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便祕
共找到
556
筆 文章
-
-
2020-08-23 新聞.健康知識+
尿管呈紫色免驚 護理師:還可能有紅色和藍色
日前有一名80歲老婦人住院期間導尿管留置,卻在第6天發現尿袋呈現怪異的紫色,但身體並無出現發燒,背痛,背酸或是其他泌尿道症狀,護理師指出,多攝取水果、綠色蔬菜等,可減少紫色尿袋症候群的現象。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鄒瑞瑩表示,導尿管壁出現紫色的沉澱物質被稱之為「紫尿袋症候群」,這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現象,指的是尿管置放一段時間後,整個集尿系統包含導尿管及集尿袋會出現色素沉積。鄒瑞瑩解釋,色素沉積的顏色從紅色、藍色到各種深淺紫色都有可能,且導尿管與集尿袋有時會分別呈現不同顏色,尿液的氣味強烈,即使更換導尿管也有可能再度出現,目前推測是細菌代謝的產物所造成,和導尿管長期置放有關,塑膠材質又比矽質導尿管更容易出現。患者如有便秘或脫水症狀也都有可能引起此紫尿袋症候群,鄒瑞瑩解釋,多數出現紫色尿袋症候群的人沒有尿路感染狀況,一般來說不需要藥物治療。鄒瑞瑩建議,提早更換尿管及尿袋、服用益生菌改變腸道菌叢、改善便祕、保持會陰部的清潔、若無禁忌增加飲水量、避免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多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以酸化尿液,如水果、綠色蔬菜、綠茶、檸檬等,均可減少紫色尿袋症候群。
-
2020-08-20 科別.一般內科
經常感冒、痠痛、疲倦、便祕、胃食道逆流……可能與這原因有關!
很多人可能會問:「醫師,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有什麼檢查方法嗎?」事實上,目前檢驗慢性發炎的實驗室或影像學方法尙未普及於臨床,如細胞激素測定或腦部發炎掃描等檢查大多來自較高階研究單位的專案計畫。那麼,治療者是如何判斷個案是否有慢性發炎呢?關鍵就在於臨床症狀/徵兆的分析,其可協助治療者以最有效率且最貼近病患主觀經驗的方式進行診療,亦可讓個案在每次門診之間做自我觀察與記錄,就像每天量血壓一樣,有利於篩檢、追蹤、與溝通。以下我們將慢性發炎的常見症狀、徵兆逐一列出。(一)疲倦那是一種無止盡的疲憊,找不到可以恢復精力的方法,感覺全身彷彿被沉重枷鎖給綑綁一樣,施展不開。疲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心理上的疲憊,覺得提不起勁、無精打采、或者找不到做事與享樂的動力;另一種則是身體上的疲憊,覺得肌肉無力與動作緩慢。心理疲憊與大腦前額葉的功能有關,身體疲憊則與腦部紋狀體有關,顯示疲憊不只是一種抽象的感受(更不是懶惰),而是有其生理學依據。(二)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經常為一些自己也覺得無關緊要或雞毛蒜皮的瑣事在擔憂,也常會因為生活的小摩擦而對周遭親友發脾氣。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彷彿別人都在跟自己作對,甚至對未來沒什麼期待。容易反芻負面經驗,並過度猜想可能發生可怕的事。(三)消化道症狀例如喉嚨梗塞感、便秘、拉肚子或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我到底怎麼了?做過胃鏡、鼻咽鏡,看過很多醫師,但都查不出為什麼喉嚨會有卡住的感覺?」關於這點,筆者經常會與病患分享歇斯底里(Hysteria)一詞的典故。早在西元前四百年,被稱為現代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將一種多見於女性的焦慮與身體不適的現象命名為hystéra(辭源為子宮的意思),並認為子宮的四處移位是造成身體多處不適的原因,比如當子宮上移到喉嚨時便會有梗塞感。姑且不論這古老論點的偏見與不合時宜,有些人聽了,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意識到原來這不是什麼怪病,而是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被注意到的現象。其他如便秘、腹瀉、或絞痛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也與身體發炎有關,尤其是對壓力及作息特別敏感的人,比如有人上台前就會拉肚子,或者輪班時常會便秘,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四)皮膚與呼吸道症狀如果要阻絕外來物入侵,那時時刻刻都與環境有頻繁接觸的皮膚及呼吸道就是第一線邊防重鎭了。因此,人體很自然的在這兩個部位上布滿了免疫大軍,隨時準備迎戰。但若體內環境失衡,導致免疫系統對自身或外界有過於強烈的反應時,鼻炎、氣喘、蕁麻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與呼吸道的發炎便接踵而至。臨床上,許多個案也會因為壓力、飮食或作息不正常而惡化上述症狀,這都顯示慢性發炎的狀況正在發生。(五)無法被解釋的疼痛莫名的頭痛、肩頸痛、膏肓痛、四肢痠痛,或胸、腹、臀部的疼痛,看遍骨科、復健科、腸胃科、或心臟科等,都找不出病因。有些人以為個案是在無病呻吟,或說那是公主病,但其實個案的感受是無比眞實的,有時根本動彈不得。舉例來說,有一種稱為纖維肌痛症的疾病,核心症狀是多處肌肉疼痛、疲憊與注意力減退,但周邊組織根本看不出異常,不管巨觀或微觀都與常人無異,而且疼痛的位置還會四處遊走。在人們對此「怪病」還不了解時,個案常被誤以為是心理作祟或止痛藥上癮。所幸,最新研究已指出纖維肌痛症患者的中樞神經其實是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合併諸多痛覺處理機制的異常,還給罹病者治療的機會與公道。(六)經常感冒「醫師,我又感冒了。好像每次來看診,都是在流鼻涕和喉嚨痛。我明明就是看身心科,不是看耳鼻喉科啊……」經常有個案這麼苦笑著說。有人會問,發炎不是免疫細胞變得活躍嗎?怎麼我還會成天被病毒給入侵呢?其實,慢性發炎並非持續性的免疫反應增強,相反的,因為來自各路的免疫細胞、細胞激素及荷爾蒙的複雜互動,有時甚至會出現免疫抑制的效應,如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和T 細胞被抑制,並有所謂免疫抑制微環境(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的形成。因此慢性發炎是一種免疫失調的結果,不但抵禦感染的能力減低,甚至也可能誘發癌變(此與近年來被大為關注的免疫治療有關),或出現各種過敏。所以慢性發炎的個案經常在感冒與過敏的交疊發作中度過,有時也很難分淸楚到底是何者了。本文出處/摘錄自遠足文化出版《發炎世代:為人體的心靈、免疫、疾病找到和諧與療癒之道》
-
2020-08-18 科別.骨科.復健
脊髓損傷一輩子 復健路長需有耐心
從高處墜落輕則骨折,重則失去生命,護理師指出,若不小心傷及脊髓會有生不如死的痛楚,而傷及頸椎或腰椎損傷,則有可能造成一輩子的傷害,嚴重者會全身癱瘓、下半身癱瘓無法行走,甚至只剩頭可以移動。談及照護脊髓損傷病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劉玫伶護理師提醒,除可能會有生理方面的問題,如運動與感覺功能障礙、便祕或大便失禁、泌尿道感染、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脊髓變形、壓瘡、慢性疼痛等,尚須留意心理方面問題,要注意憂鬱、憤怒、焦慮、無望感或無助感,協助病人進行心理重建。劉玫伶表示,病人在復健期間非常需要醫護人員的鼓勵,需要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等共同幫忙患者學習各項功能重建,也可和脊髓損傷中心聯繫協助生涯規畫,協助回歸家庭、學校、職場及社會環境。脊髓損傷後的復建是一條漫長的路,劉玫伶說,照顧者需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和關心,雖剛開始病人上肢和下肢皆無力,但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手部力量逐漸有功能後,有些病人會在病房練習站立,為此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去年也建置無障礙不鏽鋼雙層扶手,提供病人安全練站立及訓練上肢肌力的場所。劉玫伶已服務過不少病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看到一名病人成功使用四腳助行器步行,她瞥見了病人眼裡充滿淚光,讓她相當感動。
-
2020-08-13 科別.泌尿腎臟
老婦罹「股疝氣」 微創腹腔鏡手術解其心頭患
一名73歲婦人洗澡時發現右鼠蹊部突然鼓起一團,雖然平躺或休息後腫塊便會自然消失,但每當久站或咳嗽打噴嚏時,又會感覺腫塊突出,令她相當緊張,醫檢查發現是罕見的「股疝氣」,經透過微創腹腔鏡手術治療,才讓她恢復正常。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醫師蕭子玄說,婦人育有5名子女,因疏於運動,體型較為肥胖,加上年輕時從事勞動力工作,造成腹內壓增加,當腹部下壓用力時,大腿與腹部交接處的組織在股骨窩處由上往下突出,所幸腸子、腹腔網膜等組織尚未穿過股環組織脆弱部份,免於腸子壞死的風險。他說,鼠蹊部疝氣可分為腹股溝疝氣和股疝氣,但兩者突出所經過的孔徑不同。腹股溝疝氣突出位置較高、較內側;股疝氣突出於腹股溝外下側的股孔,從腹股溝外側、大腿上方突起。因股疝氣比腹股溝疝氣更容易出現絞勒的危險,故一旦診斷出股疝氣,應盡快進行修補,以免產生腸壞死等併發症。蕭子玄說,股疝氣常見於女性,尤其是生過好幾胎的中老年婦女,發生率僅佔所有疝氣2-3%;因股疝氣會於鼠蹊部造成疼痛,常被誤認為腹股溝疝氣,此時需要由經驗豐富的醫師藉由觀察鼓起位置,以及觸診鑑別診斷,才能避免於術中開錯孔洞,造成更大的傷害。他說,當腹壁結構薄弱,進而造成缺損時,無法透過藥物改善,雖然可以利用穿戴式輔具「疝氣帶」緩解症狀,但治標不治本,仍需依靠外科手術才能根治。方法是透過微創腹腔鏡手術治療,於下腹壁小傷口進入腹腔內,將突出的疝氣囊拉回至腹腔中,並於缺損處補上一塊人工網膜,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蕭子玄也提醒,疝氣並非男性的專利,若是多產婦、長期便秘、咳嗽不止、肥胖的女性,平時都應多喝水、多吃高纖食物預防便祕,並良好控制體重,提重物時施力要正確,才能預防發生股疝氣。
-
2020-08-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你吃的中藥安全嗎?醫師:認識鉛中毒10大症狀
中藥鉛中毒案受害人數愈來愈多,甚至使得民眾對中醫、中藥產生懷疑,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提醒鉛中毒有10大症狀、2大徵候與3大異常,可以從10大症狀裡自我檢視,避免鉛中毒而不自知。肝膽胃腸科醫師許秉毅表示,事件發生後不少人問他「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有鉛中毒呢?」。事實上,鉛中毒的發生是無聲無息,中毒的人常常長期吃到鉛毒而毫不自知,結果中毒越來越深。而因為不常見,當出現問題去找醫生時,醫生常在第一時間,也無法馬上診斷出來。他表示,鉛中毒有10大症狀、2大徵候與3大異常,值得大家注意,如果能提高警覺,並不難即早發現鉛中毒。* 鉛中毒主要會影響消化、血液、神經、泌尿與生殖系統,引起以下的10大症狀:1. 腹痛2. 噁心、嘔吐3. 厭食4. 味覺異常5. 便祕6. 倦怠7. 肌肉無力8. 顫抖、抽搐9. 焦躁不安10. 不孕* 如果你出現以上十大症狀之一,請自我檢查一下是不是有以下2大徵候:1. 結膜變白2. 牙齦鉛線:牙齦處可見灰黑色的線狀鉛沈積。* 如果有懷疑,請驗個血,看看是否有以下3大異常:1. 貧血 (驗血紅素)2. 腎功能異常(驗肌酸酐 [creatinine])3. 肝指數異常(驗ALT [亦稱GPT] 與 AST [亦稱 GOT])他表示,鉛中毒病人的貧血很特別,可以在血液抹片中見到「藍色彩妝紅血球」,如果有看到上了藍色點彩﹙basophilic stippling﹚的紅血球,診斷鉛中毒大概就八九不離十。
-
2020-08-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治療神經性疼痛 4類藥物因人而異
「神經性疼痛」是源自於神經受損或神經相關問題的不適症狀,包含燒灼感、麻、抽痛、刺痛以及「痛覺過敏」,像帶狀疱疹的症狀之一,就是造成病人神經痛。神經痛的發作,通常在休息或晚間時較顯著,因此影響病人的睡眠、情緒及生活品質,嚴重病人甚至有罹患憂鬱疾患的風險。引起神經性疼痛的原因並不相同,改善疼痛的選擇也有所差異,最常見4類治療單純疱疹後神經痛、糖尿病引起之神經退化型疼痛的藥物。1.抗憂鬱劑:藉由改變腦內神經傳遞物質之平衡,改善情緒、緩解憂鬱,亦可用於控制神經性疼痛。Duloxetine和Venlafaxine的副作用,包含暫時性血壓上升或心跳加快,易在服藥初期或劑量增加時發生,此時切勿貿然停藥;若感到惡心,可於飯後服用。Imipramine有較顯著的嗜睡、口乾、便祕及尿液滯留,建議在睡前服用,可助眠,並避免跌倒。2.抗癲癇藥品:Pregabalin及Gabapentin這兩種藥可抑制過多痛覺訊號傳遞至大腦,常見副作用包含頭暈及嗜睡,老人家、腎功能較差者、劑量增加時易出現,建議於睡前服用,可幫助睡眠,若一日需服用多劑,白天服藥時亦需特別注意。3.局部麻醉劑:Lidocaine 5%貼片用於特定部位症狀較嚴重者,可同時貼1至3片,不論黏貼幾片,一天之內最多貼12小時,此後應撕下丟棄,待隔日再黏貼新片;如果黏貼過久,除效果會逐漸降低外,也會有過多藥物分子穿透皮膚,導致頭痛、心跳變慢、血壓降低等狀況,須特別留意黏貼時間。4.嗎啡類藥品:Tramadol及其他藥品止痛效果強,但副作用也較強,其中Tramadol止痛效果雖較弱,因為可穩定神經,而可控制神經痛,常見副作用包含便祕、暈眩、嗜睡、呼吸變慢等。但Tramadol可能會和某些抗憂鬱藥品、止咳藥或抗生素產生交互作用而導致「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症狀包含發高燒、不自主顫抖、肌肉僵硬,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禁止此藥使用於顯著呼吸抑制的病人身上。服藥期間若有任何不適或擔心的問題,可請教藥師或醫師;維持服藥連續性,配合相關醫療照護,才是成功克服神經性疼痛的關鍵。
-
2020-08-07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有5大主因 2現象出現超過2週可能就是大腸癌!
你多久沒排便,還是大便較硬、較乾或是排便時會痛?「醫師,我大不出來怎麼辦?」有些人因為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導致兩天沒排便,或是糞便呈顆粒狀,這就是便秘嗎?其實不然! 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 即屬有便祕現象 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文俊提及,臨床上對便秘的定義,主要是以時間為指標,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就是有便秘現象,至於糞便的形狀及軟硬度屬於臨床症狀,例如:便形像一顆顆的小雞便,可能與水份攝取不足有關,通常不會稱為便秘。此外,有些人雖然每天排便,但卻一直有便意或覺得排不乾淨,這都歸類在「排便不順」,醫學上稱為「裡急後重」(tenesmus)。孫文俊強調,有這種現象者反而要提高警覺,因為大腸息肉或直腸腫瘤,也可能引發排便不順,若伴隨糞便形狀突然改變、出現便血等現象且持續2週,最好趕快就醫檢查。 便秘有5大主因 逾八成的輕症便秘者除了受到先天性臟器結構的影響,孫文俊指出,便秘的5大主因包括:1.飲食:水分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2.缺乏運動:運動能刺激腸道反射3.藥物:有些藥物會間接影響排便,特別是精神科藥物4.習慣性憋便:越常憋便、排便反射性會越差,易造成排便功能異常5.腫瘤:直腸或左側低位大腸若有腫瘤阻塞,糞便量會越來越少。食藥署提醒,便秘是良性病症,只要先從飲食和運動著手,多喝水、多吃蔬果,再配合每天運動,超過八成的輕症便秘者,都能獲得改善。常用瀉藥或浣腸劑解決便秘困擾 長期下來恐有成癮風險 不過,有些追求「速成」的人,或容易有便秘困擾的年長者,往往會先用瀉藥或浣腸劑來解決便秘問題,卻忽略便利之下可能隱藏的風險。孫文俊說明,長期使用浣腸劑恐會成癮,其插管頭形尖銳,若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直腸受傷或穿孔;有些瀉藥是刺激大腸收縮蠕動促進排便,所以服用越久,藥效就會越差。孫文俊醫師指出,想要排便順暢,平時可以養成固定的排便時間,或在上廁所時,可腳踏10~15公分的小板凳或是以溫水沖洗肛門等方式,但有不適症狀,還是應到醫院尋求醫師診治,以利提供專業的建議。延伸閱讀: 多吃蔬果還便秘? 服用6種藥物也可能讓你「嗯」不出來 長期靠瀉藥解便秘會成癮! 想順利嗯出來,要多做這3件事
-
2020-08-01 養生.營養食譜
芒果真的有毒嗎?護眼、豐富維生素C...還是腸道的推進器
在夏季時期,吃個芒果消消暑,真是讓人難以抗拒。不論是榨成汁喝、做成冰沙消暑,或是直接剝開現吃,都能夠讓我們藉此從高溫的午後中得到救贖。而台灣作為世界十大芒果生產地區之一,台灣人對於它的喜愛程度更是不遑多讓。今天我們要來製作「芒果冰沙優格」,用這美味的水果,加上幾個簡單的材料,製作出適合各年齡的夏日甜點。芒果的熱量很低,而且是可以被快速消化的果糖、葡萄糖。100公克的芒果僅僅只有40大卡,作為甜點又能取代我們平時吃的精製糖。大家都說「芒果有毒」?「芒果有毒」、「芒果會讓人過敏」你是否也聽過類似的傳言?雖然芒果有「毒」這件事絕非空穴來風,但卻也不是因為芒果本身有毒。事實是芒果的果皮上有著一種叫作「漆酚」的酚類物質,當接觸到人體皮膚時會導致過敏、紅腫發癢、起小水泡等等症狀,才會讓人誤以為芒果就是有毒的水果。其實只要在食用前將芒果的表皮沖洗乾淨,並將芒果皮附近的果肉一起消除掉就沒問題了。如果你又想吃芒果,又怕過敏的話,就直接叫別人幫你切好吧!吃芒果的好處?作為水果家族的一員,芒果的營養價值也沒辜負大家的期待,富含了各種營養素,對身體健康有著很大的幫助。1. 天然護眼專家——維生素A芒果中含有的維生素A,對於眼睛及皮膚等有著保護的作用,不僅可以幫助維持夜間視力,還有助於上皮組織的修復,更能夠提升免疫力。2. 橘黃色的功臣——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的抗氧化力強,能夠抵抗來自自由基的傷害,常出現在紅橘色的蔬果當中。芒果吃得太多,皮膚會變成橘黃色,就是它的「功勞」!3. 女性好朋友——維生素C芒果中含有豐富維生素C,可以幫助膠原蛋白的合成,同時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對女性來說,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4. 造血小幫手——葉酸芒果中的葉酸有助於人體的造血功能,對於備孕期間的女性也非常重要。5. 腸道的推進器——膳食纖維大家最熟悉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祕。但還是要記得補充水份,膳食纖維才能發揮作用。自己動手做「芒果冰沙優格」材料:-芒果 100公克-希臘優格(無糖) 50公克-冰塊 2顆-白開水 適量這次製作的「芒果冰沙優格」,一碗的熱量僅有80大卡!芒果加無糖希臘優格的搭配,讓酸甜的口感更加突出,味道更有層次,冰冰涼涼的感觸,釋放你那被夏天折磨的身體。除了美味,這樣的甜點也被營養師認可為低卡的瘦身甜點,讓你不怕吃太多而變胖!步驟一:芒果切塊&冷凍100公克的芒果切塊,如果你家裡沒有秤,100公克大約就是半顆的芒果。然後將切好的芒果放到冰箱冷凍2小時。步驟二:放入攪拌器攪拌將芒果、希臘優格、冰塊放入果汁機中,加入適量的水,可以攪拌的更加均勻。材料都放進去後,只要動一動你的手指就能開始攪拌了。步驟三:完成倒出果汁器,一道清爽的夏日甜點就完成了!簡單的幾個步驟,就能吃到當季水果的美味,那還在等什麼?趕快動手來做吧!※本文經SuperFIT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
2020-07-30 新聞.健康知識+
阿勃勒果實傷肝 明年起禁食用
許多民眾為了幫助腸胃蠕動,會撿拾「阿勃勒」的長條果實食用,卻常發生惡心、拉肚子、頭暈症狀。衛福部食藥署昨天預告「阿勃勒(Cassia fistula)果實之使用限制」草案,阿勃勒果實明年起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阿勃勒是常見的路樹,俗稱臘腸樹,每年五、六月花季盛開,鮮黃色的花相當漂亮,而其果實部位可供茶包、膳食調理包原料或經萃取後作為飲料、錠狀、膠囊狀、粉末狀、顆粒狀等食品原料。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阿勃勒果實所含活性成分主要為羥基蒽類衍生物,根據科學性資料評估,若長期食用有肝毒性的風險,且臨床醫師也發現有民眾自己撿拾阿勃勒果實食用而出現肝功能異常的情形,肝功能指數是正常人的十多倍。廖家鼎說,目前國內以阿勃勒果實作為食品原料的相關產品主要為美國進口,標榜幫助排便的錠狀食品,產品數量約十多件。但國內專家團隊認為,要促進腸胃蠕動不一定需要吃阿勃勒果實相關產品,可藉由攝取蔬菜、多運動等方式達到相同目的,因此決議禁止作為食品原料。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阿勃勒裡的羥基蒽類衍生物成分類似番瀉苷,具有緩瀉作用,可用來緩解便祕,過去是合法的食品原料,但是文獻報告發現,具有肝毒性,長期食用會恐造成肝傷害、黃疸,產生倦怠、惡心、嘔吐等症狀,久了也可能發生肝衰竭。楊振昌表示,前年北榮曾收治一名40多歲的患者,因腸胃不好,飽受便祕困擾,而撿拾阿勃勒果實煮熟後食用,卻出現惡心、拉肚子、頭暈等症狀,就醫檢查時肝指數較成人高出許多。食藥署預告阿勃勒果實自明年2021年1月1日起,不得再做為食品原料使用,廖家鼎說表示,若已上市的產品將有緩衝期,可繼續販售至產品有效日期為止,但明年1月1日起生產的食品,若發現違法添加則可依《食安法》第48條處新台幣3萬到300萬元罰鍰。
-
2020-07-27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多與5因素相關 養成這6個好習慣順暢排便
對於長時間坐著工作、少喝水的女性上班族來說,隨身包包裡常備著浣腸劑,因為便秘纏身,必須透過外物刺激才能擁有「暢快」人生,不過醫師提醒,長期使用浣腸劑恐會成癮,且越用效果可能越差。超過3天沒排便即為便祕 多與5因素相關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文俊指出,臨床便秘定義以時間為指標,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即為便秘。至於糞便的形狀及軟硬度屬於臨床症狀,如果便便形狀像一顆顆的小雞便,常與水份攝取不足有關,不會稱為便秘。而造成便秘的5大主因,分述如下: 1.飲食:水分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 2.缺乏運動:運動能刺激腸道反射。 3.藥物:有些藥物會間接影響排便,特別是精神科藥物。 4.習慣性憋便:越常憋便、排便反射性會越差,易造成排便功能異常。 5.腫瘤:直腸或左側低位大腸若有腫瘤阻塞,糞便量會越來越少。 孫文俊指出,有些人每天排便,但卻一直有便意,或覺得排不乾淨,這就是所謂的「裡急後重」(tenesmus),有這種症狀的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因為這可能是大腸息肉或直腸腫瘤所致。一有便意不能忍 長期使用瀉藥、浣腸劑恐有成癮疑慮 孫文俊強調,腸道腫瘤可能引發排便不順,如果伴隨著糞便形狀突然改變、出現便血等現象,且持續2周,就應該趕快就醫檢查,找出病因。在治療上,單純便秘可從飲食和運動著手,平常多喝水、多吃蔬果,每天固定運動,養成正確如廁姿勢,以及固定便便時間,一有便意,就去上廁所,超過8成的輕症便秘都能獲得改善。 至於瀉藥、浣腸劑,孫文俊不建議長期使用,因為只求速成,用瀉藥或浣腸劑來解決便秘問題,恐有成癮疑慮。再者,浣腸劑插管頭形尖銳,若使用不當,還可能讓直腸受傷。有些瀉藥透過刺激大腸收縮蠕動來促進排便,服用越久藥效就會越差。 食藥署則建議,當民眾有便秘等不適症狀,應到醫院尋求醫師診治。孫文俊指出,想要排便順暢,平時應養成固定的排便時間,或在上廁所時,雙腳踏著10至15公分高的小板凳,或是以溫水沖洗肛門等方式,就能刺激便意。(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多吃蔬果還便秘? 這些藥物都是兇手 持續便秘別輕忽! 加上7症狀可能是體內長瘤了
-
2020-07-24 橘世代.健康橘
吃薑好處多:抗氧化、促代謝!這三種人吃反而傷身
家家戶戶炒菜不可或缺的「薑」是養生食材,富含植化素,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具有多種健康好處。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提醒民眾注意。在薑的各類營養素中,薑辣素是辣味的來源,隨著薑愈老而含量愈高,因此嫩薑不辣,老薑卻超辣。薑油酮、薑烯酚則是薑的香氣來源,且有溫暖身體的作用。而生薑中的薑辣素在炮製過程受熱後,會轉變為薑烯酚或薑油酮等聚合物,增強了薑的效用。吃薑養生!暖身、抗氧化、促代謝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生薑肉性味辛溫,具有發表散寒、溫胃止嘔的功效;生薑皮富含精油、揮發油,性味辛涼,與生薑肉藥性正好相反,有利尿消腫的功效。薑蘊含的營養素具有多種養生好處,包含有助於減少噁心嘔吐、抗發炎、抗氧化、暖身等,進而能幫助降低癌症、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等風險。另一方面,郭家伶指出,當人體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體溫為36.5℃~37.2℃,體溫每下降1℃,會使免疫力降低30%。現代人愛喝冷飲、吹冷氣,加上久坐、少運動,容易導致免疫力、身體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功能也變慢。薑酮醇、薑烯酚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暖和;而在高溫多雨的夏季,薑還可以發揮袪溼散熱、幫助代謝的功能。不過,也提醒民眾,適量吃薑之外,還需配合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正常作息,才能真正吃出健康。怎麼吃薑?磨泥、磨粉、切片變化多至於薑要怎麼吃才好?郭家伶表示,可用於燉煮、翻炒、熬湯等,或使用磨泥器磨成薑泥(可過濾),直接加入飲品中,十分方便。另外,也可以將老薑洗淨後帶皮切薄片,充分曬乾後,再用食物調理機打成薑粉,放入密封罐保存。薑也不能吃過量!三種人不適合攝取需要注意的是,薑也不能過量攝取。建議生薑的攝取量一天1克,勿超過10克;乾薑的攝取量則是一天1~2克,不超過2~3克。此外,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以下三種族群較不適合食用,提醒民眾注意,並事先諮詢醫師。1.體質陰虛的人:表現出來的症狀有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經常口乾、口唇異常乾燥、皮膚乾燥、明顯有脫水症狀、脈博過速、心煩易怒、睡不好。2.內熱較重的人:如果有發高燒、肺熱燥咳、咳痰較黃、胃熱嘔吐、舌頭或臉部會異常潮紅、口臭、痔瘡出血、便祕等疾病。3.服用西藥中的人:生薑與抗凝血西藥併用,會增加凝血時間,且有出血的風險,應特別小心。本文摘自《今周刊 幸福熟齡》|幸福熟齡延伸閱讀。糖尿病不只要控制血糖!醫師:更要留心「這問題」,當心罹胰臟炎機率高。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當心大腸癌找上門!醫師:少吃這3類食物、注意這8大身體警訊。C肝也會癌變,肝功能正常不代表沒問題!醫師:可能早已纖維化,這5大族群是高危險群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3 科別.消化系統
夏日常見4腸胃疾病 醫師教你這樣預防
天氣漸趨炎熱,即將進入到夏天,因為天氣炎熱有許多飲食狀況需要我們特別留意,避免對我們的腸胃健康產生影響。腸胃脹氣隨著夏天的接近,讓人最先聯想到的就是端午佳節,在端午節我們會吃粽子,但是由於粽子是糯米製成的,吃太多容易消化不良,產生脹氣不適感,適量的粽子才可以避免脹氣時的難受。急性腸胃炎造成急性腸胃炎有許多的原因,在夏天食物常常因為天氣熱溫度變高而變質,一旦吃下變質或是沒煮熟的食物,吃下喝下受到污染的食物和水,或是密切接觸到其它有急性腸胃炎的人或是帶有感染源的人都有可能造成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有嘔吐、腹瀉以及肚子痛的情形。也有少部分人會有發燒、無力和產生脫水的狀況。適當的補充水分,以及補充足夠的電解質(與水1:1稀釋)避免產生無力和脫水的情形。 常見的感染源多是病毒,偶爾也有細菌、寄生蟲或黴菌感染導致。治療的方式以補充足夠的水分讓身體自然排除體內的病毒,通常不太需要明確找出造成感染的病原體。平常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正確的洗手,飲用乾淨的水、衛生煮熟的食物以及正確丟棄排泄物等方式以免造成感染。便秘除了腸胃炎的腹瀉,便祕在夏季也是不容小覷的腸胃道疾病,因氣溫變高,水分大量流失若沒有適時的補充,便祕就悄悄地侵襲而來,常見的症狀有腹部絞痛、腹脹、嚴重甚至造成痔瘡流血及肛裂,如果本身就有長期便秘及腸道蠕動不良的病人,更需要注意水分的補充以及糞便的狀況,如果外觀有香腸狀或是一顆顆羊便便的樣子,就更積極處理水份以及飲食纖維的補充。此外也要避免過多的紅肉、油炸食品和加工食品。除了食物的補充,適當的運動有助於腸胃道的蠕動,不要因為天氣炎熱以及雨季的來臨就忘記運動的好處。急性胰臟炎另一在夏天常見的疾病是急性胰臟炎,在炎熱的夏天常會需要有止渴消暑的飲料,適當的飲料可以幫助我們感到涼爽,但是不適合且過量的酒精可能使我們發生急性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常見的原因有喝酒、膽結石和過高的三酸甘油脂以及藥物和其他較少見的原因等。夏天和冬天都常見酒精攝取過量導致急性胰臟炎,急性胰臟炎發作時會嚴重的上腹痛,可能痛到需要彎起身體(如同蝦子一般的姿勢)才會感到比較緩解疼痛,痛到難以忍受而來醫院求診,造成的原因搭配抽血和適當的影像學檢查會幫助我們確定診斷而後開始進行治療。為了讓胰臟休息,會先建議暫時空腹一段時間,同時經由靜脈點滴補充身體需要的水分和營養,等到胰臟休息夠了肚子比較不通之後,再慢慢逐步從喝水開始恢復進食,在過程中如果腹痛情況發生,只好再次空腹等到不痛了之後再恢復逐步進食 。平常的預防就是避免過量飲酒,曾經有因為喝酒導致的胰臟炎發作過後更是要戒酒,不然再次發作或是變成常常發作跑醫院的慢性胰臟炎都有可能。另外常見兩種原因的急性胰臟炎,三酸甘油脂過高的要控制三酸甘油脂和調整飲食的攝取,膽結石造成的則會建議待之後將膽囊切除以減少再次發作的機率。 結語夏天時,有充足的陽光和許多的活動讓我們參與,並盡情的享受美好的時光,只要記住避免接觸不潔的食物飲水和正確洗手讓我們免於急性腸胃炎。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飲食中的纖維量,讓排便順暢並且避免便秘的困擾,避免過多的紅肉、油炸食品和加工食品等,另外也要避免為了消暑而過量飲酒造成急性胰臟炎,而讓自己的腸胃受苦,身體不舒服。另外保持足夠的運動,充分享受夏天熱情的陽光。
-
2020-07-22 科別.消化系統
腸道不健康會讓人焦慮 每天吃這種水果有助改善情緒
現代人工作忙碌,女性上班族喜歡團購珍奶等含糖飲、蛋糕當作下午茶,常吃甜食不只容易變胖,也可能使腸道不順。董氏基金會今年2月針對1068位15至69歲國人進行身體快樂指數網路調查,發現腸道順暢力和水果攝取量相關,進一步分析腸道順暢者,發現每日吃足2份水果的比率是吃不到1份者的四倍。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專員游芷欣表示,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普遍飲食不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在全穀類、蔬菜等含較多膳食纖維的食物中,19歲以上國人超過8成攝取量不足,尤其水果較難入菜,更容易忽略攝取;還有超過4成民眾天天喝含糖飲料。董氏2019年調查也發現,國小學童攝取越多零食、油炸物、含糖飲料,越容易亂發脾氣、肚子不舒服。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表示,腸道菌叢及腸道環境的不穩定,可能引發健康問題,包括腸躁症、腹瀉、便祕等腸胃功能性障礙,同時也影響免疫力、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影響身心平衡。王彥博說,據加拿大2013年研究指出,腸道菌叢改變會影響類焦慮及憂鬱行為。腦與腸有著雙向影響的密切性稱為「腦腸軸」,腸道健康、飲食與身心狀況密切相關;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研究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對情緒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提升31%活力感,改善負面情況。董氏營養師尤宣文提醒,民眾每日應至少攝取25至31克膳食纖維,日常飲食中要吃足2份水果,以水果取代高油、高糖點心,補充高營養密度、富含膳食纖維、酵素、植化素的水果,像是奇異果、木瓜、鳳梨、藍莓、葡萄和柳橙等,並均衡飲食,以維持身心健康。
-
2020-07-20 養生.健康瘦身
努力運動減重卻瘦不下?教你揪出不瘦反胖3大原因
常見一些人為了控制體重而運動,運動完飢腸轆轆又大吃大喝,反而愈減愈重,這是因為運動型態錯了才造成這樣的結果。張小姐和同事們參加了公司附近的健身課程,下班前匆匆吃了幾片蘇打餅乾止飢,上了兩小時的飛輪後,為了加強瘦身效果,下課後刻意忍住不吃,但餓了幾餐下來,總會放縱一天去大吃大喝,一個月下來,體重不減反增。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詹貴惠表示,會有以上的結果,是因為進食的方式不對、運動型態也不對所造成的。她解釋,由於運動是靠骨骼和骨骼肌的活動,所以運動後,血流會再分配,人體安靜時,血液是平均分布在各器官的,但運動後,血液會大量地流往骨骼肌,所以其他器官的血液會相對減少,這就是吃完飯不要馬上運動的原因,因為餐後有較多的血流會分布至胃腸等消化器官,若立即運動,會讓血液往骨骼肌集中,以致影響食物的消化。當運動強度愈高,持續時間愈久,骨骼肌所需血流量愈多,這樣的比例就會更明顯,如果只是短距離散步等強度不高的運動,血流再分配的情況就比較不明顯。所謂健身運動(exercise)是指有計畫的、結構式的、重複性的身體活動,其目的在改善或維持體適能。多數人多是為了健康的理由而從事運動,建議不要進行太激烈的運動,運動強度太高除了會使運動後有明顯的飢餓感,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是有些人常陷入「運動完好餓,而又大吃大喝」的惡性循環,看看你是否有以下的錯誤習慣?有效率的運動加飲食,才能讓減重事半功倍!錯誤1 →運動完好餓中強度的運動型態對健康有益,且比較不會產生不適感,詹貴惠表示,如果運動後產生明顯的飢餓感,表示運動強度太高!醣類、脂質、蛋白質等3大營養素是主要的熱量來源,運動時,體內的有氧能量系統主要以醣類及脂質做為能量來源,兩者的比例會隨運動情況而有所不同,強度愈高時,醣類的利用率會隨之增高,因此,運動強度不要太高時,會用到較高比例的脂肪,也較不易有飢餓感。一般而言,健康體適能倡導「運動333」即每週至少運動3天(次),每次約30分鐘,每次心跳率約達每分鐘130次。另一方面而言,運動時間愈長,用到的脂肪比例會愈高。所以總結來說,如果從體重控制的角度出發,建議是採長時間、中強度的運動,會比較容易消耗掉體內脂肪,而且這樣的方式因為不會消耗過多的醣類,所以運動完不會那麼餓。所以,常見一些人為了控制體重而運動,運動完飢腸轆轆又大吃大喝,反而愈減愈重,詹貴惠提醒,這是因為運動型態錯了才造成這樣的結果。嚴格來說,減重跟減肥不一樣,減重其實很簡單,用烤箱、三溫暖等增加體溫,身體為了散熱會排出水分,就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減重的目的。但真的想瘦下來的人,應該是以消除體脂肪為目標,則應選擇長時間、中強度的運動,運動後也不會餓得必須飽餐一頓,才能達到體重控制的目標。根據研究,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所消耗掉的醣類比例是上升的,脂肪利用率是下降的;而隨運動持續增加,醣類利用的百分比是下降的,脂肪利用百分比則是上升的,可得到的結論是,強度不要太高、長時間持續的運動,是消耗比較多脂肪的有效方式。但是,何謂中強度的運動呢?詹貴惠表示,一般人只要遵守體適能333原則,即能符合中強度運動的標準。還有另一種談話測試(talk test)的自我判別方式,即運動後呈現「可說話但不能唱歌」的感覺即是,簡單的說就是有點喘又不會太喘,如果運動後上氣不接下氣,絕對是運動強度太高,再加上運動時間長,會產生飢餓感也不足為奇。當運動的型態對了,運動後不會很餓的狀態下,自然不會想再吃東西。詹貴惠說:「當人處於飢餓的狀態時,要節制飲食是很困難的,且節食兩、三頓後,有可能會因為代償的心理而突然大吃大喝,所以,比較實際的做法是用對的方法運動,自然不會餓到想飽餐一頓。」錯誤2 →運動完馬上吃運動員希望藉訓練使體能與運動成績提升,所以,運動員在練習前、中、後都需要進食,以維持訓練的效果。但一般人運動多為了得到健康的體適能,健康體適能的要素包含心肺適能、肌力、肌耐力、柔軟度、身體組成,如果想要改善身體組成,使體態看起來更好,運動前最好不要進食,且希望運動時消耗的是脂肪,所以運動後也就不要再補充熱量了。但也別空腹運動,最好運動前1小時進食完畢,既可止住飢餓感,又不會影響消化,所攝取的食物最好選擇體積小、低脂、富含醣類的食物。而運動後至少半小時再進食比較理想,因為運動後,人體中的酵素活性會特別高,例如高強度運動會消耗較多肝醣,此時肝醣合成?的活性變高,只要有醣類進入就會趕快合成,所以,運動員運動後應盡快進食,趁著吸收好的時候迅速恢復體力,但一般人如果是為了擁有理想的體態,那就不要馬上進食,以免食物被身體太快吸收。但也有學者認為,因為運動時是使用活動肌,所以,運動完補給的營養會回歸給肌肉使用,並不會增加脂肪,不過,從整個熱量攝取的角度來看,還是有增加體重的可能。錯誤3 →運動後大吃大喝至於運動後吃哪種食物較好,則要視個人運動型態而定,多數運動都使用醣類做為能量來源,尤其是高強度運動,所以會感覺特別餓,這時身體的吸收也是特別快的,由此可見,運動後身體是需要醣類來補充能量,對醣類的吸收也會比較快。食物的補充方面,如果從營養成分考量,詹貴惠建議,可以從低熱量且有飽足感的食物選擇,如蒟蒻、寒天等食物。此外,也可以選擇相對熱量低的食物,例如70公克香蕉可提供60大卡熱量,115公克青龍蘋果也可提供60大卡熱量,所以從提供同樣熱量來看,選擇蘋果可以吃比較多、較有飽足感。再舉一例解釋,30公克雞胸肉可提供55大卡,100公克白海參也可提供55大卡熱量,而100公克牛番茄卻只有25大卡的熱量,所以這3種食物相較之下,牛番茄會是最好的選擇。在水分補給方面,許多人習慣在運動時飲用運動飲料,運動飲料是可以提供人體電解質的含糖飲料,為了維持運動中的能量需求,其適宜的醣類含量為6%~8%,以運動時汗液流失的程度來看,當運動持續時間達1小時以上且流汗量多時,才適合補充運動飲料,否則,一小時以下的運動量補充水分就已足夠。運動飲料主要是提供競技運動員運動中水分、電解質及醣類補充的方便有效之產品。專長於營養領域的詹貴惠表示,要控制體重、維持姣好的體態,還是從好的飲食習慣著手最實際,一邊控制飲食,一方面輔以運動消耗多餘熱量,會是比較輕鬆的方式。【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3期】延伸閱讀: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你後腿減肥減到狂掉髮、便祕? 專家教你3解決之道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多吃海帶預防甲狀腺疾病?醫師:有攝取這一物即可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前方,喉部下面,分為左右兩葉,形狀就像一隻蝴蝶,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等功能。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結節、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以及較少發生的甲狀腺癌。無謂切除 反影響身體機能近年隨健檢普及,讓許多不必要治療的甲狀腺結節患者都出現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翁瑄甫表示,有些患者擔心癌變,要求醫師開刀切除,但可能是不必要的處置。他說明,甲狀腺主要功能是吸收體內的碘,再生成甲狀腺素,調節體內細胞,一旦甲狀腺完全切除,身體機能將受影響。甲狀腺素 過多過少都不行當甲狀腺素分泌太多,基礎代謝率加速,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就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爬個樓梯氣喘如牛;拿水杯、打電腦,雙手不聽使喚抖個不停;有時突然心悸,心跳狂飆破百。以上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還有人吃再多也不會變胖,脾氣變得急躁易怒。甲狀腺發炎、長結節等都可能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但最常見的,還是自體免疫問題。親人若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發病機率會比較高。但有遺傳體質,不代表一定會發病,甲狀腺機能亢進也可說是壓力下的產物。情緒、個性、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能誘發。與甲狀腺機能亢進相反的狀況是甲狀腺機能低下,起因於甲狀腺分泌不足。不同於機能亢進愛找年輕女性,機能低下常發生於銀髮族,65歲以上老人家代謝變慢,甲狀腺功能也會衰退,年齡愈大發生率愈高。患者會感到嗜睡、畏寒、心跳變慢、無精打采,還會體重增加、水腫、易便祕,情況嚴重,甚至會昏迷。治療時,年齡與嚴重度要合併評估,若情況不嚴重,也可先追蹤暫不治療。吃海帶補碘 專家說不必對於甲狀腺疾病的預防,有些人建議調整碘的攝取。翁瑄甫表示,碘過多過少都不行,台灣已在食鹽中添加碘,一般而言,碘的攝取已經非常足夠,民眾無須為了多攝取碘,額外多吃海苔、海帶等高碘食物。不過要提醒的是,近年民眾喜愛嘗鮮購買沒有加碘的進口鹽,要特別注意碘恐攝取不足的問題。翁瑄甫表示,甲狀腺結節屬於一種亞健康狀態,無須過度擔心,至於甲狀腺癌病例則少之又少。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去年一整年新診斷為甲狀腺癌的病人僅69人,與其他癌症相比,人數並不多。保護甲狀腺拒菸酒 釋壓力 避免內分泌失調1. 多吃蔬果,飲食均衡,避免吃過度油膩及辛辣的食物。2. 避免吸菸、喝酒,酒精易干擾甲狀腺素,導致內分泌紊亂。3. 無論是工作壓力、心理壓力都得適當釋放,避免內分泌失調。4. 基因引起的甲狀腺癌,可以因應有無家族史,定期篩檢。
-
2020-07-19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醫點靈/灌冷飲、冰品 易偏頭痛、便秘
酷夏炎熱,氣溫節節高升,室外36度以上幾乎成為日常,不少民眾狂喝飲料或吃冰消暑,但雙和醫院家醫科醫師彭邦中提醒,大量飲用冷飲及冰品不僅會出現偏頭痛,還可能造成胃痛、便祕甚至口腔傷害。彭邦中表示,大量喝冰水或飲料因其溫度太低,會讓腸子表面血管收縮、一般食物營養吸收變差;吃太多冰品則會導致腸道食團變硬,消化不良,平時容易胃痛、便祕者會加重病情。很多民眾都喜愛古早味清冰、紅豆冰等較硬的冰棒,但吃太多牙齒琺瑯質會大量流失,對口腔造成傷害。彭邦中說,飲料及冰品含糖量較高,尤其像是冰沙或刨冰等,需要淋上很多糖水提味,容易肥胖,對血糖也有不良影響。有種特殊疾病「食冰癖」,彭邦中表示,食冰癖患者對冰有難以抑制的渴求,食用大量的冰品身體才會稍微有消暑的滿足感。除可能是精神疾病患者,也可能是因缺血性貧血導致,民眾若發現自己或親友突然大量食用冰品,建議馬上就醫。彭邦中表示,近期因為天氣關係,許多民眾大吃冰品和飲料,門診增加不少消化不良、偏頭痛等患者,尤其中老年人會因血糖及肥胖因素,導致身體出問題。他建議盡量少吃冰及冷飲最好,若真想喝冷飲,可飲用溫度介於10至20度間的涼水,有助於消暑,也對消化系統比較好。
-
2020-07-18 科別.婦科
私密處排氣好尷尬?這二種族群易發生,中醫師3招教保養
一名已婚女性常自覺下體搔癢,伴隨黃色分泌物,更令她難為情的是,偶爾還會有氣流從陰道裡沖出,甚至伴有響聲,類似肛門放屁一般,但是並沒有難聞的氣味。由於這種情況令她非常尷尬,因此前往中醫門診看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早在漢朝張仲景的醫書《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症並治》就有記載,女性陰中有排氣、出如矢氣狀,稱為「陰吹」。 陰吹原因多!陰道感染、體質虛弱注意 造成陰吹的原因很多,通常發生於體質虛弱的女性,因下半身出現盆底肌肉無力、筋膜鬆弛問題,或是陰道反覆感染發炎,以致陰道內的含氣量增加。 女性在咳嗽、大笑、或是受到情慾刺激時,腹壓增加,導致陰道內的空氣受到壓迫,便會從陰道衝出來,形成「陰吹」。 周宗翰中醫師進一步說明,就中醫觀點來看,「陰吹」發生的原因多和脾胃功能失調有關。 中醫的脾胃除了代表消化系統,同時也是代表免疫系統;當脾胃系統運化出現問題,無法將身體的水分有效運用時,就會容易產生「痰濕體質」,造成免疫力低下,進而導致私密處反覆感染的情形。 中醫有效治療陰道感染,改善陰吹症狀 感染陰道的厭氧菌或陰道滴蟲在繁殖過程中,會產生氣體並存於陰道內,當體位改變或腹壓增加時,這些氣體即從陰道裡排出。 出現陰吹時,常常伴隨陰道搔癢、白帶增多、分泌物黏稠帶有黃色的情況,這時要以治療陰道感染為優先。在中醫治療上通常給予清熱解毒,搭配健脾去濕,提高婦女免疫力來治療陰道感染,效果不錯。 多產、更年期也會陰吹,補氣血助改善 周宗翰中醫師表示,多產的婦女也可能有此困擾,其原因在於陰道結構變得鬆弛。 生產過程中,骨盆底提托陰道壁的肌肉組織和筋膜,會因為斷裂或過度伸張而失去彈性,就會使空氣進入陰道內。若是分娩時間過長、胎兒較大、骨盆偏窄導致胎兒娩出困難,都會使骨盆底組織損傷嚴重而難以恢復。 另外,當人體氣血不足時會造成「氣虛下陷」的狀況,導致組織的鬆弛與脫垂,體質虛弱、多產婦女造成的陰吹多為氣血不足型,使用補氣血的中藥能夠改善「陰吹」的症狀。 而更年期婦女除了氣血不足之外,還會因為女性荷爾蒙缺乏,導致陰道內壁的乾燥及萎縮,加重「陰吹」症狀。 此時中藥除了補氣血之外,還要滋腎陰、疏肝氣,也就是給予有助於輔助女性荷爾蒙生成的藥物,除了強化陰道內壁,也可以滋潤陰道、改善症狀。 中醫3招改善生活習慣,遠離陰吹困擾 除了中藥調理之外,周宗翰中醫師提供以下招改善方法: 1. 多吃煮熟的青菜預防便祕 便祕也會加重「陰吹」症狀,因為便祕會使得患者腹壓升高,如果陰道中本來就有少量氣體,這時就會被擠壓出來,發出聲響。 2. 多做提肛運動 可以強化骨盆底肌肉,特別是著重於盆底、肛門、陰道肌肉收縮的鍛鍊,有助於改善陰道排氣的現象。 3. 保持私密處清潔 穿著寬鬆、棉質的內褲,保持外陰部的清潔,並避免不潔的性生活,注意多喝水,以防陰道感染,就可以減少「陰吹」症狀。●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結婚38年,他們感情竟比年輕時更好!退休培養共同興趣,夫妻不吵架、第二人生更快樂.退休,是生命最精華樂章!江育誠:只要做對2件事,黃金人生會更加豐富、精彩.為什麼法國女人,總是如此優雅、不費力?忠於自己,無論幾歲都能美麗自信
-
2020-07-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雞胸肉有助健身減肥?營養師:長期食用容易便祕
吃雞胸肉不但可以減肥,還有助健身者維持體態。最近「雞胸肉」成為民眾飲食的新寵,超商紛紛推出相關產品。營養師表示,雞胸肉富蛋白質且脂肪含量低,很適合想瘦身或健身的人食用,以打造理想體態。補充蛋白質 肉魚豆蛋類都適宜營養師趙函穎表示,雞胸肉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每100公克雞胸肉的熱量僅104卡,蛋白質含量22公克、脂肪含量0.9公克,又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一般運動後應適當補充蛋白質,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建議,運動後不妨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雞胸肉,幫助修補運動後肌肉纖維的損傷,此外,肉魚豆蛋類等富含蛋白質食物是好選擇。「舒肥」料理 真空低溫烹調正夯料理雞肉可採取微波、加熱、水煮等烹調方式。趙函穎建議,可以採用法國的「舒肥」法,以真空低溫烹調的方式,鎖住食材水分並保持滑嫩口感,近年非常盛行。「舒肥」作法很簡單,趙函穎指出,首先取一片雞胸肉,視個人喜好加上各式辛香料醃製,如黑胡椒粉、大蒜粉、月桂葉、迷迭香或義式香料等,加一點鹽、15㏄橄欖油,以密封真空袋封起來醃製一至兩小時。若家中有舒肥機,溫度調至62度並將雞胸肉放置約1.5小時,取出煎一下就可食用。也可用電鍋,按保溫模式放1.5小時,也可達到舒肥效果。趙函穎說,也可用烤箱烤雞胸肉,再將雞胸肉撕碎做成手撕雞,搭配生菜或蔬菜成為沙拉;或單純以微波加熱雞胸肉食用。葉嘉豐建議,吃雞胸肉可以搭配適量堅果,約大拇指第一指節大小的量,以補充維生素E、鎂等礦物質,幫助抗氧化、抗發炎、促進代謝,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後的痠痛。1份雞胸肉 最好搭配1到2份蔬菜雞胸肉不建議長期食用,否則容易便祕。趙函穎建議,飲食必須均衡,一份肉應搭配一至兩份蔬菜,幫助蛋白質消化。以便利商店的食物搭配為例,以一塊雞胸肉配一盒生菜沙拉,再配一塊地瓜,就是營養素均衡的一餐。健身者在運動前後吃雞胸肉,一次一份即可,要記得搭配蔬菜與地瓜、玉米等澱粉類食物,才能有效增肌。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可大量吃雞胸肉。趙函穎指出,腎功能明顯退化、慢性腎衰竭等慢性病患,蛋白質的攝取不能過量,因此不可吃太多雞胸肉。第一至三期慢性腎衰竭患者,一天蛋白質攝取量應限制在每公斤體重0.8公克,例如60公斤的成年人,一天僅能攝取48公克蛋白質,吃雞胸肉很容易超標。此外,若有慢性腎衰竭又合併糖尿病,飲食應請營養師來計算與調理,找出合適的方式。一般正常人的蛋白質也不應攝取過多,60公斤成年人,一天蛋白質攝取上限為每公斤體重2公克,一天大約攝取120公克蛋白質,若一整天都只吃每份100公克重的雞胸肉,應該以6片為上限,以免過量造成負擔。
-
2020-07-1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多吃益生菌能健胃「腸」保健康?掌握4關鍵護腸胃
一名30多歲上班族林小姐,常因加班導致三餐不正常,時常吃完晚餐就立刻睡覺;假日則是睡到中午,再跟三五好友聚會吃大餐。雖然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脹氣,甚至胸悶的情況頻頻發生,但因工作忙碌,沒時間到醫院就診。除了自行購買胃藥外,更食用益生菌,希望能調整體質。端午期間,連續幾天午晚餐都吃肉粽配手搖飲料,結果整天胃嘟嘟、胃痛又便秘,為了改善不適症狀,便自行增加益生菌產品的用量,結果脹氣反而更加嚴重,就醫後才發現自己患有胃食道逆流。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三餐外食、不規律進食或暴飲暴食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甚至嗜吃甜食、每天一杯含糖飲料或咖啡,長久下來,這些飲食習慣也導致胃嘟嘟、腸瀉、溢赤酸或是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發生。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民眾常認為是小事,以為自行購買藥品或補充益生菌、酵素,可以緩解不適;有些民眾則把益生菌當做日常保健品,以為天天食用,可以增加體內腸道好菌,有助於腸道保健、健胃整腸。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坊間的廣告常宣傳益生菌可以改善腸胃不適、改善過敏體質,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有些含有益生菌或酵素的市售產(藥)品其實屬於指示用藥,應在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的指示下才能使用,如果使用指示藥品三天後,仍無法改善症狀,就應該就醫治療,不宜拖延。使用益生菌或消化酵素 多多益善?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種類琳瑯滿目,除了日常可見的牛奶、優格和優酪乳外,也有做成粉狀或是膠囊狀的產品。益生菌是一種對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包括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及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等,常被標榜為可以重建胃腸道菌叢,改善腹瀉、便祕的益生菌或酵素產品。但是在眾多產品中,只有經過科學驗證,取得衛生福利部核發的藥品許可證才能宣稱療效;或是通過健康食品許可申請,有小綠人標章,才能標示保健功效。民眾購買時也需透過醫療人員的評估,使用合適產品,對症下藥,才不致於適得其反。這些藥品許可證字號的益生菌藥品,有些僅含有比菲德氏B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和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等益生菌;或是有些藥品,除益生菌外,還添加了酵素,具有緩解消化不良、便秘腹瀉的療效。但由於它們的成分來自牛奶或乳製品,本身對牛奶或乳製品耐受力低或是過敏者,應避免食用。此外,這些產品亦可能會有脹氣或過敏不良反應發生,因此宜經由醫師、藥師或藥劑生的指示才能使用,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近年科學研究也發現,過去被添加在益生菌食品的「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部分菌株經證實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並可能帶有抗生素抗藥性基因。因此,為避免產生抗藥性致病菌的風險及維護國人健康,衛福部針對這兩種菌株發布使用限制規定,未經確認其食用安全性前,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業者若有使用需求,應檢具菌株基本資料、安全性證明及不具致病性證明等相關資料,送衛福部提出申請並確認其食用安全,經公告後始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提醒民眾,購買市售益生菌保健類食品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以免花錢又傷身。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益生菌非萬靈丹,腸胃不適時,宜儘速就醫,找出原因,由醫師開立適當的藥品。購買含益生菌、酵素食品前,建議諮詢醫療人員,不要擅自購買來源不明的益生菌產品,並特別留意產品成分及許可標章;若服用任何含有益生菌的藥品或食品後,發生任何不適的情形,應諮詢醫療人員或就醫治療。平日也要多注意生活習慣,像是細嚼慢嚥,進餐規律,定時定量,減少腸胃負擔,透過適度運動與適量蔬果,促進腸道蠕動。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7-11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火氣大? 多吃4類食物幫身體消暑、退火
提到降火氣,多數人一定都是想到用「吃」的來退火。的確,中醫觀點中,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就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吃到對的食物確實有降火氣的效果,但吃錯了食物,也是會增加火氣的,所以,可千萬不能隨便亂吃喔!怕上火而這個不吃,那個不吃,似乎對於人生匆匆數十載來說太過苛刻,究竟哪些食物是退火的大功臣呢?1、退火水果:以水分多的水果為主,包括香蕉、西瓜、甘蔗、水梨、楊桃、番茄、奇異果、桑椹、火龍果、香瓜、哈密瓜、檸檬、柑橘、木瓜、蓮霧等。《 特別推薦 》◎香蕉:具清熱止渴、清胃涼血、潤腸通便、降壓利尿的作用。口渴、便祕的陰虛腸燥、血熱氣滯的患者可多吃香蕉;若體質屬於脾胃素虛、陽氣不足的人,吃香蕉則會使虛火更旺,不宜多吃。◎西瓜:中醫流傳一句話:「吃上兩塊瓜,藥物不用抓」,西瓜有除煩止渴、養心安神的作用,但脾胃虛寒、寒積冷痛、便溏尿清的人不可以吃西瓜。 2、退火蔬菜:空心菜、菠菜、高麗菜、豆芽菜、白蘿蔔、冬瓜、苦瓜、大黃瓜、小黃瓜、絲瓜、蓮藕、芹菜、蘆筍、冬筍、百合、木耳、扁豆、荸薺等。 《 特別推薦 》◎空心菜:具有健胃整腸、清胃解毒、潤腸通便的作用,且可防止夏天人體受到細菌、病毒的侵害。而且一年四季都吃得到,是好吃又易買的退火蔬菜。 ◎菠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的作用,可以幫助排毒,適合有口臭、大便乾硬、便祕的上火症狀患者食用。 ◎豆芽菜:清熱、健脾和胃的作用。綠豆芽適合口乾、口渴、小便赤熱、便祕、眼睛充血的上火患者食用;黃豆芽則可預防口舌生瘡、嘴破。 ◎白蘿蔔:生食白蘿蔔可以幫助止渴、清熱、健胃整腸的作用;煮熟的白蘿蔔則對利尿、排便有益處。 3、退火飲品:綠豆湯、冬瓜茶、苦茶、青草茶、甘蔗汁、蘆筍汁、檸檬汁、烏梅汁、椰子汁、蘆薈汁、薄荷茶、茉莉花茶、洛神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仙草蜜、蓮子薏仁湯、石蓮花茶、白木耳蓮子湯、蓮藕汁、菊花枸杞茶等。 《 特別推薦 》◎甘蔗汁:味甘性平的甘蔗具有解熱、止渴、生津、利尿的功效,口乾舌燥、消化不良、發燒的人可以喝甘蔗汁清熱、助消化。 ◎白木耳蓮子湯:白木耳富含膠質、果膠和多醣體,有美白、潤腸通便、潤肺生津、降低膽固醇的效果;蓮子則可健脾胃、清心安神,是上火的人止渴解熱不錯的甜品選擇。 ◎青草茶:常用鳳尾草、車前草、薄荷、咸豐草熬煮而成的青草茶,具有清涼退火、解熱消炎、利尿作用,但手腳冰冷、體質虛寒、腎功能低下的人不宜飲用。 4、退火中藥方劑:五汁飲、玉女煎、甘露飲、清心蓮子飲、黃連解毒湯、人參茶、生脈飲、金銀花茶、決明子茶等。 《 特別推薦 》◎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能瀉肝火。 ◎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清心胃熱毒。 ◎菊花:疏風清熱、明目解毒。 特別注意:中草藥需由專業中醫師調配,一般民眾千萬不要自己購買,以免食用錯誤。延伸閱讀: 瓶裝水放高溫車內會溶出塑化劑? 實測解答是...... 比吃冰還管用! 7種天然食材吃了火氣馬上降一半
-
2020-07-07 科別.腦部.神經
便祕、憂鬱...可能是巴金氏症的前兆
便祕、憂鬱等中老年人常見的症狀,也可能是巴金森氏症的前兆,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師李佳維指出,醫學已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更有研究認為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而在臨床上不少巴金森氏患在出現手抖、步態不穩等肢體症狀前,已有便祕等症狀。一位60多歲男子至奇美求診,向醫師表示,表示兩年前右邊的肩膀容易痠痛,一直以為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然而治療後仍未改善,直到最近開始手會抖,才轉到神經內科就醫。醫師發現,患者一坐下來,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陪診的妻子也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跟以前不一樣,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李佳維評估後,認為可能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後,肩膀緊繃酸痛的情形好了很多,右手抖動的部分也改善。李佳維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人們對於巴金森病的印象多半侷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病人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他指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Gut-brain axis)」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病的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應證之前所提的,巴金森病人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李佳維表示,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時,請至腦神經內科就醫讓醫師來診斷。巴金森的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並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症狀減緩,使病人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
2020-06-28 科別.消化系統
一天一顆也有事!醫:這個原因讓她吃粽子吃到腸阻塞
一名六旬婦人日前因劇烈腹痛到醫院看診,醫師一問之下發現,婦人最近每天吃一顆粽子,結果竟停止排便和放屁,肚子越來越鼓脹、開始絞痛。原來婦人做過婦科手術而有腸沾黏的問題,又多吃了難消化的粽子,導致便秘和腸阻塞,所幸住院治療後緩解,不需開刀。收治這名病患的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最近一周內已經有兩名60幾歲都從做過婦科手術的婦女,吃粽子吃到發生腸阻塞。她們都是因為腹部劇痛來就醫,以腸道攝影確認阻塞情形,並經過禁食、輸液等內科治療之後,兩人都很幸運地不需開刀,就解除腸壞死危機,順利出院。糠榮誠表示,年紀大、腹部曾經手術、經常便秘、腸沾黏,都是容易發生腸阻塞的高危險群。端午佳節期間,人人難免會吃個幾顆粽子,但是粽子主要由糯米製成,還有蛋黃、花生、香菇、肉類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油脂含量也高,這些食物在胃停留的時間本來就比較長,容易導致胃脹、胃悶痛、消化不良。糠榮誠表示,像粽子這種食物一定要細嚼慢嚥,耐心地將食物咀嚼成小塊再吞下肚,否則,當大量大塊的食物通過胃部、進到小腸,有時候食團在胃部消化不良,還很大塊,在小腸會過不去。因為小腸在沒有食物的時候,管徑只有一兩公分而已, 當一大塊食團要通過,就要把小腸撐開,食團移動的速度會變得很緩慢。當食團來到大腸,移動的速度則面臨了水分吸收的考驗。糠榮誠表示,大腸對水分的吸收是人體排便的重要機轉,前段的大腸裡面都還水水的,移動速度慢,後段的大腸會越來越乾,糞便也越走越慢。如果人體攝取的水分不夠、纖維量不夠導致糞便太小顆,大腸會減少蠕動,糞便在大腸中停留的時間也會延長,導致糞便更乾、更難解。如果三天以上才解便一次,或是每次都有解不乾淨的感覺,就是便秘了。要預防便祕或發生腸阻塞,糠榮誠建議,腹部曾經開刀者進食要特別注意少量多餐,如果肚子已經脹了,就不要再吃。端午佳節家裡粽子多,但建議一天不要吃超過一顆,纖維攝取以好消化的葉菜類為主、少吃根莖類,每天都要攝取充足水分。
-
2020-06-25 養生.健康瘦身
快速減肥又怕胖回去?「減肥評估表」讓你瘦得快沒煩惱
減肥是一件需要長時間去證明的一個事情,就像結婚前新人們的減肥大作戰中有提到;運動至少都要維持半年以上效果才是最好,而且這樣也讓身體養成運動習慣,不容易中斷也能較不復胖。至於為什麼營養師、健身教練都希望各位能夠自己學會飲食控制跟運動?因為當你懂得怎麼吃,怎麼運動,就會自然而然的渲染到週遭的人,產生一種病毒式的擴散,讓越來越多人都知道營養跟運動的重要。成功的減肥2001年時,科學家Wing跟Hill就提出成功的減肥定義在:『人刻意的減重10%體重以上,並且至少保持一年以上』,因為這種程度減重效果,是可以顯著改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或許減重體重的10%,不會使肥胖人群恢復到非肥胖狀態,但10%體重的差異已經被證實對健康的有顯著影響。資料來源:Wing RR, Hill JO. Successful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Annu Rev Nutr. 2001;21:323-41.復胖原因復胖的原因其實很多,從生活、飲食到妳本身的生理機制都會有影響,多數人都是以過度節食的方式來達到快速減肥的效果,如此的執行減肥又不做運動來維持肌肉量,而造成初期是肌肉和脂肪會同時減少。當目的達成而停止節食時,減肥者的身體時常會有嚴重飢餓反應,使身體的脂肪增加,體重因而反彈。想要不復胖,就要克服以下幾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真的要開始減肥又擔心復胖,那就買一台厲害的體重機吧!能夠有檢測體脂率、肌肉量…等的功能更好,但要注意的是每台機器、不同時間點測出來都會有誤差,所以希望可以避免更換機器、固定同一個時間測量,長期看來數據的變化量會比較準確。其他需要克服的1. 持續的飲食計畫:如果只是為了短期的減肥效果而做出飲食改變(生酮飲食、低碳飲食、營養代餐…等),如果無法貫徹這樣飲食,當達成目標而立即回覆,就容易產生復胖的問題。2. Energy Gap:我們開始減肥時,我們身體會主動的想要把所有失去的吸收回來,甚至降低新陳代謝、刺激食慾,讓我們想要去吃更多的食物來補足缺口,這時可能會比正常飲食去吃下更多的熱量。3. 堅持一年:往往我們減肥到一定階段,可能會有停滯期(撞牆期),這時最常發生的事在沒有營養師、醫師或教練的協助下而無法堅持下去,最終導致復胖的問題。其實這時候換一種飲食法,換一種運動都是會有明顯效果的。4. 了解自己該吃多少:或許有人會說『每個人身體吸收率不同,所以不用精算熱量也能快減肥』,但是其實這都是建立在『你已經對自己及食物非常了解』有辦法設計出屬於自己的減肥菜單時,才能這樣的去減肥。快速減肥 打造不復胖的我藥物治療,多數人會接觸到的第一種減肥方式,目前兩種合法的藥物,機制有所不同,但畢竟是用藥物來控制,不少人會擔心是否會有副作用,而選擇另外的方式飲食及運動。營養師想說:單靠飲食或運動效果都有限,想要快速減肥一定要兩者並進。任何減肥的方式都請諮詢門診醫生或營養師喔。康健雜誌就曾轉述國泰醫院汐止分院簡志誠院長:每天都要喝柳橙汁的人,殊不知只要減掉這個習慣,一年就可以減下10公斤。不復胖的第一步,先調整飲食吧!減去多餘不必要的熱量攝取,增加多種營養素的吸收來維持身體運作,透過乾淨的食物跟全方位的營養素來達到減肥效果。以下問題可以自行評估一下,有幾點是你有的?是否知道一天該吃多少量?是否三餐主菜都是油炸類(炸排骨、雞腿)?是否會吃零食、宵夜(餅乾、含糖飲料、鹹酥雞)?是否有熬夜習慣?是否有運動習慣?是否有抽菸喝酒?Q:你覺得肥胖跟生活周遭的速食店、飲食習慣會有相關性嗎?A:一篇針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生活周遭如果速食店密度增加,是會導致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較差的社會心理狀況;老年人肥胖風險也隨之增加。資料來源:Fuzhong Li, Ph.D., Peter Harmer, Ph.D., MPH, Bradley J. Cardinal, Ph.D., Mark Bosworth, M.S., andDeb Johnson-Shelton, Ph.D. Obesit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Does the Density of Neighborhood Fast-Food Outlets Matter? Am J Health Promot. 2009; 23(3): 203–209.A:另一篇針對9-14歲小朋友的研究發現,習慣外食油炸食品的小朋友,伴隨著攝取了更多的熱量、更多的含糖飲料與反式脂肪。此外,也造成蔬菜、水果及低脂奶攝取量降低呢!資料來源:Taveras EM, Berkey CS, Rifas-Shiman SL, Ludwig DS, Rockett HR, Field AE, Colditz GA, Gillman MW. Association of consumption of fried food away from home with body mass index and diet quality in old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05 Oct;116(4):e518-24.所以想要減肥,先從自己壞習慣的『斷、捨、離』開始做起:斷:斷掉那些好吃卻完全沒有營養價值的食物。(含糖飲料、餅乾、油炸類食物)捨:捨棄宵夜、點心這些不良飲食習慣。離:離開原本的不健康生活,重新開始。不復胖第二步,養成運動習慣不僅僅是讓我們流汗增加熱量消耗,更重要的是養成我們不要一直久坐的習慣。為什麼要養成運動習慣呢?1. 肌肉:如果是做重量訓練,能夠有效的讓肌肉肥大,增加瘦肉組織2. 內分泌部分:● 胰島素:長期運動可以提升身體對胰島素敏感性,更能夠讓肌肉儲存更多的肝醣。● 生長激素:顧名思義主要是作用在我們人體細胞的促進生長,除了運動時會促進分泌外,在睡覺的時候也會分泌,所以小孩子真的要睡飽一點才會長高長壯~2005年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發表了一份整合33篇的研究,其中有6篇是在比較『飲食+運動』及『單靠飲食』之間的差異:發現飲食搭配運動比單靠飲食,體重多減輕20%(-13kg/-9.9kg)更發現同時介入飲食及運動1年後,體重可持續減輕20%(-6.7 kg/-4.5 kg)但研究中也發現:不管哪一種減肥法(飲食+運動或單靠飲食),一年後的復胖率更接近50%,甚至,運動及飲食共同介入減肥的效果也沒有更持久。資料來源:Curioni CC, Lourenço PM. Long-term weight loss after diet and exercise: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Obes (Lond). 2005 Oct;29(10):1168-74.減肥後不復胖的關鍵整理如果想要達到快速減肥又不復胖,飲食的調整、運動的習慣;堅持的決心都是必須的。飲食調整:都需要諮詢營養師或醫師,飲食劇烈改變伴隨包括復胖、不適症…等的風險也較高。(生酮飲食就可能會有口臭、便祕、掉髮、尿酸高、酮疹…等的問題)。運動習慣:規律的重量訓練或是有氧運動都是能幫助我們減肥的,但至少持續六個月以上,對於減肥的效果最好決心:如果下定決心要開始減肥,那至少持續一年!1年減少10%體重是一個標準,才可以認定是一次成功的減肥唷※本文經SuperFIT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
2020-06-19 科別.腦部.神經
睡不好渾身不舒服檢查沒問題 醫師:可能自律神經失調
「我容易緊張,晚上不好睡,半夜容易中斷醒來,一直到天亮都沒睡,早上精神很不好。身體不舒服,症狀很多」,一名病患向醫師訴說這種情況讓他常會頭暈、耳鳴、頻尿、心跳很快,且喉嚨感覺有痰、便祕很嚴重,全身都不舒服,檢查報告出來卻沒有什麼問題。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表示,診間常出現身體不適的個案,訴說看過很多醫生,但檢查報告結果都正常,最後被轉介到精神科治療;這些個案大多因長期身體不適,包括睡不好、心悸、頭痛、腹瀉、沮喪、疲累等症狀,進而衍伸出焦慮及憂鬱的情緒,這類個案可能是罹患了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他指出,自律神經失調不能算是一種病,它是一個症候群,但長期下來卻會誘發疾病的產生,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焦慮、憂鬱、恐慌等,千萬不能輕忽。余錦星表示,自律神經系統大致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兩類,自律神經失調時,身體會出現一些警訊,告知個體該注意自己的生活狀況,自律神經失調大多是壓力或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如果找對源頭加以介入調整,才能有效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他舉例說,交感神經好像是汽車的油門,副交感神經是煞車系統,唯有互相配合好,車子才能順利操作,任何一個出現故障,都會導致嚴重的事故產生。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除做好壓力管理,養成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外,也要有良好的紓壓管道。但症狀嚴重時,建議可搭配藥物、心理治療或生理回饋治療介入,更能有助改善不適的症狀。生理回饋治療主要是藉由測量身體生理變化的儀器,經由儀器將生理訊號轉換成圖像、數字、聲音等,並將這些訊號回饋給個案,幫助個案了解生理反應和情緒的關聯,除可做為檢測個案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也可做為治療介入的協助工具。藉由生動的畫面與臨床心理師的有效引導分析,幫助個案可以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經由學習如何控制與放鬆,來達到有效改善與管理自我的壓力。余錦星表示,上述個案經8次生理回饋治療後,睡眠與夜間頻尿症狀已明顯改善,從一開始夜間頻尿5到6次,下降到0到2次,有時可一覺到天亮,因睡眠改善,精神也變好,情緒也不再那麼焦慮跟緊張,身體不適症狀逐漸減輕。
-
2020-06-16 橘世代.健康橘
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65歲,被稱為銀髮族的你,也許看起來不顯老,但記憶力與體力大不如前卻是事實。如何減緩「老」的步伐,還能踩著健康步履,持續人生的旅程?掌握這四大慢老重點,照顧好身心的變化,延緩老化腳步,享受精采生活!重點一:好好吃、吃好好隨著老化,難免有牙齦萎縮、牙周病、蛀牙等困擾,加上唾液的分泌不足,咀嚼與吞嚥也不如從前。擁有一副好牙與良好的咀嚼力,是延緩老化的的第一步。你可以這麼做:●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每口食物最好咀嚼30~40次。透過咀嚼,讓唾液與食物充分融合。這麼做,也能減輕腸胃負擔。●餐後立即潔牙,避免蛀牙及牙周病的發生。●透過日常飲食的咬合並練習扣牙的動作來鍛練咀嚼肌,可以強化咀嚼力。重點二:吸收好、代謝好許多長者,常常一吃東西,就感覺到胃不舒服,易有脹氣、消化不良、便秘等問題。腸胃是人類的第二個心臟,腸胃功能衰退,直接影響營養的吸收。延緩消化道的老化,讓身體的吸收與代謝正常,人自然看起來不老。你可以這麼做:●減少油炸物、肉類等難消化的食物,多多補充來自蔬果的天然膳食纖維。另外,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的好菌,也能提升腸道的代謝力。●增加運動量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及腸道蠕動。腹肌力的鍛練,也能緩解便祕。●多喝水能幫助身體代謝毒素與廢物。一口一口慢慢喝,隨時補充水分。重點三:好好走、靈活動銀髮族能夠隨心所欲趴趴走,甚至能登山健行,在於良好的活動力。在生活中以運動和飲食的對策,預防骨質疏鬆症、肌少症的發生,維持好的行動力,就能成功延緩老化。你可以這麼做:●維持正常體重,過胖會對膝關節造成負擔,影響行動力。●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以強化骨骼。●優質蛋白質是增加肌肉量不可少的營養素。而肌肉量的增加,可舒緩膝蓋的負擔。●養成規律運動,儲存骨本與肌肉。建議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要兼顧,且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可以協助體內維生素D3的轉化,增加骨本。 重點四:心情好、吃得下現在人工作忙碌,沒時間陪長輩們吃飯。缺乏家人陪伴的長輩,可能感到孤單而影響胃口。心理上做好老後的準備,能夠獨立生活,找到生活的重心,自然吃得下,活得好。你可以這麼做:●每周找親友聚餐,增加與人的互動與關懷。心情好,食慾也會好。●找回年輕時的興趣,學一項新的技能,增加社交活動。●主動做義工服務,為社會奉獻。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能擴展生活圈。◎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走越多真能越長壽? 萬人參加4年實驗,有答案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4 醫療.指甲.足部
指甲月牙是什麼?中西醫解析指甲半月白、白點等意義
時序進入高溫濕熱的夏季,穿上涼鞋,涼快許多,但露出問題指甲,灰灰黑黑黃黃,讓人覺得很害羞。指甲雖然小小一片,卻是很多健康問題的表徵許多人認為指甲就像頭髮一樣,在人體末端,須隨時修剪,「沒有用處」。但在中醫的《素問·五臟生成論》裡寫道:「肝主筋,其華在爪。」小小一片指甲,有時是健康問題的表徵。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由於手指末梢相當精細、敏感,因此在人體演化過程中,出現指甲來保護它,以避免碰撞和病菌入侵。除了保護功能,就構造來看,蔡呈芳表示,因為指甲為一種含硫的角質蛋白,質地堅硬,因此也可幫忙抓取、尋找物品,例如有些動物利用指甲挖土尋找食物,而人類也因為有指甲可以做出摳、抓癢等動作。指甲構造有哪些?一張圖完整說明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解釋,指甲除了一般人「修剪」的甲板本身,還包含甲床、甲基質、甲半月、甲小皮和甲皺褶等,形成完整的構造。甲基質,也就是甲母細胞,位於近端甲摺底下,是指甲的生長點。手指甲以約一個月0.3公分的速度推進,腳趾甲則以約一個月0.2公分的速度推進,到末端逐漸轉化為甲板。其中,俗稱「月牙」的甲半月則是甲母細胞分化為硬角質甲板的過程。破解坊間迷思:指甲的月牙大小健康無關坊間常聽到,從一個人手上看「有沒有白白的月牙」以及「月牙」的多寡,可以看出他的健康,若十指中少於一定數量,表示精力不足。然而,蔡呈芳表示,月牙每個人都有,雖然有些運動員或是有些人的慣用手,因代謝較旺盛,所以月牙較明顯。但月牙並不是「沒有露出來就等於沒有」,且有些人是因為甲皺褶較萎縮,月牙才會露出較多,因此手指是否有「白白的月牙」和健康與否並無相關。對此,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也表示,「不知是哪裡來的觀念」。他說,月牙在中醫的古籍中並沒有代表特別的意思,除非本來有露出來,但在短時間內突然消失,才要注意身體是否發生變化。中醫如何看指甲?氣血終點 反映肝血狀況瞿瑞瑩表示,雖然月牙在中醫的診斷中沒有特殊涵意,但從中醫的觀點認為「十指連心」,因此氣血的起點和終點都會到手指頭,反映心肺的功能,而指甲則反映肝血的狀況。如果指甲飽滿、紅潤有光澤,則代表一個人氣血平和、肝血充足;反之,若是指甲形狀凹凸不平、較脆或較軟、顏色不飽滿,則代表此人肝血虧虛。瞿瑞瑩說,由於指甲是在末梢,會比較慢表現出來,通常表現的是三個月來氣血狀況變化。一般來說,會先按壓指甲判斷氣血循環是否良好,通常按一、兩秒後,指甲便會從白色變成粉紅色。接著,看外觀是否堅硬、飽滿、紅潤有光澤。瞿瑞瑩說,通常產後婦女,或是化療的患者,若是氣血沒有補起來,指甲會比較脆。指甲的外觀若是有條紋、斑點等,也可以看出健康端倪。白點代表慢性疲勞:瞿瑞瑩說,指甲上若是有白點,可能代表慢性疲勞,或是營養不良以及便祕等腸胃的問題,常出現在外食族身上。凹陷與濕氣有關:指甲若有凹陷,可能和體內濕氣有關,可視體質寒熱以薏仁茶或薑茶改善。若出現中間凹陷、兩邊翹起的勺狀指甲,則可能是缺鐵性貧血,通常見於月經血崩、產後哺乳期女性或是成長期兒童。黑線恐過勞、血瘀、黑色素瘤:出現垂直條紋黑線,代表可能過勞、老化、腦袋耗用過度,會建議病患盡量睡飽;另外,也可能代表病患氣滯血瘀,壓力過大,常見在久坐或是壓力大的族群,可增加運動量改善。但瞿瑞瑩提醒,如果出現很深的黑線,則可能是黑色素瘤,最好能盡快至皮膚科診斷。西醫如何看指甲?看甲板顏色 留意相關疾病對於從指甲顏色來判斷疾病,曾德朋表示,須先判斷是出現在甲床還是甲板,因為甲板本身沒有顏色,因此通常說指甲顏色紅潤是因為甲床有血管,血流豐沛導致,若是略顯蒼白,則可能有貧血症狀。黃灰色多灰指甲:至於甲板若出現黃色,可能是抽菸者指甲沾染尼古丁,或是黴菌感染而導致「灰指甲」。曾德朋說,「灰指甲」不限於呈現灰色,也可能出現黃色、棕色等。綠色為綠膿桿菌感染:甲板出現綠色,可能是因綠膿桿菌感染,通常出現在下田農夫身上。白點留意風濕免疫或甲狀腺疾病:甲板出現白點,一方面可能是碰撞所致,另一方面則要注意是否有風濕免疫或甲狀腺等疾病。除了從指甲外觀判斷疾病,蔡呈芳也提醒,由於指甲是保護機制,尤其透過甲小皮和皮膚黏在一起,形成不透水的構造。因此要避免咬指甲或修剪指甲時傷害到周邊皮膚,形成空洞,使髒東西灌進指甲「像臭水溝一樣」,造成甲溝炎。曾德朋也建議平時可在指甲周圍塗上護手霜或甲緣油,防止指緣乾裂,進而造成發炎。
-
2020-06-13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失敗都是澱粉的錯? 誤會大了!是「它」在扯後腿
澱粉除提供身體的醣類熱量來源外,其中還有很多的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以及膳食纖維,可幫助腸胃道消化,若長期缺乏,加上水分或蔬菜若也攝取不足,便祕就會上身。很多要減肥的人,一定聽過「去澱粉減肥法」,也就是不吃任何種類的澱粉,則食物熱量不管吃多少都沒關係,但長時間下來卻發現,體重不僅沒有依所期望的變瘦,身上反而多出了幾公斤的重量。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一說到減肥,很多人列出的頭號大敵就是澱粉,其實澱粉真的是背了很大的黑鍋。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林孟瑜說,根據統計資料,國人近10年來的米飯澱粉消費量已經降低,但是自覺肥胖的比例卻不減反增,這顯示肥胖的原因,並不在於攝取過多的米飯澱粉類,因此實在應該幫澱粉「平反」,不要再被污名化了。 林孟瑜表示,在不攝取澱粉的情況之下,會迫使體內消耗肝醣並且燃燒脂肪,剛開始的時候,減肥的成效可能不錯,的確是可以在短期間達到體重下降的目的;不過這種減肥成效僅局限在短期間內,一旦恢復正常的飲食,體重也會回歸到之前的數字,也就是復胖迅速。長期觀察想減重的人,不吃澱粉減重效果並不好,重點應該是選「對的」澱粉來吃,只要選對澱粉的種類,不僅可以吃得健康,且能輕鬆達到減重目的。 想健康的減重,可以減少澱粉的攝取,但並非一味的拒絕澱粉。林孟瑜強調,長期拒絕澱粉的攝取,更可能傷害健康,因為人體無法利用醣類產生能量,只好利用脂肪及蛋白質做為能量來源,而脂肪酸在缺乏醣類的氧化不完全代謝過程中,產生了過多酮體及酮酸,終究會導致「酮酸中毒」,最嚴重還可能導致肝腎機能受損,甚至休克危害生命,千萬不得不慎。 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夏天減肥好難? 營養師私藏TOP10燃脂食材大公開
-
2020-06-12 養生.聰明飲食
抗發炎、抗氧化!營養師教你這樣吃薑,遠離癌症、動脈硬化
家家戶戶炒菜不可或缺的「薑」是養生食材,富含植化素,薑辣素、薑油酮、薑烯酚,具有多種健康好處。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提醒民眾注意。在薑的各類營養素中,薑辣素是辣味的來源,隨著薑愈老而含量愈高,因此嫩薑不辣,老薑卻超辣。薑油酮、薑烯酚則是薑的香氣來源,且有溫暖身體的作用。 而生薑中的薑辣素在炮製過程受熱後,會轉變為薑烯酚或薑油酮等聚合物,增強了薑的效用。 吃薑養生!暖身、抗氧化、促代謝 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生薑肉性味辛溫,具有發表散寒、溫胃止嘔的功效;生薑皮富含精油、揮發油,性味辛涼,與生薑肉藥性正好相反,有利尿消腫的功效。 薑蘊含的營養素具有多種養生好處,包含有助於減少噁心嘔吐、抗發炎、抗氧化、暖身等,進而能幫助降低癌症、動脈硬化、心臟疾病等風險。 另一方面,郭家伶指出,當人體免疫細胞正常運作時,體溫為36.5℃~37.2℃,體溫每下降1℃,會使免疫力降低30%。現代人愛喝冷飲、吹冷氣,加上久坐、少運動,容易導致免疫力、身體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功能也變慢。 薑酮醇、薑烯酚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暖和;而在高溫多雨的夏季,薑還可以發揮袪溼散熱、幫助代謝的功能。 不過,也提醒民眾,適量吃薑之外,還需配合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正常作息,才能真正吃出健康。 怎麼吃薑?磨泥、磨粉、切片變化多 至於薑要怎麼吃才好?郭家伶表示,可用於燉煮、翻炒、熬湯等,或使用磨泥器磨成薑泥(可過濾),直接加入飲品中,十分方便。 另外,也可以將老薑洗淨後帶皮切薄片,充分曬乾後,再用食物調理機打成薑粉,放入密封罐保存。 薑也不能吃過量!三種人不適合攝取 需要注意的是,薑也不能過量攝取。建議生薑的攝取量一天1克,勿超過10克;乾薑的攝取量則是一天1~2克,不超過2~3克。 此外,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以下三種族群較不適合食用,提醒民眾注意,並事先諮詢醫師。 1. 體質陰虛的人,表現出來的症狀有手腳心發熱、手心有汗、經常口乾、口唇異常乾燥、皮膚乾燥、明顯有脫水症狀、脈博過速、心煩易怒、睡不好。 2. 內熱較重的人。如果有發高燒、肺熱燥咳、咳痰較黃、胃熱嘔吐、舌頭或臉部會異常潮紅、口臭、痔瘡出血、便祕等疾病。 3. 生薑與抗凝血西藥併用,會增加凝血時間,且有出血的風險,應特別小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50歲看起來如30歲貴婦!每天花3分鐘做這件事,促進免疫力抗衰老.腰圍粗、肚子大,當心「脂肪肝」 白雁:做對運動,減少腹部脂肪、促進代謝.輕微咳嗽,卻已肺癌末期?50歲後注意,肺癌初期無症狀,4種人儘早檢查
-
2020-06-06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發炎失智大腦都是自己養出來的!日本醫學教授公開10大NG生活習慣,你中了幾個?
失智原因是「炎症」、「營養不足」、「毒性物質」根據戴爾教授:阿茲海默症大概分為四型「1型(炎症性)」「2型(萎縮性)」「1.5型(糖毒性1型與2型的混合)」「3型(毒物性)」。在此重述造成阿茲海默症的3個原因:「炎症」「營養不足」「毒物性質」。總之,如果腦部發生炎症的同時,並陷入營養不足,再加上有毒物質蓄積時,腦部受到傷害,認知機能會持續不斷地變差。失智症由40歲開始!當失智症被診斷出時已是末期現在日本,失智症診斷以「是否需要照顧」為基準。即使有顯著認知機能退化,只要沒造成生活障礙,就不認定是失智症,而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MCI)」。雖然MCI被認為是失智症的前一階段,事實上,因所有的症狀都已呈現,最好把它歸屬為「末期」失智症。當周圍的人都已感覺有出現症狀時,表示腦部的漏洞數目很多,且變大了。健忘是失智的開始單純的健忘不是疾病,和失智症不同。但我認為是認知機能退化的表徵!健忘最早大約從40歲開始。事實上,從40歲腦部逐漸開始出現漏洞,經過20~30年數目增加,漏洞漸漸擴大。過了60歲,症狀明顯出現時就有點太晚了。如果想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話,建議從40歲起就要檢視生活習慣。如此這般你也會得失智症!每天的行動都是在腦部開漏洞得阿茲海默症是很容易的,其實,可以說很多日本人都正過著會得阿茲海默症的生活。早餐吃甜的丹麥麵包、沒刷牙就急著出門、通勤塞車充滿壓力、邊開車邊工作邊滑手機。午餐吃漢堡、為轉換心情抽根菸、工作休息時間喝罐裝甜咖啡、回家後以乾炸食品為下酒菜,喝罐裝氣泡酒當晚餐配酒、邊看手機邊上床就寢。過這樣的生活是猛然將自己推向阿茲海默症一途。但完全不過這樣生活的人又太少了。日本失智症病人數目的增加不足為奇。「造成失智症的一日生活」【早上】早餐吃丹麥甜麵包等(血糖急速上升,引起胰島素抵抗性。)沒刷牙就趕出門上班(口腔內增加的壞細菌會攻擊腦部)通勤塞車滿腹心理壓力(增加的皮質醇會傷害腦部的海馬)邊開車邊工作邊滑手機(運動不足,加上照不到陽光、維生素D不足。)【中午】午餐吃漢堡(攝取含豐富Omega-6的飲食,加速炎症的發生。)因胃悶悶的就服胃藥(降低胃酸會阻礙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吸收)工作休息時間喝罐裝甜咖啡(血糖值突然上升,引起胰島素抵抗。)【晚上】回家後以乾炸食品為下酒菜,喝罐裝氣泡酒當晚餐配酒(含大量反式脂肪酸及糖化終產物,血糖值也會上升)晚上喝酒後一根菸(數百種化學物質侵入腦部)邊看手機邊上床就寢(無法熟睡,持續腦部的炎症)避開原因以預防飲食為目標盡可能避免會引起腦部炎症、萎縮及有毒物質的有害食品,盡可能積極攝取對神經有解毒及再生功能食品。因為無法完全避開有害食品,就積極攝取對腦部有幫助的食品吧。在此將介紹有助預防失智症的代表食品。我們暴露在重金屬、擾亂內分泌的物質、黴菌等種種有害物質中。這些每天都會進入我們的身體。有害物質不可能完全隔絕在外,太在意這些物質的話,壓力會累積!與其如此,不如積極攝取能支援身體將有害物質排泄的食品。有害物質可隨著汗、尿、便等一起排出體外。運動充分地流汗,整頓腸內環境是一個比什麼都好的排毒方式。躲在冷氣房內不流汗地生活著,因壓力傾向便祕的人,身體一直繼續有害物質的囤積。我建議馬上改變你的生活方式。活用有解毒作用的食品在每天的飲食中,放入可促進有害物質排泄的解毒作用食品。植物會製造出各式各樣保護身體免於有害物質傷害的物質。其中具預防失智症的有效成分,本書特別嚴選介紹的是戴爾博士所推薦有強效的食品。將這些食品盡可能放入每日的飲食內,對失智症預防有助益。香菜──最強的排毒蔬菜將囤積在腦部的重金屬排出在亞洲料理中幾乎都會出現。有種特別強烈的香味,喜歡或討厭的人壁壘分明。是一種非常好的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可以促進水銀和鉛等重金屬的排泄作用。所以被稱為最強的排毒蔬菜。除了對沙門氏菌和念珠菌等的抗菌作用之外,也有強力的抗氧化作用,也能消除胰島素抵抗性,具有種種健康效果。在動物實驗已確認對生殖器及腦部囤積的重金屬(鉛)有促進排出效果。也可以成為阿茲海默症預防的強力盟友。要積極攝取的食材代表。在日本也有溫室栽培,超市等整年都有販售。露天種植當季為3~6月。白花椰菜──生食可以更有效地攝取營養提到對健康有益的蔬菜來說,第一個想到的是青花椰菜。雖然白花椰菜讓人印象較模糊,其實,白花椰菜有不輸人的魅力。原本青花椰菜是由白花椰菜改良而來的。含有同樣的營養素,含有的量足與青花椰菜勢均力敵。但青花椰菜有苦味、發澀辣喉嚨,不加熱無法食用。維生素及酵素、植化素等都不耐熱,加熱調理時,營養素就減少了。相較之下,白花椰菜沒有這些缺點,直接就可以生食。可作成沙拉和泡菜食用,調理過程營養素損失少,可有效攝取營養素。加熱調理食用也可以,不過我們還是建議生食。酪梨──保護肝臟的麩胺基硫促進有害物質分解的麩胺基硫酪梨的魅力在於它含有豐富的麩胺基硫(Glutathione)。麩胺基硫是有3種胺基酸連結的物質,具強力的抗氧化作用。在體內也可以合成,抵抗活性氧來保護細胞。用於抗老化及注射來治療失智症,其擔負重要功能。食用酪梨即可攝取到麩胺基硫,酪梨含多量食物纖維及油脂,對改善便祕有很大效果。大便可以排泄體內的有害物質,逹到排毒作用。消除便祕,即是解毒效果的增加。此外,酪梨含防止老化及返老還童的維生素E,預防動脈硬化有幫助的油酸及豐富細胞原料的蛋白質,是營養的寶庫。書籍簡介書名:阿茲海默症革命:搶救失智的大腦作者:白澤卓二出版社:大樹林出版日期:2019/01/25語言:繁體中文作者簡介白澤卓二(Shirasawa Takuji)醫學博士。白澤抗老醫學研究所所長。御茶水健康長壽診所院長。1958年,生於神奈川縣。1982年千葉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經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老化基因體生物標記研究團隊領導,2007年到2015年擔任順天堂大學醫學研究所‧加齡制御醫學講座教授。壽命遺傳基因及阿茲海默症等研究專家。活躍於電視、雜誌、書籍等媒體,以容易瞭解的健康解說受到大眾歡迎的專家學者。著作‧監修:《使身體重生的「酮體」飲食法》、《Dr.白澤的用生酮飲食讓孩子頭腦一天變好》、《阿茲海默症的真實與終結》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