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併發症
共找到
1604
筆 文章
-
-
2021-08-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肩膀痛到難入睡 竟是肌腱破裂惹的禍
65歲劉姓婦人1年來總覺得左邊肩膀無力,晚上又痠痛難受,睡覺時如果側身壓到更是痛到無法入睡,她曾就醫接受X光檢查並以藥物及復健治療,但都無法改善,日前她前往大千綜合醫院骨科就醫,透過肌力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確診是旋轉肌肌腱破裂,幸好破裂的洞不大,肌肉也沒萎縮,在接受肩關節鏡微創手術與術後復健治療後,不僅肩膀恢復既有力氣,晚上的痠痛也順利緩解,讓她開心直呼「終於可好好睡覺了!」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蔡旻虔表示,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原因包括外傷或退化磨損,外傷往往是肩膀直接撞擊或突然猛力拉扯,造成肩膀疼痛或手無法舉起的狀況;退化磨損是因肌腱長期和骨頭摩擦,導致肌腱越來越薄,最後破裂,導致肩膀長期不舒服,之後漸漸無力且越來越痛。此外,約一半的五十肩病患肩關節沾黏原因就是旋轉肌肌腱破裂造成的併發症,若以復健治療五十肩一直沒改善,建議要檢查確認是否有旋轉肌肌腱破裂的問題。蔡旻虔指出,現行可依肌腱破裂的狀況選擇復健、注射類固醇或手術治療,劉姓病患接受的肩關節鏡微創手術和傳統切開手術相較,不僅傷口小、對組織的破壞少,同時還能處理沾黏或關節內軟骨受損的問題,不僅術後疼痛少、傷口恢復快,同時減少術後沾黏問題,肌力也較快恢復。他提醒,旋轉肌肌腱破裂無法透過X光檢查發現,必須依賴醫師經驗判斷及核磁共振檢查來確診,因此若發現有長期肩膀疼痛、手無法抬起或一抬就痛的問題,務必及早就醫治療,才能順利恢復正常生活。
-
2021-08-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右髖人工關節反覆脫臼 社工關心手術重建已可走路
72歲李姓婦人兩年前在陽台曬衣服時不慎跌落,造成右髖股骨骨折嚴重受損無法行走,曾接受多次手術,恢復不如預期,還造成右髖人工關節反覆性脫臼問題,只能長期倒臥在床,她和弟弟都單身,彼此相依為命、生活困頓,在社工的關心支持下,轉介到光田綜合醫院骨科再次接受髖關節重建手術,努力復健下,受傷7個月後重新「站起來」,她現在可以獨自行走,姊弟都有了笑容。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長李芳材表示,第一次看到李婦弟弟在社工陪伴下,推著坐輪椅的李婦進到診間,臉上盡是憂愁不安,經檢查發現李婦因長期脫臼問題,造成兩腳長短差異達5.5公分,不能站、連坐著也感到疼痛不已,只能臥床才能減輕痛苦,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李婦進行髖關節重建再置換。進行手術的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蕭敬樺說,李婦嚴重的程度一度被宣判「髖關節死刑」,可能只能坐輪椅甚至臥床一輩子,因為一般長短腳差距達2公分站立就有困難,李婦兩腳差異有5.5公分,加上是高齡患者,手術的風險相當高。蕭敬樺強調,臨床證實高齡者因行動不便倒臥在床3個月,就有70%的機率引發併發症,像是肺炎、腸胃道功能異常、下肢水腫、泌尿道感染等症狀,嚴重的話可能會致死。「恢復站立對患者健康有很大幫助」,蕭敬樺指出,李婦臥床長達7個月時間,狀況不太理想,因此重建髖關節為當務之急,所幸最後手術順利,並在積極復健下重拾行走能力,目前定期回診追蹤關節穩定,沒有再發生脫臼狀況。李芳材表示,所幸有社工及時介入關心,讓李婦早日接受手術治療,病況才沒有再加劇,並快速康復回歸正常生活;社工說,當初李婦躺在床上每天憂愁苦臉,現在可以下床走路後,最大的樂趣就是到家附近的宮廟走走,開心的笑容也常常掛在臉上。李婦弟弟很感謝社工關心陪伴與光田醫療團隊,看著姊姊從原本臥床,到現在甚至可以不用拿拐杖步行,進步神速,也終於放下心中一顆大石頭,減輕生活上的負擔。
-
2021-08-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突破性感染」 疑我國首例 30多歲孕婦已打2劑
昨日國內新增四例本土及十四例境外移入,無死亡案例;但台電有兩起確診,其中一案為完整接種兩劑莫德納疫苗的三十多歲孕婦,疑似為我國首例「突破性感染」孕婦確診個案,且可能為第一例接種兩劑莫德納疫苗仍染疫的案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自三月廿二日至八月八日止,在完整接種兩劑AZ疫苗的民眾中,共出現十一例「突破性感染」案例,其中六例為第二劑接種滿十四天以上確診,三例感染Alpha變異株,另三例因Ct值大於卅,未作基因定序,而這六例皆屬無併發症的輕症確診者;此外,在莫德納疫苗部分,仍未傳出「突破性感染」案例。指揮官陳時中昨於疫情記者會表示,台電群聚案尚未納入案號,後續將由市政府進行相關疫調,由於個案狀況不同,要根據事實來判定,現已匡列卅人居家隔離,同層員工則須居家隔離辦公十四天。該名孕婦係因居家快篩陽性,才揪出病毒,是否有忽視風險疑慮?陳時中說,中央可以去了解詳細過程,措施會採比較強硬一點,但地方聽起來的狀況,「算是比較寬鬆的方式」,相信有其理由。台北市衛生局說,目前正在疫調中。對於該例打兩劑莫德納疫苗仍確診的孕婦個案,莊人祥說,該案不列在昨天的確診案號,初步資料為卅幾歲員工,因公司十一日出現職員確診,她遭匡列為自主管理,十四日晚間出現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十六日居家快篩陽性,自行赴醫院採檢確診。昨日國內新增確診個案,陳時中指出,境外移入案例較多,包含澳洲一例、美國及英國各二例、緬甸有九例為在緬甸工作的台商及家屬,搭乘專機返台後確診;另有三例個案出現「突破性感染」,打滿二劑疫苗後,仍確診染疫,其中兩人接種AZ疫苗,一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國內疫苗施打方面,指揮中心表示,第六輪疫苗將於今中午截止預約,接種人數如果沒有額滿,擬將施打年齡層往下開放,讓卅五歲以下年輕人也能打到高端疫苗;預估第六輪接種完畢後,我國八月底前疫苗覆蓋率將突破一千萬人次。澎湖縣長宣布,十八日起於餐廳內用無須用隔板,陳時中說,會持續跟澎湖縣政府溝通,建議維持現有餐飲指引。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脫水10跡象!尿液出現這種顏色代表你已經脫水了
夏日氣候酷熱難耐,在外頭活動的大家,是否偶爾覺得頭昏、疲憊想睡,或是尿量變少?如果您發現上述現象,您可能已經「脫水」了。水分是維持人體運作的重要成分,一旦脫水,可能造成認知能力下降、影響性生活表現,甚至引發熱痙攣、昏厥…等併發症,需要儘速接受醫療處置。觀察尿液顏色、排尿頻率 及早發現脫水徵兆不論是在外工作還是活動,體內水份因為流汗而大量流失,如果忘記補水,就有可能脫水。尤其老人、小孩、慢性病患,都是脫水的高危險群,應特別注意。事實上,尿液的顏色是判斷脫水與否最簡單、實用的方式,小便後別急著沖水,先往馬桶內看一眼,就可以知道自己需不需要補充水分。在一篇《健康線上(Health Line)》的文章中,將尿液顏色由淺到深,分為5個漸層,各代表不同的缺水程度:若尿液呈現透明,代表水分過多,應暫停喝水;呈接近檸檬汁的淺黃色,是最佳狀態,體內水份含量適中;尿液顏色接近啤酒的黃色時,仍屬正常;若出現琥珀色,則已屬輕微脫水,建議開始多喝點水;尿液呈褐色或深橘色時,代表已經脫水,應補充大量水份及電解質。不過尿液的顏色也可能因為食用特定食物如:蘆薈…等,或腎臟病、肝病所致,未必僅是脫水所致。而除了尿液顏色以外,脫水的跡象還包括:頭暈、頭痛、疲倦、口渴、皮膚乾燥、排尿次數下降、淚液減少…等,較嚴重的脫水患者,還可能出現低血壓、心跳過快、呼吸急促…等症狀。脫水在醫學上屬於急症,若有上述不適應儘速補水或就醫。除了補水,還要補電解質 善用糖、鹽在家就能做針對脫水患者,補充水分是首要的重點,除了同時有嘔吐、腹瀉症狀的患者,需到醫療院所接受靜脈注射外,一般民眾以多喝水的方式補水即可。專家建議,除了喝白開水之外,可以選擇低含糖量的運動飲料或電解水。手邊沒有電解水的患者,在家也可以1/2茶匙鹽、6茶匙糖,搭配1公升開水的比例,自行製作。補水時,也需切記避免碳酸飲料、酒精、過甜的飲料及含咖啡因的飲料,這些類型的飲料會使脫水情形惡化。對於脫水等熱傷害症狀,預防絕對勝於治療,平日適時補水、避免於太陽直射下從事強度過高的活動,是避免脫水的好方法。一般成人的每日水分建議攝取量,是女性約9杯,男性則是13杯,每杯為8盎司(236毫升),也就是說,平均每日飲水量約為2000毫升,依照居住環境、個人的健康情況,以及活動量多寡,需再行增減。此外,一位成年人每日的正常排尿頻率,則落在每日9-14次之間。不論是氣候、運動…等任何原因導致的脫水,都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除了出現脫水徵兆時,儘速補水或就醫,平日也做好補水措施,並適量補充電解質,是炎炎夏日的最佳自保之道。脫水10跡象1.尿液呈現琥珀色、褐色或深橘色2.排尿次數下降3.頭痛、頭暈4.疲倦5.口渴6.皮膚乾燥7.淚液減少8.低血壓9.心跳過快10呼吸急促脫水怎麼辦1.大量補充水分,白開水、低含糖量的運動飲料或電解水。2.避免於太陽直射下從事強度過高的活動。3.有嘔吐、腹瀉症狀的患者,需到醫療院所接受靜脈注射。參考資料:.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ehydration#prevention.https://www.webmd.com/a-to-z-guides/dehydration-adults
-
2021-08-1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控糖常見隱形地雷你中了幾項?醫教正確控糖金三角
一名患有糖尿病的螺絲工廠工人,因工作性質屬於高強度勞動,每餐都習慣吃好幾碗白米飯才有飽足感,體重因此逐漸攀升,加上未規律服用藥物,造成長期處於糖化血色素9%的高血糖狀態。經過醫師不斷矯正觀念以及營養師給予正確的飲食衛教後,開始改變飲食習慣並減少澱粉攝取量,也改施打複方胰島素,治療持續約半年,糖化血色素順利降至7%,體重也回歸正常水準。 糖尿病是一種伴隨終身的慢性疾病,擁有正確觀念能讓控糖事半功倍,需要患者與醫師及營養師共同配合,謹記穩定控糖金三角「飲食、藥物、運動」,透過體重管理、定期監測血糖,才有助於改善血糖。陳建良診所陳建良院長指出,穩定控制血糖是避免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關鍵,但部分糖友常落入控糖誤區,造成血糖控制不佳。 誤區一:潛藏在飲食中的隱形糖 糖尿病治療除了藥物,飲食控制也不可忽略,瞭解食物的種類及其對血糖的貢獻度是控制血糖的第一步。然而,許多糖尿病患者即使拒絕甜食誘惑,仍會誤入「隱形糖」的陷阱,陳建良院長舉例,常見錯誤的飲食觀念為攝取過多升糖指數的主食,如精製白米、麵粉製品、馬鈴薯等,或是攝取過量的水果。提醒糖友們應更積極認識食物,以免誤食隱藏的高升糖食物,造成血糖飆升而不自知。 誤區二:血糖高低才是治療基準 定期監測血糖能掌握自己的病況,更能從中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但許多糖友認為身體沒有不適就表示血糖穩定,回診檢查才發現血糖飆升至200-300mg/dL。陳建良院長表示,100mg/dL與300mg/dL的血糖數值,對大部分的病患而言,身體感受不出這高低血糖之間的差異性,但卻與併發症息息相關,若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環境,易造成心血管、終端器官的發炎及病變,甚至提高死亡的風險,呼籲民眾務必重視監控血糖的重要性,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誤區三:胰島素的錯誤迷思 坊間非專業人士的建言經常造成民眾對胰島素有錯誤迷思,至今依然對其有誤解。其實胰島素在糖尿病治療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愈早施打愈有助於保護胰臟功效,也可減少後續併發症發生。陳建良院長說明,胰島素至今已100年,安全性與成效有目共睹,目前有複方胰島素可作為治療選擇,不僅能穩定血糖,也不易發生低血糖與體重增加的副作用,一天只需一針的注射方式對糖友更是便利。 陳建良院長鼓勵糖尿病友應積極為自已血糖把關,定期量測血糖、謹慎選擇食物、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及遵照醫囑治療。若發現口服藥物無法改善血糖控制時,應與醫師討論其他的治療方式,現今糖尿病治療已相當進步,也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複方藥物可以選擇,期望透過傳達正確觀念,幫助糖友有效控制血糖,避開控糖誤區,穩定血糖「胰」定成功。 (陳建良院長提醒,別讓胰島素迷思成為控糖誤區,當血糖控制不佳時應與醫師討論,及早施打胰島素穩定血糖。) MAT-TW-2100863-1.0-06/2021 《延伸閱讀》 .糖尿病友防疫期間如何維持血糖穩定? .飲食不忌口糖化血色素飆破10!醫籲及早使用胰島素穩定血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12 新聞.杏林.診間
遵從父命棄文從醫,卻始終無法壓抑對文學的迷戀!陳克華,擺盪在文學及醫學之間
許多年以前,有位命理師曾對陳克華鐵口直斷,說他這一生無論怎麼搬家,都將是臨水而居。出生在花蓮市的水溝「溝仔尾」,大學時住吳興街,下雨就水淹過膝的像泡在水裡,到榮總擔任眼科醫生,工作與住家都在流水潺潺的磺溪邊,草山上的溫泉水滙集而下,「所有的河最終都流向了那裡。」到訪這一天,脫下白袍返家的陳克華,嗓音低沉間忽又清亮,簡潔範圍內不修邊幅而衣色奪目。家,一如所臆,帶著懷舊的華麗,完全吻合「詩人」、「畫家」、「收藏家」與「珠珠藝術家」在眼科醫生之外的諸多銜稱,秀也秀不完的一流才氣,族繁不及備載地凝聚一屋子的目不暇給和琳琅滿目,頗有浮世繪的趣味外,大大的佛雕也靜坐一角,和流轉的星辰相望,像句偈,喚醒了東方美學的因果,與眾生共憂苦喜樂。喝過咖啡,久遠的樂蒂、喬宏等許多閃亮大明星畫像被陳克華自櫃中取出,栩栩如生交織著真切樸雅,令觀賞者快速脫口直呼其名,因為,畫得實在太像。這才子,合該能在大學畢業前後的流行歌曲躍動亞洲黃金期,初試啼聲而一曲成名。填詞的《台北的天空》經典傳唱至今不歇,是鄉愁,也是確幸,多年後的今天,他說還要再寫一首《花蓮的天空》來接續故鄉的青春退場和心境轉移。「我從來都只是個詩人,如果我寫小說、散文、歌詞或劇本,也不過是詩的變形。」相對於直指我心,又揮灑變化的詩文藝術性,陳克華將一般作品歸於真實之外的扭曲,並不違和的扭出多本出版物,「可見我平常多努力。」他說。花蓮,呀花蓮,遙遠的童年和少年都充滿溝仔尾,外婆抱著他立於橋頭的回憶。1961年,陳克華誕生在明義街一條水溝上的木屋,綿延不絕的吊腳樓外,酒吧和東方茶室密集,還有城隍廟、國術館,集合成張愛玲筆下的「邊城」意象,窗外永遠是海的教室,那誘惑自己逃學的低矮圍牆,太平洋無限廣闊的靛藍呼吸,還有沿著東海岸線開通的窄軌小火車,每日按時運來了整個花東縱谷的蕉風椰雨,甘蔗的清香。陳克華形容自己是填鴨教育的清教徒,享受海浪打進教室,還會撿到貝殼的無拘,直到高一升高二的那年暑假,他蹺課躺在樹下,太平洋的海風輕拂,黃花紛飛,一顆相思豆落在臉上,燃起強烈的詩魂就此爆發,「我是詩人,要寫詩……」靈光乍現,謬思附身,應了心理學家馬斯洛「高峰經驗」說法,從此改變人生風景,從1983年的《騎鯨少年》到2019年的《欸》,陳克華共出版35本詩集,17本散文和3本小說,還有無數的攝影與繪畫創作都來自隨時隨地的書寫,不需要先記下再斷續銜接潤飾,完全一氣呵成的想寫立即就寫,當下從第一個字寫到最後的句點,多才也多產,跨界又斜槓,跳TONE無極限。爸爸開的診所叫「壽軒眼科」,進出都是可愛有趣又熟識的鄰居。忙於看診,父子親而不近,但「額頭」和「風鈴」兩個畫面隨時竄進陳克華失親的痛點,「小時候,爸爸在我發燒的時候,會額頭碰額頭,好像5秒就立即測出溫度。」等爸爸彌留到最後一刻,換陳克華用額頭相黏爸爸漸失氣血的身軀,留下父子最後的溫存。父後2個月,把劇痛化為詩作 ,陳克華一天創作3至4首,思親的筆,停不下來。陳克華的臥室繫了一個淡水老街買回的白色風鈴,風吹過,發出窸窸窣窣的輕吟。有一天,陳克華回花蓮診所,竟訝異的發現,爸爸也有一個一模一樣的風鈴,扇形的白色貝殼托起傘狀圓頂,顯示著父子連心的隱密連結,令他微微一顫,卻也什麼都沒說。終究遵從父命棄文從醫,雖然,一再被投以加著親情的牽掛,「你這孩子,不務正業」,但陳克華自認已盡力符合家族期待,「文藝界幾位醫生,只剩我還繼續留在白色巨塔。」語調輕緩中含有感慨,人間豐美駁雜,盡在不言中。擺盪在文學及醫學之間白色的塔,白色的袍,在陳克華看來,是一份「先為人,再為醫生,再為專業醫生」的札實功課。萬般皆是緣,從掙扎煎熬到溝通稍融,畢竟以榮總眼科主任重銜高位,出於藍更勝於藍的達成家族期待而掙了臉面,「爸爸視病如親,把病人當親人真心相待。喔!真是了不起。」做兒子的,由衷感念自己流了同樣的血。對藝術家投以羨慕,對醫生賦予尊敬,陳克華的醫學之路從台北榮總住院醫師、總醫師,一路升到主治醫師,再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史蓋本眼科中心,花3年時間從事眼角膜內皮細胞研究,研發出獲得美國及全球專利的培養液。另一方面,也埋首實驗室從事眼角膜內皮細胞體外培養及移植手術,研究論文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目前在榮總專治白內障手術、角膜移植手術、近視屈光手術、隱形眼鏡配戴併發症治療及乾眼症治療。典型的天秤座性格,擺盪在文學及醫學之間。爸媽曾憂心輕問,「如果沒有醫師的光環,還有誰會看你的文章?」親情最透達的提醒,使他怎麼樣也要在關鍵的學醫時刻,壓抑對文學及藝術的迷戀。 相對爸爸的醫德醫心,陳克華說起自己也曾得到一位北杯病患的書禮相贈,「克華詩文傳世遠,華陀醫藥活人多」,這榮傲,就掛在牆上。(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Delta恐引發年輕人心臟併發症 澳洲研究:嚴重恐猝死
澳洲廣播公司(ABC)報導,位於雪梨的頂尖醫學機構「張任謙心臟研究所」教授科瓦契奇表示,Delta變異株可能使年輕人面臨更高的致命心臟併發症風險,副作用包括心肌炎,嚴重可能減弱心臟功能,導致心臟衰竭、心跳不正常及猝死,也可能導致血栓,最初會在雙腿出現,並移往心臟和肺。科瓦契奇說,雖然早期病毒株對長者最致命,但有證據顯示Delta變異株有所不同。他表示:「這種變異株引發心臟副作用案例多常見,相關數據仍不斷出現。然而,我們確實看見有更多感染Delta變異株的年輕人出現心臟併發症。」科瓦契奇表示:「這些涉及心臟的併發症是非常重大的問題,但幸好依然只有少數人有經歷這些併發症。隨著這波疫情惡化,更多年輕人死亡無可避免,但希望這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數字。」新南威爾斯首席衛生官員凱芮‧錢特(Kerry Chant)表示,Delta變異株對年輕人而言是「警鐘」,打破「只有老年人染疫了才會住院的神話」。新南威爾斯省現在多數新確診為20至39歲的年輕人。
-
2021-08-09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新知/美研究流感疫苗能降低新冠重症 指揮中心:建議施打
美國研究指出,打過流感疫苗的人,能夠大幅降低感染新冠肺炎後,演變為重症的風險。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建議優先順位接種新冠的對象,可以依照安排接種流感疫苗。羅一鈞說,關於流感疫苗和新冠肺炎產生併發症的研究,是邁阿密大學做的,研究發現,染疫前接種過流感疫苗的人,住加護病房或急診的機率比沒打過的人低。而我國每年10月開始,會接種季節流感疫苗,羅一鈞說,因為流感新冠高風險族群雷同,會建議優先順位,可接種新冠的對象,依照安排接種流感,但目前研究只有提到流感疫苗,沒有針對肺炎鏈球菌,現無法評論。
-
2021-08-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脂超標不會有任何感覺 醫提醒全身血管都受波及
正值壯年的黃先生雖然才四十多歲,不過在幾年前便已體驗過心肌梗塞的慘痛經驗。出院之後,黃先生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很積極與醫師配合控制高血脂的狀況。「檢查發現他屬於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膽固醇非常高,很難降下來。」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肇鋒醫師表示,「我們希望他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以下〔1〕,所以除了口服藥物以外,也合併使用降血脂針劑,病情控制得很穩定。」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長時間在家上班,缺少運動,又經常叫外送,食物偏鹹、偏油,追劇的時候還會吃零食,黃先生的體重便逐漸上升。此外,生活作息改變之後,較容易忘記吃藥、忘記打針,而讓低密度膽固醇開始飆升。「回診抽血時發現狀況變差,我們就會進一步了解原因。」林肇鋒醫師說,「這類病人只要飲食、運動、藥物稍有鬆懈,膽固醇就容易波動,所以一定要按時回診,持續追蹤。」膽固醇過高,種類要搞懂抽血檢查膽固醇時,務必先了解膽固醇的種類。膽固醇可分成高密度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2〕。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逐漸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所以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2〕〔3〕。林肇鋒醫師解釋,高密度膽固醇對我們身體非常重要,它可以把血液裡面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裡,讓膽固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血液裡,便不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塊,因此高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2〕。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對身體造成全面性影響,全身上下所有的血管都會受到波及,漸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林肇鋒醫師指出,大腦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狹窄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腎臟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腎臟病變,下肢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血液循環不足,而出現下肢冰冷、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雖然膽固醇過高所衍生的併發症非常多,但是當血脂超標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感覺,而容易輕忽、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肇鋒醫師說,「我們必須抽血檢驗才有辦法知道血脂的狀況,臨床上會遇到患者因為胸悶、胸痛就醫,進一步檢查才驚覺是膽固醇過高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醫師會希望患者可以在出現併發症前就發現血脂超標,並積極控制,才能避免血管病變、產生疾病。」積極控制高血脂,才能避免併發症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抽菸、過重與肥胖、不當飲食、缺乏運動等〔4〕,想要控制高血脂,必須要多管齊下。發現膽固醇過高時,一開始會採用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適量運動、戒菸等,林肇鋒醫師說明,「是否需要搭配藥物進行治療,一方面看血脂肪有多高,二方面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相關風險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5〕,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會依照風險不同來調整,具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成年人應小於100 mg/dL、孩童應小於135 mg/dL,若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曾經腦中風應小於100 mg/dL,若有冠狀動脈疾病應小於70 mg/dL,若有急性冠心症候群合併糖尿病應小於55 mg/dL。「高血脂藥物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也有針劑藥物。如果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血脂仍然顯著異常的話,就會考慮合併使用針劑治療來控制膽固醇。」林肇鋒醫師說,「目前的針劑設計得很方便,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執行皮下注射,每2-4週注射一次。」膽固醇沒能控制達標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調整藥物。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林肇鋒醫師分析,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6〕,這些副作用的機率低,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太嚴重,通常在停藥或者是減輕劑量之後,就可以改善。針劑降膽固醇藥物是注射在皮下,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出現疼痛或紅腫。根據統計,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不高〔6〕,林肇鋒醫師說,「如果患者有反映這些狀況,我們都會進一步了解,看看是否有操作不當的地方,至於注射部位的選擇,會建議於不同部位輪流施打。經過適當的衛教與調整後,大多可以改善。」關心疫情也要當心膽固醇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的工作方式、生活型態都受到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飲食、運動、藥物可不能鬆懈,以免血脂飆升。如果叫外送,記得挑選較健康的食材與烹調方式,林肇鋒醫師提醒,若是訂購蔬菜箱回家自己做料理,要控制油、鹽、減少調味料。煮菜時可使用大豆油、橄欖油,避免使用豬油、人造奶油。〔7〕攝取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蒟蒻,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追劇嘴饞時,可以用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杏仁、核桃來取代高脂、高糖、高鹽的零食。〔7〕請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另外加上兩日中至高強度肌肉訓練運動。大家可以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以漸進方式逐步增加運動量。〔8〕膽固醇過高時,患者並沒有感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衍生許多併發症,林肇鋒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或搭配針劑,積極控制讓血脂達標!參考資料:1. Eur Heart J. 2020 Jan 1;41(1):111-188. doi: 10.1093/eurheartj/ehz455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1/1/111/5556353 (Figure4)2. HDL (Good), LDL (Bad)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hdl-good-ldl-bad-cholesterol-and-triglycerides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therosclerosis. 6 Nov 20204. Causes of high cholestero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causes-of-high-cholesterol5. 2017 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http://www.tas.org.tw/index.php?action=news-detail&id=36.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 111_1887.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AHA. 15 Aug 2017.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healthy-eating/eat-smart/nutrition-basics/aha-diet-and-lifestyle-recommendations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for Adults and Kids. 18 Apr 2018.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fitness/fitness-basics/aha-recs-for-physical-activity-in-adults原文:
-
2021-08-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濃茶又吃素 易致缺鐵性貧血
許多人常有嘴唇失血發白、容易疲勞、夢多失眠、甚至頭昏耳鳴的情況,大部分人以為是沒有足夠休息而引起的,但是卻不曾想到也許是貧血找上門了。貧血是指紅血球中的血紅素含量減少,不能夠將氧氣運送到需要的組織和器官。造成貧血的主要的原因有:1. 營養不良:食物中的微量元素鐵、葉酸和B12是構成血紅素的基本原料,如果缺乏,自然會導致貧血。常聽說「補血有三寶,紅糖紅棗和花生」,可是這些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非血紅素鐵質,不易被人體吸收。補鐵主要依靠動物性食物,就是俗稱的鐵三角─紅肉、動物血和肝臟類。值得注意的是濃茶中的鞣酸會與食物中的鐵相結合,而無法被吸收,所以喝茶又吃素的老年人,容易出現缺鐵性的貧血。2.其他疾病:舉例來說血液病、惡性腫瘤、慢性感染、風濕性關節炎、腎臟衰竭、肝病、甲狀腺功能失常都可能導致貧血。老年人貧血一定要追查原因,背後往往隱藏著更嚴重的問題,因為10%到40%貧血有腫瘤問題。3.服用藥物:服用抗凝血劑、阿斯匹林可能會因消化道潰瘍造成貧血。另外,環磷酰胺、硫唑嘌呤、干擾素等抑制骨髓功能藥物,也會引起貧血。還有頭孢菌素、阿莫西林、肺結核藥等也都可能導致貧血。在美國有5.6%的人貧血。嬰幼兒和學前兒童要特別注意,貧血對智力的損害很嚴重,另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會因貧血使病情加劇;婦女孕期貧血會加大妊娠期間的併發症、感染症和產後抑鬱症等情形。
-
2021-08-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爸爸節「觀心」長輩健康 累、喘、腫 心臟衰竭典型症狀
50多歲的王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且長期吸菸,某天因肺水腫喘不過氣被送到急診,發現早有心肌梗塞卻未察覺,已造成心臟肥大且演變成慢性心臟衰竭。服藥治療後症狀獲得控制,經八個月穩定治療心臟逐漸恢復正常大小,重拾正常生活。男性多屬收縮型,女性多因高血壓造成舒張型心衰竭。心臟衰竭是常見慢性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鴻毅表示,臨床上男、女表現不同,男性罹患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就是大眾熟知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五成以上屬於收縮型心臟衰竭;而女性多因高血壓造成舒張型心臟衰竭,此外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等也是常見的主因。陳鴻毅解釋,心臟就像幫浦,會不斷地收縮及放鬆供應人體全身血液,收縮型心臟衰竭是因血液打出去的力道不足,當器官接收不到充分的血氧,在長期缺血的情況下會產生慢性腎衰竭、肝腫大等併發症;舒張型心臟衰竭則是血液難填充回流至心臟,易造成喘、下肢水腫等症狀。延緩心臟衰竭惡化,從戒菸酒及控制三高開始。「累、喘、腫」為心臟衰竭三大典型症狀,共有四階段病程,從初期生活正常到逐漸走路或從事費力工作時會感到力不從心,到了第四期會連靜止不活動、躺在床上都感到氣喘吁吁,而下肢水腫是最常出現的症狀,部分病患會在短時間內急性惡化。陳鴻毅說,男性吸菸及飲酒比率較女性高,延緩心臟衰竭惡化從戒菸酒及控制三高開始,飲食少油、少鹽及少水,並搭配適量運動,單周3到4次,每次30分鐘內,心跳勿超過130下。鹽分攝取每日應控制在5公克,水分攝取則視個人排汗及排水量而定,建議每日飲水量約一千至兩千毫升,並搭配體重監測,如一周下來體重多出2到3公斤,代表體內水分代謝出現狀況需特別留意。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史、吸菸史、三高、肥胖為心臟衰竭高危險群,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生活有助降低風險因子,預防心臟衰竭。陳鴻毅最後提醒,今天是父親節,建議大眾須「觀心」家中長輩是否有累喘腫等症狀,若有相關症狀則盡早就醫及治療。近年心臟衰竭照護與治療漸趨成熟,目前也有最新的雙重機轉藥物可使用,只要患者定期回診、規律服藥,症狀便可以穩定控制,並維持生活品質。心臟衰竭護心七招1.飲食少油、少鹽2.適當運動3.戒菸、戒酒4.控制三高慢性疾病5.規律量體重6.季節轉換注意保暖,避免溫差過大7.規律服藥治療資料來源╱陳鴻毅製表╱黃安琪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
2021-08-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有癌症在做XX治療,可不可以打疫苗?」哪種疫苗較適合癌症病患?
近期新冠肺炎的疫情在台灣惡化,而台灣也進入了三級警戒,隨之新冠疫苗接種的議題也受到國人高度的關注。在這段時間有許多的癌症病友都對新冠疫苗接種有許多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有 「我在做 XX 治療,可不可以打疫苗?”,"哪個疫苗較適合癌症病患?」。因此在此整理了幾個病友常見的問題,並依現有的實證醫學以及近期更新的美國 NCCN 指引的建議予以回答。癌症病患可不可打新冠疫苗?可以!在現有 COVID-19 疫苗的臨床試驗,都只招募了極少數罹癌的病患,因此疫苗使用於這些病患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數據相當有限。但是幾個大型的研究都證實了癌症病患感染了新冠肺炎後有較高機率出現併發症及有較高的死亡率。除此之外,癌症本身或是癌症的治療都有可能使病患的免疫機能較差,而被感染新冠肺炎後會有較長的時間具有感染力,也比較容易衍生出變種病毒。因此,許多美國的專家以及腫瘤治療的學會/組織都是強烈建議癌症病患及其照顧者/同住者儘早接種疫苗。而在美國廣泛的接種癌症病患後,暫時未有任何報告顯示癌症病患施打疫苗後有較高的風險。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癌症病患因免疫力較差,由疫苗誘發出的免疫反應也可能會比健康人群弱,因此縱使完成疫苗接種,癌症病患仍須落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準則。我正在接受癌症的治療,可不可以打新冠疫苗?可以!接受目前常見的癌症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及放射治療的病人都可以接受疫苗接種。其中標靶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及放射治療在接受治療的任何時間都可以接種疫苗。接受固態腫瘤的常規化療的病患 (如大腸癌物、肺癌和乳癌) ,暫時最佳注射疫苗的時間還未釐清,因此美國指引是建議儘早接種疫苗,而國內專家則是建議白血球恢後,以及在下一輪化療一星期前注射。血液惡性疾病的病患接受幹細胞移植、細胞治療、或是高強度的誘導性化療時,往往會造成較嚴重的免疫功能的抑制,因此需要等免疫功能恢復後再做施打。免疫治療的作用會增強會使病患的免疫增強,學理上有可能會增加疫苗的副作用,但暫時無任何研究有發現這樣的趨勢,因此美國指引是建議同日施打,以減少病患反覆進出醫院的機會,但也有部分專家建議錯開疫苗及免疫治療的注射,以利區分個別的副作用。接受大型手術的病患則是建議術後休養一段時間後再進行疫苗接種,這樣比較容易觀察手術後的併發症。較為特殊的是接受脾臟切除手術的病患,有可能會導致免疫抑制,因此需要等二週以上尚可接種疫苗。我有癌症,我應該打哪一個疫苗?都可以,不需挑選疫苗!現在國際上主要的幾種疫苗包括: mRNA 疫苗的輝瑞/BNT、莫德奈/Moderna,腺病毒載體疫苗的嬌生/Johnson疫苗、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都有個別完成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並驗證對預防新冠肺炎有顯著的效果。但由於各個疫苗的試驗是在不同的場景下進行,而且實驗設計也不盡相同因此無法互相比較。近期 Nature Medicine 也發表了一篇 40 萬人次的研究報告,比較 AZ 疫苗與 BNT 疫苗在英國使用的狀況,並沒有發現兩種疫苗在效果上存在任何差異。對於癌症病,暫時沒有任何證顯示哪種疫苗在安全性及保護力上較為優越。而在安全性上,mRNA疫苗不含活病毒,而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腺病毒載體已被修改不具複製能力,因此這兩種疫苗學理上都可用在免疫力較差的癌症病患。 AZ 疫苗與血栓副作用隨著台灣如火如荼的進行新冠疫苗的接種,疫苗相關的議題持續被高度關注。國內現有的兩個疫苗分別為 mRNA 疫苗的莫德奈/Moderna,以及腺病毒載體疫苗的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因為AZ 疫苗的施打在國外出現數件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的案例,而導致部分病患死亡的情形,引發國人對 AZ 疫苗的一些疑慮。因此在此整理了疫苗引發血栓副作用的相關資訊以及注射 AZ 疫苗後的注意事項。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在歐洲及美國進行廣泛的疫苗接種後,陸陸續續有報告發現極少部份的病人在接種了腺病毒載體疫苗後(嬌生,AZ),出現了罕見部位的靜脈血栓,例如腦靜脈竇血栓或腹內靜脈血栓,同時合併血小板低下等症狀。這樣的副作用被命名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thrombo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其發生率依歐盟及美國衛生主管機關公布的統計資料,約百萬分之十,而國內統計至今發生率為百萬分之2.1。目前雖未找到確切的危險因子,但似乎於較常見於中年女性,發生時間大多於注射疫苗後 5 至 20 天內。現在已有些研究開始釐清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發生的機轉,近期一篇發表在 Nature 的研究發現,部分的人在接種腺病毒載體的新冠疫苗會造成體內產生異常抗體,這些異常抗體會以特定方向及排列黏附在叫做PF4的血小板蛋白上,而其他抗體和血小板會跟著附著上去,導致血栓產生以及大量的血小板被消耗掉。目前報告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皆有檢驗到PF4的抗體,而現在疾管署也開始協助醫療院所進行檢測來協助此副作用的診斷。AZ 疫苗安全嗎?我是否適合打 AZ 疫苗?WHO、美國的CDC/ACIP、 歐洲的EMA以及國內的ACIP都有針對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血栓風險做過探討,結論皆為:發生率低,接種的益處遠大於其風險,並且持續支持腺病毒載體疫苗的施打。許多病患常會問自己的狀況是否適合打 AZ 疫苗,事實上除了似乎比較常見於較年輕的女性之外,暫時尚未發現有確切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因此疾管署僅建議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先前接種本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或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者,或是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另外,若病患對流感疫苗、常效型生長素 pegfilagrastim 或是皮下型 rituximab 有過敏史,因含有相同成份,則較需特別注意是否也對 AZ 疫苗過敏。我注射後該注意什麼?施打 AZ 疫苗後 4-28天內須注意是否有以下症狀:◎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任一皆為腦靜脈竇血栓之可能症狀)。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腹內靜脈血栓之可能症狀)。 ◎下肢腫脹或疼痛(深層靜脈血栓之症狀)。◎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肺栓塞之可能症狀)。◎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或紫斑。如有上述症狀,有可能是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應盡早就醫檢查。
-
2021-08-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防疫在家食物沒保存好常感染沙門氏菌 醫師呼籲注意
防疫宅在家,食物沒保存好,很容易感染沙門氏桿菌菌;奇美醫學中心近來病患增多,鄭姓女子因嚴重上吐下瀉、高燒不退送急診,抽血發現其白血球、發炎指數都偏高,糞便和血液培養都驗出沙門氏菌;醫師一問才知她吃了放2天沒冰的肉粽,經抗生素治療點滴補充,一星期才出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民眾常因吃到受汙染食物感染沙門氏菌,尤其天氣較炎熱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腹瀉、38~40℃高燒不退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尤其糞便中常夾雜黏液和血絲,造成恐慌。還好沙門氏菌不耐熱,低溫60度經過20分鐘或100度5分鐘就可以殺死。王宿鴻說,生雞蛋、奶製品、肉製品等易遭汙染,務必完全煮熟,牛奶和奶製品需滅菌;調理時生食和熟食分開,吃不完的食物一定要用保鮮膜包裹放冰箱,再吃前也要加熱煮熟。他說,症狀較輕微者,以支持性療法補充電解質水分即可,但需注意腸胃發炎時要少吃甜食,建議吃白稀飯、白飯、白麵條、白土司等易消化食物,若症狀持續、高燒不退、連喝水都很不舒服的時候,就應就醫避免嚴重併發症。沙門氏菌感染一般症狀持續 2到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可經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汙染食物。生存溫度在4到48℃間,在35到37℃間繁殖最快。王宿鴻表示,台灣炎熱最近又一直下雨潮濕,沙門氏菌又最喜歡生活在這種環境,食物放在室溫太久,風險會大大增加,民眾一定要多注意保存。
-
2021-08-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友染疫 重症比率高3倍
根據統計,台灣新冠肺炎死亡個案,長者較多,有三高慢性病史是致死率較高主因,尤其糖尿病患感染新冠肺炎後重症的比率較高,醫師提醒,務必要嚴格控制血糖,並應完整接種疫苗,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發生。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美國CDC今年3月官網公告,表示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者,更有可能染上新冠肺炎重症。國外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感染新冠肺炎後,住院或重症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研究表明,年齡較大、糖化血色素高、有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病史、肥胖等風險因素,會使糖尿病患者有更高染疫重症風險。洪建德解釋,因生病會讓血糖動員,身體會將儲存的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提供能量來對抗疾病,但身體卻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對應,血糖便會升高,此時糖尿病會難控制。有研究顯示,高糖化血紅素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此將血糖控制在健康範圍內很重要。研究數據顯示,完整接種完疫苗的糖尿病患,重症及死亡率都有明顯下降,疫苗對於糖尿病患服用的胰島素或其他藥物不會發生相互作用。疫苗常見的副作用多是輕微的,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發紅、寒顫、疲倦和頭痛等,若有嚴重反應,可以適度服用藥物或休息緩解不適。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在疫情期間仍應積極控制血糖,把血糖治療到安全範圍內,接種疫苗可降低重症及死亡的機率,符合接種資格時盡早施打,若有疑慮可找醫師評估。
-
2021-08-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舊案鼻腔無法清零 柯文哲籲「別再做PCR」:不會傳染
台北市從7月6日起,開放七家醫院免費PCR篩檢,市長柯文哲表示,從7月6日到8月2日,北市一共篩檢3萬7602位民眾做PCR,一共篩檢出43個新的陽性案例,但也有83個舊陽性案例,就是以前被感染過,不過鼻腔PCR陽性卻清不掉。柯文哲今天呼籲這些人,「拜託不要一直回來做PCR了」,柯說,目前沒有科學根據,這些人會傳染給別人。另外,柯文哲也提到,國外科學論文,發現新冠確診約有5%至20%,過了兩周後還有身體不適,包括頭痛、耳鳴、味覺喪失、持續咳嗽、健忘、抑鬱等症狀,台北市將由台大、北榮、北醫、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設置新冠肺炎長期追蹤門診,針對新冠確診者長期輕微併發症治療,給市民更好的臨床服務,這幾天就會推出,若病人很多,也會要求更多醫院開設新冠特別門診。對於PCR陽性舊案,柯文哲說,依照中央的規定,若發病隔離17天後,又做過PCR的ct值大於30,之後就不用再擔心,因為有些人確診過後,鼻腔就是無法清零,很多論文都提到,ct值超過28或25以上就不會感染,北市府已經取一個30以上的安全標準。柯文哲也提到,這些篩檢民眾中,之所以有83人又跑回來檢查,是因為鼻腔都清不掉,讓他們很焦慮,所以每周都跑回來做PCR,有的甚至健保卡插下去,發現已經做過四次,還是會擔心焦慮。柯文哲呼籲,若是確診康復,特別是最後一次PCR的ct值超過30,就是鼻腔不會清零,但這些人不要怕,因為不會感染別人,同事也要視為健康的,至少到現在,沒有科學證據,這些人會傳染給別人。呼籲這些人,拜託不要一直回來做PCR篩檢了,比新陽性個案還多快兩倍。
-
2021-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人打完2劑AZ疫苗達2週仍染疫 莊人祥:皆為輕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出現6名打完2劑AZ疫苗且達2週者仍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發言人莊人祥強調,6人皆為輕症個案,未出現併發症。據指揮中心統計,累計至3日,COVID-19疫苗接種人次完成第2劑COVID-19疫苗接種者共41萬8064人次,分別為施打第2劑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者28萬2633人次及施打第2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13萬5431人次。莊人祥今天下午記者會中說明,現在國內共有9例完成2劑COVID-19疫苗仍染疫者,皆是施打AZ疫苗,其中3例是在接種第2劑疫苗後0至13天確診,6例是接種後14天以上確診,完整接種14天以上的6名病例屬於疫苗突破性個案,突破性感染發生率僅0.002%。
-
2021-08-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今再配52萬劑!第五輪開打莫德納存量曝光
國內疫苗施打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今天再配發52萬多劑疫苗到各縣市提供國高中教師等補教業者施打,發言人莊人祥指出,國內仍剩餘有93萬8千劑AZ疫苗,另還有立陶宛送的2萬疫苗,仍持續在封緘檢驗當中。面對第五輪即將開打莫德納,中央及地方的莫德納疫苗存量約剩66萬6900劑,未來也會投入第一或二劑莫德納施打。針對於國內已施打過第一劑莫德納疫苗民眾,至少需間隔十周至十二周,才能施打第二劑疫苗,專家指出延長兩劑施打時間仍須留意保護力不足等情形。目前國內本土案例及境外移入,也傳出多例施打過兩劑疫苗者仍確診的案例。發言人莊人祥指出,國內接種過二劑疫苗卻仍卻診新冠肺炎者,包含第二劑接種過0-13天後確診有3例,至於接種第二劑過14天後仍確診有6例,以上案例皆無併發症、皆屬輕症。至於以「接種過二劑滿14日仍確診者」維持6例,完整接種後仍發生感染的案例僅0.002%。
-
2021-08-0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新冠確診重症比例高3倍 醫揭背後原因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7月27日確診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達787人,截至7月5日公佈前百例死亡個案分析,平均73.2歲,其中95%有慢性病史,其中高血壓有49位、比例最高,其次是糖尿病有36位,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者有13位,高血脂則有6位。醫師提醒,以統計數據看來,年齡、三高慢性病史是致死率較高主因,建議除了控制血糖外,應完整接種疫苗,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發生。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美國CDC今年3月官網公告,表示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者,更有可能染上新冠肺炎重症。國外也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感染新冠肺炎後,住院或重症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年齡較大、糖化血紅素高、有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病史、肥胖等風險因素,會使糖尿病患者有更高染疫重症風險。洪建德解釋,因生病會讓血糖動員,身體會將儲存的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提提供能量來對抗疾病,但身體卻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對應,因此血糖便會升高,此時糖尿病會難控制,更容易出現嚴重血糖高低震盪,也可能導致糖尿病酮酸中毒或高滲透壓高血糖(HHS)狀態。有研究顯示,高糖化血紅素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此將血糖控制在健康範圍內很重要。兒童也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但症狀通常較輕微,兒童糖尿病患與所有糖尿病患者一樣,病毒會使糖尿病更難控制,而且仍有患酮酸血症的風險,因此要做好防護措施、勤洗手。倘懷孕並患有糖尿病,感染病毒的風險不會更高,但一旦感染了病毒,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可能更大,控制糖尿病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洪建德說,研究數據表示完整接種完疫苗的糖尿病患,重症及死亡率都有明顯下降,也沒有證據顯示,疫苗對於糖尿病患服用的胰島素或其他藥物會發生相互作用。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腫脹和發紅,其他常見的是寒顫、疲倦和頭痛。大多數這些副作用是輕微的,若有嚴重反應,可以適度藥物或休息緩解不適。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在疫情期間仍應積極控制血糖,把血糖治療到安全範圍內,接種疫苗可降低重症及死亡的機率,符合接種資格時儘早施打,若有疑慮可找醫師評估。
-
2021-08-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強化新冠肺炎自我照護 WaCare免費線上課帶你一起抗疫新生活
● 重拾規律生活,先把自己照顧好,學習「與病毒共存」● 做好健康管理,每天檢視身心理變化,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個人衛生+居家清潔消毒,不讓病毒跟進家門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已在全球蔓延一年多,病毒一再變種,將演變為「感冒化」、「流感化」,學習與疫情共處成了未來生活模式。防疫警戒讓民眾身心理受到影響,WaCare專家、護理師陳乃菁分享,新冠肺炎的自我照護應該從生理、心理層面著手,有足夠的心力保持正念,才能安然以對。學習與疫情共處 強化照顧力WaCare健康促進平台與國健署在疫情期間,提供長者146堂免費線上「全銀運動」課程,邀請運動教練、職能治療師、中醫師、護理師等各領域專業,充實各種知識和技能,大家一起運動、學習,促進身體健康,並降低罹患慢性病機率。陳乃菁認為,新冠肺炎強化了民眾的自我照顧能力,每天都要好好檢視身心狀態,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從勤洗手、戴口罩、居家環境清潔做起,進而做好健康管理。個人衛生防護 是防疫上策不同於以往的疾病別,陳乃菁解釋說明,新冠肺炎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重症病程又快又急,個人衛生防護是應對疫情的上策,其次是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統以及接種疫苗,以提升防護力。這段疫情期間,應重新調整規律生活,仔細觀察身體變化,即使疫情解封後,也要遵循防疫新生活運動,為自己儲備健康資本。防堵病毒 漂白水稀釋清潔7月下旬降級微解封後,不少民眾外出散步、透氣,陳乃菁提醒,務必做好個人衛生,更要徹底清潔居家環境,防止把外面的病毒帶回家。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之外,可加強戴護目鏡、手套多一層保護。回到家先在門口脫鞋,以稀釋漂白水噴灑鞋底和鞋面;進門後換下衣物清洗,雙手抓著口罩繩結脫下,立即丟入有蓋垃圾桶。居家清潔方面,定期使用漂白水消毒,每10cc漂白水搭配500cc清水稀釋,擦拭地板和大型家具,15分鐘過後再用清水擦拭乾淨。要特別注意,稀釋漂白水勿加入熱水及其他清潔劑,避免產生有毒物質;稀釋過的漂白水要在24小時內使用完畢,使用時戴手套並保持室內通風。全銀運動每天兩時段,分別是10:00-11:00長者銀髮知識課程、15:00-16:00主題運動課程。
-
2021-08-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別擔心降血壓藥「要吃一輩子」 血壓是控制心血管疾病關鍵
疫情下,爸爸疏於照顧自己身體,心血管相關疾病隨時可能成為健康的未爆彈。建議體貼的家人陪伴父親到醫院作抽血檢查,確認相關數值有無異常。每個月量1次體重,並提醒父親「規則服藥」的重要,就算不敢至醫院回診,也可利用線上診療資源,減少染疫風險,兼顧健康。近一年心梗患者併發症增加,顯示延誤治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下,診間不乏心血管病人發作的案例。一名60多歲的高血壓男性患者,自本土疫情爆發後,心想症狀緩和,並未規則服藥,導致血壓控制不佳,發生腦中風,右手不靈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還有一名40幾歲男性,未依時間回診追蹤,竟突然胸悶送急診,經檢查發現有2條血管堵塞,緊急做心導管支架。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指出,近一年心肌梗塞患者有心臟破裂等併發症的發生率提高2到3倍,顯示治療時間延誤,且最近一年需要緊急開刀的狀況也變多。擔心染疫而不回診,恐致嚴重後果。王宗道表示,再怎麼希望避免染疫,也不可延誤就醫時間,只要完成疫苗接種或是就診時配戴口罩,就有一定的防護效果,「該來回診就要來」,或是選擇視訊診療,降低染疫風險。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很多,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肥胖及抽菸等,危險因子愈多,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因此,平時應養成監測上述數值的習慣。做好血壓管理,是控制心血管疾病關鍵。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要想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首要穩定血管的狀態,做好血壓管理是關鍵,應規則服藥、定期量測血壓,以穩定病況。居家血壓量測「722原則」可協助監測自身血壓,7代表連續7天量測血壓,每天量測2回 (早晚),每回2次,每次間隔1分鐘,再各取早上、晚上數值的中間值。按時服藥非常重要,別擔心「要吃一輩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近期因為疫情關係,規則服藥的患者比率降低,通常每3個月要回醫院拿藥,但防疫警戒2個月,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沒有至醫院領藥。除非患者自行至診所拿藥,否則沒有按時服藥,一旦血壓控制不好,容易冠心病復發,甚至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為何許多患者服藥配合度不佳?王宗道表示,「因為沒有釐清吃藥的目的。」服用降血壓藥物,是要觀察有無控制好血壓,吃藥並非要吃一輩子,當體重下降,有機會減少劑量。他並提醒,除了謹遵醫囑,自己也要掌握身體的狀況,隨時提醒自己要認真服藥。兩個月活動量減少、體重增加,出門防跌跤。為避免延誤治療時間,需留意心血管疾病徵兆。王宗道表示,心臟疾病的症狀不只會胸痛,還會容易喘、胸悶、胸口有壓迫感、身體變重、會累、後頸部難受,甚至會冒冷汗,出現上述症狀應趕緊就醫。隨著天氣愈趨炎熱,葉宏一提醒,有心血管疾病者要多喝水,避免血液濃稠。王宗道則指出,飲食部分應少吃加工食品,多吃自然食物,以均衡健康為原則。
-
2021-07-2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影/退休族驚見8公分鹿角結石 1次取出解決30年宿疾
台中65歲楊姓退休機械工程師30多前腎結石因害怕開刀採藥物治療,但後續沒有追蹤結石狀況,直到今年出現腰痛、血尿的症狀,就醫透過X光及超音波檢查,發現左腎出現鹿角狀(珊瑚狀)結石竟長達8公分,比一顆雞蛋還大,無法使用輸尿管鏡或體外震波震碎,決定採經皮穿腎取石手術,開1公分傷口將打碎的腎結石一一夾出,解除他長年的宿疾。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醫師蕭惟中說,鹿角形腎結石大多是結石長期阻塞所造成,是腎結石中較難處理的結石類型。以往必須接受多次手術,且傷口大,全部療程至少得拉長一至兩個月,或是手術必須一次穿刺兩個以上的腎造廔口,對腎功能影響較大,增加出血或感染等併發症的風險。他說明,由於腎結石的症狀不明顯,很多患者都是因反覆出現無痛性血尿或泌尿道感染才發現,若是延誤治療,恐會導致腎臟機能嚴重受損,合併出現腎臟水腫、萎縮,演變成末期腎衰竭需要終身洗腎,或是出現嚴重敗血症危及生命。蕭惟中指出,現在新式手術多採雙鏡聯合碎石術,合併使用健保給付的腎臟鏡及自費軟式輸尿管鏡,患者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採用經皮穿腎取石術,即在腰部開約1公分的小傷口,利用腎臟內視鏡進入將結石打碎夾出,手術時間約3小時,住院時間只需4天。一直害怕手術的楊先生術後滿意地表示,原本以為住院至少要10天以上,拖了30年才開刀,推翻對傳統手術的傷口大、住院時間長的既定印象。 蕭惟中說,男性結石發生率是女性的4倍,根據統計約5成的患者在5年到7年內會再度復發,呼籲民眾在疫情期間留意身體疾病警訊,每天補充足夠水分至少2000c.c.、減少憋尿,避免過度飲食、保持運動的習慣;高蛋白飲食會增加結石發病率,建議適量補充。有結石病家族史者若常有泌尿道感染或出現血尿、腰痠腰痛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
-
2021-07-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懶人包/正確減重怎麼做?醫詳解非藥物治療方式
受到疫情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很多人的體重也默默增加了。台中康澄診所肝膽腸胃科許柏格醫師提醒,千萬別放任體重飆升,因為肥胖可能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等。體重過重會增加膝關節、髖關節的負擔,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也比較高。肥胖患者的上呼吸道可能在睡眠時塌陷,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大腦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白天的工作效能勢必受到影響,倘若呼吸中止的時間過長,嚴重缺氧甚至可能危及性命。許柏格醫師指出,陸續也有研究指出,肥胖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之後的併發症較多,死亡率也較高。愈來愈多證據告訴我們,肥胖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疾病,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在台灣,身體質量指數BMI〔1〕介於18.5-24之間為健康體位,BMI在24以上屬於過重,BMI在27以上屬於肥胖,許柏格醫師表示,一般來說BMI超過30時建議接受治療,若是BMI超過27且具有肥胖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便需要積極介入,除了治療各項併發症,也要利用各種方式來控制體重。多管齊下,擺脫肉肉肥胖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成功減重亦非一蹴可及,許柏格醫師分析,想要成功減重且避免復胖,必須從飲食、運動著手,並與醫師詳細討論,搭配使用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目前可用於減重的藥物,主要是利用「減少熱量吸收」或「抑制食慾」等機轉來發揮效用。減少熱量吸收的藥物可讓食物中的脂肪無法被酵素分解、吸收,而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所以在使用後可能有脹氣、油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狀況。抑制食慾的藥物能延緩胃排空,並讓大腦有飽足感,達到減少攝食量的目的。部分人會感到噁心、嘔吐、腹瀉、腸胃不適等副作用。非藥物治療可透過胃鏡或手術來進行,許柏格醫師解釋,胃鏡減重的方式包括胃內水球、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等,大多是由腸胃科醫師來執行;手術減重的方式有胃繞道手術、胃縮小手術等,主要由外科醫師來執行。胃內水球是將一顆水球放入胃裡,以佔據胃容積、增加飽足感。醫師會透過胃鏡將一個水袋送入胃裡,然後根據每個人的體型,注入400-700毫升的水。由於胃內水球在六個月後破裂的風險會提高,所以需要再做一次胃鏡將水球移除。胃內肉毒桿菌注射是在胃部注射肉毒桿菌素,以延緩胃排空、減少食慾、增加飽足感。許柏格醫師解釋,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的作法是利用胃鏡將肉毒桿菌素注入胃黏膜下,大部分是注射在胃的幽門部。肉毒桿菌素可以減少胃部平滑肌的收縮,而達到延緩胃排空的效果,注射後肉毒桿菌素可維持3-6個月。接受胃內肉毒注射後可能有脹氣、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腹痛較為少見,不過有問題仍需回院觀察〔2〕。相較於胃內水球,腸胃穿孔的機會較低〔3〕。許柏格醫師說,胃內肉毒注射可用於BMI介於30-40間的族群或是BMI在27以上且具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肥胖併發症的族群〔4〕。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目前屬於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Off Label Use),事前必須與醫師詳細討論。胃內肉毒注射與胃內水球的副作用大多在一個禮拜內比較明顯,然後身體會慢慢適應。若在三天內出現急性腹痛,就要馬上回診檢查。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對減重非常重要,許柏格醫師強調,營養師會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日常活動量,然後根據每天需要的熱量,擬出兼顧均衡營養的飲食計畫。遵循營養師的建議執行,漸漸改變飲食習慣,有助維持減重效果、減少復胖的機會。減少攝入熱量時,也要增加熱量消耗。許柏格醫師說,請務必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包括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每週5到7天,可依照每個人的體能狀況,循序漸進。規律運動有助減重,也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控制有幫助。「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再與醫師討論藥物或非藥物治療,」許柏格醫師叮嚀,「千萬不要誤信偏方,使用正確的方式,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參考資料:1. BMI(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2. Kaya B, Esen Bulut N, Fersahoglu M. Is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 Effective in Obesity Treatment? Surge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2020.3.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4.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原文:
-
2021-07-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防疫宅在家父母要小心!12歲童誤食32顆巴克球險腸穿孔
防疫期間,兒童宅在家要特別注意!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胡書瑋今天說,一名12歲男童在家拋玩成串俗稱「巴克球」的強力磁鐵珠,受到驚嚇不小心誤吞32顆巴克球緊急送醫,醫師發現巴克球竟全數在胃中竟吸附成戒指狀,趕緊以胃鏡異物夾取出,否則一旦磁球跑到腸道,隔著腸壁相吸、夾住腸壁,或是磁球吸附成一團巨球,甚至會腸壞死、腸穿孔。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安琪建議家長,當孩子疑似吞入異物而呼吸困難時,務必先以哈姆立克急救法暢通呼吸道,無論該物品是否有危害,都應盡速就醫,以免異物通過十二指腸增加取出異物的難度及增加併發症的機會。送醫時應將異物殘餘的部分或相同的物品或可能誤食的材料包裝一起帶到醫院。陳安琪說明,孩子誤食異物後,一直到醫師評估前,都不應再喝水及進食,因為一來可能需要立刻進行麻醉,以胃鏡取出異物,二來異物可能損傷或阻塞食道,此時若再進食會造成二度傷害,或嗆到而造成吸入性肺炎。胡書瑋說明,巴克球2009在美上市以來,陸續傳出誤食案例,全球逾2900例誤食案例,平均誤食年齡為7歲,日本有逾120件,台灣每年也有零星案例,院內有4例,全數都順利移除,沒有併發症並出院。陳安琪認為,國內兒童誤食事件最常見是錢幣,紐扣也常見被誤食,可怕是尖銳的別針,一旦吞進去對胃腸傷害很大,還有鏍絲釘也曾被誤吞過,有牙科根管治療時牙針也會誤吞,最可怕是水銀電池,一旦誤食會灼傷食道,引發縱膈腔發炎而有生命危險。
-
2021-07-22 養生.聰明飲食
降膽固醇怎麼吃?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當心!醫曝「最佳飲食法」
54歲女士,在健檢時,發現血清總膽固醇高於300 mg/dl(正常110-200 mg/dl)。初診檢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231mg/dl(正常<130 mg/dl),三個月回診再驗為222mg/dl,詳細詢問飲食習慣發現,沒有吃蛋黃,也不敢吃海產,常常吃的是外食麵類、麵包吐司類、餅乾蛋糕類,也常吃燒餅油條類。高膽固醇血症 不只遺傳家族疾病常見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近來門診年輕新病人中,大學生、年輕上班族,每天都可以見半數以上已達到用藥標準,三個月飲食治療後,有回診的90%以上患者,血清膽固醇降不下來,尤其血清總膽固醇高於300mg/dl,或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於200mg/dl,這類嚴重高膽固醇血症個案越來越多,過去只有遺傳家族疾病的人才見到,現在占門診15%以上了。不規則用藥 恐致膽固醇降不下膽固醇降不下來是藥無效?洪建德說,吃藥理論上不會失敗,都可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5成,但到處看病,加上不規則用藥,自然會覺得沒改善。以訛傳訛的網路社團內,過度強調藥物傷肝,患者聽說,或患者瀏覽誤以為吃藥副作用太大,而自己調整,所以藥物治療也失敗,等於沒有保護。反式脂肪油脂 造成膽固醇上升主因洪建德進一步說明,影響血清膽固醇高低的因素雖為「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酸」、「膽固醇」三大類,但是後者力道很小。審視實證醫學、實證食品科學與調理學,開始追蹤患者注意烹調與加工用油,使用的反式脂肪油脂多才是上升膽固醇血症的主因,有跟著執行減少反式脂肪酸,血清膽固醇降低成果都很好;2015年美國人飲食指南就修正過去醫界與營養界的衛教,主張注意反式脂肪酸才是防治重點。多數人早餐手拿者麵包,或不能、不願自己做菜,中午公司團體叫炸雞腿便當、炸排骨便當,這些人血清膽固醇有變高趨勢。店家使用含反式脂肪酸的油炸雞腿與排骨,顧客自然吃進大量的反式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當然血清膽膽固醇就高。多數重症膽固醇血症不僅食物治療無效,甚至越治越高,就是禁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海產,蛋黃,五花肉等,但是放過含反式脂肪酸的酥油、乳瑪琳等,當然食療失敗。外食用水過濾 減少油脂攝取洪建德提到,現代人喜歡吃高溫油炸物的焦香味與酥脆的口感,只衛教油炸物要減少效果有限,除了官方已逐步禁止人造反式脂肪外,也要找到安全的油炸替代油脂,自己煮最理想,但最不容易做到。自己開伙時,一般料理使用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例如初榨橄欖油,但要避免高溫烹調,因為高溫會酸化的限制。油炸食物可考慮用豬油來中溫油炸,一週一次以下,還不至於造成飽和脂肪酸過高攝食;早餐與點心避免反式脂肪如酥油、乳瑪琳製品的攝取。需外食者,則可考慮用一杯水洗掉外食過油,也有減少部分油脂,禮儀上看來雖不雅,更改變了料理的味道,但是有部分效果;料理的種類上儘量避免選擇油炸、勾芡的食物,以減少油脂攝取量。高膽固醇血症無症狀 調整飲食為首要最後,洪建德強調,高膽固醇血症無症狀,多數人看了醫師診斷,不痛不癢,或吃了半年藥,沒有再高就不去管它,等到幾年後,併發心肌梗塞之時,一切已經晚了,此為三級預防;健檢早期發現高膽固醇血症,並立即治療是二級預防。最重要的是,平時儘量在家烹調,外食時挑選適合的食物種類並調整食用方式,才能預防高膽固醇血症上身,為一級預防;而唯有一級預防,才能避免高膽固醇血症可能的嚴重併發症。延伸閱讀: ·愛吃蛋會害膽固醇飆高? 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全脂奶也是陷阱 ·身體無不適,就醫發現高血脂? 醫曝「1吃飯習慣」害肥油狂囤 
-
2021-07-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社工界期盼打疫苗 衛福部公文來了
部分社工未納入打疫苗的優先順序,引起社工界的不滿,地方政府也頻發公文希望高風險族群的社工能造冊施打,但近日衛福部發文將地方政府委託提供居家式和社區式服務的社工納入第五類優先施打順序,範圍包含服務家暴、性侵、脆弱家庭和街友等社工都入列,明天起(7月19日)開打疫苗。地方官員指出,原先第五類僅將機構式或社區式提供服務的社工或工作人員納入,這一次把保護性業務、脆弱家庭及身障個管、遊民及社會救助、心衛、毒品及自殺防治的社工納入的確是一大進步。但對象僅限各縣市政府或委託提供服務單位的社工,其他像是未與政府合作的民間單位社工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社工、照服員等,仍未納入,這些民間社工也同樣是提供專業服務的第一線,希望中央全面納入。衛福部社工司本月13日發文給全國各地方政府,有關第五類「維持機構及社福照護系統運作」第2項「居家式和社區式長照機構及身障服務照服員及服務對象」.尚含各縣市政府暨所轄委辦單位直接提供居家式和社區式服務社工。公文指出,範圍包含提供家庭暴力、兒童保護、性優害防治等業務之社工人員、提供脆弱家庭及家庭增能服務方案之社工人員、身心障礙個案管理服務人員、街頭遊民外展服務。公文指出,服務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實物銀行、急難救助等經濟弱勢家庭訪視社會救助社工人員。家庭暴力處遇及心理衛生社工人員、自殺防治關懷訪視員、毒品家庭支持服務、藥癮家庭社區服務社工人員。公文強調,接種順序為因應疫情狀況,使醫療、防疫業務正常運作,確保感染後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對象速獲得免疫保護力,同時確保社會及國家設施正常運作,降低疫情造成之衝擊,而由衛福部傳染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後定之。
-
2021-07-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癌症病患就醫、打疫苗防疫有撇步!醫師分享6招
部份癌症患者擔心染疫、重症風險而害怕就醫,「癌症病人能不能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成為癌友熱烈討論的話題。台中榮總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李旭東說,癌症治療每延遲4周,死亡率可能增加6%到8%,呼籲癌友按時就醫,也鼓勵在與醫師諮詢後接種疫苗,建立周全保護力。李旭東分享「癌症病患安全就醫六招」:一、做好自我防護,正確配戴口罩。二、室內與人保持1.5公尺距離。三、盡可能避免醫療院所內飲食,若需長時間治療者,建議尋找空曠無人處,盡快用餐。四、善用中榮APP查詢看診、計價、領藥進度,縮短停留醫院時間。五、減少碰觸醫院設施。六、勤洗手,國建署建議三前三後,洗手時機,三前就是用餐前、與病人觸碰前、看病前,三後則是看病後、擤鼻涕後、上廁所後。李旭東說明,目前醫學證據指出,疫苗副作用發生機率並不會因罹患癌症而增加,疫苗對於國內出現的Alpha、Delta變異株有一定的保護力,而癌症病人為新冠肺炎併發症高風險族群,建議癌症病人都應接種疫苗,為建立周全防護,主要照顧者及同住人也應接種疫苗。李旭東說,中榮癌症防治中心參考國家綜合癌症網絡建議的疫苗接種指引,整理列表。提醒每位癌症病人因疾病、接受療程及身體情況有所不同,可先與醫師討論,等到能夠接種時,適合時機完成疫苗接種,完成自我保護。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建仁在國產二期試驗打安慰劑 柯文哲:當然很安全
前副總統陳建仁昨晚自稱自己打的是安慰劑,遭議員王鴻薇質疑為什麼可以提前解盲,還替高端疫苗掛保證。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在防疫記者會上被問及此事,柯說,陳建仁打安慰劑當然很安全,另外台灣疫苗供應不穩定,他也呼籲中央可以允許打AZ以後再混打,讓疫苗分配更具機動性。柯文哲表示,陳建仁打安慰劑當然很安全,但是解盲前他也不會知道,就醫學來講,做完臨床一期有一定的安全性,如果是在一、兩周有出現併發症,臨床一期就會排除,因為馬上看到副作用就很難經過二期。一般來講藥物已經過了一期,到二期有危險性不多,只是比較大的危險是長期安全性跟副作用問題。至於,中央是否開放疫苗混打,柯文哲表示,台灣的混打供應不穩定,像是未來兩三周都是打AZ疫苗,若不允許混打,在時間上難配合,會失去機動性。國外有些論文做到幾百人的研究,WHO也沒說不能混打,只是不推薦,而且學理上先打AZ,可以再打莫德納、BNT,反之未必比較好。這個問題中央想想看,現在供應不穩定,也許能允許打AZ以後,再混打,讓疫苗分配更具機動性。
-
2021-07-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研究:每2名染疫住院患者就有1人出現併發症
根據今天發表的新綜合研究報告,每兩名因COVID-19重症住院的患者中,就有一人會出現其他併發症,連一向健康的年輕人都不能倖免;專家說,接種疫苗對預防併發症非常重要。撰寫報告的作者說,研究結果顯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和醫療照護機構都蒙受「深遠的」短期與長期健康影響。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蒐集英國各地超過300間醫院、逾7萬名染疫住院病患的資料,發現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腎臟和肺部問題,神經和心血管疾病也相當普遍。研究發現,連以往健康狀況良好的年輕人出現併發症的機率都很高,在19歲至29歲群體中,染疫住院後出現至少一項併發症的發生率是27%,30歲至39歲則是37%。這項研究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作者表示,此一發現為政策制定者敲響一記警鐘,亦即有必要替染疫倖存者規劃長期支持。研究作者之一、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Liverpool)教授森普(Calum Semple)說:「目前的論述認為,Covid-19只對年長者和本身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具有危險性,而這項研究發現與之相牴觸。」他補充說:「即使在年輕成年人身上,入院時的病重程度也是預測併發症的指標,因此預防併發症需要最基本的防疫策略,也就是接種疫苗。」數據顯示,男性病患發生併發症的比例高於女性,非裔族群又略高於白人族群。
-
2021-07-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上新冠病毒恐致器官併發症?研究:年輕族群也受影響
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高達「二分之一的新冠住院患者」會出現另一種併發症,這同時也是迄今為止對那些染疫後病情嚴重到需住院治療患者最廣泛的研究。「彭博」報導,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15日一篇新文章中提到,儘管併發症在50歲以上的族群中最為常見,但這項新研究發現年輕人也面臨「重大風險」。研究人員指出,因新冠病毒住院的19至29歲的人中,27%的人身體器官系統受到進一步傷害或攻擊,而30至39歲的人中則有37%的人經歷類似的併發症。研究人員指出,相關併發症包括腎損傷、影響了近四分之一的住院患者,而肝臟和腸道問題在年輕患者中尤為常見。該研究側重於初始治療期間發生的急性發作併發症。該研究追蹤2020年1月至8月期間入住英國醫院的7萬3197名患者,意味著它並未計算進疫苗或改進治療方法的出現和影響,亦或是今年開始世界各地傳播的變種病毒。研究小組在記者會上表示「阻止併發症的最佳方法是優先防止人們生病到需要住院治療的程度」。利物浦大學兒童健康和爆發醫學教授、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森普爾(Calum Semple)也強調「預防這種情況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