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8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久坐
共找到
845
筆 文章
-
-
2023-10-04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上班族看過來!「三招」教你擺脫腰部&肩頸疼痛困擾
現代人長時間低頭使用3C產品、久坐辦公桌前,導致肩頸僵硬、腰部疲勞痠痛。今天就來分享幾招,可使腰部及肩頸得到舒緩疲勞的幾個小秘訣。編輯推薦[心理測驗]你最愛的圖案暗藏玄機!測測你的創意指數和心情狀態21歲妹仔被叫阿姨 她發憤做對一件事,嫩妹臉蛋、火辣身材狠甩嬸味【2023 Netflix 10月片單】16部影劇推薦:韓劇《無人島的Diva》、《我的女神室友斗娜》必追!緩解腰酸背痛(1)雙腳打開比肩寬一些,(2)右手往小腿去,左手往天空去,(3)上半身往右下方走,感覺左側腰背拉伸,停留30秒換邊,完成5組。肩頸痠痛舒緩所謂YTWL運動,透過模仿英文字母YTWL,往各個方向均勻地訓練肩胛骨周圍的肌群。(1)準備一條160-180公分的彈力帶,目測大概彈力帶的一半並採在它中間,(2)接著依序模仿Y英文字母動作慢慢往上拉,拉到最高並停留,保持呼吸停留三秒,控制速度,放下時務必慢慢地放下來,(3)以上動作重覆10組,並依字母Y、T、W、L順序完成。上述方法不僅適用於上班族,任何長時間坐著工作的人都可以受益。放鬆腰部和肩頸,希望大家在工作中也能關注身體的健康。還想了解更多關於運動健康的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心理測驗]你最愛的圖案暗藏玄機!測測你的創意指數和心情狀態21歲妹仔被叫阿姨 她發憤做對一件事,嫩妹臉蛋、火辣身材狠甩嬸味【2023 Netflix 10月片單】16部影劇推薦:韓劇《無人島的Diva》、《我的女神室友斗娜》必追!「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10-04 醫療.婦產科
研究指更年期女性「這時間」熱潮紅 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較高
熱潮紅是許多更年期女性會出現的症狀,但根據近期一項研究指出,女性在睡眠期間的熱潮紅越多,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更年期熱潮紅 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較高女性大約在45至55歲之間開始進入更年期,隨著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容易出現緊張、易怒、憂鬱等情緒,生理方面則會有失眠、盜汗、心悸、熱潮紅等症狀,統稱「更年期症候群」症狀。而根據在費城舉行的更年期協會近期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初步結果,熱潮紅、盜汗可能不僅僅是更年期女性的煩惱症狀,在睡眠期間頻繁的熱潮紅,可能影響澱粉樣蛋白β比率,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類型。值得注意的是,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不過研究作者、匹茲堡大學女性生物行為健康實驗室主任Rebecca Thurston仍指出,女性應將夜間熱潮紅視為警訊,致力改善可能讓自己致病的危險因子。阿茲海默症6個風險因子1.年齡(65歲以上風險漸高)2.睡眠不佳3.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4.不健康的節食5.未經治療或治療不佳的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膽固醇6.遺傳因素6個良好生活型態預防阿茲海默症大家都怕得到這種什麼都忘了的病,更怕造成家人及社會莫大的照顧負擔,又偏偏阿茲海默症只能症狀治療,至今仍無藥物可根治。想要預防阿茲海默症,最好的方法就是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專家並建議愈早開始愈好:1.多動腦:大腦用進廢退,動腦的時間愈多,腦的活動力愈高,則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效果愈好。2.規律運動:培養一種喜愛且適合自己的運動,並持之以恆。3.多活動:積極參與社團,多與親朋好友互動,不孤立,不憂鬱。4.睡好覺:每日盡量睡足7小時,不熬夜,養成良好的睡眠品質。5-1:地中海式飲食:多吃蔬果、豆科植物、五穀雜糧、堅果與橄欖油,適量吃魚、乳製品、紅酒和少量肉製品。咖啡、綠茶、紅茶、咖哩和黑巧克力也有加分。5-2:有助維持大腦精神敏銳度食物:芝麻葉、藍莓、蛋黃、橄欖油、鮭魚、核桃6.如有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要好好控制治療。【關於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而退化性就包含: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看詳細疾病百科【資料來源】.《MedicalNewsToday》Menopause hot flashes may be an early indicator of Alzheimer's risk.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22 醫聲.Podcast
🎧|亞運選手運動傷害後遺症處理 醫療長林瀛洲告訴你
台灣運動風氣盛行,但民眾也要預防拉傷、扭傷等運動傷害,而對運動員來說,更需要全面的照護,避免發生運動傷害留下後遺症,影響比賽表現;這次杭州亞運台灣共524位運動選手出戰,其中不少人帶傷上陣,包含體操王子李智凱、柔道男神楊勇緯、跆拳道女將羅嘉翎等人,究竟醫療團隊應要如何協助他們,減少上場受傷機率,治療運動傷害呢?🎧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亞運新增項目霹靂舞、電競選手等也需要醫療照護,運動醫療團隊是亞運運動健兒最強力後盾「近幾年台灣運動選手的表現越來越好,與醫療團隊的付出有很大的關係。」杭州亞運中華代表團醫療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指出,現在醫療團隊組成多元,且非烏合之眾,而是陪伴選手已久,使照護有連續性。以此次杭州亞運為例,有8位醫師、34位運動防護員及物理治療師隨隊,事前還有營養師、心理師、護理師參與,彼此互相合作,一起走過世大運、亞運、奧運,提供選手最好的訓練建議。林瀛洲分享,男子400公尺跨欄選手彭名揚平時都有物理治療師貼身照護,每每賽前也會找他做乾針治療放鬆筋膜,賽後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協助做疲勞恢復,讓彭名揚屢創佳績,今年成都世大運更飆出破全國紀錄的48秒62。近幾屆亞運新增過去想像不到的運動項目,像是黑嘉嘉出戰的圍棋等,而醫療團隊自然也不缺席。林瀛洲說明,電競選手的運動傷害有如上班族,久坐少動、手指和手重複高強度的運動,造成頸肩腰腿的勞損及肌腱炎等,霹靂舞選手則常做手撐地、「脊椎炸地板」等極限動作,讓手臂、胸肌承受巨大壓力,所以醫療團隊會給予姿勢、肌群訓練或其他相對應的建議。運動員場上比賽孤注一擲,傷勢再重仍尊重選手意願「站在醫生的角度,我們以避免留下後遺症為原則,但有時也須為選手設身處地。」林瀛洲感嘆,運動選手的黃金期短暫,大多只到30餘歲,之後表現易隨著體力衰退而走下坡,因此每場比賽堪稱孤注一擲,受傷仍選擇奮戰到底,此時醫療團隊縱使心疼,也會尊重選手的意願。例如上屆雅加達-巨港亞運中,有位運動項目牽涉抱、摔等激烈動作的選手,其實賽前就出現頸椎嚴重壓迫的情況,練習時會手麻、沒力,大家都時刻擔心癱瘓,不過在選手堅持下,運動防護員、醫師只能全力幫助他,雖然最終止步於銅牌,「但醫療團隊都抱在一起,開心比賽能安全結束。」林瀛洲與選手情同家人暢談退休、揪團運動,只因「看到選手們最脆弱的一面」 當運動員的黃金期一過,就得考慮退休的殘酷事實,「尤其因傷退役的選手更加徬徨無助,需要時間思考將來。」林瀛洲表示,選手詢問他們的意見前,其實早已預想好未來規劃,多數人改任教練,也有國手轉往演藝圈發展;他還透露,預告明年底巴黎奧運後退休的戴資穎,可能專注自有品牌,累積不同人生歷練,不見得會擔任教練,因為打球真的「打太久了」。已跟運動員建立如家人般的感情,林瀛洲平常也會跟選手相約運動,「我跟王子維打羽球時,11球得讓我9球,而且不可以殺球,不然要怎麼打?」林瀛洲哈哈大笑地說,這樣的好感情,歸功於醫療團隊跟隨選手四處征戰,「看到他們最脆弱的一面。」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向下扎根,栽培頂尖選手運動員若有醫療團隊支持如虎添翼,因此體育署推出黃金計畫,挑選具奪牌潛力的菁英選手重點栽培,實施專業個人化訓練,但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更向下扎根,透過遍佈全台的長庚醫院團隊,定期訪視不同學校,將整合照護的觸角伸向國、高中,希望儘早灌輸預防運動傷害的觀念。「運動傷害是運動員最大的敵人,譬如棒球好手大谷翔平,他現在受傷後,別說二刀流,連零刀流也沒了。」林瀛洲表示,為了使運動員長遠發展,他們也會與教練溝通,適度讓運動員休息,「這些人可能是下一個戴資穎、李智凱,若是受傷了,所有的訓練成果就沒了。」林瀛洲小檔案現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2020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療長2007年曼谷世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2006年亞洲杯跆拳錦標賽中華代表團隊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黃琬淑腳本撰寫:周佩怡、蔡怡真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
2023-09-21 醫療.腦部.神經
午睡充電、一天喝兩杯咖啡 專家教你5項強化記憶的生活好習慣
午睡是最有效的充電方法睡眠能提升各種類型記憶的強度和品質。最近的研究發現,在睡眠時,大腦會特別強化那些編碼時較鬆散的記憶。換句話說,在你記憶劇場的各種畫面中,那些模糊的影像會在你休息時變得更清楚。你在清醒時對某件事情的印象若很模糊,在你睡覺時它就會鮮活起來。因此,只要有充足的睡眠,就算是編碼不完整的記憶,也不會馬上退化或消失。午睡能提升記憶力。中午休息個三十分鐘,就比較能回想起早上已編碼的記憶。在一項研究中,受試者可選擇打盹片刻或觀看紀錄片。之後,研究人員請兩組受試者背一張字彙表。相較於觀看紀錄片的受試者,打盹片刻的受試者記憶力好上百分之二十一。除此之外,後者大腦的睡眠紡錘波也比較活躍,這代表他們的記憶編碼力更好,從功能性磁振造影來看,他們的海馬迴也很活躍。前面已經談到,海馬迴是大腦形成記憶的初始點。許多研究都證實,若夜間睡眠品質不佳的話,用午睡來補足就好了。午睡能有效提升記憶力,對於青少年和年輕人最有助益。進入深度睡眠時,與記憶相關的神經細胞突觸連結會更緊密。這些突觸沿著神經通路將各種訊息從海馬迴傳送到皮質,並且變成長期記憶儲存起來。這就是記憶鞏固的機制。因此,午睡是有益身心的好習慣。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能在最適合的時間(下午一點至四點之間,與晝夜自然的交接一致)順利睡著。如果你中午時難以入睡,請不要太氣餒。準備午睡時,試著放鬆心情,在昏暗又安靜的空間裡或坐或躺,也不用逼自己一定要睡著。持續個幾天,大腦會覺得這個狀態與夜晚入睡時相似,之後你就能順利午睡了。接下來請你評估一下,午睡後醒來的感覺如何?還覺得昏昏欲睡、爬不起來,就代表你睡太久了。午睡太久會擾亂晝夜節律,到了晚上你就會睡不好。多年來,我都習慣午休半小時。其實睡十五分鐘就夠了,醒來時你一定會精神煥發、活力滿點。要衡量好的午睡品質,標準在於醒來時比睡前更有精力。根據我的經驗,午睡的長度(十五分鐘到半小時)要固定,時段也要規律(最好在午餐後,這樣自然就會想睡覺,吃下很多碳水化合物的話更是如此)。養成午睡習慣需要一段時間,但請保持耐心。午睡非常神奇,可以強化記憶力,還可以讓你身心充飽電。吃得健康才有本錢訓練腦力無數的專家和研究都談到食物對記憶力的助益,但眾說紛紜,我們並不確定哪種方法特別有效。不過,若有方法能預防失智症,就等於在保護記憶力(雖然不一定有增強的效果)。在我們年紀增長、記憶力下滑時,若飲食習慣保持良好,就比較有機會能預防失智症。我前面已經談到,患有各種類型失智症的人,記憶力一定都會變差。基於上述說明,讓我們先從某個具代表性的研究來探究食物對記憶力的影響。(巧克力愛好者如果讀到這一段,一定會很開心。)二○二○年,有學者在《營養學》期刊發表研究,證明了黑巧克力能增強年輕人的情節記憶力。可可豆含黃酮類化合物,它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進而改善記憶力。神經科學家發現,只要強化齒狀迴(dentate gyrus,在海馬迴裡面),記憶力就會變好。隨著年齡的增長,齒狀迴會變小、功能會變差。研究人員找來了五十二至六十九歲的受試者,請他們連吃三個月的富含類黃酮的食物。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和認知測試,研究人員發現,他們齒狀迴的功能變好了。除了巧克力之外,許多食物都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哈佛醫學院的烏瑪.納多(Uma Naidoo)博士是營養精神醫學專家,她做了大量的實驗,發現許多食物都能促進大腦全方位的健康。不過她強調,飲食只能維持記憶力,若要增強記憶能力,就必須定期練習、鍛鍊腦力。當然,大腦越健康,這些練習的效果就越好。所以納多博士的建議很有道理的:有健康的大腦才能維持良好的記憶力。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身體才不會疲累,也更有動力去進行各種記憶訓練法。以下是納多博士推薦的三項健腦食物:莓果:它充滿抗氧化劑、礦物質和維生素。藍色、黑色和紅色的莓果都好,每一種都帶有不同的黃酮類化合物。綜合食用各種類的莓果益處多多。發酵食物:食物中若含有某些微生物群,其糖分就會轉化為乳酸,便可以促進腸道中有益細菌的生長。這類食物包括味噌、康普茶、克非爾奶、優格和泡菜。綠色蔬菜:它們富含葉酸,以及有助於神經傳導的維生素B。芝麻菜、西洋菜、菠菜、瑞士甜菜、野菜蒲公英和萵苣都不錯。這些食材要如何納入健康飲食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地中海飲食法。它包含大量的蔬菜、水果、豆莢、豆類、堅果、麥片、穀物、魚類以及橄欖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雷區則是含糖飲料、披薩、果汁、甜味麥片、油炸食品、甜點、餅乾、炸薯條和薯片。一天兩杯咖啡近期的研究顯示出,現代人對咖啡和茶類攝取量越來越高,而失智症的發病人口卻有降低。根據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於二○二一年十一月所釋出的資料,在三十六萬五千六百八十二名受訪者裡,每天喝兩到三杯咖啡和茶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八。在《老齡化神經科學前沿》期刊上,有學者研究澳大利亞飲食法,發現咖啡的效果很好(但沒有針對茶飲)。在兩年又二十二個月內,受試者每天飲用兩到三杯咖啡,結果證實,他們的認知退化速度趨緩,大腦內的β澱粉樣蛋白積累變少,後者是一種有害的剩餘物質,累積太多的話會形成阿茲海默症。戒酒好處多針對這種十分普及的飲品,學界所發表的意見每個月都不一樣,甚至每天都在改變。「法國健康與醫學研究院」於二○一八年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發表其研究成果,結果卻令人感到困惑。與適度飲酒的人相比,九千名滴酒不沾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反而更高。難道這是在勸每個人多少都要喝點酒嗎?不知何故,這結論似乎不太正確。雖然酌量飲酒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每週最多十二杯),但我很難相信酒精對身體有益或絕對不會導致失智症。基本上,它是一種微小的神經毒素,可以殺死腦細胞,只是毒性很低。我搜尋了各地的文獻,針對輕度到中度飲酒人士的健康狀況,學者一致同意:戒酒最好。首先,大家都說,只要健康狀況允許,每日小酌兩杯有益健康,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都是「虛假的場面話」所造成的。加拿大的心臟病學家拉伯斯(Christopher Labos)發現,在某些提倡小酌的研究中,被歸類為「滴酒不沾」受試者,實際上以前是有飲酒習慣的,有些人甚至得戒酒才能保命,但都被列入對照組。他們以前飲酒過量所造成的慢性病,例如肝炎和胃腸道疾病,都是到成為受試者時才惡化。因此,研究人員才認定小酌比不飲酒更為健康。為了避免他們講場面話,研究人員在徵求「滴酒不沾」的受試者時,都要調查他們以前的飲酒習慣。也就是說,對照組的成員一定得是從小到大都沒有喝過酒的人。拉伯斯說:「找出了這些實驗的漏洞後,你就會發現,酒精對健康的助益微乎其微,甚至可說不存在。整體而言,它對我們的社會確實是弊大於利。」至於酒精對記憶力的影響(本書關注的焦點),研究成果並不明朗。我前面有談到,失智症的患者記憶力一定不好;所以只要確保記憶力正常,就能確認自己沒有失智症。當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酒精在破壞記憶力的同時,其他認知能力可以毫髮無傷。也就是說,酒精會全面性地破壞認知功能,並在最後演變成失智症。最近,法國研究人員調查了一百多萬的失智症病例,發現酒精是最嚴重的風險因子,他們總結道:「它比高血壓和糖尿病更危險、更容易導致失智。」二○二一年,英國生物銀行調查了兩萬五千名參與者,確認酒精沒有安全劑量可言。研究人員也發現,酒精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跟記憶力下降和失智症的生理狀況樣。「小酌有益健康」的迷思,可能是受試者的年齡階層所影響:他們都是身強體壯的人。的確,酒精對身體的危害程度,會隨著年齡而有所變化。酒精對三個年齡層的人特別有害:(1)從受孕到分娩的妊娠期,所以孕婦不該喝酒;(2)青春期(十五至十九歲);以及(3)老年(六十五歲以上)。有鑒於老年人所背負的風險因素,我都會建議患者,最遲在七十歲時一定要戒酒。六十五歲以後,大腦的神經細胞會大減,但老年人更要維持腦力,這時戒酒才是王道。微運動過去二十年來,相關研究已證實,定期運動非常重要。以前的觀念錯了,也就是激烈運動才有效果。巴西佩洛塔斯聯邦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他們在英國調查了八萬兩千八百名參與者,當中男女各半,平均年齡為六十三歲,調查期間從二○○二年至二○一九年。在這項老齡化縱向研究中,他們發現,體育活動與較低的失智症風險有關。比起五十至六十九歲少運動的中老年人,經常進行中高強度活動的八十歲以上老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低。光是從「久坐不動」、「不愛走路」變成有「微運動」的習慣(不時站起來、多爬樓梯、每天步行一點五公里),身體也會明顯變好。《英國醫學期刊》上面有篇令人苦笑的有趣研究,除了各種運動,做家事也能提升老年人的注意力、記憶力、感官敏銳度和活動力。這再次提醒我們,只要集中注意力、起身運動,就算時間很短,也對健康有益。更進一步看,任何類型的體育活動都能促進突觸的連結和認知韌性。※ 本文摘自《記憶強化全攻略:美國最機智的神經科醫師教你運用聯想力,活化大腦、延緩失智,讓人生更有品質》。《記憶強化全攻略:美國最機智的神經科醫師教你運用聯想力,活化大腦、延緩失智,讓人生更有品質》作者:理查‧瑞斯塔克 譯者:劉宗為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8/29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1 醫療.消化系統
便秘不是狂吃菜就好,記得多加「一物」才有用!5件事改善便秘,調整作息最重要
現代人常因工作或生活壓力大、步調節奏快、與時間等因素,需要長期外食,導致便秘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通病,因而導向依賴藥品幫助解便,但長期服用藥物容易加重腸道的負擔。長期便秘的人,通常都伴有纖維質攝取不足的情形,本食譜含有豐富高纖維質,除了可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並且有許多女性,尤其是媽媽們,因需要兼顧職場與家庭雙重壓力下,情緒容易不佳,也沒有時間可以好好吃飯、照顧自己,本食譜除了可以幫助排便,攝取營養之外,也有緩解情緒的功效。便祕常見症狀與原因便秘,是無論男女都會發生,常見的症狀表徵有: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甚至3至4天才解一次大便;排便時疼痛或有便血;常患腹脹、頭暈脹、腹痛、口臭、急躁、疲勞等症狀。一般常見導致便秘的主因例如: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情緒過度緊張、工作壓力太大;飲食不正常、或常吃刺激性飲食,燒烤、炸、辣等食物、水份不足;缺乏運動、或是久坐少動;營養不良、甚至減肥不當等諸多因素,進而造成腸道蠕動緩慢。改善便祕,首要調整生活作息因此,要先從調整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開始做起。即使是外食族,也要注重營養的均衡攝取,有便秘困擾的人,除了可以食用較多纖維質的食物以外,水份的攝取也要充足。當纖維質量足夠,但是水份卻不足時,反而會導致腹痛,想排便又排不出來。但也不要為了多吃纖維質而忽略人體所需要的其它營養。有人會說,那我可不可以多吃纖維質,其它靠綜合維他命或營養保健食品補充呢?相信大家都知道「藥補不如食補」,原形食物還是最重要的營養來源。生活作息上,「規律的睡眠時間」、「好的睡眠品質」及「三餐定時定量」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上大夜班,也要盡量讓自己有規律的生活作息,並漸漸讓自己養成固定排便習慣。例如:早晨起床時喝一杯溫開水,可以刺激腸道蠕動,增強便意。當有便意時,就要去上廁所。當想上沒去上時,糞便中的水份會被腸道吸收,排便會愈顯困難,同時,腸道反射到腦部的神經就會變遲純,久而久之,排便的天數就會逐漸拉長,導致習慣性便秘。排便「要專心」 坐太久反而容易痔瘡排便有一個容易讓人忽略的細節就是「要專心」,很多人習慣在上廁所時看書或滑手機,這樣長期下來,會養成在馬桶上坐太久的習慣,反而容易導致痔瘡,更加得不償失。隨著我們的年齡逐漸增長,慢慢地,腸道平滑肌的蠕動就變得緩慢無力,因此,建議盡量在年輕時養成良好排便習慣。做6件事改善便秘1.早晨一杯水養成每日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早晨起床可以喝一杯溫開水,以利排便。2.墊椅子排便排便時可拿小板凳墊在腳下,膝蓋超過肚子,此使身體往前傾。這個姿勢使的直腸與肛門角度會呈現90度被拉直,增加腹部壓力,進而放鬆恥骨直腸肌,讓肛門與直腸角度變直,排便時就會更好出力、更加順暢。3.穴道按摩幫助排便的穴道有:魚際穴,位於大拇指與手腕的中點;支溝穴:手腕背面之4指寬處;曲池穴:手肘彎曲後,外側手肘末端處;氣海穴:肚臍下兩指處;天樞穴:肚臍左右各兩指處。4.多吃高纖維質食物促進排便也可多吃含高纖維質的蔬菜和水果,例如:菠菜、地瓜葉、蒟蒻、香蕉、木瓜、柳丁、麥片、糙米等;盡量避免容易造成便秘食物,例如:燒、烤、炸、辣、馬鈴薯等。5.多運動每天至少走路 30 分鐘,一天至少飲用 1,500 cc 以上的水,且少量多次慢慢喝。6.吃點好油每天攝取適量好的油質,例如:堅果、冷壓橄欖油、酪梨油、苦茶油、魚油等。食療順暢秘方:紅棗銀耳露準備食材:紅棗2-3顆、新鮮白木耳1朵(大)、紅冰糖(黑糖亦可)適量、玫瑰花2-3朵。料理方式:1.白木耳洗淨切碎,備用。2.紅棗洗淨切開去籽,備用。3.玫瑰花清水沖洗一下,備用。鍋子加入800-1000CC水,加入上述食材,放入電鍋,外鍋加3杯水,跳起趁熱加入冰糖調味即可食用,夏日可放入冰箱冰涼食用。食材介紹:•白木耳:性平溫潤,味甘淡,可幫助排便,維持消化道健康;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對於排便順暢很有幫助,也是好的益生元,可幫助腸道菌生長,維持消化道健康;其水溶性銀耳多醣體,可提升保護力;白木耳性平溫潤,春夏生津潤喉,秋冬溫潤補身,且豐富的植物性膠質,是天然的養顏美容食材。•紅棗:性味甘溫,含多種抗氧化劑,亦可抗發炎,可抗氧化及增強免疫力;具有豐富纖維質,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有護腦功效,對預防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亦有助益。•玫瑰花:其氣味清香,可舒肝解鬱,減緩憂鬱情緒;可改善腸胃道問題,對腸胃不適者亦有助益。食用說明•喝法:此飲品可一週吃三次,每次量以一碗份即可,於冬日可溫熱喝以暖身,也可夏日冰涼食用。•注意事項:無論是對身體多有益處的食物,都要適可而止,不可過量。
-
2023-09-19 失智.大腦健康
久坐不只傷身!最新研究:每天坐這麼多小時可能增失智症風險
很多人都知道久坐對身體危害大,不過一項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新研究表明,若是6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花10小時以上的時間從事久坐行為,例如坐著看電視或開車,患失智症的風險可能會增加。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約五萬名60歲以上成年人的數據,這些成年人佩戴用於測量運動的腕戴設備,並且為期一周、每天24小時測量他們的運動情況。研究人員指出,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並未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分析設備收集的數據集,並根據不同的身體活動強度對行為進行分類。由於使用人工智能係統,研究人員可以區分不同類型的活動和睡眠,從而客觀地衡量每個人從事不同類型的久坐行為時間。接著,研究人員對這些參與者進行平均6年的隨訪,以確認他們在後續是否被診斷出患有失智症。在分析數據時,研究人員發現每天久坐約10小時的人患失智症的風險更高。然而,研究人員也提醒根據該項研究,無法確定久坐是否真的會導致失智症,他們建議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這種聯繫的確切性質。什麼是失智症?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的資料,失智症是一個總稱,指的是由大腦異常變化引起的一系列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包括一個人思考和記憶事物的能力下降,嚴重程度足以干擾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情緒、行為和人際關係也會受到這種情況的影響。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佔所有病例的60%至80%,血管性失智症則是第二常見的類型。需要注意的是,失智症常被錯誤稱為「衰老」或「老年性失智症」,這反映了以往普遍但不正確的觀念,認為嚴重的智力衰退是老化的正常部分。運動有助於預防失智症嗎?科學家Shara Cohen博士告訴表示《healthline》,久坐行為可能會通過多種相互關聯的機制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Cohen指出,久坐會減少體力活動,從而導致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病,所有這些都是已知的失智症風險因素。此外,缺乏身體活動可能會損害血管健康,減少流向大腦的血液並增加患腦血管疾病的可能性。Cohen補充解釋,久坐行為與較低的認知刺激和社交參與有關,而這兩者都是維持大腦健康所必需的因素。整體來說,久坐的生活方式可能是促進各種心血管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途徑,同時限制認知和社會參與,從而導致失智症的發生。【資料來源】.Large amounts of sedentary time linked with higher risk of dementia in older adults.Sitting More Than 10 Hours a Day May Raise Your Risk of Dementia, Study Shows
-
2023-09-16 醫療.消化系統
痔瘡會自然好嗎?和大腸癌「大便流血」差在哪?醫解析痔瘡成因、高危險群、預防治療
痔瘡又分為外痔、內痔以及混合痔,大多數的患者都為內外混合型的痔瘡。痔瘡(Hemorrhoids)是很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台灣人罹患痔瘡機率竟高達86%,盛行率高到有「十人九痔」的說法。痔瘡是肛門部位的良性疾病、血管軟組織老化的症狀,有時問題並不大。到底痔瘡會自己好嗎?什麼狀況一定要看醫生?要看哪科?快讓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的常務理事、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科醫師謝寶秀一次告訴我們:為什麼會有痔瘡?痔瘡是每個人都有的肛門組織,肛門組織(也可說是痔瘡組織)是在括約肌和肛門黏膜中間的那一層,它的成分最主要就是血管叢(靜脈叢)、結締組織,以及平滑肌纖維。正常的痔瘡組織在人體當中扮演著緩衝的作用,如排便或排氣時肛門打開及閉合,這時痔瘡組織的作用就是不讓糞便或氣體溢出,就如同氣密窗的軟墊一般。但若是肛門組織的老化、血管叢發炎、擴張,或是其中的結締組織鬆脫、滑動,才會變成「有症狀的痔瘡」。痔瘡的分級痔瘡又分為外痔、內痔以及混合痔,大多數的患者都為內外混合型的痔瘡。內痔、外痔又要如何區分?內痔位於肛門內的齒狀線(離肛門口大概一兩公分的地方)之上,而從外面就能看見的辨識外痔。痔瘡的分級.第一級:痔瘡組織在肛門內.第二級:痔瘡會脫出肛門口,且會自動縮回.第三級:痔瘡會脫出肛門口,需要靠外力推回去.第四級:痔瘡完全脫出肛門口,且無法縮回痔瘡症狀有哪些?其實痔瘡的症狀並非都是很明顯,像是軟墊滑脫出來,造成痔瘡露在外面,就像有一塊肉塊。還有,我們的肛門黏膜會分泌分泌物潤滑肛門周邊組織,若血管叢發炎,造成分泌物變多,就會刺激肛門周邊組織,演變成搔癢。當發炎較嚴重時,大便時就可能引發黏膜破裂(血管叢發炎充血,因此表層的黏膜就更容易被摩擦),導致流血及肛門搔癢的狀況。那內痔、外痔的症狀又會有所差異嗎?內痔的症狀通常不太明顯,通常是出鮮紅色的血、肛門搔癢;外痔的症狀則可能有疼痛、腫脹、異物感等。有時候外痔的血管破掉、積血,造成血栓,這時會伴隨著急性產生的疼痛。和大腸癌的「大便流血」差在哪?有人會問說,大腸癌也會大便流血,那要如何分辨?痔瘡出的血為「鮮紅色」;大腸癌的出血通常比較偏「暗紅色」,但也是要看腫瘤的位置,若腫瘤靠近肛門,也有可能出現鮮紅色的血便。若是這種情況,我們會建議患者來門診評估,觀察流血的量、顏色,以及有無合併其他症狀。如肛門破皮、肛裂,大便時也可能會痛、流的血也為鮮紅色;若是腫瘤,可能還有會大便習慣改變的狀況產生。但是我們評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年齡」了,通常腫瘤比較常發生在5、60歲人身上,年輕人比較少,所以如果你大便流血是鮮紅色、同時還是年輕人時,理論上我們會先懷疑是痔瘡流血的機會比較高,但如果經治療一個月後症狀無改善,就會建議到大腸直腸肛門科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根據長庚醫訊資料顯示,會造成痔瘡的原因一般有:1、年齡2、長期便秘3、長期腹瀉4、懷孕5、久坐、久站6、飲食習慣不良:如低纖維飲食、常吃辛辣食物、酒精攝取痔瘡可以做哪些治療?痔瘡的治療,大部份用藥膏、塞劑就可以了,目前市面上的藥膏跟痔瘡的塞劑有抗發炎、止血的效果,建議在有症狀時使用,因為大部份的藥膏含有類固醇,不建議長期使用,用幾天後沒有症狀了,就可以停止使用。至於是否要開刀去除?並非到了第四期一定要開刀,主要還是要看自己的症狀是否會影響生活,倘若使用藥物、改善生活習慣後沒有改善,就建議可以手術將之去除。1、橡皮筋結紥:使痔瘡缺血萎縮乾枯脫落,用於輕微內痔。2、雷射/紅外線:燒灼痔瘡組織,使痔瘡萎縮,用於內痔血管叢。3、傳統痔瘡切除術:將內外痔組織完全切除,缺點為術後傷口較為疼痛4、超音波刀:對組織傷害比較少,疼痛也相對比較低。痔瘡可以怎麼預防?如同剛剛提到,若出現有症狀的痔瘡就需要擦藥,待症狀改善,但痔瘡不可能永遠不見,因此保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提到保養,要做的便是:1、改變生活習慣,如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刺激性飲食2、排便習慣:避免便秘、拉肚子。拉肚子時,肛門會用力,就可能使肛門組織脫出,一天拉兩、三次都沒有問題,但一天拉肚子超過十次可能就要注意。3、排便避免久坐:蹲馬桶時肛門會一直用力,就可能讓原本有痔瘡症狀的人惡化。我們建議蹲馬桶不超過5分鐘。有生產過的婦女也因為骨盆腔組織較疏鬆(包括子宮、肛門組織下墜),排便可能會比較排不乾淨,這時便不需要強求一定要排到完全乾淨。4、上廁所不要擦太多次,建議不超過三次。過度摩擦恐會破皮、濕疹,導致搔癢的狀況。若感覺擦不乾淨,建議用水沖、或免治馬桶、濕式衛生紙(不要有消毒、芳香等功能)即可。參考來源:長庚醫院:什麼!人人都有痔瘡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痔瘡其實不是問題延伸閱讀:.健忘、代謝差、便祕...6大初老症狀你中幾項?營養師曝抗老必吃食物.每天觀察自己大便!出現4大便是腸胃警訊!醫曝「7便便形態」這種最危險.久坐族的2大危機!醫師告訴你為何便秘和痔瘡容易找上門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2 醫療.消化系統
久坐族的2大危機!醫師告訴你為何便秘和痔瘡容易找上門原因
前言40歲的王先生擔任某公司的行銷企劃,他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一早就被安排了滿滿的會議,從客戶、小組到主管會議常常開到超過午餐時間;開完會老闆交付了許多任務,由於時間緊迫,午餐選擇吃快餐、狼吞虎嚥完就回到座位繼續坐下來辦公;而為了把想法變成正式的報告只好一路加班到晚上,連坐了12小時後下班再買個鹹酥雞當宵夜,回家當沙發馬鈴薯躺著追劇。這樣長期久坐、運動量不足且飲食不均衡的狀況讓王先生出現了便祕和痔瘡的困擾,加上業績壓力加重了病情,讓他趕緊來就醫。王先生「久坐、久站、工作壓力大與三餐不正常」的久坐族日常,是否跟您很像呢?小心!便秘和痔瘡很有可能找上門喔!第一危機:便祕便秘的症狀?便祕是一種因人而異的症狀,根據每個人習慣的排便頻率、感受而有不同。但臨床醫學上會認為,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就可能是便秘了:.正常排便頻率為1天3次~3天1次,如果頻率更低就需要注意了.排便需要很用力、不太順暢,且會有大不乾淨、殘便的感覺.大便形狀乾硬、一粒一粒誰容易便祕?便秘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世界盛行率約為20%。在美國,便祕盛行率為16%,隨著年齡增長盛行率越高,大於60歲的盛行率為33%。而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統計,全台超過525萬人有便祕困擾,國人一年甚至要吃掉4.6億顆相關藥物,其中台灣前10大飽受便秘之苦的行業囊括行銷、活動企劃人員 (57.9%)、助理及秘書 (57.1%) 和專櫃銷售人員 (54.5%) 等久坐上班族。其中女性與男性的患病率為3:1,女性更需注意便秘問題。為什麼會便秘?便秘可分為原發性便秘和次發性便秘。纖維攝取量不足、水分不足和腸胃蠕動緩慢歸類為原發性便秘,蔬菜水果中的纖維能幫助腸胃道蠕動、加速排便,而水分能夠潤滑大便避免過乾或過硬,因此缺少纖維或水都有可能導致便秘;而坐姿不良和活動量不足使得腹部血流循環不順將加劇腸胃蠕動緩慢的問題。生活壓力大造成緊張焦慮等情緒因素也會讓便秘不時發生。次發性便秘較不常見,定義是由藥物或是其他疾病間接引起。老年人過度依賴瀉劑,只要短暫停藥反而會有「反彈性便秘」,或是某些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也會影響排便狀況。 第二危機:痔瘡痔瘡的症狀?痔瘡可依生成的位置分為「內痔」與「外痔」。內痔長在直腸內,肉眼是看不到的,因為那裡的神經分布較少,所以通常疼痛度是不明顯的,排便時有可能出血;外痔長在肛門外,肉眼可見,除了排便出血,會較疼痛、異物感明顯、有血栓的風險,讓人坐立難安,連分手的痛都沒有痔瘡痛。一般來說會漸漸從內痔發展到外痔,也就是「脫垂」讓痔瘡從肛門內慢慢跑出來到肛門外,病程可分為四級,只有第一級可以自癒。大部分的人對痔瘡的印象基本上都知道會痛,其實痔瘡的症狀還包含:.排便時出血.直腸部位搔癢和刺痛.疼痛、不舒服.肛門四周腫脹.肛門周圍出現團塊誰容易得痔瘡?全世界痔瘡的患病率約為4.4%。 在美國,每年有150萬筆痔瘡相關的處方。 痔瘡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45-65歲的人發病率最高。根據台灣健保署108年的統計得痔瘡者有39萬人,以50~59歲為好發族群,男女比例相近。其中第三級痔瘡患者最多,第四級最少。近年來由於大家喜歡邊上廁所邊滑手機,在馬桶上久坐讓痔瘡有年輕化的趨勢。為什麼會得痔瘡?大家對痔瘡的成因認知可能是由肛門附近的靜脈曲張引起,但目前已推翻那項假設,目前被學界最廣泛接受的是「肛門軟墊學說」(anal cushions theory)。肛門附近有由血管組織 (如小動脈、小靜脈、微血管)、平滑肌纖維 (如Treitz肌) 和被肛管上皮細胞覆蓋的結締組織所組成的軟墊組織,主要幫助肛門肌肉更好的收縮和封閉以防液體、氣體和固體外漏。正常的生理組織因久坐、不良的排便習慣而有不當的擠壓摩擦和壓力,導致組織滑出體外 (脫垂)、腫脹出血等情況,才是我們所說的「痔瘡」。解決危機的四個妙招1.健康飲食 腸保健康預防便秘和痔瘡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有助於軟化糞便使其順利通過大腸排出,也可維持消化道中細菌的生態平衡。纖維分成兩種:可溶性和不溶性,兩者都能預防便秘。 可溶性纖維的來源包括豆類、水果和燕麥, 不溶性纖維則可以在全穀物食品和蔬菜中找到。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的建議,成年人每天應該攝入22~34克纖維。要注意的是,纖維量要逐漸添加,以避免腹脹和不適。2.多喝水沒事 沒事多喝水充分補水和多吃纖維能發揮 1+1 >2 的作用。大腸會在糞便排出體外之前連水分 (大約0.3公升) 一起從糞便中排出,才不會讓大便過於乾硬。因此若身體裡沒有足夠水分,最終可能會排出硬而乾燥的糞便。標準來說,正常成人每天應喝 1.5-2.0 公升的水。除了水之外,也可以補充果汁、蔬菜汁或是非咖啡因類液體。3.補充益生菌 腸腸有好菌益生菌是食用後對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通常被稱為「好的細菌」為你的身體和大腦提供各種強大的益處:改善腸胃道健康、提升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和加速腸胃道蠕動。若想解決便秘問題,可以尋找以下菌株的補充保健品 (這些菌株已被證明可以改善糞便的稠度):.Bifidobacterium lactis - 最常見的雷特氏B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植物乳酸桿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 嗜熱鏈球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 洛德乳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 長雙歧桿菌,又稱龍根菌除了保健品之外,也可以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泡菜、康普茶、納豆、豆豉和酸菜等發酵食品都含有豐富的有益細菌,以及大量其他重要營養素。4.起來動一動有氧運動 (例如:跑步、慢跑、游泳、瑜伽) 會加快你的呼吸和心率,有助於刺激腸道肌肉的自然收縮,快速排出糞便。而運動也可以帶動腸道和骨盆的血流,使血液循環更順暢,就減少得到痔瘡和便祕的風險。在辦公室坐太久可以考慮做筋膜伸展運動、深蹲或是站起來走個10到15分鐘,幫助身體和消化系統達到最佳狀態。以上四招教大家擺脫久坐族的惡夢!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習慣需要改善已經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適當配合飲食和運動,便秘和痔瘡就不會再困擾你囉!參考資料:1.Medscape >Drugs & Diseases > Gastroenterology > Constipation (Updated: Mar 30, 2020)2.Vazquez Roque M, Bouras EP. Clin Interv Aging. 2015 Jun 2; 10: 919-30.3.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Bharucha AE,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3 Jan; 144(1): 211-7.4.Medscape > Drugs & Diseases > Emergency Medicine >Hemorrhoids (Updated: May 31, 2022)5.eMedicineHealth >Constipation: Foods to Eat, Foods to Avoid. Reviewed by John P. Cunha, DO, FACOEP on October 25, 2017.6.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n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8th Edition. December 2015.7.Wojtyniak K, Szajewska H. Eur J Pediatr. 2017 Sep; 176(9): 1155-1162.8.Yoon JY, et al. Dig Dis Sci. 2018 Oct; 63(10): 2754-2764.9.Dimidi E, et al. Am J Clin Nutr. 2014 Oct; 100(4): 1075-84.【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陳致一醫師】久坐族的兩大危機!近一半的久坐族有以下困擾!】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1 醫療.中醫
食療補養氣血、刺激身體穴位 中醫師教你如何靠2招改善肌少症
.肌少症好發高齡者,但有年輕化趨勢.中醫治療肌少症,可食療調理體質.刺激身體穴位,能減緩病程惡化一名65歲的熟齡女性因為步伐不穩、雙腳久站無力,至中醫看診,希望以針灸治療舒緩不適,經中醫師診斷,患者的病症為「痿症」或「虛勞」,也就是肌肉萎縮、肌力減弱的「肌少症」,因此患者的肌肉力量逐漸下降,導致日常活動困難。肌少症 也會影響咀嚼吞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肌少症是老年失能殺手,當肌肉逐漸變小、變軟,容易引起跌倒、骨折。有些患者會發生肌肉痙攣或抽搐的情況,有些人則會因姿勢偏一邊或駝背而產生其他疼痛、痠麻;肌少症也會影響控制咀嚼和吞嚥的動作,造成嗆咳、食物卡在咽部等進食困難。除了身體軟弱無力以及各種痠痛不適外,肌少症也會造成大腿肌肉力量下降,無法穩定關節,因此退化性膝關節炎提早上門。林舜穀指出,別再誤以為關節疼痛是半月軟骨受到傷害,建議先檢查是否行動力變差、肌力減弱,找出問題對症下藥。肌少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但是可以透過飲食、運動長回肌肉量,減緩症狀,甚至逆轉。八珍湯 健脾益氣促進循環中醫治療改善肌少症有哪些方法?林舜穀表示,中藥調補是常用的方法,典型的虛弱症型可從補養氣血下手,推薦結合四君子湯與四物湯的「八珍湯」,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四君子包含茯苓、白朮、人參、炙甘草,以補氣為主;四物則有當歸、熟地、川芎、白芍,主要補血。若加上黃耆、肉桂,則成了「十全大補湯」。林舜穀強調,減緩或改善肌少症,也可以刺激穴位增加肌力,包括分布在股四頭肌的伏兔穴、梁丘穴、箕門穴,可加強大腿伸展和膝蓋屈曲動作;大腿前部股二頭肌負責髖關節的彎曲和旋轉,多按承扶穴、殷門穴,幫助因久坐站不起來的人;大腿外側的闊筋膜張肌可穩定骨盆與膝蓋,按風市穴可加強深層肌肉的運動。小腿前部的脛前肌幫助腳背翹起來、走路不易絆倒,相關穴位為足三里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想要保持身體平衡,小腿後部的腓骨長肌上分布光明穴、陽輔穴,屬於足少陽膽經,多按壓可舒筋通絡。林舜穀說,中醫強調氣血充足,身體功能就不易減退,以中藥調補加上穴位刺激,再搭配運動,可改善肌肉流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9 醫療.骨科.復健
難診又難忍的神祕背痛!4次核磁共振找嘸病因,原來是得了「這疾病」
一位護理師兩年前溜冰時不小心摔跤,從此常因背痛而坐立難安,有時疼痛難忍,坐不到5分鐘就得起身走走,長期站立則會讓背痛加劇。前後做過4次核磁共振檢查,仍找不到明顯的椎間盤突出證據,也不像神經根壓迫的典型疼痛症狀,接受多次疼痛治療都無效,不僅影響工作,更使身心俱疲。她形容,最痛時連活動都無法緩解,工作站著痛、坐著更痛,尤其半夜兩到三點最痛,像是痙攣性疼痛。但從她這兩年做過的一系列檢查與神經阻斷等疼痛控制結果來看,發現她可能罹患「椎間盤源性背痛」。椎間盤源性背痛分為2類疾病很多人以為腰痛就是腰椎間盤突出,那可未必,但也不一定就是椎間盤源性背痛,需要仔細檢查。儘管椎間盤源性背痛不像急性坐骨神經痛來勢洶洶,但它造成的疼痛,同樣讓人苦不堪言、難以忍受。椎間盤源性背痛是椎間盤突出前的病變,常指「神經根病變」及「退行性椎間盤病」兩類疾病。1.神經根病變椎間盤退化導致外圍的纖維環破裂,裡面的痛覺激素刺激椎間盤外圍的痛覺神經,因而讓人隱隱作痛,屬於化學變化造成的神經根病變。病人常主訴臀部下肢沉重或抽筋,皮膚感覺障礙等。大多因為有外傷史,如意外的承重、轉腰或跌倒時臀部著地導致,即使休息也不會緩解腰部頑固性疼痛,且會逐漸嚴重;彎腰、抬舉重物等動作,也會使疼痛加劇。2.退行性椎間盤病因為椎間盤彈性不好造成背痛,症狀較輕微。椎間盤的髓核因退變丟失水分使彈性下降,椎間盤高度因而輕度丟失,也伴有椎間盤的終板水腫。症狀表現包括腰痛、超過骶髂關節和髂嵴的牽涉痛、活動後臀部和大腿後側痠痛等,但通常不會累及膝關節下方和小腿。游泳加強腰背肌肉面對病人難以緩解疼痛,主要採行保守治療。首先,避免椎間盤組織進一步受損,包括避免彎腰負重、久坐、對抗性運動等;其次,加強腰背肌肉功能訓練,比較推薦的運動是游泳,又以蛙泳為首選。如果疼痛嚴重,可以短期服用抗炎鎮痛類藥物、做物理治療。大多數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經保守治療和生活中多注意會趨於穩定,至於少數癥狀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則可採取微創手術治療。像護理師這樣潛在的病人不少,因為神經根沒被壓迫而讓診斷變得困難。後來透過全內視鏡微創椎間盤切除手術,先找到造成疼痛的纖維環破口,把已突出的椎間盤移除,再減壓燒灼附近的痛覺神經,這項手術以單孔內視鏡進行,傷口小,病人術後幾乎沒有痛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08 醫療.骨科.復健
肩頸僵硬不舒服只能按摩嗎?簡文仁影片示範3招「轉身」舒緩操
剛到辦公室打開桌上電腦寫報告,這一坐大概沒一、兩個小時無法起身,眼睛長時間盯著螢幕,肩頸常會不自覺拱了起來,經年累月下來,叫人全身不痠痛也難。針對上班族的身體痠痛問題,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特別設計並親自示範「轉身」舒緩操,分別為「火字轉身」、「山形轉身」及「腳底開花」等3招,就連正襟危坐的開會時間也能讓你動一動。簡文仁也提醒,上班族最好每30到40分鐘就起身離開座位走一走,上個廁所、裝個水及喝水,避免久坐造成的血液循環不良。第一招「火字轉身」1.抬頭挺胸,雙腳打開站穩不動。2.雙手高舉,全身呈現「火」字。3.轉動頭部、身體、腰部。功效:能動到肩膀、腰椎、臀部,具擴胸作用。第二招「山形轉身」1.坐在位置上,可以將雙手90度上提,上半身呈現「山」字。2.拳頭用力握緊,進行擴胸運動,功效:可以運動到握力、胸肌。第三招「腳底開花」1.如果是長時間的開會,不方便動上半身時,這時藏在桌子底下的雙腳就能動一動,可以腳尖往前、腳跟往後,來回運動。2.或做腳掌左右開合運動。簡老師教你「這樣」看手機,減輕手部負重看手機的姿勢彷彿「關公讀書」嗎?小心會讓肩頸過度負荷。簡文仁建議,滑手機時,另一手可以托住手肘,又或者利用腳架等工具,減輕肩頸、手部的負擔。手機愈看頭不自覺愈往下墜時,簡文仁提醒,要適時變換姿勢,雖然挺直身體滑手機是較好的姿勢,不過難免還是會駝背,此時只要記得做一下肩膀伸展運動,換一下姿勢,就能跟肩頸痠痛說掰掰。(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7 醫療.消化系統
脂肪肝不理,嚴重可能變肝癌!一次了解銀髮族、上班族和青少年預防脂肪肝飲食原則
「脂肪肝」已成為新國病,國人肝癌約兩成來自脂肪肝,不可輕忽。衛福部統計,台灣脂肪肝盛行率高達33.3%,當肝臟脂肪過多,會使肝臟細胞受損而易引起慢性發炎,恐會逐漸走向慢性肝臟疾病、肝硬化,嚴重造成肝癌。要改善脂肪肝,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最有效方式是控制飲食與運動。預防脂肪肝的飲食,不同族群也分別有其飲食方法,但共同原則是控制「脂肪、精製糖、酒精」三大目標,如果不小心攝取過量,建議加強有氧運動時間,且攝取較多的高纖蔬菜。只要用對方法,就可以輕鬆消滅脂肪肝。【銀髮族】飲食調整:「選擇低脂高蛋白質、控制好油的攝取量、甜食點心不過量」針對三高族群又合併脂肪肝的銀髮族,飲食首重「體重控制」,但要避免快速減重造成肌肉量流失。飲食調整以「選擇低脂高蛋白質、控制好油的攝取量、甜食點心不過量」為重點。●銀髮族減重過程中,要避免蛋白質攝取不足或選錯部位,必須維持一餐吃兩份的量(約半個手掌大),飲食優先順序是豆>魚>蛋>肉。吃瘦肉少吃肥肉、吃肉絲少吃絞肉,三餐中有兩餐富含豆類和魚類。●降低油脂攝取也是脂肪肝的飲食重點,建議選擇植物油和堅果,但要注意勿 攝取過量,尤其堅果類每天攝取一茶匙即可。更應減少食用豬油、牛油等動物性油脂,降低飽和脂肪酸的攝取。●不少年長者會在飯後吃點甜食如麻糬、蛋糕等糕點,日積月累下糖分很容易過高,不僅影響到三高,也會加重脂肪肝。提醒嗜吃甜食的銀髮族,不要吃過量淺嘗則止,也建議可以餐後馬上吃水果,甜甜的水果降低吃甜食的欲望。【上班族】飲食調整以「酒精、下午茶、消夜」為主久坐少運動的上班族,一定要嚴格控制飲食的熱量與食物種類,體重控制以一個月減2公斤左右為目標。飲食調整以控制「酒精、下午茶、消夜」為主。●應酬中的酒精會造成脂肪肝加劇,建議可以先從烈酒改成酒精濃度低的、多量改成少量(可先減少一半)、減少每周飲酒頻率等三方面著手。●戒吃下午茶是預防脂肪肝的好方法,但如果沒辦法戒掉,盡量選擇輕食系列下午茶,例如地瓜+茶葉蛋、雞肉生菜沙拉、優格+無油炸堅果。若有吃下午茶,晚餐記得要減量。●吃消夜是脂肪肝的大惡魔,尤其時間愈晚飢餓素更易大量分泌,提高想攝取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的欲望,所以早點睡、戒吃消夜是最好的方式。【青少年】飲食調整以「晚餐、零食、吃飯速度」為重點青少年以運動為主,每周運動要超過150分鐘,因正值發育期,不宜過度節食減肥限制熱量,飲食調整以「晚餐、零食、吃飯速度」為重點。●早餐一定要吃的豐盛營養,每天六大類食物均衡下,調整晚餐的烹調方式,以清蒸、水煮、清燉、烤、滷、涼拌為主,降低過多油脂攝取。晚餐活動量低的青少年可以減少1/3澱粉量。●三餐正常吃,可以有一餐點心,但要避吃高油高糖零食,例如蛋糕、餅乾、糖果、油炸物、酥皮點心、含糖飲料等。尤其飯前不要攝取高油高糖的零食,避免本末倒置正餐吃不下,反而攝取不到該有的營養素,影響成長發育。●降低進食速度,慢慢吃,對需要減重的脂肪肝青少年,進餐順序可以先吃大體積低熱量的蔬菜,再吃低脂高蛋白的肉類,最後再吃高纖的澱粉。
-
2023-09-01 醫療.骨科.復健
臉上皺紋多 可能與骨質疏鬆有關!3件事觀察是否有骨鬆
鬆鬆垮垮的皺紋,跟硬硬的骨頭有關?國外研究發現,皺紋愈多的人,骨頭愈差,可能與「骨質疏鬆」有關聯,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外觀愈年輕的人 骨密度愈高美國耶魯大學2011年在調查女性荷爾蒙與停經症狀的研究中,發現了骨質疏鬆與臉上的皺紋有些關聯;這兩年荷蘭也發表了一篇研究,發現外觀愈年輕的人骨質密度也會愈高。其中的道理,在於皮膚跟骨頭中都存在有大量第一型膠原蛋白,當身體因為老化、壓力大、代謝不良而影響膠原蛋白生成時,表現在外表上就是皺紋增加,表現在身體裡面就是骨質密度下降。現代愈來愈多人的工作型態以坐辦公室為主,久坐、少運動,長期下來衍生出了許多問題,最常見「三高」問題,也就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實際上還忽略了一個隱形殺手「骨質疏鬆」。髖部骨折 一年內死亡率2成骨質疏鬆的問題很重要,卻常被大家忽略,得到骨質疏鬆,大部分的人直覺反應是補鈣就好。實際上,一旦有了骨質疏鬆就容易發生骨折,如果沒有好好處理,以常見的髖部骨折來說,一年內的死亡率兩成,五年內死亡率高達五成,比許多癌症的死亡率高,不可不慎。骨質密度就像氧氣,平常沒有感覺,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發現它的重要性。門診常有病人問:「腰痠背痛、膝蓋痠痛、走不久,是不是骨質不好?」其實這些跟骨質密度的關聯性不大,要知道骨質密度最好的方法,還是到醫院以精密的儀器測量最準。平常在家有3件事可以初步觀察是否有骨鬆:3件事觀察是否有骨鬆1.身高較年輕時減少3公分以上。2.背靠牆面時頭無法貼緊牆面距離3公分以上。3.體重過輕,BMI
-
2023-08-31 養生.聰明飲食
有三高該怎麼吃?水果可以多吃嗎?「飲食11大原則」遠離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
你有三高問題嗎?台灣40歲以上的人,竟有半數以上飽受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三大慢性病所苦。改善三高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遵守「防三高飲食11原則」,健康不再亮紅燈!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影響身體健康當別人問你有「三高」嗎?別太快會錯意,並不是指薪水高、學歷高、身材高,而是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跟你我的健康息息相關,且互有加乘作用。根據衛福部統計指出,三高是國人十大死因的主要危險因子,高血糖容易造成糖尿病、高血壓會引起心血管疾病、高血脂易造成動脈硬化。而另有調查指出,國內逾六成中老年人罹患「三高」,也就是說,台灣40歲以上的成年人,竟有半數以上飽受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所苦,三高問題儼然已成為現代多數人的健康隱憂。想改善或避免三高問題,可以從改變飲食習慣做起,《元氣網》整理了「防三高飲食11大原則」,餐餐照著吃,讓你不再被三高問題追著跑。改善三高飲食11原則現代人飲食西化,常常吃高糖、高油及重鹹的飲食,再加上久坐不運動的習慣,導致三高「富貴病」問題日益嚴重。想要避免病從口入,飲食要依照「三少一多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及多纖維的飲食。1.烹煮方式盡量以「清蒸、水煮、烘烤、涼拌」,取代紅燒、糖醋、油煎與油炸等方式,以減少飲食中脂肪及糖類。2.限制鹽分攝取。減少高鈉調味品的使用,避免食用加工罐頭及醃製食品,如味精、沙茶醬、豆瓣醬等調味料。並且減少調味料及醬料的使用,可多利用天然辛香料來增加食物風味,像是蔥、薑、蒜、洋蔥、九層塔、白醋、胡椒等。3.三餐飲食以清淡自然為宜,多吃原形食物。選擇新鮮、盛產期的食品,且自行製作烹調。4.避免吃含反式脂肪酸油脂的食物,會提高血液中的壞膽固醇的濃度,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像是人造奶油、乳瑪琳、酥油,及以這些油脂做出的食物,應少吃為妙。如:糕餅類、酥皮類、炸雞、甜甜圈、奶精、洋芋片等。5.飲食少吃飽和脂肪酸高類食物,如:豬油、奶油、椰子油、全脂奶類等。6.少吃含高膽固醇的食物。內臟、魚卵、蟹黃、蛋黃等,都是富含膽固醇高的食物,要減少食用,每週蛋黃以不超過攝取2~3個為原則。7.多選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及堅果類是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來源,有助於降低血中的壞膽固醇,對心血管具有保護的作用。適量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例如:植物性油脂如沙拉油、黃豆油、葵花油等。8.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像是深海魚、堅果種子和海藻等食物,也是降低血脂保護血管的食物來源。9.少吃精緻糖類,避免食用各式添加糖的甜點及飲料,這些食物容易囤積在體內轉成三酸甘油酯,導致高血糖、高血脂症上身。10.控制每日水果的份量。水果雖有益健康,但水果中含有「果糖」多吃一樣會轉為三酸甘油酯,造成血脂過高的現象。因此每日水果適量攝取為宜,建議成人每日水果份量為2-4份,每份相當於1個女生拳頭的份量;糖尿病患者建議水果減量至2-3份。11.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除了可增加飽足感、促進腸道代謝,還有助於降低血脂肪。食物中的纖維的來源包括全穀類、豆類、蔬菜和水果。建議每天的主食至少有一半以上為全榖類,每餐要有半碗至1碗的蔬菜量,每日搭配新鮮水果2-3份,可獲得充足的膳食纖維。想降低/避免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最根本的方法是從日常飲食做起!看完以上介紹的「改善三高飲食11大原則」知道平日三餐的飲食要怎麼吃了嗎。別忘了,除了飲食控制、多吃天然食物、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也要搭配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每週達150分鐘),才能有效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高血壓與高血脂關係密切!「7大飲食禁忌」一次公開 .紅茶、綠茶、烏龍茶,哪些茶助降血壓?研究曝只有3種茶有效.降低膽固醇怎麼吃?注意4地雷食物!飲食5原則遠離高膽固醇.燕麥、魚油...「10種清血管食物」一次看!有助降膽固醇參考資料.臺大醫院-三高預防飲食.亞東醫院-預防三高 飲食有撇步.如果膽固醇數值過高需控制該怎麼吃?一次看懂可吃哪些食物
-
2023-08-30 養生.運動健身
上班族必看 2招教你改善烏龜頸、放鬆肩膀 找回漂亮肩頸線條
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久坐操作電腦,不僅使肩頸承受著壓力,也可能導致烏龜頸等不良姿勢問題。今天就要教大家幾招,舒緩放鬆肩頸疲勞及酸痛。編輯推薦尷尬癌BYE!2023精選5大拍照姿勢 讓妳IG網美照多到挑不完怎麼和孩子聊天?遇上省話和叛逆期的孩子,爸媽該學的三招好感說話術。從無話可說到無話不說!減重兼顧甜食胃!好吃不胖的「低卡甜點」食譜: 可可香蕉塔、低脂鹹蛋芋泥捲改善肩膀前傾方法一 : 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容易帶來肩頸的不適。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的頭有多種呢?一般人的頭顱約4kg,而當我們頭遠離身體越多,就會對頸椎跟肩頸的壓力越大。大家可以試試看影片中的縮頭運動,改善肩頸的不適。改善烏龜頸 (1)先確保身體可以自己挺胸,將肩胛骨微微往後收穩,確認前述步驟之後,在等等要操作的動作中,身體會較安全且放鬆。第一個動作先把身體趴在床邊,可以扶著地板,抱著床都可以,肩膀下面一點的位置,讓脖子放鬆,這時想著你的頭頂有一根繩子把你的頭拉直,沿著脊椎把頭抬起。(2)將身體脊椎的位置貼在牆上,腳可以微彎,讓身體站穩,肩膀也盡量貼在牆上,收肚子,後腦杓靠著,然後想著下巴去往後推。(3)手扶後腦勺,將身體挺起,下巴往後推,去跟自己的手抵抗,放輕鬆。懸吊運動 改善石頭肩懸吊是一個非常好的拉伸動作,首先雙腳落地,慢慢讓整個肩部下沉,此時應該會感覺到肩部周圍拉伸,以及脊椎的延展。叫進階者,可以開始讓腳離地,看能否撐至少一分鐘。若有肩膀傷痛問題,建議一定要先諮詢專業人士。以上運動健身教學參考至影片來源出處,大家都學會了嗎?祝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自信的體態,還想知道更多相關瘦身小秘訣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編輯推薦尷尬癌BYE!2023精選5大拍照姿勢 讓妳IG網美照多到挑不完怎麼和孩子聊天?遇上省話和叛逆期的孩子,爸媽該學的三招好感說話術。從無話可說到無話不說!減重兼顧甜食胃!好吃不胖的「低卡甜點」食譜: 可可香蕉塔、低脂鹹蛋芋泥捲「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8-30 養生.運動健身
辦公室簡易運動懶人包 坐在椅子上也能瘦 輕鬆甩掉你的蝴蝶袖
長時間在辦公室坐著,感到疲累且沒時間運動嗎?是否常出現腰酸背痛以及疲勞感?長時間久坐對身體可能帶來多種不良影響,影響血液循環。今天就要教大家幾招,就算待在辦公室或家裡,也能輕鬆瘦的小妙招。編輯推薦尷尬癌BYE!2023精選5大拍照姿勢 讓妳IG網美照多到挑不完怎麼和孩子聊天?遇上省話和叛逆期的孩子,爸媽該學的三招好感說話術。從無話可說到無話不說!減重兼顧甜食胃!好吃不胖的「低卡甜點」食譜: 可可香蕉塔、低脂鹹蛋芋泥捲辦公室瘦身操雙手張開與肩平行,指尖朝上,順時鐘旋轉30秒,施力點為手臂根部;逆時鐘旋轉30秒,一天做5次,一次5下(來回為1下),如覺得活動不夠,可增加為一天10次,一次10下,只要利用一些很瑣碎的時間,只要一分鐘就能完成,一起來動一動吧!舒緩久坐下背痛常常覺得久坐後,下背不舒服或坐骨臀疼痛嗎?其實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加強膝屈肌群的訓練,今天就來介紹一個簡單實用的居家動作。準備一個瓶子,將瓶子置於地上後,試著將骨盆中立位置(不弓背不翹屁股),確保核心及肋骨不外翻,此時抬起你的一隻腳,但上身不往前傾,身體不往後倒,抬起腳然後繞過寶特瓶。如果想在進階一點,可以坐在地上,抬起整隻腳並直接繞過瓶子。以上運動健身教學參考至影片來源出處,祝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自信的體態,還想知道更多相關瘦身小秘訣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編輯推薦尷尬癌BYE!2023精選5大拍照姿勢 讓妳IG網美照多到挑不完怎麼和孩子聊天?遇上省話和叛逆期的孩子,爸媽該學的三招好感說話術。從無話可說到無話不說!減重兼顧甜食胃!好吃不胖的「低卡甜點」食譜: 可可香蕉塔、低脂鹹蛋芋泥捲「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8-29 醫療.骨科.復健
為什麼會腳抽筋?2種情況最常見!醫師教如何正確預防半夜腳抽筋
你會睡覺一半突然小腿抽筋,或運動過程中抽筋而疼痛難耐嗎?根據國外研究,至少4成以上的成年人,都有過腳抽筋經驗,醫師表示,腳抽筋多屬於良性的,民眾可多拉筋讓小腿肌肉放鬆;也有部分疾病會引起腳抽筋,若抽筋頻率過高且合併其他症狀,建議就醫檢查。為什麼會腳抽筋?腳抽筋是某些疾病的前兆嗎?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於廷表示,腳抽筋是一種異常的肌肉收縮現象,醫學上稱之為肌肉痙孿,發生時神經會突然衝動,亦可能與體內調節電位差的電解質不平衡有關。常見運動時發生腳抽筋及夜間睡覺時腳抽筋,大多是小腿腓腸痙孿,發作時肌肉緊繃、僵硬,產生疼痛感。根據國外研究,約40%以上的成年人皆有過腳抽筋經驗,潛在族群可能更多。林於廷指出,腳抽筋發生時間大多短暫,且可快速恢復,約8至9成皆是良性,民眾不必過度慌張。常引起腳抽筋的原因有哪些?腳抽筋原因,常見因姿勢不良引起,像長時間久坐、久站,或睡覺時棉被重量壓在腳上,腿呈現打平姿勢,小腿腓腸肌持續收縮,當肌肉維持某一姿勢過久,就容易引發痙孿。除了沒讓肌肉活動,過度運動、過度勞累也會引發腳抽筋。常見腳抽筋問題有小腿痙孿、不寧腿外,還有疾病問題所致,包括神經疾病如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如漸凍症等,周邊血管阻塞患者亦可能出現小腿抽筋,但會合併疼痛、皮發蒼白、走路跛行等症狀。此外,洗腎患者、懷孕婦女則因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容易引發腳抽筋。林於廷說,長期使用藥物也可能產生腳抽筋,包括支氣管擴張劑、利尿劑、血壓藥、化療藥、口服避孕藥等,如果抽筋情況嚴重,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調整藥物。腳抽筋如何治療?如何預防腳抽筋?腳抽筋發生如何治療?林於廷表示,腳抽筋如果可以自行緩解,或是拉筋後,數分鐘內可以快速消失,大多屬於良性小腿痙攣,在沒有合併慢性病或其他潛在疾病下,不必做抽血或影像學檢查。夏天民眾最怕熱傷害,包括熱中暑、熱衰竭,而熱痙孿就是小腿發生抽筋。林於廷說,在高熱環境下運動,因水分容易隨汗液排出,當體內的鹽分流失,造成體液鈉離子失衡,更容易引發腳抽筋,建議民眾從事戶外運動如馬拉松、球類運動等,要補充水分、鹽片及運動飲料,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坊間多稱避免抽筋可補鎂、鈣、鉀、維生素D等,不過,林於廷提醒,現代人飲食高油高鹽,較少出現鈉離子不足的問題,貿然補充過多鈉,恐引起高血壓,而腎功能不佳者亦不可多補充鉀,建議民眾可多補充水,有需要時可補充電解質、維生素B群,有助神經傳導,懷孕婦女可多補充鎂、鈣。預防夜間小腿抽筋 睡前重覆做拉筋動作若要預防夜間小腿抽筋,國外研究建議,可以採取拉筋10至20秒,中間休息1分鐘,重複做3至5次為一組,第一周每天做4組,後續每天做2組即可,可於傍晚與睡前做拉筋動作。林於廷表示,因小腿抽筋時腳踝會呈現往下壓,可採站姿或坐姿方式進行拉筋放鬆小腿。預防腳抽筋3動作1.站姿時,雙手可以扶牆壁,以弓箭步姿勢伸拉另一隻小腿。2.坐在床上或瑜伽墊上,用毛巾或棉被套住腳底板,往身體方向拉,讓小腿肌肉放鬆。3.不敢拉筋者,可用抖動腳的方式讓肌肉放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6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不動傷身!每日增加活動1小時,可減少關節炎疼痛、增強肌力
長時間坐著會對於各個年齡層的人而言,都可能帶來健康問題。1項最新研究發現,只要能減少久坐的生活方式,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僅做慢走這項身體活動,也能有助於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進而提高整體生活品質。老年人每日增加1小時活動量 生活品質有顯著改善英國研究人員針對1,400多名60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了追蹤研究,以評估久坐的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達拉尼·耶拉卡爾瓦(Dharani Yerrakalva)表示,開始研究的目的是想了解那些在晚年減少身體活動或增加久坐時間的人,是否會在往後的生活中有較差的生活品質。研究團隊在2006年至2011年間評估了受試者的生活品質,包括行動能力、自理能力、疼痛感和情緒狀況,其中活動能力是透過受試者佩戴的計步器所測量的,研究人員在這6年間重複對受試者進行研究,並記錄了數據。研究結果發現,減少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下降、住院風險增加和提前死亡有關。此外,該研究表明,每減少15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生活品質就會減少將近一半,相反地,提高身體活動時間的受試者每天只要增加1小時的活動時間,其生活品質就會出現顯著的改善。減少久坐好處多!包括可減少關節炎帶來的疼痛感根據食品和營養顧問、前美國營養學會主席康妮·迪克曼(Connie Diekman)的說法,這些結果證實了保持身體活動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因規律的身體活動可為人們帶來活力,並有持續享受生活的渴望。另外,研究人員達拉尼.耶拉卡爾瓦(Dharani Yerrakalva)也指出,參與身體活動可以多種方式來改善生活品質,例如可減少關節炎等常見疾病帶來的疼痛感,還能增強肌力,讓老年人能夠繼續自理生活上的大小事。不只有久坐,憂鬱和焦慮的情緒也會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可透過增加活動量、減少久坐的時間,改善這些負面情緒。延伸閱讀:.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痛風的人不能吃什麼?能不能吃海鮮、豆腐?低普林的這食物反而不能碰.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不是原罪!醫曝不吃澱粉後遺症有哪些:重點在如何吃對
吃了會變胖、血糖會飆高……加上近年生酮飲食流行,「澱粉」成為人人喊「禁」的小惡魔。曾幾何時,餐桌上重要的澱粉類主食,成為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食物。事實上,澱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吃澱粉本身不是原罪,重點在於民眾多半吃錯澱粉。健身、減重風氣盛行,不少民眾為了減重、塑身而不吃澱粉,只吃肉類及蔬菜。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指出,以蛋白質取代澱粉雖能減輕體重,但人體長久缺乏葡萄糖,將難以應付急性血糖變化需求,不吃澱粉類食物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營養師表示,澱粉攝取過少恐造成情緒低落、女性停經等問題。為什麼澱粉類對身體有影響?勞動量太少、澱粉吃得多,就可能出現肥胖、血糖問題。王治元表示,攝入蛋白質能提高人體肌肉質量,但肌肉中的肝醣只能在肌肉中使用;澱粉經分解後形成葡萄糖,累積在肝臟中,則可提供全身使用。人體面對壓力時分泌的激素如腎上腺素、可體松,能提升血糖、支應人體所需能量,若澱粉攝取過少,難以應付短期升糖需求。故早年營養學建議,每日熱量來源應有五成來自澱粉。他也說,現今社會型態轉變,針對勞動力密集度低的白領階級,若攝取太多澱粉而無法消耗,就會助長血糖變化,造成糖尿病等疾病發生。但減少澱粉攝取量的同時,也不宜將澱粉攝取歸零,除了因應短期升糖所需,也因澱粉是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如鈣、鐵、錳的重要來源,尤其糙米等含有米糠的穀類,微量元素含量高,若長時間只吃白米飯,或不吃澱粉類,也會造成體內微量元素失衡。澱粉類該吃多少才恰當?攝取量應與活動量平衡,40歲後減少澱粉攝取量。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澱粉攝取量多寡應與活動量取得平衡,若攝入過多又沒有消耗,囤積在體內會形成脂肪肝、三酸甘油脂過高、肥胖等狀況。現代人活動量少,自己攜帶計步器,在主動留意活動量的前提下,一天才走了3000步;若恰逢外出工作、乘坐計程車等情況,活動量可能更少,澱粉的攝取量就要減少。此外,年齡愈長活動量也愈少,年過40歲的民眾也應減少澱粉攝取。不過,李婉萍說,澱粉能被人體分解為葡萄糖,進而產生能量,且葡萄糖能通過腦血管,提供腦部營養,若攝取的澱粉量不足,人體恐會進入「休眠狀態」,除了精神不濟,甚至會主動停經。澱粉進入體內也會轉換為「色胺酸」,帶來快樂情緒,澱粉攝取不足時,會導致焦躁不安、情緒低落。澱粉和精緻澱粉有何區別?糙米、芋頭等非精緻澱粉營養多,優於麵包、麵條等精緻澱粉。澱粉可分為「精緻澱粉」與「非精緻澱粉」。李婉萍說,前者不具其他營養素,單由澱粉組成,如麵包、麵條等;後者則包括纖維、維生素等其他成分,即時常被誤認為蔬菜的澱粉類,包括玉米、南瓜、紅藜麥等。糙米、胚芽等穀類具有外殼,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芋頭則含有纖維、維生素B群,還有鉀、鎂等礦物質,也屬於非精緻澱粉。建議民眾選擇非精緻澱粉,其中纖維素能幫助腸胃蠕動、促進排便,提升腸胃健康,久坐容易便祕的上班族能夠受益。澱粉類除了飯還有哪些食物?同樣是豆子,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就是澱粉。李婉萍表示,正常體重的人一天至少應攝取「一碗飯」,即200公克澱粉類食物,低醣飲食的標準則是每日攝取50克醣類。除了白飯以外,也可加入其他澱粉類食物一起食用,包括地瓜、菱角等。部分蔬果類其實是澱粉,如芋頭、山藥、南瓜、地瓜、三色豆中的玉米及青豆等,民眾選擇時應多加注意,避免誤判攝取量。李婉萍也說,民眾選擇食物時,能藉由「口感」初步區分澱粉類食物與非澱粉類食物,前者吃起來「鬆鬆、綿綿的」,後者則相對「結實、Q彈」。例如同屬豆類,鷹嘴豆口感較為鬆軟,屬於澱粉類;屬於蛋白質成分的毛豆、黃豆則吃起來較為紮實。有人認為,在早餐時多吃澱粉類,能幫助提升整天精神。李婉萍表示,早餐吃不吃澱粉並無太大差別,台灣常見早餐選項如豆漿等食物,幾乎都有醣類,即使食物本身不含糖,也能在人體中轉換為醣類。建議早餐選擇以健康飲食為主,如果是「麵包配奶茶」,組成成分只有油脂、澱粉、糖,還不如不要吃的好。她也提醒,一般上班族早上9點工作、12點休息,期間幾乎都坐在位置上,若早餐攝取太多熱量、無法消耗,反而容易囤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5 醫療.心臟血管
每分鐘心跳超過「這次數」就算太快!胸悶、頭暈...心跳太過13種症狀,嚴重恐猝死
心跳速率以每分鐘心臟跳動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計算,會受到各種因素而改變,例如運動時心跳會加快,而休息或睡覺時心跳會變慢。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民國111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而高血壓疾病則位居第七名,且相較於110年十大死因,心臟疾病年增加8.3%,高血壓性疾病則年增加10.6%。然而,心跳頻率與高血壓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心跳頻率快者易罹患高血壓,血壓高患者也易出現心跳頻率高的狀況。正常一分鐘心跳正常值範圍應是多少嗎?心跳過快、過慢會造成什麼影響?本篇帶您一次搞懂心跳正常值。正常心跳一分鐘幾下?心跳速率以每分鐘心臟跳動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計算,那正常一分鐘心跳正常值應是多少?其實,心跳速率會受到各種因素而改變,例如運動時心跳會加快,而休息或睡覺時心跳會變慢。通常人在休息狀態下,心跳次數介於每分鐘60~100次之間,即為「靜止心率」(RHR),若每分鐘心跳次數低於60下為心跳過慢,高於100次稱為心跳過快,若高於150可能是甲狀腺亢進或心律不整所致,應儘早到醫院檢查。心跳過快會造成什麼影響?基本上,心臟跳動有一定規律,心跳過快通常是因為心房或心室有問題。若心跳每分鐘高達300多下即是「心室顫動」,會造成心肌無法正常收縮,可能導致引發心臟衰竭而猝死。如果發現心跳經常過快,應盡速就醫查明病因並接受治療。心跳過快常見症狀如下: 心悸 胸悶、胸痛 頭暈、意識不清、昏厥 倦怠、虛弱無力 呼吸喘、呼吸困難 盜汗 低血壓、手腳冰冷心跳過快可能伴隨胸悶、胸痛等症狀。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衛教手冊指出,一般正常休息狀態下,並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心悸),因此若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就容易產生不舒服。而「心悸」指的是自覺心臟跳動的一種不適感,可能心臟收縮太強、太快、太慢或心跳不規則所引起。心跳過慢會造成什麼影響?每分鐘心跳次數低於60下,即為心跳過慢。心跳太慢會使心臟沒有力氣推動充足的含氧血至身體各處,會造成大腦與其它器官能獲得的氧氣量不足。對於老年人、運動員和平時有鍛鍊習慣者或睡著時,心率通常會下降到每分鐘40到60次,仍屬於正常範圍,但如果在清醒時或一般活動時,心率仍少於每分鐘60次,可能代表心臟潛藏一些問題。心跳過慢常見症狀如下: 胸痛 頭暈、全身無力、昏厥 疲倦 心悸 呼吸困難、急促影響心率的11種原因正常心率因人而異,心跳正常值落在60~100次範圍間,然而心率也會因各種因素而變化。根據《心臟基金會》表示以下11種為影響心率變化的因素:1. 健身和活動強度心臟可透過鍛煉來增強力量。平時從事體力活動、有運動習慣或運動能力佳的人通常心率較低,因為他們的心臟狀況較好,然而久坐和較少運動的人,心臟必須更頻繁地跳動,才能滿足身體的氧氣需求。2. 吸菸由於菸霧中的一氧化碳會減少血液中的氧氣量,且尼古丁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兩者會導致心率增加。不僅如此,吸菸也會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發作及中風的風險。3. 情緒壓力、焦慮、恐懼或強烈情緒等會增加心率。慢性壓力會使身體持續過度暴露於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中,會增加心率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4. 過胖過多的脂肪會影響血液流通靜脈、動脈,導致心臟跳動速度加快。此外,肥胖也會導致心律不整,嚴重時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過多的脂肪會影響血液流通,導致心臟跳動速度加快。5. 體溫在天氣炎熱、潮濕及運動過程中,會使心率會增加並泵出更多的血液以冷卻皮膚表面,並將熱量從核心轉移出去。故當天冷時,為預防失去熱量,心率也會降低以保持核心溫度。6. 脫水在運動或脫水時,血液會變濃稠,血液中的代謝廢棄物會堵塞血流,使心臟必須更用力排出廢氣物以維持正常的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另外,酒精也會導致身體脫水並使心率加快。7. 咖啡因、藥物、營養和草藥補充劑咖啡因、海洛因以及某些減某些去充血劑(decongestant)和支氣管擴張劑會刺激神經系統,增加心率。某些補充劑(如鉀、葡萄糖胺)可能會導致心率不規則。8. 藥物影響心臟病患者常用的抗抑鬱藥、β受體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等藥物可能會降低心率,而甲狀腺藥物可能會增加心率。9. 心血管疾病、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會導致心搏過緩(low heart rate);高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使動脈阻塞造成流向心臟的血液受阻,進而增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10.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脈搏頻率和規律性可能發生變化,也可能表示患有心臟病或其它疾病。11. 身體姿勢基本上休息、坐著或站立時,脈搏都是相同的。不過有時剛站立前15到20秒時,脈搏可能會稍微上升,但通常幾分鐘後便會穩定下來。如何測量脈搏?若有心血管疾病、平時有服用心血管藥物及身體出現頭暈、胸悶等症狀,建議測量血壓及脈搏。根據《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衛教資料,測量脈搏應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的指端輕按在腕關節與大拇指同側的動脈上,測量一分鐘,不可用力加壓。隨著科技發展,目前許多手機、手錶都有監測心率功能,可跟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合的測量工具,尤其年長者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應定期監測心率。4招避免心跳過快情緒緊張、壓力或過度勞累,都可能使心率可能暫時飆升,雖然坐下來、喝水、緩慢地深呼吸通常可以降低心率,但為了保持心跳穩定,《心臟基金會》建議應遵循以下4件生活好習慣: 1.多運動:運動降低心率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不要過於頻繁地逼迫自己。 2.減輕壓力:嘗試放鬆、冥想、太極拳和其它有助減輕壓力的方法,有助降低靜止心率。 3.戒菸 4.減肥: 減肥有助減緩升高的心率。【延伸閱讀】 家裡種「虎尾蘭」吸收8成有害氣體!多久澆一次水?可以放房間嗎?教你6招照顧虎尾蘭
-
2023-08-12 醫療.骨科.復健
40歲注意!養生別只防3高,也要防1少 醫籲40歲開始應積極養肌防肌少症
國人平均每5人中就有超過4人以上有肌少風險。特別是男性,每4位男性約有1位有肌肉流失困擾(23.6%),且男性的肌少風險盛行率約是女性的1.3倍。 養生別只防3高,也要防1少!醫籲重視「肌少」對健康影響。 三高一少: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顏啟華主任強調,國人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三高的意識逐漸提升,但卻持續忽略「一少」,也就是肌肉流失、肌肉量變少。 提醒民眾,肌肉流失的加劇與年齡有關,40歲後肌肉將以每十年平均 8%的速度迅速減少,40歲至80歲之間,可能流失將近三分之一的肌肉。若發現自己體力變差、力量變小,恐是肌少症找上門,千萬不能將症狀正常化、認為人老了就是會這樣很正常。 肌肉流失影響:顏啟華主任進一步指出,隨著肌肉流失,除了影響日常活動及生活自理能力外,也會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失能,進而降低生活品質及增加死亡率。也有研究指出,下肢肌力較差的心臟病患者,心衰竭風險會增加 41%,可見肌肉流失的健康與生活品質衝擊全面,若輕視其影響,恐將導致理想生活受到重重阻礙,甚至被迫在臥床中度過餘生。 防肌少,運動、營養缺一不可。醫籲40歲開始應積極養肌! 肌少2大問題:營養不均、刺激不足改善肌肉流失、增加肌肉量,許多民眾會直覺的認為多運動就好,但事實上,補充足夠熱量、適量吸收蛋白質與多元營養也同樣重要。顏啟華主任說,許多從事勞動量較大的民眾,儘管有十足的生成肌肉刺激,但若沒有注意三餐營養,不僅身體沒有足夠的原料製造肌肉,既有的肌肉還可能被分解為能量來源,猶如把蓋好的房子拿去當柴燒,最後導致肌少症風險增加。 防肌少惡性循環:營養均衡、刺激肌肉顏啟華主任說,為了避免陷入「肌肉流失加劇→行動力變差→食慾差而營養不良與肌肉刺激不足→肌肉流失加劇」的肌少惡性循環,在40歲後就建議開始積極養肌,除了需要每週進行三次的阻力運動以外,均衡的營養也格外重要。 若平時因為工作繁忙而牙口不好、食慾不佳,建議透過更科學、更便利的均衡營養品,補充適當的熱量與吸收蛋白質,填補因外食所引起的食慾不佳、營養不均的營養漏洞,避免身體優先分解肌肉內的蛋白質作為能量來源,確保有足夠的能量,生成肌肉所需的營養,透過科學方式增肌,才能事半功倍。」 防肌少,飲食為主、營養品為輔,醫指營養品挑選3重點! 3重點:標章、成分、實證市面上有許多營養補充品,該如何挑選總是讓民眾傷透腦筋。顏啟華主任建議,除了價格考量以及是否有食品合格標章外,更應該注重內含的成份,確實包含「足夠熱量」、「好吸收蛋白質」、「多元維生素礦物質」,以及產品具有醫學實證,才能確保成效且能在短時間提升肌肉健康。至於何時適合飲用均衡營養補充品,顏啟華主任說,因為可以快速便利補充營養,任何時間都可以補充。 好的營養品在哪都能補!舉例而言,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可以選擇便利攜帶的隨身瓶,無論在哪些地方,都可以迅速作為下午茶、消夜時段的代餐。運動完前或後,亦可以作為營養補充來源。長輩無論是在家裡或是外出旅遊,也可替代1杯牛奶或豆漿,或是加入穀粉或麥片作為早餐享用,創造口味變化,快速補充重要營養! 《延伸閱讀》 .肌少症影響廣,久坐少動要注意!醫:易三高、骨鬆、退化性關節炎! .糖尿病合併肌少症為一般人3倍 專家:多補充3種營養素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0 養生.運動健身
擊退小腹及腰間贅肉! 簡單5步驟 背肌、腹肌訓練懶人包
現代人生活忙碌緊湊,一不小心就忽略了身體健康與運動,導致背部和腹部肌肉的衰退。小編今天就要來分享透過簡單的背肌和腹肌訓練,你也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輕鬆鍛煉,提升體態與健康。編輯推薦從行銷學角度解讀「芭比」 這部電影到底在賣甚麼?賣給誰看?為什麼一直瘦不下來?營養師:五個好習慣教你遠離惱人難消的內臟脂肪站久腳好痛!小腿、足底舒緩放鬆教學懶人包 解決你久站久坐下肢緊繃的困擾背肌訓練透過以下幾組拉單槓的方式也能輕鬆訓練背肌,(1)反式划船,(2) 靜態吊單槓,(3)離心引體向上(跳上慢下),(4)彈力帶輔助引體向上,(5)雙腳借力引體向上,(6)標準引體向上。躺著也能練腹肌(1)卷腹:左右側移同時上背抬起&碰腳跟,肚子持續卷腹,左右共20-30下,共4組。(2)持續來回卷腹:將手放在大腿上,上背抬起、落下,12-15下,共4組。(3)側卷腹:一手壓地板,對側的手腳往上延伸時背抬起,否則肚子不會出力,一邊8-10下,共4組。不想出門嗎 在家也能練腹肌初階訓練:側棒式、登山者、棒式。進階訓練:旋轉側棒式、登山者側抬膝、棒式前伸。趕快點開影片跟著一起做吧!以上幾組訓練,只要五分鐘,在家就能跟著輕鬆做,不僅能擊退小腹及腰間贅肉,還能提升身體柔軟性、靈活性。祝大家都能擁有健康自信的身材,還想知道更多運動健康的知識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從行銷學角度解讀「芭比」 這部電影到底在賣甚麼?賣給誰看?為什麼一直瘦不下來?營養師:五個好習慣教你遠離惱人難消的內臟脂肪站久腳好痛!小腿、足底舒緩放鬆教學懶人包 解決你久站久坐下肢緊繃的困擾「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8-09 養生.運動健身
懶人包/你有上班久坐時常腰酸背痛、肩頸僵硬的困擾嗎? 簡單三招舒緩腰部、肩頸疼痛
現代上班族生活總是充滿緊張和壓力,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工作,容易導致腰部和肩頸的疲勞和僵硬。不適當的姿勢和缺乏運動也可能造成這些問題。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些可以放鬆腰部、舒緩肩頸疲勞的幾個小秘訣。編輯推薦早C晚A用喝的!美白有感夏日飲品:番茄蘋果火龍果汁&藍莓香蕉優格快樂減脂早餐!開放式貝果三明治食譜分享:酪梨鮮蝦+蟹肉蛋口味9歲罹甲狀腺癌、12歲復發、32歲標靶治療 她選擇微笑:謝謝我還活著,還來得及說愛腰部酸痛舒緩除了上述提到的久坐辦公、缺乏運動之外,若是骨盆有偏移的人或是長短腳的人,可能造成走路時兩側腰部肌肉使用不平均,而常常有一側的腰特別痠痛。舒緩方法:(1)準備一顆筋膜球,沿著腰椎兩側的肌肉,約距離脊椎到兩到三指幅,切記! 不要直接按壓在腰椎的骨頭上。(2)雙膝彎曲躺在瑜珈墊上,放鬆腰椎兩側的肌肉,單點放鬆15秒,往上換個點。肩頸痠痛舒緩 方法一肩頸痠痛除了按摩,也可以試試這招! (1)準備好瑜珈墊,趴在墊子上,雙手放胸兩側,雙手推 地起身呈蛇式。(2)屁股往後坐腳跟,雙手往前延伸,身體向前,回到蛇式,重覆做15組。深層拉深柔軟脊柱,也適合睡前伸展,背部不易再痠痛。肩頸痠痛舒緩 方法二所謂YTWL運動,透過模仿英文字母YTWL,往各個方向均勻地訓練肩胛骨周圍的肌群。(1)準備一條160-180公分的彈力帶,目測大概彈力帶的一半並採在它中間,(2)接著依序模仿Y英文字母動作慢慢往上拉,拉到最高並停留,保持呼吸停留三秒,控制速度,放下時務必慢慢地放下來,(3)以上動作重覆10組,並依字母Y、T、W、L順序完成。上述方法不僅適用於上班族,任何長時間坐著工作的人都可以受益。放鬆腰部和肩頸,保持良好的姿勢,希望大家在工作中也能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想知道更多運動健康知識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早C晚A用喝的!美白有感夏日飲品:番茄蘋果火龍果汁&藍莓香蕉優格快樂減脂早餐!開放式貝果三明治食譜分享:酪梨鮮蝦+蟹肉蛋口味9歲罹甲狀腺癌、12歲復發、32歲標靶治療 她選擇微笑:謝謝我還活著,還來得及說愛「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8-09 醫療.心臟血管
起床姿勢改變眼前突然一片黑?姿勢性低血壓常見4原因,「一妙方」可緩解
早上起床時,眼前突然感到一片漆黑或昏倒,當心可能發生姿勢性低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王宗道表示,當姿勢改變,從坐姿轉為站姿、從床上平躺起身後,如果血壓明顯降低,眼前出現一片漆黑,即為典型姿勢性低血壓症狀。姿勢性低血壓即直立性低血壓 姿勢改變血壓就降姿勢性低血壓又稱為直立性低血壓,據統計,台灣姿勢性低血壓患者破百萬人,45至65歲患者占該年齡層總人數約5%;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各約2至3成同時合併姿勢性低血壓。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說,血壓調控主要由交感神經負責,當坐姿改變為站姿後,若收縮壓降低超過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降低超過10毫米汞柱,就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低血壓與姿勢性低血壓.低血壓定義:根據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衛教資料,血壓下降的程度低於正常值,可因性別、年齡、體型而異,成年人若多次測量血壓,其收縮壓在90至100mm/Hg以下,舒張壓在50至60mm/Hg以下,即可定義為低血壓。.姿勢性低血壓定義:收縮壓降低超過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降低超過10毫米汞柱,就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姿勢性低血壓的4大常見原因原因1:坐姿改為站姿一般人坐著時血液多在下肢,上半身血液較少,蘇彥伯表示,當改變姿勢站立時,身體會有代償作用,血壓不會降低,但罹患神經退化疾病等患者,改變姿勢時血壓就會明顯降低。使用荷爾蒙藥物或心絞痛患者服用放鬆血管藥物等,也可能讓原先血壓調節能力不佳及血壓偏低情況,於改變姿勢後更為嚴重。原因2:鹽分攝取過低姿勢性低血壓也與鹽分攝取過低有關,王宗道指出,當鹽分攝取過低時,血管內的水分會流失,造成血壓不穩定,可能使姿勢性低血壓情形惡化,因此飲食不應太過清淡,但高血壓患者仍需注意鹽分攝取不宜過量。原因3:水分攝取不足夏天高溫或激烈運動後,一定要多補充水分。蘇彥伯說,如果水分攝取不足,會增加姿勢性低血壓的好發機會。住院患者最常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狀況,建議長期臥床的住院患者,下床時最好有人攙扶、姿勢轉變速度慢一點。原因4:長期缺乏運動長時間缺乏運動的人,也可能發生姿勢性低血壓。蘇彥伯提醒,平時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利用重量訓練強壯核心肌群力量;久坐的上班族、駕駛員,建議可穿彈性襪,增加下肢血液回流,或睡覺時把頭墊高10至20度,不要完全平躺,以避免起床姿勢為大角度變化,有助血壓穩定。姿勢性低血壓發生後 「一妙方」可緩解症狀蘇彥伯指出,姿勢性低血壓因人而異,症狀可能不會馬上發生,有時會延遲10至20分鐘以上,輕微症狀為頭重腳輕、頭痛、眼前突然一片黑、肩膀僵硬疼痛等;症狀嚴重會出現突發性昏倒,若患者心血管品質不佳,姿勢性低血壓也可能誘發心絞痛。一旦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症狀,可於5至10分鐘內快速喝水500cc,有助緩解症狀。姿勢性低血壓如何確診?如何針對病因來治療? 「了解自己有無姿勢性低血壓,並不困難。」王宗道表示,民眾可以先坐在椅子上量血壓,量完後站起身來,測量一次站姿的血壓,並間隔一、兩分鐘後再量一次,如果發現站姿的收縮壓低於坐姿達20毫米汞柱以上時,即為姿勢性低血壓患者。蘇彥伯指出,臨床上會讓患者在診間更換不同的姿勢,加以測量血壓,但當患者症狀不明顯,又研判應是姿勢性低血壓時,就會利用傾斜床檢查進行診斷,同時測量血壓、心跳、血氧變化等,再進行確診。姿勢性低血壓治療,須對症下藥。蘇彥伯說,巴金森氏症或糖尿病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必須先治療原有疾病,若是藥物引起就調整藥物。他曾收治一名姿勢性低血壓婦人,進一步詢問發現,她患有高血壓卻因服用降血壓藥物劑量過高所致,隨後調整降血壓藥物劑量,婦人的姿勢性低血壓也獲得緩解。姿勢性低血壓是否會引起心臟疾病?蘇彥伯說,此情形較為少見,但仍有少數人發生姿勢性低血壓時,可能會影響心跳,出現心跳變慢、停止,會有短暫、突然昏倒的情形,必須透過詳細檢查才能發現。哪些人是姿勢性低血壓的高危險群?●年逾60歲,患神經退化疾病、特別是巴金森氏症患者●服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的高血壓、攝護腺肥大患者●糖尿病引起周邊神經病變患者●飲食太過清淡者●喉癌患者放療時,勁動脈可能因此受損●長時間缺乏運動的人●長期臥床住院患者資料來源/王宗道、蘇彥伯,製表/沈能元
-
2023-08-04 醫療.骨科.復健
痛到無法起床…急性疼痛4原因 PRICE助舒緩髖關節痛
某一天,我一早醒來,竟然發現自己左側髖關節發炎,痛到無法起床。想辦法讓自己用中風病人的起床方式,先側躺,再用手將身體慢慢撐坐起來。舉步維艱的走到廁所後,再來不管是坐下馬桶或是站起來,更是痛到撕心裂肺。臨床推理 急性疼痛四因根據臨床推理,發現造成我的髖關節急性發炎疼痛,有以下4個因素:1.睡覺姿勢不良:我自從懷孕以後,養成喜歡左邊側躺的習慣,即使是仰臥的時候,身體也習慣性的偏向左邊,再加上髖關節發炎的前一天晚上睡的比較好,下肢整晚擺在類似弓箭步的姿勢,造成骨盆的錯位及軟體組織的拉傷。2.床墊可能太軟:我睡的乳膠床墊,雖然很舒服,但是對我骨盆的支撐度可能不太夠。3.骨盆擺位不良:最近心情放輕鬆,看影片時會坐在沙發裡,造成骨盆的擺位不良。4.久坐:最近在趕一個職業輔導評量報告,每天坐在椅子上的時間太久,造成髖關節壓迫更嚴重。基於以上的臨床推理,根據急性疼痛「PRICE」處理原則,開始改變我的生活習慣。床墊增硬度 捨棄坐沙發P是Protection保護也就是保護患處免於更進一步的傷害。我把可能過軟的乳膠床墊鋪上涼墊,增加床墊的硬度;晚上睡覺時,用絲襪綁住膝蓋和腳踝(不可太緊),膝蓋中間及腳踝下方各放一個小枕頭,讓下肢保持在較適當的位置。再者,捨棄坐沙發看電視的福利,堅持坐較高較穩固的椅子,避免臀部歪斜不穩。R是Rest休息剛受傷時,不要過度運動,適當休息並盡量起來走動,不要久坐,減少髖關節壓迫的時間。冰敷三天後 幾乎不痛了I是Ice冰敷用冰塊或痠痛貼布消腫。髖關節發炎的前二天睡覺前,我貼了兩塊痠痛貼布在痛處,以減緩發炎並止痛,雖然疼痛指數從原本的8到9分降為6到7分,但還是覺得痛,效果不大。於是當我是坐姿時,我會各放一塊冰敷墊在二側大腿下面的髖關節處,每次冰敷約半小時,一天冰敷4至5次。沒想到冰敷的第一天疼痛指數由6到7分降為3到4分,冰敷三天以後,幾乎已經不會疼痛了。肢體功能也恢復95%以上。C是Compression也就是壓迫患處,可用繃帶包紮或其他東西固定患處,可消腫並免於進一步受傷。但髖關節難以包紮,所以我沒有施行。E是Elevation抬高患處盡量把受傷的肢體高於心臟,避免水腫加劇。所以那幾天我盡可能靠右側躺,不要讓左側受到壓迫,影響左側髖關節的循環。以上的PRICE原則,處理了我的髖關節急性發炎劇痛問題,給大家做參考。如果依照PRICE原則處理後,疼痛仍無法減緩或有任何不適,強烈建議盡快就醫,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免得耽誤病情。
-
2023-08-02 醫療.骨科.復健
背部隱隱作痛,大笑又更痛…坐姿不良「膏肓痛」 3姿勢、2穴位緩解
腰痠背痛是現代人普遍的毛病,尤其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姿勢不良恐造成「膏肓痛」,會異常疼痛。中醫師表示,膏肓痛主要發生在背部、前胸位置,若沒有找出源頭,一昧貼藥布僅是治標不治本,有時更涉及骨頭結構問題,一定要找尋求專業醫療。一名30歲的男性上班族,長期久坐在辦公桌前,造成背部老是隱隱作痛,只要一咳嗽或大笑就會更疼痛,但他痛了5年都置之不理,覺得只是小毛病,都以貼膏藥、推拿來因應。中醫師楊宗翰表示,該病患去年開始背痛加劇,連呼吸、睡覺都會不舒服,經診斷發現,他一周都打高爾夫球三到四次,過去舊傷沒有照顧好,加上不正常的肌肉運用,才讓膏肓痛更嚴重。什麼是膏肓痛?膏肓痛的常發生在那些人?膏肓痛在西醫來說是「菱形肌筋膜炎」,位於背部肩胛骨附近,楊宗翰指出,由於神經、手臂肌肉、斜方肌都會連結到肩胛骨,因此膏肓痛很大部分與「胸肌」過於緊繃有關,若只是單純處理後背,其實沒辦法根治問題。楊宗翰說,打高爾夫球握桿的姿勢需要身體前傾、夾胸,對胸小肌來說非常緊繃,又直接從前側連結到肩胛骨上,長期過於緊繃就會導致「肩胛骨移位」,這也正是該名上班族個案背痛的根源問題。中醫師陳潮宗指出,手往前拉、往後伸、用力推門等動作,都會使用到膏肓部位的肌肉,臨床上膏肓痛常出現在搬重物的工人身上,往往手一用力就會痛到無法入眠。中醫如何治療膏肓痛?滑手機、吃飯、洗碗都是膏肓痛的風險姿勢。楊宗翰說,駝背、低頭等動作都需要身體往前拱,導致前胸筋膜的張力大,加上久坐會影響下背、臀部、大腿的筋膜緊繃,長久累積下來,不但會引發膏肓痛,還容易閃到腰。肩胛往內的區域包含了心臟、肺臟、食道,若膏肓痛都不處置,會導致胸悶、心悸,甚至會影響到心理健康。楊宗翰表示,膏肓痛治療得先分辨是「姿勢不良」還是「神經壓迫」引起,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緊繃,可能會直接影響肋骨、手臂關節周邊,單純抗發炎藥物無法解決,需進行結構調整;若為頸椎壓迫到神經引發的疼痛,就得先把壓迫部位鬆解開來,再針對不同部位進行治療。如何從根源解決膏肓痛?楊宗翰表示,中醫會採取針灸、針刀、拔罐、徒手治療等方式綜合治療,首先是將緊繃的肌肉放鬆,再將歪掉的骨頭結構擺正,後續也需要病患學會正確的坐姿,否則膏肓痛仍會不斷復發。預防「膏肓痛」上身,調整姿勢3動作:1.長時間坐辦公桌的民眾,不要固定姿勢太久,每30到40分鐘應起身晃一晃。2.由於身體多處於前拱狀態,可多做肩膀往後旋轉的動作。3.腿部放鬆可進行坐姿體前彎,放鬆腿部後側,讓全身筋膜張力保持平衡。緩解「膏肓痛」,可按壓2穴位緩解:1.曲澤穴:位於手臂肘橫紋內側,可緩解胸部肌肉緊繃。2.陽陵泉:位於小腿腓骨外側,適度按壓可放鬆全身的肌肉。資料來源/楊宗翰
-
2023-08-01 醫療.骨科.復健
為什麼會小腿抽筋?可以吃什麼?一次搞懂5種小腿抽筋警訊,12招緩解及預防
許多人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據統計,臺灣50歲以上的長者,有一半以上都曾發生過小腿抽筋。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尤其在半夜睡覺突然間感覺小腿肌肉緊縮、痙攣且疼痛,雖然抽筋只持續幾分鐘但是抽筋過後的肌肉不適和觸痛感,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影響睡眠。但你知道嗎?小腿抽筋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究竟小腿抽筋代表著什麼身體警訊?小腿抽筋可以看哪一科?小腿抽筋如何緩解及預防?本篇一次搞懂。小腿抽筋8種常見原因小腿抽筋是什麼原因?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指出,腿部抽筋是指小腿運動神經單位過度活動,而造成肌肉能量(ATP)消耗,使細胞累積過多鈣離子,導致肌肉無法放鬆而不自主收縮且疼痛,較常發生在小腿後側最外層的腓腸肌以及小腿後側第二層的比目魚肌。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超過一半的人曾有夜間小腿抽筋的經驗,且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可能與服用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的藥物有關。此外,女性發生小腿抽筋的機率為男性的1.5倍,約有五成以上的孕婦在懷孕後期三個月,都曾經發生過小腿抽筋。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表示,小腿抽筋常見原因有以下8種:1.夜間性循常性抽筋為最常發生的抽筋種類,目前確切機轉仍不明。一般認為睡覺時,因小腿長時間放在床上,造成足部不對等地持續做屈曲動作,引起疼痛性抽筋。2.姿勢不正確或腿部肌肉的結構問題,例如:久坐時腿姿不當或扁平足等。3.身體代謝性問題,包括體液流失、電解質不平衡。如:過度流汗,但未適當補充水份和鹽份、利尿劑使用不當、洗腎時過度脫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4.腿部肌肉運動量過大或用力過度,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由於夜間休息時,肌肉沒有放鬆完全,加上乳酸等代謝產物沒有及時排除,也可能引起小腿抽筋。5.血液循環不良。如:環境溫度偏低,使血管收縮,影響血流循環而導致抽筋。6.藥物引起。如:鈣離子阻斷劑和Beta 乙型致效劑等藥物。7.下運動神經元疾病,例如:周邊神經損傷、神經根壓迫、巴金森氏症、恢復期小兒麻痺症等疾病。8.低血鈣、低血鉀、低血鎂,呼吸鹼中毒等造成肌肉強直,經常伴隨感覺異常,且好發於臉部、足部與腕部。運動後,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加上乳酸堆積,若沒有適當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能引起小腿抽筋。小腿抽筋警訊可能與5種疾病有關根據2017年美國哈佛醫學院、亞利桑那大學共同研究指出,發現夜間腿抽筋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關節炎、呼吸系統問題有高度相關,且抽筋次數越多,得到這5種疾病的機率就越高,若一個月夜間腿抽筋次數超過3次以上就要提高警覺。1.心臟病等相關疾病:當心臟的冠狀動脈出現剝離、堵塞,有可能造成下肢的動脈栓塞。高血壓、靜脈曲張、水腫、心臟衰竭和心絞痛都有可能造成下肢頻繁抽筋。2.糖尿病:由於高血糖會造成周邊神經病變,導致神經不正常放電、收縮,繼而引起小腿抽筋疼痛。服藥控制後,若藥物用量不當,也可能產生低血糖,造成因缺乏營養而產生的肌肉收縮。3.憂鬱症半夜腿抽筋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對於憂鬱疾病患者,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憂鬱症也可能因自律神經失調,使腿更容易抽筋。4.關節炎由於發生抽筋時,腳會往上縮,可能造成腳踝和膝蓋等關節磨損;然而,關節損壞也可能傷及神經,引起抽筋和疼痛。5.呼吸系統問題研究中也提到,頻繁抽筋的人可能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由於呼吸中止,身體的自然反應以抽蓄來打斷睡眠。小腿抽筋緩解6方法小腿抽筋緩解方式依成因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小腿抽筋可用以下6種方法舒緩:1.電解質不平衡:可經由飲食補充足夠水分及礦物質,讓體內電解質恢復平衡。2.肌肉使用過度:做靜態伸展拉筋運動舒緩頻繁使用的肌肉,多休息或以按摩、熱敷放鬆肌肉。3.血液循環不良:睡前以溫熱水泡腳、小腿按摩,睡覺注意足部保暖。4.藥物影響:使用藥物而導致抽筋,可與醫師討論來調整藥物。5.穴道按壓:發生抽筋時,可按壓位於小腿後側正中、用力伸直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呈現人字紋處的「承山」穴位。6.自律神經失調: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小腿抽筋,日本醫師筒井重行建議可做「嘴巴開合操」來改善。預防小腿抽筋6方法想要預防小腿抽筋,則可採用以下6種方式:1.被子不要蓋太重,以免加重腳掌向下的姿勢。2.喜歡趴睡者,建議將腳伸出床墊外,或用墊子、枕頭放在腳底位置,使腳揚向腳背方向。3.睡前預防性的體操:面向牆壁距離約一米,腳不離地且身體貼向牆壁, 維持十秒鐘,回復站立的姿勢,休息五秒鐘後,再重覆上述動作數次。4.使用藥物:經醫師診斷評估開立,使用肌肉鬆弛劑、quinidine sulfate等。5.穴道按壓:按壓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陽陵泉」,為筋會穴,主治筋病。6.熱敷泡腳:熱敷經常抽筋部位,或以約40度溫熱水泡腳。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晚上睡前以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小腿抽筋看哪一科若經上述方式緩解及預防,還是沒有改善小腿抽筋情況,可至家醫科或神經科就醫,找出病因。若為疾病引起的小腿抽筋,應盡速治療。小腿抽筋吃什麼預防或改善小腿抽筋,主要還是依成因而用不同方式處理。若是缺鈣、缺鎂、缺鉀或缺鈉而引起抽筋,可透過日常飲食來補充。.鈣:黑芝麻、小魚乾、乳酪、髮菜、杏仁果、紫菜、黑豆、牡蠣、牛奶、地瓜葉、海帶等。.鉀:雞肉、豬肉、牛奶、空心菜、菠菜、莧菜、木瓜、香瓜、芭樂等。.鎂:腰果、南瓜籽、黑豆、黑巧克力、鯖魚、菠菜、豆腐、糙米、酪梨、香蕉等。 缺鈉情況常見於運動員,因大量運動後造成體液流失,若只補充水分會稀釋體內的鈉含量,造成低血鈉。可適量補充運動飲料或電解質補充液。參考資料Nocturnal leg cramp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s with demographics, sleep disturbance symptoms, medical conditions,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淺談腿部抽筋時常半夜腳抽筋,小心背後大問題晚上腿抽筋延伸閱讀:.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避免運動到一半小腿抽筋 醫師教你事前熱身外的小撇步.腳抽筋是在長高?其實身體5反應才是真正主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6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可以健身嗎?高血壓患者運動時出現哪些症狀應留意?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致命原因之一,高血壓占這類疾病死亡人數的13.8%。當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時,即被診斷為高血壓。這種疾病是由不健康的飲食、過度飲酒、吸菸和久坐不動等生活方式問題導致的多因素疾病,適度運動則可以帶來改變。如果血壓已經偏高,運動有助於控制血壓,不過有些運動事項仍需高血壓患者留意,以下為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高血壓患者應避免健身嗎?根據美國克里夫蘭診所的資料,當你開始健身時,你需要慢慢來並朝著目標努力。臨床運動生理學家Laura Gray表示,對於患有高血壓的人來說,高強度的健身項目可能有點困難。這可能是你最終要做的事情,但如果你剛剛開始鍛煉,不建議從高強度項目開始。另外,在短跑、爬樓梯或舉重時,你也應該小心。這些運動形式涉及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這可能會導致血壓過快升高,並對心臟造成過大壓力。Gray提醒,重量訓練可能會有點棘手,因為有些人傾向於屏住呼吸。所以只要你呼吸正常,就可以進行重量訓練。高血壓患者在何時該停止運動?運動會導致血壓短時間內升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沒什麼可擔心的,當你停止活動時,它應該會很快恢復正常。不過如果你的血壓相對較高,你的醫務人員可能會建議你在開始運動前用藥物降低血壓。如果血壓非常高,請避免任何新的活動,並且盡速就醫。以下為血壓高低對運動是否安全的建議,但請諮詢醫師什麼對你來說是安全的。.90/60毫米汞柱(收縮壓/舒張壓)以下:你可能患有低血壓,請在開始任何新運動之前諮詢你的醫師。.90/60毫米汞柱-140/90毫米汞柱(收縮壓/舒張壓):多活動是安全的,有助於將血壓保持在健康範圍內。.140/90毫米汞柱-179/99毫米汞柱(收縮壓/舒張壓):這是高血壓,但通過更加積極的活動來幫助降低血壓應該是安全的。.180/100毫米汞柱–199/109 毫米汞柱(收縮壓/舒張壓):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值,在開始任何新的鍛煉之前請諮詢你的醫師。.200/110毫米汞柱(收縮壓/舒張壓)或以上:不要開始任何新的活動,請盡速就醫。【延伸閱讀:運動對高血壓的好處有哪些?做哪些運動可降低高血壓?高血壓運動有哪些禁忌?】不同起始血壓影響高血壓患者運動選擇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運動可以降低血壓,但到目前為止,建議都集中在每週的運動量,而不考慮個人的起始血壓數值。以下為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就如何降低高血壓、正常高值血壓(high-normal blood pressure)和正常血壓患者的血壓提供建議:.對於高血壓患者(血壓至少140/90 mmHg)來說,有氧運動是最有效的方法。這包括步行、跑步、騎自行車或游泳等活動。.對於血壓正常高值(130–139/85–89 mmHg)的患者,動態阻力訓練是首要任務。這是指通常涉及至少六個大肌肉群的力量訓練,其中肌肉收縮導致運動,例如舉重、深蹲和俯臥撑。.血壓正常(低於 130/84 mmHg)的人從等長阻力訓練中獲益最多。這涉及肌肉的靜態收縮——例如握力練習。哪些高血壓患者運動需醫師同意?在你開始運動之前,最好先諮詢醫務人員,尤其是有以下情況時:.有慢性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心臟病或者肺部疾病.有高膽固醇.曾有心臟病發作經驗.家中有男性在55歲前和女性在65歲前出現心臟問題的家族史.在活動時感覺胸部、下巴、頸部或手臂出現疼痛或不適.在活動時感到頭暈.你有吸菸或者最近才戒菸.超重或有肥胖症.不確定自己的健康狀況是否良好.沒有經常鍛煉身體除此之外,降血壓藥等部分藥物會影響心率。有些藥物也可能影響身體對運動的反應。如果你正在接受高血壓治療,並且最近開始增加運動量,請詢問醫務人員是否需要調整你的藥物。有時,多做運動可以減少對降壓藥的需求。高血壓患者運動時出現哪些症狀應留意?當你運動時,注意你的身體感覺如何。你的身體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這很正常。當你進行有氧運動時,呼吸困難、出汗、心跳加快也屬於正常現象。但如果你感覺呼吸急促,或者感覺心臟跳動過快或不規則,請放慢速度或休息。如果在運動期間出現以下可能跟心臟病有關的任何警示症狀,請停止運動並立即就醫:.胸部、頸部、下巴或手臂疼痛或僵硬.頭暈或昏厥.重度氣短.心跳不規律【資料來源】.Exercise: A drug-free approach to lowering high blood pressure.Exercise Tips for Those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Exerci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your blood pressure.How Exercise Helps Lower Blood Pressure and 8 Activities To Try.How to prevent and treat high blood pressure with exercise
-
2023-07-26 養生.運動健身
站久腳好痛!小腿、足底舒緩放鬆教學懶人包 解決你久站久坐下肢緊繃的困擾
你有小腿痠痛的困擾嗎?! 小腿痠痛主要原因可分為肌肉、血管、神經3大問題,最常見的運動後的痠痛或是拉傷、久站、抽筋;血管靜脈曲張,靜脈受壓迫使內壓增加、神經壓迫等,今天就來分享幾個舒緩小腿、足底的小技巧。舒緩小腿痠痛小腿後側的腓腸肌、比目魚肌在走路時負責推進力量,小腿肌力不足的人,久站、久走可能會產生疲勞痠痛的狀況。解決方法:(1)將滾筒放置於小腿後側 (2)另一腳彎曲踩實地面,沿著膝窩下方一路往下放鬆至足跟阿基里斯腱處 (3)緩慢地滾動滾筒,找到特別酸痛的點可以停留15秒,也可以另一腳跨上去,增加按壓的重量。足底痠痛放鬆術大家逛街走久了,都有足底痠痛的經驗對吧,足底其實有許多的小肌肉,在走路時支撐足弓,有些人有扁平足、高足弓的問題,走久了更會加劇足底的痠痛。解決方法:(1)站姿,筋膜球放置於足底 (2)針對橫弓、外側足弓、內側足弓放鬆。使用按摩球 放鬆足底筋膜久站不動或是大量使用雙腳的情況下,會導致足底筋膜變得越來越緊繃,有些人可能會因此產生足底筋膜炎。腳底踩球是足底放鬆方法的其中之一,解決方法:如是較嚴重的足底筋膜炎,可更換使用較軟的網球,如是健康的腳底則可使用按摩球或是高爾夫球。(1)按壓足底時,可先讓球沿著腳掌中間慢慢前後滾動 (2)腳前端左右滾動,每次往後走一點,再繼續左右移動 (3)如家裡沒有球可以踩的話,使用掃把柄或是棍子來踩也是可以的。(4)小叮嚀! 以上方式,不可能按壓到完全不會有酸痛感,滾球放鬆只要花費約5分鐘就行,過度的按壓反而會造成軟組織發炎。以上資訊參考至自唯心運動物理治療所;還想了解更多運動健康方式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彩虹餐盤🌈減醣料理之烤軟絲蝦排出國玩一趟回來胖一圈?健身教練教你3動作 出國放心吃、體重不失控!最夢幻工作!別人的理想生活是她的日常 墾丁衝浪女孩:為熱愛生活而努力,會更喜歡自己!「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