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健康檢查
共找到
814
筆 文章
-
-
2020-07-15 癌症.抗癌新知
「沒想到我也會是死亡候選人」台大教授的罹癌懺悔:這樣吃竟養出4公分腫瘤
雖然10多年過去了,那幕情景永遠銘刻在我腦海。當時,我因肝癌準備開刀,同時在台大醫院內接受癌症治療的台大教授翁景民來探視我。那時他正在接受化療,整個人相當虛弱,卻在我進行手術的前一天下午,他坐著輪椅、硬撐著身體、來陪我做禱告。他牽著我的手,兩人一起祈禱手術成功,為我注入了信心與力量。然而,一向以熱情教學著稱的翁教授,最後還是不敵癌症,享年僅僅43歲。就在發現罹癌前2個月,我到醫院探視他,翁教授苦笑著對我說:「過去這幾十年,自己太不懂事,常常餓了就是泡麵、汽水亂吃一通,最終身體哪能不出事?」翁教授短短一生,為學生付出滿滿的關愛。他長期幫助困苦學生支付學費、生活費,對學生在精神與物質上都大方付出,對自己的照顧卻遠遠不足,婚前常常半夜三更都還在研究室工作,一宵燈火通明。壯年學者猝然離開人間的遺憾,絕對不只於此。手術期間前後那2年,另2位我認識的台大傑出教授,因為平日過勞與對健康的疏忽,英年早逝。而交大甚至有3位教授,2002年相繼意外猝死,其中一位還是我在美國MIT念書時的學長,不過40餘歲! 這些學者,正處於學術專業最成熟、人生歷練最豐富,對學術、對教學最能貢獻的黃金歲月,他們的壯年凋零,無疑是對台灣社會的重大損失。究竟,折損學者生命的根本原因何在? 這些遺憾是可以避免的嗎? 我們每一個人,人生的資源皆有限,該如何在事業與健康之間,妥善規劃,安排優先順序,讓這一生不會後悔?且讓我以自己為個案,來面對這個大哉問。週六一定加班,週日不一定休假。這是我1995年、34歲回到台灣任教後的工作寫照。賣力工作,總是有回報的。從1997年到2001年、連續5年,我都得到國科會認定的甲種研究獎勵;而同步在教學上,自1999年起,我也蟬聯3年獲得台大「教學優良獎」肯定,每年只有5%的老師能得此殊榮,對我而言,無疑是高度肯定。家庭生活方面,1996年、1999年,2個小男孩陸續加入我們夫妻的生活,讓我的人生更充實更忙碌。有意義的工作、心靈相通的伴侶,可愛的兒子。我很感謝上帝,賜予我如此的幸福,人生至此,夫復何求?但,賣力工作,固然有回報,太「賣命」的超時工作,卻也有「報應」。當我的工作領域、家庭生活,交織繁忙到不可開交時,我完全沒有想到,死亡居然悄悄找上門。死亡逼近,才知道自己「活」錯了死亡,有時是狡猾的。1999年、我38歲,在妻子的鼓勵下,去做了趟全身健康檢查,結果讓人滿意,除了原本就有的B肝之外,一切尚稱正常。沒人預料得到,2年後,我在美國的弟弟,卻傳出罹患肝癌。由於肝真是沉默的器官,弟弟的病情一發現,已經是肝癌末期,唯一的治療方式,只能等待換肝手術。一得知,我馬上飛往美國探視,往返美國的航程中,不禁想,弟弟比我年輕,竟然已是末期,那我是否應該再去做一次體檢?這一次,死亡露出了他猙獰的面孔。原本預期是輕鬆的體檢、忙裡偷閒的一天,但當天上午照完超音波後,醫生卻趕忙跑來告知,他在肝臟部位發現了不正常的腫瘤,強烈建議我即刻辦理住院,好接受更詳盡的檢查。不正常的腫瘤,難道我跟弟弟一樣是肝癌? 在那一刻,我整個人都呆住了,最最老套的台詞不斷迴盪在腦海:「怎麼可能會是我? 我還這麼年輕,身體也沒有感覺到任何不舒服啊! 難道是醫生弄錯了,那不是我的超音波?」經過再三跟醫生確認資料無誤、稍微回過神後,下個念頭就想到我的妻子與一雙稚子;倘若我有三長兩短,他們該怎麼辦? 誰來賺錢,讓他們好好成長? 而我年邁的父母,他們又如何能承受兄弟2人同時罹患肝癌的噩耗? 難道真要辛勞一輩子的他們,白髮人送黑髮人?當時我才驚覺,雖然每天至少將8、 9成的心力投入於工作,彷彿工作是我這一輩子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投資,但當真的處於生死關頭,大概只有10%的時間,會在腦海裡閃過工作該如何安排,90%的時刻,我都是緊緊心繫、掛念擔心著我最親愛的家人。但弔詭的是,我生病時真心掛念、放心不下的家人,我在平日卻並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關心與陪伴啊!回頭看這些年的努力,我竟是本末倒置了。面對「生死未卜、請敬候佳音」的住院檢查期間,其實是我人生最徬徨無措的時刻。我完全不知道,醫生最後會拍拍我的背,告訴我你還有救,還是搖搖頭,請我跟我的家人節哀? 短短一晚的等待,心力交瘁,百感交集。最後,說是弟弟救了我一命,並不為過。癌症末期的弟弟,腫瘤已經10幾公分,不適合動手術,然而醫生告知我,我的肝癌腫瘤發現得勉強算早,約4公分左右,尚未擴散,可以用外科手術切除,也無須化療。倘若不是因為弟弟的病情,提醒我應該針對肝部再做一次健檢,我的腫瘤非常可能在無聲無息中日益擴大,那就真的是生死難料了。在手術前一晚,特別思念我的妻小。由於一雙稚子,那時分別才5歲、2歲,並不適合長時間待在醫院,手術前幾天,能夠見到他們的時間其實並不多、格外想念。我在心中暗暗許下承諾,若能安然出院,將來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他們成長。在心有掛念下,我進了手術房;在心有掛念下,我重新醒來。手術算是相當成功,但即便順利,也是大傷元氣,開刀後3天,仍必須靠嗎啡等藥物止痛,因此雖有不少人來探病,我的狀態幾乎無法見親友,短短1個月內,我竟瘦了10多公斤。每一日的無知與疏忽,都是癌症的主因手術後、在醫院療養的2週裡,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我38歲的時候,健康檢查沒有發現腫瘤,但才過2年、40歲的時候,卻多了一顆4公分的癌症腫瘤,所以是不是我這1、2年吃錯什麼東西、或哪裡的一時疏忽,導致肝癌的發生?我也問了醫生這個問題。孰料,醫生只是冷冷的回答:「這癌症要長成這樣,絕對跟你過去10年、15年以上的生活型態有關,是長期不當的生活型態累積而成的,怎麼可能只是最近1、2年的事?」醫生短短幾句話,卻讓我不得不徹底檢視自己過去10年、15年的生活,最終也得到一個「三長兩短」的結論:工作時間變長、食量不斷增長、心中瑣事壓力增長,而運動量、休息時間,卻都在無形中悄悄縮短。但我仔細想想,幾乎所有的職場工作者,從30歲或35歲起的10年、15年,過的不都是這樣的日子嗎? 我們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的黃金歲月,卻也最容易讓我們燒盡身體健康,甚至賠上寶貴性命!我們每位在職場上的專業人士,在多年工作後都變得很有效率,做事快,做事多,做事認真。但在管理學上除了效率之外,其實更重視的是效能,也就是「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可惜我們都很少想到在「人生管理」的議題上,何者才是對的事情。管理學上講策略執行時,很重要的是資源分配應該依據策略的意圖,也就是「重要的事要先做」。可惜了我們這些專業工作者在商業執行上常能判斷何者是重要的事要先做,可是在「人生管理」的時間分配上,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我們常常是「緊急的事先做」,而「重要的事以後再做」,所以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工作,卻忽略了健康、家庭、休閒⋯⋯ 等等,這不就是我這次生病的最大原因嗎?我們也許都有高學歷、博士學位,但對健康的瞭解,恐怕連小學程度都沒有。在手術後、復原的1個多月中,我看了大量相關書籍,才知道我原先是如何蹧蹋自己的身體。工作太忙? 是死亡最愛的藉口手術後,我感謝上帝給我的這個禮物,讓我徹底改變自己的飲食與作息。盡量少外食,少鹽、少糖、少油脂,也改變自己的作息,早睡早起,並定時運動。更重要的是,我戒掉週六去上班的習慣。我把時間留給我最重視的人,我開始陪著2位小朋友踏青運動、伴著他們成長,並也與我的妻子,一起討論如何教育他們。我們都是失去了健康,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我們都是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才知道我們最珍惜的是什麼。談到健康與家人,職場工作者通常都以「工作太忙」的說法,來原諒自己。但可惜的是,這是死亡最愛的藉口。你沒時間照顧自己,就注定會有時間生病。我感謝上帝,在我40歲時給我小小警告。甚至我會說,這4公分的腫瘤,其實是一件禮物。我學會要懂得煞車,不要衝過頭,不要忽略最重要的家人,不要不重視自己的健康。我的親弟弟,提醒我自己應該再去做健康檢查的弟弟,在美國完成換肝手術後,最後仍因為肝臟問題,英年早逝。他同樣在美國拿到博士、在矽谷科技公司上班,人人稱羨,但這些絲毫換不回他的健康。我們可以賣力工作,但千萬別因疏忽與無知,最終演變成「賣命」工作。在「人生管理」的時間分配上,要有願景來引導我們的心靈,做重要的事。馬太福音十六26: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失自己的生命,又有何益處呢? 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書籍介紹作者簡介/郭瑞祥1961年出生於台北,曾在台灣大學取得土木系學士,隨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土木工程碩士、機械工程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擔任研究發展中心資深製程工程師,並在職進修取得加州州立大學聖荷西分校企業管理碩士。1995年到台大任教迄今,現任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商研所特聘教授。做為一名大學教授,郭瑞祥認為除了知識的傳遞,人生智慧與經驗的傳承更為重要。中年經歷罹癌、喪妻等人生重大轉折後,深刻體悟人生有許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於是他以讀書會形式,在台大開設一門結合管理與人生的專題類課程,希望學生提早知道,管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習,讓自己生命更幸福的關鍵能力,在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管理任務」時,都能以智慧與勇氣做出發揮個人最大價值的判斷與抉擇。課程推出後意外大受歡迎,也堅定他與更多人分享、用心貼近學生需求的決心。他認真的教學表現曾多次獲得校內教學優良獎肯定,並獲頒台大教學傑出獎,每年僅1%教師能獲此殊榮,係台大給教師的最高榮譽之一,也被學校評選為第一屆優良導師。延伸閱讀: 夏天早餐麵包配牛奶,吃出讓你昏沉、起濕疹的「濕氣」!中醫師點名:這時別多吃的「6類食物」
-
2020-07-14 養生.抗老養生
看不下去健檢紅字滿天飛 台大名醫王明鉅開始練輕功
台大前院長王明鉅走路向來健步如飛,但最近他常向朋友捲起褲管,讓人看見他腳踝上綁著「負重綁腿」。原來他最近健檢發現有許多紅字,於是下定決心開始努力減重健身。他參考日人「三浦雄一郎(Yuichiro Miura)寫的書──「愈走愈年輕」,看到他減重與健身的方法便負重走路。三浦雄一郎是聖母峰登頂挑戰者,曾創下最高齡登頂的世界紀錄。王明鉅說:「我完全沒有登任何高山的妄想。」他只想學學負重走路來健身減重。最近幾個月,王明鉅從500公克開始慢慢增加,現在每天戴著每隻腳1.5公斤重的綁腿,開始習慣這個重量,這一個月平均走上12000步,希望一年內進步到每腿2公斤,然後能每天走上1萬步。他說不敢奢求愈走愈年輕,只要能愈走愈健康,就很滿足了。以下是王明鉅臉書全文:約莫半年前,看到健康檢查結果上的紅字,我下定決心開始更努力地減重健身。受到同事身體親身力行的啟發,我決定嘗試用我五年前就知道的一個方法。五年前剛從台大竹東分院院長缷任時,身體的狀況並不理想,除了體重過重血糖與血脂肪都過高之外,臉上有滿臉通紅的「脂漏性皮膚炎」,左腳底是走一步就痛一次,苦不堪言的「足底筋膜炎」。那時看到一本由日本人,三浦雄一郎(Yuichiro Miura)寫的小書,「愈走愈年輕」,看到他減重與健身的方法只有一招,「負重走路」。他在這本書裡面寫到,他六十歲時身高164公分體重88公斤,光是去爬一座小學生遠足常去,500公尺而且坡度平緩的小山都爬不上去,還被比他更老牽著小孩的長者超越。於是他決定開始用負重走路來訓練自己,健身減重。他慢慢增加重量,一年之後,他可以穿著裝有鐵片2公斤重的登山鞋,加上兩腿各3公斤的負重綁腿以及背上揹的20公斤重的背包,在東京街頭走上一小時。我看了他的書再去作了一些研究之後,才知道這位三浦雄一郎先生,是位世界紀錄保持人。他在2003、2008與2013年,在70、75與80高齡,分別成功登頂喜馬拉雅山聖母峰三次。三次都創下當時最高齡的聖母峰登頂者的世界紀錄。這裡有個小小的插曲是,三浦先生在75歲又227天,第二次登頂成功的前一天,他的最高齡登頂聖母峰的世界紀錄就被年齡比他老上一歲(76歲340天)的尼泊爾人謝爾占(Sherchan或譯為舍川)打破。三浦雄一郎在2013年以80高齡,再次挑戰聖母峰之前,他2009年曾經經歷過摔斷腿,以及總共4次心律不整的心導管手術治療(第四次是2013年1月)的各種問題。他在2013年5月23日再度挑戰登頂聖母峰,也要奪回2008年只保持了一個月的世界紀錄榮銜。這一次那位尼泊爾謝爾占先生也再度等在三浦雄一郎之後,準備在三浦之後再次如2008年一樣,打破三浦的世界紀錄,讓自己成為世界紀錄保持人。只可惜這次老天幫了三浦的忙,他在5月23日登頂聖母峰成功後因為暴風雪降臨,謝爾占無法再挑戰三浦的世界紀錄(另有一說是他的文件繳交遲延)。二位80歲高齡老人的世界紀錄之爭的最悲劇性的部份是,2017年謝爾占以85高齡要再次挑戰最高齡登頂聖母峰的世界紀錄,但卻在登頂的基地營中去世。我完全沒有登任何高山的妄想,我只想學學人家負重走路來健身減重而已。而且我還晚了五年才下定決心。這幾個月以來,我從500公克開始慢慢增加,現在每天我可以戴著每隻腳1.5公斤重的綁腿,開始習慣了這個重量,又能如沒有重量時的大步前進了。這一個月我平均走上12000步以上。我不敢再期望穿什麼鐵片鞋或大背包,我希望能在一年內進步到每腿2公斤,然後能每天走上1萬步。我不敢奢求愈走愈年輕,我只要能愈走愈健康,就很滿足了。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辦公室工作耗腦力 可減緩認知退化
在辦公室工作能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一般認為成日坐在辦公室工作會對健康造成許多不良影響,但近期劍橋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從事靜態工作(多為辦公室工作)的人,不論教育程度如何,日後認知功能的退化速度較慢。目前研究人員推斷出的原因為,靜態工作多比較耗腦力,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確認。根據《每日科學》報導,為了解靜態工作對認知功能的利害關係,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找了8500位年齡介於40-79歲的男女,分別來自不同社經、教育背景的受試者進行實驗。研究團隊讓受試者填寫一張關於健康與生活型態的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工作時、休閒時從事的體能活動強度等等,接著,也讓受試者接受健康檢查。平均經過12年過後,研究團隊將受試者請回,並讓他們進行一連串的認知功能測試,其中包括記憶力、注意力、視覺處理速度以及閱讀能力測驗。由於所有受試者都屬於EPIC-Norfolk隊列,因此研究團隊能夠對他們進行長期追蹤,也能排除原先已因認知功能受損而活動力低下的個案。結果發現,工作上較不需要體力勞動的受試者(多為辦公室工作者),不論教育程度如何,認知功能退化的現象較不明顯。而從事體力勞動者,日後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比工作較靜態的受試者高出了3倍。此研究發表於《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中。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研究人員猜測,工作中較不需要體力勞動的受試者,之所以保有較好的認知功能,原因可能在於大部分的靜態工作會需要用到較多的腦力,因此有助於避免認知功能退化。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靜態工作是否真的有益於認知功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特別是針對社經背景與教育程度如何影響認知功能。【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共
2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