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事故傷害
共找到
40
筆 文章
-
-
2024-05-12 醫療.骨科.復健
剛睡醒勿馬上站起應放慢動作 治療師揭年長者易跌倒最大原因
長者發生跌倒,輕者挫傷、瘀青,嚴重者骨折、失能,致生活品質下降。跌倒隱藏各種風險,只是滑一跤,卻可能嚴重到需住院開刀,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秘書長黃上育表示,老年人容易跌倒的最大主因是「肌力不足」,平常應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延緩肌肉的流失。老化因素︱肌肉流失 平衡力下降、反應變慢跌倒是老年人事故傷害第二大死因,「保命防跌」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課題,尤其步入高齡化社會,跌倒發生原因相當複雜。黃上育說,年長者跌倒的因素很多,年紀愈大愈容易跌倒,因為肌肉力量減少,走路長一點時間就覺得發抖無力,步伐也跟著不穩。其次是協調能力,平衡能力下降也是老人家跌倒的因素之一,當視力衰退異常時,會影響本體感覺和前庭功能的配合,有些人會失去立體感,難以評估自身與物品的距離。黃上育強調,年紀大了,反應能力本來就會變慢,面對突發狀況,來不及啟動身體下一個動作,加上肌肉流失,即使想跨出大腿保持平衡也覺得力不從心。「運動」是降低跌倒風險的良方,可練習深蹲、弓箭步、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肉外,同時也有助於訓練心肺功能。老年人行動不靈活易跌倒,若有骨質疏鬆會大大增加骨折風險,常見骨折處為髖部、腰椎和手腕,髖部骨折劇痛難耐,最容易帶來嚴重併發症,日常運動可以延緩身體機能退化,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疾病與藥物因素︱疾病影響步態 藥物也易致跌除了身體正常老化,血壓、血糖波動也會引發頭暈,讓步態不協調。黃上育說,高血壓引發頭痛、低血糖會眼花暈眩;而本身有偏頭痛病史的人,上了年紀也容易跌倒,因為痛覺影響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另外,中風、巴金森氏症會產生運動功能障礙,身體不自覺偏移重心,才會一再跌倒。年長者要留意用藥安全,安眠藥、降血壓藥、抗憂鬱藥物會讓注意力下降、肌肉無力,服用後應休息或立即就寢,否則易增加跌倒的機率。服用慢性病藥物的長輩,就診時要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防跌解方︱3種訓練 加強肌力、預防骨鬆1.深蹲:可強化肌力和平衡力,「長輩版深蹲」可先雙手扶著椅子,雙腿與肩同寬,慢慢蹲下、起立。2.弓箭步:一腳在前、一腳在後,扶著牆壁改變前後腳姿勢,訓練平衡感、穩定行動力。3.登階有氧:利用踏台進行有變化性的爬樓梯動作,若膝蓋、髖關節不適,可改騎單車、游泳。睡醒易跌︱放慢動作 光線要夠黃上育提醒,睡醒馬上站起來容易頭昏眼花,最容易發生跌倒意外,要放慢動作,讓體溫慢慢回升、促進血液回流。以下是剛起床容易跌倒的原因,務必提醒長輩留意:1.血糖波動大:躺床一整夜,突然坐起身,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2.神經反應慢:大腦神經尚未完全清醒,未恢復所有的控制肢體功能。3.肌肉僵硬:睡覺姿勢錯誤,醒來關節或肌肉僵硬,身體卡卡不靈活。4.室內光線昏暗:半睡半醒起床如廁,光線昏暗、動作急被絆倒。如何降低跌倒的危險因子?1.肌力訓練:運動已被認定能有效預防跌倒,適當運動可鍛練肌肉、骨骼,保持關節靈活度,並防止骨質疏鬆。2.安全用藥:勿自行購買安眠藥,有睡眠問題或其他慢性疾病,請醫師評估用藥。將正在吃的藥單或藥袋帶去給醫師看。3.環境設計:行走動線勿堆放雜物,注意保持臥室及廁所光線充足,廁所通道加裝小夜燈。4.衛浴乾燥:使用抽風或吹風設備保持乾燥,浴室地板要加上止滑設計。5.使用輔具:選擇合適的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便。請本人親自去試用,或選擇可以調整高度的枴杖或助行器。6.適當穿著:衣物要合身,褲管不過長,應穿包覆的鞋面並有防滑的鞋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5 醫療.呼吸胸腔
別小看肺炎!美食家王瑞瑤夫婿、名廚「保師傅」曾秀保靠葉克膜救命 五大危險群注意
美食專欄作家、美食節目主持人王瑞瑤在臉書專頁貼出令人震驚的訊息,她的夫婿、超級名廚「保師傅」曾秀保因為肺炎住進醫院,並於前天裝上葉克膜。王瑞瑤向夫婿喊話,「天公疼憨人,你要加油。我也會加油。」,「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你一定一定要撐住。」衛福部去年發布111年十大死因,肺炎排名第四位,前三名分別是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COVID-19,肺炎之後是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別小看肺炎,從民國105年起,肺炎穩居國人死亡率前十名,在新冠流行之前,曾經達第三名根據元氣網「元氣百科」,肺炎是指肺部出現炎症,可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包括病毒、細菌或真菌。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肺炎可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肺炎症狀包括咳嗽、咳痰、發燒、畏寒、胸痛、意識改變等,嚴重者甚至呼吸衰竭、敗血症合併休克、引發其他器官衰竭而死亡。如果出現肺炎臨床症狀,應該提高警覺,建議一定要就醫。肺炎高危險群接受器官或骨髓移植的患者。免疫系統功能不佳者。糖尿病、心臟病、肺病、癌症等患者。65歲以上的老人。5歲以下的幼童。【延伸閱讀:元氣網疾病百科「肺炎」】根據「大廚在我家」一書作者介紹,「保師傅」曾秀保出身川菜世家,父親為川菜大師曾少林。十六歲走進廚房,跟著首席川揚大師王玉璋學習點心;進入亞都飯店,接觸湘菜與江浙料理,並前往香港天香樓,拜杭州菜大師韓桐椿為師,學得正宗的杭菜技法,進而升任飯店行政主廚。另涉獵法國料理基本技巧,還遠赴泰國皇室酒店觀摩道地的泰國香料與味道。王瑞瑤是資深美食記者,因採訪與曾秀保共結連理,目前是美食評論家,並於同一到周五主持中廣流行網103.3超級美食家。王瑞瑤貼出保師傅住院的訊息後,大家紛紛留言打氣,「保師傅加油,吉人天相,一定會沒事,瑞瑤要挺住」、「我的家人也在疫情時感染肺炎,也住院好長一段時間,挺過來了,保師傅一定可以的」、「好人有福報。保師傅加油。瑞瑤加油」以下是王瑞瑤臉書全文:寶貝,今天是第19天了,這19天以來我天天捏著大哥大,不管是睡著還是醒著,因為我好怕接到0972開頭的來電,又怕錯過0972開頭的來電。前天凌晨午夜我接到電話,你裝上了葉克膜,我在加護病房門口,一個人坐了一整夜。今天凌晨我不敢睡,所以整理了亂糟糟的雜物櫃,還有剩菜一堆吃了好幾天的冰箱,然後又跟蘭花訓了一頓話,距離上次的訓話,他們又多開了好幾朵,我還是叫他們要HOLD住,等你回來再盡情綻放,給你洗塵接風。肺炎很難纏,我知道,你一步步靠近死亡,我一步步學習死亡,但我相信你,也相信我自己,天公疼憨人,你要加油,我也會加油,雖然剛剛又接到了0972的電話,但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你一定一定要撐住。#妹妹愛你#葛格加油#保師傅最棒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7 焦點.長期照護
前中視董事長鄭淑敏家中摔倒 腦出血昏迷驟逝!如何避免長者暴露在跌倒危機中?
【2023/07/27編註】前文建會主委、前中視董事長,曾擔任李登輝時期「兩岸密使」的鄭淑敏,淡出政壇多年移居美國,卻在昨天凌晨傳出在華盛頓家中的浴室摔倒,造成腦出血陷入昏迷,送醫急救無效,在醫生建議下拔管,享年78歲。根據《放言》報導,網友楊朵昨在臉書發文指出,鄭淑敏在華盛頓家中因為吃了安眠藥,早上如廁時不慎跌倒撞到頭而昏迷,但小女兒以為她回床上休息,而擔誤了就診時機。長者最怕跌倒,包括歌仔戲大師陳美雲、歌仔戲天王「小明明」、台泥董事長辜成允、資深台語歌手高向鵬…等,都是在家裡或在外面跌倒逝世。據統計,長者最常跌倒場所第1名就是自家住宅,臥室、客廳和浴室則是室內跌倒熱點。長者防跌9妙招跌倒是容易造成老人事故傷害的危險行為,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2位。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且每12個長輩就有1個曾經因為跌倒而就醫。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表示,長者因跌倒送醫的常見受傷部位,包括頭部撕裂傷、胸部挫傷,以及手腕、髖部骨折等。他提醒,若長輩跌倒時,不要馬上扶他起來,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國健署「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提供9項建議,包括光線要明亮、電線靠牆收、地板保持乾燥、移除平日活動路線上的雜物、浴室加裝扶手、確保樓梯扶手穩固、選擇合適的鞋子及輔具、下床或起身要緩慢、就醫時將正在吃的藥單或藥袋帶給醫師看。》長者防跌妙招手冊【延伸閱讀:高向鵬跌倒昏迷1年後過世 名醫:跌倒後需注意兩大症狀】如何避免長者暴露在跌倒危機中?長者常見的跌傷地點,有52%發生在室內,其中尤以臥室、客廳和浴室為常見跌倒熱點。台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游舒涵曾撰文建議,只要在居家環境做一些小改變,就可讓長者安全在家中活動:1.活動空間:保持走道寬敞,電線收納整齊並固定,地毯固定邊緣和底面。2.廚房空間:地板保持乾燥且沒油漬,物品放在伸手可拿的位置,避免過高需踮腳尖或過低需蹲下。3.浴室廁所:馬桶和洗手台加裝固定扶手、地面隨時保持乾燥,並使用防滑地磚或止滑墊。4.臥室空間:床頭放置床頭燈、床邊加裝扶手,以協助上下床。5.樓梯空間:階梯邊緣貼上反光貼條、階梯上貼防滑貼條,防止滑倒。6.光線照明:光線要充足,可在走道加裝感應式照明,並提醒長者夜間起床前要先打開床頭燈。》看更多長者防跌妙招如何改善長者動作功能及行走穩定度?想要安全地活動,就需要有足夠的肌力及平衡能力,可透過簡單的3招居家運動進行訓練,改善動作功能及行走穩定度。1.微蹲運動.腳趾朝前、與肩同寬站立,雙手輕扶桌面。.慢慢微蹲,讓膝蓋朝地面接近但不超過腳尖,直到腳跟感覺快要抬起,再慢慢站起來。2.腳跟-腳尖站立運動.腳趾朝前站立,一手輕扶桌面。.一腳往前踏,使腳跟和腳尖相接,並呈一直線,維持5-10秒鐘。.換腳,同樣腳跟和腳尖相接,並呈一直線,維持5-10秒鐘。3.墊腳尖運動.腳趾朝前、與肩同寬站立,一手輕扶桌面。.腳跟慢慢抬起,再慢慢放下。
-
2023-06-16 醫聲.醫聲要聞
近15年兒童車禍死傷增2成 「這2物」竟成兒童交安殺手
孩子愈生愈少,但因道路事故而死亡或受傷的兒童人數卻持續增加。過去15年(2008至2022年)間,內政部公布之出生人數從19萬6487人跌至13萬8986人,跌幅29%,警政署統計0到12歲道路事故死亡或受傷人數卻從7664人增至9300人,增幅21%。衛福部死因統計亦顯示,運輸事故可說兒童非自然死亡的頭號殺手,其中9成是機動車事故,兒福聯盟及兒童急診醫師都提醒,坊間的「機車兒童安全座椅」及「兒童安全帽」都是大問題,亟需相關部會積極管理。衛福部委託國衛院研擬、2019年出版之《2030兒童醫療與健康政策建言書》,強調「降低嬰兒、兒童及青少年死亡率」為當前兒童最迫切需解決的問題。建言書分析近期衛福部死因統計並指出,事故傷害為未滿18歲兒童非自然死亡首要原因,約占7成以上,運輸事故占事故傷害半數以上,機動車交通事故占運輸事故占9成以上居冠。建言書指出,近年來我國少子化趨勢嚴重,兒童因交通事故而傷亡所造成的醫療及社會成本問題,更加嚴峻,值得政府部門重視。對各級學校學生而言,車禍向來居校園意外事故首位,學前兒童交通事故傷害則多發生在娃娃車上或上下學途中。兒童在交通環境中,無論是騎乘腳踏車、搭乘公車或父母汽機車,都是處於較弱勢或需被保護地位。安全帽、機車座椅成兒童交安殺手 專家籲嚴格立法規範 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葉國偉指出,成年人騎機車載小孩時,未給予適合安全帽,甚至沒讓孩子戴安全帽,或是腳踏板上站一個、後面又載一個,嚴重忽略兒童安全,這些都屬於廣義上的「兒虐」。他建議政府分析兒童車禍事故大數據,找出可能導致重傷、致命原因,進而嚴格立法規範。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臨床經驗可知,同一起車禍中,兒童頭頸部受創程度遠高於成人。兒童頭部占身體的比例較大,幼兒頭部可能占身長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但兒童頸部肌肉發育還不成熟,支撐力較弱。當車禍撞擊導致頭部甩動,兒童的腦部和頸椎會受到比成年人更嚴重的創傷,有更高的機率導致死亡或終生癱瘓失能。他分析,頭部外傷是車禍致死第一死因,強制騎機車戴安全帽之後,有效降低成人車禍致死率。然而,兒童安全帽的設計和品質不如成人安全帽,路上常常可見機車上的孩子戴著尺寸不合的安全帽,或單車用安全帽。依賴機車是台灣特有的問題,兒童又是小眾市場,政府應該以補助鼓勵廠商為兒童研發並生產專用安全帽。「行人地獄就是親子地獄。」兒福聯盟發言人、衛生福利部兒童及少年事故傷害防制推動小組委員李宏文表示,2020年上一屆小組開會時,就有委員提案要求經濟部,應嚴禁坊間「機車安全座椅」宣稱「安全」,以免誤導家長,畢竟無相關檢驗機制或法規規範。經濟部標檢局自己都說,車禍發生時,安全帶綁住孩子不被被拋出,被迫與機車「共存亡」,例如跟機車一起被捲進車底。李宏文痛心地說,各部會推來推去,至今無法可管也沒人要管,「到底哪個單位要扛起責任,把東西下架?阻止廠商繼續誤導家長這些東西能確保兒童安全?」呼籲經濟部、交通部都應積極研議保障育兒家庭「行的安全」的機制。兒童交安靠制度、道路設計 應速設主責單位葉國偉表示,台北以外的大部分縣市缺乏大眾運輸,沒捷運、公車少,如果沒錢買車養車,騎機車是最方便可行的選項,但是機車卻是最容易發生嚴重事故的交通工具,非常無奈。近年「行人地獄」現象受到重視,兒童是行人當中最弱小的一群,建議政府應積極落實「無論直行或轉彎,都是行人優先」,也要改變以「預防塞車」、「車輛優先」為主要考量的道路和號誌設計。想要治本,就要設計出騎機車的替代方案。李宏文舉例說,法國早在十多年前就針對多子女家庭提供鐵公路、飛機等大眾運輸的折扣,孩子越多,折扣越大。不只如此,這些國營事業如果與企業異業合作的商品或服務,多子女家庭的折扣規則也一體適用。他建議,台灣也可以研議提供育兒家庭乘車券,可以依照家庭財力、子女人數、子女年紀的不同,去設計不同的補貼方案。考量到地方財政條件不同,越沒錢的縣市可能交通建設也越少,中央一定要給予地方協助。另外,如果雇主提供育兒家庭友善交通的措施或補貼,政府也可以給予雇主獎勵、扣除稅額等優惠。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少子化衝擊,兒童交通安全更顯重要,民間熱議多年,若有疏漏之處,公部門應立即把缺口補上,檢討兒童安全帽,並明定機車安全座椅規範。他建議,行政院若重視此事,應該介入整合,偕同跨部會盡速定出更保障兒童交安的準則,一旦沒主責單位,問題就只會一直拖延,若能盡速確定,相關廠商就會按規範回應市場需求。(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3 醫聲.醫聲要聞
去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 癌症蟬聯首位、新冠第3名「疫情致14667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昨公布去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受人口老化與疫情影響,去年總死亡人數首度突破廿萬人,達廿萬八四三八人,創下歷史新高,而死亡人數年增百分之十三點二,也是史上最高,與前年相比,去年死亡人數增加共二萬四二六六人,主因為新冠死亡人數暴增,共一萬四六六七人。二○二二年十大死因排行榜,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值得關注的是新冠肺炎,二○二一年僅八九六人死亡,二○二二年多達一萬四六六七人,首度入榜就位居第三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去年是國內本土疫情最大的一波,超過萬人死亡「很遺憾」。英、美、加等國在主要疫情流行年,新冠死亡人數躍升當年度死因第一至第四名之間,台灣與國際相似。今年迄今累積五一五七例新冠死亡個案,羅一鈞預估,新冠仍會在今年十大死因中,可能第六、第七名。8千多人死亡 與疫情間接相關至於去年是否因為疫情嚴峻,導致送醫延誤、醫療排擠,造成超額死亡?羅一鈞表示,去年一萬四六六七人死於新冠肺炎,為二萬四二六六人的六成四,其餘八千多人死亡原因與新冠疫情有間接相關,例如,篩檢延遲、民眾疫情期間不敢就醫都可能導致悲劇發生;同時高血壓、糖尿病等死亡數也都有所成長,原因仍待分析。癌症(惡性腫瘤)連續第四十一年位居國人死因第一名,去年每十分七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死亡時鐘比前年快了三秒鐘,累計五萬一九二七人死於腫瘤,等於每四名死亡人口中就有一人罹癌身亡。十大惡性腫瘤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受限疫情 72萬人中斷癌症篩檢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近年來死亡人數上升較多癌症為大腸癌、胰臟癌、攝護腺癌、卵巢癌,其中大腸癌蟬聯多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受限於疫情,共七十二萬人中斷癌症篩檢,以大腸癌及口腔癌最為明顯,令人擔憂。去年自殺排名第十二,較前年下降一個名次,但十五至廿四歲、六十五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都回到疫情前水平,去年分別有二六四名年輕人自殺死亡、一一三八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說,已建立校園通報衛生局轉介流程,將引進澳洲「精神急救包」,明年提出更詳細的自殺原因分析報告,研擬解決方案。★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12 癌症.抗癌新知
111年十大死因公佈,惡性腫瘤居首!肺癌更是穩居癌症死因頭號殺手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仍居冠,其次為心臟病,新冠肺炎首度擠進前10,從前一年排名19躍升至排名第3。衛福部統計處指出,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2萬4,266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111年十大死因(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4)肺炎(5)腦血管疾病(6)糖尿病(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計20萬8,438人,較110年增加2萬4,266人,增加13.2%,主要受 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 893.8人,增加13.9%;以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43.9人,增加9.5%。主要死因前三位: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COVID-19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其次依序為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糖尿病(+7.3%)。若就年齡別觀察,1-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44 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癌症死亡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111 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 萬人口 222.7人,較110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116.0人,,下降1.8%。就年齡觀察,111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COVID-19死亡8成6集中於65歲以上111年 COVID-19 死亡人數為1萬4,667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5歲以上, 占8成6。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2歲,較110年增加10歲。111年十大癌症死因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如下,十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0年。(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 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癌症死亡時鐘快轉三秒 大腸癌篩檢率下降13.5%【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癌症蟬連死因之首,去年癌症死亡發生時鐘為十分七秒,比前年十分十秒快了三秒鐘。癌症時鐘每年往前撥 大腸癌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癌症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癌症時鐘每年都在往前撥,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接受癌篩的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共有有72萬人中斷篩檢,又以大腸癌和口腔癌下降幅度最大,這次已經反應在死亡數字。賈淑麗表示,癌症已經4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因為癌症死亡人數是5.1萬人,去年又上升2百多人,死亡上升比較多的包括大腸癌、胰臟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賈淑麗指出,去年癌篩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有72萬人中斷篩檢,大腸癌下降13.5%,從此反應到早期發現或延遲治療的過程,死亡率的發生也會看到一些數據的相關性。要呼籲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應注重篩檢規律性對於健康的保護。賈淑麗指出,110年來看十大癌症篩檢,針對50歲以上到74歲每兩年一次補助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發現100人會有7個陽性,大約1/22有早期癌症,另外一個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是口腔癌篩檢,因為需要目視口腔,不論服務提供者都對於此檢查有延遲,篩檢下降比例最高。賈淑麗表示,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檢部分,疫情趨緩後有回穩,但口腔癌和大腸癌回穩速度較慢,呼籲符合資格者踴躍篩檢。更多癌症資訊,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9 退休力.健康準備
72歲吳念真自曝跌倒2次換住電梯大樓!跌倒成熟齡第2大死因,7症狀自我檢測肌少症
據衛福部日前統計,2021年有1813名國人因跌倒死亡,在65歲以上長者死因中排名第2。名導演吳念真日前出席一場活動時就表示,自己之前住在山區透天,光是樓梯就50幾階,自己與老婆都曾在樓梯跌倒,現在年紀漸大,最近也買下台北市88坪的大樓住宅,讓他自嘲:「我今年72歲了,還在為房事煩惱!」,也驚訝北市房價非常高。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吳念真上月受邀出席活動時,分享購屋經驗。他表示,過去20多年都是住在新店「青山鎮」獨棟別墅,「光是樓梯就有52階」,跟老婆都曾在樓梯跌倒過。 吳念真也因此認真考慮,是否該換無障礙的平面大樓,因此他將內科的商辦賣掉,買下位於北市88坪大樓當退休宅,據悉這間新房總價超過8000萬元。 吳念真表示,在換屋的過程中,被台北市的高房價嚇到,感嘆自己人生第1間房,當時在台北每坪單價8~9萬元,雖然利率有11%之多,但仍可在期限內繳清房。對照如今的高房價,年輕人若沒有親人幫忙,真的很辛苦。 彭淮南也從老公寓搬到新大樓 不僅是吳念真,過去《今周刊》也曾報導,央行前總裁彭淮南也自麗水街老公寓搬到電梯大樓,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因為年紀大了才換有電梯的房子,換屋不是為了投資,是老公寓無法改建加裝電梯。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也曾表示,長者購屋除了把電梯列為必備,也會希望有24小時管理、不脫離原有生活圈,因此高齡長者成為蛋黃區購屋的中堅族群。 根據衛福部2021年公布的2020年最新十大死因統計,65歲以上長者10大死因,事故傷害排名第6位,每10萬人口就有56.4人因事故傷害死亡,有1813人因跌倒死亡。 高齡長者嚴重跌倒可能導致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過去也不乏名人因跌倒離世的案例,知名詩人管管2006年就是在家中不慎跌倒不治,而資深台語唱將高向鵬則是2021年過馬路時摔倒,昏迷1年仍在2022年10月辭世。此外,國寶歌仔戲大師、「陳美雲歌劇團」團長陳美雲日前也因步履失穩滑倒,就再沒醒過來。 中年後肌力下滑、易跌倒 對此,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表示,因為老化導致身體的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容易跌倒,同時伴隨著身體活動量降低、活動功能變差、步行速度及耐力下降,會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失能,增加住院或死亡風險,是不能輕忽的。 肌少症症狀7個自評標準回答是的選項越多,越有可能有肌少症(台中榮總提供)□ 提不動菜籃或購物袋。□ 手沒力、打不開瓶罐。□ 走路變慢、不休息能走的距離變短。□ 走路不穩、容易腿軟常跌倒。□ 從床上坐起或椅子上站起來需要用手支撐。□ 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需要柺杖或扶手才覺得比較安心。 至於要如何預防或治療肌少症?楊育菱說,第一招是重視營養。每天建議要攝取1.2-1.5g/kg蛋白質,最好能分在三餐攝取優質含有leucine(白胺酸)的蛋白質,例如牛奶、黃豆、花生、雞肉、瘦肉、魚等;而維他命D的補充也相當重要,可以多吃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含抗氧化物質的蔬菜、水果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需要攝取。 第二招則是運動。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這也是目前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運動,建議民眾每週至少做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 最後是利用藥物。目前不建議使用生長激素、男性荷爾蒙、女性荷爾蒙,倒是有一種常用的降血壓藥(ACEIs),具有增加肌肉組織、改善生理功能的作用,且仍有一些新藥還在試驗中。楊育菱提醒,中年過後就要適度對於營養及運動更多所著力,才能預防老後發生肌少症,避免跌倒骨折等風險。●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在去旅遊車上腦出血,子孫決定不開刀、不急救!暖醫:想一想還有什麼事放不下?讓她安心善終 .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2-01 養生.抗老養生
簡單一動作預測死亡風險,花10秒鐘看你能否做到!
中老年後健康與否,肌力是其中一個觀察指標。根據一項研究結果指出,能夠單腳站立至少10秒,未來7年的死亡風險較低。無法單腳站立10秒 死亡風險較高根據一項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指出,無法持續站立10秒的中老年人,在未來幾年死於心臟病、中風、癌症等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4倍。這項研究調查了參與1994年在巴西一項運動研究的1,702位參與者,其年齡在 51-75 歲之間(68% 為男性),測試時讓單腿保持平衡,另一隻腳放在後肢上進行支撐,嘗試 3 次以保持該姿勢至少 10 秒。主導這項研究的里約熱內盧運動醫學診所CLINIMEX研究主任Claudio Gil Araújo表示,根據他超過40年為心臟病患診治的經驗來看,他發現對51至75歲的人來說,無法完成10秒單腿站立者,其生存風險甚至比診斷為患有冠狀動脈疾病或高血壓、膽固醇異常的人來說風險更大。除了單腳站立測試外,該研究團隊之前也發表過,能否從地板上坐著站起來,也是長壽的預測指標。平衡感差易跌倒 嚴重可能從此臥床、失能年長者的平衡和死亡率是相關的,原因之一就是跌倒,長者最怕跌倒,一旦跌過一次,不但可能再次跌倒,嚴重者可能因此臥床、失能,甚至致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世界每年有近70萬人死於跌倒,每年有超過3700萬人跌倒就醫。人口老化嚴重的台灣亦有同樣問題,根據衛福部2021年死因統計,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跌倒位居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跌倒大致分為內外兩種因素,首先就是自身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造成;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如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外在因素的改善較為單純,自身因素則要靠運動及平衡訓練。「平衡運動套餐」 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也有人認為平常都有在運動,為何仍會跌倒?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曾受訪表示,運動習慣不足或運動類型太過單一,也無法達到效果。想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物理治療師吳琦淵教授一套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每日進行1到2回合,持之以恆達到強身健體作用、改善慢性疾病,也可以減少跌倒風險。》看「平衡運動套餐」步驟【資料來源】.《WebMD》To Predict Mortality, You Need a Leg to Stand On.高齡門診最愛問:為何老人容易一跌再跌?.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5招平衡運動套餐「保命防跌」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別忽略你的權益!40歲以上免費健檢一次看:影響最大的慢性病和5項癌症都能檢查
在台灣,健康檢查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符合一定年紀或具備某些風險因子,就可免費定期使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和癌症篩檢服務,影響台灣人民健康最大的慢性病和五個癌症都包括在內。只要民眾踴躍利用,達成預防疾病發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不論是站在國家或人民的立場,都可說是花小錢、省大錢的划算投資。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目的是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對象:● 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3年一次。● 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65歲以上,每年做一次。● 基本資料:病史、家族史、服藥史、健康行為、憂鬱檢測● 身體檢查:一般理學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身體質量指數、腰圍● 尿液檢查:蛋白質● 實驗室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肝指數、肌酸酐、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B型肝炎和C型肝炎表面抗原(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者,終生可接受一次B、C肝檢查。)● 健康諮詢:戒菸、戒酒、戒檳榔、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健康飲食、事故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五癌篩檢 去年新增肺癌篩檢 全球第一吳建遠表示,為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國健署還提供「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這五項癌症篩檢,篩檢陽性個案只要能早期治療,有機會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降低死亡率。去年7月開辦的肺癌篩檢,讓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大腸癌篩檢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原住民則提前至18歲以上)● 乳癌篩檢45歲以上女性,或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40~44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肺癌篩檢:下列對象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1.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 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就是30包-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不到15年的重度吸菸者。公費篩檢利用率子宮頸癌篩檢最多 前年揪出4.6萬癌前病變隨著社會高齡化,利用公費檢查的人愈來愈多。吳建遠以2021年為例,總共有192.5萬人使用成人預防保健,整體利用率大約是三成,391萬人使用過四癌症篩檢(當時尚未開辦肺癌篩檢),其中子宮頸癌利用率五成最高,共找到4萬6478人有癌前病變,8150人罹癌。不過,根據主計處報告,四癌篩檢量其實是從2014年達到523.9萬人高峰後開始遞減,2019年掉到501.4萬人,之後因新冠疫情影響民眾受檢意願,2020年和2021年篩檢量掉到454.2萬人、391萬人,2022年加倍努力推廣,才在12月下旬回升到421.1萬人。吳建遠說,國健署提供的服務只是民眾可接受健檢的一種管道,其他依法應提供的還有勞工體檢、公務人員健檢,民眾也可選擇自費型健檢,這些都是影響公費篩檢利用情況的眾多因素。去年本土疫情趨緩之後,國健署就一直非常努力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出來篩檢、不要忘記自己的權益。
-
2023-01-28 焦點.元氣新聞
金鐘視帝丁強「年前跌倒送醫」大年初六病逝,享壽87歲!醫:跌倒是長者第2大死因
資深男星丁強27日中午在醫院病逝,享壽87歲。妻子跟經紀人證實死訊,經紀人回應關於丁強離世的原因。金鐘視帝丁強大年初六病逝 享壽87歲曾獲金鐘獎迷你劇集視帝的資深男星丁強27日中午在醫院病逝,享壽87歲。對此,妻子李璇跟經紀人證實死訊,經紀人回應關於丁強離世的原因,「他是有點小中風,記憶力退化,剛好過年前不小心跌倒造成的,入院之後由於血氧低,昨天中午很安祥的離開,沒有受到任何折磨」。李璇透露丁強在去年7月結束拍攝李玖哲的MV「從來沒愛錯」工作後,就突然有失智、中風的症狀,夫妻原本鶼鰈情深,但丁強突然不願和李璇說話,似乎不想告知自己身體狀況,也讓李璇無法接受。據《壹蘋新聞網》報導,老婆李璇原本以為丁強只是因老了心情不好,所以不喜歡說話,事後才得知原來是生病導致,甚至連小孩從美國打電話回來關心,丁強都只想掛掉電話。李璇也難過表示,直到去世前一天丁強人都看起來好好的,卻仍不願開口說話,未料大年初六中午就離開人間,目前遺體暫放於楊梅的殯儀館,3個兒女已經自美國返台協助處理父親的後事。丁強畢業於政工幹校影劇系,曾在中華民國陸軍陸光話劇隊服務,於1961年獲聘為中央電影公司特約演員,出演《薇薇的週記》等片。1969年初執導筒,導演「毒火掌」。1970年以喜劇演員之姿活躍於演藝圈。1971年與演員有古典美人之稱的李璇再婚,婚後轉戰幕後工作,擔任製作人為妻子量身打造多部影片,夫妻倆1976年赴美國定居。近期的電視影集的遺作是「你好,我是誰」及「媽,別鬧了」,去年7月拍了李玖哲的MV「從來沒愛錯」,擔任MV男主角,也成為他最後的遺作。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長者也要懂得「保命防跌」根據聯合報記者賴香珊報導,台灣預估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老年人口增加也提高照顧上的問題,南投醫院醫療團隊示警,跌倒是老人事故死亡原因第2位,大眾應正視及重視預防年長者跌倒,長者也要懂得「保命防跌」,為此也教導透過運動訓練減緩退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指出,台灣將在3年後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成,進入超高齡社會,但根據衛福部2021年死因統計,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跌倒位居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因此預防年長者跌倒是相當需要重視的問題。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長輩跌倒可分為兩種因素,首要就是自身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包括照明不足、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而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偏偏國人的概念中,最常忽略的就是自身因素的肌力不足與平衡能力退化,老年人則常因為運動習慣不足,又或是運動的類型太過單一,無法全面的改善肌力與平衡能力。延伸閱讀/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5招平衡運動套餐「保命防跌」記憶差動作慢 可能是中風警訊根據聯合報記者邱宜君報導,小中風不可輕忽,是大中風的警訊!許多發生小中風的人,因為沒什麼感覺就可能不處理,都說「還好啦,只是小中風!」這句話聽在專精於腦中風的醫師耳裡,其實是問題重重、隱憂很多。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鄭建興強調,中風不分大小,中風就是中風,都要找出發生原因,才能避免再次中風。鄭建興提醒,很多人都用「老了」來解釋記憶逐漸變差、動作變慢的現象,但不見得是自然老化,可能是腦血管病變的警訊,應到神經內科接受詳細檢查,及早接受治療。「一旦發生中風,治療要愈快愈好!」鄭建興說,中風時間拖愈久,可用的治療方法愈少,預後愈差。若突然發現臉不對稱、手抬不起來、肢體發麻無力、口齒不清、失去平衡或伴隨暈眩、劇烈頭痛等,不建議自行搭計程車就醫,應趕快打119,讓急救員初步評估處置,同時啟動緊急醫療網,才能在最短時間內送到有急救能力的醫院。延伸閱讀/小中風不要緊?醫曝關鍵危險因子:中風不分大小
-
2022-11-17 醫療.心臟血管
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有關 醫授3步驟防範:優先調整體重
●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猝死以心源性最常見● 久坐、熬夜,弄壞年輕人心血管● 無法調整生活作息,每3年做1次檢查別以為年輕人「凍頭好」可以連續熬夜、喝酒、打牌,恐陷入猝死危機。台灣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以心肌梗塞、腦中風、肺栓塞最多。長輩發生心血管疾病,多因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起;年輕族群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以肥胖、久坐、熬夜為多。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導致猝死的原因,可分為「心源性」與「非心源性」,高達八成都與心血管有關。心源性猝死,像心律不整、急性心衰竭、心肌梗塞、冠心症、心臟停頓等;非心源性猝死,像腦阻塞、腦出血、肺阻塞、呼吸道疾病等。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國人十大死因,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其中有五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張釗監說,心血管疾病不是高齡者專屬的疾病,近年已呈年輕化趨勢,甚至20多歲就罹患心血管疾病,暗藏猝死風險。年輕人心血管出問題主要原因,包括肥胖、熬夜、久坐、抽菸等,都與生活型態不佳有關。根據2017年到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19歲以上成人,體重過重及肥胖比例逐年增高,男性體脂肪大於等於25%多達80.65%、女性體脂肪大於等於30%多達91.77%。張釗監指出,體脂肪過高對於心血管都是沈重的負擔,長久下來會讓血管彈性變差,增加血管破裂或產生斑塊的機率,進而引爆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增高。久坐不動易減少水分攝取,體內水分不足,血液循環會變差,使血管提早老化,變得脆弱。熬夜會讓自律神經失調,促使交感神經亢奮,引發血管痙攣。張釗監表示,血管最怕過度緊縮、過度放鬆,像是溫差大,常讓心血管疾病患者受不了,血壓突然上升,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栓塞。現代人因工作型態關係,久坐幾乎成為常態,張釗監建議,工作期間可調鬧鐘,每50分鐘起身一次,活絡筋骨5到10分鐘;午休時可以散步20到30分鐘,增加活動時間;定時補充水分,每人每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的水,盡可能喝水充足。不少研究指出,睡不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更何況是熬夜。張釗監說,成人每天至少應睡七小時,若是睡眠不足或睡不好,血壓易提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若有睡不好狀況,建議睡前二小時做一些運動,或喝溫熱飲品幫助入眠,不過睡前別喝過量的水分,避免睡覺時為了排尿影響睡眠品質。平時的運動習慣,每周至少二到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有助血液循環,避免肥胖、久坐,體力消耗量大也能幫助睡眠。張釗監建議,30歲以上的年輕人,每三年做一次健康檢查,50歲以上每年做一次健康檢查,可一併針對心血管做檢查,如心電圖、運動超音波、運動心電圖等。年輕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就能降低猝死的可能,建議優先調整體重,有以下三步驟:第一步:先了解自己的體脂肪,認識自己的BMI,即體重除以身高,依照自己的活動量,計算每天攝取的熱量。第二步:多喝水、多吃蔬果,減少喝含糖飲料、過度加工食物等。第三步:增加體能活動消耗,體重過重者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同時消耗200大卡,每周可減重0.5公斤。
-
2022-10-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半年逾萬死 詹長權:今年是新冠災難年
台大公衛學者詹長權昨發文指今年是「新冠災難年」,預估新冠死亡將躍升今年第五大死因,而目前確診總人數升至全球第十九高,關鍵在於防疫指揮系統和防疫措施無法達成「與病毒共存」目標,五月至今僅一百六十幾天就釀出惡果。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也認為,政府對疫情的報告早已偏離真相,真相是減災失敗、死傷慘重。詹長權說,新冠肺炎是百年來台灣人所經歷最嚴重的傳染病,今年短短不到半年,全國三成人口感染、逾萬人死亡,今年死亡數恐超越去年十大死因的第五名到第十名,包括糖尿病、高血壓、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慢性肝病。詹長權痛批,中央防疫指揮系統和防疫措施,並未將疫情壓制在「低感染數」和「低死亡數」的「可控制狀況下的與病毒共存目標」。一萬多個新冠死亡者家庭的親友們、近七百萬感染過新冠的國人,在新冠肺炎災難年國慶日,最想聽到蔡英文總統國慶演說內容是「台灣新冠防疫的新方向在哪裡?」蔡總統昨國慶演說中有提及疫情,但主要在感謝為防疫工作付出、共同撐過這段艱辛過程的國人,並指邊境管制即將放寬,台灣和世界各國間將恢復正常往來,強調這意味「我們將擺脫疫情的陰霾,邁向正常生活。」還說台灣防疫表現獲世界肯定,也因疫情受穩定控制,台灣經濟才能穩健成長。邱淑媞指「共存減災」失敗邱淑媞說,行政院四月拍板「共存減災」,結果死亡率卻上升得比南韓還快,已快超越日本疫情高峰了;全台平均每天五十八人死於心臟病,而最近新冠死亡每天新增五十多人,甚至七十幾人,「這是很可怕的。」指揮中心已經虧光前兩年防疫紅利,政府不說真相,只做「政府做得很好、疫情一點也不嚴重」等大內宣,掩飾結果將導致更多死傷。詹長權還分析,染疫後副作用「長新冠症」(Long Covid),將成為未來影響台灣人健康最重要的致命因子之一,潛在「長新冠」人數超過一五○萬例,相關治療、照護需求,將造成全民健保財務和公衛工作人力上的重大負擔。
-
2022-09-19 醫療.骨科.復健
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5招平衡運動套餐「保命防跌」
台灣預估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老年人口增加也提高照顧上的問題,南投醫院醫療團隊示警,跌倒是老人事故死亡原因第2位,大眾應正視及重視預防年長者跌倒,長者也要懂得「保命防跌」,為此也教導透過運動訓練減緩退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指出,台灣將在3年後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成,進入超高齡社會,但根據衛福部2021年死因統計,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跌倒位居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因此預防年長者跌倒是相當需要重視的問題。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長輩跌倒可分為兩種因素,首要就是自身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包括照明不足、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而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偏偏國人的概念中,最常忽略的就是自身因素的肌力不足與平衡能力退化,老年人則常因為運動習慣不足,又或是運動的類型太過單一,無法全面的改善肌力與平衡能力。平衡運動套餐5招對此,物理治療師吳琦淵建議,年長者能慢慢培養運動習慣,改善肌耐力與平衡能力,進而減少跌倒風險,教導長輩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而運動前先「暖身」,依平常步行速度,來回走動5分鐘,若須助行器或拐杖輔助也可使用。「肌力訓練」坐姿下將膝蓋踢直後維持姿勢10秒鐘,再緩慢放下,隨能力提升,可在腳踝處綁沙包,增加難度,每回合20下。「平衡訓練」腳跟對腳尖走一直線,身體一側可扶牆或握扶手,避免跌倒,往前走10步,再往後走10步,來回5趟。「從椅子坐站轉換」椅面高度約到膝蓋高度,若是能力不佳者,可選有扶手的椅子並用手支撐,或使用助行器協助站立,緩慢的從坐到站或站到坐,感受大腿與臀部用力的感覺與重心位移的變化,加強對於身體的本體感覺,每次坐站20下。「扶桌蹲站訓練」則是深蹲運動的簡化版,長輩可雙手扶桌子,膝蓋微蹲30度到90度,然後慢慢站直,運動期間背部要打直,專注在大腿與臀部用力的感覺,半蹲時維持10到15秒,每次做20下。還有「平衡運動」,長輩繞8字型走路,在2個相距1公尺的障礙物間,繞8字型走路,每次運動繞5趟,以平穩的步伐前進,如有頭暈就先休息。吳琦淵說,這套簡單易學的「平衡運動套餐」每日進行1到2回合,運動期間應注意自身是否會有心悸、頭暈或過度呼吸等現象,若有則先暫停,與醫療人員討論此運動項目調整。反之,如無任何不適可以增加運動的頻率與強度。南投醫院則表示,持之以恆的運動不僅能達到強身健體作用,也可以減少跌倒風險與改善慢性疾病,而家中有老人的照顧者,也應多鼓勵長者運動,甚至陪伴長輩一起運動,過度保護反而可能造成身體功能退化。
-
2022-07-23 醫療.骨科.復健
長者腳骨要勇健 部立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傳這幾招
部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葉禹良物理治療師表示,跌倒是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的第2大原因,嚴重甚至可能導致失能及死亡,也會造成家庭及社會極大的照顧成本。葉禹良指出,長者常見跌倒因素包括失智認知及動作障礙、視覺退化等會影響判斷力,加上腦部退化,影響前庭及本體感覺等功能,進而影響平衡的維持。曾經跌倒的經驗多少會降低長者走路意願,甚至不敢出門心情和生活品質受影響。另外,家人也因為擔心長者跌倒而過度保護,反而使長者肌肉萎縮,升高高跌倒及失能的風險,造成惡性循環。葉禹良融合國健署的防跌概念及物理治療的專業,提出下述長者可執行簡單的運動及無障礙環境設計建議。首先規律運動不能少,遵循醫囑來用藥,運動過程中有不舒服就立即停止。簡單的運動為單腳上抬,坐姿下抬頭挺胸雙手插腰,單膝往上抬起,停留5至10秒後換腳,左右重複交換20次。也可以墊腳尖,站姿開始,雙手扶著固定物維持身體穩定,動作時,腳後跟離地,墊起腳尖,停留數秒,再將腳後跟踏回地板。還有雙膝內收坐姿開始,膝蓋內側併攏夾住小球,停留15秒。半蹲由站姿開始,維持背部平直,雙手扶著固定物維持身體穩定;雙腳與肩同寬。吸氣時膝關節屈曲,穩定的下蹲;吐氣時回歸原本的站姿,膝關節不鎖死。另外,居家環境要注意照明、防滑要小心,環境走道動線乾淨暢通,光線是否足夠明亮充足,浴廁防滑措施,起身行走扶手設置;起身、外出要留意反光標誌 馬路行走不要急。
-
2022-07-01 焦點.元氣新聞
衛福部否認超額死亡 學者:未確診亡黑數倍增
我國去年總死亡人數較前一年增加一點一萬多人,衛福部統計處認為,去年台灣籠罩在疫情威脅下,但並非是總死亡人數增加的主因,歸因人口老化及低溫導致;衛福部並引用經濟學人說法,強調台灣是全球唯二超額死亡呈負數的國家。國內僅引用各國說法,並未自行統計疫情是否超額死亡,學者有不同意見。「疫情確實可能影響去年總死亡人數,不希望忽略任何死亡,唯有去分析,才知道怎麼防疫。」台大社會學系退休教授薛承泰以二○二○年為基期,考量二○二一年人口結構老化、氣候變遷等諸多因素,再扣掉官方公布確診致死與疑似疫苗接種後的死亡,算出二○二一年不明原因的超額死亡人數,介於六千至七千人之間,約占去年十八萬人的百分之四。薛承泰指出,這些人可能死於醫療排擠、死於被疫苗誘發疾病,也可能是未確診就死亡的黑數,規模是當年度官方公布確診致死人數好幾倍。薛承泰表示,他可以接受衛福部沒算這麼清楚,因為計算方式不容易有共識,官方不想給自己找麻煩。若衛福部也可以查清楚《經濟學人》計算方式,也可以直接照著算,不然就是像現在這樣,讓學者專家去說,官方只要默認就好了。去年死因中,新冠肺炎位居第十九位。衛福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表示,以經濟學人資料顯示,台灣經歷二波本土疫情,截至到今年五月底以前,台灣疫情並未出現超額死亡,至今仍呈現負數。她說,統計處並非是公衛單位,因此不會計算超額死亡,疾管署相關單位才會統計。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超額死亡是統計處業務,疾管署並未統計計算。另外,去年十大死因中,肺炎死亡人數減少百分之一、高血壓增加百分之十七、糖尿病增加百分之十一、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增加百分之十;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增加,可能是疫情讓下呼吸道疾病的診斷增加,連帶讓比例提高。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王宗道表示,高血壓逐年上升,與服藥遵從性變低有關,他認為與疫情有一定關係,高血壓控制不佳也連帶會增加腦中風或主動脈剝離等情形。十大死因雖以高齡者為主,但單獨分析年輕族群,一至廿四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居冠;廿五至四十四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兩名;四十五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二名。
-
2022-06-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蟬聯40年死因冠軍 「老化+低溫」導致死亡率增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2021年死亡統計,去年死亡18萬4172人,較109年增加1萬1105人,10大死因由癌症蟬連40年榜首,去年奪走5.1萬條生命。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分析,癌症時鐘又快轉了20秒,平均每10分10秒就又一人死於癌症;65歲以上人口快速增加、去年1月低溫天數較多,是去年死亡人數增加較多的兩大原因,導致去年出現2016年霸王寒流後「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首次同時增加2021年10大死因排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劉訓蓉指出,與前一年相比,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7名升至第6名,事故傷害則降為第7名。劉訓蓉表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4萬1,123人,占總死亡人數76.6%,與109年相較,110年死亡人數除肺炎減1.4%外,餘均呈增加,以高血壓性疾病(+17.6%)、糖尿病(+11.0%)、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3%)增加較多。2021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8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已連續40年居首。劉訓蓉表示,去年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前一年加快20秒,平均每天142人死於癌症。十大癌症順位同2020年,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110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占總死亡人數28.0%,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亦相偕增加。就年齡觀察,110年癌症死亡有8成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65歲以上癌症死亡人數較109年增1,531人(+4.7%);0-64歲則減36人。有關不同年齡別死亡率,劉訓蓉指出,近5年65歲以上人口每年約增16至17萬人,受該年齡層口快速增加影響, 死亡人數隨之增加,但觀察65歲以上每10萬人口死亡率,2016至2020年是呈逐年下降趨勢,2021年雖微幅增加,仍是近年次低。至於較年輕族群,劉訓蓉指出,2020年1至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至44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不過,整體自殺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已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
-
2022-01-26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春節出遊 防跌5要點
農曆春節出遊、外出拜訪親友時,要多注意「長者防跌」。國民健康署提醒,跌倒是造成老人事故傷害的危險行為,家屬安排外出行程時,可事先熟悉旅遊路線地形、天氣變化及動線等,更要注意長輩身體狀況,避免穿著不合身服裝或鞋子、姿勢性低血壓等,預防跌倒風險。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死亡原因第2位。國健署106年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跌倒,且每12個長輩就有1人因跌倒而就醫。長者常見的跌傷地點,52%發生在室內,以臥室、客廳最多;48%發生在室外,多在街道或路邊、公園或運動場。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表示,長者因跌倒送醫的常見受傷部位,包括頭部撕裂傷、胸部挫傷,以及手腕、髖部骨折等,建議出遊時,適時安排定點讓長輩休息。若長輩不幸跌倒時,不要馬上扶他起來,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康寧醫院急診科醫師郭健中說,行動能力會影響老年生活品質,平時應強健肌肉和身體平衡,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出遊時,可善用手杖或登山杖,避開積水處、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避免跌倒的風險,讓長輩放心,才能提高出遊、走動意願。國健署整理5招長者出遊防跌檢核表,供民眾參考。一、注意周遭環境安全:應有充足的照明,使用加裝扶手的浴廁,小心濕滑地面、凹凸不平的人行磚道、有高低落差的斜坡,避免行經雜物堆積處。二、穿著合身服裝及鞋子:衣物、褲管裙襬合身不過長,選擇有鞋帶固定的鞋子,有包覆的鞋面及防滑的鞋底,避免穿拖鞋。三、攜帶合適的輔具與配件:選擇合適的拐杖或助行器等行動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方便;若有近視或老花者,應配戴正確度數的眼鏡。四、注意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可以在家做肌力與平衡訓練運動,飲食營養要均衡。五、檢視用藥安全:如有使用鎮定藥物或多種藥物者,可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安全,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的風險。
-
2022-01-25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最常跌倒」地點曝光!超過一半都在這
農曆春節出遊、外出拜訪親友時,民眾也要注意「長者防跌」。國民健康署提醒,跌倒是造成老人事故傷害的危險行為,家屬安排外出行程時,可事先熟悉旅遊路線地形、天氣變化及動線等,另外要注意長輩身體狀況、避免穿著不合身服裝或鞋子、姿位性低血壓等,恐增加跌倒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跌倒是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2位。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約每6人就有1人曾經發生跌倒,且每12個長輩就有1個曾經因為跌倒而就醫。長者常見的跌傷地點,有52%發生在室內,其中以臥室和客廳排行前2名;有48%發生在室外,其中以街道或路邊、公園或運動場排行前2名。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簡定國表示,長者因跌倒送醫的常見受傷部位,包括頭部撕裂傷、胸部挫傷,以及手腕、髖部骨折等,建議家族出遊時,須考量長輩的健康狀況,適時安排定點休息。他提醒,若長輩不幸跌倒時,不要馬上扶他起來,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康寧醫院急診科醫師郭健中指出,「行動能力」是影響老年生活品質重要的因素,應強健肌肉和身體平衡,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出遊時,可善用手杖或登山杖,並避開積水處、陡坡、雜草叢及碎石處,避免跌倒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整理出5招「長者出遊防跌檢核表」,協助民眾確認長者安全,防跌5招包括:1.注意周遭環境安全:應有充足的照明,使用加裝扶手的浴廁,小心濕滑地面、凹凸不平的人行磚道、有高低落差的斜坡,避免行經雜物堆積處。2.穿著合身服裝及鞋子:衣物、褲管裙襬合身不過長,選擇有鞋帶固定的鞋子,有包覆的鞋面及防滑的鞋底,避免穿拖鞋。3.攜帶合適的輔具與配件:選擇合適的枴杖或助行器等行動輔具,材質勿太重避免移動不方便;若有近視或老花者,應配戴正確度數的眼鏡。4.注意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生活可以在家做肌力與平衡訓練運動,飲食營養要均衡。5.檢視用藥安全:如有使用鎮定藥物或多種藥物者,可請醫生協助評估用藥安全,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的風險。「讓長輩放心,他才願意出遊!」郭健中表示,有些長輩不願意跟家族走春,多半是怕「跌倒」,但運動、外出是最好的復健,民眾可貼心幫長輩注意出遊細節,或讓孫子、孫女來鼓勵長輩走出戶外,讓長輩願意多運動。郭健中分享「長輩訓練肌力」小技巧:長輩坐在椅子上,前方放桌子、助行器等輔具,腳往身體縮、上身往前彎,讓重心從屁股轉移到腳,接著手向前伸展、扶著桌子站起,可訓練長者腿部肌肉。有些長輩膝蓋痛,可以扶著健走杖、原地顛腳尖,亦可站在牆壁前,不用擔心往後跌倒。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年假期間,勤洗手、戴口罩落實防疫不可少,此外長輩不管是在家同樂或出遊,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製作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相關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網站、健康九九網站查詢及下載使用。
-
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一、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1.排便習慣改變。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5.不明原因貧血。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二、乳癌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1.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5.乳頭凹陷。6.腋下淋巴結腫大。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四、口腔癌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
2021-10-24 新聞.元氣新聞
排除惡性腫瘤 國人均壽85.34歲
內政部昨天公布去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十大死因如排除位居首位的惡性腫瘤,國人平均壽命為八十五點三四歲,較一般平均壽命八十一點三二歲增加四點○二歲,影響最大;排除第二位的心臟疾病,平均壽命可增加一點六一歲;排除第三位的肺炎,平均壽命將增加一點○六歲。內政部表示,為解各類死因對國人平均壽命影響程度,特別運用衛福部統計的去年國人前十大死因死亡人數,編算我國各特定死因除外的國人平均壽命,與一般國人平均壽命比較差距,兩者間壽命差距愈大,代表該類死因減損壽命愈嚴重。內政部指出,居十大死因首位的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已連續卅九年居國人死因首位,去年死亡人數為五萬一六一人,且近四年來,其死亡人數占全體死亡人數的比率也逐年攀升,皆在二成七以上。編算結果發現,排除特定死因為惡性腫瘤的平均壽命與一般平均壽命差距,近四年呈緩增現象,值得重視。另肺炎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死亡人數及占全體死亡人數比率,自二○一四年來首次呈現減少。經統計,排除死因為肺炎的平均壽命與一般平均壽命差距,由二○一九年一點一三歲,略減為二○一○年一點○六歲。內政部表示,從性別觀察,各特定死因除外,平均壽命與一般平均壽命的差距,男性高於女性的死因包括惡性腫瘤、肺炎、腦血管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女性高於男性包括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與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顯示各類死因對兩性平均壽命的影響有所不同。
-
2021-06-18 新聞.元氣新聞
近11年首次!國人死亡數呈負成長 肺炎奪命下降1成
近日全台各地進行長輩大規模疫苗接種,傳出猝死案件,專家籲盡快公布國人死亡數背景值。今日衛福部統計處突襲式發布「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11年來首次出現死亡人數及死亡率負成長,稱為109年國人齊心防疫所致,其中65歲以上者占七成三。而國人最新十大死因,死因前三名依次為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肺炎奪命較前年下降一成。疫苗施打受影響,衛福部統計處今日突襲式發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報告,109年死亡人數計17萬3067人,較108年減少2357人;死亡率每10萬人口733.9人,下降1.3%;以WHO 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390.8人,下降4.3%。其中死亡人數與死亡率隨人口數增加及老化程度遞增,一向呈增加趨勢,惟109年受國人同心防疫,為近11年除105年霸王寒流災害外,首次反轉為負成長。另外109年65歲以上死亡人數12萬6881人,較108年減580人,占總死亡人數73.3%,提高0.7個百分點,45-64歲占21.2%,合計45歲以上死亡人數占94.6%。統計處資料指出,受人口結構快速高齡化影響,65歲以上死亡者占總死亡人數比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109年65歲以上死亡人數12萬6881人,較上年降 0.5%(或減580人);占總死亡人數比重達73.3%,較上年增0.7個百分點,較99年增4.9個百分點。109年65歲以上死亡人口中,65-74歲者占全部死亡人數18.2%,較99年增0.6個百分點,75-84歲者占25.1%,較99年減5.0個百分點,85歲以上者占30.0%,則較99年上升9.2個百分點,顯示65歲以上死亡人數占比提高,主要係因85歲以上死亡人數快速增加所致。國人十大死因,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肺炎居主要死因前三位。依死亡率排序,109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與108年相較,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8名升至第7名,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則降為第8名。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3萬4676人,占總死亡人數77.8%,與108年相較,109年以高血壓性疾病(+7.2%)、糖尿病(+3.2%)、心臟疾病(+3.0%)死亡人數增加較多;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2%)、肺炎(-9.5%)減幅較大。就年齡別觀察,1-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44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
-
2021-06-16 新聞.長期照護
小心長者跌傷就診增染疫風險 國健署:居家防跌5妙招
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為跌倒,現疫情嚴峻,長者長期在家,為避免跌傷致死或因而至醫院就診,增加染疫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防跌5妙招」。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謝至鎠提醒,跌倒會造成頭部受傷、骨折等,嚴重恐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此外,曾跌倒的長者因害怕再次跌倒,不敢隨意走動,常在生活中更加依賴家人,增加健康照護需求及複雜程度,花費更多人力及金錢。據國健署調查,長者室內跌傷地點前3名依序為臥室、客廳、浴室,跌傷主因則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為協助民眾於日常細節開始防跌倒,國健署提供「居家防跌5妙招」。●妙招1:維持居住環境整潔建議保持地板乾燥,讓家具遠離走道,收納好雜物及電線,再去除地毯及踏墊皺褶及捲起的邊緣,於腳踏墊底下加上防滑墊,以避免滑倒、絆倒。●妙招2:充足的居家照明注意室內燈光是否足夠明亮,可加裝小夜燈增加亮度;電燈開關應接近門口,且能輕易觸按。●妙招3:注意樓梯安全樓梯應有穩固的扶手,並收拾整潔,邊緣部位需能辨識清楚,盡量與樓梯面不同顏色並可加裝夜光防滑條;樓梯上方及底部應各有1個電燈開關。●妙招4:注意浴廁防跌措施建議於洗臉盆及馬桶旁加裝扶手,在浴室放置防滑墊,並將沐浴用品及毛巾放置在合適高度,避免拿取時要彎腰或踮腳。●妙招5:注意臥房環境規劃為方便上下床,床的高度不宜過高或過低,且床邊應有可放置助行器或拐杖之處,建議加裝沙發椅或協助起身的床邊扶手,讓長者起身、坐下、躺下時更安全;此外,要讓長者能從床上輕易開關燈,並在黑暗中能清楚辨識開關。
-
2021-04-07 該看哪科.眼部
視力模糊 走樓梯踩空 長者不知有白內障
● 白內障是長者常見的眼科疾病,盛行率達七、八成● 視力模糊、眼睛畏光,恐罹患白內障,易跌倒受傷● 預防之道,應節制使用3C產品、外出戴太陽眼鏡、多吃橘黃色及綠色蔬果一名78歲爺爺走樓梯時,因視線不清,踩空跌倒,送至醫院急診室緊急處理後,才發現早已罹患「白內障」,視力僅剩0.2,因為看不清楚,所以跌倒。嚴重程度 隨年齡攀升白內障在老年族群的盛行率高達七至八成,患病人數與嚴重程度均隨年齡逐步攀升,長者往往患病而不自知。振興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呂宜玲建議,高危險群每3個月應至眼科相關醫療院所檢查眼睛,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長者因視線不清、重心不穩,導致跌倒受傷。年齡愈大 水晶體愈老化呂宜玲表示,白內障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與人體自然老化、長期暴露在陽光中的紫外線及頻繁使用3C產品中的藍光有關,年齡愈大,水晶體也跟著慢慢老化,產生硬化、混濁,逐漸造成視力下降、模糊、眼睛畏光等問題。根據衛福部2018年國人死因統計,65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就是跌倒。呂宜玲說,由於長者走路時,容易重心不穩,罹患白內障後會視力模糊,跌倒風險大增。那位78歲爺爺就是走樓梯時,因視線不清踩空跌倒,經檢查發現已罹患白內障多時,因老翁自身沒有警覺,也未定期做眼睛檢查,才遲遲沒有發現已經患病。換水晶體 視力恢復為0.8患者經白內障超音波乳化手術合併人工水晶體置入術治療,復元狀況良好,視力從治療前的0.2恢復為0.8,如今視線清晰許多,大大降低踩空跌倒的風險。呂宜玲指出,70歲以上長者、高度近視者、眼睛反覆發炎,如葡萄膜炎者、眼睛受過外傷者、接受過眼科手術者、不當使用藥物,如類固醇,以及糖尿病患者等,都是罹患白內障的高危險群,且白內障惡化程度在70歲後愈趨明顯。預防罹患白內障,呂宜玲建議,除應節制3C產品使用時間外,外出也應注意防曬、戴太陽眼鏡護眼。在日常飲食方面,可多吃富含葉黃素的橘黃色蔬果與綠色蔬菜,例如青椒、紅椒、胡蘿蔔、菠菜、花椰菜,以及芥蘭菜等。每3個月 定期檢查眼睛呂宜玲指出,臨床上,不少白內障患者直至病況惡化,導致視力不清,才發現罹患白內障,發生意外的風險大增,提醒高危險群應每3個月至眼科相關醫療院所做眼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追蹤治療。
-
2021-04-04 該看哪科.眼部
白內障老翁踩空跌倒送急診 醫師:7大高危險群要注意
一名78歲老翁走樓梯時,因視線不清,踩空跌倒,送至醫院急診室緊急處理後,才發現早已罹患「白內障」,視力僅剩0.2,患病嚴重程度已可動手術,眼科醫師指出,白內障在老年族群中的盛行率高達七至八成,且患病人數與嚴重程度均隨年齡逐步攀升,長者常常患病而不自知,建議高危險群每3個月至眼科相關醫療院所檢查眼睛,以盡早發現並治療,避免長者因視線不清加上重心不穩,導致跌倒受傷。振興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呂宜玲表示,白內障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原因與人體自然老化、暴露在陽光中的紫外線及3C產品中的藍光等有關,年齡愈大,水晶體也跟著慢慢老化,產生硬化、混濁,逐漸造成視力下降、模糊、眼睛畏光等問題,在年長者中的盛行率更高達七至八成,患病人數與嚴重程度均隨年齡逐步攀升。由於長者走路時本就容易重心不穩,罹患白內障後會視力模糊,大增跌倒風險,據衛福部2018年國人死因統計,65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就是跌倒。呂宜玲說,之前醫院急診室收治過一名78歲的老翁,走樓梯時因視線不清踩空跌倒,經檢查才發現已罹患白內障多時,且已可進行手術治療,但因老翁自身沒有警覺,也未定期做眼睛檢查,才遲遲沒有發現已經患病。該名78歲老翁動手術後,視力從治療前的0.2變成0.8,「有如重獲新生」,且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如今視線清晰許多,大大降低踩空跌倒的風險。呂宜玲指出,罹患白內障的高危險群有70歲以上長者、高度近視者、眼睛反覆發炎(葡萄膜炎)者、眼睛受過外傷者、接受過眼科手術者、不當使用藥物(如類固醇)者及糖尿病患者等,且白內障惡化程度在70歲後愈趨明顯。為預防罹患白內障,呂宜玲建議,除應節制3C產品使用時間外,出外也應注意防曬、佩戴太陽眼鏡護眼;日常飲食部分,可多吃橘黃色蔬果與綠色蔬菜,如青椒、紅椒、胡蘿蔔與菠菜、花椰菜、芥蘭菜等。因臨床上發現患者們常常已經罹患白內障卻不自知,病況惡化導致視力不清,大增發生意外的風險,呂宜玲提醒,高危險群應每3個月至眼科相關醫療院所做眼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追蹤治療。
-
2021-02-14 新聞.長期照護
醫師:適當重訓有助老人減緩疼痛 降低跌倒風險
老年人常有身體疼痛,一旦跌倒即便康復,往往更不願意運動。不過復健科醫師指出,適當重訓能改善下背、膝蓋、肩膀疼痛,更可降低跌倒機會;但老年人常患有慢性病,建議先詢問運動醫囑,並由專業訓練者陪伴。卓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卓彥廷受訪表示,文獻統計老年人最常見身體疼痛是下背痛,其次是髖關節、肩頸和膝蓋;疼痛問題源自身體退化、不當使用,或是肌肉流失。卓彥廷指出,適當運動、重訓,能有效改善身體病痛,他在門診時常給予病患「運動處方」。他舉例,如患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老人,透過阻力訓練提升臀部、大腿肌群力量後,也會改善疼痛。雖然如慢跑、登山等有氧運動也有益老人心肺功能,不過卓彥廷說,若沒有增加足夠肌肉支撐,反而會加速關節磨損,建議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柔軟度運動、神經肌肉控制運動及平衡運動都併行。近年因肌少症被廣泛討論,越來越多老年人願意走入健身房開始重訓。卓彥廷說,這是很好的現象,但老年人可能自身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這都會導致運動限制甚至是傷害;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的老年人運動處方,重訓應著重循序漸進提高強度,而非組數與次數,新手應從可負荷最大重量的40%開始。他強調,銀髮族在重訓前最好先尋求醫師醫囑,若無任何重訓經驗,建議由專業的健身教練或物理治療師循序漸進指導。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指出,人類肌肉會隨著年紀增加流失,若不運動或重訓,40歲以後開始逐漸流失,65歲後可能會面臨肌少症,甚至走路困難。他回憶,曾收治70歲的肌少症患者,無法從椅子上靠自己力量站起來,甚至坐馬桶後無法起身,由於當時沒人幫忙,病患就在馬桶上坐了一整天。此外,台灣人10大死因排名第6名為「事故傷害」,而老年人事故傷害除了車禍,跌倒也是其中一項,不少老人更視跌倒為畏途。王思恒解釋,老年人跌倒因素除了視覺、平衡感變差外,肌肉量不足也是主因;即使耳聰目明,平衡感很好,若肌力不足,仍無法將快跌倒的身體「拉回來」;老年人因為骨質疏鬆,跌倒可能導致腦出血和髖關節骨折,即便身體撐過開刀,也易因長期臥床導致壓瘡、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因此死亡率較高。不過王思恒說,研究顯示運動與重訓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以他曾收治患者的經驗為例,70歲的奶奶因長年有運動習慣,雖然浴室濕滑跌倒造成壓迫性骨折,但開刀術後恢復良好,沒有骨折患者的病態。王思恒比喻,即便長輩有運動習慣,但依然有可能受傷,「不可能是無敵鐵金剛」,不過遇到意外,身體恢復速度仍比沒運動的長者更快。
-
2021-01-16 新聞.健康知識+
扁媽跌倒後健康惡化病逝!「跌倒」為事故傷害死亡第2名,這5招預防
編按:前總統陳水扁的母親陳李慎(扁媽)昨天病逝,享壽94歲。陳水扁今早在臉書證實,提到母親因肺炎引起敗血症合併多重器官衰竭離世的消息,而她的男孫、高雄市議員陳致中也在今年1月3曾在臉書發文奶奶跌倒住院情況並不好的訊息。年長者一定要小心跌倒。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位有跌倒經驗,跌倒更高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衛福部國健署提出防跌「五」功祕笈,強調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家醫科醫師也呼籲,年長者應注意居家環境、改善可能跌倒的因子,並多活動、維持肌耐力。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五招小改變,就能避免跌倒風險。第一招:攝取充足營養,預防衰弱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比健康長者更容易跌倒。預防衰弱,平時須注意攝取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必要時可以攝取營養補充品。第二招:規律運動可以透過定期運動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以提升長者日常活動獨立自主功能,並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第三招:居家環境安全與改善居家環境對跌倒的潛在危害,包括照明不足、地板濕滑、地面不平、走道堆放雜物等,可以參考國健署官網上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附錄之居家環境檢核表評量居住環境並進行改善。第四招:檢視用藥安全看診時,可將正在服用藥物的藥單或藥袋給醫師看,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安全,以降低因藥物使用而造成跌倒的風險。第五招:選擇合適的穿著穿著沒有充分固定的鞋子,例如沒有鞋帶、扣子、魔鬼氈等鞋子,有較高的跌倒風險,建議選擇薄且穩固的防滑鞋底、低且四方形的鞋跟、有充分固定的鞋子,並穿著合身的衣物,注意褲管不要過長,以避免滑倒、絆倒。
-
2020-10-24 科別.骨科.復健
高齡門診最愛問:長輩一跌再跌 揪病根防失能
老年人最怕跌倒,跌過一次,不但可能再次跌倒,嚴重者可能因此臥床、失能,甚至致死。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鄭丁靚表示,如發生跌倒,千萬別掉以輕心,跌倒是警訊,背後代表有更深層的問題,必須評估內在和外在因素,加以改善。王奶奶某天鼻青臉腫來到北榮高齡醫學門診,家屬原以為因奶奶剛住進安養機構,機構為避免奶奶不適應環境而失眠,開立了助眠藥物,才導致奶奶半夜起床上廁所時跌倒。改善頻尿 起身下床急不得但經過詢問,奶奶其實住進機構前就已跌倒過好幾次,只是當時在家裡,熟悉環境,她適時扶住家具,跌得不嚴重,她也因此沒有告訴任何人。更進一步發現,奶奶因為頻尿,趕著上廁所,加上對環境不熟悉,跌得比以往都嚴重。後來,醫師開立改善頻尿的藥物,加上教導奶奶從床上起身及下床的安全姿勢,奶奶就不再跌倒了。鄭丁靚表示,老人跌倒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骨關節退化、肌肉流失造成腿腳沒力,又或是感官功能退化、本體對地面凹凸感覺下降等。外在因素則包括家中堆積雜物電線、小孩或寵物貿然衝出,或為了方便鞋子只是套上,並未確實穿好,都可能增加跌倒風險。水分不夠 低血壓也易跌倒另外,許多長者因為腿腳不便或曾經跌倒,害怕頻繁上廁所,進而不敢多喝水,反因水分不夠導致姿勢性低血壓,容易頭暈跌倒,造成惡性循環;也因為害怕跌倒不敢出外走踏,使得人際疏遠,加重認知功能退化。衛福部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人過去一年曾跌傷,15%至20%有中重度身體損傷、5%有一處骨折、1%甚至出現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在髖關節骨折的患者中,近一半再也無法行走、五分之一在六個月內死亡。鄭丁靚說,跌倒雖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但僅兩成會認真找出跌倒的原因,六成長者跌傷後未採取任何防跌措施。北榮高齡醫學中心若發現長者因跌倒而就診,會先了解長者過去是否曾經跌倒,進行問診和評估,了解是否常在同一個地方或同一個時間跌倒,試著分析危險因子;接著進行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進一步釐清可能的原因。最後,根據長者跌倒的嚴重性,評估是否需要住院,並安排健康促進方法,調整營養攝取,讓肌肉關節再次活化。防跌設施 安裝牢固更重要鄭丁靚表示,長輩防跌最重要的三招,包括增加運動量、鼓勵長者多活動,按照醫囑服藥,適時整合多重藥物以及環境改善;尤其是防跌設施,「不是有安裝就好,而是要安裝好」,以減少長輩跌倒的機率。
-
2020-10-22 科別.腦部.神經
彰化秀傳透過AI判讀 腦出血病人平均提早25分離開急診
搶救腦出血病人是在與時間賽跑,彰化秀傳醫院與AI(人工智慧)公司合作,透過AI的腦出血自動判讀,即時通知醫師,並顯示在醫院的資訊系統,加速醫療決策流程,秀傳醫院今天舉辦成果發表會,表示使用AI後,腦出血病人平均提早了25分鐘離開急診,進入下一步處置和治療。彰化秀傳急診部主任童春濱表示,腦出血原因主要來自腦血管疾病或事故傷害,這兩種都列於十大死因,在急診的處置是分秒必爭,為了加速急診流程,將AI軟體結合醫院的影像與資訊系統,讓疑似腦出血的病人在急診掃描腦部電腦斷層後,由AI判讀是否腦出血,並將結果透過簡訊傳送給醫師,且在醫院的資訊系統上做出警示,提醒醫師優先處理。彰化秀傳醫院統計今年5~8月使用此一資訊系統的臨床數據顯示,使用AI後,腦出血病人平均提早25分鐘離開急診,甚至在夜間放射科醫師不在院內,但待命值班時,平均節省時間達50分鐘;AI的協助有效地加速流程,使病人可以盡早進入下一步處置,如住院或開刀等。此外,使用AI後,每位病人放射科的報告完成時間大幅減少了12.5小時,無論病人或醫師,都因為AI的協助而提升效率。秀傳首席醫療副院長黃士維表示,秀傳將AI導入急診是善用新創科技來提升整體醫療效率與品質,使腦出血病人盡早接受治療,減少急診停留時間,在新冠肺炎期間,更有降低感染機率的效果,並提升急診病床的周轉率,可服務更多的病人。
-
2020-10-17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門診最愛問:為何老人容易一跌再跌?
老年人最怕跌倒,一旦跌過一次,不但可能再次跌倒,嚴重者可能因此臥床、失能,甚至致死。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鄭丁靚表示,一旦跌倒,千萬別掉以輕心,跌倒是警訊,背後代表有更深層的問題,必須評估內在和外在因素,加以改善。王奶奶(化名)某天鼻青臉腫來到北榮高齡醫學門診,家屬原以為因奶奶剛住進安養機構,機構為避免奶奶不適應環境而失眠,開立了助眠藥物,才導致奶奶半夜起床上廁所時跌倒。但經過詢問,奶奶其實住進機構前就已跌倒過好幾次,只是當時在家裡,熟悉環境,她適時扶住家具,跌得並不嚴重,她也因此沒有告訴任何人。更進一步發現,奶奶因為頻尿,趕著上廁所,加上對環境不熟悉,跌得比以往都嚴重。後來,醫師開立改善頻尿的藥物,加上教導奶奶從床上起身及下床的安全姿勢,奶奶就不再跌倒了。鄭丁靚表示,老人跌倒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骨關節退化、肌肉流失造成腿腳沒力,又或是感官功能退化、本體對地面凹凸感覺下降等。外在因素則包括家中堆積雜物電線、小孩或寵物貿然衝出,或為了方便鞋子只是套上,並未確實穿好,都可能增加跌倒風險。另外,許多長者因為腿腳不便或曾經跌倒,而害怕跌倒,不敢上廁所,進而不敢多喝水,反因水分不夠導致姿勢性低血壓,更容易頭暈跌倒,造成惡性循環;也因為害怕跌倒不敢出外走踏,使得人際疏遠,加重認知功能退化。衛福部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人過去一年曾跌傷,15%至20%有中重度身體損傷、5%有一處骨折、1%甚至出現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在髖關節骨折的患者中,近一半再也無法行走、五分之一在六個月內死亡。鄭丁靚說,跌倒雖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但僅兩成會認真找出跌倒的原因,六成長者跌傷後未採取任何防跌措施。北榮高齡醫學中心若發現長者因跌倒而就診,會先了解長者過去是否曾經的跌倒,進行問診和評估,了解是否常在同一個地方或同一個時間跌倒,試著分析危險因子;接著進行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進一步釐清可能的原因。最後,根據長者跌倒的嚴重性,評估是否需要住院,並安排健康促進方法,調整營養攝取,並讓肌肉關節再次活化。鄭丁靚表示,長輩防跌最重要的三招,包括增加運動量,鼓勵長者多活動、按照醫囑服藥,適時整合多重藥物,以及環境改善;尤其防跌設施,「不是有安裝就好,而是要安裝好」,以減少長輩跌倒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