、青江菜帶回家種,於是很自然地開始「混植」蔬菜。即使是經過了二十年寒暑的今天,在我那不太寬敞的陽台裡,依舊把不同的蔬菜栽種在同一個盆器裡。青花菜的旁邊或許正種著蠶豆,而且除了蔬菜、花卉之外,也有許多香草類的植物。例如,番茄與共榮作物的羅勒。您是不是曾有過只種羅勒,葉子就被蟲子吃個精光的經驗呢?不過,要是和番茄一起種,番茄葉子的青草味就會趕跑紋白蝶和綠色毛毛蟲。【番茄和羅勒的友好關係 均衡地吸收土壤中的養分】蔬菜的成長過程中,有五項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氮、磷酸、鉀、鈣、鎂。若要收穫大顆番茄果實,土壤中就需要很多的磷酸,可是,氮就嫌多了一點。於是,把需要氮才能長得茂盛的羅勒和番茄種在一起。組合果實蔬菜和葉子蔬菜,彼此均衡地吸收土壤中的營養素,一旦土壤中的環境平衡了,疾病與蟲害也會不可思議地減少。我在一邊栽種蔬菜一邊觀察自然的同時,發現到生物間就像一個循環,總是藉著某種力量連繫在一起,需要時常幫它們調和一下。回想一下山、森林、原野裡的生態,不也是一樣嗎?不會只存在相同的植物,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定有各式各樣的植物與生物共生,而這才是自然的環境。有了多樣性,就能彼此互助取得平衡,這也是拜大自然的力量所賜。即便不施肥,在光合作用與微生物的合作之下,草木就能生長。在一個盆器裡栽種生命循環不一的蔬菜、香草和花卉,也同時一起照顧野草,營造接近大自然的平衡。植物的種類愈多,除了植物之間的相乘效果,共生在根部周圍的微生物(根圈菌)也跟著產生多樣性,因此能發揮預防疾病、防止乾燥、阻擋寒害等作用,好處說也說不盡。一旦有了微生物幫忙,只要少許的肥料就行了,栽培管理上變得輕鬆許多。用一個盆器混植蔬菜、香草、花卉,真的是非常適切的栽種方法。【達人說:絕配的番茄與羅勒】番茄能幫助羅勒遠離害蟲,在養分的分配上也能互助合作。番茄要結出豐碩果實需要很多磷酸,而對番茄來說過量的氮,則可以供羅勒使用,讓葉子長得更茂盛、調整土壤中的平衡、預防病蟲害。※作者介紹:田中寧子庭園設計師、插畫家。擁有二十五年用盆栽種植蔬菜的家庭菜園經歷。經常受邀到大學與社區演講關於陽台種菜的知識,也開辦各式各樣的工作坊。於日本出版過多本著作。本文摘自《日日豐收的混植蔬菜盆栽》,蘋果屋出版社 2020/05/07出版【延伸閱讀↘↘↘】。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2 科別.皮膚
年過40散發濃濃老人味?洗澡時這2個地方別忘記用力搓
「爺爺每次從我身旁走過去,就飄來一陣臭味,不知道該不該跟他說?」老人家身上那股味道,究竟要如何改善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老人臭」的問題卻困擾很多家庭成員,這有辦法解決嗎?老人臭並非每位老人家都會發生,因人而異。新竹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幼華分析指出,老化是造成老人臭發生的主因,人從40歲後,皮脂腺功能退化、不平衡,四肢和軀幹的皮膚出油量減少,皮膚乾澀,臉部和胸前等部位的皮脂腺卻大量分泌,導致皮脂腺中有某種脂肪酸與過氧化脂質結合成「2-nonenal」物質,形成一股油膩味,是導致老人臭的主因。男女都可能發生老人臭,尤其50、60歲之後更明顯。有些老人家的衛生習慣不好,不愛洗澡,覺得自己沒出門,沒流什麼汗,就不洗澡,因此累積異味;而老人的皮膚角質代謝差,易在腳底或手肘部位角質增生,形成厚皮,如果沒有適度清潔就易散發臭味,若受到黴菌感染,合併香港腳更臭。此外,老人家的腸胃功能退化,如果不注重飲食,消化不良或排便不暢,或睡眠不足、火氣大,一開口就會散出臭味;其免疫力較弱,罹患代謝疾病的機率高,或是糖尿病患因末稍血液循環不好,血路不通,傷口難以痊癒,就可能因照顧不當而化膿潰爛,散出「腐臭味」。李幼華指出,老人臭的主要原因,以「油脂分泌」異常為大宗,因此,在皮脂腺會分泌大量油脂的臉部、額頭、頭皮和胸前等部分,更容易產生異味。分泌油性液體的頂漿腺(apocrine)分布在耳朵前後,也容易產生氣味,加上大多數人常常忘記清洗這個地方,耳後臭味也形成老人臭較明顯之處。體臭與飲食有關,研究顯示,常吃動物性蛋白質或脂質食物較易散發體臭,如果在老人家身上就形成老人臭。李幼華說,肉類和起司等乳製品食物,含有動物性蛋白質,會導致皮脂腺分泌更為活躍,以致於有人說吃肉的人較易有體味,就是這個原因。而部分油炸物以氫化油烹調,形成氫化脂肪,是人體難以代謝的物質,囤積在體內易造成荷爾蒙失調,讓油脂分泌變得異常,因此,少吃油炸物,也是減少體臭的方法。平日除注意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其中的抗氧化成分有助延緩老化;同時要注意適度的清潔和保養,留意身體健康,因為身體的異味可能自己聞不出來,如果有人提醒就要注意是否有疾病產生,不要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更要注意睡眠品質,除了早睡早起,並要睡足7小時,讓身體有充分休息和修復,能有效避免老人臭上身。延伸閱讀: 臭襪子洗過仍有味道? 這樣洗才能保持彈性又不臭 天天刷牙還是有口臭? 日常6原因都會造成你口氣差
-
2020-06-02 科別.心臟血管
8成心臟病與中風的早亡可以預防!專家教你做這4件事
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的消息層出不窮,而日常生活中,在你我身邊的案例更不在少數。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然而,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強調,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若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最重要的一點,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延伸閱讀: 膽固醇超標塞爆血管! 改變3飲食習慣趕走血管廢物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
2020-05-31 新聞.健康知識+
除了吃藥控制之外 科學證實11個方法可以降血壓
當醫師診斷出高血壓時,病患通常沒有不適感,也不覺得高血壓會影響生活。事實上,高血壓是嚴重的健康威脅,它會增加心臟病、中風、動脈瘤、認知能力下降和腎衰竭風險。更可怕的是,許多人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雖然藥物可以降低血壓,但也會有一些副作用如腿抽筋、頭暈和失眠。還好多數人可以藉由生活方式的改變,預防或降低血壓。•快走運動一個針對400項研究的分析指出,定期運動如快走,能像藥物一樣有效降低血壓。運動有助心臟更有效地利用氧氣。心臟病專家Brandie D. Williams說,在一周內盡可能找時間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並逐漸增加距離或重量,達到更好的運動效果。•深呼吸人的身體會透過釋放壓力激素(例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進入血液,來應對緊張的情緒。這些激素會提高心率並收縮血管,導致血壓升高。Williams說,緩慢的深呼吸和氣功、瑜伽、太極拳和冥想練習,有助控制壓力荷爾蒙和血壓。從早、晚各五分鐘開始慢慢累積,深呼吸運動也可以幫助入睡。•選擇富含鉀的食物西北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教授Linda Van Horn博士說,攝取富含鉀的水果和蔬菜,是降低血壓的重要方式。鉀會促使腎臟透過尿液排出更多的鈉,進而降低血壓。香蕉是鉀的重要來源之一,但除了香蕉,還有更多選擇,馬鈴薯的鉀含量比香蕉更高。其他包括番薯、番茄、柳橙、豌豆、哈密瓜以及葡萄乾和李子等果乾,也是鉀的良好來源。Van Horn博士建議,每天應攝取2000-4000mg的鉀。•減少鈉攝取某些族群,例如老人、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比其他族群對鹽分更敏感。但美國國家心臟和血液研究所的營養學家Eva Obarzanek博士建議,不論什麼族群都該減少鹽(鈉)的攝取。除了烹調時少放點鹽,更要注意的是那些隱藏在加工食品中的鹽分。例如麵包、披薩、湯、三明治,一些看來無害的食物,往往含鹽量相當高。•吃黑巧克力富含黃烷醇的黑巧克力,可放鬆血管、促進血液流動,進而降低血壓。澳洲一項研究分析顯示,一般來說,食用黑巧克力可以使收縮壓降低5mmHg,舒張壓降低近3mmHg。巧克力多黑才有效果?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醫學臨床副教授Vivian Mo博士說,目前無法確定理想的可可含量,但可以確定的是,可可含量愈高,效果愈好。當然,吃巧克力不該是降低血壓的主要方式,只是當你想吃點零嘴時,比起蛋糕,黑巧克力會是更好的選擇。•改喝低咖啡因咖啡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爭論咖啡因對血壓的影響。一個針對34項研究的分析發現,攝取200-300毫克咖啡因(約1~2杯咖啡的量),會使收縮壓增加8mmHg,舒張壓增加6mmHg,且效果會持續三小時。杜克大學研究咖啡因和心血管健康的研究人員James Lane博士說,咖啡因會透過收縮血管並放大壓力的作用來升高血壓。當人體承受壓力時,心臟會送出更多血液,讓血壓上升,「咖啡因會放大這種效果。」•喝洛神花茶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喝三杯洛神花茶(hibiscus tea)的輕度高血壓患者,在六周內收縮壓降低了7mmHg。研究人員認為,洛神花的植物化學物質,可能是血壓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早一點下班一項針對超過24000名美國加州居民的研究顯示,每周在辦公室工作41小時以上的人,罹患高血壓風險提高17%。首席研究員Haiou Yang博士表示,加班會嚴重耽誤運動和健康飲食。雖然我們很難從工作中早退,但請嘗試盡量在適當的時間離開辦公室,以便有時間去一趟健身房或回家好好做一頓飯。•聽音樂根據義大利的研究,適合的音調可以幫助降低血壓。研究人員讓29位已在服用降血壓藥物的成人,每天聆聽舒緩的古典音樂或印度音樂,配合緩慢呼吸30分鐘。六個月後,受試者的血壓平均下降4mmHg。•解決打呼問題夜間持續不斷的打呼,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OSA)的症狀,這種疾病的特徵是在睡眠期間短暫呼吸中斷。據阿拉巴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許多這類患者體內有較高的醛固酮(aldosterone),醛固酮可能提高血壓。控制睡眠呼吸中止問題,有助於改善血壓。•喝杯牛奶或豆漿研究顯示,如果您有高血壓,用大豆或牛奶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如豆腐、豆漿或乳製品)取代飲食中的精緻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收縮壓。醫學博士Matthew G. Budoff表示,「某些患者的身體,會因為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而發炎,這會使血壓升高。」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0-05-30 養生.抗老養生
你不知道的養生秘訣! 專家呼籲:除了醫療 這件事更重要
日常飲食比服藥更重要集體健檢的結果是以數字呈現。乍看之下,用數字管理健康,真是再科學不過,所以當健檢數字出現異常,民眾自然會抱持非治療不可的強迫觀念。經過治療以後,數字來到正常範圍,就會令人備感安心。為了改善不健康的數字,有些醫師除了開處方藥之外,也會勸導病患多運動、修正飲食習慣等,給予種種生活衛教。然而,絕大多數醫師治療高血壓、高血糖,都會把藥物治療列為首要,運動和飲食指導只是聊備一格。幾乎所有的醫師都將改善生活習慣視為「錦上添花」。從某種角度來說,醫師會這樣想也是無可厚非。因為單憑藥物的化學作用,是可以強制將血壓、血糖數值降下來。然而,把眼光拉長來看,從臨床流行病學的調查可以明確得知,修正飲食習慣遠比使用藥物來得有效。以降血脂藥物「史塔汀」(statin)為例。這是東京農工大學特別榮譽教授遠藤章博士的重大成就,他因為成功將「史塔汀」商業化,榮獲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等無數國內外醫學大獎,其貢獻被譽為等同拿到諾貝爾獎的殊榮。根據研究,服用史塔丁可以降低三成的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衰竭,功效值得肯定。然而,這些都是來自歐美國家的研究數據。在日本,服用史塔汀藥物能否減少心肌梗塞發病的相關研究,至今仍遲遲無法下定論,我認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和體質,本來就不是容易罹患這類疾病的人種。「法國悖論」的真相大家聽過「法國悖論」(French Paradox)嗎?這是指法國人的飲食習慣與發生心肌梗塞的比例呈現矛盾。高脂肪飲食一直被視為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重大禍因,但法國人平日大量食用高膽固醇及飽和脂肪的食物,乳脂肪消費量也高於其他國家,可是與其他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相比,法國人心肌梗塞死亡率卻只有他國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是什麼緣故呢?一般認為,這都要歸功於紅酒。前面提到史塔汀類藥物,可以降低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約三成,法國人只要飲用紅酒,就可以降低六○%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可說是營養學的重大勝利!不過,筆者以為,真正的幕後功臣不在於紅酒,而是另有其因。的確,經常飲用紅酒的國家普遍較少人罹患心血管疾病,以歐洲來說,不只法國如此,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缺血性心臟病罹患率也都偏低,紅酒的實際功效在這些地區確實有其可信度。但是各位可知道,「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國當中,心臟疾病罹患率最低的是哪些國家?以下引用的統計數據,雖然距今有一點時間差,仍不失參考價值。二○○二年發表的統計結果顯示,OECD成員國當中,心臟疾病罹患率最低的是日本,然後才是韓國與法國。如果真是這樣,那紅酒可預防心臟病的說法就未免太牽強了。日本人當然也喝紅酒,但是消費量極為有限。根據莫西亞集團(Mercian Corporation)的統計資料,日本每人每年的葡萄酒消費量,平均是二.一公升左右,法國則是四十八.八公升,顯見日本人的紅酒消費量只有法國人的二十五分之一。那麼,這些心臟病發生率偏低的國家,在飲食上可有共同點呢?日本料理、法國菜、義大利菜、西班牙菜、葡萄牙菜、韓國菜都大量使用魚貝類。再者,在這些國家的餐館享用全餐時,不僅可以選擇肉類主菜,魚貝類也是選項之一。無論是葡萄酒的功勞、還是魚貝類的功勞,都說明了,正確的營養攝取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罹患率,也證實營養學的重要性。醫師應該也要懂營養學人是鐵,飯是鋼,多吃魚的國家,人民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相對偏低;一個人想要健康長壽,必須仰賴飲食,也就是營養條件。以第一章舉出的秋田縣為例,透過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可以得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能強化血管,大量減少死於腦中風的人口。如此重要的營養學,大學醫學院卻不開設相關課程,所以現在的醫師對營養學所知貧乏。至少我還是醫學院學生的時候,幾乎沒有機會接觸營養學。我們這一輩出生於一九六○年代的人,目前正是日本醫界的中堅,許多人身居業界和學界要職。他們不重視營養學,所以醫學院也不教營養學。學校課程不教,醫學院學生當然也就欠缺營養學的必要知識,連最基本的認知也付之闕如。以色胺酸為例。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色胺酸為眾多胺基酸的一種,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不足時,就容易罹患憂鬱症。充分攝取肉類、魚類往往令人心情好,也是治療憂鬱狀況的手段之一。雖然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但血清素不足會造成憂鬱狀況惡化是不爭的事實。缺乏營養學相關素養,確實會減低醫療成效。表面上來看,大家都說現在是「心靈的時代」,強調精神健康的重要,所以愈來愈多醫院的內科也開給病患抗憂鬱劑,有的醫師甚至只要聽到病患抱怨「最近情緒低落」,就二話不說,開抗憂鬱劑。然而,如果是真正全面關照病患的內科醫師,難道不該先關心病患的生活起居,詢問病患平日的飲食習慣,發現有蛋白質不足的可能,立刻給予衛教指導嗎?抗憂鬱劑這類藥物一旦開始服用,就容易養成依賴,停藥又往往造成病情惡化,所以用藥之前應該先考慮其他的生活指導,而不是輕易開藥。反過來說,醫師如果對營養學有一定認識,面對病患時就會有更多的治療選項,但現今的醫療體制並不給醫師和病患這樣的機會。醫師的營養學知識不足,不只是提供給病患的治療選項貧乏,還會損及病患的權益。歐美在一九七○到一九八○年代期間,興起了減少肉食的養生風潮。肉食主義會帶來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用更多蔬食取代肉類,保護心血管」的健康飲食運動如火如荼。而即使經歷這一波少肉飲食運動,美國人平均的肉食攝取量每人每年仍多達九十公斤,整體而言未見減少,但是死於心肌梗塞的人數卻降到一九七○年代的一半左右,想必是蔬菜的攝取量增加與健康意識抬頭發揮了助力。問題是日本也仿效美國,由醫界率先發起肉食減量風潮。根據統計資料,一九八五年間,日本每人的肉類攝取量大約是二十多公斤,只有美國人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攝取量還要再減少,莫非是想當神仙?這件事再次暴露日本醫界的愛跟風,更缺乏解讀數據的能力,與營養學知識的貧乏一樣令人詬病。本文出處/摘錄自時報出版《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
-
2020-05-30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4個保命之道助預防
您曾因媒體報導得知又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驟逝而感到惋惜嗎?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臟病與中風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規律新生活運動」做起,規律運動、規律健康飲食、規律服藥、遠離菸酒,這些一再宣導的健康常識,其實是最好的保命之道!愛護自己 關心家人! 從「心」開始維護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也應該更愛護自己的心,落實健康生活型態。1.健康飲食與運動: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控制體重(BMI)、好睡眠,是杜絕慢性病的通則,更是健康長壽的良方。2.戒除不良生活嗜好: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的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民眾如有任何戒菸方面的問題,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另外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是健康聰明的選擇。3.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的民眾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4.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辨識心血管疾病急性徵兆,快就醫避免憾事發生! 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表示,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增加復原機會。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快快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5-29 橘世代.愛吃橘
添加物也有「天然」的?你吃下的是食物還是加工物
「為了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常使用脫水、醃漬、罐製或其他的加工方法。為了使產品能為消費者接受,以添加物改善產品的保存性、色、香、味等,適當地使用添加物,有助於食物的安全與營養。相當確認其安全沒有疑慮的合法添加物才會被稱為『食品添加物』,並置於政府規範的食品添加物標準中,所以不應一味視食品添加物為負面的東西。」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葉安義說明。食品添加物允用規範嚴謹 9成存在天然食材然而,自1980年代開始,台灣有些食品業者大量使用添加物,造成對人體與環境的不必要的危害與負擔。2014年「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更名並擴大管理強度,加上發生不肖商人在奶粉添加非法的三聚氰胺、在飲料等多類食品添加塑化劑等重大食安事件,社會大眾更加關注添加物議題。主婦聯盟合作社於2017年制定「合作社食品添加物使用規範」,從不同類別的食品添加物內,分別匡列出社內允用、禁用的添加物。目前我們允用的食品添加物種類僅占衛福部「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的7%,盡量減少製造過程中非必要的食品添加物,減添加物後食品品質可能會改變,消費時要能接受。若要品質不改變,也有機會依賴配方、加工、包裝儲存等技術的創新或改變,此時成本會增加,技術能力也需提高。以果乾、蜜餞為例,市售蜜餞追求方便保存而添加防腐劑,為增進色澤會添加漂白劑與人工色素,甚至使用甜味劑與人工香料來增進風味;我們的果乾、蜜餞則使用最單純的原料製成。比如「無糖愛文芒果乾」的成分只有新鮮芒果,生產者使用甜度14度以上、新鮮成熟的愛文芒果,製造過程不添加蔗糖調味,直接乾燥加工,保留天然芒果香,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物。因為不添加防腐劑,我們的果乾與蜜餞大多需要冷藏保存,透過改變食物的存放方式,能減少食品添加物的使用。此外,以「甜味劑」為例,衛福部共列出25種可以使用,但合作社僅允許使用「甘草素」與「山梨醇液」2種甜味劑。甘草素萃取自甘草,甜度較砂糖高出百倍,若與鹽並用可以抑制鹹度,調和食物的口味。而「山梨醇液」在天然水果中也存在,在肉製品中可以改善口味、增加風味與保水性。這兩種甜味劑目前使用在合作社的香腸、培根等肉製品中。葉安義認為,主婦聯盟合作社主要允用的,都是在台灣沒有發生過食安爭議、社員較能接受的食品添加物。一起受訪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營養學系博士、專研食品科學的張月櫻則補充說明,在合作社列的允用清單中,9成以上都是存在於天然食材中的成分,只是人工合成模仿天然,相對較能令消費者安心。合作社參考國際標準 推廣接納食品原貌「合作社食品添加物使用規範」除了符合國內的法規,也參考了國際權威的食品添加物規範,包括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與聯合國食品標準委員會中的食品添加物委員會(CCFA)合作訂定的食品添加物通用標準。張月櫻表示,前者會針對食品添加物的毒害性質和暴露量進行評估,針對食品添加物的管理規格與適用食品種類和使用量,向食品添加物委員會提供科學建議;後者會針對不同會員國家的社經文化、生活習慣進行討論,以科學為基礎地制定折衷合理的通用基準。舉例而言,在歐洲已經不必使用的防腐劑,但在非洲等食品工業的技術沒有這麼發達、電冰箱尚未廣泛普及的地區,防腐劑反而可以防止民眾吃到腐敗有害健康的食物、維護大眾健康。台灣參考國際的標準時,也會考量在地的食品加工業者的技術、國人的飲食習慣,不會一味追求向歐美看齊。葉安義指出,若要達成減添加物,消費者需要接受食品的「原貌」。以米粉為例,純米米粉本來並非雪白色,但是在當代的食品工業中,消費者習慣食用添加玉米澱粉的雪白米粉,反而認為純米製造的米黃色米粉是不正常的。主婦聯盟合作社使用的米粉即為100%在來米製成,且製程不經過漂白,故產品色澤較深。我們除了與生產者一同朝向減少食品添加物的目標努力,讓社員認識生產者的故事與理念,並介紹食材的食譜與料理方式,希望創造一個大家接納並尊重食物原貌的環境。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更多「食物」精選延伸閱讀↘↘↘】。惜食零廚餘/打造全食物酵釀實驗場,果皮到籽都是寶。連皮帶籽營養滿分!認識「全食物」提升關鍵免疫力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可預防! 7個飲食秘訣助維持大腸健康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健署最新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但事實上,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快來看看預防秘訣。根據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指出,大腸是排除廢物的重要器官,長5英尺,由肌肉組成,這些肌肉進行蠕動運動,將廢物送往肛門排掉。如果排便不規律,廢物的毒素會累積並危害健康。據估計,50%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已知熱狗、香腸、培根等加工食品與大腸癌的風險密切相關。這可以歸因於其製造過程,添加了化學試劑(例如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在食用時會在腸內產生致癌物。另外,食用紅肉和酒也與大腸癌有關,因此節制也相當重要。健康飲食是重要選擇,如素食,且最好從食物中來獲取所需的營養,而不是服用營養品。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食物可以獲得抗癌物質、纖維等健康物質。預防勝於治療,紐約長老會醫院提供七個健康飲食的秘訣,可幫助維持大腸健康:1.攝取蔬菜:蔬菜和豆類(小扁豆和大豆等)都含有纖維和植物營養素,已被證明可以抵抗癌症。2.多吃大蒜和洋蔥:這類常用來調味的蔬菜,都具有降低大腸癌風險的功效。若切碎的大蒜在使用前應靜置10分鐘,可能有助增加其健康益處。3.少吃紅肉:將紅肉(牛肉、豬肉和羊肉)的攝入量限制為每週500克。根據研究,吃紅肉與大腸癌密切相關,而且吃的紅肉越多,風險就越大。4.在較低的溫度下料理肉類:在煎鍋上料理肉類會引起致癌劑(例如雜環氨基酸)的產生。5.避免加工食品:例如培根、香腸和熱狗等。加工肉品的大腸癌風險是紅肉的2倍。6.低脂乳製品和含鈣蔬菜:例如菠菜和秋葵等,富含鈣的食物被認為可以降低大腸癌的風險。7.飲酒適量:男生每天最多喝兩杯,女生則一杯。參考資料:SEVEN WAYS TO HELP REDUCE YOUR RISK OF COLON CANCER(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大腸癌發生率連年增! 嗯嗯出現「這狀況」就應有警覺 平均每天41人確診大腸癌! 醫師說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
2020-05-26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總是減肥失敗?原來是「胰島素抗阻」惹的禍!
如果你還記得,前一陣子搶購消毒酒精、甚至連酒精棉片都在目標之列,不過那是糖尿病患者必須醫療用品,他們每天都需要打的胰島素針。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胰島素到底是什麼,在我們身體內到底能夠發揮什麼作用,以及因為這個不管是缺乏或是太多,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相信很多人想知道,但是從來沒有管道可以一次了解的!這次營養師就要特別為了所有朋友,從頭到尾徹底解說這個在身體中不容忽視的東西。首先當然是要了解胰島素吧!其實說白這是一種蛋白質激素,主要是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出來,在肝臟、肌肉、脂肪組織都會發現這激素的蹤影,正確來說這並不是一種能夠由飲食中得到的物質,必須經由身體自行分泌。什麼是胰島素,對於身體的影響是?這個激素的作用是什麼呢?主要負責調節碳水化合物與脂肪代謝的任務,讓血液內醣分得到平衡、儲存,提供身體活動時能量來源與補充體力之用。甚至肝臟、骨骼細胞可以將血液中的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這樣看下來對於身體的作用來說,胰島素絕對是不可缺少的要角。簡單來說有三個作用:●讓細胞膜上的葡萄糖轉換進入細胞,控制進入肌肉與脂肪組織的數量。●通過胺基酸(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吸收達到DNA複製和蛋白質合成。●透過蛋白質的變構作用,比方說與其他蛋白質結合後,結構產生變化後適應變化,這過程又稱別構作用。營養師肯定有一大群朋友有聽沒有懂,想了想於是用更白話的方式來說明好了!不然大家捧著頭就在痛了!●胰島素可以促進肝臟與肌肉細胞的葡萄糖轉化過程,假使胰島素過低就會導致過多醣原留在血液,控制血糖濃度就是治療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方式!●能夠增強脂肪酸的合成,促進血液中脂肪酸轉換為三酸甘油酯。●能夠降低蛋白、脂肪降解,減低葡萄糖合成速度。由這些就可以知道,胰島素其實是我們身體各部位血糖濃度控制的重要關鍵,沒有或是失衡的話,就會有一連串的身體問題產生。什麼是「胰島素阻抗」,又有哪些症狀?也許有些朋友聽過胰島素阻抗,但是這個醫學專有名詞實在太難理解了?你不認為嗎?營養師找一個最容易理解的說法給你看看:這個起因是由於「不適合與過量的碳水化合物」進入血液,造成體內血糖大幅攀升,逼得為了讓血液平衡胰臟要分泌更多胰島素送往全身,才能保證血糖值穩定,不過這是理想情況,當細胞糖分已經飽和,就會出現這個情況。說起來很複雜對吧!營養師以大家一定搭乘過的大眾交通工具,不管是捷運、公車、火車、高鐵都一樣,當前面說到血液中的數值過高,大家都知道會對身體有所危害,胰臟也知道,所以就會分泌胰島素企圖達成平衡,但是細胞就像是車廂,葡萄糖與胰島素都是乘客,但由於車廂早已被葡萄糖佔滿、不管是座位還是站位,都是滿滿為患,即使胰臟分泌再多,也沒辦法進入細胞車廂,不僅葡萄糖數值降不下來,胰島素也被擋在外面無法進入平衡,我們日常會稱之為車廂過於擁擠無法乘車,在這裡有個專有名詞就是「胰島素阻抗」。過去醫學總認為這個情況是源於胰島素損壞,使得細胞無法張開細胞膜接收,使得糖分滯留在細胞中。不過最近的醫學報告顯示,並非是胰島素受損,而是細胞內早早就充滿葡萄糖,毫無空間容納胰島素進來作平衡,因此在身體檢測報告中通常會出現「高血糖」與「高胰島素」的狀況,這就是胰島素阻抗的前夕。說了這麼多,終於要說到正題「胰島素阻抗」,會有這樣情況醫學界可說是莫衷一是,遺傳、體脂肪、甚至不運動的生活習慣,都被認為是發病原因,沒有一個能夠給出有力而正確的答案。胰島素阻抗判定不是抽血就能搞定通常發生胰島素阻抗會伴隨幾個明顯症狀:●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血脂紊亂等上述狀況。這些情況在醫學上都被統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舉個例子來說,一個體重過重的人,身體細胞對於胰島素並不敏感,甚至遲鈍,根據研究,相較於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對於胰島素阻抗的抵抗能力更大。根據一項相關醫學報告指出,高血糖只是胰島素抗阻的病徵之一,有九成的病患其實並沒有高血糖病徵,但是在Joseph Kraft的統計數據中,幾乎有這方面疾病的患者,都有著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存在。有項胰島抗阻計算公式可以提供給大家,了解就好,畢竟這是醫學專家的領域:HOMA-IR = 空腹胰島素(μU/mL)r空腹血糖值(mmol/L)/22.5,關於這點,營養師查了許多文獻,發現更多是應用在糖尿病前期發生的監控上。胰島素公式的價值在哪?主要是藉由空腹葡萄糖、空腹胰島素、及C-peptide三種數據的應用,提供醫學上臨床有價值參考數據,能夠有效即時篩檢、預測出胰島素阻抗的受試者,病理上糖尿病和冠心病等高危險族群能及早發現,以低醣、低脂飲食方式控制,配合有效減重措施的執行,降低代謝性綜合徵候群及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相關併發症的風險如何預防或是減輕胰島素阻抗?既然我們知道肥胖是胰島素阻抗的一個明顯症狀,想要逆轉就得從自己做起,以免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疾病上身。這點就要從幾個方面下手,下面就是營養師跟教練給你的好建議喔!1. 要建立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首先就是現代人最容易出現的久坐型態,在生活中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比方說一週三天、每次維持三十分鐘以上的運動量(因為前三十分鐘是無法消耗身體熱量的),藉著運動除了增加肌肉、減少脂肪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身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阻抗問題後才能有效降低血糖過高情況。第二是要有好的生活作息規律,戒除晚睡晚起的惡習,早睡早起並擁有好品質的6-8小時睡眠,避免不正常壓力使胰島素分泌異常情況發生!假使您已經是胰島素阻抗,而且肥胖症狀已經出現在你身上,這時候該做的不是藥物控制,而是先從減輕體重著手,這點SuperFIT的教練都能夠針對不同的學員情況,給予不同的訓練內容,以圖幫助達到目標。2. 丟掉不良飲食習慣,重建健康飲食首先應該是現代人最難以達到的均衡飲食與三餐定時定量。不知道有多少比例的朋友三餐都是在外,想要營養均衡就得自己想辦法,例如額外吃幾份水果、少吃不營養的油炸類食物,避免因為生活習慣不正常導致三餐時間紊亂,這會讓身體不容易建立一個良好的循環。不攝取過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你知道碳水化合物分解以後是多醣類,分解到最後就會變成單醣類的葡萄糖,假使攝取過量,想要改變胰島素阻抗也是不太現實的幻想。但是完全禁止也是不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攝取量平均分配在三餐之中,讓身體有餘裕去代謝掉多餘的血糖。盡可能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像是少澱粉的蔬菜、水果,或是沒有經過精製的全榖類食品,都是能夠延緩或是減少血糖上升的情況。這些飲食方式由我們專業的SuperFIT營養師團隊針對你的情況來做建議!本文摘自《SuperFIT 極度塑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5 橘世代.時尚橘
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楊小黎靠自制力逼出好身材
31歲的楊小黎是童星出身,從小圓潤的臉龐令人印象深刻。她現在為了上鏡好看,長期嚴控自己的身材,規定自己晚上6點過後就不能再進食。楊小黎自制力極強,尤其在特殊活動前絕對維持高度的運動量和嚴格忌口,就算廠商免費招待,她也不向美食妥協。楊小黎已經是輕熟女,雖然臉上還有些許嬰兒肥的影子,但身材完全符合女星的標準。她除了平時運動量大,主要靠控制飲食維持身材。她每天會早起一、兩個小時,為自己準備豐盛早餐。最近她熱衷於執行低醣飲食,楊媽媽也會製作健康便當讓她外帶。平時她的包包中隨身會攜帶代餐、堅果,在忙碌的工作中適時補充營養。和多數女星一樣,楊小黎在出席特殊場合如金鐘獎前,堅持只吃水煮餐。她坦言前三天最辛苦,之後身體就會慢慢習慣,如果真的肚子餓,可以吃地瓜或香蕉。其實她非常熱愛美食,只允許自己在出國時解放。日前有高級吐司廠商想寄產品請她試吃,但她正值電影宣傳期,這個月需要密集曝光,只能忍痛拒絕。她除了重視體態,也相當注重身心靈健康,無法連續多天熬夜趕戲,平時則會透過靜坐冥想、抽塔羅牌跟自己對話。過去她曾忙碌到一回家就累得不想講話,現在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她將多出來的時間用來自我沉澱,準備充飽電後迎接下一段工作挑戰。【熟齡精選延伸閱讀↘↘↘】。黃心娣保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為人母仍像少女 張榕容:「想吃就吃,不要去違背想做的事」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5-24 養生.聰明飲食
腦部退化跟飲食有關? 10類健腦食物讓你從年輕就開始預防
隨著台灣走向超高齡化社會,老化相關疾病罹患率增加,其中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如果服用藥物並搭配飲食調整,病情都可以控制。但若是腦部功能衰退,甚至於罹患阿茲海默症,那麼可能就不是飲食調整就可以控制的。預防腦部功能退化,應該從年輕時候就開始調整飲食。繼得舒飲食(簡稱DASH,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建議飲食法)以及地中海飲食法(維護心血管並活化腦力)之後,有一種更因應銀髮世代的飲食建議,稱為麥得飲食(MIND DIET,又稱心智飲食)。根據研究指出,麥得飲食擷取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部分特色、優勢並再做修正,可以預防腦力衰退以及失智。 「麥得飲食」的6大特色1.多數食材採用未經加工的食物,保留食物原味,烹調及調味方式較為簡單,例如蒸、烤。調味常用橄欖油、鹽、香料植物等。2.並未限制總熱量、一天吃多少食物,而是調整選擇食物的比例。3.詳細列出了十種多吃對大腦有益的食物種類,以及五種傷腦食物。4.並不是一個食物對腦力特別好,就「額外」多吃,而是「取代」。例如本來豬肉吃得多,改為低脂的雞里肌。5.同樣強調多吃蔬果,但水果最好改為莓果類居多。6.植物性食物來源會多於肉食,但還是建議多吃魚類。 失智患者的10類健腦食物天然食材中原本就富含許多營養素,對腦認知能力、神經傳導都有幫助,因此,下面這些健腦食物不管是想要預防失智的人,還是已患有失智症的患者,都可以優先選擇!1.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青江菜、空心菜。2.顏色繽紛的蔬菜種類:例如茄子、胡蘿蔔、彩椒等,多樣化的蔬菜含有類型各異的植化素,互相搭配抗氧化抗老效用更佳。3.堅果類:包括含油脂的種子,例如腰果、葵花子、芝麻。每日一湯匙就足夠,可做為點心,但須避免過度調味的堅果,例如:麻辣口味、裹糖粉等。4.豆類:黃豆芽、豆腐、其他豆製品。黃豆中的卵磷脂能協助腦神經傳導。5.莓果類:草莓、桑椹、藍莓、蔓越莓等,花青素含量特別高,有助延緩腦部老化。此類水果味道酸甜常被做為果汁或果醬,要注意這些產品是香料調味還是真的有含水果成分。加工品有沒有額外添加太多糖調味也要注意。6.家禽肉類:雞、鴨、鵝等。富含膽鹼,改善腦細胞的缺陷。7.魚類:深海魚及海鮮富含DHA、ω-3脂肪酸,是最知名的健腦食物。不但強化腦神經,對促進微血管循環(包含腦血管)很有幫助。鮪魚、鯖魚、秋刀魚等DHA含量特別高。8.橄欖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促進微血管暢通。苦茶油、芥花油、酪梨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不低。可用這類油品部分取代沙拉油、豬油。9.全穀類:指加工程度低的穀物,例如糙米、燕麥、大麥、蕎麥等,富含維生素B群幫助腦細胞發育,而且膳食纖維豐富,能降低膽固醇促進血管健康,也能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10.紅酒:建議一天喝120cc來補充抗氧化的紅酒多酚,減緩腦部損傷。但若原本沒有喝酒習慣者無須特別養成。至於飲食建議中應少吃或避免的食物分別為:紅肉(豬肉牛肉羊肉及內臟類)、奶油以及全脂起司(飽和脂肪過量對心血管有害)、甜點(高熱量高油脂且精緻糖超量)、油炸及速食。許多食材原本是健康的,例如雞肉、馬鈴薯,但經過高溫油炸後容易產生傷身傷腦的反式脂肪酸,熱量也大增。因此應盡量避免油炸的烹調方式。 讓長者增加食欲的6個烹調方式麥得飲食的建議,對年長者來說較大的問題在於天然未經加工的食材,咀嚼較費力(例如菜梗與小麥,纖維多而硬),魚類則是刺多易哽到食用不易。年長者味覺不甚敏銳,胃口也較小,清淡的烹調方式也可能減少食慾。對此,也有些因應的烹調方式:1.食材切到適合入口的大小,並採用燉煮:許多根莖類的蔬菜以及全穀雜糧,較耐長時間燉煮味道也不變甚至更美味,口感也會更軟。例如胡蘿蔔、馬鈴薯、山藥、芋頭。2.打成新鮮蔬果汁每天一杯提供給長輩,也是補充營養素的好方法,但要考慮在打成汁並過濾的過程中,纖維質經常流失。若條件允許,鮮果切小塊方式還是更佳。3.魚類選擇魚肚、魚排、經處理過的無刺魚肉塊最為便利。在銀髮族餐食中,化骨秋刀魚是常見菜色,利用壓力鍋或長時間燉煮,使整條魚入口即化。4.五穀米、十穀米是非常健康的全穀類,但口感較硬。除了煮飯時水的比例應提高之外,煮之前浸泡時間最好拉長至過夜,改善口感。或是可以直接拿來煮粥。5.市面上亦有現成的堅果全穀粉類產品,可以沖泡當點心,亦可搭配豆漿牛奶等增加風味,但須注意其中的含糖成分。6.善用天然香辛料,增添食物本身風味,例如咖哩、檸檬汁、番茄、九層塔、薑、蒜以及香菇、昆布、蝦米、干貝等,都是天然的提味方式。如果習慣重鹹的人,可以在桌邊額外提供沾醬或鹽,而不要直接用醃漬或滷的方式烹調,能大幅降低過鹹過油等問題。在烤魚上面灑一些檸檬汁、旁邊放置胡椒鹽,就是最常見的作法。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2 養生.聰明飲食
Rain傲秀六塊肌!3個月瘦10公斤居然靠下午狂吃不忌口
37歲的Rain已經是人夫與人父,近期因為疫情關係,減少工作量,卻也讓Rain常在個人IG、YouTube分享生活,其中最強的就是他秀出超強6塊腹肌、人魚線的舞蹈影片,讓人驚訝於他的好身材。Rain已經37歲,而且之前他也略微發福,不過近期花了3個月瘦下10公斤,讓許多網友好奇他如何做到的,他則分享自己的超強減肥招式,除了高強度的運動外,透過飲食與進食時間的安排,讓自己不用挨餓,也能快速瘦身。一、慎選飲食種類Rain曾表示,自己平時不會特別忌口,但如果要減肥與訓練時,他吃東西會相對比較注意,以攝取高蛋白的食物為主,特別是午餐、晚餐時間的主食,會選吃海鮮、雞肉與牛肉,搭配蔬果進食,就能攝取入高蛋白飲食。但他也不是完全減醣,會適時的攝取醣類,但份量卻少了很多,比起之前不忌口時,Rain在飲食上特別重視。二、進食時間Rain對於進食時間要求嚴格且規律,通常早上起床時,會先喝兩杯溫開水,中午12點準時用餐,以上述的高蛋白食物為主,下午則可以不忌口亂吃,但晚餐在17點開始吃,之後就不再進食,這也蠻符合有些人採用的18:6間歇性斷食減肥法,在6小時內進食一天的食物,其他18小時讓身體休息。三、30分鐘高強度的運動想要瘦身就要練出肌肉,Rain因為之前有跳舞與運動的底子,因此他採用高強度的TABATA的運動法,這是屬於能減脂、鍛鍊肌肉的高強度方式,而且在家就可以訓練,一次約30分鐘,很容易達到運動效果,但如果沒有運動底子的人,不要輕易嘗試。
-
2020-05-22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肝炎、肝硬化、肝癌...把握篩檢服務 3撇步助護肝
B型與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最多的病毒性肝炎,感染後每4人有1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約13,000人,肝癌更是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大部分肝病並沒有明顯症狀,民眾容易因警覺性不夠而延誤就醫,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慢性肝病以及肝硬化對國人健康衝擊,不容輕忽。年滿45-54歲民眾、40-60歲原住民,可享終身一次肝炎篩檢補助於100年8月開始提供民國55年(含)以後出生且滿45歲之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終身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自108年6月1日起先放寬年滿40至60歲具原住民身分的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如不符合成人預防保健受檢資格,又尚未做過B、C型肝炎篩檢者,則可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60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進行肝功能之「GPT、GOT等項目」的檢查,檢查結果為肝功能異常者,則可依醫師建議,接受健保給付必要的病毒性肝炎檢驗、追蹤及治療,避免演變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逐步邁向消除C型肝炎之國家目標。未來也將視經費狀況,研議調整篩檢對象之可行性。C肝藥費健保出 6千家院所提供便利篩檢我國自106年開始提供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並納入健保給付,且自108年元月起,病人只要確認感染慢性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可成為給藥對象。因此,民眾如經C肝篩檢為陽性,應儘快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並依醫師評估建議接受治療,不僅能保障自身健康,也是預防肝炎傳播的有效方法。符合資格的民眾善用此項篩檢服務,可至全國6千家提供成人預防保健之醫療院所接受篩檢。養成好習慣 才能真正護肝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透過篩檢能夠早期發現、適當治療,方能有效阻斷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護肝小撇步包括:1.避免接觸危險因子(如避免共用針頭等)2.保持健康體位,包括健康飲食及多運動。3.勿過度飲酒,預防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同時應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之場所,落實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加強防護措施,減少感染風險。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
-
2020-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吃的口罩!4種高齡者提升免疫力的飲食
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大家搶排口罩酒精,越來越重視消毒洗手。外在防護要周全,內在保健,提升抵抗疾病的免疫力同樣重要!尤其是大多數高齡者也是慢性病患者,一旦細菌或病毒入侵身體,抵抗的能力會比一般人低。此時,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睡眠以及規律的生活就非常重要。至於飲食調整,除了盡可能做到均衡五大類食物攝取,若食量較小,可以減少白飯量,並改為少量多餐。4種食物可以注意多補充:1、蛋白質素食、牙口狀況較差以及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高齡者特別容易出現肉類攝取不夠的狀況。全素食者要額外注意吃多樣化的豆製品,若是蛋奶素,雞蛋及鮮奶都是優質、好消化又方便取得的蛋白質來源,像是蒸蛋或是布丁都很適合當點心。有三高的高齡者,則是因為經常太過擔心吃得太鹹、太甜或太油,反而限制了許多食物的攝取。其實只要烹調清淡,例如;蒸煮、川燙等,選擇偏瘦的肉類,對肉魚豆蛋不用過度顧忌。因為蛋白質吃太少導致免疫力下降、肌少症以及營養不良的虛弱狀況反而更常見。2、蕈菇類各種菇類均含有豐富多醣體能增強免疫力,多醣體的種類又各不相同,因此香菇、蘑菇、舞菇、雪白菇、木耳等等可以經常更換著吃,清炒燉湯都很鮮美也好消化。3、維生素D許多研究都有提到,若維生素D不足,全身生理機能包含免疫力都會降低。雖然經常曬太陽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但許多年長者都長時間待在室內,尤其是近期因為疫情的關係更少外出,此時就會需要額外補充。動物性來源的維生素D3在人體利用率較好,魚類、蛋黃、牛奶含量都不少。素食來源有藻類及木耳,但利用率較差,因此全素的族群可考慮補充維生素D保健食品。4.維生素、礦物質維生素與礦物質在體內都扮演著調節免疫力的重要角色。衛福部建議每人每日都應該攝取至少五份的蔬果,若能達到此建議攝取量,一定可以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以及礦物質。 「益生菌」及「薑黃」 真的有防疫效果嗎?最近有兩種食材討論度很高,分別是「益生菌」及「薑黃」。兩者真的有防疫效果嗎?1、益生菌研究指出,腸道菌叢健康平衡對調節免疫力以及對抗病毒都有幫助。維護腸道黏膜健康,不止是調節免疫,最直接的作用是對促進腸道機能、改善腹瀉及便秘都有幫助。排便不順、腸胃道蠕動較慢,都是高齡者的常見問題,因此也很建議高齡者補充優酪乳、優格以及益生菌粉等。至於泡菜、酸菜等發酵食品,雖然也含有少量的益生菌,但因為所含的糖份及鹽分較高,每天適量即可,不可攝取過多。另外,洋蔥、燕麥、大蒜、豆類、香蕉、蘋果等等,纖維質、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等營養素都是能讓益生菌生長更好的「益生質」,與直接食用「益生菌」,可以相輔相成。但是,益生質多的食物,通常消化時也容易「產氣」,因此要注意個人腸胃脹氣問題。2、薑黃研究指出,「咖哩」中的薑黃具有抗發炎、抗氧化以及調節免疫力等效果。但目前尚未證實有防疫效果,無須過度購買。 那麼,高齡者如何調整日常飲食以提高免疫力呢?下面以一餐作範例:註1:燕麥在烹調時需先浸泡再與白米混合,並且蒸飯時水要增加,不然對高齡者來說會太硬也不易消化,或者可以使用市售的即時燕麥。註2:提供菇類時,也要考慮高齡者咀嚼和吞嚥的能力,要將切薄片且煮軟。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19 橘世代.時尚橘
年過四十仍青春 Gigi:每天攝取大量蔬菜還愛吃蒜
Gigi(林如琦)雖然年過40,但外表依舊凍齡,她說自己平常飲食偏清淡,不愛吃肉愛吃菜,食量也不大,最近因為防疫常在家,下廚的機會也變多,她偏好低油低鹽,不希望給身體太多負擔,「像魚我也會盡量保留魚皮,因為魚皮很營養,富含膠質。」她說自己有陣子不吃澱粉,只吃肉又容易膩,所以就會吃大量蔬菜來增加飽足感。她表示蔬菜類有大量膳食纖維,只要膳食纖維攝取足夠,腸道就會健康,而腸道健康,免疫力自然就會提高,「這也是營養師教我的,而且我本身就愛吃菜。」不過她和老公史丹利的飲食習慣大不同,「我老公喜歡重口味,所以他常覺得我做的沒味道。」不過她也熱愛吃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精,不但能抗菌,還能保護心血管和提升免疫力,甚至預防腦部老化,是不可多得的食材。【時尚女星特輯↘↘↘】。為人母仍像少女 張榕容:「想吃就吃,不要去違背想做的事」。先吃蛋白質、最後吃澱粉 林依晨飲食也要「零負評」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