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7 科別.皮膚
搜尋
乾癬
共找到
143
筆 文章
-
-
2020-11-06 養生.抗老養生
明立冬進補聰明吃不要越補越大洞 中醫推薦補氣暖身湯
明天農曆立冬,民間習俗立冬進補,慰勞1年工作辛苦,也為即將到來冬天儲備熱量,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蔡盈盈說,可以煮一些平補氣血的中藥藥膳作立冬進補,推薦一帖適合一般民眾冬季食用的中藥補湯「補氣暖身湯」。蔡盈盈說,台灣氣候入冬後氣溫並不會馬上下降,大家普遍資源較多,食物較豐富,並不需要特別大補,提醒須減少熱量攝取,以免冬天發胖太多,尤其慢性病患者吃補更要謹慎,需要諮詢專業醫護人士。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要避免過度高油高鹽菜餚,增加身體負擔;腎臟病患者飲用中藥湯需經中醫師調劑,控制鈉鉀等離子過度攝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如乾癬、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不可食用較偏溫燥的中藥材以免加重疾病症狀,慎選適合體質補湯方才能健康吃補,吃補完更健康!蔡醫師推薦適合一般人冬季食用的中藥補湯「補氣暖身湯」,除常見的黃耆、紅棗、川芎等補氣藥材,用黨蔘代替高價蔘類,麥門冬滋陰,吃完不口渴,枸杞疏肝明目,陳皮助消化,加入排骨或雞肉煮湯更加美味,暖身又不燥熱。補氣暖身湯藥材,包括:黃耆6錢、川芎5錢、黨蔘5錢、麥門冬5錢、紅棗5錢、枸杞3錢、陳皮1錢。作法將以上食材配10碗水浸泡半小時,大火煮滾後文火慢燉30分鐘,煮滾時可加入雞1隻或排骨2斤一同燉煮,食材煮熟後加鹽調味即可食用,若當餐吃不完須將藥材撈出不可重複加熱。燉煮的鍋具以陶鍋為上,玻璃、瓷器次之,不銹鋼也可,不建議用銅、鐵、鋁鍋,以免金屬離子和藥材產生交互作用。
-
2020-10-26 科別.指甲.足部
醫病天地/治療矯正並行 避免凍甲復發
俗稱「凍甲」的嵌甲症,不但影響患者生活品質,若症狀嚴重,小小一片指甲刺進肉,足讓人感到椎心之痛。皮膚科醫師表示,目前有侵入性、非侵入性和指甲矯正等治療嵌甲症方式,但正確指甲修剪方式、選擇適合鞋子,才能避免一再復發。花蓮慈濟醫院皮膚科醫師陳威宇近日治療一名女性患者,6、7年前開始走路覺得腳趾有點痛,2個月前指甲邊緣突腫脹發紅,服用消炎止痛藥物也沒改善。陳威宇發現是指甲變形刺進肉裡,經指甲矯正後,已經改善。陳威宇說,所有指甲都可能變形,最常見的就是腳大拇趾。若只有單一指甲變形,通常是外力因素造成,可能是鞋子不合腳、走路姿勢不對或經常性碰撞導致;但如果多個指甲變形,就可能是系統性疾病引起,如營養素缺乏或藥物副作用,連灰指甲、乾癬都是可能原因。陳表示,傳統治療嵌甲症方式,是透過手術拔除變形指甲,加上甲床矯正,不過即使如此,仍有超過5成復發機率;若採指甲矯正,矯正6個月,一年約只有1成復發率,且矯正前幾天疼痛就會有明顯改善。醫師指出,最重要還是正確指甲保養。修剪指甲時,切記要平平地修剪,不要往側邊指縫修剪;避免穿著太鬆、太緊或是尖頭鞋,才不會反覆擠壓碰撞,而且要有良好的固定性和支撐性,這些都可降低凍甲復發機率。
-
2020-10-05 養生.抗老養生
醫病天地/擴胸、飲菊麥茶 入秋趕氣鬱
50多歲婦人在親人過世後,開始出現憂鬱和恐慌症狀,就診後獲得改善,但近日入秋後又復發回診,服用養氣補肺的藥物情緒才安穩許多。聯新國際醫院中醫師陳藝文表示,秋季環境水分減少,容易使肺上火、肝氣鬱結,產生悶悶不樂的情緒,更可能因身體發炎、免疫力紊亂,衍生出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病。陳藝文說,中醫的五臟對應5種情緒,肺臟對應憂鬱悲傷的情緒,是5種情緒當中最常見、棘手的。黃帝內經提到「悲則氣消」,意思是悲哀過度,氣自然消失,甚至可導致臟氣衰竭而喪命。氣消則情緒悶悶不樂,不想出門活動,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臨床上也發現許多皮膚病和情緒息息相關,悲傷的情緒也會造成肝氣鬱結,氣鬱則化火,產生身體發炎、免疫力紊亂的現象,因此秋季容易有情緒上的波動,皮膚病的患者也會增加,如蕁麻疹、汗皰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自體免疫疾病的乾癬等。陳藝文指出,可以透過泡澡方式,在水中放入快樂鼠尾草以及迷迭香葉片,水溫40度以下為宜,泡15分鐘;也可飲用菊麥茶,將白菊花5朵,浮小麥5錢,紅棗2顆切開去子,放入800ml熱開水,加蓋悶15分鐘即可飲用;或進行擴胸運動,伸展心肺經絡,活動肩背肌群,趕走心中的氣鬱,「通則不鬱」。
-
2020-09-27 養生.抗老養生
比補身更重要!中、西醫都提醒:秋天養生莫忘一件事
秋高氣爽,卻也因天氣轉乾燥,除了皮膚、嘴唇變乾易脫皮,有些人還常不自覺就乾咳幾聲,鼻子也易過敏。中醫師提醒,秋燥易傷肺,養生首重「潤燥養肺」,除了食補藥補,無論是中、西醫,都提醒補水不可少。秋天養生,中醫分得很細,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光偉說,立秋到處暑的初秋,延續著暑濕、熱濕,養生重點仍在脾胃;但白露後的晚秋時節,就要防「秋燥」上身,尤其要留意感冒、呼吸道和肺部毛病,保養重點和初秋不同。除了「秋燥」,還要特別留意情緒問題。大地蕭瑟,人易觸景傷情,心情連帶受影響,因此中醫有秋天旅行的概念。不單是秋高氣爽適合出遊,多走出戶外曬太陽,充滿陽氣才不易生病。秋日飲食原則清熱生津、養陰潤肺,吃粥最好。秋燥要清熱生津、養陰潤肺及和中益氣,陳光偉建議,吃粥最好,也最簡單。可以食用百合紅棗糯米、百合蓮子、菊花山藥、百合杏仁及胡桃松子粥,每周吃一次。粥要燉煮軟爛、黏稠,也可用南杏加糙米打成汁飲用,但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要留意食用量。除了吃粥養生,還可以多吃百合、銀耳、麥冬、杏仁和粳米,若粳米不易取得,可用粳糯米取代。另外,最常推薦的還有水梨、蜂蜜、蓮子、紅棗。陳光偉還建議可多吃蓮藕,不管是燉甜品、煮雞湯或做成開胃菜,甜鹹皆宜,每周吃一次,有助養陰清熱、潤燥止渴,還富含營養。照顧呼吸道不愛開水者,可飲桔茶、紫蘇茶、橘皮茶。天乾物燥,補水不可少,中醫師建議喝溫水,否則「形寒飲冷則易傷肺」。陳光偉說,「潤燥不離茶」,可飲用桔茶、紫蘇茶和橘皮茶,和茶葉各以5公克,對上1000 c.c.的水,淡色淡味,不愛喝白開水的人可煮來喝。工作經常要講話的人,若覺多言氣虛,可用西洋參、麥門冬泡水喝。秋天也是傳染病蠢蠢欲動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有感冒初期徵兆,不少人喝熱呼呼的薑湯袪寒。但陳光偉提醒,薑湯用於風寒感冒,台灣因風寒感冒不多,熱性體質多,不太合適。感冒初期,可用1公克連翹加500c.c.水,煎至200 c.c.後濃飲。要提高免疫力,多吃綠色蔬果,尤其是十字花科。照顧心血管羊肉爐、十全大補不宜,可用歸參山藥雞湯溫補。氣溫一降,不少人就開始進補,揪團吃羊肉爐、薑母鴨等,陳光偉說,秋天不建議吃很熱、很補的食材或中藥,例如羊肉、薑、鹿茸、人參和十全大補湯,這時可吃沙參麥門冬枸杞雞湯、歸參山藥雞湯。肉類部分,他最推薦容易取得的雞肉,以一隻雞為例,每樣中藥材各約3至5錢。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說,進補的季節一到,門診裡飲食相關疾病的患者就變多,如痛風、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等,高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的三高患者,控制情況也會較差。康宏銘指出,秋天早晚溫差大,在換季適應過程中,有些高血壓患者清晨的血壓會比較高,要特別留意。照顧皮膚洗澡忌水溫過高,多喝水、避免重口味食物。捉摸不定的氣溫,也會讓皮膚變敏感、鬧脾氣。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說,除了臉、頭皮可能出現脂漏性皮膚炎,頭皮還可能有乾癬、毛囊炎等,若沒好好保養,掉髮情況也會增加。入秋後還易有嘴唇炎,不同於單純的嘴唇乾燥,趙昭明說,嘴唇炎時再擦凡士林、護唇膏沒用,必須以藥膏治療。乾燥、異位性膚質和老年肌膚等,軀幹和四肢也易乾癢,肚皮、背後尤其常發生,手掌、腳掌汗泡疹、濕疹也易復發。秋天肌膚保養,趙昭明說,洗澡時水溫忌太燙,並塗抹含保濕劑的保養液,多喝水、避免重口味食物,讓皮膚面對溫、濕度變化時,症狀不會惡化。
-
2020-09-26 科別.指甲.足部
指甲變色就是灰指甲?什麼人容易得到? 皮膚科醫師告訴你
提到與指甲相關的疾病,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灰指甲!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說明,灰指甲的醫學名稱是甲癬,是指甲受到黴菌感染而導致變色、變形、質地改變,最常見的致病菌是皮黴菌,但顏色不一定是灰色,反而常見黃、黑、白色等等,但要注意的是,並非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就是甲癬喔。什麼人容易得到甲癬?1.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人,會增加黴菌感染風險,而且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感覺神經變遲鈍,很容易因為甲癬的存在形成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發生蜂窩性組織炎。2.免疫抑制的患者:例如愛滋病患者、洗腎病患、器官移植的患者。3.肥胖4.抽菸5.年老6.和職業有關:需要長時間穿鞋,如不透氣防水鞋之類的工作,有許多中學生長時間穿著皮鞋、布鞋,也是高風險族群。7.不合腳的鞋子,導致趾甲反覆受到外力不良影響。8.遺傳的體質:具有某些特定基因的人容易得到黴菌感染,主因是體質比較無法清除黴菌感染。9.指甲美容不當治療甲癬首先該怎麼做?1.診斷是否為甲癬是最重要的2.治療方式要考量嚴重度3.是否有其他疾病(特別是糖尿病)4.肝腎功能是否正常5.是否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是否會藥物交互作用6.是否曾經發生過蜂窩性組織炎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指甲的疾病並不容易診斷,很多狀況都易與甲癬混淆,如乾癬指甲、指甲失養症、運動摩擦造成變厚變色、外傷、指甲下方腫瘤、指甲逆生等等,一定要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9-23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年輕男性晨起下背痛要看哪一科?大部分人都錯了!
駝著背,無法轉頭,雙邊髖關節都置換了人工髖關節,一名才20多歲的年輕男性赴風濕免疫門診時,行動如七十歲的老翁。他多年來忽略疼痛,拖延至末期才終於正確就醫,被診斷出僵直性脊椎炎,使用傳統止痛藥半年仍無法止痛,使用生物製劑三個月後,才將飆高的發炎指數控制住。但是骨頭沾黏所導致的駝背、頭部活動能力、壞去的髖關節都已無法改善。醫師呼籲,下背痛、腳跟痛都是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務必及早就醫中國附醫風濕免疫科邱瑩明醫師指出,下背痛與腳跟痛是最為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而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年輕男性,這群男性因為活動量大,往往誤以為自己是運動傷害,不是自行買痠痛藥膏、止痛藥,就是到錯誤的科別就醫。若是出現症狀,應該前往風濕免疫科就醫,正確診斷與治療。邱瑩明說,僵直性脊椎炎所引發的疼痛,位置通常好發在下背處或臀部,也就是褲子後口袋放皮夾的位置,或是阿基里斯腱的腳後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晨間僵硬,因為睡眠時維持同一個姿勢,發炎物質累積在該處,所引發的晨間僵硬症狀。而且起床活動後,可以緩解下背處的疼痛,這是與運動傷害越動越痛最大不相同之處。甚至有些嚴重的病患,還等不到晨起疼痛,半夜就會痛醒,半夜起來在家走來走去,這也是僵直性脊椎炎疼痛的特色之一。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更容易被忽略,因為疼痛症狀更為不典型,通常發生在周邊關節,例如上肢關節、下肢關節,加上一般人誤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是男性的專屬疾病,更容易忽略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事實上,每四個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就有一名是女性。邱瑩明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正確診斷之後,第一線會給予消炎止痛類藥物,不僅可以止痛,也可以控制發炎。如果療效不佳,還有時會給予類固醇,或是第二線的口服免疫製劑,若是仍控制不佳,可以健保申請生物製劑,不用每天吃藥,且效果比口服藥物好。邱瑩明提醒,延宕就醫將導致骨頭沾黏,就像是骨頭被強力膠黏住,因此出現駝背,身高一年比一年矮,頭無法轉動,甚至無法開車,行走困難等問題,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及早就醫,正確用藥,讓疾病「停在那裡」。該名年輕男性正確就醫,使用生物製劑後,症狀三個月就得到緩解,病況也不再惡化,可是換掉的髖關節已經無法恢復,駝背也無法再挺直,因為頭不能轉動,也無法開車,心中非常懊惱,希望時光能倒回,自己能及早就醫,及早治療。邱瑩明小檔案專長: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血管炎、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急慢性關節病變。學歷: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嘉義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風濕病中心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第一人體試驗委員會主委彰化基督教醫院內科部大數據暨資料庫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漢銘分院主治醫師、醫務長醫藥品查驗中心審查顧問醫師美國風濕病學院院士微軟資料科學家
-
2020-09-18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不再硬鏘鏘!找回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幸福超能力
一名長得頗帥的小伙子,卻覺得自己今生與戀愛、結婚無緣,因為每天起床二小時不能動,光是跨上機車的動作就要慢很多拍,工作也因無法久站而常請假,被診斷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心情非常低落,覺得人生很是憂鬱。 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李蒔青指出,當僵直性脊椎炎病患長期處在發炎狀態,增加的發炎酵素導致腦部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減少,病患容易覺得憂鬱沒有動力,而身體疼痛不適進而憂鬱的心理狀態,又會導致體內的發炎狀況更為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這名年輕人說,他從事糕餅業,需要長時間站立,但是肩、背疼痛,讓他沒辦法好好工作,需要經常請假,很擔心造成雇主與同事的壓力。 而且每天早晨起床,會在床上晨僵二、三小時,出門要騎車上班,光是跨上機車這個動作,就痛苦萬分。他對醫師說,他不想談戀愛,也不想生小孩,免得害了別人。 在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之後,二個月就緩解了症狀,從此生活煥然一新,一年之後結婚了,帶著親手做的糕點向醫師致謝,那是他女兒的出生蛋糕。直至今日,每年都帶著糕餅回診。從他表情看到的是一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重獲新生。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許多病患誤以為是「絕症」,李蒔青強調,無法治療的疾病才叫做絕症,而僵直性脊椎炎並不難治療,只要配合醫囑,規律回診,正確治療,多數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病情都很穩定。 許多民眾對僵直性脊椎炎的印象停留在,駝背、僵硬、頭不能轉的刻板印象,李蒔青指出,十多年前,門診中,確實很多因為衛生教育及醫藥不發達的年代,因此延誤就醫,導致脊椎大範圍沾黏,才會導致變成俗稱的「竹節狀脊椎」,如今已經非常少見。 李蒔青說,難治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有時合併皮膚乾癬、或血便如潰瘍性結腸炎、眼睛虹彩炎等,但有賴於現今醫療科技的進步,已有許多的治療藥物可以使用,且治療效果都非常好。 對於病患的憂鬱問題,李蒔青指出,透過藥物控制發炎物質,搭配運動、飲食,患者的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後,腦部的血清素也回升,對生活懷有希望,擺脫憂鬱人生。李蒔青醫師 專長:過敏、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硬皮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痛風關節炎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天主教聖保祿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超音波學會會員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
-
2020-09-15 科別.指甲.足部
為什麼我的香港腳、灰指甲都看不好?皮膚科醫師先導正你2個NG觀念
A小姐走進診間脫下鞋襪,說道:「醫生,我腳常常會癢,有時候還會長小水泡,擦過很多香港腳藥膏,為什麼都沒有好。」B先生走進診間,把腳放到腳蹬上:「醫生,我這個指甲變色好幾年了,擦灰指甲藥擦好久,為什麼都沒有好?」以上的情境每天在皮膚科門診都會上演數次,病人都認為簡單的香港腳、灰指甲應該擦擦藥就會好,但事實卻往往不是病人想的那麼簡單。NG1:會癢的就是香港腳,不會癢就不是香港腳?「香港腳」(或稱:足癬),是一種黴菌感染足部皮膚的疾病,多數病人都抱持以下的觀念:會癢的就是香港腳,不會癢就不是香港腳。事實上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病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來自於電視廣告、街坊鄰居的道聽塗說或是網路流言等等,當皮膚科醫師試圖導正病人此一觀念時,病人常常無法接受,因為「癢就等於香港腳」這樣的信念在許多人腦中早已根深蒂固。然而在皮膚科醫師的角度,僅從「香港腳」單一診斷出發,也可以有許多表現,香港腳可以癢,也可以不癢,外觀的表現更是多樣化,包含趾縫間糜爛、脫皮,腳掌小水泡、脫皮、紅疹,也可以形成大水泡或是膿皰,感染較長時間的病人常會有角質增厚的表現(此時期常常不癢),有時可以合併異味產生。若是從「癢」的症狀出發,常見的鑑別診斷除了香港腳,還有像足部濕疹、汗皰疹、足蹠蠹蝕症,以及較不常見的乾癬、掌蹠膿皰症等疾病,而前面提到香港腳的其他症狀(脫皮、水泡、膿皰等)在這些鑑別診斷也可能會出現,病人多半無法正確分辨其中的差異。因此在病人探究「為什麼香港腳治療無效」之前,應該要先確認「真的是香港腳」抑或是「病人自己覺得是香港腳」,建立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香港腳雖是常見的疾病,要建立正確的診斷,還是需要專業的皮膚科醫師來執行,除了根據臨床症狀及詳細的病史詢問,也可以透過輔助的檢查來幫助確認,「皮屑顯微鏡檢查」是皮膚科診斷皮膚黴菌感染的常用檢查,將患者病灶處的皮屑輕輕刮下,置放於載玻片上,滴上氫氧化鉀溶液(KOH),待皮屑溶解後透過顯微鏡尋找黴菌的菌絲,是一種具有高度特異性的檢查。但是檢查有時候會受到病患先前使用的藥物(市售成藥常含部分抗黴菌成分),導致黴菌量減少以致檢查敏感度降低,因此當病患有疑似香港腳的症狀無法確認時,除了至醫療院所皮膚科看診,就診前如已有使用藥物治療,建議要先停用1至2週,減少顯微鏡檢查出現偽陰性的機會(指有黴菌感染但因菌量低以至採檢無法檢出)。確認診斷後,一般選用外用抗黴菌藥治療數週至數月不等,視情況可短期搭配口服抗黴菌藥。NG2:指甲變色就是灰指甲?「灰指甲」(或稱:甲癬),指的是黴菌感染指甲造成的疾病,常見的表現除了指甲變色(可能變黃、白、褐、灰等顏色),還有甲片增厚、彎曲、變形,甲面粗糙,甲片脆化且易碎,甲床分離(指甲及下方甲床原先應貼合處分開),嚴重者可合併甲床出血,甚至指甲彎曲成如羊角狀。但是以上表現都「不是」灰指甲專一的表現,其他疾病也可能造成相同或相似的症狀,例如反覆的甲溝炎、乾癬性指甲病變、外傷性(或原因不明)甲床分離、反覆摩擦或外傷造成的指甲增厚、外緣性指甲染色、扁平苔癬指甲病變等等。因此病人常有的「指甲變色就是灰指甲」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病人覺得擦藥很久治不好的常常根本就不是灰指甲。指甲的疾病在皮膚科屬於相對不容易診斷,且不容易治療的疾病,因此強烈建議病人在開始任何的治療前,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再開始治療。皮膚科醫師診斷灰指甲,除了臨床表現跟病史詢問,可輔以皮屑顯微鏡檢查,另外視病患情況,可搭配指甲片病理檢查或黴菌培養,但指甲的黴菌學檢查敏感度相對較低,有時一次檢查未果,若仍高度懷疑可能需重複送檢。確立了灰指甲的診斷後,除了外用藥之外(灰指甲外用藥物一般對輕至中度感染較有效,中重度感染的患者通常幫助有限,且須使用相對長的時間,數個月到數年不等),口服藥也是一個理想的選項,但需定期監測肝功能,且治療期長(手指甲建議使用6週,腳趾甲建議使用12至16週),完成口服藥物療程後仍需觀察數月,並非吃完藥就一定會立即痊癒,因此病患皆需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小結,台灣氣候潮濕黴菌容易生長,香港腳及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疾病,反覆感染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就像感冒好了以後還是有可能又被傳染),但診斷及治療都需要專業皮膚科醫師執行,切勿聽信坊間流言逕自斷定或使用偏方,平時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保持雙腳清潔乾爽,有任何症狀應盡速就醫。
-
2020-09-10 科別.指甲.足部
指甲變形變色 小心染上灰指甲
當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小心灰指甲(甲癬)上身!灰指甲或臭甲是甲癬的俗稱,是由黴菌感染造成,是國人常見的指甲疾病,灰指甲占指甲疾病50%。大部分病人是先感染香港腳(足癬)未治癒而擴散至指甲,感染的指甲是黴菌的溫床,導致灰指甲和香港腳經常性復發。灰指甲好發於腳趾甲,因為香港腳比手癬更常見,且腳趾甲生長速度較慢。常見危險因子包括:年老、男性、指甲曾受傷、穿著過緊不合腳的鞋子、常使用公共更衣間、糖尿病、愛滋病或周邊血管疾病患者。最常見的灰指甲型態為遠端側緣甲下型,黴菌從指甲遠或側端的下緣開始感染,導致指甲下緣增厚、角化、變色、變形、易產生碎屑、甲床分離等,並漸向指甲近端感染。有時會形成一黃色條紋,是其他指甲疾病不會出現的表徵;其次常見的灰指甲是白色表淺型,黴菌自指甲表面感染,導致指甲變成如粉筆一般白色、失去正常光澤。當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就是得到灰指甲嗎?不一定,灰指甲只占指甲疾病50%,也就是有一半的指甲疾病並非黴菌感染所造成。其中指甲乾癬和灰指甲一樣,均會造成指甲變色、不透明、甲下角化、產生碎屑,但不同之處在於指甲乾癬會在指甲表面出現凹洞、在甲床分離近端有油滴狀變色或鮭色斑,灰指甲則不會。其他指甲疾病包括:鞋子穿太緊壓迫或外傷導致之指甲變形、濕疹、扁平苔癬、粗面指甲等都需要與灰指甲區別。因為治療灰指甲大多需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所以正確診斷非常重要。診斷上可以刮指甲屑做顯微鏡的檢查,黴菌培養以鑑定菌種,或剪下指甲送病理染色檢查。對於較輕微的灰指甲,可考慮使用外用藥治療,先用銼刀去除病灶再加上外用抗黴菌藥物。不過,就算使用最新型外用藥物治癒率仍小於20%,因此使用外用藥一年仍未痊癒時,就必須考慮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一般手指甲需治療6周、腳趾甲為12周,治癒率可達六至七成。很多人擔心口服藥會傷肝,其實對絕大多數病人是無影響的。大約有小於3%的病人會肝功能異常,但大多不嚴重且停藥後肝功能多可恢復正常。因此,治療期間應遵從皮膚科醫師指示,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數,以確保用藥安全。
-
2020-09-04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好想當媽媽!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懷孕生子嗎?
僵直性脊椎炎女性患者可以生孩子嗎?一名女性從大學時代開始因膝蓋痛而就醫,由於疼痛症狀斷斷續續,也就沒有積極就醫與治療,一直到了33歲才被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到門診時已經是大肚便便、懷孕六個月,下背痛到幾乎無法忍耐。醫師提醒,年輕女性也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且會面臨懷孕、生產、哺乳的階段,配合醫囑好好就醫與用藥,控制發炎指數,懷孕過程會更順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說,一般人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是男性,事實上,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不少,男女比例大約是三比一。不過,因為女性的症狀較為不典型,大多是肩頸痠痛、膝關節疼痛,而非典型的下背痛與腰痛,因此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很容易被忽略,平均延遲就醫達十年左右。年輕女性病患很快就會面臨進入生育期,許多病患都會擔心「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是否可以順利懷孕生子?」。許寶寶說,門診中,常見懷孕的女性病患。她曾接治一名26歲的女性患者,也是因為膝蓋持續疼痛兩個月而就醫,當時完全沒辦法走路,治療了一年,病患規律就醫,病情控制穩定,進入懷孕階段僅有輕微的下背痛,懷孕過程非常順利。另外一名女性,則因為平常症狀輕微,不僅回診也不肯規律吃藥,發炎指數沒有好好控制,骨頭已經出現輕微沾黏,等到懷孕下背疼得受不了時,才到門診求助。許寶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生育能力跟平常人一樣,是可以懷孕生子的,但是,建議在準備懷孕期間,就要先控制好病情,再準備懷孕。懷孕過程也會較為辛苦,下背痛的情況會稍微加重一些,周邊關節炎的情況反而會減輕。在用藥部分,第一線經常使用的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為有抗凝血的功能,可能會造成出血,因此建議第一孕期和第三孕期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藥物,至於新的COX-2抑制劑就沒有凝血功能異常的風險。分娩時,可能因為薦腸關節黏合或骨盆附著點發炎,自然產時骨盆腔可能無法完全撐開,如果婦產科醫師評估,可以考慮剖腹產,不過,因為脊椎黏合,脊椎麻醉時可能比較難入針。進入哺乳期時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讓僵直性脊椎炎的母親也能享有親自哺乳的機會。許寶寶醫師簡歷:仰光第一醫學院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碩士經歷: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主治醫師大林慈濟醫院總醫師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華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專長: 1.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及血管等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2.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3.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疾病 4.肌腱炎、五十肩、肌肉酸痛症5.疼痛治療6.過敏性氣喘、鼻炎、蕁麻疹7.腎絲球腎炎、自體免疫性肝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免疫性間質性肺炎、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等器官專一性免疫疾病之免疫功能篩檢
-
2020-09-04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年紀漸長皮膚保水能力下降 醫師教這樣保養
許多民眾都有腳後跟龜裂的經驗,裂得太深到真皮層,可能會出血、疼痛。皮膚龜裂就像「農田缺水」,因缺水、缺油導致裂開,腳底沒有皮脂腺,水分易流失,便容易龜裂。加上走路時腳底不停摩擦,刺激皮膚角質層為自我保護而不斷增厚,當厚厚的角質層承受不住活動的拉扯力時,就容易在腳底形成裂傷。年紀漸長,走路量大、皮膚保水能力下降,確實比年輕時容易發生腳底龜裂。然而年紀並非唯一因素,有些人可能因為鞋子選擇不當,或「拖著腳」走路造成腳底頻繁摩擦,進而龜裂。另外,若是有免疫失調疾病,如汗皰疹、乾癬等,也容易皮膚乾燥、脫屑,造成龜裂。腳底龜裂時,通常可先擦凡士林或滋潤的乳液,「而且最好一輩子都要保養」。建議睡前擦抹並穿上襪子,讓水分鎖在皮膚上;若龜裂出現傷口,最好先請醫師開立抗生素藥膏,塗抹後再擦保濕產品。選擇合腳、有厚墊的鞋子也非常重要,尤其應改掉不良的走路習慣,避免腳底摩擦,角質不斷增生;也可使用磨腳棒或磨石,將增厚的腳皮磨掉,但必須小心地且頻率不可過高,避免受傷。如果時常保養還是一直發生腳底龜裂的狀況,建議先到皮膚科求診,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其他病理性原因,如黴菌感染、乾癬、汗皰疹等,治好疾病才能真正改善龜裂的腳跟。(諮詢╱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
-
2020-09-03 醫療.自體免疫
你絕對沒想到 運動對僵直性脊椎炎超重要
「不動就痛,動了不痛。」是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特色之ㄧ。美國風濕病學會指南建議,運動應該是髖部和膝部骨關節炎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患者應該把運動視為重要的治療之一。嘉義長庚風濕科主任林科名指出,游泳、有氧運動、太極、瑜伽都是很適合的運動,透過各種運動可以改善疼痛情況,關節活動度增加,改善生活品質與睡眠,建議一周三天,一天一小時。國內曾有研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運動不足的原因,主要是難以持續運動習慣、沒有時間運動、受到疾病症狀的限制,像是感到疲倦和關節疼痛、不知從事何種運動對於病情有助益,以及擔心運動使症狀惡化。林科名指出,根據2019年美國風濕病學會指南建議,運動是髖部和膝部骨關節炎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患者應該把運動視為重要的治療之一,而不僅僅是緩解或輔助。運動的項目包括,游泳、有氧運動、太極、瑜伽等,目的在於增加柔軟度、訓練肌力的肌耐力運動,以及強化心肺功能的運動。運動的頻率大約是每週三天,一天一小時為佳。林科名強調,每個病患的情況不一樣,建議緩和而持續的運動。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因為疼痛導致生活品質不佳,晨起酸痛到無法起床,甚至半夜被痛醒,久坐後挺不直腰桿,疼痛的感覺不僅在下背,還可能放射到臀部、大腿、頸椎。林科名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體內的發炎物質,會一直累積在患處,腰椎、頸椎是最容易被侵犯的地方,造成肌肉緊繃,因此不動的時候造成惡性循環,越是不動作,就越感到疼痛,活動後,則幫助代謝發炎物質。除了減少疾病活性以及減少僵硬、疼痛感。慢性的肌腱韌帶和關節沾黏,也多半難以恢復,脊柱沾黏會造成外觀上的彎腰駝背,活動範圍受限,變成更多的疼痛問題。胸廓受限會影響心肺功能、平衡能力下降會導致跌倒,運動可以改善平衡與呼吸功能。此外,僵直性脊椎炎也易併發骨質疏鬆。運動可以刺激骨質,減少骨質疏鬆。林科名小檔案現職:嘉義長庚風濕科科主任專長:關節炎、一般內科疾病 、骨質疏鬆、骨刺、腰酸背痛、氣喘、過敏性鼻炎、皮膚炎、蕁麻疹、乾癬、過敏症、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皮肌炎、血管炎、自體免疫疾病學歷: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高雄長庚風濕科住院醫師高雄長庚風濕科主治醫師嘉義長庚風濕科主治醫師
-
2020-09-02 醫療.自體免疫
HLA-B27帶因家族別怕 僵直性脊椎炎不一定發病
對愛運動的高中男孩而言,腳踝、腳底腫痛可能只是運動傷害,但對17歲小宇(化名)而言,是長達兩年吃抗發炎藥舒緩又復發的惡夢,從診所看到醫院,四處求醫始終病因不明,直到因緣際會轉到風濕免疫科才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惹禍,因為確診也揭開小宇家族不為人知的秘密。「小宇算幸運,花三至五年,甚至十年確診的患者比比皆是。」因為復健科警覺小宇腳踝積水,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郭孝齡能接住小宇,但問到家族史,父母卻都搖頭,直到回溯家譜才發現父系親屬有乾癬、脊椎炎問題,抽血證實奶奶及爸爸是帶有遺傳基因的未發病者。郭孝齡說,9成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攜帶一種稱為人類白血球抗原B27(HLA-B27)的特定基因,僵直性脊椎炎可以家族遺傳,且HLA-B27基因可從另一個家族成員繼承,攜帶HLA-B27基因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一半的機會將該基因傳遞子嗣。但郭孝齡強調,血液中驗出有HLA-B27基因者並不一定意味著會發展成僵直性脊椎炎。該病可能是由單個或多個環境因素觸發,據研究統計,具有該基因的孩子約5至20%會出現僵直性脊椎炎,因此,即使每100人中就有8人具該基因,但大多數人都並非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郭孝齡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當骨盆腔出現外傷、器官發炎,免疫系統起初可正確攻擊外來物,但因HLA-B27基因造成腸薦骨產生的蛋白質與細菌雷同,變成「黑道砍錯人」,免疫系統開始侵犯脊椎關節,如避免外來物、免疫系統出征,即可降低發病風險。僵直性脊椎炎病史家族成員不一定發病,但常伴隨如乾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疾病。郭孝齡說,僵直性脊椎炎常見症狀是早起下背痛及僵硬,彷彿背著鉛板,無法藉休息緩解,卻可因運動改善,但也有三成患者,尤其年輕人,會像小宇一樣出現出現周邊關節疼痛。郭孝齡建議,如有僵直性脊椎炎可能性,可對進行基因測試,但此測試非診斷病情最可靠方法,需搭配X光片檢查是否有薦腸關節炎跡象;僵直性脊椎炎目前無特殊治療方法,除物理治療,醫師也可能開立抗發炎藥或免疫調節藥物,另生物製劑也能有效幫助患者增進生活品質。郭孝齡小檔案●現職:恩主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任●專長: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退化性關節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紅斑性狼瘡●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經歷:新竹馬偕風濕免疫科主任、台北馬偕主治醫師、永齡健康基金會副執行長
-
2020-09-01 橘世代.健康橘
幫長輩剪指甲 出現變色、變形當心疾病警訊
李安騏,中華民國手足保健教育協會理事長,將十多來的臨床手足指甲照護案例,整理出系統而實用的知識。她致力申請「手足保健師」及「足科照護師」等相關職業認證,培養一技之長,提昇手足照護專業的產業升級,並在進入高齡化社會的時代,為被照護者提供與歐美同步的足科中心照護品質。 指甲也會生病、受傷、感染!當身體臟器或皮膚生病時,指甲也會變得病懨懨,彷彿戴在指尖的健康警報器,隨時提醒您注意身體可能出現的問題。尤其年長者腳趾甲較厚實本就不好修剪,視力較弱看不清楚,彎腰修剪腳趾甲更不容易,如果沒有定期或正確修剪指甲則會影響腳趾甲生長與變形,甚至影響行走。本草綱目李時珍云:「爪為筋之餘」,「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是體內的筋延伸到體外的部分。肝主筋,又能藏血,故肝臟與筋和指甲的關係都十分密切。從指甲的堅脆、厚薄、顏色枯萎或潤澤等信號,可以讀出體內肝血的盛衰秘密。 健康指甲模樣甲面:光滑無橫直波紋或凹陷、斑點,指甲根部半月痕明顯。色澤:呈現光澤的粉紅色,指甲邊緣呈白色。質地:雖然硬卻柔韌有彈性哪些疾病對指甲產生影響?皮膚疾病:乾癬、濕疹 ( 富貴手 )、汗皰疹、黴菌感染等。有些屬於職業病,例如常碰水的美髮助理、洗碗工、清潔工、洗衣店員工等容易罹患濕疹,只要不碰水就能緩解症狀。癤子:會在甲床形成疤痕組織影響指甲外觀,長出來的新指甲也受影響。代謝症候群(肥胖):容易造成腳趾捲甲。糖尿病:灰指甲因真菌感染導致,由於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較差,在指甲有外傷情況下很容易出現真菌感染,加上高血糖環境有利於真菌繁殖,從而引起灰指甲。糖尿病患者傷口必須得到有效治療,避免皮膚出現糜爛,在往後嚴重到造成腿部潰瘍並導致截肢 。年長者如合併有灰趾甲,會使趾甲變得厚脆脫屑,顏色變黃、白。指甲脆弱也很難修剪,如罹糖尿病,末梢神經循環差,一不小心剪到傷口不易癒合而感染,皆提高修剪趾甲的困難。灰指甲(手、足)「灰指甲」,台語也稱為「臭甲」,是經由黴菌感染導致的指甲疾病,感染後不僅指甲結構與顏色會因之改變,甚至會引發指甲變形、增厚、脫落、分離等狀況,最糟的是黴菌就像壁癌一樣不容易根治,而且還很容易在多個指甲間交叉感染,讓情況更加糟糕。捲甲捲甲,顧名思義就是指甲自左右兩側或單側往內捲,大多發生在大腳趾,若置之不理就會愈捲愈厲害,指腹因此受到壓力,在走路時產生疼痛。 灰捲甲 灰捲甲,顧名思義就是灰指甲與捲甲兩相結合,讓指甲變得又灰又捲!那到底是先灰後捲?還是先捲後灰?就好像蛋生雞、雞生蛋,難以釐清誰為因?誰為果?捲甲容易變成灰指甲的原因,在於指甲變形內捲後形成空隙容易積水,成為適合黴菌生長的環境。灰指甲患者若體重過重、鞋子挑選不當、指甲修剪不當,或工作型態需要久站、走動、腳部經常受到高衝擊,就很容易讓灰指甲變形成為捲甲。 本文摘自《指甲健康研究室》,墨刻出版 2019/11/02 出版【延伸閱讀】顧好熟齡健康!洗完手烘乾還是擦乾好?夏天「皮膚癢」原因多! 小心誤用藥越擦越癢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3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乾癬」不是「癬」! 中醫師詳解兩者不同之處
一般人常會把乾癬與癬混淆,皮膚癬是由真菌感染的皮膚病,常出現小水泡,在悶熱潮溼的天氣特別容易感染,常見的如香港腳、灰指甲,但較容易治療,只要鞋子輪替穿、保持患部乾爽、多曬太陽殺菌,即可改善症狀。中醫師鄭愛蓮表示,乾癬則是免疫反應失調所致,不具傳染性,通常與遺傳有關,發作時紅腫、脫屑,病灶處會有一層又厚又硬的皮,因此乾癬又稱「牛皮癬」或「銀屑病」。 乾癬:常分布於頭皮、腹部、背部、四肢關節處鄭愛蓮進一步解釋,乾癬常分布於頭皮、腹部、背部、四肢關節處,嚴重者甚至會關節腫痛,患者的皮膚會增生,造成一搔抓就皮屑滿地的現象,因此常給人觀感不佳,進而影響自信心,療程通常以「年」來計算,需要極大的耐心。「中醫治療乾癬,有一定的規律。」鄭愛蓮指出,乾癬患者通常轉介中醫時,都已有1至2年的病史,已使用過西藥如類固醇治療,尤其像上述患者,因乾癬病史久,嘗試過各式西醫療法,故病症變得較為複雜,治療更棘手。中醫治療時一定會先經歷反彈期,此時症狀會加劇,患者務必要耐心撐過,之後病情就會慢慢好轉。乾癬症狀通常在夏季會改善 多曬太陽、多運動出汗助代謝鄭愛蓮說明,中醫用藥主要以調理肝氣,再加以藥性清、溫之用藥,如:三黃、茯苓、白茯,來健脾利溼,促進代謝。此外,由於乾癬患者的皮膚乾燥,故會選用質地較油的外抹中藥膏,清熱解毒,能幫助止癢。曾有1位病人Henry(化名),乾癬病史長達10年之久,過去都以西醫治療,也使用過生物製劑治療2年,卻不見成效,後來轉由中醫治療,聽從醫師遵囑,為了多曬太陽,不惜從台北搬至南部居住,每半個月回診拿藥1次,如此持續治療3年,病情終獲大幅改善。鄭愛蓮提醒,乾癬症狀通常在夏季會改善,因此建議患者要多曬太陽、多運動出汗,才能幫助體內代謝。飲食方面以豬肉、雞肉為主,病情改善後可酌量食用牛、羊、海鮮,但切忌螃蟹和飲酒。也要減少抽菸及糖份攝取,不熬夜,盡量在12點前上床睡覺,並適時舒壓,壓力也有可能會引發乾癬的潛在因子。(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3大警訊! 亂吃補恐加重病情惡化
-
2020-08-28 醫療.自體免疫
戒菸吧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抽菸會加劇病情
一名大學生腰痛半年,且走路不方便,原本以為是打球扭傷,長期以來「對痛容忍」,經過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髖關節已經被侵犯,同時軟骨已經腐蝕、滑膜組織增生,並有積水,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上身,加上有抽菸習慣,讓病情更難以控制。根據國健署的資料,21歲到30歲的男性,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吸菸。吸菸人口在36歲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宏安指出,在門診中,大約每三個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就有一個有抽菸的習慣。菸品有上萬種化學物質,會造成身體發炎性影響,加重身體氧化壓力,造成發炎激素上升,讓發炎細胞增加。陳宏安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脊椎與下肢關節的發炎性疾病,病患體內因為發炎激素升高,不斷地侵犯脊椎與下肢關節,若是沒有良好控制,經過數年的時間,恐將發展到骨頭沾黏,傷害造成後就難以回復。在治療部分,第一線的口服消炎止痛藥若使用超過半年,仍然無法控制脊椎發炎情況的患者,可以健保申請給付抗腫瘤壞死因子及第17介白質抑制劑,這些都是生物製劑,可以阻斷疾病的進展 ,而達到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的效果。藉由調節發炎過程,抑制發炎,可減輕發炎症狀,進而改善病患的身體活動度。曾有本土研究發現,抽菸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會產生更嚴重的全身性發炎反應、關節炎惡化、關節僵硬、心血管併發症。陳宏安說,若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抽菸的習慣,對病患來說如同是「火上加油」,因此當務之急是戒菸,減少身體內不停發炎的刺激。這名大學生因為合併抽菸,所以口服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病情一直不穩定,除了改用生物製劑之外,病患也配合戒菸,兩相輔助之下,最後腰痛與髖關節病況改善,病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籃球場。陳宏安小檔案專長:1.風濕病2.類風濕性關節炎3.乾癬性關節炎4.僵直性脊椎炎5.紅斑性狼瘡6.乾躁症7.過敏性皮膚病8.過敏性鼻炎9.蕁麻疹10.痛風及高尿酸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1.台北榮總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2.嘉義榮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3.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4.國立陽明大學內科學系講師5.風濕病醫學會2005年優秀青年論文獎6.奇美醫學中心2011及2012年主治醫師論文獎
-
2020-08-26 科別.皮膚
手掌腳掌長滿水泡確診罕見掌蹠膿皰症 9大危險因子易釀病
40多歲陳小姐多年來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多次就醫,找不出病因,只能服用類固醇以及A酸等藥物,由於腳底腳趾長滿水泡,潰瘍化膿,又癢又痛,嚴重時無法穿上鞋襪,至皮膚科就診,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罕見的「掌蹠膿皰症」。與乾癬類似 基因表現不同「掌蹠膿皰症」(Palmoplanatar Pustulosis,PPP)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成因不明,盛行率約10萬分之9,長久以來,被視為乾癬的一種類型,3%至4%乾癬患者會併發「掌蹠膿皰症」。近年研究發現,掌蹠膿皰症與乾癬在基因表現不盡相同,因此,掌蹠膿皰症獨立出來為另一種疾病,患者手掌腳掌表皮出現水泡、膿皰,反覆發作,以致皮膚發紅、增厚、搔癢、脫屑,據病人自訴,「痛起來宛如火燒般」。研究逾六成有抽菸習慣台大醫院日前完成國內首份掌蹠膿皰症臨床研究報告,分析1994至2019年間66名掌蹠膿皰症病患,發病年齡中位數為44歲,女性占59%、男性42%,整體來說,62%有抽菸習慣。除抽菸之外,掌蹠膿皰症的危險因子,還包括基因遺傳、過度日曬、扁桃腺發炎、牙科感染、鼻竇炎、壓力、鞋襪摩擦,以及皮膚與含鎳飾品接觸等。進一步觀察病灶,起初症狀僅為針頭般的細小水泡,局部發癢,病程發展迅速,沒多久水泡就大如圖釘,且為連續性病灶,變成一大片水泡、膿包,又癢又痛。症狀類似濕疹 易被誤診從外表看來,掌蹠膿皰症症狀類似於濕疹、汗皰疹、黴菌感染(香港腳),因此很容易被誤診,許多患者反覆發作,病灶愈來愈嚴重,傷口化膿,湯湯水水,手指、手掌布滿水泡,除了影響外觀,不方便工作,有時連手指敲打電腦鍵盤,都有困難。在治療上,可分為局部和全身系統性,局部治療以類固醇藥膏和照光治療為主,全身系統性治療則使用口服A酸與施打生物製劑。臨床顯示,照光治療效果有限,使用A酸皮膚則會愈來愈薄。至於塗抹類固醇藥膏,可抑制發炎,容易結痂,且有止癢效果,但長期使用,容易併發水牛肩、月亮臉。傳統藥物治療 效果有限掌蹠膿皰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傳統藥物治療效果有限,以致容易反覆發作,因為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就會產生記憶細胞。如果持續施打生物製劑,可以減少發炎反應,讓病情平穩,但需持續用藥,每月兩、三萬元藥費,經濟負擔不小。提醒民眾,如果手掌、腳底反覆出現水泡,且發紅化膿,異常疼痛,務必提高警覺。一旦合併不明原因關節炎,則需積極就醫找出病因,若確診為掌蹠膿皰症,需耐心接受治療,且一定要戒菸,遠離菸害。
-
2020-08-21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最「善良」疾病玫瑰糠疹 通常會自癒
水痘與玫瑰糠疹都屬於病毒疹,前者出疹時會疼痛,後者通常不癢也不痛,臨床上很好辨別,不易被誤認。不過,玫瑰糠疹比較容易與第二期梅毒、急性痘瘡樣苔蘚樣糠疹(PLEVA)、雨滴型乾癬、尋常性乾癬搞混,需透過血液檢查或由醫師鑑別診斷。玫瑰糠疹與上述四種容易搞混的疾病相比,是最「善良」的疾病,通常6到8周內會自癒,典型的玫瑰糠疹會先出現先驅母斑,再陸續長出小疹,分布位置在脖子以下、膝蓋以上,軀幹的疹子樣態像耶誕樹一般,會有斑塊跟丘疹,有些比較嚴重的玫瑰糠疹因色素沉澱變成咖啡色,不癢也不痛。非典型玫瑰糠疹分布的位置不同,通常分布在脖子或臉部,且會輕微搔癢,長疹子的時間一般長達2到3個月,但與典型玫瑰糠疹一樣,通常會自我痊癒,很少造成後遺症。玫瑰糠疹好發於10歲到35歲年輕人身上,男女比例相當,發生原因與免疫系統有關,通常是太過疲憊引起,與季節沒有關係,不具感染力,患者在出疹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用熱水洗澡,避免疹子惡化或復發。雖然玫瑰糠疹能夠自癒,但民眾千萬別自己判斷,以免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疹子,反而延誤就醫治療時機。
-
2020-08-21 醫療.自體免疫
預防發病 避免惡化 名醫魏正宗如何與僵直性脊椎炎和平共存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積極接種各種公費、自費疫苗,包括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本身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科魏正宗教授提醒,接種疫苗是為了減少感染,因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一但發炎就可能演變為終身的慢性疾病,此外,為避免病情惡化,應戒菸、溫和運動、減少受傷、遵循醫囑服藥。既是僵直性脊椎炎醫師,也是病患的魏正宗說,他在大學期間,半年間持續腰痠背痛,雙側大腿與髖關節痠痛,連機車都無法跨上,直到服兵役的哥哥因僵直性脊椎炎而被驗退,他也前往接受檢查,確認為僵直性脊椎炎,家族親戚都去檢查,將近一半確定有陽性基因。魏正宗在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當實習醫師兩年,恩師正是台灣最早出國學風濕免疫疾病的藍忠亮醫師。他從此遵照醫囑,吃了2年的傳統免疫調節劑和消炎止痛藥。因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也調整作息,多吃蔬果及益生菌。病況控制佳就逐步減藥、做柔軟操、游泳,近年還學氣功和太極拳。從22歲發病至今,保養得宜,常以自身經驗與病友分享。魏正宗說,「預防發病」、「避免惡化」是僵直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兩大保養原則。在預防方面,他建議,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該積極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以減少感染,預防發病。公費疫苗別忘了,另外自費疫苗像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子宮頸癌疫苗等,都應接種。另外,避免外傷,適當的運動及戒菸也很重要。魏正宗特別強調,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預防保養的最重要一步。在避免惡化部分,雖然已經發病,但是還是可以透過生活的調整來減少惡化。例如避免身體過度勞動、避免受傷、努力戒菸,因為受傷之後,會誘發嚴重度變高,應該維持和緩的運動習慣,游泳、柔軟體操、氣功、瑜伽都很好,戒菸更是首要的工作。國內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盛行率約0.4%,推估全台大約有8萬名病患,依據健保資料庫顯示,接受僵直性脊椎炎治療的病患約為5萬人,也就是說,還有3萬名病患沒有接受治療,可能與沒有找對就醫科別有關。此外,即使接受治療的5萬名病患中,也只有一半規律就醫。魏正宗特別提醒,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都應該找免疫風濕科醫師定期追蹤。魏正宗同理地指出,他明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身心都很煎熬,疼痛讓生活品質不好,甚至萌生不想結婚生子的念頭,事實上,生活型態的調整就可以大幅改善病情,不要放棄。此外,遵從醫囑規律服藥,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免疫調節劑,可以控制發炎情況,效果很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若是未能積極控制發炎,不僅會出現骨頭沾黏的嚴重後遺症,也可能產生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眼部虹彩炎、皮膚乾癬等共病。魏正宗說,門診中,一名延遲就醫三十多年的男子,不僅骨頭沾黏、皮膚乾癬、疼痛纏身。在就醫用藥之後,便感嘆的說「從來沒有那麼輕鬆過。」魏正宗小檔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美國加州大學(UCLA)免疫風濕實驗室研究員英國皇家國立風濕病醫院(RNHRD)研究進修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副院長台中榮總家庭醫學科醫師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嘉義榮民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第二屆理事長專長:(1)僵直性脊椎炎(2)風濕病(3)過敏、免疫疾病(4)痛風(5)中西整合醫學
-
2020-08-20 醫療.自體免疫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3大警訊! 亂吃補恐加重病情惡化
乾癬不只皮膚有狀況 3成患者發展成乾癬性關節炎手指、手腕關節腫脹,皮膚紅腫、脫屑,當心這不是普通的關節炎,而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除了紅色斑塊、皮屑脫落的皮膚症狀外,還會合併其他部位的共病,根據統計,約有3成患者會發展出乾癬性關節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蔡秉翰主任指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個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手部會受到關節炎影響外,也容易在周邊出現小關節病變、不對稱關節病變、遠端關節病變,甚至可能侵犯到脊椎,症狀表現相當多樣化。 免疫不正常活化 吃補恐加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乾癬是因為壓力、環境等因素刺激,造成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所致,許多患者一聽是免疫出問題,就想透過保健品或食補增強免疫力,不過小心吃補反而使病情更加嚴重。蔡秉翰主任表示,這類患者屬於免疫系統失調,並非缺乏免疫力,若是服用補品或保健食品,反而會刺激免疫系統,導致病情惡化,所以一般不建議患者額外補充保健食品或者食補,維持正常、均衡、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避免疾病惡化的關鍵。 避免關節變形 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訊號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若沒有接受妥善治療,關節有高風險發生無法復原的變形。除了透過物理治療及照光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改善症狀,第一線用藥會選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發炎腫痛,通常還會搭配疾病修飾藥物合併治療,療效不理想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可以選擇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蔡秉翰主任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可以精準鎖定發炎因子,阻斷發炎訊號,不僅可以改善皮膚症狀,也有助於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風險。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警訊 熟記336法則及早治療提醒乾癬患者留意早期症狀,熟記336防禦法則: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3處是否有皮膚病變;以及關節出現僵、腫、痛等3大警訊;一定要把握6個月乾癬性關節炎黃金治療。此外,患者也應注意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不隨意吃補或保健食品,多與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都有助於改善病情,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
2020-08-14 科別.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最癢的時候,為何總在下班後?醫師:你的過敏,其實是這問題害的
壓力會讓皮膚癢一發不可收拾「心情一煩躁,皮膚就跟著癢!」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也有些人的狀況是:「忙了整天回到家、一放鬆反而全身癢起來!」以上2種狀況,都與前面提過的「自律神經」運作有著密切關係。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分別在人體緊張興奮以及放鬆休息時進入活動模式,但問題同時也出在這裡。也就是說,兩者只要其中一方運作過度造成失衡,就有可能誘發搔癢。以交感神經為例,當人體處於持續精神緊繃、煩躁不安的狀態,自律神經運作將一面倒向交感神經,造成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當腎上腺素過量,就會讓身體製造更多引起抗敏反應的免疫球蛋白「IgE抗體」,並活化肥大細胞運作、釋放更多組織胺,致使皮膚奇癢難耐。而IgE抗體還會觸發其他過敏反應、引起肌膚發炎。另一方面,當我們卸下壓力、進入放鬆狀態,就輪到副交感神經上場了。一旦副交感神經運作居於上位,血管便會舒張、加速血流,讓體溫升高。在這樣的狀況下,便會壓迫到血管周圍的癢感知覺神經、活化肥大細胞,產生陣陣搔癢。我對上百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做過簡單的調查,問他們一天當中皮膚最癢的是什麼時候?結果,比例最高的答案是「下班回到家換衣服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回答:「一坐上馬桶大腿就開始劇烈發癢,只能一直去抓。」顯然,與壓力釋放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由此可見,造成搔癢的背後因素千奇百怪,想要仔細釐清並不容易。這也正是我之所以會不斷強調「掌握搔癢的問題癥結比什麼都重要」的原因。光過敏每百人之中就有4個人接觸光照會引起過敏反應「小時候都曬得黑黑的,但現在只要曬到一點太陽就會皮膚癢,甚至出現紅腫……」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擾,可能是「光過敏」,也就是「光敏感性皮膚炎」所致。對於光過敏患者來說,即使是正常的紫外線曝曬量,也會導致皮膚過敏、搔癢紅腫的現象,甚至誘發濕疹、蕁麻疹、水疱等症狀。在日本,每百人就有4人罹患這種紫外線光敏感,而我也是其中之一。只要紫外線高峰季節4~9月一到、一旦被日光照射又沒擦防曬用品,皮膚就會冒出一顆顆米粒大小、又紅又癢的疹子。光過敏的發病特徵因人而異,有的人只要曬太陽短短幾分鐘就出現症狀,也有人是持續接觸紫外線好幾天才會發作。此外,有些食物、化妝保養品、維他命劑、外用或內服藥物等,也都會加重皮膚光敏感的問題。當患者接觸這些來源並於體內進行代謝之後,就會轉化成光毒物質;若再加上日光曝曬,就會在皮膚日曬處顯現出敏感症狀,也因此,這種皮膚病症又被稱作「光過敏性藥物疹」。使用柑橘香氛精油需特別注意【食物】在容易誘發光過敏的食物中,常見的水果類有:檸檬、柳橙、萊姆等柑橘類及無花果;蔬菜類則有芹菜、西洋芹等繖形科植物或小黃瓜等。這些食物都含有一種名為「補骨脂素(Psoralen)」的「光毒性」成分。光毒性是指在接觸含感光成分的物質後,再加上經由紫外線曝曬,就會對皮膚造成發炎紅腫症狀,亦常伴隨劇癢或起水疱,甚至也可能在皮膚表面留下程度不一的色素沉澱與斑點。有些人在飲用這類食材製成的果汁後,只要一遇日曬,皮膚就會起疹子,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大意。【化妝品或香水類】化妝品或香氛產品常見的佛手柑精油成分,其中也含有「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這種具光毒性的有機化合物。此外,一般芳療常用的柑橘系精油也多含有呋喃香豆素,包括佛手柑、苦橙(塞維亞柑橘)、檸檬、歐白芷根與馬鞭草精油等。由於這類精油具感光性成分,所以建議在使用後的12~48小時內要盡量避免直接曝曬日光。擦對防曬,就能避免肌膚問題【維他命劑】維他命劑也容易引起光過敏。其中尤以維生素B2、B6為最,有的人攝取後一經日光曝曬就會引起過敏反應。也因此,如果一接觸紫外線皮膚就莫名發癢,就要懷疑是否為保健食品所含的維生素所致。【藥物】有些藥物也會添加引發光過敏的成分,例如含鎮痛消炎成分「可多普洛菲(Ketoprofen)」的貼布、抗生素、降血壓血糖藥,或部分抗組織胺藥物,這些都有可能會造成「光敏感性皮膚炎」。因此,長期使用這類藥物的患者,務必與醫師詳細確認。而在臨床上,皮膚科也會採用光敏感試驗或光貼布試驗來為病患進行過敏原檢測。須提醒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所致,光過敏症狀幾乎都是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要預防光過敏,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紫外線曝曬並塗上足夠的防曬用品,包括衣袖遮不到、容易被曬到的地方都不能遺漏,下巴下方或掌心等部位也要記得補擦。同時,也要搭配陽傘與遮陽帽,讓防曬效果加倍。另外,也應盡量避免在早上10點~下午2點這段紫外線輻射最強的時間外出。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陳文茜:11歲時,家對面的麵攤老闆,用一碗陽春麵讓我記了一輩子
-
2020-08-11 科別.皮膚
乾癬藥物擴大給付獲共識 十月共擬會議討論
乾癬患者用藥擴大給付有新進展,健保署上周舉行專家會議,會中討論三案,其中包括修訂暫緩續用給付規定,建議新增連續兩次生物製劑暫緩用藥後6個月內即復發之病人,後續可免於適用暫緩續用規定,即可連續使用。該提案在會議討論中取得專家修正後同意,並安排在十月第三周進藥物共擬會討論。「這對中重度乾癬患者來說真是好消息。」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表示,目前乾癬的治療方式依病灶嚴重程度有外用藥膏、口服藥物、照光、生物製劑等治療,但對重度乾癬患者來說,仍以生物製劑最有效果。健保雖開放乾癬、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生物製劑治療等給付,但受限於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治療滿兩年得停藥的規範,部分乾癬患者面臨停藥後半年就復發的窘境;加上新冠肺炎期間,也有患者因擔憂感染而減少就醫使病況加重。協會與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討論後,由學會理事、台大皮膚科教授蔡呈芳向健保署提修訂相關給付案,主要是符合生物製劑使用後下車復發,再申請被斷藥1次的乾癬病友,之後申請就不要再被斷藥。王雅馨說,而在上周健保專家會議上,與乾癣相關的議題共有三案,包括上述提案、膿疱性乾癬育齡女性短期使用生物製劑、符合條件使用生物製劑者可平行轉換等,皆在專家討論後取得同意。其中修訂暫緩續用給付規定上,經會中專家討論後,改為建議「新增連續兩次暫緩用藥後6個月內即復發之病人,後續可免於適用暫緩續用規定,即可連續使用。」即以生物製劑治療2年後下車不再續用,但半年內又復發,又再次申請生物製劑,以上情況發生兩次的患者,可繼續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她說,據協會估計,全台目前乾癬患者逾10萬人,其中中重度須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約3萬人,但現行實際通過使用者約2000多人,若該案十月第三周藥物共擬會討論通過、健保明年施行上路後,估計約500位患者受惠。而雖討論條件改為連被拒兩次比預期稍嚴,但對乾癬患者權益來說也是一大進步,她仍十分感謝。
-
2020-08-03 養生.聰明飲食
腸漏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小心5大飲食惡習
32歲的林小姐一直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進行健康檢查,做了腸胃篩檢後並無發現異常,其它檢查項目也在正常範圍。在與營養師進行諮詢時,才發現她不愛吃蔬菜,1週最多只吃約1個拳頭的份量。進行諮詢的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這項不良飲食習慣讓林小姐嚴重缺乏植物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進而出現腸漏症狀。難怪她明明很瘦,卻有個大肚子,除了容易腹瀉外,也常感覺脹氣不適。「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二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三大功能;而腸道的「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產生發炎現象,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什麼是「腸漏症」呢?從名稱看來,感覺是腸子破了個洞;事實上,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因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破壞,使腸道黏膜細胞產生間隙。讓細菌、病毒、未消化完全食物大分子、有毒物質等有機可趁,會從縫隙滲入血液、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IgG)的慢性過敏反應,只好派出抗體到全身各處去追捕、消滅這些入侵者,從而導致體內各處有慢性發炎的情形。潘富子進一步說明,患者就會出現如皮膚發癢、過敏、乾癬、濕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發炎、甲狀腺功能減退、便秘、腹瀉、水腫、食物不耐症等問題。潘富子特別提出幾項飲食惡習,提醒大家趕快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中了這幾項地雷,小心誘發腸漏症,造成免疫漏洞。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自己愛吃的就不節制、暴飲暴食。突然大量食物在吃下肚後,有可能造成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2.只吃菜不吃主食:近年來,想減肥的人認為少澱粉攝取可幫助瘦身,因此,用餐時只吃菜不吃飯,這是錯誤的觀念。潘富子說,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潘富子提到,常見誘發過敏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花生、含麩質食物等。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的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
-
2020-07-31 新聞.用藥停看聽
類固醇擦了,皮膚一定變薄、泛紅?專科醫師「7大用藥原則」一次搞懂
將類固醇副作用降至最低的終極絕招類固醇並沒有想像中的邪惡「皮膚消炎後還一直塗類固醇,這樣會不會有副作用?」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聽過預防式療法的詳細說明後,仍會忐忑不安地問我這個問題。不得不說類固醇「副作用多、最好少用」的觀念早已深植民眾心中。然而,我要澄清的是,類固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恐怖。其實人體腎上腺每天都會自行分泌製造「類固醇」,也就是所謂的「腎上腺皮質荷爾蒙」。這種天然荷爾蒙具有良好的消炎、調節免疫力等作用,而人工合成的類固醇用藥,也能達到相同的療效。有別於注射、外用、眼藥水等,臨床上異位性皮膚炎大多使用塗抹藥膏等外用藥。我在開立處方時,也會考量多數人對類固醇的疑慮,所以,會秉持以下7大原則,向患者做詳細的說明:①用藥務必遵從醫師指示,定時定量、不隨便停藥或濫用。②聽取醫師建議定期回診。平時多留意症狀變化,不妨順手做筆記,回診時就能讓醫師更快掌握病情。③務必先請醫師或藥劑師確認類固醇藥物的強度。調整用藥或變更處方時,也一定要再請醫師確認。很多人會自行上網查類固醇強度的相關資料,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太依賴網路訊息。我自己就曾被網路上大量的錯誤資訊嚇壞過,更何況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不該只憑片面資訊就自行處置。因為網路提供的訊息充其量只能做為輔助,最安全的方式還是應該要直接諮詢醫師或藥劑師。④即使搔癢的症狀緩和,也不能任意停藥。⑤除了發炎處,只要出現症狀的部位,無論程度輕重都要擦藥。⑥切勿亂塗他人的類固醇用藥,也不要把自己的藥給別人使用。⑦使用市售類固醇時,除藥劑師外,也一定要遵循主治醫師指示。塗在臉上的類固醇,要格外小心大家在使用類固醇時,請遵守以上7大原則,千萬不要自行判斷、自行用藥。曾經有患者滿臉通紅跑來求診,因為他每天都把市售類固醇當底妝在擦。而這樣「自作主張」的行為,真的令人擔慮。的確,使用外用類固醇可以緩和肌膚乾燥與發炎,也可以讓膚況穩定下來,但它畢竟屬於治療用藥,沒有醫師診斷便妄加亂用,當然會出問題。尤其,擦在臉上的類固醇更不可不慎。因為臉部肌膚是人體皮膚最薄的部分,通常微血管清晰可見、一泛紅就很明顯,所以,皮膚泛紅時很容易就被診斷為濕疹發作。一旦塗上市售的強效類固醇,雖然能讓血管收縮、泛紅消退,但也會導致肌膚變得更薄、更脆弱,長期下來,只會造成反效果。替嬰幼兒塗抹類固醇時,也需特別注意。由於嬰幼兒容易患濕疹,很多媽媽會認為孩子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也因而聯想到要使用類固醇。但家長若任意使用強效類固醇在孩子身上,反而會讓孩子太早產生肌膚泛紅的副作用。因為新生兒的肌膚還在成長階段,這個時期如果接觸到不適合的類固醇用藥,會嚴重妨礙肌膚正常生長,導致肌膚脆弱不堪、症狀更加惡化,並大幅提高治療的難度。建議外用藥劑量為一個指尖關於前述7大原則的第③點,可對照強度分級表,了解自己現在所使用的類固醇強度大約落在何種等級。若要改用其他強度的類固醇,或有其他任何疑慮,都請務必先向醫師諮詢。日本外用類固醇的強度共分為5級,由強到弱依序為最強效(Strongest)、強效(Very Strong)、中效(Strong)、中弱效(Medium)以及弱效(Weak)。關於用藥原則第④與第⑤點,我再稍加補充說明如下。一般來說,一條5克的藥膏擠滿食指指尖(指尖關節長約2公分),這樣的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所謂的「一個指尖單位」(FTU,Fingertip unit)。而1FTU可以塗滿的面積約為成人雙手的手掌,相當於體表面積的2%。雖然這個標準也會因患部範圍或症狀輕重而異,但我們仍可以「1FTU=0.5g=2個手掌面積」來做為參考基準。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藥膏的總容量也會影響指尖劑量的多寡。上述是以一條5克藥膏為例,但若藥膏容量有30克,那麼,軟管口徑相對會較大,一個指尖單位就會變成近2倍的0.9克。有了這樣的基本概念之後,在使用外用藥時就不容易抓錯劑量了。外用類固醇強度分級表(日本)「一開始先厚塗」,能節省用量又有效雖然大量使用外用藥有一定風險,但若擔心藥膏塗太多會沾到衣服就只擦一點點或薄薄塗上一層,反而會讓藥效大打折扣。塗抹保濕產品亦然,最好還是以「厚塗」為原則,讓肌膚表面呈現水潤感。塗抹完畢若衛生紙能輕輕貼合在肌膚上,就是標準用量。另外,若只在紅腫部位擦藥,藥效也無法完全發揮。換言之,只要是有發炎跡象的地方,都應徹底塗上外用藥,以便加速療程、全面舒緩發炎症狀,並預防反覆發作。接下來說明7大原則中的第⑥點,不要亂吃或亂擦別人的藥。很多人家裡會有存放家人用剩處方藥的習慣,或收著朋友說很好用的處方藥品以備不時之需。但是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處方藥,會視每個人的病情、體質和身體狀況而不同。一旦用了不適合自己的藥物,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務必只使用主治醫師為自己開立的處方藥。前面提到的第⑦點原則,也是一樣。目前市面上除了具備藥師執照的藥局,消費者也可以在很多通路輕鬆購得含類固醇的止癢藥品。若真的不得不使用這類藥品,請先向藥劑師確認正確的用藥方式與療效,也最好先諮詢過主治醫師再使用,以保障自己的用藥安全。外用類固醇的建議劑量以一條5克的藥膏為例,於食指第一節(長度約2公分)的位置擠上藥膏。此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1FTU,可塗滿雙手的手掌。雙手手掌面積約佔人體表面積的2%。藥膏的正確塗法肌膚表面所見的患部,通常只是發炎區域的局部,藏在肌底的發炎範圍,可能比想像中更廣。若只在表面輕輕點上藥膏,將無法讓藥效充分發揮。擦藥時要將藥膏完整覆蓋住患部,並延伸帶到周圍肌膚,才能加快消炎速度,並預防反覆發炎。書籍介紹書名:自己的皮膚自己救!:1分鐘活化肌膚!全球臨床與研究冠軍名醫的「救膚養肌術」,教你改變膚況、根除皮膚問題!作者:豊田雅彦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19/11/15作者簡介/豊田雅彦 (TOYODA MASAHIKO)截至目前已發表1800餘篇醫學論文、為眾多醫療書籍執筆。一年最多可達兩百五十場以上的學術發表、衛生單位講座及專題演講等,遍及國內外。不但是日本皮膚疾病、搔癢治療與漢方醫學先驅,並對相關領域學術發展及啟蒙教育有極大貢獻。日本皮膚科學會認可之皮膚專科醫師、日本過敏學會認定之專科醫師、日本和漢藥學會理事、日本研究皮膚科學會理事、日本型態研究學會理事。亦為日本美容皮膚科學會、日本乾癬學會、日本皮膚免疫過敏學會、日本皮膚病理組織學會、日本皮膚惡性腫瘤學會、The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Federation of Clinical Immunology Societies等單位之會員。合著及共同編寫書籍包括《透析東洋醫學!帶你認識九位漢方名醫》(現代書林)等多部著作。延伸閱讀: 全美首席腸胃科醫師:每天喝優酪乳是「錯誤健康法」
-
2020-07-13 科別.皮膚
新冠疫情解封仍憂感染 2成乾癬患者惡化或斷藥
新冠肺炎至今已逾半年,全球疫情未歇,即便台灣抗疫成效佳,國內疫情也解封,但仍有其他病友擔心感染而減少就醫。台灣乾癬協會表示,據近期一項國際合作計畫所蒐集資料發現,在感染新冠肺炎後,約25%病友的乾癬有惡化的情況;而台灣不少病友也因新冠而焦慮、少回診、情況惡化而求助協會。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表示,就她所掌握,台灣目前雖沒病友確診新冠肺炎,但在與臨床醫師了解下,近三個月病友因擔憂感染而減少就醫情形增,約有2成病友因此減少回診、也沒拿藥;另外,也有使用生物製劑的重度乾癬病友,在新冠期間被斷藥,希望政府能重視病友需求。王雅馨說,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台灣乾癬患者約20萬人,每年約新增3000人,治療上並分輕中重度。其實在新冠疫情趨緩後,多數乾癬病友有正常規律的回診,但因顧慮疫情的關係,仍有少數患者擔心而沒回診,近期前來協會詢求幫忙的人也比較多;需求上包括有些因丟工作需經濟上資助、有生物製劑被核退的抱怨、也有的是因症狀反覆惡化,想自我放棄的年輕人。她說,目前對重度乾癬患者來說,最好的治療方式為使用生物製劑,政府雖通過健保給付,但得符合病灶持續六個月以上,照光、口服藥兩種治療無效後等條件由醫師申請、一次最長僅2年。協會遇到有患者因新冠而減少回診接受照光、藥物等治療,使症狀復發的情形;雖然新冠並非遭拒因素,但患者卻因此顧慮而減少就醫,因此是否考量以慢性處方箋、讓患者就近至藥局拿藥,或許是可考慮因素。協會也發現,近期因重度乾癬符條件獲准使用生物製劑的病友,在新冠肺炎期間申請繼續用藥未獲准而下車,除病灶又變得嚴重外,也讓患者更焦慮。經與皮膚科醫學會討論後,由學會醫師、台大皮膚科教授蔡呈芳向健保署提相關擴大給付案,主要是申請生物製劑已斷藥1至2次的病友,之後申請就不要再被斷藥、甚至可攜在家注射。但可惜的是,至今仍未有下文、也不知是否已到會議討論階段,希望能有明確的進度,或針對病灶嚴重患者能有其他方案協助。
-
2020-07-0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國內正式解除社交限制,民眾生活解封,紛紛開始展開各項活動,但對於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而言,仍因關節腫脹變形而行動受封、生活受限。調查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有半數停止社交生活、減少與人接觸,甚至影響工作。張先生是1位55歲上班族,在20歲時罹患乾癬,到35歲時,發現關節開始腫、痛、發熱,起初不以為意,後來才驚覺這就是之前接受衛教時,醫師曾說過的乾癬性關節炎,嚴重的疼痛遍及全身,從髖部、腰部、頸部關節到手腳關節都腫痛,痛到無法入睡,更無法翻身、難以起身,只能躺在床上掙扎。經歷各種治療方式的他,到如今使用針劑生物製劑治療,雖然已好轉許多,然而卻仍感受到關節的腫脹發熱,也期待有新的治療選擇。 財團法人風溼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溼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全台乾癬患者約8至10萬人,其中約有3成的乾癬患者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再加上未經歷乾癬治療、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至少超過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部分患者因受到乾癬皮膚病灶困擾,再加上關節疼痛問題,讓本身較為缺乏自信的病友,生活又再籠罩一層陰霾,關節復原遙遙無期。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醫師表示,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發現,台灣的乾癬患者中,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10年來的比例倍增4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乾癬性關節炎較常見的病徵如周邊關節疼痛,也容易有下背疼痛、香腸指、足底筋膜炎等問題,患者可能會出現指甲凹陷脫落的狀況,若未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骨頭、關節腫脹疼痛甚至變形,導致不可逆的傷害,讓打電腦、滑手機、開瓶罐、扣鈕釦、綁鞋帶等生活中看似簡單的小動作都難以進行。蔡呈芳醫師提醒病友,若發現指甲病徵、下背或關節疼痛,需要特別提高警覺,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期。 此外,1項最新的跨國調查研究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逾7成病友表示疾病對其工作及社交生活產生負面影響,不只工作品質及效率下降,更有1成病友被迫離職。除了影響患者職涯發展,也對其家庭及社交造成諸多不便,高達5成以上的病友因疾病必須停止任何運動及社交活動、害怕與人接觸,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 國內目前已有最新的口服標靶藥,蔡長祐醫師說明,根據研究,患者在治療2周之後,即可明顯感到疾病緩解;50%的受試者,在治療3個月的時間後,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明顯改善。這項口服標靶藥物今年6月已經通過健保給付,對患者來說更方便,成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進階療法的新選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不死癌」中年婦女最危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4 科別.皮膚
濕疹到底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醫師用實際病例解說
「醫生說我是濕疹,可是我的手乾到不行,怎麼會是濕疹?」「我的手,常常濕,甚至濕到會起水泡,醫生也說是濕疹,怎麼會呢?」到底濕疹,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呢?其實,這兩者都對,也都不對。甚麼叫都對,也都不對?請講中文!其實,濕疹的皮膚,可以表現濕,也可以表現乾;更需要記得的是,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我們來看兩個實際的病例吧!第一個案例,是典型的手部濕疹,講白話文,就是富貴手,可以看到紅腫的皮膚,又乾又脫皮,這是因為常接觸清潔劑,所引起的手部濕疹。第二個案例,是手部汗皰疹,或者稱為手掌水皰型濕疹,可以看到手掌、手指,散在性的分布了很多細小的水泡,這是在濕疹的急性期,因為表皮與真皮層有組織液累積而分離,因而形成外觀上的水泡。(和流汗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汗皰疹)濕疹的皮膚,確實可以表現乾,也可以表現濕,所以濕疹的皮膚,既不是太乾,也不是太濕,而是敏感脆弱,所以冬天怕乾、夏天怕流汗潮濕。 為什麼一種病,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這要從組織切片的表現說起,濕疹的皮膚,在顯微鏡底下,呈現出來的是表皮層很多發炎細胞的浸潤,表皮因而變得很多小泡泡,我們稱之為海綿樣變化(Spongiosis);當這些小泡泡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大泡泡,大泡泡就把表皮跟真皮層隔開了,於是外觀上就冒出了小水泡,這是急性濕疹。當一次又一次的濕疹發作,皮膚經歷反覆的發炎之後,表皮層會因此增厚,原本應該正常代謝的角質層,因為發炎的關係,代謝速度加快,造成很多來不及脫落的角質,一半黏在皮膚上,一半掀起來,臨床上就是我們看到的「脫皮」或「脫屑」,表現在外,可以看到皮膚粗粗的、紅紅的、合併脫屑產生;這是亞急性濕疹。 當濕疹發作很多很多次以後,皮膚就開始有相應而生的反應,為的是抵抗這些反覆的發炎,於是皮膚開始增生、變厚,表現在外,就是皮膚增厚、變乾、甚至合併裂縫產生,這就是慢性濕疹。打個比喻來說,同樣一個人,嬰兒時期、青少年時期、跟老年時期,外觀上會有顯著的不同,但是他還是同一個人啊!這就可以解釋了上述的疑問,同樣一種病,也會因為有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不同的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同一種病。三種時期的濕疹,治療方式都相同嗎?如果單從使用的藥物來看,三種時期的濕疹,確實治療上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病程的期待與如何預防復發。急性濕疹,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有的只是因為接觸到誘發的物質,而引起立即性的過敏反應,這種一次性的發作,只需治療當下的變化,可以當成是偶發事件處理。亞急性濕疹,患者通常有濕疹的體質,所以再發的機率高,除了治療當下的病灶之外,規律作息、積極保濕、避免過度清潔,都須請患者一併配合,才能達到有效控制。 慢性濕疹,光聽名字就知道病程是起起伏伏,不容易痊癒,皮膚往往呈現粗、厚,這時候,治療上很重要的是,打破慢性濕疹的惡性循環:不要抓!不要抓!不要抓!抓了皮膚就會引發更多的發炎反應、更形增厚。不要抓談何容易!癢起來怎麼辦?痛可忍,而癢不可忍,濕疹很癢啊,不抓怎麼能爽快止癢?有些人會說,我知道不能抓,所以我都用拍的,用刀背去刮它,用熱水沖它,就能止癢。這其實也是錯的!用拍的、用刮的、用熱水燙的,都會刺激皮膚,使底下的血管擴張,一樣會惡化濕疹的發炎,造成後續的皮膚增厚。 那難道,濕疹癢起來,只能用念力、用祈禱的?除了用念力跟祈禱的,還有一個好方法:沖冷水,或者用冰冰涼涼的濕毛巾冷敷,冷敷之後,皮膚血管收縮,癢的感覺也會因而被減弱。降溫之後,濕疹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濕,擦上保濕的乳液、面霜、或油膏,這些外敷的保濕劑,不只能夠保護皮膚,也能提供局部降溫的功用。濕疹不能只靠吃藥擦藥濕疹的皮膚,比起正常的皮膚,表皮屏障缺乏,因此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夏天流汗多的時候,汗水裡的廢棄物質如不適時移除,會刺激濕疹的皮膚,引起發炎;冬天天氣乾冷,冷風一吹,表皮含水量下降,保護力更缺乏,也會引發發炎。所以濕疹的皮膚,急性期吃藥擦藥,只能治療,無法預防疾病復發;更重要的是,患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皮膚,不去烤箱、三溫暖;不碰刺激性物質像洗碗精、洗衣粉、漂白水、有機溶劑;不吃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鍋、薑母鴨;盡量規律作息,不熬夜、不失眠;同時勤擦保濕劑,提供保護,才能有效減少復發。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濕疹的皮膚保健,請記住十二字真訣「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汗水會刺激皮膚,所以一旦流汗,除了儘速用毛巾擦乾之外,一天數次,用清水沖洗患部,之後用毛巾輕輕按乾,再補充保濕劑,才能徹底減少汗水對皮膚的影響。近幾年來很流行吸濕排汗材質的衣物,雖然感覺上汗水很快乾了,但是其實汗水是在皮膚上乾掉,並不是被衣物吸收,所以汗水內的廢棄物質,還是停留在皮膚上,一樣會刺激皮膚。濕疹的皮膚,我會建議患者,貼身的衣物選擇純棉的材質,雖然純棉的衣物,吸汗之後會濕濕的,不舒服,但是至少是衣服吸收了汗水,衣服濕掉就換掉,換掉的同時,能夠用濕毛巾輕輕擦拭皮膚,也可以減少汗水殘留的刺激。保濕一天三次,請在洗完澡、睡覺前、出門前,各擦一次。洗完澡,皮膚含水量最高,這個補充保濕劑,可以把水分鎖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屏障,隔絕外界的刺激。睡覺時,蓋了棉被,體溫上升,蒸散水分的速度也會加快;水分蒸散,皮膚屏障消失,就容易癢,所以濕疹常常在半夜發作,就是這個原因;在睡覺前擦一次保濕劑,讓患部的皮膚多一層保護,可以減少水分蒸散,預防半夜無意識的狀態,一直抓一直抓。戶外風吹、日曬、雨淋,再加上路上的灰塵、空氣汙染,都會刺激皮膚,讓濕疹的皮膚更形惡化,所以在外出打仗之前,請先幫皮膚準備好戰袍:保濕劑,提供多一層的保護,才能延緩復發。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請記住十二字真訣,做好皮膚保健。醫師說的我都有照做,為什麼還是一直復發?手是我們一天當中,用最多的器官之一,也因此手部濕疹,通常格外難治療。門診常常聽到患者這樣問我:「醫師,我都認真擦藥,也一直擦乳液,可是藥停了沒幾天,就會復發,到底是甚麼原因?」有些反覆發作的手部濕疹,其實跟職業很有關係!很愛乾淨的媽媽,一天到晚都在洗洗擦擦;餐飲業的朋友、烘焙的師傅,反覆接觸油料、食品原料、清潔劑;美容美髮的朋友,一整天碰水、碰有機溶劑,這些都是很常見會有手部濕疹的職業。可是沒工作就沒飯吃了,那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會跟他們強調,戴手套的重要順序!手套要戴兩層,一層布的,一層塑膠的,布的在內、塑膠在外。布的手套可以吸汗,可以吸附不小心滲入手套的外來物質,讓手部皮膚有個緩衝;更重要的是,一旦布手套濕濕的,就要更換,不可以一雙濕手套還黏在手上繼續工作。更換手套的同時,請用清水沖手,把汗水、刺激物、清潔劑沖洗掉,再補充一次保濕劑後,戴上乾的布手套、塑膠手套後,才繼續工作。把環境中、工作中會接觸到的刺激物質,藉由手套有效隔絕,來降低復發的機會,如果真的認真配合戴兩層手套、勤擦保濕劑,手部濕疹,通常就會不藥而癒。針對超級頑固的手部濕疹,皮膚科特有的妙招皮膚科有兩樣妙招,針對廣泛增厚、大面積脫屑的手部濕疹,也很有效,這兩樣都必須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與指導下施行,在此一起分享給大家。妙招一:照光治療頑固的慢性手部濕疹,由於皮膚一直處於反覆發炎的狀態,如果可以有效減少發炎反應,會讓外用藥膏事半功倍,加速治療速度,單一波長的紫外光照射,就能提供這個優點。照光治療在皮膚病的應用範圍很廣,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汗皰疹、白斑、尿毒搔癢症,都是行之多年的有效適應症,照光治療的副作用不多,手部濕疹需要的劑量也不高,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下,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皮膚科照光治療,常見問題一次解答)妙招二:濕敷療法濕敷療法,是把提供滋養的乳液、控制發炎的藥膏,一起擦在患部,然後藉由密封的方式,來達到加倍吸收的效果,針對頑固的手部濕疹,在皮膚科醫師的指導下,循序調整外用藥膏與乳液的比例,依據病程設定治療期間,針對手部濕疹,也是有效的治療方式。(濕敷療法安全又有效,請你跟我這樣做!)濕疹並非不治之症,保養得好,控制得宜,有濕疹的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原文:
-
2020-06-21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痛到沒辦法沖馬桶 竟是乾癬性關節炎上身
沖馬桶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不過的動作,但有人一沖馬桶,手指就感到莫名疼痛。55歲張姓男子,從20多年前 ,關節常感覺腫痛,從手指到腳踝、腰部。一開始他以為是腰痠背痛,骨科診斷椎間盤突出,接受復健治療,但疼痛感卻完全沒有消失,自行尋覓按摩師幫忙,沒有想到愈壓愈痛。後來張先生突然想到,20歲時曾被診斷乾癬,醫師提醒後續恐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就醫後果然是乾癬性關節炎惹禍。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台灣約有千分之三的民眾罹患乾癬,每年就診人數約8到10萬人,國際上罹患男女比例相當,但台灣數據顯示,男性多於女性,且男性患者多為「嚴重型乾癬」。蔡呈芳表示,乾癬患者中約三成合併乾癬性關節炎,以台灣人口換算,約有2萬人長期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乾癬性關節炎,顧名思義是伴隨乾癬發生,通常先出現乾癬皮膚症狀,再出現乾癬性關節炎,過程平均約8年,這是典型的乾癬性關節炎發病模式。蔡呈芳表示,有些乾癬患者是皮膚症狀與關節炎同時出現,最棘手的是乾癬性關節炎比皮膚症狀早出現,臨床上也最難診斷。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臨床上曾遇過年輕時就出現嚴重的關節疼痛,直到83歲才出現皮膚症狀的乾癬病例,患者一直被誤以為是痛風或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診斷,只能觀察皮膚症狀,即使已知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有些尿酸比較高,但仍難以透過尿酸判定,這也使先出現關節炎再出現皮膚症狀的患者,無法正確診斷,長期飽受關節疼痛或變形之苦。蔡呈芳表示,雖然臨床上無法先透過皮膚症狀確定是否為乾癬性關節炎,但乾癬性關節炎仍有幾種具指標性的臨床表現,七成以上的患者都會出現「香腸指」,同一個指頭內,有多個關節受損,且造成指間軟組織水腫或指甲變形,做特定動作時關節僵硬等。他說,有些民眾長時間拿手機,放下手機後發現手指關節僵硬,必須要用另一隻手協助鬆開,或使用鍵盤太過用力時,手部關節疼痛不適,都是可能的指標症狀之一。乾癬性關節炎好發頸部、腰椎及髖關節、手肘及手指、腳趾與足部、膝蓋;有8成5的患者會出現指甲病變,包含指甲下角化、甲床分離、點狀凹陷、粉碎性指甲等。蔡長祐說,乾癬性關節炎若是沒有積極處理,發病後2年內,有47%的患者會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問題,特別是手部關節,無法正常彎曲,連拿筷子、扣鈕釦等基本生活能力都會受影響,而皮膚症狀以及變形關節,連帶會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及社交生活。蔡長祐表示,治療乾癬性關節炎初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近年發展生物製劑,有5到6種針劑生物製劑可幫助延緩患者關節變形,控制皮膚症狀,但患者必須定期打針;現在也有口服標靶藥物,6月已通過健保給付,研究顯示治療二周後,患者關節脹痛症狀可望紓緩。
-
2020-06-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體免疫疾病與過敏體質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皮膚過敏症狀在現今社會,特別是台北盆地,幾乎很難問到一個人完全沒有這方面困擾的。在診間,很多人曾經對我反映,他過去沒有皮膚過敏症狀,自從某個時間點開始出現症狀,多半是夜間睡覺時特別明顯,但是這些皮膚起一粒粒或一片片紅疹的症狀,常常在白天比較不明顯。為什麼以前沒有皮膚過敏,現在卻突然出現這個問題,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免疫系統的改變。四、五十年前的台灣社會,和現在的社會環境,有了很大的轉變,雖然台灣南、北、中產業發展各不相同,但整體而言,環境的確變乾淨許多,寄生蟲感染的病人幾乎快要看不到,但是過敏症狀的病人,尤其是皮膚過敏,越來越多,並且一旦發生過,其發作頻率似乎就會越來越頻繁、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發作。免疫系統是很奇妙的,它永遠都在運作,細胞彼此間的反應會自己尋找出路,簡單說,過敏反應是免疫系統沒事找事,既然寄生蟲變少了,它就對塵蟎、濕度、冷熱、震動……做出反應,而且還容易受到情緒、壓力、睡眠情況等因素影響。在風濕科,經常看見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同時合併有皮膚過敏表現。原因是有些自體免疫疾病,在研究中發現,跟過敏反應的免疫方向一致,例如甲狀腺亢進、紅斑性狼瘡、乾燥症、乾癬……患有這類疾病的人常常也容易有長期過敏問題,甚至過敏性氣喘。有時候長期使用特定藥物也會造成過敏反應不容易用藥物控制症狀,例如期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的人,皮膚症狀對治療效果就會比較不明顯,因為身體已經習慣藥物作用了。所以,除非不得已,不然類固醇長期使用,若出現過敏症狀時,確實會降低後續治療反應,導致病人對治療結果不滿意,可以嘗試用其他免疫抑制劑取代類固醇,皮膚症狀用局部藥膏治療,或許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向之一。飲食方面,很多人遇到過敏問題反覆發生,會開始尋找資料,網路文章、報章雜誌、電視節目,然後幾乎是令人敬佩的、嚴格的限制自己的飲食,最常聽到的做法是完全不碰蛋類和海鮮,例如螃蟹、蝦子、魚,有些人連香菇、金針菇也不敢吃,這樣下去,不僅過敏症狀不會改善,恐怕連營養都無法達到均衡。站在免疫科醫師的專業立場,我會確認病人過去有沒有對哪一類食物有很明顯的過敏反應,因為食物引發的過敏反應,幾乎發生在十分鐘到四個鐘頭內,速度快、反應明顯,經常伴隨眼皮或嘴唇腫脹,有些人孩提時食物過敏,甚至會引發呼吸道緊縮、喘不過氣要送醫急救。在我的門診,不會經常幫病人做過敏原篩檢,因為研究指出絕大數的皮膚過敏反應,檢驗出過敏原,對病人的治療和預後沒有太大的益處,更何況還有很多環境因素、身體心理狀況是無法抽血檢驗的,所以,回歸到病人皮膚症狀的治療,保持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均衡,有正常的社交互動,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